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企业的经济状况范文

企业的经济状况范文

企业的经济状况

企业的经济状况范文第1篇

本次调查以企业法人代表为主的企业经营者群体为调查对象,参考我国经济结构,按行业进行分层随机抽样。调查采用邮寄和传真问卷的方式进行,于3月23日发放问卷5000份,截至4月3日共回收有效问卷1656份,有效回收率为33.1%。通过部分未填写问卷与填写问卷企业的对比分析,未发现存在系统偏差。为使调查分析更为全面和深入,本报告还采用了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以往的调查结果。

本次调查主要涉及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房地产业、建筑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农林牧渔业、采矿业以及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等行业,上述行业的企业所占比重分别为:69.5%、7%、4.6%、4.9%、1.3%、2.2%、1.7%、1.3%和1.2%。从企业的地区分布看,东部地区占60.3%,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分别占18.5%、13.5%和7.7%;从企业规模看,大、中、小型企业分别占9.3%、49.2%和41.5%;从企业经济类型看,国有企业占8.1%,有限责任公司占47.5%,股份有限公司占15.2%,私营企业占14.4%,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占8.1%,股份合作企业占4.9%,集体企业占1.7%;调查对象的职务为企业董事长或总经理、厂长、党委书记的占94.2%。

调查结果显示,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蔓延和深化及其对全球实体经济的冲击日益显现,企业经营者对当前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保持谨慎;金融危机和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造成的需求不足给企业带来了困难和挑战,具体表现在企业订货下降、产销下滑、价格下跌、进出口减少、库存上升等方面,造成了企业利润下滑、用工减少、采购量下降,部分企业经营困难;受到全球需求急剧萎缩影响较大的东部地区企业、中小企业和外资企业困难相对较大。

调查同时发现,面对当前的困难和挑战,企业经营者心态相对稳定,对企业未来发展保持信心;调查显示,企业的成本压力下降明显,资金紧张状况有所缓解,企业经营者预计二季度企业盈利或有好转,西部地区企业、大型企业投资增加的趋势较为明显,医药、食品等行业的逆市坚挺对稳定内需起到一定的作用,汽车行业的探底回升对相关行业的带动效应有待释放,房地产行业的回稳对整个经济的复苏意义重大。调查还显示,面对当前形势,企业经营者将采取加强管理降低成本、增加创新投入、开拓国内市场和引进人才等措施积极应对挑战,这也将对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和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起到积极作用。

一、对企业经营状况的整体判断

1、对当前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保持谨慎,外资企业担忧较多

关于对当前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调查结果显示,认为一季度宏观经济形势“很好”或“较好”的企业经营者占17.4%,认为“一般”的占41.6%,认为“较差”或“很差”的占41%,比2008年增加了16.9个百分点。

从不同地区看,西部地区的企业经营者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相对积极,认为“很好”或“较好”的占27.3%,高于其他地区;从不同规模看,中小企业相对乐观;从不同所有制看,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认为“较差”或“很差”的占57.7%,担忧程度更大。

关于“对宏观经济运行的总体判断”,调查显示,认为目前宏观经济“偏热”或“过热”的企业经营者占6.3%,比2008年减少23.4个百分点;认为“正常”的占23.9%;认为“偏冷”或“过冷”的占56.3%,比2008年提高27.5个百分点。调查表明,总体来看,企业经营者对当前宏观经济形势保持谨慎。

2、部分企业经营困难相对较大,不同类型企业存在差异

调查结果显示,认为一季度企业经营状况“良好”的企业经营者占21%,认为“一般”的占46.1%,认为“不佳”的占32.9%,认为“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少11.9个百分点。调查表明,部分企业一季度经营困难相对较大。

从不同地区看,西部地区企业经营状况好于东部、中部和东北地区;从不同规模看,大型企业经营状况好于中小型企业;从不同经济类型看,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和民营企业的经营状况好于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

分行业看,不同行业企业的经营状况存在差异。调查显示,经营状况相对较好的行业有农林牧渔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以及制造业中的医药、汽车、通信设备和仪器仪表等,其认为“良好”的企业比重超过30%。而采矿、化工、橡胶、非金属制品、钢铁等行业经营状况相对较差,其认为“不佳”的企业比重超过40%。

从企业生产状况看,调查显示,2009年一季度处于“超负荷生产”或“正常运作”的企业占73.7%,也就是说有近四分之三的企业生产状况正常。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有25.6%的企业处于“半停产”状态,这也表明部分企业困难相对较大。

当问及“2009年以来贵企业所在地区、所在行业停产和倒闭的企业数量”时,调查显示,认为企业所在地区、所在行业停产和倒闭的企业数量“非常多”的企业经营者占1.7%,认为“比较多”的占26.8%,合计比重比2008年有所下降;认为“比较少”的占52.2%,认为“非常少”的占11.6%,认为“不清楚”的占7.7%。

调查表明,目前部分企业经营困难相对较大,且不同类型企业之间存在差异:一方面东部地区企业、中小企业和外资企业受到全球需求急剧萎缩的影响首当其冲,目前困难相对较大;另一方面医药、食品等行业的逆市坚挺对稳定内需起到一定作用,汽车行业的探底回升对相关行业的带动效应有待释放。

二、企业经营面临的具体挑战与转机

1、需求不足给企业经营带来一系列挑战

关于当前企业发展中遇到的最主要困难,调查显示,排在前四位的依次是“人工成本上升”(53.6%)、“资金紧张”(49.8%)、“缺乏人才”(39.6%)、“国内需求不足”(37.7%)。值得注意的是,与2008年的调查结果相比,“人工成本上升”、“能源、原材料成本上升”、“资金紧张”、“缺乏人才”的选择比重都有所下降,这表明成本、资金、

人才等方面给企业带来的困难有所减小;而“国内需求不足”和“国际经济环境恶化”的选择比重分别从19.6%和16.7%上升到37.7%和32.7%,排名也上升到第四位和第六位,这表明需求下滑是目前企业面临的最大挑战。

需求不足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各方面都带来了较为明显的影响。从产销情况看,调查显示,认为一季度企业的生产(服务)量和销售量“增加”的企业经营者分别为15.2%和16.1%,比认为“减少”的分别少40.1和43.8个百分点,为2004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呈现出产销下滑的趋势。

从不同行业看,生产(服务)量下滑较多的行业包括: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以及制造业中的造纸、非金属制品、钢铁、有色金属、通用设备和电气机械等,其认为“减少”的比认为“增加”的多50个百分点以上;而医药行业相对较好,生产(服务)量“增加”的企业比“减少”的多28.2个百分点。

调查显示,销售量下滑较多的行业有:采矿业、住宿和餐饮业以及制造业中的纺织、服装、造纸、非金属制品、钢铁、有色金属、金属制品、通用设备和电气机械等,其认为“减少”的比认为“增加”的多50个百分点以上;而医药行业相对较好,销售量“增加”的企业比“减少”的多20个百分点。

从库存情况看,调查显示,认为企业库存“正常”的企业经营者占60.6%,认为“低于正常”的占15.4%,两者合计比重比2008年下降了6.5个百分点:认为“高于正常”的占24%。调查表明,受到需求不足的影响,企业的库存略有上升。

从不同行业看,目前企业库存较多的行业包括:纺织、化纤、非金属制品、钢铁和金属制品等,其库存“高于正常”的企业比重超过30%;而食品、医药、塑料、有色金属、电气机械和通信设备等行业库存相对较低。其库存“高于正常”的企业比重低于20%。

从产品销售价格情况看,认为一季度产品销售价格“上升”的企业经营者占5.7%,比认为价格“下降”的少57.8个百分点,而2008年则是认为“上升”的比认为“下降”的多23.3个百分点。

从不同行业看,采矿业、造纸、化工、化纤、塑料、钢铁、有色金属、汽车、电气机械和通信设备等行业产品销售价格下降显著,认为“下降”的比认为“上升”的多70个百分点以上。

企业产销下滑是导致企业盈利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调查结果显示,一季度盈利的企业占41.6%,比2008年下降21.3个百分点;亏损的企业占36.2%,比2008年上升16个百分点。从不同地区看,东部地区盈利企业占42.8%,好于其他地区;从不同规模看,规模越大,盈利企业比重越高;从不同经济类型看,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盈利情况相对较好。

虽然一季度企业盈利有所下降,但二季度或有好转。调查显示,预计二季度盈利的企业占48.6%,比一季度提高了7个百分点,预计“持平”的占27.6%,预计“亏损”的占23.8%,比一季度下降12.4个百分点。

外需的下降给出口企业带来了较大影响。本次调查企业中,约一半(48.5%)的企业有产品出口。在这些企业中,认为一季度企业产品出口比2008年同期增长的企业经营者占11%,其中认为“小幅增长”的占9.4%,认为“大幅增长”的占1.6%认为“持平”的占15.2%认为下降的占73.8%,其中“大幅下降”的占39%,“小幅下降”的占34.8%。认为出口增长的比认为下降的少62.8个百分点,比2008年增加了59.6个百分点。

从不同行业看,出口形势相对较差的行业有:纺织、造纸、非金属制品、钢铁、有色金属和汽车等,其认为出口数量“下降”的比认为“上升”的多70个百分点以上。

在产品出口数量下降的同时,产品出口价格也大幅下跌。调查显示,认为2009年一季度企业产品出口价格“上升”的企业经营者占3.6%,认为“持平”的占28.6%,认为“下降”的占67.8%,认为“上升”的比认为“下降”的少64.2个百分点,而2008年则是认为“上升”的比认为“下降”的多5个百分点。

从不同行业看,产品出口价格下跌较多的行业包括:纺织、造纸、化工、钢铁、有色金属、金属制品、通用设备和电气机械等,其产品出口价格“下降”的比“上升”的多70个百分点以上。

关于企业目前的从业人数,调查结果显示,2009年一季度用工人数“减少”的占30.2%,比2008年提高6.2个百分点;用工人数“持平”的占52.5%,“增加”的占17.3%。调查表明,总体来看,一季度企业用工数量基本平稳,略有下降。

从不同地区看,东部地区用工减少的企业占32.7%,相对较高;从不同规模看,中小企业用工减少的超过30%,高于大型企业;从不同经济类型看,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用工减少的占41.5%,高于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和民营企业。

从企业二季度的用工计划看,调查结果显示,用工净增加0.6个百分点,这表明,企业用工在二季度将略有回升。

从不同地区看,东北地区和东部企业用工净减少5.8和1.5个百分点,而中西部地区企业用工净增加在4个百分点以上;从不同规模看,小型企业用工净减少2.7个百分点,大中型企业则是用工净增加;从不同经济类型看,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和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用工净减少分别为9.9和4.9个百分点,而民营企业用工净增加2.4个百分点。

2、企业成本压力和资金紧张有所缓解,为企业发展带来转机

关于企业目前的人工成本情况,调查显示,认为人工成本“上升”的企业经营者占42.2%,比认为“下降”的多36.3个百分点,这一结果比2008年下降60.7个百分点。从不同地区看,东北地区企业认为“上升”的比认为“下降”的多24.4个百分点,比2008年下降71.7个百分点,高于其他地区;从不同规模看,中型企业认为“上升”的比认为“下降”的多34.4个百分点,比2008年下降62.9个百分点,高于大型企业和小型企业;从不同经济类型看,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认为“上升”的比认为“下降”的多28.1个百分点,比2008年下降70.5个百分点,高于其他类型企业。调查表明,东部地区、中型企业和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人工成本下降相对较多。

关于企业目前的原材料成本,调查显示,认为目前物料采购价格“上升”的企业经营者占9.4%,比认为“下降”的少53.4个百分点,而2008年则是认为“上升”的比认为“下降”的多88.2个百分点。

关于企业资金情况,调查显示,认为目前资金“紧张”的企业

占49.2%,比2008年减少7.3个百分点,略高于2007年的水平。这表明,随着一系列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出台和落实,企业的资金紧张状况有一定程度的缓解,这也是企业应收账款趋于正常的原因之一。调查显示,认为目前企业应收账款“高于正常”的企业经营者占20.4%,比2008年下降2.1个百分点。

从不同地区看,东部地区企业资金“紧张”的占44.8%,明显低于其他地区企业;从不同规模看,大型企业资金“紧张”的占42%,明显低于中、小型企业;从不同经济类型看,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资金“紧张”的占39.4%,低于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和民营企业。调查表明,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尤其是今年以来信贷的快速增长,对缓解东部地区企业和大型企业的融资困难带来了一定的积极影响。

调查结果表明,虽然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需求下滑给目前企业经营带来一定困难,不过企业用工成本和物料成本的降低,以及政府出台的一系列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带来的企业融资问题的缓解,也给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企业未来发展带来了转机。

三、对未来经营前景的预期

1、企业经营者对未来预期谨慎乐观

关于二季度的企业经营状况,调查显示,认为下期企业经营状况将“好转”的企业经营者占24.3%,认为“不变”的占60.9%,认为会“恶化”的占14.8%,认为“好转”的比认为“恶化”的多9.5个百分点。调查表明,尽管当前形势比较困难,企业经营者对未来的预期还是谨慎乐观的。

从不同地区看,东北地区企业的担忧程度更大,认为二季度企业经营状况“好转”的比认为“恶化”的仅多1.7个百分点,明显低于其他地区,这表明东北地区以重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决定了其受危机影响相对于东部地区有一定程度的滞后性;从不同规模看,小型企业认为“好转”的比认为“恶化”的多7.9个百分点,低于大中型企业;从不同经济类型看,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对前景更为担忧,认为“好转”的比认为“恶化”的少7.9个百分点。

从不同行业看,对二季度企业经营状况比较乐观的包括: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房地产业以及制造业中的医药、化纤、非金属制品、专用设备和电气机械等行业,其认为“好转”的比认为“恶化”的多15个百分点以上;预期相对较差的行业有: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以及制造业中的纺织、服装、造纸等行业,其认为“恶化”的比重要高于认为“好转”的比重。值得注意的是,房地产行业预计二季度经营状况“好转”的比“恶化”的多17.1个百分点,比2008年上升了6.8个百分点,这表明房地产行业呈现出逐渐回稳的趋势。

从企业目前的订货情况看,调查显示,认为一季度企业订货处于“正常”水平的企业经营者占34.8%,认为“高于正常”的占4.8%,两者的合计比重比2008年下降了24.1个百分点;认为“低于正常”的占60.4%。其中东部地区企业、中小型企业和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订货情况相对较差。

从企业原材料采购数量的变化情况看,调查结果显示,目前主要原材料(含零部件)的采购数量“增加”的企业占13%,“持平”的占31.4%,“减少”的占55.6%,认为“增加”的比“减少”的少42.6个百分点。从不同行业看,原材料采购数量下滑较多的行业包括:服装、造纸、非金属制品、钢铁、有色金属、金属制品、通用设备和电气机械等行业,其认为“减少”的比“增加”的多50个百分点以上。调查表明,企业原材料采购数量出现明显的下滑,这意味着对上游行业如采掘、钢铁、化工等拉动作用将产生一定影响。

关于企业二季度的订货情况,调查显示,认为企业订货将“减少”的占55.1%,认为“持平”的占31.4%,认为会“增加”的占13.5%,认为“减少”的比认为“增加”的多41.6个百分点,这一结果比2008年上升了41.2个百分点。

从不同行业看,纺织、造纸、橡胶、非金属制品、钢铁和通用设备等行业下期订货情况相对较差,认为“减少”的比认为“增加”的多50个百分点以上。

2、企业未来投资计划趋于紧缩

投资计划也反映了企业经营者对未来的预期。调查显示,表示未来计划投资额将“增加”的企业经营者占31.3%,表示“减少”的占40.3%,表示“增加”的比表示“减少”的少9个百分点,而2008年则是表示“增加”的比表示“减少”的多27.3个百分点。

从不同地区看,西部地区计划投资“增加”的比“减少”的多12.9个百分点,而其他地区都是计划投资“增加”的比“减少”的要少,这表明投资向西部转移的特征十分明显。

从不同规模看,大型企业计划投资“增加”的比“减少”的多8.7个百分点,明显好于中小型企业:从不同经济类型看,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计划投资“增加”的比“减少”的少1.7个百分点,好于民营企业和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调查表明,目前政府实施的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对于国有大型企业效果明显,而民营企业尤其是民营中小型企业的投资有待进一步启动。

从不同行业看,计划投资减少比较多的行业有:服装、钢铁、有色金属、电气机械和通信设备等,其计划投资“减少”的比“增加”的多20个百分点以上;而电力燃气夏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以及制造业中的化工和塑料等行业,计划投资“增加”的比“减少”的多7个百分点以上,相对较好。

企业进口数量也是衡量企业投资需求变化的一个重要指标。调查结果显示,认为一季度企业产品进口数量比2008年同期增长的企业经营者占12.4%,其中“小幅增长”的占9.5%,“大幅增长”的占2.9%;认为“持平”的占37.5%:认为下降的占50.1%,其中“大幅下降”的占20.6%,“小幅下降”的占29.5%。认为进口增长的比认为下降的少37.7个百分点。调查表明,企业进口数量出现下滑,企业投资需求趋紧。

从不同地区看,西部地区认为进口增长的比认为下降的少50个百分点,高于其他地区;从不同规模看,中小型企业认为进口增长的比认为下降的少35个百分点以上,高于大型企业;从不同经济类型看,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认为进口增长的比认为下降的少50.8个百分点,明显高于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和民营企业。

从不同行业看,进口下滑较多的行业有:食品、纺织、塑料、非金属制品和专用设备等行业,其认为进口数量“上升”的比认为“下降”的少50个百分点以上。

在进口数量下滑的同时,进口价格也明显下跌。调查结果显示,

认为一季度企业产品进口价格上升的企业经营者占6.5%,其中“小幅增长”的占5.8%,“大幅增长”的占0.7%;认为“持平”的占43.3%:认为下降的占50.2%,其中“大幅下降”的占9.5%,“小幅下降”的占40.7%。认为产品进口价格上升的比认为下降的少43.7个百分点。从不同行业看,产品进口价格下跌较多的包括:纺织、化工、化纤、塑料、非金属制品、钢铁、通信设备和仪器仪表等行业,其认为产品进口价格上升的比认为下降的少50个百分点以上。

关于“对2009年我国GDP增长的预计”,调查显示,预计2009年我国GDP增长在7%以下的企业经营者占33.9%,预计在7-8%之间的占54.6%,预计在8%以上的占11.6%,总体来看,企业经营者预计2009年我国GDP增长平均为7%,比2008年的调查结果下降了2.5个百分点。

本次调查还问及“您认为中国经济何时触底回升”,调查结果显示,选择“今年一季度”的企业经营者占0.7%,选择“今年二季度”的占5.1%,选择“今年三季度”的占21.1%,选择“今年四季度”的占20.1%,选择“明年”的占43.1%,选择“后年及以后”的占9.9%。调查表明,近半数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中国经济将在今年触底回升。

关于目前房地产价格,调查结果显示,认为企业所在地区房价总体水平“过高”或“较高”的企业经营者占67.7%,认为“正常”的占27.3%,认为“较低”或“过低”的仅占5%。调查表明,企业经营者认为目前房价仍处在相对较高的价位。

从不同地区看,东部地区认为房价总体水平“过高”或“较高”的企业经营者占72%,比其他地区高8个百分点以上。

关于对2009年企业所在地区房地产价格走势的预计,调查结果显示,认为房价将下降的企业经营者占54.2%,其中认为“下降10%以上”的占9%,认为“下降5~10%”的占25,2%,认为“下降5%以内”的占20%;认为“持平”的占32.6%;认为上涨的占13.2%,其中认为“上涨5%以内”的占7.3%,认为“上涨5%以上”的占5.9%。

从不同地区看,东北地区认为房价将下降的企业经营者占62.6%,要高于其他地区。调查表明,超过半数的企业经营者认为2009房价下行空间不大。

3、企业经营者对未来经营前景保持信心,积极应对危机

面对当前经济形势和企业经营中的困难与挑战,企业经营者表示将采取多种手段积极应对危机。本次调查设计了“为了企业更好地发展,您认为今年贵企业应着重采取哪些措施”这一问题,调查结果显示,在所有13个选项中,选择比重最高的是“加强管理降低成本”(81%),其他选择比重较高的还有:“增加创新投入”(63.7%)、“开拓国内市场”(53.7%)和“引进人才”(51.9%)。调查表明,为了企业更好地发展,企业将加强成本意识、加大人才引进和创新的力度,这将对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起到积极的作用。

本次调查还了解了2009年以来企业培训、出差、休假和奖金等方面的变化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培训“增加”的企业占41.7%,比“减少”的多26.9个百分点;出差“增加”的占24.6%,比“减少”的少9.4个百分点;休假“增加”的占19.9%,比“减少”的多1.3个百分点;奖金“增加”的企业占13.4%,比“减少”的少26.8个百分点。调查表明,面对当前的形势,不少企业都选择了增加培训、减少出差和奖金的方式应对危机。

关于企业家对压力的感受,调查结果显示,认为“压力很大”的企业经营者占28.1%,比2008年下降6.2个百分点,认为“压力较大”的占55.4%,认为“压力较小”的占14.7%,认为“没有压力”的占1.7%。调查表明,与去年下半年相比,企业经营者的心理压力有所缓解,心态相对稳定。

企业的经济状况范文第2篇

关键词:外生冲击;企业生存;动态随机一般均衡

中图分类号:F06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5831(2013)03002007

根据中国经济运行的机制,企业的生存状况很大程度上受到宏观经济运行和产业政策等外部条件的影响——即企业的生存状况依赖于经济运行状况。本文讨论企业的生存状况在外生冲击的影响下将怎样变化以及哪些冲击对企业生存状况影响较大。企业生存状况基本无法直接计量,但企业数量的变化间接说明企业生存状况的变化,所以本文使用产品市场是垄断竞争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DSGE)分析企业数量的变化,讨论企业生存状况。

本文的模型把企业数量设置为内生的变量,Lewis[1]认为把企业数量设定为内生变量有三个原因:第一,根据Dixit和Stiglitz[2]、Krugman[3]设定垄断竞争的市场条件下一个企业只生产一种产品,在新企业进入的同时,也就有新产品种类被生产,由于产品差异化能满足消费者的不同偏好,这样给消费者带来一定的福利。现在统计的通货膨胀率中没有对产品多样化作出相应的调整,导致统计的通货膨胀率高估了居民生活成本。所以引入内生的企业数量可以反映真实的生活成本。第二,Bilbiie等[4]、Bergin和Corsetti[5]认为内生的企业数量变化增加了宏观经济波动的传递机制。第三,新企业的进入导致了产业内竞争加剧,使产品的差异化变小,从而产品间的替代性加强,使企业的垄断力量和价格制定能力减弱。

在国外文献中技术冲击、偏好冲击对企业数量的影响有一致的看法,Chatterjee 和 Cooper [6]把企业数量设定为内生变量且受消费偏好冲击和技术冲击的影响。由于企业面临的产品市场是垄断竞争市场,生产的产品是不完全替代,所以企业数量对涨价率(markup)有显著的影响,使企业具有一定的定价能力,从而企业可以长期盈利。对于有利可图的产业可以吸引新企业的进入,加剧产业内的竞争。各个在位企业为了避免在激烈的竞争中被淘汰,只能增强自己的盈利能力,不断积累资本以增大自己的生存空间;但是潜在的进入者看到该产业有利可图,更加想进入该产业,形成一个产业外部积极进入,内部不断增强自己生存能力的过程。Devereux等[7]认为企业数量的变动增加了宏观经济波动的传递途径,从而扩大了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力。索洛余项波动导致企业数量的变化,而企业生存环境的变化促进企业专业化或者规模化以增加自己的生存能力,这又导致索洛余项的变动,形成一个循环传递过程,即企业数量变动是冲击的传递途径。Bilbiie等[4]建立了有进入成本的DSGE模型,在模型中引入内生的企业数量,分析它怎样影响经济周期的相关变量,由于企业有进入成本导致生产者要权衡是否进入产业,所以形成了与Devereux等[7]建立模型相对应的新的经济波动传播机制。Lewis[1]在其模型中引入了供给、需求、货币和进入成本的波动,考察这些波动对企业数量的影响,而供给的波动又分在位企业供给的波动和新进入企业供给的波动,认为企业数量对这些波动都有明显的反应。在国内的文献中,刘晴辉[8]使用固定效应面板数据模型分析货币政策与各产业内企业数量的关系,得到货币政策的变动能解释产业内企业数量变动的95%的结论。从国内文献可以看出对企业生产状况与外生冲击的研究还停留在实证分析上,数量模型的研究还欠缺,而国外成熟的模型又不符合中国的特点。

本文建立一个把企业数量设定为内生变量的封闭经济DSGE模型,主要考察消费偏好、生产技术和货币等外生冲击是怎样影响企业生存(数量)和应该怎样应对这些外生冲击。没有考虑开放经济问题是因为Gali[9]、徐高[10]认为政府支出、净出口等需求对经济波动的影响不大。对家庭建模时,在模型中引入了符合中国家庭实际情况的货币余额偏好,针对中国货币流通速度趋势变化的特点,在模型中也加入了一个对货币余额偏好的持久性冲击。在这个模型中把企业数量变化分析深入到产业内部,这有别于其他的讨论宏观经济波动与企业数量关系的DSGE模型。本文研究企业部门时借鉴了Jaimovich和Floetotto[11]研究涨价率与产业内企业数量的动态关系的建模方法,不同之处在于加总各个产业产出时加入了消费者对产品多样性的偏好,可以修正居民的生活成本。由于产业内部的企业间是垄断竞争的假设,企业通过垄断定价来谋取利润,形成一个前文提及的资本积累的循环过程。由于刘晴辉[8]的经验分析,所以在本文的模型中考虑政府部门时只引入货币政策,而没有考虑政府支出和税收的影响。刘斌[12]认为中国的货币政策目标是盯住货币供应量,所以本文中政府实施的货币政策也只是考虑了控制货币总量增长率而没有考虑利率等其他因素。最后本文求解模型的对称均衡,并使用校准方法对模型进行脉冲响应分析。本文第二部分是理论模型的构建与求解;第三部分是模型校准和脉冲响应分析;第四部分给出模型结论和启示。

一、模型的构建与求解

本文建立了封闭经济DSGE模型,包括家庭、企业、政府三个部门。以下分别讨论各个部门。

(一)家庭部门

经济中存在连续(总测度为1)同质且无限生存的家庭,每个家庭都最大化其一生中的期望效用之和。

Ε0∑∞t=0βtUt

(1)

其中,β是主观折现因子;Ut是家庭在t期的即期效用函数,它是消费的增函数;Ct表示消费;劳动供给的减函数,Lt表示劳动供给;货币持有量的增函数,用Mt表示货币持有量,其具体形式为

Ut = εct1-σC1-σt -1 + L1 + t + edt ln(Mt Pt )

其中,σ是跨期消费替代弹性的倒数,φ是劳动供给弹性的倒数。εct是消费偏好波动,服从对数化一阶自回归过程(AR(1))。表示劳动供给的效用相对消费和货币持有量带来效用的比例,没有引入劳动力供给波动是因为劳动供给波动对经济的影响较小[13]。Pt是价格指数,其具体形式将在对企业建模时给出。edt为每期对真实货币余额偏好的冲击,dt遵循一个带漂移的随机游走过程,行为方程为

dt=(1-ρd)gm+ρddt-1+ηd

gm是为了体现中国货币流动速度的趋势性变化,在偏好中施加的一个持久性冲击。gm等于中国真实货币余额的增长率与真实产出增长率之间的差额。ηd是随机扰动项。

每期家庭向企业提供劳动力并获取相应的报酬。同时,家庭决定在t期的名义投资量、名义货币持有量和消费。由于只考虑货币政策,没有考虑财政政策,所以在约束等式里面没有税收和转移支付等。家庭的跨期预算约束可以表示为

Ct+It+vtNEt+Mt=Rt-1Kt-1+WtLt+

πtNt+Mt-1

(2)

其中等式左端表示支出,分别是t期的消费、t期的投资、t期投资的新企业、t期家庭货币持有量。用It表示每期投资额,vt表示企业的价值,NEt 表示t期新进入的企业数量。等式右端是收入,分别是资本利得、劳动收入、企业分红、t-1期持有的货币量。用Kt表示资本,Wt表示名义工资率,Rt-1表示t-1期持有的名义资本收益率,πt表示企业利润,Nt表示企业数量。Kt、Nt是状态变量,每期有NEt数量的企业进入,δN比例的在位企业退出生产,而资本也有一定的折旧,用δ表示资本折旧率。所以Kt、Nt的行为方程为

Nt=(1-δN)Nt-1+NEt

Kt=(1-δ)Kt-1+It-1

所以(2)表示的家庭预算约束可以改写为

MtPt+KtPt+Ct+vtNt=Mt-1Pt+(1-δ+Rt-1)

Kt-1Pt+WtPtLt+πtNt+vt(1-δN)Nt-1

(3)

代表性家庭在式(3)的约束下求Ct、Lt、Mt、Kt、Nt使家庭期望效用式(1)最大化,得到最优决策一阶条件为

εctC-σtWtPt=Lt

(4)

βEt(1-δ+Rt)εct+1C-σt+1εctC-σtPtPt+1=1

(5)

edt(MtPt)-1=εctC-σt(1-11-δ+Rt)

(6)

vt=πt+β(1-δN)Etvt+1εct+1C-σt+1εctC-σt

(7)

式(4)表示均衡时劳动与消费的边际替代率等于真实工资率,式(5)表示均衡时资本收益率等于消费的跨期替代率,式(6)表示均衡时真实货币持有量与消费的替代率等于货币持有成本,式(7)表示均衡时企业价值等于企业利润加企业未来的期望价值的现值。

(二)企业部门

经济系统中有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最终产品是使用连续且总测度为1的各个产业生产的产品进行生产。在每个产业中都有有限数量的生产中间产品的企业,它们生产不同的产品——即同一个产业中生产的产品是不完全替代的,并假设企业面临的市场是垄断竞争市场。这样会导致各个产业生产的中间产品最后加总产出时各产品之间也是不完全替代的。

最终产品使用规模报酬不变的生产函数生产,它使用各个产业生产的产品进行生产。其生产技术为

Yt=∫10Qt(j)ωdj 1ω,ω∈(0,1)

(8)

Yt为最终产出,Qt(j)是产业j的产出,任何两个不同的产业间生产产品的替代弹性是固定的,等于1(1-ω)。最终产品的生产者之间是完全竞争的,消费者使用最终产品进行消费、投资和新企业的构建。

在产业j中有数量有限且Nt>1的企业数量,它们生产不同的产品,使用CES函数形式把它们加总为产业j的产出。Nt不同于Jaimovich 和 Floetotto[11]的设定形式,本文引入了消费者对产品差异化的喜好程度。产业j的产出是

Qt(j)=At∑Nti=1qt(j,i)τ1τ,τ∈(0,1)

(9)

At=Nγ-1τt

其中借鉴Dixit 和 Stiglitz[2]的设定,γ表示消费者对产品差异化的喜好程度。qt(j,i)表示产业j中企业i的产出。产业中的企业面对垄断竞争市场,企业i生产的产品特征不同于其他同产业的企业产品特征,它们使用垄断定价能力使其利润最大化。产业内任意两个企业间生产产品的替代弹性为1(1-τ),且假设1(1-τ)>1(1-ω)。

每个中间产品生产企业使用资本k和劳动力l进行生产,资本市场和劳动力市场是完全竞争市场。生产函数的形式为

qt(j,i)=ztk(j,i)αlt(j,i)1-α-ο,

α∈[0,1]

(10)

其中zt表示外生的技术冲击,各个厂商之间都是相同的,其服从对数化AR(1)过程。一般认为技术冲击是独立于货币政策的,所以过去技术冲击不会受到货币政策冲击及货币需求冲击的影响。ο是中间产品生产企业为生产支付的固定费用,中间产品生产企业把投入的ο数量的费用立即使用起来,而且把它一次消耗完。

最终产品生产者购买各个产业的产品进行生产,面对的最终产品市场是完全竞争市场。所以最终产品生产者选择投入来使其利润最大化,最后得到各个产业的需求函数为

Qt(j)=pt(j)Pt1ω-1Yt

(11)

pt(j)是产业j在t期的价格指数,Pt表示最终产品在t期的价格指数,把式(11)代人(8)可以得到最终产品价格指数为

Pt=∫10pt(j)ωω-1dj ω-1ω

(12)

把产业j的企业i的价格表示为pt(j,i),使用同样的方法可以得到qt(j,i)的需求函数和产业j的价格指数。

qt(j,i)=Aτ1-τtpt(j,i)pt(j)1τ-1Qt(j)

(13)

pt(j)=1At∑Nti=1pt(j,i)ττ-1τ-1τ

(14)

产业内各中间产品企业的定价过程分为两步,第一步是使用资本和劳动,在生产技术的约束下使其成本最小化;第二步是带入第一步求出单位成本,中间产品生产者在需求函数的约束下,制定价格使其利润最大化。在第二步制定价格时,如果使用Dixit和Stiglitz[2]的假设,单个企业的价格不会影响经济整体的价格指数,则没有把企业定价影响考虑到最终产品价格指数和产业的价格指数中。但是Yang和Heijdra[14]认为Dixit和Stiglitz[2]的设定是当企业数量是无限时的加总方法,需要纳入企业垄断定价能力对价格指数的影响,但是仍然假设单个企业的定价只会影响到产业的价格指数,而不会影响最终产品的价格指数。由于本文中假设产业内有有限数量的企业,所以本文使用第二种设定,可得到

pt(j,i)MCt(j,i)=μ(Nt)=

(1-ω)Nt-(τ-ω)τ(1-ω)Nt-(τ-ω)

(15)

其中MCt(j,i)表示产业j内企业i的边际成本,μ表示其涨价率,它是企业数量N的函数。同时根据定价过程,可以得到中间产品企业对资本和劳动力的需求函数

Rtpt(j,i)=ztμ(Nt)αkt(j,i)αlt(j,i)1-αkt(j,i)

(16)

Wtpt(j,i)=ztμ(Nt)(1-α)kt(j,i)αlt(j,i)1-αlt(j,i)

(17)

根据式(10)、(16)、(17)可以得到中间产品企业的利润,πt(j,i)为

πt(j,i)=pt(j,i)qt(j,i)μ(Nt)-1μ(Nt)-ομ(Nt)

(18)

潜在的进入者支付ψ的进入成本建立一家新企业。接下来企业拥有者把产品出售给家庭。它的价值确定方法是未来利润折现v,它的值等于式(7)确定的数值。所以潜在进入者支付的最优进入成本满足的条件为

ψt=vt

式(7)可以改写为

ψt=πt+β(1-δN)Etψt+1εct+1C-σt+1εctC-σt

(19)

(三)政府部门

政府是通过控制名义货币总量来实施货币政策,需要考虑的因素有上期名义产出、通货膨胀率等,为了符合中国经济运行的实际情况,其行为方程是参照李春吉和孟晓宏[15]的设定,具体形式为

ln(Δmt/Δm)=ρmyln(Yt-1/Y)+

ρm∏ln(∏t-1/∏)+ηmt

(20)

其中Δmt=MtMt-1表示t期名义货币增长率,∏t=PtPt-1表示通货膨胀率,ρmy、ρm∏均为绝对值小于1的参数,Y 、∏ 分别表示稳定状态时候的总产出和通货膨胀率,ηmt表示名义货币增长率受到的随机扰动项。

(四)对称均衡

在前文提到的企业定价过程中,可以发现所有企业拥有相同的边际成本,这是由于它们面对相同的劳动力市场和资本市场。又由家庭是同质的,可以得出模型的对称均衡解。即(j,i)∈0,1×1,Nt:qt(j,i)=qt、kt(j,i)=kt、lt(j,i)=lt、Nt(j)=Nt。由于各个企业拥有相同的技术和单位成本,所以它们制定的价格都是相同的,可以把价格定义为pt(j,i)=pt=1。在加总劳动和资本时可以得到Kt=ktNt、Lt=ltNt。通过加总可以得到最终产品生产者的产出、中间产品生产企业的利润、价格指数、资本需求函数和劳动需求函数为

Yt = Nγ-1t(zt KαtL1-αt -Nt ο)

(21)

πt=YtNγt1-1μ(Nt)-ομ(Nt)

(22)

Pt=N1-γt

(23)

Rt=ztμ(Nt)αKαtL1-αtKt

(24)

Wt=ztμ(Nt)(1-α)KαtL1-αtLt

(25)

由于最终产品用于消费、投资和新企业的构建,所以可以得到总资源约束方程为

Yt=Ct+It+ψtNEt

(26)

二、模型校准和脉冲响应分析

(一)参数校准

(4)-(6)、(15)、(19)-(26)式描述了均衡时的动态系统。进行数值模拟前需要确定模型中各个结构参数的值,结构参数的校准主要考虑模拟数据序列的稳定性和参照相关文献来确定其数值,它们在参照文献中的经济含义与本文中相应参数的经济含义相同。家庭行为参数集合为{σ,φ ,δ,β,δN }。基于季度数据的考虑,σ、φ、δN参数设定时参照刘斌[12]使用Bayes估计得到的值,它们分别为2.1、6.16、0.05,它们的取值意味着跨期消费和劳动供给都缺乏弹性;δ、β参照李春吉和孟晓宏[15]的设定分别为0.05、0.97。企业行为的参数集合为{α,ο,ω,τ,γ}。由于企业部分模型设定参照了Jaimovich和Floetotto[11]的设定,所以α、ο、ω、τ这部分参数也参照其给出的值,它们分别为0.3、0.127、0.001、0.949;γ参照Lewis[1]的设定,其值为0.3。外生冲击的参数集合为{gm,ρc,ρd,ρz,ρmy,ρm∏,ηc,ηd,ηz,ηm}。货币偏好的持久性冲击gm参照刘海超[16]在其博士论文中的统计数据计算得到,其值为0.038。消费冲击系数(ρc)、货币偏好冲击系数(ρd)、技术冲击系数(ρz)参照刘斌[12]的估计结果得到,它们分别为0.17、0.26、0.95。货币政策行为方程的系数ρmy、ρm∏参照李春吉和孟晓宏[15]的设定分别为-0.303 190、0.963 093。各个外生冲击的扰动项ηc、ηd、ηz、ηm的概率分布服从正态分布,具体形式分别为ηc~N(0,0.99)、ηd~N(0,1.13)、ηz~N(0,0.12)、ηm~N(0,0.12)。具体各个参数的值见表1。

为了得到模型中各个变量的稳态值,首先应该求出各个外生冲击的稳态值。根据消费偏好冲击、货币供给冲击、技术冲击的定义,它们的稳态值都为1。由于货币偏好冲击是带有漂移的随机游走过程,根据其行为方程可知其稳态值等于gm的值。由于系统处于稳定状态时,各个动态变量是固定的值,根据式(5)计算出R的稳态值为0.080 928。本文中参照Jaimovich和Floetotto[11]对涨价率的设定,μ(涨价率)的稳态值为1.3,根据涨价率的等式(15)计算出企业数量的稳态值N为1.218 163。得到N的稳态值后,根据式(23)计算出P的稳态值为1.148 137。本文设定L的值为1,它代表一个工作日有8个小时,根据式(24)得到K的稳态值为4.468 011。由式(25)计算得到W的稳态值为0.843 702。由前面计算的这几个变量的稳态值,根据式(21)得到Y的稳态值为1.229 965。得到Y的稳态值后,从式(22)得到π的稳态值为0.169 829。从式(19)计算出ψ的稳态值为2.163 431。由N、K的行为方程计算得到NE、I的稳态值分别为0.060 908、0.223 401。然后根据式(26)计算出C的稳态值为0.874 793。从式(6)得到M的稳态值为30.017 693。是一个静态变量,在给定其他参数的值和其他变量的稳态值后,由式(4)计算其值为0.973 181,可以看到劳动占消费和货币持有量的效用比例非常大。根据∏的定义,在稳定状态时有Pt=Pt-1,所以其值为1。各个变量的稳态值计算结果见表2。

(二)脉冲响应分析

为了清楚了解各个冲击对企业数量的动态影响,本文考查了企业数量对技术、货币偏好冲击的脉冲响应函数(图1)。

从图1中可以看到,技术冲击对企业数量的影响最大,技术冲击对企业数量只有正面的影响。在技术冲击的影响下,企业数量会偏离原来的稳定状态,在经过140期后达到一个新的稳定状态,最大偏离发生在70期的时候,其值为1%。从脉冲响应图中还可以看到,企业数量对技术冲击滞后70期是影响最大,属于滞后型波动。在现实中,技术的传播过程也总是部分企业先进行技术创新,然后是其他企

注:横轴表示时间(每个刻度20期),纵轴表示单位标准差的冲击给企业数量带来百分比变化。业纷纷模仿这些企业的技术,进入该行业,使该行业的企业数量增加。该行业的企业数量达到一定数量后,竞争加剧,部分企业消亡,其他企业为了生存,只有加快技术创新的步伐,这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货币偏好的冲击对企业数量只有负面作用,从图1中可以看到,货币偏好冲击几乎立即使企业数量的波动达到最大。可以说,家庭的货币偏好,对企业数量有立竿见影的作用,这属于一致性波动。最后大约在60期的时候恢复到稳定状态,偏离程度最大的时候是0.15%。在经济中,企业的建立需要资本的投入,而家庭的货币偏好冲击是持有货币,而不是把这些货币用于投资或者消费。在本模型中,家庭把货币投资于企业,获得分红,当货币偏好冲击发生时,家庭就偏好持有更多货币,企业不能获得资本投入,所以对企业数量具有负面的影响。

三、结论与启示参考文献:

[1] LEWIS V.Macroeconomic fluctuations and firm entry:Theory and evidence[R].National Bank of Belgium Working paper research, 2006.

[2] DIXIT A K, STIGLITZ J E.Monopolistic competition and optimum product diversity[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77, 6(3):297-308.

[3] KRUGMAN P R.Increasing returns, monopolistic competition and international trade[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979,9:469-479.

[4] BILBIIE F O, GHIRONI F,MELITZ M J.Business cycles and firm dynamics[R].Manuscript,2005.

[5] BERGIN P, CORSETTI G.Towards a theory of firm entry and stabilization policy[R].NBER Working Paper,2005.

[6] CHATTERJEE S, COOPER R W.Entry and exit, product variety and the business cycle[R].NBER Working Paper,1993.

[7] DEVEREUX M B, HEAD A C,LAPHAM B J.Aggregate fluctuations and increasing returns to specialization and scale[J].Journal of Economic Dynamics and Control,1996,20:627-656.

[8] 刘晴辉.货币政策、企业行为与商业周期:基于动态随机一般均衡的模拟分析[D].上海:复旦大学,2010.

[9] GALI J.Monetary policy,inflation,and the business cycle[M].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8.

[10] 徐高.基于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的中国经济波动数量分析[D].北京:北京大学,2008.

[11] JAIMOVICH N,FLOETOTTO M.Firm dynamics, markup variations, and the business cycle[J].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2008,55:1238-1252.

[12] 刘斌.我国DSGE模型的开发及在货币政策分析中的应用[J].金融研究,2008,10:1-22.

[13] WALSH C E.Monetary theory and policy[M].second edition.Massachusetts:The MIT Press,2003.

[14] YANG X,HEIJDRA J B.Monopolistic competition and optimum product diversity[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93,83(1):295-301.

企业的经济状况范文第3篇

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之间的竞争逐渐加剧。为了能够让企业健康有序的进行发展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一定要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企业内部控制是将企业之中拥有的各项经济因素例如资金、人员、设备等汇总起来的粘合剂。通过企业内部控制将各项经济因素粘合在一起,将其中蕴含的能量发挥到最大的作用,为企业进行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作用。而且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对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健全的内部控制会避免一些会计造假等不利于公司经营发展的现象的出现。中小企业内部控制信息,特别是对内部控制缺陷信息的披露不止为企业对自身的内部控制系统进行完全的掌控,还能够为决策者提供信息指引决策方向。但是,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内部控制还存在着一定的缺陷,针对这些缺陷提出改进具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

二、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缺陷披露状况的影响因素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内部控制的实质性漏洞主要有职责划分不明确、会计政策不完善、会计培训缺失、会计对账方式不正确以及技术问题,而其中最为常见的就是账户特定式实质性漏洞的产生主要与企业风险资产管理不当有关。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缺陷的影响因素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大类:

首先,公司财务特征。企业内部控制缺陷的定义石将内部控制缺陷划分为账户特定式、收入计量、报告与会计政策、职责划分、培训、高管治理、子公司问题、对账和技术问题九类,并对每类缺陷的特征进行说明。这种对企业内部控制缺陷的分类不仅更加深入的对中小企业特征和内部控制的关系进行细致的分析,还为中小企业认识公司缺陷提供了方向。并且将企业内部控制缺陷形成总结出三个要件,即:管理层识别内控缺陷;内控缺陷存在;管理层披露内控缺陷。这种模式下公司的财务特征具有复杂性、近期组织结构变更、审计师辞职频繁、会计计量风险高和内控资源投入少的特征。

其次,公司治理特征。在中小企业的公司治理特征和企业内部控制缺陷的关系之中表明审计委员会的特征对企业内部控制缺陷具有显著的影响,其主要原因在于审计委员会对企业财务和企业发展方向提供的指导性建议。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以及审计委员会之中会计专家、财务专家的构成比例与企业内部控制的质量有着直接的关系。审计委员会中财务专家比例越大、审计委员会会议次数越少的公司不易披露内控缺陷,而与之相反的情况下更统一披露企业内部的控制缺陷。

最后,外部监管特征。由外部监管的方面来看,外部审计师的质量高低对中小企业披露内部控制缺陷形成了外在的压力。当中小企业的内部控制比较薄弱并且不具备足够的人力资源对内进行修正、控制的时候,外部审计师的作用就会凸现出来。而且当中小企业内部控制薄弱时,审计师会意识到审计业务的成本大大高于预期成本超过收益,就去辞去工作,这也正说明了中小企业内部存在着控制的缺陷。另外相对于中小企业来讲,外部的高质量审计师在面临高额的诉讼成本和名誉损失的时候会对中小企业的内部控制缺陷发面投入更高的技术,因此外部监管更容易发现内部控制的缺陷。

企业的经济状况范文第4篇

【关键词】电力企业 经济责任 审计 控制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进一步完善,经济责任审计也伴随着我国政治、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俨然已经成为我国审计事业发展的一个壮举,经济责任审计已经成为我国审计工作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对今后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经济责任审计需要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规模和形式来进一步完善和健全自身的工作。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和研究,不仅在理论方面得到了很大的进步,还在监督企业管理层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作用。但是我国经济责任审计发展较晚,当前的经济责任审计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进行解决。

一、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含义和作用

(一)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含义

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是指审计部门对企业的管理者在其任职期间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真实性、合理性以及效益等进行监督和审核的活动,是在企业财务审计的基础之上,将审计结果与管理者的责任相联系。可以说,企业经济责任审计一般具有特定的审计对象,由企业管理者的任期时间作为审计期间,主要审查企业管理者在任期内的所有经济活动。同时,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涉及较多方面,不仅包括一般审计所具有的内容还包括其他经济效益审计等内容。通过对企业管理者任职期内的管理行为及结果进行审计,以此来评价管理者的管理水平。

企业经济责任审计主要是对水平,确定企业财务审计的真实性及合理性进行审计,并在此基础上正确评价企业管理者的经济,以此为人事部门评价管理者提供依据。并且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标准不仅能够对评价内容提供标准,还能够提出相应的审计意见。

(二)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作用

第一,完善企业监督机制,企业经济责任审计主要是对企业管理者在任期内的经济活动进行评价,提高了对企业管理者的考核质量。

第二,增强企业财政监督机制,经济责任审计主要是以财务审计为主要内容,因而能够重点监督企业管理者的财政情况。

第三,增强企业管理者的自觉性,经济责任审计主要是对管理人员在任期内的经济责任进行公平且客观的审查,使水平较高的管理者能够得到较高的评价,而违反了经济政策的管理者则会得到查处,从而进一步促进管理者认真履行自身职责。

第四,提升企业管理效率,通过经济责任审计,能够进一步查清企业的资产,了解企业的效益,发现企业经济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期进一步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

二、电力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内容

(1)管理者任期内企业的财务合法性。企业财务合法性主要是指企业的财务核算是否符合相关的会计法律法规,是否客观、真实且合理,同时财务报告是否完整及合法,以及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是否真实、合理且有效。

(2)企业的资金周转情况。企业的资金周转状况主要是指企业的各项经济资源的使用效率和周转状况,经营状况是否有所改良,资产的完整性如何,企业是否存在资产质量下降的状况,且对企业未来的发展状况有何影响。

(3)企业的重要经营决策状况。企业的重要经营决策主要是指企业的经营决策中风险较高的投融资决策、公司经营结构、资本变革以及企业资产重组等对企业当前状况及未来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决策。

(4)企业电力销售管理状况。电力企业的电力销售管理审计主要是指以评价电力销售业务的健全性和有效性为主要内容,采取抽查验证的方式,验证电力销售相关信息的状况,为审计提供依据。

三、电力企业经济责任审计中存在的风险

一是审计力量较为有限,且与审计任务相矛盾。从总体来看,审计对象较多,但是企业的审计力量较为有限。电力企业的经济责任审计是一定的,并且每年都会安排一定数量的审计工作,而审计对象的数量却并不确定,这就导致审计力量不足。经济责任审计不仅比一般审计有更广泛的内容,还会对被审计的管理者的经济责任进行评价。

二是电力企业的经济责任审计的主体不够明确。电力企业的内部审计是我国审计工作的主要内容,具有信息、资源、人员及组织等优势,电力企业通过内部审计来提升自身的经济责任已经越来越重要。电力企业基本都制定了企业自身的内部审计制度,但是企业内部的经济责任的主体并不明确,阻碍了经济责任审计在电力企业中的作用。

三是电力企业的经济责任较难确定。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内容包括企业是否能够完成各项经济指标、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以及企业收支的合法性等。但是在企业实际经营状况中有一些经济责任难以进行划分。

四是电力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标准不统一。当前,电力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缺乏完善的法律规范,相关的制度并不完善。并且审计的评价主要是针对审计范围内的特定事项,审计的职责并没有对人的审计范围进行规定,并且对人的评价缺乏依据。

四、有效控制电力企业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对策

(1)建立电力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议会制度。建立电力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议会制度是能够真正实现高效和统一的主要基础。可以说,它并不是企业审计能够单独完成的,而是需要联合组织、纪律监督等部门进行工作协调。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议会制度需要企业内部的组织、审计和纪律部门等能够统一分工,共同完成经济责任审计工作。

企业的经济状况范文第5篇

关于企业经营者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本次调查涉及经济走势、宏观调控政策的成效、企业经营状况及未来发展等方面的问题。

调查结果显示,虽然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如消费需求仍显不足,国内人才、资金、技术、信息等主要要素市场结构性供求矛盾比较突出,地区发展差距仍较明显,国有企业仍然困难较多等。但面对新的国际经济形势以及加入WTO后的机遇和挑战,多数企业经营者认为,当前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调控效果良好,国内投资持续增长,对外贸易出口增速加快,主要生产要素供求平衡状况有所好转,企业经营状况不断改善,生产和销售稳定增长,效益有所提高,宏观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的良好发展态势,企业经营者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一、企业经营者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

(一)宏观经济总体运行态势良好

关于今年的宏观经济走势,调查结果显示,57.9%的企业经营者认为走势“正常”,比去年同期调查增加13.5个百分点;11.2%认为“偏热”或“过热”,与去年基本持平,比2000年增加1.5个百分点;24.9%认为“偏冷”或“过冷”,比2001年和2000年分别减少5.9和4.2个百分点。这说明,企业经营者认为今年我国宏观经济在不太理想的国际经济环境中继续保持良好的运行态势(图1)。

图11995~2002年企业经营者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

(二)投资、出口促进经济增长

为进一步了解影响经济增长的促进因素,本次调查涉及投资、消费和出口三个方面。

从投资来看,调查结果显示,2/3(66.7%)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政府投资“合适”或“较旺”、“很旺”,认为政府投资“不足”的仅为1/3(33.3%),这表明企业经营者对政府投资力度的普遍认同。不过,认为民间投资需求相对“不足”的仍然超过一半(53.5%),与去年调查结果大致相当。

关于出口形势,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经营者认为今年我国的外贸出口需求“合适”或“较旺”、“很旺”的占39.9%,比去年增加了6.9个百分点;而认为外贸出口需求“不足”的虽仍占六成(60.1%),但比去年降低了6.9个百分点。这说明在加入WTO的背景下,对外贸易出口增速有所加快,成为推动当前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之一。

从消费情况看,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经营者认为当前消费需求“不足”的占60.8%,比去年增加9.8个百分点;认为消费需求“合适”或“较旺”、“很旺”的则比去年降低9.8个百分点。调查表明,虽然目前出现一些诸如汽车、通讯工具及房地产等消费热点,但总体消费需求不足状况未能得到改观,带动经济增长的动力仍显不足(见表1)。

表1企业经营者对国民经济需求状况的判断(%)

(三)主要要素市场供求平衡状况有所好转

关于主要要素市场的供求状况,企业经营者认为“供大于求”超过半数的只有原材料一项,比重为54.7%;认为“供求平衡”超过半数的主要是能源和交通,比重分别为64.5%和56.3%;认为“供不应求”的主要是资金、技术和信息,比重分别为72.6%、75.3%和67.8%。

与1999年的调查相比,认为上述各项市场要素“供求平衡”的比重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分别增加了5.5~21.8个百分点,说明上述要素市场供求平衡状况均有所好转。

与其他要素市场供求关系相比,人力资源总量的供大于求和人才市场结构性短缺并存的矛盾十分明显。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经营者认为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供不应求”的分别占75.8%和70.7%,而认为普通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占85.4%。

(四)入世后的国内外市场对企业经营比较有利

关于入世后国内市场对企业经营的影响,调查结果显示,34.2%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影响“有利”,48.1%认为“影响不大”,17.7%认为“不利”,认为“有利”的比认为“不利”的多16.5个百分点。

关于入世后国外市场对企业经营的影响,调查结果显示,36.3%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影响“有利”,49.8%认为“影响不大”,13.9%认为“不利”,认为“有利”的比认为“不利”的多22.4个百分点。

从不同地区和经济类型的企业看,无论国内市场还是国外市场,认为入世后对企业经营“有利”大于“不利”较多的均是东部地区企业和非国有企业。

(五)政府宏观调控政策比较稳定

本次调查从货币供应量、银行贷款利率、财政性税费水平和国债发行量几个方面了解了企业经营者对宏观调控政策的感受。

从货币供应量看,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经营者认为目前货币供应量“多”、“适度”和“少”的分别占12.7%、55.3%和32%,与2000年调查结果大体相当。

从银行贷款利率看,企业经营者认为目前银行贷款利率水平“高”、“合适”和“低”的分别占21.3%、45.9%和32.8%,与2000年相比,认为银行贷款利率“高”的增加8.9个百分点,而认为“合适”和“低”的分别减少3.2和5.7个百分点。

从财政性税费水平看,仍有较多企业经营者认为当前财政性税费水平“高”,比重为79.7%,比2000年微增2.8个百分点,认为“合适”和“低”的比重分别为16.8%和3.5%。

从国债发行量看,企业经营者认为国债发行量“偏少”的占25%,认为“适度”和“偏大”的则分别占42.9%和32.1%,与2000年没有明显区别。

由此可见,两年来企业经营者对政府宏观调控诸多指标的判断差异不大,这说明政府宏观调控政策相对比较稳定。

二、企业运营状况良好

(一)企业综合经营状况继续好转

关于企业目前经营状况,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经营状况“良好”、“一般”和“不佳”的分别占39.5%、46.1%和14.4%,认为“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多25.1个百分点,而1999~2001三年相应的结果分别为7.7、20.6和19个百分点,均低于今年的调查结果,这说明,企业经营者认为今年我国企业总体经营状况继续看好。

从经济类型看,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私营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本企业经营状况“良好”的较多,比重分别为48.9%、48.1%、46.6%和43.5%;而国有企业认为“良好”的比重相对较少,为31.7%。

从不同规模看,大、中型企业的经营者认为本企业经营状况“良好”的分别占48.4%和42.5%,明显高于小型企业的30.8%。

从地区分布看,东部地

区企业经营者认为经营状况“良好”的较多,比重为43%;中、西部地区企业认为“良好”的比重相对较少,分别为36.6%和35.9%。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地区间经济发展差距依然明显存在。

从不同行业看,餐饮、房地产、社会服务、交通运输仓储、电力、煤气和水及制造业中的医药、非金属矿物制品、交通运输设备、专用设备、塑料、橡胶、仪器仪表、金属制品、服装等行业的经营状况相对较好,认为“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多30个百分点以上。

关于企业效益状况,调查结果显示,今年上半年与去年同期相比,企业的总体效益状况大体相同,企业盈利面由去年上半年的60.8%微增到今年上半年的61.7%;亏损面比去年同期的24%减少了2.5个百分点。其中国有企业盈利面比去年同期增加1.6个百分点,亏损面比去年同期减少3.7个百分点。

(二)企业生产和销售稳定增长

关于企业的生产状况,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停产”或“半停产”企业的比重为11.9%,比去年减少1.2个百分点。

从地区分布看,东部地区“停产”、“半停产”企业比重最低,为7.9%,比去年减少1.8个百分点;中部地区为14.7%,比去年减少0.6个百分点;西部地区为16.7%,比去年减少2.2个百分点。

从经济类型看,企业“停产”或“半停产”比重较高的主要是国有企业,比重为20.1%,明显高于各类非国有企业,而且比去年还增加了3.2个百分点。

关于企业生产增长情况,调查结果显示,48.3%的企业生产(服务)量比上期“增加”,33.7%的企业保持上期水平,18%的企业生产(服务)量比上期“减少”,认为企业生产服务)量“增加”的比认为“减少”的多30.3个百分点,表明企业生产呈平稳增长的趋势。

关于企业销售状况,调查结果显示,49.2%的企业销售量比上期“增加”,比去年同期增加了4.8个百分点;28.9%的企业保持不变;21.9%的企业销售量“减少”,比去年同期减少了4个百分点。

企业销售状况具有明显的地区、规模、经济类型和行业差异。从不同地区看,东部地区明显好于中西部地区;从不同经济类型看,非国有企业明显好于国有企业;从企业规模看,大型企业明显好于中小型企业;从不同行业看,目前销售状况较好的主要是电力、房地产、采掘业以及制造业中的医药、化纤、交通运输设备、专用设备、有色冶金、橡胶、化工、非金属矿物、电子、塑料等行业。

三、企业经营者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一)企业下期经营状况可望保持良好发展态势

关于企业经营者对企业下期综合经营状况的预测,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经营者对下期综合经营状况比较乐观,44.6%认为下期经营状况将“好转”,45.2%认为“不变”,只有10.2%认为会“恶化”,认为“好转”的比认为“恶化”的多34.4个百分点。

从地区分布看,东部地区认为“好转”的比认为“恶化”的多36.5个百分点;中部地区多34.5个百分点;西部地区多29.3个百分点。

从经济类型看,非国有企业认为“好转”的比认为“恶化”的多37个百分点以上,国有企业多19.6个百分点。

从不同行业看,房地产、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以及制造业中的电子、医药、服装、塑料、专用设备、交通运输设备、非金属矿物制品等行业预计下期经营状况较好,认为“好转”的比认为“恶化”的多40个百分点以上。而批零贸易和餐饮业以及制造业中的化纤、橡胶和仪器仪表等制造行业对下期的看法相对谨慎,认为“好转”的比认为“恶化”的企业仅多20个百分点左右。相对来说,国有企业、西部地区企业及批零贸易和餐饮业企业对未来发展的乐观程度比其他类型企业低一些。

关于对下期效益状况预计的调查结果进一步反映出企业经营者对未来的信心,调查结果显示,70.1%的企业预计下半年盈利,比上半年实际的61.7%增加8.4个百分点;而预计下半年亏损企业占13.5%,比上半年实际的21.5%减少8个百分点。

(二)众多行业仍具较大的发展潜力

关于行业发展潜力,调查结果显示,所有行业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本行业发展潜力“较大”的比重都高于认为“较小”的比重,其中,认为发展潜力“较大”的比重超过半数的行业主要包括房地产(57.5%)、煤气和水(51.9%)、餐饮业(50%)以及制造业中的医药(76.8%)、电子(61.9%)、造纸(57.6%)、交通运输设备(56.7%)、橡胶制品(54.3%)、专用设备(54.1%)、仪器仪表(51.8%)、有色冶金(51.6%)等;相比之下,企业经营者认为发展潜力“较小”的行业主要包括批零贸易、采掘业等(见表2)。

表2企业经营者对所在行业发展潜力的判断(%)

(三)企业投资意愿较高

关于企业未来计划投资意向的调查结果显示,56.8%的企业未来计划投资额将“增长”,23%的企业保持“不变”,20.2%的企业计划投资额“减少”,计划投资“增长”的比“减少”的多36.6个百分点,其中国有企业计划投资“增长”的比“减少”的多17.8个百分点,非国有企业多44.6个百分点。与去年调查结果相比,非国有企业对未来投资的意向又进一步增强。这表明企业投资意愿普遍较高,非国有企业未来投资的快速增长意味着民间投资趋向活跃,有望改变经济增长主要依赖政府投资的格局。

企业的经济状况范文第6篇

[论文摘要]财务经济分析很重要,但是在理论上却发展缓慢,同时严重脱离实践。本文认为,传统的分析框架制约了财务经济分析的发展,因此本文从实践出发,对财务经济分析的内涵、目的进行了探讨,给出了一个系统的财务经济分析框架。 

 

 

一、引 言 

 

一直以来,人们十分重视财务分析,从最初的经济活动分析到财务分析再到现在的财务经济分析,许多专家学者在不断地对其进行探索研究,像张先治教授提出了财务分析具有独立性和边缘性的特点,樊行健教授更是创造性地提出了财务经济分析,这些都是对财务分析有益的探索。然而要更好地解决财务分析在实践中的应用,必须有一个确定的财务分析的框架结构,虽然有许多文献对其进行探讨,但一直都没有得到较好的解决。传统教学和实践中则一直采用的是“四要素”即偿债能力、资产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和发展能力的框架结构,这个框架结构内容太窄,层次太低,无法满足现实中分析主体的需要,同时在理论上也会带来很多误解,因此要使财务分析学科有进一步的发展,必须对财务分析进行重新架构。笔者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从实践出发,分析问题形成的原因,才能解决问题。 

 

二、原因分析 

 

(一)分析主体多元化,衍生分析多样性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需要进行财务分析的主体不断增加,不同主体进行财务分析的目的也各不相同,企业经理为管理而进行分析,投资者为投资进行分析,债权人为贷款而进行分析,还有许许多多其他的主体为着不同的目的进行分析,研究主体和目的的多元化使得财务经济分析学科没有一个固定的分析框架。再加上财务经济分析领域随着经济发展的不断扩大,在资本市场、企业重组、绩效评价、企业评估等方面应用越来越广泛,衍生出投资分析、收益质量分析、盈利预测分析、信用分析等细化的、专题性的分析目标,使得财务经济分析框架日益模糊,难以确定。 

(二)学科名称不定,学科归属不清 

与其他学科有确切的名称不同,财务分析领域的名称极其混乱。有称会计分析的,有称财务报告分析的,还有诸如财务报表分析、财务分析、财务经济分析、经营分析等,这是因为我国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引入的是前苏联的经济活动分析学科,后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才由经济活动分析转化为财务分析,但在引入国外财务分析类教材时,名称各种各样,导致了目前这种状态。这些名称看似相同,但在内容上又有一定的差异,使得人们常常对财务分析领域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模糊不清。 

财务分析学科不仅名称不定,而且还存在学科归属不清的问题。由于财务分析最早起源于银行对贷款企业资产负债表的分析,后来又发展到对损益表的分析,这使得一部分学者认为财务分析是会计学科的延伸。还有相当一部分学者认为财务分析应当放在财务管理学科里面,是财务管理的一部分。但是不管是将财务分析放到会计学科下,还是放到财务管理学科里,它们都无法向财务分析提供相应的理论支撑,所以财务分析在理论上发展缓慢。 

 

三、基于实践需要的财务分析内涵 

 

(一)从分析主体来说,最终目的是分析未来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财务分析内涵难以确定主要是因为财务分析的主体多种多样,财务分析的目的也不尽相同。本文认为要确定财务分析的内涵,必须从实践出发,抓住核心,对财务分析主体和目的进行高度逻辑概括。财务分析主体可以分为企业内部分析主体和企业外部分析主体,对这两类主体分析目的进行归纳,我们发现这两类主体进行财务分析的目的在于通过对企业历史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分析,分析未来影响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因素,展望企业未来一段时间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为企业管理、投资决策和其他一些目标提供依据。由此可见,不论是内部分析主体还是外部分析主体,尽管它们的分析目的不同,但都要判断未来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这就是财务分析内涵的核心。因此财务分析领域的研究对象是影响企业未来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因素,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判断企业未来一段时间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二)从学科来说,目的不同,分析手段不同,是独立学科 

通过分析主体—分析目的—分析内容的思路,我们理清了财务分析的内涵,它把企业财务作为起点和终点,分析的主要内容包括所有影响企业财务的重要经济因素,能够充分体现这个内涵的只有财务经济分析这个名称。 

在明确了财务经济分析内涵的同时,我们也解决了财务经济分析的目的。虽然不同的分析主体有不同的分析目的,以及还有许多细化的、专题性的分析目的,但是它们都统一到一个相同的最终目的:即判断企业未来一段时间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虽然财务经济分析学科与会计学科、财务管理学科有着密切的,千丝万缕的关系,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财务经济分析的主体、目的和内容得到了扩展,已经形成了一个完全不同于会计学科和财务管理学科的新学科。 

 

四、财务经济分析的内容框架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知道在实践中财务经济分析的目的是对企业未来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进行预测,而目前的财务分析领域的内容体系大多是仅仅评价企业历史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这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我们需要对财务经济分析体系的内容重新架构,使其从理论上满足实践的需要。根据财务经济分析的内涵,我们认为财务经济分析体系包括3个部分: 

 (一)对企业已有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进行了解 

在对企业进行财务分析时,首先要对企业的背景以及竞争业绩进行了解,包括企业的性质、实际控制人的教育水平和管理能力、市场占有率、企业的盈利能力等。在这个部分,分析人员主要是进行资料收集以及对企业所提供的财务报告信息进行理解。财务报告是对企业历史状况的一个综合反映,因此通过对财务报告的研读,根据财务指标的计算和关键数据的变化来掌握企业当前的状况。 

(二)对影响企业未来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因素进行分析 

在掌握了企业当前状况以后,要想判断企业未来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就要对在未来一段时间影响企业状况产生影响的因素进行分析。本文将这些因素按照从大到小,从外到内的次序对这些因素分层进行讨论。 

⒈环境分析 

任何一个企业都受到它所处的经济环境的影响。经济环境好时,企业普遍受益;经济环境不好时,企业普遍萧条。因此做财务经济分析时,首先要对宏观经济状况有一个初步的判断,对国际经济状况和国内经济状况有所了解,并要分析现有经济状况对企业有何影响。 

⒉行业分析 

所有的企业都属于相应的某个行业,而行业的特点决定了行业内的竞争程度,进而决定了行业的利润率,而行业的利润率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同时企业在本行业中所处的位置不同,所采取的战略也不同,对其未来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也有影响。 

⒊竞争者分析 

企业未来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还取决于他的竞争对手在未来的表现,如果竞争对手强,则对企业未来财务目标的实现是个威胁;如果竞争对手表现很弱,则有利于企业未来财务目标的实现。因此,对竞争对手的未来目标、现行战略、能力、可能采取的行动等也需进行分析。 

⒋企业自身分析 

除了对企业的外部环境、行业结构特征以及竞争对手要进行分析外,企业本身对其未来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的影响更加重要。因此除了要对企业本身的财务报告进行分析外,还要对企业拥有的优势资源进行分析,包括资本规模优势、营销优势、研发优势、企业文化优势等,这些对企业未来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均有重要的影响。 

(三)对企业未来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评价 

通过对企业现在状况的把握,以及对未来影响企业的各个方面的重要因素进行分析,可以了解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对企业未来一段时间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进行预测、评价,从而满足各方面分析主体的要求。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财务经济分析是一个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系统框架。在这个体系里,我们从企业历史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出发,分析影响企业的内外因素,从而得出企业未来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这是一个完整的分析体系,在这个体系里,每个部分都有着丰富的内容,需要理论研究者不断地去充实和完善。对这个分析体系而言,并不是所有的分析主体都要将其全部分析,但所有的分析主体都能在这个分析体系里找到自己所需的内容。 

 

主要参考文献 

[1] 张金昌. 简论建立财务分析学的必要性[j].会计研究,1994(5). 

[2] 杨有红. 关于建立财务分析学的思考[j]. 会计研究, 1994(6). 

[3] 陈共荣, 龚慧云. 构建现代企业财务分析学的思考[j]. 经济理论与实践, 1996(5). 

[4] 樊行健. 试论财务经济分析学科的构建[j]. 会计研究, 1999(5) . 

[5] 张先治. 构建中国财务分析体系的思考[j]. 会计研究,2001(6). 

[6] 王玉春.试论财务分析学科的研究对象[j].财贸研究,1995(5). 

企业的经济状况范文第7篇

[关键词] 企业景气调查 景气指数 经济预期

景气调查方法,是二次大战后欧美国家首先发起的,到上世纪50年代中叶,世界各国已广泛推广。它是一种较快了解经济情况的途径。目前世界上广泛开展的景气调查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景气动向调查、设备投资意向调查、消费调查。景气动向调查的目的是了解宏观经济总体运行状况和趋势,各国开展的面向国内主要大中型企业的调查较多,这些大中型企业数量不多,但是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却相当大。在国际上进行景气调查的著名机构大都是以定性的判断调查为主,唯独日本采取定性和定量调查同时进行的方式。其定量调查主要涉及企业生产、销售、库存等有关经济活动财务指标的实际数据和预测(或计划)数据,共有62个指标;定性调查17项,主要是调查企业家对本企业经济状况、库存水平及其它情况所作的判断和评价。日本银行的《主要企业短期观测调查》从1957年开始已经有40多年的历史。虽然问卷的形式复杂,内容繁多,但至1964年以来调查表的回收率均为100%,其公布的信息可信度也很高,而且极具影响力和权威性,政府和许多企业、机构都利用的数据来进行预测决策和制定政策、计划。

景气调查的最终成果是景气指数。景气指数又称为景气度,它是对企业景气调查中的企业家关于景气变动状况定性判断的定量描述,用于反映宏观经济运行和企业生产经营状况所处的状态和未来发展变化趋势。景气通常是指市场经济条件下,再生产周期的高涨阶段,以生产增长、就业增加、商业和信用活跃、市场兴旺等为表征的经济繁荣现象。在现代经济社会,景气变动受到了个人、社会经济组织,以及政府的普遍关注,景气预测成为现实经济分析的一项重要内容。

从国内的研究现状来看,基于企业景气调查结果的企业状况预测研究成果主要有:

1.企业景气状况与宏观经济运行相互关系研究:陈磊(2004)对中国人民银行5000户工业企业景气问卷调查结果进行了系统的实证分析,在全面考察各项景气调查指标的汇总量化指数DI的基础上,分别建立了综合反映企业景气状况变动特征的企业景气指数――先行、一致和滞后合成指数,并据此分析了企业景气状况与GDP、工业生产、投资、消费和物价等主要宏观经济指标的相关性,从而为政府部门及时、准确地判断和预测经济形势,深入探讨经济周期波动的微观起因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并且为企业景气调查制度的修订和完善提供必要的依据。

陈磊(2004)在全面考察中国人民银行景气问卷调查各项指标的基础上,构造综合反映企业景气状况的景气调查指数,对企业经营状况与宏观经济运行的相关性和行业景气变动的时差特征进行了系统的统计分析,从而为从微观领域把握和预测经济运行态势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和必要的科学依据。

2.企业景气预测研究:肖进,樊英,朱兵(2006)将企业景气调查数据与传统统计数据相结合,综合利用这两类数据建立景气预测模型,并通过实证分析表明,与单一使用传统统计数据或企业景气调查数据建立的景气预测模型相比,综合利用两类数据建立的模型预测精度大大提高,从而为景气预测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王恩德,梁云芳,孔宪丽,高铁梅(2006)根据我国统计数据的特点,开发了适于景气分析的数据仓库,同时利用国际上通用的景气指数方法,建立了监测中小工业企业经济运行状况的景气指数和预警信号系统,并研制了相应的中小工业企业景气监测预警软件系统。

3.企业景气与GDP增长率相互关系研究:何荆,尚国强(2003)试图运用浙江几年来企业景气调查结果和GDP增长率进行相关关系分析,并在证明两者呈显著相关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回归方程式,预测浙江GDP增长情况的大体趋势。吴健辉,洪旺元,郝朝晖(2005)[7]通过对中部六省企业家信心指数、企业景气指数和GDP三者相关关系的分析,比较各省经济发展的速度。

4.企业景气与财务预期相互关系研究:王晋斌(2006)研究表明定性和定量财务调查问卷设计指标的匹配问题限制了可以推断财务变量预期性质的变量,也使得从这些预期调查财务变量中难以观测下一时期财务真实变量的变化,降低了财务指标预期性质的可检测范围。徐广军,张腊梅(2008)以权威机构数千家企业调查数据为样本,分析了企业财务指标与企业景气指数之间的相关关系,并构建了基于企业景气指数的财务预测模型。经过分析和对模型的改进及对模型的预测评价,最后得到了7个具有较强预测能力的模型,为财务预测开拓了新的视角。

总结以上实证分析结果可以发现,企业景气调查能够从多方面反映企业景气状况,从微观面提供很多宏观总量数据难以包括的丰富信息,从而为政府部门及时、准确地判断和预测经济形势,深入探讨经济周期波动的微观起因提供一种新的、较为有效的分析工具。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我国开展企业景气调查的时间还比较短,以及转轨时期行业结构、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企业景气指数构成指标的选择和企业景气状况与总量指标的时差特征还可能发生变化,有待于在未来更长的时间内不断加以检验和完善。

参考文献:

[1]高铁梅: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5

[2]陈 磊:企业景气状况与宏观经济运行[J].管理世界,2004,(3),14-24

[3]陈 磊:基于问卷调查的企业景气状况及行业特征分析[J].统计研究,2004,(3),34-38

[4]肖 进 樊 英 朱 兵:景气预测模型应用研究[J].软科学,2006,20,(4),12-15

[5]王恩德 梁云芳 孔宪丽 高铁梅:中国中小工业企业景气监测预警系统开发与应用[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9),122-130

[6]何 荆 尚国强:企业景气调查与GDP增长率相关关系及其预测研究[J],浙江统计,2003,(3),14-16

企业的经济状况范文第8篇

关键词:市场;经济条件;中小企业;经营战略;思考

随着时代的变化,社会的经济体制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国的经济体制在不断地改革下也逐渐的趋于稳定,对于商业发展也有了更加有利的条件。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出现在了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并且快速的融入到了市场经济当中,为市场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同时也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增长。中小企业对于国家经济状况的提升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为此,中小企业在经济市场中也占有着越来越高的地位。但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中小企业持续稳定的发展面临着一定的困难。中小企业的数量一直在不断地增加,导致了市场竞争的激烈。这样就使得中小企业想要在经济市场中立足存在着很大的困难。一些中小企业发展十分迅速,但却后劲不足,被淘汰除了市场。所以,中小企业需要考虑的是稳定的发展。

一、新经济状况下,中小企业需要注意的问题

1、中小型企业对于市场的竞争越发激烈,要想能够稳固的不断发展,首先就必须要有一个优秀的经营策略,能够保证公司的发展空间。这样的经营策略才能够保证公司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始终保持着相应的经济地位,有资本抓住发展的机会。对于一个公司经营战略的制定,需要综合考虑公司的现实状况、发展可能以及社会经济的变化。对于经济变化的分析决定着一个公司能否在经济的发展中一直持续的发展。只有对公司内部的现状有着足够的了解,才能做出正确的、适合公司发展的经营方式。2、中小企业的发展情况和发展战略的制定息息相关。公司的经营战略首先要符合公司的现实状况,符合公司的经济发展规律;其次要能够引导公司的发展,使公司在相应的环境变化中能保持稳定的发展。公司和我们一样,无要有明确的目标才能够有动力。所以战略的制定是一个公司发展的重要因素。经营战略能够帮助公司对资源进行最合理的分配和使用。通过对战略战策的实施,使公司能够充分的证明自己的价值,把握难得的机会对公司进行发展,能够在发展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优势和缺点并且充分的做到扬长避短,不断地发扬优势减少弊端,以适应经济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使公司不断的持续发展,在越来越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牢牢住进发展的机遇。所以,制定一个优秀的并且适合自己公司发展的经济战略是中小型企业在经济竞争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每个适合公司发展现状的战略都对公司的发展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3、中小型企业在制定发展战主要是为了保证公司能够在不断发展的社会中继续稳定的存在。所以,在制定战略时一定要考虑公司的长远发展。每个公司所制定的发展战略中都能体现出一个公司对自身的价值和发展的了解情况。相对应的,这其中也包含着公司领导者对于公司前景的计划和期盼。战略的制定虽然要考虑公司的长远发展,但也要参考公司的经济现状以及发展情况。不能拔苗助长,舍本求末。战略的制定者对未来发展的看法和对经济发展的预测都对战略的制定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二、目前的经济状况对发展战略的影响

中小型企业和大型企业相比有着很多相对较为落后的地方。比如;经济实力相对落后,人力也较为薄弱。在计划时也经常缺乏长远的目标和对于未来的规划,相对于大型企业来说,限制了公司的发展情况。为了促进中小型企业的发展和进步,就要制定长远的计划和方案,全面的考虑问题结合自身的现实状况,以公司的长远发展作为主要目标。这样的经营战略才能给公司的发展带来优势。所以,中小型企业在制定经营战略时一定要注意把眼光放的长远一些。

三、战略中存在的相关问题

因为中小型企业对于我国经济问题的推动作用效果显著,也解决了一定的就业问题。所以国家在政策上鼓励中小型企业的建立和发展。公司在经营战略的制定上主要存在着以下一些普遍情况。1、中小型企业相对于国有企业等大型企业更加注重经济效益,从而忽略了对于公司发展战略的地位。中小型的公司通常会有着先进的、优秀的短期经营策略,使公司的短期利益得以提高。所以公司存在着很大的隐患。还有一些企业不懂得对公司未来的发展作出相应的规划,对于能赚钱的项目盲目的进行投资,不考虑公司的实际经济状况,为了得到更高的利益使用各种不道德的手段。所以,在经营过程中一定要考虑公司的发展前景,并根据公司的实际情况作出相应的经营计划。2、对公司的所处地位认识不清。经济一直在不断地发展中,而一些企业也不能够清楚地根据自身的情况对公司进行定位。对于公司未来的发展情况也存在着一定的争议。

四、有关解决办法

我国的基础设备还不是特别先进,提高在招商引资中对于技术设备的要求能够有效的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在合作中不断地提高技术含量。同时,中小型企业可以和一些大型企业进行合作,在合作中不断地学型企业的管理方式并尽量制定出一个适合自己公司的经营策略。在制定经营战略使,要突出公司的优势并且有长远的发展目标。

五、结束语

在经济的发展状况下,我国的中小型企业必须也要不断的根据时代和经济的发展而有所进步和改变。制定一个优秀的、适合发展战略对公司来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发展战略也需要随着经济状况的变化不停的进行整改,使公司适应新的经济形势,使策略更加完整,作用更加强大。所以,注重经营战略是每个中小型企业不需要做到了内容。

参考文献:

[1]邱建,甘婧.浅谈新经济下中小企业经营策略[J].科技经济市场.2014(12)

[2]段云龙.互惠共生——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小企业的战略选择[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5(04)

企业的经济状况范文第9篇

一直以来,人们十分重视财务分析,从最初的经济活动分析到财务分析再到现在的财务经济分析,许多专家学者在不断地对其进行探索研究,像张先治教授提出了财务分析具有独立性和边缘性的特点,樊行健教授更是创造性地提出了财务经济分析,这些都是对财务分析有益的探索。然而要更好地解决财务分析在实践中的应用,必须有一个确定的财务分析的框架结构,虽然有许多文献对其进行探讨,但一直都没有得到较好的解决。传统教学和实践中则一直采用的是“四要素”即偿债能力、资产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和发展能力的框架结构,这个框架结构内容太窄,层次太低,无法满足现实中分析主体的需要,同时在理论上也会带来很多误解,因此要使财务分析学科有进一步的发展,必须对财务分析进行重新架构。笔者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从实践出发,分析问题形成的原因,才能解决问题。

二、原因分析

(一)分析主体多元化,衍生分析多样性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需要进行财务分析的主体不断增加,不同主体进行财务分析的目的也各不相同,企业经理为管理而进行分析,投资者为投资进行分析,债权人为贷款而进行分析,还有许许多多其他的主体为着不同的目的进行分析,研究主体和目的的多元化使得财务经济分析学科没有一个固定的分析框架。再加上财务经济分析领域随着经济发展的不断扩大,在资本市场、企业重组、绩效评价、企业评估等方面应用越来越广泛,衍生出投资分析、收益质量分析、盈利预测分析、信用分析等细化的、专题性的分析目标,使得财务经济分析框架日益模糊,难以确定。

(二)学科名称不定,学科归属不清

与其他学科有确切的名称不同,财务分析领域的名称极其混乱。有称会计分析的,有称财务报告分析的,还有诸如财务报表分析、财务分析、财务经济分析、经营分析等,这是因为我国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引入的是前苏联的经济活动分析学科,后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才由经济活动分析转化为财务分析,但在引入国外财务分析类教材时,名称各种各样,导致了目前这种状态。这些名称看似相同,但在内容上又有一定的差异,使得人们常常对财务分析领域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模糊不清。

财务分析学科不仅名称不定,而且还存在学科归属不清的问题。由于财务分析最早起源于银行对贷款企业资产负债表的分析,后来又发展到对损益表的分析,这使得一部分学者认为财务分析是会计学科的延伸。还有相当一部分学者认为财务分析应当放在财务管理学科里面,是财务管理的一部分。但是不管是将财务分析放到会计学科下,还是放到财务管理学科里,它们都无法向财务分析提供相应的理论支撑,所以财务分析在理论上发展缓慢。

三、基于实践需要的财务分析内涵

(一)从分析主体来说,最终目的是分析未来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财务分析内涵难以确定主要是因为财务分析的主体多种多样,财务分析的目的也不尽相同。本文认为要确定财务分析的内涵,必须从实践出发,抓住核心,对财务分析主体和目的进行高度逻辑概括。财务分析主体可以分为企业内部分析主体和企业外部分析主体,对这两类主体分析目的进行归纳,我们发现这两类主体进行财务分析的目的在于通过对企业历史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分析,分析未来影响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因素,展望企业未来一段时间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为企业管理、投资决策和其他一些目标提供依据。由此可见,不论是内部分析主体还是外部分析主体,尽管它们的分析目的不同,但都要判断未来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这就是财务分析内涵的核心。因此财务分析领域的研究对象是影响企业未来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因素,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判断企业未来一段时间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二)从学科来说,目的不同,分析手段不同,是独立学科

通过分析主体—分析目的—分析内容的思路,我们理清了财务分析的内涵,它把企业财务作为起点和终点,分析的主要内容包括所有影响企业财务的重要经济因素,能够充分体现这个内涵的只有财务经济分析这个名称。

在明确了财务经济分析内涵的同时,我们也解决了财务经济分析的目的。虽然不同的分析主体有不同的分析目的,以及还有许多细化的、专题性的分析目的,但是它们都统一到一个相同的最终目的:即判断企业未来一段时间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虽然财务经济分析学科与会计学科、财务管理学科有着密切的,千丝万缕的关系,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财务经济分析的主体、目的和内容得到了扩展,已经形成了一个完全不同于会计学科和财务管理学科的新学科。

四、财务经济分析的内容框架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知道在实践中财务经济分析的目的是对企业未来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进行预测,而目前的财务分析领域的内容体系大多是仅仅评价企业历史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这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我们需要对财务经济分析体系的内容重新架构,使其从理论上满足实践的需要。根据财务经济分析的内涵,我们认为财务经济分析体系包括3个部分:

(一)对企业已有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进行了解

在对企业进行财务分析时,首先要对企业的背景以及竞争业绩进行了解,包括企业的性质、实际控制人的教育水平和管理能力、市场占有率、企业的盈利能力等。在这个部分,分析人员主要是进行资料收集以及对企业所提供的财务报告信息进行理解。财务报告是对企业历史状况的一个综合反映,因此通过对财务报告的研读,根据财务指标的计算和关键数据的变化来掌握企业当前的状况。

(二)对影响企业未来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因素进行分析

在掌握了企业当前状况以后,要想判断企业未来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就要对在未来一段时间影响企业状况产生影响的因素进行分析。本文将这些因素按照从大到小,从外到内的次序对这些因素分层进行讨论。

⒈环境分析

任何一个企业都受到它所处的经济环境的影响。经济环境好时,企业普遍受益;经济环境不好时,企业普遍萧条。因此做财务经济分析时,首先要对宏观经济状况有一个初步的判断,对国际经济状况和国内经济状况有所了解,并要分析现有经济状况对企业有何影响。

⒉行业分析

所有的企业都属于相应的某个行业,而行业的特点决定了行业内的竞争程度,进而决定了行业的利润率,而行业的利润率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同时企业在本行业中所处的位置不同,所采取的战略也不同,对其未来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也有影响。

⒊竞争者分析

企业未来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还取决于他的竞争对手在未来的表现,如果竞争对手强,则对企业未来财务目标的实现是个威胁;如果竞争对手表现很弱,则有利于企业未来财务目标的实现。因此,对竞争对手的未来目标、现行战略、能力、可能采取的行动等也需进行分析。

⒋企业自身分析

除了对企业的外部环境、行业结构特征以及竞争对手要进行分析外,企业本身对其未来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的影响更加重要。因此除了要对企业本身的财务报告进行分析外,还要对企业拥有的优势资源进行分析,包括资本规模优势、营销优势、研发优势、企业文化优势等,这些对企业未来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均有重要的影响。

(三)对企业未来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评价

企业的经济状况范文第10篇

关键词:经济活动分析;电力企业;应用

中图分类号:F2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2-00177-02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增长以及电力事业的持续发展,电力企业的经济活动也日益频繁。为了提高经济效益,电力企业就应该加强对于经济活动的分析,从而才能以电力市场的经营环境和状况为依据,制定出合理、科学的经营决策。

一、经济活动分析

经济活动分析指的以企业经济核算的资料为依据,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人力、物力、财力的配备和使用状况进行分析和研究的过程,其能通过对企业生产经营成果和经济效益的分析研究,达到有效利用人力、物力、财力的目的,进而促进生产和经营活动安排的合理性,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经济活动分析能够促进企业全面完成生产经营计划,督促企业的经营活动合法,还能推动企业健全经济责任制,并为提高企业素质和经营水平提供宝贵的决策资料。

我国电力企业经济活动分析按照企业层次的不同,可以分为总公司经济活动分析、省网公司经济活动分析以及地市公司经济活动分析。如果按电力企业类型进行划分的话,则可以分为发电企业经济活动分析和供电企业经济活动分析。但是一些电力企业因为受到传统管理模式的影响和限制,在改革的过程中,并没有真正建立起现代化的企业管理制度,这就导致了电力企业经济活动分析中存在种种问题,从而给电力企业经济活动分析的有效性带来了不良影响,也给我国电力事业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程度的阻碍。

二、电力企业经济活动分析的主要内容

经济环境和市场潜力分析

伴随着我国电力事业的不断改革深化,电力市场的变化情况对于电力企业的发展的影响越来越重要。从国内状况来看,我国的电力企业基本处于稳定状态,对经济环境和市场情况的分析,可以为企业的经营决策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我们需知,电力企业的发展是应该以市场调研为基础的,只有增强对于国内外电力市场情况的了解和对最新政策的掌握,才能有效利用经济环境的变化,提高决策的正确性。

企业财务状况分析

经济效益是企业发展的命脉,因此只有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合理分析才能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电力企业成本主要包含电价、电量、购电成本、运行维护成本和人工成本等。利润分析通过企业投入资金和利润量化的情况,可以分析出企业获得利润的多少,并且基于利润分析的基础,可以将预期利润与实际利润进行对比,进而形成对企业经营活动的指导。除此之外,企业资产分析还能够真实反映出企业经营的实际状况。

企业运营情况分析

企业的运营情况对于企业经济效益的实现有着重要的影响。通过对电力企业运营情况进行分析,能够发现企业的运营状况和经营方法。而电力企业市场营销的水平对于企业的正常经营有着重要的作用,而这些可以通过对电价和电量的分析来实现。

企业未来发展潜力分析

在针对电力企业未来发展潜力的经济活动分析中,要以企业经营的实际状况为依据,并结合市场的发展状况、电力行业的整体发展状况进行分析。为了保证电力企业的未来发展,应该从不断提高经营效率,加强人才素质培养等方面入手,同时对员工结构组成、福利制度也要加强重视。

三、电力企业经济活动分析在应用中的的改进建议

注重时效性

在市场经济的范畴中,无论是企业外部所处的环境还是企业内部环境都在时刻发生着变化,因此,企业经营管理是一个动态化的过程。而针对企业经营管理过程动态化的特征,电力企业的经济活动分析就要具有时效性,缺乏时效性就不能对企业的发展动态做出准确的定位,而且还会造成资源的浪费。电力企业在经济管理方面一般是以月、季、年度为周期的,其中月度报告的时效性尤为重要。这就要求在经济活动分析中要不断探索新的工作方法、应用新的辅助软件来提升工作效率,比如可以通过财务管控系统对财务日报数据进行分析。需要补充的是,目前我国电力企业在科学技术的应用方面还存有一定的限制,企业经济活动分析形成模式化还比较困难。因此,为了早日实现电力企业经济活动分析的模式化,就要求企业加强对于相关科学技术的研究,争取早日研发出一套专门的软件,并完善与前端业务系统的数据接口,这样不仅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减轻工作人员的工作负担,还能切实提高电力企业经济活动分析的效率,保证经济活动分析的时效性。

完善分析方法

在电力企业经济活动分析过程中,主要采取的方法有对比分析法、因素分析法、趋势分析法和成本、利润分析法。电力企业经济活动分析的过程十分复杂,很多因素都能对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经营状况产生制约作用。因此,应该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探索新的分析方法,提高工作的效率。可以在电力企业实际经营状况的基础上,将综合性的流程作为经济活动的主线,进而通过合理的延伸,把一些分支纳入范畴内,并对这些项目提出具体的操作方法指导。同时要以综合性的流程为依据,处理好各项分支工作间的关系,以先主后次为原则制定工作顺序。最后,还要在经济活动分析中具备超前意识,充分发挥创造性思维,在原有的工作方法基础上,对一些尚未出现的、可能出现的问题要认真考虑,思考解决方法,促进电力经济活动分析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从实际出发,深度分析

电力企业的经济活动分析不能只是停留在数据表面,要通过数据分析企业经营状况,并能及时在数据背后发现隐藏的问题和缺陷,进而及时、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建议,促进企业经营状况的好转和企业的健康发展。同时,要牢牢把握市场经济发展的走向,不断适应国家对于电力企业实行的调整政策,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为目的,不断对企业的经营状况进行分析调整。当遇到了难以解决的问题时,要拓展经济活动分析的深度和广度,结合之前的实践经验,解决企业经营中出现的问题,保证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

总之,为了保证电力企业经济活动分析的顺利进行,进而保证企业的经济效益,要从以上几个方面同时着手,明确经济活动分析的目的,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结语:

电力企业经济活动分析是电力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对于保证电力企业的运营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电力企业不断解决问题,提高自身经济效益也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在经济活动分析过程中注重时效性,完善分析方法,从实际出发、深度分析,通过在这些方面的改进一定能够完善电力企业经济活动分析的工作,进而保障电力企业平稳、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娟.电力企业经济活动分析及其应用研究[J].低碳世界,2013(07).

企业的经济状况范文第11篇

【关键词】企业财务会计发展;经济因素;管理活动

一、社会经济状况和国家经济政策与企业财务会计的关系

企业财务会计的存在和发展必然受到本国多种客观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客观因素的情况直接决定了企业财务会计发展的途径和方向,所以这也就造成了全世界各国企业财务会计的的不同和差异,这就使得企业财务会计这一概念带有非常明显的社会特征。本文主要探讨社会经济状况和国家经济政策对企业财务会计发展及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方面的影响,认为企业财务会计在经济管理活动中应与社会经济状况和国家经济政策协调发展。

二、社会经济状况和国家经济政策对企业财务会计发展的影响

在众多复杂的社会关系和因素当中,能够形象到企业财务会计的有很多,例如: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和法律等,其中社会经济状况和国家经济政策是最重要的。社会经济状况和国家经济政策对企业财务会计发展的影响主要有:(1)经济体制。纵观世界各国的企业财务会计准则,其产生和发展的轨迹都与经济体制息息相关,可以这么说,体制的不同导致了企业财务会计理论和方法在各国的不同,这也就使得每个国家所指定的企业财务会计规范也不尽相同。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整个经济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私有制经济为重要组成部分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体制在宏观上要求市场作为经济活动的风向标和主体,政府在经济活动中主要利用各种经济杠杆作用来对市场进行引导调节,把好机制关;在微观的层面,就要求无论是公有制还是私有制都应该建立完整的现代企业制度,以市场为导向,遵循市场的规律,独立自主的完成经营活动。为与此种特征相适应,企业财务会计计量的客观公正性就显得至关重要,相关财务信息能否及时有效的反馈对企业的发展决策是息息相关的。(2)经济发展水平。企业财务会计的发展水平一定是受到本国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的,企业财务会计的发展和水平必须与社会的实际经济状况相适应,可以说商品经济的发展需求就是企业财务会计产生和发展的源动力。任何新的企业财务会计思想的发生发展和企业财务会计准则的确立,都是和国家的经济政策以及社会的经济状况密不可分的,可以说企业财务会计就是经济发展的伴生物。由此,我们可知经济水平的高低,发展速度的快慢是企业财务会计制度发展的主动力。(3)知识经济。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知识经济的时代已经到来,在这种“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模式下,对经济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企业财务会计这一领域也面临着改革和发展的严峻挑战,这种挑战带来的不仅仅是压力,更多的带来的是发展的机遇。知识经济的核心就是经济的发展以知识为核心和依托,摒弃了以往一贯的依赖资源促进经济发展的传统细想。知识经济不断的发展,必将带来新一轮经济发展和增长的契机,当然作为经济伴生物的企业财务会计也必将获得巨大的发展机遇。另外知识经济的发展带来了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这也为发展企业财务会计提供了可能,为其提供诸如计算机、网络等一系列便捷的设备,这些东西在一定程度上确实提高了企业财务会计工作的手段。

三、社会经济状况和国家经济政策对企业财务会计报告的影响

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是指企业对未提供的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日期的财务状况和某一企业财务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企业财务会计信息的文件。从这一概念我们不难看出企业财务会计报告对企业决策的重要性,对企业财务会计报告起到根本影响的因素主要有两项:一是国家的经济状况以及相关的政策法规;二就是使用企业财务会计信息的使用者的实际需求。现如今,随着科技和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的认知观、思想观都在发生着深刻而巨大的变化。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导致传统的企业财务会计信息与实际的社会经济严重脱轨,甚至与现实的经济发展需求背道而驰,这种情况的出现和愈演愈烈都已经说明传统企业财务会计报告制度的改革刻不容缓。(1)社会经济状况和国家经济政策对企业财务会计发展及对企业财务会计报告的影响。所谓知识经济是一种直接依靠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的经济,由传统的工业经济发展而来、并与其相区别。与传统的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相比,它有如下特征:一是落知识资本取代资本资产的首要地位,提高了无形资产的重要性。它们取代了传统经济形态下资本资产在经济发展中的核心地位,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第一要素;二是新经济形态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社会责任观”日益受到重视,它要求经济、高效的利用资源;三是信息高速传递,信息产业崛起为改革传统的信息传递手段提供了条件。(2)知识经济条件下的企业财务会计报告的内容。新经济形态对企业财务会计的贡献在于它扩大了传统企业财务会计的视野,弥补了企业财务会计信息系统的不足,它是对传统企业财务会计继承基础上的新发展,它把企业财务会计特有的确认、计量核算和报告拓展到了知识的领域。一份完整的财务报告在报告之外还应该涵盖和说明与之相关的情况信息以及先关资料。其中,财务报表有报表本身及其附注两部分构成。附注是财务报表的有机组成部分,而报表至少应当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3)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财务会计报告的表现形式。在传统的信息传输技术条件下,以报表的方式来交换信息已被实践证明是最有效和最节约成本的方式。这种方式一直沿袭了几千年,成为国际通用的信息传递方式。但这种方式也有其固有的局限性,表现在:一是以数字为主,只揭示少量的非数字信息,一方面导致许多难以定量的信息不能充分批露,另一方面,这种方式不直观,它要求信息使用者有较高的素质;二是时效要求严格,企业财务会计是否重要主要取决于经济发展的状况,简言之就是经济发展的水平越高,其企业财务会计的作用就越大,在企业财务会计界当中始终不变的话题就是企业财务会计信息的质量问题。在新经济经济形态下,要提高企业财务会计信息质量,我们不但要研究新经济时代的企业财务会计环境的特征,完善企业财务会计理论,还要加强企业财务会计队伍的培训,把现代化的技术应用于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模式之中。

四、结语

企业财务会计发展的唯一动力就是国家的经济政策,而反过来企业财务会计的发展也会为社会经济政策的制定和社会经济的改善和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经济的一体化是全世界的共识,在这种大的经济发展趋势面前,企业财务会计全球化、国际化自然就成为了企业财务会计发展的大趋势和根本要求,也只有这样企业财务会计才能获得更大的发展。企业财务会计全球化的最初阶段的方式是进行企业财务会计的国际协调,并向国际企业财务会计惯例靠拢。

参 考 文 献

[1]熊胜蓝.浅谈心理学范畴的教育心理学的贡献与局限性[J].学理论.2011(12):262~263

[2]刘素凤.泉州市外商直接投资的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J].黎明职业大学学报.2011(2):20~25

[3]李中煜.影响外商对华直接投资因素的实证分析[J].企业导报.2009(7):3

企业的经济状况范文第12篇

关键词:企业;财务分析;意义;重要性

一、前言

在社会主义经济高速发展的阶段,同时全球市场经济发展之间竞争也日趋激烈,经济的高速发展给企业的发展和生存带来巨大影响,企业管理者在面对市场经济环境的更是需要做出合理、科学、完善、预见性的企业管理政策,财务分析给予企业管理者提供相关的信息。对于企业内部外部做出深刻剖析,针对企业存在的问题提出可行性报告,供决策者参考。

二、企业财务分析的意义

1.执行国家政策,完善经营的重要依据。

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间的面临着各种挑战。企业应该遵守国家法律按照企业管理制度,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规律,以市场经济为背景,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企业管理手段管理发展好企业。财务分析任务其中之一,要分析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是否很好地执行国家的法律政策,通过正当竞争获得企业的最大化利润,保持企业的竞争力。

2.可以全面、客观地评估企业的经营业绩,反映财务状况。

财务分析可以评价企业财务状况、衡量企业经营业绩。对企业财务报表分析,了解企业偿债、营运、盈利和发展,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通过分析企业财务主客观因素,合理评价经营者的工作业绩,使企业经营者不断改进工作,使企业得到很好地发展,更好迎接市场经济环境中的种种挑战。

3.是挖掘企业经营能力的手段之一。

通过财务分析计算,了解企业的资金状况和资产周转状况,改善企业财务状况,充分认识企业中资源,发现进一步提高利用效率的可能性,以便揭示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促进企业按照企业价值最大化生产经营,满足企业中各种内外部发展需要。

4.是财务计划的编制和执行的重要前提。

财务计划是依据货币形式,确定企业经营规模,据生产经营规模,规划企业的资金量、劳动的消耗和劳动产品,同时参照完成企业与财税、企业与银行之间款项交接的书面方案。编制以货币形式反映提案,需要真实客观资料通过财务分析获得。

5.是科学性地管理投资决策的来源依据。

通过对企业财务分析,获得企业能力的大小、偿债能力等,分析投资的收益和风险,为投资决策提供信息。财务分析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要求了解企业对公司财务状况、企业优势,发现不足,及时更正经营策略。对于企业重大决策,财务分析会影响到企业高层的决策。财务分析逐渐成为企业经营者做出决策的重要依据。

三、企业财务分析的重要性

1.是企业管理工作的突破口。

财务分析是运用科学地财务分析方法对企业经营成果和决策进行分析,通过财务分析把企业财务状况的数据变成预计信息,才能使企业具有预见性。使企业资源完成高质量地份额分配,实现财务分析在企业管理的作用。

2.是企业管理者做出决策的核心关键。

企业管理所做出的每个决策,都离不开财务分析结果的支持。财务分析的内容对公司决策的制定起着重要作用。对企业评估、预测,是决策实施的基础,财务分析在企业重大事项决策过程中会更加重要。同时财务分析数据对于国家经济政策的制定重要作用也是巨大的。

3.企业财务分析是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重要手段之一。

企业价值最大化是企业相关利益的最大化,财务分析通过企业经营状况进行分析了解企业发展的潜力,发现企业中的问题,揭示企业发展中的矛盾,整合企业的种种资源,采取措施,改善管理模式,促进企业的效益持续提高,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通过对财务状况进行通盘分析,降低企业成本,充分利用资金,保证企业的战略方向与行业的发展趋势相一致,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4.考察企业经营成果及财务状况的依据。

通过财务分析,得到公司业绩和财务状况,对可能影响经营的因素进行划分,落实责任,客观评价工作成果。提出指导性意见,提高管理者管理水平。财务状况分析可以明白企业执行的国家政策,税金利润的完成情况。通过财务分析,获得企业经营详细信息,预测投资风险和获取利润大小。

5.为企业成本控制提供参考,实现企业资源利用最优化。

成本控制是增加市场经济竞争力的有效手段之一,若能在产品质量的得到保证前提下,降低企业生产产品成本,可以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动,使企业的发展状况得到提升。制定企业的成本管理制度,了解企业所处环境和发展状况,确定合理企业成本,能够调动目标执行者参与执行计划的主观能动性,有效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高竞争能力。随着信息技术发展,企业还可以借助信息管理系统,对企业生产实时监控,了解产品成本走向变化趋势,做出相应调整,各种途径降低产品成本,实现企业资源利用的最大化。

6.为资金流向提供参考依据。

把资金合理地用于企业经营中,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是企业财务分析关键点。提高资本运用意识,提升资金利用效率,避免资金周转迟缓,确保生产经营良性运行。财务部门通过财务分析实施把握着企业的资金调度,及时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同时使企业相关人员提高资金时间价值和成本控制,发挥企业有效整体优势。企业要在流动资金管理经济活动过程中,要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的资金使用量,包括生产产品的成本、人力资源的成本、运输成本、储存成本等等,要使企业总体收益最大。同时要对利润和效率充分考虑,货币时间价值和投资风险价值都是在分析结果之后做出的综合比较结果,以求达到投资最大报酬率。

四、结束语

在现在社会中,金融体系日益完善的情况下,财务分析的价值得到更大的体现。企业良好地运行发展离不开对于企业的各项指标进行监督管理,财务是企业运行的命脉,若是没有良好地财务状况,一切都是空谈,财务分析牢牢把握住企业财务状况,为企业的投资、管理、生产、战略转型等等提供了指导性作用,协助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金昌.简论建立财务分析学的必要性[J].会计研究,2014(5).

[2]陈共荣,龚慧云.构建现代企业财务分析学的思考[J].经济理论与实践,2013(7).

[3]樊行健.试论财务经济分析学科的构建[J].会计研究,2015(3).

企业的经济状况范文第13篇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更加重视管理方面的相关工作。企业员工劳动经济效益的落实状况,直接关系着企业的高效经营以及持续发展。据不不完全资料的统计表明,在一次市场问卷调查活动中,接受调查的1000多名员工中,达到社会平均工资的占10%,工资只有下限人数占总人数的85%左右、工资水平能够达到持平状态的所占比例为5%左右、工资水平出现下滑趋势的为85%左右。在调查的过程中,我们发现部分企业以生产经营资金缺乏为由,部分企业恶意延迟上缴员工的社保资金。而且有的企业的更是以原员工才有福利之名,不为一些员工办理保险等,加之员工自身的保护意识以及法制意识不强,对于社会保险以及其他福利的问题始终抱着可有可无的态度,为企业的经持续发殿带来危害。在此次问卷调查中,针对这些客观存在的数据,我们有必要依据《企业职工劳动保险条例》落实为发展企业经济理念,进一步采取相对有效的维权措施,为保障企业员工的正常权益提供一定的帮助。

二、企业员工劳动经济效益落实状况的分析

随着企业快速发展以及企业制度的改进,企业逐渐开始关注员工劳动经济权益的落实与发展状况。虽然部分具有发展意识的企业已经开始逐步的进行企业员工权益的培训,企业员工素质培养计划等措施,但是在企业员工劳动保护的方面,仍存在着一些误区,需要我们在结合企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的基础之上,对企业员工劳动经济权益的落实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探讨。在接受市场问卷调查的1000多名的问卷者中,几乎都参与了本企业岗前培训,并且在同一企业中接受了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员工所占比例达到了80%左右、有机会接受企业下一次培训的人员所占比例也很大。例如,在部分林业企业,企业每年会定期组织相关的培训,以增强企业员工的职业素养以及提高专业的处理能力。由此看来,企业员工接受职前训练的权益落实的状况相对较好。另外,在参与市场问卷调查的人员中,90%左右的职工都接受了企业组织的体检以及职业病的定期检查。从调查结果看,企业员工劳动安全卫生权利的落实状况虽差强人意,但是较先前的发展状况相比较,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步。

三、企业职工劳动经济效益维护对策的相关分析

为了更好的维护企业员工的劳动经济权益,我们可以在结合企业员工生存状态的情况下,实现员工劳动权、经济权的维权工作,确保企业员工能在相对安稳的工作环境中生存与发展。在问卷调查的过程中,在了解员工工作环境以及工资水平的过程中,我们也了解到,企业员工对于工资奖金、劳动合同期限以及社会保险、福利等相关的现实了利益才是最关心的。而企业负责人最为关心的问题是企业生产经营的效益、员工劳动的效益、企业内部员工的核心里发展状况等等。从企业与员工相比不同角度的不同答案中,我们可以充分确定员工权益得不到很好发展的最基本原因,就是工会组织还没有明确的意识到企业的发展与员工的主要需求的契合点。在制定相关维权政策时,无法很好的找到既有利于员工实现维权的目的,又不会妨碍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发展的结合面。因此,企业员工劳动经济权益问题一直不能得不到很好的解决。工会组织在为企业员工进行劳动经济效益的维权工作时,必须重视源头的维护工作,积极的组织企业员工参与座谈会、听证会,征集广大员工对企业发殿的意见,注重民主意识的发展。并强化维权政策的根本维护措施,把针对企业员工的维权工作,作为一项长期的发展事业来进行,才能发挥工会组织在企业员工劳动经济权益工作方面应有的作用,为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结语

企业的经济状况范文第14篇

关键词:会计;经济建设;地位和作用

中图分类号:F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07-0176-01

一、会计对经济数据的有效分析促进经济发展

会计的职责不仅仅是记账、算账、报账等数据的综合及处理,各种经济数据能够反映企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优势。[1]会计将复杂的数据分析后,能够为企业做出重要决策提供依据。企业要面临市场竞争,就必须有着敏锐的数据分析能力,从而适应市场环境。会计要从细小的经济数据波动中,找到经济发展的潜力,从而促进经济发展。

二、会计工作是经济管理的重要部分

会计是经济管理的一部分,也是企业经济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企业要想发展,必须构建良好的会计制度,更好的发挥会计的作用。首先,会计人员担负着企业收入与支出环节,这需要会计人员具备良好的道德素养,担负着企业经济重要的使命,会计专员要具备健全的法律意识,充分发挥这种优势,为企业经济建设服务。如企业的债务问题,税务状况,员工工资状况等,都需要会计用精确的数据分析,充分发挥会计的职责,从而保证企业和国家的利益;其次,会计的数据能充分反应企业财政的使用状况,优化财政管理,从而为企业带来可观的效益。由于会计具有预测数据、分析财务的作用,会计可以充分发挥数据分析的作用,从而改进企业经营管理;最后,企业经济管理的数据大多来源于会计对数据的分析,这些数据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发展决策,构建完善的会计监督体制能够保证会计数据的准确性及合法性,促进企业经济建设。

三、会计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发展

会计对企业物资采买有着直接的作用,同时它也协调着企业的经济运作,是企业的经济命脉。当前很多会计的职能得不到有效发挥,且工作中容易出现差错,细小的失误都将给企业带来不必要的损失,从而阻碍企业的发展。

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一个企业能否立足于不败之地,能否在竞争中不断的发展壮大,能否在新的挑战中把握机会取决于企业的是否具备先进的管理理念。其中,会计管理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因而显得格外重要。例如,根据企业成本指标对会计进行监督,能够减少不必要的支出;将企业经济流动状况考察企业获得经济效益的状况,能够有效实现监督。在经济建设中,建立会计监督机制,从而能更好的发挥会计职能,企业能够准确知道资金流向及支出状况,从而合理利用资金,采取有效策略。有计划的投入生产,减少不必要的损伤,从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四、会计的数据分析为企业经济战略提供思路

企业会计分析将核算出来的企业资金使用情况对照成本和利润做出详细的分析,同时将企业进一步的财政计划进行核对,为企业进一步发展提供思路。通过合理的会计分析能够反映企业某一时间段的收支状况,为企业在市场中做出进一步的策略和科学依据。企业会计也可以分析与本企业发展类似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从而发现本企业发展中存在的不足,从而吸取精华、改善不足、加强措施,为企业经济发炸提供良好的决策。[2]

五、会计参与管理可以避免企业决策失误

随着经济改革体制不断完善,企业的发展模式也发生了变化,生产与经营发挥着重要联系,企业对市场的依赖越来越强,企业要不断改革以适应经济建设,需要从生产着手,掌握市场前景,进行有效决策。会计工作在生产经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会计工作的特殊性,企业大大小小的经济都与其相关,因此会计具有信息广泛、全面、能够纵观整个生产过程的特点。

企业发展过程中,企业的会计管理工作主要涉及到会计管理、信息管理、财务管理等现代企业管理的内容,因此会计的从业人员必须熟悉管理流程、具备专业素养和具有一定的工作能力,这样才会充分开发会计资源,为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做出贡献。企业可通过会计数据,综合分析企业经济发展中的环境及正确认识企业的综合实力,从而做出正确的对策,减少盲目经营带来的失误。[3]例如,某企业准备收购另一家公司,预计投入较多资金,在企业会计预算后,发现将要收购的公司面临很大的问题,如果收购后对企业发展很不利,企业则放弃了这项计划,从而避免了一场经济损失。

六、结语

在企业的发展中,会计职能贯穿经济发展的全过程。会计职能有效发挥也能够避免企业发展中可能出现的失误,因此会计在企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黄 杨,李 军.中国《企业会计制度》的特色与国际接轨[J].北方经贸,2013,45(12):15-16.

企业的经济状况范文第15篇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进一步完善,经济责任审计也伴随着我国政治、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俨然已经成为我国审计事业发展的一个壮举,经济责任审计已经成为我国审计工作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对今后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经济责任审计需要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规模和形式来进一步完善和健全自身的工作。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和研究,不仅在理论方面得到了很大的进步,还在监督企业管理层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作用。但是我国经济责任审计发展较晚,当前的经济责任审计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进行解决。电力企业是我国国有企业中发展较为快速的企业,但同时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的问题,通过研究电力企业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及控制对策,以期能够有效控制电力企业经济责任审计风险。

 

1. 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含义和作用

 

1.1 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含义

 

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是指审计部门对企业的管理者在其任职期间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真实性、合理性以及效益等进行监督和审核的活动,是在企业财务审计的基础之上,将审计结果与管理者的责任相联系。可以说,企业经济责任审计一般具有特定的审计对象,由企业管理者的任期时间作为审计期间,主要审查企业管理者在任期内的所有经济活动。同时,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涉及较多方面,不仅包括一般审计所具有的内容还包括其他经济效益审计等内容。通过对企业管理者任职期内的管理行为及结果进行审计,以此来评价管理者的管理水平。

 

企业经济责任审计主要是对水平,确定企业财务审计的真实性及合理性进行审计,并在此基础上正确评价企业管理者的经济,以此为人事部门评价管理者提供依据。并且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标准不仅能够对评价内容提供标准,还能够提出相应的审计意见。

 

1.2 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作用

 

第一,完善企业监督机制,企业经济责任审计主要是对企业管理者在任期内的经济活动进行评价,提高了对企业管理者的考核质量。

 

第二,增强企业财政监督机制,经济责任审计主要是以财务审计为主要内容,因而能够重点监督企业管理者的财政情况。

 

第三,增强企业管理者的自觉性,经济责任审计主要是对管理人员在任期内的经济责任进行公平且客观的审查,使水平较高的管理者能够得到较高的评价,而违反了经济政策的管理者则会得到查处,从而进一步促进管理者认真履行自身职责。

 

第四,提升企业管理效率,通过经济责任审计,能够进一步查清企业的资产,了解企业的效益,发现企业经济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期进一步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

 

2. 电力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内容

 

电力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内容为全面审计突出重点内容,同时审计应当以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活动和负责人的经济责任为主要内容。

 

2.1 管理者任期内企业的财务合法性

 

企业财务合法性主要是指企业的财务核算是否符合相关的会计法律法规,是否客观、真实且合理,同时财务报告是否完整及合法,以及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是否真实、合理且有效。

 

2.2 企业的资金周转情况

 

企业的资金周转状况主要是指企业的各项经济资源的使用效率和周转状况,经营状况是否有所改良,资产的完整性如何,企业是否存在资产质量下降的状况,且对企业未来的发展状况有何影响。

 

2.3 企业的重要经营决策状况

 

企业的重要经营决策主要是指企业的经营决策中风险较高的投融资决策、公司经营结构、资本变革以及企业资产重组等对企业当前状况及未来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决策。

 

2.4 企业电力销售管理状况

 

电力企业的电力销售管理审计主要是指以评价电力销售业务的健全性和有效性为主要内容,采取抽查验证的方式,验证电力销售相关信息的状况,为审计提供依据。

 

3. 电力企业经济责任审计中存在的风险

 

一是审计力量较为有限,且与审计任务相矛盾。从总体来看,审计对象较多,但是企业的审计力量较为有限。电力企业的经济责任审计是一定的,并且每年都会安排一定数量的审计工作,而审计对象的数量却并不确定,这就导致审计力量不足。经济责任审计不仅比一般审计有更广泛的内容,还会对被审计的管理者的经济责任进行评价。

 

二是电力企业的经济责任审计的主体不够明确。电力企业的内部审计是我国审计工作的主要内容,具有信息、资源、人员及组织等优势,电力企业通过内部审计来提升自身的经济责任已经越来越重要。电力企业基本都制定了企业自身的内部审计制度,但是企业内部的经济责任的主体并不明确,阻碍了经济责任审计在电力企业中的作用。

 

三是电力企业的经济责任较难确定。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内容包括企业是否能够完成各项经济指标、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以及企业收支的合法性等。但是在企业实际经营状况中有一些经济责任难以进行划分。

 

四是电力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标准不统一。当前,电力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缺乏完善的法律规范,相关的制度并不完善。并且审计的评价主要是针对审计范围内的特定事项,审计的职责并没有对人的审计范围进行规定,并且对人的评价缺乏依据。

 

4. 有效控制电力企业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对策

 

4.1 建立电力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议会制度

 

建立电力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议会制度是能够真正实现高效和统一的主要基础。可以说,它并不是企业审计能够单独完成的,而是需要联合组织、纪律监督等部门进行工作协调。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议会制度需要企业内部的组织、审计和纪律部门等能够统一分工,共同完成经济责任审计工作。

 

4.2 明确电力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发展目标

 

首先,电力企业应当设立经济责任审计的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长期目标是进一步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而企业的短期目标则是正确评价企业管理者的经济责任。同时,电力企业应当将企业经济责任审计与企业发展方向相结合。可以说,只有两种发展和改革方向相一致,才能不断提升企业经营效率。如果企业能够做好自身的财务审计,那么企业的经济责任能够更加明确,那么审计结果就可以更为明确地对相关人员进行正确评价。

 

4.3 明确界定电力企业的经济责任

 

为了消除电力企业的经济责任申风险,电力企业应当首先明确经济责任中的前任和现任责任。同时,电力企业也应当明确直接责任与主要责任的区别。首先企业管理者应当对分工负一定的直接责任,对其余负间接责任。而对于其任期内,未经其审批而发生的重大净问题应当由当事人负直接责任。

 

4.4 建立完善的电力企业经济责任审计体系

 

企业经济责任审计体系构建首先应当考虑企业生产经营的实际状况,不仅需要对电力企业的财务状况等指标进行分析,还应当对国有资产增值保值率等进行评价。电力企业经济责任审计要求实事求是、全面反映被审计单位的主要状况,不能主观且片面在审计评价中,电力企业应当遵循重要性原则,首先应当对重要的经济事件进行评价;其次应当遵循谨慎性原则,在进行经济评价时,需要以事实为依据;最后应当遵循客观的原则,以客观、多方地角度来看问题,并且能够客观且公正地进行审计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