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科技管理存在问题和建议范文

科技管理存在问题和建议范文

科技管理存在问题和建议

科技管理存在问题和建议范文第1篇

一、明确了管理对象,规定了科技档案同科技资料的正确区分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者,向来重视正确的认识对于工作实践的指导意义。建设和发展科技档案事业,最基本的条件之一是必须明确科技档案工作的具体管理对象。大连会议的第一个重要贡献是正确认识了科技档案工作的管理对象,描述了科技档案的基本特征,揭示了科技档案的本质属性,并且以科学的语言形成了科学技术档案概念。

建国初期,随着国民经济恢复和大规模经济建设的进行,产生了许多新型文件,特别是以技术为内容而具特殊形式的文件材料。这些材料是什么,要不要管,由谁来管,怎么管?当时人们的认识,首先是对这些材料的性质和认识,是模糊甚至是混乱的。主要有三种看法。

第一、认为是技术资料或资料,把所有这些以技术为内容而以图样和文字为表现形式的材料,统统称作技术资料,在观念和认识上远离档案范畴。因此,相关的人员、工作和机构被称为技术资料员、技术资料工作、技术资料室。

第二,被称为技术档案资料。同前者"远离档案范畴"相比,这种认识有了一定的质变,即把对象同"档案"联系起来,承认它们是"档案",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没有这个进步就不会有后来的"科学技术档案"概念。但它仍然有很大的局限,即把对象同时又看作是资料,没有认识到档案和资料是本质上互相区别的两种事物,相反把这两种性质上完全不同的事物用一个名词串连起来,形成"科技档案资料"这样一个非甲非乙的混沌概念。

第三,使用了"技术档案"的称谓。中国人民大学历史档案系1956年和1958年先后编写的科技档案管理学讲义《技术档案管理与组织》都开始使用了技术档案的称谓。1959年6月由该系编辑出版的学习参考书,定名为《技术档案的整理与保管》,也明确使用了"技术档案"称谓。这同前述第二种认识相比较,当然更符合实际、贴近真理。但事实上仍处于认识上的犹疑和不确定状态,就在1958年编写的讲义内容中,却又出现了"技术档案资料"的提法,反映了理论认识上的不确定性。

上述事实表明,当时对管理对象在认识上的混乱和模糊,其核心问题是对科技档案和科技资料这两种不同性质的材料混淆不清。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由客观和主观两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从客观的因素讲,在"一五"计划时期,我国所进行的重大建设项目,基本上都是由国外进行设计的,外来图纸和文件成为指导建设、施工、生产的主体;外来设计文件,自行设计文件,同交流购置来的资料同时存在,科技文件、科技资料甚至科技情报混杂在一起,加以如此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如此汹涌而来的数量巨大的技术图纸、文件和资料,是中国档案工作者所从来没有经历过的。从主观的因素来讲,建国伊始,新中国的档案事业处于创建初期,我们还来不及对科技和经济建设事业中形成的新型档案特别是科技档案进行比较深入的研究。人们对科技档案和科技资料的认识基本上处于感性认识阶段,二者在内容和形式上的相同或相近,很容易造成人们在认识上的混淆。

然而,管理对象问题不解决,正常的科技档案工作就无法建立,新中国国家规模的科技档案事业就不容易发展。正是技术档案工作大连会议正确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明确了科技档案工作的管理对象,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科学地解决了科技档案和科技资料的区分问题:科技档案是"记述和反映一个单位的基本建设、生产技术和自然科学研究等活动,具有保存价值,并且按照一定的归档制度作为真实的历史记录集中保存起来的技术文件材料(包括图纸、照片、表报、文字材料等),它不仅在生产、建设和科学研究工作中具有参考使用的价值,而且具有积累经验、保存历史面貌和参考凭证等作用",而"技术资料则是一个单位为了参考的目的而收集和复制的技术文件材料,它只具有参考使用的价值,根本不能起真凭实据的作用"。这就从性质和作用两个基本方面科学地把科技档案和科技资料正确地区分开来,以此为基础,确定了科技档案工作的管理对象是科技档案,同时要兼管科技资料。

四十年前的大连会议,正确地提出了必须实行科技档案同科技资料的科学区分,指出"技术档案和技术资料不分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技术档案工作就无法建立、健全和发展"。四十年后的今天,我国国家规模的科技档案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不仅科技档案同文书档案等实现了综合统一管理,而且科技档案、科技资料、科技图书实行了一体化综合管理,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但是一体化和综合统一管理仍然是建立在科技档案同科技资料实体实行正确区分的基础上,没有这个区分,就没有科学意义的科技档案、科技资料、科技情报、科技图书的一体化综合管理。

二、抓好归档,从基础做起,建立和健全科技档案工作

大连会议十分强调归档制度和归档工作。指出:"建立和健全技术文件材料的归档制度,是建立和健全技术档案工作的基础","没有归档制度,就没有健全的档案工作,也就不会有完整的档案"。

归档,历来是我国科技档案工作中的重要问题。在当时,处于初创时期的科技档案工作千头万绪,又没有经验,从哪里入手做好档案工作,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抓住归档,就抓住了"龙头",抓住了最重要、最关键的一个基础性工作环节。

1、抓好归档,解决了大量积存文件的清理建档问题。建国十年,企、事业单位形成和积累了大量科技文件,包括设计文件,科研文件和工艺文件等等。这些文件基本上处于无序和分散状态,亟需进行清理和收集,抓好归档工作,就解决了这些文件的收集建档问题。

2、建立和健全归档制度,实现科技档案的集中统一管理。科技文件归档的实质是科技档案的集中统一管理问题。集中统一管理,是我国档案工作的基本制度,应该说,直到大连会议召开之前,这一制度尚未真正触及到科技档案领域,许多企、事业单位形成的科技文件,都是分散在各形成部门或科技工作者个人手里。通过建立和健全科技文件归档制度,做好科技文件向科技档案部门归档工作,从根本上解决科技文件分散管理问题,使档案工作的基本原则在科技档案工作中得到真正的贯彻执行。

对此,针对当时存在的集中统一管理是否影响"自由"问题,会议曾指出:"个人分管或者各个科室分管,看起来是自由的,从长远来看是不自由的。有了专门的档案室集中保管,随时要随时就可以拿出来,那才是自由的。"所以,建立归档工作,实现科技档案集中管理,在我国科技档案工作的创始阶段,在科技管理领域曾经是一场重要的"革命"。

但是,"归档"的意义,远远不止于科技档案工作的初创时期,四十年后的今天,抓好归档,仍然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大连会议所揭示的真理,昭示我们即使到了电子文件时代,归档问题仍然是一个常抓常新的重要问题。

三、建立和健全机构,探索了科技档案工作微观和宏观管理体制

建立相应的机构,是开展科技档案工作的组织保证。科技档案工作包括主体和客体两大基本要素,二者缺一不可。通过归档制度和归档工作,解决了科技档案工作的客体问题,建立相应的机构则是开展科技档案工作的主体问题。大连会议强调要尽快建立和健全基层科技档案机构,指出"就今天来说,要建立起技术档案工作,关键问题在于建立机构,把基层档案室工作做好。"因此,经会议讨论通过的《技术档案室工作暂行通则》规定:"各单位都必须建立健全技术档案室工作,并根据具体情况设立机构或者配备专人管理技术档案,可以成立统一的档案室,也可以成立单独的技术档案室。"

这是我国有史以来,第一次经由全国性会议提出,并列入全国性法规,要求在企、事业单位建立科技档案机构。

大连会议不仅正确地解决了科技档案工作机构的设置问题,而且对科技档案工作的领导问题提出了一个重要思想,即基层企、事业单位的科技档案机构应该"由一位副厂长或总工程师直接领导",这就事实上明确了企、事业单位科技档案工作的领导或管理体制问题。四十年来的科技档案工作实践证明,在企、事业单位内部,这一管理体制是完全正确的,它对推动科技档案工作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我国,国家对科技档案工作的宏观管理体制,是发展国家规模科技档案事业的重要问题。大连会议对此也提出了一些重要思想和具体要求:"国家档案局加强对技术档案工作的指导、监督和检查";"中央各工业交通和科学技术的主管机关,对本系统的技术档案工作进行必要的业务指导,并相应地加强本机关的档案管理部门";"着手编制本专业的技术档案保管期限表,制定本专业的制度办法和着手规划技术档案馆的建设和布局问题"。

应该说,在经济体制改革以前,多年行之有效的科技档案工作宏观管理体制的雏形,在大连会议上已经初步形成。这个管理体制经过多年实践的不断丰富和发展,对我国几十年来科技档案事业的发展,发挥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科技管理存在问题和建议范文第2篇

一、 明确了管理对象,规定了科技档案同科技资料的正确区分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者,向来重视正确的认识对于工作实践的指导意义。建设和发展科技档案事业,最基本的条件之一是必须明确科技档案工作的具体管理对象。大连会议的第一个重要贡献是正确认识了科技档案工作的管理对象,描述了科技档案的基本特征,揭示了科技档案的本质属性,并且以科学的语言形成了科学技术档案概念。

建国初期,随着国民经济恢复和大规模经济建设的进行,产生了许多新型文件,特别是以技术为内容而具特殊形式的文件材料。这些材料是什么,要不要管,由谁来管,怎么管?当时人们的认识,首先是对这些材料的性质和认识,是模糊甚至是混乱的。主要有三种看法。

第一、认为是技术资料或资料,把所有这些以技术为内容而以图样和文字为表现形式的材料,统统称作技术资料,在观念和认识上远离档案范畴。因此,相关的人员、工作和机构被称为技术资料员、技术资料工作、技术资料室。

第二,被称为技术档案资料。同前者"远离档案范畴"相比,这种认识有了一定的质变,即把对象同"档案"联系起来,承认它们是"档案",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没有这个进步就不会有后来的"科学技术档案"概念。但它仍然有很大的局限,即把对象同时又看作是资料,没有认识到档案和资料是本质上互相区别的两种事物,相反把这两种性质上完全不同的事物用一个名词串连起来,形成"科技档案资料"这样一个非甲非乙的混沌概念。

第三,使用了"技术档案"的称谓。中国人民大学历史档案系1956年和1958年先后编写的科技档案管理学讲义《技术档案管理与组织》都开始使用了技术档案的称谓。1959年6月由该系编辑出版的学习参考书,定名为《技术档案的整理与保管》,也明确使用了"技术档案"称谓。这同前述第二种认识相比较,当然更符合实际、贴近真理。但事实上仍处于认识上的犹疑和不确定状态,就在1958年编写的讲义内容中,却又出现了"技术档案资料"的提法,反映了理论认识上的不确定性。

上述事实表明,当时对管理对象在认识上的混乱和模糊,其核心问题是对科技档案和科技资料这两种不同性质的材料混淆不清。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由客观和主观两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从客观的因素讲,在"一五"计划时期,我国所进行的重大建设项目,基本上都是由国外进行设计的,外来图纸和文件成为指导建设、施工、生产的主体;外来设计文件,自行设计文件,同交流购置来的资料同时存在,科技文件、科技资料甚至科技情报混杂在一起,加以如此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如此汹涌而来的数量巨大的技术图纸、文件和资料,是中国档案工作者所从来没有经历过的。从主观的因素来讲,建国伊始,新中国的档案事业处于创建初期,我们还来不及对科技和经济建设事业中形成的新型档案特别是科技档案进行比较深入的研究。人们对科技档案和科技资料的认识基本上处于感性认识阶段,二者在内容和形式上的相同或相近,很容易造成人们在认识上的混淆。

然而,管理对象问题不解决,正常的科技档案工作就无法建立,新中国国家规模的科技档案事业就不容易发展。正是技术档案工作大连会议正确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明确了科技档案工作的管理对象,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科学地解决了科技档案和科技资料的区分问题:科技档案是"记述和反映一个单位的基本建设、生产技术和自然科学研究等活动,具有保存价值,并且按照一定的归档制度作为真实的历史记录集中保存起来的技术文件材料(包括图纸、照片、表报、文字材料等),它不仅在生产、建设和科学研究工作中具有参考使用的价值,而且具有积累经验、保存历史面貌和参考凭证等作用",而"技术资料则是一个单位为了参考的目的而收集和复制的技术文件材料,它只具有参考使用的价值,根本不能起真凭实据的作用"。这就从性质和作用两个基本方面科学地把科技档案和科技资料正确地区分开来,以此为基础,确定了科技档案工作的管理对象是科技档案,同时要兼管科技资料。

四十年前的大连会议,正确地提出了必须实行科技档案同科技资料的科学区分,指出"技术档案和技术资料不分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技术档案工作就无法建立、健全和发展"。四十年后的今天,我国国家规模的科技档案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不仅科技档案同文书档案等实现了综合统一管理,而且科技档案、科技资料、科技图书实行了一体化综合管理,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但是一体化和综合统一管理仍然是建立在科技档案同科技资料实体实行正确区分的基础上,没有这个区分,就没有科学意义的科技档案、科技资料、科技情报、科技图书的一体化综合管理。

二、 抓好归档,从基础做起,建立和健全科技档案工作

大连会议十分强调归档制度和归档工作。指出:"建立和健全技术文件材料的归档制度,是建立和健全技术档案工作的基础","没有归档制度,就没有健全的档案工作,也就不会有完整的档案"。

归档,历来是我国科技档案工作中的重要问题。在当时,处于初创时期的科技档案工作千头万绪,又没有经验,从哪里入手做好档案工作,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抓住归档,就抓住了"龙头",抓住了最重要、最关键的一个基础性工作环节。

1、抓好归档,解决了大量积存文件的清理建档问题。建国十年,企、事业单位形成和积累了大量科技文件,包括设计文件,科研文件和工艺文件等等。这些文件基本上处于无序和分散状态,亟需进行清理和收集,抓好归档工作,就解决了这些文件的收集建档问题。

2、建立和健全归档制度,实现科技档案的集中统一管理。科技文件归档的实质是科技档案的集中统一管理问题。集中统一管理,是我国档案工作的基本制度,应该说,直到大连会议召开之前,这一制度尚未真正触及到科技档案领域,许多企、事业单位形成的科技文件,都是分散在各形成部门或科技工作者个人手里。通过建立和健全科技文件归档制度,做好科技文件向科技档案部门归档工作,从根本上解决科技文件分散管理问题,使档案工作的基本原则在科技档案工作中得到真正的贯彻执行。

对此,针对当时存在的集中统一管理是否影响"自由"问题,会议曾指出:"个人分管或者各个科室分管,看起来是自由的,从长远来看是不自由的。有了专门的档案室集中保管,随时要随时就可以拿出来,那才是自由的。"所以,建立归档工作,实现科技档案集中管理,在我国科技档案工作的创始阶段,在科技管理领域曾经是一场重要的"革命"。

但是,"归档"的意义,远远不止于科技档案工作的初创时期,四十年后的今天,抓好归档,仍然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大连会议所揭示的真理,昭示我们即使到了电子文件时代,归档问题仍然是一个常抓常新的重要问题。

三、建立和健全机构,探索了科技档案工作微观和宏观管理体制

建立相应的机构,是开展科技档案工作的组织保证。科技档案工作包括主体和客体两大基本要素,二者缺一不可。通过归档制度和归档工作,解决了科技档案工作的客体问题,建立相应的机构则是开展科技档案工作的主体问题。大连会议强调要尽快建立和健全基层科技档案机构,指出"就今天来说,要建立起技术档案工作,关键问题在于建立机构,把基层档案室工作做好。"因此,经会议讨论通过的《技术档案室工作暂行通则》规定:"各单位都必须建立健全技术档案室工作,并根据具体情况设立机构或者配备专人管理技术档案,可以成立统一的档案室,也可以成立单独的技术档案室。"

这是我国有史以来,第一次经由全国性会议提出,并列入全国性法规,要求在企、事业单位建立科技档案机构。

大连会议不仅正确地解决了科技档案工作机构的设置问题,而且对科技档案工作的领导问题提出了一个重要思想,即基层企、事业单位的科技档案机构应该"由一位副厂长或总工程师直接领导",这就事实上明确了企、事业单位科技档案工作的领导或管理体制问题。四十年来的科技档案工作实践证明,在企、事业单位内部,这一管理体制是完全正确的,它对推动科技档案工作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我国,国家对科技档案工作的宏观管理体制,是发展国家规模科技档案事业的重要问题。大连会议对此也提出了一些重要思想和具体要求:"国家档案局加强对技术档案工作的指导、监督和检查";"中央各工业交通和科学技术的主管机关,对本系统的技术档案工作进行必要的业务指导,并相应地加强本机关的档案管理部门";"着手编制本专业的技术档案保管期限表,制定本专业的制度办法和着手规划技术档案馆的建设和布局问题"。

应该说,在经济体制改革以前,多年行之有效的科技档案工作宏观管理体制的雏形,在大连会议上已经初步形成。这个管理体制经过多年实践的不断丰富和发展,对我国几十年来科技档案事业的发展,发挥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科技管理存在问题和建议范文第3篇

一、明确了管理对象,规定了科技档案同科技资料的正确区分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者,向来重视正确的认识对于工作实践的指导意义。建设和发展科技档案事业,最基本的条件之一是必须明确科技档案工作的具体管理对象。大连会议的第一个重要贡献是正确认识了科技档案工作的管理对象,描述了科技档案的基本特征,揭示了科技档案的本质属性,并且以科学的语言形成了科学技术档案概念。

建国初期,随着国民经济恢复和大规模经济建设的进行,产生了许多新型文件,特别是以技术为内容而具特殊形式的文件材料。这些材料是什么,要不要管,由谁来管,怎么管?当时人们的认识,首先是对这些材料的性质和认识,是模糊甚至是混乱的。主要有三种看法。

第一、认为是技术资料或资料,把所有这些以技术为内容而以图样和文字为表现形式的材料,统统称作技术资料,在观念和认识上远离档案范畴。因此,相关的人员、工作和机构被称为技术资料员、技术资料工作、技术资料室。

第二,被称为技术档案资料。同前者"远离档案范畴"相比,这种认识有了一定的质变,即把对象同"档案"联系起来,承认它们是"档案",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没有这个进步就不会有后来的"科学技术档案"概念。但它仍然有很大的局限,即把对象同时又看作是资料,没有认识到档案和资料是本质上互相区别的两种事物,相反把这两种性质上完全不同的事物用一个名词串连起来,形成"科技档案资料"这样一个非甲非乙的混沌概念。

第三,使用了"技术档案"的称谓。中国人民大学历史档案系1956年和1958年先后编写的科技档案管理学讲义《技术档案管理与组织》都开始使用了技术档案的称谓。1959年6月由该系编辑出版的学习参考书,定名为《技术档案的整理与保管》,也明确使用了"技术档案"称谓。这同前述第二种认识相比较,当然更符合实际、贴近真理。但事实上仍处于认识上的犹疑和不确定状态,就在1958年编写的讲义内容中,却又出现了"技术档案资料"的提法,反映了理论认识上的不确定性。

上述事实表明,当时对管理对象在认识上的混乱和模糊,其核心问题是对科技档案和科技资料这两种不同性质的材料混淆不清。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由客观和主观两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从客观的因素讲,在"一五"计划时期,我国所进行的重大建设项目,基本上都是由国外进行设计的,外来图纸和文件成为指导建设、施工、生产的主体;外来设计文件,自行设计文件,同交流购置来的资料同时存在,科技文件、科技资料甚至科技情报混杂在一起,加以如此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如此汹涌而来的数量巨大的技术图纸、文件和资料,是中国档案工作者所从来没有经历过的。从主观的因素来讲,建国伊始,新中国的档案事业处于创建初期,我们还来不及对科技和经济建设事业中形成的新型档案特别是科技档案进行比较深入的研究。人们对科技档案和科技资料的认识基本上处于感性认识阶段,二者在内容和形式上的相同或相近,很容易造成人们在认识上的混淆。

然而,管理对象问题不解决,正常的科技档案工作就无法建立,新中国国家规模的科技档案事业就不容易发展。正是技术档案工作大连会议正确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明确了科技档案工作的管理对象,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科学地解决了科技档案和科技资料的区分问题:科技档案是"记述和反映一个单位的基本建设、生产技术和自然科学研究等活动,具有保存价值,并且按照一定的归档制度作为真实的历史记录集中保存起来的技术文件材料(包括图纸、照片、表报、文字材料等),它不仅在生产、建设和科学研究工作中具有参考使用的价值,而且具有积累经验、保存历史面貌和参考凭证等作用",而"技术资料则是一个单位为了参考的目的而收集和复制的技术文件材料,它只具有参考使用的价值,根本不能起真凭实据的作用"。这就从性质和作用两个基本方面科学地把科技档案和科技资料正确地区分开来,以此为基础,确定了科技档案工作的管理对象是科技档案,同时要兼管科技资料。

四十年前的大连会议,正确地提出了必须实行科技档案同科技资料的科学区分,指出"技术档案和技术资料不分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技术档案工作就无法建立、健全和发展"。四十年后的今天,我国国家规模的科技档案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不仅科技档案同文书档案等实现了综合统一管理,而且科技档案、科技资料、科技图书实行了一体化综合管理,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但是一体化和综合统一管理仍然是建立在科技档案同科技资料实体实行正确区分的基础上,没有这个区分,就没有科学意义的科技档案、科技资料、科技情报、科技图书的一体化综合管理。

二、抓好归档,从基础做起,建立和健全科技档案工作

大连会议十分强调归档制度和归档工作。指出:"建立和健全技术文件材料的归档制度,是建立和健全技术档案工作的基础","没有归档制度,就没有健全的档案工作,也就不会有完整的档案"。

归档,历来是我国科技档案工作中的重要问题。在当时,处于初创时期的科技档案工作千头万绪,又没有经验,从哪里入手做好档案工作,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抓住归档,就抓住了"龙头",抓住了最重要、最关键的一个基础性工作环节。

1、抓好归档,解决了大量积存文件的清理建档问题。建国十年,企、事业单位形成和积累了大量科技文件,包括设计文件,科研文件和工艺文件等等。这些文件基本上处于无序和分散状态,亟需进行清理和收集,抓好归档工作,就解决了这些文件的收集建档问题。

2、建立和健全归档制度,实现科技档案的集中统一管理。科技文件归档的实质是科技档案的集中统一管理问题。集中统一管理,是我国档案工作的基本制度,应该说,直到大连会议召开之前,这一制度尚未真正触及到科技档案领域,许多企、事业单位形成的科技文件,都是分散在各形成部门或科技工作者个人手里。通过建立和健全科技文件归档制度,做好科技文件向科技档案部门归档工作,从根本上解决科技文件分散管理问题,使档案工作的基本原则在科技档案工作中得到真正的贯彻执行。

对此,针对当时存在的集中统一管理是否影响"自由"问题,会议曾指出:"个人分管或者各个科室分管,看起来是自由的,从长远来看是不自由的。有了专门的档案室集中保管,随时要随时就可以拿出来,那才是自由的。"所以,建立归档工作,实现科技档案集中管理,在我国科技档案工作的创始阶段,在科技管理领域曾经是一场重要的"革命"。

但是,"归档"的意义,远远不止于科技档案工作的初创时期,四十年后的今天,抓好归档,仍然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大连会议所揭示的真理,昭示我们即使到了电子文件时代,归档问题仍然是一个常抓常新的重要问题。

三、建立和健全机构,探索了科技档案工作微观和宏观管理体制

建立相应的机构,是开展科技档案工作的组织保证。科技档案工作包括主体和客体两大基本要素,二者缺一不可。通过归档制度和归档工作,解决了科技档案工作的客体问题,建立相应的机构则是开展科技档案工作的主体问题。大连会议强调要尽快建立和健全基层科技档案机构,指出"就今天来说,要建立起技术档案工作,关键问题在于建立机构,把基层档案室工作做好。"因此,经会议讨论通过的《技术档案室工作暂行通则》规定:"各单位都必须建立健全技术档案室工作,并根据具体情况设立机构或者配备专人管理技术档案,可以成立统一的档案室,也可以成立单独的技术档案室。"

这是我国有史以来,第一次经由全国性会议提出,并列入全国性法规,要求在企、事业单位建立科技档案机构。

大连会议不仅正确地解决了科技档案工作机构的设置问题,而且对科技档案工作的领导问题提出了一个重要思想,即基层企、事业单位的科技档案机构应该"由一位副厂长或总工程师直接领导",这就事实上明确了企、事业单位科技档案工作的领导或管理体制问题。四十年来的科技档案工作实践证明,在企、事业单位内部,这一管理体制是完全正确的,它对推动科技档案工作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我国,国家对科技档案工作的宏观管理体制,是发展国家规模科技档案事业的重要问题。大连会议对此也提出了一些重要思想和具体要求:"国家档案局加强对技术档案工作的指导、监督和检查";"中央各工业交通和科学技术的主管机关,对本系统的技术档案工作进行必要的业务指导,并相应地加强本机关的档案管理部门";"着手编制本专业的技术档案保管期限表,制定本专业的制度办法和着手规划技术档案馆的建设和布局问题"。

应该说,在经济体制改革以前,多年行之有效的科技档案工作宏观管理体制的雏形,在大连会议上已经初步形成。这个管理体制经过多年实践的不断丰富和发展,对我国几十年来科技档案事业的发展,发挥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科技管理存在问题和建议范文第4篇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以同志讲话精神为指导,以加强和改进领导班子作风建设为主要任务,认真做好县科技局制度建设工作,确保改进工作作风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提高为民服务能力,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提供制度保障。

(二)基本原则

按照于法周延、于事简便的原则,围绕解决“”方面突出问题和规范机关运行管理,建立健全行得通、指导力强、能长期管用的制度规定,以制度机制建设巩固教育实践活动成果。

二、建设重点(共16项)

根据调研摸底,废除制度0项,健全制度6项,新建制度10项。

(一)密切联系服务群众方面(共4项)

1、制定《县科学技术局联系服务群众制度》,解决联系服务群众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牵头领导:

责任股室所:办公室

完成时间:2014年9月30日

2、健全《县科学技术局帮扶联系村3年规划(2013-2015)》,解决联系村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

牵头领导:

责任股室所:办公室

完成时间:2014年9月30日

3、制定《县科学技术局科普工作2年规划(2014-2015)》,解决科普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牵头领导:

责任股室所:信息所

完成时间:2014年9月30日

4、制定《县科学技术局科技扶贫2年规划(2014-2015))》,解决科技扶贫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牵头领导:

责任股室所:农业社发股

完成时间:2014年9月30日

(二)厉行节约、解决“”突出问题(共5项)

5、健全《县科学技术局会议制度》,解决会议召开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牵头领导:

责任股室所:办公室

完成时间:2014年9月30日

6、制定《县科学技术局公文处理制度》,解决公文办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牵头领导:

责任股室所:办公室

完成时间:2014年9月30日

7、制定《县科学技术局学习调研制度》,解决学习调研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牵头领导:

责任股室所:办公室

完成时间:2014年9月30日

8、健全《县科学技术局群众()工作制度》,解决群众()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牵头领导:

责任股室所:办公室

完成时间:2014年9月30日

9、健全《县科学技术局经费管理制度》,解决经费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牵头领导:

责任股室所:办公室

完成时间:2014年9月30日

(三)规范权力运行方面(共3项)

10、制定《县科学技术局组织决策机制》,解决民主集中制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牵头领导:

责任股室所:办公室

完成时间:2014年9月30日

11、制定《县科学技术局信息宣传工作制度》,解决信息宣传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牵头领导:

责任股室所:办公室

完成时间:2014年9月30日

12、制定《县科学技术局科技项目监督管理办法》,解决科技监督管理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牵头领导:

责任股室所:计划工业股

完成时间:2014年9月30日

(四)行政效能建设方面(共4项)

13、健全《县科学技术局党风廉政建设制度》,解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牵头领导:

责任股室所:办公室

完成时间:2014年9月30日

14、制定《县科学技术局行政效能建设三项制度》,解决行政效能建设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牵头领导:

责任股室所:办公室

完成时间:2014年9月30日

15、健全《县科学技术局机关管理制度》,解决机关管理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牵头领导:

责任股室所:办公室

完成时间:2014年9月30日

16、制定《县科学技术局督查落实制度》,解决督查落实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牵头领导:

责任股室所:办公室

完成时间:2014年9月30日

三、方法步骤

制度建设工作,由局办公室统筹,各股室所具体负责组织实施。

(一)调研摸底。局办公室牵头对县科技局涉及局机关、行业性或与群众密切相关的制度建设情况进行彻底梳理。与上位法相抵触、与群众利益相冲突的制度,要予以废止;与实际情况不符合,与群众利益不相适应的制度,要予以修订;对存在监管真空的,要及时启动制度调研论证工作,着力形成行之有效、群众认可、符合工作实际的制度体系。

(二)制定方案。办公室牵头,其他股室所配合,制定制度起草工作方案,明确制度建设的方向、目标、任务、举措等主要内容。

(三)专项推进。落实牵头领导和责任股室所负责制度建设工作,区分“废、改、立”,制定工作规划,限期完成。

(四)建章立制。办公室统一将形成制度初稿提交局机关干部职工会议讨论,并经局党组会议审定后通过。

四、推进措施

科技管理存在问题和建议范文第5篇

按照全市双评工作会议对今年双评工作的总体安排和要求,市科技局在去年双评工作的基础上,制定了今年的工作方案(阳科发[2005]9号),并召开了市科技局系统行风评议再动员大会。在查找问题上,我们主要采取了内部自查、互查与寻求社会帮查的办法,外部采取对行风监督员进行了重新确定并向社会各界特别是主要服务对象发放200份征求意见表以及召开行风监督员座谈会的方法向社会各界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内部采取班子自查及互查的办法。查找问题时主要根据部门职能、结合“四个环境”进行针对性查找。通过这些方法,共收集到意见和建议近50余条,经归类、梳理和局长办公会议研究,形成了以下共识:

一、存在问题

(一)在营造亲商、富商、安商的投资环境方面。主要存在三个问题:一是思想解放不够,比如民营企业投资上,存在着蹑手蹑脚、怕担责任的现象。二是科技投资体制不活,还没有真正形成政府引导、企业为主、社会补充、中介服务为一体的科技融投资体制,比如在科技三项费用使用上,还没有从根本上摆脱项目科技的形象,科技经费投向狭窄,存在政策上的束缚。三是引资力度不大。省内横向比较,我市争取的外来科技投资额排名靠前,但放眼全国,与省外市地科技部门的引资力度相比,差距甚远。

(二)在营造公正执法,依法行政的法制环境方面。主要存在四个问题:一是认识不到位,观念落后。主要表现在自认为科技部门不是主要的执法单位,科技法律法规可操作性较差,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法律法规的导向作用。二是行政审批的民主化、科学化决策机制还有待完善。主要存在行政审批机制上还不能从根本上排除外部因素干扰,比如在项目确定上,还没有建立起科学的评价体系和专家咨询机制,重点科技项目的招标体制还没有建立。三是行政审批程序有待简化,应针对有些审批项目手续繁锁的现象,本着既要加强监督和管理又要方便办事的原则进一步科学建立审批程序。四是科技业务工作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高新技术产业弱孝民营科技企业规模效益差、自主知识产权项目缺乏、技术市场不活跃、科技人才队伍亟待加强等问题。

(三)在营造为民、便民、利民的服务环境方面。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服务的主观能动性和方法措施不够。征求意见和自查互查过程中,我们虽然没有发现在科技局存在耍态度和吃拿卡要等现象,但为百姓提供科技服务的主观能动性还较差,还缺乏更多更有效的服务手段和工作措施,比如在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的传播上,缺少一种大众广泛接受且有明显效果的途径和科普机制,缺乏形式与内容的有效结合。二是调查研究不够。服务对象在想什么?技术进步中存在哪些难题?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性的症结和具体的困难有哪些?等等,这些问题我们想到了,但缺少深入的调查研究和针对性的解决办法,科技项目的过程化管理不够。三是科技中介服务自身建设能力不足。现有的专业科技服务机构数量较少,力量薄弱,服务项目单一,服务能力不强,还没有形成社会化、专业化的格局。

(四)在营造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廉政环境方面。主要存在两个方面:一是廉政就是环境,就是效益的认识还有待提高,党内民主监督机制还需进一步完善,特别是在涉及到人、财、物等敏感问题的民主议事机制还需进一步建立。二是班子领导现代化建设的能力还需进一步提高,学习是一项长期的任务。

二、整改措施

科技管理存在问题和建议范文第6篇

市行风评议领导组办公室:

按照全市双评工作会议对今年双评工作的总体安排和要求,市科技局在去年双评工作的基础上,制定了今年的工作方案(阳科发[XX]9号),并召开了市科技局系统行风评议再动员大会。在查找问题上,我们主要采取了内部自查、互查与寻求社会帮查的办法,外部采取对行风监督员进行了重新确定并向社会各界特别是主要服务对象发放200份征求意见表以及召开行风监督员座谈会的方法向社会各界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内部采取班子自查及互查的办法。查找问题时主要根据部门职能、结合“四个环境”进行针对性查找。通过这些方法,共收集到意见和建议近50余条,经归类、梳理和局长办公会议研究,形成了以下共识:

一、存在问题

(一)在营造亲商、富商、安商的投资环境方面。主要存在三个问题:一是思想解放不够,比如民营企业投资上,存在着蹑手蹑脚、怕担责任的现象。二是科技投资体制不活,还没有真正形成政府引导、企业为主、社会补充、中介服务为一体的科技融投资体制,比如在科技三项费用使用上,还没有从根本上摆脱项目科技的形象,科技经费投向狭窄,存在政策上的束缚。三是引资力度不大。省内横向比较,我市争取的外来科技投资额排名靠前,但放眼全国,与省外市地科技部门的引资力度相比,差距甚远。

(二)在营造公正执法,依法行政的法制环境方面。主要存在四个问题:一是认识不到位,观念落后。主要表现在自认为科技部门不是主要的执法单位,科技法律法规可操作性较差,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法律法规的导向作用。二是行政审批的民主化、科学化决策机制还有待完善。主要存在行政审批机制上还不能从根本上排除外部因素干扰,比如在项目确定上,还没有建立起科学的评价体系和专家咨询机制,重点科技项目的招标体制还没有建立。三是行政审批程序有待简化,应针对有些审批项目手续繁锁的现象,本着既要加强监督和管理又要方便办事的原则进一步科学建立审批程序。四是科技业务工作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高新技术产业弱孝民营科技企业规模效益差、自主知识产权项目缺乏、技术市场不活跃、科技人才队伍亟待加强等问题。

(三)在营造为民、便民、利民的服务环境方面。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服务的主观能动性和方法措施不够。征求意见和自查互查过程中,我们虽然没有发现在科技局存在耍态度和吃拿卡要等现象,但为百姓提供科技服务的主观能动性还较差,还缺乏更多更有效的服务手段和工作措施,比如在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的传播上,缺少一种大众广泛接受且有明显效果的途径和科普机制,缺乏形式与内容的有效结合。二是调查研究不够。服务对象在想什么?技术进步中存在哪些难题?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性的症结和具体的困难有哪些?等等,这些问题我们想到了,但缺少深入的调查研究和针对性的解决办法,科技项目的过程化管理不够。三是科技中介服务自身建设能力不足。现有的专业科技服务机构数量较少,力量薄弱,服务项目单一,服务能力不强,还没有形成社会化、专业化的格局。

(四)在营造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廉政环境方面。主要存在两个方面:一是廉政就是环境,就是效益的认识还有待提高,党内民主监督机制还需进一步完善,特别是在涉及到人、财、物等敏感问题的民主议事机制还需进一步建立。二是班子领导现代化建设的能力还需进一步提高,学习是一项长期的任务。

二、整改措施

根据查找的问题,市科技局在各科室、各单位提出整改措施的基础上召开局党组会议进行了进一步研究,之后制定了全局的整改措施。

(一)在营造亲商、富商、安商的投资环境方面。一是解放思想,创新思维,大胆工作,提倡“敢于破、善于立”的观念,即敢于打破传统的、不合时宜的、阻碍发展的观念、做法,确立因地制宜的、符合实际的、有利于发展的新观念、新做法。今年经对在科技进步中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和企业家进行重奖。二是根据国家有关精神,制定新的科技开发经费使用管理办法,拓宽科技经费使用渠道,加强管理和监督,在投资方向上逐步向建立公共服务平台如共性技术研发、科技中介服务、能力建设、科技信息网络建设、科技难题招标、资源型城市转型研究等重大课题上。三是加大引资力度,要发挥科技中介机构作用,探讨专业化运作引资的方法,选择符合国家、省科技项目指南的技术项目作为载体争取部级、省级投资,今年力争争取市外科技投资200万元以上。

(二)在营造公正执法、依法行政的法制环境方面。一是继续加强科技法律、法规的自身学习和社会化普及,强化法制观念,积极配合有关部门规范性文件和行政审批项目的清理,进一步完善“两错责任追究制”和其他法律环境。组织学习、宣传《行政许可法》。二是建立科学的项目、成果评价体系,完善和坚持专家评审制,试行重大项目和科技难量招标制,建立重点项目目标责任制,实行科技项目过程化管理。三是简化项目审批程序,进一步公开办事程序,实行首问责任制和“一条龙”、“一站式”服务,凡重点业务的开展在申报和结果两个阶段实施媒体公示制。四是实施“四项工程”、“四项建设”加强科技业务工作,即高新技术产业化工程、民营科技企业提升工程、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科学技术普及工程和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科技中介组织建设和科技基础设施建设。

(三)在营造为民、便民、利民的服务环境方面。一是结合政府部门职能转变的有利时机,加强职工宗旨意识和服务意识的教育,树立“政府创造环境、企业创造效益“的观念,进一步强化全局的科技服务意识。科技情报研究所要完成人事制度改革,全员聘任。二是加大调查研究力度,一方面是进行科技工作外调,一方面是深入基层的针对性调研,在普遍调研和日常调研的同时,要重点选择一个行业摸清现状提出今后发展的可行性对策。三是加大对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支持力度,壮大专业性科技服务机构的自身建设和对外能力建设,要重点支持生产力促进中心、中小型科技企业信用担保中心等科技中介服务组织。

(四)在营造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廉政环境方面。一是加强廉洁从政的教育。二是继续完善党风廉政责任制,实行分工分级负责制。三是从完善内部规章制度入手,建立行政效能监察体制,抓教育、抓制度,形成教育、监督、制度约束的廉政机制。

科技管理存在问题和建议范文第7篇

「关键词 财政审计 预算执行审计 新路子 探索

1995年以来,根据《审计法》的规定,全国各级审计机关普遍开展了本级预算执行情况审计,实现了由“财政监督”向“监督财政”的性转变。部门预算执行情况作为本级预算执行情况的重要和预算支出执行情况的主要内容,理应在本级预算执行情况审计中摆到重要的位置,并且审计内容、重点和,也要适应主义公共财政的要求。但是,一些地方的审计机关至今尚未普遍开展部门预算执行情况审计,已经实施的审计,也仍然沿用传统的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内容、重点和方法,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公共财政对部门预算执行情况审计工作的客观要求。

我们在审计国务院所属A、B两部门2000年、2001年预算执行情况的过程中,积极寻找社会主义公共财政条件下部门预算执行情况审计的,在跳出传统财政财务收支审计模式、探索部门预算执行情况审计新路子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我们的主要思路和做法,可以概括为:在审计方向的把握方面,明确一个目标,抓住一条主线,开展两个结合、两个坚持、十一个系统地看问题;在具体操作方面,紧紧抓住审计各阶段的关键点,即把握一个总体,抓住六个环节,开展两个测试、十三个核对、一个复核、一个深查、一个对照、一个摸清、一个促进。

所谓“明确一个目标”,就是明确地把促进预算管理、计划管理和财务管理的规范化、化,作为部门预算执行审计工作的主要目标。在审计过程中,始终把实现这个主要目标作为开展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不仅管理问题时以此为目标,而且查处违纪违规问题时,也在查深查透并纠正问题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产生问题的直接原因和深层次原因,提出改进宏观和微观管理的建议,促进预算管理、计划管理和财务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

所谓“抓住一条主线”,就是把分析预算与计划的编制、执行情况,促进有关方面改进预算与计划的编制、执行工作,作为部门预算执行审计工作的主线。在整个预算执行审计过程中,始终紧紧围绕这条主线开展工作。审计每一单位、每一方面的内容时,首先审视预算与计划的编制、执行情况,如果存在问题,则研究提出纠正问题、改进编制和执行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在完成这一基本任务的基础上,再审视财务管理、核算等其他方面的问题。

明确上述目标、抓住这条主线,是预算执行审计与其他类型审计的根本区别所在。

所谓“两个结合”,就是将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与管理审计结合起来、将审计与审计调查结合起来。

将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与管理审计结合起来,就是在审计过程中,不但证实和评价预算资金及其他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并依法处理财政财务收支中的违纪违规行为,而且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直接原因和深层次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宏观和微观管理的建议,促进预算和计划的编制、执行及其他有关工作的科学化。

应始终把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与管理审计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来抓,既重视分析被审计部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又狠抓违纪违规问题的查处,促进有关管理的加强,使二者相辅相成。将审计与审计调查结合起来。首先,在审计前,采用多种形式、从多个侧面开展审计调查,用以选准审计重点、编好审计方案。其次,在审计过程中,对遇到的法规制度和政策无明确规定的问题,对涉及财政、计划、等部门的问题和其他涉及宏观管理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审计调查,并在调查取证和研究的基础上,分别提出纠正问题和改进管理的建议。其三,在审计调查过程中,对有些应当且能够进行审计处理的问题,及时转入审计程序。其四,在审计过程中充分利用审计调查的结果,在审计调查过程中充分利用审计的成果,使二者相辅相成。其五,在开展审计和审计调查的过程中,关注改革中的一些问题。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从宏观和微观角度分别提出纠正问题的意见和改进工作的建议,促进有关方面深化改革、改进管理。

一是坚持依法审计、实事求是和客观公正,始终用这一原则指导预算执行审计的各项具体工作。首先,以现行法规、制度和政策为依据,对照检查预算与计划的编制、执行以及其他与财政财务收支有关的活动,找出其中的偏差。然后,以“三个代表”和“三个有利于”作为衡量是非曲直、提出改进建议的标准,辩证地、系统地、历史地分析问题,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地评价和处理问题,并努力提出既符合改革方向、又先进可行的改进意见和建议,促进有关工作沿着健康的方向。二是坚持狠抓审计质量、防范审计风险,按照风险管理和“全面质量管理”的要求,对审计项目实行全过程、全要素的管理,以确保部门预算执行审计质量、防范审计风险。

所谓“十一个系统地看问题”分别是,将被审计部门的有关经济活动放到国家的大系统中,从是否符合党的基本与基本路线、是否符合当前国际国内政治形势的需要,包括是否有利于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角度,对其进行审视和评价,找出存在的偏差及其产生的原因,提出纠正偏差的意见和改进工作的建议,促进被审计部门的经济活动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开展。

将被审计部门的有关经济活动放到所处的社会大系统中,从是否符合社会发展方向和当时当地的社会状况、文化氛围的角度,对其进行审视和评价,找出问题,分析原因,提出纠正意见和改进建议,促进被审计部门的经济活动沿着符合社会发展方向和当时当地的社会、文化实际的方向开展。

将被审计部门的经济活动放到国民经济大系统中,从是否有利于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角度,对其进行审视和评价,找出存在的问题,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向被审计部门及其他有关方面提出纠正问题的意见和改进管理的建议,从一个侧面促进被审计部门乃至国民经济大系统健康地运行。

将被审计部门改革过程中的有关活动,放到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个大系统中去观察和分析,找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市场经济一般规范不相一致的问题,并按照这个大系统的需要,研究提出纠正问题的意见和改进管理的建议。

将被审计部门的有关经济活动,放到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大系统中,从是否有利于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角度,对其进行审视和评价,找出问题,分析原因,向被审计部门和其他有关方面提出纠正意见和改进建议。

将被审计部门有关资金的收支活动,放到公共财政改革的大系统中审视。不仅检查预算和计划是否得到了认真执行,而且要透过预算与计划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分析预算和计划编制是否科学合理;不仅找出预算和计划的编制、执行中存在的问题,而且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研究提出改进预算和计划编制、执行工作的建议;不仅按公共财政的要求,对被审计部门预算与计划的编制、执行工作提出改进的建议,而且透过被审计部门预算和计划编制、执行中出现的问题,分析财政、计划、科技等部门的原因,找出这些部门应予改进的方面,尤其是法规、制度以及预算、计划的编制方法应予改进的方面,促进公共财政框架的逐步完善。

将宏观问题和微观问题视为一个系统。一是针对宏观经济管理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从被审计部门及其所属单位查找相应的微观问题;二是在查处被审计部门微观违纪违规问题的同时,找出其产生的宏观方面的根源,研究提出系统解决或分别解决问题的建议,促进被审计部门和财政、计划、科技等部门改进管理,包括制定或修正法规制度、完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解决尤其是从源头上解决问题。

将被审计部门及其所属单位和财政、计划、等部门的预算管理、计划管理、财务管理视为中央预算管理、计划管理与财务管理大系统的子系统。一是对部门进行审计时,从部门本级预算管理、计划管理和财务管理的情况后,带着去延伸审计部门的所属单位,找出其存在的问题。二是对部门进行审计时,注意查找财政、计划、科技等部门的问题。三是对审计部门的所属单位进行审计时,注意透过这些单位存在的问题查找主管部门和财政、计划、科技等部门存在的问题。

将预算的编制、执行与计划的编制、执行看成是一个系统。不仅检查和分析预算的编制与执行情况,而且检查和分析计划的编制与执行情况,并将二者联系起来,分析预算和计划编制与执行存在的不合规和不够合理的问题,查找原因,提出纠正问题的意见和改进管理的建议,促其分别改进甚至系统改进预算、计划编制与执行工作。

将预算、计划的编制和预算、计划的执行看作一个系统。一是对照已经批复的预算和下达的计划来检查其执行情况,找出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提出意见和建议,促进预算和计划的有效执行;二是分析已经编制的预算和计划是否按要求细化,尤其是透过预算和计划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预算和计划编制得是否科学合理,找出编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促进预算和计划编制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在缺乏科学定额与标准的情况下,运用这一促进预算和计划编制工作的科学化,显得尤为必要。

将部门预算执行审计视为中央预算执行审计这个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在审计有关部门预算执行情况的过程中,努力站在大局的角度去看问题和处理问题,尤其注意为财政部预算执行审计组和其他部门预算执行审计组提供有关情况,配合他们拓宽审计领域、分析或查透有关问题,促进中央预算执行审计总体成果的扩大。

所谓“把握一个总体”,就是改变过去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局限于按部就班地对照法规翻账簿和凭证查找问题的做法,在审计开始时,先从总体上把握一个部门的基本情况,然后在分析总体情况的基础上,进一步确定审计的范围、、重点和方法。把握被审计部门的基本情况,应该包括其内设机构状况、职责划分、沿革、机构及业务运行情况,中长期规划和年度工作部署、财务管理的新情况、核算关系和核算特点、当年的预算和计划及其他方面的收支情况,以往年度遵守财经法规的情况,甚至有关领导干部的工作风格和有关人事情况等多个方面。搞清这些情况,既有助于抓住预算和计划工作的主干,防止漏掉大的方面,使预算执行审计结果能够反映被审计部门预算和计划的编制、执行情况的全貌,又有利于选准审计重点,查深查透问题并提出具体可行的纠正问题的意见和改进管理的建议。

所谓“抓住六个环节”,就是针对预算管理和计划管理的六个环节,找出预算和计划在编制、执行方面存在的问题。这六环节分别是:被审计部门及其所属单位预算和计划草案的编制(包括追加预算与计划的编制)上报环节,财政和机关事务管理等部门批复预算、计划和机关事务管理等部门下达计划环节,被审计部门转批预算和下达计划环节,被审计部门所属有资金分配权的单位批转预算和下达计划环节,被审计部门及其有资金分配权的单位对下拨付资金环节,预算单位和基建项目计划执行单位执行预算和计划环节。

所谓“两个测试”,就是开展符合性测试和实质性测试。即针对各个环节开展符合性测试,并根据该项测试的结果,确定审计的范围与重点,进行实质性测试。在实施符合性测试时,着重审查被审计部门的收支是否编制了预算和计划草案,是否向财政、计划等部门报送了这些预算和基建计划草案;财政、科技、机关事务管理等部门是否批复了被审计部门的预算,计划、机关事务管理等部门是否向被审计部门下达了基建计划,这些部门批复预算和下达计划的形式是否合规;被审计部门及其所属有资金分配权的单位是否批转了财政等部门批复的预算、是否转批了计划等部门下达的基建计划,批转预算、下达计划的形式是否合规。对测试出的不合规的方面,将其列为实质性测试的重点。

所谓“十三个核对”,一是将被审计部门报送的预算草案与财政、机关事务管理部门批复的预算核对;二是将被审计部门报送的计划草案与计划、机关事务管理部门下达的计划核对;三是将被审计部门批转的预算与财政、机关事务管理部门批复的预算核对;四是将被审计部门转批的计划与计划部门下达的计划核对;五是将被审计部门实际拨付预算资金的情况与被审计部门批转的预算核对;六是将被审计部门实际拨付计划项目资金的情况与被审计部门下达的计划核对;七是将被审计部门所属有资金分配权单位转批的预算与被审计部门批复的预算核对;八是将有资金分配权单位转批的计划与被审计部门下达的计划核对;九是将被审计部门批转的预算与预算资金使用单位决算报表反映的内容核对;十是将被审计部门下达的计划与项目计划执行单位决算报表反映的内容核对;十一是将被审计部门批转财政资金的预算数量、结构、时间,与一部分部属重点单位相应的收入预算的数量、结构、时间进行核对;十二是将被审计部门下达的基建计划的项目结构、资金量和时间,与一部分部属单位编制的相应的基建计划的项目结构、资金量和时间核对;十三是将有关部属单位编制的财政补助收入预算,与被审计部门对这些单位的财政支出预算核对。

所谓“一个复核”,即分析性复核。就是对被审计部门财务资料之间、非财务资料之间、财务资料与非财务资料之间的关系进行比较,调查重要的异常变动及差异,从而对会计报表整体及其各项目进行评价。

所谓“一个深查”,就是对上述核对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深入查证和研究。虽然“十三个核对”能够较快地找出被审计部门甚至财政、计划、科技、机关事务管理等部门,在部门预算和基建计划的编制、执行中存在的形式上的问题和问题的表现形式,但是,还不能把问题的实质及其产生的原因弄清楚。因此,需要将上述核对过程中发现的不一致的问题,列为审计的重点,深入查证。不但查明这些问题的来龙去脉和实质,还要抽查部分预算资金使用单位和基建项目计划执行单位的资金使用和项目执行情况,以证实预算资金是否确实按照预算使用,基建项目是否确实按照计划执行。对于通过其他途径发现的重要问题,也要采取适当方法查深查透。在此基础上,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为研究提出纠正偏差的意见甚至从源头上解决问题的建议奠定基础。

所谓“一个对照”,就是对照《预算法》和部门预算的具体要求,找出部门预算科学化的深层次问题及其原因。由于被审计部门以及财政、计划、科技等部门存在的,影响部门预算科学化的许多问题尤其是深层次的问题,仅靠开展“十三个核对”是难以查出或查透的,还必须向纵深推进审查工作。一是对照《预算法》和全国人大常委、财政部关于部门预算的编制与执行方面的要求以及部门预算科学化的其他要求,直接审查被审计部门及部分直属单位的预算与基建计划的编制、执行情况,从中找出核对过程中未能发现和未能查透的,被审计部门在预算与计划编制、执行等方面存在的不科学、不合理、不规范的问题。二是对照上述要求,审查财政、科技和机关事务管理等部门向被审计部门批复的预算,审查计划和机关事务管理等部门向被审计部门下达的基建计划;审查被审计部门及其有资金分配权的所属单位对下批转的预算、下达的计划和这些预算、计划的执行情况,从中找出财政、科技、计划、机关事务管理等部门,在部门预算与基建计划的编制和执行等管理方面存在的影响部门预算和计划科学化的问题。然后,针对从上述两个方面查出的问题,认真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尤其是被审计部门和财政、计划等部门在预算管理、计划管理等方面存在的源头性原因,为依法提出处理意见并研究提出促进部门预算和计划管理科学化、法制化的建议创造条件。

所谓“一个摸清”,就是努力摸清被审计部门的家底。一是摸清被审计部门及其所属单位的财政财务体制,二是摸清被审计部门及其各司局财务管理尤其是内部控制的状况,三是查清财务司及设财务的司局掌握的预算内外资金和其他司局自主支配资金的数量、来源、去向、存放单位,四是查清被审计部门历年滚存资金的数量和来源。

所谓“一个促进”,就是在审计过程的各个环节和各项具体工作中,注意采取多种方式促进被审计部门及所属单位预算、计划和财务等方面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着重从被审计部门及所属单位预算和计划的编制、执行入手,查找被审计部门及所属单位和财政、计划、科技等部门在预算管理、计划管理、财务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产生问题的直接原因和深层次的原因,分别提出从宏观与微观层次加强管理的意见和建议,促进被审计部门和财政、计划、科技等部门及其他有关方面加强管理,尤其是完善法规、制度、标准和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内部控制,达到部门预算执行审计的目标。

科技管理存在问题和建议范文第8篇

【关键词】 科技管理工作;问题;商榷

当前,举国上下大力发展科技工作,各大高校、科研院所想方设法,争先恐后增强自身的科技实力,不断提高自主研发的能力、不断提高人才引进的要求、不断提高理论创新的层次,等等。西安作为我国中西部的重要城市之一,也必不可少地承担着努力发展科技工作的重任,各级政府部门设立纵向课题,提供项目研究基金,为高校和科研院所以及企业之间搭建沟通和合作的桥梁,创建了从理论研究到实际应用的良好平台,为陕西省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高校作为我国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是实现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的强大生力军,在我国科技、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高校科研管理工作开展的好坏将直接影响着科研水平的提高。在全国大力支持发展科技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杂音,有高校的主观因素,也有政府的原因,同时还有企业的原因,严重制约了高校科研工作的进一步发展。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科技管理工作中一些具体的问题

1、政府定点酒店等服务单位缺乏诚信

社会上一些单位不但不支持高校科研,反而将高校当作唐僧肉,想方设法从高校挖钱。远的不说,就从各高校承办各种评估、咨询、验收等会议来说。政府有关部门为了廉政,降低成本、节约开支,与地方上一些会议型酒店签署了政府协议价,表面上看确实是为承办单位提供了便利,给了实惠,可是俗话说“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这些“政府定点采购酒店”拿到订单后,大多数并没有按照当初签订的协议执行,而是以各种方式想方设法多收钱,谋求更大的利益。举个例子,某高校将在某政府定点会议酒店承办一个会议,需要接待政府有关领导和相关研究领域专家,而在该高校预定酒店的时候酒店要价远远高于协议价。当然,酒店不会明说涨价,而是找理由,比如酒店装修了,硬件设施和住宿条件提高了;或者说当初签协议的时候是政府强制行为,根本不是他们自愿签的等等,反正就是不按协议价执行。如果高校坚持要按协议价预定,那就对不起了,酒店方就会说所有的房间和会议室都已经订出去了,没有空余的。这样,承办单位就很被动,为了完成承办任务,不得不按照酒店提出的要求执行。那些当初看似很优惠的政策反而变成高校的负担,尽管会后可以去追究酒店责任,可是话又说回来,这完全不利于今后的合作,毕竟对于高校来说,以后还要继续承办类似的会议。所以政府部门为了廉政,节约和会议型酒店签订协议在真正意义上并没有达到预期目的,反而给高校造成很大麻烦,所以,政府有关部门应该考虑如何引导和干预,为高校科研服务,真正为高校办点实事。

2、省属地方院校科研经费紧张

目前在高校科研管理工作中由于受管理观念、管理体制等因素的影响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1]这是很多高校普遍面临的问题,经费的问题除了与该校是什么性质、类型、层次有关以外,还与该校的理念密切相关。作为“211”、“985”一类的高校,国家投入的经费很多,老师做实验买设备等根本就不存在什么困难,拿出相应的成果自然就相对容易一些。但非“211”、“985”的省属地方院校,政府的投入就显得尤为关键和重要。仅有的这些经费分摊到各个高校里,已经少的可怜,内部再进一步划分后摊到各部门头上的就所剩无几了。倘若一个高校重教学轻科研,那么教学投入就大些,科研投入相对就小些;倘若教学与科研并重,那么也许投入就能平均一些;重科研轻教学这种情况基本不会发生;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打着“教学与科研并重”的幌子,实际非常严重地向教学倾斜,可想而知作为科研工作者的工作处境是如何难了,影响了科研工作的开展。

3、科研管理工作者的任务繁重

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无论是教师还是行政管理人员,责任感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师申报各类项目,目的就是为了能拿到项目,绝不会有人是为了不拿项目而申报的,然而撰写的申报材料质量差距很大。大部分教师申报材料做的很好,但有一些人填报材料不负责任,既想拿到项目又不想下工夫搞论证,填表不认真,提交了材料后就把批项目的希望寄托到科研管理人员身上,由科研管理人员给他们请专家找问题,提建议,帮他们修改等等。最终要是没有拿到项目,他们不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就会认为管理者没有为他们服务好。当然,教师尽管接受了很多年的高等教育并且现在又在教育别人,但毕竟还是人,是人就会有缺点,就会有不讲道理的时候。所以说,科研管理者就必须有责任心,要对自己的工作负责任,要宽容。倘若科研管理工作者从领导到职员以不负责任的态度工作,对教师交不交申报材料无所谓,交的材料有没有问题无所谓,对是否履行作为一名科研管理者应负有的责任无所谓,那么高校的科研工作就没办法发展。

二、问题的根源分析

社会在快速进步,经济在迅速发展。在市场经济引领社会大踏步前行的同时,科技工作与经济利益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政府引导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合作,共同为当地社会经济的大力发展做贡献,同时,正如硬币有两面一样,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一些诚信、道德、责任等问题也渐渐浮出水面。除此之外,科研管理工作如同其它客观事物一样,也是一个因素众多、错综复杂的事物。[2]各个高校科研院所对待科研工作者尤其是科研管理工作者的待遇政策参差不齐,高的高,低的低,严重影响部分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这也是影响科技工作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当然这与各单位的理念密切相关,正如前面提到问题中指出的,是否注重科研的发展严重影响着单位的政策导向,也就势必严重影响着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所以出现问题也就顺理成章了。

三、结束语

为了促进科技工作走上高速发展的轨道,各级政府部门应该出台有关政策支持高校的科研工作,经费向高校倾斜;同时要引导和教育社会各部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必须信守职业道德,给高校科研工作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作为高校领导,要重视教师的科研工作,建立科研激励机制;无论是高校教师还是科研管理者,都必须讲诚信,要有高度的工作责任心,坚决杜绝搞虚假浮夸。这样,我们的科技工作才会在一个健康的环境里向前推进,将高校的科研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科技管理存在问题和建议范文第9篇

按照全市双评工作会议对今年双评工作的总体安排和要求,市科技局在去年双评工作的基础上,制定了今年的工作方案(阳科发[2004]9号),并召开了市科技局系统行风评议再动员大会。在查找问题上,我们主要采取了内部自查、互查与寻求社会帮查的办法,外部采取对行风监督员进行了重新确定并向社会各界特别是主要服务对象发放200份征求意见表以及召开行风监督员座谈会的方法向社会各界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内部采取班子自查及互查的办法。查找问题时主要根据部门职能、结合“四个环境”进行针对性查找。通过这些方法,共收集到意见和建议近50余条,经归类、梳理和局长办公会议研究,形成了以下共识:

一、存在问题

(一)在营造亲商、富商、安商的投资环境方面。主要存在三个问题:一是思想解放不够,比如民营企业投资上,存在着蹑手蹑脚、怕担责任的现象。二是科技投资体制不活,还没有真正形成政府引导、企业为主、社会补充、中介服务为一体的科技融投资体制,比如在科技三项费用使用上,还没有从根本上摆脱项目科技的形象,科技经费投向狭窄,存在政策上的束缚。三是引资力度不大。省内横向比较,我市争取的外来科技投资额排名靠前,但放眼全国,与省外市地科技部门的引资力度相比,差距甚远。

(二)在营造公正执法,依法行政的法制环境方面。主要存在四个问题:一是认识不到位,观念落后。主要表现在自认为科技部门不是主要的执法单位,科技法律法规可操作性较差,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法律法规的导向作用。二是行政审批的民主化、科学化决策机制还有待完善。主要存在行政审批机制上还不能从根本上排除外部因素干扰,比如在项目确定上,还没有建立起科学的评价体系和专家咨询机制,重点科技项目的招标体制还没有建立。三是行政审批程序有待简化,应针对有些审批项目手续繁锁的现象,本着既要加强监督和管理又要方便办事的原则进一步科学建立审批程序。四是科技业务工作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高新技术产业弱孝民营科技企业规模效益差、自主知识产权项目缺乏、技术市场不活跃、科技人才队伍亟待加强等问题。

(三)在营造为民、便民、利民的服务环境方面。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服务的主观能动性和方法措施不够。征求意见和自查互查过程中,我们虽然没有发现在科技局存在耍态度和吃拿卡要等现象,但为百姓提供科技服务的主观能动性还较差,还缺乏更多更有效的服务手段和工作措施,比如在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的传播上,缺少一种大众广泛接受且有明显效果的途径和科普机制,缺乏形式与内容的有效结合。二是调查研究不够。服务对象在想什么?技术进步中存在哪些难题?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性的症结和具体的困难有哪些?等等,这些问题我们想到了,但缺少深入的调查研究和针对性的解决办法,科技项目的过程化管理不够。三是科技中介服务自身建设能力不足。现有的专业科技服务机构数量较少,力量薄弱,服务项目单一,服务能力不强,还没有形成社会化、专业化的格局。

(四)在营造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廉政环境方面。主要存在两个方面:一是廉政就是环境,就是效益的认识还有待提高,党内民主监督机制还需进一步完善,特别是在涉及到人、财、物等敏感问题的民主议事机制还需进一步建立。二是班子领导现代化建设的能力还需进一步提高,学习是一项长期的任务。

二、整改措施

根据查找的问题,市科技局在各科室、各单位提出整改措施的基础上召开局党组会议进行了进一步研究,之后制定了全局的整改措施。

科技管理存在问题和建议范文第10篇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加快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以社会各界群众的广泛参与为基础,以优化科技发展环境为目标,坚持把民主评议政风行风作为促进科技系统改进作风的重要载体,省、市、区、镇(街道)联动,依托政风热线平台,运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依托广播、电视、报纸、网络“四位一体”热线平台,依靠服务对象和社会各界对科技管理部门政风行风建设情况进行公开民主评议,推动科技系统改进作风、提升服务水平,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环境。

二、评议对象

局机关、局属事业单位、相关服务窗口。

三、评议内容

1.改进作风方面。是否严格执行中央、省、市和区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各项规定,是否结合科技工作实际深入镇(街道)、园区及科技企业、科技园区加强调查研究,改进会风文风,厉行勤俭节约;是否存在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等问题。

2.依法办事方面。是否切实转变职能,依法履行科技行政管理职能;严格执行科技计划管理规定,规范科研经费的管理和使用;是否存在不公正、不文明、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等问题;是否正确履行职责,严格依法依规办事,无、执法不严、办事不公,以及乱收费、乱罚款和各种摊派等问题。

3.服务质量方面。服务发展、服务基层、服务群众主动性是否有新的提高,是否实行政务公开和落实公示制、服务承诺制、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失职追究制;效能是否不断提升,是否存在办事靠关系、搞门道等问题。

4.政务公开方面。是否对科技行政权力100%网上公开透明运行;是否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事项及办事流程、收费标准、政策依据等做到及时公开、全面公开;完善科技项目立项、科技进步奖评审等公示制度,杜绝暗箱操作、弄虚作假等问题。

5.清正廉洁方面。是否以务实、高效、勤政、廉政为标准,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是否把行风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建设需求紧密结合;是否严格遵守廉洁从政各项规定,做到干部清正、部门清廉,有无以职以权以业谋私、、吃拿卡要等问题。

四、工作步骤

(一)动员部署(7月)。建立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制定科技局2014年度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方案,7月15日前完成制订具体方案,并召开局系统大会,全面动员部署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广泛开展宣传活动,在科技局网站开辟民主评议政风行风活动专栏,公开服务承诺。

(二)自查自纠(7月—8月)。及时开展征求意见活动,通过评议代表、政风热线、网站、举报电话、评议意见箱、座谈会等渠道,广泛征求群众对我局及工作人员的意见建议,归纳梳理后于8月底前,将自查自纠情况报市科技局和区政府纠风办。

(三)明查暗访(7月—8月)。由局纪检组长带动、综合处派员,不定期在局系统内明查暗访,调查了解局系统作风行风建设情况,及时督促整改突出问题。对明查暗访中发现的问题科技局要高度重视立即整改,对造成严重影响的要实施责任追究。

(四)集中评议(9月—10月)。参加由区政府纠风办统一组织的现场集中评议,10月15日前结束。

(五)整改反馈(11月)。区科技局对查出的问题和反馈的问题进行认真剖析,建立健全整改档案,制定整改方案,并向社会公开。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区科技局民评工作实行局“一把手”负总责,班子成员分工负责,各处室、直属单位各负其责,干部群众广泛参与,全系统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格局,确保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取得明显成效。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要做到带头自查自评,带头落实整改,带头接受评议,带头参与总结。局民评工作领导小组在区纠风办的指导下,负责对局机关、直属单位政风行风建设工作的统一部署、组织实施、跟踪落实;指导、监督和检查本局政风行风评议工作。同时,局民评办要加强与区纠风办和民评代表的联系沟通,积极争取他们对科技系统政风行风工作的指导。

(二)扎实解决问题。要坚持以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科技系统政风行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要自觉把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与科技管理具体业务工作结合起来,增强全系统作风建设整体效能。对群众在评议过程中反映的具体问题,要做到件件有回音、事事有结果,积极帮助群众解难事、做好事、办实事。要充分运用民主评议结果,认真梳理群众反映的主要问题,找准今后科技系统政风行风建设的着力点,建立完善定期自主评议的长效工作机制。通过开展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带动工作作风的转变、工作方法的改进,工作效率的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的优化,培养和树立科技系统开拓创新、勤政务实、廉洁高效、服务大局的良好作风。

科技管理存在问题和建议范文第11篇

一、评议内容和对象

(一)评议内容:加大服务企业力度,增强项目带动能力,推进企业技术创新。

(二)评议对象:计划综合股、科技管理股。

二、选题原因分析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创新建设的实施意见》(〔2013〕116号),根据我局工作职责,针对我市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的问题,加大服务企业力度,主动深入企业走访、调研,指导、帮助企业挖掘一批技术创新强、科技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市场前景广阔,对我市的经济发展起到推动和促进作用的好项目,推荐申报上级科技计划项目,并加强与上级主管部门沟通,做好已申报项目的跟踪,争取更多项目获得立项。同时做好已立项项目实施情况的跟踪、指导、督促、检查,确保项目取得预期效果,督促、指导合同到期的项目承担单位及时做好鉴定(评审)或验收工作。通过加强项目申报与管理,增强项目带动能力,推进企业技术创新。

三、预期目标及评议成效

(一)预期目标

1.组织申报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资金项目4项;组织申报市科技型企业创新资金项目3项;组织申报省国际科技合作计划项目2项;组织申报市科技计划项目6项。争取2个项目获得省科技厅立项,5个项目获得市科技局立项,共争取项目资金达到220万元以上。

2.组织13家企业上报省科技型企业备案,争取10家企业被列入省科技型企业试点。

3.做好2项到期省、市科技计划项目的验收工作。

4.组织3-5家企业申报知识产权试点企业,争取3家企业被确定为市知识产权试点单位,全市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得到较大幅度增长。

(二)评议成效

通过开展选题评议,科技服务企业能力进一步提升,项目带动企业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专利申请与授权比去年有较大幅度提高,切实推动科技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四、具体措施

(一)积极向企业宣传科技政策,指导企业申报科技项目、争创高新技术企业或科技创新型企业,通过印发项目申报指南、深入企业上门服务及科技服务网络等多种渠道,使工业园区企业切实了解和掌握政策资源的运用及其利益。

(二)积极引进建设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加快专业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强化生产力促进中心建设,增强科技中介机构服务能力,推动科技金融紧密结合。

(三)加大专利宣传力度,组织企业专利工作分管领导参加专利知识培训,指导企业建立健全知识产权管理制度,提高企业对知识产权保护和利用对企业发展战略重要性的认识和规避风险意识。

五、时间安排

(一)宣传发动阶段(6月底前)。通过各种有效的载体,广泛宣传科技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能、任务和工作成效,让社会各界了解科技管理工作;广泛宣传选题评议工作的主要内容、预期目标、具体措施、工作要求等,发动全市工业园区内企业积极参与,真心实意地接受广大群众的关注、支持、参与和监督。制定选题评议实施方案。

(二)自查自纠阶段(7-9月)。通过召开专题座谈会、发放征求意见书、设立评议意见箱、投诉电话、电子信箱等形式,面向企业服务对象和社会各界群众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深入查找本部门、本单位在政风行风建设上存在的问题,重点是选题评议内容,要认真分析原因,制定整改措施。

(三)落实整改和总结阶段(10-11月)。围绕评议内容,根据问卷调查、落实整改、明察暗访、工作考核和纠风部门反馈的意见情况,召开专题评议会议通报本单位民主评议政风行风选题评议工作情况,并请民评代表进行综合评议。在此基础上,针对民评工作存在的薄弱环节进一步加以改进,确保实现民评工作年度目标。

六、有关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职责。选题评议是民主评议政风行风的重要内容,各股室主要负责人要切实担承担起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对职能范围内的政风行风选题评议工作负责,各股室业务工作人员要密切配合,确保选题评议工作的完成。

科技管理存在问题和建议范文第12篇

[关键词] “十二五”科普工作 湖南 对策建议

一、引言

2010年是“十一五”的最后一年,也是十二五规划准备之年。“十 一五”以来,湖南科普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总结“十一五”工作的成效与经验,研究部署“十二五”科普工作,明确未来五年科普工作的方向和重点,对推进科普工作,提高全民科技素养,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笔者作为2010湖南科普活动周的参与者之一,深知科普工作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的重要作用。本文首先对湖南“十一五”科普工作的主要成效进行了简要回顾,并分析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最后提出了推进湖南“十二五”科普工作的对策建议。在科普工作方面,湖南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普适性,因此,本文对推进我国地方科普工作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二、“十一五”湖南科普工作的主要成效

1.科普能力不断提升

第一,科普人才队伍进一步壮大。据统计,2008年,湖南科普工作人员总数达23.9万人,逐渐形成由科普专家、科技工作者和科普志愿者组成的相对稳定的专家群众相结合、专职兼职人员相结合的科普工作队伍。

第二,科普网络进一步健全。通过在乡镇、村、街道、居委会和企事业单位建立各种群众性的科普组织,扩大网络覆盖,促进资源共享,满足公众对科普多元化、多层次、多品味的需求,提升科普工作整体效能。

第三,科普阵地进一步拓展。目前,湖南已认定了三批共44家湖南省科普基地,其中10家被科技部、、教育部、中国科协命为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由省市共建,占地12.43公顷,建筑面积2.8万平方米,总投资3.35亿元的湖南省科技馆,预计今年下半年将建成开馆。

2.科普环境不断优化

成立了由湖南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32个成员单位组成的省科技领导小组。在省科普小组的领导和协调下,各成员单位充分发挥了牵头作用,利用全社会优势资源开展科普工作,逐步建立健全了“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多元投入、注重实效”的科普运行机制。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制订出台了《湖南省科学技术普及条例》。制订了《湖南省2005-2010年科学技术普及规划》,并被科技部转发给全国各地科技厅(委、局)。

3.科普工作进一步社会化

首先,参与单位进一步社会化。社会各界都积极参与科普事业,科研机构、学校、企业、社团都开展了形势多样、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其次,参与人员进一步社会化。广大农民群众、工人和知识分子、广大志愿者等非专职科普工作者都参与到科普中来。第三,科普内容进一步大众化。从人民群众生活实际出发,内容涉及农村、城市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满足公众对科普的多层次要求。

4.重大科普活动效果更加显著

自2001年开始,根据科技部的统一部署和湖南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湖南已经成功举办了10届科普活动周,使广大人民感受到先进生产力的重要作用,在全社会兴起崇尚科学、理解科学的热潮。2010年科普活动周共有52个省直部门和单位参与,各市州结合本地实际和公众需求,发动了8万多名科技人员,同期开展了1000多项科普集中活动,3000多项分散活动一系列形式多样、各具特色的科普活动。自1996年以来,省直相关部门组织的“五下乡”活动,将党的温暖和科学技术送到田间地头,积极服务新农村建设。同时,根据国家有关精神,积极组织开展科技特派员活动,建立送科技下乡的长效机制,推动科技与农村经济发展的融合,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带领农民创业致富。

三、目前湖南科普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湖南科普工作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仍然较大,科普发展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

1.科普基础条件建设有待加强,科普能力还需提升

科普基础设施总量不足且发展不平衡,建设与管理理念落后,科普基础设施规模与需求尚不匹配,与发达地区存在一定距离。我省科普基础设施方面还很薄弱,科普展教功能未能充分发挥。科普工作者的职称和待遇长期得不到解决,导致科普从业人员职业化进程缓慢,科普文化产业有待进一步发展。

2.科普发展重点还需突出,科普投入还需加强

湖南公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总体水平不高,人力资源质量总体不强,不利于经济社会发展。虽然科普投入逐年递增,但总体上看仍然不足,现阶段科普工作主要靠政府财政投入,社会化运作主体缺乏,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很多科技场馆为弥补经费不足,将部分面积用于经营和出租,这与我省科技、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

3.科普管理体制机制有待健全,科普资源还需整合

科普工作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牵涉到多个部门和社会的方方面面,作为政府科普工作的职能部门没有设立专门的科普管理机构,缺乏必要的宏观调控手段。全社会优质展教资源的集成和共享还不充分,尚未形成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展教资源共建共享的局面,很多大学、科研院所中实验室,均未面向公众开放。

这些问题和不足,必须在“十二五”科普工作中努力解决,不然这些问题和不足最终将会影响到湖南科普事业的健康有序快速发展。

四、推进湖南“十二五”科普工作的对策建议

为推进湖南科普工作,针对湖南实际,我们实地调研采访了科普工作的各级管理者和参与者,聆听了许多深刻的见解,并学习了大量有关文献,从科普管理体系建设、科普能力建设、科普投入机制建设、科普评价制度建设等四个方面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1.突出抓好科普管理体系建设

科普工作是一项公益性事业,也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唯有依靠政府推动、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科技管理部门组织协调才能取得良好成效。建立政府主导,社会群团积极参与的科普管理体制,理顺管理关系是做好科普工作的重要前提。

建议“十二五”湖南科普工作进一步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进一步充分发挥科普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和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的组织协调作用,统筹部署,集成资源,引导全社会共同推动全省科普工作社会组织建设。建议省科技主管部门将会同有关部门要按照《科普法》的要求,通过制定规划和政策、开展监督检查等措施,加强对组织网络建设工作的领导。同时,建议“十二五”进一步动员广大社会力量,引导科技团体、大众传媒、企业、基金会及社会公众等共同参与,逐步构建社会广泛参与的科普管理体系,发挥比较优势,明确管理职能,理顺责权关系,共同推进科普工作。

2.突出抓好科普能力建设

建议湖南“十二五”突出抓好科普能力建设,力争实现科普工作基础有新的突破。

第一,抓好科普政策建设和规划制定。加大落实国家和省现有的科普政策法规力度,强化科技行政管理部门对科普工作的宏观管理职能,根据新修订的《科技进步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组织修改《湖南省科学技术普及条例》,进一步完善有关科普奖励、职称评定、资源配置等的配套政策,优化科普政策环境。制定出台《2011-2015年湖南省科普工作规划》。

第二,抓好科普基地建设。进一步加强对科普场馆建设的宏观指导,合理布局各类科技场馆,因地制宜,力争投资效益最大化。继续把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科普场馆纳入规范管理,并向社会开放。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单位运用自身在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活动中的硬件条件认定为省科普基地,纳入规范管理与考核。鼓励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科普基地建设,通过规划积极引导社会参与和兴办科普场馆。

第三,抓好科普队伍建设。一方面,动员和组织农业、科技、教育、卫生等各方面的人员力量,倡导广大科技人员投身科普事业,不断壮大科普人才队伍;另一方面,开展面向科普工作管理人员、科技场馆展览设计人员、科技记者和编辑、科普导游、科普讲解员的培训,提高科普人员的专业化水平。

3.突出抓好科普投入机制建设

科普要发展,投入是关键。建议“十二五”湖南突出抓好科普投入机制建设,努力使科普投入达到法定目标。一是按照《科普法》和《科学技术普及条例》规定,加大科普经费投入,加强对各地科普投入的监测和检查,促使各级政府把科普事业当作重要的公益事业来抓,将科普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并随财政收入的稳步增长,逐步增加财政对科普工作的投入。二是倡导捐资赞助,开辟社会资金投入渠道,按照《公益事业捐赠法》有关规定,鼓励社会各界和海内外热心科普事业的团体和个人捐赠。三是引入市场机制,逐步建立多渠道、社会化的科普投入体系,引导社会资金投入科普事业,鼓励民间、私人力量按市场营利机制运营科普事业,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服务。

4.突出抓好科普评价制度建设

一是进一步抓好科普工作表彰和奖励制度。在现有工作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对科普事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表彰和奖励力度,并逐步将重大科普理论研究成果、科普著作等纳入省科学技术进步奖的范畴;进一步重视解决专职科普工作人员职务、待遇等问题,加大宣传科普人物先进事迹的力度,使科普工作者的劳动成果与学术、科研成果同样受到承认和尊重,吸引更多的有识之士投身于科普事业。动员有条件的企业面向社会,面向公众,设立企业科普贡献奖等,推进企业科普公益化进程。

二是进一步抓好科普的监督、监测评估机制。依法加强对各级政府科普投入的检查与监督,确保科普能够有基本条件开展。加强科普活动的质量和效果的检查,建立科普效果评估指标体系,对科普过程进行监测,建立科技团体和科研机构,以及开展科普的企业和私人机构的自我约束和监督机制。切实加强科普能力建设组织保障、政策保障、条件保障、特色与创新以及目标的实现情况的监测评估。

五、结语

通过总结湖南“十一五”科技工作成绩,剖析现阶段存在主要问题及原因,分别从科普管理、科普能力建设、科普投入、科普评价四个方面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科普工作是一项具有长期性、系统性的基础工程,要切实做好科普工作,需要更多实践探索和理论总结,本文权当抛砖引玉,以期对推动新时期的科普工作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1]李健民,刘小玲:科普能力建设:理论思考与上海实践[J].科普研究,2009,(6)

[2]莫扬:我国科普资源共享发展战略研究[J].科普研究,2010,(1).

[3]孔庆华 曲彬赫:科普信息传播与科协网络媒体[J].科技传播,2009,(2)

[4]记者 徐磊:加大科普工作力度 提高全民科学素质[N].闽东日报,2010-02-08(A02)

[5]朱春生:发挥优势 将科普工作做得更好[N].大众科技报,2009-10-11(A02)

[6]王月冲: 科普工作社会化的实践与思考[J]. 科协论坛(上半月),2010,(1)

科技管理存在问题和建议范文第13篇

【关键词】创新平台 管理模式 运行机制

一 东莞市科技创新平台发展现状

1.科技创新平台的规模

东莞市作为改革开放的受益城市较早提出了建立科技创新平台的政策主张。据调研组调查显示,东莞最早的一家创新平台创立于1990年,随后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各种类型的创新平台相继建立。目前,东莞市科技创新平台总数在二十家左右,多数创新平台的员工集中在10人~70人之间。创新平台的注册资本差异较大,多则上亿元,少则只有几十万元,据调查显示,76.9% 的创新平台注册资本在100万元以上。

2.多数创新平台由政府和科研机构合作建设

在与各创新平台负责人访谈中了解到,多数创新平台的组建模式是由政府和科研机构联合共建,如东莞华中科技大学制造工程研究院、电子科技大学电子信息工程研究院等,在其发展过程中都得到过政府的大力财政支持。

3.资金运作情况

根据调查,东莞市近半数创新平台运作资金的主要来源是政府财政支持,在其遇到资金困难时,主要通过政府拨款和自身的积累来解决问题。据调查,仍有部分创新平台认为其资金不足,希望能得到政府或其他方面的资金支持。

二 东莞市科技创新平台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问题及对策

1.管理模式分析及对策建议

第一,现有管理模式的类型及其利弊分析。创新平台的管理模式可分为三类:行政化管理模式、企业化管理模式、混合管理模式。各模式的特点见表1。

资料来源:根据相关文献整理

行政化管理模式的优势在于政府能够运用其强大的行政管理权,将资源在短期内有效聚集,并为创新平台的发展提供较为宽松的物质环境和政策环境。企业化管理模式是一种高度市场化的管理模式,此管理模式下的创新平台因面向市场求生存,故有较强的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但是这种管理模式也有其天生的缺陷,主要是在创新平台承办的初期,难以找到具有一定能力的企业主体来创办创新平台。混合管理模式优势在于有利于运用政府力量弥补企业发展后劲不足的缺陷。弊端在于可能会带来职权交叉,分工过细的问题,混合型管理对二者之间的分工协作,有序结合有着较高的要求。

东莞市目前创新平台的管理模式的总体特征为:一是以混合管理和企业化管理模式为主,行政化管理模式为辅;二是目前东莞市创新平台真正依靠自身进行市场化运作的并不多,大部分创新平台对政府有或多或少的依赖。

第二,东莞市创新平台未来管理模式的选择。从长远来看,创新平台的运转和完善应以市场调节为主、政府微调为辅的管理模式。在目前东莞市创新平台多种管理模式并存的情况下,多种管理模式可以齐头并进,不同发展阶段的创新平台采取不同的管理模式,但是将来要逐步向企业主导型的管理模式转化,企业主导模式下的创新平台必须成为创新平台的主体。另外,目前的多种管理模式还有进一步完善的余地,可以朝这方面努力:一是逐渐转变政府角色,为不同类型创新平台提供服务;二是建立统一的管理机构促进创新平台的发展。

2.决策机制分析及对策建议

目前,东莞市规模较大的创新平台一般是由政府和科研机构两方合作模式,即政府出资、高校出人的方式合作构建,政府与大学各占50%股份,管理模式采取理事会形式。如电子科技大学信息工程研究院和东莞华中科技大学制造工程研究院,共建方包括学校、东莞市政府和广东省科技厅(挂名)。

据调查,这种组织结构决定的管理模式存在两种弊端。首先,这种组织结构决定了创新平台的管理模式是政府与科研机构共同管理,特别是对那些政府投巨资的创新平台,政府难免会加强对创新平台的管理,甚至是干预创新平台的自由发展;其次,创新平台的决策层可能存在决策不合理的情况。创新平台投资方(科研机构或高校、政府)的领导人不是所有领域的专家,可是他们却担任着对项目的立项、审查工作,由于他们的专业局限性可能导致某些很有市场潜力的项目不能及时立项,从而使机会白白流失。

针对东莞市组织结构现状和面对的决策难题,有针对性的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创新平台仍旧采用理事会形式,不过理事会的责任范围应该有所限定,不应负责创新平台的项目审核工作。

第二,成立专家委员会,具体负责项目立项评估和验收审核,以及经费使用的评审工作,并负责监督公共服务项目主管的工作。专家委员会成员由各创新平台推荐,可以由各创新平台的专家出任,各个单位的专家可以相互聘用,由政府出面组织,由专家委员会来审查项目的可行性。这样可以避免传统意义上的理事会决定项目的时间拖延和项目审查的专业化不足问题。

3.资金运作机制及建议

根据调查,创新平台面临的最集中问题是缺乏人才,有28.6%的被访者选择。其次是社会资源少、硬件缺乏和体制问题,各占21.4%。最后才是缺乏资金,占14.3%。这说明资金问题并不是目前东莞科技创新平台的关键问题,这既要得益于东莞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另一方面也得益于东莞市良好的企业背景。

创新平台作为一种公共技术平台,在其创立之初政府给予支持是十分必要的。但是针对不同的创新平台类型政府的支持方式又应该有所差异。对于公共创新平台,在建立初期政府应该全部投入,包括场地的购买或者租用、仪器设备的购买、人员的配备、日常运转等。在运营一段时间之后,可以逐渐转化成自己负担日常的运转费用,也就是自己拥有“造血功能”。另外,针对具有东莞特色的专业镇经济,可以建立专业镇科技创新平台,充分动员地方政府的积极性,采取市政府、镇政府和企业三方投入相结合,以镇政府投入主导的方式建立。

三 结论

本文根据调查从东莞市科技创新平台的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从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两个方面深入探讨了东莞市科技创新平台的运作模式。结论如下:

第一,从管理模式的角度来看,东莞市创新平台在创立之初可以通过与政府合作方式运作,但是随着创新平台的逐渐成熟,应逐步走向以市场调节为主、政府微调为辅的管理模式。

第二,从决策机制的角度来看,创新平台可以采用理事会形式,但应同时成立专家委员会,由专家委员会具体负责项目立项评估和验收审核,以及经费使用的评审工作,这样可以有效避免传统意义上的理事会决定项目的时间拖延和项目审查的专业化不足问题。

第三,从资金运作的角度来看,在创新平台创建初期,可以采用政府“输血”和自身“造血”相结合的方式,但是从长远来看,创新平台要有危机观念,逐步实现完全的“自我造血功能”,尽早培育市场,寻找自己的企业客户,使技术成果产品化、商品化,从而获得稳定资金流。

参考文献

[1]李啸、朱星华.浙江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经验与启示[J].中国科技论坛,2008(3)

科技管理存在问题和建议范文第14篇

关键词:科技专项 财务审计 经费管理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 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ject funding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he audit

LI Ting(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strategy research institute of 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

WuLuMuQi 830011)

Abstra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pecial audit,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urrent maj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ject funds management, including unreasonable project budget, budget execution and supervision does not reach the designated position, dial the outside funds use efficiency is not high, matching funds do not reach the designated position, the problems such as nonstandard balance project funds management, and from the internal system construction, budget establishment,expenditure control six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Keyword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search programs finance auditing funds management

加强科技项目经费管理,利于科学统筹安排科技计划指标,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增强科技创新可持续发展能力,使科技项目和资金配置更加聚焦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有力保障。为此,各级科技计划管理部门继制定了经费管理制度,但在科技项目实施过程中如没有完全落实管理规定,财务专项审计就较难通过,甚至导致项目无法顺利结题。因此,加强科技专项经费管理力度,既是当务之急,也是长远之计,有必要对科技项目经费审计中存在的常见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完善意见。

一、科技项目经费审计内容

科技经费财务审计包括中期财务审计和结题财务审计。审计内容涵盖了从立项预算批复到项目执行中发生的各项支出,对项目经费支出的合理合规性及相关性进行检查,以及承担单位的会计核算与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等。中期检查一般委派科技项目监管部门在执行过程中检查,并给予一定的监督指导;结题审计则是委托有资质的会计师事务所在项目完成后实施,对各项支出予以

审计认定[1]。

二、科技项目经费审计中常见问题

(一)未能科学合理地编制项目预算

科技专项经费审计在预算实施环节关注的重点:一是科技项目经费预算管理制度的建立及实际质量;二是经费使用预算与预算实施的差异及支出是否合规;三是预算调整程序的合规性及调整的合理性。

科技经费预算编制是经费使用的基础,预算应遵循与课题任务目标相关,应经济合理,符合有关的政策法规[2]。目前,项目经费实际支出与预算偏差较大的问题普遍存在,其中最为典型的是自行违规调整预算,随意在不同项目之间调整项目内容和资金用途。编制项目预算时,有些项目负责人项目前期未经过认真的调研和详细的规划,按照以往项目管理经验粗略编制经费预算。部分人员对专项经费管理办法及财务管理制度的规定缺乏了解,对科目支出预算与课题的相关性说明不够清晰,项目实施中按照需求使用经费,至项目结题验收时才办理预算调整的报批。财务部门由于缺乏对项目专业技术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很难对专业性较强的项目经费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合理性做出准确判断,无法对年度项目经费的使用情况进行综合管理和监督。项目组与财务部门之间缺少必要的沟通和协作,导致项目管理与经费管理脱节,严重影响项目进展和经费的使用效率[2]。

(二)经费预算执行和监管不到位

科技管理存在问题和建议范文第15篇

一、全省高校科技产业工作现状及问题分析

1.全省高校产业发展不平衡的矛盾依然突出,全省高校科技产业规范化建设和高校科技产业管理体制改革的任务依然繁重。

统计数据显示,山东高校产业发展不平衡的矛盾依然突出。部属高校强、省属高校弱,本科院校较强,职业院校较弱,职业院校的产业工作正在异军突起,民办高校开始摆脱产业工作空白状态。2009年三所部属院校的产业收入占到了全省高校产业收入总额的92%,石油大学占74%。多数高校企业规模偏小,经济效益不高,而且尽管2009年度全省高校产业收入总额达到了近80亿元,但这一数字却只有北京市的10%。

高校校办产业在经历了传统发展阶段(改革开放之初到上世纪末)、规范发展阶段(上世纪末到2010年前后)之后,已经进入了创新发展阶段。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93年全国高校科技产业工作会议之后,我国高校产业,特别是高校科技产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在整体上提升了高等学校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我国高校科技产业十多年来的发展经验表明,在我国现实国情下,高校通过创办科技企业转化科技成果,是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一种有效方式和快捷途径。在没有国际经验可供借鉴的情况下,我国高校广大教师和科研人员经过艰苦努力,在实践中走出了一条产学研紧密结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新路子,是对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创新和发展。但九十年代高校产业的大发展也存在诸多问题,比如高校产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管理体制不科学、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企业运营不规范、资产监管不到位等问题,既妨碍了高校企业成为市场竞争主体,又使高校无法规避因直接创办和经营企业可能带来的风险,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高校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我们不需再加强高校科技产业分类指导的同时,克服诸多困难,按照“鸡发展,规范管理,改革创新”的方针,大力推进高校科技产业管理体制改革,推进高校科技产业规范化建设。

2.目前高校产业改革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大多是发展中的问题,就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和认识解决。

目前高校产业改革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大多是发展中的问题,一是国有资产监管政策在高校校办产业方面存在盲区,由于是高校所办,《企业国有资产法》不完全适用校办企业,而高校的事业单位属性决定了校办产业遵循事业国有资产监管办法,而这又恰恰是制约校办企业发展的地方,用管事业的办法去管企业国有资产会严重束缚住校办企业的发展,如果我们国有资产使用和处置有关规定不能适应形势的变化,不对事业单位所属的企业国有资产做出有别于事业性质、更符合企业国资监管规律的适当调整,那么就有背于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二是虽然大部分部属高校建立起了新型的产业管理体制,但是从面上看,高校企业的规范管理还缺乏配套的管理制度,如果不及时出台高校企业管理规范的话,势必会出现大量新的不规范问题,一样会制约高校产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高校产业发展过程中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需要通过深化改革和推进高校产业的规范化建设加以解决。发展需要规范,规范是为了更好地发展,积极发展与规范管理是一对辩证统一的关系。既然实践证明,高校科技产业以产学研结合的方式促进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蓬勃发展,转化了一大批高校科技成果,使得高校的科技优势和人才优势得以充分发挥,使得学校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更符合国家产业发展的需要,那么我们就应该坚持发展高校科技产业的方向不动摇,用发展的眼光和办法去解决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3.体制机制和政策导向问题是制约全省高校科技产业工作发展的关键。我省在机构设置、管理体制、运行机制、职能定位、人员经费保障、工作措施、政策导向、平台建设等方面不到位。只有这些关键问题解决了,其他问题才会逐步得到解决。当前全省高校科技产业规范化建设工作进展缓慢,从面上看是从全省层面推动力度不够,高校主要领导不够重视,但深层次原因都是来自上述根本问题的制约。由此带来各个高校对此项工作也存在认识和实践上的不重视,各高校也没有统一的归口管理部门。

4.过去,对于高校科技产业工作的功能定位和发展高校科技产业的重要意义不够明确,影响了高校科技产业工作的发展。为此,必须在完善体制机制的基础上,明确高校科技产业工作的功能定位和发展高校科技产业的重要意义。长期以来高校重视教学科研,忽视社会服务的现实,也致使有关部门和高校缺乏对发展高校科技产业重要意义的正确认识,重视和管理规范不够,致使作为高校实现社会服务功能重要组成部分的高校科技产业工作被边缘化,成了高校工作的“第三世界”。也严重影响了高校科技与产业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第二十一节“增强社会服务能力”部分,给高校产业工作做了明确定位:高校要牢固树立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全方位开展服务。推进产学研用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规范校办产业发展。这就把发展高校校办产业明确定位为增强高校社会服务能力的重要内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关于发展高校科技产业功能定位的明确,为创新发展高校科技产业提供了政策依据,为高校科技产业带来创造了难得的了创新发展机遇。

二、创新发展山东高校科技产业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创新发展高校科技产业,充分发挥高校科技产业在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促进产学研用紧密结合和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服务高等教育内涵发展,提升高等教育服务我省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助推经济“转方式、调结构”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两个国家战略的实施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必须着重解决制约我省高校科技产业工作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切实重视加快高校科技产业工作发展的人才培养和干部团队,切实加强平台建设和专项资金等政策支持力度,积极探索产学研用结合新路子,大力推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提升高校科技产业服务高等教育内涵建设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能力。

1.要着重解决制约我省高校科技产业工作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

切实加强省教育主管部门对高校科技产业工作的管理和指导,明确归口管理部门,落实人员,保障经费,理顺管理体制,充实管理职能。建议成立高校科技产业管理办公室(同时挂山东省高校科技发展中心的牌子),根据教育部的工作部署归口管理全省高校科技产业工作。从教育部和其他省市的实践看,在省教育主管部门设立独立处室管理高校科技产业工作非常必要。教育部归口管理高校科技产业工作的司局是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从调研了解到的全国12个兄弟省市的情况看,有8个省市(天津、云南、广东、福建、辽宁、甘肃省校办产业管理办公室、黑龙江、陕西省)的省教育厅高校产业管理部门是正处级独立处室,公务员身份,有4个省市(江苏、河北省教育厅校办产业管理办公室、北京市教委校办产业管理中心、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科技发展中心,)是正处级独立处室,全额事业单位,这些省市在人员、经费等方面都有保障。

在省教育主管部门设立独立处室管理高校科技产业工作,不仅加强高校科技产业工作的统筹管理,而且可以强化科研后端的“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系统管理,可以加强对高校经营性资产的专业管理,可以使高校的产学研用结合和服务地方工作更加有序和统筹、经济。目前各种名目、各种层级的“院地合作”、“校地共建”、“院校服务地方”等缺乏统筹管理,也造成资源浪费,教育主管部门非常有必要设立专门机构统筹管理和引导。因此建议将“协调高校服务地方工作”、“指导和促进高校产学研用结合工作”两项职能赋予新成立的“高校产业处”非常必要。

2.要切实重视加快高校科技产业工作发展的人才培养和干部团队建设。建立促进高校科技产业工作发展的人才引进和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落实引进高校科技产业工作高端人才的人员编制、职称评聘、奖励激励等政策措施。

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高等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在国家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要加快发展高校科技产业,发挥其重要作用,必须切实加强高校科技产业高端技术人才和管理团队建设。

调研中发现,很多高校科技产业的同志反映目前制约高校科技产业发展和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因素,一是人才短缺问题,二是风险资金支持问题,三是平台建设及政策支持问题。缺少专业的经营管理团队问题尤为突出。因此建议落实引进高校科技产业工作高端人才的人员编制、职称评聘、奖励激励等政策措施,每年至少安排少量事业编制人员引进高校科技产业急需的高端人才,创造引进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的良好环境。

3.切实加强平台建设和专项资金等政策支持力度。积极探索产学研用结合新路子,大力推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提升高校科技产业服务高等教育内涵建设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能力。

平台建设及专项资金、风险资金支持等政策问题是制约高校科技产业发展和加快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重要因素之一。发展高校科技产业又是加快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重要途径和结合点。

普遍认为我国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不超过20%。一方面造成了大量科研经费投入的浪费,另一方面科研和经济脱钩,科研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大打折扣。而科技又是真正实现经济“转方式、调结构”的关键支撑。

总理在《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着力解决科技与经济脱节的问题,推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促进科技资源优化配置、开放共享和高效利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是解决科技和经济脱钩的关键所在。发展高校科技产业又是加快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重要途径和结合点。发展高校科技产业发展和加快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必须切实加强平台建设和专项资金、风险资金支持等政策问题。

发展高校科技产业本身就是加快高校科技转化的重要平台建设。同时要搭建科技成果转化的交易和合作的平台。

积极推进全省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建设。建议建立全省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的统计、评价、推介系统,每年由省教育主管部门会同相关部门组织专家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进行评审,建立推介平台向社会推介;建立山东高校技术市场管理办公室,强化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技术合同认定登记工作,完善奖励措施,充分发挥其在项目的、评价、评审、推介和转让作用,大力促进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

科技成果转化率越低,各方承担的风险越大,必须加大专项资金支持力度,大力推进高校高新技术成果投融资体制改革。

建议制定《山东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支持计划》,逐步实现科研经费投入向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重点倾斜,积极争取各级财政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和资助。一是省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支持20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二是每年依托《山东省高等教育内涵提升计划(2011-2015年)》,省财政安排专项资金,重点支持30个由高校科技产业主导建立的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

建议依托《山东省高等教育内涵提升计划(2011-2015年)》,制定产学研合作推进工程高校科技产业支持计划,提升高校科技产业服务高等教育内涵建设和服务地方经济建设能力。重点支持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建设、高校科研创新平台基地建设、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建设以及重大科研成果中试基地建设。统筹规划高校科技产业发展与基地建设,整合资源,充分发挥高校科技产业在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研发服务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使之成为高校充分发挥人才技术优势,服务社会、培养人才的纽带和基地。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教学与实践结合、产业发展与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成果转化并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