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诗歌的基础知识范文

诗歌的基础知识范文

诗歌的基础知识

诗歌的基础知识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策略;基础知识

中国传统诗歌追求韵律优美、意境深远,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然而,目前高中语文古典诗歌教学却陷入了困境,存在一些普化的问题:许多同学对古典诗词不感兴趣,效率低下;想象角度和方向无法与古典诗词的意境对接,不能感受古诗的魅力,这样的话,原本是隽永秀美的诗词在同学们眼中变得生冷抽象起来,久而久之,大家对诗词学习都产生了厌恶和畏惧心理。为了更好地开展诗歌教学教师必须要重视对关键教学内容的总结,结合教学实际提出诗歌鉴赏教学的策略,为提升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提供宝贵的建议。

一、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关键点

1.审美鉴赏

高中语文教材中涉及的诗歌内容都有着较高的审美价值,语文教学应当重视学生文学审美鉴赏素质的培养,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审美鉴赏三者有机融合于语文教学过程中。审美鉴赏能力是语文素养的关键,从感觉到审美的心理转换,诗歌内容可以把经验与思维连接起来,克服视觉的局限性,促成形象的无限拓展。例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首先,通过朗读就可以让学生直接地感受到这时诗歌的“韵律美”。其次,通过对诗歌意境的分析,学生能够更好地感受到内容的情境美。同时,在进行背景分析时,学生能够感受到诗歌所表现出来的思念美感。最后,对整首诗的表现形式的分析能够感受到诗歌所代表的心情,更好地体会到诗歌形式的独特美感。通过这个案例就可以看出:其实,阅读与审美、知识与鉴赏在同一时空状态下是可以互通的,知识支撑着阅读与审美,阅读与审美也提升了知识的含量与丰厚。因此,诗歌鉴赏教学的关键点必须要考虑到审美教学。

2.自主鉴赏

高中语文的诗歌内容包括现代诗歌和古代诗词。无论何种内容都有着不同的鉴赏要求。培养高中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是高中语文教育的基本要求,但是,在素质教育观下,有效培养古诗词的自主鉴赏能力也是至关重要的。所谓自主鉴赏就是要求学生能够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诗词分析,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避免人云亦云。“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对文学作品的理解都是不同的,教师应该避免学,实现自主分析能力的培养。例如:教学李商隐的《锦瑟》时,由于诗歌本身就有朦胧感,因此,教师必须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而不是直接进行答案解释、统一诗词意思。同时,教师也要让学生拥有基本分析的能力。例如:让学生自主鉴赏学案中杜甫的《绝句二首》,然后引导学生摸索分析规律,最后教师总结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总之,诗词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自主领悟、自主体验,进而进入自主鉴赏空间,能够在有限的教学阶段切实提高学生的能力。

二、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策略

1.加强基础知识教学

加强基础知识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让学生形成扎实的数学基础,是提高语文诗歌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保证和不可忽视的环节。基础知识教学的内容包括:

(1)意象基础知识讲解

意象是诗词的基本单位,是意和象融会的复合体,是作者主观的心意和客观的物象相凝聚的具象表现。

(2)诗歌分析内容讲解

高中生必须要有较为明确的诗歌分析能力,应该明确诗歌内容自学的基本程序。例如:教师要求高中生预习《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学生就应该明白首先要进行诗歌朗读,正音正字,然后查阅作者李清照的生平经历和创造这首诗的背景。接下来,要结合教材注释进行文本理解,最后查网络资料了解对这首诗的不同理解,提出自己的个性看法。这种基本学习程序学生必须明确。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应采取“两条腿走路”,既要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又要使他们具有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2.加强审美鉴赏教学

音乐课以优美的乐曲、和谐的旋律,使学生得到艺术享受;美术课以绚丽的色彩、清晰的线条,使学生赏心悦目;文学作品之中的诗歌则是以独特的韵律美和情境美来打动人心。

(1)要重视思想审美教学

古人做诗很讲究词句的锤炼,故有杜甫的“语不惊人死不休”和贾岛的“两句三年成,一吟双泪流”之说。因此,对于诗歌教学要让学生体味语言的魅力,更要品味诗人的人格美,提高自己,完善自己的人格。例如:教学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教师就可以介绍苏轼的经历,让学生明确苏轼的一生是几多波折、经历牢狱、满腹才华不得重用的。在其他人看来如此落魄的人生,苏轼却从来没有在文学作品之中表现出颓废之感,反而豪情万丈地创立了“豪放派”的词风,这首《念奴娇・赤壁怀古》就是其中的代表作。这种教学渗透可以让学生更好地领略到人格魅力,形成美育教育。

(2)要重视情境审美教学

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感受作者的情怀,同样的,在诗歌的教学中,教师也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在理解诗词含义的基础上,置身于诗词描述的环境中,以诗词中人物的身份,感受诗词的意境,进而把握诗词所传达的情感。例如:教学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的过程中,教师就要重点指导朗读让学生感受这首词所表现的优美意境。总之,语文课中的美育是以曲折的情节、动人的形象、悦目的环境以及富有韵味的语言来感染学生、激发学生,使学生在感情上产生共鸣,从而达到净化心灵的目的。

3.加强自主理解教学

高中语文诗词鉴赏教学加强自主理解教学,要以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为基础,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的学习,为学生学会学习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着眼于学生的主体地位,使自主学习落到实处。例如:教学《锦瑟》的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小组自己收集对这首诗的不同理解,然后进行小组讨论,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解释诗歌,同时总结出自己这样理解的原因。课后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辩论,然后鼓励学生进一步地讨论文学,提升自主学习能力。总之,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要重视交流活动的组织,打破传统的一人唱主角的教学模式,倾听学生的声音,重视学生的表达,并及时给予有效的点评和指导。

总之,古典诗歌是传统的高雅艺术,它以丰富的想象和凝练的语言来完善和丰满想要表达的情感。因此,在教学实践中,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必须要重视对自主理解教学的组织,加强基础知识教学的训练,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吴丽丽.高考背景下的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探究.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

诗歌的基础知识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三语文复习;诗歌鉴赏;高效化

高三的诗歌鉴赏复习,不能是仅仅建立在高三的空中楼阁。高考语文要有成绩,学生必须有足够的积累,诗歌鉴赏更是如此。高三诗歌鉴赏复习要的是提高,而不是刚刚开始学习如何鉴赏诗歌。高三的诗歌鉴赏,应该是在透彻了解考纲、考题和学生学情的基础上,注重知识的梳理和技巧上的指导,让学生从练习当中逐步提高自己的诗歌鉴赏能力。

一、诗歌鉴赏中学生存在的一般问题

高考诗歌鉴赏的选题从来都不是佶屈聱牙、深奥难懂的,但学生仍然屡屡失分,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对诗歌理解不够,却急于下结论。

2.对诗歌表现手法等概念掌握不够熟练和准确。

3.答题不规范。例如语言表达不会使用诗歌鉴赏的术语,或者表达没有逻辑性,重点不突出。

二、提升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的对策

1.梳理诗歌相关基础知识,让学生能读懂诗歌和问题

首先要明确梳理的前提是什么。对于学生,相关基础知识是繁杂凌乱的,这就要求教师依托考纲,在分析高考真题的基础上,结合教材进行有效梳理。

考纲要求学生有两点,一是鉴赏诗歌的语言、形象和表达技巧;二是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对于考纲考题的掌握,不能仅仅停留在字面的了解,教师本身必须对高考考纲和考题认真分析,掌握考查的动向和变化,针对学生的情况作能动性的处理。更不能忽视学生的差异,听了某某专家的经验就生搬硬套,或者对不同水平的学生采用统一的方法。

其次,具体梳理的内容不能脱离教材,应以教材的诗歌作为依托,做适当的扩展。

语文高考看上去考的都不是课内的,但是事实上都来源于课文,这一点是不争的事实。我们在梳理诗歌的基础知识时,例如诗歌体裁分类、表达技巧、表达方式、常见意象的意义……一定要结合课本的具体诗歌,逐一理解吃透,烂熟于心。这样做,一是因为诗歌鉴赏的术语对学生来说还是有陌生感,如有熟悉的诗歌做依托,就能缩短学生掌握新概念的过程,为以后能熟练使用打下良好的基础。二是高一、高二在讲练诗歌的时候,由于侧重点不同,学生对于诗歌鉴赏的知识掌握并不系统,有意识地通过梳理,将熟悉的诗歌分类,有利于更快地形成知识网络。

最后,要注重资源共享,发挥分层教学和小组合作的优点。

这里讲的资源共享,侧重于学生和老师、学生和学生之间的资源共享。例如对于诗歌的梳理,特别是教材内熟悉诗歌的梳理,可适当地交予学生完成。学生层级不同、特点不同,在教师的指导之下,通过小组合作完成任务,更符合梳理的特点。也可把诗歌分类和鉴赏技巧等综合起来,形成知识网络。这种资源共享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好处颇多!

2.技巧指导公式化,让学生明确答题步骤和答题内容

就像前面我们对所学的诗歌梳理不能是简单的重复一样。诗歌鉴赏技巧的公式化,也并不是要统一学生答案,使学生没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从而束缚学生的思维。恰恰相反,诗歌技巧的公式化,只是对学生答案的规范化和完整化。

例如炼字的题型。答题公式是:答出需要炼的字,解释其本义+解释语境意义+评价这样写的好处。

这样的公式告诉学生答案应该是三部分,及每部分应该表达的内容方向。如此学生在做答的时候,就能避免答案混乱、没有层次、罗列堆砌的毛病了。

3.精心设置习题,重课本,重层次,逐步提高

无论是对基础知识的梳理,还是对诗歌鉴赏技巧的指导,要想落实这些,都离不开习题。只有通过练习磨合,才能让学生答案完美不失分。

而诗歌鉴赏习题的选择,内容多,范围广。要想复习有效率,一定要从课本起步。课本中有很多极其经典而又鲜活的诗歌素材,以课本复习为切入点,以教材中的典型诗句为例子,重视课本中的练习,能较好地实现知识积累和能力迁移。例如将课文上的诗句设计成题,让学生练习,以练习促复习。

诗歌的基础知识范文第3篇

其一,欣赏古代诗歌首先应该熟悉诗歌特点,具备一定的理论素养。教师应在具体作品欣赏之前让学生了解把握诗歌知识,了解唐诗、宋词、元曲的类别和形式上的特点;能正确区分诗、词、曲及诗中的古体诗与近体诗,词中的小令、中调、长调,元散曲中的小令、散套等等。其次要全面思考,品味诗情画意。品诗,要借助想象、联想。诗人描绘生活图景并非目的,而是要通过“所见”传出“所感”,表达自己的情意。学生在自己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依据诗歌所提供的画面,借助想象、联想,再加上情感的积极参与,才能再现画面,接触诗人“所见”,感受诗人的情志,进而产生共鸣,得到一种审美愉悦。教师在引导学生全面思考、品味诗情画意时,要注意以下几点:①不要把自己的鉴赏强加给学生,用自己的鉴赏取代学生的鉴赏。②要注意学生生活经验的差异,倡导学生自由想象、张扬个性,用自己的眼和心去再现诗人提供的生活图景。③引导学生将目光透过生活图景,体味作者情感。④鉴赏作为个人的审美活动,许多的感受只可意会而难于言传,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宜少讲精讲,让学生多读,且应是个人吟诵。只有在个人的吟诵回味之中,才能真正感悟“只可意会而难于言传”的诗情画意。

最后还应扩大阅读量,提高鉴赏水平。“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见多自然识广,文章读得多了,自然会明白文章的规律。“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通过“举”课文之“一”,“反”课外阅读诗歌之“三”,学生的审美鉴赏及审美创造力将会大大提高。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举一反三的基础上,依据具体作品,准确分析其表现手法与艺术风格。

对于不同的作家作品,当然要具体作品具体分析;对于同一位作家的不同作品,也应具体作品具体分析,不能以共性代个性,或以个性代共性以致混淆风格,误谈手法。

其二,关于诗歌的欣赏的方法,历来有不同的见解。孙清武在《古代诗歌教学八法》中将诗歌的欣赏分为:溯源法、形象法、比较法、描摹法、入境法、玩味法、游戏法、美读法。周啸天认为:诗词欣赏活动,大致上可以分为七个层面,可以统称为“七法”,它们依次为:①识字——诗词语汇的知识;②知人——对于作家的了解;③论世——必要的历史知识;④诗法——基本的诗学常识;⑤会意——相应的生活体验;⑥吟诵——因声求气的咏味;⑦比较——大量的赏析实践。这些论述多是从欣赏过程的角度来探讨。如周啸天的“七法”中的“识字”、“知人”、“论世”、“诗法”是实证性质,属于文学外部范畴,是欣赏更好进行的准备;“吟诵”、“会意”和“比较”偏重于文学本身的感悟是从欣赏的较低层次向高层次逐渐提高。 欣赏究竟应从哪些方面去着手进行?欣赏应在整体上要求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去进行,即文质兼美,大致可以从

诗歌的基础知识范文第4篇

关键词:诗歌;教学;有效性

一、学生的诗歌阅读层次

(一)理解性诗歌阅读

诗歌阅读首先要从字、词、句入手,准确理解它们在诗中的意义和作用,把握诗中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等方面的内容。

(二)创造性诗歌阅读

在诗歌的学习过程中,思维是以顿悟为基础的,创造性思维过程就是对问题的顿悟并获得新的解决方法。因此,欣赏诗歌时需要学生充分调动思维,自由地想象和发挥,充分体现其在课堂阅读中的独创性。

(三)评价性诗歌阅读

学生通过阅读诗歌,在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深入的评价和鉴赏,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这样一来,将客观的文字变成自己主观的东西,使其思维得到更好的发展,促进学生更好地运用知识和欣赏诗歌。

二、教师如何提高诗歌教学的有效性

(一)让学生了解诗歌语言的特征,懂得诗歌对语言的变形,这是诗歌教学的基础

诗歌对语言的变形主要有改变词性、颠倒语序、省略句子成分等。

1.把握词性改变,体会诗人所炼之“意”

诗人为了炼字的需要,常改变诗中某些词的词性,这些地方常是一首诗的诗眼。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化静为动,把江南春色写活,在读者眼前展现出一幅春到江南生机勃勃的景象。

2.注意诗词中的省略,运用联想和想象去填补诗人留下的空白

根据诗境进行再造想象,可以补充诗人有意留下的空白,还原诗歌场景,获得较高的审美享受。崔护“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笑春风”应为“笑于春风”,在春风中笑。“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应为“千家山郭静于朝晖,日日于江楼坐翠微”。朝晖中千家山郭静,日日于江楼翠微中坐。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明明是三番问答,至少六句才能完成的对话,作者采用答话包孕问语的方法,精简为二十个字。

3.还原颠倒的语序,把握诗人的真实意图和情感侧重点

为了适应格律和表情达意的要求,诗人往往颠倒诗句中的词语。“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语序应为:“山外七八个星,山前两三点雨”,为了押韵,作者将词序进行了调整。又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正常语序应为:“浣女归竹喧,渔舟下莲动”。如果按照正常语序,就变为呆板的平铺直叙,采用颠倒的语序则增强了画面动作的持续性和鲜明性。

(二)引导学生做好“三看”

1.看标题

标题是理解诗歌的重要切入点,标题往往涉及如下内容: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如王勃的《江亭月夜送别》;作品的感情基调,如李绅的《悯农》;诗歌的主要内容,如韦应物的《闻雁》;诗歌题材,如杜甫《蜀相》,王昌龄《闺怨》。

2.看注释,挖掘暗示信息

注释涉及的内容往往有:交作背景,暗示主旨情感;介绍作者,暗示思想感情;解释主要词语,帮助理解诗句;对典故进行解释说明。

3.看正文,把握诗歌要素

通过阅读正文,准确把握诗歌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事件,弄清楚诗中借助怎样的景物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或揭示了什么样的事理。

(三)充分备课及有效的课堂评价

1.充分备课,落实课堂教学内容

教师要有效的处理课本内容,首先要对课本知识熟烂于心,对诗歌要有自己的解读;其次使用灵活的方法处理课本内容,切忌一成不变。例如,在讲解《春江花月夜》之前,提前将这一诗歌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列出来,引导学生欣赏诗歌中的情、景与理,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等。除此之外,还要把教学的重难点都着重标记出来,这样更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有效的课堂评价

诗歌的教学过程是创造性的过程,是艺术的再现,要做到这些,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有创新意识,不断地创新自己的教学方式和理念,从而进行适当的课堂评价。恰到好处的教学评价能够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使其对诗歌的学习变得积极主动,在此基础上鼓励他们进行创造性的探索和思考,培养其创新意识。我曾让学生对“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进行探究,体会所抒之情是豪情还是悲情,收到了良好效果。

总之,在高中诗歌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式,让学生了解古代诗歌的语言特点,充分尊重学生的思维规律,发挥其想象力来领悟体会诗歌的意义、意境,使学生在课堂中感受诗歌的魅力,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马秋红.对打造高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思考[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5.

[2]马秋红.探讨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有效性[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12.

诗歌的基础知识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

古典诗歌鉴赏一直以来就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诗歌鉴赏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都有很大作用。新课改特别强调审美教育,而诗歌鉴赏是语文审美教育实施的必要的途径和重要内容。系统、深入地研究诗歌鉴赏教学的规律,寻觅古典诗歌鉴赏教学的有效策略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加强基础知识教学

加强基础知识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让学生形成扎实的数学基础,是提高语文诗歌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保证和不可忽视的环节。基础知识教学的内容包括:①意象基础知识讲解意象是诗词的基本单位,是意和象融会的复合体,是作者主观的心意和客观的物象相凝聚的具象表现;②诗歌分析内容讲解高中生必须要有较为明确的诗歌分析能力,应该明确诗歌内容自学的基本程序。例如:教师要求高中生预习《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学生就应该明白首先要进行诗歌朗读,正音正字,然后查阅作者李清照的生平经历和创造这首诗的背景。接下来,要结合教材注释进行文本理解,最后查网络资料了解对这首诗的不同理解,提出自己的个性看法。这种基本学习程序学生必须明确。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应采取“两条腿走路”,既要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又要使他们具有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2朗读感受,深化理解

朗读是学生走进诗歌殿堂的一把钥匙,也是一个深入体会诗歌内涵的过程。在琅琅读书声中,学生可以亲身体味到李白的豪放、杜甫的沉郁、苏轼的旷达、辛弃疾的雄浑、李清照的婉约。诗歌是感情高度凝结的文体,必须以读者细腻的体味来感受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因此教师需要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去咀嚼、品味诗歌,而朗读恰恰是捕捉诗歌所表现的微妙情感变化的一种良好方法。“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诗歌具有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只有在朗读中,才能充分感受诗歌的韵味;只有在朗读中,才能使学生有效赏析和理解诗歌。教师可以在诗歌教学之前,让同学们把聆听名家配音朗诵作为新课的切入点,然后让学生自己模仿朗读,在朗读中激发学生赏析诗歌的兴趣。通过朗读,学生可体会诗歌所蕴涵的超越时空的喜、怒、哀、乐,在感情上与诗人产生共鸣。如杜甫的“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表达的就是喜悦。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辟天下寒士俱欢颜”就是忧思;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透露的是激愤。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是豪放之情言于溢表。只有通过朗读,而且是大声朗读,才能体味出诗歌中无限的意味。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通过对经典诗歌的点评,针对诗歌的特点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作更深入的思考,指导学生汲取更多的优秀诗歌的养份。并不断地鼓励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朗读,这样既有助于学生强化语感,又可以帮助学生记忆,让学生终身受用。

3加强审美鉴赏教学

音乐课以优美的乐曲、和谐的旋律,使学生得到艺术享受;美术课以绚丽的色彩、清晰的线条,使学生赏心悦目;文学作品之中的诗歌则是以独特的韵律美和情境美来打动人心:①要重视思想审美教学古人做诗很讲究词句的锤炼,故有杜甫的“语不惊人死不休”和贾岛的“两句三年成,一吟双泪流”之说,因此,对于诗歌教学要让学生体味语言的魅力,更要品味诗人的人格美,提高自己,完善自己的人格,例如:教学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教师就可以介绍苏轼的经历,让学生明确苏轼的一生是几多波折、经历牢狱、满腹才华不得重用的,在其他人看来如此落魄的人生,苏轼却从来没有在文学作品之中表现出颓废之感,反而豪情万丈地创立了“豪放派”的词风,这首《念奴娇・赤壁怀古》就是其中的代表作,这种教学渗透可以让学生更好地领略到人格魅力,形成美育教育;②要重视情境审美教学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感受作者的情怀,同样的,在诗歌的教学中,教师也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在理解诗词含义的基础上,置身于诗词描述的环境中,以诗词中人物的身份,感受诗词的意境,进而把握诗词所传达的情感。例如:教学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的过程中,教师就要重点指导朗读让学生感受这首词所表现的优美意境。总之,语文课中的美育是以曲折的情节、动人的形象、悦目的环境以及富有韵味的语言来感染学生、激发学生,使学生在感情上产生共鸣,从而达到净化心灵的目的。

4加强自主理解教学

诗歌的基础知识范文第6篇

关键词:时代背景;创作风格;思想情感;风格和意境。

【中图分类号】G633.3

中国是个诗的王国,古典诗词是丰厚博大的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古人的喜与忧,憧憬与希望,理想与追求,都深深地蕴含其中。在古诗词的长河里徜徉,我们领略到李白的潇洒飘逸,感受到杜甫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体会了东坡的旷达豪放,还为易安居士掬一把辛酸的泪。对中学生来说,不仅要积累背诵一定数量的古诗词,还应当了解一些鉴赏诗歌的方法和技巧。

近几年在中招考试中考查古诗词阅读的试题越来越多,为了加强中学生学习古代文化的兴趣,更多的汲取古代文化的精髓,了解一些古典诗词的鉴赏方法是十分必要的。要想鉴赏古典诗歌就需了解一些有关的古诗歌的基础知识:

一、掌握基础知识

中国古代“诗歌”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诗歌包括诗和词,狭义的只指诗。我们先简单介绍一下诗的基础知识。

(一) 诗

我们这里说的诗,指的是中国古代诗歌(狭义)。

1、 诗的种类。古诗根据情节可分为抒情诗和叙事诗;根据表现手法,可分为现实主义诗和浪漫主义诗;根据题材,可分为山水诗、田园诗、边塞诗等;根据格律,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2、 近体诗的押韵、平仄、对仗

【1】押韵:韵是诗歌的基本要素之一。押韵又叫压韵,就是把同韵的两个或多个字放在不同句子的同一个位置---------一般是放在句尾,所以又叫韵脚。

【2】平仄:古人把四声分为平声和仄声,简称平仄

【3】对仗:诗词中的对偶,也叫对仗,就是把同类或对立的概念并列起来。可以是句中自对,如“风急天高”;也可以是两句相对,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二) 词

词的种类:词最初叫“曲子词”或“杂曲”。词的形式是长短句,全篇的字数、句数,乃至每句的字数、平仄都有一定的规则。

二、深入理解作品内涵

1、理解所学作品字词原有的意思,对学生来说教容易,因为通过课文注释和教师讲解都会很清楚。许多学生往往容易满足于此。其实这只是作品的表层意思,离真正的学好还相差甚远,因此必须再深入一步。

2、 了解作者的生平及该诗的写作背景十分重要。因为只有了解了作者的生平经历、思想倾向及创作背景,才能深入理解其思想情感的内涵,从而进入较深层次的理解。

在了解和掌握了一定诗歌的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我们来谈谈中学生古典诗歌鉴赏的一些技巧:

一、正确理解词句,品味表现力机强的词句

回顾近几年的中招试题,正确理解词句一直是诗歌鉴赏的一项基础要求。正确理解词句首先要求把握“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语境、背景分析原则,其次要能正确分析句子结构和词性,有时还要注意词句的修辞。

二、准确把握形象理解思想内涵

诗歌的形象往往指诗中的景物和人物,而形象又常常蕴藉了作者的情感。准确分析形象意味着我们应该能分析诗中的景物特征和人物特征。,凡此都说明准确把握形象在诗歌鉴赏中的重要地位。

三、鉴赏表现手法

这是一个庞大的阅读知识系统,它包括诗歌的整体写法结构和表达方式的具体运用情况,也包括修辞手法的判定及其效果分析以及联想、想象、象征等艺术表现手法的识别等内容。这是对古诗写作艺术技巧的赏析,也是中招必考的能力点。以下试分论之。

1.整体结构的把握

诗歌整体结构的把握既涉及诗歌写作的构思,又涉及诗歌即景抒情。由事转议等常见的结构方法。阅读时我们不仅要注意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写法,还要注意诗歌意义单元的划分。结构上的总结与前后照应等内容。

2.表达技巧的赏析

用典、想象(虚实)、衬托(正衬、反衬)、 动静结合、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描写的角度与层次等均可作为表达的角度去赏析。

3.修辞手法的分析

古诗词曲中,因形象性与抒情性的需要,常借助各种修辞手法来表现。

诗歌中常用的比喻、拟人、对比、起兴、夸张、对偶、反复等修辞手法,我们不仅要能准确地识别判断,而且要能分析其效果。把握了这些手法的表达效果,就能更好的体会诗词的意境,感悟诗歌的艺术形象,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这要求我们熟悉常见的修辞手法并作出准确的识别判断;其次要求我们能结合修辞运用的具体情况来分析其效果。比如比喻,我们不仅要熟悉比喻的定义、类型,而且要能分析比喻的本体、喻体和相似点,要能分析运用比喻所带来的更为形象生动的修辞效果。

此外,联想、想象和象征等艺术表现手法,既是诗歌写作常用的,还是鉴赏诗歌必需的知识,在平时阅读鉴赏训练中要多加体会。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正是借助了象征艺术手法的运用,才为后人津津乐道。

四、把握思想情感、主旨、风格和意境

1.把握作品的思想情感剖析诗词的思想内容

诗歌的思想感情和主旨往往依附于诗歌所写的景物与人事,所以我们在分析时,不仅要注意诗歌所写的景物特征和人事性质,把握情由景出,情由事生等普遍性规律,还要注意诗歌中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和借古讽今、用典等手法的运用情况。

作为指导者,教师要善于给学生归类:

如古诗词中常写内容:军旅、送别、思乡、游历、怀古、爱情

常表达的主旨:爱国、忧民、伤时、渴望建功立业、壮志未酬、寄情山水、怀才不遇的伤感、归隐田园、时光易逝的感叹

常选择的意想:花草、风雨、山河、鸟兽等

常见的手法: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直抒胸臆、动静结合、虚实相应、以小见大、政策面描写、对比烘托、典故的应用等

语言风格:简洁洗练、淡雅自然、华美瑰丽、豪放飘逸、沉郁顿挫、雄健浑厚、苍凉悲壮等

2.把握作品的风格和意境

欣赏古代诗歌的风格和意境是较高的要求,由于作者的生活经历和艺术素养各不相同,也就形成了他们各部相同的艺术风格。

意境是作品达到的艺术境界,是作者思想感情和生活图景的和谐统一。领悟诗词曲的意境又是诗词曲肩上的最高层,它可以使鉴赏者得到美的享受、情感的熏陶、心灵的净化,从而主动自觉地去创造、拓宽诗词曲的艺术境界。领会意境要注重比较、挖掘求新、联想创新。

至于意境的分析,我们要把握意境的种类:如清雅幽静、孤寂冷清、明丽清新、萧条凄冷、宁静和谐、欢乐祥和、雄伟壮观等。

诗歌的基础知识范文第7篇

一、《考纲》解读

《考试大纲》对古代诗歌鉴赏的总体要求是: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通过对《考试大纲》的解读,结合历年高考的出题情况,我们可以发现高考不外乎四个考点:鉴赏诗歌的形象,鉴赏诗歌的语言,赏析诗歌的表达技巧,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因此教师组织学生始终要围绕这四个方面来鉴赏诗歌。

二、丢分原因

1.常识少。因为部分考生知识积累薄弱和教师强调不够,以致其未能掌握诗歌的基础知识。如律诗与绝句的区别;律诗四联所指诗句;律诗中间两联对仗;律诗的前两联一般写景,后两联一般抒情;绝句的前两句一般写景,后两句一般抒情;诗歌的描法与描写角度、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等。

2.读不懂。因为部分考生知识积累的薄弱和文化背景的缺失,以致其以今意理解古代诗歌,或是理解错误。

3.审不清。部分考生对于某些易混淆的题目没有审清,以致答题思路错误。如,“描写了怎样的景象”与“怎样描写的景象”,前一问是“形象类试题”,后一问是“技巧类试题”,自然思考的方向、答题内容也就不一样。

4.答不全。思路不清晰,考虑不全面。

5.书写表达差。卷面涂改随意;不会分解问题,答案缺乏条理性和层次性;不注意规范,表达方式错误,句子不通;说空话,贴套话,答案空泛,不会结合具体诗句进行解说;有少数考生以诗论诗等。

三、备考方案

1.坚决让学生掌握诗歌的基础知识,并在多次考试的试卷分析时不断强化巩固。基础知识是鉴赏诗歌的根本,如律诗与绝句的区别;律诗四联的名称;律诗中间两联对仗;律诗的前两联一般写景,后两联一般抒情;绝句的前两句一般写景,后两句一般抒情等。

2.关键让学生读懂诗歌。如何读懂,教师要讲清方法,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让学生学会给诗歌分类。离别诗,边塞诗,山水诗,田园诗,写景诗,羁旅行役诗,怀古诗,咏史诗等。不同类型的诗歌表达的情感也有不同,因此可通过分类来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2)从诗歌的题目突破。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也是诗歌的眼睛,很多诗歌从题目便可对其内容略知一二。

(3)从诗歌描写景物(意象)的“冷”“暖”色调突破。诗歌是通过意象组合而成的,情感也是通过意象来体现的,因此,可以通过意象的“冷”“暖”色调来把握诗人的情感主旨。

(4)从诗歌中所暗示的关键词句或诗眼突破。诗歌的关键词句、诗眼直接表达了诗人的情感,考生可以从此要点来把握。那么哪些是关键词句呢?关键词句绝大部分在诗歌的最后两句(绝句)或最后两联(律诗),词一般是词的下片。

(5)从作者的风格和人生经历突破。“诗言志,歌咏言”。诗人是有感而发,把自己的遭遇经历所带来的情感通过诗歌体现出来,考生在鉴赏诗歌时,特别要注意有诗人经历的注释,熟悉的诗人考试时可能没有注释,这就要求考生注意联系诗人的人生经历或风格。

诗歌的基础知识范文第8篇

1.诗歌鉴赏一定要有足够量的诗歌积累

感性认识积累的是经验,常常是理性认识产生的基础。凭空给学生讲解题技巧、鉴赏技巧,那是无本之木、空中楼阁,学生即使听得天花乱坠,结果也是无处下手、毫无用处。好在中国以“诗国”著称于世,丰厚的国民诗歌基础,良好的诗歌幼学积累,使我们的学生或多或少都有一点诗词的基础。当然这个基础是越丰厚越好。所以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背诵记忆尽量多的富有代表性典型性的古代诗词,把这个基础打得尽量扎实一点,让学生这方面的积累尽量丰厚一点。

2.诗歌鉴赏一定要让学生形成定势思维。

古典诗歌鉴赏是鉴赏中国古代的诗歌作品。在漫长的古代社会中,日益积累、日益丰富的诗歌创作自然的地形成了一种定势思维,这突出地表现在古典诗歌作品中众多的固定意象上。例如岁寒三友中的“松”,中国文化赋予它“坚韧挺拔”的性格;“竹”,则赋予它“刚正有节”的节操;“梅”,则赋予它“傲霜斗雪”的风骨;“水仙”则是“冰清玉洁”的象征;“杜鹃”则代表一种悲剧氛围。尽管一些有创新意识的诗人力求超越这些固定模式,但是结果确实共性大于个性,固定意象远远多于创新思维。因此,牢记这些固定意象,并有一定量的积累,有助于学生借助它们去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的感情。

3.诗歌鉴赏一定要明确辨析相关的概念

语文是人文学科,也是工具学科。虽然我们现阶段正在努力宣扬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质,以努力纠正先前的历史阶段极力主张语文是工具学科的偏颇,但是我们决不可顾此失彼。语文确有工具学科的性质,这是无庸置疑的。而工具学科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有一整套的概念、定义等,明确的掌握相关的概念是我们培养能掌握知识的重要前提。遗憾的是我们众多的语文老师并没有认识到这个问题。或者是虽然有意识,但是自认为学生早已经在义务教育阶段比较清楚地掌握了,因而不加以重视。与诗歌鉴赏有关的概念主要是诗歌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是一个复合型的概念,其中又包括表达方式(例如记叙、议论、说明、描写、抒情等)、修辞手法(例如比喻、比拟、双关、夸张、对比等)、写作技法(例如烘托、悬念、象征、虚实、过渡等)等等。再往下去说,还应当细化到上述概念中的一些小类,例如描写的几种类型,抒情的两大类若干小类,比拟中的拟人与拟物,烘托的几个小类等等,只有让学生熟练地掌握这些概念,才能约束学生的思维,使之向着诗歌鉴赏的道路正确前进。

4.诗歌鉴赏一定要教给学生鉴赏的基本方法

一般说来,诗歌鉴赏是从两个方面进行的,这就是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不同类型的诗歌,其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也有很大的不同,我们最好是由点到面,由共性到个性,先掌握一类的,同一性质的,再去掌握一首的,学生便更能有章可循。就高考而言,主要是考察写景抒情类诗歌的鉴赏,其思想内容的概括一般类似于记叙类文章的中心思想,其艺术特色的分析则从表达方式、修辞方法、表达技巧等方面一一分析、寻找,便能够接近了。当然,用这种基本方法训练一段时间以后,随着鉴赏能力的逐步提高,我们就能一眼发觉这首诗最突出最明显的特色了。另外,试题的编制者为了降低试题的难度,通过题目要求进行的提示和一些潜在的要求,虽与诗歌鉴赏有一定的关系,但主要却是答题技巧的问题了。

诗歌的基础知识范文第9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诗歌教学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诗歌教学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每一册都有古诗词单元,由此可见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诗歌教学的重要性。下文将在诗歌教学的重要性和诗歌教学方法两个方面分别进行阐述。

一、小学语文中的诗歌教学在两个方面有着重要意义

1.诗歌教学是“美育教学”的一部分

开展诗歌教学有利于拓展小学生的知识面,同时对培养小学生的文化素质和从小建立起审美情趣方面有着显著作用。美育是培养学生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而通过大量的实践证明,诗歌学习是实现美育的途径之一。语文教学作为人文科学,更注重对学生的心理,审美和思维的发展,诗歌教学通过文字,传达出的美感,是属于审美的角度的。而在审美实践中又实现了对小学生情操的陶冶,实现了对小学生心灵的美化。同时这也是丰富小学生精神生活,启发其自觉性的良好途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诗歌教学,有利于提高小学生对于美的感受鉴赏能力,发挥其想象力和创造能力。因此,诗歌教学在素质教育中发挥着积极重要的作用。

2.诗词教学有利于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般人的阅读能力来自于两个方面,其一是通过亲自实践获得大量感性知识,然后通过思考上升为理性知识,这些构成了个人知识的一小部分来源。其二则是直接把人类在长期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知识继承过来,把社会的知识转化为个人的知识。在小学生本身来说,自身没有大量的实践,而诗歌教学可以使小学生体会到没有实践过的生活,历史事件,是获得感性知识的很好途径。同时在学习诗歌后,小学生在对诗歌学习感兴趣的基础上通过主观积极地使用工具书和独立回忆,扩展学习,这就在复习预习诗歌时不自觉的加深了自我阅读能力,达到一举两得的结果。

二、诗歌教学方法

只有通过科学有效的方法,诗歌教学才可以帮助小学生提高对古诗词的理解与阅读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扎实指导小学生学好,读好教材中的古诗的基础上,还掌握读诗赏诗的方法,能够使小学生在课堂学习之后还能运用这些方法去读教材以外的古诗词。

1.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 探索诗中意境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而在文学作品中,尤以诗歌的语言最为精练,表达的感情也最为丰富 。也这是这一点,体现出欣赏诗歌是欣赏文学作品的基础。正因为如此,引导学生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探索意境,创设情景就显得非常重要,采用这种教学方法可以使教学成果事半功倍。

首先,基于诗歌偏重于抒情言的特点,教师的教学可以从阅读欣赏诗歌的感情着眼,从分析诗歌的语言入手,来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的含义,来体会诗歌所表达的真切感情。这样有利于小学生养成在阅读诗歌时将自己作为“意中人”的习惯,小学生这个年龄正是培养想象力的最佳年龄段,这种代入式教学有利于小学生的思维成长,有利于小学生在学习诗歌时体会到美好和愉悦。

其次,教师的教学应该联系实际的生活经验和各种阅历,将诗歌的内容通过分析,判断来教述给学生。小学生本身没有丰富的知识和人生阅历,这就要求教师能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使教学生动,活泼,同时达到学生领悟到诗的情境美、形象美、内蕴美, 获得美的享受。

2.启发学生探求诗歌的深层意蕴,在教学中着重于朗读、背诵

教师在教学时应该帮助小学生在初感诗歌的情境后,深化对诗歌的理解,通过对一首诗歌的学习扩展至这首诗歌的作者,背景,引起学生的兴趣,来读更多有关与这个作者和时代背景的诗歌,这也就很好的做到了课堂教学的扩展,锻炼了学生的自学与表达能力,积极有效地将学生领进了更为广阔的诗歌天地。

另一方面,因为诗歌本身具有的特点,在学习诗歌的时候需要反复吟咏。因此在小学语文的诗歌教学中也应该要求学生在品赏诗句,体味诗情后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以加深记忆力和理解程度。而小学生这个年龄是记忆力强,接受能力强的年龄,因此背诵诗歌也有利于小学生的智力发育。

3.注意激发学生对诗歌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求知的前提。因此教师应该将发现、拓展学生的兴趣和探索精神作为研究的目标。当学生对事物感到兴趣,进而再转化为乐趣和志趣时,教师可以通过师生互动,互相启发等学习过程,使这种兴趣加深,最终上升为理性认识。这样也就是为学生的发展建立了良好的基础,有利于今后的学习,有利于学生提高就辨别真伪美丑的能力,有利于学生情操的陶冶。

三、结论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诗歌教学对于教师而言,是挑战。因为它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小学生今后的语文学习过程起着重要的影响。可以说,诗歌学习的程度好坏影响着小学生今后对语文一科的兴趣程度。也正是如此,使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学生,使学生由爱学到善学诗歌是是值得教师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伊漪.谈诗歌教学与审美教育《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6.1

[2]田珍粮.谈古典诗歌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02

诗歌的基础知识范文第10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诗歌阅读;教学评价;细则指标

诗歌是一种抒情的文学体裁,它以抒情的方式,高度凝练、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用丰富的想象、富有节奏感、韵律美的语言和分行排列的形式来抒感。诗歌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识,增强文化素养,发展学生健全的人格。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的加强,代表了语文教学文学性特征加强的趋势。

本阅读评价与教学评价细则依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的要求,重点为“评价建议”中“必修课程的评价”部分和“选修课程(诗歌)的评价”部分、“课程目标”中“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部分以及“实施建议”中“必修课程的教学”和“选修课程的教学”部分的内容,同时参照有关课程评价的一些做法而制订。

一、高中语文诗歌阅读的总体目标、分项目标及等次标准

(一)总体目标

学习鉴赏中外诗歌,重视对诗歌的整体把握,能感受形象,品位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二)分项目标

1、认识和掌握诗歌的基础知识,背诵一定数量的诗歌

水平A:了解诗歌发展的过程,了解常见体裁诗歌的基本特征,把握近体诗的形式特点,能有节奏有感情地吟读诗歌。能够熟练地背诵、默写所学教材要求背诵的诗歌。

水平B:了解诗歌发展的过程,对诗歌的体裁知识有所了解,把握近体诗的形式特点,能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能够背诵、默写所学教材要求背诵的诗歌。

水平C:基本上了解诗歌发展的过程,对诗歌的体裁知识有所了解,了解近体诗的结构特点,基本上能有节奏地朗读诗歌。能够背诵、默写所学教材要求背诵的大部分诗歌。

2、结合时代、诗人生平及写作背景整体体会诗歌

水平A:能够通过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诗人生平及写作背景,体味诗歌所表达的情感,能够准确地概括诗歌的主旨。

水平B:能够通过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诗人生平及写作背景,能感受诗歌所表达的情感,能比较准确地概括诗歌的主旨。

水平C:能够通过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诗人生平及写作背景,基本上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能基本上认识到诗歌的主旨。

3、把握诗歌中的形象,通过品味意象体味诗歌内蕴

水平A:能够准确地把握诗歌形象,说明其表达的意义,理解和感受其基本内涵,理解诗歌意象的情感或哲理内涵,鉴赏诗歌意象之美。

水平B:比较准确地把握诗歌形象,概括其表达的意义,基本理解诗歌的意象内涵。

水平C:基本上能够理解诗歌的形象及其表达的意义,对诗歌的意象有所理解。

4、通过想象和联想再现诗歌描绘的画面,赏析诗歌的意境美

水平A:通过合理想象和联想,再现诗歌描绘的画面,结合自己的阅历,能表达出诗歌的意境。

水平B:通过合理想象和联想,再现诗歌描绘的画面,结合自己的阅历,能较恰当地表达出诗歌的意境。

水平C:通过合理想象和联想,能够大体再现诗歌描绘的画面,结合自己的阅历,初步感受诗歌的意境。

5、品味诗歌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或句子

水平A:抓住关键词句,准确说明其表达作用,概括其意义内涵,并能通过它赏析诗歌,深刻体会诗歌意蕴。

水平B:准确地找出诗歌中具有表现力的词句,并能概括其表达作用,能借助关键词句,感受诗歌意蕴。

水平C:能够比较准确地找出诗歌中具有表现力的词句,并能简单地说出其表达作用。

6、掌握常见的诗歌表达技巧,并用以赏析诗歌

水平A:掌握诗歌常见的表达技巧,理解其表达作用,并能熟练地运用到诗歌鉴赏中或简单的创作中。

水平B:掌握诗歌常见的表达技巧及其表达作用,并能比较熟练地运用到诗歌鉴赏中。

水平C:了解诗歌常见的表达技巧,了解其表达作用,并能初步地运用到诗歌鉴赏中。

二、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目标的评价指标

(一)诗歌教学的三维目标评价指标

1、知识与能力

引导学生了解诗歌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组织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作品的互动过程中提高学生朗诵、理解、欣赏诗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启发和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丰富内涵,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诗歌教学的重难点评价指标

1、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精读一定数量的优秀诗歌,并能背诵一定数量的诗歌。

(2)指导学生准确辨别不同类别的诗歌题材,引导学生理解常见的诗歌的主旨并能够准确地概括诗歌的主旨。

(3)指导学生准确把握诗歌形象,说明其表达的意义,理解和感受其基本内涵。

(4)启发和引导学生体会诗歌语言含蓄、抒情强烈、韵律和谐等基本特征。训练语感,提高语言的感悟能力。

(5)掌握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艺术技巧等表现手法。

2、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诗歌解读的基本技能和方法,指导学生掌握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启发和引导学生能够从诗歌的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对诗歌做出自己的鉴赏与评价。

(2)启发和引导学生能深入理解诗歌的思想情感和艺术魅力,感受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理解作品的内容价值、积极意义和历史局限。

(3)引导学生完善和拓展对诗歌文本和作者思想的认识,启发和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并能够做出恰当的鉴赏评价。

(4)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把握诗歌的艺术特性,掌握诗歌创作的一般技法,并指导学生能运用到简单的创作中。

三、高中语文诗歌教学方法的评价指标

1、指导学生把握诗的语言特点,尤其是句法、韵律、节奏等引导学生体会朗读或背诵的快慢疾徐、抑扬顿挫要和诗歌的情感格调适配,初步领会到不同节奏产生的不同情味。

2、指导学生通过自读、泛读、情读、赏读、美读等诵读方法,掌握诵读要领,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养成诵读的习惯。启发引导学生捕捉词语的弦外之音,形成朗诵的个性化,提高诵读能力。

3、可以通过设计揣摩精彩语句(或诗句)、总结句式特点、体味精妙用词等题目,引导学生初步进入诗歌语言的内部,去探寻诗歌语言运用的奥妙(如含蓄性、精炼性、跳跃性等),提高学生的文学欣赏水平及语感。

4、指导学生及时归纳和总结所学习的诗歌的题材和主旨,指导学生能够通过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诗人生平及写作背景等知人论世的分析方法,体味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引导学生从诗歌的题目、结构、结句等角度来掌握辨别诗歌题材和主旨的一般方法和基本规律。引导学生在了解词人的思想倾向的基础上,把握全词的思想内容。

5、注重及时归纳与总结诗歌意象的基本特点,指导学生从意象的来源,意象的种类,意象的选择、意象的组合等方面理解和把握诗歌意象,引导学生理解和把握诗人把抽象的思想化为具体的意象的过程。

6、引导学生抓住诗中精妙的语句,细致品味个别的词语,体会语言的口语化、韵律的变化,语言的跳跃性等来指导学生揣摩诗歌语言,把握诗歌语言的基本特点。

7、注重引导学生分析与理解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比、衬托、夸张等,分析与理解诗歌中常见的表达方式如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分析与理解诗歌中常见的虚实结合、用典、对比衬托、象征等艺术技巧,教师要培养学生及时归纳与总结的习惯,并要结合一定数量的诗歌指导学生掌握并能运用这些基本知识。

8、指导学生从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诗人的思想生平和诗中运用的表现手法三个方面入手来鉴赏诗歌的内容或形式,指导学生归纳和掌握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通过分析作者、诗题,辨清诗歌类别,抓住意象、咀嚼语言、品味意境,结合一定的文学、文化常识,合理利用诗中的隐含信息等对诗歌进行鉴赏。

9、通过示范讲授,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消除学生对诗歌鉴赏的神秘感,增强诗歌鉴赏兴趣。组织有效地讨论,激活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学习。通过一些必要的基础练习,指导和强化学生掌握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提高自主学习的效率。

10、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启发和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经验和知识,通过联想写作背景,品味和体会作者当时的心境;通过关注诗歌细节,并进行充分细致的理解;通过展开合情合理的想象,去填补诗中的空白,把诗中的意象转化为自己脑中的具体形象,从而品味到诗词中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转化成一种精神的力量,获得审美感受。

11、引导学生从具体历史背景出发,立足文本,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及人物形象进行合理的评价,引导学生分析和发掘诗文里积极的、优秀的内涵,给学生以正面的影响和教育。

12、积极创设学习情境,通过声情并茂的描述、音乐烘托、绘画展示等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快速进入诗歌的意境中,品味深蕴其中的诗情,获得强烈的审美体验。

13、引导学生阅读优秀的赏析文章,开阔学生的思路,拓展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文学批评的基本原则,引导学生注意诗歌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鼓励学生积极思维,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并能富有创意地鉴赏和评价诗歌。

14、利用古今视野的差异,进行必要的点拨,启发学生用现代观念审视诗歌作品,评价诗歌的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15、根据学情,整合各方面资料,去粗存精,或者适当提供和补充其它诗歌材料,或引导学生自行从书刊、或互联网搜集有关资料,引导学生完善和拓展对诗歌作品的认识和理解,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养成相互切磋、相互交流的习惯。

16、使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如:再现诗歌直观形象的背景材料,为解读诗歌打下坚实的基础;制作并播放形象可感的配乐诵读,唤起学生的审美感受。创建生动形象的诗歌画面,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培养审美情感。将诗歌语言化静为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网络平台,信息共享,与学生对话交流,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

诗歌的基础知识范文第11篇

关键词:选修;诗歌教学;特色

高二,我们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如何使其中的诗歌教学更有效,我有以下肤浅的体会。

一、寻觅文言――联系必修教学

这本书,是高中语文新课程中的选修课程,是在完成了必修课程学习的基础上开设的。新课程的理念是前后贯通的,选修课程的教学内容虽然千变万化,但其本真还是不变的。因此,选修课教学要注意与必修课相衔接,体现基础性,继续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关注学生的语言积累以及语感和思维的发展,帮助学生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增强语文应用能力,提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

教学中,可继续运用必修三第四专题的“寻觅文言津梁”的理念,引导学生从诗歌的字词入手,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中国古代诗歌。比如《湘夫人》,文中有很多的生僻字,在备课前就要估量学生什么地方读不懂、读不好,然后再展开教学。引导学生读一读、查一查、想一想、议一议、再读一读……看似笨拙,实则质朴,可以夯实学生的文言基础,读懂诗歌,积累一些诗歌赏析的常识。

二、各具特色――注意选修特性

选修课有选修的特性,有着自主性和选择性,是在必修课基础上的延伸和提高,在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上较必修有明显的扩展。选修教材有弹性,不需要每首诗都教。一个单元有多首诗,就示例教学;一个单元有多种诗体,就选典型篇章教学;一首诗歌有多个探究任务,就集中突破一两点。

这本书有三个单元的诗歌,在每一单元中都会有不同的作家作品,不同单元中又会反复出现同一位作家。比如说李白,三个单元都选入他的作品,依次为《越中览古》《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在经过整体的、系统的备课之后,我们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如学生的知识储备、自己的教学特点等,来个重新组织,将他们的诗合成一组,系统讲一下李白的为人、轶事、浪漫主义诗风及对《庄子》《离骚》的传承。

三、贴近高考――结合专题复习

这本书,虽然只作为选考科目,但它对诗歌知识和赏析方法的讲解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教学时,可以将之跟古诗词鉴赏专题复习结合起来,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比如,第一单元教给学生“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赏析方法。教学时,可以结合诗人的身世、时代,增加几首有代表性的作品,让学生明白作者的心灵历程、精神世界、所处时代背景会影响到他的诗作,使诗人有独特的风格。但同一诗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又可能呈现不同的风格。如,上陆游的《书愤》时,结合他的时代背景让学生感受他深沉的爱国悲情。再补充陆游和唐婉的《钗头凤》,让学生为诗人的爱情悲剧叹惜。又如,读李清照的《一剪梅》,学生感受到女词人的那番闲愁,这时引导学生回忆《如梦令》和《声声慢》,感受这几首词里词人截然不一的情感,就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感知人生经历对诗人创作的深远影响。

具体教学中,我们可以结合诗歌的系统知识,以教材为例,“推导”方法,总结规律,教给学生共性的东西。

如,第一单元中,《蜀相》《武侯庙》《越中览古》《苏台览古》,都

属于咏史怀古诗,教学时,不妨将这几首咏史怀古诗放在一起讲解,让学生理解咏史怀古诗的写作特点和赏析方法。

诗歌的基础知识范文第12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小学语文教师;课堂言语行为;个案探究

一、利用好言语行为

小学是整个学习过程中打基础的重要阶段,该阶段是学生学习能力和习惯培养的重要阶段。随着经济发展,我国小学的课本中所蕴含的知识结构体系越来越完善,所涉及的内容较为丰富。另外,从小学课本中文体的类型看,不仅包括比较有写意的散文和小说,还包括写法较为严谨的议论文。从所选择的文章语言表达方式来看,既有措辞严谨的大家之作,也有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的民间作品。教师通过采用合理的言语行为,在有效提升学生审美情操的基础上,可以熏陶并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首先,教师要善于利用朗诵的教学方法,在进行诗歌教学时深度挖掘诗歌蕴含的唯美意境。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进行对诗歌的朗诵,让学生通过对教师的言语的听取来加深对诗歌的印象;其次,教师通过对文中和诗歌中关键词的寻找和把握,运用符合语境的言语,帮助小学生快速了解该诗歌的写作风格和主要想表达的意义,并让学生融入诗歌的意境中;然后,教师要善于抓住诗歌的中心思想,并善于挖掘隐藏在诗歌背后的思想感情。在语文教学过程之中,通过诗歌之中的文字激发学生的思想共鸣是进行小学语文审美教育的核心阶段;最后教师要擅长利用对教学内容的剖析来让学生体会到语文知识的意境之美。具体地来说,当学生对于诗歌的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教师要再进一步挖掘蕴含在诗歌语言背后的情感,深入分析诗歌意境,让诗歌之中的意境之美在学生的脑海之中再现,让学生在体会诗歌意境的同时,感受到语文知识的美感。

二、充分利用学生的自身特点来进行言语行为的选择

除去把握好小学语文课本知识之中的各种教学元素,教师还要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中,充分考查学生的实际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由于小学生审美、思维、思考问题的方式还未形成定式,其具有很强的可塑造性,并该阶段的学生求知欲望很强,对任何事物都有较大的兴趣。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小学生想象力丰富、求知欲强的特点,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在课前可以设置问题,供学生思考,课中提出能引起学生求知欲的问题,诸如“这个问题你们应该怎么看呢?”“作者在写这段话语的时候是什么心态”等问题,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教学效果。在课后留下未讲解完的知识作为课后的任务。具体地来说,教师在进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选择能够调动小学生积极性的话语才能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

综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结合小学生的特点的基础上,挖掘出语文课本中各知识点的元素,寻找最适合小学生语文教育的方法,并在课堂上采用恰当的语言表达方式,让学生保持高度的求知欲望,并在欣赏优美课文的基础上,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从而更好地达到教学效果及发挥语文教师言语作用。

参考文献:

诗歌的基础知识范文第13篇

一、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

兴起于上世纪80年代的建构主义理论,在教育学和心理学等领域产生了广泛影响。其主要的理论大致体现为如下要点:1、知识是学习者的主管产物。建构主义知识观出现之前,人们普遍认为知识是客观的,知识是对客观世界的本质反映,是对客观事物的准确表征,因此可以说知识是现成的,它并不依赖于认识者。但是建构主义知识观确认为,虽然世界是客观存在,但对于世界的理解并赋予其意义则是每个人自己决定的。人们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客观现实,或者至少说是在解释客观现实。在他们看来只是并非客观的,而是学习者通过主动参与认知活动而主管创造出来的,是每个学习者的一种主观经验、解释和假设。2、知识是发展变化的。因为知识并非客观地,而是学习者的主动建构,因此,知识是我们根据实际的情景对事物原有知识进行再加工、再创造的认知结果。只有通过主动建构,学习者才能获得对自己有意义和价值的知识。3、知识的建构通过新旧经验的相互作用而实现。一方面,学习者要使用先前已具有的知识经验来建构当前事物的意义,以超越旧经验和知识,另一方面,学习者利用的经验是根据具体的学习情境需要而提取的,从而在此基础上进行建构。4、学习是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与传统的学习观念不同,建构主义者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从而生成自己的经验、解释和假设。也就是说,在面对新事物、新现象、新问题、新信息的时候,学习者充分地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积极主动地进行自己的解释,由此生成意义。由于学习者头脑中的知识经验、思维方式、情感倾向等有着差异,所以往往对知识的建构也呈现为多元化。建构主义学习观的@些基本观点,揭示了人的认知和学习规律,在高中语文课程的诗歌教学中,利用好建构主义学习观,能给诗歌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亮点。

二、建构主义学习观在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的运用

高中语文教材中诗歌的比重很大,古今中外的优秀诗歌作品都有选入,这些作品成为经典是因为它们在历史的长河中经历了众多读者的阅读和传颂,而阅读和传颂的过程在某种意义上就是读者自我建构意义的过程,比如人们常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那些对诗歌的固定的读解是虽然具有某种知识性和经验性,但是诗歌教学却不能局限于此,因为建构主义学习观告诉我们,学习者自我积极主动的建构才能真正获得知识。

首先,必须鼓励学生主动地从阅读诗歌中建构知识和意义。诗歌有着自己特殊的美学风格,在隽永的词句中,由意象来组成内涵深刻的意境,读者从意境中来获得阅读的共鸣和审美的。正如王国维所言,诗歌有“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无论是有我之境还是无我之境,我才是最关键的,因为“我”是建构意义的发起者和完成者,而诗歌只是提供了一个具体的、经验的载体。比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为什么大家都能备受感动,但感动的缘由可能是多种多样的,并非每个人都如同白居易“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因为白居易是将自身的境况和琵琶女相对照,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喟叹。而现在我们再品位这首诗的时候,建构的意义却并非一定与白居易相同,而可能是联系自身的实际情况获得的感动。比如当我们学生在学习受挫之时,碰到另一个同学也心情不好,两人不约而同觉得他们“同是天涯沦落人”,这种意义的建构,就是他们主动地将《琵琶行》这首诗歌和自己的新旧经验进行了建构,从而获得了意义。诗歌的魅力也就在于由此产生的共鸣。

其次,诗歌给读者的共鸣和感动源自于新旧经验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实现。诗歌教学应该“天然去雕饰”,不要用那些所谓的原则、方法和固定的解读套路去束缚学生的情感和思维。不要遇到写景的,都要学生记住这是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一遇到写闺怨的,都是表达对妇女的同情。如此以“固定答案”式的诗歌解读和教学,无疑是对诗歌的伤害,是对学生创造性的伤害,是对学生情感和智慧的戕害。因此,我们主张诗歌教学就是引导学生从阅读中获得共鸣,然后在共鸣中获得审美的。比如,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在不同的历史时代,读者肯定感受到的诗歌的力量和给予读者的共鸣是不一样的。而李白的“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则对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情景中有不同的感受和共鸣。共鸣是享受阅读最基础的层次,在这个共鸣之上才能获得审美的,也才能够建构意义。

最后,诗歌没有固定的知识,而是变化的审美趣味和恒定的价值观。诗歌教学不在于教给学生知识,而在于引导学生欣赏,从而培养他们的情感和价值观。每一首诗歌都是作者应时应景而作,有着他自身的情感、价值观,我们品读每一首诗歌,都是尝试着要与诗人对话,在这种对话中获得审美的满足,并从诗人的情感、智慧和价值选择中获得思想的养分,提升自己。比如学习屈原的《离骚》,我们从知识、方法方面获得是楚辞的相关写法,这些是固定的知识。但更重要的是从这些知识出发,我们能更进一步地领会屈原的心境、思想、情感和价值观,并从中获得提升自己性灵的东西。屈原通过香草美人的比喻,凸显了自身高洁的人品,那种不同流合污的精神气质给予我们一种期待和勇气。所以,诗歌教学就在于引导学生去欣赏,让他们在学习建构意义的过程中获得自身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诗歌是心灵的言说,诗歌是我们民族的瑰宝,诗歌是我们民族的美学灵魂,如果我们总是在人云亦云之中品读诗歌,那么我们永远也不可能领略诗歌的真谛,永远不可能成为一个真诚的读者和鉴赏者。

诗歌的基础知识范文第14篇

关键词:情感;方法导读;整体导悟

过去的诗歌教学很讲究按照诗歌的结构进行“起、承、转、合”的分析,往往忽视了感情是诗歌内涵的载体。诗歌是高度概括地反映生活和表达情感的一种文学体裁。现代诗人、评论家何其芳曾对诗歌作了这样的阐述:“诗是一种最集中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它饱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感情,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出现,而且在精炼与和谐的程度上,特别是在节奏的鲜明上,它的语言,有别于散文的语言。”诗歌是非实用性的文学样式,无论是创作和鉴赏,理应具有最大的自由度。

我国曾有“诗教”的传统,近代渐趋衰落,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也成了薄弱的一环。大多数教师喜欢诗,但却觉得诗难教。在诗歌教学中,面对教材缺、方法少、起点低等不利情况,我们更应该寻找一条适合新课标的诗歌教学新路。下面就笔者的教学体验浅谈对诗歌教学的一点探索。

一、创设情感意境,导入新课

导语是创设情感意境的突破口,也是强化课堂教学心理场的第一步。教师用生动的导语,配以多媒体的音乐和画面在一种和谐的氛围中酝酿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感或情绪,学生则会由此产生一种情感反射,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行为,形成一种与教材内容相应的情绪氛围、一种情感体验、一种语义境界,为课堂教学打下良好的情感基础。同时,如何使学生产生对诗歌内容把握的强烈兴趣也必须在教师考虑之列。笔者在用如诗般的语言导入何其芳的《秋天》一诗时,便配以一副黄叶满地的幻灯片和钢琴曲《秋日的私语》,导语的情与眼前的景诱发了学生的主观情感,这种情感渗透到诗歌的教学中使审美客体(审美对象)和审美主体(欣赏者)的情感交流融合,共鸣升华,形成了一个“满是秋”的情感意境,这样就很容易使学生进入学习的氛围。

二、渲染情感的场景,导读

郭沫若在《文艺论集》中描述道:“立在海边,听着一种轰轰烈烈的怒涛卷地吼来的时候,我们不仅要血跳腕鸣,我们的精神更要生出一种勇于进取的气象。”听节奏有力的涛声能引发人的情思,听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读,自然能引发学生的审美情感,更何况辅以多媒体课件的流动播放,形成了一种时空艺术,使学生忘却自我,融入作品的意境之中。诗歌最具可读性。从一定意义上说,如果不凭借忘情投入地读,对诗歌必有隔膜之感。“好诗不厌百回读。”新课标重视学生的朗读。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趁热打铁,反复引导学生读出诗的意味和情感,或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使学生的朗读水平有所提高,一定要将人人参与、逐级选拔的朗诵会组织起来,使“好读诗”蔚然成风。

三、充分感知诗歌意境,导悟

充分了解诗歌的基本特点,提高学生对诗歌阅读和鉴赏的认识。这是诗歌理解必不可少的步骤。《诗・大序》中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衷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诗是作者感情冲动的产物,贵在真实无伪。因此,读诗入境首先要入感情之境。为了帮助学生“悟”,教师要有相当充盈的诗歌知识积淀,加上自己对诗歌的挚爱,才有可能将学生引入金碧辉煌的诗歌殿堂之中。“悟”,也可以理解为整体感悟,可以引导学生简单地归纳诗意,这是诗歌的第一步。第二步:可以让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诗句和词语来读、来体会,学生的理解往往是丰富多彩的,真知灼见时有闪现,他们不仅能说出喜欢哪句诗,而且能说出喜欢这句诗的原因,表述也很有特色。第三步,是通过想象再现诗的情景,通过教师和学生的读,让学生用语言来描述诗意,因为诗歌的音乐性需要我们声情并茂地表达,诗歌的集中性需要借助想象拓展,诗歌的跳跃性需要借助想象补充。这对他们的创造能力无疑是一种锻炼。

四、教之以诗歌鉴赏方法,导评

诗歌具有高度的概括性、鲜明的形象性、浓厚的抒情性与和谐的音乐性。诗歌是极具凝缩性的文章,读而不评达不到诗歌阅读的能力培养目标。鉴赏评价要在诗歌的内容、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方面下工夫。如意境与意象知识,内容情感和选择的意象是否吻合,对诗句的理解,诗歌的建筑美、绘画美、音乐美等都可以作为诗歌品评的突破口。这样学生就能进一步了解诗歌、热爱诗歌,从而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五、针对豆蔻年华,导写

中学生正是作诗的年龄。他们往往思维敏捷,对生活、对未来充满了憧憬,也是迅速感知世界、感知生活的最佳时期,往往能有感而发。在指导学生鉴赏优秀诗歌的基础上,让学生仿写同类诗歌:相同题材或相同体裁,在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诗的内涵与意韵,以读促写,以写代读,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对诗歌的鉴赏水平。

参考文献:

诗歌的基础知识范文第15篇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经典诗歌是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小学语文教材每一册都会安排少数量的古诗,这些诗歌既是我国古代诗人诗作的名篇,又是众多诗篇中朗朗上口的佳作。小学阶段让学生初步学习、吟诵这些优秀诗词,不仅能让学生继承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了解到我国古代文学的基本常识和历史,而且也丰富了学生语言知识的积累,提高了学生的文学艺术素养,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受到美学的熏陶和感染,进而提高其审美塑美能力,不断塑造其人格魅力。

小学教材里一共有五十首左右的诗歌。这些诗歌几乎都是唐宋著名诗人的名篇名作,而且相对来说,比较简单。例如,我们耳熟能详的李白的《静夜思》、孟浩然的《春晓》、杜甫的《绝句》、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贺知章的《咏柳》、朱熹的《春日》、苏轼的《题西林壁》、王安石的《泊船瓜洲》、龚自珍的《己亥杂诗》等诗歌。那么,在小学阶段,小学生在学习诗歌上,基本的要求就是能背诵能默写,简单地理解诗歌的意思。而在学诗歌过程中,我们经常要提及到的是诗歌的意境美,那么,小学生该如何欣赏诗歌的意境美呢?

诗歌的意境,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诗境。诗境界美,就是说诗的意境很美,也有可能要表达的意思是在说一首诗的意境美在哪里的意思。诗境的第一层境界是“景物的想象空间”。更进一层,可以想象的空间包括:时光、禅意、哲理、人性、运动、变化等等。这是“诗境”。

小学生处于年龄小、认知浅、想法纯的特点,他们对表面上的东西交易掌握,而对于深一层的东西则难于理解。针对这些情况,我觉得小学生欣赏诗歌的意境,应从以下五方面入手,慢慢地掌握欣赏意境的方法。

一、初读诗歌,浅知意境美

我们拿到一首诗歌,首先就是要解决读的问题,把生字词解决,再顺利地朗读诗歌,使其朗朗上口。古典诗歌,以其形式上的创作不一,内容上的丰富多彩,成为我国古代文学艺苑中的一株奇葩。修订后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科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感受诗歌语言的优美。中学阶段选用的古诗都朗朗上口,很适合学生朗读。古人云:“书读百遍,其意自见。”其道理就是这样。

1、学生自读。在诗歌教学之前,充分让学生自读,是诗歌教学的第一步,也是后来“诗情画意,情景交融”的前提。诗歌教学的初始,就是让学生能自己利用解决生字词的前提下,自己能够把诗歌朗读通顺、流利,这为下面诗歌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如在进行杜甫的《绝句》教学中,学生对“黄鹂”的“鹂”字不是那么的熟悉,需要学生自己去解决生字或者由教师指导学生去解决。在自读的过程中,学生对诗歌有了一定的了解,就能朦朦胧胧地意识到诗歌的意境。

2、结合图读。学生初读诗词后,引导他们看插图,学生就能初步感受诗歌中的感情。小学语文课本中,很多的课文都配有插图,这对于引导学生的思维想象能有发挥着重要作用。小学生不同于初中、高中的学生,没有他们那么丰富的想象能力,不太能根据意思就能构想图画;因此,针对这种情况,课文配有插图显得如此重要。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插入与诗歌相关的插图,冲击学生的视觉,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在这基础上,让学生结合课文的图画或者课件的图画,再一次让学生边想象边读,就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对整首诗歌的理解,进一步知道诗歌所要传达的意境。

3、生生互读。在流利地朗读基础上,再把自己对诗歌的感受,从自己的声音中表现出来,融入自己的感情,然后再读给其他的同学听。小学生很乐意把自己的感受告诉其他人,好动性很强,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就要设计这个环节,让学生不但要自己读,还要把自己对诗歌的读法读给自己的同学听。这样,学生就会更加关注诗歌的朗读,会进一步加深对诗歌的意境欣赏了。如学生朗读骆宾王的《咏鹅》一诗时,就可以利用这个方式,让学生对着自己的同学,把自己对鹅这种家禽的认知融进到朗读中,让听的对方都能知道鹅这种动物。

4、听录音读。几乎每一首古诗,都有富于感情的朗读范例。学生在进行了自读等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听名家的朗读,听名家是如何停顿、如何有感情地朗读、如何在朗读中进入到意境的欣赏过程中。这朗读为学生浅知意境,是非常重要的。如在小学二年级的教学中,学生如何欣赏李白的《赠汪伦》这首诗歌的意境呢?学生就得听读录音,在录音的朗读中,了解到作者对汪伦的深深感情,对于离别的的惋惜之情,那种“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感悟就进一步加深了。

读诗,是学生掌握诗歌的第一步,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这位后来的诗歌鉴赏打下良好的基础。有了这个基础,学生才能往下一步来走进诗歌的意境美。

二、了解背景,走进意境美

诗歌的背景是欣赏意境美的一个关键因素。诗歌的背景包括作者的背景、写作的背景、体裁的背景等方面。相关方面的了解,对于欣赏诗歌的意境,具有独到之处。

1、作者背景。作者介绍是欣赏诗歌的重要因素,众多诗歌,学生可以从了解作者的背景知道诗歌的意境。例如,相当明显的一个例子,就是杜甫的人生经历。他,一生当中经历了盛唐的繁华昌盛,也经历了晚唐的屈辱衰败;仕途也经历了相对安定的日子,也饱尝了漂流多病的残年,渴望出仕、建功立业的愿望得不到实现的打击;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跟他苦苦相依。所以,杜甫的诗歌里面,学生会经常看到一个凄惨的影子,表达的感情也较哀伤,意境也较凄美婉转。

2、写作背景。我国的诗词渊源流长,根深叶茂,这与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是分不开的。空前繁荣的唐王朝在思想文化方面采取了比较自由的政策,作家的思想获得了解放,又因我国有着优秀的诗歌传统和创作经验,为唐代诗人提供了丰富的借鉴,终于使唐代诗歌呈现出百媚千娇的勃勃生机。因此,唐代诗人的写作背景就要结合唐代来说。前唐的“初唐四杰”的诗歌、盛唐的李白的诗歌、晚唐杜甫的诗歌等,这些写作的背景都是不一样的,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