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范文

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范文

企业社会责任报告

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范文第1篇

“点石成金”:在转型中改写成绩单

国际金融危机导致国外对我国有色金属需求锐减、行业巨亏和许多中小有色金属企业倒闭。然而本次报告却显示,2010年,中铝经过持续两年艰苦卓绝的控亏增盈攻坚战,结束了连续两年重大亏损的状况,全年实现利润20,96亿元。

报告显示,中铝总部的管控模式由操作型转变为战略型,65户企业的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精简率实现了“双30%”的目标;将自主研发的新型结构电解槽新技术、实现低品位铝土矿开发利用的选矿拜耳法、世界最大电流容量的500千安预焙槽技术等专利技术应用到项目中,推动了效率提升及产业化的发展。

作为一家国际化程度较高的企业,国际市场的变化并未阻挡中铝“走出去”的步伐。报告显示,中铝通过海外工程总承包,参与国际产业分工,向印度、哈萨克斯坦、伊朗、沙特、马来西亚、越南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超过500万吨氧化铝、300万吨电解铝产能的海外工程提供了设计、施工、设备供货和工程总承包服务,成为了世界铝工业的主要技术和装备供应商之一,带动了30多个中国铝工业制造企业“走出去”,也带动了中国施工企业走出去发展壮大,如七冶安装工程有限公司从经营困难发展到盈利2亿多元,跻身中国500家最大经营规模建筑施工企业之一。

对此,国务院国资委研究局副局长楚序平给予了高度评价。他分析指出,中铝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推广应用,并实现产业化,创造巨大经济效益,促进了产业快速升级。

有色金属行业协会副会长文献军则表示,行业里第一份按照IS026000编制的报告,将变成一张走进国际社会的门票,对整个有色金属行业有示范作用。

“造福人类”:在可持续追求中贡献社会

“这是一份优秀的报告。”本刊副社长殷格非认为,报告按最新的英文版IS026000编制,从全球可持续的视角,在人权、环境、社区等方面,各部门、分公司积极参与社会责任实践,与各个利益相关方沟通与和谐发展,其中在人权方面的披露在国内的社会责任报告中比较突出。

报告显示,中铝公司在采购和投资活动中尽职审查,积极引导供应商履行社会责任,无论在国内还是在所投资的国家和地区,都注重保护人权。2010年,在秘鲁铜矿项目施工前,中铝公司即投资不低于5000万美元建设新城镇,保障并改善了当地居民的生活。

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范文第2篇

关键词:披露;伴生;融合

中图分类号:F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2-0-01

一、情况描述

从2005年A股上市公司开始披露独立社会责任报告至2008年,其方式基本上都采用单独。2008年12月,上交所《披露工作的通知》后,许多企业采取了与财务报告一同披露的方式。2009年共195家企业将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与财务报告共同,占当年总量的48%。如图1所示。

图1 2009年社会责任报告情况

二、从社会责任报告产生过程看与财务报告的关系

第一阶段,在财务报告中不披露社会责任信息;第二阶段,在财务报告附注中披露部分社会责任信息;第三阶段,在财务报表表内确认部分社会责任相关的内容,在附注中披露部分社会责任信息;第四阶段,单独设置社会责任报告进行专门披露。

图2 独立社会责任报告产生过程图

单独披露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是目前会计发展的现实选择。一方面,社会责任信息越来越被利益相关者所重视,必须专门披露;另一方面,财务会计受到自身假设和计量技术限制进行表内确认显得力不从心。纳入财务会计系统的交易和事项只能是历史和财务的,而非历史的、非财务的数据和信息就会被挤到或推到表外,其中一部分很有用但无法正确定义和计量的信息可能就这样消失了①。目前来看,我国正处于第三阶段与第四阶段之间。

必须认清的是,与社会责任报告披露实践大踏步向前相对应的是,我国报告披露规范的建立严重滞后,因此加强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中财务信息含量成为必然。

三、从报告内容上来看两者的关系

联系主要表现在:

1.相互借鉴,互相影响。社会责任报告编制标准吸收和借鉴了财务报告的编制理念。例如,全球报告倡议组织(GRI)公布的社会责任报告框架,同ACCA、KPMG、AICPA等世界知名会计组织合作,吸收财务报告框架的经验,在诸多方面均有类似。

2.两者各有侧重,内容互为补充。例如,上交所的披露指引中要求除在财务年报中披露每股收益的基础上,在社会责任报告中披露为社会创造的每股社会贡献值,一定程度上帮助社会公众全面地了解企业为利益相关者所创造的社会价值。

区别主要表现在:

1.国际趋同的进程不同。社会责任报告的报告标准很多,但却仍没有形成统一的模式。在我国A股上市公司中,虽已呈现普遍采用GRI3编制标准的趋势,但类似宝钢股份这样付诸编制实践的公司仍不多。反观财务报告框架的国际趋同脚步明显领先于社会责任报告。

2.对披露的限制不同。社会责任报告目前仍是自愿披露,并没有强制披露,因此披露与否除会影响企业道德责任外,并不会带来法律责任。反观财务报告则受到会计准则及相关法规的限制,必须在规定时间内按照一定规则和标准编制披露。

3.报告内容、手段、作用差别较大。社会责任报告是反映企业经济、环境、社会等业绩的综合性报告,且采用了定性、定量等多种报告手段,是面向利益相关者沟通的重要手段;反观财务报告,则以企业经济业绩为主要报告内容。

4.报告的编制过程不同。财务报告编制主要是以财务人员为主,而社会责任报告则需要更多的部门参与,除财务人员外,人事、生产、销售等方面的专业人员也是必须的。

5.报告的时间效应不同。财务报告一般主要报告某一会计期间的经济业绩,一般反映的是企业短期经营情况。社会责任报告则由于报告范围广、信息含量大,因而具有更强的未来的指向性,更能帮助判断企业的远景。

四、未来的发展预测

笔者认为,会计计量手段并不仅限于货币计量,会计的发展历史告诉我们,计量技术经历了从实物计量逐渐到货币计量的过程,有理由相信,不久的将来一定能找到一个中间媒介将社会责任信息转化为可计量的会计信息。因此,当计量技术解决之日就是社会责任报告与财务报告融合之时,这种融合也绝不是单纯的简单合并,而是内涵与外延的最大统一。

注释:

①占美松.表外披露概念框架[J].当代会计评论,2009(1).

参考文献:

[1]李正.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研究[D].厦门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2]吴联生.投资者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需求的调查分析[J].经济研究,2000(4).

[3]殷格非.CSR报告与传统年度报告的十大区别[J].WTO经济导刊,2009(4).

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范文第3篇

同时,《WTO经济导刊》还特别举办了企业社会责任记者研讨班,旨在广大记者中普及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目前已成功举办了三期。最初的星星之火终于燃烧成了燎原之势。

根据资料统计,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2000年为10家,2007年时为71家,截至今年5月,社会责任报告的企业达到63家。其中国有大型企业 、 国有控股公司已在到38家以上,另外上市公司的数量已达到55家,民营企业达到16家,外资企业中文版社会责任报告也达到了20家。

厦门大学经济学院郑若娟博士对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作了长时间的跟踪研究,她介绍,对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作用主要是提高雇员忠诚度、回应外界压力、风险控制、获得经营许可,价值创造等。

“近一年来,金融行业特别是银行业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数量快速上升。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驱动因素以公司的企业形象为最一,其次为支持政府政策,另外企业领导者意识占有主要地位,也就是说公司决策者的意识对于企业社会的行为占有主导作用。也可以说,社会责任报告是营销手段一种做法,是企业向外界展示良好形象的一个平台。 ”

其中,舆论压力、采购商要求、投资者压力,公众意识等都是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动力。

目前有些舆论将企业捐款多少作为衡量企业社会责任的标准,但企业社会责任的体现并非只表现在这些方面。

专家介绍,一般说来,企业的社会责任感是通过对社区改良计划的投资、设立奖学金以及鼓励员工参加志愿者活动(比如献血和扫盲计划)来实现的。对许多企业来说,参与社区改良计划可以密切企业与社会的关系,从而间接地增加企业的收益。

之前很多企业之所以投身于社会公益事业,与其说是出于积极的企业战略,不如说是迫于压力,这种做法导致了相当一部分的企业领导人对这种投入是否物有所值仍然持怀疑态度。

现在,企业社会责任已经成为现代企业不可忽视的竞争力。 学界认为,企业作为社会中最为重要的力量应该表现出更多的企业社会责任心,这也是一个国际性企业融入不同地域和文化的标志,也是企业真正被全球用户认同的根本。

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范文第4篇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社会责任披露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2-00-01

一、社会责任报告的内涵

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定义,全球报告倡议织在2006年的《第三代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中将“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定义为:“企业就其经济活动对社会特定利益群体及整体产生的经济、社会和环境影响进行沟通的过程,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综合反映”。我国学者认为,广义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即非财务报告,包括以正式形式反映企业对社会承担的某一方面或几方面责任的所有报告类型,即包含单项和综合性社会责任报告;狭义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一般特指综合性报告中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它是以正式形式全面反映企业对社会承担的所有责任的报告。本文的社会责任报告包含各类社会责任报告(含可持续发展报告、环境报告、企业公民报告等)。

二、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现状与问题

1.报告数量猛增,分布区域及行业不均衡。近几年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数量逐年递增,但分布的区域及行业不均衡,不同行业和区域的社会责任报告数量差别较大。根据《WTO 经济导刊》等单位的统计数据,中国的社会责任报告的份数,2010年比2009年增长15%,2011年比2010年增长18.2%;从区域看,2011年中国企业的社会责任报告中,61.6%来自东部,而行业以制造业为主,占52.8%,其次是金融保险行业,占9.8%,最少的是传播与文化产业,只占1.0%。

2.报告编制标准多样化,信息披露不规范。社会责任报告编制依据多样化,导致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不够规范。根据《WTO 经济导刊》等单位的统计数据,2011年我国836份社会责任报告中,有43.9%的报告未标明编制依据,标明了编制依据的占56.1%,编制依据有证券交易所相关要求、全球报告倡议织(GRI)《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国资委的指导意见、全球契约、中国社科院CASS-CSR1.0/2.0,行业指引、金融机构社会责任指引等等。

3.避重就轻,报告内容不全面。我国社会责任报告的数量虽然在增长,但很多企业仅仅将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当做一个面子工程,通过罗列企业在公益慈善、环境保护以及员工关系等方面的良好表现来宣传企业形象,绩效信息较少,缺少关键绩效指标,缺少对不利事件的报告、追踪,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变成了一个公关工具。咨询机构商道纵横的《2010年中国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研究》中显示,2010年中国社会责任报告的食品企业仅8家,多数回避食品安全问题,如双汇就没将“瘦肉精”事件纳入报告。针对公众关心的食品添加剂问题,居然没有一家食品企业在报告中对此进行说明,也极少有食品企业通过报告披露供应链上执行的政策或标准。

4.企业普遍缺乏社会责任战略意识,报告流于形式。社会责任报告不仅具有商业价值,它是社会责任投资基金投资的重要参考因素之一,同时社会责任报告也有利于利益相关方对企业内外价值的认同和理解,提高企业风险管理能力和提升企业管理绩效。但目前很多企业没有充分理解社会责任报告的重要意义,缺乏一个清晰的企业社会责任战略,专业人才匮乏,对社会责任报告重视不足,写社会责任报告时根本没有内部访谈、外部调研、对话沟通利益相关方,而是用一些材料简单编辑拼凑而成,量化信息较少,披露形式单一,大多采用的是文字描述形式,机械照搬法规条款,社会责任报告敷衍了事,流于形式。

5.报告缺少独立第三方的审核或者验证。目前大多数社会责任报告缺少第三方验证,报告的可信度较难确定。《WTO 经济导刊》等单位的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企业的836份社会责任报告中,采用第三方审验的报告数量仅为51 份,占6.1%,有93.9%的报告未采用第三方审验。

三、改善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体系的建议

1.完善我国社会责任报告的标准。国际上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编制通用的三个标准分别是:全球报告倡议织报告指引、AA1000验证标准及全球合同原则。我国政府应借鉴国外经验,同时也必须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市场发育的特点,制定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社会责任的标准,界定我国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和披露相关信息的原则、框架及内容。

2.制定可操作性的行业社会责任报告指引。不同行业企业的社会责任内容有着较大差别,其披露模式和内容也应当有一定的差别,但具体到某一行业的企业,其应承担的社会责任项目基本相同或类似,应结合行业特点,制定可操作性的行业社会责任报告指引,对社会责任报告的基本内容、定性披露和定量披露的范围、计量方法和对外报送形式等作出具体规定,使法律规定和社会责任标准有个明确的落脚点,以便于审计和有关部门审查。

3.增强企业社会责任意识。要加强社会责任建设,增强企业社会责任意识。企业高层要通过学习教育,充分认识到社会责任披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将社会责任纳入企业的发展战略作为企业的一项专门工作来对待,建议设置专门的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机构,培养、引进社会责任专门人才,对社会责任进行事先规划、事中监督、事后考核评价,并在此基础上社会责任报告。

4.建立社会责任报告独立审计制度。独立审计是社会责任报告信息质量的有力保证。要制定一套符合我国实际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审计标准,明确审计的对象、范围和主体,设计科学的审计方法和审计程序,对社会责任报告实施独立审计并发表审计意见,提高信息的可信度,从而有利于信息使用者做出正确的决策。

参考文献:

[1]秦雪军.对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披露的思考[J].商业经济,2011(05).

[2]傅丹,杜燕.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体系建设探析[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11(05).

[3]朱金凤,杨秀强.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解读与评析[J].财会月刊,2008(05).

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范文第5篇

2007年,一场由国有企业,跨国公司为主导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热潮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关注。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7年12月,在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或其他同类报告的企业已经超过80家,其中有20余家为在华外资企业。纵观这些报告。既有寥寥3页的报告。也有近百页的报告:既有遭到社会诟病的跟风做秀者。也有获得国际认可的优秀范本。很显然,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不仅需要量的增长,更需要质的飞跃。如何编制一份高质量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这既是报告者们为之不懈努力的目标,亦是本书作者心之所系。

于是,继《企业社会责任行动指南》,《责任竞争力》,《全球企业公民必读》之后,本书作者历时一年时间,于2007年12月献上又一力作《如何编制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中国企业联合会副理事长陈英在序言中评价,本书是“一本理论联系实际的报告撰写指南”。该书填补了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研究领域的空白。对报告编制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WTO经济导刊》作为中国报道企业社会责任的权威媒体。2008年伊始,将以连载的形式,从《如何编制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一书中摘编出十余个核心内容,每期讲述一个内容,以飨读者。

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是如何诞生的?

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企业规模的扩大,人们越来越关注企业对社会的影响。消费者、雇员、投资者、商业伙伴、政府、非政府组织、媒体以及所在社区等利益相关方对企业的社会角色的期望日益提高,对企业增强履行社会责任的透明度和问责制有着普遍要求。同时,企业加强与利益相关方和社会沟通的愿望与动力日趋提升,企业或行业组织制定的行为守则迅速发展。据经济与合作组织(OECD)统计,到2000年为止,全球共有246个生产守则,制订者来自跨国公司,行业协会和贸易协会,非政府组织和国际组织。利益关系各方期望对企业负责任的行为作出评估,加强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监督;企业希望采取行动对所作出的努力进行披露,争取外部的更多理解与支持,因此就有了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产生。

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萌芽、兴起、发展和趋于成熟的发展过程,经历了所关注议题的不断变化,形成了从单项社会责任报告(雇员报告、环境报告、环境健康安全报告)向综合社会责任报告的演变过程。随着可持续发展概念逐渐深入人心,发达国家的政府对企业全面披露社会责任信息的期望和要求越来越高,社会公众对企业社会责任议题的全面关注促进了综合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出现。

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如何定义及分类?

全球报告倡议组织(GRI)在其《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G3版)中指出:“可持续发展报告是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衡量及披露机构绩效,对内外部利益相关方负责任的实践。”简言之,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是企业就其经济活动对社会特定利益群体及整体产生的经济、社会和环境影响进行沟通的过程,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综合反映。

以反映程度是否全面为标准,可以划分为广义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和狭义的社会责任报告两类。广义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包括以正式形式反映企业对社会承担的某一方面或几方面责任的所有报告类型,即单项社会责任报告,如环境报告、环境健康安全报告、社会报告及其他综合性报告等。狭义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一般特指以正式形式全面反映企业对社会承担的所有责任的报告,即综合社会责任报告。由于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解以及报告关注重点的差异,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有着多种不同的名称、类型和特点,如目前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可持续发展报告、企业公民报告、企业社会与环境报告等。本书所指的社会责任报告,都是指狭义的社会责任报告,即综合社会责任报告。

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有哪些作用?

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演变,不仅表现在报告议题、名称和水平等方面的发展,也是报告作用的不断认识与创新。上世纪70年代通过雇员报告来提高雇员的忠诚度,成为企业吸引人才的重要工具;上世纪90年代通过环境报告来回应公众的期望和压力,成为企业风险控制的重要手段;进入21世纪,社会责任报告扩展至更广泛的社会议题,向利益相关方展示企业对全面社会责任的承担,使报告成为企业获取“经营许可”的公关手段。最新趋势表明,一些具有前瞻意识的公司开始将社会责任报告的,作为企业核心商业价值与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创造企业责任竞争力,提升企业的商业价值。

具体而言,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对企业具有如下作用:

第一,可以对以往业绩和未来预测的业绩进行衡量和报告,而且这已成为一个关键的管理工具,

第二,可以作为建设、维持和不

第三,从更高的层次上帮助组织传递与经济、环境和社会机遇和挑战相关的信息;

第四,有助于加强公司与外部各利益相关方(消费者、投资者、社区)关系,建立信任;

第五,以更具战略意义的方式将财务、营销和研究开发等公司职能部门联系起来,建立内部对话机制;

第六,制定可持续发展报告的过程也是建立预警机制的过程,即针对供应链,社区、监管机构以及声誉和商标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曾预测的机遇提供警示。总体而言,可持续发展报告有助于管理层防忠于未然,在可能产生危害的事件发展成负面的突发事件之前就对其进行评估;

第七,可持续发展报告有助于提高管理层的评估能力,评估组织对自然、人文和社会资本所做的贡献,从而更加完整地反映了组织的发展远景;

第八,可持续发展报告可以减少上市公司股价的波动和不确定性,也可以减少资金成本,更全面和定期的信息披露,包括披露分析临时从管理层获取的许多信息,可以避免不及时披露或突然披露所引起的投资者行为的重大转变,从而增加公司财务状况的稳定性。

就对企业的总体作用而言,编制社会责任报告可以增强企业的战略管理能力,使企业由外而内地深入审视企业与社会的互动关系,促进企业对战略环境的分析更加全面-可以提升企业的日常管理与服务水平,有利于企业从思想上、制度上,依靠内外部约束推动现行管理制度、程序与绩效的突破,全面提升企业服务能力和水平,可以提升企业的品牌形象和价值。

(未完待续)

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范文第6篇

国内首创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评估体系

“金蜜蜂2009优秀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基于《WTO经济导刊》企业社会责任发展中心在国内首创的‘金蜜蜂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评估体系 (简称GB-CRAS2009) 评出。该体系从报告名称、所在行业等19个指标对报告的参数进行了统计,从结构完整性、报告可信度、报告可读性、绩效可比性、报告创新性和内容实质性等六个维度对报告进行研究和评估,并将报告的评估归结为基础信息、经济责任、环境责任、社会责任和报告原则(可信性、可读性、可比性,创新性)等五个方面进行评分。

32家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获奖

“金蜜蜂2009优秀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根据报告的企业类型以及报告的议题设为:“领袖型企业奖”、“成长型企业奖”、“专项奖(员工、客户、环境、社会、供应商)”和“在华跨国公司优秀社会责任报告(中文)”等奖项,此外还根据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发展历程,专门设立了“中国社会责任报告发展特别贡献奖”。

国家电网公司、中国移动、中国华能集团、中钢集团等32家获奖企业和单位代表及近100家媒体出席了本次会议。

中远集团、中石油、国家电网、中煤集团等公司的报告获得“金蜜蜂2009优秀企业社会责任报告”“领袖型企业”奖;红豆股份、哈药集团三精制药、山西安泰集团的报告等6家企业的报告获得“成长型企业”奖。

在专项奖中,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等的报告获得“员工”专项奖;中移动、华夏银行、中化集团等的报告获得“客户”专项奖;中国华电集团、神华股份等的报告获得“环境”专项奖;南方电网、大连万达集团等的报告获得“社会”专项奖,青岛啤酒、广西玉柴等的报告获得“供应商”专项奖。

东芝、帝斯曼、巴斯夫的报告获得“在华跨国公司优秀社会责任报告(中文)”奖。

国家电网公司、中钢集团、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和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投资性公司工作委员会等五家单位因在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发展历程中的特殊贡献获得“中国社会责任报告发展特别贡献奖”奖。其中国家电网公司2006年了中央企业第一份社会责任报告;中钢集团2008年了中国公司第一份海外社会责任报告;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了首份行业责任报告;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率先搭建我国工业企业和协会社会责任报告的集中平台(组织会员单位集体社会责任报告);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投资性公司工作委员会连续三年会员公司企业社会责任年度总结报告。

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范文第7篇

(一)研究背景财务年报作为公司年度财务信息的关键载体,其重要程度已广为人知,但许多投资者对于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则相对较陌生。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尚无统一定义,一般认为,社会责任报告是指企业或组织对其活动、产品和服务所产生的经济业绩、环境业绩和社会业绩等非财务信息为基础的自愿性公开报告。有时也称为企业公民报告、可持续发展报告、安全报告、HSE(健康、安全和环境)报告、三重底线报告、环境报告等。

社会责任报告自上世纪50年代,得到了会计理论界、会计职业团体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上世纪70年代,美国会计师协会和美国会计学会成立了社会项目的效果计量委员会、组织行为对环境的影响委员会、社会成本委员会、社会业绩会计委员会、企业社会行为会计委员会等五个专门组织,对社会责任的确认、计量和报告进行研究并发表了各自的研究报告。1980年,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ASSC)出版了《公司报告》一书,鼓励在传统的财务报表之外,另外编制增值报告、就业报告、公司前景表、公司目标表等一系列社会报告,以满足股东以外的、关心企业发展状况的社会各界的信息需要。

我国企业从2005年江西移动《2004年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开始,宝钢、中石油、中国平安、中海油、中铝、国家电网、上海浦发行、沈阳市自来水总公司、中远集团等纷纷社会责任报告。国家电网正式央企第一份社会责任报告,中国远洋集团世界第一份按照GRI2006版要求编写的社会责任报告。这些报告不仅是企业非传统财务报告的开河之举,也是该行业其他企业效取的榜样,代表着企业先进的社会责任理念、高度开放性和透明度,是公司主动履行社会责任,自觉接受社会监督的标志。这些报告已经开始系统性推动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具有典型的代表意义和较强的分析研究价值。基于此,本文选取2006-2007年时间窗内我国企业首次的社会责任报告进行研究。

(二)文献综述由于企业近两年才单独较完整意义上的社会责任报告,我国学者前期的研究只能从企业定期报告中萃取分散于其中的社会责任信息进行研究。如刘长翠、孔晓婷(2006)选取了2002―2004年沪市171家A股公司年报分析后认为: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仅停留在自发原始阶段,既不规范又不完整,披露也无规律可循。杨亚娥、刘建红(2007)选取我国2002。2003上市公司竞争力100强中的48家不同行业公司,发现有意识披露社会责任信息的公司少,真正自愿披露的企业更少;披露的连续性差;个别企业有连续披露的发展趋势且披露逐年详尽,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内容差异大。

前期学者研究以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为主。部分具有超前意识眼光的学者则侧重于社会责任报告研究。宋献中(1992)提出社会责任报告包括简单、中级和高级三种模式,简单模式包括叙述性反映,中级模式包括污染报告、社会责任年度报告和环境交易报告等独立报告,高级模式主要包括社会收益表、社会一经济营运表、综合社会效益一成本模型、增值表和社会资产负债表等。赵文娟(1998)认为我国社会责任会计报告的模式宜由简到繁,由粗到细;在初创阶段采用简单模式,在现有报表中添加新项目,单独列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情况,以货币信息和非货币信息结合的方式反映企业社会责任情况;在此基础上循序渐进,逐步采用社会责任年度报告等较复杂方式披露。阳秋林(2005)构建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社会责任会计报告框架,认为我国企业编制的社会责任会计报告应以传统三大会计报表为核心,对外公布社会资产负债表、社会利润表和社会现金流量表,提供给社会有关部门和使用者。沈洪涛(2007)对国际上三种广为接受的社会责任报告形式:GRI(全球报告行动)的G3报告框架、SAI(国际社会责任)的SA 8000标准和ISEA(社会和伦理责任协会)的AA 1000系列详解基础上,提出了借鉴思路。陈政(2007)选取了20份深交所2006年专门的社会责任报告为对象进行实证研究后认为,社会责任报告是公司传递社会责任信息的有效途径,政策指引对报告披露具有良好的引导推动作用,公司实力是践行并报告社会责任的基础,公司之间形成了披露的示范效应。

总体而言,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研究和实践处于起步阶段,集中于社会责任报告理论和实施操作上的规范性研究,囿于样本数量和代表性,实证性研究凤毛麟角,相关研究成果较零散。

二、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解析

(一)研究数据选取本文选取数据来源主要通过以下公开网络披露途径获得:商道纵横、中国企业公民网、深交所和上交所网站、各上市公司网站。数据剔除了无法通过公开渠道获得和数据不完整的企业报告。遴选出39家公司为本研究数据资料。

(二)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特征分析主要包括行业分布、报告主体分布、报告内容分布,社会责任履责分布、报告时间分布、其他特征分析以及报告存在问题分析。

一是行业分布。行业划分标准按证监会2001年颁布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共分为22类,具体行业分布如表1所示。其中c类(制造业)共有16家,占41.02%,D类(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6家,占15.38%,I类(金融业)4家,占10.25%,C类(信息技术业)3家,J类(房地产业)3家,共占7.69%,F类(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和L类(传播与文化产业)各2家,共占10.25%,H类(批发和零售业)和K类(社会服务业)以及z类(综合类)各1家,共占7.69%。分析可知,在2006年,随着国家电网、中海油等数家中央国有企业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企业社会责任报告逐步升温,行业延展至能源、冶金、金融等,到2007年,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发展势头进一步上升,行业进一步扩大至食品、传媒、网络、房地产、汽车、电子等其他行业,表明越来越多行业的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大大提升。

从表1可看到社会责任报告的企业主要集中在制造业(c类)。这主要由于制造业直接面对环境污染,处于社会责任顶端。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进步,“绿色地球”、“绿色生产”、“以人为本”、会人居要求日益严格,人类环境保护意识不断提升,企业被迫更注重社会责任的履行和报告。另外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由具有国家垄断地位的通信、电力、石油等行业率先,这与其特殊地位、盈利能力、声誉状况有一定的关系。

二是报告主体分布。地区发达、实力较强的大型企业成为CSR报告主流。经统计,企业(或公司总部)在北京的有10家,浙江4家,上海3家;南方地区包括广东、广西、云南、福建、深圳、海口等,有11家;北方地区(陕西、山东、呼和浩特、沈阳)7家;内地包括四川、湖北、河北、安徽的公司有4家。企业地域以北京、南方沿海、江浙一带为多,这些地区改革开发领先于全国,是经济发展速度快,综合实力较强的地区,其社会责任意识和履责情况也领先于其他地区。大

部分企业为社会公众耳熟能详的知名企业,既有世界500强或国内500强,又有国家能源安全和经济命脉的特大骨干龙头企业,社会关注度和影响力普遍较高,2006年和2007年报告企业中人选中国企业500强的有21家,重复人选19家,2006年人选世界500强的有7家,2007年有10家,国资委所属的中央企业有10家。这些企业在资金、技术、人才、管理以及贸易、投资、金融等各个方面都占有优势,资产规模庞大,业务影响面广。很明显,优良的经营业绩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提供了有力支持,企业也更容易实现责任角色转换,也有利于企业形象提升。

上市公司成为CSR报告的主体。研究数据中,上市公司28家,占72%。其中境内上市公司26家,沪市8家,深市18家,境外上市公司2家。其余11家非上市公司中,有6家的子公司上市,如中化集团公司旗下“中化化肥”(股票代码:0297)和“中化国际”(股票代码:600500),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控股“中石油”(股票代码:601875),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中海油服(股票代码:601808)”和“海洋工程”(股票代码:600583)等。

三是报告内容分布。报告的内容详细程度、规范性存在较大差异。报告内容分布见表2。

经比较,约70%的企业对企业情况进行了简要概述,近50%的企业在报告中有企业管理层致辞、企业社会责任理念以及企业对社会责任的未来展望或措施,约30%-40%的企业有开篇语、公司使命介绍、企业社会责任价值观界定、公司治理结构、社会各方对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的评价和报告编集适当说明。大部分报告缺乏详细的企业责任构建内容以及治理实施政策,约5/6的报告没有提及利益相关方和第三方审计意见,附有读者反馈意见表的更是甚少。

报告反映出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内容详细程度、侧重点和规范性存在较大差异。有的报告只是简单陈列企业的礼会责任业绩,内容较空泛;有的报告内容详实,按照全球契约或全球报告倡议组织的C2~C3版本等国际指标体系来编写,体现出部分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处于国际化转型适应阶段。

事实上,报告长短从侧面反映了企业对社会责任理念的不同认识和文化氛围。39份报告中,报告平均页数30页,厚薄不一,详实不等。最长报告为中远集团总公司社会责任报告,长达104页,分为“公司概括、总经理寄语、远景构想与战略、管理架构和管理体系、安全和环境报告、社会业绩、经济业绩、第三方审计意见、报告与GRI指南条款对照”九个部分,每个部分又分成更详细的子部分中间层次如宝钢报告,在提出“绿色报告,和谐报告,我们共同的家园”企业社会责任纲领后,第一部分包括“管理者致辞、公司愿景、公司概况、企业文化、投资者的参与”,第二部分为“报告主题,从环境、社会、经营以及附录”四个方面阐述了其社会责任实施情况。而最短报告只有3页。

四是社会责任履责分布。在报告中,企业都以较长篇幅报告了其社会责任的履责情况,归纳如表3。

从表3可知,企业对环保和节能降耗、员工和社会公益方面的信息披露最为关注,97%的企业报告了这三个方面的履行情况。在员工贡献方面,企业主要从工作环境、薪酬福利、职业发展、学习和交流、安全和健康、文体活动和职工权益保障的履行情况等方面进行披露。在社区和社会公益活动方面,涉及的社会责任活动主要有建设和谐社区,帮困扶贫、捐学资教、赈灾捐款、新农村建设、关注弱势和特殊群体、创造就业等。在经济收益贡献方面,企业主要通过列示销售额、主营业务收入、净利润、所得税等方面详细的财务数据反映企业经营业绩。接近60%的企业认为提供安全可靠、质量优越的产品和规范高效的服务从而服务社会,为客户创造价值是企业重要的社会责任;近50%的企业向公众报告了企业本年度的经济业绩;51%的企业披露了与供应商、经销商的关系,强调企业与其共同成长,合作双赢。

五是报告时间分布。从报告年份看,2006年公布7份(2006年报告份数总计应为11家,还有4家报告资料无法查到),占17.95%;2007年公布32份,占82.05%。在2005年以前,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可持续发展报告)的本土企业寥寥无几(据统计只有2家通信业)。从中看出,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速度很快,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具备了社会责任报告意识和实践行动。从报告的社会责任时间跨度看,基本以当年度(会计年度)为主,并适当延至以前年度,也有企业报告跨越年度大,如中国移动为2000年4月-2006年9月,浦东发展银行为1993―2005年,西子联合控股为1981-2006年,反映部分企业注重历年社会责任累积贡献。从报告的月份看,29家企业选择在上半年,其中1月份1家,2月份3家,3月份9家,4月份11家,5月份5家;10家企业选择在下半年,其中7月份1家,8月份2家,9月份3家,11月份2家,12月份2家。在上半年的报告中,主要集中在3月和4月份,下半年时间较均匀,这与上市公司年报须在4月30日前有一定关系。

六是其他特征分析。从报告名称规范性上看,冠名“社会责任报告”有28家,占71.79%,成为报告名称的主流;其次是“可持续发展报告”和“企业公民报告”,分别是6家和2家,占15.38%和5.13%;其他名称为3家,占7.69%。名称各异说明企业对于“社会责任”、“公民责任”和“可持续发展”等重大理论问题在实践中的理解存在一定偏差,从符合我国国情出发,应规范为“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在报告可读性和说服力方面,和传统的财务报告相比,社会责任报告形式多样,案例生动,图文并茂。许多报告引用大量案例、图表和数据,以文字表述的方法论证观点或说明事实,更具清晰性、直观性和说服力,信息使用者能够直接有效地了解企业社会责任情况。在报告宏观因素影响方面,25家企业在报告中论述了政府政策、相关指南或国际指标体系对社会责任报告的影响。其中国内政策影响主要有《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指引》、《证券法》、《公司法》,国家环保总局《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等;国际相关组织影响主要有全球契约、全球报告倡议组织(GRI)的G2或G3版本、AA1000标准等。这表明,政府相关部门正站在外部监督者角度,逐步采取措施引导企业社会责任的落实和披露;国际相关指南或指引也得到一些企业认可和应用。

七是报告存在问题分析。在所研究的39家企业中,报告编制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比较突出。有些企业按照国际报告指南来编写,在可读性、规范性、全面性和可比性方面远远超过其他一些企业,应当说是样本中的优秀范例。但也有一部分报告总体策划和设计欠佳,编排出现小错误,各部分内容均衡失调,各有侧重,重点难以呈现;缺乏有说服力、生动的案例;缺少社会责任和相关利益方内容,委托撰写机构专业水平有限;不注重信息的提供和反馈,报告跨度和时间不统一。说明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整体性完

善和规范性操作还很艰巨。

在调查样本中,个别报告缺乏实质性内容,仅描述企业对社会责任的认识,谈论更多的是较空洞的原则,缺乏实际行动方面的披露信息,企业社会责任实践情况表现含糊。虽然有少数企业谈到了社会责任存在的差距和不足,但没有从具体事实中去分析。由于企业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持续改进提升的过程,即便是大型跨国企业,在安全、环保等社会业绩方面也会有差错,真正负责任的公司不是选择回避,而是坦承自己不足或失误以获得利益相关者和社会的信任和谅解。

三、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思考与建议

(一)制定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相关法律我国现有用于指导企业会计和报告事务的法规主要是财政部的相关准则和会计法规以及中国证监会制定的公开发行股票公司执行的信息披露规则和准则,关于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法规主要有2001年3月中国证监会的《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和格式准则第1号――招股说明书》和《公开发行证券公司信息披露编报规则》,尚未制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具体法律(曹红飞,2006)。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如《环境保护法》、《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障法》等未能全面规定企业必须履行的社会责任内容,导致企业实施社会责任会计时没有法律依据,造成很大的主观随意性。在我国社会责任意识尚不普遍的阶段,相关法律的出台十分重要。

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范文第8篇

一、回顾2013年非企业组织社会责任报告的整体情况

102份 截至2013年10月31日,非企业组织共社会责任报告102份,同比减少44%。

教育机构与政府 报告的非企业组织中,53%为教育机构,26%为政府。

2次及以下 98%的非企业组织报告次数未超过2次。

50页及以上 报告篇幅在50页及以上的比例最高,达63%。

社会责任报告 研究样本内所有非企业组织报告名称均为“社会责任报告”。

其他 与企业不同,非企业组织大多未选取企业选取的主流编制依据,68%的非企业组织选取了其他编制依据。

2% 有2份报告接受第三方专业机构的独立审验,占比约为2%。非企业组织开始重视报告数据的严谨性和可信性。

二、对2013年非企业组织社会责任报告整体质量做出判断

我们依据得分的不同将报告分为起步、发展、追赶、优秀和卓越5个层次。从整体来看,非企业组织报告的平均得分为46.56分,整体水平处于发展阶段。其中,无处于卓越阶段报告,仅有1%的报告达到优秀阶段。81%的报告处于发展阶段及以上阶段。

非企业组织报告质量整体接近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平均水平,在可读性方面优势突出。从非企业组织报告自身来看,报告的完整性、实质性和可读性优势显著,创新性和可比性亟待提升。

三、我们的发现

发现一:在政府力量推动下非企业组织积极响应报告

本研究涉及的102份非企业组织社会责任报告中,按地域分布划分,以上海市和山东省为主。上海市共52份,占比51%,山东省共32份,占比31%。两地非企业组织积极投入到社会责任报告的编制与中。

研究表明上海市精神文明办和济南市精神文明办大力推动当地精神文明建设,明文要求参评单位均需提交社会责任报告,大力推动非企业组织社会责任报告的。一批参评精神文明单位的教育、医疗等非企业组织在精神文明办指导下,积极响应政府号召,社会责任报告。

可以预见非企业组织的政府、事业单位属性决定了未来非企业组织社会责任报告仍将由政府作为主导力量而推动。

发现二:积极探索具有非企业组织特色的信息披露方式

与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不同,非企业组织社会责任报告议题披露具有一定特色。目前对非企业组织报告如何全面而有特色地进行信息披露,尚无定论。非企业组织在报告编制中的积极探索,为更好地、更全面地披露非企业组织特色议题提供了难能可贵的经验。

以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对外承包商会为代表的行业组织,在报告中既继承了行业内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特色议题,同时用较大篇幅介绍了行业协会如何推动整个行业提升社会责任理念和履责能力,变案例的简单堆砌为有逻辑有理念地披露,提升了报告质量。

发现三:对利益相关方期望诉求的披露针对性较为薄弱

非企业组织报告内容以责任实践为主,对利益相关方期望诉求的披露、机构的回应针对性较为薄弱,导致报告披露的责任实践缺乏实践动机的支撑,不能很好回答“为什么开展这些实践”这一核心问题,难以让利益相关方在阅读报告时看到组织对利益相关方关注的问题进行回应而做出的努力,严重影响了报告的沟通传播效果。

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非企业组织对社会责任的理解认识仍停留在开展责任实践的阶段,没有认识到利益相关方、沟通和参与对报告信息披露的重要作用。缺乏系统的责任理念、责任管理的支持,缺乏系统的利益相关方管理沟通、参与的过程,导致了对利益相关方期望、诉求和回应进行梳理、整合并集中展示的缺失。

发现四:报告编制仍处于借鉴、模仿阶段

数据显示,评估样本在创新性方面的平均得分率为11%,远低于2013年报告的平均水平24%,理念、结构、形式三个方面均低于报告平均水平。

现阶段非企业组织在编制报告时大多参考、借鉴企业报告或直接采用主管部门提供的编制模板。在借鉴过程中,报告难以突破借鉴模板原有框架的束缚,难以较好地体现非企业组织自身的特点。

四、我们的建议

建议一:将报告质量的提升建立在责任管理和实践的基础上

社会责任报告是企业和组织向利益相关方披露自身履责理念、管理和实践的传播媒介,也是社会责任管理循环体系中的重要一环。社会责任报告的编制依赖于明确的责任理念、扎实的责任管理和优秀的责任实践。非企业组织提升报告质量,需要从自身出发形成相应的责任理念、建立管理体系和切实开展责任实践,才能够有充实的信息支撑报告编制。

建议二:对非企业组织如何进行信息披露开展专业研究

目前,非企业组织社会责任报告是实践走在了理论前面,全社会对非企业组织应当如何更好地进行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编制高质量报告缺乏专业研究。开展相应研究,有助于非企业组织对社会责任报告有更加全面、深入的认知,有助于非企业组织在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方面有据可循。

建议三:报告编制应更注重受众感受

现阶段非企业组织报告信息披露较为表层,对利益相关方关注的热点缺乏深度解析和披露,不能直击利益相关方诉求。建议在报告编制过程中,引入议题实质性分析,将利益相关方真正关注的议题解析出来,然后在报告中进行深入披露,让利益相关方能够通过报告看到机构是如何回应自己的期望和诉求。

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范文第9篇

五年前笔者开始专注于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研究并直接参与了报告编写工作。这几年,也曾遇到不少同行对编写报告这个新生事物怀有这样那样的疑问,笔者愿就相关问题与同仁们探讨和分享些许体会和思考,以期相互交流学习和提高。

CSR报告有无“一定之规”?

公司年度报告源于公司经理人制度的诞生和资本市场的需要。本世纪初,世通和安然事件后,美国颁布了萨班斯奥克斯法案,对公司管治和透明度建设提出了更高的强制性要求,企业必须向投资者和监管机构做更为充分的信息披露。应该说,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是对公司财务运营年报的丰富,向公众提供了更为详细的企业非财务业绩信息。全球最早的可公开检索到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始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笔者读到的一本较早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是壳牌1997年的Shell Report。由于企业社会责任的议题内涵十分丰富,不仅涉及到企业遵守法律法规,还涉及到企业商业伦理道德等诸多层面,再加上不同地域、不同行业的企业以及同一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对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的认知都有所不同,因而与财务年报不同,各家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在信息披露范围、角度、关键业绩指标等方面也都有差异,似乎很难有统一的“标准”。

仅从报告名称上看,世界上此类报告的名称就有五六种,有叫《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社会责任报告》、《企业公民报告》、《环境与社会报告》的,也有叫Ⅸ可持续发展报告》或干脆就叫《报告》。尽管这些报告名称各异,但基本都是围绕企业履行经济、环境和社会三大责任进行阐述的。其中《可持续发展报告》可以说是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发展的高级阶段,它是站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有利于自身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认识企业的责任并阐述企业非财务业绩信息的。尤共是在全球化背景下,那些富可敌国的跨国公司因坐拥丰厚的社会资源、扮演重要的社会角色并产生着的巨大社会影响而让人们愈发意识到企业界需要恰当地为应对可持续发展问题担当责任;企业界也愈发认识到,可持续发展问题确实能影响企业的长期经济表现。

基于上述背景,本世纪初,一个名为全球报告倡议组织(Global Reporting Initiative)的国际机构,创造性地提出了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可比性”的概念,并开发了一套广泛适用的报告框架指南。《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目前已经开发到了第三代,广泛吸收了全球各类企业、各类机构对于编写该类报告的意见和建议。对编写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原则、报告范畴和非财务业绩指标给出了总体指引,并通过报告评级鼓励和促进报告质量提升。当然,由于该《指南》是西方机构开发出来的,许多内容体现了西方价值观,未必兼顾到中国企业的实际情况。但其所提出的编写报告应遵循的6项基本原则(中肯性、可比性、准确性、时效性、清晰性、可靠性)、基于共性的履责考量设定的报告框架以及121项履责指标参考,对促进企业增加非财务业绩信息的披露,以及引导该类报告编制方向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因而,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就个体而言可以是千差万别的,但总体而言又需要有一个总体的框架和指标体系做参照,尤其是报告编写的原则更应是共同遵循的准则,这样才能真正让人们通过该类报告全面了解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行动和业绩,让外界的比照和监督推进更负责任的企业行为。csR报告是“编写”出来的吗?

从本质意义上讲,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与公司年报(财务运营报告)同属公司年报系列,是公司公开的具有法律效力的年度公报。相比而言,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则兼顾了更多的利益相关方关切,在内容和形式上更加丰富和活泼,赋予了更为浓厚的人文色彩。正因如此,也容易让人将该类报告与公司对外宣传手册相混同,或界限不清。这就导致在企业内部,报告编写工作经常被简单地认为是对外宣传工作或是纯粹的文字工作,这很大程度低估了报告的严肃性和重要性。特别是由于报告的编写工作流程不能全面覆盖公司履责范围,无法科学合理地筛选报告中的关键议题,使报告很难真实全面地传播公司履责业绩,也就削弱了报告“沟通桥梁”的作用,最终难以保证报告质量。

笔者五年前就曾经提出“报告不是‘编写’出来的,更不是‘编’出来的”。从形式上看,报告毫无疑问是一个文字“编写”过程,但其本质上更是公司履行经济、社会和环境三大责任情况的真实反映,是公司全面社会责任管理流程和业绩信息的集成与外化。鉴于其真实、客观属性的要求,报告所披露信息必须真实有效,不能带有任何夸张性质或使用溢美之词,因而也绝不能“编”,更不允许弄虚作假,瞎编乱造。那些被“刷绿”的企业报告因不能长久,而常常会给企业帮倒忙。

对于许多刚从事报告编写的同仁而言,常常感觉有许多“难言之苦”。分析其究竟,大致包括以下几点:其一,牵头该项工作的不外乎是公司的战略部门、公共关系部门、政策研究部门、安全环保部门,或办公厅(董秘局)之类,这些部门尽管行政职能可能有强有弱,但都基本属于平级部门,而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所要求的信息覆盖全面、突出战略性,同时,利益相关方关切议题也需要调集全公司的各方力量,这几乎就是一项前所未有的系统工程,需要置于公司的战略层面加以规划和实施,这对于上述任何一个部门而言,都有难度,更何况在人手紧张或工作还需要兼顾的情况下,就更难开展了,其二,在一些企业内部,社会责任未获得统一、全面的认知,编写社会责任报告的价值和战略意义还未得到充分认识,使得报告编制推进工作困难重重,报告编写人员在报告编写过程中还需要做大量的沟通说服和推动工作,其三,对该项工作的驾驭不仅需要有行业和企业背景以及一定的工作经验,还需要时时“换位思考”、帮助企业从外部人的角度审视企业,从“内宣”转换成“外宣”角度,把以往对内、对上级报送的各种总结材料加以汇总分析和提炼,变成报告中对外传播的相关内容。此外,要把握一种客观、中肯和亲和的文风,也需要一定的功力,需要编写人员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

所以,社会责任报告的质量不完全在于“编写”,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公司的管理基础和战略眼光。目前,一些领先的跨国公司都建立了报告编发制度,形成了覆盖完整的报告编写流程,报告信息披露的内外部审核机制也已进入程序化 安排。这些都使报告编写工作变得更加科学和规范。报告“创新”是怎么回事?

“创新”这个词是一个持久力很强的词汇。尽管中国企业编发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尚处于起步的初级阶段,但报告创新却是许多编写报告人士时常挂在嘴边的话题。尤其是首发报告后,马上希望第二本报告能以全新的面貌示人。其实,作为一本公司年报,有些信息是需要逐年更新的,有些则恰恰是需要保持稳定和延续的。

从报告编写方式上看,一些跨国公司的创新做法是在报告编写过程中不断引入内外部利益相关方的参与。报告的各部分都贯穿了外部响应,增加了报告的客观性和可读性。有些公司还让利益相关方对其在经济贡献、环境保护和社区建设方面的做法做评判,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并把有代表性的访谈内容直接移植到报告当中。也就是说,经过十几年的摸索,跨国公司越来越清楚报告的价值,就是要通过编写和报告,全面披露公司履责信息,增加透明度和公信力,促进管理提升,防范外部风险,树立公司的品牌形象。

从报告内容上讲,全球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发展趋势是越来越兼顾针对全球的可持续发展议题。对大公司而言,随着其担当的责任范畴的扩展,越来越需要对全球性的责任议题做出回应,比如气候变化、低碳发展、反腐败、人权、价值链管理、劳工权益和保护、贫困和疾病、社区建设等等。而对于中小型公司而言,则更注重合法合规运营、职业场所和劳动条件的改善、优质的产品和服务、社会公益等。对多数企业而言,能否提供真实可信、信息完整的实例例证,能否提供一套反映企业自身履责业绩的定量的非财务业绩指标是体现其责任管理和报告创新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从报告形式上讲,报告创新的空间很大。一方面,随着企业品牌意识的提升,企业形象设计进入理性规划阶段。有些公司已经把公司年报、公司影视广告和平面广告、对外宣传册等系统纳入公司形象设计体系加以统筹考虑,以达到良好的企业形象识别效果。另一方面,由于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特殊属性,即要兼顾各利益相关方的期望和利益,因而相比财务运营年报而言,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可以增加许多自然和人文的色彩,这为该类报告在平面设计方面提供了创意发挥的余地。人们可以从世界500强的许多相关报告中看到时尚的、动感的、自然和谐的,甚至震撼的画面。

尽管有这样那样的“创新”做法可以吸引读者,提升报告水平,但年报终究是年报,它不是企业画册,必须保持自身的严谨和规范,不能一味追求“好看”。笔者近年来的跟踪研究发现,许多跨国公司早些年的社会责任报告也是处于不断尝试和变动之中的,比如报告不断更改名称、篇幅忽多忽少、报告设计风格一年一变等等。但之后这些公司都会选择一种相对稳定的做法:报告封面和正文的设计风格与公司广告等宣传品保持一致,注重对公司LOGO的规范和突出使用;报告内容框架基本稳定,对公司披露各方面履责信息有合理的比例安排;报告所披露的非财务业绩指标相对固定或逐年略有增加;在报告中引入持续改进的信息披露模式,都会对上年的履责承诺和改进目标及措施、本年的落实情况、下一年的规划和工作重点做持续性的交代,年报“味道”更加浓厚,可比性更强。

什么样的报告是“好”报告?

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范文第10篇

总体上讲,2006年以前,中国企业对综合性非财务报告的了解并不多,只有极少数的企业了可持续发展报告。较早关于这方面报告的中国公司是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在2001年了《2000年健康安全环境报告》,并延续到《2005年健康安全环境报告》,从2006年起,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随其母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一道企业社会责任报告。

到2006年,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报告数量明显增加,2006年也因此被称为“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元年”。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国家电网公司了中国中央企业第一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并得到国务院总理批示的鼓励和支持。

据《WTO经济导刊》金蜜蜂企业社会责任发展中心的不完全统计,截至2008年7月10日,在中国包括可持续发展报告在内的综合性非财务报告的公司数量已经达到144家,它们已经累计的报告数量则超过170份。

从图1中,我们可以看出,2006年全年共有19份有关2005年度的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向社会,是2000年到2005年共6年报告数量的近2倍。而有71家企业了2006年度的报告,截至2008年7月10日,2007年度报告的企业已达88家,已超过2007年总数,预计到2008年底,这个数字还会有比较大幅的增加。

已报告的144家企业的属性构成见表1,从表1中我们看出,报告的国有大型公司和上市公司数量比较多,这与自2006年以来深交所《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指引》、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等相关政策规定的出台具有较大的相关性。

表1中需要说明的是,有些国有大型企业/国有控股公司、民营企业了报告,它们又同时是上市公司。为了避免重复统计,我们将国有大型企业/国有控股公司中4家报告的上市公司,以及民营企业中4家报告的上市公司统一都归类于上市公司统计。

表2给出了这些企业的地区构成,从数字中我们看出,报告企业数量居于前五位的分别是北京、福建、上海、广东和浙江,均处于经济较发达地区,而报告的企业已经遍布23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

表3根据国家统计局行业划分标准(2006年)制成,表3反映了报告的企业的行业分布,其中一些企业经营业务比较广泛,跨越了几个行业。对于跨越了几个行业的公司,我们将其归入占公司业务比重最大的行业。

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动力分析

在以中国业务为主要报告内容,并且涉及经济、社会和环境相关的报告的驱动因素中,最核心的因素为公司形象,其次分别为支持政府政策、企业领导者意识和舆论压力,而消费者压力、非政府组织力量、社区影响和供应商要求处于最后四位,见表4。

2007年7月,《WTO经济导刊》对近50家跨国公司在华投资企业展开了关于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访谈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在华跨国公司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动因依次为:1、适合中国区发展需要;2、中国区领导的远见卓识;3、总部要求;4、企业形象。

这表明,在华跨国公司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主要原因为适合中国区发展需要。而对于已中国国别报告的跨国公司来说,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与“企业形象”的关系并不是其所特别关注的;但中文版报告的企业则把“企业形象”看得相对重要。

国有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的动力可概括为:1.落实中央科学发展观政策:中央企业将履行社会责任,可持续发展报告,作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际行动。2.响应《关于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指导意见》第十八条特别提出建立社会责任报告制度,即“有条件的企业要定期社会责任报告或可持续发展报告,公布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现状、规划和措施,完善社会责任沟通方式和对话机制,及时了解和回应利益相关者的意见建议,主动接受利益相关者和社会的监督”。同时,一批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中央企业也通过报告的,取得了各个方面的良好效果。3.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近年来,国有企业通过股份制改革、突出主营业务、加强联合重组和加强财务和资金管理,企业效益水平有了突出的提高,先进的国有企业开始全方位追求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报告则是企业追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实践。4.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交流的客观需要:随着中国“走出去”战略的进一步实施,越来越多的国有企业在海外拥有业务,在业务、交流过程中,国有企业的海外利益相关方需要了解更多的非财务信息。

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依据和审验情况

我们选取了15家央企和国有控股企业的社会责任报告或可持续发展报告作为样本,对这些报告的审验情况进行了统计。

1. 在进行统计的15份报告中,有5份报告说明了公司在编制报告时依据了国资委《关于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虽然比例仅达到33%,但是从这些报告的时间来看,凡是在国资委出台该意见后的报告均说明了依据国资委意见来编制报告,预计在该意见出台后,将有更多的中央企业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同时他们必然会依据国资委的意见来编制报告。

2. 在进行统计的15份报告中,参考了全球报告倡议组织GRI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G3版)的企业有13家,占比高达87%,还有一些报告中指出了对联合国全球契约和其他行业指标的参考,可见中央企业在参考国际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方面都进行了积极的努力。

3. 在进行统计的15份报告中,与全球报告倡议组织GRI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G3版)进行对标的企业有11家,占比达73%,一般在报告编写参考了GRI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的企业都进行该项对标工作,因为这也是G3版指南中的一个要求。

4. 在进行统计的15份报告中,包含独立、专业的第三方审验机构进行审验的报告共有3份,仅为20%。

原因分析如下:首先,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在中国还是一个新生事物,企业对报告审验还不了解,对审验机构也不熟悉。其次,企业对报告审验的作用还不清楚,也看不到审验能够产生的作用。再次,审验需要费用或许也是目前较少企业选择对报告进行审验的原因。最后,目前中国企业还处于首份报告的阶段,进行规范的报告审验还需要经历一个过程。

5. 在进行统计的15份报告中,包含利益相关方评价(有的报告表述为专家意见、第三方评价、相关方证言等)的报告有8份,超过一半的报告选择了这种方式。

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同时听取利益相关方的意见和评价对企业报告来讲,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它表明了这些企业对利益相关方的关注和重视。

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在中国的发展展望

第一,社会责任报告的企业将不断增加。

首先是中国的企业社会责任发展已经进入到一个崭新的阶段,国有企业、外资企业、民营企业纷纷加入到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行列中。

其次,已形成倡导报告的积极政策环境。例如前已介绍过的国资委《指导意见》中的倡导要求。2006年9月25日,深交所《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指引》明确上市公司作为社会成员之一,应对职工、股东、债权人、供应商及消费者等利益相关方,承担起应尽的责任。对于上市公司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指引》采取了自愿信息披露制度。2007年4月,上海银监局正式印发了《上海银行业金融机构企业社会责任指引》,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公开披露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自觉接受社会监督,以提高透明度和银行信誉等。

最后,已经报告的企业通过报告的,达到了很好的效果,对更多的企业报告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第二,报告内容、质量、规范性将逐步完善。

已经报告的企业通常都已经建立了定期报告的制度,那么随着这些企业第二份、第三份报告,在报告内容、质量和规范性方面都会有所进步。随着利益相关方对企业报告提出要求,企业迫于压力也会对报告的内容、质量和规范性方面下功夫。

第三,在华跨国公司CSR报告也呈现出新趋势。

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范文第11篇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 企业社会责任报告 内容分析

内容分析方法是自愿性信息披露研究中的重要方法之一,而对我国企业现阶段所自愿的社会责任报告进行研究更是不可避免地要使用到。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应该披露什么信息,而现阶段已的报告披露了什么信息,本文将应用内容分析方法来探讨这两个问题。

一、企业社会责任内涵及其内容

(一)企业社会责任思想的两次论战 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社会责任”一语在20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60年代之间引发了越来越多的争议,其中最集中和最有影响力的争议主要有两次,即20世纪30至50年代Berle与Dodd关于管理者受托责任的论战以及20世纪60年代Bede与Manne关于现代公司作用的论战。Berle与Dodd关于企业受托责任的讨论与其说是争论不如说是应和,他们的观点在根本上其实是一致的,都认同现代企业是一个负有社会责任的社会组织,管理者负有宽泛的受托责任,他们分歧的焦点只是在于现实中是否缺乏一个

使得现代企业及其受托人承担社会责任的机制,Berle(1932)担心管理者的权力不受约束而提出用股东的权力来限制管理者。他们的讨论延续了20多年,期间两位学者的观点发生了有趣的变化,直至195辉以Berle完全赞同Dodd(1932)的观点,认同企业社会责任以及管理者宽泛的受托责任结束。从表面来看,Berle和Dodd在上个世纪30年代开始的这场讨论是在法律层面上探讨管理者的受托责任。但他们所讨论的问题的本质却是现代企业及其管理者在社会中的作用,即企业究竟是追逐利润最大化的私人企业还是一个社会组织?现代企业中作为受托人的管理者是受托于股东还是受托于整个公司?他们的争论实际上是关于企业的社会责任问题,即企业和作为其受托人的管理者是只要承担对股东的责任,还是要承担对企业中的所有利益要求人的责任,简单来说就是对谁承担社会责任的问题。进入20世纪60年代,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争论并没有因为Berle~llDodd的相互调和而划上句号,却是继续走向深入与Berle和Dodd自20世纪30年起到50年代结束的讨论相比,Berle和Manne在20世纪60年代的这场争论有着本质不同。一是问题的焦点不同。Berle和Dodd的讨论针对的是管理者的受托责任,而Bede和Manne的争论是以古典自由市场理论为基础的传统的企业理论与现代企业理论之争,问题更为尖锐;二是基本的立场不同。Berle和Dodd的根本出发点都是认同企业是一种社会组织,利润最大化不是企业唯一的目标,而Manne则是站在截然相反的立场上,认为企业只是一种经济组织,强调企业社会责任会危及自由市场经济。所以两场争论的结果也大不相同。Berle和Dodd不仅在后来先后公开表示接受对方的观点,而且就是在讨论过程中也是措辞温和,主要的原因在于他们在根本上都是赞同现代企业作为一种社会机构要承担社会责任,管理者是整个企业的受托人,不仅要对股东的利益负责,也要对企业其他的要求者负责。反观Bede和Manne的争论,立场截然不同,观点针锋相对,最后无法达成共识也在情理之中。两场论战之后,关于企业社会责任思想的争论仍在继续,只是没有再出现类似的论战。从另外角度来说,正是由于这样的论战,使更多的人了解了企业社会责任这一概念,为企业社会责任理念走出书斋,在普通大众中的普及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企业社会责任倡导者及其思想与企业社会责任反对者的态度迥然有别,企业社会责任的倡导者对“企业社会责任”一说大都表示明确认同。Stone承认“企业社会责任”是一个“模糊地字眼”,但他又认为“正式这种模粉性,才使该词获得了广泛的支持”。许多人将其与慈善、捐赠等而视之;有些人则以为它意指社会良心。企业社会责任的倡导者中更有不满于企业社会责任之含义模糊者,面对来自反对者就企业社会责任语焉不详之状况所作的指责,他们力图揭示企业社会责任的应有之义,由此形成了企业社会责任的各种界说。1971年,美

国经济开发委员会以一种外延式的方法对企业社会责任进行界定。在题为《商事公司的社会责任》的报告中,美国经济开发委员会列举了为数众多的旨在促进社会进步的行为,并要求企业付诸实践。这些行为涉及10个方面,它们是:经济增长与效率;教育;用工与培训;公民权与机会均等;城市改革与开发;污染防治;资源保护与再生;文化与艺术;医疗服务;对政府的支持。美国经济开发委在罗列了这些行为后,又将其重新分为两类,其一是纯自愿性的行为,这些行为由企业主动实施,并由企业在实施中发挥主导行为;其二是非自愿性的行为,这些行为由政府借助激励机制引导,或者通过法律、法规的强行规定予以落实。以Brummer(1991)为代表的众多研究者是在“企业责任”这一属概念之下,通过对各种企业责任的比较来把握企业社会责任的含义。依据此思路,认为企业责任可以划分为四种,即企业经济责任、企业法律责任、企业道德责任、企业社会责任。这些学者在对企业经济责任、企业法律责任、企业道德责任的概念边界做出界定之后,通过对比的方法,展现出企业社会责任的含义。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定义是否合理,必须以其是否存在“合理边界”,即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义必须尊重和承认企业其他类型的责任。基于这样的认知,进一步考究了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其他责任的区别。研究者对于企业社会责任与经济责任和法律责任的区别,有着比较统一的认识,认为社会责任与经济责任的区别在于反映和关注的利益主体的不同;社会责任与法律责任的区别在于社会责任不必如法律责任那样直接规定于法律之中,这是二者的基本区别点。然而,企业社会责任与道德责任的区别,各学者却有不同的表述。Strier认为,与企业道德责任不同,企业社会责任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某个集团或社会公众的期望而形成,此等期望可能与社会的道德观点有着惊人的一致,但又并非总是如此。Cooper则认为企业道德责任的不作为将导致道德的谴责,而社会责任的怠于履行则不应该受到道德的谴责。与前述将企业社会责任纳入企业责任概念框架下不同,以Carroll(1979)为代表的一批学者则把企业社会责任等同于企业责任。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包括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自愿责任。Carroll总结道,企业的上述四种责任,同为企业社会责任的组成成分,尽管含义有所不同,但都是社会所希望企业付诸行动履行的义务;一个企业要真正做到为社会负责任,则必须力争牟利、遵守法律、重视伦理并乐善好施。Carroll的观点是定位于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企业要对所有的利益相关者负责,因此,把企业社会责任泛化为企业责任,扩大了概念的外延。以上对企业社会责任阐述不同的界定方式,主要是由于各学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外延把握不同造成的。经过很长一段时期的争论,逐渐形成了一种统一的认识,即企

业社会责任是对企业股东利润最大化这一传统原则的修正与补充(卢代富,2001)。他们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谋求股东利润最大化之外所负有的维护和增进社会公益的义务。同时,这种修正与补充,并不会否认企业股东利润最大化的原则。欧盟的观点与之不谋而合,他们指出(2002),“企业的目标是为所有者和股东创造利润,但企业可以通过创造社会所需要的产品和服务、增加就业机会等方式来增加社会福利。”综上所述,笔者赞同企业社会责任是对股东利益最大化理论的修正与补充观点,是企业在经济责任之外所承担的责任,它包括法律规定的活动和企业自愿从事的伦理活动。

(三)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内容探讨了企业社会责任内涵,并梳理了发展脉络后,引申出企业社会责任所包含的具体内容,即企业社会责任的外延。国内外的部分学者通过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纳,得出了企业社会责任的具体内容,沈洪涛(2007)参照Ernst&Ernst以及Ingrain(1978)对社会责任信息的分类,将样本公司年报中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内容分为五大类:环境、员工、产品、社区和其他相关利益者。其中环境类是指有关控制污染、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等活动的披露,员工类是指有关员工健康和安全以及员工培训等活动的披露,产品类是指产品安全和促进消费者权益等活动的披露,社区类是指捐赠现金或产品、为社区提供服务或鼓励员工参与社区等活动的披露,相关利益者类是指有关兼顾其他相关利益者利益等活动的披露。Gray,R.H.,Kouhy,R.and Lvers(1995b)回顾了Trotman,K.T.(1979)、GuthrieandMathews(1985)等研究者对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所做的分类之后,认为企业社会责任信息包括以下十五个大类:环境问题类、消费者问题类、能源问题类、社区问题类、慈善和政治捐赠问题类、与雇员相关的数据类、养老金的数据类、向雇员咨询类、在南非的雇佣问题类、雇佣残疾人的问题类、增值表类、健康与安全类、雇佣持股计划类、其他的雇佣问题类、其他类。刘长翠、孔晓婷(2006)通过对西方国家企业社会责任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后,认为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主要包含四方面的内容:环境保护,如处理废水、废气、废渣,降低能源消耗,减少稀有资源耗用,以及对社会性环境治理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人力资源方面的社会责任,包括员工培训、职务轮换、职工福利改进、劳动保护、企业环境美化等方面;企业对社会福利事业的贡献和支持,包括:为公共交通事业、医疗保健服务、市政和娱乐设施建设等方面提供^、财、物的支持;对文化、教育、体育及公益活动的捐赠和赞助;对社会弱势群体(如孤寡老人、残疾人)事业所承担的社会责任;按规定及时缴纳税款;企业对其产品或服务所履行的社会责任,这涉及到企业和顾客之间的关系,即产品或服务所造成的社会影响,主要包括产品的安全性、产品咨询和售后服务、广告的忠实程度等。美国的全国会计师协会(NAA)在1974年发表研究报告,认为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主要领域包括社区参与、人力资源、自然资源和环境、产品与服务等四个大类,共包括21个小类。国际会计公司Ernst&Emst从1971年开始财富500强企业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年度评价报告,在该领域有广泛的影响,Ernst&Ernst(1978)认为企业社会责任信息包括环境、能源、公平雇佣实务、人力资源、社区参与、产品、其他等七个大类,这七个大类共包括27个小类。我国证监会于2002年颁布的《上市公司治理准则》第81条指出,“上市公司应尊重银行及其它债权人、职工、消费者、供应商、社区等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利”,并在第86条规定,“上市公司在保持公司持续发展、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应关注所在社区的福利、环境保护、公益事业等问题,重视公司的社会责任。”参照上述学者及组织对企业社会责任信息内容的分类,结合本文对企业社会责任内涵的探讨,我们将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内容界定如(表1)所述。

二、上市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信息内容分析

(一)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发展概述近年来,企业社会责任的理念在中国企业界和理论界已经广为接受,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已经成为企业信息披露的一种重要方式。本文所定义的社会责任报告是广义的,它包括“社会责任报告”、“可持续发展报告”、“健康安全环境报告”、“环境报告”和“公民报告”等。据不完全统计,自1999年壳牌(中国)公司了我国第一份“可持续发展报告”,截止20Q9年5月30日,以2008年度作为报告年度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已达233份,每一年都呈增长态势。从(图1)可以看出,2006年是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发展的转折点,从2006年起我国所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数量就呈一个井喷式的增长趋势,并在接下来的两年继续成倍增长。有的企业已经是第二次、第三次(甚至更多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了,如中国移动、中远集团、国家电网、中国石油等;有的企业是第一次可持续发展报告,如中国工商银行、南方电网、南方航空、华电集团、中钢集团、武钢集团等。这些报告还创造了若干“中国第一”:中国民航业第一份报告、国有保险企业第一份报告、中国通信流通行业的第一份报告、中国水泥行业第一份报告中国药企第一份报告等。这些报告的涌现,使中国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领域呈现出一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景象。根据KPMG2008年所的“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调查”,发现在全球最大的250家企业(G250)中,将近80%的企业都了可持续发展报告,在2005年约50%的基础上有了极大提升。Corporate Register对2007年所的2820份“可持续发展报告”进行统计,发现《财富》500强企业共有335家了报告,占67%。而我国深沪两市截止2008年12月31日共有1604家上市企业,而所披露的社会责任报告的企业仅有216家,比率仅为14%,远远低于G250的80%披露比例,同样也低于《财富》506强67%披露的。因此可以断言,我国披露社会责任报告的企业数量在接下来的数年仍会继续井喷式的发展态势。呈现这种态势,究其原因主要为:一是政府的政策引导,将其上升到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其中证券交易所虽然不是政府职能部门,却具有浓厚的政策引导色彩,深交所于2006年了《上市公哥社会责任指引》,第五条规定“上市企业应按照本指引规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定期评估社会责任的情况,自愿披露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二是企业基于自身企业发展战略,社会责任意识正在逐渐提高;三是民间团体(主要为行业协会)鼓励、协助、参与企业报告的编制。2007年7月,山东省环保局委托青岛理工大学编写《山东省企业环境报告书编制指南》,并通过专家鉴定;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等11家工业行业协会《中国工业企业及工业协会社会责任指南》,明确提出了企业可持续发展基本内容;2008年6月,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中国纺织服装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纲要(2008年版)》(简称CSR-GATEs),启动了纺织企业编制可持续发展报告的

试点工作。企业所选择的报告名称也是一个比较有趣的话题,这些报告名称主要包括“社会责任报告”、“可持续发展报告”、“健康安全环境报告”、“环境报告”和“公民报告”等,其中以“社会责任报告”为主。(图2)为本文所选样本的报告名称示意图。以2008年作为报告年度的社会责任报告中,有226分报告的名称为“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大约占到年度总量的97%,而这个比例在2005年仅为30%不到。部分企业的报告名称还发生了变化,如宝钢股份从2006年起将“环境报告”改为“可持续发展报告”,中国移动从2008年起将“企业责任报告”改为“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本文的统计结果与CorporateRegister的结果有所不同,在国际上选择“可持续发展报告”作为报告名称的企业最多,其次为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和环境报告。

(二)我国上市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信息内容中国上市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信息内容分析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样本、数据选取及研究方法。本研究首先从“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资源中心”上搜寻1~R2005年到2008年作为披露年度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广义定义,包括“社会责任报告”、“可持续发展报告”、“健康安全环境报告”、“环境报告”和“公民报告”等),其中以2008年度作为披露年度的独立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披露时间截止到2009年5月30日。同时为了降低数据(社会责任以及财务数据)的“搜寻成本”,将外资企业(壳牌中国、索尼中国,通用中国、汇丰银行中国等公司)在华所编制的独立报告,了报告但不能获取的剔除,并将国内非上市企业所披露的报告也排除在研究样本之外,即研究对象为在深沪两市上市企业所披露的独立社会责任报告。(表2)为样本公司的基本情况。从(表2)中我们可以发现在深交所上市的企业虽然自2006年后才有企业披露独立的社会责任报告,并且数量一度遥遥领先于上交所,呈成倍增长态势,主要是由于前文所提到的2006年9月深交所的《上市企业社会责任指引》引起的市场反应。上交所自2005年有8家企业(均为大型国有企业)披露了报告以来,并且报告数量每年都呈增长态势,主要是由于我国一直以来积极推动中央企业认真履行社会责任,发挥国有企业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实现企业与社会、环境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并鼓励企业定期社会责任报告或可持续发展报告,公布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现状、规划和措施,完善社会责任沟通方式和对话机制。我国鼓励企业主动进行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的披露,但仍然属于自愿性信息披露的范畴。“内容分析方法”是自愿性信息披露研究中常用的一种方法,比较适合大样本的研究,它是对企业的文件或者报告进行内容分析,按照企业文件中披露的CSR活动的字数、行数、页数或者按照企业从事CSR活动的小类进行指数赋值等来评价企业的社会责任活动数量。这种方法在确定CSR活动的小类时具有一定得主观性,但在确定小类后,分析过程就是比较客观的了。WaiterF,Abbott&KJosephMonsen(1979)、RasoulH,Tondkar(2005)和沈洪涛(2007)等在社会责任研究中所采用的就是“内容分析方法”。本文研究对象为企业近年来所披露的独立社会责任报告,样本量比较大,故而采用“内容分析方法”。(2)社会责任报告信息内容分析。“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应该披露什么内容?这个话题涉及信息提供者――企业、信息需求者――利益相关者,两方面。根据古典政治经济学理论,信息的供给与需求并不是完全一致的,会产生一定得差异性,最后导致信息不对称。部分学者根据信号传递理论以及印象管理理论研究发现,企业为了在利益相关者中树立良好的印象,更乐于披露有利于自己良好形象的信息,而回避披露即将对企业造成不良影响的信息,即普遍存在的报喜不报忧的现象。梅跃碧(2009)认为,企业会通过精心打造语言特色,披露内容的选择,操纵报告的可读性来进行印象管理。而信息的需求者,众多的利益相关方则需要企业提供客观准确,并有用的信息,以做出正确的决策。二者如何达到一个均衡的状态,这就需要企业与利益相关方进行长期的博弈。(表3)将根据上文所界定的社会责任信息范畴,对筛选出来311份报告逐一进行内容分析统计,以期对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内容披露现状进行客观评价。从(表3)可见,在本文所界定的社会责任信息范畴(具体内容)中。在报告中受到广泛关注的为以下几项:节约能源、员工培训、捐赠现金活产品(社区问题类)、公益或其他捐赠(一般社会问题)。在91.3%的报告中以数字、百分比、金额等形式披露了企业在“节约能源”这一行动上的成效,这与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做出的“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重大决策密切相关。“员工培训”也是企业关注的主要问题之一,有92.9%的报告以数字、百分比、金额等形式披露了企业在“员工培训”这一行动中的投入。在“捐赠现金活产品(社区问题类)、公益或其他捐赠(一般社会问题)”两项内容中,是所有社会责任信息中披露最多的,达到总样本的95%以上,结果与我国大多企业长期以来形成的一种观点有关,即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在某种程度上等同于企业捐赠现金或产品。在诸多具体内容中,在报告中关注度最小的几项为:环境恢复、员工失业安置、产品咨询和售后、广告的忠实程度、关注犯罪或公共安全。这几项内容关注度最低的为“员工的失业安置”,比例仅为1%,其次为“广告的忠实度”,为3.5%。“环境恢复、产品咨询和售后、关注犯罪或公共安全”几项内容,占总体样本的10%左右,关注度也较低。这些内容,不仅关系到消费者的生命健康安全,而且对社会的稳定、可持续发展会产生重要影响,本应成为企业关注的重点,在报告中进行详细披露,而很多企业在报告中没有披露相关信息,或者披露了,却只是用很少的语句一带而过。在社会责任信息范畴的几个大类中,“消费者问题类”相比较于其他几类,关注度较低,其中产品安全性为36,3%,产品咨询和售后服务为8.4%,广告的忠实度为3.5%。在对报告进行内容分析的过程中,笔者发现产品与消费者直接相关的企业,对于披露“消费者问题类”的信息较其他类型的企业会更主动,而披露的信息主要以产品安全性为主,是否通过ISO9000等。

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范文第12篇

与历经百年发展历史的财务报告制度相比,以企业自愿披露经济、环境和社会方面等非财务信息为基础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可持续发展报告制度是一个相对新鲜的事物,但是近年来发展迅猛。因为各种外部和内部的压力要求企业不但要在实际的生产运营中承担环境保护和社会责任,还要企业更加透明化,要向社会公开披露和反映自身可持续发展方面的信息和实践。很多国际组织所做的调查和研究显示,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可持续发展报告来实现上述要求,将报告视为与利益相关者沟通和交流,促进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最佳实践活动。同时,实践表明,报告也对企业自身丰富企业社会责任理念和目标,明确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完善治理水平和管理能力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国际化发展趋势

毕马威全球可持续发展服务部主席George Molenkamp

毕马威自1993年起,即开始对公司非财务信息的披露给予关注,每三年开展一次针对企业责任报告的调查,挑选了全世界超过1600家公司,其中有98%做出了回应。同时毕马威全球可持续性合作部门还联合了阿姆斯特丹大学和阿姆斯特丹商学院来支持这项调查工作。

越来越多的企业独立的企业责任报告

毕马威进行了二条平行研究:即针对财富500强中全球最大的250家公司(G250)和16个国家中排名前100位的公司(N100)开展调查,结果显示:世界上最大的250家公司中, 大多数企业单独发表了企业责任报告: 由2002年的45%相比提高到2005年的52%;64%出示一份单独的报告, 或者在其年度财务报告中披露了企业责任资料;企业责任报告已由单纯的环保报告发展成可持续性报告(社会,环境和经济报告);在被调查的国家中,平均有33%的公司分别发表了可持续发展报告,指数最高的两个国家分别为日本(80%)和英国(71%),增长最快的国家为意大利、西班牙、加拿大和法国;最引人注目的行业是金融业,比起2002年已有超过二倍的增加。

报告内容反映对传统社会责任的承担与新议题的关注

在公司的企业责任报告中,最重要的问题包括了环境方面的环境行为指标;社会方面的多元化、均等机会、人权、集体谈判、童工和强制性劳工、结社自由;工作条件方面的健康与安全、培训、工作环境、员工满意度;社会参与方面的学校/教育方案、员工志愿度、项目保健、艾滋病、水利工程;慈善方面的慈善事业和慈善基金;经济方面包括财务报告的基本资料、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分析、税务问题、公平贸易和公平竞争问题。

同时报告也反映出目前企业关注的一些新问题:例如在利益相关者参与方面,报告提及关键的利益相关者,与利益相关者有建设性的对话,咨询利益相关者对公司责任报告的意见,对利益相关的公开回应以及根据与利益相关的对话来衡量公司责任报告的影响;在供应链管理方面,报告会提及在供应链管理中关注企业责任,许多公司要求有供应商声明,一些公司开展物流审计;在影响气候变化的温室气体排放问题中,许多企业汇报自己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有些企业还开展了CO2交易结果的调查;在公司治理方面,提及公司的行为守则/道德守则,公司治理的内容,描述企业责任和公司治理之间的联系,提及独立的监督机制,与贪污和贿赂有关的守则,以及企业责任与Sarbanes-Oxley(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的联系。

调查显示,企业责任所处的最活跃的地区在西欧、北美、南韩、日本、巴西、智利、南非和澳大利亚。企业责任的关注点也存在区域性差异。

报告的国际化发展趋势带来的几点启示

1、 企业责任报告、可持续发展报告在以经济为主导的跨国公司已成为主流。

2、 企业责任在公司内激发创新思维并有助于开拓新的市场。

3、 通过供应链所带来的压力,规模较小的公司也将激励采用符合企业责任的做法。

4、 在近几年,金融机构和投资者对公司的企业责任表现的兴趣也急剧增加,从财务角度给予了更突出的关注。

5、 将企业责任(可持续)融入到公司的发展战略、日常运营和信息沟通中,对跨国私营公司进行风险管理和在全球化的环境中更加成功至关重要。

6、 公司建立自身的企业责任是一个复杂而费时的过程,公司应及时了解自己的状况,并开始建立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企业责任团队。

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现状与展望

美国商业社会责任组织(BSR)咨询服务总监Dunstan Hope

从一些调查分析的数据中,我们已经可以发现越来越多的公司选择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因此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将是未来发展的主流趋势,因为事实表明这是公众对大公司的一种期望和要求。没有例外的,只要是跨国公司,人们就希望它公开这样的信息。因为,这些报告实际上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使用。

报告的帮助利益相关者做出决定

社会责任投资分析家将社会和环境因素纳入他们对投资决策的分析和考虑之中;员工和潜在的员工则通过报告对公司进行判断;民间团体利用报告中的信息来决定他们开展工作的优先重点,如何进行咨询设置、公布文献和信息摘取;消费者,特别是消费者组织,利用报告中的信息来帮助他们做出购买决定;地方社区从报告中可以了解到在他们周围究竟发生了什么;政府和规则的制定者从报告中看到他们所期望的公司的透明度。

多元化期望给报告的编写带来挑战

由于利益相关者使用报告的角度和方法不一样,因此公司在起草报告的时候,就会面临要满足不同利益相关者的需求,达到多种目标的挑战。报告的不同受众有不同的要求,他们做出不同的决策,因此需要从报告中得到不同的信息,同时他们的需求水平和层次不同,有的人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非常了解,有的人却觉得陌生,他们对报告的期望值不同,对报告信息披露的程度要求也会不同。由此,报告越受关注,一份报告让不同利益相关者群体满意就越困难,这成为未来公司编制报告的一大挑战。

未来最好的报告将在三个不同层面阐释可持续发展

第一个层面是绩效。最好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要详细解释绩效的趋势,要分析、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对公司报告的数据,为什么这些数字会上升,是否是好的趋势,这些问题需要公司在报告中进行解释。同时还应该将公司的目标或者要实现的期望值报告给读者,从而接受来自外部的监督。第二个层面是重要议题或者要点。报告应该覆盖最重要的议题,尤其是一般的读者和分析家运用报告时需要的信息。公司要描述这些议题将给公司带来哪些机遇和风险,而公司是如何管理和运用这些机遇和风险。第三个层面是深度,公司在报告中披露绩效,报告自身具有优势的领域,披露对公司而言重要的议题,还要根据不同利益相关者的需要,不断探索和加深对这些问题的理解。公司不能随意地、不加组织和不加选择地把大量信息扔给读者,要针对特定的读者针对特定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达到与有特殊寻求的利益相关者沟通的效果。

全球契约促进社会责任报告

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副理事长、联合国全球契约理事会理事陈英

前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在2000年倡导全球契约,从2001年开始中国企业联合会在陈锦华会长的领导下,开始向中国的企业介绍全球契约。两年后,中国企业联合会成立了全球契约推进办公室,主要目的是鼓励中国企业积极加入全球契约,并对加入全球契约的企业进行了帮助和指导,特别是参与了它们撰写报告的过程,截止到目前,已经有100多家中国企业加入了全球契约。

中国企业联合会选择“全球契约”帮助中国企业提升

推荐中国企业加入全球契约的原因是什么呢?首先,在各种各样的标准进入中国的情况下,中国企业联合会认为,联合国全球契约的目标是追求公平化,这与我们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是基本一致的,同时联合国不是一个商业性机构。第二,全球契约是全球统一治理机制的雏形。全球化的趋势是不可逆转的,而且目前全球化的程度已经很深,大家都在国际上做事,需要有统一的规矩。中国企业加入全球契约以后,可以直接在联合国的平台上,和其他很多企业对全人类的共同性问题进行探讨。第三,全球契约原则是中国企业把本地化和全球化结合的最好的工具,全球契约的十个原则,尊重人权,反对使用童工,环境保护等,这些都是口号、目标,但是落实到具体的企业,它所处的行业、所处的地域环境不同,应该如何落实就需要考虑具体化和本地化的因素。第四,全球契约原则给了我们一个空间和时间。目前,中国经济发展速度和发展程度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是我们也有很多很多的问题,需要给企业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去改变、去改善,全球契约要求加入的企业每一天都要比前一天做得好,每一年都要比前一年做得好,要不断的进步,这是非常合理的要求。第五,全球契约原则具有灵活性和自愿性,可以充分调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自觉性、创新性。第六,全球契约为企业和政府对话,企业与社会伙伴对话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为企业之间的交流和互相学习提供了平台。

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范文第13篇

内容摘要:作为反映企业履职信息载体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对比发达国家企业,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编制、披露仍有相当的缺陷,要从根本上改善需要不懈的努力。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 披露 企业社会责任报告

中外企业社会责任研究背景和披露现状

从1924年欧立文•谢尔顿提出“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以下简称CSR)”这个概念以来,它就在学术界引起了诸多争议。特别是关于CSR的正当性及企业是否应当在法律约束下高效运行之外再为社会做得更多。大批知名学者加入其中,如:米尔顿•弗里德曼、哈耶克、曼恩、彼得•德鲁克、希克、弗里曼等。

与理论界所表现的激烈场面不同,企业界不同的声音不多。随着时代的发展,承担社会责任成为一种趋势,究其原因或许是有异议企业家们宁愿选择沉默。因为在企业成为社会公民日益受到公众道德压力的情况下,些许的异议可能使其成为谴责的目标,特别是异议可能被归咎于其对公众利益的漠视和过度的私欲。当然,政府及社会团体也开始颁布法律或标准,使“自愿选择”成为“强制要求”,如1977年法国政府正式颁布法律,要求雇员超过300人的组织必须编报年度社会资产平衡表;非政府组织经济优先权委员会(Council on Economic Priorities,CEP) 于2001年发表包括禁止使用童工、强迫劳工和安全卫生、工资报酬等要素的SA8000通用国际标准用于第三方认证社会责任等。

既然是趋势,那么向公众表明自己为社会责任如何做了多少就成为企业家们所关注的。较早时间经营者选择在会计报表、年报里为关于承担社会责任的信息增加篇幅,“社会责任会计”也日益受到重视。不过这种形式不能全面地反映CSR的全部内容,对于公众而言也过于专业。那些有强烈展示意愿(这种意愿可能来自于社会的压力)且有条件的企业选择编制的独立报告,这些报告的名称五花八门,“社会责任报告”、 “可持续发展报告”、“企业公民报告”、“环境报告”等,其主要内容包括经济贡献、资源降耗、利益相关者、社区活动、慈善捐助、雇员健康与发展、反商业贿赂等。

在中国,自愿披露CSR报告也逐渐成为一种潮流。自2005年江西移动有限责任公司其《2004年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以来,已有30多家企业其CSR报告。涉及通讯、冶金、石化等多个行业,可以说进步非常明显,不过通过对比发达国家企业的社会责任报告,还存在一些问题。限于篇幅,本文选择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石油)的报告进行研究。选择中石油的主要原因在于石油化工业是影响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行业;同时中石油是号称全球市值第一的石化企业,且具有相当的国际性;更重要的是该企业的报告编制时参照全球报告倡议组织(GRI)及国际石油行业环境保护协会/美国石油学会(IPIECA/API)相关指南的规范,是一份“与国际接轨的报告”,代表了较高的水平。与其对比的国外企业,本文选择了美国老牌石化企业埃克森美孚(以下简称EM)。

中石油与EM的CSR报告对比分析

中国石油自2006年始CSR报告,本文主要选择其2008年(该年该企业过两个不同版本的CSR报告,并对2007年报告做了相关修改)报告作为分析对象;而EM报告较早,本文选择其2006、2007、2008年的报告进行对比。

中石油《2008年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主要结构由总经理致辞、数字2008、关于我们、公司治理、利益相关者、2009展望、社会评价七大部分组成,其主要内容有能源供应、安全环保、员工发展、回馈社会四大部分,此外还用较大的篇幅介绍其在政府指挥下在汶川地震中的相关表现。另外,中石油2008年的另一独立的《中石油(哈萨克斯坦)可持续发展报告》可以看成是其补充。

EM的报告称为《企业公民报告》,其结构每年都做一定调整,但基本上都包括总裁致辞、企业介绍、企业作为社会公民的绩效数据、未来能源展望、公司治理以及社会责任各具体方面。近几年在报告中突出的内容主要有社会发展与投入、人权与透明度、工作场所安全与员工健康、生产过程中的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

这些报告的结构与所涉内容较相似,但也有一些差异点。如EM报告中突出了透明度问题,因为EM把努力给东道国政府施加影响(如持续推动哈萨克斯坦国家利益相关者委员会出版关于油气收入的报告),促使东道国行政透明(特别是涉及从EM项目中所获收益的汇集、记录、分配)是其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也是EM承担的重要社会责任之一。当然,这只是企业社会责任关注点的差异,本文以下从几个更重要的方面进行对比。

(一)CSR的战略性在相关报告中的体现

CSR需要系统和有规划地融入企业长久经营中,应具有相当的战略性而非简单针对社会反应。对比两家企业的报告,EM报告显得更胜一筹。美国经济发展委员会用“同心圆”模式来解释社会责任,它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总目标是促进社会福利,不过伦理等要素的力量仍须与企业的核心经济职能形成良好的互动。EM报告显示其接受该模式并寻找最适合自己战略的方式,它为自己树立了一个符合社会维度的价值命题,即“应对世界严峻的能源挑战”并较好地将CSR整合进了其战略框架。每年EM报告都会有关于社会责任前一年的计划与承诺、今年的结果、未来的挑战和计划的对比性介绍,令人印象深刻。当然,除了没有提到参与、资助各种机构开发更高效能源使用设备(如新引擎)、方法外,中石油报告也提到诸如油气供应、新能源开发、节能降耗等内容,但缺乏事前计划与承诺的展示,显得其似乎与良好的战略规划有些距离。

(二)对利益相关者的重视在报告中的体现

毫无疑问,以弗里曼为代表人物的利益相关者理论对企业界影响深远。利益相关者被定义为能影响企业目标实现或被企业目标实现所影响的个人或群体,企业的行为是包含利益相关者意愿的结果。多数企业CSR报告都会有涉及其利益相关者的内容,一般包括利益相关者的组成、针对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关注点、沟通与交流、重点的行动、业绩指标等。中石油报告关于这些都用简单的文字进行了描述。而EM报告对以上内容介绍相对具体,且突出了与利益相关者的沟通及沟通对EM相关行为的影响。

值得一提的是,EM报告的编制就是大量沟通活动的结果,EM通过与世界范围内的非政府组织、科研机构及关键的利益相关者进行直接对话来最终确定其社会责任关注点的变化。2008年EM还聘请独立的外部评估专家小组,对其当年CSR报告进行独立评价并从广度及深度层面提出改进意见,相关反馈被公布在EM网站上。

(三)数据、资料的平衡性、相关性、全面性在报告中的体现

作为社会公民,多数企业期望社会能给予其较高的评价,因此在CSR报告中倾向使用有利于自己的数据与资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公众希望CSR报告成为真实客观认识的依据,而非企业用来包装自己的工具,因此报告中数据资料的平衡性、全面性非常重要。

以安全环保为例,中石油报告选择废水中石油的排放量、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二氧化硫排放量作为主要环保业绩指标;而EM报告除此之外,还选择了油气泄露、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排放总量、单位产品VOC排放、有害废弃物排放总量、温室效应气体排放量、能源消耗强度、油气燃烧(Hydrocarbon flaring)总量等作为衡量指标。因此,由于生产能力、产量等原因,EM报告数据经常显得不是那么地好看,如2006年由于非洲项目产量提高,使得其温室效应气体排放比2005年增加了5.4%。此外,在安全方面EM所选择的指标也比中石油全面、直接,如EM直接记录其事故死亡员工人数并且点明原因,而中石油却只选择较笼统的“千人事故死亡率”。

(四)报告的第三方认证

目前多数CSR报告都是企业主动披露,报告依据的资料也由企业自己选择提供的,因此如前所述报告的全面性、平衡性非常重要。中石油报告没有关于第三方认证的信息,而EM每年都聘请英国劳氏质量认证有限公司(LRQA)对其报告进行认证。劳氏质量认证有限公司是世界知名的质量认证公司,以公正、独立、创新享誉全球,目前有超过200家世界顶级企业聘请其为自己的CSR报告提供认证。认证的重点在于报告内容有无遵循相关指引要求;报告程序、要求在企业公司层、职能层、操作层是否到位以及是否被理解、执行;确保检查定量指标显示完整、持续、精确的程序是否到位;有无具备到位的体系来管理其报告和活动表现等。虽然对CSR报告的质量认证不包括对其具体数据的保证,但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其可靠性、可信度。同时,在认证过程中也能帮助完善企业的相关制度、系统,使其识别改进机会,更具有成本效益和商业优势并提高声誉。

经过以上对比,可以发现尽管中石油报告参考一系列国际标准、指引进行编制,在国内企业的CSR报告中属水平较高的,但与EM报告相比依旧存在大的差距:长久战略规划不足、与利益相关者沟通不足、数据全面性及平衡性不够、无第三方认证,以上问题其实在我国其它企业CSR报告中也普遍存在,这反映出我国企业CSR报告披露仍处于初级阶段。

CSR报告的改进思考

对于中石油等企业而言,改进其报告在理论上应该比较简单,聘请知名认证机构、加强社会审计、重视利益相关者的沟通、将CSR融入企业战略等等,不过社会实质期望的并不是那些漂亮的报告。即使在具有强制性的公允会计准则与第三方审计的情况下,“完美”却又充满陷阱的会计报表依旧层出不穷。信息披露不是目的而仅是手段,乐于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很容易改进其CSR报告,反之却不一定成立。

除了经营者自身道德与追求外,社会环境,特别是其利益相关者的反应力,是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动力,因此加强企业利益相关者特别是公众与政府的反应力是促进我国企业CSR状况改善的重要途径。对于公众而言,其影响力主要来自于其对市场和政府的影响。对于不道德企业,公众用脚投票能够影响市场份额;民主社会下公众能够影响法律及行政行为对企业的规制。因此,促进市场机制的完善、使市场公平竞争更加有效,对于加强公众力量非常重要。当然,很多企业具有自然垄断的倾向如石化、通讯,这就使得公众对行政和法律的影响更加重要。因此,加强社会主义民主进程是另一个需要努力的方向。至于政府方面,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中我国政府政企分开的基本定位已经明晰。不过由于政绩或局部利益等原因,某些政府对某些企业的态度比较“温和”,加上行政效率问题,使得企业在某些社会责任的承担上具有不应当的弹性。行政缺失及相伴的司法缺失使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动力大大削弱,因此进一步改善政府职能、提高效率是促进CSR环境改善的重要方向。

结论

综上,学者们在力证“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在效益上优于一般企业”时,经常忽视其样本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与社会环境,因此尽管有大量数据、完美的模型,其结论对于许多企业却缺乏说服力。由此,CSR报告容易成为企业包装后的公关工具而不是反映其社会责任状况的真实记录。改进CSR报告有助于企业成为优秀的企业公民,但要真正达到社会的期望还需相关环境的改变。

参考文献:

1.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企业社会责任报告(2008)[EB/OL]. 省略/petrochina/shyhj07

2.Exxonmobilcorporatecitizenship report(2006,2007,2008)[EB/OL].省略/corporate/community

3.赵曙明.企业社会责任的要素、模式与战略最新研究述评[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9(1)

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范文第14篇

【关键词】 社会责任;受托责任观;决策有用观

财务报告是向外部信息使用者传递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及与企业相关的重要事项等信息的重要渠道,是连接企业与投资者、债权人及主要利益相关者的桥梁和纽带。对于财务报告目标的定位通常有两种观点: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对于这两种目标定位至今还在不断地被争论。我国企业财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从中可以看出,财务报告的目标是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的统一。目前,委托人(股东)评价管理当局的受托责任还仅限于财务指标,而单一的财务指标已经不能真实地评价管理当局的实际努力程度。企业可能为了最大化股东财富,而不顾社会公众的利益,浪费资源和破坏环境,甚至于危害人们的身心健康。一个不道德的企业必然会被淘汰,使股东的利益受损。因此,可以说企业社会责任表现维系着企业的生死存亡,与能否实现股东财富的保值增值息息相关。为了能真实评价管理当局的受托责任从而更有效地对其监督和激励,本文认为融入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财务报告才能真正地实现财务报告的受托责任目标;而对于理性的投资者来说,只有嵌入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财务报告才能真正有助于其作出最优的投资决策。因而,财务报告的决策有用观的目标才能真正实现。

一、财务报告的目标

(一)受托责任观

由于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委托理论的诞生,以股东为代表的委托人如何正确评价管理当局的受托责任成为财务报告的首要目标。受托人接受委托,管理委托方所交付的资源,承担有效地管理与使用受托资源,并使其保值增值的责任以及承担如实地向委托方报告受托责任履行结果的义务。受托方的管理当局负有重要的社会责任。由于当前会计环境不理想,采用利润率或企业财务指标单一模式已经不能够正确地评价企业管理当局的受托责任。同时,如果仅凭借利润率或财务比率去评价管理当局的受托责任,很有可能会导致管理层出现投机行为和不理,可能会损害社会公众的利益,使企业的名誉和形象受损;反过来导致企业经营业绩的不佳,最终危及到股东的利益。这样,管理当局的受托责任就不能被真实的评价。管理当局是谁的受托人,引发了早期的“贝利――多德论战”①。尽管早期不同的学者都发表了不同的见解,但针对社会问题的突出和矛盾的凸显,显然管理当局不仅要为股东谋利,而且更应该超越这一责任,去关注非股东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和诉求。因此,企业管理者要扮演好双重角色,才能称得上一个合格的经理人。在受托责任观下,本文认为融合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财务报告才能更真实地反映管理当局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才能有利于委托人正确评价其受托责任,对其更好地监督和激励。

(二)决策有用观

企业是由人力资本要素的提供者(以管理当局为代表)和财务资本要素的提供者(以股东和债权人为代表)缔结的一系列契约,因此,受托责任观成为企业财务报告的首要目标。由于我国不完善的资本市场与股权的分散,众多小股东基于成本效益原则并不愿意对企业的管理当局进行监督,从而逐渐模糊了明确的委托关系,中小投资者开始“用脚投票”来对待他们认为经营管理业绩不好的公司。决策有用观便成为财务报告的首要目标。SFAC 1认为财务报告的首要目标是: 为现有和潜在的投资者、债权人以及其他使用者提供其作出理性投资、信贷和相似决策所需的有用信息,有助于资本提供者作出决策②。受FASB及“决策有用观”的影响,FASB与IASB联合趋同框架明确提出对外财务报告的通用目标是:提供有助于现在和潜在的投资者和债权人以及其他信息使用者进行投资、信贷和类似资源配置决策的信息。因此,决策有用观下企业财务报告的目标是提供有助于投资者作出资源配置决策的信息,即提供企业绩效信息与市场估计的绩效进行比较,以决定其投资行为。而企业管理当局是否能够提供可靠的、相关的和及时的会计信息直接关系到投资者能否有效地估量企业的未来现金流量及企业的真实价值。为了实现财务报告决策有用的目标,本文认为企业社会责任信息会越来越具有决策价值。规范披露社会责任信息,有助于提高企业的投资价值。嵌入社会责任信息的财务报告能传递给投资者更真实的有助于评估企业价值的信息,有利于投资者作出最优的投资决策,实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

二、企业的社会责任与财务报告目标的关系

(一)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

用“Responsibility”而不用“Duty”来形容“社会责任”,本身就说明其含义的广泛性,因此,至今对社会责任的诠释仍未统一。Brummer(1991)把企业责任划分为四种:企业经济责任、企业法律责任、企业道德责任和企业社会责任。Carroll(1998)认为企业社会责任乃社会寄希望于企业履行之义务,社会不仅要求企业实现其经济上的使命,而且期望其能够遵法度、重伦理、行公益,因此,完整的企业社会责任乃企业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和慈善责任之和。卢代富(2001)在考察和述评了国外企业社会责任界说后,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指企业在谋求股东利润最大化之外所负有的维护和增进社会公益的义务。纵观社会责任在中国的发展境况来看,本文认为企业所承担的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最大化股东利润(即企业经济责任)的同时应该承担对非股东利益相关者的责任。企业非股东利益相关者是指影响企业决策与行为以及受企业决策与行为影响的现实的和潜在的、直接的和间接的除股东外的其他各利益群体,具体包括企业的雇员,企业产品的消费者,企业的债权人,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资源和环境、社会保障和福利事业的受益者等方面的群体。总体来说,企业承担的责任应包括经济责任、市场责任、社会责任和环境责任四大类。

(二)企业社会责任与受托责任观

公司的管理当局是谁的受托人以及怎样如实地评价管理当局的受托责任,关系到能否真正实现财务报告受托责任这一目标。

图1 展示了受托责任观的扩展图。笔者认为企业管理当局不仅仅是股东的受托人,更应该积极地承担社会责任,也应该是其他利益相关者即债权人、员工、消费者、供应商、政府……的人。由于各利益相关者的不同需求,对管理当局受托责任的评价不能够仅仅以财务指标来单一地衡量。虽然财务指标是评价管理当局受托责任十分重要的指标,但如果作为唯一指标势必会导致许多社会问题的产生,损害公众的利益。因此,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出发,图2构建了利益相关者业绩评价指标,从而能够相对全面地评价管理当局的受托责任。

由图2可以看出,对于企业的业绩评价不应局限在反映股东利益的每股收益或每股净资产,而应该扩展到全面反映债权人、员工、政府、顾客、供应商利益的各代表性的财务指标上。笔者结合暨南大学沈洪涛副教授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建立起了一个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内容评价标准来构建评价管理当局受托责任的财务指标。用每股收益作为评价管理当局为股东创造财富的标准;用利息保障倍数来评价管理当局代表债权人的利益;用工资福利率来反映管理当局为员工带来的收益;用税收的增长率来反映管理当局对政府财政税收作出的贡献;用销售增长率来评价管理当局是否能够不断地为消费者提品,满足消费者的有效需求;用应付账款的周转率来评价管理当局是否能够维护供应商的利益。当然,仅仅从财务指标并不能够真实地反映管理当局的受托责任,因为管理当局的许多行为不能够用财务数据反映,而且管理当局一般倾向于报告利好消息。因此,管理当局受托责任评价体系不能仅仅局限于财务指标,非财务指标也应该纳入到受托责任评价体系内。因此,管理当局受托责任评价体系应该建立在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基础上的经济责任、市场责任、社会责任和环境责任框架内(如图3 所示)。

结合图1、图2、图3,笔者认为对于管理当局的受托责任的评价,要建立在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基础上的全面评价体系上。因此,在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论指引下,评价企业管理当局受托责任的评价体系应该以经济责任、市场责任、社会责任和环境责任为框架,规范其信息披露,才能真正地实现财务报告受托责任观的目标,才能更真实地评价管理当局的受托责任,对其实施有效的监督和激励。

(三)企业社会责任与决策有用观

鉴于非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目标仅局限于受托责任观,因此,对于社会责任信息与决策有用观的关系,这里所指代的对象仅限于上市公司。能否真实有效地实现企业财务报告决策有用观的目标,笔者认为企业披露的社会责任信息能够有助于决策有用观目标的实现。鉴于当前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动因、影响因素及市场反应等的研究结果,笔者认为企业社会责任信息能够有助于外部信息使用者作出正确的投资决策。沈洪涛、杨熠(2008)以1999年到2004年在沪深交易所上市交易的石化塑胶业A股公司为研究样本,观察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所引起的股票价格变动。研究发现:1.我国上市公司披露的公司社会责任信息具有价值相关性,其披露的数量和质量与股票收益率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2.我国公司社会责任信息对公司价值的影响力在2002年出现了转折,从不具有价值相关性发展为具有价值相关性。由于社会责任信息影响企业的价值,那么对于一个能够很好地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必然能够为其带来正效益。因此,对于理性投资者来说则更具有投资价值;反之,无视社会责任或肆意践踏公众利益的企业必将使其价值受损,被投资者遗弃,从而,投资者可以通过分析其披露的社会责任信息来决定是否投资该企业。投资者只有结合全方位的信息才能够有助于其作出最优决策,企业财务报告决策有用的目标才能真实有效地实现(如图4所示)。

从短期来看,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与其经济效益可能呈现负相关、没有关系或正相关的关系。在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并不受到投资者的重视,因此,社会责任信息的决策价值相比国外而言不高。宋献中、龚明晓(2006)曾基于内容的专家问卷分析研究发现,决策有用性方面,社会责任信息被专业人士认为可能没有价值或完全没有价值;社会责任信息对决策的价值从高到低的排序依次是:负面的量化信息、经审计的信息、量化信息与定性信息结合的信息、单独的量化信息、表述全面的定性信息、简单的定性信息;且强制性披露信息的决策价值较高;无论是定性还是定量信息,都可能有显著的增值效应。但伴随着社会问题的凸显、环境的恶化,理性投资者定会十分重视企业社会责任表现。因而,社会责任信息对企业价值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力,其决策价值会不断地增加。总的来说,只有结合社会责任信息才能真正地实现财务报告决策有用的目标。

三、结论与建议

企业为股东创造财富,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同时应积极地履行其社会责任,满足多方利益群体的多层次需要。为了实现财务报告的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的目标,本文认为融合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财务报告才能更真实地评价管理当局的受托责任;且对于理性投资者来说,企业社会责任信息越来越具有投资决策的参考价值,即企业社会责任信息在决策有用观下越来越具有信息含量。由此,企业想要吸引投资者投资或者基于募集资金的需要,更应该积极地履行社会责任,培养良好的企业社会形象。

由于社会责任信息能够有助于真实地评价管理当局的受托责任,且能够传递给投资者决策有用的信息,有助于其作出最优的投资决策,为了实现财务报告的两大目标,规范披露企业社会责任信息就变得十分迫切。鉴于此,笔者认为规范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要做好以下三点:1.政府应加快制定有关规范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政策法规,做到强制性和自愿性披露相结合;2.要进一步规范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体系以及评价指标的构建;3.社会责任报告的审计或鉴证有待进一步加强规范。

【参考文献】

[1] 卢代富. 国外企业社会责任界说述评[J]. 现代法学. 2001, 23 (3): 143-144.

[2] William R. Scott . 财务会计理论(原书第三版)[M].陈汉文等,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45.

[3] 葛家澍,张金若. FASB与IASB联合趋同框架(初步意见)的评介[J].会计研究,2007(2):3-10.

[4] 李正. 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价值的相关性研究――来自沪市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 中国工业经济, 2006 (2):77-83.

[5] 沈洪涛,杨熠. 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价值相关性研究――来自我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当代财经,2008(3):103-107.

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范文第15篇

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作为企业对外信息的一种渠道,一方面是企业与政府、员工、顾客等利益相关方的重要沟通媒介之一,另一方面也是推销企业自身的一种公关形式。本文以公共关系为切入点,论述其与社会责任报告的关系、不足之处及改进措施。

【关键词】

公共关系 企业社会责任

2006年以来,随着新《公司法》、深交所《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指引》、上交所《关于做好上市公司2008年年度报告的通知》等一系列法律法规的出台,各上市公司掀起了社会责任报告的热潮(增长趋势如图一所示)。仅2010年一年,就有603家上市公司了社会责任报告,2011年更是达到了898份,数量之多,范围之广,创历史之最。同时,社会各界对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研究也方兴未艾,内容涉及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义、报告披露的范围、监督审查的有效实施等各方面。本文作者通过研究发现,社会责任报告实质上可以理解为一种有别于广告和市场营销的宣传式公关策略。如果企业对其运用得当,将会在提升企业形象、增强企业文化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方面发挥事半功倍的作用。

图一

注:图中横轴表示年份,纵轴表示数量(份)

一、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

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义概念繁多,其中著名学者卡洛尔提出的企业社会责任金字塔模型认为企业社会责任由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和慈善责任四个方面构成,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相比之下,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但国内学者在结合国外先进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糅合了中国特色元素,使得关于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研究具有很大的实用性。其中由中科院编写的 《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编写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对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内容制定了详细的分类和规范,具有较大的代表性,被很多企业作为模板使用。该《指南》将企业对外信息的客体主要分为股东、客户、政府和员工等,本文的主要脉络即根据该《指南》进行阐述。

二、公共关系的概念。

简单的说,公共关系即是指“一个组织运用有效的传播手段,使自身适应公众的需要,并使公众适应组织发展需要的一种思想、政策和管理职能。”具体来讲,公关的职能包括信息管理、宣传推广、协调关系、提供服务等。透明公开、诚实无欺是公关活动的黄金原则。以目标对象为标准,公关又分为内部公关和外部公关,内部公关包括股东关系和员工关系,外部公关主要包括政府关系、顾客关系。著名学者斯科特.卡特里普在《有效的公共关系》中介绍到:公共关系可以通过组织一系列非赢利性活动,向社会公众传递企业良好的品牌形象。可见,富有效率的公关活动对提高企业的商誉和经济效益,维护企业良好形象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公关意图

既然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做出了贡献,那么在公开透明、诚实无欺原则的约束下,通过行之有效的传播方式使利益相关者知悉这些贡献,对企业管理层来说是可行且必要的。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社会责任报告的受众与公关对象存在很大的一致性。在王铁山的研究中曾指出“跨国公司在华履行社会责任行为的实质是一种以企业利益为根本目的的公关行为。”与形式众多,着重点不一的公关方式相比,社会责任报告是一种综合性公关策略,它改变了以往侧重某一特定对象的点对点公关模式,代之以点对面的公关模式。而且此种公关方式在博得社会信任的的同时能为企业带来显著的正相关收益,有效的弥合了企业在利己与利他之间的对抗。下面分别从政府、顾客、员工、股东关系四个方面详细介绍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公关意图。

(一)政府关系

从社会责任报告的数量来看,2006年是开始迅猛增长的起点。与此同时,面对假冒伪劣等日益恶化的企业信用状况,政府大力提倡企业加强社会责任方面的建设。由于政府手中掌握着大量的资源,而这些资源能够加速企业发展壮大。为了获得财政、信贷、税收和产权保护等方面的扶持,企业选择积极主动的承担依法纳税、保护环境等方面的责任,在社会责任报告中将其披露,充分向政府呈现自己优秀公民的形象。

(二)顾客关系

顾客作为消费者,决定着企业生产产品的价值能否顺利实现。一项调查显示,由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会带来环境改善、福利提高等正外部性效果,大部分消费者愿意选择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的产品。企业负责任的做法得到消费者的良好反馈,形成良性的双向互动,为提高企业美誉度打下坚实基础。

(三)股东关系

现代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使得企业所有者可以脱离实际岗位,聘请职业经理人对企业进行管理。为了降低投资风险并确定最佳投资方式,股东需要了解企业全方位的经营活动信息。企业本着对股东负责的观念,设立专门的投资者关系管理机构、投资者关系管理制度以及投资者沟通机制,在社会责任报告中披露企业营业收入及增长率、净利润率等有关成长性和经营收益的指标,有助于赢得股东的信任,获取更多的投资,从而为扩大企业规模、促进科研创新和产品更新换代提供有利的条件。

(四)员工关系

一个企业是否朝气蓬勃,员工是关键的一环。员工的素质决定着企业的形象,员工的精神铸就企业的文化。因此对员工的利益应予以特别关注,社会责任报告中有关无歧视招工、合理的工资薪酬、假日安排、晋升奖励等手段有助于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同时,企业积极关心员工心理健康、建立不同层级之间的交流沟通机制等措施在提高员工满意度,降低员工流动性方面大有裨益。

四、结论

社会责任报告以不同对象为切入点,从不同维度对政府、员工、股东等利益相关方进行公关宣传,以避免零和博弈,达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但社会责任报告只是其中的一环,企业还需从全局着眼,在材料收集、意见反馈等环节加强建设,构筑完整的公关链条,充分利用社会责任报告这一形式助推企业良性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