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公共体育论文范文

公共体育论文范文

公共体育论文

公共体育论文范文第1篇

(一)研究对象与调查对象

研究对象:福建省独立学院公共体育课程。调查对象:福建省9所独立学院(协和学院、闽南科技学院、金山学院、东方学院、至诚学院、阳光学院、嘉庚学院、诚毅学院、厦门工学院)的公共体育部负责人、体育教师、大学一二年级学生。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本文通过文献检索、网络检索等方式查阅大量有关“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独立学院”等研究相关的文献资料,并对其中重要文献进行细致分类整理和分析研究。在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福建师范大学体育学学院资料室查阅与本研究相关的资料。中文数据库主要为清华学术期刊网(CNKI)、万方特色数据库、维普数据库等。此外,还通过搜索引擎Google(谷歌)学术搜索、Baidu(百度)文档搜索等获取了一些文章和文献资料。

2.问卷调查法

本文共有三份问卷,根据研究内容和目的的需要,遵循调查问卷的基本要求,设计了调查问卷。三份问卷分别为:(1)福建省独立学院体育教学部负责人问卷,根据《全国普通高校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和《独立学院评估体系》为主要依据,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真实性;(2)福建省独立学院体育教师问卷,根据独立学院教师工作环境出发调查;(3)福建省独立学院上体育课的学生问卷,从学生对体育的认知能力和对现有体育课程的满意度进行调查。

3.访谈法

对有关专家教授进行走访咨询,听取他们对独立学院公共体育课程相关方面的分析和见解。为设计问卷及撰写论文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对调查对象中的部分学院的教师和学生进行走访调查。

4.数理统计法

运用SPSS16.0软件和EXCEL对全部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二、结果与分析

(一)福建省独立学院公共体育课程基本现状调查

福建省独立学院体育课程结构设置特征表现为:以课堂教学和课外体育锻炼为主,分别占总数的77.78%和66.67%,其次是运动训练55.56%和体育俱乐部44.4%,校外活动和其他选项占的比率比较少合计为33.33%。综上所述,目前独立学院体育课程结构设置以校内活动为主,校外拓展运动为辅。

(二)独立学院体育课程类型分布

当前独立学院课程设置,如图2所示,主要是基础课和选项课分别为66.67%和55.56%,其次是体育俱乐部33.33%,主副项制和保健课比较少,仅有2所学院开设该类型的课程。可见独立学院体育课程类型设置不够丰富,有待进一步加强建设。福建省独立学院大部分学校体育教师缺乏、场地缺乏,限制了体育课程形式的发展。

(三)课程内容设置

1.体育课程基础理论内容设置

体育理论课程开设情况相对比较乐观,主要为体育卫生保健知识和体育运动营养、运动心理知识,分别占66.67%和55.56%。相对其他体育理论课程而言,体育卫生保健知识和体育运动营养、运动心理知识课程实用性较强,可运用到平常的体育锻炼中,较易于被学生接受。这类课程的开展为学生科学参与体育运动,减少意外运动损伤,掌握健康的运动方式奠定理论基础。再次是对体育专业基础知识和体育专项运动竞赛规则及裁判法的学习均为44.45%。目前为非体育专业学生提供体育专业理论和竞赛规则、裁判法理论教学,无形中鼓励非体育专业的学生积极参与到运动竞赛活动中,同时也为课外体育运动训练和运动竞赛活动的开展提供理论帮助。

2.体育课程实践内容运动项目设置

课程内容的丰富程度会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丰富的课程内容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校体育课程的快速发展。调查发现,福建省独立学院体育实践课程整体特征为:大球类项目如篮球、排球、足球项目开设率普遍多于小球类项目如羽毛球、乒乓球、网球;作为目前较为流行的健美操和我国传统体育运动项目武术的开展情况比较乐观。分析后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对于场地要求不高的如健美操、武术等较易于普及;而对于场地要求较高的项目如网球、游泳等相对较难普及。同时参与人数限制性不强的运动项目如田径、健美操、武术等项目开设情况比较乐观,参与人数限制性强的羽毛球、乒乓球、网球课程则不容易开设。

(四)体育课程的组织形式安排

依据教学的需要而进行合理的教学分班形式,有利于教师顺利教学,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体育运动知识和技能,可以提高教学效果。目前,独立学院教学班趋势为原班男女分班和打破系别进行选项分班两种主流方式。这两种分班方式都有自己的特点:原班男女分班有利于教师区别对待,但对于有一定危险性的课程,则不利于学生互相帮助;打破系别进行选项分班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间的交流,但不利于教师的课堂组织。不论哪种分班形式都有利弊,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选择比较合理的分班形式进行体育教学。

(五)学生考核体系

1.学生考核评价内容

学生考核评价体制的合理性会对学生参与体育课程教学的积极性产生直接的影响。目前福建省独立学院体育课程教学评价中学生考核评价内容以体能与运动技能、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的学习态度与行为、理论考试和体质测试为主,同时也对学生课堂上表现出来的交往合作精神、学习进步幅度为辅的评价内容体系进行考核。也有个别学院把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的认知能力及其他方面作为考核评价内容。总体考核评价内容偏向于传统方式笔试、运动技能、身体素质方面,对于学生能力的评价不够全面,有待改进和加强。

2.学生考核的评价方式

调查独立学院学生考核评价方式发现:目前评价方式只局限于教师单一评价的方式,占评价方式的100%,对于学生自评、互评的评价方式没有有效地利用起来。教师单一评价方式不能全面反映学生学习情况,只有与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才能正确反映学生体育课程学习的实际情况,进而为体育课程改革提供参考依据。

(六)福建省独立学院师资配备情况

独立学院在办学机制上,由于人才培养模式的不同,运行机制的要求不同,特别是教师自身发展的不同,决定了独立学院的教师与其他公办教师有所不同,通过下面对教师工作现状的调查,来了解师资的建设情况。目前独立学院的体育师资以青年教师为主,总体上比较缺乏教学经验,还必须在教学过程中积累经验增强自己的专业教学能力。同时发现,该师资队伍整体有一定的科研能力,但还需加强科研方面的学习,以便整体提高科研能力,促进独立学院体育课程的快速发展。此外,解决当前独立学院体育师资问题是当务之急,只有在师资年龄、学历、职称结构合理性得到保障之后,才能促进体育课程的开展和发展。

(七)场地设施配备情况

体育课程是一门以实践教学为主的课程,要学习和掌握一项运动技能必须要有相应的运动场地器材作为前提保障。华侨大学厦门工学院、集美大学诚毅学院、福州大学至诚学院、厦门大学嘉庚学院4所独立学院拥有比较完善的场地设施;农林大学东方学院、福建师范大学闽南科技学院、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福州大学阳光学院4所独立拥有几个项目的场地,但很难满足上课需求,开展一些新的项目比较困难,场地不能得到保证;福建农林大学金山学院依靠学校本部的体育场馆设施进行体育课程教学,没有学院独立的场馆设施。尽管这样可以节省一定的资金,但容易使学院在体育课程的开展过程中,在体育场馆的使用上处于被动地位,不利于独立学院自身体育课程的改革和发展。因此,独立学院应该依据自身体育教学发展的需要,加大体育场地设施的资金投入,保障体育教学工作顺利开展。

三、福建省独立学院公共体育课程改革策略

(一)确立正确的课程指导思想,明确课程目标

要达到目标,就必须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确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是改革的方向。以“终身体育”作为公共体育课程的培养目标。在教学上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从全面健身、终身受益的观点出发,使得学生能在大学期间健康学习、快乐成长。

(二)不断完善课程设置,拓宽教学内容

随着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广泛引用,体育课程的目的不仅是提高身体素质,进行身体锻炼,同时要与学校体育、社会体育、竞技体育相联系,促进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使之多元化,具有丰富性、价值性和可开发性。在改革中,不断完善课程设置,不断拓宽教学内容,使学生掌握运动技能,了解体育保健知识,培养学生健身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和习惯,为终身体育锻炼奠定基础。尤其是对待独立学院的学生,其特点是思维较为活跃,具有广泛的兴趣爱好,有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并且可塑性比较强。根据独立学院学生的个性特点,要求教师在课程设置上要符合学生的特点,向实用性、健身性和娱乐性强的方向发展,不断拓宽教学内容。

(三)加强课外体育建设

以体育课教学为基础,开展课外体育活动,课内课外相结合,是新的教学体系所需要的。独立学院应积极开展课外体育活动,要认真落实好课外体育活动锻炼和竞赛,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福建省独立学院可以在教务部、学工部、体育部合作下,对学院的课外体育活动进行组织和监督,实行课余体育活动的早操、课外体育锻炼制度,采取措施鼓励学生参加体育专项协会,以及参加校内外体育竞赛活动。在实施过程中可以给学生适当的鼓励,达到要求的加文体分,激励学生参与到课外体育中来。

(四)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与管理

独立学院是年轻的教育机构,各方面的建设都还不完善。在教师队伍建设上出现数量不足、年龄结构偏轻,教学年限有限、职称层次较低等现象。同时,由于独立学院的人事制度不健全,出现独立学院教师离职、辞职的现象比较多,教师队伍不稳定。因此,福建省独立学院在教师队伍建设上,要不断扩大体育教师队伍,改善教师待遇,健全人事制度,稳定教师队伍。对年轻教师应该注重培养,采取正确措施,可以通过外出参加培训、提高学历层次等方式来培养学院的骨干教师。

(五)建立合理的现代化的评价体系

1996年,坎贝尔等人认为,大部分标准化测验都倾向于高度评价学生对于知识的机械记忆能力,却忽视了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到:“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教师们应重视以人为本的评价理念,发挥评价的积极功能。建立起不同层次的评价对象,灵活有效制定各项评价指标,通过激励手段,使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和潜在能力,从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取长补短,从评价中找到自信,使学生能在学习过程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要多方位相结合,如做到主观和客观相结合、定性和定量相结合、自评与互评相结合。

(六)确保资金投入,加快场地和器材的建设

由于福建省独立学院逐渐从母体学校独立出来,很多学院都将资金投入到校舍建设上,忽视了体育场地和器材的建设,加上福建省独立学院不断扩招,造成人数增多而运动场地器材不足的情况。因此,福建省独立学院应根据学院的实际情况进行规划,保证每年有足够的资金投入到场地和器材建设上,达到《独立学院评估体系》中学生人均场地面积的要求。这样才能使学校的体育课程正常进行,确保学院体育课程的全面发展。

(七)积极寻找适合独立学院的课程模式

根据《全国普通高校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要求、独立学院的发展需要,以及办学特点,并在综合全国公共体育课程的改革趋势下,福建省独立学院的公共体育课程比较适合建立体育俱乐部的课程模式。福建省独立学院部分学院已经建立俱乐部的课程模式,并达到一定的效果,如厦门大学嘉庚学院、至诚学院,以及刚组建的华侨大学厦门工学院。其优点为:

(1)实行俱乐部形式能使学生有较大的自由选择空间,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和爱好出发,灵活地选择内容和方向。这样既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又满足了学生多样化的发展需求,也适应了独立学院学生兴趣广泛的特点。

(2)体育俱乐部强调运动过程的娱乐性质,娱乐功能将会给学生带来动力。这是现代体育的主要观念,提高了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频率,同时也符合独立学院学生活泼的个性,达到在娱乐中学习的效果。

(3)体育俱乐部强调持续性的体育活动过程,满足了现在学校体育的发展趋势,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养成坚持锻炼的良好习惯。

四、结论与建议

公共体育论文范文第2篇

当前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主要以学生参加体育训练为主,即教师通过亲身示范或口头表述的形式指导学生进行各项体育训练,训练形式和内容表现为枯燥单一。当前大学生已经进入90后时代,对新鲜事物接受快也容易被吸引,体育教学模式较为传统,自然很多学生难以接受甚至排斥。当前体育课堂以“动”为主,即学生体育训练活动占据课堂很大比重,但是作为体育训练而言,理论知识也非常重要,因此在公共体育课堂中,教师应该以学生为主,从学生兴趣角度出发,探究创新型、趣味型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参与积极性。体育影视教学模式就是公共体育课程中较为新颖也容易被学生接纳的教学模式。

2体育影视教学模式含义

体育影视教学模式就是指在体育课堂中,将与体育相关的影片、视频及动画通过多媒体播放给广大学生观看,通过对体育影视片的欣赏,了解体育相关理论知识,以便在实践过程中更有方向性。充分利用网络及多媒体技术,有助于教师引导学生如何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强身健体,而影视作品作为有广泛受众基础的媒介,学生在接受能力和程度上都比较强,因此体育影视教学模式能够被广大学生所接受,也能提高公共体育课程的趣味性。

3高校公共体育引入体育影视教学模式

传统体育教学课程内容以学生训练为主,在理论知识上教师并没有进行过多讲述,因为授课场地多为室外,因此学生在体育课堂上主要进行的活动即为各项体育训练,教师并没有对学生如何进行训练以及每项体育训练所涉及的运动学、生理学等方面知识进行讲述和指导,造成学生在体育训练时过于盲目而没有方向感。公共体育课堂引入体育影视教学模式,有助于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全面地了解体育运动相关理论知识,在体育锻炼时更有方向性和系统性。

3.1体育教学与体育影视教学的精神统一

体育教学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体育文化建设,体育文化建设的核心和灵魂就是体育精神,体育精神对整个体育活动而言具有领导意义。没有体育精神的号召,体育运动犹如一盘散沙,没有方向而且盲目,体育精神所特有的号召力和感染力,能够支撑个体完成体育运动,也能让每个个体组成一个团体共同完成体育项目,因此,体育精神的确立是体育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内容。体育教学与体育影视教学精神统一的目的在于,这样做可以激发学生体育锻炼意识,完善思想、健全人格。体育精神是爱国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一部分,体育精神的培养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体育精神的培养不仅促进学生增强身体素质,更能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3.2高校公共体育引入体育影视教学模式的原因

体育运动离不开精神指引,学生在体育锻炼时经常遇到坚持不下去的情况,有的甚至半途而废,但是只要学生继续坚持,就能够完成训练任务。体育精神是学生坚持到底的支撑,因此体育精神的灌输和培养非常重要,传统教学模式中,体育真精神的培养通常是通过教师口口相传,效果不佳。但是随着多媒体和电子技术的发展,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通过播放电影等形式,让学生更加直接地体会、培养体育精神。例如影片《阿甘正传》等,除了影片所要表达的主旨外,影片从始至终都在强调坚持到底的重要性,这样的影片数不胜数,教师可以讲体育影视教学模式融入体育教学中,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体育精神,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懂得拼搏精神和奋斗精神。

3.3公共体育引入体育影视教学模式注意事项

在引入体育影视教学模式实践中,也有很多方面需要注意。首先教师应该从学生角度出发,以学生为主,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选出学生所感兴趣的影视作品,总而言之就是教师应该做到投其所好。其次教师在选择影片时,应该以传播正能量的优质影片为主,多采用国外优秀获奖影片。学生平时生活学习所接受的思想都是东方教育思想,容易形成惯性,西方优秀影片可以发散学生思维,对体育运动以及体育精神有更全面的了解和掌握。再次教师可以讲影视作品中所设计的运动项目运用到实际体育课堂实践中,尤其是学生平时接触较少的运动项目,不仅开拓了学生眼界,更加强了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也提高了教师体育教学质量。最后教师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应该注意的是加强体育教学形式的灵活多样性,在体育影视教学活动中多与学生交流,可以让学生自己亲自参与体育影视教学活动,以此来提高学生参与体育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4结语

公共体育论文范文第3篇

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公众满意度指数模型包括描述潜在变量之间关系的结构模型和基于准确把握潜在变量内涵的可直接测量的测量模型[2]。本文潜在变量的选取主要借鉴当前公共管理领域公众满意度测评的相关研究成果,以居民是否满意为主要目标,在此基础上需要考虑到社区的居住条件、居民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收入、家庭结构等因素。本文的公众期望是指个体在接受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之前,根据以往的经验对此服务的过程和结果的一种预期,这一预期是希望需求得以满足、获得满意期望的一种心理活动,即希望社区体育所提供的服务是理想的、称心如意的[3]。公众对社区体育公共服务满意度相当程度上取决于公众对社区体育公共服务的期望值。鉴于此,把“公众预期”作为一个潜在变量。感知质量是公众按自己对社区体育公共服务的实际需求状况和享用目的,结合一些由正式途径和非正式途径获得的与社区体育公共服务相关的信息,对当前所享有的社区体育公共服务做出的评价。因为公众做出这一评价时主要是通过视觉、听觉、感觉以及分析所了解的并没有被量化的信息来判断的,所以,这种评价是主观的、抽象的、不全面的。鉴于此,为了能够更为准确的测量,本文进一步将社区体育公共服务构成要素、社区体育公共服务方式、公众参与和社区体育公共服务获取途径四个因素作为影响社区体育公共服务感知质量的关键因素,并将其作为社区体育公共服务感知质量的前因变量。价值是个性化的、因人而异的,不同的个体对同一服务所感知到的价值是不同的。感知价值包含了“给定价格下对质量的感受”和“给定质量下对价格的感受”两个可测变量[4]。在本研究中指公众在享用社区体育公共服务时同以往所享用过的社区体育公共服务质量进行对比(社区体育公共服务成熟深度)和公众在享用社区体育公共服务时同其他社区的体育公共服务质量进行对比(社区体育公共服务成熟广度)两个方面。公众满意是以公众感受为评价标准的概念,公众满意的程度取决于公众接受社区体育公共服务后的感知与公众在接受该服务之前的期望相比较后的体验,是期望和事后感知相比较的结果,而不是感知本身,对于一个评价对象,不同的评价者由于对评价对象有不同的期望而产生不同的满意度分值。社区形象是建立在享用社区体育公共服务基础之上的,是公众享用社区所提供的体育公共服务之后对该社区的看法。也可以理解为公众对社区所提供的体育公共服务满足其需求程度及服务态度、水平的态度。本研究中主要以公众日常监督社区体育公共服务来体现,反映公众对社区体育公共服务的认同感和信任度。我国城市社区一般是以街道行政机构为责任主体来进行划分的。目前,我国的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是一种以街道及其行政组织为主要运行主体,以行政手段为运行方式的垄断性活动。之所以说是垄断性活动,是因为社区为居民提供的服务是居民不能够通过其他途径所得到的,也不能够跨区获得,可以说社区服务是没有竞争者的“独家经营”,因此公众对所在社区的体育服务的忠诚度和信任度并不能很明显的表现出来,鉴于此,本文将公众信任作为一个潜在变量。

2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公众满意度指数模型可测变量的选取

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公众满意度指数模型中的潜在变量是不能够直接测量的,必须选择一些可测量的变量来度量这些潜在变量,这就是建立指标体系的过程。对于可测变量的选择是建立在准确把握潜在变量内涵和测量过程中可操作性的难易程度的基础上进行的[5]。期望是指人根据以往的经验对事物提前勾画出一种标准,并在一定时间里希望达到这种标准的一种心理活动。根据期望一词的定义和经典的顾客满意度模型选取公众对社区体育公共服务的可靠性期望、整体期望及个性化需求期望三个可测因子组成该潜在变量。前文我们已经将这一潜在变量划分为四个潜在变量———社区体育服务构成要素、社区体育公共服务方式、公众参与、社区体育公共服务获取途径来进行描述,下面分别对该四个潜在变量的可测变量进行选取。从社区体育公共服务实施过程的构成要素划分的角度来看,社区体育公共服务构成要素的可测变量可选取社区体育公共服务设施、社区体育公共服务内容、社区体育公共服务队伍、社区体育公共服务机构四个因子。社区体育公共服务方式在本文主要是指在开展体育公共服务时组织、管理、推进活动的运行机制和社区对公众所提出的服务需求响应的效率,因此选取“社区体育公共服务运行机制”和“社区体育公共服务响应效率”两个因子作为该潜在变量的可测因子。城市社区体育开展和发展的意义和动力主要在于公众参与,怎样让公众自愿、主动、积极地参与到社区体育活动中来是社区体育公共服务工作必须要考虑的问题,因此公众参与的意愿、参与的形式、参与的效果等都应该考虑在内,鉴于此,本文选取“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与公众的交互性”“社区体育公共服务的个性化程度”“社区体育公共服务提供公众参与的完善程度”三个因子来测量该潜在变量。一些调研报告显示,居民对一些社区服务的需求很高,比如医疗保健、家政服务、就业辅导等,但却对其使用程度并不高,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可能就是公众对社区服务的获取途径不合理或者过于单一[6-7]。因此公众对社区体育公共服务的知晓程度、使用便利程度和利用频度将成为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获取途径”的测量因子。根据前文所述,选取社区体育公共服务成熟的广度和深度来作为感知价值的可测变量。根据公众满意的内涵,本文选取“实际质量同理想质量的比较感受”“实际感受同预期质量的差距”“总体满意程度”作为公众满意的可测变量。本文的社区形象是指多年以来社区体育公共服务在公众心中积淀下来的感觉和印象,体现了公众对该社区服务的承认和接纳程度。本文从“社区体育公共服务被监督的通畅程度”“社区体育公共服务对公众意见的反馈满意度”“社区体育公共服务效率”三方面度量社区形象这一潜在变量。在本文中,公众信任主要体现在公众对社区体育公共服务的信任程度和对社区体育公共服务的支持度,因此选取“对社区开展体育公共服务的信任程度”“对社区体育公共服务的支持程度(重复享用)”为公众信任的可测变量。

3可测变量指标体系的完备性检验

首先,根据对相关文献的归纳与分析建立了初始的指标体系,然后运用电话访谈、邮寄等方式请该领域专家进行审核,主要对初始指标体系的科学性、效用性进行检查,专家修改完善后,印制并发放调查问卷进行预测试,测试对象来自不同层次(由当地房价划分层次)的社区,旨在了解社区居委会、体育主管部门、公众对问卷指标的理解和认可程度,并对回收问卷进行统计分析,主要目的在于删减公众认为不重要的指标,留下相对重要的指标[8]。进一步发现问题、修正问题,完善指标体系,保障其可操作性和科学性。根据前文对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公众满意度测评模型中潜在变量和可测变量的分析和选取,建立了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公众满意度指数模型的指标体系,见表1。社区体育公共服务公众满意度指数模型不仅包含了潜在变量之间的关系,而且包含了潜在变量与可测变量之间的关系,见图1。

4结论

公共体育论文范文第4篇

论文关键词:公共体育课;理论教学

1现状和意义

1.1公共体育课理论教学是高校体育教学的基本形式之一

公共体育课理论教学过去就有,只是不够重视,更像是摆设,仅用于雨天教学和机动的备份,内容上不外乎是体育常识、体育卫生,属于体育常规教育的范畴,没有专业性和系统性.近年来,高校在评估和学科建设的要求下,理论教学逐步受到重视,主要有三个方面的表现:(1)理论教材的配备.高校根据各自的需要,编纂和出版相应的理论教材,学生人手一本.(2)理论教学的制度化.理论教学的课时,按照一定的课时比例,纳入到教学计划当中.(3)理论教学和学生的学习评价相联系.理论考核的成绩,按比例计算到学生体育成绩之中.所以说,理论教学作为公共体育教学的一种形式已经建立,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难发现,无论是教学还是考核,与我们所期望的相去甚远,流于形式,丧失了理论教学的意义.首先从理论教学的内容来看,大都是过去体育院校通用教材的浓缩版,内容陈旧,不是理论,只是运动动作和技术的文字说明,其价值相当于体育常识,缺少层次和深度,没有学术价值,学生不感兴趣.其次从理论教学的管理来看,理论教学所占比例偏小,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考核也不受重视(与其他公共课程相比).

1.2公共体育课理论教学是对体育实践教学的补充和指导

理论是“人们由实践概括出来的关于自然和社会的知识的系统的结论.”….体育理论基于体育实践,是对体育内在规律进行系统研究得出的当前结论,体育作为独立的学科,主要通过体育课的形式来实现学校体育的目的和任务,区别于一般意义上的体育活动,仅有实践教学显然不能满足学科建设的需求.同时体育又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和多学科形成有机的联系,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体育又是一个多学科的综合体.体育的发展与进步和相应的理论体系的支撑密不可分,是体育的组成部分,是体育实践不可替代的.体育课理论教学,基于实践教学,作为体育实践教学补充,发挥理论所具有的指导作用,不仅如此,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的延伸,甚至是对实践教学的超越,提升公共体育课的教学档次,突破实践教学的局限性.

1.3公共体育课理论教学是实现高校公共体育高等教育化的重要途径

所谓公共体育高等教育化,就是使高校公共体育教学具有学术性和研究性,将公共体育教学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区别于中小学体育教学的模式.高校在学校体育的目的和任务上有别于中小学,首先,中小学学生处于生长发育的高峰期,体育教学的强身健体,促进生长发育的功能尤为重要,从学习技术和动作的角度看,中小学学生也处于动作技术形成的最佳时期,所以实践教学就显得更有意义.而大学生已接近成年,在学习技术和动作上处于劣势,但认识、理解和研究能力显著增强.加强理论教学,提高对体育及其价值的认识更加重要.此外,大学生缺少的不是体育锻炼的机会,而是强身健体的意识.高校在体育教学的硬环境上也非中小学可比,有良好的师资力量和科研氛围,为提升理论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高校公共体育教学强调培养学生综合体育素养,而不仅仅局限于技能和健身,所以理论教学彰显出体育教学应有的教学层次和深度,具有学术价值.

2核心与内容

2.1公共体育课理论教学是关于竞技理论的教学

确立以竞技为核心的理论教学体系,和以活动为基础的说明书式的理论体系有着本质的区别,“在本质上,体育是以竞技为基本手段和主要形式,增强体质,提高体能技能,培养心理素质和能力的一种社会性活动.……竞技是体育最重要的特征,体育的必然是竞技的,没有竞技就不能成体育.”“体育的本质特征决定高校体育的目的和任务.高校体育学科体系是我国体育专业的基础和摇篮,肩负着培养和造就高水平体育人才和体育科研与管理人才的重任,应加强体育教学的学科性与竞技性,……在以竞技为核心的基础中,根据各群体的具体特点,充分发挥体育的教育、娱乐和健身等基本属性及其功能,逐步实现体育的高等教育化.”竞技是体育的本质特征,是高校体育学科建设的核心,理所当然也是理论教学体系的核心,这就指明了理论教学的方向,拓展了新的层次和空间,具有系统性和专业性,学术价值和研究价值不言而喻.

2.2公共体育课理论教学是对专项发展进行系统的研究

理论教学依托于专项实践教学,在加强专业性和系统性的同时,要兼顾到知识性和教育性.其教学内容分为四个方面:(1)加强对专项的认识.了解其起源,现状和发展趋势.(2)学习专项竞技的方法、竞赛规则裁判法、组织方法以及比赛的方法等.(3)理解影响专项竞技的相关因素.技术和战术因素、身体素质和体能因素、心理素质因素以及运动损伤预防和科学训练方法等.(4)专项竞技对社会的影响.专项竞技与文化、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以及对健康和医学的影响等.其内容既是传统理论体系的继承,又有新的研究方向.

3作用与预期

3.1公共体育课理论教学与专项化选修教学模式形成有机融合

加强公共体育课理论教学,使专项化选修教学模式更加系统化和专业化,理论教学对实践教学的补充、指导和提升的作用也更加突出,同时专项化选修教学模式也为理论教学提供了合适的形式,实现理论教学与专项化选修教学模式对接,有利于形成以专项化教学模式为主体的学科分支,理论教学能够摆脱普通专业大学生受运动水平和能力的制约,打破实践教学由于客观原因而形成的教学屏障,率先从理论教学上实现突破,迈上新的层次,提高教学质量.

3.2公共体育课理论教学对学校教学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加强公共体育课理论教学,在增加理论教学课时的同时,还要对理论教学场所,考核的方法做到科学的安排.理论教学不仅可以提升体育教学的层次,同时也使紧缺的运动场地,器材得到一定缓冲,合理安排理论教学的周期,减少季节变化对实践教学的消极影响.在课时安排上应有别于其他学科,要突破学期的限制,形成独立的教学体系,加强教学管理层面上的可操作性.

3.3公共体育课理论教学给教学双方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加强公共体育课理论教学,打破原有教学体系的平衡,教学双方必须以新的心态和新的要求共同面对,由加强理论教学而引发的新的评价体系,对教学双方的影响显而易见.加大理论教学的比重,对学生有了新的要求,部分学生仅凭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优势,“一招鲜吃遍天”的状况已经行不通了,而另一部分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处于劣势的学生,则增添了学习的动力和自信.新的评价体系强调学生综合体育素养的评价,有利于良好学风的形成.理论教学的大力介入,对教师的学习和科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观念得以更新,学术的风气得到加强,教学双方由此更加相互联系、相互促进,这种质的变化是学科建设的内涵.

公共体育论文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比较分析了我院公共体育课程教学与《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对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的要求之间存在的差距,阐述了这些差距存在的原因,提出缩小差距、深化我院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

0引言

新的《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指导纲要》(以下简称《新纲要)))2002年8月12日由国家教育部正式颁布,从2003年新学年开始在全国普通高校中施行。毋庸置疑,新纲要的实施已成为全国普通高校体育面临的重要工作。但是,由于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在体育教学观念、教材内容、组织形式和课程设置等方面基本上还是没有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本文通过对我院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现状的总结,与《新纲要》对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的要求进行比较分析,提出改革的基本思路和建议,为我院公共体育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提供参考。

1研究方法

对比法:对我院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现状与《新纲要》对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的要求进行比较分析,找出我院公共体育课程改革存在的差距。

2结果与分析

2。1我院公共体育课程的现状

根据《新纲要》我院制定了新的课程指导纲要,从2003级开始全面采取学生选项上课,本科体育课程教学时间为两年,占4个学分,专科体育课程教学时间为一年半,占3个学分,每学期1个学分。体育课的教学内容为:必修(基础课)与选项课,选项课项目又分为初级班项目(有篮球、排球、足球、武术、健美操、散打、体育舞蹈和网球)和提高班项目(有篮球、排球、足球、武术和健美操)。只有经过初级项目学习并合格后才能选修提高班相应项目。另外,为部分身体异常和病、残、弱及个别高龄等特殊群体开设以康复、保健为主要内容的保健班,每学期4学时体育理论课。体育课教材选用自编教材,执行自编教学大纲,对学生体育课成绩的评定是将其平时成绩和技能成绩折算成百分数来加以评定。

2。2对照《新纲要》我院公共体育课程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在素质教育、健康第一、终身体育思想指导下,我院的公共体育课程改革,以培养学生终身从事体育锻炼的意识、习惯和能力为目标,在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考核评价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改革与探索,实施了体育选修课程模式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纵观我院公共体育课程现状,对照《新纲要》提出的要求,仍存在以下欠缺和不足:

在课程目标方面:《新纲要》根据体育教育的功能十分具体地提出了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五个领域的目标,不仅为大多数学生确定了基本目标,也为部分学有所长和学有余力的学生确定了发展目标。目标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进一步明确了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性质以及在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目前我院制定的公共体育课程目标中明显缺少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性方面的内容。

在课程设置方面:《新纲要》明确要求,“普通高等学校一、二年级学生必须开设体育课程(四个学期应达到144学时)”,“三年级以上学生(包括研究生)开设选修课”。目前我院专科只开设三个学期的体育课,三年级以上学生也未开设规范的选修课。

在课程结构方面:因为我院只有课堂教学和运动队训练,现行的选修课教学模式没有达到“应使课堂教学与课外、校外的体育活动有机结合,学校与社会紧密联系。要把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外体育锻炼、校外(社会、野外)活动、运动训练等纳入体育课程,形成课内外、校内外有机联系的课程结构。”的要求。而且我院虽然“打破原有系别、班级建制,重新组合上课”,但是由于学生选项后都是只有经过初级班学习后,才能进入提高班,因此不能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学生的需要。另外,由于我院场地、器材的原因,目前只开设了足球、篮球、排球、网球等八个选项课项目,学生选择的空间较小,因此在学生“自主选择课程内容、自主选择教师、自主选择上课时间”以及“营造生动、活泼、主动学习的氛围”等方面尚存不足。还有,我院体育理论课只是徒有虚名,基本没有落到实处。

在教学内容与方法方面:我们的教师尚未摆脱应试教育和竞技体育教育思想影响,以教师为中心,重教轻学,重技术传授轻能力培养、重身体素质和运动成绩提高、轻意识和习惯养成、重身体教育轻心理和文化教育的现象仍然十分普遍。因此,不仅在课程内容的健身性与文化性、选择性与实效性、科学性与接受性方面存在不足,而且在教学方法的个性化、多样化,师生之间多边互动,提高学生参与意识和创新意识等方面还有欠缺。

在课程建设与课程资源的开发方面:由于学校扩招,学生人数较大幅度的增加,我院场地严重不足,我院教师数量严重不足,课堂教学班人数在4O人左右,远远高于《新纲要》要求的“根据体育课程的实际情况,为确保教学质量,课堂教学班人数一般以30人左右为宜”;同时由于经费短缺,我院还没有“建立《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管理系统和体育场馆设施、器材的管理系统”;

在课程评价方面:体育课程的评价应包括教与学两方面,而我院的公共体育课程缺少对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

以上分析主要内容见下面简表

这些差距存在的原因主要是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观念没有更新;学校扩招,学生人数大幅增加,场地建设速度、教师扩充速度跟不上;学校领导不够重视等。

2。3深化改革的思路

为进一步深化我院体育课程改革,全面提高公共体育课程教学质量。在总结我院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经验,找出不足的基础上,依据《新纲要》精神,从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基础工程和关键环节的单项课建设人手,对我院公共体育课程的指导思想、目标、结构、内容、考评方法、课外锻炼,进行整体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在课程指导思想和目标上,突出“健康第一”和“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坚持学校体育面向全体学生的方向,重视体育课程功能的开发,将以往按照运动项目确立学习目标的做法,转变为以体育的功能确立课程目标,在坚持以培养学生终身从事体育锻炼的意识、习惯和能力的课程目标的基础上,增加内容具体,便于操作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目标,以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在课程设置及结构方面:保证专科生的二年体育课程学习时间,学分为四学分;实施“按系统、分层次、课内外一体化综合管理”的体育课程模式,增加俱乐部活动课,按基础课、选项课、俱乐部活动课、竞技训练课四个层次进行课程教学;在选项课教学中,先确定教学目标,让学生按层次选课(每个项目的教学目标均分为初、中、高三个层次,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现有水平按层次选课,并打破年级及班级的界限。);要求本科学生第五、第六学期必须选修俱乐部活动课,并需修满36学时获得2学分;制定体育理论教学计划,规定每学期必须进行4学时的理论教学,把具体的教学内容分配到具体的学期进行教学,让学生通过学习能够编制可行的个人锻炼计划,具有一定的体育文化欣赏能力,掌握常见运动创伤的处置方法,能合理选择人体需要的健康营养食品。

在教学内容与方法方面:突出体育单项课建设的特色。对各选项课教学内容进行调整,以适应终身体育、素质教育的需要;坚持“以人为本”,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不同需要;要求每位主讲教师都能依据学校教育的总目标,明确单项课在课程体系中的作用,提出该课的具体目标,紧紧围绕课的目标,确定教学内容的重点和层次,对教学环节结构进行总体设计,确定教学的策略与方法,提出导学方案,制定出与课程目标相适宜的课程标准,确定考评的内容与方法;搞好公共体育课部业务学习,进行教学方法的研究,推广新经验。:

在课程建设与课程资源的开发方面:学院应按照体育课程教学要求配备相应数量合格的体育教师;加快场地(特别是室内场馆)建设,同时根据现有场地、器材条件,进一步开发课程资源,课内系统可开设乒乓球选项课,素质提高选项课;课外系统将充分利用校内外的场地设施和教师资源,在目前我院现有体育协会的基础上逐步建立体育舞蹈、网球、羽毛球、跆拳道、篮球、排球、足球、健美操、乒乓球等俱乐部,加大“终身体育”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测试的宣传力度,充分调动学生锻炼的主观能动性,推动课外活动的发展,以促进俱乐部的发展;进一步加强课内外的教学管理,坚持教学检查制度;制定教师教学效果评价标准和奖励制度,每年评价一次,评价结果记录教师业务档案,作为教师岗位聘任、职称晋升、奖励等的主要依据;开发网上选课平台、学生体育成绩管理系统和场馆、器材管理系统,力求使公共体育课部的管理工作系统化科学化、系统化和计算机网络化。

在课程评价方面:改革公共体育课程考评方法,依据课程目标,制定教与学两个评价标准。对教师教学的评价,采用教师自评、互评、学生评价、专家组评议的方法,将教师的教学素养、教学态度、教学科研能力、以及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的程度、课程目标贯彻得是否全面等纳入考核评价内容;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强化激励和发展功能,采用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定的方法,将学生的体能与运动技能、体育知识与运用能力、学习态度与行为、交往与合作精神以及进步幅度纳入考核评价内容。

3结论与建议

(1)我院公共体育课程与《新纲要》对课程的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

公共体育论文范文第6篇

论文摘要:文章采用探究式教学法进行实验干预,探讨探究式体育教学法对高师大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影响。得出以下结论:(1)实施控究式体育教学法能够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水平;2)实施探究式体育教学法能够提高大学生的运动参与程度和对体育的关注程度;(3)探究式体育教学法在高师体育教学中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

1研究的目的

本教学实验通过采用探究式教学法进行实验干预,探讨在探究式和非探究式的条件下,体育活动对大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影响的差异,为高师体育教学方法的改革提供依据,为建构的探究式教学法积累资料和验证探究式教学法理论的可行性、科学性。总之探究式教学法实验研究,是对传统接受式教学法的有机整合探索一条有效的途径。

2实验研究的基本假设

(1)探究式教学法更有利于高师大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水平的提高。

(2)探究式教学法更有利于高师大学生的自主探究体育学习的能力的提高。

3实验对象与方法

3.1实验对象

根据实验要求,选取调查对象为淮南师范学院公共体育课选修中综合身体素质无显著差异的4个班,2个班为实验班(男32,女30),采用探究式教学法,另2个班为对照班(男30,女32),采用常规教学法。

3.2实验方法

在相同的教学环境下,由一位具有多年公共体育教学经验的副教授,采用材、统一进度,进行教学。同一时间内采用相同的测试指标和方法对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体育学习兴趣测试。本实验的内容选择了集体项目的篮球和个人项目的短跑。

3.3测量工具

本实验采用由华东师范大学博士汪晓赞研制的大学生体育学习兴趣水平评价量表作为测量学生进行体育教学活动后的体育学习兴趣的工具。该量表5个维度的Q系数均为0.70以上,而且量表的Q系数高达0.9543。说明该量表内部所有题项间的一致性或同质性相当好。具有较好的因素结构,这是个信效度相当高的量表,是目前国内测量大学生体育学习兴趣水平较为理想的工具。此量表被国内学者季浏、汪晓赞应用于体育教学的实验研究,取得了较好的研究结果。

3.4问卷施测与处理

由施测人员在实验前后分别选择恰当时间及时施测,并保证施测班级被试人数的完整性和回收问卷份数。前测验:实验前发放问卷124份,回收124份,有效问卷100份,有效率80、7%。后测验:分别对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探究式体育教学法和常规教学法实验后,两个月教学实验结束后让所有被试完成大学生体育学习兴趣水平量表,整理问卷并记录结果。实验后共发放问卷124份,有效问卷98份,有效率79%。(详见表1)。运用SPSSF0RwIND0w12.0统计分析软件对收集、整理、统计的有关数据,进行方差分析和独立样本T检验对实验组和对照组间的体育学习兴趣的差异性分析以及相关分析实验组间体育学习兴趣分析。进一步探讨探究式体育教学法对大学生影响效果。

4实验结果

4.1对所有被试前测实验中所得的数据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探讨大学生体育学习兴趣水平并验证实验对象的同质性实验前将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水平进行T检验。结果发现实验班与对照班在体育学习兴趣水平的比较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均存在P>O.05,详见表2)。由此可见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水平处于同一水平,可作为实验对象具有同质性。

4.2教学实验后对所有被试在后测验中所得的数据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探讨实施探究式教学法对大学生体育学习兴趣水平的影响

4.2.1对照班实验前后体育学习兴趣水平、各维度水平的比较

对照班的大学生通过常规教学法的体育课学习,体育学习兴趣及其“体育学习积极兴趣”和“体育学习消极兴趣”有明显变化,存在差异(P<0.05详见表4)。由结果可以看出对照班大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水平有明显提高。这主要是体育教师受到体公共育课程改革的影响,在教学思想有了一些变化,渐渐树立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为学生的服务的理念,体现公共体育课程学习的主体地位,使得大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有了一些提高。但从表4的数据可以看出,大学生在运动参与和对体育的关注,特别是大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方面没有大幅度的提高。

4.2.2实验班实验前后体育学习兴趣水平、各维度水平的比较

4.2.2.1实验班实验前后体育学习兴趣水平的比较

实验后对实验班大学生实验前后的体育学习兴趣水平进行T检验。结果表明:实验后的得分均值比实验前有明显提高。实验班实验前后二者的得分具有极其显著性差异(实验班M前=39.98,M后=46.76,P=.00<0.01,详见表5)。由此可见,实施探究式教学法的教学干预对大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水平的提高带来了明显的积极效果。

4.2.2.2实验班实验前后体育学习兴趣各维度水平的比较

通过实验前后实验班大学生体育学习兴趣水平的比较,可以明显看出实施探究式教学法教学干预后产生了正面的积极影响。为进一步探索实施探究式教学法教学干预对大学生体育学习兴趣水平的影响程度,下面对实验前后实验班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维度水平的变化进行探讨。

T检验的结果表明:实验后实验班大学生存在体育学习消极兴趣下降、体育学习积极兴趣提高、自主与探究学习能力增强、运动参与程度提高和对体育的关注增强的结果。其中体育学习积极兴趣维度水平、体育学习消极兴趣维度水平和自主与探究学习维度水平三者的差异最大,均为极其显著的差异(均存在P<0.01,体育学习积极兴趣维度水平的T=一5.128、体育学习消极兴趣维度水平的T=一4.948和自主与探究学习维度水平的T=一5.201);再次是为对体育的关注维度水平和运动参与程度维度水平,二者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体育的关注维度水平的T=一3.750;运动参与程度维度水平的T=一2.495,详见表6)。

4.2.3实验班被试实施探究式教学法教学干预后,体育学习兴趣水平的提高幅度远远大于对照班被试把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实验前后测验的体育学习兴趣水平进行相减,得到实验前后体育学习兴趣水平提高的幅度,进行实验班与对照班组间T检验,结果表明:实验班被试经过实施探究式体育教学法教学干预后,体育学习兴趣水平、自主与探究学习提高的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班被试,且存在显著性差异(存在P<O.05,详见表7)。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高师公共体育课中合理实施探究式教学法能够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

5讨论与分析

5.1合理实施探究式体育教学法对大学生体育学习兴趣水平的影响

本研究中体育学习兴趣主要包括体育体育学习积极兴趣、体育学习兴趣、自主与探究学习、运动参与程度和对体育的关注五个维度,下面就各个维度进行探讨。

5.1.1合理实施探究式教学法有利于提高大学生体育学习积极兴趣

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包括积极兴趣和消极兴趣两方面,本实验采用的大学生体育兴趣量表,在题项的组成上多数积极兴趣的题目和消极兴趣的题目正好构成问卷相互对应的一对对测谎题目且所有问卷均为回收进行测谎题目核实后的有效问卷,所以我们可以在有效问卷内讨论大学生的体育学习积极兴趣的结果就是大学生体育学习消极兴趣的相反结果。即大学生的体育学习积极兴趣提高了,大学生体育学习消极兴趣也就下降了。因此我们重点对体育学习兴趣进行探讨,反之则是体育学习消极兴趣。

实验结果表明:实验前后实验班被试的体育学习兴趣有极其显著的提高。足以证明实施探究式体育教学法能够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产生非常积极的影响效果。学生喜欢体育活动,但不喜欢体育课,这是多年来一直困扰大学公共体育教学的难题。探究式体育教学法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教学所追求的一种境界,同时也将之作为教学评价的最终目标和尺度,将常模参照评价改为标准参照评价。这无疑会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他们对体育课的兴趣。

5.1.2合理实施探究式体育教学法对大学生自主与探究学习方式的影响

基于探究式教学法观念,教学应让大学生明确通过努力而达到的目标,并且明白目标的达成对于个人成长的意义;设计具有挑战性的教学任务,促使学生在更复杂的水平上理解;通过联系大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经验背景,帮助大学生达到更复杂水平的理解;适时与挑战性的目标进行对照,对大学生的学习有一个清楚的、直接的反馈;能够使大学生对每个学习主题都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形成对于事物的概念框架;能够迁移并发现和提出更为复杂的问题,有进一步探究的愿望。:

5.1.3合理实施探究式教学法有利于提高大学生体育运动参与程度

对实验前后实验班学生运动参与程度的比较中存在显著性差异。可见在体育课教学中运用探究式教学法明显提高了大学生的运动参与程度。实施运用探究式体育教学法使体育课堂的气氛活跃起来,提高了大学生的体育学习热情,在公共体育课堂教学中学生尊敬信任教师,“亲其师,信其道”,产生对教学内容积极的态度倾向,激起热烈的情绪投入到教学的活动中来,使课堂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学生体验到体育运动的乐趣。由原来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探索,认识到体育运动的重要性,积极参与体育运动和锻炼。

5.1.4合理实施探究式教学法对体育的关注”的影响

实验前后实验班学生“体育的关注”的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实验结果表明在公共体育教学中实施探究式体育教学法对学生体育的关注有明显的提高。体育教学中向学生介绍一些篮球的发展史、短跑历史,运动生理学,运动心理学等方面的理论知识,使其掌握科学锻炼的理论和方法。同时技术的问题可以适当讲得细一点,语言要生动、形象、简炼,注意准确地使用体育名词术语。在不违背教学大纲的原则上,可以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教给他们一些符合我国民族传统的,简便易行的,可以长期坚持锻炼的项目内容和锻炼方法,使大学生在毕业后能终身受益。这样可以加强大学生对课堂外的体育的关注。

6结论与建议

6.1结论

(1)在体育教学中实施探究式体育教学法能够有效地提高高师大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水平。有助于高师大学生在将来的岗位事业中提升素质储备,是通才教育的有效途径。

(2)在公共体育教学中实施探究式体育教学法能够提高大学生的运动参与程度和对公共体育的关注程度。

(3)探究式体育教学法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

6.2建议

在调查和实验的基础上在大学体育教学中实施探究式体育教学法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教师在高师公共体育教学中要抓住大学生的兴趣具有现实性的这一特点,重视激发和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动机,对大学生经常进行体育锻炼目的和意义的教育,提高大学生体育锻炼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公共体育论文范文第7篇

【论文关键词】公共体育课;教学质量;教师

高校体育教育是学校体育教育的最后一个阶段,它应当为人才的全面发展提供身体健康方面的保证。如何搞好高校公共体育教学。达到应有的教学目的,是摆在广大体育教师和体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分析石家庄学院公共体育课教师目前在教学上存在的主要问题,从实证的角度出发,提出合理化的对策及建议,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参考。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担任石家庄学院公共体育课的教师28人,其中男性16人,女性12人。

(二)研究方法

1问卷法。经专家讨论设计了包括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教学纪律五大项的调查问卷。向担任公共体育课教师的不同授课班级发放,每位教师问卷总数不低于30份,共发放问卷858份,回收问卷858份,有效问卷847份,有效率98.72%

2.数理统计。数据采用SPSS13.0进行处理。

二、结果与分析

(一)石家庄学院公共体育课教学质量现状分析

从表1可看出石家庄学院公共体育课整体教学质量较高,五项指标均达到90分以上,学生对教学质量比较认可。这与教师良好的教学态度和教学纪律是分不开的,从表中可看到学生对于教师教学态度、教学纪律分别打出了平均分94.74、94.36的高分,远高于其他三项指标的得分,这也就需要教师们在保持良好教学态度、教学纪律的同时,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以达到更高的教学质量。

(二)男、女教师各项指标对比分析

注:*表示P<O.05,具有显著性差异;**表示P<O.O1,具有高度显著性差异。(下同)

经检验,从表2可看出在教学质量上男、女教师各项指标差异均不存在显著性。由此可见,公共体育课教学质量与性别不存在关系。

(三)老教师与青年教师各项指标对比分析

此对比是把具有教学经验8年以上的教师作为老教师,8年以下的作为青年教师。经检验,从表3可看出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上老教师均高于青年教师,但差异并不存在显著性;主要在教学态度、教学纪律上差异存在显著性,老教师在教学态度、教学纪律上明显强于青年教师。良好的教学态度、教学纪律是上好课的重要基础,是教师敬业精神的重要体现,在这一点青年教师需要虚心向老教师学习,加以改进。

(四)教学效果评价前六名与后六名各项指标对比分析

表4是教学质量评价前六名与后六名教师的各项指标,经检验在教学态度、教学纪律上前六名与后六名上差异均不存在显著性,但在教学内容、教学效果上差异存在高度显著性,在教学方法上差异存在显著性。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是教师教学能力的综合体现,这就需要教学质量评价较差的教师在保持良好教学态度、教学纪律的同时,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向先进教师学习,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三、对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探讨

体育教学是对学生传授知识的一个复杂过程,这个过程不仅是进行各种身体练习的过程,也是教师与学生心灵交融的过程。一个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局限于单纯地教会学生技术方法,而是要在同时使学生获得运用技术的能力,特别注意去激发学生强烈的动机,取胜的欲望,良好的情绪,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提高学习效果。这就需要体育教师在教学教法上不断摸索、不断创新。在体育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和爱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来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公共体育论文范文第8篇

1.以校本课程理论为研究基础

美国高校课程理论专家GoodLad将课程分为五个层次,分别为观念层次课程、社会层次课程、学校层次课程、教学层次课程与体验层次课程,对应到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中则表现在如下方面。一方面,随着人们对体育课程认识的不断深化,“健康第一”的思想已经广泛深入到中国高校体育教材的建设之中,这便是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观念层次与社会层次。而各类学校依据课堂教学与体育课程标准所开设的体育课程则属于学校层次的课程范畴。另一方面,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的与学生体验到的体育课程则分别为教学层次与体验层次的体育课程。因此,以校本课程理论为研究基础,开展对不同层次的高校体育课程研究工作,可以为课程质量的评价提供可靠的教学信息。

2.以课程效果为评价重点

评价重点放在学生所反映的课程效果的评价上,进而深入强调人才对社会发展的效果和作用。

二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方法及评价方案

1.评价体系的构建方法

本文采用特尔菲法进行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质量标准体系的建立和修正。通过综合高校体育学科的特点与课程质量评价的具体思路,应用三级结构式,对课程评价的一级指标(课程设施、课程条件、课程效果)进行初步制定,并利用二级指标对一级指标进行测评,最后利用三级指标对课程质量的各项评估要素进行具体评估。评价体系的具体构建方法为:将各级指标按照“不重要、一般、较重要、重要”的等级进行划分,并分别赋予其具体数值(8、6、4、2),然后请专家根据指标的重要程度对其进行打分。首先,根据专家对相关指标评价的平均分值得出专家对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评价指标的集中程度,具体计算公式为:Mj=∑=miijm1C1,上式中Mj为专家对某一评价指标计算的平均值,Cij表示标号为i的专家对第j个课程方案的评价指标,m则表示参与某一特定课程质量评价的专家总人数。通过对Mj的计算,可以得出专家对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评价体系中某一评价指标的具体分值,从而有利于高校对相关教学措施进行合理改革,并从整体上提高教学质量。除了利用指标平均值对课程质量进行评价外,专家意见的协调系数也是课程质量的重要评判标准,其具体的计算公式为W=2312sm(n−n),式中,m表示参与课程质量评价的专家总人数,n为课程质量指标评价的具体方案数,s则代表方案评价的效果等级排名的离均差平方和,且协调系数越高,则说明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教学质量则越高。通过对专家指标评价的协调系数进行分析,可以有效地避免利用指标平均值而产生的计算误差,从而提高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质量的评价效果。

2.评价方案

根据上述质量评价方法进行计算,进而得到《高校体育课程质量评价表》,将课程质量的评价要素划分为A(91~100)、B(76~90)、C(60~75)以及D(60以下)四个等级,并利用综合权重分析法对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质量进行评价,其具体步骤为:首先,由专家、教师与学生共同组成体育课程评价小组,并将含有评分因素以及要素分数的各指标权重进行计算,最后结合权重计算出实际的课程效果质量评分,并将课程质量按照不及格、及格、良好和优秀等四个标准进行划分,进而为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环节的改进提供合理的意见和建议。

三结束语

公共体育论文范文第9篇

论文摘要: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学生未来的健康状况以及终身体育观念的形成。如何更好地在高等学校开展体育工作,使学生自觉地参与到体育中来并形成终身体育观念,是摆在体育工作者面前巫需解决的问题。但纵观近几年国内的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研究,大多停留在健康教育的指导思想宏观层面,而对于具体的课程实施则甚少涉及。针对现状,本文作者从高校传统体育课程入手,运用调查法,文缺法,数理统计的研究方法,对山东省部分在校大学生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归纳,总结了这些高校实施公共体育教学的现实情况。最后本文针对调查结果提出了一些建议。

0.前言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了学生未来健康状况以及终身体育观念的形成。如何更好地在高校开展体育工作,使学生自觉地参与到体育中来并形成终身体育观念以适应未来生活、学习、工作的挑战,是摆在体育工作者面前函需解决的问题。但纵观近几年国内的健康教育研究,大多停留在健康教育的指导思想宏观层面,而对于具体的课程实施甚少涉及。研究高校体育课程的现状,对于改变现实的学校体育教育中的种种问题具有积极的意义。本文在分析问卷调查结果的基础上,对现实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改革策略。

1.研究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研究主要对象为山东省高校部分在校大学生。

1.2研究方法

1.2.1调查法。

1.2.1.1问卷调查法,随机发放1420份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407份,(男生721人,女生686人)回收率为98%。

1.2.1.2访谈法。分别对各所被调查学校的分管校长,体育教师。

1.2.2文献法。在图书馆查阅了大量关于中学学校体育的资料,以及在各学校查阅了在校生的体育课成绩以及素质达标成绩。

1.2.3数理统计法。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并分析其结果。本研究利用MicrosoftExcel以及SPSS11.5forwindows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课程教学的指导思想“健康第一”已经成为各所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的的指导思想,在教学过程中“以人为本”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个体的差异与不同需求,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确保每个学生都受益。这一指导思想的理念显示了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以促进学生生理、心理和社会能力的整体健康水平提高为目标,强调健康教育贯穿于整个体育课程教学实施的全过程,培养学生健康意识和锻炼习惯的养成。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体现,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并且充分考虑到学生在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学生在从事体育的过程中体验快乐。

2.2教学模式现阶段,社会各界对高校的改革有着极高的期望,山东省各所高校也有不同形式的探索,有些学校已经逐步地改变了传统的上课方式。如有些学校在2006新学年将实行一种全新的课程组织形式,即从新生人学即开始上选项体育课,打开行政班的界限,实行一、二年级必修公共体育课选项的方式,三、四年级开设选修体育课的方式(原则上一年选择一项课程,个别素质全面的学生可以一年选择两项)。一年级选项课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体质等实际状况,在进行分班,摸底,体能测试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选项需求进行分班分项教学。二年级选修课依据以学生为主体来开展,给学生创造更大的学习发展空间,体现统一要求与区别对待的教学原则,三年级开设选修课,主要以提高能力、培养体育兴趣、建立终身体育意识和培养健身习惯为主。部分学校也开设了保健与康复体育课。该课程主要针对伤、病、残、体弱、特殊体型(过胖过瘦)等学生开设。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组织康复、保健体育教学。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以太极拳、太极剑、基本素质、球类运动、康复保健知识以及物理康复治疗等内容为主。这一系列的尝试,使得体育课程设置更加科学化,更加人性化。

2.3教学项目选择在体育课的选择项目上,各所高校都呈现了项目多样化、娱乐性的现状,学生更关注一些娱乐性强,易于开展的项目。如体育舞蹈、武术搏击、球类项目等。这就要求学校在选择教学内容上应注意以人为本,淡化竞技体育,注重健身性的体育健康项目和竞技项目的搭配,选择那些难度不大、易于开展,能延续到成年期进行的具有较高锻炼价值的教材,避免竟技体育教学内容的低层次重复,降低难度,改变规则,注重对学生兴趣的培养,使学生真正掌握一定的、感兴趣的、有特长的终身体育项目。

2.4考核考核是课程建设的向导,考试的内容、方法、形式对教学过程起着指导作用。通过访谈了解到,各高校对于学生的体育课考核,逐步步人综合的轨道,一般考试内容包括各专项综合技术、战术、专项身体素质,占总成绩80%;理论知识,占总成绩10%;课堂表现(包括学生参与意识、学习态度、人际关系、进取精神、提高幅度、考勤),占总成绩10%。但是这种考试的内容、形式不能够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及过程评价纳人最后的成绩,并且在占总成绩80%的专项综合技术、战术、专项身体素质的考核内容忽略了个体的差异。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1山东省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贯彻了健康第一的教学思想,以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观为目标。

3.1.2教学模式实施了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组织形式。从而使学生明确目标,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体育健康需求,促进了他们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增强了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教学效果良好。

3.1.3山东省高校在教学内容上,选择学生喜爱,易于掌握的项目,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了快乐。

3.1.4体育健康课程评价标准和方法较科学客观,且易于操作,能对学生的三维健康观进行较全面的评价。

3.2建议

3.2.1体育课教学的指导思想定位摒弃注重技术的教学思想,强调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思想模式。结合本院校的实际情况,把学生的健康发展自始至终贯穿于体育教学实施的全过程中,使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增进健康,以应对激烈的社会竞争。

3.2.2以学生为本,构建合理的教学模式,教学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强调一个“活”字,让学生广泛参与,在参与中增长智慧和创新能力。

公共体育论文范文第10篇

论文摘要:分析了普通高校扩招后给体育课带来的困境?体育场馆设施严重不足?体育教师人数不足、职称结构不合理?并提出了解决的对策?提高体育法规意识?认真组织和周密设计体育教学?教学形式和方法多样化?改革传统体育考试考核方法。

1999年普通高等院校扩招51万人总人数接近28U万而2000年秋手我囚普通高等学校招’I=.180万人实助、招’I=.总规模达300多万人比1999年增加72.5%}有关教育会议提出预i}到2Ol0年我囚.气等教育入学率将从现在的9提高到75。大学的扩招给我囚教育的发展带来厂千载难逢的良机但面对扩招本已小堪重负的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形势吏加严峻如小采取切实措施加大投入将难以适应高等教育的发展。

一、体育场馆设施严重不足

据四川帅范大学体育系副卞任陈建嘉对部分.y校的调查表明38所大学各类体育场馆设施数量很少。扩招前有学生-210633人扩招后按285408人计算年均拥有量大大低于囚家教委1992年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器材配备日录》的定额标准。如田径场400rn标准共35块平均6018人块按最低标准5000人块算原来差7块扩招后差22块篮球场共389块平均541人块按标准250人块计算原来差454块扩招后差753块排球场共233块平均904人块按标准250人块计算原来差610块扩招后差904块。

调查结果表明许多大学历史上‘欠帐”太多在扩招前体育场馆等硬件措施就达小到囚家规定标准而扩招后山于种种原因小能够及时增加场馆设施。

二、体育教师人不足、职称结构不合理

调查结果表明38所院校共有体育教帅9引人平均何校26人师生一比为1:213扩招后师生一比为1:288。体育教师的职称结构也小合理38所院校中教授25人仅占教师总数的2.5%副教授244人占24.6%讲师、助教占很大比例而且一此院校中还有少数3.7%教师没有职称。

从学历上看38所院校的体育教师中没有博十学位者而拥有硕十学位的教师仅占2.6%。如今很多大学仍然以本科毕业生一充当教师队伍的“卞力军”。另外大专学历的占8.7%无学历者占1.9%。这此都滞后于高等教育的发展。

三、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适应扩招发展的对策

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课余体育训练与竞赛是实现学校体育日标和任务的基本途径而体育场馆设施、体育器材、体育教师的数量和质量是其必小可少的前提条件。在当前普通高校连续扩招的形势下公共体育课该如何开展。

3.1提高体育法规意识

高校体育面临的问题很多都是“历史欠账”这既和学校财力、观念有关也与体育法规意识淡薄有关。要想使公共体育课走出困境笔者建议首先要提高体育法规意识完善学校的I!f督检查机制使各校领导按囚家教委1992年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器材配备日录》的定额标准配置体育场地、设施和器材。体育场馆设施缺乏严重影响正常体育教学的高校要提出限期整改的措施和案。

3.2认真组织和周密设计体育教学

采用多种排课式以解决学生一多、场地少的矛盾增加竞技性、表演性的运动和游戏的比重增加室内讲授的体育课程、健身内容的比重。如20世纪90年代末下院文教委员会建议改变以足球、橄榄球和板球为卞的教学内容应从生一涯体育的观点出发以多样化的个人项日为卞促进学生一毕业后继续参加体育运动这很值得我们借鉴。

3.3教学形式和方法多样化

精简教学内容实行卞、辅教材制适当增加体育教学班的人数。实行根据学生一的体质和体育基础分班、分组教学或者按学厂卜身高、体重、年龄综合指数分组。在教学力面除传统的循环练习、分组练习等外程序教学、暗示学习、心理训练、小集团学习、创造性学习、电化教学等力法也应被更广泛地应用到教学中来。

3.4改革体育考试考核的方法

许多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已经发现传统考试考核力法的小合理性并在实践中运用纪律分、态度分等力法予以校正还有的实行增加进步分的力法以鼓励小同基础和体质状况的学生一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但这都小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扩招后公共体育课面临的卞要IAJ题是体育课班级增多这势必会影响体育课的质量。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改苹体育考试制度重新修订评价普通高校体育测验的标准及力法以适应扩招后的需要。

公共体育论文范文第11篇

论文摘要:离职公共体育课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通过挫折教育。运用激励手段。引入竞争机制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通过调解和疏导。缓解学生心理压力,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促进各种智能的协调发展。

公共体育课不同于专业体育课。专业体育课是以提高技术水平为主,公共体育不但要提高技术水平,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最好课堂。但是。高职公共体育课没有受到学生的重视。甚至没有受到一些老师的重视。一些老师认为公共体育课就是让学生学一些基本的技术。锻炼一下身体就完成任务了。学生们认为。我也不是学体育专业的,将来也不从事体育工作,对付一下就可以了。这是人们对公共体育课认识上的一个误区。从小学到大学一直开设体育课。高职院校从入学到毕业也一直开设体育课,这就说明开设公共体育课是有其科学性和合理性的,它不只是简单地学点技术,而是要学好技术,更要全面培养学生素质和能力。

一、公共体育课能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能力

在体育运动项目中。大多数运动项目都存在着合作的内涵,有整体合作、小组合作、二人合作等。不同的项目有不同的合作方式。只有很好的合作,让每位合作者都发挥出最好水平,最后才能取得胜利。

1、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是合作学习的前提

例如,在三大球类运动中,队员要密切合作,场上队员的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一个表情都表示一个战术。只有队友就得明白,才能取得胜利。在体育教学中,结合本学科的特点,结合所学的项目,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懂得有比赛就有竞争。有竞争就有合作,在合作中让学生学会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帮助他人。

2、加强合作能力的培养

例如,田径项目中的接力跑,要求四名队员不但有合作意识,而且更要发挥好伙伴之间的协调的配合能力,二者是缺一不可的。在体育课中,让学生掌握合作的技能技巧。学会与人沟通和交流,从鼓励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合作学习的同时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选择合适的内容,学生在自学自练的过程中相互观察、相互帮助、相互纠正,使学生在合作学习的氛围中,提高发现错误和改正错误的能力。不断提高动作质量,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二、公共体育课能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

公共体育课不同于其他理论课,它不但要学一些理论知识。更主要的是要有身体的体验。每一项运动技术的掌握。都要付出较大的体力和产生许多不适反应,如疲劳感、疼痛感、酸胀感、恐惧感等,因而引起一系列心理障碍,如怕苦、怕脏、怕失败、怕丢脸等。尤其现在的高职学生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他们生活条件比较优越。过着“农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从没受到这样的“苦”。作为体育老师,要帮助他们渡过“难关”,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以坚强的意志去克服和战胜这些生理或心理上的障碍,从而逐步培养起不畏艰难、不怕困苦、百折不挠、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

1、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

在体育课中可以人为地设置一些障碍,创立挫折情境,让学生碰些“钉子”,以此来锻炼他们的意志。增强对挫折的忍受力。例如。在学生已经完成练习任务后再增加练习任务。延长规定的练习时间;在疲劳时要求学生完成比较复杂的动作。并要求保持动作技术的稳定性、准确性。这些都能起到挫折教育的作用,培养学生的顽强性和坚韧性,从而形成良好意志品质。

2、运用激励手段。增强其学习信心。激发起克服困难的勇气

学生在体育课中需要克服各种各样的困难,但不是每次都能成功的,“功亏一篑”的情况时有发生。如果我们能在学生可能退却的关键时刻,适当地给予学生必要的帮助和鼓励,就可以促使其去坚持、去奋斗、去拼搏,从而使其意志得到磨练。

3、在教学中引入竞争机制,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好强”、“好胜”是我们每个人的天性。对于学生来说,这种心理在体育课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在体育课中组织形式多样的比赛来培养学生的良好意志品质,也是一种较好的举措,让水平相当的学生一起比赛,让他们在竞争中超越自我,培养不怕苦、不怕累、勇于拼搏的良好意志品质。

三、公共体育课能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

高职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从入学开始大都或多或少地经历了学业不良,高考失败等打击,在心理上受到了无形的伤害,失去了远大理想和明确的人生目标,使他们目标模糊,不能全神贯注地学习,一些学生因得不到及时的调解和疏导,致使其消极行为加剧,变成病态的心理行为。体育课就能起到缓解学生心理压力的作用,对学生心理健康起到积极的调解作用。众所周知,娱乐是减轻心理压力的最有效的良药,那么娱乐的项目又大多是体育项目,在健身房里、广场上、公园里随处可见那些运动健身的人们,一个视野开阔的运动场就会让你忘记烦恼,一段节奏较快的健美操就会让你心情舒畅。因此在体育课上合理安排一些大运动量或学生感兴趣的教学内容,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的有效途径。如.为男生安排一些球类比赛;为女生安排健身操、游戏,有意识地通过这些运动项目,让学生“合理宣泄”,使受挫情绪、委屈情绪等多方面心理压力释放出来,以达到减轻学生心理压力的效果,使学生经常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真正地做到自尊自信。

四、公共体育课能促进学生各种智能的协调发展

公共体育课与其它学科相比,有其独特的作用。在公共体育课上学生所学的每一项技术,都要求身体的各个器官的协调配合。例如,篮球的胸前传球技术,眼睛看传来的球,大脑判断来球方向,手要伸出接球,腿要迈出选好位置;田径教学的起跑练习能培养学生的快速反应能力;篮球的投篮命中率能培养学生的准确能力;排球的扣球能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体操动作能培养学生的时空感觉和运动感觉。在体育课中,还可以让学生设计准备活动内容,编排徒手操、设计场地,制作体育器材等,这些内容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想象力。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基础知识的传授,让学生掌握体育锻炼的规律性,使学生的基本技术迅速提高,基本技能得到正常发挥,促进学生的各种智能的协调发展,让学生的智能水平通过体育教学不断得到提高和发展。

五、公共体育课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1、教会学生欣赏美、发现美,提高审美意识体育运动是美的运动,从动态到静态处处存在着美。在体育课中体育运动的场地、运动过程更是美的展现,一个篮球、一块田径场展示的是静态美;被称为“东方神鹿”的王君霞的奔跑动作、职业篮球队员的扣篮动作,展示的是动态美;艺术体操、健美运动、武术、太极拳优美动作以及各种动作之间和谐的编排组合,展示了美术中的造型艺术;音乐中的音响艺术;舞蹈中的形体艺术等多种艺术因素。当我们看到这些运动健儿那种健壮优美的形体、机敏灵活的动作、和谐舒展的造型时,会使我们获得美的享受、美的感染和美的熏陶。:

2、通过体育课的培养让学生拥有美的行为

公共体育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公共体育课;双语教学;可行性

一、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逐渐融人全球经济发展轨道,尤其在加入WTO以后,中国与国际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交往越来越频繁,各行各业与国际接轨的步伐逐步加快,我国迫切需要既掌握专业知识又掌握专业外语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应势而生的高校双语教学是我国教育改革为适应时展需要而出现的新生事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手段。

是海对外贸易学院作为华东地区唯一一所涉外商科大学,着重培养对外经济贸易应用型专门人才的综合素质。学校一贯重视双语教学,早在1995年,就依托中外合作办学推行双语教学,目前全校已开设双语教学课程73门,且均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所谓体育双语教学,意指学校体育教学中全部或部分采用外语(本文主要指英语)传授体育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的教学。本文拟结合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实际情况,为我校体育双语教学开展之可行性提供理论上的依据,并对具体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些相关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二、我校公共体育课实施双语教学之必要性

2.1积极推进体育教学改革,争创体育精品课程的需要

教育部在2001年《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已明确提出,要求各高校积极推动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的教学,这就为开展双语教学提供了宏观的环境支持。我校已于2003年实行了俱乐部制体育教学改革,本着“以学生成才为本”的教学理念,实行了学生自主选课、自主选教师、自主选上课时间的“三自主”选课原则,而对体育课实施双语教学的构思,则是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学科问的整合,使体育教学与英语教学都得到良性发展,为体育英语领域的扩展打下基础,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自觉性与应用英语的综合能力。实施体育双语教学,是我校积极推进体育教学改革,争创体育精品课程,培养更适应未来社会发展人才的探索。

2.2丰富体育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需要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以及大学生思想观念的更新,传统体育教学手段及模式已渐显单调和落后,相对固定的体育项目附带多年不变的学练内容,对已有数年体育课学习经历的大学生而言,缺乏新意,学习兴趣不高,主动性不强,并由此自然滋生“厌学”心理。体育课实施双语教学,将是学生体育学习新的兴奋点,它不仅能为学生提供体育技能学习的舞台,而且能为学生创造英语学习的语境及氛围,搭建师生问英语口语交流的平台,从而达到体育技能水平及英语交流能力共同提高的双赢效果。

体育动作技能教学具有十分直观的动作语言,双语教学中语言、词汇与技术动作紧密相联的特点,大大降低了学生理解语言的难度;与其它室内课程相比,体育课更以其开放式接近自然的真实教学环境,增强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性,这也为英语口语交流提供了便利条件。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体育双语教学本质上仍是体育课,它是利用两种语言作为传递体育知识信息的工具,向学生“传道授业”,让学生在体育技能得到提高的同时,语言运用能力亦获得相应提高,其根本着眼点是“知识目标”,而不是“语言目标”。对此我们应有清醒的认识,切不可主次不分。

2.3培养体育交流国际化人才的需要

进入2l世纪,上海与世界接轨的步伐越来越快,国际体育文化交流活动愈加频繁,一些国际知名体育赛事,如F1、NBA、网球大师杯以及其它国际、洲际大赛先后登陆上海,许多跨国公司、企业也将体育文化纳人企业文化,纷纷成为体育赛事活动的投资者、赞助商。另外,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日益临近,我国对既有英语技能又具有体育专业知识的专门人才的需求也愈加迫切。我校是国际公司、跨国企业所需人才的输送源之一,外企为我校毕业生的主要择业去向,体育文化交流在他们与外商的业务往来及人际交往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他们在精通国际贸易领域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如能通过体育课双语教学学习,在体育国际文化交流中大显身手,必将在未来的人才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

2.4体育师资综合素质自我提高的需要

高校的进一步发展,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对高校师资的综合素质及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体育教师亦不例外,体育专项能力自不待言,对学历及科研等相关能力的要求更是越来越高。掌握好英语这一语言工具,并勤加利用,必将为体育教师自身带来许多国际最新最前沿的体育动态及科技信息。体育课实施双语教学,为体育教师英语(特别是口语表达及交流)能力的提高提供了实践的机会,而体育双语教学过程中教学质量的保证和承诺既是压力,同时又是动力。在用英语传授体育技能的教学实践过程中,通过与学生的英语交流,体育教师自身的英语水平也能相应得到提高,此即为“教学相长”也。

三、我校公共体育课实施双语教学之可行性分析

体育实践课双语教学尽管区别于其它课程,有其特殊性,但教师、学生、教材同样是影响并制约这一教学方式的三大因素。下面分别就这三大因素对我校体育课实施双语教学之可行性进行探讨和分析。

3.1教师因素

开展双语教学,师资是关键。双语教学对教师的要求更高,教师不仅要具备一定的外语能力,还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近年来,我校对新进体育教师的学历及职称提出了更高要求,青年教师中有四人具备研究生学历,其中三人具有国家英语六级合格证书。教学之余,几名青年教师能主动加强英语综合能力的进修和提高,并已初步具备体育课双语教学所需的听、说、写等表达能力。对他们而言,双语教学的过程同时又是自身英语水平提高的过程;起点低,基础薄并不可怕,只要善于从教学中发现不足,并不断进行自我提高,日积月累,英语水平定有质的进步。另外,我校为保证双语教学效果,一方面通过与加拿大ⅣEY商学院合作,在校内积极开展全英语案例教学师资培训,另一方面通过中外合作办学,定期选派教师赴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英国中兰开夏大学和加拿大道格拉斯学院等国外院校进修和培训,促进了教师外语能力和教学水平的提高。我校体育双语教学一旦开展,相信体育教师也能从中受益,得到这种宝贵的进修培训机会。

3.2学生因素

体育教学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体育双语教学成功与否,与学生的英语水平和基础有直接关系。由于我校着力培养的是对外贸易应用型专门人才,外语(尤其是英语)一直是我校的重点学科和特色专业,从近几年高考招生生源及国家英语四六级考试总体成绩中,我们不难发现这一显著特色和传统优势。06年我校录取新生中,英语单科平均分第一批文科128.1分,理科127.4分,第二批文科125.5分,理科127.8分,平均高出上海市英语单科平均分近30分。03年我校英语四级考试成绩在上海市高校中排名第一,04年我校98.3l%四级通过率创下历史新高,在上海市高校中处于领先水平,中试测试通过率为9l%,05年我校四级通过率为97.18%。近年来,我校学生还踊跃投身于网球大师杯赛、第48届世乒赛以及世界短池游泳锦标赛等国际赛事的部分志愿者工作,他们凭借流利的英语及丰富的体育知识,为赛事提供热情周到的服务,受到了国外运动员、教练员及赛事组织者的高度赞扬。我校学生良好的英语功底,是我校体育课顺利实施双语学必要的前提条件,它能保证学生在双语教学过程中充分领会教师的教授内容,更好地与教师进行沟通和互动,从而更加扎实地掌握体育专项技能。

3.3教材因素

由于我国体育公共课双语教学尚未普及,目前暂无统一的参考教材可供借鉴。可喜的是,现代资讯传媒的飞速发展为相关英语体育教材的自我编订提供了便利。通过互联网搜索以及境外体育教材的购买,我们可以根据体育项目分类,搜集整理常见常用的体育英语专业词汇编订成册,于每学期开学初的第一堂理论课下发学生并进行讲解,也可通过校园网公布相应的教案或课件,以使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更充分的预习和复习,更好地配合体育双语教学。体育英语教材的遴选应坚持适用性原则,可将体育口令、队形队列、课堂常规等作为教学切人点由易及难,循序渐进;而对诸如篮球等专项英语词汇,学生可在学练过程中,借助于教师的表情、手势姿态或对自身动作和身体练习的感悟,来深刻体会英语术语的涵义。此外,在体育双语教学中,还可通过一些直观形象的教学活动,如讲解、带操、担任教师或教练等角色,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语言环境。同时,亦可适时利用多媒体教具,组织学生观摩体育英语节目,鼓励学生结合比赛录像尝试英文解说或担任英文裁判。总之,体育课双语教学教材的选用应不拘一格、灵活多变。:

四、我校公共体育课实施双语教学之设想

通过以上对我校公共体育课实施双语教学之必要性与可行性论证和分析后,我们可以对此进行大体的教学规划和设想。尝试阶段,开课门数不宜太多,先应集中双语教学师资,重点准备一到两门优势教学项目实施教学,通过探索和实践,逐步完善课程目标体系,建立起一整套完整的、操作性强的学科建设及课程指导方案,使体育双语教学中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目的和教学思想更加规范。必要时可利用我校雄厚的外语资源,在校内外对体育师资进行英语(特别是口语)短期培训,并通过组织观摩其它专业双语教学的形式,学习和积累必要的双语教学经验。在正式启动双语教学后,任课教师应注意通过学生课堂反馈信息,在教学中发现不足,并及时总结,以期达到改进和提高的目的。在取得一定教学效果,教师双语教学能力得到实质性提高的基础上,我们方可在更多的体育课程中逐步实施这一教学方式,从而达到营造校园体育英语氛围、促进学生体育技能与英语能力共同提高的目的。

公共体育论文范文第13篇

论文关键词:普通高校公共体育改革对策

1979年5月教育部等部门在江苏扬州联合召开了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扬州会议”,随后教育部颁布试行了《高等学校体育工作暂行规定》,由此拉开了高校体育改革的序幕。高校公共体育课改革的成效是显著的,尤其是上个世纪90年代,各高校围绕“素质教育”与“终身教育”,从多方面进行了有创新价值的改革和探索,其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但是,高校公共体育课的改革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其改革的进程明显滞后于高等教育改革,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公共体育课的课程设置越来越不适应新的形势要求。

一、高校公共体育课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各高校对一、二年级学生的体育课程设置作了比较大的改革。一般都有普通课、基础课、选项课、综合课、保健课、专项提高课、体育理论课等多种类型,应该能全面满足学生的需要了,但在具体实践中却不尽如人意。学生喜欢体育活动但不喜欢上体育课的现象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究其原因,主要是目前高校公共体育课课程设置还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课程设置的指导思想不明确。高校公共体育课作为一个学科群,应该充分发挥其综合的教育功能,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但目前许多高校在课程设置的指导思想方面,还不够明确,没有真正把“健康第一”作为课程设置的指导思想。

2.课程设置的灵活性不强,学生的选择余地小。目前各高校有的在一年级开设以田径项目为主的基础课和普修课,二年级开设选项课、综合课、保健课;也有的是在一年级就开设选项课,二年级开设专项提高课,三年级开设选修课。由于现在的高校扩招,教学资源紧张,所谓的选项课一般没能打破原教学班级,大都是“平移式”地进行,因此就会出现两个问题。一是有的选项班因人数不够停开而让这部分学生的选择落空;二是选项班内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给教师组织教学带来很大困难,也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充分发挥。

3.课程设置的内容不合理。主要表现在教学内容还存在“竞技化”的倾向,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被各个运动项目的理论知识所代替,严重违背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设置教学内容时,没有把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放在中心地位,教材体系缺乏科学性、系统性、人文性,不能满足学生的最大需要。

二、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改革的对策

1.体育教学内容多样性的改革,增加体育选修课的种类。高校体育的对象主要是大学生,而大学生充满活力和可塑性,是有着不同个性的群体,因而高校体育在教学内容上必然要向多样性方面发展。男生和女生,低年级学生和高年级学生,来自农村的学生和来自城市的学生,都会有不同的体育兴趣、习惯和要求,因而体育教学内容必须要有多样性。体育课的选修内容每年都要有不同程度的增加。选修课的增多,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充分满足学生的个体需求,有利于学生养成终生锻炼的习惯。同时。要设置社会开始流行且易满足学生好奇心的项目。高年级学生可以选修国外的体育项目,起到传播中西方文化。高校体育可分为大一体育必修课,大二、大三、大四选修课和课外活动三种课程设置。无论是哪一种课程,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特点和自身条件选修。选修课可提高学生参与身体锻炼的兴趣,使学生在积极的参与中加强体魄,培养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和意识。

2.实行快乐体育、健身体育、终身体育,将“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以往的学校体育教学中不免会使一些学生出现挫折感,这往往对学生形成健身意识和习惯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在体育课程的设置中要尽量避免这种现象的产生,让学生在体育课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健康和快乐的教育。我国学校体育以崭新的面貌迎来21世纪,体育课更名为体育与健康课,标志着我国学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学校体育必须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正在被人们接受。在对学生的体质测评发现,总有一些学生的身体素质低下。如按一般学生的教学进度,势必使这一部分学生在参与体育锻炼的过程中产生受挫折感。因此,有必要将这一部分学生集中教学。针对学生身体素质较差,体育基础理论知识缺乏的情况,进行针对性教学,使学生在一定时期内学会控制体重、增强身体素质的方法,并教授达标技能,使大部分不达标的同学在学习一段时间后,不仅达标及格,而且可以取得不错的成绩。这些逐渐赶上来的同学会因此喜欢上参加体育锻炼,并在健身的过程中建立起良好的自信,从中找到参与体育的乐趣。

3.体育场所设施的改革,实施体育锻炼小发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围着操场跑是经济实用也是最为枯燥的增强人体心肺功能的手段。为达到督促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可以发明体能锻炼走廊。设有各种障碍,学生需要攀越檑木屏障、组合双杠、连跳障碍、V型坡沟、组合云梯、梅花独木、翻越板墙等人为障碍设置,在一个全封闭的空间内单方向前进,一方面方便老师对学生锻炼过程的监控,另一方面增添“跑”中的难度与乐趣。集结较为优秀的多元化的体育教练,多元化的教练组合必然会融合多种先进的技术、战术思想和理念。

4.体育教师个性教学、教学方式改革,避免教学简单化。我国体育学科课程体系主要表现为:课程学分较少,设置单一,教学形式较为单调如果沿袭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常常照本宣科,不深入了解学生的要求和现状,使得教与学脱节;教师在教学中不注意教学艺术,在课堂中即使有所发挥,也只是以一些题外趣闻使学生一笑了之,有时教师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详尽解说,学生却置之不理。另外,传统的以期末考试定分数的制度,使学生的学习丧失了主动性、积极性,学生各种能力得不到发展。教学实践表明,体育教师在课堂中的表现——语音语调、举止言行、仪表风度、教学艺术与教学效果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教学中要特别注重语音、眼神、动作、服饰、表情的运用,通过自己的行为,把热情洋溢、乐观进取的精神传授给学生,更好地做到“教书育人”,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

5.体育教学效果评价的科学性。我国高等教育正在发生的一个重大转变,是从专业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转变。体育教学工作也应服务于这一转变。学生体育学习的好坏,不能主要用运动成绩来衡量,而应将评价标准向社会标准与个人综合标准结合起来的方向发展。考核次数、项目应适当减少,不同对象应有不同考核标准,考核目的在于促进全面素质发展。对主观因素较高的评分项目.实行多名体育教师评分,任课教师给定平时成绩,对学生的体育成绩进行综合评价。不同体育水平人进行不同评分标准。建立相对个人成绩的评分规则。对学生体育学习的评价应该是动态的和相对的。应强调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现代教育理念,重新构建体育学习的评价体系。

公共体育论文范文第14篇

论文摘要:采用文献资料、访谈和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分析了阳光体育运动的产生的背景、阳光体育的内涵、高校公共体育课体育教学的现状等,结合阳光体育运动的。健康地一”,“达标刨优‘面向全体”等理念,认为:创立多种教学模式,适应不同水平与层次学生的需要;更新与挖掘学习内容,实现教学内容的改革,提高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建立课内外一体化的体育锻炼机制,促进使学生体育锻炼的经常化、生活化;深刻理解运动负荷与健康的关系;改革高校公体课程评价方式等是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改革的重要启示.

2007年5月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该文件明确要求学校要广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其目的吸引广大青少年学生走向操场,走近大自然,走在阳光下,积极主动参与体育锻炼,培养体育锻炼的兴趣和习惯,有效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活动”的开展,突出了今后学校体育工作的重点,明确了学校体育改革的要求和措施,必将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对高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审视“阳光体育运动”语境下的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改革,分析目前的体育现状,以崭新的思路思索“阳光体育”语境下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对深化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

1阳光体育运动产生的背景

2006年9月18日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联合公布的《第二次国民体质监测报告》显示:我国中小学学生耐力、爆发力、力量素质呈持续下降,城市青少年超重与肥胖检出率明显增加,部分农村青少年营养状况亟待改善,近视检出率居高不下.首届“中国青少年体质健康论坛”也传出消息,近20年来,我国青少年学生肺活量、力量等体能素质持续下降,学生肥胖率不断增高,眼睛近视率居高不下,部分农村青少年营养状况亟待改善,学生体质发展趋势很不容乐观.与此同时,青少年怕吃苦、怕受累,意志品质薄弱、经不起挫折、受不得委屈等问题也日益凸显[1].为在全国亿万学生中掀起群众性体育锻炼的热潮,切实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进一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和谐发展,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联合下《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和《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通知》.

2阳光体育运动的内涵

体育是人类为适应自然和社会,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而自觉地改善自我身心和开发自身潜能的社会实践活动.囱此,可以认为,“阳光体育运动”的根本特征是“运动”,当然体育运动的“动”不是随意性的,而是在大脑支配下,有特定目的的体育活动.世界上没有脱离运动的体育,阳光体育本质也是以身体练习为最基本手段的一种运动.从“阳光体育运动”的组成结构来看,“阳光体育运动”可以分为物质部分和精神部分.物质部分是“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客观载体,主要包括各种体育设施设备、体育场所以及有关的体育工作人员和相关物体等.精神部分则是比较抽象的部分,主要包括保证其顺利实施的各种规章制度以及体育思想意识、体育文化等[2].从上述角度去把握,可以看出“阳光体育运动应该包括以下三个特点:第一,“阳光体育运动”是以肢体活动为主要练习手段;第二,“阳光体育运动”,不仅是体质的增强,更是心理的健康;第三,阳光体育是课内外一体化的、体育锻炼经常化的一种理念.因此,可以这样理解“阳光体育运动”:是以改变目前青少年体质日益下降的局面为主要目的,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的全国性的学校体育活动.

3高校公共体育课体育教学的现状分析

3.1高校教师对公共体育课的教学目标认识不深刻

教师们对公共体育课的目标认识多种多样,有的认为是教给学生们技术与知识,有的认为促进学生健康,有的把体育课看作为娱乐课、游戏课等等,因此在实施过程中出现过度重视技能,过度娱乐化,出现运动不足的现象,这些认识的偏差导致公共体育课教学质量下降.一些体育教师缺乏职业道德,只关心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对学生课余体育活动漠不关心,根本不主动引导、组织学生课余体育活动.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是教师教育的失败,是体育教师工作的失职[3].

3.2学生的体育的需求与体育场地、器材、师资之间矛盾重重

随着高校的扩招,生源的不断增加与运动设施、体育器材的增长之间存在矛盾,场地器材的紧张很难保证学生每天进行一小时的体育锻炼;教师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与学生不断增长的体育需求相矛盾,教师的业务素质科学研究能力以及运用先进代教学技术方面有所欠缺,很难适应现在大学生对网络技术和前沿科学探究等方面的需求

3.3教学组织模式和教学方法相对单一、滞后。运动负荷不足

目前,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已由统一授课转变为部分自由选项,虽然较以前有了较大的进步,但体育教学模式以单一的课堂教学为主,体育课内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相互割裂,不仅表现在学生体育锻炼的内容方面,还体现在两者管理方面,也体现在对学生的评价方面.在90分钟公共体育课教学中,不少时间都花在了组织管理,讲解示范,队伍调动,内容安排等方面,实际学生身体活动时间是很少的,从而导致学生的运动负荷不足,没有发挥体育的本质作用.

3.4评价体系不科学

第一,教学目的与评价手段不一致.在教学工作中,体育课考核存在为考核而考核的做法,把考核作为体育教学的目标对待,考什么,就教什么,存在注重学生的运动知识和运动技能的掌握的考核,忽视学生情感态度和社会适应能体力培养方面的考核评价,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忽视激励与发展功能[4].第二,体育成绩评价内容不完善.只评价学生的运动知识、运动技能的掌握情况和体能素质的高低,不评价学生的道德意识与品质意志、学习态度和进步、合作交往能力、实践与创造能力,造成教师只重学生的运动成绩,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习情感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学习效果不能作到综合测评,挫伤了学生上体育课的热情,影响了学生学习情感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影响了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4];第三,过程评价的缺失.学习过程进行评价,能使学生更清楚自己在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等方面的变化情况,并根据这些变化来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态度等,从而更有利于发挥学生自觉能动性.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评价大多采用单一的方法,采用统一的评价标准,忽视了学生在身体、心理和智力等方面的个体差异,以及学生的实际进步与努力程度,存在着不公平性,严重影响了体育教学评价结果的客观性、科学性[5].第四,评价方式忽视了学生的互评和自评.在传统的体育成绩评价体系中,教师是唯一的参与者,学生始终处于被评价的地位,评价就好像是教师的“专利”,学生很少有自主选择的机会,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发挥.由于现行这种不合理的体育成绩评价模式,不利于“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在体育教育中的贯彻落实.

4“阳光体育”语境下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启示

4.1把握阳光体育运动“面向全体学生”的指导思想。创立多种教学模式,适应不同水平与层次学生的需要

高校体育课程应形成必修与选修、专项与选项、基础、保健与提高等层次鲜明、内容广泛、设置灵活的课程结构体系及平行开设的课程类型,学生可根据个体的生理条件、技术基础、个人兴趣和发展需要来选择.如:体育选项课则根据学生自己的兴趣选择,并通过学习使他们掌握一两项运动的基本技能及方法;康复保健课主要对体弱、残障、处于病后恢复期的学生开设的具有较强针对性与指导性的特殊体育课程.应根据不同项目的特征及技能掌握的规律分专项设置教学计划、教学的时数和课程的模式.选项分层教学时选项设置的顺序还应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体育课程设置能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区别对待”的教育宗旨和原则,使学校体育在促进大众健身活动普及与提高校园竞技水平方面获得共同的发展.

4.2理解阳光体育的“每天锻炼一小时的理念”,更新与挖掘学习内容,实现教学内容的改革。提高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

根据课程的发展,增加以反映当代体育健身发展水平和多学科交叉为主要教学内容的选修课,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的技能,以适应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实践中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激趣”方法,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大学公体教师要紧扣时尚体育脉搏,把握年轻人对时尚体育的崇尚心理,在学校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因时因地制宜地引入并壮大时尚体育的内容,如:攀岩、拓展运动、野外生存等项目逐渐的与高校体育教学的目标相结合;积极探索学校体育课内容的创新,积极挖掘民间民俗体育的项目,拓宽高校体育课以及体育锻炼的项目,积极引入趣味健身类项目如:跳绳、跳皮筋、打沙袋、打陀螺、跳竹竿、踢毽、毽球、拍毽子、踩高跷(雪地走)、荡秋千、打弹弓和溜铁环等,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提高锻炼的自觉性与积极性,还可以不断提高课程效果和课堂教学效率.

4.3遵循阳光体育“课内外相结合的思想”,建立课内外一体化的体育锻炼机制。促进使学生体育锻炼的经常化、生活化.

高校教育阶段的要求,应使学科性课程为中心的教学,逐步向突出学生主体性和实践性的活动性课程过渡.体育活动性课程包括课外锻炼、课余体育训练和各项竞赛活动的开展,活动性课程的内容应与学科性课程相互衔接,并使知识的广博性和体育能力的拓展相结合.体育竞赛的开展应面向全体学生.竞赛形式应与学生的技能水平、身体条件相匹配,并适当地改变竞赛规则;应结合阶段教学计划与评价进行,并结合项目的特点广泛采用集体项目的竞赛与表演形式,如游戏、表演、教学竞赛、竞技比赛、校园体育文化节等多种形式不同层次的校内外群体竞赛,使学生在经常化、普遍化、制度化和多样化的竞赛组织与实施过程中获得竞技的体验.

4.4深化阳光体育“增强体魄的目标”的理念.深刻理解运动负荷与健康的关系

阳光体育运动的目标就是用3—5年的时间让我国大部分学生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要求,大多数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切实得到提高.在体育教学中,只有运动负荷保持适宜,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过大过小都不行.因此,合理地安排和调节学生体育(与健康)课运动负荷是对教师体育教学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评价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锻炼效果的一项重要指标.因此,应当根据不同年龄、不同阶段的学生来安排教学内容,并保证一定的运动负荷量.只有这样,运动技术才能在体育教学中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4.5思考阳光体育“达标创优”的号召。改革高校公体课程评价方式.

改变过去,考核的方法只用“高度、远度、时间”等作为统一指标去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已经不适应现代教育要求,应把《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测试工作,相关的素质练习方法与测试应与课堂教学内容、课外活动和教学考核相结合,对未达标的学生要有针对性地开设指导性的必修课程,对进行运动干预.学生达标的状况与进步的幅度应计入到学生的体育成绩中并参与学生在校的综合评定中,成为学生评“三好”与奖学金等的重要依据.把评价过程作为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重视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把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终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相相合;教师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相结合,探索采用多元化的综合评价,才能使考核真正成为全面增强学生的体质、促进学生身体健康的有效手段,同时,有利于提高中学体育教学质量.:

5结论

(1)“阳光体育运动”是以改变目前青少年体质日益下降的局面为主要目的,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的全国性的学校体育活动.

公共体育论文范文第15篇

论文摘要:文章分析了大学生体育网上选课中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相应对策,旨在为高校教务网上选课改进提供理论参考,使教学教务管理更具科学化、合理化,从而能够更好地为学生选课服务.

1.前言

随着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和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为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并打破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建立“以人为本、自选教师”的学校教学管理新机制,2004年南京师范大学(以下简称南师大)开始采用网上选课方式完成所有课程的选课工作,为实施完全学分制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公共体育课作为全校性的公共课,自然毫不例外地实施了网上选课。公共体育课的网上选课可以很方便地使学生对上课时间、上课地点、任课教师、教学内容、考试大纲、必要的最低学分等有个全面的了解,并给学生依据自己的喜好、需求进行合理的选择提供了最大方便。其优点多多不胜枚举。

然而,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公共体育的网上选课也存在着诸多的不足。公共体育课由于其特殊性,受到场地器材、运动项目及师资力量等因素的限制和影响,普遍存在着诸如“冷、热”项目不便控制,学生项目需求难以满足等问题。笔者结合南师大公共体育的实际选课情况,具体分析了所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旨在为问题的解决提供思路与对策。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南师大2004级—2007级全体学生公共体育网上选课的现状。

2.2研究方法

2.2.1访问调查法

2004年9月一2008年7月访问调查学校教务处4次、公共体育教学的教师座谈会4次,对学生选课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统计、分类,及时处理相关数据,从而取得真实的材料。

2.2.2问卷调查法

2004年9月一2008年7月每学期随机抽取大学一、二年级非体育专业各院系学生50名,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8个学期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400份。2004年9月一2008年7月每学年召开学生座谈会。指定各院系选派一、二年级体育委员或体育骨干学生参加座谈会,对与会学生进行问卷调查.4次学生座谈会共发放问卷176份,回收176份。两种形式的问卷有效率10O%,确保了调查的有效性、完整性及可靠程度。

2.2.3统计法

数理统计法,运用常规统计学方法对调查问卷中的数据进行了处理,并进行逻辑分析。

3.存在的问题与分析

3.1课程开设。

南师大大学体育课程实行一、二年级四个学期必修.三、四年级四学期选修。为了满足学生专项运动兴趣.提高专项运动能力,我校在一、二年级四个学期必修的体育课中开设了篮球、足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网球、健美操、武术、散打、太极拳、体育舞蹈、形体、瑜伽、游泳等运动项目供学生选择学习。这些运动项目为一年一选.每个专项运动的教学时间为一学年(第一学期教学主要是基本运动技术和简单战术,第二学期教学主要是基本技术、战术、规则、裁判法以及运动欣赏),第一、第二学期之间没有特殊原因不能更换项目.以保证教学的延续性。

3.2存在的问题及主要原因。

调查显示,南师大采用网上选课的操作方式是先选先中模式。就是在选课前待选课程的基本信息(上课时间、地点、运动项目、任课教师等)已经确定,学生选课的过程是在不超过限选人数的情况下,进入选课队列,先进者选中南师大有23个学院,各年级学生人数分别为2003级4918人、2004级5026人、2005级4928人、2006级5858人、2007级5547人,在每次选课中学生人数达到两万多人。调查结果显示.选课人数的众多和公共体育课的特殊性,造成了以下几个问题。

3.2.1学生选不到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

造成学生选不到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的主要原因有四个方面。

一是学生选课登录端受“选课时间”限制。网上选课时间分别在学期初(大学一年级刚入学新生)或学期末(大学二年级学生)完成,每个学院的学生选课时间由学校教务处具体安排而进行,因此,先登录选课的学院学生基本上能选到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而后登录的学生在被选项目的班级到达人数上限后将无法选择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班级。统计表明,有38.50%学生选课由于受“选课时间”限制而选不到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

二是学生选课登录端受“上网选课地点”限制学校选课服务器是在校园局域网内,不能接受本局域网以外的IP地址访问。选课期间校内图书馆、学生机房常常人山人海,部分学生因为无法及时登录选课服务器而贻误选课时机.最终无法选到自己喜欢的科目。据统计,有l3_33%学生选课由于受“选课地点”限制而选不到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

三是学生选课受“人数”限制有15.15%的学生曾经遭遇过因为人数已达上限而无法选择到自己最喜欢的课程.不得不选择其它自己兴趣不大的课程。

四是学生选课受“开设的运动项目”限制。由于受到场地、器材、运动项目及师资状况等因素的限制和影响,公共体育课属于限定性选课,也就是根据各教学单元的学生人数性别比例、场地设施情况,安排具体的任课教师,因此,各教学单元时间开设的运动项目有局限性,有些学生喜欢的项目在他上课的单元时间没有开设,从而不能满足学生的选项需求.造成学生选不到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据统计.其中有20.15%的学生曾经因为运动项目没开设而没有学习到自己最喜欢的运动项目。

3.2.2学生没办法选到原来的运动项目

南师大学生所修的课程每学期都必须进行网上选课,虽然公共体育课每个单项的教学计划为一年,但每学期结束后.学生还必须进行网上选课。一些在第一学期由于各种原因而不能选到喜欢的运动项目的学生.当有机会能选到喜欢的运动项目时,就毫不犹豫地选择喜欢的运动项目,而不按照要求选择原来的运动项目,造成了部分学生在第一学期学习的项目,第二学期无法选回原来的项目.这种状况不仅造成学生学习的延续性中断,还使教师的教学受到影响。据数据调查分析约有11.4%的学生在第二次选课时进行了换项选择.造成同样比例的学生不能选回原来的运动项目。

3.2.3学生重复选课

南师大实行大学体育课程一、二年级四个学期必修。每个专项运动的教学时间为一学年,也就是每位学生在两年的公共体育课中可以学习到两种运动项目。在三、四年级通过选修课还可以学习到三、四种运动项目。然而在学生、二年级的学习出现了学生重复选课的现象。据调查分析造成学生重复选课的主要原因有四个方面。

一是学生喜欢原来所选的项目,四个学期都不愿意换项目,在选课时就再次选择了原来所学的运动项目.造成了重复选课。9.8%的学生由于喜欢某个项目的原因而重复选课。

二是学生为了轻易获取学分.四个学期都选学同样的运动项目。学生选课时要求学生根据个人实际情况,有能力合理安排选课结构,要求学生熟悉教学计划和对本人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等有较深刻的认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这两方面恰恰是是学生比较薄弱的环节.尤其是刚入校学生.缺乏导师的指导,导致一些学生的学习计划不完善。选课容易出现功利性和畏难性。公共体育课的选课中主要表现出以下问题:一些学生只顾眼前利益,专门选容易取得学分的运动项目.选课时不考虑本人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不考虑自己的实际运动水平和运动能力;一些学生通过第一学年学习后.觉得个别教师在教学、考勤、测试、考核中要求比较松散,在第二学年的选课时就又选第一学年的运动项目,这种功利也造成了重复选课;由于目前选项课考试的标准在难度上有较大的差异,还有一部分学生反复选择考试难度相对较低的项目以便自己能顺利通过考试,也就出现重复选课。11.2%的学生为轻易获取学分而重复选课

三是在同一教学单元,在开设运动项目没进行改变,同时在部分学生重复选课及人数上限的限制等情况下,造成另一部分学生换不了运动项目,只能重复选课,否则就上不了公共体育课,而不按时上公共体育课会影响学生的学分或是毕业时间。

四是在同一教学单元,开设运动项目进行了改变。例如第一学年开设篮球、排球、舞蹈和武术四种运动项目。第二学年开设篮球、足球、舞蹈和游泳四种运动项目。在第一学年选学排球和武术两种运动项目的部分学生,在第二学年选学了新开设的足球和游泳,那么就会造成部分第一学年选学篮球和舞蹈学生重复选课。

学生重复选课的主要原因是学校的选课程序中没能进行有效的控制和教学场地、师资的影响。这种重复选课给教师的教学带来很大的影响,许多教学班级在第二、第三、第四个学期中,教学班级不断有新生加入,甚至有的教师的一个教学班级中有学习一个学期的、有学习两个学期的、有学习三个学期的学生,面对这种状况,教师多数选择分层次教学.但这样严重影响了教学的延续性、教学进度、教学效果及教学质量。重复选课也给部分学生带来影响,一是部分学生没能享受到合理的教学资源;二是学生学习、考核出现不公平现象,重复选修的学生考核的项目、评价的方法与其他同学一样,结果就会出现不公平、不合理。这样影响到其他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学习状态,甚至影响一些学生的奖学金的评选。

4.建议与对策

4.1改变选课操作方式。

目前大多数高校采用的选课制的操作方式主要有两种先选先中模式和抽签模式。就公共体育的选课而言.这两种模式都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由于公共体育的特殊性,科学合理的选课方式是学生选课时仅公布项目名称、上课时间、地点教师和班级人数均不设置。选课结束后,根据各运动项目的选课人数来安排具体的任课教师。:

4.2研究开发科学合理的选课系统

目前选课系统对公共体育的选修未能达到有效限制,如课程开设时间的限制,项目重复选择的限制.学生不按照规定进行更换运动项目的限制等。针对这些问题应研究开发适合公共体育选课的系统。

4.3加大经费的投入,完善场地器材建设,加强师资的培养。

满足学生学习兴趣和需求的前提条件是场地、器材保障在场地、器材满足的条件下,就可以开设学生感兴趣的运动项目,同时可根据运动项目配备教师,因此要加强教师的不断学习和培训,培养具有“一专多能”的复合型、应用型教师队伍以满足学生选项的需要。

4.4制定合理化的考试标准。

目前各个运动项目考试的标准在难易程度上有较大的差异,教师的评价标准上也有较大的差异,因此公共体育课考试标准化就成了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