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科室管理能力范文

科室管理能力范文

科室管理能力

科室管理能力范文第1篇

1目的意义

2010年两院整合以来,各行政职能部门在医院发展建设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但随着医院规模的壮大和各项工作的深入,院党委认为通过建立职能科室考核机制以进一步强化行政职能科室的管理服务意识和执行力已是当务之急。为此,医院抓住机会,不断强化职能科室的管理服务意识和执行力,力争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服务型管理团队。结合年初签订的科室工作目标责任书,医院制定了职能科室工作能力测评表,主要以临床、医技科室、后勤班组对职能科室的工作质量、办事效率、服务态度、全局意识、组织管理情况为考核重点,每季度对照标准逐项打分,并将考核结果在一定范围内予以公示。

2主要做法

2.1精心策划,力求客观如实

2.1.1被考核对象:办公室、人事科、财务科、审计科、医务科、护理部、门诊办、科教科、信息科、药事科、医保办、预保科、感管科、器械科、总务科、保卫科、物管办、档案室、组织科、宣传科、团委21个机关职能科室。

2.1.2量化测评项目:对履行职责、执行有力、主动服务、严格管理、以身作则、遵纪守规、处事公正、廉洁奉公、团结协作、学习氛围、创新举措、工作实效等12个方面进行量化评分,最高分5分,最低分0分。每一项中,4~5分,好;2~3分,良好;0~1分,差。

2.1.3参加考评人员(填表人身份):临床一线医护人员、药剂人员、后勤员工和其它人员。

2.2深入一线,客观公正取样为了更好的倾听一线员工对职能科室的评价、对职能科室工作的要求和希望,改变了既往的测评工作多是在班组长以上会议上进行,干部测评干部的做法。此次测评采用随机抽取某一时间截面工作岗位上的一线员工,以当场发放、当场收取、填写表格的方式,了解职能科室在临床一线员工中的印象和要求,力求能够客观公正的反映职能科室的工作。做到发扬民主,阳光透明,公开公平。在测评中,倾听了员工意见,了解了员工需求,调动了员工参与民主管理的积极性。

2011年7月、10月和2012年1月,在院党委统一布署安排下,由组织科和纪委具体组织实施,到各个病区、诊室、医技科室和后勤岗位,采取随机取样,征求在同一时间段在岗的员工意见。采用当场发放,由其投入票箱,使参与测评员工打消顾虑,能够比较客观公正作出评价。2011年7月份测评随机抽取了222名员工,10月份测评随机抽取了261名员工;2012年1月随机抽取了185名员工。

2.3考评结果,一定范围公布三次测评结果分别为职能科室最高分为93.95、91.97、94.41,最低分为88.38、88.39、89.33,平均分为91.38 、90.30和92.30。测评结果已在院长办公会上宣布,并由分管领导与其分管的职能科室见面,起到鞭策和提醒作用。

科室管理能力范文第2篇

关键词:职能科室 执行力 医院管理 效率

中图分类号:R197.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6-0-0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市场环境日益复杂,这使得医院在市场环境之中面临严峻的竞争态势,相应的医院生存与发展困难重重。对此,应当高度重视医院管理,增强其效能,使之在医院内充分发挥作用,保证医院良好运作,推动医院稳步向前。当然,这一目的的实现,应当将工作做重点落实在职能科室上,其在医院管理之中能够发挥管理枢纽作用、参谋辅佐作用、沟通协调作用、服务保障作用及监督控制作用,对其执行力予以强化,就能够提高医院管理效能,为促进医院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1]。由此看来,提升职能科室执行力是非常必要的,利于提高医院管理效率,促进医院稳步发展。

一、职能科室在医院管理中所发挥的作用

参考相关资料,对职能科室予以详细的了解与分析,确定职能科室在医院管理中能够发挥五大作用,即管理枢纽作用、参谋辅佐作用、沟通协调作用、服务保障作用及监督控制作用。由此可以确定职能科室执行力高低,直接关乎医院管理效率的高低,积极努力提升医院职能科室执行力很是必要。

管理枢纽作用。职能科室直接负责医院的信息传递、检查督促管理制度落实和人力、物力、财力的保障,以便人力、物力、财力能够切实有效的应用,提高医院的医疗服务水平,满足患者就医需求。从医院管理的角度来说,职能科室能够发挥管理枢纽的作用,只有各个职能科室能够切实有效的落实本科室的工作,就能够为医院管理提供畅通道,保证各项管理工作有效落实,进而充分发挥管理作用,保证医院内部良好运作。

参谋辅佐作用。各个职能科室分管不同业务,这使得各个职能科室需要在处理业务的过程中,有责任收集、整理、分类、分析业务相关的资料,向上级报告业务运作情况、业务存在欠缺之处及调整建议等。从医院管理的角度来说,职能科室提供的材料与建议是医院管理所需的基础材料,依据这些基础材料,能够确定医院管理优缺点,进而合理规划后续医院管理工作,为更加有效的管控医院各个方面奠定基础。所以,职能科室在医院管理中还能发挥参谋辅助作用[2]。

沟通协调作用。职能科室是由多个相互联系的分支科室组成,各科室之间、科室人员之间都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使得某一个科室工作程序受阻或工作流程不畅,职能科室能够及时发现,提出切实有效的措施来处理问题,沟通协调人员,以此来保证医疗服务工作不会受到影响,顺利展开。从医院管理的角度来讲,职能科室在沟通协调人员是医院管理的所需要的,利于提高人力资源的利用率。所以,毫无疑问的是职能科室还能在医院管理中发挥沟通协调的作用。

服务保障作用。从服务对象来讲,职能科室需要服务于医院领导、医疗一线及社会;从软件建设上来讲,职能科室需要为一线工作人员提供人力、物力、财力这三方面的基础保障服务;从管理方法上来讲,职能科室要在群众干预、经济干预、行政干预等方面发挥作用,提供优质服务。这使得职能科室完成了医院管理服务保障方面的工作。

监督控制作用。处于保证各项业务能够良好落实的考虑,职能科室在具体落实各项工作的过程中,还要做好医疗服务相关的监督控制工作,也就是对医疗质量、院内感染等环节加以控制,从而提高医疗服务水平。而对于医疗管理来说,职能科室所展开的监督控制工作,涵盖在医疗管理范围之内,职能科室切实有效的落实各项监督工作,就相当于在医院管理中发挥监督控制作用,这对于提高医院管理的有效性有很大帮助[3]。

二、提升职能科室执行力,增强医院管理效率的措施

1.强化意识

为了提升职能科室执行力,增强医院管理效率,首先就要树立与时俱进的意识,即质量意识、法律意识、团队意识、服务意识、风险意识,使职能科室的人员能够正确认识职能科室的重要性,明确职能科室的责任与义务,进而合理规划职能科室的各项工作,并且制定责任制,将工作职责落实到每个工作人员的头上,使之能够从责任出发规范化、合理化、标准化的执行分内工作,使职能科室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为医院管理有效执行疏通通道,使之能够切实有效的落实,为推动医院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

2.提升能力

参考相关资料,确定职能科室还具有信息收集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表达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充分发挥以上能力,利于提职能科室的执行力。基于此,应当高度重视职能科室各项能力的提升。当然,要想使职能科室的各项能力均有所提高,应当分析各个职能科室在协调沟通方面、信息收集方面、综合分析方面做出的成,进一步了解工作不足,合理调整人员或者合理规划以上各方面工作,以便各个职能科室能够有效的收集信息、综合分析业务、协调工作等,为真正提高职能科室的执行力创造条件[4]。

结束语

重视医院管理,增强其效能,使之在医院内充分发挥作用,保证医院良好运作,推动医院稳步向前。当然,这一目的的实现,应当将工作做重点落实在职能科室上,其在医院管理之中能够发挥管理枢纽作用、参谋辅佐作用、沟通协调作用、服务保障作用及监督控制作用,对其执行力予以强化,就能够提高医院管理效能,为促进医院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基于本文一系列分析,应注意强化职能科室的意识、提升职能科室的能力,这对于提高职能科室的执行力有很大帮助。

参考文献

[1] 王秀峰,王炳臣.医院职能科室的绩效管理研究――以山东省交通医院为例[J].卫生软科学,2014,28(11):709-711.

[2] 汪文芳,黄雪琴.在医院职能科室实施限时办结,提升医院管理效能[J].健康前沿,2016,23(10):160-161.

科室管理能力范文第3篇

[关键词] 科研院所;党政办公室;管理能力;措施

[中图分类号] R19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4)03(b)-0167-03

党政办公室是一个单位集中体现管理和领导水平的窗口,是机关中的机关,是行政运转的中枢,应切实履行好参谋助手、协调把关、督办落实、服务基层、综合管理等职能[1]。中国医学科学院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是我国主要的微生物药物研究机构,教育部药学重点学科单位,现有科技人员280多人,在读博士、硕士研究生150余人。研究所党政办公室是党委和行政领导的服务机构,在日常工作中紧紧围绕中心工作,努力提高管理能力,服务于领导、服务于处室、服务于全所职工。本文对如何提高本研究所党政办公室管理能力进行分析和思考。

1 工作职能及人员配备

1.1 工作职能

党政办公室是承上启下、联系左右、协调各方的中心枢纽,是联系基层、科技人员、群众的重要桥梁和纽带[2]。研究所党政办公室下设老干部科、档案科、团总支、信息中心和医务室。其主要职责包括协助党政领导处理日常事务;负责研究所各处室工作的综合协调;负责组织、宣传、统战、纪检、文秘、外事及行政事务;组织草拟综合性报告,草拟或审核以党委、研究所名义的文件;组织制订研究所各项规章制度;负责老干部、档案室、团总支、信息中心和医务室工作;承办党政领导交办的其他事项。

1.2 人员配备情况

研究所党政办公室由7名同志组成,平均年龄46.7岁,大专以上学历占87.5%,党员比例占87.5%,中级以上职称占42.9%,科以上干部占57.1%。

2 工作特点

研究所党政办公室除具备综合性强、头绪多、事务性工作多等共同点外,还因其科研工作的特点而有所区别。

2.1 涉及面广

党政办公室作为一个综合管理部门,工作涉及面广,不但在所内涉及组织、宣传、统战、纪检、文秘、外事、行政事务、老干部、档案、团总支、信息中心和医务室等工作,而且需要联系的上级或平级单位也非常多,卫计委、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下属单位、北京市、东城区、天坛街道都是经常与党政办公室有业务往来的单位,日常工作千头万绪。

2.2 具体分工与团结协作相结合

党政办公室人员少,工作面广,多数人身兼双职,因此,处理好具体分工和团结协作显得非常重要。每个人都有具体负责的工作,分工清晰,目标明确,各司其责,但在大型活动,如所庆、团拜会、运动会等集体性事件中需要团结协作,相互支持,互相配合,做到齐头并进。

2.3 服务对象层次高

研究所人才济济,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1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人、博士生导师20人、硕士生导师30人、在读研究生150余人。党政办公室日常服务的对象普遍层次比较高,因此,党政办公室人员既要有一定的专业管理知识,又要有较强的协调沟通、组织表达能力,要不断更新知识,提高工作能力[3]。

3 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由于一些主观和客观的原因,党政办公室存在人员少、年龄偏大、专业知识欠缺、管理队伍建设及管理方法创新不够[4]、发挥政务职能不佳等问题。

3.1 人员少,专业知识欠缺

由于机构精简,党政办公室由原来的12人减少至7人,但负责的工作面没有变化,多数人都身兼双职,甚至有3名同志身兼数职,职数与工作量严重不符,呈现出疲于应付的工作状态。同时,党政办公室人员大多数是业务干部出身,没有受过管理相关专业的正规训练,专业知识欠缺,管理方法创新不够,影响了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发展。

3.2 队伍年龄偏大,队伍建设急需加强

党政办公室人员平均年龄46.7岁,距离干部年轻化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队伍建设急需加强。同时,由于年龄偏大,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的主动性不够,总是强调工作忙,没有时间钻研政策理论和管理知识,满足于应付日常工作,当工作遇到新问题、新情况时,缺乏足够的研究和探讨,工作往往陷于被动。

3.3 事务性工作比较多,发挥政务职能不佳

个别同志对党政办公室的职能认识不清,对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统筹协调、参谋助手职能认识不足,仅限于盖章、发文、上传下达,领导布置什么做什么,事务性工作比较多,不善于总结和积累。重要的参谋助手和综合协调能力发挥得不尽人意,深层次政务管理职能发挥不够。

4 提高管理能力的措施与思考

针对党政办公室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所领导班子应积极应对,通过加强队伍建设、思想建设、制度建设和能力建设,逐步提高党政办公室人员的自身素质和专业化水平,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4.1 加强队伍建设,提高专业化水平

加强队伍建设,使党政办公室人员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较强的自律意识,具有洞察事物的分析能力、善于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5]。

4.1.1 抓好队伍建设是做好工作的保障。所领导班子非常重视党政办公室队伍建设,积极引进政治素质高、年轻有为、有医药专业背景的毕业生加入党政办公室,为党政办公室输入新鲜血液。近年来,党政办公室共吸收了4名大学毕业生,弥补了人员少、年龄偏大、专业性差的不足。

4.1.2 坚持以老带新,形成新老搭配、以新促旧的良性循环。党政办公室40岁以上的人员有5人,占71.4%,这些同志见多识广、经验丰富,处理突发事件能力强,对年轻同志言传身教,起到很好的传帮带作用。同时,年轻同志有活力,掌握新鲜事务快,对老同志的进步起到促进作用。

4.2 加强思想建设,提高政治素质

一支思想政治过硬、政治素质高、勤奋敬业的员工队伍是做好工作的基本保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把政治学习作为重要任务和基础环节常抓不懈。加强理论修养,提高业务素质和各方面素质,拓宽知识面,不断加强党政办公室人员的整体素质[6]。

4.2.1 结合当前形势和工作需要,党政办公室每月集中组织专题学习一次,包括时事政治、政策理论、专项工作等,每次由一位同志作专题报告,取得很好的学习效果。

4.2.2 除常规的理论学习外,党政办公室还分别选派5名同志参加卫计委党校和医科院党校的学习,使他们的政治素质得到提高,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得到加强,眼界更加开阔,思考问题更加全面,发挥作用更加有的放矢。

4.3 加强制度建设,提高管理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水平

4.3.1 搞好制度建设,完善工作标准,用制度和标准去规范和约束工作人员的工作和行为;规范办事程序,每项工作都要有相应的程序和规范,每个岗位都要有明确的职责分工,使人人任务明确,工作规范,工作不错位、不缺位、不越位[7]。

4.3.2 规章制度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完善。对不适应管理工作要求,与现行法规制度相抵触、不一致的,予以废止;对与新形势下任务要求不相适应的,予以修订完善;对制度缺位的,分清轻重缓急,兼顾当前和长远需求,研究建立新制度,切实形成便于遵循、便于落实、便于检查的制度体系。党政办公室结合实际制定或修订了《会议制度及议事规则》《“三重一大”管理制度》《党支部工作实施细则》《党政办公室工作岗位职责》《政务公开工作制度》等,使工作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

4.4 加强能力建设,提高业务素质,发挥参谋助手和综合协调作用

提高组织协调能力,要能够从改革发展稳定的全局去思考、谋划和处理问题,把上上下下、内内外外联系好、沟通好、协调好;提高开拓创新能力,不仅要创新思维方式,还要创新工作方法、创新服务内容;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把握好、利用好机会,多了解社会,多研究问题,时时处处进行学习,掌握新知识,增强新本领,不断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7]。

4.4.1 参加卫计委、医科院及北京市组织的管理业务培训。近年来,党政办公室的同志分期分批地参加卫计委、医科院及北京市组织的文书写作、新闻报道、报表制作、党外代表人士培养、权力运行管理、外事管理、离退休政策、档案归档、推优工作、网页制作、公费医疗等业务学习班,为科研服务的业务能力不断增强。

4.4.2 参加研究所组织的专项培训。为了提高职能部门的管理水平,研究所根据工作中出现的薄弱环节,采取专家讲课、业务骨干辅导、实际操作等多种形式进行岗位培训。党政办公室的同志先后参加了办公系统软件的使用、PPT应用与制作、发文规范、新闻写作、权力运行图的制作、档案归档范围等培训,收到很好的效果。

4.4.3 与兄弟所院进行学习交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通过业务交流、召开座谈会等方式向工作效果突出的所院学习。研究所党政办公室多次就管理业务问题和医科院及医科院系统部分所院进行沟通交流,互相传授工作经验,对相关问题进行研讨,达到集思广益、取长补短的效果。

党政办公室人员只有在实践中不断积累,在工作中不断提炼,在方法上不断总结,才能提高管理能力,为科学研究事业添砖加瓦[8]。

以上是本文在分析了科研院所党政办公室存在的问题后,对如何提高党政办公室的管理能力进行的分析与思考。

[参考文献]

[1] 佘伟军.关于做好科研院所办公室工作的几点思考[J].经营管理者,2013,(23):306-307.

[2] 汪国强.科研院所办公室工作效能管理的对策思考[J].安徽农学通报,2009,15(16):222-223.

[3] 高铁菊.新形势下提升高校党政办公室工作水平初探[J].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习学报,2011,13(3):42-44.

[4] 陈洁,覃怀德.加强农业科研院所机关服务能力建设的对策[J].农业科技管理,2013,32(2):34-37.

[5] 韩卫东,李兵.新形势下高校院系办公室建设研究与思考[J].中国科技信息,2005,(15B):71.

[6] 黄若燕.浅谈新时期高校二级学院办公室工作水平的提高[J].科技信息,2007,(8):170-171.

[7] 米宝昌,韩宝军.高校党政办公室工作的创新与实践[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16(3):62-67.

科室管理能力范文第4篇

案例中段院长思考的问题是许多公立医院院长经常面临的难题。医院的发展、管理的提升,除了要有好的决策班子、发展战略,更重要的是要有一支合格的中层干部队伍,而职能科室的中层干部则是这个群体中的中坚、脊梁。由于职能科室工作性质、管理内容差异较大,加上体制的关系,目前医院的绩效管理体系中对其的考核难以量化。如何有效地激励职能科室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提升职能科室执行力,决定着医院能否良性发展。笔者结合医院的管理体会,对这个问题谈一些意见。

1 强化职能管理

职能科室的编制配置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医院管理框架及功能发挥。科室太少,不便于科学管理,科室太多,不仅人员太多,而且会增加协调的难度。除了办公室、医务科、护理部等常规科室外,笔者认为可以结合工作的需要适当设置一些科室以增加管理功能,如随着医保制度的建立,为规范医保与农保病人的管理,加强与医保部门的沟通协调,医保管理科在许多医院开始设置;如为落实分级诊疗优质医疗资源“双下沉、两提升”任务,对于三甲医院来讲,基层医疗指导科的设置又显得非常必要。因此,医院要及时根据医院建设与管理的实际需要推动职能科室的发展。

合理配置科室设置仅仅是基础,加强管理才是关键。在日常管理中,明确职能科室的管理职责是前提,领导班子要对各个科室制定明确的岗位职责,要强调既要按照职能区分职责,又要站在医院管理的全局高度相互支持,搞好协作。合理授权是发挥职能科室管理作用的重要内容,既要明确职责,又要适度授权,做到有责有权、责任一体。不仅要授建议权,而且要给予决断权、处置权,以提高职能科室的监管力度,提高管理职能。

2 重视效能考核

笔者认为考核是个指挥棒,只有实行绩效考核才能改变职能科室拿平均奖,吃“大锅饭”状况。医院的发展既要依靠专业技术干部队伍,又要依靠管理干部队伍,科学实施绩效考评。

在考核方案的设计上,领导班子要重视提高职能科室的待遇。首先要根据职能科室工作性质、内容的不同,拉开职能科室间、职能干部岗位间的奖励系数,如突出医务科、护理部的管理风险,将这些部门的系数设置为最高,其他职能科室次之。在科室内部,要求进行与考核挂钩的二次分配,同时将考核结果与年度评优、调整晋升、培训等环节相结合。

科室管理能力范文第5篇

一、科室、员工绩效综合考评体系构建

(一)明确绩效考评管理原则

1.战略导向原则。绩效考评管理体系的建立必须立足于医院的战略目标要求,并能够促使战略目标的有效实现。

2.综合评价原则。一方面,综合平衡各科室的定量考核和定性评价,使不同科室间的绩效表现具有一定的可比性;另一方面,将结果性的业绩考评和过程性的行为能力评价进行有机结合,全面反映员工绩效表现和能力素质。

3.整体绩效原则。引导各科室主任(即直线管理者)根据“团队激励计划 ”的原理实施员工绩效评价、绩效管理,强化员工团队意识,通过提升员工个人绩效从而提高科室的整体绩效,乃至医院的整体绩效。

4.全面参与原则。按照“绩效计划、绩效指导、绩效考核、绩效改进”四个环节进行动态循环的绩效管理,调动科室、直线管理者和员工全面参与绩效管理循环过程,提高绩效管理工作的效率和效力。

(二)科室绩效综合考评体系

科室绩效考评是员工绩效考评管理的前提与基础,员工绩效考评管理是科室绩效考评的延伸与细化,两者具有高度关联性、一致性。在对科室进行合理分类的基础上,采取定量考核与定性评价相结合方法,形成科室绩效综合考评体系。

1.科室分类考评。医院根据各科室职能定位以及与医疗业务关联程度等,将其科室划分为临床科室、医技科室、行政管理科室三大类。其中,临床科室是承担病人的系统诊断、治疗任务,并负责收治病人住院的科室,其绩效水平主要体现在收治病人数、诊断符合率、治愈率、甲级病历率、病人满意度等方面;医技科室又称为附属科室或非临床科室,是指配合临床科室进行诊断、治疗的科室,如检验、放射、药剂、B超、心电图、脑电图、内窥镜、针灸、理疗、护理等,其绩效水平主要体现在辅助检查病人数、辅助检查报告合格率、辅助检查病人满意度、住院病人数、住院病人满意度等方面;行政管理科室一般负责医院某一方面的管理、服务工作,为业务部门(临床科室、医技科室)工作顺利开展提供支持、服务、指导等,绩效水平主要体现在工作效率、其它相关关联部门满意度、认可度等方面。

2.定量、定性考评。科室定量考核主要采取关键绩效指标(KPI)进行考核,即根据各科室职能定位、工作性质、管理要求等不同,分别设置可以量化的关键绩效指标以及计分权重,通过多项指标加权计分的方法进行考核;定性评价通过360度评议实现,主要包括院领导评议、科室负责人互评、员工代表评议等,根据评议结果汇总计算定性评价得分。根据科室类别划分,将定量考核与定性评价结果分别乘以各自权重,加总得出各科室的综合考评得分,即XX科室综合考评得分=定量考核得分×权重1+定性评价得分×权重2。

(三)员工绩效综合考评体系

医院在科学、有效实施科室绩效综合考评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开展员工绩效综合考评工作,并根据岗位性质及职责等将员工划分为科室正职管理人员、科室副职管理人员和科室一般员工三类进行分别考评。

1.科室正职管理人员。对于科室正职来讲,其应对本科室整体绩效表现负责,其绩效水平根据科室绩效和个人履职行为能力评价共同汇总确定。科室绩效直接取其所在科室的绩效综合考评结果;个人履职行为能力评价,采用100分评价制,从全局观念、服务意识、专业能力、团队管理、组织协调、进取意识、判断决策、业绩能力八个方面进行评议打分。个人履职行为能力评价通过医院自行研发的“科室、员工绩效考核管理系统”进行网上测评打分。根据360度测评原理,测评人有院领导、其他科室负责人、本科室副职管理人员及一般员工,并根据测评人重要程度以及与被考评人熟悉程度、关联情况等,分别赋予一定的权重,其中属性为上级的院领导权重50%、属性为同级的其他科室负责人权重25%、属性为下级的本科室副职管理人员及一般员工权重25%。

2.科室副职管理人员。对科室副职管理人员采用“绩效合约”考核和个人履职行为能力评价相结合的考评方式。各科室副职管理人员与其所在科室正职管理人员作为绩效合约主体签订绩效合约,并设定关键绩效指标进行定量考核;科室副职管理人员个人履职行为能力的评价方式方法、评价纬度、评价途径等均与科室正职管理人员一致。(1)绩效合约考核。绩效合约内容主要包括绩效指标、绩效目标和绩效周期等,每项绩效指标均按照最低目标T1、基本目标T2和理想目标T3三档设置目标值。绩效合约考核得分根据绩效指标的实际完成情况进行计算,每项指标满分均为100分。其中,单项指标完成最低目标T1得60分,完成基本目标T2得80分,完成理想目标T3得100分。绩效合约考核得分由单项指标得分乘以权重加权计算确定,即绩效合约考核得分=∑(单项指标得分×权重)。 (2)个人履职行为能力评价。尽管在评价方式方法、评价纬度、评价途径等方面均与科室正职管理人员一致,但测评人及权重分配有所区别,即测评人有分管院领导、本科室正职、本科室其他副职管理人员、本科室一般员工,其中属性为上级的分管院领导30%、属性为上级的本科室正职权重30%、属性为同级的本科室其他副职管理人员权重20%、属性为下级的本科室一般员工权重20%。

3.科室一般员工。医院在员工绩效考评管理方面要发挥直线管理者(科室负责人)的作用,由院人事部指导和协助各科室对一般员工实施业绩贡献与行为能力并重的个人绩效考核评价。(1)业绩贡献考核。一般员工业绩贡献考核主要采用KPI(关键绩效指标)/KTI(关键任务指标)考核方式进行。由于各科室岗位性质及分工不同,一般员工KPI/KTI考核指标由各科室根据一般员工所在岗位关键业绩指标/核心工作任务自行设定。同时,还鼓励各科室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员工定量考核办法,积极推进一般员工的KPI/KTI考核。(2)行为能力评价。各科室一般员工行为能力评价由人事部统一组织开展,采用100分评价制,从专业知识、责任意识、贯彻执行、忠诚敬业、积极主动、服务意识、创新能力、团队协作八个方面进行评价打分。

二、科室、员工绩效综合考评结果应用

(一)绩效工资分配

各科室副职、一般员工绩效工资均采用总额“打包”方式进行分配,绩效工资包核定与科室绩效综合考评得分挂钩,不同得分设定不同绩效考评系数,绩效考评系数用于调整绩效工资包大小。绩效工资包核定公式:

某科室副职绩效工资包=∑(副职任职月数×副职月奖金基数)×绩效考核系数

某科室员工绩效工资包=∑(员工任职月数×员工月奖金基数)×绩效考核系数

人事部于考评期结束后将副职、一般员工个人综合考评结果反馈给科室正职,由其依据考评结果在核定绩效工资包内提出二次考核分配意见,人事部审核后发放到个人。同时,科室正职管理人员绩效工资多少挂钩部室绩效综合考评和个人履职行为能力评价汇总结果,由人事部直接考核发放到个人。

(二)考评等次评定

首先,科室正职考评等次根据科室绩效综合考评得分、个人履职行为能力评价得分进行评定,其中科室综合考评得分在临床科室(14个)排名前6名的、医技科室(7个)排名前3名的、行政管理科室(8个)排名前2名的科室正职可推荐评为A等;在临床科室排名前7-10名的、在医技科室排名前4-6名的、在行政管理科室排名前3-5名的科室正职可推荐评为B等。其次,科室副职考评等次,由各科室正职根据其绩效合约考核和个人履职行为能力评价汇总结果等提出考评等次评定建议,报人力资源部审核后确定。最后,一般员工考评等次评定,由各科室根据行为能力评价、KPI/KTI定量考评汇总结果提出建议,其中A等、B等员工基础比例均为一般员工总数10%,对于科室业绩综合考评得分在同一考评类别科室中排名靠前的,按照一定比例增加A等、B等员工推荐人数。若员工最终被评为A等、B等,其个人行为能力测评得分原则上均不低于80分。

(三)其它方面应用

科室、员工绩效考评结果除作为绩效工资发放、考评等次评定的主要依据外,还作为员工工资等级及档次调整、职务层级晋升、工作岗位聘用、劳动合同管理等方面的重要依据。

科室管理能力范文第6篇

任职资质:

1.具有护士执业资格证书,具有N3级及以上护士资质,从事5年以上病区护士长工作。

2.临床专科护理业务知识扎实,专科及基础护理技术熟练,有解决疑难问题的能力。

3.掌握护理管理知识,具有较强的护理管理能力。

4.具有一定的教学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和协调能力。

工作职责:

1.在护理部的领导下全面负责所分管科室的护理质量管理、在职教育、科研管理工作,是分管科室护理质量与安全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应对护理部主任负责。

2.负责护理部计划在科室的落实工作;根据护理部的工作计划,制定大科工作计划并落实,做好记录。

3.负责督导分管各科室护士长护理工作计划的制定和落实,每月审核护士长手册。

4.负责督导分管各科室护理规章制度的执行和各项护理规范落实。

5.负责指导分管科室危重、疑难患者护理计划的制定和实施;负责组织科室的护理会诊、疑难病例讨论、护理查房工作。

6.负责所分管各科室院级护理质量检查和分析,督导科室整改措施的落实,促进护理质量持续改进。

7.负责制定大科内护士在职培训计划,并按照计划落实。

8.负责分管科室的护理安全管理工作,对科室上报的护理不良事件应及时追踪,督导科室护理不良事件的分析和整改;每月进行大科室护理不良事件的分析。

9.负责分管全院护理质量检查项目的检查、分析和整改工作。

10.负责分管科室护理科研、护理革新计划的制定和实施,指导护士及时总结经验及撰写护理文章。

11.负责分管科室护士层级管理工作,督导科室年终护士晋级考核、绩效测评工作。

12.负责与协作部门相关工作的沟通协调工作。

工作标准:

1.

按时完成护理部布置的各项工作。

2.

掌握分管科室护理现状:人力资源分布和使用、专科护理质量控制环节等;掌握每日各科室护理人力配备、危重病人情况。

3.

工作计划明确,按照计划落实各项工作,做到年、季、月有计划有总结。

4.

分管各科室能正确有效执行医院和护理部的各项工作计划。

5.

分管科室各项护理规章制度执行到位,护理人员按照规范落实各项护理工作。

6.

护士在职培训工作有效,护士考核合格率达到全院标准,护士的专业素质能适应岗位的需求。

7.

科室的质量控制有效,质量数据收集真实,能使用质量管理工具进行质量分析和整改,能按照PDCA促进科室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

8.

分管科室护理质量达标,能及时督导所管科室不良事件的分析和整改,无发生严重的护理差错和事故。

协作部门工作关系交往:

外科护士长:总务科、药学部、设备科

内科护士长:院感科、检验科、信息科

骨科护士长:客服部、输血科、保卫科

每周工作安排:

1.

周一上午9:00参加护理部会议,汇报上周工作计划的落实情况、本周的主要工作安排。

2.

每周至少有3天深入临床科室,督导科室各项护理工作的落实。

3.

按照计划落实科室的培训和质控工作。

每月工作安排:

1、按照护理部安排进行全院护理质量检查。

2、每月至少参加3个科室的科会,协助病区护士长进行质量分析和改进。

3、进行全院护理质量检查结果分析并做好记录。

4、参加全院护理质量分析会议、护理安全分析会议、护士长例会,书写质量检查结果并进行通报。

5、每月参加护士长的夜查房和节假日查房。

科室管理能力范文第7篇

【关 键 词】新建本科院校 旅游管理 实验室

一、新建本科院校旅游管理实验室在实践性教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实验室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理论转化成实践的主要载体,是学生由学校走向社会的桥梁。旅游管理实验室不仅仅是验证旅游理论的主要场所,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平台。

1、旅游管理实验室建设是旅游管理专业特点的要求

旅游管理学科最突出的特点是实践性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把让学生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作为实践性课程的主要内容。作为旅游管理专业,它的行业指向性是非常强的,主要是为旅行社、旅游景区以及旅游行政单位和外事接待单位培养专业操作技能熟练、适应面较广的专业管理人才。旅游业的综合性和高度关联性等产业特点,要求旅游管理人才不仅具备旅游管理经营的专业知识和能力,而且要具备从事管理工作的能力与素质。因此,作为本科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务必考虑本行业对管理层面人才的特殊性需求,强调厚基础、强能力、广适应的素质教育是旅游管理专业的大方向,要想达到目标就很有必要加强专业教学中的实验教学环节。Www.133229.CoM。

2、建设旅游管理实验室是新建本科院校发展的需要。

新建本科院校近些年得到了迅速发展,其主要发展目标是培养应用型人才,主要职能是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培养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在学科专业建设上,加强应用型专业的调整和建设,为地方经济建设输送各类应用型人才。在产学研合作上,强调科研技术服务的应用性,为地方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等提供直接的科技文化服务。实验室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关键场所之一,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旅游管理实验室的特点

高校旅游管理实验室是综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针对专业和课程设置特点,有目的、有组织、有规划地进行最优化教学的实验基地。基于此,高校旅游管理实验室具有以下特点:

1、具有数字化的特点

旅游管理实验室综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以数字化技术为依托。应用技术数字化,一方面体现在信息的获取上。在网络日新月异的今天,运用互联网获取信息是旅游管理实验室的重要手段。数字化特点的另一方面,体现在旅游管理实验室的设备具有高度的数字化特性。旅游管理实验室中都采用了大量先进的数字设备。这样的装备贴近时代,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对本实验课程更深的理解和认知能力。数字化特点,还体现在思维方式的培养上。旅游管理专业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融合的产物,具有综合性特征。社会科学,传统上习惯于思辨能力的培养,注重形象思维;自然科学更注重逻辑思维的锻炼。随着时代的变迁,旅游管理实验室中广泛的应用数字化设备或利用数字化技术获得需要的资料、信息,无形中提高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增加了学生对其他门类学科的兴趣。对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创新人才有重要的意义。

2、具有综合性特点

旅游管理专业具有综合性特征,是一个既包括自然科学又包括社会科学的综合性学科;对于人的培养也是涉及到社会观、价值观和是非观的综合培养;从服务对象来讲,旅游管理实验室不仅可以为本专业服务,还可以为其他专业甚至社会人员服务,具有大众化的特征;在管理方面,要对人财物进行有效的综合管理。

(1)以人的内在素质、综合性人才为培养为目的。旅游管理实验室重在培养人的内在素质培养人正确的社会观、是非观、价值观。旅游管理实验室通过一系列的实验室教育提升新一代大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从而从根本上解决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等由于人类缺乏相应的社会观而导致的社会问题。举个例子,旅游规划设计实验室可提供学生测量河流的流速、水资源情况,在此过程,学生对水污染有了直观感受从而会更加珍惜资源。

(2)以对象大众化为服务目标。相对于其他实验室来说,旅游管理实验室更具有大众化的特征,导游模拟实验室、双语实验室、客房操作实验室和综合实验室等不仅可以对本专业的学生开放,还可以对其他专业的学生甚至社会有关人士开放,服务对象具有普及化特征。

(3)管理手段具有综合性特点。旅游管理实验室的管理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硬性管理包括物的管理、环境的管理、制度的管理以及资料的管理。另一方面是软性管理,主要指人的管理。其中,硬性管理必须落实到人,实行人员负责制。对于人的管理,管理无定法,根据具体情况实行有效的综合管理。

三、新建本科院校旅游管理实验室建设现状和问题

随着新建本科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旅游管理实验室应运而生,由于旅游管理实验室尚处在初期摸索阶段,并无统一模式,存在着整体水平不高、功能单一、使用率低、管理混乱等问题。

1、大部分新建本科院校旅游管理实验室从无到有,但整体水平不高。近些年以来,新建本科院校得到了迅速发展,大部分由专科升成的本科院校在建设初期需要通过各方面的投入使自己尽快适应本科院校的要求,实验室作为其硬件建设的主要任务,得到了高速发展。通过对广西区内新建的本科院校的调查,90%以上的院校有旅游管理实验室,旅游管理实验室正经历着从无到有的过程。但是总体上来说对旅游管理实验室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从根本上来说,对旅游管理实验室建设重视不够就是对旅游管理学科的重视不够。人们通常认为实验室是理工类的专有名词,实验室就是理工科的实验室,学校往往对理工科的实验室非常重视,但对旅游管理实验室的建设却容易忽视。所以,旅游管理实验室的建设还没有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充其量建一些餐饮、客房实训室就相当于是旅游管理的实验室了。旅游管理实验室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实验室的建设处于一种自发分散的初始状况,整体水平不高。

2、按课程设置实验室,实验室规模较小,功能单一。目前,新建本科院校旅游管理实验室设置大多,受到重视和普及,旅游管理实验室具有文理综合特征,它的发展和规范将为培养高素质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沿袭专科阶段的设置方式,依靠专业和教研室,按课程设置实验室,一个实验室为某门课程或某个专业服务。这种“小而全”的设置模式,造成实验室服务范围较小,实验项目较少,达不到实验室教学任务的基本要求,更不能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和进行集体攻关等重任。

3、开放时间短,使用效率低。不管是基础实验室还是专业实验室和综合实验室的使用率都很低,不足20%。几乎所有的高校都拥有计算机等基础实验室,根据笔者的观察和调查,发现只有10%左右的学生用于查阅资料等,大部分都将计算机作为一种娱乐工具。某校承担着市场营销、国际经济与贸易和旅游管理等相关专业的机房,开放率不到40%,而且在开放过程中,只有近四分之一的机器能正常使用,实验室的功能不能充分体现。专业实验室也是类似的情况。某校的餐饮实训室和客房模拟实验室每次只能安排3到5人进行实训,规模小,效率低。

4、各部门相互牵制,实验室和实验教学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新建院校实验室管理中,仪器设备、实验教学和实验人员分别由国有资产管理处(总务处、设备处)、教务处和教学院系管理,涉及的管理部门过多,往往不能很好地配合,或者工作环节过多,办事程序繁琐。如教学仪器设备的采购,大多数先由各实验室(中心)根据自己的实验教学需要申报购置计划,教务处从全校的角度,结合仪器设备经费情况,对购置计划进行审核,将审核结果送国有资产管理处(总务处、设备处)购买。各实验室人员由于不经常和设备仪器厂家交往,对新的仪器设备的性能、价格和厂家的信誉掌握不全,难免出现申报的型号、性能不能完全符合实验要求,或者申报的价格不合理,从而影响仪器设备的采购。另外,采购部门由于不懂得实验教学,只能按照实验室提出的实验设备的厂家和型号购买,而不能在采购过程中从各种不同的厂家和型号中选择性价比高的其他仪器设备。

四、新建本科院校实验室建设思路

1、结合院校和地方实际,对旅游管理实验室准确定位。从目前情况看,新建本科院校实验室建设仍处于摸索阶段,对旅游管理实验室的定位成为实验室建设成败的关键。大部分人认为旅游管理实验室极易简单地将计算机、多媒体等先进的研究和教学手段当成实验室的主要功能,自然而然地将实验室建设成为计算机房。其实,要真正发挥实验室的功能和作用,在建设初期要正确定位。比如位于湘粤桂三省交界处的贺州学院,所建设的旅游管理实验室除了能进行实验室的基本操作之外,更重要的是要突出地方经济和文化的特色,以此来增加实验室的附加值。

2、适度超前,实验室建设要具有前瞻性。当今时代变化,信息更新迅速,旅游管理专业是一个与时代特别贴近的专业,所反映的都是时代前缘的信息,因此,旅游管理实验室的建设要适度超前,否则,刚建好就被淘汰了,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比如,旅游管理实验中心的导游实验室,现在已经是第六代产品了充当主角了,第五代试验器材早就落伍了。

3、引进和培养一批“双师型”教师。高校实践性教学需要既通晓理论又强于实践的教师,即“双师型”教师,但当前高校“双师型”教师数量严重不足。由于职称、科研及学历等多方面的切实压力,大批年轻教师无心致力于费时费力的实践性教学工作。“双师型”教师的缺失制约高校实践性教学的改革和推进。对于“双师型”教师,学校要从职称、福利等方面进行政策倾斜,建立一套“双师型”教师管理机制,促进“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与提高。

4、理顺实验室体制,规范实验教学行为。理顺实验室管理体制,完善主管实验室工作的行政机构;实验室实行主任负责制,按《高等学校实验室工作规程》的要求,聘任专业实验室主任;通过定岗定编,业务考核,择优聘用一批精干、高效的实验室管理人员,以提高实验教学水平;全面实行校室两级管理体制,实验室(中心)直接接受教研室直接专业管理,与系部的隶属关系剥离,杜绝三级管理。

五、结语

旅游管理实验室尚处于建设摸索阶段,并无统一模式,新建本科院校在建设过程中,结合院校实际,突出自身优势与特色,在准确定位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实验室功能,成为培养高素质的旅游管理人才重要平台。

参考文献:

[1]廖开顺,俞裕喜.对地方本科院校应用文科的思考[j].怀化学院学报,2004,(2):81.

[2]陈实,潘铁京.应重视文科实验室的建设[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5,22(5):102.

科室管理能力范文第8篇

摘要:本文通过江西省普通本科院校常见的实验室管理模式进行对比分析,指出各种实验室管理模式的优势与不足,并提出适合江西省普通本科院校实验室管理模式的选择。

关键词:实验室;管理模式

引言:高等学校实验室(包括各种操作、训练室),是隶属学校或依托学校管理,从事实验教学或科学研究、生产试验、技术开发的教学或科研实体。为有效发挥高等学校实验室的功能和效益,更好地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服务,各级管理部门和高校都对高等学校实验室的管理提出了各项规定,组成了高等学校的管理规程。

2013年4月,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全面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充分发挥专家学者对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研究、咨询、指导作用,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大力提升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经认真研究并广泛征求意见,决定成立2013-2017年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并下发了《教育部关于成立2013-2017年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的通知》,成立了109个教学指导委员会,其中成立了实验室建设指导委员会,南昌大学郑月慧教授与景德镇陶瓷学院韩文教授任委员。

1. 实验室管理机构

《高等学校实验室工作规程》第四章第20条中明确规定:“高等学校应有一名校(院)长主管全校实验室工作,并建立或确定主管工作的行政机构(处、科)。”实验室管理机构的职责包括实验室队伍建设、实验室建设与规划工作、实验室任务管理与技术保障服务、仪器设备管理工作等方面。

按此要求,各高校都建立起相应的实验室管理机构或确立归口管理部门,但是,由于各个高校的历史沿革和具体情况不同,各高校实验室管理机构(或归口管理部门)各不相同。其实验室管理部门如表1所示:

2.实验室管理模式

我国的实验室体制基本照搬前苏联的管理模式,即科研系统有自己的研究所和实验室,是科研实体,而在高等院校则按照课程设立实验室。实验教学附属于理论教学,实验人员从属于教师,实验室归属于教研室管理。这种模式促进了新中国高等学校实验室的建立,为培养专门人才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这种模式也带来了实验室分散林立,小而全,设备利用率低,实验教学内容割裂等弊端。所以《高等学校实验室工作规程》第21条提出:“高等学校实验室逐步实行以校,系管理为主的二级管理体制。规模较大、师资与技术力量较强的高校,也可实行校、系、教研室三级管理。”

下面对普通本科院校常见的实验室管理模式进行对比分析:

2.1 校、系、教研室三级管理组织模式(校、院、系、教研室四级管理模式):

这是典型的直线制管理组织结构,管理的层次清晰,便于管理。实验室依附在教研室,由教研室直接管理,实验室主任一般由教研室主任兼任,实验室管理人员一般由教研室人员担任。实验室主要承担本教研室所担负课程的实验教学任务。

这种模式下实验室工作人员作为教研室成员,与教师关系密切,工作便于协调,而且教研室作为实验室管理的管理主体,对实验室的规划、建设、日常运作很关注。但这种管理模式下,实验室分散林立,小而全,各实验室间的联系被分割,存在设备重复购置,利用率低下等问题,而且由于实验室归属于教研室,实验教学的内容一般仅为某课程服务,内容存在脱节和重叠的现象,不利于学生应用能力、综合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

2.2 校、院(系)二级管理模式

这种管理模式目前比较普遍,实验室主管部门对全校的公共课程及专业基础课程所用实验室进行整合,成立校级的实验教学中心,对通用的大型精密仪器设备进行集中管理,形成校级的科研实验室,加上部分重点院校拥有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形成了一级实验室群体;此外,对原依附于教研室的专业实验室也进行调整,级别提升,组建院(系)级实验中心,不再依附于教研室。校级实验中心承担了全校的公共课程和跨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的实验教学任务,其业务指导和运转经费由实验室主管部门直接下达,实验室人员由所在的院系管理,实行实验室主任负责制。而院(系)级实验中心由学院直接管理,包括资产设备管理、人员管理及实验教学安排等管理任务。

校、院(系)二级管理模式减少了管理层次,有利于资源的共享,统筹规划的实验室规模扩大,设备的使用率得到提高,实验管理人员的地位有所提高,而且由于实验教学由院系直接安排,突破了单门课程的限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并且从原有的实验室重复建设中节约的部分资金可投资于创新性能力培养上。但这种模式下由于实验室与教研室分离,教师的参与度降低,实验室与教研室的联系有所下降,对于实验教学质量保障和实验教学改革的推进形成障碍。校级实验室由于统一归口管理,存在院系参与实验室建设与规划力度不够的现象,无助于实验室的长远发展以及满足日后的专业需求。

2.3 校一级管理模式

所谓校一级管理模式即全校的所有实验室从院系中分立出来,统一由实验室归口管理部门直接管理,实验中心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实体单位。实验室直属管理部门全面负责整个学校所有与实验、实践教学有关的工作,提供“实验室规划、教学与管理人员配置、设备购置、实验室管理、实验实训课程开设与管理”一条龙的服务,各院(系)只需提出实验教学的需求,形成了“管用分开”的局面。

由于管理的主体是由校级机构,实验中心的地位与院系平行,资源的有效共享得到保障,开放程度很高,而且由于打破了专业壁垒,有利于综合设计性实验及科研性实验的开设,有利于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但这种模式下由于管理的幅度很大,实验中心与各院(系)的地位关系、协调能力等方面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且实验中心的管理人员的跨专业较大,专业能力及管理能力都有很高的要求。

3.高校实验室管理模式的选择

具体应采用何种实验室管理模式, 不可同一而论, 各高校应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 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管理模式。

3.1 对于基础学科和面向全校的专业基础课实验室, 一般可采用校一级或校、院(系)二级管理模式, 以便统一进行人员和资源的优化配置, 发挥规模效应, 满足基础教学实验任务的需求。

3.2 对于重点学科和具有博士点的学科, 其专业实验室可实行校、院(系)、教研室三级管理模式, 以重点保证学科建设和科研的需要, 并在可能的情况下将最新的科研前沿成果引入实验教学。

3.3对于没有配备专职实验员的实验室仍采用校、院、系、教研室四级或校、院(系)、教研室三级管理模式。因为若简单地将其划归实验中心管理, 可能会徒增使用和管理方面的难度, 反而降低了设备的使用效率。(作者单位:1.南昌大学共青学院经贸系;2.南昌大学数学系)

[基金项目]江西省教改课题“高校Ⅱ类通识教育课程改革实践与研究”(JXJG–13–1–3)

参考文献:

科室管理能力范文第9篇

转型期的中国医院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体制性变革,制度、环境和管理三大问题日益突出,医院除了受到政府卫生政策和外界环境的影响之外,医院领导不力、内部管理不畅、医院激励机制不健全也成为制约医院发展的重要环节[1]。而作为医院重要组成部分的各科室,其科主任兼有医院委派的管理者、科室发展的领导者、职工意志代言人等多重角色,多重利益相互纠结,对科主任领导力提出了有力的挑战。

1 科室管理需要卓越领导力

领导力是一个组织成长、变革和再生的关键因素。领导是决策者,领导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到一个组织的竞争力。而卓越领导力就是指领导者的威信,统驭力,创新力和效能的极致彰显。领导力和管理的不同,就在于领导力是“使众人行”的能力,是带领一帮人向着愿景前进的能力[2]。而作为医院管理的重要指标,优秀领导力同样适用于科室管理。科室管理是医院的局部,是医院管理的细胞和组织,是科室在医院的统筹安排下的自主发展。所以,科主任的优秀领导力能在科室管理中起到推陈出新,改变格局的作用。正所谓:领导力在医疗上能拉动技术创新,领导力在服务中能引发模式转变,领导力到管理中去会变为管理的创新,领导力到团队中去能感染我们创新的脉搏。

科主任作为医院管理的执行者、科室管理的制订者,他不但要接受医院赋与的任务,同时还要规划自身科室的发展,所以科主任必须具备优秀的领导力,果断的决策力和卓越的执行力。而其中,优秀的领导力始终是一个科室发展成败的重中之重,真诚、前瞻性、能力和激情作为领导力最重要的四种品质,直接决定着这一切。真诚:科室的一切工作都需要在一个相互信任、相互依赖的环境中完成;前瞻性:领导者的愿景高度直接决定着科室未来发展的成就高低;能力:科主任能力的高低,决定了科室的凝聚力和重要性;激情:是科室发展的活力、是成功者的秘诀、是执行者的动力,是我们走向成功的基础。所有这一切都表明,领导力是科室管理者不可或缺的能力。

2 时代变革要求科主任必须具备优秀领导力

领导力就是带领团队成员向着愿景前进的能力,在前进的过程中,领导者要预测、要决策、要冒风险。领导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到一个团队的竞争力。今年是新医改元年,现在院长领导力普遍引起医院的重视、行业的重视、社会的重视,大家都来支持具有专业化领导力的医院院长群体的形成。特别是新医改出台前后,医院管理更加侧重于医院的内在的管理力量。作为医院管理的组成部分,科室发展的优劣也决定着医院在改革中的成果。而科室领导力的价值体现就在于变革时代的决策能力。为此,科室管理者要想具备优秀的领导力,必须把握以下几个特质:①冷静和准确的判断力。在现有体制的约束下,科室的好坏直接取决于领导者的素质、理念和判断力。新医改带来了众多挑战和前所未有的机遇,这就要求科主任必须具备优良的心理素质和准确的判断力。②勇于接受挑战和反抗的精神。科主任不仅要有远见,有智慧,更要有胆识和魄力,能在现有环境中从事各种变革。③纳新和开拓的能力。当团队对领导者认可的同时,他们就会接受其的思想,效仿其的行为,做到如臂使指,事半功倍。④懂得妥协和善于交际。优秀领导者并非一味的强硬,在大环境面前要学会妥协,善于沟通。⑤把握机遇。领导者并不需要时刻提醒大家自己的存在,但在关键时刻,必须保证自己的领导力无处不在。

3 优秀领导力取决于科主任自身素养的提高

医院科室管理需要科主任具备优秀的领导力。当然,科主任的领导力又能使科室的管理效能增加,这是一种相伴随的互动过程。优秀领导力可以将科室管理得井井有条、富有朝气、具有创造性,科室业绩不断提升。另一方面,好的科室管理过程与实践又可以使科主任的领导力不断提高。因此,通过以上观点,我们就能够从科主任自身素养着手,培养优秀的领导力:①提高科主任的大局观和整体意识。科室管理是医院工作的局部,需要相互支持、相互协作,这样才能协调发展。科主任的大局观和整体意识是必不可少的要求。所以,要把科室的配合和牺牲当作是医院管理的整体业绩,这也是科主任的管理业绩。②狠抓科主任的创新能力和变革发展。科主任的创新能力是所有工作能力的核心与加速器,也是在变革时期不断进步,永不落伍的有力保障。我们一定要注意在医院管理和科室管理的实践中来锻炼科主任的这种核心竞争力。科室工作有创新,就能加快发展,就能与众不同,就能渡过危机,就具有更强生命力。③保证科主任的专业技术领先水平。医院主要从事的医疗工作都是需要专业技术水平来保证的,科主任必须站在专业技术水平的前沿高地上,才能诊治好病人,才能管理好科室,才能提高全体医务人员的专业技能。科主任应当不断学习、不断创新、不断努力,成为学科的领军人才。④加强科主任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科主任要在科室管理中成为主心骨,才能使科室的员工团结在自己的周围,倾心尽力地履行岗位职责。科主任的凝聚力至关重要,一方面它是科主任权力因素的判断标准,另一方面它又是科主任非权力因素的判断依据。科主任的凝聚力强,做好科室工作的可能性就会比较大,团队成功的机会就会多。

参考文献

[1] 胡敏敏.医院改革中的院长领导力[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07,18(4):25-26

科室管理能力范文第10篇

关键词:管理 开放 共享 科研实验室

中图分类号:G4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9(a)-0228-03

Abstract:Chinese higher education has obtained rapid development since reform and opening to the world.Higher education entered popular education.Laboratories of university are important places for scientific experiment and innovation,and are experimental base to train high quality talent of technology.Under the new historical mission,the competency of the university laboratory is changing.The management mode of the laboratories in universities,especially in local colleges,can not meet requirement of economical and social development.It was illuminated that the current situations of applications of instruments and management mode for research laboratories in western local colleges.The necessities of opening and sharing research laboratory were discussed.Problems resulted from the opening and sharing style were pointed out.Finally,several proposals about research laboratory management and construction under this model were put forward.

Key Words:Management;Opening;Sharing;Research Laboratories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获得快速发展,与此同时,高校教育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1999年,中国启动高校扩招,到2013年,中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达到30%,已经进入大众教育的新阶段[1]。在党的领导下,中国教育不仅实现了量变,教育质量也稳步提高。1977年,邓小平指出:“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高等院校正在成为科学研究的中坚力量,是推动科技进步的主力军,是孵育科技成果的重要阵地。高校实验室是进行科学试验和创新的重要场所,是培养主观能动性、创新性的重要场所,培养高素质科技人才的基地[2]。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在创新型社会的大环境下,高校实验室担负着为社会培养综合素质高、动手能力强、创新型人才的使命。国家也非常重视高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先后颁布了《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暂行办法》《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暂行办法》《高等学校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标准》《高等学校专业实验室评估标准(试行)》《高等学校仪器设备管理办法》等文件,以促进实验室建设。投入实验室建设资金快速增长,实验室仪器设备数量大大增加,一些世界一流的先进设备也进驻实验室,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已经取得较好的发展。然而,东西部地区经济和教育发展不平衡,西部落后于东部地区,西部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尤其是西部地方高校实验室建设管理水平相对落后,大多还是以传统分散封闭式管理为主。

在新的历史使命下,高校实验室的职能正在发生转变,传统实验室管理模式适应不了发展,其弊端越来越明显。

(1)规模小。西部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实验室依然在传统管理模式下运行,科研实验室一般以课程或学科为对象建设,由教研室或学科管理,是一种高度分散的管理模式[3]。学科或教研室人数少,实验室建设经费有限,一般只能够购置基本实验所需的小仪器,无力购买大型精密仪器。这种管理模式导致科研实验室数量多,但是,各个科研实验室小而全,设备重复购置现象严重。各科研实验室整理装备差,建设缓慢、落后,不能形成特色鲜明、装备齐全的大型综合型实验室[4]。在经济科技高速发展的浪潮下,这种建设管理模式阻碍教学科研发展,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2)封闭管理,严重阻碍了学科发展与学科间的交流。由学科或教研室管理的科研实验室是一种分散的、封闭的管理,阻碍平台的共享和交流。仪器设备、平台使用小圈子化、人情化严重,不仅学科之间不能很好的共享,甚至,学科、教研室内部由不同教师掌管的仪器设备往往也不方便借用。这种管理模式严重阻碍了学科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没有一门学科是孤立,学科之间相互交流和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的,学科之间相互交叉发展是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以生命科学为例,随着细胞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诞生了动物细胞、植物细胞、动物生化、植物生化等生命科学学院专业的交叉学科。生命科学专业的发展,还依赖于其他专业,比如:物理、医学、化学,随之也出现了生物物理、生化化学、生物医学等交叉学科。所以,传统管理模式不利于学术交流,阻碍交叉学科的发展。

(3)科研实验室管理与教学分离,挫伤本科生创新积极性。地方高校大多科研实验室与教学实验室独立运行,形成两条平行线似的发展。教学实验室按照课程设置,数量众多,规模小,仪器设备少、陈旧、过时,隶属于教务处管理。相对于教学实验室而言,科研实验室拥有的仪器设备比较先进,高端精密仪器比教学实验室多。高端仪器具有世界一流的先进性和前沿性,是学生发挥自主能动性、实现科研创新的重要物质条件。科研实验室是高校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科研人员和技术娴熟的蓝领技术人员的重要物质保障。然而,一般情况下,科研实验室基本不对本科生开放使用,或很有限地开放,只在做毕业论文时经导师同意进入科研实验室做实验。所以,科研实验室资源不对本科生开放,既浪费资源,也挫伤了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积极性。

综上所述,西部地方高校分散管理的科研实验室运行模式已经远远落后于时展,建立开放共享科研实验室有着重要意义。

(1)优化资源配制,提高仪器使用率的需要。

地方高校各个学科或教研室用于购置设备资金有限,但是,可以集中力量将钱花在刀刃上,购置先进设备,建设一个先进的、装备一流的大型综合实验室,供各学科共享。建立开放共享科研实验室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避免重复建设。学科的科研教师人数少,某个实验完成以后,设备就空闲,但是,其他学科的教师不方便借用,造成资源浪费。建立开放共享的实验室,对广大师生开放,提高仪器设备利用率。

(2)培养高水平人才梯队的需要。

1999年高等教育扩招以来,过去的15年,高校教师队伍也迅速壮大。西部地方高校迎来了发展契机,引进大量青年教师。但是,西部地方高校缺少院士、长江学者这样的领军人物,学术带头人较少,急需培养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培育一支规模适当、结构优化、专业水平一流的人才梯队。中青年教师大多刚从学校毕业,拥有高学历、高学位、发展前沿的知识理论,是培育高水平人才梯队的后备军。然而,分散封闭管理的科研实验室,挫伤了他们的科研积极性。迫切需要建设一个大型、高水平的开放共享的科研实验室,为青年教师提供一个良好的科研环境,调动青年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促使他们快速成长,成为教学科研的中坚力量。所以,建立开放共享的科研实验室是青年教师发展的需要,是学校发展的需要。

(3)培养本科生自主能动性、创新性的需要。在高校扩招的历史背景下,每年毕业的大学生人数越来越多,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企业考虑到员工培训的成本,越来越多的企业在进行人才招聘时,更加注重应聘人员的操作能力、实践能力。目前,人才市场出现这一矛盾的现象,一方面企业找不到合适的人才,熟练工、高级“蓝领”奇缺,尤其是南方每年年初出现用工荒。另一方面,很多大学生却找不到合适工作,出现毕业即失业的案例。近几年,这一矛盾越来越突出,究其原委,是多方面的,但是,大学生自身业务能力差是重要原因之一。于是,对高校、教师队伍、学生来说都是一个严峻的考验。高校实验室是大学生开展各项科研项目和实践活动的重要场所。所以,科研实验室的管理迎来了一场挑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放共享管理模式的概念诞生了。开放实验室给学生提供一个宽松的环境,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独立自主设计实验。大学生在进行科研实验时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根据自己的时间,申请使用仪器设备、平台。在实验过程中培养他们设计实验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将来从事科研工作奠定基础[5]。对本科生开放科研实验室,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下完成自己的实验,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得到锻炼,就业竞争力得到提高。就业竞争力得到提高,有利于大学的稳定及和谐发展,有利于社会稳定发展,也是衡量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的重要标志[6]。所以,开放科研实验室是培养自主创新人才的需要,是提高就业竞争力的需要,是科技发展创新的需要,是高校稳定发展的需要。

基于开放共享导向的科研实验室与传统的以学科或教研室为依托的科研实验室有很大差异,面临许多问题:已有的分散于各学科的小的仪器设备的管理;开放共享实验室进出人员增多,致使管理工作难度大、工作量大;大型综合实验室的管理的经费和大型仪器设备维护经费从哪来等等。所以,针对以上问题,该文提出以下四个策略。

(1)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建立实验中心。

实验设备是保障学校教学和科研的物质条件,管理、利用好仪器设备,提高仪器设备使用率是提高教学科研水品、多出人才、多出科研成果和产出高水平科研成果的重要保障。地方高校可将将分散在各学科的研究实验室仪器集中,建立学院实验中心。学院实验室中心由各院(系)应由一位副院长(系主任)主管设备工作,高水平高学历的学术带头人担任实验室主任,配备专职实验室管理员。全校实验室实行校、院二级管理体系,全校实验室由校实验、设备处统一管理和领导,避免院所间设备重复购置。以中南民族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为例,整个学院建立了两个科研实验室,由分管院长领导和统筹建设,由学术造诣高的教师任实验室主任负责管理,配备专职实验员管理实验室具体事务,保证管理实验室仪器设备正常运转。全院师生根据自己的需要申请使用实验平台,经过学院培训,颁发合格证书,方可使用实验平台。

大型贵重仪器设备维护费用高,专业性强,使用率不高,但又是科研所必须的,使用管理需专职人员,所以,可以由校实验、设备处整合资源,建立校实验中心,实行专管公用。以中山大学为例,气质色谱仪、液质色谱仪、电镜、共聚焦显微镜、超速离心机等由校测试中心统一管理,实行有偿使用,每个大型贵重仪器均有专职人员专管,为全校师生服务,并且对社会开放共享。既可以提高使用率,也可以满足教学科研所需,服务师生,服务地方,服务社会。

(2)制定严格的设备、平台使用制度。

实验室规章制度是管理好实验室的重要保证,是正常开展实验室工作的保障,因此制定出一套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对实验室管理来说非常重要。健全实验室各项管理制度和严格的监督机制,才能保障实验室的正常安全运行,保证科学研究和实验教学正常开展。建设开放共享的实验室,设备仪器多,使用人员众多,为了更好服务于师生、教学科研,亟需建立和完善实验室管理制度。综合开放共享实验室管理可能存在的问题,需要建立健全以下制度:仪器预约制度、如实记录登记制度、仪器设备规范使用制度、门禁卡申请和使用制度、违规使用惩罚措施、监督制度、清洁卫生管理制度、故障报修制度、实验中心管理人员职责等。通过制定上述一系列制度,保障开放共享综合实验室顺利运行,促使管理规范化、制度化,促进实验室健康、可持续发展[7]。科学发展非常快,仪器更新换代也很快,同时每年都会有新人进入实验室,所以,需要制定仪器使用培训制度,申请者需要经过培训合格才能独立使用仪器设备。以中南民族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为例,每学年为师生举办一期仪器使用培训班,讲解仪器工作原理、注意事项、使用方法等,经培训合格者方可颁发证书。

(3)信息化管理实验室。

整合资源建立实验中心,分散的实验人员聚集在一个大的实验中心,仪器设备、人员剧增,势必会增加管理人员工作量、难度,也会凸显出一系列的安全隐患。所以,以手工、纸质管理为主的传统方式已经很难满足开放共享模式的实验室,因此,引入信息化手段管理实验室成为必然趋势[8]。开放共享的高校实验室也成为规模大型化、结构综合化、系统复杂化、设备高档化的实验场,所以,实现高校实验室管理信息化是当前信息化社会对实验室管理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信息化管理可以提高实验室管理工作的水平和效率,是当今实验室管理发展的必经之路[9]。利用网络技术,依托校园网,构建实验室信息化管理平台,开发集成“实验设备管理平台”和“开放预约”等应用系统,可以实现实验室的高效管理。以华南农业大学为例,设备处建立了校园网预约系统。使用者用校园卡登陆校园网的仪器设备预约系统,就可以查询、预约仪器设备,管理人员通过校园网可以了解仪器设备的运行状况,查询使用者信息。设立门禁卡系统,规范门禁卡使用,可以在实验中心大门入口设立门禁卡,提高实验中心的安全性。设立监控系统,每个分室配制了监控系统,仪器设备的使用人、使用时间均可查询,如有违规操作导致故障,均可通过监控系统查询。因此,网络化管理有利于节约资源、提高管理效率、提高实验室安全性,是高校实验室发展的必经之路。

(4)筹备充足的经费保障实验中心高效运行。

建立实验中心后,仪器设备多,使用者多,仪器使用频率增加,仪器维护费用增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筹备充足的经费是保证实验室持续高效运行的关键和基础。调研了多个高效的实验室建设管理模式,总结出以下资金来源途径:一方面由学校统筹安排,每年给二级学院实验室中心和校实验中心拨付一定的资金,专款专用,用于及时维护、维修仪器设备、日常开支。实验中心建立完善仪器使用登记制度,根据使用记录,合理分摊仪器维护费用,科研教师从科研经费中支出这部分资金,用于维护、维修相关仪器。

参考文献

[1] 勾金华.高等教育大众化与大学生的中产梦[J].社会观察,2014(5):13-15.

[2] 唐丽云,席力.创新性实验室管理[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0(7):204-206.

[3] 李强,衡容,崔超.基于开放导向的高校实验室管理模式与运行机制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0(7):228-231.

[4] 姜丽伟.高校实验室管理体制改革与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6):193-195.

[5] 张文广.发挥高校实验室科研平台作用加强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培养[J].吉林画报・新视界,2011(4):30-31.

[6] 李早.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研究[J].才智,2012(13):308.

[7] 周燕萍,吴忠道.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高效与人性化管理[J].科研管理,2012,9(11):171-172.

科室管理能力范文第11篇

    [摘要] 目的 了解临床与医技科室主任管理培训需求,为进一步开展培训提供依据。方法 对136名临床与医技科室主任进行问卷调查,应用goldstein分析模型和培训需求差距分析模型,从组织、任务和个人层面进行培训需求分析。结果 组织层面分析揭示了该院临床与医技科室管理人员培训具有必要性与可行性。任务层面分析确定了8项(培养甄选后备人才、创新能力、医疗安全与细节管理能力、科室综合管理能力、带动学科发展能力、团队建设能力、影响力与亲和力、激励能力)亟待通过培训提升的岗位胜任力。个人层面分析表明,59.7%的科室主任近3年没有参加管理培训,94.5%的科室主任认为需要进行管理培训;普遍认同的培训内容为沟通技巧、团队建设、医疗质量管理、医院文化与创新意识;认同率较高的培训方式为经验交流、授课、案例分析和单位间学习交流。结论 培训需求分析为科室主任培训计划的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为管理培训工作的开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关键词] 临床科室;医技科室;主任;管理培训;需求分析

医院管理模式的改变、竞争方式的转变以及病人对医疗卫生需求层次的不断提高,决定了我国医院管理队伍职业化的发展趋势,管理培训也由此被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临床与医技科室主任是医院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身兼医疗、教学、科研、行政管理于一身,在学科建设、科室及医院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当前我国医院管理人员培训体系与机制建设滞后,导致大部分科室主任缺失系统的管理培训,较普遍存在管理理念落后、管理知识匮乏管理技能欠缺等现象为了制定基于需求的培训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管理培训,有效提升科室主任的管理水平,本研究对临床与医技科室主任的培训需求进行了调查分析。

    1 资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以某省级三级甲等医院现任职的136名临床与医技科室主任为研究对象,其中临床科室主任110名,医技科室主任26名。

    12研究方法

1.2.1 需求分析 应用goldstein分析模型从组织、任务及人员三个方面进行培训需求分析[1]。通过文件与资料分析(主要包括:《关于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中国2001—2015年卫生人力发展纲要》、《2010—2020年干部教育培训改革纲要》等文件纲要[2-5],该院“十一五”规划与总结、“十二五”规划、医院年度工作要点分解、工作计划与总结汇编、规章制度汇编、岗位职责汇编、科室综合目标责任书、医院工作分科报表等档案资料)和医院现状调研,从医院内外部环境、战略目标与资源方面进行组织层面需求分析;在问卷调查和岗位任务分析的基础上,应用培训需求差距分析模型(培训需求=理想状态-现实状态)[1],完成任务层面的岗位胜任力培训需求分析;统计并分析调查问卷,从个人层面了解临床与医技科室主任培训现状及其对培训内容、时间与方式的需求。

    1.2.2 问卷调查 自行设计调查问卷,问卷内容由基本情况、培训需求调查和岗位胜任力评价三部分组成。共发放问卷136份,回收问卷129份,剔除填写不全问卷10份,回收有效问卷119份,有效回收率87.5%。所有问卷统一编码,用excel 2003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 13.0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

    1.2.3 结果评定 将岗位胜任力依据likert 5分度量法分为5个等级并赋予相应的分值:优(5分)、良(4分)、中(3分)、低(2分)、差(1分)[6]。4分以上界定为较理想状态,3~4分界定为一般状态,3分以下界定为不理想状态。本研究的理想状态值取自较理想状态的中间值,即4.5分;现实状态值取自调查问卷自我评价(50%)与他评(50%)的均值。差距值=理想状态值-现实状态值。根据差距值将培训需求分为3个等级:轻度需求(差距值<0.5)、中度需求(差距值为0.5~1.0)和重度需求(差距值>1.0)。

    2 结

2.1 基本情况本次有效调查119人,其中临床科室主任102人,医技科室主任17人;年龄32~56岁,平均45.7岁;任现职0.5~17.0年,平均4.6年;正高级职称45例(37.8%),副高级职称63例(53.0%),中级职称11例(9.2%);博士41例(34.5%),硕士58例(48.7%),本科18例(15.1%),大专2例(1.7%)。

    2.2 组织层面

2.2.1 医院内外部环境 从外环境看,社会经济、文化与科技环境的迅速发展变化,使得人们对健康的重视日趋增加,病人对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的要求日益提高。超前的管理理念、一流的服务流程、不断提升的医疗质量和新技术的研发已成为医院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这对临床与医技科室管理人员的素质和管理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关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卫生系统人事制度改革和干部教育培训改革的纲要和指导性文件[2-5],明确了医院管理人员培训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全面部署了培训任务,并提出了2015年全国卫生管理人员岗位培训率达到95%的要求,以上政策纲要为医院管理培训工作的开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氛围。从内环境看,该院“向服务要市场”、“向人才要动力”、“向管理要效益”的管理理念、信息化的管理模式、人本主义的软管理方式、成本管理促效益的经营理念已普及到临床与医技科室,科室管理人员只有不断提升自身职业素质和管理技能,才能迎合医院现代化管理模式的需求。

    2.2.2 医院战略目标 该院“十二五”发展目标在学科发展、品牌打造、医疗、教学、科研、人才、硬件、管理、经营等方面给予了国内先进水平的定位,并确定了“高水平的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和现代化研究型医院”的发展目标。临床与医技科室管理人员是医院战略的谋划者,更是科室发展目标的设计者与执行者,他们的综合素质和管理技能直接关系到医院和科室发展目标的实现程度。医院各级领导清晰地认识到这一点,为此该院将“完善医院管理组织框架,提高管理人员素质”列为2011年12项工作要点之一。可见该院管理培训的开展基于医院战略的需求并为医院战略而服务。

    2.2.3 医院人力资源与财务状况 近年该院管理队伍迅速壮大,现有各类管理人员545人,较3年前增加112人(25.9%),其中临床与医技科室管理人员268人,占管理人员总数的49.2%,较3年前增加52人(24.1%);护理管理人员143人(26.3%),其中新增40人(38.8%);行政管理人员134人(24.5%),其中新增20人(17.6%)。培训情况调查显示,近3年59.7%的临床与医技科室主任没参加管理培训,比例明显高于行政管理人员(30.9%)和护理管理人员(12.2%)。“十一五”时期医院发展回顾揭示了该院蓬勃发展的势头和良好的效益状况。

    “十一五”末,医院现开放床位为1 995张,较“十五”末增长42.5%;医院年收入达到16.47亿元,是“十五”末的2.38倍;资产总额达到25亿元,是“十五”末的2.20倍。医院良好的经营与运行状况确保了持续提升的经济效益,稳定的经济收益保证了医院及各部门计划的实施,也为医院各项培训工作的开展和管理提供了长期有效的保障。

    2.3 任务层面

2.3.1 岗位任务 在参阅该院岗位职责汇编和相关文献[7-8]的基础上,经高层医院管理者、职能部门负责人、临床与医技科室管理人员讨论,确定了科室主任岗位任务清单并明确具体要求。任务清单主要包括以下内容。①工作内容:工作概述、工作职责(管理职责、业务职责、教研职责)、岗位工作关系(内部关系与外部关系);②任职资格:基本要求、知识技能要求、应知法规、素质要求、培训要求;③工作权限;④协调关系;⑤绩效考核要点。

    2.3.2 岗位胜任力需求 在文献回顾[7-11]、专家访谈的基础上,结合岗位任务清单对科室主任的18项岗位胜任力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显示,各项岗位胜任力的自我评价值均高于他评值;不同学历、职称、专业的科室主任岗位胜任力需求差异无显著性;管理年限0.5~3.0年者与3.0年以上者的岗位胜任力需求总体相差不大,部分胜任力需求略有差异,如管理年限0.5~3.0年者对规划与决策能力、科室综合管理能力、带动学科发展能力的培训需求较3.0年以上者略强烈,而其对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培训需求较3.0年以上者略弱。见表1。

   2.4 个人层面 2.4.1 培训现状 119例调查对象普遍认为需要进行管理培训,其中43.3%认为非常需要,51.2%认为需要,两者合计94.5%。调查显示,在过去3年中,未参加管理培训者71例(59.7%),参加1~2次培训者27例(22.7%),参加3次以上培训者21例(17.6%)。

    2.4.2 培训内容需求 培训内容中需求人数超过50%的项目依次为沟通技巧(70.6%)、团队建设(58.8%)、医疗质量管理(58.8%)、医院文化与创新意识(52.9%);需求人数低于30%的项目为信息管理(27.7%)、支持与决策(26.9%)、卫生人力资源管理(23.5%)和时间管理(14.3%)。而对卫生政策与法律法规、医院绩效评估管理、医院战略与目标管理、管理人员行为规范、岗位职责培训、医院成本管理、细节管理、医院规范化管理概述需求人数百分率分别为42.2%、36.1%、34.4%、34.5%、33.6%、32.7%、31.9%、31.1%。进一步分析显示,不同学历、职称的科室主任对培训内容的需求无明显差异;临床科室主任对沟通技巧和医疗质量管理的培训需求较医技科室主任略高;管理年限0.5~3.0年者与3.0年以上者对管理培训内容的需求基本相同,随着管理年限的增加,被调查者对团队建设和医院文化建设的关注程度呈增加趋势。

    2.4.3 培训时间与方式需求分析 被调查者最认同的培训时间为上班与业余时间相结合,占49.6%;普遍认同的培训频率为每3~6个月培训一次,占67.9%;最为认同的培训方式为经验交流(52.1%)和授课(48.7%),其次为案例分析(47.9%)和单位间学习交流(46.2%),而院校合作培训(27.2%)、轮岗(11.8%)、学历教育(6.7%)以及其他培训方式(5.8%)的认同率相对较低。另外,有7人提出其他建议,如出国培训、观摩成功范例、采用短信等方式进行管理知识的日常灌输等。进一步分析显示,不同学历、职称、专业的科室主任对培训时间、频率和方式的需求无显著差异。管理年限0.5~3.0年者对授课和案例分析的倾向性高于3.0年以上管理年限者,而其对经验交流和同行单位学习交流的倾向性略低于3.0年以上管理年限者。

    3 讨

3.1 强化培训意识与理念管理培训是医院生存发展的需要,是提高管理效能和医院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也是人力资源的智能投资,这种理念必须在全院范围内得以普及。

    医院高层管理人员作为培训的组织者与管理者,要从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临床与医技科室主任培训的重要性,将其作为医院中、长期人才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政策上予以扶持,在经费上加大投入力度。

    作为受训者的科室主任,更应该认识到管理培训对其自身发展的价值。昨天是人才,今天未必是人才;此处是人才,别处未必是人才;坚持培训和学习是其个人实现自我发展和不断增值的必由之路。因此,科室主任应以正确的态度对待管理培训,积极主动参加相关培训,按计划完成培训任务。

    3.2 加强管理培训力度

医院内外部环境分析和战略目标分析揭示了该院临床与医技科室管理人员培训的必要性与必然性。医院人力资源分析显示,该院管理队伍不断壮大,临床与医技科室管理人员是该院管理队伍的主要组成部分。在科主任负责制的医院内部管理体制下,该院科室主任在科室和医院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培训现状调查表明,该院59.7%的临床与医技科室主任近3年没接受任何管理培训,比例居各类管理人员之首。同时,岗位胜任力分析显示,在18项岗位胜任力中,培训需求为重度和中度的有8项,这说明该院科室主任岗位胜任力现实状态与理想状态存在一定的差距,亟需通过培训予以提升。

    本文调查结果还显示,94.5%的科室主任已经认识到自身的差距,希望通过管理培训提高自身的管理技能。因此,该院应加强临床与医技科室主任的管理培训力度,在人力、物力、财力、时间上予以支持,推进和规范科室主任管理培训工作的开展。

    3.3 制定基于培训需求的培训计划培训计划是培训工作有序开展的基本保障。培训计划制定过程中应严格遵循按需培训的原则,把需求调研和分析作为培训计划生成的必经环节。临床与医技科室主任培训计划的制定应以组织、任务、人员三层面的系统需求分析为依据,以岗位胜任力建设为基础,将长期的年度培训计划与短期的定向培训计划相结合。培训内容设置应注重综合性,既要关注科室主任培养甄选后备人才、创新能力、医疗安全与细节管理能力、科室综合管理能力、带动学科发展能力、团队建设能力、影响力与亲和力、激励能力的提升,也要注重沟通技巧、医疗质量管理、文化建设等管理技能和知识的培训以及素质的培养。项目和课程设计应兼顾普及性和针对性,在满足大多数科室主任的普遍需求的同时,也要满足少数和不同管理年限科主任的特别需求。在培训方式方面,低年资的科室主任较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对授课与案例分析的倾向性较大;而高年资的科室主任多数倾向于经验与学习交流。因此,在以专题讲座、案例教学为主的培训安排中,还应做好预算和规划,有计划地选派部分科室主任到国内外有先进管理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医院、大学和研究机构学习进修。

    培训活动是一项有计划的、连续的、系统的复杂工作,要使培训工作科学化、程序化开展,必须有完善的培训制度和机制建设的跟进。建立有效的制度体系,从制度上支持和保障培训相关工作的顺畅运行。在完善体现培训需求的计划生成机制的同时,还需强化组织领导管理机制,构建流程科学的培训运行机制,完善培训考核与激励约束机制。

    [参考文献]

[1]周婿诗.培训需求分析模型研究综述[j].现代企业教育,2009,11(22):68-69.

[2]卫生部,中央编办,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 2010.

[3]卫生部.中国2001~2015年卫生人力发展纲要. 2002.

[4]中共中央办公厅. 2010~2020年干部教育培训改革纲要.

2010.

[5]卫生部.关于开展卫生管理干部岗位培训的通知. 2004.

[6]杨武,苗志敏,杨松凯,等.主管护师综合评价指标筛选与评价标准的研究[j].齐鲁医学杂志,2008, 23(5):455-459.

[7]苗百超,王冬,陈立明.大型综合性医院临床科室主任的岗位分析研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05,204(6):332-333.

[8]毛春,刘文卫,李晨,等.临床与医技科室主任考核体系的探讨和实践[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 2008,15(2):28-30.

[9]徐鹏.临床科主任岗位胜任力研究[d].重庆:第三军医大学,2009.

科室管理能力范文第12篇

关键词:高校管理;实验室管理;实验室建设

中图分类号:G4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972(2008)06-0118-04

实验教学是财经类高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随着财经类高校专业课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以提高综合素质、提高动手能力为核心的专业技能培养,成为财经类高校很多专业课教学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当今社会,专业知识和应用能力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的重要体现。在高校学习期间,通过专业实验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动手的能力,可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应该说,财经类高校的各类专业实验室是学生掌握专业应用能力的主要场所。但在近些年,财经类高校因诸多因素的推动,在办学规模、科研活动与专业学科建设等方面发生了新的变化。因此,在新形势下建立现代化的高效运行机制,搞好财经类高校实验室设备的合理配置,实现资源共享,提高设备的利用率,完善实验教学体系很有必要。

一、新形势下财经类高校实验室管理的重要性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财经类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高校科研活动的增多,对专业学科建设重视程度的提升等,推动了为教学服务的实验室的增加。财经类高校发展的需求来自于自身的内部动力和外部环境的强大压力。内部动力主要来自于提高学校的知名度、提高教职工的待遇、不断改进和完善各种配套设施等方面;外部压力主要是由于体制改革,培养方式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发展,使学校必须走人市场而带来的生源竞争等方面的压力。宏观环境的促成与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极大地推进了财经类高校办学规模的迅速膨胀。伴随办学规模的快速发展,财经类高校出现了新增实验室多、新增仪器设备多、实验学生多的新形势(见表1、表2)。

学校实验室是进行实验教学,开展科学研究,培养科技人才,推动科技发展的重要基地,是办好财经类高等学校的基本条件之一。面对出现的新形势,加强对财经类高校实验室的管理更显重要。

1、实验室是财经类高校进行实验教学、培养人才的基本场所。实验室是高校的一项基本建设,是办好学校的基本条件之一。强化大学生动手实验能力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和保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可以使大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得到锻炼。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提高实验课、实习课、设计课等实践课程的地位,把课堂教学、生产实习、社会实践等教学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只有强化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才有利于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学生在实验室里,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实验教学,能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以及科学的态度、科学的方法,促进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形成。整个实验过程,既能使学生巩固、加深所学理论知识,又能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还能使学生受到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和科学态度的训练,学会独立从事科学实验和科学技术工作的本领。在实验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综合运用已学知识与技能,通过比较、抽象、概括、归纳等积极思维活动,能很快加深对抽象概念的理解,促进知识向能力转化,以及对各学科知识的横向沟通和综合运用,有利于开发创新思维。在高校扩招后,实验室的使用需求骤增,如何合理安排使用成为高校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新矛盾。

2、实验室是财经类高校科研活动的重要基地。实验室之所以在财经类高校的科研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主要是因为实验室有条件模拟各种社会现象或过程,为人们重复试验提供方便,使人们有可能通过设计、抽象和建立与该社会现象或过程相似的数学模型等,间接地探求原型的特征和事物的本来规律。在实验室中进行的中间试验往往是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所不可缺少的环节,它具有生产劳动所不能代替的独特作用。目前,众多高校都重视科研工作,以科研促教学,并出台了许多推动高校科研的新举措。这极大地激发了高校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也增加了科研活动对高校实验场所的使用需求。随着对科技投入力度的加大,高校科研实验室逐年增多。要合理利用这些宝贵的科研实验资源,充分发挥高校科研实验室效用,必须实行科学规范的实验室管理,有效整合实验仪器设备资源、人才资源及场地资源;其次要与量大面广的本科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加强科研教学互动,致力于研究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3、实验室是财经类高校学科建设的重要条件。当前财经类高校十分关注重点专业学科的建设,而重点专业学科建设离不开实验室的建设与支撑。没有设施完备的实验室就不可能开设出高质量的本科实验教学课程。实验室条件的好坏和管理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学科建设的整体水平,并制约着教学、科研等学科建设内容的发展和提高。可以说,财经类高校重点专业和学科的建设和提高,一靠学科梯队和师资力量,二要靠实验室条件。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事实证明,在现代化科学技术条件下,离开第一流的实验室,很难造就出一流的师资队伍和一流的科技成果。要缩短国内与国外发达国家科研方面的差距,不仅要有培育专业学科的领军人物,更要有相应的实验室的实验条件。

总之,实验室工作水平的高低,是反映财经类高校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和管理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反映一所高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也体现出高校为社会经济建设服务的实际能力。

二、财经类高校实验室管理现状分析

在高校“扩招”、科研活动和学科建设的推动下,财经类高校实验室也不断增多,仪器设备也相应增加了不少。由于众多原因,实验室“硬件”强了,管理方面却出现了新问题。

1、实验室缺乏系统的网络信息支撑。实验室网络信息管理包括多个层面:一是对同类实验室建设的网络信息掌握不够,不能及时向国内外一流的实验室学习,配置先进的实验室条件。二是尚未认识到网络信息对学校,对实验室人、财、物管理的重要作用,使实验室与学校各部门之间,尤其是与外部环境缺乏有机联系,不能发挥实验室的综合效能。因此,必须加强网络信息的搜集、管理和利用,建立完善的实验室管理网络信息系统。只有搜集、掌握和运用好各种网络信息,才有利于实验室建设突出优势与特色,满足教学科研所需,充分发挥出应有的效能。

2、实验室建设缺乏系统规划。在现实中存在的实

验室建设不能与学校事业发展相适应,是由于对学校整体发展方向的把握不足、定位不准以及投资经费有限并且分散造成的。因此,财经类高校容易发生实验室规划建设重点不突出、特色不明显的现象,难以形成科学合理的实验室设置和管理体系, “小而全”现象无法得到真正解决。只有加强统一规划,加强对实验室建设前的科学论证,在此基础上建设和购置实验室仪器设备及其他相应设施,制订出科学的经费预算制度和分配制度,才有利于使实验室建设和管理适应高校专业教学、学科调整和科研发展的新形势,做到重点建设,突出特色,形成体系。

3、实验室仪器设备缺乏共享机制。实验室的仪器设备,不管是何种经费购置的,学校实验室管理职能部门无法对其调动调配,尤其是对科研经费购置的设备。一旦实验室仪器设备形成,就归属于实验室所在院系或科研团队,其他教学单位、科研人员无法使用。实验室仪器设备的分割的条块性,严重影响了它的综合利用,严重制约了利用率的提升。实验室管理必须在加强管理的基础上,健全调配机制,以提高资产的利用率,盘活国有资产,实现资源共享。

4、实验设备管理缺乏效能管理。对仪器设备的管理停留在基础管理阶段,只强调账、卡、物的准确相符,而没有开展全面的使用效益的考核管理和信息分析。实验室仪器设备的使用与经费的投入脱节,不能很好地体现投入产出比。由于大多数财经类高校的实验室仪器设备的管理与采购供应属同一职能部门,不利于互相监督。因此,要加强实验室仪器设备使用、管理的信息分析和评估审计,并与经费的投入、使用相结合,提高管理水平和充分发挥实验室效能。

当今财经类高校实验室的建设虽然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与财经类高校教学、科研等方面的实际需求还有距离。导致出现上述问题的因素较多,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财经类高校实验室建设尚未走上科学决策的轨道。财经类高校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如何满足快速发展的教学、科研对实验室的需求,以保证高校教学、科研的正常进行。因此,在以效率优先的影响下,往往忽略从学校的学科发展布局、未来发展趋势以及校内资源的合理整合等方面来理性思考,结果出现实验室建设重复性、非经济性、利用效率低等情况(见表3)。

2、财经类高校实验室管理还不适应财经类高校发展的要求。财经类高校实验室建设因为教学、科研的“硬需求”,容易引起高校决策层的高度重视,因而实验室硬件环境较易得到发展。但实验室硬件条件得到改善的同时,软环境的建设较易被忽视,实验室专业技术人员的相应增配、实验室管理的进一步改善、实验室使用的科学安排等方面都存在程度不同的缺陷,影响到高校实验室场所的合理使用和效能的充分发挥。

3、财经类高校实验室设施投入多元化带来了管理上的难度。目前,财经类高校实验室设施投入经费来源有多种渠道,主要包括高校自身经费的投入、科研项目经费的投人以及社会横向合作带来的经费与实物的投入等。由于财经类高校鼓励校内的专业技术人员积极争取科研项目经费,积极地强化与社会的横向联系,来扩充学校实验室的经费、设施投入,这客观上容易形成校内实验室设施的分割管理,难以做到校内集中管理,形成校内办学的公共资源。财经类高校实验室投入经费来源的多元性影响了实验室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使用,出现了校内实验室资源的结构性短缺与结构性富余并存现象,导致办学效益的降低。

三、加强新形势下财经类高校实验室管理的途径

在财经类高校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都对实验室规划、建设、利用和管理高度关注的情况下,需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更新观念,开拓思路,运用新的管理模式和方法加强对财经类高校实验室的管理。

1、确立符合新形势下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要求的实验室规划建设目标。要满足财经类高校教学需求,实验室建设一要“量”、二要“质”,既要能提供与财经类高校教学、科研等实验人数相适应的实验条件,同时也要与财经类专业教学内容的改革相匹配。要提高实验室对科研和学科建设的要求,就必须面向国际前沿,突出自主创新,凝练出与国家发展密切相关的基础性、前瞻性、战略性、系统性的发展目标和研究方向,突出实验室建设对科研与学科建设的支撑作用。因此,实验室的规划建设目标是一项重要工作,既要有前瞻性,又要体现实用性与经济性。

2、形成与新形势相适应的管理运行模式。财经类高校实验室是一个涉及学校多方面管理的子系统,离不开学校大环境、大系统的影响。因此,财经类高校实验室的管理要建立对外开放、内部闭合、功能清晰的运行模式。财经类高校实验室管理要在紧紧抓住内部人、财、物的控制和工作任务目标管理的基础上,建立对外有机开放,功能清晰的绩效管理运行模式,即加强同外部环境的物资的、技术的、人才的、资金的交换、合作和共享,强化网络信息资源的搜集、处理、使用、共享的效能管理,以及实验室投资分配和考核评估的业绩管理。形成一个既有实施执行,又有信息反馈;既有循环中心,又有循环网络;对外有机开放,内部闭合运行,相互联系的系统运行模式。财经类高校实验室的工作除紧扣学校的总目标外,还必须与教务、科研、学科建设等方面的工作目标和计划相适应,使管理工作达到最佳的效益。

3、突出在新形势下实验室建设的特色要求。强调实验室特色,既是财经类高校人才培养的需要,更是财经类高校科研与学科建设所需。具有特色、符合教学要求的实验室,是培养有财经类专业特色人才的重要条件。特色和优势是任何科研型实验室的关键所在。一所实验室要在激烈的科技竞争中异峰突起,出奇制胜,就必须发挥优势,特色取胜,坚持走特色发展之路。在自身已有的优势中致力于寻找新的研究方向和科学生长点,促进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发展,真正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财经类高校实验室建设既要注重在高校内部的互补性,也要站在区域内、校内外的视野中考虑实验室建设的互补性,同时突显实验室建设的特色。

4、要突出新形势下实验室服务功能的拓展。利用实验室的优势与条件,增强其为社会经济服务,提高实验室自我发展潜力,走实验室良性发展之路。实验室的硬件支撑条件是实验室建设水平的重要标志,要保证实验室的硬件支撑条件符合科技发展的需求,就必须争取到巨大的建设经费作为后盾。实验室只有充分利用技术优势和实力,突出为社会经济服务的功能,积极与企业进行多种形式的合作,通过积极承担科研任务,提高成果的转化能力,进一步拓展建设经费的来源渠道,从而获取更多的经费支持,不断增强自我的发展潜力。

5、加强实验管理技术人员队伍的建设。实验室管理技术人员是财经类高校实验教学的主力军,从多个方面对实验教学起到了根本的保证作用。实验室的条件再好,如果没有一个好的管理与维护队伍,实验教学质量也是难以提高的。因此,要重视实验室管理技术人员的培养,提高他们各方面的素质,培养出一支稳定的管理队伍,使实验室各方面的条件得到充分利用。建市一支稳定的实验室管理技术队伍,是实验室得到充分利用的保证。只有管理人员充足,才能使实验室最大限度的利用现有的实验室条件,满足高校教学、科研等方面对实验室管理的高要求。

6、加强实验室资源的科学配置。对财经类高校内各种实验室资源要在充分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对涉及到多学科、多专业通用性的实验室资源要集中管殚,形成公共资源,满足多学科、多专业教学、科研的需求,从而克服单一学科建设实验室的弊端,有利于实验室形成规模,实现资源共享,避免重复建设,也有利于解决经费不足等问题。实现实验室资源的优化管理,可以更大程度地发挥实验室教学、科研、科技开发为一体的多功能作用,面向经济建设,大幅度地激发广大实验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创新活力。

科室管理能力范文第13篇

一、切实加强领导,强力推进减排工作,确保年度任务的完成

一是通过工程减排项目的落实、产业结构的调整、城市污水处理厂及管网的建设等三大措施,落实减排任务,确保20*年度化学需氧量削减0.67%,二氧化硫削减1.97%工作目标的完成。(责任科室:总量办)

二是明确职责,采取统计、监测、考核三个办法,加强对各县(市、区)和相关企业减排项目的监管,促进减排工作落实到位。(责任科室:污染控制科、监察支队、监测站)

三是运用预警通报、区域限批、一票否决三大手段,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区域的监管,督促有环境保护监管职能的部门和污染源单位加强监管,履行环保职责,落实减排措施,确保环境安全。(责任科室:总量办、监督管理科、监察支队)

二、切实加强科学指导,全力做好污染源普查、重点环境规划工作

一是按照实施方案,认真筹划,周密部署,广泛宣传动员,做好污染源普查工作,为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力争20*年8月底前完成普查,年底前完成数据处理工作。(责任科室:普查办、规划法规科)

二是指导协调、科学谋划环境功能区划分,协调有关部门,落实有关法律制度,按环境功能区划,合理布局,为环境监管提供科学依据。(责任科室:规划法规科、监督管理科、环科所)

三是完成乡以上饮用水源保护区划定、规划工作,为做好水源保护奠定基础。(责任科室:污染控制科、监测站)

三、切实加强环境监管,大力推动环保治理达标工程

一是突出重点。加强对重点企业和规模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的监管,突出抓好造纸、矿山、纺织、印染、电镀等行业的监管,加快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积极推进清洁生产,实施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加强污染治理设施现场检查,促进企业达标排放。在畜禽养殖业污染治理监管上,要进一步巩固禁建区治理成果,扩大非禁建区治理面,为2009年基本完成规模养殖场污染治理打下基础。(责任科室:监督管理科、污染控制科、监察支队)

二是加强工业园区污染集中治理监管,促进工业园区建设项目落实环保“三同时”。(责任科室:监督管理科、污染控制科)

三是加强饮用水源保护区环境治理监管,全面整治一、二级保护区内环境违法行为,确保饮用水安全。(责任科室:污染控制科、监察支队、监测站)

四是加强对环评市场监管,严格环评文件审批,确保环评行为规范、客观、公正。(责任科室:监督管理科、环科所)

四、切实增强宗旨意识,着力关注民生问题,认真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问题

一是认真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城区餐饮业油烟污染,娱乐场所、建筑工地施工噪声扰民等危害群众环境权益的问题。(责任科室:监察支队、110办)

二是协调配合城市建设、公用事业、交警、公安等部门解决污水、垃圾、汽车尾气、社会噪声等污染问题。(责任科室:监督管理科、污染控制科、监察支队、110办、监测站)

三是认真办理人大、政协提案、建议和上级领导关于群众环境批办件。(责任科室:有关科、室、队、站、所)

五、切实加强环保能力建设,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

一是提升环境监察能力,不断改善和改进监察手段和方法,提高环境监察有效性,扩大重点污染企业在线监测面,规范排污费征、管、用。(责任科室:监察支队)

二是提升环境监测能力,不断提高对环境要素的常规监测和污染物实时监测能力,提高对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为环境监管、经济社会发展和主要污染物减排提供科学的监测数据。(责任科室:监测站)

三是提升环保宣教能力,多形式、多渠道开展群众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宣教活动,制作宣传精品,满足群众的要求,切实发挥环境宣传教育的作用和功能。(责任科室:宣教中心)

六、切实加强环保队伍自身建设,全面树立环保队伍良好新形象

一是健全完善机关各项规章制度,用制度管人管事,规范机关各项工作的运作,努力提高机关工作整体效能。(责任科室:办公室、监察室)

科室管理能力范文第14篇

这次会议是在全系统上下深入贯彻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努力建设税收强省、法治税务、和谐国税,全面推进全省国税事业科学发展的新形势下召开的。会议的主要目的是学习贯彻全国税务系统办公室主任培训班精神,总结**6年全系统办公室工作,交流工作经验,研究推进办公室工作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措施。会议很重要,也开得很及时。刚才,家喜同志代表省局党组充分肯定了办公室工作,对如何做好新时期办公室工作提出了要求,我完全同意。我相信这次会议对于办公室工作实施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有效发挥办公室职能作用,进一步提升办公室服务于领导、服务于机关、服务于基层的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去年以来,各级国税办公室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税收中心工作和“一个宗旨、四大主题”,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努力加强自身思想政治建设、管理基础建设、素质能力建设,积极参与政务、管理事务、搞好服务,求真务实,改革创新,干事创业,充分发挥参谋助手、综合协调、审核把关、运转保障和督促检查等职能作用,取得了显著成绩,为各项税收工作任务的圆满完成做出了积极贡献。省局党组对各级办公室同志们是满意的,对全系统办公室工作是充分肯定的。在此,我谨代表省局党组,向在座各位并通过你们向辛勤工作在办公室工作岗位上的全体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办公室工作实施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是一种管理理念,也是一种管理措施,必须充分认识办公室工作实施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办公室工作实施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要求管理工作实行人本管理,实现从经验型向科学型、从粗放型管理向精细型管理的转变。科学发展观是指导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理论依据,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方法和途径。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在办公室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探索和掌握工作规律,善于运用现代管理方法和信息化手段,实行科学管理、精细管理。按照精确、细致、深入的要求,抓细抓实各项工作,切实提高管理效能,不断推进办公室工作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办公室工作实施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是行政管理创新的需要。党的十六大要求各级政府部门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推行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税务总局党组要求各级税务部门加强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不断推进税务管理创新。税收工作实施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应该体现在税收征收管理创新和内部行政管理创新两个方面,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办公室是机关的综合部门,办公室工作是内部行政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办公室工作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创新办公室管理理念、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有利于实现税收工作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两翼齐飞”、“双轮驱动”,有利于全面提高税务行政效能。各级办公室的同志们要充分认识办公室工作实施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对于推进税收管理创新的必要性,将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作为一项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从大处着眼,从具体工作入手,扎实而又富有成效地加以实施。

(三)办公室工作实施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是加强办公室自身建设的需要。办公室是承上启下、沟通左右、联系内外、组织协调机关运作的枢纽部门,是各级局领导的参谋助手。办公室工作是参与政务、抓好事务,搞好服务,直接服务于领导、服务于机关、服务于基层。整个机关的正常运作离不开办公室,没有办公室的组织协调和服务,机关工作部署及局领导的要求和意图就没办法得到及时落实和贯彻,机关的正常运作就会混乱或停止。办公室是机关的“窗口”,是机关的形象,一个机关工作的整体水平包括服务水平,首先从办公室体现出来。办公室工作十分重要,这是办公室工作的性质、作用和地位决定的。近年来,各级办公室工作出现了许多新特点,发生了许多新变化。办公室工作任务越来越重、困难越来越多、压力越来越大。办公室职能有了新的调整,工作任务有了新的增加,如综合协调覆盖到全局工作的各个方面,国税门户网站归口办公室管理,督促检查工作有了新的要求,机关财务工作任务也在不断增加,办公室服务范围也在不断扩大,从服务于领导、机关、基层,延伸扩展到广大纳税人。此外,各级国税机关领导对办公室工作要求越来越高,办公室的责任更加重大,这些都给办公室工作提出了新要求,赋予了新使命。这就要求办公室按照科学化精细管理的要求,切实加强自身建设,与时俱进,真抓实干,增强工作的适应性和创造性,做到与税收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合拍共振,努力使自身职能得到充分发挥。

二、认清形势,把握方向,明确实施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要求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发展阶段。总局党组根据新形势,明确要求税务部门始终坚持聚财为国、执法为民的税务工作宗旨,进一步推进依法治税,深化税收改革,强化科学管理,加强队伍建设,并强调在税收工作中要大力实施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在去年11月份全国税务系统办公室主任培训班上,总局钱冠林副局长在要求全国税务系统办公室推进办公室工作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不断提高税务行政效能。省局党组也把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摆上十分重要的位置,今年全省国税工作会议明确要求全省国税系统必须把握好科学化与精细化管理协同推进的关系,切实强化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目前,全系统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要求,努力推进全省国税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办公室工作是国税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全省国税系统实现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既为办公室提供了广阔舞台,也对办公室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带来了新的挑战。这就要求各级办公室以高度的紧迫感、使命感、责任感,坚决落实总局党组、省局党组的要求,扎扎实实地推进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不断提高行政效能。

根据新形势、新要求,办公室推进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总体要求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税收中心工作和省局税收工作部署,把握规律,强化管理,精益求精,切实提高办公室工作水平,为全省国税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新贡献。

根据上述总体要求,全省国税系统办公室推进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主要把握好以下几点:

(一)掌握内涵,明确任务。掌握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内涵,明确工作方向,这是办公室加强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关键所在。所谓科学化管理,就是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积极探索和掌握规律,善于运用现代管理方法和信息化手段,建立健全税收体系,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规范工作,提高管理的时效性。所谓精细化管理,就是要按照精确、细致、深入的要求,明确职责分工,优化业务流程,完善岗责体系,加强协调配合,避免大而化之的粗放式管理,抓住管理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抓紧、抓细、抓实,不断提高管理效能。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是有机的整体,精细化管理就是在科学化指导下,体现集约管理、注重实效的要求。简而言之,科学化就是摸索客观规律,选择正确的目标、做出正确的决策;精细化就是通过精准、细致的制度、方法和措施,实现正确的目标、落实正确的决策。同时,要按照总局关于推进办公室工作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部署,因地制宜,明确抓好“优化流程、有序运作,定岗定责、权责对等,考核评议、提高绩效,完善制度、夯实基础,改进手段、强化保障”等“五项任务”。

(二)科学管理,改革创新。强化科学管理、推进改革创新是办公室工作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应有之意。强化科学管理,就是要运用科学的理论自觉指导办公室工作实践,不断提高管理的实效;就是要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不断优化办公室工作流程,全面提高办公室工作质量;就是要运用科学管理的手段,运用现代管理技术,以信息化为依托,节省行政成本,提高工作效率。推进改革创新是办公室工作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必经之路,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本身就是管理创新。要创新管理理念、管理思路,树立过程控制理念、精益求精理念、优质服务理念。要创新管理手段,以信息化为依托,不断推进行政管理现代化。要创新服务方式,积极主动,超前思考,紧贴领导思路,优化决策服务,使办公室管理更好地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三)严谨细致,精益求精。这是办公室工作实现精细化管理的根本要求。作为机关重要部门,办公室工作无小事。责任重于泰山,必须坚持高标准、严要求,时时、事事、处处认真负责,严谨细致,一丝不苟,努力做到万无一失,确保服务好、无差错。比如起草领导讲话和综合性材料、审核文稿要精益求精,使自己经手的文字材料成为领导面前的“免检产品”;办理事务要缜密周全,综合考虑方方面面的情况,拿出切实可行的预案供领导决策参考。总之,既要从大处着眼,又要从小事入手,把各项工作做精、做细、做实。

(四)善于总结,把握规律。同志曾指出:“善于总结和学习经验,是我们党的光荣传统,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重要途径”。办公室工作实施科学化、精细化管理,需要我们善于总结。善于总结,一是要总结经验教训。总结经验教训的过程,就是不断完善、提高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的过程。只有通过认真总结,才能知道哪些工作需要做到更加科学、更加精细,哪些工作存在不足需要弥补,从而发扬成绩,克服缺点,力争做到服务好、效率高。二是要把握办公室工作规律。办公室工作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不注意认识和掌握办公室工作特点和规律,办公室工作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就无从谈起。这就需要我们在工作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原则,善于认识和把握工作规律,按规律办事,从办公室工作的个别中发现一般,从现象中抓住本质,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某一地区、某个单位办公室工作中发现具有普遍意义的做法,并把那些具体的实践和做法上升到理论高度,使之具有条理性、综合性、典型性、指导性,从而更好地促进科学化、精细化管理。

(五)狠抓落实,增强责任。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既是一种工作理念,更是一种工作要求,最终要落实到工作实践中。要弘扬爱岗敬业、认真细致,围绕中心、服务大局,雷厉风行、严谨踏实的工作作风,将科学化、精细化管理贯穿到办公室工作的方方面面。办公室的核心职能是辅助决策,这是推行办公室工作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关键内容。要认真把握总局提出“推进办公室工作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不断提高税务行政效能”的主题,明确责任,以辅助决策为主线,将办公室各项职能有机串联起来,抓住决策前的调研、信息,决策中的对策建议,决策后的宣传、督查、反馈等关键环节,突出重点,关注热点,把握难点,抓好落实。推进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各级办公室要本着既积极又稳妥的要求,结合实际,稳步推进。要增强工作责任,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优化流程,完善岗责体系,包括工作流程、工作职责、工作考评以及学习制度、调研制度、信息报送制度和督促检查制度等,从制度上保证权责一致,使办文、办会、办事更加科学、规范,使办公室每一项工作、每一个环节都有章可循,实现由制度管权、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打牢办公室工作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基础。

三、服务大局,务实进取,努力提高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效能

推进科学化、精细化管理需要付诸办公室工作实践中,家喜同志在主题报告中已说得具体明确。在此,我侧重从办公室工作特点方面强调如下五点:

(一)强管理、优服务,力争工作“三满意”。让领导、机关、基层满意,是办公室工作的基本要求。总理曾在接见全国政府系统秘书长办公厅主任会议代表时强调,要强化管理,建设责任政府、服务政府、法治政府,建设人民满意政府。总局钱冠林副局长在全国税务系统办公室主任培训班上要求办公室“推进管理创新,使服务大局的绩效更加显著”。办公室作为各级国税机关的运转枢纽,强化管理,优化服务,办公室责无旁贷。一是要强化科学化、精细化管理。要从促进工作方式的转变入手,不断改进办公室管理,按照行政合法、行政公开、行政效率和科学行政的原则,不断完善办公室的工作机制。如建立健全岗责体系,落实责任。要从制度创新的转变入手,切实规范制度建设,按照法制统一的原则,重视制度建设和程序要求,推动办公室工作业务的规范化。坚持按制度办事,切实提高办文办事的能力和水平。要从实现管理手段的现代化入手,提高管理水平,加快电子政务建设,按照金税工程三期建设的总体部署,加快税务行政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以信息化推动科学化、精细化。二是在服务规范性上下功夫,切实提高服务水平。要从强化制度建设入手,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服务机制,把办公室“三服务”工作纳入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要坚持分工协作抓服务。办公室各项工作既要明确分工又要密切协作,形成一个有机整体,这也是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要求。分工目的是为了明确职责,但有些工作难以截然分开,需要从工作大局出发,密切协作,充分发挥办公室的整体效能。要建立层层把关、层层负责制度,把责任落实到每一个人,做到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落实到每一个环节,一环紧扣一环,切实落到实处。要细致认真抓服务,想得细,做得细,才能做得好。今年,省委在全省开展服务基层、服务群众、服务大局,促进社会和谐的“三服务一促进”主题实践活动,这一主题与办公室职责要求相一致,与办公室“三服务”相通,这对办公室更好地推进科学化、精细化管带来了新的动力。办公室要结合这一活动,强化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在优化服务上下功夫,做到服务意识、服务能力、服务到位和服务成效都有新突破,力争各项工作让领导满意、让机关满意、让基层群众满意。

(二)严要求、抓精细,确保工作无差错。科学化、精细化管理要求我们做到工作“无差错”。“无差错”就是杜绝工作失误和错误,这是办公室搞好服务,确保机关正常运作,履行职能的基本要求,是办公室每个岗位、每位同志都必须达到的工作底线。“细节决定成败”,“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必须高标准,严要求,抓精、抓细各项工作,特别要结合实际,细化、量化各工作岗位无差错的具体要求,对每一件工作,必须预先深入思考,多想一点,想深一点,想细一点,把整体工作分成若干小项,把小项工作分成若干细节,把每个细节落实到具体人员,纵向到底,横向到边,不留死角。只有举轻若重,精益求精,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百密无一疏”,才能确保出手的东西最优、最好。办理各类会议,安排各项工作都要做到万无一失。撰写领导讲话,起草文电,审核把关等工作要做到“五个杜绝”,即杜绝政治错误、杜绝理论错误、杜绝政策错误、杜绝逻辑错误、杜绝文字错误。收发文件应当做到不延误、不错发、不漏发。信息、宣传、网站等编发工作要做到准确无误,防止差错或出现不良影响。督查工作要做到不拖、不漏、不错。保密、文档、财务等工作都要杜绝差错,防止责任事故的发生。

(三)重质量、求效率,打造精品创品牌。实行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本身就包含提高质量和效率这两项要求。办公室工作不仅要做到“无差错”,还要“创品牌”,必须高度重视质量和效率。质量和效率是办公室工作的生命线,直接关系到办公室工作成效,关系到办公室形象,关系到机关工作有效运转。做好办公室工作,既重视质量,又讲求效率,实现质量和效率相统一。要做到“三高”:一是“高质”。质量是办公室“三服务”过程中的一种特殊的“品质”,办公室要为领导、为机关、为基层和群众提供优质服务,必须精益求精,无论政务还是事务,都不能停留在一般化的水平上,不能满足于应付得了、过得去。办文、办会、办事都要高标准,严把质量关,出精品,创品牌。二是“高效”。效率是办公室在既定的工作时间内完成工作任务的数量与效果,直接关系到工作质量的高低和任务目标的实现程度。高效率就是要办文、办会、办事做到及时、迅速、精确、不误事,出成效。三是“高速”。办公室的很多工作时间性很强,慢慢腾腾就会延误时机,粗枝大叶就可能铸成大错。那种为政不勤、推诿扯皮、疲疲塌塌、拖泥带水的陋习在办公室是要不得的。同时办公室掌握的情况较多,信息不能及时反馈,就会延误决策;督办不及时则会影响任务的落实;工作不及时,则会影响稳定,等等。因此,办公室工作必须雷厉风行,不推不拖,及时迅速处理,一分钟都不能耽误,力争又好又快完成任务。通过实现高质量、高效率,把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上升到更高的水平,使办公室工作不断创造出响当当的品牌,有口皆碑,成为机关各部门的表率。

(四)力创新、显特色,推动工作上台阶。“上台阶”是对办公室工作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更高要求。办公室作为特殊部门,与其他部门有很多不同的地方,有其自身的特点,必须在推进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中有更大作为,使自身工作上新台阶,当好本机关的派头兵,这样才能为服务全省国税事业发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一是要努力推进管理创新,这里办公室推进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保持活力、提升水平的内在动力。要开拓新思路、掌握新方法、运用新手段,实行科学管理,把工作抓实、抓精、抓细,抓出新成效,使各项工作不仅要“做得对”,还要“做得好”;不能满足于“过得去”,还要“过得硬”;不能满足“一般化”,更要力争“高水平”。二是要突显办公室工作特点。办公室与其他部门不同之处在于其综合性、协调性、参谋性、服务性较强,因此,推进科学化、精细化管理较其他部门难度大,这就要求办公室从自身特点入手,围绕大局,干实事、出实招、求实效,高起点谋划、全方位推进、多层次落实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突出办公室的协调职能,充分履行统筹全局、协调各方的职责,形成职责范围、工作流程和工作标准“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力求人有我优,人优我新,达到综合强、参谋高、协调好、服务优的成效。

(五)精业务、强素质,实现能力新提高。推进办公室工作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关键在人,在于有一支政治上坚定、业务上精通、作风上扎实的办公室干部队伍。各级国税机关办公室要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切实加强办公室干部队伍建设,为提高办公室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提供有效保障。办公室工作人员必须学习理论,精通业务,增强素质,不断提高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能力。要加强学习培训,按照创建学习型国税的要求,努力建设学习型办公室,使人人成为学习之人。省、市局办公室要带好头,积极创造条件,舍得花钱花时间组织学习培训,可采取集中辅导、外出学习考察、研讨和培训等形式,切实提高办公室人员的理论素养和业务水平。要加强作风建设,坚持办事情、想问题、出主意都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做到查实情,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以扎实的作风保证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实施。要加强实践锻炼,多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扎扎实实地调查研究,特别是要善于到矛盾集中的、情况复杂的、难题较多的地方去调研问题,掌握事情发展的苗头和脉搏,获取第一手资料,为领导决策提供最新、最近、最真实的一线情况,增强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实效性、预见性和创造性,做到谋之有道、参之有方,不断提高辅助决策能力。要大力弘扬办公室精神,全省国税系统办公室同志们长期以来形成了尽职尽责、任劳任怨、甘于奉献的高尚情操,雷厉风行、齐心协力、热情服务的工作作风,爱岗敬业、勤俭办事、清正廉洁的优秀品质,严守纪律、严格要求、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这些都是办公室宝贵的精神财富,必须继承发扬,使之融入到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之中,努力在平凡工作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

四、加强领导,大力支持,为办公室实施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一)加强领导,大力支持办公室依法履行职能。依法履行职能,是办公室实施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必要条件。一直以来,各级办公室在依法履行职能上下了很大功夫,不断取得新成绩,但是由于各级领导、各有关部门对办公室依法履行职能上的认知上存在偏差,支持力度不一,导致全省国税系统各级办公室履行职能存在不一致的情况。就办公室职能来说,**4年总局在宁波召开的全国税务系统办公室工作会议上归结为参谋助手、协调综合、审核把关、运转保障和督促检查等五个方面。这五个方面涵盖了办公室工作的各项工作。**5年全国税务系统办公室主任座谈会,**6年全国税务系统办公室主任培训班,总局钱冠林副局长反复强调这五项职能。各级领导、各有关部门要大力支持办公室依法履行职能,推进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一是要规范办公室职能配置。办公室的职责范围应符合总局和省局批准的“三定”方案的要求,网站管理、机关财务管理的职能配置,省局机关放在办公室,各市国税局应比照省局办公室职能,做到职责配置到位、人员配备到位,特别要配齐配强文秘人员。同时,要加大对办公室人员的培训力度,通过培训使办公室更好地履行职能。二是支持办公室严格履行法定程序做好公文处理工作。办公室对发文稿进行审核,既是履行法定的职责,也是掌握全局工作动态,发挥审核把关、综合协调、参谋助手等职能作用必不可少的环节。机关各部门草拟的公文,一定要遵守《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全国税务机关公文处理实施办法》的规定,送办公室审核后,才能送局领导签发。这也是依法行政的要求。三是支持办公室加强信息工作,重要工作的决策、部署、落实等都要让办公室充分参与,及时掌握情况,政务信息应向办公室集中,使办公室更好地通过信息工作进行辅助决策,做好宣传引导工作。四是支持办公室做好督促检查工作,推行政务公开。五是支持办公室做好门户网站的服务工作,各有关业务部门要从大局出发,对纳税人网上咨询的事项,切实做到有问有答。

科室管理能力范文第15篇

关键词:实验室管理;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2年5月19日

一、高校实验室的管理模式及现状

目前,高校实验室的建制一般有两种模式:分散型管理模式和集中型管理模式。分散型管理模式是以课程为对象进行实验室建设的高校传统的实验室管理模式。其特点为:(1)实验室设置依附于课程,仅为一门或两门课程服务,由教研室管理。由于教研室较注重理论教学,对实验室建设缺乏长远和整体规划,实验技术人员在教研室中往往处于从属、被动的地位,积极性、主动性难以提高;(2)实验室分得过细,在实验室建设过程中,各实验室往往只考虑本实验室的局部利益,使有限的经费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往往使实验设备重复购置;(3)一些科研项目需要在实验室完成,科研成果需要在实验室得到验证时,单独一个实验室往往难以承担,不利于实验技术水平的提高,不易形成跨学科的现代化科学实验能力。集中型管理模式则是以大类学科为对象进行实验室建设,是部分高校近年来提出的一种新的实验室管理模式,实验室规模大,实验功能可覆盖整个学科。

二、高校实验教学现状

高校本科实验教学中的实验课大多是结合理论课程开设的,而实验课一般在教学计划规定的时间内进行。实验教学方式大多是由教师先讲,学生按照教师的布置或者指导书上的步骤,按部就班,完成实验操作。学生虽然也参与了实验教学活动,但实质上是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受到一定的影响。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是被动的。同时,由于近年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实验设备不能满足实验课教学的需要,实验教学学时明显减少,因此,实验课的教学质量呈下滑的趋势。因此,改革实验教学的管理制度,创新实验教学的管理,是培养创新精神、有实践能力、适应性强的高素质人才的一个途径。

三、对实验室高效使用措施的探索

高等学校的实验室,必须努力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保证完成实验教学任务,不断提高实验教学水平;根据需要与可能,积极开展科学研究、生产试验和技术开发工作,为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服务。高校实验室的建设应与教学科研任务、发展方向、人员配备等结合,使实验室的建设得到进一步完善。

(一)正确协调实验教学管理与实验室工作。管理实验室在教学科研中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是学校办出水平、办出特色的重要基础。一般来说,实验室管理应包括实验教学管理、实验室工作管理两部分。前者是实验室管理的中心任务;后者必须时刻把握实验教学质量的状况,与实验技术人员及教师、学生一起研究探讨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措施,并通过管理实验教学提高相关管理人员的技术、管理水平。

一个学校实验室管理工作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实验室的建设、实验教学的质量和科研的成果。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高等学校,要从实际出发,贯彻执行国家教委制定的《高等学校实验室工作规程》、《高等学校仪器设备管理办法》等制度,并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使管理工作制度化。实验室的管理应打破以前各自为政、条块分割的局面,实现实验教学管理与实验室工作管理的统一领导、统一规划。

(二)加强实验队伍建设。实验室的发展不仅要适应学校的发展,也要适应多专业学科的综合发展。保留传统鲜明特色学科的发展外,还要促进新生学科的发展。实验教学在高校教学中占有举足重轻的地位。实验教学对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创新性能力及综合素质的提高,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学校不仅要有高水平的教师队伍,还要有高素质的实验教学管理人员,才能达到提高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全方位人才的目的。

高校实验队伍的建设,是科研团队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学校整体科研实力的提高和创新成果的产生。在实验队伍建设中,应该根据实验教学的实际情况,分析实验指导教师队伍的工程背景、学历和职称结构;对照人才培养方案,检查实验教学大纲、实验指导书的完整程度和更新程度,统计相关课程教学实验的工作量和实验课时数。通过召开座谈会、发放调查表等形式调查分析实验教学质量,不断反馈和论证,从而达到预期目标。切实加强实验技术队伍建设,激活人力资源。

实验队伍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力量。把实验队伍的建设提升到教师队伍建设的水平上来,实行“请进来,走出去”战略,制定相应政策,引进高水平、高技术的实验技术人才,重视实验队伍培训,进行国内外技术交流,激励实验教师和技术人员从事实验教学,鼓励理论教师参与实验教学改革,加强实验技术人员的管理和考核。及时分流不合格人员,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建设多结构层次合理的实验队伍。

(三)传统式和开放式教学管理有机结合。传统实验教学管理是指实验前,教师一般要进行详细讲解甚至示范操作,实验时学生只需按规定的步骤机械地操作即可,即灌输式的方法,有一定的模仿性。学生得到验证性实验数据和结论即完成了实验内容,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扼杀了学生开拓创新的积极性和发散性思维。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只能在有限的实验课时间内完成人才培养方案要求的必做内容,其他时间只能通过看书自学,导致部分学生感觉到学习枯燥无味,兴趣不浓,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开放式教学管理,则是指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学”、“教育”为出发点和归属点的、有指导性的探索研究式自主学习的模式。实验室开放教学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给学生提供了较大的创新思维空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学生占主导地位,教师只起辅助作用。实验室开放后,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调配实验时间。这样,一方面确实培养了学生实验动手能力;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实验室的使用率,要把传统式和开放式教学管理紧密结合,学生将课堂所接受的理论知识要点吸收掌握以后,经过实验操作进一步深入分析与巩固,进行知识相关的扩展与延伸。另外,加强高校实验室之间的学术交流,不仅能够推动实验室管理研究的正常运作与可持续发展,而且有助于推动教学工作,完成高校教学、科研与服务社会的任务。

四、结语

知识源于实践,能力来自锤炼,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素质教育都需要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作为人才的培养单位,实验室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条件之一,因此,切实加强实验室管理与教学改革,是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当代大学生核心能力的必要条件和有效途径。

主要参考文献:

[1]郑超美,孔祥民.高校实验室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实践[J].中国冶金教育,2000.1.

[2]刘显进.实验室管理体制改革的探讨[J].镇江市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13.2.

[3]张新铭,何祖威,李树春等.实验室管理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提要] 高校实验室作为现代大学的心脏,需要顺应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要求,进一步创新实验室管理,拓展实验室功能,为现代化建设培养和造就优秀的创新型人才。本文结合笔者在创新实验室管理和拓展实验室功能等方面的成功实践,提炼出当前实验室管理和实验教学的新模式。

关键词:实验室管理;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2年5月19日

一、高校实验室的管理模式及现状

目前,高校实验室的建制一般有两种模式:分散型管理模式和集中型管理模式。分散型管理模式是以课程为对象进行实验室建设的高校传统的实验室管理模式。其特点为:(1)实验室设置依附于课程,仅为一门或两门课程服务,由教研室管理。由于教研室较注重理论教学,对实验室建设缺乏长远和整体规划,实验技术人员在教研室中往往处于从属、被动的地位,积极性、主动性难以提高;(2)实验室分得过细,在实验室建设过程中,各实验室往往只考虑本实验室的局部利益,使有限的经费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往往使实验设备重复购置;(3)一些科研项目需要在实验室完成,科研成果需要在实验室得到验证时,单独一个实验室往往难以承担,不利于实验技术水平的提高,不易形成跨学科的现代化科学实验能力。集中型管理模式则是以大类学科为对象进行实验室建设,是部分高校近年来提出的一种新的实验室管理模式,实验室规模大,实验功能可覆盖整个学科。

二、高校实验教学现状

高校本科实验教学中的实验课大多是结合理论课程开设的,而实验课一般在教学计划规定的时间内进行。实验教学方式大多是由教师先讲,学生按照教师的布置或者指导书上的步骤,按部就班,完成实验操作。学生虽然也参与了实验教学活动,但实质上是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受到一定的影响。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是被动的。同时,由于近年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实验设备不能满足实验课教学的需要,实验教学学时明显减少,因此,实验课的教学质量呈下滑的趋势。因此,改革实验教学的管理制度,创新实验教学的管理,是培养创新精神、有实践能力、适应性强的高素质人才的一个途径。

三、对实验室高效使用措施的探索

高等学校的实验室,必须努力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保证完成实验教学任务,不断提高实验教学水平;根据需要与可能,积极开展科学研究、生产试验和技术开发工作,为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服务。高校实验室的建设应与教学科研任务、发展方向、人员配备等结合,使实验室的建设得到进一步完善。

(一)正确协调实验教学管理与实验室工作。管理实验室在教学科研中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是学校办出水平、办出特色的重要基础。一般来说,实验室管理应包括实验教学管理、实验室工作管理两部分。前者是实验室管理的中心任务;后者必须时刻把握实验教学质量的状况,与实验技术人员及教师、学生一起研究探讨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措施,并通过管理实验教学提高相关管理人员的技术、管理水平。

一个学校实验室管理工作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实验室的建设、实验教学的质量和科研的成果。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高等学校,要从实际出发,贯彻执行国家教委制定的《高等学校实验室工作规程》、《高等学校仪器设备管理办法》等制度,并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使管理工作制度化。实验室的管理应打破以前各自为政、条块分割的局面,实现实验教学管理与实验室工作管理的统一领导、统一规划。

(二)加强实验队伍建设。实验室的发展不仅要适应学校的发展,也要适应多专业学科的综合发展。保留传统鲜明特色学科的发展外,还要促进新生学科的发展。实验教学在高校教学中占有举足重轻的地位。实验教学对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创新性能力及综合素质的提高,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学校不仅要有高水平的教师队伍,还要有高素质的实验教学管理人员,才能达到提高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全方位人才的目的。

高校实验队伍的建设,是科研团队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学校整体科研实力的提高和创新成果的产生。在实验队伍建设中,应该根据实验教学的实际情况,分析实验指导教师队伍的工程背景、学历和职称结构;对照人才培养方案,检查实验教学大纲、实验指导书的完整程度和更新程度,统计相关课程教学实验的工作量和实验课时数。通过召开座谈会、发放调查表等形式调查分析实验教学质量,不断反馈和论证,从而达到预期目标。切实加强实验技术队伍建设,激活人力资源。

实验队伍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力量。把实验队伍的建设提升到教师队伍建设的水平上来,实行“请进来,走出去”战略,制定相应政策,引进高水平、高技术的实验技术人才,重视实验队伍培训,进行国内外技术交流,激励实验教师和技术人员从事实验教学,鼓励理论教师参与实验教学改革,加强实验技术人员的管理和考核。及时分流不合格人员,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建设多结构层次合理的实验队伍。

(三)传统式和开放式教学管理有机结合。传统实验教学管理是指实验前,教师一般要进行详细讲解甚至示范操作,实验时学生只需按规定的步骤机械地操作即可,即灌输式的方法,有一定的模仿性。学生得到验证性实验数据和结论即完成了实验内容,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扼杀了学生开拓创新的积极性和发散性思维。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只能在有限的实验课时间内完成人才培养方案要求的必做内容,其他时间只能通过看书自学,导致部分学生感觉到学习枯燥无味,兴趣不浓,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开放式教学管理,则是指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学”、“教育”为出发点和归属点的、有指导性的探索研究式自主学习的模式。实验室开放教学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给学生提供了较大的创新思维空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学生占主导地位,教师只起辅助作用。实验室开放后,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调配实验时间。这样,一方面确实培养了学生实验动手能力;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实验室的使用率,要把传统式和开放式教学管理紧密结合,学生将课堂所接受的理论知识要点吸收掌握以后,经过实验操作进一步深入分析与巩固,进行知识相关的扩展与延伸。另外,加强高校实验室之间的学术交流,不仅能够推动实验室管理研究的正常运作与可持续发展,而且有助于推动教学工作,完成高校教学、科研与服务社会的任务。

四、结语

知识源于实践,能力来自锤炼,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素质教育都需要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作为人才的培养单位,实验室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条件之一,因此,切实加强实验室管理与教学改革,是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当代大学生核心能力的必要条件和有效途径。

主要参考文献:

[1]郑超美,孔祥民.高校实验室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实践[J].中国冶金教育,2000.1.

[2]刘显进.实验室管理体制改革的探讨[J].镇江市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