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高校双创教育范文

高校双创教育范文

高校双创教育

高校双创教育范文第1篇

关键词:“双创型”;成人教育;现状;原因;对策

创新是一个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创新型社会是当前我国国家以及社会发展的首要任务。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我国社会发展必须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其中最为重要和关键的是坚持“创新”的理念,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这一发展理念为“双创型”成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与此同时,自高考扩招以来,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日益增加。为了缓解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和维护社会的稳定,国家积极倡导毕业生进行自主创业。毕业生自主创业成败的关键则在于其是否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鉴于此,高校将培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和意识”的人才(即“双创型”人才)作为其人才培养目标。在这样的背景下,对我国高校“双创型”成人教育的现状及其发展对策展开研究,不仅有助于及时发现我国高校“双创型”成人教育存在的问题,找到有针对性的发展策略,还有助于提升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和推进社会的稳定发展。

一、我国实施“双创型”成人教育的背景

(一)国家“双创型”的实践活动为“双创型”成人教育发展提供可能

虽然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均取得较快、较大的发展,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发展大多采取外延式的发展模式,注重规模建设,致使环境污染严重、资源浪费严重、能源消耗过度等。而造成这些问题的直接原因就在于我们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缺乏创新,具体表现在:人们的创新意识不够、创新能力不强,在核心技术领域没能真正地占据主控地位。为了推进我国经济社会的科学持续发展,国家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发展战略。然而,要实现真正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目标,就必须培养大量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双创型”人才。高校作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主要承担者,应该顺应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以及国家的发展战略,尽早地开展“双创型”成人教育工作,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落实和实现“双创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推进社会的科学发展。

(二)我国成人教育未来的持续和科学发展需要依据“双创型”成人教育来实现

近年来,为了提高国民的科学文化水平,我国政府部门大力发展成人教育,成人教育逐渐由原来的业余教育转化为一种专业化的、规范的教育类型,其在提升国民素质、发展专业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以及构建终身化的教育体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成人教育的本质转变为“实用型和补偿性”的教育,被作为传统的学校教育的补充。1999年高校的扩招以来,高校内成人教育的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压力日益增加,其发展面临的挑战日益增加。例如,为了抢夺生源,很多高校降低成人教育的人才培养要求,致使成人教育的人才质量受到社会的质疑,人们对成人教育的信任度不断下降,成人学习者的社会就业难度与日俱增。在这样的背景下,要保持成人教育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角色和作用,就必须积极推进“双创型”成人教育,培养成人学习者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也是我国成人教育未来发展的根本出路所在。

(三)高校有发展“双创型”成人教育的责任和义务

高校是国家各类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部门,是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的生力军。高校内聚集了大量的高素质人才,具有大量的优质教育资源,因此,具有知识创新、理论创新、实践创新、科技创新等的原动力,高校的价值和作用就在于通过实施“双创型”人才的培养,将这些创新要素转化为推进社会发展的生产力。在当前国家倡导创新的大背景下,高校有责任也有能力推进和落实国家的创新发展战略,高校发展“双创型”成人教育正是落实高校创新职责的重要渠道,有助于提高国民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我国“双创型”成人教育发展现状及其原因

(一)我国“双创型”成人教育发展现状

我国高校在发展成人教育中发挥着引领性的作用。成人教育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几乎每一所高校中都设有成人教育的专门机构或者部门,成人教育的形式主要有夜大教育、函授教育以及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等。其中,北京师范大学在师资教育领域发挥“领头羊”的作用。北京师范大学的继续教育学院是国家首批“高等学校继续教育示范基地”。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以及湖南大学等在远程教育领域发挥开创性的作用。当前,国家在高校发展领域提出“双一流”大学的发展目标,很多高校将精力置于建设“双一流”大学,而忽视“双创型”成人教育的发展,甚至在“双创型”成人教育方面表现出发展热情不高的现象,具体体现在:

1.发展成人教育的积极性严重不足

自实施高考扩招政策以来,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各层级教育纷纷开始出现扩招的态势,本科生扩招、硕士研究生扩招,甚至博士研究生也开始出现扩招。很多高校将成人教育领域的教育资源撤回,将其有限的办学资源完全投入这些全日制教育的范畴;有的高校为了建设“研究型”,甚至在其学校内部取消了成人教育;有的高校认为,成人教育已经步入发展的没落期,发展成人教育会影响学校的未来生存等。有鉴于此,很多高校不愿发展成人教育。高校的这些举措和行为严重地挫伤了成人教育发展的机会,为成人教育的发展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2.在成人教育领域投入的教育资源不足

成人教育领域教育资源的缺乏主要表现在:第一,师资投入严重不足。很多高校没有针对成人教育的专门的师资队伍,很多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师不愿参加成人教育。第二,高校在发展成人教育方面投入的精力严重不足。高校内各级管理部门、附属部门以及教辅部门等都将成人教育作为附属产业看待,对其重视度不够,将全日制教育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理念等搬进成人教育的范围,使得成人教育的发展缺乏特色和活力。第三,实践性教育资源的投入严重不足。绝大多数高校都没有专门针对成人教育的教育教学实践基地。

3.成人教育的效益与其高校自身的定位不相匹配

高校的职责和价值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而这一切的实现则主要依赖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高校只有培养“双创型”的人才,才能更好地开展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与此同时,高校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只有转化为推进社会发展的实实在在的生产力,才能体现其意义,而提高生产力的主要载体则是具有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双创型”成人劳动者。“双创型”成人劳动者的形成势必需要“双创型”成人教育的支撑,而高校在这方面的作为则与社会的期望相去甚远,与高校的社会责任和社会地位严重不相匹配。

(二)问题原因剖析

1.高校对成人教育的认识不够科学,重视度不够

大部分高校认为成人教育是一种非正式的教育,是一种补充性的教育;高校是实施正规教育的地方;发展成人教育与高校的培养目标不符合;成人教育应该由那些社会办学机构去承担。绝大多数高校认为成人教育与其“高大上”的教育使命不相符合,没有认识到“双创型”成人教育是提高高校服务社会水平、提高社会生产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发展成人教育也是高校的重要使命。

2.高校对自身发展的定位不清晰、不准确

我国很多高校将自身的发展定位锁定在“高”上,将其发展定位于培养学士、硕士甚至博士等高学历、高素质人才;在科学研究方面,都强调高水平,在实验室建设方面必须投入巨资,追求高、精、尖;在社会服务方面,要求服务对象要具有高的知名度,要求高回报。高校的这些要求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相脱节,致使技术型人才严重缺乏,而硕士毕业生、博士毕业生等又出现就业难;在技术方面,高大上的技术和理论经常被束之高阁,而与生产实践紧密相关的技术却一项难求等。高校的人才培养和发展定位不准确,导致其培养出的人才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脱节,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3.高校内相关机制建设僵化,跟不上发展要求

绝大多数高校只重视教师在高校内的本科生教育、硕士研究生教育以及博士研究生教育等学历教育领域的工作,而不将教师在成人教育领域的劳动付出纳入教师的工作量中;没有专门针对成人教育的管理部门,没有针对成人教育的课程设置、教学计划等。这些制度建设上的不足以及机制建设方面的僵化严重地制约创新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利用,致使高校内的科研成果转化率低。

4.高校对社会需求的反应不及时、不灵敏

对成人教育的认识不科学、重视度不够,对自身发展的定位不清晰、不准确,高校内相关机制建设僵化,跟不上发展要求等势必导致高校对社会需求的反应不及时和不灵敏,导致高校对社会在人才需求的量与质、技术的高新与实用性以及服务需求成本与效益等方面应对不灵敏。

三、“双创型”成人教育的发展对策

(一)准确定位“双创型”成人教育的使命

高校在国家的教育体系中占据着主体性的地位,具有强烈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使命感和责任感,因此,在推进国家成人教育发展领域也应该尽职尽责,不遗余力。首先,高校要积极发挥其引领和规划的重要使命,规划好“双创型”成人教育的发展方向、课程内容、实施方案等,与此同时,还要为其他的成人教育实施主体发挥模范、引领和示范的作用。其次,高校要积极地履行并推动其帮扶职责。高校不仅要充分利用和发挥自身的各类教育资源,积极发展“双创型”成人教育,还应与其他的高校、办学机构以及社会组织等相互合作,在改善自身成人教育办学的同时,也帮助那些成人教育发展不够理想的组织和机构,使他们在教育理念方面得到提升,在教育资源方面得到优化,在教育质量方面得到提高。最后,高校要履行好其在成人教育中的监督和评价的职责,在技术以及业务等层面提出“双创型”成人教育的评价内容、评价方法等,为教育部门行使决策提供依据。

(二)整合各类资源,加大对“双创型”成人教育资源的投入

1.整合教师资源,加大教师资源的投入

教师除了承担教书育人的任务以外,还承担着知识创新和理论创新的任务。将知识、理论、技术等进行优化,通过“双创型”教育的形式传递给成人学习者,并通过成人学习者的各种实践活动将其转化为社会生产力已成为新时期大学教师的新使命。因此,我国在推进“双创型”成人教育的过程中,应建立一支既具有高大上理论又具有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教师队伍。

2.整合学科专业资源,加大学科专业资源的投入

当前,一些重点学科、优势学科、研究基地以及实验室等都集中在高校,尤其是集中在一些重点高校,如果能将这些高校中的这些学科专业资源与社会需求相联系,将各类优势的学科和专业资源通过“双创型”成人教育传递到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必然会对提高社会生产力和推进社会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与此同时,在高校内部也要做好对成人教育的学科专业方面的投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开设特色专业等。

3.整合并加大科研基地和科研成果资源的投入

各高校,尤其是一些高水平的重点高校应充分发挥其科技园的作用,将科技园作为发展“双创型”成人教育的重要载体。以科技园作为“双创型”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在发达国家已经取得显著的成绩:国家能够获得其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双创型”人才;高校探索出校企合作以及产学研等人才培养新模式;成人学习者的知识面能够得到扩展,素质能够得到提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能够得到提升。与此同时,如若能够将那些具有实用性的科研成果向成人教育领域推广,势必带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发展,为全社会开展创新和创业提供机遇和条件。

4.整合并加大各类社会资源的投入

高校,尤其是那些高水平的重点大学,在教育和社会领域都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因此,高校应充分利用其影响力,与其他的高校、社会机构以及企业等联合办学,共同致力于“双创型”成人教育的发展,在成人教育发展规划、组织、运行以及评价等方面竭尽全力,积极推进我国成人教育的“双创型”发展。

(三)加强“双创型”成人教育的制度和机制建设

加强“双创型”成人教育的制度和机制建设,必须理顺成人教育的机制。第一,要理顺有助于提高“双创型”成人教育中教育主体进行创新的积极性的相关机制和体制;第二,要理顺有助于提升成人学习者学习积极性的相关体制和机制,使成人学习者主动、自愿、高效率地进行学习和实践活动;第三,要理顺社会在培养人、运用人以及评价人方面的体制和机制,在全社会构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新”以及“学者有其用、能者有其位”的社会风气,凸显“双创型”成人教育的社会价值和意义。

(四)积极推进“双创型”成人教育的国际性合作

首先,积极学习发达国家在发展“双创型”成人教育方面的经验,可以采用“派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的方式,让承担成人教育的教师以及成人学习者能够有机会体验发达国家先进的成人教育理论、教育方法等;其次,要充分发挥我国重点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的优势,向其他国家传播我们发展“双创型”成人教育的经验和技术,增强我国“双创型”成人教育的影响力和渗透力。

参考文献:

[1]韩永剑.比较学视野下的高校创业教育管理运行机制创新[J].中国成人教育,2012(15):12-15.

[2]王占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观念变革的整体构想[J].中国高教研究,2015(7):75-78.

[3]张鹤.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机制、路径、模式[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4(10).

高校双创教育范文第2篇

关键词:多技能人才;“双创”职业教育;高等职业院校

随着创新型职业与素质教育结构发生改变,培养多技能交叉人才和高水平当代大学生成为高等职业教育的热点话题,而“双创”职业教育对高等职业院校多技能交叉人才培养提出高标准与高要求。十四中全会提出的《关于深化高等职业院校“双创”职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在新世纪大众与万众创新创业的视域下,高等职业院校作为多技能交叉人才培养的基地,应推动区域内涵素养深入“双创”职业教育改革。而国家教育部针对高等职业院校提出“双创”职业院校教育是一个不确定、非线性、复杂的控制平台内涵,共同努力实现与社会网络治理发展。在此基础上,利用产学研社会网络治理理念多融合高等职业院校“双创”职业教育。

一、产学研社会网络治理与“双创”职业教育概述

产学研社会网络治理理念是基于社会网络治理论提出来的。1975年初期,德国斯图加特大学教授,著名建筑电气自动化技术学家哈肯提出社会网络治理论概述。其中,各个高等职业院校分别利用的社会网络治理论是指三元素(如学生自己、社会组织、社会环境)内部呈不确定非线性的复杂网络化控制平台,同时也是一个双输入输出的共享模式的应用平台。平台整体的发挥程度是由平台内部各子平台或部分社会网络治理作用决定的。基于社会网络治理论理念,我国诸多学者参与高等职业院校多技能交叉人才培养的管理与分析,简称为产学研社会网络治理理念。其别提出:“高等职业院校专业教育融合社会网络治理理念,高等职业院文化创意部社会网络治理、行政人员与学术科研人员,综合学生等社会网络治理指标。”基于当代职业教育处于从过渡时期转为转型时期,不同网络应用技术快速的发展,生产方式走社会网络治理路径,提出不同岗位分工日益精细化,传统的以课堂灌输为主、重理论轻实践的多技能交叉人才培养模式已经很难适应新形势的需求。而等职业院校“双创”职业教育改革必须立足于高等职业院文化创意部结构治理,满足于教学第一线的教员、科研人员、企业产学研、学生主体性提升自己的科学性和稳定性。同时,进一步提高教学的创新路径,科研路径、职业教育管理路径、后勤公司集团等多方面的服务职业教育平台的共享模式。

二、基于产学研社会网络治理的高等职业院校“双创”职业教育多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1.建设文化创意网络自动化社会网络治理培养体系

(1)创建高等职业院校“双创”职业教育的文化创意平台,提出建立“慕课网络在线视频教学,云视频在线学习、云视频实践与仿真模型学习等,融为虚拟网络化的高等职业院校‘双创’职业教育体系”是国家深化高等职业院校“双创”职业教育改革提出的目标和要求。在当前教育环境下,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双创”职业教育理念。(2)打造贯穿专业和年级的“双创”职业教育平台,我国大部分高等职业院校的“双创”职业教育嵌入计算机网络技术、云计算技术、感知物理技术等部分专业,局限在高年级专科生,覆盖面有限,给予学生更多自主选择的空间。(3)构建多层次、全覆盖的“双创”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是高等职业院校在提升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科技创新意识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而我国在高等职业院校的“双创”职业教育体系有待优化。“双创”职业教育与专业技能教育相互嵌入融合多层次、交叉融合的新型教育产业模式,提升当代大学生的“双创”职业教育技能内涵的培养。

2.建设文化创意、产学研、社会网络治理、资源共享的培养机制

(1)指导师资和平台是“双创”职业教育的核心要素,其中师资力量的文化创意融合社会网络治理的师资力量是培育不同层次的“双创”职业教育能力核心问题。文化创意的师资队伍具有学科专业门类齐全、基础知识宽厚,教学经验丰富的优势,校外包括政府、企事业单位等的人员队伍具有贴近社会发展需求、行业种类多、实践经历丰富的优势。通过师资力量的文化创意外社会网络治理,建立一支多元化的“双创”职业教育教学队伍,满足多元化的多技能交叉人才培养需求。在此基础上,重庆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成立“兵工企业家联盟”,汇总100多位优秀兵工企业家和各区县的政府孵化园区,共同组成不定期的教育与实践创新项目,进行研讨与服务,提升高等职业院文化创意专业治理建设,使高职教师融入国务院提出的“双创”职业教育的文化创意实践中。(2)实践平台的文化创意、社会网络治理优质的实践平台资源是保证学生“双创”职业教育实现的重要支撑。例如,重庆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通过构建教学实验中心、科研平台、公共服务平台(云计算中心)相互支撑的实验室体系,组建面向实验教学和实践创新的电力电子技术、虚拟云计算技术、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技术、建筑电气自动化技术、物联网技术、工程训练等学科大类实验中心,依托实验中心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常态化开放共享,吸引了罗克韦尔、赛灵思等企业联合共建,保障全体学生“有所学、有所思、有所行”的“双创”职业教育学习和实践。

三、结束语

“双创”职业教育改革是高等职业院校响应国家从“效率驱动转为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国家推进高等职业教育综合改革的热点话题。本文围绕深化高等职业院校“双创”职业教育改革的要求,分析当前“双创”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探索通过构建网络自动化社会网络治理发展的多技能交叉人才培养体系,高度重视文化创意外社会网络治理平台的建设,努力实现高等职业院校“双创”职业教育多技能交叉人才培养创新机制。

作者:郑小发 单位:重庆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陈劲,阳银娟.协同创新的理论基础与内涵[J].科学学研究,2012

[2]苏屹,周文璐,吴雷.自主创新的创新过程与概念辨析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3

[3]李晓静,张沛朋.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实践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6

高校双创教育范文第3篇

全国高校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全面的开展了高校教育改革,高校教育改革力度且呈现逐年加趋势。2015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对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提出明确要求。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有了更明确的方向,改革力度也不断加强,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教师能力的全面化,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毕业生就业状况,都得到了相应的提高。动漫产业作为国家扶植的朝阳产业,其教育改革的步伐也必须紧跟国家教育改革趋势。动漫专业的双创教育改革,能进一步提高该专业的人才综合素质,适应地区经济,乃至中国整体经济发展需求。

一、双创教育概念

要进行双创教育改革,务必要明确“双创”的概念。如果在对双创的理解上过于偏颇,就会导致教育方向的不明确。

“双创”即是创新与创业。

创新是指在相关领域范围内,产生或创造能引发该领域变革与发展的新事物。这里一定要强调的是“在相关领域范围内”,也就是说在学生本事的专业范围内。

创业是一个综合的实践活动。创业基于创新之上,是个人及团队具备热情、不畏困难,能把握机遇与机会,合理整合资源,为社会及个人创造物质及精神价值。

从以上对创新与创业的理解中,我们可以得知双创教育,它就是在学生教育中,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培养具备专业核心能力,综合素质强劲,能适应经济发展需求的创新创业人才。

二、地方高校动漫专业双创教育现状

(一)系统规范问题

地方高校动漫专业办学水平参差不齐,系统规范各不一样。有的学校办学设备能力高、有的学校着相对较弱,形成各自为阵的状态。这样的实际状态,并不利于地方动漫专业的蓬勃发展。此外,大多地方高校的动漫专业,目前开展的双创教育,都是将创新创业作为教学补充,未能完全融入课堂教学,教学规范和考核标准上也都游走在传统教学规范之中。无法在区域范围内形成规范且统一的系统教育体系。

(二)师资力量问题

动漫教育一直都存在着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在强调双创教育的当下,师资就更显得匮乏。

主要问题具体为专业教师的组成结构所造成。目前专业教学中,相当一部分教师都是由相关专业毕业后直接过渡到高校中参与教学,只有小部分教师经历过社会企业的历练。这样的实际情况,在开展双创教育的时候,教师无法担负起帮扶和指导作用。此外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也非常繁复,即使有经验的教师,在开展双创教育时,也时常力不从心,疲于应付。这样的教学质量也未必能得出良好的教学结果。

教师组成问题看似容易解决,实际上却并非如此。动漫专业资深精英,他们在行业中,经验极其丰富,但是要让他们进入到教学环节,主要问题有两方面。一来是非常不适应学校的管理机制;二来是待遇完全无法得到满足。因此要请到这些精英专业人士投入到教学中,是相当不易的。

(三)专业对口问题

随着双创教育的开展,各大高校的创业孵化基地、校园众创空间都随之建立。重点高校中也不乏学生的成功创新创业案例。但是绝大部分院校的双创教育只停留在表面,并没有产生更多的成果。更有甚者对创新创业理念理解不全面,学生控油一腔热情,盲目的投身到创业之中,根本脱离了自己的专业,也谈不上任何的创新,很多都是盲从。所以就造成了不少动漫专业的学生卖奶茶,影视专业的学生送快递,看似热火朝天的创业,实则是务必的尴尬窘境。

而且,学生极具热情的投入到所谓的创业中,面对当前的小利益,全然忽视了自身专业的建设和提高,这样的情况,也导致了教师课堂的管理面临巨大的困难。并且,这样无专业技术依托,无创新可言的创业,其后续发展多半岌岌可危,学生最终将一无所获。

三、地方高校动漫专业双创教育完善方案

(一)系统规范

首先,确保在区域范围内,建立双创教育新机制,不能在各自为阵。学校与学校、学校与企业、学校与地方政府,要共同协作、共同完善,将动漫专业人才的培养标准统一化,明确动漫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为地方经济服务的目标要求。

其次,调整双创教育课程体系。主要是根据双教育目标,根据区域经济和全国动漫经济发展需求,有针对性的调整动漫专业的具体课程设置。提高实训课程的同时,也不能一味忽视专业基础的培养。因为没有扎实的专业素养,是无法进行专业之创新,开展专业之创业。

再次,务必进行教学规范考核和成绩评定方式。双创教育注重培养学生分析、考察,以及综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新的教学方式必须有新的考察机制来配套,陈旧的考核方式将无法检验教学成果。

然后,学生学分的设置也务必留有足够空间,针对于有实际创新创业项目的学生,给予双创学分,灵活的鼓励机制,也能进一步促使有能力的学生暂开实践。

(二)师资力量

首先搭建更为自由的实践平台,除了学校本身建设好校内实训基地外,还需联合地方政府和企业建立实践基地。

其次,给予教师更多的帮助,辅助教师尽快提升双创教育能力。开展各种行之有效的学习课程,以及提供学习机会。教师本身都是学习能力较高的群体,只要能给予他们足够的帮扶,平衡他们在传统教学检查和自身双创教育学习、双创教育指导之间的矛盾,相信大部分人都能在短时间内迅速的成长。

再次,双创教学的指导不能因为师资的缺乏,而继续像传统教学一样的开展大课堂和满堂灌。小课堂以及网络化的教学指导更为符合双创教学指导的实际情况。

然后,政府与企业全力辅助学校,为学校引介行业精英。学校也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行之有效的精英教学制度。

(三)专业对口

高校双创教育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新疆;双语教学;模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G712?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134-02

在应对当前幼儿园师资紧张问题的背景下,高职院校(下文简称:院校)陆续开办了学前教育专业。从目前的整体情况来看,学前教育教学处于起步阶段,面临着师资专业化水平不高、学前教育资源匮乏且分布不均、农村地区学前教育事业令人担忧的现状,一般从中师类学校升格而来的院校教学经验相对丰富。但结合新疆本地院校实际来看,似乎各地教学经验都难以被新疆各院校所复制,其根本就在于双语学前教育教学模式具有鲜明的区域植根性。由此,笔者试图就这一方面进行探讨。

就区域植根性而言,由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毕业后一般留在新疆工作,民汉合园在新疆已经逐渐成为发展趋势,那么如何将汉语、维吾尔语融入到学前教育教学模式本身就存在难度;并且,如何定位双语教学的目标导向仍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可见,单纯谈教学模式的构建对于本文主题讨论没有太多帮助。

鉴于以上所述,笔者将就文章主题展开讨论。

一、对双语教学的认识

以下将在目的、手段、效果等三个方面展开对双语教学的认识。

(一)双语教学的目的

在保护民族语言的民族政策下,双语教学目的一目了然。但从院校层面来看,其目的仍存在于这样两个方面:(1)提升民族地区幼儿教育水平。从这一角度来看,这就需要教师具备相应的岗位技能,在语言表达和信息传递方面能够既维护民族语言文化,又能使民族地区的孩子具备汉语能力,而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语言基础。其一是掌握双语,既掌握汉语,又懂得各少数民族的语言,达到双语兼通;其二是以两种语言为中介进行教育教学活动,这就要求在具体实施时应以语言和教育活动的整合为基本实施方式,不要为学双语而学双语;其三是为少数民族儿童打开生活的视界,实现幼儿教育的成长取向。(2)增强学前专业学生服务新疆的能力。无论是少数民族学生还是汉族学生,都需要在熟练运用双语的基础上才能满足当地幼儿教育的需要。新疆实施学前双语教育的主要困难在经济较为欠发达的南疆三地州及农牧区,这主要是因为这些地区大多都是少数民族比较集中的地区,有相当一部分的乡或村仍是清一色的少数民族,根本没有汉族人家居住,这就使得当地少数民族儿童很少有机会接触汉语。另外,当地能够胜任汉语教学的教师也很少。针对这些少数民族聚居区,政府给了很多的扶持政策,鼓励大中专院校毕业的学生毕业后走进这些地区,从基层教育抓起,从学前教育抓起,从学习语言的黄金时期抓起,真真正正地改善新疆的学前双语教育的面貌。

(二)双语教学的手段

有关双语教学手段的应用较为难以把握,这不仅在于学前教育本身的课程特征使然,也在于如何对双语教育建立起合理的课程结构配比。所谓课程结构配比是指在理论教学和技能教学中如何植入双语的问题。根据笔者的体会,在理论教学中可偏向于汉语教学,而在技能教学中则需要偏向于双语训练。而这一问题的根本仍是适当地学习汉语,但要将学前语言教育重点放在口语的学习上,以习得良好的语言范式和准确的发音,实现儿童教育与语言学习的统一为主。在采取措施推进汉语教育时,不仅要加强幼儿园的硬件建设,更要加强汉语资源的配套建设,比如多媒体教学,使之成为少数民族儿童另一重要的双语学习途径。

(三)双语教学的效果

如何评价双语教学的效果是教学管理中的重要内容,从教学手段中可知,双语教学侧重于在技能教学中来完成,因此,这一效果评价活动也主要通过技能测评来实现,汉语教学则主要在于理论教学环节,这可通过常规考试来实现。

二、认识引导下的教学模式创新定位

根据以上所述,教学模式创新定位可在一般和特殊层面来进行。以下以技能教学为考察对象。

(一)对于教学目的定位

1.岗位意识。严格来说,任何教师岗位都存在着自身的岗位意识。但对于面向幼儿教育岗位的学生而言,他们不仅须建立有关师德、师风的职业素养,还需增强自身的耐心。幼儿教师所须具备的教学耐心,不仅归因于学前儿童的心智发育水平,也是从事文体类教学所必备的岗位素质。从目前高职技能教学现状来看,似乎并没有特别关注“耐心”这一要素。

2.职业能力。这里并不讨论岗位技能要求,其属于常规要求范畴。而是针对学生的职业规划来展开讨论。具体而言,技能教学还应带有启发性元素,从而激励学生有意识地自主探索幼儿教育的新方法、新手段。不难看出,其将形成该专业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二)对于教学手段的定位

分年级设计技能任务或项目,这是专业培养方案所规定的。但是任务内容的具体设计,却在各类高职学校略有不同。但无论怎样,一年级应强化岗位技能训练;二、三年级在巩固岗位技能的同时,还应逐步进行岗位意识和个人教学创新能力训练。实践表明,不管学校如何重视学前教育专业,但若与市场需求脱节,都将无法建立起合格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因此,在提升校内技能能力的同时,应主动、积极地与幼儿园实体建立合作关系。不言而喻,后者需要在学校管理层公权力的影响下才能有效实施。

(三)对于教学效果的定位

如何证明学前教育专业技能教学模式具有合理性,则需要对其最终的教学结果进行考核。考核的对象不仅是该专业的学生,也包括参与技能的教师。对于前者的考核措施应改变传统重视报告撰写的特点,而应加大“才艺展示”的力度。

三、定位驱动下的路径构建

在上述创新定位基础上结合新疆实际,双语教学模式的路径构建如下所述。

(一)对新疆幼儿教育现状调研

双语教学模式创新的出发点应界定为推动新疆幼儿教育水平的提升,而这依赖于对目前教学现状的调研。唯有通过调研才能获取双语结合的契合点。通过调研发现,在技能教学方面需要针对幼儿民族歌舞训练方面下功夫。而对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而言,则需要在编导、演唱等方面获得专业知识。但从应用的出发点来看,应加大双语在歌舞专业训练中的应用,而对于舞蹈编导训练中可广泛使用汉语。

(二)完善双语的教学手段应用

双语教学是结合新疆实际而做出的,这在全国其他地方很难找到现成的经验来借鉴。但要遵循一个原则,双语教学不应割裂开来,而是针对特定教学内容来进行应用。上文已经就技能中的歌舞方面进行讨论,指出应倾向于维语教学。然而,在理论教学方面(如,学前教育学、学前心理学)则可以使用汉语,这也有利于引进当前先进的文献资料。对于维吾尔族和汉族学生来说,有关双语能力的提升则依赖于自身的不断训练来实现。

(三)建立双语教学的评价体系

双语教学的评价体系在上文中已经谈到,可根据不同教学环节有针对性地开展评价工作。由于一、二、三年级在理论教学和技能训练上存在课程内容差异,因此,可针对一、二年级加大维吾尔语教学实践能力的评价,而对于三年级学生则应综合测评他们的双语教学实践能力。

综上所述,以上便构成笔者对文章主题的讨论。

四、小结

本文认为,在教学模式创新路径中,应围绕着对新疆幼儿教育现状调研、完善双语的教学手段应用、建立双语教学的评价体系等三个方面来构建。最后,本文权当抛砖引玉之用。

参考文献:

[1]张曾莲.基于准公共产品和生均幼儿培养成本的学前教育定价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1,(5):21-22.

[2]李杰瑜.学前教育资源分布仍不均衡[J].上海人大月刊,2011,(5):10-11.

高校双创教育范文第5篇

一、前言

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提出要制订“互联网+”计划,以此提高互联网经济的发展与进步,同时提出了创新创业的观点。政府对于“互联网+”竞赛的重视逐渐的成为政府的工作重点。在“互联网+”时代,高校辅导员是这个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如何调动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积极性是一个非常现实的课题。

二、“互联网+”竞赛在双创教育中的内涵

“互联网+”是在与创新2.0的结合下产生的名词,互联网与传统的行业结合形成一种新的形态和业态,将互联网更为彻底的融合到社会行业的发展中。“互联网+”的概念很快得到全社会的认同与推行。“互联网+”竞赛将互联网引入传统行业,将信息技术和传统工业形式结合到一起,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双创教育是创新与创业的简称,通过这种创新意识的培养,让学生能够在双创能力上得到提高,实质上是一种实用教育的手段,只不过最终的落脚点是在教育的创新创业上。高校想要拥有一套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就需要不断的进行改革和发展。“互联网+”竞赛在双创教育中的内涵是极大的,结合了当前互联网发展的趋势,同时还结合学生的个人能力和实际“互联网+”的内容,目的是让大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在对学生进行双创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得到学生家长的同意,让学生和家长自愿的参加到“互联网+”的竞赛中来,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环境,这也符合时代的需求和创新教育的成果。

三、大学生双创教育举行的重要性分析

现在国家政府对我们青少年提出了新的要求,大力提倡青年学生能够自行创业,解决就业难的问题,早日促进我国成为创新型社会。双创教育是顺应社会潮流所必要的产物,是当下必须要解决的重要任务。下面是高校进行大学生双创教育的几点必要性分析。

1.高等教育改革的趋势。高等教育承载着培养高素质人才以及发展科学文化,让学生不断的接受高等知识,逐渐成为一个高素质人才。在现代化建设中,高等教育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提高教学质量是其当前的主要任务。高校举办双创教育能够推进高校向着应用型高校的转变。根据学校中每个学院每个专业的特色来进行双创教育建设,在无形之中扩大了高校人才的就业平台,让学生提前适应社会环境,实现自身的价值。

2.普及创新意识,提高创新素养。高校中进行大学生双创教育从另一方面来看是宣传和支持大学生创业教育,为其有效的开展提供创新指导和服务,在校园文化中烘托双创教育思想,有利于学生逐渐丰富自己的?p创文化体系。学生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互联网+”联系到实际学习的专业中,就能够激发其动手兴趣,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在双创教育理念下,学生不再是被动的寻找职位,而是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来创造岗位,从而实现多层次就业,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3.满足学生的实际就业需求。双创教育的培养模式下,用创业的形式来带动就业,以此来满足全球趋势下的市场需求。提高学生创业就业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让毕业的学生进入工作岗位之后能够实现对环境和工作性质的快速适应,大大提高了毕业生的自我成就感,让学生对双创教育充满激情,在工作中能够勇于承担责任。与此同时,双创教育模式下还能够积极的探索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在我国未来第三产业会逐渐成为主要产业,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新青年,是时代经济改革的生力军,而双创教育的进行也能够进一步满足学生的实际就业需求。

四、大学生高等教育所存在的创新教育缺陷

1.高校内创新教育体系的不完善。由于国内的高等教育创新创业制度相对滞后,我国较晚提出对于创新创业的系统教育,使得高校内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普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有的高校内的系统教育体系建设仍然处在初步的探索阶段。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乃至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方式依旧单一,并没有真正的做到因材施教,不能很好的结合各方面的需求导向以及所涉及到的专业课特色来实施多种形式的创新创业的教育形式。因此,目前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至今还没有一个较为完善的课程体系。这种状况使得大学生的教育生涯中缺乏各个学科知识的融会与交叉,造成包括创新创业在内的各个学科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地方政府、高校课程建设和企业技术支持作为创新创业的三大主要参与方,其三者之间的协调联动性并不是很强,特别是重要参与方的地方政府不能有效地与其他二者保持高效的互动与联系,因此相关的扶持政策与协调工作得不到有效的落实。现实生活中,各大企业与高校的信息共享意识欠缺,导致信息的交流不够到位,进一步使得创新创业的教育体系不能进一步得到完善。

2.高校内双创教育师资力量薄弱。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双创教育并没有被高校重视起来,对于双创教育的相关师资,只是简单的由辅导人员或者是教职工人员组成教师团队,但这样的团队专业课知识严重欠缺,不能给学生传授更多的专业性知识,一定程度上阻碍学生专业方面的双向拓展。正是这种不被重视的教学内容,使得双创教育的师资力量缺乏专业的稳定性。现在我们所处的“互联网+”时代注重以用户需求为第一目标,追求的是用户的满意程度,而双创教育的客户就是各大高校内的在校大学生,若只是这种形式化的教学团队,那么学生们就不能从各自的授课教师那里获得对口的专业知识,在日后的自主创业过程中更不能实现质的飞跃。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双创教育只能是越来越形式化,没有实质的研究内容,难于实现规划的整体目标。

五、基于互联网背景的双创教育的实践探索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互联网逐渐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在高速发展的同时逐渐改变着人类日常的生活方式,其网络运行的高效性与便捷性更是给各大高校的教育工作提供了便捷性的平台。在这种历史趋势下,我们所能做的就是顺应并且利用这种形势让它为我们的日常生活所服务。对于站在教育一线的工作者来说,应当积极主动地运用互联网优势,更好地服务于国内高校的双创教育。

1.重视平台搭建工作。重视平台搭建工作也是“互联网+”模式下的高校双创教育的起点。这一阶段的工作要做到“因时制宜”,要根据现在所处的时代,对于学生接收新消息的各种渠道有所了解,并掌握最受欢迎、最容易被接受的渠道方式,通过相关的调查资料显示,最受欢迎的无异于网络模式。各大高校应当多方式、多渠道的对一切互联网模式进行相关的探索,例如网站、微信等,尤其是对于微信来说,应当借助一定的方式建立起校内的微信官方平台,可以通过微信平台为在校生及时的推送各种相关的新消息。着重以客户需求为首,重点强调体验,从而来彰显互联网时代为双创教育带来的时效性与针对性的特点,以此来提升正值毕业时期的大学生参与自主创业的信心?c勇气。可以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来分析了解当前大学生的创业规划和他们的个人潜在的创业能力,以调查问卷数据结果为参考,来更好地改善现有的高校内的双创教育模式。通过对调查问卷结果的整理与分析,做到对在校大学生需求的真正掌握,更好地为双创教育提供量身化的服务与物资供给,或者是根据特殊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2.大力推进双创课程体系建设,深化教学改革。现在高校的建学目标应当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导向,科学合理定位,结合实际情况,设置并不断调整专业课程,在现实生活中尽可能的挖掘可利用资源,促进专业教育和双创教育的紧密结合,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注重对双创能力的培养。通过双创专业必修课的开设,学生可以普遍进行双创专业知识的培训。(1)创建实训平台,学以致用。结合学校对于学生双创教育的课程安排,创建一套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实训体系,让学生学以致用,把书本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大实训课程的上课次数,从而保证实训效果。为满足实训要求,校方应当为学生提供自由式的实训场地,在此基础上推进多方合作形式的实训平台供应计划,保证学生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校方主动整理各种可能涉及到的资源,大力的支持各类实训场地的建设,例如科技园、实训园等,对于实训基地的体系和规模进行不断地加强和完善,通过免费场地的提供、相关事宜的模拟以及专业指导教师的全程跟进,来全方位的帮助高校大学生完成自主创业。做到“以赛促学”,大力创办以“互联网+”为载体的各种网络创新比赛,从而体现出互联网背景下的双创教育模式,进一步引导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2)优化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优化,主要以教学氛围的改革为主,加强师生的课堂互动性。互联网最大的特性就是不受时间、空间与地点的限制,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与方法,让学生对课堂充满兴趣。改进以往的拒绝手机进课堂的做法,鼓励学生将手机带入课堂,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将手机作为教师上课的辅导工具,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智能手机较为全面的网络功能,为教学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学生在课堂上可以随时到网页上找到自己所需要的学习资料,根据教师指定的网址下载课后所需要的学习资源,完成作业等,还可以到指定的客户端完成课堂上的师生互动,从而学生在课堂的积极性得到调动,课堂氛围得以活跃,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主人,摒弃了传统的课堂上教师一人独大的模式,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效率。

3.创造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提升教学质量。针对于双创教育,应当培养出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学教师。双师素质的师资队伍是双创教育中的必经之路。对于师资力量的开发建设,可以采用培训、合作加引进的方式。要支持教师定期参加创新性教育的培训,尤其是针对于互联网双创教育的专业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提高整个教师团队的知识储备。加强与校外企业的长期合作,必要时安排教师到企业生产中去实践,参与到具体的事务中,不仅锻炼教师对于专业知识的掌握,更是对教师管理能力的培训。凭借对于双创教育的优势资源,大力的聘请互联网专业的优秀人才、双创教育领域的知名学者来学校参与双创教育的人才培养工作,在校内为学生亲身传授经验,担当双创教育师资队伍中的技术顾问。互联网的普及使得教师在教学上变得紧张起来,现在学生可以在任何地点通过网络学习优质的教学资源,而不必须要到课堂上,因此,教师的课堂价值有所降低。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通过网络交流平台,将优质的学习资源整合到一起,为学生提供更有价值的学习资料,做到网络与实际教学的有机结合。

高校双创教育范文第6篇

【关键词】双创;高等;教育;思考

一、实施“双创”战略的意义

从“双创”的提出到将其写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标志着“双创”的要求已上升至国家战略的层面。一个缺乏创新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没有创新,意味着思想僵化,因循守旧;一个实业凋敝的国家是没有竞争力的,落后就要挨打,这是历史的教训。从这个意义上说,国民是否具有创新能力已关系到国家、民族生死存亡的高度。实施“双创”的重要意义无须赘言。而在高校中,实施“双创”战略,对高校教育改革,增加高校毕业生创业机会具有重大意义。

二、高等学校扩招与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的矛盾

众所周知,从恢复高考制度以来到上世纪九十年代,高等教育属于精英教育,学生进入高校就意味着有了铁饭碗,大中专学生国家都包分配。二十一世纪,高校逐年扩招,人才供大于求,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对此,有报道指责一部分未找到工作的高校毕业生眼高手低,理想的职位求不了,没面子的工作又不愿干。对此说法,笔者不敢苟同。每一个高校毕业生,都在学校接受了十多年的教育,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倘若让一个接受了十多年教育的高校毕业生去当一名保安、清洁工或售货员,且不说主观因素,客观地讲,这是对人才资源的极大浪费,既浪费了十多年教育的时间,也浪费了国家的教育资源。给大学毕业生提供就业机会,这是政府的责任。作为以人才培养为职能的高校也应该反省学校给了学生什么样的教育,开设了哪些课程,是否考虑了社会的需求。在就业问题上过多指责学生,对学生是不公平的。高校应该在扩招的同时,思考和缓解由扩招带来的就业问题,而“双创”战略的提出,给高校指明了道路。

三、新形势下对高等学校教育改革的思考

在“双创”战略实施过程中,应该通过教育改革来助推“双创”教育。高等学校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目标应明确。笔者认为,既要培养研究型和应用型人才,更要培养创新型人才,三者缺一不可。品牌大学以培养研究型人才为主,地方性院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但无论是哪一层次的高校都要培养“双创”型的人才。这是国家的需要和时代赋予的责任。学校领导和教师都要有培养“双创”型人才的责任意识,有了这一意识并强化这一意识,“双创”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才会得到重视。这是思想认识问题。

思想认识问题解决了,接下来要解决怎样实施的问题。

首先,要坚持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引领创业,创新精神很重要,没有创新,社会就会停止不前。所以在教育教学中,应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要维和创新精神。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就必须与传统的教学方法决裂,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大胆对权威进行质疑。把大学课堂变成师生平等的讨论或辩论课。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还必须改变对学生的评价指标。传统的教学方法中对学生的评价往往是以考试分数的高低和毕业论文的质量来评定学生的学业成绩,忽视了学生的课堂表现(发言、讨论、辩论的参与是否积极主动,观点是否新颖)。学生的课堂表现应作为学习成绩评定的重要指标,这才有利于培养其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学生创新品质的培养是每一个授课教师的责任,民主活泼的课堂和公允的评价体系应成为大学教学的追求和常态。

其次,不是所有的大学生都能适宜于创业,创业要有特质,能走上创业之路的学生毕竟是少数,百分之七八十的只能当职员。鼓励大学生创业,准确地说是引导那些有特质、有条件、有创业愿望的大学生走上创业之路,这是“双创”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这一点必须明确。目前,高校“双创”教育面临的困难是师资匮乏,没有创业经验的教师,教学生创业是难以进行的,所以必须加强校企合作。以此来解决师资不足,通过聘请有创业经验的企业家到高校讲课、做报道,谈他们的创业经验和体会,让学生知道怎样寻找商机,怎样评估投资和回报,怎样生产和营销,怎样规避风险。这样做的好处在于避免创业的盲目性,少交一些学费,少走一些弯路。学校还必须积极创造条件,为在校大学生的创业提供帮助,如融资渠道、创业场地、智力支持。创业的风险极大,让学生在校期间有创业的实践机会,不失为一个好方法。成功了更好,失败了,损失也不至于倾家荡产。但如果毕业之后,经过一段时期的资本积累,再来创业,失败了,就可能会倾家荡产,甚至永远再难有创业的机会。

最后,谈谈“双创”战略实施中的课程建设。创业教育涉及的知识很多,与管理、投资、市场营销、经济、政策、法律法规都有关系,很难形成“双创”专业或创业专业。笔者认为,在现有专业和课程的基础上融入“双创”或创业教育的元素是可行的。比如,信息技术专业,在主要课程中,融入信息技术与创业、网络公司的经营、IP业的现状和前景等内容;法律专业,在原有课程中,融入律师事务所的申办、运作、管理这样的内容。这些“双创”的知识,可以成为原有专业课的章节,亦可单独成为一门新课程。

四、结论

实施“双创”的意义在于能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强国富民的重要举措;能缓解社会就业压力,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有利于社会的稳定。高等学校教育的改革现已刻不容缓,让我们跟随着创“双”的脚步,勇往直前,乘风破浪。

参考文献:

[1]科学发展观与高等学校发展规划[J].何洪.理工高教研究.2007(01)

[2]高等学校发展新趋向与高校领导[J].明庆华,程斯辉.教育与现代化.2002(02)

[3]高校学生考试不及格率居高不下的原因探析[J].廖慧萍,王艳琼.中国电力教育.2011(01)[4]创新人才培养视界的高校课程考试改革[J].钱厚斌.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09)

[5]高校学生考试不及格原因分析及对策[J].刘溪.硅谷.2008(23)

[6]深化高校考试改革,培养创新人才[J].沈良斌,祁嘉义,冒小Z.江苏高教.2006(03)

[7]创新型人才培养与高校考试改革[J].刘建国.现代大学教育.2006(02)

[8]“p元双创”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J].谢建平,蒋雍君.教育与职业.2014(02)

高校双创教育范文第7篇

关键词: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创新创业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01C-0010-04

笔者在中国期刊数据库中输入关键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截至2015年,共显示期刊文献143篇。其中大体上是现状分析与问题研究,双创教学体系构建研究以及教学模式研究等等,文章大多是相关理论的归纳演绎。研究往往局限于理论层面,与高职的实际发展缺乏紧密联系,而且143篇文章中核心论文不到10篇。当然,对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匮乏也有客观原因, “创新创业”的概念直到2010年才正式提出,时至今日,仍有很多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尚未开展双创教育,尚无经验可谈。因此,以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作为研究对象,意义重大,对现阶段该研究领域中存在的争论进行分析也颇具价值。

一、黄炎培职教思想中的创新创业观

黄炎培先生作为我国近现代职业教育的奠基人,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有重大贡献,其职教思想也是学术瑰宝,对当今的职教发展有重要的启示作用。黄炎培职教思想在较长时期内并未受到足够的关注,直到改革开放后,才成为教育界研究的对象。对黄炎培的研究虽不及蔡元培、陶行知等教育家,但也已成为当前学术界关注的重要现象。大量关于黄炎培职教思想的研究,开拓了笔者的思路,也提供了可借鉴的研究范式,其中也有不少需要警惕的误区,诸如“功利主义”和“拿来主义”等。我们不能因为论文需要,随意裁剪、拼接黄炎培之观点,孤立地、片面地看待问题,为论文而论文;也不能放弃独立思考,对前人的研究亦步亦趋,对参考文献有参无考。

要讨论黄炎培职教思想对高职院校开展双创教育的启示,首先应该明确黄炎培职教思想中的创新创业观。黄炎培职教思想中的创新创业观首先体现在他教育思想的发展轨迹中,从反对科举制度、提倡实用主义教育,到宣传职业教育,再到“大职业教育主义”的提出,在面对国外教育的先进教学理念、教学制度、教学方法时,黄炎培坚持“精神上不失自尊自信,方法上还需择善而存”[1],其教育思想的与时俱进即他创业的创新;从办小学堂、职业教育、职业指导所,再到农村教学试验区,这便是他创新的创业。在人才培养方面,他提出职业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这无疑是创业教育的核心导向。同时,黄炎培为中华职业学校提出校训“敬业乐群”,是教导学生要摒弃“非议职业为贱,即以职业为苦”的传统思想,激发学生对职业的责任心和创造力,一来可以解决社会最困难的生计问题,二来可以推动国家的复兴。黄炎培也强调职业指导要考虑到人类个性,要“内应天生人类不齐才性之特征”。[2]他认为只有使青年个性得到发展,思想得到丰富,才能改造旧社会,这也是黄炎培职教思想中创新创业观的体现。创新创业,既体现在黄炎培教育思想自身的发展中,也体现在他对学生培养的认知和定位中。

二、关于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五个争论点

(一)关于创新创业教育本质内涵的争论

关于创新创业教育本质内涵的争论,主要有“泛化”和“窄化”两种。创新创业教育本身就是一个较为抽象、外延模糊的概念。有学者对其做广义的界定,认为“它是将创新的理念融入到创业教育中的一个新概念”,“既不是原先的创新教育或创业教育,也不是两者简单的叠加”。“这样的理念四平八稳,看似公允,但是仔细思辨,这样的理解实在有失偏颇并且让中国的创业教育无所适从、左右摇摆,对高校的创业教育产生了明显的误导。”[3]正是为了避免这种四平八稳的“泛化”,有学者对其做狭义的、观点鲜明的、导向明确的界定,提出“创业教育就是培养未来企业家的教育”。但@无疑将创新创业教育的育人目标“窄化”了,不利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全面推进”。

也有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展开了进一步的研究。王占仁提出“创新创业教育就是要努力做到‘素质型’与‘职业型’创新创业教育的统筹兼顾,这并不是为了‘四平八稳’,而是根据我国国情采取的实际措施。”[4]也有学者主张将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相对独立地辩证看待,“偏重于在高等院校突出创新教育,在职业技术学校突出创业教育”。[5]总体而言,关于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内涵,国内学界大致有三种理解,将其等同于创新教育或创业教育,此外就是将创新创业教育理解为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结合,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是根本。

(二)关于创新创业教育是否应该以就业为导向的争论

全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伊始,便有很多高职院校确立了“以就业为导向,用创业带动就业”的指导思想。他们认为,2004年职教界针对当时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与个人需求、社会需求脱轨的状况,提出了以就业为导向的指导思想,进行了以就业为导向的改革,职业教育的发展因此才得以突破瓶颈,实现了个人需求与社会需求的结合,促进了职业教育服务社会经济发展,推进了职业教育的发展并改变了高等教育生态。所以,高职院校开展双创教育,依然要坚持这一基本导向。对此,有学者提出了质疑。在“以就业为导向”的指导思想下,已经局部形成了唯“就业论”的不良之风,部分高职院校甚至只看重学生能否签订“三方协议”,提高学校就业率,谋取更多教学资源,忽视了学生的就业质量和职业发展。此外,也有学校为了落实好“就业导向”,将就业的关键聚焦在技能培训,将职业教育异化成岗前培训。这样的职业教育重技能、轻人文,学生难以做到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他们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正是将职业教育拉出泥潭的举措,所以它应该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创业能力为目标,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导向。

(三)关于创新创业教育全面推进必要性的争论

随着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的出台,各地政府陆续出台“全面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施意见”,那么高职院校全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有无必要性?

高职院校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无疑具有积极作用,它有利于解决高职院校的就业矛盾,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创新发展,有利于建设创新型国家。同时,有学者认为,高职教学偏重于专业技能培训是它的本质属性,培养学生某方面的一技之长是高职院校办学的要义,也并非每个人都适合接受创新创业教育,也并不是人人都向往成为创新创业型人才,创新创业教育是否具有普适性还值得探讨。

(四)关于创新创业教育任教资格的争论

创新创业教学既包括理论层面的综合知识,也包括操作层面的实践知识,它要求教师对“双创”既有系统的理论认知,又有一定的实战经验。校内专职教师缺乏创业经验,企业家一般不会辍商从教,高校系统中目前也没有能输出师资理论的相关师范类专业,创新创业教师十分匮乏。高职院校目前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往往是部分专业教师兼职理论授课,邀请校企合作单位举办报告、讲座。有人质疑这种教学模式无异于“纸上谈兵”和“企业宣讲”,它唯一用途就是用来应付“政府文件”。

(五)关于创新创业教育中以赛促教的争论

自1997年“创业计划竞赛”与创业教育一同被引进国内,“创业计划竞赛”近20年的发展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也引发了社会上的诸多争论。如今全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一方面有人认为要坚持“以赛促教”,它是实施和推广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载体,它有助于学生在创业阶段之前系统地学习、交流创新创业,能促进学校的“产、学、研”一体化,能营造社会的创新创业氛围,提高社会的创新创业水平;另一方面,也有人认为“以赛促教”已经演变成类似“应试教育”的“应赛教育”,学校为了获得奖牌以证明或提高“办学水平”而过度重视大赛,学生为了“保研”“获取奖学金或学分”而加入竞赛,功利化的“以赛促教”将违背创新创业教育的初衷。

三、黄炎培职教思想对高职院校开展双创教育的启示

(一)双创教育是传授技能陶冶精神的素质教育

在不同的时期,黄炎培对职业教育的内涵解释有不同的特点。从提倡实用主义到倡导职业教育,再到后来“大职业教育主义”的提出,黄炎培逐渐对职业教育提出了相对完整的概念,即“职业教育之定义是为用教育之方法,依人人之个性,获得生活的供给和乐趣,同时尽其对群之义务。而其目的:一为个性之发展;二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三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四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6]黄炎培在不同的场合也多次提到,“凡教育皆含职业之意味,盖教育云者,固授人以学识技能而使之能生存于世界”,同时,他也认同杜威的观点,不同意将职业教育理解为技能培训,或是针对某种职业进行的岗前培训,不能“仅仅教学生职业,而于精神的陶冶全不注意”,重技术而忽略人文教育不是真正的职业教育。在职业教育范畴的创新创业教育,也应该是以教授谋生技能为基础,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提高学生服务社会经济创新发展的能力,是以职业型教育为基础的创新创业素质教育。

(二)双创教育要以“谋生”和“乐业”为导向

如今职业教育已向终身教育发展,双创教育同样如此,就业也不是“一选定终身”,就业培训既包括岗前也包括职后,若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双创教育不能是“万能”教育,只能联系到具体的职业,于是将双创教育的功能导向确立为就业并无不妥。但双创教育毕竟是人的教育,以人为本是根本,职业教育的价值导向必须考虑到个人需求;否则,仅从社会功能维度考虑双创教育价值导向会多少倾向于功利化。黄炎培的职教思想将个人需求与社会需求统一在一起,他将“个人谋生之准备”确立为职业教育的要旨,提出“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的职业教育终极目标,可以看出,黄炎培认为就业是职业教育的应有之义。他还说过“语以抽象的实用教育,不若语以具体的职业教育之惊心动目”[7],处于萌芽阶段的双创教育,也需要“惊心动目”,把个人生计置于突出地位,有利于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有利于双创教育的开展与推广。同时,黄炎培也多次强调,“仅仅教学生职业,而于精神的陶冶全不注意”是一种“机械教育”,不是真正的职业教育。业教育要教授学生“谋生”,还要帮助其“乐业”。那么,双创教育的价值导向应该是重视个人需求的职业导向,这里提到的“职业导向”,其含义正是黄炎培所说的“使有业者乐业”。

(三)双创教育要全面推进也要兼顾个性

显而易见,上文提及“并非每个人都适合接受创新创业教育”的论断,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解是狭义的,创新创业教育不是创新教育或创业教育,也不是创新的创业教育,我们全面推进的应该是广义的创新创业教育,它是一种教学理念和模式,而不是一种简单的能力培养手段。创新创业作为“求学、谋事、创业”的一种方法,它理应面向全体学生,但教学内容中也有“创业认知,资源开发,创业风险,企业管理”等内容,此时则应考虑到“人类个性”。创新创业教育在职业院校应该承担着“职业指导”的作用,正如黄炎培所说,职业指导既要“外适于社会分工制度之需要,内应于天生人类不齐才性之特征”,只有这样“百业效能赖以增进,人类亦因以获得职业的乐趣”。[8]可见,从广义上讲创新创业教育是有必要全面推进的,但在落实的具体层面,还要考虑到个体差异,不能将其完全等同于“素质教育”。

(四)双创教学需社会力量全程参与

虽然创新创业教育由何人来教存在争议,但是学校必须联合社会力量的思想是一致的。黄炎培也一直鼓励教师要参加社会生产活动,这样“可以提倡教员储蓄;也可使教员借此考知社会状况,改良其教授;三可使教员于前途有希望,不至感其生涯之枯寂”。[9]他还多次强调职业教育“要看职业界的需要”,“要问问职业界的意见”,“还要利用职业界的人才。”[10]同理,创新创业教育聘请企业教师,不能只是“上课教师”,前期的课程设置、能力培养定位等都需要企业教师的参与,只有这样,企业教师的授课才能避免成为“企业宣讲会”。他也强调“教育为专门职业,苟非性之所近与积有学历经验者,未必尽人胜任也”,可见黄炎培是鼓励师范生任教的,创新创业教育因其综合性、系统性、实践性,更应如此。

(五)以赛促教要统一“平民化”与“社会化”

职业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一定要做到“做W合一”,正如黄炎培所说“真正学问不在书本上,而在事事物物上,故称求学为读书,实为错误”。[11]创新创业大赛作为“做”的一种有效途径理应重视。与此同时,黄炎培始终认为职业教育应该坚持“平民化”“社会化”的方针,首先职业教育要“重视平民问题”,“要解决平民问题”;其次职业教育要“看重社会需要”,“定什么课程,用什么教材,要问问职业界的意见”,“训练学生,也要体察职业界的习惯”。创新创业大赛应该积极开展,也应该注意如下几点:(1)创新创业大赛不是少数学生的大赛,接受创新创业教育的所有学生都应接触各种竞赛,那么从赛事设置上就应该避免创新创业“竞赛班”的出现;(2)创新创业大赛的内容应该多问问“职业界”,否则参赛作品必定学院气浓厚,比赛结果也并不能代表市场的选择,学生还是不了解创新创业的实质;(3)创新创业大赛要回归教育的本质,“以赛促教”要体现在“做学合一”“手脑并用”的各个环节,不能有奖牌、有证书、有“分量”的竞赛就重视,日常教学中的比赛就不组织、不重视,“以赛促教”要成为创新创业教育中一种常态化的教学手段,不能异化成功利性的“应赛教育”。

参考文献:

[1]黄炎培.中国教育史要[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

[2][7]田正平,周志毅.黄炎培教育思想研究[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

[3]高晓杰,曹胜利.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新时代事业的开拓者[J].中国高教研究,2007(7).

[4]王占仁.高校全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争论与反思[J].教育发展研究,2015(13).

[5]童晓玲.研究型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2.

[6]高奇.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5).

[8]黄炎培.《职业指导号》的介绍语[J].教育与职业,1919(15).

[9]成思危.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文萃[M].北京:红旗出版社,2006.

[10]黄炎培.职业教育机关唯一的生命是什么[J].教育与职业,1930(4).

高校双创教育范文第8篇

摘要:2016年2月,浙江省政府办公厅出台了《关于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意见》,提出从2016年起全面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到2016年3月底前,全省高校普遍建立创业学院。这表明,浙江省委省政府积极响应中央“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适应浙江省产业转型升级对人才的需求。本文基于前期调研,对比在杭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模式与机制,旨在进一步梳理和探索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创业学院;在杭高校;创新创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4-0192-03

一、浙江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介绍

2014年9月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总理提出,要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形成“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态势。2015年,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又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政府工作报告中如此表述: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既可以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又有利于促进社会纵向流动和公平正义”。2016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建设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系统部署双创示范基地建设工作。《意见》指出,为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快发展新经济、培育发展新动能、打造发展新引擎。按照政府引导、市场主导、问题导向、创新模式的原则,加快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双创示范基地,扶持一批双创支撑平台,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双创模式和典型经验。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国务院关于加快构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支撑平台的指导意见》,进一步优化创新环境,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浙江省人民政府在2015年11月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实施意见》。《实施意见》中提出要建立更为完善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1)要推进高校建设创业学院。积极推进全省有条件的普通高校建立创业学院,完善相应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力争到2017年,全省建设30所左右示范性创业学院,形成10万人左右在校生规模。(2)完善创业教育制度。促进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有机融合,开设面向全体学生的通识性创新创业公共课程;建设创业导师制度,吸纳有实践经验的创业者、职业经理人加入创业师资队伍。(3)促进创业培训交流。采取培训机构面授、远程网络互动等方式开展创业培训。

中央和浙江省委省政府积极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新生态和政策环境,高度重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阶段,浙江省高校也在积极落实和推进创新创业人才体系建设。本文主要从创业学院设置、课程安排、教育理念等方面分析在杭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探求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新路径、新方法。

二、在杭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本文选取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浙江科技学院、浙江外国语学院等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早的高校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走访、问卷调查、社团对接等方法分析创新创业教育现状。浙江大学作为双创时代下“浙江新四军”(浙大系、浙商系、阿里系、海归系)中的一员,积极探索基于创新的创业教育新模式,全方位构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1)制定相关制度,帮助有创业想法的在校生处理好创业与就业、学业之间的关系。(2)面向全校学生开设《创业教育》等通识选修课;开展创业教育方向硕士生、博士生培养,设立创业教育博士点;建立紫金元创空间、E-works创业实验室等实践基地,完善学生创业指导服务体系,指导学生创业社团和创业联盟开展创业教育活动,诞生了“易露营”“空气洗手”“云格子铺”等重点项目。举办各类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以赛代训,以赛促创。(3)精心打造“众创纪元”“创业点子秀”等多个校内品牌活动,营造以文化涵育与品牌活动相依托的创业文化氛围。宣传大学生创业典型案例,利用新媒体平台创新创业信息,推送优秀校友成功创业案例。(4)围绕浙江省特色小镇培育创业项目,加强校地、校企合作。与西湖区人民政府共建“紫金众创小镇”;与阿里巴巴、可口可乐、养乐多等国内外名企合作。浙江工业大学于2015年9月成立创业学院,依托高校+政府+企业三位一体的合作模式,培养具有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1)整合校内资源,开设创业教育课程、建设实践平台。(2)通过创业项目培育、创业基金筹集、众创空间管理与运营等方式,开展创业项目孵化。(3)开展校企、校地合作。2016年11月,浙江工业大学联合富阳区政府、富春硅谷小镇,共同建设浙工大创新创业研究院及“工创谷”众创空间,力争建设成为浙江省高校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标杆和典范。(4)通过举办“运河杯”浙江工业大学大学生创业大赛、百万创意创业大赛、“个金杯”互联网金融应用开发大赛等赛事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激发学生创业潜质。(5)开展创业咨询、创业政策解读等创业服务,实施创业导师制,为学生顺利开展创业活动提供保障。(6)依托浙江工业大学学生创新创业中心IEC(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Center of ZJUT)_展创业社团活动。如:慕鱼科技创客空间等。

浙江科技学院高度重视产学研合作,大力开展“校企合作”工程。与浙江银轮等50多家企业合作共同建立研发中心,帮助企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加快了知识成果转化。(1)建立“浙江科技学院大学生创业广场”微博,借助新媒体平台,整合校内外资源,及时创业项目。(2)依托浙江科技学院大学生KAB(Know About Business)创业俱乐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如“挑战杯”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3)面向在校生开设创新创业教育通识选修课,定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讲座。浙江外国语学院以电子商务专业建设为契机,积极推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2016年4月21日,浙江外国语学院跨境电子商务创业学院揭牌成立,成为浙江省首个成立大学生跨境电商创业学院的高校。创业学院依托杭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与阿里巴巴(中国)有限公司及旗下速卖通大学、义乌小商品城等企业开展创新教育合作。创业学院目前有三种人才培养模式:(1)跨境电子商务“3+1”模式创业班:对有创业意愿的学生在完成本科三年专业学习后,经选拔进入跨境电子商务创业学院集中培养(1年制),目前首届“3+1”模式创业班有在读学生44名。(2)跨境电子商务“专升本”创业班:在专升本招生中,招收创业意愿强、能力突出的学生进入跨境电子商务创业学院集中培养(2年制)。(3)电子商务专业(跨境电商方向)创业实验班:创业学院在电子商务专业下招收一个“跨境电商方向”创业实验班(4年制)。此外,浙江外国语学院以学科竞赛为导向,契合所学专业,积极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孵化和基地建设;鼓励学生参加“挑战杯”等创新创业大赛;选派优秀教师参加速卖通大学培训,掌握电商平台运作。

三、当前创新创业教育效果反馈

2016年7月,浙江外国语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赴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浙江科技学院等在杭高校就创新创业教育开展问卷调研。问卷结果显示:(1)大部分在校生对创新创业教育概念模糊,不了解政府的扶持政策。不少人有创业想法,但缺乏创业经验和资金支持。

有没有考虑过创业(个人或者团队)

(2)在杭高校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大赛、讲座、校企合作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但多数在校生认为效果不佳。大部分在校生对本校创新创业教育政策和发展方向并不明确。

四、对创新创业教育现状的思考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浙江省内高校积极响应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号召,全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从成立创业学院到开展校企合作,从开设通识选修课到设立创业博士点,都表明了省内高校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面的与时俱进。但在发展过程中,我们要清醒认识到不足。

1.创新创业指导观念不明确。很多高校缺乏明确系统的创新创业指导体系,而在校生认为自己在经验、技术、人际关系等方面还不具备创业条件,创新创业积极性不高。

2.创新创业课程缺乏科学性。问卷结果表明,多数学生认为创新创业选修课以教材为本,以教师为中心,内容与实际脱离,很少与实践挂钩,与社会需求相差甚远。这表明,高校的创新创业课程尚未形成科学的、独立的体系。

3.师资力量薄弱。创业意识和创业实践能力是创新创业课程指导教师必备的两种能力。而目前省内高校的创新创业课程多数由企业管理、工商管理等课程教师担任,指导教师自身缺乏创业经验和创业意识。另一方面,学校聘请的校外指导教师缺乏理论高度,又很难在有限的时间内与学生分享交流创业经验,导致课程效果不佳。

4.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不足。当前,在杭高校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多以“挑战杯”创新创业大赛、创业社团、校企合作为主。因学生自身理论水平、设备、资金等局限,很难有效完成科研成果的转换。

5.创新创业教育缺乏科学的评价体系。当前,在杭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评价只限于学校范围,缺乏企业与社会多方参与,难以科学检验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是否成功。缺少及时和科学的评价反馈,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很难规范运作和长久发展。[1]

五、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建议

当前,国内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普遍存在缺少内生文化环境的情况。我们应该从创业文化、创业课程、创业政策等方面反思我们的创新创业教育。[2]

1.营造创新创业文化氛围。学以致用的培养理念,鼓励学生科技成果的转化;营造鼓励创新、宽松自由的校园文化,激发学生创业热情;不单单以培养学生成功创业为目的,更重要的培养学生的创业素质和企业家精神。

2.完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1)将创业教育渗透到整个课程体系中,将经济、文化、教育等知识相互交织,变成综合的知识。(2)开设专门的创业教育课程。如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开展相应课程。如为本科生开设《技术创业企业的管理》等介绍性课程,为研究生开设《全球创业营销》等更为深入讨论的课程。此外,面向全校学生开设《创业思想领导者讲座》。(3)采取灵活的创新创业教育方式。如案例教学、项目教学和讲座与学生分享创新创业心得。(4)加强校企、校地合作,为学生提供科研和实践机会。

3.完善创新创业政策。(1)为学生提供松创业环境。(2)吸纳孵化资金,为学生创业提供资金扶持。(3)设置专门机构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方便条件。依托学生社团、创客空间等组织接纳有创业想法的学生。

目前,浙江省内高校正处于全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阶段,各高校应该整合校内外资源,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切实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

参考文献:

[1]王冀宁,陈红喜.大学生创业创新的模式选择与牵引机制:基于200个大学生创业项目的典型案例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4:238-240.

[2]马健生.创新与创业:21世纪教育的新常态[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15:231-234.

[3]李伟,张世辉.创新创业课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136-138.

高校双创教育范文第9篇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发展,国际竞争愈发激烈,我国对卓越人才的渴求也空前强烈。为应?π乱宦止?际竞争和格局洗牌,创新力短板已严重制约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为此李克强总理呼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这场创新创业热潮中,广大高校按国家政策开设创新创业课程,并积极建设创业孵化基地、创客空间等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然而诸多高校普遍存在将创新创业教育简单定位为创业教育,忽视了创新教育,陷入培养创业类人才的误区,教育理念与定位错位,违背了教育教学职能与人才培养规律。

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乱象:盲目跟风,定位不科学

自李克强在2014年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号角的吹响,众创空间、创客空间、创业孵化基地等在政府的支持下如雨后春笋般在社会中诞生。高校为响应国家政策也陆续开设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除了建设大学生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也逐步建设创客空间。但是,相比硬件环境建设,目前创新创业文化氛围并未有效显现出来。从高校的角度来看,主要存在响应政策积极,但盲目跟风社会,未能科学定位高等教育主要目的与职责。具体原因如下:

(一)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缺少创新实践教育传统与经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素质教育理念深入人心,但素质教育改革的步伐依然滞缓,本质上仍然实行的是应试教育,应试教育强调知识灌输,死记硬背,制约了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发展,致使我国教育体系缺少创新实践性教育历史与经验。

(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倾向创业教育

近年来,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国内经济发展呈下滑趋势,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创新型人才严重稀缺,为此国家号召“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一方面国家要求高校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并将创业孵化基地等指标列入高校业绩考核范围;另一方面,高校存在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尚未建设完备,创新创业教育师资不足、经验匮乏等因素致使高校倾向于创业教育,忽视了创新教育,而且从效果来看,重“教”不重“育”,流于形式。

(三)高校对国家政策解读存在误区

国家面向整个社会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主要针对的是学校和企业这两个对象。意在呼吁加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企业之创新创业意义无可厚非。但高校盲目跟风效仿社会,简单将有多少学生创业列为创新创业教育业绩,将创新型人才培养理解为创业型人才培养。这未免有舍本逐末的体现。而高校的主要职责是育人,即人的各种素质的培养,大学阶段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是能力的提升和素质的养成系统化训练阶段,理应注重“所有人的全面创新教育,少数人的创业教育”。据相关统计数据,大学毕业生的创业失败率高达97%以上,何况我们教育的对象是在校生,所以高校对国家的创新创业教育政策解读存在误区。

三、科学定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经济科技的发展直接决定社会的发展,社会的发展可以带动就业创业的环境与水平,而经济科技的发展说到底靠的是高素质人才的支撑。高等教育对人才的培养有自己清晰的定位。《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所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重点在于创新实践教育。国家以就业为导向,政策主要针对的是高校,以创业带动就业政策则主要是对企业说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创新实践教育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重创新精神的培养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任务就是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钱学森之问”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前我国教育存在这一弊端。新形势下,创新精神的培养要结合当前创新2.0模式时代特点,加强创新思维民主化教育,即信息技术的发展降低了创新的门槛,人人皆可创新,创新不再是精英的象征和少数人的专利。

(二)注重创新能力的训练

过去我们仅仅强调创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教育,至于怎么去创新,却缺少系统化的教育实践。创新能力的形成靠的是不断地实践,不断地训练,不断地研究。因此,当前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应加强创新思维与能力的训练,让其在做中学,体验创新的乐趣。

(三)注重创新实践的专业化发展

大学生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定位好创新的方向,形成兴趣,发展成自身的专长,才能实现自身专业化发展。创新实践专业化发展过程就是大学生坚持敢于质疑、勇于行动、高度专注、持续品质的过程。因为任何领域只有不断地钻研和创新,才能实现专业化、专家化、高水平化。

(四)注重团队精神的培养

知识经济社会,信息爆炸性增长催生终身学习理念,在创新领域,也由个人创新逐步向团队创新转变,这也正是创客精神的核心品质之一。所以,团队协作能力和团队精神成为未来社会人才竞争的主要素质之一。为此,创新实践教育在任务设计,团队组建等方面有所体现,重在培养团队精神。

(五)创新实践示范平台的搭建

高校创客空间的构建不同于社会创客空间的功用,社会实体创客空间主要为创业孵化提供服务,而高校创客空间的功能应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保持一致,即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服务,重在创新精神的引领和创新能力的展示,而不是创业能力的展示。以此为平台,“探索建立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交叉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新机制” 。

(六)针对较少数创业型学生的创业教育

一般来说,现实中真正对创业感兴趣的大学生数量不到总数量的1%,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除了针对绝大多数人的创新教育,就是对着极少一部分人的创业教育,也正是从这个角度考虑,文章才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目的定位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前高校普遍建立了大学生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等创业实践平台。

四、瞄准高校创客空间的主要功能:以创客精神引领创新创业教育

创客空间是开展创客教育的主要场所。目前主要分为社会型创客空间和高校创客空间。必须对二者加以区别:社??型创客空间主要致力于创客科技创新与小微企业创业孵化,高校创客空间则主要致力于大学生创客素质的培养以及创新精神的引领。所以,高校创客空间的主要功能在于示范引领,即以创客精神引领创新创业教育,重在引领广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创造能力的培养。从利用创客空间开展创客教育的角度来看,不妨从创新环境氛围的营造、创客团队专业背景的组成、各种项目载体的驱动、线上线下教学方式的虚实结合四个方面进行设计。

(一)创新环境氛围的营造

创客空间的结构设计要整体体现个性、创意、艺术性等特征。有品位,有格调,简约而不简单,大气而不空洞。要给人耳目一新,与众不同,标新立异的独特风格。创客空间的布局摆设要体现轻松、便于沟通的学习氛围。要考虑到团队化的学习讨论与创新思维的激发元素,与普通教室单一、枯燥、整齐划一的环境截然不同。空间文化体现开放、批判、共享,重点营造“人人皆可创新”的氛围。既有科技创新也有文化创新,还有生活创新。不管是文科生还是理科生都能够创新。创新的成果可以为生活增添品位,为自身能力和素质带来提升,也可以为社会创造价值。

(二)创客团队专业背景的组成

创客团队成员的组成打破传统院系、学科、专业的藩篱,鼓励跨界交叉思维的碰撞与交融。文理科交叉或者跨专业学科交叉,利于活跃创新氛围、激发创新灵感以及专长性格优势互补。各种奇思妙想在碰撞中产生创新的火花。从而促进“人才培养由学科专业单一型向多学科融合型转变” 。这也为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提供了有效的路径。

(三)项目载体的驱动

高校创客空间功能发挥的效果关键在于项目载体的驱动。对于高校来说,校企合作项目、双大赛(职业技能类大赛和创新创业类大赛)项目是很好的载体。校企合作项目载体需要企业给予创新成果的激励政策,双大赛主要是政府主办有一定激励政策。围绕创意、创新、创业,这些都为创新创业教育设定了奋斗的目标和方向,与社会需求也有机的对接。实践证明,学生参与积极,效果也良好。

(四)线上线下教学方式的虚实结合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较大地提升了教师与学生间沟通的效率和效果。线下物理创客空间与线上任务、作业成果考核、问题解惑等有机结合。与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相契合。学习者在教师的指导下由浅入深地参与不同难度的创客学习项目,养成创造性地运用各种技术和非技术手段,协作发现问题,解构问题,寻找解决方案,实施方案创造制品的能力,实现自身在人际沟通、团队协作、创新问题解决、批判性思维和专业技能等方面的成长。

高校双创教育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双因素激励理论 思想政治教育 人 创新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09.047

The Innov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Based on Two-factor Motivational Theory

ZHENG Tianxia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Department of 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0037)

Abstract Hygiene factors and motivating factors are included into two-factor motivation theory which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enterprise management in order to improve employee productivity. Two-factor theory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 have the same point that is "real people", central to the work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the students.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ased on two-factor motivational theory includes creating a favorable environment, set reasonable goals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the innov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the original model.

Key words Two-factor motivational theor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eople; innovation

1 双因素激励理论的内涵

双因素激励理论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提出的。双因素理论顾名思义包含两个因素即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因而双因素理论也被称为“激励保健”理论,隶属于内容型激励理论。赫茨伯格认为组织中某些因素使人产生满意和愉快,而另外也有某些因素使人产生烦恼和沮丧,同时赫茨伯格修正了人们通常所认为的命题即“满意的对立面就是不满意”。赫茨伯格认为,传统的满意――不满意的观点(认为满意的对立面是不满意)是不正确的,他认为,满意的对立面是没有满意;而不满意的对立面应该是没有不满意。①双因素激励理论现如今更多地被运用于企业管理中以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其中保健因素是指使人产生不满意的因素,在企业中主要指与工作环境或条件相关的因素,而当人们得到这些外界环境或者条件要求的满足时,只是消除了员工的不满情绪,并不会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激励因素则是与积极性直接挂钩的,是指使人们产生满意感的因素,是和工作本身相关的因素包括如工作成就感、工作中所得到的认同与夸赞,也就是人的主观内在体验、精神需要得到了一定的满足便会极大地调动起人在工作时的积极性。

赫茨伯格的双因素激励理论虽然对当时社会产生了不可估摸的影响,甚至在现今的社会发展境况下也仍具有指导意义,但这一理论仍存在着缺陷,赫兹伯格在创立该理论并打破“满意的对立面即是不满意”的这样一个“二元对立”的模式,而外因与内因之间的对立不是绝对的,在对待问题产生的原因时,是需要从内因、外因两个方面加以分析的,所以说双因素激励理论中两个因素之间是相互联系并可以相互转化的。有学者把“没有满意”和“没有不满意”连接起来,作为“满意”与“不满意”的临界点,而使激励因素与维持因素处于一个连续统一体中,以示意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②当然,保健因素与激励因素也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调动积极性的激励因素中的一些内容也会因时代变化而降为保健因素的内容要求,依据着时展活动的中心即人变化了的需求,因而对于指导实践的理论,需要用发展的时代化的眼光去看待。

2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双因素激励理论的结合点在于“人”

思想政治教育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虽说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代表着统治阶级的思想意志,但从根本上来看是着眼于“人”,也就是对人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将思想政治教育要实现的宏观目标分解落实到个人身上,解决个人的思想问题、道德问题等。“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③有其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但人的本质归结起来是社会性的。人总是处在一定时代背景之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应立足时代,促进人的自由发展以及社会的和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紧紧围绕人而开展的工作,教育的主体和受教育的主体都是人,它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都是为了促进人的发展,所以它将人的自由和全面的发展作为教育和培养的价值追求。”④

双因素理论属于内容型激励理论,在明确了激励的内容需要之后,接下来便关乎如何激励人的问题。过程型激励理论中的公平理论、期望理论与双因素激励理论也有着密切的相关度。过程型激励理论中的公平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于1965年提出来的,“人们需要通过维持因素的相对公平,来保持个人在群体中的心理均衡位置,来保持工作积极性。”⑤虽然保健因素不具备激励因素那样鲜明的激励作用,但其确是维持激励作用不可或缺的因素,在其对激励因素激励效果维持的作用中可以看出保健因素是存在着潜在的激励作用的。前面已经提到过,保健因素是指使人产生不满意的因素,在企业中主要指与工作环境或条件相关的因素,人在工作这一群体性的环境中所接受的待遇是处在比较之中的,有比较就会涉及到一个公平性的问题,人的情感体验在这个时候得到“公平性”的满足的话,保健因素便会较稳定得维持着激励因素所调动起来的积极性。过程型激励理论中的期望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弗鲁姆于1964年提出,“激励因素在实际中往往表现为一种期望目标,比如较高的科研目标、破格晋升等,它不是用来维持人们的继续工作,而是用来激发人们加速工作。”⑥激励因素指使人们产生满意感的因素,是和工作本身相关的因素,在实际的工作生活中则表现为与人的期望相关联,人自身的期望设定往往会激励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实现目标,期望实现之后带来的成就感则会进一步调动人的积极性,所以这二者之间是一个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过程。

无论是保健因素与公平理论相关联还是激励因素与期望理论相联结,都是围绕着“人”这一社会主体,关心人的认知、情感体验以调动人的积极性、提高人在工作时的效率。因而,双因素激励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结合点就在于“人”――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

3 基于双因素理论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双因素理论的结合点在于“人”,学生则是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中心。高校承担向社会建设输送人才的责任,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对学生的思想、道德、价值观方面的问题自然也不能忽视。双因素激励理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运用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开展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1 优良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构建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中“环境”一词包括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从自然环境的角度来看,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十提出了五位一体建设总布局,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其中,提出要从源头扭转现在的生态局面这一举措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当与国家的工作需要保持步调上的一致性,将国家大政方针的核心精神与要求渲染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为国家的生态文明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从人文环境的角度来看,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包括宏观环和微观环境,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工作环境共同构成了微观环境,学校环境对学生个人的成长、发展有着重要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把握学校环境对学生的影响力度,从双因素理论中的保健因素来看,良好的外界客观环境对学生的激励能够起到一个保健、维持的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注重环境的优化:与时俱进,学校关注环境的变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根据变化了的环境采取对应的措施引导学生思想政治品德的积极、健康发展;建立公平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思想政治教育要在对学生思想政治品德状况分层次把握之外,对学生的其他方面一视同仁。当学生感受到组织或周围的同学对自己有了肯定评价,他就会感受到公平,其积极的方面就会得到激励,追求进步的思想就会得到强化。⑦打造奖惩分明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树立学生典型,适当加以鼓励,不仅可以促进该同学思想政治品德进一步发展,还能带动其他同学向其看齐,共同进步。保健因素与激励因素是不可分割的,注重环境的优化、建构、利用只能对学生个人的激励起保持作用,消除不满意因素,而真正调动积极性的是激励因素,所以在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外界环境的同时也要注重学生自身的内在意识觉醒。

3.2 合理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设置

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设置具有一定的刺激作用,能够有效提高激励水平。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要求教育者根据社会的要求以及人的发展要求,开展教育活动,使得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符合社会的期望与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设置也应该分析受教育者自身可能存在的动机,了解不同动机影响之下的需要,引导正确的思想需要,并促进需要到行为的转化进程。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确立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基本前提,设置目标不仅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方法等相关要素的确定有着制约性的作用,同时目标还是一种有力的刺激,能够激励教育者更好地开展教育活动,也有助于受教育者很好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学生管理的目标是学生成长成才,是学生可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⑧高校学生的管理目标是达到学生的自我管理、让学生成才,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标设置要求教育者考虑到学生的主体地位,达到学生在思想政治品德方面也能够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提升的目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设置要能够了解学生的动机,激发需要,才能有效提高学生自身的思想政治品德。教育者也是受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过程中,教育者在与受教育的双向互动过程中也会受到启发。有了明确的目标要求,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会逐渐意识到自己应该成为怎样的一个人,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设置要与国家、党的奋斗目标相承接,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输送德才兼备的接班人,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来武装头脑,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不辜负社会的期望。

3.3 旧有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创新

传统的教育模式即是通过课堂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这一模式之下的教育活动有一定的广泛性但缺乏针对性,且老师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较少,学生接受信息之后的反馈也不及时。随着时代的发展,课堂教育活动呈现出“民主化”的趋势,逐步以“学生”这一学习者为中心,要求学生也能够融入到课堂实践中来,陈述自己的观点,学生之间相互交流讨论,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感觉到自己在不断提升并且得到别人的肯定,有一定的成就感,从双因素激励理论的角度来看,学生的积极性则会得到极大的激发与维持。

高校双创教育范文第11篇

【关键词】高校体育;职业体能;教学;创新

高校体育教学重在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职业体能,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不断发展,高校体育教学也不断发生变化,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已经基本成熟,属于培养职业和体能的关键时期,但是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模式还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在体能训练中忽略了职业性,不利于学生职业体能的培养,因此在教学中需要与职业结合,加强教学的针对性。

一、转变体育教学理念,重视职业发展

在体能和职业双需求下,高校体育教学需要转变体育教学理念。在以往的教学中,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限制,在高校的教育中,对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不是很重视,因此在创新高校体育教学体系中需要转变教学理念,重视学生身体健康发展,全面培养学生的职能和体能,保证学生毕业后能够快速适应社会的发展,得到更好的发展。

高校在发展中主要目标是培养具有高职业素养的应用型人才,因此高校体育在发展中需要以职业发展为基础,采用更加灵活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加强学生职业性的体育培养,根据学生具体专业的差异,采用更加实用的教学方式,有针对性地为学生安排不同内容的职业技能训练等,使学生的发展更加专业化,提高学生的竞争力。

二、构建合理教学体系,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高校的体育教育需要结合职业的发展所需求,采用更加灵活的教学方式,在具体的体能教育的开展中,根据专业的不同设置相应的体育锻炼形式和强度等。

高校在创新体育教学体育中需要根据学生毕业以后的工作岗位来设置,根据学生的专业来设置体育锻炼,建立更加具有针对性的特色体育教学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综合素质等。在教学体系的开展中需要充分体现高职教育的特点,培养学生的事业能力,根据培养目标和特点进行设置,不断完善教学课程的能力标准,分析课程、就业单位以及体育部分的相关压球等,设置教学大纲和教学课程,模拟职业情境,营造更好的学习氛围。

在教学形式方面,高校需要不断进行创新,可以将学生的职能体系训练融入到体育教学中,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在高校体育教学处体系的完善中需要加强职业体能理论相关的学习,职业和体能的相关知识对学生而言比较陌生。在教学中,教师首先需要为学生安排相关的理论知识等,向学生传授运动保健、职业病以及技能训练相关知识,保证学生能够认识到职业和体能训练的重要性。在具体的教学开展中,可以向学生讲解职相关的职业病、未来的职业特点以及职业对体能的要求等,并与学生共同积极探讨相关的锻炼方法等,为学生体能训练做好铺垫。

在相关职业体能的培训中,需要根据学生具体的职业来设置体能教学内容等。如针对流动变资类职业,在工作中身体不断处于运动状态,需要随时变换姿势,如旅欧专业、市场营销专业等,与之相关的关键体能要求要不以及持久力等,在体育教学中,教学内容可以包括形体训练、力量和耐力的提升以及体育游戏等;静态站姿类专业,在工作中,要求处于静止状态,相关的专业包括酒店管理、保安等,关键的体能包括腰部、腹部以及平衡能力等,在体育训练中可以采用形体训练、健身瑜伽O方式;静态坐姿类职业要求在工作中处于静止坐立姿势,如计算机专业、文秘专业等,关键的体能包括颈部、要不以及上肢等,在体育教学中可以设置相关的形体训练以及球类训练中;针对车间操作类专业,对学生的四肢力量、身体灵敏度有很高的要求,在体育锻炼中可以采用拓展训练、球类训练等。

在高校体育教学的创新中,为保证学生对今后的工作更加明白,需要开展职业情景模拟,为学生制定具体的体能要求,在日常的体能训练中,增加职业操作体现,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保证学生在毕业以后能够以积极的心态面对以后的工作和生活,在学校内可以定期开展情景模拟,加强学生的职业发展意识。在模拟情景的社会中,需要注意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开展符合学生专业发展的生活体验和活动,让学生切身体会未来的职业生活和工作背景,完善自身的不足,适应社会的需求。

三、重视课外活动,改进考核模式

在教学的开展中,想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体能,仅仅依靠每周的两节体育课来达到,显然不太现实,在课外活动的开展中,需要与课内教学结合在一起,学校在课外活动的布置中可以与社会仅仅结合在一起,有计划、有组织的开展课外体育锻炼,可以通过一些课外技能竞赛以及课外体能竞赛等方式进行展开,保证学生能够深入了解体育和职业之间的关系。形成完善的课程机构,全面提高职业体能。

考核方式在教学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想要教学体系的效果得到体现,必须改变传统的体育考核模式。建议在职业体能考试中在包括活动参与部分、专项技能部分以及体育理论部分等,在理论部分的考评中,可以采用笔试方式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技能方面的考核采用课堂考核的方式进行评价。活动方面的培训可以根据学生平常的表现来评价。

四、结语

随着市场竞争压力的不断增加,现代社会对工作者提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高校体育教学中只有不断创新教学体系,科学定位人才培养,在教学的过程中,全面培养学生体能,确保学生能够同时具有职业技术和体能,从而保证学生具有显著的竞争优势,提高学校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 王士赵,李娟.职业体能导向下应用型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研究[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4,30(2):68-70.

高校双创教育范文第12篇

四川之行的第一站是西南科技大学。西南科技大学先后获批“部级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四川省大学生创新创业示范俱乐部”“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区(孵化基地)”,为学校创新创业实践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撑平台,大力推动学校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开展。

西南科技大学校团委书记赵洋介绍称,学校通过成立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工作领导小组,整合学校、行业、区域、校友等各项资源,初步构建了以“信息、制造、文体”为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政策支持体系。

“我校《创新思维方法与实践》课程首批列入省级创新创业教育示范课程。学校希望在后续项目开展中,能与‘因为有你’全国大学生新创业工作组更加深入地合作,切实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导入社会资本。”西南科技大学校团委副书记王玺说。

四川之行的第二站是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其以市场和就业为导向设置专业,优化专业结构,成为四川省信息化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在参观该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俱乐部的过程中,副院长韩鹏从“引培孵助”教育体系、“六位一体”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创新创业保障新机制等方面,对学院的创新创业工作进行了介绍。

高校双创教育范文第13篇

关键词 创新创业教育 教育体系 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创新创业教育是萌发于美国的一种新的教育思路,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发展需要应运而生的一种教育理念,因此在高校推行双创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高校引入双创教育不能简单的照搬西方的教育模式,应当基于双创教育的理论体系结合我国高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培养方案。本文以创新创业理论为基础,分析了我国高校的教育模式,希望能为高校构建双创教育模式提供策略建议。

1创新创业教育

创新与创业是两个相互分离又密不可分的概念。一方面,创新与创业的概念全然不同;另一方面,创新和创业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并不仅仅是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实践能力,把学生培养成为全方位综合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因此,高校应该将人才培养与服务社会紧密结合,实现学校教育重心从传授知识向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转变。

2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相比于其他发达国家而言,我国的双创教育起步较晚。2015年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把双创教育推到一个全民学习的发展浪潮中。尽管我国目前的双创教育已经取得一些成就,但整体而言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仍处于“创业期”,依然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创新创业教育的模式有待改善。目前我国高校的双创教育主要以理论教育为主,严重的脱离了实践。从课程设置来看,学校主要通过校内讲座、选修课等方式开展双创教育,并未将其纳入专业必修课程重点教育;此外,双创教育的实践方式十分单一,大多通过举办创业类的大赛来实现。

(2)创新创业教育评估有待改进。完善的教育评估体系是发展双创教育的制度保障。对学生的评估而言主要依靠参加双创活动的数量、相关科研项目的数量等指标来考评;而对于老师,学校仍以老师的课题研究、教学项目等传统指标作为考评的标准。

(3)创新创业教育支撑体系不够健全。双创教育的发展需要各方面的支撑和保障。首先,政府与大学对双创教育的支持力度不够;此外,政府和学校设立的双创基金比较有限,无法满足学生创业的需求;最后,相关创业园区的运行尚不完善,一方面宣传力度不够,另一方面,创业园区的场地、运营模式等制约了学生创业实践和成果的转化,使得创业园没有很好的发挥效用。

3创新创业实践路径

3.1完善校内创业实践平台

加强校内创业实践平台的建设有利于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培养良好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学校可以通过搭建校园创业孵化园等方式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双创项目,同时安排老师及时进行创业指导,帮助学生创业落地,提升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和创业积极性。此外,学校还可以通过举办创业大赛等方式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3.2加强校内资源与校外资源的整合

学校和企业深入开展合作不仅能使校内、校外的资源得到合理的整合,同时还能最大效用的发挥资源的价值。对于企业而言,开展校企合作能在学生中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为企业今后的人才储备打下良好的基础。而对于学校而言,进行校企合作一方面能为学生双创教育的活动提供物资支持,促进双创活动的开展。总之,校企合作能实现校内外资源的整合,实现校园教育和企业发展的双赢。

3.3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保障机制

创新创业教育保障机制是双创教育得以实施的重要依托,高校的双创教育要想得到长久的发展,就必须结合实际,制定更加规范化、科学化的双创教育保障机制:

首先,构建一支高理论水平、科研性较强的多元化师资团队,同时也可以邀请一些成功的校外企业家对学生进行创业指导,丰富教学方式;其次,构建合理的评价机制。这一方面有助于学生的创新创业教学;另一方面,能有效的激起教师的教学热情和教学积极性,有利于双创教育效率的提高;最后,完善学生创业支持政策。目前相关部门对大学生创业出台了许多扶持政策,然而这些政策对在校学生的扶持力度较小。各学校和相关部门可以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制定相关扶持政策,构建一条有效引导学生创新创业、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保障通道。

参考文献

[1] 李海波.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政策建议[J].科技通报,2014(5):226-229.

[2] 余昶,王志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研究[J].学术论坛,2013(12):231-235.

[3] 刘伟.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思考[J].教育科学,2011(5):64-67.

高校双创教育范文第14篇

关键词 实践教学 双创教育问题 广科双创教育院索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7.04.014

A Case Study on the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Take Guangdong Polytechnic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s an example

ZHU Siyin, DU Haidong

(School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Guangdong Polytechnic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Zhuhai, Guangdong 519000)

Abstract The rapid change of market demand the employees have the ability to adapt and develop the ability to work. Through eight years explosion, Guangdong Polytechnic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uild a full range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system though practice teaching, in order to adapt to the social demand for talent.

Key words practice teaching; management education; Science Education Institute wide double cable

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是近年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研究热点,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多种建设思路和模式,2009-2016年的cnki文献搜索中,相关研究文献540000多篇,实证性论文90000多篇,可见,双创教育已经得到高职院校理论研究的重视并在相当一部分学校开始践行。

尽管社会和高校都有了急迫的需求推动职业院校构建双创教育体系,但我国高职院校对于如何构建却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检验。大多数高校对于创业教育体系理解较为简单,还存在许多问题。

1 存在的问题

双创教育在高职院校中刚刚开始得到重视和发展,双创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发展缺乏协同,主要表现在双创教育形式单一,与专业教育相对脱节、双创教育实践性较弱等方面。

(1)双创教育形式单一,资源投入较少。多数高职院校对双创教育缺乏理解,在双创教育做法上仍停留在开设通识课程的浅层次基础上,缺乏对双创教育的整体性思考,无法从整个学校的大层面上启动多层次、递进式双创教育,也未能建立全校联动的双创教育体系,投入资源较少。

(2)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相对脱节。多数高职院校的双创课程基本独立于专业课程之外,教师也多采用原有的专业师资,对于双创课程与专业的融合思考较少,对专业双床师资队伍的建设较为欠缺,未能真正与现有的专业教育相融合,相对独立于专业教学之外。

(3)双创教育实践性较弱。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教育,其与本科院校的最大区别在于职业教育以提高劳动者技能素质和职业能力为目标,因此,职业教育强调实践性,职业教育改革也在继续强化实战技能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而多数高职院校的双创通识课程,以理论讲授为主,重在增加学生的双创知识,对于技能的训练,多采用虚拟实训或大赛等方式进行,实践性较弱。

上述问题深刻影响了双创教育的实施效果,客观上难以实现国家以双创教育带动职业教育发展的目标,高职院校急需依托经典理论,探索在职业教育背景下双创教育的有效实施路径。

2 广科院双创教育的实践教学路径

广科院双创教育实践教学经历了初始试水期,探索前进期和体系形成期三个阶段。

2006~2008年是广科院初始试水双创教育的阶段。2006年率先开设“创新精神与创业方法”的综合素质选修课,面向全体学生任选,选择优秀教师讲授创业的核心精神和创新的基本方法,这在全省高职院校中属于首例。在三年间,“创新精神与创业方法”@门课程选修学生人数超过5000人,学生评价均为优秀。

2008~2016年是广科院双创教育体系构建的探索前进期。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2008年,学校在全省率先成立创业教育中心,挂靠经管学院,并将经管学院作为试点,开设双创课程,实行双创视讯,并开始通过与教学企业结合,探索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实践体系。2010年,广科院实践教学的双创教育体系初步形成,其相关成果得到中国发展与改革网全文收录。在学校的其他院系,则大力推进教学企业建设,推进实践教学的研究。通过八年的积累,学校理顺了“产教融合”的双创教育思路,制定了竞赛、实训、教学企业等一系列双创教育相关制度,培养了一批专业创业师资。

2016年,广科院成立创新创业领导小组,创新创业学院,标志着学校“产教结合、分层递进、系统推进、全面覆盖””的双创教育体系正式形成。学校实施“一把手工程”,学校成立双创工作领导小组,作为整体把控的决策协调机构;成立教务牵头的双创工作办公室,整合推动全校双创工作;成立创新创业学院,服务学生公共双创需求;成立教师发展中心,打造专兼结合的双创师资队伍;在各二级院系设置双创工作教研室,真正将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此外,学校还设计并出台了一系列深化双创教育改革的制度文件,在教学、实践平台建设、双创教育成效等方面都有相关制度,释放了师生活力,形成了完善的工作促进制度和考核激励机制。

3 “产教融合”双创教育体系屡结硕果

学校在逐步深化双创教育改革的进程中,不断凝练提升,在科研、技术服务、培训、技能竞赛等多方面结出了丰硕的成果。

3.1 互联网+双创,有机结合倍增育人效果

为贯彻落实国家和广东省关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及“互联网+”行动的系列文件精神,服务“互联网+”影响下的人才培养变革需要和服务全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学校启动了“互联网+创新创业示范”建设方案,得到省科技厅的高度肯定。重点打造互联网+跨境电商、互联网+机器人等10个特色专业;同时,服务全省“四众促双创”的产业活动,在全省高职院校中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3.2 技术开发多见报道,技能竞赛屡获佳绩

学生在手机软件创意开发、工业产品设计、工业机器人、电商商务服务等一系列领域做出来可喜成绩。例如,学生在移动应用开发中心开发的“史上最坑爹的游戏”产品日下载量超10万,在App Store 中国排行榜第二名,累计下载用户上千万。学生开发的移动应用APP项目产品30余款,其中明星产品3款(在App Store排名前10)。被南方都市报、珠海特区报等媒体多次报道。

广科院“我能创未来”创业计划大赛已举办6届。近三年,创新创业典型不断涌现,创新创业竞赛屡获佳绩。在中国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中国青年创新创业大赛、广东省众创杯创新创业大赛、全国高校“创意、创新、创业”电商挑战赛等创业大赛等比赛获得特等奖、一等奖等优异成绩。其中,中国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成绩突出,2016年省赛、国赛获奖数量及等级均为全省高职院校第一。

3.3 服务贡献50强,彰显区域影响力

学校一直重视为服务区域经济,尤其是区域双创活动的智力支持。2015年学校获评“全国高等职业院校服务贡献50强”。学校建立了应用技术研发中心和技术技能人才培训中心;获得了国家科技部、省科技厅、教育厅、人事厅认定“科技人才岗位能力培训与继续教育基地、广东科技人才培训基地”。学校的社会服务品牌已经形成,社会辐射效应明显。

4 “产教融合”双创教育体系的实践价值

“产教融合”的双创教育体系的实践,为高职院校深入开展教育改革,将双创教育融入到专业教育提示了执行思路,也为培养创新型技能人才提供了方向。广科院多年的实践标明,“产教融合”的双创教育体系,加大了双创教育的可行性,加大了实践教学的比重,有效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技能,促进了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增强了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

基金项目:广东省高职教育创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课题(CYQN2015003)

参考文献

[1] (美)戴尔.H.申克,学习理论:教育的视角(第三版)[M].韦小满,等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2.

[2] 王占仁.“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架构与理论价值.高等教育,2015.5.

[3] 童粤.研究型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武汉理工大学,2012.

高校双创教育范文第15篇

【关键词】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大学双创教育管理 影响效应

0前言

当前,我国经济进入更多依靠创新驱动发展的新阶段,党中央、国务院在决策部署中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充分发挥知识产权联结创新与市场的桥梁纽带作用,充分利用知识产权制度的激励保护功能,激发大众创新创业的热情,释放全社会创造活力。国务院总理对全民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双创”一词由此开始走红。大学生作为教育素质高,有创新创业热情的群体,无疑成为“双创”中很重要的主体。在双创时代下,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和工作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1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创新创业教育最早源于上个世纪40年代的美国,哈佛商学院开设的新型企业管理实践教学课程;20多年之后,基于创新型企业家对于美国和全世界经济和社会的重大反响,以帝豪斯教授为代表的美国百森商学院几位著名经济学家预测到当时美国正酝酿的创业革命,于是首次推出创业教育新模式。21世纪初,欧盟国家先后出台一系列高校创新教育政策,极大促进了高校创新教育发展。目前国外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相对完善,具有相对稳定的多项特质:各国政府对大学创业教育的高度重视性、政府社会和高校对大学创业教育形成的良好互动性、大学创业教育理论与实践课程体系的系统性、大学创业教育师资来源的多样性以及大学创业教育资金充足的稳定性。

国内的研究文献主要体现在关于大学双创人才教育管理及课程教学体系的研究方面。如王恩德(2013)提出我国的大学教育应该是开放包容的,实用性和创新性兼备,将双创实践融入到基础理论教学之中,发挥产学研优势地位,培养具有知识和技能的复合型人才;朱焕辉(2012)指出创新实践是众多双创教育模式的重中之重;吴海波(2009)提出的高校创业创新教育“16G 体系”,尝试通过建设以多学科专业综合配套为基础的双创孵化基地,构建多层次、全过程、开放性的双创教育课程体系,来解决大学生在创新创业时面临的困境。王磊(2016)提出通过“创文化”传递创新进取核心价值观,锻造经世致用的大学生双创人才等。已有文献基于应用型人才创新能力培养、创新文化建设、双创教育课程体系打造等角度,提出了改革思路和对策来支持双创教育管理,资助大学生创业项目。

以上文献为本课题研究奠定了良好的文献基础。但是,目前尚无采用知识产权保护的概念结合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来探讨高校双创教育管理机制体系构建的公开研究文献,相关研究文献也很少见。因此,结合“双创”时代对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迫切需要,从知识产权保护的层面对高校双创教育管理机制进行研究,尚是目前高校双创教育管理机制研究领域所应重视的课题。

2与“双创”相关概念及问题界定

创新创业能力,是指“双创”时代大学生应该具备的一种能够适合创新创业需要的重要综合能力,包括创新性思维能力、创新性研究能力、创新性应用能力以及创业所需的专业技能、管理能力、意志品质、沟通组织能力等。

教学课程教学体系,是指为了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对课程设置、课程教学内容、课程教学方式、课程教学考核方式、课程教学评价方式、课程师资培养等方面进行统筹规划而形成的教学组织体系,包括理论课程教学和实践性课程教学两方面。

“双创”时代知识产权保护对高校教育有机管理的研究是指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创新驱动时代,为了适合培养具有良好创新创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的需要,从知识产权保护的层面对师生的产权保护观念增强、知识创新发明成果的保护、知识传播贡献和接受方式调整等角度对高校双创管理机制的现状、问题及其成因、改革思路和对策进行研究。

目前,在大学双创教育管理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讫待找到良好的解决办法:(1)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育人模式中,培养双创人才课程体系再造,师生的知识结构更新,涉及到的课程的体系建设和教材的编纂创新尊重师生互动,知识传播贡献和接受方式调整的问题;(2)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建设有待校企友好合作保护师生的发明创新成果问题;(3)在创新创业实验、创新创业教育管理改革中引领学生创新创业,提升高校师生的知识产权保护观念意识急需加强的问题等。以上提到的问题试图找到解决的良方,提升教师和学生在双创教育过程中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3实施步骤与研究目标

从知识产权保护的层面结合高校双创管理机制的现状设立法律制度环境、人才市场竞争、创新教学机制、人力资本素养四个维度,重点调研高校双创教育中的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意识、观念和行为动向,解读毕业生的质量如何满足社会需求、提升知识创新水平和能力再造空间,阐释教学机制创新激发学生课程学习兴趣、培养有益的学习思维习惯、实现学生自主创新,重视大学生人性尊重、人品树立和人格塑造的全面综合素质评价,改变学校内部的教育资源配置方式,变高校为科技动能大市场,让懂科学、有技术、敢创新的学生在教师引领下发挥好自身优势,助力“双创”发展,体现师生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培育和催生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的必然选择,是扩大就业、实现富民之道的根本举措,是激发全社会创新潜能和创业活力的有效途径。创新驱动本质上是人才动、知识驱动,高等教育应该在国家发展的关键时期,发挥应有的作用,高校理当成为“双创”的核心参与者,从知识产权保护角度提升双创教育管理的问题理当提到重要的议事日程。

3.1高校资源的市场化――人才培养的市场化、科技创新成果的市场转化

在我国数以百万计的高校教师、科研人员和在校大学生,不仅蕴藏着海量的创新智慧,也是国家发展可以依赖的重要的创新力量。将高校的科研技术、设备、人才、思想等要素同社会资本、企业需求聚集到一起,深度融合,让市场供需来自由配置,切实解决创新资源浪费、人才使用效率不高和企业自主创新动力不足的问题。

3.2双创开拓型人才培养的市场化

高校教学的本质不在于教给学生过去的具体知识和技能,而在于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他(她)们处理复杂资讯的能力,启发他(她)们探索未知世界的勇气和好奇心,使学生能够面对未来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帮助他(她)们解决未知世界面临的难题。在激烈竞争的人才市场,企业需要的是能够开拓事业,承担责任的各类人才,双创开拓型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才能满足劳动力市场的社会需求。

3.3教学机制的创新化

高等教育的成本直线上升,但社会对大学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却并未随之提升。延续了数百年的“学历=能力”公式似乎受到现实社会越来越强有力的挑战,也迫使高校开始重新思考和定位教育教学的形式与内容,以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把创业精神的培育和创业素质的教育纳入教育体系,加强大学阶段的创业课程的设置,培育大学生的创业技能,加强创业的实训;有效引导成功的创业者、企业家、天使投资人、创业投资人、专家学者担任兼职创业导师,为大学生的创业提供经验和技能辅导、实现学生自主创新;从人才培养模式的更新、教学方式创新、教材编纂的内容更新、实践教学基地与产权保护观念革新的角度试着探究如何建立良好的大学双创教育管理机制问题。

3.4高校科研与资本结合的制度化

一方面,创新创业需要建立技术产业化的平台,建立高校师生与企业家交流合作的平台,将出租型的创业孵化器转变成为创业者提供增值服务的工具和基地,满足高校师生创业需求,打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实现创新链与产业链有效对接;另一方面,支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政策制度化的长效实施措施,促使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通过转让、许可或作价投资等方式,向企业或其他组织转移科技成果,加快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提升知识产权保护的力度。通过改善高校双创教育获取的创新供给不足问题,提升高校人才的参与度,促使双创科技成果加快转化,实现政、产、学、研、用五个方面有机结合;通过建立起文化自信和科技自信,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等相关法律,做好市场化、创新化、制度化,高校必将能为“双创”贡献更多能量。

3.5明晰创业教育的体系构成,将创业教育渗透到市场经济领域

高等学校创业教育体系具体包括以下七个方面:一是创业教育观念体系,二是创业教育目标体系,三是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四是创业教育制度体系,五是创业教育评价体系,六是创业教育师资体系,七是创业教育保障体系。这七个环节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这个体系通过创业教育的理论课程教学和实践性课程教学两方面结合,达到与市场就业机会和选人用人机制的进一步融通。

“双创”时代,高校创业教育体系从人才培养模式的更新、教学方式创新、教材编纂的内容更新、实践教学基地与产权保护观念革新、人才市场竞争与社会需求结合的角度探究,实现高校资源的市场化、双创开拓型人才培养的市场化、教学机制的创新化和高校科研与资本结合的制度化,凸显知识产权保护对高校“双创”教育的影响效应。

参考文献:

[1]郑丹.“双创”背景下高校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激励机制问

题研究[J].中国市场,2016,884(17):61-62.

[2]王振,黄雪飞.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措施[J].湖南城

市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25(1):247-248.

[3]赵丽,陈曦.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J].当代教育

理论与实践,2016,8(5):114-118

[4]张臣,周合兵,罗一帆.大学生创新创业一体化实践平台的

构建[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32(11):262-265.

[5]杰弗里蒂蒙斯,小斯蒂芬斯皮内利著.周伟民,吕长春译.

创业学[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

[6]别敦荣.战略规划与高校的转型发展[J].现代教育管理,

2015(1):1-9.

[7]笃彬.正确处理八个关系,建设创业型大学[J].福州大学

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

[8]伯顿・克拉克著.王承绪译.建立创业型人学:组织上转型

的途径[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9]牛长松.英国高校创业教育[M].上海: 学林出版社,2000.

[10]汪军.高校 KAB 创业教育课程建设[J].中青创业教育论

坛,2008(12).

[11]胡神松.我国知识产权教育与文化战略研究[D].武汉:武

汉理工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