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公共事业管理水平范文

公共事业管理水平范文

公共事业管理水平

公共事业管理水平范文第1篇

王洪鹰

(福建江夏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摘要: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促进着政府职能的不断转型,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被更多地运用到具体的政府执政工作中。与此同时,由政府主导的公共事业管理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为了更好地与社会发展的进程相适应,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公共事业管理体制必须加快转型速度,充分发挥公共事业管理在政府工作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公共事业管理 体制 转型 重要性

一、公共事业管理的基本理念

公共事业管理在我国的发展时间尚短,很多理论还不是十分成熟。一般认为,公共事业管理就是由政府等社会公共组织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公共权力并履行自身的职能,全面促进社会公共事业的发展并确保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基本权力得到保障。简单来说,公共事业管理存在的目的就在于满足整个社会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各种需要,保障社会和谐发展。

公共事业管理通常是由政府主导的,因此具有很强的非营利性和公益性。公共事业管理与其他的社会公益事业不同,它通常具有较大的规模并且在操作流程中更加规范。

二、公共事业管理体制转型的重要性

公共事业管理工作的发展水平可以从侧面烘托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发展水平。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依法治国理念的不断深化,我国已经发展成为在世界新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大国,原有的公共事业管理机制亟须调整适应我国当今的社会发展水平。

(一)促进我国公共事业管理水平不断提升

公共事业管理不仅是我国政府的重要工作,它也是一门具有独立体系的科学。目前,很多高校已经开设了公共事业管理课程,旨在培养大量专业的公共事业管理人才,促进我国公共事业的发展。新时期公共事业体制的转型,有利于这门学科与时俱进,与现代社会发展状况全面融合。学科的不断进步可以促使校方培养的人才更加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与此同时,管理体制的转型有利于促进现有的公共事业管理工作人员不断强化自身工作能力,提高我国公共事业管理水平。

(二)保证人民权益,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新时期推动公共事业管理体制转型工作的主要目的在于强化政府的工作能力,保证人民群众基本的生活权益。公共事业管理体制的成功转型,可以提升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工作效率,人民群众的需求可以在更短时间内得以满足,这样一来,就可以有效地减少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三)深化政府“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

公共事业管理体制的转型仍然离不开政府发挥主导作用,与此同时,进行公共事业管理体制转型工作时,政府部门也可以及时发现自身工作过程中和工作机制上存在的问题,这样就可以促进政府不断地进行自我转型,改革自身的管理体制。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执政为民。

(四)促进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

笔者在前文中已经说过,公共事业管理工作的发展水平是综合国力发展水平的一种表现形式。也就是说,公共事业管理体制的转型工作可以促进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发展。社会公共事业的发展可以带动一系列社会组织或是公益组织的发展,这些组织结构的不断发展可以为更多的人提供就业机会。更重要的是,人民群众的基本权益得到保障之后,就会更愿意进行文化娱乐等消费活动,这会从很大程度上拉动内需,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与人民群众权利的保障势必会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三、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体制的发展现状

公共事业管理体制之所以要进行转型,是因为目前我国的公共事业管理机制已经不能完全满足我国社会的发展需求。公共事业管理体制的转型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下面笔者介绍一下目前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体制所存在的问题。

(一)公共事业管理工作职责不明确

公共事业管理工作包括大量的工作内容,很多工作都可以被纳入公共事业管理的范畴。我国政府部门在开展工作时,经常会出现因为事先没有做好明确的分工而导致公共管理工作无法顺利进行的情况,这种情况的发生会从很大程度上降低人民群众对政府的信任感,致使社会矛盾激化。

(二)公共事业管理的制度发展不完善

制度的不完善是其他问题发生的导火索。政府部门在开展社会公共事业管理的工作中,有时会出现脱离理论独自开展工作的状况,这种行为会导致公共事业管理与其他方面的管理相互混淆,降低政府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传统的社会工作制度主要是为了促进政府部门的不断完善发展,而公共事业管理的主要目的则是为了提高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在我国,还没有形成完全独立的公共事业管理制度,所以在开展相关工作的进程中常常发生操作不规范、工作人员缺乏工作热情、人民群众满意度低等情况。

(三)国家对于公共事业管理的投入过低

公共事业管理主要是非营利性质的,为了确保该项工作的顺利进行,国家一定要投入大量的资金,然而由于公共事业管理工作的相对滞后,我国在该项工作方面的投入力度比较小。

例如某居民区在建设之初花费很多资金用于完善社区的基础公共设施,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设施出现了严重的老化和破损的问题。但是相关部门由于资金匮乏没有及时地对这些设施进行修理和维护,这种行为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该社区居民的幸福感,整体上拉低了当地社会公共事业管理机构的工作水平。

此外,国家对于诸如医疗、教育、社会福利机构、公共交通等方面的投入有时也会出现资金过少的问题,这主要是因为国家在这些方面的关注度没有达到一定的要求,资金投入过少,由此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公共事业管理的发展水平。

(四)对于公共事业管理的认识相对滞后

这个问题不仅仅存在于政府部门等执行单位。我国大部分的人民群众也没有完全了解社会公共事业管理的具体工作范围。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在生活中出现了新的要求,然而很多相关的工作单位没有认识到这个问题,在开展工作时,没有及时地转变思想,仍然按照之前的经验开展工作,这样的工作既没有实际效用又浪费了大量的时间。

很多民众在遇到具体的问题时,不知道具体寻求哪个部门的帮助,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就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并且相关部门有时在完成了相关工作后,得不到人民群众的认同和支持,例如,一些社区的公共设施在修葺完善后,还会遭到经常性的破坏,这无疑会给相关单位的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

四、促进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体制转型的必要条件

公共事业管理机制转型工作并不能一蹴而就,它的顺利进行需要一定的条件。

(一)创新公共事业管理理念

公共事业管理体制的转型要求我们不能因循守旧,要敢于打破旧的观念,不断创新管理,公共事业管理理念必须要与“中国梦”的理念相互契合,并且一定要与我国的国情相结合。

例如近年来,上海市不断进行公共事业管理体制的创新,在一次次的探索中寻求最适合本市发展水平的公共事业管理机制。目前,上海的公共事业管理单位已经顺利实行包括人事改革在内的多项改革,人事改革从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工作人员对公共事业的工作热情,确保了公共事业的顺利进行。

(二)聘用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公共事业管理是一门发展较为完善的学科,我国很多高校都已经开设了相关的课程,并且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满足社会的需求,高校在进行学科授课时更注重培养学生们实际工作的能力。

为了改善目前在我国公共事业管理进程中存在的工作不利的现象,笔者建议相关的政府部门,包括事业单位和行政机关给更多的专业人才提供工作机会。

例如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某高校在进行公共事业管理课程的授课时,除了在课堂中为学生讲解理论,更是积极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工作,让学生充分了解民众的实际需要。这种方式在很大程度上让学生积累了工作经验。

(三)加强政府与其他社会公益组织的合作

随着经济的发展,很多经济比较富裕的企业家或者明星自发地建立了一些公益组织,这些公益组织具有很强的社会号召能力,并具有强大的社会影响力,但是这些组织的运行机制往往不是十分的完善,有时会出现一些问题。

笔者认为,政府部门可以积极地与这些民间的社会团体组织进行合作,这样既可以确保这些组织的规范运行,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组织所筹集的资金,真正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这种合作方式可以加强政府和社会群众之间的联系,打破政府垄断公共事业工作的模式,让更多人有机会投入到这项工作中来,这样可以提升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促使他们更加认真地对待公共事业管理工作,让人民群众的诉求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公共事业管理的运行机制中还存在着诸多弊端,公共事业管理体制的成功转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项工作不仅需要政府部门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也需要人民群众的积极配合。相关工作人员一定要解放思想,创新理念,寻找加快我国公共事业管理的新途径,切实提高政府公共事业的工作能力,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的生活权益,促进社会主义社会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 吴菲.公共事业管理体制创新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4.

[2] 刘巧胜.我国事业管理体制改革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7.

[3] 赵立波.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体制转型初论[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

[4] 林国银.我国公共事业管理发展探究[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1(7).

[5] 杨鑫.浅析我国公共事业发展之前景[J].中国集体经济,2015(12).

公共事业管理水平范文第2篇

公共卫生财务的管理情况直接会影响到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所以为了提高城市公共卫生项目的服务水平,需要利用会计与统计结合的方式,对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进行管理和计算。根据我国公共卫生财务管理的实际要求,需要利用统计学对公共卫生项目的类别进行分类,不同的类别采用不同的会计计算方法,并根据会计计算的结果,判断使用需求最大的卫生药品类别。这种结合管理的模式,可以提高公共卫生财务的管理水平,也可以更加具有针对性的提高卫生药品的种类,所以在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根据这种合理高效的管理方法,来提高公共卫生服务事业的实用价值[3]。

二、提高会计与统计方法结合管理水平的措施

1.改变公共卫生财务运行的模式

改变公共卫生财务的运行模式,可以结合会计与统计工作的需要,在社会上形成更加高效的服务团队,这样可以把会计方法与统计方法很好的结合在一起,使其可以发挥出各自的管理水平。公共卫生事业应该把从事统计的工作人员整合到财务管理部门中,给予统计人员和会计人员更多沟通机会,进而使双方可以更加管理的目标和内容,根据公共卫生财务的运行的模式,来调整统计人员和会计人员的工作内容。把双方工作的职责划分到财务管理中,统计人员不是仅仅负责统计和核算工作,应该深入到会计管理中,既监督了会计人员的管理行为,又提高了工作的效率。公共卫生财务的使用情况是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基础,所以必须通过强有力的管理过程,才能提高财务运行的水平[4]。

2.提高统计人员和会计人员的工作素质

为了提高统计和会计工作的效率,使二者可以更好的结合在一起,公共卫生事业的管理人员应该从统计和会计工作的管理内容出发,对统计和会计人员的工作实力进行检测。如果工作人员的统计核算能力比较低,就需要制定出具体的培养策略,可以从根本上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同时公共卫生事业的管理人员也要对统计人员和会计人员的管理行为进行监督,避免出现违反职业道德的现象,从根本上保障公共卫生专项资金的安全[5]。

三、结语

公共事业管理水平范文第3篇

【关键词】公共管理;事业单位;行政管理

引言

事业单位的行政管理工作的实施,是目标明确以及结构严密的工作,在具体的管理中要按照管理制度进行执行。对公共管理中的事业单位行政管理工作的实施,就要能结合时展的需求,在管理的方法应用上能科学化,注重改革的深化实施。通过从理论层面对公共管理视角下的事业单位行政管理改革研究分析,就能从理论上对事业单位行政管理质量提高起到促进支持作用。

1公共管理视角下事业单位行政管理工作特征及改革重要性

1.1公共管理视角下事业单位行政管理工作特征

公共管理视角下的事业单位行政管理工作,在当前有着鲜明的特征,随着进入到新的发展时代,在管理上也有着变化。从事业单位行政管理的体系方面的特征来看,体系的新型特征比较突出。在经过了改革之后,事业单位的行政管理的类型主要有从属上级事业单位类型以及从属地方事业单位类型。在进行管理工作的实施过程中,在服务性的特征上有着鲜明呈现,这也是事业单位管理最为基础的特征。公共管理下的事业单位行政管理工作的实施,涉及到的领域比较多,在教育以及文化等各个方面都有涉及,由于是公共管理机构,所以在管理的服务性特征上就比较突出。

公共管理下的事业单位行政管理中的多样化特征也比较突出。对行政管理体制实施后,在管理中的资产管理方面也有着很大变化。在从中央获得资产管理授权方面有着突出,在这一方法应用下,能在权力的范围中自有了扩大,对自身经营产权也明确化。在资产管理的方式方面也体现出了多样化的特征。

公共管理视野下的事业单位行政管理工作的实施中,在公益性的特征方面也比较突出。这是事业单位自身的社会功能以及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决定的,市场在资源配置上有着基础作用发挥,行政管理是对社区发展以及公众需求的满足。在事业单位的行政管理过程中,对社会效益的增加有着强调,事业单位行政管理的公益性特征就鲜明的呈现。

1.2公共管理视角下事业单位行政管理改革重要性

公共管理视角下的事业单位行政管理改革,是促进管理质量水平提高的基础,对行政管理的强化就能对事业单位更好的适应社会有着保障作用。事业单位行政管理,作为事业单位发展的核心内容,其管理涉及到事业单位的各个环节。通过行政管理也能对事业单位部门以及人员的沟通交流进行加强,也能通过行政管理的改革加强,对事业单位的竞争力有效提高,从而更好的在激烈市场中生存发展,为事业单位的进一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处在当前的发展环境下,事业单位行政管理的改革,对单位自身实力的提高有着积极意义。在社会制度以及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下,事业单位的发展就要紧跟时展的脚步,在行政管理的改革方面进行加强,就能对事业单位发展营造良好健康的环境,这也是对事业单位自身的发展水平提高的重要举措。能通过行政管理的深化改革,对事业单位的决策准确性提供有力依据。

2公共管理视角下事业单位行政管理问题及改革策略

2.1公共管理视角下事业单位行政管理问题分析

从当前我国的事业单位行政管理现状来看,由于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在具体的行政管理中,还存在着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就影响了事业单位的进一步发展。在行政管理的效率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提高,我国的事业单位行政管理中,主要是通过沟通型的模式进行的应用,这就在应用中,使得管理呈现出金字塔形状,对工作的实际执行过程中,效率比较低,在管理的效率上也比较低。管理中的诸多程序就会产生大量文件,在管理上增添了很多麻烦。

公共管理视角下的事业单位行政管理中,在管理体制方面还没有得到完善以及科学化保障。随着新一轮的体制改革的实施,在事业单位行政管理的体制改革中,还存在着诸多不足,体制改革没有完善化以及科学化的呈现。在原有的思想观念转变上还存在着困难,不能及时的和时展的要求相契合。再有就是对自身的生存发展定位上没有准确性呈现。这就对事业单位的行政管理质量水平提高有着很大阻碍。

要想将事业单位行政管理水平有效提高,在管理人员自身的素质上就要加强,但是在实际的行政管理人员自身的综合素质方面,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一些行政管理人员在管理的观念上以及技术手段的应用上,都没有科学化的呈现,有的还没有达到管理的标准,在自身的业务能力以及沟通能力方面还存在着诸多问题等。除此之外,事业单位行政管理的内部激励机制方面还不能有效落实,使得行政管理人T的创造力不能有效激发。这些都影响了行政管理的进一步发展。

2.2公共管理视角下事业单位行政管理改革策略

公共管理视角下的事业单位行政管理的发展,就要能从多方面加强重视。笔者结合实际对行政管理改革的方法进行了探究,在这些方法应用下,就能有助于行政管理的整体水平提高。

第一,加强对事业单位行政管理内部机构的科学设置。为能保障行政管理的效率提高,就要注重在内部管理机构的设立上科学化以及高效化。事业单位的行政管理部门,对事业单位的正常运行有着保障作用,在行政管理部门的科学设计,就能将信息服务以及咨询以及办事等功能综合性的应用,在对实际管理的效率提高上就打下了基础。在管理部门的科学设置下,对相关管理人员的岗位合理搭配,发挥工作人员的自身优势,这就能从行政管理的质量上有效提高。

第二,基于公共管理的事业单位行政管理,就要注重运营目标的科学化,将公共行政管理的水平有效提高。事业单位内部的控制方面要加强,在行政事业单位运营的目标上能明确化,这是对公共服务效率水平提高的基础。在行政管理工作实施中,对预算管理的加强要重视,这是对事业单位管理活动开展的基础,要在预算方面能和事业单位自身的发展情况紧密结合,在财务收支的计划性手段的应用上科学化呈现,只有在这些层面得到了加强,来对事业单位行政管理的整体水平提高才能起到促进作用。

第三,注重对公共管理下事业单位行政管理结构的改革。公共服务供给不同形态组织治理结构,在当前社会发展过程中,在行政管理的结构方面也愈来愈复杂化。事业单位要想将管理水平有效提高,就要充分注重构建新型的公共服务管理体制,在行政治理结构方面能完善化呈现,保障事业单位行政管理的现代化程度提高。在具体的行政管理过程中,能够在管理的科学化以及规范化方面充分重视。要结合事业单位自身发展来管理体系上能不断优化,制定明确化的规章制度,对行政管理人员的职责以及职能加以明确化。

第四,事业单位行政管理的水平提高,要充分注重机制的创新以及对法规的完善化实施。机制的创新是保障事业单位行政管理良好发展的基础,也是对事业单位发展引导的重要思想,对行政管理创新发展有着积极作用。在实际的机制创新中,就要注重事业单位自身的不足,结合实际来进行弥补。在法律层面要加强对公共事业单位的行政管理规范化,以法律为准绳,保障事业单位行政管理的良好发展。

第五,提高事业单位行政管理的质量水平,加强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提高。事业单位行政管理的整体水平提高,需要优质的管理队伍支持,这就需要在行政管理人员的专业化培训工作方面能不断加强,注重自身业务能力的提高。在行政管理的理论上以及技术手段等方面都要进行不断的优化丰富,在管理工作的效率上通过相应方法的实施进行提高。行政管理工作是需要合力完成的工作,所以在具体的管理中,就要注重和相关部门积极合作。

3结语

综上所述,公共管理视角下的事业单位行政管理的工作开展,就要能注重管理改革的优化实施,注重行政管理的方法灵活运用。行政管理人员在思想观念上以及管理手段上,都要能和具体的管理内容相联系,针对性的实施管理手段。只有在这些基础工作上有了优化,才能促进行政管理的质量水平提高。

参考文献:

[1]满宠,禹建蕾.我国行政沟通中的障碍与对策探析[J].读天下,2016(22)

[2]安菲.行政管理道德建设思考[J].科技资讯,2015(26)

[3]路钐.对乡镇政府行政管理体制的几点思考[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5(12)

[4]周h清.浅谈加强机关行政管理[J].科技经济导刊,2016(06)

[5]周量.浅析机关行政管理的改革[J].科技资讯,2016(06)

[6]杨春.我国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的优化探析[J].科技展望,2016(20)

公共事业管理水平范文第4篇

一、实施范围

(一)单位范围

由县机构编制委员会批准设立,按独立事业单位管理,经批准执行事业单位岗位绩效工资制度的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

公共卫生事业单位包括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等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包括乡镇卫生院和城市社区服务机构。

(二)人员范围

上述单位中,年10月1日及以后在编的正式工作人员(年9月30日及以前已达离退休年龄未按干部管理权限批准留任的人员除外)。

二、实施时间

我县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从年10月1日起实施绩效工资。

三、清理核查津贴补贴

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与规范津贴补贴结合进行。全面清理核查在国家统一规定的津贴补贴之外发放的津贴补贴和奖金,摸清收入来源、支出去向、账户情况和津贴补贴实际发放水平,坚决取消资金来源不合法、不合规的项目。具体工作按照中共市委办公厅、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市纪委等单位<关于做好事业单位津贴补贴清理核查工作的意见>的通知》(渝委办﹝)30号)执行。

四、绩效工资总量和水平的核定

(一)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总量由相当于单位工作人员上年度12月份基本工资额度和规范后的津贴补贴水平构成。

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绩效工资水平,由县人力社保局、县财政局按照与我县事业工作人员平均工资水平相衔接的原则核定。

(二)县人力社保局、县财政局综合考虑单位类别、人员结构、岗位设置、事业发展、经费来源等因素,核定本级政府有关部门所属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的绩效工资总量。在县人力社保局、县财政局核定的绩效工资总量内,单位主管部门根据所属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的社会公益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绩效考核情况、综合考虑人员构成、事业发展、岗位设置等因素,核定所属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的绩效工资总量,并报县人力社保局、县财政局备案。

(三)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核定绩效工资后,原则上当年不作调整。确因机构、人员和工作任务发生重大变化等特殊情况需要调整的,单位主管部门须报县人力社保局、县财政局批准。

(四)县人力社保局、县财政局结合全县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财政状况、物价水平等情况,适时调整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水平。

五、绩效工资的分配

(一)绩效工资由基础性绩效工资和奖励性绩效工资构成

1.基础性绩效工资主要体现我县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物价水平、岗位职责、社会公益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等因素,占绩效工资总量的60%,在考核的基础上按月发放。基础性绩效工资由县人力社保局、县财政局按照岗位层次分别确定标准,其中:体现经济发展水平、物价水平、岗位职责和社会公益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四因素各占基础性绩效工资的25%。

单位主要领导和工作人员的基础性绩效工资中,体现岗位职责和社会公益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的部分应根据考核结果发放。其中,考核结果为称职及以上等次的,基础性绩效工资全额兑现;考核结果为基本称职等次的,体现经济发展水平和物价水平的部分全额兑现,体现岗位职责和社会公益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的部分按50%扣减;考核结果为不称职等次的,体现经济发展水平和物价水平的部分全额兑现,体现岗位职责和社会公益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的部分全部扣减。

2.奖励性绩效工资主要体现工作量和实际贡献等因素。由各单位在考核的基础上确定奖励性绩效工资的分配方式和办法。各单位可根据实际情况,在奖励性绩效工资中设立综合目标考核奖励、特殊人才津贴等项目。其中,特殊人才津贴的设立应按照《县卫生局关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设立特殊人才津贴项目的管理办法》执行。

(二)充分发挥绩效工资分配的激励导向作用

1.县卫生局、县人口计生委要结合我县实际制定绩效考核办法,建立健全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加强对所属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的内部考核的指导。绩效考核办法要符合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方向,突出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的公益性质,既要体现基本公共服务或基本医疗服务任务的功能定位,又要体现社会公益目标任务完成的质量与水平、患者满意度、居民健康改善状况等。县卫生局、县人口计生委在制定绩效考核办法时,应对工作人员事假、病假、延长产假、受处分、处罚等期间,以及年度考核确定为基本合格、不合格等次后如何发放绩效工资(含基础性绩效工资)等问题,作明确规定。

2.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要完善内部考核制度,根据专业技术、管理、工勤等岗位的不同特点,实行分类考核。根据考核结果,在分配中坚持多劳多得,优绩优酬,重点向关键岗位、业务骨干和做出突出成绩和贡献的工作人员倾斜。其中,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内部绩效工资分配,应向承担疾病防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与救治、环境恶劣的现场(实验室)工作等任务的岗位倾斜;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内部的绩效工资分配,应向承担公共卫生服务和临床一线工作任务的岗位倾斜。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制定内部绩效工资分配办法要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征求职工意见。分配办法由事业单位领导班子集体研究后,报主管部门批准,并在本单位公开。

(三)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主要领导的基础性绩效工资,按我县统一规定的标准执行;奖励性绩效工资,由主管部门在县人力社保、财政部门核定的奖励性绩效工资总量内,根据对主要领导的考核结果统筹确定,不再参加单位内部奖励性绩效工资的考核与分配。单位主要领导的奖励性绩效工资水平可高于本单位工作人员奖励性绩效工资平均水平,并保持适当差距。

六、相关政策

(一)《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央纪委中央组织部监察部财政部人事部审计署关于严肃纪律加强公务员工资管理的通知〉的通知》(厅字〔2005〕10号)下发前,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发放的改革性补贴,符合规定标准和范围的暂时保留,不纳入绩效工资,另行规范。在规范办法出台前,一律不得出台新的改革性补贴项目、提高现有改革性补贴项目的标准和扩大发放范围。

(二)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按原市人事局《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实施中有关问题的处理意见》(渝人发〔〕144号)规定,暂按绝对额保留的原工资构成中津贴比例高出30%部分(不含特殊岗位原工资构成比例提高部分),纳入单位绩效工资总量,按本单位绩效工资分配办法执行,不再另行发放。

(三)在实施绩效工资的同时,对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发放补贴,标准由县人力社保局、县财政局确定。绩效工资不作为计发退休费的基数。

(四)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和向离退休人员发放补贴后,不再执行《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财政局关于对暂未实行绩效工资的事业单位中自荐津补贴水平较低人员实行过渡性不同的通知》(渝人社发〔〕46号)。

(五)实施绩效工资和向退休人员发放补贴后,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不得在核定的绩效工资总量和确定的补贴标准外自行发放任何津贴补贴或奖金,不得违反规定的程序和办法进行分配。对违反政策规定的,坚决予以纠正,并进行严肃处理。

七、经费保障与财政管理

(一)公共卫生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和向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的退休人员发放补贴所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全额安排,由县财政全额负担。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所需经费按“核定任务、核定收支、绩效考核”的办法由县级财政适当补助。

(二)要规范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和国有资产管理,专业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按照规定取得的收入,应上缴财政的要全部按照国库集中收缴制度规定及时足额上缴国库或财政专户。

(三)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应专款专用,分账核算。具体发放方式按照县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有关规定执行。基础性绩效工资按月发放,奖励性绩效工资经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主管部门审核后,由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根据绩效考核情况划入个人工资银行账户。

八、组织实施

(一)全县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工作由县政府统一领导,县财政局、县人力社保局、县卫生局、县人口计生委具体组织实施。

(二)县卫生局、县人口计生委根据本实施意见制定所属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及工作人员绩效考核办法,报县人力社保局、县财政局批准后实施。

(三)隶属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的生殖健康服务站实施绩效工资由县人口计生委负责。

九、工作要求

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是党中央、国务院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出发,经过反复研究作出的推动整个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和配合医药卫生体制的重大决策,直接涉及到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广大职工的切实利益,全县各级各部门一定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周密部署,稳妥实施。

(一)各相关职能部门要统筹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与卫生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和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等各项工作,及时研究和妥善处理实施中出现的问题,确保绩效工资平稳实施。

公共事业管理水平范文第5篇

(成都理工大学 文法学院,四川成都610061)

[摘要]公共事业是现代化城市存续和发展的基础性行业,为人民生活和社会活动提供公共设施,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先导性和全局性影响。本文分析了我国公共事业的发展现状,指出了其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些典型问题,并针对公共事业的管理提出了几点改革建议,希望为我国公共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

关键词 ]公共事业;发展;对策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公共事业迎来了重要发展机遇。近年来,随着我国加大对公共事业管理的重视程度,公共事业获得了极大发展, 但同时也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对公共事业的发展要求会越来越高,这就需要政府进一步转变职能,不断提升公共事业的管理水平。

1我国公共事业的发展现状分析

进入21世纪后,我国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公共事业的发展,投入了大量建设资金。公共事业各个领域的建设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其中集中供热面积从1990年的2.1亿m2增加到了2014年的57.2亿m2;天然气供应量从1990年的64.2亿m3增加到2014年的1761.3m3。公共事业的投资增长迅速,投资渠道来源更加广泛,经济效益与服务质量也在稳步提升。

2我国公共事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2.1缺乏改革的观念和意识

公共事业企业普遍缺乏改革的观念和意识,存在着认识上的不足,还没有意识到改革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存在畏难情绪,很难主动地参与到改革中。公共事业企业普遍具有自然垄断型,加上政府的大力扶持以及出台的一些限制同行业其他企业的措施,造成公共事业企业缺乏竞争意识和市场意识,对政策的依耐性强,对市场的敏感性差,危机意识淡薄。

2.2体制落后、忽视市场调控能力

计划经济体制下,人们已经习惯了传统公共事业管理体系和体制,形成了一套僵化的观念。例如:“事业单位”职工属于国家公职人员,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身份,“事业”作为上层建筑,不属于生产活动,自然也不需要创造价值;事业单位提供的服务和产品,属于社会公益性质或者福利性质,不应该按照市场化和商品化模式来管理。因此,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公共事业没有形成与经济活动良好的内在联系,忽视市场调控能力,妨碍了公共事业的市场化发展,从而导致很长一段时期内公共事业发展速度缓慢,进而影响到其它相关“非事业”产业的成长速度。此外,长期以来我国公共事业资源配置目标模糊,各个事业单位和部门出于利益考虑,相互封闭、不通有无,造成了许多质量无法保证的重复建设,浪费了大量的公共事业资源。这些传统观念在今天依然发挥着重要影响,成为阻碍公共事业市场化改革的重要因素。

2.3建设资金缺乏、公共事业发展缓慢

公共事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大量建设资金的支持,例如公交场站的建设、公交车辆的采购,供水和燃气工程的管网建设以及维护等。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公共事业的投资主要依赖政府财政拨款,资金来源渠道单一,缺口比较大。此外,公共事业企业大多数利润单薄,亏损经营,企业自由建设资金缺乏,进一步制约了公共事业的建设活动,导致公共事业发展缓慢。进一步拓宽公共事业建设资金来源渠道,是解决公共事业建设资金的重要途径。

2.4公共事业管理过于行政化

我国事业单位充当着公共事业组织的角色,大多数形成于计划经济时期。传统公共事业管理体制的基本特征是政事不分、党政不分、企事部分,政、企、事一家,事业单位的管理模式行政化。政府的运作模式和行为方式对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事业单位的行动方向,事业单位形成了“官本位”和“论资排辈”的行为准则。许多事业单位的工作程序和方法基本照搬行政单位,事业单位之间的责任和权利界限划分模糊,职责重叠。公共事业运营主要由政府包办和掌控,其业务开展遵循的是政府主管部门的政令而不是市场需求。这些现象与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事业的发展方向是背道而驰的。

3我国公共事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3.1革新管理观念和意识

管理观念和意识决定了管理思维,公共事业的发展必须改革管理观念和意识:树立人本观念,摒弃物本观念;树立“服务”理念,摒弃“命令”理念;树立动态管理理念。公共事业的发展必须贯彻可持续发展观念,转变现有发展模式,以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为最终建设目标。通过合理布局城市电网、水网、气网和基础设施,优化城市布局,以满足现代市政对公共事业的延伸需求。

3.2积极建设公共事业管理市场化机制

除了极少数关乎国民经济命脉的必须由政府垄断经营的公共事业外,大多数公共事业领域都应该积极构建市场化竞争机制,引进各类经济组织,形成良性竞争环境,造成多元化发展格局。竞争既能够推动公共事业的良性发展,也能够促进管理机制的变革和管理水平的不断升级。政府可以改革经营权和产权等制度,逐步确立特许经营制度,将特许经营制度和市场化竞争机制有机结合起来。

3.3拓宽资金来源渠道

建设资金的缺乏是阻碍公共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单纯依靠政府投资是无法填补公共事业建设资金缺口的,因此必须对现有投资融资体制进行改革,拓宽资金来源渠道。首先要正确处理公共事业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公共事业建设周期长、投资大、回报率低,政府应该加大公共事业的管理和建设投入力度,做好公共事业的综合评估。其次根据公共事业行业的具体分类和性质对投资融资体制进行改革,依据市场花程度和行业特点确定科学合理的投资融资体制。最后重新评估政府在投资中的角色。政府应该发挥引导人作用,投入一定量的资金,吸引更多的社会建设资金。

3.4转变政府职能,打破行政垄断

公共事业的非市场特性和垄断是导致公共事业部门效率底下的主要原因,因此在引入公共事业管理市场化机制的同时,还应该打破行政垄断,转变政府职能。具体来说,政府部门应该加强监管和调控,努力营造公平、公开、公正的的竞争环境,管理好经营秩序,制定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此外,政府部门还应该优化公共事业项目的审批程序,降低社会资金进入公共事业领域的门槛,规范行业管理,加强对市场的监管,做好公共事业发展的长期规划,推进依法行政,加强对公共服务和产品价格制定的监督和调控。

4结 语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公共事业的发展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是一项艰巨任务。必须结合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加强对事业单位现有运行机制的研究,合理安排,科学统筹,不断提高公共事业的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赵立波.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体制转型初论[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5(06).

公共事业管理水平范文第6篇

《上海卫生发展“十一五”规划》中提出:到2010年,上海市将初步实现居民普遍享有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初步建成亚洲医疗中心城市之一。2007年以来,上海市卫生局提出“构建形成卫生信息服务、电子政务、远程医学为核心内容,覆盖全市卫生系统的高效率、高质量、高水平的信息系统,使信息技术在卫生行业的应用水平以及卫生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居全国领先水平”的工作目标。

《上海市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03―2005年)》中提出:上海在大力推进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必须坚持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构建起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维护城市安全的屏障。并在卫生信息工程建设方面强调:在重点建设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同时,进一步加强区县CDC建设,提高区县CDC在危险因素监测、流行病学调查等方面能力;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预防机构建设,健全全市预防控制网络,有效落实各项疾病预防控制措施。2003―2004年第二季度,按照“分级管理,资源共享”原则,建成覆盖全市卫生系统公共卫生网络信息平台和市、区县二级网络,保留与外部机构通信及数据交换接口,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市卫生局负责建设连接市卫生局、市CDC、卫生监督所、市级医疗机构专用网络;区县卫生局负责建设连接区县相应单位专用网络。相关部门、各区县在充分利用已有资源及信息化成果基础上,建成相互关联资源共享的人口信息、卫生资源、医疗服务、疾病监测、卫生监督、医学情报等六大数据库。市卫生局负责建立指挥决策、监测预警、突发事件报告、应急处置、资源保障、专家咨询、公众交流等七大应用系统。

1 黄浦区CDC业务信息系统应用情况

上海市黄浦区CDC是在黄浦区卫生局行政领导下,在上海市CDC业务指导下的公共卫生事业单位。在《上海市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大环境下,中心进行了信息化一期建设。目前运用的管理及相关信息系统为中心办公自动化软件、中心门户网站、信息化业务及决策平台、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应急指挥中心平台、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在建)、各业务科室业务信息化管理系统。

目前运用的业务信息系统为传染病、慢性病、五大卫生、信息四大类。传染病方面包括突发应急处置、防疫、计划免疫、性病艾滋病防治、结核病防治、消毒病媒等几大部分。

1.1 传染病模块

传染病模块主要为“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此系统主要包括传染病自动预警、疫情日报、疾病监测信息管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健康危害因素监测、疾病预防控制、鼠疫防治管理、新结核病管理、艾滋病综合防治、中国流感/禽流感监测、救灾防病报告、儿童预防接种管理、出生登记、死因登记、症状监测直报系统。此类业务主要通过传染病等相关条线及时上报业务数据。

传染病系统除“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外,中心目前在运用的还有上海市CDC控制系统(特别是市CDC传染病现场调查分析GIS软件),艾滋病检测咨询管理、艾滋病哨点监测数据管理、中国免疫规划监测信息管理、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监测数据库、接种率监测数据库、风水腮爆发监测数据库。此类系统及时上报市CDC、中国CDC条线监测数据库。

1.2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模块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模块中,有社区糖尿病管理、肿瘤登记报告管理、心脑数据采集等几大系统,均为黄浦信息化业务及决策平台一部分。通过收集社区资料,区CDC审核,报市CDC。同时区CDC分析数据,提出本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发展趋势,为公共卫生决策提供背景资料。

1.3 五大卫生模块

五大卫生模块中,食品与营养卫生有全国碘盐监测信息管理平台、上海市居民营养与健康监测、营养之星(临床版)等信息系统用于食品与营养卫生日常监测及专项调研;学校卫生有学生伤害个案数据库;环境与职业卫生有职业卫生信息管理系统。

2 黄浦区公共卫生信息化现状

《上海市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07年―2009年)》总体目标提出:进一步加强本市公共卫生体系七大系统的建设。其中,应急控制系统明确提出:第一,完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组织体系,与全市应急指挥联动体系衔接,加快市和区(县)两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与决策系统的建设,实现卫生应急工作的指挥一体化、信息网络化、决策程序化。第二,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预警能力。依托公共卫生应急信息系统,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充分利用疾病预防、医疗救治、卫生监督等日常监测信息,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研究,加强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危害程度和发展趋势的预测。

在信息化建设中提出:在公共卫生应急信息系统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系统平台,加强数据库和应用系统建设,规范信息采集,强化信息整合,促进信息共享,提高应用水平,基本建成网路畅通、标准统一、反应灵敏的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系统,促进医疗、预防、保健等居民健康信息的整合利用,实现多档合一、动态更新、信息共享。完善疾病监测和管理信息系统,加强重点疾病和相关危险因素信息采集。

2.1 深化四大模块建设,形成公共卫生信息高速公路

黄浦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信息系统二期建设项目目前已在筹划建设中,此系统将建设黄浦区公共卫生业务系统支撑与应用平台;公共卫生业务应用信息系统;完善区突发公共卫生应急指挥系统软件;建立基于黄浦区公共卫生数据中心的卫生管理与服务平台。

在区CDC业务信息系统中,仍分为传染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五大卫生、信息四个部分。传染病主要解决开放“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端口,自主挖掘数据,分析数据,作历年数据分析及预测传染病发病趋势;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为进一步完善社区高血压管理、糖尿病管理、肿瘤管理等软件。社区高血压管理软件,要求做到能及时把社区高血压患者纳入管理范围,及时记录患者治疗效果,及时分析管理效果,并能预测高血压的患病情况;五大卫生中的食品营养模块将完成上海市食源性疾病、食品污染物监测数据采集与分析系统的两网监测,学校卫生档案软件、上海市学校因病缺课缺勤网络直报系统;环境职业卫生监测信息系统要求实时掌握黄浦区饮用水、X射线、公共卫生场所等各监测点情况,并进行分析和趋势分析;信息方面将有出生、死亡监测点数据分析及趋势分析平台系统;上海市健康教育所信息平台应用系统,将完成健康教育的系统管理、信息、业务管理 、分析决策等业务模块功能。

此次完成的业务数据模块和区CDC已有的数据上报及分析系统将构成黄浦区公共卫生数据中心的卫生管理与服务平台。通过纵向(社区、各监测点医疗机构、区CDC、市CDC、中国CDC)及时上报监测数据及横向(社区业务平台、各监测点医疗机构业务平台、区CDC业务平台、市CDC业务平台)深度挖取各业务平台数据作分析,为各级卫生部门(防保科、信息科、办公室、各业务科室)、卫生行政领导(各级医院院长、CDC主任、卫生局局长)分析、决策服务。

2.2 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

目前已有 “上海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信息系统”(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该系统由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疾病报告与监测预警、中毒控制、实验室管理等子系统组成。从我中心试运行及正式运行情况看,基本能满足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高公共卫生业务和管理水平,构建平战结合的公共卫生信息保障体系要求。

2.3 黄浦信息化业务及决策平台

我中心现已有“黄浦信息化业务及决策平台”。该平台已有传染病、糖尿病、肿瘤、高血压、心脑血管等信息及决策分析系统,是黄浦区公共卫生数据中心卫生管理与服务平台的雏形。若在下一期建设中建立突发事件和传染性疾病流行病学资料、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案例、基础信息、疾病控制、公共卫生资源、社区健康数据库等数据库平台,并进一步深化原有分析系统,加入五大卫生及信息等部分,可深化黄浦区公共卫生管理与服务功能,进一步为卫生决策服务。

3 远期构想

根据2010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精神,重点建设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为核心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以电子病历为基础的医院信息平台,整合公共卫生及医疗信息资源,提升公共卫生及整体医疗水平与效率;深化四大模块、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公共卫生应急指挥系统、基于GIS卫生资源信息系统建设,为公共卫生提供便捷、高效地服务。

3.1 完善公共卫生应急指挥系统

黄浦区突发公共卫生应急指挥系统为突发公共卫生应急事件指挥中心提供及时、有效、科学数据,为各级指挥决策者在应急事件中果断、正确指挥提供帮助;同时其架起的数据交换平台架构更为信息共享和信息交换提供基础。从而为提高突发公共卫生应急事件指挥能力提供现代化辅助分析手段。

3.2 建立基于GIS的区卫生资源信息系统

基本数据处理、查询、统计、报警等系统,包括卫生资源地理分布,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系统,突发事件空间分布。通过图形显示各种疫情和突发事件现场分布。对指定区域和时间范围同时具有时间和空间特征的突发事件,从整体上分析并图形化展示突发事件时间变化、突发事件空间变化、突发事件人群间过程。利用GIS系统特性,开展复杂空间分析,即空间查询、专题制图、图层信息叠加、影响范围、应急调度、信息标绘、信息保存、信息关联分析。

3.3 整合信息资源,提升整体效率

公共事业管理水平范文第7篇

(一)组织领导不断加强,条块结合的工作格局初步形成。各地、各部门把公共企事业单位办事公开作为政务公开的一项重要内容,加强组织领导,创新工作思路,推动这项工作深入开展。卫生部下发了《关于全面推行医院院务公开的指导意见》,建设部制定了《建设系统六项办事公开制度》,教育部、水利部、农业部等部门也分别出台了规范性文件,加强指导、努力推动本系统公共事业单位办事公开。北京、天津、重庆、湖北、四川、、宁夏等地专门制定了公共企事业单位办事公开的实施意见及责任追究办法,并针对不同行业的特点和实际,提出了具体要求。大多数地方已经把办事公开纳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行风评议和年度工作目标考核的范围,明确了责任。大部分公共企事业单位把推行办事公开,作为优化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水平、促进事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和途径,制定了实施办法和配套措施。目前,全国已初步形成各级党委、政府组织领导,行业主管部门加强指导,公共企事业单位狠抓落实、全力推进的工作格局。

(二)工作领域不断拓展,公开范围进一步扩大。各地、各部门以解决民生问题为重点,不断拓宽办事公开领域。目前,全国公共服务行业的大多数企事业单位,都不同程度地推行了办事公开,并逐步增加办事公开内容。湖北、江苏、四川等地将办事公开的范围,从医疗、教育、市政拓展到电信、金融、旅游、社会保障等领域。办事公开工作领域不断拓宽的同时,办事公开的内容进一步规范,不少地方、部门以规范性文件的形式对公开的内容作了明确规定,并在对服务项目进行规范清理的基础上,着手编制办事公开目录。其中,北京市已编制完成首批129个公共企事业单位办事公开目录,黑龙江省基本完成了全省的目录编制工作。

(三)针对性明显增强,工作重点进一步突出。各地、各部门从群众最关心、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入手,把涉及群众切身利益、最容易引发矛盾或滋生腐败的问题作为公开的重要内容,明确措施,落实责任,进一步增强办事公开的针对性。卫生部、教育部、建设部、农业部等部门,紧紧围绕“上学难”、“看病贵”、“廉租房、经济适用房供应不到位”,以及“假农药、假化肥、假种子坑农害农”等问题,把学校、医院、市政、农资等单位列为推行办事公开的重点,听取群众意见,接受群众监督。四川省把涉及群众利益的重大决策过程作为办事公开的重点,要求各市(州)在对修编城市规划、推行公交IC卡和调整低保标准等60多项事关群众切身利益问题进行决策时,都要进行公示或听证。

(四)实效性明显提高,形式和载体进一步丰富。各地区、各部门和单位结合实际,不断创新办事公开形式,推出了许多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型公开载体,多方位、多层次地及时信息。卫生部网站建立了执业医师注册信息查询系统和医疗机构管理信息系统,建设部开通了“12319”建设事业服务热线。各地区借助信息化手段和电子政务平台,不断创新办事公开载体。吉林省各级政府及供热公司每年都在采暖期前,召开供热咨询会、供热价格调整听证会,公开承诺供暖温度、公示社区困难家庭、及时减免低保户采热费。苏州市整合与群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17个部门和行业的服务资源,成立了便民服务中心,并开通“12345”便民服务热线。总的看,全国基本构建起信息共享、快捷服务和双向沟通的办事公开平台,初步实现了静态公开与动态公开的结合,提高了办事公开的实效性。

(五)规章制度不断完善,规范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各地区、各有关部门结合实际,围绕办事公开的内容、形式、程序等,建立并逐步完善了相应的制度和配套措施,促进了办事公开的规范化发展。卫生系统普遍推行了医疗服务信息公布、医疗费用清单等制度;教育系统建立并完善了校务公开目标管理、考核评估等制度;建设部在全国市政公用事业单位全面推行了社会服务承诺、收费公示、价格听证、首问负责、限时办结等制度;农业部在农产品质量安全单位制定了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程序和办事机构网上公开等制度;文化部在公益性文化设施单位建立了新闻、答复、首问负责、服务工作反馈回应和社会评价等制度;商务部要求所属事业单位参照执行该部关于政务公开的相关制度,提高了商务系统办事公开的制度化、规范化水平。天津、山东、湖北等地在公共企事业单位推行了听证论证、民主评议、督促检查、考核奖惩等制度;河北、浙江、江苏等地一些公共企事业单位制定了协调会议、专家咨询、效能评议等规定。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公共企事业单位办事公开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是:还有一些部门和单位对办事公开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把这项工作摆上重要位置;工作进展不平衡,部门行业之间、地区之间、单位之间差异较大;公开的内容不够全面,形式不够规范;监督机制不够完善,长效机制有待建立。对于这些问题,务必予以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提高认识,明确责任,把公共企事业单位办事公开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一)加强组织领导,抓好工作落实。推进公共企事业单位办事公开,必须坚持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主抓、政务公开工作领导机构组织协调的工作机制。各地区要切实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周密安排,扎实推进。一要研究制定统一的规范性文件。在认真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制定统一的规范性文件,明确办事公开的内容、范围、形式、制度和监督检查办法等,着力推进办事公开规范化进程。同时,要根据工作形势的变化,不断完善相关政策。二要完善办事公开的具体制度。各地区要重点建立听证论证、社会公示、社会评议、监督考核、责任追究等制度,明确各项制度的适用范围、内容要求、投诉渠道、奖惩措施等,逐步建立健全办事公开的制度体系,为办事公开提供制度保证。三要组织编制办事公开目录。这是做好办事公开工作的基础,也是公共企事业单位的一次管理创新。前不久公布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对公共企事业单位信息公开目录编制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各地要按照《条例》规定,组织公共企事业单位将需公开的信息和办理反馈、投诉的步骤及要求,纳入办事公开目录范围。

(二)加强工作指导,确保规范推进。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公共企事业单位办事公开的指导,深入调查研究,找准切入点,积极推动本系统、本行业的办事公开工作。一要抓紧制定和完善具体意见或实施方案,明确本系统、本行业办事公开的内容、形式、程序、考评标准等具体要求,便于有关单位遵照执行。二要把办事公开的要求贯穿到行业服务标准和规范中,制定和完善适应形势发展、方便群众办事、利于群众知情的行业服务标准和规范,逐步实现公共企事业单位工作程序的科学化。三要加强监管,务求取得实效。各有关部门要把办事公开纳入行业监管范围,并与行业精神文明建设和行风评议结合起来,提高群众参与程度,强化监督考核与责任追究,不断提高公共行业的服务水平。

(三)明确责任主体,不断提高办事公开水平。公共企事业单位是推行办事公开制度的责任主体,要按照当地政府、政务公开工作领导机构及主管部门的部署和要求,结合自身实际,扎扎实实地做好办事公开工作。一要将办事公开的要求贯穿于单位管理和社会服务的全过程,使办事公开成为公共企事业单位的一项基本管理制度。把办事公开与党风廉政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与业务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与奖惩考核体系紧密结合起来。二要全面清理服务事项,摸清职能底数,编制公开目录,规范服务行为,把公共服务过程的动态公开与全程监督结合起来,不断提高服务质量。三要从加强制度建设、规范服务管理入手,制定工作人员岗位职责、服务要求、管理办法、运行程序、投诉反馈等工作制度,将办事项目、依据、条件、程序、时限、结果及服务承诺、岗位规范、纪律规定、监督渠道等公开内容融入服务规范,逐步建立起办事公开的长效机制。四要加强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纪律等方面的教育培训,使广大职工牢固树立“以服务树形象、靠服务求发展”的意识,进一步增强法制观念,自觉防范和抵制乱收费、收红包、吃回扣等不正之风。

三、抓好“三个结合”,使公共企事业单位在推进办事公开的过程中健康发展

(一)要把办事公开与加强企事业单位的经营管理结合起来,推动公共企事业单位又好又快发展。公共企事业单位承担着大量公共服务职能,具有社会公益性。这决定了公共企事业单位的经营服务必须向社会公开,通过社会评价机制来推动其改善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质量。也只有这样,公共企事业单位才能得到社会公众的认同,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对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教育、医疗、供水、供电、供气、供热、环保、电信、计划生育、公共交通等行业的公共产品和服务,各公共企事业单位必须严格遵守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标准,按照办事公开的要求,将产品成本、服务承诺、收费标准、办事过程等向社会公开,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总之,要通过办事公开,提高服务质量,优化经营管理,促进公共企事业单位又好又快发展。

公共事业管理水平范文第8篇

Abstract: The quality level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rs in public sector is important to the image of public sector, functional realization and quality of people's life. So, we must take the professional road to improve human resource managers' quality in public sector. And, now, human resource managers' quality and status quo in public sector no longer meet the needs of China's human resources transformation. We must establish and improve the professional qualification certification system, strengthen professional ethics to create a good professional image, pay attention to their own career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

关键词: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者;职业化;现状与途径

Key words: public sector; human resources manager; professional; status quo and way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8-0324-02

0引言

公共部门作为社会公共资源的人、社会改革的领导者、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其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高低,不仅对公共部门自身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也影响到公众的社会生活质量以及整个地区乃至国家的发展,同时也会影响我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步伐。

1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者职业化内涵

爱立特・佛来德森将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者的职业化定义为:“职业化是一个过程。通过这个过程,人力资源管理从业人员由于其拥有的独特专长、关注工作生活质量以及为社会带来的利益,而获得从事某种特定的工作,控制职业培训和职业进入确定与评价该职业工作方式的专有权力”。根据佛来德森的界定,人力资源职业化包含两层涵义:专业化。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门跨学科的综合理论,它不但涉及经济学、管理学知识,而且还涉及心理学、法律学、社会学方面,凡是从事该项工作的人员,都必须经过系统的专业训练,并具备符合实践需要的技能与管理经验。另一层涵义:社会化。不同国家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会带有自身的文化和价值观特色,不同组织的内部文化也有其各自的特色。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人力资源管理者在开展工作时必须考虑社会制度、劳动关系、历史文化及企业文化等因素,形成符合国情、民情、融合先进管理思想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

2我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者职业化现状中的五大缺失

2.1 职业化观念缺失很多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者受传统人事管理观念的影响,职业化意识淡薄,还没有把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当成一种职业,而仅仅是一份工作,没有对这个职业和自身发展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及管理开发,总是忙忙碌碌的从事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重复的事务性工作,久而久之,工作中无创新、无激情,职业观念缺失,更没有职业生涯管理的意识。

2.2 系统性知识缺失人力资源管理职业需要从业者首先要具有完善的知识结构,即必须拥有专业知识和其他相关领域的知识,包括管理学原理、战略管理、劳动经济学、组织行为学、组织文化与变革、统计和调查及人力资源管理九大知识模块等。其次是服务意识和沟通协调能力;再次是不断自我学习、不断影响别人和帮助别人成长的能力。此外还需要较强的自我管理能力、高效执行能力、社交能力、创新能力。

2.3 权威性认证缺失一般来讲,衡量职业化发展水平的因素包涵职业能力等级标准制定(胜任力)、职业资格认证、职业发展通道设计、从业者职业道德等诸多方面。其中,职业资格认证以其客观性、可比较性成为衡量从业者职业化水平的重要标准。目前,我国人力资源管理职业认证多数由国家行政机构开发管理,在实施过程中功利性太强,导致培训机构的管理水平和培训师资的实际水平不足,教学内容和教材不能及时更新,影响了认证的信度和效度。

2.4 行业准入制度缺失就业准入制度是指从事技术复杂、通用性广、涉及到国家财产、人民生命安全和消费者利益的职业的劳动者, 须经培训并取得证书后方可就业上岗的制度。目前,我国人力资源领域尚未实行行业准入制,即只有通过相关资格鉴定,具备专业的学识、技术和能力后方可从事相应岗位工作,这就造成我国人力资源从业者队伍人员素质良莠不齐。

2.5 职业道德信用记录缺失在专业人力资源管理市场中,人力资源从业者的任何不良工作记录、受聘史、受聘业绩等都会有所记录,这对从业者在谋求职业生涯发展时形成强有力的约束。而我国尚缺乏一种机制,将不具备人力资源执业资格或有违职业道德的从业者清除出人力资源管理者队伍。

3促进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者职业化途径

3.1 树立职业化观念,健全职业资格认证制度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基本内容是:按照国家制定的职业技能标准或任职资格条件,通过政府认定的考核鉴定机构,对劳动者的技能水平或职业资格进行客观公正、科学规范的评价和鉴定,对合格者授予相应的国家资格证书。在考核过程中不仅仅侧重于理论知识考核,更应加大实践操作的部分。为了维持专业知识水平,对获得资格证的专业人员每年参加了一定时间量的人力资源相关活动,包括参加课程、座谈会、研讨会或其他与人力资源有关的活动,并发证书,记录在案,以此证明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者的水平和技能不断提高。

3.2 加强高素质专业人才培养,建立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协会虽然在我国有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开设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但是,单单是数量的增加还是不够的。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不单单是一门学科,而是一个领域,是一个由经济学、心理学、管理学不同学科展开探讨和研究的专业领域。与技术相比较,人力资源管理学习和引进的广度与深度尤为不足。因此,我国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培训和教育的规模、水平亟待加强。应增设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硕士、博士学位,提升人才培养层次。另外,一些专业职业培训机构也可以开设人力资源专业课程,对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的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基于胜任力的职业培训。

3.3 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塑造良好的职业形象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者的职业化除了要求人力资源管理从业人员要具备一些基本的素质和专业知识能力外,更为关健的是要有高尚的职业道德。良好的职业道德不仅是赢得了他人对自已的尊重,也为这项职业树立了良好的形象。一个优秀的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者独特的职业形象:

3.3.1 政治坚定、原则性强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者区别与一般部门人力资源管理者要有超强的政治鉴别能力,因为公共部门代表着国家政府形象,掌握着公共资源,服务着广大公众。所以在工作中,应站在全局的高度,把坚定正确的政治原则放在工作首位。在重大的政治原则上,不能含糊,在大是大非问题上,要敢于讲政治、讲原则、讲真话,大胆、鲜明地陈述自己人的观点、意见和建议,决不要“看脸色行事”,“跟风走”,“和稀泥”。

3.3.2 热心服务、默默奉献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不是组织的核心科室,是热心服务部门,服务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你要主动、热情的帮助别人,意味着你要做一些非常细小繁琐的事,意味着你的回报可能不会很高,意味着得到赞赏的常常不是你。所以,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者在工作中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时,多想想自己就是一个服务人员,心情或许会好一些。

3.3.3 将心比心、宽容待人在工作中,当与其他部门打交道时,会出现不合拍的想法和行为,为此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者需要站在对方的角度上去考虑问题,也就是说我们要理解对方的处境和难处,比如,在遇到对职工补偿、赔偿之类的事晴,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人员不妨问问自己:如果我是他应该怎么做?与打交道的人是各式各样的人,有的人心直囗快,有的人斤斤计较,有的人爱沾小便宜,有的人爱打小报告。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学会多看别人的优点。所以,一个优秀的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者,要以一颗宽容的心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

3.3.4 严以律己、公平公正由于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所做的事情几乎都是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所以在处理各类问题时要保持公平公正,如考核座谈时,能否客观的评价你并不喜欢的人;在职工间发生纠纷时,是否能客观地、不偏不倚的处理;制定规章制度时,是否兼顾组织整体和职工个人之间的利益平衡;在人际关系的压力面前,能否坚持原则,从工作出发,为人正直、表里如一。对人一视同仁、处事公平公正。

3.3.5 谦虚谨慎、善于学习新时期人力资源管理岗位对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工作中也出现了新情况、新问题需要我们去深入分析和研究解决。因此一名优秀的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者就必须怀着谦虚谨慎的心态去学习、思考、去探索、求新,做到学而不厌,常学常新。可以通过参加培训、看书、网络等学习方式来不断提升自己。

3.4 注重自身职业生涯的开发与管理做好自身的职业规划。在公共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者常常感到每天在为别人做嫁衣,认为职业发展之路狭窄,什么时候能量体裁衣,为自己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宽阔职业生涯之路呢?其实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发展之路十分广阔。如在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逐级晋升、转换到业务部门、咨询顾问,还可成为招聘专家、职业生涯规划教练、职业培训师等新兴的并且前景广阔的职业。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这种提高还是很初步的。因为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无论从管理机制上,还是从管理文化上还存在一些弊端,特别是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者的职业化,都迫切需要全面的、系统的拓展与创新。目前公共部门本身正处于一个不断整合与提升的进化过程之中,从事人力资源职业的管理者应把握好这个难得的历史性机遇,充分运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结合公共部门实际,为公共部门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开发人才积极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赵曙明.人力资源经理职业化的发展[J].南开管理评论,2003,(05).

[2]张坤,金延平.人力资源管理者角色定位的转换[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3,(07).

[3]褚松燕.简析政府人力资源管理的角色与职能[J].行政与法,2003,(01).

[4]胡明晖.公共人力资源管理的角色分析[J].人才资源开发,2005,(07).

[5]赵斌,宇卫昕.欧美发达国家人力资源管理者职业化的发展及其对我国的借鉴[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03).

公共事业管理水平范文第9篇

一、在公共管理的教育体系中定位培养目标———基层公共管理与服务人员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到底如何定位,先要看它在我国公共管理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如何。我国的公共管理教育由20世纪八十年代的行政管理教育转变而来,至20世纪九十年代末,即1997年的大学本科专业目录改革,第一次将公共管理作为“管理学”大类之下的一级学科,在公共管理一级学科之下包含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土地资源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等二级学科。到2004年本科专业调整,加入公共关系学、公共政策学、城市管理、公共管理等成为十二个二级学科。由此可见,公共管理与公共事业管理为一级学科“公共管理”之下并列的本科二级学科[1]。中国目前大学的公共管理专业设置: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具有公共管理学院,公共管理教育与研究发展水平较高的院校都不设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而设有公共管理专业、同时拥有公共管理硕士(MPA)教育,以及承担国家及各省处级以上干部公共管理素质提高的培训任务。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举办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专题研修班、清华大学公共管理核心课程研修班等七个研修班中招生对象除中青年后备干部公共管理精品课程研修班只强调政府中青年干部没有设置行政级别外,其他各班的招生对象都设置了正(个别可副)处级以上党政领导级别身份要求[2]。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主办的一些培训班,如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全国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负责人培训班、北京市第3期区县局级干部培训班等则对北京市区县领导干部、国家有关部委的干部及全国各相关系统内的省市级行业领导干部进行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培训与研讨[3];至于其他院校,如北大、复旦、北师大、南大等名牌高等院校的公共管理学院也承担着国家或地方政府机构领导干部公共管理素质的培训以及对国家政府机构公共管理职能改革、提高、建设的研究任务。目前国内具有MPA学位培养资格的高校有100所。2009年是中国设置MPA专业学位10周年,全国MPA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的招生广告说,全国100所MPA培养院校,2009年面向全国招生的培养目标是政府部门及非政府公共机构的高层次、复合型、应用型专门人才,公共管理领域急需的专门人才。报考条件是:2006年7月31日前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或本科以上毕业并取得毕业证书(一般应有学位证书)的在职人员。重点招收政府部门和非政府公共管理机构人员。符合报考条件的政府部门管理人员须按照国家公务员局的统一要求,持省级人事部门的推荐意见进行资格审查。非政府部门人员,资格审查表由所在单位人事部门填写推荐意见,非政府部门人员录取比例一般不超过本校当年招生限额的20%[4]。各级党校也承担着培训轮训各级党政干部、国家公务员、理论骨干的重要职责。因此可以这样说,中国公共管理的主体是政府,但培养政府人才的公共管理教育主要由名牌大学的公共管理院系和各级党校承担,虽然MPA教育也为非政府机构培养高层次人才,但其报考招生名额不超过总名额的20%,其余名额均为政府公务员。国内公共管理教育现状应该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为事业单位和非政府机构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原因。在政府职能转变、事业单位改革、政府与事业单位用人体制改革相对迟缓的现有进程中,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只能定位在为事业单位、为基层政府、为农村培养具有新公共管理理念与新公共管理能力的基层管理者与服务者。越是基层,公共管理与服务的意识越不强,专业化程度越不具备,公共管理与服务的政策越不完善,需要解决的公共问题也越多越复杂,因此,在中国需要大量的专业化公共管理类人才去从事、去发现、去思索、去解决基层的公共管理与服务问题。这类人才包括普通公务员、事业单位职员、“村官”、社区管理人员等,人才的来源途径即是当前盛行的公务员招考、事业单位职位招考、“村官”招考。虽然公务员考试、事业单位招聘、“村官”招考等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并无特别优势可言,但作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生比其他专业的学生更懂得公共管理,更具备公共管理的意识、理论与责任,因此更应把“公考”“事考”和“村考”作为自己的就业目标,学校更应该以此作为专业培养的重要方向。让学生以强烈的公共意识与责任感涉足中国社会的基层事务,以专业的精神与能力去观照去分析去思考去探索去解决基层的公共管理与服务问题,从切实的层面推动和促进中国改革事业的强健发展。因此,地方院校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要在培养学生的公共精神、公共责任感、公共政策分析能力、公共事务处理能力等方面下大力气;名牌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培训任务除了为提升各级党政领导公共精神与现代公共管理水平服务之外,不可忽视的一项重要任务是为全国各地地方院校公共管理类师资培训服务。为地方院校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生接受较高水平的专业教育提供根本性的有利条件。

二、在毕业生的就业窄环境中定位培养目标———非政府组织创业与服务人员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除了为事业单位培养人才外,还有一个目标是为非政府组织(或说非营利性组织)培养管理者。但是目前中国的非政府组织发展还不完善,不但数量少,而且运营体制不健全:不是登记困难沦为非法,就是政府依附性强不能称之为实际意义上的社会组织,不能真正实现社会事务由社会管理的目的;不是没有专业人才、管理服务不善而导致问题多多,矛盾重重,就是有人才有理念却找不到经费支持,无以维持而处境维艰。可实际上社会却希望自己的事务由自己来管自己来做,一方面减轻政府的负担,另一方面管理和服务更能体现和实现社会大众的需求与愿望,更能有效利用和节约社会资源。教育部十年前在本科专业目录调整中增设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在2004年的目录再调整中又增加了文化产业管理、会展经济与管理、公共政策学等新专业,恰恰是国家政府职能改变、政事改革、政社改革意志与一贯决心在教育领域的一再体现与强调。因此,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该定位为不仅仅是为现有的非政府组织培养管理者与服务者,而是现阶段更应该注重培养非政府组织的创立者,非政府组织建设与管理制度的研究者、分析者、制定者。目前,许多省市政府纷纷为应届或近几届毕业的大学生提供创业支持与资助,也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的非政府组织创业提供了适当的机遇与较好的环境。地方院校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应该注重夯实学生非政府组织创业、经营与管理的基础知识与理论,尤其应当注重培养其在中国的现实国情中如何融资、如何利用社会资源、如何进行社会调查了解社会真正需要、创立适合和满足社会需要的新服务行业的水平与能力。

三、在非对口就业中定位培养目标———具备现代公共管理理念与能力的现代公民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途径之窄在目前已是不争的事实,于是本专业毕业生企业化就业已成必然之选。但作为专业的主办者、建设者、教学者,必须有明确的公共事业管理的专业意识与责任,草创阶段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即使其毕业生不得不走上企业管理的岗位,我们也应当让他们带着新公共管理的理念、责任与能力从事企业管理的工作,企业的发展与经营管理模式不同于公共管理,但是企业的发展与经营却离不开国家的经济与管理政策,离不开企业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应当肩负的公共关怀。在企业管理实践中以公共管理的专业视野反馈经济政策甚至公共政策的得失,进而以现代公民的权利与义务促进经济政策或公共政策的改善与提升;以公共关怀的精神关注国家与社会的公共危机与公共问题,进而以企业与企业人的身份、权利与义务来帮助公共危机与公共问题的处理、促进公共危机处理机制、公共问题解决体制的健全与完善。因此,企业人公民意识的培养与提升将是本专业一项重要的培养目标。对于学生公共理论体系的建构,理论分析能力的培养与陶冶,专业思维分析习惯的养成是专业教学的重点,让学生无论在哪个岗位即能以一个理性的现代公民的思维与心理来观照与分析社会的公共问题,促进社会公共精神的发展与社会公共文明的进步。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企业化就业人才的培养可注重设置公益性企业的专业课程与产业链强的产业或企业管理类课程。如公益性企业的自来水公司管理、通讯管理、电力管理、公交管理等,又如文化产业管理类的旅游管理、创意产业管理、动漫管理、新闻出版管理、博物馆管理等相关专业相关课程。

四、在与本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相结合中定位培养目标———具有公共精神的本地建设者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要为基层培养公共管理者和服务者,为社会培养具有现代公共意识、理论、责任与能力的现代公民,其培养对象的基层性、普遍性决定了专业定位的本地性,立足本地为本地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专业建设人才。因此,专业在定位时应对学校所在城市的城市发展产业规划、城市公共事业发展规划、城市人才需求状况及城市现有人才培养措施与规划等做扎实详细的调查与研究,在调查与研究中一方面确定本专业的发展方向,另一方面又与有关的城市部门、单位一起探讨人才培养需求、培养模式及其就业问题,在定位先期即确定学生的出路问题,因而促进专业的稳定、常态与健康发展。

公共事业管理水平范文第10篇

论文关键词:公共事业管理;电子政务;服务型社会

转变政府的行政职能,构建服务型政府是我国行政管理改革一直努力的方向。作为行政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事业的管理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因此,提高公共事业管理的服务范围和水平将直接影响我国行政改革目标的实现,直接影响我国服务型政府的构建。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化进程的日益普及与提高,人民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企业的逐步信息化带动了政府行政部门的日益信息化,利用先进的技术来提高各个领域的工作效率已逐步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公众对公共事业管理实现电子政务的要求也越来越迫切。

一、我国公共事业管理概述

目前我国的公共事业管理主要包括科技事业管理、教育事业管理、文化事业管理、卫生事业管理、体育事业管理以及城市公用事业管理等部分。这些领域直接关系着公众的日常生活,决定着我国行政管理的实施效果。

二、电子政务的优势

电子政务在公共事业管理中的应用同传统的服务方式相比,在提高政府管理效率,节约管理成本,增强管理质量等方面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

(一)极大地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节约行政管理成本

在电子政务办公模式下,信息的传递速度和准确度都将得到极大地提高,这对实施公共事业管理的政府行政部门而言,可以大幅度地提高工作效率,优化工作质量。同时,计算机技术和网络化的普及,还能够节约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减少实施公共事业管理的成本,降低我国行政管理的费用。

(二)提供公众更好的服务.使行政管理能真正体现以公众为中心的管理内涵

互联网技术和计算机的普及,能改变传统的公共事业管理部门每天八小时的工作制。通过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公众可以在世界的任何地方和在一天中的任意时间享受到来自公共事业管理部门提供的各种电子政务。这种不受任何时间和空间限制的服务,真正体现了以公众为中心的管理思想,实现了无缝隙的公共事业管理,是构建服务型社会的途径之一。

(三)缩小公众与公共事业管理部门的距离,让管理更加贴近公众实际需要

通过各种电子政务,公众可以直接与公共事业管理部门的各级领导直接交流,改变了传统的层层上报的工作模式;同时,各级领导也能够通过信息网络及时了解公共事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进行相应的调整,使管理更加人性化。这样的管理模式能够极大地提高政府部门公共事业管理的效果,增强政府在公众中的形象与凝聚力。

(四)缩小地区差距,促进社会公平性

由于我国地区发展的不均衡,部分偏远地区还享受不到来自某些公共事业管理部门的相关服务,社会公平性有待进一步提高。但是,随着网络化普及的范围日益扩大,偏远地区的网络覆盖率不断提高,这一问题将得到不断缓解。通过各种先进的通信设备,这些公民在家中同样也能享受到同大中城市相同的来自公共管理部门的服务,例如远程教育、科技资讯等。这些电子化的服务将有利于缩小地区差异,促进社会的均衡发展。

三、电子化服务的主要手段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为电子政务提供了多种途径,这些日新月异的技术手段将为进一步优化我国的公共事业管理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一)网站服务

随着互联网在我国的日益扩展,计算机已经成为广大公民查阅资料、接受各种网络服务的主要途径。借助于在Intenet网上建立相应的服务网站,公共事业管理部门也可以通过这种手段来满足公众的服务需求。在公共事业管理部门建立的网站上,公众可以查询相关的政策法规,最新的新闻资讯等信息,还能通过网站提供的各种互动操作来享受比以往更方便更快捷的各种服务;同时,公共事业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也可以通过网站反馈信息了解公众的实际需求,及时解决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高管理的效率和服务水准。

(二)电子邮件(E-Mail)服务

E-Mail同传统的信件相比具有方便快捷、费用低廉等优点,因此,成为很多信息传递者的首选。美国的相关政府部门就是通过E-Mail向目标用户提供诸如缴税详情、环境质量等信息的。我国的公共事业管理部门也可通过E-Mail方式向特定用户发送相关的信息,例如城市公用事业管理部门可以向用户发送当月的水费、电费通知单等,这可以弥补传统用纸张下通知单容易丢失的不足,节约纸张费用,提高信息、传递的速度和准确率。

四、电子政务对各领域的主要影响

电子政务将对改变传统的公共管理部门的管理模式进行改革,并能弥补传统管理中相对薄弱的环节,提高管理的效率和质量。下面将对公共事业管理的几个主要领域中电子政务的内容加以说明。

(一)科技事业管理

当今一个国家发展的原动力在于科技事业的发展,科技已经成为第一生产力,国家之间的竞争已经转化为科技的竞争。利用前文中提及的各种信息手段,科技管理相关部门可以提供更好的科技信息服务,为科技的进一步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转贴于

首先,可以通过相关的网站向有需要的公民提供详细的科技政策和制度,为公民进行科技研究提供相关政策信息;其次,信息网站还可以提供交流平台来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供求双方沟通的桥梁,帮助科技成果在尽量短的时间内转化为产品,取得相应的经济效益;同时,针对信息反馈结果能够及时调整相关的制度为科技的不断提高提供保障;最后,信息化手段还将有利于科学技术市场的管理,保障整个科技市场的良性发展环境。特别是通过网站和手机短信等电子化方式,还可以向有需求的公众特别是广大农民发送最新的科技信息,提高农业产品的产量的质量。

信息化手段的应用还能及时地在科技工作者之间传递信息,对提高我国整体的科技水平,避免重复劳动,加强科技工作者间的不断交流和共同研究起到重要的作用。

(二)教育事业管理

如果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那么教育就是科技的基础,只有提高全民的教育水平才能保证我国的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经过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在许多高科技领域,还存在着较大差距。要想缩小差距,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教育的作用举足轻重。

公共事业管理部门在教育领域的电子化服务应首先可集中在大力发展远程化教育,这样即使是身处偏远的山区,学生也能够享受到来自大城市重点学校名师的授课和指点,享受到同他们相同的教育资源。同时,偏远地区的教师也可通过远程教育培训来不断提高自己的授课水平和教学能力,缩小与城市教师的区别。

其次,公共管理部门通过相关信息手段可以及时各种教育政策和制度,为规范教育市场提供保障,促进国家的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

(三)卫生领域

我国的医疗卫生资源80%集中在城市和大医院,农村医疗卫生资源严重不足。要缓解这种局面,电子化手段将是一种解决途径。通过公共管理部门的信息网络,公众可以方便地查询各个地方的卫生资源,并可通过网络预定诸如专家门诊等服务,缓解某些地区的看病难问题;同时,通过某些技术手段,实现网上看病等服务,弥补农村医疗卫生资源的相对不足;并且,通过网络公共事业管理部门可以监管整个医疗市场,及时发现诸如假药、医生收红包等违法违规行为,并予以及时处理。

(四)城市公用事业管理

水、电、煤气等生活资源是与城市公民的生活息息相关的,这些资源的管理将直接影响公民的日常生活。电子化的服务可以支持公民随时查询自己这些资源的适用情况,缴费记录等信息以及相关资源的额定价格及缴费方式;同时,电子化服务还将有利于政府部门监管这些资源的使用情况,合理调配资源,为构建节约型社会而努力。

公共事业管理水平范文第11篇

论文关键词:公共事业管理;电子政务;服务型社会 

转变政府的行政职能,构建服务型政府是我国行政管理改革一直努力的方向。作为行政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事业的管理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因此,提高公共事业管理的服务范围和水平将直接影响我国行政改革目标的实现,直接影响我国服务型政府的构建。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化进程的日益普及与提高,人民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企业的逐步信息化带动了政府行政部门的日益信息化,利用先进的技术来提高各个领域的工作效率已逐步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公众对公共事业管理实现电子政务的要求也越来越迫切。 

一、我国公共事业管理概述 

目前我国的公共事业管理主要包括科技事业管理、教育事业管理、文化事业管理、卫生事业管理、体育事业管理以及城市公用事业管理等部分。这些领域直接关系着公众的日常生活,决定着我国行政管理的实施效果。 

二、电子政务的优势 

电子政务在公共事业管理中的应用同传统的服务方式相比,在提高政府管理效率,节约管理成本,增强管理质量等方面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 

(一)极大地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节约行政管理成本 

在电子政务办公模式下,信息的传递速度和准确度都将得到极大地提高,这对实施公共事业管理的政府行政部门而言,可以大幅度地提高工作效率,优化工作质量。同时,计算机技术和网络化的普及,还能够节约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减少实施公共事业管理的成本,降低我国行政管理的费用。 

(二)提供公众更好的服务.使行政管理能真正体现以公众为中心的管理内涵 

互联网技术和计算机的普及,能改变传统的公共事业管理部门每天八小时的工作制。通过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公众可以在世界的任何地方和在一天中的任意时间享受到来自公共事业管理部门提供的各种电子政务。这种不受任何时间和空间限制的服务,真正体现了以公众为中心的管理思想,实现了无缝隙的公共事业管理,是构建服务型社会的途径之一。 

(三)缩小公众与公共事业管理部门的距离,让管理更加贴近公众实际需要 

通过各种电子政务,公众可以直接与公共事业管理部门的各级领导直接交流,改变了传统的层层上报的工作模式;同时,各级领导也能够通过信息网络及时了解公共事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进行相应的调整,使管理更加人性化。这样的管理模式能够极大地提高政府部门公共事业管理的效果,增强政府在公众中的形象与凝聚力。 

(四)缩小地区差距,促进社会公平性 

由于我国地区发展的不均衡,部分偏远地区还享受不到来自某些公共事业管理部门的相关服务,社会公平性有待进一步提高。但是,随着网络化普及的范围日益扩大,偏远地区的网络覆盖率不断提高,这一问题将得到不断缓解。通过各种先进的通信设备,这些公民在家中同样也能享受到同大中城市相同的来自公共管理部门的服务,例如远程教育、科技资讯等。这些电子化的服务将有利于缩小地区差异,促进社会的均衡发展。 

三、电子化服务的主要手段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为电子政务提供了多种途径,这些日新月异的技术手段将为进一步优化我国的公共事业管理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一)网站服务 

随着互联网在我国的日益扩展,计算机已经成为广大公民查阅资料、接受各种网络服务的主要途径。借助于在intenet网上建立相应的服务网站,公共事业管理部门也可以通过这种手段来满足公众的服务需求。在公共事业管理部门建立的网站上,公众可以查询相关的政策法规,最新的新闻资讯等信息,还能通过网站提供的各种互动操作来享受比以往更方便更快捷的各种服务;同时,公共事业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也可以通过网站反馈信息了解公众的实际需求,及时解决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高管理的效率和服务水准。 

(二)电子邮件(e-mail)服务 

e-mail同传统的信件相比具有方便快捷、费用低廉等优点,因此,成为很多信息传递者的首选。美国的相关政府部门就是通过e-mail向目标用户提供诸如缴税详情、环境质量等信息的。我国的公共事业管理部门也可通过e-mail方式向特定用户发送相关的信息,例如城市公用事业管理部门可以向用户发送当月的水费、电费通知单等,这可以弥补传统用纸张下通知单容易丢失的不足,节约纸张费用,提高信息、传递的速度和准确率。 

四、电子政务对各领域的主要影响 

电子政务将对改变传统的公共管理部门的管理模式进行改革,并能弥补传统管理中相对薄弱的环节,提高管理的效率和质量。下面将对公共事业管理的几个主要领域中电子政务的内容加以说明。 

(一)科技事业管理 

当今一个国家发展的原动力在于科技事业的发展,科技已经成为第一生产力,国家之间的竞争已经转化为科技的竞争。利用前文中提及的各种信息手段,科技管理相关部门可以提供更好的科技信息服务,为科技的进一步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首先,可以通过相关的网站向有需要的公民提供详细的科技政策和制度,为公民进行科技研究提供相关政策信息;其次,信息网站还可以提供交流平台来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供求双方沟通的桥梁,帮助科技成果在尽量短的时间内转化为产品,取得相应的经济效益;同时,针对信息反馈结果能够及时调整相关的制度为科技的不断提高提供保障;最后,信息化手段还将有利于科学技术市场的管理,保障整个科技市场的良性发展环境。特别是通过网站和手机短信等电子化方式,还可以向有需求的公众特别是广大农民发送最新的科技信息,提高农业产品的产量的质量。 

信息化手段的应用还能及时地在科技工作者之间传递信息,对提高我国整体的科技水平,避免重复劳动,加强科技工作者间的不断交流和共同研究起到重要的作用。 

(二)教育事业管理 

如果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那么教育就是科技的基础,只有提高全民的教育水平才能保证我国的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经过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在许多高科技领域,还存在着较大差距。要想缩小差距,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教育的作用举足轻重。 

公共事业管理部门在教育领域的电子化服务应首先可集中在大力发展远程化教育,这样即使是身处偏远的山区,学生也能够享受到来自大城市重点学校名师的授课和指点,享受到同他们相同的教育资源。同时,偏远地区的教师也可通过远程教育培训来不断提高自己的授课水平和教学能力,缩小与城市教师的区别。 

其次,公共管理部门通过相关信息手段可以及时各种教育政策和制度,为规范教育市场提供保障,促进国家的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 

(三)卫生领域 

我国的医疗卫生资源80%集中在城市和大医院,农村医疗卫生资源严重不足。要缓解这种局面,电子化手段将是一种解决途径。通过公共管理部门的信息网络,公众可以方便地查询各个地方的卫生资源,并可通过网络预定诸如专家门诊等服务,缓解某些地区的看病难问题;同时,通过某些技术手段,实现网上看病等服务,弥补农村医疗卫生资源的相对不足;并且,通过网络公共事业管理部门可以监管整个医疗市场,及时发现诸如假药、医生收红包等违法违规行为,并予以及时处理。 

(四)城市公用事业管理 

水、电、煤气等生活资源是与城市公民的生活息息相关的,这些资源的管理将直接影响公民的日常生活。电子化的服务可以支持公民随时查询自己这些资源的适用情况,缴费记录等信息以及相关资源的额定价格及缴费方式;同时,电子化服务还将有利于政府部门监管这些资源的使用情况,合理调配资源,为构建节约型社会而努力。 

公共事业管理水平范文第12篇

论文关键词:公共事业管理;电子政务;服务型社会

转变政府的行政职能,构建服务型政府是我国行政管理改革一直努力的方向。作为行政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事业的管理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因此,提高公共事业管理的服务范围和水平将直接影响我国行政改革目标的实现,直接影响我国服务型政府的构建。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化进程的日益普及与提高,人民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企业的逐步信息化带动了政府行政部门的日益信息化,利用先进的技术来提高各个领域的工作效率已逐步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公众对公共事业管理实现电子政务的要求也越来越迫切。

一、我国公共事业管理概述

目前我国的公共事业管理主要包括科技事业管理、教育事业管理、文化事业管理、卫生事业管理、体育事业管理以及城市公用事业管理等部分。这些领域直接关系着公众的日常生活,决定着我国行政管理的实施效果。

二、电子政务的优势

电子政务在公共事业管理中的应用同传统的服务方式相比,在提高政府管理效率,节约管理成本,增强管理质量等方面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

(一)极大地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节约行政管理成本

在电子政务办公模式下,信息的传递速度和准确度都将得到极大地提高,这对实施公共事业管理的政府行政部门而言,可以大幅度地提高工作效率,优化工作质量。同时,计算机技术和网络化的普及,还能够节约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减少实施公共事业管理的成本,降低我国行政管理的费用。

(二)提供公众更好的服务.使行政管理能真正体现以公众为中心的管理内涵

互联网技术和计算机的普及,能改变传统的公共事业管理部门每天八小时的工作制。通过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公众可以在世界的任何地方和在一天中的任意时间享受到来自公共事业管理部门提供的各种电子政务。这种不受任何时间和空间限制的服务,真正体现了以公众为中心的管理思想,实现了无缝隙的公共事业管理,是构建服务型社会的途径之一。

(三)缩小公众与公共事业管理部门的距离,让管理更加贴近公众实际需要

通过各种电子政务,公众可以直接与公共事业管理部门的各级领导直接交流,改变了传统的层层上报的工作模式;同时,各级领导也能够通过信息网络及时了解公共事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进行相应的调整,使管理更加人性化。这样的管理模式能够极大地提高政府部门公共事业管理的效果,增强政府在公众中的形象与凝聚力。

(四)缩小地区差距,促进社会公平性

由于我国地区发展的不均衡,部分偏远地区还享受不到来自某些公共事业管理部门的相关服务,社会公平性有待进一步提高。但是,随着网络化普及的范围日益扩大,偏远地区的网络覆盖率不断提高,这一问题将得到不断缓解。通过各种先进的通信设备,这些公民在家中同样也能享受到同大中城市相同的来自公共管理部门的服务,例如远程教育、科技资讯等。这些电子化的服务将有利于缩小地区差异,促进社会的均衡发展。

三、电子化服务的主要手段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为电子政务提供了多种途径,这些日新月异的技术手段将为进一步优化我国的公共事业管理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一)网站服务

随着互联网在我国的日益扩展,计算机已经成为广大公民查阅资料、接受各种网络服务的主要途径。借助于在intenet网上建立相应的服务网站,公共事业管理部门也可以通过这种手段来满足公众的服务需求。在公共事业管理部门建立的网站上,公众可以查询相关的政策法规,最新的新闻资讯等信息,还能通过网站提供的各种互动操作来享受比以往更方便更快捷的各种服务;同时,公共事业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也可以通过网站反馈信息了解公众的实际需求,及时解决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高管理的效率和服务水准。

(二)电子邮件(e-mail)服务

e-mail同传统的信件相比具有方便快捷、费用低廉等优点,因此,成为很多信息传递者的首选。美国的相关政府部门就是通过e-mail向目标用户提供诸如缴税详情、环境质量等信息的。我国的公共事业管理部门也可通过e-mail方式向特定用户发送相关的信息,例如城市公用事业管理部门可以向用户发送当月的水费、电费通知单等,这可以弥补传统用纸张下通知单容易丢失的不足,节约纸张费用,提高信息、传递的速度和准确率。

四、电子政务对各领域的主要影响

电子政务将对改变传统的公共管理部门的管理模式进行改革,并能弥补传统管理中相对薄弱的环节,提高管理的效率和质量。下面将对公共事业管理的几个主要领域中电子政务的内容加以说明。

(一)科技事业管理

当今一个国家发展的原动力在于科技事业的发展,科技已经成为第一生产力,国家之间的竞争已经转化为科技的竞争。利用前文中提及的各种信息手段,科技管理相关部门可以提供更好的科技信息服务,为科技的进一步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首先,可以通过相关的网站向有需要的公民提供详细的科技政策和制度,为公民进行科技研究提供相关政策信息;其次,信息网站还可以提供交流平台来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供求双方沟通的桥梁,帮助科技成果在尽量短的时间内转化为产品,取得相应的经济效益;同时,针对信息反馈结果能够及时调整相关的制度为科技的不断提高提供保障;最后,信息化手段还将有利于科学技术市场的管理,保障整个科技市场的良性发展环境。特别是通过网站和手机短信等电子化方式,还可以向有需求的公众特别是广大农民发送最新的科技信息,提高农业产品的产量的质量。

信息化手段的应用还能及时地在科技工作者之间传递信息,对提高我国整体的科技水平,避免重复劳动,加强科技工作者间的不断交流和共同研究起到重要的作用。

(二)教育事业管理

如果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那么教育就是科技的基础,只有提高全民的教育水平才能保证我国的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经过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在许多高科技领域,还存在着较大差距。要想缩小差距,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教育的作用举足轻重。

公共事业管理部门在教育领域的电子化服务应首先可集中在大力发展远程化教育,这样即使是身处偏远的山区,学生也能够享受到来自大城市重点学校名师的授课和指点,享受到同他们相同的教育资源。同时,偏远地区的教师也可通过远程教育培训来不断提高自己的授课水平和教学能力,缩小与城市教师的区别。

其次,公共管理部门通过相关信息手段可以及时各种教育政策和制度,为规范教育市场提供保障,促进国家的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

(三)卫生领域

我国的医疗卫生资源80%集中在城市和大医院,农村医疗卫生资源严重不足。要缓解这种局面,电子化手段将是一种解决途径。通过公共管理部门的信息网络,公众可以方便地查询各个地方的卫生资源,并可通过网络预定诸如专家门诊等服务,缓解某些地区的看病难问题;同时,通过某些技术手段,实现网上看病等服务,弥补农村医疗卫生资源的相对不足;并且,通过网络公共事业管理部门可以监管整个医疗市场,及时发现诸如假药、医生收红包等违法违规行为,并予以及时处理。

(四)城市公用事业管理

水、电、煤气等生活资源是与城市公民的生活息息相关的,这些资源的管理将直接影响公民的日常生活。电子化的服务可以支持公民随时查询自己这些资源的适用情况,缴费记录等信息以及相关资源的额定价格及缴费方式;同时,电子化服务还将有利于政府部门监管这些资源的使用情况,合理调配资源,为构建节约型社会而努力。

公共事业管理水平范文第13篇

关键词:公共事业管理;民营化;公平与效率

中图分类号:F121.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30-0216-02

一、公共行政三个途径及其核心价值

美国著名学着戴维·罗森布鲁姆在他的《公共行政学:管理、政治和法律的途径》中,为我提供了多元的视角让我们审视公共行政。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公共行政并非狭义的传统的公共行政范式所以指的公共行政,而是泛指政府的管理活动。在公共管理范式已经被广泛认可的今天,我们研究政府活动时亦跳不出罗森布鲁姆为我们指出的三条途径。

1.公共行政的管理途径。因为民营化是与新公共管理密切相关的概念,是对传统的公共行政范式的一种扬弃,所以我们在这里讨论公共行政的管理途径时主要从新公共管理的方向来做研究。新公共管理(NPM)的核心价值是“公共行政是非政治化的,企业化的,对效率的追求”从NPM的角度来看,传统的公共行政和官僚体制已经僵化腐朽、丧失效率,所以应该对传统的公共行政进行必要的改革,其改革的主要理论假设有如下几点:(1)结果导向;(2)引入竞争机制;(3)顾客导向;(4)指定方向而不是亲力亲为;(5)放松管制;(6)向下授权;(7)企业家政府。

2.公共行政的政治途径。传统的公共行政强调政治与行政的分离,行政的目标是对于效率的追求,所以传统的公共行政强调的是职能与分工的专业化。即使发展到新公共管理阶段,对效率的追求依然没有改变,依然是其根本目标,但是政府在追求效率的同时往往会忘记政府缘何而存在,政府又在为谁而服务。公共行政的政治途径其核心价值是“代表性”“政治回应性”和“责任”。政治途径对政府改革的目标就是最大化的实现代表性、回应性和责任的价值。社会中存在着多元的价值和利益,政府活动要想回应与表达这些不同的价值和利益就必须将这些价值吸收到政府中来,再表达到政府政策中去。

3.公共行政的法律途径。公共行政的法律途径将公共行政活动看作是特定情境中的法律的实施与运用。这里的法律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包括:法律、行政法规、司法解释、地方法规、地方规章、部门规章及其他规范性文件以及对于该等法律法规的不时修改和补充。其法律渊源主要是宪法和行政法,以及由此衍生出的司法解释及行政立法。法律途径的核心价值是公平、公民实质权利、正当法律程序。由于正当法律程序的追求,法律途径在研究公共行政行为时首先观察其行政过程的合法性。对于实质权利与公平的主张则明显体现在抗辩程序中,每个人都有权利在法庭上陈述自己的观点主张,由法官来裁决。这两点核心价值的明显例证就是“行政听证”。

二、公共事业的民营化及其价值选择

(一)公共事业民营化

作为公共行政的一个重要分枝,公共事业管理的研究也可以从管理途径、政治途径和法律途径入手。

管理途径更强调的是公共事业的效率,即公共物品和服务提供的效率问题;政治途径更强调的是代表性和回应性,即公共物品和服务是否能够满足每个人的利益需求,公共事业管理是否表达了每一个公民和利益团体的利益;法律途径强调的是程序的正当性,公平和实质权利,其考虑的问题是公共物品的提供者在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时是否遵守了应有的法律程序,是否确保了公民在享受服务方面的平等的权利。

由于公共物品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容易造成“搭便车”和“过度消费”等现象,所以其供给方面向来是由政府或者其他公共部门提供。但是近年来公共部门提供公共物品也不被视为一种良好的选择,这主要是因为公共部门在提供公共物品时的低效率。这里的低效率主要是指其一,政府在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时的成本消耗过高,以及公共部门的寻租腐败等因素影响公共物品的生产效率。其二,由于公共物品领域长期的政府主导性以及政府信息掌握的滞后与不完全,导致政府公共政策决策带有误差,并没有完全真实反映公民需求。

(二)公共事业民营化的价值选择

1.效率价值:管理途径的价值追求。公共行政的管理途径的核心价值是“非政治化的,企业化的,对效率的追求”。很明显,对于效率价值的追求是从管理途径来理解公共行政以及公共事业管理。服务绩效的三个基本标准是效率、效益和公平。对于任何服务而言提供方式而言,决定其效率和效益的核心因素是竞争。换言之,特定安排方式所包含的竞争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该种安排的效率。竞争意味着消费者拥有选择权,而公民选择权是民主社会所崇尚的基本原则。如果有足够多的生产者可供选择,那么自由市场、合同承包和凭单制最有利于培养竞争,由此实现经济效率。民营化的基本理念就是通过开放公共领域,引入民间资本一方面解决政府在公共服务上的财政困难,另一方面通过民间资本内部的竞争、公共部门同民间资本的竞争来激活公共企业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

2.公平价值:政治途径的价值追求。对于公平价值的研究就是从公共行政的政治途径出发的。政治途径的核心价值是“代表性”、“政治回应性”和“责任”。公共服务应该体现的是公共性,是一种多方利益的表达与平衡。一些人的公共服务的获得不能以另一些人的牺牲为代价。公共事业的民营化应该是一种公共服务主体的多元化。

三、如何实现公共事业民营化改革中公平与效率价值的整合

对于公共事业管理的研究不能从单一的途径去考虑,应该从各个方面去进行权衡和整合,这样才能达到公共事业管理改革中的公平与效率的平衡。罗森布鲁姆的多元行政观,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认识途径,我们在思考问题时必须兼顾三个途径,但是很多情况下这三个途径追求的价值不相兼容甚至相互矛盾。所以,在整合这三个途径时就有一个层次的问题。

1.法律途径是前提。法律是一切社会活动有序进行的保障,所以依法治国是一个基本前提。不管公共企业还是民营化改革后的私营企业或者股份制企业,其在从事提供公共物品的活动时都应该以合法的程序合法的渠道进行,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公平和禁止权利的滥用。这是公民实质权利的必要保障。另一方面,就是建立完善的法律制度,使一切社会活动都在良好的制度中进行,这样才能保证所有的改革在一个有序的可控的范围内朝着正确的方向进行。再者,所谓“企业的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创造利润、对股东利益负责的同时,还要承担相关利益方(消费者、员工、客户、社会和环境)的社会责任,包括遵守商业道德、生产安全、重视员工合法权益、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对社会负责等。从制度上强化公共服务行业的企业社会责任是保证企业持久稳定履行该社会责任的基本前提和有效手段。最后,在民营化过程中,政府不是卸掉了公共责任,而是责任更重了,其职能的发挥是通过各种监督制度及监督法律法规的执行实现的。

2.政治途径是基础。如前文所述,不管政府公共事业管理怎么改革,始终绕不开的是公共利益和政府责任问题。这是公共企业乃至政府存在的唯一目标和基本前提。所以,不管是民营化还是国有企业市场化改革,都不应该抛开“代表性”和“回应性”这些基本原则,回应和平衡社会不同利益集团的需求,最终达到公平价值的实现,才是社会长治久安,实现人民福祉的根本道路。再者,若是单纯从管理途径去考虑公共事业改革,很可能民营化的公共物品提供就会是一种企业主导的模式:企业会集中精力与一些暴力行业,例如案例中所述的“水务”,对于其他一些服务会视而不见。

3.管理途径是手段。毕竟公共事业管理还是一个管理的问题。既然是管理就必须要想到效率问题。纵观新公共管理途径的实质,就是将企业的思想引入到政府公共管理中,表现在公共事业管理改革上就是引入竞争,其目的是依靠多元的服务主体竞争来消除公共部门垄断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其改革的本质在于竞争,民营化只是一种手段。所以,有充分竞争存在的民营化才是一种真正的民营化,如果竞争不充分,或者甚至没有竞争,那么公共企业易主后的发展方向必然是垄断,而且民间资本的垄断比起政府的垄断有更可怕的破坏力。像上文所述的厦门水务服务,在民营化改革后,政府只是从外界引入了民间资本来填补财政缺口,并没有领悟到民营化的精髓,股份制改革之后的“厦门水务中环制水有限公司”仍然是一个垄断企业,所以才会出现后来的情况:政府甩掉了财政包袱,企业找到了新的商机,但是种种负担最终是落在了老百姓头上。尽管在涨价之前召开了听证会,也都遵从了法律程序,但是听与不听,价格都会涨。听证会上厦门水务集团给出的四套“霸王方案”多少令市民有些无从选择。再者,公共事业管理的改革,不管是民营化,还是国有企业的市场化改革,都是为实现公共服务提供主体的多元化,以便让民众有更多的选择权。

综上所述,通过对于法律途径、政治途径、管理途径的整合,从多方面考虑公共事业管理的改革,在民营化过程中政府不但不能卸下责任,而是应该加强其监管责任,以保证在实现对效率价值的追求时同时公平价值,这样才能最终实现人民的福祉。

参考文献:

[1] [美]戴维·H.罗森布鲁姆,罗伯特·S.克拉夫丘克.公共行政学:管理、政治和法律的途径:第5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2] [美] E.S萨瓦斯.民营化与公私部门伙伴关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94.

[3] 张国庆.公共行政学:第3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4] 唐健盛.和谐消费环境中的企业社会责任[J].社会科学,2006,(6).

[5] 应巧蓓.公共事业民营化的限度[J].发展研究,2005,(8).

公共事业管理水平范文第14篇

【关键词】新农村;公共管理;问题;对策;人才;政府

一、引言

这些年我国越来越重视新农村经济的发展,加大了经济支持的同时实行了诸多新型建设方案。但是就目前我国的新农村建设中的公共事业管理来说依旧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公共服务的落后是新农村发展过程中的软肋,农民们也都非常关心农村服务的问题。因此,采取一切有效措施来加强新农村经济建设的公共管理问题极为重要。

二、我国新农村公共管理中实际存在的几项问题

(一)农村基层政府的职位分配不合理

新农村的建设不仅是人民群众的奋斗目标,更是国家经济发展的一条命脉,需要党和国家的大力引导和政府人员的支持。但现实中有些农村的基层政府在建设职位任务分配还是不够合理。很多农村干部人员不了解不关心当前农村市场经济管理的现状,政府也只是强制干部们完成不必要不合理的任务,在诸多关乎民生的建设工作中产生了不良循环。乡镇府作为农村经济建设的最基本单位,还不能很好地适应其本身的职能要求和管理标准。政府人员只看重自身的官位而忽略了公共管理科事业中的法律和经济等问题,这导致农村社会经济运转的不平衡[1]。

(二)农村公共事业的投入趋于城市化

公共事业管理支持生活水平低下,较为贫困的人民,具有扶贫性的特点。但国家对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投入还是无法达到人民生存发展事业需求的,农民的生产生活还是缺乏基础的保障,公共设施的配置还不够完善。国家的资金被用在电路网络、水利工程、道路建造、农田山林开发等方面国家必须加强对公共设施的投入分配来改善农村生活条件和生存环境等。

(三)我国公共管理方面的法律政策还不够完整

我国在经济建设的公共管理确实出台了一些政策,但是通过多年的努力还是无法解绝公共管理利益和法律的矛盾冲突,一些政策还是不太符合法律的规定。许多未经认证的企业和人民加入公共管理生产中,这就容易产生诸多纷争和矛盾让公共管理的产品的生产缺乏信心[2]。

(四)农村公共管理技术和人才的缺失

现在的农村发展最大的问题莫过于人才的缺乏。虽然在国家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部分农村展现出新气象,各种公共基础设施也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完善,但这些都是基于硬件设施而忽视了软件设施。这就代表大量管理人才的缺乏和制度的不严谨,导致农村人才的匮乏。根本上说就是务农人员缺乏实质性的管理技术,不能灵活应用集中化的农村管理模式。农村生活水平的落后使得人民群众产生了顽固的思想,大学生不愿意在农村发展,加上国家对农村建设的资金投入和人才分配有限,大量高学位的人才引进显然不够现实,而且除了农业方面其他生产方面也同样缺乏人才。

三、强化农村公共管理的几点方法

(一)对农村基层政府治理结构进行改革

农村基层的干部要贴近群众,和人民群众心连心。农村干部的选举为以后的干部工作打好坚实的基础。所以应该更重视选举的公正公开同时给干部安排优质舒适轻松的工作氛围。此外还要注重管理经验的共享,老干部带动新干部共同将传统的管理机制转换成更现代化的管理机制。政府要分配权力到民众手上,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并积极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和批评。

(二)实现农村公共事业发展的多向性

我国要积极加大公共事业的投入,将国家的建设重心转移到农村,让国家财政投入到更多的公共建设中,给广大人民带来更多利益。公共建设服务体系的投入和发展不容小觑,需要迫切解决农村教育卫生、公共人口管理、农村秩序中的矛盾问题。在国家法律的基础上通过细化和完善关于农产品投资发展的多向性政策,从而来保证政府外的投资方在发生纠纷和矛盾时可以有相应的维权措施。这必将促使投资方更加积极地加大对农村建设的投入,对农村发展更有信心和目标,也让人民群众更加安心[3]。在法律法规的引导下农村走向工业化,传统的农业发展链得到了更新化的发展,使农村产业结构得到了平衡性的发展。

(三)加强农村人才的培养和管理模式的转化

现在我国的农村干部群众综合素质有待提高,干部主体年纪偏高,文化水平也大都处于低级状态,缺乏有学历有知识的大学生和硕博生。当然对于现有的人才必须加强对人才领导团队的建设,对人才和普通农民进行集中培训,进行集约式的管理模式,比如请教授和专业人士对种植农作物的知识进行技术讲解,还可以让人才给农民进行技术指导,既省人力又省物力,这样可以提高农民的整体科技水平。还要大力发展农村的教育,卫生环境和科学水平等问题。扩大大学生在农村的任职途径和通道,给大学生多一点建设和发展农村的机会。引导人才进去农村的同时更应该加强对农村人员的管理水平的提高,形成一套完整的科学发展链。

(四)更加重视农村的教育工作

在巩固农村义务教育基础的前提下,还应合理地对农村学校结构布局进行调整,根据实际对农村师资进行合理分配从而更加有效地提高和巩固教育教学质量。在落实小学教学基础下再深入加强中学教育的管理质量,加大教学规模。城市学校应该合理分配农村地区的招生名额,给农村孩子更多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城镇可以建设教育质量比较高的中学,而乡村则把精力和资源用在建立小学上。对于一些教学效果不佳,人数规模较小的学校可以进行修整扩招或者直接拆除等。这样可以建立一个从城市到农村的双级教学体系,致力形成一种师资共享,环境优化的教学形式。对于老师的生活服务保障进行加强和改善,给学生提供更好的教学环境和更多的教学资源,让教师稳定教学,学生安心学习[4]。

四、结束语

这样看来,中国作为走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在新农村经济管理建设中面对着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这对我国农业发展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国家政府和人民应该紧密联系共同提升新农村的公共管理水平,打造一个高管理水平的新农村建设工程,展现出一片国家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的前景。

参考文献

[1]王利民.公共管理视角下农村公共产品需求机制的构建[J].兰州学刊,2012(4):56.

[2]李良智.江西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公共管理优化研究———基于7县35村的实地调查[J].求实,2012(6):87.

公共事业管理水平范文第15篇

    公共部门作为社会公共资源的人、社会改革的领导者、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其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高低,不仅对公共部门自身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也影响到公众的社会生活质量以及整个地区乃至国家的发展,同时也会影响我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步伐。

    1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者职业化内涵

    爱立特·佛来德森将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者的职业化定义为:“职业化是一个过程。通过这个过程,人力资源管理从业人员由于其拥有的独特专长、关注工作生活质量以及为社会带来的利益,而获得从事某种特定的工作,控制职业培训和职业进入确定与评价该职业工作方式的专有权力”。根据佛来德森的界定,人力资源职业化包含两层涵义:专业化。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门跨学科的综合理论,它不但涉及经济学、管理学知识,而且还涉及心理学、法律学、社会学方面,凡是从事该项工作的人员,都必须经过系统的专业训练,并具备符合实践需要的技能与管理经验。另一层涵义:社会化。不同国家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会带有自身的文化和价值观特色,不同组织的内部文化也有其各自的特色。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人力资源管理者在开展工作时必须考虑社会制度、劳动关系、历史文化及企业文化等因素,形成符合国情、民情、融合先进管理思想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

    2我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者职业化现状中的五大缺失

    2.1 职业化观念缺失很多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者受传统人事管理观念的影响,职业化意识淡薄,还没有把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当成一种职业,而仅仅是一份工作,没有对这个职业和自身发展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及管理开发,总是忙忙碌碌的从事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重复的事务性工作,久而久之,工作中无创新、无激情,职业观念缺失,更没有职业生涯管理的意识。

    2.2 系统性知识缺失人力资源管理职业需要从业者首先要具有完善的知识结构,即必须拥有专业知识和其他相关领域的知识,包括管理学原理、战略管理、劳动经济学、组织行为学、组织文化与变革、统计和调查及人力资源管理九大知识模块等。其次是服务意识和沟通协调能力;再次是不断自我学习、不断影响别人和帮助别人成长的能力。此外还需要较强的自我管理能力、高效执行能力、社交能力、创新能力。

    2.3 权威性认证缺失一般来讲,衡量职业化发展水平的因素包涵职业能力等级标准制定(胜任力)、职业资格认证、职业发展通道设计、从业者职业道德等诸多方面。其中,职业资格认证以其客观性、可比较性成为衡量从业者职业化水平的重要标准。目前,我国人力资源管理职业认证多数由国家行政机构开发管理,在实施过程中功利性太强,导致培训机构的管理水平和培训师资的实际水平不足,教学内容和教材不能及时更新,影响了认证的信度和效度。

    2.4 行业准入制度缺失就业准入制度是指从事技术复杂、通用性广、涉及到国家财产、人民生命安全和消费者利益的职业的劳动者, 须经培训并取得证书后方可就业上岗的制度。目前,我国人力资源领域尚未实行行业准入制,即只有通过相关资格鉴定,具备专业的学识、技术和能力后方可从事相应岗位工作,这就造成我国人力资源从业者队伍人员素质良莠不齐。

    2.5 职业道德信用记录缺失在专业人力资源管理市场中,人力资源从业者的任何不良工作记录、受聘史、受聘业绩等都会有所记录,这对从业者在谋求职业生涯发展时形成强有力的约束。而我国尚缺乏一种机制,将不具备人力资源执业资格或有违职业道德的从业者清除出人力资源管理者队伍。

    3促进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者职业化途径

    3.1 树立职业化观念,健全职业资格认证制度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基本内容是:按照国家制定的职业技能标准或任职资格条件,通过政府认定的考核鉴定机构,对劳动者的技能水平或职业资格进行客观公正、科学规范的评价和鉴定,对合格者授予相应的国家资格证书。在考核过程中不仅仅侧重于理论知识考核,更应加大实践操作的部分。为了维持专业知识水平,对获得资格证的专业人员每年参加了一定时间量的人力资源相关活动,包括参加课程、座谈会、研讨会或其他与人力资源有关的活动,并发证书,记录在案,以此证明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者的水平和技能不断提高。

    3.2 加强高素质专业人才培养,建立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协会虽然在我国有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开设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但是,单单是数量的增加还是不够的。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不单单是一门学科,而是一个领域,是一个由经济学、心理学、管理学不同学科展开探讨和研究的专业领域。与技术相比较,人力资源管理学习和引进的广度与深度尤为不足。因此,我国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培训和教育的规模、水平亟待加强。应增设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硕士、博士学位,提升人才培养层次。另外,一些专业职业培训机构也可以开设人力资源专业课程,对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的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基于胜任力的职业培训。

    3.3 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塑造良好的职业形象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者的职业化除了要求人力资源管理从业人员要具备一些基本的素质和专业知识能力外,更为关健的是要有高尚的职业道德。良好的职业道德不仅是赢得了他人对自已的尊重,也为这项职业树立了良好的形象。一个优秀的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者独特的职业形象:

    3.3.1 政治坚定、原则性强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者区别与一般部门人力资源管理者要有超强的政治鉴别能力,因为公共部门代表着国家政府形象,掌握着公共资源,服务着广大公众。所以在工作中,应站在全局的高度,把坚定正确的政治原则放在工作首位。在重大的政治原则上,不能含糊,在大是大非问题上,要敢于讲政治、讲原则、讲真话,大胆、鲜明地陈述自己人的观点、意见和建议,决不要“看脸色行事”,“跟风走”,“和稀泥”。

    3.3.2 热心服务、默默奉献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不是组织的核心科室,是热心服务部门,服务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你要主动、热情的帮助别人,意味着你要做一些非常细小繁琐的事,意味着你的回报可能不会很高,意味着得到赞赏的常常不是你。所以,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者在工作中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时,多想想自己就是一个服务人员,心情或许会好一些。

    3.3.3 将心比心、宽容待人在工作中,当与其他部门打交道时,会出现不合拍的想法和行为,为此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者需要站在对方的角度上去考虑问题,也就是说我们要理解对方的处境和难处,比如,在遇到对职工补偿、赔偿之类的事晴,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人员不妨问问自己:如果我是他应该怎么做?与打交道的人是各式各样的人,有的人心直囗快,有的人斤斤计较,有的人爱沾小便宜,有的人爱打小报告。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学会多看别人的优点。所以,一个优秀的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者,要以一颗宽容的心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

    3.3.4 严以律己、公平公正由于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所做的事情几乎都是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所以在处理各类问题时要保持公平公正,如考核座谈时,能否客观的评价你并不喜欢的人;在职工间发生纠纷时,是否能客观地、不偏不倚的处理;制定规章制度时,是否兼顾组织整体和职工个人之间的利益平衡;在人际关系的压力面前,能否坚持原则,从工作出发,为人正直、表里如一。对人一视同仁、处事公平公正。

    3.3.5 谦虚谨慎、善于学习新时期人力资源管理岗位对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工作中也出现了新情况、新问题需要我们去深入分析和研究解决。因此一名优秀的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者就必须怀着谦虚谨慎的心态去学习、思考、去探索、求新,做到学而不厌,常学常新。可以通过参加培训、看书、网络等学习方式来不断提升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