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研究性学习可行性分析范文

研究性学习可行性分析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研究性学习可行性分析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研究性学习可行性分析

第1篇

一 移动学习的内涵与国内外研究现状

1 移动学习的内涵

移动学习,是学习者个人以携带的移动设备 (iPhone、iPod等 )进行的学习,它具有携带便利,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可随时随地开展学习的特性。移动学习是数字化学习的扩展,是获取信息、资源和服务的一种新型学习形式。英国开放大学沙普尔斯教授认为移动学习有两层含义:第一,需要理解学习是如何跨越时间、空间和不同技术的;第二,要理解学习如何在教室外、在非正规教育情境下发生。移动学习强调在传统情境外学习,并将其与传统情境下的学习相结合。移动学习关注如何在不同环境、不同设备、不同交互中顺利开展学习。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经过二十年的发展,现在移动学习在国外发达国家已经发展到了相当高的程度,在欧美一些国家的高校中已经作为一种必要的教学模式存在,并且与之相应地开发出了不少软件以及与之匹配的硬件设备。 国外的研究项目影响较大的有:移动学习,从数字学校到移动学习项目;MOBIlearn项目;意大利Porta-bile项目;美国的PEP计划、美国自然科学基金项目WHIRL、非洲农村移动学习项目。英国的普渡大学2010年推出了Boiler Cast网站,已有超过37门课通过该平台向学生提供教授授课的Podcast。规模最大的当属BBC Janala and English in Action项目,约六百万人在该项目中使用手机学习英语。孟加拉国在英国广播公司和英国发展部支持下推出该项目的手机服务。当今应用移动学习最成功的案例有两个:一是电子书,电子书阅读器让越来越多的人有机会读文学名著。二是MOOCs,它为全世界的人提供了免费的学习课程。

我国开展移动学习的项目和建设较发达国家相比要晚一些。国际远程教育专家 Desmond Keegan博士于2000年在上海电大20年校庆的中外专家学者办公会上做的D-learning,E-learning,M-learning的报告,将移动学习作为远程学习发展的新阶段引入我国。教育部高教司在 2001年了以建设移动学习平台为目标的试点项目“移动教育理论与实践”,由北京大学承担此项目,开发了三个版本的移动教育平台,致力于教育资源研究;2002年5月,北京大学启动了国内首个校园无线局域网建设项目。2004年9月,英特尔联手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CERNET)宣布推出“中国无线大学计划”。2007年,上海电视大学和上海蓝卓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共同研制了“移动英语学习系统”,该系统以短信息的形式,每日都向电大学生自动发送英语测试题,并在第二天发送答案及详解,这是我国向真正的“移动语言交互教学”迈出的第一步。2008年 由北京师范大学承担了第五届无线、移动、普适技术教育应用国际会议 (WMUTE2008),标志着我国的移动教育/学习研究开始与国际接轨,2010年华中师范大学承办了MULE2010国际知名会议,这些会议在一定程度表明我国在移动学习领域的开展已经具备有相当大的研究群体与雄厚的实力。目前,国内关于移动学习的研究主要为理论研究、支持性技术研究、应用研究及资源建设等。

二 高职英语移动学习的可行性

由于移动学习是一种灵活方便的学习方式,既能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又和传统的课堂教学具有很强的互补性。符合高职院校的教学规律和教育方式,开展移动学习具有可行性,是教学模式发展的必然趋势。

1 学生移动设备使用情况及对移动学习的认知态度

4G时代的到来,让人们体验到什么是真正的高速上网,为移动学习视频、图像、音频及时传送都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为高职院校开展移动学习提供了良好的物质环境。移动学习设备主要包括手机、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电子词典/学习机,MP3/MP4等,其中手机作为移动学习工具获取资源更加方便快捷,不受时间地点的约束。绝大多数学生都会使用手机学习,把手机学习作为一种补充的学习方式,并促进和强化了学习效果。而且学生在选择手机资费的时候一般都会选择包月的上网流量包,价格便宜。

2 丰富的移动学习资源

随着移动学习的不断深入,移动学习资源也越来越丰富。网上可以使用的英语移动学习软件主要有掌中英语、沪江英语、唐僧英语、VOA每日英语、BBC英语及新概念英语等。学生可以通过下载,学习词汇、语法 、口语 ,提高听力和阅读能力及写作能力,了解背景文化知识、欣赏美文、关注时事等。

3 移动学习理论依据与教育理念的一致性

支持移动学习的理论很多,其中包括非正式学习理论、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境脉学习理论、活动学习理论等。这些理论依据同时也是高职院校开展教育所遵循的,在教师的授课过程中也同样存在,移动学习提供了实实在在的的技术条件,为这些理论应用于实践提供了可能。因此,移动学习的教育理念在高职院校是可行的,是对以往教学模式的创新和教学形式的补充。

4 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充足、丰富的学习资源,灵活方便快捷的学习方式,可以充分满足学生对丰富的多媒体呈现形式、娱乐式的学习内容和高度自主按需学习的需求。移动学习改变了以教师为中心的现状,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以移动设备为辅助手段,以数字化资源为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通过移动学习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三 提高学生英语移动学习效率的策略

移动教学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网络教学,不能将网络教学的内容和方法完全照搬到移动学习上,教师和学校仍需承担起一定的责任。无论是教师还是学校,都应改变观念,树立并坚持人本主义的教育理念,充分利用移动学习环境,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培养。

1 确立新的教学理念

移动学习本身的特点就决定了它必然是以学为主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新的教学模式下,师生应该树立移动学习观念,必须从单纯的知识教育转向素质教育,转向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的角色不再以信息的传播者或组织良好的知识体系的呈现者为主,应从 “教”学生转变为 “导”学生。加强教师的引导作用,引导学生形成移动学习的习惯,保持移动学习的兴趣,增加对移动学习的信任。

2 确定学习目标,设计移动学习的学习模式

移动学习,意味着随时随地可以学习,意味着学习者的学习时空被无限制地放大从时间、空间到学习资料,移动学习呈现了非常美好的可能。移动学习的转变需要学习者内心的转变,需要学习者对自己学习时空的重新定义。对于当前多数大学生移动学习缺乏目的性、无计划、散漫等特点,设置一个合理的学习目标、加强自我管理变得尤为重要。当学生进入网页时,要首先列出他们要学习哪些内容,应该达到什么水平,学完之后能够做什么,以此让学生明确目标,不要被互联网上海量的信息冲昏,采用科学的信息管理,下载有用的学习软件,方便学习,提高学习效率。也可以在学习软件中添加点播系统,融和声音、图片、动画等多种媒体形式,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也使移动学习变得更加的实用。

3 促使大学生增强自我管理,强化时间观念

移动学习打破时空束缚,其中一个特点就是学习者的学习时间比较零散,时间是不固定的,很难事先安排具体的时间来进行学习,对于很多零散的时间没有进行很好的安排。因此学习者需要重构自我的学习时空,对自己的学习有一个系统的规划与设计,对于时间和自我的管理是最根本的策略,把这些零散时间用在移动学习上,安排每天的学习计划、移动学习的重点。这样就能使大学生更有效地利用零散的时间,从而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由于移动学习还受外界环境的影响,不同的环境会有不同的影响,十分容易造成对移动学习的间断性,所以,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还要及时做好学习笔记,即对学习内容有条理地做记号,充分发挥移动学习的作用,提高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安维民.数字化学习环境下中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3(6).

[2]刘永辉,亘力进. M-Learning时代手机导人大学英语学习的可能性――基于学生的利用状况与动机分析[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4(2).

第2篇

 

一 移动学习的内涵与国内外研究现状 

 

1 移动学习的内涵 

移动学习,是学习者个人以携带的移动设备 (iPhone、iPod等 )进行的学习,它具有携带便利,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可随时随地开展学习的特性。移动学习是数字化学习的扩展,是获取信息、资源和服务的一种新型学习形式。英国开放大学沙普尔斯教授认为移动学习有两层含义:第一,需要理解学习是如何跨越时间、空间和不同技术的;第二,要理解学习如何在教室外、在非正规教育情境下发生。移动学习强调在传统情境外学习,并将其与传统情境下的学习相结合。移动学习关注如何在不同环境、不同设备、不同交互中顺利开展学习。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经过二十年的发展,现在移动学习在国外发达国家已经发展到了相当高的程度,在欧美一些国家的高校中已经作为一种必要的教学模式存在,并且与之相应地开发出了不少软件以及与之匹配的硬件设备。 国外的研究项目影响较大的有:移动学习,从数字学校到移动学习项目;MOBIlearn项目;意大利Porta-bile项目;美国的PEP计划、美国自然科学基金项目WHIRL、非洲农村移动学习项目。英国的普渡大学2010年推出了Boiler Cast网站,已有超过37门课通过该平台向学生提供教授授课的Podcast。规模最大的当属BBC Janala and English in Action项目,约六百万人在该项目中使用手机学习英语。孟加拉国在英国广播公司和英国发展部支持下推出该项目的手机服务。当今应用移动学习最成功的案例有两个:一是电子书,电子书阅读器让越来越多的人有机会读文学名著。二是MOOCs,它为全世界的人提供了免费的学习课程。 

我国开展移动学习的项目和建设较发达国家相比要晚一些。国际远程教育专家 Desmond Keegan博士于2000年在上海电大20年校庆的中外专家学者办公会上做的D-learning,E-learning,M-learning的报告,将移动学习作为远程学习发展的新阶段引入我国。教育部高教司在 2001年发布了以建设移动学习平台为目标的试点项目“移动教育理论与实践”,由北京大学承担此项目,开发了三个版本的移动教育平台,致力于教育资源研究;2002年5月,北京大学启动了国内首个校园无线局域网建设项目。2004年9月,英特尔联手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CERNET)宣布推出“中国无线大学计划”。2007年,上海电视大学和上海蓝卓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共同研制了“移动英语学习系统”,该系统以短信息的形式,每日都向电大学生自动发送英语测试题,并在第二天发送答案及详解,这是我国向真正的“移动语言交互教学”迈出的第一步。2008年 由北京师范大学承担了第五届无线、移动、普适技术教育应用国际会议 (WMUTE2008),标志着我国的移动教育/学习研究开始与国际接轨,2010年华中师范大学承办了MULE2010国际知名会议,这些会议在一定程度表明我国在移动学习领域的开展已经具备有相当大的研究群体与雄厚的实力。目前,国内关于移动学习的研究主要为理论研究、支持性技术研究、应用研究及资源建设等。 

二 高职英语移动学习的可行性 

由于移动学习是一种灵活方便的学习方式,既能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又和传统的课堂教学具有很强的互补性。符合高职院校的教学规律和教育方式,开展移动学习具有可行性,是教学模式发展的必然趋势。 

1 学生移动设备使用情况及对移动学习的认知态度 

4G时代的到来,让人们体验到什么是真正的高速上网,为移动学习视频、图像、音频及时传送都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为高职院校开展移动学习提供了良好的物质环境。移动学习设备主要包括手机、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电子词典/学习机,MP3/MP4等,其中手机作为移动学习工具获取资源更加方便快捷,不受时间地点的约束。绝大多数学生都会使用手机学习,把手机学习作为一种补充的学习方式,并促进和强化了学习效果。而且学生在选择手机资费的时候一般都会选择包月的上网流量包,价格便宜。 

2 丰富的移动学习资源 

随着移动学习的不断深入,移动学习资源也越来越丰富。网上可以使用的英语移动学习软件主要有掌中英语、沪江英语、唐僧英语、VOA每日英语、BBC英语及新概念英语等。学生可以通过下载,学习词汇、语法 、口语 ,提高听力和阅读能力及写作能力,了解背景文化知识、欣赏美文、关注时事等。 

3 移动学习理论依据与教育理念的一致性 

支持移动学习的理论很多,其中包括非正式学习理论、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境脉学习理论、活动学习理论等。这些理论依据同时也是高职院校开展教育所遵循的,在教师的授课过程中也同样存在,移动学习提供了实实在在的的技术条件,为这些理论应用于实践提供了可能。因此,移动学习的教育理念在高职院校是可行的,是对以往教学模式的创新和教学形式的补充。 

4 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充足、丰富的学习资源,灵活方便快捷的学习方式,可以充分满足学生对丰富的多媒体呈现形式、娱乐式的学习内容和高度自主按需学习的需求。移动学习改变了以教师为中心的现状,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以移动设备为辅助手段,以数字化资源为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通过移动学习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三 提高学生英语移动学习效率的策略 

 

移动教学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网络教学,不能将网络教学的内容和方法完全照搬到移动学习上,教师和学校仍需承担起一定的责任。无论是教师还是学校,都应改变观念,树立并坚持人本主义的教育理念,充分利用移动学习环境,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培养。 

1 确立新的教学理念 

移动学习本身的特点就决定了它必然是以学为主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新的教学模式下,师生应该树立移动学习观念,必须从单纯的知识教育转向素质教育,转向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的角色不再以信息的传播者或组织良好的知识体系的呈现者为主,应从 “教”学生转变为 “导”学生。加强教师的引导作用,引导学生形成移动学习的习惯,保持移动学习的兴趣,增加对移动学习的信任。 

2 确定学习目标,设计移动学习的学习模式 

移动学习,意味着随时随地可以学习,意味着学习者的学习时空被无限制地放大从时间、空间到学习资料,移动学习呈现了非常美好的可能。移动学习的转变需要学习者内心的转变,需要学习者对自己学习时空的重新定义。对于当前多数大学生移动学习缺乏目的性、无计划、散漫等特点,设置一个合理的学习目标、加强自我管理变得尤为重要。当学生进入网页时,要首先列出他们要学习哪些内容,应该达到什么水平,学完之后能够做什么,以此让学生明确目标,不要被互联网上海量的信息冲昏,采用科学的信息管理,下载有用的学习软件,方便学习,提高学习效率。也可以在学习软件中添加点播系统,融和声音、图片、动画等多种媒体形式,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也使移动学习变得更加的实用。 

3 促使大学生增强自我管理,强化时间观念 

移动学习打破时空束缚,其中一个特点就是学习者的学习时间比较零散,时间是不固定的,很难事先安排具体的时间来进行学习,对于很多零散的时间没有进行很好的安排。因此学习者需要重构自我的学习时空,对自己的学习有一个系统的规划与设计,对于时间和自我的管理是最根本的策略,把这些零散时间用在移动学习上,安排每天的学习计划、移动学习的重点。这样就能使大学生更有效地利用零散的时间,从而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由于移动学习还受外界环境的影响,不同的环境会有不同的影响,十分容易造成对移动学习的间断性,所以,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还要及时做好学习笔记,即对学习内容有条理地做记号,充分发挥移动学习的作用,提高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安维民.数字化学习环境下中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3(6). 

第3篇

1 引言

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的两会上首次提出“互联网+”的概念,并把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的发展,作为制造业、商业、金融业、教育等创新发展的“风口”。“互联网+”是一种新的思维方式,也是产业升级的一个重要引擎。 “互联网+教育”生成的智慧教育,将提升教育信息化云服务功能,必将对教育产生深远的影响。

个性化学习和终身学习是当今社会的发展潮流,同时也是人类发展的一种趋势。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信息技术已经渗透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人们的生活、学习方式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各种新的教育模式层出不穷,学习者也在不断寻找新型的学习方式以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

2 移动学习

移动学习(Mobile Learning)是指学习者在移动计算设备帮助下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发生的学习,其特点是实现“Anyone、Anytime、Anywhere、Anystyle(4A)”下所进行的更自由的学习。移动学习的核心优势在于其灵活多变的学习方式,学习可以在碎片化时间里随时随地发生,学习者打开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就可进入移动学习平台,可以方便地浏览最新资讯、阅读新书、学习课程,方便学习者利用零碎的时间进行有效地学习,并能提供教师与学习者之间的双向交流,使学习更加有趣、更有意义。移动学习被认为是一种未来的学习模式,或者说是未来学习不可或缺的一种学习模式。

3 移动学习应用于高校教育的可行性分析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10亿,手机网民规模达6.56亿,网民上网设备进一步向移动端集中。随着移动通讯网络环境的不断完善以及智能手机的进一步普及,移动互联网应用向用户各类生活需求深入渗透,移动教育提供的个性化学习场景以及移动设备触感、语音输出等功能性优势,促使其成为在线教育主流。

3.1 大学生拥有移动学习设备的普及

据对某高校的调查,98%的大学生都拥有智能手机或是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设备,手机已融为学生身体的一个物理器官,它离学生的距离比任何设备都近,学生手机上网主要集中于获取新闻、人际交流、学习、娱乐等, 93.11%的学生使用手机上网进行QQ、微信等聊天交流,61.7%的学生使用手机上网查找、下载资料,学生平均每天使用手机上网的时间为3小时左右,86.72%的学生对使用手机进行学习感兴趣或非常感兴趣。大学生利用智能手机等移动设备上网已经成为大学校园的普遍现象,而且大学生对符合社会发展潮流的新生事物有较快的接受能力和认可度,移动互联网的便捷性和可移动性的优势能够及时满足大学生学习的需要,移动学习的设备条件已经具备。

3.2 移动学习是对高校大学生课堂教学的补充

以某高校网络工程专业为例,该校每个学分为16课时,公共必修课学分45,折合课时为45*16=720;专业必修课学分62,折合课时为62*16=992;限选课学分21,折合课时为21*16=336;任选课学分10,折合课时为10*16=160;公选课学分8,折合课时为8*16=128。以上课堂教学课时合计为2336节,1752小时,每天按8小时工作时间计算,共计218天,7.3个月,由此可见高校大学生的课外时间非常多。

大学生的课堂时间是有限的,学生能从课堂上获取的知识大多是基础性知识,从课堂学到的知识是有限的,为了深化所学知识,学生就需要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选择相应的内容进行深入地学习,移动学习是较好的途径之一。学生在需要应用、需要解决实际问题时的学习积极性是最高的,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延长,这种学习积极性会随之递减,移动学习不受时间地域限制的特点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需求发生到需求解决之间的时间差,让学习更高效。可见移动学习能对现有课堂教学进行补充,学习者可随时随地随心所欲地学习,没有硬性要求,学生完全靠兴趣、需要去学习,学到的东西也是最有效的。

据百度发布的最新一期《百度移动分发报告》显示,整体分发市场增长迅猛,用户应用下载移动化加剧,教育、金融、医疗类APP下载量位列前三。其中,教育类APP下载量同期同比增长甚至超过5倍,用户活跃时间集中在晚间和周日。说明移动学习越来越被人们所接受和利用。教育工作者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移动学习,并将之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

3.3 弥补教育资源的不均衡

由于历史和经济原因,各地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在教育欠发达地区很难获取到高质量的教育资源,如优秀教师、优质课程等。推进教育公平的关键在于平衡地区间的教育资源。只有增加中西部教育资源欠缺地区的教育硬件设施,提升教育师资力量,增加教育资源投入,才能真正推动教育公平,但是由于当地的经济环境使得教育投入和教师资源都无法实现质的飞跃。互联网+对教育的改变主要体现在质量和公平目的下的资源覆盖,通?^互联网技术将优秀的教育资源输送给中西部地区,让教育资源欠缺地区的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学习发达地区的教育资源,获得一流的师资培养,通过廉价的成本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流通,推动教育公平的实现。互联网打破了学习的时空限制,使有组织、有目的的学习成为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活动。移动学习终端的出现和发展,让学习成为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学习者可随时随地进行个性化、多元化学习。

3.4 移动的学习环境给大学生带来很好的学习体验

传统的课堂学习和网络学习,其学习环境都是固定的,而移动学习的学习环境是移动的,不仅时间可以移动,地点也是可以移动的,便于大学生随时随地利用零碎的时间进行学习,符合大学生自我提高的需求,而及时学习,及时与教师或其他学习者之间的交流或讨论,给大学生带来很好的学习体验。

第4篇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课题;摩擦力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26-0066-01

研究性学习突出了教师在学习中的指导作用,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高一物理中,摩擦力知识是重、难点。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学习摩擦力知识,可将研究性学习应用到教学中,让学生通过研究课题,自主收集资料、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反思和理解知识,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一、研究性学习在摩擦力教学中的引入

摩擦力知识,虽然具有很强的理论性,但摩擦力现象在学生的生活实践中,十分常见。所以,要帮助学生真正理解摩擦力知识,需要让学生对生活中的摩擦力现象产生一定的认识和理解。因而,在教学实际中,我利用研究性学习,让学生分组研究课题,引导学生积极探究。

二、研究性学习突破摩擦力教学难点的方法分析

对于摩擦力学习,可以发挥研究性学习的作用,化理论性内容为实践性研究。(1)研究性学习有助于学生理解摩擦力产生的第三个条件,即“物体间有相对运动趋势或相对运动”。对此,通过生活中的实践体验才能理解得更深,而研究性学习恰好能将学生的实践体验纳入课题研究中来,由学生收集资料、分析总结,从而更容易理解此难点。(2)研究性学习有助于学生理解“摩擦力既可以是动力,也可以是阻力”。让学生研究“摩擦力的利和弊”时,学生可以搜集相关资料,通过研究生活中的现象,分析摩擦力的好处,并理解摩擦力既可以是动力,也可以是阻力。(3)研究性学习有助于学生学会用F=μFN来计算摩擦力,并理解动摩擦因数μ只与接触面材料的粗糙程度有关。可以通过对刹车问题的研究,让学生设计实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还可以通过网络借鉴别人更严谨的研究和分析,深刻理解摩擦力的计算。

三、研究性学习应用于摩擦力教学的过程

研究性学习是一个系统的学习方式,有较严谨的实施过程,针对摩擦力教学的步骤如下。(1)课题准备阶段。教师首先根据摩擦力教学的课程标准,确定本节课要解决的课题为“生活中的摩擦力”。然后根据内容的重、难点确定四个子课题,分别为:1)“摩擦力理论分析”,主要分析摩擦力相关理论的发展与历程;2)“生活中摩擦力的利弊”,主要分析摩擦力的利弊,理解摩擦力既可以是动力,也可以是阻力;3)“汽车刹车问题分析”,通过实验研究,理解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4)“高中常见摩擦力的题型分析”,包括收集题目,分析问题,将知识类别化,形成系统。(2)成立研究小组,确定课题。根据学生的情况,按照每小组6人~8人的规模,成立8个小组。小组成员要考虑其学习成绩、组织能力、分析能力及文笔等因素,尽可能让小组整体能力全面。四个子课题,分别由各小组根据成员兴趣,选择其中的一个子课题。最后,老师协调每两个小组各自独立研究一个课题。这样,既兼顾了学生兴趣,又能保证课题的顺利开展和最后评价的可比性。(3)撰写开题报告,组织开题论证会。各组按照自己的课题收集材料,并进行分析,撰写开题报告。教师组织各班优秀学生,协调物理教师成立开题评审小组,评审小组由4名学生、2名教师组成。制定评审要求,组织开题论证,对学生课题进行理论分析和科学指导,并反馈给小组进行修改。(4)小组按计划实施课题研究。课题研究实施中,学生自己收集相关资料并分析。其中第一、二、四个课题理论性较强,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收集资料,然后对数据进行分析。(5)成果展示交流及评价。各小组将自己的成果进行整理,做成展示课件,并在评价会上进行展示。同时,评价小组根据事先制定好的评价标准,对各组的成果进行评价。

四、结果及分析

在本次课题研究中,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的课题,所以研究得非常认真,研究成果也很显著。(1)研究“摩擦力理论分析”课题的两个小组,分别获取了摩擦力理论的发展历程,都找到了摩擦力产生的学说――凹凸啮合说和粘附说,并介绍了摩擦力的电磁相互作用。其中一个小组还分析了固体摩擦、液体摩擦、混合摩擦等情况。(2)研究“生活中摩擦力的利弊”课题的两个小组,通过上网等途径查阅资料,总结了生活中的摩擦力的利与弊,并对生活中涉及摩擦力安全的问题提出了建议。(3)研究“汽车刹车问题分析”课题的两个小组,相互协作设计实验,通过实验,探究了车重与刹车距离的定量关系,还利用网络收集了相关资料,总结了刹车距离的影响因素,对司机提出了建议。(4)研究“高中常见摩擦力的题型分析”的两个小组,通过上网查阅材料和请教老师等方法,收集了众多题目,并将题目归类为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平面上的摩擦力、斜面上的摩擦力等。除此,还对摩擦力知识进行了总结,形成了知识系统。

五、结束语

通过此次研究性学习在摩擦力教学中的应用,可以看出,在物理教学中,只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设计教学环节,完全可以将研究性学习融入到物理教学中,从而使学生不仅学会知识、达成教学目标,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发挥其创造性思维,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研究生;学习压力;量表;效度分析;信度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5)03-0074-02

查阅有关学习压力的相关文献发现,目前学界多数学者集中研究的是大学生学习压力以及中小学生的学习压力,很少有学者研究研究生的学习压力。其实,研究生群体作为一个特殊成人群体,他们面对的竞争日益激烈化,学习压力也越来越大。

本研究中的学习压力界定是以田澜,邓琪的界定为基础的。他们认为:“学习压力感是指个体由于学习方面的压力源而引起的焦虑和压抑体验。”[1-2]这种界定是从学习压力源的视角来分析的。

在学习压力源方面,IC McManus,A Keeling,E Paice等认为大学生的学习压力与个体的人格特质和学习风格有关[3]。在学习压力干预方面,Navi,Mumbai针对医药大学生的学习压力情况认为[4],如果说有什么好的方法可以缓解医药学生的压力,那么,未来的医生必须采用各种有效地方法发展自己的抗压能力,以避免进一步的心理灾难。在学习压力量表的编制方面,关于研究生的学习压力量表编制的研究较少,因此,本研究旨在编制研究生学习压力量表(PLSQ)的基础上,对量表进行信效度检验,试图为评估研究生的学习压力提供有效的工具。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采用整体随机抽样,选取湖北师范学院研究生院的在校研一,研二,研三学生,共250人作为研究的被试,有效问卷249份,有效率99.6%,其中,研一124名,研二90名,研三35名,文科168名,理科81名,男生64名,女生185。

(二)研究工具

笔者在田澜,邓琪编制的《大学生学习压力感问卷》的基础上[5],自编研究生学习压力量表(PLSQ),分为4个维度,包括个人压力源,社会压力源,家庭压力源,学校压力源。其中个人压力源包括5个题项,社会压力源包括5个题项,家庭压力源包括5个题项,学校压力源包括5个题项。量表采用李克特式5点评量法对数据作分数统计,其中1表示“完全不符合”,2“表示“较不符合”,3表示“不确定”,4表示“较符合”,5表示“完全符合”,最后求出各个题项的总分,分数越高,说明学习压力越大。

(三)研究方法

利用spss17.0和amos20.0对研究生学习压力量表(PLSQ)的调查结果进行因素分析,效度分析,效标效度和信度分析等。

二、结果与分析

(一)探索性因素分析

为了检验所调查数据是否适合作因素分析,于是对数据进行了Bartlett球形检验,KMO检验,其中KMO值为0.763,大于0.6,适合因子分析。Bartlett 球度的检验结果给出的相伴概率P值为0.000,小于显著性水平0.05,因此拒绝Bartlett 球度检验的零假设,认为适合作因子分析。对量表调查结果进行主成分分析和正交旋转分析,根据陡坡检验,抽取四个公因子,共解释总方差的87.795%。

(二)验证性因素分析

表1 拟合指数的值

结合以上探索性因素分析,共确定4个因素,为了检验4因素模型的理论假设,于是利用amos20.0对数据做验证性因素分析。拟合度是检验假设模型是否与原始数据吻合的重要指标,由表一可知,本研究中x2/df= 0.98,接近1,说明数据的拟合可以接受。其他拟合指数GFI、AGFI、CFI、NFI、IFI的相关值分别为0.843,0.832,

0.836,0.876,0.845,分布于0―1之间,越接近1,表示理论假设的拟合程度越好。本研究中,上述各项指标均在0.8以上,说明总体上四因素模型的拟合较好。

(三)量表的效度检验

本研究以四个维度之间的相关,以及四个维度与问卷总分的相关来估计问卷的结构效度。

表2 研究生学习压力各维度与总分的相关系数

注:**表示P小于0.01

由表二可知:研究生学习压力量表(PLSQ)结果的四个维度与学习压力的总分之间的相关系数值在0.746―0.766之间,具有中等程度的相关,其相伴概率均小于0.01,说明研究生学习压力量表(PLSQ)结果的四个维度与学习压力的总分之间相关较显著。

表3 研究生学习压力各维度之间的相关系数

注:**表示P小于0.01

由表三可知:本研究中研究生学习压力量表(PLSQ)的四个维度之间的相关值分布在0.389―0.502之间,其相伴概率P值均小于0.01,存在着中等程度的显著相关。

以上分析说明,研究生学习压力量表(PLSQ)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

(四)量表的信度检验

本研究以内部一致性信度,分半信度,重测信度等来测量研究生学习压力量表(PLSQ)的信度,经统计,本研究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61,分半信度系数为0.779,重测信度为0.755。另外四个维度的同质性信度结果为:个人压力源0.860,社会压力源0.855,家庭压力源0.875,学校压力源0.873,分布在0,8以上,说明研究生学习压力量表(PLSQ)具有较好的信度。

三、讨论

(一)关于研究生学习压力量表(PLSQ)的编制

研究生学习压力的评估量表是测量研究生学习压力的专门性工具,也是评估研究生学习压力的主要工具,通过量表,我们可以了解研究生的主要压力源以及压力的大小程度,并对症下药,通过教育和心理干预的方式缓解研究生的学习压力。从已有的研究来看,研究生学习压力量表编制的研究较少,只有刘在花,毛向军在参照学习压力相关问卷及相关文献的基础上[6],自编《在职研究生学习压力问卷》。该问卷从不同方面考察在职研究生面临的学习压力,采用李克特式五点评量法,问卷得分越高, 说明被试的学习压力越大,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验证性因素分析,信度分析证明了在职研究生学习压力问卷信效度较好, 适应于在职研究生。

笔者以为,我们还可以从学习压力源的视角界定学习压力,因此本研究从个人压力源,社会压力源,家庭压力源,学校压力源四个维度编制研究生学习压力量表。

(二) 研究生学习压力量表(PLSQ)的信效度

信度与效度是心理测量学中评估量表的两项重要指标,本研究采用了多样化的分析方法,包括探索性因素分析,验证性因素分析,效度分析和信度分析。结果表明研究生学习压力量表(PLSQ)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分半信度,重测信度,结构效度等符合心理测量学的基本要求。

四、结论

经探索性因素分析,验证性因素分析表明研究生学习压力量表(PLSQ)调查结果具有较好的拟合情况。经结构效度和信度分析表明研究生学习压力量表(PLSQ)具有较好的信效度,可以在实际中运用。

参考文献:

[1]邓琪.大学生学习压力感特点的实证研究[J].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08,(8).

[2][5]田澜,邓琪.大学生学习压力感问卷的初步编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8,(8).

[3]IC McManus,A Keeling,E Paice.Stress,burnout anddoctors’attitudes to work are determined bypersonality and learning style:A twelve yearlongitudinal study of UK medical graduates[J].BMC Medicine,2004,(2).

第6篇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 模式 探讨 地理

研究性学习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当前课程改革中的一大亮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规定研究性学习活动有15个必修学分。关于研究性学习的定义,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中给出的定义是:“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因此,研究性学习既是一种学习方式,又是一种学习观。作为学习观,研究性学习是建立在现代学习理论基础上的科学学习观,它反对被动地接受、继承、记忆知识,主张学生主动地理解、应用、探索、创新知识,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过程;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是指在研究性学习情境中,学习者以问题解决为主要的内容,以发展研究能力和创造能力为主要目的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

不论是作为一种学习观念还是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具有自主性、问题性、探究性、开放性和实践性的明显特点。研究性学习把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摆在十分突出的位置,给学生更多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渠道,使他们在自主学习和探索中获得新的学习体验。

地理学是一门综合性极强、涉及面极广的科学,各种自然要素、人文要素有机组合形成复杂系统,是兼有自然科学性质与社会科学性质的综合性学科,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在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等问题中具有重要作用。研究性学习所涉及的有关生活、环境、产业发展等课题,都与地理学科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因此,从地理学领域来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具有学科方面的优势。

一、地理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内涵

对于地理研究性学习的含义,目前还没有比较明确和准确的界定,有人认为只要是在地理课上进行的,或是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属于地理科学范畴的研究性学习就是地理研究性学习,例如,“地理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模拟地理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地理信息,应用地理知识和技能分析其因果联系,并提出解决地理问题的方法与建议”,此类概括没能体现出地理研究性学习课题来源广泛的特性。还有人认为“地理研究性学习是广泛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资源,采用探究的程序和研究方法,发挥地理学的专长,以人地关系的协调共生为准绳,通过体现地理科学的哲学、科学、应用和教育价值,以达到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创新和实践能力目的的研究性学习”,此类概括又过于宽泛,没有突出地理科学研究的思维和方法。

地理学是研究人与生存环境之间关系的一门科学,从学科的特点看具有综合性和区域性,其思维方式的特点主要表现在研究立意注重于“人地关系”,研究角度上偏重于“空间结构”,因果分析上注重“综合性”集成,同时还需运用“前瞻性”思维来预测某种地理事物与现象的发展前景。根据地理学科的特点及研究性学习的一般特性,笔者认为:地理研究性学习是在地理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与地理环境相关的专题进行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主动应用地理知识和地理技能分析事件的因果联系,并使获取、分析、运用地理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提高的学习方式或学习活动。

二、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内容的选择

1.地理研究性学习内容选择的原则。地理研究性学习内容的选择,一是要遵循乡土性原则,为了方便学生对所选题目开展有针对性的探索,学生必须对所选题目的背景知识及关联资料有一定的了解,在选题时宜根据当地的实际来进行,这样不仅有利于资料的收集和进行实地的考察,而且所探索的问题也有一定的社会价值;二是要遵循实践性原则,《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强调理论与社会、科学和生活实际的联系,地理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间接经验的同时,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为学生提供学习直接经验的途径,让学生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去发现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三是要遵循探究性原则,教师可以根据课堂上学习的地理知识,引导学生用地理思维去观察身边的事物,并由此发现值得去探索和研究的问题,鼓励学生通过主动参与调查、研究、分析身边地理现象的规律,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2.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内容的选择。地理学科的内容具有综合性和区域性的特点,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内容的选择可以从以下方面考虑。

(1)与高中地理教材理论有关的内容。高中地理教材中实践性较强的内容可以考虑作为地理研究性学习的题目,如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可以引发“当地正午太阳高度角与住宅小区楼距的关系”问题,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可以引发“气候与当地农耕制度的形成”问题,工业区位的选择可以引发“影响某厂、矿布局的因素分析”,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可以引发“某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河流的综合开发可以引发“某河流水的污染及治理”等。这些问题都可以结合当地的实践情况,通过调查、研究、分析,并辅以查阅资料等开展地理研究性学习。将教材理论引延成地理研究性学习,有助于学生对课堂教学知识的理解,强化感性认识,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此外,学生通过主动探究某些知识的原理和规律,可以培养学生对复杂现象进行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

(2)与生活环境有关的内容。新一轮的地理课程改革强调要“关注身边的地理知识”,“用身边的地理知识”。因此,学生在选择地理研究性课题时,宜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如“学校周围的噪声污染与治理建议”、“家乡交通方式的变化”、“某类农作物地域性分布的成因分析”、“使用一次性餐具对环境影响的调查”、“某城市气候热岛问题考察”,“某类农产品市场需求信息与种植的关系调查”等。通过对身边的地理问题进行探索,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身边与地理学科有关的问题,并让学生亲自走访调查、动手实验等亲身实践来获得对社会的直接感受,同时还可以使学生了解地理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尝试着与他人交往和合作。

三、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的要求

1.地理研究性学习的目标要细化。地理研究性学习目标的细化,能使其具有可操作性、可达成性。例如,“某河流的环境污染及治理”专题,教师在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时,要引导学生通过实地调查了解如下内容:河流污染物种类、污染源;水样送检所需要的化学实验条件及方法;当地居民及有关部门对河流水污染的态度;河流水质与居民的健康关系;河流两岸的绿化情况,存在的问题;可借鉴的治理措施。

2.地理研究性学习的要求要明确。作为地理研究性学习的指导者,教师在活动开始之前要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如主动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在活动中体验、感悟研究性学习的乐趣和方法;在调查、测量、访问、实验时要踏实、严谨,力求获取准确的信息;同项目组(以5人为宜)的成员既要有明确的分工,又要有密切的合作;利用多种媒体(书刊、网络、影像等)查阅相关信息时,要学会加工整理信息;研究结论要有新意、要有自己的观点,避免抄袭。

3.地理研究性学习的选题不宜太大或太空。地理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提出要“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开展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在其课程目标中提出让学生“学会独立或合作进行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技能”。此外,研究性学习本身也强调理论与社会、科学和生活实际联系,但有些学生在选题内容上涉及面大而全,选题后却无法进入实践、体验环节,最终只能通过查阅资料,整理加工信息,这样极易出现抄袭他人成果的现象。例如,《关于环境污染的研究》课题,选题的出发点很好,有现实意义,但由于环境污染的问题很多,实施起来难度比较大。因此,在选题上应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来拟定,尽可能做到要小而专,如上述题目可改为《某河流水污染问题的研究》。

四、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的方法

根据高中阶段学生所具备的知识和能力,结合地理学研究的思维和方法,开展地理研究性学习可采用下列方法:

1.实验观察法,此类方法主要用于自然地理方面,需要借助有关的实验、分析有关数据,来寻找答案。如水和沙的热容量、石灰岩的溶蚀、水的污染、大气环境的污染、土壤的肥力、天气的各种现象等需要通过实验获取数据来解释其成因等。

2.野外考察法,这是地理研究的一种常用方法,无论自然地理学的研究还是经济地理学研究,都比较常用。一般分为室内准备、野外实地考察和总结研究三个阶段,常用于对旅游资源、土地资源、地质地貌、水文、区域规划等方面的研究。

3.资料信息整理法,利用书刊、报刊、网络等手段搜集各类文献资料、地图和统计图表,然后进行整理、分析、研究,从而得出结论。

4.技术经济论证法,常用在生产布局和村、镇、城市规划中,先将布局和规划中技术上的可能性和经济上的合理性结合起来,对各种方案进行对比论证,然后选择最佳区位和方案的一种研究方法。

五、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的模式

《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提出研究性学习的一般过程是:问题创设阶段实践和体验阶段表达和交流阶段。笔者认为,在问题创设阶段,既可以由学生自主提出问题也可以由教师提供参考问题,关键是要组织人员对拟研究的问题进行审核,以避免问题过于宽泛和缺乏实践环节。当研究问题及指导教师拟定后,教师在地理研究性学习过程中要起组织者、指导者、学习者、管理者的作用。表达和交流阶段是地理研究性学习不可缺少的环节,教师要提供时间、场地给学生,表达的形式除了撰写调查报告、搞展板、出墙报外,最好能安排口头报告会,这样不仅能使学生通过交流、研讨与其他同学分享成果,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辩证思维。

本文通过对海南十六所中学开展研究性学习情况的调研,结合研究性学习的一般过程,拟定了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的模式(见图1)。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与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周积云,吴忠喜.探索.体验.成长[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6.5-13.

[3]袁维新.论研究性学习活动方式的特征[J].浙江教育科学,2001,(2).

[4]吴永军.关于研究性学习若干问题的再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2,(10).

[5]全疆发.地理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教改实践[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1,(6):26-27.

第7篇

【关键词】研究性教学;课程考核方式;全过程考核

一、引言

课程的考核是检验学生课程学习效果的重要方式,同时它还有另一个作用,那就是它可以决定学生努力的程度和努力的方向。对于大学生来说,成绩与各种考评挂钩,也可能会影响到毕业和未来的就业。所以,他们关心每一门课程的考核方式,并由此决定自己如何表现才能取得好成绩。

高等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而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需要通过日常的课程学习和专业实践活动来培养。这必然要求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因为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抑制了学生的创新精神。研究性教学就是近年来比较受推崇的一种改革选择,它的推行需要学生以研究性学习来配合[1]。而研究性学习能否很好地进行则主要取决于研究性教学的课程考核方式的选择。

研究性教学方法有别于传统的教学方法,其考核方式必然也有别于传统的考试性质的考核方式。既要能够达到检验学生学习的效果,又要能够实现对学生主动学习的引导,研究性教学课程考核方式的选择值得研究和探讨。

二、研究性教学课程考核的总体原则

研究性教学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课程教学的主要目的,以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教学效果的最高追求,因此,在课程考核方式上一定要体现出对能力的考评,也要体现出对学生努力学习的准确评价,既要做到公平,又要让所有的学生理解和接受。

(一)要进行全过程考核

研究性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而这样的能力一定是在分析和研究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培养出来的。课程的学习是循序渐进的,考核也应该体现出这一特点,即要进行课程全过程的考核。由于研究性教学设定的教学知识点有很多,并且每一个教学的知识点的学习又是依赖于案例或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来进行的,课程学习的过程也就是课程考核的过程,与每个知识点对应的问题的讨论和分析都是课程考核的一部分,所以课程考核必然伴随课程学习的每一个阶段。此外,对于每一个问题的分析和学习,它又是一个过程,其中某一个环节出现失误或疏忽,都会影响最终的学习结果。就此知识点对学生考核时,除了要参考学生能够提交的最终成果,还要了解学生分析和学习的过程,及时指出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更要对学习过程中的积极和正确的部分予以充分肯定,这样,不但能够给学生以鼓励,而且也有利于学生后续的成长和进步。

(二)要兼顾个人与团队考核

研究性教学倡导通过小组讨论来完成既定教学内容的学习,无论是案例的分析还是具体问题的分析和解决,小组的讨论和学习都优于个人独自的学习,集体的讨论可以为问题的解决寻找到更多的思路,对问题进行更全面的分析,因此,小组考核是最常用的考核方式。但是否小组的成绩等同于个人的成绩,每个小组成员的成绩是否相同,这个问题还需要仔细斟酌。凡是涉及到小组讨论的作业,每个同学的分工可能是有差别的,而且每个成员的投入可能也不同,一些同学会有“搭便车”的做法,同一组同学成绩相同可能对某些成员不够公平,这也会影响他们的积极性。所以,在课程考核时,既要为整体团队进行考评,也要为每个成员进行考评,可以采取成员互评的方式为个人进行评价。当然除了小组的学习之外,也可安排一些个人学习的任务并进行单独考评,这样在课程考核时就能够兼顾到团队的成绩和个人的成绩了。

(三)要能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考查学生的学习成果只是课程考核的一个目的,课程考核的另一个目的是要通过考核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积极主动和有效的学习,这个目的对于研究性教学来说格外重要,因为研究性教学能否顺利推行一个很大层面的决定因素就是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课程的考核方式是决定学生如何进行课程学习的一个有力的引导,要实现在课程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个引导的工作就必须做好。这就要求在课程教学的开始就要明确地向学生介绍课程的考核方式和给分的标准,特别像研究性教学中对案例的分析和对问题的解决这类非标准化的问题,考评的标准一定要细化。尽管每一个问题都具有自身的特殊性,但对于同类型的问题还是可以总结出一定的原则和规则,将这些考评的标准结合具体的问题明确化后,学生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就有了一个清晰的目标,也具有了努力的动力。

(四)要进行公开考评

与传统的考试考核相比,研究性教学的考核无法给出一套试卷和标准答案,对于每一个问题都可以有不同的解释角度和解决的方法,特别是当出现几种不同的解决方案时,准确地给出优劣判断并不容易。在这种考核别是涉及到学生得分的环节,非公开的考核很难得到学生的认同,而且学生不清楚自己的问题和提升的空间。所以,课程的考评应该与课程的学习同时完成,在课堂上就相关问题讨论和分析的同时,明确地告知学生考评的结果应该是一种最正确的选择。因为此时,学生对自己和对其他同学的工作有了清楚的认识,结合明确的考核标准,他们能够接受教师对自己和对他人的成绩评价。而且,公开的考评可以让学生非常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其他同学的优点,这也利于学生能够为自己今后的努力找到明确的方向。

三、研究性教学课程考核方式的选择

明确了如上一些研究性教学的课程考核原则之后,就可以讨论研究性教学的考核方式了。有研究曾经总结出了几种主要的研究性教学的方法,即案例教学法、基于问题解决的学习和基于问题的学习[2],每一种研究性教学的方法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在课程的考核上也应该考虑和体现出这些特点。

(一)案例教学的考核方式

案例教学通常要求学生对真实情境下的企业行为进行分析和讨论,重点在于通过讨论和分析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对于这一类研究性教学,考核的重点可以设定为对案例反映问题的概括和解读能力、对企业行为决策的逆向推导能力、对真实情境再现的灵活模仿能力、对案例经验的总结分析能力以及描述和分析案例的逻辑表达能力。比如,营销课上要分析正在热播的《爸爸去哪儿》这一节目成功的原因,就需要对目前消费者对综艺节目的潜在需求、现有综艺节目的特色进行全面的概括分析,并找出细分市场的空隙,准确描述节目的定位,同时还要考虑到节目的宣传策略等一系列营销知识点。结合这样一个节目来学习市场营销学的相关理论,实际上可分析和解释的角度有很多,所以课程的学习和考核可先由教师列出几个不同的角度,由学生依此对案例进行分析和解读,只要能够切合案例,从营销理论的某一个方面进行了准确的概括和分析,都应该得到应有的鼓励和较好的课程评价。案例的考核应该采用比较宽松的方式,只要是能够抓住案例折射出的核心内容,就应该获得好的成绩,而如果学生能够针对案例阐述出独特的观点则更应该被鼓励。与其他研究性教学的方法相比,案例教学的实施难度不大,公开的考评和个人或团队的考评都相对容易。

(二)问题解决式学习的考核方式

问题解决式的学习相当于完成一个研究项目,由学生提出问题,旨在培养学生在课题研究过程中不断提出新问题的能力,它需要学生能够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这种教学方法重在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钻研精神,对学生投入的精力要求较多。作为依托于研究课题或研究项目的课程学习,无论是采用个人完成的方式还是采用团队完成的方式,都应该重视全过程的考核,特别是在不同的分析研究阶段,学生可能会提出比较深入、独特的见解和问题,此时需要给学生以更多的指导和鼓励,并让学生通过公开汇报的形式将整个研究的思路和研究的过程展现给全班同学,这样不但可以让该同学通过项目的研究提高自己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而且也可以让其他的同学感受到他人研究的过程和研究的方式,启发个人的研究思路和研究灵感。在此过程中,应对独特观点进行特殊的表扬和奖励,激发学生对这类研究的欲望和兴趣。如果是团队完成的方式,那么一定要分别考核团队的汇报和个人的汇报,团队考核可以侧重于研究的分工合理性以及问题研究的完整性和深入性,而个人考核则侧重于个人独特的思考过程以及来自于组员的评价。

(三)问题式学习的考核方式

基于问题的学习是研究性教学最方便采用的教学方式,由于所要教授的课程内容基本上都很容易和一个实际的问题相联接,问题解决的过程就是知识学习的过程,而且,有了实际的应用背景,对课程预定教授知识点的灵活应用能力也随之得到了培养。对于这一类研究性教学,课程考核相对容易,考核的主要指标就是实际设定的问题能否解决。比如,在应用统计学课程上,如果让学生完成一项大学生对手机消费行为的调查活动并提交调查报告的作业,教师只做一些引导工作,由学生分组完成调查和分析工作。这一任务实际是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统计调查、描述统计的各种指标的运用这些应用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甚至也包括推断统计的一部分内容。学生能够进行调查并应用上述理论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实际上也就是完成了相关课程内容的学习。对于问题式学习的考核可以采取结果主导式的考核模式,提交的报告详实、完备,再加上讨论和汇报时的流畅与合乎逻辑,那么考核成绩就应该是比较优秀的。而对于调查报告存在问题的,则要从源头上追踪问题出现的环节,在课堂讨论环节向学生讲清楚如何避免这些问题的出现,同时也可适当给学生补救的机会,鼓励学生努力改进。

四、研究性教学课程考核的相关准备工作

研究性教学的实施需要一定的条件,而研究性教学的考核同样需要做好必要的准备,否则课程的考核就难以进行,或者说课程的考核根本达不到检验课程学习效果,激励学生努力学习以及培养学生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目的。考核是课程教学的一部分,是引导的部分更是总结的部分,所以与课程考核的相关准备工作格外重要。

(一)教师务必要充分地备课

研究性教学方法本身就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特别是教学中采用的案例或提出的问题,这些都需要教师付出较多的精力来熟悉和选择,而且还要做好应对学生各种预想不到的问题和想法的准备。关于课程的考核,对教师的要求就更多了。即使教师在课前就收到了学生的作业,对学生选择的研究问题或研究中提出的问题做了充分的准备,仍然无法避免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新的问题以及在作业中没有体现出的问题,为此,教师务必要做好充分的考核准备。

研究性教学采用的是一种非标准化的教学方式,任何问题、任何案例,只要适合预定的教学内容,都可以在课程的教学中采用,特别是现实环境的多变会催生出很多新的问题,而这些新的问题才是更值得被关注和被研究的。课程的教学难度大,考核的难度更大,特别是考核的标准无法精确地确定和复制,所以,针对每一次的作业和每一次的学习,教师都要有针对性地制定课程考核的标准,并让学生信服。在课程学习和考评时,学生有时会有一些特别的想法,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不要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更不能限制学生分析问题的思路,否则很容易抑制学生的创新热情。

(二)班级规模必须调整

研究性教学能够有效实施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授课班级的规模要适中,班级规模过大不利于讨论和交流,班级规模过小则难以调动竞争学习的气氛,也不利于启发学生开启更大的思维空间。对于研究性教学的考核来说,班级规模更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公开的全过程的考评必须要基于各位同学或各组同学汇报和交流的结果,而如果班级规模过大显然不能满足这一要求。

(三)预设给学生补救的机会

对于大学课程来说,考核应该不是最终的目的,通过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能力才是最终的目的,而对考核更准确的理解应该是能力培养中的一种手段。那么如果学生在研究性教学的过程中学习得不够理想,没有取得较好的成绩,在这种情况下,就应该给学生一次补救的机会。只要是能够结合相关知识点,能够应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够对案例问题进行恰当的分析,就应该给学生以较好的评价。所以,在相关知识点考核前后,教师还要准备一套给学生补救机会的方案。如果是案例教学,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问题选择有针对性的案例供学生进行分析和研究,如果是问题解决式的学习,由于整个问题比较复杂,基本没有再做一次类似问题的机会,可以选择一些比较小的问题作为备选问题,而对于问题式的学习,由于实际问题相对比较容易寻找,教师完全可以事先拟好备选题目供需要的同学选择。

为课程考核准备备选题目,这似乎又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对教师的工作带来更大的压力,但只要教师注重平时的积累,特别是在备课时对学生讨论和考评前提交的作业适当关注,总会找到适合给学生作为补救机会的作业题目。在对学生二次考评时,考评可以比较简单,可以采用一对一的形式完成,当然,要适当控制二次考评的成绩,要介于一次考评的最高成绩和最低成绩之间,这也是一种公平的体现。

参考文献:

[1]李福华.高等学校研究性教学初探[J].当代教育论坛,2004(6).

第8篇

关键词妇产科学 研究性教学 教学实践

1研究性学习与教学概述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教学方法或策略,是指教师通过创设一个类似科学研究的情景和途径,让学生主动探索学习,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分析判断、得出结论的一种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它所追求的不只是对已有知识的掌握,而是通过对现有知识的再发现,培养学习者的创造能力、批判精神等。同时也是一个很宽泛的学习活动,例如研讨式学习、问题研究学习、项目研究学习等。教学活动一直是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互动,笔者认为针对教师而言“研究性学习”可以转变为“研究性教学”,教师如何掌握研究性学习的原则与要求,转换角色,从研究性教学入手,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充分发挥其开放性、互促性、灵活性、多样性、探索性、民主性等特点和作用。本文通过妇产科学研究性教学的教学组织、教学过程、教学内容的选取原则、课题的选择类型等实践,探讨研究性学习和研究性教学。本研究实践对象随机选取我校大学四年级“妇产科学”课程的2个本科班级:2011级临床医学二班、三班。两组学生在前期的基础课程成绩、课程教学学时数均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二班为实验组,三班为对照组。

2研究性教学在妇产科教学中的应用

2.1实施过程与步骤

2.1.1确立研究性教学计划与内容首先制定教学计划。本研究在实验组设计采用研究性教学20学时,占妇产科学理论教学计划64学吋的31%,其余时间依然采用传统的综合性教学方法。20学时分为4个专题进行,分别为“研究性学习与教学”培训、确立研究小组与研究题目;指导性分组讨论(两次);小组交流与讨论;小组论文报告与答辩。其次拟定研究性教学内容。依据研究性教学特点和课时数、妇产科学课程特点及学生特点拟定了12~14个研究题目,研究题目设置原则为适合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进行学习、分析和总结,同时适合教师进行点评总结的。本研究拟定的研究题目有:早孕先兆流产的病因调查分析、异位妊娠常见原因的调查分析、胎膜早破常见原因调查分析、产后出血的治疗及其进展、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高危因素调查、前置胎盘常见病因调查、陪伴分娩镇痛的效果观察、母乳喂养的影响因素分析、产后抑郁原因调查与分析、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研究进展、宫颈癌高危人群研究、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卵巢恶性肿瘤的诊治进展、人工流产常见并发生症及其防治方法等。

2.1.2培训指导学生与确定课题专题培训4学时,组织学生全面学习“研究性学习”的历史、发展、应用、意义等,让学生懂得要做什么,怎么去做,预期目标,教学的进度及各阶段的要求:概述妇产科学的学科特点及其常见病多发病,建立总体印象。公布研究题目与任务,明确教师的任务与作用等。学生分组原则每组1012人,组长负责牵头和组员的分工协作。每组原则选定2~4个题目作为研究课题,与指导老师沟通、汇报思路后,确定题目与实施学习计划。

2.1.3指导性分组讨论研究性教学教师的核心是指导学生讨论与学习。在前期准各工作完成后,重点就是指导学生正确完成任务。本部分8学时,分2次课进行,重点在以下4个环节进行指导与点评:一为确认每组研究性学习题目与研究方向;二为检查每组进展与科学性问题;三为小组交流与讨论;四为论文交流与评价总结。指导性分组讨论课堂教学步骤原则上分为学生报告、交流讨论和教师点评三个部分,时间控制原则上学生报告用时50%,交流讨论20%,教师点评30%。各小组通过学习、分析和整理,撰写课题论文,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课堂论文答辩,教师和学生采用论文答辩评价表进行评价。

2.2研究性教学反馈与效果评价

2.2.1研究性教学效果调查本研究效果评估有问卷调查,学生自我评价,经验总结、建议与意见、成绩分析及同行评价等方式。效果及满意度调查问卷表见表1,发放54张,±與写并回收54张。同吋由参与该研究的教师、学生、教学管埋人员、同行等一起讨论、分析,总结经验与不足,提出整改意见及建议,分享研究成果。

2.2.2实验组与对照组成绩比较两组学生期末理论成绩和临床思维病案分析成绩比较,两组学生理论考试成绩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〇.〇5),临床思维病案分析成绩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〇.〇1),学生综合成绩受多因素影响,(1前的传统考试题目中多以记忆题为主,两组学生的理论考试成绩比较差异不大,没有统计学意义;而相对主观、灵活的临床思维病案分析成绩比较有统计学意义,表明实验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临床思维能力等方面有明显提高。

3讨论

本研究以妇产科学部分知识点作为研究性教学实践与探索,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导向,改变传统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在研究性教学的课堂讨论初期,学生们发言并不积极,所提问题质量不高。经过培训和点评后,发言积极性、主动性被调动起来,提问数量不仅增加,还常涉及学科前沿、新进展、研究热点等。通过交流学习,各组间能借鉴研究学习经验,能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改进。

3.1研究性教学对教师的要求

教师的团队协作与交流、教学讨论的交流与组织能力、科研方法与能力、指导论文写作的能力、更新专业知识与专业理论及其进展。备课与钻研教材必须更加充分。思考确立教学计划、课题等问题,除了掌握常规教学方法以外,需要更多准备组织教学、指导学生的内容、方法与方式,具备一定的科研素质和能力。随时准备回答学生多而新的“奇怪问题”,比起传统常规的课堂教学,教师的压力更大,花费的时间更多,需要教师提前做好充分准备,才能做好各个环节指导学生的“导师”。所以,研究性教学的实施对教师也是…个挑战。

3.2研究性教学对学生的要求

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模式,它更符合人们认知发展的规律,能促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科学知识,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形成科学严谨的态度与认识;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钻研和学习的能力,对学科知识的整合及提高获取、理解、分析与综合信息的能力,培养自主学习、创新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从而更好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践中也发现学生存在一些问题:个别学生理解准备不足、学习目标欠明确、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欠佳,或因性格内向等原因不能很好地参与到研究性教学中,依然习惯于“满堂灌”教学模式。本研究通过实践与探索,取得了一些经验与成效,限于教学规章制度、课时数、评价体系等诸多因素未能详细表述,总之适当开展研究性教学不仅能够促进教学方法多元化,更能够为培养自主学习、创新学习的人才起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作用。

注释

①马一平,雜正行.研究性学习[M].北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30-32.

第9篇

关键词:中介语;语言对比;语言系统

一、中介语产生的历史根源

本世纪60年代,受乔姆斯基语言习得机制观点的影响,人们对第一语言习得进行了大量的实验性研究。结果表明儿童的早期言语有其独特性,它不同于成年人所使用的语言,而且处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60年代末期,应用语言学家和心理语言学家利用第一语言获得的研究成果来重新审视学习者的第二语言行为,并试图从不同的角度对中介语进行研究。

Selinker是最早使用中介语这一术语的学者。他从认知过程的角度来研究中介语,并认为中介语是学习者在第二语言学习中五种主要认知过程的产物。这五种认知过程包括:(1)语言转用,即中介语中的有些项目、规则及子系统是直接从第一语言中转用而来;(2)训练转移,即将语言训练过程中的某些特征转移到中介语之中;(3)学习策略,即中介语中的有些成分是从某些学习方式中得来的;(4)交际策略,即中介语中的有些成分是从某些特定的交际方式中产生的;(5)过分概括,即对目标语言材料中的规则泛用。

Selinker认为中介语的发展与第一语言的发展是有区别的。中介语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便容易僵化,这也是为什么绝大多数第二语言获得者都很难有完善的目标语言能力的原因。语言转用是产生僵化的主要原因。但儿童在第一语言获得的过程中却不会出现僵化现象,他们最终都能获得与成年人相同的语言能力。

与Selinker不同,阿德叶米安把中介语系统作为一种受规则支配的语言行为来进行研究。在他看来,中介语语法同样要受到语言共性语法的限制,因此对中介语系统的分析应从其有规律的东西入手来探讨中介语的特点。他特别注重对中介语的可塑性进行研究,认为中介语从本质上讲是不完善的,总是处于一种波动状态之中。学习者在用第二语言表意时可能会借用第一语言的规则或是歪曲和过分概括目标语言的语法规则。这两种情况都直接反映了中介语的可塑性。

塔罗恩等人把中介语作为一套语体来进行研究,认为中介语可以分析为一套受语境支配的不同语体,其言语行为随语境变化而变化。极为正式和非常随便的场合是语境变化的两个极端,其间则是各种不同程度的语境变化。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交际中会根据不同的语境来使用语言,从而导致中介语的不同语体。在有些语境中,学习者处于从属地位,整个话语交际是在对方的引导下进行的,这时学习者的中介语一般没有第一语言影响的痕迹。而在某些以学习者为主导地位的交际中,中介语就会在较大程度上受到第一语言的影响,因为在这种语境中,学习者往往需要注意语言的结构。塔罗恩同阿德叶米安一样,也认为中介语的发展要受到语言共性的限制,因此也可以用常规的语言方法来分析中介语。但她同时也认为中介语不是一个单一的系统,而是一套在不同社会情景下使用的不同语体。由此可见,塔罗恩在中介语的研究中偏重于从社会语言学的观点来解释中介语。

二、中介语的特点与局限性

中介语的特点较多,但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灵活性、能动性和系统性。(1)灵活性指的是学习者的中介语系统不管在什么时候都是不固定的,都可进行改变和完善。实际上所有的自然语言都具有灵活性,它们总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地演变和发展。中介语与自然语言的区别在于灵活性的程度不同。(2)能动性指的是中介语系统总是处在不断修改与扩展的过程中。学习者在第二语言获得过程中不断地接受新的规则,而进行新的假设,并逐步地修改假设,使中介语系统向目标语言系统逐渐靠拢,所以中介语系统总是处在不断的变化过程中。(3)系统性指的是学生在使用第二语言时虽然会出现错误,会与目标语言系统有差距,但仍然依照一定的规则,而不是任意的。学习者的语言行为受到中介语系统的支配,这与使用母语时的情况完全相同。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交际中所犯的错误实际上是以目标语的语法体系作为衡量的标准,如果依学习者的中介语系统作标准,这些所谓的错误就需要打上问号了。

中介语的局限性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1)研究限于词素、句法方面,对语义和语用知识习得研究不够。而且,根据词素研究来确定语言习得的顺序也不科学,因为将学习者使用某一词素的标准性作为习得的标准并没有心理学证据作为支持。(2)忽视学习者学习外语的自我标准。中介语研究以目的语作为参照系,对学习者本人所参照的标准研究不够。(3)忽视中介语与其它语言变体不同的标准。(4)研究的方法,如纵向研究和交叉研究本身还有一些技术性的问题未能解决,所得出的结论并不完全可靠。Selinker指出,大多数学习者无法达到本族语的语言熟练程度是因为他们过分依靠了潜在的心理结构或一般的认识机制,未能充分利用普遍语法。按照Selinker的观点,只有按照普遍语法去习得外语才有可能达到自然的熟练程度,任何利用一般的认识机制或潜在的心理学习方法只会引起“僵化”之类的失败。

三、对比分析与错误分析

在第二语言教学中,对比分析曾经有过一段辉煌的历史,今天仍有不少人利用对比分析来指导第二语言教学。而在第二语言获得的研究中,错误分析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在中介语的研究中,人们更是经常借用这一方法。

1、对比分析

对比分析起源于人们对第二语言教学中最隹效果的追求,盛行于50、60年代。它以行为主义心理学为理论依据,以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作为对比分析的模式,试图找出学习者的学习难点,以便用最有效的方法来组织教学。人们一度认为,通过学习者母语和目的语的对比研究,可以预测到学习者可能遇到的困难,并推测学习者语言中可能发生负迁移的部分,从而将此在教学中加以重点突出,达到避免或减少学习者外语错误的目的。

从理论上讲,对比分析可以利用各种不同的语言学理论模式来进行,但在实际操作中,人们往往是借用结构主义语言学的理论框架来进行对比分析。其具体步骤是先对两种语言体系进行客观的描述,然后确定需要对比的结构成分或项目,如整个系统或某个子系统;其后是进行仔细的对比的分析,找出两种语言中的异同,最后根据对比分析的结果来预测第二语言学习中可能出现的困难和错误。

对比分析在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颇为盛行。随着转换生成语言学的兴起和第二语言获得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对对比分析的批评和质疑也越来越多。这些批评和质疑集中反映在验证、理论和实用三个方面。在验证方面,不同的学者对不同学习者的错误调查和分析的结果表明,第二语言学习中出现的错误只有很少的一部分可以归结于母语的影响;大多数错误对比分析都没有预料到,而有些对比分析预测会出现的错误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反而又没有出现。这就使得对比分析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质疑。

对比分析的语言学基础也有问题。结构主义语言学家认为由于不同语言的语法体系有着很大的差别,因此不可能建立一个能适合所有语言的分类系统。这种观点与对比分析是无法吻合的。如果语言之间没有共同的范畴,那么又怎能进行有效的对比分析呢?而且即使结构相似的句子,其交际功能在不同的语言中有可能完全不同。因此,有效的对比分析应包括语言和语用方面的比较。

由于对比分析在验证方面和理论方面都存在很多问题,因此它的实用价值也就值得怀疑了。很明显,如果学习者的错误绝大多数不是由母语干扰引起的,那么对比分析对教学来说就没有多大价值。另外,人们对学习者错误的态度也直接影响到对比分析的实用价值。对比分析的前提是帮助学习者避免错误,但如果错误被认为是学习进步的迹象,是学习者检验自己对目标语言规则所作假设正确与否的结果,那么对比分析在语言教学中就没有多大作用了。对比分析作为一种语言研究的方法,远远没有达到完善的地步,但它已成为语言学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手段。

2、错误分析

由于人们感觉到对比分析并不能预测学习者的全部错误,因此认为有必要对学习者错误进行系统分析研究,以确定其错误的来源,为在教学过程中消除这些错误提供依据。

早期的错误分析主要是将常见错误搜集起来,从语言结构的角度进行归纳分类。其目的主要是为方便教学项目的安排或课程的补习提供依据,它没有任何的理论框架,也不解释错误在第二语言获得中究竟有何作用。因此,人们对错误既没有给予严格的定义,也没有从心理的角度来探讨其产生的原因。到本世纪50年代,当对比分析开始盛行时,错误分析更是受到冷落。60年代末期,对比分析开始走下坡路,人们在第一语言获得研究的基础上开始对中介语进行研究,结果错误分析又开始为人们所重视。人们认为,错误分析有助于对第二语言获得过程的了解,有助于对中介语的研究。它除了提供中介语发展情况的信息外,更重要的是能提供中介语获得的心理过程方面的信息,提供有用的线索来帮助了解学习者是如何利用各种策略来简化学习任务和完成交际活动的。

Corder是现代意义上的错误分析的最早倡导者,他在TheSignificanceofLearner’sErrors一文中指出,对学习者的错误进行分析有三个作用:(1)对教师来说,如果他对学生的错误进行系统分析,便可发现学习者在向目的语接近的过程中已达到了哪个阶段,还剩下多少需要继续学习的内容。(2)向研究者们提供学习者如何学习或习得语言的证据,了解其在学习过程中所使用的学习策略和步骤。(3)错误分析对学习者本人也必不可少,因为我们可以认为犯错误是学习者为了习得而使用的一种学习手段;它是一种学习者用来检验其对所学语言的本质所作假设的一种方法。在对待学习者错误这一问题上,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是行为主义观点:错误是刺激反应的一种偏差,应通过新的刺激来对正确的形式加以强化。另一种是认知主义观点:学习者的错误恰恰证明了学习者是一个灵活的有分辨和判断能力的决策者,在学习和交际过程中善于不断调整其目标和达到目标的手段。

因此,可以说错误分析也有它的局限性:(1)错误的定义和区分标准难以确定。(2)错误的分类缺少统一的标准。(3)很难说明回避出现的情况。不过,错误分析研究的最大贡献在于:(1)使人们对对比分析的价值进行重新评价,认识到了对比分析研究对外语教学实践有一定的局限性。(2)使人们改变了对错误本质的认识,把错误从需要避免、需要纠正的地位提高到了作为认识语言学习内部过程的向导的地位。(3)形成了一套颇为有效的错误分析方法和程序。

参考文献

[1]Corder,S.P.1981.ErrorAnalysisandInterlanguageOxfordUniversityPress.

[2]Selinker,L.1972“Interlanguage”.InternationalReviewofAppliedLinguistics10.

[3]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第10篇

关键词: 研究性学习 高中化学教学 实验教学

一、研究性学习的提出背景

有效性学习通常有以下两条途径:一是“高效性学习”。大概过程是,通过应用先进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人的无限潜能,取得的成效将是事半功倍,极大程度上延伸了学习深度。二是“研究性学习”。大概方向是,学校教育把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造意识放在首要地位,培养学生对对信息的处理能力。所以,研究性学习是必需的,在教学过程中要创设类似于研究过程的情境,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研究和发现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对信息的收集、处理、分析、判断能力,进而增强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知识在研究性学习中起到基础作用,促进了创新能力、创造意识及对信息的处理能力的培养。所以首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学习过程中联系实际生活问题,抓住问题的本质核心,以科学的态度和人文的精神对待问题。要注重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处理和评估信息的能力,以研究性的设计方案和方式方法解决问题。最后要全面提高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不断提高创造能力和探索发现问题的能力。

在这种时代背景下,研究性学习是先进教育具体体现,我们应该跟上时展的步伐进行研究性学习。

二、研究性学习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新课程的改革是为了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其中转变学习方法就是最有效的途径。研究性学习正好适应了这一要求。因此教师的教学观念就需要更新,要抱有“授之以渔”的科学观念,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创新和进行探究性学习,在无形中树立学生终身学习的观念。高中化学研究性教学是现代化教育不可缺少的部分,教师在课堂学习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树立老师和学生是互教互学的共同体的观念,同时要注重师生间的交流与讨论。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就是通过让学生体验学习,丰富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技能。

高中化学学科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课程,研究性学习的主要手段也是实验。化学实验课程对于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熟练的实验操作技能,以及将来在某些科研实践领域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这也从侧面体现出化学实验对于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性。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让学生提前做好预习,课本上的实验过程都是已经设计好的,需要学生理解并且熟记于心。在实验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实验的操作技能上的训练,并引导学生认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和数据,对于某些反常的现象也要如实地进行记录,便于实验后分析其原因,用这样的方法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精神。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营造一种探究的氛围,提高学生探索的积极性和兴趣。

例如在制备氯气实验中,老师可以对学生提问:“我们通常采用固—液不加热实验装置制备,是否可以采用固—液加热实验装置制备呢?还可以用什么装置,怎样制备呢?”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改进实验装置和实验条件的方法,并让学生记录下实验的改进方法,然后由老师帮助分析方法的优缺点。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定会有极大的提高。

三、研究性学习是适应高中化学课程的需要

第11篇

关键词 对比分析 错误分析 中介语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05.029

Abstract There are some connections between the three aspects of contrastive analysis, error analysis and intermediary language study, which are different methods of the two language acquisition research. These three methods have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and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study of the two language acquisition at different times.

Key words contrastive analysis; error analysis; intermediary language

二语习得研究中错误分析理论和中介语理论的关联性显著,二者存在差异又具有一定的相关性。错误分析理论是语言研究领域的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它是在基于对比分析的基础上强调学习者的主体作用,关注语言习得的过程和心理认知的分析。错误分析可以说是对比分析理论的发展和改善。而错误分析的研究基础是中介语,但中介语研究的范围更为广泛。错误分析通过对语言习得过程中的错误进行归纳分析,得出一定的习得规律,预测可能犯的语言错误,提供学习者习得语言的证据,能更好地指导语言学习。中介语的研究范围不单关注语言错误,更关注语言学习的整个系统。中介语理论的提出对外语教学研究领域意义非常重大。本文主要简要探析这两个相关联的理论以及外语教学的关系。

1 对比分析

在错误分析受推崇之前,对比分析作为一种主要语言研究方法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现代对比分析源自Lado的Linguistics Across Cultures 一书,该书标志现代意义的对比分析研究的开始。(戴炜栋,1995)20世纪50-60年代,对比分析很受欢迎并逐步发展到顶峰,对语言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60年代末期由于其被发现具有一定缺陷而逐步被错误分析所取代。80年代对比分析又被从其它视角进行探索而重新研究。对比分析和错误分析这二者的理论基础是不一样的。前者是基于行为主义心理学和结构主义语言学,所对应的是刺激反应的联结关系。语言学习是遵循行为主义的过程。学习新的语言就是克服母语束缚学习一种新的语言习惯。语言学习要通过机械的操练实现,错误的言语习惯一旦出现就较难改正,因此二语习得中要尽量规避错误。Lado 的研究主要是将母语和目的语进行比较,观察母语对目的语习得的影响。通过对比分析可以预测可能会犯的语言错误。对于容易犯错的语言项目采取刺激强化的手段来排除母语习惯的干扰,进而习得新的语言习惯。

母语和目的语相似的地方就容易为学习者习得,即产生正迁移,而母语和目的语有差异的地方会由于母语干扰而较难习得,即产生负迁移。而错误产生就是由于母语负迁移带来的。根据对比分析的观点,教师应该通过分析了解学生的语言错误来预测和帮助规避之,其方法可以是强化的手段,重复操练已达至满意状态。

对比分析一般有四个步骤:描述、筛选、比较和预测。首先对母语和目的语做形式上的描述,然后筛选出要比较的语料,再对选择出来的部分进行对比分析差异,最后进行预测。

对比分析曾经对语言研究领域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它形成了一套较为科学严密的语言研究程序和方法,在各步骤中形成了有序的概念,有助于进行科研。其通过对不同语言特征的描述和分析提供了丰富的语言现象和知识,有助于指导语言教学,丰富了语言学理论。

然而对比分析的理论方法后来受到了语言学家们的质疑。语言是人思想表达的复杂的载体。而对比分析仅注重两种语言的对比,忽视了语言学习的主体,也就是学习者本身及其学习过程。对比分析认为语言的差异就会引起母语负迁移,从而引起语言错误,而实际上犯错也可能涉及到学习者主体的心理和认知问题,这也导致了对比分析不能预测所有的错误。许多研究也表明不是所有的错误都能在母语干扰中寻得根源。

当然对比分析也不是毫无探索意义。20世纪80年代,语言学家开始重拾兴趣,用对比分析来探索语言的语用交际功能。虽然行为主义的刺激强化理论备受批评,迁移理论认识解释和研究二语习得的一个重要方法。迁移的内容和方法研究就要在对比分析的框架下进行。

2 错误分析

人们意识到对比分析有其一定的局限性,其在预测错误方面并没有设想的效果好,有些错误并不能被预测,研究者因此去研究学习者在实际中所犯的错误。认知心理学和语言学的心智主义可以说是错误分析的理论基础。错误分析不再把语言学习看作是单纯的习惯养成,而是看作是新的规则的构建过程。学习者在对目的语输入中尝试对目的语规则做出假设,进行检验,渐渐向目的语靠拢。语言错误不再看作是母语干扰的结果,而是由于学习者做出了错误的假设发生的。

上世纪70年代以前,错误分析仅限于收集一些常见的错误,研究不是很完善,70年代末随着心智主义的兴起,错误分析逐渐成熟起来。错误分析的语言学基础是心智主义,根据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理论,人脑中有语言习得机制,普遍语法为各种不同的语言提供了共有的基本参数。人脑在习得和使用任何语言都遵循一定的普遍性原则。(Vivian Cook ,Mark Newson 2000)Pit Corder 是错误分析主要的倡导者。他认为如果对学习者的错误进行系统分析,就能够了解学习者的学习程度,还剩下多少离目标语能达到更近(侯民吉2011)。通过这个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语言习得的过程,提出较有效率的学习策略和方法,因此具有很大的教学研究意义。其次他认为能向研究者提供学习者如何习得语言的证据,了解其在学习过程中使用的学习策略和方法。对比分析研究认为错误应该极力避免语言错误,而错误分析把错误看作是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而出错是学习者对目的语规则的错误的假设,是学习者对其语言知识检测正确与否的提出假设的方法。错误分析对语言学习者也是必不可少的。

错误分析一般的步骤是:(1)选择语料,收集学习者的语言样本。(2)确认错误,这里主要要区别“差误”(lapse)、“错误”(errors)和“失误”(mistakes)。(3)对错误进行分类,描述学习者犯的错误。(4)解释错误产生的原因,其主要原因是学习者对语法规则做出错误的假设,当然也不排除对比分析拥护的母语干扰的作用,这里包含了认知心理学和语言学层面的原因。(5)评价错误,评估错误大小程度和应采取的应对策略。

错误分析在语言学领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具有很大的研究探索意义。它让人们对对比分析重新估价,意识到对比分析所具有的一定的局限性,它改变了原先人们对错误的认识,原先对错误的态度是规避和强化纠正,错误分析则通过研究分析错误来研究语言习得的特点和规则。

错误分析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首先它对错误的概念定义还有点模糊和不确定。错误被定义来源于学习者对语法规则做出错误的假设,而还有有些错误来自对目的语文化了解的不够以及学习者的实际交际策略不当,这些错误其实是属于语用范畴的错误,以原先单纯的定义不能解释这类错误(杨连瑞,张德禄,等 2007)。有时语言本身并没有错误,换了语言使用的场合,则会被认为是犯错误。这种由于交际策略不当带来的错误如何定义呢?其次是错误的分类标准缺乏统一。错误大体分为中介语错误、语内错误和发展性错误。而有些错误不好直接地被定义为其中一种错误,或者兼有其中两种错误的特点。这更导致解释分析错误变得更加复杂化。(Ellis,R 1994)

3 中介语

中介语研究的范围就较错误分析的范围广泛了,错误分析只是中介语研究的一个重要部分,错误分析的语料来自学习者的中介语系统。研究者们认识到研究语言学习只研究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关系是不够的,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使用的语言系统其实并不能等同于目的语,而是中介语系统。中介语是介于母语和目的语体系的一种过渡的语言系统,这一术语源自20世纪70年代Selinker的研究。Selinker把二语习得者自身的语言认知范畴看作相对独立的语言体系,并将之称作Interlanguage。我国语言研究者们有将之译为“中介语”、“语际语”、“中间语”和“过渡语”等,一般以“中介语”命名较多。中介语被认为兼具母语和目的语的特点。二语学习者在学习目的语中常会受母语习惯的影响,在语言产出中会带上母语的烙印,这是一个有趣的值得研究的语言现象。

根据语言界的研究,一般认为中介语系统具有大致的一定的特点。首先,中介语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学习者在习得目的语的过程中所犯的错误不是毫无规律可言的,通常会遵循一定的规律,带有自身的特有语法规则和一致性。研究者常常可以分析中介语语料来归纳预测二语习得过程的特点和走向。有时学习者会重复犯固定的语言错误,且同一时期不同学习者也可能犯相似的语言错误。这说明中介语本身具有系统性和普遍性。中介语发展也遵循一个普遍的顺序,即“自然顺序假说”。研究人员分别调查了英语词素、否定句和疑问句的习得过程,发现不同母语背景的二语学习者习得这些语法特征的顺序是相同的,由此证明了自然顺序假说。其次,中介语具有灵活性和开放性的特点。中介语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渐进发展的,会随着二语习得的过程发生改变,其最终方向是向目的语靠拢。学习者通过学习不断地把新的信息纳入到中介语系统中,因此中介语表征会处于不断重组当中(陈光伟2010)。第三,中介语发展到一定阶段会容易出现僵化的特点,其表征会具有相对稳定的特点,发展在一段时间内停滞不前,其发展速度和水平会没有刚开始学习的时候那么好。这种情况通常发生在高水平学习者中。一般初级学习者进步会较为快些,而学习到一定程度如很多高水平学习者进展就相对缓慢甚至停滞。

那么中介语是如何形成的呢?一般认为主要有以下四种方式形成和制约中介语的构建。

(1)语言迁移。学习者容易用母语的语言习惯来解释新的语言点,这种情况下母语影响了语言的学习。这也是学习者头脑中已经有了母语的思维习惯,目的语不同于母语的地方在学习者看来就是属于难习得的部分。学习者容易混淆这两种语言发生错误是中介语产生的一个明显原因。

(2)训练的迁移。学习过程中的训练方式和内容以及教师的训练方法也会引起中介语发生。过度强调某一语法规则可能会引起矫枉过正的效果,从而会犯错误。

(3)外语学习策略。学习策略反应了学习者自身的认知习惯和情感特点。根据Selinker研究观点,学习者为了记住某些语言难点,通常采用重复、复述等方法帮助记忆。使用这些学习策略恰恰让学习者形成了自身的中介语体系。

(4)外语交际策略。语言具有交际功能,学习者会运用交际策略吸收新的语用信息,修正自身的中介语系统。这也是和语言的文化和交际特点相关的。

(5)目的语的过度泛化。学习者经常会把某语法规则过度泛化,应用到其它范围造出错误的规则,而产生中介语。学习者对目的语的了解不够,这时语言学习中一些相似点容易让学习者产生类比性认知,这些错误的认知导致产生中介语。

中介语初始状态到底是什么呢?研究者们对中介语的初始状态有不同看法。有研究者认为中介语是(下转第63页)(上接第60页)一种自然的语言系统,具有普遍语法的特征,因此中介语初始状态就是普遍语法状态。而Schwatrz和Sprouse指出,母语语法构成了中介语的初始状态。学习者借助其母语习得过程来解释所接触到的第二语言输入。有关这方面的争议还是很多,毕竟中介语研究是研究二语习得的重要理论,为课堂教学提供有力的选材依据,有助于探寻语言自然习得的规律和路径。

中介语也具有其一定的局限性,中介语研究是在心智主义的支持下发展的,而心智主义强调人的内在语言潜质和普遍性假设,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环境的作用。在语言习得机制应该多结合外部环境和语言输入进行研究探索。中介语的一些研究方法还不够合理,所得出的结论并不完全可靠。

4 结语

对比分析、错误分析和中介语理论三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对比分析主要将母语和目的语进行比较,预测主要的学习困难,以指导教学实践。错误分析是在借鉴了对比分析的优点和不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对错误进行集中研究,成为一个更为有效的研究方法。错误分析又是以中介语为研究根据,又为中介语研究提供了有用的信息,完善了中介语理论的研究。中介语研究既关注了错误,更关注语言研究的其它方面。我们应该辩证的看待他们之间的关系,扬长避短,结合学习和教学实践探索如何更好地应用这些方法于实践当中。

参考文献

[1] 戴炜栋,等.简明英语语言学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5.

[2] 杨连瑞,张德禄,等.二语习得研究与中国外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3] 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6.

[4] 许爱琼.错误分析对第二语言习得和英语教学的促进作用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科学教育版),2011(3).

[5] 侯民吉.二语习得研究中的对比分析、错误分析和中介语理论[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

[6] Ellis,R 1994 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Press.

[7] Vivian Cook,Mark Newson. 2000 Chomsky’s Universal Grammar: An Introduction.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8] Corder P. Error analysis and inter- language. 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4.

第12篇

【关键词】话语;协作意义建构;话语分析;社会文化视角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论文编号】1009―8097(2009)06―0079―04

一 话语成为CSCL中协作意义建构研究所关注的焦点

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CSCL)是教育技术发展的新领域,也是学习科学的重要分支,它主要关注共同活动情境中的意义和意义建构的实践以及设计的制品中介这些实践的方式[1],其中协作意义建构是CSCL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由于小组在协作意义建构过程中,参与者需要把自己对事物或问题的理解和观点通过语言这个中介工具表达出来,因此协作意义建构的过程就是话语生成与言语互动的过程。意义生成于小组成员之间的对话,体现在话语之中,因此研究者协作交流过程中的话语成为CSCL中研究协作意义建构的一个关注焦点。

在过去的二十年中,研究话语正在成为研究社会情境下学习的一个重要的理论视角。许多研究者都强调研究学习过程中话语的重要性。Arnseth认为研究话语是十分重要的,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知识是如何建构的以及知识和认知是如何由教师和学生共同产生的研究[2]。Kumpulainen和Wray指出,“事实上只有通过话语,教育者才能了解学生协作学习中的质量和过程。[3]话语是协作学习中最主要的媒介,正是通过话语,意义才得以表达、交流和协商。[4]社会心理学家Edwards & Potter提出之所以关注话语是因为绝大多数的社会活动要么直接是通过话语来完成的,要么至少是伴随着对话和文本。即使活动是非言语的或者是被具体的制品中介的,研究这些有意义行为的最好的方式通常是研究话语。[5]把话语作为研究分析的对象,分析学习者是如何在对话中协商意义,达成共享的理解,建构共同的知识,这就需要采用话语分析的方法。本文将探讨话语分析在CSCL中的应用的理论基础和具体运用的原则、程序,CSCL中可以研究的问题及意义,从而为研究和分析CSCL协作意义建构的过程提供一种新的方法。

二 话语的概念与特点

话语是一个比较复杂和宽泛的概念。不同的研究者由于其研究背景和关注的问题不同,对话语有不同的理解。CSCL中关注的是一定社会文化情境下学习者协作意义建构的对话实践中的话语,它是学习者在基于计算机的交际过程中的语言的具体应用,表现为文本形式。而从社会文化视角看,话语在本质上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是“社会文化语境下互动过程的产物”。[6]关注话语,实际上就是关注话语在具体情境下的功能,即话语所实现的目标和意义。著名的语言学家韩礼德提出语言具有三个元功能即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组篇功能。[7]从意义建构的视角看,概念功能就是学习者表达思想、协商意义的过程;人际功能则是指话语过程是一个交际过程,学习者之间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学习共同体的构建就是在这一过程中实现的。实际使用中的语言的基本单位不是词或句这样的语法单位,而是“语篇”,它表达相对说来是比较完整的思想,这样由说话人将上述两种功能组织起来就是语篇功能,在CSCL的协作对话中,参与者的一个所发的一个帖子就可以视为一个相对完成的“语篇”,即话语片段。语言的三个元功能的提出对话语分析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成为话语分析的重要理论基础。因此梵•迪克指出,“正是关注话语的概念功能和人际功能,使得话语分析方法对传统的内容分析进行了质的改变。” [8]

CSCL的重要学习理论基础社会文化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对话的、社会性的实践过程,语言是中介这一过程的最主要的工具。在这种社会实践活动中,话语具有三个特点,即情境性(situated)、行动取向性(action-orientated)和建构性(constructed) [9]。这主要表现在:

(1) 意义是通过互动过程中的具体的话语实践产生的。一个行动或言语的意义是由先前的行动赋予的,它又为下一个相关的行动提供情境。没有脱离情境的话语,语言的意义是在行动中协商建立的。

(2) 话语具有行动取向特点。它可以完成诸如邀请、谴责、请求和辩论等行动。

(3) 话语是被建构的,即对现实的理解是通过话语行为来建立的,话语的意义是对话者在一定的社会文化情境下赋予的特定的意义。

从协作学习的视角看,意义并不是包含在已有结构的符号系统中的,而是在行动中协商建立的。因此话语具有施动性的特点而不是表征的媒介。总之,话语既是被建构的,又具有建构性,即话语是学习者思维的工具和表达工具,是学习者利用语言符号和已有的知识而产生的;同时话语具有建构性,正是通过话语这一建构性的中介工具,学习者建构了知识和意义以及身份。话语的这些特点集中地体现在协作意义建构之中,这也是我们把话语作为分析研究的对象的原因所在。

三 社会文化视角的话语分析

话语分析方法最早是运用在语言学中,主要研究话语的结构形式、话语规则以语篇衔接性和话语的连贯性等。后来话语分析在发展中融合了心理学、社会学和教育学的理论成果,开始运用到教育研究中。人们已经发展了话语分析的方法以研究在教室里和其他教育情境中知识是如何社会性地建构的。[10]在教育实践中,主要采用社会文化视角的话语分析方法。根据话语分析方法所关注的焦点和研究问题的特点,社会文化视角的话语分析则更多地关注一定时间内社会情境中语言的内容、功能和知识共建的方式等,[11]关注语言为达成共同的思维活动所发挥的功能。

社会文化视角的话语分析方法的主要语言学理论基础是建立在语言行为理论和语言的功能系统理论基础上的。言语行为理论的核心是它对实践中的语言使用的关注,以及对人们如何以言行事的强调。该理论认为人们说话本身是在实施某种行为,而这种行为是通过语言表达而得以完成, 因此, Austin把这种行为称为言语行为。[12]该理论的出现标志着语言研究从以句子本身的结构为重点转向句子表达的意义、意图和社会功能方面,从而突出了用语言做事或言语的社会功能。这是我们进行话语分析的重要理论基础。系统功能语言学是以语言功能为中心的语言理论,就是上面提到的韩礼德的语言的三个元功能的理论。语言的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组篇功能都体现在个体的、社会的和文化的情境之中,在学习中表现为认知功能、社会功能以及学习者的话语能力。该理论对话语分析的直接指导意义是,话语分析所关注的焦点应该是一定社会文化情境中语言的功能,具体地讲,就是语言使用者运用语言实现了什么或者建构了什么。

在CSCL中,学习者以小组的形式共同参与到意义建构的活动中,计算机网络和交流工具为协作对话提供了空间和工具,协作意义建构来自于学习者的社会性互动的话语之中,而这一过程可以被学习系统自动地记录和保存,同时协作学习的特点决定了意义建构的过程是可视的、公开的和动态的,意义建构的过程对参与者是可见的,对研究者也是可见的,因此研究者可以通过话语分析来具体研究意义建构的过程以及影响意义建构的因素等。正如有研究者指出的,如果文本和对话是主题和研究问题的最合适的数据,那么话语分析就可能成为最相关的研究方

法。

四 话语分析的要素、原则和一般程序

和其他质的研究方法一样,话语分析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不存在什么可以保证成功的僵化步骤。它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的技能,也很难形成一个固定的、可以遵循的程序,以获得具有一定可信度的发现。[13]因此它没有固定的程序和规则,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研究者的技艺和默会知识”。[14]而且研究的问题不同,所采用的具体分析途径也不同。话语分析比较灵活,可以使研究者根据自己研究的问题,分析话语材料,确定分析的主题,只要是能根据话语材料能解释和回答研究的问题,就达到了研究的目的。利用话语分析的方法来研究CSCL中协作意义建构过程,需要确定分析的要素、原则和一般的操作程序。

1 话语分析的要素

话语分析虽然十分灵活,没有一定的模式可以遵循,但在实际的话语分析研究中,只要把握话语的三个特点,即情境性、行动取向性和建构性,就可以利用话语的这三个特点来分析协作意义建构的具体情境。根据CSCL中协作意义建构的特点,我们确定话语分析的要素主要包括:情境、结构、功能、意义和中介工具。情境主要指学习者进行协作学习的具体社会文化情境。结构,主要指话语的语法或语篇结构,如称述自己的意见、反驳对方的观点的句子的结构特点以及句子之间或者不同的语义之间的衔接、连贯等。功能,即话语所实现的具体功能,即学习者利用话语实现了什么目的,达到了怎样的目标。意义,即话语所承载的具体内容,意义不是固定的,是动态生成的,具有很强的语境。中介工具,主要指学习者在协作意义建构过程中中介话语过程的媒介工具、符号工具或人工制品等。话语分析的要素可以看作进行话语分析的一个解释性框架,可以有效地指导研究者进行话语分析。

2 话语分析的原则

就研究社会文化情境中的教育而言,根据研究的问题和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需要确定分析的一般原则。在运用话语分析进行研究时,关键要确定运用话语分析研究的问题,然后从具体的话语实践片断中不断地寻找模式,分析特定的话语实现了怎样的功能,建构了怎样的意义和关系。

根据CSCL协作意义建构的特点和话语分析的要素,在话语分析中应把握以下的原则:

(1) 明确研究的问题与要分析的话语之间的关系,关键要考虑话语所实现的建构功能是否能回答研究的问题。

(2) 牢记话语分析的目的。话语分析是分析研究在社会实践中作为文本和对话的话语。其关注的核心是语言作为互动的媒介;分析话语的实质是分析人们做了什么(也就是语言的功能),[15]即建构了怎样的意义,达到了什么目的。

(3) 话语分析核心是话语的行动取向和建构功能。即要分析所选取的样本中话语是如何建构学习情境的,学习者和教师利用话语的言语行为及其功能是什么,学习者是如何利用话语和其他中介工具进行意义建构和关系建构的。

(4) 话语分析的过程中要反复地阅读分析的话语,寻找实现其建构功能的语言证据,如语言结构、语言模式,话语是如何相互衔接的,以及言语结构怎样产生效果和功能。这是进行话语分析的具体内容。话语分析基本的理论目标就是要证明,人们的谈话执行许多功能,并且具有不同的效果。[16]

根据这些原则,研究者在进行话语分析时,根据研究的问题,不断地阅读话语材料,反思这些问题:在协作学习中学习者使用了什么类型的对话?实现了怎样的功能?共享的意义和参与者之间的人际关系是如何建构的?媒介和制品是如何中介意义的协商和知识的建构的?只要把握以上原则和问题,就可以灵活地进行话语分析,达到研究的目的了。

3 话语分析方法操作的一般程序

在CSCL中,计算机支持的语言交流环境和工具为学习者进行话语互动和意义协商提供了平台,这些平台系统保存了话语互动的结构和内容,使学习者和研究者方便地提取和查看,因此和传统的话语分析相比,省去了话语材料的转写或转录工作,大大减轻了话语分析的工作量,使研究者能集中精力进行话语的分析工作。

Potter和Wetherell根据话语分析的一般过程提出了分析的十个阶段[17];Gee则从认知学、教育学等角度来研究话语,也提出了话语分析的基本步骤。[18]根据协作意义建构的特点和所研究问题,结合已有的研究,笔者提出社会文化视角下话语分析六个阶段:

(1) 确定研究的问题首先要明确研究的问题,话语分析关注的问题一般与建构和功能有关,要确定研究的问题适合运用话语分析来解决。在协作学习实践中,话语分析更适合分析学习过程。

(2) 选取话语样本选取话语样本根据研究的问题,选择能够说明或解释问题的一段话语作为样本,样本大小主要是由具体的研究问题决定的。一般可以选取一小部分话语,然后根据研究问题的需要再增加或扩大研究的样本。需要注意的是,对话语分析学者来说,研究的成功极少取决于样本的规模。[19]

(3) 编码由于基于网络的学习中话语过程直接被学习系统记录下来,而且话语的结构形式也完整地保存下来,因此不需要进行录音和文件的收集以及录音资料的转写,直接就可以对选取的样本进行编码。根据主要的概念、话语的功能、模式、结构或内容进行编码。话语分析编码的目的是为了把庞杂的话语压缩成易于处理的部分,将具体的、零散的资料提炼为具有一定意义关联的资料。编码所使用的范畴与研究者感兴趣的研究问题密切相关。例如在研究意义建构的话语分析中重要目的是为了寻找逐渐浮现的与意义建构有关的主题和话语类型,这将成为分析阶段所关注的焦点。

(4) 分析 话语分析的目的是发现学习过程中的话语模式和话语结构等特点,关注这些话语的行动取向和建构功能,即话语的不同效果。具体的分析过程中要紧密围绕研究的问题,提出一些具体的问题,研究者不断询问这些问题。分析中一定要借助于不同的语言细节,努力解决不同的建构任务,如意义建构,人际关系或共同体的建构以及情境和身份的建构等,以取得某种程度的一致。前面确定的分析要素和分析原则可以具体指导分析的过程。

(5) 结论 在话语分析的基础上,根据所研究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形成结论。

(6) 检测与应用在话语分析中,研究者关注的是学习者通过话语所实现的建构功能,可以直接通过对话语的分析,就可以把意义建构的过程和所建构的意义呈现出来,这就是很好的实证研究。[20]同时在分析中提供给读者的对话是发生在真实的自然情境下的,不用怀疑它们的效度。

话语分析的这几个阶段并不是明确的、相互连续的步骤,而是相互融合的阶段,在实际分析过程中,这些顺序是可以变动的,并且是可以循环的。话语分析的优点是能对自然情境下的话语过程进行深度的、动态的分析,对了解基于网络的学习过程以及计算机如何中介意义建构的过程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它的不足是它不能处理大量的数据,它的结果呈现给读者的只是整个话语的一部分。在实际的研究中,可以根据研究问题的需要,结合内容分析法,对话语资料进行量和质两个方面的研究,从而达到研究的目的。

五 利用话语分析研究CSCL中协作意义建构的问题及意义

目前CSCL的研究主要发生了三个转变[21],即研究的分析单元从个体转向互动的小组,关注的焦点从心理表征转向互动的意义建构,研究方法从量的比较研究转向微观的案例研究,这表明协作意义建构成为研究的焦点,互动小组成为分析的单元,过程的分析需要质的描述性的研究方法。而目前研究小组协作意义或知识建构主要采用的方法是内容分析法,这些研究以分析协作学习中计算机中介的交流话语作为研究的手段,主要研究学习者在协作学习活动中的互动模式和社会的意义协商的过程,但是运用内容分析协作学习讨论话语的过程是静态的、量化的,分析在很大程度上是脱离具体的情境来分析的。而意义的协商与知识的建构是发生在一定的社会文化情境中的,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变化的过程,采用内容分析法不能真正地了解意义建构的动态的过程,[22]而且协作学习最精彩的部分丢失了。而社会视角的话语分析关注的焦点是互动小组中的对话,采用的是描述性的、阐述性的研究,因此运用话语分析可以研究CSCL中的动态的协作意义建构。

利用话语分析研究CSCL中的协作意义建构,重点需要关注以下问题:

1 小组在语言互动中如何进行意义的协商和知识建构的?建构的意义或概念制品体现在哪些话语之中?其语言证据是什么?

2 基于网络的协作意义建构中话语有什么特点?有哪些话语类型?这些话语类型的功能是什么?

3 小组成员以及教师在共同的意义建构中的角色和责任是什么?他们是如何利用话语建构自己在共同体中的身份和角色的?

4 小组参与者之间是如何通过话语建立人际关系的?参与者是如何通过话语构建学习共同体的?

5 小组成员是否最终达成共享的理解或建构的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各种制品工具是如何中介这一过程的?

分析研究这些问题,我们需要从认知的、社会的两个维度,以协作学习过程中参与者之间的互动的话语为分析对象,分析这些话语在特定的情境中的意义以及意义阐述、发展和共享的情况。分析要以小组为单位,以话语作为研究的对象,重点关注话语的结构、功能、意义和中介话语的工具制品等要素,遵循话语分析的原则和一般程序,深入分析小组成员之间是如何通过话语协商意义、建构知识的。

深入探讨以上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同步或异步网络学习环境中,学习者在知识建构和意义协商与交流中的对话是基于文本。只有把话语放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的学习情境中,从学习者参与的动态交流与协作的过程和意义建构的视角来研究话语,才能真正把握和理解协作学习的本质和特点,了解各种制品工具的中介作用。同时,通过话语分析来研究教师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使用的话语类型、策略和其话语功能,这些研究都能为教学设计提供有益的指导。因为CSCL的研究既有分析的成分,又是设计的成份。[23]此外,可以通过对CSCL中话语结构、类型和功能的分析,判断话语的质量,从而为评价协作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提供有益的指导。限于篇幅,本文未能提供利用话语分析来研究小组协作意义建构的案例,笔者将另著文详细讨论。

参考文献

[1] Koschmann, T.Dewey's contribution to the foundations of CSCL research, In Proceedings of Computer Support for Collaborative Learning Boulder[M]. CO,2002.

[2] Arnseth, H. C. Discourse and artefacts in learning to argue[D]. Unpublished PhD thesis. Oslo:Oslo University, 2004.

[3] Kumpulainen, K & Wray, D. Analysing interactions during collaborative writing with the computer: An innovative methodology[EB/OL].

[4][8]Van Dijk, T. A. Discourse Studies: A Multidisciplinary Introduction. Vol1-2 [C].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1997.

[5][9] Edwards, D & Potter. Discursive psychology.In AmcHoul &M.Rapley(Eds.)How to analyze talk in institutional settings.A casebook of methods[M].London: Continuum,2001.

[6] Gee, P., & Green, L. Discourse analysis, learning, and social practice: A methodological study [J]. Review of Research in Education, 1998: 119-169.

[7] Halliday, M. & Hasan, R. Cohesion in English [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1:20-26

[10][18] Gee, J.P. Introduction to discourse analysis[M]. London: Routledge, 2000:17-19.

[11].Mercer, N., Littleton, K., Wegerif, R. Methods for studying the processes of interaction and collaborative activity in computer-based educational activities [J]. Technology, Pedagogy and Education, 2004:13,2,193-209.

[12]马博森.话语分析及其方法、概述[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9,(3):11-14.

[13][14][15][16][17]][19]乔纳森•波特,玛格丽特•维斯雷尔著.话语和社会心理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170-187.

[20] Stahl. G. Group cognition-Computer Support for Building Collaborative Knowledge [M]. Cambridge: MIT Press, 2006.318.

[21][23]Stahl, G., Koschmann, T., & Suthers, D. Computer-supported collaborative learning In R. K. Sawyer (Ed.), the Cambridge handbook of the learning sciences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6: 414-416.

[22]Suthers, D. Technology affordances for intersubjective meaning making: A research agenda for CSCL [EB/OL].

Discourse Analysis a New Approach to Study Collaborative Meaning construction in CSCL

CHAI Shao-ming1LI Ke-dong2

(1.Foreign Language Faculty of Nanhai Campus,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Foshan,,Guangdong, 528225,China;2.Moder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Institute,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631,China)

第13篇

【关键词】 提问;课堂提问;数学学科特点;提问类型;研究方法;研究路线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 所谓“疑”即疑问,可见问题的重要,而除了问题本身,问题的提出方式、方法也影响问题的效果. 在《新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提问”的解释是“提出的问题”,它可以分为“提”和“问”两部分,即把问题明确呈现表达出来的过程和问题的本质. 国外对课堂提问的研究中最具代表的心理学家瑞格认为“提问是试图引出言语反应的任何叙述句”. 作为教师,对提问的研究由来已久,而且这种研究渐渐地指向了特定的“提问”——课堂提问. 课堂提问是课堂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教学目的的达成和教学效果都有着显性的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围绕“提出的问题”和“问题的提出”展开了言语互动、知识理解、思想沟通与情感交流. 数学是“抽象的”“超念的”“理念世界”. 数学知识的掌握必须通过思考才能达到,数学只能“思疑致知”,这一点与其他学科不同. 所以数学课堂提问必须走向“对话”. “对话”围绕问题而展开. 基于以上原因,我设计了“小学数学课堂提问行动研究”的研究内容及思路.

一、研究内容

1. 课堂提问的内涵

课堂提问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的、学情等设计问题并进行教学问答的一种教学形式. 在以往的研究中,对课堂提问的研究集中在了教师的语言提问上,但在本研究中结合我校个性化教学中学习卡片的开发,我把”课堂提问”定义为教师课堂上的语言提问和学习卡片中的文字问题二者的结合,这样便于构建更为完整的课堂提问问题网络图,分析每个问题在本节课问题网络图中的地位和作用.

2. 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

通过课堂观察法分析目前小学数学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比如提问密度过高、提问后没有停顿等. 对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究其根源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3. 对优秀课例的课堂提问进行实录,分析其共性特点,以提高教师预设问题的科学性、合理性,提高教师提问的技巧. 4. 对一些典型的个性化教学课例进行研究,构建课堂问题网络图,分析学习卡片中的文字问题在整个问题网络图中的地位和作用,得出适合使用学习卡片的课程类型和学习卡片中问题设计的可循规律.

二、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的基本思路

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为指导,以参研的全体数学教师为研究的主体,以课堂教学为研究的主要载体,以行动研究为研究的主要方式,以课堂提问为研究的对象.

本研究按照“确定研究问题文献综述与分析对课堂提问概念的再构建对小学数学课堂的实证研究确立课堂提问的测试工具试测与实测数据统计分析结果分析研究结论建议与反思应用与实践”的路线进行.

(二)研究方法

1. 文献研究法——查阅有关资料进行研究.

2. 课例研究法——在学校开展对教师常态课教学进行全面分析,形成课例研究报告. 该方法包含问卷调查法、观察法、测验法、访谈法、数据分析法等.

(1)通过课堂观察详细统计任课教师的提问,从提问时间、提问对象(全体、个人)、提问停顿时间、问题重复次数、问题是否预设、问题的数学性分类和教学性分类、问题适合学生性等角度进行量化分析,掌握我校教师课堂提问的普遍性特点.

(2)对课堂中的所有问题进行分类整理,分析每个大环节中问题的内部结构:纵向的链式结构、横向的辐射结构及纵横交叉结构,并将整理结果制成围绕核心问题展开的问题网络图. 并研究学习卡片的研究主题在问题网络图中的地位. 3. 经验总结法——将研究中得到的经验性、结论性成果应用于教学设计中,在数学教学中反思和总结经验.

三、研究步骤

第一部分,按照文献综述与分析对课堂提问概念的再构建对小学数学课堂进行实证研究的路线进行. 具体的研究过程:(1)对有关提问和课堂提问进行综述;(2)针对我校一些课例,梳理其所有问题性语句,并对其功能进行研究;(3)围绕对课堂问题的认识,以及对小学数学教师进行调查与访谈;(4)结合上述研究重新定义课堂提问.

第14篇

关键词:研究性;教学方法;兽医药理学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5-0087-03

以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研究能力为目标的研究性教学已成为世界高等教育改革的趋势。然而,目前动物医学专业的大学生面对繁多的理论课程,多数是被动地应付,缺少主动学习意识。如何引导学生去主动学习并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毕业后能快速适应新形势和未来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的要求,是困扰教学的主要问题之一。围绕这个问题,有许多解决方法,其中研究性教学以学生为中心,辅以教师的指导,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既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既能使学生系统掌握本学科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1]。因此,特别适于动物医学专业大学生的教学过程。本文以“兽医药理学”这样一门有代表性的专业基础课程为例,探讨研究性教学模式的实际应用,以期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

一、建立研究性教学的理念

兽医药理学是动物医学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在临床上合理用药、减少不良反应,具有教学内容多、教学时数少,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特点。教师上课“满堂灌”,学生下课背课本的传统教学模式,使学生处于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学生不但无法深刻理解和掌握兽医药理学的基本原理和知识,而且不会灵活运用和创新,收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开展研究性教学,有利于教会学生敏锐地发现问题、主动地提出问题、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因此,开展研究性教学,首先要从三个方面建立研究性教学的理念。

1.教师应转变传统理念。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主体,对学生的关注较少。教师自己也习惯于认为自己应该知识渊博,所谓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但研究性教学是借助于问题或案例进行的一种开放性学习,不仅问题和案例对教师来说是新的,解决问题的方式、途径也不是唯一的,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也成为一个学习者。因此,教师在开展研究性教学时,应转变自己的心态,深刻理解教师的主要作用不是回答学生提出的所有问题,而是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3]。

2.教师应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对于动物医学类课程,研究性教学的主要目的应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尤其是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不同教师讲授同一门兽医药理学课程,即使采用相同的教材,其效果也不会完全相同。有些教师讲授的内容,学生考完试也就忘记得差不多了,到临床应用时仍然要去翻书,但有些教师讲授的内容,学生在临床上遇到相关的病例就会联想起来。根本原因在于授课教师的临床经验、对课程的研究程度、授课方法与理念的不同。教师在进行兽医药理学课程教学时应注重学生运用知识能力的培养,强调不要死记硬背课本上的内容,而要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而研究性教学通过教师指导学生选择和确定与课程相关的专题或病例进行研究,使学生在主动探索、积极思考、大胆实践的研究和学习过程中,学习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1],因此,尤其适合运用于兽医药理学课程教学中。

3.学生改变学习心理与学习习惯。任何的教学过程都离不开学生的参与。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研究性教学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心理提出了挑战。研究性教学的顺利进行,不仅需要教师的努力,更需要学生学习心理与学习习惯的改变。兽医药理学研究性教学过程从临床病例或相关的专题开始,学生的作业没有现成的标准答案,需要去进行调查研究,并查阅一定数量的专业文献。对于习惯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的学生来说,参与教学、积极思考、大胆存疑、完成没有标准答案的作业是他们面临的新的挑战,而且从被动听讲到主动参与对话,学生也需要跨越心理界限。所以,在开展研究性教学时,要让学生明白,课程学习本身不仅在于学习知识,还在于掌握学习并运用知识的能力,应学会分析问题的思路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充分了解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角色,激发学习热情,真正发挥研究性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3]。

二、在兽医药理学课程中开展研究性教学的探索

1.病例分析教学。病例分析是一种将兽医学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能力有机结合起来的有效方法,具有以案释法、教学相长、注重分析、培养能力的特点,可以让学生把课堂上学习的理论知识运用到临床病例中,培养兽医专业学生的思考能力、判断能力、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病例的选择与组织是病例分析教学目标能否顺利实现的关键。我们尝试的病例分析教学方法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在本课程实际教学活动中可以要求每一位学生到动物医院寻找某一个或某一类典型病例,通过观察动物医院医生在这些病例诊疗过程中的药物使用情况,结合理论教学内容,仔细分析所用药物的种类、应用方法、原因、效果等。在此基础之上,通过各种途径查阅文献,了解目前针对该疾病的药物治疗原则、影响因素、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然后提出应用药物控制疾病的有效措施。根据以上资料,让每一位学生撰写完成一份某疾病治疗中的药物应用分析报告。

第二阶段:教师根据学生的分析报告,按不同病例将学生分成不同的研究小组,小组成员在一起分析、讨论后,将同类分析报告综合,进行进一步的完善、整理,最后研究小组共同或指定专人撰写病例分析报告。这样既充分发挥了各研究小组成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强调了各研究小组成员的分工合作。

第三阶段:汇报研究成果阶段,由各小组推荐汇报人,向全班汇报研究过程和研究结果,回答来自同学和教师的提问,并尽可能让研究小组成员都有发表自己见解和意见的机会,同时允许小组之外的学生提问并展开讨论。最后由教师对研究情况进行归纳总结。这个环节重在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应变能力。教师引导学生对研究病例涉及的主要问题进行总结,对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归纳,并可联系实际,对当前知识点进行深化与迁移。

第四阶段:考核评定阶段。由教师根据病例分析报告、汇报表现、答辩情况进行评分,各部分均制定相应的评分标准,最终对学生在本环节学习中的表现给出评价。

在这样的病例分析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要引导学生去思考、去争辩,做出决策和选择,解决特定病例中药物选择使用的问题,进而从中获得某种经历和感悟,而且要引导学生探寻特定病例的复杂过程及其背后隐含的各种因素和发展变化的多种可能性[4]。使学生通过对这些病例用药的分析,把所学兽药知识与真实病例系统地联系起来,不仅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研究兴趣,还使学生认识到在疾病治疗过程中药物选择、应用的灵活性与多变性,并初步掌握一般疾病治疗的原则,为他们今后合理应用兽药解决实际问题奠定了基础。

2.专题研究教学。专题研究教学模式是以研究组织教学,将科学研究方法和研究能力的培养融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从事课题研究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4]。

培养学生的动态思维,动态地学习并运用兽医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各种临床实际问题是兽医专业大学生应具备的重要素质,专题研究就是直接服务于这一素质培养的重要教学方法。通过提出课题、进行准备、开展研究、汇报评价等教学过程,可以收到很好的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积极参与的热情、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等教学效果。

在专题研究教学中,教师提供的课题应当富有启发性,能引发学生深入思考。例如,我们在针对动物医学专业学生开展的专题研究教学中,设计了“我校动物医院中常用药物应用主要不良反应调查?实际应用中如何避免这些不良反应的发生”“结合前一时期发生的“速生鸡”事件,阐述我国现阶段是否应禁止在饲料中应用抗生素作为促生长添加剂?并分析利与弊”“分析兽医临床用药中联合用药的利与弊”“当前我国动物源性食品中兽药残留的种类、残留的原因?如何有效控制”等多个课题供学生选择。专题研究教学始终诱导和鼓励学生发现更复杂、更深层次的问题,而问题的解决是基于已学知识的综合运用[4]。

与病例分析教学相似,专题研究教学环节也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由学生从教师提供的若干个课题中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个进行调查、分析、查阅并研究相关资料,撰写完成专题报告。

第二至第四阶段与病例分析教学相同,依然是教师根据选题的不同,将学生分成不同的研究小组,各组学生在各自研究报告基础上组织讨论,最后形成书面报告,并以口头报告的形式完成工作任务。在完成调查分析、组织讨论、讨论纪要写作、项目报告的写作与宣讲等过程中,学生亦能很好地锻炼组织能力和交流沟通能力。

三、研究性教学方法实施中的难点

1.问题的设计。无论是病例分析教学还是专题研究教学,研究的主题均应围绕本专业培养目标以及学生未来工作实践所需进行设计。它们必须难度适中,不能太难或太大,否则在规定时间内难以完成;也不能太小或不具备足够的挑战性,否则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还要适当联系本专业领域的难点和社会热点问题,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4]。

2.教师对教学过程的掌控。教师对研究性教学过程有效性的把握亦是教学的难点。教师在研究性教学过程中的指导作用影响着教学过程的质量与效率,尤其是在学生刚开始尝试运用这种新方式进行学习时,因缺乏经验与训练,不知道该怎么去做,这时候教师的指导作用就显得举足轻重。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支持作用,而非主导作用,重点是让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教师的主要任务应当是精心准备,布置好研究任务,明确学习和研究的基本要求,及时解决学生在研究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提出的问题,并引导学生对研究内容涉及的主要问题进行回答与总结,对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归纳,并联系实际,对当前知识点进行深化与迁移[5]。

3.教学的评价。由于没有标准答案,解决问题的答案完全有可能超出教师的原有知识积累,教师在评价方案上也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同时,由于课题最后是以小组为单位完成的,对每个组员的评价也是一个难题。因此,最后学习结束时如何评价学生工作的优劣,对教师提出了比传统教学方法更高的要求[4]。

4.不利于知识的系统性学习。病例分析教学或专题研究教学这类方式的学习是基于问题的解决,因此,所有的知识因围绕该问题,而使知识的学习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对于理论性强的基础知识,如兽药的作用机理、体内过程等部分内容,并不适用于研究性教学。

5.教师的投入不足。由于研究性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进行课题筛选、报告审阅、分组指导、组织讨论、总结汇报时,要花费几倍于常规课程的时间。同时,大学教师还面临着教学与科研工作的冲突,目前的评价体系更关注教师的科研成果,再加上目前对这种教学方法工作量的计算、教学效果评价难等问题,导致教师对研究性教学的投入不足,最终可能敷衍了事、草草收场,不能真正实现研究性教学的目标。这些问题的存在对大学管理模式的革新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参考文献:

[1]赵洪.研究性教学与大学教学方法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2006,27(2):71-75.

[2]夏锦文,程晓樵.研究性教学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要求[J].中国大学教学,2009,(12):25-28.

[3]刘赞英,王岚,朱静然,张瑜,张艳红.国外大学研究性教学经验及其启示[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7(1):68-75.

[4]陈仕学,李宇阳.研究性教学方法在卫生法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13,31(1):49-51.

第15篇

关键词 政治 教学 研究性学习

一、思想政治课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所谓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自身生活中选择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这种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社会实践能力,通过转变传统的教与学方式,师生共同建立起平等、民主、教学相长的教学模式,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教与学的重心不再仅仅放在获取知识上,而是转到学会学习,掌握方法和培养能力上,使被动的接受式学习转为主动的探索性学习,并使这种新型的学习模式推广到其他学习方式中去。思想政治课实施研究性学习具有如下特点:

1、学习活动具有开放性。

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对传统的教学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呼唤着开放性教学的实施。开放性教学“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以自主学习为中心",它要求在教学中创设轻松、愉悦的教学情境,构建多边、主动的教学模式,增强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综合的能力和创新思维的能力,最终提高教学实效。

2、学习方式具有探究性。

思想政治课研究性学习需要探究的问题,可以教师自己提出,也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和提出。要鼓励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自主得出结论。

3、学习过程强调感悟性。

研究性学习重要的是让学生亲身参与实践活动,逐步培养分析和理解实际问题的能力,在体验、内化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种内化过程对于青年学生的影响是长期起作用的,它对学生的一生的影响是其他学科所无法替代的。

二、需要遵循的原则

1、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人们常说:“理论是灰色的,而实践之树常青。”开展研究生学习同样要注意这个原则。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教师的教学活动是一种实践,在这个实践过程中需要我们把书本知识和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去培养学生观察、研究现实的能力;而当前在自然和社会现实生活中仍然存在许多现象和问题等待我们去观察、研究,以便获得解决。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就是学习和研究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动手和动脑能力的过程。假如我们仅仅停留在口头上,停留在理论和书本上,那么,开展研究性学习就失去了其真正意义。只有在实践中,学生才能学会应用政治学科的知识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

2、特殊联系普遍的原则

辩证法认为:事物都是矛盾特殊性和普遍性的统一;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包含着普遍性;二者相互区别,在一定条件下又可以相互转化。同样道理,开展研究性学习也要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因为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所搜集和获得的材料往往是个别的特殊的东西,如何从这些个别的特殊的东西中找出一般的普遍的东西则需要开动脑筋、深入分析。

3、现象联系本质的原则

事物是现象和本质的对立统一体,现象离不开本质,本质也离不开现象。现象是本质的表现,本质总要表现为现象。认识的根本任务就是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接触的大多数都是现象,而本质却隐藏在现象的背后,需要抽象思维才能把握。这时,指导教师就要指导学生正确地区分现象和本质,透过现象去认识事物的本来面目及其本质和规律。

4、分析联系综合的原则

分析和综合也是相互联系的,分析就是把事物的整体或过程分解为各个要素,分别加以研究的一种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分析是综合的基础,综合则是分析的目的。只有对事物的各个要素首先作出周密的分析,才可能从整体上进行正确的综合,从而真正认识事物。

三、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策略

1、小组合作是研究性学习的基本形式

合作学习作为探究性学习的基本形式,是转变学习方式的有效方法。通过在政治教学的过程中,制定分组、合作规则,对学生在合作过程中有效地进行指导和管理,使其充分发挥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一般的基本流程应该是这样的,在一个小组内先由小组长首先发言或由一个学生进行中心发言,然后让本组的其他学生对该问题进行补充或者提出不同的意见进行改善,最终由小组长提出一些本小组无法解决的问题,课堂上其他小组也采取同样的方式,然后,由教师在全班提出相关的问题,对大家提出的集中性问题在全班进行交流。在这个交流的过程中,班级中的每一个成员都可以将自己的看法充分的表达出来。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提出自己的看法,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让学生对知识进行巩固,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2、加强对研究性学习的指导是提高实效的关键。

在研究性学习之前,要对选题方向、资料收集、调查研究方法等问题给予规范性的指导,做到有的放矢地研究。教师要指导学生把选题看作是研究性活动的重要环节,指导学生进行论证,以选题为载体,提升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培养新视角、新视野;在研究过程中,紧密跟踪学生的研究学习动向,对生成问题以及学习中碰到的问题给予启发式的指导;在研究研究性学习发生偏向时给予科学性的指导;在研究性学习需要深化时给予递进式的指导。教师的指导既是研究性学习顺利进行的必要智力支持,也是提升学习效率的点睛之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