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企业经济实力范文

企业经济实力范文

企业经济实力

企业经济实力范文第1篇

以实施企业“六大行动计划”

为抓手,着力做大做强企业

台州经济的一大特点就是星星满天,缺少月亮,更缺少太阳,缺少像大型央企、外企这样的大企业作为中流砥柱,抵御经济危机的能力较弱。因此,培育大企业大集团是台州发展工业的主攻方向,是重振实体经济的关键环节。下一阶段,我们将重点实施大企业培育、成长型企业扶持、上市企业培育、股权重构、精益管理推广、企业家精英培养六项行动计划,从企业转型升级内因和外因入手,致力培育一批规模大、效益好、有发展潜力的大企业。具体来说,我们将从企业的规模、产权、管理等方面着手,破解企业成长障碍,扶持企业做大做强。

通过实施大企业培育计划和成长型企业扶持计划,破解企业成长的规模约束。与全省平均水平相比,台州企业平均规模明显偏小,这是影响其竞争力进一步提升的重要因素。对此,我们将出台一揽子措施,推动更多的企业上规模上档次。一方面,通过实施“一企一策”等措施,致力培育一批掌握核心技术、有较大市场话语权的旗舰型企业群体。今年,我们将根据台州企业发展现状,列出大企业培育梯队,按照10亿、50亿、100亿三个规模层次,分别培育一批大型骨干企业。另一方面,全市范围内实施成长型企业培育工程,争取将一批产值5000万左右的企业培育到上亿元,把一批规下企业培育成规上企业,促进企业竞争力提升。

通过实施上市企业培育计划和股权重构实施计划,破解企业成长的产权约束。在台州,民营经济比重很高,其产出占全市经济总量高达80%,产权封闭问题仍然是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的重要制约因素。我们将继续深化上市工作,抓一批企业股改、促一批企业上市,努力形成一批有完善治理结构的现代企业。目前,台州上市企业有25家,中小板上市企业数量已跃居全国地级市第二;今年力争再推5家企业成功上市,上市企业总数突破30家。与此同时,我们还将充分利用国内外市场低潮的机遇,大力推动行业内部重组和跨国并购,促进企业更快成长。

通过实施精益管理推广计划和企业家精英培养计划,破解企业成长的管理约束。在企业创新发展中,管理创新也颇为重要。我们将积极创造条件,引导企业积极借鉴、吸收先进管理方法,进一步推广精益管理,向管理要质量、要效益。针对台州民营企业已经进入“掌舵人”代际传承、新老交替的重要阶段,我们将充分发挥企业家协会作用,通过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企业经营者培训、设立“创二代”培育基金、举办“创二代”精英评比表彰等途径,努力打造一批闯劲足、思维新、能力强的新生代企业家,促进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

以推进现代产业集群建设

为抓手,切实提高企业竞争力

在企业成长过程中,其竞争方式要经历拼成本、拼技术、拼规则三个阶段。当前,台州已有一些先锋企业开始进入了拼规则的高级阶段,但绝大多数企业仍处于拼成本的初级阶段;要推进台州企业普遍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演进,就应在注重企业个体培育的基础上,加强现代产业集群建设。在实践中,我们将围绕集群的发展空间、组织形态、创新能力三个方面,致力破解产业集群升级的障碍,以集群升级促进企业竞争力提升。

以沿海产业带构筑为重点,推进产业集聚。形成充分集聚的产业集群,对提升企业竞争力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因此,我们必须从根本上解决台州过去30年村村点火、户户冒烟式的农村工业化遗留下来的生产力布局过于分散问题,全力以赴主攻沿海,把沿海产业带作为台州今后优势产业的集聚地和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来抓。当前,重点要抓好台州湾循环经济集聚区四大区块的开发建设,完善规划体系,加强要素保障,尽快形成新的开发态势;狠抓沿海产业带招商,今年力争新引进企业85家,新开工企业70家,新投产企业65家,完成工业性投入39亿元,努力实现2015年沿海产业带工业总产值达2500亿元,2020年达3500亿元。

以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为重点,优化产业集群的组织形态。走创新型产业集群之路,是基于台州自身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的科学选择。不同组织形态的产业集群,意味着不同的分工效率和技术创新动力。根据这一理念,我们将着力引导更多企业由生产配件到生产核心零部件、由制造零部件到制造大件整件转变,进一步完善创新链,强化供应链,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整合优势资源,主动加强与大企业大集团的对接,开展产业链招商,争取浙江(台州)炼化一体化、沃尔沃汽车等对现有产业集群升级有重大促进作用的重大项目早日开工,通过嵌入式的途径构建有利于创新的产业集群组织形态。当前,我们将突出抓好5个省级、36个市级现代产业集群培育试点工作,促进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变。

以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为重点,增强产业集群创新能力。现代服务业,以中介机构形式嵌入区域创新体系直接参与创新,以创造优质环境吸引高技术机构间接促进创新,在产业集群升级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当前,台州服务业比重偏低,转型较慢,是产业集群创新力提升的重要障碍。为此,我们要通过积极发展设计研发、服务外包、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等生产业,着力做大服务业总量,调优服务业结构。未来5年内,要集中力量抓好30个服务业集聚区、100个领军企业和200个重大项目,提升服务业对产业集群升级的支撑作用。要整合科技创新孵化平台、产权交易平台、科技信息服务平台的功能,构建公共创新平台;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建成一批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博士后工作站及院士工作站,推动创新要素集聚和创新成果转化。

以优化政府服务和管理

为抓手,进一步推进企业转型

政府与市场,不单是“你进我退”的替代关系,需要相互配合、相互补充。一个区域企业的健康成长,不仅是企业自身努力的结果,也取决于产业集群效应的实现,还得益于政府服务优化和管理改善的努力。最近,社会上流传着“服务就是收费、检查就是罚款、办事就是增人、用权就是整人”,反映了当前政企之间、政事之间、事企之间关系没有理顺,公共服务和管理还不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要求。为此,我们将深入推进“项目推进年”和“企业服务年”活动,从资源配置、服务优化、转型引导和倒逼三个维度入手,着力改善企业发展环境。

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强化企业发展要素保障。企业快速发展,离不开土地、资金、人才等生产要素的支撑。土地方面,我们将在全市集中开展以“拔钉破难、促建促投”为主题的项目攻坚行动,重点破解基层和企业面临的“用地贵”、“落地难”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将加强对工业用地投入产出的评价考核,切实提高土地使用效益,增强土地持续保障能力。资金方面,我们将鼓励地方金融机构做大做强,积极筹建农村商业银行,支持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发展,破解“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同时也将进一步深化“五放宽”政策,加快创新投融资平台构建,破解民营资金“无处投、不敢投”问题。人才方面,在抓好企业家培育的同时,深入实施“人才20条”,致力培养和引进一批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破解企业成长中的“人才瓶颈”。

企业经济实力范文第2篇

开篇话:本栏目以医药同仁关注的经济热点为幕后故事,以有传奇色彩的医药企业、企业家、老板个人及业内形形色色的经济现象为话题与嘉宾对话。由平凡的人与事来剖析医药经济的实质现象,讲述业界精英们在经济事件中的鲜活故事。

通过主持人和嘉宾的对话与交流,走近嘉宾的内心世界,让每位嘉宾将自己成功和失败的经验与读者共享!

本期对话嘉宾

时尚经典商标事务所所长

赵悦

赵悦:商标人,是大连奇运生药业、《同一首歌》、鑫凤集团、博祥医药连锁、大连冶金轴承集团、大连天伦水产、通化长青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扎西德勒藏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北京花伴雨摄影工作室、《美容美发》杂志社、《生活指南》报、倾域色彩工作室等单位的商标顾问。

《背景》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知识产权的问题越来越被人们重视,我国知识产权目前主要由专利、商标、版权三大部分组成。在中国,知识产权被人们关注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而在西方先进国家,知识产权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并得到法律的保护。早在1790年,美国第一部《专利法》便将药品纳入专利保护的范围。我国从1944年的第一部正式的《专利法》到1992年达成《中美知识产权谅解备忘录(1992修订版)》正式规定对药品进行专利保护,对“商标”进行注册保护。希望知识产权问题能得到更多企业的关注,特别是医药企业,只要真正重视知识产权这一无形资产,将会给医药企业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更多的利益。

本刊记者近日就商标――企业的经济实力标志这个话题采访了北京时尚经典商标事务所所长赵悦。

林琅: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企业的商标意识也在不断的提高,你能否简单介绍一下我国商标的注册情况?

赵悦:中国入世三年来,知识产权得到了高度重视,商标注册也不例外。2003年商标局共审定商标245737件、核准注册商标242511件,办理变更注册商标34378件、办理转让注册商标41366件,办理续展注册商标23184件,注销、撤销注册商标32653件,办理商标异议裁定2106件,办理商标使用许可合同备案12886件,核准注册证明商标43件,核准注册集体商标8件,核准登记特殊标志352件。截止2003年底,我国注册商标总量达1907321件。我国商标注册申请量的排位足以证明我国经济快速健康的发展。目前,国内申请商标排名前五位的省份分别是广东省、浙江省、江苏省、北京市和福建省,申请量分别为76528件、57000件、32520件、28191件和24386件,五省市申请量之和约占国内申请总量的53.9%。从商标的服务类别看,申请量集中在第25类(服装)、9类(电子)、30类(食品)、5类(医药)商品上,分别为65304件、31777件、27498件和24832件。从这一数据可以看出,医药行业的商标申请注册量名列前茅,祝愿医药这一“朝阳产业”驰名商标越来越多。

林琅:现如今,我们生活在法制的社会,任何事物都要依靠法律的保护,而对于企业,有特殊意义的商标就更加需要法律的捍卫,那么如何依法保护注册商标的专用权呢?

赵悦:你说得很正确,商标的确需要法律的保护。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作为商标的行政执法部门和商标注册管理的职能机构,20多年来,尤其是《商标法》实施以来,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在加强商标日常监督管理和行政执法方面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一是积极引导和鼓励企业及时注册商标,指导企业建立健全商标管理制度,规范企业商标使用行为,提高企业以商标战略开拓市场、增强竞争能力;二是严格审查商标的印制单位资质,加强日常工作监督检查,堵住了假冒商标标识的源头,规范了商标印制行为,净化了商标印制市场;三是加强流通领域中商标使用行为的监管力度,倡导开展无假冒商标商品销售活动,有力地净化了市场环境,维护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四是抓住商标侵权假冒猖獗的重点地区、重点商品和商标印制等重点环节,有效地维护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五是集中力量,狠抓商标侵权大案要案,查处了一大批侵犯我国驰名商标和外国商标专用权的案件,如“红塔山”、“贵州茅台”、“可口可乐”、“21金维他”等商标案。如安徽太和县工商局查处江西南昌桑海制药厂“21金维他”商标侵权案,拥有“21金维他”的浙江杭州民生药业集团获赔50万元。“21金维他”案件应该给更多的制药企业敲响警钟,药品除药品生产批准文号外,商标的注册也是很重要的,企业经营者在经营过程中要具备有一定的商标保护意识,切实保护了注册商标专用权,树立了我国保护商标专用权的良好国际形象。

林琅:你能否具体地说明一下哪些是属于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的行为?

赵悦:以下的几种行为属于侵犯了注册商标的专用权:

1. 未经商标注册人的许可,在同一商品或者类似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或者近似商标的行为;

2. 销售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的商品的行为;

3. 伪造、擅自制造他人注册商标标志或者销售伪造、擅自制造的注册商标标志的行为;

4. 未经商标注册人同意,更换其注册商标并将该更换商标的商品又投入市场的行为;

5. 给他人注册商标专用权造成其他损害的行为。

对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的行为,任何人都可以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投诉或者举报。

林琅: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经济快速发展,而且中国市场对于跨国企业来说已经显得越来越重要,那么医药行业将如何应对来自世界的挑战呢?

赵悦:的确,由于受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在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情况下,各跨国企业甚至各国政府都积极制定措施,通过保护本国企业的知识产权来保护企业,从而保护本国的经济。如去年美国商标专利局专门制定了一个工作计划,以通过知识产权保护推动整个美国的经济和美国在全球的经济战略。

企业经济实力范文第3篇

21世纪,知识和技术将成为经济生活的主导因素。知识经济,这一不久前多数人尚为陌生的词汇正通过各种媒体进入人们的视野,它昭示着一场正在酝酿中的生产力的革命以及未来世纪的经济格局,而人力资源作为生产力的主要构成要素必将在其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知识经济的时代里,企业要想顺利地生存和发展,必须在人力资源方面拥有绝对的优势,这就要求其对自身人力资源进行有效地管理、开发和利用,而人力资源或其表现形式——人力资本与企业商誉之间则存在着某种内在联系。本文试从新古典经济学的角度,就人力资源(或人力资本)与商誉的关系、商誉的本质以及商誉的会计处理等有关问题展开讨论,以求找到管窥商誉本质的新视角。为此,我们先从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的概念说起。

一、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的概念

人力资源(Human Resource)与人力资本(Human Capitail)是两个涵义不同的概念,它们之间既有一定的区别又有着密切的联系。首先,就人力资源来看,它属静态的概念范畴。对于整个社会,它是指其中全体人口所拥有的劳动能力的集合,受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心理等各种因素的制约,并反过来对上述诸因素施加至关重要的影响。而对于一个企业而言,它则仅包括其所拥有或控制的、在一定时期内可以使用的全体人口的劳动能力,它与社会人力资源构成个别与总体的关系,是后者价值的具体体现。

而对人力资本的概念,则需要从动态的意义上加以理解。它所强调的是人力资源在生产过程中的使用。当人力资源用以作为赚取利润的手段时,即被赋予了人力资本的内涵,其载体是人力资本的真正所有者——劳动力。作为商品的人力资本——劳动力资本(或称可变资本),其价值与使用价值与一般商品有着严格的不同,即人力资本的使用是其知识和技能的运用,在使用过程中可以创造出超过其自身价值的价值,而且还会通过劳动经验的积累,或通过自身的建设而增加其价值。对此,马克思在其《资本论》中已有详细论述。人力资本的另一个显著特性是其“不可分割地属于其载体”(周其仁)。对此,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西奥多·W·舒尔茨也曾指出“人力资本的显著标志是它属于人的一部分”,“没有人能把他同他所拥有的人力资本分开。他必将始终带着自己的人力资本,无论这笔资产用于生产还是用于消费。”正是人力资本的这一显著特性才使得其使用权与所有权相分离,从而导致商誉的产生。

二、商誉的来源——人力资本的超额效用

1.商誉产生的前提条件——人力资本的垄断

作为一项特殊的无形资产,商誉的根本特征是其不可辨认性。这项特征是它与一般无形资产相区别的主要标志。而对于商誉概念的理解,无论是亨德里克森(Hendriksen)所列举的三种最主要的观点——(1)商誉是人们对企业具有好感的价值;(2)商誉是人们预期的未来收益超过除商誉外的总资产正常报酬的贴现值;(3)商誉反映的是企业总价值超过其各项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的净额,即一个总的计价账户,还是Kieso和Weygrandt在其合著的《中级财务会计》里所概括的两种观点——(1)商誉代表净资产的获取代价与其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2)商誉代表企业高于社会平均水平的盈利能力,都不过是对其内在价值或表现形式的描述,而对商誉产生的原因则未予揭示。

那么,企业的商誉到底是如何产生的呢?要探究这个问题还必须从商誉的根本特性——不可辨认性入手。

不论怎样对商誉加以理解,其最终必然表现为企业除商誉外的净资产的超额盈利能力。而可以形成商誉的超额盈利能力,又必然缘于某种形式的垄断。广义来说,不论多么完备的市场,都不可能彻底避免垄断性的存在,因为市场中的许多要素(例如人所拥有的优秀素质和技能)都是独一无二或极为稀缺的,这种独一无二或极为稀缺的生产要素一旦为企业所占有即形成垄断。而企业的超额盈利能力皆可归因于垄断,比如,对购买或销售市场的垄断可以使企业制定有利于自己的垄断价格,对技术的垄断可以使企业降低成本,对人力资源的垄断则可为企业带来成本、价格、市场等多方面的优势。但是,企业对市场和技术的垄断均为可以出售的权力,因而应属可辨认无形资产的范畴,因此应当增加可辨认净资产的价值。惟有对人力资源的垄断与企业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不能脱离企业而单独出售,与之相联系的超额赢利能力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净资产超额赢利能力(下文即从这个意义上使用这一术语)。所以,企业的商誉应来自其对人力资源的垄断。

2.人力资本的超额效用——商誉的真正来源

企业对其人力资源加以使用时,就使其转化为人力资本。正常情况下,人力资本的使用可以为企业带来市场平均利润,这种能够为企业赚取利润的能力即是人力资本的使用价值,称之为人力资本的效用。当企业人力资本的效用与其使用成本之差大于市场平均值的时候,我们可以称其超额部分为超额效用,这部分超额效用是企业超额赢利能力的根源。可见,人力资本的超额效用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概念,为此,下面就对其进行详细的讨论。

在约翰·海尔斯看来,“人是追求最大利润”的,因为市场经济中的每个人都是有理性的,而且都对自己的人力资本拥有控制权,也就是说,市场中的人都是所谓的“经济人”。对于“经济人”的概念,古典经济学的奠基人之一——亚当·斯密在其经典著作《国富论》中曾提出如下假设:(1)每一个人天然是他自己利益的最好判断者,因此应该让他有按照自己的方式来行动的自由;(2)每一个人都关心为自己谋求最大的利益,然而他是社会的一员,他追求的经济活动只能沿着自然的社会秩序所指定的道路前进;(3)交换使得交换双方个人利益的同时满足成为可能;(4)人类的各种动机(自爱、同情、追求自由的欲望、正义感、劳动习惯和交换——以物易物以及以此易彼的倾向)会自然平衡,能使一个人的利益不致和其他人的利益相对立。因此,市场中的每个人——“经济人”都尽可能使其人力资本价值最大化,即尽可能地使其占有的物质或获得的享受达到最佳状态。而人力资本价值的最大化则需以其使用价值——效用最大化为基础。

人力资本对于其所有者的价值,在市场中表现为劳动力的价格。对企业而言,劳动力的市场价格则为使用劳动力的基本成本。既然市场中每个劳动力的目标——其价值的最大化要以较高的效用为基础,而劳动力的效用则表现为其所能为企业创造的价值,亦即为企业带来的效用,因此,对企业而言,人力资本的价值最大化就与其对企业的效用最大化统一起来。人力资本的效用就在于其对实物资本的转移或改变。对此,马歇尔曾有论述,他说:“人类不能创造物质的东西。诚然,在精神和道德的领域内人可以产生新的思想;但是,当我们说他创造物质的东西时,他实在只是生产效用而已;或换句话说,他的努力和牺牲结果只是改变了物质的形态或排列,使它能较好地适合于欲望的满足。”当人力资本所生产的效用远高于其(全部)使用成本以致产生超额效用时,商誉便从中产生。但超额效用为什么能够产生呢?

3.企业与劳动力间的不完备契约——人力资本的超额效用归属企业的秘密

人力资本效用较高时,其市场价格也需相应较高,这才符合市场交换的规律。若果真如此,企业来自人力资本的超额利润也就无从产生。然而,现实中人力资本为什么的确能给企业带来超额效用以及相应的超额利润呢?这说明市场中必然存在着某种不公平或者不对称的交换,这种交换的内容应由企业契约来规定,为此就需要对人力资本的特性和市场中企业契约的实质加以讨论。

前文已经提到,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它与其所有者的不可分离性,它只能不可分割地属于其载体——劳动力自身。企业可以对其非人力资本拥有占有权,而对其人力资本却只能拥有使用权,这种使用权由企业和劳动者之间的契约来规定。按照科斯的观点,企业是各要素所有者为了节约交易费用而达成的契约,企业的形成就是用“一个契约代替一系列契约”,用“一个长期契约代替一些短期契约”。张维迎博士则进一步指出,普通的市场契约是完备契约,而企业契约是不完备契约。周其仁博士也曾作出类似的论述:普通市场契约反映的是各个生产者之间及其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而企业契约之所以特殊,就在于它反映了人力资本所有者与非人力资本所有者之间的关系,不确定性只是这种关系在企业契约上的表象特征。

然而,如丁为民博士所指出,即使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人力资本所有者与非人力资本所有者的力量也是非对称的。在市场中,尽管形式上“每一次交易都是严格自愿”的(弗里德曼),然而由于劳动力若不进入市场将无法生存,资本所有者则无须为此担忧,手中的生产资料足以使其维持生产和生活。生产资料的不对称导致竞争力量的不对称,从而在企业契约订立之前,参加博弈的各产权主体就已处于不平等的地位。就市场交换各产权主体的不平等性对交换结果的影响,麦克弗森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保证充分自愿交换的背景条件“不是自由地不进入某种特殊的交换,而是自由地不进入所有的交换”。但是,资本的稀缺性否定了这种条件存在的现实可能性。正是这种状态,否定了二者平等博弈和签约的可能。虽然“在竞争模型中资本雇佣劳动或劳动雇佣资本并无区别”,然而,供求的选择使得资本比劳动更为稀缺。所以,现实中的选择总是资本雇佣劳动,即通过购买劳动力来占有劳动,从而达到获取剩余价值和超额剩余价值的目的。

从资本和劳动力所达成契约的性质来看,它是一种不完备契约,因为劳动与劳动力的分离使得该契约的履行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由于在订立契约时劳动并不存在,所以资本和劳动的契约只能是针对劳动力而达成,也就是说资本所购买的只能是劳动力而不可能是劳动。这样的契约具有较高的事前不确定性或不完备性,它无法规定劳动的实际支出情况,而只能让其由诸如劳动者的生理条件、技术水平、劳动条件、意识形态、与其所获得的经济利益及其所处的经济、政治地位等一系列不确定因素来决定(丁为民)。正是这种不完备契约本身所具有的不确定性才使得来自人力资本的超额利润的产生成为可能。

当就人力资本进行讨论时,不能不提及企业家的作用。在企业的人力资本中,居于中心地位的是所谓的“企业家”。没有企业家的成功参与,人力资本的超额剩余价值还只是一种潜在的可能。企业家的介入可以极大地改善企业对包括人力资源在内的各种资源的选择、占有、管理、开发和使用,使企业的潜能得到充分地发挥。对于企业家的重要作用,马歇尔曾做过专门论述,他认为,企业家“‘冒着’或‘担当’营业的风险;他们搜集了工作所需用的资本和劳动;他们安排或‘计划’营业的一般打算,并监督它的细小事情。”这样的企业家应具有如下双重能力:(1)他必须具有自己行业中物的透彻知识;(2)他必须是一个天生的领导者,必须具有首先适当的选择他的助手,然后充分信任他们的能力,以发挥他们内在的进取心和创造力;同时,他对一切事务施行总的把握,并保持营业主要计划的井井有条和前后一致。与一般人力资本相对过剩不同,萨伊和马歇尔都认为企业家是不可多得的。这样,一旦优秀的企业家为企业所拥有,即形成一种对人力资本的垄断,这正是超额剩余价值的主要来源。

因此,企业的商誉产生于其所垄断的人力资本,当人力资本的超额效用为正值时,该部分超额效用的价值体现即表现为企业的商誉。随着企业人力资本的超额效用的变化,其商誉的价值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即其超额赢利能力增加或减少。但这种变化往往是缓慢而不易察觉的,待到引起注意时,往往是其人力资本的垄断因内部或外部条件的作用在较长的时间里已发生了较大改变的结果。也就是说,商誉的变化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4.商誉变化——人力资本超额效用变化的反映

引起企业商誉发生变化的原因亦应归结于其人力资本垄断状况的变化,譬如,就其下降来看,在现实中一般表现为如下三种情形:(1)本企业优秀人力资源流失,从而失去对原有人力资本的垄断;(2)本企业人力资本成本上升,从而导致在人力资本效用不变的情况下,其超额效用下降;(3)社会人力资源大量流入该行业,从而导致本企业人力资源的稀缺性降低,因而其效用和超额效用也随之降低。企业商誉如若增加,则情形与之相反。

一般情况下,企业的人力资本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虽然人力资源的流动会影响其总体效用水平,但只要其主体或核心部分未变,其变化的幅度都将是不足为重的。一个企业的人力资源有助于形成其独特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则反过来影响其人力资源的效用,同时它也是企业商誉得以产生的土壤。与企业商誉密切相关的企业文化需要时时予以悉心培养,然后其商誉才能得以长期维持。反之,如果企业人力资源的主体或核心发生改变,即使其商誉不会立刻消失,也将在未来数年内很快丧失殆尽。所以,与人力资源及从中所衍生的企业文化相联系、可以长期保持不变的竞争能力——核心竞争能力,是企业得以维持其竞争优势,因而维持其商誉的关键所在。

如果我们可以暂时撇开人道因素的限制而进行比较的话,可以看出,企业对其人力资本的使用与租入的固定资产有许多相似之处。这是因为,首先,二者的所有权均不属于企业,而仅赋予企业以使用权。其次,二者的效用均与企业的利用能力相关。当企业对其人力资本的主体或核心的使用权长达十数年或数十年时,其性质则已与融资租赁(或称资本租赁)颇为类似,因为此时企业对该部分人力资本的使用期限将占去其最佳效用期限的绝大部分。所以,企业的人力资本具有固定资产的多种属性,条件具备的话,完全可能而且应当作为资产加以计量和记录。

三、商誉计量属性——人力资本超额效用未来收益的现值

理论上,商誉的计量应是对其内在价值的货币量度。而商誉的内在价值表现为其对企业的超额效用,它是难以赋予一定的货币价值的。此正如大卫·李嘉图所指出的,“效用对交换价值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但却不能成为交换价值的尺度”。所以,我们无法直接用货币单位来量度商誉的内在价值,而只能用其外在表现形式——超额赢利能力来加以反映。

此外,当企业的人力资本的超额效用因内部或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时,其超额赢利能力也随之变化,从而使其商誉的价值起伏不定,表现出很大的不确定性。这也给其计量带来一定的困难。而且,由于商誉只有不断加以维持才不至于迅速消失,所以,其目前的价值应属于前期人力资本的超额效用所产生,后期的商誉中有一部分应归属于以后人力资本的超额效用,而不应将目前的商誉与此后人力资本的效用所产生的商誉相混淆。也就是说,企业商誉如果得以长期保持,则不仅与目前人力资本的超额效用有关,还与以后各期人力资本的超额效用有关。因而,企业未来的超额盈利能力不能全部用来衡量其目前的商誉,而只应取其一部分。但是,其中究竟有多大非份额应归于目前,又有多少属于其后,仍是一个不易限定的变量,因为无论是企业人力资源的流动,还是其人力资本成本的上升或者其效用的下降,均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所以,我们只能对其作出近似合理的估计。

在合理估计企业目前的商誉价值之前,首先应对其服务期限予以恰当选择。前文已经论述,目前的商誉一般应在未来数年内逐渐消耗殆尽,故其服务年限不应太长,这要结合它为企业带来超额利润的时间长短来判断。对于企业超额赢利能力持续的期限,从Stephan H·Penman(1991)的实证研究中可以发现一些代表性的规律。Penman在其研究中,把所选择的企业按其在1969——1985年间的净资产收益率(ROE)分成规模相等的20组,再计算其后15年的净资产收益率(ROE):

从Penman的研究结果可以发现,企业目前的超额赢利能力可在未来大约5年的时间里得以保持,随后慢慢趋向于市场平均值。为此,我们以5年为限来衡量企业的商誉当不失为一种合理的选择。

不过,对上述结果需要说明的是:(1)其净资产的概念可能是以账面价值为依据,而本文所取涵义均为市场公允价值,即包括除商誉外的一切可单独确认的有形和无形资产的公允市价,但这并不影响上述结论的有效性,因为按市场公允价值调整后的净资产收益率(ROE)只会发生绝对值的变化,而相对趋势不会改变;(2)由于现行实务对这种产生于企业内部的自创商誉并不加以确认并摊销,因而上述结论正可以恰如其分地反映了商誉的真实变化规律,即企业净资产收益率(ROE)的变化只与其商誉的增减变动有关,而非商誉摊销所致。

其次,对计算期内的超额报酬也需进行合理的选择。其选取方法可有如下两种:(1)以此前数年(比如5年)超额利润的平均值作为估计值;(2)仅取上期的超额利润作为估计值。第一种方法可以有效防止商誉价值的过度起伏,使其各年的变化处于一种相对平稳状态,但对于一个新设企业则无法采用。第二种方法应用起来比较简单,而且也具有一定的预测能力,例如,巴拉克里什南(Balakrishnan)、哈里斯(Harris)和森(Sen)在1990年所做的实证研究显示,用随机游走模型(Random Walk Models)E(Xi)=Xi-1+0t[其中,E(Xi)为t期的期望值,Xt-1为研究项目t-1期的实际值,0t为随机项目]进行财务预测评价时,0t=0时结果更优。鉴于此,本文认为把估计值取为上期之值自有其合理性,虽然其中可能存在尚待商榷之处。

同时,由于商誉价值需要用企业未来超额收益的贴现值来衡量,所以还需要选择适当的贴现率。那么,是象有人所说以行业平均利润率作为标准,还是以市场平均利润率作为标准呢?下面就对此加以分析。首先,贴现率的选择应是平均利润率而非市场无风险利率。因为对投资者而言,其投资目的应是获得市场平均利润而非低于此额的利息。其次,就平均利润率而言,取市场值作为贴现率是比较恰当的。因为当其行业平均利润率高于市场平均利润率时,该行业单位净资产所获平均利润大于市场平均值。这种整个行业的超额赢利能力仍然不可单独辨认,无法脱离行业而出售。此时,该行业人力资本相对缺乏,使得人力资本的单位效用较高,因而这种超额赢利能力的来源仍应归结为商誉的范畴。当然,这时可以说此行业存在整体商誉,或可称之为行业商誉,而行业商誉的存在将会导致外部资本的流入,然而为文章篇幅所限,此处不拟将讨论展开。

根据以上讨论,可以将商誉的计量公式表示为如下形式:

VGW=p0X(1+im)-t=POX(P/A,im,n)

其中VGW——商誉价值

n——计算期数

P0——企业上期超额利润或前若干期超额利润的平均值

im——按市场风险调整后的市场平均利润率

(P/A,im,n)——年金现值系数

四、商誉确认——对人力资本有效管理的途径

1.自创商誉

上面关于商誉的论述均着眼于企业的自创商誉,即于企业内部形成的商誉。在传统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下,一般不主张对自创商誉加以确认。其理论依据一般可以归纳如下:(1)人力资源非企业所有亦非企业所能控制,缺少资产应具的特征;(2)难以确定其历史成本;(3)其收益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4)实务操作难以规范,且不予确认并不会对报表使用者产生影响。对各种不予确认的理由,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财务报告特别委员会(The AICPA Special Committee on Financial Reporting)在其的《论改进企业报告》中作了详细论述,并强调“确认自创的无形资产,并不能帮助用户对一个企业进行评价,以及对信贷风险进行衡量”。

勿庸置疑,仅站在可靠性的角度,自创商誉也许是不宜加以确认的。这是因为,它产生于企业人力资本的超额使用价值,而人力资本的取得成本——工资费用象实物资本一样,已按其取得成本入账。既然实物资本的具体形式——有形资产一般也是按其取得成本入账,就不应要求把人力资本按其使用价值入账。

但是,虽然存在上述理由,而且目前对自创商誉加以确认的条件尚不具备,但不应以此否认本来对其确认的可能性及其合理性。因为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实际调查结果显示,即使在用户看来,无形资产也是十分重要的,且对企业的竞争力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显然,商誉作为一项特殊的无形资产,当其实际价值数额巨大时,若不予以反映,必然影响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同时,正如前文所述,企业人力资本的核心部分若长期保持稳定,则已具有融资租赁固定资产的属性,将其作为一项特殊的资产予以反映或确认当有其合理性。而且,若能将其加以反映,必会促使企业重视其对人力资源的开发、管理和利用,也有利于用户分析企业的现状、潜力与前景。可以预见,随着相关条件的逐渐成熟,以及人力资源会计研究的逐步深入,对自创商誉加以确认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

2.外购商誉

关于外购商誉,现存实务多予以确认。如英国标准会计实务公告22号(SSAP22)表达了一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该公告认为:“尽管商誉没有形态,可它是实实在在的,而且在企业被并时,所付价格中已经包含一定数量的商誉价值;这样(该项)资本已换成一种资产——商誉,因此应将其以与其它资本资产同样的方式予以确认和处理。”既然外购商誉产生于现实的交易,对其予以确认自然也就不存在可靠性的问题。

当然,对外购商誉的性质应如何理解仍有必要加以讨论。首先,企业被并时,其价格的决定因素自然是企业的内在价值,但一些外部因素,比如说供求关系,也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这与一般商品的价格受其效用及其“稀缺程度”两个因素的影响其道理完全一样。在现实中,由于企业设立的目的是赚取利润,只有在非常情况下才会出售,其稀缺程度往往很高,从而价格高于价值(含商誉在内)——即商誉高于实际值的现象也就较为普遍。其次,从购受企业来看,其目的在于获得受购企业的效用,并靠此最大限度地赚取利润。然而当企业以公允价格购入一拥有商誉的企业时,其所获投资利润率仅相当于市场平均水平,而购入其他不含商誉的企业亦能达到同样的目的,即此两种投资方式的投资利润率应无差别。所以,一家企业购入另一家拥有商誉的企业,一定认为受购企业能够提供超额效用,否则不应在选择购并对象时厚此而薄彼。受购企业对购并企业的超额效用可能源于受购企业人力资源被埋没的价值或者源于购并企业人力资源的内在潜能。然不论是哪种原因,起关键作用的应是购并企业的人力资本、特别是其包含企业家在内的高层管理人员。当购并完成时,受购企业的员工常被大量裁减或更换往往就是为了顺利实现上述超额效用。

五、商誉摊销——人力资本超额效用的消耗

不论企业的自创商誉还是外购商誉,都是由于其现有的人力资本具有超额效用才存在,并因企业与其人力资本的所有者——劳动力间的契约而得以延续,但其延续时间不会太长。从前文Penman的研究结论可以看出此期限一般为五年左右。因此,企业现有的商誉应予以摊销,其摊销期限亦不妨取为五年。当然此期限可能随行业及其人力资本的流动性不同而可有不同的表现。

有人认为,企业的商誉可能得以长期保持,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价值还会不断增加,因此主张对商誉不予摊销,而让其一直保留在账面上。其实,这种观点值得商榷。如前所述,企业目前的商誉一般不会长期发挥效用。而且,若商誉果能得以长期保持,应是后期对人力资本效用的保持或有效开发和利用所致,不应将其与目前的商誉不加区分。

关于摊销方法的选择,由于现存商誉的效用呈递减趋势,因而应采取与固定资产的加速折旧法类似的方法加以摊销,使其摊销额前期多而后期少。然而,如果每期都有新的商誉形成,在此新增额呈均衡状态且又作为自创商誉加以确认时,各期总的摊销额亦当保持均衡,故可就账户总额用直线法予以摊销。

六、负商誉本质——人力资本超额效用为负

既然商誉表现为企业净资产报酬率高于或低于市场平均值,必然各有一半左右的企业其商誉为正或为负,且其总体服从正态分布。如果其值为正的企业称为拥有正商誉,值为负的企业则可称为拥有负商誉。正如正商誉是因企业人力资本存在超额效用一样,负商誉则缘于人力资本的效用与其使用成本之差低于市场平均值(广义上不妨亦称为存在超额效用,其值为负)。这种人力资本的(全部)使用成本既包括向劳动力支付的报酬,也包括使用本企业人力资本所造成的诸如效率低下、产品积压、浪费严重、丧失机会等直接或间接经济损失。

既然商誉为负是市场经济中不可避免的现象,其决定因素是企业人力资本的效用与其使用成本的关系,改变其人力资本的占有和使用状况就成为使商誉不断增加的主要手段。降低向劳动力支付的报酬以达到部分降低人力资本使用成本的目的或调整、开发现有人力资源以增加人力资本的效用均有一定的有效性。当然,企业的商誉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受所处行业的整体商誉的制约,这种制约表现为其行业资本和人力资本的稀缺程度降低或升高,从而其人力资本的效用也随之降低或升高,企业对此是无能为力的。当所有企业尝试各种途径以增加其商誉时,社会的生产率将随之提高,不过,此时仍有约一半企业其商誉为负。

结论

人力资源,作为知识和技术的所有者,在经济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人力资本及其有效地管理、开发和利用,是决定一个企业乃至一个国家的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素。对于企业而言,人力资本的超额效用是其商誉的真正来源,这种超额效用缘于其对人力资本、特别是对“企业家”的垄断。当资本与劳动之间达成一种不完备的契约时,即可使商誉得以产生。对商誉加以确认和计量可以促使企业重视对其人力资本的管理、开发和利用。所有企业积极改善其商誉的努力将使社会的劳动生产率得到提高,但仍将有一半左右的企业其商誉为负。当然,从实际来看,本文所涉及的关于商誉计量的变量的可得性与及时性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这也是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的人力资源会计所需解决的,然而对它的进一步讨论已超出本文的范围。

参考文献

中文部分:

1 陈毓圭译.论改进企业报告.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

2 程保平.斯密“经济人”假定思路及其给予我们的启示.经济评论,1998;4

3 邓宏图.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与边际效用价值论的比较.经济评论,1998;6

4 丁为民,企业契约的实质和经济意义:一个马克思主义的说明.经济学家,1998;1

5 司胜华.财务报告与分片揭示研究.(博士论文,98’)

6 谭力文.马歇尔经济学中的企业家理论.经济评论,1998;4

7 汤云为,钱逢胜.会计理论.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

8 田本国,姜启渭.价值概念——费用和效用关系的重新研究.经济评论,1998;4

9 王建民,周浜.资本中的人力资本.财经问题研究,1999;3

10 王玉敏.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关于劳动力产权的思想.经济评论,1998;4

11 张鸣,王明虎.对商誉会计理论的反思.会计研究,1998;4

英文部分:

1 Coopers & Lybrand.Account Standards.1995

2 Eldon S.Hendrikson.Accounting Theory.Richard D.Irwin,Inc,Fifth Edition,1992

企业经济实力范文第4篇

【关键词】科技创新;循环经济;发展能力

随着全球资源稀缺越来越明显,企业间的竞争更加激烈,提升循环经济发展能力已经成为企业提高综合竞争能力的有效途径,是企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也是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具体表现。循环经济发展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是低投入、高产出生产方式的重大调整,实现资源和能源的合理、综合利用,把生产活动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取得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

一、管理机制完善升级是企业科技创新的基础,打造循环经济持续发展环境

1、完善考核机制为科技创新的推动力,做到循环经济发展的持续性。

加强科技自主创新体制、机制建设,构建高效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和支撑体系是科技创新持续开展的有力促进。公司强化创新项目日常管理和过程管理,做好周报、月报、年报以及科技台帐的收集、填写和上报工作,加强创新项目完工、转化的总结验收工作;制定节能减排、减排与环保、“三科技”及“大成本、小核算”、追求卓越等专项考核办法,确保企业资源利用最大化。

2、营造创新文化环境为科技创新的牵引力,做到循环经济发展的有效性。

文化是企业发展的文化支撑和精神动力,因此只有科技与文化的高度融合,形成有利于研究和创新所需要的条件与环境,广大职工才会主动参与创新,科技创新活动才能蓬勃开展。公司成立科技创新工作领导小组,全面协调、指导、督促科技创新工作,扎实推进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试验工作;广泛开展技术创新成果和创新先进集体、先进个人的征集及奖项申报工作;对技术创新中涌现出的典型人物和事迹通过广播、简报、橱窗、大屏幕等进行立体式、全方位宣传,全面营造“人人创新、我要创新”的浓厚氛围,激发职工创新热情,引导职工主动开展技术攻关,破解制约发展瓶颈,提供企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

3、全员创新创效为科技创新的核心力,做到循环经济发展的全员性。

员工有活力,企业有动力,要充分激发员工创新创造的潜能,推动员工创新创效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公司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形成了一支核心技术人才队伍,并发挥专业人才的骨干作用;突出岗位技能的培养,培养一大批“一岗精、二岗通、三岗懂”的岗位操作多面手和技术能手;通过扎实开劳动大竞赛、职工大比武、职工大献策等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进行科普知识学习宣传、组织技术交流、组织《爱、讲、比》竞赛评选及科普考察活动,强化员工创新意识、责任意识,把员工的心智和力量转化为企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核心力。

二、工艺、装备技术优化升级是企业科技创新的重要途径,提升循环经济发展能力

1、工艺装备升级优化,提高资源利用率。

企业实现科学发展,要不断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用科技创新推进工艺装备升级优化,达到能源综合、高效利用。公司着力于自主创新,首开国内纺丝设备国产化先河,在关键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先后建设九条具有知识产权的生产线,粘胶纤维生产主体设备逐渐向大型化、现代化、节能化转变,拉动了粘胶行业设备升级。碱纤维素冷却器、新型黏胶短纤维纺丝机、新型黏胶短纤维精练机等设备创新成果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28万吨/年粘胶短纤维二期项目创造了单线产能最大、设备最先进、差别化率最高、产品质量最优、综合能耗最低“五项行业之最”。

2、工艺技术提档升级,推进节能减排。

循环经济是一种高层次、高端化的经济发展模式,它必须以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为基础,努力实现低投入、高利用、再利用的良性循环。化纤公司强化技术创新,注重科技成本挖潜,用科技创新促进节能减排,确保能源利用最大化。一是以结构调整为着力点,狠抓节能技改和缩短生产链节能,实施了“蒸汽梯级利用”和“一步提硝”、变频节电等多项技术改造项目,促使公司消耗下降、费用降低、效益提升,综合能耗实现行业最优。二是优化工艺结构,利用膜过滤技术对碱纤压榨液进行有效处理,回收碱和半纤,在粘胶行业首开先河。三是推进生产系统“吃粗粮”,降低原料消耗,原料使用多元化,生产工艺连续、紧凑、高效、低耗运行,实现行业重大工艺新突破,为发展循环经济奠定了良好的工艺基础。

3、注重清洁生产,实现废物循环利用。

清洁生产是对生产源头和全过程进行预防和控制,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手段,提高资源、能源利用率,实现废物排放“减量化”,从而实现节能、降耗、增效。公司以技术进步为着力点,不断加大废物循环利用,一是实施绿色环保项目,引进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废气回收技术,对废气中的CS2和H2S进行深度处理和回收,回收后的CS2直接回用于生产,H2S形成新化工原料硫氢化钠,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赢。二是废物循环利用,依托集团“两碱一化”循环经济模式,公司污水处理装置全部使用聚氯乙烯生产过程产生的湿电石渣调配PH值,实现了废渣废液的循环利用。三是采用新工艺实现废热能源利用,对生产高温废水热能综合利用,减少蒸汽用量。

三、多元化创新体系建设是科技创新的有效支撑,构建循环经济发展的保障体系

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基础和决定性因素,建立有效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是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进公司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途径。

1、制定长期及总体规划,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目标及方向

公司把循环经济发展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来抓,明确目标、明确内容、明确节点、明确责任,不断完善创新体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打造一批叫得响的新产品、领着跑的新技术、真管用的新工艺,努力实现创新平台建设、技术创新、产品研发、队伍建设、创新环境“五个突破”,使循环经济发展能力成为企业综合竞争力和影响力显著增强的有力抓手。

2、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机制,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资金保障

发展循环经济作为一种经济增长方式的变革,必须有相应的资金投入作保障。例如,2009年,公司获部级高新技术企业,极大地促进企业高新技术的发展,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和营利能力,为企业持续良好的发展提供动力。公司承建的河北省纤维素纤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纳入河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管理系列,对充分利用公司自身优势,推动粘胶产品及装备技术升级、整合产业资源、确保行业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3、加强产学研战略合作,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技术和智力支持

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的、先进的经济模式,对科技和人才有着更高的需求。公司依托集团建设有国家技术中心、河北省纤维素纤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拥有博士后工作站、特邀院士工作站,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合作,与13家科研院所合作,借外脑、外力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翟黎黎,栾兆彪,姜樊.浅谈钢结构防火保护[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0(08)

[2]王亚鹏.钢结构火灾危险性防治技术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0(22)

企业经济实力范文第5篇

关键词:企业文化;软实力;文化理念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market economy, Hebei Luqiao construction market competition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fierce, convergence products become more and more serious. In this case, in addition to improve the enterprise hardware construction, we must also continue to strengthen the soft power of enterprise culture construction, creating the unique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culture and brand, th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in the fierce competition in the market.

Keywords: corporate culture; soft power; cultural concept

中图分类号:G472

企业文化是企业不断发展的动力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思想源泉。企业文化促使企业提升管理水平,使企业凝聚力和竞争力更强,使企业品牌形象更亮,使企业美誉度更高。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文化软实力对企业发展十分重要,不可或缺。

(一)企业文化扬名气。

所谓名气,就是企业的品牌效应,是企业兴旺的效益所在。在建筑施工行业中,不乏名声响当当的大品牌,如中建、中铁、中交……这些“中”字头的企业,无不把企业文化建设作为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引领企业不断向前发展。企业文化从某方面来讲是一种企业营销,就是要利用企业文化力进行营销,内塑文化营销理念,外塑文化营销形象,通过两者在市场中的相互融合,不断提高企业在同行业中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二)企业文化聚人气。

所谓人气,就是企业的人才积聚,是企业兴旺的关键所在。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各类人才队伍建设,贯彻“事业聚才,加压促才、规划育才、纪律助才、待遇留才”的人才理念,做到适岗适才、适才适用,因事用人、以人治事,职位相称、才尽其用,完善相应的人才规划战略和机制,做好员工职业生涯规划,发挥员工的长处和潜力,人才总量持续增加,形成企业的人才高地。

(三)企业文化鼓士气。

所谓士气,就是员工的精神状态,这是企业兴旺的基础所在。集团公司承建的工程遍布全国各地,经过近几年的企业文化建设和企业视觉识别系统宣贯,基本做到了有工程的地方就有企业的标识,有企业活动的地方,就有企业的旗帜,有企业员工的地方就有嘹亮的《河北路桥之歌》,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和作为河北路桥集团员工的光荣感和自豪感。企业文化的注入,从管理人员到施工人员,从集团到项目,从机关到现场,大家都保持着积极的工作状态,处处展现着路桥精神为企业发展注入了所向披靡的胆气和开拓奋进的活力。

二、加强企业文化软实力建设必须突出理念引领

企业理念是企业经营管理的精髓,用先进的企业理念引领企业工作,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理念融入,实施文化管理,把硬性的制度加以软化,使刚性的规定赋以人性,让强制管理变成自我约束,变防范惩戒为信赖激励,促使使企业的管理实现质的飞跃。

(一)以文化理念指导企业管理思路。所谓管理就是管的有道理,理的有头绪、有效率。我们大力推进集团文化理念建设,就是要以“员工至上、业主至上、追求绩效、做强品牌、忠诚敬业、创新求变”的核心理念为统领,把企业的理念贯彻到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改革、发展等各个方面,以先进的企业理念来指导企业管理工作,促使企业管理像文化管理的方向发展。企业的经营管理层,一要在管理过程中建立党政齐抓共管,行政领导是第一责任人的文化管理体制。二要把企业文化理念融入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以融入文化理念的管理来统一员工思想,规范员工行为,形成高效的管理体制。三是各分、子公司主要领导要从繁忙的具体事务中脱出身来,根据《企业文化手册》结合本单位实际,深入研究企业文化融入管理提升管理水平的方法和途径,逐步实现以先进的文化理念引领企业发展的思路和意识。

(二)以文化理念凝聚员工思想。人力资源和企业文化是企业竞争力的源泉,是企业不断发展的基本驱动力。文化管理突出“以人为本”,强调关心、尊重、理解、包容,在满足员工必要物质需要的基础上,尽量满足员工的精神需求。“以人为本”的管理文化,主要体现在建立一种企业内部“和谐路桥“关系,为员工成长营造良好的氛围,以十项企业理念来引导企业全体员工,提高广大职工的凝聚力,把员工的思想统一到企业改革发展中。

三、加强企业文化软实力建设必须注重项目文化建设

在企业文化落地实践的过程中,必须把文化建设的重点放在施工项目上,把企业理念深入贯彻到项目管理的过程中,不断提升项目管理的水平和层次。

企业经济实力范文第6篇

《工作方案》是创新宏观调控方式、提高宏观调控有效性的重大举措。企业成本归属微观主体范畴。政府帮助企业降成本,涉及政府与市场、宏观与微观、经济政策与市场运行之间的关系,核心是实施恰当的政府调控。财税、金融、交易制度、用工制度、能源电力、土地制度、物流配送、政府监管等领域的制度安排,都会影响微观主体的成本要素,进而左右企业效益变动。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实体经济企业普遍困难的宏观背景下,制定和实施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工作方案,既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举措,也是充分发挥我国制度优势、进一步拓宽宏观政策回旋余地的重要体现。

税费调控是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调节企业显性成本的重要抓手。成本有多重含义和多种划分方法。从经济成本看,显性成本和会计成本是宏观政策的主要作用领域,而调整企业隐性成本往往涉及制度变革。税费与企业成本呈现交叉关系。部分税种由企业承担构成企业成本。如企业缴纳的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车船税、船舶吨税、契税、印花税等,与企业生产经营有关,在理论上构成企业生产成本。部分税种理论上不由企业承担,价内税设置下是否构成企业成本取决于企业能否成功转嫁。如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进出口关税等绝大部分流转税种,虽然从税负归宿角度讲是对最终消费者征税,但对那些竞争处于劣势不能转嫁或者不能完全转嫁的企业来说,则会构成该类企业的企业成本。对于政府收取的绝大多数规费来说,基本类似于政府提供具体服务所收取的服务价格或者折扣价格,本质上属于企业的生产投入,构成企业成本,是企业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降低税费一方面可以为企业节省更多资金,一方面可以提高企业投资回报率,刺激其扩大投资规模。税费调控从而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调节企业成本最为重要的政策工具。

近年来我国实施了多项有力度的减税降费政策措施。自2012年1月1日上海市在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实施营改增试点开始,截至2015年底,我国已在交通运输、邮政、电信3个大类行业和研发、信息、文创等7个现代服务业全面实施营改增,全国试点纳税人共计592万户,累计减税6412亿元。自2016年5月1日起,我国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将建筑业、房地产业、金融业、生活服务业全面纳入试点范围,原则上延续了原营业税优惠政策,并将不动产纳入抵扣范围,允许所有试点纳税人抵扣新增不动产所含增值税,预计年减税额达5000亿元以上。自2016年7月1日起,我国资源税改革全面推进,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及水资源税改革试点正式实施,将从价计征改革推广到全国所有矿产品,并将资源税征收范围扩大,其中水资源税首先在河北省进行试点,同时研究对森林、草场、滩涂等占用自然生态空间征收资源税。近年来,针对小微企业出台了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从2015年10月起,又将享受企业所得税减半征收优惠政策的小微企业范围由20万元提高至30万元。陆续取消和免征一批行政事业性收费,清理规范进出口环节收费,严肃查处违规涉企收费,降低征信服务收费和银行卡刷卡手续费。

企业经济实力范文第7篇

关键词:煤炭 企业 ;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

发展循环经济就是发展可持续生产的绿色经济,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和生态保护型矿区,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需要,也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运行质量、实现永续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通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绿色鹤煤,2007年鹤煤集团获得了“ 中国 能源绿色企业50佳”的光荣称号,成为全国煤炭工业发展循环经济的一面旗帜。中共中央 政治 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莅临鹤煤集团视察、调研循环经济工作后指出:“鹤煤集团发展循环经济的经验值得推广。” 

1 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提高煤炭资源利用率

煤炭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首先要从提高煤炭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入手,从传统的粗放开采型生产方式向资源保护型转变,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鹤煤集团在煤炭生产过程中注重优化开采设计,合理生产布局,采用先进的技术设备,努力提高煤炭开采的 科技 含量。在工作面布置上,优化设计方案,设计大采区、大倾向、大长度、大采高,最大限度上减少布局上资源损失;在生产过程中,积极推广新工艺和新技术,全面提升装备水平和采煤机械化程度,实现了人员、设备、环境的高效运行;加强生产技术管理,对矿井储量、采出量、损失量等随时进行考核监督,提高回采效果及回采率;通过合理预留煤柱、回收边角煤和薄煤层,把有限的资源合理利用,延长矿井服务年限。

2 进行煤炭洗选加工,提升产品品质和附加值

加大原煤洗选加工能力,改善煤炭产品结构和质量,提高产品竞争力。鹤煤集团不断加大洗选煤设施的建设和技改力度,先后筹建了6座洗选加工厂,年洗选能力由原来210万吨提高到500万吨,冶炼精煤、喷吹精煤等品种煤的市场份额逐年提高,满足了用户对煤炭品种、质量的不同需求,实现了煤炭产品的高效利用。同时,对原有洗煤设施进行技改,采用煤泥浮选工艺,实现洗水闭路循环,将混煤中的低灰精煤泥全部回收,年回收低灰精煤33万吨。洗选过程中产生的洗中煤、煤矸石及伴生低热值劣质煤用于电厂发电,使废弃物也得到有效利用。

3 变输煤为输电,实现煤电就地转化

4 利用煤层气资源进行发电

煤层气发电具有较好的 社会 、经济和环保效益,属于国家综合利用免税鼓励项目。煤层气发电可以实现以用促抽、以抽保安的良性循环,为矿井的安全生产奠定基础;通过煤层气综合利用在直接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可向发达国家出售减排指标获得一定利益,还起到了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的作用。鹤壁矿区属高瓦斯矿井,已探明储量242亿m3,目前可利用煤层气储量70亿m3。鹤煤所属的七对矿井装设22台煤层气发电机组,装机总容量为11兆瓦的内燃机燃气电站,从而将“废气”转变为电能,全部并网发电后,年发电量可达6350万度,实现利税1596万元。目前,已在三、六、八、十矿和中泰公司安装了14台500KW发电机组,可有效利用煤层气1150万立方米,该项目填补了河南省利用煤层气发电的空白,开辟了煤层气综合利用的新途径。

5 煤矸石、粉煤灰生产新型建材

利用煤矸石生产烧结砖,可以做到节能、节地、环保,代替实心粘土砖。鹤煤集团2006年2月成立了鹤壁鹤煤环保建材有限公司,建设四条矸石砖生产线,以煤矸石为原料、采用全内燃焙烧工艺,年产矸石砖2.4亿块。一矿、五矿、六矿三条生产线均已投产,安置转岗员工600余人,年消耗煤矸石80万吨,减少矸石排放占地40亩。该项目投产以来凭借先进的生产技术、优质的产品质量,产品一直供不应求,生产经营呈现出良好的 发展 势头。 鹤煤集团的煤矸石、粉煤灰综合利用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后,可安排1000余名员工就业,年消化煤矸石约70万吨,粉煤灰20万吨,节约土地近500亩,节约燃料折合标准煤约6000吨,实现产值一亿元,利税2200万元。

6 矿井水综合利用,为电厂、煤化工项目提供用水保障 

7 余热综合利用实现节能降耗

企业经济实力范文第8篇

关键词:煤炭企业;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

发展循环经济就是发展可持续生产的绿色经济,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和生态保护型矿区,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需要,也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运行质量、实现永续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通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绿色鹤煤,2007年鹤煤集团获得了“中国能源绿色企业50佳”的光荣称号,成为全国煤炭工业发展循环经济的一面旗帜。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莅临鹤煤集团视察、调研循环经济工作后指出:“鹤煤集团发展循环经济的经验值得推广。” 

1 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提高煤炭资源利用率

煤炭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首先要从提高煤炭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入手,从传统的粗放开采型生产方式向资源保护型转变,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鹤煤集团在煤炭生产过程中注重优化开采设计,合理生产布局,采用先进的技术设备,努力提高煤炭开采的科技含量。在工作面布置上,优化设计方案,设计大采区、大倾向、大长度、大采高,最大限度上减少布局上资源损失;在生产过程中,积极推广新工艺和新技术,全面提升装备水平和采煤机械化程度,实现了人员、设备、环境的高效运行;加强生产技术管理,对矿井储量、采出量、损失量等随时进行考核监督,提高回采效果及回采率;通过合理预留煤柱、回收边角煤和薄煤层,把有限的资源合理利用,延长矿井服务年限。

2 进行煤炭洗选加工,提升产品品质和附加值

加大原煤洗选加工能力,改善煤炭产品结构和质量,提高产品竞争力。鹤煤集团不断加大洗选煤设施的建设和技改力度,先后筹建了6座洗选加工厂,年洗选能力由原来210万吨提高到500万吨,冶炼精煤、喷吹精煤等品种煤的市场份额逐年提高,满足了用户对煤炭品种、质量的不同需求,实现了煤炭产品的高效利用。同时,对原有洗煤设施进行技改,采用煤泥浮选工艺,实现洗水闭路循环,将混煤中的低灰精煤泥全部回收,年回收低灰精煤33万吨。洗选过程中产生的洗中煤、煤矸石及伴生低热值劣质煤用于电厂发电,使废弃物也得到有效利用。

3 变输煤为输电,实现煤电就地转化

煤炭企业建设电厂具有诸多优势,一是可以降低能煤炭运送成本,提高输送效率;二是可以缓解日益紧张的运输压力,保障输送能力;三是可以发挥自身资源优势,提高煤炭附加值和经济效益;四是就近消耗大量煤泥、煤矸石,减少环境污染。近几年鹤煤集团电力建设迅速发展, 2×135MW综合利用热电项目已于2007年4月实现双投,在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向市区供热面积达500万平方米。鹤煤集团与省建投参股建设的鹤壁兴鹤2×600MW火电项目两台机组均已建成投产,目前正在安全、经济、稳定运行,顺利进入投资回报收益期。鹤煤集团还积极参与鹤壁四期2×1000MW火电项目,该项目总投资85亿元,采用超超临界发电机组,煤耗低、环保性能较好、技术含量高,建成后年可实现销售收入40亿元,利税8亿元,将进一步拉长产业链条,扩大企业规模。

4 利用煤层气资源进行发电

煤层气发电具有较好的社会、经济和环保效益,属于国家综合利用免税鼓励项目。煤层气发电可以实现以用促抽、以抽保安的良性循环,为矿井的安全生产奠定基础;通过煤层气综合利用在直接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可向发达国家出售减排指标获得一定利益,还起到了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的作用。鹤壁矿区属高瓦斯矿井,已探明储量242亿m3,目前可利用煤层气储量70亿m3。鹤煤所属的七对矿井装设22台煤层气发电机组,装机总容量为11兆瓦的内燃机燃气电站,从而将“废气”转变为电能,全部并网发电后,年发电量可达6350万度,实现利税1596万元。目前,已在三、六、八、十矿和中泰公司安装了14台500KW发电机组,可有效利用煤层气1150万立方米,该项目填补了河南省利用煤层气发电的空白,开辟了煤层气综合利用的新途径。

5 煤矸石、粉煤灰生产新型建材

利用煤矸石生产烧结砖,可以做到节能、节地、环保,代替实心粘土砖。鹤煤集团2006年2月成立了鹤壁鹤煤环保建材有限公司,建设四条矸石砖生产线,以煤矸石为原料、采用全内燃焙烧工艺,年产矸石砖2.4亿块。一矿、五矿、六矿三条生产线均已投产,安置转岗员工600余人,年消耗煤矸石80万吨,减少矸石排放占地40亩。该项目投产以来凭借先进的生产技术、优质的产品质量,产品一直供不应求,生产经营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鹤壁集团与美国福霖国际集团控股公司合资成立了鹤壁福田舒布洛克建材有限公司,利用2×135mw热电厂和兴鹤2×600mw火电项目产生的粉煤灰,建设年产10万立方米陶粒、20万立方米砌块。2007年3月20万m3/年粉煤灰混凝土砌块生产线已竣工投产;10万m3/年粉煤灰生产陶粒项目也成功试产,开辟了粉煤灰制陶粒取代河沙和石子实现综合利用的新途径,填补了国内空白。

鹤煤集团的煤矸石、粉煤灰综合利用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后,可安排1000余名员工就业,年消化煤矸石约70万吨,粉煤灰20万吨,节约土地近500亩,节约燃料折合标准煤约6000吨,实现产值一亿元,利税2200万元。

6 矿井水综合利用,为电厂、煤化工项目提供用水保障 

鹤煤集团与深圳年富实业有限公司合资成立鹤源水务公司,建设矿井水综合利用项目,该项目计划投资1.8亿元,建设8座水处理站,2座输水站和1座矿井水综合利用厂,全年可供水量达2620万立方米,主要用于鹤煤2×135mw综合利用热电项目、鹤壁兴鹤2×600mw火电项目以及60万吨/年甲醇项目的用水或补充用水。该项目一举多得,不仅解决了重大项目的用水紧张问题,还减少了煤矿每年支付的排污费用,而且节约了水资源、减少了环境污染,具有极为广阔的发展前景。目前,输水线路已铺设完成开始运行,实现向电厂供水。预计2008年底工程将全部完工投入运营,该项目可实现销售收入4200万元,利税1500万元。

7 余热综合利用实现节能降耗

利用水泥生产过程中窑头熟料冷却机、窑尾预热器产生的废气余热进行纯低温余热发电。鹤煤集团与河南省建投共同出资6200万元,在同力水泥厂建设一座9mw的纯低温余热发电站,于2007年11月并网发电,年发电6000万kwh,折标煤2.4万吨,资源利用率达到95%,解决了水泥厂30%以上的用电,并使熟料单位成本降低了8元。同时作为理想的cdm项目,每年可向发达国家出售co2减排当量5万吨,增收300余万元。

利用煤层气发电过程中的余热,在发电机组烟气管道上加装余热回收装置,回收发电余热供矿井冬季取暖和职工洗浴。目前,鹤煤集团安装的11台余热利用装置均已投入运行。

企业经济实力范文第9篇

关键词:煤炭企业;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10-0014-01

发展循环经济就是发展可持续生产的绿色经济,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和生态保护型矿区,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需要,也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运行质量、实现永续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通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绿色鹤煤,2007年鹤煤集团获得了“中国能源绿色企业50佳”的光荣称号,成为全国煤炭工业发展循环经济的一面旗帜。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莅临鹤煤集团视察、调研循环经济工作后指出:“鹤煤集团发展循环经济的经验值得推广。”

1 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提高煤炭资源利用率

煤炭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首先要从提高煤炭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入手,从传统的粗放开采型生产方式向资源保护型转变,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鹤煤集团在煤炭生产过程中注重优化开采设计,合理生产布局,采用先进的技术设备,努力提高煤炭开采的科技含量。在工作面布置上,优化设计方案,设计大采区、大倾向、大长度、大采高,最大限度上减少布局上资源损失;在生产过程中,积极推广新工艺和新技术,全面提升装备水平和采煤机械化程度,实现了人员、设备、环境的高效运行;加强生产技术管理,对矿井储量、采出量、损失量等随时进行考核监督,提高回采效果及回采率;通过合理预留煤柱、回收边角煤和薄煤层,把有限的资源合理利用,延长矿井服务年限。

2 进行煤炭洗选加工,提升产品品质和附加值

加大原煤洗选加工能力,改善煤炭产品结构和质量,提高产品竞争力。鹤煤集团不断加大洗选煤设施的建设和技改力度,先后筹建了6座洗选加工厂,年洗选能力由原来210万吨提高到500万吨,冶炼精煤、喷吹精煤等品种煤的市场份额逐年提高,满足了用户对煤炭品种、质量的不同需求,实现了煤炭产品的高效利用。同时,对原有洗煤设施进行技改,采用煤泥浮选工艺,实现洗水闭路循环,将混煤中的低灰精煤泥全部回收,年回收低灰精煤33万吨。洗选过程中产生的洗中煤、煤矸石及伴生低热值劣质煤用于电厂发电,使废弃物也得到有效利用。

3 变输煤为输电,实现煤电就地转化

煤炭企业建设电厂具有诸多优势,一是可以降低能煤炭运送成本,提高输送效率;二是可以缓解日益紧张的运输压力,保障输送能力;三是可以发挥自身资源优势,提高煤炭附加值和经济效益;四是就近消耗大量煤泥、煤矸石,减少环境污染。近几年鹤煤集团电力建设迅速发展, 2×135MW综合利用热电项目已于2007年4月实现双投,在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向市区供热面积达500万平方米。鹤煤集团与省建投参股建设的鹤壁兴鹤2×600MW火电项目两台机组均已建成投产,目前正在安全、经济、稳定运行,顺利进入投资回报收益期。鹤煤集团还积极参与鹤壁四期2×1000MW火电项目,该项目总投资85亿元,采用超超临界发电机组,煤耗低、环保性能较好、技术含量高,建成后年可实现销售收入40亿元,利税8亿元,将进一步拉长产业链条,扩大企业规模。

4 利用煤层气资源进行发电

煤层气发电具有较好的社会、经济和环保效益,属于国家综合利用免税鼓励项目。煤层气发电可以实现以用促抽、以抽保安的良性循环,为矿井的安全生产奠定基础;通过煤层气综合利用在直接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可向发达国家出售减排指标获得一定利益,还起到了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的作用。鹤壁矿区属高瓦斯矿井,已探明储量242亿m3,目前可利用煤层气储量70亿m3。鹤煤所属的七对矿井装设22台煤层气发电机组,装机总容量为11兆瓦的内燃机燃气电站,从而将“废气”转变为电能,全部并网发电后,年发电量可达6350万度,实现利税1596万元。目前,已在三、六、八、十矿和中泰公司安装了14台500KW发电机组,可有效利用煤层气1150万立方米,该项目填补了河南省利用煤层气发电的空白,开辟了煤层气综合利用的新途径。

5 煤矸石、粉煤灰生产新型建材

利用煤矸石生产烧结砖,可以做到节能、节地、环保,代替实心粘土砖。鹤煤集团2006年2月成立了鹤壁鹤煤环保建材有限公司,建设四条矸石砖生产线,以煤矸石为原料、采用全内燃焙烧工艺,年产矸石砖2.4亿块。一矿、五矿、六矿三条生产线均已投产,安置转岗员工600余人,年消耗煤矸石80万吨,减少矸石排放占地40亩。该项目投产以来凭借先进的生产技术、优质的产品质量,产品一直供不应求,生产经营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鹤壁集团与美国福霖国际集团控股公司合资成立了鹤壁福田舒布洛克建材有限公司,利用2×135MW热电厂和兴鹤2×600MW火电项目产生的粉煤灰,建设年产10万立方米陶粒、20万立方米砌块。2007年3月20万m3/年粉煤灰混凝土砌块生产线已竣工投产;10万m3/年粉煤灰生产陶粒项目也成功试产,开辟了粉煤灰制陶粒取代河沙和石子实现综合利用的新途径,填补了国内空白。

鹤煤集团的煤矸石、粉煤灰综合利用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后,可安排1000余名员工就业,年消化煤矸石约70万吨,粉煤灰20万吨,节约土地近500亩,节约燃料折合标准煤约6000吨,实现产值一亿元,利税2200万元。

6 矿井水综合利用,为电厂、煤化工项目提供用水保障

鹤煤集团与深圳年富实业有限公司合资成立鹤源水务公司,建设矿井水综合利用项目,该项目计划投资1.8亿元,建设8座水处理站,2座输水站和1座矿井水综合利用厂,全年可供水量达2620万立方米,主要用于鹤煤2×135MW综合利用热电项目、鹤壁兴鹤2×600MW火电项目以及60万吨/年甲醇项目的用水或补充用水。该项目一举多得,不仅解决了重大项目的用水紧张问题,还减少了煤矿每年支付的排污费用,而且节约了水资源、减少了环境污染,具有极为广阔的发展前景。目前,输水线路已铺设完成开始运行,实现向电厂供水。预计2008年底工程将全部完工投入运营,该项目可实现销售收入4200万元,利税1500万元。

7 余热综合利用实现节能降耗

利用水泥生产过程中窑头熟料冷却机、窑尾预热器产生的废气余热进行纯低温余热发电。鹤煤集团与河南省建投共同出资6200万元,在同力水泥厂建设一座9MW的纯低温余热发电站,于2007年11月并网发电,年发电6000万kwh,折标煤2.4万吨,资源利用率达到95%,解决了水泥厂30%以上的用电,并使熟料单位成本降低了8元。同时作为理想的CDM项目,每年可向发达国家出售CO2减排当量5万吨,增收300余万元。

利用煤层气发电过程中的余热,在发电机组烟气管道上加装余热回收装置,回收发电余热供矿井冬季取暖和职工洗浴。目前,鹤煤集团安装的11台余热利用装置均已投入运行。

企业经济实力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成本核算;电力企业经济管理;作用;实践

一、前言

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地提高,各种电气设备被广泛地应用在社会生活和生产中,人们对电能的需求量不断地增加。电力企业在电能生产、输送以及分配等环节中占据这非常重要的地位,对满足人们的生活和生产用电需求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电力企业想要能够持续、稳定的发展,就应该加强体制的改革,尤其是经济管理方面,这主要是因为电力企业的特殊性,导致其经济管理方面存在许多漏洞,成本并没有进行科学、有效的核算,导致大量的浪费。通过将成本核算应用在电力企业经济管理中,能够有效地解决上述问题,促进电力企业长久、可持续的发展。

二、成本核算对电力企业经济管理的作用分析

(1)促进电力企业更长远的发展。在市场环境中,各企业之间的竞争,通常是比较产品的价格和质量。对于电力企业来说,自2010年我国全面实行电力行业竞价上网政策以来,我国的电力企业为了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就应该降低自身的成本,然后提供更低的电价获得竞争优势,这样才能够获得更长远的发展。通过将成本核算应用在电力企业中,能够在发电、输送、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上节约成本,特别是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电力企业属于国企,具有国企中普遍存在的员工风险意识淡薄、企业公用物品随意浪费、资金流通不明、闲置人员多、机构臃肿等众多问题,通过加强人力资源的成本核算,能够强化对员工的管理,明确各个部门的活动开销费用,精简机构,对减少企业的浪费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成本核算在电力企业经济管理方面还能强化对员工的管理,提高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能力,提高员工的职业素质,保证资金流通能够正常、有序的运转,消除经济管理存在的众多隐患,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促进电力企业更加长远的发展。

(2)提高企业的经营利润。目前,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电力企业作为国家公共基础设施企业,电价的提升必然会对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严重时可能会影响社会的安定。因此,电力企业为了提高自身的经营利润,不能随意地提高电价。通过将成本核算应用到电力企业经济管理中,能够有效地控制和降低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成本,这种方式是电力企业增长经营利润的最有效方法,同时,成本核算还反映了电力企业经营过程中所有项目产生的消耗,通过仔细的分析和处理这些资料,能够为电力企业制定运营策略提供可靠的参考,扩大再生产,从而提高电力企业的经营利润。

(3)控制电力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成本核算主要是针对企业生产与经营过程中产生的费用进行核算。因此,成本核算在电力企业经济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控制电力企业的生产经营费用。以前,电力企业采用产、销、供一体的管理体制,导致电力企业并不能科学地进行核算哪一个环节利用的资源最多,哪个环节造成的浪费最多。通过将成本核算应用在电力企业的经济管理中,能够清清楚楚的将所有环节产生的费用显示出来,对于成本消耗过大的环节,应该集中力量找出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理,例如采用加强管理、采用新技术以及人为节约等方法进行控制,其中针对电能输送中产生的大量耗费,电力企业应该引进先进的国内外技术和设备,有效的降低电力输送中的损耗,降低成本。总之,电力企业经济管理中的成本核算,能够有效的降低电力企业生产以及经营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消耗,以此保证电力企业能够争产的运营。

三、成本核算对电力企业经济管理中的实践探析

(1)成本核算方法在电力企业经济管理中的应用。目前,最常用的成本核算方法主要包括以下两种:

其一,生命周期成本核算法。生命周期成本核算法指的是在产品经济有效使用的阶段,即从产品的研制开发阶段开始,产品经过设计、规划、制造、运输、销售以及售后服务等阶段,根据被一个阶段累积而形成的成本。当今社会,人们的消费观念产生了许多变化,对产品的需求也从传统的经久耐用转变成突出个性、标新立异,产品的生命周期在不断的缩短,导致产品的成本构成也发生了许多变化,其主要表现在产品制造的过程成本所占的比重明显的降低,而制造过程之外成本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多。其中对于潜在成本,并没有发生。因此,不会产生现成的数据,智能根据一些方法进行预测,例如政府或法院认定法、替代品评价法、影子工程法、恢复费用法等;对于已发生的成本,例如生经营成本,其数据都是现成的,可以直接从相关的财簿中获得现成的数据,能够按照传统的方法核算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

其二,作业成本核算法。作业成本核算法指的是通过成本的动因确定和计量作业量,然后以作业量为基础进行费用分配的成本核算方法,即产品耗用作业,作业耗用资源产生相应的成本,其实施的步骤表现为:确认耗用企业资源的所有作业,并将资源消耗的费用追溯到相应的作业中,为所有的作业制定相应的成本驱动比例,并将所有的作业成本追溯到相应的产品中,其中包含的主要作业成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生产维持成本,即维持电力生产必要的资源消耗,如保险、安全检查成本、折旧等;产品维持成本,指的是产品种类相关的资源耗费,主要包括产品的生产许可、设计包装等方面的成本;生产批次成本,指的是和生产批别以及包装批别相关的资源消耗,主要包括生产某批次产品所需要的质量成本、清洁成本以及生产准备成本等;产品单位成本,指的是和生产单位产品相关的直接耗费,其中主要包括人工成本、材料成本等。

(2)强化电力企业经济管理中成本核算的有效措施。首先,电力企业的领导应该充分的重视成本核算在经济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并在电力企业内部树立成本观念,让电力企业全员参与到成本管理中,并建立相应的奖惩制度,为成本核算奠定坚实的基础。其次,应该制定健全的成本核算制度,让电力企业经济管理的成本核算形成有章可循、有章必循的氛围。再者,重视成本预算以及材料费等的管理,电力企业应该协同各个部门共同完成成本核算工作,强化管理人员的管理工作,有效地控制成本预算以及材料费、修理费等,避免出现各项不合理的费用支出,有效地降低企业的成本。最后,创建一支综合素质高的成本核算人才队伍,人才是第一生产力,电力企业经济管理的成本核算离不开人才的支持,电力企业应该重视成本核算人才的招聘和培养,并定期地对成本核算人员进行培训,提高成本核算人才的综合素质,保证成本核算人员能够为电力企业经济管理的成本核算做出更多的贡献。

四、结束语

成本核算作为电力企业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改善电力企业现行成本核算中存在的问题,提升电力企业资金使用效率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电力企业应该充分地认识到成本核算在电力企业经济管理中的作用,并通过实践应用,保证电力企业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健康、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代莉.试析电力企业经济管理中成本核算策略的运用[J].中华民居,2012,15(12):213-214.

[2] 段丽萍.成本核算在电力企业经济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电力咨询,2014,25(1):79-80.

[3] 邵若珍.成本核算在电力企业经济管理中的作用分析[J].经管视线,2011,20(5):53.

企业经济实力范文第11篇

关键词:实践科学发展观;经济技术;创新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时期,结合我国国情和发展现状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对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当前形势下,我们石化行业由于受国际金融风暴的影响,企业营销面临市场低迷、经济效益欠佳的困境。企业要走出困境,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用科学地思路、发展的眼光,了解市场、研究市场,制定科学地企业发展战略:另一方面,要适应市场,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拓展市场、巩固市场,提高市场营销份额;一方面,要强化内功,激发职工的内在潜力,大力开展经济技术创新,提高企业的科技开发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抗御风险能力,增强企业发展后劲,为企业建设和发展提供强大支撑力,促进企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笔者尝试就落实科学发展观、运用好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载体开展创新活动做以探讨。

一、在创新目标上,坚持经济技术创新与企业建设发展战略目标一致,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目标是行动的方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作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以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的利润,实现效益的最大化,是企业经营发展的方向和追求的终极目标。因此,开展经济技术创新活动要与时俱进,经济技术创新要与企业经营发展目标相一致,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效益为中心,紧紧围绕企业生产经营任务,围绕提高产品质量、节能降耗、安全生产、降低成本等开展,把推动企业技术改造、技术创新、新产品开发、推进企业技术进步做为创新重点,把解决企业建设发展中的重点、难点和薄弱点作为主攻方向;根据企业建设发展需要,建立健全创新体系,完善创新运行机制,加强经济技术创新,不断吸取新技术和信息,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对专有技术和关键技术进行研究、攻关和开发,改进生产技术,降低成本,提高产品的知识含量和科技含量,形成企业自己独特的技术优势、经营方略和核心竞争能力,使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处于领先地位,利用自己的优势技术,源源不断的经济技术创新,不断向市场推出新产品,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不断地开拓新的市场领域,在竞争中形成企业独具的超越竞争对手的持久竞争优势。

二、在创新形式上,把经济技术创新活动与企业生产经营紧密结合,着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坚持围绕企业生产经营中的重点和难点开展创新,不断地延伸思路,使劳动竞赛、技能比武和合理化建议等成为经济技术创新活动的有效载体,做到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延伸到哪里,创新活动的领域就拓展到哪里,把握住经济技术创新活动的切入点和着力点。

一是以提高团队素质为重点,大力开展职工技能培训。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间的竞争实际上是人才的竞争,是职工整体素质和企业综合实力的竞争。实施经济技术创新活动,关键在于职工的科学文化水平、技术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企业发展靠市场,市场竞争靠技术,技术创新靠人才,人才成才靠学习能力持续提高。只有大力推进职工群众的技术化、技能化和知识化进程,培养“知识型”、“智能型”的员工队伍,才能把职工群众的创新潜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因此,要把培养有知识、懂管理、会创造的新型劳动者队伍作为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的目标,加大资金投入,制定中、长期培训计划,并形成培训网络化、制度化。通过不同形式地综合性技能培训,使职工“精一门、会两门、学三门”,不断掌握新知识、储备新技能,成为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从而提高广大职工把新知识、新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能力,为实施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提供智力支撑和素质保证。

二是围绕企业重点项目和重点工程,开展技术攻关、技术比武和岗位练兵活动。

结合企业不同时期生产经营任务,特别是生产一线的重点工程、重点施工项目和生产实际中的重点、难点,组织职工开展技术攻关、技术改进、发明创造和技术比武,把以优化项目、优化施工方案,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完善管理和解决重点工程和重点项目中技术上的一些难题,作为经济技术创新选题立项的主要内容。要善于总结、提炼和推广先进经验、先进操作法,应用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进行创新、创先、创优,促进新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突出技术成果的推广应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实现项目创新、管理创新、效益创新、服务创新和信誉创新,产生更多优秀成果。

同时,围绕企业产品升级换代、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开发、推广、应用,广泛开展有针对性的劳动竞赛和岗位练兵,通过岗位练兵、技术比武、拜师学艺、学习新技术、新工艺等,在广大职工中形成爱岗敬业、自觉钻研业务技术,学绝技、练绝活,人人争当技术能手的良好氛围。不断提高职工业务技术素质和创新能力,为群众性技术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是结合企业生产经营任务,开展合理化建议活动和立功竞赛活动。

针对企业在生产、经营、技术、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组织职工开展以降成本增效要益、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等为内容的合理化建议活动,围绕解决企业发展的重点、生产经营中的难点、扭亏增盈中的关键点和职工队伍素质的薄弱点,广泛发动群众想招法、提建议、献计策,为企业排忧解难;活动中要充分尊重职工的首创精神,要通过专家评审鉴定等科学的评审机制,对职工提出的每一条合理化建议进行论证、评选、实施、奖励,让职工的劳动得到实实在在的回报。同时,坚持创新活动与职工建功立业活动紧密结合,引导职工立足本职、爱岗敬业、干事创业,务实创新,增强企业发展后劲。

三、在创新机制上,健全完善激励约束制度,确保经济技术创新活动的持续健康开展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健全、完善激励和考核评审机制,不断提高职工参与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做到领导到位、组织到位、措施到位、考核评比检查到位。

首先,健全和完善经济技术创新活动的征集评审机制。对基层单位和职工个人的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建立动态的申报、征集和考核评比办法,定期评选创新创效显著的职工个人和集体。要层层建立创新成果制度,对申报的成果要分级把关,并组织有关专家进行严格评审,通过不同形式定期或不定期地,对职工的创新成果实行档案化管理,手续和内容要齐全完备;并积极配合科技部门认真做好对职工发明专利、科研成果、先进操作法、技术革新成果等的申报、评审、鉴定、命名和推广工作,激励广大职工自主创新、自我完善、自我提高。推动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的顺利进行。

其次,健全和完善经济技术创新活动的激励机制。本着“谁参与谁受益,谁有成果奖励谁”的原则,层层制定并健全和完善群众经济技术创新活动的奖励政策,对在创新活动中出现的好建议、好成果或创新能手、先进集体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并授予相应的荣誉称号;要会同劳动技能鉴定部门加强对职工通过创新活动所获得的技能等级给予以鉴定和认可,并按照国家和企业的有关规定给予相应的经济待遇或补贴;鼓励对职工的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成果等作为生产要素参与收入分配,给予完成人与之相当的股(下转26页)(上接25页)权、收益和奖励。形成创新有功、有功必录,创新光荣、光荣必赏的新风尚。让广大职工看到好处、尝到甜头,调动职工群众参与经济技术创新活动的积极性。

三是健全和完善经济技术创新活动的监督检查机制。把实施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的计划、经费的投入等纳入企业目标,作为经营管理的重要内容;采取有效措施,逐级进行监督检查。做到层层有机构、事事有人管,保证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有组织、有领导、有目标、有措施、有检查、有总结,促使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平稳持续推进。

参考文献:

作者:澄西船厂职工技协《开展经济技术创新活动 提升企业竞争能力》江阴工人[经验交流 2007第一期]

企业经济实力范文第12篇

关键词:实践科学发展观;经济技术;创新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时期,结合我国国情和发展现状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对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当前形势下,我们石化行业由于受国际金融风暴的影响,企业营销面临市场低迷、经济效益欠佳的困境。企业要走出困境,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用科学地思路、发展的眼光,了解市场、研究市场,制定科学地企业发展战略:另一方面,要适应市场,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拓展市场、巩固市场,提高市场营销份额;一方面,要强化内功,激发职工的内在潜力,大力开展经济技术创新,提高企业的科技开发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抗御风险能力,增强企业发展后劲,为企业建设和发展提供强大支撑力,促进企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笔者尝试就落实科学发展观、运用好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载体开展创新活动做以探讨。

一、在创新目标上,坚持经济技术创新与企业建设发展战略目标一致,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目标是行动的方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作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以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的利润,实现效益的最大化,是企业经营发展的方向和追求的终极目标。因此,开展经济技术创新活动要与时俱进,经济技术创新要与企业经营发展目标相一致,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效益为中心,紧紧围绕企业生产经营任务,围绕提高产品质量、节能降耗、安全生产、降低成本等开展,把推动企业技术改造、技术创新、新产品开发、推进企业技术进步做为创新重点,把解决企业建设发展中的重点、难点和薄弱点作为主攻方向;根据企业建设发展需要,建立健全创新体系,完善创新运行机制,加强经济技术创新,不断吸取新技术和信息,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对专有技术和关键技术进行研究、攻关和开发,改进生产技术,降低成本,提高产品的知识含量和科技含量,形成企业自己独特的技术优势、经营方略和核心竞争能力,使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处于领先地位,利用自己的优势技术,源源不断的经济技术创新,不断向市场推出新产品,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不断地开拓新的市场领域,在竞争中形成企业独具的超越竞争对手的持久竞争优势。

二、在创新形式上,把经济技术创新活动与企业生产经营紧密结合,着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坚持围绕企业生产经营中的重点和难点开展创新,不断地延伸思路,使劳动竞赛、技能比武和合理化建议等成为经济技术创新活动的有效载体,做到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延伸到哪里,创新活动的领域就拓展到哪里,把握住经济技术创新活动的切入点和着力点。

一是以提高团队素质为重点,大力开展职工技能培训。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间的竞争实际上是人才的竞争,是职工整体素质和企业综合实力的竞争。实施经济技术创新活动,关键在于职工的科学文化水平、技术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企业发展靠市场,市场竞争靠技术,技术创新靠人才,人才成才靠学习能力持续提高。只有大力推进职工群众的技术化、技能化和知识化进程,培养“知识型”、“智能型”的员工队伍,才能把职工群众的创新潜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因此,要把培养有知识、懂管理、会创造的新型劳动者队伍作为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的目标,加大资金投入,制定中、长期培训计划,并形成培训网络化、制度化。通过不同形式地综合性技能培训,使职工“精一门、会两门、学三门”,不断掌握新知识、储备新技能,成为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从而提高广大职工把新知识、新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能力,为实施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提供智力支撑和素质保证。

二是围绕企业重点项目和重点工程,开展技术攻关、技术比武和岗位练兵活动。

结合企业不同时期生产经营任务,特别是生产一线的重点工程、重点施工项目和生产实际中的重点、难点,组织职工开展技术攻关、技术改进、发明创造和技术比武,把以优化项目、优化施工方案,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完善管理和解决重点工程和重点项目中技术上的一些难题,作为经济技术创新选题立项的主要内容。要善于总结、提炼和推广先进经验、先进操作法,应用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进行创新、创先、创优,促进新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突出技术成果的推广应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实现项目创新、管理创新、效益创新、服务创新和信誉创新,产生更多优秀成果。

同时,围绕企业产品升级换代、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开发、推广、应用,广泛开展有针对性的劳动竞赛和岗位练兵,通过岗位练兵、技术比武、拜师学艺、学习新技术、新工艺等,在广大职工中形成爱岗敬业、自觉钻研业务技术,学绝技、练绝活,人人争当技术能手的良好氛围。不断提高职工业务技术素质和创新能力,为群众性技术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是结合企业生产经营任务,开展合理化建议活动和立功竞赛活动。

针对企业在生产、经营、技术、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组织职工开展以降成本增效要益、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等为内容的合理化建议活动,围绕解决企业发展的重点、生产经营中的难点、扭亏增盈中的关键点和职工队伍素质的薄弱点,广泛发动群众想招法、提建议、献计策,为企业排忧解难;活动中要充分尊重职工的首创精神,要通过专家评审鉴定等科学的评审机制,对职工提出的每一条合理化建议进行论证、评选、实施、奖励,让职工的劳动得到实实在在的回报。同时,坚持创新活动与职工建功立业活动紧密结合,引导职工立足本职、爱岗敬业、干事创业,务实创新,增强企业发展后劲。

三、在创新机制上,健全完善激励约束制度,确保经济技术创新活动的持续健康开展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健全、完善激励和考核评审机制,不断提高职工参与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做到领导到位、组织到位、措施到位、考核评比检查到位。

首先,健全和完善经济技术创新活动的征集评审机制。对基层单位和职工个人的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建立动态的申报、征集和考核评比办法,定期评选创新创效显著的职工个人和集体。要层层建立创新成果制度,对申报的成果要分级把关,并组织有关专家进行严格评审,通过不同形式定期或不定期地,对职工的创新成果实行档案化管理,手续和内容要齐全完备;并积极配合科技部门认真做好对职工发明专利、科研成果、先进操作法、技术革新成果等的申报、评审、鉴定、命名和推广工作,激励广大职工自主创新、自我完善、自我提高。推动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的顺利进行。

其次,健全和完善经济技术创新活动的激励机制。本着“谁参与谁受益,谁有成果奖励谁”的原则,层层制定并健全和完善群众经济技术创新活动的奖励政策,对在创新活动中出现的好建议、好成果或创新能手、先进集体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并授予相应的荣誉称号;要会同劳动技能鉴定部门加强对职工通过创新活动所获得的技能等级给予以鉴定和认可,并按照国家和企业的有关规定给予相应的经济待遇或补贴;鼓励对职工的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成果等作为生产要素参与收入分配,给予完成人与之相当的股(下转26页)(上接25页)权、收益和奖励。形成创新有功、有功必录,创新光荣、光荣必赏的新风尚。让广大职工看到好处、尝到甜头,调动职工群众参与经济技术创新活动的积极性。

三是健全和完善经济技术创新活动的监督检查机制。把实施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的计划、经费的投入等纳入企业目标,作为经营管理的重要内容;采取有效措施,逐级进行监督检查。做到层层有机构、事事有人管,保证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有组织、有领导、有目标、有措施、有检查、有总结,促使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平稳持续推进。

参考文献

作者:澄西船厂职工技协《开展经济技术创新活动 提升企业竞争能力》江阴工人[经验交流 2007第一期]

企业经济实力范文第13篇

电教引路“三心”护航努力实现非公企业经济和党建的双赢党员电教“三心工程”是__市委组织部对__市几年来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总结和创新。我公司作为__镇“三心工程”试点单位,自去年以来,在市委组织部和__镇党委的关心指导下,大力实施了以“围绕企业发展中心、强化企业党组织核心、凝聚企业员工人心”为主要内容的“三心工程”试点工作。通过“电教先行”、“电教引导”和“电教传播”等手段,强化了党员的教育管理,提升了党委在公司中的地位,促进了企业的持续快速发展。在实施“三心工程”过程中,我们注重与企业生产经营实际相结合,与企业党员思想实际相结合,与企业的发展需求相结合,因地制宜,发展创新,从而使企业主尝到了甜头,党员得到了教育,员工得到了实惠,真正达到了“企业需要、业主认同、党员欢迎、职工拥护”的效果。一、企业概况浙江__集团成立于1991年,专业从事汽车轮胎的生产和销售,是一家集工贸一体的大型民营企业。20__年9月与美国杭廷顿公司合资,成立了浙江杭廷顿富轮/公牛橡胶有限公司。公司现有职工1700余人,年产值10亿元左右。随着企业的快速发展,党建工作也不断加强。1995年,公司成立了党支部,是富阳市较早在民营企业中建立党组织的企业之一;20__年升格为党总支;20__年组建了党委,现有在册党员67人,下设支部5个。二、主要做法(一)健全组织,加强领导。“三心工程”是一项涵盖面极广的系统,需要公司各个部门的参与、配合。为切实开展好试点工作,公司党委成立了由党委书记任组长,总经办、技术部、生产部、人力资源部负责人和五个支部书记为成员的“三心工程”领导小组,下设“三心”办公室,明确专职人员具体抓。在健全组织的基础上,及时向公司董事会作了汇报,取得决策层的支持,有力的保障了人、财、物等方面的需求,为这一工作的开展奠定了组织和物质基础。(二)宣传发动,造浓氛围。“三心工程”的开展,除了要得到企业主的支持之外,还必须赢得全体党员职工的支持和参与。为使这一活动深入人心,公司党委运用各种形式大张旗鼓的进行了宣传发动。通过召开由全体党员参加的动员大会、在《__*报》上开辟“三心专栏”、刊发《党工共建》专刊以及配有“三心”标识图案的黑板报、宣传栏、标语、横幅等方式,使“三心工程”的理念深入人心,为工作开展营造了良好的氛围。(三)夯实基础、抓好规范。按照市委组织部的要求,我们结合自身实际,制定了具体、可操作性强的《“三心”试点实施计划》,重点突出“六个字”:抓基础、促规范。具体讲,是做到了“五个一”。1、统一了“三心”形象标识。根据组织部设计的“三心”图案,我们在电教室制度牌、车间固定标语、黑板报、宣传栏中,全部统一以“三心”标识作为背景图案,增强了党员电教工作的社会影响力。2、建立了标准的“电教播放室”。电教室我们原来就已建立,但设施不够完善,标准化程度不高。在“三心工程”活动中,我们严格按照“高标准配置、合理化投入、紧扣党员电教主题”的建设要求,进一步完善了课桌椅、片库柜、电视机和音响等设施,增挂了固定标语,重新建立健全了“电教播放制度”,到新华书店购买了符合企业需求的电教片,内部布置更加整洁规范,做到了“两机一室、制度上墙、活动正常”。3、建立了“三心”宣传长廊。在集团公司大门口、进出主道边和工厂内部等三个地方,共设立长2米、宽1米的宣传板21块,作为宣传“三心”工程的主阵地,累计面积达42平方米。宣传重点以“三心工程”实施计划,主题实践活动内容,企业经营理念、方针,党员先进性教育以及与企业生产经营相关的技术知识、任务目标等为主。宣传形式要求图文并茂,可观性强,从而使党员电教的载体功能 得到更为充分的发挥。4、建立一个“三心”科技实践园地。在__和__两个厂区,分别设立了“党员责任区”和“党员示范岗”,开展技术传帮带活动。近几年,公司党委经过开展“在技术骨干和中层干部中发展党员、在党员中发展技术骨干和中层干部”活动,党员在技术骨干中的比重有所上升。目前中层以上干部党员比例占到43,其中副总级以上的8名高层领导中,党员占6名。所以,开展“党员示范岗”的条件比较成熟。此外,积极依托技术比武、技术创新等活动来提升员工技能,7月份,开展了《安康杯》知识竞赛活动。5、积极开展“三心”主题实践活动。按照“前期抓基础、后期抓活动”的工作思路,在完善好阵地建设后,我们着重开展了一系列主题实践活动。开展“三心工程”,阵地建设并不难,难就难在主题活动的组织实施。主题活动不仅是体现党员电教效果的关键,也是将“三心工程”引向深入的关键。围绕“三个心”,我们精心设计载体,开展了一系列主题活动。如围绕企业发展中心,开展了“质量优胜班组”竞赛、质量优胜个人评选和操作比武活动,发动党员为企业生产经营工作献计献策44条。围绕强化核心,积极为企业排难解难,在企业遇到急、难、险、重任务时,党委及时组织党员给予解决。如抗击“麦莎”、“卡努”等台风时公司党员义务值班,生产任务紧时发动党员突击加班等等,在企业中逐步形成“有困难找党委”的习惯,提升了党委在企业中的核心地位。围绕凝聚人心,开展了四个层面的活动:一是“党员春风行动”。建立“春风行动”长效机制,通过党员捐款,先后集资56000余元,用于扶贫帮困,把党的温暖带给群众。目前已资助特困生三名,一名已毕业,由公司安排了工作,还有二名尚在继续资助。二是组建“职工之家”。党组织从关爱员工身心健康入手,建立了“职工之家”,购置配备了一些文体用品,开辟了活动场所,积极组织各种有益的文体活动,活跃职工业余文化生活。三是建立“救助基金会”。“救助基金会”启动基金依靠企业行政赞助、职工捐款、工会拨款和个人赞助实现,长效基金通过发动党员、工会会员每人每月捐1元,保证“救助基金”细水长流。到目前己救助天灾人祸职工4名,金额达37000多元。四是提倡“善待职工”。结合“三心工程”的开展,公司党委提出了“善待职工”的口号,维护职工利益,关心职工疾苦。督促企业做好职工劳动保险、安全保护、工资增长、女工保护、工作休息日安排等工作。目前公司保险率达75;职工工资以每年以5—8的水平递增,从不拖发工资;职工劳保福利、休息日均国家规定执行,外地职工有探亲假;采用发放住房津贴、公司租房、购房多种形式来保证职工住房。20__年建造职工住宅楼68套,进一步改善职工的居住环境。同时做到有病必访,有难必帮,使职工真正感受到企业大家庭的温暖。三、取得的成效党员电教“三心工程”在我公司开展大半年来,以其丰富的内涵,拓宽了党员电教的工作领域,规范了党员电教的工作范畴,提升了党员电教的工作水平,取得了十分明显的成效。(一)党员电教自身建设有了新起色。开展“三心工程”前,我公司虽然也有电教室,但活动开展不正常,硬件设施不到位,电教效果不够明显。开展“三心工程”后,播放设施进一步完善,播放制度进一步健全,教育方式进一步创新,党员电教自身建设得到进一步的强化。(二)企业主对电教工作的认识有了新提高。由于“三心工程”坚持了“为企业所需要,为业主所理解,为职工所拥护,为党员所欢迎”的原则,紧紧围绕企业发展中心,所以企业主很支持。公司董事长在看了组织部下发的《海尔经验》、《外国小企业成功奥秘》等系列电教片之后,感到很意外,觉得很受用,很感兴趣。特别是在党委建立了“科技实践园”、开展了“三心”主题实践活动后,董事长对开展开展“三心工程”的热情更大,对党员电教工作的认识和感情进一步增进,表现在行动上对“三心工程”的支持力度更大。(三)企业发展步伐有了新加快。开展“三心工程”后,通过“电教先行”和“电教引导”,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内聚力、吸引力得到大幅增强,公司要求入党人员明显增多,党组织在企业中的地位上升。员工的综合素质也有大幅提高,特别是在开展了技术比武、“安康杯竞赛”等活动后,因与员工工资、职称和职务晋升挂钩,员工之间比、学、赶、超成风,学技术、学知识的自觉性增强。“三心工程”还为企业党员核心作用的发挥创造了平台,营造了一个相互尊重、关系和谐的生活工作环境,使职工对企业有了一种归属感,稳定了职工队伍,增强职工的责任感,有效地调动了职工的劳动积极性,一定程度上加快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四、几点体会(一)领导重视是基础。“三心工程”能不能顺利高效的开展,企业主的重视程度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非公企业性质的特殊性,普遍存在着党员职工雇佣思想严重和企业主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现象,有些企业主认为党建工作与企业发展关系不大,还存在着不重视的心理。所以,开展“三心工程”一定要解决企业主的认识问题,加强与企业主的沟通,取得企业主的支持,争取让企业主看到实效。领导重视了,资金、人才、活动场所等要素才能得到有效保障。(二)注重实效是关键。“三心工程”是一项务虚的工作,必须要有实实在在的主题实践活动去推动,必须立足于实效。建一个电教点很容易,无非是人、财、物和制度的落实,基本可以一步到位,而开展经常性的活动形式则需要精心组织和谋划。从半年来的实践中,我们体会到,一项务虚的工作如果不注重实效很容易流于形式,甚至会出现全年工作花一天、两天就完成的弄虚作假现象,加上有时教育内容的滞后性和盲目性,极易造成整个教育效果不明显,所以,开展“三心工程”必须依托于大量的主题实践,如技术比武、扶贫帮困、学习座谈等等,必须避免空洞说教,要有注重可参与性,注重吸引力和感染力。(三)善于创新是灵魂。因为每个企业的现状不一样、存在的情况不一样、需要解决的问题也不一样,所以开展“三心工程”一定要因地制宜、善于创新,找准工作的结合点和切入点。载体创新很重要,只有不断的创新,党员电教工作才能不断突破,党员电教的活力才能得到更大的发挥。浙江__集团党委20__年10月

企业经济实力范文第14篇

一要认清形势,坚定出资企业和地方国有经济实现科学发展的信心。有关国际国内的形势,两个全会都作了全面深刻的分析,我只讲一下我省的形势。未来五年,我省总的形势是大发展、快发展、科学发展,这是主题也是我们身处的最大环境。省委明确提出到“十二五”末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和地方财政收入两个翻番的目标,并且提出“经济区”的发展战略和“十大工程”的推进举措。省委、省政府又决定把“十二五”头三年确定为“产业项目建设活动年”,提出了“抢抓发展机遇,大干一场”的号召。这表明,今后五年我省的改革开放将进一步深化,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将进一步加快,民生事业建设力度将进一步增强,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市场需求潜力将进一步释放,对俄贸易将进一步升级;同时,新型产业发展将蓬勃兴起,“经济区”发展格局将日渐形成,“十大工程”建设力度将逐年加大,居民人均收入将稳步增加,消费对经济拉动力将持续增强。这些都为出资企业和地方国有经济的发展壮大提供了良好外部环境和宽松和谐稳定的氛围,创造了难得的市场机遇和极大的发展空间。

二要吃透精神实质,把握出资企业和地方国有经济实现科学发展的方向。全会对国有经济应该怎样发展虽然没做具体要求,但是字里行间都流露出国有经济发展的方向。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公有制经济在我国仍占据主体地位,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公有制经济既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优势。国有经济作为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中央和省委全会要求,今后的发展方向应该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实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优化为主攻方向,实现快速发展、协调发展、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共享发展。我省地方国有经济虽然规模不大,但必须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发挥重要的引领和牵动作用。具体就是在八个方向上发挥作用:在“经济区”和“十大工程”建设上发挥作用;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上发挥作用;在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上发挥作用;在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核心竞争力上发挥作用;在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上发挥作用;在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上发挥作用;在大力推进社会事业建设和民生事业建设,改善城乡面貌上发挥作用;在加强党的建设和政治文明建设,为发展提供政治保障、智力支持和稳定和谐的发展局面上发挥作用。

三要充分认识困难差距,增强出资企业和地方国有经济实现赶超式发展的紧迫感。当前,可以说我们内有压力、外有挑战。对内,我们在全国位次排后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而且有加剧的趋势。据国务院国资委统计,2009年我省地方国有企业资产总额2 563.4亿元,国有资产总量737.6亿元,在全国(31个省市区)都排名第25位。与这些位次排名靠后相对应的是资产负债率却高达70.5%,居全国第5位。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如果我们不抓紧发展,那么我们在全国的位次将会继续下滑。形势逼人!在外部环境上,当前对国企改革出现了一些声音,这会对我们的工作造成一定影响和阻力,但应该看到对国有大中型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这种“深水区”的改革,有些争议是很正常的。省委、省政府把国资监管的担子交给我们,我们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坚持国有企业的改革发展的正确方向,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扎扎实实地把国有企业搞好,一心一意地把国有经济发展壮大,认真负责地把国有资产监管好,实现保值增值、又好又快发展的目标。

四要研究工作思路,明确出资企业和地方国有经济实现赶超式发展的重点。班子成员要结合各自分管工作认真研究思考和谋划好“十二五”期间的工作,各处(室、局)也要根据实施意见制定好工作规划,明确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全委上下都要集中精力思谋发展之路,研究发展之策,破解发展之困,践行发展之举。聚精会神抓国企发展。要在项目建设、转变方式、产业升级、招商引资、自主创新、拓宽融资、开发市场、资源资产化、资产资本化、资本证券化上开动脑筋去研究、去落实。坚定不移抓国企改革。要在深化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布局结构调整、推进董事会建设、整合重组国有资源、内引外联组建大集团、推进厂办大集体改革和政策性破产、处理改制遗留问题上下工夫去突破、去推进。全力以赴抓国资监管。要在加强产权基础管理、产权交易市场整合、经济运行分析监测、经济增加值考核、监督手段创新、健全外派监事会和加强当期监督、薪金分配和工资总额预算管理、企业总法律顾问制度建设和法律风险防范上创新理念去发展、去提升。坚持不懈抓国企党建。要在国企党建、企业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企业领导班子建设、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培养、党风廉政教育、反腐败斗争、委机关党建、干部职工队伍能力素质提高上下大力气去加强、去改善。千方百计抓安全稳定。要在安全生产、改善民生、工作、和谐企业创建、履行社会责任、新农村帮建上倾心倾力去解决、去投入。

对国资监管事业的发展来说,“十一五”时期是极不平凡的五年。这五年,我们完成了新一轮国企改革攻坚,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实现了工作重心由改革攻坚向改革发展并重的华丽转身。这五年,出资企业快速发展,主要经济指标大幅增长,对全省经济社会贡献逐年加大,主营业务收入由200多亿元连续突破300亿元、400亿元,今年有望突破500亿元大关;利润在前年就实现了翻番;增加值去年也实现了翻番;按预计上缴税金今年也能翻番。这五年,大项目建设逐年加大,三年间由40亿元增至110亿元,年均增长40.1%;招商引资融资成果丰硕,与央企、外埠企业、金融机构的合资合作深入展开,今年就与25户央企签约项目46个,总投资额达3 907亿元;企业自主创新体系初步建立,科技创新投入持续增加,创新型企业不断涌现,专利数逐年增长;节能减排工作扎实开展,低碳经营、绿色发展、集约管理的理念深入人心,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已经成为企业的普遍共识。这五年,股份制公司制改革不断深化,政策性破产、厂办大集体改革全面推进,分离办社会和主辅分离基本完成,资源整合重组、布局结构调整、大集团组建成果显著,以董事会建设为重点的公司治理取得实质性进展,企业上市开始破题,遗留问题得到有效处理,安全生产长抓不懈,总体上企业保持了和谐稳定的改革发展局面。这五年,国资监管制度体系不断完善,出台70多个规范性文件;组织体系基本建立,13个市(地)的国资监管机构基本明确;责任考核体系日趋完善,完成了第一任期的业绩考核;运营监测体系作用凸显,每月的经营快报及时有效;产权各项基础管理工作趋于规范,产权交易年年保持增值;财务监督和监事会监督不断加强,每年都披露整改几十个问题;企业收入分配管理工作起步良好;法律风险防范机制初步建立,企业法律顾问制度建设成效显著。国资监管由探索到建立再到完善,走出了一条能力不断增强、水平不断提高、成效不断显现的路子。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存在的问题,主要是:

这五年的成就,是在国内外环境复杂多变、国际金融危机深刻影响下取得的;是在国企改革进入深水区的攻坚阶段,旧体制尚未退尽新体制刚刚建立,新旧两种机制在互相碰撞融合阶段取得的;是在我们干部职工对监管工作的特点规律逐步认识,监管能力和水平日益提高的摸索实践中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功不可没。这充分说明,五年来我们制定的方针政策总体上是正确的,采取的措施是有效的,我们已经迈向了符合黑龙江国资实际的监管道路。今后的五年是关键的五年,重要的五年,是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赶超式发展的五年。

制定五年发展规划要坚持指导思想,着眼科学发展,立足企业实际,突出方式转变,依托改革创新,把握民生和谐,目标又好又快。“坚持指导思想”,就是规划要坚持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十届十四次全会确立的制定“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着眼科学发展”,就是规划要坚持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科学把握发展规律,形成发展新思路,寻求发展新途径,破解发展新问题。“立足企业实际”,就是规划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不能好高骛远、脱离实际、空喊口号,要使规划符合实际,切实可行,具有真正的可操作性。“突出方式转变”,就是要把出资企业发展方式转变作为主线贯穿规划的始终,无论是调结构、上项目还是建机制、搞创新都要突出发展方式转变这一主线。“依托改革创新”,就是要坚持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加快构建有利于企业改革发展的体制机制,用创新的思维和方法推进改革发展进程。“把握民生和谐”,就是规划要把民生和企业的稳定和谐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改善民生,确保安全生产,妥善处理,保持企业和谐稳定。“目标又好又快”,我们工作的目标就是促进出资企业、地方国有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进而实现赶超式发展。

第一,要在调整优化布局结构上有新的进展。要把调整优化地方国有经济布局结构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认真抓实抓好抓出成效。

第二,要在“经济区、十大工程”建设上有新的作为。“经济区”是我省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确立的“十二五”规划时期的发展思路、发展战略,“十大工程”是建设“经济区”的推进措施、重要抓手。这是引领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我们要认真研究、积极对接、一本蓝图绘到底,要在更高层次上策划生成项目,力争更多的项目进入全省规划的“大盘子”。要在实现企业自身质的提升和量的扩张基础上,发挥先行、带动和辐射作用,为全省经济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有关这方面,《实施意见》已经说得很全面了,我这里就不多讲。

第三,要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发展上有新的突破。现在看,要想在未来市场站住脚,仅靠传统产业是不够的。要想实现赶超式发展,就必须要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上下工夫。我们要未雨绸缪,科学判断未来市场需求变化和技术发展趋势,早研究、早谋划、早部署,要先知先觉更要先起先动,要占尽这一轮发展机遇的先机。

企业经济实力范文第15篇

一是以专项企业债券形式,实现重点领域“点对点”融资支持

企业债券的最大特点是募集资金指定项目用途,能够为项目建设提供“点对点”融资支持。2015年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陆续出台了城市停车场建设、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养老产业、双创孵化、配电网改造、绿色债券等七个专项债券发行指引,这些专项债券是在企业债券制度框架内“量身定制”的债券品种,主要是针对相关行业和产业发展特点,统筹各项债券支持措施,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相关领域并发挥示范效应。2016年,上述专项债券核准规模达到1115.1亿元,其中城市停车场建设专项债券495.2亿元,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专项债券248.8亿元,有力支持了相关重点领域、重点项目的建设。此外,为积极支持企业降低杠杆率,有效防范和化解债务风险,助推经济转型升级和优化布局,国家发展改革委于2016年率先推出了市场化银行债权转股权专项债券品种,支持符合条件的实施机构发行专项用于市场化债转股的企业债券,债券资金与债转股项目直接挂钩,解决债转股实施机构的融资难题。

二是开展融资政策巡讲,打通服务实体经济的“最后一公里”

为更好地推动融资政策落地见效,国家发展改革委于2016年11月启动全国发展改革系统融资政策巡讲,巡讲专家包括研究机构、企业债券技术评估机构、证券公司负责人等,巡讲内容既包括企业债券的政策解读,也包括债券的实务操作和典型案例,巡讲对象为地方各级发展改革部门分管融资工作的负责人,相关部门以及地方企业有关负责人。截至2016年底,巡讲已覆盖17个省区市,预计今年上半年将完成全国所有省区市的巡讲工作。此次巡讲活动参与度高,覆盖面广,各地高度重视,平均每场参加人员超过300人,巡讲过程中还进行了充分的沟通交流和政策答疑,受到了各方尤其是债券发行人的高度关注和好评,成效显著,影响深远。

三是简化申报审核流程,主动探索向企业债券发行注册管理制过渡

目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对企业债券的受理和业务接待全部在政务服务大厅进行,实行阳光审批,并在60个工作日内按时办结。为落实“十三五”规划纲要中“完善债券发行注册制”的要求,国家发展改革委积极探索企业债券由核准制向注册管理制过渡的有效途径,将企业债券审核中的合规性审核、财务指标审核等技术评估工作委托中央结算公司和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两家技术评估机构负责,建立了完善的技术评估规则,国家发展改革委则集中精力负责品种创新、准入和信息披露相关规则的制定。

四是加快信用体系建设,创新企业债券事中事后信用监管方式

2016年,国家发展改革委持续推进企业债券信用体系建设。一是开发完成了企业债券信用档案信息系统并上线运行,整理了相关机构的基础档案资料和债券业务数据。二是开展了企业债券主承销商和信用评级机构信用评价工作,通过案例评价、社会信用评价、主管部门评价、发行人评价、技术评估和登记托管机构评价、市场机构评价、专家评价等多个评价维度,对主承销商和信用评级机构在债券承销、发行和存续期管理行为进行全面评估,评价结果向社会公开,并纳入企业债券信用档案,以督促相关机构进一步提升服务质量。

五是加强企业债券风险防范和处置,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