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呼吸疾病护理诊断范文

呼吸疾病护理诊断范文

呼吸疾病护理诊断

呼吸疾病护理诊断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护理干预;小儿呼吸道阻塞性疾病;抢救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4)07(c)-0116-03

小儿呼吸道阻塞性疾病是小儿期常见的一种耳鼻喉科以及头颈科疾病[1-2],该病常见于喉腔略显狭小的儿童,喉腔的狭窄常会导致其黏膜下层松解[3],若在此时患儿由于发炎或是其他原因导致黏膜充血、肿痛,容易引发呼吸道阻塞。一般小儿的呼吸阻塞病情要比成人严重,对患儿的健康甚至生命有严重威胁。对于小儿而言,呼吸阻塞性疾病常具有突发性、危重性等临床特点[4-5],但小儿呼吸阻塞性疾病的起病原因较多,不同的病因常会导致患儿的病情有所差异。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医生应根据患儿实际,采取不同的救治方案。一般而言,对于由上呼吸道感染或是气管类疾病所引发的呼吸道阻塞性疾病,采用药物保守性治疗即可保证其在较短时间内康复。但对于支气管内异物所引发的急性阻塞,则应及时诊断并抢救,以防止病情发展引起痉挛性呛咳或黏膜水肿,保证患儿生命安全。随着计划生育的不断推行,孩子之于家庭的意义不断提升。因此,保证小儿生命健康,是社会共同的责任和义务。本文选取浙江省临海市第一人民医院(以下简称“我院”)96例呼吸道阻塞性疾病患儿,随机分组,分别采用常规护理观察和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儿抢救及康复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于我院就诊的阻塞性疾病患儿92例,男61例,女31例;年龄3个月~5岁,平均(2.31±0.93)岁。患儿病因为咽喉类疾病52例,包括急性喉炎、咽喉异物以及喉部肿瘤等;气管或支气管类疾病31例;食管类疾病5例;其他病因4例。所有患儿依据随机原则分为常规护理组和护理干预组,各46例。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以及病因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儿均进行常规急救及护理。护理干预组患儿在常规急救及护理基础上进行护理干预。两组具体急救及护理方案如下:

1.2.1急救方案

对于紧急入院的患儿,医护人员应立即检查其呼吸状况,通过吸氧尽快改善其呼吸状态。同时,迅速对患儿进行检查,诊断发病原因,并根据病因和实际病情选择合适的抢救方案。对于感染类病因应在最短时间内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抑制病情发展。对于气道阻塞的患儿则应给予紧急处理,即开口腔除腔内异物,Heimlich法除气道异物或内窥镜下除异物。当患儿呼吸得到改善后,进行救治。一般采用雾化吸入或气管滴入的方法给予肾上腺素,剂量为1~2 mg,可有效消除黏膜水肿;给予糖布地奈德治疗炎症。对于上述方法无效的严重患儿,应立即进行手术治疗,包括麻醉下气管插管去异物以及气管切开术等。

1.2.2 常规护理

常规护理组患儿经过急救治疗后,由护理人员进行专业护理。随时监测患儿的呼吸状况,并及时提醒家长或是病房内其他人员保持安静,以使患儿能够保持稳定,利于疾病的治疗。告知患儿家属救治后注意事项,并进行手术护理。手术护理是指患儿术前,医护人员应与家长及时沟通,安慰家长,使其对患儿的病情充分了解。保证患儿术前禁食、禁饮,以及必要的呼吸监测及改善措施。但应注意慎用止痛剂。

1.2.3 护理干预

护理干预组患儿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护理人员应给予心理护理、饮食护理以及出院指导,提高患儿抢救效果。

1.2.3.1 心理护理 在患儿入院之初以及在救治过程中,医务人员及时了解患儿的情绪变化并进行包括肢体、语言等方式的交流和沟通,建立其内心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可连同家长对患儿进行适当鼓励,树立其面对疾病的信心,最大限度地配合医生的救治。同时,医务人员应及时向家长告知患儿的病情,并随时留意家长的情绪变化,为其讲解各种急救措施的必要性和意义,使家长能够积极配合。

1.2.3.2 饮食护理 患儿在抢救过后,医护人员告知家长患儿平时饮食的相关注意事项。建议家长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给予适当的冷流食,但应注意食量,进食最好取半坐或坐立。在患儿进食过程中,指导轻堵气管套管,以保证呼吸与吞咽动作步调一致。鼓励患儿进行适当的说话训练,同时应多喝水。一般患儿术后3 d即可进行半流食。切忌给患儿食用硬质或是刺激类食物。保证患儿营养充足摄入,对于必要患儿可进行静脉输养。

1.2.3.3 出院指导 医护人员在患儿出院的1周内定时与家属进行沟通交流,了解患儿的呼吸情况、精神状态等,判断其病情恢复情况。对于存在就医隐患的患儿及时建议其入院复查,避免病情延误。同时,通过与家长沟通,在家长对患儿的日常护理过程中,提出正确的意见。患儿出院后一般不进食硬质难嚼的食物,尤其是小于3岁的孩子,不可给坚果性质的食物;家长应嘱咐孩子在吃东西时,不可打闹;在孩子进食过程中,家长不可以转移其注意点;这些可以有效防治食物误入患儿气管,引发患儿再次入院。对于因入食异物,而咳嗽、呼吸抑制的孩子,应指导其停止摄入食物,在安静状态下迅速送往医院急救。

1.3 观察指标

观察各组患儿抢救成功率、病死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记录患儿日常活动以及心理活动评分;调查患儿家属对治疗过程中护理的满意情况;记录住院时间。日常生活能力以及焦虑症状评分参照方宗君等[6]关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生存质量问卷标准。护理满意度评价分为不满意、基本满意和满意三种,满意度=满意+基本满意。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临床抢救疗效比较

护理干预组与常规护理组抢救成功率、病死率以及重症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护理干预组优于常规护理组;两组中各有1例和2例患儿自动出院,未经治疗。见表1。

2.2 两组患儿康复情况比较

护理干预组和常规护理组患儿治疗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以及焦虑症状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护理干预组优于常规护理组。见表2。

2.3 两组护理满意度及住院时间比较

调查护理干预组和常规护理组患儿的护理满意度及平均住院时间,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护理干预组优于常规护理组。见表3。

3 讨论

呼吸道阻塞性疾病患儿病情危急,发病迅速,常需要急诊救治[7-8]。据调查显示,多数呼吸道阻塞患儿会出现呼吸困难,甚至窒息,如不能得到及时救治,常会威胁生命。因此,呼吸道阻塞性疾病作为儿科急诊中的常见病症,已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对其有效的治疗手段探究也在不断发展进行中。就目前而言,呼吸道阻塞性疾病轻症患儿多采用药物保守治疗[9-10],而中重症患儿可采取气管插管或是气管切开手术,以尽快去除阻塞异物,保证患儿生命安全。但由于患儿年龄较小,对自身病情的主诉能力较差,因此,及时了解患儿的病情变化是护理的重点,也对护理的专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护理干预作为专业护理发展的重要体现,已成为重大疾病护理的必然趋势,而小儿作为特殊患者,成为护理干预的重点对象。

本文针对我院92例呼吸道阻塞性疾病患儿,分别进行常规急救护理和急救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患儿的临床救治结果,可知,护理干预组患儿的抢救成功率明显高于常规护理组,病死率明显低于常规护理组;即护理干预可明显提高呼吸道阻塞疾病患儿的抢救成功率,降低患儿的病死率。同时,护理干预对患儿健康,尤其是社会活动及心理健康的恢复具有重要意义,可明显降低疾病对患儿生活的影响。护理干预组和常规护理组患儿的住院时间分别为(10.13±1.09)d和(12.42±0.97)d,即护理干预可明显缩短患儿的住院时间,减少医疗费用,对减轻患儿家庭负担具有重要作用。

总而言之,护理干预在小儿呼吸道阻塞性疾病的抢救和治疗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不仅可以提高抢救成功率,还可以提高患儿的预后健康度,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护理满意度,可在临床上广泛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卢根,靳蓉,苏守硕,等.纤维支气管镜术诊治小儿呼吸道疾病作用及安全性分析[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2, 27(11):844-847.

[2] 王双乐,杨楚,李创伟,等.小儿危重呼吸道阻塞的临床诊断和治疗[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6,41(4):251-254.

[3] McNamara VM,Crabbe DC. Tracheomalacia[J]. Paediatr Respir Rev,2004,5(6):147-154.

[4] 张杰,张亚梅.降低小儿气管支气管异物并发症及病死率的诊断和治疗方案分析[J].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2004, 39(9):658-662.

[5] 李荟.小儿呼吸困难误诊漏诊47例临床分析[J].临床医药实践,2010,19(9):124.

[6] 方宗君,蔡映云,王丽华,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生存质量测量评估及应用[J].现代康复,2001,5( 4):7-9.

[7] 黄英,刘恩梅,李渠白,等.无痛纤维支气管镜术诊治小儿呼吸道疾病92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5, 20(8): 469-471.

[8] 靳蓉,朱莉,徐和秀,等.小儿下呼吸道异物误诊哮喘九例分析[J].小儿急救医学,2004,10(2):118.

[9] 李健,骆莹莹,王红琴.螺旋CT三维重建在复杂气管异物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医药导刊,2011,13(3):148-150.

呼吸疾病护理诊断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临床病例讨论;呼吸系统疾病;护理本科生;临床见习;临床思维

我校近年来实行了成人护理学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学生在学习了医学基础和临床基础课后,早期进入临床见习,增加了实践的机会。临床典型病例讨论这一生动有趣的学习形式,也成为临床实践中培养护理本科生进行病史采集、掌握相关疾病临床表现及护理观察要点、制订切实可行及针对性强的护理诊断和护理措施等临床综合能力的重要教学活动之一。其程序是事先选择相关疾病的典型病例,安排学生进行病史采集、相关体格检查,并进行归纳总结,提出自己的护理观察要点,制订相应的护理诊断和护理措施。教师按照教学目的进行引导,组织学生就病史采集的完整性、相关阳性体征、临床护理观察重点、护理诊断和依据以及护理措施的制订等进行充分讨论,并有的放矢地进行辅导。在呼吸科临床见习带教中,通过病例讨论方法的实施,能使学生巩固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并与临床具体病人相结合,培养学生正确的临床思维,从而提高她们观察病情、分析和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获得良好的互动学习效果。下面将我们呼吸科开展典型病例讨论教学的体会总结如下。

一、加强基本技能训练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完善的病史采集、体格检查、病情观察及如何有针对性地实施有效护理措施等技能是一个护士的基本素质,也是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重要内容。虽然护理本科生已经经过了诊断学及成人护理学的学习,但因学生缺乏实践经验,问诊的技巧及体格检查正规性还较欠缺,造成采集病史简单粗略,阳性体征掌握不全,对疾病的具体临床表现、可能出现的相关并发症、护理观察重点等不能详细、正确地进行描述。因此在病例讨论过程中,我们十分强调临床基本技能的训练,包括采集病史、体格检查及其手法的规范化和系统化、阳性体征的正确描述等,对学生存在的缺点和不足严格地加以纠正。

呼吸科临床病例讨论选择的内容以呼吸科的常见病、多发病为主,如COPD、肺炎、自发性气胸等。由于呼吸系统疾病存在临床症状特异性差、代偿能力强等特点,要求学生除掌握问病史的一般方法外,还要注意学习呼吸系统疾病在临床表现方面的差异性。例如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大多有咳嗽、咳痰、呼吸困难三大临床表现,如果仅知道三大临床表现,而不知道不同的呼吸系统疾病相关临床表现的具体差异,则不利于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弄清了咳嗽时间的长短,咳嗽的性质是干咳还是有痰,咳嗽的规律是阵发性还是持续性,与气候及季节的关系;痰液的性质特点是白色泡沫痰,还是黄脓痰、铁锈色痰;呼吸困难是吸入性的、呼出性的、还是混合性的等具体问题,就会发现尽管许多疾病都存在咳嗽、咳痰、呼吸困难三大临床表现,但各种疾病的三大临床表现各有其具体特点,发现和认识这些差别,将会使学生对所学的理论知识有深入的理解。

二、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

临床思维是临床护士利用基础医学和护理学知识,对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逻辑推理,从而找出主要问题所在并进行归纳总结,在此基础上建立疾病的护理诊断并实施有效护理措施的一种逻辑方法。当学生进入临床见习时,往往会出现以下情况:一是诊断时往往只考虑一两个症状即用所学的护理诊断往病人身上套,未进行详细分析,这时教师要加以引导,拓展思路,把科学的思维方式作为教学工作的指导,在给学生解惑的同时,使学生受到一次科学方法上的训练。二是虽然思路广了,想得多了,提了很多的护理措施,但缺乏针对性,不够深入、具体。这时教师应帮助学生进行深入的比较分析、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增强学生的信心。结合病例,针对学生的每一分析步骤,提出问题,进行层层剖析,抓住主要矛盾进行引导,培养其临床思维能力。如讨论COPD时,讨论的重点是临床表现、相关诱因、主要治疗、相关并发症、护理诊断及具体护理措施,我们要引导学生按下列思路进行思考:病人的发病过程如何病人的生活习惯、工作环境该病人有哪些临床表现采取了哪些治疗措施要保证各项治疗措施取得预期效果,护理上应采取哪些干预措施这位病人可能会出现哪些问题如何通过护理观察及时发现问题,处理问题怎样做好该病人的相关疾病宣教?从而起到以点带面,将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的作用。同时也使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促使学生完成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通过病例讨论的教学过程,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相关的理论、具体的问诊方法,更应该注意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即“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每次病例讨论前,教师都要求学生认真准备,准备的内容包括与病例相关的医学基础及临床护理知识,近年出版的有关书籍,上网查询相关护理论文等,归纳总结出关于具体疾病的认识,提出自己的见解,这种全面查询相关知识的过程,有助于提高学生对资料检索、逻辑分析的能力,培养她们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减少她们对教师的依赖,从而培养她们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整理、归纳新知识、新信息的能力。病例讨论时,我们更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放手让她们先去想、先去讨论,然后教师再给予分析、补充、总结。只有这样,学生对教师的纠正和讲解才更能领会,才能掌握好重点内容,印象也会尤其深刻。学生由此学到的不只是一招一式,而是学会了举一反三。经过积累,学生会逐渐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临床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的学科,只有通过临床实践和理论的结合,以学生临床思维培养为重点,开阔学生的视野,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护理人才。从这个意义上讲,临床典型病例讨论教学法训练了学生的基本功,培养了其正确的思维方法及对病情的观察和实际处理能力,不失为一种将医学基础和临床初步实践有机结合起来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呼吸疾病护理诊断范文第3篇

心内科是医院最重要的窗口之一,我所在的医院心内科有5个病区加一个CCU病区,不仅接诊正常的老年慢性病人,还要收治从地县上转的急危重病人,有着急、忙、杂的特性。面对危重急症病人的首诊和抢救,心内科病人又往往诊断不明、病情不清、变化迅速,若处理不当,就容易发生医疗纠纷。而病人及家属容易产生急躁、忧虑、恐惧的情绪,心内科不同于病房,医护人员有充足的时间与患者及家属沟通,及时了解患者的需求,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在心内,患者及家属在与医护人员较短的接触时间内,还未建立良好的信任感,对医护人员的每一个细微环节都十分敏感,医护人员的言谈举止对病人心理都会产生很大影响。造成医护人员的救治行为不被理解,患者及家属留下“不被重视”、“急诊不急”的错觉。所以我越发觉得“沟通”在心内科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同时,要学会观察,才善于发现问题的存在,包括对病人病情、心理、需求及家属的观察。通过观察和沟通学会判断,对病人的病情和需求有一个准确地了解和判断,有利于医护人员救治工作的展开,也为病人争取了时间。例如:急性心梗的患者可以通过观察和大致的询问了解其发病时间及诱因和心前区部位和严重程度、既往史等,第一时间初步诊断出其病因为其救治,为病人的救治争取时间。

在心内科每个人都是我的老师,每件事都是我的经历,教会我很多东西,无论做人还是做事。当然,想做好一名内科医生,只会沟通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扎实理论基础、丰富的临床经验、快速的反应、麻利的动作,这才是在遇到紧急情况时禁得起考验的保证。

在呼吸科以其他科比较,呼吸科的疾病发病的复杂性在临床医学中是比较突出的。而且呼吸病中的许多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理与生活环境、吸烟史及遗传因素密切相关,如COPD、肺心病、肺栓塞、哮喘及呼吸系统肿瘤等;许多疾病的病因与发病机理还与流行病学有密切的关系,如社区获得性肺炎,天气变化普通感冒引起的慢阻肺急性加重等,均有流行病学问题存在。

在诊断方面,完整的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应包括三方面:

①功能诊断;

②病理诊断,包括性质与部位;

③病因诊断,在病因、病理等难于明确时,则仅可得到临床诊断。

诊断依据除了包括:病史、症状、体征、化验资料、X线、CT等一般资料外,还有支气管镜、痰培养等特殊检查。对于一些临床表现非常明显的呼吸系统疾病只根据临床症状和体征也可作出诊断,如COPD的桶状胸、心源性哮喘等,对于那些早期病症轻、症状不明显又无典型病史者,则需详细检查后方可确定诊断。

呼吸疾病护理诊断范文第4篇

【关键词】老年人;疾病分类;死因序列;预防保健

科笔者对2002年8月~2007年7月我院内科住院老年患者疾病诊治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探讨老年人的易患疾病及其分类序列,为临床制定老年人主要疾病的早期诊断和及时防治提供依据和措施。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内科在2002年8月至2007年7月间,共收治内科住院患者3 607例,其中老年住院患者2 702例(再次住院除外),占74.9%,因各种原因而死亡的病例479例,占同期住院人数的18%。男1 409例,女1 293例;年龄65~93岁,平均年龄(79±3.2)岁。

1.2 统计方法 按世界卫生组织编写的《国际疾病分类》的规定进行分类,1例患者患有多种疾病时以第一出院诊断为统计对象。

2 结果

2.1 疾病分类 见表1。

2.2 死因分析 479例死因按疾病分类(见表2)。

2.3 恶性肿瘤序列 见表3。

3 讨论

本组资料表明,老年患者以呼吸系统疾病居多,且以慢性阻塞性肺疾患为主,呼吸系统疾病占本组系统疾病的第一位,慢性阻塞性肺部疾患占老年病种死亡的第二位,与国内报道相似[2]。从内在因素上,看这可能与老年人呼吸道黏膜上皮细胞萎缩,分泌黏液的杯状细胞增生、纤毛减少、肺泡弹性下降,胸壁顺应性下降有关。肺容量以及通气换气功能降低,免疫功能低下,易受环境刺激而损伤,从而容易发生感染性疾病。外在因素还有日益增加的城市工业废气、烟尘、汽车尾气等空气污染。脑血管病和心血管病仅次于呼吸系统疾病,与老年人活动减少、血管硬化、代谢紊乱、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心肌顺应性下降、心脏储备功能减退密切相关。

本组老年患者第一死因是恶性肿瘤,占死亡总数的30.48%,恶性肿瘤前四位死亡序列为肺癌、胃癌、肝癌、肠癌,占肿瘤所致死亡人数的87.67%,其中肺癌比例最高29.45%,由此可见,肺癌是致使老年人死亡的主要癌症,发病率、死亡率均逐年上升,居各种恶性肿瘤之首。综上所述,危害老年人健康的仍是恶性肿瘤,呼吸系疾病和心脑血管病,特别是恶性肿瘤,仍是第一杀手,应高度重视。内科医生应充分认识到老年肿瘤不典型,易被慢性疾病症状所掩盖的特征,避免误诊,应重视检测手段的更新和使用,以便使恶性肿瘤能够早发现、早治疗。重视心脑血管病的一级预防,是减少发病的最直接途径,提示要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环境,才能保护人类自身建康。积极而有计划的开展社区宣传,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及积极向上的心境,定期健康普查,早期发现、及时诊断、合理治疗是降低死亡、延长寿命、提高生存质量的重要措施。

呼吸疾病护理诊断范文第5篇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哮喘;临床分析

本文为了阐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哮喘两种疾病之间的关系,先分析这两种疾病在老年患者中的临床表现特点,研究两者合并的治疗和诊断问题。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从当地呼吸疾病研究所收集 2009年1月至 2013年2月初步诊断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或哮喘的老年患者100例,符合无危及生命、肿瘤、慢性心力衰竭等疾病,门诊或院外的资质诊所初步诊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或哮喘等,年龄在60岁以上,病史超过两年,每年受疾病的影响超过3个月,长期气促、咳痰和咳嗽。将患者分为50例单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30例哮喘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20例单纯哮喘患者组。

1.2 方法

对所有经过初筛对象进行包括支气管舒张试验在内的肺功能检查,胸部 CT 检查,完成圣乔治呼吸疾病问卷,留取诱导痰细胞痰行分类和计数,最后根据诊断的情况给予相应的治疗。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 SPSS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 x± s 表示,方差分析比较两组间数据的差别;计数资料采用例数和百分比表示,用x2检验进行比较。P

2 结果

2.1 三组老年患者的基本资料(年龄、性别等)比较,P>0.05,无显著差异,其它的比较情况详见表1。

表1 比较3组老年患者的一般资料[比例(%)]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首发表现是咳嗽,其它两种疾病在首发疾病上的表现也各有差异。详见表2。

表2 比较3组病患临床有特点

注:三组数据显示的数据有显著差异,p

3 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简称COPD)是一种可以预防并且可以治疗的常见疾病, 其特征是持续存在的气流受限。气流受限呈进行性发展, 伴有气道和肺对有害颗粒或气体所致慢性炎症反应的增加[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主要特征为不完全可逆性气流受限,疾病可预防,通过一系列的临床治疗可改善症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是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进行性病程中发生的,咳嗽、咳痰、气喘、气促等呼吸道症状明显加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甚至可导致呼吸衰竭的急性发作事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病程可分为急性加重期和稳定期。治疗目的主要是减轻症状以及阻止病情发展。人们的通常认识中,普遍认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以肺血管、肺实质和气道等炎症为特征的疾病,在肺部的不同位置产生中性粒细胞、T 淋巴细胞、肺泡巨噬细胞聚集的现象,即破坏肺实质,又引起小气道病变。哮喘在医学上就是由多种细胞类似气道上皮细胞、中性粒细胞、T 淋巴细胞、肥大细胞、嗜酸粒细胞等与组分细胞进行参与的一种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该疾病的逆性气流受限往往会出现多变广泛的特点。

临床中常见的两种阻塞性气道炎症性疾病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哮喘,两者在气流受限的可逆性上有不同,阻塞性气道炎症性疾病为不完全可逆,哮喘患者就会在气流受限上表现为可逆性。不过随着疾病对于环境以及药物的耐受性的变化,部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也出现部分可逆性气流受限的情况并且对糖皮质激素治疗反应良好的情况,一些哮喘患者发生病症的改变,不可逆性气流受限的现象随之出现。临床上值得关注且容易混淆的问题,也在老年患者中表现得更为常见。尽管同是阻塞性气道炎症性疾病,但不同原因引起的通气功能损害在可逆程度肺部听诊特点、损害程度、气道受损部位、乃至对药物治疗的敏感性均有差异。临床表现中,单纯哮喘的患者多以喘息为首发症状,肺部听诊的特点为大量易变的呼气相哮鸣音。慢支患者首发症状则以咳嗽为主,肺部听诊多数为中小水泡音和肺底细小水泡音; 合并哮喘的慢支患者往往以两种情况并存,在听诊时双肺均有较多可变化的干、湿音或哮鸣音同时存在。

相关数据显示,对于三组患者的肺功能损害来说,程度是不一样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主要以极重度和重度为主,单纯哮喘以轻度为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哮喘的程度介于两者之间。目前对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哮喘的产生原因尚不清楚,各国的争论也是各执一词,主张各个疾病的相互演变。不管最终结果是怎样,随着老年人的肾上腺皮质素被清除的速度越来越慢和肝肾功能的减弱,老年人的用药随时会加重高血压的病发。使得真菌感染、陈旧性结核复发,导致骨质疏松的进程加快,糖尿病的情况恶化。所以,最近新产生的用药主张是用糖皮质表层的激素吸入。相关的医护人员应深入了解疾病的病例和所带来的严重程度,对症下药,给予针对性地选择用药方案和时量,制定相应级别的治疗等,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秦茵茵,吴国锋,谢燕清.老年患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哮喘临床分析[J].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2012,11(2):111-114.

[2]王彦,王斌,陈华萍,等. 中性粒细胞性哮喘临床特征分析. 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2011,10: 317-320.

[3]李丽,朱蕾,陈琪,等. 最大呼气流量-容积曲线下降支夹角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支气管哮喘评估中的价值. 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2011,10: 181-185.

[4]熊曙光,王慧,吴亮,等. COPD 及支气管哮喘患者支气管舒张试验前后气道阻力变化的对比研究. 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2010,9: 369-373.

[5]吕波,黄瑾,曾红科,等. COPD 与哮喘患者支气管舒张反应曲线的比较.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3,27: 1670-1673.

[6]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会哮喘学组. 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 支气管哮喘的定义、诊断、治疗及教育和管理方案) . 中华内科杂志,2012,42: 817-822.

[7]王秋月. COPD 急性加重的诊治进展.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2,27: 1243-1246.

[8]陈文彬,主编. 诊断学.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117-122.

呼吸疾病护理诊断范文第6篇

【关键词】 老年患者 急诊 护理

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随着社会和科学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医疗保健明显改善,人均寿命逐年延长,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显著。联合国规定65岁以上为老年,我国目前以60岁为界限[1]。随着老年人比例的增加,老年患者需要更多的护理健康服务,临床上对老年患者的护理具有特殊性。对急诊老年患者的护理对策为急诊护理工作提供了指导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2007年1月1日至2008年10月1日,河北大学附属医院急诊科就诊的老年患者206例,其中男121例,女85例;年龄60~90岁。内科病例140例,外科病例66例。

1.2 方法 采取自制的急诊病例信息登记表进行资料收集, 对急诊老年患者患病特点及心理特点恰当地实施相应的护理。

2 结果

2.1 急诊老年患者内科病例中心脏疾病患者所占比例最大,然后依次为脑血管疾病、copd。见表1。表1 急诊老年患者内科病例前3位的疾病

2.2 急诊老年患者外科病例中急性阑尾炎所占比例最大,然后依次为急性肠梗阻、急性胆囊炎。见表2。

2.3 急诊老年患者患病及心理特点

2.3.1 急诊老年患者患病特点:①主诉少,与客观病情不一致:典型病例:男,70岁。主诉恶心,无其他不适就诊。查体:神表2 急诊老年患者外科病例前3位的疾病清合作,血压100/60 mm hg(1 mm hg=0.133 kpa),心率108次/min,呼吸21次/min,心前区听诊心音弱,叩诊心浊音界向两侧扩大,急查心电图,经查体诊断为心力衰竭(心衰)。立即氧气吸入,建立静脉通路,强心利尿,住院治疗。②临床表现不典型:一方面老年人自我感觉迟钝,对冷热痛觉反应差,自觉症状轻;另一方面由于多种疾病可以相互掩盖症状所致[2]。尤其发病初期症状往往不典型。例如,心肌梗死时较少有剧烈心绞痛或疼痛部位不典型,可表现为牙痛、腹痛、腰背痛、肩部痛等,往往通过心电图检查才能发现。典型病例:男,67岁。主诉胃痛2 d,口服胃药无效就诊,查体:血压110/60 mm hg,心率100次/min,呼吸20次/min,在急查心电图患者平卧时,突然发生心跳骤停,心电图示心电?机械分离,提示心肌损伤非常严重,故抢救无效死亡。③容易发生多脏器衰竭:由于生理功能发生改变,老年人发病的原因有时不同于一般人,容易发生脏器衰竭。典型病例:女,73岁。自述咳嗽咳痰就诊,原有慢性支气管炎病史。查体:神情,呼吸急促,半卧位,血压130/70 mm hg,心率100次/min,呼吸22次/min,听诊双肺干鸣音。立即氧气吸入,就诊30 min时,患者突然出现大汗、四肢湿冷,呼吸困难,血压80/40 mm hg,心率120次/min,呼吸26次/min,提示发生急性心衰。立即给西地兰0.4 mg,速尿20 mg,入壶。30 min后病情好转。住院进一步治疗。④多种疾病共存:由于老年人体内调节能力差,应急、防御、代谢功能减弱,往往同时患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疾病,当某一种疾病发生变化时,其他疾病有原来相对稳定状态而发生急剧变化,造成病情发展迅速、复杂、多变且并发症多,不易控制。⑤老年患病后病情易急剧加重:老年人往往多种疾病共存,表面是一种疾病,实际上其他几种疾病已经开始出现问题,可发展为器官衰竭,病情迅速出现不能控制的危象,发生猝死。⑥容易引起水、电解质紊乱:因老年人口渴中枢敏感性降低,多脏器功能减退,饮水减少。患病时很容易引起水、电解质紊乱。⑦容易出现意识障碍:与老年人脑血管硬化、电解质紊乱等有关。⑧老年急诊患者就诊时间晚:老年急腹症患者发病后就诊时间多较晚,12 h就诊的占全部病例的43.5%,而同期青、中年12 h就诊率为89.6%[3]。

2.3.2 急诊老年患者心理特点:①悲观失望:多数有慢性病,长期忍受病痛折磨,对疾病治愈丧失信心,心情极度悲观,甚至拒绝一切治疗护理。②多疑恐惧:由于疾病反复发作,增加了患者的恐惧感,对疾病估计过于严重,对他人产生怀疑和不信任感。③孤独忧郁:老年人多数赋闲在家养老,子女忙于工作,容易产生孤独、寂寞的病态心理,心理上特别需要关爱安抚,但同时又自觉累赘,担心他人嫌弃。

2.4 护理对策

2.4.1 针对急诊老年人患病特点及护理对策:①我院急诊科针对急诊老年人患病特点制定了相应的就诊及抢救护理程序。②接诊老年患者时,不能只听患者的主诉,应详细询问病情,特别是对既往史、治疗史、发病前后用药情况要详细询问,并进行必要的体检,对病情做出全面的评估。提高分诊准确率,使患者得到准确及时的救治。③急诊护士必须掌握老年患者患病特点及心理特点,思路要敏捷,接诊时要注意测量生命体征及体格检查,及时发现患者患病体征,为病情诊断提供依据。④严密观察病情及早发现病情的微小变化。作为急诊护士应有敏锐的观察力,要有对病情危重信息的敏感性,准确判断病情,为治疗提供依据。⑤老年患者病情易急剧加重,提示我们对老年患者,即使就诊时生命体征平稳,也应提高警惕,不应忽视,及时发现病情变化,使患者得到及时救治。⑥掌握老年人生命体征的特点。老年人血压一般比年轻人高,患有高血压病史时,平时收缩压170~180 mm hg,如测得血压110/70 mm hg,看起来很正常,实际上和老人平时相比已经降低了30%以下,已经出现了低血压现象,如果没有及时处理病情就会发生变化。提示我们一定要结合老年人生命体征的特点来判断病情。

2.4.2 针对急诊老年患者心理特点其护理对策:①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心理护理要从就诊开始,微笑相迎,服务热情周到,护理操作要熟练、轻巧、稳健,使患者心情舒畅,感受到护士的亲切关怀,内心充满信任感。②交谈是心理护理的关键:护士应主动与患者谈心,做其知心朋友,多与患者倾谈他们感兴趣的话题,树立治疗的信心,引导患者以正确、积极的态度对待疾病。要特别注意讲话的方式和态度,说话要温和有礼貌,语言要通俗易懂,以免造成患者理解的不便,不能良好的沟通。③重视老年患者珍惜生命的心理:临床观察老年人尽管失去健康,仍十分珍惜生命。作为护理人员,要帮助他们树立积极的生活信心,主动配合治疗,以最大的热情拥抱生命。④应与老年患者的家属保持多方面的联系:要求家属密切配合,多关心体贴老人,以保证老人心胸开阔、乐观向上。

2.5 护理效果 针对急诊老年患者患病特点及心理特点采取相应的护理对策,使老年患者自就诊到出院整个过程中处于最佳的治疗效果和心理状态,达到早日康复出院的目的。经问卷调查,老年患者对我科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达97%以上。

3 讨论

为了更好地了解老年患者患病特点及心理特点,做好急诊老年患者的护理工作,不但要有丰富的临床医学及护理学知识,高度的责任心、同情心、敏锐的观察力、对病情危重信息的敏感性,准确判断病情, 而且,还要有善于驾驭老年患者心理的能力,有的放矢地开展护理工作,能使护理工作事半功倍,取得最佳护理效果。

【参考文献】

1 朱兰,孙智晶.关注老年女性身心健康.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7,23:817.

呼吸疾病护理诊断范文第7篇

对抢救室的利用情况患者就诊时间:排除慢性病临终状态入院和发病时间不详的患者,184例患者中有明确发病至就诊时间的163例,患者就诊时间最短5min,最长49h,平均48min。就诊时呼吸、心搏停止者35例。就诊抢救室行心肺复苏失败及放弃抢救者136例占73.9%,从就诊抢救室进入相关科室抢救无效死亡者48例占26.1%。死亡病例在抢救室平均治疗时间由高到低依次为急性呼吸道感染(平均86.2h)、急性脑梗死(平均68.6h)、急性脑出血(平均58.3h)、恶性肿瘤(平均57.3h)、上消化道出血(平均26.4h)、心血管病(平均21.9h)、中毒(平均8.6h)。急性呼吸道感染患者在急诊抢救室所需要的时间明显高于恶性肿瘤、上消化道出血、心血管病、中毒(P均<0.05)。另一方面,急性脑出血和急性脑梗死患者在急诊抢救室的时间明显高于上消化道出血、心血管病、中毒(P均<0.05)。

使用呼吸机及胸外按压情况死亡病例中使用呼吸机者156例占63.4%。呼吸机使用比例由高到低依次为:上消化道出血(72.2%)、心血管病(60.9%)、急性呼吸道感染(57.1%)、急性脑出血(53.6%)、急性脑梗死(50.0%)、恶性肿瘤(22.2%)。胸外按压比例由高到低依次为:上消化道出血(61.1%)、心血管病(58.7%)、急性脑梗死(41.7%)、急性脑出血(33.3%)、急性呼吸道感染(25.0%)、恶性肿瘤(11.1%)。恶性肿瘤患者呼吸机使用比例明显低于上消化道出血、心血管病、急性呼吸道感染、急性脑出血、急性脑梗死(P均<0.05)。恶性肿瘤患者胸外按压比例明显低于上消化道出血、心血管病、急性脑梗死、急性脑出血(P均<0.05);与急性呼吸道感染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死亡病例的年龄分布60岁以上组死亡人数较≤60岁组多,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0岁以上心血管疾病、急性脑出血、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性脑梗死、恶性肿瘤比例高于<60岁组(P均<0.05)。61~80岁组恶性肿瘤和心血管病比例高于40~60岁组,与>80岁组无显著性差异。>80岁组急性呼吸道感染的比例高于其年龄组(P均<0.05),见表1。

本研究结果显示,急诊抢救室前三位的死因由高到低依次为心血管疾病、急性脑出血、急性呼吸道感染。脑血管意外、呼吸系统疾病、肿瘤等是我院急诊科常见患者死亡原因。近年来,心脑血管意外患者逐年递增,且有年轻化趋势[1]。本研究同时发现不同年龄组死因也有差异,10岁儿童主要死因为先天性疾病等;<40岁人群的主要死因为中毒、呼吸系统疾病和心脑血管疾病;41~60岁主要为呼吸系统疾病和心血管疾病;61岁以上为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和消化系统疾病。因此,如何降低危重患者的病死率是急诊科医生一直关注研究的问题。

加强院前急救本研究结果显示,患者就诊时间最短5min,最长49h。而就诊时呼吸、心搏停止者156例,就诊抢救室行心肺复苏失败及放弃抢救者占73.9%。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①目前人们的急救意识淡薄,急救知识和技能匮乏,面对突发急诊或意外事件不能正确处理。故应该通过各种途径加大院前急救的宣传力度,提高人们的急救能力。②120急救网络不完善,需进一步加强宣传,提高人们对120急救系统的认识。当发生意外情况时,由家属或身边的人及时拨打120急救电话,专业的救护比提供私人运送更为重要。“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大脑”,120接到求救电话时,通过电话指导自救,并迅速出车,到达现场后病情估计与抢救护理应同时进行。③部分患者入院时基本信息及病史不明,从而错过了最佳救治时间。应建立居民急救系统,完善居民档案,将会对急救提供极大的帮助。④院前急救与到达院内后抢救的衔接不充分。医院应开通绿色通道,做好危重患者到达医院的一切急救准备,等待病情稳定后进一步住院治疗[2]。

呼吸疾病护理诊断范文第8篇

【关键词】 综合性医院; 呼吸道传染病; 医院感染; 防控

春季是呼吸道传染病发作的高发期,在人群高密度交流与聚集的地方是呼吸道传染病扩散与传播最密切的区域。从全世界的范围来说,呼吸道传染病已经超越了单纯的疾病防控和医疗保障的范围,已成为关系到社会安全、稳定与发展的重大问题【sup】[1]【/sup】。近年来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禽流感(AI)和新型甲型H1N1流感都在告诉人们,这个问题的现实性及重要性。

在对呼吸道传染病的防控与治疗中,综合性医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许多的患者,在首诊之时总是选择综合性医院而非其他的非传染性专科医院,所以综合性医院扎实地做好对呼吸道传染病在医院中可能传播的感染防控工作十分关键。要力争在患者就诊之时,就能够尽早的发现传染病,并且尽早报告,做出诊断意见,安排隔离,提供早期治疗。及时的控制传染病的传播路径,避免发生院内的交叉感染,对保证患者在就医过程中的安全性,提高医护人员的职业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1 建立健全呼吸道传染病的医院感染管理规章制度,强化部门监管,确保规章的实施。

规章制度是工作顺利开展的依据和指南,完善的规章制度能够保障工作的顺利实施。笔者所在医院专门针对传染病的防控设置了《传染病预检分诊制度实施细则》、《传染病疫情快速报告制度》、《消毒与隔离程序》、《医务人员防治传染病流程》《医院感染管理手册》等规章制度。这些都是防控呼吸道传染病院内感染的基本保障性制度。

医院内部要制定实施医院感染管理的监控方案、对策、措施、效果评价和登记报告制度。对一些重点管理项目,如临床预防及降低医院感染等。必须要作为医院质量管理的重要内容,定期或不定期进行核查。确保医院感染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及技术规范、标准的有效实施。

2 加强部门联防联控,做好医院感染呼吸道传染病的防控工作。

因为呼吸道传染病的疫情属于公共卫生事件的范畴。在一般情况下,日常的呼吸道传染病诊疗工作是由感染性疾病科来负责,当疫情爆发或是疫情预警升级后就需要建立与传染病诊治有关的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工作机制,如建立与卫生行政部门、CDC、急救中心、传染病专科或者是其他定点收治的医院之间都要有协调工作的机制。

3 提升感染性疾病科的建设标准

3.1 硬件改造 对于发热门诊就要设立独立专区,划分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要做到合理规划人流物流,避免交叉。挂号收费窗口、诊疗室、放射检查室、检验室、出入口等区域要设置明显标志,防止人员误闯。

建立严重性呼吸道传染病(禽流感、SARS等)专用ICU病房。只收治重症呼吸道传染病患者,所有的医务人员执行二级以上防护标准。配置非手接触式洗手装置、手消毒装置和脚踏污物桶。每床配用的诊疗设施都是专用。增加加盖容器,对排泄物和分泌物随时消毒。

3.2 人员培训 所有感染性疾病科的医务人员必须定期进行培训,从而掌握最新的流行病学、感染性疾病诊疗、医院感染控制与信息汇报系统等知识。同时还要具备较强的业务水平与过硬的政治敏感度。对于非医学专业人员,包括行政、后勤、物流人员也要进行相应的培训教育,掌握一定的防控防护知识,以适应工作需求。

4 加强重点病患的检测和控管

4.1 加强对发热患者的检测和管理 由于发热是呼吸道传染病患者的典型症状之一,所以对于发热病患的预检、分诊流程的优先控管,可以尽早发现呼吸道传染源,减少其对周围的污染及接触人群,做到有效控制传染病发生扩散。

4.2 标识醒目 在医院所有的出入口明显位置要悬挂发热门诊路线标识图。除发热门诊外其他普通门诊分诊台、挂号处,都要求体温超过37.5 ℃的患者及时转诊到发热门诊就诊。

4.3 明确告示发热患者就诊流程 发热门诊入口要设专人分诊,提供口罩,并测量体温。对患者及时介绍就诊须知,并且要负责咨询、引导,协同陪护人员做好相应的防护措施。对于留观患者要做到一人一室,并且戴好口罩,并不得擅自离开留观室。禁止患者之间的相互接触【sup】[2]【/sup】。

对于没有经过发热门诊排查直接到专科门诊就诊的发热患者,在生命体征不平稳或者存在其他适合转运的情况下,专科急诊医生要在收治患者时,就准备好相应的防护设备,并且将患者放置在相对隔离的环境中,仔细查询流行病学史,如有必要可以请感染性疾病科医师会诊,协助诊断病情。

4.4 对流感样病例的检测和报告 加强全球性的流感检测系统是预防和控制流感的关键策略和措施之一。对于流感样病例的监测是动态了解和掌握我国现阶段流感活动状况与分布以及流行动态的变化规律,确定流感流行株,推荐疫苗组分及早发现变异株,是对流感疫情的预判和预警的基础。流感样病例的定义是发热(体温≥38 ℃),伴咳嗽或咽痛之一者,同时缺乏其他实验室诊断依据。医院监测诊室的医务人员,根据流感样病例的定义,每天针对科室所登记各年龄组的流感样病例数和门急诊病例就诊总数,由医院主管科室收集、汇总后,录入“中国流感监测信息系统”。

4.5 加强对不明原因肺炎患者的监测和管理 从严格意义上来看,“不明原因肺炎”并不是一个严谨的医学概念。是在SARS流行之后,卫生部为了能够及时发现和处理类似SARS、人禽流感以及其他流行性呼吸道感染疾病,对具有一定传染性的肺炎而提出的一个专有名词。但是作为筛选SARS、人禽流感等具有一定特殊临床表现和一定传染性的肺炎,提出“不明原因肺炎”的概念并能够及时发现可疑病例,早期发出预警和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及早防范是很有意义的。

临床医务人员在发现有符合不明原因肺炎定义的病例之后,应及时向医务科报告,组织院内“不明原因肺炎”专家组进行会诊与排查。如不能明确诊断应及时,向卫生行政部门和当地疾病控制管理中心报告,并进行网络直报。

5 结论

目前综合性医院防控呼吸道传染病形势严峻,关键是要做好隔离与防护。首先,感染性疾病科在收治可疑呼吸道传染病患者的病区,应该独立设置,医务人员、病患、污物运送通道等不得交叉;确诊患者出院应有专门通道;在挂号、收费、检验、放射科、药房等区域都要相对独立区。其次要求家属和陪护人员都要戴口罩、发热门诊区要提供口罩给家属。护士在接诊病患时,要征询患者的流行病学史,对于高度可疑的患者直接引导进入隔离留观室,并通知医生做好防护措施。最后对于留观的病患,在没有确诊前,每个留观室只能安排一名患者,留观室内的诊疗仪器要保证专人专用,其他患者使用时必须严格消毒【sup】[3]【/sup】。严格对留观患者的管理,适当限制活动区域,不得随意离开留观室。在此期间要对陪护家属做好适当的情绪管控,说明情况,要求家属配合管理,不要随意的活动。

同时还要做好防护工作,医务人员要按照标准的预防原则来执行,根据疾病的传播途径和可能的感染风险做好防护措施。呼吸道疾病传播的途径为空气传播和飞沫传播,部分可以通过密切接触传播。医务人员要重视呼吸道防护和黏膜防护。防护等级可以分为基本防护、加强防护和严密防护。对患者的防护上要求配戴外科口罩,这样可以降低因说话和咳嗽所排出的细菌对环境的污染【sup】[4]【/sup】。面对呼吸道传染病,作为卫生界最重要的力量,综合性医院要承担的责任是巨大的。面对压力只有迎接挑战,在疫情没来的当下,必须尽快规范相关的制度,从人员培训和物资贮备等软硬件方面做好充分的准备,打一场有准备之战,这是所有有远见、有责任的综合性医院管理者以及所有医务人员所要面对的课题。

参 考 文 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2002:206-225.

[2] 石海鸿,王力红,张京利,等.口罩的合理选择与应用.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4,14(3):358-360.

[3] 易滨.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医院感染防控指南.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48-69.

呼吸疾病护理诊断范文第9篇

关键词:急诊;重症;死亡因素

本研究分析急诊重症病例特点及死亡危险因素,旨在为临床急诊工作的合理有效开展提供依据,现将情况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2012年1月~2013年12月乌鲁木齐市急救中心急诊科急诊重症患者1318例临床资料,根据以下5项条件进行筛选:①各种致病原因导致的,必须依靠特殊设备或药物维持的循环功能衰竭者;②可能发生呼吸衰竭或已出现呼吸衰竭,且需要进行呼吸功能监测或应用呼吸机的患者;③酸碱严重失调及水电解质严重紊乱者;④采取心肺复苏术急救的患者;⑤受其他死亡危险因素威胁需要紧急救治者,符合研究条件患者共计571例,其中死亡168例。本次研究符合伦理学标准并得到医院伦理委员会同意。

将患者按年龄分为:60岁(n=217);按病变类别分类:循环系统病变162例(28.2%),神经系统病变159例(27.6%),消化系统病变93例(16.2%),呼吸系统病变72例(12.4%),肿瘤30例(5.1%),血液系统病变27例(4.6%),泌尿生殖系统病变16例(2.8%),中毒7例(1.3%),其他疾病5例(0.8%)。

1.2方法 本次研究使用回顾性分析的研究方法,作为研究对象的患者,其诊断全部符合疾病诊断分类标准(以国际疾病分类第10次修订本为准),对患者的一般情况和疾病过程进行记录整理并收集患者各类信息,例如:发病时间、平均动脉压,以及呼吸、循环、肝肾、凝血等功能是否存在障碍,格拉斯哥昏迷及慢性健康状况和急性生理功能评分情况,探讨可能影响急危重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

2 结果

2.1疾病谱及基础疾病与病死率病关系 571例患者中死亡168,死亡率为26.4%,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和消化系统疾病在总死亡构成比中占较大比例,达到70%以上,与危重症患者的疾病分布情况基本一致。病死率较高的疾病亦为神经系统疾病(29.63%)、循环系统疾病者(28.07%)、消化系统(25.24%),急诊中出现该系统疾病时提示医生应进行密切观察。

在此次研究的571例患者中出现伴随基础疾病共814例次,其中伴随高血压163例,慢性心功能不全144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129例,糖尿病105例,慢性肾功能不全97例,脑血管疾病73例,肝硬化24例,其他83例,根据统计结果显示急诊重症患者多发的伴随疾病主要为:高血压、慢性心功能不全及COPD三种。出现伴随基础疾病的患者中,患伴随肝硬化、慢性心功能不全、脑血管疾病及COPD的重症患者的病死率较高,分别为54.17%、38.19%、31.51%、28.68%。

2.2急诊重症患者死亡因素分析 采取单因素法分析,据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发病时间,以及平均动脉压、呼吸状况、凝血功能障碍、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失调、格拉斯哥昏迷及循环、肝肾功能,急性生理功能和慢性健康状况等因素均会对急诊重症患者的病死率产生一定影响。分析显示,呼吸、循环、肝肾功能障碍三项因素对急诊危重症患者的影响较大,属于死亡的危险因素,同时,40~60岁年龄段的患者死亡率较高,在急诊抢救过程中应引起医护人员的高度重视。

3 讨论

通过对患者疾病谱的分析可知,急诊重症患者的疾病构成比例中主要为神经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及呼吸系统疾病。对不同预后患者分组进行调查发现,在总死亡构成比中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和消化系统,肿瘤及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占70%以上的比重且病死率较高。神经系统疾病中主要以脑卒中为主,而循环系统疾病中以心肌梗死、心力衰竭为主。神经系统疾病与循环系统疾病具有发病突然病情恶化快两大特点,严重威胁患者生命,是急诊中的常见疾病,针对此类疾病的紧急救治需从优化急诊科医务人员结构和新技术引进两方面着手以提高业务能力,挽救更多患者的生命。对研究对象进一步开展多因素分析可知,40~60岁年龄段患者死亡率较高,提示急诊临床工作者对该年龄段重症患者给予重视。老年人常伴有多种基础疾病,且各器官功能衰退较严重,为抢救治疗带来了一定难度与风险。因此,应针对老年患者急救进行更系统专业的专题讲座与培训,完善老年患者急救流程,为挽救患者生命做出最大限度的努力。

参考文献:

呼吸疾病护理诊断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自发性气胸;治疗;护理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自发性气胸,老年人常合并基础疾病,临床表现不典型,气胸发生时,症状易被原发病掩盖,易造成误诊、漏诊,延误治疗。现对我院自2000年1月~2008年1月收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自发性气胸36例的治疗和护理临床资料分析,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老年患者36例,男24例,女12例;年龄60~79岁,平均(65.71±2.32岁)。全部病例均经胸片或胸部CT及/或诊断性穿刺确诊。

1.2 气胸分类标准

用5 mL玻璃注射器在局麻时抽吸胸腔内气体1 mL,如针管内气体随呼吸回入胸膜腔为闭合性;针栓随呼吸来回移动为交通性,针栓随呼吸外退为张力性。

2 结果

2.1 基础疾病

支气管哮喘5例,肺结核1例,支气管扩张7例,肺心病24例,冠心病5例,高血压病7例。

2.2 诱发因素

呼吸道感染20例,阵发性剧烈咳嗽10例,打喷嚏及用力大便6例,无明显诱因4例。

2.3 诊断

共有30例患者在发病初期即获得确诊,其中28例(占77.8%)行普通X线片即获确诊,2例因为病情严重行X线C臂检查确诊,4例行胸部CT检查方诊断明确[1]。2例延误诊断,因为病情加重进行穿刺才获得确诊。

2.4 气胸资料

气胸类型:闭合性4例,交通性25例,张力性7例;气胸部位:左侧20例,右侧15例,双侧1例;肺压缩程度:<20% 4例,20%~40% 20例,>40% 12例。

2.5 疗效标准 治愈:症状、体征消失,X线胸片示气胸消失;好转:症状、体征改善,X线胸片示气胸明显减少,肺基本复张;未愈:症状、体征无改善,X线胸片示气胸无减少。

2.6 治疗与转归

诊断明确后,嘱卧床休息,抗感染、吸氧、排气减压及对症治疗。4例肺压缩<20%者,因临床症状经吸氧后减轻,仅治疗原发病而未抽气治疗9~11 d后气胸治愈出院。30例行胸腔闭式引流术,其中1例双侧插管排气,1例双侧胸腔穿刺排气,1例转外科手术治疗,死亡2例,1例死于严重肺部感染和多器官系统功能衰竭,1例死于张力性气胸伴纵隔气肿所致呼吸衰竭。所有气胸患者治疗离不开及时正确的护理,包括心理护理和常规护理,重点是专科护理[2]。专科护理:(1)保持呼吸道通畅,指导患者有效咳嗽,辅以超声雾化吸入以利排痰,鼓励患者深呼吸,增强肺泡张力和肺活量,促进肺复张,尽快排除胸腔残余气体;(2)胸腔引流管的护理,由于手术切口小,放置的引流管较细,易被压迫、扭曲或阻塞,发生胸腔积液或积气,应保持引流管连接及通畅;(3)遵医嘱合理应用抗生素,维持水电解质平衡;(4)出院指导,吸烟者劝其务必戒烟。清淡饮食,保持大便通畅。避免重体力劳动及用力提拉等动作。适量运动,增强机体抵抗力,预防感染,定期复诊。经过积极的治疗,24例在10~15 d气胸治愈出院,10例因为基础疾病严重,治疗时间超过20 d,其中7例气胸治愈,基础疾病好转出院,1例转外科手术治疗,2例因为呼吸道严重感染,同时合并多器官系统功能衰竭经过积极抢救仍治疗无效死亡。

3 讨论

老年人自发性气胸大多继发于肺部疾病,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占首位。非外伤性的自发性气胸,多为COPD的并发症[35]。老年性COPD并发症多,早期易并发呼吸衰竭及心力衰竭,常合并有胸膜黏连、支气管胸膜瘘、营养不良、血桨白蛋白偏低,导致组织修复能力下降,同时免疫功能低下,合并感染后难以控制,造成肺复张时间延长,伤口难以愈合,影响疗效,故不主张手术治疗。老年人并发自发性气胸时应尽快行胸腔闭式引流术。笔者认为,临床上应根据患者症状及体征,而不是肺压缩程度,只要病人呼吸困难明显,尽管肺压缩程度不大,也应尽快行胸腔闭式引流术,不主张反复多次抽气,失败率较高,反复胸穿易引起皮下气肿,增加痛苦和感染的机会,且对交通性、张力性气胸无效。对于肺压缩小于20%症状不明显者,可予常规治疗,同时必须重视氧疗,吸入高浓度氧疗法,可使肺完全复张时间明显缩短[8]。负压引流术,虽可促进排气,但负压过大,易致肺水肿或胸膜裂口复张,故宜慎用。对气胸的治疗实施必要科学的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必不可少。对持续漏气10 d者建议行胸腔镜或手术治疗[9]。

参考文献

[1]裴福恩,朱灿宏,孙顺喜,等.CT在自发性气胸中的应用[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1995,18(6):378.

[2]蔡焕英,李 杰.电视胸腔镜术治疗难治性气胸21例护理体会[J].齐鲁护理杂志,2005,11(4):335.

[3]雷月贞.老年自发性气胸临床分析[J].浙江医学,2005,8(7):853.

[4]邓伟晋,主编.实用临床呼吸病学[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4:909.

[5]金美娟,卢 火.老年自发性气胸24例治疗分析[J].哈尔滨医药,2000,20(2):36.

[6]Weissberg D,Refaely Y.Pneumothorax:experience with 1199 patients[J].chest,2000,117(5):1279.

[7]郭晓明.严重肺气肿并发自发性气胸23例分析[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1994,14(10):596.

呼吸疾病护理诊断范文第11篇

关键词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病;护理

随着社会加速老龄化,老年病人日益增多。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是常见病和多发病,老年人发病率明显高于一般成年人,是老年人死亡的重要原因[1]。为了解急诊观察室留观的高龄老年人COPD疾病特点,掌握高龄COPD患者疾病发展规律,就我院急诊观察室半年内留观的148例老年患者患病情况进行总结分析,为高龄COPD患者的进一步防治和研究提供临床资料,并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7月至2008年12月我院老年科住院的148例老年患者,年龄80~96岁,平均(84.03±6.67)岁;其中男性104例,女性44例。

1.2 诊断标准

按2002年中华医学会呼吸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关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

2 结果

我院急诊观察室148高龄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合并疾病患病率居前5位的疾病(见表1)。

合并疾病列于前5位的依次为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老年痴呆、慢性肾功能不全。最多的为原发性高血压,60.8%的高龄COPD患者罹患该疾病。最多者同时合并这5种疾病。

3 护理

老年患者具有多病性的特点,高龄患者尤其如此,这都加大了高龄COPD患者的护理难度。针对这些特点,我们在日常工作中形成了以下护理体会。

3.1 生活基础护理

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流通,室温18℃~20℃,相对湿度50%~70%为宜,心肺功能差者应卧床休息,协助生活料理 ,注意保暖,防止受凉感冒,吸烟者劝戒烟。教会患者正确排痰方法,尽可能加深吸气,以增加或达到必要的吸气容量。吸气后要有短暂的闭气,以使气体在肺内得到最大的分布,稍后关闭声门,可进一步增强气道中的压力,而后增加胸内压即增高肺泡内压力,这是使呼气时产生高气流的重要措施。最后声门开放,肺内冲出的高速气流,使分泌物从口中喷出。对于感染严重,痰液黏稠不易咳出者可协助拍背,同时鼓励多饮水,使用祛痰剂或采用超声雾化吸入疗法湿化气道使痰液易于咳出。合并老年痴呆者多长期卧床,要勤于翻身拍背。

3.2 氧疗

入院后根据不同病情采用不同浓度氧气吸入,一般应以低流量氧气吸入为宜。氧疗期间,护士要随时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疗效。并做好鼻腔护理,每日更换鼻孔及氧气鼻塞,防止鼻腔粘膜损伤。病情较重者定期采血进行血氧饱和度的测定,以便及时准确调节氧流量,同时密切观察患者呼吸频率、深浅度、节律,如果出现呼吸频率减慢(

3.3 强调营养支持护理

要求饮食有利于保持二氧化碳产量尽可能达到最低值,因为产生二氧化碳增多,将增加呼吸系统的负担,已经证明消耗相同的脂肪和糖类,二氧化碳的产生量脂肪仅为糖类的70%。因此,应提倡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尽量减少糖类而增加脂肪的摄入,尤其是不饱和型脂肪――植物油的摄入。蛋白质摄入过多,必然相应增加热量的消耗,否则不能很好的利用。如果患者未呈明显消瘦等蛋白质衰竭迹象,每日可摄入0.8~1.0g/kg,不宜过量。高龄COPD患者合并糖尿病者较多,应注意监测血糖。

3.4 用药观察护理

急性发作期,根据药敏试验,选用有效抗生素,及时控制感染,根据病情遵医嘱给予支气管扩张剂、皮质激素、祛痰药等。高龄COPD患者肾功能不全者较多,需要密切观察患者尿量,监测肾功能。支气管扩张剂、皮质激素可以影响糖代谢,合并糖尿病者需要注意血糖,同时这些药物可能升高血压、加重心脏负担,高龄COPD患者合并高血压、冠心病者相当普遍,需要密切观察患者血压及水肿、气喘症状。总之,要避免不必要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3.5 康复锻炼

COPD患者急性症状控制后应尽早康复锻炼。呼吸功能锻炼指导:患者住院进入临床平稳期后,应对患者及家属进行有关呼吸功能锻炼知识宣教,指导具体锻炼方法,持之以恒形成习惯。呼吸功能锻炼包括放松练习:根据病情可采取坐位或卧位调整呼吸,进行胸、腹式呼吸,缩唇呼气练习,每次10~15 min,2次/d。以呼吸体操及医疗体育为主的有氧运动等方法,可增强患者的体力康复,改善心肺功能。呼吸体操包括腹式呼吸与扩胸、弯腰、下蹲和四肢活动在内的各种体操活动, 原则先从卧位体操开始锻炼,熟练掌握后按顺序转移到坐位和立位体操[3]。

参考文献

[1] 钱小顺、李天志、王俊锋.老年人慢性阻塞性肺病的临床特点分析.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2008.7(6):485-488.

呼吸疾病护理诊断范文第12篇

关键词 肺心病 冠心病 血气分析 呼酸代酸 代碱 呼碱 电解质

临床资料

血气资料:标本资料均以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疾病为主,在1997年1月~2002年2月的1832例住院患者的血气分析资料。

仪器和标本:使用丹麦ABL-4型血气分析仪,取动脉血和动脉化耳垂血。

结 果

根据1832例的血气分析结果,代酸数量最多,其次为呼酸代酸,而后为代碱,代碱呼碱,呼碱代碱为2:1,由此可见代酸在临床上多见。中度低氧血症:轻度低氧血症:中度高碳酸血症为2:1:1,以中度低氧血症占多数。血气分析检查者各类低氧血症与高碳酸血症分析以代酸、中度低氧血症、51~56岁年龄段男性为多见。

讨 论

近年来血气分析的推广作用,已将我们对酸碱紊乱的认识从定性或半定量阶段引向更精确的定量阶段,同时使血气分析进一步与临床结合,人们对酸碱紊乱的认识进一步提高,以上的血气分析的变化就证明了这一点。因此,在临床上根据血气分析的结果进行判断,能及时适量地对使用碱性药物纠正中毒,是抢救休克的重要的治疗原则措施之一。血气分析不但有助于正确认识休克时酸碱中毒的严重程度,也是指导合理应用碱性药物的指标。通过血气分析的结果,合理使用纠正酸碱紊乱的药物,临床治疗中取得了明显的疗效。血气分析的盐测还有助于休克、昏迷、原因不明的休克患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如对慢性呼吸道疾病患者由肺通气功能障碍造成二氧化碳潴留和呼酸时则极有用,存在电解质紊乱时可提供依据,有严重酸碱紊乱时,血气分析还可反映酸碱失调的代偿变化情况,对于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血气分析还表现为进行性低氧血症,呼碱可在临床对本症早期发现提供依据。血气分析对呼吸疾患休克、心血管疾患在临床诊断及治疗上都有重要价值。

参考文献

1 胡茂盛,刘兴邦,等.慢性肺心病并发肺性脑病与血气分析和血电解质相关分析.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1997,20(4).

2 程显声,李清,李瑛,马秀平,赵慧英,等.慢性栓塞性肺动脉高压的血气变化,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1997,20(6).

呼吸疾病护理诊断范文第13篇

【关键词】昏迷;急诊急救;临床观察

【中图分类号】R4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0759―02

急诊昏迷的发病原因比较复杂,通常涉及心脑血管意外、内分泌障碍、外伤以及中毒等多个领域疾病,其死亡率高达20%左右,是急诊科比较常见的急危重症。急诊昏迷患者在病初往往无法给医护人员提供有效的相关临床资料,给急诊急救带来不同程度的困难,因此加强急诊昏迷患者的临床分析对急诊诊断和后期救治工作具有重要意义。现对82例急诊昏迷患者急诊急救的临床观察资料进行分析,情况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82例急诊昏迷患者,所选病例无瘫痪样假性昏迷表现及精神疾病史。其中男46例,女36例;年龄在20岁到75岁之间,20-25岁患者6例,26-35岁患者10例,36-45岁患者28例,46-59岁患者21例,60-75岁患者17例;浅昏迷者20例,中度昏迷者62例。家属提供的资料显示:高血压病38例、冠心病15例、糖尿病11例。发病到急救的时间在15分钟-1小时。

1.2治疗方法

加强急诊昏迷患者生命体征的监测,记录心电监护、血糖监测、尿量以及头颅CT检查结果等相关情况。尽力维持患者生命体征稳定,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加强患者呼吸道管理;快速建立静脉通道以维持循环功能;如果患者大脑出血,颅内高压表现明显者用甘露醇等脱水剂控制颅内压,头部置冰帽,加强对患者脑部的保护,血压高者滴注药物控制病情,血压控制到理想状态;中毒患者,要为其彻底洗胃、清除毒物;呼吸机辅助呼吸救治呼吸衰竭患者。根据患者不同的昏迷原因给予不同的急诊处理方法,维持呼吸及循环功能,行急诊CT、床旁彩超、心电图等检查,待昏迷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后转入专科做进一步的处理治疗[1]。

1.3统计学方法

本文采用SPSS12.0软件实施统计学分析,组间比较进行t检验,P

2 结果

82例急诊昏迷患者中,心血管系统12例,占14.63%,脑血管系统34例,占41.46%,内分泌系统27例,占32.93%,中毒9例,占10.98%。详细情况如下图表1。

82例急诊昏迷患者临床急诊效果中,昏迷患者心血管系统急诊急救成功10例,占83.33%,脑血管系统急诊急救成功28例,占82.35%,内分泌系统急诊急救成功27例,占100.00%,中毒急诊急救7例,占77.78%。详细记录看下表2。

3 讨论

患者的昏迷状态是因意识和觉醒状态以及躯体的运动功能障碍,对外在的声音、光线甚至疼痛刺激产生异常的反应,临床急诊诊断难度大,治疗比较棘手。因此,急诊医生必须加强对昏迷原因的分析能力培养,提高急诊急救处理能力,挽救昏迷患者的生命。

通过对82例急诊昏迷患者的临床观察,显示昏迷患者通常由心血管系统、脑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疾病及中毒等原因引起,病情不同,存在不同的症状和体征,例如呼吸困难、心率失常等表现[2]。因此,急救医护人员在对患者症状和体征进行判断的同时,必须制定出有效的急救方案,做到“快速识别、有效处置、安全转运”。随着近些年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工作压力增大,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率明显增高,因而疾病早期干预以及加强药物监管和合理使用十分重要。加强防治心脑血管疾病,能够明显地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有效减轻人们生活工作的社会负担[3]。

在急诊急救过程中,医护人员还必须遵循“缩短无效救治时间,先抢救生命,后辨别病情”的急救原则,在急救早期要畅通患者呼吸道,维持循环功能,准确确定病因,再根据病因情况对症处理,做到体检与治疗同步进行[4]。

综上所述,详细查询昏迷患者相关病史、严格查体并借助辅检结果,能有效地提高疾病诊断准确率,进而及时采取相应急救措施,提高急诊昏迷患者急救成功率。

参考文献:

[1] 王会芳,朱四民.急性昏迷患者65例急诊急救的临床分析.中国医药指南,2012,10(04):168-169.

[2] 刘净,张世清,王慧斌.急诊急救性昏迷患者98例临床分析.黑龙江医学,2010,34(08):617-618.

呼吸疾病护理诊断范文第14篇

【关键词】 小儿患者;呼吸内科;预防措施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5755-02

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所带来的严重环境问题,已给我国的下一代带来了不少负面影响,尤其这一段时间,我国各大中小医院所接诊的因呼吸内科感染的患儿在急速上升,一方面是小儿的身体素质不好的原因,更大的一方面是家长没有较好地看护孩子,造成孩子因着凉而生病。本文将对这些因素做一个整体的分析,并结合多年的临床实践,给出一个一些有效的解决措施。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在2011年11月至2012年11月来我院诊断的80名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这80名患者中有62名是男童,有18名是女童,男女比例是3:2;年龄集中于2-8岁,平均年龄为4.6岁。在这80例患儿中的临床表现为,有48例是支气管肺炎,有26例是毛细支气管炎,有5例大叶肺炎,有1例支原体肺炎.病期大致在一个月内。同时将这些患者分为实验组(A组),另外一组为对照组(B组),每组各位40人。A组采取各项预防措施,特殊照管;B组采取常规护理。

1.2 诊断依据 在这48例支气管肺炎患儿中,主要有细菌、病毒引起的,诊断的依据为:急性的发病,有可低可高的发热,咳嗽,伴随呼吸困难以及在听诊患儿肺部时有一些中细的湿罗音。26例是毛细支气管炎,它的诊断依据是:患儿为2岁以内,尤其是在出生6个月以后的,发病表现为急性,并且伴随有感冒,呼吸紧促,两肺在听诊时有比较比较多的哮鸣音。3例大叶肺炎一般是由肺炎球引起的,诊断的依据为急性的发病,有咳嗽、胸闷,并且肺部会有叩诊浊音。1例支原体肺炎一般由肺炎支原体所引起,它的诊断依据与大叶肺炎很相似。

1.3 统计学方法 笔者在文章中所使用的数据,均采用SPSS11.0的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上的处理与分析,并对这些数据采取平均值,这两组数据的资料在比较中都是运用了χ2检验,P

2 结 果

在以上的试验中,实验组经过各种护理措施后,患儿得到比较好的恢复,并受到患者家长的肯定。而对照组由于采取常规护理,使得些小儿患者经常因为一些保暖措施没做到位,因着凉造成抵抗力低下,恢复比较慢,打来了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3 讨 论

探讨小儿呼吸内科疾病的预防措施,希望通过此研究大家可以更加意识到预防的重要性,以及护理的必要性。从以上的诊断中,可知小儿呼吸内科疾病的临床表现又许多种,也有较多的非典型的病例,容易造成误诊、漏诊的情形,应当提高医护人员对这种病的认识,早诊断、早治疗,争取将健康还给儿童。笔者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总结出如下经验,与大家一起分享。

合理喂养。小儿出生后,增强体质最重要的一环是要合理喂养,这就需要家长在医生的指导下,运用最合理的膳食来保证小儿可以得到身体所需的各种营养要素以及所要求的热量程度,所以从合理喂养做起,可以达到减少患者营养不良的情形,进而提高小儿的身体健康。

增强小儿的体质。生命贵在运动,应当依据小儿的身体状况进行体格上的锻炼,避免在室内活动,如果天气比较好,就要求小儿在户外活动,这样可以充分地保证小儿接触阳光和呼吸新鲜的空气,但一定要注意适度,这样就可以增强小儿的体质以及其机体对外界气温变化上的适应能力,进而提高小儿对相关呼吸道疾病上的抵抗能力。

加强护理。患有呼吸内科疾病的小儿,一般会受到惊吓,这会给医院的实际工作,带来了一些的挑战,要是我们采取的是比较一般的措施,就会来带一些负面影响,这会给家长、患儿带来一些麻烦。所以医院应当对患儿采取一些必要的护理措施,如在气候变化的时候,一方面要给患儿增减衣服,同时还要在饮食上尽量保证患者的营养需要。对于那些体质比较弱的患儿的护理,同时出汗多的应当及时为患儿擦拭,并及时更换内衣,注意保暖。小儿睡眠时,不要吹对流风,避免小儿着凉。

预防疾病。呼吸道疾病许多是应为细菌引起的,这就需要小儿避免接触细菌,一方面要避免小儿接触细菌,这就要注意小儿的身体干净,勤洗手。还要注意小儿住房内的通风,特别是在冬季,室内要定时定量的开窗,以此净化空气。呼吸道疾病是季节性的,这就需要医院做好宣传方面的工作,这段时间内尽量避免带小儿到一些拥挤的公共场所或是到病人家中去,同时幼儿园中,一定要做好一些消毒性的工作。

参考文献

[1] 闫雪波.典型案例分析与讨论在临床呼吸内科教学中的必要性与体会[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1(01):128-129.

[2] 刘晓燕,于洁,苏庸春,吴道奇,洪思琦.儿科临床理论课与见习一体化教学改革中教学质量的控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02):28-29.

[3] 张伟英,王万娟,陆冬妍,苏传芹,沈美芳.重症监护病房推行优质护理服务的实践与体会[J].护理杂志,2012(21):38-39.

呼吸疾病护理诊断范文第15篇

【关键词】急诊留观;肺栓塞;护理

【中图分类号】R85.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8-0056-02

急性肺栓塞由于其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症状不典型、发病急、病死率和致残率较高,常使人们在救护过程中措手不及,临床误诊率仍高达80%左右[1]。严重影响人们健康,己成为国际性的医疗问题。急诊留观是对急诊患者进一步进行诊断、治疗及观察病情的一个重要医疗环节,由于其工作量大、流动性大、病情变化快、护理人员少特点,在其发生急性肺栓塞时病情变化很容易被忽视,延误最佳抢救时机,导致不良后果发生。本文对12例发生急性肺栓塞的急诊留观患者的抢救及护理经验进行总结,现将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在我院2010年10月至2011年4月期间371例急诊留观患者中,包括心血管疾病157例、神经系统疾病146例、呼吸系统疾病20例、消化系统疾病19例、多发外伤11例、药物中毒8例、产科急症6例、腹痛原因待查4例。有12例患者发生了急性肺栓塞,其中男性7例,女性2例,年龄30-70岁,平均年龄46岁,其中心房纤颤4例,心肌梗死3例,肺癌2例,右股骨干骨折1例,急性胰腺炎1例,糖尿病1例。

1.2 临床症状:意识丧失3例,胸痛、咳嗽、胸闷、气急9例,咯血6例。均存在双肺呼吸音减低,且有7例听诊存在湿音,3例听诊存在胸膜摩擦音。

1.3 辅助检查:8例急查CTPA提示双侧肺动脉血栓栓塞,右侧主干为甚。7例血气分析存在代谢性酸中毒并呼吸性酸中毒伴低氧血压;6例血浆D-二聚体测定明显升高;5例床边超声提示肺动脉内异常稍低回声光团;心电图检查中5例存在右束支传导阻滞,5例存在肺性P波。

1.4 治疗效果:12例均用尿激酶、肝素钠溶栓及抗凝治疗,配合吸氧、抗休克、抗感染、止痛、扩血管等综合治疗。最终有11例患者好转出院,另有2例患者死于呼吸循环衰竭。

2 护理体会

2.1 强化对肺栓塞危险因素的认识:在急诊留观患者中,对存在创伤、长期卧床、静脉曲张、静脉插管、肥胖、糖尿病、恶性肿瘤、静脉曲张、心肺炎症疾病和肾病等情况时,或其它原因的凝血机制亢进等,应考虑病人存在肺栓塞的危险,尤其对处于制动时间过长、口服避孕药、使用雌激素治疗、盆腔和髋部或下肢外伤史及有血栓栓塞史等情况的患者更应提高警惕[2]。

2.2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 密切观察患者的脉搏、血压、呼吸、氧合、肢体活动等情况,若突然出现胸痛、胸闷、气短、咳嗽、咳血、心悸、大汗及意识不清等情况要高度警惕发生急性肺栓塞的可能,立即给予平卧、吸氧,并报告医生及时行相关辅助等检查,以迅速明确诊断、及时抢救治疗[3]。

2.3 抢救药品、设备及时到位:抢救药品如提升升心率、升压、抗心律失常、溶栓药、止血药、镇静药等;气管插管设备、呼吸机、除颤仪等急救设备。

2.4 及时建立两条静脉通路:保持静脉通路通畅,保证及时有效的治疗,使抢救药物准确无误地输入,严防外渗;及时留置导尿,准确计算尿量,观察尿液颜色、性状,以保证有效的循环血量。

2.5 确保呼吸道通畅:根据病情及时吸痰,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行气管插管患者先吸气管插管内,后吸口腔及鼻腔内的痰液,以免污染气道造成感染,注意负压不易过大,动作要轻柔,根据生命体征变化适当提高给氧浓度。并做好气道湿化,防止痰痂形成以阻塞气道。对清醒患者呼吸平稳后及时指导患者做深呼吸运动,以便肺早日膨胀。还要注意保持病室清洁及有效的温湿度。

2.6 重视脑组织的保护:对高热患者及时给予冰帽、冰袋等物理降温或人工冬眠疗法,以降低脑细胞代谢和耗氧量,防止或减轻脑水肿。心跳呼吸骤停的患者由于脑细胞缺氧,可出现全身抽搐或痉挛,不仅使机体的代谢率增高,增加耗氧量,更为重要的是影响气体交换量,甚至发生呼吸心跳肘停,进一步加重脑水肿。

2.7 不可忽视心理护理:发生肺栓塞的患者肠出现烦躁不安、惊恐和濒死感。主要原因为严重的呼吸困难或剧烈的胸痛而致。在这种状态下患者免疫功能会下降,加重凝血功能异常,更易导致血栓形成[4]。这时更要关心体贴患者,积极给予精神安慰和心理支持,以缓解病人的紧张恐惧心理。必要时应用镇静剂。

2.8 溶栓时的护理:可迅速溶解血栓和恢复肺组织再灌注,逆转右心衰竭,改善肺毛细血管容量及降低病死率及复发率。溶栓治疗前监测凝血酶变化,溶栓治疗后每4小时测凝血酶1次,动态观察凝血功能。尿激酶首次100万U静脉注射,然后每小时20万U持续静脉泵入。

2.9 抗凝治疗时的护理:溶栓停后用肝素钠再维持7天左右。注意要准确调整注射泵的推注速度,同时注意尿激酶不得用酸性液体稀释,以免影响药效,应现配现用。溶栓及抗凝治疗的主要副作用是出血,特别是胃肠道、颅内出血。应仔细注意观察注射部位、皮肤、黏膜有无出血点,有无头痛、眩晕、恶心、呕吐、腹痛、黑便等症状。嘱患者绝对卧床休息,从溶栓开始应绝对卧床休息10~12天,避免碰撞。尽量避免皮下、皮内、肌肉及静脉穿刺,尤其避免动脉采血,采血后加压按压,定期复查血常规及凝血相。

2.10 注重健康宣教工作:教育指导患者低盐、低钠、易消化饮食,少食多餐。宜食用蛋白质、维生素、纤维素含量高的软食,避免进食过多绿叶蔬菜,如菠菜、韭菜等影响抗凝作用的食物[5]。注重休息,避免劳累、避免受凉、感冒,情绪激动,保持心情愉快。提高患5者对疾病的认识,使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3 讨论

肺栓塞作为常见的一种临床急症,其误诊率、病死率高,尤其在急诊留观患者更容易被忽视甚至误诊,给患者造成极大的痛苦甚至危及生命安全。总之,提高对肺栓塞的重视程度,强化对肺栓塞疾病的诊断意识,加强术前、术后宣教,术后护理,对预防和减少急诊留观患者的发生率及病残率、病死率提高患者生活及生命质量具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程显声.肺动脉栓塞诊断和治疗进展[J].中国医药导刊,2001,3(1):5-8

[2] 周梅.截瘫并发深静血栓脉形成及肺栓塞1例的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04,10(1):53

[3] 陈少娟,江月娥,段红萍,等.17例肺栓塞患者抗凝治疗及护理体会[J].国际医药卫生报,2008,14(23):83

[4] 叶向柳,陈佩莲,陈少霞,等.重型格林巴利综合征患者呼吸的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7,4(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