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公共财政学案例分析范文

公共财政学案例分析范文

公共财政学案例分析

公共财政学案例分析范文第1篇

【关键词】财政学;案例教学法;应用优化

哈佛医学院最早开始进行案例教学法探索,随着案例教学法在医学教育领域应用的成功,其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教育领域。我国最早开始实行案例教学法的是管理教育界。目前,案例教学法在内容、方法上日趋丰富和完善,并在各学科教学领域产生了巨大影响。财政学是以经济理论为基础,并将经济学理论运用于分析政府行为的一门学科,具体研究政府各种政策组合及其对宏观经济运行的影响。财政学专业课程教学的意义不仅在于培养学生的理论宽度和广度,更在于引导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对具体的社会问题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判断的能力。因此,将案例教学法应用于财政学专业课程中,应该说是一种比较合适的选择。

一、案例教学法的内涵及应用意义

(一)案例教学法的内涵

案例教学法是为了达到特定教学目的,以典型案例作为教育媒介,并在授课教师的指导和策划下,通过情景模拟等方式将学生带入一个特定事件的真实情景中,并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培养学生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具有两个方面的重要功能:一方面,迫使学生去思考,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案例教学法最主要的功能在于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一个逼真的具体情景,使相关人员能借助案例这个平台更加有效地实现教育目标。另一方面,案例具有拓宽视野、增长知识的功能。案例中所介绍的知识往往更具有针对性和系统性,有助于学习者通过阅读来了解某一国家、地区、行业的大量背景知识。

(二)在财政学专业课程中应用案例教学法的意义

1.案例教学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财政学属于应用经济学,一方面,课程学习要求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但课程所涉及理论派系多,且各派系的理论观点存在较大的差异,往往对同一个问题的见解可能大相径庭(如对财政的概念就有国家分配论、公共需要论、社会关系论等不同的定义)。另一方面,课程的应用性又要求学生具有一定分析能力,特别是对社会问题的认识、分析和解释能力要求较高。这样一来学生不仅要掌握基础理论知识,更要具备分析能力。传统的“讲授”模式难以锻炼学生的理论分析能力,因此,通过案例教学,将学生带到具体情景中,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锻炼学生运用理论分析社会热点事件的能力。2.案例教学法有利于提高教师教学质量。因案例教学法是将学生带入模拟的具体情景中,学生在这一情景中是参与者,甚至是案例情景中的主角。教师则充当引导员的角色,引导学生展开案例讨论,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表面上看教师的担子是轻了,但实际上,在案例教学中教师“教”的作用是启发、诱导。教师想要扮演好启发、诱导角色,首先必须做好教学准备工作,包括选择恰当的案例、通过反复钻研案例材料拟定讨论题或思考题,确定案例教学的组织形式,主持好案例分析讨论,根据讨论情况进行必要的总结等。要完成好这些工作,教师不仅要掌握基本的财政理论知识,还要懂财政部门的实际工作流程、方法和内容,更要加强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从某种角度来看,不是担子轻了,而是担子更重了,教学与实际接轨了。因此,采用案例教学法对提高教师教学质量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当前财政学专业课程中应用案例教学法存在的问题

(一)将案例教学等同于实例

案例教学之所以称之为案例教学,首先在于它有被用于案例教学的“实例”。但“实例”并不等同于案例,两者是有区别的。一方面,案例必须由实例构成;另一方面,教师举例并不等同于案例教学。比如,教师从电视、网络、报刊等新闻媒体报道中摘用的有关介绍财政政策、法规以及财政运行的文章或者一段报道,虽然揭示了某些财政理论问题,但它并非专门为案例教学所写。尽管以这些资料为媒介也可以进行教学,但所达到的效果同案例教学是有差异的。案例教学所运用案例是具有特定的问题和写作规范的,案例应有标题、摘要、引言、背景介绍、主题内容、结尾,其中主题内容应由具有启发性的、可供分析和讨论的实例构成,其所运用的案例应符合案例教学的以学生为主的功能需求。目前财政学专业课程教学中,很多教师将课堂讲授时所举的零星短小例子,当作案例教学。

(二)案例素材准备不足

案例教学的成效,一定程度上受案例编写质量的影响。但我国高校财政学案例教学目前存在的最大问题,也是比较难解决的问题就是案例库建设问题,大多数高校均未建立专门的、动态的财政学案例库,出版的财政学案例教材也比较少。具体表现为:一是案例资源供应不足,质量欠缺。案例的收集、整理与分析等方面相当滞后,有些甚至直接采用报纸、杂志甚至直接采用国外的实例,缺乏深入发掘新闻事件“背后的理论”。二是案例老化,与实际应用相脱离,缺乏代表性。一些财政政策是具有时效性的,这就要求案例教学所采用的案例必须紧跟时代形势。财政案例素材主要来源于新闻事件、国家、地区颁布的政策,提供的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处在一种动态变化的过程中。因此,收集具有典型意义的财政学案例,往往存在一定的困难。三是良性的案例开发机制没有建立起来。只有通过专业教师的高投入才能完成高质量的案例开发,但是我国目前未把开发案例列入科研成果,这样的科研评价机制直接导致教师缺乏案例开发的动力。同时,缺乏有效的案例开发合作机制,也导致开发出来的案例覆盖性和应用性较差。

(三)教师综合素质难以满足案例教学法需求

教师是组织案例教学的关键人,一个好的财政学教师不但要对财政理论有深入的了解,还要具备一定的实际部门工作经验或者具备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和素养,比如经常下到实际工作部门调研、实岗挂职等。另外,教师还要善于组织、调动学生参与到案例讨论中,引导学生充分表达想法。但是,由于案例教学法在我国运用的时间还不是很长,很多教师仍然习惯于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模式,不熟悉案例教学方法,而且大部分高校教师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实践经验,对财政理论的理解仍然局限于书本知识,缺乏理论与现实问题的融合能力。因此案例教学方法粗糙,也难以真正发挥出案例教学的功效。

(四)学生学习观念不适应案例教学法对学生学习主动性的要求

案例教学法要求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深入参与课堂学习。学生通过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交流甚至辩论来理解案例所蕴含的基本理论,学会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这就需要学生花费大量的课外时间进行延伸阅读,课前熟悉案例,否则在课堂讨论时容易陷入沉默寡言或偏题的困境。但很多本科学生特别是“二本”学校的学生习惯于被动学习的方式,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较差,满足于哑巴学习,导致案例教学课堂发言、讨论不充分,课堂沉闷,直接影响到教师教学组织的积极性和有效性,达不到既定的案例教学目标。

三、优化财政学专业课程案例教学法应用的对策建议

(一)不断加强和充实案例库建设

财政学作为研究政府经济行为的学科,必然带有国家具体财政活动的特殊性和地方特性,要使财政理论能够更好地为实际所用,它所涉及的案例就不仅需要从国家层面的角度研究、介绍财政,也需要从世界经济的角度出发,更需要结合地方经济特点来研究财政的一般规律。所以,财政学专业课程设计的案例种类就比较多,一般包含三种类型:一是理论说明型案例,主要是介绍理论和观点的背景和对理论的补充说明;二是政策介绍型案例,主要是对中外财政制度和财政政策的介绍,以及政策出台的背景、所产生的影响等;三是分析型案例,主要是对一些理论和实践问题的分析。财政案例所涉及的财政政策、法规和实务内容多,而且多变。单靠一个教师推动全国财政学案例教学的多种类案例开发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可以借鉴全国MBA教育指导委员会组织全国高校管理学院设立以共享为目的的服务性“中国管理案例共享中心”的案例库建设模式,通过虚拟联合的共享模式,根据“统一规划、分散建设、公共参与、资源共享”的原则,来实现建立财政学科的教学案例资源共享、师资共享、学术成果共享、国际合作共享的共享平台,来推动我国财政学专业课程案例研究和教学案例开发,传播案例教学成果。1.探索构建“财政学专业课程教学案例资源共享中心”。建议由全国财政学教学指导委员会起草“财政学专业课程教学案例资源共享中心”(以下简称“共享中心”)章程,各高校可以自愿申请加入“共享中心”,凡是成为“共享中心”会员单位的高校每年均须承担案例资源库建设的工作任务。“共享中心”每年向会员收取一定的会费,用于维持“共享中心”的日常运作。入会会员可共享“中心”的案例,案例库应以教学案例数据库为主。2.明确“共享中心”规范案例编写的程序。“共享中心”根据“统一规范,分散开发”的原则,给各个会员高校下达案例编写任务,各个高校根据自身课程建设实际和实际教学需要,结合所在地区的情况开发原创性典型管理。案例开发按照统一规范程序进行,即按照确定主题、编写计划—实地调研收集资料—素材加工构思写作—形成案例正文、使用说明—“共享中心”确认评审入库的程序进行案例开发。

(二)努力提高教师案例教学能力

一堂效果良好的案例教学课由课前准备、课堂实施、课后评估三大环节构成,在这三个环节中,教师对案例教学的认识、能力水平可以说是起到关键作用的因素。针对教师对案例教学认识不到位、案例教学能力薄弱等问题,我们建议通过团队建设和实岗锻炼来提高教师的案例教学能力。1.组建教学团队。设立课程负责人,并由课程负责人担任团队负责人,组建一支相对稳固的案例教学团队,团队实行公开备课、共享案例、教学观摩等方式,达成教学重点、案例讨论组织形式等共识,提高团队成员的课堂组织引导和课后评估能力。2.推进实岗锻炼,提高案例教学水平。针对大多数教师“从学校到学校”缺乏实践经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弱的问题,建议各高校出台相应政策,鼓励教师到相关的财政部门进行实岗挂职,通过社会实践了解财政部门相关工作的实际运作情况,将理论知识与实际运用结合起来,在实践中提高自身的实际解决问题能力。

(三)构建以学生为主的课堂模式

针对目前在案例教学中学生参与度不够的现状,教师在教学活动组织过程中可以转变观念,将课堂延伸到课外,分步来组织:第一步是分组准备,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在完成一阶段教学任务后,结合教学内容选择案例,要求学生按照教师的布置和要求对案例进行课前阅读和思考,并进行个人案例分析;第二步是课堂讨论,由学生围绕该案例先进行小组内的讨论,小组讨论时组员之间可以互相启发、补充、分工协作;第三步是课后评估,在课堂讨论后,每个小组结合本案例撰写一个书面的分析报告。总之,在财政学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引入案例教学,应结合课程具体情况,选取合适案例,根据案例教学的特点,转变教学观念,通过加强合作,不断改进,探索出适合实际的财政学案例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秦强.财政学课程案例教学的探讨[J].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7)

[2]关慧,.案例教学在财政学专业中的应用[J].科教导刊,2011(4)(中)

[3]汤凤林,邱向宁.财政学课程中案例教学法的运用[J].财会月刊,2010(15)

[4]匡萍.案例教学法在《财政学》教学中的应用[J].当代教育论坛(综合研究),2010(6)

公共财政学案例分析范文第2篇

关键词:财政学;公共财政;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3月7日

一、高校财政学课程特点分析

财政学是经济类专业和管理类专业必修课程之一,其以西方经济理论为基础,围绕政府收入和支出进行研究,是一门侧重于宏观分析的理论课程。财政学的主要任务就是探索政府行为对整个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国内财政学的课程体系和结构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部分,对学生有如下基本要求:第一部分即基础理论部分,要求学生了解财政学的基本理论,掌握财政的含义和财政职能,理解“公共财政”的含义;第二部分即财政支出部分,重点围绕政府支出规模、结构和效率进行学习,学生应该会分析经常性支出、资本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的内容;第三部分即财政收入部分,重点要求学生掌握税收方面的内容,包括计算以及评价我国税收制度;了解我国国债内容;第四部分即国家预算和预算管理体制。学生应该了解我国政府预算的基本内容,掌握分税制的预算管理体制;第五部分即财政政策部分,重点在于要求学生会应用财政工具分析实际经济问题。国内大多数教材都是围绕这五个大方面展开分析。学习财政学对于本科学生的知识结构以及专业综合素质的提高,对于学生经济思维模式的扩散和现实社会问题的认识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财政学教学当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财政学教材上存在的问题。首先,财政学没有权威、科学和规范的教材,各高校、各出版社都有不同的财政学教材,种类繁多。各高校使用较多的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陈共主编的《财政学》,但是这本教材从适用范围上标明既适合于财政学专业学生也适用于各财经类专业以及工商管理类专业,由于其适合不同的专业学习,所以其内容体系相对全面,通俗易懂;但是,也存在一定的不足,相对来讲重点不突出,且专业性不强;这就要求教师针对不同专业学生有区别有选择的进行教学。有些新教师由于对财政体系掌握不透彻,在教学过程中没有针对本专业的特点,只能所有专业同一标准,同一内容,同样的教学方式,导致教学重点不突出,不同专业的学生也不能有重点的学习;其次,财政学的很多内容不符合财经类专业学生的实际需要。随着经济学的发展,西方财政学理论融合了制度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公共选择理论等多种经济学理论。特别是公共选择理论的发展,拓展了财政学的研究范围。改革开放以来,新情况和新问题的出现,要求政府职能也进行一定的调整,更多侧重于“公共财政”分析。但是,国内大多财政学教材内容变化不大,没有反映出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变化和政府职能的调整。有些教材上适用的数据还停留在1995年,显然已经无法反映任何经济现象,更谈不上对实际的指导意义。有些教材在再版的过程中,也未能对不符合现实的内容进行调整。如,如何利用公共选择理论约束政府行为,减少一系列寻租行为,也应该列入教材,体现理论的实际指导性。

(二)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方式上的问题。从教学内容来看,目前财政学在教学过程当中重理论、轻实践。很多教师照本宣科,没有和实际的任何联系,也很少利用财政理论去分析现实问题,忽视了财政和实际政府工作的联系性。事实上,政府的重要工作会议内容就存在很多和财政理论的契合点,类似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以及每年召开的两会,财政预算、“三农”等问题都有涉及,也是我们应该去关注的焦点;关注这些问题对于我们理解为何我国行政管理费居高不下,为何政府要加大“三农”投入,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利用书本知识从财政角度分析实际问题,这样才能够吸引学生的关注,提高其学习兴趣。

从教学组织形式上看,一般是教师满堂灌,学生记,考试考笔记,在一次课100分钟的时间内,很难保证学生的学习效率。采用多媒体教学的老师,也没有很好地发挥多媒体的教学手段,仍然是以“自我”为中心,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老师将教学内容一版版的输出,不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也没有任何形象化的教学手段,唯一的变化就是将板书变为播放幻灯片;有些老师幻灯片播放速度过快,信息量又较大,学生在课题上根本来不及消化和吸收,整个教学忽视了学生的参与性。这种教学方式的结果就是,学生感觉课程枯燥乏味,越来越提不起学习的兴趣,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深度也不够,经常是一知半解,只能在最后考试时死记硬背应付考试;而且,有可能会出现学生逃课,以及上课睡觉等我们不愿意看到的现象。学生上课不听,出勤率低,也会直接影响教师授课的心情,进而影响到教学效果,这是一种恶性循环的现象。所以,要提高教学效果,需要从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方式上同时更新。

三、解决财政学教学问题的途径

(一)规范教材。作为一门重要的理论基础课,无论教师教学还是学生学习都离不开一本规范、统一的财政学教材,教材的好坏也直接关系到财政学的教学效果;所以,有必要结合公共财政理论,考虑各专业学科特点,体现不同专业差异化的需求,有重点的制定教材。

教材内容设置上要体现中国国情,考虑到我国政治体制的调整对政府职能的影响,我国政府职能除了有传统的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活动外,还应该增加国有财产管理这一重要内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特别是“十”以来,牵涉土地占用的问题比较多,如何有效管理国有财产成为国家重要的职能。同时要与国际接轨,在教材内容上体现福利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等重要经济理论的发展,利用公共选择理论的相关内容分析财政问题,充实现代财政学的理论内容。

(二)探索财政学多样化教学方式

1、西方经济学分析方法。西方经济学理论是财政学的基础,财政学在教学过程中离不开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比如,在公共物品定价方式中,除了有二部定价法、负荷定价法等,还有一些重要的经济分析工具,如平均成本定价法、边际成本定价法,这些定价方式在讲解过程中离不开微观经济学的基本价格理论。再比如公共选择理论,也是将经济理论应用于政治程序和活动的例子,以经济学最基本的“经济人”假定用于研究选民、政治人物以及政府官员们的行为,在承认其“经济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借助行政和法律手段约束政府工作人员的行为。另外,在税收当中讲述税收的经济效益时,也是借助于消费理论中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政府征税会引起商品价格的变动以及消费者收入的变动,自然会产生所谓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掌握经济学基本理论是教授财政学的基础。

2、案例教学法。财政学是一门偏重理论的宏观基础课程,在教学的过程中如果单独讲理论,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案例教学法是一种能够让学生融入课堂,参与讨论的重要方式。案例教学法起源于20世纪初期,有哈佛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首次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够合理应用案例,则教学效果会有很大提升,学生也能将理论和实际联系起来。案例教学可以采取不同的形式,如案例讨论、专题辩论、穿插案例教学等;对于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如一国所得税率如何制定,到底是直线上升还是抛物线型更好一些,可以采用学生分组讨论的方式,学生可以在课前查阅资料,在讨论的过程中掌握基本理论。对于一些加深了解和记忆的内容,可以采用一般展示案例教学,借助多媒体教学的便利,放一些有代表性的视频,帮助学生加深了解。当然,选取案例要有时代性,如在讲到一国国债发行规模和限度问题上,让学生首先了解基本的国债理论;其次,结合欧洲债务危机情况,选取有代表性的国家希腊,重点讲述其发生债务危机的原因,分析对整个欧洲经济的影响。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查资料了解我国目前债务负担率以及赤字率等基本指标,分析我国债务状况。案例教学法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结合案例分析实际经济问题,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3、针对不同专业“差异化”教学。财政学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在教学过程当中应该针对不同专业的教学特点,有重点、有区别的进行教学。对高校非财政专业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针对各个专业选择重点内容,如对于国际贸易专业,应该重点讲解国内税收理论知识,关于商品税、所得税具体知识,以及如何评价我国现行税收制度;而对于国际税收则不作为重点,因为该专业要系统学习国际贸易以及海关实务等牵涉到国际税收的课程,而其他专业课程又不涉及国内税收内容。对于财税专业的学生,后续还有很多专业的财政课程要进行学习,在进行讲解的过程中重点放在财政基本理论,围绕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讲解,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财政分析能力,能够将理论和实际联系起来,加强理论知识的掌握。所以,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和需要有区别地进行教学,才能够提高学生的财政知识。

4、计量经济学在财政学教学中的应用。计量经济工具的发展,直接促进了财政学实证研究的发展。自20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以及计量经济学软件的开发和应用,推动了财政学的发展,并广泛应用于财政收入规模、财政支出规模以及财政分权、财政政策等领域。现实经济问题纷繁复杂,各因素之间相互影响,要借助计量经济模型检验对模型具有显著影响的因子。财政学权威期刊“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宗旨就在于鼓励应用计量工具的原创性论文。在现代财政学研究领域,实证计量分析方法被大量使用。比如,在分析影响一国财政收入规模大小的因素中,很重要的就是一国经济发展水平,现实证明一般情况下,发达国家财政收入规模都要高于发展中国家,而发展中国家财政收入规模又会高于落后国家。要证明经济发展水平和一国财政收入规模大小之间的关系,就可以借助最简单的计量经济学分析方法。简单的量化分析方法能够丰富财政学教学内容,又能加深学生对理论的认识水平。

(三)改变财政学成绩考核方式。在财政学考核中要避免以期末一次卷面考试作为学生最终分数的考核方式,根据各专业学科特点设计更加合理化的考核方式,注重将平时学习以及参与程度也考虑进去。作为宏观理论课程,考核时要尽量减少客观试题,增加能够发散学生思维,联系学生学习内容的扩散性思考题;要围绕财政学所涉及知识的系统性、综合性等能力培养展开。设计出更加公平合理的评分标准,在布置作业时也要尽量能够将财政理论和实际问题结合起来,调动学生课下查找资料的积极性,这样的作业也可以作为考核的参考依据。做到既能让学生学到知识,又能够对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给予客观、公正评价。

总之,财政学作为一门重要的理论基础课程,其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结合教材、教学组织方式以及考核方式等多方面改进。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实现财政学教学改革的突破。

主要参考文献:

[1]张馨.当代财政与财政学主流[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2]高玉强,张磊.财政学的跨学科属性及教学方法多样性刍议[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1.

公共财政学案例分析范文第3篇

关键词:公共财政学;教学方法;案例教学;实践模拟

1引言

公共财政学课程在财政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属于核心主干课,也是高校财经类专业开设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课程安排的时间一般在大学二年级,是学生较早接触的一门专业课,在整个本科教育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目前公共财政学的教学方法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方法而言已经有了比较大的进步,在传统的课堂讲授法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PPT的内容信息量大,课堂的效率有所提高。但是,即使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不可否认的是大多数教师的课堂仍是注入式教学,这种填鸭式的方法往往以教师为主体,由教师系统讲授概念与理论,而学生参与度不高,只是被动接受知识,再加上现在手机网络等诱惑,教学效果难以保证,起不到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表达能力和反应能力的目的,也无法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更没有办法使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与团队合作能力得到锻炼。

2完善公共财政学课堂教学方法的对策建议

如何完善公共财政学课堂教学方法,应主要考虑以下几个部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视课堂中的案例教学、组织课堂讨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实践模拟机会和引导学生去寻找相关问题的学术前沿。

2.1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了使学生对课程产生兴趣,教师可以建立公共邮箱、微博或者微信群等,一方面教师通过与学生的日常交流沟通,增进师生之间的友谊;另一方面教师将日常接触到的与授课内容相关的教学素材,如时事素材,幽默段子,网络热词,书籍评论等,让学生在非课堂的时间里潜移默化地慢慢接近公共财政学这门课程,消除陌生感并产生兴趣,这样学生才会有兴趣去进一步的了解,慢慢理解消化相对枯燥的理论内容。比如在讲三公经费之前,将关于公车改革第一人叶青和全国监督公车私用第一人广州区伯的事例事先发送到微信群中。湖北省统计局局长叶青从自身做起进行公车改革,并曾连续8年给全国两会上书要求进行公车改革;广州区伯在微博上将涉嫌公车私用的车辆曝光,并向相关部门举报。学生像读故事般去了解这两个人的事迹,于是,很自然地就导入了三公经费中的车辆购置及运行费,这样学生学习起来就会感到很接地气,产生了兴趣后,上课就会比较有吸引力了。

2.2重视课堂中的案例教学

山东财经大学的云教授曾指出,为了更好的发展课堂中的案例教学,应降低期末考试成绩所占比重,增加平时成绩占比,可以采用案例分析、综合讨论发言等多种方式,实行多次、多方式、多环节考核。这种改革,使案例教学在整个课程的设计上能够有所保证。在案例教学中,案例的选取既要有典型性充分体现和反映财政学相关理论,又要贴近生活、真实生动,同时案例的设计要注重系统性,选取的案例应深入浅出,层层深入。案例可以充分利用各种多媒体手段,也可以通过学生的情景表演来展现整个案例,多种方式结合来促进学生的形象思维刺激。案例导入时,可选择在讲授财政理论前导入,也可选择在讲授财政理论时导入,还可以在讲授完某一章节之后导入。在案例教学中,要重视案例教学的课堂讨论。将案例的核心部分找出来,由学生讨论该方案的具体实施,如何解决实施中可能会遇到的各种困难,可由全班同学投票选出最佳的方案。最后在案例教学结束以后,教师要对案例结论进行整理点评,归纳总结出案例中所包含的财政学理论,达到由具体财政现象反观财政理论的目的。

2.3组织讨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如何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中国人民大学安体富教授认为在教学方法上应该摒弃“满堂灌”的做法,通过布置题目让学生在课下进行文献的查阅,之后课上讨论,最后由教师来点评,进而循序渐进引导学生,达到丰富学生知识,提升自学能力、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可以在理论学习结束后,对知识进行灵活运用。教师可以选取学生身边的生动的财政现象,鼓励指导学生课下主动地自主学习,而不再是各种现成知识的存储和提取,并选取财政热点现象以小组形式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展示学习成果。整个过程是学生对具体问题的探索和创新,同时强化了学生对于课堂内容的理解。虽然教学内容偏理论性,但是教师可以辅之以数据经验分析,用数据来说话,让数据经验部分更加生动活泼。同时引导学生进行学术搜索,在目前的大数据背景下,公共财政学课程中的几乎任一个章节都可以在互联网上搜索到非常多的相关信息数据。目前我校的图书馆开通了中国知网、中经网、国研网、维普中文期刊、中国资讯行、万方知识服务、超星电子图书、金图外文图书等常用数据库,通过数据库的资料查询,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被动旁观变为主动参与,锻炼了学生在实际中利用财政理论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2.4创造实践模拟机会

公共财政学课程缺乏综合性、设计性和研究性的实践模拟,往往仅限于实验报告的完成。以财政学中实践性较强的内容为切入点,以实务性特征明显的税收制度内容为例,我校目前的经济管理实践中心购买了福斯特税务软件,里面涉及税收实务、税务筹划、税务稽查和电子报税等几个模块。通过软件的运用,使学生对我国目前的税制体系有直观的印象,比如一个公司在一个纳税年度都需要缴纳哪些税,哪些行为需要交税,哪些财产需要交税,是交给地税局还是交给国税局,缴纳的时候税率多少等等,这样通过一个公司的实际情况,使学生将陌生的税制变得身边化,也加深了税制的理解,同时对我国的税制进行进一步的思考。在公共财政学授课的过程中,可以借助此类的软件以及其他相关的财务软件等,使学生对抽象的知识感观化、具体化,能让学生在实践模拟实验当中,自主地去汲取知识,并上升到理论高度。通过创造实践模拟机会,制造更多的理论与实践之间联系的桥梁,这种方式对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要求较高,不光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能让学生意识到所学习知识的有用性,使学生顺利产生符合教学需要的内在动机,对财政知识的理解效果比单纯教师讲授要好得多。

2.5引导学生去寻找相关问题的学术前沿

目前公共财政学的研究内容不断深化细化,由关注宏观制度改革转向有关理论、制度的更加具体问题的研究,比如,在对公共支出理论的研究,传统的财政学大都侧重研究总支出,对支出决策的政治过程不太关注,而现在的公共财政学不仅细化地去研究每类具体的公共支出及其经济效应,而且也将支出决策过程作为研究的重点内容。因此在公共财政学的课堂教学,要引导学生去寻找相关问题的学术前沿,指导学生如何撰写学术论文,引导学生开展和推进科学研究。以一个学期为例,可以给学生布置1-2个3000字的小论文,教师可以对优秀的论文进行奖励,对论文进行指导,鼓励其投稿公开发表。同时,借助目前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契机,设计和开发具备先进性、挑战性和现实应用性的实验教学内容,寻找公共财政学与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契合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实践热情,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知识创新意识和研究学习能力。

3结语

如何使学生学好公共财政学,合适的教学方法至关重要。当然每一种教学方法都不是孤立的,应该将各种教学方法有机融合,取长补短、相辅相成,更好的为公共财政学课程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卢盛峰.大数据背景下《财政学》本科教学改革探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2):170-171.

[2]王晓洁,王泽,龚志斌.华北高校第九届财政学教学研究会年会观点综述[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15,(1):123-125.

[3]张清慧.培养财政学学习兴趣的课堂教学方法探析[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09):96-97.

[4]樊丽明,石绍宾,李齐云.公共经济学(财政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探讨[J].中国大学教学,2011,(05):26-31.

公共财政学案例分析范文第4篇

此文系山东大学(威海)教研基金资助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项目编号B201429。

摘要:通识教育已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领域和发展趋势。

财政学由于自身学科特点,在开展通识教育方面存在诸多缺陷,亟需采用案例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教育效率,以适应通识教育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 :财政学 通识教育 案例教学法

一、高等院校开展通识教育的必要性

近年来,我国高校在借鉴西方国家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普遍开设了通识教育课程。综观各校通识教育课程,可以看出高校开展通识教育的必要性。

1.培养具有全面素质人才的需要

开展通识教育是为了避免专业教育的缺陷,培养既具有专业技能,又拥有人文知识背景的人才。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各学科相互渗透、融合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大趋势,仅凭单一学科的知识与技能已经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另外,在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中,如果缺乏马克思哲学这一认识世界的科学方法论,人们对各种事物的认识将是片面的。因此,在高校开展通识教育,以马克思主义为统领,以国学、艺术、经济、法律等学科为辅翼,全方位开展通识教育,是新世纪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之举。

2.使学生具有健全人格的需要

教育的本义就是要培养心智健全、身体健康、视野开阔、志存高远的人才。但在现实中,大学教育日益庸俗化,高等教育已成为一部分人攫取功利的手段与工具,而不是自我净化的途径。在高等教育普及化的时代,许多大学生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却缺乏必要的价值观、道德观,他们缺少比知识更为重要的东西。通识教育是贯穿所有学生整个教育过程的教育体系,是对学生的生活、身心全面发展提供必要支撑的知识体系、学习方法及具体技能。因此,通识教育可以克服高等教育的庸俗化、功利化,使高等教育回归其本来要义。

3.使学校具有自我特色的需要

目前,我国各高校办学特色日益趋同,“千校一面”现象十分严重。这使得各校相同专业大同小异,缺乏自我特色,不利于学生的选择,也不利于学校之间的合理竞争。开展通识教育,可将富有本校特色的课程设置在通识课程之中,也可将高校所在地域传统文化灵活穿插在通识课程里。这样可为打破“千校一面”的坚冰提供一条捷径。

二、《财政学》作为通识教育课程的优劣分析

从专业教育角度来看,财政学是高等院校财经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其地位处于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属于专业基础课范畴。财政学的主要任务是揭示政府经济行为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诸方面的影响,因而可称之为国家理财学或政府理财学。财政学的研究对象是国家财政分配关系和财政分配规律。通过财政学课程教学,应使学生了解财政学的基本理论,掌握财政职能、财政收入、财政支出、国家预算、预算管理体制、财政平衡、财政政策等内容。在此基础上,通过相关的专业训练,使学生提高理解宏观经济政策的能力,拓宽知识结构,培养从事经济管理的综合素质。

财政学作为一门经济类课程,其知识内容具有综合性强,涉及面广,理论体系完整、严谨的特点。它所涉及的内容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主题,因而也是每一位社会公民必须掌握的社会知识。从此而论,财政学应该作为通识课程来向所有高校学生讲授。另外,财政学课程专业性很强,内容广泛,与经济学相关学科联系十分密切。要将财政学全部内容介绍完毕,需要大量学时。而通识课往往课时有限,在极为有限的学时里要将财政学讲好、讲精,就必须做到在通识教育中理论联系实际,注重探索教学规律;突出重点,围绕专题,开展必要的实践教学,并将财政理论贯穿于实践教学全过程,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和操作能力。

三、《财政学》通识课引入案例教学法的必要性

所谓案例教学法就是利用典型事例进行教学,使学生通过对特殊的、典型的实例分析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理论中的概念和原理,并在此基础上培养高校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方法。由于通识教育对象的广泛性与课时的有限性,在财政学通识课教学过程中,应用案例教学法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目标。

1.案例教学法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财政学通识课如果继续采用传统的“满堂灌”式的教学,教师讲学生记,考试考笔记。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听课时常常感到枯燥乏味,对一些财政理论知识的理解不够深入,经常是一知半解,学习流于形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财政学通识课学生基本上是非财经专业学生,经济学基础比较薄弱,传统教学方式更加弱化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而案例教学通过讨论的方式,增加了学生课堂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与教师的互动性。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能获得一定程度的成就感,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财政学的兴趣。

2.案例教学法有助于学生开拓视野

现实社会经济生活中,从居民的衣食住行到国家的政治经济活动都和财政密切相关,财政学的案例大多数来源于现实经济生活。学生在对案例的分析与讨论中,能极大增加对社会经济生活的了解。通过案例教学,学生不单局限于书本理论知识的学习,而是更全面系统地了解财政学;不仅在课堂上学习财政知识,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领会国家的政策。通过案例介绍、讨论及点评,学生们会从现实到理论,从家庭、企业到政府,从点到面全面理解和掌握财政学的有关内容。

3.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来分析和解决案例中的实际问题。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学生可以锻炼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巩固教学效果,思维和判断能力在案例的分析和讨论中逐步得到提高,进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形成学习的良性循环。

4.有利于提高学生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目前高校学生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他们独立性较强,但是缺乏一定的团结协作能力。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有许多小组活动。通过组内的群体互动,取长补短,集思广益,才能形成较为完善的方案。在讨论过程中对于不同的意见,教师会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包容,心平气和地与他人合作,向他人学习。这对于培养学生团结协作能力,掌握必要的处理人际关系的技巧,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成长,无疑大有益处。

四、案例教学法在《财政学》通识课中的运用

1.选择案例

在案例教学法实践中,案例选择是否恰当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财政现象,这些现象都由一定的财政规律所支配。财政学案例就应该选择这些财政现象进行编排。选择案例时,应遵循以下原则:第一,案例应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选取的案例要符合经济实践当前和未来发展的需要,确保案例所陈述的内容是经济实践中所发生的真实事件,是现实生活中常见的甚至是有争议的事件。精选出的案例应当是典型的、有代表性的,最能揭示所学的财政理论的案例。精选案例,熟练掌握财政学的理论,并通晓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例如,通过“路灯”和“公地的悲剧”等案例,可以引出公共物品特征以及公共物品的市场提供和政府提供问题。第二,案例应具有一定的广度与深度。在通识教育中,案例难度不宜过大,否则学生难以在现有知识体系内展开分析,影响其学习积极性。第三,案例应有系统性。在财政学案例教学中运用的所有案例应该相互联系,由简单到复杂,针对所讲的财政理论,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接受能力,分层次并有序地选择和编排。

2.案例呈现

财政学案例的呈现既可以放到讲授知识之前,也可以放到讲授的知识之后;既可以在讲授某一类知识时引入,也可以在讲完一个单元或一个章节之后引入。例如,在讲授转税收支出之前,就可以介绍英美国家二战之后税收支出的案例,使学生由西方国家的相关实践活动逐步了解政府税收支出的作用;在讲授税收原则时,则应先讲解理论,后呈现案例,通过案例使学生强化对税收原则的理解。呈现的财政学案例,在内容上要求有比较完整的情景过程;在形式上大多以文字描述,也可辅以适当的表格和示意图等;在呈现方式上可以给每个学生印发文字材料,也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展示。

3.小组讨论

案例的分析讨论是财政学案例教学重要环节。教师应于学期开始初期,根据班级学生人数,将学生分成10人左右的若干小组,并选出小组长,由其负责组织和协调。案例先以课下分组讨论呈现,小组成员既要积极参与讨论,又要承担相应的任务。小组讨论结果要形成文字分析材料或PPT,在课堂发言汇报。对于同一案例,由于知识基础和看问题的角度有差别,不同学生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教师要组织好案例的分析讨论,引导学生去掉案例的非本质内容,揭示其本质特征以及案例与财政理论之间的内在联系,把案例中的主要内容与相应的财政理论联系起来,加深对有关理论和方法的理解掌握,并在小组讨论形成文字意见或制作PPT过程中予以指导。

4.案例总结与归纳

在这一阶段,教师可以通过口头总结或书面总结来点评学生的讨论,一方面要对各组讨论情况予以评价,另一方面对讨论中涉及的理论问题进行系统归纳和延伸,阐明自己的明确观点,对该理论进行更加细致的阐述。在案例教学的基础上,用传统的合乎逻辑的描述对一般知识作出抽象化概括,对案例教学起到“点睛”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黄坤锦.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杨龙.公共经济学案例分析[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

[3]何锡辉,赵修文.试论大学通识教育的凸显及其路径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2)

[ 4 ] 刘艳平. 关于财政学教学过程优化创新的思考[ J ] . 时代金融,2013(12)

公共财政学案例分析范文第5篇

关键词:财政学 通识教育 案例教学法

一、高等院校开展通识教育的必要性

近年来,我国高校在借鉴西方国家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普遍开设了通识教育课程。综观各校通识教育课程,可以看出高校开展通识教育的必要性。

1.培养具有全面素质人才的需要

开展通识教育是为了避免专业教育的缺陷,培养既具有专业技能,又拥有人文知识背景的人才。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各学科相互渗透、融合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大趋势,仅凭单一学科的知识与技能已经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另外,在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中,如果缺乏马克思哲学这一认识世界的科学方法论,人们对各种事物的认识将是片面的。因此,在高校开展通识教育,以马克思主义为统领,以国学、艺术、经济、法律等学科为辅翼,全方位开展通识教育,是新世纪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之举。

2.使学生具有健全人格的需要

教育的本义就是要培养心智健全、身体健康、视野开阔、志存高远的人才。但在现实中,大学教育日益庸俗化,高等教育已成为一部分人攫取功利的手段与工具,而不是自我净化的途径。在高等教育普及化的时代,许多大学生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却缺乏必要的价值观、道德观,他们缺少比知识更为重要的东西。通识教育是贯穿所有学生整个教育过程的教育体系,是对学生的生活、身心全面发展提供必要支撑的知识体系、学习方法及具体技能。因此,通识教育可以克服高等教育的庸俗化、功利化,使高等教育回归其本来要义。

3.使学校具有自我特色的需要

目前,我国各高校办学特色日益趋同,“千校一面”现象十分严重。这使得各校相同专业大同小异,缺乏自我特色,不利于学生的选择,也不利于学校之间的合理竞争。开展通识教育,可将富有本校特色的课程设置在通识课程之中,也可将高校所在地域传统文化灵活穿插在通识课程里。这样可为打破“千校一面”的坚冰提供一条捷径。

二、《财政学》作为通识教育课程的优劣分析

从专业教育角度来看,财政学是高等院校财经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其地位处于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属于专业基础课范畴。财政学的主要任务是揭示政府经济行为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诸方面的影响,因而可称之为国家理财学或政府理财学。财政学的研究对象是国家财政分配关系和财政分配规律。通过财政学课程教学,应使学生了解财政学的基本理论,掌握财政职能、财政收入、财政支出、国家预算、预算管理体制、财政平衡、财政政策等内容。在此基础上,通过相关的专业训练,使学生提高理解宏观经济政策的能力,拓宽知识结构,培养从事经济管理的综合素质。

财政学作为一门经济类课程,其知识内容具有综合性强,涉及面广,理论体系完整、严谨的特点。它所涉及的内容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主题,因而也是每一位社会公民必须掌握的社会知识。从此而论,财政学应该作为通识课程来向所有高校学生讲授。另外,财政学课程专业性很强,内容广泛,与经济学相关学科联系十分密切。要将财政学全部内容介绍完毕,需要大量学时。而通识课往往课时有限,在极为有限的学时里要将财政学讲好、讲精,就必须做到在通识教育中理论联系实际,注重探索教学规律;突出重点,围绕专题,开展必要的实践教学,并将财政理论贯穿于实践教学全过程,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和操作能力。

三、《财政学》通识课引入案例教学法的必要性

所谓案例教学法就是利用典型事例进行教学,使学生通过对特殊的、典型的实例分析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理论中的概念和原理,并在此基础上培养高校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方法。由于通识教育对象的广泛性与课时的有限性,在财政学通识课教学过程中,应用案例教学法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目标。

1.案例教学法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财政学通识课如果继续采用传统的“满堂灌”式的教学,教师讲学生记,考试考笔记。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听课时常常感到枯燥乏味,对一些财政理论知识的理解不够深入,经常是一知半解,学习流于形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财政学通识课学生基本上是非财经专业学生,经济学基础比较薄弱,传统教学方式更加弱化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而案例教学通过讨论的方式,增加了学生课堂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与教师的互动性。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能获得一定程度的成就感,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财政学的兴趣。

2.案例教学法有助于学生开拓视野

现实社会经济生活中,从居民的衣食住行到国家的政治经济活动都和财政密切相关,财政学的案例大多数来源于现实经济生活。学生在对案例的分析与讨论中,能极大增加对社会经济生活的了解。通过案例教学,学生不单局限于书本理论知识的学习,而是更全面系统地了解财政学;不仅在课堂上学习财政知识,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领会国家的政策。通过案例介绍、讨论及点评,学生们会从现实到理论,从家庭、企业到政府,从点到面全面理解和掌握财政学的有关内容。

3.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来分析和解决案例中的实际问题。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学生可以锻炼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巩固教学效果,思维和判断能力在案例的分析和讨论中逐步得到提高,进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形成学习的良性循环。

4.有利于提高学生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目前高校学生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他们独立性较强,但是缺乏一定的团结协作能力。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有许多小组活动。通过组内的群体互动,取长补短,集思广益,才能形成较为完善的方案。在讨论过程中对于不同的意见,教师会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包容,心平气和地与他人合作,向他人学习。这对于培养学生团结协作能力,掌握必要的处理人际关系的技巧,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成长,无疑大有益处。

四、案例教学法在《财政学》通识课中的运用

1.选择案例

在案例教学法实践中,案例选择是否恰当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财政现象,这些现象都由一定的财政规律所支配。财政学案例就应该选择这些财政现象进行编排。选择案例时,应遵循以下原则:第一,案例应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选取的案例要符合经济实践当前和未来发展的需要,确保案例所陈述的内容是经济实践中所发生的真实事件,是现实生活中常见的甚至是有争议的事件。精选出的案例应当是典型的、有代表性的,最能揭示所学的财政理论的案例。精选案例,熟练掌握财政学的理论,并通晓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例如,通过“路灯”和“公地的悲剧”等案例,可以引出公共物品特征以及公共物品的市场提供和政府提供问题。第二,案例应具有一定的广度与深度。在通识教育中,案例难度不宜过大,否则学生难以在现有知识体系内展开分析,影响其学习积极性。第三,案例应有系统性。在财政学案例教学中运用的所有案例应该相互联系,由简单到复杂,针对所讲的财政理论,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接受能力,分层次并有序地选择和编排。

2.案例呈现

财政学案例的呈现既可以放到讲授知识之前,也可以放到讲授的知识之后;既可以在讲授某一类知识时引入,也可以在讲完一个单元或一个章节之后引入。例如,在讲授转税收支出之前,就可以介绍英美国家二战之后税收支出的案例,使学生由西方国家的相关实践活动逐步了解政府税收支出的作用;在讲授税收原则时,则应先讲解理论,后呈现案例,通过案例使学生强化对税收原则的理解。呈现的财政学案例,在内容上要求有比较完整的情景过程;在形式上大多以文字描述,也可辅以适当的表格和示意图等;在呈现方式上可以给每个学生印发文字材料,也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展示。

3.小组讨论

案例的分析讨论是财政学案例教学重要环节。教师应于学期开始初期,根据班级学生人数,将学生分成10人左右的若干小组,并选出小组长,由其负责组织和协调。案例先以课下分组讨论呈现,小组成员既要积极参与讨论,又要承担相应的任务。小组讨论结果要形成文字分析材料或PPT,在课堂发言汇报。对于同一案例,由于知识基础和看问题的角度有差别,不同学生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教师要组织好案例的分析讨论,引导学生去掉案例的非本质内容,揭示其本质特征以及案例与财政理论之间的内在联系,把案例中的主要内容与相应的财政理论联系起来,加深对有关理论和方法的理解掌握,并在小组讨论形成文字意见或制作PPT过程中予以指导。

4.案例总结与归纳

在这一阶段,教师可以通过口头总结或书面总结来点评学生的讨论,一方面要对各组讨论情况予以评价,另一方面对讨论中涉及的理论问题进行系统归纳和延伸,阐明自己的明确观点,对该理论进行更加细致的阐述。在案例教学的基础上,用传统的合乎逻辑的描述对一般知识作出抽象化概括,对案例教学起到“点睛”的作用。

(朱顺贤,1964―,吉林白山人,硕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财税理论与实务。)

参考文献

[1]黄坤锦.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杨龙.公共经济学案例分析[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

公共财政学案例分析范文第6篇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自2008年5月1日起施行,公民依据该条例,通过申请财政信息公开,必将促进政府(党)的财政公开,推动社会进步。

性质界定

根据公民社会理论,公民个体与共同体(社群、国家)之间是一种政治与法律契约的关系。共同体(主要指国家)应该提供公民相应的公共产品(公正司法,透明行政等等),保障公民的权利与自由。公民则履行对共同体的相应义务:如遵守法律,依法纳税等等。而一旦国家破坏契约,侵犯公民自由与权利,或者不提供相应公共产品,公民就可依循各种合法合理途径,表达诉求,争取权益,保障自由,这就是公民行动。公民提起财政信息公开申请属于公民行动,“它不是在体制外去拼命对抗,而是在法律框架内寻求突破,因此不是破坏法制,而是维护法律的尊严;它不是诉诸暴力和非理性,而是诉诸理性和非暴力,因此不为争夺权力,而为保障权利;它不是自说自话,而是在个案中观照制度的变迁,因此不重政权更替,而重制度建设;它不是整体的、自发的、群众运动式的,而是分散的、自觉的、循序渐进的,因此不期立竿见影,而是脚踏实地地重建公民社会。”

类型分析

1财政预决算编制的公开

》》 案例:

去年1月7日,律师严义明向国家发改委申请,要求其公布中央新增4万亿投资中已经通过审批的项目情况。国家发改委书面回复严义明,对4万亿投资计划、原则等内容做了概述,但未直接涉及任何具体项目细节。之后,严义明又多次向发改委申请,均被认为其不符合申请条件。

》》 评析:

严义明是在依法督促发改委履行其法定职责。四万亿投资毫无疑问涉及公民的切身利益,毫无疑问需要社会公众广泛知晓或者参与,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第九条及第十条规定,发改委应当主动将涉及四万亿投资的政府信息予以公开,其中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进展情况属于应重点公开的政府信息。

2财务账目和审计结果的公开

》》 案例:

新华网辽宁频道2008年10月31日报道,沈阳市民温洪祥向市财政局、市审计局和市政务公开办等部门递交了一份《沈阳市政府信息公开申请表》,要求沈阳市政府各个部门公开办公费、招待费等21个项目的财务账目,以及各部门的审计结果。由此,温洪祥也成为国内要求地方政府部门公开财务账目和审计结果的“第一人”。

》》 评析:

作为国内要求地方政府部门公开财务账目和审计结果的“第一人”, 温洪祥以较真的公民行动推动政府依法行政,在当前“三公消费”引发公众不满的情况下,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面对温洪祥的信息公开申请,沈阳市政务公开办相关负责人说:“由于国内还没有先例,政府部门财务信息又极其敏感,难度极大,这个公开可能不会一蹴而就,结果可能不会太乐观。”这是依据明规则申请信息公开的公民遇到了潜规则。如何破除这些潜规则呢?这有待于立法进一步明晰行政机关不依法履行政府信息公开义务的责任,以及通过扩大行政诉讼受案范围,赋予公众在政府信息不公开的情形下有寻求司法救济的权利。

3执政党活动经费的公开

》》 案例:

丘建东于2008年12月要求公开中共中央2008年度财政预算。其后,因中共中央组织部一官员称2009年中央财政将加大投入,进一步提高全国60万名农村村党支书工资待遇。为此,2009年2月丘建东又申请要求三公开:2009年全国村党支书工资待遇新增金额是多少?2008年待遇的金额是多少?2009年中共中央组织部向财政部申报的工作活动经费是多少?

》》 评析:

欲行,就要党政分离,欲党政分离,就要国库与党库分离,欲国库与党库分离,就首先要财政公开。因此,丘建东申请财政信息公开,由政府推向政党,是在从根本上推动着中国发展,期待能有更多公民来推动。

有关结论

1、从上述公民行动来看,法律人在申请财政信息公开行动中走在前头,起了先导作用,法律人理应成为公民行动的主导者。同时,通过公民行动,法律由纸上的东西变成社会生活中活的力量。

公共财政学案例分析范文第7篇

1.1课堂教学方式单—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以教师讲授知识为主’尽管也会穿插使用一些例子,但这仅仅是为了说明某一问题,并未能起到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思考的作用。同时,有一些经典案例,比如“公共草地的悲剧”“灯塔”等,被经济类课程讲授了很多遍,已经被过度解读。反复使用同一案例会大大降低课堂趣味性’难以提起学生参与课题教学的兴趣。

1.2教师队伍案例经验不足

目前,大多数高校教师是“从大学到大学”从事教师工作,尽管他们拥有较为深厚的理论功底和较高的学术造诣,对基本理论的解读也很透彻。但是,由于他们几乎没有任何的实践工作经验,在课堂教学时,他们所引用的很多案例都来自于书本,教学模式跳不出“从本本到本本”的传统模式,知i只与实践脱节,背离了鮮的本质。

2案例教学在教学中存在的要点

如上所述,财政学课程不仅强调理论教学,更与社会实践联系紧密,需要学生在掌握财政理论“是什么”的基础上,能够从财政的角度解释社会经济问题“为什么”出现,并能够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案例教学法能够很好地将这3个问题以案例的形式展现出来,一方面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财政学案例教学可以让学生充分接触到在书本上没有的实际问题,认知水平能得到明显的提升,可以加深学生们对教学内容中重点、难点的理解和认识,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案例教学能让学生充分参与案例的分析和讨论,身临其案情和场景,认真研究案例,通过深入思考,结合所学知识,总结和归纳出自己的观点,并与其他同学及老师充分讨论,可以提高学生对问题的认知能力和解决能力。

2.1综合运用案例,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

教师在上财政学这门课程前,要制订合理的教学计划,充分掌握教学的重点和教学难点。教学过程中,教学思路要清晰,对重点和难点的讲解通过穿插讲授式案例来进行分析和说明,让学生更容易掌握财政学原理,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要根据教学的内容精心地设计案例,灵活运用财政学的经典案例和现实案例,既能让学生们通过案例去掌握和理解课堂知识,还能与社会实践与时俱进。在财政学中,涉及案例教学的案例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政策制定型案例,目标是鼓励理论化的思想转化为具体行动,着重强调的是财政政策的思考和分析。

②确认问题型案例,更多地关注财政问题的研究和分析。

③概念运用型案例,注重的是学生对某个特定财政概念的认知和运用。

④说明型案例’通常指的是研究性案例’通过给出一个财政事件或者财政,在教学过程中穿插不同类型的案例,通过案例向学生们动地展示财政基本理论和财政政策问题,有效地将案例分析入学习过程中去’通过对案例的深入讨论达到提高理解程度、職对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的目的。

2.2选择时效性较强的案例

好的案例对于教学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不但需要专业教师拥有较高的学术造诣,更需要教师及时跟踪财税的热点,以及善于发掘财税工作实践中的典型案例,通过搜集报刊、图书、网络中的信息资料,掌握大量有教学价值的案例。同时,财政学专业教学求学生要提高实践运用能力,与社会与时俱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选择符合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的案例。时事热点和政府最新政策举措的解读能激发学生学习、讨论的兴趣。反映时代的热点和焦点问题与课本上的基础理论知识结合起来,让学生对现实问题进行探讨,把所学知识与现实问题结合起来,让学生对专业课程有更广泛的认知。当某个章节或者某一个问题系统地讲授完之后,教师可以根据当前社会中的某个热点提供一个综合性的案例给学生作为课后阅读作业。让学生拿到案例后先自行消化,然后查阅各种理论知识。这无形中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且是主动进行的学习。捕捉这些理论知识后,学生还要经过缜密地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这一步应视为能力的升华,进而巩固所。师加深思考,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理解补充新的教学内容。

2.3提高教师运用案例教学的能力

案例教学方式的课堂运用要求教师必须拥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较强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师必须对基本理论充分熟悉,才能选择正确的案例,将二者联系起来,并在此基础上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能够提出激发学生思考和讨论的问题。同时,教师必须充分剖析案例,为学生提供多种解决问题的路径和宽广的思考空间,切忌用所谓的标准化的答案来束缚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4建立案例教学库,完善教学资源

在财政学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案例大多是从国外同类教材中移植过来的二手案例,脱离了我国公共管理的实践,对财政学未来的发展和研究缺乏应用价值,更不利于财政学课堂教学的发展。因此,加强财政学课程案例教学库的建设,科学地开发经典案例和时事案例,不断完善教学资源,对财政学教学尤其重要。在建立案例教学库时,对选取的案例要有一定的要求。

①选择容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的案例。

②不需要罗列大量的案例,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选择经典的、高质量的、有代表性的案例。

③案例教学库的编排要根据教学要求系统地、有序地、合理地进行’最大限度地发挥案例教学的优势。

2.5为教师提供社会实践机会,提高案例教学水平

公共财政学案例分析范文第8篇

<F:\高中生2015\学法指导\2015-5-高二0\Image\文综图标.tif> [ 原因类主观题]

例1 阅读材料,完成要求。

材料 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强调:政府职能转变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核心;转变国务院机构职能,必须处理好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国务院机构改革重点围绕转变职能和理顺职责关系,稳步推进大部门制度改革。根据改革方案,撤销铁道部,将铁路发展规划和政策的行政职责划入交通运输部,整合加强卫生和计划生育、食品药品、新闻出版和广播电影电视、海洋、能源管理机构。改革后,除国务院办公厅外,国务院设置组成部门25个。

结合材料,运用政府职能的知识说明国务院为什么要进行机构改革。

解析 第一步,审查设问,明确考查的主体是我国政府;第二步,调动出设问所限定的政府职能的知识(理论);第三步,运用上述知识(理论)围绕“机构改革”从必要性和意义两个角度进行分析说明。

答案 国务院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主要行使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方面的职能。国务院部门在职能定位、机构设置、职责分工等方面存在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的地方。有利于深入推进行政体制改革,简政放权,转变政府职能;能够提高政府管理科学化水平,更好地提供公共服务。

点拨 ①仔细审查设问,准确把握考查的主体(注:在同一设问中有时同时考查两个以上的主体)是什么。②根据考查主体、设问对知识的要求、设问具体指向等调动主体相关知识或理论。③运用相关主体知识或理论,围绕设问具体指向进行分析和说明原因。

<F:\高中生2015\学法指导\2015-5-高二0\Image\文综图标.tif> [ 措施类主观题]

例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收入不断增加。1978年我国职工工资总额为568.9亿元,2009年达到40288.2亿元;职工平均工资由1978年的615元增加到2009年的32736元。

最近几年,中央财政用于民生支出的增长幅度远高于中央财政预算的增长幅度。根据2012年财政部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所作的报告,2011年中央财政实际支出比上年增长16.7%。其中,教育支出增长27.5%,医疗卫生支出增长17.7%,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增长23.9%,住房保障支出增长52.8%。在2012年的中央财政预算中,中央财政支出增长13.7%。其中,教育支出增长16.4%,医疗卫生支出增长16.4%,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增长21.9%,住房保障支出增长23.1%。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我国政府为什么提高民生支出在财政预算中的比例。

解析 第一步,审查设问,明确考查的主体是政府;第二步,调动出我国政府的知识(理论);第三步,运用上述知识(理论)针对“提高民生支出在财政预算中的比例”提出原因。

公共财政学案例分析范文第9篇

(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财税系,河南郑州451464)

摘要:案例教学法在财政学教学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案例的引入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堂中的重点知识和难点知识,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思考能力,因此,案例教学法越来越受到高校师生的欢迎。财政学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科目,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引入恰当的案例,不仅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将理论案例化,使学生易于吸收,而且还可以通过案例逐步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的分析探究能力,提高课堂效率。本文首先介绍了案例教学法及其发展,接着论述了在财政学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最后提出了在应用案例教学法时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关键词 :案例教学法;财政学教学;重要性;运用

DOI:10.16083/j.cnki.-1296/G4.2015.02.033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5)02—0076—02

收稿日期:2014—08—11

作者简介:万新亚(1981— ),女,河南郑州人。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财税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财政,税收。

一、 案例教学法概述

(一)案例教学法的含义

案例主要是指发生在现实生活中的事件,具有鲜明的事件特征和独特的事件效果,它是一个事情、一个问题、一个案件的发生、高潮及结局的全部展现。案例教学法就是指教师结合教学目标,向学生讲述一个基于真实事件和情景而创造的故事,并将这些故事案例作为教学过程中的素材,通过师生一起分析素材、探讨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课程中的概念和理论,进而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和探究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1]在教学中通过引入真实的经济生活事件来分析理论知识,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财政理论。

(二)案例教学法的特点

案例教学法和传统的传授知识的方式不同,传统的传授方式比较单一、乏味,缺乏生动形象的讲述,课堂效果较差。而案例教学法改变了传统的理论讲述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以下两个鲜明的特点:第一,案例教学法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案例教学法的目标和教师教学的目标几乎一致,主要在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首先要阅读案例,接着运用所学的知识来分析案例,最后阐明自己的看法,教师加以总结,从而完成课堂理论的学习。第二,案例教学法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师生的交流,实现了知识的多向流动,而不是传统的单一流动。在应用案例教学法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帮助学生参与案例的讨论和研究,而学生要做好准备,在分析中积极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感受分享知识的快乐,从而实现知识的多向流动。这两个特点充分地展示了案例教学法在财政学教学中的优越性。

(三)案例教学法的发展

根据历史的记载可以得知,案例教学法的发源地在古希腊,起源于古希腊时期,创始人是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现代案例教学法开创于20世纪20年代初期,是由美国哈佛商学院创造的,随后便运用到财政学的教学中。案例教学法是连接教师和学生的桥梁,通过案例教学法可以很好地将教师和学生结合起来,使其一起参与问题的探讨和研究,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它也是连接理论和实践的桥梁,通过案例教学法可以将书面的知识和具体的事件结合起来,从而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达到认知的目的。随后,案例教学法便以其众多的优点被普及到全世界的课堂教学中。

二、 案例教学法在财政学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案例教学法在财政学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

财政学是经济学中的一个分支,主要分析政府的收入和支出情况,并且需要通过政府的经济活动来研究其影响。财政学又叫公共部门经济学和公共经济学,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理论性,在众多的学科中,它是联系一般经济理论科目和其他专业课程的桥梁,具有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规范经济学和实证经济学、一般经济学和部门经济学的特点。我国传统的财政教学比较偏重于理论的学习,硬性知识较多,从而忽略了定量和实证的研究。除此之外,传统的理论施教方式比较单一,教师讲课内容枯燥无味,缺乏生动性。所以,为了改变这一现状,高校必须在财政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

(二)案例教学法在财政学教学中应用的重要性

1.案例教学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财政学具有很强的专业性,科目中的理论知识比较多,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课堂效率低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不起兴趣,对学习的内容感觉枯燥无聊,即使记住了一些财政学的概念,但是,不久后便忘记了,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在学习中没有深入研究,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掌握,没有做到深入理解。采用案例教学法可以改变这一现状,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引入案例来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学生还可以针对这些案例发表自己的看法,从而提高学习兴趣,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一方面,教师采用案例教学法可以使讲课内容生动形象,能够使学生深入掌握财政学的概念和理论;另一方面,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来探究问题,可以提高应用分析能力和综合探究能力。

2.案例教学法能够提高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引入的案例都具有一定的真实性,能够使学生感受到案例的复杂性,从而认真地分析案例和解决问题。另外,在应用案例教学法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可以互动,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教师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并根据教学目标提出需要学生解决的问题,从而促使学生去探究,提高其学习效率。因此,案例教学法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增强学生的表达能力和交流沟通能力。

三、运用案例教学法应注意的问题

(一)案例的设计

在案例教学法中,选取和设计案例尤为重要。在选取案例的时候,教师应选择典型案例,即采用有代表性的案例,最重要的是要结合课程的内容来选择案例,从而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此外,案例要贴近学生的生活,[2]还要具有综合性,要体现多样性,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案例的真实性,促进学生对案例的思考。

(二)案例的使用

教师要采用恰当的方式进行案例授课,具体来说,运用案例的方式主要包括课堂讲解式、课堂讨论式、课堂辩论式和专题讲座式。不同的使用方式应当根据不同的情况来进行选择,在选择的过程中要结合本课的重点知识和难点知识,让案例产生预期的效果。比如:对于时间安排较少的课程可以采用讲解式的案例,将案例和重要的理论知识结合起来,使抽象的理论变为具体的事实;对于时间安排较多的课程可以进行讨论式或辩论式教学,从而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案例的使用效果。

四、结语

本文主要论述了案例教学法的含义、特点,并在此基础上介绍了案例教学法的发展过程,阐述了案例教学法在财政学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通过案例教学法可以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周艳玲.财政学课程案例教学改革的探讨[J].北方经贸,2009(4).

[2]杨帆.构建财政学案例教学体系的建议[J].科技经济市场,2001(11).

[3]肖勇.浅议公共财政学课程的案例教学[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2).

公共财政学案例分析范文第10篇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以来,按照市场经济体制要求,财政改革已由过去的以收入管理为中心转向以支出管理改革为重点,财政职能由直接调控转向宏观的间接调控。近几年政府各部门通过推进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政府采购制度等改革,形成了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支出管理体制基本框架,有效地促进了财政支出执行的监督管理和公共财政制度建设。部门预算、集中支付、政府采购、投资审核是前提和基础工作,财政支出的“追踪问效”则是以提高财政支出效率为落脚点。

一、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基本概念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是指运用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对政府部门为履行职责所确定的目标而使用财政资金的行为、过程及结果所进行的综合性考核和评价。政府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不仅包括政府组织的自我评价、上级评价、权力机关的评价,还应当包括相关专业的专家评价、中介机构进行的评价等。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主体是多元并存的,但是具体实施一项评价的主体应按法定程序产生。实施评价的主体应具有相应的资格,具备专业胜任能力。

二、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工作方案案例分析

政府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在一些西方国家已有了几十年的发展历史,但在我国还处在起步阶段。一直处于改革开放的前沿,经过多年的实践,在克服无先例可循、无经验可借鉴的情况下,广东省在2003年8月至2005年12月先后组织了131个重点项目的绩效评价试点,率先设立全国第一个省级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机构,建立了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制度。

2003年起,财政部陆续出台了《中央经济建设部门部门预算绩效考评管理办法》(试行)、《中央部门预算支出绩效考评管理办法(试行)》等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制度。2004年广东省财政厅、审计厅、监察厅、人事厅联合制定了《广东省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试行方案》。2006年广州市财政局制定了《广州市政府部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办法(试行)》。

依据政府部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办法,具体部门在进行绩效评价时首先要制定自评工作方案,包括自评的目的、范围、指标、标准、方法及实施。下面以具体一个政府部门的绩效评价自评方案为例介绍。

1、自评的目的

(一)为市政府考核本部门履行职责、实现绩效目标和财政资金使用、管理的有效性提供参考依据;

(二)为本部门完善工作机制、提高科学决策水平和使用财政资金的效益提供参考依据;

(三)为本部门编制下一年度预算以及市财政局审核本部门预算提供参考依据。

2、自评的范围

具体为:对基本支出(包括为保障机构正常运转、完成日常工作任务而使用的各项经费支出)和项目支出(包括立法、执法监督、治理公路“三乱”、行政复议办案、课题研究、规章翻译、执法培训等项目)的目标完成情况实施综合评价。

3、自评的指标

本次自评采用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一)定量指标包括共性指标与个性指标。

共性指标是本部门评价的基本指标,本次采用的共性指标具体包括:(1)财政支出预算完成率;(2)支出预算完成增长率;(3)项目预算完成率;(4)公用经费节支率;(5)项目支出节支率;(6)固定资产利用率;(7)政府采购节支率;(8)购买类项目完成率;(9)其他类项目完成率

(二)定性指标是描述和分析部门绩效目标完成情况、公共服务效能和资源配置状况等的非量化指标,根据部门职能特点和项目支出特性,定性指标选用如下:(1)部门职能目标完成效率;(2)部门基础管理水平;(3)发展创新能力。

4、自评的标准

自评以本部门绩效总目标和本部门预算作依据。绩效评价标准值以本部门评价年度预算、工作计划绩效目标为基础,如本部门绩效目标不够全面、完整的,可以国内同类部门管理标准作参考。

5、自评的方法

由于本部门属于第一类部门,财政资金支出基本用于履行职责,确保本部门正常运转。因此,对定量指标选用目标评价法,将实际完成数与预期目标(评价标准)进行比较,分析判断出绩效。而对定性指标采用评分法。设立自评工作小组,由各处室(中心)认真核实自评数据,分析相关资料,计算自评结果,并在规定时间内报本办自评工作小组。在自评的同时,自评工作小组会同部门领导采取征询、问卷调查等方式,收集被评价处室(中心)的客观评议资料并对其自评结果进行核实,整理和分析形成评价意见并打分。

公共财政学案例分析范文第11篇

上一轮体制中转移支付制度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主要表现在没有能够起到很好的“鼓励先进、带动后进”的作用,过分强调了“均贫富”的原则。按照转移支付测算下来,人均财力落后的镇街每年从区本级转移的财力超过了税收增长最快的镇街,严重影响了镇街争当先进的积极性。新的一轮转移支付改革的基本思路是探索区与各镇街财政体制的多元化改革,将“属地征收、分税分成”的机制,与内容更为广泛、形式更为科学、运行更为合理、调控更为有力的转移支付制度紧密结合,使各镇街人均收入水平、支出标准能维持大体相近的格局,进一步实现均衡全区公共服务水平的目标。具体的转移支付办法还要借助于统一与规范的财政支出标准来进一步的研究。

(二)改革统一比例的方案(方案二)

改革的基本思路,彻底改革目前税收分成拿财力基数与税收增幅全额直接挂钩的做法,对各镇街实行“核定基数,超收分成,统一比例,转移支付”的财税分成办法,与市财政对区财政体制全面接轨。即保障各镇街20*年既得财力的基础上,核定各镇街收支基数,实现统一比例分成,分成数与20*年既得财力差额作为各镇街转移支付基数。

之所以采用统一比例法,是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

(1)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税源迁移的问题。如果不同的镇街实行不同的分税办法,税源的迁移给各镇街财力带来了较大的不稳定性,同时可能给区本级带来财力流失。实行统一的税收分成比例可以保证区本级财力不受影响,有利于适当解决迁入、迁出镇街的财力均衡问题。

(2)统一比例的结果,可以使一些税收基数比较大,经济发展速度下降、财力增长相对缓慢、城市与社会负担又相对较重的老城区街道,能适当降低其辖区内税收区级分成比例;同时使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经济发展潜力巨大、财政收入增长强劲的镇街,区级分成比例相应提高,尤其是增量集中的效果将比较明显。因此,在加大增量调节力度和均衡全区财力方面,可以说具有一箭双雕的作用。

(3)市财政对各区与其他兄弟区的财政在实行税收的分成时,一般也采用统一比例法,改革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

本方案调整共享税分成办法的核心内容是:

(1)全区各镇街实行统一的分成比例。初步拟将区、各镇街税收进行“八二”分成,即区本级占80%,各镇街占20%。区本级的分成比例低于20*年的实际比例85%,大型项目或新招商项目的分成情况可另行考虑。

(2)转移支付基数的确定。分别确定区对镇街转移支付情况,具体计算过程如下表

(三)按公共财政方向设计和推进改革的方案(方案三)

按照公共财政方向设计财政体制的实质和核心,就是合理界定财政支出结构,而其前提又是合理划分政府间的职责权限。我们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按照政府与市场合理分工的要求,并遵循中央赋予事权的规定,地方政府的职责权限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保证政权运转,二是管理与调控宏观经济;三是提供地方性公共产品和服务。与此相适应,政府财政则应以社会公共需要为标准参与社会资源的配置,政府公共支出预算的范围也必须以社会公共需要为标准来界定和规范。按照这一要求,结合市区的具体情况及政府职责分工的要求,我区公共财政框架下的财政支出范围主要包括:(1)公共安全和秩序,即公安安全、司法检察以及国家行政管理等;(2)公共服务,即科学、教育、文化、卫生、医疗、保健、社区服务、社会保障等;(3)公共工程即生态维护、环境保护等;(4)公共设施,即交通等基础设施和城市排污、道路、桥梁等公共设施。为此,我们首先将预算内财政支出分为四大类,并根据其与公共财政支出范围的密切程度分别给予不同的保障,在此基础上,计算出各镇街的标准支出水平,并以标准支出水平与其财力水平相对比,得出其新体制下的税收分成比例。具体方案为:

1、财政支出的分类。

(1)一类支出包括行政性支出(行政管理费、综合治理支出)、社会事业支出(卫生事业费、社区经费)与社会保障支出(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费、行政事业单位离退休经费、社会保障补助支出)。其中行政性支出是政权建设、社会运转的物质基础和必然前提,特别是增加政法经费投入、强化社会治安管理是各镇街政府要重点保证的对象;各区卫生事业费支出大部分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支出;社区经费是基层运转的重要保证;加大社会保障力度是公共财政建设的基本要求。一类支出为必保支出,在考虑20*年的实际支出、均量推断支出和回归支出的基础上,按100%的保障系数计入各镇街标准支出。

(2)二类支出包括市容环境管理费、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农业综合开发支出、政策性补贴支出。其中市容环境管理费是公共服务支出的必要组成部分是需各镇街财政加大投入的项目;支农支出与农业综合开发支出具有“少数产业”的特征,需作相应保护,故加大对农业的投入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政策性补贴支出是政策性较强的支出项目。因此,在均量与因素法调节的基础上,亦按100%的保障系数计入各镇街标准支出。

(3)三类支出主要是一些部门的事业费与卫生经费,其中有的是有补偿收入的支出,有的是非必保的支出,有的是要视财力情况予以安排的支出。在计算平均值并考虑20*年实际支出数的基础上,按90%的保障系数计算各镇街标准支出。

(4)四类支出包括企业补助支出等。根据建立公共财政框架的要求,此类支出属财政逐步退出的范围,故按20*年实际发生数,以50%的保障系数计算各镇街标准支出。

2、以标准支出决定税收分成比例。

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设计改革方案的基本思路,一是充分利用第一阶段改革在属地征地、分税分成、金库划解等方面所取得的成果,努力形成奖先罚后、共同增长的机制。二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应履行的职能(事权)范围已经界定,财政支出新的分类方法已经明确,不同支出类别的保障程度已经确定的前提下,以20*年为基期年,相应计算各镇街的标准财政支出水平,以此再计算出各镇街的总的支出水平,在此基础上倒推各镇街的新财政体制下税收的分税比例。即以事权的划分决定财权的划分。依此思路,*区新一轮镇街财政体制改革的具体计算过程是:

(1)计算一类支出的标准支出。

第一,均量推断支出。计算公式为:

某区均量推断支出=全区人均一类支出×该镇街测算人数

第二,回归支出

建立回归模型的主要目的是将各镇街的标准支出建立在财政收入与财政供养人口两个因素之上。具体则是以一般预算支出为因变量,以预算内财政收入和财政供养人口(测算人数)为自变量,建立二元线性回归模型。

建立回归模型的方法,是采用2004-20*年各镇街的5组数据,即:将每一年某镇街的财政支出都与该年该镇街的财政收入、财政供养人口(测算数)相结合建立一组数据,通过回归分析,建立财政支出相对于财政收入与财政供养人口(测算人口)的函数关系。经测算,回归模型为:一般预算支出=0.01×预算内经常性收入+8.8519×财政供养人口+65.12(相关系数为0.7909)

第三,汇总计算一类支出的标准支出。

计算公式为:一类支出的标准支出=均量推断支出权数×均量推断支出+实际支出权数×实际支出+回归支出权数×回归支出

在一类支出的测算中,为尽可能剔除不可比因素,测算人数采用年度平均和双口径加权的计算办法,计算公式为:测算人数=50%×(2006年和20*年的平均财政在编人数)+50%×(20*年和20*年的平均财政供养人数)

另外,由于一类支出是重点确保与调整对象,且考虑到将来体制调整的需要,在计算标准支出的过程中,我们也曾对其中的行政、社会事业与社保支出等标准支出的计算作进一步的细化处理,具体做法是:

按照行政性支出、社会事业支出与社保支出各自占一类支出的比重,将一类支出均量推断数分解为行政性支出均量推断数、科教支出均量堆断数与社保支出均量推断数,将一类支出回归支出(即20*年的模型值)分解为行政性支出回归支出、社会事业支出回归支出与社保支出回归支出。在分别计算行政性支出回归支出、社会事业支出标准支出的基础上求和,即得到一类支出标准支出。三个细项支出标准支出计算公式为:

一类(行政、社会事业或社保)标准支出基数=均量推断支出权数×均量推断支出+实际支出权数×实际支出+回归支出权数×回归支出

一类(行政、社会事业或社保)标准支出=一类(行政、社会事业或社保)标准支出基数×细项支出各自的确保系数

(2)计算二类支出的标准支出

第一,按综合因素法测算20*年各镇街市容管理费标准支出。

计算公式为:市容管理费标准支出=按城市功能系数分配的支出+按人口分配的支出+按土地面积分配的支出。

其中:

按城市功能系数分配的支出=十个镇街市容管理费支出之和×城市功能方面的支出对标准支出的贡献份额×各镇街城市功能系数相对比重(某镇街城市功能系数相对比重=该镇街城市功能系数÷十个区城市功能系数之和)

按土地面积分配的支出=十个镇街市容管理费支出之和×土地面积方面的支出对标准支出的贡献份额×各镇街土地面积相对比重(某镇街土地面积相对比重=该镇街土地面积÷十个镇街土地面积之和)

按人口数量分配的支出=十个镇街市容管理费支出之和×人口数量方面的支出对标准支出的贡献份额×各镇街折算人口相对比重(某镇街折算人口相对比重=该镇街折算人口÷十个镇街折算人口之和,折算人口=户籍人口+常住人口×50%)

公式中城市功能系数根据人口密度来设定,即人口密度超过2000人/平方公里的镇街,城市功能系数为1;人口密度低于2000人/平方公里的镇街,城市功能系数为0.5。

第二,按20*年实际发生数计算其他各项二类支出的标准支出。

第三,汇总计算二类支出的标准支出。

计算公式为:二类支出的标准支出=按综合因素法测算的城市容管理费标准支出+按20*年实际发生数计算的其他各项二类支出的标准支出。

(3)计算三类支出的标准支出。计算公式为:

三类支出的标准支出=[三类支出实际支出+(均量推断支出-三类支出实际支出)×50%]×90%

(4)计算四类支出的标准支出。

四类支出的标准支出=20*年实际支出×50%

(6)计算各镇街标准支出总额。计算公式为:

某镇街标准支出总额=该镇街一至四类支出的标准支出之和

(7)重新确定区与各镇街税收的分成比例。计算公式为:

某镇街税收分成比例=某镇街财力缺口÷该镇街辖区属地税收

其中:某镇街财力缺口=某镇街标准支出总额—该镇街上级补助收入—该镇街专享税—该镇街非税收入—该镇街应纳入预算进行综合管理的预算外收入

四、*区镇街财政体制改革各方案之间的比较与分析

上述三个方案在调动区与镇街两级的积极性、增强区政府宏观调控能力、改革的难易程度、与原体制的衔接、方便征收与操作以及改革方案的科学性、先进性方面,互有差别,各有特点。

(一)调动两级政府的积极性方面

由于三个方案均将全区的主体收入作为区与镇街共享税收,故无论采用哪一方案均能调动两级政府的积极性,但由于共享税调整的方向与幅度不同,全区尤其是各镇街发展经济、培植财源的积极性所受的影响亦不一样。具体情况是:

方案一沿袭了原体制最后一年的共享税收分成状况,分成比例未予调减,各镇街积极性较高。

方案二表面上是无差别地采用统一的分税比例,实际上它给各镇街所带来的影响完全不同,其中实际观音山镇财力分成占比税收比例为32.7个百分点,统一按照20%的比例测算,实际上转移支付基数已经接近了分成财力。而和平桥、虹桥、新城桥街道实际分成比例为5%左右,因此按20%的比例测算,转移支付基数同样比较大,一些镇街的积极性无疑将受到明显的打击。

方案三调动积极性的方式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保留了原体制的优点与合理之处,有利于建立水涨船高和奖先罚后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区与镇街积极性,进一步改善环境、吸引投资、做大蛋糕。二是共享税分成比例的确定考虑了基期年的既得利益与支出需求,且按标准支出来确定收入分成比例,使各镇街所受影响的方向相同。三是财力集中遵循了“保存量、调增量”的方式。

(二)宏观调控方面

1、关于集中财力。

集中财力包括存量集中与增量集中两个方面:

方案一对财力集中基本上还是维持现状,仅仅是适当增加了对薄弱镇街的转移支付补助。

方案二就存量集中而言,主要是通过调整上解来减轻区本级的支出负担;就增量而言,该方案对将来的增量没有集中,而且鉴于*区的收入结构现状和变化趋势,区本级分成比例高的镇街未来几年增幅较为有限;区本级分成比例低的镇街未来几年增长潜力较大,因此,若实行方案一,区本级在全区增量分成中的比重实际上将进一步提高,不符合财力适当下移的体制制定原则。

方案三有一定规模的存量集中,就增量集中而言,该方案财力对基层有一定的倾斜。

2、关于税源迁移

在税收属地征收的情况下,税源迁移对各镇街财力的影响客观存在,为适当兼顾区及税源迁出镇街的利益,需对此采取相应的办法。

方案一主要依靠所集中的财力,通过进一步完善转移支付制度来予以解决。

方案二由于实行统一的比例,故能从根本上解决迁移对区本级财力影响的问题,同时,区本级也能依靠所集中的财力来加大转移支付力度,适当解决税源迁出镇街的困难。

方案三除了继续实行区对镇街的转移支付制度以外,还就税源迁移问题制度了特定的解决办法,即:从20*年年终结算开始,对于20*年以来500万元以上纳税大户的迁移,迁入镇街所实现的属地税收按照三年过渡的办法来进行调节,即:第一年原迁出镇街与迁入镇街各按50%的比例进行分税分成;第二年则按迁出镇街25%,迁入镇街75%进行分税分成;第三年则全部在迁入镇街进行分税分成。这一办法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税源迁移对迁出镇街的影响。

3、关于均衡公共服务水平。

方案一主要通过调整转移支付来实现一定程度的均衡。

方案二的分配,在形式上是一致的,但由于在增量分配上存在巨大的波动,且未能综合考虑各镇街国民经济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需要,因此,将不可避免地带来新的不均衡。

方案三则完全按照公共财政的方向和原则来测算各镇街的支出需求,并以此确定分税比例。依此进行改革后,我区各级政府基本运行经费得到切实保障,按公共财政体制框架要求,各级政府能提供大体相当的公共服务水平,公共服务类支出均等化程度有所提高。如,改革后各镇街一类支出(指为确保政府运作、维护法律秩序、提供社会保障及基本公共服务而必需的行政性支出、社会事业支出和社会保障支出,其均等化程度是衡量公共服务水平均等化程度的重要尺度),水平最高的镇街比最低的镇街同改革前相比,差距缩小了51%。另外,为了加大财力均衡的力度,在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重新调整区与镇街税收分配格局之一,又对原有的转移支付办法进一步予以完善,建立了新的特定性转移支付,即对经调整计算后标准支出水平仍明显低于全区各镇街平均标准支出水平的镇街实行专项补助,计算公式为:某镇街所应获得的专项补助数额=某镇街人均标准支出低于全区各镇街平均标准支出的数额×某镇街测算人数×调节系数。其中:(1)人均标准支出水平实行动态测算;(2)某镇街测算人数=(某镇街上两年平均在编人数+某镇街上两年平均财政供养人数)×50%;(3)调节系数根据区本级财力状况确定。因此,这一方案较好地解决了均衡公共服务水平的问题。

(三)改革的难易程度方面

方案一属于微调,除个别镇街有调整转移支付的要求以外,改革的阻力较小。

方案二对于分税比例大幅下调的镇街将在增量分成方面带来致命的损失,改革将因此而遇到强烈的反对。

方案三采用统一的口径,方工、方法透明、公开,全区各镇街一视同仁;方案的测算与设计强调客观性,避免掺入人为因素,但是另一方面由于重新计算了各镇街财力基数,对原来发展较快、财力基数较高的镇街有点“鞭打快牛”,改革也会遇到一些阻力。

(四)与原体制衔接方面

方案一是在原体制运行期满后的新旧体制的完全对接。

方案二与原体制相比变化十分明显。

方案三从全新的角度来调整体制,同时又对原体制的收入格局和支出需求给予了充分的考虑。

(五)方便征收与操作方面

在方便征收方面,三个方案均实行税收属地征收、金库集中划解、全区统一分成,故在税收征管环节都较为可行。

在财政体制管理的操作方面:

方案一调整幅度不大,可以平稳过渡。

方案二对各镇街的增量分配影响深远,各镇街与区财政的结算规模大,资金调度问题较为突出,区与各镇街中长期预算的安排需相应进行调整。

方案三尊重了各镇街的实际情况,改革的方向与办法相同,同时尽管改革引入了全新的观念和理念,但改革的最终结果并没有出现大起大落、畸高畸低的情况,并且方案又进一步简化了区与各镇街的体制结算关系,故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六)改革方案的科学性、先进性方面

在改革的科学性与先进性方面,方案三的相对优势十分明显。

1、按公共财政框架建立新的区与各镇街财政体制模式是我区的必然选择。

一是方案一与方案二无法从整体上调整全区利益格局并调整全区财政预算管理的方向。由于全区(包括区与各镇街、镇街之间)利益格局的形成有其历史沿袭性,完全围绕区与镇街财政收入格局实行体制微调,或仅仅借助于税收返还进行保存量、调增量的改革,均难以从根本上改变公共服务水平与可支配财力相脱节的情况,难以找到财权与事权的结合点,也难以使产业结构各不相同、发展潜力有大有小、分税比例相差悬殊、社会负担有轻有重的全区各镇街找到和认同调整体制的共同标准与方法。

二是从我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趋势来看,目前个别镇街呈现的经济发展“成长期——高速增长期——平稳增长期”的态势(与此相适应,税收收入由超经济高速增长转变为适度增长),从而导致辖区税源与事权负担之间出现不相匹配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今后其他镇街的可能发展趋势。为此只有按照公共财政方向调整现行分税格局,才能使财政体制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变化的要求。

2、方案三的先进性与科学性主要体现在该方案较好地解决了公共支出体系的划分问题。

在收入体系的基本框架已建立的基础上,推进收入体制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就是要解决公共支出体系的划分问题,为此,需要首先解决的问题是合理地定位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政府职能和财政支出的范围。方案三在结合公共财政研究的成果和借鉴其他兄弟县市的公共支出范围方面的经验,对整个支出体系进行了较为科学的分类,并按照与政府的核心活动范围人密切程度分别给予不同的保障,这一做法既符合公共财政的基本方向,又兼顾了我区现阶段的具体实际,具有可操作性。

公共财政学案例分析范文第12篇

[关键词]公共财政学;课堂教学方法;案例教学;创新

一、引言

从广义上讲,财政学是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从狭义上讲,财政学是一门财经类专业必修的一门核心课程。本文的研究范畴仅限于狭义的财政学,即作为一门课程的研究。财政学作为一门课程,其主要是应用财政学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去分析现实财政学问题:如公共产品、财政收入、财政支出、政府预算等,其根本问题是研究政府如何参与社会的资源配置。从全世界范围来看,最早提出财政学思想的是1663年威廉・配第出版的《赋税论》,而标志着财政学诞生的是1776年亚当・斯密的《国富论》,随后巴斯塔布尔、阿当斯、庇古、凯恩斯等经济学家为财政学的完善做出了巨大贡献,如今财政学已经是比较完善的一门学科及课程。借鉴国外的财政学基本思想和基本理论,我国财政学学科及课程得到了较快发展,从改革开放以“国家分配论”为主流的财政学理论逐步发展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公共财政理论,1999年九届全国人大2次会议标志我国公共财政理论体系的正式确立,进入21世纪后,我国公共财政学理论体系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升华。但是财政学作为一门高等学校课程,其课堂教学方法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相关学者对此的研究也非常地少,因此,本文打破传统的财政学课堂教学方法,对公共财政学课堂教学方法进行创新性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和现实参考价值。

二、公共财政学与传统财政学的异同

(一)公共财政学与传统财政学的相同之处

公共财政学与传统财政学都属于公共部门经济学的范畴。从某种意义上看,狭义的公共经济学即指传统财政学,也可称之为狭义公共经济学,而现代公共财政学可称之为广义公共经济学。因此,公共财政学与传统财政学都可以简单称为公共经济学。

(二)公共财政学与传统财政学的不同之处

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一是研究内容不同。公共财政学研究政府资源配置的经济学,称之为广义公共经济学,传统财政学研究政府收支管理,是国家理财之学,称之为狭义公共经济学;二是研究对象不同。公共财政学研究的是政府部门的经济活动或公共部门的经济活动,公共部门资源配置的矛盾是其特有的主要矛盾,传统财政学研究的是政府收支及其管理行为,收支矛盾是其特有的主要矛盾。

三、公共财政学课堂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

从调研结果分析可知,我国目前公共财政学的课堂教学方法严重缺乏创新,学财政学课程的同学普遍认为财政学比较枯燥、实用性不强,缺乏学习财政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根据课题组调查问卷显示,对财政学课程教学方法满意度选“一般”的占半数以上,选择“非常满意”的占极少数,选择“非常不满”的占近1/3。导致这样结果的原因主要表现为:一是公共财政学课程本身的问题,理论强、较为抽象和宏观,同学们学起来感觉很枯燥乏味;二是任课教师的问题,没有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和手段。任课教师普遍采用讲授法,在重视知识的传授过程中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基于以上原因,笔者认为任课教师的课堂教学方法陈旧是主要原因,公共财政学本身知识的理论性和抽象性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引起学习兴趣低下,但不是主要因素。如果注重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即使枯燥的课程也可以讲授的很生动。其实教学实践中并不乏这样的例子,哈尔滨商业大学就有这样一位讲授公共财政学的教师,他用幽默风趣的方式把枯燥无味的财政学讲得生动易懂,深受学生喜欢。他的课堂不仅座无虚席,还有很多非本班的学生自带椅子前来听课。因此,在财政学的教学实践中,应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并且不断创新,以提高授课质量,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创新公共财政学课堂教学方法的对策建议

(一)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首先应做到既要重视教材基础知识的传授,又突出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师可以在第一节课就向学生简单介绍一下本门课程的内容框架,让学生在正式学习本门课程之前对本门课程所要讲述的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一方面课程内容框架应以教材为主线,不能偏离教材漫无边际的讲,否则会让学生觉得学校为我们选定的教材没有什么意义,从而降低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教学内容又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否则就会封闭自己的教学范围,压抑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在一定的限度内对教材进行必要的挖掘和拓宽,不断把理论和实践中更新的内容介绍给学生,以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与掌握。此外,对每章内容合理进行学时分配,对公共产品理论、财政的职能、财政支出和收入理论等内容,应增加学时、重点介绍,而对于如税收制度体系的内容,因为是税法学主要讲授的内容,因此在有限的学时内,可以不在课堂上进行讲授。

公共财政学案例分析范文第13篇

从目前我国各高校财务管理专业现行的课程体系看,普遍存在以下两个问题:一是专业课过多过细,重复现象严重。如我国高校财务管理专业都开设了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和成本会计三门课,它们在课程体系上彼此交叉,内容重复过多,既浪费了课时资源也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二是实践教学环节严重不足,独立设置的实验课相对较少,限制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机会。 为实现财务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要以“夯实基础、拓宽知识、强化能力、提高素质、发展个性、激发潜能”为原则,整合重复课程,拓宽基础课程,强化实践课程,从而创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其结构如下:

1.公共理论课,包括公共必修课和公共选修课。通过公共理论课的学习,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较高的写作水平、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较好的语言沟通能力、较高的现代科学技术工具的使用能力, 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公共必修课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大学计算机、大学英语、大学语文、大学体育、形势与政策专题等课程。公共选修课为任选课,由人文科学类、社会科学类、文学艺术类和综合类等若干个模块构成,每个模块可根据学生兴趣灵活设课。

2.学科理论课,包括学科必修课和学科选修课。这些课程的开设旨在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应以经济学和管理学为主体,兼及金融、法学等学科领域。必修课程主要包括:经济学 (微观与宏观)、管理学、会计学、经济法、统计学、国际贸易与金融等。学科选修课应为限选课,包括:财政与金融、货币银行学、财政与税收、市场营销学等。

3.专业理论课,包括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通过专业理论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专业理论基础,具备专业基本技能。专业必修课包括:金融市场学、财务管理原理、中级财务管理、高级财务管理、投资学、跨国公司财务、项目评估、衍生金融工具与风险管理等。专业选修课的开设要体现“活方向”的特点。应根据学生个体的兴趣和特长、社会需求的差异来设置不同的选修方向, 如目前可设置跨国公司财务、战略成本管理、上市公司财务管理、集团财务管理等方向,不同方向的课程可灵活设置,并随社会对人才需求的特殊要求的变化而调整。

4.实验教学,包括独立实验课和理论教学中的实验课。开设实验课的目的是使学生理论联系实践,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独立实验课可开设会计手工模拟试验、会计电算化、ERP沙盘模拟实验、ERP信息平台模拟实训、财务制度设计、财务案例研究等。

二、财务管理教学方法的创新

1.适当采用研讨式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应首先明确教师最主要的职责是教会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而不是填鸭式地讲授教材、传授知识。对于部分内容教师可以给出思路,先引导学生自行学习,再采取学生分组讨论,教师给予点评的形式;或者也可由教师给出思考题,学生撰写小论文的形式。采用学生自主研讨的方式,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激发其求知欲,使他们自主地去深入探讨一些问题。

2.注重开展案例教学。由于财务管理学科极强的实践性,使得案例教学法的运用对于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显得尤为必要,通过案例的模拟训练可使学生更为切实地掌握财务管理的基本知识和专业技能。案例教学应全面引入本科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学之中。案例教学从内容上应区分为两类:一类是案例分析,即由教师搜集相关案例,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析总结,最后由主讲教师进行点评。案例分析的目的主要是考察财务管理中投资、融资、股利政策等理论的实践基础。另一类是案例设计,即根据一定的背景资料设计出决策方案。

3.积极采用网络教学。加快财务管理的精品课程建设,利用校园网进行校内网上教学,让师生在微机室、多媒体教室、宿舍甚至家中对精品课进行观摩、学习、交流,推行广泛的互动式学习,实现精品课程的资源共享。利用方便的网络进行学习、辅导,既可提高教学效率,节约教师的重复劳动,同时又能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财务管理教学配套环境的创新

1.构建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考试是检查学生对知识运用能力的重要手段。目前很多学校把财务管理考试的重心集中在对知识的记忆考察上, 要么考试以主观题为主,要么即使以客观题为主,也是以计算题为主,只要记住公式,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这样只会误导学生更严重地脱离实践。因此要把考试重心转向对学生的各方面能力的考察,如逻辑能力、语言能力、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等。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教师全面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大大减少学生对期末考试的投机心理,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及时提供必要的实践教学条件保障。财务管理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社会需求是该学科迅速、持久发展的根本动因。要树立教学服务于社会、企业需求的观念。财务管理实践是教学必不可少的部分, 是教学环节的延伸和提高。为保证实践教学, 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与潜在创新能力,应加强实践教学条件的保障。一方面,要加大实验室硬件与软件建设,运用先进的实验室进行模拟实验,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另一方面,要加强与实务界交流,通过与企业建立“实践基地”,让学生深入企业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再者,可以请企业家走进课堂,担任兼职教师。只有实践的基本条件具备了,培养方案的实践环节体系才能落实,学生的培养目标才有可能实现。

3.加强国际交流。国际交流的开展状况在决定高校教育的质量高低方面将越来越重要, 应把增强国际交流作为学校的一项日常事项来管理。一方面,可以通过加强基础建设,加快高校联网速度,发挥网上交流的潜力,对师生提供必要培训并及时掌握相关教学和科研信息。 另一方面,增订高校英文版和其他国际通用文版的学术期刊,进行国际学术、教育交流。再者,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加强大学教师之间的国际交流。“走出去”指学校派出教师到国外高校访问、进修、讲学等,以提高教师的教学与科研水平。“请进来” 是指请外国著名专家、教师到中国来讲学,参加学术讨论;并且可以和国外大学、企业等加强合作,给教师和学生更多的实践空间。

公共财政学案例分析范文第14篇

1.案例教学法的定义、特点

案例教学法基于不同的理论基础和应用方式有不同的定义。其中,关秋[1](2011)在总结他人定义的基础上,认为案例教学法是围绕教学目标,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对呈现的典型案例进行讨论分析、归纳总结,从而培养其思维能力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这也是对案例教学法较为公认的理解。一般的研究将案例教学法与讲授法进行对比,其特点表现为:从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角度来看,案例教学法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分析决策能力;从教学内容角度来看,切合教学内容、具有教学情境的案例是其核心,但案例不是穿插在讲授过程中引用的案例,而是需要学生参与、讨论分析的案例;从教学方式角度来看,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从教学过程角度来看,打破教师教为主的惯例,推崇师生交流、互动、讨论,但不是完全摈弃教师讲授环节;从教学评价角度来看,不能再以卷面考核定成绩,需要建立过程评价体系。需要强调的是,虽然案例教学法的核心是契合主题的案例分析,但需要前期基础理论的掌握,包括教师课堂讲授、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等,中期还需要学生围绕案例提问展开查询、分析、讨论、形成结论,后期仍需要教师适度点评,并不是完全放任无目的的案例讨论。案例教学法通过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的教学方式,可以提升学生思考、合作、沟通等综合素质,并且能够结合各个专业课程的特点加以应用,是一种较好的教学方式。

2.新形势下财政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变化要求

虽然不同的高校对财政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有所差异,但不论应用型、研究型、复合型还是创新型等,均以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财政学专业人才作为一个共同的核心。随着我国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公共财政体制逐步确立,财政专业人才就业由过去的主要面向财政、税务、国有资产管理等“对口”部门,逐步转向服务各类社会中介、公检法、金融、企事业单位,不仅要求学生具有财政专业理论基础、知识结构,更强调对学生具有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协作能力等应用能力。案例教学法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被引入到财政学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来,充分发挥其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参与的特性,锻炼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财政学专业课程案例教学法推广的必要性

1.高校教学改革的需要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正处于一个大变革酝酿时期,多方面因素促使高等教育谋求改革、谋求出路。一是由上而下的高校转型顶层设计促使全国600多所高校面临转型发展;二是每年高校700多万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与各行各业难觅合适人才的矛盾不断凸显;三是高考生源减少带来的高校竞争加剧,危机意识增加。虽然千头万绪,但高校提升发展、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提高的最终目标还是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人才,而人才的培养核心环节就是教学的过程,反思过去传统单一的讲授型教学模式所带来的弊端,案例教学作为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方式就成为各高校培养各类应用型专业人才过程中广泛运用的新模式。

2.案例教学法能较好地契合财政学专业课程教学的特点

财政学专业课程多数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专业性,同时涉及到的学科也具有一定的政策性和应用性,要求学生在掌握基础理论及财政经济规律的基础上能够对复杂的财政现象有所识别、甚而对政策后果有所预判,把握好理论知识和经济实践的逻辑关系。此外,我国财政学专业课程基础理论基本上是引进西方国家财政理论,在解释我国财政现象和发展路径上有诸多不适应。现实中的财政问题也是综合式的,不是孤立的、概念式的,这就需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依靠教师单方面讲授传送知识的教学方式,容易导致学生只背记知识不深入分析、只了解现象不明晰实质、只坐等灌输不主动思考、只单独学习不注重沟通的问题出现。案例教学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针对财政专业课程的特点,通过教师先期从社会经济生活中选取典型的案例,从相关知识角度出发通过整理并根据教学需要完善教学内容,使学生置身于情景中,分析、讨论,在此过程中完成各种能力的培养。

3.促进学生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型的需要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在自主学习理念下诞生的教学方式,它不仅能适应社会的不断发展、知识更新速度日新月异的趋势,破除传统的单纯地以知识教授和掌握为主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沦为学习的被动接受者现象,而且可以将学生设置为学习的主体,围绕学习目标,主动向前追溯理论知识,向后拓展讨论、交流、分析、探索能力,充分调动自我掌控能力。在财政学专业课程中合理运用案例教学法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理解运用学习内容,梳理学习思路,通过对实际问题进行介绍和分析,提高其对专业的认知和感悟水平,加深对财政理论的理解,通过参与课堂发言、小组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思辨能力。

4.激发教师不断丰富教学经验、拓宽教学思路的需要

案例教学法不仅将学生置于学习主动者的地位,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堂上的案例教学,不是简单地由学生发言、讨论占据主位,而是需要教师在其中起到关键、适宜的引导、拔高作用。这样,不仅要求教师有相当的对专业课程整体把握的力度、基础理论研究的深度、课题实践研究的广度、语言表达的准确度,而且对教师的组织能力、沟通能力、现场应变能力、学生反应响应能力等外部素质也提出了新要求。换句话说,教师既要自己做编剧又要做导演,适当的时候还要当好演员。因此,在案例教学模式中,需要教师不断地学习专业技能、授课技巧,增强社会实践,丰富教学经验,拓宽教学思路。

三财政学专业课程案例教学法应用中应该重视的几个问题

1.对应用案例教学法理解有所偏差的问题

据已有资料统计,案例教学法在财政专业课程教学应用中有四种不同的类型:引导式、讨论式、作业式、综合式。其中,引导式、讨论式属于课堂案例教学,作业式和综合式属于课后案例教学。一般来说,引导式、讨论式、作业式要契合章节理论,综合式是在学生阶段学习完成后涉及各章理论应用的案例教学。引导式多用于教学内容导入、阐释;讨论式、作业式、综合式则多用于对教学内容的巩固和再认识。引导式多由教师展示、用于激发学生章节学习兴趣,少有涉及讨论、分析;讨论式、作业式、综合式需要学生主动参与,并且要求学生对基础知识、理论的掌握程度要逐个递增。受现有教学时间、教学场所、教师各自考核方式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财政学专业课程案例教学法较多使用的是引导式,少数情况使用讨论式,作业式尤其是综合式使用相对较少。事实上,细观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的案例教学模式可以发现,后两者的案例教学法模式才是其精髓,才可以更好地发挥其优势。

2.案例采集不足、可用性不强的问题

案例采集不足、可用性不强,是目前财政学专业课程案例教学法应用的一个重要障碍。其原因是:一是没有建立案例收集团队或者案例共享平台,基本是由课程教师单独采集,独自使用,不仅案例数量难以保证,而且案例使用效果也没有交流、沟通的渠道;二是契合课程基础知识和理论的经典案例不多,案例本土性、时效性、系统性不强;三是针对案例设计的提问不能较好地引导学生有深度地分析问题。

3.教师对案例教学法把握和实施问题

教师虽然不再“满堂灌”进行授课,但不是完全放手让学生自行学习,案例教学法对教师各项能力和教学经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教师对整个教材的熟悉程度、把握程度决定了教师能否根据教学难点、重点展开案例教学;其次,案例教学不仅要求教师精心准备好契合教学内容的案例,还要根据学生特点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和控制整个教学过程,要研究案例涉及到的每一个知识点,做到得心应手,讲解起来深刻透彻;再次,在案例讨论结束后,教师还应该总结相关知识,点评、提升。此外,考核方式改革等也需要教师耗费更多的精力设计,才能达到较准确考量学生能力和知识掌握程度的要求。

4.课时设置、考核方式等教学制度配套问题

实际工作中,由于已有的教学管理制度和传统的教学方法相配套,从而牢牢束缚了案例教学方法的实施。其主要表现就是课时设计学时固定、时间固定、场所固定、考核方式固定等,不利于案例教学法在课程教学中的灵活运用。众所周知,每门课程的教学课时在学生入学前就通过教学计划安排好,大学四年必需严格按照教学计划执行,不能充分考虑到这四年内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而进行适当调整;上课时间和场所也是按已排好的课程表严格执行,教师如若更改要经过繁复的签字审批程序,并且受到考核制度限制不得多次更改,致使教学只能局限于课堂,教学是否完成也只论课堂是否到课;同时,对学生的考核方式限定过多,在教学计划中安排的考试课一般不得变更为考查课,而考试课以识记考核为主,不能配合案例教学法反映学生的分析、沟通、合作、表达等能力。此外,教学计划过分强调教学的逻辑性和系统性,重点和非重点章节都要讲授完毕,导致教师无法在课时较少的课程中大胆取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费时较多”的案例教学法的应用。

四规范构建财政学专业课程案例教学模式的对策和建议

1.完善案例教学教材编写体系

首先,要组建教学团队,编写针对性强、操作性强、时事性强的课程案例。由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带队,组织团队成员按课程或者相近课程组成专门小组,将用过的经典案例、正在发生的典型事件、课题案例等堆积共享,再对案例进行拣择,严格设计案例讨论题目,并且做到一定年限部分更新一次;其次,搭建案例教学的沟通交流机制。除了编写规范案例教材期间的沟通外,对同一门课程还应建立不定期交流的平台,研究案例应用效果,学生反馈情况、学生考核方式、应对措施等;最后,要积极走出去,学习校外经验,寻求合作编写案例教材的机会,探索案例教学与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有机结合的模式。

2.创新与案例教学法相配套的教学制度

通过改革与创新,逐步消除束缚案例教学方法开展的教学管理制度,尝试建立与案例教学配套教学管理制度。要想实现案例教学法在财政学课程教学的合理运用,建议各高校采取三个配套措施:一是在课时有限的情况下,允许教师不严格执行教学计划,打破教材逻辑性、系统性的束缚,自由安排章节课时,留有足够的时间实施案例教学的讨论这一核心环节;二是将授课时间、地点交给教师灵活掌握,由现有的多层审批制改为简单的备案登记制;三是考核方式不只局限于卷面考试,应该建立课前、课中、课后考核点,建立信息获取、团队合作、交流辩论等综合能力考核体系。

3.建立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机制

案例教学法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而过程的执行者是教师,教师综合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了学生能力的高低。因此,需要各高校建立教师入职后的有计划、有专业针对性的再培训机制,改变教师“自教自学”的状况,不断更新教学技能、理念,激发教师教学热情,防止教学方式、心理老化。我们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建立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机制:一是给专业教师充足的再学习时间。这不仅需要改变目前师生比例过高的现状,周课时也不宜过多,以便教师能有足够的课余反思、学习、研究的时间。二是建立短、中、长期轮流培训机制,短期培训是几天不等的临时性学习,中期的培训是为期半年或一年的脱产挂职锻炼,长期培训是一年以上的脱产学习。一般以短期培训为主,中长期培训为辅。三是规范培训内容,可以设计为教学内容、教学技术手段研讨会议,或者是课题项目实践调研、外出挂职锻炼、课程访问学者等。

4.完善教学基础配套资源

公共财政学案例分析范文第15篇

论文摘要:公共财政学课程是我国高校经济学本科专业的核心课程,在经济学科相关专业课程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而,提升公共财政学课程的教学质量意义重大。为此,基于笔者长期从事该课程教学的经验与体会,在教学过程中对明确课程的逻辑起点;把握课程教学内容的基本框架;运用定量分析方法;实施案例教学,强化理论联系实际;扩展教师自身的知识面等几个方面应着力予以关注。

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需要,我国高等教育进行了不断改革并取得较大成效。作为本科教育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和先进性不仅关系到培养目标的实现和毕业生的质量,而且还直接决定着一个大学的专业在激烈的本科教育竞争中的地位。从全国来看,公共财政学(或财政学)已成为所有高校的经济学专业本科生核心课程。与此同时,经济学专业是一个基础性专业。经济学专业的建设质量和建设水平对其他经济类专业(如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统计学、保险学、投资学、金融工程、税务学等)的建设质量和建设水平有着直接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经济学专业的建设水平反映着整个经济类专业的建设水平。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我国经济发展保持了良好势头。因而对经济类专业学生的需求不断增加,导致全国高校竞相设置经济类专业的局面,以至于经济类专业占高校全部专业的比重急剧上升。从改革开放前的4.92%上升至2008年的22.38%。根据2008年的统计资料显示,开设经济类专业的高校数量规模快速扩张,达到759所,比改革开放时增长了15倍多。截至2008年,我国普通高校经济类专业在校本专科学生占所有在校本专科学生的比重超过20%。即lO个本专科生中就有2个是毕业于经济类专业的学生,这当中可见经济类专业发展势头。从这一层面来说,公共财政学课程的地位在我国高等教育中举足轻重,提升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作用。

一、明确课程的逻辑起点

当学生开始学习一门新课程时,一方面,了解该课程的研究对象是首先面临的最基本问题,这是思维规律的使然。另一方面,解决好这一基本问题是学好该课程的先决条件之一。明确课程的逻辑起点是予以学生了解该课程的研究对象的最好切入点。经济学是研究资源有限性与人类欲望无限性之间矛盾的学科。作为经}齐=学科的重要分支,公共财政学必然是针对这一矛盾应运而生的。西方经济学认为:第一、人类欲望包括公共欲望(对公共交通、公共安全、教育、医疗卫生、行政管理服务等公共产品的欲望)和个人欲望(对衣服、食品、个人电脑、通讯服务等个人产品的欲望),公共产品应由公共部门经济(或计划)生产或提供,个人产品应由私人部门经济(市场)生产或提供。公共部门经济、私人部门经济与满足人类欲望的关系如图1所示;第二、公共财政学研究范畴为公共经济,而私人部门经济则是经济学科的其他分支的研究范畴。

图1公共部门经济、私人部门经济与满足人类欲望的关系综上所述,公共财政学课程的逻辑起点为公共欲望。如同私人部门支配资源生产或提供衣服、食品、个人电脑、通讯服务等个人产品一样,围绕公共欲望,公共部门也需要获取资源并使用这些资源生产或提供公共交通、公共安全、教育、医疗卫生、行政管理服务等公共产品,即表现为公共部门获取收入并使用这些收入(支出)的活动。因而,由经济学科的本质内在决定,公共财政学的研究对象为公共部门的收入和支出活动。

二、把握课程的框架

在认识公共财政学的研究对象的基础上,就要把握与之相应的课程的框架。一般而言,课程的框架要体现该课程的结构和连贯性内容,使学生从整体上对该课程的思路与内容有个清晰的轮廓。这对课程学习具有基础作用。围绕研究对象,公共财政学课程的框架如图2所示。

三、运用定量分析方法

定量分析是运用数理模型或量化工具说明事物的发展规律。相对定性分析而言,定量分析一般具有准确性和简洁性。在现实中,公共欲望和个人欲望同时存在,但在一定时期内,用于生产或提供公共产品和个人产品的资源是一定的,并且生产或提供公共产品本身也存在效率问题。因而,公共财政学课程就必然涉及两个问题:第一、如何在公共部门经济与私人部门经济之间分配资源;第二、如何在生产或提供公各种共产品之间分配资源。针对这两个问题,运用定量分析方法,既能提升公共财政学课程的理论水准,又会加强学生的理解力。详见以下两例。

图3是针对税收对微观经济活动的效率损失应当最小(即尽量减少税收)的定量分析方法。税收直接减少了纳税人所拥有的收入和财产数量,直接减少了企业和个人从事经济活动的资源,同时还可能扭曲市场活动主体的经济行为。这些都造成了效率损失。这种效率损失,就是所谓的税收的“超额负担”(excessburden)①,这是政府课税所可能给纳税人带来的超过实际纳税金额的损失。这些损失是平自无故的,纳税人和政府都无法获得,似乎是从整个社会中“蒸发”了。因此,它被称为税收的“超额负担”。如图3所示,S是课税之前的供给曲线,D为需求曲线,E为市场均衡点,最初的消费者剩余为三角形ACE;课税之后,供给曲线为s/,新均衡点为E/,消费者剩余为三角形ABE/;新消费者剩余比初始的少了梯形面积BCEE/,其中的矩形面积BCDE/代表的剩余为税收,但三角形DEE/面积所代表的剩余谁也没有获得,即为超额负担。

图4是关于公共部门生产或提供医疗卫生导致效率损失(即不要过多生产或提供公共产品)的定量分析方法。如图4所示,纵、横轴分别为医疗卫生的价格和需求数量,在公共部门未安排医疗卫生支出时,医院按卫生医疗的边际成本定价即P,P与需求曲线D相交于E点,人们对医疗卫生的需求量为OQ。当公共部门安排了医疗卫生支出之后,人们可得到(Po—P.)的补助,个人所需支付的价格为Pl,于是,对医疗卫生的需求量增加到OQ.。如果医疗卫生的边际成本不变,那么人们对医疗卫生的需求量增加就会产生损失。也即,增加对医疗卫生的需求后所获得的收益为Q。Q.E/E,而追加的供给成本为QoQ.AE,三角形E/AE就是效率损失。

四、实施案例教学,强化理论联系实际

实施案例教学既能促进学生对课程理论的理解,又能提升学生认知社会发展与变革态势的能力,进而能提高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兴趣,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有效途径之一。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增长与社会不断变革时期,这为公共财政学课程的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案例。在本人的公共财政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具有重大社会影响且产生良好教学效果的教学案例有:1.国务院《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1999年);2.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卫生部、财政部、农业部《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见》(2003年);3.全面取消农业税(2006年);4.继2007年全面推行农村义务教育免除学杂费政策后,国家在全国范围内全部免除城乡义务教育学杂费(2008年);5.我国宣布计划在全国10%的县(市、区)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2009年)。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