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企业创新与发展范文

企业创新与发展范文

企业创新与发展

企业创新与发展范文第1篇

关键词:工资;技术创新;企业发展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一个动态开放的系统,是一个处于不断运动发展中的有机体,它的内部诸要素以及内部要素与外部要素之间存在着多维的信息交流和相互适应关系。资本、劳动力、技术是企业发展的投入要素,任何投入要素的变化都会影响到企业的产出。并且“不管一个经济体的发展起点多么低,不管它在后来的发展阶段上劳动的边际生产率多么低甚至等于零,只要它开始了发展,并保持着发展,工资必然就会上升。”面对日益增长的工资,新经济增长理论认为,企业只有通过技术创新来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不是减少劳动数量以促进发展,那么工资、技术创新和企业之间到底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工资与技术创新怎样促进企业的发展?本文正是通过建立一个生产模型来解释三者之间的关系。

1 相关文献综述

企业的生产行为与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密切相连,消费者对某种或某些商品的消费需求增加,企业会增加此类商品的生产以谋取更高的利润。工资是消费者收入的主要来源,因此,工资水平的提高必定影响消费者的消费需求的变动。另一方面,工资会影响企业生产成本的变动,工资上升,企业特别是我国劳动密集型企业的生产成本上升,从而降低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但同时可以促进企业引进先进的技术,提高其技术创新能力,以促进企业发展。因此,工资、技术创新与企业发展三者存在一定的内在关系。经济史上,关于工资、技术创新与企业发展的研究有着不同的观点。

第一,研究工资、技术创新与企业发展的内在关系。Gordon通过详细的研究发现,欧洲、日本和美国企业生产是否加速主要取决于企业劳动生产率一工资率的变化。另外一些经济学家通过计量的方法研究发现,技术创新与工资之间存在正向关系,这主要体现在工资对工人的技能具有正向作用上,这些技能允许新技术在一个较低生产成本下被使用。Van Reenen对英国一些企业进行了调研,研究发现技术创新与工资之间的替代效应是影响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Mohnen发现关于劳动价格,研究与开发的长期交叉价格弹性是相当大。Flaig和Stadler从企业创新模型的推导中也得出这样的结论:工资率是生产创新的主要决定因素。所有这些研究都旨在加强一种理论认识:能够反映技术创新的工资增长才有可能促进企业发展。因此,企业发展关键在于技术创新与工资增长的共同作用。

第二,研究影响三者之间关系的因素。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大多文献主要从经济改革、贸易自由化、教育投人等方面来分析的。sugata Marjit认为,经济改革有益于非国有企业劳动者,其实际工资会上升,而国有企业劳动者的实际工资不发生变化,私营企业劳动者实际工资的提高,会吸引更多的劳动者进入私营企业,从而促进私营企业的发展;一些学者认为贸易自由化可以刺激依赖技术工人发展的出口导向企业规模的扩张,由此引起对技术工人相对需求的增加,非技术工人相对需求的减少,技术工人的实际工资就会不断上升,而非技术工人的工资会相对下降。教育可以提高人力资本水平,人力资本可通过2条路径影响企业发展:一是作为独立投入要素的人力资本水平的提高,劳动生产率就会上升,企业不断发展;二是较高的人力资本存量水平可以提高企业进行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水平和对国外技术的引进和采用能力,从而间接地对企业发展产生作用。在第一个路径中,,rinber―gen通过实证分析发现,教育水平越高,劳动者的劳动素质就越高,劳动者的边际产出增加,从而劳动者的收入就越高。conti在分析意大利的在职培训与生产率以及工资的关系中发现,在职培训显著地提高了劳动者的生产率,但是劳动者的工资却没有发生变化,从而企业获得了更大部分的培训收益,企业得到了发展,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工资对生产率变化的滞后。也就是说,即使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企业产出增加,但是也有可能仅仅增加了企业的利润,工资在企业总的收入分配中所占比重下降。薛涌也指出,如果劳动者的工资水平较低,劳动者就没有能力对自己和自己的下一代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劳动力素质无法提高,从而会导致劳动生产率的停滞,经济自然也不会增长。此观点揭示了经济增长的内生性,高工资可以促进企业增加技术含量,提高劳动生产率。

这些研究对企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工资和技术创新是如何促进企业发展,上述研究并没有给出一定的理论依据。本文通过建立一个理论模型,进行一系列的分析研究,由此得出工资、技术创新和企业发展三者之间的内在关系。

4 结论

企业创新与发展范文第2篇

关键词:企业文化;发展;建设;创新

一、前言

当今无论中外,成功的企业,都有优秀的文化,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发现企业文化的重要性,并开始对企业文化进行积极建设,逐渐形成了企业文化的建设浪潮。但是企业文化的形成是需要一定条件的,它需要五个要素:(1)种子要素(中心要素):价值观念等(2)催化要素:教育培训等;(3)品质化要素:文明素养等;(4)物质化要素:物质产品等;(5)习俗化要素:企业风俗等。

这些因素与企业文化的形成是息息相关的,这些要素按照一定的时间顺序、主次结构进行排列,就形成了企业文化的结构,不同企业文化的时间顺序与结合方式是不同的,因为各国各地的历史文化、经济发展、地方政策等是不同的,由此造成了企业文化的不同。

二、什么是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一词是在20世纪80年代从日本、美国引进我国的,经历了多年的吸收与发展,现在基本形成两种观点。

广义地说,认为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创业和发展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综合,包括企业管理中的硬件与软件、外显文化与内隐文化(或表层文化与深层文化)两部分。这种定义比较宽泛,涵盖的方面比较广,既存在物质文明,也存在非物质文化,它是将物质生产过程与物质结果联系到一起,所迸发出的一种涵盖范围较广的定义。

还有一种是狭义的定义,这种观点只把企业的思想、意识、习惯、感情等领域包含在内,它认为企业文化只是价值观念之类的精神现象,而完全撇开“为社会服务”之类的精神本质,企业文化是精神现象和精神本质的统一。这种观点的定义较为不全面,但是却很有针对性,因此也为一些人所使用。

总的来说,企业文化是一场战争,而它的敌人就是社会环境,在应战的期间,它的过程与结果是十分重要的两个因素,而从中体现的群体文明竞争意识就是企业文化的关键。

三、企业文化发展建设

企业文化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个长期而有序的发展历程。想要正确的进行企业文化建设,就要先认清企业本身,充分而正确的了解企业的生产情况、在同行中的分量与地位、市场份额等。认清了这些,就能对企业文化发展方向有一个初步的概况,量力而行是最明智的选择。然后再进行企业特色的分析,不同的企业,不同的区域,都会带来企业特色的差异,了解了企业内部运行机制,认清了管理水平、管理思路、管理缺点,才能制定正确而富有特色的发展理念。其次就是对员工进行了解,可以充分调研,了解员工对企业文化的期许、重视程度等,再结合企业本身已经存在的企业文化特征,制定未来的建设方向,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最后一点,就是对企业理念、风俗、员工行为规范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考量,确定文化发展建设的目标,着重关注是否能解决企业现有的问题,制定的方案是否合理等。

企业文化建设的实施也需要一定的顺序。在初始阶段,要在思想上做好准备,建立有力的领导机制、高效的执行机制和全面的传播机制。变革阶段,也是十分重要的阶段,需要开展全面的企业文化理念层、物质层、制度层,建立一定的机制,逐渐形成企业风俗。制度化阶段就是对以上阶段的巩固,总结之前建设的优点与缺点,并制定一定的修改方案,将企业文化建设导向正确方向。最后一个阶段是评估总结阶段,在完成企业文化的建设之后,需要对之前的所有工作进行总结与评估,记录在案,为以后的企业文化发展奠定基础。

四、企业文化创新

1.企业领导带头创新。要想进行企业的文化创新,就要带动企业的每一名员工,而员工的思想水平与精神状态又不尽相同,因此需要一名有很强带头作用的领导,来主动领导企业文化的创新。创新的方法有很多,领导综合考虑以后,需要制定一套完备的企业文化改革方案,并以身作则,将这种文化宣传到每一位员工的心里,才能更好的、更彻底的完成企业文化的转变。

2.文化创新要有特点。尽管中国企业的文化大多效仿外国,但是外国企业的文化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与发展特点,盲目照抄是不科学、不严谨的,甚至是错误的、不合适的,因此企业发展自身文化时要有特点。文化的创新是一个科学的研究过程,文化创新即结合企业本身的特色,发展与其他企业不同的某些方面,那么认清企业本身特色,就成为了文化创新的先决条件。

3.制定良好目标,树立正确观念。企业文化创新需要一个目标,不能盲目创新,而树立正确的观念则可以避免创新走向歧途。目标的规划会使创新方向鲜明,企业家必须了解进行企业创新的目的是什么,自己创新的观念是否偏激?是否急于求成?企业文化的发展需要一个过程,在此期间对员工的教育也要合理,用正确的思想引导员工与企业配合进行创新。

五、结语

未来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企业文化的完善,良好的企业文化建设可以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与市场竞争力。企业竞争的发展过程会偏向文化的竞争,进行企业文化建设是必要的,也是有益的。

参考文献:

[1]罗长海.企业文化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41-45.

[2]张德.企业文化[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2.

企业创新与发展范文第3篇

1.企业文化内涵

企业文化或称公司文化、企业精神,一般指企业中、长期形成的共同理想、基本价值观、作风、生活习惯和行为规范的总称,是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创造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精神财富的总和,对企业成员有感召力和凝聚力,能把众多人的兴趣、目的、需要以及由此产生的行为统一起来,是企业长期文化建设的反映。其内容大体分为:(1)劳动文化(主体是劳动者);(2)生产文化(主体是管理人员);(3)经营文化(主体是决策层)。它是企业领导倡导、培植并身体力行的结果,通过各种方式灌输到全体员工的日常行为中去,日积月累地逐步形成。企业文化一旦形成,就会反过来对企业经营管理发挥巨大的影响和制约作用,既使领导人更换,也会代代相传。

企业文化是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企业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文化观念、文化形式和行为模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结构,体现了企业及其成员的价值准则、经营哲学、行为规范、共同信念和凝聚力。企业文化是民族文化的具体体现,它从属于民族文化,是由民族文化所决定的。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新的社会现象,已经被人们所认识和重视,并正在打破国界,在全世界兴起,成为新世纪企业改革、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企业文化的实质,是以人为中心,以文化引导为手段,以激发职工的自觉行为为目的的一种企业经营管理思想。企业文化的根本任务,是重视人、相信人、理解人、发动人、引导人、教育人、培养人和塑造人。企业文化的辩证法,是来源于社会,奉献于社会。企业文化就好像是一只看不见的手,常常在自觉和不自觉中对企业的经营管理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

2.企业文化的表现形式

企业文化即企业一切经营活动的思想核心理论基点,企业的文化理念亦即企业的经营哲学思想,企业活动从事什么,禁止什么,什么时候做,什么时候不做,走这个方向而不走那个方向,都是有个想法的,有大想法,有小想法,一时之念长期之思,而企业一贯性活动必定是在一个长期形成的较深层的想法支配下进行的,不可能是盲目从事,即使是盲目行事也有一种文化理念支配,不要正确的文化理念就是盲目从事的文化,长期形成而深层的那个想法就是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1)企业哲学;(2)企业精神;(3)企业目标;(4)企业道德;(5)企业风尚;(6)企业民主;(7)企业形象;(8)企业价值观;(9)企业素质;(10)企业行为规范等。

3.企业文化的功能

(1)导向功能。企业文化指明了企业的发展方向,把企业职工引导到企业所确定的企业目标上来。企业提倡什么,崇尚什么,职工的注意力必然转向什么,企业文化越强有力,越用不着巨细无遗的详尽的规章制度。

(2)提升功能。先进的文化理念可提高企业形象的美感度,增加品牌的附加值。万宝路的文化比登喜路明显高出一筹,万宝路立意于一种人格力量和一种人类审美的局面,而登喜路仅仅着眼于烟的口味,固而万宝路的形象价值是登喜路的几十倍。

(3)凝聚功能。被企业员工认同的企业文化,如同一面大旗,使员工自觉簇拥其周围,并吸引后者跟入,同时对企业合作伙伴和消费者产生吸引力。

(4)激励功能。崇高的文化会产生一种巨大的推力,让企业职工有盼头,有奔头,让企业外部的合作者产生合作的动力,对消费者激发其信心。

(5)稳定功能。正确的文化存在着一种同化力量,对一些消极的“亚理念”起着消弱、改造的功能,从而使正确理念“一统天下”,企业处于有序状态,以利平稳而有力的运行。

二、企业文化创新内涵与价值

1.企业文化创新内涵

企业文化创新是指为了使企业的发展与环境相匹配,根据本身的性质和特点形成体现企业共同价值观的企业文化,并不断创新和发展的活动过程。企业文化创新的实质在于企业文化建设中突破与企业经营管理实际脱节的僵化的文化理念和观点的束缚,实现向贯穿于全部创新过程的新型经营管理方式的转变。

面对日益深化、日益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环境,越来越多的企业不仅从思想上认识到创新是企业文化建设的灵魂,是不断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关键,而且逐步深入地把创新贯彻到企业文化建设的各个层面,落实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实践中。企业不能固守一种固定文化表现形式,它既要保持其文化的本质不变,又要不断创新它的表现形式,增添新的文化内容,这是企业文化获得巩固和发展的必然要求。

企业文化创新不能一次完成。成熟的企业文化是一个能随着环境变化而变化的文化,其标志是上下同欲,自觉求新求变。企业文化深入到企业的各个层面、各个环节、各种活动,并有巨大的同化作用,使新的企业员工能很快融入到企业的文化当中,接受、理解企业文化、认同企业文化、自觉约束自己,通过自身体现企业文化、加入到创新企业文化的过程中。

创新是企业文化建设的特点和生命力所在,是企业价值观的内核。没有创新的企业文化就没有创新的企业英雄人物和创新的员工队伍,就没有创新的技术、创新的管理、创新的产品、创新的服务和市场,企业就会丧失其社会价值的依据。

2.企业文化创新的价值

(1)企业文化是新世纪企业竞争的核心。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企业硬件的较量已经逐渐开始淡化,竞争的核心将由20世纪60年代技术竞争、20世纪70年代管理竞争、20世纪80年代营销竞争、20世纪90年代品牌转向21世纪的企业文化竞争。企业文化能使企业在新世纪保持长久的竞争力,企业文化创新也由一种全新的文化理念,转变为对提高企业竞争力有决定性作用的新型经营管理模式。企业文化有助于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增强产品的竞争力。企业文化的核心是其思想观念,它决定着企业成员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能够激发员工的士气,充分发掘企业的潜能。一个好的企业文化氛围建立后,它所带来的是群体的智慧、协作的精神、新鲜的活力,这就相当于在企业核心装上了一台大功率的发动机,可为企业的创新和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2)企业文化创新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托。现代企业文化更紧密地把企业文化活动与企业的实际收益联系在一起,或者说直接挂钩。因此,它在企业的地位就愈见重要和突出。当企业内外条件发生变化时,企业文化也相应地进行调整、更新、丰富、发展。成功的企业不仅需要认识目前的环境状态,而且还要了解其发展方向,并能够有意识地加以调整,选择合适的企业文化以适应挑战,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依靠文化带动生产力,从而提高竞争力。文化创新会直接作用于人的观念意识、思维方式,进而影响人的行为。一个企业无论实力多么雄厚,它的企业文化建设一旦停步不前,失去了创新的动力,这个企业必将会成为强弩之末。

(3)企业文化创新是企业管理创新、制度创新的基础。企业要进行管理创新,必须变革约束管理创新的思维、观点,打破现有文化模式,任何一个企业为了在新的竞争环境中求生存、谋发展,必须进行一场深刻的、彻底地管理变革,这就涉及到企业深层次的方面,企业管理理念、企业精神等诸多方面根源于企业经营者的思想深处,要求企业必须创新建立健全具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制度创新是企业文化创新的主要现实表征。制度创新的基础就是文化创新,没有文化的创新,制度创新是一句空话。企业在深化改革、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中,应切实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把创新与企业文化结合起来,以企业文化创新为载体推动制度创新,真正为企业健康发展注入持久的文化推动力。

三、企业文化创新的基本思路

企业文化创新要以对传统企业文化的批判为前提,对构成企业文化诸要素包括经营理念、企业宗旨、管理制度、经营流程、仪式、语言等进行全方位系统性的弘扬、重建或重新表述,使之与企业的生产力发展步伐和外部环境变化相适应。

1.企业领导者加强自身修养,担当企业文化创新的领头人

从某种意义上说,企业文化是企业家的文化,是企业家的人格化,是其事业心和责任感、人生追求、价值取向、创新精神等的综合反映。他们必须通过自己的行动向全体成员灌输企业的价值观念。这正如我国著名企业家张瑞敏在分析他个人在海尔公司充当的角色时所说的,“第一是设计师,在企业发展中如何使组织结构适应企业发展;第二是牧师,不断地布道,使员工接受企业文化,把员工自身价值的体现和企业目标的实现结合起来。”

企业文化创新的前提是企业经营管理者观念的转变。因此,进行企业文化创新,企业经营管理者必须转变观念,提高素质。

(1)要对企业文化的内涵有更全面更深层次的理解。要彻底从过去那种认为搞企业文化就是组织唱唱歌、跳跳舞、举办书法、摄影比赛等的思维定势中走出来,真正将企业文化的概念定位在企业经营理念、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和企业形象上。

(2)要积极进行思想观念的转变。要从原来的自我封闭、行政命令、平均主义和粗放经营中走出来,牢固树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全新的发展观念、改革观念、市场化经营观念、竞争观念、效益观念等等。

(3)要认真学习掌握现代化的管理知识、方法和技能,同时要积极吸收国外优秀的管理经验,用于企业发展,并且在文化上要积极融入世界,为企业走国家化道路作好准备。

4.要有强烈的创新精神,思维活动和心理状态要保持一种非凡的活力,双眼紧盯着国际、国内各种信息,紧盯着市场需求,大脑中要能及时地将外界的信息重新组合构造出新的创新决策。

2.企业文化创新与人力资源开发相结合

企业文化对于企业的推动作用得以实现,关键在于全体员工的理解、认同与身体力行。为此,在企业文化变革的过程中,必须注重培训计划的设计和实施,督促全体员工接受培训、学习。通过专门培训,增进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增强员工的参与积极性,使新的企业文化能够在员工接受的基础上顺利推进。

相应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是企业文化创新的不竭动力。强制性制度变迁过程往往会在下级组织招致变相的扭曲或其他阻力,况且价值观的形成是一种个性心理的累积过程,这不仅需要很长的时间,而且需要给予不断的强化。因而新的企业文化的建立和运行过程必须通过相应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予以强化和保障,使之形成习惯稳定下来。比如分配机制的变革就可以作为一个切入点,因为分配机制同时体现了激励和约束机制的有机结合。另外,也要注意精神激励的重要性,按照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在物质的满足达到一定程度后,对自我实现的评价将压倒其他因素。企业应该增强管理过程的透明度,对员工实行公正对待。

现代企业间的竞争主要是人才的竞争,也是企业凝聚力的较量。这归根结底又是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的竞争。顽强的企业团队精神,是企业获得巨大成功的基础条件。要把企业成千上万名员工凝聚起来,只靠金钱是不够的,企业必须具备共同的价值观、目标和信念。对共同价值的认同会使员工产生稳定的归属感,从而吸引和留住人才。事实证明,企业只有形成了优秀的企业文化,才能打造一支战无不胜的员工队伍。

3.建立学习型组织

企业间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实际上应该是学习能力的竞争。如果说企业文化是核心竞争力,那么其中的关键是企业的学习能力。建立学习型组织和业务流程再造,是当今最前沿的管理理念。为了在知识经济条件下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在世界排名前100家企业中,已有40%的企业以“学习型组织”为样本,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造。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资本成为企业成长的关键性资源,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根基将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成功的企业将是学习型组织,学习越来越成为企业生命力的源泉。企业要生存与发展,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必须强化知识管理,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综合素质。

企业文化的创新与发展是一个大课题,需要有一个逐步探索,逐步深入的过程,要下很大的功夫,才能实现质的突破,才能在现代企业制度的环境下,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企业文化创新与发展,这是时代的要求,是企业追求的永恒主题。

参考文献:

[1]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M].上海三联出版社,1998

[2]王海之:浅析企业文化对管理创新的价值[J].商业研究,2001(10)

企业创新与发展范文第4篇

【关键词】企业发展;文化创新;激励;企业竞争力

一、企业文化的内涵和意义

(一)企业文化的内涵

企业文化不是可见可触摸的东西,而是由观念、氛围和规则来构成它的表现形式,是企业在各种活动及其结果中,所努力贯彻并实际体现出来的以文明取胜的群体竞争意识。稳定的企业都会形成有自己特色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的无形资产,随着企业的发展和不断积累,企业都会形成自己独特的价值理念、行为规范、经营策略、形象等,这就是企业独特的内涵。另一方面,作为企业文化,任何企业都有自己的企业文化,不同行业的企业文化的独特性也不一样,内在的精神力量的强弱也不一样。特别是发展历史悠久的企业,企业理念就会更加明显,任何一个员工都知道企业推崇什么样的价值观,员工应该怎样工作,这种企业文化的独特性就非常强,精神内涵也就非常强。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知识的作用在产品价值中占的比例越来越大,“人”在管理中的主体作用逐渐成为影响生产率的最主要因素。要想充分发挥人和知识的潜力,有的管理方法不仅行不通而且可能限制人的创新能力。建立充分的民主决策,提倡创业精神,依靠集体领导和自我管理是未来的管理模式的核心。

所有的企业既不可能存在理想的、统一的企业文化内涵,也不可能建立适应任何企业发展的统一的企业文化模式,因为企业面临的环境条件、企业目标各具特色,一个企业的文化内涵也必须随着条件变化而改变。当企业面临大规模的危机和困难、企业领导尤其是高层领导换人时、组织规模小而新时、组织尚未形成强力型文化时,文化创新是比较容易发生的。在比较稳定或优势状态下,企业自发的、有效的文化创新则往往是滞后的,这种现象对企业长期业绩的发展非常不利。因此企业文化必须与企业环境、企业经营战略与策略、企业组织结构相适应,发展成一种灵活适应性强的文化。同时,企业可以不必强求整个系统内必须维持同一类型的文化内涵,在研发类职能机构中可以推行注重适应性、鼓励突发创新的灵活性企业文化,在以生产为主的职能机构中则推行以注重稳健、渐进创新为主的企业文化。

(二)企业文化的意义

1.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持系统

企业文化是一种特殊的组织文化,是整个社会文化体系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随着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企业组织在一定的民族文化传统中逐步形成的具有本企业特征的基本信念、道德规范、规章制度、行为准则、文化环境和经营方式等,以及与此相适应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总和。它具有很强的继承性、时代性、层次性。从管理的角度我们认为: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过程中流动的血液,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供应足够能量的一个精神支持系统。

解决人的自我管理与企业目标、行为之间的差异的根本办法就是“企业文化建设”,即通过创造一种利于开拓进取的文化氛围、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来形成适应能力强的以文明取胜的群体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使企业职工能够团结协作,充分发挥其积极性,实现“没有管理”的最高管理境界,让职工真正成为管理的主体和创新的源泉。

企业文化,作为一种重要的管理职能,其作用方式同“领导”职能一样,主要是通过影响、激励、辐射、约束等途径实现的。企业文化能否对企业业绩产生期望作用就决定于企业文化对企业员工的影响程度与方式。企业领导在知识经济时代对员工的管理方式也必须转变为主要是通过运用“企业文化”职能以影响、协调、激励、服务等方式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2.企业文化能使职工队伍产生凝聚力

企业文化可以把职工紧紧地团结在一起,企业职工凝聚力的基础是企业的根本目标。企业的根本目标选择正确,就能够把企业的利益和职工利益统一起来,在此基础上形成强大的凝聚力。树立并形成了以“诚信、传承、创新、和谐”为主要内涵的文化精神,使这一文化精神不断发扬光大,在广大职工中产生了巨大的感召力和约束力,进一步增强了广大职工对企业的责任感、自豪感、荣誉感,从而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推动企业的进步和发展。

3.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发展的主力军

面对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面对社会上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撞击,企业只有充分重视文化建设,才能凝聚和激励全体职工群众的主人翁精神和积极性、创造性,广大职工的潜力才能充分挖掘出来,使职工的能力得到充分发挥,让职工从潜意识里感受到企业的利益就是职工的利益,企业与职工的利益是相辅相成的。企业的利益高于一切,实现企业和职工事业相互发展,只有这样的企业文化才能使企业生产经营蒸蒸日上,经济才能迅速发展。

4.企业文化能够塑造企业形象

成功的企业都会有自己的优秀企业文化,因为优秀的企业文化能够向社会展示它成功的管理风格和良好的经营状况和高尚的精神风貌,是企业巨大的无形资产。成功的企业文化不但会影响本企业的发展,也会使一个行业朝着一种更加先进、科学、健康的方向发展壮大。

5.企业文化是培养企业人才的学校

在当今社会,企业人才是推动企业发展实现升值的人力资本,如果单纯以工薪报酬为标准来留住人才,那么只会造成职工对企业没有主人翁意识,长此以往,就会形成恶性循环,对人才成长和企业发展都会造成消极影响。只有建设良好的企业文化才能使职工有一个更好的舞台来实现自己的价值,发挥自己的潜力,使他们产生强烈的主人翁意识,而企业文化正是让职工产生这种主人翁意识的所在。

企业文化是一种无形的生产力,是企业无形的资产和财富。企业文化能够极大地促进企业的发展,所以只要把企业文化和企业发展互相协调、互相促进,使两者同步运行,企业文化就一定会对企业的长远发展起到积极的、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企业文化与企业发展的关系

(一)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1.辐射作用

企业的外观形象和品牌形象对外界产生直接的影响,可以唤起外部对企业的认同,从而促进企业的发展。当前,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企业对外辐射的手段很多,而且企业也越来越重视广告、传播、公共关系等企业宣传方法,来把自己推荐给公众。在这种推荐过程中,企业文化和外界进行接触,发挥其独特的辐射作用,以给外界留下深刻的印象。

2.激励作用

企业文化从物质层中的“企业为员工创造的工作环境”到观念层中的“企业精神和宗旨”,再到精神层中的“预期,价值观”等,都对企业内的员工有着一定的激励作用。优良的工作环境和良好心理预期会使企业员工从内心产生一种情绪高昂、奋发进取的效应。企业文化的作用正是通过激励来满足人的精神需要,使员工产生归属感、自尊感和成就感,从而调动员工的精神力量。由于它迎合了人的需要,适应了人的本质,因此企业文化的激励作用比其他任何形式都更有效。

3.指导作用

企业文化中包括企业的奋斗目标、企业的行为规范和企业的共有价值观,这些都对员工的行为有着很强的指导作用。如企业宗旨指导着员工努力方向,企业规范指导着员工的行为,企业的共有价值观指导着员工的态度。

4.约束作用

企业文化的约束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具体的规章制度和制度的执行情况对员工产生行为层面的约束;二是企业价值观对员工产生道德层面的约束。其中,价值观的约束作用更为明显、更为有效。行为层面的约束需要有人监督,而道德层面的约束则由员工自身来执行。所以,优良的企业文化中的共有价值观的培育必须着重强调。

(二)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的阻碍作用

1.负导向作用

优良企业文化具有正导向的作用。反之,不良企业文化则具有负导向作用。如在我国的国有企业中.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企业内部形成了一些不适合市场经济的不良文化,诸如“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平均主义思想;不思进取、“等、靠、要”的懒汉思想;“没有功劳也有苦劳”的不讲效益思想;怕担风险、不敢冒险、明哲保身的消极保守思想;墨守成规、因循守旧的中庸哲学;满足于“进步不大年年有”的小富即安思想等,都会对员工的行为产生负导向的作用。另外,当企业中的非正式组织的目标与企业目标不完全一致时,也会影响员工的正确行为。

2.惯性作用

企业文化具有相对固定的特点。企业的共有价值观一旦形成,就不易改变。然而当今社会变化越来越快,如果企业文化不跟着改变,就容易僵化,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企业的发展。惠普前任总裁L·普拉特认为,企业的继任者同时继承了好的和坏的东西。他说:“是的,作为继任者,我继承了一套完整的管理系统,这意味着你同时继承了一切好的和坏的东西,当你要改变时你会发现很难。公司的创始人要改变什么就改了,而我要改变什么时,他们就会说:‘等一等,戴维(指惠普的创始人戴维·帕卡德)不是这么干的。’这时,你就必须与他们的守旧和惰性观念作斗争并取得成效。”

三、企业文化创新的途径和方法

在以“10倍”速为发展特征的市场运行中,创新是唯一的选择,“变”是唯一不变的真理,企业固守不变或等待被动的变化或变得不够快都可能被市场淘汰,有效满足市场、员工、投资人和社会需求是企业创新的依据。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是企业创新的主要形式,而文化创新是现代企业创新的动力源泉。

(一)发挥企业领导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关键作用

要想真正经营好一个企业,离开建设企业文化是万万不能的,而企业文化的建设的主导是谁呢?是企业的核心领导人,是企业核心领导人的文化修养、学识水平。价值观念直接决定着企业文化的优劣与个性。如果企业的权力掌握在一个没有深厚品德修养的人手中,企业的前途就可想而知了,企业持续绩效又从何而来呢?所以,企业领导人应该始终不断地加强学习和修养。只有用人类优秀文化这把利剑不断地驱除私心杂念,人性善的一面才会放射出更强的光芒。唯有如此,企业领导人才能将时间、精力、智慧最大可能地运用到发展企业上,运用到为员工谋福利上。一个全心全意为员工谋福利的领导人,他一定是受员工爱戴的领导人。一个能被员工衷心爱戴的领导人,在建设企业文化中,他一定能发挥出强大的辐射力和感召力。

(二)不断提高员工的技术素质和道德素质

当物质条件一定时,决定企业绩效的关键因素是人。因为再先进的仪器设备,最终只有和人力资源相匹配才能发挥出效能,企业如果具有了非常先进的仪器设备,缺少和设备相匹配的员工,那么企业的绩效难以提高,所以员工素质的高低是制约企业绩效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对员工的培训活动应该具有超前性。企业领导人在建设企业文化时,应该树立超前观念,并将这一观念以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逐渐渗透到各级管理人员的意识中去。企业领导人利用自己的智慧在超前观念的指导下,时刻注意吸纳新知识,密切观察新的技术发展动态,目的是为了制定出既合乎企业实际又能与最新技术发展方向相联系的培训方案,使员工通过培训确实有所收获。员工因为提前掌握了较新的知识与技术,感到工作富有挑战性和成就感,长期坚持下去,不但员工素质提高了,而且企业的知识储量和人力资源储量也增加了。另外,除了对员工进行技术培训外,还需要对员工进行潜移默化的持续不断的道德教育,努力把员工塑造成既有技术又有道德品质修养的高素质员工。

(三)依托完善的激励措施建设企业文化

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其最终目的是为了获得持续的企业绩效,企业中的一切工作都要靠人来完成,完善的激励措施有利于员工个人绩效的发挥。在用人标准上,中国文化一贯倡导以德为先、德才兼备,所以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拔出一定水平的人才,并按照德才兼备的原则用好人才。为提高和保持企业绩效发挥作用,企业领导人要善于运用自己的观察智慧和一套健全的选人、用人制度把适合各种岗位的人选拔、配置到最合适的岗位上,使人尽其才,才尽其力。在职务晋升方面,企业应该为员工建立一个透明化的、公平的、机会面前人人平等的竞争平台。满足需求是人根本的原始属性,在一个令员工心情舒畅的企业文化氛围中工作,有利于员工形成“争创一流”的意识,有利于树立员工对工作的珍惜和珍重意识,有利于促进员工与企业融为一体,使每一个员工的绩效都尽量达到个人能力限制下的最大水平,从而使企业的绩效得以保障和提高。

参考文献

[1]常西明.论企业文化和企业发展的关系[J].企业文化,2010.

[2]曹晋红.企业文化创新与企业发展[J].北京机械工业学院学报,2011.

企业创新与发展范文第5篇

关键词 企业发展战略 企业自主创新 奇瑞公司

企业发展战略是对企业怎样变的谋略,是对企业发展中整体性、长期性和谋略性问题的科学实际、新颖、独特、简单的解决办法。随着社会、科技、经济的迅速发展变化,竞争日益加剧,目标市场变得日益难以琢磨。实施企业战略管理必须培养企业的核心能力。只有拥有核心能力,企业才能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优势并获取丰厚利润。建立核心能力所需的要素涉及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文化等各个方面,企业的各部门只有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共同关注企业的长远发展,共同追求如何获得在未来市场上的竞争优势地位,才能在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自主创新是拥有核心能力的关键。自主创新的概念有两层含义:一是来源于自主的研究开发基础上的创新;二是来源于引进技术基础上的自主创新。强调科技自主创新并不是不要引进技术,而是要加强引进基础上的消化吸收和创新。

奇瑞汽车有限公司于1997年成立,至2003年已全部完成一期至二期投资建设,现已经形成年产40万台发动机和30万辆整车的生产能力。前两期工程都拥有各自的轿车生产四大工艺,即冲压、焊装、涂装、总装,此外还包括两个发动机厂、一个变速箱厂。紧接着三期工程也正式破土动工,四期、五期工程也在紧张地规划之中。奇瑞经过短暂的发展,已取得瞩目的成绩,其发展战略与企业一贯奉行的自主创新的宗旨密不可分的。

1 注重自主研发

奇瑞公司成立以来一直遵循“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快速建设,滚动发展”的总体发展思路,倡导创学习型组织的现代公司氛围。就企业行业而言,汽车若没有自主品牌,我国汽车业将永远是掌握核心技术的汽车企业的依附者。拥有自主品牌,才是支撑起我国汽车行业发展的正道。作为汽车业的企业,搞自主研发要冒很大风险,同时也要付出很大的代价。奇瑞在技术方面的进步,打破了汽车行业的技术神话,更为自主品牌的成长提供支持。几年来,奇瑞汽车在技术投入方面花了很大的精力,每年研发投入占营业额的8%,占去了企业相当大一部分利润。自主研发以来,新技术、新成果不断出现,很多技术已经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研发投入需要长期的努力才能奏效,而且有可能失败,是企业长期战略目标。为了适应市场和技术不断变化的要求,奇瑞成立汽车工程研究院,下设车身部、车型部、底盘部、发动机部、变速箱部、电子电器部、cae部、试验试制部等研发部门,深入研究汽车技术,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具有国际水平的技术开发平台。年研发投放额达到销售收入的10%~15%。仅2004投入就超过10个亿。汽车工业发展的关键是对其核心技术的掌握,对于一辆车来说,发动机是它的核心部分,奇瑞汽车有限公司积极涉足核心领域的研究。

在开发的全过程贯彻产品生命周期管理思想即plm思想,使产品紧跟市场要求;建立起3d设计软件系统的开发环境,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奇瑞吸引了一批我国汽车研究方面最出色的人才。一方面是重视和发挥大学和研究机构的作用,另一方面大力加强以企业为主体进行技术创新。近年来,企业的技术进步也很快,“搞自主创新还要正确处理自主创新和引进技术的关系。”自主创新不排斥引进,市场永远按照利益最大化的准则来选择最实用的技术。奇瑞现已与欧美12家世界一流的轿车研发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奇瑞的科技人员常年在国际著名的汽车研发部门工作,参与全过程的研发,使奇瑞的技术研发迅速跃上世界先进水平的平台。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技术和人才资源,既冲破了少数跨国公司对我国自主品牌的技术封锁,又加快了自主研发的步伐。

2 自主创新成效

2.1 技术成就

奇瑞公司坚持走自主创新的道路,获得了260多项专利技术,拥有一支较强的研发队伍,技术创新能力强。2001年奇瑞成为国内主流轿车企业,跻身国内轿车行业“八强”之列;2004年成长为中国自主品牌的支柱企业;2005年奇瑞发动机二发启动及首台发动机点火仪式,实现中国在主要零部件自主研发上“零”的突破。

企业发展战略本身就要求处理好技术研究与管理研究的关系及借鉴与创新的关系。既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其他企业成功的经验,也要注意吸取其他企业失败的教训,更应注意不能照搬照套。奇瑞作为汽车业的后来者,要借鉴已存在的知识为我所用,才能快速发展壮大。借鉴原型车spark用动感的外形设计来抢占市场,就是在模仿的基础上加入自己的设计元素,赢得市场,也快速地提高了设计水平。奇瑞独特的开发模式投资不多,不仅有产权,更有知识,实现奇瑞公司的技术积累。奇瑞公司汽车技术开发模式正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熟练运用现在世界上的三种资源:一是国外的汽车设计公司,二是外国的技术人员,三是模块式供货。中国良好的经济使中国汽车市场的巨大潜力正释放出来,国外的汽车设计公司到中国来寻找机会,不少优秀的汽车技术人员也愿意来中国工作。

自主开发企业具有竞争力。产品开发成本比引进外国现成产品技术的成本低。虽然自主开发产品需要高投入,但比购买外国产品技术便宜且自主开发企业使用更大比例的国产设备和材料也是事实,且建设投资成本低。自主开发企业因为掌握产品设计能力和设计确认权,所以也就掌握工艺设计确认权和生产设施建设的控制权。自主开发企业也很可能在若干方面发展出对外国企业的优势。汽车工业是一个在技术上具有高度连续性的工业。技术能力只能通过学习获得,而技术转移的有效性取决于接受方的学习努力程度。由于能力是组织内生的,所以只有自主开发产品,中国企业通过学习获得技术能力,才可能发展出能力,成为决定企业发展战略成功与否的关键。

2.2 企业成长

奇瑞的出口销售不仅成绩显著,而且与伊朗skt公司合作实现海外建厂。在进入中东市场后,东南亚、拉美等地区也进入了奇瑞的视线范围。汽车市场的竞争焦点越来越集中在产品更新换代上,奇瑞公司将每年向市场上推出3~4款新车。车展上的m14跑车、b13的mpv、newcross-over、s16概念车以及面向家庭的中型轿车a15等五款车,展出了代表奇瑞3个系列18款发动机所拥有的出色技术的以3.0v6为主的六款发动机以及cvt自动变速箱,突出自身技术实力。科技部以奇瑞为依托单位建立国家节能环保汽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显示了科技部对奇瑞的信任、支持和鼓励。

从奇瑞大幅度地提升产能、控制成本及提高市场占有率角度看,奇瑞采取的是成本领先型企业发展战略目标,奇瑞的一系列市场行为此战略服务。自主研发促发奇瑞采用低价策略,一直凭借较低价格在中国汽车市场上,积极发展壮大。2001年奇瑞风云上市10个月实现产销近3万辆;2002年突破了5万辆,凭借在同类车型中低廉的价格优势进入国内轿车业8强;2004年奇瑞汽车以8.65万辆的销售量排名第10位,占据3.9%的市场份额。

奇瑞汽车在原创技术与品牌塑造上持续不断投入,从而实现其在原创技术基础之上创造一个绝对差异化的汽车品牌企业发展战略。

奇瑞公司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自主开发,并制造出受到用户欢迎的轿车。通过整合和利用世界资源,奇瑞轿车的研发仅用几年时间就跨越了反向工程、模仿创新阶段,2002年就进入了正向研发阶段。

用不到10年的时间,从一个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几乎没有任何优势的企业,成长为国内乘用车市场前八强,自主开发结合市场需求,其出口量全国第一的自主品牌轿车企业。

3 奇瑞发展经验

在竞争激烈的轿车领域,我国自主品牌轿车相对来说仍缺少技术核心,发展经验不足,在研发上处在由模仿到真正自主的过渡期,国外厂商进驻中国,奇瑞面临更大的挑战。以自主品牌和技术实力为起点,高举自主创新的旗帜,加强技术创新、体制创新,发展我国自主品牌的汽车有效的营销手段,吸引媒体的注意力,进而扩大奇瑞品牌的知名度。加上能源危机的威胁和小型车的逐步被认可,奇瑞因自主品牌而保持稳定的发展战略。

奇瑞在中国自主品牌匮乏、竞争力不足、加上汽车合资企业带来的技术外溢,技术经济的全球化流动,使我国汽车工业以模仿、创新等方式创建、生产和发展自有品牌汽车的条件已经成熟的情况下,以自主创新为核心的战略规划,赢得民心,有效结合技术引进替代策略,充分利用全球资源,广招人才,重视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靠领导的正确指引方向及地方政府的支持,不断推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为企业在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中国政府也正积极倡导、扶持自主创新,为企业的发展创造有利的环境。

企业创新与发展范文第6篇

关键词 企业发展战略 企业自主创新 奇瑞公司

企业发展战略是对企业怎样变的谋略,是对企业发展中整体性、长期性和谋略性问题的科学实际、新颖、独特、简单的解决办法。随着社会、科技、经济的迅速发展变化,竞争日益加剧,目标市场变得日益难以琢磨。实施企业战略管理必须培养企业的核心能力。只有拥有核心能力,企业才能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优势并获取丰厚利润。建立核心能力所需的要素涉及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文化等各个方面,企业的各部门只有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共同关注企业的长远发展,共同追求如何获得在未来市场上的竞争优势地位,才能在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自主创新是拥有核心能力的关键。自主创新的概念有两层含义:一是来源于自主的研究开发基础上的创新;二是来源于引进技术基础上的自主创新。强调科技自主创新并不是不要引进技术,而是要加强引进基础上的消化吸收和创新。

奇瑞汽车有限公司于1997年成立,至2003年已全部完成一期至二期投资建设,现已经形成年产40万台发动机和30万辆整车的生产能力。前两期工程都拥有各自的轿车生产四大工艺,即冲压、焊装、涂装、总装,此外还包括两个发动机厂、一个变速箱厂。紧接着三期工程也正式破土动工,四期、五期工程也在紧张地规划之中。奇瑞经过短暂的发展,已取得瞩目的成绩,其发展战略与企业一贯奉行的自主创新的宗旨密不可分的。

1 注重自主研发

奇瑞公司成立以来一直遵循“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快速建设,滚动发展”的总体发展思路,倡导创学习型组织的现代公司氛围。就企业行业而言,汽车若没有自主品牌,我国汽车业将永远是掌握核心技术的汽车企业的依附者。拥有自主品牌,才是支撑起我国汽车行业发展的正道。作为汽车业的企业,搞自主研发要冒很大风险,同时也要付出很大的代价。奇瑞在技术方面的进步,打破了汽车行业的技术神话,更为自主品牌的成长提供支持。几年来,奇瑞汽车在技术投入方面花了很大的精力,每年研发投入占营业额的8%,占去了企业相当大一部分利润。自主研发以来,新技术、新成果不断出现,很多技术已经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研发投入需要长期的努力才能奏效,而且有可能失败,是企业长期战略目标。为了适应市场和技术不断变化的要求,奇瑞成立汽车工程研究院,下设车身部、车型部、底盘部、发动机部、变速箱部、电子电器部、cae部、试验试制部等八大研发部门,深入研究汽车技术,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具有国际水平的技术开发平台。年研发投放额达到销售收入的10%~15%。仅2004投入就超过10个亿。汽车工业发展的关键是对其核心技术的掌握,对于一辆车来说,发动机是它的核心部分,奇瑞汽车有限公司积极涉足核心领域的研究。

在开发的全过程贯彻产品生命周期管理思想即plm思想,使产品紧跟市场要求;建立起3d设计软件系统的开发环境,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奇瑞吸引了一批我国汽车研究方面最出色的人才。一方面是重视和发挥大学和研究机构的作用,另一方面大力加强以企业为主体进行技术创新。近年来,企业的技术进步也很快,“搞自主创新还要正确处理自主创新和引进技术的关系。”自主创新不排斥引进,市场永远按照利益最大化的准则来选择最实用的技术。奇瑞现已与欧美12家世界一流的轿车研发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奇瑞的科技人员常年在国际著名的汽车研发部门工作,参与全过程的研发,使奇瑞的技术研发迅速跃上世界先进水平的平台。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技术和人才资源,既冲破了少数跨国公司对我国自主品牌的技术封锁,又加快了自主研发的步伐。

2 自主创新成效

2.1 技术成就

奇瑞公司坚持走自主创新的道路,获得了260多项专利技术,拥有一支较强的研发队伍,技术创新能力强。2001年奇瑞成为国内主流轿车企业,跻身国内轿车行业“八强”之列;2004年成长为中国自主品牌的支柱企业;2005年奇瑞发动机二发启动及首台发动机点火仪式,实现中国在主要零部件自主研发上“零”的突破。

企业发展战略本身就要求处理好技术研究与管理研究的关系及借鉴与创新的关系。既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其他企业成功的经验,也要注意吸取其他企业失败的教训,更应注意不能照搬照套。奇瑞作为汽车业的后来者,要借鉴已存在的知识为我所用,才能快速发展壮大。借鉴原型车spark用动感的外形设计来抢占市场,就是在模仿的基础上加入自己的设计元素,赢得市场,也快速地提高了设计水平。奇瑞独特的开发模式投资不多,不仅有产权,更有知识,实现奇瑞公司的技术积累。奇瑞公司汽车技术开发模式正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熟练运用现在世界上的三种资源:一是国外的汽车设计公司,二是外国的技术人员,三是模块式供货。中国良好的经济使中国汽车市场的巨大潜力正释放出来,国外的汽车设计公司到中国来寻找机会,不少优秀的汽车技术人员也愿意来中国工作。

自主开发企业具有竞争力。产品开发成本比引进外国现成产品技术的成本低。虽然自主开发产品需要高投入,但比购买外国产品技术便宜且自主开发企业使用更大比例的国产设备和材料也是事实,且建设投资成本低。自主开发企业因为掌握产品设计能力和设计确认权,所以也就掌握工艺设计确认权和生产设施建设的控制权。自主开发企业也很可能在若干方面发展出对外国企业的优势。汽车工业是一个在技术上具有高度连续性的工业。技术能力只能通过学习获得,而技术转移的有效性取决于接受方的学习努力程度。由于能力是组织内生的,所以只有自主开发产品,中国企业通过学习获得技术能力,才可能发展出能力,成为决定企业发展战略成功与否的关键。

2.2 企业成长

奇瑞的出口销售不仅成绩显著,而且与伊朗skt公司合作实现海外建厂。在进入中东市场后,东南亚、拉美等地区也进入了奇瑞的视线范围。汽车市场的竞争焦点越来越集中在产品更新换代上,奇瑞公司将每年向市场上推出3~4款新车。车展上的m14跑车、b13的mpv、newcross-over、s16概念车以及面向家庭的中型轿车a15等五款车,展出了代表奇瑞3个系列18款发动机所拥有的出色技术的以3.0v6为主的六款发动机以及cvt自动变速箱,突出自身技术实力。科技部以奇瑞为依托单位建立国家节能环保汽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显示了科技部对奇瑞的信任、支持和鼓励。

从奇瑞大幅度地提升产能、控制成本及提高市场占有率角度看,奇瑞采取的是成本领先型企业发展战略目标,奇瑞的一系列市场行为此战略服务。自主研发促发奇瑞采用低价策略,一直凭借较低价格在中国汽车市场上,积极发展壮大。2001年奇瑞风云上市10个月实现产销近3万辆;2002年突破了5万辆,凭借在同类车型中低廉的价格优势进入国内轿车业8强;2004年奇瑞汽车以8.65万辆的销售量排名第10位,占据3.9%的市场份额。

奇瑞汽车在原创技术与品牌塑造上持续不断投入,从而实现其在原创技术基础之上创造一个绝对差异化的汽车品牌企业发展战略。

奇瑞公司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自主开发,并制造出受到用户欢迎的轿车。通过整合和利用世界资源,奇瑞轿车的研发仅用几年时间就跨越了反向工程、模仿创新阶段,2002年就进入了正向研发阶段。

用不到10年的时间,从一个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几乎没有任何优势的企业,成长为国内乘用车市场前八强,自主开发结合市场需求,其出口量全国第一的自主品牌轿车企业。

3 奇瑞发展经验

在竞争激烈的轿车领域,我国自主品牌轿车相对来说仍缺少技术核心,发展经验不足,在研发上处在由模仿到真正自主的过渡期,国外厂商进驻中国,奇瑞面临更大的挑战。以自主品牌和技术实力为起点,高举自主创新的旗帜,加强技术创新、体制创新,发展我国自主品牌的汽车有效的营销手段,吸引媒体的注意力,进而扩大奇瑞品牌的知名度。加上能源危机的威胁和小型车的逐步被认可,奇瑞因自主品牌而保持稳定的发展战略。

奇瑞在中国自主品牌匮乏、竞争力不足、加上汽车合资企业带来的技术外溢,技术经济的全球化流动,使我国汽车工业以模仿、创新等方式创建、生产和发展自有品牌汽车的条件已经成熟的情况下,以自主创新为核心的战略规划,赢得民心,有效结合技术引进替代策略,充分利用全球资源,广招人才,重视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靠领导的正确指引方向及地方政府的支持,不断推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为企业在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中国政府也正积极倡导、扶持自主创新,为企业的发展创造有利的环境。

企业创新与发展范文第7篇

关键词:企业;管理创新;发展

管理创新是企业腾飞的羽翼,是企业健康发展的不竭动力。企业只有管理创新,才能真正实现企业从弱小走向强大,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傲视群雄。众多中小企业只有变中求新,变中求进,变中突破,才能在市场上实现变中求生,变中求财,变中求立。

一、新时期企业管理创新发展的必要性

(一)企业管理创新是提升企业自身创新能力和打造创新型企业的迫切需要

任何科技的创新,如果不应用到企业的生产实践中,就不能转化成现实的生产力,创造不出实实在在的物质财富,就没有经济基础做后盾实现科学技术与生产关系的连接、转变与飞跃,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就是一句空话大话,科技知识的财富和物质财富的转变更无从谈起。随着我国企业经营管理的信息化、集约化管理水平的提高,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已经不适应经济增长方式的需要,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必将被现代规模化、集约化增长方式所取代。

(二)企业管理创新是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

市场上每天都有无数的企业崛起,也有无数的企业破产和盗版,究其根源在于能不能做到适合市场的需要,企业只有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上不断自我革新突破,提升管理水平和能力,才能在市场上生存下去。管理创新对稳定企业、推动企业发展功不可没。只有通过创新,才能适应变化,迎接挑战。

二、企业管理创新的发展趋势与实践运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管理的实践者们在经济体制转型和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立足市场需要和自身素质实现了管理制度和管理方式的转变。

(一)确立科学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众多民营企业在发展壮大过程中,都在适时地努力改变单一家庭经营和管理方式,即雇用职业经理人参与公司经营,实现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企业有董事会、股东会,重大事项由董事会决定,然后再由董事会任用的职业经理人具体实施操作,职业经理人通过为公司创造实实在在的物质财富,使公司得以持续健康发展,形成自己的企业品牌,最终形成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科学管理的企业管理制度,保证企业永续经营和正规化管理。

(二)企业管理组织架构由金字塔式向扁平化转变

金字塔式的管理组织结构具有森严的等级结构和规章制度,管理层级较多,且高度集权,效率低,容易产生“公司内部的”。社会化大生产改变着企业的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扁平化管理层级少,管理幅度大,效率高,更适合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应用。

(三)企业管理方式由依靠人对人的管理向依靠管理信息化转变

以往企业管理都是靠人治和经验,决策的实现通过人找人式的层层信息;现在不管是采购、生产还是营销管理,都可以通过网络平台信息指令完成,通讯网络改变着营销方式。从传统的“封闭式创新”转向互联网时代的“开放式创新”,借助上下游客户、消费者,甚至是一些外部力量都能成为企业创新的来源,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在探索新的发展模式。

三、企业管理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缺少先进经营管理理念和危机意识

企业管理创新要有实践意识、危机意识和激励机制。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落实到墙上和纸上的走形式、走过程,尤其需要企业经营管理的决策者和实施者要体现出充分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危机感,才能达到企业管理推陈出新。在实践中,管理理念陈旧,管理创新意识淡薄,在决策上领导拍脑门,搞一言堂,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流于形式;任人唯亲,任人唯钱,任人唯背景,公开选人用人制度流于形式的严重存在。往往是走形式,导致要干事能干事的人才得不到重用,优秀的有能力的人才慢慢流失;对员工的管理缺乏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纪律松散、人心浮躁,生产效率低下,员工的创新更是无从谈起,企业缺乏凝聚力向心力,最终失去创新和创造力;不接纳现代管理方式和人才,跟不上时代管理的步伐,企业管理者缺少开拓创新、合作共赢的意识。企业的主动创造性不浓,不思进取,不懂得寻找、挖掘、分析、适应市场的发展需要,对市场上的需求者和竞争对手一无所知。在当代互联网信息科技盛行的年代,跟不上时展步伐的企业迟早是要被市场淘汰的,在缺乏创新理念和和激励机制的情形下,企业管理创新既无法落实,也无法收获更多的发展利益。

(二)家族式管理长期存在,管理制度真正实施难

部分民营企业面临严重的人才危机和信任危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只是表现在口头上,排外现象严重,财经大权不外放,人才得不到用武之地,唯老板和老板娘是从。现代企业管理规章制度流于形式,整个企业裙带关系和任人唯亲现象普遍,效率低下,企业缺乏凝聚力,这使得现代企业制度难以有效实施,最终导致部分家族企业不能做大做强。即使在做大做强之后也可能面临“富二代”“富三代”等分家的风险,内部之间的争斗诉讼会使一个曾经辉煌的家族企业分崩离析,直至破产倒闭。

(三)企业管理方式单一,信息化管理水平不高

众多中小企业只是一味地家族式管人、管物、管事模式,并一味地追求市场的经济物质利益,缺乏战略眼光和品牌意识。管理方式不能快速适应市场环境变化的需要,传统企业的金字塔式的管理方式,应对市场环境变化迟滞,面对稍纵即逝的机遇只能望洋兴叹,企业决策应对不了瞬息万变的市场,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就导致市场需求萎缩,最终失去市场竞争力。传统管理方式管理层次过多,管理幅度难度大,管理效率低,从决策到落实效缓慢,企业管理效能低下,不能把当代最前沿的信息互联网技术应用到企业管理中来。

(四)缺少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的管理人才

企业的发展关键看人才,优秀的企业管理者不仅要懂经营会管理,还要有魄力,勇于担当,有丰富的营销才能和决断能力。而在现实中,我们的企业管理者往往只是有单一方面的才能,缺失复合型的管理人才。部分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管理水平、开拓能力、决策水平都无法适应市场瞬息万变的形势。经营者不重视也不了解财务报表,弄虚作假,企业发展中出现问题时不是硬挺就是走违法违规渠道。职业经理人培养进度缓慢,人才队伍的职业化,真正的职业经理人不多。因此。缺少缺失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的管理人才是制约企业健康发展的瓶颈。

四、新时期企业管理创新发展措施

(一)树立先进的科学管理理念,建中国特色的现代企业文化管理制度

现代企业的管理理念亟待提高,实现从传统家族式管理的理念向建立现代集中制企业制度的理念更新,摒弃一言堂、拍脑门的决策方式,科学运用法人治理结构进行企业决策。这个时代市场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只有合作互惠才能实现创造出共赢。要引导企业摒弃传统家族式管理、农耕文化和官本位文化,树立现代企业文化理念。一是培育创新文化理念;二是培育创业文化氛围;三是培育创富文化;四是积极培育诚信的企业文化;五是培育优秀企业的品牌文化。

(二)加强企业采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创新管理方式和经营模式

推动企业实现研发、生产、物流、营销等方面的全过程信息管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积极推进企业信息化、科技化,使其成长为信息化标杆企业。根据两化融合专项行动计划,开展企业两化融合评估工作,加快信息技术向工业经济的渗透。提高管理手段,帮助企业实现管理方式和经营方式的转变,使其产生巨大的市场竞争力和创造力。对于成果显著的中小企业,政府要给予适当的奖励,总结其成功经验,广泛推广实施应用。

(三)彻底改变传统落后的家族式管理方式,实施现代企业制度

对于发展势头强劲的民营企业更要注重适时改变传统家族式的管理方式,适时落实现代企业制度。使家族企业向股份公司转变,引导具备条件的企业引入职业经理人,使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发挥职业经理人在企业管理方面的作用和价值。对于大型的民营企业,要根据公司制度的要求,完善管理结构和职能配置,建立激励和约束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四)引导企业建立管理创新体系

1.要突出企业在管理创新方面的主体作用,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根据实际发展情况,加强与科研院所的合作,在管理创新上加大投入。

2.发挥市场机制的推动作用。积极应对市场、努力分析市场、满足市场需求,按照市场的整体要求推动管理创新。

3.规范中介机构对现代企业管理创新的咨询服务作用。推动中介机构向专业化、规范化发展,鼓励中介机构为企业管理创新提供咨询服务。

4.加强政府对管理创新的支持作用。要加强和金融部门的沟通,促进政银企合作空间和力度,加大银行等金融机构对中小微企业贷款的支持力度,扩大广大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发挥地方政府职能部门的引导和促进作用。

5.在政策、资金、人才、技术等方面给予支持,及时组织专家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诊断,提出合理化、可行性意见和建议,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

(五)加强人才管理和运用,提升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

针对企业存在人才不足、招人难、用人难的问题,企业需要知识技术含量高的高技能型人才。一要加强人才引进。摒弃重资历、仪表、处事的观念,大力引进特殊技能型人才;二是人才选拔。采用公开招聘等方式,做到任人唯才,唯实践能力,唯品德,杜绝任人唯亲、任人唯钱、任人唯背景等现象;三是人才使用。企业要多给机会让员工施展能力和抱负,并根据绩效给予薪酬奖励。在引进人才的同时,要对现有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提高整体素质,培养多元化的复合型人才,政府在企业培养发展人才方面也要加大扶持力度。

五、结语

企业发展的历史就是创新的历史,只有面对市场,顺应大数据时展趋势要求,在不断变化的市场中求变求新,创造出满足市场需要的产品和服务,才能傲立潮头永不倒,变中求立,同时促进社会充分就业,最终实现国家、社会和企业的和谐稳定与发展。

作者:董丽 单位:吉林省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服务中心

参考文献:

企业创新与发展范文第8篇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环境瞬息万变,如果企业未能制定有效的市场营销战略,必然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惨遭淘汰。由此可见,市场环境的变幻莫测为企业带来了巨大挑战。目前,我国多数企业的市场营销战略不够完善,未能做到与时俱进,致使企业竞争力下降,对此,企业必须增强创新意识,以新经营理念和新营销思想而制定新的市场营销战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促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二、新时期企业制定市场营销战略的作用

市场营销作为现代企业中十分重要的经济活动之一,对企业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面临着更为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既为企业带来了发展机遇,又为企业提出了挑战。在此种环境下,企业要想得以生存和发展,必须制定科学有效的市场营销战略,以提高企业竞争力,促进企业发展。

现阶段,我国企业虽然面临着较为复杂的市场竞争环境,但企业在市场营销战略的制定方面,并未有较大突破,导致企业发展举步维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更是推动企业更好发展的动力源泉,因而企业在制定市场营销战略时,融入创新的营销理念和管理方法,促使企业抢占市场份额,在激烈的竞争中迎来发展机遇。[1]

三、企业市场营销战略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先进的营销手段

目前,我国多数企业在市场营销战略方面,仍然墨守成规,遵循传统,未能有效利用现代化营销手段实现营销,这对我国企业而言十分不利。如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变幻莫测,瞬息万变,企业如果不能迅速适应全球经济发展趋势,必将惨遭淘汰。例如,2008年,全球爆发经济危机,由于我国多数企业的营销手段不够先进,致使企业对金融危机的应对能力相对较差,从而使得我国一些企业面临倒闭。根据相关市场调查可知,我国多数企业在面临市场前景不景气时,必将采取降价处理的营销手段,这从经济理论角度来讲,对企业进一步发展十分不利,企业要想更好地生存发展和壮大,必须采取现代化的营销手段。[2]

(二)营销服务体系相对不够完善

目前,我国企业的消费者营销服务体系处于初级阶段,一些企业虽然建立了消费者营销服务体系,但未能在市场营销过程中做到以消费者为中心,而一些企业则没有关于消费者营销体系的认识。随着经济水平的快速提高,消费者的消费水平、能力、选择都有明显的提高,他们更加追求个性化消费。由此可见,企业要想更好地发展,必须以消费者为中心,从消费者角度实现生产和营销,为消费者提供个性化服务,抢占市场份额,促进企业不断壮大。消费者对企业的满意度直接决定企业的存亡,因而企业必须构建完善的消费者营销服务体系,以消费者为营销核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3]

(三)营销理念不够现代化

当前,我国企业的营销理念水准并不高,一些企业领导仍然通过传统营销理念来支撑营销战略。另外,一些企业领导虽然能够接受现代营销理念,但由于理解过程中存在误区,使得现代营销理念并未充分发挥对企业营销战略的促进作用。由此可见,提高经营者现代营销理念意识和增强经营者对现代营销理念的理解十分重要。企业市场营销体系的系统化较强,十分复杂,必须得到企业经营者的大力支持。然而,在企业市场营销过程中,由于经营者现代营销理念的缺位,致使企业营销战略体系中难以充分体现现代化营销理念,不利于企业的发展,甚至会阻碍企业发展和营销企业生存。[4]

四、企业市场营销战略的创新与发展

(一)创新营销方式,促进企业发展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企业所面临的市场营销环境日益复杂化,给企业提出了巨大挑战。然而,如果企业能够采取正确的营销方式,做到与时俱进,就能够紧紧抓住生存发展的机遇,促使企业不断强大。为此,企业应该采取以下战略创新营销方式,促进企业发展。首先,企业必须正视营销战略,注重传统营销和现代营销的融合。其次,企业不断挖掘具有潜力的信息资源,走网络营销战略,不仅能够降低企业的营销成本,而且可以开拓更为广阔的市场。最后,利用电子商务平台,加强与消费者之间的对话交流,立足于消费者角度,逐渐完善以消费者为核心的消费者营销服务体系。

(二)创新营销管理技术,提高企业竞争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提高企业竞争力和促进企业发展的重要动力。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科技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所以,企业在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必须创新营销管理技术,进而实现可持续发展。首先,企业创新生产技术,以消费者为核心,提高生产力,为消费者提供更为满意的服务。其次,创新产品的原材料,好的生产原材料是提高产品质量的关键,企业创新原材料,必然提高企业的竞争实力。最后,创新市场营销管理技术手段,以新的管理手段抢占市场先机。另外,企业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奖励机制,鼓励员工的积极创新,全面提高企业产品质量,提高企业竞争力。[5]

(三)创新营销模式,提高企业适应力

企业领导者具有决策权,决定着企业坚持哪种营销模式。有的企业领导思想观念过于落后,经营理念相对较为陈旧,则会阻碍企业发展。为此,企业领导必须及时更新思想观念和经营理念,不断对市场营销模式加以创新,适应时展的需要,从而促进企业更好地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企业要想更好地发展,必须做到与时俱进,与社会发展相适应,不断创新营销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企业的适应能力,促进企业发展。

五、结论

企业创新与发展范文第9篇

一、新时期企业管理特征

1.知识管理变得重要

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知识是关键的战略资源,为提升核心竞争力,企业必须不断提高其核心技术能力,新时期企业若想取得长足发展,必须加强知识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知识创新、知识生产力的提高已成为重中之重。

2.发生转变的经营方式

在互联网不断发展的今天,传统企业经营受到冲击,因高速、快捷是IE等的优势,且电商在迅猛发展,不同于以往的交换机制得以形成,进而时空局限被突破,全新市场规则建立了起来,为此,企业必须迅速改进其经营模式,以适应网络时展。

3.形成系统化管理思想

知识更新及其传播速度在新时期环境下相当之快,企业为适应多变复杂系统,获得稳定发展,须在不断学习各种领先管理理念基础上,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发展出针对性、实效性较强的独特管理理念。

二、企业管理创新的重要作用

1.企业提高其创新性之所需

企业需要在实际生产中将科技创新运用出来,这样才可创造真实物质财富,将科学技术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在物质上实现生产关系与科学技术的联系、转化及飞跃。目前,中国企业集约化、信息化的经营管理实力在增强,为适应新时期经济发展形势,企业必须做出改革,以现代集约化、规模化生产模式代替从前的粗放式生产模式。

2.顺利适应市场之必要

在残酷的市场竞争环境中,每天都会有很多企业倒闭、破产,同时也会诞生很多新企业,一个企业若想在市场上长期处于不败之地,并不断发展扩大,必须持续强化其管理,不断突破、创新,以适应市场变化需要。所以说,在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中,管理创新尤为关键,这样才会顺利应对各类挑战,跟上时展。

三、企业管理创新发展趋势及其实践状况

1.建立现代管理制度

民营企业在经营管理中可任用职业经理人,改变公司经营权、所有权合一状况,打破单纯的家族经营管理形式,以不断发展扩大。具体说来,企业董事会负责决定公司重大事项、董事会及股东会,而具体实行操作者则为职业经理人,这样,企业实际物质财富可被经理人创造出来,公司品牌得以形成,健康稳定发展得到确保,并最终使科学管理、政企分离、权责清晰、产权明确的管理制度形成,公司的规范化管理及永续经营获得了保证。

2.管理组织结构逐渐扁平化

规章制度及等级结构严密、较多的管理层级是金字塔式管理的特点,因集权度高、比较低效,官僚主义易在企业内部发生。如今,公司业务流程与组织结构在社会化大生产背景下不断改进着,并逐渐形成了高效率、少层级、大幅度管理的扁平化模式,其比较适应于信息化管理系统中。

3.转变至信息化管理方式

从前,人治、经验在企业管理中较为关键,企业依靠人找人的逐层信息实现决策,而如今,企业只需将信息指令在互联网平台,就可实现生产、营销、采购等管理,营销模式因网络通讯而发生改变。在当今时代,“开放性创新”已经逐渐取代以往的“封闭性创新”,企业创新可依靠消费者、客户及外部力量实现,新型发展形式在一些跨国公司中涌现了出来。

四、企业管理创新中面临的问题

1.经营管理思想落后,危机感不足

激励机制、危机感及实践精神是企业管理创新中的必要条件,企业应在其决策迅速落实,而不可单纯的走过场、走形式,若想实现管理的推陈出新,决策及实行,企业管理的人员必须勇于承担、并具危机意识。但目前,有些企业在管理中缺乏创新精神、思想落后,且管理者做决策比较随意,普通员工没有很多发表意见机会;同时,企业用人不够公正、公开,往往会用人唯亲。

企业的人才管理形式化严重,致使优秀人才无法获得良好发展,有些人甚至因此离开公司;同时,因约束激励制度不尽健全,员工工作缺乏积极主动性,纪律松散,创新精神比较欠缺,这样大大影响了企业的活力、凝聚力及创新能力;另外,企业管理者在新时期背景下的合作共赢、开拓创新意识不足,不愿接纳新型用人模式及管理形式。

同时,有些企业进取心不强、创新主动性不高,其对市场发展需求不会主动分析、寻找、发掘、适应,完全不了解其竞争对手及市场需求情况,特别是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这样的公司无法做到与时俱进,最终必然会退出市场竞争,企业的管理创新因激励机制、创新精神缺少而无法推进,其在市场中持续、稳定的获益也难以实现。

2.家族式管理阻碍企业的持续发展

现在,很多家族企业对“外人”不够信任,不尊重知识、技术人才,并给他们较多参与公司决策管理的机会,公司中用人唯亲、裙带关系现象较多,且规章制度无法起到作用,极大降低了效率及团队凝聚力,使得先进管理制度无法落实,这样让一些家族公司的持续发展、壮大受到了阻碍。并且,有些家族企业在壮大之后,将面临内部争斗、分家风险,甚至可能造成企业倒闭。

3.管理模式不够领先

家族式管事、管物、管人的方式在目前很多中小公司管理中普遍存在着,同时,这些公司品牌意识、战略眼光不足,多片面追求眼前的物质利益。很多公司管理形式为“金字塔”式,难以顺利跟上市场改变,其对市场反应不够灵敏,难以迅速抓住发展机会并做出有效决策,结果造成了发展萎缩,并逐渐退出市场舞台。因过多的管理层级,传统管理模式具有较高幅度难度,且落实决策过程慢,管理收效较差,也无法在管理中及时、有效应用当前领先网络信息技术。

4.管理者开拓创新性不足

企业需要责任心强、富于魄力,决策能力及营销能力优秀,并且精通经营管理之道的人才,这样才可保证企业的顺利发展,但目前,很多企业缺乏复合型管理人才,管理者能力比较局限。

在面对千变万化的市场环境时,很多公司经管人士在决策能力、开拓精神、管理水平上显示出了不足,对于财务报表,很多经营者不了解也不重视,进行作假弄虚,若出现发展中的问题,有些人会通过违规违法途径解决,或者不做任何改变。另外,企业对培养职业经理人着力不足,员工队伍职业化进程缓慢。综上,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将因管理者的不勇于上进、创新意识薄弱受到阻碍。

五、新时期企业管理创新发展对策

1.树立先进管理理念

企业应积极学习现代企业管理思想,改变其传统家庭管理理念,企业做决策时应对当代法人治理结构科学应用,而非拍脑门、一言堂,并且,企业应加强与外界合作,以适应时展。

以往的官本位思维、农耕文化、家族管理思想应摒弃,要代替以现代企业文化思想,包括:(1)创新文化理念的培养;(2)创业文化风气的营造;(3)创富文化的培养;(4)诚信文化的树立;(5)优秀企业品牌文化的塑造。

2.全面推行现代化的管理方式

公司营销、物流、生产、研发全过程信息管理应得到逐步实现,为成为信息化标杆单位,公司应大力促进科技化、信息化建设,并致力实现信息技术至工业经济的渗透。为让公司具有较高的创新能力及市场竞争力,企业领导层应完善其管理,全面促进经营模式及管理模式的改革。此外,政府应适当奖励业绩突出的中小企业,并在科学的经验总结基础上,将其成功模式全面推广运用。

3.以现代企业制度取代家族式管理

发展迅猛的民营公司应对其传统家族管理模式适当改进,并将一些先进企业制度引入管理中。家族公司应逐步推行股份制经营模式,致力实现公司经营权、所有权的相互独立,请专业的职业经理人参与管理,实现企业管理的成功转型;大型民营公司应全面引入领先企业制度,将公司的职能分配、管理结构加以改进,并健全其约束激励机制。

4.完善企业管理创新体系

第一,公司应在理论、实践有机结合的基础上,在管理创新中充分突出自身的主体功能,应与科研机构加强合作,大力实行合乎实际发展需要的管理创新。

第二,企业应在市场机制推动下发展,为迎接市场变化,公司应当对市场需求进行科学分析,使其管理创新适应市场总体要求。

第三,在公司管理创新中中介机构的服务咨询过程应当规范化,政府应提倡公司在管理创新接受中介企业的服务,并促进中介企业的规范化、专业化成长。

第四,在管理创新的推行中,政府应当大力支持,与金融部门联系应加强,银企合作的力度与空间应被加大,同时,政府应致力中小企业融资途径的拓展,并大力支持金融机构对企业的房贷,使当地政府有关部门的促进、引导更为有效。

第五,政府应提供技术、人才、资金、政策支持,并请专家分析、诊断企业管理实践中的问题,并为解决其实际难题提供可行、科学建议和意见。

5.加强人才培养

公司应寻找及培养具有较高知识技术水平的高端人才,以解决目前出现的用人难、招人难、人才匮乏的问题,为此:(1)人才引进方式应改变,企业应改变重处事、仪表、资历的思想,对特殊技能型人才大力引进;(2)人才选拨须规范,企业应改变用人唯背景、唯钱、唯亲的现状,实行人才招聘的公开公正化,录用品德优秀、能力突出、才华横溢的优秀人才;(3)人才使用方式应改变,公司应为员工创造更多发挥其能力、实现其价值的机会,并进行适当的薪酬奖励。除了做好人才引进,公司还应致力提高管理者的素质,并组织培训,以让更多复合型人才诞生。并且,在公司人才培养工作中,政府也应当加大支持力度。

企业创新与发展范文第10篇

一、“新36条”与“老36条”一脉相承,有新发展,但贯彻落实不容易

一脉相承:都是为了鼓励支持民营企业的发展,都是为了促进平等竞争。

“老36条”的内容涉及“放宽市场准入”、“加大财税金融支持”、“完善社会服务”、“维护合法权益”、“提高自身素质”、“改进政府监管”、“加强政策协调”七大问题全面展开;而“新36条”则主要围绕“老36条”的第一个问题,即“市场准入”展开的。放宽准入领域讲得很具体,涉及六大领域和一个参与(参与国企改革),而且进入的方式方法和途径也作了原则规定。六大领域里具体阐明了各大项目。如,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领域,就列出交通运输、水利工程、电力建设、石油天然气、电信建设、土地整治、矿山勘探开发等七个方面。市政公用事业和廉租房建设领域里,列出了城市供水、供气、供热、污水和垃圾处理、公交、绿化等七个方面。社会事业领域,列举了医疗、教育、社会福利、文化、旅游、体育等方面的具体项目。金融服务领域虽然讲得比较谨慎,但也讲了允许民间资本可以兴办金融机构(老36条里只讲允许进入,主要是参与),首次提出放宽金融机构的股比限制,参与农信社、城信社的改制,发起或参与设立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金融机构,放宽村镇银行、社区银行中法人银行最低出资比例的限制,适当放宽小额贷款公司单一投资者持股比例限制,支持民间资本发起设立信用担保公司,鼓励民资发起设立金融中介服务机构,参与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的改组改制等等。关于商贸流通领域,文件讲得最开放。批发零售、现代物流,连锁经营、电子商务、业务外包、物流企业的网络化经营,推进物流服务的社会化和资源利用的市场化,特别提到搭建便捷高效的融资平台。关于国防科技工业领域,讲到有序参与军工企业的改组改制,参与军民两用高技术开发和产业化,允许参与承担军工生产和科研任务。关于参与国企改革这一部分,首先是鼓励民营企业利用产权市场组合民间资本,促进产权合理流动,跨地区、跨行业兼并重组,实现产业有序地梯度转移,参与西部大开发、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中部崛起以及新农村建设和扶贸开发。其次是通过参股、控股、资产收购等形式,参与国企改制重组。再次是要求降低国有控股企业中的国有资本比例,以吸纳更多的民间资本入股。

“新36条”在放宽民间投资领域的同时,还在推动民企加强自主创新和转型升级方面,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在参与国际竞争等方面,提出了税收优惠政策、科技成果转化的鼓励政策,提出了创造良好环境的要求。如,民企开发新产品的研发费用可享受加计扣除的税收优惠,可加速国定资产折旧,政府性资金包括财政预算内投资、专项建设资金、创业引导资金,对民营企业都要同等对待。支持民企产品和服务进入政府采购目录。文件还特别要求创新和灵活运用金融工具,加大对民间投资的融资支持和金融服务。要求有关监管部门不断完善民间投资的融资担保制度,健全创业投资机制,发展股权投资基金,支持民企通过股票、债券市场融资。文件再次要求全面清理整合涉及民间投资的行政审批事项,审批程序应公开化、规范化,清理涉企收费,减轻民企负担。

有新发展:除了上述具体化的鼓励内容之外,还有以下新发展:

A.淡化了意识形态。与2005年的非公经济36条相比,新36条淡化了意识形态色彩。2005年的文件题为“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讲的是非公有资本、非公有制企业,一共出现了119次“非公”字眼,而“新36条”只是在引用老文件时出现3次“非公”字眼。非公有资本、非公有制企业是相对于公有资本、国有企业而言的,是以公有制为本位的,隐含着一种所有制歧视。而新36条题为“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没有再重复非公有制企业和非公有资本的提法,而是谈的民间资本、民营企业。这是一个很微妙的变化。但愿能以此为契机,把民营经济的提法坚持下去,不要再出现反复。

B.增强了迫切性。2005年的36条的措辞通篇是讲“允许”。允许的主体是政府,今天允许,明天也可以不允许;这里允许,那里就可能不允许。我们知道,政府是社会的管理者,经济的宏观调控者。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配置资源的基础是市场,权利配置资源的范畴要尽可能缩小到最低程度,政府对各类企业应该一视同仁。为什么对民营企业有一个允许不允许的问题?讲“允许”,是权力配制资源的一种标准语言。而“新36条”只有两处提到“允许”(一处是允许民间资本开办金融机构,另一处是允许民营企业按有关规定参与承担军工生产和科研任务),其它地方统统是“鼓励和引导”。可见,引进民间资本的迫切性更强烈了。

C.金融服务领域的铁门终于开了一个门缝。以前只允许民间资本参股金融机构,现在开了个门缝,允许有条件地“兴办”金融机构,如发起兴办村镇银行、贷款、公司等,放宽小额贷款公司单一投资者持股比例限制,鼓励民间资本发起设立金融中介服务机构,健全创业投资机制,发展股权投资基金,支持民企通过股票、债券市场融资,等等。

D.强调了一个原则,划清了两个边界。文件的开头强调政府对各类经济成分应一视同仁,要求各级政府鼓励支持民间资本的政策要公开透明,扶持的政策和进入标准也要公开透明,不允许对民间资本另立标准,这是保证市场公平的一条重要原则;接下来规定政府应主要投资于市场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领域和范畴,目的在于把政府和市场的边界划清楚,凡是市场能够有效配制资源的地方,政府就应当放开,让民间去投资;其次是划清了民间资本进入社会事业的边界,界定政府是投资主体,民间资本只是作为一个补充和辅助手段。

贯彻落实不容易

文件虽好,但贯彻落实不易。首先是因为文件本身没有新的突破。为什么说没有新的突破呢?我认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没有明确提出打破行政垄断,只是一般地提出国有资产要把投资重点放到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在一般竞争性领域要为民间资本营造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没有明确要求国有资本从一般竞争性领域退出,没有提及煤炭行业。总之,在国有资本、国有企业的战略定位上没有新突破。国有资本、国有企业应当干什么?民间资本、民营企业究竟是什么?这两个问题不真正、彻底搞清楚,中国经济体制改革难以深入,民营经济难以获得平等竞争地位。第二,没有讲清楚谁来监督落实?这个文件是5月7日发出的,过了两个多月,即7月22日国办对落实问题作了分工,明确了国务院相关部委的责任,但最终由谁来监督检查,没有讲,这就有可能陷入无休止的扯皮之中。现在,各种经济关系和利益格局均已形成,动一动都很困难,要求政府相关权力部门消减审批权力,指望各垄断部门自己退出世袭领地是不可能的。那么,谁来检查督促落实呢?这就迫切需要一个相关的权威部门来督促和问责,否则就会像2005年的文件一样,初衷挺好,但没人落实,也没人反对,时间白白耗掉了,这是最令人担忧的。希望何在?我希望民营企业能够通过自己的商会来反映意见,通过合法渠道,通过有序的政治参与,推动政府部门的改革,呼吁政府部门督促落实,敦促垄断集团顾全大局,为民资腾出空间;其次,工商联要发挥作用,作为代表民营企业合法权益的人民团体,作为反映意见的主渠道,工商联应该及时地如实地反映民营企业的意见,敦促相关部门和垄断部门去落实。

由此看来,落实新36条,真正做到一视同仁、平等竞争,还得经过一段相当长时期的努力,急不得,等不得,要通过各种途径去推动,更主要的是,民企自身要争气。

二、民营企业要通过自身的改革创新、转型升级,取得市场和社会的认同

首先是认清形势,坚定信心;其次是通过一系列创新,转变发展方式。关于认清形势,主要是认清中国的发展趋势。中国今后30年的发展,不能靠能源、资源的大量消耗,而要走绿色环保、低碳经济的道路;不能再沿续主要靠投资拉动的老路,而要靠内需拉动;不能主要靠第二产业,而要靠第三产业拉动;不能单纯靠廉价劳力作贡献,而要靠技术创新来提高产品和服务的附加值;不能只发展东部和城市经济,而要把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有机统一起来,东、中、西部协调发展。

关于创新,主要在以下五个方面:

1.体制创新。民企自身力量单薄,要通过联合重组,或兼并重组,壮大自身实力。民企优势是产权明晰,弱点是产权封闭。要学会以存量换增量,以产权换资金。民企通过股份制改造,争取上市。

2.管理创新。老生常谈还得谈,因为民企多数管理不到位。管理创新的核心是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增强员工的认同感、归属感。

3.技术创新。技术创新并不神秘。每个传统行业、每个传统产品都有薄弱环节、关键技术,解决一个就是创新。要以极大的精力关注每个行业的技术创新成果,尽可能拿来为我所用。战略性新兴产业要谨慎,现在多数是在炒概念。

4.经营创新,特别是营销创新。以自主品牌、自主知识产权、自主营销渠道开辟新市场、扩大市场。

5.信用建设和风险管理创新。

三 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

所谓“战略性新兴产业”,尚无明确界定。现在国家正在起草规划,大体可以分为以下七个方面:

节能环保产业:高效节能技术、先进环保技术、循环利用技术。

新兴信息产业:下一代通讯网络、物联网、三网融合、新型平板显示、高性能集成电路、高端软件。

生物产业: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制造。

新能源产业:核能、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

新循环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

高端装备制造业:高智能装备、海洋工程装备、航空航天。

新材料:特种功能材料、高性能复合材料。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四个问题要解决:

钱从哪里来?绝大多数行业政府只能出引导资金。

技术从哪里来?不能光靠引进。

企业创新与发展范文第11篇

【关键词】 体验式学习 经验学习 创意人才 创新发展 企业培训

一、学习是永续创新发展的竞争力

学习(Learning)在心理学的领域中具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心理学当中有关学习的理论主要有行为主义的制约学习和认知心理学的认知学习这两大理论,而依据这两大理论,学习有两种定义:一是行为学派学者的定义,学习是指个体因经验(直接或间接)而使得其行为产生持续相当时间(持久性)的改变;二是认知学派学者的定义,学习是经由经验的历程造成认知上的相当永久的改变。两派学者在学习历程中形成了两大理论观点:增强论、认知论。增强论又称刺激反应理论,主要包含了古典制约与操作制约论。增强论主张学习时行为的改变乃是刺激与连结的结果。认知论则主张复杂学习过程是一项认知的过程,必须作出判断与观察,或是进行心智活动。

现代学习理论的观点从行为学派转而倾向以认知学派理论为主要观点,认为个体才是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学习者需要主动积极地将外在刺激予以知觉、练习、储存于记忆中。多数心理学家认为成长与发展是人类特质的结构与功能的改变,是遗传与环境互动的结果。而大部分的认知论是发展性的,皮亚杰是此理论的代表,他认为学习是主动的而非被动的,学习是行为和环境交互作用而产生的,智力是由结构、功能与内容三个要素所组成,而智力的发展便是认知发展。认知发展具有五项特性:关连的,认知的发展与现存的知识有关连性。功能的,个人对外在的刺激有两项功能,即适应与组织。适应是个体的认知结构因为环境的限制而主动改变的心理历程,组织则为个体在处理周围事务时,能综合运用其身体与心智的各种功能,从而达到目的的一种身心活动历程。辨证的,个体发挥适应功能时,将因环境需要而产生两种彼此互补的心理历程,即同化与调适。同化指的是外在的讯息与内在知识相结合,而调适代表现有知识加以改变并结合新知识,个体能适应环境,那就表示他的认知结构或基模的功能能够在同化与调适之间维持平衡的心理状态。内发的,认知发展的动机是源自于个人内部的。阶段的,认知发展是阶段性的。

Piaget的认知理论是在社会互动中,人们必须去面对不同的意见,通过同化与调适等过程,使认知能力获得提升。亦即人们在不断的团队互动中,调整自己的认知结构,如此可促使个人认知发展,提升自己的能力,进而提升团队绩效。因此通过团队学习,人们有机会探知并加以整合,以获得全新的、周延的看法,使问题更有效率的解决。亦即通过同化(assimilation)将新讯息纳入现有基模的过程,并能够理解新知识并且结合融入既有的知识或认知结构。而调适(accommodation)则是修正原存在的基模,此过程能够改变既有的认知结构或基模。信息处理理论(Information-Processing Theory)是从信息的处理着手,认为所有认知行为都是处理信息的方法。讯息处理中的心理运作是交互作用的复杂历程,讯息处理非单向进行,而是在个体和刺激之间发生复杂的交互作用。环境中原属于物理事件的刺激,影响到个体的感官时会先转换为生理事件(神经传导),而后经输入而产生感官收录,讯息转换成为心理事件的开始。个体之所以能收录该刺激,是由于该刺激的特征与个体长期记忆中既有的讯息或知识存有连带关系。这现象正好符合个体适应环境时以既有经验为基础处理新问题的原则。

社会学习论(Social Learning Theory)说明学习的模仿过程,又称为观察式学习或称模仿学习。成功模仿的步骤有注意、保留、动机与展示。社会学习论之集大成者是班都拉(Bandura),班都拉从社会的观点认为人类的学习是通过个人与社会环境因素交互作用,经由社会的交互作用,运用增强、模仿与认同作用而实现自我增长,建立个人的行为模式的过程。社会学习论结合了行为学派的增强论与认知学派的认知论原理,分两层次说明行为的变化。第一个层次是以操作制约学习与行为塑造原理来解释人格结构中较为简单的特征与行为,此层次的学习可以称作增强学习;第二层次则兼采用认知论的原理,解释个体经由对他人行为的模仿、认同,而后内化,此层次包含了模仿学习(learning by modelling)与认同学习(learning by identification)。

二、创新是可以培训和学习的

创新是企业永续发展的关键性竞争能力。政府与企业等机构都已认识到,只有通过经历与学习,知识才能创造、累积、转移与传播。学习已成为创新发展的一项重大影响因素,也是永续创新的重要基础。由于人力资本是生产力最重要的要素之一,所以人才培训已经成为各产业升级与发展的基础工作,创意人才更是企业拓展的原动力。

创新(innovation)是将有用的构思予以产生、采用,进而执行。创新能力(innovation capability)是指新产品的产出、新服务的出现及创造出新产品价值的能力,而此产品价值可促进经济利润的增长。创新能力(innovation competence)是可以通过学习而获得的,同时创新也是组织经营的关键成功因素。根据上述的定义,可将创新能力分为产品创新、制程创新及服务创新三个方面。

管理大师彼得·杜拉克(Peter Drucker)这位具有洞察力的未来主义者曾明确表示:他反对所谓创新是灵机一动的想法,并认为创新是可以培训和学习的。其在1986年所著作的书中多次阐释创新的内涵,并在1985年所著作的《创新与创业家精神》(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一书中强调,要以比较完整及系统化的方式学习,并要有目的、有组织的求变,在推动培训质量系统同时,强化培训绩效。

由于创新必须通过创意而实践于企业运作当中,因而,创造力是创新不可或缺的主要因素与基础。创造力(creativity)指产生新奇又有效能的创意。个人可以通过互动或刺激得到替代经验而学习及成长,而心理学家Bandura更认为,个人自我的评量与调节是个人行为的大部分来源,而它是由环境所回馈而来的。Amabile(1997)更加主张创造力形成创新能力,而组织的资源、激励以及管理作为则影响着创造力的发挥。因此,创造性环境是组织产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影响因素。

三、个人创造力影响企业创新能力

根据Amabile,T.M.(1996)创造力成分模式(Component Model of Creativity),个人创造力包括个人内在工作动机(intrinsic task motivation)、专业(expertise)以及创造力相关技能 (creativity-relevant skills)这三个方面。

1、内在工作动机。内在工作动机来自对工作本身的喜爱与兴趣。个人创造力受到内在动机所驱动,若组织成员感受到工作是有趣的、吸引人的、令人满足的、具挑战性的时候,将会受到工作本身的激励而更加专注于工作,进而产生创造性成就。而组织成员的内在工作动机往往受到组织情境的影响,在提案审查过程中可能无法说服主管与同僚、或饱受批评而受挫、或受限于组织的无效率、或人际关系不良等等都不利其发挥创造潜能。个人创新动机也会受到自我的创新效能感所影响,创新效能感源自Bandura的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理论,是指个人在特定情境下,自信能完成工作的内在工作动机程度。Bandura指出当人们论述特定工作或任务之效能感时,可使用该特定工作的效能感来描述,如爱迪生的发明效能感(Edison's Inventive Efficacy)。社会认知理论学者认为,自我效能感决定于个人的认知、动机以及心理决定等历程,并对其行为活动的选择与绩效产生影响,自我效能感越高的人,在从事特定工作历程中具有较高的自信,并因此获得成功。

2、专业。专业是个体知觉新知识以及整合外在知识之价值、同化该知识、转换以及商业化地应用该知识的能力,是逐步累积发展而形成的。如果缺乏专业的知识,就会破坏原系统功能,产生负向的功能性破坏。因而,个体必须具备足够的专业知识、技能与能力,从而通过认定、同化以及利用外在的知识的能力解决问题、产生创造力。

3、创造力相关技能。Jantuen(2005)综合近代有关创新的研究与文献,发现创新均强调对于外在知识的应用能力。所谓应用能力需要通过认知的历程,也就是采用创造力相关技能。例如,创造思考法的整个过程主要包含界定问题、接受各种可能的解决方法、找出最佳方案以及付诸行动。从心理认知的改变而论包括结合新的想法、新的关联、新的意义、新的应用方式。就过程而言则包含的技巧有:集中焦点、把握要点、扩展要点、提示想法、列举奇想、自由幻想、综合妙想、统整构想、强化构想与激励构想。例如,通过譬喻原则(analogy)或是洞察(insight),将某些情境的创意转换应用于其他情境,亦或从一般习以为常的习惯中,觉知可以应用的构想。从认知心理学的观点来说,创造力的产出结果即是认知结构(cognitive structure)或基模(schema)的转换。

综上可知,通过个人学习、累积及交互体验式学习与企业培训,企业才能在拥有创造力的基础上,与企业资源配合而产生更多的正面创新。专业需要通过学习与培训而获得新知识与新技术,企业的培训与发展对于员工而言可增强其专业能力(competency),对于组织而言其是强化创新能力的重要动力与影响因素,通过不同经历、持续的学习与培训,能强化员工专业能力,促进员工个人创新能力的提高,增强其组织创新能力。

四、体验式学习的启示

在整个生命历程中,我们都要不断从经验中学习,但如果没有不断反思我们从学习中得到的观念、假设和理论,挑战它们的真实性和可能性,我们的能力一定会大受限制,致使经验不能转化成有意义的体验。

体验式学习是一个复杂的学习理论,它结合了杜威的进步主义理论(Dewey’s Progressive Education)、利云的杨地理论(Kurt Lewin’s Field Theory)、认知学习理论(Cognitive Learning Theory)、高柏的体验式学习模型(Kolb’s Experiential Learning Model)、行为主义学习理论(Behaviour Learning Theory)和社会学习理论(Social Learning Theory)等知识。

体验式学习(Experiential Learning)是学习从经验中得到可以执行的理论,然后实行这些理论以考验其真实性和可行性,进而改善人们在环境和人际网络中的行为、心态和思想方式。因此,体验式学习包括多元化的活动,从室外到室内,从现实生活到工作模拟活动,从野外历奇至课室讲论,从大型游戏至个别阅读。但必定是第一手的经验,能使学者有兴趣改变,尝试新的行为、新的心态和新的思想方法。

直接提出并倡导体验式学习的是David Kolb,其《体验式学习》(Experience learning:experience as the source of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1984)一书中,提出了循环实践体验式学习圈的四个阶段:具体经验(concrete experience)、反思观察(reflective observation)、抽象概括(abstract conceptualization)、在新情境中行动体验(active experimentation)的内涵。

上世纪90年代体验式学习开始从教师和研究者的角度观察,提出很多对于学习的探讨,提出个人应如何投入与他人的互动行为。David Kolb将体验视为学习与发展的源泉,其名言“对我讲述,我会忘记;示范呈现给我看,我可能会记得;让我身历其境地融入,我将会理解”(Tell me,and I will forget.Show me,and I may remember. Involve me,and I will understand.)与其建构的体验式学习模式,影响了日后各种非传统教学法的终生学习方案。

所谓体验式学习,即在学习活动中整合学生身、心、灵的健全发展,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询问和解决问题的需要。体验式学习主要有四个特质:学习者对于正在发生的学习及过程是察觉的;学习者是投入于省思的体验中的,并且连结学习从过去到现在、到未来;那些体验和内容是对个人具有特殊意义的:学到了什么和如何学到的,对个人而言有重要性;过程牵涉到完整的自己的身体、想法、感觉和行动,不是只关于心智,亦即学习者是整个人全然投入的。

一种经验对于未来学习经验的影响称为“学习效果的迁移”,或简称“迁移”。体验式学习同时强调经验迁移或学习迁移的历程。经验是学习的基础,在既有的经验上学习可加强人的学习动机,其中包含以下几个要素: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扮演参与者的角色,亲身经历;学习活动要求个人有学习的动机,努力地表现;学习的活动以最自然的方式呈现给学习者,具有真实的意义;学习者的反省能力是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综上所述,体验式学习强调学习者在真实的情境下,对某事物产生兴趣与学习的动机,进而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在最后得到立即性的回馈来提升本身的学习能力。其中学习必须具备亲身参与、自我动机、自然、反省学习体会等要素。

创新是企业永续发展的关键性竞争能力,以体验式学习作为企业培训及工作的内容设计,不但能够让培训员工在乐趣中获取相关知识与技能、传播知识和分享知识,而且能在发掘培训员工的创造力潜能,并促使其完全投入的情况下,转换知识、储存知识,使知识在组织中自由地流通、累积与被创造。在配合企业持续进步的学习目标下,体验式学习不但可发掘到个人创造的潜能,更能促进更高效益的创新能力与企业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 柯林·比尔德、约翰·威尔逊:体验式学习的力量[M].中山大学出版社,2003.

[2] 彼得·杜拉克著,萧富峰、李田树译:创新与创业家精神[M].麦田出版社,1998.

[3] Kold,David A.Experience learning:experience as the source of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M]. New York: Prentice-Hall,1984.

[4] Amabile,T. M.,Conti,R.,Coon,H.,Lazenby,J.,& Herron,M. Assessing the work environment for creativity[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96,39(5).

企业创新与发展范文第12篇

关键词:物业管理;创新策略;途径

企业的物业管理关系到企业运行和进展的多个方面,是企业内部的主要工作内容。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要想得到发展就需要不断的创新,不断的改革,企业的物业也是如此,那么在日常的企业经营发展过程中就要对企业物业管理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有计划有策略的解决,以便于让企业物业更好的为企业服务。以下是对新形势下企业物业管理与创新的主要策略进行的相关阐述。

一、新形势下企业物业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1.理念没有与时俱进,模式十分单一。在企业的物业管理过程中,理念是关键的一个组成部分,关系到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以及工作方式方法的使用。在传统的企业物业管理过程中,企业的物业管理特别是后勤物业管理的主要目标是满足员工在工作中的基本要求,但是伴随企业的不断进步和企业的变化,员工们无论是在工作上,还是在学习和生活上,都有了新的需求,理念也发生了转变,所以传统的物业后勤服务已经不能满足员工的需要,而且传统的管理观念也没有切实的从员工的需求出发。思维上不够灵活,工作方式也比较单一,这样员工长期在一种工作状态下,难免会出现厌倦的状态。由此还可能导致企业需要和物业管理之间出现多种矛盾,物业公司和企业文化之间存在一定差异,这在很大程度上使员工的思维受到了阻碍,所以种种情况表明,理念上的落后,工作模式的单一都可能构成企业的管理的落后。

2.缺少优秀的管理人才。很多企业在进行物业管理的过程中,很少对本身的工作人员有过高的要求,尤其是在学历上,这样就造成物业管理人员集体素质偏低的情况,由此导致整个物业管理的落后,这给企业的发展以及企业物业的发展都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对于这种情况,需要对物业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有所注意,招聘过程中,严格把关。对于已经工作的员工,也需要不断的加强培训,让企业员工的素养和物业管理相适应。另外,企业物业管理还存在的一个较大问题就是,人员的流动性非常大,这样给企业带来了很多的问题,很难让企业根据自身的情况建立起优质的服务体系,提高物业管理的服务质量举步维艰。

3.建设和管理没有分离,服务矛盾凸显。在我国物业管理的初期阶段,一般所沿用的管理体制都是谁开发谁管理,但是存在的问题是,物业管理企业一般规模都不大,因此开展工作的过程中很难有效的进行,开发商和物业管理之间的权利和义务没有划分清楚,这样在房屋建设成功以后,进入使用阶段就会存在多种矛盾。例如,一些开发商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对居住者或者使用者的安全没有进行充分的考虑,一些房屋的质量不符合国家的标准,也不能满足企业发展以及人们居住的需要,在这种状态下,企业和居民经常会把问题推向物业,找物业解决问题,同时,作为物业方,也说不清这些责任归根到底是谁,因此建设和管理的混淆,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物业管理和物业服务的质量,也经常让居民有物业不为民办事,不是合格物业的思想。以上都是企业物业管理过程中经常存在的问题,也是一些现实的问题,因此需要引起物业管理部门的注意,针对问题,不断的寻找新的策略,解决问题,创新服务,提升服务质量。

二、企业物业管理创新的基本策略和途径

1.树立新的理念,不断强化管理人员的物业管理意识。企业的物业管理部门要在新的形式下对自己有全新的审视,摒弃一些传统的僵化的思想意识,充分的认识到强化后勤管理方面的相关政策和行为能够对企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并且有助于提升物业管理的方式。先进的管理理念也是企业后勤管理部门前进的前提和保障,只有在思想的指导下才能明确自身服务的对象,才能更好的把握住工作的规律,进而在一种积极的状态下努力的为企业为员工服务。清楚物业管理的基本规律,并且以此作为基本导向进行新时期的物业管理。另外,在树立新理念的过程中,还要对员工的基本诉求进行了解和把握,深入实际当中,以人为本,无论是在工作内容方面还是在工作方式方面,都要以企业的利益和员工的利益为重,在实际行动的作用下,使每一个后勤管理人员都能在思想上对自己的工作有全新的认识,进而有效的落实到具体工作当中。企业物业管理的服务方式中,需要按照企业和业主的双方面需求,对业主进行情感方面的关怀,不断的对企业的文化进行改革和优化,突破以往管理方式的束缚,不断的创新,明确服务目标,在企业文化的熏陶下相互促进不断成长[2]。

2.专业化管理方向的确定。在企业的物业管理过程中,人是一切行为的发出者,那么要提升管理人员的基本素质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全面的分析和研究:首先,提升物业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处理好物业管理各方面的关系需要提升管理人员的基本素质,这也是强化内部管理的基本措施。企业可以使用考核的方式对内部管理的监督进行多方面的强化,建立起月度和年度的双重考核机制,建立健全员工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并且有效的对空余部位进行职位上的调整,分工明确各司其职,恪尽职守。在责任和管理目标清晰的条件下,进行绩效考核。其次,物业管理人员的招聘需要在严格考核的情况下进行,并且引进专业的物业管理人员,为企业的后勤服务增加亮点,增加新鲜的血液。与此同时,定期的对工作人员开展培训活动,优化培训结果,让员工的工作和学习之间产生联系,让员工更加乐于接受培训,不断提升自己的管理技能。最后,物业管理部门之间需要相互沟通,不断学习优秀管理企业的先进经验,在交流中学习,在学习中前进,无论是物业管理方式还是理念都需要不断的深化和更新,进而优化自身的工作层次[3]。

3.管理模式的创新。在新的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市场的支持,因此在管理模式上需要不断的创新,让企业的物业管理方向和企业的发展方向相符合,因为墨守成规的管理方式根本不能适应现代企业的发展,也不能适应复杂的市场情况,这样企业要想做好物业管理方面的相关事宜就需要对自己的管理模式进行多方面的创新。在现有的企业管理情况下,创建起物业管理的自主创新经营体系,自负盈亏,独立运算,并且积极的和市场经济结合在一起,无论是在管理资料方面还是在其他规划方面都能够有所统一,符合市场的基本情况。要充分的提升物业管理的服务质量,还可以使用菜单式的服务机制,这样能够让物业管理的服务范围扩大化,也能够让客户在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都找到物业管理部门,满足客户的不同需求。物业管理部门在为客户服务的过程中,需要明确自己的服务内容,然后给予客户自己选择的权利,让客户满意才是物业管理部门工作的进步。

三、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对企业物业管理过程中存在的基本问题以及解决的对策进行了研究和分析。企业的物业管理部门是为企业的进步和发展服务的,必须充分的考虑到企业的需要,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下,不断的创新,用新思想,新方式武装自己,在社会大发展的洪流中,不断的突破自我,给业主和客户一个满意的答案。

作者:冯蕾 单位:中铁二十局集团第二工程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刘大勇.浅论独立工矿区企业物业管理的问题与对策--对独立工矿区企业物业管理的思考[J].房地产导刊,2014,22(9):274-274,275.

[2]曹勇.新形势下企业物业管理的创新策略与发展途径[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12(16):26.

企业创新与发展范文第13篇

关键词:企业;经济管理;创新发展

随着经济发展的全球化发展趋势,企业生产活动不断国际化,我国企业面临着严峻的竞争环境考验。企业只有不断增强市场中的竞争能力,拓展生产经营模式,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管理水平,提高国际化发展水平,树立可持续发展战略。

1.创新经济管理的重要意义

管理属于生产力的表现形式之一,经济管理不断优化企业资源配置,在现代化、信息化发展的新时代中,各项科学技术不断更新,因此,不断创新发展企业经济管理手段具有重要的意义。不同的企业面临的经营环境差异性很大,管理体系也各不相同。但是影响企业经济管理发展的因素却具有共同点,比如:科技财富引领的新经济特性、经济发展的全球化、基础网络技术的普遍应用等。在以上因素的共同作用影响下,企业发展面临变化多端的外部环境,立足于竞争日趋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给企业发展创造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无限的风险。因此,需要加强企业的管理,不断增强经济管理的时效性,才能保持企业高效、稳定的发展。

2.企业经济管理创新发展的重要策略

2.1坚持与时俱进的经济管理新理念

在企业经济管理创新发展中,首先要把握全新的管理理念,不断更新企业思想,贯彻落实内部先进的管理理念。在新时期发展中,结合我国企业实际经营情况,坚持与时俱进的经济管理新理念。作为企业领导人首先应该加强自身工作素养,坚持正确的竞争意识,形成强烈的危机意识,将全新的思想观念贯彻于整个企业的生产运营中。因此,内部观念性理念的创新成为企业创新发展经济管理的重要前提,纠正落后的思想观念,不断建立与时代相符合的思想模式,以全新的视角指导经济管理的改革与发展,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其次是落实以人为本的思想。在经济管理创新发展中,现代企业应该对人力资源的重要作用形成充分的认识与重视,采取以人为本思想作为出发点,立足于人力资源创新管理,维持经济管理的高效发展。创新的人本管理思想首先体现在柔性管理方面,人本管理思想也就是要求企业充分重视员工的发展,尊重员工的工作价值,给予员工人文主义关怀。因此,企业在不断强化人力资源工作创新的同时,应该加强对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的培养,实施激励机制,为员工的发展提供更宽广的平台,以全面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提高企业运营效率,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在技术和知识创新过程中,正确的实行人本管理,才能留住人才,增强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将个人的发展融合于企业的发展当中。

2.2加强发展经济管理战略的创新

在发展经济管理战略的创新过程中,首先要不断加强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制定符合企业发展的实施战略,立足于变化多端的全球化竞争环境中,及时准确捕捉有利的外部环境机遇。在新时代的发展中,企业竞争的工作重点也就是切实提高核心竞争力,不断扩大生产经营模式,确定符合实际的发展战略,切实追求可持续发展目标,以落实经济管理目标等。因此,企业创新发展应该具备良好的全局性、前瞻性,使企业先进的生产力与长远的经济管理目标保持一致。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应该以正确的强势姿态迎接挑战与风险,才能占据市场的重要一席之地。加强创新企业战略的有效渠道多种多样,比如:树立品牌理念、培养品牌价值、创新市场营销渠道、加强宣传力度、引进各种全新的科学信息技术等。

2.3落实经济管理制度创新

制度创新在落实经济管理制度创新中发挥关键性作用,创新制度首先应用于部分约束性条款中,构建高效的经济团体,实现自负盈亏的方式,立足于实际的市场情况,不断完善市场经济管理内部团体构架,使开发的新产品更加现代化。建立内部企业激励体系也是创新制度的重要途径,不但可以保证企业发展不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且还会降低企业面临的各种运营风险。因此,在企业制度创新的过程中,应该不断协调生产经营活动,实施科学规范的激励、组织项目等,以增强企业制度的约束力度、控制能力等。为了提高企业创新制度在创新经营管理中产生的作用,最终需要形成全方位制度管理格局,落实经济管理制度创新等。

2.4保障发展经济管理组织的创新

在强化企业组织机构的创新中,首先需要建立与完善企业组织结构。在传统的企业管理中,都是采取不合理的组织结构,因此,现代化企业管理可以采取多层垂直的组织结构,以减少管理层次,不断精简职能机构,在最大程度上增加企业管理幅度,使企业组织结构的建立更具有横向性、扁平化的特征,形成快速的传达信息的速度,增强信息反馈的时效性,提高反馈和传达信息的速度。其次是建立与完善柔性化的企业组织结构。在现代化企业经济管理工作应该摆脱传统组织机构的束缚,形成多样化、灵活化的组织结构,以顺应不断更新的外部环境发展趋势。最后是建立虚拟化的企业组织结构。企业在创新组织结构的过程中可以应用各种先进的网络技术,在组织中更好地显示人力资源、信息数据等资料,以构建学习型的组织结构,实现企业的各项发展目标。

3.结束语

综上所述,除了以上的企业经济管理创新发展策略,另外还应该推动管理与监督体系的创新。强化企业内部监控是保证经济管理创新的重要手段,为了实现长远的企业经营目标,应该对内部形成全方位的监控,立足于重要的财务管理当中,加强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监督与指导,执行战略型管理体系,以实现企业经济活动的发展战略目标。总而言之,为适应国际经营环境,符合激烈的市场竞争发展的需求,现代企业需要充分认识到创新经济管理的重要意义,通过坚持与时俱进的经济管理新理念、加强发展经济管理战略、经济管理制度、经济管理组织、管理与监督体系等方面的创新,以实现良好的内部监控,形成强大的内部工作凝聚力,增强创新手段的灵活性、时效性,提高企业的创新发展水平,以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作者单位:内蒙古平庄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老公营子煤矿)

参考文献

企业创新与发展范文第14篇

关键词:创新型企业 经营战略 发展前景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9-227-02

在信息与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创新逐渐成为4"现代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基本要素型企业,“创新型企业”应运而生。它在制度管理、知识技术以及企业文化等方面具有强大创新活力、具有本行业关键技术和知识产权优势、能够对市场环境变化做出灵敏反应的企业。它的主要特征有:企业内部实现研究与开发的制度化;研究与开发成为企业的核心职能之一;集研发、生产、销售三位一体;形成研发、生产、销售三者互动的健全机制;能通过不断的持续的创新,获得持续性的收益;持续创新是其本质特征。

一、创新型企业的特点与内涵

创新型企业是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知名品牌,具有良好的创新管理和文化,整体技术水平在同行业居于先进地位,在市场竞争中具有优势和持续发展能力的企业。新型企业具备以下十大特征:企业内部研究与开发能力相当强;从事基础研究或相近的研究;利用专利保护自己。与竞争对手讨价还价;企业规模足够大,能长期高额资助研究与开发;研制周期比竞争对手短;愿意冒风险;较早且富于想象地确定一个潜在市场;关注潜在市场,努力培养、帮助用户;有着高效的协调研究与开发、生产和销售的企业家精神;与客户和科学界保持密切联系。为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培育大批创新型企业是关键。这些企业能清晰认识属于自己核心能力的知识、现有知识和实现企业战略目标所需知识的差距,从而有意识地增强对知识的管理和培育,通过运用集体智慧提高组织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希望获得长远发展的企业都应该是创新型企业,通过知识的学习、创新和应用实现企业远景规划和长远战略。

二、创新型企业面临的形势和自身问题分析

近10年来,由于国家重视创新型企业的培育和扶持,创新型企业在我国呈现出一个快速发展、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科技孵化成功的小型、中型创新企业,在中国已经成为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但是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第一,创新型企业本身就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中小企业和创新企业的发展,本身就充满挑战性、高风险,如果做得成功,当然也是高效益的,因此它的失败率比较高,这是个世界共性的问题,并不是中国单独存在的,美国和欧洲中小型创新企业的失败率也是相当高的。从中国来讲,中国创新型企业发展相对于发达国家还是处于早期阶段,在政策环境、人才环境、融资渠道方面还有差距,比如说创业投资,国家直到2009年才颁布了创业投资企业管理暂行办法,正在陆续制定配套政策,加快完善有利于科技创新、创新型中小企业发展的相关环境。同时,在整个科技创新过程中存在着这种科技研发成果与产业发展和市场结合不紧密的问题,曾经有人把它叫作“两张皮”。

第二,创新型企业在高精尖人才培养与管理方面缺乏经验,造成人才流失严重,尤其是高管流失。究其原因,主要是因公司经营不善,资本动作或战略失误导致经营出现大的与下滑,高管流失;企业没有太大发展,高管遇到发展“天花板”。与其他企业相比,过去3-5年公司的业务和规模没有太大发展。不能为企业作高管的发展提供更高职位和更大平台,不少人才流失;对公司的管理不满或老板的经营思路不认可,高管出走,加盟对手或创办新的企业仍从事原业务,直接的竞争对手,在原公司的重要程度与危害成正相关关系,越重要的高端人才因为掌握的核心因素越多,越易做大,更多竞争力。主要是销售、经营类高管;家族企业的“婆婆”多,任人为亲,家族派别之争令人左右为难,“政治斗争太多”,高管没有归属感。高管才不愿参与而离开。

第三,创新型企业对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普遍要求很高,致使各企业对生产制造环节管理越来越精细,可对产品的物料管理环节却依旧保持比较粗放的管理风格,使物料在很大程度上占用了企业资金,无形中导致成本增长,利润下降。物料管理是企业内部物流各个环节的交叉点,衔接采购与生产、生产与销售等重要环节,关乎企业成本与利润的生命线,不仅如此,物料管理还是物资流转的重要枢纽,甚至关系到一个企业存亡。有资料表明,企业的存货资金平均占用流动资产总额的40%-50%,而创新型企业尤其是制造企业的库存比例则远高于此,就曾有人套用中央电视台著名的广告语“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放在制造型企业身上,演绎成“仓库有多大,库存就有多高”。形象地表述了普遍存在予制造型企业内部库存管理问题的顽疾。

第四,任何科技创新,如果不经过企业运作,不可能转化成规模产业,不可能从知识、技术转变为物质财富,更不可能完成从投入转变成新的知识和技术,再从知识转变为更大的物质财富这一价值循环。《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专题二组、国家创新体系常务副组长孔德涌指出,中国的企业要成为技术创新主体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研发投入总量远远不足。2004年我国大中型企业的研发经费954.4亿元,仅相当于福特、通用公司一年的研发经费。政府科技投入对企业支持不够。企业急功近利,缺乏长远打算,重引进,轻消化,形成引进、落后、再引进的恶性循环。企业研发人员虽然多,但高质量的人才都不愿意去企业,硕士以上人才占有量只有2%左右,企业的科技人员、企业家拿到科技成果奖的很少。企业应强化知识产权管理,据统计我国对外技术依存度为54%,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为39%,而美国、日本、芬兰等20多个全球公认的创新型国家,其对外技术依存度低于30%,科技对经济的贡献高于70%。

三、影响创新型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创新型企业在追求持续发展过程中,不仅要考虑近期的利润增加和市场份额的扩大,考虑持续的长远的利润增长,而且还要考虑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社会、技术、人力的协调发展。在对国内创新型企业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影响创新型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因素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是创新型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而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等因素的可持续发展又依赖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二是管理制度。管理制度是技术和管理创新的动力和基础,也是创新型企业创新发展的前提和根本保证,建立企业自主创新与创新发展的体制和机制,有利于从体制上、机制上打破和消除影响企业创新发展的各种障碍。如果没有一个好的管理制度。企业也就失去创新的动力,企业的持续发展就不能得到保证。三是创新人才。创新型企业的竞争实际上是人才的竞争。创新人才不仅是创新型企业创新的基础,而且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四是持续创新。创新型企业的生存

和发展最主要取决于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创新型企业的活力是其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的来源,而其自身活力又来源于创新型企业的创新机制以及对科学技术创新成果的转化。五是企业文化。创新型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主要依靠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来自于核心技术,核心技术来自于管理,而管理靠的是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对企业的影响是各个方面的,它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与动力。六是知识产权。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产权拥有量成了衡量一个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准。然而,我国的一些企业普遍缺乏对自主知识产权的开发、创造、保护、运用和管理的重视,知识产权意识和知识产权战略意识薄弱,因而严重影响了企业在国际市场、参与全球市场的竞争。

四、创新型企业长远健康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知识产权是自主创新的主要衡量指标,也是创新型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知识产权的创造和应用能力,已经成为企业综合竞争力的最重要的体现。目前,我国创新型企业面对严密的法律制度及高度关注知识产权保护的对手,必须提高专有技术、商标使用权等知识产权合法拥有能力及经营能力,并强化法律保护管理。管理创新与技术创新互为支撑。

企业创新与发展范文第15篇

关键词:企业管理创新;经济发展方式;变化关系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同时也给企业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其推动着企业创新当下的管理模式。

一、企业管理创新与经济发展方式变化的辩证关系

经济发展方式:未来一段时期内,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将会有所改变,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基础上提出的,其主要手段是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加快经济发展方式变化,战略性调整经济结构。企业管理创新是受到经济、文化、政治发展的影响,为了更好地适应企业发展环境,在管理方面加以创新,进而正确的认识企业发展所面临的障碍与阻力。企业管理模式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与保障,企业管理创新是经济发展方式变化的必然结果,因为企业的发展是随着经济发展形式的变化而变化,经济发展方式变化直接推动着企业管理创新,而企业管理创新则可以使得企业更好地适应经济发展变化,进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进程。

二、基于经济发展变化,企业管理创新的必要性

首先,使得企业能够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变化。近年来,虚拟市场经济发展的速度较快,在虚拟市场中,服装行业占据的市场份额较大,并且以快速增长的趋势,远超实体服装产业,加之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职能变化,在《摘编》中,同志对市场经济的发展相关内容,发表了相关讲话,可以将其解读为未来政府要科学的干预市场经济,这将会使得市场经济发展环境与发展方式,有着极大的变化,加之我国国民经济正在加快转变经济增长速度,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于企业而言目前的市场经济,既有机遇又有挑战,因此需要其及时做好企业内部调整,紧跟市场经济的发展变化,因为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市场,且需要随着市场的变化,做出相应的创新改革。其次,市场资源配置是企业发展的主要核心。伴随着科学技术与互联网的发展,使得市场资源配置方式发生了极大的改变,互联网+已经成为了新时期企业发展的旗帜,互联网市场资源配置正在逐渐的主导着市场资源配置的发展,因此企业在管理方面,除了加强技术创新,开发利用管理资源,还需要进一步革新企业管理方式,加快朝向互联网+模式转型的步伐。最后,企业管理创新能够适应经济结构调整。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速度较快,国民经济结构发生战略性调整,国民经济结构由于受到人口数量与人口流动等因素的影响较大,使得经济发展有所变化,而企业是随着市场的发展变化而变化的,因此企业想要适应经济结构的变化,则需要加强企业管理的创新,进而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且创新是当下企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三、基于经济发展方式,企业管理创新路径

(一)创新产业形式,构建新型产业体系

经济发展方式日益变化,且在不同时期下,其发展的特点不同,在当下时期,互联网+是企业创新的主要方向,为了加快企业创新转型,需要从产业创新入手,构建现代化产业,要基于企业生产经营的主要特点,在原有产业的基础上,实现产业升级,拓宽企业经营渠道以及经营范围,构建线上与线下双重产业链,尤其是生产经营类企业,在目前的市场经济形势下,企业进行产业升级或者转型是必然趋势,而在产业升级的过程中,企业需要在管理方面紧跟产业发展的步伐,创新管理机制,根据企业产业业务情况,配套实行双重管理渠道,其管理构成包括市场部与网络市场部,实行相对应管理模式,使得企业能够适应经济发展变化形式。

(二)深化精细化管理理念

伴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变化,企业管理创新是必然趋势,经济发展背景下,企业经营与生产水平得以提升,未来经济市场中,企业立足不仅依靠产品与服务,更是依靠企业管理,企业的管理水平能力,直接影响着企业是否能够适应经济发展,同时也决定着企业发展的命脉,而精细化管理理念,是社会精细化分工,是在企业常规管理的基础上,将其引向更深层次,进而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降低企业发展成本,进而获取更多的市场资源。精细化管理主要是将企业发展的目标细化,分解成不同的过程并加以落实,将企业战略规划贯彻到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中,进而提升企业的执行能力。企业精细化的深化,不仅要着眼于企业内部管理,同时还需要充分的考虑企业外部环境,基于经济发展形势,构建企业管理机制,不断创新管理模式与方法,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保障,除此之外企业管理创新最重要的是人员管理模式的创新,企业发展中人员是主体,其也是管理创新发展的重点对象,需要提高人员创新的能力,发挥其能动性,为企业管理注入新的动力。

结语

综上所述,企业管理创新是经济发展方式变化影响下的必然产物,现代经济发展方式变化的速度快,且发展方式较多,因此企业想要在市场经济中,占据更多的地位,则需要加强企业管理创新,企业管理是现代化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前途命运,同时也是经济发展方式变化下,企业适应市场经济的重要措施,需要企业依据经济变化,做好相应的管理创新,以此促进企业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莉伟,郭浩.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下中小企业管理创新对策[J].企业导报,2011(01)

[2]黄文杰.试谈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工业企业管理创新[J].现代经济信息,2011(08)

[3]尹华.论政府管理创新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系[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1(07)

[4]温立加.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背景下的企业管理创新[J].时代金融,20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