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研究生管理工作意见范文

研究生管理工作意见范文

研究生管理工作意见

研究生管理工作意见范文第1篇

[论文关键词]协同创新 研究生流动党员 教育管理

研究生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一直是高校研究生党建工作中相对薄弱的环节。近年来,随着高校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原有党员人数和发展党员力度进一步加大,研究生党员比例不断攀升,研究生流动党员的基数也随之增大。尽管各高校依据《关于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强化了对研究生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但高校研究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与预期目标尚有一定差距,尤其是协同创新形势下,研究生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更是面临着新挑战。2011年4月24日,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提出:“要积极推动协同创新,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项目引导,鼓励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促进资源共享。”首次明确了高校教育改革的新方向——协同创新。随后,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出台了《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即“2011计划”,提出了要在全国逐渐建立一批面向科学前沿、面向文化传承、面向行业产业和面向区域发展的协同创新中心,其中高校要着力探索和建立围绕重大科研项目组建的校际、校所、校企、校地等协同创新合作平台,形成开放、集成、高效和寓教于研的人才培养模式。目前,国内天津大学和南开大学、中国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华中农业大学等先后组建和挂牌了两个“协同创新中心”,标志着“2011计划”已经正式进入实施阶段。可以预见,基于对教学资源、实验室资源、导师资源、项目资源等展开的协同创新共享模式,协同联盟之间研究生流动党员的数量必将呈现急剧扩大之势,高校研究生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面临的问题将更加突出,形势将更加严峻,开展高校协同创新形势下研究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实践探索是大势所趋。

一、协同创新形势下研究生流动党员的类型及特点分析

开放性是协同创新的重要特点之一,这意味着在协同创新形势下,高校“围墙”式育人模式将成为历史,随着协同创新工作的展开和推进,高校研究生流动党员的数量和类型在逐渐增多并呈现越来越复杂的局面,显示出新的特点。本文研究对象界定为协同创新形势下在册研究生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因项目合作、交换培养、离校挂职、教学科研等原因长期脱离原单位党组织,无法参加原单位组织生活的流出、流入的研究生党员,流入是指高校作为流入地接收流入高校的研究生流动党员,流出是指高校作为流出地组织关系仍留在高校的研究生流动党员。

一是科研项目流动型。“联合开展重大科研项目攻关,在关键领域取得实质性成果”,这是展开协同创新的初衷和目标,高校通常与校、所、企业、政府等就科研项目进行联合协同,高校导师通常会安排研究生长期蹲点项目地或到协作单位实验室进行技术交流,有的长期脱离高校,这种类型在协同创新形势下理工科研究生党员中较为普遍,其特点主要表现为党员的流动较为分散、零散。二是互换培养流动型。高校有相当数量的党员研究生其导师可能是协作单位的人员,这部分党员研究生可能到合作单位必修和选修相应的课程,并到协作单位相应的实验室利用相关设备开展实验研究,同时也有隶属协作单位的研究生党员的导师是大学教师,他们也可能到高校学习相关课程和利用实验室设备开展相关课题研究,此外,还有高校与高校、境外高校之间实行的“2+1”或“1+2”研究生办学模式,互换培养型也是研究生流动党员的主要类型,其特点主要是研究生党员的流动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和规模性。三是离校挂职流动型。主要是高校为支持地方建设进行人才支援而开展的校地协作,这种类型的研究生流动党员在协同创新背景下有逐渐增多的趋势,地方政府根据地方需要每年或相隔数年对不同专业的研究生党员有一定的需求,离校挂职时间通常为半年到一年不等,这种类型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和连续性的特点。

二、协同创新形势下高校研究生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现状

1.思想上重视不够,自身素质存在不足。一些高校党组织对研究生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认为研究生流动党员的管理属于“额外”工作量。一方面,居于高校研究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主导地位的党务工作者和指导教师由于专业培训的滞后,有的对流动党员的党建知识缺乏清晰的认识,有的甚至对流动党员这一概念都不甚了解,因此无从谈起教育和管理;另一方面,研究生流动党员自身认识不到位,党性意识淡薄,离校返校不主动与学校党组织联系和汇报,对组织生活不闻不问,这是高校研究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缺乏实效的重要因素。

2.服务不周,配套制度滞后。《意见》从宏观上对流动党员的管理作了明确的规定,但一些高校并没有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对完善的研究生流动党员管理工作机制和监管机制,缺乏目标化管理和考核约束,因此高校研究生流动党员管理工作比较被动,长期游离于高校党建中心工作之外,流于形式与表面的工作,如只是简单地转发一下上级文件,日常管理不规范,放任自流,给高校党组织工作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3.教育管理手段落后,方法欠缺。传统的党员教育管理方式较为健全和完善,但通常不适应研究生流动党员群体的教育管理。思想上的不重视直接导致教育管理中的惰性,很多高校党建工作者在方式方法、管理思路上缺乏创新,墨守成规,主要依靠已有经验,没有充分利用现有硬件设施和人才优势,没有积极探索有效的手段来加强研究生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处于应付状态。由于教育管理手段上的落后,方法的欠缺,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校研究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4.社会党组织不健全,落实不严。研究生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不是独立而单方面的工作,需要高校和协同单位之间的密切配合。目前,一些社会企业单位轻视党组织建设,将企业党组织置于可有可无的位置,甚至有的企业没有设置党组织,因此从高校流出的研究生党员无法参与正常的组织生活,更无从谈起对研究生流动党员进行教育管理。

三、加强研究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建议与对策

加强研究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是加强高校研究生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从宏观层面上讲,一方面是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方针的客观要求;另一方面是进一步巩固党在高校高层次人才中的领导地位、发扬和体现党的先进性的必然要求。

1.致力常态化,建立健全协同联盟齐抓共管的协作机制。在协同创新背景下,高校党组织要将研究生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作为高校党建工作的一项常规性工作来推进,应根据《意见》的相关办法,结合协同创新背景下研究生流动党员的类型和特点,站在全局高度,深刻认识加强研究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重要性,高校党务工作者和指导教师要加强学习和培训,强化意识,创新管理思维,经常性地分析学校研究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现状以及出现的问题,着力提高教育管理素质和水平,提高工作的预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做到对研究生流动党员的管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做到党员流动到哪里,党组织的管理就延伸到哪里,致力将研究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常态化。高校与协同单位共同承担起高校研究生流动党员培养教育的重任。要加强“流入地”和“流出地”党组织之间的沟通对接,建立健全协同联盟沟通协调、密切衔接、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明确双方责任,切实把研究生流动党员管理工作落实到位,共同做好研究生流动党员的管理。

2.加强教育,不断增强研究生流动党员的党性观念。研究生流动党员普遍具有独立性强、学术交流兴趣大、组织观念淡薄等特点,因此学校党组织要严格按照相关要求,切实加强研究生流动党员的思想教育工作。其一,学校对研究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相关政策要通过网络平台等途径加强普及宣传,在研究生党员“流出”之前和“流入”之时开展有针对性的宣讲和培训,教育研究生流动党员要遵守规定并严格完善相关手续,以加大强化教育管理的刚性;其二,高校党组织要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坚持教育、管理、服务相结合,要把对研究生流动党员严格的教育管理和热情的关心服务结合起来,在感情上贴近他们,在思想上帮助他们,为他们排忧解难,以增强研究生流动党员的组织观念、党性意识和归属感、责任感,从而增强研究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实效性。

研究生管理工作意见范文第2篇

20__年,根据学校要求,结合学院实际情况,学院讨论制定了“某学院硕士研究生培养办法”,“某学院关于对在读研究生予以再次奖励的暂行规定”等规章制度;成立了“某学院硕士研究生教育工作指导委员会”、“某大学某学院学位分委会”、“某大学某学院研究生复试领导小组、复试专家组”、“某大学某学院推荐本科生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领导小组、面试专家组”、“某学院20__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命题小组、保密小组”等机构。为我院的研究生招生、培养和管理等工规范化提供了制度和组织保证。

二、导师队伍建设

目前经济管理学科共有30名教师(包括20__年新增遴选导师和院外导师)具有指导硕士研究生的资格,其中,企业管理学科点21人,产业经济学科点9人。导师中教授13人,副教授17人;四川省学术带头人后备人选2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人。学历层次分布为:博士5人,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者22人(在读博士研究生5人),占导师总数的73。年龄结构为:平均年龄43岁;35岁及以下者3人,35~45岁者16人,45岁以上者11人。年龄和学历结构如表1所示。学术梯队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以及专业技术职务结构均较合理。在学位几个主要研究方向均有学术造诣较深、在国内同行中有一定影响、治学严谨、为人正派的学术带头人。学术队伍团结协作,学术思想端正、活跃,有能力进行高水平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表1经济、理学科研究生导师信息统计表

类别

分类

人数

比例

备注

职称

教授

12

40

其中企业管理7名,产业经济学5名

副教授

18

60

其中企业管理14名,产业经济学4名

学科

企业管理

21

70

产业经济学

9

30

部门

经管学院

23

77

其它部门

7

23

年龄

小于35岁

3

10

35~45岁

16

53

大于45岁

11

37

学历

博士

5

17

含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人员1人

硕士(含双学士)

12

40

含在读博士5人,双学士2人

学士及其它

13

43

三、招生与推免工作

20__年我院企业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招生中,共有22人上线,经过复试实际录取17名(包括2名校内保送生)。加上20__级企业管理专业研究生12名,目前我院共有在籍硕士研究生29名。

按照“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推免、保证质量、宁缺毋滥”的原则,经过综合测评,20__年我院共有118名应届本科生取得推免20__年硕士研究生资格,经过面试专家组面试,最终有17 人获得推免名额。其中,有1人被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接收,2人被中国科技大学接收,其余14人被我校接收。

四、培养管理

质量是研究生教育的生命。某学院按照学校的要求,认真学习领会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依靠并配合导师把质量意识融入研究生培养管理的各个环节,如认真审查并严格执行研究生培养计划;重视公共课的教学效果;坚持中期检查制度;强调学位论文选题的前沿性、学术性、应用性和开题报告等。20__年度开展的工作主要有。

(一)研究生培养管理工作意见征集

10月17日,办公室就我院的研究生培养管理工作进行了意见征集。本次意见征集共设计了两个表格,分别为《研究生意见征集表》和《关于研究生培养管理的意见调查表》,前者调查对象为我院全体研究生,征集他们对导师、任课教师、管理人员的工作意见;后者调查对象为研究生导师、任课教师和管理人员,征集他们对研究生的意见。

(二)研究生培养管理工作研讨会

11月4日下午,我院召开了企业管理研究生导师座谈会,就我院研究生培养管理工作进行专题研讨,学校研究生处领导及全体研究生导师出席了此次研讨会。通过研讨会,一方面加强了导师们之间的交流,另一方面让导师们了解到了目前我院研究生培养管理中存在的不足,有利于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稳步提高。

(三)研究生学风建设会

11月24日下午,我院召开了全体研究生学风班风建设会议。会议主要根据回收的《研究生意见征集表》和《关于研究生培养管理的意见调查表》的反馈信息,对我院研究生在学风、班风建设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通报,提出了下一步的整改措施。同时,会上学院领导还提出了加强研究生学术交流和科研实践的具体措施,表达了学院对研究生教育高度重视、全力支持的态度,希望研究生在学院提供优越的硬件和软件环境下安心学习,踏实研究。

(四)20__级研究生开题报告

研究生开题报告是研究生培养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我院对20__级企业管理专业研究生的开题报告十分重视。对于参加开题的研究生,我院按照其研究方向的相似性,分成三组进行开题,为此专门成立了三个开题报告审核小组进行开题审核,审核小组成员全部由我院具有研究生指导资格的教师构成。同时,为了体现开题报告的严肃性和公正性,在开题过程中,我院实行研究生导师本人回避制度。

五、教学工作

20__年度,我院共开设研究生课程21门,由18名任课教师主讲。课程开设情况如为:上半学期3门>文秘站:<,下半学期18门;学位课程7门,专业选修课程14门;20__级课程18门,20__级课程3门。18名任课教师中,院内教师17人,院外教师1人;教授3人,副教授14人,讲师1人;学历层次分布:博士2人,在读博士5人;研究生以上学历16人,占任课教师总数的89。根据回收的《研究生意见征集表》,大多数任课教师教学效果良好,研究生们对大多数任课教师的授课较为满意。

六、学科建设

20__年度,我院在学科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一方面,学院领导高度重视,新增硕士点的申报工作;另一方面,整合科研资源,凝练研究方向,形成了企业管理和产业经济学两个学科团队。具体工作有:

(一)硕士点申报

20__年上半年,我院在已有企业管理专业硕士点的情况下,积极组织申报“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和“技术经济及管理”三个硕士点。“产业经济学”硕士点有望获准布点。

(二)培养方案制定修订

12月上旬,我院召开了研究生培养方案研讨会,主要针对企业管理专业培养方案的修订和产业经济学专业培养方案的制订两项工作展开了讨论。12月中旬,又根据学校的要求进行了再次修订、完善。

七、学术环境建设

我院十分重视研究生教育的学术环境的建设,在学术环境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为学院的研究生培养教育创造了较好的环境条件。

在硬件建设方面,我院今年先后购买了30余台(套)先进教学和实验设备,建设了三个研究生专用教室,其中有两个已安装固定多媒体和投影设备,同时专门建设了研究生实验室(有35台电脑等设备,宽带网络满足了研究生随时查阅、下载国内外文献的需要),供研究生使用;另外,学院拥有国内外学术期刊147中,今年新购图书2680册,新购了“CSMAR系列研究数据库”和“ERP”软件。为研究生的学习和科研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硬件环境。

在学术环境软件建设方面,我院积极组织和支持教师参加高水平的学术活动,主办、承办高质量的学术会议。20__年度,我院主办了2次省级学术会议;共有四十多名教师参加不同层次的学术会议18场次,其中,国际会议3场次,部级相学术会议8场次。参加学术会议的级别分布如图2所示。我院先后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四川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四川省社科院等单位合作,开展了多种形式、不同层次的学术报告、讲座,以开阔学术视野,增加学术氛围。20__年度共开展学术讲座32次,其中邀请校外知名学者做报告4次,院内教授、副教授做报告28次。另外,根据培养方案要求,我院20__级企业管理研究生于11月下旬开展了学术报告系列活动。为了鼓励本学院研究生勤奋学习,创新进取,积极参与科研工作,学院制订了《某学院关于对在读研究生予以再次奖励的暂行规定》。

图220__年度某学院参加学术会议统计图

八、存在的问题及努力方向

(一)在培养管理方面,今后要着重加强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鉴于我院取得硕士学位授权点时间较短,在籍研究生数量较少的情况,提高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二)在导师队伍建设方面,今后要不断提高导师队伍的学术水平,并不断充实新的师资力量。我院还有一部分硕士生导师未承担省(部)级及其以上的科研课题,导致一部分研究生学位论文的选题无研究课题支撑,缺乏前沿性和创新性。

(三)在学科建设方面,在建设好已有硕士点的基础上,要创造条件,争取新增硕士点有大的突破。同时,要进一步整合学科资源,形成学科特色。

(四)在学术环境建设方面,今后主要加强学术软环境的建设,比如多举办一些高水平的学术报告,多和兄弟院校进行合作交流等。

研究生管理工作意见范文第3篇

[关键词]目标管理 研究生党员教育 目标管理理论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2-0238-02

一、目标管理理论的基本含义

目标管理理论是现代管理学领域的重要管理理论,在科学管理和行为管理理论的基础上,渐次成型于20世纪50年代。从一定程度来讲,目标管理是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在1954年提出的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研究的加深,目标管理理论逐渐成为管理学理论中独成一家的理论。

德鲁克指出:“只有当管理者能以有意识、有方向的行动主宰经济环境、改变经济环境时,才能算是真正的管理,因此企业管理也就是目标管理。”[1]“任何一个其绩效和结果对企业的生存和兴旺有着直接和举足轻重的领域,都需要有目标”。[1]他提出实施目标管理有三个主要环节:目标制定、目标实施、对成果进行检测和评估。[2]在实施目标管理过程中强调最高领导层与下级管理人员以及员工一起共同制定组织目标,将其具体化,层层落实,同时要求下属各部门主管人员以至每一个员工根据上级制定的目标和保证措施,形成一个目标体系,并把目标完成情况作为各部门或个人考核依据。[3]

在我国高等学校研究生党员的教育管理中,将目标管理理论应用于研究生党员的教育管理中,有助于实现管理的规范、有效、科学。

二、新一代研究生及研究生党员的特点

研究生作为高等教育中的一个特殊群体,既有与本科生相同的地方,也有研究生自身的特点。一方面,他们思想独立,对问题有自己的见解;另一方面,当今的研究生,在许多问题的认识上,又显得不够成熟和理性,研究生群体当中也偶有冲动行为的发生。1999年高校扩招,许多研究生都是从本科阶段直接读至研究生阶段,他们还没有真正完成从本科生到研究生的角色转换。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相当一部分研究生尤其是研一学生的角色定位还停留在本科生阶段。研究生党员作为研究生的典型代表,除了具有研究生的共同特点外,也具有这个群体自身的独特特点,当前研究生党员的特点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思想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研究生党员是同龄研究生群体中的佼佼者,他们专业水平较高,思想观念趋近成熟,对社会现象和问题能以专业的角度进行分析和判断,对各类社会现象也有较强的认知能力和接受能力,并且能够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带头以各种方式关注社会。但随着我国社会转型,不可避免的会带来一些不良影响,研究生党员思想活跃,与社会的联系相对于其他同学来说比较广泛,某些研究生党员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不良影响,导致他们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比较功利,思想意识逐渐发生转变。

(二)研究生党员的分散性

由于研究生的培养是导师负责制,是导师根据专业特点、学习计划以及学生将来的就业等来制定的,因此,不同专业的研究生在学完第一学期的公共课之后,很难有机会再在一个班级进行统一学习。尤其是到了研二、研三阶段,大多数学生比较忙碌,经常见不到学生踪影。这样,研究生党员之间的交流机会减少,这样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对积极分子、预备党员的考察工作,对已经成为正式党员的监督工作也会变得难上加难。

三、目标管理理论在当前高校研究生党员教育中的应用

目标管理的基本过程是:目标制定、目标实施、对成果进行检测和评估。[4]将目标管理理论应用于研究生党员教育中,有助于提高研究生党员党性修养,有助于提高党建科学化水平。

(一)制定“目标”

实施目标管理,第一步也是最基础的一步就是制定合适的“目标”,制定合适的“目标”是实现目标管理成功的前提和保证。制定“目标”不是少数人的闭门造车和自上而下的单向行为,而是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双向结合的过程。[4]摘自略论目标管理在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中的应用。

内容上,可以在明确国家制定的高校党建理论课的基础上,将研究生党员教育管理的目标分解为学校、导师组、学生个人目标,并通过上级组织、下级组织与学生个体之间的结合,共同制定出党员教育的总目标和具体目标。研究生党员生源多样,发展水平差次不齐,因此,在制定目标的过程中一定要深入学生中间,了解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合研究生党员的发展目标。党建工作小组除了努力让学生参与到“目标”制定外,还应该针对学生自身情况与学生一起制定适合其发展的个人目标。当然,学生设定的党建教学目标应该与党建工作组设定的总目标保持一致,并在落实过程中,时时与总目标进行对照,作为衡量其学习成果的标尺。

方法上,在制定“目标”时,可采取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结合的方式。自上而下的方式是指先由研究生党员教育组织的高层管理人员提出组织目标,再交给下属部门和全体人员集体讨论,最后统一意见,修改形成组织目标。自下而上的方式是指由下级部门或全体人员讨论提出目标,再由上级批准,形成组织目标。[5]采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结合的方式产生的“目标”,能够调动全体人员参加党建工作的积极性,众人拾柴火焰高,共同促进研究生党员教育工作的科学化进程。

(二)“目标”的组织实施阶段

制定目标就是为了实现目标,目标能否实现,目标实现的程度如何,都有赖于目标实施阶段的开展是否合理化,是否进行了正确的管理。首先,研究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者要加强对研究生党员个体目标的组织和监督工作。研究生虽然大都已经成年,但其思想意识也有薄弱之处,自制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再加上市场经济思潮的影响,有相当一部分研究生政治信仰淡薄。这就需要党建工作者加强对研究生党员的监督,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育管理工作中将其个体目标和集体总目标进行对照,帮助研究生党员找出差距,进而完善目标,矫正自身行为,使其在日常的生活、工作、学习中不断靠近总目标,不断提高其党性修养。其次,在实施目标的过程中,要以总目标为中心,以研究生党员为主体,充分调动全体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在研究生党员的教育管理过程中,对于提出不同意见的不同声音,要有“海纳百川”的气度,针对实际情况,对照总体目标,如果合理,全体人员应针对该意见对总体目标进行完善。“目标”实施过程中的监督在具体操作上,应采取显性和隐性两种方式,显性方式包括召开党员和党外群众座谈会征求意见、上级组织评价等,隐性方式包括无记名问卷调查、开设意见箱和网上意见直通车等,可有效克服显性评价的不足,且互为补充。[6]

(三)“目标”成果的考评

考评是对目标实施过程的监督,更是检验一定时期研究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基本手段。在目标实施活动结束时,对目标成果进行考评,可以让全体工作人员看到工作中的得失,从而进一步完善行为,为下一个目标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依据和导向。

考评标准应以国家制定的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标准为依据,结合学校、个人讨论后共同确定。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学习阶段、不同性别、不同发展水平的党员,考核内容应多样化,考核的计分标准多层次化,分为优秀、良好、达标、未达标。学生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自由选择适合自身水平的标准。考核时,可采取笔试、结构化面试等多样化的考评方式。对研究生党员的考评,可以让辅导员、代课老师、班级同学、实验室同学、党员自己共同参与进来,从而代替以往单一的笔试的考核方式。另外,由于目标管理的实质是一种绩效价值导向,那么上级党组织应根据目标的完成情况对工作人员进行奖惩,奖优罚劣。通过激励和警示手段,给先进人员以奖励,给后进懒惰人员以压力。奖励和惩罚都要将物质与精神相结合,充分调动全体人员的积极性,从而使研究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顺利开展。

研究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是复杂的,不仅需要全体党建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更需要学生党员自身的自觉自律。将目标管理理论应用到研究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中,是提高党建科学化水平的时代要求,也是做好研究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客观要求。只要我们深入研究理论,运用得当,就可以按照目标管理模式合理有序地做好研究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促进高校的党建科学化水平迈向更高台阶。

【参考文献】

[1]彼得·德鲁克(著),齐若兰(译).管理的实践[[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9,49-50.

[2][4]钟一民.地方政府目标管理工作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

[3]宋晶,郭凤侠.管理学原理[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126.

[5]张红艳.目标管理理论在成人教育中的应用[J].成人教育,2003(11).

[6]王劲松.略论目标管理在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中的应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11).

[7]赵文禄,李一,徐文秀.党员心理学[M].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9.

[8]顾海良.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实现研究生教育的新发展[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10).

研究生管理工作意见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学位授予 二级学院 研究生 系统模型

1 引言

学位授予是研究生符合在校培养的各个环节要求的最终结果;因此,负责学位授予的管理部门需要收集并审核研究生在培养过程中的各类信息,把握着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出口关。

随着社会对高学历人才需求量的增加,近年来我国研究生的招生规模及增长速度有了很大提高;而研究生管理人员的岗位数却基本没有增加。以我校机、材、电、信4个学院为例,各个学院在校博士、硕士研究生基本上在1500名左右,而各学院的研究生管理机构基本上设职员1-2名,且要担负起研究生日常教学管理及学院相关的科研管理工作。

目前,绝大多数学位信息管理系统都比较适合一级管理模式(校级)[1-2];然而,实际中,一级学位管理部门内设机构各有分工,各有明确的工作重点,例如教学、导师管理、学科建设、学位授予、课程及成绩管理等;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诸多的具体事务全部下放至二级学院,再加之研究生学位管理工作的自身特点,导致二级学院研究生管理部门管理内容幅度大和工作强度高[3],进而造成对信息的反馈和处理困难,对部分培养环节难以进行有效落实;原有的手工操作管理方式已经难以适应扩招形势下研究生学位管理工作的要求[4]。

由此可见,学位管理部门,尤其是二级学院,应充分利用成熟的信息技术,搭建符合研究生二级管理的网络平台,将研究生管理人员从繁重的、重复性的手工劳动中解放出来,提高学位管理工作的效率及准确性,使得管理人员能够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研究生培养质量监控工作中去,已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5]。

本文以燕山大学电气工程学院研究生学位授予的实际工作为例,分析了二级学院研究生学位信息管理系统的用户角色及权限、系统使用流程及各模块主要功能。

2 系统角色及权限分析

2.1 系统角色

从我校研究生学位信息二级管理的实际情况来看,学位信息管理系统的用户具有多种角色,且具有不同的操作权限。该系统模型的主要角色有系统管理员、研究生、导师/论文评审专家、格式审查专家、学科负责人、主管院长、答辩秘书、答辩委员会主席。

2.2 角色权限分析

(1)研究生角色权限。该角色是系统的重要用户,具有较多的操作权限,如填写和保存人员、学位基本信息、上传电子版学位论文、在线填写答辩相关表格、查询格式审查专家、查询本人格式审查结果、根据审查结果修改论文格式、查看本人的匿名评审返回意见、在线填写“答辩材料”、下载“答辩材料”、查询本人的答辩记录等。

(2)导师审批/论文评审专家。该角色可对研究生提出的答辩申请进行审批、查新本人指导研究生结果,评审其他导师的研究生论文。

(3)系统管理员角色。该角色是这个系统的管理者,除负责系统用户的维护工作外,还具有研究生答辩环节的多项管理功能,例如审核申请答辩人员信息内容,导出申请答辩人员信息汇总表;审核答辩人员导师审批,导出导师审批通过人员名单汇总表,随机分配格式审查教师;分类上传下载的学位论文,结果上传;创建答辩组,分配答辩学生;随机或是人工分配学位论文,查看并导出匿名评审结果;导出学位信息统计,管理维护格式审查人员库、校内论文审查评委库。

(4)格式审查教师的主要权限是:查看本人需要审查格式的电子版论文、提交审查意见。

此外,答辩秘书的主要权限是在线撰写并提交答辩记录、评语等;学科负责人权限是对学生的“答辩材料”学科负责人签名处使用电子签名;主管院长角色权限是:对学生的“答辩材料”主管院长签名处使用电子签名;答辩委员会主席角色权限是在签名处使用电子签名。

3 系统模型使用流程分析

研究生首先登录系统填写答辩申请及相关个人信息;导师进行申请表审批;管理员进行研究生答辩资格审查;审批通过后由学科负责人、主管院长填写电子签名。对学生上传的学位论文进行;如果论文符合学校规定的答辩标准,系统将把论文随机分配给各位格式审查专家。格式审查通过后,研究生参加预答辩并按答辩委员会提出的修改意见修改后,再提交论文进行盲审。盲审通过后,安排答辩相关工作,最终完善学位授予的相关信息。

研究生学位信息管理使用时的总体流程如图1所示。由图1可知,研究学位授予的前期管理将均被该系统覆盖,从而使得繁杂的管理流程得以大大简化。

4 系统功能模块分析

结合系统用户的角色权限及使用流程,依据“高内聚、低耦合”的模块设计原则,该系统应划分的主要模块及其功能描述如下。

4.1 系统用户管理模块

该模块实现对系统用户的增、删、改、查等功能,并可以指定用户的角色权限。系统用户的登录名统一以学生学号及教工工号为标准。用户登录系统时,系统首先根据登录名验证其对应的角色权限,并进入相应的操作界面。

此外,学生用户时,还应从其学号中提取相应的年级、专业、硕博类别等信息,以判断其是否符合毕业年限的要求。

4.2 学位信息管理模块

该模块主要实现对预答辩研究生学位信息的分散采集和集中管理,包括基本信息录入、答辩材料的逐页填写、误填漏填提醒、评阅书及答辩材料的打印等;最后形成授予学位人员数据表,便于学院上报学位人员授予数据库。

4.3 答辩申请管理模块

该模块主要实现各类研究生在线提交答辩申请及学位论文的功能。

研究生登录系统填写基本信息后,上传学位论文,在线填写申请答辩人员信息汇总表、申请答辩导师审批表。学位论文上传成功后,需经过导师审批、管理员审批、学科负责人审批、主管院长审批后,系统将通过知网的系统,对学位论文进行,并根据率来给出相应的结果。

论文结果的评判算法为:在扣除与本人文献的重复率后,率20%以下,可以进行答辩;在20%-30%之间,申请者需要撰写相关说明,并请导师、系主任、学术委员会主席签字;在30%以上,则不允许参加本次答辩。答辩申请管理流程如图2所示。

4.4 格式审查管理模块

该模块主要实现格式审查过程的管理,包括格式审查专家的选取及授权、格式审查论文的分配、格式审查意见的填报与汇总等。

系统首先将参加格式审查的论文分配审查专家,并向专家发送电子邮件进行提醒。格式审查专家登录系统,查看本人需要完成审查格式的学位论文,进行在线格式审查,并提交格式审查意见。学生登录系统后,可直接查阅自己的格式审查意见,并根据意见进行论文修改。

4.5 论文评阅管理模块

该模块主要实现学位论文的网上匿名评审业务,包括内审评阅人的选取,外审评阅单位的选取、学位论文的送审、评审过程中的信息管理和评审结果的回收及汇总等。

4.6 答辩委员会创建模块

答辩委员会创建功能是系统管理员的一个重要功能。可依据要答辩的学生情况,由系统管理员创建一个或多个答辩委员会,并可指定答辩委员会主席、委员及秘书,以及在该答辩组进行答辩的研究生。答辩组成员及研究生可通过登录该系统,查阅与自己相关的答辩信息。

5 结语

结合笔者多年从事研究生管理工作的经验及实际工作中面临的问题,提出了构建一套网络平台来对与研究生学位授予相关的全程工作;经过系统梳理,构建了高校二级学院研究生学位信息管理系统模型,并对该系统的整体使用流程、各主要模块的功能及流程进行了分析,为开发出一套符合实际、面向网络、具有广泛适应性的二级学院学位信息管理系统奠定了坚实基础,对于同类系统的开发具有有益的参考价值。

同类系统的开发及应用,将使研究生管理人员将更多精力投入到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监控、政策研究制定之中去,进而有利于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使研究生培养机构能够为社会的经济发展输送更加优质的各类专业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叶善文.研究生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施,科技资讯,2008,(16):245-247.

[2]高志同,沈苗,来天平等.多部门协同合作下在职研究生管理平台的设计与实现[C].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育信息化分会第十二次学术年会论文集,2014,11:1-9.

[3]赵瑶丹.地方院校两级研究生管理模式探索[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7(1、2):58-60.

[4]冯果,田维毅,柏静.高等院校二级学院研究生培养及管理工作初探[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4,26(6):41-43.

[5]王洪江,闻世宇,武瑞.对研究生校院二级管理模式的几点思考和建议.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33(10):16-17,175.

基金项目:秦皇岛市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项目(编号:2012025A078);项目名称:高等院校二级学院研究生学位信息管理系统模型

研究生管理工作意见范文第5篇

关键词:教师;积极心理;管理举措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2-2485(2013)05-011-09

1课题研究概况

1.1 课题研究背景

对教师职业满意度及与满意度相关因素的研究,以及对提高教师工作绩效的管理方式的研究由来已久。在研究内容上,许多研究着眼于形成教师工作满意度的客观因素,部分研究考虑到了员工个性特征等主观因素,只有少部分考虑到如工作情境等的变量因素。从研究结果来看,多数研究着眼于消极情感与工作满意度之间的关联度,得出的结论是管理方式、工作氛围与教师的积极或消极情感体验、行为方式相关度最高,工作满意度与工作绩效之间呈正相关。

1.2 课题研究意义

1.2.1理论意义。积极心理学创始人Martin Seligman认为,幸福(对现实的满意程度)是一种主观体验,积极心理学的核心目标之一就是增进人的主观幸福感(满意度),幸福感又能增进创造性,提高生产力和身体健康程度。

本文拟运用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以上海市群益职业技术学校的学校管理制度为案例,找出现有学校管理举措中分别促进教师积极和消极情绪体验、个性品质形成的原因,并对教职工施加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影响。

1.2.2 实践意义。 笔者所在中职校经过30年的发展,不断按照现代学校管理制度的要求改进完善学校管理制度。现有管理举措重视学校领导与一线教师相互沟通,重视发挥教师群体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增设、改善了许多先进的管理制度和设备设施。该校现有管理理念与Martin Seligman积极心理学的理念相契合。

1. 3 研究目标

本文拟借助前人的研究成果,研究并进一步改进学校现有管理举措,同时对教职工施加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影响,使管理举措有利于进一步发展教师的积极心理品质,增进教师的积极情绪体验,使教职工进一步提高工作潜能,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实现学校与教职工的共生双赢。

1.4 研究方法

本课题将以行动研究、调查研究、案例研究等方法,面向全校教职工进行意见征集、问卷调查等等,以期从中了解到问题的存在和解决方法。同时还将以文献研究和经验总结等方法,形成理论上的升华。

1.5 研究进程

为了使研究更加严谨,研究更具条理性和有效性,课题组对研究进程进行了合理划分,分成三个阶段:研究前准备阶段(学习相关理论,理清可能与教师积极心理形成有关的学校管理制度或举措);实施研究阶段(对全体教职工进行抽样调查,举行多种形式的研讨活动,并对个案进行剖析。并对调查问卷、访谈记录等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研究总结阶段(对促进教师积极心理形成的相关因素进行总结,并对课题研究工作进行全面总结,完成结题报告的撰写)。

2 课题研究概念界定

积极心理学主张心理学要以人固有的、实际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以及美德和善端为出发点,提倡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对人的许多心理现象(包括心理问题)做出新的解读,从而激发人自身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并利用这些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来帮助普通人或具有一定天赋的人。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力并获得良好的生活。

3 课题的实施过程

3.1 理论探讨

职业教育的特点要求做到:激发全体教职工潜力共同研究市场形势;激发全体教职工的潜力共同培养市场需用的技能型人才;激发全体教职工潜力帮助学生优质就业。学校需要一套完善的组织结构,引领和保障任务的完成。

目前,中职学校一般采用三级组织结构:(1)校长室确定发展方向;(2)中层确定工作项目目标、确立实施方案;(3)基层教职工具体实施。在这种流程化的工作任务中,教职工必须充分发挥潜力。

积极情绪可以拓展个体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使个体的注意范围和认知范围更宽广,能够促进任务的完成。而适应环境、责任感、自我掌控的能力和由此获得的成就感等因素与积极心理形成之间是相互促进的。

3.2调查分析

2012年3月份,我们对群益职校的教职工进行了问卷调查。目的是了解教职工的心理调适状态、责任感、个人发展规划以及对学校发展的关注等因素。

3.2.1调查对象。调查对象分布在刚进入工作岗位的新教职工(28岁以下)、工作几年的年青教职工(28-35)和工作十年以上的教职工(36岁以上)分别是4.7%、39.5%、55.8%(见图1)。

3.2.2 对岗位的满意度。对岗位的满意度既是一个人对其工作经历的心理反应,也是一个人对工作的情感。只有对工作持有乐观的、积极的心理状态,才能具备更强的执行力。

从图2中,我们可以看出,教职工对自己的岗位最满意之处是工作行业(51.2%),其次是学校的工作时间安排(30.2%)。

从图3中,我们可以看出,教职工对自己的岗位最不满意之处是工资水平,而且这种不满心理很强烈达到93.0%。

从图4中,可以看出,只有极少数的教职工对自己目前的岗位感到非常满意(4.7%)和满意(4.7%)。

3.2.4 个人幸福感和危机感的来源。幸福感是一个人生存的资本,积极心理学关注人类生活幸福、满意、责任等。只有具备了这些良好的心理特征,个人、社会才能和谐发展。

教职工的幸福感来源分布较广,与“家人、朋友相处”占第一位(46.5%),“自我实现”和“休闲娱乐”均占第二位(34.9%),见图5。

从图6中可以看出,很多教职工担心“个人工作内容易被替代”和“个人能力得不到实现”,分别是46.5%和44.2%。

3.2.4 个人发展。个人发展是指提高自我意识,实现个人才华和发挥潜力,实现愿望或加强身份等。个人的发展不仅仅有利于自身的成长,也有利于学校的发展。

教职工对自己的个人发展规划“有,很明确”的仅30.2%,“有一点,想法不清晰”的却占到55.8%,14.0%则“完全没有”,见图7。可见教职工的个人发展计划缺乏指导。

从图8中,可以看出,55.8%的人认为为实现个人发展,最希望得到的帮助是“自主进修支持”,30.2%的人认为是“企业实践支持”,16.3%的人认为是“学校其他岗位的实践支持”。

从图9中,可以明显发现绝大多数(79%)的教职工认为了解目前市场的发展趋势和企业的用人要求对个人提升有帮助。

3.2.5 对学校管理的认识。学校管理机制包括运行机制、动力机制和约束机制三个方面。这些机制对教职工的影响到底如何?或者说,作为制度的实施主体,教职工的想法如何?

对于学校现行管理制度,分别有37.2%和34.9%的教职工对学校工资、奖金制度和沟通制度、校务公开制度满意。但是对于学校的培训制度,仅11.6%的教职工表示满意,见图10。

对于学校的发展优势,44.2%的老师认为是政策、资源支持和优良的教师水平,见图11。

对于学校的发展劣势,44.2%认为是毕业生质量,34.9%认为是政策、资源支持,30.2%认为是办学理念、发展规划,见图12。

对于学校的目前发展关键所在是专业建设(37.2%)、战略决策(25.6%),见图13。

对于群益职校的学校文化,多数人认为是个人的文化(44.2%)、分化的文化(23.3%),见图14。

3.2.6 学校管理举措与个人之间的能动关系。学校管理举措需要与教师个人追求密切的结合在一起,关注教师发展。

从图15中,我们可以看出大多数(67%)教职工认为全面了解学校、部门的发展规划才可以很好的安排个人工作。而19%的教职工认为“无需了解”。

从图16中我们可以看出,46.5%的教职工认为首先改变物质水平、工资水平才能提升个人工作成就感,39.5%的教职工则认为首先要改变管理文化。

调查显示,多数教职工(72.1%)认为改善“工资绩效评估、评议制度”可以使自身产生快乐、有动力等积极的情绪体验。

从以上调查不难发现,教职工对于自身的发展是有内驱力的,希望得到更高学历的进修,但是缺乏规划和有力的指导。而外在的管理制度对他们的工作情绪、幸福感有较强的影响。看重工作氛围中的团结向上、公开公平公正。期待自己的工资水平能提高到一个与物价上升相符合的水平。奖金制度、培训制度等更合理化、更人性化,让人人都有发展的机会。

(1)案例概述。

2012年2月份,政教处通过问卷调查了解班主任的培训需求,组织了群益职校班主任校本培训。培训周期为三个月,培训的师资来自闵行区教师进修学院的专家、上海市班主任培训基地的名师、外校的资深教师等等,培训效果良好。

(2)案例分析。

此项培训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与其组织形式、管理制度密切相关。在图17中我们展示了此项培训的流程。

从培训前阶段来看,此项培训是在了解班主任培训需求的基础上发起的,培训方向更明确。而班主任和其他教师的参与也是本着自愿的原则,当中体现的是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及相互的尊重。

从培训中阶段来看,师资强大,内容符合教师需求,注重效率。形式多样,考核机制明确。严格考勤,但考虑到教师的实际需求,允许请假两次。食品如面包、饮料的提供,更是对劳累了一周还要参加培训的教师的鼓励和关心,显得更人性化。

从培训后阶段来看,此项培训后会给每位参加培训的教师申请到学分,还会对培训效果进行问卷调查,访谈,为下一次培训带来更多启示。

(3)结论。

充分为教师发展考虑,做到人性化、规范化、公平化、高效化,在提高教师职业能力、提升个人成就感的同时,提高学校的师资水平,获得双赢。

3.3 实践操作方案

3.3.1学校积极实施绩效工资改革。配合教育局绩效工资改革工作要求,做到公正、公平、公开,稳妥推进我校绩效工资改革,从而提高教职工工作积极性。

3.3.2 充分发挥政府主导型区域职教集团(联盟)的优势,拓展校企合作范围,加强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将企业、专家共同参与的专业建设研讨会作为常规工作。

3.3.3 充分发挥教师发展中心的职能,为教师制定符合自身特点与需求的发展计划。并整合校内外资源,加以引导和辅助。做好各项培训工作的统筹安排和各级培训教师的遴选工作。

3.3.4 积极开展创先评优活动,在学校制度中体现差异性,激发教职工内在驱动力,挖掘教师潜能。制定教师发展型评价机制,为教师确定发展方向,并提供发展经济援助和机会。

3.3.5 创建促进教师积极心理形成的学校文化。创建既竞争又合作的学校文化,鼓励团队建设。抓政务公开,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加强日常的检查力度,坚持召开教代会讨论通过制度,广泛征求教代会代表的意见。创建学校合作文化的物质载体和制度载体,如“教工之家”、青年教工团支部等。

4效果与成效

4.1 利用名师、骨干教师的示范带动效应,带动教师团队的提升

我校幼儿保育、数控、服装等专业已经成为名师、骨干教师的老师在专业建设中起到了带头作用,激励着青年教师进步。学校重视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利用教师发展中心,为他们搭建了许多的平台。

4.2 加强教研组建设,教研组职权扩大化、提高学校教学水平

学校加大对教研组的建设工作,扩大教研组职权。教研组活动的常态化、规范化,让教师们更有集体归属感。组内、组外大家都相互协作,增进了相互之间的团结合作意识。

4.3教师下企业实践工作的常态化

利用学校产学一体化办学的建设成果,形成学校教师与企业专家和能工巧匠间的交流机制,推动教师与企业专家、能工巧匠在对方单位的长期兼职。学校每年安排教师去企业实践两周左右。帮助教师成为专家型、技能型的导师。

4.4“人人都是校园管理者”思路的推广

群益职校每学期都会给每位教职工发一本管理手册,让大家记录自己在校园里发现的一些问题,以及自己的建议,为校园管理献计献策。教师积极参与学校建设、管理,学校对教师的建议非常重视,并结合这些建议进行相关的调整。在整个学校建设、管理过程中形成了良性的循环。

4.5加大校务公开,强化学校民主管理

学校利用网络平台,加大对校务的公开化。并继续开展教职工提案和座谈会活动,以工会工作为平台,提高教代会与全体教师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的积极性和依法履职的能力,进一步推进学校民主管理进程。

4.6创建幸福校园的目标化

学校将创建幸福校园纳入工作计划,加大校园安全管理,提升教职员工的归属感和职业幸福感。要求多多深入基层,聆听每位教职工的想法,急群众所急,想群众所想。

5 对存在问题的分析与继续研究的展望

课题由于历时短,从立项到结题就一年时间,因此有许多方面需要进一步完善:对教师积极心理的进一步细化,分专题进行研究,形成一套可操作的管理举措方案;以此项课题研究为契机,加大各模块管理者之间的沟通与协作;共同为师生发展、学校发展创建良好的管理氛围;进一步收集和参考其他职校的相关科研成果,改进课题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Alan Carr(美),郑雪 等译校.积极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2孟万金.积极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3水.管理心理学 [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4斯蒂芬.P.罗宾逊[美],孙建敏等译.组织行为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5李重阳.积极心理学对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教师职业倦怠问题解决的启示[J].当代教育论坛,2008(5).

6 刘艳,王德清.论丛学校管理角度解决教师职业倦怠[J].教育科学论坛,2007(1).

7 况志华,任俊.积极心理学:人性的理性复归[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2):54-59.

8 李永鑫,张阔.工作倦怠研究的新趋势[J].心理科学,2007(2).

9崔丽娟, 张高产.积极心理学研究综述——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新思潮[J].心理科学,2005(2).

10任俊.西方积极心理学运动是一场心理学革命吗 [J].心理科学进展,2005(13).

11汪玲 等.浅析“霍桑试验”对现代管理的贡献[J].中国集体经济,2010(10).

12曾明,秦璐.工作满意度研究综述[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3(1) .

研究生管理工作意见范文第6篇

研究生宿舍文化是指在校园环境中,以研究生为主体,以宿舍为主要活动空间,以积极健康的宿舍活动为主要内容,能够反映研究生个体基本观念和校园精神的一种群体文化现象。为了对研究生宿舍现状做进一步了解,分析研究生宿舍文化建设中的问题,切实发挥宿舍的育人功能,我们在豫北某高校研究生的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中,在网上组织了相关问卷调查,共发出235份,回收有效调查数据215份,回收率为91%左右。

二、宿舍在研究生教育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宿舍不只是研究生的休息场所,同样也是他们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在这次调查中,针对“您认为宿舍是()的重要场所<多选>”显示(见表1)。另一项调查数据显示,在研究生中“除去睡觉,您每天在宿舍的时间”,有36.6%的学生在宿舍的时间少于2小时,63.4%的学生超过3小时。可见,研究生相当部分的学习、科研任务是在宿舍完成的。调查结果显示出的信息表明:作为高校研究生教育管理的重要基地,宿舍除了是研究生生活、学习和休息的重要场所,也日益成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

三、研究生宿舍文化现状分析

1.宿舍物质文化现状。调查显示,53.7%的人对学校环境比较满意,12.2%的人对学校环境很满意;31.7%的人对研究生宿舍的硬件设施比较满意,7.3%的人对研究生宿舍的硬件设施很满意。大部分接受调查的研究生认为目前的宿舍环境是令人满意的,比率达到了58.6%。其中“很满意”为9.8%,“较满意”为48.8%(见表2)。总的来说,宿舍周围环境和宿舍内的设施建设对研究生的学习和生活有重要影响。

2.宿舍精神文化现状。精神文化的内容包括宿舍成员对宿舍的认同感、归属感、对宿舍生活的态度及对宿舍同学的评价。在“您认为宿舍文化包括<多选>”一题中,有超过90%的人选择了宿舍精神文化。有62.5%的人认为研究生宿舍应该“重视宿舍装饰、布局,增加宿舍文化气息”。在对宿舍成员间关系进行调查时,60%的人对宿舍内同学之间关系的是很满意,认为宿舍成员关系融洽和比较融洽的占到95.1%。

3.宿舍制度文化现状。在问卷涉及的道德6种相关制度中,水电使用制度和张贴悬挂制度选择“没有制定”的在10%以上,其他几种制度都有不到10%的学生选择“没有制定”。在制度的遵守情况上,只有3%的选择“不遵守”,“自觉遵守”的均在75%以上,其中设施保护制度的遵守情况最好,卫生检查制度最差。(见表3)调查中,约半数学生认为所在宿舍制度比较健全,但同样约半数的学生认为制度比较健全但不够合理。在调查中也发现部分研究生对学校研究生宿舍管理的相关制度了解不够。

4.宿舍行为文化现状。调查显示“,在宿舍最常做的事”依次是“上网”“看课外书”和“学习”。同宿舍同学一起参与的事情由多到少依次是“体育锻炼”“逛街看电影”和“上自习”。大部分宿舍成员人际关系良好,当宿舍成员间出现矛盾摩擦时能够较为冷静理性地处理。在对宿舍成员间关系进行调查时,近60%的人对宿舍内同学之间关系的看法是很满意,认为宿舍成员关系融洽和比较融洽的占到95.1%。有9.8%的学生在熄灯后会受到他人在寝室打电话、玩游戏等行为的影响,63.4%是“偶尔有”。有36.8%的会违章使用电器。宿舍成员对使用的公共物品还是“很注意保护”的,比例也占到了65.9%。

5.总体满意度。关于宿舍文化建设现状的满意度总体不高。根据被调查者对宿舍文化建设的主观感受,我们将满意度分成很满意、比较满意、一般、不太满意和非常不满意5个层次。

四、加强研究生宿舍文化建设的具体措施

1.加强研究生宿舍文化建设的支持和引导。第一,配备足够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力量,无论是人员数量、专业属性,还是队伍培训等方面都要做到日益完善,努力锻造一支稳定性强、专业化高和现代化的研究生思政工作队伍,进而能够高质量地开展相关教育工作。第二,研究生宿舍文化的建设,要在理念规划设计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到研究生学习生活的实际需求,从研究生的特点出发,设计出适用、经济、美观的研究生宿舍建筑,为建设和谐的宿舍文化打下物质基石。[1]第三,加强对宿舍管理人员的管理,提高管理人员素质,明确管理人员职责。高校应根据实际需要,选聘责任心较强、服务意识较高、综合素质良好的人员。此外,在平时管理工作中对管理人员进行系统的培训和考核,使其能够有效地深入研究生宿舍管理中。最后,加强舆论宣传,努力营造健康和谐的宿舍文化氛围。在加强研究生宿舍基础设施和生活环境改善的同时,加强研究生宿舍相关规章制度的宣传和教育工作。

2.加强宿舍文化制度建设,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宿舍文化建设只有在完善合理的规章制度规范下,才能向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进一步发挥育人作用。宿舍文化制度建设应当坚持“三个原则”:可操作性原则,即要坚持从学生中来,再回到学生中去,制定的制度要被大多数学生接受,并能长期有效的坚持;可竞争性原则,即树立以真善美为荣,以假丑恶为耻的风气;可奖惩性原则,即制度应能够产生较强的约束力,要能够体现对住宿学生的表彰、奖励及违纪的处理。[3]这三个原则也保证了制度建设的相对稳定性,为管理的连续性提供了重要保证。同时我们要根据研究生宿舍生活中出现新的情况和问题,通过征求学生意见等方式,对已有的规章制度加以改进,以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要。

3.创新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进宿舍工作的方法。第一,通过组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团队,积极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注重研究学生行为变化,并建立宿舍定点联系制度,深入到研究生宿舍中去,及时的进行引导和规范。第二,可以成立相应的管理部门,专门负责研究生宿舍的管理,并协助辅导员和宿舍管理员有针对性的排解矛盾、解决问题,构建纵横交错的研究生宿舍管理体系。[4]第三,要充分发挥研究生导师的教育主体性作用,辅导员和相关管理人员要加强与研究生导师沟通交流,共同促进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最后,在研究生宿舍管理过程中,积极引导引导学生参与管理,充分发挥研究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能力。

研究生管理工作意见范文第7篇

关键词:硕士学位论文;过程管理;论文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2-0011-02

硕士学位论文是衡量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志,是检验学业学术水平的重要依据和必要环节。硕士学位论文从选题到最后成文定稿一般需要1~2年的时间来进行思考、研究和撰写提炼,是一项系统的科研工作。为保证硕士学位论文质量,必须加强硕士学位论文过程管理。目前硕士学位论文过程管理一般包括开题报告、中期检查、论文撰写、评审和答辩等环节。本文对硕士论文过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结合中国计量学院硕士学位论文过程管理工作实践,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一、硕士学位论文过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选题匆忙,开题把关不严。开题报告是对学位论文质量管理和监控的首要环节,不仅关系到学位论文的质量,还关系到论文能否做得下去的问题。但目前很多研究生临近开题才与导师协商论文选题,导致开题报告时文献综述不全面,无具体的实施方案,出现选题过大,甚至个别选题偏离本学科范畴的现象。另外,开题报告无统一规范的评判标准,有的考核老师提问随意,缺乏实质内涵,未能切实起到发现问题、及时纠偏的作用,开题报告把关不严。

2.中期检查流于形式。中期检查是保证论文研究进度的一个重要措施,对硕士研究生和导师的一种潜在督促。中期检查时一般要求研究生填写中期检查报告,对前一阶段论文所做的工作及阶段性成果进行总结,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明确后期的研究计划。在实际考核过程中,往往研究生填完中期报告导师审核签字就算通过,没有组织严格规范的考核,中期检查流于形式。

3.论文撰写研究生态度不端正。研究生是硕士学位论文的执行者,研究生的态度直接关系着硕士学位论文质量的好坏。但目前很多研究生只关心就业,从入学起就把主要精力放在与就业有关的资格考试或实习中,忽视自己的研究能力的锻炼,对自己的硕士论文要求低。平时很多研究生对科研研究或科研工作处于放松状态,对硕士学位论文的撰写不够重视,导致硕士学位论文整体结构不合理,工作量不足,实验数据缺乏,格式混乱。甚至有的研究生在撰写论文的过程中存在抄袭和剽窃他人成果的现象。在学位论文最后阶段,研究生往往对评审专家提出的意见置之不理,不再花精力对论文进一步修改,导致硕士学位论文质量不能提高。

4.导师指导力度不到位。硕士研究生导师是保证和提高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关键因素,学位论文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导师的指导作用。但目前高校研究生导师教学和科研压力都比较大,工作忙,经常疏于指导研究生学位论文工作。有的导师忙于自己的业务,把研究生当作劳动力使用,做一些对提高科研能力帮助不大的工作,使研究生投入学位论文工作的精力不足,导致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不合格。有的导师在论文送审前才开始审阅,对不成熟或存在问题的学位论文,不是阻止学生提交评审,而是想方设法让学生的学位论文能通过评审。

5.论文评审制度不完善。学位论文评审一般采用双盲评阅和公开评阅两种方式。双盲评阅一般由学校研究生部将论文送给校外同行专家或对口高校研究生学位管理部门,送审论文中不含研究生及导师的个人信息,评阅专家与论文作者和导师均不了解对方情况。公开评阅由学科或导师直接送给校内外同行专家,送审论文中包含研究生、导师的个人信息。2011年以前,我校一直采用一本双盲评审和两本公开评审相结合的论文评审制度。但是公开评审的评阅方式中,有些评审专家不能充分指出论文存在的问题,对论文总体评价成绩过高,使学位论文评审的公正性缺失。另外,由于学位论文评阅只是模糊的文字表述和论文整体的评价结果,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评阅的难度,影响了客观性。由于公开评审有失公正性,同一论文的评阅成绩,会出现较大区别,使研究生和导师对评价结果产生异议。

二、硕士学位论文过程管理的改进措施

1.进行选题管理,分批开题,严把开题关。为避免研究生在开题报告之前匆忙选题的现象,研究生入学后就应与导师协商学位论文选题,并于第一学期末或第二学期初初步确定学位论文选题,第二学期开始进行文献综述的撰写和方案论证。为使师生重视开题,学校实行分批开题制度,第一批为第二学期末进行,第二批为第三学期初进行。为保证开题报告质量,首先,要求开题报告前,研究生先填写开题报告表,在导师组内进行开题论证,经论证通过后才能参加开题报告。其次,开题报告由各学科以研究所为单位分小组公开组织,考核小组至少五名以上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老师组成。再次,学校制定了开题报告评价体系,要求考核小组从选题和文献综述、研究方案、研究基础、开题报告撰写情况和答辩情况等五大方面进行考核,并对每方面的具体评价要素进行了细化,便于考核小组客观评判。另外,学校要求考核小组形成书面意见,对研究生论文研究和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进行估计,对不足之处提出意见。研究生需根据考核小组意见进行修改完善,并填写开题报告修改反馈意见情况,经导师审核通过后才能进入课题研究,不合格者需重新开题。以上措施,增加了研究生和导师对开题报告的重视,有效防止了开题报告把关不严。

2.建立中期检查反馈整改制度。硕士学位论文中期检查于第四学期进行,学校要求除研究生填写中期检查报告外,各学科需根据学科自身特点采取现场演示验收、材料评审、PPT汇报等不同形式组织检查。检查结束后,各考核小组需根据研究生的论文进展总结和分析情况做出成绩评定,并给出书面意见指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指导性建议。书面意见由学院研究生教学秘书汇总后反馈给研究生和导师,导师需指导研究生根据考核小组意见在后续工作中采取改进和补救措施。对于问题比较多的研究生,需整改后重新中期检查。

3.建立严格的预答辩审查制度。为对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进行提前把关,学校建立了严格预答辩审查制度。参加预答辩的研究生除修满学分,通过学位论文中期检查外,还需达到以下三个条件:第一,研究生需取得学科规定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业绩;第二,硕士学位论文格式需通过学科组织的格式审查;第三,论文中涉及到的实验装置、软件和实验数据等需通过学科组织的实物现场验收。预答辩的组织各学科严格按照正式答辩的要求进行,并且通过预答辩者需根据预答辩考核的意见对论文进行修改,导师审核同意后才能进入下一环节。未通过预答辩者,延入下一批次毕业。经过实践,严格的预答辩审查制度促使研究生和导师对硕士学位论文增加投入,有效防止了论文送审前才临时包佛脚,促进了学位论文质量的提高。

4.引入学术不端检测系统。为有效防止硕士学位抄袭现象,学校自2009年开始在全校研究生学位论文中启用CNKI的“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送审前都必须参与学术不端检测,文字复制比大于20%的论文延入下一批送审。经过实践,该措施对打击学术不端和学术抄袭行为效果非常显著。

5.规范和完善论文评审制度。为保证学位论文评审的客观公正性,学校不断改进论文评审制度。首先,对论文评审方式进行改进,为防止论文评审走过场,2011年我校将原来的1本双盲评审和2本公开评审相结合的方式转变为2本论文双盲评审的方式,论文送审工作全部由学校研究生部负责,并对有争议的论文进行加送,保证了论文评价的公正性;其次,对论文评审体系进行了优化,评价体系由以前单一的整体评价改为整体评价与分项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要求评审专家对论文选题、文献综述、知识与能力、工作量与创新性、写作能力等5方面进行评价,减少论文评价的客观性。再次,盲审意见返回后,要求研究生根据盲审意见对论文进行修改完善,并针对评审专家给出的修改意见逐条写明修改反馈情况,导师审核通过才能参与答辩。通过以上措施,减少了论文评审的主观性,保障了评审的公平性,增加了研究生和导师对评审的重视。

6.建立学位论文过程考核督导制度。为规范学位论文过程管理,学校将教学督导制度引入研究生学位论文过程管理的各个环节。研究生教学督导组成员由学校各学科领域有一定威望的专家组成。各二级学院组织各学科对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进行过程考核前,需将考核安排报学校研究生部,研究生部安排督导组成员到考核现场随机抽查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中期检查、预答辩和正式答辩。经过几年的督导实践,我校各二级学院硕士学位论文过程考核基本规范,促进了硕士学位论文质量的提高。

7.建立合理的奖惩机制。为提高研究生对其学位论文的重视程度并加强对导师的监管力度,学校将学位论文过程考核结果作为研究生评奖、评优的参考条件,并且每年评选校级优秀学位论文,对获得优秀学位论文的学生颁发证书和奖励,同时对其指导教师给予相应奖励。为保证硕士学位论文质量,学校实行弹性学制,优秀的研究生可以提前毕业,不合格的研究生延期毕业。另外,每年进行校内学位论文抽检制度,抽检比例不少于当年毕业人数的20%。

三、结语

实践证明,学校硕士学位论文过程管理措施的不断改进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有效保障了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近年来,中国计量学院参加浙江省硕士学位论文抽检中,抽检成绩均位于全省高校前列,其中2011年抽检平均成绩和优秀率均为全省高校第一。

参考文献:

研究生管理工作意见范文第8篇

1. FIDIC合同条款中D-B模式与EPC模式风险分担的差异

1.1 在FIDIC合同条款中,阐述D-B模式的是黄皮书《生产设备和设计-施工合同条件》(Condition of Contract for Plant and Design-Build),阐述EPC模式的是银皮书《设计采购施工(EPC)/交钥匙工程合同条件》(Condition of Contract for EPC/Turnkey Projects)。该两种模式大致相近,其中最主要的差异在于承发包双方风险分担的方式不同。按17.3款的规定,雇主在D-B模式中比在EPC模式中多承担的风险为:

1.1.1 雇主使用或占用永久工程之任何部分,除非合同可能如此规定;

1.1.2 由雇主人员或雇主对其负责的其他人员提供的工程任何部分的设计(如果有);

1.1.3 不可预见的,或不能合理预期一个有经验的承包商应已采取适当预防措施的任何自然力的作用。

1.2 正是因为承发包双方承担的风险不一样,FIDIC建议,有如下情况之一的,应采用D-B模式,不采用EPC模式:

1.2.1 如果投标人没有足够的时间或资料,以仔细研究和核查雇主要求,或进行他们的设计、风险评估和估算;

1.2.2 如果建设内容涉及相当数量的地下工程,或投标人未能调查的区域内的工程;

1.2.3 如果雇主要严密监督或控制承包商的工作,或要审核大部分施工图纸;

1.2.4 如果每次期中付款的款额要经职员或其他中间人确定。

1.3 另说明,D-B模式中雇主的风险与我们熟悉的FIDIC红皮书《施工合同条件》(Condition of Contract for Construction)是一样的。在此,如果仅从承发包双方承担的风险看,D-B模式更靠近C模式(施工承包)。

1.4 从本文1.1.3可以看出,FIDIC最主要的划分风险的原则(承包商承担风险的范围以一个有经验的承包商能否合理预见为限)在EPC模式中失效。进一步,结合银皮书中的4.12款和5.2款看,实际上,EPC模式要求承包商对项目的可行性研究负责,并承担由此而引起的风险。

2. 工程总承包企业的界定

2.1 指导意见对工程总承包的界定是:“指从事工程总承包的企业受业主的委托,按照合同约定对工程的勘察、设计、采购、施工、试运行(竣工验收)等实行全过程的或若干阶段的承包”。该概念界定存在如下问题:

2.1.1 以工程总承包企业界定工程总承包,难免有概念循环之嫌。

2.1.2 全过程承包自然是工程总承包,若干阶段的承包就未必如此,比如,只承包勘察或设计或采购任务就很难被认定为总承包。

2.2 与总承包概念相对的是分承包。实际上,与FIDIC的银皮书、黄皮书和红皮书相对应的承包都是总承包,三者的共同点是承包方承包了施工。

2.3 建设项目展开的阶段一般为:计划、设计、施工、运转。(此处的计划主要指可行性研究,不包括勘察设计。)从此阶段划分看:

2.3.1 EPC模式承包的阶段包括计划、设计、施工;

2.3.2 D-B模式承包的阶段包括设计、施工;

2.3.3 本文1.3中的C模式(施工承包)仅包括施工。

2.4 应说明,总承包概念容易引起的误解是人们喜欢将之等同于建设全过程承包,指导意见亦未能完全避免该误解。若立足于建设全过程,则唯有EPC模式可堪称总承包;若立足于项目的全过程,即考虑2.3中项目的运转,则可能只有BOT及其派生模式可堪称总承包。

2.5 因此,工程总承包的概念宜界定为:承包方受业主委托,按合同约定对项目的诸阶段-计划、设计、施工、运转-之全过程或至少包括施工的若干阶段的承包。除此之外的其他承包可称为阶段或分项承包,但按承包的应有之义,只承担项目的可行性研究任务不应属于专项承包。

2.6 与2.5相应,工程总承包企业可界定为:具备相应资质,能对项目的诸阶段-计划、设计、施工、运转-之全过程或至少包括施工的若干阶段进行承包的企业。

2.7 2.5中对工程总承包的界定与指导意见有所不同,按指导意见,不包含施工的承包,比如设计-采购(E-P),也属于工程总承包之列。但是,这种不同不应该影响到工程总承包企业的界定(请参见本文4.2.2)。

3. 工程项目管理企业的界定

3.1 指导意见对工程项目管理的界定为:“指从事工程项目管理的企业受业主的委托,按照合同的约定,代表业主对工程项目的组织实施进行全过程的或若干阶段的管理和服务。” 该概念界定存在的问题如下:

3.1.1 与2.1.1相似的问题;

3.1.2 “代表业主对工程项目的组织实施进行全过程的或若干阶段的管理和服务”,并不能与指导意见对总承包的界定区别开来,比如,承担项目的方案设计或初步设计任务(指导意见中的项目管理承包PMC),到底是工程项目管理还是总承包?

3.2 在指导意见中,工程项目管理与工程总承包应是相对的,即工程项目管理总是在代表业主对工程总承包(指导意见中的总承包)进行管理。如果我们不这样理解,按指导意见对工程项目管理的界定,则工程项目管理完全可以回到业主自营的时代。另外,指导意见已明确同一企业或有隶属关系或其他利害关系的两企业不可同时承担一个工程的项目管理和总承包,-这即说明,工程项目管理与工程总承包之所以相对,是要力求二者互补。

3.3 明确工程项目管理与工程总承包系相对互补的关系,则按本文2.5的界定,不论是工程总承包或是专项承包,都可需要项目管理的介入。但是,对于项目可行性研究,则可能构成例外,即,对于包括可行性研究的EPC模式,需项目管理的介入,应不会有过多的质疑,但对于只承担可行性研究的项目管理服务,是否需要另一项目管理企业介入项目管理,则是值得质疑的。

3.4 考虑到项目管理的目的是受托方代表业主对工程项目进行质量、安全、进度、费用、合同、信息等管理和控制(按指导意见的陈述),而控制和管理最原初的依据即是可行性研究,因此,0对只承担可行性研究的项目管理服务,应不需要另一项目管理企业介入项目管理。-FIDIC在本文1.2.3中的建议也即是此理。

3.5 有鉴于此,工程项目管理宜界定为:受托方受业主的委托,按照合同的约定,代表业主对工程项目的总承包或专项承包进行管理并提供相应的服务。

3.6 与3.5相应,工程项目管理企业可界定为:具备相应资质,可对工程项目的总承包或专项承包进行管理并提供相应服务(包括承担工程项目的可行性研究,以及做作为可行性研究之必要结果的方案设计或初步设计)的企业。

4. 二企业的比较及市场培育

4.1 对比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

4.1.1 工程项目管理与工程总承包力求一种相对互补的关系;

4.1.2 工程总承包以施工为主导,工程项目管理以可行性研究为主导;

4.1.3 在总承包EPC模式中,工程总承包与工程项目管理在可行性研究方面可能会有所融合(后者对前者更多的是参与而非管理)。

4.2 4.1中的分析不是绝对的,但是,对于目的是要培育发展工程总承包企业与工程项目管理企业而言,以此界分工程总承包企业与工程项目管理企业应是适当的。理由如下:

4.2.1 不具备施工能力的工程总承包企业与不具备可行性研究能力的工程项目管理企业一样,都缺乏核心竞争能力。

4.2.2 工程总承包企业与工程项目管理企业在一个具体的项目上,可能只侧重一二方面任务的承揽,比如,工程总承包企业可能只进行设计-采购(E-P)承包,而工程项目管理企业可能也只承担设计和采购管理,但具体的承揽任务的方式不应该影响两企业的界定。在指导意见中,之所以会出现2.1.1和3.1.1中的循环,也是出于此种意识。

4.3 以我国目前的现状看,在项目的诸阶段-计划、设计、施工、运转-中,设计与施工都有实力较雄厚的企业来完成,但计划与运转环节则相对乏力。因此,

4.3.1 加强企业对项目可行性研究的能力几乎既是行业界所期,也是指导意见的一个侧重。在指导意见中,无论是项目管理服务(PM),还是项目管理承包(PMC),可行性研究都是其中的重要内容;而指导意见将EPC模式作为工程总承包的第一推荐,也无非是要强调可行性研究。人们易于将工程总承包等同于项目的全过程承包,更像是出于这种行业期待。但是,

4.3.2 以目前的情况,培育发展工程项目管理企业以加强企业的可行性研究能力为重点,应无可非议,但不宜急于以行政的力量将EPC模式作为培育发展工程总承包企业的重点,因为这里不仅涉及到一个资源配置的问题,同时,培育发展工程项目管理企业的可行性研究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是与EPC模式相适应的工程总承包企业得以诞生的前奏。

4.3.3 涉及项目运转环节的总承包,比如BOT,只是在EPC模式的基础上再加一个融资问题(FIDIC出版其银皮书的目的之一就是要适用于BOT项目或类似投资模式下的设计采购施工合同),可与EPC模式的总承包一并考虑,并可以此藉市场需要来促进与EPC模式相适应的总承包企业的发展。

4.4 鉴于4.3的分析,工程总承包企业以培育发展适应D-B模式的总承包为宜,这可以通过勘察设计企业或施工企业的改造和重组,或通过二者的结合,得以便捷地实现。-在这一点上,指导意见是十分中肯的。但是,指导意见同时鼓励勘察、设计、施工企业发展与工程项目管理相应的能力,还需注意两点:

4.4.1 按指导意见,工程项目管理企业承接业务的最大范围是项目管理承包(PMC),因此,即便勘察设计或施工企业具备工程项目管理的能力,它们也更愿意承包设计或施工任务本身。另外,勘察设计或施工企业也不能界承包失败之后再承接工程项目管理业务,因为一般而言,后者发生在前者之前。

4.4.2 以4.3.2的分析,如果勘察设计或施工企业还没有发展成为与EPC模式相适应的工程总承包企业,则其在能否发展具备可行性研究能力方面可能会受到局限。如此,按4.2.1的分析,该企业在工程项目管理上必然缺乏核心竞争能力。

4.5 因此,培育发展工程项目管理企业,宜通过建筑业中的中介机构,比如咨询公司、监理公司等,经整合而完成。但值得强调的是,在此整合过程中吸收建筑师的加入应系十分必要。

4.6 应说明,指导意见的目的之一,是意欲通过建筑行业结构的调整,以使其更加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本文从FIDIC合同条款中D-B模式与EPC模式风险分担的差异入手,分析界定工程总承包企业与工程项目管理企业,目的就是要廓清二企业在市场中的定位。但是,一种企业能否发展,还需具备制度层面上的发展空间。以本文对二企业的分析界定,届制度空间充分时,二者之间的相对互补关系即可组合成为国际上通行的各种工程管理和承包模式。

「参考文献

研究生管理工作意见范文第9篇

1. FIDIC合同条款中D-B模式与EPC模式风险分担的差异

1.1 在FIDIC合同条款中,阐述D-B模式的是黄皮书《生产设备和设计-施工合同条件》(Condition of Contract for Plant and Design-Build),阐述EPC模式的是银皮书《设计采购施工(EPC)/交钥匙工程合同条件》(Condition of Contract for EPC/Turnkey Projects)。该两种模式大致相近,其中最主要的差异在于承发包双方风险分担的方式不同。按17.3款的规定,雇主在D-B模式中比在EPC模式中多承担的风险为:

1.1.1 雇主使用或占用永久工程之任何部分,除非合同可能如此规定;

1.1.2 由雇主人员或雇主对其负责的其他人员提供的工程任何部分的设计(如果有);

1.1.3 不可预见的,或不能合理预期一个有经验的承包商应已采取适当预防措施的任何自然力的作用。

1.2 正是因为承发包双方承担的风险不一样,FIDIC建议,有如下情况之一的,应采用D-B模式,不采用EPC模式:

1.2.1 如果投标人没有足够的时间或资料,以仔细研究和核查雇主要求,或进行他们的设计、风险评估和估算;

1.2.2 如果建设内容涉及相当数量的地下工程,或投标人未能调查的区域内的工程;

1.2.3 如果雇主要严密监督或控制承包商的工作,或要审核大部分施工图纸;

1.2.4 如果每次期中付款的款额要经职员或其他中间人确定。

1.3 另说明,D-B模式中雇主的风险与我们熟悉的FIDIC红皮书《施工合同条件》(Condition of Contract for Construction)是一样的。在此,如果仅从承发包双方承担的风险看,D-B模式更靠近C模式(施工承包)。

1.4 从本文1.1.3可以看出,FIDIC最主要的划分风险的原则(承包商承担风险的范围以一个有经验的承包商能否合理预见为限)在EPC模式中失效。进一步,结合银皮书中的4.12款和5.2款看,实际上,EPC模式要求承包商对项目的可行性研究负责,并承担由此而引起的风险。

2. 工程总承包企业的界定

2.1 指导意见对工程总承包的界定是:“指从事工程总承包的企业受业主的委托,按照合同约定对工程的勘察、设计、采购、施工、试运行(竣工验收)等实行全过程的或若干阶段的承包”。该概念界定存在如下问题:

2.1.1 以工程总承包企业界定工程总承包,难免有概念循环之嫌。

2.1.2 全过程承包自然是工程总承包,若干阶段的承包就未必如此,比如,只承包勘察或设计或采购任务就很难被认定为总承包。

2.2 与总承包概念相对的是分承包。实际上,与FIDIC的银皮书、黄皮书和红皮书相对应的承包都是总承包,三者的共同点是承包方承包了施工。

2.3 建设项目展开的阶段一般为:计划、设计、施工、运转。(此处的计划主要指可行性研究,不包括勘察设计。)从此阶段划分看:

2.3.1 EPC模式承包的阶段包括计划、设计、施工;

2.3.2 D-B模式承包的阶段包括设计、施工;

2.3.3 本文1.3中的C模式(施工承包)仅包括施工。

2.4 应说明,总承包概念容易引起的误解是人们喜欢将之等同于建设全过程承包,指导意见亦未能完全避免该误解。若立足于建设全过程,则唯有EPC模式可堪称总承包;若立足于项目的全过程,即考虑2.3中项目的运转,则可能只有BOT及其派生模式可堪称总承包。

2.5 因此,工程总承包的概念宜界定为:承包方受业主委托,按合同约定对项目的诸阶段-计划、设计、施工、运转-之全过程或至少包括施工的若干阶段的承包。除此之外的其他承包可称为阶段或分项承包,但按承包的应有之义,只承担项目的可行性研究任务不应属于专项承包。

2.6 与2.5相应,工程总承包企业可界定为:具备相应资质,能对项目的诸阶段-计划、设计、施工、运转-之全过程或至少包括施工的若干阶段进行承包的企业。

2.7 2.5中对工程总承包的界定与指导意见有所不同,按指导意见,不包含施工的承包,比如设计-采购(E-P),也属于工程总承包之列。但是,这种不同不应该影响到工程总承包企业的界定(请参见本文4.2.2)。

3. 工程项目管理企业的界定

3.1 指导意见对工程项目管理的界定为:“指从事工程项目管理的企业受业主的委托,按照合同的约定,代表业主对工程项目的组织实施进行全过程的或若干阶段的管理和服务。” 该概念界定存在的问题如下:

3.1.1 与2.1.1相似的问题;

3.1.2 “代表业主对工程项目的组织实施进行全过程的或若干阶段的管理和服务”,并不能与指导意见对总承包的界定区别开来,比如,承担项目的方案设计或初步设计任务(指导意见中的项目管理承包PMC),到底是工程项目管理还是总承包?

3.2 在指导意见中,工程项目管理与工程总承包应是相对的,即工程项目管理总是在代表业主对工程总承包(指导意见中的总承包)进行管理。如果我们不这样理解,按指导意见对工程项目管理的界定,则工程项目管理完全可以回到业主自营的时代。另外,指导意见已明确同一企业或有隶属关系或其他利害关系的两企业不可同时承担一个工程的项目管理和总承包,-这即说明,工程项目管理与工程总承包之所以相对,是要力求二者互补。

3.3 明确工程项目管理与工程总承包系相对互补的关系,则按本文2.5的界定,不论是工程总承包或是专项承包,都可需要项目管理的介入。但是,对于项目可行性研究,则可能构成例外,即,对于包括可行性研究的EPC模式,需项目管理的介入,应不会有过多的质疑,但对于只承担可行性研究的项目管理服务,是否需要另一项目管理企业介入项目管理,则是值得质疑的。

3.4 考虑到项目管理的目的是受托方代表业主对工程项目进行质量、安全、进度、费用、合同、信息等管理和控制(按指导意见的陈述),而控制和管理最原初的依据即是可行性研究,因此,0对只承担可行性研究的项目管理服务,应不需要另一项目管理企业介入项目管理。-FIDIC在本文1.2.3中的建议也即是此理。

3.5 有鉴于此,工程项目管理宜界定为:受托方受业主的委托,按照合同的约定,代表业主对工程项目的总承包或专项承包进行管理并提供相应的服务。

3.6 与3.5相应,工程项目管理企业可界定为:具备相应资质,可对工程项目的总承包或专项承包进行管理并提供相应服务(包括承担工程项目的可行性研究 ,以及做作为可行性研究之必要结果的方案设计或初步设计)的企业。

4. 二企业的比较及市场培育

4.1 对比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

4.1.1 工程项目管理与工程总承包力求一种相对互补的关系;

4.1.2 工程总承包以施工为主导,工程项目管理以可行性研究为主导;

4.1.3 在总承包EPC模式中,工程总承包与工程项目管理在可行性研究方面可能会有所融合(后者对前者更多的是参与而非管理)。

4.2 4.1中的分析不是绝对的,但是,对于目的是要培育发展工程总承包企业与工程项目管理企业而言,以此界分工程总承包企业与工程项目管理企业应是适当的。理由如下:

4.2.1 不具备施工能力的工程总承包企业与不具备可行性研究能力的工程项目管理企业一样,都缺乏核心竞争能力。

4.2.2 工程总承包企业与工程项目管理企业在一个具体的项目上,可能只侧重一二方面任务的承揽,比如,工程总承包企业可能只进行设计-采购(E-P)承包,而工程项目管理企业可能也只承担设计和采购管理,但具体的承揽任务的方式不应该影响两企业的界定。在指导意见中,之所以会出现2.1.1和3.1.1中的循环,也是出于此种意识。

4.3 以我国目前的现状看,在项目的诸阶段-计划、设计、施工、运转-中,设计与施工都有实力较雄厚的企业来完成,但计划与运转环节则相对乏力。因此,

4.3.1 加强企业对项目可行性研究的能力几乎既是行业界所期,也是指导意见的一个侧重。在指导意见中,无论是项目管理服务(PM),还是项目管理承包(PMC),可行性研究都是其中的重要内容;而指导意见将EPC模式作为工程总承包的第一推荐,也无非是要强调可行性研究。人们易于将工程总承包等同于项目的全过程承包,更像是出于这种行业期待。但是,

4.3.2 以目前的情况,培育发展工程项目管理企业以加强企业的可行性研究能力为重点,应无可非议,但不宜急于以行政的力量将EPC模式作为培育发展工程总承包企业的重点,因为这里不仅涉及到一个资源配置的问题,同时,培育发展工程项目管理企业的可行性研究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是与EPC模式相适应的工程总承包企业得以诞生的前奏。

4.3.3 涉及项目运转环节的总承包,比如BOT,只是在EPC模式的基础上再加一个融资问题(FIDIC出版其银皮书的目的之一就是要适用于BOT项目或类似投资模式下的设计采购施工合同),可与EPC模式的总承包一并考虑,并可以此藉市场需要来促进与EPC模式相适应的总承包企业的发展。

4.4 鉴于4.3的分析,工程总承包企业以培育发展适应D-B模式的总承包为宜,这可以通过勘察设计企业或施工企业的改造和重组,或通过二者的结合,得以便捷地实现。-在这一点上,指导意见是十分中肯的。但是,指导意见同时鼓励勘察、设计、施工企业发展与工程项目管理相应的能力,还需注意两点:

4.4.1 按指导意见,工程项目管理企业承接业务的最大范围是项目管理承包(PMC),因此,即便勘察设计或施工企业具备工程项目管理的能力,它们也更愿意承包设计或施工任务本身。另外,勘察设计或施工企业也不能界承包失败之后再承接工程项目管理业务,因为一般而言,后者发生在前者之前。

4.4.2 以4.3.2的分析,如果勘察设计或施工企业还没有发展成为与EPC模式相适应的工程总承包企业,则其在能否发展具备可行性研究能力方面可能会受到局限。如此,按4.2.1的分析,该企业在工程项目管理上必然缺乏核心竞争能力。

4.5 因此,培育发展工程项目管理企业,宜通过建筑业中的中介机构,比如咨询公司、监理公司等,经整合而完成。但值得强调的是,在此整合过程中吸收建筑师的加入应系十分必要。

4.6 应说明,指导意见的目的之一,是意欲通过建筑行业结构的调整,以使其更加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本文从FIDIC合同条款中D-B模式与EPC模式风险分担的差异入手,分析界定工程总承包企业与工程项目管理企业,目的就是要廓清二企业在市场中的定位。但是,一种企业能否发展,还需具备制度层面上的发展空间。以本文对二企业的分析界定,届制度空间充分时,二者之间的相对互补关系即可组合成为国际上通行的各种工程管理和承包模式。

「参考文献

研究生管理工作意见范文第10篇

一、严格会议要求,规范会议程序

行政会不但是学校工作研究部署、部门协调配合、集体总结反思的会议,更是班子成员相互学习、共同成长的会议。因此,校长不仅要让班子成员充分认识到行政会的作用,还要严肃纪律,保证行政会议的质量,规范会议程序,提高行政会议效能。

规范会议的程序是开好行政会的基本要求,程序的安排要力求简约与实效。

1.一般周行政例会。大体可安排四个主要环节:第一环节,由校长点评总结上周工作;第二环节,指导行政认真审阅下周“周工作安排”,对跨部门的工作进行协调;第三环节,让各部门分别就完成下周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提出意见建议,再由校长进行工作指导和决定;第四环节,校长简要对行政会进行小结,对主要工作进行强调。

2.重大工作研究、部署会。重大工作往往涉及的部门多、内容杂,经常需要以一个部门为主,多个部门配合。那么,担任“龙头”的部门应事先制订工作方案并经校长或校长办公会审阅过,然后提交行政会对方案进行可行性研究。会议一般有三个程序:先由校长或分管副校长介绍背景、要求、目的和意义,再组织学习讨论方案初稿,让与会的行政班子成员充分发表意见,充分考虑实施过程的细节,最后明确工作的分工和责任部门(或责任人)。

3.重大决策事前的征求意见会。意见征求一般要遵循“自上而下再自下而上”的原则。会前,先将决策的思路与班子主要成员进行交流,听听他们的建议,形成初步意见。会上,讨论征求意见,办公室汇总,形成实施方案(意见稿)。会后,由各年段、教研组或备课组组织教师讨论,广泛收集意见和建议。最后,通过不断对决策意向(方案)进行调整,把修改后的决策(方案)再次向全体教师征求意见。如果需要全体教师表决的,要提交表决,方可生效。

4.总结反思会。要立足个人反思,在此基础上组织反思工作会。总结与反思的内容至少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好的工作经验和做法,存在的主要问题,解决问题的对策,下阶段的工作思路。行政会上,如果是部门组织的活动,应由分管校长或部门负责人在各分组总结反思的基础上,提请校行政集中讨论,最后校长对工作提出指导性意见。

二、做足会前“功课”,提高会议效率

一般的行政例会,要做好四方面的“功课”。一是听取各方意见。根据“自下而上”的原则,各段长、组长在听取教师们意见的基础上,提交段、组工作安排。二是形成部门工作意见。在分管校长的指导下各部门形成初步工作设想。三是校长指导意见。办公室汇总各个部门的工作安排递交校长室,校长结合学校的办学理念对工作安排进行必要的指导。四是会上研究。把工作方案提交到行政会上,行政人员对方案的可行性进行充分的讨论、研究。

如我校每年组织的“师能”竞赛项目活动,一方面要求全员参与,一方面要考虑年龄的层次问题,有的竞赛要求在一天内完成,有的要分散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完成。因此,组织这样的竞赛常常要根据需要进行调整,这对组织部门是一大考验。研究制定科学的方案显得尤为重要,而方案的研究出台需要在会前做足“功课”。首先根据学校工作计划提出“师能”竞赛的总体要求,注重发挥各个学科组长的作用,广泛听取组内教师的意见,提出学科竞赛的项目;汇总到教务处之后,在分管校长的指导下,教务处形成学校的竞赛方案意见稿,经校长审阅后,提交行政会研究。如此,按照“段、组―部门―分管―办公室―校长―行政会”的程序层层递交,层层指导审阅,最后提交行政会进行讨论。遵循着“自下而上又自上而下”的原则,不但体现了管理的民主,提高管理的实效,同时由于会前做足了“功课”,行政会议事的效率也随之提高。

重大工作研究、部署会,会前要根据分工,制订重大工作活动总方案。比如大型校际教学交流活动,由分管教学的副校长总负责,指导部门形成包括公开课安排、研讨交流、会议组织、来宾接待、住宿、接送等活动总方案,经校长审阅后提交行政会讨论。如果是重大决策研究会,校长会前要先听取班子主要成员及一线教师的意见,再提交行政会进行研究讨论。如果是总结反思会,会前要先发动教师进行工作总结与反思,然后分段、组或部门召开总结会,形成总结报告后提交行政会进行研究讨论。

三、重视过程督导,讲求工作质量

行政会议只是工作的一个中间环节,提高工作质量关键在于做好日常工作的督导与落实,才能确保工作的质量。

首先,要明确工作责任。强烈的责任意识是落实好各项工作的关键,对于提交行政会的每项工作都必须落实工作责任部门(或责任人),既包括具体落实的责任部门(或责任人),还包括工作指导与评价的责任部门(或责任人),并在周工作安排表中详细注明。如此,件件工作做到职责到人,有利于各项工作有效落实。

其次,要做好会中工作落实。校长要利用行政会落实上周各项工作的完成情况、未完成的情况、存在问题以及拟完成的工作的时间表,并进行工作指导。如此,保证各项工作既得到落实又确保了工作的质量。

再次,要做好会后工作督促指导。会后责任部门要根据会议的精神落实各项工作,分管校长要随时关注并进行工作的指导,随时了解工作落实的进度和质量,对未能按时完成的工作要及时了解其原因,并进行工作指导,确保工作的层层落实到位。

研究生管理工作意见范文第11篇

一、关于XX县2011年1-9月份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及预算调整情况有关问题

会议原则同意县财政局关于2011年1-9月份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及预算调整情况的意见,会后修改完善后报请县人大常委会议审批。

二、关于统筹城乡发展有关问题

(一)会议原则同意县经发局关于调整XX县统筹城乡发展领导小组组成人员的意见,会后提交县委常委会议研究。

(二)会议原则同意县经发局关于召开全县城乡统筹重点工作和重点项目推进会的筹备意见,会议时间另行确定。由统筹办、新农办组织对今年社区建设和重点镇建设进行验收之后,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解决社区及重点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根据省市有关文件制定出台推进我县城乡统筹工作的政策措施。

(三)会议原则同意县经发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城乡统筹发展工作机制建设的意见,根据会议讨论意见修改完善后报县委常委会议研究。

(四)会议原则同意县住建局、经发局提交的《XX县小城镇(社区)规划建设管理办法(试行)》,根据会议讨论意见修改完善,县法制办审查后报县委常委会议研究。

(五)会议原则同意县经发局关于成立XX县能源协调领导小组的意见,会后以政府办文件印发。

(六)关于县农机修造厂改制有关问题:一是职工回迁原址安置,一律按新建房成本价安置;二是自愿在绿苑、丰禾苑小区安置的职工按原定基准价安置;三是职工搬迁过渡费按5元/平米,从2011年11月份起支付两年90.9万元;四是经发局要认真做好离退休职工的思想稳定工作。

三、关于秋冬农业生产有关问题

(一)会议原则同意县苹果局关于召开秋冬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的筹备意见。

(二)会议原则同意县苹果局《关于二O一一年秋冬苹果生产管理工作的意见》、《关于二O一一年秋冬苹果园减密度工作实施方案》和《XX县二O一一年以苹果园减密度为主的秋冬苹果管理工作督查考核办法》,会后提交县委常委会研究。

(三)会议强调,各部门单位、各乡镇要高度认识做好XX苹果产业的重要意义,切实抓好秋冬果园减密度工作,按时限完成秋冬苹果生产各项工作任务。各有关督查、检查的部门单位要严格按照标准条件进行督查、考核。

四、关于县城开发建设有关问题

(一)会议原则同意县住建局关于解决县城开发建设有关问题的意见,根据会议讨论意见修改完善后报县委常委会议研究。

(二)会议强调,做美县城、做大县城是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抓手。关于城市拆迁工作,一是拆迁办的职能、机构转变问题报县编委会研究;二是住建局牵头尽快研究建立城市拆迁政策风险评估机制,重大项目、重大事项信访风险评估机制;三是要遵照城市规划严格规范,在教育群众、引导群众、以人为本的理念下搞好城市拆迁工作;四是凡确定包抓领导责任的拆迁任务一定要按时限解决到位。

五、关于调整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领导小组组成人员有关问题

会议原则同意县计生局关于调整XX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领导小组组成人员的意见,会后报县委常委会议研究。

六、关于二O一一年城区大气污染治理有关问题

(一)会议原则同意县环保局关于二O一一年城区大气污染治理工作实施方案,同意召开城区大气污染治理动员大会。城区大气污染治理指挥部名单报县委常委会审定。

(二)关于城区大气污染治理工作经费由县财政给予保障。

(三)会议认为,大气污染治理是非常重要的民生工程,也是环境卫生整治的延续,抓好大气污染治理是创造美好生活环境的重要举措,各级各部门要认真抓好落实工作,做好宣传引导,动员群众参与,工作中要严格执法,依规执法,确保大气污染治理取得实效。

七、关于沟道土地整治有关问题

(一)会议原则同意县国土局关于全省沟道土地整治工作现场会议的传达贯彻意见,同意县国土局关于成立XX县沟道土地整治工作领导小组的意见,会后以县政府办文件印发。

(二)会议指出,当前要重点做好调查摸底工作,由任喜全副县长负责,抽调国土、水利、林业等部门,尽快对全县沟道土地进行摸底调查。一是调查可治理沟道的情况;二是调查沟道的绿化情况;三是调查全县的水资源状况,调查工作在一个月内结束。

八、关于XX县乡镇机构改革实施方案

(一)会议原则同意县编办提交的《XX县乡镇机构改革实施方案》,根据会议讨论意见修改完善后提交县委常委会议研究。

(二)会议认为,乡镇机构改革应强化苹果服务体系建设,适当压缩其他编制,增加果站编制;强化苹果基层组织建设,逐步达到一村一名苹果技术员。

九、关于安全生产有关问题

(一)会议原则同意县安监局关于1-10月份全县安全生产工作情况汇报及下一阶段工作的意见,同意以县政府名义召开全县安全生产工作专题会议。

(二)会议原则同意县安监局关于调整县安全生产委员会成员的意见和关于明确县政府领导分管安全生产工作责任的意见。

(三)会议指出,我县当前的安全形势十分严峻,重视、抓好安全生产工作十分重要,各级各方面都要围绕道路安全、森林防火、校园安全、食品安全等方面做出专门的部署。一是组织人员对安全隐患进行拉网式排查,确保全县春节前后安全生产不出问题;二是要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实行分区、属地、系统管理,出现问题严格实行责任倒查,特别是道路交通安全要进行专项整治,严禁酒驾,严打黑驾;三是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民安全防范意识,做好安全生产的基础工作;四是要严格落实农副产品“绿色通道”制度,确保苹果销售运输渠道畅通;五是各分管领导要分别召开不同层次、不同形式、不同范围的安全生产会议,进一步细化、量化安全生产目标责任。

十、关于信访有关问题

(一)会议原则同意县信访局关于前三季度信访情况汇报、关于集中交办当前突出信访问题的意见和关于进一步畅通信访渠道规范信访工作秩序的意见,根据讨论意见修改后报县委常委会议研究。

研究生管理工作意见范文第12篇

法律、法规规定应当提交职工大会或者职工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决定的事项,企业、事业单位应当依法办理。

第二十条 工会帮助、指导职工与企业以及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签订劳动合同。

工会代表职工与企业以及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进行平等协商,签订集体合同。集体合同草案应当提交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全体职工讨论通过。

工会签订集体合同,上级工会应当给予支持和帮助。

企业违反集体合同,侵犯职工劳动权益的,工会可以依法要求企业承担责任;因履行集体合同发生争议,经协商解决不成的,工会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机构提请仲裁,仲裁机构不予受理或者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讼。

第二十一条 企业、事业单位处分职工,工会认为不适当的,有权提出意见。

企业单方面解除职工劳动合同时,应当事先将理由通知工会,工会认为企业违反法律、法规和有关合同,要求重新研究处理时,企业应当研究工会的意见,并将处理结果书面通知工会。

职工认为企业侵犯其劳动权益而申请劳动争议仲裁或者向人民法院提讼的,工会应当给予支持和帮助。

第二十二条 企业、事业单位违反劳动法律、法规规定,有下列侵犯职工劳动权益情形,工会应当代表职工与企业、事业单位交涉,要求企业、事业单位采取措施予以改正;企业、事业单位应当予以研究处理,并向工会作出答复;企业、事业单位拒不改正的,工会可以请求当地人民政府依法作出处理:

(一)克扣职工工资的;

(二)不提供劳动安全卫生条件的;

(三)随意延长劳动时间的;

(四)侵犯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权益的;

(五)其他严重侵犯职工劳动权益的。

第二十三条 工会依照国家规定对新建、扩建企业和技术改造工程中的劳动条件和安全卫生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进行监督。对工会提出的意见,企业或者主管部门应当认真处理,并将处理结果书面通知工会。

第二十四条 工会发现企业违章指挥、强令工人冒险作业,或者生产过程中发现明显重大事故隐患和职业危害,有权提出解决的建议,企业应当及时研究答复;发现危及职工生命安全的情况时,工会有权向企业建议组织职工撤离危险现场,企业必须及时作出处理决定。

第二十五条 工会有权对企业、事业单位侵犯职工合法权益的问题进行调查,有关单位应当予以协助。

第二十六条 职工因工伤亡事故和其他严重危害职工健康问题的调查处理,必须有工会参加。工会应当向有关部门提出处理意见,并有权要求追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有关责任人员的责任。对工会提出的意见,应当及时研究,给予答复。

第二十七条 企业、事业单位发生停工、怠工事件,工会应当代表职工同企业、事业单位或者有关方面协商,反映职工的意见和要求并提出解决意见。对于职工的合理要求,企业、事业单位应当予以解决。工会协助企业、事业单位做好工作,尽快恢复生产、工作秩序。

第二十八条 工会参加企业的劳动争议调解工作。

地方劳动争议仲裁组织应当有同级工会代表参加。

第二十九条 县级以上各级总工会可以为所属工会和职工提供法律服务。

第三十条 工会协助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办好职工集体福利事业,做好工资、劳动安全卫生和社会保险工作。

第三十一条 工会会同企业、事业单位教育职工以国家主人翁态度对待劳动,爱护国家和企业的财产,组织职工开展群众性的合理化建议、技术革新活动,进行业余文化技术学习和职工培训,组织职工开展文娱、 体育活动。

第三十二条 根据政府委托,工会与有关部门共同做好劳动模范和先进生产(工作)者的评选、表彰、培养和管理工作。

第三十三条 国家机关在组织起草或者修改直接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法律、法规、规章时,应当听取工会意见。

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对涉及职工利益的重大问题,应当听取同级工会的意见。

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研究制定劳动就业、工资、劳动安全卫生、社会保险等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政策、措施时,应当吸收同级工会参加研究,听取工会意见。

研究生管理工作意见范文第13篇

×为了进一步规范公司领导集体的决策行为,实现公司决策的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有效防范经营风险,提高决策效率,促进公司经济及各项事业持续、稳步、健康发展,根据上级有关规定,特制订本会议制度。

×为了体现减少会议、规范公务活动的精神,将党政领导联席会与领导办公会合并。

×第二条会议原则

×公司领导办公会实行个别酝酿、集体讨论、民主集中、会议决定的原则。

×第三条会议内容

×、研究贯彻执行上级会议精神、方针、政策和指示、决议的实施意见及实施中的重大问题,部署和总结一个时期的重点工作;

×、研究决定公司改革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讨论决定公司年度生产经营方针目标和主要经济技术指标,讨论确定公司中、长期发展规划;

×、研究决定公司内部行政管理机构设置和变更方案;

×、审定公司年度财务预算、决算方案,研究决定公司重大资产购并、重组及资产处置等事宜,讨论决定公司大额资金使用,审定有关计划、制度、规定、标准、规范和实施方案;

×、研究决定公司内部生产经营承包方案,审定公司与所属单位、部门签订的各种经济责任书;

×、研究公司新产品开发、技术进步和质量管理工作,审定有关计划、制度、规定、标准、规范和实施方案。

×、研究公司生产管理工作,审定有关计划、制度、规定、标准、规范和实施方案。

×、研究公司经营、合同管理、法律事务等工作,审定有关计划、制度、规定、标准、规范和实施方案。

×、研究决定公司基建、矿建、技改项目、设备购置、投资计划等工作,审定有关计划、制度、规定、标准、规范和实施方案;研究决定万元以上计划外资金使用;

×、研究公司审计工作,审定有关计划、制度、规定、标准、规范和实施方案。

×、研究效能监察工作,审定有关计划、制度、规定、标准、规范和实施方案。

×、研究公司信息化建设工作,审定有关计划、制度、规定、标准、规范和实施方案。

×、研究公司生活、福利工作,审定有关计划、制度、规定、标准、规范和实施方案。

×、研究公司工业、交通、消防、民用气等安全管理工作,审定有关计划、制度、规定、标准、规范和实施方案。版权所有

×、研究公司设备管理工作,审定有关计划、制度、规定、标准、规范和实施方案。

×、研究公司市场管理工作,审定有关计划、制度、规定、标准、规范和实施方案。

×、研究公司劳动人事管理工作。研究决定公司定编定员方案和富余人员安置工作,研究公司内部分配和工资、奖金调整工作,审定有关劳动人事管理方面的计划、制度、规定、标准、规范和实施方案。研究决定公司职工招录、调入、分配等事项;研究决定公司内部人事调动、奖励、行政处分等事项;

×、研究公司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审定有关计划、制度、规定、标准、规范和实施方案;

×、研究公司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审定有关计划、制度、规定、标准、规范和实施方案;

×、研究公司住房改革、分配工作,审定有关计划、制度、规定、标准、规范和实施方案;

×、研究公司爱国卫生和绿化管理工作,审定有关计划、制度、规定、标准、规范和实施方案。

×、研究公司武装保卫工作,审定有关计划、制度、规定、标准、规范和实施方案。

×、研究公司物资采购、物资供应工作,审定有关计划、制度、规定、标准、规范和实施方案。

×、讨论决定公司向管理局、总公司、山东省及有关上级行政机构申报推荐的劳动模范、先进人物和科技人才;

×、讨论决定公司向管理局、总公司及有关上级行政机构的重要请示和报告;研究决定下级单位和有关部门提请公司议定的重大问题。

×、其他应由公司领导办公会议研究决定的事项。

×第四条会议规则

×、领导办公会议由公司经理负责召集并主持。公司经理因故不能主持会议的,应指定一名公司领导代其主持会议。领导办公会议成员为公司领导班子成员。

×、领导办公会议必须有会议成员三分之二以上参加方能举行。会议成员无特殊情况不准请假。领导班子成员参加公司其它会议、活动与领导办公会有冲突的,应服从于领导办公会议。

×、公司党政办公室主任和会议内容涉及的部门(单位)主要负责同志列席会议(如有关部门和单位的主要负责同志因故不能列席,由主持工作的负责同志列席)。根据会议内容,会议主持人可指定有关副总师和其他部门的负责同志列席会议。

×、公司党政办公室负责领导办公会议议题的整理收集、会议安排、会议记录、纪要整理等工作,并负责监督、检查、落实会议决议。

×、领导办公会议议题由公司经理决定;或由公司领导在工作分工范围内提出,交党政办公室报公司经理审定。提交会议讨论的议题应有充分的材料和明确的决策建议。

×、领导办公会议讨论决定问题实行个别酝酿、集体讨论、民主集中、会议决定的原则,由公司经理归纳出席会议成员的多数意见后作出决策。对经会议讨论尚不宜做出决议的议题,公司经理有权决定下次再议。

×、领导办公会议决议所有领导成员都必须认真服从和执行,自觉维护办公会议决议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领导办公会议成员必须认真负责地行使职权,遵守保密纪律,维护公司领导班子的团结。有关会议议题、材料,会议讨论情况,会议做出的决定、决议和会议记录,在一定时限内属于保密范畴的,与会人员要严格遵守保密纪律。

×、领导办公会所议内容涉及公司“三重一大”事项,须经公司党委常委会研究通过后组织实施。

×第五条会议程序

×、议题提出。提交公司领导办公会研究讨论的议题,会前必须做好充分准备。公司领导同志如有提交领导办公会研究的事项,应写出简明扼要的会议材料,提前一至两天送公司党政办公室;公司经理可根据需要指定有关部门(单位)向领导办公会议汇报工作,有关责任部门(单位)将汇报稿提前天报党政办公室。各部门(单位)有需经公司领导办公会研究决定的议题,必须事先由公司分管领导进行协调,提出明确意见,并形成简明的文字材料后,再提交公司领导办公会讨论。公司分管领导在职权范围内能够决定的问题,不要提交公司领导办公会讨论。

×、议题汇总。党政办公室负责对提交公司领导办公会讨论的议题进行汇总,报公司经理审定。公司经理审定后的议题,列入领导办公会议议程。

×、准备材料。与会人员要分别做好有关准备工作,包括提案、汇报提纲、发言要点、工作计划草案等。

×、会议组织和会议准备。公司领导办公会的组织工作由党政办公室负责。党政办公室按照确定的会议时间、地点、参加人以及议题讨论顺序,在会前天通知与会人员。

×、会议研究。领导办公会议议题应在会外广泛征求意见,反复进行研讨,会上领导班子成员都应充分发表个人意见和看法,会议通过讨论,统一观点,在此基础上由公司经理归纳出席会议成员的多数意见后做出决策。

×、会议记录。领导办公会要有专人记录,详细记录会议时间、地点、参加人员、主持人、会议的议题和会议决议。党政办公室根据会议决议形成领导办公会议纪要。领导办公会议纪要由公司经理签发。

×、决议落实。党政办公室定期督促落实领导办公会决议执行情况,重点事项立项督查。领导办公会决议执行落实情况,党政办公室定期向公司主要领导汇报。

×第六条会议时间

×领导办公会暂定每周召开一次。遇突发事件或重大事项可临时提议召开。

×第七条附则

研究生管理工作意见范文第14篇

1.江西中医药大学,江西南昌330004;2.四川医事卫生法治研究中心,四川成都610075

【摘要】目的:通过对07版《药品注册管理办法》及2013年《药品注册管理办法》修正案(征求意见稿)的研究,为完善我国《药品注册管理办法》提供建议。方法:文献研究方法,信息研究方法。结果与结论:通过对07版《药品注册管理办法》及2013年《药品注册管理办法》修正案(征求意见稿)的研究,得出取消专利药品注册申请时间限制,增加药物创新条款,完善监测期条款等修改意见非常符合实际。建议对增加适应和鼓励药物创新的条款明确相关内容;建议对仿制药的生物等效试验不再进行审批或实行备案制;建议应当明确药品审评中心的审评属于技术审评过程等。

关键词 《药品注册管理办法》;《药品注册管理办法》修正案(征求意见稿);建议

【中图分类号】R95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5)03-0143-02

目前现行的《药品注册管理办法》(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令第28号)是于2007年10月1日正式实施的,至今已有七年的时间。七年之中,我国的医药行业发展迅速,而正在实施的07版《药品注册管理办法》出现了一些与时展、新形势、新要求不相符的内容。为此,2013年11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以下简称CFDA)了《药品注册管理办法》修正案(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同时的还有此次征求意见稿的起草说明。

此次征求意见稿涉及了增加适应和鼓励药物创新、与专利法的衔接、完善监测期管理相关条款的修订、仿制药注册生产现场检查程序调整等方面的内容。共修订12项条款,删除1条,合并1条,新增4条。

总体看来,征求意见稿的主旋律仍体现了中央关于鼓励创新的精神,这将有助于医药产业的创新发展。对于取消专利药品注册申请时间限制,增加药物创新条款,完善监测期条款等修改意见非常符合实际。但征求意见稿中的一些提法和规定尚需进一步研究和修改。

1关于增加适应和鼓励药物创新的条款

征求意见稿增加了新药临床试验期间变更相关事项的内容和条款,有利于申请人在新药临床试验期间按着实际状况进行变更,使新药研发更加科学合理。

然而,创新药物在研发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如调整处方、调整生产工艺、增加规格、变更生产场地等问题。新修订的条款中,没有将研发过程中的重大变更和较小的变更加以区分。如各种变更事项均需要进行补充申报,则一方面增加药物研发的时间成本,影响临床试验进度;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药品审评中心(以下简称CDE)的工作难度。

综合考虑,首先,可以明确申报审批的不同级别,通过对变更事项进行细化,结合相应的细则进行补充说明。如创新药在研发过程中对药品质量可能产生较显著的影响的变更事项,属于重大变化的,必须申报。如I期与II期试验样品间的剂型改变、制剂处方改变、增加新的制剂规格、原料药合成路线、反应步骤的改变等。同时,针对本级别申报,可以考虑以补充申请的形式进行申报,补充申请时可以适当缩短排队审评、审批的时限,或设专门通道进行优先审评,与一般的补充申请分开办理;其次,对于产品质量不产生影响或影响较小的,如质量控制方法及限度、不伴随有工艺重大改变的生产场地的变更、申请人变更等属于较小变更,可以实施由国家局或者省局备案制,便于及时生效,利于临床试验的开展。最后,还应该明确补充资料申报和审批的流程,明确具体的提交渠道和提交方式,以及审批时限。

2关于完善监测期管理相关条款的修订

征求意见稿指出既往对监测期的管理,在新药进入监测期后,对已受理尚未批准临床试验的同品种均予退回,引发了诸多矛盾。为此修订相应条款,将现行注册办法第七十一条中的“已经受理但尚未批准进行药物临床试验的其他申请人同品种申请予以退回”删除,规定凡是已受理的注册申请,均可以按照药品注册申报与审批程序继续办理。

征求意见稿起草说明指出,既往对监测期的管理,在新药进入监测期后,对已受理尚未批准临床试验的同品种均予退回,引发了诸多矛盾。为此修订相应条款,将现行注册办法第七十一条中的“已经受理但尚未批准进行药物临床试验的其他申请人同品种申请予以退回”[1]删除,征求意见稿规定凡是已受理的注册申请,均可以按照药品注册申报与审批程序继续办理。

针对新药监测期的管理,在实际操作中,可能会出现先报临床的不符合审批要求,要求补充资料时,另一人后报临床并完成临床的符合则先批生产。先报的工作进度慢而后批,已受理又退回缺乏法律依据。作为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违背了相对人对行政机关信赖保护的原则。

征求意见稿第七十条将现行《药品注册管理办法》第七十一条中的“已经受理但尚未批准进行药物临床试验的其他申请人同品种申请予以退回”[1]删除。该条款修改后直接导致了同时审批多个同品种药物,对首研没有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造成了工作大量重复,同时不利于新药上市后的推广及产品后续研发工作。

3关于仿制药注册生产现场检查程序调整条款的修订

为了保证仿制药申报资料的真实性,现行注册办法规定仿制药注册生产现场检查在批准临床试验前实施。而事实上,仿制药的工艺处方需要根据生物等效试验结果调整优化,最后确定申报工艺处方。且批准临床试验前进行生产现场检查存在投入资源多、效率低、检查质量不高等问题,并与技术审评、GMP检查脱节。《药品注册管理办法》修正案(征求意见稿)起草说明中提到将仿制药生产现场检查调整到完成临床试验和技术审评后,上市许可前进行,这更加符合仿制药的研发规律,实现技术审评与生产现场检查相结合,提高现场检查的效率和质量,也减轻申请人接受多次检查的负担。根据现行《药品注册管理办法》第七十七条,注册申请人须在批准临床试验前实施仿制药注册生产现场检查。在无法预料该项目是否被批准的前提下,完成生产现场检查极大的消耗了企业和药监部门的人力物力,也大大延迟了该项目的审批时间。有时候一些委托研究为外省市单位的生产现场检查时间甚至可能长达一年。征求意见稿将仿制药注册生产现场检查后置,在某一程度上更加符合仿制药的研发规律,降低了企业的研发成本,实现技术审评与生产现场检查相结合,提高现场检查的效率和质量,减轻申请人接受多次检查的负担。

但另一方面,无形之中使仿制药审评形式上成为“一报三批”(即批临床、批生产检查、批生产),多增加一次CDE排队时间。此外,征求意见稿起草说明中“仿制药的工艺处方需要根据生物等效试验结果调整优化,最后确定申报工艺处方”,但是CDE对于一个还未最终确定,还需优化调整的工艺处方进行技术审评,是极为不科学的。是否应当借鉴国外对仿制药的审批模式,对仿制药的生物等效试验不再进行审批或实行备案制,对仿制药实行“一报一批”。

4关于审评时限的修改

为了准确表述技术审评时限,征求意见稿第一百五十条关于审评工作时限的描述,技术审评工作时间从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药品审评中心启动技术审评工作开始计算。该修改实际上是审评无时限。

《行政许可法》第四十五条行政机关作出行政许可决定,依法需要听证、招标、拍卖、检验、检测、检疫、鉴定和专家评审的,所需时间不计算在本节规定的期限内。行政机关应当将所需时间书面告知申请人[2]。行政审批所需要的技术审评时间不计在审批时限以内,但并非允许技术审评无时间限制。

按照现在的6个月时限,主审一年审2个药,按照现在的申报数量,CDE需要500人作主审。外加复核、管理人员、补充申请审评等需要上千人,不符合高效原则。

首先,征求意见稿虽然提出从启动技术审评工作才进行记时,但151条无法监控资料何时进了中心及启动的时间,无法鉴定各家企业的公平性。如此修改不符合中心倡导的审评公平、公正和透明的原则。也使很多企业无法预估产品审批时间,根本无法开展下一步工作。这对创新药来说也是很不利的。

其次,并不能解决药品排队审评时间超长的问题。目前,申报资料在CDE的排队审评时间远远超过了《药品注册管理办法》所规定的时限,但是作为主管部门应当优化配置审评资源,来缩短排队时间,而不是修改时限计时方式。现在的审评时限基本是形同虚设,但此次的修订,何为“启动技术审评工作”表述不清楚,不能解决目前大家最关注的“排队待审评”时间过长的问题,还易引起误解。尤其是仿制药生产现场检查后置将迎来大规模申报潮,排队现象不解决,无法从根本上支持仿制药研发。在目前我国药品注册申请量较大的情况下,明确审评时限的起算时间,对于激励企业积极申报、增加申报企业的可预期性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最后,应当明确CDE的审评属于技术审评过程,包括对药品的检测、检验与专家评审。根据《行政许可法》第四十五条的相关规定,药品审评中心所需的审评时间不应当计算在药品注册审批期限内。所以,应当明确:CFDA在受理药品注册申请后,应当在5日内转送药品审评机构审评;在收到审评机构的审评报告后,应当在15日内作出是否批准的行政处理决定。应当明确:药品审评机构在收到申请材料之日起60日内启动审评程序;技术审评的具体时限可不作规定。

5《药品注册管理办法》修正案(征求意见稿)尚未提到的内容

5.1有关备案制与信息平台之间的衔接《药品注册管理办法》(局令第28号)第三十七条指出:申请人在药物临床试验实施前,应当将已确定的临床试验方案和临床试验负责单位的主要研究者姓名、参加研究单位及其研究者名单、伦理委员会审核同意书、知情同意书样本等报送CFDA备案,并抄送临床试验单位所在地和受理该申请的省、自治区、直辖市药品监督管理部门。[1]

而今年9月份CFDA下发的2013年第28号公告,《关于药物临床试验信息平台的公告》第三条信息平台的应用和管理指出,“信息平台试运行3个月后,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将不再接收其他途径的药物临床试验实施前相关资料备案。”其与《药品注册管理办法》的上述规定相悖。

5.2有关仿制药“一报两批”的问题此次征求意见稿中并没有解决仿制药企业最关心的“一报两批”的问题。

根据我国现行的《药品注册管理办法》规定,仿制药的注册申请采用“一报两批”的程序,即进行生物等效性试验(bioequivalency,BE)需要事先获得CFDA的批准,同时在BE研究开展之前实施生产现场检查,完成BE研究后再进行第二次的生产审批。

采取“一报两批”的程序,是因为在我国仿制药的研发尚在起步阶段,经验不足,仿制药的质量标准和品质控制水平参差不齐,BE试验审批制度确实对仿制药研发风险控制发挥了一定作用。

但是“一报两批”极大地拖延了审评时间,并未缩短仿制药的上市时间。带给了CDE和企业很大压力。如何能进一步权衡该制度,在审评效率和风险性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CDE的《中国通用名药发展研究报告——市场准入制度研究(2012年)》指出,对于需要进行BE的仿制药审评时间总计长达4年以上[3]。由于审批BE试验的等候时间太长,造成企业只能一次试验即告成功的巨大压力,在这种压力下人体等效试验结果的真实性受到严重挑战,也不利于我国仿制药水平的提高。根据《药品管理法》的规定,我国仿制药的注册申请采用“一报两批”的程序,即人体生物等效性试验(BE)的审批制度已经制约了仿制药的发展,可以说BE批准制度客观上割裂了仿制药研发的自然进程[4],也极大地浪费了审评资源。

仿制药研发的核心目标是要达到和原研药的一致性。仿制药的处方工艺要通过结合其与原研药生物等效性的差异才能最终确定。最终处方工艺以及质控体系尚没有完全建立的情况下,药厂若按照申报的处方工艺生产样品开展生物等效性研究,如证明不等效,则需要进一步调整处方工艺,或更严重的可能是重新进行研发。因此有关生物等效性研究申请的审评显得意义微小。

参考文献

[1]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注册管理办法[Z].2007-07-10.

[2]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Z].2003-08-27.

[3]《中国通用名药发展研究报告——市场准入制度研究(2012年)》[EB/OL]http://cde.org.cn/,2012-11-21.

研究生管理工作意见范文第15篇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我国“十三五”时期教育发展的重要目标任务,“双一流”建设对提高高校教育质量和水平具有重要的影响。本文将研究生群体作为目标对象,以“学术为本”和“育人为本”为准则,从思想引领、培养学术精神和自我管理、融洽师生关系等方面分析了研究生教育管理在“双一流”建设中的实践策略和作用。

2015年10月,国务院印发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以推进国内高校及其学科的建设与发展。该方案提出坚持以一流为目标,坚持以绩效为杠杆,坚持以改革为动力,争取到2020年,若干所大学和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到2030年,更多的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所大学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高等教育整体实力显著提升,到本世纪中叶,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数量和实力进入世界前列,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1]。关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川大校长谢和平认为一流大学需要培养拥有全球视野的人才。而上海交通大学的校长张杰认为,拥有高水平师资队伍是建设一流大学的关键。

只有全面、深入把握研究生群体和培养过程的特点才能更有效开展研究生教育管理,前期笔者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电学院的研究生群体中进行了调研,得出相关数据和特点,并总结了以下经验启示。

一、研究生教育管理重在思想引领,坚定理想。

从教育活动的类型来看,研究生接受度最高的是校园文化类活动。如何让将思政教育的内涵融入到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中成为了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关键。当代研究生以90后居多,可谓“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在实验室”。在提到核心价值观、中国梦这样的话题时,远远不如一份实习、一场网络游戏有吸引力,这是思政教育工作面临的困惑和挑战,需要使用一些策略来克服这些问题。

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2]。从根本上看,思想政治教育类似传播学中传播主体把传播内容传给传播客体的一个过程。在传播学中,传播对象的心理、利益诉求及其性格特征会对其接受信息的效果造成直接影响。从教育学和调查研究的视角,我们发现90后到95后的大学生有一些共性特点:他们认为对其有所用的东西更愿意接受,他们认为有意思的东西更愿意接受,他们认为有面子的东西更容易接受,他们自己参与完成的东西更愿意接受。因此,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是唤醒其内在的利益需求,不是强行地灌输;应该是饶有兴致地讲故事,不是僵化刻板地讲道理;应该是双向互动,不是单向说教。所以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巧妙融入思想引领的内涵,选取爱国荣校、航空报国等主题,配以新媒体、音乐、微电影、舞台剧、舞蹈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时尚形式,创作和开发文化产品,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教育,让学生有信念、有信仰、有正确的价值追求。校园文化活动可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最有效的载体,它重在潜移默化的进行渗透和教育,它就像是一直无形的手,在推动,引领着学生走向正确的道路。

二、研究生需要培养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从研究生的培养角度,近70%的研究生认为“学术氛围”是培养过程中最大的影响因素,营造学术氛围是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重点。学术氛围的灵魂和本质是学术精神。学术精神作为大学生心理面貌和教育水平的反应,是评价研究生思想、理念、价值观、道德观水平的标志。学术精神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学术精神体现为专注于本学科的具体遵循,而广义的学术精神应该有两种,即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有的学者指出21世纪的学术精神主要体现为“诚实、自由、创新、献身精神”,其中诚实、献身精神即可理解为人文精神,而自由、创新可理解为科学精神。诚实可以理解为坚定自己的理念,追寻理想的指引,杜绝弄虚作假。自由即具有独立的人格,发散自己的思维。创新指学生不能局限于现有的书本,技术,应该具有自主思考的能力。而献身精神可以理解为学生不应关注一己之利,不应沉迷于现阶段取得的成就。学生应该把学术精神看成是自己的追求,是道德的最高层次。

培养科学精神,就是着力于培养他们创新的意识和理性的态度,让学生树立科学精神,懂得求真。作为一名研究生,做学问搞科研,不能仅仅停留在技术和工具等运用的表层上面,应懂得科学之科学,学会培养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理念。而教育管理的职责是想办法给学生提供科学精神形成和培植的土壤,同时,让最大多数的同学都在这个土壤中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感受到养分,自由生长,形成森林。高校应多开展大师名家进校园进课堂、学术沙龙、主题论坛等形式,引领研究生探讨科学的终极原理和追求,明确科学研究的最初目的。

另一方面,应培养研究生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一种自由、向上的精神,核心意义是教育人坚持理性,追求理想的人格、理想世界和自身的完善,充满对美好生活和幸福人生的向往。追溯到大学的本源,古希腊人希望每个公民都能得到各方面的全面发展,培养德育、美育、智力和体育等全方位发展的合格公民,古希腊的诸多学者,像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等先哲为此还专门建立了学园,就是大学的前身,可见他们是很有远见的。从那以后,大学就成为了人类社会进步的摇篮。高校应开展读书交流会、思辨会、诗会、演讲等文化活动,回归大学的本源,为学生创造人文精神呼吸和翱翔的天空,让学生有信念和信仰,成为一个内心丰富、精神充盈、热爱生活的人。

三、研究生培养坚持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

从研究生的管理方式来看,75%的学生认为自我管理最有效。黑格尔曾说:“现代世界的原则就是主体性的自由。”中国文化中用“以人为本”来阐释这层含义。大学是培养人的地方,大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也应是教育的主体。

在教育管理过程中唤醒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是当今教育管理面临的新课题。在教育管理中,应是双向互动,而不是单向说教;应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而不是让学生被动接受。在教育过程中要坚持“将舞台还给学生,将机会让给学生,将成长留给学生”的原则,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学生在自我服务、自我教育中收获成长。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人们普遍有自我发现的潜能、自我选择的能力,应当给予学生自我认识的机会,赋予他们为自己的成长、发展负责任的意识与能力。

教育培养的首要任务在于激发学生为自己负责的内在动力,为了学习生涯阶段的自己负责,更是为了持续一生的生涯发展负责,为了学习负责,更是为了自身全面发展、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负责,既有长远眼光,又有天下情怀,是理想境界。具体到研究生群体的特点,研究生群体相比本科生,心智相对成熟,自治自立能力强。高校应打造以硕博士生纵向交流的小微平台,博士生提升自己的同时带动硕士生,发挥朋辈教育的优势,体现传帮带的作用,激发学生发展自觉,营造“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学学相长、共同进步”的良好氛围。

同时应该发挥研究生会等学生组织的作用,研究生会作为研究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一个群众性的学生组织,在研究生的培养和教育体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3]。多元的校园生活离不开丰富多彩的活动,研究生会应该发挥自己群众性的优势,积极组织开展学生活动。

四、做好师生沟通的桥梁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关于对导师的期待,调查结果显示,83%的研究生最看重的是导师的师德典范。中国高校的研究生培养采用导师负责制,教育管理工作的目的是协助导师开展研究生的教学科研任务,教育管理工作开展同样需要导师的理解与支持。更好地服务导师与学生,要从他们的需求出发。对于研究生来说,与导师的相处是他们从未经历过的学习生活模式,面对就业的焦虑、课题的压力、师生矛盾也时常出现,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五、启示

总之,鉴于研究生群体较为多样化、个性化、大众化的特点,在研究生教育管理过程中,应始终坚持“学术为本”引领研究生教育管理,明确学术科研在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的主导地位,有效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坚持“学术为本”,树立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着力提升研究生素质能力;同时,充分尊重导师是研究生教育和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坚持“育人为本”,凝聚研究生教育管理合力,让研究生在高校“双一流”建设中提供有效支持和可靠保证。

 

第2篇:浅议当前我国高校研究生教育管理的现状与工作思路

研究生管理工作是关系到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然而目前高校研究生管理难度较大,管理制度不灵活、执行难等现象普遍存在。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研究生管理工作的新思路:加强数字校园建设、提高研究生管理人员的能力、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完善考核评估机制、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日常管理中。

作者:1.辽宁大学经济学院辽宁沈阳110036;2.辽宁大学亚澳商学院辽宁沈阳110136

随着研究生的扩招,我国研究生的规模在不断扩大。要做好研究生管理工作,提高研究生培养效果和培养质量,必须首先要深刻剖析当前我国研究生管理现状,牢牢抓住现阶段研究生特点和本质,逐渐探索出一条全面、多维度、有重点的研究生管理工作思路。

一、当前我国高校研究生管理现状

1、管理难度大

当代研究生生源普遍多样化,结构组成复杂且年龄跨度大,致使研究生管理工作相对较难。此外,与本科生相比,研究生参与集体活动的意愿不强烈,缺乏凝聚力,给研究生管理工作增加了难度。

2、制度不灵活

不同学科在学科属性、知识结构、研究领域、培养年限、培养目标等方面各有针对性,然而在制定重大决策前,缺乏充分的调研和论证,较少听取广大教师和研究生的意见和建议,导致管理制度及决策缺乏灵活性和针对性,在对研究生的实际管理中往往采取“一刀切”的方式ll]。

3、制度执行难

目前我国已经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等规定,各高校也相应出台了各种规章制度,对研究生的学位授予及日常管理进行规定和约束。然而在实际执行层面,有些规定形同虚设。由于研究生群体的特殊性,导致研究生管理制度执行较难l2l。

二、创新研究生管理的工作思路

2.1加强数字校园建设,搭建信息化平台

当前在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是实现高等教育改革和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必然途径。目前我国已有不少高校使用了研究生教育信息管理系统,在系统中,各层级研究生管理部门如学院研究生部、校研究生院等部门对掌握研究生各项基本信息、成绩一目了然。借助信息化这一平台,可以从招生录取、日常管理、教学培养、社会实践、学位授予、就业指导等各个环节对研究生进行监督和管理,不仅使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变得更加高效便捷,也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共享。

2.2提高研究生管理人员的综合能力

研究生管理者在整个研究生管理工作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也是维系研究生与导师之间和谐关系的纽带。一名合格的研究生管理者,首先要热爱研究生工作,有较高的政治素养和品德素养。要坚定不移的坚持党和国家的方针路线和各项政策,并着力培养研究生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成为有理想、有担当的一代优秀青年。其次要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明确工作职责。研究生管理人员应当具有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和锲而不舍的进取心,敢于不断挑战和迎接新的工作内容、工作任务。最后要提高研究生管理人员的专业化程度。应定期开展研究生管理人员讲座、培训等学习活动,逐步培养学习型、研究型、创新型专业人才,使研究生管理者通过学习逐渐积累专业知识、明确岗位责任、提高工作能力,并将所掌握的专业知识不断运用到实际研究生管理工作中。研究生管理者应当勇于尝试,大胆创新,努力为研究生的学业生涯创造一个和谐良好的学习和成长环境H。此外,高校相关人事部门也应从人才选拔、任用、考核、评估、薪酬水平、奖惩措施等方面入手,不断吸纳具有较高素质、较高水平、较强专业能力的研究生管理人才。

2.3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

研究生导师在研究生学业期间有着重要的育人责任。一方面,研究生导师在学术上对研究生给予指导,传道授业、答疑解惑,从研究生的学位论文选题、相关文献查找与阅读、开题报告到论文中期考核及论文毕业答辩等环节,研究生导师的学术水平、学术道德、学术造诣都对研究生的学术研究及学业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另一方面,在生活中,研究生导师的为人处世,行为举止都对研究生今后的发展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研究生导师应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业务素质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并以“立德树人”工程为契机,增进与研究生的沟通和交流,掌握研究生的思想动态,做好对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努力塑造研究生良好的道德修养和行为品格。研究生导师、管理机构、管理人员及研究生是一个有机整体,彼此间相互协调配合,保证各部分功能的最大发挥,保证管理工作顺利完成。

2.4完善研究生教育考核评估机制

定期对硕士研究生培养状况进行评估考核,对于全面提高我国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然而目前我国各高校缺乏行之有效的考核评估机制,不同类型硕士研究生之间评估体系的区分度不高,针对招生质量、研究生管理与培养、课程体系设置、导师队伍建设、学科建设、学位论文质量、学位授予、就业指导等各个环节缺乏严格把关。应建立健全一整套有针对意义的评估体系,并定期开展评估考核工作。评估考核过程应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将评估结果细分为几个等级并及时向各培养单位反馈。针对不同考核结果采取不同的整顿或改进措施,待下一次评估时,要针对上一次评估中有待改进的环节重点考核。应建立相应的网站,将评估方案、各培养单位评估报告、评估结果全部公示在网站上,接收全社会的监督。

2.5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研究生日常管理工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