美章网 精品范文 科技与信息化管理范文

科技与信息化管理范文

科技与信息化管理

科技与信息化管理范文第1篇

关键词:科技管理;体制创新;信息化建设

经济全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行业、地区、国家之间已经开始逐渐转变关系和合作方式,从最开始的资本竞争转变为科技力量的竞争,科学技术和创新研究的重要地位逐渐凸显出来,而这也就看出科技工作对全局、现代化关系、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而科技管理的体制同时也能影响到社会协调发展的问题。科学管理体制是否合理,这直接关系到以后再科技政策实施方面是否可以获得正确的贯彻、科研机构也是否可以在社会上发挥作用,而科技规划和计划是否能够制定出最合理的内容,并且能否顺利实现等等。我国作为社会主义社会,在确定好基本经济制度之后,也需要确立与之相匹配的科技管理体系。我国在近20年里一直致力于加强对科学技术的创新以及对科技的管理和信息化建设,主要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更好的为社会服务,最后以提升经济的稳定增长,这也是为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我国科技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科技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中,还仍然有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这其中还包括了对市场经济体制相符合的法律条款和社会约束力,同时还有政府同市场的关系、科技管理的基本结构、社会所发挥的力量等等,这些原因共同约束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方向,对科技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因素。从细致的方面分析,我国在科技管理体制正常运营方面还存在以下几点问题:第一,科学管理体制的发展与我国现行的市场经济体制并不相符,所以,这导致所有的科技资源投资并没有在市场机制中发挥出自己的作用;第二,社会的宏观调控能力不足,而市场调节会出现非常多的弊端所在,这样就会导致科技的官僚化严重。在科技管理中,高层的监督不够完善,使科技总体设计、战略重点的意见和建议不够完善,对市场发展没有指导作用;第三,在科技创新主体选择上,企业自主创新机制还不够完善,而科研院的运行机制还需要多样化的支持,存在内部管理僵化,没有办法适应科技创新的规律,这样也会导致科技创新的发展。只有分析出我国现在在科技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才能根据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然后通过探索、研究和解决管理中的情况和问题,才能找到最适合社会发展的市场经济发展道路,也能为我国科技发展有一个良好的、健康、稳定的环境发展。

二、科技管理体制创新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趋势

为了适合社会发展和时代的要求,必须要根据我国国情和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要求对科技管理体制的创新发展做出以下几点要求:第一,需要根据社会要求整合和优化科技资源,这主要涉及的整合体系包括企业、科研机关以及与科技相关的机构,然后根据自己体系在社会中所起到的作用和结构,发挥自己的优势,不断同其它体系进行交流和沟通,然后发挥自己在其它体系中的优势,保证资源的最大效益,实现科技价值的创新。第二,就是要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现阶段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阶段,市场调节还是处于主体地位,所以,市场对整个经济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对科技管理体制的改革过程中,必须要重视市场的调节,一定要符合市场的发展规律,然后,满足宏观调控政策。所以,一定要明确科技发展的战略目标和发展方向,指引科技正常发展,然后在法律、经济的管理之下健全宏观管理制度。第三,要完善科研机构在科学技术发展中的。我国已经存在的关于科技研究学院和机构应该承担起科技发展的重任,首先要在自己内部进行创新和改革。在科学项目的激励过程中,一定要激发科研人员的工作激情,这样才能有创新的思维。同时,还需要健全对科研学院的内部评估制度,对研究过程和研究成果进行监督,有效促进科技的长久和谐发展。这时候社会还需要加强对企业的研究投资力度,然后促进我国在科技项目上的不断创新。

三、科技管理体制创新与信息化建设思考

1.明确科技管理体制创新目标。在进行科技管理体制创新时,首先要做到的就是目标的创新,必须要把科学技术同经济发展联系起来,然后保证市场经济共同发展,科技能够满足市场发展需求。同时,制度的创新技术还需要市场经济的检验,尤其是在对科技管理上,必须要符合市场对科技的要求,还要满足我国国情发展。在对科研活动进行管理时,还需要把商业的运行和管理模式投入到科研活动之中,进行发展和创新,让科研活动创新更有动力,推动着制度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还需要协调好政府、市场、科技院校以及需要企业之间的关系,只有处理好这些组织之间的关系,整合整个市场的资源,才能把每个层次所需要的结合起来,然后充分调动起市场的调节作用,建立起创新科学管理方法,在社会经济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还要注重对创新信息人才的培养,这也是进行科学管理的前提,对人才的管理才是科学管理的根本保障。2.创新过程中严格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在进行科学管理制度创新过程中,必须要遵守我国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政府应该尊重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尊重市场规律,然后制定出创新的职能。同时,政府应该出台一些法律法规政策以对创新进行法律保障,通过进行科学管理制度的创新,然后把科学资源运用到经济体制之中,这样才能保证我国科学制度领域的技术创新。而科学管理的政府领域还需要不断完善科学管理体制的建设,然后通过制度的规范约束,并且还要进行相关的法律法规约束,这样才能建立起最佳的管理和评估机制,规范整个科学市场。而最后,还需要加强对科学管理制度创新的,使科学管理制度更加合理,朝着人性化的方向发展。3.大力加强信息化建设。现在是信息化的时代,为了能够更好的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信息化的时代模式还需要能够健康长久的发展下去,这样才能保证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现在发展处于传统的工业化时代,要在这个基础之上建立起科学技术管理体系,就需要建立起信息化的管理方法,这就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要加强对相关部门的科学管理体系,使科学技术有效管理;第二,就是要用创新体制的管理,保证创新管理体制可以在市场中不断发展;第三,要建立健全的信息管理体系,保证信息安全。科技管理是未来科技发展的趋势,这也是社会的需求,这一趋势还需要管理的效率,这需要加入人的主观能动性,这样才能让信息的管理更加高效。在进行信息管理中,还需要掌握全面的信息技术,在这个时候要掌握信息量还需要掌握信息的有效性,最后,就是科技竞争力的发展,以后的竞争就是科技的竞争,只有掌握科学技术,才是掌握到以后市场的发展方向,这样也就是能够提高我国科技的创新能力。总之,本文主要通过对信息化建设的问题和发展方向进行的简单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在信息技术发展方向中必须要做到的几点是:遵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确定以后的发展方向和创新,再就是进行人才的培养,最后就是企业的有效管理,这些方面相互协调找到各自的地位,这样才能在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之下,找到最佳的科技管理体制创新的方向,然后进行不断的创新和提升,这样才能获得科技的创新,让我国在科技管理上有更大的进步,为我国信息化建设贡献出更大的力量,同时,为我国科技管理在世界上的地位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韩淼.关于面向联合的科技管理思考[J].中国科技论坛,2011(4).

科技与信息化管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信息化;石油科技;信息安全管理

[DOI]10.13939/ki.zgsc.2017.15.160

1 引 言

近年来,随着信息化的发展,世界各国的政治安全和经济安全越来越依赖网络和信息的安全运行。信息安全问题日益突出,成为世界各国日益关注的共同问题。做好信息系统的安全工作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2 信息安全的各种影响因素分析

2.1 信息系统网络化造成的泄密

大部分计算机网络数据信息是能够共享的,用户与用户之间、主机与用户之间可以借助相关的线路来进行连接,但是该过程中存在许多泄密漏洞,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当计算机与网络连接之后,传输线路基本上是由微波线路和载波线路组成,从而增加了计算机泄密的范围和渠道。网络涉及的范围越大,所存在的线路通道分支就越多,因此在进行传输过程中截取所送信号的可能性就越大,此时窃密者只需在网络中某一个节点、终端或任意一条分支信道上进行截取,就能够获取所需要的数据信息;②网络黑客可以借助网络安全中所存在的漏洞来攻击网络,并顺利进网的信息系统来获取相关信息;③Internet造成的泄密。由于Internet用户在网络新闻组网、BBS上对国家秘密事项进行谈论;Internet上信息把关不严;使用Internet对国家秘密信息进行传输导致国家秘密被窃取;计算机系统在处理信息的过程中未与Internet进行有效的物理隔离,从而给黑客的攻击提供了便利;间谍组织借助Internet来对国家秘密信息进行搜集、分析、统计。

2.2 计算机媒体泄密

如今,每一台计算机中都储存着或多或少的科技资料和秘密数据,而且大量的秘密资料和文件变为光学介质和磁性介质,这些介质缺乏系统的管理和保护,从而存在媒体泄密隐患,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使用过程缺乏足够的重视。在媒体中存贮的秘密信息经常会由于联网交换而出现被窃取或被泄露的现象,在媒体中存贮的秘密信息在人工交换的过程中被泄密;②虽然废旧磁盘被处理了,但是消磁十余次后仍可以借助一定的手段对其数据信息进行复原,使一些秘密信息被提取,尤其是在对磁盘进行报废过程中,或者存贮过秘密信息的磁盘,未经过针对性处理后就给其他人使用;③大量使用磁带、光盘、磁盘等外存贮器会导致数据信息被复制;④当计算机出现故障时,未对存有秘密信息的硬盘进行有效的处理或未对修理人员进行监督,从而导致秘密信息的泄露;⑤媒体管理不规范。将非秘密信息和秘密信息放在同一媒体上,磁盘不标密级,导致明密不分,未严格按照相关规范和标准来处理秘密媒体信息,从而导致信息的泄露。

3 信息化条件下石油企业加强信息安全管理的措施

3.1 物理措施

在信息安全管理过程中,物理安全策略的实施主要是为了保护计算机系统、打印机、网络服务器等通信链路和硬件实体免受人为破坏、自然灾害和搭线攻击;其可以通过对用户的身份和使用权限进行有效的验证,从而避免用户出现越权操作,为计算机系统的正常运行提供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同时还需要完善信息安全管理制度,避免非法人员肆意入侵计算机。防止和避免电磁泄漏是实施物理安全策略的关键,其常见的防护策略包括以下两个方面:(1)对传导发射的防护,其一般是将性能良好的滤波器安装到信号线和电源线上,从而有效避免导线和传输阻抗间出现交叉耦合现象;(2)对辐射的防护。大部分设备中所使用的计算机显示器、处理机等会发出比较明显的电磁辐射,如果为采取有效措施对其进行屏蔽或干扰,极有可能导致秘密信息的泄露。因此需要根据保密等级,借助电磁屏蔽房,或者电磁辐射干扰器,来确保信息的安全传输。①选择低辐射的计算机设备,其可以有效避免计算机辐射泄密的发生。在对这些设备进行设计和生产过程中,对可能存在辐射的集成电路、连接线、元器件和CRT等进行防辐射处理,从而将设涞男畔⒎射强度降到最低;②屏蔽。根据客观环境和辐射量的大小,对计算机主机或机房内部件加以屏蔽,符合要求之后才允许开展工作。通常可以借助全局屏蔽笼把计算机和辅助设备屏蔽起来,并把全局屏蔽笼接地,这样一来可以有效地避免电磁波辐射现象的发生;③干扰。采用一定的技术措施,借助电子对抗原理,来与计算机和辅助设备的辐射一起向外传播,从而达到干扰的目的。

3.2 环境保密措施

计算机系统中涉及的物理安全保密通常是指计算机房、系统环境、数据存贮区、数据工作区、介质存放、处理区的安全保密措施,从而保证系统在收集、传递、处理、存贮和使用信息的过程中,不会出现秘密信息泄露的现象。

计算机房严禁选择在人多拥挤和现代交通工具繁忙的闹市区,尽可能地远离外国驻华机构,并且保证警卫和巡逻的便利。计算机房最好选择在楼梯或电梯无法直接进入的场所,而且机房周围最好装有栅栏或围墙等避免不法分子的进入。同时,建筑物周围还需要安装有足够照明度的照明设施,对于容易接近窗口的地方要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机房内部还需要按照要求设置有利于分区控制和出入控制的设备,计算中心机要部门不要标注比较醒目的标志。

3.3 访问控制技术

(1)入网访问控制。其对用户进行有效的控制,并明确哪些人可以登录到服务器并对相关数据资源进行访问,同时对准许用户入网的时间和范围进行有效的控制。用户入网访问控制一般包括三大步:用户名身份的验证与识别、用户账号的缺省限制检查、用户口令的验证与识别。上述三个步骤任何一个步骤出现错误该用户都不允许对网络进行访问。对网络用户的口令和用户名进行验证属于入网访问控制的第一道防线。用户在进行账号注册的过程中,需要按照要求输入用户名和口令,然后服务器来对用户信息的合法性进行核对,如果符合要求才会对用户输入的口令进行继续验证,否则,则会终止后续操作。对于用户入网来说,用户口令是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需要对其进行有效的加密处理。通常加密的方法有多种,最常用的有:基于测试模式的口令加密、基于单向函数口令加密、基于平方剩余口令加密、基于公钥加密口令加密、基于数字签名口令加密、基于多项式共享口令加密等。借助上述方法来对用户进行口令的加密,即使是系统管理员也无法对其进行有效的破解。

(2)网络的权限控制。其一般是针对网络非法操作而制定的一套安全保护对策,该控制过程中用户和用户组被给予了相应的权限,明确网络控制用户能够对哪些目录、文件、子目录和资源进行访问给予了权限的设定。

(3)客户端安全防护策略。首先,采取有效措施来切断病毒的传播途径,从而有效降低感染病毒的风险;其次,使用者严禁选择来路不明的程序。

3.4 安全的信息传输

计算机网络属于我们日常生活中比较常用的信息传输通道,而且网络上大部分的信息需要借助一系列的中介网站以分段的方式来传输至目的地。在进行网络信息传输的过程中一般不具有固定的传输路径,并且会受到网络流量状况的影响,而且无法及时地查证其可能通过哪些中介网站,因此,任何中介站点都有可能读取、拦截,甚至对信息进行破坏和篡改。所以需要采取有效的加密技术来对数据信息的传输进行保护。

参考文献:

科技与信息化管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体育;科技期刊;信息化

1 研究目的

体育科技期刊是体育科技情报的重要来源,也是传播体育科技信息的主要渠道,在体育科技信息传播中起着重要作用。面对信息化时代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体育科技期刊如何信息化社会的要求,和对体育科技信息化的需求,将体育科技信息及时,高效、准确传播给读者。这就迫使我们必须加快体育科技期刊的信息化建设和信息化管理。

2 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网络调查法,逻辑分析法。

3 研究结果

3.1 体育科技期刊信息化的涵义

信息化是指社会经济的发展以物质与能量为经济结构的重心,向以信息与经济结构的重心转变过程。体育科技期刊信息化有刹愫义:一层是用信息技术作为服务的工具;另一层含义是使用信息技术改造体育科技期刊。两层含义是递进的关系,前者是后者的前题和基础,后者是前者的深化延伸。两者分别是体育科技信息化的初级阶段和高级阶段。因此,体育科技期刊信息化是不断发展的,有一个由初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

3.2 加快体育科技期刊信息化建设与管理的意义

信息化建设和信息化管理对我国体育科技期刊有着重要意义。因为互联网本身就是一种传播媒介,并具有效率高,成本低,时效性好,可与读者直接互动交流特点,弥补了传统纸质期刊的不足,因而我国传统纸科技期刊进行信息化建设和信息化管理十分重要,尤其是在现有条件下,信息化对促进科技期刊的国际交流和合作产生重要影响。

3.3 体育科技期刊信息化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的体育科技期刊的信息化程度参差不齐,正处在传统的体育科技期刊向现代的体育科技期刊转变期,体育科技期刊信息化程度不高。中国体育科技期刊建设起步较晚。体育科技体育期刊基础较弱,发展滞后。最根本的是要促进体育科技期刊技术的集成化、现代化、信息化。这才有利于传统体育科技期刊向现代化体育科技期刊迈进。体育科技期刊信息基础设施和管理有待完善。信息化技术关键应用不普及。目前已建成的网路质量远远不能满足信息技术应用的需求,网站缺乏高质量的数字化体育信息资源,所建的数据库不能共享。立足于我国体育在文化技术等方面比较落后的客观情况,建立传统媒体与现代信息网络优势互补的信息服务网络,鼓励、组织建立行业的或综合性的体育信息网站,开发和整合国内外信息资源。

4 加强体育科技期刊信息化建设与信息化管理的建议

4.1 加快体育科技期刊信息化建设的措施

一是信息化是体育科技期刊发展的大趋势,我们必须顺应这种趋势,加快体育科技期刊信息化进程,然而体育科技期刊信息化不仅仅是简单地应用信息技术,其最终目标是用信息技术改造体育科技期刊。我们必须树立全局观念,着眼于期刊改革。二是体育科技期刊信息化的目的不是为信息化而信息化,其最终的目的是用信息技术改造体育科技期刊,实现期刊改革、创新。三是聘请专业的计算机人才,把相关专业、水平相当的体育科技期刊进行合作,如合作开发软件,互通数据库。体育科技期刊也可以和各大网站合作。

4.2 加强体育科技期刊信息化管理的措施

实现体育科技期刊信息化管理是科技时代体育科技期刊发展的重要手段。因此,体育科技期刊只有实现信息化管理,才能顺应时代的要求。信息社会的发展要求各部门都要进行信息化管理、以实现高效、持续的发展,体育科技期刊也是如此。要做好体育科技期刊工作,必须建立起信息化的管理体系。信息化管理工作是一种全新的管理模式,它不仅是一种先进的管理方法,更是一种先进的管理理念。体育科技期刊的管理要实现信息化,不仅需要有信息化管理的思维模式,更需要有信息化的管理手段,只有将信息化管理手段融入到信息化管理工作中去,才能更好地做好体育科技期刊工作。

体育科技期刊信息化管理就是利用计算机网络建立法规管理,人事管理、信息管理、质量管理、财务管理、服务管理等信息化管理数据库平台。运用网络技术,通过体育科技期刊信息化管理系统软件,对体育科技期刊进行信息化管理,并建立体育科技期刊信息化管理网页。

体育科技期刊信息化管理数据库建成后,就可以向数据库输入期刊自创办以来的相关信息,使体育科技期刊工作者和读者通过点击期刊数据库网页的页面,就可轻松获取所需信息。

4.2.1法规管理 法规管理主要是指国家政策法规、行业法规与内部管理规定。使体育科技期刊工作者可随时学习并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真正做到以正确的舆论引导读者,

4.2.2人事管理 人事管理主要是指人才档案与人才分工,是体育科技期刊工作者的真实记录,人才档案是期刊工作的历史性记录,由期刊工作者提供相关信息,如个人简历、、学术论著、学术观点、科研项目、获奖情况、工作量统计等。建立人才档案后,期刊领导便可根据每位工作人员的特点,分派工作,充分发挥员工的优势,提高期刊工作效率及工作质量。

4.2.3信息管理 加强体育科技期刊的信息管理,对体育科技期刊信息进行高质量的搜集、加工和整理,从而使杂乱无序的信息成为具有较强实用价值的信息情报,这就要求期刊工作者必须具备较高的文化素质和一定的知识结构。既要有渊博的专业知识,更要具备相当程度的信息化管理能力。能够面对浩如烟海的期刊、稍纵即逝的信息,进行迅速采集和正确分析、筛选、利用,不致使具有特殊意义的重要信息,由于工作人员的能力所限而被白白地浪费掉。同时体育科技期刊工作人员还要精通一两门外语,掌握信息化管理手段,成为一专多能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使 期刊信息化管理工作卓有成效。

4.2.4质量管理 近年来,随着体技术和光盘技术的发展,电子出版物以其信息储量大,存储内容生动、易上网等优点,成为国际出版界的热点、 目前,我国电子出版处于起阶段,与先进国家相比,有着很大的差距,期刊出版社必须采取措施,争取早日多出版电子期刊。期刊工作者还必须创造条件,建设科技期刊的联机系统,开展网络服务,使体育科技期刊进入Internet。只有这样,才能加快体育科技期刊信息化管理步伐,为能进一步繁荣为我国体育科技期刊多作贡献。

4.2.5 服务管理 服务管理主要是指宣传服务管理与跟踪服务管理。宣传服务管理包括开展科技期刊的导读服务,采取各种有力措施,主动吸引读者产生阅读行为,并积极地影响其阅读行为,以提高读者的阅读意识、阅读能力和阅读效益。并利用多种宣传工具,定期举办文摘、导读简介、宣传索引、新刊推荐等宣传报道,并组织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和体育科技期刊宣传活动,如举办学术活动、开展期刊评论、设立咨询导读机构等,让读者获取最新的学科动态和体育科技信息,同时将服务活动录入数据库中,以便读者了解。

跟踪服务管理包括跟踪服务对象,深入了解课题,广泛搜集与课题相关的期刊信息,然后对所搜集的庞杂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从而提炼出高质量的体育科技期刊信息,保证读者听需信息的全面性、针对性、及时性和连续性。同时,还要把读者请进来,倾听他们对所提供信息的意见反馈,提高期刊信息的准确性。这样期刊信息化管理工作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5 结论

进入信息时代,伴随局域网、广域网的相连,部分图书馆已实现了体育科技期刊文献信息资源共享。读者获取信息资源的方式、范围发生了前所末的的变化,体育科技期刊工作者给读者传递信息和反馈信息的途径也有了巨大的改变,原有的期刊信息服务方式已发展为电子信息化服务方式。特别是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体育科技期刊也迎来了崭新的局面,谁的信息多、质量高,提供的服务好,谁就会成为行业的领头羊。作为现代的体育科技期刊工作者,更应该随时了际科技信息,充分认识在纸工作向在机(网络技术)工作转变的发展趋势,面对纷繁多变的信息时代,努力增强自己的信息意识,加强信息加工,学会信息化管理,力争更好快地获取信息和管理信息,并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服务。

参考文献

科技与信息化管理范文第4篇

论文关键词:信息化;科技;档案管理;必由之路

进入21世纪以来,由于现代信息化技术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对于科技档案管理而言,不再只停留在保存原有资料的功能上,更重要的是依靠现代信息、网络等高新技术和资源,利用信息化网络和计算机技术构成崭新平台,从而提高企业的综合运作能力,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由此可见,信息化是科技档案管理的必由之路。作为企业的档案管理者,务必要树立起强烈的职业创新意识,以信息化建设推动科技档案管理工作,把建立企业档案信息网络,实现馆藏科技档案数字化、资源共享、服务对象与需求扩大化,当成义不容辞的职责。

一、科技档案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发挥的作用

档案具有历史再现性、知识性、信息性、政治性、文化性、社会性、教育性、价值型等特点,其中历史再现性为其本质属性,其他特点为一般属性。因此,可将档案的定义简要表述为:档案是再现历史真实面貌的原始文献。

科技档案是指在自然科学研究、生产技术、基本建设等活动中,形成的应该归档保存的图纸、图表、文字材料、计算材料、照片、影片、录像带等科技文件材料。科技档案管理是档案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企事业单位中是一项技术基础工作。尽管档案管理历史悠久,而科技档案管理却诞生在近代工业革命之后,是社会化大生产和专业分工的产物。科技档案对于企业建设与发展具有重大的作用,特别是在进入现代化企业建设中,科技档案在科研、生产、企业科学管理中显示出越来越明显的无可替代的作用,具有相当高的经济价值。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研发能力的强弱,是衡量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指标,而许多新的研发成果不可能从零开始,更多的是要借鉴、吸收大量的前人成功经验,吸取大量的前人失败教训。科技档案利用价值是它本身固有的特点,使其变利用价值为使用价值,使科学技术成为生产力,在企业建设与发展中产生经济效益。

当今社会正步入一个新的技术革命新时代,这些高新技术广泛应用于生产,应用于社会之中,势必带来社会生产力的飞跃,同样也会引起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尤其是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信息已成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是现代科学技术的支柱之一。信息资源的利用就是人类知识和智慧的利用,科学信息的交流、利用必将推动科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科技档案信息化管理势在必行。

所谓科技档案信息化,就是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在科技档案管理中,全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企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进行处置、管理并提供利用服务。企业科技档案信息化一般而言,可以从实现档案信息的数字化和网络化,实现档案的信息接收、传递、存储和提供利用的一体化,实现档案信息的高度共享,引发档案管理模式的变革。具体来说,由于原始档案经过反复查阅,不可避免地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害,给文档的保管与利用带来管理上的困扰。而信息化技术就彰显出独特的魅力,可以说,现代信息技术成为实现科学开发档案信息资源的关键条件。

二、科技档案管理是企业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的重要环节

企业信息化以现代化的信息处理技术、网络技术和网络设备,对企业进行全方位、多角度、高效能的改造,通过信息资源的开发和信息技术的有效利用,来提高企业的生产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增强企业在国内外市场中的竞争力。

供电企业在改革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特别是经历了IP市场风雨变换的考验,以“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为口号,已实现了信息化建设的新局面。以辽宁省电力公司ERP项目为例,2008年9月26日全面启动,2009年6月25日成功上线,11家市级供电公司按照试点设计流程无差异推广,当年11月25日,ERP项目在14家市级供电公司全面推广。继后,2010年ERP在农电系统的71个县区上线。这说明了以ERP为核心的各信息系统深化应用为主线,为支撑坚强智能电网和三集五大体系建设,为尽快建成“一强三优”现代公司,奠定了坚实的信息化建设的基础。

同样,在供电企业科技档案信息化管理也是如此。更多更快地收集、整理、传递有价值的信息,为供电企业的生产、经营、研发和领导决策服务,已成为供电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核心环节。供电企业的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将档案管理的电子化、网络化纳入整体企业信息化的重要内容。通过长期的全方位地跟踪国内外本行业的科技动态、成果和进展水平,建设成具有行业特色的专题数据库,这样才能为本企业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服务。

三、科技信息化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

供电企业一般设置科技信息管理部门,这个部门的主要职责是:根据本企业生产、经营和发展需要,开展科技工作,解决实际问题,推动电网技术进步与信息化;运用科技管理、计算机应用、信息化和技术监督等手段,提高本企业科学管理水平。管理的内容:一是负责制定科技发展规划,负责科技计划(资金)管理,包括科技项目计划,青年科技促进费项目计划等;二是负责科技管理成果,包括鉴定、申报、评审、奖励、科技成果产业化及推广应用、技术市场等;三是负责专利管理,包括申报、统计、实施等;四是负责计量管理,包括计量升级、贯彻执行计量法、计量认证与认可、计量标准的建立与检定、计量站管理等;五是负责全质管理,包括全质管理成果的申报、评审、发表、奖励等;六是负责标准化管理,包括标准的制订、修订、标准化审查等;七是负责科技统计工作;八是负责信息化工作,包括信息规划、信息网的建设与维护、组织开发应用软件等。当然,供电企业科技管理部门管理的内容并非仅仅以上八个方面,笔者之所以罗列出来,是说明科技信息绝非是档案管理部门一家的事情,它是供电企业科技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科技管理系统与科技数据库,同样是一项系统工程。  供电企业科技管理系统服务于全网的各级科技管理部门,在功能上覆盖运作层、运作管理层、战术管理层和战略管理层。通过集约化的共享数据库和发达的计算机通信网络,沟通各层间的信息交流,实现全网科技管理工作(当然包括科技档案管理)的统一管理。

科技管理系统、科技计划管理系统、科技成果管理系统、科技统计管理系统、计量管理系统、全面质量管理标准化管理系统以及科技评审专家库、科技成果专家评审系统等等,就为科技档案管理提供了强大的支撑能力,提供了科技档案灵活、方便的查询、统计功能。

推进科技档案信息化的关键是人才。举例来说,如由于科技档案的信息化,其中包括档案信息内容的数字化,文档处理的一体化,电子档案保存的技术化,开发利用形式的多样化,使得电子档案的管理与纸质档案的管理有着截然不同的方法,这就对档案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把人才问题解决好了,才能使档案信息化建设符合正确的方向,才能最大限度地能满足企业对科技档案的需求。

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全面而又具体的工作,信息化建设的实现不可能是档案部门力所能及的,也不是仅仅单凭几个计算机技术人员,它固然需要所有科技档案人员的积极参与,更需要企业统筹兼顾全面安排,特别是依靠企业科技信息管理部门所发挥的主导作用。

四、科技管理系统实现了科技档案现代化管理

1.科技计划管理系统

以辽宁省电力公司为例,科技计划管理信息系统采用面向对象的系统分析与设计,利用先进的三层体系结构(BAS),应用JAVA技术开发,符合J2EE标准的强大的企业级资源管理平台,是建立并实施ERP的核心。科技计划管理的主要功能包括:对基层、省公司和发供电企业的科技计划进行分类查询,按项目类别,负责单位对资金分配的统计,设备的购置计划,科技计划草稿,科技计划的上报等。该系统运行以来,通过信息网络完成计划上报与下达、项目申请若干个。

2.计量管理系统

计量管理主要包括:基层单位申报计量室认证资料、基层单位计量管理资料信息采集与查询等。

3.全质及标准化管理系统

全质及标准化管理系统主要包括:行业标准维护、基层单位上报QC成果、QC成果评审结论及上报QC成果,企业标准化编写模板等。

4.科技成果和专利管理

科技成果和专利管理主要包括:基层单位上报科技成果、科技成果汇总维护、基层单位上报专利、筛选申报科技进步奖项目、基层单位返回科技进步奖推荐书、汇总上报科技进步奖推荐书、科技成果专利统计及收集科技成果推广项目申请书等。

5.科技统计系统

科技与信息化管理范文第5篇

论文关键词:信息化;科技;档案管理;必由之路 

 

进入21世纪以来,由于现代信息化技术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对于科技档案管理而言,不再只停留在保存原有资料的功能上,更重要的是依靠现代信息、网络等高新技术和资源,利用信息化网络和计算机技术构成崭新平台,从而提高企业的综合运作能力,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由此可见,信息化是科技档案管理的必由之路。作为企业的档案管理者,务必要树立起强烈的职业创新意识,以信息化建设推动科技档案管理工作,把建立企业档案信息网络,实现馆藏科技档案数字化、资源共享、服务对象与需求扩大化,当成义不容辞的职责。 

一、科技档案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发挥的作用 

档案具有历史再现性、知识性、信息性、政治性、文化性、社会性、教育性、价值型等特点,其中历史再现性为其本质属性,其他特点为一般属性。因此,可将档案的定义简要表述为:档案是再现历史真实面貌的原始文献。 

科技档案是指在自然科学研究、生产技术、基本建设等活动中,形成的应该归档保存的图纸、图表、文字材料、计算材料、照片、影片、录像带等科技文件材料。科技档案管理是档案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企事业单位中是一项技术基础工作。尽管档案管理历史悠久,而科技档案管理却诞生在近代工业革命之后,是社会化大生产和专业分工的产物。科技档案对于企业建设与发展具有重大的作用,特别是在进入现代化企业建设中,科技档案在科研、生产、企业科学管理中显示出越来越明显的无可替代的作用,具有相当高的经济价值。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研发能力的强弱,是衡量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指标,而许多新的研发成果不可能从零开始,更多的是要借鉴、吸收大量的前人成功经验,吸取大量的前人失败教训。科技档案利用价值是它本身固有的特点,使其变利用价值为使用价值,使科学技术成为生产力,在企业建设与发展中产生经济效益。 

当今社会正步入一个新的技术革命新时代,这些高新技术广泛应用于生产,应用于社会之中,势必带来社会生产力的飞跃,同样也会引起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尤其是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信息已成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是现代科学技术的支柱之一。信息资源的利用就是人类知识和智慧的利用,科学信息的交流、利用必将推动科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科技档案信息化管理势在必行。 

所谓科技档案信息化,就是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在科技档案管理中,全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企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进行处置、管理并提供利用服务。企业科技档案信息化一般而言,可以从实现档案信息的数字化和网络化,实现档案的信息接收、传递、存储和提供利用的一体化,实现档案信息的高度共享,引发档案管理模式的变革。具体来说,由于原始档案经过反复查阅,不可避免地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害,给文档的保管与利用带来管理上的困扰。而信息化技术就彰显出独特的魅力,可以说,现代信息技术成为实现科学开发档案信息资源的关键条件。 

二、科技档案管理是企业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的重要环节 

企业信息化以现代化的信息处理技术、网络技术和网络设备,对企业进行全方位、多角度、高效能的改造,通过信息资源的开发和信息技术的有效利用,来提高企业的生产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增强企业在国内外市场中的竞争力。 

供电企业在改革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特别是经历了ip市场风雨变换的考验,以“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为口号,已实现了信息化建设的新局面。以辽宁省电力公司erp项目为例,2008年9月26日全面启动,2009年6月25日成功上线,11家市级供电公司按照试点设计流程无差异推广,当年11月25日,erp项目在14家市级供电公司全面推广。继后,2010年erp在农电系统的71个县区上线。这说明了以erp为核心的各信息系统深化应用为主线,为支撑坚强智能电网和三集五大体系建设,为尽快建成“一强三优”现代公司,奠定了坚实的信息化建设的基础。 

同样,在供电企业科技档案信息化管理也是如此。更多更快地收集、整理、传递有价值的信息,为供电企业的生产、经营、研发和领导决策服务,已成为供电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核心环节。供电企业的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将档案管理的电子化、网络化纳入整体企业信息化的重要内容。通过长期的全方位地跟踪国内外本行业的科技动态、成果和进展水平,建设成具有行业特色的专题数据库,这样才能为本企业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服务。 

三、科技信息化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 

供电企业一般设置科技信息管理部门,这个部门的主要职责是:根据本企业生产、经营和发展需要,开展科技工作,解决实际问题,推动电网技术进步与信息化;运用科技管理、计算机应用、信息化和技术监督等手段,提高本企业科学管理水平。管理的内容:一是负责制定科技发展规划,负责科技计划(资金)管理,包括科技项目计划,青年科技促进费项目计划等;二是负责科技管理成果,包括鉴定、申报、评审、奖励、科技成果产业化及推广应用、技术市场等;三是负责专利管理,包括申报、统计、实施等;四是负责计量管理,包括计量升级、贯彻执行计量法、计量认证与认可、计量标准的建立与检定、计量站管理等;五是负责全质管理,包括全质管理成果的申报、评审、发表、奖励等;六是负责标准化管理,包括标准的制订、修订、标准化审查等;七是负责科技统计工作;八是负责信息化工作,包括信息规划、信息网的建设与维护、组织开发应用软件等。当然,供电企业科技管理部门管理的内容并非仅仅以上八个方面,笔者之所以罗列出来,是说明科技信息绝非是档案管理部门一家的事情,它是供电企业科技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科技管理系统与科技数据库,同样是一项系统工程。 

    供电企业科技管理系统服务于全网的各级科技管理部门,在功能上覆盖运作层、运作管理层、战术管理层和战略管理层。通过集约化的共享数据库和发达的计算机通信网络,沟通各层间的信息交流,实现全网科技管理工作(当然包括科技档案管理)的统一管理。 

科技管理系统、科技计划管理系统、科技成果管理系统、科技统计管理系统、计量管理系统、全面质量管理标准化管理系统以及科技评审专家库、科技成果专家评审系统等等,就为科技档案管理提供了强大的支撑能力,提供了科技档案灵活、方便的查询、统计功能。 

推进科技档案信息化的关键是人才。举例来说,如由于科技档案的信息化,其中包括档案信息内容的数字化,文档处理的一体化,电子档案保存的技术化,开发利用形式的多样化,使得电子档案的管理与纸质档案的管理有着截然不同的方法,这就对档案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把人才问题解决好了,才能使档案信息化建设符合正确的方向,才能最大限度地能满足企业对科技档案的需求。 

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全面而又具体的工作,信息化建设的实现不可能是档案部门力所能及的,也不是仅仅单凭几个计算机技术人员,它固然需要所有科技档案人员的积极参与,更需要企业统筹兼顾全面安排,特别是依靠企业科技信息管理部门所发挥的主导作用。 

四、科技管理系统实现了科技档案现代化管理 

1.科技计划管理系统 

以辽宁省电力公司为例,科技计划管理信息系统采用面向对象的系统分析与设计,利用先进的三层体系结构(bas),应用java技术开发,符合j2ee标准的强大的企业级资源管理平台,是建立并实施erp的核心。科技计划管理的主要功能包括:对基层、省公司和发供电企业的科技计划进行分类查询,按项目类别,负责单位对资金分配的统计,设备的购置计划,科技计划草稿,科技计划的上报等。该系统运行以来,通过信息网络完成计划上报与下达、项目申请若干个。 

2.计量管理系统 

计量管理主要包括:基层单位申报计量室认证资料、基层单位计量管理资料信息采集与查询等。 

3.全质及标准化管理系统 

全质及标准化管理系统主要包括:行业标准维护、基层单位上报qc成果、qc成果评审结论及上报qc成果,企业标准化编写模板等。 

4.科技成果和专利管理 

科技成果和专利管理主要包括:基层单位上报科技成果、科技成果汇总维护、基层单位上报专利、筛选申报科技进步奖项目、基层单位返回科技进步奖推荐书、汇总上报科技进步奖推荐书、科技成果专利统计及收集科技成果推广项目申请书等。 

5.科技统计系统 

科技与信息化管理范文第6篇

科技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对于高等院校来说具有深远的意义。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它不仅能够满足教师与学生对科技知识学习的信息需求,还能够从根本上提升高校的创新能力。然而,在网络化背景下,信息资源的利用方式发生了跨越性的转变,步入了新的阶段,目前大部分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较为混乱复杂,加强管理与科学利用十分必要。系统分析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探索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机制的构建,对于促进科技信息资源的共享,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

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机制

科技信息资源是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科学管理、充分共享科技信息资源是高校所面临的重要课题。在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管理的过程已经由传统的信息资源管理形式逐渐向跨平台的信息资源管理形式演变,出现了新型的信息管理工作模式和服务方式,这种演变和发展为信息资源的利用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对信息资源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扩散与融合,要求高校网络信息技术开发与应用,以及对于科技信息资源的管理都必须具有更高的水平。同时,要求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的相关主体不仅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还须随时跟进网络技术,对多方面学科有一定的了解。由于目前高校科技信息资源条块分割,各部门沟通不及时,缺乏共享机制,产生信息孤岛,影响了科技信息资源的共享利用。因此,本文根据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的特点,探究高校在科技信息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积极构建管理机制,对于提升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水平,促进高校健康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1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的特点

高校科技信息资源是对高校科学技术活动的记载与科技知识信息的存储。它汇集了前人的科研成果,以供后人继承或是在此基础上改进发展,它是是记录与传播科技信息的主要手段,对人们思想认识的提高有积极地促进作用。

1.1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的目标

从宏观上讲,高校科技信息资源是指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与社会活动相关的各种科技、贸易、生产方面的资料、信息等,是反映科技政策、动态和成果等的重要信息资源[1]。从微观上讲,高校科技信息资源是指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各种载体形式的科技成果文献、专利文献、科技报告、学术会议论文、学位论文、科技图书、科技期刊和其他为科学研究提供服务的科学数据信息库[2]。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的目标是通过增强高校处理动态和静态条件下内外科技信息需求的能力来提高管理的效益,以期达到“高效、实效和经济”的最佳效果。

1.2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过程

目前相关学者将生命周期理论引入到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之中,使人们对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过程有更清晰地理解和认识。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过程主要分为获取、存储、维护、共享4个阶段,并针对各个不同阶段的特点及产生的问题提出相应的管理策略,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的生命周期。

1.3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的原则

1)系统性。科技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的建立包括人力、物力、资金的投入,管理手段与措施的应用,以及最为重要的信息技术的获取。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是信息资源管理与流通相结合的产物,是为满足教师对于信息的需求而形成的系统(即科技信息资源管理系统)。它由科技信息资源、相关管理人员、管理信息和信息受众等要素组成,是高校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运行依赖于与科技信息资源相关的管理职能的实现。科技信息资源管理系统是进行科技信息资源交流与管理的基础条件,高校应该加强对其的建设,应用网络技术构建科技信息资源交流平台,设计便于资源共享的界面。

2)科学性。对限定的经费合理利用,使教师对与科技信息的需求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充分发挥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的作用,提高相关人员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实现信息技术与工作要求的动态匹配;促进和维持科技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的有序运行和良性循环等。这些都属于管理科学的范畴。目前大部分学校都构建了信息管理系统对科技信息进行管理,该项工作主要由科研处的工作人员监督、实施与控制。因此教师的信息需求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得到满足主要受到科研处工作人员的综合能力与素质的影响。合格的高校科技信息管理人员应该了解科技信息的本质并熟悉其产生过程,再掌握教师对与科技信息的需求后,能够发掘与之相适用的各种信息技术[3]。

3)技术性。现代社会中,科技信息资源管理的过程包括信息资源管理研究、研究成果转化、信息技术、自动化系统4个过程。形成的自动化系统可以代替人类实现信息资源的采集、组织、存储、检索、开发与传播工作。在科技信息资源管理活动中,数据库技术拥有广泛的应用范围,它能够实现信息资源共享、节省预算、为系统反应科技信息资源提供保障。虽然在我国绝大部分的高校都建立了科技信息资源管理系统,但是应用数据库技术进行信息资源的开发还处于发展过程中,其实现需要进一步的努力。

4)综合性。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的目标是实现对科技信息资源的综合管理。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的范围是高校整体,强调科技信息类型与范围的整体性,需要与高校组织结构相匹配的科技信息资源组织管理体系,以服务于高校组织整体为目标。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不仅是科技信息资源管理部门领导及其员工的职责,而是整个学校的重要任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强调的是科技信息资源的整体性、集成性,统一配置与系统管理,以追求整体的资源配置最优为追求目标。

5)服务性。高校进行科技信息资源管理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更好的服务于教师,以更高的效率提供高质量的科技信息。通过构建合理的管理体系,对科技信息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方便教师对科技信息的搜索与利用,最大限度的发挥科技信息资源管理的服务特征。6)保密性。科技信息资源管理的保密性包含对科技人员及其申请专利的保密。教师情况属于个人隐私,而专利权的私有性作为对专利权人合法利益的保护,在专利未被公开之前,受到国家法律的保护,因此需要对这些数据进行特别处理。

1.4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的具体要求

网络的迅速发展使得各类信息资源交叉、互联。而高校的信息资源在广泛的获取渠道条件下,收入大量信息呈复杂化和多样化,因此高校更加迫切的需要对科技信息资源进行分类和管理,具体要求如下:

1)信息形式的动态化、多模化的需求。由于信息的种类繁多,数据构成的成分复杂,再加上各种文献、论文的全文存储的比重也在日益的增加,面对这些海量的存储需求,过去单纯使用手工保存的纸质内容来存储信息的方法已经不再适用。对于这种非结构化的数字信息,怎么描述其内容的特征以及如何利用信息实现快速的检索,已经对原有的保存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

2)对信息资源编组的需求。传统的信息资源编组方式大部分是采用人工方式进行分类,按照组和卷进行分类保管。而现在面对海量的全文本期刊、论文和多媒体音、视频信息,再以人工的方式进行分类已经不再可能,所以要实现信息资源的全自动化编组,也需要信息资源管理的统一调度和管理。

3)信息查询透明化,便利化的需求。用户的构成在互联网环境中,逐渐呈现出多样化、低龄化。要满足不同文化水平,不同层次的人都能通过计算机进行信息查找和利用,所以要求信息的查询以及浏览方式更加的简单可行,能满足多层次的用户需要。

4)信息准确性的需求。网络上的信息由于没有一个完善的体系和架构,再加上信息的更新周期不同,信息的质量和数量也得不到相应的保障,真假信息真伪并存,所以更加迫切的需要对信息的准确性提出相应的监管,提高信息查询准确率和完整率。

5)信息处理的标准性、兼容性的需求。互联网是1个多维度,无序分散型的互联结构,网络上的信息资源常常处于混杂,凌乱的分布。信息资源系统利用信息处理的标准化和兼容化要求对能够利用的信息进行采集,整理,传输,实现了统一的数据格式[4]。

2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信息资源管理包括数据资源管理和信息处理管理2方面。其中数据资源管理指的是对数据的控制,信息处理管理则是管理人员在一定条件下如何获取和处理信息,且强调企业信息资源的重要性。而高校由于技术不够完善、部门沟通不够及时等原因导致在科技信息资源管理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其主要的问题有:

1)信息资源搜索质量有待提高。高校图书馆大多使用商用网络资源目录和搜索引擎组织信息,科技信息资源分类组织体系不够完善,缺乏统一、规范的标引方式,使得用户在利用这些工具获取的信息缺乏严密的科学性和逻辑性,杂乱无章。互联网给予了社会公众自由发表言论和信息的权利,由于网络中缺乏统一的管理机构,导致即便采用相同的组织方式对科技信息资源进行组织与管理,其信息描述也会存在具有差异性的表达方式,这为科技信息资源的管理设置了障碍。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是通过搜索引擎得到的信息质量有待提高。利用引擎进行搜索时,出现的重复内容、虚假信息,主要是由于信息标引过程缺乏人为的引导与规范造成的[5]。同时许多搜索引擎覆盖信息资源范围有限,导致用户得到的信息也不够全面。

2)信息资源更新速度不及时。由于部分高校对科技信息资源管理问题的忽视,致使缺乏对专业网站管理人员的引进,因此不能及时有效的对校内各院系教师、学生信息的动态分析与调整,信息滞后,难以满足师生的需求。高校组织结构复杂,涉及部门繁多,各部门之间缺少互动交流,以及缺乏全面、系统、长期的网络资源建设规划是导致我国高校科技信息资源严重滞后的原因。

3)信息资源管理效率低。高校内部各职能部分及学院之间缺乏沟通和信息交流,各部门之间的信息不能及时共享,导致出现部分信息的重复统计等不必要的麻烦,增添多余的劳动量,效率低下且容易产生纰漏。而信息资源管理的效率低下会直接影响学校管理工作的正常运行,不利于高校师生对信息资源的利用与优化。

4)信息资源共享程度低。有效的组织与开发是实现高效的科技信息资源的重要手段。由于高校内部各部门及学院缺乏彼此之间的信息资源共享机制,校内自动化办公系统一定程度上未被深入、全面、有效的开发,致使大量科技信息资源得不到有效的综合和优化,信息资源闲置浪费,信息共享互通程度低,共享效果不佳。

5)信息资源管理缺乏高级专门管理人才。实现信息资源有效的挖掘、识别、更新、保护对高校管理人员相关方面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网络环境下,管理人员要熟练掌握并能灵活运用先进技术,对已有的资源进行深入挖掘、开发,以更全面、深层次的信息资源博得用户的满意。然而目前我国许多高校普遍存在着,单方面技术运用能力较高,但综合能力有待提高,导致我国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技术水平不发达。

6)信息资源管理的安全问题。网络的开放性使得科技信息资源在网络上实施共享[6]。目前网络上不断发生的信息泄露现象,使得部分人将网络归为不可行的交流方式。在信息资源的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受到外来因素的攻击,使得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的安全也受到了威胁。高校的信息资源管理是通过内部管理人员对资源的控制实现的,当这些资源受到外来攻击时,可能会产生信息丢失、篡改等问题,给学校管理方面增添了一定的困难。

3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机制的构建

机制是指系统内各子系统、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形式及其运动原理和内在的、本质的工作方式。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主要是管理过程各环节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去获取、存储、维护、共享各种科技信息资源,实质上是对科技信息资源建设与整合,传递服务,吸收利用的过程。在本文中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机制是指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内的各个部门、机构进行协调和组织,使之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实现对科技信息资源的优化整合、对之进行有效管理,为师生及高校外部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服务,尽量充分的满足信息需求,使高校科技信息资源发挥它该有的效用。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多个部门和管理环节,而信息的集成不仅是形式上的信息汇总,更多的要体现聚合协同原理。因此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系统是由具有关联的各子系统构成的复杂系统,具有自己的输入输出内容,有一定的控制机制与反馈机制以及内部相互作用、相互融通的管理机制。本文从信息的资源建设、内部培训、主体协调和外部对接角度构建了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机制。

1)信息资源建设。做好信息资源的开发与优化组合。在现代信息环境中,信息技术已逐步占据制高点,信息资源管理人员也逐步加深了相关内容的研究,致力于研究成果向信息技术的转化,通过转化来的信息技术解决具体的信息资源的采集、组织、检索等工作。科技信息组织模式都存在相应的优势与劣势,如数据库组织方式是指以合理的方式将具有联系的数据组合存放于计算机存储设备上,通过关键词及其组合查询就可以找到所需信息线索,并链接到相应的网络信息资源。它可以高速处理大量结构化数据,对查询结果集的规模作出相应调整,从而减轻网络数据传输的负载。但因为缺乏数据之间的知识关联能力,在处理非结构信息时,难度较大。又如超媒体组织方式,通过超文本与多媒体结合的方式,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组织并加以利用。它以超文本的方式将文字、音频、视频等多媒体信息以与人们跳跃性思维习惯相吻合的非线性方式组织起来,人们避免了使用复杂的检索语言而是通过浏览的方式搜索所需信息,不再受信息组织与媒体类型的限制,以链接浏览的方式进行搜索。但会出现因超媒体网络过于庞大而导致的历史浏览记录难以保存和准确定位耗时较长的问题[7]。显而易见,网络信息资源能够得到充分利用需要多种信息组织模式共同运用。而数字图书馆模式通过网络共享实施,融合了各种信息组织方式,提供跨库、高效的信息服务。在高校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活动中,数字图书馆技术应作广泛应用,它是实现资源技术共享,节约成本,加快系统反应速度,提高工作质量和提升服务水平的重要手段和技术保证。

2)主体协调。协调各部门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提高效率。归纳高校各部门中网络信息资源的内外部特征,调动领导组织协调能力,深彼此之间的沟通、交流,有效改善、调整存在于各部门中的网络信息资源的无序状态,使其恢复正常。高校有必要建立专门的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机构,来规划和协调高校网络信息资源建设和管理工作[8],加强与规范高校网络信息资源组织与建设,提高工作效率。3)外部对接。高校内外部信息交流,实现资源共享。高校信息资源管理亟待解决的问题是,要在校内各部门之间建立沟通渠道,及时共享信息与资源,协调发展,有效地利用资源避免不必要的开销。高校引进数字资源是1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因为其费用成本较高,运作复杂且涉及管理、应用、维护等诸多问题。因此,在引进数字资源之前需要做好规划,这样才能根据环境变化,及时有效的调整的发展政策与工作重组,使之与环境动态匹配,更好的实现数字资源的管理。高校之间也可以加以合作,通过信誉、预期目标等方向甄别选择,实行联合利用资源,实现多家高校信息资源共同建设,完善资源共享机制。4)内部人员培训。高校内部科技人员的培训包括技术培训、应用培训以及安全管理培训3项。信息资源管理人员通过对网络信息资源的选取、整理、控制来实现管理。信息资源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对用户信息需求的满足程度与满足形式起到关键作用[9]。对于信息资源本质的了解程度、信息资源交流过程的熟悉度、各种使用的信息技术的掌握程度,是衡量1个信息资源管理人员素质高低的标准。作为信息资源管理的主体,信息资源管理主体只有熟练掌握并能够灵活运用管理理论、消费者心理学、社会学理论等相关理论与知识,才能更好的提供服务,满足用户的需要。管理人员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分类梳理,向用户提供所需信息资源,并对整个流程进行监督、控制与维护。管理人员的素质与能力、专业化水平决定了高校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效率的高低。因此,建设网络信息资源重点要从管理人员素质抓起。要加强对相关人员的教育与培训,请专业人士进行讲座与指导,不断提升管理人员的专业能力。此外,还可以完善人才引进机制,吸引具有较高专业水平的管理者,充分发挥其领导协调能力。高校科技信息资源通常都建立1个统一的门户网站,从1个入口可以获得所有相关信息,确保网络信息资源更新速度。为确保教师与学生能够获得有效、准确的信息资源,就要求网络信息资源做到实时的更新。所以高校需要以全面有效地方式,对网络的信息资源进行梳理整合,拓宽信息资源的广度,挖掘资源内容的深度,通过实时的动态匹配,使得信息资源能够完整可靠的呈现给教师和学生,能够更时效、便捷地帮助与服务师生,满足他们的需求。在进行高校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时,应对信息资源的安全问题重视起来。在网络错综复杂的信息传递过程中,也充斥着各式各样的攻击,这些都会威胁到高校自身的信息资源安全。因此,考虑信息资源的安全问题,不被攻击,是网络资源管理中十分重要的。首先,要加强对高校网络信息资源安全管理制度的建设,培养管理人才,设立安全管理机构;其次,应培养全校师生的信息安全意识,避免或者减少外来攻击的侵害;最后,对于管理软件的使用要选择较为稳定、先进的软件设备,定期对网络安全进行检测,实行实时监控,对信息资源以及网络设备进行控制和保护,以此确保网络信息资源使用的安全性[10]。

作者:李庆华 韩滨蔚 单位:哈尔滨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1]李国强,刘晓峰.科技信息资源整合的模式和应对机制探讨[J].科技传播,2010(Z1):1-3.

[2]王婉.基于知识供应链理论的科技信息资源整合模式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08:15-17.

[3]热克比•依米提.信息资源管理与企业信息化[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10):57-58.

[4]吴宇.科研教育领域信息资源管理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5:8-13.

[5]丁群,蔡松江,陈燕翔,等.现代动态网站开发与技术浅析[J].价值工程,2014(32):249-250.

[6]庞恩旭.复合图书馆文献采访与信息资源建设及其整合的研究[J].现代情报,2005(4):100-104.

[7]杨琼.网络信息资源管理[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10(4):602-605.

[8]肖红.高校网络信息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才智,2010(31):234-235.

科技与信息化管理范文第7篇

【关键词】科技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

档案具有历史再现性、知识性、信息性、政治性、文化性、社会性、教育性、价值型等特点,其中历史再现性为其本质属性,其他特点为一般属性。这就是科技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属性。进入21世纪以来,由于现代信息化技术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对于科技档案管理而言,不再停留在保存原有资料的功能上,更重要的是依靠现代信息、网络等高新技术和资源,利用信息化网络和计算机技术构成崭新平台,从而提高企业的综合运作能力,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由此可见,信息化是科技档案管理的必由之路。作为企业的档案管理者,务必要树立起强烈的职业创新意识,以信息化建设推动科技档案管理工作,建立企业档案信息网络,实现馆藏科技档案数字化、资源共享、服务对象与需求扩大化,是每一位档案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

一、科技档案在信息化建设中的作用

档案具有历史再现性、知识性、信息性、政治性、文化性、社会性、教育性、价值型等特点,其中历史再现性为其本质属性,其他特点为一般属性。因此,可将档案的定义简要表述为:档案是再现历史真实面貌的原始文献。

科技档案是指在自然科学研究、生产技术、基本建设等活动中形成的应该归档保存的图纸、图表、文字材料、计算材料、照片、影片、录像带等科技文件材料。科技档案管理是档案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企事业单位中是一项技术基础工作。尽管档案管理历史悠久,而科技档案管理却诞生在近代工业革命之后,是社会化大生产和专业分工的产物。科技档案对于企业建设与发展具有重大的作用,特别是在进入现代化企业建设中,科技档案在科研、生产、企业科学管理中显示出越来越明显的无可替代的作用,具有相当高的经济价值。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研发能力的强弱,是衡量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指标,而许多新的研发成果不可能从零开始,更多的是要借鉴、吸收大量的前人成功经验,吸取大量的前人失败教训。科技档案利用价值是它本身固有的特点,使其变利用价值为使用价值,使科学技术成为生产力,在企业建设与发展中产生经济效益。

当今社会正步入一个新的技术革命新时代,这些高新技术广泛应用于生产,应用于社会之中,势必带来社会生产力的飞跃,同样也会引起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尤其是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信息已成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是现代科学技术的支柱之一。信息资源的利用就是人类知识和智慧的利用,科学信息的交流、利用必将推动科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科技档案信息化管理势在必行。

所谓科技档案信息化,就是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在科技档案管理中,全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企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进行处置、管理并提供利用服务。企业科技档案信息化一般而言,可以从实现档案信息的数字化和网络化,实现档案的信息接收、传递、存储和提供利用的一体化,实现档案信息的高度共享,引发档案管理模式的变革。具体来说,由于原始档案经过反复查阅,不可避免地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害,给文档的保管与利用带来管理上的困扰。而信息化技术就彰显出独特的魅力,可以说,现代信息技术成为实现科学开发档案信息资源的关键条件。

二、科技档案管理是企业信息化的重要环节

企业信息化以现代化的信息处理技术、网络技术和网络设备,对企业进行全方位、多角度、高效能的改造,通过信息资源的开发和信息技术的有效利用,来提高企业的生产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增强企业在国内外市场中的竞争力。

同样,交通运输企业科技档案信息化管理也是如此。更多更快地收集、整理、传递有价值的信息,为交通运输企业的生产、经营、研发和领导决策服务,已成为交通运输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核心环节。交通运输企业的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将档案管理的电子化、网络化纳入整体企业信息化的重要内容。通过长期全方位地跟踪国内外本行业的科技动态、成果和进展水平,建设成具有行业特色的专题数据库,这样才能为本企业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服务。

三、科技信息化管理是系统工程

交通运输企业一般设置科技信息管理部门,这个部门的主要职责是:根据本企业生产、经营和发展需要,开展科技工作,解决实际问题,推动交通运输网络技术进步与信息化;运用科技管理、计算机应用、信息化和技术监督等手段,提高本企业科学管理水平。管理的内容:一是负责制定科技发展规划,负责科技计划(资金)管理,包括科技项目计划,青年科技促进费项目计划等。二是负责科技管理成果,包括鉴定、申报、评审、奖励、科技成果产业化及推广应用、技术市场等。三是负责专利管理,包括申报、统计、实施等。四是负责计量管理,包括计量升级、贯彻执行计量法、计量认证与认可、计量标准的建立与检定、计量站管理等。五是负责全质管理,包括全质管理成果的申报、评审、发表、奖励等。六是负责标准化管理,包括标准的制订、修订、标准化审查等。七是负责科技统计工作。八是责信息化工作,包括信息规划、信息网的建设与维护、组织开发应用软件等。当然,交通运输企业科技管理部门管理的内容并非仅仅以上八个方面,(下转第125页)(上接第98页)笔者之所以罗列出来,是说明科技信息绝非是档案管理部门一家的事情,它是交通运输企业科技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科技管理系统与科技数据库,同样是一项系统工程。

交通运输企业科技管理系统服务于全网的各级科技管理部门,在功能上覆盖运作层、运作管理层、战术管理层和战略管理层。通过集约化的共享数据库和发达的计算机通信网络,沟通各层间的信息交流,实现全网科技管理工作(当然包括科技档案管理)的统一管理。

科技管理系统、科技计划管理系统、科技成果管理系统、科技统计管理系统、计量管理系统、全面质量管理标准化管理系统以及科技评审专家库、科技成果专家评审系统等等,为科技档案管理提供了强大的支撑能力,提供了科技档案灵活、方便的查询、统计功能。

推进科技档案信息化的关键是人才。举例来说,如由于科技档案的信息化,其中包括档案信息内容的数字化,文档处理的一体化,电子档案保存的技术化,开发利用形式的多样化,使得电子档案的管理与纸质档案的管理有着截然不同的方法,这就对档案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把人才问题解决好了,才能使档案信息化建设符合正确的方向,才能最大限度地能满足企业对科技档案的需求。

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全面而又具体的工作,信息化建设的实F不可能是档案部门力所能及的,也不是仅仅单凭几个计算机技术人员,它固然需要所有科技档案人员的积极参与,更需要企业统筹兼顾全面安排,特别是依靠企业科技信息管理部门所发挥的主导作用。

四、实现科技档案现代化管理

(一)科技计划管理系统。以潮州市交通运输工程质量监督站为例,科技计划管理信息系统采用面向对象的系统分析与设计,利用先进的三层体系结构(BAS),应用JAVA技术开发,符合J2EE标准的强大的企业级资源管理平台,是建立并实施ERP的核心。按项目类别,负责单位对资金分配的统计,设备的购置计划,科技计划草稿,科技计划的上报等。该系统运行以来,通过信息网络完成计划上报与下达、项目申请若干个。

(二)计量管理系统。计量管理主要包括:基层单位申报计量室认证资料、基层单位计量管理资料信息采集与查询等。

(三)全质及标准化管理系统。全质及标准化管理系统主要包括:行业标准维护、基层单位上报QC成果、QC成果评审结论及上报QC成果,企业标准化编写模板等。

(四)科技成果和专利管理。科技成果和专利管理主要包括:基层单位上报科技成果、科技成果汇总维护、基层单位上报专利、筛选申报科技进步奖项目、基层单位返回科技进步奖推荐书、汇总上报科技进步奖推荐书、科技成果专利统计及收集科技成果推广项目申请书等。

科技与信息化管理范文第8篇

1.1科技管理

科技管理是现代管理的一个分支,一番方面是管理理论和技能应用于科技活动的实践;另一方面是科技活动用于管理理论新的概括与总结。换言之,以管理理论来指导科技活动,以科技活动来丰富和发展管理理论,并同时推动科技管理理论自身的发展和成长。一些学者还从外延和层次上对科技管理的概念进行了描述,他们将科技管理分为了宏观管理和微观管理。例如“国家对科技事业的整体管理,包括制定科学技术方针政策,确定科研体制和布局,制定长远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等,一般称之为宏观管理。对科研单位的具体管理,一般称之为微观管理”,“科技管理是对整个科学技术活动的组织和管理的总称”,“科技管理,即对科学技术活动的管辖、控制与治理,是科技活动过程中,所有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管理功能的统称。”科技管理主要内容包含了以下几个方面:科技预测,根据科技发展自身特点和社会需求,并在对科技发展现状进行调研分析的基础上,通过预测学的原理和方法,对科技发展趋势以及其影响所做出的判断和预见;科技发展战略和科技政策,它们是科技规划与计划制定的导向标,是对科技资源进行宏观配置的总体指导思想和制度保证;科技规划与计划;科技体制,它是指的科学技术研究与管理的机构设置、职责范围、权属关系和管理方式的结构体系;科技项目管理;科技资源的合理配置;科技成果管理与科技统计;科技评估,它是对科技活动及其效果的评价和估计。

1.2科技管理信息化

进行信息化建设是科技管理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必然阶段。信息化的产出有很多其直接产出有工作效率、管理水平、监管力度、全过程管理、由重前期立项向重全过程管理转变、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率、提高领导决策的数字化水平,间接产出则包括了促进创新能力的提高、促进科技成果的产生和转化,从而提高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最终有利于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对科技信息化的投入包括资金、时间、受影响的其他工作、重复投入这四种投入。不管是作为科研项目还是财政拨款,科技行政部门都必须为信息化支出资金。但是由于全国各地经济与科技发展的不均衡,使得在信息化方面的资金投入差别很大,同时根据信息化建设的模式不同,其投入也从几万到几千万不等。在科技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投入最大的不是直接资金,而是时间的投入。与其它成本相比,进行信息化建设所占用的是各级领导和各种专家的时间,这就使得时间成本特别高。例如如一个科技厅的信息化会涉及到科技厅的政府公务人员50~100人,涉及到相关评审评估专家等100~300人,其中这些投入包括调研时间、方案制作时间、选择信息化提供商的时间、信息化过程管理协调沟通时间、使用学习时间等,从开始调研到信息化成功一般会用1年到3年时间。由此科技这个投入是十分巨大的。

2科技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虽然在进行信息化时所需要的投入十分的巨大,但同时其作用也是十分巨大的。其主要体现在通过科技管理信息化建设可以推动科技管理能力的创新。科技管理信息化建设是国家科技管理战略思维的一种体现,可以从宏观上对各种科技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并进行更加合理的利用。通过信息化战略的实施可以使得科技管理更加的富有预见性、实时性和公正性,并能够对各种科研活动的各项管理流程进行优化,从而达到降低科研成本并提高工作效率的目标。科技管理信息化建设部仅仅是对促进科技管理战略思想创新、目标创新和组织结构创新,同时它还能够推动科技管理创新能力的创新。在对科技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要求科技管理队伍必须在观念、能力和素质上与其进行匹配,正因为如此进行科技管理信息化建设可以对领导层、管理队伍的创新能力方面产生促进作用。例如预测能力创新、决策能力创新、执行能力创新等。

3科技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实现

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建设内容不应仅仅是只满足科技计划全过程管理,而应建设“多级立体科技业务管理系统”。多级管理这里指的是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建设内容不应是只满足科技计划全过程管理,而应建设“多级立体科技业务管理系统”。立体管理则是指的在上下级单位自己立项的科技项目都通过科技业务管理系统进行管理后,再把不同的系统通过数据交换平台连接,从而使信息可以在不同的业务管理系统间进行受控的、无缝、安全的交互。而本文则主要从信息化步骤确定原则和分步实施建议这两面来对科技管理信息化建设步骤问题进行讨论。

3.1科技管理信息化步骤的确定原则

对于科技管理信息化步骤的确定原则可以从以下三个反方面进行分析:信息化方式、信息化层次、信息化使用人员。从信息化的实现方式来看,进行信息化建设应该采取跨越式发展的方式。进行科技管理信息化建设需要充分的利用原有的基础,采用最先进的技术和系统,来实现跨越式发展,这也是一种低成本高效益的信息化方式。从信息化的层次来看信息化的一般原则和规律是:先操作层信息化、再管理层信息化、最后再决策层信息化。操作层信息化的主要意义在于提高科技管理的效率,并积累各种有效的数据;管理层信息化主要意义在于提高各个部门和各个环节之间的协同性,并积累各种数据;决策层信息化的主要意义是使得业务实现智能化,在对数据进行充分分析的基础上,为领导提供决策支持。从信息化使用人员来看,应该先内部信息化、再外延信息化。

3.2科技管理信息化建设步骤

根据上述的科技管理信息化原则,可以将科技信息化建设分为以下几个步骤:第一步是科技计划项目全过程管理信息化。这一步是为了实现科技计划项目从申报、受理,到评审、评估、初审、复审、审定、立项、科技计划编制,到合同管理、资金管理、执行情况管理、验收管理、后评估管理等等的信息化。特别是现在,以目前的技术,完全可以实现让一套软件对所有的科技计划项目进行管理,从而摆脱以前的那种一个科技计划采用一套专门软件的高成本时代。第二步是将其他的科技业务进行信息化。在该步骤的实现过程中是让其他的科技管理职能实现信息化,这其中包括了成果鉴定、成果奖励、成果奖励、成果转化、成果推广、专利管理、高新企业管理、民营科技企业管理、软件企业管理、工程中心管理、杰出青年科技人才管理等等。第三步是将专家管理以及专家评审过程实现信息化,从从全国甚至全球范围内选择专家进行网上评审,这是大势所趋,但是这一步却很难一步到位。专家管理的信息化要能够实现以下功能:专家信息管理、专家选取、专家评审历史记录管理、专家信用管理、专家资质管理等等。而评审管理系统需要满足许多种不同的情况,但是必须要做到公正、公平、公开,还必须保证评审改革的可控、可靠、可信。第四步是实现决策支持信息化。实现决策支持是一种大势所趋,也是很多软件都必须要实现的功能。所以可以通过商业智能软件,对与领导决策有关的要素进行多角度的分析,通过形式多样的图表进行展示,从而使领导决策具备量化的数据和具体的图表作为参考,实现科学决策。第五步是实现上下级协同的信息化。这一步是从多级管理向立体管理过渡的十分重要的一步。这分两个方面:一是在自身信息化时注意到上下级协同工作的需要,提前做好相关功能、预留相关接口;二是建设数据交换平台,使上下级的业务管理系统成为一个有机、有序的整体。

科技与信息化管理范文第9篇

下面是求学网小编收集的科技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刍议,欢迎阅读!

进入21世纪以来,由于现代信息化技术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对于科技档案管理而言,不再只停留在保存原有资料的功能上,更重要的是依靠现代信息、网络等高新技术和资源,利用信息化网络和计算机技术构成崭新平台,从而提高企业的综合运作能力,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由此可见,信息化是科技档案管理的必由之路。作为企业的档案管理者,务必要树立起强烈的职业创新意识,以信息化建设推动科技档案管理工作,把建立企业档案信息网络,实现馆藏科技档案数字化、资源共享、服务对象与需求扩大化,当成义不容辞的职责。

一、科技档案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发挥的作用

档案具有历史再现性、知识性、信息性、政治性、文化性、社会性、教育性、价值型等特点,其中历史再现性为其本质属性,其他特点为一般属性。因此,可将档案的定义简要表述为:档案是再现历史真实面貌的原始文献。

科技档案是指在自然科学研究、生产技术、基本建设等活动中,形成的应该归档保存的图纸、图表、文字材料、计算材料、照片、影片、录像带等科技文件材料。科技档案管理是档案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企事业单位中是一项技术基础工作。尽管档案管理历史悠久,而科技档案管理却诞生在近代工业革命之后,是社会化大生产和专业分工的产物。科技档案对于企业建设与发展具有重大的作用,特别是在进入现代化企业建设中,科技档案在科研、生产、企业科学管理中显示出越来越明显的无可替代的作用,具有相当高的经济价值。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研发能力的强弱,是衡量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指标,而许多新的研发成果不可能从零开始,更多的是要借鉴、吸收大量的前人成功经验,吸取大量的前人失败教训。科技档案利用价值是它本身固有的特点,使其变利用价值为使用价值,使科学技术成为生产力,在企业建设与发展中产生经济效益。

当今社会正步入一个新的技术革命新时代,这些高新技术广泛应用于生产,应用于社会之中,势必带来社会生产力的飞跃,同样也会引起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尤其是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信息已成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是现代科学技术的支柱之一。信息资源的利用就是人类知识和智慧的利用,科学信息的交流、利用必将推动科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科技档案信息化管理势在必行。

所谓科技档案信息化,就是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在科技档案管理中,全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企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进行处置、管理并提供利用服务。企业科技档案信息化一般而言,可以从实现档案信息的数字化和网络化,实现档案的信息接收、传递、存储和提供利用的一体化,实现档案信息的高度共享,引发档案管理模式的变革。具体来说,由于原始档案经过反复查阅,不可避免地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害,给文档的保管与利用带来管理上的困扰。而信息化技术就彰显出独特的魅力,可以说,现代信息技术成为实现科学开发档案信息资源的关键条件。

二、科技档案管理是企业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的重要环节

企业信息化以现代化的信息处理技术、网络技术和网络设备,对企业进行全方位、多角度、高效能的改造,通过信息资源的开发和信息技术的有效利用,来提高企业的生产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增强企业在国内外市场中的竞争力。

供电企业在改革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特别是经历了IP市场风雨变换的考验,以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为口号,已实现了信息化建设的新局面。以辽宁省电力公司ERP项目为例,2008年9月26日全面启动,2009年6月25日成功上线,11家市级供电公司按照试点设计流程无差异推广,当年11月25日,ERP项目在14家市级供电公司全面推广。继后,2010年ERP在农电系统的71个县区上线。这说明了以ERP为核心的各信息系统深化应用为主线,为支撑坚强智能电网和三集五大体系建设,为尽快建成一强三优现代公司,奠定了坚实的信息化建设的基础。

同样,在供电企业科技档案信息化管理也是如此。更多更快地收集、整理、传递有价值的信息,为供电企业的生产、经营、研发和领导决策服务,已成为供电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核心环节。供电企业的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将档案管理的电子化、网络化纳入整体企业信息化的重要内容。通过长期的全方位地跟踪国内外本行业的科技动态、成果和进展水平,建设成具有行业特色的专题数据库,这样才能为本企业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服务。

三、科技信息化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

供电企业一般设置科技信息管理部门,这个部门的主要职责是:根据本企业生产、经营和发展需要,开展科技工作,解决实际问题,推动电网技术进步与信息化;运用科技管理、计算机应用、信息化和技术监督等手段,提高本企业科学管理水平。管理的内容:一是负责制定科技发展规划,负责科技计划(资金)管理,包括科技项目计划,青年科技促进费项目计划等;二是负责科技管理成果,包括鉴定、申报、评审、奖励、科技成果产业化及推广应用、技术市场等;三是负责专利管理,包括申报、统计、实施等;四是负责计量管理,包括计量升级、贯彻执行计量法、计量认证与认可、计量标准的建立与检定、计量站管理等;五是负责全质管理,包括全质管理成果的申报、评审、发表、奖励等;六是负责标准化管理,包括标准的制订、修订、标准化审查等;七是负责科技统计工作;八是负责信息化工作,包括信息规划、信息网的建设与维护、组织开发应用软件等。当然,供电企业科技管理部门管理的内容并非仅仅以上八个方面,笔者之所以罗列出来,是说明科技信息绝非是档案管理部门一家的事情,它是供电企业科技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科技管理系统与科技数据库,同样是一项系统工程。

供电企业科技管理系统服务于全网的各级科技管理部门,在功能上覆盖运作层、运作管理层、战术管理层和战略管理层。通过集约化的共享数据库和发达的计算机通信网络,沟通各层间的信息交流,实现全网科技管理工作(当然包括科技档案管理)的统一管理。

科技管理系统、科技计划管理系统、科技成果管理系统、科技统计管理系统、计量管理系统、全面质量管理标准化管理系统以及科技评审专家库、科技成果专家评审系统等等,就为科技档案管理提供了强大的支撑能力,提供了科技档案灵活、方便的查询、统计功能。

推进科技档案信息化的关键是人才。举例来说,如由于科技档案的信息化,其中包括档案信息内容的数字化,文档处理的一体化,电子档案保存的技术化,开发利用形式的多样化,使得电子档案的管理与纸质档案的管理有着截然不同的方法,这就对档案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把人才问题解决好了,才能使档案信息化建设符合正确的方向,才能最大限度地能满足企业对科技档案的需求。

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全面而又具体的工作,信息化建设的实现不可能是档案部门力所能及的,也不是仅仅单凭几个计算机技术人员,它固然需要所有科技档案人员的积极参与,更需要企业统筹兼顾全面安排,特别是依靠企业科技信息管理部门所发挥的主导作用。

四、科技管理系统实现了科技档案现代化管理

1.科技计划管理系统

以辽宁省电力公司为例,科技计划管理信息系统采用面向对象的系统分析与设计,利用先进的三层体系结构(BAS),应用JAVA技术开发,符合J2EE标准的强大的企业级资源管理平台,是建立并实施ERP的核心。科技计划管理的主要功能包括:对基层、省公司和发供电企业的科技计划进行分类查询,按项目类别,负责单位对资金分配的统计,设备的购置计划,科技计划草稿,科技计划的上报等。该系统运行以来,通过信息网络完成计划上报与下达、项目申请若干个。

2.计量管理系统

计量管理主要包括:基层单位申报计量室认证资料、基层单位计量管理资料信息采集与查询等。

3.全质及标准化管理系统

全质及标准化管理系统主要包括:行业标准维护、基层单位上报QC成果、QC成果评审结论及上报QC成果,企业标准化编写模板等。

4.科技成果和专利管理

科技成果和专利管理主要包括:基层单位上报科技成果、科技成果汇总维护、基层单位上报专利、筛选申报科技进步奖项目、基层单位返回科技进步奖推荐书、汇总上报科技进步奖推荐书、科技成果专利统计及收集科技成果推广项目申请书等。

5.科技统计系统

科技与信息化管理范文第10篇

关键词:高校科研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信息技术

科研项目管理是高校科技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编制有限的管理部门如何高效有序地处理头绪繁杂的13常事务,相对分散的高校科研人员如何方便快捷地获取、共享科研信息,一直是高校科技管理的重要研究内容。以互联网internet、多媒体数据库mmdb及电子商务ec等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信息技术、信息网络和信息资源的综合利用,形成了当代最先进的生产力,信息化产业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因此,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以信息人才为依托,充分挖掘信息资源,建立高校科研项目管理信息平台,促进科研项目管理信息化、科学化、规范化,势在必然。

1 高校科研项目管理信息化现状和意义

高校科研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在现代信息理念、信息技术和信息规范的引导下,通过对管理过程和信息资源的整合和集成,加速管理信息的传递和反馈,从而实现了科研项目管理自动化和标准化,提高管理的运行效率。依托于网络和信息技术的科研项目管理,科学高效、规范有序,是高校科研工作综合协调作用的重要方面,也是检验管理工作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标准。

1.1 高校科研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从20世纪90年代起,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高等教育的各个领域,国内高校纷纷建立了局域网,并开发出一批mis系统用于13常管理,拉开了“校园信息化”即所谓“数字化校园”的序幕。目前,高校科研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一般采用以下三种模式: (1)自主开发,有的高校根据本校科研项目管理业务需求,集中技术力量进行自主产权的管理应用系统开发,如浙江师范大学,其科研处和计算机学院开发的科研项目成果量化统计综合管理信息系统; (2)联合开发,高校与软件公司合作开发,如四川师范大学与平升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开发的校级科研项目管理系统; (3)引进与吸收相结合,有的高校在充分考察的基础上,引进适合本校管理情况的其他高校或公司的成熟系统,再进行必要的二次开发,从而提高本校的信息化水平。应该指出无论采用哪种模式,只要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经济和技术条件,适合本校特点,那么就不失为一种有效的策略。

1.2 高校科研项目管理信息化的意义。

(1)信息化可以规范操作,提高工作效率。信息技术本身要求数据的规范化,不规范的数据难以实现计算机作业,通过人机界面的技术处理,可以有效地规范数据,使通过网络提交的科研项目管理信息符合设计要求,这一特点保证了数据质量,提高了信息加工处理和分析的效率。

同时,基于网络的科研项目管理系统本身是科研项目管理涉及的各个方面、过程有效规划整合的产物,通过它可进行项目申报、网络查询、科研信息和科研成果下载各种资料。从而实现网上信息交流,简化工作程序,促进了管理分工的集约化,加速了管理信息的传递和反馈过程,提高了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

(2)信息化可以实现动态管理,缩短决策周期。随着学校的发展,科研项目来源13益增多,加之科研项目研究周期较长,其中某些信息具有不确定性,如每年科研项目的经费到款情况等,而人工管理条件下项目信息的存储秩序化程度低,因此影响了对项目实行全程跟踪的动态管理。

信息化科研项目管理以基于网络的科研项目管理系统为基础,项目信息以标准化形式存储,从而使管理的动态性和经常性成为可能,改变了常规以年度为单位的管理方式。

科研项目管理部门能够即时获取和提供所需的信息,随时掌握最新数据,了解最新科研动态。提高了对决策、评估的信息支持能力,缩短决策周期。

(3)信息化可以加强交流,促进成果转化。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是当今世界各国政府、产业界、学术界共同关注的课题,也是世界经挤与科技、教育相结合的成功经验。

科研成果信息通过网络媒体及时、生动展示,为创造新技术和研究成果的高校与从事应用技术研究开发和工艺创新、并将科技成果商品化的企业,架起了合作创新的桥梁,有利于强化科研工作者的创新热情,有利于增强高校科技成果生产的目的性和方向性,从而为科技成果的转化提供保证。这种互动的活动与超越时空的成果转化方式无疑是成果转化渠道上的革命。

2 科研项目管理信息化的关键技术分析

科研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多个层面,这里仅从技术层面对其中几项关键技术进行简要分析。

2.1 应用系统体系结构模型。

体系结构设计是应用系统软件构建中的关键问题,直接与系统结构的灵活性、可扩展性和软件部件的可重用性等多种技术性能指标相关。高校科研项目管理系统处于异构的分布式环境中,这就决定了它必须支持与已有系统,如办公、人事、财务、设备等其它业务系统的集成及互操作;同时,作为为高校内部及社会大众提供信息服务的平台,系统还必须具有较高的易用性、安全性和可伸缩性,因此选择良好的体系结构模型是科研项目管理系统开发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

随着中间件与web技术的发展,多层分布式应用体系日益成熟,并已成为当前应用软件的主流。在这种体系结构中,数据服务层完成数据的定义、维护、访问与更新,以及管理并响应下层的数据请求;数据接口层需要了解数据服务器的类型和它的语义接口, 它对下层屏蔽具体数据的服务器的差异,提供统一的数据访问接口,以便实现对多数据源的透明访问,从而提供应用程序的可移植性和适应性;应用服务层封装业务过程,并响应用户服务层发来的请求,通过数据接口层访问所需的数据,完成具体的应用功能;用户服务层为用户提供可视化界面,用来显示信息和收集数据,利用应用服务提供的功能完成用户请求;web服务层基于web信息服务器,利用应用服务层各种功能构件提供的功能,为基于测览器的前端客户提供网络应用服务。多层分布式应用体系结构是为克服传统c/s结构模式的诸多缺点而提出的,能使业务开发、运行、管理、连接等具有高度的统一性和规范性,系统以组件化、模块化的形式通过internet/intranet为用户提供各类服务,用户则可以通过网络门户等透明地使用整个网络资源。采用此结构将为高校科研项目管理系统提供合理的构架,有利于缩短软件开发周期,降低软件开发成本;同时,基于多层分布式应用体系结构模型的系统将具有客户端使用难度低、可移植性强、业务扩展方便、维护简单等多方面的优点。

2.2 软件开发平台。

高校科研项目管理工作本身的复杂性和特殊性,使得系统的开发具有相当难度。2o世纪9o年代以来,计算机应用不断深入,应用系统日益复杂,软件开发已从“算法+数据结构=程序” 逐步发展到了“设计模式+对象组件+开发工具=程序”,开发工具的选择,已成为软件开发成功的要素之一。可见,一个成熟、标准的企业平台对于简化和规范科研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和部署,至关重要。

microsoft公司的.net和sun公司的j2ee是目前建立和开发各种web应用的两大主流平台。.net和j2ee两大平台各有优势,同时都有广泛的厂商支持,前者包括分布式计算、xml、组件技术、即时编译技术等一系列技术,是一个基于internet高度分布式计算环境、以简化应用程序开发为目的的全新计算平台。基于.net的应用程序开发周期较短,应用程序运行和维护成本较低,伸缩能力强,但是.net运行只能运行在windows环境下,开放性较差。而j2ee技术诞生时间早,也较成熟,是一种利用java2平台来简化诸多与多级企业解决方案的开发、部署和管理相关的复杂问题的构建框架和技术标准,它提供了多层的分布式应用模型,组件重用、一致化的安全模型以及灵活的事务控制,具有兼容性和跨平台的特性。j2ee仅支持java语言,且需要较高的培训、开发、运行和维护成本。在开发平台的选择上,可以考虑他们各自的优点与缺点,结合自身现有应用系统特点与人力资源的能力,以及系统将来的需求等,作出适合自己的开发策略。一般认为,若高校后台系统主要使用windows,可考虑采用.net,但以前的应用软件需重新开发;而主要采用unix系统作后台系统的高校,或采用多种平台的高校,可考虑采用j2ee。

2.3 数据管理技术。

科学的管理必须依赖大量精确的信息,只有可靠的数据和资料才能为科研项目管理决策提供有效的依据和支持。科研项目管理分为项目申报管理、在研项目管理、项目终结管理、完成项目跟踪管理四个阶段,涉及科研项目基本情况、历史数据、与科研项目有关的申报材料、评估结果、项目成果等大量数据信息。随着数据量的快速增长、查询复杂化程度的日益提高,如何正确处理各类信息,去除无用信息,提取有用信息,快速生成针对不同需求的主题信息,成为项目管理人员关注的问题。

数据管理技术不断发展,人们提出了数据仓库理论,它以用户数据库的大量业务数据为基础,通过基本的数据操作技术,如数据抽取、数据过滤技术和服务于高层数据处理的模型处理、数据挖掘和联机分析处理等技术,构建了一个面向领域的统一的、集成的数据平台, 并利用报表和图形等数据展现方式来分析结果,为用户管理决策提供灵活的信息。微软公司的sqlserver2000和甲骨文公司的oracl ewarehouse是当前业界较具代表性的数据仓库产品。

数据仓库技术的出现和日臻成熟,为解决管理信息系统中存在的“数据丰富,信息贫乏”问题,进而为高校科研项目数据的有效管理、利用,提供了一种可行的解决方案。

科研项目数据仓库的实现大致可分为(1)概念模型设计,在界定系统边界的基础上确定科研项目管理的基本主题;(2)逻辑模型设计,可采用基于关系数据库的维表、事实表结构的多维表形式进行数据仓库数据组织,对基本主题包含的信息、事实表和维表的关系进行详细定义; (3)创建数据表,根据事先确定的主题,定义事实表和维表结构,事实表通过每一维的码值同维表联系在一起;数据抽取、清洗、装载,按统一定义的格式获取科研项目管理业务数据,经清洗、装载和整理程序进入数据仓库; (4)元数据管理,为了便于系统对数据的管理和维护开发,还必须开发包括自动获得数据仓库的数据结构、定义从操作型数据库向数据仓库中导人数据的方法、定义进行olap分析的多维数据库结构、建立业务模型和数据仓库中数据物理的映射的元数据管理系统等几个主要步骤。

3 科研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3.1 注重整体规划,分布实施。

实施信息化是实现高校科研项目管理创新的核心支撑技术和手段,但如果脱离了学校的组织、过程、资源和人员的大环境,未与学校管理信息化建设目标、整体发展战略相结合,信息化建设就可能走弯路,作为校园管理信息系统子系统的科研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其设计和实施就会缺乏前提和依据,就有可能成为“信息孤岛”。因此,必须克服“重实施、轻规划,重技术、轻管理” 的错误认识,组织有关信息技术、科研管理等人员进行充分的前期调研,正确理解真实的管理需求,全面考虑3—5年后的需求变化和技术发展,制定科学合理的科研项目管理信息化整体规划,在规划形成的框架指导下,采用有效的实施途径进行分步实施,从而保证科研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具有统一的信息标准和规范,能与学校其他各系统保持信息畅通、有效共享。

3.2 建立与信息化相适应的管理模式。

传统的科研项目管理结构呈星型分布,科研处是唯一中心,所有下行信息通过科研处向科研人员,上行信息通过科研处整理供上级和其他管理部门利用。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分布式结构的网络化管理模式出现,科研项目管理层次减少、人员规模削减,组织结构趋于扁平化,紧凑而富有弹性。

科研处、各院系以及广大科研人员既是信息的者,又是信息的利用者, 只是权限有所差别。因此应充分重视和做好信息系统实施与管理制度和管理模式的匹配工作,信息系统仅是内部管理制度和业务流程在计算机环境中的载体,内部管理制度是否健全、是否得到严格执行,直接决定信息系统建设的成败。解决信息系统实施与运行管理脱节的问题,加速科研管理模式的转型,将科研管理部门从“收发室”工作中解放出来,把工作重心放在宏观管理上。

同时,管理信息化为科研管理人员的学习和提高提供了更好的条件、更大的空间和时间自由度、更灵活的方式,管理人员将从传统的经验型管理者转变为学习型管理者。管理人员的不断学习有助于改革组织本身,那就是通过培养弥漫于整个组织的学习气氛,充分发挥管理人员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建立一种有机的、高度柔性的、扁平化的、符合人性的可持续发展的组织。

3.3 加快复合型信息化人才培养。

科技与信息化管理范文第11篇

关键词:高校科研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信息技术

科研项目管理是高校科技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编制有限的管理部门如何高效有序地处理头绪繁杂的13常事务,相对分散的高校科研人员如何方便快捷地获取、共享科研信息,一直是高校科技管理的重要研究内容。以互联网internet、多媒体数据库mmdb及电子商务ec等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信息技术、信息网络和信息资源的综合利用,形成了当代最先进的生产力,信息化产业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因此,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以信息人才为依托,充分挖掘信息资源,建立高校科研项目管理信息平台,促进科研项目管理信息化、科学化、规范化,势在必然。

1 高校科研项目管理信息化现状和意义

高校科研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在现代信息理念、信息技术和信息规范的引导下,通过对管理过程和信息资源的整合和集成,加速管理信息的传递和反馈,从而实现了科研项目管理自动化和标准化,提高管理的运行效率。WWW.133229.CoM依托于网络和信息技术的科研项目管理,科学高效、规范有序,是高校科研工作综合协调作用的重要方面,也是检验管理工作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标准。

1.1 高校科研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从20世纪90年代起,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高等教育的各个领域,国内高校纷纷建立了局域网,并开发出一批mis系统用于13常管理,拉开了“校园信息化”即所谓“数字化校园”的序幕。目前,高校科研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一般采用以下三种模式: (1)自主开发,有的高校根据本校科研项目管理业务需求,集中技术力量进行自主产权的管理应用系统开发,如浙江师范大学,其科研处和计算机学院开发的科研项目成果量化统计综合管理信息系统; (2)联合开发,高校与软件公司合作开发,如四川师范大学与平升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开发的校级科研项目管理系统; (3)引进与吸收相结合,有的高校在充分考察的基础上,引进适合本校管理情况的其他高校或公司的成熟系统,再进行必要的二次开发,从而提高本校的信息化水平。应该指出无论采用哪种模式,只要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经济和技术条件,适合本校特点,那么就不失为一种有效的策略。

1.2 高校科研项目管理信息化的意义。

(1)信息化可以规范操作,提高工作效率。信息技术本身要求数据的规范化,不规范的数据难以实现计算机作业,通过人机界面的技术处理,可以有效地规范数据,使通过网络提交的科研项目管理信息符合设计要求,这一特点保证了数据质量,提高了信息加工处理和分析的效率。

同时,基于网络的科研项目管理系统本身是科研项目管理涉及的各个方面、过程有效规划整合的产物,通过它可进行项目申报、网络查询、科研信息和科研成果下载各种资料。从而实现网上信息交流,简化工作程序,促进了管理分工的集约化,加速了管理信息的传递和反馈过程,提高了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

(2)信息化可以实现动态管理,缩短决策周期。随着学校的发展,科研项目来源13益增多,加之科研项目研究周期较长,其中某些信息具有不确定性,如每年科研项目的经费到款情况等,而人工管理条件下项目信息的存储秩序化程度低,因此影响了对项目实行全程跟踪的动态管理。

信息化科研项目管理以基于网络的科研项目管理系统为基础,项目信息以标准化形式存储,从而使管理的动态性和经常性成为可能,改变了常规以年度为单位的管理方式。

科研项目管理部门能够即时获取和提供所需的信息,随时掌握最新数据,了解最新科研动态。提高了对决策、评估的信息支持能力,缩短决策周期。

(3)信息化可以加强交流,促进成果转化。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是当今世界各国政府、产业界、学术界共同关注的课题,也是世界经挤与科技、教育相结合的成功经验。

科研成果信息通过网络媒体及时、生动展示,为创造新技术和研究成果的高校与从事应用技术研究开发和工艺创新、并将科技成果商品化的企业,架起了合作创新的桥梁,有利于强化科研工作者的创新热情,有利于增强高校科技成果生产的目的性和方向性,从而为科技成果的转化提供保证。这种互动的活动与超越时空的成果转化方式无疑是成果转化渠道上的革命。

2 科研项目管理信息化的关键技术分析

科研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多个层面,这里仅从技术层面对其中几项关键技术进行简要分析。

2.1 应用系统体系结构模型。

体系结构设计是应用系统软件构建中的关键问题,直接与系统结构的灵活性、可扩展性和软件部件的可重用性等多种技术性能指标相关。高校科研项目管理系统处于异构的分布式环境中,这就决定了它必须支持与已有系统,如办公、人事、财务、设备等其它业务系统的集成及互操作;同时,作为为高校内部及社会大众提供信息服务的平台,系统还必须具有较高的易用性、安全性和可伸缩性,因此选择良好的体系结构模型是科研项目管理系统开发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

随着中间件与web技术的发展,多层分布式应用体系日益成熟,并已成为当前应用软件的主流。在这种体系结构中,数据服务层完成数据的定义、维护、访问与更新,以及管理并响应下层的数据请求;数据接口层需要了解数据服务器的类型和它的语义接口, 它对下层屏蔽具体数据的服务器的差异,提供统一的数据访问接口,以便实现对多数据源的透明访问,从而提供应用程序的可移植性和适应性;应用服务层封装业务过程,并响应用户服务层发来的请求,通过数据接口层访问所需的数据,完成具体的应用功能;用户服务层为用户提供可视化界面,用来显示信息和收集数据,利用应用服务提供的功能完成用户请求;web服务层基于web信息服务器,利用应用服务层各种功能构件提供的功能,为基于测览器的前端客户提供网络应用服务。多层分布式应用体系结构是为克服传统c/s结构模式的诸多缺点而提出的,能使业务开发、运行、管理、连接等具有高度的统一性和规范性,系统以组件化、模块化的形式通过internet/intranet为用户提供各类服务,用户则可以通过网络门户等透明地使用整个网络资源。采用此结构将为高校科研项目管理系统提供合理的构架,有利于缩短软件开发周期,降低软件开发成本;同时,基于多层分布式应用体系结构模型的系统将具有客户端使用难度低、可移植性强、业务扩展方便、维护简单等多方面的优点。

2.2 软件开发平台。

高校科研项目管理工作本身的复杂性和特殊性,使得系统的开发具有相当难度。2o世纪9o年代以来,计算机应用不断深入,应用系统日益复杂,软件开发已从“算法+数据结构=程序” 逐步发展到了“设计模式+对象组件+开发工具=程序”,开发工具的选择,已成为软件开发成功的要素之一。可见,一个成熟、标准的企业平台对于简化和规范科研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和部署,至关重要。

microsoft公司的.net和sun公司的j2ee是目前建立和开发各种web应用的两大主流平台。.net和j2ee两大平台各有优势,同时都有广泛的厂商支持,前者包括分布式计算、xml、组件技术、即时编译技术等一系列技术,是一个基于internet高度分布式计算环境、以简化应用程序开发为目的的全新计算平台。基于.net的应用程序开发周期较短,应用程序运行和维护成本较低,伸缩能力强,但是.net运行只能运行在windows环境下,开放性较差。而j2ee技术诞生时间早,也较成熟,是一种利用java2平台来简化诸多与多级企业解决方案的开发、部署和管理相关的复杂问题的构建框架和技术标准,它提供了多层的分布式应用模型,组件重用、一致化的安全模型以及灵活的事务控制,具有兼容性和跨平台的特性。j2ee仅支持java语言,且需要较高的培训、开发、运行和维护成本。在开发平台的选择上,可以考虑他们各自的优点与缺点,结合自身现有应用系统特点与人力资源的能力,以及系统将来的需求等,作出适合自己的开发策略。一般认为,若高校后台系统主要使用windows,可考虑采用.net,但以前的应用软件需重新开发;而主要采用unix系统作后台系统的高校,或采用多种平台的高校,可考虑采用j2ee。

2.3 数据管理技术。

科学的管理必须依赖大量精确的信息,只有可靠的数据和资料才能为科研项目管理决策提供有效的依据和支持。科研项目管理分为项目申报管理、在研项目管理、项目终结管理、完成项目跟踪管理四个阶段,涉及科研项目基本情况、历史数据、与科研项目有关的申报材料、评估结果、项目成果等大量数据信息。随着数据量的快速增长、查询复杂化程度的日益提高,如何正确处理各类信息,去除无用信息,提取有用信息,快速生成针对不同需求的主题信息,成为项目管理人员关注的问题。

数据管理技术不断发展,人们提出了数据仓库理论,它以用户数据库的大量业务数据为基础,通过基本的数据操作技术,如数据抽取、数据过滤技术和服务于高层数据处理的模型处理、数据挖掘和联机分析处理等技术,构建了一个面向领域的统一的、集成的数据平台, 并利用报表和图形等数据展现方式来分析结果,为用户管理决策提供灵活的信息。微软公司的sqlserver2000和甲骨文公司的oracl ewarehouse是当前业界较具代表性的数据仓库产品。

数据仓库技术的出现和日臻成熟,为解决管理信息系统中存在的“数据丰富,信息贫乏”问题,进而为高校科研项目数据的有效管理、利用,提供了一种可行的解决方案。

科研项目数据仓库的实现大致可分为(1)概念模型设计,在界定系统边界的基础上确定科研项目管理的基本主题;(2)逻辑模型设计,可采用基于关系数据库的维表、事实表结构的多维表形式进行数据仓库数据组织,对基本主题包含的信息、事实表和维表的关系进行详细定义; (3)创建数据表,根据事先确定的主题,定义事实表和维表结构,事实表通过每一维的码值同维表联系在一起;数据抽取、清洗、装载,按统一定义的格式获取科研项目管理业务数据,经清洗、装载和整理程序进入数据仓库; (4)元数据管理,为了便于系统对数据的管理和维护开发,还必须开发包括自动获得数据仓库的数据结构、定义从操作型数据库向数据仓库中导人数据的方法、定义进行olap分析的多维数据库结构、建立业务模型和数据仓库中数据物理的映射的元数据管理系统等几个主要步骤。

3 科研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3.1 注重整体规划,分布实施。

实施信息化是实现高校科研项目管理创新的核心支撑技术和手段,但如果脱离了学校的组织、过程、资源和人员的大环境,未与学校管理信息化建设目标、整体发展战略相结合,信息化建设就可能走弯路,作为校园管理信息系统子系统的科研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其设计和实施就会缺乏前提和依据,就有可能成为“信息孤岛”。因此,必须克服“重实施、轻规划,重技术、轻管理” 的错误认识,组织有关信息技术、科研管理等人员进行充分的前期调研,正确理解真实的管理需求,全面考虑3—5年后的需求变化和技术发展,制定科学合理的科研项目管理信息化整体规划,在规划形成的框架指导下,采用有效的实施途径进行分步实施,从而保证科研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具有统一的信息标准和规范,能与学校其他各系统保持信息畅通、有效共享。

3.2 建立与信息化相适应的管理模式。

传统的科研项目管理结构呈星型分布,科研处是唯一中心,所有下行信息通过科研处向科研人员,上行信息通过科研处整理供上级和其他管理部门利用。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分布式结构的网络化管理模式出现,科研项目管理层次减少、人员规模削减,组织结构趋于扁平化,紧凑而富有弹性。

科研处、各院系以及广大科研人员既是信息的者,又是信息的利用者, 只是权限有所差别。因此应充分重视和做好信息系统实施与管理制度和管理模式的匹配工作,信息系统仅是内部管理制度和业务流程在计算机环境中的载体,内部管理制度是否健全、是否得到严格执行,直接决定信息系统建设的成败。解决信息系统实施与运行管理脱节的问题,加速科研管理模式的转型,将科研管理部门从“收发室”工作中解放出来,把工作重心放在宏观管理上。

同时,管理信息化为科研管理人员的学习和提高提供了更好的条件、更大的空间和时间自由度、更灵活的方式,管理人员将从传统的经验型管理者转变为学习型管理者。管理人员的不断学习有助于改革组织本身,那就是通过培养弥漫于整个组织的学习气氛,充分发挥管理人员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建立一种有机的、高度柔性的、扁平化的、符合人性的可持续发展的组织。

3.3 加快复合型信息化人才培养。

科技与信息化管理范文第12篇

【关键词】现代科技信息;科研管理;应用

受市场经济发展的影响,信息资源、能源和材料的地位不断提高,并被称之为国民经济的三大支柱。在这种情况下,全面开发并利用信息资源,实现共建共享目标,能够进一步增强生产能力,进一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其中,现代科技信息在科研活动当中占据关键性地位,而主要的目的就是合理安排科研活动计划并开展监督调控以及协调服务等多项工作。需要注意的是,科技信息收集、整理与利用应始终贯穿在科研管理整个过程中。为此,深入研究现代科技信息在科研管理中的应用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现代科技信息概述

为正确地认知现代科技信息,最关键的就是要构建静态和动态两种维度的视角。其中,静态现代科技信息主要是站在信息静态角度对现代科技信息和特征予以认识,而动态现代科技信息则是站在动态化角度对现代科技信息结构以及技术展开认识[1]。信息主要是事物运动状态与过程,甚至是与状态和过程相关的知识,通常情况下,其主要的作用就是将观察者对于认知的不确定性消除。由此可见,现代科技信息主要反映了现代科技变化以及特征,也是客观事物间作用与联系的表面特征,也是感知与认知以后的再现,为此被当作科研中的重要资源。现代科技信息被当作科研管理工作的重要资源,其具备可以独特的特征,具体可以表现在以下几点:第一,广泛性。现代科技信息应涉及诸多学科资料,同时可以追溯到历史的渊源,同样也应当涵盖了国内与国外的最新动态信息[2]。第二,时效性。现代科技信息的内容一定要及时呈现出来且呈现的形式较为简洁。第三,针对性。在收集信息方面应当具有针对性,并且根据各种专业的科研活动进行分类收集并整合。第四,先进性。处理信息的过程中,应当把握动向,使得信息服务更具前瞻性以及能动性的特征。信息化本身的内涵就相对丰富与复杂,属于动态化的概念,具体指的就是对电子计算机以及现代化通讯手段进行利用,进而对信息进行获取与传递,同时完成存储与处理等环节的工作。而信息化也包含了计算机、微电子以及通信和光电子等多样化的技术。在科研管理领域中的现代科技信息,更多的是指对信息科技量度、转换、处理以及压缩等的动态化过程[3]。

二、现代科技信息在科研管理中应用的重要性

(一)为决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科研管理工作的开展很容易遇到科研选题盲目与重复的问题,一旦选题盲目则会直接影响科研活动水平,同时还会导致科研成果层次偏低,人力物力以及财力都被大量浪费。对原因进行分析,则主要是忽视了科研信息的重要性且掌握不多,研究力度不到位。对于科研管理工作而言,现代科研信息能够为其提供决策与参考,在科技信息的作用下,确保预测与决策的科学性。而开展现代科学研究活动的过程中,应当将科学技术各方面的信息当作重要的参考依据,并且针对相关信息予以有效地收集和整理,进而对国内外的科技信息进行及时地掌握。如果科技信息资料不完整不准确,则难以对国内外科技发展动向以及状态予以实时了解,甚至无法对新成果与新情况进行掌握[4]。这样一来,就无法保证与客观实际情况相吻合,同样也难以确保科学研究发展预测与决策的有效性。由此可见,现代科技信息对科研管理的影响程度极大。

(二)调控作用明显

开展科研管理工作的目的就是在短时间内形成新的成果且具有较高的科技含量。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一定要将科技信息作为重要依据,进而对科研活动进行合理地调节与控制。详细来讲,科研管理主要是对情报信息进行收集,并且对比科研课题和国内外的研究状况,进而综合考虑具体状况,对课题研究的方向进行及时地调整,合理调配人力物力与设备等,保证研究方向的正确性。在实践应用过程中发现,对现代科技信息的应用,能够合理地调节并控制科研管理工作,将科研的周期缩短,尽可能规避人力与物力的浪费问题发生。

(三)积极促进成果的转化

通常来讲,科研工作人员自身的生产实践经验往往不丰富,所以在衔接科研成果和生产实际方面的效果始终差强人意,大部分科技成果只能够被当作实验室小成果,在转化成生产力方面阻碍较大[5]。要想有效地转化成科技成果并且形成规模产业,仍需要经过中试环节。但是,科研单位中试硬件设施并不完善,同时资金、场地以及供水供电设施也同样无法满足标准要求。如果是企业具备了试验技术,同时还有产品性能配套设置,则能够达到中试要求。所以在中试的过程中,应当保证科研单位和企业的全面合作。在此基础上,企业对于科技成果的认知不同于研究人员,更关注产品市场以及经济效益,研究人员则对学术水平高低较为关注。在这种情况下,必须要对技术信息与市场信息进行熟练地掌握,和企业加强联系,对企业实际需求予以深入地了解,通过横向合作研究来推动科研成果的生产力转化。

三、现代科技信息在科研管理中的具体应用

所谓的科研管理,具体指的就是管理知识生产过程中所涉及到的社会活动,已经成为科研活动的重要组成,其中涉及到了科学活动计划、组织、监督与协调等等,主要的目的就是在科研管理工作中始终贯穿收集、整理和加工利用现代科技信息的环节[6]。与其他区域管理不同的是,科研管理具有不确定性与灵活性,属于一种脑力劳动。对于科研管理系统来说,其发展主要包含了两项运动,其一,物质流,主要内容就是人力、物理与财力流动以及分配;其二,信息流,将信息的质与量充分反映出来,具体指的就是科技报告、技术档案以及会议文献等科技信息获取、传递以及加工和处理。这两项运动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且相互作用,具体表现为信息流对于物质流状态的反映,信息流在科技信息系统作用下向科研管理系统反馈物质流状态。其中,科研管理系统负责对控制流进行组织、调节和控制等,以保证其流动和分配更加有效与合理。除此之外,物质流流动和分配结果同样可以实现现代科技信息系统的完善,为科研管理系统正常运转提供有力保障,使得科研系统始终处于最佳的状态[7]。而静态和动态双维度视角在科研系统稳定平衡发展方面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静态现代科技信息

管理具体指的就是决策、计划、组织以及协调控制,随后再次决策、计划、组织以及协调控制,始终呈现出螺旋型上升的循环过程。要想实现系统管理的有效性,最重要的就是要获得充足信息内容,实现信息的有效传输,进而形成并反馈充足信息,最终将管理功能发挥出来。而静态现代科技信息在科研管理当中的具体表现就是资源,具体指的就是科研管理工作必要的加工素材,也是该项工作最基本的内容。另外,表现在经济财富方面,现代科技信息也同样是新一级研究和成果的必要成本,在科研管理工作中发挥着支柱性的作用[8]。在此基础上,还表现在时机方面,现代科技信息已经逐渐成为战略性武器,只有熟练掌握,才能够把握制胜点,进一步推动科研管理工作实现知识创新。

(二)动态现代科技信息

动态现代科技信息应用的主要目标就是对电子计算机与现代化通讯手段予以合理利用,以实现信息获取、存储和处理分配等动态性过程。而其具体的表现可以包含以下几点:第一,科研管理工作人员的信息化。通过对动态现代科技信息的运用,有效地突破了传统以人力为中心的统计、查找和摘录流程,对信息化技术予以合理地运用,以保证把横向和纵向的信息有效地整合至计算机的服务系统当中,进而通过网络检索来获得所需要的资料,进一步增强了信息的质量,同样也提升了信息的享受。第二,科研管理流程的信息化。科研管理工作流程信息化具体表现在申报、受理到评审、评估以及审定等流程,同时还有合同与资金的管理、验收管理等相关环节都呈现出信息化服务的特征[9]。其中,网络信息评审已经发展到成熟阶段,推动科技立项本身的公平性与公正性,进一步增强了科研管理工作实际的效率,以保证可以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对科技项目进行申报。第三,科研专家管理的信息化。在科研活动中,专家占据主体性地位,承担科研项目与成果执行的责任,同样在科研立项与科技成果评价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而逐渐成为科研管理工作的重点内容。通过对专家系统的合理运用,能够在更广的范围之内选择专业人士开展网上评审工作,并详细地记录专家自身的学术水平以及工作态度等,进而对专家科研活动的内容以及项目实际进展状况更加了解,确保科研专家工作评定的公平公正性。基于科技信息化深入发展,对于科研专家管理来说同样需要增加专家信息管理、专家选取以及专家信用和资质管理等多项全新功能。第四,科研成果评价的信息化。在评价科研成果方面,同样也是评价科研工作人员科研活动成果的具体表现。现阶段,国内科研评价体系具体指的就是政府亦或是政府委托行为,因专家的人情关系以及政府职能部门监管力度不到位,导致评价工作人员在对参评成果进行评价的过程中掺杂了诸多主观性的因素。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最关键的就是要对信息化技术予以合理地运用,进而构建智能化与流动性的专家库,而科研管理部门同样需要充分考虑专家库当中的专家信息,随机地选择并开展“盲审”,确保评估工作更加客观[10]。而评审的标准同样可以对信息化技术进行运用达到量化,最终形成具有较强操作性的审核指标,并构建健全且便捷的科研成果评价系统,进一步增强科研成果评价的效果。第五,科研成果管理的信息化。对于科研成果管理的信息化而言,其中涉及到收集、加工并整理成果,实现对其深入研究与利用,在产业化环境的建设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中,科研成果管理的信息化具体表现在两部分,其一,科研成果信息资源建设;其二,全面建设技术和成果的推广服务平台。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现代科技信息的传播途径更加多样化,而将现代科技信息应用在科研管理工作中,对科研管理工作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应给予高度关注。

参考文献:

[1]孙赟星.现代科技信息在科研管理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17):263-263.

[2]颜廷兰.现代科技信息在科研管理中的应用[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5):89-90.

[3]潘澍之.试论高职院校新型科研管理模式的构建[J].管理学家,2013(5):568-569.

[4]曾建勋,曹继东,苏静等.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构建及其对科技情报工作的影响[J].情报学报,2016,35(9):899-910.

[5]彭文莉,吴庆斌,王美琴等.“互联网+”背景下的医院科研管理——基于某高校附属医院的实践[J].科技管理研究,2016,36(21):203-206.

[6]闫奎铭,孙雍君.大数据时代的认知转向及其对科研管理的影响[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32(20):101-106.

[7]谭维国,朱乐明.加强科技单位科研管理的途径探讨[J].东南国防医药,2011,13(2):183-184.

[8]迟迅,郭骏骐.探索质量管理在科研管理中的应用与发展[J].科技展望,2016,26(3):174.

[9]黄燕华.面向科技创新团队的“学科馆员+科研管理人员”信息服务模式研究[J].图书馆建设,2014(6):98-100,封3.

科技与信息化管理范文第13篇

1.高科技时期档案管理信息化现状

高科技时期档案管理,已经完全改变了传统档案管理的模式,在高科技时期,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是指在管理作为信息重要载体的档案时,全面的应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如网络技术、图文技术等对档案信息资源进行安排、管理与配置并最终实现资源共享的过程。也是一种基于传统档案管理的改革,改革将传统档案资源转化为数字电子档案既利于档案的保存、共享,也利于管理部门提高工作效率更好的为人民服务,是符合现代化发展需求的表现。

2.高科技时期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发展措施

在高科技时期,随着计算机和网络的发展,档案管理已经完全改变了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档案管理的信息化使查找档案信息变得更加简单、快捷。为了做好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工作,本文对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工作发展趋势作一探讨。

2.1高科技时期档案管理信息化发展的条件

要做好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工作,必须要具备信息化工作的发展条件,因此,在高科技时期,要做好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发展,就要提供必要的条件,主要的条件如下。

(1)档案管理信息化需要软硬件设施。在高科技时期,我国的经济发展得到高速提高,科技进步和科技发展带领我国进入信息技术时代,在计算机和网络时代,对档案管理信息化工作的发展,要求把档案管理工作做到更加系统、更加全面、更加高效。时至今日,档案管理工作的数据压缩技术、网络技术以及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在档案管理工作作出较大的贡献,作为软件设施,也为实现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做出了贡献。当前,档案管理工作的硬件设施也趋于完善,各级基层和各单位的档案管理部门都配备了不同种类的计算机、打印机、数码相机以及扫描仪等,这些设备利于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发展,也可以快速的为档案管理工作提供服务。

(2)电子档案保管的安全问题。电子档案保管的安全问题,是高科技时期档案管理信息化发展最重要的问题,这也是为更好的保管档案的共同期待。电子档案的保管与纸制档案的保管不同。首先,档案信息的安全性非常重要,档案工作的安全性对整个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对和整个社会管理工作来说都意义重大,因此,必须高度重视档案信息的保密性,否则信息泄露将会给我们的社会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其次,伴随科技进步,档案管理的信息化管理技术得到推广,使档案管理的工作效率得到进一步提高,但电子档案的弊端随之而来。即窃取私密的网络信息的技术可以进入到系统中进行窃取,这要求所有的档案管理部门都要注意档案的安全问题,对保存档案的计算机网络需要配备更具备安全和更有效的保护、防御措施。

最后,传统的档案老化和人为损害的问题,在档案管理电子化都显得无能为力,传统的损害问题都将在档案信息资源的数字化面前得到进一步解决,数字化可以延长档案的保管期限,也可以减少档案信息被损坏或者丢失的风险,同时,电子档案特有的数字拷贝功能就更显示出优越性,它可以起到补偿档案信息的作用,计算机的光盘存储系统较好的解决了大量信息存储困难的问题,使管理工作效率提高。

2.2档案管理信息化发展的局限性

(1)档案管理信息化具有安全隐患。信息时代的发展使网络信息的安全问题更加受到关注,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与应用,一方面使得我们的生活与工作获得便利,另一方面也使网络的安全问题始终困扰着人们。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发展也同样有如此困扰,开放的网络环境使得部分不法分子伺机窃取、攻击与篡改档案信息。

(2)管理人员档案管理信息化意识缺乏。目前大部分管理人员没有进行过专业的相关技能培训,结合目前的档案管理现状来看,一方面各单位各部门的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总体不高,他们的专业知识水平、思想道德水平等良莠不齐。另一方面,档案管理信息化初期,引进了外部工作人员,这部分人员或缺乏相应的信息化档案管理的经验,或不能根据所在工作单位的实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导致信息化进展不顺利。总的来说,管理人员缺乏良好的信息化档案管理的意识是档案管理信息化的重要局限。

3.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发展措施

3.1要重视档案管理信息化安全问题

档案信息的安全性问题是关乎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为加强档案管理的安全防止档案信息的泄露,一方面要不断发展科技,使得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改革的相关设备得到进一步的升级。另一方面,要求档案管理人员乃至普通民众都应该认识到档案管理的安全性、重要性,要求全民素质的提高,要求全民的关注与重视。

3.2要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综合素质

良好的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发展要求工作人员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既包括专业素质、心理与身体素质,又包括思想道德素质。一方面,档案管理人员要熟练掌握电子档案的规范化的管理方式,要熟悉相应的网络技术以及图文、表格技术等计算机技术。另一方面,档案管理人员要有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服务态度。最后,档案部门要积极开展学习与研究活动,在具体的工作中关注资料的收集、整理与保存,各组织与单位档案员应就工作方法与经验进行交流,取长补短,推进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发展。

3.3要配备专业设备与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标准

各单位的信息化进程、设施的配置不同,造成很多档案信息与数据无法共享与兼容,使档案管理信息化进程遭到阻碍。就此问题,我们应该统一的配备专业的数字化设备,建立专业的档案管理系统,利用统一的设备与系统实现全体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实现字符识别以及自动转化、编目、检索,实现自动的全文存储与上载,使文档一体化管理实现。另外,根据科技发展进程要不断的使之同步更新换代以适应新的发展与挑战。

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档案管理的信息化的统一管理标准,才能使其得到好的发展。首先,借助相关的法律法规及相关机关的行政力量,制定标准化档案管理规范,破除各级单位与部门参差不齐的管理局面。其次,录入计算机的各种档案资源与信息要具备一定的逻辑性,录入方式与程序也应遵循相关规范。

科技与信息化管理范文第14篇

1高校科研统计管理的意义

高校科研统计就是用数字来反映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以便对科研信息实行计量化管理,是一种对科技现象数量方面的调查研究活动,是高校科研管理的重要制度和方法之一[4]。因此,高校科研统计的重要作用表现在:一是认识高校科研活动规律的有力工具。通过大量综合的统计数字与统计分析,用数字来说话,清楚地认识科研活动的规律性。二是开展科研业务工作的客观依据。从科研课题立项到完成、成果的社会影响及其转化效益等情况,都离不开科研统计提供的数据,科研投入与产出的分析都需要可靠的数据[5]。三是学校科研工作科学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科研统计在管理科研的过程中有两个不可分割的功能———统计服务和统计监督。统计服务就是学校科研统计为学校科研管理决策服务;统计监督就是科研统计要及时地为科研工作的科学管理提供反馈信息,全面准确地反映学校科研这一“车轮”运转的情况,以便管理者制定新的决策,排除运转过程中的故障。另外,统计监督也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起到预防学术腐败、避免重复研究的作用。在数字化、网络化环境下,高校科研统计信息的数字化管理既是高校科研日常管理和管理集成化、信息化发展的需要,也是高校科研规范化、科学化管理的需要和服务学校科研的需要,更是高校实施科技创新工程、开展产学研用合作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6]。为了解和掌握国内高校的科研信息统计工作的数字化管理情况,推进高校科研管理的现代化水平,本文通过对江苏高校科研统计管理现状的调查,总结分析目前高校科研统计信息数字化管理的经验和不足,具体研究大数据时代适合于高校科研统计管理工作的方式方法,为国内高校科研统计信息的数字化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和可行性对策和建议。

2高校科研统计信息资源数字化管理现状调查与分析

2.1江苏高校的现状调查

本研究于2014年12月—2015年1月,采用网络调查方式,以江苏的各类普通高校为调查对象。截止到2014年底,分布在江苏全省各地的普通高校总数为134所,其中本科院校51所(部委属10所,省属30所,市属5所,民办4所,中外合作办学2所),高职高专院校83所(省属38所,市属22所,民办22所,中外合作办学1所)[7]。在实际调查中,从被调查对象中随机抽取15所本科院校、20所高职高专院校作为调查样本,所取样本兼顾“985工程”、“211工程”院校、地方普通本科及专科院校和民办院校,调查内容主要包括科研项目、科研成果、专家信息、企业需求等科研统计信息和科研管理系统设置情况等。具体调查结果如表1、表2所示。

2.2调查结果分析

2.2.1总体状况上述调查样本分布在江苏省的不同地区。江苏的苏南、苏中、苏北3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一定差异性,苏南地区(包括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是江苏省经济发达地区,苏中地区(包括扬州、南通、泰州)次之,苏北地区(包括徐州、淮安、盐城、连云港、宿迁)的总体发展水平相对较弱。因而,本课题的调查结果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基本能够反映全国高校的科研统计信息的数字化管理现状与水平。表1、表2显示,除1所院校的网页不可访问外,其他25个单位在其科研管理部门的网页有科研信息的统计管理栏目,占样本总数的71.4%;9个单位没有科研信息统计栏目,仅涉及学校立项课题、获奖等信息的简单报道,占样本总数的25.7%。各院校统计的科研信息主要涉及各级各类立项科研项目、、获奖成果、授权专利、制定标准、企业需求信息、内部专家信息等科研信息。在校内科研管理系统建设上,有20个院校已建立内部科研管理平台,占样本总数的57.1%;14个单位尚未设立,占样本总数的40%。部分院校的科研统计信息不仅体现校内科技信息,还关注社会需求信息。另外,本科院校的科研信息统计数字化管理工作总体整体水平好于高职高专院校,涉及的信息内容也较为详细而丰富。2.2.2主要成绩根据上述调查结果可看出,高校科研信息统计工作的数字化管理已取得了一定成效:一是高校科研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已发挥作用。已建立的校内科研管理平善了内部科研管理功能,高校科研信息统计工作逐步走向自动化、集成化、数字化和网络化,科研信息管理水平在逐步提升。二是信息统计内容较为丰富。各个学校的数字化科研信息既有校内立项课题、纵横向科研项目,又有获奖成果信息、授权专利转让和专家学者信息等。三是科研信息统计公开化程度较高。众多高校在校园网站或其科研管理部门网页设置“科研成果”专栏,以分类统计的形式向校内外展示科研成果。四是科研信息统计管理工作重视产学研用的结合。一些学校(本科院校居多)专门搭建了成果转化系统平台或技术转移中心平台,以有效的信息统计为地方社会经济建设服务。纵观全国高校科研信息统计管理数字化建设发展的原因,主要归结于:(1)信息化建设促进科研信息管理的数字化。进入21世纪,信息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更加深刻,信息资源日益成为重要生产要素、无形资产和社会财富[8]。科研信息是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数字化建设成为必然。(2)数字校园建设加速科研信息化。数字校园建设是由学校教务处、科研处、财务处、图书馆等各业务部门共同驱动、共同完成的信息化建设工作,科研信息化建设不断推进,为学校科研管理和服务创造了一个良好的信息化环境,并已成为高校师生教学、科研不可或缺的一部分[9]。(3)产学研政的结合需要高校提供全面而丰富的科技信息。全国多个地区正在实施科技创新工程,这对科技信息资源的建设与服务提出了新的高要求。为此,各级政府依托所在地高校的技术力量,并把高校纳入到本地区的数字化、智能化行业科技信息资源共享服务体系。为实现科技信息资源的开放共享,促进地方科学研究和成果推广,高校科研管理部门通过加大科研管理力度,科研信息统计工作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2.2.3存在问题通过对调查统计结果的剖析,结合日常与省内外同行的工作交流,本文研究发现,目前高校科研信息统计数字化管理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科研管理系统利用率低。虽然大部分院校搭建了科研管理平台,但目前仅限于内部统计科研工作使用,校内外其他科研人员无访问权限,这阻碍了本校、本地区同行之间的相互学习和交流,导致同类项目重复申报、重复研究。二是信息统计管理意识不强。一些学校缺少科研信息的统计管理理念,仅利用单位网页,对立项课题、获奖成果和成果转化等情况进行新闻报道,尚未开展科研信息的专项统计和网上管理。三是信息统计内容有待完善。由于高校科研信息化管理起步较晚,各单位网站上公布的统计信息涉及的年度信息不齐全,自然科学成果信息多、社会科学类成果信息少,学校产生的很多有价值的调研报告、为政府提供的决策咨询报告等成果信息被忽视,成果转化的成功案例和大学生科技创新成果信息还没有列入科研统计范围。四是信息开放共享程度较低。学校承担完成的各类科技计划项目所产生的以及过去所积累的科学数据大多数仍搁置在资料堆、档案柜乃至流散在个人手中,没能得到有效管理和利用,面向社会的科研信息资源共享服务体系不健全,导致科研用户、企业用户对所需的数据无从查找。

3对策建议

在高校管理工作逐步网络化、信息化、数字化的变革时期,高校科研管理人员应强化信息统计数字化管理意识,增强科研管理责任意识。以科研管理系统建设为基础、数字化校园建设为契机,梳理学校科学研究活动各环节产生的科技信息,推动学校科研信息统计工作的数字化管理。

3.1建立健全学校内部科研管理系统

为完善科研信息的数字化管理,提升科研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尚未建立科研管理系统的高校应尽快搭建科研管理平台;已使用科研管理系统的院校,还需要不断更新和完善系统平台的功能模块,增加科研成果信息分类统计和分类查询子系统,建立科研项目与经费库、论文库、著作教材库、获奖成果库、专利与标准库、科技成果转让库、专家信息库等专题信息统计数据库[10]。比如,南京大学的科研管理系统平台在自然科学类科研项目方面分别设立了横向项目和纵向项目信息检索子系统,可以从项目名称、负责人等途径进行检索。一些学校已建或正在建设的OA系统应充分考虑科研管理子系统的校内功用和社会化服务功能,把目前相对独立的产学研平台作为一个子系统,整合到学校科研管理的大系统中,以满足校内科研信息的统计管理和查询的需要,同时满足社会科技人员、企业研发人员、企业管理决策者等用户的科技信息需求。

3.2充实科研统计指标的信息内容

目前高校科研统计的基本指标是科研投入和科研产出(科研成果),科研投入主要是科研经费,即当年实到科研经费(指当年拨入的科技和社科经费总和);科研产出的3个统计指标是论文论著(科技类、社科类)、鉴定与登记的科技成果和发明专利[11]。在各个单位网站能够看到的科研统计信息很少涉及学校的科研投入或到账科研经费,涉及经费内容的至多是获批横向项目的资助费用。为有效发挥科研统计在科研投入与产出效益核算方面的作用,科研管理部门可以把立项研究项目的资助费用和单位配套费用在公众可访问的项目管理模块予以公开,一方面发挥公众对科研经费使用的监督作用,另一方面鼓励本单位职工合理使用经费,多出科研成果。对于科研产出即科研成果的信息统计,必须对科研产出的各类成果进行科学的汇总分析,既有按类按年的详实统计,也要有成果变化的动态统计,同时兼顾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研究信息的统计。比如可转化成果的统计信息,一定要在单位网站的相应统计公告栏有详细的反映;已转让的专利等技术,要有转让时间和受让单位等信息,以便于企业用户引入新技术成果进行新产品开发,切实推进校企合作;研究与咨询报告的统计既要包括正式提交给有关部门的调查报告、研究报告、咨询报告等研究成果,也要有相关成果被采纳的信息统计,这是高校科技智库信息资源建设的需要。对于学校专家信息,目前仅有部分高校从事这方面的统计工作,众多高校可以把校内专家信息提交到数字化管理平台或网站专家信息专栏,因为技术专家对地方科技创新驱动具有直接的推动作用。专家信息统计具体以学校有名望的学科专家为基础,整合其他各方面专家资源,建立多层次、多方位、多专业、高质量的“专家库”,作为政府职能部门、校外研发机构、企业管理者等与校内专家联系的枢纽,利用学校专家学者的特长服务于社会[12]。

3.3促进统计信息的高度集成与共享

科技与信息化管理范文第15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 建筑施工 融合

中图分类号:TU7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6(a)-0145-01

1 建筑施工管理进程中融入信息技术状况

当前我国建筑工程在一定层面加强了信息技术应用,并显著提升了施工建设效率,在施工管理层面也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纵观我国建筑领域当前融入信息技术现状,其整体产业水平却仍然较为薄弱,并包含较多制约与不足之处。具体体现为,建筑企业网站多用于信息,相关网络软件工具却较为匮乏,导致了同登陆客户的沟通互动交流极为不畅。同时建筑施工企业应用网络技术总量不高,一般多为单机或脱机应用操作,仅令计算机技术在计算速度层面体现了一定优势,却没有真正开发出计算机技术在共享、传递信息层面的价值,令应用效率始终偏低。同时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中融入信息技术的范畴相对有限,例如施工进度、监督质量、控制成本等层面较少应用信息技术,而是仍然通过经验管理、人为管理等传统方式操作,体现了较低的科学化程度。在开发软件层面,则呈现出选题相似、无法统筹规划、投入资金不足,重复低水平开发建设等状况。另外,一些建筑施工单位无法科学利用互联网络信息技术提供的便利性,没有基于网络平台开展采购材料、招投标、管理项目与交换信息,而是虚有电子商务的表象,而继续践行管理经营的传统方式。

2 建筑施工技术应用管理中融入信息技术的科学途径

新时期,现代化社会的持续发展很大程度依赖于信息技术,广泛的信息使用与交流是建筑企业发展、提升的科学方式手段。伴随经济全球化进程的逐步深入,知识经济已成为新时期的科学发展模式,基于此背景,建筑施工单位的竞争已逐步成为根本的信息与知识竞争,施工企业只有实现畅通的信息交换,才能赢得市场激烈竞争中的主动权,并实现全面发展。当前知识与信息是建筑企业的核心资本,在企业发展管理实践中占据着主体地位,因此谁拥有了先进的信息技术、商业资源,令其良好融入实践管理中,便会赢取先机,利用优质信息提升生产效益,并获取最终利益。因此,建筑施工企业应关注重要的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创建动态信息与科学知识网络体系,有效提升综合管理效率。信息时代,政策形势瞬息万变,为提升核心竞争力,建筑施工单位应科学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的累累硕果有效充实自身,构建完整统一的信息网络。由我国当前建筑单位管理综合状况来看,发展规模较大的一些企业创建了契合自身特性的网络信息平台,取得了信息管理层面的成效,为有效迎合快速的市场变化,在健康发展中稳步提升市场地位,建筑企业应促进施工管理技术与信息技术的全面融合,进而继续完善健全企业综合管理体系,实现可持续的全面发展。

3 建筑施工实践技术管理中融入信息技术科学策略

3.1 融入信息技术,促进施工单位管理人员综合水平的持续提升

施工单位的实践发展与成长离不开高素质施工管理人员的支持配合,因此人的因素不容忽视,在建筑工程全面开展施工之前,各层级管理人员应树立科学管理理念,秉承科学发展观,永葆先进性,针对建筑项目工程的现实特征与建设需求,因地制宜制定管理方案措施,全面融入适宜的信息技术,提升综合管理水平。施工企业可科学融入信息技术开展施工管理人员综合培训,借助企业网站定期学习内容、讲座安排,结合网络分散学习、集中学习模式,双管齐下,提升施工管理人员综合素质水平,令其全面掌握信息化管理技术,科学应用现代化管理工具、软件提升施工管理效率。同时信息管理服务人员应同相关业务服务管理人员默契配合,高度合作,采用先进性网络信息技术,应用科学项目管理软件准确精密的解读各个施工工序的关联关系及前后特征,并结合多年总结的施工现场经验,实施对建筑施工的科学有效管理。

3.2 融入信息技术,开展信息化合同管理与材料管理

建筑施工项目工程合同管理中融入信息化技术,可令合同归档、建档、变更及分类更加全面细致,因此建筑施工单位应在施工合同管理中融入信息技术,创建信息化合同模块,充分满足大规模日常管理实践工作需求。同时应科学配备制作、查询、监控合同与冲突检查各项功能,构建信息化合同管理体系,掌握工程合同状况,令工程施工进度、建设安排科学有序,紧凑开展,高效进行。无论建筑工程规模大小,其均会包含较多关键信息,机械设备及施工材料,倘若管理不善,将会令工程施工建设质量受到不良影响,因此建筑施工材料管理中应科学融入信息技术,对于建筑工程的设备清单、表格形式等主体材料及设备应借助信息技术制定科学采购方案。可应用网络平台制定收发工程总进度施工方案相关计划,清楚明晰各类材料的现实变更需求。同时施工企业应科学依据各信息库包含的物资信息,阶段性实施物资分类,预设材料属性,制定租赁物资材料、采购及资金投入计划,并自动获取相关数据。

3.3 推广建设网络办公系统,搭建建筑施工技术信息化网络管理平台

伴随建筑工程规模的日益扩充,施工项目涉及的管理环节越来越多,涵盖标准审核、进度安排、变更设计图纸等,包含了众多信息量。倘若建筑施工单位片面应用传输纸质文件方式,则会令项目信息的横向交流及实时纵向沟通增添较多冗余环节,进而令信息误差率全面提升,令高成本、低效率的运营给建筑施工单位带来较大经济损失。为杜绝该类不良现象,建筑单位应科学融入信息技术,基于网络技术构建信息化技术管理共享平台与自动化办公系统,令复杂的信息传递环节实现真正简化,并令纸质文件从建筑工程项目施工技术实践管理进程中退出,令共享信息化建设真正成为优质的施工管理工具。再者建筑施工单位还应持续扩充应用网络职能,借助办公自动化系统开展网络采购、网上招标、网络视频会议与共享资料网络查询,全面提升施工技术管理效率,促进建筑施工单位真正实现信息化发展。

4 结语

伴随建筑施工项目规模的日益扩充,各工种交叉应用的日渐复杂,建筑项目施工技术迫切需要与信息技术良好融合。因此我们只有明晰信息技术科学重要性、现实应用状况,在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中科学融入信息技术,才能全面提升建筑工程施工管理效率、建设质量,适应新时期需求,令现代化的信息管理模式促进建筑工程施工建设的全面发展与提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