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呼吸系统疾病护理常规范文

呼吸系统疾病护理常规范文

呼吸系统疾病护理常规

呼吸系统疾病护理常规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儿科; 呼吸系统疾病; 临床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7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1-0090-03

儿童的免疫力极低,呼吸系统疾病也是儿童易患的疾病,大都是在春季发病,主要症状有咳嗽、喘息、发热、缺氧、呼吸困难等,且大都是急性的,如不及时治疗,对儿童的呼吸系统有极大的危害,甚至会导致幼儿发生哮喘。通过科学的临床治疗,能够使儿童的呼吸系统疾病得到控制,病情得到改善,但是想要彻底康复,临床护理也是非常关键的[1]。本文笔者对儿科呼吸系统疾病不同临床护理方法的护理效果进行分析,希冀能够探索出科学、有效的儿科呼吸系统疾病的护理方法,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此次研究对象是笔者所在医院2012-2013年接收的200例儿科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其中男115例,女85例;年龄3个月~7岁;喘息性支气管炎84例,哮喘52例,小儿肺炎35例,咳嗽变异性哮喘11例,急性喉炎18例。笔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200例患者分为两组,各100例。其中观察组男55例,女45例;3个月~6岁,平均(4.7±1.1)岁;喘息性支气管炎35例,哮喘32例,小儿肺炎17例,咳嗽变异性哮喘7例,急性喉炎9例;基础症状评分(4.3±1.2)分[症状评价标准为呼吸困难(指吸频率>35次、发绀、三凹征)记3分,喘息记2分,咳痰或咳嗽或发热(腋温>38 ℃)记1分]。对照组男60例,女40例;年龄6个月~7岁,平均(5.1±0.9)岁;喘息性支气管炎49例,哮喘20例,小儿肺炎18例,咳嗽变异性哮喘4例,急性喉炎9例;基础症状评分(4.1±0.9)分。两组患者年龄、基础症状评分、病情等各项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笔者所在医院首先对两组患者进行了常规检查及诊断,并根据病情对儿科呼吸系统疾病患者进行了抗感染、抗病毒等药物的综合治疗,其中抗感染平喘药应用的是普米克令舒和博利康尼,抗感染化痰药是60万U红霉素、0.9%氯化钠注射液500 ml、10 mg地塞米松配成的溶液,将5 ml此溶液和1支α-糜蛋白酶进行融合,利用面罩或者喷嘴对儿童进行喷雾,将氧流量调至5~7 ml/min,再利用喷射式的氧雾微粒随儿童呼吸进行呼吸道、肺部,每次进行10 min,2次/d,3~7 d为一疗程[2]。通过相同的治疗方法,保证了两组患者各项条件的相同。

1.3 护理方法

对照组的100例儿童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笔者采用的是常规的护理方式,即对病房进行清理、定期对儿童进行检查等。而对观察组儿科呼吸系统疾病患者采用的是人性化的科学式护理方法,包括环境的护理、语言行为的护理、并发症的护理等,具体如下。

1.3.1 环境护理 为了促进儿童呼吸系统疾病的康复,笔者所在医院护理人员将病房温度控制在8 ℃~20 ℃,而且还定期清理病房,保证病房的空气清新、无烟、无尘,每天都对病房进行紫外线消毒1次,并对病房进行通风换气[3]。

1.3.2 儿童呼吸道护理 儿童呼吸道护理就是通过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观察,根据患者病情对其采用相应的,并及时清理儿童口鼻内的分泌物,保持儿童呼吸系统的通畅,减少他们的呼吸困难状况[4]。

1.3.3 心理护理 除了做好常规护理外,笔者所在医院护理人员还主动与儿童进行沟通,即使是幼儿,他们也主动与其进行肢体上的交流,在一定程度上与儿童建立良好的感情,使其能够配合医务工作者的护理工作[5]。

1.3.4 并发症护理 儿童的呼吸系统非常脆弱,稍一疏忽可能就会导致病情的加重,或者病情的转移,为了防止这种情况的出现,笔者所在医院护理人员还定期对儿科呼吸系统疾病患者进行并发症的检查,确保病情的稳定,一旦发现病情加重、病情转移,立即请医生诊断,保证了儿童呼吸系统疾病的康复进程。

1.4 观察指标

经在院治疗期间的护理后,对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及并发症情况进行比较。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住院时间比较

在相同的治疗方案下,采用科学人性化护理方案的观察组住院时间(4.8±1.6)d,对照组住院时间(6.6±2.1)d,两组患儿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在所有入组接受相同治疗的患儿中,共有22例发生呼吸系统并发症(如过敏性喉头水肿、痰液阻塞、呼吸窘迫等),其中观察组仅2例(2%),对照组20例(20%),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通过本次分析研究发现,儿科呼吸系统疾病的常规护理无论在专业技术、技能方面都逊色于人性化的护理方法,人性化的儿科呼吸系统疾病的护理技巧更加巧妙,对儿童能够进行更全面的护理,保证儿童呼吸系统不被感染,此外,人性化的护理方式还能够有效加强护理人员对幼儿患者的心理、病情的了解,更有利于消除儿童抵制治疗的情绪,使其乐于接受治疗,从而加快儿科呼吸系统疾病的康复进程[6]。本次研究,笔者所在医院对两组患者采用的都是相同的治疗方法,只是护理方式不同,但是却导致了两组患者康复情况、并发症发生率的不同,由此可见,人性化、科学的护理方式能够为儿童呼吸系统疾病提供更好的恢复环境,而且人性化的服务能够使幼儿、儿童不惧怕护理人员,能够消除他们的抵制情绪,使他们配合治疗,因而就加快了患者的康复进程,缩短了康复时间。总而言之,随着我国医学模式的不断改革,以及人们护理意识的提高,人性化护理方式已经成为当前最受欢迎的护理方式,它强调“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理念,在术前、术中、术后都能对患者进行全方位的安抚,最大化地满足了患者的情感、心理、生理需求,而且特别注意护理的细节,丰富了护理内容,使医务护理人员与患者的距离大大缩短,增强了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亲切感,减少了患者的恐惧心理,使护理理念和护理质量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对促进患者手术的成功、缩短患者术后的恢复时间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由于儿童的呼吸系统极为脆弱,导致儿童患呼吸系统疾病的概率大大提高,近几年来,我国的儿科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也在逐年增加,但由于儿童本身自制能力、护理能力的缺乏,儿科呼吸系统疾病康复起来比较慢,而且稍不注意就会引发并发症,从而为治疗带来更大的威胁,因此,加强儿科呼吸系统疾病的护理是非常关键的,为儿童提供良好的护理环境,能够有效地加快儿童呼吸系统疾病的康复进程,而且能够大大降低并发症的产生,在治疗儿科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护理中有着重要的作用[7]。通过此次研究,笔者所在医院专家也发现,常规护理方法虽然也能为儿童提供清洁的护理环境,但在一些护理细节上还是比较欠缺的,例如儿童不配合、护理不细致导致儿童呼吸道感染等,而人性化、科学化的护理方式就弥补了常规护理的这一缺陷,它能够更加细致地为患者服务,能够想患者所想、忧患者所忧,更好地站在患者的角度去服务,从而大大提升了护理服务质量,减少了儿童呼吸道发生感染的情况,而且能够促使医务人员与儿童建立良好感情,避免儿童不配合的情况[8]。

总而言之,在儿科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护理中,人性化、科学化的护理方式能够更加全面的认识儿童呼吸系统疾病的观察要点,能够在护理环境、护理语言、并发症护理等方面进行全面、细致的护理,实施系统化的程序护理,有效提高了儿科呼吸系统疾病的护理质量,缩短了儿童呼吸系统疾病的康复进程,值得在医学领域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赵华,杜晓娟,林丽渊,等.中国人哮喘易感性与染色体5q31~33区连锁关系的初步研究[J].中华儿科杂志,2009,52(12):65-66.

[2]李华强.小儿哮喘发病机理和治疗展望[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10,23(4):47-48.

[3]江沁波,刘玺诚,高红,等.应用纤维支气管镜诊治婴幼儿肺疾患25例临床探讨[J].中华儿科杂志,2010,53(6):36-37.

[4]赵顺英.儿童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9,22(5):347-348.

[5]赵顺英.小儿呼吸系统疾病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9,22(11):87-88.

[6]罗征秀,刘恩梅,李渠北,等.婴幼儿反复持续吼喘58例病因分析[J].临床儿科杂志,2011,52(5):65-66.

[7]邓江红,姚开虎,胡惠丽.新生儿脯炎死亡病例中B组链球菌的检测[J].中华儿科杂志,2010,53(1):77-78.

呼吸系统疾病护理常规范文第2篇

【关键词】老年;呼吸系统疾病;人性化护理;效果;体会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2-0382-02

随着生活环境的日益恶化,呼吸系统疾病在老年人中的发病率越来越高,而且病程较长,病情不稳定,主要症状为呼吸困难、咳嗽、胸痛等,严重影响着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1]。因而要加强对老年患者的护理,以缓解患者的病情,提高患者的免疫力,其中人性化护理是一种科学有效的护理方式。为了探讨老年呼吸系统病人人性化护理的效果,本文选取2010年6月至2012年5月我院收治的老年呼吸系统疾病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资料来源于2010年6月至2012年5月我院收治的老年呼吸系统疾病患者80例,根据护理方式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40例,观察组采用人性化护理,男性24例,女性16例,年龄在60-8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8.4±5.4)岁,病程在1-16年不等,平均为(10.5±4.1)岁,其中支气管炎25例,肺气肿1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男性23例,女性17例,年龄在60-8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8.9±5.1)岁,病程在1-18年不等,平均为(10.9±4.0)岁,其中支气管炎26例,肺气肿8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6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上不存在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临床症状 (1)所有患者均被确诊为呼吸系统疾病,主要症状为咳嗽、呼吸困难、胸痛胸闷、喘息等;(2)实验室检查发现53例患者炎症细胞和白细胞增加,18例血红蛋白含量减少。

1.3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人性化护理,具体如下:

1.3.1环境护理 护理人员要为患者提供舒适安静的环境保证患者的休养,病房湿度控制在40%-50%之间,温度控制在17℃-22℃之间[2];要定期进行开窗通风,保持病房内空气的清新,并且要防止患者吸入有害气体。要从小细节入手,让患者感受到护理的人性化。

1.3.2心理护理 患者在患病期间容易出现焦虑、恐惧、烦躁等不良情绪,严重影响着病情的康复,尤其是情绪低落会严重影响呼吸道的恢复。护理人员要加强与患者的沟通,耐心倾听患者的倾诉,并且要向患者讲述关于呼吸系统疾病的相关知识,从而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使患者感受到关心和关注,从而能够积极乐观的面对疾病。

1.3.3呼吸道护理 (1)指导患者选择合适的,如俯卧位等,防止头部过高造成对呼吸道的压迫,并定期对患者进行翻身和拍背,促进痰液的排出;也可采用雾化吸入和支气管扩张剂等治疗,促进痰液的清除。(2)吸氧治疗时要控制患者吸氧的流量和速度,要保证氧气的湿润,可以从低浓度开始,逐渐加大氧浓度,防止吸氧浓度过高造成患者呼吸中枢的抑制。(3)保证有效通气,由于老年患者呼吸系统功能减退,自我净化的能力较差,因而要建立有效通气,必要时可采取机械通气。(4)呼吸训练,要针对患者的病情进行适当的呼吸训练,控制好患者吸气和呼吸的比例(1:2),保证每分钟呼吸10次左右,每天训练2-3次,每次10-15min[3]。

1.4观察项目和指标 呼吸状况评分采用圣乔治呼吸问卷(SGRQ)[4]进行测定,分为呼吸症状、疾病影响、活动能力三个项目,满分为100分,分数越高危害越大。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两组护理后患者SGRQ评分较护理前均有所降低(P

表1 两组护理前后在SGRQ评分上的比较

3 讨论

呼吸系统疾病是老年人的常见病,由于老年患者呼吸道结构出现退行性改变,而且身体机能出现下降,自净能力比较差,因而要加强对老年患者的护理。本研究中采用人性化护理,从环境护理、心理护理、呼吸道护理、健康指导等方面进行,其中环境护理能够为患者提供舒适的病房环境,促进患者呼吸道功能的恢复;心理护理能够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呼吸道护理要从小细节入手,保证有效通气,加强对患者的护理,指导患者进行呼吸训练,从而促进呼吸肌群的运动,增强呼吸肌的力度,改善呼吸功能;饮食指导能够帮助患者补充丰富的营养,戒烟指导能够帮助患者及时进行戒烟,从而提高呼吸道的抗感染能力[5]。本研究中人性化护理后患者的呼吸症状、疾病影响、活动能力等SGRQ评分降低水平明显优于常规护理,这与国内相关研究结果[6]一致,说明对老年呼吸系统病人采用人性化护理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贾淑梅.物理治疗及特殊护理对呼吸系统疾病康复的临床应用[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3,1(5):277-277.

[2]单彩云.布地奈德与沐舒坦雾化吸人治疗呼吸系统疾病效果观察与护理[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3,1(3):656-657.

[3]张兰艳.护理干预老年人常见呼吸系统疾病[J].中国卫生产业,2012,9(16):36-36.

[4]郝灵红,杨青,孙鉴博.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用药常见问题及护理对策[J].全科护理,2012,10(14):1301.

呼吸系统疾病护理常规范文第3篇

方法:选取我院近期呼吸内科收治的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数字抽签法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研究组患者行责任制整体护理,对照组行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效果及护理满意度。

结果:研究组患者疾病认知度优良率为95.0%,对照组患者优良率为85.0%,研究组患者疾病认知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

结论:将责任制整体护理模式应用于呼吸内科优质护理服务中可以切实提升患者认知度与满意度,应用效果极为显著,可推广应用。

关键词:呼吸内科 优质护理 责任制整体护理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4-0023-01

随着社会的发展,民众医疗观念发生了改变,对医疗服务质量的要求不断提升。医疗各科室积极开展护理模式创新以为患者提升更为优质的护理服务,提升医疗水平。责任制整体护理模式作为一种实用性极高的护理应用模式[1],渐被推广应用到临床治疗与护理工作中,并取得了显著的护理效果。本文选取80例呼吸系统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着重分析探讨了责任制整体护理模式在呼吸内科优质护理服务中的应用效果,具体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呼吸内科2012年1月到2013年12月收治的80例呼吸系统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45例,女性患者35例,年龄为40-70岁,平均年龄为(56.8±4.2)岁,具体包括肺部感染患者34例,哮喘患者21例,全身疾病肺部表现患者11例,弥漫性肺部疾病患者7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4例,其它疾病患者3例。按照数字抽签法将80例呼吸系统疾病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等一般资料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1.2.1 对照组。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包括常规心理护理、健康宣教、饮食护理、康复护理等护理措施。

1.2.2 研究组。研究组患者行责任制整体护理,具体护理措施包括:①创新护理人员排班模式,落实责任制整体护理:组建责任制整体护理小组,制定责任制整体护理方案,并对护理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按照护理人员的职称、工作能力、专业水平等进行相互搭配排班,并结合护理工作内容进行护理人员配置;组间责任制整体护理质量评量小组,并定时监督护理工作落实情况,评价护理效果。②对呼吸系统疾病患者进行无缝化护理:责任护理人员定时进行病房巡视,并向患者沟通,结合患者临床资料向患者讲解疾病发生原因、临床治疗方法与方案、护理措施、日常生活注意事项等,帮助患者了解疾病及其治疗、护理相关信息;不同治疗方案的患者给予个性化护理,如机械通气患者需要进行密切护理,并定时进行翻身护理,做好并发症预防工作。

1.3 观察指标。采用我院自行设计的疾病认知度与护理满意度评量表对患者进行认知度与护理满意度评价,其中疾病认知度评量总分为100分,90分及以上为优,80-89分为良,60-79分为中等,60分以下为差,护理满意度分为十分满意、一般、不满意三级。

1.4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5.0数据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记作(均值±标准差),行t检验,计数资料记作百分数,行X2检验,用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后疾病认知度比较。研究组患者疾病认知度优良率为95.0%,对照组患者优良率为85.0%,研究组患者疾病认知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

3 讨论

临床实践证明,将责任制整体护理模式应用于各科室临床护理中有助于科室专科护理的发展[2]。相比于常规护理模式,责任制整体护理内容上更加开阔、深刻,更具规范性、科学性与系统性[3],在对专科护理人员素质及知识结构提出更高要求的同时实现了配合化护理模式向以患者为中心模式的转变[4]。本文80例呼吸系统疾病患者责任制整体护理模式应用研究发现,对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实行责任制整体护理可以提升患者疾病认知度与护理满意度,这对于医疗服务水平的提升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该结果与文献报道结果一致[5],提示责任制整体护理模式于呼吸内科具有显著的应用效果,可以将其推广应用到其它科室临床护理工作中。

临床研究发现,将责任制整体护理模式应用到呼吸内科优质护理中可以切实优化临床护理服务方案,提升医疗质量,强化患者疾病认知观念,应用效果极其显著。本文研究发现,对呼吸内科患者行责任制整体护理后患者疾病认知度、满意度明显高于常规护理法,充分证实了责任制整体护理模式的实用性,可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陈心容,何剑.PDCA循环在呼吸内科优质护理服务中的应用[J].现代医院管理,2012,22(03):63-65

[2] 李周轩,林焕英.CA循环在呼吸内科优质护理服务中应用的效果[J].当代医学,2013,19(35):130-131

[3] 毕湘蓉.责任制整体护理在手术室优质护理服务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下旬刊),2012,21(10):80-82

呼吸系统疾病护理常规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训练;肺功能;影响

为进一步研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呼吸改善方法, 改善患者肺功能, 本院选取72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进行临床研究,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4年8月~2015年2月收治的72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均符合临床关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诊断标准[1], 经X线和CT检查确诊, 均行临床对症治疗。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36例。对照组中男22例, 女14例, 平均年龄(58.4±4.6)岁, 平均病程(11.5±1.7)年;观察组中男21例, 女15例, 平均年龄(57.9±4.4)岁, 平均病程(11.3±1.6)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病房常规护理, 包括病房基础护理、护理、饮食护理和心理护理等。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采用呼吸训练, 主要内容包括:①缩唇呼吸法:患者处于端坐状态, 将两手平放于膝盖上方使用鼻吸气, 待屏息片刻用嘴呼气, 呼气时缩唇轻闭, 慢慢呼出气体, 将膈肌抬高, 最大限度的排出残气, 保持吸气与呼气时间比为1:2, 以1:4为最佳努力目标, 3次/d;②腹式呼吸法:使患者处于平卧位或站位, 采用吸气鼓腹、呼气缩腹方法进行呼吸训练, 并在训练过程中尽可能保持胸部稳定, 通过鼻部深吸气之后缩唇呼出, 保持吸气与呼气时间比为1:2, 3次/d;③全身呼吸法:使患者处于坐位状态, 紧握双手, 肘关节行屈伸运动, 屈曲时深吸气, 伸直时深呼气或通过展臂吸气-抱胸呼气, 交替呼吸15次, 2次/d, 早晚各1次。

1. 3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护理前后两组患者肺功能改善情况和并发症情况, 其中肺功能观察指标主要包括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吸容积(FEV1)和FEV1/FVC(第1秒用力呼吸容积占用力肺活量的比值)等。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肺功能指标比较 护理前两组患者FVC、FEV1和FEV1/FVC等指标水平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各项肺功能指标水平与护理前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 2 两组患者并发症比较 护理后, 观察组中出现1例呼吸不畅和1例失眠, 对照组中出现2例失眠;经临床对症处理后症状缓解;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任何严重性并发症, 不影响整理护理效果。

3 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属于呼吸系统疾病的一种, 患者发病率和病死率均比较高[2], 临床多表现为咳嗽、喘息、呼吸困难等症状, 严重者可形成呼吸障碍, 且对患者肺功能影响很大[3], 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工作。同时, 大多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即便经过临床治疗, 改善了患者活动能力, 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 但是大部分患者由于病程较长, 肺功能仍呈进行性下降, 病情恢复较慢并易反复, 可引发多种并发症, 尤以呼吸系统和肺功能并发症较为常见。所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病房护理工作需以改善患者呼吸功能和肺功能为护理重点。

呼吸训练主要是指为保证患者呼吸道通畅, 提高呼吸肌功能, 促进排痰和痰液引流。训练方法包括腹式呼吸、缩唇呼吸和全身性呼吸等多种训练方法, 主要适用于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以及肺结核和尘肺等慢性肺实质疾病患者, 可有效改善患者肺部和支气管组织血液代谢, 加强机体气体交换, 对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改善患者肺功能具有重要作用。为进一步研究呼吸训练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的影响, 本院选取7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分别采用两种不同护理方法进行临床研究, 结果发现护理后观察组患者各项肺功能指标改善情况均优于护理前和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总之, 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实施呼吸训练, 患者呼吸系统和肺功能改善良好, 并发症较少, 实施效果显著,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寿依群.肺俞穴经皮电神经刺激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及诱导痰肿瘤坏死因子-α浓度的影响.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14, 36(9):705.

[2] 杨秀荣. 25-二羟维生素D3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的影响.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2014, 33(12):1349.

呼吸系统疾病护理常规范文第5篇

【中图分类号】R85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8)06-03--01

呼吸内科主要病变在气管、支气管、肺部及胸腔,病变轻者多咳嗽、胸痛、呼吸受影响,重者呼吸困难、缺氧,甚至呼吸衰竭而致死[1]。呼吸系统疾病具有反复发作和病程时间长等临床特点,因此在治疗护理过程中面临一定挑战。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在2016年7月-2017年10月)搜集的60例呼吸内科患者一般资料,按照优质护理干预模式随机分为实验组(30例,应用常规护理干预联合优质护理干预方法)和对照组(30例,应用常规护理干预方法)。实验组中有21例男性患者、9例女性患者;平均年龄为(63.02±3.12)岁,平均病程时间为(2.59±1.08)年;平均年龄为(63.05±3.11)岁,平均病程时间为(2.62±1.05)年。

1.2 方法

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干预模式,进行基础护理、用药护理、饮食指导护理、输液护理等。实验组应用常规护理干预联合优质护理干预模式,具体方式如下:

(1)环境护理。保持呼吸内科患者在住院过程中的环境清洁度和安静度,定期开窗通风;除此之外,为患者营造良好的休息环境,保证呼吸内科患者能够有充足的休息时间;(2)严密监测呼吸内科患者的基础生命体征和发病情况,严密监测呼吸内科患者的呼吸频率、呼吸深度等,一旦发现异常则在第一时间内报告给医生;(3)吸氧护理。积极缓解呼吸内科患者的临床症状,取患者半卧位,设定氧气流量,监测呼吸内科患者的血样情况;(4)保证呼吸道通畅, 定期为呼吸内科患者翻身,促进呼吸内科患者排出痰液,正确指导患者如何进行咳痰;(5)心理护理。让呼吸内科患者能够正确对待病情,形成对疾病的正确认识,充分了解呼吸内科重症的救治方法,缓解呼吸内科患者的负面心理情绪,让呼吸内科患者能够产生更大信心,积极配合医护工作人员。

1.3 观察指标

分析两组呼吸内科患者在应用优质护理干预模式下的临床治疗效果(呼吸困难、血氧饱和度不足以及烦躁和抑郁不良心理情绪等临床症状完全消失为显效、呼吸困难、血氧饱和度不足以及烦躁和抑郁不良心理情绪等临床症状有一定程度的消失为有效、呼吸困难、血氧饱和度不足以及烦躁和抑郁不良心理情绪未消失为无效)、护理总满意度评分。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呼吸内科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分析

2.2 两组呼吸内科患者的护理总满意度评分分析

实验组呼吸内科患者的护理总满意度评分为(95.78±2.32)分,对照组呼吸内科患者的护理总满意度评分为(80.02±2.28)分,实验组呼吸内科患者的护理总满意度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

3 讨论

对于呼吸内科患者而言,其主要临床症状有:其一,呼吸困难;其二,血氧饱和度不足;其三,容易产生烦躁和抑郁等不良心理情绪[2]。呼吸内科患者的消化功能易受损,使用相关药物治疗之后会发生不良反应,对呼吸内科患者的相关治疗产生极为负面的影响。基于此,对呼吸内科患者采取常规护理联合优质护理干预方法能够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最终恢复呼吸内科患者的身体健康。呼吸系统疾病是一种临床多发疾病,病变轻者多受到咳嗽和呼吸等影响,病变重者呼吸困难甚至缺氧。由于环境受到污染,人口逐渐老龄化,所以国内外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发展趋势[3]。因此,临床中必须对呼吸系统疾病患者提供优质护理干预。

呼吸系统疾病护理常规范文第6篇

【关键词】呼吸系统;疾病护理;体会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4-0195-02

前言:近年来,随着各地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尤其是大气污染日益严重。这使得无论在城市中还是在农村,越来越多的人死于呼吸系统疾病。气管、支气管、肺部以及胸腔都是主要病变的部位。病变轻者多咳嗽、胸痛、呼吸受影响,重者呼吸困难、缺氧,甚至呼吸衰竭而致死。患有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常年承受着巨大的身体痛苦和心理压力,如何在临床实践中做到更好的防治呼吸系统疾病、更好的护理这类患有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成为了一项重要的医学课题。

1呼吸系统疾病的常见类型及其特点

1.1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及其特点

本病是生活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呼吸道传染病,大多由病毒引起,临床表现分为普通感冒,咽炎和支气管炎。患者病因不同,临床表现也有所差别,一般情况下,起病较急,咽干,头痛,鼻塞同时出现流鼻涕的症状。很多人对感冒不以为然,但感冒引起的一系列疾病,例如:风湿病、肾炎等。另外对外科手术后的病人来说,“感冒”是一个极其危险的现象,常常是手术后并发症的一种表现,值得医护人员和病人家属警惕。

1.2急性气管炎、支气管炎及其特点

急性气管炎、支气管炎多由感染、过敏或理化刺激引起气管和支气管粘膜的急性炎症。一般的临床表现为先有鼻塞、流涕、畏寒、发热、痛、头痛等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症状。

1.3肺炎球菌性肺炎及其特点

肺炎球菌性肺炎大多是由细菌感染而引起的肺实质的急性炎症。一般患者的临床表现多为:体温很快升至39到40℃、寒战并发热。多伴有头痛、胸痛、全身痛咳嗽、有粘痰、带血或呈铁锈色、气急发绀等症状。

1.4气胸及其特点

自发性气胸指的是在患者非外伤的情况下,肺组织连同其表面的脏层胸膜破裂,致使空气进入胸膜所引起的疾病。发生于患者肺部,X线检查无其它明显病变的气胸则称特发性气胸,气胸的临床表现为起病较急,多数有咳嗽、摒气或用力过度等明显诱因。

1.5慢性支气管炎及其特点

慢性支气管炎是由于感染或非感染因素引起气管、支气管粘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临床出现有连续两年以上,每持续三个月以上的咳嗽,咳痰或气喘等症状。

1.6哮喘及其特点

在易感者可引起反复发作的喘息、气促、胸闷和咳嗽等症状,多在夜间或凌晨发生;咳嗽、喘息、呼吸困难、胸闷、咳痰等症状也很常见。

2对以上疾病的临床护理

2.1对患者的护理

针对不同疾病采取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法。对于一般的上呼吸道感染,如感冒等,病情较重者应卧床休息、忌烟、多饮水,室内保持空气流通。如有发热头痛等严重症状可在医生指导下正确用药;病人宜多饮开水,饮食宜清淡、稀软、少油腻,多食蔬菜、水果等,以清淡、爽口为宜,忌饮食不节;对于一些患有急性气管炎、支气管炎、肺炎球菌性肺炎的患者来说,消除空气中的污染和烟尘是很重要的环节;如伴有发热的症状则可用冰袋敷前额,用酒精擦身,注意卧床休息。原发性治疗,即治疗气胸的原发病,抗感染,一般治疗,保持安静、镇咳、避免对于气胸患者,用力、呼吸困难者吸氧,胸腔排气。闭合性气胸、肺压缩少于30%,症状轻者不必抽气。肺压缩超过30%,伴呼吸困难发绀者应用胸腔排气治疗。 此外,无论是何种呼吸系统疾病,都应加强体育锻炼,良好的体质是病情好转的前提。

2.2对医护人员的要求

加强医护人员的法律意识,科室与医院要强化护理人员法律意识的教育,对法律、法规中涉及呼吸系统疾病的内容进行筛选,开展有预见性的教育活动,由专门人员对护理人员讲解医患双方义务与权利方面界定和护理工作法律责任。加强与患者的沟通,缓解患者焦虑、恐惧的不良心理状态。加强对护理人员礼仪教育,使用文明用语,态度和蔼真诚,让患者能充分感受到尊重与温暖。加强对护理人员技能培训,提高其整体护理能力。完善本科室的监督制度随机抽查,定期考核,并与奖惩挂钩。

3对老年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的护理

在呼吸内科住院的老年患者中,主要以慢性疾病为主。患者表现为:病情反复、体质虚弱、久治不愈等特点。在老年呼吸疾病的护理中,护理人员应结合老年患者的心理特点、临床症状、病程长短等,采取行之有效的规范化护理措施,以进一步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和生活质量。在老年呼吸疾病患者的心理护理中,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心理问题、心理需求的不同,提供科学、完善的心理护理措施,以调动老年患者最大限度的主观能动性,配合医护人员开展相关治疗与护理工作。对其呼吸道的护理应以保持患者呼吸道的畅通。在使用吸痰器时,护理人员应注意吸痰管的及时更换,吸痰动作应尽量轻柔。同时,护理人员应注意调节患者的饮食习惯,避免食用油腻、辛辣等具有较强刺激性的食物。对于病情危重或吞咽困难的患者,护理人员将药物研碎后溶入水中,以便患者顺利服药。在患者用药后,护理人员密切关注药物的实际疗效及相关不良反应。

结语:近年来,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的数量在很多地区都呈现出一个大幅上涨的趋势。由于一些呼吸系统疾病具有强传染性,在护理中需要注意的地方也是较多的。而且由于病患个体情况的不同,护理方法也应该是不同的。护理学是一门复杂的学科,但同时也是一门多变的学科,从庞大的知识体系中挑选组合并应用到临床实践中去是呼吸系统相关医护人员,也是所有医护人员面对的挑战。医护人员应当从患者的心理、生理各方面出发,为患者建立科学的医疗方案,培养良好医患关系,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呼吸系统疾病护理常规范文第7篇

【关键词】 呼吸内科;呼吸系统;护理干预

DOI:10.14163/ki.11-5547/r.2016.17.178

呼吸系统疾病是近年来高发的一种呼吸内科疾病, 此病病程比较长, 且发病患者年龄逐渐偏大, 这使得临床护理容易存在安全隐患及护理风险。如果护理不当, 难免会发生意外突发事件[1], 为了进一步减少护理风险, 防止意外事件的发生, 有必要对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实施安全护理模式。选取2015年2~11月对本院呼吸内科收治的58例患有呼吸系统疾病的住院患者实施安全护理模式, 取得了良好的护理效果, 现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2~11月本院呼吸内科收治的116例患有呼吸系统疾病的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 其中, 男60例, 女56例;年龄64~83岁, 平均年龄(73.4±2.7)岁;慢性支气管炎50例, 支气管哮喘40例,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22例, 其他4例。将患者随机分成研究组与对照组, 每组58例。

1. 2 方法 两组均采用相同的临床治疗方案。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 密切关注患者的心率、心律等生命体征, 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 指导患者科学饮食, 加强心理护理。研究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安全护理干预措施:①加强医疗器械及药品质量的监管:对呼吸内科常见的医疗器械加强监管, 对药品的质量进行监管, 确保医疗器械使用安全及用药安全。②强化护理人员培训力度:通过讲座、专门培训等方式加强护理人员, 尤其是新进护理人员的业务技能培训, 提高其综合护理素质。培训内容主要包括:静脉注射技巧、胸腔引流技能、雾化吸入方法, 风险事故应急方案等。③规范临床护理操作:指导护理人员正确掌握吸氧与吸痰等临床护理操作技能, 进一步熟悉临床氧疗的注意事项、吸氧方式等。④优化护理环境:护理人员可在患者的病床醒目位置贴上警示标志, 安置床档, 防范意外事故的发生。对患者的病房实施定期消毒及通风, 确保病房保持安静与整洁。⑤强化患者的安全教育:护理人员要对患者定期实施安全教育, 提高患者安全防护的意识[2]。⑥强化医护沟通和合作:医护人员要主动跟患者沟通, 努力解决患者提出的各种合理诉求, 调动患者配合治疗的积极性。

1. 3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评估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情况。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 检验。P

2 结果

2. 1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研究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94.8%(55/58), 对照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 79.3%(46/58),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 2 两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干预后, 研究组患者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为3.4%(2/58), 对照组患者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为20.7%(12/58),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呼吸内科发生医疗纠纷的几率比较高, 究其原因为患有呼吸系统疾病的住院患者大部分是老年人, 而老年患者的病情比较危重、病情发作突然、机体免疫力低下, 存在一定的交流及沟通障碍, 基础疾病也比较多, 使用药物较复杂等[3], 导致呼吸内科老年患者的护理工作相对繁琐, 护理要求也相对较高, 也容易出现医疗纠纷。为此, 应该加强护理干预, 尤其是安全护理, 进而消除安全隐患, 防止意外事件的发生。

临床上引发呼吸内科护理风险事件的原因主要是人为因素, 如护理人员及患者的安全意识不够、护理管理制度不健全、医疗器械使用不当、医患之间缺乏沟通、护理人员护理技能缺乏、护理经验不足、应对护理风险事件的处置经验严重缺乏等[4-6]。为此, 针对上述问题, 作者实施安全护理模式。研究结果表明, 研究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94.8 %(55/58), 对照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 79.3 %(46/58),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 在呼吸内科实施安全护理模式, 能够明显提升呼吸内科整体护理质量, 提高护理满意度, 有效控制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 可在呼吸内科临床护理中选择使用。

参考文献

[1] 姜慧芬, 郑云仙.护理风险管理在呼吸内科病房中应用的效果评价.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1, 27(15): 67-68.

[2] 季双美. 呼吸内科病房安全管理措施的应用效果及患者满意度研究 .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2015, 35(8):981-982.

[3] 赵波, 刘红梅. 责任制整体护理在呼吸内科优质护理服务中应用的效果评价.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3, 29(3):71.

[4] 刘爱英. 风险管理在呼吸内科病房中的应用. 吉林医学, 2013, 34(7):1356-1357.

[5] 王一兰. 呼吸内科患者安全护理方式的临床效果观察. 吉林医学, 2013, 34(30): 6356-6357.

呼吸系统疾病护理常规范文第8篇

【关键词】老年患者 呼吸系统疾病 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0)12-153-02

呼吸科患者的特点是老年病人占的比例多,且多数长期反复发作而住院,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哮喘、肺炎等是老年人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笔者在呼吸科从事临床护理管理工作6年,通过多方面对老年患者细心周到的护理,在促进患者的康复、减少住院天数和住院频率方面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现谈谈我们的实践与体会如下:

1 心理护理

1.1 老年患者心理特点 老年人经历了几十年的实践,积累了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伴随着各系统、组织及器官功能的退化病变,呼吸系统疾病增多又反复发作,造成了心理方面的变化,出现焦虑、恐惧、悲衰、沮丧、孤独等心理,表现为顾虑重重,心神不宁,情绪极为不稳定, 稍不如意就发火;悲观失望、情绪低落、郁郁寡欢,不配合治疗,甚至以消极的态度对待自己疾病。

1.2 护理措施 老年患者入院时,主动迎接搀扶到床边,做疾病知识宣教过程顺便与其交谈,了解患者个性、爱好饮食起居和习惯,心理活动等。关心老年患者,耐心回答他们提出的问题, 对老年人的健忘和反复唠叨,要给予谅解,并通过语言、表情显示出对他们的充分理解和同情,以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鼓励患者的亲人多陪伴他们,使患者感到亲情的温暖。称呼老人要有尊敬之意,以拉家常的形式专心听取他们的意见, 增加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赖感,使他们愿意向护士倾诉内心痛苦,消除或缓解其心理的不良因素。针对不同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需求,以最大限度调动患者主观能动性,以适当、合理的语言鼓励患者与疾病作斗争, 使其保持稳定的情绪配合治疗。

2 专科护理

2.1病情观察 老年呼吸道疾病常伴随的症状有反复咳嗽、咳痰、气喘、呼吸困难、咯血、胸痛等,要严密观察咳嗽、气喘、呼吸困难、胸痛症状有无加重,注意痰液、咯血的颜色及量,病情变化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处理,尽量减轻患者的痛苦。老年人的身体状况或病情容易发生突变,而且常常缺乏先兆征象,所以对老年病人的细微变化和新的症状都要引起高度重视,并及时报告医生[1]。

2.2氧疗护理 正确执行吸氧医嘱,根据病情需要给予低流量、中流量或高流量吸氧,氧疗期间护士要勤巡视,多观察,经常与患者交流,严密观察患者缺氧症状有无改善,氧气管道有无漏气,吸氧导管是否通畅,定期更换吸氧管等。老年患者由于感知和接受能力下降,文化程度较低,医学知识缺乏,对自身疾病认识不足, 把氧疗当作一种抢救手段,一旦缺氧症状有所缓解,就会发生拒绝氧疗现象。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认真做好氧疗前的宣教和心理护理,消除患者的恐惧、疑虑心理。为患者提供最佳的氧疗方法,如双孔吸氧管吸氧法,患者对吸氧有异物感时可适当分散其注意力,感觉有异味时,吸氧前用温开水冲洗吸氧管可消除异味。对于鼻腔黏膜干燥的患者或天气寒冷时,可在湿化瓶中加入60~70 ℃的温开水,每天用石蜡油鼻腔,减少由于氧气干燥或寒冷天气对呼吸道黏膜的刺激引起的不适,想方设法使患者配合治疗和护理。

2.3 排痰护理老年人肺功能低下,呼吸道黏膜纤毛运动减弱,咳痰无力,反应迟钝等,使痰液阻塞呼吸道,严重影响了肺通气功能,排痰护理非常重要[2]。因此加强气道护理, 有效清除呼吸道分泌物, 保持呼吸道通畅, 改善肺功能对促进呼吸科老年患者尽早康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护士要耐心给患者讲解排痰的意义, 教会其有效的排痰方法, 鼓励、指导并协助患者排痰, 如定时协助患者翻身、叩击背部, 使粘附在肺泡及支气管黏膜壁上的痰液松动脱落, 刺激咳嗽咯出, 同时加强气道湿化, 鼓励患者少量、多次饮水,有效地畅通气道, 用氨溴索加地塞米松雾化利于痰液分解排出等。对于全身衰竭、危重、或昏迷的患者, 因肺内大量痰液粘稠阻于气道不能自行咯出者,应及时规律吸痰, 必要时采用气管插管吸出分泌物以免发生窒息。

3 生活护理

3.1 保持室内环境安静,空气新鲜,室温最好保持在18~22℃,相对湿度50%~60% ,病情较轻或稳定者可适当活动,病情较重者应卧床休息,加强基础护理, 勤漱口、换衣服,保持口腔皮肤清洁,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指导注意防寒保暖,避免受凉、过度疲劳,对吸烟患者劝其戒烟并讲解吸烟的危害[3],以利呼吸系统疾病的康复。

3.2 饮食护理 呼吸科老年患者由于感染、呼吸困难、发热等因素,常导致能量消耗增多,机体处于负氮平衡,降低了机体免疫功能,感染不易控制,呼吸肌易疲劳甚至衰竭,因此必须补充足够的营养。嘱患者要少食多餐, 细嚼慢咽,防止噎食及呛咳;以流质、半流质、软食为主, 忌辛辣、凉热食物,少食产气食品,多吃高蛋白、高纤维素的瘦肉、鱼、蛋、豆类制品和新鲜蔬菜、水果等。

4 健康指导

老年人常患的呼吸系统疾病大多是慢性病,对慢性疾病做好健康指导很重要,教会患者进行一些康复训练如缩唇呼吸法、体力训练、耐寒锻炼等,通过缩唇徐徐呼气,可延缓吸气时气流压力的下降,提高气道内压,使肺内残气更易于排出,有助于下一吸气进入更多新鲜的空气,增强肺泡换气,改善缺氧。体力训练以呼吸体操及医疗体育的有氧运动为主, 呼吸体操包括腹式呼吸与扩胸、弯腰、下蹲和四肢活动在内的各种体操活动, 体操分为卧、坐、立位体操,原则先从卧位体操开始锻炼,熟练掌握后按顺序转移到坐位和立位体操。有氧体力训练有步行、爬斜坡、上下楼梯及慢跑、太极拳等[4]。耐寒锻炼需从夏季开始,先用手按摩面部,后用冷水浸毛巾拧干后擦头面部,渐及四肢,冬季最低限度也要用冷水洗鼻部,以提高耐寒能力。嘱患者做到生活有规律、劳逸结合,气候骤变时注意保暖、预防感冒,出现呼吸道感染症状应及时彻底治疗。应避免尘埃和煤烟对呼吸道的刺激、有吸烟嗜好要戒除,同时加强营养,增强体质,预防呼吸系统疾病复发,减少住院频率。

参考文献

[1]吴志芳、张碧红,浅议老年病人的护理和护理道德[J],工企医疗,2006,5(19):67268

[2]吕式媛,护理学基础[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 1996: 167

呼吸系统疾病护理常规范文第9篇

【关键词】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临床特点;护理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352-01

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主要包括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慢性阻塞性肺病(简称慢阻肺)等[1]。这类疾病多具有病情易反复、死亡率高等特点,其中肺癌发病率、递增率局肿瘤首位,慢性阻塞性肺病疾病发病率常年居高不下[2],死亡率位居全球死亡原因第4位[2],这严重威胁患者健康,影响其生活质量。对慢性呼吸系统疾病进行科学有效的治疗和针对性的进行护理能明显有效地控制病情,改善患者生活。我科现将2009年7月――2011年11月我院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的临床治疗护理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定我科2009年7月――2011年11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96例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经临床问诊、X线胸片以及肺功能检查确诊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分会制定的相关诊断指标(2002年版),其中男性77例、女性19例,年龄59-82岁,平均年龄(61.36±5.12)岁,病史7-30年不等。

1.2方法采取回顾性研究,将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并与责任护士、经治医生共同探讨病历,总结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和护理对策,并展开针对性护理临床意义的讨论和研究。

2结果

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的临床特点总结如下,见表1。在本次研究中,我科对各患者均采取了相应的治疗护理措施,患者恢复情况较良好。

3护理对策与心得

3.1基础护理患者在接受相应的治疗之外,应为患者提供良好的护理环境。病室环境要求舒适整洁,空气清新,定时开窗换气,维护室内温度在19-21℃,湿度控制在55%-65%,避免空气污染,尤其避免粉尘污染[2]。

3.2营养和运动指导由于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长期处于疾病的状态中,容易出现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在护理时应注意针对病情特点,指导患者进行合理的饮食,再配合合理的运动指导,促使患者身体机能更早恢复。酌情给予患者高蛋白、高热量、维生素含量丰富、易消化吸收的食物,并补充足够水分,减少钠盐的摄入,水果蔬菜类也应多补充,少量多餐,丰富患者饮食结构,促进患者健康恢复。同时,病情较轻的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适当运动调理,若患者病情较重,则应让患者卧床休息,嘱咐患者家属细心照料,密切观察病情,配合医生工作。

3.3疏通气道,合理氧疗根据需要,为患者进行不同程度的氧疗。采用双鼻头吸管给予患者持续低流量吸氧,氧疗方案为:15-18h/d,氧流量控制在1-2L/min,及时清理鼻腔,保持鼻导管通畅,氧疗期间密切管着患者缺氧症状是否有所改善[2]。若有痰液粘稠者应鼓励多喝水,或者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排痰。医务人员应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相关指导,协助患者排痰。而针对久病卧床的患者,由于其体弱,无力排痰,可以采取超声雾化湿化气道法帮助排痰,雾粒以1-5μm为宜,雾粒大小针对患者痰阻情况酌情选择。若痰液太过粘稠壅堵气管,可以先进行导管吸痰再进行排痰护理[3]。

3.4锻炼呼吸肌有效的呼吸肌锻炼可以提高患者的呼吸效率,帮助患者康复[3]。针对病情轻重,可指导患者进行深而慢的腹式呼吸和缩唇呼吸,通过这些锻炼,可以明显提高呼吸肌的肌力和耐力,还可以防止呼吸肌疲劳发生通气衰竭。同时可配合如行走、慢跑、下蹲、弯腰和扩胸等运动达到全身性呼吸锻炼的效果,增强体魄改善肺功能。

3.5用药观察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大多病程长易反复,患者长期处于一个患病状态,长期用药,药物的副作用对患者身体伤害大。在用药过程中,医务工作者应在治疗护理过程中留心病情的变化,同时要嘱咐患者家属在护理过程中多注意,随时和医生护士沟通,以便医生掌握患者病情[3]。

3.6心理疏导多数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都具有病程长易反复,并且很难根治的特点,大多数患者都有3年或3年以上的病史,长期处于一个治疗又反复又治疗又反复的过程,患者会有焦虑、失眠、抑郁等心理问题[2]。因此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也是护理环节中重要的一环。医务工作者对待患者应做到耐心细心用心,时常鼓励患者,对患者的问题一一解答,帮助其正确认识自身疾病的特点,从而克服对疾病的排斥心理,使患者能有一个积极的心态来配合医生治疗。同时患者的家属也要学习相关的护理知识和沟通技巧,常跟患者谈心,疏导患者。

综上所述,对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的治疗和护理要提供科学、全面、系统、规范的护理对策,不仅是身体的护理,还有心理的照顾,让患者以积极的心态配合医生治疗。这样可以有效控制病情,帮助患者早日恢复健康。

参考文献

[1]郝灵红,杨青,孙鉴博.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用药常见问题及护理对策[J]全科护理,2012,10(14):1301-1301.

呼吸系统疾病护理常规范文第10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67例,男30例,女37例,年龄15~80岁,所呼吸病为:支气管炎、阻塞性肺病患者8例、阻塞性肺气肿患者45例,支气管扩张患者14例。本组67例患者中其中有10例死亡,好转出院57例。死亡原因主要由呼吸衰竭的并发症引起,心衰、肺性脑病以及呼吸道堵塞窒息造成的。

1.2病情变化的严密观察

呼吸观察:患者出现呼气性呼吸困难,伴有哮鸣音,咳嗽,咳痰,痰粘稠、不易咳出,患者经常被迫做起。严重发病时,出现张口抬肩、用力喘气、额头出汗等症状。呼吸观察常为快速诊断提供信息。意识观察:如果患者出差意识朦胧,白天嗜睡、反应迟钝,这时候应该加强对患者的观察,并针对患者的情况及时进行处理治疗。咳嗽咯痰观察:严密观察痰的颜色和气味,注意有无血性泡沫痰。如果患者反复咳嗽、痰液粘稠不易咳出,并且痰液中有血丝,这表明患者的病情有所好转,如果患者的痰液为粉红色泡沫这表明患者患有急性肺水肿[1]。

1.3重症呼吸患者的基本护理方案

向患者宣传疾病的有关知识,鼓励患者树立治疗信心使其主动配合治疗。耐心对患者进行劝导,让患者对自己的有正确的了解和认知。不同病因的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分别安置在洁净、温暖、光线充足、通风良好的病房,病室内没有刺激性气味,不铺地毯,不放花草,采用湿式清扫,避免扫地和整理床铺时尘土飞扬,病室物体表面定期消毒,避免使用刺激性气味强的消毒液[2]。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细菌培选用最合理的抗菌药物,对其进行治疗。此外要注意给患者补充营养,据病情给予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并少量多餐。

2结果

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病程长,长期反复发作,咯血,精神紧张、情绪消沉,恐惧,并极易烦燥,因此患者经常常拒绝做必要的检查及治疗。要想给患者提供连续的整体护理,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应该了解患者的生理、心理、文化、精神、以及对环境的需求,从而有效地对呼吸系统疾病患者进行治疗。必须要着眼于患者的生理、心理、文化、精神、环境需求。对于本次收集到的67例呼吸内科重症患者,死亡10例、好转出院57例。对此结果反馈情况表明,医师应该多于与患者进行交流并掌握其心理状态,全面了解患者病情,掌握疾病的特点,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做好各项基础护理,积极预防并发症,才能成功的救治患者,提高治愈率。

3讨论

3.1护理安全隐患及对策

呼吸内科重症患者多为老年人,患者因为在活动后常常伴随着呼吸急促,反应变慢,运动能力弱、不能持久等特点,所以在日常饮食起居过程中稍有不注意就会难免发生意外。因此病房内、室外、厕所地面要时刻保持干燥、无其它不良杂物,床边设立相应护栏,上、下楼梯、外出散步或参加常规的室外活动时应有医护人员或专人陪伴并加以搀扶。饮食宜以易消化清淡食物为主,给予营养丰富易消化的半流食及富含纤维素的蔬菜与水果,戒烟、酒等。要以容易被消化吸收及营养充足。时刻注意周围环境卫生整洁,无不良污染源。另外注意观察呼吸与脉搏的频率与节律,痰的颜色与性质变化,发现患者,意识朦胧,白天嗜睡、反应迟钝,呼吸急促等都说明病情在变化,要引起注意。如发现患者郁郁寡欢,精神不振,要引起格外的注意,并做好相应的保护性措施。

3.2重症呼吸患者病症好转后的护理措施

重症呼吸系统患者的病情好转期护理重症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病情好转期应该增强体质,促进患者进行有氧呼吸锻炼,进行适当的有氧运动,加强体育锻炼,提高免疫力。提示病情好转患者戒烟戒酒,从而保护患者的呼吸功能的恢复及保护。注意保暖,避免受凉,预防感冒。改善环境卫生,做好个人劳动保护,消除及避免烟雾、粉尘和刺激性气体对呼吸道的影响[3]。

3.3急性、慢性疾病的护理

在治疗方面,视感染的主要致病菌和严重程度或根据病原菌药选用抗生素。轻者可口服,较严重的患者用肌注或静脉滴注抗生素。为了改善患者症状,急性发作期的患者在抗感染治疗的同时,应用祛痰、镇咳药物配合治疗。对老年体弱咳痰者或者痰量较多者应该以祛痰为主,协助排痰,保持呼吸道畅通。以免抑制中枢及加重呼吸道阻塞和炎症,导致病情恶化。如果痰液不易排出亦可采用气雾疗法,目前超声雾化吸入有一定帮助,易可加入抗生素及痰液稀释剂。此外,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的病程较长,心理创伤较大,会产生不配合医师及时的检查及治疗等情绪。在常规性治疗方面,除了必要的医疗措施外,还需精心细致、科学合理的护理方法。

3.4保持患者良好的心理作用

保持情绪的稳定对患者来说非常重要。患者住院期间经常会表现出对于自身病情的担忧,从而降低睡眠质量。医护人员在日常的护理过程中要多方面注重患者情绪的变化,不断改变护理措施,或者进行必要的心理辅助治疗,这对患者的逐步康复会有一个意想不到的结果,总之要让患者有一种内心的舒适以及良好的归属感。

3.5急性发作期的治疗

呼吸系统疾病护理常规范文第11篇

关键词:康复护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动脉血气, 呼吸功能

中图分类号:R81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10-028-01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多发且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临床症状表现为慢性咳嗽、咳痰、气短或呼吸困难、喘息和胸闷,晚期患者有体重下降食欲减退的特征。其发病原因是,肺对空气中有害气体、有害颗粒的异常炎性反应以及体内蛋白质系统出现失衡。近年来,大气污染日益加重,COPD发病率明显提高,由于其具有病程长、疗效差、痛苦大、易复发及并发症多等特点造成治疗较困难,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增加其家庭的经济负担。目前主要以药物治疗为主,若对患者采取积极有效的康复护理,可适当延缓病情发展,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12年7月到2013年7月符合诊治指南的相关诊断标准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140例,排除痴呆及合并肝、肾、心、脑和代谢等器质性并发症。其中男85例,女55例,年龄最大85岁,最小48岁,平均年龄61.5岁,平均病程11年。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70例和对照组7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比。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按照常规药物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及护理基础上增加康复护理,包括健康教育、心理、咳痰方式、饮食及输液等方面。具体如下:

1.2.1健康教育及指导:对患者讲解发病机制、疾病相关危险因素、吸入性长效抗胆碱能、皮质激素等治疗药物干预的效果、康复治疗的作用。指导患者进食有营养、易消化的食物,少食多餐。并选择低糖食物,减少二氧化碳的产生。

1.2.2 心理护理: COPD是慢性疾病,易复发,致患者出现精神紧张、焦虑、失望等负面情绪,易对治疗失去信心,应给予心理和情感上的支持理解。心理状态的好坏影响了人体内在的康复能力和机体免疫力。心理护理要求细心观察患者心理反应,鼓励患者表达并注意倾听患者心理感受,给予正确的引导,并指导家属关心体贴患者,从而创造良好的治疗环境。

1.2.3 饮食护理: COPD患者的饮食要求高热量、高维生素饮食、高蛋白及适量微量元素。并要求多饮水、忌饮酒。吸烟会增强支气管粘膜组织损伤、痉挛,加重病情,因此绝对忌吸烟。

1.2.4 咳嗽及排痰方式:鼓励患者每2小时深呼吸并咳嗽1次。痰液不易咳出的,采用叩击式排痰。方法是五指并拢,掌心微弯成空心掌,迅速且规律的叩患者胸背部,目的是使呼吸道分泌物脱落易排出,叩击时注意观察患者排痰、面色及呼吸情况,不适应即停止。经常变换利于痰液排出。

1.2.5 呼吸锻炼护理: 主要包括: 缩唇式呼吸锻炼、腹式呼吸锻炼、呼吸体操、运动锻炼等。呼吸锻炼可增强腹肌、膈肌、下腹部肌肉等相关呼吸肌活动能力,降低呼吸肌疲劳的发生,减少肺泡膨胀程度,减少残存气量,从而改善肺通气功能。

1.2.6 输液护理: COPD并发感染患者须用抗生素控制感染,临床抗生素用法是2次/日或3次/日。若避免反复穿刺,宜采用0V 留置针进行静脉输液,减轻痛苦。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进行动脉血气和呼吸功能的监测,血气指标有: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呼吸功能指标:一秒率(FEV1/FVC)、气峰流量(PEF)、最大呼气中期流量(MMEF)、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

1.4 统计分析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以(x±s)表示,采用t 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血气变化

经康复护理,观察组患者的血气指标PaO2 、SaO2和PaCO2较对照组显著改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肺功能变化

经康复护理,观察组患者FEV1/FVC、PEF、MMEF、FEV1较对照组均明显改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COPD是种中老年人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当前,药物治疗是慢性阻塞性肺病的主要方法,可药物治疗不能阻止疾病进行性进展,同时长期服药给病人及家庭造成巨大心理和经济压力。通过开展康复护理,出发点是从发病机制入手,增强肺呼吸功能,改善病人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对COPD患者开展肺康复护理方式有多种,包括健康教育及指导、心理护理、饮食护理、咳嗽及排痰方式、呼吸锻炼护理、输液护理。其中,呼吸锻炼护理通过用力呼吸练习,致呼气肌和吸气肌和辅助肌肉自动参与收缩,达到增加及锻炼呼吸肌群耐力,进而增强呼吸功能目的。此外还有一种运动锻炼的方式也是开展康复护理的重要内容,在此病程中,骨骼肌的功能降低、消耗以及心肺功能降低是造成患者运动耐力、活动能力日渐降低的重要原因,对患者生活质量亦造成严重影响。因此,适当的运动锻炼也是康复护理的一个部分,比如说扫地、种花等较轻的家务是可以参与的。

总之,COPD病程长,进行康复护理是个长期、系统的过程,任务艰巨,科学合理的康复锻炼能有效改善患者的动脉血气和呼吸功能,进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需持之以恒、长期坚持。

参考文献:

[1] 关丽婵,陈美珠,赵娟娟,等.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人的肺康复护理研究 [J].中国中医急症,2011,20(2):333-334.

[2] 孙芳艳,钱培芬.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综合肺康复方案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8):755-757.

呼吸系统疾病护理常规范文第12篇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 2012 年 11 月 ~ 2013 年 12 月间入住我院的呼吸内科重症患者90 例,其中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42 例,肺癌患者7 例,支气管扩张患者41 例。男56 例,女44 例,年龄51~ 79 岁,平均( 65. 7 5. 6) 岁。随机将患者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5 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以及患病类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患者的血压、脉搏、神志、体温、呼吸等变化,出现异常及时处理。观察组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添加护理干预,具体的干预方法如下:心理干预: 大部分呼吸内科重症患者并发呼吸困难和咳嗽等症状,患者容易产生负面情绪,影响患者的正常恢复。因此要及时对患者的心理进行疏导,向患者介绍疾病的相关知识,鼓励其配合治疗和护理工作,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缓解心理压力。环境干预: 为患者提供卫生、清洁、舒适的环境,定期消毒、通风,保持病房的湿度和适宜温度; 定期检查患者的床单被罩,并进行消毒,护理过程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防止交叉感染。病情干预: 大部分呼吸内科重症患者的病情变化快,要对其密切观察,如果出现病情或者临床症状突然变化要及时配合医生处理,防止意外的发生; 对患者的脉搏、心率以及呼吸频率等指标进行密切观察,一旦患者出现脉搏和心率突变以及呼吸困难等症状,要及时给予吸氧治疗,并及时调节氧气的流量,使患者处于最舒适的状态;如果患者需要静脉滴注,要控制滴注的速度,防止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通气干预: 如果患者出现呼吸困难,则要对患者进行通气治疗,从而保证气流通畅。在通气过程中,要保证患者呼吸道的通畅,及时清除分泌物,引流痰液,防止发生呼吸道损伤。

1. 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呼吸频率以及心率进行观察,护理效果以显效、有效、无效表示。其中显效: 患者呼吸正常,临床症状完全消失,身体状态恢复至正常水平; 有效:患者呼吸无显著障碍,临床症状基本消失,身体状态明显好转;无效:患者呼吸困难,临床症状没有显著改善甚至加重。总有效率为显效和有效例数占该组总例数的百分比。

1. 4 统计学分析: 以 SPSS 17. 0 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标准差( x s) 表示,采用 t 检验; 计数资料用 2检验。以 P 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护理效果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有效率为 91. 1% ,对照组有效率为64.4%,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 05) ,见表 1.

2. 2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呼吸频率、心率比较: 干预后两组患者呼吸频率、心率显著改善( P 观察组呼吸频率、心率显著优于对照组( P 0.05) 。见表2。

呼吸系统疾病护理常规范文第13篇

【关键词】 呼吸训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功能;护理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临床常见的一种呼吸系统疾病, 发病率高, 迁延不愈且易反复发作, 有反复咳嗽、咳痰、呼吸困难、气促等主要临床症状, 气道阻塞呈进行性发展, 对患者生活质量影响较大[1]。在康复期给予患者呼吸训练护理干预, 是促进患者肺功能恢复, 提高治疗效果的重要内容。本院为研究呼吸训练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的影响及护理效果, 选取收治的9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 分别给予基础护理与加用呼吸训练护理干预, 现将其相关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90例, 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各45例。观察组男23例, 女22例, 最大年龄78岁, 最小55岁, 平均年龄(68.9±4.5)岁;对照组男25例, 女20例, 最大年龄79岁, 最小54岁, 平均年龄(69.1±4.1)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平喘、抗炎等对症治疗, 并给予心理护理、饮食护理、护理等常规护理干预。常规护理干预具体内容如下:①心理护理。护理人员主动与患者沟通, 在沟通中掌握患者心理状态, 给予有效的心理护理干预, 缓解患者不良心理情绪, 提高治疗依从性;②饮食护理。为患者制定合理的饮食方案, 多食用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 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多饮水;③护理。帮助患者取适当并定期更换, 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 避免出现褥疮等并发症;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呼吸训练干预, 主要包括缩唇呼吸、腹式呼吸、立式呼吸与坐式呼吸等内容, 具体分析如下:①缩唇呼吸。患者在闭口状态下, 经鼻吸气后使用缩唇方式将肺部气体慢慢吐出, 吸气与吐气之间的时间应保持在1:2或1:3;②腹式呼吸。患者取坐、立、卧等, 将两手置于胸前与腹部, 用鼻子深吸, 腹部因要对抗放置在该部位手的压力而渐渐鼓起;进行吐气时, 用手稍用力按压腹部, 用缩唇缓慢将气体吐出;③立式呼吸。患者身体呈直立状态, 双腿并拢, 吸气时双臂上举, 吐气时双臂放下, 该动作持续15次;④坐式呼吸。双腿盘起, 上身自然挺直, 将双手置于两膝上, 进行深呼吸, 直至满足最大肺活量, 屏气8 s左右缓慢吐气, 重复15次[3]。

1. 3 观察指标 患者呼吸训练6个月后, 对所有患者肺功能进行检测, 主要包括最大肺活量、1秒用力呼气量等, 进行效果评价。

1. 4 统计学方法 选用SPSS18.0统计软件对本次观察数据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护理干预前, 两组患者最大肺活量、1秒用力呼气量等方面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后, 两组患者肺功能均有改善, 观察组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主要是由慢性支气管炎与支气管扩张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发展来的, 气流受限为主要疾病特征, 另外患者由于有害颗粒或刺激性气体易造成炎症反应, 引发患者出现咳嗽、咳痰、呼吸困难、气促等临床症状。临床常用药物治疗控制病情发展, 但药物治疗具有一定副作用, 且空气、环境等因素也可引起病情反复发作, 进一步影响患者生活质量[2]。护理训练主要是帮助患者改善肺功能来达到治愈的目的。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主要是由于患者肺弹性回缩力下降, 胸内压力增加, 呼吸过程中, 小气道出现过早关闭现象, 导致呼气时气流明显受限, 从而出现呼吸困难等临床表现。若不能给予有效干预, 随着病情逐渐发展, 呼吸困难等临床表现加重, 不仅严重影响了患者生活质量, 也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了巨大威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进行呼吸康复训练, 可明显提高患者呼气肌强度, 增加患者肺组织活动的耐受力[3]。其中缩唇呼吸有效保证了患者体内的气体交换, 延长呼气与吸气时间, 提高了动脉血氧饱和度, 减少了耗氧量;腹式呼吸有效降低了呼吸阻力, 增加潮气量, 对肺组织的通气功能具有明显改善作用;立式呼吸与坐式呼吸可明显改善患者肺换气与肺通气作用, 提高患者排痰能力与呼吸频率, 改善其临床症状, 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本研究中, 护理干预前, 观察组患者肺功能状况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行呼吸训练后, 观察组最大肺活量、1秒用力呼气量等方面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 呼吸训练可明显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 提高预后质量, 改善临床症状, 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 宋卫民.呼吸训练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的影响.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 2013, 25(3):294-295.

[2] 孟凤芹, 刘学梅, 任秀红.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人呼吸训练方法的对比观察.护理学杂志, 2003, 18(3):171-172.

呼吸系统疾病护理常规范文第14篇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系统化整体护理;临床疗效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组以气流受限为特征的肺部疾病,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性,疾病进行性发展,多发生于老年人[1]。临床表现为慢性咳嗽、咳痰、气短或呼吸困难等,病情反复发作,给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甚至威胁患者的生命[2]。在临床治疗中,除了对其进行正规的抗炎、止咳化痰、平喘等治疗外,正规的护理对该病的预后起着重要作用。我科自2013年4月~2014年8月对50例COPD患者给予系统化整体护理,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3年4月~2014年8月收治的COPD患者,住院2w以上,所有患者均符合2007年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COPD学组修订的COPD诊治指南[3]中的各项诊断标准,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咳痰、咳嗽、气短、呼吸困难等症状,排除存在认知障碍、严重心肺功能衰竭及其他降低生活质量的疾病的患者。共50例,男32例,女18例;年龄58~81岁,平均(70.2±4.8)岁;病程1~12年,平均(6.38±1.27)年;慢性支气管炎型30例,肺气肿型20例。

1.2方法

1.2.1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进行相同的常规治疗,包括抗炎、止咳化痰、平喘及氧疗等;若患者出现其它症状给予相应对症治疗。

1.2.2护理方法

1.2.2.1入院护理 在患者入院时对其进行评估,包括自理能力、睡眠、饮食,咳痰量、颜色以及咳嗽的频率,是否有吸烟史,患者胸闷、憋气的程度,是否合并肺感染,密切监测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制定个体化护理计划。

1.2.2.2健康教育 对患者进行疾病宣教,包括病因、影响因素及治疗护理措施,指导患者进行合理安全用药,告知患者该病治疗及护理的重要性,告知患者要坚持治疗。

1.2.2.3心理护理 由于该病病程较长且容易复发,患者常产生抑郁、恐惧、焦虑等心理,主动与患者进行交流沟通,对其进行心理疏导,消除相关不良情绪,以使其更好地配合治疗及护理。

1.2.2.4康复期锻炼 在急性期要减少活动,最好绝对卧床;当患者症状缓解后,指导患者进行合理锻炼:包括有效的咳嗽及咳痰,深而缓慢的呼吸,根据患者肺功能制定运动计划,若患者在锻炼时出现心悸、胸闷、憋气等症状时应及时停止锻炼并卧床休息。

1.2.2.5饮食护理 指导患者进行合理、易消化饮食,少量多餐,食用高维生素、高蛋白质类食物,减少或者不食用刺激性食物,指导患者养成良好饮食习惯,戒烟戒酒。

1.2.2.6氧疗护理 告知患者氧疗的重要性,采取持续低流量吸氧,在吸氧过程中,密观患者病情变化,避免由于吸入氧气浓度过高引起酸中毒及二氧化碳潴留;在吸氧过程中使用湿化瓶以保证氧气的湿度,避免因气道、鼻腔的干燥而阻碍痰的排出。

1.2.2.7出院前护理 告知患者出院后继续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正确且规律服药,告知其出院后定期门诊复查。

1.3评价指标 入院2w后对患者进行疗效评价,包括以下方面。

1.3.1肺功能检测 包括用力肺活量(FVC)、第1s用力呼气容积(FEV1)及第1s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百分比(FEV1/ FVC)。

1.3.2治疗有效率测定 分为4个水平,即临床控制(动脉血气正常,咳痰、咳嗽、呼吸困难等症状消失)、显效(咳痰、咳嗽、呼吸困难等症状和血气分析明显改善)、有效(咳痰、咳嗽、呼吸困难等症状和血气分析有所改善)及无效(咳痰、咳嗽、呼吸困难等症状和血气分析无改善)。计算治疗总有效率=有效率+显效率+临床控制率。

1.3.3生活质量评分 采用SGRQ量表[4]对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评分,该评分系统包括社会活动能力、抑郁症状、焦虑症状及日常生活能力四个方面,得分越低表明患者生活质量越高。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8.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进行比较,P

2 结果

2.1肺功能检查 2w后患者FVC、FEV1及FEV1/FVC分别为(2.54±0.26)、(1.99±0.23)及(78.35±6.65);对应指标入院时分别为(2.08±0.53)、(1.19±0.31)及(57.21±8.65);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治疗有效率 治疗总有效率为92%,其中达到临床控制18例、显效21例、有效7例、无效4例。

2.3生活质量评分 根据SGRQ量表评分,入院后2w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各指标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COPD是临床中尤其是老年人群中最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之一,其主要临床特征为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呈进行性发展,但是可以预防和治疗的疾病。若治疗不当或者治疗不及时,可能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加之该病容易复发,患者及家属容易滋生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进一步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影响[5]。有文献表明,单纯的药物治疗无法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无法有效阻止疾病的发展,有效的护理干预能够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6]。

结果显示,经过2w的治疗与护理,患者治疗总有效率达92%,FVC、FEV1及FEV1/FVC等各项肺功能指标较入院时明显改善(P

我们采用的系统化整体护理是根据患者的心理、生理、文化、社会及精神状况等各个方面的需要,来制定个体化的护理方案;对患者各方面进行评价,预测患者在临床护理过程中最有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制定相应的护理计划,规范护士的行为,提高护士的职业水平;对患者进行宣教,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消除其顾虑,改变其不良习惯,以此来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和生活质量。

综上,系统化整体护理能够有效提高患者肺功能、改善生活质量,提高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鲁万芳,郭晓芬.23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房下呼吸道真菌感染的护理[J].天津护理,2010,18(4):213.

[2]尚茜,郑美琼,孙亮.慢阻肺护理管理的探讨[J].中国实用医药,2015,10(4):220-221.

[3]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07年修定版)[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7,30(1):8-17.

[4]朱圆,余小萍,潘莉倩.看护者认知行为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7(6):201-203.

呼吸系统疾病护理常规范文第15篇

【关键词】健康教育;哮喘;疾病认知;遵医行为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5-0201-01

哮喘是呼吸系统常见多发症之一,具有发病急、病情重、复发率较高等特点,常引起广泛气道狭窄和痉挛,病情发作时若处理不当,严重者可导致患者死亡[1]。因此在支气管哮喘发作时,及时采取积极治疗,并配合合理的护理措施,对改善临床预后尤为重要。为此,本文对我院治疗的支气管哮喘发作患者开展综合护理,评价护理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择2014年2月~2014年12月期间我院接受治疗的90例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制定《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的诊断标准。排除心源性哮喘、COPD及心肺、肝肾慢性疾病。其中男46例,女44例;年龄22~67岁,平均(53.2±3.8)岁;发病时间1~20h,平均(8.9±1.7)h;随机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均接受常规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即依据常规告知患者的药物使用方法、复诊时间、心理护理、常规注意事项等等;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开展健康教育护理,具体操作如下:(1)疾病知识及风险因素宣教。在患者在入院后,根据患者不同言语理解能力,向患者及家属讲解哮喘的诱发病因、发病机制、危害及治疗等相关知识,为患者讲解各项检查的目的,在治疗期间的各项护理措施,消除患者和患者家属的焦虑心理,提高其自我管理能力和约束能力,帮助患者尽快适应医院环境。(2)呼吸训练指导。指导患者腹式呼吸、缩唇呼吸、呼吸操及深呼吸训练,通过以上呼吸训练,以增加呼吸量,促进肺泡内残气排出。(3)放松指导指导 患者训练局部肌肉放松,听音乐转移注意力,在心理应激时可平静心情,并保持呼吸节律有序,从而减轻大脑皮层兴奋性,使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稳定,最终改善通气功能。(4)生活指导。指导患者戒烟酒、改掉不良恶习;推荐其进行适量锻炼,如散步、太极拳及慢跑等有氧运动;饮食宜高维生素、高优质蛋白、低脂肪、清淡易消化,多食用新鲜水果蔬菜,每日饮水量在2500~3000ml;冷水洗脸、洗鼻,以提高寒冷耐受水平。(5)心理疏导 哮喘发作时患者常有频死感,易造成恐惧、紧张、焦虑等负性心理,进而易加重呼吸平滑肌痉挛,护理人员应主动与患者进行沟通,安抚患者不安心理,解除思想负担,并为患者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1.3观察指标

院内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对两组患者支气管哮喘的概念、诱因等疾病认知率情况进行考察,总分在80分以上作为知晓判别标准,统计知晓率;设计患者依从性调查量表,对两组患者停药时间选择、合理作息安排等情况依从性进行考察,共计20项,10项以上即为依从,统计两组患者依从率;考察两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

1.4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采用SPSS13.0系统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x?检验,P

2结果

2.1两组患者认知及依从性比较

观察组患者对疾病支气管哮喘的概念、诱因、疾病表现、家庭处理方法 、就医时间等疾病认知达标例数38例(84.4%)高于对照组31例(6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住院时长比较

观察组平均住院时间为(11.2±2.4)d,对照组平均住院时间为(15.4±2.8)d,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

3讨论

对哮喘患者有计划地开展全程健康宣教,通过疾病知识及风险因素宣教,可使患者进一步认识控制疾病的必要性,并建立自我保护意识,以此改善自身居住环境,纠正不良日常生活习惯,从而可减少和避免各种诱发因素[2];与此同时,对患者进行心理指导,降低患者不良心理,提高其治疗信心,改善治疗依从性,保障治疗顺利开展,并辅以呼吸和咳痰指导,以改善通气,促进排痰,保障治疗效果,利于病情的康复[3]。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疾病认知率、依从性均高于对照组,整体认知和遵医行为的提高,使得观察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结果提示,对哮喘患者进行全程健康护理,有助于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从而可使患者主动规避相关风险因素,提高患者依从性,进而缩短住院时间,值得临床借鉴与应用。

参考文献:

[1]陈利峰. 重症支气管哮喘护理体会[J]. 中国伤残医学, 2015, 23(004): 187-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