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企业价值理论范文

企业价值理论范文

企业价值理论

企业价值理论范文第1篇

【摘要】声誉机制作为一种非正式的制度约束,在经典的公司治理研究文献中被普遍应用。处于经济和社会转型的中国,声誉机制能否在中国资本市场发挥作用?本文系统地回顾了已有研究文献,并从企业声誉与财务绩效、公司价值、社会责任、公司治理等方面,探讨了企业声誉的价值与运用。

【关键词】企业声誉 声誉机制 公司治理

企业声誉作为企业的无形资产,已成为企业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之一。Fombrun(2004)认为“对于企业而言,良好的声誉就是一张非常好的名片,能帮助企业吸引更多的投资者、消费者和追随者,以及赢得人们的尊敬”。企业声誉所具备的竞争优势和约束作用,使其逐渐成为国内外学术界与实务界所关注的焦点。目前国内外研究者主要从企业声誉与财务绩效、企业声誉与公司价值、企业声誉与社会责任、企业声誉与公司治理这四个方面来探讨企业声誉的价值与运用。本文对此进行探讨。

一、企业声誉与财务绩效

对于企业声誉与财务绩效的关系,目前学者们大都得出了两者存在正相关的结论,近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者的因果关系上,到底是良好的声誉会带来更好的财务绩效,还是更好的财务绩效会对企业声誉产生影响,或者两者之间存在双向影响关系?

对此学术界尚未达成一致共识。

Dunbar 和Schwalbach(2000) 以1988—1998年《管理者》调查的63 家德国公司为样本,根据公司的总体财务状况、会计测量与市场测量来衡量公司的财务绩效。结果表明公司声誉会影响未来的财务绩效(声誉影响),反过来,财务绩效会影响当期和滞后一期的公司声誉(绩效影响),两者存在双向影响关系。公司规模越大,所有权越集中,对声誉的影响越大。Roberts 和Dowling(2002)以1984—1998 年《财富》报告的美国“最受尊敬的企业”为样本,检验了企业声誉和良好的财务业绩之间的关系。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具有相对良好声誉的公司可以更好地维持较高的利润结果,公司声誉对财务绩效的影响具有延续效应。Rose 和Thomsen(2004)以丹麦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了公司声誉与财务绩效的关系,结果发现公司财务绩效能够提高公司声誉,但良好的声誉并不一定确保带来良好的财务绩效。Jose Luis 和Ladislao(2007)的实证结果表明,企业声誉与财务绩效在1% 的置信度下显著正相关,并且是非线性的,这意味着通过提高声誉或形象来提升企业财务绩效的作用是有限的。

黄亮华(2005)利用国内外企业数据,考察了企业声誉和财务绩效的关系。企业声誉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考虑,包括管理者、股东、供应商、债权人、顾客五类;财务绩效是通过构建多维度指标来整体衡量,包括稳健性、经营效率、盈利能力和成长能力四个方面。最终得到不同的财务指标对企业声誉的解释能力各不一样,这也是为什么前人研究对于两者之间关系得到结果会不尽相同。郑秀杰,杨淑娥(2009)以2002—2003 年被评选为“中国最受尊敬企业”的上市公司为样本,采用对照组样本和事件研究法,研究了上市公司声誉对后续财务绩效的影响。结果表明公司声誉越好,其后续财务绩效越高,具有良好声誉的公司会降低后续财务绩效对前期财务绩效的敏感度。

一方面,企业声誉与财务绩效的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国别的差异和时滞的存在,使得研究结果呈现出多样性,甚至有些结论相互矛盾。另一方面,缺乏系统的理论框架,使学者难以对不同的研究结果加以整合并进行合理地解释。这也表明了目前对企业声誉理论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

二、企业声誉与公司价值

学者们对企业声誉效应研究的另一兴趣点是企业声誉与公司价值的关系。企业声誉对公司价值是否产生影响?良好的企业声誉是否有助于提高公司价值?公司价值越高是否意味着企业声誉越好?

Fombrun(1996)认为,企业声誉能够提升企业未来的资本市场价值,这称之为声誉的“影子价值”。

Srivastava 等(1997)对比研究了上榜《财富》杂志“最受尊敬的企业”,在公司风险和收益水平相近而平均声誉得分不同的情况下,在声誉得分上相差60% 意味着在市值上相差7%。如果是十分制的,在声誉得分上,6 分和7 分的1 分之差相当于5 150 万美元的公司市值。Black 等(2000)以1983—1997 年美国《财富》杂志评选的“最受尊敬的企业”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这些公司的市场价值、账面价值、盈利能力和声誉之间的关系,认为在声誉上的1 分之差相当于5 亿美元的公司市值。与以上研究结果相反,Rose 和 Thomsen(2004)的研究表明,企业声誉对公司价值(市场权益账面价值)没有影响。Ying Cao等(2010)以1987—2006 年被美国《财富》杂志评为“最受尊敬的企业”为样本,以虚拟变量代替企业声誉并控制CEO 声誉,实证检验了企业声誉和资本成本的关系,与以往的研究结果不同,他们认为企业声誉与权益资本成本显著负相关,与负债成本没有关系,企业声誉能够提供重要的经济利益。

国内对声誉与公司价值关系研究较少。王惟希(2013)以商业银行为样本,研究发现,商誉上升能够增加商业银行的公司价值,反之则会减少商业银行的公司价值。

现有研究主要以投资者的投资收益为标准衡量企业声誉与企业市场价值的关系。对二者关系研究存在对立的结论,这可能与研究时所选取的样本在国别、时间、资本市场环境等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有关,这也说明该领域研究还需要规范和深入。

三、企业声誉与社会责任

企业在追求股东利益最大化目标的同时还应该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树立良好的形象。企业声誉评价体系的指标各种各样,包括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但在各种体系中,企业社会责任都是其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声誉的影响已经得到各界的一致认同。

Chun(2001)从制造业企业的角度,研究了消费者对企业声誉的评价,认为产品的功能性属性、产品的非功能性属性、企业能力和社会责任是影响企业声誉的四个因素。Anand(2002)认为社会责任对企业声誉有直接和重要的影响,企业应该花更多的时间、精力和资源去帮助贫穷的人,从长远来说这有利于企业声誉的建立,能够改变公众的看法,在政府、员工、股东、顾客和媒体面前形成自己强有力的价值观,这样才能被信任和尊重。Maignan和Ferrell(2004)从消费者的角度研究了企业责任,认为企业责任分为企业社会责任和企业利益相关者责任。企业社会责任包括经济责任、法律责任、道德伦理责任和慈善责任;企业利益相关者责任包括社区责任、顾客责任、员工责任和股东责任。研究结果表明,美国、法国和德国的消费者对企业责任的评价不一样,各项责任与企业声誉有显著的相关性。Godfrey P C 等(2009)研究发现,正面的社会责任披露有助于提升企业声誉,为企业形成一种类似“保险”的效应。

李海芹和张子刚(2010)将企业声誉划分为认知声誉和情感声誉两个方面,通过构建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声誉和顾客忠诚影响模型进行分析,认为企业社会责任通过影响企业社会声誉进而影响顾客满意度,最终影响顾客忠诚。张鲜华(2012)以连续在2009—2011 年期间披露了独立社会责任报告的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检验发现,企业社会责任有助于提升企业声誉,企业社会责任的关注度越高,与声誉的正相关关系越显著。霍彬,周燕华(2014)将企业社会责任分为经济责任、法律责任、慈善责任、员工责任和环境责任,发现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声誉和企业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四、企业声誉与公司治理

国外对声誉研究比较早,已经形成较为完善和成熟的理论。但直到本世纪初,国内理论界才开始接触西方声誉理论,并进行探索和研究,尝试应用于中国市场秩序的治理。国内外学者从理论和实证两个角度分析了声誉机制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Karpoff 和Lott(1993)通过对美国1978—1987年132 个样本公司研究表明,声誉机制在约束公司违规行为中比法律机制更为重要,因为上市公司受到处罚的直接损失要比声誉上的损失要小。Llsv(2000)重点探讨了不同法系下公司治理对投资者保护的有效性和后果,并指出了声誉机制对上市公司的自我约束作用。Desai 等(2006)、Karpoff 等(2008)研究表明,在法制比较完善和市场比较成熟的发达国家,声誉机制通常可以通过控制权市场和经理人市场,达到改善和提高公司治理的目的。

赵锡锋(2007)从理论上分析了公司治理与企业声誉的相关性,认为公司的治理水平会对公司绩效产生影响,从而使公司治理和公司声誉存在很强的相关性,公司治理是影响公司声誉价值的重要因素,并从公司治理的角度提出了如何提升公司声誉价值的建议。 肖海莲和胡挺(2007)研究结果表明,公司声誉机制是约束大股东利益侵占的有效机制,能够对公司绩效产生显著的积极影响。第一大股东持有上市公司的股份比例越高,更会从长远角度为公司考虑,注重公司声誉。皮天雷(2009)从微观与宏观的角度对国内外的声誉理论研究成果进行了评述,认为当前法律在维护市场经济有序运行的重要作用已广泛被社会认同,但对声誉机制的重要性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事实上,声誉机制是一种比法律机制成本更低的机制。

叶康涛等(2010)研究结果表明,在中国这样一个缺乏有效投资者保护和良好公司治理结构的国度,声誉机制可以起到延缓最终控制人与债权人冲突的作用。李延喜等(2010)通过对国内外声誉理论的文献梳理,发现我国投资银行的声誉机制由于市场经济体制等原因,其作用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随着股权激励机制的进一步发展,经理人声誉机制在完善市场监督职能,降低成本和管理者道德风险,保证契约执行方面的作用将会进一步得到发挥。醋卫华(2013)以2004—2008 年“中国最受尊敬的企业”为样本,考察了公司声誉与权益资本成本的关系,发现良好的公司声誉可以显著降低权益资本成本,声誉机制作为非正式制度可以在改善和提高公司治理中成为正式制度的有效替代机制。陈红等(2014) 以2008—2011 年A 股上市公司为样本,探讨了媒体发挥公司治理职能的新途径——声誉治理。研究发现大众媒体通过披露上市公司重要信息,形成股东声誉和公司声誉,声誉机制在公司治理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五、结语

综上所述,声誉机制在治理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约束公司的违法违规行为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声誉理论在具体领域的微观作用机制还有待进一步探索,在资本市场中建立声誉机制的方法有待进一步研究。张维迎(2014)指出:“新古典经济学只知道市场是只看不见的手,没有看到市场还是一双隐性的眼睛——声誉机制。”声誉机制是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的重要手段,将西方声誉理论引入和应用于中国市场秩序治理和公司治理的问题中,有利于声誉机制在资本市场中发挥积极的作用,使上市公司更加重视声誉的管理和建设。

参考文献

[1] 黄亮华. 企业声誉和财务绩效关系研究[D]. 浙江大学,2005.

[2] 郑秀杰,杨淑娥. 中国上市公司声誉对公司财务绩效的影响研究[J]. 管理评论,2009,21(7): 96-104.

[3] 王惟希. 声誉对商业银行公司价值影响研究[D]. 湖南大学,2013.

[4] 李海芹,张子刚.CSR 对企业声誉及顾客忠诚影响的实证研究[J]. 南开管理评论, 2010,13(1): 90-98.

[5] 张鲜华. 社会责任表现对企业声誉的影响研究——来自 A 股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J]. 兰州学刊,2012(12):99-102.

[6] 霍彬,周燕华. 企业社会责任,公司声誉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J]. 工业技术经济,2014,33(1): 59-65.

[7] 赵锡锋. 企业声誉及其价值评估[D]. 山东大学,2007.[8] 肖海莲,胡挺. 大股东侵占, 公司声誉与公司绩效——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 财贸研究,2008(6):108-114.

[9] Dunbar R L M, Schwalbach J. Corporate reputationand performance in Germany[J]. Corporate ReputationReview, 2000, 3(2): 115-123.

[10] Roberts P W, Dowling G R. Corporate reputation andsustained superior financial performance[J]. Strategicmanagement journal, 2002, 23(12): 1077-1093.

[11] Rose C, Thomsen S. The impact of corporate reputationon performance: some danish evidence[J]. EuropeanManagement Journal, 2004, 22(2): 201-210.

[12] JSánchez J L F, Sotorrío L L. The creation of valuethrough corporate reputation[J]. Journal of BusinessEthics, 2007, 76(3): 335-346.

[13] Fombrun C J. Reputation: Realizing value from thecorporate Image[M],Boston, MA: Harvard BusinessSchool Press, 1996.

[14] Karpoff J M, Lee D S, Martin G S. The cost to firmsof cooking the books[J]. Journal of Financial andQuantitative Analysis, 2008, 43(3): 581-612.

企业价值理论范文第2篇

1.1以利润为核心

所谓的以利润为核心,除了企业的剩余利润还需要包括价值创造。传统的利润主要讲的是企业自身产品创造的物质价值。当前应用价值型管理模式之后就改变了这种利润概念。价值创造已经成为了当前企业利润的一部分。在企业的管理中,对价值创造产生影响的因素有很多,例如资金成本、人员投入、投资风险等等,企业的发展规模和经济效益都受到了价值型企业管理模式的影响,在使用该项企业管理模式之后,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1.2以现金流为核心

外部环境的变化使得企业更加注重价值管理,而价值评价是价值管理中的重要工作,它主要是以现金流为核心,在理论上影响着大批的学者。有很多学者在这方面进行更加细致深入的研究,通过大量的研究表明,现金流能够对企业的经营情况进行全面反馈,而且对企业价值创造进行衡量。此外,这种管理模式还关系着企业在股市中的发展。企业通过应用以现金流为核心的价值型管理模式不仅能够提高企业内部管理水平,还能够使企业在股市方面获得更多的收益,利润也会大幅度增长。所以,这种管理模式的使用不仅能够影响企业的经营,而且还会对企业股东的经济行为产生约束作用。

2.价值型企业管理模式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运用

2.1明确价值目标,做好价值定位

价值型企业管理价值创造是核心,企业创造价值必须有明确的价值目标为指导,只有价值目标明确了,才能够按照目标指导企业员工为企业多做贡献,确立进行有效价值管理的战略战术,根据目标做好计划,制定有效的管理制度,促进企业的发展。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成功,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将价值创造与价值活动达成共识,为了完成企业的使命而共同努力。所以,现代企业管理如果运用价值型企业管理模式,一定要先将自己的价值目标确定好,企业首先要将现金流量折现值作为最直接的价值尺度,企业以此来确定价值创造目标。并将价值创造目标分解为财务目标与非财务目标,短期目标以及长期目标,根据企业的现状以及发展状况逐步实现目标。企业的财务目标主要是企业的经济利润,企业的非财务目标主要指客户的满意度、员工的工作环境以及工作氛围、产品创新能力、员工的工作满意度以及工作热情,企业非财务目标的明确,可以有效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促进员工发挥主观能动性,开发员工的创造潜力,促进企业发展。

2.2确定企业价值驱动要素,实现企业管理价值创造

使用价值驱动能够很好的帮助企业进行经营管理,例如在资本规模,销售增长率等都属于价值驱动要素中的,这些要素直接影响到整个公司的正常运转,帮助企业获知管理风险。这些价值驱动要素存在于企业的各个部门,发挥着各自的作用。企业的关键价值驱动要素随着企业的发展变化而产生变化,随着企业竞争环境以及内部实力的变化而发生变化,随着业务单位所有的生命周期的改变而改变;所以,经营者在企业管理过程中,分析企业驱动要素一定要根据企业的竞争环境以及企业的价值评估进行分析,只有根据以上各个方面综合判断,企业的关键价值驱动要素才能够最终确定。在具体操作时,我们可以为企业各层级管理人员建立价值驱动要素树形图,为人力资源管理与利用、产品开发等提供可控变量的管理。在企业管理中,通过有效管理关键价值驱动要素,实现企业价值创造。

2.3树立价值创造为核心理念,落实价值管理组织系统

为了能够更好地应用价值型管理模式,作为企业不仅需要做好价值管理的组织系统的落实工作。这主要是由于在进行企业管理的过程中,如果没有一个有效的价值管理系统,那么就无法向下开展价值型企业管理工作。各个部门之间必须有效沟通和协调,作为员工也应该积极地配合组织系统的建立,作为领导更应该重视企业管理工作,可以通过逐渐完善企业的奖惩制度,通过组织相关活动,使企业上下都能够认识到价值型企业管理模式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除此之外,还应该建立企业的有效地管理模式,组织系统内部的领导应该明确自身的职责,同时把该项工作的开展程度作为领导评估标准的一个方面。营造以价值创造为核心的企业文化,通过对员工培训,明确员工承担的责任,实现企业的科学管理。

3.总结

企业价值理论范文第3篇

企业价值管理又称为企业基于价值的管理,是企业为实现其利润最大化和价值最大化而进行的一种基于价值的企业管理方法,主要是指企业将管理行为引入到企业日常经营活动中,通过组织的远景,企业设定符合企业文化的一系列价值信念,并且将这些具体落实到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和员工的工作上,对于与企业价值信念相一致的工作问题,员工可以不必请示而直接执行工作或解决问题。而企业的财务转型主要是指企业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为实现价值的最大化而调整企业的财务管理模式以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企业的财务管理定位主要有三种:核算型、价值管理型和风险控制型。其中,核算型财务管理的主要功能是记账,和企业经营活动分开,属于事后分析型,不能支持领导决策;价值管理型财务管理参与经营活动并起重要的作用,研究撑开到利润空间,属于事前事中分析,支持领导决策;而风险控制型财务管理主要是分析企业内外风险、制定风险控制预案、主导生产经营活动、支持领导决策,并实施价值链管理。这三种财务管理定位有着明显的区别,主要在风险理财观念、信息理财观念和知识理财观念上有所不同,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财务管理模式以提升企业的价值。

二、传统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财务管理是企业日常经营活动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企业管理的核心环节,在企业的所有管理工作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企业开展财务管理是为了更好地进行对内日常事务的管理和对外业务活动的开展,是为了在保持企业正常经营管理活动的情况下尽可能地降低企业经营管理风险、企业经营管理成本,进而获取经济收益。因而,一直以来,各个企业对于财务管理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成效,但是,从总体上而言,还是存在一些问题,严重影响了企业价值的提升。

(一)观念落后,对价值管理和财务转型意识淡薄

财务管理对于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一直以来,许多企业都对自身的财务管理给予了一定程度的关注,甚至少数企业有一套运用成熟的财务管理体系。但是,从总体上而言,由于长期以来受到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和客观环境的制约,大部分企业对于财务管理对企业价值的提升的重要意义还缺乏足够的认识。有些企业的财务从业人员本身并不是财务人员出身,没有接受过财务知识的学习和培训,对于财务的理解主要是以记账和财务报销为主,没有系统的财务管理理念和企业价值管理理念,根本意识不到企业价值提升和企业财务管理模式之间的关系。而由于长期以来的错误经营理念,很多企业相关决策者认为企业价值提升和利润的增加主要是依赖于企业销售管理环节或企业关键技术管理,忽视财务管理对于企业价值的重要性,致使企业现有的财务管理模式严重阻碍了企业经济活动和企业价值的提升。

(二)传统财务管理缺乏完善的预算管理体制

预算管理是对企业未来经营活动和财务状况的预测和筹划,有助于企业最大程度地实现经营的目标,需要企业全体部门的积极参与才能完成。但是,部分企业的员工认为预算是财务部门的职责,在财务部门进行企业预算行为时不配合,妨碍了企业的预算管理。更严重的是,大部分企业缺乏完善的预算管理体制,缺少比较专业的预算人员,对于企业财务预算管理,主要是根据企业以往经营管理活动的历史数据和指标为依据进行预测,在企业其他部门不配合的情况下,没有对企业的未来经营活动做出有效的分析和评估,从而使得得出的预算结果不能反映实际情况,缺乏客观性,致使企业财务部门在企业后期经营活动中需不断地调整财务预算,增加了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难度和成本。

(三)企业对财务风险的分析与控制力度不足

财务风险是由于各种难以预料和控制的因素而使企业在发生财务经营活动时造成的财务状况不稳定,从而使企业遭受到损失,甚至有可能使得企业出现生存困难或破产的情况。但是,由于企业财务管理体制的不健全或企业相关财务人员的职业素养不高等原因,使得部分企业对财务风险的分析和控制力度不足,企业的相关决策者和财务人员对企业财务风险缺少足够的认识,不能从根本上把握风险的本质,对于风险的防范意识和防范能力不高,没有建立相关的财务风险防范应急措施,使得企业在发生财务问题时才去了解相关的情况,研究解决问题的措施,被动地去应对企业的财务风险,容易错过财务风险的最佳防范时间,造成企业的经济损失。

(四)财务信息对企业相关决策的支持力度不大

企业的财务状况直接反映了企业的经营管理状况,能够清楚地体现出企业的资产状况、经营风险状况和企业盈利等重要信息,为企业未来规划提供决策依据。但是,由于财务管理手段落后、信息化程度不高等原因导致财务部门提供财务数据不准确、不及时,对于实际资产的数额把握不准确、获得真实财务数据困难,财务管理决策和分析的基础是财务信息,信息的真实性和有用性直接影响到管理决策的分析和确定,在错误的财务信息上得出的错误分析结论,难以进行决策或者做出错误的决策,严重制约了企业财务管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三、加快价值管理环境下企业财务转型的重要措施

目前,部分企业现行的财务管理模式并不适合企业提升自身的价值、增加企业受益,因此,企业应将企业价值管理和企业的财务管理联系在一起,通过转变企业财务管理模式来提升企业的价值,从而促进企业的长期快速发展。为加快价值管理环境下企业财务转型的质量,特提出以下重要措施。

(一)转变观念、加强培训,树立以价值提升为目的的企业财务转型理念

企业财务管理是企业业务活动的重要战略支持,不仅是企业日常管理活动的重要内容和主要工具,也是企业价值的直接创造动力之一。适当的财务管理不仅可以为企业经营者和决策者提供企业未来战略规划依据、降低企业的经营管理成本、增加企业价值,而且贯穿于企业发展的各个阶段,必须给予高度的重视。财务管理的目标是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即以战略的眼光来建立和规划企业的财务管理体系,从而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合适的财务管理模式不仅能够创造企业价值,而且能够支持和保持企业价值,相反地,不适的财务管理模式将严重阻碍企业价值的提升。因此,企业应转变观念,加强对企业相关决策者和财务人员乃至整个企业员工的培训,在整个企业形成良好的价值管理和财务转型意识,将财务管理由核算事务型转变为价值管理型,树立以价值提升为目的的企业财务转型理念,从而形成一套完善的企业财务管理模式以促进企业价值的增加。

(二)重视预算管理,建立基于价值管理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

财务预算是企业实现价值最大化的基本控制方法,对于企业的价值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必须给予高度的重视。企业应将自身的预算管理建立在提升企业价值的基础上,通过价值驱动因素配置企业的资源,建立基于价值管理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突出价值创造对于企业经营活动的牵引作用。企业实行全面预算管理是企业实现资源最优化配置和企业价值最大化的重要方法,可以根据企业做出的预算,合理地分配企业的内外部资源,并将这些资源进行全面的安排,以市场为导向,全员参与,将价值增加作为目的,将相应的财务预算管理作为核心,对企业的整个财务管理过程和经营管理活动进行规划和监督管理,从而促进企业价值的不断提升。

(三)提高财务信息的准确性和使用效率,以主动效益评价为生产经营提供决策依据

企业管理者和决策者可以通过企业财务部门提交的各项财务报表得知企业的成长速度和发展态势,同时,结合国家的相关政策和行业的相关趋势等情况,预测出企业未来的发展态势,以便快速、准确地把握企业未来的投资方向和发展方向,对于企业的长期快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企业应引进先进的财务信息管理系统,提高财务信息的准确性和使用效率,将传统财务在企业日常经营管理活动中的事后分析状况转变为事前评价,利用现有的财务数据和企业其他经营管理信息,结合企业内外部环境,预测企业未来经营管理活动在财务报表中的体现,从而使得财务管理逐渐转变为以主动效益评价为生产经营提供决策支持,最终获得价值增值。

四、结束语

企业价值理论范文第4篇

    人力资源的价值自古以来就是世界学者们所着重研究的重大课题。根据已有研究成果,人力资源价值的文献最早源于威廉·配弟( Sir William Petty)的《政治算术》,他在该着作中提出“土地是财富之母,劳动是财富之父”的观点,充分肯定了人力资源的价值。此后,学者们从各个方面对人力资源的价值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其中不乏一些具有深远价值的理论,如亚当·斯密(Adam Smith)的劳动工资论、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的价值理论和卡尔·马克思(Karl Marx)的劳动价值论等。到了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人力资本理论开始作为一种独立的经济学理论而出现,学者们对人力资源价值的研究范围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展,并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理论体系。时至今日,人力资源的价值已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它已是一个企业乃至一个国家的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电话电报公司(AT&T)100多年来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其原因在于它仰仗贝尔实验室的近5万名科学家;微软公司股票面值仅0.L美分,市价却高达100美元,它从现行资产负债表上看不过是个小公司,但其最大的资产是其拥有的高技术人才。另外,世界银行目前计算一个国家的财富,是从人力资源、产出资产、自然资源三个方面进行综合计算,它们所占的比例分别是64%、16%和20%。这些事实充分说明了人力资源的重要性。

    学者们在着力研究人力资源价值的过程中,也采用各种方法对人力资源价值进行计量,如配第采用“生产成本法”计算英国人口的货币价值,法尔(William Farr)对人力资源价值的计量则采用“现值收入法”,维特斯坦则把生产成本与现值收入两种方法结合起来,从终身收入和终身成本两个方面分析了人力资源的价值。目前,人力资源价值的计量方法已形成不同的计量模式,不同模式下又有不同的具体计量方法。但是,人力资源价值信息至今仍没有作为企业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企业信息一起向利益相关者进行披露。其原因何在?如果企业需要披露人力资源价值信息,应如何计量人力资源价值?人力资源价值信息的披露与其他信息披露有何不同?本文试回答这些问题,以供参考。

    二、企业人力资源价值计量与披露的理论基础:企业所有权

    人力资源作为一种影响企业发展的重要生产要素,它的价值以及目前的使用状况等信息都是企业利益相关者所需要的。美国北伊利诺斯大学的亨德里克斯(James A.Hendricks) 1976年的一项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在现行的会计报表中增加有关人力资源信息的项目,将会对股票投资决策产生影响。我们在1998年就中国投资者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需求进行的调查分析表明,90.00%的机构投资者和77.27%的个人投资者表示,他们作出投资决策时需要人力资源信息。企业人力资源信息是企业利益相关者所需要的重要信息,但它至今尚未向利益相关者进行披露,很多学者认为是由于人力资源价值难以计量所致。我们认为,这种观点有待于商榷。人力资源价值难以计量,主要是针对货币计量来说的。货币计量只是资产计量的一种方法而非唯一的方法,非货币计量曾作为一种重要的计量方法在人类计量史上发挥过重要作用;另外,现在的信息使用者能够接受的不仅仅是用货币单位计量的信息,非货币单位计量的信息甚至用文字说明的信息,他们同样能够接受。在我们看来,企业人力资源价值之所以尚未作为企业的一种重要信息向利益相关者进行披露,其原因在于它缺乏相应的企业所有权理论的支持。

    新古典经济学认为,企业是一个以劳动、资本、土地等为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它假定市场是组织分工。配置资源唯一重要的机制,它像一只“看不见的手”支配着人们的行为,通过价格信号,一方面反映供求关系,另一方面又通过引导资源流向,调节着供求关系,决定着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行为。作为企业生产者,他们的基本考虑是把有限的收入合理地分配在生产要素的配置上,以取得利润的最大化。新古典经济学认为企业是一个“使利润最大化”的黑箱,是一个生产实体,其研究重点在于价格及其对生产者和消费者行为的影响。至于企业所有权及其结构,它并不是新古典经济学的研究重点,因为新古典经济学一向认为企业的所有权属于物质资本所有者。在这种理论下,人力资源价值信息不可能作为企业的重要信息向利益相关者进行披露。众所周知,企业中的任何资产都有其相对应的权益要求权,如企业的资产是由投资者投入的,则投资者拥有企业相应的权益要求权;如果企业的资产是向债权人借入的,则债权人也就拥有企业相应的权益要求权,只不过投资者的权益要求权与债权人的权益要求权有所不同而已;如果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增加了资产,则相应地增加了投资者的权益要求权。新古典经济学并不认为人力资源所有者是企业所有权的拥有者之一,这样,人力资源虽然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但它并不是企业所拥有的资产,企业能够拥有的只是企业用工资所购买的人力资源所有者的劳动。也就是说,企业所购买的只是部分人力资源价值,工资便是企业购买这部分人力资源价值的成本。如果将企业的人力资源价值作为一种重要的信息向利益相关者进行披露,那么它披露的将是人力资源的整个价值,这必然会导致企业部分人力资源没有相对应的权益要求权。因此,即使学者们认识到了人力资源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只要新古典经济学没有将人力资源所有者作为企业所有权的拥有者之一,企业的人力资源价值就不可能作为一种重要的信息向利益相关者进行披露。

    现代企业理论认为,企业是一系列契约的有机组合,是个人之间交易产权的一种方式。它与其它市场契约之所以不同,就在于企业契约包括了人力资本的参与,它是一个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的特别契约。作为签约人的企业参与者,首先必须对自己投入企业的要素拥有明确的产权,没有产权的人是无权签约的。投资者和债权人拥有对所投入的物质财产的所有权,而工人等则对自己的人力资源拥有财产所有机企业是由不同财产所有者组成的,不同财产所有者就拥有不同的企业所有权。这样,企业所有权实际上是一种“状态依存所有权”(state-contingent ownership):如果企业的总收入为X,应该支付给工人的合同工资为w,企业对债权人的合同支付(包括本金和利息)为r;如果企业处于“x≥w+r”的状态,股东是企业的所有者;如果企业处于“w≤x<r+w”的状态,债权人是企业的所有者;如果企业处于“X<w”的状态,工人是企业的所有者。这表明,现代企业理论认为人力资源所有者不仅拥有其自己的人力资源的财产所有权,也拥有其参与签约的企业的所有权。人力资源作为企业的重要资产之一,它就有了相对应的权益要求权,这才使企业披露人力资源价值信息成为可能。

    在现代企业理论下,企业披露人力资源信息不仅仅只具有可行性,它将成为一种必然。这种必然性体现在以下两方面:(l)人力资源能给企业带来未来的经济利益,因为企业向利益相关者披露信息的目的在于向利益相关者传达企业资产和权益的结构以及企业资产的运用状况等信息,以利于利益相关者据此分享企业利益并作出是否继续参与企业契约以及如何参与企业契约的决策;(2)人力资源价值是人力资本所有者参与企业利益分配的重要依据。虽然同样的财产所有权可能形成不同的企业所有权安排,不同的财产所有权更可能形成不同的企业所有权安排,但投入企业的资产价值仍是企业剩余索取权在企业参与者之间进行安排的重要基础。可见,现代企业理论不仅为企业披露人力资源价值信息提供理论基础,使企业披露人力资源价值信息成为可能,而且也要求企业披露人力资源价值信息。

    三、企业契约性质与企业人力资源价值计量方法

    现代企业理论认为,企业是一种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的特别合约,非人力资本权益的形成主要来源于实物资源和财务资源(合称为“物质资源”),而人力资本权益的形成则来源于人力资源。在企业契约中,同样的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可能享有不同的企业剩余索取权,但企业契约中的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对企业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它们都同样地为企业的生产经营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果说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有所不同的话,这种不同就是它们所凝结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不同,它们的资源稀缺程度不同,从而导致它们的价格不同。这说明企业资产的计量与企业所有权的安排是没有联系的,企业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的计量应该遵循同样的计量规则。

    根据现有研究成果,企业人力资源价值的计量主要有两种不同的模式:个人价值模型和群体价值模型。个人价值模型主张企业人力资源价值的计量应先计量企业每个人的人力资源价值,在此基础上进行总计,从而得出企业所有人力资源的价值,其依据在于企业的许多决策是以个人为中心的,经营成果的好坏与一些个人的经营水平和领导能力有直接关系,人员的投资和管理也是以个人为基础的,如对具体某个人的招聘。培训、安排等费用的发生;群体价值模型则主张企业人力资源价值应从企业整体的角度进行计量,它并不是企业单个人力资源价值的简单加总,其依据在于人力资源价值是指人在组织中的价值,个人作为组织成员

企业价值理论范文第5篇

内容摘要:并购作为一种资本运营方式,在我国企业的发展进程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国内金融市场还不够成熟,很多金融衍生工具还没出现,导致在实际操作中对并购价值评估的方法,如npv法等都没有考虑并购的期权性质,从而低估了并购的实际价值。本文就这一问题作一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并购成长期权放弃期权bs模型版权所有

企业并购就是企业以现金、证券或者其他方式,购买获得其他企业产权,是目标企业丧失法人资格或改变法人实体,从而获得目标企业控制权的经济行为。通过不少学者对我国上市公司并购的研究可以看出,并购后两三年内,并购双方基本上没有带来效率的提高,公司也没有因此获得超额收益。很多公司在并购的前几年,并没有像人们所预计的那样产生协同效应,大多数的资产收益还有明显的下滑趋势,这些现象很难用传统的理论进行合理的解释,传统的并购决策方法,都是静止、孤立地分析并购投资,它忽略了并购企业拥有进一步的选择权。本文利用期权理论对并购项目投资的经济评价提出一种新的视角和评价标准,并初步探讨一下如何利用期权价值来有效规避和降低并购风险。

传统的并购理论

传统并购理论一般分为两种类型:并购价值赞成论和并购价值怀疑论。并购价值赞成论的几种主要理论有:效率理论,包括管理协同效应理论、营运协同效应理论、财务协同效应理论、多样化经营理论、价值低估理论,该理论认为并购能够通过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整个企业的营运效率;信息理论。此理论假设信息是不对称的,有些信息还不为大众所掌握,利用这些信息进行并购可以带来可观的利润;成本理论。如果由于低效或问题而使企业经营业绩下滑,那么,并购机制使得接管的威胁始终存在,间接的降低了成本。

并购价值怀疑论的几种主要理论有:闲置现金流量理论,由于经理可以利用闲置现金流量来并购别的企业,并营造“独立王国”,这无疑增加了成本;经理主义,穆勒认为,经理具有很强烈的增大公司规模的欲望;自负假说,经理在进行并购时,很多不可行的并购都是由于过分自信而实施的;市场势力理论,该理论认为并购行为的根本动机在于增大公司相对于同一产业中其他公司的规模,至于能够产生协同效应则不得而知;再分配理论,并购会引起公司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再分配。这些理论的确能说明,在某些情况下,并购能为并购方带来价值,但是,大批统计结果表明,我国企业并购90%并不成功,上述一些支持并购的理论是在较理想的状态下出现的,并不支持所有并购,那么,为何并购浪潮会愈演愈烈呢?笔者认为,并购过程中的期权价值不可低估。

并购投资决策中的期权价值分析

净现值法,即npv方法是目前在我国普遍采用的对并购投资进行经济评价的方法,但是它在进行并购评价时却存在以下不足:npv法是从静态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它假设现金流是确定的,投资是不可逆的,但实际上投资者拥有进一步决策的选择权,如在并购以后可根据实际情况追加投资,放弃投资等,且这种选择权是有价值的,因此用npv法会造成对并购收益的低估。

期权理论为具有高风险的、不确定环境下的投资决策提供一种切实可行的评价工具,它尤其适用于并购项目,当收购方购买了被并方的企业后,如果没有达到预期的经营状况时,投资者可以选择永久放弃该项目,在二手市场上出售设备或在股票市场上出售该企业的股份。任何一项并购投资至少是部分可逆的,通过实施放弃期权从被兼并企业撤出的权利,是评价一项并购投资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方面。以高科技企业为例,它们所处的市场可谓瞬息万变,因此对未来可能放弃全部或部分被并购资产必须有所考虑。这种在情况不利时出售被并企业的权利,在形式上与股票看跌期权相当。如果某一经营期结束,被并企业的经营状况没能达到预期水平,公司管理层可考虑放弃该项目,实现预期的清算价值,预期的清算价格(或转售价格)可看成看跌期权的执行价格,如果资产的价值跌倒清算价值以下,放弃该项目相当于行使了看跌期权。因为项目的清算价格确定了项目价值的下限,放弃的选择权具有一定的价值。与此同时,并购企业对目标公司实施并购以后可获得创造未来一系列新产品,新工艺和新市场的机会。投资者利用被并企业的技术地位,市场份额和有效的营销网络等有助于未来成长的战略优势中获得成长期权价值。期权代表公司对未来投资拥有自主决定权,由于企业投资和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当环境有利时,公司可以在未来投入资本,获得某一项目带来的后续现金流的现值;而当环境使得未来投资不具吸引力时,则可以决定不进行投资。企业较早投入的计划,不仅可以获得宝贵的学习经验,也可视为未来投资计划的基础投入。因此成长性期权多应用于策略性产业,如制药产业的研发等。因为这些行业未来需求充满增长弹性,如果投资决策缺乏灵活性将对企业的发展极为不利,战略并购能够作为帮助公司成长的手段,为公司今后的发展创造成长期权,这种成长期权无疑也是有价值的。

综上所述,一项并购投资的价值应该是:

v3(扩展的npv)=v0(传统的npv)+v1(并购的成长期权价值)+v2(并购的放弃期权价值)

对于v1这部分价值可直接套用经典的bs模型计算,该模型如下:

(1)

其中s是股票现在的价格,k代表期权的执行价,σ指股价的波动率,r代表无风险利率。

对于v2这部分价值:首先假定被并购企业的转售价格的运动过程在风险中立测度下服从以下随机微分方程:

(2)

再假定被并购企业的经营价值服从以下随机微分方程:

(3)

以上式子中,dw1,dw2分别表示两个维纳过程的增量;σ1,σ2分别表示转售价格和经营价值的波动率;q代表兼并后公司从被并企业处得到的红利回报率,经过比较繁琐的推导(陈松男,金融工程学),v2的价值应为:

(4)

下文将结合一具体实例分析一下并购投资决策的期权分析方法。

案例分析:某公司2005年筹划2600万元并购某电子企业,该企业的生产线到2010年报废。预计该企业营运期间各年现金流量如表1所示:

企业的资金成本率为10%,经计算该并购的净现值(npv)为-61.34。净现值小于0,此项并购投资不可行。但是,如果并购实施后,收购企业3年后有机会进入一个具有高成长性的领域,根据保守估计,之后能为企业带来如表2所示的现金流,而如果不实施并购则很难进入该领域。

企业的资金成本仍为10%,现金流量的净现值以2008年为考察时间,npv=-48.78,以2005年为考察时点npv=-36.65。净现值均小于0,此项投资仍不可行。

在上述npv的计算中,实际上忽略了新产品投资这个成长机会的价值,即前文中提到的v1的价值。目前新产品投资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假设波动率为35%,因此,若现在购并该企业,除得到6年的现金流之外,还有一个3年后可上马新产品的机会,这个机会的价值可以套用bs公式来计算,用该案例的数据bs模型中各参数值为:

σ=35%t=3s=3569.66x=4800r=5%

带入公式(1)计算可得到v1=641.05

现在考虑上文中提到的放弃期权价值v2,从一定程度上说,此项并购投资并非是不可逆的。例如在3年后,公司管理层发现被并购企业并没有达到心中的预期,则会以一个合适的价格把被并企业以一个合理的价格转售出去。现实中不乏有兼并了一些亏损企业后再经过一些包装重组后把它转售出去的例子。而npv评价方法则忽视了这种灵活选择权,它是建立在即使被兼并企业亏损仍要继续经营下去的假定之上的。

假设目前被兼并企业的转售价格为2500万元,目前的经营价值为2538.66万元,经营价值与转售价格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4,波动率分别为0.4和0.3,公司从被兼并企业中每年获得的股利回报率为15%,根据这些参数,再利用公式(4),最后计算得v2=737.01。因此并购的实际价值=-61.34+641.05+737.01=1316.72>0,这说明公司从整体战略考虑应实施这项兼并计划。

并购风险控制中的期权价值分析版权所有

当目标公司历史上曾出现过资产收益波动较大时,并购风险相应增大,对此可以通过与目标公司谈判的附加条款将并购风险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例如,主并企业通过与目标公司股东协商,并签订协议,以某一确定价格对目标公司进行收购,同时在协议的附加条款中规定,在签订收购协议到正式收购这段时期内,目标公司市场价格低于双方事先确定的价格到一定数额后,由目标企业补足收购价格与实际价格之间的差额。这样主并企业在保留收购后目标公司股价上升潜力的同时,防止了股价下降的风险。我们可以用期权二项式定价模式进行分析。对收购公司而言,该项协议的附加条款实际上是一种针对目标公司市场价格变动的选择权,标底资产为目标公司的市场价格。采用二项式定价模式的基本假设是在每一时期标底资产只有两种可能变化,将期权的有效期分为n个时间间隔为δt的时间段,假设在δt时间段内标底资产价格从当前值s以概率p上升到su,以概率1-p下降到sd,参数u、d、p必须预先合理的确定。当有效期被分为无穷个时间段,即δt0时,这种标底资产价格运动的二项式模型就是bs模型中假设的几何布朗运动形式,因此依照二项式方法所定出的期权价格在时间段很多时与bs模型所定出的期权价格是大体一致的。因此,我们可以采用任何一模型对并购中附加协议这个选择权进行估值,并把它与收购报价一同来考虑,据以确定实际的收购价格。

随着我国参与国际资本运营的范围越来越广,在海外的并购行动也频频出现。传统评价方法的弊端逐渐显现。将期权理论引入并购的定价和决策中,不仅可以作为收购谈判时强有力的筹码,在谈判中获得主动,而且可以避免因评价方法的不当而丧失有战略意义的并购机会。

参考文献:

企业价值理论范文第6篇

论文关键词:价值链 企业并购 整合

一、价值链与企业战略并购

运用资本创造价值的过程是由一系列互不相同但又相互联系的价值活动组成的,包括以内部后勤、生产作业、外部后勤、市场和销售服务为内容的基本活动及以采购、技术开发、人力资源管理、企业基础设施建设为内容的辅助活动。即资本运作是以价值链为纽带,通过转换资本形态或者对资本进行优化配置,从而提高资本的运作效率、实现资本增值最大化目标的一系列活动。因此,基于价值链的资本运作就是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核心目标,以企业价值链识别和分析为基础,研究进行资本运作的环境,制定相关资本运作战略,同时通过对价值链的管理与优化,支持企业资本运作战略的实施。

企业并购是指企业之间通过收购、兼并或合并来拓展经营和实现生产与资本的集中,并购作为外部交易型资本运作战略的核心,是企业实现资本扩张的有效途径。基于价值链的并购就是出于这样一种战略目的,通过并购整合目标企业拥有的某种有利于企业价值凝结和形成的核心资源,以获得或者强化企业的战略资源,从而实现价值链的优化和企业各类资本的最大化增值。

二、基于价值链的并购战略的制定

并购作为企业为达到某种战略目标而采取的一种手段,应当像其他所有战略一样满足价值增值这一要求。并购本身并不带来效益,其价值创造来源于生产要素边际效率的提高。

当各种市场要素出现剩余,并购企业利用其外部环境和自身条件,通过并购其他企业而将这些生产要素有效地转移,从而提高边际收益率达到价值增长的目的。并购整合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有效并购战略的制定,因为价值形成的结果在并购战略制定阶段就已经被描绘出来了,这样可以避免企业并购行为的盲目性和风险性。

(一)企业核心能力的识别

研究发现,大量获得较高利润回报的企业都是围绕其核心能力进行多元化并购的,不仅将自身的核心能力通过并购扩展或转移到目标企业,还从目标企业那里获取了新的核心能力。因此.核心能力可以说是并购的基础。强调对自身核心能力的识别是因为此举可使企业明确现有的和潜在的核心能力,明确其扩展和提升的方向,使企业从资源互补和协同的角度选择目标企业,从而获得构筑核心能力所必需的战略性资源,为企业创造竞争优势提供条件。

识别企业核心能力可以运用价值链分析的方法,通过比其竞争对手更出色地开展价值链活动来形成真正的核心能力。企业的设计、生产、营销等活动都可以通过价值链表现出来,价值链分析可以有效地发现这些活动中的哪些活动对企业获得竞争优势起到了关键作用,并说明如何将这些活动组成体系来扩大竞争优势。

(二)目标企业的选择

在并购活动中,并购企业涉及两条价值链,即并购企业自身的价值链和目标企业的价值链。并购企业在选择并购目标时,应根据并购动机与自身现状制定出选择标准,利用价值链有关理论分析目标企业所属的产业及产业价值链,包括国家产业政策、市场竞争程度等;分析目标企业的竞争优势、经营能力、财务状况和内部管理质量,重构双方的价值链,提升双方合并后的竞争力,确保实现参与双方的协同发展。当然,这一重构过程可能会改变双方企业的价值链,而价值链的改变可能导致企业组织结构发生改变。

选择目标企业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一是行业相同或互补。如果行业相同或相近,并购整合(较易完成)纯粹只是增加了一条价值链,只能产生纯粹增加的协同效应,不能扩大竞争优势和实现价值增加;如果行业互补,并购整合通过智力资本的转移和扩散,就会形成强化或互补效应,实现竞争优势的共享和价值的增加。二是是否具有可利用价值。如目标企业在产品结构、科技项目、行业竞争力方面是否具有潜在的利用价值。三是规模是否适中。如果规模过大,并购企业在并购后可能无法消化,影响并购绩效;如果规模过小,则无法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

(三)多元化战略的价值链分析

综观西方各大公司的发展,基本上都是通过并购实现多元化扩张的。并购和多元化往往相伴而生,把多元化和并购作为紧密相关的活动来考量是有一定科学性的。企业战略中的资产组合管理方式主要是通过并购形成多元化,成功实现多元化的企业能充分认识到相互关联的价值即协同效应,也能理解企业整体意识的重要性,那么价值链分析就是一种很好的方法。价值链分析归纳出两种创造协同效应的能力:企业在相似的价值链之间转移资源的能力和共享价值链活动的能力。需要说明的是,成功的多元化并购企业涉及不相关行业的并购比重很小,即使涉及,并购绩效也不理想。

三、基于价值链的并购整合运作

(一)基于资源互补目标的资源整合

企业价值链理论实质上是研究企业如何获得和保持竞争优势、创造更大价值的理论。一方面,通过对企业内部价值链的分析,可以发现企业价值增值的作业环节,确定企业价值创造的源泉;另一方面,通过对竞争对手价值链的分析,可以明确企业的竞争优势并制定市场竞争战略。并购行为产生于并购双方在资源、能力和机会上的差异,而并购活动本身就是以资源互补为目标的资源转移与整合过程。

1.基于自身价值链的内部资源整合。通过对价值链中差别资源的识别和分析其对企业价值创造或成本降低的贡献来完成价值链的重组;企业价值链中的每一项活动都应该是直接贡献于企业边际利润的,由此目标企业的某些多余活动就应该被终止;明确业务单元之间的关联,这是资源整合最为直接、有效的一环。

2.基于行业价值链的市场资源整合。供应商或销售渠道等外部单位的各种活动的行为方式会影响企业活动的成本或效益。企业外部单位的价值链与企业价值链之间的各种联系为企业扩大其竞争优势提供了机会,企业通过影响外部单位如供应商价值链的结构,或者通过改善企业和外部单位价值链之间的关系,来达到双方受益的目的,因此企业要努力保持供应商的稳定性和竞争力。另外,企业要尽可能消除客户对目标企业的不信任感,制定出有效的策略以保持和重建与目标企业客户的关系。

(二)基于内部基础价值链的资源整合

价值活动是由价值链的内部联系连接起来的,这些联系是某一价值活动的行为方式和成本与另一活动之间的联系,而这种联系可以通过最优化和协调一致这两种方式带来竞争优势,因此,企业往往需要在价值链的各环节上进行最优化选择,以获得竞争优势。

1.识别价值链差别资源。差别资源存在于价值链的每个组成部分中,通过对价值链差别资源的识别和分析,可实现重新配置价值链资源以创造可持续优势的目的。

2.评价价值链组成的合理性。在一个完整的企业价值链中,每一项活动都应该可以做到直接贡献于企业的边际利润,而存在于目标企业的多余活动应该被终止。应将核心业务活动有效地组织起来,优化整个价值链系统,以最低的成本和最快的速度发挥企业的竞争优势和实现价值的增加。

(三)基于行业价值链的资源整合

行业价值链分析是指企业应突破自身的价值链分析,将自身置于行业价值链中,从战略的高度进行分析,考虑是否可以利用上下游价值链进一步降低企业成本或调整企业在行业价值链中的位置以取得成本优势。并购完成后必须积极开展对两个企业市场资源的整合管理,以便充分利用所有资源创造更大的价值。

1.供应商界面管理。能力强的供应商可以为企业提供创造价值的活动成本,是企业的重要资源。从战略角度看,保持供应商的稳定性和竞争力为企业进行内部整合提供了基础条件,企业可以获得优质和低成本的产品。那么在选择供应商时就必须从企业整合战略的角度出发,对供应商的资质、供应条件、产品开发能力、生产技术等方面的情况进行全面的审核,以确保并购后的产品、服务质量有实质性的改进。

2.客户界面管理。企业并购活动完成后,原有相关群体之间的稳定利益关系势必被打乱,原有的价值链被加入新的元素,因此并购后一定要重新整合价值链上相关群体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对目标企业原有客户关系的保持和重建,以免因企业并购行为损害目标企业的客户关系。可以采取取得客户信息,加强客户服务、沟通和承诺履行等措施保持与客户的关系。

3.建立关联关系。根据价值链之间的关联度进行价值链分析,将价值链不断整合,形成新的价值链,通过市场选择最优的环节,把它们联结起来,创造出新的价值。在很多混合并购中,就存在着许多具有战略重要性的关联关系。波特在《竞争优势》一书中列举了三类关联关系:有形关联、无形关联和竞争对手关联。

四、结论

1.基于价值链制定可行性并购战略。并购必须在明确可行的投资战略的指导下进行,要求企业在选择目标企业时把企业发展战略目标放在第一位,通过并购活动的实施来增强企业自身的核心能力,合理利用企业的剩余资源。

企业价值理论范文第7篇

一、经理持股与企业价值关系的理论

1.线性相关论。①负向线性相关关系。当经理层持有较大的股份时,经理人员有足够的能力巩固和强化自身管理地位(被称为“筑围行为”)而忽视了其他股东以及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自身更加富有的同时,其弱化了完善公司管理的动机,所以管理者持有更多的股份会导致公司绩效的降低。这种筑围行为主要表现在偏爱大的投资项目而忽视小的投资项目上以及为了自身威望和减少私人财富的风险进行的过度投资。Ross(1973)和Holmstrong and Weiss(1985)基于委托角度认为企业的资本投资可能会因为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的问题的存在而产生投资不足,使得公司错失那些NPV大于0的项目,进一步对企业价值产生负面影响。在资本成本论中,基于股票的市场流动性,一方面认为在公司股份既定的情况下,随着管理者持有股份的增加,股票的市场流动性将会减少,市场流动性的降低会加大股票投资者的市场风险,从而使投资者所要求的风险溢价随之增加,迫使公司的融资成本变高;另一方面提高经理层持股还弱化了股权的集中程度,减少投资者分散化的投资机会。当出现股权高度分散的情况时,会使得持有小部分股权的小股东产生搭便车行为,进一步弱化了所有者对管理层的监督作用(Grossman Hart,1980)。当面临监督匮乏时,管理层持股提高了企业的债务和权益性融资的难度,削弱企业弥补潜在的资金缺口的能力,造成投资萎缩。青木昌彦(1995)进一步解释了管理者所有权的提高可以通过公司融资成本的上升,而会对公司绩效产生的不利影响。基于私人收益角度,当出现在已有薪酬契约下,其获得的股权利益和货币薪酬没法对其付出的劳动做出合理的补偿,经理层可能会利用其它方式进行弥补,如经理层利用已有权力进行掏空的行为以及在职消费的增加。

②正向相关关系。Jensen(1986)认为问题的存在能够引发企业的投资过度问题,并且认为公司内部拥有控制权的经理持有公司股份是解决该类问题的重要途径。其主要的观点是:公司的管理者持股会降低成本,减少公司股东与管理者之间的利益冲突,经理层持股能使得经理的利益与公司整体利益一致,在选择有关决策时,实现公司利益最大化的同时自身利益也随之最大化,所以管理者持股比例的上升将会拉动公司价值的提升。在这种观点的背景下,只有当管理者是公司里面唯一的所有者时即管理人拥有公司百分之百的股份,此时公司管理者的经营目标和公司利益才能完全一致,同时成本也是最小;再者,管理者在完全不拥有公司股份时,成本最大。故经理持股成为了减少成本的一个重要途径。Francis和Smith(1995)、Palia和Lichtenberg(1999)发现:经理层持股有利于公司的管理者克服短期行为和逆向选择行为,像退休金计划的股票报酬――由于其递延支付的性质存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锁定效应,能够将经理行为与企业的长期绩效有效的束缚在一块;从长期来看,提高管理层的持股水平可以促进公司的管理变革,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创造力,进而提高公司的价值。 Hanson和Song(2000)的研究同样表明:管理者持股能够减少公司现金流支付,提高企业拥有的自由现金流。在针对危急时刻的处理时可以满足公司大量的现金流需求,进而削弱公司管理者对自由现金流的控制权,进一步降低成本,能够对公司的经营绩效产生积极的效应。Kaplan(1989)和Smith(1992)通过实证研究发现管理者持股与公司绩效之间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特别是在公司被收购之后,公司的业绩大幅上升。刘思明和范建强(2001)、胡铭(2003 )、吴淑馄(2004)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在董事会成员中非执行董事的比例越高,公司的监督体制越完善,公司的业绩增长越快。

国内学者田波平(2004)选取了民营企业和含有境外机构的投资者概念股这两类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将经营管理者的股权激励作为了内生性变量进行研究,分别采用了比较分析法和归纳分析法来研究管理层股权激励在这两类上市公司中对公司绩效的影响。其研究结论和国外学者Kaplan(1989)、Smith(1992)的结论类似,存在区别的是在民营企业中股权激励作为了内生性变量来考察,经理层持股与企业价值之间的效应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所使用的计量方法。

2.非线性相关论。在线性关系里面学术界还存在着另一种相关性―管理层持股和企业价值之间的非线性相关关系,在@种理论解释下面激励措施的实施并不一定能够带来企业价值的提升。Shleifer和Vishny(1998)使用托宾Q值来表示董事会成员持股比例并作为自变量来分析经营管理者与企业价值间的关系时,其实证结果表明了两者间是一种分段式的线性关系。持股水平的分界点是5%,如果低于5%时,对经营管理者实施股权激励能发挥激励作用;超过5%对经营管理者实施股权激励反而会引起企业价值的下降。Weisbach(1991)发现经营管理者与企业价值之间呈现一种更复杂的曲线关系,当经营管理者的持股比例在0-5%时,托宾Q值与它表现出一种正的相关关系;随着经营管理者持股比例的增加,当持股比例达到5%-25%内,托宾Q值与管理者持股水平呈现出负相关;当持股比例突破25%,两者又呈现正相关关系。Hermalin与Weisbach (1991)选取美国的上市公司作为实证研究样本,其研究结果发现当高管持股份额介于0-1%及5%-20%两段区间内,高管持股与企业业绩呈正相关,而在这两个区间之外二者呈负相关关系。

除了国外学者认为上市公司管理者持股水平和公司价值之间可能存在着非线性关系外,国内众多学者从不同角度的研究也得到了类似结论。吴淑馄(2002)利用1997-2000年上市公司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发现,企业绩效随管理层持股份的上升而上升,不论是管理者持股还是公司员工持股,得出结论相同:即内部人持股与企业价值之间存在着一种曲线关系,如果内部人持股比例在10%以内,两者间表现正相关关系;当持股比例超过10%就会呈现负相关关系。徐大伟(2005)的研究发现同样得到了类似的结论,即企业价值与管理层持股呈三次函数的关系。当管理层持股比例在0-7.5%区间时,持股比例越高,企业价值越高;当持股比例介于7.5%-33.5%时,企业价值随着持股比例的上升而下降;当持股比例突破33.5%,企业价值随着管理层持股比例的上升而提高。袁燕等(2007)在研究企业价值和管理层的持股比例之间的关系时,选取了在我国境内上市的公司作为研究样本,结果发现持股比例在0.1376%以下时,两者负相关;当持股比例在0.1376%―0.7462%间时,两者正相关;当持股比例在0.7462%时,两者仍旧负相关。张岩(2012)在研究管理层持股与企业绩效时,考虑其可能存在的内生性,企业绩效使用资产回报率(ROA)及托宾Q值来衡量,结果揭示管理层持股对企业绩效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且呈显著倒“U”型关系。

二、文献述评

1.国内外比较。通过上述文献的回顾,经理持股和企业价值间的相关关系研究,从时间上看,西方国家要早于我国多年,而我国在对这两者间影响关系的深入研究是在股权分置改革完成以后才开始的;在相关研究变量的衡量上面,外学者和国内学者尚无定论,主要原因源于作为研究样本的国内外资本市场的成熟程度存在较大差异,如托宾Q值在国外的学术研究中运用较多,但鉴于在国内证券市场中非理性程度较高,却很少被使用而是更多的使用财务指标,像ROA、EPS;从研究结论上看,国内外学者都没有一个明确的研究定论,同时,一些结论之间差异性很大。

2.理论演变进程。随着国际和国内的经济环境发生变化,理论同样在不断地演变――从管理层持股与企业价值间的利益趋同到存在的区间效应。国内学者利用经典理论,根据我国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进行论证,分析国内特殊市场环境下企业价值的影响因素,并提出改革建议,如在董事会规模、董事会中独立董事比例、管理层持股数量比例、无形资产比率与企业绩效的关系上不断进行完善。

企业价值理论范文第8篇

摘要:价值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核心思想,被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和学者关注,特别是企业,要想实现价值管理,必须把股东价值最大化作为企业的首要目标,本文旨在通过分析“股东价值最大化”目标,对企业实现管理观念和经营方式的转变提供借鉴。

关键词:价值管理;企业目标;股东价值

企业作为在生产或流通领域从事特定活动,向社会提供商品和服务,实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获取经济利益的实体,需要有一个简明、连贯、合理、具有推动作用的目标,以充分发挥其导向、激励、凝聚等作用。因此在制定企业目标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一个目标应该有一个明确的、特定的主题,不应该是模糊不清,过于抽象的。如:“我们的目标就是要使本企业成为一家更有进取心的企业。”这个目标就十分不明确;其次,目标应该是可以测量的,只要有可能,目标就应该用定量指标来描述。为了对企业管理活动的结果给予准确衡量,企业目标应该是具体的,可以检验的。目标必须明确、具体地说明企业将在何时达到何种结果。目标的定量化是使目标具有可检验性的最有效的方法;再次,目标应该是积极进取的,具有挑战性,同时又具有现实性和可操作性。目标本身是一种激励力量,特别是当企业目标充分体现了企业相关利益者的共同利益时,就会极大地激发企业职工的工作热情、创造力,形成强大的凝聚力。总之,正确的目标对企业的行为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它是企业制定战略的基本依据和出发点,目标明确了企业努力的方向,体现了企业的具体期望,表明了企业的行动纲领,它是企业战略实施的指导原则,目标必须能使企业中的各项资源集中起来,减少企业内部的冲突,提高管理效率和经济效益。它是企业管理的评价标准,目标必须是具体的和可衡量的,以便对目标是否最终实现进行比较客观的评价考核。

一、正确理解股东价值最大化

价值管理(ValueManagement)是美国学者肯·布兰查(KenBlanchard)在《价值管理》一书中提出的概念,他认为,依据组织的远景,公司设定符合远景与企业文化的若干价值信念,并具体落实到员工的日常工作上。惟有公司的大多数股东、员工和消费者都能成功,公司才有成功的前提。为达到此“共好”的组织目标,必须逐步建立起为成员广泛接受的“核心信念”,并且在内部工作与外部服务上付诸实施,使其成为组织的标准行为典范,方能获得真实与全面的顾客满意。采用价值管理,能将管理的决策重点放在价值的驱动因素上,将远景总体目标、分析技巧及管理程序协调起来。

企业管理目标从利润最大化、规模最大化向价值最大化转化的过程中,需要重新理解财富创造的途径和转变企业的经营管理思想。企业管理的重点不再局限于工人的效率和企业的内部管理职能,也不再把营运规模、社会效益、市场份额、社会形象作为经营管理的终极目标,而是紧紧围绕“价值”这个中心,通过兼并、重组等最直接、最便捷的资本市场运作方式,为股东创造更多的财富。价值管理指企业紧紧围绕价值最大化目标,适时地根据环境变化,通过对投资机会的把握,合理配置企业资源,其中包括战略性投资和结构的战略性调整,采取兼并收购、资本重组等超常方式,提高企业的灵活性和对环境的适应性,以增加社会和公众对企业收益和增长的预期,最终为股东创造更多的财富。对于企业管理来说,首先必须理解价值,尤其是股东价值最大化问题。

股东价值最大化是指通过企业的合理经营,在考虑货币时间价值和风险报酬的情况下,是企业的净资产价值达到最高,从而使所有者的收益达到最大。对于把企业所有者的利益摆在首位,即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要有正确的理解,本目标实际上做到了把企业所有者权益、债权人、职工、员工、顾客等方面的利益都兼顾,并且价值标准也是我们已知的衡量绩效的最佳标准。

首先,如果一家企业无法为它的所有者创造价值,那他就不能吸引权益资本来为企业的活动提供资金。没有权益资本,也就没有企业。股东价值最大化目标充分肯定了所有者的地位和作用,最大程度地维护了所有者的利益,不仅稳定企业原有权益资本,还会吸引更多的资金。企业的资金来源于股东和债权人,他们提供给企业权益资本和债务资本,任何资本的使用都不是无偿的,只有当企业的投资计划能够带来丰厚的利润,并且其预期收益超出它的投资成本时,股东和债权人都能从中获得收益,它才能吸引外部资金。

其次,强调股东的价值最大化不是为了股东的利益而去忽视债权人、顾客,压榨供应商,不顾员工的利益。股东得到更多的价值并不意味着债权人、员工、顾客、供应商得到更少的价值。债权人在收益分配上有优于企业所有者的权利,即只有债权人按时收本获息的利益得到了保障后,才向股东分配利益。所以股东权益达到最大必须以债权人的利益实现为前提。员工作为财富的创造者,只有其利益得到保障和最大程度地实现,他们才能以积极的姿态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为股东创造价值,并且只有那些与债权人、顾客、员工和供应商建立了长期的宝贵关系的企业才能为股东创造价值。若不为员工、顾客、供应商提供价值,没有一家企业可以期望为股东创造价值。

第三,股东价值是要求完整信息的唯一标准。为判断价值创造,必须具备长远观点,能够在损益表和资产负债表上处理所有现金流量,并了解如何在风险调整基础上比较不同时期的现金流量。没有完整的信息,几乎无法做出妥善决定,而其他绩效标准,比如利润不需要完整信息。因此价值不能是短期的,它要求长远,并要求完整的信息。

二、如何贯彻为股东创造价值的目标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以及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随着战略管理思想在企业经营管理实践中的应用,使企业认识到企业的最终目标是培养企业的持续盈利能力,并为企业带来源源不断的现金流量,为股东创造价值,增加企业财富。基于价值的管理强调在各个层面上都能作出有利于增加价值的决策,从而要求上至总经理下至一线员工都能树立创造价值的概念,并能深刻理解影响企业价值的关键性变量。为股东创造价值,增加企业财富的基本途径主要有:通过提高边际资金利润率和更有效地利用资金来增加利润;降低资金成本;发展业务以有利可图为目标。增加财富的初期,要通过资产重组、降低成本、合理分配生产能力、工艺改善等来提高经营水平,并通过改善资金结构来增加股东价值。这些方法的应用大多很成功,但在技术爆炸、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股东期望以更高的增长速度增加财富。这种增长要求完全释放企业员工的潜能,通过他们的责任心和能动性提高企业效率,创造出优秀的经营业绩。在不断变化、不可预测、充满不确定性的经营环境中,激发员工的创造力,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

大多数人都有无法估量的巨大的潜能,为最大限度地发挥这些潜能,笔者认为做到以下两个方面尤其重要:

1.确切地表述企业的目标。

企业的每个员工都必须认识到:是否增加或减少了股东价值是判断每个想法和做法的标准。透过股东价值这块棱镜,使企业能够得到对改进经营管理的新认识。创造股东价值的最基本的方法是资金的收益率要高于资金成本,企业中的每个人对此都必须有清楚的认识,只有这样,每个人才能清楚他们怎样才能在企业中为创造价值做出最大的贡献。

模糊的目标是很危险的,所以必须尽最大努力向企业的所有员工表述和阐明企业的目标。实现这一点,企业必须做到不分等级,从企业的每个层面,每个角度选择员工,包括高级管理人员、工厂的操作工人、业务部门经理、秘书和人事部门的领导,一起探讨关系企业未来的问题。使员工对他们所掌握的技能、从事的工作和追求的事业有更强烈的责任感。

2.把个人目标和企业行为评价标准结合起来。

“只有考核,才能完成”是一句古老的格言。通常,创造股东财富只是企业高层领导的事,然而,如果中层管理人员对这件事不关心,那么很多增加利润和提高收益率的机会就会丧失或得不到充分利用。因此,对企业来说,如何分解股东价值指标并把他下达到每个业务部门中去,就可以把员工个人的行为和报酬与其所创造的价值联系起来。利用一个新的财务标准——经济利润,就可以有效地把所有员工的行为和业务活动统一到创造股东价值上来。经济利润定义为税后净利润与产生利润所用成本之差。企业可以通过经济利润把企业的经营业绩考核、投资决策、激励机制与股东价值联系起来,从而实现企业目标的短期化使得企业员工的行为与价值创造目标保持一致,并有助于实现价值创造目标。经济利润定义为税后利润与产生利润所用资本成本之差。即:

经济利润=投资资本×(投资资本回报-加权平均资本成本)

经济利润测量企业一段时期内的收益与它为满足其投资者而必须赚取得收入之差。在一段期间内最大限度提高了经济利润,也就最大限度提高了价值。这样,始终建立在长期现金流基础上,面向未来的评价企业价值的价值指标就转换为以实际经营业绩为依据的短期指标即一年期指标。

三、结论

企业价值理论范文第9篇

我国自1978年引进价值工程以来,价值工程理念便从机械行业逐步拓展到冶金、纺织、电子、商业、煤炭、教育、电力等各领域,目前在机构改革、优化劳动力和人力资源方面也得到了深入研究。价值工程作为一种应用广泛、方法简便、行之有效的工程建设,2012年,华能河北分公司首先将价值工程理论引入所辖电力基层企业生产经营中。上安电厂从安全生产到节能降耗,人人讲价值、事事重分析,处处体现价值工程的身影。近两年,上安电厂的价值工程理论成果不断在生产经营中壮大。2014年,在实践过程中,当我们将价值工程的概念应用于人力资源的领域时,人自然而然地成为价值研究的对象。我们将人的功能加以分析,然后与具体工作岗位的要求相对应,应用价值分析来评价人员价值和集体价值,然后确定人才队伍建设实施措施,从而达到优化电厂整体人力资源的目的。

二、价值工程理论在人才队伍建设中的应用实例

1.固定价值成本,明晰录用制度。

根据价值工程分析,在一定的人才招录成本基础上,力图录用素质适合人才,以实现其应该具备的人才功能。我厂严格执行公司员工录用的相关规定,明晰录用条件,切实做好员工录用管理工作,以价值为目的,规范员工录用的条件和程序。2014年分三批次对竞聘人员进行筛选,提前签定知名高校优秀毕业生,构建优秀员工录用价值体系。

2.提高人才功能,合理优化配置。

员工的价值功能,是实现全厂整体价值的一个关键因素。根据华能公司关于燃煤电厂机构设置和定员标准的要求,我厂通过与公司定员标准对标,与兄弟电厂对标,整合我厂人员配置现状,定量分析各部门的人员配置结构,摸清了具体底数,找出实际问题,提出了优化措施。合理分配新录用员工,保证管理、技术和经验的良好传承。同时按照价值管理进一步加强岗位调整,严格控制管理岗位职数定员,在优先保证生产技术主线人员力量的基础上,逐步充实服务、实业岗位功能,完善、优化全厂岗位配置。

3.广开管理思路,加强干部交流。

价值重管理,管理重思路。干部是一个企业的核心力量,拓宽干部管理思路,不断优化“老、中、青”干部梯队,加快培养年轻干部,探索中层、主管和专工多层次后备人才储备,加大后备人才培训力度。不断向公司、分公司输送干部进行挂职锻炼,形成干部挂职流动链,充实干部知识层面、拓宽企业管理思路,提升中层及后备干部的综合素质,推进干部不断成长,丰富干部价值管理理念。

4.完善环境机制,加快人才成长。

为了提高生产力中人的价值,我厂以生产技能岗位的竞聘上岗模式为试点,根据业务部门、班组的实际情况及人员素质要求,确定科学的岗位竞聘条件,做到笔试和面试相结合,不断在实际工作中摸索,调整笔试、面试分值至最佳比重。近期将试行以日常考试成绩为选人用人重要依据的新模式,激励员工日常稳步学习意识,从而提高选人用人透明度和满意度。为了进一步鼓励员工立足岗位、脱颖而出,积极贯彻落实华能集团高级技术技能人才的选拔管理办法。经过层层筛选,我厂推荐8名优秀员工参加公司首席专家、首席技师的评选。结全我厂的实际,做好技术、技能带头人的选拔工作,推动技术、技能人才双渠道成长,形成正向的价值导向和激励。

5.抓准价值导向,推动绩效管理。

企业价值理论范文第10篇

现用某厂磨具制造的实例来探讨其方法及应用。

1.1对象选择该厂生产的砂轮磨具为轴承磨加工的主要工具,在产品制造过程中,砂轮烧结后废品率高达30%以上,有时甚至整批报废。推迟对用户的供货时间,严重影响了企业效益。因砂轮制品规格繁多,我们选择Gz100#ZR100×40×20的砂轮为代表规格作为价值工程应用的对象。我们已经知道价值工程基本原理数学公式是从公式中可以看出,提高产品价值的基本途径就是:(1)功能不变,降低产品成本;(2)成本不变,提高产品的功能;(3)功能和成本都改变,但需达到最佳的比例获得满意价值。如果某一产品是由多道工序组成,那就要细致分析每道工序的价值系数,这也意味着必须分析每道工序的功能和成本状况,综合求得最佳价值,满足需求。从这一原理出发,为达到功能和成本的平衡,假设价值系数V趋近1为宜,则V>1很多就说明功能过剩或有多余的功能可以改进;如果V<1很多,则意味着为实现该功能花费的成本太大,应该改进工艺寻求降低成本的途径和方法。

1.2功能分析把每道工序的功能用F1、F2…Fi表示,并就其重要性进行循环比较,重要的一方记1分,次要的一方得0分,然后用总分除,求得各工序的评价系数,如表1。

1.3成本分析每道工序的成本用C1、C2…Ci表示,根据企业财务成本核算方法,对产品的工序成本进行计算得出各工序成本系数表:成本系数=工序成本/总成本。如表2。因产品在烧制后报废,砂轮便无法再利用,欲交货100件该产品的成品,则需投入100/(1-0.35)=154件毛坯才行,使该产品的制造成本增加了54%。废品率造成成本的增加,往往是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容易忽视的一个大问题,例如产品成品废品率50%,成本就要增加1倍即100%。

1.4对象的价值系数V分析每道工序的价值系数对应表示为V1、V2…Vi,应用基本原理公式计算如表3。依据价值工程原理公式可以判断,工序7的价值系数远小于1,这就是我们要重点改进的项目,将其列为价值工程活动的主要目标。

1.5收集资料信息针对已经确定的目标,组织企业技术人员和有经验的工人座谈,同时派员实地考察相关企业的加工方式,获得如下信息。(1)现工序设备为箱式电阻炉,与先进厂家的隧道窑炉有明显差别。(2)现工序沿袭传统的将产品装入圆形陶瓷坛子,之后灌满沙子的方法,能有效避免变形但炉内空间被辅助材料占用太多。(3)根据热利用理论:热有三种方式传递,即直接的热源辐射、物体间的传导、空气的对流。填沙装坛烧制对三种传热都有严重阻碍,热利用很低。(4)炉内空间被耐火坛和填充沙占用后死角多,严重影响生产效率。(5)考察发现用挡砖遮蔽炉两侧发热体,产品分层摆放,质量稳定且效率高。

1.6改进方案为满足装炉工序保证热源充分利用的功能,根据上述分析制定三种方案,多次实验验证,取得数据并进行使用评价。如表4。

1.7成果评价方案实施后,适用于该方案的制品以年产量12000kg砂轮计算:(1)废品率由35%降低到3%,产品废品损失直接减少了55750元。(2)砂轮的实际成本由13.8元降低到9.15元,单件成本降低约50%实现了扭亏为盈。(3)节约电耗。年节约电(kW•h)=受益产量×(原耗电/kg-现耗电/kg)=12000kg×(67×21h/100kg-67kW×17h/250kg)=70440kW•h年节约金额约70000元,电利用率提高约2.5倍(4)生产效率提高2.5倍,有效保证了工期。(5)工时费用、辅助材料费用等也大大降低。

2结论

企业价值理论范文第11篇

价值链是剖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种基本工具,它是一种系统性研究企业竞争优势的方法。价值链这一概念是由美国哈佛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于1985年在其著作《竞争优势》中首先提出的。他认为,企业的价值是通过一系列活动创造的,这些活动可分为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其中基本活动涉及企业生产、销售、内部后勤、外部后勤、售后服务,而辅助活动主要包括采购、技术开发、人力资源和企业基础设施。价值链即由这些互不相同但又相互联系的生产经营活动构成的一个动态的创造价值的过程。此后,彼得?海恩斯从价值实现的最终目标出发对价值链进行了重新定义即价值链是“集成物资价值的运输线”。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电子商务的普及,对价值链的概念又是一个新的挑战,“虚拟价值链”、“价值网”、“全球价值链”、“知识价值链”等概念应运而生,不断优化价值链理论,为企业战略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业绩评价是企业战略管理的主要应用,因而,基于价值链理论的业绩评价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

初创企业是指处于企业生命周期初始阶段的企业,泛指刚刚创立且没有足够资金以及资源的各类企业。一个企业的初创期对于其后续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初创企业业绩评价主要是由外部咨询专家、股东、管理者及职工代表构成的业绩评价实施机构对初创企业的资源、业务流程以及相关的责任人等进行评价进而实施激励政策,使初创企业认清自己的竞争优势及劣势,从而提高物质、人力、财务等资源的利用效率,制定相关的市场、客户及营销策略,实现企业的持续发展。因此,初创企业业绩评价不能仅仅局限于核心企业财务指标的测量,应综合考虑核心企业上下游企业及其本身业务流程,构建以价值链为基础综合业绩评价体系。

二、现有企业业绩评价体系评析

我国传统的业绩评价经历了以财务指标为主的业绩评价、经济增加值(EVA)、平衡计分卡(BSC)等发展过程,为企业的业绩评价做出了重要贡献,但随着科技技术跨越式的发展和创新,企业需要根据市场要求及时做出相应的调整,构建基于价值链的业绩评价体系,面对不同的经营环境制定相应的经营战略,确保经营目标的实现,从而获得长期的竞争优势并保持企业稳定可持续发展。现有企业业绩评价体系发展过程如图1所示:

(一)以财务指标为主的业绩评价 以财务指标为主的业绩评价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对企业财务状况进行评价的需求,但该方法存在着一些缺点,不能很好的适应企业的发展。例如以财务指标为主的业绩评价方法忽视企业长期的财务业绩、不考虑资本成本的因素、不能反映企业的业绩驱动因素、不能完全体现企业战略目标以及忽略外部环境的评估等缺点。

(二)经济增加值 经济增加值来源于剩余收益,是从税后经营净利润中扣除全部投资资本的机会成本后的所得,其中投资资本债权资本和股权资本,它是在考虑资本成本的条件下将会计利润调整为经济利润,从而能够如实的体现出经营者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所创造的新增股东价值。然而,经济增加值的实质仍是一种财务指标所以并没能避免传统业绩评价方法忽视企业长期的财务业绩、不能反映出企业的业绩驱动因素、不能完全体现企业战略目标及忽略外部环境的评估等缺陷。

(三)平衡计分卡 平衡计分卡作为一种综合性业绩评价方法应运而生,它是一种综合平衡短期与长期、财务与非财务、原因与结果、内部与外部,结合企业的战略目标与企业业绩驱动因素的业绩评价和战略管理系统,它对改进我国现有的业绩评价系统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平衡计分卡虽然具有一定优势,但在实际应用中也显现出一些问题,例如财务业绩指标不科学,创新不够,没有将EVA财务指标的作用充分凸显,因此不能综合反映出企业整体的战略目标和绩效;业绩评价的内容覆盖面不完全,平衡计分卡只从财务、顾客、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这四个方面分析了企业的业绩,但影响企业业绩的因素并不只有这四个方面。在现代企业管理实务中,影响企业业绩的外部因素中客户和供应商也是两个最重要的方面应加以关注。

以上三种业绩评价体系的具有不同的目标导向,并且三种评价体系各自存在着自身的弊端,所以构建一种融合三种评价方面自身优点并最大限度的改善其缺点的业绩评价体系非常有必要。因此,本文主要借鉴平衡计分卡业绩评价体系的目标即追求利益相关者价值均衡,在价值链理论的基础上为初创企业构建业绩评价体系,将业绩评价目标设定为追求企业及其利益相关者的价值最大化,以帮助和激励初创企业更好地应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提高其盈利能力和经营效益。

三、初创企业业绩评价指标设计

初创企业具有以下的特点:人力、物质、财务等资源都相对匮乏,尚未在市场上站稳脚,客户尚未稳定并且受市场环境的影响较大;企业的年销售额一般维持在较低水平,企业拥有的有形资产及无形资产的数量都较少,此外,企业面临的各种市场风险较大,并未找到明确的发展模式因此发展速度较慢,容易在企业创立的早期就夭折;企业较多采用直线型等简单且不完善的组织结构,并对管理者及员工的职责没有明确详尽的分工,但企业规模小、人数少,命令传达高效快速,可以运用科学技术创新产品并凭借此产品不断开拓市场;管理者领导大家热情工作,具有活力,并且内部思想团结稳定,较少出现非组织性团体,可以避免摩擦与冲突,有强烈的创造性和冒险精神并易达成一致的意见。由于初创企业的技术力量和生产能力都尚在发展阶段,尚未确定统一的产品质量标准并且企业的生产模式不合理,企业无法有效发挥规模经济的作用使得单位产品成本较高。此外企业资本实力一般较弱,资金不充裕,核心产品无法提供足够的现金流,由于企业经营活动现金流入量极为有限,可能尚不足以支付经营活动的现金支出(如大笔广告支出),再加上还要进行长期资产的投资,因此,初创企业的亏损是正常的。

初创企业的首要目标是在企业所进入的市场中生存下来,通过扩大产品销售,不断积累现金流,提高企业知名度,增强企业的规模和实力,为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此时企业的业绩评价体系不能只关注企业的短期财务业绩,而应该重点关注客户、供应商、竞争对手以及企业内部组织等非财务方面。初创企业业绩评价指标除了包括资金状况、资产规模、盈利状况、盈利预期等财务指标外,企业的客户、供应商、销售商、竞争对手等外部价值链以及企业内部业务流程、人力资源等内部价值链的非财务指标也非常重要。然而,不同初创企业由于关键的价值驱动因素不同导致他们在选择指标上会有不同的情况,不可能存在万能的指标体系。一般情况下,初创企业基于价值链理论的业绩评价体系指标(具体指标见表1)主要包括:

(一)客户层面 对初创企业而言,要生存首先要被客户认可和接受。由于企业刚刚成立,所以需要人力开拓市场,此时在客户方面的主要任务是发展新客户,这可以通过加大广告宣传等途径实现。需要考虑的指标主要有客户满意度和市场份额。客户满意度可以通过市场调研获取,也可以根据自身性质以及具体情况设计出适合自身客户满意度的指标。市场份额则可以通过市场调研获得数据计算得出。

(二)供应商方面 初创企业刚刚建立,不仅客户需要开发,供应商关系也需要去建立。供应商担负着对企业资源输入的角色,对企业安排生产、保证质量信誉起着决定作用。此时在供应商方面的主要任务是寻找最合适的供应商并建立一种合作关系。考核供应商主要从产品价格、质量、交货情况和售后服务等方面进行。

(三)销售商方面 初创企业尤其要注意促销和渠道建设。销售商是初创企业价值链上直接与客户打交道的节点企业,他为客户停工良好的服务能提升企业在客户心目中的形象。对销售商主要从销售商服务客户的能力、销售能力、提供信息能力等方面进行考核。

(四)竞争对手方面 根据价值链理论,竞争对手是企业竞争优势需要考虑的重要外部因素。初创企业除了考虑价值链各节点企业外,还要考虑企业目前和潜在的竞争对手情况,将自身的指标与主要竞争对手的相关指标对比,找出竞争对手在作业活动上的差异,寻找自身的竞争优势,选择适合本企业的竞争战略。对竞争对手的了解是定性的指标,但是能否正确审视竞争对手和企业在行业中所处的地位对于企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五)财务方面 初创企业如何以有限的经济资源占据市场有利地位通常是最重要的关键因素。因此,销售收入的增长以及营业活动现金流量,通常较其它的财务性绩效评价指标显得更重要。在财务方面初创企业还应关注企业偿债能力、资产管理比率。

(六)企业内部组织方面 初创企业的组织结构简单、不完善,但一个企业的组织结构直接关系到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所以有必要对初创企业内部组织方面进行评价及激励,从而不断完善内部组织结构。在企业内部组织方面初创企业应关注企业的各个组织是否各司其职,需要考虑的指标大多为定性指标。

四、初创企业业绩评价指标体系实施建议

从根本上说,初创企业的核心应该是为客户创造价值。只有不断提升为客户创造价值的能力,初创企业才能够吸引并留住客户,实现企业的发展。因此,初创企业应该将更多的目光投向客户,分析客户的真正需求,依据客户的需求明确市场定位,并设计相应的产品或服务,制定相应的营销策略。在此基础上,初创企业应不断完善企业内部价值链,建立起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同时强化与供应商价值链、销售商价值链的联结,建立与合作伙伴的密切合作关系,进而推动客户价值链的重构,有效地向客户传递产品或服务。当然,任何业绩评价体系要发挥作用都会有相应的限制条件,如适用范围和条件等。初创企业基于价值链理论的业绩评价体系要想充分发挥其作用,在体系构建和实施方面还要注意以下方面:

(一)完善企业信息系统 对初创企业价值链进行业绩评价需要大量数据信息的收集,因此初创企业在日常的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就要对评价的内容和评价指标设计的内容做好相应的数据收集和记录,并要求信息及时、一致、准确地在价值链联盟企业间进行传递,同时企业对信息的收集应快速、有效,这就要求初创企业加强和完善企业信息系统,建立相应的数据库储备以提高企业的信息化水平。

(二)提高管理者素质 由于初创期企业的规模较小,员工数量也较少,管理者一般实行集权制的管理,因此企业的发展战略和企业的绩效较多取决于管理者的价值观及其综合素质和能力。此外,管理者的知识、经验、技能、态度、动机等会影响其管理模式和手段进而影响企业的业绩,并且如果管理者的水平有限,还会导致初创企业业绩评价体系不能很好地实施,所以有必要提高管理者素质,对管理者进行系统教育培训。

(三)建立业绩评价实施机构 业绩评价实施机构是决定初创企业综合业绩评价体系作用大小的决定性因素。初创企业基于价值链理论的综合业绩评价体系的制定和实施是由业绩评价实施机构负责的。同时业绩评价体系要发挥作用要有相应的实施步骤和程序,这些准备工作都得由业绩评价实施机构来完成。因此建立业绩评价实施机构对于业绩评价的有效实施发挥着重要作用。此外,业绩评价实施机构的人员组成是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一般包括企业外部咨询专家,股东、管理者代表和职工代表等。

(四)重视评价结果的总结与反馈 随着技术的发展,经济全球化成为了必然趋势,企业之间的沟通合作也越来越密切,竞争方式从过去的“零和博弈”转变到“正和博弈”以期达到共赢。对初创企业进行业绩评价后,要将评价的结果进行总结并及时反馈给企业内部、客户、供应商和销售商,以便及时采取措施完善自身,这样才能优化企业内外部价值链和整个价值联盟,取得核心竞争力,最终实现多赢的局面。

(五)建立与评价结果相挂钩的激励机制 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间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拥有专业性的人才,才能更好的维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初创企业作为刚刚起步的企业,留住人才显得尤为重要。建立与业绩评价结果相挂钩的激励机制可以使所有的员工为实现企业目标而努力,员工创造了价值,让员工也参与分享,才能更好的激励员工、留住员工,从而促使员工为创造最大价值努力。

参考文献:

[1]迟晓英、宣国良:《价值链研究发展综述》,《外国经济与管理》2000年第1期。

[2]方琢:《价值链理论发展及其应用》,《价值工程》2001年第6期。

[3]付子顺:《企业价值链及其分析方法》,《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

[4]马天:《浅谈价值链会计理论下的业绩评价指标体系》,《中国管理信息化》2005年第10期。

[5]徐鹿、黄震、李勇:《基于价值链会计构建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思考》,《理论学习》2004年第5期。

企业价值理论范文第12篇

【关键词】劳动价值论;企业竞争力

一、劳动价值论原理的基本内容

(一)商品二因素

商品的二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 ,交换价值表示想交换的商品之间有一个等量的共同的东西,即价值。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商品价值量决定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多少,与商品体现的劳动量成正比,与劳动生产力成反比。

(二)劳动两重性

劳动的两重性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生产使用价值的有用劳动即具体的劳动。撇开劳动具体形式的一般人类劳动是抽象劳动。商品的二因素是由劳动的二重性来决定的。具体劳动创造了商品的使用价值,但具体劳动并不是创造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一种商品只有同时具备了使用价值和价值才能成为商品,才能在市场中进行交换。

(三)价值规律

价值规律主要指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交换比例以商品的价值量为基础,价值规律起作用的基本形式是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由于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凡有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地方,价值规律必然起作用,它可以激发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最后可以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四)竞争理论

在竞争理论中,市场价格的基础是市场价值。供求与市场价格是相互作用的,一方面供求决定市场价格,那么另一方面,市场价格或者说市场价值又决定供求。在供给和需求上存在着两种关系: 第一,单纯的商品货币关系即买卖关系;第二,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关系。在第二种关系中,供给代表生产者总和,是一股市场力量;需求代表消费者总和,是另一股市场力量,竞争就是这两股力量发生作用的过程,竞争的作用是通过市场价格的波动,生产者采用先进技术,从而使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获得超额利润。

二、利用劳动价值论原理指导企业提高竞争力

企业竞争力指的是,在竞争性市场条件下,企业通过培育自身资源和能力,获取外部可寻资源,并综合加以利用,在为顾客创造价值的基础上,实现自身价值的综合性能力;在竞争性的市场中,企业竞争力指一个企业所具有的,能够比其他企业更有效地向市场提品和服务,并获得赢利和自身发展的综合素质。提高企业竞争力,就是要使企业综合运用各种资源,在市场上生产比竞争对手更多的财富,通过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深化再认识,对提高企业竞争力有重要指导作用。

(一)从使用价值上看,把握好市场需求

在劳动价值论中,马克思指出,要生产商品,不仅要生产使用价值,而且要为别人生产使用价值,即生产社会的使用价值。否则,其中包含的劳动也就是没用的,不能算作劳动,因此不能形成价值。而企业的主要社会功能是生产商品并出售给消费者,要想使生产商品的劳动能够形成价值,其前提条件是企业就必须要生产出能够满足消费者所需的使用价值的产品。因此,企业要想生存,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就应该生产满足消费者偏好的产品,具体而言,企业应该进行广泛性的市场调研,把握好市场需求,了解不同消费者的差异性需求,有目的的进行生产,才能生产出对社会有用的使用价值,从而才能实现所生产商品的价值。这是提高企业得以生存的最基本要求。

(二)从价值量上看,提高劳动生产率,获取超额利润

商品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人类劳动,一件商品价值的多少取决于全社会所有生产该商品的劳动耗费的平均值,即价值量的多少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而不是个别劳动时间。对于企业而言,不能认为自己生产商品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越长,其价值就越大,相反,个别劳动时间超过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企业将会因为其个别商品价值高于市场价值即企业个别定价高于市场定价而卖不出去,或者亏本出售,其结果是企业必然亏损。因此,企业的正确选择应该是缩减个别劳动时间,使其个别产品价值低于市场价值,从而以低于市场价格出售产品,进而获取超额利润。于是,这就牵扯到劳动生产率的问题。马克思指出,商品的价值量与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量成正比,与这一劳动的生产率成反比。因此,必将刺激企业不断改进生产技术,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以求降低个别劳动耗费,谋求较高盈利,这是企业提高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三)从商品流通上看,顺利实现商品价值

在商品流通中,马克思指出,商品价值从商品体跳到金体上,是商品的惊险的跳跃。这个跳跃如果不成功,摔坏的不是商品,但一定是商品占有者。社会分工使商品所有者的劳动成为单方面的,又使他的需要成为多方面的。正因为这样,他的产品对他来说仅仅是交换价值。这个产品只有通过货币,才取得一般的社会公认的等价形式,而货币又在别人的口袋里。 为了把货币吸引出来,商品应该证明自己是社会分工的一部分。但马克思又指出,分工是自然形成的,而社会对一种商品的需要是有限的,如果他的竞争者已经满足了这种需要,我们这位朋友的产品就成为多余的、过剩的,因而是无用的了” 。这样,商品转换为货币就出现了更大的困难,企业也因此具有了市场风险。因此,为了防止这种风险,企业要避免生产过剩,并且,我们还要注意的是关于生产过剩的另一种理解:若一个企业生产某种商品的每个生产者的个别劳动时间都等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但如果这种商品的社会生产总量超过了社会需要,即生产过剩,那么生产所耗费的总劳动时间超过了社会需要,等于说每个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都超过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企业会出现亏损;即使企业的个别劳动时间小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整体产能的过剩依然会使企业的利润率降低。因此,商品得以出售,顺利实现价值,是企业提高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2]张伦书:《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问题与对策》,《科学社会主义》,2001(3)。

[3]鞠杨:《对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认识》,《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8(5)。

企业价值理论范文第13篇

关键词:企业价值 成本法 市场法

一、企业价值评估的形成和发展

现代评估业形成19世纪五六十年代,到20世纪五十年代初期,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必须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而企业股东的基本目标是股东财富最大化。由于产权交易的需要,企业价值评估应运而生,开始成为一项专门的评估活动。五十年代以后,企业兼并、重组、出售等产权交易活动日益增多,经济环境更加复杂多变,经济金融化带来了巨大的风险。对企业风险和收益的界定、度量以及对企业价值的衡量,就成为一项十分重要的经常性工作。价值评估方法主要有成本法、市场法和收益法三种。也有人将评估方法分为五类:(1)利用资产负债表进行评估;(2)加总企业发行在外的所有证券的市场价值来评估企业价值;(3)通过与价值已知的可比企业进行比较评估企业价值;(4)预测企业的未来现金流量,将这些现金流量折现得出企业价值;(5)期权定价模型法。

目前,在企业估值过程中被普遍应用的现金流量折现估值法又细分为四种(1)依托自由现金流量或经济利润,以加权平均资本成本(WACC)为折现系数的企业折现现金流法;(2)经济利润法;(3)依托权益现金流,不考虑负债因素,以杠杆权益成本作为折现率的权益现金流法;(4)以及依托自由现金流量,以无杠杆权益成本作为折现率的调整现值折现法。

二、我国企业价值评估分析

选择适合于目标企业价值评估的方法,应从不同的角度对方法进行比较分析,以明确各种方法之间的差异性。

(一)成本法,是将构成企业的各种要素资产的评估值加总求得企业整体价值的方法。它仅从历史投入角度考虑企业价值,没有从资产的实际效率和企业运行效率角度考虑,这就导致无论效益好坏,同类企业只要原始投资额相等,评估值也一致,效益差的企业评估值有时还会高于效益好的企业评估值。成本法易造成企业资产质的规定性和量的规定性之间的脱节以及不考虑资产整体效应的弊端,此种方法在国外较少采用。考虑我国国有企业效益比较低,非经营性资产所占比重还很大等实际情况,可以采用这种方法。

(二)市场法,主要有市盈率乘数法、市净率乘数法和收入乘数法,最常用方法是市盈率乘数法,从证券交易市场中找出与被评估企业相同或相似的上市公司,把上市公司的股票价格按公司其收益值计算出替代市盈率,乘以被评估企业预期收益率,推算出企业的市场价值。运用市盈率乘数法评估企业,需要有一个较为完善发达的证券交易市场。我国的上市公司在股权设置、股权结构等方面还有许多特殊因素,市场发育也不尽完善。在短期内国内企业整体评估还不宜采用市盈率乘数法,但可以作为辅助方法,或作为粗略估算方法。

(三)收益法,基础是经济学中的预期效用理论,一项资产的价值是利用它所能获取的未来收益的现值,其折现率反映了投资该项资产并获得收益的风险回报率,即对于投资者来讲,企业的价值在于预期企业未来所能够产生的收益。

三、企业价值评估方法的创新

(一)企业人力资产的评估。人力资源资产价值包括个人价值和群体价值,其计量方法分别如:1,人力资源个人价值的计量。常用的方法有:未来工资报酬折现法,将支付给职工从录用到退休的工资报酬,按一定的折现率折成现值作为人力资源资产的价值。这种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随机报酬法是将某人在其工作期间服务于各该组织的期望价值,按其继续留职的概率,折算成能实现的价值,作为人力资源的价值。这种方法考虑了职工在组织内的流动和职工离职的可能性,数据比较客观。2,人力资源群体价值的计量。常用的方法有:非购买商誉法,是将一个企业的当期收益水平超过同行业正当收益水平的部分予以资本化,作为人力资源资产价值。这种方法以每年实际收益数字为基础,具有较大的客观性和可操作性。经济价值法,通过预测未来各期收益,并将预测的盈利折成现值, 予以加总,最后按照人力资源投资占总投资的比例,计算人力资源的价值。这种方法以未来盈利作为计量基础,符合资产的特征,反映的也比较全面,有一定的合理性。

(二)企业文化资产的评估。企业文化资产虽然日益受到企业经营者,所有者的重视,但它的价值似乎无法用货币来计量。近年来并购,重组盛行,企业文化资产范畴中的商誉已被市场逐步认可,因为它确能给并购企业带来超过其帐面净资产的巨大收益。然而企业文化中另一重要内容——管理艺术仍一直被人们所忽略, 一些兼并顾问专家指出,如果兼并企业的自身管理艺术无法具备强大的包容性、 感染性、实践性,将难以实施成功的兼并。

(三)企业顾客市场资产的评估。在传统的经营理念中,顾客虽然与企业发展密不可分,但顾客是独立于企业之外的,顾客是企业生产系统的一部分。对于顾客市场价值的评估,国内外均无比较明确的方法,主要是因为顾客市场价值的潜在性,即它能带来的收益很难估算。本人认为有两种简略的计算方法可供参考;一种是将顾客市场价值同商誉一并计价,因为商誉也涉及了市场占有率的概念;另一种是根据企业产品的性质和目标市场,以创造顾客市场价值投入的成本为原始依据,乘以平均顾客回头率来衡量顾客市场价值。

(四)企业科技知识资产的评估。对科技知识资产的价值进行衡量与评价可以采用知识资本记分板法。这种方法的主要思路是:首先确定某个公司的标准年收益, 从标准年收益中减去有形资产及金融资产的收益后的金额就代表知识资产带来的收益,可称为知识资本收益;再确定一个知识资本的折现率,以折现率除知识资本收益,即为知识资本额。知识资本记分板法不仅可以估算企业科技知识资产的价值。也可用于计算企业的研发投资回报率。

总的来说,企业价值评估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特别是证券市场的迅速发展越来越重要。在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企业价值评估理论的研究已经比较成熟,并被广泛运用于实践中,对于我国在理论和实践中探讨和研究企业价值评估方法以及合理运用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赵强.美国企业价值评估的发展 [J].中国资产评估.2008,3.

企业价值理论范文第14篇

关键词:价值管理 发展 特征 方法

90年代在美国企业界首次出现价值管理(VBM)的理论,这是经麦肯锡顾问公司提倡的一种新型管理理念,是企业价值的不断确立和价值链条的进一步更新再造,是企业管理最重要的一次变革。企业价值管理的目的在于创造价值,以最大化为目标安排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并且通过伦理手段提高企业效益。在具体管理实践上经历了从“价值依从”到“价值内化”再到“价值附加”的过程,许多著名的美国企业,像微软、英特尔、可口可乐等,都因为在企业中实现了价值管理而促使本企业发展迅速。笔者通过对企业价值管理的深入了解,提出自己对其的一些见解,以期能为学术界和企业界提供有利的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一、企业价值的基本内涵

价值管理,一方面是指企业将价值和价值评估作为基础,以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目标,适时地根据客观环境的变化,制定并完善战略规划,合理配置资源,采用治理机制、组织调整、财务规划、流程再造、产权重组、政策选择、股市运作等各种各样的财务运作方式,更好的解决价值创造流程中的问题,以增加现金流和完善以企业价值为导向的综合性理财模式。核心是企业价值与现金流,企业价值飘忽不定,难以明确的计算,可是企业价值决定于企业未来所创造的现金流量的现值汇总。随着预期现金流量的增加,企业的价值也会增长。所以,在价值管理中,现金流与企业价值得到了有效的统一和完美的结合,价值管理也因此变得更为科学,更易运作。具体说来,价值管理是一场深刻而系统的企业管理制度的改革,是一种完备的理财模式。

另一方面,企业价值管理也是一种通过培养和确定顺应时展潮流的思想观念,形成企业的价值理想、价值追求和价值共识,而且在实践中紧紧把握正确的价值导向,正确选择价值创造以及价值实现的方式方法及路径,形成全方位的、系统化的、具有稳定性且一起遵循的价值判断与价值表达的原则、标准、方式和方法,以此形成体现企业价值的产品和服务。价值管理的目的是通过对价值共识的培育,促使全体员工形成符合员工自身和企业发展实际情况的先进的价值理念,使得强烈的价值凝聚进一步形成,更好的调动全体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全体员工在正确价值理念的带领和驱动下,高质、高量的做事、做正确的事,自觉自愿、竭尽所能地发挥自身的潜力,推进并实现全体员工和企业的共同发展和进步。企业价值管理的实质也就是接连不断的价值变革,是对传统的落后的价值理念的突破,逐步培育新的思想观念、正确的思维方式、行之有效的组织方式和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是从两个不同角度――企业财务管理和人才管理,对企业价值管理内涵的一种诠释,总而言之,企业的价值管理是企业价值的重新确立,是实现企业价值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二、企业价值管理的发展

目前,企业价值管理已经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财务阶段、战略阶段和整合阶段。

第一、财务阶段:企业价值管理几乎只关注财务方面的因素,注重公司价值评估,并且把股票价格看作是现金流和股本收益经风险调整以后的一个函数值是它的主要表现。在这样的情况下,公司就成了能够交易的商品,大量的公司买卖也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那么,有前景的公司将会被并购,但是对于适应能力较弱的企业而言,命运则是被剥离甚至清盘。无可否认,通过收购并重组确实可以对企业价值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可是这种影响是短期的,对一个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不利的。

第二、战略阶段:企业价值管理开始关注怎样切实地管理好自己的业务来创造实实在在的经济价值,重视的重点开始由财务管理转向了运营管理,同时,企业价值管理的原则已经拓展到内部运营的管理和公司战略评估等各个领域,企业价值管理逐渐发展成为公司战略的一种工具。如此一来,战略规划和理财活动慢慢的联合,然而,这个阶段仍然和实际的运营决策者有一定的距离。

第三、整合阶段:企业价值管理逐渐被纳进更为广阔、更完整的方法体系之中,战略规划和理财活动进一步紧密的结合,企业价值管理在各种各样的管理决策中如战略规划、资本配置、公司重组、绩效评估等等,都将可以发挥更为完善的作用。现今,从战略阶段到整和阶段的充分发展正在深人的探索之中。企业价值管理的更好发展和更大范围内的应用需要建立在企业价值管理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和成熟的基础上。

■三、企业管理价值的独特之处

第一、价值管理基于对未来资金流动的期望,从而有效的避免了旧式的财务核算的局限,很好的摒除了会计方法、会计政策等人为因素对会计利润的不利影响。

第二、价值管理对业绩的如实反映非常注重。价值管理从税后利润中扣除资本成本,对生产经营盈利和新增加的经济价值能够真正的反映出来,能够方便获得全面、准确评价企业经济效益的核算效果,为企业资产保值提供客观的衡量标准。

第三、价值管理可以提供更加可靠的相关财务信息。股价与价值紧密相关,风险和收益是股票定价的基本要素。所谓价值,即是引入了折现率和风险折扣的概念,所以更能反映股票的价值。由于越来越多的企业被批准成为上市公司,因此它们在股票市场的价值(市值),相对于传统概念的资产价值来说,有着更重要的衡量指标。与此同时,无论是会计标准还是财务指标等企业评价体系也将会随之得到更快的更新。

第四、强调以“过程”为导向。价值管理着重以过程为导向,包括确立价值最大化为公司的最终目标,以及一系列为完成目标而进行的行动如制定战略、制定计划、分解确立短期目标、激励和指导员工等等。

第五、企业管理方式的创新是价值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以利润或某个具体的生产或营销目标为目标的传统管理方式使得企业没有意识到未来的企业价值的变化的重要性,一味的只关注如何尽最大的努力降低成本,或者只关心利润目标的是否实现而不考虑机会成本和非财务的企业能力的发展问题,这种思想和做法对企业在未来的竞争中都是非常不利的。以价值为管理目标则完全不一样,企业不但注重财务的利润并且将企业的管理的目标扩展到整体市场价值。将市场对其未来的竞争力的判断来衡量企业的市场价值,这样,在提高企业的实际市场价值同时,也就提高了企业的有效竞争力,因此使的企业获得了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可靠保障。

■四、 实现企业价值管理的方法

第一、确立科学的企业观。何谓企业观?也就是企业究竟是什么?究竟怎样看待企业? 企业经营管理最大的事情就是确立企业观。企业观是价值管理的总纲。企业观将决定着一个企业价值管理的根本内涵和基本方向。对这一问题认识的水平和把握的程度将会直接决定企业发展的道路和其发展可能达到的境界。可是在现在的很多企业中,对于这个关键性的问题都没法找到清晰的答案。所以企业要确立正确的价值管理就必须从确立企业观这一基本问题人手。

第二、要树立价值最大化的经营理念。管理层要将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经营理念切实落实到日常的经营管理活动中,使得企业所有的员工都能够了解自己在价值管理中所扮演的角色,充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为企业价值最大化作出最大的努力。同时更好的强化财务管理功能和作用,使之为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实现而服务。

第三、通过利用有效的价值管理使得股东和管理层更加明晰企业未来的发展道路。对于所有的股东来说,价值管理能够使其明白他所拥有的企业的价值有多大、企业里面什么东西最有价值、怎样做才能使现有的资产发挥最大的效益;同时对于管理层来说,价值管理可以使管理层明白个人是否愿意而且有能力让一个企业有效的增值、管理层对企业是否有价值、管理层是否拥有能够企业价值、管理层现有的价值是否能支付管理层的负担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

第四、加快速度建立起科学的价值管理体系。包括指标体系、激励机制、财务体系和用人机制等。通过对各个业务部门提出具体的价值量化指标,从而为业务操作层指明方向,使得公司管理层与业务操作层目标达成一致。

■五、结语

在经济全球化、金融风暴袭击的当今社会,各个企业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的改革也是势在必行的。有效利用企业价值管理的管理理念将会大大提高其竞争力,抢占市场份额,使得企业立于不败之地。同时,这也将是一个企业价值观和管理措施的更新换代,顺应时展要求的重大举措。

参考文献:

[1]企业价值管理:从认识到实践 公茂虹 中外企业文化2010年3期

[2]试论企业价值管理与非财务指标 徐金梅 现代商业2009年23期

企业价值理论范文第15篇

关键词:公司治理 企业价值 智力资本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们越来越深刻的认识到知识是创造财富的主要来源,而智力资本则是企业价值增长的动力因素。企业作为经济市场交易活动中的一种特殊商品,同样也具有特殊的价值,而企业价值是一个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核心要素。企业作为经济活动的主体存在于当前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之中,其存在的价值就是得以持续、稳定的发展下去,并且不断的创造出被社会认可的价值,即企业的投资者、所有者和客户都满意的一种投资回报能力。因此,如何把智力资本更好的应用到企业管理过程中,才是提高企业价值的关键因素。

一、企业价值的基本理论内涵

企业是市场经济中的一种特殊商品,具有自身独特的价值,并且由市场决定。企业实现和创造价值的多少,是否能够满足企业投资者与所有者及客户的要求,才是企业得以长期持续、稳步发展的核心要素。市场环境决定了企业价值的实现与增值方向。随着行业间激烈的竞争,企业如果没有自己独有的竞争优势,无法为企业的投资人或股东、董事创造财富,无法使企业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稳步发展,无法满足客户日益增长的需求,那么企业价值的实现与创造就无从谈起。根据需求供给理论,企业长期盈利发展走势越强,愿意购买的人越多,支付价格越高,其价值自然越大。综合来看,企业价值所强调的是投资人对投资回报的主观判断,以及企业在长期内满足客户需求的能力。

虽然人们对企业价值的重视程度有所改变,但传统的企业经营思想已经在大多数企业经营者的脑海里根深蒂固。在大多数的企业经营过程中,管理以短期利润最大化为经营目标,着眼于眼前的利益,把全部重心放在了最大化短期收益之中。他们往往只看重企业的有形资产,如产品外销所取得经济利润,以及一年或几年内企业内部的现金流量走势。这种以利润为核心的财务绩效指标反映的是企业短期内的获利情况。但是,短期的盈利实际上并不代表企业在长期内还能够继续盈利并不断的创造价值。企业应该追求的是一种长期稳步、持续创造价值与实现价值的经营目标。

同时,大多数企业采取的以利润为核心的财务绩效评价指标,是一种片面的公司价值评估方法,不能长期保持企业的健康发展。一个投入资金生产产品,并追求在短期内收回投资和获利的企业,为达到预期的目标,可能会采取加重员工劳动负荷,加快生产频率等方法,长期下去,不仅会缩短生产机器的生命周期,更会使员工产生不满情绪。员工是企业的主题,企业的生产利润,价值多半是靠员工努力创造,长期劳累压抑的工作状态一旦使他们对工作产生抵触心理,就很可能造成产品的质量问题,从而使企业无法正常获利。这种追求企业短期迅速盈利的方法是缺乏远见的,它以损害企业长远健康发展为代价。

从60年代初美国管理学者率先提出企业价值这个概念以来,经历了这么多年的发展,大多数企业经营者仍然对企业价值的内涵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除了追求短期内将投入转化为产出利润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即经营者单单从企业价值的字面意义出发,认为企业价值就是由企业拥有的固定资产、产品外销等有形资产直接带来的现金流量收益,却忽略了那些软性的,不能直接为公司带来现金流量收益的无形资本。企业价值并不等于企业有形资产价值,它同样包括企业无形资产价值,而且企业的无形资产往往能更好地保证企业的长远、持续、健康发展。

同时,为追求企业账面资产或收益的增加,许多经营者盲目地通过资产重组、 企业并购等方式扩大企业规模, 认为这样就可以增加企业的价值, 并且没有在资产重组与并购之前进行有效的评估与选择, 也没有在重组与并购之后使所有资本有效地整合在企业管理之中。盲目的资产重组或并购并不能带来企业价值的增加, 相反, 还有可能造成一部分资产的流失。企业短期的经营目标是获取现金收入, 而盲目的并购会导致一部分资源无法被有效加以利用, 甚至造成浪费, 从而使企业丧失了利用机会成本创造价值的可能性。例如, 并购企业生产了某种并未适当创新和修正的产品, 因而无法满足当前市场上消费者的需求, 导致产品滞销。从账面价值来看,企业资产价值存在, 但实际上对于企业长期健康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而且错误的将企业价值同企业现存资产的价值等同了。

二、基于公司治理角度的企业价值发展

伴随着竞争中创新速度的加快,人才素质的提高以及专业化的提升,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也面临着巨大的机遇与挑战。企业有了更多、更好的机会得以发展与壮大,从而不断创造出被社会认可的价值。同时,机遇与挑战并存,随着竞争激烈的加剧,企业管理层需要打破传统的追求短期利润最大化的概念,不能继续错误地认为利润财富的累加就是企业经营的核心与目标。从本质上讲,企业价值并不单指企业过去资产的累积,更重要的是,它反映了企业未来长远时期的发展规划与企业各种资源有效利用的程度,是企业投资者对企业未来状况的预期。

加强智力资本管理,提升企业价值。企业价值的创造与提升必须以独特的竞争优势为前提,许多企业的管理层错误地将资产价值与资本价值等同对待,认为企业目前所拥有的资产等财务指标上的全部现金流量即为企业现存所有价值。当然,这种观点是片面的,不容乐观的。相对于这种易于评估的价值,诸如人力资本、企业文化、思想等资本更具有价值。在企业具有的独特竞争优势中,人力资本、结构资本、关系资本这三种智力资本不容易被对方所模拟与复制,也比较难以管理,因此,加强智力资本的管理,对于提升企业价值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一)人力资本价值体现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曾这样写到,在所有的资本中, 价值最优的是对人本身的投资。人永远是社会的主题,在企业发展对人才的依赖程度日益增加的今天,要想提升企业价值, 一个不可或缺的途径是对人力资本价值的高度重视与挖掘。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 要保证企业的长期健康发展, 就不能仅仅要求现金流量的增加, 更需要一批具有专业素质, 良好工作能力, 以及身心健康的员工加入到企业升值过程中, 由于人力资本本身具有的灵活性、稀缺性、难复制性等特点, 人力资本能够成为企业特有的财富与升值的潜能资源, 并不断开发企业价值, 推动企业发展。

(二)结构及关系资本价值体现

本文作者认为,一个企业的结构及关系资本都是能够保障企业良好运转、最大可能为企业创造、提升价值的比较重要的资本。作为管理层,企业生产能力的强弱影响到利润上的收入,而企业管理水平的高低,是否拥有一个现金的知识、信息平台,优秀的企业文化、思想以及良好的、公平的管理、奖惩制度,都是一个企业潜在的价值因素。这些潜在的价值因素可能无法为一个企业直接带来利润上的增收,但它完全可以为企业创造一个公平、稳定的环境,同时大大开阔、挖掘人力价值,激发人力潜能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而从关系资本来讲,企业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在经济市场中交易,并不是只有所谓你买我卖这样简单的关系就可以持久的保持一个企业持续稳定发展的,例如,当企业新研发产品流向市场之后,该产品能否满足客户的基本需求,它的服务能否得到客户的满意,又或者是新产品所达到的利润能否得到投资者的满意等等,这些因素都对企业的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关系资本是一种间接资本,它更多的时候是间接的为企业带来一定的利润和收益,维持好企业与经济市场中各个方面的关系,才可以持久的实现与创造价值。

随着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以及工期之间竞争焦点的转移,无论是学者还是公司的管理人员都逐渐认识到智力资本已经成为提升公司竞争能力,增加公司价值,并使公司持续经营与发展的核心要素。公司治理得当,则会为公司带来源源不断的收益,增加公司的价值,而对于如何更好地进行公司治理,显而易见,智力资本已经发挥到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因此,在以后的企业价值研究过程中,我们仍需要重点对智力资本以深刻而又详细的研究。

参考文献:

①袁丽杰. 知识经济时代提升企业价值的对策[J]. 天津经济,2010(12)

②张国. 论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J].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10(2)

③乔义红,杜洪娟.论企业价值的驱动及提升[J]. 科技与管理,2011(5)

④潘兴强. 关于企业价值增长的战略思考[J]. 价值工程,20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