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艺术的基本特征范文

艺术的基本特征范文

艺术的基本特征

艺术的基本特征范文第1篇

关键词:艺术偶像;艺术构思;艺术传达;艺术欣赏;特征

“偶像”本是指巫师制作的神佛之像,从哲学的角度可解释为幻象或假象。到今天它却演绎成为那些受众人痴速、充斥着商业包装人为炒作后所诞生的“明星”的代名词,实属荒诞。从艺术的角度来说,艺术偶像是贯穿艺术创作过程始终的本原,它是艺术家的人生观和宇宙观通过幻想的处理后,以其独特的艺术语言所呈现出来的一种象征性的形象。下文以艺术创作的三个阶段作为分析视角。试图阐述艺术偶像的基本特征。

一、艺术构思——艺术偶像形成时的特征

(一)模糊性厦瞬间性

以《雷雨》为例,曹禺成功地把握住了以一扇模糊的窗户为艺术偶像的事实说明:艺术偶像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来自于艺术家的灵感。这种灵感很可能只是一个模糊的影像,若不对它进行迅速的把握和反复的捉摸,它极有可能稍纵即逝。曾经无数次面对艺术偶像的突然来临。我们该反问一下自己是否珍惜过他们:或放弃随之而来的世俗的欲望及杂念,好好地回味、琢磨过这份来之不易的艺术灵感。

笔者尤为推崇《阿甘正传》中塑造的憨厚的艺术形象——阿甘,在面对最心爱的人Jenny的不辞而别后茫然的看着Jenny送给自己的一双跑鞋。突然他的心中涌现出一种想跑步的冲动,他穿起爱人送的跑鞋一跑就跑了一年半。一路上无数费解的记者不断询问他:“你究竟是为了什么而跑?”“是为了环境保护吗?”“是为了教育基金吗?”在无数个“为什么”的背后,这帮习惯于用理性化的公式思考问题的记者谁会知阿甘此刻正在从事一项艺术创作?阿甘一句简单的回答“我只是想跑”充分体现出了他对自己灵感的珍惜。他把自己瞬间闪现出的一个想跑步的艺术偶像化为一种实际行动,用永不停歇的步伐来倾泄对心上人绵绵不断的爱。谁敢说阿甘这种表达自己爱意的方式不是一位艺术家所为呢?对比今天自称善于思考,善于分析的我们,有几个能像阿甘一样敢于去表现自己心中模糊的艺术偶像?理性的分析导致了多少宝贵的艺术灵感还没有来得及形成艺术偶像就被扼杀?所以,在艺术面前没有聪明与傻瓜的界限,它是一种人的天性。只看你是否用同样艺术的眼光来看待闪现于你脑海中的艺术偶像。敏感地捕捉这种稍纵即逝的感觉,用艺术的加工-使这种模糊的灵感逐渐成为一种清晰的形象。

(二)想象性特征伴随经验性特征

艺术的偶像必须是伴随着想象的特征诞生的。如果你的偶像不是你的想象力的结晶,那就必然是抄袭别人经验的结果。由于想象性特征是原始人类思维活动的基本状态,是艺术思维的基本特征之一。所以我们的艺术偶像在产生时必定是一种对现实的升华,而不是一种对现实的归纳。这也许正是“艺术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的真谛吧。我们的艺术偶像可以存在于诗歌中,而永远不可能产生于报告文学中,也正是这个道理。但同时,这种想象并不是一座空中楼阁。他是以艺术创作者个人的世界观、经验为基础,从而诞生出来的艺术偶像。曹雪芹不身处封建家庭的盛衰变故中,怎会创作出《红楼梦》这样的经典;钱锤书若不是有过海外留学、抗战流亡的经历,又怎会写出《围城》这样的佳作。虽然贾宝玉和方鸿渐都是作者幻想出来的偶像,但不难看出他们身上依稀留有作者的影子。

二、艺术传达——艺术偶像转述时的特征

(一)必须有艺术家独特的语言特征

艺术偶像一旦在创作者脑海中成型。下一步的工作就是创作者通过自己的语言把这种偶像转述成一种可视的形象。这一步被称为艺术创作过程,往往它也是评判创作者是否可称得上艺术家的最见功力的一步。由于艺术家艺术语言的差异性,以及语言表现力的差别,艺术偶像是具备个性特征的。同样是对交响乐《天鹅湖》的解读。传统芭蕾《天鹅湖》、《男版天鹅湖》以及王玫老师创作的《天鹅湖记》所传达的艺术偶像却截然不同。传统芭蕾《天鹅湖》讲述了一个唯美的爱情故事,把传奇性的色彩渲染到了极致。而《男版天鹅湖》天鹅湖却是以一些极为生活化,写实化的哑剧语言,把整个社会不同阶层人群的内心活动刻画得淋漓尽致。而《天鹅湖记》中,编导用最易懂的舞蹈语言把“中国舞蹈比赛”这一现象夸张丑化到了极致,从而引起我们舞蹈人对这一现象的反思。区别于借代别人经验偶像的蹩脚做法,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在表述自己的艺术偶像时,所采用的语言必定是要有一定幅度的视野范围的。并要有举一反三的能力。他所创作出的偶像相反会成为其他人争先恐后模仿却又永远望尘莫及的艺术原型。同时,这种艺术语言的个性不应该仅限于对艺术偶像的一度创作中。这就是为何当不同演员在说着完全相同的台词,或是表演着同样的舞蹈动作时所表现出来的艺术偶像会大相径庭的本质原因。

(二)艺术偶像必须通过规定情境呈现

规定情境所指的是艺术偶像存在的相关背景。一个艺术偶像需要最贴切的时代背景、社会背景、环境背景来衬托,才能表现得淋漓尽致。试想《雷雨》如果没有兄妹、母子的情境为依托,何以一鸣惊人。离开了规定的情境的依托,没有时空限制的艺术偶像很难被恰如其分地转述出来。所以规定情境即起到了衬托、反衬艺术偶像的作用,同时也起到了限制艺术偶像的作用。

三、艺术欣赏——艺术偶像呈现时的特征

(一)艺术通感特征

行家道:“好的舞蹈应该能听得见,好的音乐应该能看得见。”这指的就是艺术偶像的通感特征。优秀的艺术偶像一旦呈现,其肯定不会局限于一种艺术形式的唯一性。记得小学时候学过的一首诗《画》“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人们常常沉醉于这首诗的意蕴中:它究竟是一幅画。还是一首诗?作为一首诗它却比一幅画还要形象逼真;而作为一幅画,它却比一首诗更加意境深远。它让人在“天人合一”的和谐中忘却了这个艺术偶像的呈现形式。由于艺术源于人类的想象的天性,优秀的艺术偶像自然是融会贯通于所有的艺术形式中。这就解释了为何张旭在观赏了公孙大娘舞剑后书法技巧大增。一位编导常常借助一些唐诗宋词来刺激自己创作古典舞的灵感,同时也钟意求助于几米的漫画和音乐来开阔自己想象的空间,他的作品往往潇洒、超脱,富于想象力与感染力。可见艺术偶像的表现由于具备了通感特征。由此可以达到触类旁通的境界。

(二)审美判断特征

艺术的审美判断特征指的是其象征性特征。由于“偶像”一词源于面具,所以在一开始他指的是一种视觉的象征形式。但其还有另外两大判断特征。

其一为性别审美判断特征。从原始社会起,虽然从母系到父系,性别的地位有所交替,但两性一直有着明确的绝然不同的社会分工形式。还是那句话,艺术源于人的天性。在河南博物馆中,笔者有幸亲眼目睹原始社会的一些文物。母系氏族时期所铸造的“鼎”,其三个支撑角显然是以女性为原型的。可见,在艺术起源时期,艺术偶像的呈现是突显性别特征的。在今天的艺术界中,却涌现出大批所谓“中性化”的艺术偶像。无性别即代表艺术偶像无人性,所以对于这种反自然,反人性的做法,我们是不应该苟同的!

其二则为民族审美特征。民族和性别一样具有人类性特征。不同的文化孕育了不同的民族。因此不同民族中的艺术偶像必须反映自身文化特征。“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谈到民族文化,不禁令人痛心疾首:唐朝妇女的服装成为日本具民族特色的和服;《春莺啭》等多部唐代乐舞舞谱如今只能在朝鲜的舞谱中才能找到;原属于我国的《兰陵王》却被朝鲜申请了专利,不允许我国进行“非法”演出。当看到龙门石窟的石象被凿得面目全非时,却又听说龟兹石窟多年失修,甚至还有住户在里面生火做饭。为何我们能眼睁睁的看着我们博大的文化在不断丧失,却依旧如此麻木?难道真要等到我们的艺术偶像完全失去文化依托的那一刻,才会开始大彻大悟的反思吗?

在艺术偶像的审美判断特征中,性别和民族都应该具备“以一斑窥全豹”的象征性特征。但如今我们的一斑”却在不断被全球化一体化的热潮所吞噬着。这种个性淡化的趋势。与外来文化思想的入侵有关系,与我们自身文化保护的忽视有更大的关系!

艺术的基本特征范文第2篇

关键词:艺术;美学;摄影艺术

摄影艺术的特点,可以从如下四个方面加以阐释:

1 纪实性

摄影是一种记忆模式,可以为我们凝固任何一个突发的现实事件,大至一次自然灾难,小至一场家庭纷争。如果摄影者有起码的道德基准和娴熟的摄影技术,他通过照相机所捕捉到的所有镜头,将成为最真实的历史记忆,并成为后人研究事件发生经过的最真实的历史档案。当然,摄影有时也是非常个人化的,它所表现的内容有时也是十分日常化的。例如,一张肖像,一张旅游照片,乃至一张静物照。但是,这些在自然的生活状态下被定格下来的照片,即使原本出于保留个人记忆的需要,由于真实地反映了时代的风尚和历史变迁的痕迹,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社会价值与意义。一张“”时期的军装小照――照片中满怀革命理想的纯真的表情,不仅仅定格了一段个人成长的历史,而且也真实地记录了一个时代的信仰和价值追求,一个时代的审美风尚。所以,在很多情况下,肖像摄影中的个人面孔,往往理所当然地被视为时代的面孔。

照片背后所凝聚的现场感、鲜活感和真实感,是照片也就是摄影区别于或者说优于绘画的重要方面。正是因为这种现场感、鲜活感和真实感,使得照片比绘画或话语享有更大程度的信任。本雅明说:“摄影这种极其精确的技术展现了手绘图像无法拥有的价值。”艺术史上不乏具有强大艺术震撼力的反映真实的历史事件的历史画,但是,与反映同一历史事件的摄影作品相比,就准确性、纪实性和可信性而言,绘画与照片显然没有可比性。社会变迁的线索和痕迹,事件发生的原因和结果,所有这一切,我们都可以通过照片找到形象的、可信的确证,而在话语甚至在绘画中,其中的信息最多只能作为历史的旁证。因此,摄影本身所具有的档案功能和文献价值,非其他艺术形式可以比并。

摄影的纪实性除了具有“我那一天在场”的意义之外,还衍生出一种时间和空间的替代性意义。换句话说,摄影除了自诉的记忆性,重构亲历的历史之外,它在时间向度和空间向度上都具有延长他者,或者说观者视力或扩大整体感知能力的功能。博德里亚说:“摄影叙述的是我们缺席时的世界的样子。镜头探寻的就是这个缺席。即使是在饱含感情的面孔与身体上,镜头所寻找的仍然是这个缺席。”博德里亚所要表述的意思是,摄影可以使任何缺席者在场,获得真切的形象感知。在我们所不曾参与的历史中,那些曾经出现的人或事,或者在我们所不曾参与的空间中,那些人或事或境遇或景象,我们都可以借助摄影的媒介,通过照片看到。这就是摄影的另一种特性,另一种价值,真正意义上的媒介价值。

2 科学的认知与认证作用

照片被视为“自然的手印”,又被视为“学者真正的视网膜”,莫尼卡・西卡尔认为,这样的观点不仅揭示了一个事实,它还宣布在艺术或工业方面供人玩耍的摄影术具有科学认证作用。所以莫尼卡说:“摄影始终离不开地理学和人种学。它像传递知识一样地传递视觉,像传递事实一样地传递不安,从而证明人体和世界的物质性,赋予它们一种可悲的现实性。它特别擅长反映悲剧:自然灾害,战争和事故。”也就是说,照片既可以反映社会悲剧,也可以记录自然灾变,成为科学认知的载体。

即使不从纯粹的科学资料照片,诸如植物动物标本照片,日食月食的照片,单是通过一些风景照,或者是具有高度艺术性的花卉照中,我们依然可以找到一些可以作为科学认知的信息。例如,一幅本来是为了艺术目的而拍摄的暴风雪来临前的风景照,科学家也有可能从云彩在天空分布的情况,了解到他所需要的有关大气科学的信息;当然,反过来,一幅本来是天文学家用来记录天体运行状况的照片,有可能是一幅具有较高艺术欣赏价值的作品。因此,在很多情况下,作为艺术作品的照片,往往在科学家、研究者眼中,会成为具有宝贵的科学认证作用和认知价值的媒介。

3 光与影的合奏,真与美的统一

摄影虽然实现了手的解放,但是,同时它又进人了一种受多方面限制的境遇。摄影一度被称为“阳光画”,这说明摄影对光影具有很大的依赖性。事实上,摄影本身就是一种光的艺术,或者说是一种运用光影造型的艺术。摄影师对光影明暗的不同处理和调度,往往直接影响照片的艺术效果。阿尔伯特・伦格――帕契的《冬天的柳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光影合奏的实例:白皑皑的雪野,衬着黑黝黝的柳树林;镜面般平整的溪流,倒映着树的影子。帕契通过自然而巧妙的光影配置,为观众创造了一个远离尘嚣的、不受任何外力打扰的宁静的世界,一个用明暗打造的空寂的宇宙。

一幅好的摄影作品,至少需要三个方面的条件:合适的自然条件或人工条件,即光与影、明与暗方面的氛围的营造;自然的、真实的、典型的、富有表现力的摄影对象;和谐的、有创意的构图。光与影,在某种意义上充分体现了摄影中人与自然的协调,技术与艺术的统一。这里面包括两方面的意思:一是自然中合目的的光与影的存在,需要技术的眼睛去发现和调节。二是自然界中没有合适的光与影,需要受过训练的手和眼睛去布置,在广告摄影、人体摄影中尤其如此。真实的对象,典型的对象,则除了需要专业的训练之外,还需要具备艺术的伦理,健康的心态。由于摄影在所有视觉形式中具有极高的可信度。因此,在摄影中单纯的真实,或者说表面的真实,有时会传达出非真实的、错误的信息。呈现在镜头前的一切,无疑都是可靠的。但是,并不一定是典型的,因而也并不一定是真实的。真实是摄影的生命,摄影没有真实,就没有存在的必要。真实在某种意义上说,来自于自然,来自于镜头对外部世界不经意的扫描或瞥视,换句话说,摄影的内容没有任何人工性。只有这样,摄影才具有客观性,才具有真实性。

单纯的真实,即使是具有典型的、普遍意义的真实,仍然还不够。它还需要艺术性,需要美,具体地说,需要画面和场景的调度、角度的选择、光影的调节、拍摄时机的选择等。例如,荷赛获奖作品《海啸》,就是一幅融合了上述三个方面因素的典型作品。画面其实很简单,在阳光灿烂的正午,一位悲痛欲绝的印度妇女匍匐在海滩,哀悼在海啸中遇难的亲属。照片左下角是一只被海水浸泡过的布满泥沙的手臂,上面是半截绳索,下面是一根铁索链,右上角是一只鞋子,画面主体就是那个摊开手掌的、无助而悲伤的妇女。在她那摊开的手掌旁边,是她用双手拍击出的深深的手印,是呼天抢地的悲情留下的痕迹。阳光从空中直射下来,在女人和死者手臂旁边留下巨大的阴影。很难想象有比这幅照片更简洁更自然的处理了,但是,这里面却包含了无比丰富、无比深刻的内容,也表达了摄影师无比痛切、无比博大的情感。

4 瞬间性与机缘性

所有的造型艺术从终极效果看,都具有瞬间性的审美特点,因为它们都是一个生命或一个事件或一段历史的瞬间的定格。摄影与其他造型形式的不同在于,无论是从结果看,还是从操作上看,摄影都具有非常突出的瞬间性特点。它不仅定格了历史的一个瞬间,而且也定格于历史的瞬间。绘画、雕塑这类具有明显的瞬间性特点的艺术形式,其创作过程往往相当漫长,短至几天,长至数年乃至数十年。摄影作为最便捷的艺术形式,它的创作,往往在一瞬间就完成了。在这个意义上说,摄影是一门从瞬间始,以瞬间终的艺术。

摄影的瞬间性,也是它获得绘画所不具有的真实性的关键因素。在绘画中,即使是肖像画,画家所面对的对象往往会把自己最佳的精神面貌展示出来,因为他们通常会不自觉地采取形象修辞即表演的形式,结果往往只是展示了自身最美好的一面,这就决定了画家所获得的视觉信息往往不是最典型最真实的;摄影却不同,由于摄取的时间极短,照相机又极灵便,摄影师就有可能采取隐身的方式,使摄影对象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偷拍或抓拍。因此,摄影的终极产品往往是既自然又真实的,另一方面,摄影的瞬间性也使它在准确迅速地表现运动的人和物体方面,与绘画产生了明显而重要的区别:摄影可以准确捕捉运动的人和物体在运动瞬间的形象,而绘画一般只能表现运动的人或物体运动时的持续的形象。阿恩海姆说:“摄影师对于不留痕迹地捕捉生活的自然流动的一面,有一种像猎人一般的自豪。”

作为发现的艺术和瞬间的艺术,摄影最重要的特征恐怕是它的机缘性。机缘是摄影的酵母,也是摄影的生命。有些机缘是可以通过耐心等来的。如佛光,但是,在这种情况下,摄影师发现机缘和把握机缘的能力也至关重要;有些机缘却是可遇而不可求的,美国著名摄影师多罗西娅・兰格41岁时拍摄的《流亡母亲》,就是因为机缘,使她终生背上了“只有一张照片的摄影师”的包袱。因为从此就不再有那么好的机缘光顾她,她从此也不再有引起轰动的摄影作品。

摄影经过170多年的发展,到后现代时期又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虽然单纯的与传统接近的摄影仍然继续放射出灿烂的光芒,但是,一些新的摄影流派和摄影风格也不断涌现,使得摄影变得逐渐远离纪实性而更加具有综合性和艺术性。有的摄影作品着重于表达概念和观念;有的摄影作品着重于表演效果;而有的作品通过漫画、变形的手法,创作奇异的视觉效果,使摄影走向技巧的游戏;还有的作品变成了拼贴和装置,它们或通过挪用传统雕塑或绘画作品,或通过视觉拼贴,使摄影承载了浓厚的戏拟或反讽信息,这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和研究的问题。可以预期的是,这种具有综合性和观念性的形式有可能随着时代的发展变本加厉,但是,目前对它作类型上的归类或定义似乎为时尚早。

参考文献:

艺术的基本特征范文第3篇

 

关键词:艺术偶像;艺术构思;艺术传达;艺术欣赏;特征

“偶像”本是指巫师制作的神佛之像,从哲学的角度可解释为幻象或假象。到今天它却演绎成为那些受众人痴速、充斥着商业包装人为炒作后所诞生的“明星”的代名词,实属荒诞。从艺术的角度来说,艺术偶像是贯穿艺术创作过程始终的本原,它是艺术家的人生观和宇宙观通过幻想的处理后,以其独特的艺术语言所呈现出来的一种象征性的形象。下文以艺术创作的三个阶段作为分析视角。试图阐述艺术偶像的基本特征。

一、艺术构思——艺术偶像形成时的特征

(一)模糊性厦瞬间性

以《雷雨》为例,曹禺成功地把握住了以一扇模糊的窗户为艺术偶像的事实说明:艺术偶像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来自于艺术家的灵感。这种灵感很可能只是一个模糊的影像,若不对它进行迅速的把握和反复的捉摸,它极有可能稍纵即逝。曾经无数次面对艺术偶像的突然来临。我们该反问一下自己是否珍惜过他们:或放弃随之而来的世俗的欲望及杂念,好好地回味、琢磨过这份来之不易的艺术灵感。

笔者尤为推崇《阿甘正传》中塑造的憨厚的艺术形象——阿甘,在面对最心爱的人Jenny的不辞而别后茫然的看着Jenny送给自己的一双跑鞋。突然他的心中涌现出一种想跑步的冲动,他穿起爱人送的跑鞋一跑就跑了一年半。一路上无数费解的记者不断询问他:“你究竟是为了什么而跑?”“是为了环境保护吗?”“是为了教育基金吗?”在无数个“为什么”的背后,这帮习惯于用理性化的公式思考问题的记者谁会知阿甘此刻正在从事一项艺术创作?阿甘一句简单的回答“我只是想跑”充分体现出了他对自己灵感的珍惜。他把自己瞬间闪现出的一个想跑步的艺术偶像化为一种实际行动,用永不停歇的步伐来倾泄对心上人绵绵不断的爱。谁敢说阿甘这种表达自己爱意的方式不是一位艺术家所为呢?对比今天自称善于思考,善于分析的我们,有几个能像阿甘一样敢于去表现自己心中模糊的艺术偶像?理性的分析导致了多少宝贵的艺术灵感还没有来得及形成艺术偶像就被扼杀?所以,在艺术面前没有聪明与傻瓜的界限,它是一种人的天性。只看你是否用同样艺术的眼光来看待闪现于你脑海中的艺术偶像。敏感地捕捉这种稍纵即逝的感觉,用艺术的加工-使这种模糊的灵感逐渐成为一种清晰的形象。

(二)想象性特征伴随经验性特征

艺术的偶像必须是伴随着想象的特征诞生的。如果你的偶像不是你的想象力的结晶,那就必然是抄袭别人经验的结果。由于想象性特征是原始人类思维活动的基本状态,是艺术思维的基本特征之一。所以我们的艺术偶像在产生时必定是一种对现实的升华,而不是一种对现实的归纳。这也许正是“艺术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的真谛吧。我们的艺术偶像可以存在于诗歌中,而永远不可能产生于报告文学中,也正是这个道理。但同时,这种想象并不是一座空中楼阁。他是以艺术创作者个人的世界观、经验为基础,从而诞生出来的艺术偶像。曹雪芹不身处封建家庭的盛衰变故中,怎会创作出《红楼梦》这样的经典;钱锤书若不是有过海外留学、抗战流亡的经历,又怎会写出《围城》这样的佳作。虽然贾宝玉和方鸿渐都是作者幻想出来的偶像,但不难看出他们身上依稀留有作者的影子。

二、艺术传达——艺术偶像转述时的特征

(一)必须有艺术家独特的语言特征

艺术偶像一旦在创作者脑海中成型。下一步的工作就是创作者通过自己的语言把这种偶像转述成一种可视的形象。这一步被称为艺术创作过程,往往它也是评判创作者是否可称得上艺术家的最见功力的一步。由于艺术家艺术语言的差异性,以及语言表现力的差别,艺术偶像是具备个性特征的。同样是对交响乐《天鹅湖》的解读。传统芭蕾《天鹅湖》、《男版天鹅湖》以及王玫老师创作的《天鹅湖记》所传达的艺术偶像却截然不同。传统芭蕾《天鹅湖》讲述了一个唯美的爱情故事,把传奇性的色彩渲染到了极致。而《男版天鹅湖》天鹅湖却是以一些极为生活化,写实化的哑剧语言,把整个社会不同阶层人群的内心活动刻画得淋漓尽致。而《天鹅湖记》中,编导用最易懂的舞蹈语言把“中国舞蹈比赛”这一现象夸张丑化到了极致,从而引起我们舞蹈人对这一现象的反思。区别于借代别人经验偶像的蹩脚做法,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在表述自己的艺术偶像时,所采用的语言必定是要有一定幅度的视野范围的。并要有举一反三的能力。他所创作出的偶像相反会成为其他人争先恐后模仿却又永远望尘莫及的艺术原型。同时,这种艺术语言的个性不应该仅限于对艺术偶像的一度创作中。这就是为何当不同演员在说着完全相同的台词,或是表演着同样的舞蹈动作时所表现出来的艺术偶像会大相径庭的本质原因。

(二)艺术偶像必须通过规定情境呈现

规定情境所指的是艺术偶像存在的相关背景。一个艺术偶像需要最贴切的时代背景、社会背景、环境背景来衬托,才能表现得淋漓尽致。试想《雷雨》如果没有兄妹乱伦、母子乱伦的情境为依托,何以一鸣惊人。离开了规定的情境的依托,没有时空限制的艺术偶像很难被恰如其分地转述出来。所以规定情境即起到了衬托、反衬艺术偶像的作用,同时也起到了限制艺术偶像的作用。

三、艺术欣赏——艺术偶像呈现时的特征

(一)艺术通感特征

行家道:“好的舞蹈应该能听得见,好的音乐应该能看得见。”这指的就是艺术偶像的通感特征。优秀的艺术偶像一旦呈现,其肯定不会局限于一种艺术形式的唯一性。记得小学时候学过的一首诗《画》“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人们常常沉醉于这首诗的意蕴中:它究竟是一幅画。还是一首诗?作为一首诗它却比一幅画还要形象逼真;而作为一幅画,它却比一首诗更加意境深远。它让人在“天人合一”的和谐中忘却了这个艺术偶像的呈现形式。由于艺术源于人类的想象的天性,优秀的艺术偶像自然是融会贯通于所有的艺术形式中。这就解释了为何张旭在观赏了公孙大娘舞剑后书法技巧大增。一位编导常常借助一些唐诗宋词来刺激自己创作古典舞的灵感,同时也钟意求助于几米的漫画和音乐来开阔自己想象的空间,他的作品往往潇洒、超脱,富于想象力与感染力。可见艺术偶像的表现由于具备了通感特征。由此可以达到触类旁通的境界。

(二)审美判断特征

艺术的基本特征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导演艺术;基本特征;电影导演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F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2-000-01

1.前言

一部电影作品虽然是由演员、摄影、美术、音效、剪辑以及其他众多工作人员共同完成的,但是它的创作理念、表达方式、价值导向以及精神追求却是导演个人思想意识的集中体现。我们可以这样认为,一部电影作品所表现的一切其实都是导演个人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而电影作品只是作为一种传播工具将导演的思想散播到了社会公众之中。那么,我们会发现有的电影作品广受欢迎,而有的作品却无人问津,有的作品经久不衰,而有的作品却曲高和寡,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就在于电影导演艺术的表现方式与实现程度的不同。而电影到艺术的表现形式和实现程度并非一定要标新立异,在其一定的规则范围内显现与众不同之处才是出奇制胜的关键,而这个规则范围就是基于电影导演艺术的一系列基本特征。

2.电影导演艺术的基本特征

2.1再创作性

电影导演进行电影的拍摄是在一定的基础之上的,并不是无中生有或者完全凭借自己的主观想象完成的,这里所说的基础就是指电影剧本。[1]在一般情况下,导演通过对剧本的选择来确定拍摄的主题,然后根据拍摄主题和自身对剧本的理解以及加工创作,最终形成一个崭新的作品。在这种传统的创作中包含了电影导演的双重劳动:第一重是阐述剧本,即对剧本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进行完整的理解,这是进行二次创作的基础性工作;第二重是加工剧本,即导演在尊重原剧本基本内容和精神的基础上,根据自身对于剧本的理解和对市场的定位将剧本的部分内容进行一定的修改和添减,从而形成一个新的符合电影拍摄要求的剧本,这一阶段的劳动是导演再创作过程中最富有含金量的劳动,也是判断导演艺术价值的关键性环节,它不仅体现了导演对于剧本的理解程度,更体现了导演对于市场、观众的把握程度。随着电影市场的不断发展,当前出现了不少导演与编剧合二为一的现象,也就是说一个人既是导演也是编剧,那么这就跳过了剧本选择的环节,直接由导演一个人进行一次创作。这一情况在年轻导演中较为常见,虽然不算是新兴现象,但是剧本创作和再创作始终有所区别,还需要导演不断提高对社会生活的观察深度、优化对社会现象的表达方式,在源于生活的基础上进行电影剧本的创作或再创作。

2.2主观能动性

对于剧本的阐述离不开电影导演的个人理解和感悟,这也是进行二次创作的前提条件。如同我们翻译外文文献一样,直译和意译都可以完成翻译,但是我们会发现包含了作者的理解以及适当的删减或者添加的意译往往更能够完美地表达原文涵义,也更容易被我们用我们的文化或习俗加以理解和运用,如果单纯的进行直译则无法起到这样良好的效果。同样,导演进行电影剧本的阐述也是如此,如果只是照搬原作者的作品而不加以个人的理解,那么这样的剧本即使再优秀也可能是无法打动观众的,也很可能是苍白无力的,毕竟剧本与电影这两个作品是有本质的区别,特别是对于通过接受影像效果来理解作品的广大观众来说更是如此。[2]因此,电影导演必须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以开拓的思维理解剧本、以先进的思想改编剧本、以深刻的理解再创作剧本、以准确的定位把握剧本再创作,只有如此,电影导演才能圆满的完成电影拍摄的前期工作以便为以后的环节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也能够为电影作品的问世创造良好的前提条件。

2.3综合性

电影导演艺术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艺术门类,所谓综合并非多个艺术门类的简单相加或者单纯罗列,而是进行有效的整合使各要素之间相互取长补短,以便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从而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在整体上达到最优的效果。[3]一定的文学功底、必要的历史知识、相关的基本概念和常识、对于人际关系的协调等均是一名电影导演应具备的基本能力。除此之外,电影本身应包括的各种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及拍摄电影的过程中各个环节的设计和规定等,作为电影导演都应当充分具备其素质和能力。这也就是我们之所以说电影导演艺术缘何是一门综合性艺术门类,它不仅需要导演涉猎的范围广、领域多,更需要将这些范围和领域之内的事物进行有效的整合。所为整合,即挖掘其潜能、发挥其优势、规避其不足,使之与整体相适应,最大限度的满足整体利益的需求。众所周知,电影的整个过程包括剧本创作开始一直到电影上映之后,都需要导演的全程负责,而在具体的拍摄过程中包括化妆和道具以及演员的表演也需要按照导演的要求和理念来进行设计和表现,那么作为一部电影的中心人物和灵魂人物――电影导演必须身怀十八般武艺且样样精通,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电影作品完全处于导演的控制之中,也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诠释导演期望通过作品想要表达的精神追求和社会价值。

2.4经济利益性

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我们同样要尊重市场经济和商品经济的一般价值规律,在履行大众文化传播职责的同时也要注重物质文化建设,而且经济回报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一部电影作品被社会公众的接受程度和认可程度,而只有贴近现实、贴近生活,反映公众心理需求的电影作品才会被广大观众所接受。因此,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是不可分割的,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那么,电影导演在进行电影创作时必然要关注电影的经济利益,所谓经济利益实际上就是成本与回报之间的差额。对于电影导演来说,由于对未知风险和情况的不确定性,未来的回报只可以作为预计或者估算,而只有投资成本是导演可以在当前阶段可以把握和确定的。一般情况下,我们通常为了取得利益的最大化和投资风险的最小化,往往才采取降低成本的方法,这样的方法在电影导演艺术创作中同样可取,但是不能一概而论。[4]随着全球沟通的不断深入,各国文化也逐渐走入公众视野并被接受,相对于那些电影产业发达的国家而言,我国的电影产业还具有一定的差距,但是观众对于电影的欣赏水平与要求却是与日俱增,那么单纯的压缩成本而造成对电影质量的影响实不可取。作为一部电影作品的核心人物,电影导演要在经济利益与文化价值之间进行平衡,这也是每一个导演都会面临的难题。一是要做好准确的市场定位,既要迎合观众的口味又不能从众媚俗;二是要在准确定位市场的基础上合法合理的规避风险,最大限度降低损失的可能性;三是要在市场调查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经济投资,特别是在具有票房号召力的演员和当前先进的科学技术方面加大必要的投入。只有综合把握多方面的要素进行考量,导演才能使得电影作品名利双收。

3.结语

电影艺术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电影导演在进行电影创作时二者不可偏废。没有生活来源的艺术是无根之木,是没有生命力的;而完全沉浸在生活之中的艺术又是缺乏表现力的。如何平衡二者的关系使之达到完美的结合是电影导演永恒的课题,而在完成这个课题的过程中需要遵循电影导演艺术的基本特征,这些基本特征是我们破解课题的重要线索,也是攻克各类难关的关键提示。导演只有在深刻理解和把握电影导演艺术的基本特征的前提下,才有可能创作出深入人心的优秀作品,从而激发和推动电影事业的不断前进。

参考文献

[1]封勇.刍议电影创作中导演艺术的体现[J].时代报告,2012,(11):151.

[2]向往.电影导演技术的重要性[J].北京电影学院报,2012,(03):17-19.

艺术的基本特征范文第5篇

“环境艺术设计”所追求目标应该是创造一个综合的系统,在这个复杂的系统里,人与环境是最为重要的元素。环境艺术设计的基本特征有以下几点:(1)讲究生态环境。环境,从广义上讲,是围绕大自然生物体周边的一切外在状态,当然,人是生物体的重要组成因素,而大自然中的陆地、海洋、空气、植物、水则是构成环境艺术设计所研究的对象,人们对原生态的环境进行探索与研究,从而达到人与环境的和谐共生。(2)主观与客观的统一。环境艺术设计通过造型、光色、尺度、比例、材料、质地以及形式美的法则去营造一个适宜功能的环境,同时还要研究空气、声音、温度、气味等因素,因此,“环境艺术”既要有视觉的因素,也要有听觉的和嗅觉的因素,既是静态的,也是动态的,它是一项主客观融合的创造。(3)建筑是环境的重要载体与体现者。建筑是环境艺术设计中不容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境设计的重要表现形式。(4)环境艺术是“情”与“景”的完美统一。设计师在进行环境艺术的设计实践过程中要体现人文关怀,从而把选景升华到营造意境,最终达到环境与人的统一、真实情感与真实环境的统一。(5)环境艺术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设计师在进行环境艺术设计时,必须深入地考虑人的生活方式,并对时间、空间、气候、季节、地势及社会等诸多要素进行分析,不断调整人与环境之间的适应关系,以最大的灵活性和适应性满足使用者的个性,从而达到人与环境的和谐共生。

2环境艺术设计的个性化问题

2.1环境艺术设计的总体目标环境艺术设计的总体目标就是在追求环境设计美观的同时,又能够满足生活其中的人的各种需求,同时又不破坏环境,使环境得到可持续发展。在如今的环境艺术设计中,追求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其存在的主题元素,将生态艺术融入尽可能的融入到环境艺术设计当中,确保在不断提高人类生活环境舒适性与美观性的同时又不降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所以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常常会用到植物生态学,若想将植物生态学的原理结合自己创作的特点在作品中予以运用,就必须充分的了解植物生态学,并对植物生态学的健康性进行设计,同时对其他的设计因素进行过滤与整合,使环境艺术设计趋于完美,真正做到人民所需。

2.2风格在环境艺术设计中个性化的最好体现就是风格。在这个追求个性与张扬的时代,个性化的风格已经成为一种潮流与趋势。环境艺术设计要形成具有独特个性的风格,除了需要设计者的独特的创造力与想象力外,还需要用户本身投入到设计当中,这主要是因为环境艺术设计是面对大众的,是为用户服务的,只有用户自己本身觉得是一种享受,此种设计才算成功。并且环境艺术设计风格种类多样,像前面提到的生态型,还有大多数人喜欢的商务型或者少数者喜欢的古典型,喜好因人而异。不管怎么说,环境艺术设计中追求个性化的风格已成为不可逆转趋势。

2.3颜色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如果说风格是其个性化的最好体现,那么颜色就是体现个性化的最优媒介,同时也是设计中最难以把握的因素。在环境设计中,一定要把握好整个设计中颜色的整体性与协调性,使用的颜色应能够与人的视觉感官相结合,让人觉得舒适、平静,而不是激情、烦躁与不安。另外,环境艺术设计最大的目的就是宜居性,所以在使用颜色时,首先要确定整个环境的基调与主题,然后选择与主题相符合的颜色,在选择颜色时一定要注意主色调应是平缓而舒适的,在平缓、舒适的色彩中再加入一点亮色,注意亮色的成分一定不能太多,否则就达不到宜居性的目的。

2.4科学技术环境艺术设计个性化同时也强调艺术与科学的统一,强调将自然环境融入到人类生活当中,或者将人类生活放置在自然环境当中,但要做到这些,同时又要实现居住的舒适性,就需要运用到当代的先进技术。将科学技术融入到环境艺术设计中,使环境艺术设计充满现代化的气息,不但能够体现其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还可以为人类创造出舒适、美观的生活环境,达到了环境艺术设计的总体目标。

3总结

艺术的基本特征范文第6篇

艺术设计的本质特征是人的艺术创造,更是设计师的文化心理结构的审美外放与受众文化审美接受的共鸣。在这信息文化高度碰撞交流的时代,艺术设计以人为本的创新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将文化内涵与艺术设计更好相融合,使设计更加符合市场大众文化审美需求,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关键词 :

艺术设计 本质特征 文化内涵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童编号:1003-0069(2015)09-0135 - 02

世界经济发展瞬息万变,传播媒介日新月异的今天,艺术设计涉及的内容及服务对象有着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广阔的多样性。同时艺术设计作为独特的艺术门类,它的复杂综合性又常常使人难于给其本质特征以完美定义——经济市场、科技伦理、文化宗教等要素都能对其产生影响。而无论是设计者还是受众的审美眼光也随时因多种因素的影响在改变。面对当下艺术设计领域媚俗化、肤浅化、表象化等风气甚嚣尘上的局面,探究艺术设计本质,以及与该领域各位有识之士辨明当代中国艺术设计的健康发展之路,是本文探讨的初衷。

何为现代艺术设计的本质特征?一般观点认为,艺术设计实际上是设计者自身综合素质(如表现能力、感知能力、想象能力)的体现。但这种观点没有明确指出文化(包括民族、地域、时代文化)的影响对于艺术设计的决定作用。因而笔者认为,艺术设计的本质特征是人的艺术创造,更是设计师的文化心理结构的审美外放与受众文化审美接受的共鸣。它具有人文性、创造性与功能性等主要特征。在当今这样一个信息文化高度碰撞交流的网络时代,过分关注表象(如材质、色彩及制作工艺)的功能性艺术设计已难以称之为成功的艺术设计;而突出设计产品的人文性以及设计者创造性,是一个设计成功为受众所认可的关键。成功的艺术设计不能仅仅局限于满足客户或市场的需求,更多的时候要设计师敏锐地探求潜在不确定的需求,通过设计启发并且引导受众接受这种需求,形成新的审美心理模式,反过来促进艺术设计的改变,形成互动共鸣。在这一过程中,艺术设计以人为本的创新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对现代艺术设计的本质特征的探求,我们明确了以人为本创新的重要。但要做到这样的创新,有很多实现的途径。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把握设计的文化内涵。艺术设计中文化是土壤,生活是基石,需求是导向。由艺术设计专业的眼光来看,所谓设计是一种超越需求、超越功能、超越个体的社会文化形态。一个成功的艺术设计包含着一个民族的很多秘密,借助它,可以表达一个民族某一层面的整体性观念。著名文化人类学家马林洛夫斯基说过“在人类社会生活中,一切生物的需要己转化为文化的需要。”马克思在研究动物的活动和人的有目的的劳动之间区别时,得出美学的重要结论:‘(人也是按美的规律来制造”。奴隶社会时,已有图腾装饰的统治阶级使用的工具,充分说明其在满足产品使用功能的同时,也表达了人类对审美的追求。因此,“文化”在人类的生产劳动中就有产生美学的特质。作为美的一种艺术形式,以最初满足使用功能到与审美并重的艺术设计就与文化有着必然的联系。毫无疑问,把艺术设计的当成一种文化形态,从文化心理结构角度谈设计创新才是有本之木,有源之水。

艺术设计的文化内涵是指设计的产品所反映出的人类精神和思想方面的内容。当代艺术设计既包含工艺技术手段和个性审美意识,设计产品的接受也折射出不同社会阶段文化消费的诉求。这种文化消费诉求与审美心理模式的构建,在开始向由少数的艺术文化精英引导,广大普通人群在经历一段时间的熏陶、模仿、心理积淀后逐渐形成社会整体新的审美价值观,信息化世界大众文化审美的同一性趋势由此而来——“时尚”对于大多数受众也只是“时时跟上”而已。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艺术设计中文化内涵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审美构建的启发性

突出文化内涵能够使艺术设计紧贴市场脉搏。借由强大的信息传媒收集第一手信息,设计师或公司能够准确捕捉受众心态,并在此基础上根据地域文化、历史发展,适当超前地推测出一些隐于表象的文化消费需求,从而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出产品的审美标准,这种源于文化又适当超前的审美构建能在一定程度上启发、引导大众的审美取向。可以说,艺术设计不仅仅基于产品本身,而是设计一个文化概念;消费很大程度上不是因为商品,而是消费某种理念。如耐克、可口可乐等品牌产品宣称:“我们卖给消费者的不再是一件产品,而是一种生活方式”:一提到“LV”,我们不是想到的某些产品,而是一种与财富密切相关的高层次品位追求。艺术设计文化内涵的审美启发,正是对于受众心理审美的一次次“催眠”。其结果可能成功也可能无效,但目的都是左右大众的审美取向,取得符合自身利益的最大影响。

二 受众心理的针对性

文化内涵当然需要考虑受众心理。亚洲人与欧美的心理文化构建就相去甚远,即便是同在中国,湖南人与上海人的性格心理也有着不小差异。如果艺术设计不考虑这些因素,就有可能造成相同的设计遭遇不同的受众反映。因而艺术设计的实践必须全面考虑社会阶层不同的文化取向、年龄差异、性别收入、教育程度、性格喜好甚至属象、星座等带来的种种个体差异性——言以蔽之,要考虑受众的心理层次,再进行细致的审美角度分类,针对不同群体进行品牌概念的审美引导;通过设计传播有针对性的文化审美意识,使受众从心理上认同、喜爱设计产品;并逐步达到提到某种产品马上想到该产品的设计,此外再无其他的程度。比如一提到点读机,我们就会很自然地想到可爱的小女生,进而想到“步步高点读机”的那个滑稽诙谐的灰太狼,进而闪现出那句广告用语“so easy!”。

三 概念内涵的延展性

成功的艺术设计的文化内涵体现,应该赋予作品超出原本功能、概念之9F的审美趣味,即概念内涵的拓展创新。而这往往是设计作品最终长久被受众所认可的关键。身处于信息爆炸时代的大众,心理结构、审美趣味、喜好偏爱都时刻处于快速变化中,设计作品一经面世,其内在的概念、信息是相对稳定的。如何能在设计之始就能预见受众心理的变化方向,迎合不同境遇下的消费审美需求,是每个艺术设计师所面临的挑战。但毫无异议的是,对市场消费心理的把握,新的审美价值的传导,以及借由文化内涵的把握,深化、延展作品的概念,是“以不变应万变”的最有效方式。最经典的例子莫过于西方钻石珠宝产品在中国的推广:钻石的化学元素组成就是“碳”,其本质与黑色的木炭没有区别,也不属于稀缺资源。但它凭借设计师的设计宣传,不禁风靡西方,在中国也逐步成为婚礼不可或缺的饰品,为什么呢?因为“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文化内涵的设计植入,使钻石这个美丽石头的概念内涵的无限的拓展,形成了“钻石文化”、“钻石情节”,将钻石与真爱完全等同。有人的地方就有爱情,那有爱的地方就应该有钻石,于是这颗石头与它的近亲木炭,身份地位有了天壤之别,这就是艺术设计包装的成功典型。

基于以上原因,我们有理由说,艺术设计虽是多元的,但其文化内涵在创新中最为重要。意大利设计师吉奥庞蒂曾说过:“本土传统的设计语汇将成为一个国家设计的重要纬度。”当代艺术设计中创新不外乎民族化与国际化两种,它们从本质上说是殊途同归的。但作为当代中国艺术设计,最重要的是注重功能和形式而没有文化底蕴,努力将西方现代艺术思想和中国传统艺术思想中注重感性、象征的审美特色有机的结合。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艺术设计中民族文化的体现

中华民族5000年的文化历史积淀,具有了丰富多样的哲学美学、文化艺术、社会心理,这些都为艺术设计者提供了充分的设计元素。那一笔笔腾挪顿挫的线条,那一方方古朴厚重的古印,那一声声悠扬婉转的唱腔,那一幅幅空灵蕴藉的山水画卷,那从唐宋元明清的飘扬而来的大气风流,无不传递着中华民族独特的思维模式、语言文字、风俗习惯。而这些都能以现代形式,更简约、更抽象、更华丽地体现在当今艺术设计的方方面面。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各种艺术形象设计,无论是福娃(图1)的造型还是鸟巢(图2)的灵感源泉,无论是金镶玉的金牌(图3)创新,还是开幕式上山水画卷(图4)的展开,都凝聚着几千年来华夏文明智慧的光芒。而这些不仅被中国人所津津乐道,也给世界人民留下许多深刻完美的瞬间。

2艺术设计中地域文化的体现

中国幅员辽阔,地域之间差异明显,不同地区的文化风貌、民俗人情也各不相同。塞北的辽阔壮观,江南的秀丽婉约,西北的苍凉粗犷,西南的旖旎绮丽,都孕育了不同的文化特征。因此,在艺术设计创意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到与地域文化、宗教、民俗相结合。设计师对地域文化的了解,可简单地归纳为对地域民族文化、地域物产文化、地域著名人物、风景、建筑等文化的了解,它们对艺术设计均有十分重要的启发。如北京2008年奥运会火炬(图5),其造型创意来自中国传统的纸卷轴。作为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的纸,由丝绸之路传入西方,而纸的出现又促进了人类文明的传播。古代汉族吉祥云纹是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文化符号,被赋予祥瑞的文化内涵。而源于汉代漆器上的红色与银色产生醒目的视觉效果,在火炬上的运用又使之区别于往届奥运会的火炬设计,亦便于各种形式的媒体传播。火炬上下均匀分割,立体浮雕式的工艺设计使整个火炬高雅华丽、内涵厚重。

3艺术设计中时代文化的体现

艺术的基本特征范文第7篇

〔关键词〕地域特征环境艺术设计内在联系应用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文化之间的交流更加顺畅,各地域的文化逐渐交融,丧失了其本身的独特性。当地域文化失去了其原本的特征,完全沦为融合文化的附属物,文化的多元性以及由此带来的丰富的文明也就消失。究竟如何看待地域特征与地域文化,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难题和重点。笔者结合自身的经验,对地域特征的内涵进行了阐释,明确了地域特征与环境艺术设计的关系,分析了地域特征对环境艺术设计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地域特征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对策。

一、地域特征的内涵

地域是一定时空范围内人类活动客观载体,不论是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还是人类的社会活动,都建立在这个载体的基础上。总的来说,地域主要存在如下几个方面的特征:其一,区域性。当我们要界定一个地方的时候,我们就会用到地域的区域性特征。无论是自然生态、还是人文事件,都存在于一定的时空内。其二,人文性。主要指的就是地域文化特色,其建立在人类活动的基础上,是人类独特智慧在区域地域在全体上创造而生成的一种内在属性。其三,综合性。提及地域人们会联系到很多事物,单一的要素难以构成整个地域空间。为此,我们在看待地域的时候,应该考虑到其综合性特征。

本文所指的“地域特征”并不是指一个地域的具体特征,地域保罗广泛,不可能全然作为研究对象。本文的地域特征是在对地域前两个特征把握的基础上提出的,也就是指一定区域内的独特的地域文化。将这种独特的地域文化称为地域特征,不但具有地域的典型性特征,也将研究的范围缩小,使本文具备了研究的条件。下文所设计的地域特征也为“独特地域文化”的内涵。

二、地域特征与环境艺术设计的内在联系

地域特征与地域文化紧密相联,相互影响。地域文化是在地域开发、创造、适应的基础上产生的,本身就带有卓越的人类智慧,将其应用于环境艺术设计,不但符合当地的文化土壤、精神追求,也能够使设计方案更具可行性。通过对区域内地域文化的整合所产生的设计方案能够更好地满足地域发展的需求。可以说,只有从地域文化的角度进行环境艺术设计,才能真正符合地域发展的核心需求。而环境艺术设计活动,本身包括了对地域文化的发觉、总结、升华,并直接作用到地域,使其成为地域文化的一部分,对地域文化的繁荣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环境艺术不但是人们美化环境的措施,也是区域的人文审美、艺术发展的催化剂。总的来说,两者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地域特色文化是环境艺术设计灵感产生的源泉,环境艺术设计也丰富了地域文化。总的来说,环境艺术设计本身也是地域文化的一部分,因为有了环境艺术设计这个形式,地域文化将得到更好的发展和传承。

三、地域特征对环境艺术设计的影响

地域特征凝聚了区域的特色文化,是一个区域区别于其他区域的标志。地域特征对环境艺术设计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实现地域文化与环境艺术设计的融合。建立在地域特征基础上的环境艺术设计,不但具有深厚的物质文化底蕴,也具有独具特色的精神文化内涵。而将这两者融汇一炉的环境艺术设计,不但具有更深厚的审美底蕴,还具有更为多元的艺术表现形式。赋予环境艺术设计相应的社会属性,能够使其更好地与地域特色想合,这对环境艺术的深层次、个性化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2、优化环境艺术设计的表现形式。环境艺术设计形式指的是环境的行装、色彩等内容。将地域特征引入到环境艺术设计中,能够将地域性文化内涵、表征融入到环境艺术设计中去。当这种直观的地域性环境艺术表达被人们接受之后,必然会加深其对地域文化的认识,增强环境艺术的表现力。总的来说,地域特征不但可以对环境艺术设计的氛围产生影响,还可以将情感融入设计中,提高环境艺术设计的审美价值与艺术表现力。

3、丰富环境艺术设计的设计内涵。环境艺术设计内涵,除了设计构成的要素外,还包括设计的结构。通过地域特征的引入,环境艺术设计的内涵可以得到进一步丰富。所谓的内涵就是设计的深层次印象。设计者在对地域文化的吸收和转化过程中,本身就接受着地域文化所包括的内涵。这种内涵不但包括物质的内涵,还包括精神的内涵。将这些地域特征所包括的内涵,引入到设计中来,不但可以影响设计的形态、含义,还可以影响设计的框架结构。站在环境艺术角度来看,为了取得更好的环境艺术设计效果,加强地域文化的挖掘是必不可少的。也只有深入地挖掘地域文化的特色,才能更好地丰富环境艺术设计的内涵。

四地域特征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对策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对地域特征的内涵、与环境艺术设计的关系、对环境艺术设计的影响等有了详实的了解。在实际的环境艺术设计中,要应用地域特征,需要采取如下对策:

1、搜集和把握地域特征。在实际的环境艺术设计中,素材的搜集和整理是基础。为了对这些素材进行有效的研究,就需要对地域特征予以搜集和把握。具体来说,也就是将地域的特色文化充分挖掘出来,去粗取精,将有用的地域文化元素归集,丰富设计的素材库。在确定了素材库后,设计者还需要对区域性的独特文化进行提炼,只有经过提炼的素材,才能在确保其地域性的基础上,更具艺术价值,对当地的文化起到传承和弘扬的意义。总的来说,搜集和把握地域特征,对地域性文化的保护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根据地域文化素材设计的方案,也能够将地域特色、艺术内核表现出来,提升自身的艺术审美价值。

2、生成环境艺术设计元素。在对地域特征素材的提炼中,要不断加深对地域文化的理解,结合当地的历史背景、环境特色,将地域文化素材进行抽象、浓缩,使其成为设计元素。当设计元素形成后,设计者要将这些元素符号化,依托环境艺术设计理论、形式,使其应用到具体的环境艺术设计中。只有经过这样的认识和转化过程,地域特征才能与环境艺术设计交融。部分地域文化素材是较为抽象的,为了更好地对其进行加工,设计者应该将其具象化,并结合当地的历史文化事件、精神思想等,将其独特的地域文化元素凸显出来。

3、创新环境艺术设计形式。为了更好地将地域特征与设计融合,设计者就不能拘泥于刻板环境符号的利用,而应该深入把握地域文化,搜集更多的可用符号和文化。设计者要加强对地域文化现象的把握,深化地域文化的内涵,挖掘地域文化的本质。应用地域文化符号,并不是直观的模仿,而是设计理念和内涵的渗透。而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就需要我们对传统的环境符号予以创新,并站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角度,促进地域文化的符号化,使其更好地与现代环境艺术设计融合。通过环境符号的创新,不但可以促进传统环境符号理论的发展,还能加强对地域文化的开发,对区域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具体来说,设计者要加强对地域文化特征、本质的把握,对环境艺术设计的形式予以创新,引入更多符合地域文化符号的设计理念、形式,将地域文化的特色表现出来。

总结

本文主要阐述了地域特征的内涵,在此基础上对地域特征和环境艺术设计的关系进行了剖析,分析了地域特征对环境艺术设计的影响,并提出了地域特征应用于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对策,以期有效地丰富环境艺术设计经验,提高环境艺术设计水平。

参考文献:

[1]钱丽竹.符号学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文化表征解析[J].美术教育研究,2014(14).

[2]何礼.论环境艺术设计及其个性化[J].艺术科技,2014(01).

[3]孙天骐.论环境艺术专业人才的美学素养[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5).

艺术的基本特征范文第8篇

【关键词】戏曲;旦角;表演艺术;艺术特征

在戏曲艺术蓬勃发展的今天,行当艺术发展日益成熟,如京剧四大行当中的表演角色具有各自不同的表演特征,人物的个性与性格也各不相同。这些多样化的戏曲行当角色共同成就了别样的戏曲表演艺术风格。为了从整体上提升戏曲表演的艺术效果,就必须要结合某一行当角色特征,做好其表演艺术的专项研讨。

一、旦角在戏曲表演艺术中的重要地位

在整个戏曲表演艺术当中,旦角这一行当角色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同时在提升整体艺术表现效果方面发挥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其本身具有各具特色的表演风格以及多样化的表演流派,相应的表演演唱技艺也多种多样,既可以展现出大众化、生活化的花旦人物形象,也可以将悲剧和喜剧等不同类型的戏曲艺术都表达得淋漓尽致、生动形象,这样更有利于提升整体的戏曲表演艺术效果。由此可知,旦角在戏曲表演当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二、戏曲旦角表演艺术中的基本特征

(一)台步技巧的艺术特征台步是戏剧领域当中最基本的一种程式,也就是所谓的“走身架”,是旦角等不同行当角色表演中最基本的一种脚步行动艺术。在戏曲人物形象塑造期间,台步技巧的运用是否得当会对形象塑造以及整体表演效果产生直接影响。但是不同行当角色人物形象的台步具有不同的表演特征,并且旦角人物的性格、年龄与环境等相关因素也会对台步的具体表现产生直接影响。比如,正旦这个角色,以中年女性表现为主,相应的台步要展现出稳健这一表演特征;闺门旦角则以年轻少女形象为主,台步表演中需要展现出温柔、细腻的艺术特征,并且本身的步距也相对比较小;武旦角色以女将角色为主,台步表演中需要展现出流畅、迅捷、灵敏、刚劲等基本特征。此外,在不同地区的戏曲表演中,旦角台步也会展现出不同的表演特色,如琼剧当中旦角台步中包含着南方地区的一些风格与特色。基于此,对于戏曲旦角表演者而言,需要对相应戏曲项目本身的社会环境特征以及人物角色的性格特征等进行充分分析,在此基础上科学地确定台步,展现台步表演艺术特色,力求可以更加生动地展现戏曲艺术魅力。

艺术的基本特征范文第9篇

【关键词】戏曲;旦角;表演艺术;艺术特征

在戏曲艺术蓬勃发展的今天,行当艺术发展日益成熟,如京剧四大行当中的表演角色具有各自不同的表演特征,人物的个性与性格也各不相同。这些多样化的戏曲行当角色共同成就了别样的戏曲表演艺术风格。为了从整体上提升戏曲表演的艺术效果,就必须要结合某一行当角色特征,做好其表演艺术的专项研讨。

一、旦角在戏曲表演艺术中的重要地位

在整个戏曲表演艺术当中,旦角这一行当角色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同时在提升整体艺术表现效果方面发挥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其本身具有各具特色的表演风格以及多样化的表演流派,相应的表演演唱技艺也多种多样,既可以展现出大众化、生活化的花旦人物形象,也可以将悲剧和喜剧等不同类型的戏曲艺术都表达得淋漓尽致、生动形象,这样更有利于提升整体的戏曲表演艺术效果。由此可知,旦角在戏曲表演当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二、戏曲旦角表演艺术中的基本特征

(一)台步技巧的艺术特征台步是戏剧领域当中最基本的一种程式,也就是所谓的“走身架”,是旦角等不同行当角色表演中最基本的一种脚步行动艺术。在戏曲人物形象塑造期间,台步技巧的运用是否得当会对形象塑造以及整体表演效果产生直接影响。但是不同行当角色人物形象的台步具有不同的表演特征,并且旦角人物的性格、年龄与环境等相关因素也会对台步的具体表现产生直接影响。比如,正旦这个角色,以中年女性表现为主,相应的台步要展现出稳健这一表演特征;闺门旦角则以年轻少女形象为主,台步表演中需要展现出温柔、细腻的艺术特征,并且本身的步距也相对比较小;武旦角色以女将角色为主,台步表演中需要展现出流畅、迅捷、灵敏、刚劲等基本特征。此外,在不同地区的戏曲表演中,旦角台步也会展现出不同的表演特色,如琼剧当中旦角台步中包含着南方地区的一些风格与特色。基于此,对于戏曲旦角表演者而言,需要对相应戏曲项目本身的社会环境特征以及人物角色的性格特征等进行充分分析,在此基础上科学地确定台步,展现台步表演艺术特色,力求可以更加生动地展现戏曲艺术魅力。

艺术的基本特征范文第10篇

关键词:电影电视;综合艺术;一般特征;本质特征

在“影视艺术概论”课上,经常有学生问我:“电影电视是不是综合艺术?”查看相关资料,国内对此存在两种声音:一种声音以黄会林、高鑫等为代表,认为电影电视是综合艺术;另一种声音以周传基、戴锦华等为代表,认为电影电视不是综合艺术。正方言之凿凿,反方信誓旦旦。而看客却糊涂了:电影电视到底是不是综合艺术?

电影电视到底是不是综合艺术的问题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也是一个人言言殊、莫衷一是的问题。作为老师,我该如何回答学生这个问题呢?基于此,我不揣浅陋,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从一般特征来看,电影电视有综合性,是综合艺术

一般特征指的是“可以作为事物特点的征象、标志等”。电影电视的综合性,就是拿它与文学、音乐、美术等传统艺术相比较而显现出来的“征象、标志等”。

首先,电影电视是时间艺术与空间的综合。

意大利先锋派电影的代表人物卡努杜把各种艺术区分为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他认为,诗歌、音乐、舞蹈是时间艺术,建筑、绘画、雕刻是空间艺术,而电影则是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的综合。卡努杜的结论是有道理的。电影电视既有像诗歌、音乐等时间艺术一样在时间之流中绵延的特点,又有像建筑、绘画、雕刻等空间艺术一样在空间中展开的特点,因此我们可以把电影电视叫作“时空综合艺术”。

其次,电影电视是声音与影像的综合。

中外早期电影是没有声音的,因此我们一般称之为“活动照相”。不可否认,没有声音的电影也是电影,但这决不是完整意义上的电影。完整意义上的电影是声音与影像融为一体的电影。

以前中央电视台曾播出过一则药品广告,演的是著名演员李雪健指着光有影像没有声音的电视说:“没声音,再好的戏也出不来。”由此可见,对电视来说,光有影像没有声音也是不行的。完整意义上的电视是声音和影像融为一体的电视。

电影电视是声音与影像的综合,因此我们可以把电影电视叫作“声画综合艺术”。

再次,电影电视是视觉与听觉的综合。

从接受角度讲,各种艺术的接受方式是不同的。空间艺术作用于人的视觉,时间艺术作用于人的听觉,作为时空综合艺术,电影电视同时作用于人的视觉和听觉,因此我们可以把电影电视叫作“视听综合艺术”。

总之,电影电视是综合艺术。它的综合性基于一个事实:电影电视是多种艺术元素,比如文学、音乐、美术、摄影、表演等的综合。有人打比方说,电影电视就像一个穷亲戚,从这门艺术借点,从那门艺术借点,在借遍了几乎所有的艺术形式之后,建构起自己的艺术形式。从一般特征来看,电影电视就是这样一种艺术。

二、从本质特征来看,电影电视是整一的,谈不上综合性

我们之所以在“电影电视有综合性,是综合艺术”前加上“从一般特征来看”,是因为综合性只是电影电视区别于文学、音乐、美术等传统艺术的一个外在特征,这个外在特征甚至不能把电影电视与戏剧区别开来,也远没有触及电影电视的本质。

本质特征就是决定一事物之所以是该事物而区别于它事物的质的规定性。周传基先生说:“事物总是存在于某个系统之中的,即某个关系之中的,一旦事物与事物之间确立了某种关系,即形成一种新事物,如:H2O就是一种关系,是一个系统,而氢和氧在这一关系中所具有的作用是它们在孤立存在时没有的。” 电影电视综合了各种艺术元素,这些艺术元素不是孤立地存在、简单地杂凑――一般特征意义上的综合,而是有机地融合,形成一种新事物――是整一的,具有自己的质的规定性。

那么,电影的本质是什么呢?

法国电影批评家安德烈•巴赞认为,电影是人类追求逼真地复现现实的心理的产物。这种心理因素决定了银幕形象的真实感,决定了电影技术的完善和电影艺术的发展方向:再现一个“完整无缺的”、“一个声音、色彩、立体感等一应俱全的外部世界的幻景”。 当然,安德烈•巴赞也意识到,作为艺术的电影不可能实现对客观现实的完整摹写,因此“电影是现实的渐近线” 。安德烈•巴赞的观点是比较科学和公允的。第一,他看到了电影电视的不同于文学、音乐、美术、戏剧等传统艺术的物质基础;第二,他的观点是辨证的,既指出了电影电视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特点,又指出了电影电视永远不等同与生活本身的特点。

当然,这种观点仅仅是一家之言,像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苏联蒙太奇学派等其他电影理论家和电影流派都发表过自己的观点,因为现在看来大都存在着明显的偏颇,所以在此不再赘述。另外,“电影象其它艺术一样,它的‘本性’的概念也是发展的,因此过早地概括出它的‘本性’,或认为它有一种持久不变的本性,并不符合它的发展的历史。”

尽管对电影电视本性的探讨至今还没有结果,可是这种探讨本身足以说明,电影电视理论家们已经普遍认识到,电影电视有自己的本质特征,而这种本质特征决不是综合性。

三、结论:电影电视既是综合艺术,又不是综合艺术

在逻辑学上有一个不矛盾律:“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不能用两个互相矛盾的概念或互相反对的概念指称同一个对象;同时,对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或互相反对的判断,不能都肯定。”从逻辑上讲,我们不能说电影电视既是综合艺术,又不是综合艺术。

但是,“不矛盾率只是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即同一时间,同一关系下,对同一对象的认识不能自相矛盾。如果在不同时间,或从不同方面,对同一对象作出两个相互反对或相互矛盾的判断,并不违反不矛盾率”。从这种意义上,我们又可以说电影电视既是综合艺术,又不是综合艺术。具体来说,从本质特征上讲,电影电视是一门独立的艺术,因为它有自己独有的区别于文学、戏剧、绘画和音乐等传统艺术的质的规定性。从一般特征上来讲,电影电视又是综合艺术,即它同时具有不止一种其他艺术样式的某些特征。

这样一来,简单地认为电影电视是综合艺术是偏颇的,完整的表述应该是“从一般特征来看,电影电视有综合性,是综合艺术”;简单地认为电影电视不是综合艺术也是偏颇的,完整的表述应该是“从本质特征来看,电影是整一的,谈不上综合性,也就无所谓综合艺术”。

1994年,周传基先生在《电影电视根本就不是所谓的“综合艺术”》一文中说,“电影电视不是文学,没有文学性”,“电影电视不是戏剧,没有戏剧性”,“电影电视不是绘画,没有绘画性”,“电影电视不是音乐,没有音乐性”。 他所说的“电影电视不是文学”、“电影电视不是戏剧”、“电影电视不是绘画”、“电影电视不是音乐”是从本质特征上讲的,是对的;而说电影电视“没有文学性”,“没有戏剧性”,“没有绘画性”,“没有音乐性”则是缺乏辨证思维的。应当说,从本质特征上讲,电影电视“没有文学性”,“没有戏剧性”,“没有绘画性”,“没有音乐性”。而就一般特征而言,电影电视是具有文学性、戏剧性、绘画性、音乐性的。

注释:

1.“特征”词条。《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第1235页,商务印书馆1996年修订第3版.

2.参见李恒基、杨远婴主编的《外国电影理论文选(上册)》第45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

3.周传基《电影电视根本就不是所谓的“综合艺术”(上)》,《电影艺术》1994年第5期.

4.参见安德烈•巴赞《完整电影的神话》,[法]安德烈•巴赞著,崔君衍译《电影是什么?》,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5.安德烈•巴赞《杰作:》,[法]安德烈•巴赞著,崔君衍译《电影是什么?》,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6.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电影的本性――物质现实的复原》书名,中国电影出版社1981年版.

7.朱狄《当代西方美学》第499页,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8.姜全吉编著《逻辑学》第245页到第246页,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9.姜全吉编著《逻辑学》第248页,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10.周传基《电影电视根本就不是所谓的“综合艺术”(下)》,《电影艺术》1994年第6期.

艺术的基本特征范文第11篇

【关键词】装饰材料;艺术特征;室内设计

装饰材料是室内设计的物质基础,作为设计的物化工程作品,无论是使用功能,还是精神功能的满足,都是通过对材料的选择与构造来实现的。在当代崇尚空间文化内涵、精神意境营造的要求下,注重装饰材料艺术特征的研究,利用材料不同的特性对空间环境产生的不同影响,丰富装饰材料的艺术表现力,从而为空间意境营造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

装饰材料的艺术特征往往直接激发设计的创造动力,引导设计的流行时尚,以其本身的艺术表现力,可以界定室内空间的审美特点、意境、氛围及空间信息的传递。挖掘材料的视觉艺术特征,加以巧妙的运用,成为室内设计中材料创新应用的新焦点。

一、装饰材料的艺术特征

在造型艺术中,作为空间艺术和视觉艺术,它的审美特征在于造型性与直观性、瞬间性与永固性、再现性与表现性。艺术是主客观统一的产物,任何艺术都必然包含客观因素与主观因素,即再现因素和表现因素。作为室内设计艺术,对装饰材料的研究更是侧重于再现性与表现性的探索,从而引发出对装饰材料的艺术特征探索的方向。本文研究着力点就在于对装饰材料的再现性及表现性进行分析,探索材料对室内环境的影响机制。

室内设计离不开装饰材料的组合搭配,材料影响着人们对室内环境的视觉及触觉感受,并引发一系列的心理情绪,形成丰富的联想、深刻的寓意和象征。材料的光滑与粗糙、柔软与坚硬、色彩与光泽体现了自身的特性特征,装饰材料的组合运用可以表现某个主题、营造特定的氛围,使空间富有明显的个性色彩,传递不同的环境信息。装饰材料的色彩、质感、肌理、规格等都有它们自身的艺术特征,人们捕捉并解释这些环境信息,从视觉刺激中抽取广泛的特征,形成对环境的知觉。

二、装饰材料艺术特征在室内设计中创新应用方法

所谓创新,是指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一种过程,主要有三层含义:一是更新,二是创造新的东西,三是改变。创造性是认定一件具有真正意义上的优秀设计产品的决定性因素,而艺术设计师的能力主要表现在创意及创造性思维上。

室内设计中,当面对各式各样的装饰材料时,要运用装饰材料的色彩、质感、肌理、规格等艺术特征,去表现空间中不同的艺术审美形态,传达空间意境、氛围及情感。采用创新设计的原理,利用更新、创造、改变的法则使装饰材料遵循设计的要求,打破常规使用方法,为室内空间注入无限的趣味与魅力,满足个性化的审美需求。

(一)对装饰材料的图形组合进行创新设计

运用装饰材料的色彩与肌理特征,在室内设计中首先于材料的图形组合上进行创新设计的探索。装饰材质表面的色彩和肌理本身就富有变化,尤其是善于形成图形元素,营建出装饰材料的表面图形构成。最常用的构成手法有重复、夸张、对比、韵律等。

装饰材料采用一个单元形,以不同的方向变化使用,按照一定的规律组合,形成表面图形的构成。也可以用一个或几个基本形重复组合,形成材料表面图形的再创造。亦即打破原有的单元基本型固有的视觉元素,重新组建成具有设计意味和设计目的的图形,传递出原基本图形所不具备的新的理念或视觉感受。

(二)装饰材料的质感转换创新设计

装饰材料的质感体现出事物的真实性,是视觉艺术的再现性特征。创新的途径则应该把握其表现性的特征,运用“改变”的创新手法进行设计创造。例如使用传统建筑中常见的材料―瓦“瓦”的质感是硬质的、冰冷的,如果将“瓦”的质感通过艺术创新的手法转变成柔软的、温暖的,那将会突破常规视触觉感知的框架,引发观众全新的审美意境,可以设想将瓦大面积的按照曲线排列,使其整体面貌超越单独形态的质感而以集合体的面貌呈现柔软如丝绸般的质感。这就是装饰材料的质感转换设计,亦即将其原本的质感特征通过排列、变化,集合成另外一种相反的材质感受,从而达到创新的设计体验。质感创新的转换往往更能提升材料在艺术表现力的力量,增加其对环境信息、空间情感上的表达。这是对装饰材料的“规格”特征加以运用的结果。

“转换质感”的创新设计还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理解及实践。根据装饰材料的艺术特征分析,一种材料包含了色彩、质感、机理、规格等特性。笔者的经验是保留事物的大部分属性,而改变其中某一种属性,往往会得到出人意料的设计结果。例如:以“竹”为表现对象,保留其色彩特征、形态特征,而改变质感特征―用金属质感的材料来塑造竹,亲近自然又不失时尚感,突破性的达成视觉及认知上的艺术张力。

(三)对自然形态的模拟与再现

大自然是视觉艺术创作的根本源泉,人类艺术实践往往直接来源于自然现象。例如音乐的节奏就直接来源于心脏跳动的脉动,而音乐本身则是随着人类劳动的发展,逐渐产生了统一劳动节奏的号子和相互间传递信息的呼喊,形成了原始的音乐雏形。

对自然形态的元素进行提取性模仿,经过再设计、再加工、再创造等技术手段来完成创新的设计,形成自然形态的真实再现,是室内设计在装饰材料应用上创新的重要途径。北京奥运会主会场“鸟巢”就是这一理念的代表作品。而类似的设计思路在室内设计中也得到广泛的应用,如题为“龙卷风”的餐厅室内设计,既通过空间形态模拟龙卷风的视觉形态,更是运用材料的色彩特征、质感特征模拟与再现了龙卷风漫天风沙的意境。

总之,室内设计是以装饰材料为基本媒介的艺术创作活动,需要满足人们日常生活中不断提高的文化艺术需求和使用功能需求,研究装饰材料的艺术特征,掌握其规律与表现手法,对装饰材料进行艺术设计创新,势必对室内设计产生巨大的影响。装饰材料的创新设计有利于增强空间情感、意境的艺术表现力,从而创造出既舒适、和谐,又具有独特个性的室内空间环境。

参考文献

艺术的基本特征范文第12篇

关键词 CAD Pro/E CAPP系统

中图分类号:TP3911 文献标识码:A

随着CAD技术的发展,现在的很多企业开始使用三维CAD技术来进行零件的设计,把CAPP构建在三维CAD体系上,形成CAD/CAPP集成系统,是当今CAPP技术的发展趋势 。CAPP系统开发的难点是零件加工工艺的灵活性以及工艺方法的开放性 。但是,零件基本型面的加工方法和方案是基本稳定的,如果能够对基本型面的信息进行采集,那么CAPP系统的基本型面的加工比较容易解决。本文所介绍的CAPP系统是以Pro/E为开发平台,充分利用其强大的特征造型功能,实现零件的特征自动识别与提取,确定零件的加工工艺路线。

一、系统的构成

(一)系统规划。

CAPP系统的总体结构如图1所示,设计遵循以下原则。

1、基于特征设计的方法构建零件设计模型。采用特征设计是实现自动提取的前提 。在特征识别时,难免会遇到对低层几何信息的分析与识别。但只要建立以特征为单元的几何机制,就可避免出现特征识别的困难。

2、采用CAPP专家系统自动确定最佳加工路线,提高加工的智能化水平。利用Pro/E的实体造型技术具有对零件多方位特征描述的特点,定义各加工表面特征的数据结构,定义加工特征库。通过访问工艺知识库,人机交互输入参数、确定所需特征的几何信息和工艺信息。经筛选、优化确定最佳加工工艺方案,生成机械加工工艺模块,导出机械加工工艺文件。

(二)系统构成概述。

1、Pro/E的特点。

美国PTC公司开发的机械设计自动化软件Pro/E,其CAD设计系统具有基于特征建模、全参数化驱动设计和单一的数据库等特点。在几何形状上,提供了常用的工程特征,如孔、槽、倒角、倒圆角、筋和壳等,以及用户自定义形状特征和组合复杂形状特征,如各种弯面造型、零件抽空、三维式扫描造型功能、多截面造型功能、薄片设计和其他组合形状特征,允许用户提出表面粗糙度和形位公差要求 。

在零件材料上,Pro/E提供了一个材料库,并允许对其进行操作,修改材料库的内容。在设计过程中为零件设计提供了全面的设计信息 。

2、特征提取模块。

零件信息模型内容必须涵盖零件设计、工艺和制造等方面的信息。一般将零件特征信息归为五大类:造型特征、精度特征、技术特征、管理特征、材料及热处理特征 。Pro/E特征提取模块功能强大,可以提取所需的造型特征、精度特征信息,如图2所示。

现以支架类零件的CAPP应用为例,说明本模块的工作过程。支架类零件的加工,主要是面和孔的加工。面是重要的加工特征,但并非所有面都需要加工,因此,对于需要加工的表面提取,采用鼠标选择方式。面的数据提取如图3所示。通过鼠标拾取可获得面的边界和面的特性(平面还是曲面),通过人机对话方式输入加工技术要求,完成面的特征提取。

孔的类型很多,虽然类型各不一样,但都具有回转面的几何特征,以普通圆柱孔的特征提取为例做分析。在Pro/E中每生成一个特征孔,在Pro/E软件的零件模块中,系统将自动为该特征孔生成一条从属于该孔的轴线,即使两孔完全重合,或轴线具有重合的位置关系,两条轴线不会合二为一,而是独立存在。

对于支架类零件,面和孔的信息确定后,其加工的主要信息即可确定,并运用交互特征定义的方法来进行局部信息的补充及校核,由基本型面加工库以及工艺知识库共同运算,生成机械加工工艺。

3、工艺生成模块。

(1) 确定加工坐标系子模块。零件建模同时产生一缺省坐标系。在特征提取时,特征的所有几何尺寸都是以此缺省坐标系作为基准,此缺省坐标系在加工中与加工坐标系可能不一致,因此,需要建立加工坐标系。此模块的作用就是拾取加工坐标系,生成变换矩阵。

(2) 确定加工面子模块。

采用人机交互方式,用鼠标拾取加工面,确认后从Pro/E的统一数据库中,调用先前在特征提取模块获取的加工信息,在此模块中通过工艺知识库确定加工方案。

(3) 加工工艺路线生成模块。

以创成为主,人工干预为辅,生成零件加工工艺路线。就支架类零件特征加工来说,在各表面生成加工方案的基础上,以主要加工面为主干线,结合工艺知识库,在主要加工面工序子模块中生成主要加工面的工序,将其他表面的加工工序通过工艺知识库的筛选和优化,共同生成整个零件的加工路线模块,最终完成整个零件工艺文件,如图4所示。

加工方法的确定是通过知识库分析、整理得到的。依据型面类型、精度等级及表面粗糙度等加工要求,即可生成与此相对应的相对固定的加工路线的加工链。加工链是加工某类表面所要采用加工方法的总和。加工链同时给出了特定型面各种加工方法在工艺路线中的先后顺序。对于特定型面在咨询该知识库时,通常只是一种规则被合理地触发,从而找到相匹配的加工链。

(4) 工艺知识库。

工艺知识库由工艺资源库和工艺规则库组成,存放领域的专家知识及规则形式,通过从零件中获取的几何信息和非几何信息,结合工艺规则提供最佳的工艺决策方案,同时将知识库设计成开放式,用户可以不断地存放新的工艺知识。对本系统使用越多,工艺库知识就会越丰富。知识库与任务紧密相关,根据用户群的使用领域按层次规划,对不同的知识进行分层,以便更好地进行组织管理和运用知识,形成开放式结构化的知识库。各个模块之间相互独立,并作为Pro/E的子模块,与Pro/E软件集成在一起,以菜单的形式出现。

二、结语

利用Pro/E的特征造型模块对零件特征信息描述详细的优势,开发了一种基于零件特征设计的CAPP系统,实现了从设计特征到制造特征的自动识别与提取,成功地解决了从CAD信息向CAPP系统的转换,实现了CAD与CAPP集成。

(作者单位: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注释:

陈桦,何明格. 计算机支持协同工作的 CAPP 系统的研究. 制造业信息化,2007( 8) :123 ~126.

范细秋,王维,束建芳.基于Pro/E面向数控加工的箱体零件CAPP系统.现代制造工程, 2007(9).

吴卓,李田田.基于Pro/E设计模型的制造信息提取技术的研究.机电工程技术, 2006(12).

蔡庆增,孙苓生.基于技术的智能抄表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电气应用, 2006, 26(3):113-116.

艺术的基本特征范文第13篇

图案造型的审美特性释解 图案造型的审美特性释解 :艺术试论 美的追求与人的解放 我对美学方法、学科定位及审美价

图案造型的审美特性释解 更多 精品源自 3 e d u 试 题 因拙出古、因古出简的审美特征

(一)因拙出古、因古出简的高度概括与抽绎苗族图案纹样具有高度概括的特征,这并不能解读为表现手法的简单,相反,高度提炼与概括形象,使之纯粹化是几千年来苗族艺术史的积淀,体现出苗族艺术因拙出古、因古出简的高度概括与抽离的审美取向。苗族图案造型中常见的有龙纹、鸟纹、鱼纹、蚕纹、回纹等,尤其是龙纹、鸟纹与回纹(云雷纹),虽然与中原艺术图案存在造型上的酷肖性,但是造型的审美趣味是完全不同的。毫无疑问,苗族图案的审美趣味与神话是密不可分的,苗族图案中的鸟纹样反映的基本上是对鹡鹆鸟的崇拜,但是由于鹡鹆鸟的形象在传说中并无明确限定,所以在实际图案概括上,往往出现多元化的形象特征,苗族艺术家往往汲取孔雀、锦鸡等的造型特征,加以形式上的参考与糅合,却并无统一的审美要求,反映出苗族图案审美中自然、原始、随意的审美特征,它并没有中原相对一元化的造型和审美标准那样严苛。造型的抽离主要体现在对动物形象元素,进行着超象化的变形夸张和抽象概括,例如苗龙造型与任意动植物进行结合,从而形成牛龙、鸟龙、蝴蝶龙、蜈蚣龙、蛇龙、树龙、蚕龙、人头龙、虎龙、鱼龙等怪谲而动人的形象。苗族装饰图案从艺术美学的角度看,比中原地区的审美趣味更具有因拙出古、因古出简古格厚重的审美倾向。(二)因拙出古、因古出简的苗族女性装饰图案因拙出古、因古出简的苗族女性装饰图案主要体现在何处呢?苗族女艺术家通常更专注于点、线、面与色彩搭配是否合乎规范与美观的搭配,这更加接近艺术创造的本质。由于苗族社会经历了较长时期的母系氏族社会遗存,苗族妇女对家族事务与艺术传统的影响力是汉族妇女不能比拟的。这些社会学特征也同样反映在了苗族图形艺术中,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在图案的构成方式中得到论证。苗族图案艺术中的人物或动植物形象都通常具有圆弧的外轮廓,具有柔软的形象特征,气氛是追求和谐愉悦的、不具有侵略性的主体在创作中的意志比表现客体更占有绝对的支配地位。这种女性艺术的特征同样可以见于中原地区的剪纸艺术,剪纸艺术作为主要是女性参与的活动,曾深深地影响过西方立体派的发展。剪纸作为刺绣之前的准备工作,并不是中国的主流艺术形式,同男性艺术中或雄奇或秀美的艺术审美形式也存在很大的不同。由于女性本体特征和社会特征所限,苗族女性艺术家大多根据装饰特征要求,结合苗族地区的苗歌文化等日常文化经验,进行大小与形体的安排,她们去除了男性艺术中令人畏惧的形象特征,更多表现出一种母性的柔和与亲切的艺术审美趣味,这样反而让装饰图案具有古拙简率的民族女性装饰韵味。但几者间存在着共通的地方,便是它们都来自于传统艺术史的逻辑体系之内,因此无论作为女性艺术的剪纸还是苗绣,它们的视觉审美中都无所不在地渗透着古拙、简单、朴素,正是因拙出古、因古出简的集中体现。重复是设计图案常用的一种基本手法,苗族图案通常都惯于使用重复这一基本手段。但是,应该注意的是,在苗族图案中的主要形象中,重复手法使用得极为频繁。这应该说与女性艺术中不突出对比而重视和谐有密切关系。而且重复手法的使用,始终调和在女性艺术的整体审美基调——拙古、简率之中,因此,凡是我们可以发现在苗族女性艺术家所创作的装饰图案中,无论造型形式如何变换,始终控制在或圆形或方形或三角形的原始构图形式之内,随着几千年的苗族艺术史发展而依然亘古不变,信守着那份古拙而又简率的审美情怀。这种审美特征于作为他者的我们来看或许是单纯的、简单的,但是对于苗族艺术的审美范畴来说却是华丽、厚重与完美的。除此之外,苗族图案风格造型中还有鲜明的古拙、简率的寓意特征,这是与苗人的审美需求密不可分的。

因拙出古、因古出简的图案造型寓意转换

(一)因拙出古、因古出简的娱神寓意特征苗族图案艺术走向娱神寓意特征的体现主要包含四方面的内容:首先是族父崇拜。在苗族图案艺术的题材中常常出现某些龙形象像怀孕一样掏空来放置人的形象,不是代表龙把人吃了,而是代表人驯服龙、战胜龙的骑龙形象,而这基本上都是赞颂姜央这一苗族传说中人类祖先的光荣事迹,又如纪念蚩尤的部分,传说蚩尤部落的图腾是龙、鸟与枫香树,而炎黄联军抓住蚩尤后以枫香木作枷锁锁住蚩尤以羞辱三苗,这些图腾纹样在苗族服饰图案中流传至今。其次是围绕农业生产、生殖崇拜与消灾祈福等意象的鬼神信仰,苗族崇拜龙和牛,农业意象是龙主水、牛主力的本体意识功能化、具象化。苗族鬼神不分,万物有灵的观念下,信奉的鬼神数量多不胜数,且每一种都有专门的剪纸神像、祭品、祭祀方式和祷词,而苗族相信鬼神有善恶之分,使用正确的方式对待,就有良好的祈愿消灾效果。再次是有关图腾崇拜的范畴,在苗族人民的图腾形象中,是以多个形象组合在一起表现的,苗族人民对图腾形象的表现是可以多个同时出现的。最后是对巫术祭祀活动进行装饰,增加神秘的氛围,最常见的是在鼓藏节等苗族重大节日中的装饰运用。通过以上分析,可以显见古代苗族的图案造型寓意深受本民族的文化传统辐射,其审美取向和实际功能都是文化史带给其的深深烙印,无论是族父崇拜的寓意指向还是图腾形象中的寓意择取,都没有脱离古拙、简率的统一寓意指向而泛化为娱神。但是,随着本土化艺术的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古代苗族艺术娱神的寓意指向也在因拙出古、因古出简的统一形态下,逐渐发生从娱神向娱人寓意的转换。(二)因拙出古、因古出简的娱人寓意特征转换在苗族艺术仪式性的发展史中,艺术也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剧,发生着转换,即便如此其因拙出古、因古出简的美学基调仍占有支配地位。黔东南苗族图案艺术这种“艺术的衍生品”逐渐减淡或脱离原有的巫术意味,不断增加了“娱人”的意味。我们或许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因拙出古、因古出简的苗族艺术观念正是黔东南苗族装饰图案造型的依据和目的。这些我们均可以在黔东南苗族的图案风格类型和审美特征以及因拙出古、因古出简的图案造型寓意转换中搜寻到苗族艺术家在图案造型艺术上对这一审美特征的终极探索。

艺术的基本特征范文第14篇

关键词:博物馆 陈列设计 艺术设计

随着社会文化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博物馆的需求已经不仅局限于增长历史和文物知识,而逐步转向以休闲和观光为主。因此,博物馆作为丰富藏品的信息集散地,应重观众对这些信息的感受。时代对博物馆提出的新要求,博物馆的陈列设计应当把教育、展示和娱乐三个因素有机结合起来。博物馆这个文化和科学的古老殿堂也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而不断充实和改变自身的职能,重新展现出它新的职能,重新定位它在社会服务中的坐标。

博物馆陈列设计属于觉传达设计的范畴,它从立体、平面、环境和空间等多个角度,运用实物、音响、图片、色彩等多种听语言,广泛追求觉传达设计的目标。在《中国大百科全书》中,把陈列设计定义为“根据陈列主题要求,在陈列目标的指导下,对陈列内容进行构思、确定陈列总体要求和艺术风格,并运用各种科技和艺术手段组合各种陈列品的工作。”现代陈列设计已发展为一门专业性很强的综合学科,具有自己的基本要求和专业特征。

一、博物馆陈列设计的基本特征

博物馆陈列设计与“纯美术”的创作有着本质的区别,它要设计的是一个集教育、汇集、审美和信息制造、传播于一体的综合展示系统。这一设计过程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基本特征

(一)、博物馆陈列设计具有双重思维的特征

博物馆陈列设计具有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双重思维的特征,二者,既矛盾又统一。形象化是博物馆陈列设计的最基本特征,如果博物馆的陈列设计不能从形象感官上打动受众,那么即使展览对象具有很深的内涵,也无法被受众接受。然而,形象化的特征只是做到了陈列设计的第一步,在绚烂多彩的形象展示的背后是其内在的逻辑联系和文化链条。因此,博物馆陈列设计要想深刻的影响受众,在做到充分形象化的基础上,还要挖掘展览品内在的逻辑联系。

(二)、博物馆陈列设计具有多维性的特征

博物馆陈列任务十分庞杂,涉及学科知识及其广泛。从不同的角度,对博物馆的陈列设计有着不同的理解。因此在博物馆进行陈列时,必须考虑其多维性特征,进行多方面的考虑,抓住其主要任务和基本矛盾。

《三)、博物馆陈列设计具有综合艺术的特征

首先,博物馆陈列设计具有时间艺术的特征。时间是博物馆展品陈列要考虑的最重要、最基本的元素之一。其次,博物馆展品的觉形状是展品的外在特征,在博物馆陈列设计中要首先考虑展品以何种觉形象展示出来。第三,博物馆展品陈列设计还具有影像艺术的特征。博物馆的展品是在一定光线中展出的,因此造型艺术必然带有影像的特征。值得注意的是,这三个综合特征并不是独立分离的,而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二、博物馆陈列设计的基本要求

陈列展览是博物馆面向社会展示藏品,是把文字的内容方案变成形象的陈列展示内容的一种展览形式。在整个筹展过程中,陈列设计是系统的、整体的、目标明确和充满创意的。

(一)博物馆陈列设计的总体要求

博物馆陈列设计的总体要求,是以建筑场地为出发点,以陈列内容和展品为对象,是对陈列内容和形式的总体构思和全面规划,以保证陈列艺术形式的完整统一。陈列内容决定它的艺术表现形式。陈列艺术设计应根据陈列内容的需要,最大限度地体现展品的艺术形态和特色,使其达到形式和内容的统一和谐,才会得到广大观众的认可。一个成功的陈列设计,应该具有独创性,突破传统的陈列思维模式,并且做到个性鲜明,主题突出,创造出合理的空间环境和高雅的艺术品位。

(二)博物馆陈列设计的内容和理念要求

陈列设计大体分为陈列艺术设计和陈列大纲编写两大部分。陈列大纲是陈列主题的具体体现,是主题条目按时间顺序、逻辑关系、地域方位具体排列穿插使其成一个形象的剧本的过程。陈列大纲编写,主要是对陈列内容的结构处理,是内容编辑阶段的中心工作。陈列艺术设计,涉及范围包括陈列设施、展品放置、展厅环境和参观路线。陈列内容设计主要是考虑陈列主题的提炼、陈列目标的设定、陈列信息的传播,以及与观众的交流互动;陈列艺术设计也注意到陈列目标和陈列主题的价值判断,力求用色彩、空间、形象来表达展品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力图用觉传播手段来表达陈列深层次的情感和态度。

陈列是博物馆三大职能之一,是衡量博物馆质量的重要标准,也是展示历史遗存和研究成果的窗口。现代博物馆的理念也正从“以物为本”朝着“以人为本”发生时代性的转变。过去博物馆的工作是以藏品的研究为重点,以藏品为核心,而现代博物馆的一切中心是观众,如何用古老的收藏讲述最现代的故事”是博物馆服务社会、面向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注重展览效果、努力创办精品展览的今天,那些题材类同、没有特色、缺乏创意、布置平淡的展览已经无法吸引观众。

参考文献:

【1】朱琳.博物馆陈列的美学特征和教育途径[J].中国博物馆.1989年04期

【2】沈柏春.论博物馆陈列设计与观众的因素[J].中国博物馆.1990年03期

【3】陈开宇.尊重传统 继承创新――浅谈中国地质博物馆陈列特点[A].中国科协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西部科普场馆建设与发展[C].2005年

艺术的基本特征范文第15篇

王 斐,女,河南安阳人,河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讲师,博士,主要从事当代艺术研究。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1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俄罗斯当代艺术研究》(项目批准号:12YJC760080)阶段性成果。

第三届莫斯科双年展作品

俄罗斯地跨欧亚两洲,而且领土大半位于极北苦寒之地,这种独特的地域和气候特征在长年的积累下形成了俄罗斯独特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这二者在艺术上的反映就是具有鲜明特色的俄罗斯艺术。长期以来,俄罗斯艺术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向前发展,呈现出愈发多姿多彩的现代艺术特征,自2005年开始在莫斯科举办的国际艺术双年展正是这种艺术的最佳展示窗口,从每届双年展的特征和发展变化从可以管窥到俄罗斯艺术的发展轨迹和发展方向,让人从中了解到俄罗斯艺术的独特魅力。

一、五届莫斯科国际艺术双年展的特色概述

(一)艰难的起步――第一届莫斯科双年展

2005年,第一届莫斯科国际艺术双年展拉开了帷幕。总体来说,这届双年展算是成功的,其不仅为未来的双年展奠定了基础,更是俄罗斯艺术获得国际化认同的第一步。但是作为包含有尝试和摸索目的的第一届双年展来说,展览的创新精神和探索精神都存在明显的不足,未能摆脱俄罗斯传统艺术脾气暴躁、官僚色彩浓厚等缺陷特征的束缚。此外,这届莫斯科国际艺术双年展也并未能发挥出双年展这种展览形式那强烈的国际化特征,受政治因素和国内条件所影响,一些原本预定邀请的国际重量级艺术家基本都未能到展。另一方面,俄罗斯本土和独联体国家的艺术家数量稀少,这令俄罗斯本土的艺术特征在双年展中也显得很是稀薄。总之,第一届的莫斯科国际艺术双年展具有艺术特征不够鲜明的缺点。

当然,瑕不掩瑜,第一届莫斯科国际艺术双年展即使有不少缺陷和遗憾,但依然不能改变其艺术展览窗口的本质,以“希望的辩证法”为主题的众多艺术品在这届展览上为俄罗斯乃至世界的艺术发展留下了一定的影响。相比现实风过于浓厚的俄罗斯传统艺术,展会上的许多艺术品虽然风格依旧晦暗,但起码透出了希望和生机的萌芽,这种艺术风格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俄罗斯艺术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因社会主义理想幻灭而被破灭风格垄断的局面。另外一方面,这届双年展令现当代艺术更多地走进了俄罗斯民众的视线,或多或少地提高了民众对现当代艺术的认识和接受程度,这对现当代艺术未来的进一步发展是有利的。

总之,虽然第一届的莫斯科国际艺术双年展在艺术本身上也有一定的价值,但这价值远不如其作为俄罗斯现当代艺术的发展契机和迈向国际化进程的起始这两点来得重要。

(二)多元化的发展――第二届莫斯科国际艺术双年展

也许是吸取了上届双年展艺术特征不够鲜明、展览基调过于单一的教训,第二届的莫斯科国际艺术双年展从主题上就呈现出多元化的艺术倾向。“注解:全球政治、市场、遗忘”这一主题本身就包含了多元化和特征化对立统一的特性,无论是全球政治还是市场都是具有国际性意义的主题,但关键的“注解”一词则有相当强烈的主观性,这就要求艺术家们以各自的视角去审视全球政治,解读当代市场,从多元化的角度表现世界的森罗万象。可以说从主题来看,这届双年展有了明显的进步。首先,它摆脱了许多俄罗斯传统艺术展的束缚,将目光投向了世界;其次,它找到了一个巧妙的主题切入点,既指定了统一的内容主题,凸显了展览的主题特征,又解除了艺术表现方向的限定,让艺术家们能够自由发挥,借助艺术家们彼此视角、艺术风格、思想形态的差异性展现出世界级大规模事相的多元化特征;最后,这一主题本身具有重新审视当代艺术在世界背景中的地位和意义的作用,只要这一作用能够达成,相当于既向世界宣扬了现代艺术,也为艺术家们明确现状起到了反馈效果,换言之,第二届的展览具有更强的功用价值。

事实上,除了主题,在组织策划方式和实际的展览内容上,本次展览的多元化特征也被充分发挥了出来。在策划方式上,组织者只提供意见,实际的策划方案是由独立的策划人或策划组决定的,而且提出的策划方案不只一种,这种组织策划方式洗刷了第一届双年展尚未完全褪去的官僚干涉色彩,令展会呈现出一种更加自由活泼的氛围。在展览内容上,本次展览超过90位的艺术家都为全球政治、市场和遗忘做出了具有自身主观意味的注解,令展览本身犹如一个万花镜,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就会有不同的观感,尤其是8位特邀艺术家的作品,对整个展览起到了架构和梳理作用,令展览构架虽繁杂却不混乱,呈现出一种清晰明确的形态。自由的氛围和独具特色的展览内容提升了整个双年展纯粹的艺术价值。

本次展览最大的缺憾在于,虽然更好地发挥出了双年展传统的国际化特征,但俄罗斯似乎依然没有认识到自身举办展览的东道主优势,对本国、本民族的优秀艺术特征发扬和发掘都不到位。虽然具有多元化的艺术价值,但让人认识不到与他国的双年展相比有什么独特之处。

(三)传统与现代的交错――第三届莫斯科双年展

第三届的莫斯科国际艺术双年展终于将对俄罗斯艺术特征与艺术风格的表现和发扬推上了重点,甚至可以说放在了首位,但很遗憾的是,这届展览的平衡并没有找好。首先,这届展览并无明确的主题,只有一个名为“反对排斥”的口号,这个口号让展览的氛围整个呈现出一种激进性,这种氛围一定程度上压抑了双年展的国际化特征。其次,这届展览的许多艺术作品是对老作品的一种重构和重新演绎,虽然从中体现出浓厚的传统风味,但并非所有的作品在艺术意向上都能跟上激烈的时代变化,尤其是许多老作品的批判色彩非常强烈,这令许多外国人甚至俄罗斯本土的青年人难以理解。最后,展览的艺术品大多没有找到俄罗斯艺术和世界艺术的接入点,给人一种俄罗斯风格的当代艺术似乎脱离世界艺术潮流独自存在的错觉,最明显的体现就是,许多艺术作品如果不配以详细的解说,外来的人们根本就看不懂。

当然,这届双年展绝非一无是处,其正面价值可以分为几方面。从主观情感上来看,这届双年展为人们提供了重温许多旧日经典艺术作品的机会,同时使人们意识到这些作品在现代的价值取向和艺术观影响下会展现出何种风貌。从功用价值来看,这届双年展让艺术家们认识到从传统和现代的艺术交错中提取平衡点的重要性,并了解到传统艺术品的特殊价值。从发展角度来看,这届双年展的兴办,起码说明展览的承办者们认识到了东道主优势的重要性,为之后莫斯科双年展的发展方向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四)与世界的相互影响――第四届莫斯科双年展

一方面吸取了前三届双年展的成功与失败经验,另一方面受到俄罗斯国力复苏的影响,第四届的莫斯科国际艺术双年展可以说在各方面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首先,从“改写世界”这个主题来看,展览的举办者们如同第二届一样找到了一个具有优秀平衡性又能实现对立统一的主题切入点。“改写世界”的涵义是多方面的,这个主题能够从艺术与世界、国家与世界、地域文化与世界文化、俄罗斯的艺术特征与世界的艺术特征等多重角度进行切入,为艺术家提供近乎无限的发挥空间,却又能在主题上呈现出统一性。其次,从俄罗斯自身东道主特征的体现上来看,这届双年展为了避免第三届展览的弊病――展现俄罗斯艺术特色的展品独立风格过强,缺少与世界的切入点――将目光从传统艺术品的再构造转移到了对新事物的探索上。将艺术的新颖特征与呈现融合化的世界思想潮流当作俄罗斯当代艺术和世界当代艺术的接入点,让人们从共性上了解俄罗斯独具特色的当代艺术,再进一步从中发掘俄罗斯传统文化艺术在其中的积淀。最后,主办方开始重新界定自身定位,总策划人从原本的引领者、主导者转变为平台的提供者,令莫斯科双年展愈发显示出自由化特征,更多地具备了艺术的生机与活力。

(五)世界的光芒――第五届莫斯科国际艺术双年展

第四届莫斯科国际艺术双年展的成功令世界对莫斯科国际艺术双年展愈发看重,这为第五届双年展的举办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于是以“更多光芒”为主题的第五届双年展在延续第四届优点的前提下绽放出了更璀璨的艺术光芒。这一主题将双年展的基调定在了对世界联系和世界特征的表现和反思上,艺术品的内容开始展现出更多的空间性与时间性,可以说,这种发展是世界融合的一个侧面体现。现实中的社会问题、政治问题、文化趋势、思维模式被以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艺术构思下的认知形态投入双年展所提供的独立时空背景,通过世界这个光源折射出无数的光芒,这些光芒中既有俄罗斯风味的艺术认知,也有国际上多种多样的艺术诠释,但它们都在被无限放慢了时间的空间内化作了一种相对统一的美学呈现。因此无论从艺术价值的角度来说还是从功用价值的角度来说,第五届的莫斯科国际艺术双年展都为世界艺术留下了浓厚的一笔。从艺术价值的角度来说,不仅展览上各个展品的艺术价值极高,更关键的是,展览会本身也化作了一件具有重大意义的艺术品,这在世界的众多双年展中也是较为难得的。从功用价值的角度来说,这届双年展不仅展现出了当前世界的当代艺术特征,而且从一个独特的角度重新诠释了这个特征,这对当代艺术的发展有莫大意义,更为未来的双年展提供了举办模式的切入点,具有长远的现实意义。

二、从五届莫斯科国际艺术双年展的发展变化看俄罗斯艺术的发展轨迹

(一)莫斯科国际艺术双年展体现出的俄罗斯当代艺术特征化发展轨迹

无论是哪国的双年展,都对本国的当代艺术发展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俄罗斯当然也不例外。从上述的双年展举办过程可以看出,俄罗斯的当代艺术正逐渐摆脱原本封闭、独立等特征,具有俄罗斯本土特征的当代艺术开始逐渐为世人所接受,而艺术本身也开始接受外界的影响。激进主义特征在俄罗斯的当代艺术中缓缓淡化,取而代之的是多元化价值观在俄罗斯艺术家的手中呈现出了俄罗斯文化的独有风格。

(二)莫斯科国际艺术双年展体现出的俄罗斯当代艺术国际化发展轨迹

如上文所说,俄罗斯的当代艺术随着双年展的促进和影响完成了自身特征的褪变和发展,而且实现了外来艺术观的本土特征化,这种发展本身就包含了国际化发展的内涵。艺术无国界,但是会随着人们主观意识的不同展现出不同的国家和地域特征,这种不同特征的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正是当代艺术国际化发展的主要模式,第四、五届的莫斯科国际艺术双年展都把主题放在了对国际背景下不同艺术观的折射上,这正是俄罗斯的当代艺术投入国际化发展大潮的最好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