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公共事业管理毕业论文范文

公共事业管理毕业论文范文

公共事业管理毕业论文

公共事业管理毕业论文范文第1篇

论文关键词:公共管理,缺陷

 

近期,“地沟油”再次成为民众热议的焦点,《中国青年报》的报道描述了“地沟油”从餐馆下水道里的“红色膏状物”轻松变成清亮“食用油”、经低价销售重回餐桌的经过。地沟油是用含油脂成分的残渣及泔水加工而成,加工后不论合格与否都不得食用。[1]不法商贩为了牟取暴利将加工后的“地沟油”用于餐饮服务业,给百姓的身心健康带来严重的危害。这是继“三鹿奶粉”事件之后,再一次暴露政府在食品安全领域监管的缺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办公室于2010年3月18日下发了《关于严防“地沟油”流入餐饮服务环节的紧急通知》。此次“地沟油”事件的暴露并非偶然,因为在几年前已经出现过这样的问题,人民日报在2001年11月29日的环境新闻《谁来管管地沟油》就曾提出对“地沟油”规范管理的担忧;时隔九年“地沟油”不但没有终结,产业反而日益壮大。正是这种事件凸显出政府公共管理的缺陷,特别是政府在食品安全领域管理的缺陷,主要体现在以下以个方面:

一、管理缺乏预防意识。食品安全的监管应该从源头抓起,建立食品安全评估预警机制,把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遏制在萌芽状态防范于未然。[2]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事故将严重危害百姓的身体健康,影响和谐社会的构建。食品安全领域的事前控制尤其重要,防范胜于救火。“地沟油”事件无疑暴露出政府尚未建立健全社会运行状况的监测体系及危机预警系统,从以前发生的多起食品安全事故也可以看出毕业论文怎么写,“亡羊补牢”多于“未雨绸缪”监管缺乏预防意识。

二、没有建立完善的全程管理体系,管理漏洞多。目前,我国食品安全管理采用“一个管理环节由一个部门管理”的原则,采取“分段管理为主,品种管理为辅”的制度,按照国务院的规定,有关管理权分别赋予了农业部、质检部门、工商部门、海关部门、商务部门和食品药品监督局部门等多个职能部门,这种分段管理模式可谓是“九龙治水”。首先,管理部门多、环节多导致了管理资源的严重浪费,不利于节约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效能论文提纲怎么写。其次,各部门对食品安全质量管理的标准要求不统一,难以形成监管合力。另外,“九龙治水”的管理模式在应急管理过程中权限不清、职责不明,相关职能部门之间推诿扯皮现象时有发生,导致错过最佳管理时机。国家应明确授权一个行政管理机构对食品安全实施全程管理,改变政出多门“九龙治水”的多头管理模式。[3]建立严格的管理体系,用法律手段确保各项监管得以执行,重塑公众对政府的公信度。

三、对涉案人员的惩罚力度不够,惩戒作用有限。参与生产、加工、销售的违法经营者,惩罚的力度太小违法成本太低,不足以对其它经营者起到有效的警戒作用。虽然我国在食品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的管理均有法可依,但是总体来说现有的法律法规对违法责任设计不科学,处罚普遍较低,违法成本远低于违法效益。即使发生了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监管执法部门的清查也多是捣毁窝点、查封加工点或企业整顿,违法经营者得不到应有的法律制裁,因而起不到有效的惩戒作用。

四、缺乏有效的政府官员问责机制。对相关责任人实施问责的目的就是要对其形成有力的监督和制约。然而,当前在我国的一些地方却存在着逃避问责、随意问责等问责不力和问责效能低下的情况,这严重影响了官员问责的严肃性、权威性和合法性。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首先官员问责缺乏统一的法律依据,没有解决好问责的实体性和程序性问题;哪些情形需要追究责任、追究谁的责任、由谁追究、如何追究以及问责对象应当承担什么样的责任等,都没有明确的法律依据。其次缺乏完备的官员问责程序将导致逃避问责、随意问责和暗箱操作的情况时有发生。完备的官员问责程序应当包括问责启动、问责事项的调查、问责对象的处理和问责决定的复核审查等步骤,同时也应对官员的复出情形作出规定。当前被问责官员短时间内重新复出的情形时有发生,建议对被问责官员先进行民意测评再决定其是否重新复出毕业论文怎么写,有利于体现官员问责制的严肃性和对民意的尊重。

五、绩效评价体系存在缺陷。政府发展观和政绩观要靠政府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来量化表现,不同的政府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导致不同的政府发展观和政绩观。现阶段我国尚未建立科学的、可行的、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求的政绩评价体系,导致“评价失灵”现象时有发生。当前,我国政府绩效评价体系难以引导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科学的发展观,误导政府决策和行为也在所难遇,主要表现在:首先,政府绩效评价的内容、程序、方法不规范,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其次,过分注重经济指标在政府绩效评价中的比重,忽视经济质量、生态效益、民生质量和社会发展。现行评价指标体系中GDP指标比重过大,轻生态环境指标、民生质量指标,忽视在加强社会管理、增强公共服务等方面的绩效评价。再次,领导干部缺乏正确的政绩观指导,导致政府绩效评价失去正面的激励作用。部分领导干部片面认为“政绩”就是经济增长,大搞“数字政绩”和“形象工程”。“地沟油”事件的发生就是当前政府绩效评价体系下“评价失灵”的典型案例。

当前在经济全球化和社会发展多元化的新形势下,社会利益主体和社会结构正在发生重大变化,社会问题日益增多。这一现实对科学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级政府要把加强社会管理,尤其加强在食品安全领域的管理提到重要议事日程上,深入研究事物发展规律,正确预测未来趋势,做到防患于未然。为不断提高政府公共管理能力,提高管理的效率、效益,完善的路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增强管理工作中的预测能力论文提纲怎么写。预测能力的提高,对于政府履行监管职能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预测工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是管理的起点,食品安全管理千头万绪、高度复杂,要求管理者从长远的、战略的角度出发,预先考虑和预测可能面临的各种安全问题,在心理上和物质上做好充分对抗困难境地的准备。“精明的人解决问题,天才避免问题”事前的预防重于事后的补救,政府在公共管理过程中,始终保持忧患意识、居安思危针对未来可能发生的问题,事前做出妥善的安排。

二、优化政府组织结构彻底终止“九龙治水”现象。政府职能部门之间权责交叉重复,部门设置过多,分工过细毕业论文怎么写,职能相互交叉重叠,导致多层管理、政出多门。优化政府组织结构必须撤销不该设的机构,根据政府应履行的职能重新整合政府组织系统,从而为政府正确履行职能,避免行政不作为提供体制保障;优化政府组织结构要根据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加强政府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等部门的建设,从而使政府职能的履行更加符合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三、加大对违法经营者的惩罚力度和完善官员问责制。对制造、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的企业不仅要使其破产,还要依法追究责任人、经营者的法律责任,对造成危害的有监管责任的政府部门和官员要问责,要追究其失职责任甚至是刑事责任。一个责任型和服务型政府必须建立制度完备的问责制度,建立“权责统一”的行政体制,明确划分各部门的职责权限,在制度中明确规定行政责任追究的主体、追究事故的类型、追究环节以及追究时限等。

四、构建科学合理的政府绩效评价体系,引导政府官员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当前频发食品安全事故反映出我国一些地方政府过分重视经济增长的政绩评价,而忽视对公共安全、公共卫生等与民生相关的政绩评价。针对当前政府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有必要重新定位、研究和设计政府绩效的评价指标体系。薄贵利教授认为,政府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应当符合以下条件:一是充分体现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和要求;二是有利于促进各级政府转变职能;三是有利于提高各级政府民主行政、科学行政和依法行政能力;四是有利于降低行政成本,提高政府效能;五是科学合理,简便易行,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4]这四点充分概括了当前我国政府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应当具有的特征和条件,也应当成为当前我国重新定位、研究和设计政府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参考文献:

[1]朱永义、李静,泔水油、地沟油生产销售追踪调查分析[J],中国食品卫生,2004年第16卷第5期。

[2]胡税根,翁列恩.预见性政府治理与社会突发事件的预警机制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2).

[3]黎慈.试论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制度的完善[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9,(1)

[4]薄贵利.推进政府绩效评估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8,(1).

[5]唐娟.政府治理理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6](澳)欧文·休斯.公共管理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7]陈振明.公共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公共事业管理毕业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公共事业管理 实践教学体系 思考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Reflections on Improving Independent Institute Public Affairs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XU Hong

(Department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Huashang College,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 Economics, Guangzhou, Guangdong 511300)

Abstract Public utilities management training programs and professional practice teaching mode should be used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arrangements, establish realistic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has become an inevitable choice for the professional building.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our hospital management of public utilities in the practice of professional practice teaching conditions, problems of practice patterns, make recommendations to improve the practice of teaching to build the system, to enhance their professional capabilities.

Key words public affairs management;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reflection

实践教学是所有专业的学生在本科阶段必备的教学环节。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作为一个应用性强的管理学分支学科,对实践教学环节要求较高。我们既要加大对实践教学的投入,提高实践教学的比例,又须认真执行各实践教学的具体内容,以达到良好的实践教学效果。因而,构建一个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既是专业发展的需要,更是提高适应市场的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

2009年广东商学院华商学院(现更名为广东财经大学华商学院)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适时开设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并首次招收了34 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生。通过几年的办学实践,广东财经大学华商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师生通过自身不断地努力和探索,构建了一套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并在2012年取得了学士学位授予权。本文将立足于我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通过分析当前实践教学的现状及困境,为构建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做出一些尝试。

1 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我们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创办五年来,一直执行创办初期制定的专业教学计划,即人才培养方案。几年来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了若干问题。

1.1 教学计划中的实践教学比例不合理

“理论要和实践相结合,教育要和生产劳动相结合”。到活生生的社会实践中,理解和体会课堂内学到的东西意义十分重大。如何在教学计划中合理体现实践教学,这也是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目前,本专业已建有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验室,实际上只有一门电子政务实验课在实验室上课,对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而言,在制订和修订教学计划时,需要对一些核心专业课程适当增加实验课时。比如管理信息系统、社区管理、公共人力资源管理、社会调查原理与方法等。

1.2 集中实践环节相互分割

各集中实践教学环节之间缺乏统一性和连贯性,相互割裂。本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学年论文、专业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四项。为了满足学生实践的需要,本专业先后建立了增城市荔城街光明村村委会、广州市香江野生动物世界有限公司、珠海长隆国际海洋度假区、广东省佛冈县招商局等实习基地。学生进行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时,基本上全安排在这四个实习基地。按照教学计划,学年论文安排在第六学期,毕业论文安排在第七学期,毕业实习安排在第八学期。教育部规定先要写学年论文,主要为以后写毕业论文积累经验。但是我们培养方案把学年论文时间仅安排一个学期,而且还是第六学期,第七学期就要开始写毕业论文,这么短时间的训练根本难以为毕业论文撰写打下基础。往往在临近毕业的时候,学生还不知道毕业论文该怎么写。所以必须重视学年论文的撰写,凡经过学年论文的写作训练,到写毕业论文时便驾轻就熟了。毕业实习时,由于时间安排在第八学期,很多毕业生不是要参加招聘会,就是要参加公务员考试,加上还要毕业论文答辩,往往不得不频繁请假,根本就达不到实习的预期目的。最后,由于实习基地不能完全理解实习的目的、任务和要求,往往随意指导敷衍学生实习,使得部分实习效果不理想,不能满足实习的要求。

1.3 课外实践重视不够

关于教学过程中涉及的课外实践活动等实践,或多或少的表现得有些流于形式。因为没有安排课时进行社会调查、调研、研究和参观,也没有相应的指导老师,多数实践都表现得可有可无,难以保证效果。加上学生对实践环节重要性认识不够,重视理论学习而忽视动手能力的培养,导致部分学生眼高手低,或因找工作或参加各种考试而耽误参加各种实践,使得实践不能落到实处。所有这些情况都使得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实践面临着许多困难。

1.4 实践教学师资弱

目前本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师的学科背景大多是行政管理,专业性不强。且大多是应届毕业生直接走上讲台,几乎没有太多的关于公共事业管理方面的实践知识和实践经验。专业教师较为年轻、职称较低,自身实践教学能力不足。目前,从事专业实验课教学教师仅1人,实验课指导老师不足,难以有效应对学生的疑问。

2 合理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议

针对以上诸多问题,建立一个合理的、明确的和实践操作性强的实践教学体系是非常重要的。为了保证实践的有效性,应重新区分各个实践环节,合理地安排以建立不同层次的实践。

2.1 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1)实验教学。首先,加强实验室硬件建设,为教学提供必要的实验条件。使用多种方法来转换和更新实验室设备,提高其共享程度和使用效率。可以利用经管专业实验室进行诸如办公自动化操作及办公软件应用等课程实践。其次实验室配套软件也要加大投入,以确保及时更新。如本专业的电子政务实验室,使用南京奥派电子政务系统已经好几年,其中个别实验已经过时,好几个实验步骤还基本类似,学生做完其中一个实验基本上已经没有兴趣再做下一个,配套软件的更新很有必要。此外,对于专业课程实践,比如公共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可以和经管专业联合建立一个模拟招聘场所,最大限度地优化学校的实验资源。

(2)实习教学方面。首先,增加认知实习环节。本专业的实习教学体系包括四个层次:平时的社会实践课、专业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其中专业实习往往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建议在第一、二学期增加认知实习来弥补专业实习的不足。时间为期一周。可以将公共事业管理大致分为文化、教育、体育、卫生、环保、社会保险和保障、社区等诸多方面,通过参观学习的方式来了解公共事业管理的实际运作情况。让学生较快地了解公共事业的实际运作情况和政策的演变过程。还可以结合一定的专业课程,根据学生的兴趣和性格的不同,对学生进行分组,由不同的专业教师带队,对行政服务中心、人才服务局、文化局等进行为期一周的认知实习。通过这一认知过程,让学生多看多听多问,切身体会公共事业管理的运行过程。

其次,适当调整实习时间。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同时都安排在第八学期,学生在此期间既要找工作又要准备论文答辩,不得不频繁向实习单位请假,从而影响实习效果。建议将毕业实习提前到第七学期,这样可以避开学生考研、找工作、准备论文答辩、考公务员等时间段,以提高毕业实习效果。

再次,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结合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特点,尽量拓展和挖掘不同类型的实习基地,可以分别和民企、社区、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合作。此外,充分利用院内丰富的管理资源,建立“校内公共管理实习基地”。把学生派遣到学院内各个行政管理部门,让学生亲自体验和参与管理,了解各行政管理部门的日常运作过程和办公要务。这样管理资源和教学资源的相互转换,既拓宽了实践教学渠道,又节省了实践教学成本,实现了双赢。

最后,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制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教学计划》、《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习教学管理细则》等规章文件,规范实习管理。为确保毕业实践实习工作,成立实践实习领导小组,由系主任担任实习带队教师,辅导员、教研室主任和责任心强的教师组成实践实习指导教师,确保实习教学质量。严格制定和执行实习及实践计划,确保社会实践和实习的时间。根据人才培养的需要,制定专业实习计划、毕业实习计划及社会实践计划。安排专业教师与实习单位负责人员组成实习指导教师,对学生实习过程进行全程指导和监督。切实加强对学生毕业实习的过程控制与管理。采取实地巡视或不定期电话联系等多种方式,随时监控学生是否在指定单位(岗位)按规定要求进行毕业实习,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加以处理。对每位学生每月检查次数不少于1次,并做好详细记录。学生在实习阶段逐日填写实习工作日程,每周书写实习周记,实习结束后撰写实习报告。

2.2 增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

加强实践教学的关键是打造一支高水平的实践教师队伍。首先,鼓励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的培训,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造就一批教学经验丰富、适应专业实践教学的教师。其次,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选派专业教师到公共事业专业实习基地挂职锻炼,参与管理实践,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应用能力,建设一支具有较强实践应用能力和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再次,定期聘请实习单位的领导和职员来校讲学,并担任实践教学的兼职指导教师,利用他们丰富经验指导学生,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第四,增加实验室配备人员。可以利用学院实验管理中心人员适当兼任实验课指导老师,满足实验课教学。

总之,通过实践教学体系的完善,可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自觉学习动力和社会责任感,提高综合素质,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赵宏斌,周伟.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J].内蒙古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274-276.

[2] 崔长勇.完善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基本途径[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163-165.

[3] 范梅芝.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探讨[J].改革与开放,2010(22):63-65.

公共事业管理毕业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公共管理专业 毕业论文(设计)教学 制约因素 路径探析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On Public Administration Undergraduate Thesis (Design) Teaching Reform

WANG Guanqun

(School of Law and Politics, Jiangsu Normal University, Xuzhou, Jiangsu 221116)

Abstract Current college public administration undergraduate thesis (design) teaching has the problems of targeting inaccurate, teacher staffing unreasonable lack of relevant professional materials, teaching methods and means lagging behind. To effectively improve public management undergraduate thesis (design) quality of teaching, the university should be clear thesis (design) teaching objectives, optimizing curriculum teachers, teaching materials, and improved professional updating teaching methods.

Key words public administration; undergraduate thesis (design) teaching; constraints; path analysis

作为高校本科人才培养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也是本科教育教学中的最后一个环节,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由于多种原因的影响,目前高校公共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教学存在诸多问题,这些因素阻碍了公共管理专业的发展。深入分析当前高校公共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寻求解决的对策,对培养符合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需要的公共管理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当前高校公共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教学存在的制约因素

相对于其他专业,公共管理专业设置较晚,加之自身具有的独特性(专业学科的交叉性、中外文化的差异性以及学科的实践性等)造成了当前高校公共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教学过程中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也严重制约着公共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的质量。

1.1 教学目标定位不准确

教育主管部门明文规定:毕业论文是高等学校毕业生在毕业之前,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独立撰写的具有学术价值的论文,它是高等学校的学生完成学业的标志性作业,也是对学习成果的综合检验。公共管理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的教学过程要在坚持基本原则的基础上结合公共管理类专业本科生培养的特点和实际需要。

教学目标定位不准确是制约当前高校公共管理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的教学水平提高的根本因素。就目前而言,国内相当一部分高校的公共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课程定位不准确。甚至部分高校的教学大纲将公共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定位专业选修课,这导致公共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在课时的安排,教师人员的配置,教学设施的配备方面都存在严重不足。

对教师而言,教学目标定位不准确严重影响了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目前部分高校将毕业论文(设计)定位为一门选修课,而毕业论文(设计)这门课程所讲授的论文选题、论文写作的方法、格式和规范,参考文献选择、外文文献翻译等等需要花费教师和学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由于相应的课时安排和重视程度都不到保障,教师在论文写作的教学过程中只能侧重对于空洞的书面讲授,忽视了毕业论文(设计)课程强调实践性和参与性强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学生直接参与和动手写作的能力,不仅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的质量大打折扣,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显得力不从心。

对学生而言,教学目标的不准确使得学生对专业英语的学习产生了两点误区。首先,尽管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注重对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但由于本科生课程安排相对紧凑,学生用于开展科研的时间和精力有限,大多数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把握能力不够。毕业论文(设计)课程培养和考查的恰恰是学生的科研能力,但由于课程的安排和教师的重视程度不够,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无法将所学的有限的知识与课程有机结合起来。

其次,由于大多数高校将毕业论文(设计)设置为选修课,学生对这门课程重视程度不够。作为选修课,学生本能地认为毕业论文(设计)就是一门普通的增长知识的课程,只要求理解就可以,无需深入掌握。这就直接造成了学生普遍对毕业论文(设计)这门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结果在毕业论文的写作过程中相关的问题层出不穷,学生没有能力将毕业论好。虽然部分学生论文写作达不到规定的标准,但是学生又得毕业,最终结果就只有在执行的标准上大打折扣,严重影响了学生素质的培养。

1.2 教师人员安排不合理

尽管我国相关教学大纲规定毕业论文(设计)教学应当由教学和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这项规定执行过程中遇到困难。目前无论是青年教师还是高级职称的教师都在毕业论文(设计)教学过程中面临着亟待解决的问题。

对于青年教师而言,在教学过程中面临着一定的困难和挑战。首先,毕业论文(设计)课程对教师知识的储备和运用要求非常高,青年教师由于工作不久,从事一线的教学工作时间较短,在科研和教学方面都与老教师存在一定程度的差距,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遇到诸多困难。其次,部分高校对于毕业论文(设计)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由于定位选修课,学校以及学院对课程教学的投入的精力和关注度都不够,更不可能为青年教师提供专项的进修培训,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恶性循环。

对于高级职称的教师特别是教授而言,时间和精力的缺乏成为制约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公共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教学不仅要求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和实践经验,而且还必须具备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来完成教学工作。由于高级职称的教师特别是教授或是承担着较为繁重的科研工作,或者担负着行政领导职务,常常无法保证或投入过多的精力进行教学工作,特别是毕业论文设计还是一门选修课,教学的质量往往达不到教学大纲的要求。

1.3 相关专业教材缺乏

教材作为承担课堂教学的重要载体,直接关系到教学水平的提高。目前,就全国范围内而言,高校公共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设计)课程教材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就相关教材数量而言,专门针对公共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设计)教材可谓凤毛麟角。由于公共管理专业在国内开设较晚,加之相关高校对课程的定位偏差,直接导致了国内从事公共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设计)课程教材编订的人员有限。由于缺乏相应的教材,许多高校公共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设计)课程的教材往往采用政治学或管理学等相关学科的教学资料,其内容缺乏公共管理专业所需的专业性、实用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其次,就仅有的几部教材而言,教材内容普遍存在滞后性和非针对性。在这些毕业论文(设计)课程教材中,有的教材侧重于经济类管理,缺少针对性;有的侧重于政治学,一定程度上超出了学生的接受能力;还有的教材内容严重滞后,不能随国内外公共管理专业的迅速发展而不断更新,许多方法和事例难以满足当前公共管理专业的本科教学要求。

1.4 教学方法和手段相对滞后

目前,相对滞后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直接影响着公共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课程的教学质量。

第一,教学方法缺乏创新。现阶段,公共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设计)教学仍未摆脱普通课程教学的窠臼,缺乏针对公共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自身特点的教学创新。教师的教学方法局限于知识点的讲授,并没有注重通过将知识点的理论与现实社会的实践有机结合,而是空洞的说教,一旦遇到具体的写作,学生就无从入手。因此,在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仅仅停留和局限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已经很难适应时展的需要。

第二,教学手段单一僵化。公共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设计)教学应该结合公共管理专业和本科论文写作的双重特点,尤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科研意识。而现在的教学仍然停滞在传统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依旧单一僵化。教学、教材和课件依然是主要的教学手段,学生主观能动性不强,被动地依赖教师,部分学生需要教师的亦步亦趋的督促式指导,不能通过自己的思考来解决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2 当前高校公共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提升的路径探析

2.1 明确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目标

设置公共管理专业的高等院校应当依据教育部对本科毕业论文写作的有关规定,结合各自学校自身公共管理专业发展的情况制定毕业论文(设计)的教学目标。就目前而言,应当突出强调它在专业教学计划中的必修课地位,引起师生们的重视。

公共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的总目标应定位为:“根据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要求,结合顾客——学生的要求和用人单位的要求,建立毕业论文 (设计) 各环节的质量目标, 达到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和满足学生个性的发展,最终目的是训练学生的初步科研能力、高水平的知识运用、技能的培养和创新精神、开拓创新能力和学术道德的培养”。①公共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的具体目标主要包括:在教师的教授和帮助下,通过学习了解毕业论文的基本属性和特点,逐步掌握如何进行论文选题、如何撰写开题报告、资料的收集和信息的检索、论文的结构和撰写规范,论文的修改和论文的答辩等相关问题,最终确保学生能够高质量地完成毕业论文(设计)。

2.2 优化课程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综合运用能力的基础。针对当前公共管理专业教师队伍的构成的现状,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来加强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

其一,针对教学和科研相对欠缺的青年教师而言。未来公共管理专业的青年将逐步实现高学历,科研能力将成为青年教师的强项,教学经验的不足可以通过逐步的教学实践得以弥补。因此,未来青年教师无疑将成为毕业论文(设计)课程教学的主力。而就现阶段而言,首先,高校有关部门应当积极为青年教师提供一个锻炼和学习的机会。教师作为特殊的职业,其经验和知识的积累恰恰需要平时的摸索和锻炼。其次,学校、学院可以聘请校内外一些学历较高、经验丰富的老教师,通过这些老教师的帮助和指导,不仅可以减轻青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面临的诸多压力,而且培养和锻炼青年教师实践教学能力。

其二,针对具有丰富教学和实践经验的老教师而言。老教师科研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他们参与到毕业论文(设计)课程中来,对于提高学生毕业论文的水平和质量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就现阶段而言,由于老教师承担着相对繁重的科研任务或行政任务,而毕业论文(设计)课程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部分学校强制让这些教师承担这门课程,其教学成果往往是事倍功半。目前最优的解决路径是老教师和青年教师共同参与毕业论文课程的教学工作,老教师更多的是对青年教师提供必要的指导,而青年教师直接参与到教学的第一线,形成多层次和多元化的教学梯队,既达到了锻炼教师队伍的目的,又扩大了学生与教师在学术、科研、社会实践等方面进行交流的空间,对于教学质量的提升有着深远的影响。

2.3 更新专业教材内容

当前公共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设计)教材的针对性、时代性和实践性不强,教材多侧重于经济管理类或政治学类教学,脱离了高校公共管理专业毕业论文的教学要求。为了改变目前教学的现状,相关部门应联系开设公共管理专业的高校,组织本领域的专家学者根据我国高校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要求,编写不同公共管理专业领域的教材,提高专业教材内容的适用性。教材应当服务于公共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设计)的教学目标:首先,在理论层次方面上,公共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设计)必须明确作为本科毕业论文的共性特征和作为专业学科的个性特征。教材必须明确毕业论文在公共管理专业教学中的地位和目标,并为教师的教授提供一个可以参考和借鉴的教科书,为学生提供一个可以学习论文写作的教材。其次,在实践能力方面上,学生能够根据所学知识熟练掌论文的选题、开题报告的撰写、资料的收集和信息的检索、论文的撰写规范,论文的修改和论文的答辩等相关问题。并且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实现将四年所学知识与实践问题有机结合,锻炼和培养自己的学术科研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

2.4 改进教学方法

公共管理专业教学培养的人才不仅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够将所学的知识服务于社会实践。因此,公共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设计)教学必须将教师的讲授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运用有机结合,在教学方法上采用以学生实践为核心的现代教学模式,取代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首先,对于教师而言,在授课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自觉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实践意识,使得教学活动逐步由“receptive”向“creative”转变。专业教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然后指导学生为解决问题进行文献检索,相关论文阅读,思考分析,并将问题解决方案以小论文形式提交等。这一过程既是培养学生的论文意识,提高写作能力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和研究问题能力的过程。”②其次,学校教务部门和相关学院应当定期组织专业教师进行类似教学比赛性质的交流活动,不仅可以检验教师的教学质量,而且可以及时解决教学难题,总结教学经验,不断为专业教学注入新的活力。此外,针对公共管理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学校应当全力支持和鼓励公共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设计)教学走出课堂,将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注重分析和解决社会现实问题,努力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最终提高毕业论文(设计)的教学质量。

注释

公共事业管理毕业论文范文第4篇

Reflections on Improving Independent Institute Public Affairs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XU Hong

(Department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Huashang College,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 Economics, Guangzhou, Guangdong 511300)

Abstract Public utilities management training programs and professional practice teaching mode should be used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arrangements, establish realistic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has become an inevitable choice for the professional building.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our hospital management of public utilities in the practice of professional practice teaching conditions, problems of practice patterns, make recommendations to improve the practice of teaching to build the system, to enhance their professional capabilities.

Key words public affairs management;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reflection

实践教学是所有专业的学生在本科阶段必备的教学环节。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作为一个应用性强的管理学分支学科,对实践教学环节要求较高。我们既要加大对实践教学的投入,提高实践教学的比例,又须认真执行各实践教学的具体内容,以达到良好的实践教学效果。因而,构建一个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既是专业发展的需要,更是提高适应市场的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

2009年广东商学院华商学院(现更名为广东财经大学华商学院)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适时开设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并首次招收了34 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生。通过几年的办学实践,广东财经大学华商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师生通过自身不断地努力和探索,构建了一套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并在2012年取得了学士学位授予权。本文将立足于我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通过分析当前实践教学的现状及困境,为构建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做出一些尝试。

1 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我们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创办五年来,一直执行创办初期制定的专业教学计划,即人才培养方案。几年来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了若干问题。

1.1 教学计划中的实践教学比例不合理

“理论要和实践相结合,教育要和生产劳动相结合”。到活生生的社会实践中,理解和体会课堂内学到的东西意义十分重大。如何在教学计划中合理体现实践教学,这也是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目前,本专业已建有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验室,实际上只有一门电子政务实验课在实验室上课,对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而言,在制订和修订教学计划时,需要对一些核心专业课程适当增加实验课时。比如管理信息系统、社区管理、公共人力资源管理、社会调查原理与方法等。

1.2 集中实践环节相互分割

各集中实践教学环节之间缺乏统一性和连贯性,相互割裂。本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学年论文、专业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四项。为了满足学生实践的需要,本专业先后建立了增城市荔城街光明村村委会、广州市香江野生动物世界有限公司、珠海长隆国际海洋度假区、广东省佛冈县招商局等实习基地。学生进行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时,基本上全安排在这四个实习基地。按照教学计划,学年论文安排在第六学期,毕业论文安排在第七学期,毕业实习安排在第八学期。教育部规定先要写学年论文,主要为以后写毕业论文积累经验。但是我们培养方案把学年论文时间仅安排一个学期,而且还是第六学期,第七学期就要开始写毕业论文,这么短时间的训练根本难以为毕业论文撰写打下基础。往往在临近毕业的时候,学生还不知道毕业论文该怎么写。所以必须重视学年论文的撰写,凡经过学年论文的写作训练,到写毕业论文时便驾轻就熟了。毕业实习时,由于时间安排在第八学期,很多毕业生不是要参加招聘会,就是要参加公务员考试,加上还要毕业论文答辩,往往不得不频繁请假,根本就达不到实习的预期目的。最后,由于实习基地不能完全理解实习的目的、任务和要求,往往随意指导敷衍学生实习,使得部分实习效果不理想,不能满足实习的要求。

1.3 课外实践重视不够

关于教学过程中涉及的课外实践活动等实践,或多或少的表现得有些流于形式。因为没有安排课时进行社会调查、调研、研究和参观,也没有相应的指导老师,多数实践都表现得可有可无,难以保证效果。加上学生对实践环节重要性认识不够,重视理论学习而忽视动手能力的培养,导致部分学生眼高手低,或因找工作或参加各种考试而耽误参加各种实践,使得实践不能落到实处。所有这些情况都使得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实践面临着许多困难。

1.4 实践教学师资弱

目前本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师的学科背景大多是行政管理,专业性不强。且大多是应届毕业生直接走上讲台,几乎没有太多的关于公共事业管理方面的实践知识和实践经验。专业教师较为年轻、职称较低,自身实践教学能力不足。目前,从事专业实验课教学教师仅1人,实验课指导老师不足,难以有效应对学生的疑问。

2 合理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议

针对以上诸多问题,建立一个合理的、明确的和实践操作性强的实践教学体系是非常重要的。为了保证实践的有效性,应重新区分各个实践环节,合理地安排以建立不同层次的实践。

2.1 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1)实验教学。首先,加强实验室硬件建设,为教学提供必要的实验条件。使用多种方法来转换和更新实验室设备,提高其共享程度和使用效率。可以利用经管专业实验室进行诸如办公自动化操作及办公软件应用等课程实践。其次实验室配套软件也要加大投入,以确保及时更新。如本专业的电子政务实验室,使用南京奥派电子政务系统已经好几年,其中个别实验已经过时,好几个实验步骤还基本类似,学生做完其中一个实验基本上已经没有兴趣再做下一个,配套软件的更新很有必要。此外,对于专业课程实践,比如公共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可以和经管专业联合建立一个模拟招聘场所,最大限度地优化学校的实验资源。

(2)实习教学方面。首先,增加认知实习环节。本专业的实习教学体系包括四个层次:平时的社会实践课、专业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其中专业实习往往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建议在第一、二学期增加认知实习来弥补专业实习的不足。时间为期一周。可以将公共事业管理大致分为文化、教育、体育、卫生、环保、社会保险和保障、社区等诸多方面,通过参观学习的方式来了解公共事业管理的实际运作情况。让学生较快地了解公共事业的实际运作情况和政策的演变过程。还可以结合一定的专业课程,根据学生的兴趣和性格的不同,对学生进行分组,由不同的专业教师带队,对行政服务中心、人才服务局、文化局等进行为期一周的认知实习。通过这一认知过程,让学生多看多听多问,切身体会公共事业管理的运行过程。

其次,适当调整实习时间。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同时都安排在第八学期,学生在此期间既要找工作又要准备论文答辩,不得不频繁向实习单位请假,从而影响实习效果。建议将毕业实习提前到第七学期,这样可以避开学生考研、找工作、准备论文答辩、考公务员等时间段,以提高毕业实习效果。

再次,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结合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特点,尽量拓展和挖掘不同类型的实习基地,可以分别和民企、社区、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合作。此外,充分利用院内丰富的管理资源,建立“校内公共管理实习基地”。把学生派遣到学院内各个行政管理部门,让学生亲自体验和参与管理,了解各行政管理部门的日常运作过程和办公要务。这样管理资源和教学资源的相互转换,既拓宽了实践教学渠道,又节省了实践教学成本,实现了双赢。

最后,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制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教学计划》、《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习教学管理细则》等规章文件,规范实习管理。为确保毕业实践实习工作,成立实践实习领导小组,由系主任担任实习带队教师,辅导员、教研室主任和责任心强的教师组成实践实习指导教师,确保实习教学质量。严格制定和执行实习及实践计划,确保社会实践和实习的时间。根据人才培养的需要,制定专业实习计划、毕业实习计划及社会实践计划。安排专业教师与实习单位负责人员组成实习指导教师,对学生实习过程进行全程指导和监督。切实加强对学生毕业实习的过程控制与管理。采取实地巡视或不定期电话联系等多种方式,随时监控学生是否在指定单位(岗位)按规定要求进行毕业实习,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加以处理。对每位学生每月检查次数不少于1次,并做好详细记录。学生在实习阶段逐日填写实习工作日程,每周书写实习周记,实习结束后撰写实习报告。

2.2 增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

公共事业管理毕业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

近十年来,独立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迅猛发展,专业点迅速增加,培养规模显著扩大。随着专业规模的发展,社会对独立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该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人才培养意识不明确,培养目标不清晰等问题巫需解决,创新独立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势在必行。

一、独立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因素分析

影响独立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外因是学院的人才培养定位和办学条件,经济社会对该专业人才的要求。内因是该专业的特点及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

(一)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定位和办学条件

不同层次的高等学校承担着不同规格的人才培养任务。通过十余年的办学实践,独立学院普遍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本科层次的应用型人才,这一定位介于一般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之间 相对于一般本科院校培养的本科层次人才,独立学院培养的人才具有应用方面的特点;相对于高职类院校培养的岗位技能型人才,独立学院培养的人才又具有理论素养高的特点。也就是说,独立学院对学生在岗位技能方面的要求要高于一般本科院校本科生,在理论素养方面的要求要高于高职类院校并达到本科层次的最低要求 事实上,独立学院的办学条件也为本科层次的应用型人才提供了支持。

独立学院母体学校的办学实力和办学传统,能为独立学院培养本科层次人才提供有力指导和强大后盾;相对于其他本科院校,独立学院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思想阻力和历史包袱小,具有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后发优势。同时,独立学院教师科研任务和学位点建设等方面压力相对小些,能够集中精力培养本科层次的应用型人才

(二)经济社会对独立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人才的要求

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有人才需求的主要是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及一些非营利组织 总体而言,当前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从业人员多是从其他学科转型而来,专业背景单一,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能力不足。因此,急需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培养一批宽口径,厚基础,专业特色明显的应用型人才来充实公共事业管理队伍 。

此外,从毕业生走向来看,相对于其他本科层次大学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独立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生在政府和事业单位就业的不多,主要是在企业和相关社会团体就业。这就要求独立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强调一专多能。唯有如此,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在培养目标和培养措施上才能更契合独立学院在整个高等教育系统中的定位。

二、独立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复合型应用人才的培养对策分析

(一)更新理念,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念

只有转变教育的价值观和人才观,才能切实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我们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观念,在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关系上,把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己任,将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三者融为一体,特别注重文化素质培养,使学生在科技与人文,知识与道德,智能和情感等方面得到全面,协调发展,拥有持续发展的后劲。在教与学的关系上,树立“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的观念,重视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由只注重指导学生被动适应性学习向引导学生主动求索性学习转变,由灌输式教学向启发式教学转变,由

重视知识单向传授向重视师生平等讨论和知识创造转变 在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上,树立“强化社会实践教学”的观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培养规格上,树立多元化的人才观,从重视同一性和规范性向鼓励多样性和创造性转变,鼓励学生的个性成长,注重个性教育和个性化的教学,帮助学生发展特长和专长。 特别是在培养领域上,要从注重为政府和事业单位培养政治统治,社会管理人才扩展到为政府,事业单位和非营利组织培养社会服务人才,强调公共事业管理人才职业的非政府性和职能的服务性,注重为企事业单位培养公共事业管理人才

(二)强化实践教育环节,突出技能培训

一是要抓好实验课,将实验教学贯穿于培养全过程

除了政治学,逻辑学等少数纯理论性课程外,无论是学科基础课,还是模块课,或是选修课,都应根据课程特性在理论讲授之外配套适量的实验内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可以依托公共事业管理实验室和其他学科的实验室,引入最新的教学实验软件以及当前正在使用的软件,帮助学生掌握社会上广泛使用的管理软件运用技能,体验典型的管理运作模式。

二是要创新传统实践教育

以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为例,学生们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越来越无法在毕业论文和毕业实习方面投入太多精力 独立学院应提高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的关联性,将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结合起来,让学生从实习单位亟待解决的问题中确定论文的题目,在实习中收集论文

所需的详细资料,一边实习,一边写论文。通过这一模式,学生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的时间缩短了,有更多的时间去找工作,更重要的是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进一步提高。

(三)多管齐下,建立与培养复合型应用人才相适应的师资结构

一是走出去

安排专业教师在政府或其他公共事业部门挂职,担任顾问,增加教师对公共事业管理相关理论的实际体会;通过参加各种专业培训班,学术研讨会等形式培训教师;增强校际学术交流,开展相互评课活动,提高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

二是请进来

聘请有实践经验的地方政府官员,非政府组织的管理人员及已卸任的官员来校讲学作报告,让他们将自己的实践经验传授给学生 。■

参考文献

[1]宣勇,何作井.复合型公共事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行政管理,2002,(5).

[2]娄成武,李坚.公共事业管理概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公共事业管理毕业论文范文第6篇

一、本科毕业论文教学管理过程演绎

我国高校推行本科毕业论文教学工作已有30多年的历史,纵观已有的经验和研究来看,本科毕业论文教学从规章制度到具体运作及管理体系已经比较成熟、完备。不过,随着近年来高等教育大众化、市场化的发展,本科教学普遍面临着教学理念、教学管理、教学方法创新等方面的挑战,特别是本科毕业论文教学,因为存在着教师指导不力、过程不严以及论文质量泡沫等问题,正经历着废除与存续的舆论煎熬。对此,本文认为首先应该对高校现行本科毕业论文的教学过程展开演绎分析,然后对教学过程的每一个教学环节展开调查研究,如此才能更有针对性地探讨毕业论文的“弃存”或“改革”问题。

(一)管理主体及架构

综合来看,高校本科毕业论文教学监督和管理的主体大致可分成三类:第一,省(市)教育厅及其相关部门。作为浙江省属重点高校之一,浙江工业大学的主管单位是浙江省教育厅,其中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教学改革及其质量评估等各项工作由教育厅高等教育处具体负责指导、监督和检查,具体包括编写《普遍高等学校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指导》规范、下发通知、抽查各校各专业的毕业论文等。第二,高校教务处(科)。从学校层面来看,高校教务处一般都设立教学科具体负责毕业论文的指导、监督工作,包括制定毕业论文的规范要求、毕业论文评分标准、指导教师评语、毕业论文进程安排与考核等。从毕业论文题目申报、中期检查、答辩督导到论文抽查等每个环节上来规范和监督各个学院的毕业论文教学工作。第三,学院教学主管机构。如浙江工业大学政管学院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成立了以教学院长为组长的毕业论文指导小组,制定毕业论文教学工作规范、毕业论文写作指南、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工作规范、毕业论文答辩工作规范等各项规章制度。在这三大监管主体的指导下,毕业论文教学工作的具体执行过程则是:毕业论文教学年度工作计划及组织实施由系负责,包括参照导师制确定学生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组织和动员指导教师、毕业班学生认真学习毕业论文有关制度规定;组织做好毕业论文的选题、审题工作;审核签署《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组织答辩委员会,确定答辩程序,组织答辩工作;做好毕业论文总结工作;由学院教学办公室负责毕业论文具体工作的安排,包括统计和整理各类表格、安排论文评阅教师、发放通知、收集论文等;由论文导师负责学生的论文写作过程,包括选题、撰写开题报告、论文初稿及其修改、答辩等。

(二)管理机制和流程

根据现行制度框架,毕业论文教学作为高校教学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监管主体比较清晰、管理制度规范程度较高,大致的运行机制可以用图1来表示:图1毕业论文管理运行机制从毕业论文的教学流程上来看,以导师与学生为主的毕业论文教学主要包括选导师、选题目、开题、论文写作、答辩等几个主要环节。结合以上两部分内容来看,本科毕业论文教学质量除了受到教学监管层的影响之外,关键还是在执行层的论文导师与学生。下面就以浙江工业大学政管学院为观察对象,分析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凸显的问题及其形成的原因,探索优化毕业论文教学的可行路径。

二、本科毕业论文教学环节的实施及问题

教学改革是基于现行教学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探索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制度等方面的完善和创新。因而,要进行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改革,必须先要清楚高校毕业论文教学管理的实施过程,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探究问题形成的原因。

(一)毕业论文导师双向选择

论文导师双向选择制度是政管学院从2006年开始实施的一项教学管理创新举措,具体做法是在学生大三第一学期的时候开始实施论文导师的双向选择工作:一方面,学生根据自身的研究兴趣、学习课程等情况,结合论文指导教师的研究方向,填写“论文导师选择志愿表”,每个学生可以填写三个志愿;另一方面,论文导师通过阅读学生简历、面试等方式,选择自己愿意指导的学生名单。最后由学院根据师生双方的选择情况确定最后的名单,并进行公示。这一制度实施近五年来,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据调查数据显示,学生所选择的导师是第一志愿的比例达到62.07%,学生对导师选择结果“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的比例总和达到了98.85%。这说明:第一,学生的选择权得到了充分的保障和尊重,对该制度的认可度高。第二,论文导师的选择过程及程序透明、公正,体现了学院教学管理过程的民主化。第三,此项制度扩大了师生交流的机会,增进了师生之间的了解和信任,这为整个毕业论文教学的开展和完成奠定了良好地基础。但是,我们把学生的评价与毕业论文导师的评价情况进行对比,则反映出论文导师对该项制度的认同度比较低。为此,课题组专门对政管学院长期担任论文导师的部分教师进行了访谈,综合来看,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比较大,其中对学术研究感兴趣、学习认真的学生日益减少。这种情况导致指导教师一方面对选择自己的学生不满意,另一方面选不到自己满意的学生,因而一些导师认为这种“没得选择”的选择不如随机分配。第二,部分学生滥用选择权而产生的信息不对称。该制度自实施以来就存在一种情况,即不少学生在填写志愿前同时给好几个教师打电话,希望导师选择自己,而指导教师对这种情况往往是无法掌握的,所以导致指导教师在自己选择的学生名单里(一般是五个左右)选择了该学生,而该学生的第一志愿却是其他指导教师。简言之,对整个教学工作来说,作为第一个环节的“选导师”,其重要性则不用多说。不过,从调研结果来看,该制度在设计、执行、监管等各环节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二)选题分析

结合学院教学管理办公室的毕业论文题目统计表来看,有几个情况比较明显:第一,从选题来源来看,从高到低分别是“学生自定(45.98%)”、“导师课题(33.33%)”及“导师建议(12.64%)”;在选题上花的时间比较多的学生人数占到62.79%,而且大多学生选择的是自己熟悉和感兴趣的选题,选择这两个选项的人数比分别为80.42%和76.47%。这一方面说明学生对自己所学的知识内容感兴趣,教学的效果也比较好,这为较好地完成最后的毕业论了一个铺垫;另一方面则说明本科毕业论文教学作为评价学生在本科阶段的学习效果的一种手段,仍然具有重要的教学意义。第二,论文题目体现了专业特色。2011届本科毕业生共提交113篇论文,大约有20篇论文题目是教育管理方面的,27篇论文属于社会保障方面的选题,其余66篇则集中在政府管理和公共政策分析方面。这与公共管理专业教学模块课程设置基本一致,明显反映出学校公共管理的特色。从近几年学生论文题目分析来看,问题集中表现在:第一,宏观理论研究较多、选题偏空泛。以2009届行政管理专业为例,40篇论文中就有10多篇论文选题明显空泛,不适合做本科毕业论文的选题。第二,实证研究的偏少,研究方法运用不当。从本届毕业论文的题目来看,尽管有35个选题是对研究对象做实证分析的,但从其论文终稿来看,案例说明主要以网络、政府文件、已有研究数据为主,真正自己去做实证的调研数据、访谈资料少之又少。第三,热点问题关注多,理论知识运用则明显缺乏。本届毕业论文讨论主题涉及“菜价最后一公里”,“以房养老”、“廉租房政策”、“居家养老”、“民间慈善基金会”,“用工荒”,“房屋拆迁”等非常热点的社会公共事件和政策。不过,这些论文均没有获得比较理想的成绩,其中最大缘由则是理论知识运用的欠缺。

(三)开题报告分析

开题报告作为毕业论文写作的一个重要环节,一直受到教学管理机构、毕业生、论文导师的重视。有36.84%和47.37%的论文导师认为开题报告对论文写作“非常重要”和“比较重要”。对应地,学生中有19.77%和53.49%的人选择“非常重要”和“比较重要”。不过,尽管有53.49%的学生表示自己“比较重视”开题报告的写作和答辩,但在开题报告上所花时间比较多的人数比例只有45.35%,同时对于整个论文教学中“哪个环节最重要”的问题选择时,只有5.81%的人认为“开题”最重要。结合师生的访谈情况,发现开题环节存在的问题是:如何提高开题报告的质量,真正体现开题对论文写作的意义。目前,在开题报告教学时间安排上,学院考虑到学生考公、考研和就业的压力,适应地做了调整,即把开题报告的时间安排在第八学期开学第一周。这一教学调整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可以有足够多的时间和精力准备开题,更好地完成报告的写作。对于这一教学时间安排是否合理的问题中,有61.79%的学生选择“合理”,但是,仍有42.11%的教师反映学生在开题前才和教师联系。同时,仍有一半左右的学生承认自己花在开题上的时间和精力不够。基于上述问题,在本次调研中,课题组专门设计了“是否把开题报告作为过程考核的一部分”的调查。对此,论文导师中有47.37%的人认为对毕业论文的阶段性量化考核对毕业论文教学有积极促进作用,26.32%的人则认为基本上没有影响,另外还有21.05%的人选择了“不清楚”。结合前面的数据来看,如何真正地发挥“开题报告”的作用,加强对这一环节的考核或许是可以尝试的一项改革。

(四)论文写作环节分析

论文写作是一个综合性强、时间跨度较大的过程。课题组从动机、写作时间、师生互动情况、论文质量情况等几方面来评价这一环节的教学情况。从写作动机来看,有55.81%的学生是为了“完成任务”,40.7%的学生是出于兴趣,仅有3.49%的学生是为了获得优秀的毕业论文成绩;从论文写作的时间上来看,76.74%的学生到5月份才完成初稿写作,仅有23.26%的人在4月下旬之前完成初稿;从论文写作过程来看,大部分学生的论文都经过导师3次以上的修改,人数比例达到75.58%,而且没有一位学生的论文是未经导师修改直接提交的;从师生互动的情况来看,大部分的教师和学生选择“有事情才联系”,这说明师生之间在选题、开题、初稿、定稿这些重要的“事情”上才会交流;从互动方式来看,现在师生间的交流主要以电子邮件和电话为主,传统的面对面或小组式讨论日趋减少。从毕业论文教学监管单位、学院毕业论文教学管理机构和论文导师的多方评价来看,毕业论文质量不高、教学效果不佳,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首先,以浙江省教育厅对浙江工业大学政管学院2005届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毕业论文抽查分析的结果来看,与省内其他高校相比,论文总成绩处于中等偏下的层次,特别在“选题”、“教师指导”、“文献综述”、“外文翻译”、“学术水平和实际动手能力”、“综合应用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能力”这几大方面,得分明显落后于其他高校。其次,根据政管学院毕业论文教学管理办公室的统计来看,近几年本科毕业生的成绩分布大致表现为两头小,中间大的格局。所谓两头小,即“优秀”和“不及格”的论文少,大部分论文都处在“及格”和“中等”之间。调查显示,“及格”和“中等”的论文比例占到64%。同时,与前几年相比,“良好”的论文比例则有所上升。最后,从对论文导师的调查来看,仍有16.67%的导师认为本届毕业生论文抄袭情况“非常严重”,22.22%的导师认为“比较严重”,而认为“基本没有抄袭”的比例是零。也就是说,如何提升毕业论文质量,优化毕业论文教学效果,仍旧是目前本科毕业论文教学面临的严峻问题。

(五)答辩环节分析

毕业论文答辩是整个毕业论文教学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近年来学校教务处组织专门的督导组对下属学院毕业论文答辩过程进行全程监督和指导。从学院层面上看,非常重视毕业论文答辩工作,包括事先成立答辩委员会,制定了毕业生答辩工作规范并及时公布答辩信息等。从相关数据统计中可以看出,学院的答辩工作程序比较完善,师生的认可度也比较高。学生对答辩工作满意程度非常满意的占23.26%,比较满意的占61.63%。此外,浙江省教育厅也开始加大对本科毕业论文的监管力度,要求2011届本科毕业生提交论文文献相似性检测报告。对此,政管学院在答辩资格审核中增加了文献相似性检测报告的环节,即文献相似性检测超过20%的学生不能参加首轮答辩,而与为首轮答辩没有通过者提供第二次答辩机会的大组一起答辩。对该项规定,有73.68%的教师认为很有必要,可以防止严重抄袭的现象;26.74%的学生认为“很有必要,可以保证论文质量”;68.60%的学生认为“有必要,但不够完善”。至于相似性检测的结果是否合理,60.47%的学生认为比较合理,有15.12%的学生认为非常合理。

三、优化毕业论文教学效果的改革路径设计

从政管学院的毕业论文教学过程发现:第一,毕业论文教学管理的实施主体是学院和系。省教育厅、学校教务处在整个过程中扮演着主导、监督的作用,具体的规范要求和实施责任主要落实在学院教学管理部门头上。据此,要提高毕业论文教学的质量,则需要各学院、系(所)积极探索更加有效的、有针对性的教学管理改革措施。第二,毕业论文教学的核心是导师和学生。毕业论文好不好关键在于导师“导得好不好”,更在于学生“写得好不好”。这就要求一方面毕业论文导师不断更新自身知识结构,提升自身的科研能力,另一方面要激发学生把写好毕业论文作为自身内在的要求,增加对学术研究和写作的兴趣。第三,优化毕业论文教学的成效需要从改善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出发。毕业论文教学是个周期漫长,场地分散的教学活动,这就需要突出对每一个教学环节的监督和考核。课题组认为要优化本科毕业论文教学,可以探索以下几方面的改革:

(一)毕业论文教学管理主体应该进一步完善毕业论文教学的相关机制,特别是导师双向选择制度、论文指导教师评价体系就管理过程来看,毕业论文教学管理主体,尤其是学院这一层级,应该发挥更加积极的调控功能。在此,仅选择导师双向选择制度、论文指导教师评价体系为对象展开讨论。首先,就政管学院实施的导师双向选择制度来看,调研结果显示学生对该制度的认同度较高,而论文导师的认同度则相对较低。因而,导师双向选择制度的优化方案要做到既尊重学生的选择权,也尊重导师的选择权,具体改革可尝试:第一,把大三第一学期(第五学期)前两个月作为师生沟通月,鼓励师生在选择之前做充分的交流、增进彼此的了解。第二,每个学生只能限填一个志愿,如未被该导师选中,则服从调配。第三,为提升学生选题与教师研究方向的匹配性,设置导师与学生的流动、协调机制,包括交换、共带等。第四,适度考虑学生所学模块课程与导师选择之间的相关性,比如需调配的师生,则可以充分考虑这一点。其次,鉴于导师在整个毕业论文教学环节中的重要角色和功能,参考其他高校的相关制度,可以考虑建立论文导师评价指标体系。为此,课题组专门设计了关于开展这项制度的调查,从调查结果来看,学生的认可度较高,而指导教师的态度则比较模糊。因此,应立足本院教学的实际情况,结合其他院校的经验来设立导师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先研究讨论评价指标项,然后征求导师的意见,进行修改、试行。从内容上来看,导师评价体系可以包括导师自评、学生评价、领导小组评价等。

(二)推行实证研究论文的教学改革从学生选题和监管部门的评价情况来看,公共管理系的学生选题偏大、空泛的问题比较突出。选题直接影响着论文的教学效果:一方面,学生对纯理论、重大问题的研究能力、研究条件都是有限的;另一方面,导师对此类论文写作的指导也显得力不从心。因此,在论文教学中对选题的把握是至关重要的,也是论文教学改革中尤为值得探索的一项工作。鉴于公共管理专业的学生普遍修过社会调查方法、统计分析、案例研究等课程,结合学院目前正在推行的“五个一工程”等教学环节,毕业论文教学改革优化方案的核心可以放在推行实证研究性本科毕业论文。所谓实证研究论文是指学生毕业论文选题以公共管理领域的某一现实问题为关注点,运用问卷调查、访谈记录,统计分析等方法对其展开分析研究,并得出一定结论。实证研究论文教学的目的是鼓励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和社会现实结合起来,学习如何从某一社会公共事件出发,运用合适的理论去分析、解释,探索更好的公共管理策略。从这一内涵出发,推行实证研究论文教学的意义在于:首先,做社会实践调查研究,既避免学生做大而空、无意义的理论研究,又会激发学生对社会公共事务的关注度、责任感,提升写论文的积极性。其次,以现实问题为基础的研究,凸显了理论研究的现实意义,这一点正好能弥补目前学生对论文意义的虚无看法。再次,从现实来看,实证研究论文的训练能使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职业,为胜任公共事务的管理工作奠定一定的基础。当然,这一方案的实施细化,需要毕业论文管理过程中诸多环节的配套改革,例如需要毕业论文监管主体的配套性制度支持,包括教育厅、学校对改革试点的支持、学院毕业论文规范的改革、学生从事实证研究的相关费用保障、论文导师教学方式的改革等。

(三)构建过程考核的毕业论文教学体系过程考核首先是指对本科毕业论文教学主要环节进行综合考核、评定,并折合成一定的成绩比例,作为学生毕业论文的最终成绩。基于政管学院毕业论文教学的开展现状,可以考虑把选题、开题、论文及答辩四个环节分别折合成一定的比例,综合计算学生毕业论文最后的成绩。其中,可以探索公共管理系+导师的复合型考核机制,具体指选题、论文环节的考核由导师来完成,开题报告和答辩的成绩考核则由公共管理系来完成。这一考核体系还可以建立与其他考核体系的衔接。为进一步激发学生撰写毕业论文的积极性,可以考虑把毕业论文的过程考核和学生的评优、评奖联系起来。加大对学生,在各种竞赛、科研成果评比中获奖的宣传和奖励。

公共事业管理毕业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公共事业管理;课程设置;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22016002

1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的机遇

1.1学科基础雄厚,人才培养适应多样化的社会需要

教育部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明确指出,公共事业管理是公共管理的下属学科,公共事业管理实行宽口径、厚基础、具有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侧重解决社会发展、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不同层次的问题。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适应面广,能够为各个行业、领域、部门和公众提供服务。培养出的学生具有广博的知识面、较高的运用理论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等,学生毕业后可以通过短时间的职业技术准备走上社会工作岗位,快速适应具体的管理工作。地方综合性院校办学实力较强,学术氛围较好,师资力量也相对雄厚,为根据社会需求设置多样化的专业方向提供各种软、硬件条件。可见,综合性高校雄厚的学科基础和专业适应性强的特点是促进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的有利因素。

1.2社区管理的发展,需要大量具备公共管理专业的人才

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从传统的大包大揽开始实行分化,部分社会管理职能落到社区,社区成为承载政府职能剥落的载体,在社会管理中的地位不断增强。社区已是满足居民需求的第一社会空间,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是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防线。目前,社区发展的独特地位已日益凸显,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政府职能的下移推动了社区中介组织、各类公益性组织的发展,扩大了公共事业管理的服务领域;社区管理涉及大量的事无巨细的事务也需要大量的具有公共管理能力的专业人才。社区管理和社区建设是推动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的另一重要因素。

1.3单位管理体制的改革,公共事业管理作用凸显

在传统的单位管理体制下,企业不仅承担经济生产功能,还负责单位职工的生、老、病、死等所有生活事务的管理。市场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企业后勤生活服务的社会化改革,企业与职工只有工作上的经济关系,职工的所有日常生活服务全部由社会公共事务部门进行管理。“单位人”转变为“社会人”,企业对职工的社会保障、住房生活、教育、卫生等服务职能剥离到社会的公共事务组织机构,公共事业管理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社会中介组织、第三部门不仅成为企事业单位职工生活需要的主要生产和提供主体,也成为职工社会权益维护的代言人。随着社会福利制度、教育培训制度等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公共事务管理领域也不断细化,对相应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也不断加大,这也成为推进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2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面临的困境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开设与发展是适应时展和社会改革的需求,目前已初见成效,在办学数量、招生规模、人才培养、课程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一定的成绩,推动了国家公共事业管理的发展。但由于体制环境、思想认识、办学经验等方面的不足,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也面临一系列的困境,阻碍其前进的步伐。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课程体系设置不够科学合理

我国地方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主要是根据1998年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来开设的,主要包括三大块:一是注重人才基本素质培养的公共基础课程,如计算机、英语、体育、马哲等;二是注重专业知识培养的专业核心课程,如管理类、经济类、政治学类、社会学类等课程;三是注重专业技能训练的实践教学课程,如学年论文、毕业论文、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等。从各高校课程设置情况来看,就具体课程门类和课时分类而言,三大模块的课程设计门类宽泛杂乱,专业方向和特色不明显。部分高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缺乏明确的专业方向定位,把专业等同于专业方向,在课程设置涵盖政治、法律、管理、经济、社会保障等多种门类,这虽然符合教育部对专业定位的宽口径人才培养目标,但是,也导致学生似乎什么都懂的“万金油”,没有体现出自身的专业特色和优势。此外,课程体系的课时分配也不和够合理,据笔者在调查中了解到,大部分院校注重专业知识能力培养,专业理论课时占总学时的80%以上,专业实践技能课程的课时大都在20%以下;专业技能的课程门类也比较单一,以毕业实习、专业见习和毕业论文写作为主,对学生的公共事业管理实践能力缺乏系统的课程来加以训练,使学生走上社会工作岗位不能很好地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难以适应实际的工作岗位需要。

2.2本科毕业生就业状况不理想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设立之处,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2001年全国就业率达到87.1%,而2006年下降为76.08%,就业率出现逐年滑坡现象。从具体的就业领域而言,某高校该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行业差距较大,在外商、民营、合资企业就业的达到42%,国有企业的占27%,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的占22%,自主创业和其他的占9%。2011届该校本科毕业生工作与专业相关度为67%,低于《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全国本科毕业生与就业相关度的平均水平(69%)。从工作的行业分布来看,从事行政管理岗位的学生比例为30%,从事企事业机关单位具体业务比例为21%,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的占13%,从事财务会计的占11%,从事市场营销的占9%,其他的占16%。从历届本科毕业生对该专业的就业情况反馈数据来看,约有80%的学生认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比其他管理类的专业就业难度更大,有59%的学生提出该专业就业局限性大。造成地方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与就业关联度不大,学生满意度不高的原因主要是公共事业管理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发展存在差距。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培养出的人才应该到公共管理相关部门就业。但目前我国该类性质的岗位实行的是“逢进必考”的原则,而且明确提出要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的岗位更少。此外,很多用人单位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知之甚少,更倾向于录用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管理、行政管理等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因此,公共事业管理毕业生在就业中失去优势,专业性质与行业岗位难以做到对口化,学生不能学以致用,跳槽率高,就业满意度低。

2.3师资队伍建设的滞后

从专业知识储备来看,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开办院校有两类:一类依托原有的行政管理、社会科学、管理类师资力量开设的综合性院校,这些教师具有一定的管理学、经济学背景,但缺乏科学、教育、文化、卫生等专业性强的知识,对专业方向定位的种类、数量以及教学质量等带来一定的制约。另一类是依托学校的优势资源和优势专业的职业性强的院校,如卫生、体育、文教等高校,这类学校的专业教师具有一定专业知识背景,但缺乏管理学、经济学、社会科学等学科背景。公共管理学科是借鉴国外经验引进的学科,在中国缺乏广泛的培育空间和土壤,因此具有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知识背景的教师非常缺乏,很多教师都是从其他的学科借调过来,这些教师没有受过系统的公共管理知识的教育,因此难以形成公共管理的理念和精神,对专业的发展也难以达成共识。从数量上来看,专业教师队伍的数量远不能适应专业发展的需求。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师的增长率低于专业招生规模增长率,加大了教师的工作压力和负担,影响了教学质量和教师创新精神的培养。

3促进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3.1科学进行专业定位,完善课程体系体系设置

公共事业管理不能等同于行政管理,非营利非政府组织的管理,是培养能在科、教、文、卫等公共事业单位从事相应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它是融管理学、法学、经济学、等学科交叉综合运用的一门管理专业。在科学定位好专业性质和人才培养目标后,适应社会需求,重新设置课程体系。有效整合公共基础课、专业理论课和实践技能培训三大模块,合理分配各模块的课时,适当增加社会科学类的专业课程,同时按照学校师资和资源优势体现专业方向特色。重视和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以提高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为导向,如多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开展本科生学术论坛、以社区为依托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志愿服务等,进而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公共事业管理人才。

3.2加快管理体制改革,为学生就业创造良好环境

我国公共事业管理部门体制从属于行政管理体制,因此人力资源的配备和招聘主要受制于政府部门,缺乏独立自主性,很少向社会平等开放,限制了本专业的人才培养和对口专业就业。近几年来,公共事业管理体制加快改革的步伐,某些地区部门逐渐向社会公开公平开放,为本专业学生就业提供了机遇。如广州、上海、深圳等发达城市的街道办事处部分有编制的岗位实行公开选拔和招考,对有公共管理知识背景和技能的人才优先录用,这些措施有助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参与积极竞争。今后,政府应放宽对非营利非政府组织的限制,降低门槛,采取优惠政策促进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并为壮大非政府组织力量提供资金、法律、物质等方面的支持,使非政府组织真正为我国公共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进而促进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吸纳,为本专业学生就业创造支持性环境。

3.3充实师资队伍,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首先,要优化教师的队伍结构。根据专业发展的方向和实际情况,合理配备教师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知识结构,达到互补和优化组合,发挥专业教师的整体知识效应。其次,要加快引进相关专业具有高学历的年轻教师。如行政管理、社会保障等专业博士生,充实教师队伍力量,同时从公共事业管理部门、政府机构聘请具有相关管理经验丰富的人员为专业教师进行专题讲座,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再次,选派优秀青年教师到国外进修或培训,学习国外先进理念和管理模式,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最后,建立教师管理绩效考核激励机制,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教学责任感,为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提高提供政策保障。

参考文献

[1]娄成武,孙萍.社区管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1.

[2]米艳玲.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对策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

公共事业管理毕业论文范文第8篇

河北农业大学位于保定,是一所在农科院校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综合性大学,其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开设于2001年,当年只招收了2个班,59名学生,随后招生规模略有扩大,2004年招收了5个班(包括专接本2个班),其后每年的招生规模大都稳定在2个班左右。截至2012年,该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共招收8届,总计600人左右。该专业培养具备现代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等方面的知识以及应用这些知识的能力,能在文教、体育、卫生、环保、社会保险等公共事业单位、行政管理部门从事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主干课程包括公共管理学、行政管理学、管理学原理、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管理经济学、政府经济学、公共关系、公共财务、管理定量分析、公共政策、管理信息系统、管理文秘。

二、河北农业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就业状况分析

为了探析河北农业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笔者从2005—2012届(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从2001年开始招生至今共8届毕业生)毕业生中每届选取部分毕业生作为特定调研对象,主要就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密切联系的直接描述指标与间接影响因素等系列问题进行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00份,其中有效问卷95份,有效率达95%。被调查学生中早期毕业生(2005届、2006届)23人,占23%;中期毕业生(2007届、2008届、2009届)学生36人,占36%;近期毕业生(2010届、2011届、2012届)41人,占41%。其中男生37人,女生63人。由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属文科类性质专业,女生比例一般高于男生,造成问卷数量性别比例略显悬殊。根据调查问卷内容,笔者分别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就业意向及影响就业的因素,教育培养3方面进行统计分析。其中,第一个因素系对学生就业情况的直接描述,第二个因素系对学生未来职业规划的勾勒,第三个因素系对学生应对就业应具备素质的剖析。

(一)毕业生就业状况分析

毕业生就业状况是测度专业培养效果的重要指标,就业率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专业的社会认可度。而毕业生就业结构是对专业发展的深层次解析,通过就业结构分析可以看清专业课程体系的成熟度、发展重点和特色。通过调查分析可发现,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总体就业率较高,其就业结构分布多集中于各级党政机关或基层单位,国有、私营、民营或其他类型企业也占有重要份额,对从事的行业和领域满意度处于中等水平(如表1所示)。同时,通过访谈得知,由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就业领域多为门槛较高,竞争激烈的政府部门,加之本专业属“年轻专业”,显示度低,很多用人单位对此专业缺乏了解,故应届毕业生就业率较低,对专业持不乐观态度,但经过多次面试后能够找到比较满意或合适的岗位,从而获得较高的就业率。同时,随着地区经济的发展,各类型企业将大量涌现,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不断增强,企业对公共事务管理和行政管理人才的需求将成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的一个重要就业方向。

(二)就业意向及影响就业的因素分析

就业影响因素和学生就业意向是学校、教师和学生共同关心的问题,明确学生就业的影响因素,对于优化课程设置、提高教学水平、强化专业的核心竞争力、推动专业的特色化发展均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就业帮助最大的因素,理想就业单位性质、选择就业单位时更看重的因素及理想就业地区”等项目的调查,分析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社会需求趋势和毕业生的职业发展意向,结果见表2。表2显示,毕业生就业过程中普遍认为帮助最大的因素是相关社会实习、工作经历、社会关系和专业4项;理想的就业地区和单位,毕业生大多选择直辖市、省会城市或非省会城市的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但大多集中于河北省内。究其原因在于学生在择业时更加看重“经济收入高、福利待遇好、工作稳定、个人发展前景好”等因素,而对于“符合兴趣爱好、劳动强度、权利和社会资源”则处于兼顾状态。此外,当问及是否自主创业时,绝大多数毕业生选择“否”,仅有6个同学选择创业,比例仅为6%。由此可以看出,随着河北省经济、社会的发展,城镇化进程的推进,社会对具备现代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等方面的知识及应用这些知识的能力,在各类公共事业单位、行政管理部门、各类中小型企业从事管理工作的多层次的管理人才的需求在不断扩大,这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时,学生希望在城镇化过程中寻求自身职业生涯的发展。

(三)教育培养因素分析

教育培养条件和环节的优劣决定着学生就业的竞争力,是专业发展的核心问题。该调查从就业的教学因素和基本素质入手,探究增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外在教学条件和内在影响因素,从而调整课程设置,完善教学环节,提高教学水平,增加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通过调查显示,毕业生普遍认为“专业实践教学”在毕业生就业过程中至关重要,“教师教学水平”次之,再次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条件和课程设置”。并提出“扎实的专业功底、良好的表达和动手能力、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成为决定就业的关键因素。

三、河北农业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路径选择

(一)找准专业定位,服务地方区域

河北农业大学的生源主要来自于河北,科学研究所开展的多种调研实验也都依托河北地区开展,河北省也对河北农业大学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因此,河北农业大学在建设中都不可避免带有地方色彩,这就给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特色建设提供了契机。河北省正处于城镇化进程的攻坚阶段,城市规模的扩张、新农村建设使得各种公共事务纷繁复杂,层出不穷,需要大批公共事业的管理者投入其中。因此,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应根据河北省发展需要,以“农村公共事业管理”和“城市公共事业管理”为方向,培养具备现代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等方面的知识及应用这些知识的能力,在各类公共事业单位、行政管理部门从事管理工作的多层次的管理人才,推进河北省城镇化的发展,服务于地方区域。此外,随着地区经济的发展,中小企业将大量涌现,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不断增强,面向企业的公共事务管理和行政管理人才也将成为今后培养的一个重要方向。

(二)设置特色课程体系,增强专业辨识度

特色化的课程体系建设度决定了学生知识体系的特色和专业的辨识度。因此,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应以专业主干课程为核心,在拓宽专业口径,强化管理基础的同时,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和发展战略,设置特色课程,从整体上优化课程结构,构建一个相互衔接、相互渗透、分段实施、总体安排,多层次、具有不同功能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即:公共基础课程模块+专业基础课程模块+学科专业课程模块+区域性地方特色选修课模块。各模块课程之间有机配置,从而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即以公共管理学、行政管理学、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政府经济学、公共财务、公共政策学、社会保障学等专业课为核心,以管理学、统计学、社会学、管理信息系统、管理定量分析、管理文秘等专业基础课为框架,并辅之以农村社会学、城市社会学、社区工作、河北省农村社会发展专题、河北省社区发展概况等区域特色选修课课程,为学生构建一个具有特色的知识体系,增强专业的辨识度。

(三)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培养

根据调查显示,实践教学环节是构造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关键。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不仅要在现有的实验室、实习基地的基础上通过模拟实验、项目教学、情景扮演等方式挖掘资源潜力,还要多方面加强与政府、社会公共事业单位、各类型企业和其他团体组织的联系和沟通,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还要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和学术研究活动,增加学生与社会的联系,带领学生走出校园,在实践中磨砺自己的管理技能和综合素质。此外,参与社会调查、科研能力培养和论文撰写,也是一条有效的途径,使学生将社会调查与理论知识相结合,进一步扩大他们的知识面,培养他们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经验,为以后的实践教学、服务生产和科学研究打下了坚实基础。通过实践教学改革,学生的专业能力、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学生在基地本着边学习、边实践和兼顾农时的原则,上午听课、下午进棚实践、晚上与指导教师和基地的技术人员进行交流。通过实训,学生对育苗、定植、管理、采摘到分级包装等生产过程有了较熟练的掌握,对企业管理、市场策划、国际贸易等方面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正如学生调查问卷中所写的“我们能在真正的生产环境中体验实践”,“我们对蔬菜和园艺产业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通过聆听企业负责人的创业经验和心得,自己对择业和创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四、结语

公共事业管理毕业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大学毕业生;调查

中图分类号:G648.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4-0145-03

引言

我国高校本科生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是一个较年轻的专业,1998年我国在高校本科专业设置中才将其列入本科专业目录,1999年东北大学和云南大学两所高校首次在全国招收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大学生。截至2010年,全国已有500多所高校开设此专业[1]。

虽然开设学校众多,但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绝大多数高校本专业发展比较缓慢,凸显出了一些问题,如专业招生困难、专业定位模糊、按专业培养方向就业困难、社会认可度低等,上述问题急需解决或进一步澄清。2013年6月,有良好公信力的第三方教育数据咨询和评估机构――麦可思公司了《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按就业状况分“红黄绿牌”,其中“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被列为“黄牌”,因其普遍失业量较大、就业率低,且薪资较低。可见,该专业的发展形势不容乐观[2]。

一、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现状的调查及分析

为了切实解决专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尽可能改善困难局面,需要掌握第一手数据和相关信息,特采取多种形式对该专业毕业生和相关用人单位进行了调查,并对调研结果进行了认真整理,希望提出的对策建议能够为今后的专业发展规划、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教学改革、学生就业等各项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一)调研对象及方法

本次调研对象全面广泛,一是用人单位,包括各类性质企业、政府部门、事业单位、社区等;二是某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本次调研主要采用了问卷调查法、访谈法。

(二)调研结果及分析

1.针对某高校本科毕业生的调研结果及分析

某高校为省属普通本科院校,2003年开始招收第一届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生,目前已有7届毕业生,共354人。本次调查采用网上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280份,收回有效问卷255份,含盖了各届毕业生,且人数分布均匀,经分析认为样本具有代表性。

(1)调研对象基本情况。整体来看,调研对象目前均有较稳定的工作,但工作单位性质多样,包括政府、事业单位、企业、自治组织等;有“跳槽”经历的学生较多,离职率约为38%,毕业生在不同行业间的就业比例有较大差异。具体如图1所示。

图1 不同工作单位性质的就业分布

从图1可看出,外资、合资和民营企业从业比例最大,达到42%,国企次之,占27%,二者总计达到69%;7届毕业生中,符合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就业方向的占总人数的22%,自主创业及其他占总人数的9%。根据《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的数据――“2012届本科毕业生的工作与专业相关度为69%,2011届为67%”,这表明该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相关度明显低于平均值。

毕业生从事的具体工作按职能划分,包含行政、人力资源、营销、财务、生产等,具体如图2所示。从事行政管理工作的人数最多,约占总人数的30%;从事企业生产或政府、事业单位具体业务的人员约占总人数的21%;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的人员约占总人数的13%;从事财务类工作的人员约占总人数的11%;从事营销类工作的人数约占总人数的9%;其他类别约占总人数的16%。如果从行政管理岗位的宏观定义来看,总计有63%的毕业生从事该类工作。

从调研统计结果来看,基本与《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显示的统计结果有一致趋势。《报告》显示,“2012届本科生毕业半年后从事最多的职业类是财务、审计、税务、统计,就业比例为10.4%,其后为销售(10.0%)和行政、后勤(8.7%)等”。

图2 不同岗位职能从业人数分布

(2)调研对象的工资收入情况。收入水平是反映学生就业质量及学生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本次调研把收入水平划分成了5个区间,具体见表1。调查对象收入水平差别较大,分布不均,主要原因是由于学生工作年限不同、担任职务不同、工作地点不同等影响因素造成。

从实际情况来看,工资收入水平在3 500元以下的多为近两年参加工作的学生,职位较低;工资收入水平高于5 000元的多为工作年限在4年以上,目前处于中高层领导岗位,且工作地点位于一、二线城市的学生。7届毕业生总体平均收入按中位数平均估算在3 700元左右。

本专业2012届毕业生的调研结果显示,工作半年后月收入水平按中位数平均估算在2 900元左右。《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蓝皮书指出,“在2012届本科学科门类中,毕业生毕业半年后月收入最高的是工学,月收入3 577元;最低的是教育学,月收入2 927元[3]。”对比发现,该专业毕业生工作半年后月收入处于低等水平。

(3)调研对象的就业满意度。就业满意度是反映就业机会的可获得性、工作稳定性、工作场所的尊严和安全、机会平等、收入、个人发展等有关方面满意程度的综合概念,也是反映高校人才培养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4]。

在被调查的毕业生中,由就业对象对自己目前的就业现状进行主观判断,选项有“非常满意”、“比较满意”、“不太满意”和“不满意”共4项。其中,选择“比较满意”或“非常满意”的人属于对就业现状满意,选择“不满意”或“不太满意”的人属于对就业现状不满意。

整理结果表明,对就业现状满意的约占总人数的63%;对就业现状不满意的约占总人数的37%,具体见图3。这个比例略高于《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提出的“在就业的2012届本科生中,58%对就业现状满意”。

经统计,调研对象对目前工作感到满意的主要因素依次为工作环境好、人际关系好、事业上有发展前途等;对工作感到不满意的因素依次为经济收入少、事业上没有发展前途、其他(主要是工作压力大)、工作环境不好、人际关系不好等。

(4)调研对象对各项能力的重视情况。目前,用人单位在招聘人才时都非常注重大学生的能力素质,为了了解大学生需要培养哪些能力,根据文献资料和专家意见,列举出了10种能力[5],毕业生根据求职时的亲身体会和工作经验进行了排序选择,结果如表2所示。

(5)毕业生对本专业就业情况反馈。通过整理发现,约有80%的调研对象明确提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生就业难度较管理类其他专业学生更大,这与社会总体对该专业学生就业难的普遍反映基本一致。约有59%的毕业生明确提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就业局限性大”。原因是由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是研究公共事业管理活动、制度、体制及其运行机制的学科,按照人才培养目标应该到具备公共管理性质的部门就业,但此类岗位制度要求“逢进必考”,且在招聘岗位中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需求极少。有21%的毕业生明确提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社会认知度、认可度均很低”,很多用人单位根本不了解改专业,一些学生表示在求职过程中不愿意向用人单位透露自己的专业名称,而用相关专业如“行政管理”等专业替代。

就业局限性大,社会认知度、认可度低,也是前述“工作与专业相关度低”的直接原因。总的来说,上述调研对象认为该专业的专业性质为其在就业过程中带来了更多的负面影响。

2.用人单位调研情况的结果与分析

本次调研了几十家用人单位,主要涉及各类企业、政府和事业单位。调研主要针对各个用人单位对管理大类人才的需求情况、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对管理类人才培养及毕业生求职的建议等方面内容。调研对象以人力资源管理人员为主,以面谈、电话访谈形式为主。

(1)人才需求方面。从企业角度来看,近年来企业校招的管理人员主要为会计、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行政管理等专业毕业生,且多数企业目前已趋近于饱和状态,部分管理职位人才招聘主要以内部选拔为主。从政府和事业单位角度来看,公共事业专业在招考过程中并不占专业优势。以2014年公务员国考为例,会计专业计划招录5 752人、财务管理专业计划招录4 747人、市场营销专业计划招录1 089人、工商管理专业计划招录1 745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计划招录621人,招录人数最少,这与地方公务员考试对专业的需求比例趋同,实际情况也说明本专业以政府和事业单位为就业出路很困难。

(2)素质要求方面。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思想素质,包括个人品德、集体荣誉感、奉献精神等方面;二是心理素质,包括富有远见、意志坚定等方面;三是能力素质,涉及文字表达、沟通协调、创新、计算机应用等方面;四是业务素质,包括理论水平、政策水平、业务水平等方面。

(3)资格证书要求方面。公务员考试、事业单位招考一般有固定要求。企业一般要求如下证书:毕业证、学位证、英语等级证书、计算机资格证书、所从事岗位相关资格证书、参与校内外社会实践活动的相关证明或证书、文章获奖方面的证书等。

二、高校本科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建议

通过对调研结果的分析,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今后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教学改革、就业指导等工作提出如下建议。

1.高校应准确定位专业培养方向,突出学生培养特色,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动态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2.素质教育要有的放矢。针对用人单位普遍提出的“德”的要求,课程中应设置《职业道德》、《职业素养》等课程,同时补充其他途径,如做志愿者、义工等,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3.强化学生专项能力培养。针对学生发展起关键作用的沟通能力、社交能力、写作能力等方面要专项研究,针对每一种能力的培养要求设计切实可行的培养方案、培养路径、仿真环节、评价体系等。

4.引导学生考取各类证书。通过调研,明确真实需求,针对本专业学生,鼓励并尽可能帮助其考取英语水平等级证书、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证书、人力资源管理师证书、秘书职业资格证书、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机动车驾驶证等。

5.加强实践、实训、实习环节。从调查结果看,绝大多数毕业生提出了学生培养应该“加强实践、实训环节”的期望。针对这一问题,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解决:一是加强实践基地建设;二是更新实践、实训、实习内容,按照人才培养目标科学调整,各类指导大纲、指导书要切实可行。从实训的设计、执行、考评、总结完善等各环节进行改革,形成特色,持续推广。

6.深化教学课程改革。一是适时调整课程科目,使之更符合专业培养方向和特色,符合社会需求;二是针对每一门课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科学设计,切实摆布好理论教学、实践锻炼、素质教育等方面之间的设计与链接。

7.实行“导师制”。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一种“导学”关系,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指导学生的思想、学习与生活,以便更好地贯彻“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现代教育理念,更好地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

参考文献:

[1] 吴永生,魏巧米.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效果的主观调查和客观反馈[J].当代教育论坛,2011,(2):115.

[2] 张坤,黄婷,周清.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题与成功择业探讨[J].高教论坛,2013,10(10):104.

[3] 郭睿.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调查与对策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3,(20):10-11.

公共事业管理毕业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集中型;专业实践;教学理念;教学评价;实践模式

[中图分类号] F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4)04?0035?03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自治已经成为弥补政府公共服务能力不足的重要途径,然而现实是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极度缺乏,因此教育部非常重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建设。可该专业目前面临众多发展困境,其中就业不理想是导致该专业招生情况不容乐观的主要原因。按常理设置该专业的高校呈增长趋势,说明专业发展前景可人,但现实是很多高校该专业招生计划又逐年递减,应该说对口就业难是“罪魁祸首”。如果毕业生不能被社会所认可,则其专业的发展将面临严重的危机。因而研究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特色实践培养模式,探讨如何提升该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如何增强该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对一定程度上突破该专业的发展困境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1]。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一)国外研究现状

在西方发达国家,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开设已具有较长的历史,形成了以公共部门管理问题的解决为核心,融合多种学科相关知识和方法,在公共行政学、经济学、政策分析、管理学等学科领域基础之上的专业。但是,目前能搜集到的国外学者具体针对该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方面的资料非常有限,其主要原因是国外该专业就业市场广阔,专业发展环境宽松。

(二)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自1998年设立公共事业管理本科专业以来,已有几百所高校开设了这个专业,这是我国社会改革与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国内近几年也有一批学者开始关注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困境这一问题的研究,并且指出实践教学薄弱、就业困难是制约该专业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因素。主要有周湘莲(2011)指出建设与完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是提高专业教学质量、深化专业教学改革的重点,建设与完善的前提建立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2]。谢舜,蒋永甫等(2012)提出我国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要突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办学特色,着力打造专业核心竞争力,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3]。裴乐(2013)提出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与运行机制,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应以“理论―模拟―应用―创新”这一理念为指导,满足社会和学生的多元需求,在实践课程群组的支撑下,由多个模块构成课程、层次,最终组成总体框架[4]。

综观国内外关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方面的研究文献,已解决的问题有:一是观念认同的一致性。国内高校在发展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过程中非常重视实践教学的开展,并且认为实践教学模式是关系专业学生综合素质提高、专业技能培养非常重要的环节;二是国内学者们充分认识到了公共

[收稿日期] 2014-06-16;[修回日期] 2014-07-23

[基金项目] 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立项课题“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特色实践教学模式研究”(XJK012CGD081);湖南工业大学校级教改课题“基于创新应用型人才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研究”(2012C33)

[作者简介] 王欢芳(1980-),女,湖南醴陵人,博士,湖南工业大学商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公共管理;胡立和(1962-),男,安徽来安县人,湖南工业大学商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公共事业管理.

事业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相比工商管理类专业难度更大,该专业实习基地难以建设,专业实习难以展开,这使得学生实践能力难以提升,专业人才优势难以体现。但现有研究尚未充分体现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特征,缺少针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特色实践教学模式。

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特色实践教学模式的提出

实践教学模式是指在某种实践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围绕教学体系设计的一套相对稳定的、系统化的且可操作性强的实践教学模型,这种模式应具有较强的专业指导范式价值[5]。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在设计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该专业的特殊性,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践相比其他工商管理类专业,具有可操作性不强、直观感差和见效慢等特征,因而短期的实践难有效果,需要设计更为集中型的实践模式。在此理念的指导下,各高校可以依据自身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培养重点与方向,设计一套集中型的特色实践教学模式。

三、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时间集中型”特色实践教学模式之探索

(一)树立“时间集中型”特色实践教学理念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时间集中型”特色实践理念是指相比其他管理类专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在总实践课时不减少的前提下,将实践的时间安排更加集中,也即减少实践的总次数,增加每次实践的时间长度。这是基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身的特点,短时间的实践难以见效,需要较长时间的深入实践和跟班学习才能领悟到该专业实践的真正内涵。目前,很多高校开设的是每次为期一周或两周的实习,学生普遍反映这样的实习仅是走过场,实习单位也不够热情,经常遭遇尴尬。而集中型的实践则是针对大三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对他们开设至少为期一个月以上的实习,将他们具体分配到不同的公共事业管理单位的岗位上深入实践,甚至还允许学生在实习期结束后利用课余时间到实习单位继续业务学习。

(二)合理设计“时间集中型”特色实践内容体系

在“时间集中型”特色实践教学理念的指导下,需要进一步合理设计实践内容体系,科学完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培养方案。据了解,目前国内很多高校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从大一第一学期期末开始,基本每个学期期末安排1周以上的实践,总实践周数在30周以上,例如某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安排见表1,其他很多高校的实践安排类似。这样的实践教学安排最大的问题是过于分散,学生普遍感觉到每次实习流于形式,而且前后两次实习之间没有连贯性。

表1 某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安排表

序号 实践教学名称 实践教学类型 学期 周数 学分

1 军事训练 其他 1 2 2

2 政治思想理论课程实践 其他 1~6 5 5

3 认识实习 认识实习 2 1 1

4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践 专业实习 4 2 2

5 公共管理专题学年论文 课程实习 5 1 1

6 专业实习 专业实习 6 3 3

7 公共事业管理专题学年论文 实训 7 1 1

8 毕业实习 毕业实习 8 7 7

9 毕业论文 其他 8 9 9

合 计 31 31

而在新的实践理论指导下,可以对现有的实践环节加以压缩,增加每次实习的时间,尤其是注重前后两次实习内容上的连续性,具体的公共事业管理“时间集中型”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安排见表2。由原来的9次实习安排压缩到7次,主要增加了学年论文和专业实习的时间,而且时间由年末调整到5、6月份。这样的安排主要是基于每次临近年末去实习,实习单位一年的工作任务基本都已完成,这阶段主要忙于年终总结工作,难以分配学生具体的实习任务,而且以前专业实习时间过短,学生反映对某个岗位还没完全进入状态就结束了,很难有真正的收获。此外,时间集中型的实践教学安排还强调前后两次实习在内容上的连贯性,例如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年论文应是在认识实习基础上形成的对某个专业问题的感性认识,以及完成部分专业课程学习的基础上,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某个主题进行初步的专业研究;而专业实习岗位的安排也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前期研究兴趣,尽量将岗位与研究问题匹配,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在实训中加深对自身研究方向的认识;毕业实习同样是围绕前期的实习重点进一步深入地对某个专业问题进行实践探索;而毕业论文的主题选择则水到渠成,基本要与学年论文主题一致,内容是学年论文的充实与延伸。这样的毕业论文最大程度避免了学生写作的盲目性,而且写作内容有丰富的前期数据和案例资料作支撑,是大学四年专业理论学习和实践的最好答卷。

表2 公共事业管理“时间集中型”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安排表

序号 实践教学

名称 实践教学类型 学

期 周

数 学

分 备注

1 军事训练 其他 1 2 2

2 认识实习 校外实习 3 1 1 以参观和聆听讲座为主

3 公共事业管理专题学年论文 课程实习 4 2 2 指导学生在认识实习和专业课程学习的基础上,围绕感兴趣主题开展研究

4 专业实习 校外实训 6 8 8 学期末组织学生到相关单位进行实训

5 电子政务上机实验 实验室实训 7 2 2 让学生掌握重要的电子政务操作软件

6 毕业实习 毕业实习 8 7 7 组织学生分散到各相关单位继续深入实习

7 毕业论文 其他 8 9 9 论文题目选择与前期各实习环节密切相关

合 计 31 31

(三)科学设计“时间集中型”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理论课一般采取闭卷和开卷考试的方式来考核学生对重要知识点的掌握情况,相比之下,实践教学的考核方法更加复杂、更加多元。因此,需要针对实践教学的特点,科学设计一套体现“时间集中型”特点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包括两大部分的内容,一是对学生实践过程和实践结果的评价;二是对实践指导老师实践指导过程和指导效果的评价。

首先,针对学生的实践考评应包括实践态度、理论的综合运用能力、技能的掌握情况、工作责任感、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精神等多个方面;采取实习带队老师、实习单位和同组同学三方的综合评价方法,设计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加大实习单位评价指标的权重;考核结果可采取多样化,如撰写学年论文能公开发表的、参与专业老师的课题研究、参加各类竞赛获奖、参与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等都可以作为实践教学考核的一个方面。同时要求学生写毕业论文要以前期各项实习为基础,注重实践过程的前后延续性。另外,还应将实践考评结果作为学生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

其次,针对实践指导老师的考评应包括对实践指导态度、实践指导计划和组织实施情况、实践指导效果和总结等方面进行考核。注重学生和实习单位对实习指导老师的评价,注重对实习老师是否按照“时间集中型”的实践理念安排实习的考核。对指导实践高度负责、指导效果突出的老师要给以奖励;而对不够负责、实践指导效果较差的老师要加强监督与指导,甚至调离相应岗位。

(四)建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践的保障体系

为确保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特色实践教学的效果,需要建立相应的保障体系。首先,建立双层实践教学管理体系。在学院层需要有专职的老师负责实践教学的管理,包括合理制定实习计划、安排各项实习的指导老师和评价实习效果;在学校层,教务处实践管理部门要通过暗访、抽查等方式加强实践教学的监督与管理。其次,加大实习经费的投入,大力打造稳定的实习基地,具体可通过学校与实习单位寻求双向合作,并签订合作协议等方式。最后,加强实践师资力量的培养,鼓励指导老师定期到其他高校学习先进的教学方式,同时也鼓励实习指导老师与实习单位建立横向课题研究关系,一方面可提高实习指导老师的实践指导技能,另一方面也能促进指导老师与实习单位的了解,有利于实习活动的开展。

参考文献:

[1] 王欢芳,徐金燕.破解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就业困境――高校、政府、社会三维视角分析[J].未来与发展,2011(5):90-92.

[2] 周湘莲.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与完善[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1(10):42-44.

[3] 谢舜,蒋永甫,胡玉兰.基于专业核心竞争力的特色专业建设的探讨――以广西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为例[J].高教论坛,2012(6):51-54.

公共事业管理毕业论文范文第11篇

1.调研对象

本次调研对象全面广泛,一是黑龙江省A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8届毕业生;二是本专业学生就业的主要用人单位,包括政府部门、事业单位、企业等;三是就业中介机构,主要为招聘网站。

2.调研结果及分析

(1)黑龙江省A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调研结果及分析

A高校为黑龙江省省属普通本科院校,2003年开始招收第一届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生,目前已有8届毕业生,共377人。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法,通过网络及电话的方式,共发放问卷330份,收回有效问卷310份,样本包括了各届毕业生且均匀分布,调研数据经分析具有代表性。一是,毕业生就业单位情况。整体来看,毕业生工作单位性质多样,包括政府、事业单位、企业、自治组织等。从统计结果来看,8届毕业生中,符合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向的就业比例较低,仅占总人数的22%;各类企业占就业主要地位,达到69%;自主创业及其他工作性质占总人数的9%。具体如图1所示。二是,毕业生就业岗位情况。毕业生的就业岗位按职能可划分为行政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生产业务等。在各类组织中从事行政管理类工作的毕业生人数最多,约占30%,其中,企业行政管理占多数;从事企业生产或政府、事业单位具体业务的约占21%,这部分学生通过考取公务员、事业单位编制或辅修二学历/二学位取得的上岗机会;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的人员约占总人数的13%,从事营销类工作的人数约占总人数的9%,这两部分学生主要通过用人单位的再培训或通过考取相关从业资格证书取得上岗机会;从事财务类工作的人员约占总人数的11%,这部分同学主要是辅修了会计或财务管理专业的二学历/二学位取得上岗机会;其他类别如自主创业、社区工作者等,约占总人数的16%。三是,毕业生工资收入情况。收入水平是反映大学生就业质量的重要指标。本次调研把收入水平划分成了6个区间。调查对象收入水平差别较大,月收入3000元以下的占总人数的31%,多为近两年参加工作的学生,职位较低;月收入6000元以上的占18%,多为工作年限在4年以上,目前处于中高层领导岗位,且工作地点位于一、二线城市,8届毕业生总体平均收入按中位数平均估算在3700元左右。收入差异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学生工作年限不同、担任职务不同、工作城市发展水平不同等因素造成。上述数据与《2014年度麦可思———大学生就业年度指标》中显示的全国本科毕业生毕业3年后平均月收入5962元相比,该专业毕业生的收入水平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四是,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就业满意度也是反映高校人才培养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调查表明,对就业现状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的约占63%,不太满意和不满意的占37%。对就业现状不满意的约占总人数的37%。调研对象对目前工作感到满意的主要因素依次为工作环境好、人际关系好、事业上有发展前途等;对工作感到不满意的因素依次为经济收入少、事业上没有发展前途、工作环境不好、人际关系不好等。五是,毕业生对各类证书的作用评价。上学期间考取各类证书是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涉及到求职成功几率、就业质量、工作能力等问题。调研中以开放问题的形式,让调研对象真实反馈各类证书对其个人求职就业的影响。通过整理发现,有几种证书学生普遍提及或着重强调,认为在个人求职就业乃至职位升迁等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包括各类英语水平等级证书、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证书、人力资源管理师证书、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机动车驾驶证等。六是毕业生对本专业就业情况反馈。一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就业局限性大。这是由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专业特性决定的,按照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毕业生应该到具备公共管理性质的部门就业,但目前此类组织发展不完善,现有的一些岗位“逢进必考”,竞争激烈;二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社会认知度、认可度均很低。很多用人单位根本不了解该专业,在招聘计划中很少涉及该专业的招聘计划。

(2)用人单位的调研结果与分析

本次调研主要涉及各类企业、政府和事业单位等共20多家。调研主要针对管理类人才的需求数量、能力要求、人才培养建议等方面内容。调研对象以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的人员为主。一是,用人单位对人才的素质要求方面。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思想素质方面,要求具有良好的个人品德,集体荣誉感和奉献精神强,事业心强,有较高的自我成功期待;心理素质方面,要求意志坚定,包容性强,乐观进取;能力素质方面,要求有较强的文字表达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公关社交能力,富于创造性思考,策划和研究能力强,发现问题和处理危机的能力强,具有一定的决策能力,熟练使用办公软件;业务素质方面,要求有较宽的知识面和较高的理论水平、政策水平、业务水平,自我学习能力强,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身体素质方面,要求身体健康,精力充沛。二是,用人单位对资格证书的要求方面。公务员考试、事业单位招考有固定报考条件。企业一般要求如下证书:毕业证、学位证、英语等级证书、计算机资格证书、所从事岗位相关资格证书,参与校内外社会实践活动的相关证明或证书、文章获奖方面的证书等。

(3)就业中介机构调研情况

本次调研主要了解了智联招聘和前程无忧两家国内知名招聘公司的地区分公司对管理类人才的需求和能力素质要求。从企业需求状况来看,公共管理类人才主要的需求部门是企业行政办公室、人力资源部、后勤保障部以及政府与公共关系部等。从个人素质方面来看,要求应聘人才具有良好的个人品德、集体荣誉感和事业心强;要具有勇于创新、富有远见、意志坚定、灵活应变、包容性强等方面能力;要有较强的文字表达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社交能力、危机应对能力;要有较宽的知识面和较高的理论水平、政策水平、业务水平,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

二、高校本科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建议

公共事业管理毕业论文范文第12篇

1.调研对象

本次调研对象全面广泛,一是黑龙江省A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8届毕业生;二是本专业学生就业的主要用人单位,包括政府部门、事业单位、企业等;三是就业中介机构,主要为招聘网站。

2.调研结果及分析

(1)黑龙江省A高校公共事业管理

专业毕业生的调研结果及分析。A高校为黑龙江省省属普通本科院校,2003年开始招收第一届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生,目前已有8届毕业生,共377人。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法,通过网络及电话的方式,共发放问卷330份,收回有效问卷310份,样本包括了各届毕业生且均匀分布,调研数据经分析具有代表性。一是,毕业生就业单位情况。整体来看,毕业生工作单位性质多样,包括政府、事业单位、企业、自治组织等。从统计结果来看,8届毕业生中,符合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向的就业比例较低,仅占总人数的22%;各类企业占就业主要地位,达到69%;自主创业及其他工作性质占总人数的9%。二是,毕业生就业岗位情况。毕业生的就业岗位按职能可划分为行政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生产业务等。在各类组织中从事行政管理类工作的毕业生人数最多,约占30%,其中,企业行政管理占多数;从事企业生产或政府、事业单位具体业务的约占21%,这部分学生通过考取公务员、事业单位编制或辅修二学历/二学位取得的上岗机会;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的人员约占总人数的13%,从事营销类工作的人数约占总人数的9%,这两部分学生主要通过用人单位的再培训或通过考取相关从业资格证书取得上岗机会;从事财务类工作的人员约占总人数的11%,这部分同学主要是辅修了会计或财务管理专业的二学历/二学位取得上岗机会;其他类别如自主创业、社区工作者等,约占总人数的16%。三是,毕业生工资收入情况。收入水平是反映大学生就业质量的重要指标。本次调研把收入水平划分成了6个区间。调查对象收入水平差别较大,月收入3000元以下的占总人数的31%,多为近两年参加工作的学生,职位较低;月收入6000元以上的占18%,多为工作年限在4年以上,目前处于中高层领导岗位,且工作地点位于一、二线城市,8届毕业生总体平均收入按中位数平均估算在3700元左右。收入差异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学生工作年限不同、担任职务不同、工作城市发展水平不同等因素造成。上述数据与《2014年度麦可思———大学生就业年度指标》中显示的全国本科毕业生毕业3年后平均月收入5962元相比,该专业毕业生的收入水平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四是,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就业满意度也是反映高校人才培养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调查表明,对就业现状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的约占63%,不太满意和不满意的占37%,对就业现状不满意的约占总人数的37%。调研对象对目前工作感到满意的主要因素依次为工作环境好、人际关系好、事业上有发展前途等;对工作感到不满意的因素依次为经济收入少、事业上没有发展前途、工作环境不好、人际关系不好等。五是,毕业生对各类证书的作用评价。上学期间考取各类证书是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涉及到求职成功几率、就业质量、工作能力等问题。调研中以开放问题的形式,让调研对象真实反馈各类证书对其个人求职就业的影响。通过整理发现,有几种证书学生普遍提及或着重强调,认为在个人求职就业乃至职位升迁等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包括各类英语水平等级证书、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证书、人力资源管理师证书、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机动车驾驶证等。六是毕业生对本专业就业情况反馈。一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就业局限性大。这是由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专业特性决定的,按照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毕业生应该到具备公共管理性质的部门就业,但目前此类组织发展不完善,现有的一些岗位“逢进必考”,竞争激烈;二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社会认知度、认可度均很低。很多用人单位根本不了解该专业,在招聘计划中很少涉及该专业的招聘计划。

(2)用人单位的调研结果与分析

本次调研主要涉及各类企业、政府和事业单位等共20多家。调研主要针对管理类人才的需求数量、能力要求、人才培养建议等方面内容。调研对象以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的人员为主。一是,用人单位对人才的素质要求方面。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思想素质方面,要求具有良好的个人品德,集体荣誉感和奉献精神强,事业心强,有较高的自我成功期待;心理素质方面,要求意志坚定,包容性强,乐观进取;能力素质方面,要求有较强的文字表达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公关社交能力,富于创造性思考,策划和研究能力强,发现问题和处理危机的能力强,具有一定的决策能力,熟练使用办公软件;业务素质方面,要求有较宽的知识面和较高的理论水平、政策水平、业务水平,自我学习能力强,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身体素质方面,要求身体健康,精力充沛。二是,用人单位对资格证书的要求方面。公务员考试、事业单位招考有固定报考条件。企业一般要求如下证书:毕业证、学位证、英语等级证书、计算机资格证书、所从事岗位相关资格证书,参与校内外社会实践活动的相关证明或证书、文章获奖方面的证书等。

(3)就业中介机构调研情况

本次调研主要了解了智联招聘和前程无忧两家国内知名招聘公司的地区分公司对管理类人才的需求和能力素质要求。从企业需求状况来看,公共管理类人才主要的需求部门是企业行政办公室、人力资源部、后勤保障部以及政府与公共关系部等。从个人素质方面来看,要求应聘人才具有良好的个人品德、集体荣誉感和事业心强;要具有勇于创新、富有远见、意志坚定、灵活应变、包容性强等方面能力;要有较强的文字表达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社交能力、危机应对能力;要有较宽的知识面和较高的理论水平、政策水平、业务水平,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

二、高校本科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建议

公共事业管理毕业论文范文第13篇

20*年*月*日前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或本科以上毕业并取得毕业证书(一般应有学位证书)的法院、检察院、司法、政法委、公安等政法部门人员,人大系统干部以及有关部门从事法律实际工作者;报考中国政法大学与国家法官学院、国家检察官学院联合培养的考生,同时必须具备高级法官、高级检察官资格或具有处级(含)以上行政级别的法院、检察院行政管理人员,并经所在单位政治部门推荐。

*省高校招生限额为*大学200人,烟台大学100人,中国海洋大学65人,青岛大学50人。

二、教育硕士(Ed.M)

20*年*月*日前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或本科以上毕业并取得毕业证书(一般应有学位证书)的在职普通中学、小学、幼儿园和其他中等学校的文化基础课专任教师或管理人员,以及省、市、区、县教育研究部门或政府机关教育系统中有相当于中学、小学、幼儿园教师职务的教研员或管理人员。

*省高校招生限额为*师范大学300人,*师范大学400人,*大学150人,*大学150人。

三、工程硕士

具备以下条件之一的在职工程技术或工程管理人员,或在学校从事工程技术与工程管理教学的教师可以报考:

(一)20*年*月*日前获得学士学位。

(二)20*年*月*日前获得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毕业证书。

报考电子与通信工程、控制工程、计算机技术等领域的考生可不受年限的限制,入学前未达到上述年限要求而被录取为工程硕士生的,需在修完研究生课程并从事工程实践两年以上,结合工程任务完成学位论文(设计),方可进行硕士学位论文(设计)答辩。

报考集成电路工程、软件工程领域的考生可不受年限的限制,被录取为工程硕士生的,在修完研究生课程并结合集成电路工程或软件工程任务完成学位论文(设计)后,方可进行硕士学位论文(设计)答辩。

*省招收工程硕士的高校有*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科技大学、*科技大学、*大学、*理工大学、*建筑大学、*轻工业学院、*大学、*理工大学、*航空工程学院,招生限额自定。

四、工商管理硕士(MBA)

20*年*月*日前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或本科以上毕业并取得毕业证书(一般应有学位证书)的在职人员。重点招收国有大中型企业管理人员。

*省高校招生限额为*大学50人,中国海洋大学200人,*经济学院40人,青岛大学40人,*财政学院55人。

五、农业推广硕士(MAE)

满足下列条件之一的具有农业推广与农村发展相关实践经验的在职人员可以报考:

(一)2009年*月*日前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毕业并取得毕业证书(一般应有学士学位)。

(二)20*年*月*日前国民教育序列大学专科毕业并取得毕业证书。

*省招收农业推广硕士的高校有中国海洋大学、*农业大学、青岛农业大学、*理工大学、烟台大学,招生限额自定。

六、兽医硕士(VMM)

满足下列条件之一的具有动物医疗、动物检疫、动物保护、畜牧生产、兽医执法相关实践经验的在职人员可以报考:

(一)2009年*月*日前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毕业并取得毕业证书(一般应有学士学位)。

(二)20*年*月*日前国民教育序列大学专科毕业并取得毕业证书。

*省招收兽医硕士的高校有*农业大学、青岛农业大学,招生限额自定

七、公共管理硕士(MPA)

20*年*月*日前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或本科以上毕业并取得毕业证书(一般应有学位证书)的在职人员。重点招收政府部门和非政府公共管理机构人员。

*省高校招生限额为*大学145人,中国海洋大学90人,*师范大学60人,青岛大学80人,*财政学院55人。

八、公共卫生硕士(MPH)

20*年*月*日前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或本科以上毕业并取得毕业证书(一般应有学位证书),热爱公共卫生事业,思想素质好,业务能力强,身体健康,从事公共卫生及有志从事公共卫生事业的在职人员。

*省招收公共卫生硕士的高校有*大学,招生限额90人。

九、会计硕士(MPAcc)

20*年*月*日前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或本科以上毕业并取得毕业证书(一般应有学位证书),从事会计或相关领域实际工作2年以上的在职人员。

*省高校招生限额为中国海洋大学35人。

十、体育硕士

20*年*月*日前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或本科以上毕业并取得毕业证书(一般应有学位证书)、具有体育运动实践经验的在职人员;或者20*年*月*日前国民教育序列大学专科毕业并取得毕业证书、具有“运动健将”以上运动技术等级的在职人员。

*省高校招生限额为*体育学院60人。

十一、艺术硕士(MFA)

2009年*月*日前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或本科以上毕业并取得毕业证书(一般应有学位证书),具有艺术创作实践经验;或者20*年*月*日前国民教育序列大学专科毕业并取得毕业证书,有5年(含)以上艺术创作实践经验并获得省部级以上创作或表演奖励者也可报考。

*省高校招生限额为*艺术学院30人。

十二、风景园林硕士(MLA)

2009年*月*日前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毕业并取得毕业证书(一般应有学士学位),具有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保护、建设与管理相关实践经验的在职人员。

*省高校目前没有招生资格。

十三、汉语国际教育硕士(MTCSOL)

2009年*月*日前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或本科以上毕业并取得毕业证书(一般应有学位证书),热爱汉语国际推广事业,外语水平高,普通话标准,从事对外汉语教学或有志于从事汉语国际推广工作的在职人员。重点招收各级各类学校教师、外语专业毕业的在职人员、回国的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

*省高校招生限额为*大学30人。

十四、翻译硕士(MTI)

2009年*月*日前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或本科以上毕业并取得毕业证书(一般应有学位证书),具有良好双语基础的在职人员。

*省高校目前没有招生资格。

十五、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

20*年*月*日前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或本科以上毕业并取得毕业证书(一般应有学位证书),从事教学工作满2年的高等院校基础课、公共课(含“两课”、体育教育、艺术教育、国防教育)、专业课教师以及高职、高专院校教师。

20*年*月*日前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或本科以上毕业并取得毕业证书(一般应有学位证书),在高等学校从事一线学生工作满2年的专职辅导员,经所在单位学生工作部门会同人事部门推荐,可报考“思想政治教育(高校辅导员)”专业。

今年,*高校只在“思想政治教育(高校辅导员)”专业招生。招生限额为*大学20人,中国海洋大学10人,*师范大学10人。

十六、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

20*年*月*日前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或本科以上毕业并取得毕业证书(一般应有学位证书),在中等职业学校从事2年以上教学工作,教学水平较高,并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的在职教师;或者20*年*月*日前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或本科以上毕业并取得毕业证书(一般应有学位证书),在省、地、市级职教教研室(研究所)从事3年以上教研工作的研究人员。

*高校的招生限额为中国海洋大学45人,*理工大学*0人。

公共事业管理毕业论文范文第14篇

20*年*月*日前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或本科以上毕业并取得毕业证书(一般应有学位证书)的法院、检察院、司法、政法委、公安等政法部门人员,人大系统干部以及有关部门从事法律实际工作者;报考中国政法大学与国家法官学院、国家检察官学院联合培养的考生,同时必须具备高级法官、高级检察官资格或具有处级(含)以上行政级别的法院、检察院行政管理人员,并经所在单位政治部门推荐。

*省高校招生限额为*大学200人,*大学100人,中国海洋大学65人,*大学50人。

二、教育硕士(Ed.M)

20*年*月*日前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或本科以上毕业并取得毕业证书(一般应有学位证书)的在职普通中学、小学、幼儿园和其他中等学校的文化基础课专任教师或管理人员,以及省、市、区、县教育研究部门或政府机关教育系统中有相当于中学、小学、幼儿园教师职务的教研员或管理人员。

*省高校招生限额为*师范大学300人,曲阜师范大学400人,聊城大学150人,鲁东大学150人。

三、工程硕士

具备以下条件之一的在职工程技术或工程管理人员,或在学校从事工程技术与工程管理教学的教师可以报考:

(一)20*年*月*日前获得学士学位。

(二)20*年*月*日前获得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毕业证书。

报考电子与通信工程、控制工程、计算机技术等领域的考生可不受年限的限制,入学前未达到上述年限要求而被录取为工程硕士生的,需在修完研究生课程并从事工程实践两年以上,结合工程任务完成学位论文(设计),方可进行硕士学位论文(设计)答辩。

报考集成电路工程、软件工程领域的考生可不受年限的限制,被录取为工程硕士生的,在修完研究生课程并结合集成电路工程或软件工程任务完成学位论文(设计)后,方可进行硕士学位论文(设计)答辩。

*省招收工程硕士的高校有*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科技大学、*科技大学、济南大学、*理工大学、*建筑大学、*轻工业学院、*大学、*理工大学、海军航空工程学院,招生限额自定。

四、工商管理硕士(MBA)

20*年*月*日前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或本科以上毕业并取得毕业证书(一般应有学位证书)的在职人员。重点招收国有大中型企业管理人员。

*省高校招生限额为*大学50人,中国海洋大学200人,*经济学院40人,*大学40人,*财政学院55人。

五、农业推广硕士(MAE)

满足下列条件之一的具有农业推广与农村发展相关实践经验的在职人员可以报考:

(一)2009年*月*日前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毕业并取得毕业证书(一般应有学士学位)。

(二)20*年*月*日前国民教育序列大学专科毕业并取得毕业证书。

*省招收农业推广硕士的高校有中国海洋大学、*农业大学、*农业大学、*理工大学、*大学,招生限额自定。

六、兽医硕士(VMM)

满足下列条件之一的具有动物医疗、动物检疫、动物保护、畜牧生产、兽医执法相关实践经验的在职人员可以报考:

(一)2009年7月31日前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毕业并取得毕业证书(一般应有学士学位)。

(二)20*年*月*日前国民教育序列大学专科毕业并取得毕业证书。

*省招收兽医硕士的高校有*农业大学、*农业大学,招生限额自定

七、公共管理硕士(MPA)

20*年*月*日前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或本科以上毕业并取得毕业证书(一般应有学位证书)的在职人员。重点招收政府部门和非政府公共管理机构人员。

*省高校招生限额为*大学145人,中国海洋大学90人,*师范大学60人,*大学80人,*财政学院55人。

八、公共卫生硕士(MPH)

20*年7月31日前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或本科以上毕业并取得毕业证书(一般应有学位证书),热爱公共卫生事业,思想素质好,业务能力强,身体健康,从事公共卫生及有志从事公共卫生事业的在职人员。

*省招收公共卫生硕士的高校有*大学,招生限额90人。

九、会计硕士(MPAcc)

20*年7月31日前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或本科以上毕业并取得毕业证书(一般应有学位证书),从事会计或相关领域实际工作2年以上的在职人员。

*省高校招生限额为中国海洋大学35人。

十、体育硕士

20*年7月31日前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或本科以上毕业并取得毕业证书(一般应有学位证书)、具有体育运动实践经验的在职人员;或者20*年7月31日前国民教育序列大学专科毕业并取得毕业证书、具有“运动健将”以上运动技术等级的在职人员。

*省高校招生限额为*体育学院60人。

十一、艺术硕士(MFA)

2009年7月31日前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或本科以上毕业并取得毕业证书(一般应有学位证书),具有艺术创作实践经验;或者20*年*月*日前国民教育序列大学专科毕业并取得毕业证书,有5年(含)以上艺术创作实践经验并获得省部级以上创作或表演奖励者也可报考。

*省高校招生限额为*艺术学院30人。

十二、风景园林硕士(MLA)

2009年7月31日前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毕业并取得毕业证书(一般应有学士学位),具有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保护、建设与管理相关实践经验的在职人员。

*省高校目前没有招生资格。

十三、汉语国际教育硕士(MTCSOL)

2009年7月31日前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或本科以上毕业并取得毕业证书(一般应有学位证书),热爱汉语国际推广事业,外语水平高,普通话标准,从事对外汉语教学或有志于从事汉语国际推广工作的在职人员。重点招收各级各类学校教师、外语专业毕业的在职人员、回国的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

*省高校招生限额为*大学30人。

十四、翻译硕士(MTI)

2009年7月31日前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或本科以上毕业并取得毕业证书(一般应有学位证书),具有良好双语基础的在职人员。

*省高校目前没有招生资格。

十五、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

20*年*月*日前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或本科以上毕业并取得毕业证书(一般应有学位证书),从事教学工作满2年的高等院校基础课、公共课(含“两课”、体育教育、艺术教育、国防教育)、专业课教师以及高职、高专院校教师。

20*年*月*日前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或本科以上毕业并取得毕业证书(一般应有学位证书),在高等学校从事一线学生工作满2年的专职辅导员,经所在单位学生工作部门会同人事部门推荐,可报考“思想政治教育(高校辅导员)”专业。

今年,*高校只在“思想政治教育(高校辅导员)”专业招生。招生限额为*大学20人,中国海洋大学10人,*师范大学10人。

十六、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

20*年7月31日前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或本科以上毕业并取得毕业证书(一般应有学位证书),在中等职业学校从事2年以上教学工作,教学水平较高,并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的在职教师;或者20*年7月31日前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或本科以上毕业并取得毕业证书(一般应有学位证书),在省、地、市级职教教研室(研究所)从事3年以上教研工作的研究人员。

*高校的招生限额为中国海洋大学45人,*理工大学70人。

公共事业管理毕业论文范文第15篇

关键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应用型;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3-0197-02

目前,全国高校中有600多所设立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黑龙江科技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于2003年开始招生,已有四届毕业生,目的是培养适应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较强的实践能力,掌握现代公共管理理论、数字化城市管理技术与方法,具有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自2008年下半年开始专业课程建设,到2013年满5年。虽然取得了较大的成果,但仍存在问题。

一、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现状

(一)社会状况

1.社会大众对本专业的认知状况

社会大众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认知状况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认识模糊,即不知道本专业是干什么的;二是认识狭隘,即认为是培养公务员的;三是认识单纯,即觉得此专业在欧美发达国家特别吃香,在中国是朝阳专业,发展前景一片光明。总体来讲,本专业在社会上呈现认知度低、认可度低、影响力低的现象。

2.国家政策和社会制度对本专业的影响状况

国家没有对这个新兴专业给予任何政策支持与帮助,配套措施也没有,这主要从就业情况可看出,如招本专业的单位(包括国家及地方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少之又少,就业难。我国国内社会实际情况是公民社会的发展程度和政治体制严重脱节,政府学术理论的超前与政治实际的落后所产生的矛盾导致我国社会对这个专业的需求也仅是存在于理论上的。在国家公务员考试中,各职位的专业限制又使得本专业学生只能选择无专业限制的职位进行报考,而那些职位的竞争度激烈可想而知,而每年仅有2%的职位要求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国家政府、公用事业及市场失灵的其他领域本需要大量公共管理者,但由于国家对由公共行政转向公共管理仅停留在认可的角度上,而没有给予相应政策支持。国家公务员考试中其实本应给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生提供大量职位。

(二)本专业国内发展状况

我国在 20 世纪 80 年代率先由中山大学从国外引进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所以本专业在我国属于新兴专业。但其扩张速度之快令人咋舌,截至 2013 年全国共有 600多所高校开设此专业。通过对历年高考专业录取结果分析来看,在开设此专业的高校当中,录取分数最低的就是本专业。通过对这些高校专业课程设置分析,可以得到以下正反两方面的结论:好的一方面是教学方式灵活多样,培养的学生公共意识高,知识面广;不好的一方面是专业方向设置混乱,师资力量相对薄弱,专业就业发展方向不明,学生实习方向随意性大。

在实践教学方面,由于诸多条件的限制,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普遍较为薄弱,存在着许多问题,如实践内容设置单调、实践多流于形式、实践基地建设不足等。

(三)学生状况

1.毕业学生的就业状况调查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自成立到现在已有7届毕业生,共354人。其中,2003级87人、2004级83人、2005级25人、2006级67人、2007级35人、2008级30人、2009级27人。通过积极联系,共发放问卷145份,收回有效问卷116份,涵盖了各届毕业生,可以认为调查结果有一定的代表性。

2.教学环节或行为对就业影响程度调查

大学生的能力素质是通过各个教学环节、素质教育和课外活动来培养的,为了了解教学环节和毕业生生活内容对求职就业的影响,列举出了各个方面的主要环节,整理后的结果如表4所示。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多与老师沟通”对求职就业有非常大或较大的影响;毕业实习、参加课外活动和担任学生干部对求职就业有较大帮助和影响;课程设计、生产实习和毕业论文撰写环节对就业帮助很小。

二、黑龙江科技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体系庞杂,不能体现出明显的专业特色

课程设置就是在专业设置后,根据教学对象的实际学制和教学目的的需要,按照基础理论、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理论等层次及考试课和考查课,必修课和选修课等类别,周密规划、设计和确定教学科目的过程。评价一门专业课程设置的成败关键在于看其是否能够体现出该专业的特色。以此为标准,不难看出目前黑龙江科技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中存在的课程体系庞杂,专业特色不明显问题。

(二)只注重知识的灌输,忽视了对专业价值理念的培养

公共性是公共事业管理的最大特点,主要体现为其受益对象的公众性、服务内容的公用性及服务目标的公益性。然而,从目前黑龙江科技大学的情况来看,有关价值理念方面的课程除了一些意识形态的、政策导向性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外,专门体现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价值理念或体现公共事业管理者素质要求的课程基本上没有或者很少。

(三)实践性教学环节薄弱,人才培养模式存在局限性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培养的是知识复合型和技术复合型的人才,社会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要求很高。从黑龙江科技大学目前情况来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局限性。主要表现有:一是教师自身理论知识较为丰富,但缺乏实践经验;二是实践机会少,即使某些学校安排了实习,也因缺乏规范有效的指导而流于形式。这不仅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无益,还容易给学生造成错觉,认为该专业的出路只在于考研升学,从事更高层次的理论研究或者进入公务员队伍,结果必然导致学生对专业学习的迷茫和失望,甚至过早对毕业后的前途感到担忧。

三、黑龙江科技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建设思考

根据黑龙江科技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定位,结合国内重点大学的课程设置和国外相关专业的课程设置,我们认为构建黑龙江科技大学公共事业管理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应重点解决下列问题。

第一,加强基础课程教学。在通识教育平台课中,应特别加强高等数学和外语教学。在英语教学方面,由于多数学生基础较好,建议采用难度较高的教材,鼓励学生参加各类英语竞赛,切实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

第二,根据学科发展定位,加强学科大类基础课教学,以适应厚基础宽口径的要求。教育部 1998 年本科专业目录规定的 16 门主干课程和核心课程,要有选择地开设,没有必要完全照搬照抄。黑龙江科技大学要根据自身的发展定位来选择开设的课程,安排适当的学时。

第三,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和学校的优势资源,开设相关特色课程。开设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课程,对于学生参加选调生考试、公务员考试以及就业等,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