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研究性学习方案范文

研究性学习方案范文

研究性学习方案

研究性学习方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 教师活动 评价方案

研究性学习是近几年来一直被教育部门以及学校所关注的一项学习方式,包括教材的编排也为其作了准备,特别是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专门创设一些课后思考或者讨论环节的内容,以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和思考能力,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新课改很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对于常规的阅读,原来的教材和教学方式已经做到很好,但是对于创造性阅读和探究性阅读,是新课改中一直提倡和强调的,需要老师在引导和鼓励下提高学生思考和探究的积极性。因此教师活动在研究性学习中就起到一个连接的作用,教师引导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的质量和成果。

陶行知于1937年7月在重庆合川县草街子凤凰山上的古圣寺创办了育才学校。当时育才学校设立了“育才幼年研究生制”,招收幼年研究生27人,并在各专业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专题研究。其中课题丰富,比如从残碑断砖以及和尚坟墓中考证古圣寺的历史,研究苏德战争等等。当然,我们可以看到,这种新的教学方式并没有忽视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在他看来“教学做”应该是统一的,这也是实施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方法。研究性学习的教学中,要求充分地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发扬创造和实践的精神。陶行知先生曾经提出,要“教学做合一”,说的就是教师主导的“教”,学生主体的“学”,实践的“做”的统一。陶先生的“教学做合一”为我们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了方法论。

在研究性学习中,要想充分调动起学生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教师的活动必须符合要求且做到合理有效。

评价是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教师应当要采用形成性评价的方式,重视对过程的评价,如学习能力、思维方式、知识整理与信息资料的收集能力、处理和判断等。重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评价等。开题评价要关注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提出解决问题设想的意识和能力,促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进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中期评价主要是检查研究计划的实施情况,研究中资料积累情况,以及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困难和解决问题、克服困难的情况等。在研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教师应把学生作为学习探究和解决问题的主体,并注意转变自己的指导方式。以评价“中学生近视”课题为例,要注重学生在参与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积极度,以及在遇到问题时,表现出的解决问题和处理判断的能力,综合评定一名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表现出的创造性和研究性能力。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而不是主体,这一点一定要明确。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获取知识的多渠道多途径,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即所谓的“学以致用”,促使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风气和良好的学习技巧,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在这个过程当中就要做到及时了解学生开展研究活动的情况,如遇到的困难、有什么需要等,进行针对性的指导,有重点的指导。总之,教师在研究性学习中应遵循的原则和思想就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想,自己去做。不要设定所谓的“答案”,尽最大可能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求异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淡化结果的关注度,转向对过程的体会,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积极培养师生之间的互动与默契,在引导与主动学习中达到统一。

参考文献:

[1]王升.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

[2]张肇丰.试论研究性学习.课程・教材・教法.2000. 6.

[3]石中英.试论研究性学习的性质.课程・教材・教法2000.08.

[4]李召存.研究性学习初探.中国教育学刊.2001.1.

[5]李萌龙.关于研究性学习的思考. 2006年第3期

[6]《陶行知全集》.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研究性学习方案范文第2篇

(一)开放性。研究性学习的内容不是特定的知识体系,而是来源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立足于研究、解决学生关注的一些社会问题或其他问题,涉及的范围很广泛。它可能是某学科的,也可能是多学科综合、交叉的;可能偏重于实践方面,也可能偏重于理论研究方法。

在同一主题下,由于个人兴趣、经验和研究活动的需要不同,研究视角的确定、研究目标的定位、切入口的选择、研究过程的设计、研究方法、手段的运用以及结果的表达等可以各不相同,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为学习者、指导者发挥个性特长和才能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从而形成一个开放的学习过程。

(二)探究性。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习的内容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确定的研究课题;学习的方式不是被动地记忆、理解教师传授的知识,而是敏锐地发现问题,主动地提出问题,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探求结论的自主学习的过程。因此,研究性学习的课题,不宜由教师指定某个材料让学生理解、记忆,而应引导、归纳、呈现一些需要学习、探究的问题。这个问题可以由展示一个案例、介绍某些背景或创设一种情景引出,也可以直接提出;可以由教师提出,也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要鼓励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自己得出结论。

(三)实践性。研究性学习强调理论与社会、科学和生活实际的联系,特别关注环境问题、现代科技对当代生活的影响以及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同时研究性学习的设计与实践应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供条件和可能。

一、 选题

研究性学习的第一步是选题。从众多未被认识和需要研究的问题中提炼出适合自己研究的课题就叫选题。选题也是一个学习、思考、创造的过程。

研究性学习选题的目的是要回答“研究什么”和“为什么研究”及“有无研究可能”等问题。研究性学习的选题过程包括收集资料、处理信息、明确研究方向、界定研究内容等环节。概括起来说,这些环节要围绕两项任务展开,那就是提出问题和确立课题。

研究兴趣、基础知识、合作伙伴、指导教师、研究时间

二、 设计

经过选题阶段,明确了“研究什么”和“为什么研究”,接下来就是通过研究方案的设计回答“怎样研究”的问题。是对研究内容的推敲和界定;是对研究过程的分析和设计;是对研究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问题的预测和防范。确定采用什么方法进行研究(调查法、试验法、观察法、资料研究等等)。明确任务分工和活动步骤

三、 过程

注意事项:

避免两个错误倾向。一是先验论,头脑里先有一个铁定的结论,调查知识为了搜集符合结论的材料。另一种倾向是指罗列现象,写了一大堆庞杂的材料,但没有分析归纳,这样的报告毫无意义。收集材料要实事求是,力求全面、充分。

四、 成果

研究性学习的方式是多样的,成果是多样的,所以研究性学习成果的呈现方式也就是多种多样的了。可以是宣读论文、展示课件、演示实验过程、展示发明、课本剧等。

多用数字图表,少用模糊语言。能量化的量化,尽量用图表显示,给人清晰、明确的印象。

研究性学习实施中的教师指导: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也重视教师的指导作用。在研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教师应把学生作为学习探究和解决问题的主体,并注意转变自己的指导方式。

1、在研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开展研究活动时遇到的困难以及他们的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教师应成为学生研究信息交汇的枢纽,成为交流的组织者的建议者。在这一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每一个学生在品德、能力、个性方面的发展,给予适时的鼓励和指导,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并进一步提高学习积极性。教师的指导切忌将学生的研究引向已有的结论,而是提供信息、启发思路、补充知识、介绍方法和线索,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和创新。

2、在研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教师必须通过多种方式争取家长和社会有关方面的关心、理解和参与,与学生一起开发对实施研究性学习有价值的校内外教育资源,为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良好的条件。

3、在研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写好研究日记,及时记载研究情况,真实记录个人体验,为以后进行总结和评价提供依据。

研究性学习方案范文第3篇

高二生物研究性课程学习实施方案2006.3.1一:方案指导思想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指导下,通过开展以研究性学习等活动课程,学生通过直接体验、密切联系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对知识的综合运用,有利于将课堂所学知识理论联系实际,并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科学的态度,扩大其视野,从而对人生、对社会、对自我形成初步的认识。二:研究性学习活动安排(1)第三周到第四周各班生物教师组织选题或自报课题,教师初审  将各班上报的课题在年级范围内进行初审(辅导教师负责), (2)第五周到第六周各班组建小组,开题论证 各班组建1-2个课题小组,选择课题,撰写课题研究方案。聘请辅导教师. 以班为单位组织开题报告,研究性学习辅导教师到班指导。(3)第七周到第十五周开展研究,导师监控 以业余时间为主,各课题小组自行活动。辅导教师提供指导、监督,并注意提醒学生保留研究过程中的各类资料。

(4) 第十六周组织中期报告 以课题小组为单位,组织中期报告,让各课题组向全班汇报研究过程、现状及遇到的困难,以达到互相交流、互相启发,及时引导的作用。 以年级为单位,汇报研究开展的情况。 (5)第十八周成果展示,论文答辩 以班级为单位交流各课题小组的小论文、调查报告.实验报告等 以年级为单位开展实验报告、论文的交流; 以年级为单位向研究性学习小组推荐优秀课题成果,组织一次全校性的论文展示及评比。(6) 第十八周表彰先进:对优秀课题成果结予一定的精神和物质奖励.(7) 第十八周到第十九周课题资料的整理、总结上交年级组和教研处. 附:研究性学习课题举例:1: 微量元素与植物生长关系的研究.2: 光照对开花植物花期的影响.3: 鱼在不同pH值水中的生长情况研究.4: 昆虫触角及其摄食行为的研究.5: 生活用水中有害生物的研究及对策.6: 水体富营养化成因的探索.7: 不同种水体污染生物净化方法的研究.8:热污染对水生植物光合作用效率影响的研究.9: 香烟烟雾对三龄家蚕幼虫的结茧质量的影响10:不同年龄的中学生合理饮食结构的研究.11:日常食品中常见致癌物的文献研究.12:糖尿病人的食物疗法的研究.13:食品添加剂的种类及其危害研究.14:中学生服用营养品情况调查及其分析.15:关于DNA芯片与21世纪身份证的文献研究.16:克隆技术对器官移植的作用与意义探讨.17:基因疗法的可行性分析与展望.18:造福于人类的工程―分子仿生的文献研究.19:基因工程在农业中的应用前景分析.20:植物组织培养技术与花卉栽培现状调查分析21:基因组计划与转基因食品开发的展望.22:濒危动物保护与生物技术的应用.23:酸雨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的研究.24本地天然水源中大肠杆菌含量的测定与思考.25:农作物秸杆再生利用的现状及其前景分析.26: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27:区域珍稀野生动物,植物资源保护对策研究.

研究性学习方案范文第4篇

1、充分阅读:阅读不是简单地读课文,而是在阅读过程中让学生有目的地完成个体学习,让学生了解一切显性知识和简单的隐性知识,教师在阅读过程中可进行必要的指导,通过朗读指导让每个学生读出个性、读出情感,真正让阅读成为创造性阅读,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2、发现问题:怀疑是获得新知的源泉,教学中我们应该在学生个体阅读的基础上,及时抓住学生疑惑的地方,鼓励学生主动探究解决问题,让每个学生主动发现问题;

3、探讨研究:学生对发现的问题的研读,可以是小组,也可以是个人,教师在这当中既可作为一

(来源:文章屋网 )

研究性学习方案范文第5篇

平和县育才中学

九年级4班研究小组

课题组长:张舒婷

课题成员:赖奕萱、黄颖、林静、赖圳妍

指导教师:游伟桦、叶剑伟

研究时间:20xx年9月20xx年11月

研究步骤:

1、对相关小区进行寻访,在寻访的过程中拍照并收集相关资料。

2、通过平和网或各小区宣传册等查阅相关小区更详细的资料。

3、制作问卷调查表并进行调查,根据调查数据共同讨论确定最美家园的名单。

4、整理最美家园的图片和资料,共同制作她的平面图、宣传册。

5、制作演示文稿,整理调查报告。

小组分工:

讨论方案:全体成员

图片拍摄:赖奕萱

资料收集:林静

制作相关报册:全体成员

开展问卷调查:全体成员

制作演示文稿:黄颖、赖圳妍

整理调查报告:张舒婷

研究目的:

研究性学习方案范文第6篇

平和县育才中学

九年级4班研究小组

课题组长:张舒婷

课题成员:赖奕萱、黄颖、林静、赖圳妍

指导教师:游伟桦、叶剑伟

研究时间:20xx年9月20xx年11月

研究步骤:

1、对相关小区进行寻访,在寻访的过程中拍照并收集相关资料。

2、通过平和网或各小区宣传册等查阅相关小区更详细的资料。

3、制作问卷调查表并进行调查,根据调查数据共同讨论确定最美家园的名单。

4、整理最美家园的图片和资料,共同制作她的平面图、宣传册。

5、制作演示文稿,整理调查报告。

小组分工:

讨论方案:全体成员

图片拍摄:赖奕萱

资料收集:林静

制作相关报册:全体成员

开展问卷调查:全体成员

制作演示文稿:黄颖、赖圳妍

整理调查报告:张舒婷

研究目的:

我们是二十一世纪的新青年,我们热爱生活,热爱我们的家园。作为平和的一员,我们想通过此次研究性学习,在寻访的过程中,关注家乡的小区,关注各个小区的美,最终,我们还将评选出我们心目中家乡最美的家园(小区)。

与此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绘制平面图,制作宣传册,制作调查表并进行问卷调查,写研究报告等,在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

研究性学习方案范文第7篇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为国家和社会的公共事业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培养方案与模式应把实践教学作为重要环节来设计、安排与实施,建立实际可行的实践教学体系成为专业建设的应有之议与必然之选。

一、以案例教学、研究性教学为核心的日常性课程实践

(一)案例教学

1.专业教学案例库现状与建设

案例教学是目前国际管理类教育中最常用、最有效的教学方式之一。它通过教师的组织与实施,让学生对案例进行课前阅读、思考,课中讨论、交流,课后总结、提出或设计方案等系统规范的训练,引导学生在训练中体验案例所涉及的现实(或曰实践)内容,在案例教学中接触、体验和运用理论知识,培养分析思考的实践习惯与能力。案例教学中案例库建设是其首要的基础性环节与工作。案例库建设需要专业任课教师具有扎实深广的理论基础与广博的案例储备以及运用理论分析、研究案例的实践能力。目前地方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师资相对薄弱,科班出身的公管类教师都较为年轻,较为年长的教师则多从别的专业转型而来,师资力量的薄弱一方面体现为公共管理理论结构的不够完备深入、实际案例数量储备的不够丰富以及理论分析实际能力的不够专业与深化,另一方面则体现为案例教学组织与实施能力的不够扎实。因此,要构建较为完善的案例教学模式,必须先从教师水平的提高入手。既要提高拓展自己的理论水平、增加自己的案例储备、训练自己分析研究案例的习惯与能力,还要以专业的眼光关注现实生活中的公共案例,才能具备建设案例库与组织案例教学的基础能力。

2.案例教学的组织与开展

许多院校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都开设有公共事业管理案例分析的专门课程,在其他专业课程授课中,授课老师也在运用一些案例进行教学。然而,专设的案例教学课程其内容往往因过于宽泛而难以划定、易流于随意且难以组织;结合课程进度而设置的渗透在各课程内的案例教学更能让学生拉近理论与实践的距离,更能加深他们对理论的理解及其在现实中存在状态的体认,因而变专门案例分析课程为各课程内设案例教学环节更为合理。而许多教师正在尝试运用的案例教学也往往因学时所限难以把握理论讲授与案例分析讨论的时间分配,也难以深入开展,案例往往只用来作为理论的证明;即使花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提前阅读思考,再在课堂上讨论分析,却因学生理论储备的不足与专业分析能力不强常常流于就事论事、发发牢骚、泄泄心愤而已。因此案例教学的组织须有较为扎实的计划与实施安排。首先,实践课程理论讲授与实践教学环节的严谨计划与实施安排。要求每个教师在既定的理论讲授与实践环节的学时要求下,确定课程各章节的重点及其理论讲授的方法与时间安排,确定每讲的经典案例,计划案例教学的时间、学生理论知识与案例准备的时间与要求、学生讨论交流的方式与目标要求,老师对课堂的组织方式等。计划与安排甚至案例都可打印成集开课之前发给学生,让学生对课程进度心中有数,提前预习与思考。其次,教研活动对教学环节实施与改进的保障。以上环节的扎实实施与有效实现,需要院系浓厚的科研教研氛围和严谨的科研教研习惯的引导、督促和保障。专业竞争力的增强、教学水平的提高、学术能力的提升,需要合力,需要现有师资坐下来静心静气扎扎实实研究些问题、解决些实务。科研活动教研活动应当常规化、规范化、实际任务明确化、检查汇报与交流讨论务实化。在常规的严谨的科研教研讨论交流中完善培养方案、编著案例教材、改进案例教学方法、形成案例教学特色,提升教学与研究水平。

(二)研究性教学

研究性教学是指引导学生探究问题的学习,一改传统的教师讲授理论,学生听取知识、记忆知识点、回答问题、用所学理论要点简单回答考试论述题的教学模式,而是让学生在学习课程的过程中,自始至终就某个或几个专门问题进行学习、探索和研究。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所学课程内容及其所涉现实现象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获得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这是对问题的探究而进行的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研究性教学同样需要教师做好充分的准备:在研透教材的基础上结合每章重点内容及其现实现象提炼研究问题,组成课程研究问题库。在课程开始初期将所有问题发给学生,在对每个问题的所属范畴、所涉领域、基本理论作简要介绍之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选取研究问题,展开研究。可对每章节内容选择名额加以一定限制,各章节选题学生数大致相当,可以小组研究的形式进行。对每个问题提出具体的研究要求与步骤安排。无论是案例教学法还是研究性教学法都对教师提出了高要求:一方面需要准备好教材,即案例库和研究问题库,另一方面需要对教学的组织方法和步骤提前作出全面详细的计划与安排;一方面需要教师自己对案例和问题本身有较深较透的理解与分析,另一方面还需要教师具备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方法有效进行分析与研究的能力与素养。一旦教师群体具备了这些能力与素养,就能将规范、严谨、科学的案例教学与研究性教学日常化、深入化、扎实化,学生的实践习惯与能力也就在日常的潜移默化中慢慢养成与具备了。

二、以探索专业问题为核心的长期性基地实习

(一)基地实习的现状

建立实习基地实现校社(社会组织或社区)共建、校事(事业单位)共建、校政(政府机关)共建是当前许多高校都在走的实践教学之路。目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习基地的建设主要用于学生的认识实习,一般将认识实习安排在第四个学期的某一或某二周。实习方式多是参观、讲座及为实习基地打打文稿、出出板报、参与组织应时性活动、做一些事务性的打杂类工作等。实习之前都有实习计划与任务书,实习之中安排了实习指导老师,实习之后要求学生写出实习报告与总结。环节清楚,手续齐全。然而,事实上往往是有计划与任务书却没事先发给学生与实习指导老师,计划与任务内容也不具体、与学生专业学习的进度与内容缺少必然联系,学生并未带着专业的视野与要求去实习基地。没有明确的实习要求与具体的实习步骤以及较为理性的专业视野与思维,学生往往实习之前对实习满怀憧憬与期待,一到实习基地之后很快就觉得没有事做,或所做的“小事杂事很是无聊”。校内实习指导老师往往把学生送到实习基地,把学生交给实习基地指导老师之后,就不去对学生进行专业性指导了,实习结束后督促学生交齐实习报告和总结后进行批改,批改完后给予实习成绩,认识实习的环节就算结束。并不组织学生对实习的过程、内容、收获、心得、难点进行交流、讨论甚至解惑。实习教学的开展并不深入,实习的效果甚微。

(二)基地实习的改进

1.实习任务

、步骤与目标的明确化、具体化在去基地实习之前,应该对实习任务、步骤与目标作出明确、具体的计划与安排,切忌大而化之。对实习的总任务、总目标作出规定之后,应对实习每一阶段的具体任务、具体目标作出要求。无论是对学生还是对指导老师的要求和任务都要明确化。具体明确计划之后,应当进行实习动员,将计划书发放到学生与指导老师手中,让学生结合各组的实际情况作出更细一步的安排与计划,让指导老师对学生的实习指导也有章可循有针对性。

2.实习准备的充分化

首先为去不同实习基地的学生制定不同的实习任务、建立有针对性的实习课题库,对课题库中每一个课题的研究意义、存在状态加以介绍,对每个课题的阶段性实习任务与目标作出明确要求,对每个课题的研究总目标、要获得与解决的具体目标及其最终成果作出明确规定。然后在实习前一段时间将课题库发给学生和实习指导老师,让学生选择课题后进行有针对性的分组,并将实习老师与学生组对接,让实习老师与学生组在已有实习计划与任务书指导下具体安排本组的实习进程与步骤,进而使实习计划化、目标化、规范化、有序化进行。

3.实习时间的长期化

基地实习应与课程实践结合起来,让学生选择问题进行研究,前期让学生查找资料了解课题及其研究状况,找出自己的兴趣点与探究性现实问题,后期即可带着问题到基地去继续进行实践性研究,也可在查找资料了解研究课题的同时,定期到基地去充实课题的现实内容。因此,基地实习可以突破用认识实习的局限,而与课程实践的日常性和长期性相结合。它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的同时探讨问题,探讨问题的同时紧密联系社会,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它让老师在教授理论的同时紧贴实际,紧贴实际的同时活化已有理论积淀,活化理论积淀的同时关注现实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与实践教学的能力与水平。

三、以结合时政探索实际问题为核心的短期调研性假期实践

(一)假期实践的现状与可行方式

利用假期进行社会实践是许多高校对学生的一致要求,但那一般是对学生成长的社会经历的总体而模糊的规定,除了“三下乡”之类由学校统一组织的为数不多的几个小分队之外,多由学生自己联系社会实践单位,回校时向班主任或辅导员交一份社会实践报告,许多学生依靠家长或朋友的社会关系在实践报告上盖上公章,自己根本没有实习却胡乱写上“报告”内容上交就能拿到学分。与专业学习和研究挂钩的假期实践要求不多,近年来有些高校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在探索实践教学时开始将假期实践与专业教学结合,的确是种不错的尝试。假期实践可以是对研究性教学中问题探讨的延伸,也可以是对基地实习专题的深化,还可以结合社会涉及面广影响较众的现实公共问题进行专门性的探讨与研究。

(二)假期实践的组织与开展

安排暑期实践也要做好详细扎实的计划,首先要结合年内或近年来影响较大的公共问题及学生专业教学进程编制好假期实践问题库。对库内每一问题的基本情况、研究价值、探究目的、探究步骤及每一步骤每一阶段的具体任务与目标、要解决的问题与达成的成果进行详细的计划与说明。然后在放假之前一段时间将问题库发给学生,供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与实际情况进行选择与准备。再确定并联系实习单位;确定实践方式,并安排各种实习方式的先后顺序。准备充分后再进行有条不紊、按部就班地实践。在实习的每一阶段与步骤都要做好阶段性的记录与整理、概括与归纳,直到最后写出扎实的总结报告。回到学校后进行汇报、交流、讨论,并形成有意义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四、实践教学体系的总体特征与要求

(一)以问题探讨为核心,各种方式交叉运用,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最佳结合

无论是案例教学、研究性教学还是基地实习、假期实践,在教学实践中都要求将学生的参与作为课程组织的主导方面,变传统的教师讲授的单一形式为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查阅、调研、工作、交流、讨论、思考、写作融合为一的多元互动形式。通过学生参与让学生自己学会如何了解历史与现实、发现并思考问题、加工整理与分析归纳材料、写作实习计划与调研报告、设计解决问题方案等,既接触现实深化对理论的认识与理解,又在实践学习中提升实践思维能力、分析与处理问题能力,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最佳结合。

(二)以组建案例集、问题库为实践教学组织开展的坚实基础

案例集、问题库的运用需紧密结合课程进度确定所属实践环节与方式。尤其应对每个案例的运用要求与各步骤的具体要求和目标作出明确计划,对每个问题的研究步骤及其具体要求与目标作出细致安排。这些计划与安排需要教师作出大量的研究、编写工作,但一旦编制出品,就可成为实践教学很好的教材范本。

(三)以课程实践为牵引和维系各实践方式的轴心与纽带

课程教学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第一阵地,是理论传授与实践检验相结合的第一实验田。从理论上讲,各门课程即使是最深奥的哲学课都可与实际相结合,与实际相结合才能实现理论传授的生动形象、在情理相得、理趣相生中收到上等教学效果。因此理论课程的实践化教学应该成为专业教学的主导方式,倡导或规定各任课老师在自己所承担的课程内积极开展与探索各种方式的实践性教学。每个老师都为自己的课程建立了实践课题库及其具体实施计划与目标要求,就能与各实践方式有效地结合起来、运用起来。每个老师都能在自己的课程、自己的课堂里实行研究性探讨性教学,让学生选择、确定适合自己的研究问题或研究方向,也能引导学生较早地树立起专业意识与兴趣方向。学生可以在不同老师的不同课程里确定自己的兴趣问题,并将自己的兴趣问题带入基地实习与假期实践中进行深入研究。

(四)以导师制为最佳教学组合方式

不同老师所授课程不同,所建问题库不同,学术关注与研究兴趣点也不同,刚好适合了不同学生的不同兴趣。学生可在不同的课程里选取研究问题,跟着该课程任课老师(作为导师)带着研究问题穿插于各种实践教学方式,专业学习起步阶段就能在导师的指引下培养起专业学习、专业思考、专业研究的习惯,为以后的毕业论文写作、工作实践打下扎实的基础。

(五)院系支持、培养方案的确定是保障

1.任课教师能力的提升

如上所述的实践教学体系对任课老师提出了很高要求,然而地方院校本专业的现有师资都相对薄弱,既要做到理论扎实涉猎广博,又要做到储备丰厚见识深广,既要编出适用详尽针对性和操作性强的课程案例集与研究问题库,还要能带着学生进行研究与实践,本身底子不厚的任课教师要能胜任这些工作就须给自己好好充电,院系领导要给这些老师创造好的学习深造环境,或进修或访学或升学或放假学习研究,都是提升老师水平、编制实践教学教材与方案的好途径。

2.对创新实践教学方式及其经费的支持

上述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必然引起课时调整、上课模式、考核方式等的变化,带来培养方案的极大变更,需要学校的鼓励与支持。带着学生查阅资料、整理分析资料、基地实习、实践考查、撰写研究成果都需要较多的花费,也需要学校给予经费保障。

研究性学习方案范文第8篇

一、PROMETHEE方法及研究意义

PROMETHEE方法(Preference Ranking Organization Method for Enrichment Evaluation)法是偏好排序法,是建立在级别优先(不劣于)关系上的排序方法,是基于方案间的两两比较,建立级别优先(不劣于)关系,并为研究方案提供六种典型的偏好函数。 在PROMETHEE方法中:有些指标是明确的,可以定量表示出来,如学生数、英语课的课时、学生英语成绩等。有些指标是模糊的、定性的,如学生英语学习效果、学生英语学习风格、学生英语学习水平、学生英语学习的自我控制能力等。把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结合是利用PROMETHEE方法解决高职学生英语学习心理倦怠分析过程的重要之处。

二、缓解高职学生英语学习心理倦怠的方案及属性确定

利用PROMETHEE方法进行研究分析,确定方案及方案相关的属性是非常关键的。方案的选定是以2010年新入学的高职学生为对象。方案相关的属性方面,是从学生推荐的主要英语学习心理倦怠倾向和相关的学生英语学习心理倦怠变化研究来确定的,对所有的学生英语学习心理倦怠进行分析不现实,所以从影响较大的方面中选取了十个典型问题,作为研究属性,以便得到最关心的、最严重的、最需要解决的学生管理问题。

1.根据调查对象确定方案

在分析高职学生英语学习心理倦怠过程中,从学院的新入学的学生中进行研究,新生到一个新的学习环境,心理倦怠波动是最强烈的,各种的心理倦怠表现是比较明显的,在适应新的学习环境中,对自身的心理倦怠调节尤为重要。从机制工艺系随机选择了2010届的六个班作为研究方案,通过新入校的学生心理倦怠变化,以抓住学生英语学习心理倦怠的突出问题。

2.根据教学过程确定属性

在考虑十个属性方面的学生英语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心理倦怠为研究属性,即在评价指标体系中,从六个方案中,考虑所包含的十个属性:自卑心理倦怠、逆反心理倦怠、孤僻心理倦怠、焦虑心理倦怠、抑郁心理倦怠、困惑心理倦怠、适应能力差、情绪不稳定、独立性差、缺乏学习兴趣。通过PROMETHEE方法偏好排序法进行详细分析排序,找出学生突出的心理倦怠因素,发现较好的心理倦怠咨询方式和有效的解决学生思想工作的方式。

三、PROMETHEE方法的研究过程

1.根据研究过程建立研究矩阵

高职学生英语学习心理倦怠问题研究的研究矩阵主要是体现出方案及每个方案的各个属性,通过调查表确定的矩阵中可以看到六个方案(A1、A2、A3、A4、A5、A6)和每个方案十个属性(B1、B2、B3、B4、B5、B6、B7、B8、B9、B10)相对应的数值(表1)。

2.SWING法确定权重

对于确定学生英语学习的心理倦怠分析中,权重是指在整个研究分析过程中的相对重要性。在被分析的方案的不同侧重要程度的定量分配,对每一个方案在总体研究中进行区别对待(表2)。

3.确定方案两两比较的优先指数

PROMETHEE方法对研究过程中,根据十个属性的偏好函数判断均为具有无差异区间的线性函数。根据高职学生英语学习心理倦怠问题研究的研究矩阵中相应的临界值可得到应用PROMETHEE方法辅助高职学生英语学习心理倦怠问题分析研究的六个方案之间两两比较的优先指数,分别为:方案机制工艺一班A1与其他班级方案的比较;方案机制工艺三班A2与其他班级方案的比较;方案机制工艺四班A3与其他班级方案的比较;方案机制工艺五班A4与其他班级方案的比较;方案机制工艺八班A5与其他班级方案的比较;方案机制工艺十班A6与其他班级方案的比较。

4.确定每个方案的流出量、流入量

根据六个方案之间两两比较的优先指数,可得PROMETHEE方法用于高职学生英语学习心理倦怠问题分析研究――流出量F及流入量F+,可得出流入量的研究结果及流出量的研究结果。

在PROMETHEE方法的排序中,从两方面的比较,根据流入量的研究结果,方案机制工艺一班A1是最优方案;根据流出量的研究结果,方案机制工艺五班A5是最优方案,也就是这两个班的学生心理倦怠问题最为严重和明显,教师应结合英语学习特点及心理倦怠知识及时引导和疏导学生的心理倦怠压力。

总之,利用PROMETHEE方法对高职学生英语学习心理倦怠研究方案进行研究,做出优选排序是一项边缘性工作,最大的特点在于综合,在于协调。这项工作涉及多个方案,多个属性,包涵了许多对立统一的方面和问题,需要考虑的问题较多,比如教师对学生英语学习了解的程度问题,教师的管理能力与学生英语学习心理倦怠疏导要求的协调问题,当前管理学生研究实施与长远管理学生研究的发展问题,管理学生改革与传统管理学生的有机结合问题等。这些问题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必须处理好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统筹安排,使之协调发展。

研究性学习方案范文第9篇

【关键词】高中英语 导学案 自主学习 有效性研究

一、课题背景及界定

(一)课题背景

普通高中英语作业是英语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学生课内外学习英语的重要形式,英语作业设计是教学设计必不可少的部分。对这一主题进行研究主要是我校英语作业的现实状况不尽人意,作业设计并没有像课堂教学设计那样受到应有重视,甚至被严重忽视了。其设计、辅导和评价成为英语教学的盲区,其有效性的问题很少得到探究。而作业有利于学生巩固知识、训练技能、培养能力和发展思维。课外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续,是教学工作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对学生而言,作业是课堂学习内容巩固和运用的反映,体现着学习的过程,能有效地促进教学三维目标的达成;对教师而言,作业是检验课堂教学效果的手段,是有效调整和改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之一。因此,课堂导学案有效性设计的研究和探索迫在眉睫。

(二)课题的界定

在教学中,导学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导学案就是学习者在语言学习过程中运用的某些特殊的方法和手段,是学习者获取、储存、提取和处理信息的方法和步聚。也就是说,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采用的总的对策、措施和方法,即以掌握英语为目的的一种“学习策略”。因此,我们必须依据新课改的要求重新全面认识学案的意义,赋予它新的价值。通过对高中英语导学案的有效性的研究与探索,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转变与提高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有效减轻学生学习英语的负担,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自学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从而达到使学生乐意学习英语、有效学习英语的目的。

二、高中英语课堂导学案有效性设计的研究目标、内容和方法

(一)研究目标

1.通过高中英语课堂导学案的设计研究,设计出具有趣味性、差异性、实践性、开放性、综合性的高中英语课内外作业。

2.通过高中英语课堂导学案的设计研究,激发高中学生对英语作业的兴趣,培养高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高中学生的学习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素养。

3.通过研究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要求,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采取分层布置课前、课外作业的措施。

(二)研究内容

1.本课题研究以我校的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我校学生英语课前、课外作业布置现状的调查与研究,对作业布置的量、布置的内容、布置方式等进行研究。

2.教师如何有效地设计课前、课外作业, 帮助学生巩固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并提高语言运用能力,检查自己的教学效果,修正教学方案,指导学生的学习。

3.根据我校的教学实际情况,了解影响作业有效性的因素,设计出合理、有效的英语课前、课外导学作业,从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

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我们主要采用了以下研究方法:1.行动研究法:在重视理论指导的基础上,强调实践和探索,边学习,边实践,及时提炼经验、摸索规律(附学生的学案设计文字材料);2.经验总结法:在研究中不断总结已有经验,并召开课题研究会议,共同讨论并修正研究方案,力求有效实施研究课题;3.调查法: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根据课题研究的要求,设计了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针对不同的学生设计了不同的课内外导学作业。

三、导学案设计原则

在符合课程标准基本要求的前提下,英语课前、课外作业内容尽可能灵活多样,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所以,我们要在作业设计的有效性上下功夫。根据以往的教学实践,我们认为有效的作业设计应具有以下特点:1.导学案设计应具备少而精原则,目的明确,具有导向性;2.导学案设计必须有合作性;3.导学案设计必须有趣味性,还要突出启发性;4.导学案设计必须有选择性、基础性和层次性。

四、研究的具体措施

1.先做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研究组成员讨论研究导学案的有效性设计。

2.根据新课标倡导的“任务型教学”原则,将英语作业分为口头作业、有声作业和书面作业。

3.对学生进行分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对应作业,做到“因材施教”。

研究性学习方案范文第10篇

关键词:研究性教学;案例教学;公共管理

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而人才培养质量是衡量高校办学水平的最重要标准。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需要不断深入推进教学改革和建设,更新教学理念,探索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从具体的教学过程来说,关键是教学方法的改革,因为“教学方法是体现教育理念、实践教育理论、传输教学内容、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也明确提出:“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近年来,许多高校开展了研究性教学改革,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果。在公共管理研究性教学改革过程中,案例教学被作为主要的教学方法来运用。案例教学发端于19世纪70年代美国的大学,哈佛大学在法学、医学、商学等专业教学中相继引入案例教学,20世纪30年代开始,公共管理教学领域也逐步采用了案例教学,并开展了案例的编撰与建库工作。案例教学比较适合公共管理教学的需要,对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和创新意识的形成具有较大的作用。在公共管理研究性教学改革过程中,如何更好地发挥案例教学的成效,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一、加强案例教学对于推动研究性教学改革的现实意义

研究性教学既是一种教学理念,又是一种教学模式,还是一种教学方法。“它是一种将教师研究性教授与学生研究性学习、课内讲授与课外实践、依靠教材与广泛阅读、教师引导与学生自学有机结合并达到完整、和谐、统一的教学。”[2]研究性教学将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学方式,“有助于树立学生的质疑求知精神,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独立思考与问题求解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践创新技能,形成学生学以致用与自主学习习惯,激发学生科学研究和创造创新的意识”[3]。在研究性教学改革过程中,参与探索和实践的学校与老师越来越多,形成了多种多样、各具特色的研究性教学模式,在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新路径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公共管理研究性教学改革具体实施过程中,案例教学成为老师们选择的主要教学方法。虽然案例教学与研究性教学在思维、能力和特征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它们目标趋同、手段兼容[4]。研究性教学可以基于案例驱动来开展,但不限于案例教学;案例教学也可贯彻研究性教学理念,但也不限于研究性学习。在公共管理研究性教学改革中强化案例教学的重要地位,其意义体现在:

1.案例教学契合了研究性教学改革与发展趋势,有助于实现教学与研究的有机融合。1998年,博耶委员会出台了《重建本科教育———美国研究型大学蓝图》报告,提出教学应与研究相结合,学生的学习应基于研究,建立以研究为基础的教学模式[5]。高校开展的研究性教学改革,为教学与研究的有机结合提供了有效途径。而案例教学不只是为了让学生结合实际理解公共管理理论,而应该服务于公共管理人才培养中的知识和能力目标,形成基于案例研究的案例教学法。从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阶段和民主政治建设状况来看,公共管理教育担负着提供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公共管理人才资源的时代使命,既要适应全面深化改革的需要,也要应对风险社会来临的挑战。因此,公共管理教育中引入案例教学应实现三个层次的目标:第一层次:应当知道公共管理是什么,基本理论和方法有哪些?第二层次:知道了公共管理大概是什么后,还要了解公共管理为什么是这样。既要掌握公共管理的理论和方法,熟悉公共管理的制度和程序,又要了解这些理论、制度、程序背后的公共精神和公共价值观,更要知悉决定这些价值观和公共精神的社会背景及相关因素,如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科技等等。第三个层次:通过研究性学习与思考,提出适应时展需求的公共管理应当是什么以及为什么应当如此的理由。这是在对已有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的综合集成基础上的创新,是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充分体现。这样的案例教学就是研究性教学,实现了教学与研究的多向度融合。

2.案例教学体现了研究性教学的“学习革命”理念,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研究性教学是一种“学习革命”的理念,是以教会学生“会学”为己任的[2]。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导入与一定公共管理实际相联系的知识框架,引导学生进入特定公共管理情境,分析问题,研拟解决方案。案例教学可以使学生由被动变主动、由消极变积极、由单纯记录变应对思考,有利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主动求知和应变能力[6]。

3.案例教学着眼于“问题”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有助于开展基于问题解决的研究性学习。以问题为中心来组织教学,是研究性教学实施的最好途径[7]。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曾在全球范围内做过一次广泛而深入的调查,对包括案例教学在内的九种教学方法在分析能力培养等六个方面进行研究,调查结论显示,案例教学法对分析能力的培养高居首位[8]。公共管理案例来源于实践,“作为对于特定公共管理情景的描述,公共管理案例一般是以管理中的事件和问题为素材,以陈述的方式来制成的。”[9]围绕“问题”开展讨论与分析,有助于学生形成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思维方式,养成善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案例教学强调参与、合作、互动、交流,有助于构建研究性教学过程中新型师生关系。“研究性教学过程即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彼此之间在尊重独特性、欣赏差异性的过程中合作创造知识的过程”[2]。而案例教学强调师生良性互动,造就师生主体间往关系[10]。在公共管理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既当老师又当学生”,学生则“既当学生又当老师”,通过交流互动,不断激发思维火花,师生关系达到真正的交互、平等,实现教学相长。

二、研究性教学改革过程中应用案例教学的制约因素分析

在公共管理研究性教学过程中,案例教学能否取得实效,受到以下因素的制约:

1.教学案例因素。案例教学的基本工具是教学案例。公共管理教学案例是“公共管理实践中真实、典型、矛盾突出的事件提炼。”[11]能否提供一定数量的具有真实情境、能够引发争论的教学案例,进而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案例讨论中来,是研究性教学取得实效的最为关键的环节之一。目前研究性教学过程中的案例教学有时变成了“举例”教学。“举例”是为了陈述、说明或印证已讲的理论知识,而案例教学中的教学案例表现出明显的问题意识,虽然案例情境是真实的,但通过合理的编排,案例本身表现出明显的矛盾性,对问题解决的方法、途径、效果等可以广泛深入地加以讨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正是公共管理教学案例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吸引学生融入案例教学的基本条件[11]。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实现不同的教学目标,都应当选用不同类型的教学案例,这对案例的数量和质量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近些年来,各高校非常重视案例库的建设,案例教材、案例汇编等出版数量持续增多。但从目前情况看,本土化案例数量仍显不足。由于国情、制度等不同,引进的西方公共管理案例与我国公共管理实践很难紧密关联。案例质量也参差不齐,高水平的案例编写与开发队伍缺乏。相当多的案例选材不准,案例应具有的典型性、时代性、冲突性不够,问题意识不强,启发性引导性不高。

2.教师自身因素。研究性教学指向新型师生关系的形成,这是推进研究性教学工作的关键。教师应转变在教学活动过程中的角色,要从一个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探索知识和发现知识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2]。案例教学要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内驱力,就必须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特点出发,建构起逐步引导学生深入案例情境的教学过程。这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首先是筛选与编撰教学案例的能力。选择教学案例,应考虑质和量两个方面,包括与教学目标和能力标准的关联度、案例的大小与复杂程度、与学生知识背景的匹配度、时间安排等等。除了现成的可用案例外,教师也可结合自己的科研,开展公共管理实践调查,以第一手材料为基础,自己编撰案例。编写一个合适的案例本身就是一个研究的过程,需要认真思考案例主题、谋篇布局、问题设计,也要同时编写教学手册,构思整个教学过程,细化每个教学环节。当然不需要每个任课老师都有较高的案例编撰能力,现在不少学校成立了专门的案例研究与编撰机构,由专业人员开发案例,供教学使用,案例编撰也逐步向专业化方向发展。其次是驾驭教学过程的能力。虽然研究性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转变角色,但教师仍是对整个案例教学进行整体设计并对课堂节奏加以控制的主体。“教什么”很重要,“如何去教”更为重要。案例教学是一个教学互动的过程,互动效果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合理而巧妙的教学设计。有时教师开展案例教学时只注重教学任务的完成,而很少留出教学生成的空间;很少注意到学生的反馈,而没有根据课堂讨论情况和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内容和方法。这说明教师对教学现场的把控能力有待提升,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提高教学机智,随时调整教学思路。

3.学生自身因素。案例教学成效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生的积极参与和研究性学习。一个真实的、紧密结合实践问题的、具有较强启发性、争议性的案例,能较好地引导学生进入案例情境,激发学生的探讨兴趣。学生积极参与探究与研讨,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这是研究性教学取得实效的有效途径。教学案例应尽可能基于学生经验,贴近学生实际。但学生的知识背景、社会经验等差异较大,对于案例的理解各有不同。这就需要将研究性教学模式嵌入到案例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使用合适的公共管理理论工具和恰当的分析框架去研讨问题,才能达到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教育目标。

4.时间与空间因素。案例教学是在一定时空中进行的。在公共管理课程教学过程中,案例教学安排要有合理的次数,不能一味强调案例教学的课时数量。案例教学过程耗时较长,而总课时又有限,如何妥善安排,充分保证理论教学和案例教学之间的相互支持,需要认真思考与设计。开展案例教学,空间因素也很重要。学生分组讨论需要一定数量的教室,桌椅最好是能移动的。有些案例教学需要布置一定的教学场景,这对教室的空间布局提出了一定的要求。

三、推进案例教学在研究性教学改革中应用需关注的重点

1.注重教育教学理念的更新。研究性教学改革中应用案例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实现研究性教学的目标。但案例教学需要事先做大量准备工作,包括案例的挑选、教学过程的设计、讨论问题的提炼、教学场景等。案例教学实施过程花费的时间也较多,付出的精力也多。案例教学也面临着理论的系统性不够等方面的质疑。案例教学拓展到课后,也增大了教师的工作量和教学的复杂性。很有可能,案例教学费时费力却很难取得良好效果。这些方面都使得案例教学在具体应用中遇到了一些困难,引发了不少争议。这就需要更新教育教学理念,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主动积极地应用案例教学,持之以恒地推进研究性教学改革。

2.注重提升教师案例编写与教学设计水平。无论是案例选择与编写,还是案例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教师都是关键因素。一个好的案例,在谋篇布局、起承转合、逻辑构架等方面都很有讲究,这需要教师有挑选或编写合适案例的能力与技巧。这种能力需要较长时间的锻炼实践才能形成,也需要持续不断地加强案例编写与教学能力方面的培训与交流。案例教学重在互动,难也在互动。案例教学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驾驭课堂、掌握讨论节奏的能力。教师不仅要对案例教学过程各环节各阶段事先进行认真思考和设计,还要对案例讨论中可能出现的走向准备好不同的预案。因此,教师既要当好“行动者”,又要当好“研究者”[11],不断增强管理实务经验,并对实践观察的现象进行深刻思考与分析。

3.注重案例教学效果的评价。案例教学完成后,应对案例教学效果进行评估。研究性教学改革中应用案例教学究竟好不好,应该最终由学生说了算。应贯穿学生学习效果导向的评估原则,着重分析案例对培养目标达成、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学生分析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其他方面素质(如合作精神、沟通技巧等)等的影响效果。根据评估的结果,对案例教学质量实施持续改进。高校教学方法改革永远“在路上”,案例教学在研究性教学中应用的规律也需要不断地在实践中去深入认识。以案例教学为切入点,推动研究性教学改革,是值得我们积极探索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范守信.我国高校教学方法改革的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11(8):27-30.

[2]夏锦文,程晓樵.研究性教学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要求[J].中国大学教学,2009(12):25-28.

[3]高辉,郭文善,严长杰,等.农学专业研究性教学改革的发展现状与对策[J].安徽农学通讯,2014(22):141-143.

[4]王海兵.研究性学习和案例教学的耦合及应用[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117-121.

[5]伍红林.从《博耶报告三年回顾》看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研究性教学[J].高等工程教育,2005(1):79-82.

[6]宁骚.公共管理类学科的案例研究、案例教学与案例写作[J].新视野,2006(1):34-36.

[7]刘伟.以“问题”为着眼点积极推行研究性教学[J].中国高等教育,2010(1):48-49.

[8]张丽华.管理案例教学法[M].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17.[9]王浦劬.试论公共管理案例的基本特点[J].中国行政管理,2001(7):15-16.

[10]冯建军.主体间性与教育交往[J].高等教育研究,2001(6):26-31.

研究性学习方案范文第11篇

【论文摘要】通过化学实验开展研究性学习,把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和教育理念贯穿于化学实验之中,增强了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主动性和趣味性。学生化学实验能力的提高,促进了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提高了研究课题的质量;同理,研究性学习又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了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本文针对理论联系实际,对实践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所碰到实际问题、操作难度并结合事例等进行探索与总结。

研究性学习是以“培养学生具有永不满足、追求卓越的态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基本目标;以学生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获得的各种课题或项目设计、作品的设计与制作等为基本的学习载体;以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中学习到的科学研究方法、获得的丰富且多方面的体验和获得的科学文化知识为基本内容;以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自主采用研究性学习方式开展研究为基本的教学形式的课程。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充分利用化学“以实验为基础”的基本特征,挖掘和开发化学实验在研究性学习中的功能,对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在指导研究性学习与高中化学实验中应弄清化学实验与研究性学习的关系,统一思想认识,提高对研究性学习与化学实验重要性的认识:

1.通过化学实验是研究性学习的一种重要途径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和技能、体验和了解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形成和提高创新意识、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和活动过程。化学实验是学生化学学习中能动的实践活动形式。化学实验为学生创设了亲身参与实践的情境,具有获知、激趣、求真、循理、育德等教育功能。化学实验的功能和研究性学习的特征决定了化学实验必然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途径。

2.通过化学实验作为研究性学习途径的教学策略

在化学教学中提倡和鼓励学生通过化学实验进行研究性学习,要充分挖掘化学实验在研究性学习中的功能,发挥化学实验在研究性学习中创设问题情境、验证假设或猜想等环节中的作用,研究开发研究性实验,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去发现和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化学实验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实现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式学习向主动研究性学习的根本转变。

而化学实验与研究性学习课题的选择应遵守学生力所能及的原则,不要贪多求大,通过化学实验开展研究性学习,必须着力培养学生的化学实验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特别是依据学生的化学实验能力来选择适当的研究课题。

二、根据我们开展研究性学习实践,化学课程中的研究性学习主要是以化学知识作为载体 ,其内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选择:

①探索性化学实验;②开放性的化学问题;③跨学科的综合性问题;④能体现研究过程的问题;⑤联系实际的现实问题;⑥现代社会的热点问题。具体如下:

1.结合化学教学选择研究课题。当今课改的重要任务就是要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适当增加一些探索性实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探索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结合日常生活选择研究课题。社会生活中的问题无处不在,我们引导学生从自己身边开始思考,提出问题,并筛选确定研究课题,然后让学生收集资料、研究实验方案,通过实验自主探讨、自主学习,极大地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

3.结合当地生产实践选择研究课题。我们结合当地经济建设的实际情况,结合课外活动及实践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大胆探索、积极创新。譬如围绕水的问题,可以启发学生从我县水的资源、利用、水患、污染、监测、防治等方面去思考,学生积极性高,提出了许多问题,他们调查排污口,参观自来水厂,监测水的ph及重金属离子、苯酚等含量,并请来环保局人员共同分析,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4.结合化学课外活动选择研究课题。利用化学课外小实验、趣味化学实验、化学小魔术等积极探讨化学实验的设计方案,研究化学实验的现象、实验装置、实验操作、实验观察、实验记录、实验分析和实验报告。

三、研究性学习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

1.设计实验方案

教师提出实验目的 ,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 ,然后师生共同逐个讨论 ,寻找多种方案或确定最佳方案。例如 ,在学习实验室制乙烯这一内容时,先说明乙烯中会混有so2和co2气体。让学生设计实验 ,证明它们的存在。结果学生都知道应先将气体通过装有品红溶液的洗气瓶 ,看到品红褪色,证明有so2气体。但在接下来的检验co2存在的操作中 ,意见出现了分歧 ,学生提出了如下方案 :①将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 ,石灰水变浑浊;②将气体通过装有足量的nahco3溶液的洗气瓶后 ,再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 ,石灰水浑浊;③将气体通过装有酸性kmno4溶液的洗气瓶中 ,溶液褪色,再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 ,石灰水变浑浊;④将气体通过装有酸性kmno4溶液的洗气瓶中 ,溶液不褪色 ,再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 ,石灰水变浑浊;⑤将气体再一次通过装有品红溶液的洗气瓶中,品红不褪色 ,再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然后师生讨论:方案①和③没有将可能未与品红溶液反应完全的so2带入澄清石水中 ,方案不合理 ;方案②虽完全除去了so2气体,但so2与nahco3溶液反应会产生co2气体 ,显然也不合理 ;方案④和⑤既能完全除去so2气体 ,也不会减少或生成co2气体 ,且现象明显,上述两个方案都合理。

2.改进实验装置

教材上有些实验装置复杂、实验费时费药 ,有些实验现象不够明显 ,还有些实验环境污染严重等等 ,教师可带领学生对这些实验进行改进。

3.研究不同反应条件对实验的影响

学生做了在alcl3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实验后 ,让他们将上述实验操作顺序颠倒 ,观察现象 ,并进行解释。再如用较纯净的锌粒与稀硫酸反应速度较慢,当在反应混合物中加入少量cuso4溶液时 ,反应速度大大加快 ,可让学生探索原理。

4.开展家庭小实验活动

家庭小实验没有给出药品、仪器、步骤、现象等 ,靠学生在家中独立完成 ,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总之,通过化学实验开展研究性学习,把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和教育理念贯穿于化学实验之中,增强了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主动性和趣味性。学生化学实验能力的提高,促进了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提高了研究课题的质量;反之,研究性学习又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了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同时学生在实验研究中树立了坚忍不拔、百折不回的意志品质,养成了追求真理、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参考文献:

[1]化学1、化学2,王祖浩 主编,2007, 江苏教育出版社。

研究性学习方案范文第12篇

【论文摘要】通过化学实验开展研究性学习,把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和教育理念贯穿于化学实验之中,增强了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主动性和趣味性。学生化学实验能力的提高,促进了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提高了研究课题的质量;同理,研究性学习又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了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本文针对理论联系实际,对实践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所碰到实际问题、操作难度并结合事例等进行探索与总结。

研究性学习是以“培养学生具有永不满足、追求卓越的态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基本目标;以学生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获得的各种课题或项目设计、作品的设计与制作等为基本的学习载体;以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中学习到的科学研究方法、获得的丰富且多方面的体验和获得的科学文化知识为基本内容;以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自主采用研究性学习方式开展研究为基本的教学形式的课程。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充分利用化学“以实验为基础”的基本特征,挖掘和开发化学实验在研究性学习中的功能,对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在指导研究性学习与高中化学实验中应弄清化学实验与研究性学习的关系,统一思想认识,提高对研究性学习与化学实验重要性的认识:

1.通过化学实验是研究性学习的一种重要途径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和技能、体验和了解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形成和提高创新意识、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和活动过程。WwW.133229.cOm化学实验是学生化学学习中能动的实践活动形式。化学实验为学生创设了亲身参与实践的情境,具有获知、激趣、求真、循理、育德等教育功能。化学实验的功能和研究性学习的特征决定了化学实验必然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途径。

2.通过化学实验作为研究性学习途径的教学策略

在化学教学中提倡和鼓励学生通过化学实验进行研究性学习,要充分挖掘化学实验在研究性学习中的功能,发挥化学实验在研究性学习中创设问题情境、验证假设或猜想等环节中的作用,研究开发研究性实验,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去发现和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化学实验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实现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式学习向主动研究性学习的根本转变。

而化学实验与研究性学习课题的选择应遵守学生力所能及的原则,不要贪多求大,通过化学实验开展研究性学习,必须着力培养学生的化学实验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特别是依据学生的化学实验能力来选择适当的研究课题。

二、根据我们开展研究性学习实践,化学课程中的研究性学习主要是以化学知识作为载体 ,其内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选择:

①探索性化学实验;②开放性的化学问题;③跨学科的综合性问题;④能体现研究过程的问题;⑤联系实际的现实问题;⑥现代社会的热点问题。具体如下:

1.结合化学教学选择研究课题。当今课改的重要任务就是要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适当增加一些探索性实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探索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结合日常生活选择研究课题。社会生活中的问题无处不在,我们引导学生从自己身边开始思考,提出问题,并筛选确定研究课题,然后让学生收集资料、研究实验方案,通过实验自主探讨、自主学习,极大地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

3.结合当地生产实践选择研究课题。我们结合当地经济建设的实际情况,结合课外活动及实践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大胆探索、积极创新。譬如围绕水的问题,可以启发学生从我县水的资源、利用、水患、污染、监测、防治等方面去思考,学生积极性高,提出了许多问题,他们调查排污口,参观自来水厂,监测水的ph及重金属离子、苯酚等含量,并请来环保局人员共同分析,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4.结合化学课外活动选择研究课题。利用化学课外小实验、趣味化学实验、化学小魔术等积极探讨化学实验的设计方案,研究化学实验的现象、实验装置、实验操作、实验观察、实验记录、实验分析和实验报告。

三、研究性学习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

1.设计实验方案

教师提出实验目的 ,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 ,然后师生共同逐个讨论 ,寻找多种方案或确定最佳方案。例如 ,在学习实验室制乙烯这一内容时,先说明乙烯中会混有so2和co2气体。让学生设计实验 ,证明它们的存在。结果学生都知道应先将气体通过装有品红溶液的洗气瓶 ,看到品红褪色,证明有so2气体。但在接下来的检验co2存在的操作中 ,意见出现了分歧 ,学生提出了如下方案 :①将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 ,石灰水变浑浊;②将气体通过装有足量的nahco3溶液的洗气瓶后 ,再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 ,石灰水浑浊;③将气体通过装有酸性kmno4溶液的洗气瓶中 ,溶液褪色,再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 ,石灰水变浑浊;④将气体通过装有酸性kmno4溶液的洗气瓶中 ,溶液不褪色 ,再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 ,石灰水变浑浊;⑤将气体再一次通过装有品红溶液的洗气瓶中,品红不褪色 ,再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然后师生讨论:方案①和③没有将可能未与品红溶液反应完全的so2带入澄清石水中 ,方案不合理 ;方案②虽完全除去了so2气体,但so2与nahco3溶液反应会产生co2气体 ,显然也不合理 ;方案④和⑤既能完全除去so2气体 ,也不会减少或生成co2气体 ,且现象明显,上述两个方案都合理。

2.改进实验装置

教材上有些实验装置复杂、实验费时费药 ,有些实验现象不够明显 ,还有些实验环境污染严重等等 ,教师可带领学生对这些实验进行改进。

3.研究不同反应条件对实验的影响

学生做了在alcl3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实验后 ,让他们将上述实验操作顺序颠倒 ,观察现象 ,并进行解释。再如用较纯净的锌粒与稀硫酸反应速度较慢,当在反应混合物中加入少量cuso4溶液时 ,反应速度大大加快 ,可让学生探索原理。

4.开展家庭小实验活动

家庭小实验没有给出药品、仪器、步骤、现象等 ,靠学生在家中独立完成 ,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总之,通过化学实验开展研究性学习,把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和教育理念贯穿于化学实验之中,增强了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主动性和趣味性。学生化学实验能力的提高,促进了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提高了研究课题的质量;反之,研究性学习又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了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同时学生在实验研究中树立了坚忍不拔、百折不回的意志品质,养成了追求真理、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参考文献:

[1]化学1、化学2,王祖浩 主编,2007, 江苏教育出版社。

研究性学习方案范文第13篇

关键词:学案;导学;六环节;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23-006-3

笔者和本校陈咏梅老师主持的《“学案导学・六环节”教学模式的研究》,是经江苏省中小学教研室立项的第八期课题。该课题于2009年12月正式实施研究,2012年11月结题。经过近三年的研究、实践和总结,取得了较显著的研究成果,该课题成果获得江苏省2013年教学成果二等奖。

一、课题研究背景

新课程的改革是基础教育领域中的一场深刻的变革,它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与评价等诸方面较之以往有实质性的突破,对所有参与课程实验的教师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等都有全新的要求。新课程改革的成败取决于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行为和学校教学管理制度能否发生质的飞跃。从这个角度来说,探索适合新课程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是顺应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是历史赋予中学一线教师的使命。

为了改变教师的教学理念,改变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方式,改变传统课堂中教师的“一言堂”,真正在课堂上体现以“生”为本的思想,我们提出了《“学案导学・六环节”教学模式的研究》。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略)

三、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学案:是与通常所说的教师教案相对应的学生学习方案。它是教师精心编写的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辅助材料。内容包括学习目标、重点难点、知识结构、学法引导、思考讨论、技能训练等。

学案导学:就是以学案为载体和线索,以导学为方法,以教师的指导为主导,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引导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发现问题,将学生学习行为前移,课堂上学生交流展示、师生互动探究,教师精讲点拨、及时反馈评价,以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探究性为手段,师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几个环节所构成的一种教学模式。它也是一种能引发学生自主学习以促使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的教学模式。

六环节:是指为高效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将课堂教学归纳为自学质疑、交流展示、互动探究、精讲点拨、矫正反馈、迁移应用六个环节。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为完成特定教学目标和内容而围绕某一主题形成的比较稳定且简明的教学结构理论框架及其具体可操作的教学活动方式,是教学理论应用于教师教学实践的“桥梁”。本课题研究就是探究不同学科的教学中教学结构的各环节内部关系的功能,并突出教学模式的有序性和可行性。

“学案导学・六环节”教学模式:是以学案为载体和线索,通过学案引导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发现问题,在学案引导下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活动,主动完成知识吸收、能力培养和方法习得等各个学习步骤;课堂上学生展示交流、师生互动探究,教师精讲点拨、及时反馈评价,以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探究性为手段,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目的。

四、课题所要达到的目标

本课题实现两个前置:即学习前置和问题前置。研究目标为:

1.探究出“学案导学・六环节”教学模式的总教学流程图。

2.集结教学案例、教学设计、研究论文、课堂实录,形成专辑。

3.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在专业领域的成长,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1.查阅文献法: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广泛吸纳国内外教育理论和实践成果,了解当前有关“学案导学”的已有研究成果,结合本校实际开展课题研究。在确定课题、分析研究成果、撰写结题报告时使用此法。

2.调查法:通过召开教师座谈会、学生座谈会,进行问卷调查等手段与方式,了解师生对导学案编制、学生学习小组建立、教与学效果的评价等的意见和建议,以指导本课题研究。在课题研究的开始阶段及实施过程中使用此法。

3.行动研究法:针对课题研究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开展教学研讨活动,及时总结、反思,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例如,导学案编制要求的培训、学习小组建立及评价培训、课堂教学观摩活动等等。

4.案例研究法:收集典型的“学案导学・六环节教学模式的研究”案例,进行案例研究分析反思。

5.总结研究法:对课题前一阶段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整理研究过程资料,形成课题研究论文和课题结题报告等等。

六、课题研究的理论支撑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学案导学・六环节”教学模式,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依据,创设适切的课堂生态环境,营造适合学生个性化建构的课堂生态,让学生主动建构、自主内化、互教互学、共同提升,尊重和倡导学生有不同的进步与发展。特别强调在学习过程中注重互动的学习方式,转变学生传统的接受式学习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习,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

2.“发现学习”理论。

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强调:学生的学习应是主动发现的过程,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教师要尽量创设问题情景,引发学生对知识本身发生兴趣,产生一种需要学习的心理倾向,激发自主探究的学习动机。在导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积极探索者,教师的作用是创设适合学生学习探究的情境,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而且要让学生“知其所以然”。

3.“有意义学习”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在其“有意义学习”理论中提出了著名的处理教材内容的先行组织者策略。他认为,学生接受学习的过程应是一个新旧知识相互作用的过程。学生对新知识既有原有的知识结构,又有对新知识的顺应和同化的思维属性,所以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潜能,创造出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学生学习理解新知识,使原有“认知――知识结构”得以改造或重组。

4.教学最优化理论。

教学最优化的两条衡量标准:一是教学效果的最优化;二是时间花费的最优化,即“师生用于课堂教学和课外作业的时间不超过既定的标准”,用“师生花费的时间去取得这些成效”。

七、课题的研究内容

1.建构“学案导学・六环节”教学模式的总教学流程图。

2.建构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九门学科“学案导学・六环节”教学模式。

3.“学案导学・六环节”教学模式案例研究。

八、课题研究的过程

(一)课题准备阶段(2009年12月~2010年2月)(略)

(二)课题实施阶段(2010年2月~2012年7月)

1.学校领导深入教学一线,全程参与集体备课、听评课、课题研究等。课题组量化了听评课的具体要求,课题组成员每周听评课2~3节,并逐周汇总听评课情况及教研活动效果,写出听评课记录,提出存在问题和改进建议,在全校上下形成浓厚的课题研究氛围。

2.在实验的过程中逐步细化出不同学科的具体课堂模式。考虑9门学科的特点,探究具有学科特点的学科模式、不同课型的模式。

3.制定“学案导学・六环节”课堂模式评价标准。为了对课堂教学作出公正客观的评价,在课题组、教研组、备课组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制定了“学案导学・六环节”课堂模式评价标准。

4.加强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研究。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高效,更关系着课堂教学改革能否深入持久,是否具有新的活力与生命力,因此课题组就“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进行专题研究,取得了很好的经验,促进了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5.组织观摩课、公开课、赛课活动。学校坚持“以比赛促教学,以竞争促成长”的方针,分年龄段进行教师的赛课活动。教师在比赛中收获了成长,培养了重视教学设计、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意识,明白了“学案导学・六环节”课题模式的评价标准,初步掌握了高效课堂教学的方法,全校教师的教学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

6.课题组定期进行研讨,交流和总结实验研究情况。

(三)课题检查和总结阶段(2012年8月~2012年11月)(略)

九、课题研究的成果

(一)总结出符合各学科的“学案导学・六环节”教学模式总教学流程,如下图所示。

“学案导学・六环节”教学模式以学生和教师的交流、对话为主要方式,引起学生和教师两方面的知识建构,课堂不仅是交流、对话的场所,更是交流、对话的载体,在课堂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建立起“学生”、“教师”、“课堂”三位一体的总体结构框架。学生与教师之间以导学案为交流、对话的载体,导学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方案、目标达成的路线图,这就对导学案的编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体现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等;教师与课堂之间以教材为基础,这就要求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编制好导学案,在教学设计中要更多地关注学生活动内容的设计;学生和课堂之间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结果,这就要求教师要深度的关注课堂,真正以改进教与学的方式为宗旨,立足学生的主动发展、个性发展,以“学”为中心开展课堂教学,遵循“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以学促教,能学不教”的基本原则,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展示欲,努力创设“活力的课堂,生态的课堂”,力争实现“把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把兴趣和爱好还给学生,把快乐和健康带给学生”。

教师通过该教学模式创设情境,对学生进行引导,体现出学生自己的思维与发展;学生通过该教学模式在课堂中实现生成与知识建构;课堂的主要体现形式是师生、生生的互动及对话。让“学生”、“教师”、“课堂”的“三位”以及“创设情境”、“教师引导”、“学生生成”、“知识建构”、“课堂互动”、“交流对话”六个进行方式实现“六环节”的循环。

“自学质疑”环节:学生围绕学习目标,在学案的引导下,在课前或课内通过自学、小组内的交流及互助学习,解决学案中的相关问题,提出疑难问题。本环节要求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要求教师能够认真设计学案,起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

“交流展示”环节:学生展示“学案”中学习问题的思维过程和解题方法等。交流展示的形式灵活多样,可以是学生在黑板上展示交流,也可以是课堂对话讨论交流,还可以是利用多媒体手段辅助交流展示等等,教师要善于组织学生展示交流,促进学生及时思考,共享学习成果。

“互动探究”环节:“互动探究”的内容可以是“自学质疑”中存在的问题,也可以是“交流展示”中生成的或未解决的有探究价值的问题。“互动探究”的形式可以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也可以是学习小组成员间互动、不同学习小组间互动。小组合作学习是本环节的重要形式,问题分配给各个学习小组,让组内成员共同讨论找出解决的方案,可以选派代表进行阐述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要提供必要的探究素材和方法指导,要注意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因材施教,分层指导,尊重学生人格,鼓励大胆质疑,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探究氛围。

“精讲点拨”环节:教师要针对教学重点、难点、疑惑点进行点拨,要注重剖析知识要点,分析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突出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与过程;也要根据学生学习情况灵活选用,注意把握适时适度的原则。在自学质疑、交流展示、互动探究等环节中都可以适时地体现精讲点拨。

“矫正反馈”环节:矫正反馈要注意突出针对性、及时性、层次性和有效性,即可以在批改学案时,也可以在复习巩固时,还可以结合到其他“环节”的学习当中去。

“迁移运用”环节:是对学生一节课学习结果的检验,主要以“巩固案”的形式反映。巩固案的选择要体现难易结合,即要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信息的提取与处理能力,实现学生三维目标的协同发展。

(二)建构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九门学科“学案导学・六环节”教学模式(略)

(三)“学案导学・六环节”各科教学案例(略)

(四)课题组成员发表、获奖论文(略)

“学案导学・六环节”教学模式的研究,对学生、教师和学校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是改变了教师的教学理念与教学行为,改变了学生的思维习惯与学习方式。

通过该课题的研究,教师对自己的角色重新定位:是学生“学案”的编写者,是课堂“学习”的引领者,是学生“疑惑”的点拨者。目前,海州高中的课堂充满了学生“交流展示”的身影,师生、生生“互动探究”的智慧碰撞,教师“精讲点拨”的感悟生成,学生“矫正反馈”的大彻大悟,师生“迁移应用”的提高升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学习成绩也有了显著的提高。

二是课题研究的实践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笔者获得省特级教师、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市政府特殊津贴、市名师、市“521工程”第二层次培养对象等荣誉称号。陈咏梅老师获得省特级教师等荣誉称号。蒋红娟老师获得市优秀教育园丁等荣誉称号。王聿奎老师获得省教学基本功大赛总成绩贰等奖、省教学基本功大赛课堂教学壹等奖、省名师赛一等奖等荣誉称号。徐进勇老师获得省优秀教育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三是课题研究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快速提高。

课题研究的实践改变了教师“教”的方式与学生“学”的方式,促进了课堂民主氛围的形成,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得到了快速的提高,获得了很多荣誉,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四是课题研究的成果产生了巨大的辐射效应。

研究性学习方案范文第14篇

近年来,许多高校开展了研究性教学改革,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果。在公共管理研究性教学改革过程中,案例教学被作为主要的教学方法来运用。案例教学发端于19世纪70年代美国的大学,哈佛大学在法学、医学、商学等专业教学中相继引入案例教学,20世纪30年代开始,公共管理教学领域也逐步采用了案例教学,并开展了案例的编撰与建库工作。案例教学比较适合公共管理教学的需要,对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和创新意识的形成具有较大的作用。在公共管理研究性教学改革过程中,如何更好地发挥案例教学的成效,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一、加强案例教学对于推动研究性教学改革的现实意义 

研究性教学既是一种教学理念,又是一种教学模式,还是一种教学方法。“它是一种将教师研究性教授与学生研究性学习、课内讲授与课外实践、依靠教材与广泛阅读、教师引导与学生自学有机结合并达到完整、和谐、统一的教学。”[2]研究性教学将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学方式,“有助于树立学生的质疑求知精神,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独立思考与问题求解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践创新技能,形成学生学以致用与自主学习习惯,激发学生科学研究和创造创新的意识”[3]。在研究性教学改革过程中,参与探索和实践的学校与老师越来越多,形成了多种多样、各具特色的研究性教学模式,在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新路径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 

公共管理研究性教学改革具体实施过程中,案例教学成为老师们选择的主要教学方法。虽然案例教学与研究性教学在思维、能力和特征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它们目标趋同、手段兼容[4]。研究性教学可以基于案例驱动来开展,但不限于案例教学;案例教学也可贯彻研究性教学理念,但也不限于研究性学习。 

在公共管理研究性教学改革中强化案例教学的重要地位,其意义体现在: 

1. 案例教学契合了研究性教学改革与发展趋势,有助于实现教学与研究的有机融合。1998年,博耶委员会出台了《重建本科教育——美国研究型大学蓝图》报告,提出教学应与研究相结合,学生的学习应基于研究,建立以研究为基础的教学模式[5]。高校开展的研究性教学改革,为教学与研究的有机结合提供了有效途径。而案例教学不只是为了让学生结合实际理解公共管理理论,而应该服务于公共管理人才培养中的知识和能力目标,形成基于案例研究的案例教学法。 

从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阶段和民主政治建设状况来看,公共管理教育担负着提供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公共管理人才资源的时代使命,既要适应全面深化改革的需要,也要应对风险社会来临的挑战。因此,公共管理教育中引入案例教学应实现三个层次的目标:第一层次:应当知道公共管理是什么,基本理论和方法有哪些?第二层次:知道了公共管理大概是什么后,还要了解公共管理为什么是这样。既要掌握公共管理的理论和方法,熟悉公共管理的制度和程序,又要了解这些理论、制度、程序背后的公共精神和公共价值观,更要知悉决定这些价值观和公共精神的社会背景及相关因素,如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科技等等。第三个层次:通过研究性学习与思考,提出适应时展需求的公共管理应当是什么以及为什么应当如此的理由。这是在对已有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的综合集成基础上的创新,是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充分体现。这样的案例教学就是研究性教学,实现了教学与研究的多向度融合。

    2. 案例教学体现了研究性教学的“学习革命”理念,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研究性教学是一种“学习革命”的理念,是以教会学生“会学”为己任的[2]。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导入与一定公共管理实际相联系的知识框架,引导学生进入特定公共管理情境,分析问题,研拟解决方案。案例教学可以使学生由被动变主动、由消极变积极、由单纯记录变应对思考,有利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主动求知和应变能力[6]。 

3. 案例教学着眼于“问题”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有助于开展基于问题解决的研究性学习。以问题为中心来组织教学,是研究性教学实施的最好途径[7]。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曾在全球范围内做过一次广泛而深入的调查,对包括案例教学在内的九种教学方法在分析能力培养等六个方面进行研究,调查结论显示,案例教学法对分析能力的培养高居首位[8]。公共管理案例来源于实践,“作为对于特定公共管理情景的描述,公共管理案例一般是以管理中的事件和问题为素材,以陈述的方式来制成的。”[9]围绕“问题”开展讨论与分析,有助于学生形成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思维方式,养成善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案例教学强调参与、合作、互动、交流,有助于构建研究性教学过程中新型师生关系。“研究性教学过程即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彼此之间在尊重独特性、欣赏差异性的过程中合作创造知识的过程”[2]。而案例教学强调师生良性互动,造就师生主体间性交往关系[10]。在公共管理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既当老师又当学生”,学生则“既当学生又当老师”,通过交流互动,不断激发思维火花,师生关系达到真正的交互、平等,实现教学相长。 

二、研究性教学改革过程中应用案例教学的制约因素分析 

在公共管理研究性教学过程中,案例教学能否取得实效,受到以下因素的制约: 

1. 教学案例因素。案例教学的基本工具是教学案例。公共管理教学案例是“公共管理实践中真实、典型、矛盾突出的事件提炼。”[11]能否提供一定数量的具有真实情境、能够引发争论的教学案例,进而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案例讨论中来,是研究性教学取得实效的最为关键的环节之一。目前研究性教学过程中的案例教学有时变成了“举例”教学。“举例”是为了陈述、说明或印证已讲的理论知识,而案例教学中的教学案例表现出明显的问题意识,虽然案例情境是真实的,但通过合理的编排,案例本身表现出明显的矛盾性,对问题解决的方法、途径、效果等可以广泛深入地加以讨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正是公共管理教学案例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吸引学生融入案例教学的基本条件[11]。 

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实现不同的教学目标,都应当选用不同类型的教学案例,这对案例的数量和质量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近些年来,各高校非常重视案例库的建设,案例教材、案例汇编等出版数量持续增多。但从目前情况看,本土化案例数量仍显不足。由于国情、制度等不同,引进的西方公共管理案例与我国公共管理实践很难紧密关联。案例质量也参差不齐,高水平的案例编写与开发队伍缺乏。相当多的案例选材不准,案例应具有的典型性、时代性、冲突性不够,问题意识不强,启发性引导性不高。 

2. 教师自身因素。研究性教學指向新型师生关系的形成,这是推进研究性教学工作的关键。教师应转变在教学活动过程中的角色,要从一个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探索知识和发现知识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2]。 

案例教学要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内驱力,就必须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特点出发,建构起逐步引导学生深入案例情境的教学过程。这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首先是筛选与编撰教学案例的能力。选择教学案例,应考虑质和量两个方面,包括与教学目标和能力标准的关联度、案例的大小与复杂程度、与学生知识背景的匹配度、时间安排等等。除了现成的可用案例外,教师也可结合自己的科研,开展公共管理实践调查,以第一手材料为基础,自己编撰案例。编写一个合适的案例本身就是一个研究的过程,需要认真思考案例主题、谋篇布局、问题设计,也要同时编写教学手册,构思整个教学过程,细化每个教学环节。当然不需要每个任课老师都有较高的案例编撰能力,现在不少学校成立了专门的案例研究与编撰机构,由专业人员开发案例,供教学使用,案例编撰也逐步向专业化方向发展。 

其次是驾驭教学过程的能力。虽然研究性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转变角色,但教师仍是对整个案例教学进行整体设计并对课堂节奏加以控制的主体。“教什么”很重要,“如何去教”更为重要。案例教学是一个教学互动的过程,互动效果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合理而巧妙的教学设计。有时教师开展案例教学时只注重教学任务的完成,而很少留出教学生成的空间;很少注意到学生的反馈,而没有根据课堂讨论情况和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内容和方法。这说明教师对教学现场的把控能力有待提升,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提高教学机智,随时调整教学思路。 

3. 学生自身因素。案例教学成效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生的积极参与和研究性学习。一个真实的、紧密结合实践问题的、具有较强启发性、争议性的案例,能较好地引导学生进入案例情境,激发学生的探讨兴趣。学生积极参与探究与研讨,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这是研究性教学取得实效的有效途径。 

教学案例应尽可能基于学生经验,贴近学生实际。但学生的知识背景、社会经验等差异较大,对于案例的理解各有不同。这就需要将研究性教学模式嵌入到案例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使用合适的公共管理理论工具和恰当的分析框架去研讨问题,才能达到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教育目标。 

4. 时间与空间因素。案例教学是在一定时空中进行的。在公共管理课程教学过程中,案例教学安排要有合理的次数,不能一味强调案例教学的课时数量。案例教学过程耗时较长,而总课时又有限,如何妥善安排,充分保证理论教学和案例教学之间的相互支持,需要认真思考与设计。

     开展案例教学,空间因素也很重要。学生分组讨论需要一定数量的教室,桌椅最好是能移动的。有些案例教学需要布置一定的教学场景,这对教室的空间布局提出了一定的要求。 

三、推进案例教学在研究性教学改革中应用需关注的重点 

1. 注重教育教学理念的更新。研究性教学改革中应用案例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实现研究性教学的目标。但案例教学需要事先做大量准备工作,包括案例的挑选、教学过程的设计、讨论问题的提炼、教学场景等。案例教学实施过程花费的时间也较多,付出的精力也多。案例教学也面临着理论的系统性不够等方面的质疑。案例教学拓展到课后,也增大了教师的工作量和教学的复杂性。很有可能,案例教學费时费力却很难取得良好效果。这些方面都使得案例教学在具体应用中遇到了一些困难,引发了不少争议。这就需要更新教育教学理念,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主动积极地应用案例教学,持之以恒地推进研究性教学改革。 

2. 注重提升教师案例编写与教学设计水平。无论是案例选择与编写,还是案例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教师都是关键因素。一个好的案例,在谋篇布局、起承转合、逻辑构架等方面都很有讲究,这需要教师有挑选或编写合适案例的能力与技巧。这种能力需要较长时间的锻炼实践才能形成,也需要持续不断地加强案例编写与教学能力方面的培训与交流。案例教学重在互动,难也在互动。案例教学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驾驭课堂、掌握讨论节奏的能力。教师不仅要对案例教学过程各环节各阶段事先进行认真思考和设计,还要对案例讨论中可能出现的走向准备好不同的预案。因此,教师既要当好“行动者”,又要当好“研究者”[11],不断增强管理实务经验,并对实践观察的现象进行深刻思考与分析。 

3. 注重案例教学效果的评价。案例教学完成后,应对案例教学效果进行评估。研究性教学改革中应用案例教学究竟好不好,应该最终由学生说了算。应贯穿学生学习效果导向的评估原则,着重分析案例对培养目标达成、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学生分析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其他方面素质(如合作精神、沟通技巧等)等的影响效果。根据评估的结果,对案例教学质量实施持续改进。 

高校教学方法改革永远“在路上”,案例教学在研究性教学中应用的规律也需要不断地在实践中去深入认识。以案例教学为切入点,推动研究性教学改革,是值得我们积极探索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范守信.我国高校教学方法改革的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11(8):27-30. 

[2]夏锦文,程晓樵.研究性教学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要求[J].中国大学教学,2009(12):25-28. 

[3]高辉,郭文善,严长杰,等.农学专业研究性教学改革的发展现状与对策[J].安徽农学通讯,2014(22):141-143. 

[4]王海兵.研究性学习和案例教学的耦合及应用[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117-121. 

[5]伍红林.从《博耶报告三年回顾》看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研究性教学[J].高等工程教育,2005(1):79-82. 

[6]宁骚.公共管理类学科的案例研究、案例教学与案例写作[J].新视野,2006(1):34-36. 

[7]刘伟.以“问题”为着眼点积极推行研究性教学[J].中国高等教育,2010(1):48-49.

[8]张丽华.管理案例教学法[M].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17. 

[9]王浦劬.试论公共管理案例的基本特点[J].中国行政管理,2001(7):15-16. 

研究性学习方案范文第15篇

本文是本人在指导研究性学习在高中化学实验应用中得出的的一点体会:

首先,弄清化学实验与研究性学习的关系:

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充分利用化学学科“以实验为基础”的基本特征,挖掘和开发化学实验在研究性学习中的功能,对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化学实验是研究性学习的一种重要途径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和技能、体验和了解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形成和提高创新意识、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和活动过程。化学实验是学生化学学习中的能动的实践活动形式。化学实验为学生创设了亲身参与实践的情境,具有获知、激趣、求真、循理、育德等教育功能。化学实验的功能和研究性学习的特征决定了化学实验必然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途径。

二、化学实验作为研究性学习途径的教学策略

在化学教学中提倡和鼓励学生通过化学实验进行研究性学习,要充分挖掘化学实验在研究性学习中的功能,发挥化学实验在研究性学习中创设问题情境、验证假设或猜想等环节中的作用,研究开发研究性实验,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去发现和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化学实验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实现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式学习向主动研究性学习的根本转变。

第二、化学实验与研究性学习课题的选择:

通过化学实验开展研究性学习,必须着力培养学生的化学实验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同时也必须依据学生的知识能力来确定研究课题,特别是依据学生的化学实验能力来选择适当的研究课题。根据我们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体会,在服从课题研究的原则基础上,我们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选择课题。

一、结合化学教学选择研究课题。当今课改的重要任务就是要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适当增加一些探索性实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探索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Fe2+和Fe3+的转化,可以改进为探索性实验:根据现有实验条件,如何实现Fe2+和Fe3+的转化?让学生首先设计实验方案,其次交流设计思想,筛选确定最佳方案,最后实施实验并得出实验结论。这种探索过程比空洞的讲授更能调动学生利用多种感官主动参与信息加工、构建知识,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更好的开发。

二、结合日常生活选择研究课题。社会生活中的问题无处不在,我们引导学生从自己身边开始思考,提出问题,并筛选确定研究课题,然后让学生收集资料、研究实验方案,通过实验自主探讨、自主学习,极大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如探讨铁生锈的原因,一方面学生选择了生活中常见的各种铁件,又设计了锈蚀的不同条件开展实验,另一方面学生又到工厂、商店、居民区、农村……开展实地调查,学生对铁生锈的原因、造成的危害及预防生锈的措施有了全面深刻的认识,写出了较高质量的化学小论文。

三、结合当地生产实践选择研究课题。我们结合当地经济建设的实际情况,结合课外活动及实践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大胆探索、积极创新。譬如围绕水的问题,可以启发学生从我县水的资源、利用、水患、污染、监测、防治等方面去思考,学生积极性高,提出了许多问题,他们调查排污口,参观自来水厂,监测水的pH值及重金属离子、苯酚等含量,并请来环保局人员共同分析,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四、结合化学课外活动选择研究课题。利用化学课外小实验、趣味化学实验、化学小魔术等积极探讨化学实验的设计方案,研究化学实验的现象、实验装置、实验操作、实验观察、实验记录、实验分析和实验报告。如自制汽水的原理与方法、热水瓶(锅炉)中水垢成分的分析、相片冲洗原理的探索等等。

第三、研究性学习在化学实验应用:

1.设计实验方案

教师提出实验目的,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然后师生共同逐个讨论,寻找多种方案或确定最佳方案。例如,在学习实验室制乙烯这一内容时,先说明乙烯中会混有SO2和CO2气体。让学生设计实验,证明它们的存在。结果学生都知道应先将气体通过装有品红溶液的洗气瓶,看到品红褪色,证明有SO2气体。但在接下来的检验CO2存在的操作中,意见出现了分歧,学生提出了如下方案:①将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②将气体通过装有足量的NaHCO3溶液的洗气瓶后,再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石灰水浑浊;③将气体通过装有酸性KMnO4溶液的洗气瓶中,溶液褪色,再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④将气体通过装有酸性KMnO4溶液的洗气瓶中,溶液不褪色,再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⑤将气体再一次通过装有品红溶液的洗气瓶中,品红不褪色,再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然后师生讨论:方案①和③没有将可能未与品红溶液反应完全的SO2带入澄清石水中,方案不合理;方案②虽完全除去了SO2气体,但SO2与NaHCO3溶液反应会产生CO2气体,显然也不合理;方案④和⑤既能完全除去SO2气体,也不会减少或生成CO2气体,且现象明显,上述两个方案都合理。

2.改进实验装置

教材上有些实验装置复杂、实验费时费药,有些实验现象不够明显,还有些实验环境污染严重等等,教师可带领学生对这些实验进行改进。如酚醛树脂制取实验以后,试管难以洗净,每次实验只得更换试管,改进后我们用医用废磷霉素小瓶替代试管进行实验,不但节省了大量的试管,而且药品用量比原来少了许多。

3.研究不同反应条件对实验的影响

学生做了在AlCl3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实验后,让他们将上述实验操作顺序颠倒,观察现象,并进行解释。再如用较纯净的锌粒与稀硫反应速度较慢,当在反应混合物中加入少量CuSO4溶液时,反应速度大大加快,可让学生探索原理。

4.开展家庭小实验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