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科技信息传播论文范文

科技信息传播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科技信息传播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科技信息传播论文

第1篇

摘要:科技传播是人类传播的一个基本分支,既有人类传播的共性,也有其特殊的性质。科技信息通过大众传播途径迅速地扩散与传递,在知识经济时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社会信息系统的复杂性,科技信息逐渐显露出一种戏剧化的倾向,虽满足了受众的某些需要,但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一些副作用。文章从信息的编码过程寻找戏剧化的文本性根源,在大众传播过程中寻找其社会根源,以此实现科技传播的本源性功能,推动社会更好更快地发展。

“戏剧化”并不是一个“新鲜”的提法。大众传媒从19世纪出现以来,就一直伴随着商业化和消费文化的控制和熏陶,“戏剧化”也就成为一种必然的信息表现形式。

大众文化的研究者认为,“电视画面在强调人类的灾难和悲剧时,引起的往往不是净化和理解,而是戏剧化的滥情和怜悯,推出的只是一种很快就被耗尽的感情、一种假冒身临其境的虚假仪式,最终将会使观众变得矫揉造作或厌倦透顶”。政治传播学者在论及政治信息选择和包装时认为,“相对于复杂而又难以加工的媒介事件,那些可以精美包装,并且用相对简单却戏剧性的方式加以陈述的媒介事件会得到更多的报道”拉。“新闻最关注的往往是那些能用戏剧化方式将其处理成简单故事的事件”。wWW.133229.Com在科技传播领域,一些调查报告也早已表明了这一担心。2004年,美国的一项调查表明,夜问的科学脱lzl秀节目尤其吸引年轻人,特别是有科学家参与,并且配有戏剧元素的时候。这些节目被一些科学家认为是有害的,因为“被错误地引导的公众和不知情的公众一样令人不安”。

科学技术的研究和成果的推出有其特定的规律,同样,科技信息的传播也应该有其区别于其他社会信息、政治信息的传播方式。在“信息爆炸”的大背景下,科技信息的有效传播将影响到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例如,汶川大地震中,地震是否可以预测的问题,就被媒体运用了戏剧化的表现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受众的误解和不安;同样,在中央电视台《走进科学》栏目的一些节目中,戏剧化的编排方式也引起了广泛争议,这些都说明“戏剧化”在科技传播中的普遍性和引起的种种弊端。研究这种倾向性,将有助于理解科技传播的独特规律和进行有效传播的特殊含义。

一、信息戏剧化的戏剧原理

(一)信息戏剧化的本质是信息编码的模仿性倾向

信息是符号和意义的统一体。信息传播是符号的传播,符号必须经过编码、解码、译码才能实现传播的全过程。根据传播目的的不同,编码会体现不同的倾向性。从信息到新闻,是要体现信息的事实倾向性。而在这个符号化的编码过程中,掺入戏剧元素将会使信息在进人大众传播环境中体现戏剧化的特征。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认为:“一切艺术都是模仿,戏剧也是模仿,是对人的行动的模仿。”而康德认为,艺术是建立在人的理性基础上的自由创造活动。西方美学史普遍主张艺术模仿论,即主张艺术本质上的对自然的模仿活动。因此,掺入戏剧元素,就是掺入一种模仿的倾向性,是一种在事实基础上进行了艺术加工和创造的编码,是事实的模仿而非事实本身的传播。同时,模仿的程度将反映戏剧化倾向的程度。既然模仿是艺术创造,那么添加在事实之上的创造出来(非原生)的内容越多,就表明其戏剧性越强。

(二)信息戏剧化的两种表现形式

在戏剧理论中,戏剧性分为文学构成中的戏剧性和舞台呈现中的戏剧性。我们不妨以此为标准,将信息的戏剧化表现形式也分为两种,即以文字形式出现的戏剧化表现形式,如报纸、杂志和网络文字新闻,以多媒体形式出现的戏剧化表现形式,如广播、电视和网络多媒体新闻传播方式。

(三)戏剧化对受众影响的两种表现

西南师范大学教授胡润森在《各戏剧元素之结构关系=》一文中指出,戏剧有九种构成元素,分别是戏剧台词、戏剧动作、戏剧时空、戏剧场面、戏剧情节、戏剧角色、戏剧意象、戏剧主题和戏剧节奏。

根据信息编码过程中对不同层次元素的表现和突出程度,受众会相应受到潜在和显在的影响。比如,戏剧台词、戏剧动作具有“基础性”、“具象性”、“单子性”、“原生性”特征,编码过程如果突出这些元素,将会表现出显在的影响,而戏剧主题、戏剧节奏具有“高层性”、“继生性”、“综合性”、“抽象性”特征,对受众有潜在的影响。其他介于中间。

二、科技信息选择戏剧化

科技信息来自科技活动、科技实践,是实际经验的概括和总结,符合客观规律,并以逻辑和概念等形式表现出来。科技性是科技信息的本质特征,也是传播者进行选择并进入大众传播渠道的出发点。上文论及,信息戏剧化的本质是信息编码的模仿性倾向,“模仿”是戏剧性的本质。因此,科技信息选择戏剧化也必然使其具有戏剧创作的特征。

在戏剧理论中,戏剧性的来源有两个方面,一是人的动作,二是人的意志冲突。科技信息戏剧性的来源显然不能这样直接地去理解。通过仔细梳理当前科技新闻传播的特征,发现科技信息的选择确实部分与此相关,但内涵却有所扩展。

科技信息是人进行科技实践活动后的经验总结,它虽然以逻辑和概念形式表现出来,但也是存在人的因素的。人是动作的发出者,科技信息能体现人的动作性,这就将是进行信息选择的理由之一。同理,人的意志冲突可以构成戏剧性,那么经过概念扩展,可以理解为具有“矛盾性”的科技信息将是进行信息选择的另一个理由。只不过,这里的矛盾性,不只是意志冲突,还有不同信息系统之间的矛盾等更多的矛盾范畴。

“动作性”是戏剧性的来源之一。在科技信息的选择上,专家的话就是“动作性”的体现。在上文戏剧化对受众显在影响的论述中也提到,显在的影响是第一层次戏剧元素的凸现,即台词和动作,引述专家的话,也就是台词与动作的体现。比较严肃、呆板的逻辑、概念式的信息报道,这显然强化了“戏剧”效果。

戏剧性的另一个来源是“人的意志冲突”,即矛盾性。在对科技信息进行选择的时候,矛盾性的体现是全方位的。

对科技信息的欲知与未知的矛盾。科技信息包罗万象,种类繁多,关系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运用科技信息推动生产、改进生活质量都是人的基本需求。满足这种需求、解决这样的矛盾将是进行科技信息选择的第一层意义。

科技信息自身的规律性矛盾。科学知识从研究、论证到成果推出有其自身的规律。

不同信息系统交织产生的矛盾。人类社会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社会系统,社会系统的功能在于保证社会结构的整合性,通过与外部环境的交换来实现自我调节,以适应环境变化,维持社会的运行和发展。社会信息系统是社会系统的一个基本系统,它本身又是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接、相互交织而成的整体。按照不同的分类规则,子系统可以分为不同的种类,按照信息类型分,可分为经济信息系统、政治信息系统、文化信息系统等等。每个子系统既具有相对独立的结构和功能,又与其他子系统相互交织、相互作用。子系统之间的这种相互关系就是“矛盾”产生的根源之一,也就是造成“戏剧性”的来源之。

三、科技信息制作戏剧化

信息制作就是信息的编码过程。在编码过程中加入戏剧化的因子,就构成了科技信息传播的戏剧化效果。它分为三个层次。

(一)突出戏剧元素

例如,2008年6月10日,《隙望》周刊发表了《地震学家都做了些什么》。它的开头部分是这样的:

近二十年来,我们也在二十几次地震之前有所察觉,有一些地震也取得了减灾实效,但这个比例很低,所以这个预报很难,地震预告没有过关。

第2篇

【论文关键词】科技开发;信息传播;实施建议

一科技开发概况

1.科技开发的实质

什么是科技开发,至今仍无公认的定义,根据国内以科技开发为主导职能的机构情况分析来看,我们试将它概括为以促进科技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为目标,组织实施科技成果的开发和成果转让,提供科技服务和科技支撑的综合类科技研发活动。与其他类别传统的开发研究工作相比较,科技开发的评价标准体系有其自身的特点。

2.科技开发机构体系

目前,我国已有专门从事科技开发的直属国家政府的机构——中国科技开发院。该院是由国家科技部、广东省人民政府和深圳市人民政府共同创办,经国家批准成立的科技开发机构,与有关省、市政府合作设立分院办事处和创业中心,现已设立十二个分院基地。所属机构企业从事涉及计算机、生物工程、机电一体化、新材料、交通、能源等领域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和国际化的开发业务。

3.科技开发前景

1科技开发工作的功能与服务对象已经发生变化。市场经济的确立和经济结构的多元化,使科技开发工作的主要服务对象不再局限于事业型科研机构和生产企业。事业型科研机构和国有企业在转制或改制过程中,需要更新产品结构,进行技术改造,以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民营企业、三资企业和民营科研单位则正在不断地开发新的项目,填补着经济结构转化过程中所遗留的空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提高了农村的生产力,农民渴望早口脱贫致富,对科技信息的需求日益迫切。为各行各业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提供具体的、有针对性的科技服务,这一切与科技开发信息有效的传播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2科技开发信息的传播成为科技开发过程中的至关重要的环节。网络化使信息的来源空前广泛,大众媒介的传播作用在科技开发工作中显得尤其的突出。李普曼在《舆论学》中曾指出人类生活在两个环境里,一个是“现实环境”,另一个是“虚拟环境”。现实环境就是客观存在的于你的周围,能够被人的自身直接感受和验证的环境;然而人的经历毕竟有限,人的很多经验是通过他人获得的,这就是“虚拟环境”。随着社会的进步,现代社会中科技开发“虚拟环境”的比重越来越大,而它的构成正是传播媒介。

二科技开发与新闻传播关系现状

1.科技开发传播信息化

新闻传播为科技开发提供了交流的平台,科技开发可以通过新闻传播进行可利用的信息资源的集合。全球性技术的传播信息网络技术,为我们提供科技开发的新途径。大众传播有利于迅速而有效的将创新信息传达给潜在的接受者,能带来知识的觉醒。传播手段的发展动力演绎了科技开发方式所推动的经济社会前进过程,“传播是社会不断创造新的生产、流通和消费状态,并使属于这些状态的社会关系与之相适应。”

2.科技开发与新闻传播结合之不足

1科技开发结合新闻传播现实研究不够紧密。对新闻传播在科技开发过程中的政策法规、经营与管理等现实问题缺乏相应的理论研究,既缺少对科技开发研发项目中导入新闻传播经营个案、科技开发媒介传播信息资源共享等微观问题的细致研究成果,又缺少为现实服务、影响决策的战略性研究报告。

2市场经济条件下科技开发的新闻传播研究不够系统,科技开发传播自身建设缺乏规划。市场经济条件下科技开发的新闻信息的研究显得零散、滞后,缺少抓住市场经济条件下科技开发新闻思想的精神实质去解剖新闻传播现实问题的研究成果。科技开发传播基本上停留在方法操练或对策咨询层次,从而在总体上无助于新闻传播对科技开发最大效益的的发挥。

3科技开发新闻传播研究有待加强交流合作。科技开发新闻传播研究有待加强横向联合、科技开发实体联合,加大经费投入,改善科技开发新闻传播条件,克服因经费、人员、方法等限制而难以进行相关信息资源整合构建项目的弊端,科技开发机构应有侧重的成立能广泛利用新闻传播整合有效资源的信息业务部门。

3.建设科技开发信息传播体系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1市场经济下的科技开发需要信息支持。科技开发主体和科技开发服务客体是否能够方便快捷地获取准确、及时、系统的市场信息作为正确决策的前提,成为在市场经济中能否立于不败之地的首要因素。基层政府、相关政府部门、研究机构也需要现代信息网络提供准确、及时的信息,作为作出决策、提出对策的依据。

2信息时代我国科技开发工作对传播信息化有了更为迫切的要求。我国对国内外市场的认识与把握还很肤浅,一些发达国家凭借其在科技、管理、信息、环保等方面的优势,设置了技术法规、标准、合格评定程序等为主要内容的壁垒。这除了与我们自身一些科技开发管理观念与手段都落后于国际化的商业竞争需要之外,另一重要因素就是参与国际竞争的市场信息体系与客户服务体系建设准备的不充分。这就更需要科技开发职能部门在市场传播信息体系建设方面加大力度、加快速度,以完备的信息服务来弥补自身获取信息能力的不足,以必要的信息支持来减少科技开发服务过程的大幅波动与市场风险。

三积极主动构建科技开发的新闻传播体系

1.建立科技开发传播体系数据技术支撑体系

科技开发传播信息的完整性直接决定信息的有效性,信息的有效性数是科技开发服务质量的核心。要从整合行政资源入手,把数据资料,作为重要的信息资源,有序开放,充分利用并考虑投入资金支持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和支持标准化科技开发信息数据库的规划建设。

2.培育现代科技开发传播服务体系

科技开发传播服务具有智力密集、技术密集、专业化程度高、市场集中度高的特点,承担着信息收集、加工、处理和传递的功能。应大力培育和发展一批具备较高执业资质和道德水准的独立公正市场化运作的现代科技开发传播服务机构。

3.建立健全科技开发传播管理体系

科技开发传播管理体系势必要融入长期的构筑企业文化模式之中,建立科技开发传播管理体系将其触角深入到自身内部的各个部门、分支机构以及服务对象的方方面面形成一个完整的信息资源系统、网络。通过传播过程中收集或产生的有效信息实现资源共享并为社会提供全方位信息综合服务而谋取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

第3篇

【论文关键词】科技开发;信息传播;实施建议

(一)科技开发概况

1.科技开发的实质

什么是科技开发,至今仍无公认的定义,根据国内以科技开发为主导职能的机构情况分析来看,我们试将它概括为以促进科技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为目标,组织实施科技成果的开发和成果转让,提供科技服务和科技支撑的综合类科技研发活动。与其他类别传统的开发研究工作相比较,科技开发的评价标准体系有其自身的特点。

2.科技开发机构体系

目前,我国已有专门从事科技开发的直属国家政府的机构——中国科技开发院。该院是由国家科技部、广东省人民政府和深圳市人民政府共同创办,经国家批准成立的科技开发机构,与有关省、市政府合作设立分院(办事处)和创业中心,现已设立十二个分院(基地)。所属机构(企业)从事涉及计算机、生物工程、机电一体化、新材料、交通、能源等领域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和国际化的开发业务。

3.科技开发前景

(1)科技开发工作的功能与服务对象已经发生变化。市场经济的确立和经济结构的多元化,使科技开发工作的主要服务对象不再局限于事业型科研机构和生产企业。事业型科研机构和国有企业在转制或改制过程中,需要更新产品结构,进行技术改造,以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民营企业、三资企业和民营科研单位则正在不断地开发新的项目,填补着经济结构转化过程中所遗留的空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提高了农村的生产力,农民渴望早口脱贫致富,对科技信息的需求日益迫切。为各行各业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提供具体的、有针对性的科技服务,这一切与科技开发信息有效的传播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2)科技开发信息的传播成为科技开发过程中的至关重要的环节。网络化使信息的来源空前广泛,大众媒介的传播作用在科技开发工作中显得尤其的突出。李普曼在《舆论学》中曾指出人类生活在两个环境里,一个是“现实环境”,另一个是“虚拟环境”。现实环境就是客观存在的于你的周围,能够被人的自身直接感受和验证的环境;然而人的经历毕竟有限,人的很多经验是通过他人获得的,这就是“虚拟环境”。随着社会的进步,现代社会中科技开发“虚拟环境”的比重越来越大,而它的构成正是传播媒介。

(二)科技开发与新闻传播关系现状

1.科技开发传播信息化

新闻传播为科技开发提供了交流的平台,科技开发可以通过新闻传播进行可利用的信息资源的集合。全球性技术的传播信息网络技术,为我们提供科技开发的新途径。大众传播有利于迅速而有效的将创新信息传达给潜在的接受者,能带来知识的觉醒。传播手段的发展动力演绎了科技开发方式所推动的经济社会前进过程,“传播是社会不断创造新的生产、流通和消费状态,并使属于这些状态的社会关系与之相适应。”

2.科技开发与新闻传播结合之不足

(1)科技开发结合新闻传播现实研究不够紧密。对新闻传播在科技开发过程中的政策法规、经营与管理等现实问题缺乏相应的理论研究,既缺少对科技开发研发项目中导入新闻传播经营个案、科技开发媒介传播信息资源共享等微观问题的细致研究成果,又缺少为现实服务、影响决策的战略性研究报告。

(2)市场经济条件下科技开发的新闻传播研究不够系统,科技开发传播自身建设缺乏规划。市场经济条件下科技开发的新闻信息的研究显得零散、滞后,缺少抓住市场经济条件下科技开发新闻思想的精神实质去解剖新闻传播现实问题的研究成果。科技开发传播基本上停留在方法操练或对策咨询层次,从而在总体上无助于新闻传播对科技开发最大效益的的发挥。

(3)科技开发新闻传播研究有待加强交流合作。科技开发新闻传播研究有待加强横向联合、科技开发实体联合,加大经费投入,改善科技开发新闻传播条件,克服因经费、人员、方法等限制而难以进行相关信息资源整合构建项目的弊端,科技开发机构应有侧重的成立能广泛利用新闻传播整合有效资源的信息业务部门。

3.建设科技开发信息传播体系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1)市场经济下的科技开发需要信息支持。科技开发主体和科技开发服务客体是否能够方便快捷地获取准确、及时、系统的市场信息作为正确决策的前提,成为在市场经济中能否立于不败之地的首要因素。基层政府、相关政府部门、研究机构也需要现代信息网络提供准确、及时的信息,作为作出决策、提出对策的依据。

(2)信息时代我国科技开发工作对传播信息化有了更为迫切的要求。我国对国内外市场的认识与把握还很肤浅,一些发达国家凭借其在科技、管理、信息、环保等方面的优势,设置了技术法规、标准、合格评定程序等为主要内容的壁垒。这除了与我们自身一些科技开发管理观念与手段都落后于国际化的商业竞争需要之外,另一重要因素就是参与国际竞争的市场信息体系与客户服务体系建设准备的不充分。这就更需要科技开发职能部门在市场传播信息体系建设方面加大力度、加快速度,以完备的信息服务来弥补自身获取信息能力的不足,以必要的信息支持来减少科技开发服务过程的大幅波动与市场风险。

(三)积极主动构建科技开发的新闻传播体系

1.建立科技开发传播体系数据技术支撑体系

科技开发传播信息的完整性直接决定信息的有效性,信息的有效性数是科技开发服务质量的核心。要从整合行政资源入手,把数据资料,作为重要的信息资源,有序开放,充分利用并考虑投入资金支持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和支持标准化科技开发信息数据库的规划建设。

2.培育现代科技开发传播服务体系

科技开发传播服务具有智力密集、技术密集、专业化程度高、市场集中度高的特点,承担着信息收集、加工、处理和传递的功能。应大力培育和发展一批具备较高执业资质和道德水准的独立公正市场化运作的现代科技开发传播服务机构。

3.建立健全科技开发传播管理体系

科技开发传播管理体系势必要融入长期的构筑企业文化模式之中,建立科技开发传播管理体系将其触角深入到自身内部的各个部门、分支机构以及服务对象的方方面面形成一个完整的信息资源系统、网络。通过传播过程中收集或产生的有效信息实现资源共享并为社会提供全方位信息综合服务而谋取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

第4篇

论文摘要:对农业信息传播效果科学评价的方法做了简单的探讨,分析了农业信息传播与传播效果的实质内涵,列举了传播效果评价的主要方法,并重点讨论了理论分析法在传播效果评价中的应用。由于在传播学效果研究中,理论分析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因此,有待补充大量的实例,从而进行有效的科学分析,为农业科技信息的有效传播提供科学途径与理论支持。

1传播效果评价的重要意义

传播活动是一项有目的的人类社会实践活动,是以追求一定的效果为先决条件的。就农业传播而言,可以说,自从有了人类农业活动,也就有了农业信息的传播,人们在农业生产活动中的思考、发现和创造就是农业信息传播的内容。千百年来,人类农业技术的进步都仰赖于农业信息的传播和农业技术的推广。

传播效果是指传播者发出信息,通过一定的传播渠道到达受众之后所引起的受传者思想与行为的变化。人类的信息传播活动,无论是人内传播、人际传播,还是组织传播、大众传播或者其他形式的媒介传播,人们都是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进行的。农业信息传播的目的,就是为了传承农业生产技术和对自然界的认识的积累,实现农业对人类生活的改善,促进人类经济文化活动的开展和提高人类的生活水准。

农业信息传播效果的科学评价,有助于农业信息化,有助于农民尽快掌握先进技术和市场信息,有助于提高农业市场的竞争力,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模式,推进农村及农业生产的科学管理,加快农业的现代化进程。

2农业信息的传播与传播效果的实质

信息传播的效果是各种传播要素相互作用的集合效应,也是受众受到信息作用在某些方面发生的具体变化。这些变化有的可能微不足道,有的可能引人注目甚至轰动一时,更有经久不衰的,也有潜移默化的,这些都是农业科技信息技术传播效果的实质所在。

任何农业信息传播的效果都可以说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2.1构成受众的变化

如受众因获得信息而增长了知识、智能(能力的提高),改变了价值认知、关切态度和行为模式等。

2.2农业信息的特征影响

如农业信息本身都具有一定的内隐性、积累性和恒常性,而且具有层次性和多面性,这些特征性质决定了农业信息传播的效果。

2.3效果形成过程

农业科技信息的扩散和效果的形成过程可大体分五个阶段,即信息本身所表达的技术、媒介的传达、主要受众接受、次要受众接受及受众全体的接受程度。

2.4影响农业信息效果的形成因素

(1)人的因素:包括传播者(编、导、播)、中介者(如农业技术推广站)和受众(信息接受者的立场、经历、智能、心理、兴趣、个性特点等);

(2)信息因素:所传达的信息的真实性、新颖性、适用性及信息的可接受度等;

(3)媒介因素:各种媒介的成功应用,如书、刊、报、广播、电视、电影等媒介的特点和优势直接影响信息的传播及受众的范围与接受程度。

3传播效果评价的主要方法

目前,有影响的传播研究方法的专著,无论是在国外还是在国内已出版了不少,但是,专门研究传播效果分析方法的著作却很少。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和知识经济社会的到来,以及人们对传播学认知度的提高,很有必要在深化研究传播学研究方法的同时,把传播效果分析研究提到议事日程,这既是传播学发展的需要,也是有效提高传播效果的需要。

3.1定盘分析法

从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发展过程来看,要能够准确地把握事物的性质,首要就是把握事物的量,因为,只有把握一定的量,才能精确地把握事物的特性、性质及各因素的关系,进而为科学的决策提供依据。定量分析的方法主要是调查分析法。

3.2定性分析法

在信息传播效果定量分析的基础上才能对传播效果做进一步的分析,也就是定性分析。

目前,传播效果的定性分析在传播学界还没有形成共识,但是在有些传播学的著作中已开始使用这个概念,并提出了一些定性分析方法,比如实地观察法、小组座谈会法、深层访谈法等。但是,这些方法都是一些中性的分析方法,在定量分析过程中可以使用,在定性分析中也可以使用,包括定量分析的主要方法—调查分析法在定性分析过程中也可以使用。在实践中,定量分析的方法和定性分析的方法是可以相互补充,共同使用的,所不同的是对于获取结果(材料)的分析上有不同的角度。在科学研究中,定性分析是定量分析的基础,定量分析可以使定性分析更精确化,只有进行科学的定量分析,才能够更精确地描述研究对象的特征、性质以及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尽管这样,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是不能等同的,更不能相互替代。就其分析方法来讲,定量分析的主要方法是调查分析法,定性分析的主要方法是理论分析法。

4理论分析法在传播效果评价中的应用

理论分析法是一种建立在客观实际基础上的科学抽象分析法。根据传播学的发展过程,传播效果研究所采用的理论分析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4.1专题论证法

在传播过程中,人们会碰到许多专题,可以针对某一个专题采取无结构的、面对面的、直接的论证。这种论证既包括“正面”的论证,也包括“反面”的论证,这两个方面的论证对于研究传播效果都是十分有益的,特别是“反面”的论证,有时比“正面”论证对研究传播效果更有意义。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在一个时期很难确定传播效果的性质,有时“反对”者的观点实践证明是正确的,而“正确”的观点实践证明是错误的。由于采用专题论证法所研究的问题比较集中,正反面两种观点所借用的材料既广泛又有代表性,便于深化研究传播效果。

4.2个案分析法

个案分析法既是研究传播效果常用的定性分析法,也是其他理论研究常用的方法。个案分析法的关键是选择有代表性的案例,否则,即使个案分析如何深刻,也不可能解决带有普遍性的事物所要解决的问题。个案分析通常有以下几个步骤:

(1)选择个案。选择适当的个案,如农业实用图书,现在的图书传播体系是出版社出版的图书通过新华书店渠道销售,存在着图书出版和销售体系。此体系可作为农业信息传播效果的理论研究基础。

(2)选择个案中的关键性问题。通过对图书出版和销售体系的研究,可得出媒介具有二重性的结论,并为媒介的产业功能及宣传功能的实现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经济方面的准备。目前,理论界对媒介二重性理论和媒介产业化经营理论不仅已形成共识,而且是定性分析传播效果研究的一种重要的理论依据。

(3)延伸性研究。在对已选择的个案进行深化研究的基础上.可以采用延伸性研究方法.把个案研究成果扩展到相关领域,比如报业领域、网络领域等,进而形成系统的媒介传播理论。

(4)归纳性研究。理论是一个完整的系统。个案分析的目的是通过对点的分析,寻找到一种理论的基本架构,并确定选择的个案在宏观的理论架构中的位置。归纳性研究不是指对个案研究本身的归纳,而是把延伸性的研究成果用归纳的方法把已形成的宏观理论系统化,进而找出规律性的东西。

(5)应用性研究。定性分析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是通过个案分析的方法抽象出有普遍意义的理论,并能够科学的把这些理论应用于实际,解决现实生活中碰到的各类问题。比如传播效果的定性分析,目的是为了抽象出具有普遍意义的传播效果理论,进而解决传播过程中的各类相关问题。

4.3集成研究法

集成研究法是定性分析常用的一种方法,其具体做法是把前人或别人的研究成果用自己的思想和观点使其系统化、理论化。目前,关于传播效果的研究,已有许多传播学研究者或传播学家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理论观点,现在可以运用集成研究法使其系统化、理论化,进而指导传播者的传播行为,为取得理想的传播效果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4.4抽象研究法

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是理论研究常用的一种方法,它是指在认识上把事物的规定、属性、关系从复杂的整体中抽取出来的过程和结果。在传播过程中,一方面是传播内容具有复杂性,另一方面是受传者具有复杂性。传播内容的复杂性决定了受众群体必须具有多样性、多层次性,否则,所谓的传播效果就难以实现;受众者的复杂性决定了同样的传播内容对受传者影响度的差异性,进而影响着传播效果的实现程度,影响着传播者的决策行为。抽象研究法可以从这些复杂的现象中抽取出来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或者具有普遍性的东西,为传播者的决策提供理论依据。

4.5科学预见法

科学是一种系统的知识。运用科学预见法来研究传播效果,对研究者有很高很具体的要求。第一,研究者必须具有扎实的理论传播学和应用传播学的基础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善于发现或创立具有传播学前沿的理论性问题和新理论。第二,占有翔实的材料,并具有很强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第三,有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和是非判断能力。只有具备了这些基本条件,才能在正确认识现有传播效果的基础上对未来的传播效果作出科学的预见,才能很好地把握人类传播活动的方向。

5结论

传播效果的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是研究传播效果的两种基本方法,也是目前传播学界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无论是理论传播学,还是应用传播学以及各分支学科,都应该重视对传播效果的研究,都应该注意对这两种基本方法的运用,这是传播学发展面临的一种新课题。这两种方法运用得好,传播学就会得到更快的发展,新的应用传播学及其分支学科将会在更广泛的领域得到发展。否则,只会停留在现有的水平上。

第5篇

一、比较对象的选择

比较对象的选取是对比中外顶级科技期刊网络传播效果的前提,为此本文设置了四个遴选原则:(1)同时拥有,即对比双方均有自己独立的网站,依托数刊联合网、主办单位网、学科信息网、数据库平台设立的期刊网页予以排除;(2)同一时期,即选取2014年最具影响力的科技期刊对应的网站;(3)同一领域,即参与对比的科技期刊所处的学科领域相同;(4)级别对等,即影响因子均处于同类期刊前列,国外期刊选取“JournalCitationReports(ScienceEdition)”影响因子在专业排名前5的科技期刊对应的网站,国内期刊选取“TheHighestInternationalImpactAcademicJournalsofChina(2014)”影响因子在专业排名前5的科技期刊对应的网站。通过筛选,最终梳理10种国际顶级期刊网站以及对应的国内10种顶级期刊网站作为本次的比较对象,详见表1。

二、对比维度分析

1.关于网络传播途径科技期刊除自办网站外,还可通过专业科技类网站、综合类门户网站、社交网络、移动终端无线网络等多种方式,传播科技信息,实现论文资源共享,提高本刊影响力。国外科技期刊比较注重开拓社交网络的应用,[9]如EnvironmentalScienceandTechnology期刊网站上就有Facebook社交入口链接、Nature期刊网站上有Blogs入口链接,用户可点击链接进入相关主题讨论。从单纯的新闻媒体与社交网络的传播优先顺序来看,国外科技期刊论文更倾向于借助媒体的优势进行内容公开,并依托媒体的社交网络工具实现与公众的互动;而国内的科技论文在选择网络传播方式时,更倾向于在作者自我控制力较强的微博、博客、微信等社交网络工具首先进行公开,获取广泛影响力后再转入新闻媒体的转播视野。移动终端阅读作为一种节能环保、经济的绿色阅读方式正受到期刊网站的青睐,Cell的导航条即具有Mobile功能,用户可以通过此下载移动客户端,ChineseMedicalJournal也支持iPad阅读功能,但总体上科技期刊网站支持移动终端阅读的比例较低。在论文新闻化方面,国外期刊如Science、Nature等除通过自己的官方网站科技新闻外,还定期向各大门户网站及各科技网站推送自己依据科技论文转化的科技新闻,而国内的期刊网站在这方面做得相对不够。近几年,国内科技期刊与新闻媒体逐步联手构建最新科研成果大众化传播的有效机制,实现多方共赢,但相对于国外多渠道的网络传播机制,目前国内的期刊与期刊、期刊与媒体、期刊与网络出版商的合作形式总体上还处于较低水平。为鼓励公众参与,国外期刊网站一般都设有论坛、群组、留言板等一系列的互动功能,公众参与度也较高,如在Nature的用户交流页面中,用户可以畅快地泡论坛,自如地添加标签,快捷地找到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或资料,而国内期刊网站的相关功能有摆设之嫌。

2.关于主页内容安排上述国内外顶级期刊网站主页均居中分布,网页布局总体分上、中、下三层:最上层大多放置反映期刊特色的logo与导航条;中间层是各功能分区,主要包括期刊介绍区、新闻公告区、检索浏览区、用户登录区、友情链接区及其他扩展功能,内容最为丰富;最下层主要是期刊版权声明、联系方式、帮助等提示性栏目。在个性化要求日益突出的今天,上述三层之分也非严格限定,最上层有时也放置相对重要的信息,如广告条、重大公告等。国内顶级期刊网站中间功能区从左至右分两至三个竖条,具体内容排版由期刊根据自身特色设定,如ChinesePhysicsLetters期刊网站将通知公告放在左列,而JournalofMolecularCellBiology将事件公告放在右列。国内顶级期刊网站的当期文章目录与摘要占据整个网页的绝大部分,如ChineseChemicalLetters期刊网页几乎全是论文的简明目录,由于过多强调期刊网站主体功能容易导致其他相关功能的不足,布局略显单调、呆板,风格上也缺少国外期刊网站那种随和与自然。页面的底部区域,国内的科技期刊网站一般设有ICP备号、地址、邮编、联系方式等本土特色鲜明的信息,在设计上应当考虑增强网页内容的整体视觉效果、减少结尾部分的突兀感。需要说明的是,上述10个外国期刊网站中,Nature、NatureNanotechnology、NatureBiotechnology、NatureMaterials是同一出版机构下属的多种期刊,其主页布局风格十分相似,说明同一出版机构下属的各期刊倾向于采用相同的网站设计团队,而这种模式可大大降低网站的建设成本。

3.关于页面形式设计可视化图像比文字更容易吸引人们的注意,借助视觉形式动力指引人们目光移动的顺序,[11]最快速、直接地向大众解读所要传达的主题信息。国内期刊网页在可视化程度上明显比国外期刊网页低,除期刊封面、广告位图外,整个网页中很少有其他图片,论文内容可视化更是不足,10个国内顶级科技期刊网页,只有NanoResearch期刊网站在数字刊目推介中配有相应的图片,以辅助理解论文内容。而国外期刊网页,图像占比率相当高,如Cell期刊网页充满各种图片,即便是通俗易懂的内容也倾向于用相应图片展示。从设计学的角度看,国外期刊网页的图片质量较高,如Science期刊网站将2014年11月14日的封面悬挂其上,把闪电与城市的大小比例无限放大,给人们展现一种非常规的视觉体验,整个城市被一层红色的浓雾笼罩,闪电从空中画出一道道痕迹,画面以红色系的冷色调给人一种警示、恐惧的效果,通过视觉语言有力地诠释出全球变暖对闪电活动的影响,见图1;而ChineseScienceBulletin期刊2014年11月的封面则以专业化极强的学术图片搭配红色的抽象背景,普通大众很难通过视觉语言解读封面故事,见图2。国外期刊网页除有图片外,还有音频和视频内容,如TheLancet期刊网站专门设有“Multime-dia”一栏,提供各种视频、音频;而对应的ChinesePhysicsLetters期刊网站几乎没有一幅图片,更不用说视频、音频。此外,也有国外期刊网页将大尺寸、高清晰的图像专门存放在相关链接中,如Science论文页面中有专门的“Viewlargerversion”链接,可点击查看高清图片,并可以教学幻灯片形式下载。

4.关于主体功能外的扩展服务与增值服务科技期刊网站的主要目的在于推介本刊的重要科技论文,由此衍生出诸多扩展服务与增值服务,如RSSFeeds、E-mailAlert、ProfitService等。国内期刊网页大多设有“订阅指南”,提供相关纸质本的订阅信息,很少有RSS链接;而国外期刊网站RSS订阅已成共性,订阅内容的分类方式也不尽相同,JournaloftheAmeri-canChemicalSociety期刊订阅内容分为JournalArticle、CASSection两类,Nature期刊有ScientificAmerican、NatureResearchJournals、NatureReviewsJournals、Na-turePublishingGroupJournals、NewsServices等多种类别。如今,期刊网站以E-mailAlert(电子期刊派发)方式可对自立身产品进行营销推荐,并可根据用户的需求自动地发送信息(如杂志的当期目录、摘要等),Na-ture邮件提醒服务细化了服务内容,依出版物A-Z字母索引,按用户的个性选择予以提供;而提供E-mailAlert服务的国内期刊网站只有ChineseMedicalJournal、ChinesePhysicsLetters、ChineseChemicalLetters三家。在期刊网站运营盈利方面,国内期刊网站盈利水平较低,大多处于无收入状态,而国外科技期刊网站的运营经验则较丰富,如NaturePublishingGroup为作者提供有偿英语语言编辑服务和黑白或彩色抽印本订购服务;Science为企业提供信息服务和网页广告收入等。虽然“会员制”服务模式被国内外期刊网站普遍采用,但国内大多数期刊网站在实践层面较为肤浅,注册会员除阅读电子期刊外,很少能享受到其他特色服务;国外期刊网站的“会员制”服务,则较为全面,如JournaloftheAmericanChemicalSociety期刊网站除上述功能外,还为会员提供来自学会的教育、培训机会,给予项目基金资助,推送行业信息报告,组织就业指导培训,会员的求职信息等。

三、改进策略

1.增加科技期刊网络建设评价指标,促使期刊重视网络传播科技期刊的传统评价体系主要是基于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选取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等重要指标进行科学统计与分析,将各期刊排序在相应学科下,作为期刊质量的衡量标准。近年来,又增加了基金论文比、地区分布数、他引率等修正指标,改进了期刊评价工作,每年均出台新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含核心版与扩展版),但该评价体系尚未引入科技期刊的网络建设因素。因此,可将期刊网络影响力作为单独的一项评价指标,并在期刊评价总指标体系下进行相应的赋权。一套融合了网络传播指标的评价体系,对期刊网站建设具有重要导向作用,激励各期刊加大网站建设投入,努力争取较高评分。而且,在当前发展“互联网+经济形态”的风口,“互联网+期刊”建设更应受到重视,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信息咨询和知识交易可通过科技期刊网站这一载体进行。

2.拓展科技期刊网络增值服务,树立为用户服务的理念在网络信息资源爆炸时代,科技期刊提供科技文献的目次、摘要、全文以及期刊介绍等信息的基本服务与科技信息自身价值的实现之间存在巨大的鸿沟,也无法应对用户多层次、差异化、定制式的信息需求。期刊网站当务之急是要以科技期刊论文为核心开发丰富多样的服务项目,如在科技期刊网站设置用户交流社区、内容推介区、图书情报机构专家在线咨询、文献计量统计分析模块等等,[12]通过树立为用户服务的理念,在注重内容学术性的同时,也关注内容服务的高容量性、新颖性、时效性、趣味性,使用户拥有更多的选择的同时更愿跟踪了解学科最前沿信息,增加用户体验、提高互动效果,转优势为增值服务。期刊数据库,如知网、维普、万方等,可通过适当降低使用费用、降低集中式授权比例、灵活采用分散式授权方式、与信息分析单位合作,为用户提供除单纯论文下载外的情报分析信息。

3.发挥编辑的作用,提升期刊网站的管理运营能力科技期刊网络传播涉及网络科技新闻的传播、科技论文在社交网络中的传播、移动终端电子期刊的传播等各种传播途径,每一种传播途径的开拓与维护都需要相应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13]前述科技期刊网站的内容组织与形式设计都需期刊编辑的积极参与,也对编辑各方面素质提出更高要求。先前是期刊编辑将内容进行选排后由网站设计公司进行线上传输,而今要求编辑对即将出版的论文进行筛选和推荐,并对重点论文进行精辟点评、概括及配图,这就要求编辑具有良好的专业知识背景和明晰的新闻传播意识。此外,多样化的文章体裁、多指向的超链接等,要求编辑做好统筹安排,严格把关层级结构关系。编辑个人的风格偏好将密切影响期刊网站相关模块甚至是整体的风格,其应当建立起与可视化图形图像设计者的密切联系,借用他人新颖的页面设计、契合的动静图像组合将严肃的科技期刊及其网站办得生动、活泼,实现协同管理。

四、结语

第6篇

关键词:学报;传播者;信息;受众;反馈;媒介

传播学研究时间虽然不长,但是它的研究范围十分广泛,而且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出现,仍在不断扩大,可以说人类任何的信息传播都是传播学的研究范围。美国传播学者、传播学奠基人威尔伯・施拉姆认为,大众传播媒介,指的就是在传播途径上用以复制和传播信息符号的机械和有编辑人员的报刊、电台之类的传播组织和渠道,具体分为印刷媒介(报纸、杂志、书籍)和电子媒介(电影、广播、电视)以及现在的新兴媒介――互联网。高校学报是以反映高校教学、科研和学术最新成果为主要内容的学术期刊,这就决定了期刊是传播思想、知识及信息的媒介特性。

传播学是关于信息传播规律以及人与信息、媒介之间关系的学问。我国传播学家张隆栋教授较早对传播学进行定义:“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信息传播活动的学科。”郭庆光教授认为:“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自从传播学建立以来,传播学研究者就对传播过程及其要素进行了各种各样的分析,基本认为传播者、信息、媒介、受众、反馈是每一个传播过程得以成立的基本条件,是传播过程不可缺少的最基本的组成部分。高校学报作为一种媒介,为受众提供的是科学的、系统的、专业的、深层次的知识和信息,作为一种信息传播行为,学报也遵循传播学过程及规律。

一、传播者

传播者是传播活动得以开展的首要因素,是传播内容的发出者,主要起着一种交流社会文化信息的作用。因此,传播者决定着传播内容的质量与数量以及形式与方式。从学报的传播过程来看,学报的传播者包括提供原始稿件的作者、对文稿进行加工的学报编辑、学报编辑部或期刊社等几个方面,他们是传播行为的引发者,是学报传播过程的开端。高校学报是由高校主办的、以反映高校教学与科研成果为主的学术理论刊物,是反映高校教师整体学术水平、科研成果的一个窗口,担负着反映和交流高校科研成果、活跃高校学术思想的重任。学报价值的大小,是评价和衡量学报质量的最重要、最基本的标准,而学术价值的大小取决于学报的主体,也即学报的传播者。学报质量和作者及编辑是密不可分的,学报质量的高低不仅取决于作者的学术理论水平、专业水平、写作水平,同样取决于编辑水平的高低,只有高水平的作者,较高修养、学识、才能的高素质编辑才能有高质量的学报。邵培仁教授认为,传播者的特点之一是代表性,“职业传播者特别是新闻记者虽然也是社会大众中的一员,但是,他一旦从事职业传播(进行采、写、编、导、传等),便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即代表一定的传播部门、传播组织、政党和阶级进行新闻传播活动。”[1]74从这个意义上说,作为高校学术水平、科研成果交流窗口的学报也代表了高校的整体教学、科研水平。

二、信息

信息,也就是传播的内容,是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互动的介质。从学报的内容上看,科技信息是学报的主要传播内容。高校学报的根本特点是学术性,如果没有学术性,学报就不能反映本校的教学与科研水平,也就失去了学报的价值,而学术性主要表现在所刊发的论文上,所刊发的论文就是传播的内容。质量是期刊的生命,而论文的质量是学报质量的关键所在,只有高质量的稿件才能够吸引更多的受众。质量的高低反映出高校教师整体的学术水平,取决于编辑水平的高低,编辑要运用所学知识,将作者稿件信息条理化、规范化、有序化,通过编辑、整理、加工和再创造,使信息得到调整、重组与最佳组合,从而提升论文质量,并且要严格把好政治关、学术关、编辑质量关,才能保证学报的质量。一份学报受到读者认可,不但要有较强的学术性,还要有高的质量。为了提高学报在社会上的知名度、权威性,那么在内容上就要尽可能的传递学术性、专业性强的信息。

三、受众

受众是信息传播的对象或者“目的地”,是传播过程得以开展的前提,同时也是积极的信息寻求者和信息反馈者。传播学的受众理论表明,任何传播活动,都是针对受众进行的,信息传播者的主观意图,信息内容的价值,最终都要通过受众得以体现的。受众是信息传播的目的地,也是传播活动的源动力。学报的受众,也就是读者,即大中专院校的师生、高校的科研人员、部分行政人员和其他专业技术人员,而且较大部分是论文的作者,作者在创作之前首先是读者,所以作者会以读者的角度向学报反馈信息。从这个层次来讲,学报的学术质量和发行量是与学报的受众(读者、作者)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从传播学使用与满足理论来看,“‘使用与满足’研究把受众成员看作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把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作是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2]从这个意义上看,学报的受众,也即很多读者参与学报传播活动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取最新的科技动态信息,增加知识,更新知识结构;为了把他们认为有“价值”的事物用文字符号在学报上表述出来,从而体现自己的价值,取得晋职资格;也是为了提高和锻炼自己的专业水平、知识结构、文字修养和写作能力。但是从目前来看,很多高校学报都是综合性期刊,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栏目,这种千刊一面的现象,忽视了读者需求,对读者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很多学报甚至不考虑读者群体,仅仅从编辑、作者出发,很多学报成了教师职称评定、学生毕业的工具,从而弱化了学报的学术性。“开展受众研究有利于推动高校学报确立‘以人为本’的办刊理念,营造良好的学术争鸣的氛围。所谓‘以人为本’的办刊理念,是指高校学报通过刊载学术创新的研究论文,服务于相关专业领域内具有一定学术素养的作者及读者群。换言之,在学报的服务对象中,不仅包括作者,还包括读者(受众)。”[3]

四、媒介

“传播媒介是介于传者和受者之间,用以负载、扩大、延伸、传递特定符号的物质实体,具有实体性、中介性、负载性、还原性和扩张性等特点。”[1]148也就是说传播媒介是传播过程中借以传递信息的物质载体,是信息传递、交流的工具和手段。学报是传播思想、知识及信息的媒介。实体性,也就是学报的开本大小;中介性,也即介于编辑、作者与读者之间的桥梁;负载性,也就是学报作为媒介负载的符号以及通过符号所表达的信息、内容和意义;还原性,也就是学报的传播者――编辑、作者,尤其是编辑将通过编码后的符号在受众――读者那里能够还原为传播者所编码的符号;扩张性,即学报通过信息传递将作者、编辑的思想、知识扩张后为许多人所共享。“目前,围绕科技期刊所进行的学术评价,一般表现在3个层面上:对科技期刊本身的评价;对科技期刊所载的论文的评价;对科技论文作者的评价。”[4]从这个意义上讲,学报反映了学校的科研水平,学报本身、学报所载论文、学报作者都代表了高校的教学与科研水平,所以高校必须注意学报在高校改革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五、反馈

反馈,指受者对接收到的信息的反应或回应,也是受众对传播者的反作用。在传播过程中,受众是传播活动中的反馈信息源。任何一种传播活动都有反馈的发生,学报作为一种信息传播,同样也有反馈的发生。反馈是在传播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新信息,有积极反馈和消极反馈两种。积极反馈是鼓励传播行为继续进行的反馈,而消极反馈是影响或制约传播行为。“虽然受传者所发出的信息是在原来信息基础上产生的‘再生信息’,但它却可以决定某一传播过程或继续、或转向、或中止,是一种很具权威性的信息。”[5]学报的受众,即读者向传播者反馈信息,通过学报或者直接向作者反馈信息,或者向编辑反馈信息。从这个意义上讲,作为学报的传播者编辑、作者、学报编辑部或期刊社必须重视读者的反馈信息,从而提高学报的质量以及在同类期刊中的影响力,从而促进高校科研成果的社会认知。

六、结语

从以上对于学报传播要素的分析,可以看出学报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从事学术信息传播的职业媒介,是反映高校学术研究、教学改革与科研成果的重要媒体。

但是由于高校是以教学为主,很多高校尤其是普通高校,长期以来忽视了学报在高校改革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一方面,很多高校的学报在学校中的地位还是教学辅助单位;另一方面,很多高校在学术成果评价和职称评定中往往单纯依据论文是否发表在核心期刊上来判断论文的学术价值,而对于在本校学报的作者在学术成果评价和职称评定中给予较低的奖励和分值,这在教师中难免会产生误导作用,导致学术上的功利性,这也限制了教师对本校学报投稿的积极性,从而导致本校一些优秀稿件外流。很多教师因为职称评定、年终奖励而将优秀的稿件投到核心期刊,而将水平一般甚至质量很差的稿件投到本校学报,从某种程度上降低了本校学报的质量,那么作为反映本校教学和科研水平的学报就不能正确地反映本校的水平,从而也导致外界对于本校教学科研能力的认知。国家教育部也曾多次发文要求各高校必须把学报工作列入学校工作的议事日程,要将学报工作置于同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工作同等的地位,“学报编辑人员是学校教学科研队伍的一部分,应列入教学科研编制,享受与教学科研人员同等的待遇。”[6]著名教育家王亚南曾指出:“要办好大学,必须抓好两件事,一是教学,二是学报。”而古建筑、古园林专家陈从周教授更是强调,“没有学报就没有学报最高的学术代表性刊物。没有学报便没有学校。”[7]因此,高校应该把学报作为科研单位来建设,把学报当作学校的重要工作之一,重视学报在学校建设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邵培仁.传播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180.

[3] 虞晓骏.高校学报受众研究初探[D].学报编辑论丛,2006:267-270.

[4] 闫玉玺.科技期刊出版的传播学特征[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297-300.

[5] 段京肃.传播学基础理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144.

第7篇

论文摘要:本文阐述了加深科技成果对农业经济发展推动作用的认识,多方面促进农业的现代化,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是我国现阶段农业发展的关键。

诱导创新理论认为历史上有多种农业增长道路,具有不同要素禀赋的国家应该有不同的农业增长道路。那些劳动力丰富而土地资源贫乏的国家应该走生物和化学技术进步的道路;那些劳动力稀缺而土地面积相对丰富的国家应该走机械技术进步的道路。这一理论的重要意义就在于认识到了把发达国家的农业技术直接移植到发展中国家可能会导致高度无效率的增长。

相反,强调市场需求的诱导创新理论,则认为市场需求决定创新努力的有效配置,不同产业产品的发明数量与产出销售额密切相关,由此引申出三个命题:技术发明是一种经济活动,与其他经济行为一样,追求预期收益;预期收益取决于该项发明产品的预期销售额;而采用发明后的预期销售额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该产品目前的市场销售额,认为农业技术推广和使用的一个主要影响因素是市场盈利性,技术创新的收益是与农业研究的外部效应——生产者剩余和消费者剩余的增加有关,而新技术和新品种的推广率又受到经济利益的支配。

近年来一些学者运用上述两种理论对中国农业科学技术进步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认为中国农业技术进步目前仍然是诱导性的。从要素稀缺性来看,虽然中国农村和劳动力市场很不完备,要素价格无法正确体现要素相对缺乏程度,但是作为生产者的农民仍然为追求产出最大化而寻求相应的技术发明。从市场需求来看,尽管中国的主要农产品特别是主要粮食作物还受到遗留下来的统购统销价格体制和行政命令对生产过程的干预,农产品价格和需求数量在政府政策的限制之下不能正确体现市场需求的强度,但由于农民是利益最大化的主体,农产品生产规模仍然能较好地反映市场需求规模,因而农业科研单位依然可根据实际需求规模选择具有较大市场潜力的技术创新——科技成果创新。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将对中国农业进出口贸易产生巨大影响,我国农业经济迎来了自改革开放以来,第二个蓬勃发展的阶段。其利弊如何最终取决于中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但近10年来,中国粮食生产成本平均每年以10%的速度递增,使粮食价格也随之提高。如何搞好科技创新技术成果的转化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是解决我国现阶段农业经济发展瓶颈的问题所在。

一、浅析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障碍

在我国,由于农业生产者数量庞大,文化水平普遍较低,虽然广播电视、报刊等传媒在农业科技成果的传播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最主要、最有效的传播方式仍然是农业科技推广机构与农业生产者面对面的沟通。然而,我国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和农业科技信息持有者尚未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科技成果市场化的运行机制和传播特点,农业科技成果的创造者和传递者尚未建立起有效的沟通传递机制,加之由于近年来面对改革中遇到的新情况缺乏有效的应对措施,原本效果不错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也出现了很多问题,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与日新月异的新知识、新技术大量涌现的新形势相比,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年龄大,文化水平低的问题日趋严重,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科技文化素质已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其次是科技传播渠道建设障碍,我国农业科技信息网络建设发展很快,但网上资源匮乏,因此网络用户稀少,加之用户入网费用的提高,进一步限制了网络信息的开发。同时,农业信息网络技术水平低,信息交流方式落后,传递速度缓慢,信息时效性不强,也大大限制了信息网络作用的发挥。加上普遍无偿获取农业科技信息的现象,使得成果拥有人(包括成果转化开发单位和各级推广组织)的经济利益不能得到切实保障,严重者甚至无法收回成本。从而形成一个怪圈:免费或过低的收费,将使科技成果与信息的供给者血本无归,而过高的收费又往

往造成潜在用户的流失使得新科技无法得到推广。加强农业推广工作是科技转化的前提。

二、创新科技转化的对策

对于怎样提高创新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是当前提高农民收入、加快农业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进一步改革农业科技推广体制,促进农业科技信息的传播是有效提高科技转化的重要手段。进行制度创新,改革农技推广项目的拨款制度,建立推广项目的基金管理制度建立公开公平的农技推广项目招投标竞争制度,改善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和个人发展条件,解决其长远发展的后顾之忧,以调动农技推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才能使农技推广工作得以发展进而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同时加快农业科技推广的新生力量的扶持及建设,以弥补了政府农技推广部门的不足,填补农业科技推广的一段真空地带。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以农民专业协会为代表的民间科技推广组织的作用,积极扶持、促进其健康发展。在建立扶持政策的同时还要为涉农企业等中介组织提供良好的政策空间。融技术、产品、服务于一体的中介组织最大的优势就是能将技术成果、技术转化、技术应用有机地联系起来,促进农业科技信息的交流与利用,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进程。

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提高农业科技信息传播效率。结合国情,注重信息技术的先进性与实用性的有机统一,采用多种信息手段,全方位、多角度地传播农业科技信息。并要加快农业科技信息网络建设,通过政府和民间、国内和国外等多种投资渠道,加大农业科技信息网络建设的投融资力度,促进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的网络化,加强农业科技成果的在线推广。在信息传播中建立并实施信息的准确、规范,实现标准化和统一性的有机结合,避免无效和错误信息的出现。导致农业生产者对信息产生不信任而使科技成果的应用受阻。

三、有利于科技转化的因素

农业经济多样化发展(传统的粮食开发机制转向大食物开发机制,传统的种植业二元结构机制转向三元结构机制,使“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的结构转为“粮食作物——饲料作物——经济作物”的结构,传统地耕地资源开发机制转向多次增值的现代化农产品制造业机制。)必将为创新科技成果的转化带来新的契机,为科技成果的转化带来强大的需求之风。

而在近期举行的“农业科技中介机构发展战略专家座谈会”也作出大力推进农业科技中介机构建设,以依托科技中介这一“红娘”,为科研成果与“三农”牵线搭桥的决定。大力推进农业科技中介机构建设,培育一批服务专业化、发展规模化的农业科技中介机构,造就一支具有较高专业素质的“红娘”队伍,初步形成开放功能完备和高效运行的农业科技中介服务体系,以满足各类农业科技创新活动需求。解决中国科技中介服务体系整体市场尚不成熟,农业科技中介机构还存在一系列问题,主要包括政府管理封闭使技术信息流动不畅、科技成果缺乏实用性、小农生产形式与科技成果推广相矛盾、中介机构的能力和认识不适应市场需求、资金不足等。科技中介的大规范建立也将为科技成果的转化起到推动作用。

四、总结

加深科技成果对农业经济发展推动作用的认识,多方面促进农业的现代化,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是我国现阶段农业发展的关键。运用市场经济体制的规律,增加信息流通的价值,是科技转化的必要条件。科技成果转化将是农业发展的方向所在。把握其信息特点,遵循信息传播规律,改善信息传播条件,以促进农业科技信息的传播来推动农业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将是提高农民收入,大力发展农业经济的重点。

参考文献:

第8篇

论文关键词:农产品信息大众传媒传播现状

研究缘起与研究对象

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办法,在于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农业生产者所考虑的是如何把自己的农产品宣传出去、推销出去。所以,当下实现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最直接最现实的途径,就是解决农产品宣传营销的问题。

虽然事实上农民所依赖的信息传播渠道往往来源于人际传播,但是要实现农产品在更大范围内的流通,就必须要重视大众传媒的作用、利用它们受众面广、传播速度快、成本相对较低等优势实现农产品信息及时而广泛的传播。因此,本文试图对有关大众传媒进行考察,分析其农产品信息传播的现状及问题,探讨新闻媒体对农产品流通和销售应该承担的责任,并就此提出一些参考性建议。

农产品信息主要包括农产品的价格、品性、产地、规格、质量、市场分布、流通信息等方面,其中,农产品流通信息主要指与农产品生产、经营、销售有关的一切消息、情报、数据、资料等的总称,是农情和商情的综合反映。

从对农民有实际影响的角度考虑,并且为尽量反映媒体农产品信息传播之全貌,笔者分别从传统媒体(涉农报纸、农业电视频道)、新媒体(农业网站)中同时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中央级媒体和地方媒体,对其在2009年3月的部分农产品信息进行随机抽样分析。这些媒体依次是《农民日报》和《山西农民报》;中央电视台农业频道和山东卫视农科频道;中国农业信息网和农博网。

传统媒体农产品信息传播状况

作为全国性大报,《农民日报》注重宏观的报道。该报每期共有8个版面,但是并无专门的农产品信息版面或栏目,只有在周三的“市场信息”专刊中,每周定期国内外大宗农产品的价格信息。《山西农民报》每逢周二、周五出版,共16版,其中与农产品产销直接相关的市场信息集中在第10版“种养参谋”和第9版“农村财富”两个版面上。

央视七套农业频道的节目内容比较丰富,向观众提供大量致富信息、科技信息、种养殖技术、成功典型事例等。山东卫视农科频道是全国地方电视台中开通的少数涉农专业频道之一。该频道拥有“乡村季风”、“致富招招鲜”、“农资超市”、“城乡大卖场”等节目,同时还建有比较完善的网络平台,提供节目在线直播。主要问题有:

报道面过宽,针对性不足。涉农报纸用大量版面来报道国际国内时事新闻,甚至地方农业报纸也有这种情况。3月4日《农民日报》的8个版面中有2个版(第3,4版)刊登的全部巧篇报道都与“三农”无直接关系。3月6日《山西农民报》的16个版面中,有“娱乐”、“新闻天下”、“新闻热点”、“社会经纬”、“参考消息”、“时尚潮流”6个版面与“三农”没有直接关系。笔者认为,虽然农民也需要获知国内外的重大时事政治、经济新闻甚至娱乐新闻,但这些新闻己经通过各种综合媒体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农民可以从这些媒体上获知有关信息。而作为专业媒体的农业报刊,如果再进行报道,显然是一种重复和浪费。

央视农业频道主要涵盖农业科技、致富信息、致富典型、农民工问题、农村问题深度报道等方面,内容非常集中。山东卫视农科频道从6时到22时的30档节目中有巧档节目与“三农”相关,而这巧档节目中有7档是当日重播节目(主要包括“乡村季风”、“农资超市、城乡大卖场”、“致富招招鲜”)。从节目的时间长度来计算,涉农节目总时长为329分钟,占节目总时长(975分钟)的33.7%。可以看出,山东卫视农科频道的关注点非常丰富。然而,涉农节目数量偏少,重播率偏高,节目时间占总时间的比例偏低。

偏重各地农产品市场行情的综合性宏观报道。报纸的服务性和实用性距离农民的生产实际需求依然很远。例如2009年3月3日((农民日报》第6版“监测信息”有“批发市场价格周报”、“热点调查”、“统计分析”、“市场现象”、“市场说话”个栏目,共刊发4则蔬菜批发市场上市量消息,4则各地米价上扬消息,2则图片新闻,1则关于养猪业市场行情的预测分析,1则与养殖业有关的玉米市场价格预测分析。这些信息对大部分农业生产者来说并不具有实际意义,因为中国幅员辽阔,各地情况复杂,个别地区的市场信息,对于分布广泛的农村受众来说,无疑是杯水车薪,缺乏针对性。

当然,作为全国性报纸,《农民日报》在报道取向上偏重于宏观角度无可厚非。那么,地方农业报纸在这方面又做得如何呢?同日,《山西农民报》的“种养参谋”版共刊发5篇报道和一张山西农副产品市场行情表。“农村财富”版面共有7篇报道,其中有5篇分别介绍了5位农民的致富故事,另2篇则是关于如何理财和防止上当受骗。从中我们几乎看不到与农产品直接相关的有用信息。

传统媒体与受众互动不足。在《农民日报》、《山西农民报》样本中,并无读者来信来电,或“读者声音”之类的栏目或版面。央视农业频道和山东卫视农科频道也同样如此。究其原因,一是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低下,决定了农民媒介消费能力不足,导致农民接触媒体的机会较少,更难进行信息反馈与交流。二是农民远未树立起信息消费的意识,缺乏和媒体进行有效沟通的动力和能力。三是媒体自身对农民渴望表达的需求不够重视,尚未建立起完善的平台,这就使农民无法获得有效渠道来传播自己的声音。

网络媒体农产品信息传播现状

网络媒体的优势在于能够让网民免费各种供求信息,门槛低,信息更新速度快,覆盖面广,信息来源广泛。在各省(区、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中,已有83%的地级和45%的县级农业部门建立了农业信息网站。中国农业信息网是农业部官方网站,其最大特点是权威性和可信度高,统领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高屋建领地传播各种信息。农博网的投资主体是北京一家农业信息科技企业,集行业在线媒体与专业性农业商务于一体。中国农业信息网中仅“资讯信息”和“服务社区”两个频道就设置了“批发市场”、“供求”、“网上展厅”、“农技推JL‑,“优质产品”、“促销平台”、“价格行情”、“分析预测”等近30个栏目。农博网除开设一般信息栏目外,专门设有“商务”板块,下辖“供应”、“求购”、“产品”、“网店”个栏目。网络的一大特色就是信息传播速度快、更新频率高,时刻保持信息更新是网站的生命之本。中国农业信息网的“农村供求一站通”,截至3月13日12时,当天更新农产品求购信息25条、供应信息30条。与此同时,农博网新增供应信息更是高达419条,新增需求信息高达72条。

在网络媒体中电子商务得到发展,农产品网店已经走进互联网的视野。比如,农博网设立电子商务平台,网民只要免费在线注册,即可开通网上店铺。虽然目前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还远远不够完善,但是我们可以预见其巨大的上升空间。主要问题有:

内容重复。网站之间信息重复率较高。几乎每一个综合性农业网站都设有“农业法律法规”这一专栏,而每一个专栏里都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在这两家网站中也存在内容重复的现象。3月26日,这两家网站都了“农业部部署2009年定点扶贫及援疆、工作”、“农业部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各地保障春耕生产用种,加强种子市场管理”等新闻。

信息不够全面立体,图文、视频内容太少。农业生产技术的操作性很强,单纯依靠文字说明无法完整准确地指导农民。受到文化水平的限制,农民很难对复杂的文字说明产生兴趣。因此应该将图片和视频作为农业网站的重要传播方式。然而,这两家网站图文及视频信息很少。比如,中国农业信息网的“农业科技”频道的所有文章均没有配备相应图片或视频。农博网虽然设有“视频”频道,但是其节目大部分是人物访谈、要闻剪辑、会议报道等,没有充分重视农业技术或农产品的推介。

服务性、实用性仍不足。涉农网站基本上仍然处于信息“传声筒”的初级阶段,习惯于自上而下传播信息,还没有将农户的实际需求放到最重要的位置。例如,农博网虽然开辟了“专家在线”专栏,然而其内容并非是专家在线咨询,而是专家个人成就介绍,只是专家的个人风采录而已,没有很好地发挥其专业指导作用。

讨论与对策

囿于样本覆盖范围小、数量少,本研究很难全面深刻地透析大众媒体农产品信息传播之现状,但是我们仍然能够从中窥斑见豹。笔者认为,涉农媒体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积极推进农产品信息有效而广泛的传播:

加强信息源建设。目前我国涉农传统媒体的信息主要来源于记者的采访报道,直接来自基层生产一线的信息还非常少,所占信息总量的比例很低。这就导致了媒体无法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农产品信息,而市场又是瞬息万变的,这必将造成信息时效性滞后,从而使得受众大量流失。农业网站的情况也类似,多数没有统一的架构和应用平台,也没有面向农村的、有效的农业科技信息服务模式,一直沿用传统网站建设和信息采集方法,使得农业信息资源匾乏。如综合信息多,科技文献信息少,实用技术信息少,可用中文数据库资源零散,不成系统。因此,涉农媒体要广开信息源,充分发挥广大农户、养殖大户、专业合作社、购销商的信息渠道功能。

推动涉农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进一步融合。报网融合是媒体发展的一大战略趋势,涉农媒体也在这方面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在2005年举行的全国农业媒体高层论坛上,百家与会媒体联合提出创建“全国农业媒体联盟”。而一些理念超前的媒体已经付诸实施,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例如,2004年江苏农业科技信息网与《江苏农业科技报》实现报网整合,双方都获得了快速的发展。

第9篇

论文摘要:当前实现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最直接最现实的途径,就是要解决农产品流通的问题。而农产品信息得到有效传播是农产品流通的前提条件,对此大众传媒应该承担重要责任。本文考察了报纸、电视和互联网等大众传媒的农产品信息传播现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就此提出相关建议。

研究缘起与研究对象

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办法,在于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农业生产者所考虑的是如何把自己的农产品宣传出去、推销出去。所以,当下实现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最直接最现实的途径,就是解决农产品宣传营销的问题。

虽然事实上农民所依赖的信息传播渠道往往来源于人际传播,但是要实现农产品在更大范围内的流通,就必须要重视大众传媒的作用、利用它们受众面广、传播速度快、成本相对较低等优势实现农产品信息及时而广泛的传播。因此,本文试图对有关大众传媒进行考察,分析其农产品信息传播的现状及问题,探讨新闻媒体对农产品流通和销售应该承担的责任,并就此提出一些参考性建议。

农产品信息主要包括农产品的价格、品性、产地、规格、质量、市场分布、流通信息等方面,其中,农产品流通信息主要指与农产品生产、经营、销售有关的一切消息、情报、数据、资料等的总称,是农情和商情的综合反映。

从对农民有实际影响的角度考虑,并且为尽量反映媒体农产品信息传播之全貌,笔者分别从传统媒体(涉农报纸、农业电视频道)、新媒体(农业网站)中同时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中央级媒体和地方媒体,对其在2009年3月的部分农产品信息进行随机抽样分析。这些媒体依次是《农民日报》和《山西农民报》;中央电视台农业频道和山东卫视农科频道;中国农业信息网和农博网。

传统媒体农产品信息传播状况

作为全国性大报,《农民日报》注重宏观的报道。该报每期共有8个版面,但是并无专门的农产品信息版面或栏目,只有在周三的“市场信息”专刊中,每周定期国内外大宗农产品的价格信息。《山西农民报》每逢周二、周五出版,共16版,其中与农产品产销直接相关的市场信息集中在第10版“种养参谋”和第9版“农村财富”两个版面上。

央视七套农业频道的节目内容比较丰富,向观众提供大量致富信息、科技信息、种养殖技术、成功典型事例等。山东卫视农科频道是全国地方电视台中开通的少数涉农专业频道之一。该频道拥有“乡村季风”、“致富招招鲜”、“农资超市”、“城乡大卖场”等节目,同时还建有比较完善的网络平台,提供节目在线直播。主要问题有:

报道面过宽,针对性不足。涉农报纸用大量版面来报道国际国内时事新闻,甚至地方农业报纸也有这种情况。3月4日《农民日报》的8个版面中有2个版(第3,4版)刊登的全部巧篇报道都与“三农”无直接关系。3月6日《山西农民报》的16个版面中,有“娱乐”、“新闻天下”、“新闻热点”、“社会经纬”、“参考消息”、“时尚潮流”6个版面与“三农”没有直接关系。笔者认为,虽然农民也需要获知国内外的重大时事政治、经济新闻甚至娱乐新闻,但这些新闻己经通过各种综合媒体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农民可以从这些媒体上获知有关信息。而作为专业媒体的农业报刊,如果再进行报道,显然是一种重复和浪费。

央视农业频道主要涵盖农业科技、致富信息、致富典型、农民工问题、农村问题深度报道等方面,内容非常集中。山东卫视农科频道从6时到22时的30档节目中有巧档节目与“三农”相关,而这巧档节目中有7档是当日重播节目(主要包括“乡村季风”、“农资超市、城乡大卖场”、“致富招招鲜”)。从节目的时间长度来计算,涉农节 目总时长为329分钟,占节目总时长(975分钟)的33.7%。可以看出,山东卫视农科频道的关注点非常丰富。然而,涉农节目数量偏少,重播率偏高,节目时间占总时间的比例偏低。

偏重各地农产品市场行情的综合性宏观报道。报纸的服务性和实用性距离农民的生产实际需求依然很远。例如2009年3月3日((农民日报》第6版“监测信息”有“批发市场价格周报”、“热点调查”、“统计分析”、“市场现象”、“市场说话”个栏目,共刊发4则蔬菜批发市场上市量消息,4则各地米价上扬消息,2则图片新闻,1则关于养猪业市场行情的预测分析,1则与养殖业有关的玉米市场价格预测分析。这些信息对大部分农业生产者来说并不具有实际意义,因为中国幅员辽阔,各地情况复杂,个别地区的市场信息,对于分布广泛的农村受众来说,无疑是杯水车薪,缺乏针对性。

当然,作为全国性报纸,《农民日报》在报道取向上偏重于宏观角度无可厚非。那么,地方农业报纸在这方面又做得如何呢?同日,《山西农民报》的“种养参谋”版共刊发5篇报道和一张山西农副产品市场行情表。“农村财富”版面共有7篇报道,其中有5篇分别介绍了5位农民的致富故事,另2篇则是关于如何理财和防止上当受骗。从中我们几乎看不到与农产品直接相关的有用信息。

传统媒体与受众互动不足。在《农民日报》、《山西农民报》样本中,并无读者来信来电,或“读者声音”之类的栏目或版面。央视农业频道和山东卫视农科频道也同样如此。究其原因,一是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低下,决定了农民媒介消费能力不足,导致农民接触媒体的机会较少,更难进行信息反馈与交流。二是农民远未树立起信息消费的意识,缺乏和媒体进行有效沟通的动力和能力。三是媒体自身对农民渴望表达的需求不够重视,尚未建立起完善的平台,这就使农民无法获得有效渠道来传播自己的声音。

网络媒体农产品信息传播现状

网络媒体的优势在于能够让网民免费各种供求信息,门槛低,信息更新速度快,覆盖面广,信息来源广泛。在各省(区、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中,已有83%的地级和45%的县级农业部门建立了农业信息网站。中国农业信息网是农业部官方网站,其最大特点是权威性和可信度高,统领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高屋建领地传播各种信息。农博网的投资主体是北京一家农业信息科技企业,集行业在线媒体与专业性农业商务于一体。中国农业信息网中仅“资讯信息”和“服务社区”两个频道就设置了“批发市场”、“供求”、“网上展厅”、“农技推JL ‑,“优质产品”、“促销平台”、“价格行情”、“分析预测”等近30个栏目。农博网除开设一般信息栏目外,专门设有“商务”板块,下辖“供应”、“求购”、“产品”、“网店”个栏目。网络的一大特色就是信息传播速度快、更新频率高,时刻保持信息更新是网站的生命之本。中国农业信息网的“农村供求一站通”,截至3月13日12时,当天更新农产品求购信息25条、供应信息30条。与此同时,农博网新增供应信息更是高达419条,新增需求信息高达72条。

在网络媒体中电子商务得到发展,农产品网店已经走进互联网的视野。比如,农博网设立电子商务平台,网民只要免费在线注册,即可开通网上店铺。虽然目前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还远远不够完善,但是我们可以预见其巨大的上升空间。主要问题有:

内容重复。网站之间信息重复率较高。几乎每一个综合性农业网站都设有“农业法律法规”这一专栏,而每一个专栏里都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在这两家网站中也存在内容重复的现象。3月26日,这两家网站都了“农业部部署2009年定点扶贫及援疆、援藏工作”、“农业部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各地保障春耕生产用种,加强种子市场管理”等新闻。

信息不够全面立体,图文、视频内容太少。农业生产技术的操作性很强,单纯依靠文字说明无法完整准确地指导农民。受到文化水平的限制,农民很难对复杂的文字说明产生兴趣。因此应该将图片和视频作为农业网站的重要传播方式。然而,这两家网站图文及视频信息很少。比如,中国农业信息网的“农业科技”频道的所有文章均没有配备相应图片或视频。农博网虽然设有“视频”频道,但是其节目大部分是人物访谈、要闻剪辑、会议报道等,没有充分重视农业技术或农产品的推介。

服务性、实用性仍不足。涉农网站基本上仍然处于信息“传声筒”的初级阶段,习惯于自上而下传播信息,还没有将农户的实际需求放到最重要的位置。例如,农博网虽然开辟了“专家在线”专栏,然而其内容并非是专家在线咨询,而是专家个人成就介绍,只是专家的个人风采录而已,没有很好地发挥其专业指导作用。

讨论与对策

囿于样本覆盖范围小、数量少,本研究很难全面深刻地透析大众媒体农产品信息传播之现状,但是我们仍然能够从中窥斑见豹。笔者认为,涉农媒体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积极推进农产品信息有效而广泛的传播:

加强信息源建设。目前我国涉农传统媒体的信息主要来源于记者的采访报道,直接来自基层生产一线的信息还非常少,所占信息总量的比例很低。这就导致了媒体无法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农产品信息,而市场又是瞬息万变的,这必将造成信息时效性滞后,从而使得受众大量流失。农业网站的情况也类似,多数没有统一的架构和应用平台,也没有面向农村的、有效的农业科技信息服务模式,一直沿用传统网站建设和信息采集方法,使得农业信息资源匾乏。如综合信息多,科技文献信息少,实用技术信息少,可用中文数据库资源零散,不成系统。因此,涉农媒体要广开信息源,充分发挥广大农户、养殖大户、专业合作社、购销商的信息渠道功能。

推动涉农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进一步融合。报网融合是媒体发展的一大战略趋势,涉农媒体也在这方面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在2005年举行的全国农业媒体高层论坛上,百家与会媒体联合提出创建“全国农业媒体联盟”。而一些理念超前的媒体已经付诸实施,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例如,2004年江苏农业科技信息网与《江苏农业科技报》实现报网整合,双方都获得了快速的发展。

第10篇

1.1作者引用的需要撰写论文参考、引用了某篇文章,要将此作为参考文献列在文后,其格式要求是:析出文献主要负责者.析出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志].连续出版物题名:其他题名信息,年,卷(期):页码[引用日期]获取和访问路径[5]。然而,在单篇文章的PDF文档版面上,有的找不到文章来源,不见刊名,如《信息网络安全》;有的没有标明期次,或只标明出版年月,如《编辑之友》。作者要引用,只能凭着文章的题名、作者等信息去知网等数据库检索,得到刊名,或是凭着刊名去检索,确定是单月刊、双月刊还是季刊等,再根据出版年月推断出期次,才能完成引文的参考文献著录。作者引文动机复杂,如果引用不方便,有时就会放弃引用,这是期刊影响力的损失。1.2作者投稿的需要作者投稿一般要寻找期刊的网址以获得电子信箱,或是找到期刊的在线投稿平台投稿。通常有2种找寻方式:一种是利用百度等搜索引擎,由于在搜索引擎里的网站排名受诸多人为因素的影响,排在最前面的不一定就是要找寻的期刊官方网站,如果被不法分子利用还容易上当受骗,如《护理学报》;另一种是通过中国知网等数据库查询,这种方式相对安全。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没有直接提供期刊的官方主页或投稿信箱,维普在这方面做得相对较好。如果能在单篇文章的版面设计中添加期刊的这些信息,作者就能直接获得安全、可靠的投稿方式,如《生态学报》在其正文版面下方放置其官方网址。没有网站或在线投稿系统的期刊,可参考《生态学报》的方式,将官方网址改成投稿信箱。1.3期刊发展的需要知名度和影响力是期刊追求的主要目标。高知名度和强影响力不仅来自于所刊发文章的高质量,也来自于期刊的自我宣传。“酒香也怕巷子深”,在数字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有好的内容,而没有好的传播方式和渠道,仍然难以获得好的传播效果。期刊必须适应数字化、网络化新浪潮和新技术的发展,变革办刊理念,研究并利用互联网,通过二维码、论坛、博客、微博等新方式宣传,推销自我。读者以搜索和聚合技术方式获取信息,科技期刊整体形态已被肢解,办刊者的注意力应从整体汇编转移到单篇文章的选取和加工,着力提高单篇文章的水平和吸引力,编辑的创造性劳动更多地通过单篇文章展现在读者的面前[6],期刊要抓住机会在单篇文章中宣传、展现自我。

2内文版面自我宣传设计的原则及要素

内文版面自我宣传设计的原则如下。1)一目了然,容易获取。页眉在版心外,比较醒目,还不影响论文部分,并且设计得好还能使版面美观[7]。因此,对期刊自我宣传信息多采用页眉设计:有的放在版心上边的天头位置,如《编辑学报》;有的放在版心下边的地脚位置,如《中国科技期刊研究》;有的竖排在版心左右的切口处,如《编辑学刊》;放在订口位置的较为少见。考虑读者需求首要是论文信息,其次才是备其查找使用的期刊信息,以及读者的阅读习惯,期刊自我宣传信息宜放在版心下边的地脚位置。2)与论文信息简单易分,不相混淆。期刊自我宣传信息和作为论文主要信息的正文部分的字号和字体要有所区别。页眉用字的字号必须小于论文正文字号,字体可酌选。为了与论文信息更易区分,其间多用页眉线隔开。3)择录要点,信息简洁。单篇文章的PDF文档需要补充展示、宣传的期刊信息很多,但版面空间毕竟有限;因此,要根据读者需要和期刊宣传意图选择精要信息设计,如刊名,年、卷、期,页码,栏目名称,体现刊物定位、办刊宗旨和方针的宣传语等,展现期刊的“精髓”信息。此外,可利用现代技术,制作、刊载能包括较多信息的二维码[8],可链接期刊网址、博客、微博等,给读者提供找寻期刊更多信息的路径。4)版面整体美观、明朗、和谐。期刊自我宣传信息的设计还要体现美化版面、调节视角、平衡感官的功能,既引导、方便读者阅读,又要努力营造愉快、轻松的阅读氛围。成熟的计算机排版设计技术已被广泛应用,调用点、线、块、框、字体、符号、图片,以及利用黑白灰或多色系、冷暖调等装饰功能给版面设计提供了极大便利;但不能过度使用而喧宾夺主,使版面混乱,影响读者阅读论文。内文版面自我宣传设计的要素如下。1)必需要素。对于文章编排,GB/T3179—2009《期刊编排格式》规定:“正文部分应根据需要在页眉或其他适当位置标志便于迅速识别的下列项目:a)刊名(外文并列刊名可缩写);b)出版年、卷号、期号;c)第一著者或全部著者和文章题名。”[9]科技期刊,尤其是学术类和技术类期刊,肩负弘扬、传播科学技术的神圣使命,要带头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标准。按照国家标准在期刊内文版面设计中放置这些必需要素,既是对期刊的自我宣传,又是为读者和检索机构提供方便,更有益于我国期刊出版与国际接轨[10]。2)必要要素。国家标准没有明确规定,但读者深入认识、了解刊物,作者撰写论文引用、投稿和期刊为适应数字化、网络化办刊形势而进行自我宣传、营销需要一些很有必要的期刊信息要素,如期刊网址,投稿在线平台网址或投稿信箱,体现刊物定位、办刊宗旨和方针的宣传语,代表期刊学术质量的主要荣誉,被检索收录情况,中、英文引文格式,期刊博客、微博、论坛网址等。数字技术和新媒体已深刻地改变了科技期刊的生态环境,期刊根据自身情况在版面编排上加上部分必要要素,使信息传播方式、传播渠道多样化、大众化,使界面更人性化、更友好,能明显增强期刊的传播效能,提升刊物的影响力。

3内文版面自我宣传设计实例及其解析

第11篇

中国科技信息机构数据库(简称CSTll)里收集了目前国内为政府科技部门提供服务的所有科技信息或情报服务机构的基本J清况,无论是独立型发展还是依附型发展,无论是寄生状态还是化整为零状态,像文献服务、数据服务、查新服务等内容,小规模的信息服务机构是无法提供的,但科技宣传与科技研究,无论规模大小都可以提供,因此这两项职能的工作内容都被政府部门普遍重视"分析国内建制完善的科技信息机构,其业务部门之一的科技期刊社或期刊编辑部等,往往都有两者兼顾的资源和能力"如湖北省科技信息研究院有全省主要的科技信息传播中心,拥有科技进步与对策、科技创业月刊、科技信息快报、软件导刊和亚太传统医药等科技报刊,研究院里的部分专业研究人员安排在报刊编辑部里既从事科技宣传工作又从事科技研究工作,其科技宜传与科技研究的资源、能力和工作成效都十分突出"因此,国内的科技信息机构一般都会将体现科技宣传与科技研究的双重性的任务全部或者部分落实到相关的科技期刊社或期刊编辑部"。

科技期刊的宣传与研究职能

科技期刊的主要社会职能是传播科技信息,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而落实到具体的任务上,其主要的工作职能就体现为刊登党和国家的科技方针、政策和科技法律、法规以及科技发展和科技管理动态,刊登研究报告、学术论文、综合评述,刊登新的技术、工艺、设计、设备、材料的科研信息与报告,刊登对原始科技文献经过加工、浓缩,按照一定的著录规则编辑而成的目录、文摘、索引,刊登科普知识等〔习"无论是大而言之的社会职能,还是小而言之的工作职能,概括起来就是三方面基本职能,即科技宣传、科技研究和科学普及的职能,所以国内的科技期刊一直实行新闻出版系统与科技(科协)系统最高行政机构的双重管理制度"由于科学普及的大量工作都由科协系统承担,所以政府部门管辖下的科技期刊一般都承担科技宣传与科技研究这两方面职能"例如由杭州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主管、杭州市科技信息研究院主办的杭州科技杂志,以报道杭州市重大科技成果、科技活动、科技政策、研究报告、学术论文,以及科技动态和发展趋势为主,其主要编辑人员都为研究系列职称,每年除完成基本的科技宣传任务外,还申报各类科技计划项目和软科学项目,同时承担杭州市科委下达的各项调研任务"由于科技期刊特殊的双重职能,主管单位对科技宣传的需求也越来越细化,面向大众的科技宣传逐步倾斜到党报党刊,或者市民报、广播电视、网络,甚至手机短信上,而对期刊的科技宣传,更注重权威性、指导性和专题专刊的信息集约与大容量"所以,许多综合性科技期刊就逐步发展成为重要科技政策、创新战略、产业布局的研究报告的详细解读,成为兼顾科技宣传和科技研究的专门读本"由华东六省一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厅)联合创办、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主管、上海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中心主办的华东科技杂志,目标是成为华东地区最具权威性的专业科技期刊,其办刊宗旨提供企业创新发展的解决方案0就完全以决策研究为切入口,其政策解读、创新管理、规律探寻,,的核心内容则充分体现了宣传与研究复合、融合后的宣传型研究、研究型宣传的特征"。

科技期刊的宣传与研究职能之融合提升举措

第12篇

广告对于期刊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是期刊发展的关键要素,农业期刊的广告营销具有特殊性[1]。

农业科技的传播和应用在农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尤其在经济市场条件下,更需要准确的先进的科技信息技术指导农业改革,大众传媒已加入这个大环境,对农业增产增收起到较好的作用。学术期刊与其链接的学者、学术信息、成果评价者、受众构成了整个?W术信息传播过程的主要环节,在整个学术信息传播过程中发挥着积极作用[2]。

农业期刊在农业信息技术传播中起着重要作用,不仅体现在期刊的文章上,新技术、新品种和新工具等都可以广告的形式针对性发表在农业类期刊上,是农业传播的另一种形式。

笔者从农业广告期刊经营现状、新媒体时代农业期刊广告优势和经营策略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日后农业期刊广告的发展提供参考。

1 农业期刊广告经营现状

从市场份额来看,我国的广告媒体目前主要有电视、报纸、电台和期刊[1]。无论是新媒体还是传统媒体,资源过剩是不争的事实,找寻新契机,寻求新服务才是出路[3]。

期刊是传播广告的主要媒体之一,其对广告的推动作用不容忽视;同时,广告也是期刊发展的经济支柱。科技期刊改革的目的之一就是让部分期刊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要想在实现自负盈亏的同时保证办刊质量,广告经营起着重要作用,一定程度上有经费才能将纸媒与新媒体接轨,才能更好地传播。新媒体行业的发展愈加强势,相应的传统媒体也遭受空前的危机[4]。

科技期刊主要是刊登专业性论文,受众面窄,广告阅读相对较少。目前,阅读农业类期刊的读者较少,广告传播力度小,农业期刊相对于医学等行业期刊的广告更少,甚至个别期刊无广告,不足以独立支撑期刊的发展运行。

农业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变革,这一过程产生的新技术、新工具和新品种需要传播,但如今的农业期刊并未完全抓住这一机遇。农业期刊也开始尝试新媒体,多数农业期刊已有网站、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内容,但并利用这些新技术开展广告业务的为数不多,导致农业广告流失至其他媒体。

2 新媒体时代农业期刊广告优势

2.1 可信度高

农业期刊是传播农业科技信息技术的载体,主要传播农业科学技术,刊载以论文为主,期刊严谨正规,周期固定,读者、编者均为与农业相关的知识分子,值得广告商信赖;农业期刊刊载的广告一般与农业相关,有专业的农业知识储备较多的高级知识分子对其广告进行审核,对于广告的合法性和真实性有甄别能力,值得读者信赖。

2.2 针对性强

随着市场分化越来越细,专业期刊是市场的新宠,读者非常明确。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的不断改革,农业和农村的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

农业期刊定位标准,目标读者相对固定,均为从事农业的专业人士及相关人士,刊载广告的针对性强,广告效果收益较好。广告商将农业相关产品的广告在农业期刊上是精准投放,极大程度上减少了推广费用,达到高效、低价、性价比显著。

2.3 费用低

农业类期刊发行量相对小,广告量也较小,运行费用低,收取广告费用较电视、报纸、等媒体低,但针对性强,广告商能用较小投入换取较大收益,相比之下性价比较高。另外农业产品收益相对低,广告商自会选择费用低的媒体进行产品宣传,农业期刊是优质选择,若农业期刊自身影响力大,更是优质选择。

2.4 新媒体化

新媒体时代网络发达,期刊出版的数字化、网络化和开放式,为读者提供了新的阅读方式[5],迎合新时代读者的需求,广告立体感和实物感增强让读者更清晰地了解产品,广告效果好。

农业期刊也基本开发了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技术,这些技术可以在纸媒广告的同时,再次刊登在新媒体上广告,新媒体广告传播范围广、信息量大,形势多样,互动性强,可随时更新,增加了广告的阅读量。广告商适当增加小部分费用刊登在有新媒体的农业期刊上,也有利于缓解期刊的日常运行费用支出压力,达到双赢效果。

3 新媒体时代农业期刊经营策略

3.1 利用好新媒体

新媒体的冲击,世界各个角落均受影响,传统媒体走下坡路,《纽约时报》《华盛顿时报》等传统媒体受众份额也纷纷下降,而《赫芬顿邮报》一类的网络媒体异军突起迅速占领市场份额[6]。因此,新媒体时代,农业期刊利用好自身优势,与新媒体配合,提高质量满足广泛读者的需求,增加受众市场份额,影响力随之上升,广告的效果提高,形成一个良好的循环环境。

新媒体对农业发展的巨大潜在作用,以及农村现网络普及的基础条件,新媒体走进农民生活是必然。农业期刊新网站、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页面适当添加吸引农业科研工作者或农民的农业类广告。

3.2 提高农业期刊的影响力

1)期刊有好的文章是必要条件,但有一个精干的编辑团体更是充分条件。新媒体时代,编辑要走在时代的前列,对新媒体和经济市场有充分的了解,这样才能发展好期刊。期刊应该增加或培训能设计或者了解新媒体广告的人员,以满足市场的需求。农业期刊的更应该积极响应市场需求,培养兼农业和新媒体知识的多面人才。同时还要懂得营销知识,熟悉新闻传播规律,取得广告商的信赖,把握住广告质量。

2)市场经济要求一切生产活动必须适应市场要求,农业期刊也是精神产品,虽有特殊一面但就其商品属性难免与其他商品一样,需要适应市场需求[7]。

当前我国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新时期,新型农民注重农业信息技术,农业期刊应该抓住这一机会,调整结构,推陈出新,开辟针对性栏目,满足新形势发展需要,让农业相关人员能从此得到寻求的信息,从而增加被关注度,提高影响力,吸引广告商和读者。

3)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发展,受众青睐和选择使用网络媒介,知识传统媒体受众下降,载体从纸媒到新媒体,其形式要适当变化,因此期刊要紧跟新媒体步伐,自觉列入新媒体队伍,将期刊的电子版、数字化等业务做精做细,走多元化、多层次、多变量发展的路,提高期刊的新媒体档次,吸引广告商的关注。

第13篇

通过网络问卷调查法,对互联网科普受众的网络信息行为进行调查,共通过纸质问卷发放和网络在线调查等方式收集了有效数据937份,数据分析和结果显示,通过网络获取科技信息尤其成为受众的普遍信息行为。用户对网络信息获取的满意度与深层次使用意愿与网络信息的实用性、获取便利性、安全性和趣味性有关。该文还从信息内容建设与形式创新、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等视角提出了若干对策建议。

关键词

互联网科普;信息技术;网络信息资源;信息管理

当今,信息技术发展日新越异,互联网与社交网络的快速普及给网络科普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机,网络科普快速发展,网络科技信息的获取和利用尤其是受众的网络信息行为成为计算机信息管理领域的重要课题。现代信息行为研究始于1916年美国学者L.P.Ayres等人针对图书馆文献展开的一系列调查[1-2]。目前关于信息行为的研究大致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从心理学、行为学和社会学角度,利用社会调查统计方法进行研究,如国外的Sheeja,调查研究了学生对数字图书馆的感知[3];另一类是采用计算机技术通过系统日志挖掘分析,如王继民等基于300余万条有效记录的日志数据分析了我国移动搜索用户信息获取行为的基本特征[4]。数字化和网络化环境下,科技信息需求与信息获取利用方式等发生了巨大变化[5],基于网络的科学传播越来越成为一种有效的科普方式和手段[6]。但是目前网络科普的发展存在着科技信息质量层次不齐、信息资源分散、用户难以快速获取等一系列问题[7-8]。针对上述问题,本文采用问卷调查和统计学方法,研究和分析了互联网科普受众对网络信息的获取与利用的特征,探明了网络科普受众持续地进行科技信息获取并愿意深层次使用网络科普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及机制,在此基础上提出若干对策建议以便为进一步推动我国网络科技信息传播提供依据。

1调查问卷与数据收集

本研究的数据收集工作是通过纸质问卷发放、网站在线问卷和QQ、微信朋友圈分享链接等途径完成的。调查对象既包括青年大学生、中学生、小学生,也包括企业白领、政府公务员、教师和私营业主。本次回收样卷1150份,其中有效问卷937份,样本有效率为91.2%。

2网络科普受众对科技信息获取与利用的总体状况

1)受众对网络科技信息的偏好分析。目前,网络科技信息主要以科技新闻和文章、科技视频、科技论坛和科普游戏等形式存在于互联网中。被调查对象中,有52%的对科普游戏较为感兴趣,其次是科技论坛和科技视频(均为46%)、科技新闻或文章(45%)。每周都会通过网络获取各种科技信息的受众比例超70%。其中23%的受众粘度较高,几乎每天都进行网络科技信息的获取。搜索引擎是受众获取网络科技信息的主要渠道(约占57%),社交网络在网络科技信息获取渠道中的地位也在迅速提高(17%)。形式、频率、渠道这3方面数据均说明互联网用户通过网络获取科技信息的行为已较为普遍,但仍有较大上升空间。

2)网络科技信息搜索的驱动力。不同的用户有不同的动机和需求,其驱动力可能是多方面的,因此在问卷设计中该问题是一个多项选择题。调查发现,70%的受众进行互联网科技信息的搜索主要基于解决各种生活类问题的需要,有65%的受众是因个人兴趣而浏览网络科技信息,61%的调查对象选择了健康需求,有54%的人选择了工作需要,52%是因为课业需要,49%是因为沟通交流和增长相关知识的需要。

3)对网络科技信息质量的要求。调查表明,受众对网络科技信息质量方面的需求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科技信息的真实性保障(27%)、科技信息的趣味性和通俗性(26%)、科技信息的可互动性(25%)以及科技信息的丰富性(22%)。

3用户信息获取满意度与深层次使用分析

通过数据调查分析,我们构建了影响用户网络信息获取满意度和后续深层次使用的影响因素及其关系。

1)用户对网络科技信息获取过程的满意度。有61%的被调查者对在互联网上获取科技信息的过程较为满意或基本满意。这个数字也说明各种科技信息类网站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2)用户深层次使用网络科技信息的意愿。有66%的被调查者表示愿意持续通过网络获取各类科技信息,15%的被调查者表示愿意参与到科技网站的建设中去,愿意共享自己的科技信息(科技论文、科技图片、视频等),19%的表示愿意利用自己的知识或其他有利条件对网络科技信息进行编辑和再加工以提高网络科技信息的质量。

3)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信息链接分享行为。信息链接分享也是用户进行信息深层次使用的表现。调查发现,有近63%的被调查者表示经过通过移动终端获取和采纳各种科技信息,包括观看各种科技视频、浏览科技类图片和文章、玩手机科普小游戏等方式,59%的被调查受众表示经常通过网络链接分享工具在移动互联网上进行各种科技类信息的传播。

4对策建议

整体而言,受众对网络科技信息获取渠道的认可程度、受众通过网络获取科普信息的频率等都较高;受众对健康、生活和个人兴趣方面的网络科普需求呈现出一致性,对这3方面的要求均较高,而因工作需求而关注科技信息的比例略低。受众反映较为突出的问题包括互动性与参与性不强、趣味性娱乐性不强以及真实性不确定等,他们期盼更多优质的网络科普信息资源和相关导航工具。依据本研究的结果,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1)充分利用新兴信息技术进行网络科技作品的全方位展示和宣传。可以用各种数字化技术打造Flas,用科学游戏解释各种复杂的科学原理、自然现象和工艺技巧,用虚拟现实技术,将各类科技馆和博物馆3D化,给人带来直观的体验感受;运用远程观测技术,拉近受众与科学的距离。

2)积极发挥移动互联网和社交网络,增强网络科普的互动性和参与性。推动进一步完善受众与科普网站、受众与科学家、受众与受众之间的交流互动机制,激发公众的兴趣和参与热情,增强受众粘性。进一步发挥社交网络的作用,激励更多受众利用社交网络进行网络科普信息传播和扩散,扩大网络科普的受众面和效果。科技类网站还可以利用移动互联网迅猛发展的契机,开发移动端的科普类游戏软件,并通过与社交网络结合推动网络科普与社交媒体的融合发展。通过上述措施,增强科技信息的质量和趣味性,提高受众满意度和深层次使用的意愿。

3)加快推动公共科技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积极构建网络科普资源共享机制,整合和优化科普资源。采用国家标准和行业规范,注重集约建设,加强科普资源的共建共享,减少重复建设和信息孤岛。强化中国数字科技馆作为国家级科普公共服务平台的功能,发挥国家级平台的引领作用,促进全国网络科普资源的共享服务。推动建设我国网络科技信息资源导航平台,为受众提供快速准确的网络科技信息获取工具。

作者:戈戋 张悦 单位:安徽省寿县第一中学 合肥工业大学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胡昌平.现代信息管理机制研究[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4]王继民,李雷明子,孟凡,等.基于用户日志的移动搜索行为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2013,57(19):102-106.

[5]甘利人,岑咏华.科技用户信息搜索行为影响因素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7,30(2):156-160.

[6]陈清华,闫伟,吴晨生.2014中国网络科普的发展与特点[J].科技智囊,2015(5).

第14篇

作为科技期刊编辑,一谈到政治素质.有些人往往认为是“过时”和“不切实际”的。其实,这种观点是十分片而、错误的。提高期刊编辑的政治素养,决不是停留在表面的空洞说词。叶圣陶同志说过,作者写出来的东西一发表,一定体现了他的知识水平、思想水平和道德水平。试想,一个胸无大志、精神颓废、生活糜烂、百无聊赖的人,怎么可能会编辑加工出催人进取、积极向上、给人以科学指导的作品。当前,尽管绝大多数科技期刊在进行学术交流、传播科技信息、发现培养人才、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推动科技进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创造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但大多数的编辑部、编辑人员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仍然比较艰苦。如果没有一种追求科学、献身科学的高尚思想,没有较高的政治修养,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科技期刊的编辑们就难以敬业爱业,甘于奉献。编辑工作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期刊编辑必须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具有爱国主义精神、献身科学精神、求实创新精神、团结协作精神,同时还要具有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精神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只有具备这些,才能安于本职工作,牢牢把握办刊宗旨,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以严谨的工作作风、严肃的创作态度,编辑出优秀的科技期刊。

2扎实的专业知识

科学性是科技论文的灵魂,没有严谨的科学性和较高的学术价值,科技期刊就没有了生命力。编辑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具备对本学科、本专业较深的学识功底,才能把握住文章的科学性、创造性,辨别真伪,提供更准、更新、学术价值更高的科技信息,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使科技期刊成为科研的“龙头”,成为高科技竞争中重要的传播媒体。21世纪,随着学科的细化,学科间、行业间的相互交叉、渗透,已成为科技发展的重要特点,并且将会进一步跨越单一学科或专业,向多学科、多行业扩展。因此,编辑不仅要在本专业、本学科中具有较高的造诣,还应兼收并蓄,多学习一些相邻、相关学科的知识,掌握具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综合性知识,即既“专”又“博”。

3业务素质

深厚的中文文字功底是一名优秀编辑必须具备的业务素质。具有扎实的文字基础和良好的文学修养,才能掌握语言文字的规范和标准,不写错别字,并熟练运用标点符号;才能在遣词、造句、语汇的丰富以及语法、修辞、逻辑的运用方面准确无误;才能有坚实的文字表达能力,对常见的成语、术语,通晓其来源、含义和用法,语句通顺流畅,文字严谨精炼;才能合理调整文章的段落结构,使主题突出,脉络分明。编辑学可以说还是一门十分年轻的学科,目前的科技期刊编辑大多是“半路出家”,受过正规编辑专业高等教育的人为数甚少。因此,编辑除在老编辑的传、帮、带下虚心吸取他们的经验和技能外,必须还要刻苦钻研,认真、系统地学习些编辑学知识,熟悉编辑理论和规范标准,逐渐充实、提高自己。

4创新意识

第15篇

论文关键词:综合性科技期刊;地方经济;舆论引导;信息传播;沟通协调

科技创造财富,科技引领未来。作为展现当地科技工作的窗口和知识传播的平台,地方综合性科技期刊要在科技发展的浪潮中顺势而行,发挥自身特点,将杂志的发展与地方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这要求期刊有一个明晰的办刊思路,将科技两字贯穿始终,做深、做透科技这个大文章,只有心系地方经济发展才是期刊生存和发展的活力所在。

1地方综合性科技期刊发展现状

一直以来,综合性科技期刊在传播党和国家的科技方针、政策,科技法律、法规,科技发展动态和科技管理工作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科技事业的日益繁荣,综合性科技期刊普遍存在着规模小、体制落后和思路狭窄等问题,已经难以适应发展的需求,亟须走出“小科技”,融人“大科技”。

1.1地方综合陛科技期刊存在的问题

1)办刊意识不强。目前,多数有着政府背景的综合性科技期刊还依赖于靠上级管理部门给予一定的补助、收取微薄的论文版面费来维持生存,对于刊物的未来.办刊人缺乏统一、明晰的办刊思路,市场经营意识和杂志品牌意识淡薄,严重影响着刊物的发展。

2)内容与风格缺乏特色。许多综合性科技期刊的刊名大同小异,杂志的整体风格类似,基本以刊登职称论文为主,缺乏自身风格和亮点。此外,为了降低运营成本,还人为地将杂志采访、报道、活动策划等功能省略,取而代之刊登文件、领导讲话、过时消息等一些枯燥乏味的内容,严重影响着刊物的可读性。

3)脱离实际、视野狭隘。一方面,关系稿、人情稿、职称稿等充斥版面;另一方面,缺乏必要的调查研究和实践探讨,无法从更高的角度深层次挖掘和展现当前的科技发展成就。及时分析当前社会经济热点、难点问题等。

1.2地方综合性科技期刊承担的责任

1)社会责任。综合性科技期刊既是党和政府重要信息的者,也应是社会公共信息的者,起着二者之间相互联系的纽带和桥梁作用,既有公共产品的性质,也有产业的性质,因此,也必须要有社会公益意识,承担社会责任。

2)分析报道的责任。虽然杂志的特点决定了它不能像报纸那样及时报道瞬时新闻,但应借助于专业学科的背景知识,更深层次地挖掘内涵,详尽阐述所涉及领域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综合性科技期刊要在众多杂志中脱颖而出,更应牢牢把握与科技相关的各个领域,发挥杂志特点,确立自己的地位。

1.3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综合性科技期刊助力

1)在综合性科技期刊缺位的情况下,对地方经济发展研究较多的还是大众期刊,关注的焦点也只是集中在现象报道、宏观建设、观念改变等方面.缺乏专业背景的它们在遇到具体问题时仍无法深入解决。所以,综合性科技期刊应站在科技发展的前沿,从科技的角度担当起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任。要针对当地经济解决实际问题。

2)一批综合性科技期刊的探索已初现端倪。《华东科技》《今日科技》《太原科技》等杂志纷纷改版,引进大众期刊的成功经验,一改过去“论文期刊”的面貌,以各地指导科技工作窗口、企业科技顾问、科学生活向导为主要内容,使杂志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有了一定的指导性和权威性。用事实证明了综合性科技期刊可以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力支持。

2综合性科技期刊在地方经济发展中大有可为

2.1宣传典型为自主创新营造良好环境

1)宣传区域科技经济发展焦点。把握区域经济命脉,结合科技发展动态,破解发展难题,积极探索符合地方市场经济规律和科技自身发展规律的杂志内容,宣传报道各地推进自主创新、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建设方面的新思路、新举措,以及在产学研合作,促进技术、市场与资本紧密结合等方面的案例。

以《今日科技》杂志为例,作为浙江省科技厅主管的一本综合性科技期刊,该杂志自2005年改版以来,不断在科学技术厅、科学技术局、科技型企业和科学大众之间寻求平衡点。开辟了“资讯·观察、产业·财富、研究·创新、科普·时尚”四大栏目,一方面,报道全省科技动态,宣传各地科技局的重大科技举措;另一方面,广泛联系科研工作者,关注大众焦点。其中,每期的一大看点就是对县域科技经济发展亮点的宣传,这是编辑人员在结合当地区域特色和政府部门的汇报材料的基础上,经过策划、提炼而来的,如“景宁创业富民名茶科技强县”“鹿城:打造自主创新温州模式”“汽车科技涌动路桥”等一系列展现区域发展特色和风采的专题,不仅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健康发展,而且成为各地交流经验的平台。

2)宣传企业自主创新典型。企业是自主创新的主体,一旦选择好典型案例,大力宣传企业自主创新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就能引导企业从重视基本建设、技术改造的扩大再生产转移到重视技术创新上来,进一步促进企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为地方企业创新、创业营造良好的氛围。以《今日科技》杂志为例,《飞跃集团——核心技术创新战略》《海正集团——博士后创新战略》《“珠光”为世界刺绣无限光彩》等系列文章在“自主创新浙江行”栏目中的集中反映,展现了浙江民营企业“在自主创新中迅猛发展”的新风貌。同时,激励了更多的企业转变观念,积极投身到自主创新上来。

3)宣传科技相关部门的成功经验。重点宣传地方政府、科技部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在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构筑公共科技创新平台的成就和打造一流区域创新体系,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环境方面的新举措。这对新时期转变科技行政部门工作职能和工作方式,提高科技管理工作效率和科学决策水平,扩大科技工作影响力有着特殊意义。《今日科技》杂志在2006年第6期,以较大篇幅刊登了位居“全国经济百强县(市)”第5位的慈溪市在开展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中的基本做法,即“政策引导、主体培育、平台打造、载体带动”,从科技工作的角度归纳和总结了近年来慈溪市委、市政府以自主创新推进慈溪率先实现科学发展的成功经验。同时,与各地科技局密切联系,为当地的科技局长开辟了“创新大讲堂”栏目,使科技局长的工作思路和声音能在杂志上进行广泛地交流、引起争鸣,为其他地区开展科技工作提供了借鉴。

4)宣传科技创新人才。综合性科技期刊应坚持以人为本,大力加强对科技人才、科技先进集体、科技系统先进模范人物和先进事迹的宣传报道,在科技创新方面树立学习典型,为广大科技工作者营造创新、创业的良好舆论环境。

2007年,《今日科技》杂志开辟了以反映科研人员的历程、风采、成就为主要内容的特色栏目“科研人生”。宣传报道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结合”的中国计量学院院长林建忠,执著追求再造龙泉青瓷冰裂纹绝技的工艺美术大师叶小春等人物,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同。“深入挖掘、真实再现”,科技杂志以其特有的角度宣传科技工作者,树立了科技创新人员的典型。

2.2传播信息为区域发展提供信息支持

1)政策信息。针对政府部门最新的方针政策、发展规划、调研统计等重大信息,深入解读其中涉及科技发展的政策措施,及时回答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综合性科技期刊背靠的就是“科技”,对政策解读的优势是其他刊物无法比拟的。

例如,《今日科技》开辟了“本期特稿”“权威推荐”等栏目。作为浙江省科学技术厅的舆论阵地,该杂志对浙江省科技发展新举措、科学技术厅政策法规、重大决策等都能够及时分析解读。

2)农业科技信息。当前,我国农业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的时期,农民对技术、管理、经营等知识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为农民提供农业科技信息必将为我国传统农业注入新的活力。

《今日科技》杂志的“聚焦三农”栏目应运而生。《宁海“紫甘薯”种出“生命软黄金”》《创新科技特派员服务机制提升支农水平》《稻鱼共生:一号农业文化遗产》等文章深受农户欢迎。一方面,探索了农业科技发展的道路;另一方面,为转变农民思想观念,宣传科普知识,提高农民种养殖水平等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3)国内外发展动态。就浙江经济而言.虽然经济发展迅猛,但仍是资源小省,问题突出。众多企业缺乏长远目光,在日益激烈的市场中利润不断下降,缺乏竞争后劲。因此,作为杂志媒体就应关注、追踪前沿,甚至预测趋向,帮助企业在产业转换升级当中发挥导向作用。同时,还应以媒体的宽广视野为区域科技发展决策提供参考。

“科技要闻”“科技在线”“科技广角”等栏目就针对国内外最新技术、产品和动态予以报道.透视其中的关键。如《科技时代资讯前沿》综合反映了国外最近科技产品,让读者了解与掌握了最新国际化产品。

2.3策划活动积极发展版外经济

1)策划评选活动。2006年,《今日科技》杂志社承办“2006年浙江省百名科技自主创新青年标兵”推选表彰活动,正式启动后,反响巨大。来自全省各地的科技部门、科技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都踊跃推荐,积极争取国内首次科技自主创新青年标兵的推选名额。

通过评选活动,《今日科技》杂志发挥了科技期刊整合不同资源的优势。一方面,极大地提高了杂志的影响力;另一方面,通过推选、表彰高素质的、具有蓬勃创新精神的青年科技人才,展示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树立标兵和模范,引导更多的青年科技人才积极投身于创新型省份和科技强省建设中。

2)举办论坛。目前,众多媒体都通过承办论坛来共同为社会经济发展献计献策。《今日科技》杂志通过承办“首届浙江省科技企业家论坛”,为浙江省的优秀科技企业和优秀科技企业家提供了一个展示自主创新成果、总结自主创新经验、交流自主创新思想、畅想自主创新未来的崭新舞台。通过杂志的影响力,邀请政府官员和企业家们做精彩演讲,多角度地讨论了浙江省企业如何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进科技强省战略的实施,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3)科技下乡。综合性科技期刊可以借助自身的信息资源优势和集中的科技网络,为地方经济发展牵线搭桥。《今日科技》杂志在数次科技下乡中,不仅给广大农民带去了丰富多样的科普书籍.而且根据当地特色带去了一些实用技术。甚至.编辑部还组织人力,对口与地方政府创办试点性质的企业,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科技结对枫树湾”就是典型的例子。不仅给该村农民送去科技书籍、科教光盘等科技物品.还与村干部和广大农民进行面对面的座谈.心与心的沟通。特邀科技特派员到枫树湾村为该村杨梅种植户举办了一期别开生面的培训讲座;畅谈科技结对的3年计划和近期具体事宜,设计推出枫树湾村有史以来的第一个杨梅礼品包装盒:提出“科技结对,产业创新.典型引路.跨越发展”的战略思路;商讨枫树湾村杨梅市场招商引资、申请省级绿色农副产品认证、开办杨梅技术培训班、举办杨梅大会等内容,得到了当地村民的热烈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