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企业环保整改报告范文

企业环保整改报告范文

企业环保整改报告

企业环保整改报告范文第1篇

关键词:整合报告;必要性;应用建议

一、整合报告的内涵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生态环境问题成为解决或危机时代和气候变化的主导性问题,企业应当以披露综合性信息的角度来协调企业利益与相关者乃至社会利益相一致的问题,向社会提供企业长期发展战略、内部治理、环境保护、社会责任、财务与非财务信息。出于此方面的考虑,2010年8月2日,国际整合报告委员会(IIRC)成立,旨在整合报告内容和编制,完善其评价标准。

整合报告的是一个充分整合企业财务与非财务信息的总体报告。整合报告是一种更为系统全面的信息披露工具,能够加强企业所披露信息的相关性与有用性,不仅是财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的单独强化,更是两者相关度披露的强化。整合报告对企业的战略、治理、环境及财务信息的综合、就企业如何在短、中、长期创造价值、向利益相关者沟通的文件,聚焦未来性、相关性和战略性。

二、企业整合报告的必要性分析

1.外部环境变化推动下的必要性分析

首先,国际经济背景方面的变化推动了整合报告的提出和实施。全球化趋势带来了技术进步、人口增长、资源消耗等方面的变化,给与经济和社会发展息息相关的生态系统带来了巨大压力,利益相关者需要的信息量越来越大,使得企业改革的关键在于提高企业的透明度。

随着企业经营环境的改变,传统财务报告的缺点开始显现,企业报告要与经济社会背景的变化协调一致,而整合报告是完善企业信息披露的工具。除了传统的财务指标以外,整合报告同时着重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综合反映企业的治理、战略和环境保护方面的情况,如碳排放量、人力资源等无形资源的使用情况。因此整合报告的实施存在其必要性,可作为维护市场稳定和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环。

其次,环境的恶化迫切需求企业披露非财务信息,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近年来,全球范围气候异常,我国大范围持续雾霾天气,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方式已经不再适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世界共同面对的问题。企业及利益相关者需要了解环境变化对其经营状况的影响,整合报告能够披露企业环境绩效与经营绩效之间的内在联系。由此,需要整合性的企业报告,为企业管理层、董事会及利益相关者提供必要的信息及工具,以理解财务绩效与非财务绩效的关系及解决有关环境挑战的相关问题。

再次,社会方面要求兼顾多种利益相关者的信息需求,有助于企业改善各种社会关系,整合性报告的相关性和综合性契合这一理念。投资者与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之间存在逆向选择,其利益既不是完全一致,但并非完全对立。企业应该意识到,自身品牌的价值可以通过改善社会关系得以提升,包括改善工人的工作条件,改善与所在社区的关系,制订补偿计划等等,这些措施的实施有赖于企业信息的公开及整合。

此外,在将来,整合报告也许不仅是企业的自主选择,可能成为法规的强制要求。对于生态环境和企业社会责任各方面的关注,国际社会已经提出并在部分国家实施整合报告框架,国际整合报告委员会也不断致力于整合报告的体系框架和评价标准研究工作。整合报告近几年在我国也得到重视,在今年的上海国家会计学院联合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等共同举办的“管理会计与中国制造2025”的高层论坛上,台湾政治大学教授郑丁旺做出了关于整合性报告、互联网+和工业4.0的相关报告。

2.整合报告自身的优势分析

整合报告具有更强的相关性、更优的决策选择、更全面地参与,整合报告相对于传统的报告有以上优势。

整合报告是一种管理手段,用以连贯综合地描述财务与非财务信息之间关联性。现在许多企业虽然提供的信息量很大,但是这些信息有时是相互割裂的,应当增强这些信息之间的内在联系,披露信息使用者需要的关键信息,整合报告要求对这些信息进行有效的整合而不是简单的叠加,强调不同类型信息的相关性。将对外提供报告视为一个与利益相关者交流重要信息、助力实现社会和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过程。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一件不容易完成的任务,企业的发展需要将环境、社会责任问题提高到与财务问题同等重要的水平。这将涉及到会计、金融、投资者关系、政府政策、法律法规、可持续发展、市场营销以及企业战略的合作和互动关系。而整合报告的产生过程,正是该种互动和合作的体现,这个过程可以使各个部门更好地判断其决策对公司其他部门的影响,从而做出更优的决策选择。

整合报告阐释企业的财务、社会、环境和公司治理等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基于互联网技术来完成报告过程。互联网及Web2.0技术可以将企业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交流由单向传递转化为对话,用户可以通过意见和建议反馈与企业进行交流互动。在管理层开发这种深层次参与模式的过程中,股东将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企业,并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参与其中。

三、我国企业应用整合报告的相关建议

尽管我国有很多企业选择公布社会责任等的相关报告,但是对整合报告的研究仍处于初步阶段,并未全面应用于实践之中,从社会的发展和国家经济环境来看,整合报告的编制存在明显的优势,并对传统的报告模式形成冲击,因此我国企业有必要对整合报告进行研究和并且逐步在我国实际应用。

1.关注整合报告的理论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

在关注全球范围内整合报告的理论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加强对整合报告的研究。整合报告在2010年首次提出,在后危机时代和生态环境恶化的背景下,受到社会和企业的重视,公众已经意识到它的优越性,但是其发展正处于初级阶段。相较于发达国家,虽然会计准则已经与国际趋同,但是我国存在着不同于其他国家的特殊方面,对于整合报告的研究也落后于发达国家,所以我们应该密切关注国际社会对整合报告的研究成果,并且发挥我国的作用,参与整合报告的理论研究过程。

2.要重视法律和行政法规的统一和协调

国际整合报告委员会在整合报告的编制及信息披露、评价指标和监督等方面,尚未形成统一的标准。在统一标准这一过程中,必然需要与各国的会计准则机构之间进行博弈,由此可见,我国也必须注重法律法规的协调统一。尽可能做到相互之间不存在重复与冲突,表达方法规范统一,在整体层面上维护管理体制的一致性。

3.编制系统的整合报告框架、披露指引和评价体系

即使是世界上率先整合报告的国家,如南非和其他试点国家,对于整合报告的框架结构、披露指引和评价标准等方面都处在研究与探索的阶段。我国企业应积极参与国际试点工作,总结我国实施整合报告的利弊得失,探索中国特色的报告实现路径,切实保证整合报告的信息披露质量,注重整合报告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切实保证利益相关者获得相关信息并用于决策的权利。整合报告要注重信息的相关性、重要性、可理解性、可靠性、综合性及一定程度的前瞻性,并采用层次分析法等科学方法来选取适当的评价指标,明确企业整合报告的内容和预期需要达到的效果。

4.落实监管一体化

协调证券监管机构、人力资源和环境保护等各部门共同参与监管,加强对整合报告的信息监管,提高信息披露质量。为了避免重复性工作降低企业效率,加重企业不必要的负担,各有关部门在监管过程中应协调各自的职能,避免监管的漏洞和重叠。同时,要鼓励市场和社会公众一起同政府和投资者对企业进行监督,加快注册会计师对于非财务信息审计工作的相关准则制定,降低审计风险。利用互联网技术打造动态监督与反馈机制,鼓励信用评级机构相关评价工作和信息披露,以充分发挥其监督的作用。

5.大型国有公司组织率先开展试点

我国应根据国情及行业发展特点,选择石油化工,造纸业等公众对其社会责任履行情况关注度较高的行业,针对不同区域,不同行业,通过税收政策等差异化政策,鼓励整合性报告的实施,并从中总结经验,对整合报告内容进行不断的修订与完善,逐步实现全国范围的推广。

除此之外,政府要大力倡导可持续发展理念,鼓励企业对外披露整合报告,使企业真正认识到整合报告对自身价值创造的作用,企业应将整合思维嵌入企业的各项活动,培养精通财务、社会责任、环保和治理的综合型人才,编制和披露企业整合报告,提升企业价值。

参考文献:

[1]Robert G.E, P.K Michael. One Report: Integrated Reporting for a Sustainable Strategy,2010.

[2]Michael C.J. Putting Integrity into Finance: Positive Approach. http:///sol3/papers.cfm?abstract_id=876312,2011.

[3]KPMG.Integrated reporting: closing the loop of strategy,2010.

[4]汪祥耀,潘莹.后危机时代公司整合报告的构想及创新--基于FESG四维信息与SWOT分析的思考[J].财经论丛,2012(01).

企业环保整改报告范文第2篇

关键词:低碳经济 ;环境成本;信息披露

低碳经济下的环境成本,是企业顺应低碳经济发展的要求,为承担节能减排等环境责任、执行环境目标、管理企业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而采取相应措施的总成本。从理论上来讲,环境成本信息属于企业的内部会计信息,是企业内部管理层进行有效的沟通、控制、决策和业绩评价的有效工具。而实际上,由于环境因素的存在,使得本属于内部报告的环境成本报告的受关注度要远远高于传统的成本报告,所以环境成本信息的披露在一定程度上也超越了传统的成本会计信息,为了全面反映企业的环境受托责任,需要企业对外披露环境成本信息。我国的环境成本信息披露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的发展过程,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仍处于比较简单的低级阶段,相对于低碳经济对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要求而言,仍存在一些急需完善的方面。

一、我国企业环境成本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

(一)披露环境成本信息的企业数量较少且主动性低

依据相关统计数据分析,我国上市公司中仅有30%左右的公司披露环境成本信息,而且其中绝大多数集中在重污染行业。我国企业主动披露环境成本的并不多,仍停留在被动披露的层面,这远远满足不了发展低碳经济的需要。企业并没有认识到自愿披露环境成本信息给企业带来的好处。环境成本信息的披露分为自愿披露和强制披露两种,但由于环境成本会计在我国仍处于发展的早期,强制披露相对于自愿披露而言更有其客观可行性。

(二)环境成本信息披露缺少相应的制度保障

在环境成本信息披露时仅靠企业的主动性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有政府的监管和制度的保障。2010年9月,环境保护部为满足公众的环境知情权,敦促上市公司积极履行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环境保护部了《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指南》征求意见稿。但由于《指南》本身并无法律强制力,其光亮能否照进现实仍是问号。现实的尴尬却是,无强制无罚则,便无约束力,无执行力。截止目前,环保局、证监会等政府部门没有对上市公司在年报中披露环境会计信息出台和环境有关的法律法规,更没有关于环境成本信息方面的任何官方文件了。所以导致我国企业环境成本信息披露几乎处于空白或随意性较大的状态,报告内容也不够全面,企业环境成本信息披露很不完整,利益相关者无法获取充足的信息以支持他们的决策。

(三)环境成本信息披露形式不一

企业环境成本会计信息的披露形式主要有独立的环境成本报告、社会责任报告、可持续发展报告、企业年报等,具体是哪一种形式,完全取决于企业是选用上述哪一种形式来披露环境成本信息的。现阶段,我国企业环境成本信息披露的形式还未做统一,而大多数企业只是在年报中或董事会报告中,对环境问题一带而过,少数企业会对于企业当期发生的重大的环境事项,在重要事项中加以说明,没有企业采用其他的方式如独立报表的形式进行披露。而且我国企业在披露环境成本信息时主要采取一些文字性或描述性的披露方式,量化的比例相当小。而国外一些企业好的做法是在表格中将信息量化的基础上,还配以相应的柱形图或饼形图,使披露的内容形象鲜明。

二、 完善我国环境成本信息披露的建议

(一)提高环境成本信息披露的主动性

鉴于我国目前披露环境成本信息的企业数量较少,企业自愿披露的积极性不高,建议应以上市公司为突破口,改善我国企业的环境成本信息披露现状。提高企业环境成本信息披露的主动性可从企业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做出努力:1、如果企业管理当局日渐认识到财务部门进行环境会计的核算来获取完整的产品成本信息,能帮助发掘企业深层潜力、节约资源及实现决策的优化时,其披露环境会计信息的主动性也会随之大幅提高,进而为我国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整体建设提供原动力。2、如果政府部门、投资者、债权人、社会公众等利益相关者能积极提高对环境成本信息的主动需求,可以有效的降低环境法规和政策的实施成本,间接给企业造成一定的压力,迫使企业在今后的生产经营过程中更加注重环境保护,兼顾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做好定期披露环境成本信息的工作。

(二)健全环境成本法律法规及会计准则

健全环境成本法律法规能够为我国企业环境成本信息披露制度的建设提供司法保障,做到有法可依;而完善环境成本的相关会计准则有助于环境成本信息披露工作的专业化纵向发展,有助于其发挥规范准绳的现实作用,实现有章可循。现有的会计法律法规或规定,是有其特定的针对性的,并不是专门针对环境会计或环境成本会计的,我们目前只是从这些法律法规中找到一些与环境成本会计有关的不完整的规定,并不能对环境成本信息揭露起到真正意义上的指导作用。因此,环保部、政监会、财政部等部门应尽快结合我国国情制定健全的环境成本法律法规及会计准则,使环境成本会计信息披露有统一的规范和标准可依据;以弥补信息披露机制的漏洞,防止企业的短期行为,保证披露的完整性,保证环境成本信息质量的可靠性。

(三)规范环境成本信息披露的载体

信息的披露需要有一定的载体,企业到底应该采用哪种载体来披露其环境成本信息,以便于使用者及时根据这些信息做出正确的决策,这受制于一国环境成本会计的发展水平。就我国目前状况来看,可以陆续确定为改进现有会计报告、完善可持续发展报告、编制独立环境成本报告三个发展阶段。起步阶段可以对现有会计报告内容加以改进和补充,通过在现行会计报告中增加专门的会计科目、在报表附注中加入文字性说明等方式来披露报告企业的环境成本信息。随着低碳经济的发展,企业还要将环境会计信息在可持续发展报告中进行披露,此时可持续发展报告中,除了环境成本信息外,还可以了解其他的环境会计信息,更便于信息使用者全面了解企业的环境责任及其履职情况。环境成本会计发展的最高阶段是独立的环境成本报告,处于这个阶段的环境成本会计拥有自己的报告体系,用以披露企业完整的环境成本信息。单独编制企业的环境成本报告,可以用文字、数字、图表等形式报告企业的环境成本信息,报告可揭示企业在环境损耗与保护方面发生的各项内部费用和社会成本。

参考文献:

[1]杨洁.基于低碳经济视角的企业战略成本管理[J].财务与金融,2010(04)

[2]张文静.低碳会计的思考[J]. 财会通讯,2011(03)

企业环保整改报告范文第3篇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生态环境问题成为解决或危机时代和气候变化的主导性问题,企业应当以披露综合性信息的角度来协调企业利益与相关者乃至社会利益相一致的问题,向社会提供企业长期发展战略、内部治理、环境保护、社会责任、财务与非财务信息。出于此方面的考虑,2010年8月2日,国际整合报告委员会(IIRC)成立,旨在整合报告内容和编制,完善其评价标准。

整合报告的是一个充分整合企业财务与非财务信息的总体报告。整合报告是一种更为系统全面的信息披露工具,能够加强企业所披露信息的相关性与有用性,不仅是财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的单独强化,更是两者相关度披露的强化。整合报告对企业的战略、治理、环境及财务信息的综合、就企业如何在短、中、长期创造价值、向利益相关者沟通的文件,聚焦未来性、相关性和战略性。

二、企业整合报告的必要性分析

1.外部环境变化推动下的必要性分析

首先,国际经济背景方面的变化推动了整合报告的提出和实施。全球化趋势带来了技术进步、人口增长、资源消耗等方面的变化,给与经济和社会发展息息相关的生态系统带来了巨大压力,利益相关者需要的信息量越来越大,使得企业改革的关键在于提高企业的透明度。

随着企业经营环境的改变,传统财务报告的缺点开始显现,企业报告要与经济社会背景的变化协调一致,而整合报告是完善企业信息披露的工具。除了传统的财务指标以外,整合报告同时着重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综合反映企业的治理、战略和环境保护方面的情况,如碳排放量、人力资源等无形资源的使用情况。因此整合报告的实施存在其必要性,可作为维护市场稳定和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环。

其次,环境的恶化迫切需求企业披露非财务信息,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近年来,全球范围气候异常,我国大范围持续雾霾天气,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方式已经不再适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世界共同面对的问题。企业及利益相关者需要了解环境变化对其经营状况的影响,整合报告能够披露企业环境绩效与经营绩效之间的内在联系。由此,需要整合性的企业报告,为企业管理层、董事会及利益相关者提供必要的信息及工具,以理解财务绩效与非财务绩效的关系及解决有关环境挑战的相关问题。

再次,社会方面要求兼顾多种利益相关者的信息需求,有助于企业改善各种社会关系,整合性报告的相关性和综合性契合这一理念。投资者与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之间存在逆向选择,其利益既不是完全一致,但并非完全对立。企业应该意识到,自身品牌的价值可以通过改善社会关系得以提升,包括改善工人的工作条件,改善与所在社区的关系,制订补偿计划等等,这些措施的实施有赖于企业信息的公开及整合。

此外,在将来,整合报告也许不仅是企业的自主选择,可能成为法规的强制要求。对于生态环境和企业社会责任各方面的关注,国际社会已经提出并在部分国家实施整合报告框架,国际整合报告委员会也不断致力于整合报告的体系框架和评价标准研究工作。整合报告近几年在我国也得到重视,在今年的上海国家会计学院联合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等共同举办的“管理会计与中国制造2025”的高层论坛上,台湾政治大学教授郑丁旺做出了关于整合性报告、互联网+和工业4.0的相关报告。

2.整合报告自身的优势分析

整合报告具有更强的相关性、更优的决策选择、更全面地参与,整合报告相对于传统的报告有以上优势。

整合报告是一种管理手段,用以连贯综合地描述财务与非财务信息之间关联性。现在许多企业虽然提供的信息量很大,但是这些信息有时是相互割裂的,应当增强这些信息之间的内在联系,披露信息使用者需要的关键信息,整合报告要求对这些信息进行有效的整合而不是简单的叠加,强调不同类型信息的相关性。将对外提供报告视为一个与利益相关者交流重要信息、助力实现社会和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过程。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一件不容易完成的任务,企业的发展需要将环境、社会责任问题提高到与财务问题同等重要的水平。这将涉及到会计、金融、投资者关系、政府政策、法律法规、可持续发展、市场营销以及企业战略的合作和互动关系。而整合报告的产生过程,正是该种互动和合作的体现,这个过程可以使各个部门更好地判断其决策对公司其他部门的影响,从而做出更优的决策选择。

整合报告阐释企业的财务、社会、环境和公司治理等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基于互联网技术来完成报告过程。互联网及Web2.0技术可以将企业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交流由单向传递转化为对话,用户可以通过意见和建议反馈与企业进行交流互动。在管理层开发这种深层次参与模式的过程中,股东将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企业,并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参与其中。

三、我国企业应用整合报告的相关建议

尽管我国有很多企业选择公布社会责任等的相关报告,但是对整合报告的研究仍处于初步阶段,并未全面应用于实践之中,从社会的发展和国家经济环境来看,整合报告的编制存在明显的优势,并对传统的报告模式形成冲击,因此我国企业有必要对整合报告进行研究和并且逐步在我国实际应用。

1.关注整合报告的理论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

在关注全球范围内整合报告的理论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加强对整合报告的研究。整合报告在2010年首次提出,在后危机时代和生态环境恶化的背景下,受到社会和企业的重视,公众已经意识到它的优越性,但是其发展正处于初级阶段。相较于发达国家,虽然会计准则已经与国际趋同,但是我国存在着不同于其他国家的特殊方面,对于整合报告的研究也落后于发达国家,所以我们应该密切关注国际社会对整合报告的研究成果,并且发挥我国的作用,参与整合报告的理论研究过程。

2.要重视法律和行政法规的统一和协调

国际整合报告委员会在整合报告的编制及信息披露、评价指标和监督等方面,尚未形成统一的标准。在统一标准这一过程中,必然需要与各国的会计准则机构之间进行博弈,由此可见,我国也必须注重法律法规的协调统一。尽可能做到相互之间不存在重复与冲突,表达方法规范统一,在整体层面上维护管理体制的一致性。

3.编制系统的整合报告框架、披露指引和评价体系

即使是世界上率先整合报告的国家,如南非和其他试点国家,对于整合报告的框架结构、披露指引和评价标准等方面都处在研究与探索的阶段。我国企业应积极参与国际试点工作,总结我国实施整合报告的利弊得失,探索中国特色的报告实现路径,切实保证整合报告的信息披露质量,注重整合报告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切实保证利益相关者获得相关信息并用于决策的权利。整合报告要注重信息的相关性、重要性、可理解性、可靠性、综合性及一定程度的前瞻性,并采用层次分析法等科学方法来选取适当的评价指标,明确企业整合报告的内容和预期需要达到的效果。

4.落实监管一体化

协调证券监管机构、人力资源和环境保护等各部门共同参与监管,加强对整合报告的信息监管,提高信息披露质量。为了避免重复性工作降低企业效率,加重企业不必要的负担,各有关部门在监管过程中应协调各自的职能,避免监管的漏洞和重叠。同时,要鼓励市场和社会公众一起同政府和投资者对企业进行监督,加快注册会计师对于非财务信息审计工作的相关准则制定,降低审计风险。利用互联网技术打造动态监督与反馈机制,鼓励信用评级机构相关评价工作和信息披露,以充分发挥其监督的作用。

5.大型国有公司组织率先开展试点

企业环保整改报告范文第4篇

稀土是不可再生的重要战略资源,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中的应用日益广泛。经过多年发展,我国稀土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但也为此付出了巨大的资源、能源和环境代价。稀土资源开发主要涉及稀土开采、提炼和加工,其中稀土开采会导致土地和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等生态破坏问题,稀土提炼、加工过程中排放的有害废水、废渣和废气污染会造成环境污染问题。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的逐渐增强,“节能减排”、“环保”等相关文字在企业的信息披露载体上出现的频率增加,有必要对环境破换和污染严重的稀土类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现状做揭示,以期促使整个稀土行业健康持续发展。目前,国家仅对该类问题较为突出的中小企业实行了整顿,而稀土类企业的优秀代表――稀土类上市公司却因为其对国民经济的重要贡献,而忽视其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相对于设备较为落后的小型稀土企业,稀土类上市公司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程度相对较小,但发展稀土产业会不可避免带来环境问题,关键是企业如何让发展稀土产业所付出的环境代价降到最低是不可忽视的问题。2011年国家出台了多项有关稀土的政策,如稀土出口配额、稀土矿开采权等,并于2011年《稀土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关于促进稀土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等,体现出国家在督促企业环境改善方面所做出的努力。稀土类上市公司应做好环境改善的先锋,应承担充分披露环境信息的重任,让利益相关者明朗,让公众信服。

二、研究对象确定

本文对稀土上市公司范围的界定采用《稀土上市公司债务融资效率评价》一文中的方法:首先以《行业分类指引》为基础;然后考虑该上市公司的稀土经营业务在整个稀土业中是否具有代表性,如果是具有代表性的企业,同样纳入本文的研究范围。根据以上原则,确定的稀土上市公司为 24 家,其中稀土资源上市公司 7 家,稀土加工、应用上市公司 17 家(见表1)。由于津滨发展、中大股份和首钢股份3家企业在定性及定量方面基本没有环境信息的披露数据,因此剔除该3家企业,最后确定的研究对象为21家。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形式已由最初年度财务报告阶段,经过独立环境报告阶段,进而发展到今天的可持续发展报告阶段,通过在巨潮资讯网对该21家企业2011年的对外公告中查询,没有企业独立的环境报告和可持续发展报告,尽管有15家企业了独立的社会责任报告,但有关环境信息的披露不够全面,环境信息的主要披露载体仍然是年度财务报告。本文以21家稀土上市公司在巨潮资讯网披露的2011年年度财务报告作为依据,分析在国家环保意识增强、相关环保文件约束之前,该类企业履行环保责任的程度。

三、稀土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分析

(一)对环境消极影响的披露 目前稀土行业共有企业300多家,2011年11月24日环保部首批15家符合环保要求的稀土企业名单,占所有企业的5%。21家上市企业于2011年的21份年度财务报告中,“公司及其子公司是否列入环保部门公布的污染严重企业名单”部分所列示信息均为“否”,但工信部点名批评包钢稀土污染严重、五矿稀土上市环评被指存疑点等事件的存在,说明年度报告中的信息与事实是否一致,有待进一步考证。

21家稀土上市公司中仅有4家企业对环境消极影响信息进行披露(见表2),包钢稀土、横店东磁和中科三环均主动提出对环境的消极影响,即使包钢稀土没有明确指出企业对环境的消极影响,但仍对较差的环保工作给出了正面的说明。安泰科技虽披露了重金属“超标”一事,但可以看出是通过当地村民揭发才被动反映该事件,并非企业主动承认并披露该信息。由此可见,正面详细披露对环境消极影响的企业仅为2家,占研究对象的8%。

(二)董事会报告部分有关定性披露的分析 对环境信息的定性披露分布在公司治理结构和董事会报告部分,除辰州矿业和中国铝业2家企业在公司治理结构部分有涉及外,绝大部分企业选择在董事会报告部分披露。一般来说,企业均会选择采用定性的方式对某一问题进行披露,定性披露不会涉及企业关于环境的实质性问题,对国家倡导的环境理念进行“口号”式的宣传,笼统的介绍在主导理念下所开展的工作,所提及的均是较为宏观的工作,具体细节很少披露。即使是采用该种方式,仍属披露情况较好的企业,已经体现出该类企业对环保的重视程度。根据以上的分析,将21家企业在定性披露部分的内容分为既提及与环境有关的理念又介绍本企业开展的与环境有关的工作、寥寥数字仅提及与环境有关的理念而不介绍本企业开展的与环境有关的工作及与环境有关的内容无提及3种情况,具体分析见表3。21家企业中选择定性披露环境信息的企业有19家,占总体的90%,但对环境信息选择较为详尽披露的有8家企业,占总体的38%,总体水平偏低。

(三)年度财务报告附注部分有关定量披露的分析

(1)固定资产与在建工程中与环境改善有关项目的披露。节能减排是指节约物质资源和能量资源,减少废弃物和环境有害物(包括三废和噪声等)排放。通过节能行为,既减少能源的消耗又到达有害物排放的减少,而减排可以通过两种途径实现:一种是通过节能,即采用项目的技术改造完成;另一种是通过运用专门的环境保护设备、手段等实现减排。该部分的信息采用在固定资产和在建工程项目中分析,21家企业在固定资产部分的披露均采用按照土地资产,房屋、建筑物,机器设备和运输设备等给出资产分类信息的综合性披露,有关节能与环保的详细信息在该部分无法获得,仅有厦门钨业1家企业在固定资产的产权信息中披露有污水处理项目已投入使用,未办妥产权证书。

在在建工程部分除广东风华1家企业无详细披露具体的工程项目外,其他20家企业在该部分均进行详细披露,将工程项目中与环境改善有关的项目选出来,分为技术改造项目和环境改造项目,有关环境改造项目在在建工程明细表中的甄选较为简单明了,但技术改造项目的甄选较为困难,有些披露的项目没有明显的“技改”文字描述,在分析处理时作为“未披露”。在这里只分析企业在这两类项目中有无项目,不分析项目数量的多少及金额的大小,具体情况见表4。

广东风华在建工程中无具体工程项目的披露,技改与环保项目均以无披露进行统计。四项统计指标得到的数据占样本数的比例均不高,对技改和环保项目均无披露的企业为4家,无论何种原因导致在此处没有显示该项信息,至少看出该4家企业对环境信息的披露不够重视。单独对技改和环保某一项指标的情况披露比两项指标均披露的情况好很多,至少高出近20个百分点,而单一对技改项目的披露要比单一对环保项目的披露高出近20个百分点,说明企业偏向于对技改项目进行投资,在达到企业技术升级的同时实现环保的目的。

(2)管理费用中有关环境支出的披露。管理费用代表企业在组织和管理企业全盘生产经营活动中发生的开支,稀土类上市公司将在该项目中列示的与环境有关的支出体现在排污费、环保费和绿化费等明细科目上,体现了企业在使用环境的过程中所需付出的成本。如果管理费用明细表中没有排污费、环保费等明确的环保费用支出项目,即使该项目可能被包含于“其他”项目中披露,均视为对该项支出披露的重视程度较差,该项支出均以“0”取值分析。21家企业中有10家企业项目支出取值为零,剩下的11家企业在该项目均有支出,将该项支出与当年管理费用总额做比值分析可知,该项百分比均不超出3%,且有7家企业的该项比值均不超过1%,整个稀土上市公司为国家缴纳的环境使用费用极其低,但并不能说明该类企业对环境的破换和污染程度是极低的。

(3)政府补助明细中体现对企业环境改善支持的披露。国家在某些特殊项目上对企业进行扶持,表现在实行特殊的政策,或直接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结合其他非流动负债、专项应付款和递延收益等信息,通过对21家企业政府补助明细项目分析,政府在稀土上市公司在环境改善方面给予了一定的资金支持,该项支持资金分为对特定环保设施支出(如有“环保改造”、“污染治理”等描述)的资金支持和对企业设施、设备的技术改造(其他不包括在第一类中、但与环境改善有关)资金支持两方面,以上两种情况分别用1和2代表,在数字1下的企业共有10家,在数字2下的企业共有11家,在数字1和数字2下均无披露的企业为4家,18家企业至少获得了其中一种资金支持,占样本数的86%,说明政府在稀土类企业环境改善方面给予了较大的资金支持。

四、结论

企业在节能和环保上所做的工作,最终目的是为改善环境作出努力。通过节能可以达到环保的目的,但以环保为前提未必能达到节能的效果,很多企业选择在“节能”上下功夫,有些企业如包钢稀土、辰州矿业、江西铜业等披露的技术改造项目均很多,该做法不但可以提高产效,最终达到了环保的目的。但对于稀土类企业,其专业技术性较强,有些项目是否属于节能项目,有些项目是否能明确划分为节能和环保项目,有些项目是否既属于节能项目又属于环保项目,单凭年度报表中给出的信息无法准确判别,但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企业仍偏向于在节能技改项目上给予较大力度的投资。稀土类上市公司在环境改善的支出重点仍然是长期受益的资本性支出,费用性支出的金额很小,体现出企业并不愿意将资金交付国家来治理其对环境的消极影响。为国家提供新能源、新技术、新材料,为国家经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稀土上市公司,政府给予了明显的资金帮扶,帮助该类企业治理环境、改善环境。

企业对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才能有所改善,本文分析的对象是2011年披露的环境信息,而2011年国家出台了约束稀土企业环境改善的若干政策,经过2012年以及今后的若干年,稀土上市公司披露的环境信息是否更加真实,是否与2011年及之前年度所披露的信息有很大程度的改进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企业环保整改报告范文第5篇

外商投资企业是指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的规定,在中国境内设立的,由中国投资者和外国投资者共同投资或者仅由外国投资者投资的企业。截至2013年底,中国共有在华外商投资企业(简称“外资企业”)44.60万户,较2012年同期略有增长,增速为1.2%,注册资本12.36万亿元,同比增长7.8%。外资企业发展态势趋稳趋缓,逐步走向平稳,但利用外资质量进一步提升,产业和区域结构逐步优化,我国仍然是世界第二大外资流入地,利用外资正从高速增长期进入成熟稳定期。1

截至2014年10月15日,通过企业主动寄送、企业官方网站下载及网络查询等方式,我们共收集到外资企业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48份。我们依据“金蜜蜂社会责任报告评估体系2014”,对这些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进行评估。基于报告参数,我们对外资企业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进行整体描述,并结合在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编制咨询方面的经验,对这些报告的整体质量进行比较、分析和判断,尝试总结外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建议。

外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概况

外资企业报告的数量近年明显增长,但占中国报告比率整体呈下降趋势。

17份 评估样本中全球总部位于美国的企业最多,有17家,占比超过1/3。

27.1% 评估样本中接近30%的报告为可持续报告,比全部报告中可持续发展报告的比重高。

47.9% 评估样本中近半数企业已报5次甚至以上,且多为连续,报告的定期机制逐渐形成。

52.1% 超过半数报告的篇幅超过50页,披露的内容较为详实。

72.9% 超过7成的报告是中国区报告,外资企业较为注重与中国利益相关方的沟通。

20.8% 评估样本中信息技术业企业占比超过20%,信息技术业企业报告的积极性相对较高。

GRI 全球报告倡议组织(GRI)的《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是被参考最多的依据,为56.3% 的报告所采用。

20.8% 评估样本中有10份报告接受了第三方机构的审验,占比超过20%,远远高于总体接受审验的报告比重。

外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质量

外资企业报告的平均得分为62.18,整体处于追赶阶段。卓越水平和起步阶段的报告不多,优秀、追赶和发展阶段的报告相对较多,尤其是处于发展阶段的报告。外资企业报告中相对质量高的报告较多,但质量相对低一些的报告也不少。

从整体来看,外资企业报告质量整体高于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平均水平,在可读性和创新性方面优势显著。

主要发现

发现一:重视通过报告实现与利益相关方的良好沟通

外资企业报告数量逐年上升,从无到有,从1份增长到2013年的200份。尤其值得关注的是,2014年8月,53家知名外商投资企业首次集中了社会责任报告。72.9%的报告是国别报告,内容专门针对中国的社会责任相关内容。报告质量整体优于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平均水平,尤其可读性平均得分率是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平均得分率的2.35倍。外资企业往往会在报告中列示一些链接,可以使感兴趣的利益相关方了解更为详实的内容。部分报告在社会责任管理部分列举利益相关方沟通活动。部分报告将利益相关方沟通作为单独的章节,如《NEC CSR年度报告2014》(中国地区版) 将利益相关方的参与作为单独的章节,系统披露了公司开展利益相关方活动的课题和成果,介绍了公司参加联合国全球契约、第5次日中韩圆桌会议、第8届中国CSR国际论坛等与利益相关方交流的最新活动和进展。报告在封底披露了各种版本报告、社会责任进展的获取方式等,表达了公司与利益相关方沟通的真诚态度。3

发现二:重视环境管理,完善环境管理体系

外资企业环境管理议题指标覆盖率为39.1%,高出中国企业报告该指标覆盖率的35.8%。外资企业往往依托母公司系统的环境管理体系,结合中国实际,在中国建立系统化的环境管理体系。如东芝中国有限公司在《2014东芝(中国)CSR报告书》中提出,东芝始终将环境保护作为集团管理的优先事项,并将环境管理纳入到日常管理当中,不断优化包括评估、审核、合规、参与和推进五个步骤的环境管理流程,从而确保环境管理更加科学高效;设立“国际地球环境会议”,每半年举行一次,对环境问题等进行政策提案,确认和跟踪环境行动计划的进展情况,对其方向性和计划进行议定,并落实公司整体方针;东芝(中国)有限公司依照《东芝环境推进基本规程》和《东芝综合环境监查实施规程》等集团环境管理文件,对中国区各分子公司实施环境监查,确保环境管理政策与目标有效落实。4

发现三:将供应商管理作为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方面

供应商指标覆盖率超过40%,是中国企业报告该项议题指标覆盖率的2.2倍,在供应商管理方面的表现尤其优于平均水平。在华外资普遍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供应商管理体系,对供应商在人权、环境等方面都有明确的要求,并带动并帮助供应商履行社会责任。如伊顿(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在《2013伊顿中国可持续发展报告》中明确表示其在供应商的选择、合作与沟通中也积极实践可持续发展,广泛传递可持续的绿色实践;更新包含遵守法律、劳工、健康安全、环境、伦理道德、反腐败、礼品和娱乐政策等七个方面内容的《供应商行为准则》;实施“创新成就卓越、推动业绩、节省成本”(IDEAS)计划,以鼓励供应商,为其提出降低成本、做出改进的建议。IDEAS将有助于创建一种良好的环境,促进伊顿、供应商及客户之间进行开放式交流,谋求共同利益。5

发现四:注重与NGO等民间组织的合作

社会组织议题平均覆盖率超过35%,是中国企业报告该议题平均覆盖率的2.2倍,其中,民间组织议题指标覆盖率是平均值的3.3倍。与民间组织合作开展慈善公益活动等是外资企业开展社会责任实践的主要方式。如三星(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对NGO的理念是建立成功的伙伴关系。2013年中国三星与中国医学基金会合作,为帮助中国相对薄弱地区基层医院提高孕产妇和新生儿的医疗服务水平,正式启动智能化超声培训公益项目。6百事早在2001年就开始支持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组织实施的“母亲水窖”项目,帮助中西部贫困地区的缺水家庭和学校解决安全卫生饮用水问题。百事因而成为参与该项目的首家“财富500强”企业。7

发现五:公益活动充分发挥专业优势

报告的外资企业母公司基本上均是系统开展社会责任管理和实践的公司,公益活动管理已经形成相对成熟的体系。外资企业沿袭母公司系统的公益活动管理体系,在中国开展具有针对性,并能充分发挥其专业优势的公益活动。如佳能(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充分利用其作为一家影像系统产品制造商的优势,开展丰富的公益活动。具体表现在《佳能(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2013-2014》以影像公益,传递感动为主题,系统披露了公司的影像公益战略,在用影像为人类文明存档、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影像公益社区行方面的实践等内容。8

发现六:对出资人和金融机构的履责信息披露不足

外资企业报告对出资人和金融机构议题的披露程度相对较低,议题平均覆盖率仅为6.3%和2.1%。外资企业报告为出资人带来利润情况指标覆盖率仅为中国企业报告该项指标覆盖率的28.2%。在金融机构议题方面,对金融机构履约的情况和与金融机构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指标的覆盖率分别是中国企业报告对应指标覆盖率的13.6%和11.2%。

建议

建议一:积极中国区报告

中国经济发展在全球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上升,外资企业在华的发展空间越来越大。作为中国经济的贡献者和受益者,外资企业应加强对报告价值的认识,将报告作为与利益相关方沟通的重要方式,作为利益相关方了解、认同并支持企业发展的钥匙,积极中国区报告。商务部等主管部门、外商投资协会等应该鼓励外资企业中国区社会责任报告,并通过评奖、给予优秀报告企业更多的政策支持等方式进一步提升外资企业中国区报告的积极性。

建议二:进一步提升利益相关方的阅读体验

改进报告框架、结构,让报告结构能清晰明了地体现企业的理念和行业特色。如报告以利益相关方为主线,在框架中用亲和的语言写明对各利益相关方的理念;如报告以议题为主线,在框架中用简洁明了的语言体现企业在各个议题方面的理念。改进报告形式,用更能为利益相关方接受的形式组织报告的语言,如报告设计考虑更亲和、多样化,用图表、逻辑图等表现内容,在报告中增加企业文化元素等增加读者的阅读兴趣。

建议三:加大经济信息的披露力度

加大对经济信息的披露,改变报告以公益活动、环境议题等信息为主要内容的现状,平衡地披露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方面的管理、实践和绩效信息;进一步加大对出资人、金融机构等利益相关方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力度,加强在中国投资效益和市场贡献等方面经济信息的披露。

建议四:加强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对社区资源补充利用等议题的披露

与中国各利益相关方充分沟通,倾听利益相关方的关切和期望,识别重要利益相关方和议题。加大对利益相关方关注并对企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议题的披露,如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系统保护、对社区资源的补充利用等。加强对环境管理、供应商管理、发挥专业优势的公益活动等方面优秀实践的宣传,促进更多的中国企业对相关议题披露的重视。

企业环保整改报告范文第6篇

关键词:赣南苏区;环境会计;信息披露

一、引言

《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加强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我国南方地区重要生态屏障的重大举措,对尽快改变贫困落后面貌,让红色土地实现跨越式发展、绿色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实施意见确定要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充分发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的综合作用。企业的生产活动是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最主要的因素之一,上市公司作为国民经济主要细胞,其对保护环境这份社会责任的承担越来越受到公众的关注。而正如日本学者小川正树所说,环境会计的“数据对于减少污染而言,比20年的管制规定更有效”。环境会计信息作为一种公共产品,能够为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参考,了解企业的经营状态,但是它的有效性却取决于它所提供信息的质量。对于上市公司而言,环境会计信息作为会计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构成投资者据以决策的重要依据,投资者往往对环境会计信息质量有着较高的要求。

二、环境会计信息的含义

《环境信息公开办法》中认为企业环境信息是指企业以一定形式记录、保存的,与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环境影响和企业环境行为有关的信息。孟凡利教授(1997)认为,环境会计是现代企业会计的一个新兴分支,具体地说,它是运用会计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采用多种计量手段和属性,对企业的环境活动和与环境有关的经济活动和现象所做的反映和控制。那么环境会计信息则是企业采用环境会计的计量手段,对企业的环境活动和与环境有关的经济活动现象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并传递给社会公众的各种信息。

三、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质量评价指标分析

本文参考《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指引》《环境信息公开办法》和《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指南》第三条规定“上市公司应当准确、及时、完整地向公众披露环境信息,不得有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重大遗漏。”主要从准确性、及时性和完整性三方面评价赣南苏区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质量。

准确性指的是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应该客观可靠,以实际发生的交易和事项为依据,不仅要有定性的描述,还应该有定量的数据。准确性要求上市公司要建立保证环境会计信息可靠的内部控制制度和审计制度。

及时性指的是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应该不提前也不拖延。上市公司一旦发生环境事件、涉及违反环境法律法规的行为、受到环境保护部门重大处罚的,应及时披露。《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指南》规定,上市公司发生突发环境事件的,应在事件发生后1天内临时环境报告。上市公司及其下属企业因环境违法被省级及以上环保部门通报批评、挂牌督办、环评限批、被处以高额罚款、被责令限期治理或停产整治、被责令拆除、关闭等重大环保处罚的,应当在得知处罚决定后1天内临时环境报告。临时环境报告应当报告环境事件的发生时间、地点、主要污染物质和数量、事件环境影响和人员伤害情况(如有)、已采取的应急处理措施等内容。

完整性指的是上市公司披露的环境会计信息应该内容完整,应有利于利益相关者了解企业的环境保护情况。应该包括环境政策信息、环境责任信息和环境绩效信息。环境政策信息包括经营者的环保理念、上市公司的环境管理组织结构和环保目标等;环境责任信息包括重大环境问题的发生、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执行情况、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依法处理情况等;环境绩效信息包括上市公司对环境治理投入的资金、企业为节约能源引进新技术、新设备投资、构建的能源利用固定资产等信息。

四、赣南苏区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现状分析

境会计信息必须由第三方进行鉴证,天音控股在社会责任报告了披露的环境会计信息未经审计,而章源钨业没有披露过社会责任报告;两家企业均没有披露单独的环境会计报告;另一方面两家企业在招股说明书、董事会报告、年报等报告中披露的环境会计信息大部分是定性描述,缺少实际数据,具体的信息如污染物排放、资源利用效率等定量的环境状况没有披露。在实际披露过程中,上市公司可能迫于公众或环境保护组织的压力,为了树立良好的环境保护公众形象,会有选择地披露一些对企业有利的信息,回避对企业不利的信息,这在很大程度上也降低了上市公司披露信息的可靠性。

从及时性角度看,信息及时性的评价可以采用报告时滞作为替代标准,报告时滞(reporting lag)是chambers和penman(1984)提出的概念,指的是从财务报告所涉及的会计期间结束日到报告披露日之间的时间间隔。那么从报告披露时间来看,这两家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是符合及时性的质量特征要求的。

从完整性角度看,江西省上市公司披露的环境会计信息中大都集中在环保方针政策、环保投资、环保费用等方面,范围较窄,部分只是对企业经营状况没有重要影响的普通非财务信息,这些环境信息本身就比较容易获得。而相对较难获得的与环境有关的资产、负债方面的信息,却没有详细披露。例如,对某一项目所面临的环境限制以及可能带来的环境后果没有做出具体的解释说明,所披露的环境信息很少涉及未来可能发生的环境支出。对一些重大的环保投资项目的信息披露,没有具体的成本效益分析,所披露的也多是属于正面信息。披露的环境信息由于信息含量低,并不能达到使信息使用者根据上市公司披露的环境信息进行有效决策的目的。

此外,披露方式比较随意。目前,由于我国现有的会计体系并没有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方面做出详细规定,上市公司披露会计信息的随意性较大。上市公司会在考虑自己利益、维护公司公众形象的前提下,选择披露或者不披露何种环境会计信息,以及以怎样的方式进行披露。例如,关于公司环保和节能减排情况的信息,有在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披露的;有在招股说明书中披露的;有选择以定性方式披露的;有选择以定量方式披露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这种随意性,影响了信息之间的可比性,降低了环境会计信息的质量。

五、赣南苏区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制度不健全。健全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制度是促进企业披露环境会计信息的有效保障。目前,我国还没有完整的环境信息披露方面的制度和规范。尤其是对于环境会计报告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方面的研究更是相当滞后,这使得上市公司在披露环境保护责任落实情况和环境管理绩效等方面,无依据可循。政府制定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规定的工作力度的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以及提供相关环境报告动力不足。

(2)环境会计理论不完善。我国近年来在企业环境会计研究方面有所进展,在会计实务方面也有所体现,但整体水平仍比较滞后。环境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没有系统化,企业在环境会计确认、计量方面混乱,构成实务操作的障碍,使得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缺乏统一的标准。

(3)缺乏有力的外部监督机制。虽然我国已经制定了大量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立法,江西省在积极实行国家颁布的环境保护法的同时,也制定了地方性法规,赣州市也有自身的环境管理办法等,基本形成了环境保护的法律监督体系。但由于执法不严,环境保护的法律监督体系并没有得到企业很好地贯彻执行,影响了环境信息披露的外部监管力度,使得企业主动编制环境会计报告和披露环境会计信息的动力不足。此外,没有明确要求企业的环境会计信息必须由第三方进行鉴证,也是披露环境会计信息的动力不足的原因之一。

(4)没有成熟的环境会计信息使用者。美国拥有完善的资本市场,投资者、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可以通过其投资行为影响企业的经营管理,加上公众较强的环保意识,对企业环境信息的需求高。因此,企业需要将环境信息对外披露,从而提高融资效率。而我国公众虽然已经意识到环境问题的重要性,但由于资本市场还不够发达,投资者对公司信息披露的影响力较弱,公众对企业环境信息的需求不够强烈,加上公众环境知识的有限性,很难有效利用环境会计信息,这是导致我国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现状不尽人意的一个重要原因。

六、改善赣南苏区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建议

(1)完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现阶段,我国在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方面并没有完善的法规制度,实行资源披露和强制披露相结合,导致在实务中缺乏可以遵循的规章。虽然我国一些法律法规对企业环境提出了要求,但都是一些比较笼统的概括性的说明,缺乏可操作性。只有将编制环境会计报告和披露环境会计信息的具体规范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才能形成上市公司披露环境会计信息的有效约束。因此,应尽快推出《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指引》,规范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行为。

(2)完善环境会计法律法规和环境会计理论体系。只有制定健全的环境会计法律法规以及更为具体和具有可操作性的实施细则,环境会计才能有法可依,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才能就有统一的标准。完善会计准则,将涉及环境的内容列入会计要素,成为必须披露的内容,并制定具体环境会计准则,尤其要构建独立的环境会计报告体系,加强环境会计要素确认与计量的研究。例如,环境成本、环境会计计量方法等方面,尽快形成统一的认识。

(3)注重培养相关人员的环境会计素质。进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和环境审计不仅要具备相关的财务、会计、审计知识,还要具备一定的与环境保护相关的技术知识。例如,环境学、可持续发展学等。这就要求企业领导层、管理层强化环保意识,充分认识到环境会计能够给企业带来改善资源使用效率、确立良好的企业形象等好处,建立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组织对会计人员的培训等;会计人员要注重提高自身素质,认真学习相关的环境保护制度,不断更新会计知识,要将环境保护意识融入账目中,为环境会计的实施打好基础。同时环境会计的事实涉及企业生产、财务、环境影响等方面,仅靠企业的会计人员显然无法完成。因此,也需要其他部门的配合,需要他们把所知的企业环境问题反映到会计账簿中来。

参考文献:

[1] 乔钊.医药类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质量评价研究[D].中南大学,2012.

[2] 许字林,孟凡利,等.环境会计[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企业环保整改报告范文第7篇

关键词:内部报告体系;业财融合;涉财风险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1-0-02

一、内部报告体系建立的背景

随着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与完善,人们将会计分为对内的管理会计和对外的财务会计,与之相对应的会计报告被分为外部报告和内部报告。其中外部报告是企业对外提供的财务会计报告,内部报告是企业对内提供的管理报告,内部报告的服务对象为企业的内部管理者。内部报告通常被定义为企业根据其内部管理需要编制,并在企业内部传递,为董事会、管理者和其他员工所使用,为企业经营提供预测、决策、控制和评价等信息的报告。

企业财务信息的准确性,有赖于前端业务执行的合规性。然而,随着经营压力的增大,部分地市公司在宏观经济下行及行业竞争不利变化下,收入增长趋缓,成本空间缩小,但粗放式的管理方式尚未改变,刚性成本扩张难以控制。从而造成财务集中后地市公司财务权利和责任的不对等,出现下属地市公司运用不对称信息来操控业绩以达成KPI目标的现象。同时,业务部门在签订合同或者办理业务的时候,对于财务政策规定的要求和严肃性缺乏足够认识,可能为公司运营及财务管理带来隐患和潜在风险。因此,要确保财务信息的准确性,必须将财务视角延伸至业务前端,面向业财融合建立发现、预警、整改机制。

对于国有企业尤其是央企来说,由于内部控制自防范国有资产流失中的重要性,内部报告更加偏重于风险控制问题的报告和解决。而作为集中化核算的财务共享中心,由于存在对下属地市公司财务审核及业务稽核的特殊地位,在发现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防范财务风险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而成为内部报告的主体。

为此,国企尤其是央企在对外定期报告的基础上,通过财务集中监控和业财数据整合,构建内部管理报告体系,面向管理层、地市公司、业务部门、员工等针对性的财务管理信息,有利于提升业务部门的财务风险意识,促进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和高效运用。

二、内部报告体系的内容

面向业财融合和价值管理的内部报告体系是以内部控制为主的报告体系。企业内部控制从目标角度可分为实现经营活动有效性控制、会计信息相关可靠性控制和遵循相关法规的控制。在这三种控制中,经营活动有效性控制属于内部管理控制,会计信息相关可靠性控制属于内部会计控制,遵循相关法规的控制属于法规控制。从内部控制目标看,企业决策与控制所需要的相关和可靠的会计信息,本身就包括对外报告信息和内部报告信息;要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经营目标和作业目标,关键在于内部经营管理决策,而内部报告信息的相关与可靠程度将决定这些内部决策与控制目标的实现。从内部控制要素看,报告信息都是必要和关键的要素,编制控制报告是进行内部控制的中心任务,而内部报告又是控制报告的有机组成部分。

业财融合不仅要求财务集中在发挥会计监督职能过程中与业务部门紧密协作、沟通,对发现的问题及时传递至业务部门整改,更是业务和财务协同处理跨部门、跨地市的风险问题,有效推动风险问题的整改和解决。价值管理是指以财务集中核算人员为风险管理的主体,以价值异常变动为风险的着眼点,以价值保障为风险管理的目的,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业财融合防范风险的基础。

以风险管控为目标的内部报告体系在完善的财务集中风险控制机制下形成。财务集中风险控制机制是指对涉财风险问题的财务集中监控发现、预警整改、报告巩固的流程和制度体系,明确了业务部门和财务部门在涉财风险问题防范及治理中的责任和行为。

(一)风险问题发现机制

随着财务集中的全面完成,中国移动广东公司财务共享中心以“核算零缺陷”为目标,逐步将视野转向业务规范管理和业财风险的防范,强化会计管理和会计监督职能。

从2010年开始,财务共享中心构建会计发现机制,将在核算过程中发现的有关的财务问题及业务风险汇编成《会计发现》简报,并提出整改措施,由内控管理人员定期检查地市公司整改情况,形成对核算质量管理、业财风险管理的闭环。

具体实施如下:

1.风险问题发现机制,借助财务集中管理平台,集中核算人员在进行账务审核时,对支出的合同安排内容是否合理合法、合同支付额度是否合规,业务模式是否符合财务规定等进行有效监控。通过与业务计费和收费系统集成的营收款稽核系统,对具体业务的应收、实收差异进行稽核,对合作模式及合同的合理性进行审核,从而发现业务设计的不合规风险点。核算人员在发现风险问题后,分析不合规风险问题的性质、违规情况及可能存在的风险,从而形成条目式会计发现备忘。

2.会计发现简报通报制度,内部报告小组负责整理收集核算人员提交的会计发现备忘,并对备忘中记录的会计发现点进行审核确认问题是否属实,讨论确定后汇编成《会计发现》简报,向全省各地市、中心财务一把手通报,以形成风险管控信息共享机制和警示。

通过以上措施,一方面发挥了集中核算人员的会计管理和会计监督作用,提升核算对业务管控的价值;另一方面通过通报形式形成风险警示、信息共享,地市公司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从而以点带面消除风险隐患。

(二)风险问题预警整改机制

为促进省、市公司对涉财风险问题的及时协同整改、解决,财务部制定了《财务会计问题预警办法》,对财务会计问题的预警—整改—反馈机制进行规范,以有效防范公司运营风险,确保公司可持续发展。

预警分为黄、橙、红、黑四个级别。财务会计问题出现时即予以黄色预警;问题发生单位对财务会计问题特定时间内不响应或整改不力,将自动进行预警升级。根据预警级别,省公司向市公司发送点对点短信进行报告,并发送省公司相关专业部门。预警级别越高,所发送短信的领导级别也越高,从地市财务、专业部门经理到地市公司总经理,省公司分管领导到省公司总经理。

在接收到省公司的财务会计问题预警后,地市公司及时开展相关工作,发生问题的业务部门与所在财务部门协同处理,最终从根本上消除会计风险问题。在问题处理和整改完成后,责任单位(市公司)应及时向省公司提交财务会计问题预警整改处理结果报告。省公司预警工作组评估后解除问题预警。

必要时,由内控人员对地市公司的问题发现及整改情况进行重点巡检,对于会计发现问题遗漏未整改或者整改不力的情况敦促其深入落实执行。

针对本部各部门的风险问题,可通过督办机制来强化问题整改执行力,将风险问题的描述以及性质、金额、整改措施、整改日期等纳入督办,各部门于次月内部报告会议之前反馈督办情况,从而保证了业务部门风险问题的整改。

(三)涉财内部报告机制

财务共享中心为更好地加强本部部门层面的业财信息沟通,进一步推动业财融合,促进发现问题的解决与整改,可建立“涉财内部报告会制度”,定期组织召开本部部门层面涉财内部管理报告会。

会议由财务部编写报告材料,内容主要是近期财务集中监控及财务管理中发现的风险事项,近期重要涉财事项解读及工作安排。会议邀请涉财内部报告中的风险事项相关的部门的分管公司领导、部门领导及业务骨干参加。与会业务部门对报告内容进行充分的讨论,对有关风险问题防范及整改措施、如何强化市公司执行力等问题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会议后,形成会议纪要,与内部报告汇报材料一同,形成一期涉财内部报告进行,由相关部门跟进风险事项的整改。

通过涉财内部报告会这个平台,财务部宣传财务政策,扩大财务影响,建立良好的理财环境,树立财务权威的窗口。 针对与会部门的涉财信息需求,财务部应做好信息沟通传达、服务支撑工作,获得相关部门的配合支持。

三、内部报告的类型及成效

内部报告体系面向业财融合,支撑公司价值管理,在财务集中平台上充分发挥会计监督职能,对不合规的涉财业务风险进行记录、报告和整改,有效强化涉财业务合规性风险管控,强化业务人员的涉财风险意识,提高业务部门对财务风险问题的认识和风险管控的自觉性,与业务部门建立业财伙伴关系,提升业财合作的和谐氛围。

中国移动广东公司在上述涉财风险问题的发现、预警、整改、报告机制下,针对公司运营管理战略支撑的热点和财务风险管控的重点,先后形成了公司运营管理分析报告、全称本管理信息报告、酬金监控报告、收入分成类结算报告、资金全方位监控报告、库存管理报告、投资一体化专项报告、一站式财务服务报告等内部报告,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经营分析报告对公司经营战略的执行进行监控,为公司的战略制定提供决策参考,促进公司整体持续稳健发展。

全成本管理信息报告以全成本管理信息共享,搭建业财联动的桥梁,助力管理会计核算体系的实现。

酬金监控专项报告,实现酬金预提模板的统一,建立闭环式全在线酬金管理模式,确保酬金管理的准确性、及时性和完整性。

收入类结算内部报告的实施,有效防范结算人为失误的风险,杜绝了重复付款的可能;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将付款周期从45天缩短至30天内,账务处理人工耗时减少了50%以上。

资金全方位监控报告借助财务集中监控系统,对省市公司银行资金、营收资金进行一体化、可视化监控管理,保障公司资金的安全和高效增值。

库存管理报告实施后,累计完成库存闲置物资处置约6828万元,占总额2.03亿的33%。全省总体库龄超6个月库存物资比例达到20%以下。

投资一体化实施后,2011年转资率达到70.8%,完成集团公司下达的转资率目标。2011年工程建设进度及转资效率加快,较以前年度同期转资率大幅提升。

三位一体的一站式财务服务得到员工的肯定,财务服务满意度水平逐年提升,从96%提升到99%。

公司将在此基础上,推动内部报告机制的常态化运作和报告体系的全方位覆盖,加强督办整改执行力,发挥内部报告体系对公司的价值保障和价值筹划功能。

面向业财融合和价值管理的内部报告体系有着明确的管理机制和报告机制,重点在于防范企业的资源运用的违规、低效、信息失真等风险,强化省市之间的财务治理和不对称信息下的财务监控,对于国企尤其是央企集团对下属省市公司的管控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刘艳艳.基于价值创造的内部报告体系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硕士论文.

[2]张先治.企业内部报告及其应用领域[J].财务与会计,2008.

[3]张先治,刘媛媛.企业内部报告框架构建研究[J].会计研究,2010.

企业环保整改报告范文第8篇

摘要: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入,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开始关注企业对环境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开始披露企业的环境成本。依据环境成本信息披露的相关国际标准,弄清国外企业披露环境成本信息的方式与内容,同时为我国企业环境成本的信息披露与国际接轨采取相应措施。

目前,企业的利益相关者越来越关注企业对环境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不仅评价企业的经济绩效,还评价其环境绩效。随着国际社会对企业环境绩效的评价标准不断拓展和完善,国外企业为应对激进环保组织的责难,也在不断完善其对外披露的环境报告的内容。因环境成本是环境报告的重要内容,笔者对环境成本信息披露的国际标准进行阐述,并探讨国外企业披露环境成本信息的方式与内容,期望对我国企业环境成本信息披露标准的建立和完善有所裨益。

一、环境成本的内容

关于环境成本的定义,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组(isar)1998年2月在第15次会计文件《环境会计和报告的立场公告》中指出,环境成本是指本着对环境负责的原则,为管理企业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而采取或被要求采取的措施成本,以及因企业执行环境目标和要求所付出的其他成本。罚款、罚金、赔偿等将视为与环境相关的成本,不属于这一环境成本的定义范围,但应予以披露。这一定义以明确环保责任为中心,将企业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及预防开支列为成本核算对象,明确了环境成本的内容。wWw.133229.COmisar建议环境成本披露的内容包括:(1)成本项目,企业应将确认为环境成本的项目类别加以披露。(2)会计政策,与环境成本相关的特定会计政策应予以披露。(3)其他内容,对于报表中确认的环境成本的性质应予以披露,如对环境损害的说明、要求企业对这些损害作出补救的法律和规章的说明、对据以计提准备的现有法律和技术可能发生变化的说明。

微观企业环境成本的确认,一般具有如下特征:首先,环境费用的发生往往伴随着环境资产的减少;其次,环境费用的发生是间断性与持续性并存的。生态资源保护费用是伴随着环保活动的进行而发生的,表现出间断性特点。同时,自然资源的耗减与生态资源的降级是一个缓慢而持续的过程,在会计核算上具有持续性。因此,微观企业环境成本一般应包括以下内容:第一,企业进行经济活动所消耗的环境资产价值。第二,过度消耗环境资产或环境污染引起生态系统的退化损失。第三,其他环境相关支出。就环境成本内部化的具体要求而言,环境成本一般分为以下几类:自然资源耗减成本;生态资源降级成本;资源维护成本;环境保护成本。

二、环境成本信息披露的国际标准

环境成本信息披露在西方发达国家企业中运用较早,特别是一些国际组织和社会组织的积极推动,使得环境成本在披露形式、披露内容等方面都趋于成熟并逐步规范化。

关于企业环境成本信息披露最早的国际标准是英国1992年颁布的“环境管理制度”,对企业环境管理系统、实施和维护提出了明确要求;1997年英国的“环境报告与财务部门:走向良好务实”,对企业的环境成本报告标准做出了指导性的规范。欧盟1993年的“环境管理与审计计划(emas)”,鼓励成员国企业设立环境目标和政策并由外部独立机构验证和颁证,emas规定披露环境成本信息是企业的义务。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制定的环境管理体系iso14000系列标准目前是较为完整并获得公认的环境成本信息披露国际标准,它包含6个方面内容:环境管理体系;环境审计;环境标志;环境行为评价;生命周期评价;环境方面的产品标准。环境标志ⅱ型和ⅲ型产品要求企业根据产品生命周期清单和产品生命周期影响分析做出相关的企业产品环境成本报告。1992年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组(isar)在《环境会计:当前的问题》中,提出了环境审计、可持续发展会计、环境对国民经济核算的影响等方面的意见。1993年isar印发《跨国公司的环境管理》研究报告,介绍了部分跨国公司在其年度报告中公布的环境资料情况。1998年isar《环境会计和报告的立场公告》,就环境成本的定义与信息披露做出相关规定。丹麦于1995年制定了环境信息披露的法规——《绿色账户法案》,要求大约1000家企业年度环境成本报告;瑞典和荷兰分别于1998年和1999年强制要求企业披露环境成本信息;挪威对商法进行了修改,规定企业在年报中负有披露环境成本信息的责任;德国准则协会(din)于1997年提出了环境成本信息披露的指导思想,作为企业披露环境信息的准则;英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cca)于1992年起实施环境成本信息披露表彰制度。日本环境省2003年的《环境报告书指导方针》已经成为日本大公司环境成本会计和有关计算指标、环境信息的指南。

三、国际环境成本信息披露的方式

根据西方发达国家企业的实践经验,目前环境成本的信息披露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一)在财务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

1978年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提出既不违反财务会计准则又可扩大会计信息披露的新思路,以此为契机,会计披露逐渐进入以财务报告形式为主体的新的发展阶段。财务报告披露由两部分组成,即财务报表披露和其他财务报告披露,前者处于主导地位,后者构成必要的补充。其他财务报告包括辅助资料和财务报告的其他手段,主要向企业外界提供相关的但不完全满足会计确认标准的会计信息,如社会责任报告、环境报告、财务预测报告、简化年度报告等。由于财务会计报表的局限性和企业经营行为的复杂性,国际会计委员会(iac)在其国际会计准则第一号《财务报表列报》第91条第3款规定:企业在会计报表附注中必须提供不在财务报表内列报,但对于公允地反映报表内容确是必要的附加信息;第94条规定:会计报表附注中的披露内容包括或有、承诺和其他财务方面的披露以及非财务方面的披露。这些规定皆为环境成本的信息披露提供了法律基础。根据国际会计准则的要求,财务会计报表附注部分是对财务报表公允性反映的必要补充,而环境成本披露对于企业会计报表的公允性影响是随着企业外部会计环境的不断变化而变化的,披露的形式和内容也没有固定的做法。因这种信息披露方式比较灵活,它一直被西方诸多企业运用。

(二)以环境会计报表形式披露

这种披露方式主要在欧洲和日本的一些企业使用,目前西方许多国家规定了企业必须披露的环境指标体系,并通过立法强制要求企业披露环境成本信息。如丹麦的环境保护法明确规定,企业在上交年度财务报告时必须附有一份环境会计报告,以监督企业履行环保义务。环境会计报告披露的主要信息包括企业对能源、水资源、其他原材料的耗用情况;在生产过程中企业向大气、水、土地等排放的污染物类型和数量;企业在环保方面存在的问题及采取的环保措施等。为此很多企业编制环境会计报表详细披露企业在会计年度内的环境管理成果和现状。以日本nec公司的年度环境报告中的环境会计报表披露为例,环境成本披露项目分为6类:

1、生产环境成本。主要包括温室气体排放控制成本、资源有效利用控制成本、资源再循环使用成本(如污水处理再使用成本、其他资源的再处理使用成本等)、污染控制成本(如污染防止费用、依法缴纳的费用、化学物质控制管理费用等)。

2、环境管理费用。包括以预防污染为目的的所有技术措施费用、环境管理体系运行费用、从事环境管理的人工费用、iso环境管理体系标准贯彻和环境审计费用、各项环境培训教育费等。

3、科技研发费用。主要指对工艺的技术改造使环境影响减少的支出,包括科研投入、环保产品的设计费用等。

4、社会公共费用。为社会环保公共活动所发生的支出,如社会环保捐助和信息的费用等。

5、环境损害费用。由于污染物排放引起环境效用降低的价值损失应由本企业承担的费用。

6、其他有关费用。主要包括超标排污缴纳的排污费和其他环境税、环境罚款支出;环保专门机构的经费;环境问题诉讼和赔偿支出;临时性或突发性环保支出;因污染事故造成的停工损失。

此外,环境会计报表还应披露会计年度内环境保护项目和设备投资额以及占总投资额的比例。

(三)以环境成本报告形式披露

这种方式是企业编制单独的环境成本报告披露本年度的环境成本信息。通常,环境成本报告包括以下内容:

1、环境政策和目标。包括企业关注环保法律法规、培养员工的环保意识、建立环保导向的产品设计和流程设计思想等内容。

2、环保方法与成本。披露企业为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而采取的方法和支出的成本。

3、产品管理与设计。披露企业产品的环保设计理念和成果,包括产品设计、包装设计、供应链管理、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等内容。

4、环境管理与参与。包括贯彻落实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标准的情况;污染排放管理、环境污染物的排放控制管理、环境的法律法规约束;企业遵守环保法律的情况、相关人员参与环保的情况;企业为改善社区的环保状况所做的贡献、企业与其利益相关者在环境问题上的沟通情况等内容。

企业通过此种形式披露环境成本信息,主要表明企业的环境策略在其产品设计开发、制造管理、供应链管理以及环境成本管理中的应用。如戴尔电脑公司提出的3r环境成本管理战略,即reduce(减量化)、reuse(再利用)、recycle(再循环)就是依据这种方式披露企业的环境成本信息。

通过对西方会计理论和实务中对环境成本披露内容和形式的比较,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会计信息披露发展动因是会计环境变化所导致的对会计信息的新需求,因此,企业环境成本的披露也是因为外部会计环境和企业内部管理的需要而必然产生的结果。

第二,会计信息披露方式的发展是循序渐进的,是在原有披露方式上的改进,环境成本的信息披露若完全脱离原有的财务会计披露标准也是不现实的。

第三,会计披露的范围应该避免范围和内容的无限扩大和披露的低效率,因此,环境成本披露方式应受到披露成本的约束和信息使用者处理会计信息的能力和时间的约束。

四、改进我国企业环境成本信息披露的建议

我国目前还没有明确规范企业环境成本核算的会计准则及相应操作规范方面的规定,造成的后果是国内企业对环境成本的信息披露几乎处于空白和混乱的状态。为使我国企业环境成本的信息披露与国际接轨,笔者对我国企业环境成本信息披露提出以下建议。

(一)逐步完善与环境成本信息披露有关的法律法规

我国要求企业披露环境成本信息的法律法规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第17条和第31条指出,污染严重的企业应公布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情况,接受公众监督;《上市公司治理准则》第68条提出,上市公司应关注环境保护、注重公司的环境责任;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在2003年9月颁布的《关于企业环境信息公开的公告》,明确了企业必须公开的环境信息包括企业环境保护方针、污染物排放总量、企业环境污染治理、环保守法、环境管理等,企业自愿公开的环境信息包括企业资源消耗、企业污染物排放强度、企业环境的关注程度、下一年度的环境保护目标、当年致力于社区环境改善的主要活动、获得的环境保护荣誉等环境信息;中国证监会1997年的“关于《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的内容与格式准则第一号<招股说明书的内容与格式>》的通知”和1999年的“关于《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的内容与格式准则第六号<法律意见说明书的内容与格式>(修订)》的通知”中对企业经营活动是否符合环保要求、企业是否因违反环保方面的法律法规而被处罚等环境信息的披露做出规定。与发达国家的企业环境成本信息披露相关法规相比,我国的法规要求无论是在内容还是在时机上均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鉴于此,我国相关部门应该完善环境成本信息披露的立法工作并注重法律法规的实务操作性,促进更多企业自愿披露环境成本会计信息。待时机成熟时,我国也应借鉴国际经验,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环境信息披露指南,对必须披露环境成本信息的企业以及披露内容做出相关规定,借以规范企业对环境成本信息的披露。与2006年财政部相继的38个具体会计准则一样,我国可以考虑制订环境会计准则,以法律法规的形式确定环境会计的地位和作用,使企业披露行为有法可依,并为环境成本信息披露提供统一的标准。

(二)注重运用货币性指标披露环境成本信息

西方企业环境成本信息披露的调查报告显示,如果企业在报表附注中仅以文字说明的形式披露环境成本与环境绩效,因报告内容涉及大量的环境经济专业术语,晦涩难懂,令一般的投资者和社会公众很难理解。建议我国企业在披露环境成本信息时,应注重运用货币性指标披露环境成本信息,使会计报表使用者对环境成本的财务影响有更直观地了解。具体披露内容包括:

1、环境成本现实发生数额。在本会计年度内,发生的环境成本的合计数及其分类,包括环境污染罚款数额、购买环保设备的金额等。

2、环境成本潜在发生额。根据专业人员的估计,企业因环境污染可能承担的潜在损失。

3、环境成本变动情况。与上年度相比,环境成本的变化额和变化率,使会计报表使用者对环境成本的财务影响有更完整地了解。

4、环境控制效率。主要指环境成本/污染排放物的减少数,该指标衡量企业每减少单位的环境污染物的成本。

5、环境行为效率。主要指环境利润/污染排放物的减少数,该指标衡量减少环境污染排放带来的实质性利润。

6、经济生态效率。主要指销售额/环境改善影响量化数,该指标整体衡量企业经营活动和环境保护所带来的环境改善。

(三)单独编制环境报告披露环境成本信息

企业环保整改报告范文第9篇

摘要: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入,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开始关注企业对环境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开始披露企业的环境成本。依据环境成本信息披露的相关国际标准,弄清国外企业披露环境成本信息的方式与内容,同时为我国企业环境成本的信息披露与国际接轨采取相应措施。

目前,企业的利益相关者越来越关注企业对环境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不仅评价企业的经济绩效,还评价其环境绩效。随着国际社会对企业环境绩效的评价标准不断拓展和完善,国外企业为应对激进环保组织的责难,也在不断完善其对外披露的环境报告的内容。因环境成本是环境报告的重要内容,笔者对环境成本信息披露的国际标准进行阐述,并探讨国外企业披露环境成本信息的方式与内容,期望对我国企业环境成本信息披露标准的建立和完善有所裨益。

一、环境成本的内容

关于环境成本的定义,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组(ISAR)1998年2月在第15次会计文件《环境会计和报告的立场公告》中指出,环境成本是指本着对环境负责的原则,为管理企业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而采取或被要求采取的措施成本,以及因企业执行环境目标和要求所付出的其他成本。罚款、罚金、赔偿等将视为与环境相关的成本,不属于这一环境成本的定义范围,但应予以披露。这一定义以明确环保责任为中心,将企业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及预防开支列为成本核算对象,明确了环境成本的内容。ISAR建议环境成本披露的内容包括:(1)成本项目,企业应将确认为环境成本的项目类别加以披露。(2)会计政策,与环境成本相关的特定会计政策应予以披露。(3)其他内容,对于报表中确认的环境成本的性质应予以披露,如对环境损害的说明、要求企业对这些损害作出补救的法律和规章的说明、对据以计提准备的现有法律和技术可能发生变化的说明。

微观企业环境成本的确认,一般具有如下特征:首先,环境费用的发生往往伴随着环境资产的减少;其次,环境费用的发生是间断性与持续性并存的。生态资源保护费用是伴随着环保活动的进行而发生的,表现出间断性特点。同时,自然资源的耗减与生态资源的降级是一个缓慢而持续的过程,在会计核算上具有持续性。因此,微观企业环境成本一般应包括以下内容:第一,企业进行经济活动所消耗的环境资产价值。第二,过度消耗环境资产或环境污染引起生态系统的退化损失。第三,其他环境相关支出。就环境成本内部化的具体要求而言,环境成本一般分为以下几类:自然资源耗减成本;生态资源降级成本;资源维护成本;环境保护成本。

二、环境成本信息披露的国际标准

环境成本信息披露在西方发达国家企业中运用较早,特别是一些国际组织和社会组织的积极推动,使得环境成本在披露形式、披露内容等方面都趋于成熟并逐步规范化。

关于企业环境成本信息披露最早的国际标准是英国1992年颁布的“环境管理制度”,对企业环境管理系统、实施和维护提出了明确要求;1997年英国的“环境报告与财务部门:走向良好务实”,对企业的环境成本报告标准做出了指导性的规范。欧盟1993年的“环境管理与审计计划(EMAS)”,鼓励成员国企业设立环境目标和政策并由外部独立机构验证和颁证,EMAS规定披露环境成本信息是企业的义务。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制定的环境管理体系ISO14000系列标准目前是较为完整并获得公认的环境成本信息披露国际标准,它包含6个方面内容:环境管理体系;环境审计;环境标志;环境行为评价;生命周期评价;环境方面的产品标准。环境标志Ⅱ型和Ⅲ型产品要求企业根据产品生命周期清单和产品生命周期影响分析做出相关的企业产品环境成本报告。1992年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组(ISAR)在《环境会计:当前的问题》中,提出了环境审计、可持续发展会计、环境对国民经济核算的影响等方面的意见。1993年ISAR印发《跨国公司的环境管理》研究报告,介绍了部分跨国公司在其年度报告中公布的环境资料情况。1998年ISAR《环境会计和报告的立场公告》,就环境成本的定义与信息披露做出相关规定。丹麦于1995年制定了环境信息披露的法规——《绿色账户法案》,要求大约1000家企业年度环境成本报告;瑞典和荷兰分别于1998年和1999年强制要求企业披露环境成本信息;挪威对商法进行了修改,规定企业在年报中负有披露环境成本信息的责任;德国准则协会(DIN)于1997年提出了环境成本信息披露的指导思想,作为企业披露环境信息的准则;英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CCA)于1992年起实施环境成本信息披露表彰制度。日本环境省2003年的《环境报告书指导方针》已经成为日本大公司环境成本会计和有关计算指标、环境信息的指南。

三、国际环境成本信息披露的方式

根据西方发达国家企业的实践经验,目前环境成本的信息披露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一)在财务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

1978年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提出既不违反财务会计准则又可扩大会计信息披露的新思路,以此为契机,会计披露逐渐进入以财务报告形式为主体的新的发展阶段。财务报告披露由两部分组成,即财务报表披露和其他财务报告披露,前者处于主导地位,后者构成必要的补充。其他财务报告包括辅助资料和财务报告的其他手段,主要向企业外界提供相关的但不完全满足会计确认标准的会计信息,如社会责任报告、环境报告、财务预测报告、简化年度报告等。由于财务会计报表的局限性和企业经营行为的复杂性,国际会计委员会(IAC)在其国际会计准则第一号《财务报表列报》第91条第3款规定:企业在会计报表附注中必须提供不在财务报表内列报,但对于公允地反映报表内容确是必要的附加信息;第94条规定:会计报表附注中的披露内容包括或有、承诺和其他财务方面的披露以及非财务方面的披露。这些规定皆为环境成本的信息披露提供了法律基础。根据国际会计准则的要求,财务会计报表附注部分是对财务报表公允性反映的必要补充,而环境成本披露对于企业会计报表的公允性影响是随着企业外部会计环境的不断变化而变化的,披露的形式和内容也没有固定的做法。因这种信息披露方式比较灵活,它一直被西方诸多企业运用。

(二)以环境会计报表形式披露

这种披露方式主要在欧洲和日本的一些企业使用,目前西方许多国家规定了企业必须披露的环境指标体系,并通过立法强制要求企业披露环境成本信息。如丹麦的环境保护法明确规定,企业在上交年度财务报告时必须附有一份环境会计报告,以监督企业履行环保义务。环境会计报告披露的主要信息包括企业对能源、水资源、其他原材料的耗用情况;在生产过程中企业向大气、水、土地等排放的污染物类型和数量;企业在环保方面存在的问题及采取的环保措施等。为此很多企业编制环境会计报表详细披露企业在会计年度内的环境管理成果和现状。以日本NEC公司的年度环境报告中的环境会计报表披露为例,环境成本披露项目分为6类:

1、生产环境成本。主要包括温室气体排放控制成本、资源有效利用控制成本、资源再循环使用成本(如污水处理再使用成本、其他资源的再处理使用成本等)、污染控制成本(如污染防止费用、依法缴纳的费用、化学物质控制管理费用等)。

2、环境管理费用。包括以预防污染为目的的所有技术措施费用、环境管理体系运行费用、从事环境管理的人工费用、ISO环境管理体系标准贯彻和环境审计费用、各项环境培训教育费等。

3、科技研发费用。主要指对工艺的技术改造使环境影响减少的支出,包括科研投入、环保产品的设计费用等。

4、社会公共费用。为社会环保公共活动所发生的支出,如社会环保捐助和信息的费用等。

5、环境损害费用。由于污染物排放引起环境效用降低的价值损失应由本企业承担的费用。

6、其他有关费用。主要包括超标排污缴纳的排污费和其他环境税、环境罚款支出;环保专门机构的经费;环境问题诉讼和赔偿支出;临时性或突发性环保支出;因污染事故造成的停工损失。

此外,环境会计报表还应披露会计年度内环境保护项目和设备投资额以及占总投资额的比例。

(三)以环境成本报告形式披露

这种方式是企业编制单独的环境成本报告披露本年度的环境成本信息。通常,环境成本报告包括以下内容:

1、环境政策和目标。包括企业关注环保法律法规、培养员工的环保意识、建立环保导向的产品设计和流程设计思想等内容。

2、环保方法与成本。披露企业为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而采取的方法和支出的成本。

3、产品管理与设计。披露企业产品的环保设计理念和成果,包括产品设计、包装设计、供应链管理、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等内容。

4、环境管理与参与。包括贯彻落实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标准的情况;污染排放管理、环境污染物的排放控制管理、环境的法律法规约束;企业遵守环保法律的情况、相关人员参与环保的情况;企业为改善社区的环保状况所做的贡献、企业与其利益相关者在环境问题上的沟通情况等内容。

企业通过此种形式披露环境成本信息,主要表明企业的环境策略在其产品设计开发、制造管理、供应链管理以及环境成本管理中的应用。如戴尔电脑公司提出的3R环境成本管理战略,即Reduce(减量化)、Reuse(再利用)、Recycle(再循环)就是依据这种方式披露企业的环境成本信息。

通过对西方会计理论和实务中对环境成本披露内容和形式的比较,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会计信息披露发展动因是会计环境变化所导致的对会计信息的新需求,因此,企业环境成本的披露也是因为外部会计环境和企业内部管理的需要而必然产生的结果。

第二,会计信息披露方式的发展是循序渐进的,是在原有披露方式上的改进,环境成本的信息披露若完全脱离原有的财务会计披露标准也是不现实的。

第三,会计披露的范围应该避免范围和内容的无限扩大和披露的低效率,因此,环境成本披露方式应受到披露成本的约束和信息使用者处理会计信息的能力和时间的约束。

四、改进我国企业环境成本信息披露的建议

我国目前还没有明确规范企业环境成本核算的会计准则及相应操作规范方面的规定,造成的后果是国内企业对环境成本的信息披露几乎处于空白和混乱的状态。为使我国企业环境成本的信息披露与国际接轨,笔者对我国企业环境成本信息披露提出以下建议。

(一)逐步完善与环境成本信息披露有关的法律法规

我国要求企业披露环境成本信息的法律法规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第17条和第31条指出,污染严重的企业应公布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情况,接受公众监督;《上市公司治理准则》第68条提出,上市公司应关注环境保护、注重公司的环境责任;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在2003年9月颁布的《关于企业环境信息公开的公告》,明确了企业必须公开的环境信息包括企业环境保护方针、污染物排放总量、企业环境污染治理、环保守法、环境管理等,企业自愿公开的环境信息包括企业资源消耗、企业污染物排放强度、企业环境的关注程度、下一年度的环境保护目标、当年致力于社区环境改善的主要活动、获得的环境保护荣誉等环境信息;中国证监会1997年的“关于《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的内容与格式准则第一号<招股说明书的内容与格式>》的通知”和1999年的“关于《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的内容与格式准则第六号<法律意见说明书的内容与格式>(修订)》的通知”中对企业经营活动是否符合环保要求、企业是否因违反环保方面的法律法规而被处罚等环境信息的披露做出规定。与发达国家的企业环境成本信息披露相关法规相比,我国的法规要求无论是在内容还是在时机上均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鉴于此,我国相关部门应该完善环境成本信息披露的立法工作并注重法律法规的实务操作性,促进更多企业自愿披露环境成本会计信息。待时机成熟时,我国也应借鉴国际经验,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环境信息披露指南,对必须披露环境成本信息的企业以及披露内容做出相关规定,借以规范企业对环境成本信息的披露。与2006年\财政部相继的38个具体会计准则一样,我国可以考虑制订环境会计准则,以法律法规的形式确定环境会计的地位和作用,使企业披露行为有法可依,并为环境成本信息披露提供统一的标准。

(二)注重运用货币性指标披露环境成本信息

西方企业环境成本信息披露的调查报告显示,如果企业在报表附注中仅以文字说明的形式披露环境成本与环境绩效,因报告内容涉及大量的环境经济专业术语,晦涩难懂,令一般的投资者和社会公众很难理解。建议我国企业在披露环境成本信息时,应注重运用货币性指标披露环境成本信息,使会计报表使用者对环境成本的财务影响有更直观地了解。具体披露内容包括:

1、环境成本现实发生数额。在本会计年度内,发生的环境成本的合计数及其分类,包括环境污染罚款数额、购买环保设备的金额等。

2、环境成本潜在发生额。根据专业人员的估计,企业因环境污染可能承担的潜在损失。

3、环境成本变动情况。与上年度相比,环境成本的变化额和变化率,使会计报表使用者对环境成本的财务影响有更完整地了解。

4、环境控制效率。主要指环境成本/污染排放物的减少数,该指标衡量企业每减少单位的环境污染物的成本。

5、环境行为效率。主要指环境利润/污染排放物的减少数,该指标衡量减少环境污染排放带来的实质性利润。

6、经济生态效率。主要指销售额/环境改善影响量化数,该指标整体衡量企业经营活动和环境保护所带来的环境改善。

(三)单独编制环境报告披露环境成本信息

企业环保整改报告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财务会计报告 发展趋势 改进措施

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和会计信息使用者需求的变化是推动财务会计发展的两大动力。与经济环境的变化相适应,企业的财务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企业的经济活动日益复杂化;物价变动更加频繁和激烈;行业竞争加剧;互联网在财务会计中广泛应用;金融衍生工具发展速度迅猛,且金融衍生工具具有四两拨千斤的作用,由此带来的高效益和巨大风险共存,利润和风险就像一把双刃剑。知识就是力量,以知识为基础的无形资产日益扩大,成为企业未来现金流量与市场价值的关键,同时,知识产权也是企业的软竞争实力。

一、财务报告发展趋势畅想

财务报告是衡量企业运行状态、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的重要指标。针对企业内部财务环境发展变化及外部经济的发展加速,企业的财务报告将向着更多、更广的方向发展。

(一)增加财务业绩报表

在现行财务报表的基本构成基础上,适当增加企业业绩报表,能进一步掌握企业经营状况。近年来,英国、德国等欧洲国家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把财务业绩报告的改进放在财务报告改革的首位,即提倡在三张主表之后加上第四张,即“财务业绩报表”。它集中反映一个企业的全部业绩,从而更全面、更系统地反映以前被忽略的部分,如外币折算差额、资产评估增值、债务重组收益。随着我国金融业务的发展,公允价值将作为衍生工具的计量属性,即成为第四张报表的计量基础,从而容纳衍生工具公允价值的变动,便于投资者充分了解有关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和报酬。

(二)不定期增加社会责任报告

现行企业的经营目标是以最小的成本产生最大的利润,即利益最大化,企业将更多地融入社会中,正因为如此,企业将担负起更大的社会责任,所以企业可以适时出具其承担的社会责任报告。社会责任报告是用来反映职工培训、健康安全条件、人力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及公益性捐赠等信息。在未来的财务报告中增加社会责任信息,即增加有关企业污染环境的状况及治理污染、绿化情况、保护耕地等可持续发展的相关信息,有利于整个社会维持生态平衡,保持经济平稳增长的可持续发展,也有利于树立企业良好的社会形象,坚定投资者的信心,进而促进企业进一步发展。

(三)企业财务报告的表现和反映

企业财务报告除反映前述信息外,还应表现和反映以下信息,以帮助投资者及其他信息使用者更全面、深入地了解企业的经营方向、发展前景、利润所得、经营理念。这些包括企业治理当局的分析与评价、当地治理部分如工商、环保、技术监视、安监部分的评价。财务报告的发展是循序渐进、逐步改良而逐渐完善的,一次、两次甚至多次的改革不能一步到位。科学发展具有继续性,而且可靠性始终是人们在决策中衡量信息质量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总之,财务报告应从实际出发,随着用户需求的不断变化与进步,进行适时的调整、改进。

二、我国企业财务报告的具体改进措施

(一)丰富、完善财务报告的格式

财务会计报表变革的可行性以知识经济的爆炸式发展、网络的大规模普及为基础,上述也为其发展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持,表现为会计数据由纸质的载体进而升级为以磁介质和光介质为载体。从一定程度上讲,数据载体的变化升级,从根本上消除了信息处理过程中分类与再分类的重复繁冗的环节,即利用同一基础信息可实现信息的重新组合,从而为会计数据的分类、重组提供更广阔的空间,会计数据处理工具从纯手工——算盘而演变成为计算机,并可以进行过程运算,这种处理方式消除了地域、空间、时间等障碍因素,并可以对报表数据进行深度加工,使之为企业决策做出更高效率、更高质量的支持,使报告在互联网上公布其所提供的会计信息、财务数据,而信息使用者也可以完全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甄选自己所需要的有价值的信息。

(二)编制实时财务报告

传统的企业财务报告不是实时报告,而是事后报告,不能在第一时间内反馈企业财务情况,如年度报告,是根据一年的各种会计数据经过加工、整理、分析形成的。报告的周期长,时限久,工作量繁冗,并且传统的财务报告由于手工处理的低效率和完成审计程序时所需的限制而不能做到及时编报、及时报出,就导致企业所提供的财务信息刚一报出便过时。随着IT、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的生产成本大幅下降,而及时性大幅提升,并且企业产品生命周期不断缩短,金融衍生工具不断涌现,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突发性因素日益突出,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周期随之缩短。因此,必须构建一套能够提供实时信息的财务报告体系,使其时间和周期不再是财务报告的约束条件。

(三)注重揭示非财务非货币信息

在当下日益发展的经济环境中,与企业决策相关的信息不仅包括财务信息,还包括非财务信息,且非财务信息变得越来越重要。如品牌知名度、市场占有率、客户满足程度、客户满意度、新产品开发和应用、行业发展及竞争趋势分析,这些信息有助于信息使用者了解企业的经营模式、发展远景及行业的景气程度。企业的经营者利用财务信息及非财务信息做出科学、系统的分析,并运用到企业实际的运作当中,使企业的财务报告更加透明,使可理解性更强。但为了确保被表露的非财务信息的正确性,企业可以答应相关部分参与到这些信息的搜集、编报中。

(四)丰富现行财务报告内容

财务报表附注对报表数据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都具有重要的影响,且逐渐成为正确解读报表数据和判定决策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我国会计报表附注,现阶段主要侧重于对表内项目的解释,并且主要是以财务信息为主,而对于表外信息中关于企业未来的机会风险、筹资、投资风险、通货膨胀、行业信息等一些影响企业外部环境的非财务信息表露得太少。

参考文献:

[1]徐秀艺.企业财务会计报告分析.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26-28.

[2]李晓莉.现行财务报告缺陷分析研究[J].财会探析,2010:78.

企业环保整改报告范文第11篇

关键词:石油行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

中图分类号:F234.4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9-0-02

引言

环境会计在准则的基础上,记录着在企业环保防治、环境的开发利用等多方面有关环境支出的费用,同时对产生的利益形成报告以在期末显示企业利润。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则是相关公司对环境保护有所作为而呈现的成效及整改的环保措施。石油行业在经济大范围增长中表现出强劲实力,但该行业在发展中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也不容小觑,规范石油行业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与形式,成为有效控制环境污染的途径之一。

一、石油行业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现状及问题

本文选取20家上海股市和深圳股市中石油行业有代表性的上市公司,分析2013-2015年各家公司的年度报告和社会责任报告书。并分别选择九家上海主板,五家深圳主板,三家创业板,三家中小板企业。本文主要数据来自于东方财富网、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选取的20家公司是乐山电力、上海石化、中国石化、中国石油、海油工程、中海油服、石化油服、广汇能源、洲际油气、过及创新、准油股份、东华能源、海默科技、通源石油、潜能恒信、华锦股份、泰山石油、广聚能源、岳阳兴长、大庆华科。

1.石油行业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现状

2013年到2015年,20家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数量分别是11家、14家、18家,2013年至2015年的百分比直接上升了35%,表明于石油行业的企业开始重视环境问题。在披露信息量方面:多半企业大都会披露2-4项会计信息,少量国有控股的主板上市大型石油企业披露的内容比较详尽。如图1所示,20家上市公司环保披露内容主要包括环保支出、方针方案等。

在披露模式方面:如表1所示,2013年至2015年,通过财务报表附注披露的企业增加幅度较大,为25%;相比较而言,在董事会报告和社会责任报告书中披露的企业增加幅度较小。经过三年发展,通过最有价值的社会责任报告书披露的公司也未超过50%。编制社会责任报告书的一般多为沪深两市主板上市的大型公司,比如:中国石化、中国石油、上海石化等等。

2.石油行业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问题

(1)自愿披露环境会计信息的企业少

我国石化需求大,石油产业发展快,对环境的污染是所有产业中最为严重的,但自愿在年报中进行披露的公司甚少,敢于自愿披露环境会计信息的多为国有控股大型石油企业,其背后多有国家的支持,提供政府补贴。而一些小规模企业缺乏监管,试图逃脱公众的视线,导致最后被动披露甚至不披露环境会计信息。

(2)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内容不全面

在样本公司的数据分析中,环保方案披露占比例45%,是出现的最高频次的披露内容。而比较少披露的有环境污染事故的应急预案、环保设施等,样本数据中只有岳阳兴长一家公司进行了详细的披露。有极大部分企业年报中对环境的信息披露不完整,对环保设施、环保方案这类重要内容鲜有涉及。多数企业仅对环保成果及所采取的具体措施进行披露,从而避开对自己效益不利的环境会计信息,甚至直接忽略,这势必导致多方面不利影响。

(3)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模式不标准

目前石油行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整体呈现三种模式:董事会报告、财务报表附注、社会责任报告书。而在这三种模式中,大多数企业选择在财务报表附注中披露。从统计数据里发现,选取的样本公司中拥有独立环境报表的企业数量为零,进而说明目前该产业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模式没有统一的标准。从利益最大化角度,企业一定选择能够对其最有益的披露模式,这就直接导致整个行业在披露上出现混乱的局面,信息使用者无法直接得到企业的数据,需要从其他的报表中获取,为相关研究制造了难度,也为政府监管与公众关注增加了障碍。

二、国外石油行业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及经验借鉴

1.美国石油行业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

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具实力的发达国家,它的石油行业发展位于世界前列,其所制定的环境法律是十分完善的。早在1899年就制订了第一部关于环境的法律。美国在该方面披露内容主要包括环境政策、环境成本、环境负债,它基于传统会计发生改变。而他们所表现的负债是当前我国很多企业未曾体现的内容,它一般包括和环保相联系的债券基金、超级基金站点数、未来的预计清理费等。

在披露模式上,美国石油行业上市公司主要以定量为主,定性为辅,数据占据报告的较大篇幅。在年报中体现环境信息的公司较多,美国企业主动建立环境会计信息报告也是比比皆是。在对企业的监管力度上,因为有完善的法律支撑,所以美国的处罚明细完整,不同的罪责有不同的处罚力度,可操作性强。美国在多年前就已形成了完善的环境会计信息体系和监管体系,这是很多国家可以借鉴的。

2.日本石油行业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

日本是亚洲国家中最具环保精神的国家,它在环境保护的各个方面都处于世界先进水平。日本关于环境的法律文书共有700多部,其中关于环境会计的法律或条例甚至多于美国,并且根据市场需求的发展,平均2-3年就对《环境报告书指南》进行修改。日本石油公司对该方面信息披露的内容包括成本与效果,尤其注重环境效果的披露。环境效果主要披露企业对环境加入投资之后取得的成效,对生态环境的作为,企业自身节能减排的成果等指标。

三、完善石油行业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对策

政府方面,完善环境会计方面的法律法规及环境会计披露准则迫在眉睫。政府应统一标准出台一系列的约束条例和奖惩机制,对披露中的内容、形式、时间做出相有特色的规定,防止企业为自身利益而选择性披露。同时加强对会计信息披露的监管力度,通过信息查询及实地走访结合,建立企业环境诚信档案,设立“黑白名单”监督机制,最后还要与新闻媒体合作,加大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

企业方面,可在董事会之下设立环境会计审计部门,建立企业内部环境会计审计制度,定期检查环保计划是否被切实有效的实践,并根据公司的规章制度进行处置。同时企业加强自身的环境保护意识,可通过策划有关环境保护的娱乐活动,修订环境保护宣传册等措施巩固环保文化,发放环保奖金等物质精神奖励来增加员工参加环境保护的动力。

第三方方面,发展独立的环境审计机构。应逐步发展专门针对于石油行业等高污染行业的独立环境审计机构。同时选调有环境信息审计经验的审计师,提高环境审计的质量,审计方式可采取包括了环境信息审计的经济责任审计。

参考文献:

[1]许唯唯.中石油基于XBRL的会计信息披露研究[D].黑龙江:哈尔滨商业大学,2015:21-22.

企业环保整改报告范文第12篇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不断发展变化,对财务报告也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企业在拟定财务报告方面,逐渐开始关注于对产品的质量、风险投资,信息技术等方面的利用,因此,这就需要财务报告分析内容应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而及时改变,本文分析了当前经济环境对财务报告内容变化带来的重要影响,探讨了当前财务报告分析内容该如何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而改变。

关键词财务报告经济环境影响

一、经济环境与财务报告的关系

对于一个企业的财务报告来说,经济环境的发展变化可以推动财务报告的发展变化。当前的新经济环境,指的是以知识经济为基础的经济,同时,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企业的生产是面向国际的,因此,根据经济全球化的环境,企业的财务报告也应逐渐走向完善,新的经济环境促使企业的财务报告发展变化,进而也推动了企业利润表、企业资产负债表等财务报告的发展。

二、经济环境对财务报告内容的影响

1.财务报告应充分面向全球化

在经济全球化、企业跨国化的新经济环境下,企业的发展也就面临着资本等向国外流动的现象;而且,经济全球化也把各国的企业紧密结合在了一起,因此,在财务报告这方面也应该充分面向全球化,同时,根据使用的人群逐渐广泛和多样化,财务报告内容也应涉及多方面,对固定资产、产品专利权、商标权等内容也应加入财务报告分析当中。

2.财务报告中应涉及对无形资产的说明

当今社会,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变化,无形资产等信息已经逐步发展起来,对于当今的财务报告来说,大多数内容偏向说明一些设备等有形资产,而对于无形资产的说明则较为不足,如,对企业人力资本、商品知识资本、商品的信誉、质量等方面无形资本的涉及极为有限。我们说,当前科学技术在发展,经济环境不断变化的趋势下,企业会计在财务报告分析方面就要多关注一些无形的资产,企业的无形资产可以为企业带来巨大的财富,在当前经济环境下,无形资产甚至于占企业总价值60%-80%,因此,新经济环境下的财务报告应根据环境的变化做适时调整。以此来适应新经济的大潮,使企业的财务报告分析内容不断完善和进步。

三、财务报告随经济环境变化的主要方面

1.财务报告内容要时效化

信息化的社会经济下,对信息经济的时效性要求极为重要,及时化和有效化的信息对于商家来说就犹如滚滚的财富,可以为商家带来无限的利润和商机,因此,财务报告内容就要充分体现及时性和有效性;同时,也要注意完善财务报告的内容,扩大财务报告信息披露的范围,财务报告内容要体现多样化的信息,如:未来经济信息、知识产业信息等一些相关的无形经济。比如说,在写本市区今年房价方面的财务报告中,就应在结合当前房价的背景下充分分析未来房价的发展趋势,做到长远的发展,以此来满足不同信息使用者对财务报告多方面的需求。

2.完善和进一步改进财务报告的体系

(1)在对社会责任的报告方面

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在自身发展过程中,由于一些新技术等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当地的产业资源造成浪费,会对企业周围的土地、河流造成影响,如,皮革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就不可避免会对地下水造成污染,严重的还会危及人们的生命安全;而且,皮革有一定的毒素,一些废气排放到空气中也会严重污染大气,因此,企业在财务报告内容中就要加入对社会责任的报告内容,这样做可以让企业明确它自身的责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自己的行为,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对资源的不必要浪费;同时,也有利于社会对企业的监督和了解,从而可以协调企业和经济环境之间的发展关系,促进宏观经济的管理和发展。

(2)财务报告内容中增加预测报告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大背景下,我们企业的发展不应仅仅局限于当前的发展,最重要的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因此,为了与经济环境发展保持同步,财务报告内容就应增加预测内容,面向企业未来的发展,如,在财务报告内容中可以反映一些预期经营成果问题、反应未来的财务状况等,这在一定程度上不仅对企业未来的发展做了预测,而且也是企业财务报告内容完善的一大关键性体现。

(3)财务报告内容方面增加相关企业的财务信息报告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的财务报告在评估一个企业的发展情况时,就要加入对相关企业信息的评估,这样才可以更加直观形象地说明企业最真实的状况。这些新的变化对于企业财务报告拟定的会计来说,就要努力改变传统的财务报告分析模式,在尝试增加相关企业的财务报告内容上做好企业财务报告的分析,使得企业的财务报告内容在联系当前环境发展的前提下有一个全新的发展改变。

综上分析可以发现,在当前的新经济环境下需要对企业的财务报告内容做一定程度上的改变,财务报告内容在增加预测、增加社会责任等体系方面不仅有利于财务报告内容的完善化和科学化,而且有利于适应当前不断发展变化的新经济环境。我们应充分分析财务报告内容,同时,在结合经济环境的变化基础下,努力调整企业的财务报告,以此来使财务报告为企业的发展做出较大的贡献。

在财务报告内容的调整和完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财务报告信息的时效性,信息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是极为重要的,而时效性的信又是最为有价值的,因此,财务报告内容应保证其及时性和有效性,在这一点上也体现出了企业的财务报告内容要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来发生改变。

参考文献:

[1]梁庆萍.知识经济环境下改进企业财务报告探析.地下水.2006(02).

企业环保整改报告范文第13篇

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帮扶企业克难致胜“五送”活动的部署要求,进一步做好服务和支持企业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和冲击,推动我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结合我局实际,经局党组研究决定,决定开展帮扶企业克难致胜“五送”活动。为此,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市十二届党代会三次会议精神,牢固树立“保企业就是保发展、保民生、保稳定”的理念,以开展“送信心、送服务、送政策、送信息、送资金”为内容的“五送”活动为抓手,创新支持方式、加大支持力度,提高支持实效,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努力为推动全市经济社会稳定健康发展作出贡献。

二、活动时间

2013年2月10至3月9日

三、主要措施

㈠提高审批效率,服务企业发展

1、加强建设项目指导协调。建立重点项目决策提前介入机制,主动加强与发改、工业经济、国土资源等部门的沟通联系,全面掌握建设项目信息,根据产业政策和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及时提出环保建议。落实重点项目专人负责制,开通审批“绿色通道”,定期了解项目进展情况,帮助解决环评文件编制、总量替代方案等问题,实行全程跟踪服务。对上报上级环保部门审批的项目,及时向上级环保部门汇报、沟通,帮助企业缩短审批时限。坚持依法行政,严控“两高一低”项目。

2、优化建设项目审批工作机制。完善建设项目环评审批制度,及时批复符合条件的建设项目。对不符合条件的项目,要及时向企业作出解释说明。进一步提高建设项目审批效率,对已作区域环评的东部产业集聚区、东海塘区块入园项目降低环评评价等级。全面调整审批时限,一般性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报告表、登记表审批时限分别由国家规定的60个、30个、15个工作日缩短为7个、4个、4个工作日;工业性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报告表、登记表审批时限缩短为3个、2个、2个工作日。

㈡提高行政水平,增强服务意识

3、寓服务于监管。完善重点污染源联系人制度,建立重点企业日常联系沟通制度,定期上门了解企业的环保需求。坚持执法与服务相结合,对受到处罚的企业,帮助查明原因、分析问题,做好执法后服务。对限期治理整改到位的,及时验收,使其尽快恢复生产。

4、加强环境信用管理。对因环境违法行为受到银行信贷限制后已整改到位的企业,及时向社会和有关部门通报,帮助恢复环境信用。对企业争取国债资金和银行贷款需要出具环保信用证明的项目,若无环境违法行为,应及时办理。

5、加强重点企业监管。积极做好环保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教育,引导企业提高环境管理水平,确保污染防治设施稳定达标运行。坚决依法打击偷排漏排、屡查屡犯的严重违法排污行为,为企业发展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全面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切实提高执法水平。

㈢加大环保扶持力度,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6、加大资金扶持力度。进一步加强与上级环保部门的沟通,指导企业做好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轻等工程项目材料申报,积极申报各级环保专项资金。继续开展环境污染整治专项资金、生态补偿资金补助工作,坚持补助资金与污染防治工程挂钩原则,对在清洁生产审核、污染减排、限期治理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的企业予以奖励。

7、加大技术扶持力度。针对我市中小企业特点及污染防治需求,组织开展“环保科技服务进企业”活动,发挥环保专业技术人员优势,为企业污染治理设施升级改造提供指导服务,帮助企业解决环保治理技术难题。帮助新建、技改企业选好先进适用环保技术和污染治理设施,促进结构调整和优化。

8、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认真贯彻执行《关于降低部分涉企服务收费标准的通知》,实施环境监测优惠政策措施,统一按基准收费标准70%收取费用,对困难较大的企业,根据实情加大优惠幅度。引导环评中介机构做好对困难企业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估,督促环评和技术评估机构实行减半收费。

四、活动要求

㈠提高思想认识。企业是促进经济发展的主体,是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扶持企业健康发展,对促进经济发展,推进环保历史性转变具有重要意义。全体人员要进一步树立服务和支持企业发展理念,与企业共破难题、共度难关。

企业环保整改报告范文第14篇

一、2018年工作情况

(一)全面开展大气污染防治,改善城乡人居环境

1. 加强矿山污染治理。一是根据县政府制定的《关于发展生态矿业,建设安全、绿色、和谐矿山的实施意见》,今年在蓉城镇、酉华镇开展创建试点,进行矿产品开采、加工、运输粉尘整治工作,对13家矿山开采企业进行了污染防治设施升级改造。二是稳步推进矿山环境综合治理,按照市、县《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污染治理实施方案》要求,强力推进整改措施,切实落实整改任务,县环保局及时制定了矿山综合治理验收标准,督促企业对照标准逐一落实整改。10月份,我县列为市第一批矿山环境整治6家矿山企业顺利通过了市环保局组织的矿山环境综合整治达标验收。

2.整治粉尘、烟尘排放企业。一是整治工业炉窑企业,对未执行建设项目“三同时”制度、未建设配套污染防治设施、未经许可擅自生产向大气排放污染物的5家违法排污企业,责令企业限期整改,并依法予以经济处罚。二是淘汰落后产能,对未办理环评审批手续、未建设配套的污染防治设施违法试生产、向大气排放污染物且附近居民投诉较多的4家违法企业,依法责令停止生产。

3.强化秸秆禁烧工作。多措并举强化秸秆禁烧工作。一是县、乡(镇)签订《秸秆禁烧目标责任书》,建立乡镇“一把手”负责制和责任追究制;二是向全县农户发放秸秆禁烧一封信6万余份,并通过电视、气象信息、手机信息宣传秸秆禁烧;三是相关部门履行职责。县农委深入乡镇开展秸秆堆沤制肥技术培训、大力推广机械化秸秆还田、积极发展秸秆能源化利用。四是巡查组每日巡查,发现焚烧点及时处理,并对责任人予以经济处罚;五是县政府督办室定期督查秸秆禁烧工作目标任务落实情况,对存在问题提出限期整改意见,确保秸秆禁烧工作落实到位。

4.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指导陵阳镇实施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项目和太平湖生态保护项目。积极争取省级农村环境整治环保专项资金,加快乡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推进农村环境整治和美好乡村建设。

(二)扎实推进生态建设, 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共赢

一是依据生态县建设规划和《XX县创建国家生态县工作实施方案》及时制定了2018年国家生态县创建工作年度计划,将任务分解落实到部门、乡镇、开发区和责任人,明确工作进度,落实专项资金。各乡镇、县开发区相继成立专门环境保护机构并落实工作人员。二是指导乡镇申报国家生态乡镇(累计8个乡镇完成申报国家生态乡镇工作)。县创建办在各部门的积极配合下,全面完成部级生态县材料编制和申报工作,并将申报材料报送省环保厅进行预审。省环保厅认为我县各项建设指标满足国家生态县的标准规定,并将预审意见报送国家环保部,商请环保部生态司对我县创建国家生态县工作进行现场评估。

(三)深化污染防治,落实防治措施

1扎实开展主要污染物减排工作。根据年初县政府制定的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确定今年主要污染物减排项目8个,主要是:

(1)XX县污水处理厂提高水量工程减排项目;

(2)XX县三方丝绸有限公司污水深度治理工程减排项目;

(3)XX县庙前镇华阳村分散生活污水处理工程减排项目;

(4)XX县百花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减排项目;

(5)XX县陵阳镇崇觉村分散生活污水处理工程减排项目;

(6)XX县义祥畜禽养殖有限公司农业源减排项目;

(7)XX县银杏商务宾馆煤改气项目;

(8)XX县九子山宾馆煤改气项目。全年计划减排量: cod 7xx.45 吨,氨氮 72.48吨,so238.43吨,nox6.93吨(计划新增减排量cod为xx0.xx吨,nh3xx.7吨,so238.43吨,nox6.93吨。)。

县环保局按要求狠抓工作落实,加大对被列入减排计划企业的监管力度,定时进行监督性监测,督促企业开展减排相关工作。目前已按时序进度认真准备减排台账,迎接环保部全年核查,全面完成2018年减排任务。

2.严把建设项目环保审批关。严格执行环评和“三同时”制度,做到“四个一律不批”(不符合产业政策、污染严重、不符合功能区规划、饮用水源保护区),对国家鼓励、重点支持的建设项目,开辟环评审批的“绿色通道”,提供高效优质服务。今年截至目前,全县共审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58份(其中报告书4份,报告表37份,登记表17份),完成“三同时”验收项目21个。

3.开展排污申报登记及排污费征收工作。认真抓好排污申报登记与核定工作,按照排污申报登记与核定工作的要求,落实专人对全县辖区内42家相关企业在网上进行申报、排污费电子开单等工作,实现排污费征收全程信息化管理。截止到2018年10月份,对36家企业征收排污费共计xx8万元,完成全年排污费征收任务(120万元)的132%。

4.组织编制及评估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积极主动为企业组织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的编制及评估工作,根据环保部[2010]113号文及省环保厅[2012]799号文件要求,要求辖区内国控企业、矿山企业认真落实并编制企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今年已为8家企业组织评估了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并予以报备。其中,国控企业XX县污水处理厂、安徽超威电源(危废国控)已报省厅备案。

(四)坚持依法行政,强化环境执法

1.加强对危险固废管理工作。对我县境内产生危废的安徽超威电源有限公司、安徽瑞泰汽车零部件有限责任公司、安徽金润铜业有限公司、XX县真信涂料有限公司、安徽晟田电镀有限公司要求加强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并坚持每月督查上述企业危废管理情况、分类收集、储存、依法转移及台账记录情况。在今年省固废中心检查中,我县安徽超威电源有限公司、安徽金润铜业有限公司均达标。

2.强化对涉铅、涉重金属企业进行重点监管。对安徽省超威电源有限公司、安徽瑞泰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实行每旬监察一次,对国控企业XX县污水处理厂、XX县三方缫丝有限公司每月进行督查,对主要污染物减排企业每月督查一次,对相关排污企业进行不定期督查,并认真做好监察记录。

3.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

一是开展大气污染防治专项检查,并对擅自在田间焚烧秸秆的责任人,予以200元处罚。二是加强工业园区环境监管,开展涉铅、涉重行业“回头看”。三是深入开展乡镇饮用水水源保护专项检查。四是对全县医疗固废处置情况进行了督查。这次行动中共出动180余人次,检查60余家企业。对存在环境问题的企业要求立即整改,有效整治,并督促到位,有力保护了群众的环境权益。

4.开展高、中考“绿色护考”专项行动。县环保局于今年6月5日至6月17日在全县范围内加强高、中考期间噪声监测控制,加大现场巡查力度,对考点附近进行环境检查;同时,通过电视广播、手机短信向全县用户发送两考期间严格控制环境噪声的通告,做到人人知晓,家家遵守,为考生营造良好的应试环境。

5.加强来信来访处理。做到环境信访有记录、有回复、有办理结果,着力解决好群众反映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截至2018年1-10月份共办理来信来访 75件,其中,本级环境信访件 50 件,接上级部门来信来访通知单及督办件25件。县环境监察队监察人员接到信访件后,在第一时间到现场进行调查了解,及时作出处理,每一件都在处理后及时答复信访人,既整治了环境违法行为,又维护了群众的合法权益。

(五)组织开展环境监测,服务环境管理

完成牛桥水库、青通河牛桥段面—县城集中式饮用水源地、青通河青山段面、东河杨田断面—杨田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监测、县内11个乡镇集中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监测、县境内五条主要河流十五个断面地表水监测以及九华河庙前断面庙前镇饮用水源地、陵阳河陵阳断面——陵阳镇集中水源地,七星河木镇断面——木镇集中式水源地水质监测。定期监测城区环境空气质量、国控重点污染源、涉铅污染源以及涉铅企业周边环境质量。截至目前,共编制建设项目环境质量现状监测报告10份、确认函33件、验收监测报告21份,为环境管理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和良好的服务。

(六)积极开展环保宣传,营造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新局面

1.县环保局、县教育局联合开展全省“争当百佳校园环保小卫士”评选暨环保知识竞赛活动。一是“放飞绿色梦想”环保主题征文,二是环保主题知识竞赛,三是推荐“校园环保小卫士”。并经省教育厅、环保厅专家认真评审,我县共17人获奖。通过开展活动,引导广大中小学生树立良好的环境道德意识,养成爱护环境的良好习惯。

2.开展“六五”环境保护宣传周活动。今年“六五”环保宣传周期间,通过悬挂宣传横幅,开展环保知识进机关、进校园、进社区活动,赠送环保图书,向广大群众发放环保宣传画等方式,动员广大市民进一步关注环保、支持环保、参与环保。通过县电视台、县电信公司、县移动公司宣传环保知识。同时,开展了新环保法的学习宣传活动。进一步提高了群众的环保意识。

(七)结合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加强机关作风建设

县环保局按照“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题,以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以及省市县委有关规定作为切入点,上下联动,聚焦作风建设,贯彻整风精神,实行领导带头示范,坚持开门搞活动,突出问题导向,强化外力推动。通过认真抓好学习教育、征求意见、谈心谈话、对照检查、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和专题组织生活会以及做好整改落实、建章立制工作等,推进了局机关作风进一步转变,党群关系进一步密切,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

二、2019年工作安排

2019年,县环保局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充分发挥环保工作职能,巩固国家生态县建设成果,强化大气污染整治,有效落实减排指标任务,严格环境监管,切实保障环境安全。

1.强化大气污染治理,全面开展“安全、绿色、和谐”矿山创建工作,整治粉尘、烟尘排放企业,加强秸秆禁烧,提升全县空气环境质量。

2.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巩固国家生态县建设成果,同步抓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3.推进主要污染物减排,落实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任务,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动发展方式转变。

4.深化环保审批管理,严把项目审批、验收关, 对符合规划、产业政策的项目,简化环评审批,并对落户项目提供全程服务,以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5.强化流域水环境整治,加强县城饮用水源地水源保护,定期开展饮用水源安全风险隐患排查,保障饮用水源安全。

企业环保整改报告范文第15篇

关键词:整合报告理论 价值创造 演进

一、引言

近年来,国际经济形势日益复杂,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已进入后全球金融危机时代,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下,会计学界已经认识到,企业应披露综合信息,以整合报告的观点来看待企业利益如何与相关者利益乃至整个社会的利益相一致的问题。2010年8月2日,全球报告倡议组织与英国威尔士王子可持续会计项目联合成立了一个称为“国际整合报告委员会”(International Integrated Reporting Committee,IIRC)的国际机构,试图推动全球建立统一的整合报告框架。IIRC已在2011年9月12日整合报告讨论稿,并将在2011年11月G20巴黎峰会上正式公布这一框架,以求得到G20的支持,这一举动将对统一的报告标准的创立和推行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此项倡议还得到了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以及发展和促进金融市场国际监管标准的国际证监会组织(IOSCO)的支持。以上迹象表明,编制企业整合报告将成为一种发展趋势,并将对传统财务报告制度形成很大的冲击。所以,研究整合报告理论的演进历程及其发展趋势,对在当前新形势下推动我国企业整合报告体系的构建具有重要的作用,不仅是后金融危机时代会计变革的热点议题之一,而且有助于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二、整合报告理论的演进

( 一 )企业报告理论的整合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企业价值与传统财务报告的严重背离促使人们把专注的焦点投向企业的报告模式,对传统财务报告模式进行改进的呼声甚嚣尘上。无疑,在环保意识逐渐增强和追求可持续发展的现代社会里,单纯依靠基于企业价值创造已有成果的财务报告披露企业财务信息是难以满足利益相关者的信息需求,也无法反映企业的长期价值,必须在一定程度上借助一些关于企业价值创造过程的非财务信息。从(图1)中可见,传统财务报告开始包含公司治理等非财务信息,但这些非财务信息主要是一些叙述性信息,使其陷入信息含量有限和有用性不足的双重尴尬境地。1994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下设的财务报告特别委员会发表了题为《改进企业报告――着眼于用户》的研究报告,进一步将财务报告概念扩展到企业报告的范畴,并提出改进和扩大财务报告内容,非财务信息由此得到极大的丰富,企业报告发展迅速。为此,从主要向资本提供者服务的财务报告出发,在利益相关者理论、环境保护理论和社会责任理论等主导下,逐渐衍生出各种需要为政府、社会及利益相关者服务的非财务报告,如雇员报告、环境报告、社会责任报告、可持续发展报告等。20世纪80年代后期,来自非政府组织的压力促使更多的企业开始关注企业行为对社会环境产生的影响。如(图1)所示。20世纪90年代,可持续发展观念日益深入人心,独立的环境报告出现,成为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以下简称CSR)真正兴起的基本标志。1992年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的“地球峰会”之后,原本更多强调的环境、健康和安全的非财务报告开始涵盖更多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的内容,试图全面反映企业经济、环境和社会三方面业绩的“可持续发展报告”(Sustainable Reporting,以下简称SR)开始出现,并在实务中得到一定的应用。

( 二 )企业报告模式的延伸及与应用 近年来,“非财务信息”正越来越频繁地被使用,但其仍然缺乏一个被达成共识或者被普遍接受的定义,致使承载非财务信息的非财务报告也形式多异。显然,非财务报告的发展,一方面完善了企业报告的理论和实践;另一方面,也由于非财务报告的形式多样,且缺乏编制规范,严重影响了企业报告的有效性。在社会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支配下,逐渐地,非财务信息被整合在环境、社会和治理(Environmental,social and governance,ESG)这三个方面,形成了所谓的企业“三重底线报告”(triple bottom line reporting),也称ESG报告。目前,企业ESG报告也大有取代单独的环境报告、社会责任报告的趋势。2002年,全球报告倡议组织(Global Reporting Initiative,GRI)的《SR指引》表明,一般情况下,SR可以与财务报告同时,或者作为财务报告整体的一部分,其演化思想在(图1)中也得到充分体现。至此,企业可持续发展信息的披露包括财务报告体系内的信息披露和独立于财务报告体系的可持续发展发展信息披露。

( 三 )企业报告整合的推动与发展 在这一背景下,非财务报告的形式多样化以及内容的多维化就成为向整合报告的发展的趋势。本文认为,ESG报告不仅包含环境报告和社会责任报告的信息,还包含了企业背景信息(如公司战略、企业经营概况及市场环境等)、治理信息和经济业绩、管理信息等,它是环境报告和社会责任报告的综合和发展,其核心理念是披露一切对企业“可持续发展”有影响的信息。然而,以上报告如果与企业财务报告各自独立,那么便无法使一些关键信息得到有效的整合,并且有些信息可能存在着重叠,从而增加了报告编制成本,也可能会对社会形成一定程度信息超载,反而使信息使用者忽视重要问题。即仅非财务信息的整合还是不够的,非财务信息还需要进一步与经济或财务的信息作进一步整合。为此,企业需要设计并编制一份更为综合及简明的整合报告,即在原有ESG报告的基础上,融入传统财务报告中的经济及财务信息,形成新的FESG报告。应当讲,整合报告考虑的主要因素是战略地整合并披露所有影响企业未来财务业绩以及企业风险评级活动的ESG因素。整合报告体系对于真正把可持续发展理念整合进企业战略至关重要,它使报告信息使用者更加关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价值创造能力,增强报告的可读性,提升利益相关者对企业价值的认可。

三、整合报告理论的发展趋势

(一)利益相关者导向的报告模式将成主导 当前企业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许多“败德”行为,这使得一味追求股东价值最大化的企业遭受公众的批评。从理论上讲,任何有利益关联的团体和个人都有权要求企业提供其所需要的财务和非财务信息。因此,在企业利益多元化的当代,企业应属于众多的利益相关者。显然,应提供一套能基本满足各利益相关者信息需求的报告体系。鉴于此,企业目标应定位于承担社会责任,企业报告应充分考虑利益相关者的需求,服务于社会财富的最大化。从目前发展状况看,利益相关者报告模式尚处于非主流地位。因此,企业需要在分析和整理现有各类财务报告与非财务报告的基础上,设计并编制一份更为综合及精要的基本顾及各利益相关者需求的整合报告。为此,整合报告应更好地体现企业基于社会责任所制定的可持续战略将对全体利益相关者所处的可持续社会所做出的贡献,从而使各利益相关者能够更为关注企业可持续发展、价值创造能力、未来发展战略以及公司治理与社会治理等问题,成为企业与利益相关方沟通的重要桥梁。如前述及,创建利益相关者导向的整合报告体系,有利于相关数据和信息建立关联,使得信息质量得到显著提高,实现股东与其他利益相关者到良性互动,从而提升了企业价值,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决策有用性”的整合报告目标将成主流 整合报告尚属新生事物,目前,理论界对企业整合报告目标的认识主要存在两种观点,即“决策有用观”和“价值创造观”。GRI主席莫文・金(2010)认为,企业整合报告以可持续性作为决策基础,涵盖了财务报告及环境、社会责任和公司治理报告。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执行总裁伊恩・鲍尔(2010)指出,整合报告是帮助企业及其利益相关者做出更合理的资源配置决策。2010年11月,在马来西亚召开的第十八届世界会计师大会上,A4 项目执委会主席Charkham(2010)指出,应由传统的财务视角转向环境、社会与公司治理的整合视角,报告应着眼于信息价值链,着眼于未来,注重灵活性、战略性及其公正性。为此,编制企业整合报告目标首次被提到有助于企业价值创造的高度。IIRC的成立是企业报告发展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IIRC要求企业在未来整合报告,这比单纯财务报告或可持续发展报告等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IIRC在2011年9月12日的整合报告讨论稿中表明,企业整合报告的目标主要体现为:一是提供使用者决策有用的信息;二是反映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与企业价值之间的关系。金融危机已经证明,企业报告应更好地反映为企业创造长期价值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执行情况。我国“十二五”规划强调发展循环经济,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坚定不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无疑,在社会性可持续发展理念支配下,整合报告的,将对企业长期的价值创造产生重要的影响。企业整合报告是企业实施的一种“整合战略”,是体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和价值创造最好的报告方式,也是进行对外沟通的有效手段。如前述及,笔者认为,“决策有用性”包含了评价企业“价值创造”的相关内容。具体而言,“决策有用观”要求企业提供一切决策有用的信息,自然包括能最有效反映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企业价值创造等信息,其信息含量显然广于“价值创造观”。目前,我国资本市场已初具规模,多数投资者及债权人追求资金使用效果,需要评价企业的整体价值,其关注的视角也由经理人市场转向资本市场,企业价值创造只是其中一项影响因素。随着我国资本市场逐渐成熟,整合报告使用者信息需求也将发生变化,促成了我国整合报告构建目标应定位于“决策有用观”,更有效地反映各利益相关者的信息需求,从而方便他们合理地估计报告主体的价值,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使更广泛、更易于理解的信息,能够满足可持续的、全球性的经济发展模式的需要。

(三)层次化的整合报告信息质量特征将被采纳 企业整合报告是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人们纷纷发出降低报告复杂性的呼吁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因此,既要保证信息披露的有效性,又要对有关的信息作出高度的整合,综合性、明晰性、可读性等都可以成为评价整合报告信息的质量特征。无疑,整合报告信息质量特征是整合报告目标的具体化,回答了什么样的信息才有助于有效的决策。IIRC曾在2010年8月创建时将整合报告的目标定位为清晰性、简明性、综合性和可比性。IASB咨询委员会在一份为IFRS公开会议准备的讨论稿 中曾提出整合报告的三个质量特征:相关性、可靠性和简明性。此外,IIRC在2011年9月12日的整合报告讨论稿描述整合报告的质量特征时也曾提出简明性、可靠性和重要性等方面。论及整合报告的质量特征,结合“目标―信息质量特征”之间存在的内在逻辑关系,本文主要参考IASB咨询委员会在2011年6月10日为IFRS公开会议准备的讨论稿、美国的第8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SFAC8)以及IIRC的相关观点。与一般的财务或非财务信息所要求的相关性、可靠性、可比性及可理解性相比,本文认为,整合报告信息还应强调并增加综合性这一个特殊的质量特征,同时参照SFAC8的最新研究成果,将整合报告的质量特征层次化,从而更加明确了各个不同质量特征的重要级别,即基本质量特征、强化质量特征及信息约束条件。基本质量特征包含综合性(概括性、简要性及明细性)、相关性(预测价值及证实价值)和可靠性(完整性、中立性及避免重大错误);强化质量特征包含可比性和可读性;此外,是否将信息约束包括“成本效益原则”和“重要性原则”仍然值得商榷。

(四)整合报告的内容框架及编报标准的确立 IIRC关于整合报告框架的推出是一个里程碑,也是下一步会计发展的方向。我国应积极参与IIRC全球统一整合报告框架的制定,使其充分考虑我国和新兴经济体的特殊情况,为此,本文认为,我国应在框架之前以征求意见的方式,向全球具有代表性的企业发出调查问卷,广泛吸取反馈意见,以求推动所制定框架的科学性和适用性,降低企业信息的不对称性,从而为更好地提升整合报告质量和透明度做出积极的贡献。此外,企业应将“可持续价值增量”作为整合报告的出发点,拓展了传统财务报告的视角,所构建的整合报告框架应在一定的程度上揭示企业的价值创造能力,并且清晰、完整地解释了企业的财务与非财务表现间以及FESG信息与企业价值间的因果关系。基于我国的经济环境背景,笔者提倡我国上市公司整合报告内容框架的构建应逐渐增强价值创造过程和风险报告的披露,应将财务、环境保护、社会责任和公司治理这四个维度的信息同时整合在一份整合报告中,形成一份新的FESG四维信息报告。然而,该报告的框架体系该如何设计,每一个维度的信息披露该设置哪些关键指标等仍然值得思考。在报告的标准上,笔者建议着手制定出一套高质量的整合报告准则,为整合报告制度形成、体系构建与执行做好准备,做到准则制定过程的公开性,提高透明度。如前述及,整合报告以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相比单一的财务报告应具有更高的综合性、相关性、可靠性、可比性以及可读性的质量特征。此外,本文研究过程中也发现非财务信息披露存在定量信息不足、范围不一致和随意性等问题。相比国际财务报告报告准则(IFRS),整合报告准则也应对非财务信息进行统一规范。非财务信息的量化也是整合报告在技术处理上的最大挑战,我国应推广XBRL(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和Web 2.0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其要求,由此提高了非财务信息的可比性和可信度,减少现有的定量信息不足和随意性等问题。

四、结语

整合报告理论研究为整合报告相关准则的制定和实施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而这些准则的制定和完善能够为整合报告的实务提供行动指南。整合报告是企业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信息桥梁,本文对整合报告理论的历史演进及发展趋势作了深入地探讨。当前我国经济环境尚属非理想状态,各种经济环境复杂多变,为此,我国企业整合报告体系的构建既需要努力与国际趋同,同时还应该从中国的特殊国情出发,兼顾准则经济后果和实用性的顾虑。笔者认为,探索一套适合我国企业发展的整合报告体系仍然“长路漫漫”。

*本文系浙江省教育厅课题科研项目“企业整合报告构建研究――基于可持续发展视角”(项目编号:Y201119621)及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后金融危机时代全球会计变革与中国趋同对策研究”(项目编号:10YJA790176)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郭道扬:《郭道扬文集》,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2]郭道扬:《论中国会计改革三十年》,《会计研究》2008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