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劳动教育实践感受范文

劳动教育实践感受范文

劳动教育实践感受

劳动教育实践感受范文第1篇

劳动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陶行知认为:“劳动教育的目的,在谋手脑相长,以增进自立之能力,获得事物之真知及了解劳动者之甘苦。”劳动教育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2020年,教育部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深入贯彻落实关于教育的论述。切实加强中小学生劳动教育工作,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劳动兴趣、磨炼意志品质、激发创造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劳动教育在小学阶段的意义,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分析。第一,劳动帮助儿童智力得到发展。通过学习和劳动相结合,使儿童更好地掌握事物之间的联系。第二,劳动教育也是人格教育。学校是育人的场所,教师在校的所有行为对学生都是教育,其中也包括必要的体力劳动。学校应当教会学生懂得敬重劳动和劳动者,而不是鄙视劳动。引导学生意识到每一个劳动者都值得尊敬,任何一种劳动都值得尊重。第三,生活的真正幸福来源于劳动。学校教育的重要使命之一就是要使学生理解和领悟到一个人获得的生活和文化的财富是与他参加的劳动有直接联系的。好逸恶劳、贪图享受,期盼不劳而获、少劳多得都是病态的劳动价值观,需要全社会确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去克服。

越溪乡中心小学以王阳明心学的核心“格物致知 知行合一”为校训,让学生通过劳动提升品质,践行劳动知识和劳动技能的综合提升,以“让每一天过得有意义,使每一天更靠近梦想”为教育理念,通过劳动教育和品格教育,让学生在学习中每一天都有所得、有所感悟。

一、学校概况

越溪乡中心小学坐落在宁海县越溪乡越溪村,创办于1919年,学校几经变迁,正式定名为“宁海县越溪乡中心小学”又名“宁波市金钥匙希望小学”,学校占地面积10418平方米,建筑面积3974平方米,绿化面积1902平方米。现有12个教学班,学生336人,教职34人。近年来,学校提倡科技教育、劳动教育、孝文化教育,在实现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学校始终铭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政策方针,以品格教育和劳动教育为中心,辐射学生智力发展、身体素质、审美能力的提升。在县教育局、越溪乡教办的关心支持下,把劳动教育纳入本校改革的重要内容,以劳动教育基地建设为载体,认真实施劳动教育,通过建设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组建校内专任教师+专业教师+老农民三方共同形成的师资团队,组织开展形式多样、丰富精彩的劳动教育活动来提高学校劳动教育改革的初心。在实践项目的过程中,学校负责人不断学习,不断改进,从错误中汲取经验,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发展之路,从而形成“科技教育+劳动教育”,“传统文化+劳动教育”的双向模式。近几年,我校在劳动教育实践中也有所收获,学校先后荣获宁波市劳动教育示范学校、宁波市小学科学教学优秀实践基地、宁海县文明学校、宁海县科技特色学校、宁海县劳动教育示范学校、宁海县学校特色科普示范基地等荣誉。

二、“格知园”劳动教育基地建设

学校在建设初期留有一片空地基,占地700多平方米,后因发展需要,学校开始践行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的理念,开始着手建设劳动场所。由学校老教师牵头,以社团的形式开展劳作活动,学生开始逐渐开始感受劳动的乐趣。2013年,越溪小学劳动社团开始正常运行,随着学校关于科技教育不断的深化,2018年,宁波市专家对于学校科普教育基地的考察和指导,学校开始创建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由原来每周社团开展活动到每班每周至少一节劳动课。2017-2019年,学校投入3万多元建设劳动教育基地,对土质、环境进行施工建设,建设生命科学实践基地。2020年,学校响应国家号召,积极开展学校劳动教育活动,将素质教育改革核心转变为“科技+劳动教育”,学校投入5万余元打造“格知园”劳动教育基地,对入园门亭、基地区域规划、外部宣传栏、围栏等进行维修,将劳动教育落实到底,2020年底,学校获评宁波市劳动教育示范学校,极大程度鼓励学校发展劳动教育的初衷,因此学校对基地内的储藏室、基地周边的道路进行改造,学校计划投入2万元,建设工具展示墙和“格知教育”文化长廊。学校每年在工具增设,种子秧苗采办中投入0.5万元。另外,学校还对绿化进行分区域管理,真真切切做到每个班级都有田,每个学生都有地的劳动教育环境。

三、校园文化建设

自2018年以来,学校积极打造“科技教育+劳动教育”校园文化氛围,越溪小学始终围绕“格物致知 知行合一”为核心理念,践行实践出真知的教育方针,学校在发展过程中不忘校园环境建设的重要性,积极打造格知实验室、无人机实践基地,为学生科学教育提供良好的环境。在劳动教育基地建设的同时,学校也对文化环境建设考虑其中,在基地内的外体墙面上是,日常劳动种植的植物介绍以及季节性植物名称,在基地内有毛主席书写的字体样本“劳动最光荣”,基地门庭上写有“体验劳动艰辛,收获劳动快乐”字样,基地南侧建设“格知·劳动教育”文化长廊,学生可以通过长廊认识二十四节气的知识,以及传统节日下的庆祝活动。此外,学校各中队以国内科学家姓名来命名,主要用以感谢科学家对我国科技事业作出的贡献,针对各个科学家的具体贡献来进行班级环境布置,并定期评选。2021年夏,我校将进行环境改造,学校将对学校门厅进行改造,到时将世界科学发展史进行沿廊设计。各个班级上还有班级展示栏用以记录各个班级在劳动教育中所展示的作品。学校希望通过处处有劳动,时时做劳动的氛围打造,提升学生劳动意识。

四、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劳动教育课程的实施离不开一支具有凝聚力和创新力的师资队伍。我校劳动教育课程的实施,由校长胡旭波领导组织,教导处负责具体落实,学校师资队伍主要由三方面人员组成,专兼职教师队伍,越溪小学的劳动教育课程不仅仅局限于劳作务农,而是在劳动的基础上,提升学生劳动价值观、劳动技能、身体素质、创新能力、艺术审美各方面的提升,因此,学校在组建团队的过程中就提倡各学科融入,学校劳动教育课程融合了语文、品德、科学、美术、体育以及科技等学科,在语文学科上需要诵读经典诗词,感受劳动的艰苦奋斗和感恩之心;在科学课上,教师要通过观察、记录、实验、求证的过程,激发学生思考的能力;美术课上学生通过绘画、制作等方式发扬劳动艺术的价值;通过劳动强健自身的体魄。兼职专业技术人员,劳动人民是学校教育及其缺失的部分,所以,学校通过外聘兼职教师来校指导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或者体验不同职业的艰辛,学校在常规课程之外,还设有乡村青少年宫特色拓展课程,学生可以在拓展课程上学习剪纸、舞龙、太极、国学等内容,学生通过这样的学习感受传统劳动人民的智慧创造。此外,学校还联合校外劳动教育基地,开展研学活动,每学年至少有一次校外研学活动,通过活动加深学生独立自主、团结合作的精神品质。在职业体验方面,学校联合越溪乡派出所、越溪乡敬老院、越溪乡交警支队,定期开展职业体验活动,加强学生对不同职业的认知。兼职老农名,农民是劳动教育课程至关重要的存在,有了专业老农民的加入,学校劳动教育课程的实施就得心应手了,学校邀请了2位校外农民,每周定期半天展开种植、施肥、除草、除虫等教学,由助教进行转化教授给学生,让学生既有实践的体会,又有理论的指导,使得劳动教育生根发芽。我校这只由“学科教师+兼职专业人员+老农民”组建的师资团队在劳动教育实施过程中不断向上,不断向前发展,在学校发展的同时,教师也得到了发展,学校现有高级教师2人,中级教师12人,初级教师8人,其中市骨干教师1人(科学),市骨干教师培养对象1人,县骨干教师4人(语文、音乐,科学,数学),县教坛新秀7人(语文3人、品德1人、科学1人、英语1人、数学1人)。

五、劳动教育特色活动

劳动教育课程的开展离不开校园文化活动的支撑,越溪小学立足学校读书节、艺术节、体育节、科技节为轴心,组织策划适合的劳动教育文化活动,在学校读书节期间,开展劳动教育主题征文比赛,学生切实感受劳动带来的乐趣,还进行了古诗词诵读经典活动;在科技节上,学校组织学生开展以劳动教育为主题的七巧板绘画竞赛,手抄报评比活动。另外,学校还组织策划了应时应季的“农耕活动”“丰收节”等具有鲜明特点的劳动教育主题活动,受到了县教育局的支持和赞许。2019年,我校组织策划首届美食文化节,活动中学生自己动手制作食物、自己组织售卖活动,活动得到了空前的成功,也受到来自家长的支持。在校园活动以外,学校还将家务劳动作为常规性活动辐射至家庭,越溪小学的孩子们每天需要开展一次家务劳动,并由家长监督,切实有效的做好家务劳动生活化的要求。此外,学校还组建了越溪小学学生志愿者服务队,服务队定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我们跟随越溪乡交警支队开展“平安宣讲”活动,“一盔一戴”宣讲活动;元宵,我们制作元宵慰问了越溪乡敬老院和抗战在一线的越溪卫生院的叔叔阿姨们;志愿服务队还承担学校安全督导员的工作,切实宣传防溺水、防欺凌等宣传教育活动。越溪小学形式多样,丰富有趣的劳动教育活动受到县教育局、乡政府的多次表扬,活动受到今日宁海、看宁海的报道,今年学校的拓展课程文化展演活动还登上了现代金报六一特辑。

劳动教育实践感受范文第2篇

关键词:依托、德育基地、扎实开展

目前,青少年学生的德育问题已成为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专家学者及社会各界人士均纷纷呼吁教育界要高瞻远瞩,加强青少年的德育工作。因此,全国各地都在进行各种德育教育基地的命名、验收等工作,其根本宗旨就是充分利用这些德育资源来正确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使他们能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如何充分发挥基地作用,并使其和学生德育工作相融合,进一步增强学生德育工作的实践性,以下是我校在利用德育活动基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一些做法,作如下浅析:

一、依托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扎实开展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人们对自己社会无限热爱的一种崇高的思想感情。它是在人类社会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并在千百年的社会实践中巩固起来的。它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全国青少年学生应具备的最基本的品德。为更好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我校先后成立了“广州黄埔军校”教育基地,“烈士陵园”教育基地,每年我校都充分利用这些教育基地,组织学生参观学习。例如在黄埔军校里,我们通过让学生参观军校的基础设施,战士们曾经的生活和军事场所,观看各种战斗图片和历史资料,并从中认识许多杰出的革命英雄等,引导学生忆先辈、树理想、,激发学生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志,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争做新时期的“四有”新人。同时,每年的清明节,我校均组织学生到烈士陵园进行扫墓活动,缅怀先烈,使学生铭记历史,开创未来,提高认识,勿忘国耻。从而树立振兴中华,报效祖国的志向。由于我校充分发挥德育基地在学生教育中的优势,使学生在看得见、摸得着的参与活动中,激发学生从热爱家乡到热爱祖国的情感,从而实现了爱国主义教育。

实践表明,依托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组织开展丰富的德育活动,创设良好的德育氛围,必将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认识,陶冶情感,锻炼意志,对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起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二、依托军事教育基地,扎实开展学生的军事国防教育。

为加强学生的军事国防教育,我校于几年前就与县武警中队结成共建单位,建立了自己的德育教育基地,每年我们都组织学生参观军人的营房,聆听战士们介绍该部队在和平年代的作用和相关的军事科学知识,还现场观看战士们的精彩演练。同时为培养学生自强、自立、自尊、自爱、自律的能力,我校还与武警中队联合起来,在每年暑假期间组织学生到德育基地参加“少年军校”活动。少年军校的训练安排得紧张而丰富,从整理内务到队列训练,从紧急集合到野营拉练,从摸爬滚把到实弹射击,从遵章守纪到国防知识教育,学生们在这里开阔了眼界,经受了锻炼,同时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防教育,培养了学生的自理、自制等多种能力。除此之外,“广州市军事博览中心”也是我校的教育基地之一,我们充分利用这些教育基地,组织学生进行参观活动,由于基地里有许多看得见、摸得着的军事武器,如一些战斗机,两栖坦克,各种战斗大炮等,学生们通过聆听战士们的讲解和演示,了解了各种战斗兵器的作战模式,而且他们还现场做起了“军人”,模拟作战,使他们既感受到了作为一名军人的自豪,也真正受到了军事国防教育。

三、依托劳动教育基地,扎实开展学生的劳动教育。

劳动实践是全国少工委适应改革开放新形势和未来发展要求提出的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教育活动,劳动教育的目的是通过“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劳辅德、以劳促智、以劳强体、以劳益美。开展劳动实践活动必须有一定的物质依托,否则难以持久。为此,我校劳动基地建设的思路是以学校为圆心,以家庭为半径,形成牢固的基地圈,在此基础上,放眼圈外世界,开辟发展社会基地,形成开放型、多功能、综合型的基地网络。我们以劳动实践阵地为依托,以劳动技能竞赛和成果展评为激励强化手段,在全校开展劳动实践活动。

1、我们充分发挥校园优势,立足校内基地,充分挖掘校园劳动实践资源,先后建立了“小云雀广播站”“卫生红旗班”“劳动实践第二课堂”等,这样,学生们在校内就有了多处体现劳动的固定场所。

2、我校还争取多方支持,兴办了两处校外劳动基地。一是沙塘桔果园劳动基地,二是将敬老院建为学校校外劳动实践基地。通过不定期地让学生们到这些基地参加劳动,如在果园里进行除草、除虫、摘果等,在敬老院进行种菜、打扫卫生,慰问老人等,通过这一系列的劳动实践,使学生们既感受到劳动人民的艰辛,同时又体验了劳动的乐趣,增强了劳动的技能,同时还使学生们懂得了尊重长辈,做诚实、正直、宽容、有责任的人。

3、为发挥学生们的积极性,我校还将基地延伸到了家庭,鼓励学生把家里作为自己流动的劳动基地。使各种劳动技能得到锻炼提高。如开展“五个一活动”。即我为妈妈做一次饭、我为妈妈炒一个菜、我为妈妈洗一次衣服、我为妈妈洗一次脚,我为妈妈做一天家务等,充分发挥了家庭劳动基地在德育教育中的作用。

劳动教育实践感受范文第3篇

就目前农村劳动课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有的教师在劳动实践这一教学环节上,不是按学生年龄特点、知 识水平和接受能力的差异进行劳动实践教学;部分教师在处理劳动知识和劳动实践的教学关系上,不是有所侧 重,而是平均用力。这就违背了新形势下劳动课教学的自身特点,也就不能很好地完成劳动课教学的任务。鉴 于此,笔者认为,要上好劳动课,除了依据劳动课的自身特点和宏观把握劳动课教学的原则外,还要依据学生 的生理心理特点、年级层次、知识水平以及对实践项目的兴趣和了解程度等因材施教,这样才能使学生主动热 情地参与学习和实践,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一、低年级劳动课教学中的实践活动,应侧重于培养学生

“自我服务”的能力,对学生进行劳动兴趣教育。

农村小学一二年级学生,年龄一般在7-9岁,他们知识水平低、自制能力差,因此,在劳动课的实践环节上 ,需要围绕“自我服务”(自我服务不只是为自己服务,还包括为自己生活的班集体服务,为家庭成员服务, 为伙伴服务)这一主题进行教学活动,从学生身边的小事中选择一些他们易于感兴趣的事开展活动,教育学生 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以培养、锻炼学生独立生活的能力。如学习《洗手帕》(《劳动》第二册)一课,可以 设计出这样一些实践项目:“洗手帕比赛”、“穿一件自己动手洗的衣服”、“做一件让妈妈高兴的事”等。 活动评比的原则是多鼓励、少指责。这样一来,既进行了劳动知识的教学,又对学生提出了劳动技能的启蒙要 求,还能培养学生参与劳动的兴趣。

二、中年级劳动课教学中的实践活动,应侧重于培养学生

“自主”、“自制”的能力,加强对学生的劳动情感教育。

小学中年级学生由于已经接受了两年的学校教育,具备了一定的文化知识和自制能力,依赖性减少,许多 事情都想“自己做”,这应该说是由低年级劳动教育培养成的“劳动兴趣”向中年级阶段形成“劳动情感”的 一个平稳过渡。因此,我们应抓住这一良好契机,在指导劳动实践活动时加强劳动情感教育,寓情感教育于劳 动中。但是,学生在由“自我服务”向“自主”、“自制”的转化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独立自主能力,应该说 还是比较脆弱的。在这种情况下,对学生的劳动实践活动不能包办代替,不能束缚他们的劳动积极性和自主性 ,而应当大胆放手,真正发挥学生在劳动实践中自我教育的作用。为此,教师在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时,应侧 重于引导:①教师应注意低、中年级层次的衔接,有的放矢地开展一些活动,让学生由“自我服务”劳动及时 转到以“自主”、“自制”为实践主题的劳动制作上来。如开展“小小巧手赛”、“今天我当家”等主题活动 ,以此来提高学生自立的信心,进而培养学生自主、自制的能力。②教师的指导一定要留有余地,把握好尺度 ,尽可能多一些“悬念”,这样才能既给学生更多动脑、动手的机会,又避免“扶而不放”、“越俎代庖”的 现象。③注意发挥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多鼓励学生动脑、动手,对一些哪怕是最粗糙的作品,教师也应给予肯 定,决不允许用刺激性语言伤害学生制作的积极性。与此同时,教师还应注意通过劳动教育和实践教学开发学 生的智力,使每个学生的各种能力都得到锻炼,进而达到全面发展的目标。

三、高年级劳动课教学中的实践活动,应侧重于培养学生

的“自强”、“创新”能力,对学生进行劳动责任感教育。

小学高年级学生已有了自己的独立的思想,在低、中年级段获得的各种能力正促使他们朝着“自强”的方 面发展,他们已不愿听教师“多余”的“唠叨”,对教师过多的“指手划脚”表示厌烦。在劳动实践活动中, 一些学生在操作、设计能力方面常表现出超越教师想象的可喜情景。为此,教师应给每一位学生充分展现自己 能力的机会,给他们创造一个竞争的环境。在指导思想上,应本着培养学生“自强”、“创新”能力的原则,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进取精神。同时,指导教师要注意做到:①充分做好后进生的促进、转化工作,给他们以 充分的信任和尊重,对他们身上表现出来的“闪光点”,哪怕是一点点,也要迅速捕捉,给予肯定,并使之发 扬光大。②指导实践要因人制宜,因材施教,即使是同一年级进行同一个活动主题的劳动实践,也要避免“一 刀切”的标准。各人的能力有大小,智力有差别,其性格、兴趣、爱好等都不尽相同,因此,在活动的主题确 定后,要围绕着活动的主题进行分类施教。只要使学生在相应的年级段里受到应有的教育,掌握需要掌握的劳 动技能,便算是达到了教学目标,切不可求全责备。在这方面,我们做了一点较为成功的尝试。如,为了配合 小学高年级的劳动课教学,我们结合学校少先队工作,在“六·一”前夕,设计了一个以四、五年级学生为主 体的“争创勤巧队员”的劳动实践活动,让学生各自发挥一技之长,规定在一个星期天内每人拿出代表自己最 高水平的一件小制作,向“六·一”献礼。在所有参展作品中,可以说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的男同 学精心制作出搓洗板,有的女同学巧手织出柳编工艺品;有“高才生”改制的气补塑料枪,也有一般学生费了 九牛二虎之力才完成的粗糙的刀刻木制品。展览桌上,每一件小制作都凝聚了学生们的心血,令人喜爱,学生 们也从中获得了成功的乐趣。这次实践活动出现了人人动手、个个参与的喜人场面,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劳动教育实践感受范文第4篇

某初中为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锻炼其劳动能力,学校政教处精心策划,每周安排七年级或八年级一个班利用班会课或综合实践活动课,组织学生在教工指导下参加校园义务劳动:到食堂拣菜、切菜、洗菜,分饭分菜到桌,分发、回收、清洗盆碗;修剪草坪,拔除杂草,给花草树木喷水、施肥;清扫绿化景观带,打扫教学区外的公共区域;定期更换、更新黑板报、宣传栏;走读生在学生公寓模拟体验宿舍整理……后来,该校八年级多名家长相约到校,要求取消上述活动。他们认为,学校组织学生参加的校园义务劳动,超出学生整理课桌、打扫教室等传统意义上的“劳动责任”范围,超出一般学生的能力。学校百般解释,但家长们拒绝接受。最后,学校不得不妥协,终止了活动。

面对这场失败的校园义务劳动,政教处主任陷入了沉思:劳动教育,学校何为?

从传统的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文字表达来看,“德”与“劳”的育人重要性等量齐观。然而事实上,学校劳动教育有别于社会劳动培训,前者的侧重点是“热爱劳动、尊重劳动、崇尚劳动”正确劳动价值观的构建,后者是劳动技能的习得和提高。学前教育至普通高中教育阶段,劳动教育承载着更多“德”的功能。“劳动是有神奇力量的民间教育学,给我们开辟了教育智慧的新源泉。这种源泉是书本教育理论所不知道的。我们深信,只有通过有汗水,有老茧和疲乏的劳动,人的心灵才会变得敏感、温柔。通过劳动,人才具有用心灵去认识周围世界的能力……劳动的崇高道德意义还在于,一个人能在劳动的物质成果中体现他的智慧、技艺、对事业的无私热爱和把自己的经验传授给同志的志愿……”苏霍姆林斯基这些基于教育实践的论断,精辟地归纳了劳动教育的崇高道德意义。

从教育发展史来看,劳动传承是教育的起源。无论是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提出“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的“五爱教育”,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提出“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五爱教育”,还是十三中全会提出的“……坚持立德树人……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都将“爱劳动”作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点之一。

在劳动内涵日益丰富的今天,政教处主任“劳动教育,学校何为”的沉思,是对达成“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现实追问,值得全体教育人共同关注并为之“负重而为”,重建劳动教育生态,回归应有教育常态。

一、理念生根之为

“精心策划”“利用班会课或综合实践课”“不得不妥协”,案例中的这些词眼,昭示着普遍存在的教育现实:作为“五育”之一的劳动教育,已经完全丧失了自己应有的课程地位和育人地位,委身为德育智育的临时候补。小学、初中以及普通高中课程表中,不再有“劳动”二字,“劳动”隐身,说明学校教育理念的残缺。

劳动教育复苏,首先要从学校教育理念重建开始。教育者要充分认识到劳动教育在立德树人中的“神奇力量”,坚定“在我们的社会中,劳动不仅是经济的范畴,而且是道德的范畴……劳动最大的益处还在于道德和精神上的发展”(马卡连柯)的信念,向往劳动、崇尚劳动,努力将劳动教育落实在课堂上、活动中。

同时,作为育人工程社会引领者的学校,有责任、有义务把劳动教育理念传递给家庭和社会,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为契机,营造尊重平凡劳动,做普通劳动者,珍惜劳动成果的教育氛围,凝聚各方正能量,培养青少年热爱劳动的美好品德,参与劳动的主动意识,能够劳动的基本技能,促使学生主动认识并理解劳动世界,逐步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养成良好劳动习惯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情感,为真正“成人”奠定基础。

二、课程创新之为

“到食堂拣菜、切菜、洗菜,分饭分菜到桌,分发、回收、清洗盆碗;修剪草坪、拔除杂草,给花草树木喷水、施肥……”案例中陈述的“劳动”,大多是传统意义上的狭义劳动,也许这正是家长们强烈抵制的原因。

劳动,无处不在;劳动教育,资源无限;劳动课程,丰富多样。

请企业负责人、种植大户讲述创业故事,启示学生劳动改变命运,技术始于最基本的劳作;参观工地、工厂、种植地、养殖场,让学生感受劳动创造奇迹,实现人生价值;组织诸如案例列举的狭义劳动实践,使学生享受到传统劳作对身心健康的调节功能;家校结合开展家政行动,让学生懂得劳动使家庭生活更美好、更温馨;有针对性地到行业基地参观访问和劳作体验,帮助学生建立更加清晰完整的职业印象,树立坚定的职业理想……丰富多样的课程体系,改变着劳动教育“苦脏累”的刻板印象,有利于培养青少年的劳动兴趣、劳动情感和劳动意识。

三、活动落地之为

案例中,家长们抵抗的理由是“超出学生整理课桌、打扫教室等传统意义上的‘劳动责任’范围,超出一般学生的能力。”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在这场七、八年级校园义务劳动以前,该校的劳动教育基本处于休眠状态,甚至在这班学生的学前教育、小学教育阶段,劳动教育早就退出了课程舞台。因为过去劳动教育活动长期缺位,无形推助了家长的思维定势,所以当劳动教育在今天复现时,家长接受不了,“学校百般解释,但家长们拒绝接受”。最后,“学校不得不妥协,终止了活动。”

从青少年走进校园的那一刻起,劳动教育就应该进入他们所受教育之列,早进入,低起点,慢渗透。学校要在全面理解劳动教育课程标准的基础上,以家庭情况、社区资源调研为依据,详细了解本校学生的劳动素养起点,掌握学校、家庭和社区劳动教育资源等要素,构建与本校生源实际情况相适切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精心规划教育内容,从学生熟知可感的地方入手,在学生能力所及的地方着力,使劳动教育落地生根,生态化持续推进。

四、评价导向之为

案例中,家长强烈抵制校园义务劳动的深层原因,是因为“劳动无用”功利思想作祟。劳动技能、劳动习惯、劳动品质并未真正纳入学生学业评价体系中,更没有与中、高考直接挂钩。事实上,小学、初中阶段的素质报告单上,“劳动评价”普遍是信手填写的“优”,高中阶段的社会实践考评单大多也是经由“上网搜索――抄录填写――找人盖章”的程序完成,劳动含量极低。

为改善这种“约定俗成”的评价模式,需建立各阶段学生劳动素养品质标准,完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科学运用劳动教育评价结果,促使社会、家庭、教师、学生重视劳动教育,开展劳动教育,培养有知识、有能力、能实践、善创造的新一代生力军。

劳动教育实践感受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现实问题;对策

劳动教育具有立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是新时代党对教育的新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也是加快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的关键一步。职业教育作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教育类型,在开展劳动教育方面具有独特优势。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存在劳动课程流于形式、劳动教育体系有待完善等现实问题。如何更好发挥劳动的育人价值是当前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重点。

一、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存在的现实问题

职业院校以促进就业和适应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德技并修、工学结合为育人机制,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在实践教学、专业实习、生产见习中处处体现劳动因子。但当前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仍存在一些有待完善的问题,需进一步解决。1.劳动课程流于形式。近年来,虽然高职院校很重视劳动教育,但因课程认知片面化、课程内容刻板化、教学方式单调化、考核方式随意性等原因,劳动教育课程边缘化和形式化严重,劳动教育内涵有待提升。一是课程认知片面化。部分高职院校领导和教师对劳动教育的内涵和目标认知不清,使劳动教育沦为“没有劳动的教育”和“没有教育的劳动”;部分教师将学校开展的勤工俭学、专业实习、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等同于劳动教育课程,或以象征性的体力劳动代替系统性的劳动教育;有的教师认为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技能,因而在劳动课程教学中重技术技能教学、轻思想观念引导。二是课程设置简单化。由于劳动教育课程在目标、内容、评价以及投入等方面的统筹不够,缺乏整体性的课程设计和开发,导致课程设置简单化。部分高职院校将劳动教育课程等同于专业实践课程进行设置。三是课程开展形式化。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要落到实处,“不能停留在一般号召,更不能在课上‘听’劳动、在课外‘看’劳动、在网上‘玩’劳动”,使学生的身体完全置于劳动之外,要严格禁止弄虚作假和走过场的形式主义。部分学校以课堂教学的形式开展劳动教育课程,用语言讲授的方式向学生展示劳动价值、劳动场景、劳动流程,希望学生在课堂中学习劳动技能;部分学校热衷于邀请劳动模范进校园宣讲。这些教育方式虽然能够加深学生的感性认知,但缺少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很难接受到实践锻炼。2.劳动教育体系有待完善。由于制度构建的过程性和复杂性,部分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制度缺乏规范,劳动教育体系有待完善。一是劳动教育结构性失调。部分高职院校为提高自学考试升学率,存在“重智育轻德育、劳育”的现象,劳动价值观培养被忽视、劳动教育被边缘化;部分高职院校受功利化思想和就业率考核等因素影响,片面注重劳动产生的外在价值,鼓励学生将劳动作为获取经济利益的技术技能手段,忽视劳动的内在价值;部分高职院校开设了劳动教育课程,但因资金、精力、资源等投入不够,导致劳动教育开展动力不足。二是劳动教育管理机制不完善。劳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高校教学、管理、科研、服务的方方面面,需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尤其需要教师的全员参与和全情投入,需要各级教学单位参与落实,需要强有力的教学、管理、考核、激励制度予以保障”。三是劳动教育保障机制不健全。劳动教育的有效开展,需要科学的内容设计、完善的课程体系、优质的实践平台、充足的师资保障、规范的评价体系。部分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内容模糊,局限于社会实践;劳动教育资金投入有限,校内劳动实践场地和设备难以满足教学需求,校外劳动实践平台较单一;劳动教育师资队伍缺乏,劳动教育指导教师一般由辅导员和班主任兼任;劳动教育评价以实践活动报告为主,忽视过程性评价和指导;劳动教育宣传力度不够,没有在校园形成浓厚的劳动氛围和劳动文化。

二、高职院校加强劳动教育的对策

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存在的现实问题导致劳动的育人价值发挥不足。因此,高职院校需进一步提高劳动教育在学校教育体系中的占比,探索劳动教育的实施路径。1.强化劳动价值观的教育。首先,强化劳动教育价值认同。高职院校应明确劳动教育的地位和性质,抓牢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根本目标,将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教育作为整体统筹考虑。学校领导和教师应精心设计劳动课程和劳动活动,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劳动对于国家繁荣、社会进步和个人成才成长的价值,增强学生对劳动教育的认同感和参与感。其次,培育正确的劳动态度和劳动精神。高职院校应重视培养学生崇尚劳动的情感,帮助学生在劳动中体会道德感、幸福感和自豪感,激发劳动热情和劳动意志,形成爱岗敬业的劳动态度。“新时代劳模精神,包括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指出,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是鼓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风雨无阻、勇敢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要引导学生尊重在平凡岗位做出不平凡成绩的劳动模范,树立崇高的劳动理想。再次,增强劳动自觉、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学校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既引导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强化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和创新劳动的意识、磨练意志,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又帮助学生学习满足生存发展所需要的新的劳动技能、实现全面发展。2.优化劳动教育课程设置。高职院校要以科学的顶层设计优化劳动教育课程建设,认真研究和处理好劳动教育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劳动教育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之间的关系,构建多元化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首先,丰富劳动教育课程内容。一是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加强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和关于劳动和劳动精神重要讲话的学习,在劳动教育中融入家国情怀教育、传统美德教育、工匠精神教育。二是重视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挖掘专业教育课程中的劳动因素,使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教育相互渗透。三是加强劳动技术技能培养,建立校内劳动教育基地和劳动技能培养基地,并推进校企协同合作,使学生广泛参与劳动实践和职业体验。其次,创新劳动教育课程形式。一是结合勤工俭学开展日常生活劳动教育,在校内广泛设立勤工助学岗位,如清扫卫生、设备管理等。二是结合专业见习开展生产劳动教育,与一批企事业单位和社会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拓宽学生劳动实践场所。三是结合志愿活动开展服务型劳动教育,从实际情况出发,鼓励并组织学生参加敬老活动、公益活动、志愿活动等。四是结合求职就业开展创新性劳动教育,强化“双创”活动的体制机制建设。此外,高职院校可以将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劳动教育,构建网络空间、虚拟教育情景,创新劳动教育新形式。再次,完善劳动教育师资力量。一是根据劳动教育的需要,将教师培养、人才引进与校外聘请相结合,建立专兼职结合、教育观念先进、理论水平深厚、实践经验丰富的劳动教育团队。二是鼓励和引导专业教师开展“课程劳动教育”,发挥双师型教师作用。三是把劳动教育纳入教师培训内容,开展全员培训,强化每位教师的劳动意识,提升其劳动教育的自觉性。四是对承担劳动课程的教师开展专题培训,提高劳动教育的专业化水平。此外,还可以结合学校专业特色,聘请校外劳动模范和行业专家担任劳动教育实践课程指导教师,带领学生感受劳动精神、学习劳动技术技能。3.构建协同育人长效机制。首先,培育校园劳动文化。将劳动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结合,形成具有职业院校特色的校园劳动文化。一是加强劳动教育宣传。通过悬挂标语、发行校报、校园广播等创新劳动话语传播方式,讲好劳动故事。二是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劳动教育活动。利用植树节、劳动节、科技大赛等关键时间点和事件,开展专题讲座、主题党课、劳动实践等劳动教育活动,如杰出校友、劳模精神、工匠精神进校园活动等。其次,构建劳动教育保障机制。一是建立学校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全校大力支持的工作机制,推动劳动教育有序开展。二是完善劳动教育物质基础,为劳动教育提供良好的实践设备、实践场地、实训基地等实践条件。三是建立健全劳动素养评价制度,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明确劳动教育占比,制订评价标准,将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全面客观记录学生的课内外劳动情况,并将此结果作为衡量学生综合发展的重要指标。再次,形成三方协同的育人格局。家庭、学校、社会协同配合是推进劳动教育的重要途径。家庭是学生劳动教育的基础,家长要抓好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中的劳动实践机会,鼓励学生参与劳动、热爱劳动、掌握基本劳动技能。学校要发挥劳动教育的主导作用,统筹安排劳动教育时间,合理安排课内外劳动项目,规划好劳动教育内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社会要发挥好支持作用,为劳动教育提供保障。政府要引导企事业单位承担社会责任,与高职院校结盟,建立校外实践基地。

各类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要动员相关力量、搭建活动平台,支持学生开展社会志愿、公益活动、社区治理等服务性活动。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影响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高职院校加强劳动教育,将职业教育与劳动教育深度融合,深化学生对于劳动本质内涵和价值意义的认知,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使其掌握现代化的劳动技能,进而培养一线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2020年3月20日)[N].人民日报,2020-03-27(1).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4]陈宝生.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N].人民日报,2020-03-30(12).

[5]乐晓蓉,胡蕾.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价值考量与整体推进[J].思想理论教育,2020,(5).

劳动教育实践感受范文第6篇

关键词:初中劳技;课堂教学;生活化

中图分类号: 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1-0107-01

素质教育提出“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健体、学会生活、学会审美”的“六个学会”教育目标,其中一个就是学会劳动。劳动技术教育是一种提高未来社会成员基本技术素养的教育,是一种开发人的潜能、促进人的思维发展的教育,是一种人人都必须接受经历的教育。在二期课改新理念的大背景下,劳技教师必需改变以往陈旧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行为,从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劳动技术课程学习过程中,得到体验、感悟、建构并丰富学习经验,实现知识传承、能力发展和积极情感的形成。我在实践教学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 来优化劳技教学,进一步去贴近现实生活。

一、教学理念生活化

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是一本活的教科书。生活中“活的人、活的问题、活的文化、活的武功、活的世界、活的宇宙、活的变化,都是活的知识之宝库,都是活的书。”而反思我们的劳技教学,我们往往无视学生具有的无限发展可能的潜在状态,在教学中对学生过多的干预和控制,始终保持习以为常的高高在上者角色。殊不知孩子有自己天然的学习方式和接受知识的最佳状态。在新课程的实施中,我们要更新教学理念,蹲下身去,走进孩子们的生活,走进孩子们的心灵世界,激发他们的主体意识,用他们喜欢的方式共同去遭遇劳动技术问题,去解决生活问题。因为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能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去理解和掌握劳动技术知识。

二、教学导入生活化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我们所过的生活及生活所必须的一切东西,便是我们生活教育的内容。”我们要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现象,在教学中联系生活中的问题,挖掘劳动技术知识的生活内涵,让劳动技术更多地联系实际,贴近生活。达到劳动技术材料生活化,生活教学生活化。现实生活中到处有劳动技术知识,到处存在着劳动技术思想,关键是教师能否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去捕捉“生活现象”,采撷生活数学实例,为课堂教学服务。

创设良好的劳技课教学情景,能激发学生学习劳技课的兴趣和开启学生的思维。如《米饭的焖与炒》,我选择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吃的两款花色饭:咸肉菜饭与蛋炒饭作为教学内容,这两种花色饭几乎每个同学都吃过,而且几乎是人人爱吃,但说到谁自己动手制作过,寥寥无几。因此当我说我们要亲手制作时同学们很兴奋,都跃跃欲试。因为平时他们没有机会动手实践,原因有好多,主要是现在的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家长把家务都包揽了,舍不得让孩子动手,他们的要求就是要他们的孩子认真学习,争取好成绩,将来能出人头地。

三、教学方式生活化

陶先生指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教学中应让学生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生活的特征,从生活中寻找生活的真谛。“回归生活世界”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主张,这一主张可转化为课堂教学实际行为———有意识地将生活世界相关资源引入实际教学中,将生活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学生要真正以积极的状态投入劳技学习,离不开劳技感受。而这种感受是在真实生活和具体实践情境中产生的。课堂应成为学生体验、感悟、参与的舞台,并由此向课外延伸,触发学生生活的灵感与智慧:在教学方式上应给予学生相应的体验和感悟空间,引导学生有所思、有所感受、有所悟。

这节课在操作前我先进行安全教育,然后进行必要的操作演示,把制作菜饭和蛋炒饭的要点说清楚,并要求学生几人为一组,分工协作,最后集体完成作品,通过实践操作,同学们学会了洗菜、切菜、炒菜、炒饭、焖饭等多种技能,他们在实践中体会了成功的喜悦。许多同学激动地对老师说“:老师,我会做饭了!”我对他们说“:以后如果爸妈很忙的话,你们可以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了,但是老师提醒你们要注意安全。”对于感兴趣的学生,我建议利用休息时间进行拓展学习,创作出新款的花色饭。

这里教师把教材中的内容和生活整合起来,变成了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内容,使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学习活动中,同时也让学生真正认识到劳动技术就在我们生活中,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了学习劳动技术课的趣味性、实用性,培养了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开放了教学内容,体验了生活实践。改变以往单一、固定的教学模式,建立灵活、互动的教学形式。在课堂教学中,创设生活化的情境,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方法,使教学活动成为学生乐于参与、主动参与的生活过程。在此过程中,不断引导学生体验生活、认识生活和创造生活。

参考文献:

[1] 刘秋平.劳动技术教育学[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

劳动教育实践感受范文第7篇

关键词:教育内修外炼

人类进步离不开教育的推动,教育是社会发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支撑。教育针对的是人,教是教导,育是培养,教育使人脱离了粗俗与野蛮,成为有教养的人。漫长教育过程伴随人类历史在不断完善中世代相袭,逐步走向人类的文明与完美。教育应该是我们培养的人,不是自然造就的人,而是社会希望造就的人,社会希望成为其内在结构所要求的人。也就是说人只能通过教育而成为其人。通过教育改变其内在精神结构,其精神世界注入各种文明因子,善良、勤奋、勇敢、智慧诸多优良品质使人成为文明缔造者和传承者,人类历史中尽管每个时期教育制度不尽相同,教育方式千差万别,但希望教育服务于当时社会需要,追求推动社会发展的愿望应该是一脉相承的,教育是人类走向文明的前提,教育文明需要文明的教育。

一、教育是走向文明的必由之路

文明社会依靠人的素养创造建立,文明人并非天生的,而是后天教育培养生成,教育的根本在立人、育人,塑造人的文明品性在于学习。通过不断的学习、实践、反思提升和超越人的全面素质,逐步消除人性中的假、恶、丑,向真、善、美靠拢,因而,走向人类理想的文明社会离不开教育。

1.教育具有明确目的性

世界万物都具有发生发展的根源,教育是什么?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才能,影响人们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教育的范围很广,无论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都围绕其鲜明的目的性展开,教育不是单行的,而是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形成的相互作用关系,施教者从教,出于育人的责任,其内在素养与教育技术娴熟度关系到教学质量。受教者学习是为了感知了解自然世界,社会生活,包括人自己。受教者要有远大的胸怀,高远的志向和宏伟的人生目标,当然离不开坚持不懈的学习锻炼,学习专业课的同时,不断阅读政治、经济、哲学、历史、文学等书籍,徜徉于人类精神文明的长廊,在触摸历史的同时憧憬未来,叩问心灵同时感悟世界。教育是创造性的精神活动,施教者必须具备充满理想主义激情的人文关怀和独具个性的思考精神,在整个过程的每个环节找到、展现、突破自我。施教者也是具有七情六欲的人,日常教育工作中,思考如何与受教者之间的相互沟通,达到水融的和谐。教育者的理性目的如果被感性主导,偏重于功利,内心充满私心杂念,其行为必定偏离正确的教育轨道,会借与教育相关的各种条文,无孔不入的添加个人利益的筹码,势必造成不良影响。作为教育者肩负着教书育人的光荣使命,其目的一定要明确而高尚,将个人功利心压制在合理的欲望范围内,坚持职业操守和做人底线,淡泊名利,严于律己,为受教育者作出表率。同样受教者学习生活的目的也应明确而纯粹,人生观价值观当紧跟时代,不远离生命本真,始终以国家兴旺、人民幸福为最终奋斗目标,建立扎实稳定的人生根基。如果受教者的学习只为改变自身地位而接受教育,其生命价值将大打折扣,只有从个人索取角度站到为公奉献的位置,命运才会突变,人生境界才会高远。

2.教育必须有正确的路径

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非一朝一夕能完成,教育的路径由其独特的教育方式决定,教育过程走什么样的路径取决于教育目的,取决于社会制度和教育管理者。正确的教育路径、恰当的教育方法有助于教育成功。作为教育的执行者,施教的目的是培养对社会有益的人,人是内心不断变化很难把握的复合体,施教者只有深刻理解教育的目的,根据受教者的个性要求,心理思想用灵活多样切实可行教学方式深入受教者心中,通过、照料、对话、引导,促使受教者走上成人、成才、成功的道路。假如路径偏离正确轨道甚至走反,其教育结果必定与社会需求背道而驰越走越远,施教者的培养路径不可局限于升学率、分数、名次的界定,忽视受教者的全面发展。热衷于表层的名利追逐,忽视受教者的内在精神培养,将学生等级化,教与学若不能融为一体,教育质量不可能提升。施教者的教育路径和受教者的学习路径,必须明晰而准确,坚决杜绝“学而不用”现象出现,避免教育资源的浪费。

3.教育必须有准确的定位

国家是由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诸多领域组成的,教育占据重要的一席。教育定位是根据国家发展战略落实的,教育的目的是为国家源源不断地输送人才,这是国家兴旺发达的先决条件,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不依靠教育而强大繁荣,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教育理念、教育方针、教育政策都要有准确的定位,如果定位失误或者错误,将会造成教育错误的畸形变化,偏离教育轨道以及国家需求,急功近利和不顾教育的自然规律,用政治的硬杠杆片面干预,将出现不可估量的教育损失,阻碍教育的健康发展,危害大批的受教者遗患无穷。教育的准确定位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针对教育过程中不断出现的问题、难点提出有针对性的合理建议以及整改措施,彻底化解教育发展道路上的种种阻碍与屏障,最大限度调动教育者投身教育的热情,尤其教育决策者们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把握大局方向,o教育一定的自由发展空间,并敢于尝试各种新的教育方法,敢于突破困扰教育的樊篱,采取政策督导、经济鼓励等一系列有效手段,将教育从一个高度推向另一个高度,完成教育变革中的一次次飞跃。

二、内修是提升精神生命的最佳手段

教育伴随人一生的成长,并非阶段性完成。人的肉体生命需要强大的精神支撑,精神生命是内在的东西,依靠内修去完成,内修是自我教育最重要的一环,内修是自我完善的过程,从自我认识到自我实现,内修提升人的远见,缺少内修的人精神匮乏,只是一具行尸走肉,心灵贫瘠的游走不过是生命中的过客。黑格尔将精神分为理论、实践、自由三种,教育中的内修便是提升精神生命最佳手段。内修的作用是提高思想意识理性观念,使人的生命力由内及外更具活力,内在精神在不断的学习、思考、参悟的内修中逐渐变得强大而丰盈,促进生命成长。

1.修心是干事创业的基础

人一切的行为由内心主宰,人的所思、所想、所做都是由内心发出指令操纵而完成的,人的内心是比外界事物更为复杂的深邃世界。心直行正,心斜行歪,人可以做大事做好事,也可以不干事干坏事,错误的指令会导致错误的结果,修心是将人心树正、扶直、养润,充满智慧、正气、正能量,人生境遇绝不是一帆风顺,充满坎坷和不确定性,因此必须心中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具有战胜一切困难的勇气和力量,不惧挫折不畏困难,勇敢向前才能干事创业。教育者施教靠心,受教者学习也靠心,心中不仅有自己,更有他人和社会,有无限的爱。修心是张扬生命活力实现生命价值的内在活动过程。修心在教育中的地位不可忽视,首先,真正的教育是心灵教育,心与心的交流是施教者对受教者的内心感情培养,意志建立和学习生活能力形成。自觉性是按照生活规则依照社会需求积极主动去做的一种行为,对教与学双方至关重要。自觉性是明确该做、能做、当做。自律是人的主观意识,明确做该做之事,拒绝不该做之行为,正是自觉自律,生活才从杂乱无章走向良好秩序。反思是正心的必然过程,在提高知识技能的教育中,修正自己的心不偏离正确的生命轨道,依照生活的原则在不断反思中纠正改进,避免重复错误,得以迅速进步。施教者在反思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选择切实可行的教育教学方法,达到事半功倍之效,受教者在学习中举一反三,在思考中推理论证,达到触类旁通。其次,教育中充斥着“学习好一切都好,分数高前途无量”的价值观,偏重智育忽略其他的教育理念,造成教育双方认识上误读。修心是思想教育也是理想信念教育,这是做人做事的根本。

2.修学塑造内在品质

学习是培养人的第一路径,教与学构成教育的框架,其目的是“建立一个无限生长的完美社会”,要达到这一目标,必须培养出贴近文明的完美的人,施教者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塑造受教者良好的内在品质至关重要。假如一个人具有渊博的学识而缺乏良好的内在品质也难以立足,更谈不上建功立业。社会不是一个人的社会,只有具备善良、勤奋、助人等良好品质的人才左右逢源,游刃有余。良好的品质表现在思想道德情操诸多方面,施教者当用心、用情、用爱去关注每一个受教者。用喜闻乐见的巧妙方式去感化改变受教者,不是用冰冷、机械、僵化的传统教育形式。古今教育中,体罚是一种常见的也是残酷的教育方式,在不断使用并不断翻新中,形成的教育压迫成为摧残人性的教育弊病,对受教者的身体和梦想及创造力具有毁灭性打击。惩罚不是折磨他人的身体或灵魂,而对过错应该肯定过错所否定的准则。一方面,修学是施教者在学习者生长期内严格管教,规范其行为,在这个过程中不可使用过度语言或行为暴力。因为压迫和强制使人心灰意冷,压抑扭曲的氛围中人与人的信任与忠诚,平等与尊严可能丧失掉,只有使用张弛有度的耐心说教,而使受教育者欣然接受得到健康成长才是高明的教育。强迫学与自愿学有本质的差异,学习效果也有天壤之别,施教者不可借助位置的权威,就算是出于为了受教者的公心,也不能成为逼迫受教者按照他的意志愿望去做的理由,应当尊重帮助受教者依照自身的兴趣爱好去学习、深造、修为。一方面,受教者在具备了成熟的意志和理性的自控之后,施教者当以启迪引导为主,为受教者提供自由宽松的W习环境,过度干预只会使教学双方矛盾激化无益于教与学。只有从道德的角度出发,人的内在品质才会变得高尚优雅,寻找到现实生活永恒的精神支撑,挖掘出个人不竭的前进动力。

3.修精神激发昂扬风貌

精神是个人内心世界的外在反应,是通过后天学习培养成长起来的,在教育过程中,由于角色与位置的不同,受教者往往对施教者言听计从,产生盲目的崇拜,因而施教者应放低姿态,以谦逊的胸怀崭新的风貌,以昂扬的正气感召受教者,施教者的信仰越高尚思想越正确,传授的方式越恰当,产生的教育效果就越大。首先,施教者的精神风貌体现在教育中,是谆谆教导善的关怀,是倾心传授的爱的教诲,严厉中透着敬业与希冀,无时不刻开启受教者的智慧,鼓舞受教者的精神,但生活中往往有些不尽如意的现象出现,缺乏职业道德的漠不关心,体现出的是为糊口和工资而应付的混天熬日,重讲课轻效果的形式主义是严重不负责任的表征,是精神萎靡的前兆,本身散发的不良气息带给受教者的同样是一蹶不振的懒散,有害于教育开展。其次,精神状态的优劣关系到人的生活水准、学习质量、工作效率,仅仅注重形体上的修饰,服饰上的变幻以及为人处事的心机修炼,难以从根本上改变一个人的秉性命运。只有不断壮大内心的精神世界,才能进发出战胜一切的无穷力量,无论施教者还是受教者都将是终生的必修课,如果施教者犯了方向性错误,精神信仰偏离,危害的不止是一个人,甚至是一代人,注重自我的精神培养,从成长走向完美是教育的关键。必须依靠言传身教耳濡目染直至心灵的情感手段,使受教者感悟精神生命活动过程,不使人生观价值观扭曲,用一颗奉献的心做人做事,实现生命的丰满、精神的丰盈、心灵的完美。

三、外练是强身健体的致胜法宝

体育锻炼、社会实践、劳动创造是外练的三种基本形式。表面看外练是对形体的具体要求,需要完全依靠形体去完成,但人的形体是靠内心支配,形体运动与内心意志密切相关,如果说内修仅仅注重了内在修为,外练则是在外形带动下内心的进一步修为,强壮体魄是做事的前提,锻炼身体的协调性,做事的意志力,以及技能技术则必须在外练中完成。

1.强身健体的体育锻炼

体育是教育的一部分,体育不仅仅是一门活动课程,同时是一门有形体积极参与的活动,体育中彰显出人的竞争运动,无不渗透着人类精神与文化,人类许多优秀品行便是在体育运动中获得的,最显而易见的是体育锻炼,它强健了人的体能,锻炼了人的肢体,同时培养出人争强之心,意志之力和团结协作精神。恩格斯说:“教育是体力与智力的发展,以及社会生活,人需要体力与智力同步发展才称为完整的人。”最显而易见的是体育运动对健康的作用是直接的,健康是人最重要的东西,它是人首先追求的,正如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如果没有了健康,智慧就不能表现出来,文化无从施展,力量不能战斗,财富变成废物,知识也无法利用。”可见健康是生命中第一位的,没有健康一切无从谈起,虽然每个人对健康的认识定义不尽相同,但是强身健体的体育锻炼是保障健康的最佳方式,这是公认的道理。体育虽然与环境心性密切相关,体育锻炼却奠定人的生理基础,有利于身体各个机能的提升,对于缓解紧张情绪增加毅力,增强适应力及心里承载力都具有极大的促进帮助。

体育锻炼是教育的一部分,他不是阶段性的,同样贯穿于人的一生,无论施教者还是受教者是任何时期都不可忽视的,体育锻炼不仅增强体质还能改变或者弥补先天不足的影响,从而使人生减少缺憾达到完美。一方面体育锻炼给人以优雅的形体,改变职业特点给身体带来的负面影响,改变人体局部机能损害的同时,给人以美的享受,力的震撼。体育运动散发出蓬勃的生命活力,体育在运动中孕育内涵丰富的体育精神,能丰富升华人的情感世界。体育锻炼上升为人人参与的全民运动之后,团结、协作、拼搏的意识随之增强,全民健身运动助推了精神文明建设。但在体育教育中,体育成为了一项硬性指标,奖牌、名人效应、学校知名度、加分等等优惠措施,鼓励竞技体育蓬勃兴起,另一方面它又遮蔽了体育的实质,运动锻炼添加进了与健康无关甚至损害健康的元素,体育运动成为了求名取利的附属品,锻炼变成了超负荷运动摧残身体的行为,高雅的运动形式被功利化。作为教育者,当不断反思纠正体育教学中出现的弊端,使体育教学和体育运动成为全民健康的助推器。

2.实践活动的社会体验

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首先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社会实践是从理论到生活的重要过渡阶段,是检验理论锻炼技能的主要活樱社会实践形式以多样化存在,学习者对理论知识模糊的概念,通过实践则有了更深邃的理解和更牢固的记忆,将学习课堂搬到生产一线,使身临其境的学习者对自身所学有了更深层的认识,社会实践是正式进入劳动的试验性阶段。实践的特征是人能动的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第一,社会实践成为了学以致用的平台,人类是不断经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反过来服务实践,在实践课堂上,实践者能够更加直观的感受所学知识技术的作用,体验到学与做的差距,体会到所学的不足,从而进一步加深对课堂学习的理解,调动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学以致用得到很好的体现,回击了读书无用的谬论,尤其日益发展的高新技术更是成为了人才需求的热门。第二,读书只为分数重理论轻实践,严重制约了受教育者的良性发展,错误的观念认为只要有高学历则会有满意的工作,便可高枕无忧,他们认为不需要多此一举的实践,拒绝参加各种实践,虽然课堂上他们是施教者眼中的佼佼者,却常常在找工作中屡屡碰壁,眼高手低的现象频发,只讲学历不讲务实的状况使这部分学习者找不到恰当的职位,造成人才的极大浪费。第三,社会实践给学习者一个全新的认识全新的体验和感受。改变学习者某些自以为是的观点,他们的内心情感也随之改变,开始体谅家长的劳动艰辛,理解施教者的谆谆教诲,更加合理的安排自己的未来。心理的成熟伴随身体成长,社会实践展现他们自身能力的同时,丰富了情感,磨练了意志,主观愿望得以实现。

劳动教育实践感受范文第8篇

美国斯坦福大学名人胡佛,自幼家境贫寒,靠打零工勉强维持学业。后来他艰苦创业,成为百万富翁,并当选美国第31届总统。“脚板上的茧有铜钱厚,穿烂的草鞋有一大堆,中午经常靠红薯充饥”的苦难生活磨砺出顽强的意志,成就了他的事业。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时代培养了一大批不屈不挠、意志坚强的时代精英。笔者大学时的班主任就经历过“上山下乡”,他经常很有感触地对我们说:“尽管那时我们把最好的上学时光献给了黑土地,失去了许多宝贵东西。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我们时常可以感悟到,艰难困苦培养了我们承受挫折的能力,吃苦耐劳锻炼了我们的意志品质。”他深信不疑地认为,若没有这些,也就不会有他们今天的事业上的辉煌。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国外教育孩子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美国的学校,重视孩子独立性教育,从孩子上幼儿园起,就鼓励他们劳动,认识劳动价值,学会帮大人做些家务事。瑞士也有一句教育名言:“为了不让孩子成为无能之辈,从小就要培养孩子自食其力的精神。”瑞士有不少父母把自己十六七岁的女儿,初中一毕业就送到一户有教养的人家去当一年女佣人,上午劳动,下午上高中。

国外教育孩子的理念,是我们教育所要弥补的。受此启发,我们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重视家庭教育。双休日和寒暑假,家长要有意识地让孩子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和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亲自带领孩子进工厂、下田地,学习工农伯伯勤劳、俭朴、勇敢、顽强的品质。我每年寒假或暑假都要带孩子回农村的老家,向他农民爷爷、农民伯伯学种田,砍柴除草。虽然他脸皮晒黑了,难看了,但培养了他的承受挫折能力和吃苦耐劳精神。对孩子,父母该放手时须放手。放手就是让孩子有独立面对世事人情的机会,能够在风雨砥砺中成长,而这正是一种比溺爱更为深沉的爱。

加强学校的劳动(劳技)教育。当今学校虽不提倡上世纪70年代的“半工半读”教育,但也不能完全脱离劳动(劳技)教育。劳动(劳技)教育能以劳积善,以劳促智,以劳健身,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承受挫折能力和吃苦耐劳精神,更有利于形成对集体、对国家的义务感和责任心。劳动教育的本质特征就是实践性,真正抓好劳动教育,就要让劳动教育从理论回归到实践。从国家宏观角度看,应该将劳动教育纳入国家法定课程和学生综合评价体系,增加“尊重劳动、歌颂劳动、劳动光荣”等内容在语文、思想品德等课程教材中的分量,并与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同步推进。

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应保障劳动教育在各级各类学校保质保量完成。学校要恢复和加强劳动课,建设劳动基地,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劳动教育实践活动。除学校的常规教育教学外,要采取多种多样的教育教学组织形式,把学生从“笼子”里放出来,课堂不能局限于教室,社区、工厂、田野、运动场、博物馆、动植物园等都应成为课堂。把课堂延伸到与之联系的现实生活,延伸到相关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则不仅能使课堂丰富博大,而且更有利于学生愿学、会学、学活、学好,效益倍增,学生承受挫折能力和吃苦耐劳精神等良好素质自然就会形成。

劳动教育实践感受范文第9篇

关键词职业师范教育;劳动教育;学前教师教育;幼儿园教师;职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219(2020)23-0072-05

中共中央、国务院2020年3月20日颁布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1]。劳动教育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备受关注,这对幼儿园教师的职业能力提出新要求。职业师范院校是培养一线学前教师的摇篮,职业师范教育中对劳动教育的重视可以提高幼儿园教师开展劳动教育的职业能力,增加劳动教育在幼儿园教育中的比重,推动我国开展劳动教育的质量。但劳动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未获得独立地位,在职业师范教育中对此也关注不足,这些不足导致幼儿园教师对劳动教育的弱化,进而导致幼儿出现劳动意识淡薄、动手能力差等问题。因此,分析职业师范教育中劳动教育的现存问题并提出可实施的解决路径,是提高职业师范教育中劳动教育地位的必然要求。

一、劳动教育对幼儿园教师职业能力培养的新要求

(一)劳动教育的内涵与价值

1.劳动教育的本质内涵

国内外很多专家学者对劳动教育的内涵进行了阐释。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劳动教育是对年轻一代参加社会生产的实际训练,同时也是德育、智育和美育的重要因素,能培养人的道德品格和智力品格。”[2]另有学者强调:“劳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形成劳动价值观和养成劳动素养为目的的教育活动。”[3]本文认为劳动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能有效提升受教育者德智体美等方面素质,使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教育活动,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劳动思想观念和劳动技术能力,并使学生养成良好劳动行为习惯。

2.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

《意见》中强调:“劳动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4]劳动教育的具体价值包含以下两点。

第一,劳动教育有助于人的全面发展。从古至今,很多教育都是单一地从思想意识层面来增强人的知识,遵循身心二元论的思想,这完全割裂了身体和心理之间的联系。全面和谐发展则意味着要达成一种身心的和谐,劳动教育在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在劳动中可以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智育、体育、美育也都能以实际体验为基础,在劳动实践中不断渗透。

第二,劳动教育有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劳动价值观。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当前有很多学生出现不想劳动、不会劳动、不珍惜他人劳动成果的情况,这表明当今社会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学生没有对劳动形成正确的认识,进而影响其人生观、劳动价值观的形成。所以,要通过劳动育人,通过劳动教育感化人,促进学生树立正确劳动价值观。

(二)劳动教育对幼儿园教师职业能力的诉求

1.从单一走向全面

劳动教育对幼儿园教师能力的要求并不是单一方面的,而是整体意义上的,即对其能力的要求更加全面,不仅要有环境创设与利用、一日生活的组织与保育、教育活动的计划与实施等能力,更要具有卓越的激励与评价、沟通与合作、反思与发展的能力。教师不仅是教育的实践者、知识的传授者,更应该是教育的研究者。在不断的“实践—沟通—评价—反思—实践”循环中,实现劳动教育效果的不断提升。

2.从感知走向实践

劳动教育需要基于儿童的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得直接经验,因此更加需要教师具备实施劳动教育的能力,在入职前学习劳动教育的相关知识、课程,在入职后给儿童提供“做中学”的机会,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善于利用生活中的教育机会,适时开展劳动教育。

3.從预成走向生成

过往教育过程中更强调幼儿园教师在活动之前的预成能力,提前设计好了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甚至是教育情境。预成能力重视教师的教而忽视儿童的学,忽视了教学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使教学变得僵化,很容易造成教师的“一言堂”,儿童不易对教育内容形成深刻认识。而新时期劳动教育更强调教师的生成能力,教师要在实际互动的教学过程中形成有意义的对话教学,要具有教育机智,能够及时捕捉到教育机会,对教育内容作出灵活适宜的调整,充分发挥儿童的主体性,促进儿童主动思考和自主探究,达到深度学习。

二、学前职业师范教育中劳动教育开展现状

(一)学生对劳动教育的认识与理解偏差

劳动思想观念的核心是劳动价值观,是对劳动的价值判断和选择。它决定着学前职业师范学生对于劳动技术知识的态度及能否形成正确的劳动行为习惯。当前很多学前学生对劳动教育的认识与理解存在偏差,学生轻视劳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学生成长过程中缺少劳动。从社会背景来看,新生代大学生从小物质生活优越,大多没有劳动体验,因此没有对劳动形成正确认识,对劳动教育不理解、不认同。第二,社会上不良现象的影响。目前社会上有些贪图享乐、急功近利、好逸恶劳的人,很多学生由于没有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对劳动教育的认识不足,就会盲目跟从这些人的思想和行为,严重影响学生的日后发展。第三,社会普遍重视应试教育,忽视劳动教育。在“唯分数至上”的社会观念里,一切不量化成分数进行评价的或与考试等无关的教育内容都是无用的。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学生都更重视专业文化课程的学习,对于劳动教育的观念较为淡薄。第四,很多教师将劳动作为一种惩罚的手段。如学生犯了错误,老师罚他负责值日、搬东西等。惩罚的目的是对学生的某个错误行为的控制和抑制,惩罚给人带来的往往是负面的情绪体验,是对劳动教育的消极强化,这样会使学生不能感悟到劳动的积极意义和价值,学生就会逐渐地反感劳动、厌恶劳动、逃避劳动,那么学生自然地就不可能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判断。总之,当前学生对劳动教育存在不理解、理解偏差甚至理解错误的情况。

(二)开展劳动教育的措施不足

在师范教学质量评估、学前专业学生就业需求强劲的背景下,如何达到质量评估的量化结果以及如何提升学前职业师范学生的实践能力,成为各职业师范院校关注的焦点。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劳动教育,职业师范院校鲜少关注劳动教育,劳动教育处在被边缘化的位置。

第一,培养标准中少有关于劳动教育的内容。培养标准解决的是培养什么人的问题。目前职业师范院校培养标准大多涉及职业道德、学科知识、实践能力等方面,但很少体现劳动教育方面的内容。如果说课程设置是弓箭,那培养标准就是靶子,没有明确的靶子作为目标,箭就会射偏。没有明确的劳动教育的培养标准,那么要培养学前职业师范学生的劳动思想观念、技术知识、行为习惯就更无从谈起。

第二,课程教学体系中较少设置与劳动教育相关的课程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其一,关于课程内容。目前学前职业师范院校的课程内容设置中鲜有单独将劳动教育作为一门课程。现有的劳动教育课程内容基本分为三种:一是基于学校统一安排的劳动实践活动,但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二是在其他课程中有所涉及,但时间短、内容少、效果差,而且有些劳动教育内容已经变得陈旧,背离了时代要求,但教师却没有对其及时更新和创新,缺乏对学生的吸引力;三是专业性实践课程,例如幼儿园实习、见习等。其二,关于教学过程。现有的劳动教学过程缺乏难度适宜性和可操作性,形式主义比较严重,教师设置的教学过程没有难度、不够深入,就会导致学前职业师范学生在劳动学习中并没有获得思想、知识、行为方面的提高。久而久之,学生自然认为劳动教育没有用,总是处于“应付”劳动教育的状态,进而影响其正确劳动思想观念的形成。其三,关于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对教学质量的判断。在教学评价方面少有针对劳动教育的评价,缺乏劳动教育相应的评价标准与考核机制。现有的劳动教育评价还存在论断主观、形式单一等问题。不适宜的劳动教育评价势必会影响学前专业学生参与劳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影响其劳动素养的形成。据此可以看出,当前职业师范院校课程教学体系比较固定,劳动教育相关的教学内容不系统不连贯且缺少时代性,缺少关于劳动教育的适宜的且具有操作性的过程安排以及灵活、多元的评价方式。

(三)缺乏劳动教育实践

目前学前职业师范学生普遍缺乏劳动实践的时间和机会,教师在劳动实践过程中缺乏对学生劳动教育技能的培养。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从课时安排来看,缺少劳动教育实践课时。目前职业师范院校培养方案整体上缺少实践课程的课时安排,已有劳动教育课程中也呈现出理论课多、实践课少的态势。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劳动教育中缺少了实践,就会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失去了它应有的效果。

从实践时间来看,劳动实践时间短,无法将内容深入内化。时间是进行深度学习的有力保障。深度学习,就是指在教师引领下,学生围绕着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全身心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5]。深度学习要求在实践中逐步加深理解,再通过反思以发现新旧经验、知识间的联系,是一个主动学习的过程。但由于目前的劳动教育实践时间较短,大多数学生对于劳动教育内容还停留在浅层的学习阶段,不足以深入提升劳动技能。

从教学方式来看,缺少对学生实践过程中的技能教育。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是以知识的传授为主,忽视了“做中学”的独特价值。技能是一个在教师指导和不断刻意练习下,通过同化、顺应,从“不平衡”慢慢达到一种动态平衡的建构过程。由于学生就业需要,很多院校把职业教育技能作为培养的重点,没有凸显出学生实践劳动技能的培养。

综上所述,职业师范教育作为培养未来优秀教师的教育,开展劳动教育就更为必要和急迫,但从实际情况分析其劳动教育仍亟待加强。

三、学前职业师范教育中劳动教育开展策略

生产劳动与智育、体育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当前,针对学前职业师范教育中劳动教育所存在的不足,可以从強化理论、提升标准、系统培养、重视实践等方面促进劳动教育和学前职业教育的相互融合。

(一)强化理论,提升学生对劳动教育的认识

当前学前职业师范学生对劳动教育的认识存在理解与认识的偏差。针对观念上的问题,重点是要强化理论。学前职业师范教育过程中要加强学前职业师范生对劳动教育的认识,让劳动教育观念在学生心中扎根,引导学生理解劳动教育的真正内涵,进一步认识到劳动教育对教师职业的重要性。只有学前教育师范学生形成了对劳动教育的正确认识,才能在入职后的幼儿园教育中将劳动教育落到实处。提升学前职业师范学生对劳动教育的认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首先,充分利用社会舆论引导学生认识劳动教育的意义。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微博、企业号等学生热衷的社交媒体在学校范围内宣传劳动教育,报道相关劳动模范人物事迹,开展朋辈交流会,组织“劳动月”“劳动日”等活动,为有劳动经验的学生提供交流平台,发挥榜样的力量,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劳动,感悟劳动的意义,提高学生内心对劳动教育的认识,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功能,让学前职业师范学生发自内心地接受劳动教育。

其次,积极支持学生参加教育实习、勤工助学等社会劳动。新时代倡导的劳动教育不仅仅是学习农民、学习工人等,更重要的是树立爱劳动、崇尚劳动的理念与认识。由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只有将劳动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实践层面反思劳动教育理论,才能将其反馈到对劳动的认识上。

最后,教师应该时刻注重对学生劳动教育观念的指导。部分学生之所以没有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就是因为受“重结果、轻过程”的传统教育观念影响。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职业启蒙教育与劳动教育联系在一起,让学生重视劳动与实践的地位,扭转关于劳动教育的错误观念,认识到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的目的都不是为了取得高分和成就,而是踏踏实实地为社会作出贡献。

(二)提升标准,构建专业劳动教育培养体系

当前学前职业师范教育中没有构建专门的劳动教育培养体系。针对开展形式上的问题,重点是要制定标准。在学前职业师范教育过程中确立专业的劳动教育培养目标,不僅能让教师和学生都更明确劳动教育的目的,还能有更充足的教育依据,为后续开展的劳动教育提供方向。学前职业师范教育构建专业的劳动教育培养体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首先,要将劳动教育纳入学前教育师范生人才培养计划。职业师范学校要从政策、培养计划等方面保障劳动教育的开展,制定可实施的教学计划,并设置劳动教师岗位,聘请专业的劳动教育教师,为学生提供劳动教育的场地。劳动教育培养体系应在劳动教育理论指导下,涵盖特定的培养目标,具备相对稳定的教学体系、管理体系、课程体系等,应是一项涉及多项工作的系统工程。

其次,要形成完备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通过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将劳动教育与教学实习、社会志愿服务等充分结合,建立一套合理高效的劳动教育评价方案。评价的内容包括对劳动教育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具体劳动两方面。对教师的教学评价包括对教师开展劳动教育课程的情况、教师的教学态度与方法手段等的评价,以保证劳动教育教学的质量。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主要是对师范生参与劳动的态度、行为等。多元主体评价,既能保证评价的结果公平,也增强了评价的深度和广度。

(三)系统培养,构建劳动教育相关的课程教学体系

当前学前职业师范教育中没有构建劳动教育相关的课程教学体系。针对这一问题,重点是形成课程教学体系,落实系统培养。课程是开展教学的载体,传统意义上的课程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并规定学时与学分及具体的学习内容和相应的学习模式。但对于劳动教育来说,不仅仅要设置专门的课程,还应该让劳动教育贯穿到课程体系的每一个过程,让劳动教育课程既有理论根基,又能落地生根。

首先,根据学前职业师范学生的特点和幼儿园教师的岗位需求设置基础性劳动课程。课程实施可以采用传统的课堂教学,也可利用“互联网+”为学生提供在线课程,如建立虚拟仿真平台,这种形式可以提高学生参与课程的兴趣,并从仿真实验中体验到劳动与实践的意义。

其次,多为学前职业师范学生设置专业性劳动课程。专业性劳动课程具体包括学前专业启蒙课程及幼儿园见习、幼儿园实习、幼儿园顶岗培训实习等课外实践环节。只有将劳动教育与专业性劳动素养培训课程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将劳动教育放在与其他专业课同等的位置。开展专业劳动课程可以让学生直接体验到职业的兴趣,磨练职业意志力与责任感,增强对未来即将从事职业的信念。

最后,为学前职业师范学生设置拓展性劳动课程。拓展性劳动课程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劳动素养和劳动文明程度,主要包括道德修养、创新创业、艺术文化、志愿者服务活动等。该类课程可以与“第二课堂”结合,如可将个人文明行为、参与志愿活动的次数及寝室卫生情况等纳入到评价考核中,达到考核目的的同时提升学生的自我修养。

(四)重视实践,增加学生实践劳动教育的机会

劳动教育实践感受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创新;劳动技术;教育培养

《在劳动技术教育课程中培养学生创造品质的研究》是渝中区教委承担的市级重点课题《渝中区中小学推进创造教育的策略研究》的子课题。根据课题研究的要求,我校对在中小学劳动技术课程如何开展创新人才的培养进行了积极思考和有益探索。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把培养创新人才作为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目标,这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领域之一,其动脑设计、动手实践、手脑并用的特征体现了创新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

一、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的现状

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非常重视基础教育中的劳技教育,特别强调通过劳技课程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

我国1981年4月首次提出开设劳动技术课,经过三十多年

的发展,劳动技术教育取得长足的进步,为促进劳动者素质全面提高,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了贡献。总体上讲,我国中小学劳技教育课程无论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评价等方面与“规划纲要”提出的培养创新人才的要求相比,还存在着明显的不足。特别是有的学校把劳动技术课变成了单纯的劳动课,课堂教学呈现出简单的对工具使用的反复训练,对操作程序的简单重复,对作品的简单模仿等现象。

二、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课程深层次价值追求

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是综合实践活动内容之一。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与实施强调学生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和勇于实践,注重学生在实践性学习活动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要求学生超越单一的接受学习,亲身经历实践过程,体验实践活动,实现学习方式的多元化,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劳动技术课程属于基础教育范畴,在课程定位上要与家庭教育、职业教育区别开来。劳动技术课程的特点在于学生主体性的实践,动手操作和动脑设计相结合,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在此基础上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劳动技术课程培养创新人才的思考与实践

1.开展教学反思,树立创造教育的理念

劳技教育课程价值追求是通过具体教学实践实现的。要在劳技课堂实施创造教育,首先教师要转变观念,树立创造教育理念,掌握创造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

2.破除神秘感,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有观点认为,创造创新是科学家、发明家的专利,高不可攀。实际上有研究表明,创造创新是人类所普遍具有的一种素质,任何人都具有这一潜能,都能在一定条件下,通过参加实践活动得到发展。教师要保护和肯定学生这些思维的闪光点,帮助学生破除创造的神秘感,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3.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法国生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贝尔纳说:“创造力是没法教的,所谓的创造力教学,指的是学生要真正有机会被鼓励并发现、展开他们的想法,如此才能挖掘发展他们富有创造力的才能。”

传统教育中教师有意无意的权威思想,无形中压制了学生的独创精神,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4.倡导探究精神,提高学习力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如果使学生习惯于简单地接受或被动地工作,任何方法都是坏的;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任何方法都是好的。”教师要创设情境,让学生成为解决问题的主角,要强调学生自主活动,引导每个学生亲历探究制作劳技作品的整个过程,让学生置身于劳技作品设计制作的探究情境中,鼓励每个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探讨他们感兴趣的问题。

5.落实创造教育与劳技课程的结合点

我校的劳技课程包括生活、艺术、科技三大类,三十余门课程。要在劳技教学中有效地融入创造教育,整体培养创新人才的实践,需要对不同课程类型、教材内容、教学环节、教学方法进行疏理,落实创造教育与劳技课程的结合点,解决教师日常教学如何下手的问题。

(1)科学安排“设计”环节。

(2)合理运用“认知重演”。

(3)聚焦剖析优秀作品。

(4)开展“小创意”比赛。

6.科学评价,促进学生创新

学校对劳技课程的评价,教师对学生劳技成绩的评价,切忌只重结果。要避免单纯从作品制作是否精美,学生技能操作是否熟练来评价一堂课和一个学生。要站在培养创新人才的高度,更多地关注他们在技术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要把学生操作过程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情况和学生作品创意成分作为重要的评价标准。通过评价促进学生不断反思、不断修正完善自己的学习行为,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习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1]于慧颖.深化劳动技术育课程改革的思考.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2002-01-09.

[2]竺豪桢马勇.创造发明是劳动与技术教育深层次的实践.广东教研网,2006.

劳动教育实践感受范文第11篇

依托“大爱”文化,营造氛围

学校的物质文化包括教学楼、图书馆、文娱体育活动设施,以及优美的绿化环境。学校以“爱”字为校训,以“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学生一生奠基”为宗旨,以“一个都不能少”为信念,坚持面向全体,坚持以“爱”为主旋律。走进学校,迎面是主教学楼上大大的赤红的“爱”字,寓意学校“爱”的校园文化;学校南面的实践基地,中间的“爱”的“成长山”寓意以教师的成长托起学生成长的希望;学校北侧的“大爱无疆”墙更是彰显学校的“大爱”文化。走进教学楼一楼,大型的铜质抽象的“爱”字浮雕和学校以“爱”为主旋律的校训、校歌把队员们带进学校温馨的“爱”的家园。队员们耳濡目染,受到校园文化的熏陶和激励,增强了全体队员对学校“爱”的校园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从而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

开展“体验教育”,打造品牌

学校少先队工作,紧紧围绕学校文化,开展“体验教育”,在“爱”的文化中努力打造少年儿童的道德内化过程与其实践体验相一致,伴随着实践层次的递进,儿童的知、情、意、行也会逐渐地养成。在儿童的整个道德养成过程中,都离不开实践体验的影响,这些体验和感悟追随着他们逐步社会化的全过程。“体验教育”特色,这正是学校少先队适应教育改革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少年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学校紧紧围绕这一理念,在各级各类活动中,充分尊重每一名队员,让队员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践行德育要求。

活动体验,感受主人翁意识

体验教育的内涵,是组织和引导少年儿童在体验实践中,把道德内容内化为健康的心理品格,再而转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的过程,使学生做到知行合一。这是一个道德认知的过程、道德升华的过程、道德实践的过程,这个过程应从日常的点滴中引导学生去实践。

每学期初,合理地安排各年级活动内容,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依托,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让学生自愿申报活动项目,并结合学校“三个五”的培养目标,真正使学生掌握各项活动技能,增强活动课的时效性。结合校本课程特色,组织活动课教师认真备课,精心设计各活动组的方案,确保每次活动都能主题突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教育性强。学校德育处会进行适时检查监管。

体验教育的实施,从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我四个方面的关系中提炼出的少年儿童应当养成的良好行为习惯为内容,达到使教育内容触动少年儿童的心灵,走进少年儿童的内心,最终外化为少年儿童的实际行动的目标,从而为少年儿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奠定基础。

“走以德育为先导的劳动育人之路”,力争使其成为学校育人的又一特色。学校南侧是生态园实践基地,这是我们学校教师独有的文化场,也可以说是学校对学生劳动教育的教科书。劳动基地的艰难起步,困难时期的坚定信念,全体师生的奋力开拓。构建立体综合型劳动课模式,包括:基地观察课、生产劳动课、社会实践课、综合实践课等几种课型,每种课型我们教师都赋予其德育内涵。如:根据低中高不同年级设置的不同类型的课程。一、二年级开启园林王国的金钥匙;三、四、五年级品尝蔬菜种植的艰辛,共享农作物丰收的喜悦。在实施以劳育德过程中,在具体的劳动实践中落实德育目标,把握育人原则,实现育人目标。

拓宽育人渠道,体验成长乐趣

学校与社区相结合,广泛开展了主题鲜明富有特色的“快乐假期”活动,使学生度过了一个寓教于乐、丰富多彩、欢乐而有意义的假期。学校教师还共同承办了文艺庆典活动,共同欢度中秋佳节。“同在一方热土,共建美好家园”环保倡议活动,使大家充分认识到,环保需要教师从小处做起,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一点一滴的行动保护我们的校园,为建设整洁美丽的大港贡献教师的力量。通过这些活动,学校、社会及家庭共同担起教育学生的责任,实现三方面教育的有机结合。

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方面,学校每月做到“三个一”,即一次观影(礼仪教育或者爱国主义影片);一次劳动实践(爱校、爱社区劳动实践或去劳动实践基地学农活动);一次教育讲座(礼仪、法制、安全)。每学期,学校少先队都会组织全体辅导员和队员接受交通安全教育、法制教育或礼仪教育等,并每月开展一次安全教育演练活动。不但增加了队员们对交警知识的了解,受到遵守交通规则的教育,更是通过大手牵小手渗透了“珍惜生命,安全第一”意识。

劳动教育实践感受范文第12篇

【P键词】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研究领域;具体目标;问题;建议

2001年以来,伴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实行,综合实践活动以一种崭新的面貌呈现在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的面前。如今,距开设这门课程已有十余载了,这一课程从出现到繁荣,再到如今的反思与探索,问题也层出不穷。对此,笔者谈谈对综合实践活动的一些见解。

一、综合实践课程的具体研究领域

(一)信息技术教育

信息技术能够培养学生适应信息时代所需的素养,不仅包括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形成,还包括学生对信息的辨别能力,从而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学习方式,反思不正确的信息,形成积极向上的信息伦理。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紧密联系给学生和教师提供了一种新的体验方式,为展示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提供了必要条件。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确定问题;2.制定计划;3.收集资料,处理采集信息;4.构建学习成果;5.作品展示交流,讨论完善;6.作品评价。而要顺利实现这一过程,则需要信息技术为每一阶段提供支持。因此,信息技术是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习者对学习对象采取研究的态度,通过独立的脑力劳动,去研究,去发现,从而获得知识、能力,并形成习惯、品质、信念。综合实践活动既要突出“综合”,又要体现“实践”,因此综合实践活动中的研究性学习指的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从学习、生活或社会实践中确定研究的问题,以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发现问题,获取知识,运用知识,从而解决问题的过程。研究性学习主要体现学生的自主发现及探究过程,更为注重学生的情感,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与亲身经历活动转变已有的学习方式,从而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与实践创新能力,有效从学科知识的学习迈向对生活世界的探索。

(三)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走出教室,参与社区和社会实践活动,以获取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为主旨的学习领域。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将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运用于综合实践活动课中打破了传统的课堂教学,使封闭的教学模式变得开放化,把学校课程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加深了学生对社会的关注,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社交能力、生存技能,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因此,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四)劳动与技术教育

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的劳动体验,形成良好的技术素养为主的促进学生多方面发展的,以操作性学习为特征的学习领域。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形成劳动习惯,并使学生初步掌握一定的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的教育。1981年4月,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全日制六年制重点中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的说明》指出:“中学阶段开设劳动技术课,进行劳动技术教育,使学生既能动脑,又能动手,手脑并用,全面发展。”劳动与技术教育把劳动教育与工农业生产、社会服务性劳动的技术教育结合起来,既有利于促进学生德智体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也为他们将来的就业提供了一定的条件。然而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具体实施过程并不容乐观。过去受到传统观念的限制,劳动与技术教育被误认为就是单纯的劳动,忽视了技术教育所起的重要作用。综合实践活动将其与其他三个领域相整合,渐渐改变了其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使其逐渐被人们所接纳。如今,劳动与技术教育已成功打破了传统的课程内涵和要求,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主题研究、多元评价能够很好地诠释它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地位。

二、综合实践活动要达到的具体目标

(一)综合实践活动要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与生活实际相联系不仅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需求,也是现代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让学生真实地参与到社会生活中,使学生拥有丰富的知识经验,感受生活带来的乐趣,丰富学习方式,摆脱传统教育一味灌输的不良方式,让综合实践课回归到社会生活中,从日常生活中发现、组织学习内容,建立起与生活的联系,从而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增强其学习的动力。如:选择让学生心动的综合实践主题,贴近他们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活动前便产生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使学生在课堂之外也能真正地热爱学习,使主题活动更加丰富多彩。这样有助于学生知行的和谐统一,使学生更加热爱生活。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自主经历来体验生活带来的乐趣,从而由衷地喜欢这一学科。

(二)综合实践要与德育相结合

综合实践与德育工作相结合能够培养学生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品质,提高学生对事物的认知能力,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当前的学生中,独生子女比例较大,普遍缺少合作探究意识,很多学生不懂得如何与人相处,不懂得如何与人分享。并且目前学校所开展的德育课程多处于枯燥说教阶段,缺乏对学生的吸引力,因而教学效率不高。将综合实践活动与德育有效整合,回归生活,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融入德育教育,更贴近学生的实际,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它以学生的直接经验作为前提,密切联系着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尤其在综合技能的运用方面,体现得更为明显,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学校可根据自身特点,将德育工作有意识地融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增强其趣味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达到综合实践课与德育课的双赢。

(三)学校、家庭、社会教育有机结合

学校、家庭、社会紧密结合,达成共识,共同支持,是综合实践活动顺利开展的关键,是学生能力提升不可或缺的因素。家庭教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而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集合则是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三者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缺一不可。教师是联系学校和社会的桥梁,家长则是学生进行实践活动的支持者、引导者,对学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只有学校、家庭、社会做到和谐统一,学生才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只有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密切配合,各司其职形成三位一体的教育环境,综合实践活动才能得到有效地开展,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

三、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综合实践活动虽推行十余载,但至今仍不够完善,存在一些问题。

(一)综合实践课程实施流于形式

综合实践活动虽实施多年,但很多学校并未真正将其转换为实践课,并未真正带领学生参加实践,仍旧处于书面化的传授模式,学生也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

(二)教师受固有课程模式影响,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定位不够准确

由于教师受传统的教学模式禁锢,不能跳出传统教学的框架,导致大部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仍处于学科教学模式,学生并未真正体会到自主探究、发现问题、解Q问题的乐趣。

(三)受应试教育影响,综合实践活动课仍处于被动接受状态

综合实践活动是学生在自然、社会和自我之间的认识不断转变、不断完善的过程。它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人格,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然而大部分家长并非这样认为。受传统观念与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家长认为综合实践活动课只是无足轻重的一门课,语文、数学等科目才应是学生努力的方向,他们把分数作为衡量学生优秀与否的唯一标准,并未认识到该课程的研究意义。

四、对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提出的几点建议

(一)健全制度,保障综合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

学校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占主导地位,具有规划、指导和监督的作用。学校只有健全制度,才能高效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二)转换教师角色,摆脱传统教学禁锢

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既要发挥主导作用,又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轻松愉悦。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要精心设计活动方案,满足大多数学生的需要,在活动中实现师生共同成长。

(三)更新观念,重视与家长的沟通

综合实践活动中很多都涉及课后学生的调查研究,单单依靠教师的监督和指导是远远不够的,还需家长更新观念,积极配合。家长要明白综合实践活动的真正意义,成为教师的好帮手、综合实践活动的支持者,促进学生成长。教师要挖掘家长专长,为学生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牵线搭桥,尽义务,尽职责,尽全力指导学生,保障综合实践活动的高效进行。

综上所述,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要尽全力为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搭建一座桥梁,给学生创造一个改变自我、创造自我的平台,正视实践活动中的不足,积极改进,以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杨邦清.对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现状的反思与建议[J].基础教育参考,2016(02):36-39.

劳动教育实践感受范文第13篇

正因为有了实施素质教育这场“革命”的悄然兴起,于是便有了专家忙于考查调研换教材,主管部门忙于与时俱进搞改革,老师们忙于解放思想换脑筋,社会各界忙于转变眼光看考评……总之,素质教育这场教育转型的革命,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增强了活力,为教师学生角色的转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施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同时,增进学生实践能力、创造能力的发展,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具有创新精神的社会复合型人才。

因此,笔者认为: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即最终目标。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又是学生能力形成的关键环节,学生只有在实践中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在此基础上,实现知识的综合、迁移、形成创造意识。在这个意义上讲,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具体表现形式。

那么,怎样增强学生的实践锻炼,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呢?版权所有

第一、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现在的学生大多是新中国成长起来的第一代独生子女,他们在家庭中是“小皇帝”“小公主”,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受到父母们过分的溺爱。因此,这些学生的劳动教育从小观念淡薄,也很少有动手锻炼的机会。久而久之,也就缺乏动手动脑的良好习惯。要改变这一现状,让学生把理论运用于实践,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就必须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只有让学生在掌握文化知识的同时,亲手运用于实践。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如《中国教育报》(2003年4月13日第5078号)中所刊载“花钱买‘劳动’”,学生打扫卫生,由家长花钱雇来家政服务公司的工人代劳,这还谈何热爱劳动呢?这样又怎能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让学生体质得到锻炼并养成独立生活的能力呢?又怎能让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运用于实际生活之中呢?

学校打扫卫生、开沟植树等,师生一齐动手、热火朝天、好不热闹。劳动中,学生既得到了锻炼,增强了体质,又学到了知识,交流了感情。总之,学生热爱劳动,积极参与劳动,亲手实践,既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增强了学习兴趣,又让学生加强了情感体验,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第二、促进知能转化。劳动是促进学生实现知能转化的一种有效途径。理论知识来源于实践,同时又指导实践。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不光要教会学生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把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实现知能转化。

目前,农村中学为了推进素质教育,满足社会用人的要求,普遍开设了实用技术课。如果只传授理论,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甚至产生困惑和厌学症。针对这种情况,竹山县要求各校建设实验基地,为学生提供实验场所,大庙中心学校率先建成茶叶实验基地。初二分流后,分流班学习自编实用技术教材(茶园管理、鲜叶采摘、揉碾制茶)

第一学期学习茶园管理,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理论的同时,到实验基地查看有无异常情况(对病虫害的处理),亲手耕种,通过把科学管理的茶园与老茶园进行对照,让学生明白科技含量的意义,让学生在实践中摸索经验;第二学期学习鲜叶采摘、揉碾制茶。教师把学生带到实验基地边示范,边讲理论,然后让学生动手。“采茶--制茶---品茶---赏茶”一个流程下来,学生不但学习劲头浓厚,并很快掌握了该项技术,实现了知能转化,促进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学习实践,他们有了成就感,增强了生活的信心。毕业后为家庭和家乡的致富开辟溪径。

劳动教育实践感受范文第14篇

   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帮助青少年树立远大理想,培育优良品德,是关系国家命运的大事。  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江泽民总书记特别强调科教兴国的重要性,他说:"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振兴、全民有责"。在当今世界上,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国民凝聚力的竞争。这无论就其中那一个方面实力增强来说,教育都具有基础性的地位。他认为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江泽民总书记又指出要以德兴国,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一项战略任务,居于重要的地位、起重要作 用。德育是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特征,是现代化教育的重要目标,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它对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起导向作用、对思想情感起动力作用、对操作行为起保证作用。 德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在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之中,于其他教育互相促进,相辅相成,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保证人才培养的正确方向。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发展和个性发展的需要,有目的、有计划的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政治方向、思想观点、道德规范、心理标准内化为受教育者的需要、信念,外化为受教育者的言论、行为的教育过程。  德育不仅人人育人,而且要处处育人。任何空间,都是育人的环境。陈鹤琴曾指出,大社会、大自然,都是教育的课堂,都是教育的活教材。德育要在课堂里学习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和做人基本道理,也要到自然中"经风雨",到社会去"见世面"。我们必须认识到,德育不是眼前的权益之计,而是终生"全程"的育德大事。教育是系统工程,德育也是一项社会性的系统工程,今天的教育要为学生今后几十年负责。德育是为学生终生做人的思想品德素质而奠基。 教育的任务是双重的,即教书又育人。学校教育必须把受教育者的品德放在笫一位。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quot;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就极其深刻地讲明了这个道理。 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十分重视教育, 近几年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愿意到中国来考察中国的教育,研究两千五百年前的教育家孔子的教育理论。 孔子教育思想的精华即如何教人做人,旨在使人的人格完善、他提出?quot;君子怀德"、"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为仁由已"等,均讲的是有教养的人,最高的道德修养生于自身,应重视自身的品德培养。 培养道德高尚、人格健康、有责任心和能力的全面人才,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是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小学德育就应起到使学生从对自己负责到对集体、对社会、对国家能够承担自己的责任的作用。学校的德育工作应从道德行为训练及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入手。 教育的过程是被教育者参加的过程,只有符合学生心理、年龄特点的活动才是具有生命力的,才是有效果的,任何信念都是在实践中形成、深化、确立的,因此学生必须走到社会的实践中去。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思想品德是后天社会关系对人综合作用的结果。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恩格斯也说:"人们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从他的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吸取自己的道德观念?quot;马克思恩格斯的论断,为我们探索德育规律奠定了唯物的理论基础,揭示人的社会特质的根源性,揭示了思想道德品质的成因,使我们认识到人们的思想品德是人们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通过人们的社会初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社会意识,这是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教育科学的的任务是要以这一原理为指导,探索这一原理在德育过程的特点。 江泽民同志曾说过:学生适当参加一些物质生产劳动,应成为一门必修课,不是可有可无的,这一点务必要充分认识和高度重视。因此,学校不仅重视课堂教学,还要重视物质生产劳动基地的建设并发挥其育人的功能。 人们的品德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德育是组织学参与教育活动的过程。社会活动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活动,严格地说它是一种认识活动。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不仅是学生获取现代生产知识以便日后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必要条件,而且也是学生思想品德得到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常言说:"劳动是一切美德之本,懒惰是万恶之源"。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社会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才能逐渐认识到人的社会本质与价值,才能真正懂得做人的道理。在社会实践中不仅能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优良品质,而且可以使学生逐渐认识社会,并且有助于学生遵守纪律、爱护公共财物、热爱集体、团队间合作等品质的培养训练。 社会实践活动,一般来说有四种类型: 1、 军训。请解放军来校或带学生到军营训练。 2、 社会生产劳动。参加工业、农业生产劳动和商业服务劳动,也包括勤工俭学有偿劳动和社会公益无偿劳动。 3、 社会宣传和服务活动。例如经常性的社会活动(植树、交通安全的宣传、卫生、慰问烈军属、教师、为老弱病残送温暖活动)、又例如一些配合国内外重大事件、政治任务而进行的专题活动(希望工程、青年志愿者活动、50年大庆、迎香港、澳门回归,迎奥运活动等)。 4、 社会调查。包括参观、访问、考察、问卷调查。 社会实践活动具备以下五种德育功能; 1、 提高觉悟。深入地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广泛接触各行业的社会成员,加深对劳动群众的感情,对党的方针政策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感受改革开放各条战线的巨大成就,更加热爱党和社会主义祖国,学习先进人物的奉献精神,提高社会责任感、使命感;感受开拓进取的时代精神,增强讲质量求效益保信誉的商品意识。 2、 树立正确思想观点。树立正确苦乐观和人生观;认识劳动创造世界,体会劳动艰辛,更加尊重劳动人民,认识科学技术、文化知识在建设中的作用,提高学习自觉性。 3、 培养良好道德品质。利于增强集体主义思想,利于加强组织纪律性,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利于培养吃苦耐劳精神和艰苦奋斗品质,更加珍惜劳动成果,利于培养互助友爱同甘共苦的精神。 4、 培养品德能力和个性品质。实践中正确评价自我;培养克服困难、迎接挫折的坚强意志;提高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培养分辨是非、抵御不良影响的能力。 5、 加快社会化进程。克服视野狭窄、认识幼稚;克服独生子女容易出现的懒、软、靠、独等毛病;提高集体活动中的谐调性和乐群性,提高社交能力和训练待人接物的文明礼貌;增强公德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如今在许多发达国家中,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巳经很普遍,且已成为现代化城市管理的一部分。在日本、德国、美国等一些国家,参加社会实践己经是青少年学生的一种自觉行动,体现出西方文明建设的风范。 近年来,我校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为配合爱国主义教育,组织学生到天安门广场参加升旗仪式,瞻仰人民英雄纪念碑,并在纪念碑前举行主题大队会;组织学生到卢沟桥抗日战争纪念馆参观,到焦庄户参观地道遗址。石狮、地道是战争的见证,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受到爱国主义教育。还组织学生参加植树,采摘社会劳动,地安门百货商场做"一小时售货员",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体会劳动光荣。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活动,为社会、为有困难的人们倾注自己的爱心,给首都北京增添美丽的色彩,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活动。 在落实《纲要》中,我校制定了分年级参与德育基地活动方案, 一二年级参加宋庆龄故居德育基地活动, 三、四年级参加郭沫若故居基地活动,五,六年级参加徐悲鸿纪念馆基地活动。 每逢"六一"一二年级同学在宋庆龄故居加入少先队,并参加游园。 三四年级在郭沫若故居召开"同郭老过队日"的联合中队会, 五六年级参观徐悲鸿纪念馆,请廖静文馆长讲徐悲鸿青少年的故事,学习徐悲鸿做有骨气的中国人。这三个教育基地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大课堂。同学们在这里受到教育。每年春节前,同学们从家中拿来苹果,鸡蛋送到基地武警战士手中,并同战士们一起联欢。参与基地的一切活动,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社会交往能力。  我校落实《纲要》及区《纲要细则》,制定了分年级实施教育主题方案。一年级《做个小学生》的养成教育,二年级《我要戴上红领巾》的教育,三年级《我爱集体》的教育,四年级《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的教育,五年级《环保伴我行》教育,六年级《心理健康》教育。班主任老师在每月的例会时间,互相切磋德育主题的实施。并召开了各种班队会如:我是小学生,我爱红领巾,心恋集体,民族团结是一家,保护环境,美化家园,做自已的主人,我与交通,废电池的危害, 珍惜时间,香港回家等有特色的主题 班队会,同时也有以心理教育为主题的班会如:"盲人之旅"、 "记忆"等,这些分年级的德育活动,重在学生的主体参与,有针对性,在活动中体验,有一定的实效性。 突出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为基础、以自主学习和直接体验为基本方式、以学生个性养成为基本目标、以创新精神、创造能力为核心,强调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综合创造能力。教师带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积极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造能力。  杨曦老师把折剪、纸贴画课与参观海洋博物馆活动相结合,设计让学生动手把教室办成"海洋博物馆"。学生是员工、教师当馆长,整个活动由学生自己组织,主体参与,学生兴趣高。在优美的乐曲伴奏下,孩子的创造力充分展示出来。制作过程即动手又动脑,有分工、有合作,体现了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不一会儿,一幅幅富有生命力的海洋馆画面出现了,作品展示了海洋的绚丽、奇异和美妙,学生还绘制出了污染的海洋。在作品展示时,同学们纷纷面对海洋世界发表感慨,奇妙的遐想,丰富的想象力,优美的语言,锻炼了学生们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特别是环保问题,使同学们警觉起来,保护环境、保护地球、保护海洋,就是保护人类自己,成为师生的共识。这样的活动锻炼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发挥发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受到一次环保教育。  李淑捷老师,把低年级大笨狗当老板的活动教材引入高年级,让学生参与办超市。师生有目的地参观超市,回校后分别担任超市的部门经理和员工,教师做董事长。学生们从商品分类到货物摆放,从经销商品到接待顾客,一一进行实践,学到了许多经营常识和买东西的学问,懂得干什么都要有责任心和专业知识。教师精心设计学生的活动,给学生充分展示自己才能的时间和空间,师生间是平等的、友好的,大朋友与小朋友之间的伙伴式关系,在合作中共同探究,学生兴趣浓、热情高、参与面广,人人都有收获,在实践中学到知识,增长见识,增添了本领。  我校坐落在风景优美的后海河畔,有着得天独厚的教育资源,坚持爱海、护海活动,组织学生进行水质调查,寻找污染源,号召居民不往海里倾倒垃圾和污水。少先队员给小树浇水,捡拾白色垃圾和烟头,擦洗护栏,还担负起后海健身乐园清扫保护工作。  登鼓楼数数周围的大小烟囱,数数汽车的黑尾巴,到二环路护城河及广安门地区进行实地考察,通过做城市大气、环境、水资源等污染的调查,使学生了解污染源,并让学生亲身参与环境保护,鼓励他们发现环境保护问题,为改善生活和学习环境而尽一份责任。 同学们种植生命树活动已坚持了三年,达到人手一棵小树苗,开展了"我和小树一起成长"绿化美化校园活动。结合申奥 ,组织学生参加百米长卷签字活动,让每位学生在参加申奥中得到教育,有五位同学代表全校学生参加多米诺骨牌摆放并推牌活动, 这些骨牌是全校同学用废纸换来的,表达了全校同?quot;争办绿色奥运,有我一个"的心情。 我校少年军校成立,军训活动已经举行四次,有400多军校学员结业,在军训中,同学们进行队列训练,远足拉练、参观军营、学唱军歌、考察沙丘,一系列的活动,锻炼了学生的意志,使学生更加热爱解放军。 为了开阔学生的视野,学校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积极提供教育信息。请雅鲁藏布江大峡谷考察队员来校介绍考察情况,观看录像片,领略大自然风光的美好,体验保护自然资源的重要。请环保专家讲家庭环保新概念,从无磷洗衣粉的使用到无公害蔬菜的种植,从人们的服饰面料选择到饮用水的科学。请造纸七厂的工程师介绍纸的来源和树木森林的关系,同学们纷纷收集旧书废报送到造纸厂回收再利用。个人徒"黄河万里行"的任佳雁的报告,使学生们对黄河两岸资源受到破坏、水土流失的事实所震撼,激发了学生热爱母亲河、保护大自然的情感。以环保为主题,围绕绿色奥运、科技先行组织多种活动,六年级军事科技周,考察了河北怀来的"天漠",面对大沙丘、垃圾山、墨水河,学生想到了沙尘暴和酸雨,认识到多种树、保护环境、植被何等重要,同学们心情十分沉重地写出了考察报告或小论文,表达了自己的真情实感。 开展好社会实践活动,至关重要的一点就是让参加者即全体学生,真正认识到它的意义和必要性。 社会实践是一种有益的活动,必须让同学们了解三个方面的重要意义: 1. 广泛接触社会,直接面对各种问题、困难、并去思考、解决。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养成劳动习惯,培养吃苦精神。逐步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康心理。  2. 直接服务于社会,参与社区建设,解决社会的一些实际问题,帮助有困难的人,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和人际关系,为国家、为社会造福。  3. 劳动过程的本身就是对周围群众的教育,创造出优良的社会环境,用首都学生的精神风貌带动社会风气的好转,提高全体公民的文明程度,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在实践过程中,学生们受到了深刻的教育,有了做小主人的感觉,学到了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留下了深刻的记忆,从感性到理性,产生了质的飞跃,增强了自制能力。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生活能力、意志品质从小培养起来。 德育的功能在于育人,面对二十一世纪的挑战,高科技的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归根结底一句话就是教育的竞争。在实现伟大的历史任务的竞争中,教育担负着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合格劳动者和专门人才的重要责任。为了使中华民族永远立于世界民族之前列,必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劳动教育实践感受范文第15篇

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帮助青少年树立远大理想,培育优良品德,是关系国家命运的大事。 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总书记特别强调科教兴国的重要性,他说:"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振兴、全民有责"。在当今世界上,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国民凝聚力的竞争。这无论就其中那一个方面实力增强来说,教育都具有基础性的地位。他认为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总书记又指出要以德兴国,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一项战略任务,居于重要的地位、起重要作 用。德育是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特征,是现代化教育的重要目标,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它对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起导向作用、对思想情感起动力作用、对操作行为起保证作用。 德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在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之中,于其他教育互相促进,相辅相成,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保证人才培养的正确方向。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发展和个性发展的需要,有目的、有计划的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政治方向、思想观点、道德规范、心理标准内化为受教育者的需要、信念,外化为受教育者的言论、行为的教育过程。 德育不仅人人育人,而且要处处育人。任何空间,都是育人的环境。陈鹤琴曾指出,大社会、大自然,都是教育的课堂,都是教育的活教材。德育要在课堂里学习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和做人基本道理,也要到自然中"经风雨",到社会去"见世面"。我们必须认识到,德育不是眼前的权益之计,而是终生"全程"的育德大事。教育是系统工程,德育也是一项社会性的系统工程,今天的教育要为学生今后几十年负责。德育是为学生终生做人的思想品德素质而奠基。 教育的任务是双重的,即教书又育人。学校教育必须把受教育者的品德放在笫一位。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quot;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就极其深刻地讲明了这个道理。 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十分重视教育, 近几年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愿意到中国来考察中国的教育,研究两千五百年前的教育家孔子的教育理论。 孔子教育思想的精华即如何教人做人,旨在使人的人格完善、他提出?quot;君子怀德"、"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为仁由已"等,均讲的是有教养的人,最高的道德修养生于自身,应重视自身的品德培养。 培养道德高尚、人格健康、有责任心和能力的全面人才,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是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小学德育就应起到使学生从对自己负责到对集体、对社会、对国家能够承担自己的责任的作用。学校的德育工作应从道德行为训练及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入手。 教育的过程是被教育者参加的过程,只有符合学生心理、年龄特点的活动才是具有生命力的,才是有效果的,任何信念都是在实践中形成、深化、确立的,因此学生必须走到社会的实践中去。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思想品德是后天社会关系对人综合作用的结果。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恩格斯也说:"人们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从他的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吸取自己的道德观念?quot;马克思恩格斯的论断,为我们探索德育规律奠定了唯物的理论基础,揭示人的社会特质的根源性,揭示了思想道德品质的成因,使我们认识到人们的思想品德是人们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通过人们的社会初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社会意识,这是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教育科学的的任务是要以这一原理为指导,探索这一原理在德育过程的特点。 同志曾说过:学生适当参加一些物质生产劳动,应成为一门必修课,不是可有可无的,这一点务必要充分认识和高度重视。因此,学校不仅重视课堂教学,还要重视物质生产劳动基地的建设并发挥其育人的功能。 人们的品德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德育是组织学参与教育活动的过程。社会活动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活动,严格地说它是一种认识活动。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不仅是学生获取现代生产知识以便日后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必要条件,而且也是学生思想品德得到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常言说:"劳动是一切美德之本,懒惰是万恶之源"。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社会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才能逐渐认识到人的社会本质与价值,才能真正懂得做人的道理。在社会实践中不仅能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优良品质,而且可以使学生逐渐认识社会,并且有助于学生遵守纪律、爱护公共财物、热爱集体、团队间合作等品质的培养训练。 社会实践活动,一般来说有四种类型: 1、 军训。请来校或带学生到军营训练。 2、 社会生产劳动。参加工业、农业生产劳动和商业服务劳动,也包括勤工俭学有偿劳动和社会公益无偿劳动。 3、 社会宣传和服务活动。例如经常性的社会

活动(植树、交通安全的宣传、卫生、慰问烈军属、教师、为老弱病残送温暖活动)、又例如一些配合国内外重大事件、政治任务而进行的专题活动(希望工程、青年志愿者活动、50年大庆、迎香港、澳门回归,迎奥运活动等)。 4、 社会调查。包括参观、访问、考察、问卷调查。 社会实践活动具备以下五种德育功能; 1、 提高觉悟。深入地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广泛接触各行业的社会成员,加深对劳动群众的感情,对党的方针政策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感受改革开放各条战线的巨大成就,更加热爱党和社会主义祖国,学习先进人物的奉献精神,提高社会责任感、使命感;感受开拓进取的时代精神,增强讲质量求效益保信誉的商品意识。 2、 树立正确思想观点。树立正确苦乐观和人生观;认识劳动创造世界,体会劳动艰辛,更加尊重劳动人民,认识科学技术、文化知识在建设中的作用,提高学习自觉性。 3、 培养良好道德品质。利于增强集体主义思想,利于加强组织纪律性,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利于培养吃苦耐劳精神和艰苦奋斗品质,更加珍惜劳动成果,利于培养互助友爱同甘共苦的精神。 4、 培养品德能力和个性品质。实践中正确评价自我;培养克服困难、迎接挫折的坚强意志;提高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培养分辨是非、抵御不良影响的能力。 5、 加快社会化进程。克服视野狭窄、认识幼稚;克服独生子女容易出现的懒、软、靠、独等毛病;提高集体活动中的谐调性和乐群性,提高社交能力和训练待人接物的文明礼貌;增强公德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如今在许多发达国家中,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巳经很普遍,且已成为现代化城市管理的一部分。在日本、德国、美国等一些国家,参加社会实践己经是青少年学生的一种自觉行动,体现出西方文明建设的风范。 近年来,我校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为配合爱国主义教育,组织学生到天安门广场参加升旗仪式,瞻仰人民英雄纪念碑,并在纪念碑前举行主题大队会;组织学生到卢沟桥抗日战争纪念馆参观,到焦庄户参观地道遗址。石狮、地道是战争的见证,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受到爱国主义教育。还组织学生参加植树,采摘社会劳动,地安门百货商场做"一小时售货员",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体会劳动光荣。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活动,为社会、为有困难的人们倾注自己的爱心,给首都北京增添美丽的色彩,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活动。 在落实《纲要》中,我校制定了分年级参与德育基地活动方案, 一二年级参加宋庆龄故居德育基地活动, 三、四年级参加郭沫若故居基地活动,五,六年级参加徐悲鸿纪念馆基地活动。 每逢"六一"一二年级同学在宋庆龄故居加入少先队,并参加游园。 三四年级在郭沫若故居召开"同郭老过队日"的联合中队会, 五六年级参观徐悲鸿纪念馆,请廖静文馆长讲徐悲鸿青少年的故事,学习徐悲鸿做有骨气的中国人。这三个教育基地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大课堂。同学们在这里受到教育。每年春节前,同学们从家中拿来苹果,鸡蛋送到基地武警战士手中,并同战士们一起联欢。参与基地的一切活动,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社会交往能力。 我校落实《纲要》及区《纲要细则》,制定了分年级实施教育主题方案。一年级《做个小学生》的养成教育,二年级《我要戴上红领巾》的教育,三年级《我爱集体》的教育,四年级《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的教育,五年级《环保伴我行》教育,六年级《心理健康》教育。班主任老师在每月的例会时间,互相切磋德育主题的实施。并召开了各种班队会如:我是小学生,我爱红领巾,心恋集体,民族团结是一家,保护环境,美化家园,做自已的主人,我与交通,废电池的危害, 珍惜时间,香港回家等有特色的主题 班队会,同时也有以心理教育为主题的班会如:"盲人之旅"、 "记忆"等,这些分年级的德育活动,重在学生的主体参与,有针对性,在活动中体验,有一定的实效性。 突出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为基础、以自主学习和直接体验为基本方式、以学生个性养成为基本目标、以创新精神、创造能力为核心,强调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综合创造能力。教师带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积极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造能力。 杨曦老师把折剪、纸贴画课与参观海洋博物馆活动相结合,设计让学生动手把教室办成"海洋博物馆"。学生是员工、教师当馆长,整个活动由学生自己组织,主体参与,学生兴趣高。在优美的乐曲伴奏下,孩子的创造力充分展示出来。制作过程即动手又动脑,有分工、有合作,体现了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不一会儿,一幅幅富有生命力的海洋馆画面出现了,作品展示了海洋的绚丽、奇异和美妙,学生还绘制出了污染的海洋。在作品展示时,同学们纷纷面对海洋世界发表感慨,奇妙的遐想,丰富的想象力,优美的语言,锻炼了学生们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特别是环保问题,使同学们警觉起来,保护环境、保护地球、保护海洋,就是保护人类自己,成为师生的共识。这样的活动锻炼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发挥发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受到一次环保教育。 李淑捷老师,把低年级大笨狗当老板的活动教材引入高年级,让学生参与办超市。师生有目的地参观超市,回校后分别担任超市的部门经理和员工,教师做董事长。学生们从商品分类到货物摆放,从经销商品到接待顾客,一一进行实践,学到了许多经营常识和买东西的学问,懂得干什么都要有责任心和专业知识。教师精心设计学生的活动,给学生充分展示自己才能的时间和空间,师生间是平等的、友好的,大朋友与小朋友之间的伙伴式关系,在合作中共同探究,学生兴趣浓、热情高、参与面广,人人都有收获,在实践中学到知识,增长见识,增添了本领。 我校坐落在风景优美的后海河畔,有着得天独厚的教育资源,坚持爱海、护海活动,组织学生进行水质调查,寻找污染源,号召居民不往海里倾倒垃圾和污水。少先队员给小树浇水,捡拾白色垃圾和烟头,擦洗护栏,还担负起后海健身乐园清扫保护工作。 登鼓楼数数周围的大小烟囱,数数汽车 的黑尾巴,到二环路护城河及广安门地区进行实地考察,通过做城市大气、环境、水资源等污染的调查,使学生了解污染源,并让学生亲身参与环境保护,鼓励他们发现环境保护问题,为改善生活和学习环境而尽一份责任。 同学们种植生命树活动已坚持了三年,达到人手一棵小树苗,开展了"我和小树一起成长"绿化美化校园活动。结合申奥 ,组织学生参加百米长卷签字活动,让每位学生在参加申奥中得到教育,有五位同学代表全校学生参加多米诺骨牌摆放并推牌活动, 这些骨牌是全校同学用废纸换来的,表达了全校同?quot;争办绿色奥运,有我一个"的心情。 我校少年军校成立,军训活动已经举行四次,有400多军校学员结业,在军训中,同学们进行队列训练,远足拉练、参观军营、学唱军歌、考察沙丘,一系列的活动,锻炼了学生的意志,使学生更加热爱。 为了开阔学生的视野,学校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积极提供教育信息。请雅鲁藏布江大峡谷考察队员来校介绍考察情况,观看录像片,领略大自然风光的美好,体验保护自然资源的重要。请环保专家讲家庭环保新概念,从无磷洗衣粉的使用到无公害蔬菜的种植,从人们的服饰面料选择到饮用水的科学。请造纸七厂的工程师介绍纸的来源和树木森林的关系,同学们纷纷收集旧书废报送到造纸厂回收再利用。个人徒"黄河万里行"的任佳雁的报告,使学生们对黄河两岸资源受到破坏、水土流失的事实所震撼,激发了学生热爱母亲河、保护大自然的情感。以环保为主题,围绕绿色奥运、科技先行组织多种活动,六年级军事科技周,考察了河北怀来的"天漠",面对大沙丘、垃圾山、墨水河,学生想到了沙尘暴和酸雨,认识到多种树、保护环境、植被何等重要,同学们心情十分沉重地写出了考察报告或小论文,表达了自己的真情实感。 开展好社会实践活动,至关重要的一点就是让参加者即全体学生,真正认识到它的意义和必要性。 社会实践是一种有益的活动,必须让同学们了解三个方面的重要意义: 1. 广泛接触社会,直接面对各种问题、困难、并去思考、解决。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养成劳动习惯,培养吃苦精神。逐步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康心理。 2. 直接服务于社会,参与社区建设,解决社会的一些实际问题,帮助有困难的人,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和人际关系,为国家、为社会造福。 3. 劳动过程的本身就是对周围群众的教育,创造出优良的社会环境,用首都学生的精神风貌带动社会风气的好转,提高全体公民的文明程度,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在实践过程中,学生们受到了深刻的教育,有了做小主人的感觉,学到了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留下了深刻的记忆,从感性到理性,产生了质的飞跃,增强了自制能力。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生活能力、意志品质从小培养起来。 德育的功能在于育人,面对二十一世纪的挑战,高科技的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归根结底一句话就是教育的竞争。在实现伟大的历史任务的竞争中,教育担负着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合格劳动者和专门人才的重要责任。为了使中华民族永远立于世界民族之前列,必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