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研究方案范文

研究方案范文

研究方案

研究方案范文第1篇

按照市委“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统一安排,结合我市教育系统发展工作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调研目的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在辽宁考察时和在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坚决落实关于教育事业的重要指示和党中、国务院决策部署,对照省委、省政府“23条”和市委、市政府“24条”找差距补短板,以更强的使命意识和更大的责任担当,鼓励、支持和引导教育事业快速健康发展

二、调研时间和地点

1、调研时间:十月中旬,调研活动日程安排提前两天报市教育局党办。10月17日前形成调研报告。

2、调研地点:学校、学生家庭

三、调研内容

1、了解红旗中学在教学工作、管理工作、德育工作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2、了解与教育教学相关的热点、难点问题,特别是师德师风问题。

3、根据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工作建议

四、调研对象

红旗中学家长、师生

五、调研方式

通过调研,摸清目前红旗中学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提出相关工作建议,为我市教育事业蓬勃发展作出新贡献。

1、先期准备。一是制定调研方案,二是召开相关部门协调会。

2、实地调研。深入教师、学生、家长了解掌握红旗中学教育工作的具体情况

3、召开“两代表、一委员”、部分教师及学生家长代表座谈会,听取各方面意见,提出工作意见建议。

4、形成调研报告

六、有关要求

1、坚持务求实效。带着问题扎实开展调研,做到深调研、真调研、摸实情,掌握第一手资料,把调研成果转化为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有力举措。

研究方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铁路工程;施工方案;优化方法;研究

中图分类号:X731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我国铁路工程在蓬勃发展的今天也逐渐暴露出很多问题,如施工方案选择草率、铁道质量存在较大隐患、缺乏论证和评审且对施工起不到指导作用。其中,施工方案选择方面的问题尤为突出,造成施工随意性强,设定的各项目标没有技术支撑,浪费施工资源。因此,铁路工程项目施工前的重点在于施工方案的优化。施工方案对于道路的整体质量以及铁路工程造价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必须加强对施工方案的优化,为铁道工程的顺利实施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铁路工程施工前的现场调查

铁路建设施工方案的优化选择涉及到路基、桥涵、地道等多个专业施工,需要电务部门、铁路各设备接管单位密切合作,组织协调难度和安全风险压力巨大。为此,在施工前期需要做好现场调查,充分采纳运输部门的合理意见,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确保铁道方案的优质、高效。铁道工程施工前期需要重点对各行车设施、设备、车站的运输组织情况进行调查。充分的现场调查是编制施工方案的基础保障。主要内容包括:

1、施工所在地的自然地理特征、交通条件、水源、电源、燃料等可利用情况和当地建筑材料的分布情况。

2、施工场所的设施情况。对照施工图核道岔的类型、开向、轨道类型、轨枕型号、道床厚度、道砟等级、接头类型、线路有效长度、线间距、等是否与施工图设计一致。

3、调查既有电务设施情况。对照施工图核对信号联锁、轨道闭塞方式;信号设备规格、型号、位置;室内外电缆进路、设备空间、容量等是否与施工图设计一致。

4、现有运输组织情况。现有车站列车对数、列车运行间隔、股道利用率、咽喉区行车密度、车站客流量、货运流量、车站接发车能力富余情况等,以及给排水、电力、通信、信号等地下管线的数量、路径及走向。

二、铁路工程方案优化的原则

1、明确施工总体目标以及施工步骤和顺序。包括安全目标、质量目标、进度目标、环保目标、文明施工等,围绕目标研究制定施工方案。根据施工图和现场调查情况,经过反复的方案研究比选,在充分征求运输、客运、车务(车站)、工务、电务意见的基础上,制定详细实施步骤,明确各专业施工内容、施工顺序,以及各专业间的配合和接口关系,同时编制站场优化分步实施示意图。

2、明确主要阶段工期安排,分解细化各专业工程施工工期,结合现场情况合理设置大型临时工程。编制总体施工方案以及重难点工程施工方案,明确施工方法、设备、施工顺序及流水施工的组织。合理布置施工便道、搅拌站、钢筋(钢构)加工场、施工用水用电、生产生活房屋,提高施工作业效率。大临规划须经监理和建设单位审批后方可实施。

3、在保证运输和既有设备安全的基础上,充分考虑永临结合,减少工程投资,制定科学合理的施工过渡方案,尤其是对信号过渡,要尽可能一步到位,尽可能减少对联锁软件的修改。合理安排资源配置。主要包括:劳动力配置计划、主要工程材料设备采购供应方案、工机具配置计划等,资源的配置要根据施工方案来安排,同时要满足进度目标的要求。

4、制定组织和技术保障措施。包括质量、安全、工期、投资、环境、文明施工、文物保护、冬雨季等施工保障措施。

二、铁路工程施工方案优选步骤和优选方法

施工方案优选是工程产品形成过程的重要阶段,从本质上讲,施工方案优选的过程就是决策的过程。施工方案的大多数技术指标、施工流程、人员与机械的安排都是在这个优选阶段确定的。施工方案优选一般包括问题识别、拟定施工方案、评价备选方案、优选最佳方案等步骤。施工方案优选方法主要有三种:

1、技术经济分析方法。对于施工技术较复杂的施工方案应当应用技术经济分析法,技术经济分析涉及价值、功能和成本三个基本要素。它以功能分析为核心,是以最低的成本实现所需功能为目标的一个有组织的贯穿整个产品生产过程的活动。技术经济分析中的“价值”是作为某种产品(作业)所具有的功能与获得该功能的全部费用的比值,这种对比关系可以表示为“价值 = 功能/成本技术”。 层次分析法。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思路与人对一个复杂的决策问题的思维、判断过程大致是一样的。一般来说,该分析过程可以分成三个步骤:

2.1 将决策问题分解成若干层次,最上层为目标层(解决问题的目标),最下层是方案层即参与优选的各个方案,中间层是准则层即评价方案的因素层或者说指标层。

2.2 通过相互比较确定各准则对于目标的权重以及各方案对于每一准则的权重。这些权重在人的思维过程中通常是定性的,而在层次分析法中则要给出得到权重的定量方法。

2.3 将方案层对准则层的权重及准则层对目标层的权重进行综合,最终确定方案层对目标层的权重

3、多目标优化规划法。多目标优化规划法主要用于解决在决策过程中需要同时考虑多个目标达到最优的问题,是一种数学规划方法,需要建立连续的数学模型。对于施工系统而言,各个施工变化因子与期望目标之间只是离散的一一对应关系,不存在连续的数学函数关系。要建立多目标优化数学模型,必须将模拟结果与变化因子的关系进行必要的抽象,形成连续的数学关系才能应用。对于优化结果还要进行整数化处理或采用整数规划方法进行求解。

上述三种施工方案优选方法在优选过程中具有各自的优势,但在整个优选过程中,它们无法协调统一所有的影响因素和评价指标。要解决这一问题,需探索新的思路。笔者在此引入模糊综合评价的数学模型,通过实证分析说明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在施工方案优选过程中的作用。

四、铁路工程施工方案的评价及建议

在铁路施工方案决策和施工效果等综合评价问题中,如何既坚持质量第一,又兼顾施工费用、工期、资源的综合优化,是该行业长期探索的一个问题。通过常用的施工方案优选方法在应用过程中遇到综合评价结果不能分辨的问题,给出了模糊综合评价的解法,在一定程度上客观地处理了质量、费用、工期、资源不均衡之间既有协同性又有对立性这个矛盾,比起常用的优选方法仅从协同性这个角度进行评价选优更具有科学性和客观性。模糊综合评价方法运用于施工方案优选能够取得理想效果。

1、依靠经验法或仅从经济角度来优选施工方案是不合理的,可能使问题失真,最终导致决策失误。模糊综合评价方法能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影响因素,较好地实现定量与定性的结合,不失为施工方案优选决策的理想方法。

2、模糊综合评价涉及的因素较多,计算过程较复杂,一般适用于有4-5种方案的优选情况。若可行方案较多,可采用其他方法首先进行方案初选,优选出4-5种方案,再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进行最终方案优选决策。这样不仅能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而且不会降低决策的可靠性。

3、在方案综合决策时利用计算机编程计算,不仅可缩短决策时间,提高决策效率,而且可以避免人工计算的精度误差。

结束语

铁路工程施工方案的优化必须以道路建设单位为实施主体,以确保铁路工程质量安全为核心,以管理制度标准化、人员配备标准化、过程控制标准化为基本内涵,以技术标准、管理标准、作业标准和工作流程为主要依据,以机械化、信息化、专业化为支撑手段,建立标准的方案实施体制,确保道路工程质量得以实现。因此方案的设计与优化必须要各方共同参与、配合与协调,及时分析研究并解决其中可能出现的各种状况,确保铁道建设施工的高效进行。

参考文献

[1]岳云杉.高速铁路施工技术与管理[Z],2010.

研究方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多画面编码 预播发技术

IPTV即交互式网络电视,是一种集宽带有线电视网,互联网、多媒体、通讯等多种技术于一体,向家庭用户提供包括数字电视在内的多种交互式服务的崭新技术。这种新技术对目前的网络带宽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如何减少流媒体传输中的资源浪费,充分利用现有网络带宽传输高清晰音像数据流,成为本文所要研究的课题。

一、IPTV工作原理

IPTV工作原理是把呼叫分为数据包,通过互联网发送,然后在另一端进行复原。其工作过程是:首先是把原始的电视信号数据进行编码,转化成适合Intemet传输的数据形式;然后通过互联网传送;最后解码恢复原始信号前通过电脑或是电视机播放。

二、IPTV系统架构分析

IPTV整个系统架构主要由IPTV前端,节目传送网络,IPTV终端三部分组成,每一部分功能如下:

1.前端系统。完成节目采集,存储和服务等功能。节目采集包含节目的接收、节目的压缩编码或转换编码(transcoding)及格式化、加密和DRM打包,以及节目生成等。节目存储则完成对经过节目采集程序处理后生成的节目进行大规模存储或播送。

2.传送网络。IPTV系统所使用的是以TCP/IP协议为主的网络,主要由Internet骨干网、IP局域网以及宽带接入网络等组成。一般而言,IPTV系统的前端直接连接在骨干城域网络上,视频流通过内容分发网络被复制到位于网络边缘的宽带接入设备或边缘服务器中,然后通过宽带接入网络传送到业务的接收端,由此可以看出网络电视业务中的视频流实际上是通过分布在全网边缘的各个宽带接入设备或边缘服务器与前端部分共同完成的。

3.接收端。进行解码播放。IPTV用户终端设备被用来接收、存储和播放及转发IP音视频流媒体节目。IPTV系统的接收端包括计算机、电视、手机和其他智能终端设备。计算机的特点是自身具备较强的处理能力,不仅可以独立完成视频解码显示任务,同时还可以安装其它软件完成信息交互、自动升级和远程管理等功能。电视一般仅具备显示各类模拟和数字视频信号的能力,目前市场上大多数的模拟电视需要配备专门的数字视频处理设备才可能完成数字视频的显示工作。

三、IPTV系统设计理念

1.直播静态画面的处理。静态画面是流媒体远程服务中常遇到的情况,在人机交互操作以后,视频采集设备要不间断的采集静态画面数据。在这种情况下,网络上传输的都是同一视频帧数据,这就浪费了有限的带宽,如果我们能够只传一个单帧数据到客户端,且让播放器播放该单帧画面,那么就能把节省后续网络带宽传输高质量声音或预下载后续流数据。为此,我们设想了基于病毒特征的直播静态画面的处理方案,有效的解决了这个问题。其工作原理如下:

在直播过程中,若遇到有静态画面的情况,就启动单帧画面采集设备。该设备向视频采集设备发出采集单帧画面的命令,视频采集设备将采集的单帧数据交给编码器编码,编码器再将编码后的单帧数据交给单帧画面采集设备。此时,单帧画面采集设备收到编码后的数据就在该数据中自动加入一段自我无限复制的代码,这段代码中控制了一秒钟该帧能够复制的次数,然后将该数据通过流媒体服务器发送到客户端的媒体缓存库中。当这部分数据到达客户端缓存中后,就开始自我复制,并通过播放器播放该单帧画面。当结束静态画面播放时,由服务端发送一个结束自我复制的命令,客户端收到该命令后就停止数据自我复制,至此结束静态画面的播放。这样就能节省带宽,进而传输高质量的音频。

2.低帧率画面处理。IPTV需要传送高清晰画面,很多需要低帧率的画面没必要用高帧率编码,节省下来的带宽则可以用来提高画面清晰度。我们通过提前定义低帧率区分数据来源,对不同的应用,可选择合适的帧率,从而避免了用高帧率传输低帧数据造成的浪费。

3.多画面处理。多画面处理流程可以从以下四个步骤来实现:

(1)MCU(多点控制单元)为各个终端生成一个包含有多画面信息的标识,并将该标识发送至各个终端。(2)各个终端接收所述标识,根据多画面信息标识中的信息对源图像进行编码并将该多画面信息标识插入子码流发送至MCU。(3)MCU收到各个终端的子码流,组合成复合码流,发送给显示终端。(4)显示终端接收复合码流,从中取出各路子码流,根据各路子码流的多画面信息标识,对各路子码流进行解码并将解出的多个子画面组合成多画面图像输出。

4.自适应网络带宽技术。为了克服网络状况不确定所造成的影响,我们采用智能流技术自适应地调整发送策略来保证服务的质量和实时性。

智能流技术通过两种途径克服带宽协调和流瘦化。首先,确立一个编码框架,允许不同速率的多个流同时编码,合并到同一个文件中;然后,采用一种复杂客户/服务器机制探测带宽变化。

5.预播发技术。预播发技术是利用非均衡数据流提高画面清晰度。在播发非实时文件时,将文件中高比特率数据准备好。当网络空闲,将数据隐藏放入数据流中,在接收端先缓存,等到播放时间再播放。其设计理念如下:

A、发送端:

If(网络可用带宽-数据流量

{

则将标记好的高比特率数据打包,插入数据流中传输;

}

B、接收端:

If(接受到的数据包标有预播发数据的标识)

{

将该包存入特定缓存,等待解码播放;

}

四、总结

通过对IPTV设计方案的研究和探讨,提出了基于病毒特征的直播静态画面的处理、多画面处理和预播发技术先进设计思想,有效地解决了IPTV播放过程的直播静态画图和多画面处理的技术难题。是一个较为成熟的方案,值得推广和应用。

研究方案范文第4篇

(1)将哈额铁路是一条高效、大能力的运煤通道,根据通道的功能定位及建设目标,结合矿区分布与各矿井规划产能,全局统筹、近远结合,对三塘湖矿区集运方案进行研究,从而形成高效合理且综合效益高的煤炭集运系统。(2)将哈额铁路是一条服务于矿区的煤运通道,线路选线、站位布置应符合井田规划,选线时线路应尽量不占压或少占压矿藏,并且需要尽量离矿区近,以减小专用线引入长度,所以线路应尽量走行于矿区边缘;专用线不可避免地要占压矿藏,应结合地形、货流方向等因素合理定线,尽量减少占压。(3)在研究集运系统方案布局时,专用线采用的坡系应与通道一致,推荐系统内各集运线采用6译或6/13译均衡坡[6],使之形成具备煤炭整列到发、运输高效的综合运输体系,最大限度地发挥集煤功能,更好地服务于矿区。(4)研究范围内线路行经区域多为风沙戈壁地貌,线路附近地广人稀,仅三塘湖乡、老爷庙口岸及部分已开发矿区有人居住,将哈额铁路及各集运专用线兼具国土开发的作用,故线路、站点设置应尽量离人口居住地近,以方便当地居民及铁路工人生活。3郾2摇集运方案研究3郾2郾1摇三塘湖东部矿区集运方案本段地形为南高北低,北侧为山前冲洪积倾斜平原,地形较缓,南侧局部有低山、丘陵,为避免压覆矿藏,将哈额铁路走行于三塘湖矿区南侧边缘,由东向西经牛圈湖、三塘湖乡到达汉水泉。区域内集中的规划矿井有:石头梅一号、二号,条湖一号至七号,共计九个矿区,其中除条湖三号、四号外其他各矿区装车点高程均较低,引入通道须采用足坡,个别区段需展线。根据地形、矿区装车点初步规划等,三塘湖东部矿区集运方案为在岔哈泉站引入条湖一、二号和条湖五号至七号矿区专用线,在三塘湖站引入条湖三号、四号矿区专用线,在石头梅一号站引入石头梅一、二号矿区专用线,详见图4。

2三塘湖西部矿区集运方案

本段地形南北高、中间低,北侧为低山丘陵区,南侧为山前冲洪积倾斜平原区,地形平缓。线路经过主要的井田分布有:矿区南部为库木苏一号至五号井田;矿区北部为汉水泉一号至五号井田;南、北矿区之间有一条带状无煤区,该无煤区宽1~5km,长约30km。将哈额铁路通道为绕避矿区,减少压覆矿藏,研究了沿无煤区穿越矿区方案和南侧绕避矿区方案。(1)沿无煤区穿越矿区方案线路自汉水泉三号引出后,穿库木苏五号井田后进入库木苏矿区与汉水泉矿区之间的无煤区,沿无煤区向西至库木苏一号后折向西南到达方案比较终点。范围内新建线路长90郾95km,桥梁比重1郾53%,静态投资19郾0亿元。走行于矿区内线路长度约20km。本方案深入矿区的无煤区,地势高程低,南北矿区距线路均较近,两侧矿区专用线地势逐渐升高,引入通道可采用6/13译均衡坡,与通道保持一致限坡。与通道方案配套的集运方案为汉水泉二号至五号4个矿区由北侧引入库木苏五号站;库木苏二号至五号4个矿区由南侧引入库木苏五号站;汉水泉一号由北侧引入库木苏四号站;库木苏一号由南侧引入库木苏四号站;巴里坤西部矿区展线引入库木苏一号站。详见图5。(2)矿区南侧方案该方案研究思路是为了避免中穿矿区,缩短线路长度。线路由汉水泉引出后足坡而上,行经于南部矿区南侧的丘陵区通过矿区,由库木苏三号井田南侧通过后足坡下行向西北方案前行至方案比较终点。范围内线路长87郾37km,桥梁比重2郾56%,静态投资19郾51亿元。进入矿区的范围约14km。该方案行走于矿区南侧地势较高处,矿区内装车点地形较低,横向坡度大(约在15译左右),专用线与将哈额铁路通道连接需采用6译坡度足坡展线。经研究,与将哈额铁路相近的几个矿区仅库木苏三号矿区装车点有可展线引入通道库木苏四号站,其他如库木苏一号、四号、五号装车点若直接引入通道,矿区专用图6摇南侧绕避矿区方案线展线长、接入困难,同时专用线修建时压覆矿藏多;北部汉水泉各矿区更无条件与通道直接相联。所以,与本方案配套的集运方案只能采用北侧库木苏矿区、汉水泉矿区集运至中部无煤区,形成集运支线,再连接集运支线至通道。方案如图6所示。(3)方案比较及推荐意见从线路工程条件分析:沿无煤区穿越矿区方案走行于山前平原区,地形条件平坦、开阔,工程设置简单。矿区南侧方案靠近天山,经过低山丘陵区,地形较复杂,局部工程设置高填深挖,桥梁比重较高。从地形与工程设置条件评价沿无煤区穿越矿区方案较优。从施工与运营养护维修方面分析:沿矿区南侧方案基本与在建三鸣公路S332伴行,施工、运营养护交通较为方便;深入矿区方案目前沿线人迹罕至,交通不便,条件不如矿区南侧方案好,但随着后期矿区开发,已经有进入矿区的道路引入,且标准较好,可为铁路建设及运营服务。从线路与矿区规划、井田分布分析:沿无煤区穿越矿区方案位于库木苏矿区与汉水泉矿区之间,各矿区装车点引线至通道均为下坡,集运条件好,集运线总长度约155郾6km。巴里坤西部矿区若通过将哈额铁路外运,需建设专用线约150km。矿区南侧方案行经于矿区南侧,地势高,专用线直接引入困难,需首先形成集煤支线,支线再沿无煤区引入通道,专用线建设总长度约187郾2km。巴里坤西部矿区引入通道,需建设专用线约142km。从工程经济性分析:通过工程经济比较可知,由于南侧绕避矿区方案走行于山前,桥梁比重大、路基高填深挖段落长,土方量较大。线路虽较沿无煤区穿越矿区方案短3郾58km,但投资高5076万元。比较段落位于三塘湖矿区库木苏井田,沿无煤区穿越矿区方案和南侧绕避矿区方案对应的矿区集煤专用线总建设规模不同,南侧绕避矿区方案较沿无煤区穿越矿区方案增加31郾6km,集煤专用线总投资规模增加5郾72亿元。综合分析:沿无煤区穿越方案虽然线路长度展长3郾58km,但工程简单,投资节省5076万元,且该方案走行于地形低洼的无煤区,对库木苏及汉水泉各矿区的引入条件好,专用线总建设规模小,综合经济优势较为明显。矿区南侧方案虽然有压矿长度略短,交叉较为便利等优点,但专用线引入条件困难,难以发挥集煤干线的作用。综上所述,采用沿无煤区穿越矿区方案。3郾3摇研究结论经过分析、比选,三塘湖矿区专用线规划方案见表3。

3结语

研究方案范文第5篇

《电影课程开发》研究方案 江西省大余县东门小学   王万辉 伍世冯 一、课题的提出     1、电影课程的开设是时展的需要,是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 当前社会对人才的综合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但目前学校教育还是以学科教学一统天下,因而软化学科边界,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使学生积极、主动、全面发展越来越成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 观看影视,是学生业余生活的主色调,学生从电影电视中获得的知识、观念要比其它渠道得到的多得多。优秀电影是一门综合艺术,融戏剧、文学、绘画、音乐、舞蹈、建筑等多种艺术形式为一体,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和审美题材,是一门不具学科分类,独具知识性、审美性、思想性、教育性的综合课程,能与各项育人目标有机整合,通过优秀电影能提高育人实效,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2、开发电影课程是切实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需要。 审美能力的强弱,影响人的方方面面,包括对艺术的欣赏与创造,对自然的热爱与保护,对人的同情与理解,对现实生活真善美、假恶丑的辨别与扬弃,对自己的认知与调控,对未来的向往与追求等等,它决定了一个人对人、对事、对社会、对自然的态度和行为,因而审美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基点。优秀影片中蕴含着丰富的美育内涵,充分发挥电影的美育功能,有利于提高学生发现美、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促进学生健康、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3、电影课程的开设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需要。 各地学校在贯彻落实九年义务教育的同时,如何根据本校学生特点、因地制宜地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地发展?如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如何使学校有特色,教师教学有特点,学生有特长?开发切合本校实际的校本课程不失为明智之举。而数以百计的中外电影名片则可提供给各校足够的选择,各校完全有可能从中选出符合本校实际的电影组合,使之成为校本课程。电影课将教材从单一文字载体变为集“形、声、光、色”于一体的生动、直观的多载体形式,由单纯的学科形式变为综合艺术形式,必将以其独有的特性引起教育思想、教学理论、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的重大变革,如何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心理世界和个性特点,把呆板、乏味、说教的方法转变为生动、直观、形象、综合的方法,把约束式、封闭式、灌输式的教育模式转为开放式、参与式、自我教育式的教学模式,使电影有效地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服务,目前还没有形成明确可行的常规和操作体系,能进入课堂教学广泛使用的电影教案、教辅活动设计仍然匮乏。鉴于上述情况,我们选定《电影课程开发》子课题进行研究,以探索出一条小学电影课教学的良好途径。 二、研究目标 1、形成电影课开课教材。要使电影课成为一门课程,必须要有一套符合学生特点的、科学的教材。电影课程开发的研究,就要从数以百计的影片中挑选出每个年级学生适合观赏的影片,科学地安排好这些影片的观看顺序,使之成为一个有机整体——电影课程教材。 2、研制出以美育为首,促进学生全面、主动、持续和谐发展的各年级教案、教辅活动设计。 3、形成组织安排学生按年级观片的可行性常规,如课时安排、教材处理的基本方法、教学基本程序、教学策略、评价体系等,规范电影课程操作体系。 4、进行电影必修课、选修课、自助餐的研究,研究电影必修课、选修课、自助餐的内容、比例和组织管理方法等。 三、研究方法 1、采用座谈、问卷调查、统计等方法挑选出每个年级适合观看的影片,科学地安排影片的观看顺序,形成各年级电影课开课的教材。 2、采用经验总结法编写电影课程教案及教辅活动设计。先由各个班级语数教师讨论、设计出初稿,然后全年级其他班级教师试按照该方案进行教学,并认真写好教后感,提出自己对初稿的修改意见,最后由全年级教师再讨论,由初稿执笔者定稿。 3、运用行动研究法,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通过“实践——总结——再实践”,展开对电影必修课、选修课、自助餐的内容、比例的研究。 四、教案设计要求 教案的设计是电影课程开发的重点,电影课教案的设计,既要遵循一般的规律,又要充分发挥电影课的优势,突出实现以下两个转变: 1、转变教师角色,使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 “观世界然后形成世界观”,学生的审美能力、思想情操和对知识的真正理解是在其目不转睛地、全身心投入地观看影片和回味影片的过程中形成的,这是谁也代替不了的,因此教师应该摒弃以教材为中心,以自己为中心的做法,使自己成为一位学习的指导者,一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把教案编写的重点放在“导”和“促”上,而不是“填鸭”、“牵牛”或“放羊”,这样才能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使学生获得全面、主动、持续、健康发展的动力。 2、转变学生角色,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人的主体性是素质发展、提高的关键因素,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必然禁锢学生发展的能动性,阻碍学生的发展。电影课是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对学生进行美感熏陶,不能靠告诉、讲解,也不能靠灌输、命令,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去看、去听、去想、去感受、去体验,才能实现与影片的共鸣,使电影课充分发挥具有自然之美、人性之美、充满情感、知识和教育性的特点,真正提高学生的审美品味,促进学生辨别影视片中、现实生活中的真善美假恶丑能力的提高以及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个性品质的发展。所以电影课应该摒弃填鸭式的“灌”或“喂”,最大限度的为学生提供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让学生充分感知、体验、鉴赏、质疑、争辩、联想、求异、进行知识再创造等,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的境地,主动去“觅”得可口的“食物”,建立动态的、自主探究的、自我建构的学习方式,主动、生动、活泼地发展。 同时,在教案设计中要把握三个环节: 1、观影前:教师在观影前应将影片仔细看一遍,掌握影片时代背景、中心内容,明确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特点、情知状态,找准放映中需要给学生点拔之处或激发学生想象、思维、体验、讨论之处,以便观影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资料、了解影片背景,或便于观影前教师向学生介绍影片情况,  2、观影中:要把握情感激发点、想象激发点、审美关键点、知识关键点和心理作用点,适当点拔、激发,恰当地提出审美、思维或想象要求,引导学生感悟、品味、体验、讨论,使学生受到丰富形象的感染、真切情感的体验或潜在智慧的启迪。 3、观影后:引导学生回味影片精彩情节和印象深刻之处,进行表演、复述或交流观后体会等,进一步陶冶性情、美化行为、净化心灵。 五、教辅活动设计原则 1、自主性原则:电影课以其色彩、声音、影像集于一体特点,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和扩展学生的想象、思维,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处于积极发展的状态之中,因此电影课应该充分利用这种优势,在活动设计中,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心理状态、思维境况,让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使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体,还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选择活动,积极参与活动组织过程和评价过程,使学生真正成为发展的主人。 2、实践性原则:教辅活动的设计要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动手动脑,通过情境式、表演式、训练式、辩析式、讨论式等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活动发展学生发现美、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乃至创造美的能力,让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获得直接体验,发展各项潜能。 3、综合性原则:设计的活动着眼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多种学科知识和多种能力解决问题;对学生的活动应进行综合性考察和评价,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避免仅从单一学科角度评价学生活动中的表现。 4、开放性原则:设计活动时要考虑到建立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有比较充分的思想、行为自由;活动空间可不受课堂场地的限制,应根据确定的活动主题来选择;活动设计要有利于开放学生的心理空间,开放教材的育人空间,开放学生的经验空间和课外生活的空间。 六、实施步骤 (一)准备阶段(2001年9月——2002年3月) 1、组织全体教师学习新课程理念,学习电影课开发的目的、意义、方法、内容,观看《<家洁公司>导看纪实》等录像,学习怎样导看、怎样编写电影课的教案,教学的原则、方法等。 2、检查各班VCD、彩电等设备的情况,有故障的及时修理。 3、检查教师运用VCD定格、回放、选时播放等技术操作情况,对新教师进行这方面的补课,强化教师上电影课的技能技巧、熟练程度。 4、打印出500部影片的目录、简介,印发给每一位教师,由各年级老师通过调查、讨论确定2001—2002学年下学期(即2002年4月至6月这十四周内)选看哪七部片子。由下列教师负责登计、协调:     一年级:赖浩          二年级:吴小红     三年级:刘小明        四年级:刘小玲     五年级:刘跃辉 5、把每部影片落实到每个班的老师,由搭班的两位老师于4月1日前合作编写好第一次观看的影片教案和教辅活动设计。影片和教案、教辅活动设计年级内各班交流使用,其他班的老师在使用的过程中提出修改意见或另一教法、活动方案,修改、增删、完善,最后返回初撰者手中,再次斟酌并定版。 (二)实施阶段(2002年4月——2004年7月) 1、逢单周星期二下午第二、第三节课开设电影课,组织观影。以后每学年选二十部影片组织学生观看。 2、逢双周结合所看影片,设计并开展阶段性活动。 3、认真检查教案,深入听课,开展研讨活动,推出典型教案、课例和活动,提高教案、教辅活动设计的质量。 4、及时对电影课教学、活动情况进行评价,建立电影课评价体系。 5、定期回顾、总结实验经验,根据实验情况,对观影次数、活动安排、教学方式、评价方法等常规做出相应调整。 6、下学期初多媒体综合校园网建成后,立即进行电影必修课、选修课和自助餐的研究。 7、开展教案设计比赛、优秀教辅活动评选等评比,进行成果交流,推动实验工作的深入开展。 (三)总结阶段(2004年10月——2005年1月) 1、全面总结,明确电影课开课的次数、活动安排、教学基本程序、教材处理的基本方法、评价体系等常规性做法。 2、对各年级观看的影片进行全面分析、整理,形成各年级电影课开课的教材,并提出运用该教材的指导意见。 3、收集、整理并完善各年级观影的教案、教辅活动设计,按教材顺序荟集成册,形成各年级电影课教案和教辅活动设计。 4、对实验结果进行全面评价,做出实验研究报告。 七、预期研究成果 1、2002年4月至2002年9月,撰写组织安排学生按年级每周观片常规化的研究论文及课程安排表。 2、2002年4月至2005年1月遴选出100部优秀的、适合不同年龄学生观看的电影片,进行科学、合理地分配、组合,使之成为各年级电影课程教材。 3、 2002年4月至2005年1月编辑好100部电影片的观映指导(教案及教辅活动设计),形成《观影指导》专集。 4、2002年4月至2003年1月将电影教学示范课拍成录像。 5、2002年9月至2005年1月撰写电影课程的课型比例、结构研究报告。 八、领导机构及分工 1、领导机构: 组长:伍世冯 副组长:王万辉  刘跃辉 成员:刘小明、吴小红、刘小玲、赖浩、张玉胜 2、具体分工: 伍世冯校长负责本课题研究规划,课题实施的安排、评价、调整等,指导实验顺利实施。 张玉胜负责课件制作、收集与处理各项图表、数据等材料,进行结果分析、经验总结、推广应用等。 赖浩、吴小红、刘小明、刘小玲、刘跃辉分别负责一、二、三、四、五年级课题研究的具体工作,如教案、教辅活动设计的指导,活动的组织等。

研究方案范文第6篇

《电影课程开发》研究方案 江西省大余县东门小学 王万辉 伍世冯 一、课题的提出 1、电影课程的开设是时展的需要,是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 当前社会对人才的综合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但目前学校教育还是以学科教学一统天下,因而软化学科边界,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使学生积极、主动、全面发展越来越成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 观看影视,是学生业余生活的主色调,学生从电影电视中获得的知识、观念要比其它渠道得到的多得多。优秀电影是一门综合艺术,融戏剧、文学、绘画、音乐、舞蹈、建筑等多种艺术形式为一体,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和审美题材,是一门不具学科分类,独具知识性、审美性、思想性、教育性的综合课程,能与各项育人目标有机整合,通过优秀电影能提高育人实效,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2、开发电影课程是切实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需要。 审美能力的强弱,影响人的方方面面,包括对艺术的欣赏与创造,对自然的热爱与保护,对人的同情与理解,对现实生活真善美、假恶丑的辨别与扬弃,对自己的认知与调控,对未来的向往与追求等等,它决定了一个人对人、对事、对社会、对自然的态度和行为,因而审美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基点。优秀影片中蕴含着丰富的美育内涵,充分发挥电影的美育功能,有利于提高学生发现美、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促进学生健康、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3、电影课程的开设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需要。 各地学校在贯彻落实九年义务教育的同时,如何根据本校学生特点、因地制宜地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地发展?如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如何使学校有特色,教师教学有特点,学生有特长?开发切合本校实际的校本课程不失为明智之举。而数以百计的中外电影名片则可提供给各校足够的选择,各校完全有可能从中选出符合本校实际的电影组合,使之成为校本课程。电影课将教材从单一文字载体变为集“形、声、光、色”于一体的生动、直观的多载体形式,由单纯的学科形式变为综合艺术形式,必将以其独有的特性引起教育思想、教学理论、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的重大变革,如何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心理世界和个性特点,把呆板、乏味、说教的方法转变为生动、直观、形象、综合的方法,把约束式、封闭式、灌输式的教育模式转为开放式、参与式、自我教育式的教学模式,使电影有效地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服务,目前还没有形成明确可行的常规和操作体系,能进入课堂教学广泛使用的电影教案、教辅活动设计仍然匮乏。鉴于上述情况,我们选定《电影课程开发》子课题进行研究,以探索出一条小学电影课教学的良好途径。 二、研究目标 1、形成电影课开课教材。要使电影课成为一门课程,必须要有一套符合学生特点的、科学的教材。电影课程开发的研究,就要从数以百计的影片中挑选出每个年级学生适合观赏的影片,科学地安排好这些影片的观看顺序,使之成为一个有机整体——电影课程教材。 2、研制出以美育为首,促进学生全面、主动、持续和谐发展的各年级教案、教辅活动设计。 3、形成组织安排学生按年级观片的可行性常规,如课时安排、教材处理的基本方法、教学基本程序、教学策略、评价体系等,规范电影课程操作体系。 4、进行电影必修课、选修课、自助餐的研究,研究电影必修课、选修课、自助餐的内容、比例和组织管理方法等。 三、研究方法 1、采用座谈、问卷调查、统计等方法挑选出每个年级适合观看的影片,科学地安排影片的观看顺序,形成各年级电影课开课的教材。 2、采用经验总结法编写电影课程教案及教辅活动设计。先由各个班级语数教师讨论、设计出初稿,然后全年级其他班级教师试按照该方案进行教学,并认真写好教后感,提出自己对初稿的修改意见,最后由全年级教师再讨论,由初稿执笔者定稿。 3、运用行动研究法,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通过“实践——总结——再实践”,展开对电影必修课、选修课、自助餐的内容、比例的研究。 四、教案设计要求 教案的设计是电影课程开发的重点,电影课教案的设计,既要遵循一般的规律,又要充分发挥电影课的优势,突出实现以下两个转变: 1、转变教师角色,使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 “观世界然后形成世界观”,学生的审美能力、思想情操和对知识的真正理解是在其目不转睛地、全身心投入地观看影片和回味影片的过程中形成的,这是谁也代替不了的,因此教师应该摒弃以教材为中心,以自己为中心的做法,使自己成为一位学习的指导者,一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把教案编写的重点放在“导”和“促”上,而不是“填鸭”、“牵牛”或“放羊”,这样才能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使学生获得全面、主动、持续、健康发展的动力。 2、转变学生角色,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人的主体性是素质发展、提高的关键因素,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必然禁锢学生发展的能动性,阻碍学生的发展。电影课是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对学生进行美感熏陶,不能靠告诉、讲解,也不能靠灌输、命令,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去看、去听、去想、去感受、去体验,才能实现与影片的共鸣,使电影课充分发挥具有自然之美、人性之美、充满情感、知识和教育性的特点,真正提高学生的审美品味,促进学生辨别影视片中、现实生活中的真善美假恶丑能力的提高以及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个性品质的发展。所以电影课应该摒弃填鸭式的“灌”或“喂”,最大限度的为学生提供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让学生充分感知、体验、鉴赏、质疑、争辩、联想、求异、进行知识再创造等,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的境地,主动去“觅”得可口的“食物”,建立动态的、自主探究的、自我建构的学习方式,主动、生动、活泼地发展。 同时,在教案设计中要把握三个环节: 1、观影前:教师在观影前应将影片仔细看一遍,掌握影片时代背景、中心内容,明确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特点、情知状态,找准 放映中需要给学生点拔之处或激发学生想象、思维、体验、讨论之处,以便观影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资料、了解影片背景,或便于观影前教师向学生介绍影片情况, 2、观影中:要把握情感激发点、想象激发点、审美关键点、知识关键点和心理作用点,适当点拔、激发,恰当地提出审美、思维或想象要求,引导学生感悟、品味、体验、讨论,使学生受到丰富形象的感染、真切情感的体验或潜在智慧的启迪。 3、观影后:引导学生回味影片精彩情节和印象深刻之处,进行表演、复述或交流观后体会等,进一步陶冶性情、美化行为、净化心灵。 五、教辅活动设计原则 1、自主性原则:电影课以其色彩、声音、影像集于一体特点,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和扩展学生的想象、思维,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处于积极发展的状态之中,因此电影课应该充分利用这种优势,在活动设计中,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心理状态、思维境况,让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使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体,还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选择活动,积极参与活动组织过程和评价过程,使学生真正成为发展的主人。 2、实践性原则:教辅活动的设计要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动手动脑,通过情境式、表演式、训练式、辩析式、讨论式等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活动发展学生发现美、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乃至创造美的能力,让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获得直接体验,发展各项潜能。 3、综合性原则:设计的活动着眼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多种学科知识和多种能力解决问题;对学生的活动应进行综合性考察和评价,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避免仅从单一学科角度评价学生活动中的表现。 4、开放性原则:设计活动时要考虑到建立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有比较充分的思想、行为自由;活动空间可不受课堂场地的限制,应根据确定的活动主题来选择;活动设计要有利于开放学生的心理空间,开放教材的育人空间,开放学生的经验空间和课外生活的空间。 六、实施步骤 (一)准备阶段(2001年9月——2002年3月) 1、组织全体教师学习新课程理念,学习电影课开发的目的、意义、方法、内容,观看《导看纪实》等录像,学习怎样导看、怎样编写电影课的教案,教学的原则、方法等。 2、检查各班VCD、彩电等设备的情况,有故障的及时修理。 3、检查教师运用VCD定格、回放、选时播放等技术操作情况,对新教师进行这方面的补课,强化教师上电影课的技能技巧、熟练程度。 4、打印出500部影片的目录、简介,印发给每一位教师,由各年级老师通过调查、讨论确定2001—2002学年下学期(即2002年4月至6月这十四周内)选看哪七部片子。由下列教师负责登计、协调: 一年级:赖浩 二年级:吴小红 三年级:刘小明 四年级:刘小玲 五年级:刘跃辉 5、把每部影片落实到每个班的老师,由搭班的两位老师于4月1日前合作编写好第一次观看的影片教案和教辅活动设计。影片和教案、教辅活动设计年级内各班交流使用,其他班的老师在使用的过程中提出修改意见或另一教法、活动方案,修改、增删、完善,最后返回初撰者手中,再次斟酌并定版。 (二)实施阶段(2002年4月——2004年7月) 1、逢单周星期二下午第二、第三节课开设电影课,组织观影。以后每学年选二十部影片组织学生观看。 2、逢双周结合所看影片,设计并开展阶段性活动。 3、认真检查教案,深入听课,开展研讨活动,推出典型教案、课例和活动,提高教案、教辅活动设计的质量。 4、及时对电影课教学、活动情况进行评价,建立电影课评价体系。 5、定期回顾、总结实验经验,根据实验情况,对观影次数、活动安排、教学方式、评价方法等常规做出相应调整。 6、下学期初多媒体综合校园网建成后,立即进行电影必修课、选修课和自助餐的研究。 7、开展教案设计比赛、优秀教辅活动评选等评比,进行成果交流,推动实验工作的深入开展。 (三)总结阶段(2004年10月——2005年1月) 1、全面总结,明确电影课开课的次数、活动安排、教学基本程序、教材处理的基本方法、评价体系等常规性做法。 2、对各年级观看的影片进行全面分析、整理,形成各年级电影课开课的教材,并提出运用该教材的指导意见。 3、收集、整理并完善各年级观影的教案、教辅活动设计,按教材顺序荟集成册,形成各年级电影课教案和教辅活动设计。 4、对实验结果进行全面评价,做出实验研究报告。 七、预期研究成果 1、2002年4月至2002年9月,撰写组织安排学生按年级每周观片常规化的研究论文及课程安排表。 2、2002年4月至2005年1月遴选出100部优秀的、适合不同年龄学生观看的电影片,进行科学、合理地分配、组合,使之成为各年级电影课程教材。 3、 2002年4月至2005年1月编辑好100部电影片的观映指导(教案及教辅活动设计),形成《观影指导》专集。 4、2002年4月至2003年1月将电影教学示范课拍成录像。 5、2002年9月至2005年1月撰写电影课程的课型比例、结构研究报告。 八、领导机构及分工 1、领导机构: 组长:伍世冯 副组长:王万辉 刘跃辉 成员:刘小明、吴小红、刘小玲、赖浩、张玉胜 2、具体分工: 伍世冯校长负责本课题研究规划,课题实施的安排、评价、调整等,指导实验顺利实施。 张玉胜负责课件制作、收集与处理各项图表、数据等材料,进行结果分析、经验总结、推广应用等。 赖浩、吴小红、刘小明、刘小玲、刘跃辉分别负责一、二、三、四、五年级课题研究的具体工作,如教案、教辅活动设计的指导,活动的组织等。

研究方案范文第7篇

1.1人口安置总体思路

根据《全国蓄滞洪区建设与管理规划报告》,民主垸为重要蓄滞洪区,启用标准为10~20年一遇,区内人口安置尽可能创造条件以永久性避洪安置方式使居民得到有效的安全保障,在分蓄洪水时能正常、稳定生活。综合考虑耕作半径、区内或周边有无城镇和中心村、附近有无岗地、有无土源等条件和因素,合理布局,采用安全区和大型安全台等安全设施进行区内永久性避洪安置为主。(1)对有重要城镇或居民很集中且有条件修建安全区的,以安全区建设为主,主要安置距安全区5km以内人口。(2)对没有条件修建安全区的,以安全台建设为主,根据地形和人口分布情况并结合土源选定位置,主要安置距安全台5km以内人口。

1.2人口规模

(1)规划水平年。现状水平年为2010年,规划水平年为2015年。(2)人口规划标准。民主垸规划人口以2010年人口为基数,水平年为2015年,人口自然增长率采用7‰推算。(3)人口规模。根据2010年统计年鉴,民主垸现有人口11.47万人,采用人口年增长率7‰,规划到2015年民主垸总人口为11.88万人。

1.3安全设施安置标准

(1)安全区安置标准。根据《全国蓄滞洪区建设与管理规划》,按人均安置面积100m2进行建设。考虑到为安全区发展适当留有余地,以及必要的公用设施用地,适当增加安全区规划面积。(2)安全台安置标准。根据《全国蓄滞洪区建设与管理规划》,安全台人均安置面积按50m2进行规划,并适当增加公用设施占地面积。

1.4人口安置方案比选

1.4.1方案拟定根据民主垸的地形及人口分布特点,拟定如下两个方案进行比选:方案一:基本采用《长江流域蓄滞洪区建设与管理规划报告》中居民安全避洪安置规划方案,即兴建乌龙和沙头2个安全区、和利等16处安全台。只是将现状水平年从2004年调整为2010年,按2010年基数进行人口复核。规划安置总人口11.88万人,利用现有设施安置1.84万人,安全区安置4.17万人,安全台安置5.87万人。方案二:根据2012年7月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对《湖南省洞庭湖区围堤湖、澧南、西官垸安全建设及民主、城西垸安全建设试点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送审稿)》的审查意见,参考《洞庭湖区钱粮湖、共双茶、大通湖东垸三垸蓄洪工程安全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审批情况,考虑民主垸居民主要集中分布在沙头、茈湖口、张家塞等3处集镇,因此规划在此3处集镇设置安全区,安置集镇及其附近的居民,并保护集镇内主要财产;对于离集镇较远(5km以外)、且居住较分散的居民则根据其分布情况配合转移道路的布置,规划安全台进行安置,共规划新建综合场台等5处安全台、扩建保民二台等1处安全台。规划安置总人口11.88万人,利用现有设施安置1.84万人,安全区安置8.28万人,安全台安置1.76万人。上述两个方案人口安置规划详见表1。

1.4.2方案比选方案二在方案一的基础上增加了1个安全区和1处安全台扩建,减少了11处安全台新建。(1)主要工程量及占地移民直接费用比较。详见表2。从主要工程量、占地移民及投资分析,方案二比方案一土方填筑少1310万m3、永久占地少3148亩、费用少1.18亿元,明显占优。(2)筑堤(台)土料场分析。民主垸土料比较缺乏,西面的甘溪港河为冲刷性河流,无土可取,北面的万子湖为南洞庭湖湿地保护区不能取土,土料场主要为垸外资水河心洲及垸内西北部的岗地料场,也已被近年的堤防加固工程取走了相当多的土料,而兴建安全台需要填筑的土方量较大,因此从土料来源分析,安全台数量少的方案二占优,总的填筑土方比方案一少1310万m3。综合上述工程直接费用与占地、筑堤(台)土料等方面分析比较,方案二均占优,因此推荐方案二为选定的人口安置规划方案。

1.4.3人口安置规划方案至规划水平年2015年,民主垸需安置的总人口为11.88万人,利用现有安全设施可安置人口1.84万人,规划新建安全设施实施永久性避洪安置人口10.04万人,其中通过3个安全区安置人口8.28万人,通过6个安全台安置人口1.76万人。

2结语

研究方案范文第8篇

关键词:拖轮 配置方案 研究

中图分类号:U6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4(c)-0042-02

在港口,船舶进出港需要拖轮拖引,由于船舶的进出是一个离散随机事件(船舶大小、载重吨及进出港时间均是随机的),因此为拖轮船队的合理配置带来一定的难度。一方面可能造成港口船舶等待拖引时间加长,另一方面可能造成拖轮利用率低,造成港口资源的浪费。因此,对拖轮配置进行优化研究,提出拖轮数量及马力分配的合理方案,以适应港口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该文在对秦皇岛港拖轮配置及作业状况分析的基础上,应用统计资料,对拖轮工作过程进行仿真,得出适合现状的拖轮配置方案,为决策提供参考。

1 参照相邻港口确定全港拖轮规模

目前港作拖轮,主要协助1万吨级以上船舶离靠泊作业。参照相邻的京唐港区、营口港、大连港和烟台芝罘湾港区,港口万吨级以上泊位数量和拖轮的配置数量比为2.15~2.42。秦皇岛港目前东、西港区共有万吨级以上泊位44个,经营泊位38个,参照相邻港口的拖轮配置情况,在不考虑港区泊位分布及拖带作业特点的情况下,按照上述比较系数,秦皇岛港全港区拖轮配备的数量应为16艘。

2 根据来港船舶确定全港拖轮规模

应用统计资料,对拖轮工作过程进行仿真,结果如下。

每月每船平均装燃油2次,加水4~5次,平均到每天0.5 h(加油一次2.5 h左右,加水一次2 h左右);每天三班交接班(2次)检查确认共需要1 h;根据维修记录,每天白班要进行设备日常点检保养和临时故障修理3 h左右;船员自己掌握的用餐时间,每个班45 min左右,共1.5 h。综上,即可利用作业时间为18 h。

根据生产统计数据,秦皇岛港每次拖轮作业主机实际运转时间为1.5 h左右,即18 h内最多可作业12艘次,当不平衡系数为1.4~1.6时,每天作业8艘次对于设备和人员都是比较合理的。

针对单船所需的港作拖轮的配备数量和拖力根据不同船舶的长度和吨级配备。

根据秦皇岛港分港区、分货类、分吨级到港船型统计分析,预测近期来港船舶分吨级艘次,分析其所需各马力拖轮艘次,结合单条拖轮每天合理作业艘次,即可推算各港区配备拖轮数量及马力分配方案。

同时,从拖轮的主管机构海事、船检机构来看,目前越来越加强对老旧船舶的淘汰更新管理,如船龄达29年的船舶必须每年进厂上坞检查,老龄船舶的消防、安保系统等都须加强升级,每次检验需更换修理的设备范围越来越大,减排放污改造要求越来越高这些都大大提高了老旧船舶的运营成本,降低了使用效率。因此,需结合老龄拖轮比例对配置方案进行修正。

此外,拖轮、推轮属于第五类海船,船龄到34年将强制报废②。对于船龄到期的老旧拖轮,需要及时更新购置,以满足港口生产需要,购置拖轮从技术规格书编制、招标、建造到交付大约需要2年的时间,因此,对于32年船龄的拖轮,应启动购置计划。

3 结语

该文开展的港口拖轮配置方案研究为合理配置拖轮数量及马力分配提供参考,为助力港口发展提供切实可行的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 杨志华.港口拖轮优化配置研究[J].系统仿真技术,2012(2):169-174.

[2] 切裉.广州港拖轮配置分析[D].上海海事大学,2005.

[3] 杨志华.港口拖轮总体配置的仿真研究及应用[D].武汉理工大学,2003.

注释

研究方案范文第9篇

1.1实验教学对象学生是实验教学的主体。在实验教学之前,教师对学生的基本情况要进行必要的了解,这将直接影响实验课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要想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甚至要研究学生的情况,这样才能保证实验教学不会脱离学生实际水平和能力。为了达到这样的效果,教师可以利用适当的方法来实现对授课对象的研究和分析,此类的方法有很多,如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师生座谈的形式,或者与学生个别沟通的形式等等,教师应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选择出最适合的研究方法,并通过数理统计等手段分析学情,然后对教学设计进行合理的调整,以便所设计的方案能准确地指导实验教学工作。1.2实验教学方法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只要教学得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实际的情况,灵活地掌握教学方法,争取获得最大的实验教学效果。好的实验教学方法既能使教师实现预计的实验课程教学目标,又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现在大多数高校教师都认识到了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对实验教学方法的研究也越来越多,教师结合学生学情和实验课程的不同,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已成为共识,正所谓“选择比努力更重要”。1.3实验教学准备在进行实验教学之前,教师要根据大纲要求,实验室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实验准备方案,并做好预备实验。在做预备实验的过程中,对实验中的每一步骤教师都要认真思考操作中每一个细小的动作,要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失败的原因等都纳入考虑的范围,不能只是为了实验而实验,要对操作要求,实验步骤等进行系统的准备。对于有些操作比较复杂的实验,教师应该事先多做几遍,做到心中有数,以便能够在关键步骤及时提醒学生,确保学生能够顺利地完成实验。长期的实验教学证明,只有在实验前做好充足的实验准备,才能保证实验的成功、避免实验的失败,杜绝实验教学事故的发生。1.4实验教学内容实验教学内容的确定要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再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出与本学科相适应的实验内容。另外,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还要了解国内外与实验教学相关的新成果、新知识、新方法,开阔学生的视野。在内容安排上,要把握好实验教学中的概念、应用、原理。在顺序安排上,要条理分明,把一个比较完整的实验课程教学内容和过程传递给学生,帮助他们建立一个融会贯通的认知结构体系,将零散的知识系统化,分散的知识条理化,使学生的认知结构有更进一步的提高。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把握住实验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只有让学生学会了重点内容,解决了难点问题,才能更好地掌握和理解其他知识点的内容,才能把整个实验顺利地开展下去。对于教材中的难点,教师要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多次讲解,因为这些难点,需要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练习才能够理解。在实验教学中,有时会碰到一些自己产生疑问的地方,这些疑问,就是所说的疑点,对于这些疑点问题,教师要找到其存在的原因,然后给出解答。以便在实验教学时,能够做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诠释疑点。1.5实验教学分析实验教学分析是要重点分析学生的学习效果,主要进行两个方面的分析。一是学习对象的分析。考虑学生在实验教学的学习中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以便在实验教学方案设计时加以研究。二是学习内容的分析。切记不能盲从实验指导书,对实验内容不能只有感性的认识,教师应花足够的时间研究实验内容,通过对实验方法巧妙的设计,体会到实验的精髓。这两个方面的分析,主要体现在备课的要求上,在这个过程之中,备学生、备教材,反映出了教师对学习对象的分析和对学习内容的分析后所做出的方案选择的正确与否,要在方案设计中对教学内容和方法做出正确的选择,就要求教师对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学生情况要有比较全面的掌握和分析。1.6实验教学评价实验教学评价主要是对教学效果的评价。为了能够更好的提高实验教学质量,教师应该根据本学科的特点,制定实验教学的评价标准。实验教学评价主要是针对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对教师,教师对学生,学生对学生,学生自己对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评价,概括起来说,就是对教师的“教”,学生的“学”进行评价[2]。这不但使学生对自己拥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也能促使教师自身改进教学方法,实现教学相长之目的。

2大学基础课程实验教学方式的界定

随着实验教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新的实验教学方式不断涌现,例如出现频率较多的就有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等。毫无疑问,这些新的教学方式的出现开拓了实验教学方式,同时也促进了实验教学新思路和新方法的产生。然而,这些新名词却缺少严格的界定,经常被混淆,本文从实验教学的内容、目的、要求等出发,对它们进行了界定。2.1验证性实验验证性实验是指对于所研究的对象有了一定的了解,在了解的基础上,形成了一定程度上的认识和提出了某种假设,然后对这种认识或假设进行验证,进而确定正确与否而进行的一种实验。验证性实验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验证基本概念、原理和理论。验证性实验主要是让学生能够认识到科学性理论的确立都要经过实验的检验。关于验证性实验,它最突出的一点是注重探究的结果,而不是探究的过程。2.2综合性实验综合性实验是指实验内容涉及本课程的综合知识或与本课程相关课程知识的实验,实验内容涉及几个章节或几门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通过开设综合性实验,来达到培养学生对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教师在进行综合性实验前,广泛查阅资料,充分挖掘教学资源。确保实验内容具有特色,能够吸引学生,使他们对所做的实验感兴趣。然后引导他们利用所学的综合知识来完成实验。在进行综合性实验教学中,老师要设立出一套可行的实施方案,进行实验教学时要适时引导、点拨,相机行事,灵活应变,以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2.3设计性实验设计性实验是指结合实验目的、实验要求和实验条件,学生根据自己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按照这个实验方案完成实验。与验证性实验相比,无论是训练内容的深度或广度还是层次上,都有较高的要求,实验的探索性更强,它与科研的联系程度更加的紧密[3]。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在指导实验的时候,不再是面面俱到式的讲解,也不再控制实验的进程,而是让学生自主进行实验,遇到问题后老师再加以引导,这样做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2.4创新性实验创新性实验是指通过改进实验的方法,改革实验教学的传统模式等形式,旨在激发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实验。它可以发掘出学生隐藏在内心深处潜在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创新性实验中,教师要想办法让学生体会到创新的乐趣,这才能使学生创新欲望能很好的保持下去,这样开展创新性实验教学是在我国新形势下推动创新性人才培养工作的一项非常重要的举措[4]。

3大学基础课程实验教学方案设计的案例

在总结我校开设物理实验50多年教学经验,以及调查分析了我校和本省内其他部分高校物理学实验课程的教学现状,设计了以下《大学物理学实验》课堂教学方案设计。3.1绪论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发展过程中,可以清楚地看出,人们总是不断地从实践中总结出规律和理论,然后通过实践来检验它。物理学的理论和实验的关系特别密切,它的所有成果都是来自定量的实验,或者是运用定量的实验来加以证明,同时它还会依靠实验而取得发展,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物理学本身就是一门定量的实验科学。通过对物理学实验的学习,能够使学生在科学实验的方法、思维、能力等方面得到比较系统地培养,为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物理实验是物理课程别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与理论课既有联系又相对独立,物理实验课有其独特的自身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3.2教学目标通过每个实验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自行设计实验的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以后学习相关专业知识奠定基础,并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独立的科研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3.3教学要求(1)在物理实验课的教学中,要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现象的分析能力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得到逐步地提高。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掌握验证理论的正确方法,从理论和实验相结合的角度,对物理学的基本概念、规律有更深刻的理解。(2)在物理实验教学中,能够做到合理并且正确地选择和使用基本仪器(如读数显微镜、电子示波器、分光光度计和光学显微镜等);掌握基本物理量的测量方法(如电流、电压、频率、压强等);培养学生能够对实验数据进行合理地分析和处理,初步具有科学实验的能力。3.4备课要求3.4.1教材分析物理学实验教材国内发行的就有几百种,我校是根据本校的人才培养特点和生源情况,选用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十二五”规划教材《物理学实验》,该教材的特点是比较符合中医院校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验教学条件。全书结构严谨、内容恰当、逻辑分明、编排合理,力求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物理素养。3.4.2学情分析通过问卷和访谈,结果显示:一是随着高校的招生不断扩大,学生的学习基础相对较弱,学习物理实验的积极性不够。二是很多学生认为,物理实验课的难度较大,有的甚至产生了抵触做物理实验的心理。三是在传统实验教学模式中,往往以教师为主,不能调动学生自主实践的积极性。以上这些问题,在备课时都要给出解决方案。3.4.3教学设计(1)课堂语言设计。教师要将实验教材中的内容,尽可能的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2)上课框架设计。实验课要分若干个层次,要将各个不同内容放在不同的层次上。(3)教学时间安排。教师要把每一节课的各个环节的时间分配好,确保高效地利用每一堂课。(4)实验教学方法设计。根据实验教学的要求,选择设计一个能够很好表达本实验内容的方法。(5)课堂小结设计。这一部分,可以是老师归纳,也可以是学生总结加上教师的点评。(6)课后学生作业。每一次实验后,教师要布置学生写好实验报告。教师还要认真审阅学生的实验报告,并给学生提出批改后的建议,以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3.4.4课件要求(1)教师在制作实验教学课件的时候,要做到条理性强、无错别字和语法错误。(2)教师在设计实验教学课件时,要注意重点内容突出,逻辑性强。(3)教师在实验教学中,适当使用多媒体课件,可以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形象地熟悉实验内容。(4)教师在课件的结尾部分,要提出相关的问题,以供学生思考。3.4.5课外活动(1)教师应当有针对性地把一些相关实验书籍推荐给学生,加强学生对本实验的掌握。(2)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成立不同的兴趣小组,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3)教师最好能在互联网上建立一个QQ群,给学生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对实验教学中学生不会做的步骤和不能理解的问题,教师要加以指导和解答。(4)教师还要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

4结束语

研究方案范文第10篇

关键词:道路;设计方案;方案优化

引言

道路设计方案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项目建成后能否满足当地城镇建设和民众出行的需要,影响到工程质量、工程造价和运营条件的好坏,关系到该项目是否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并最终决定该道路的社会经济效益[1]。随着公路交通的快速发展,公路设计、施工、管理和养护技术等方面都面临着更严格的标准,需进一步优化道路设计方案,从而形成总体更优的、更加满足经济、财务、环境和社会要求的道路设计方案,改善和优化区域公路网结构,提高道路服务水平,方便人们出行,达到促进区域发展和经济增长的目的[2]。

1方案优化目标

道路设计方案的优化应在遵守一般道路设计原则与方法的基础上,结合当地的规划和需求,重点考虑居民出行、占地拆迁、环境噪音以及老路与新路衔接的问题,以促进沿线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区域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为目的,坚持现行建设部行业标准、规范,紧密结合道路工程建设的实践经验,为决策者提供更加科学合理的方案,使项目在技。术、经。济、环境三方面协。调统一[3]。

2技术方案优化

技术方案的优化主要从技。术、经。济和环。境三方面进行分析,结合现场调查、沿线地形地物、地方规划、地质水文等,以进一步改善和优。化区域公。路网结。构,提。高区域公。路。路。网布局规。划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方案优化应结合实际情况,始终遵循“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影响”的原则,按照“安全、舒适、环保、和谐、美观、经济”的设计理念,依据安。全性、服。务性、自然性、协调性、地区特性原则进行设计,兼顾技。术上的先。进性和经。济上的合。理。性,做到提高生产效率,减少对居民和环境的影响,保。证工。程。质。量与安全文明施。工,降。低。工。程。造。价[4]。

2.1技术优化

路。线。布。设在服。从总的路。线。走。向和主。要。节。点,以及安全选线、地质选线的前。提下,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优化:(1)尽量避开集中安置区,沿河边和山坡坡脚布设,减少土地占用和分割;(2)以环保和节约耕地为先导,尽量减少高填、深挖路段,以桥、隧方式通过;(3)对隧道弃渣,除用做各种筑路材料的料源外,其余选择河湾、支沟等集中弃置,并平整成耕地或安置场地[5];(4)保持好原有的完整的排灌系统,不降低土地原有的功能;(5)设置必要的挡防设施,以收缩坡脚;(6)采用新建和旧路利用相结合的路线方案,增加方案旧路利用率;(7)对原道路转弯半径极小处进行截弯取直,平、纵面尽量采用较高的技术指标,并有效地考虑平交通功能使用,保证路线的经济性,提高运营质量;(8)减少不必要的拆迁工作,以免影响居民生活、出行,避免不良的社会影响;(9)布线设计时,充分考虑路线经过区的地形、地质状况,尽量选择地势较平坦、工程量小的区域通过。

2.2经济优化

合理地降低工程造价,需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优化:(1)道路部分1)根据项目技术标准的特点,灵活采用技术指标,不片面追求高指标;2)避免大填大挖,合理控制道路本身用地规模;3)结合平场土石方,合理利用纵坡调节路基土石方;4)充分利用当地实际情况和排水总规划,尽量减少沟槽开挖土石方,对排水设计进行相应的优化设计,减少工程造价;5)对工程设计当中,须加强方案设计比选,减少工程造价;6)加大工程地质勘探的投入,确保全线地质勘探的数量和质量,坚持以钻探为主,地质调绘、触探为辅的原则,为桥等特殊构造设计提供足够的地质资料和设计参数,减少工程变更来减少工程投资;7)积极采用路面新材料和新技术。(2)管网部分1)与城市建设规划相结合,尽量缩短管网线路长度,减少拆迁,少占土地,便于管渠施工和运行维护;2)尽量沿现有道路布置,处理好与现有建筑物、构筑物的关系,以便于施工和检修[5];3)充分利用地形,使管道的走向符合地形趋势,实现重力输水;4)遵守国家对环境保护及输水工程等有关的政策、法规、标准和规范,服从城市总体规划的原则及要求,并与城。市道路、给。水、排。水、防。洪、环保、绿化、电。力、电。信等工。程规划相协调;5)系统考虑输水工程总体方案,使在满足水环境保护总体目标的前提下,总费用最低;6)充。分。利。用现有管。道设施,合。理。确。定污水管。道的各种参数、管材和基础;7)输水管的设计应考虑防洪要求,保证洪水期的安全运行;8)对既有管网用户及迁改项目进行方案优化。

2.3环境优化

(1)水污染防治措施优化施工期设排水沟,废水经沉砂池、沉淀池处理达标后排放。生活污水直接排入城市污水管网或作为农灌。营运期地表径流经边沟排入沿线涵洞附井中,充分沉淀后排放。(2)环境空气污染防治措施优化施工期主要是扬尘污染,防治对策主要以管理为主。施工中推行湿式作业;施工开挖产生的挖方及时回填;出入施工场地的车辆在出施工场地时对轮胎进行冲洗等。运营期建设方制定相应的工程环境卫生管理制度,定期对道路进行清扫,减少道路积尘量。(3)噪声污染防治措施优化施工期噪声污染防治措施以预防为主,合理安排施工作用时间和施工场地布局;加强对机械和车辆的维修;车辆运输中尽量避免鸣笛;爆破采用微差爆破。运营期主要通过限制穿越村镇、居民区车辆的车速,在集中居住区域内禁鸣等措施来降低交通噪声。现有学校在完善教室、校舍隔音窗的同时,可在围墙内设置绿化防声林带进一步降低噪声影响,可以满足2类声环境要求[6]。(4)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措施优化固废包括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固废不能随意丢弃,应注意集中收。集和清理分类,拆除的建筑垃圾可以运至附近建筑垃圾场弃渣,生活垃圾必须运至附近城市垃圾站妥善处理。(5)水土保持设计优化由于公路沿线工程地质、地形地貌复杂,生态环境脆弱,植被一旦遭到破坏将导致很长时间内难以自然恢复等现状;项目设计时综。合。采。用。生。物。防。护和工。程。防。护,做好水土保持工作,遵循了以下原则:1)在满足设计标准的情况下尽量减少公路边坡的开挖,避免破坏原公路侧生态环境;2)岩体风化严重、松散碎(砾)石土填挖方边坡地段,采用植物与工程综合措施防护[7];3)完善弃土场防护排水设计,避免其成为水土流失源;4)严格选择取土区域,使其符合水土保持原则。

3结语

道路设计方案的各项因素之间存在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关系,甚至可能存在矛盾。道路设计方案优化只能在综合各因素的基础上,根据矛盾与要求权衡利弊,对方案进行优化,使总体优势得到扩大,因此优化方案往往不是唯一的,不同的方案之间各有优缺点,需结合当地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案进行实施。

参考文献

[1]王恒.公路路线方案合理性研究[D].长安大学,2006.

[2]宋扬.高速公路路线方案优选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7.

[3]高辉.大型工程项目施工方案优化研究[D].河海大学,2007.

[4]雷剑.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精细化管理关键问题研究[D].长安大学,2011.

[5]于景洋,齐世华.长距离管道输谁运行中存在问题及防范措施[J].信息化建设,2016,(05):375.

[6]刘伟伟.基于小城镇道路建设生态环境保护体系的构建与研究[D].山东大学,2014.

研究方案范文第11篇

关键词:培训方案 设计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在组织的人、财、物、信息四种资源中,人们越来越广泛地认识到人的重要性,以人为本的理念已渐渐深入人心,美国知名管理学者托马斯·彼得斯曾说:"企业或事业惟一真正的资源是人,管理就是充分开发人力资源以做好工作。"①员工是组织的血液,他或者使你的事业轰轰烈烈,或者使你碌碌无为。不同组织间的竞争即成为人才的竞争,人们对此已经达成共识,通用汽车公司的前总经理艾尔弗雷德·斯隆曾经说过,"把我的资产拿走吧――但是请把我的公司的人才留给我,五年后,我将使拿走的一切失而复得。"②组织间对人才的竞争必然引起对人才的重新定位,以现代社会中人们掌握的科学、技术、专业知识的特点为主要标志,以字母或符号的造型来象征其主要特点的人才分类方法,提出了"X""T""I"型人才论,系统地掌握两门专业知识,并有明显的主要的交叉点、结合部的"X"型人才更受人们的亲睐,而它显然是传统的学校教育所不能满足的,它需要走出学校的员工不断通过培训来求得自身的发展。我国高等学校教育普及率低的国情决定了从实践中产生的人才需接受新的培训来弥补自身知识的缺陷。社会在飞速发展,不断变化的组织环境也客观要求,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时时刻刻都要接受培训才不致落后于时代。组织的竞争归根结蒂于人才的竞争,而适应于社会发展的人才来源于"活到老,学到老"接受终生培训的员工之中。认识到了培训的重要性,并不等于就能做好培训工作,因为培训工作的完成需依赖于培训方案。有好的培训方案,不一定有好的培训效果,但要有好的培训效果,则必须要有好的培训方案,如何设计有效的培训方案,也正是本文目的之所在。

一、培训理论的研究及发展

自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国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人们开始渐渐重视起培训工作,特别是在今天的市场经济下,对培训工作的研究愈来愈多,但何为培训,却是各抒己见,至目前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下面摘录一些供研究参考。

培训:指各组织为适应业务及培育人才需要,用补习、进修、考察等方式,进行有计划的培养和训练,使其适应新的要求不断更新知识,拥有旺盛的工作能力,更能胜任现职工作,及将来能担任更重要职务,适应新技术革命必将带来的知识结构、技术结构、管理结构和干部结构等方面的深刻变化。③

培训:指向员工传授工作所需知识和技能的任何活动,是与工作有关的任何形式的教育。④

培训:指创造一个环境,使员工能够在这一环境中获得或学习特定的与工作要求密切相关的知识、技能、能力和态度。⑤

培训:指给新雇员或现有雇员传授其完成本职工作所改需的基本技能的过程。⑥

总之现代培训指的是员工通过学习,使其在知识、技能、态度上不断提高,最大限度地便员工的职能与现任或预期的职务相匹配,进而提高员工现在和将来的工作绩效。

培训作为科研课题首先是在心理学和科学管理领域进行的。随后,培训理论随着管理科学理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传统理论时期的培训(1900-1930)、行为科学时期的培训(1930-1960)、系统理论时期的培训(1960-)三个发展阶段。在传统理论时期,培训是以发展个人技术与态度为主,较少考虑个人与他人,或个人与团体的相互关系;行为科学理论阶段的培训,除了延续传统理论时期重视个人技术与态度的发展以外,更重视员工个人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到了20世纪60年代以后,培训理论进入系统理论时期,系统理论最重要的基本假设是系统对于外在环境的开放性,亦即将组织视为一个开放的系统,并且特别重视系统与系统间的适应与沟通。①

90年代以后,组织培训工作可以说已是没有固定模式的独立发展阶段,现代组织要真正搞好培训教育工作,则必须了解当今的培训发展趋势,使培训工作与时代同步,当今世界的培训发展趋势可以简要归纳为以下几点:

其一,员工培训的全员性。培训的对象上至领导下至普通的员工,这样通过全员性的职工培训极大地提高了组织员工的整体素质水平,有效地推动了组织的发展。同时,管理者不仅有责任要说明学习应符合战略目标,要收获成果,而且也有责任来指导评估和加强被管理人员的学习。另外,培训的内容包括生产培训、管理培训、经营培训等组织内部的各个环节。

其二,员工培训的终身性。单凭学校正规教育所获得的一点知识不能迎接社会的挑战,必需实行终身教育,不断补充新知识、新技术、新经营理论。

其三,员工培训的多样性。就是培训的范围已从企业扩展到整个社会,形成学校、企业、社会的三位一体的庞大的完整的职工培训网。培训的方式有企业组织的培训、有社会组织的业余培训、有大学为企业开办的各类培训班。

其四,员工培训的计划性。即组织把员工培训已纳入组织的发展计划之内,在组织内设有职工培训部门,负责有计划、有组织的员工培训教育工作。

其五,员工培训的国家干预性。西方一些国家不但以立法的形式规定参加在职培训是公职人员的权利与义务,而且以立法的形式筹措培训经费。

二、国内外的培训现状

在国外,政府和其它组织都十分重视培训,培训成为员工教育重要的一部分。首先,政府以立法的形式筹措培训经费,并且公款用于培训已成为合法的举措。在1958年以前,在美国用朕邦政府的钱进行培训工作是受到禁止的,但该年"政府职工培训法"和它的修正案通过以后,一些政府机构增设了培训部门,在另一些机构较大地扩充了它们的规模,至1981年,经财政年度的统计数字说明,该年有492,314人上了政府培训计划的课程,总共支出的费用在3.7亿美元以上,且这还不包括军人和邮局工作人员的培训支出②。其次,愿意支出培训经费,培训计划的经费不断增加。既使在1982年,英国经济处于增长缓慢时期,对八十家工商企业进行管理人员培训的调查结论说:"我们很受鼓舞地获悉在过去一、二年里培训计划遭受严重削减的情况很少。很多培训人员说,他们受到的巨大压力是必须对需要的每一笔经费提出正当的理由,但是仅有极少数培训人员在过去一年里要求的经费遭到拒绝。至少有十几个培训计划还增加了经费?quot;③有资料显示,美国100名员工以上的组织在1992年的培训开支为450亿美元,比1988年增长了12%。④第三,培训经费在公司里所占比重很大。在90年代初,美国摩托罗拉公司每年在员工培训上的花费达到1.2亿美元,这一数额占公司工资总额的3.6%,美国联邦快递(Federal Express)公司每年花费2.25亿美元用于员工培训,这一费用占公司总开支的3%。⑤目前,由于信息社会的到来,知识、技能的飞速更新,人们已经认识到培训不是一种特权或权力,而是一种需要,培训工作更是倍受重视,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务上都得到了迅速发展。

国内,渐渐认识到培训工作的重要性,但培训工作做得并不理想。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培训正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国务院秘书长王忠禹曾在"全国经贸工作会议"上作过明确部署,要把培养企业家的工作提到议事日程,加强现有和未来的高级经营管理人员的培训,争取用3~5年时间,系统地培养出一批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的企业家。⑥目前,培训工作还没有其应有的地位,培训中心成为组织中可有可无的机构,效益好时,这个机构才有立锥之地,效益不好时,遭到裁减的首先为培训机构,究其原因:一是传统的计划经济的影响还在,培训的收益对组织的效益相关性不大,使培训不受注重;二是培训方案没有科学设计,使培训并不能满足培训需求,培训效果不能达到预期目的。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员工不断培训必成为大家的共识,要做好培训工作,员工培训方案的设计研究已成为迫切需要。

三、如何设计员工培训方案

(一)培训需求分析

组织作为市场竞争的主体,它必须是理性化,以经济人的眼光来看待一切,培训活动的成本无论从费用、时间和精力上来说,都是不低的,培训是要冒一定风险,因此在是否进行培训前需要进行需求分析,根据需求来指导培训方案的制定,要有的放矢,不能单纯地为培训而培训。

培训需求分析需从多维度来进行,包括组织、工作、个人三个方面。首先,进行组织分析。组织分析指确定组织范围内的培训需求,以保证培训计划符合组织的整体目标与战略要求。根据组织的运行计划和远景规划,预测本组织未来在技术上及组织结构上可能发生什么变化,了解现有员工的能力并推测未来将需要哪些知识和技能,从而估计出哪些员工需要在哪些方面进行培训,以及这种培训真正见效所需的时间,以推测出培训提前期的长短,不致监渴掘井。其次,进行工作分析。工作分析指员工达到理想的工作绩效所必须掌握的技能和能力。最后,进行个人分析。个人分析是将员工现有的水平与预期未来对员工技能的要求进行比照,发现两者之间是否存在差距。研究工作者本人的工作行为与期望行为标准之间的差异,当工作大?quot;能力"时,则需要进行培训,通过提高能力,达到员工的"职务"与"职能"相一致。"职务"和"职能"二者都是变量,当职能提高了,需要开发职务,使两者保持一致;当职务超过了能力,就需要进行培训,开发职能,使两者复归一致。由于培训的对象是员工,能否做好工作取决于诸多因素,培训并不是万能的,而且培训要讲求成本收益,因此,看培训能否促进员工的个人行为发生所期望的转变。如果聘用了技能不符合要求的人或者是恶劣的态度问题等,则不是培训所能解决的问题,不需要培训,若存在的问题培训能够解决时,则进行员工培训,设计具体的培训方案。

研究方案范文第12篇

2019年6月12日至7月1日,伊犁师范大学党委第二轮巡察第一巡察组对我院党总支开展了专项巡察。根据反馈意见建议,物理学院党总支召集各层面会议,积极研究整改方案,现将巡察反馈意见整改方案汇报如下:

一、明确整改方向,紧紧围绕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认真贯彻落实党的精神,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全面领会“四个全面”和“五位一体”,严格执行党的纪律,拥护党的领导。

二、针对巡察整改意见,把政治责任、工作责任、监督责任落实到位,使党员同志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同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从而提升自身水平。

三、建立健全对照机制,使党员能够时刻对照检查自己的言行是否符合党员先进性的要求。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扩大党内民主,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提高党员自觉性和主动性。

四、加强党费收缴管理,规范党费收缴登记工作。

五、进一步增强管党治党意识,提高党总支创新党建工作的主动性和原创力。

研究方案范文第13篇

关键词:培训方案 设计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在组织的人、财、物、信息四种资源中,人们越来越广泛地认识到人的重要性,以人为本的理念已渐渐深入人心,美国知名管理学者托马斯·彼得斯曾说:"企业或事业惟一真正的资源是人,管理就是充分开发人力资源以做好工作。"①员工是组织的血液,他或者使你的事业轰轰烈烈,或者使你碌碌无为。不同组织间的竞争即成为人才的竞争,人们对此已经达成共识,通用汽车公司的前总经理艾尔弗雷德·斯隆曾经说过,"把我的资产拿走吧――但是请把我的公司的人才留给我,五年后,我将使拿走的一切失而复得。"②组织间对人才的竞争必然引起对人才的重新定位,以现代社会中人们掌握的科学、技术、专业知识的特点为主要标志,以字母或符号的造型来象征其主要特点的人才分类方法,提出了"X""T""I"型人才论,系统地掌握两门专业知识,并有明显的主要的交叉点、结合部的"X"型人才更受人们的亲睐,而它显然是传统的学校教育所不能满足的,它需要走出学校的员工不断通过培训来求得自身的发展。我国高等学校教育普及率低的国情决定了从实践中产生的人才需接受新的培训来弥补自身知识的缺陷。“活到老,学到老",认识到了培训的重要性,并不等于就能做好培训工作,因为培训工作的完成需依赖于培训方案。有好的培训方案,不一定有好的培训效果,但要有好的培训效果,则必须要有好的培训方案,如何设计有效的培训方案,也正是本文目的之所在。

一、培训理论的研究及发展

自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国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人们开始渐渐重视起培训工作,特别是在今天的市场经济下,对培训工作的研究愈来愈多,但何为培训,却是各抒己见,至目前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下面摘录一些供研究参考。

培训:指各组织为适应业务及培育人才需要,用补习、进修、考察等方式,进行有计划的培养和训练,使其适应新的要求不断更新知识,拥有旺盛的工作能力,更能胜任现职工作,及将来能担任更重要职务,适应新技术革命必将带来的知识结构、技术结构、管理结构和干部结构等方面的深刻变化。③

培训:指向员工传授工作所需知识和技能的任何活动,是与工作有关的任何形式的教育。④

培训:指创造一个环境,使员工能够在这一环境中获得或学习特定的与工作要求密切相关的知识、技能、能力和态度。⑤

培训:指给新雇员或现有雇员传授其完成本职工作所改需的基本技能的过程。⑥

总之现代培训指的是员工通过学习,使其在知识、技能、态度上不断提高,最大限度地便员工的职能与现任或预期的职务相匹配,进而提高员工现在和将来的工作绩效。

培训作为科研课题首先是在心理学和科学管理领域进行的。随后,培训理论随着管理科学理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传统理论时期的培训(1900-1930)、行为科学时期的培训(1930-1960)、系统理论时期的培训(1960-)三个发展阶段。在传统理论时期,培训是以发展个人技术与态度为主,较少考虑个人与他人,或个人与团体的相互关系;行为科学理论阶段的培训,除了延续传统理论时期重视个人技术与态度的发展以外,更重视员工个人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到了20世纪60年代以后,培训理论进入系统理论时期,系统理论最重要的基本假设是系统对于外在环境的开放性,亦即将组织视为一个开放的系统,并且特别重视系统与系统间的适应与沟通。①

90 年代以后,组织培训工作可以说已是没有固定模式的独立发展阶段,现代组织要真正搞好培训教育工作,则必须了解当今的培训发展趋势,使培训工作与时代同步,当今世界的培训发展趋势可以简要归纳为以下几点:

其一,员工培训的全员性。培训的对象上至领导下至普通的员工,这样通过全员性的职工培训极大地提高了组织员工的整体素质水平,有效地推动了组织的发展。同时,管理者不仅有责任要说明学习应符合战略目标,要收获成果,而且也有责任来指导评估和加强被管理人员的学习。另外,培训的内容包括生产培训、管理培训、经营培训等组织内部的各个环节。

其二,员工培训的终身性。单凭学校正规教育所获得的一点知识不能迎接社会的挑战,必需实行终身教育,不断补充新知识、新技术、新经营理论。

其三,员工培训的多样性。就是培训的范围已从企业扩展到整个社会,形成学校、企业、社会的三位一体的庞大的完整的职工培训网。培训的方式有企业组织的培训、有社会组织的业余培训、有大学为企业开办的各类培训班。

其四,员工培训的计划性。即组织把员工培训已纳入组织的发展计划之内,在组织内设有职工培训部门,负责有计划、有组织的员工培训教育工作。

其五,员工培训的国家干预性。西方一些国家不但以立法的形式规定参加在职培训是公职人员的权利与义务,而且以立法的形式筹措培训经费。 

二、国内外的培训现状

在国外,政府和其它组织都十分重视培训,培训成为员工教育重要的一部分。首先,政府以立法的形式筹措培训经费,并且公款用于培训已成为合法的举措。在1958年以前,在美国用朕邦政府的钱进行培训工作是受到禁止的,但该年"政府职工培训法"和它的修正案通过以后,一些政府机构增设了培训部门,在另一些机构较大地扩充了它们的规模,至1981年,经财政年度的统计数字说明,该年有492,314人上了政府培训计划的课程,总共支出的费用在3.7亿美元以上,且这还不包括军人和邮局工作人员的培训支出②。其次,愿意支出培训经费,培训计划的经费不断增加。既使在1982年,英国经济处于增长缓慢时期,对八十家工商企业进行管理人员培训的调查结论说:"我们很受鼓舞地获悉在过去一、二年里培训计划遭受严重削减的情况很少。很多培训人员说,他们受到的巨大压力是必须对需要的每一笔经费提出正当的理由,但是仅有极少数培训人员在过去一年里要求的经费遭到拒绝。至少有十几个培训计划还增加了经费?quot;③有资料显示,美国100名员工以上的组织在1992年的培训开支为450亿美元,比1988年增长了12%。④第三,培训经费在公司里所占比重很大。在90年代初,美国摩托罗拉公司每年在员工培训上的花费达到1.2 亿美元,这一数额占公司工资总额的3.6%,美国联邦快递(Federal Express)公司每年花费2.25亿美元用于员工培训,这一费用占公司总开支的3%。⑤目前,由于信息社会的到来,知识、技能的飞速更新,人们已经认识到培训不是一种特权或权力,而是一种需要,培训工作更是倍受重视,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务上都得到了迅速发展。

国内,渐渐认识到培训工作的重要性,但培训工作做得并不理想。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培训正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国务院秘书长王忠禹曾在"全国经贸工作会议"上作过明确部署,要把培养企业家的工作提到议事日程,加强现有和未来的高级经营管理人员的培训,争取用3~5年时间,系统地培养出一批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的企业家。⑥目前,培训工作还没有其应有的地位,培训中心成为组织中可有可无的机构,效益好时,这个机构才有立锥之地,效益不好时,遭到裁减的首先为培训机构,究其原因:一是传统的计划经济的影响还在,培训的收益对组织的效益相关性不大,使培训不受注重;二是培训方案没有科学设计,使培训并不能满足培训需求,培训效果不能达到预期目的。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员工不断培训必成为大家的共识,要做好培训工作,员工培训方案的设计研究已成为迫切需要。 

三、如何设计员工培训方案

(一)培训需求分析

组织作为市场竞争的主体,它必须是理性化,以经济人的眼光来看待一切,培训活动的成本无论从费用、时间和精力上来说,都是不低的,培训是要冒一定风险,因此在是否进行培训前需要进行需求分析,根据需求来指导培训方案的制定,要有的放矢,不能单纯地为培训而培训。 

培训需求分析需从多维度来进行,包括组织、工作、个人三个方面。首先,进行组织分析。组织分析指确定组织范围内的培训需求,以保证培训计划符合组织的整体目标与战略要求。根据组织的运行计划和远景规划,预测本组织未来在技术上及组织结构上可能发生什么变化,了解现有员工的能力并推测未来将需要哪些知识和技能,从而估计出哪些员工需要在哪些方面进行培训,以及这种培训真正见效所需的时间,以推测出培训提前期的长短,不致监渴掘井。其次,进行工作分析。工作分析指员工达到理想的工作绩效所必须掌握的技能和能力。最后,进行个人分析。个人分析是将员工现有的水平与预期未来对员工技能的要求进行比照,发现两者之间是否存在差距。研究工作者本人的工作行为与期望行为标准之间的差异,当工作大?quot;能力"时,则需要进行培训,通过提高能力,达到员工的"职务"与"职能"相一致。"职务"和"职能"二者都是变量,当职能提高了,需要开发职务,使两者保持一致;当职务超过了能力,就需要进行培训,开发职能,使两者复归一致。由于培训的对象是员工,能否做好工作取决于诸多因素,培训并不是万能的,而且培训要讲求成本收益,因此,看培训能否促进员工的个人行为发生所期望的转变。如果聘用了技能不符合要求的人或者是恶劣的态度问题等,则不是培训所能解决的问题,不需要培训,若存在的问题培训能够解决时,则进行员工培训,设计具体的培训方案。 

(二)培训方案各组成要素分析

培训方案是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培训指导者、受训者、培训日期和时间、培训场所与设备以及培训方法的有机结合。培训需求分析是培训方案设计的指南,一份详尽的培训需求分析就大致构画出培训方案的大概轮廓,在前面培训需求分析的基础上,下面就培训方案各组成要素进行具体分析。 

1、培训目标的设置

培训目标的设置有赖于培训需求分析,在培训需求分析中我们讲到了组织分析、工作分析和个人分析,通过分析,我们明确了员工未来需要从事某个岗位,若要从事这个岗位的工作,现有员工的职能和预期职务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消除这个差距就是我们的培训目标。设置培训目标将为培训计划提供明确方向和依循的构架。有了目标,才能确定培训对象、内容、时间、教师、方法等具体内容,并可在培训之后,对照此目标进行效果评估。培训总目标是宏观上的、较抽象的,它需要不断分层次细化,使其具体化,具有可操作性。要达到培训目标,就要求员工通过培训掌握一些知识和技能,即希望员工通过培训后了解什么?你希望员工通过培训后能够干什么?你希望员工通过培训后有哪些改变?这些期望都是以培训需求分析为基础的,通过需求分析,明了员工的现状,知道员工具有哪些知识和技能,具有什么样职务的职能,而企业发展需要具有什么样的知识和技能的员工,预期中的职务大于现有的职能,则要求培训。明了员工的现有职能与预期中的职务要求二者之间的差距,即确定了培训目标,把培训目标进行细化,明确化,则转化为各层次的具体目标,目标越具体越具有可操作性,越有利于总体目标的实现。

培训目标是培训方案实施的导航灯。有了明确的培训总体目标和各层次的具体目标,对于培训指导者来说,就确定了实施教计划,积极为实现目的而教学;对于受训者来说,明了学习目的之所在,才能少走多路,朝着既定的目标而不懈努力,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相反,如果目的不明确,则易造成指导者、受训者偏离培训的期望,造成人力、物力、时间和精力的浪费,提高了培训成本,从而可能导致培训的失败。培训目标与培训方案其它因素是有机结合的,只有明确了目标才有可能科学设计培训方案其它的各个部分,使设计科学的培训方案成为可能。 

2、培训内容的选择

在明确了培训的目的和期望达到的学习结果后,接下来就需要确定培训中所应包括的传授信息了。尽管具体的培训内容千差万别,但一般来说,培训内容包括三个层次,即知识培训、技能培训和素质培训,究竟该选择哪个层次的培训内容,应根据各个培训内容层次的特点和培训需求分析来选择。

知识培训,这是组织培训中的第一层次。员工只要听一次讲座,或者看一本书,就可能获得相应的知识。在学校教育中,获得大部分的就是知识。知识培训有利于理解概念,增强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减少企业引进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的障碍和阻挠。同时,要系统掌握一门专业知识,则必须进行系统的知识培训,如要成为"X"型人才,知识培训是其必要途径。虽然知识培训简单易行,但其容易忘记,组织仅停留在知识培训层次上,效果不好是可以预见的。

技能培训,这是组织培训中的第二个层次。这里所谓技能就是指能使某些事情发生的操作能力。技能一旦学会,一般不容易忘记,如骑车、游泳等。招进新员工,采用新设备,引进新技术都不可避免要进行技能培训,因为抽象的知识培训不可能立即适应具体的操作,无论你的员工是多么优秀,能力有多强,一般来说都不可能不经培训就能立即操作得很好。 

素质培训,这是组织培训的最高层次。此处"素质"是指个体能否正确地思维。素质高的员工应该有正确的价值观,有积极的态度,有良好的思维习惯,有较高的目标。素质高的员工,可能暂时缺乏知识和技能。但他会为实现目标有效地、主动地学习知识和技能;而素质低的员工,既使已经掌握了知识和技能,但他可能不用。

上面介绍了三个层次的培训内容,究竟选择哪个层次的培训内容,是由不同的受训者具体情况决定的。一般来说,管理者偏向于知识培训与素质培训,而一般职员则倾向于知识培训和技能培训,它最终是由受训者的"职能"与预期的"职务"之间的差异所决定的。 

3、谁来指导培训

培训资源可分为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内部资源包括组织的领导、具备特殊知识和技能的员工;外部资源是指专业培训人员、学校、公开研讨会或学术讲座等。在众多的培训资源中,选择何种资源,最终要由培训内容及可利用的资源来决定。

组织的领导、具备特殊知识和技能的员工是组织的重要内部资源,利用内部资源,可使受训者和培训者多方都得到提高。组织内的领导是比较合适的人选。首先,他们既具有专业知识又具有宝贵的工作经验;其次,他们希望员工获得成功,因为这可以表明他们自己的领导才能;最后,他们是在培训自己的员工,所以肯定能保证培训与工作有关。无论采取哪种培训方式,组织的领导都是重要的内部培训资源。具备特殊知识和技能的员工也可以指导培训,当员工培训员工时,由于频繁接触,一种团队精神便在组织中自然形成,而且,这样做也锻炼了培训指导者本人的领导才能,

当组织业务繁忙,组织内部分不出人手来设计和实施员工的培训方案,那么就要求诸于外部培训资源。工作出色的人员并不一定能培训出一个同样工作出色的员工,因为教学有其自身的一些规律,外部培训资源恰好大多数是熟悉成人学习理论的培训人员。外部培训人员可以根据组织来量体裁衣,并且可以比内部资源提供更新的观点,更开阔的视野,但外部培训资源也有其不足之处,一方面,外部人员需要花时间和精力用于了解组织的情况和具体的培训需求,这将提高培训成本;另一方面,利用外部人员培训,组织的领导对具体的培训过程不负责任,对员工的发展逃避责任。

外部资源和内部资源各有优缺点,但比较之下,还是首推内部培训资源,只有在组织业务确实繁忙,分不开人手时,或确实内部培训资源缺乏适当人选时,才可选择外部培训资源,但尽管如此,也要把外部资源与内部资源结合使用才为最佳。

4、确定受训者

根据组织的培训需求分析,不同的需求决定不同的培训内容,从而大体上确定不同的培训对象,即受训者。 

岗前培训是向新员工介绍组织的规章制度、文化以及组织的业务和员工,新员工来到公司,面对一个新环境,他们不太了解组织的历史和组织文化,不了解组织的运行计划和远景规划,不了解公司的政策,不了解自己的岗位职责,不熟悉自己的上司、同僚及下属,因此新员工进入公司或多或少都会产生一些紧张不安,为了使新员工消除紧张情绪,使其迅速适应环境,企业必针对以上各方面进行岗前培训,由岗前培训内容决定了的受训者只能是组织的新员工,对于老员工来说,这些培训毫无意义。

对于即将升迁的员工及转换工作岗位的员工,或者不能适应当前岗位的员工,他们的职能与既有的职务或预期的职务出现了差异,职务大于职能,对他们就需要进行培训。对他们可采用在岗培训或脱产培训,而无论采用哪种培训方式,都是以知识培训、技能培训和素质培训为内容,而不同内容的知识培训、技能培训和素质培训确定了不同的受训者。在具体的培训需求分析后,根据需求会确定具体的培训内容,根据需求分析也确定了哪些员工缺乏哪些知识或技能,培训内容与缺乏的知识及技能相吻合者即为本次受训者。 

虽然培训内容决定了大体上的受训者,但并不等于说这些就是受训者,还应从确定的这些大体上的受训者的角度看其是否适合受训。首先看这些人对培训是否感兴趣,若不感兴趣则不易让其受训,因为没有积极性,效果肯定不会很好;另一方面,要看其个性特点,有些个性是天生的,既使通过培训能掌握所需的知识、技能,但他仍不适合于该工作,则他属于要换岗位,而不是需要培训。从培训内容及受训者两方面考虑,最终确定受训者。 

5、培训日期的选择

培训日期的选择。什么时候需要就什么时候培训,这道理显而易见,但事实上,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却往往步入一些误区,下面的做法就是步入了误区。许多公司往往是在时间比较方便或培训费用比较便宜的时候提供培训。如许多公司把握计划订在生产淡季以防止影响生产,却不知因为未及时培训却造成了大量次品、废品或其他事故,代价更高,再如有些公司把培训订在培训费用比较便宜的时候,而此时其实并不需要培训,却不知在需要培训时进行再培训却需要会出再培训的成本。员工培训方案的设计必须做到何时需要何时培训,通常情况下,有下列四种情况之一时就需要进行培训。

第一,新员工加盟组织。大多数新员工都要通过培训熟悉组织的工作程序和行为标准,既使新员工进入组织进已拥有了优异的工作技能,他们也必须了解组织运作中的一些差别,很少有员工刚进入组织就掌握了组织需要的一切技能。

第二,员工即将晋升或岗位轮换。虽然员工已经成为组织的老员工,对于组织的规章制度、组织文化及现任的岗位职责都十分熟悉,但晋开到新岗位或轮换到新岗位,从事新的工作,则会产生新的要求,尽管员工在原有岗位上干得非常出色,对于新岗位准备得却不一定充分,为了适应新岗位,则要求对员工进行培训。

第三,由于环境的改变,要求不断地培训老员工。由于多种原因,需要对老员工进行不断培训。如引进新设备,要求对老员工培训新技术;购进新软件,要求员工学会安装与使用。为了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组织都在不断调制自己的经营策略,每次调整后,都需对员工进行培训。

第四,满足补救的需要。由于员工不具备工作所需要的基本技能,从而需要培训进行补救。在下面两种情况下,必须进行补救培训:一,由于劳动力市场紧缺或行政干预或其它各方面的原因,你不得不招聘了不符合要求的职员;二,招聘时看起来似乎具备条件,但实际使用上其表现却不尽人意。

在作培训需求分析时,确定需要培训哪些知识与技能,根据以往的经验,对这些知识与技能培训作出日程安排,看大致需要多少时间,以及培训真正见效所需的时间,从而推断培训提前期的长短,根据何时需用这些知识与技能及提前期,最终确定培训日期。

研究方案范文第14篇

一、加强领导,营造档案管理工作的良好环境。档案管理工作能否顺利开展,与领导是否重视直接有关。为加强档案工作的领导,把档案工作列入分管领导的岗位职责,建立健全由公司领导带头,各处室负责同志为成员的档案管理工作领导小组,为档案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组织保障。

为进一步扩大档案工作的涵盖面,真正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留死角,建立了以综合档案室为中心的档案管理网络体系。一方面,加强档案室与职能处室的横向联系,在各处室设立了兼职资料员,具体负责本处室文件资料的收集工作;另一方面,加强档案室与下属公司档案室的纵向联系,从而使档案管理信息上下传递灵通,左右反馈及时,纵横交错,网络覆盖了全公司。

二、注重培训,全面提高档案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档案人员的业务素质直接影响到档案管理的质量,为此,公司高度重视档案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并采取了多种形式的岗位培训活动,以此带动档案管理工作上水平。一是采取集中与分散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定期组织专兼职人员学习相关档案方面的方针政策,并借助网络平台,及时传达国家档案工作的新动态,研究探讨工作经验,提高档案人员的自身水平。二是通过举办培训班的形式,邀请专家现场讲课,每期参加人员达100多人。三是组织档案人员先后多次参加在济南、南昌,厦门、宜昌等地的档案培训班。截至目前,公司档案人员已全部经过各级档案管理部门的系统培训,具备了一定的档案管理水平。四是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一方面组织档案骨干人员开展档案理论研讨活动;另一方面组织人员到档案管理水平高的市、工程项目去参观学习,进一步开阔视野、拓宽思路,查找不足,激发干劲。

三、强化管理,积极推进档案管理工作规范化建设。为全面提高档案管理水平,将档案管理的全过程进行细化分解,从建、管、用三方面加强档案管理业务建设。

“建”就是规范建档。先后制定了十三个类别的档案管理办法、归档范围及保管期限表,出台了档案管理工作标准,使档案管理工作逐步走向了制度化、规范化。同时,在规范建档工作中,做到“全”、“准”、“严”。“全”就是在档案齐全上下功夫,做到归档文件、归档门类、归档项目齐全,确保档案资料的归档率。“准”就是在档案完整率上把准关,根据档案归档范围,分清归档界限,在规定时限内将应归档的文件材料全部归档,确保档案资料的完整率。“严”就是在档案组卷上,严把档案质量关。不合格的档案材料严禁进入档案室,对库房不同门类的档案分别排列,统一编号,保证档案案卷的合格率。同时,办公室档案部门主动与文件资料形成部门密切配合,充分调动兼职资料员的积极性,通力合作,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

“管”就是科学管理。要求综合档案科(室):一是建立健全库房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严格落实库房“九防”措施,制定库房档案资料保管情况的排查计划,发现问题及时采取应急措施,确保库存档案的安全。二是严格库房管理。认真履行档案收进移出手续,将档案收进移出情况记录再案,避免档案遗失,并按规定编制档案存放索引,橱具设置存取档标识,使各类档案一目了然。

“用”就是充分用档。档案保管的目的在于利用,为了更好地利用档案资源,编制能满足查阅需要的各类档案的检索工具,建立查全、查准登记制度,提高档案的利用率。二是在档案正常利用工作的同时,深层次了解室藏结构,积极开展档案信息开发利用工作,利用库存档案编制了一批优秀的二次以上的加工成果,提高了档案的实际应用能力。

四、利用电子信息技术,实现档案网络管理

首先,利用现有的档案管理软件,运用档案各功能模块,达到目录级进而逐步达到文件级管理档案。做好电子文件的整理工作,进一步提高单位档案服务水平。作为档案管理工作信息化的第一步,建立和完善电子文件将产生诸多优势。一是电子文件的利用不再受“孤本”的限制,可以实现一份档案同时供多人共享。二是电子档案能够被快速检索。并能根据获取的资料,扩大查询范围,随时快速查询新的资料,提高了档案信息利用的全面性、系统性和时效性。三是电子文件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远距离传输,使异地传输、查阅利用更方便、更快捷,消除了利用者与档案信息的距离,为跨地区查询信息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实现了信息资源的共享。

其次,有步骤地开展库存档案的数据库系统建设,保证在将档案资料完整地输入计算机,通过相应的技术处理,将文字、图片、声像等资料变成数据资料,实现纸质档案和电子档案并存。

五、文化引领,创建档案品牌系列工程。按照“四化”管理要求,在管理手段上下功夫,有计划地逐步实现档案品牌系列工程,营造档案管理的文化氛围,打造自己的管理品牌.

(一)强化基础。注重管理,创建综合档案管理品牌工程。开展档案目标考核是提高机关综合档案工作水平的有效抓手。利用馆(室)藏档案资源,创建档案编研品牌工程。档案编研是开发档案信息资源的最高表现形式,是活化档案信息的有效手段。首先,抓住公司发展中的亮点,推出一批具有一定影响的编研成果;其次,引导档案部门增强档案开发利用工作的主动性和实效性,提高全系统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成果的数量和质量;第三,根据行业的需要,在完善开展公路史志编写的同时,以行业、地域文化为突破口,不断强化档案编研工作,开拓编研的思路,创新编研工作机制,促进编研成果转化。

(二)实施档案功能拓展工程。构筑功能完善、设施齐全的档案服务平台。近几年,公司逐步加大档案室建设的投入,完善各种档案基础设施改造和更新工作,对档案室库房温度湿度调控防火、防盗、职能密集架等应用系统与计算机管理系统集成,实现了库房各种管理应用的一体化,大大的提高了档案公共服务效果。

(三)加强档案资源建设工程,力求在征、管、用上下功夫。“征”,即征收公司各单位所形成的各类档案资料。特别是在公司科技活动中形成的各类、不同载体的档案,丰富档案室结构;“管”,既加大库房管理力度。严格文件材料的归档制度,编制档案检索工具,并对各类、不同载体的档案资料实行规范化、标准化的管理,确保档案的归档率、完整率和案卷合格率;“用”即为公司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以满足行业档案资料的需求。

(四)开展评先创优活动工程,调动档案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一是将档案管理工作考核纳入竞赛活动中,与其他工作同部署、同组织、同检查、同考核。把档案管理工作纳入党委经济考核内容,与工资、奖金挂钩。调动了各级档案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了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二是对锐意进取,不断创新的档案工作者予以表彰,极大的鼓舞了档案人员爱岗敬业的积极性,提高了档案工作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研究方案范文第15篇

关键词:分析化学;化学;实验

1分析化学实验在应用化学专业中的现状分析

作为应用化学专业学生必要的实践锻炼环节———分析化学实验的开设非常有助于促进学生去掌握分析化学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同时相关的基本操作实操训练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让学生建立起定性和定量的概念。整个过程的训练对于学生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的培养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此外,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分析化学实验的学习也可以大大的提高,在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道路上至关重要。因此,对分析化学实验的发展和探索实际意义重大,尤其是在把握分析化学实验质量和发展方向方面[1]。作为重要的实践环节分析化学实验致力于培养学生具有定量分析的能力,因此分析化学实验的实践环节在内容的安排上显得尤为重要[2]。现有分析化学实验内容上的安排仍然是验证性实验为主,主要是关于滴定分析的一些基本操作练习、验证滴定知识点以及相关的综合性实验。从整体内容上来看实验内容和分析方法上相对单一,每个实验的相关性较少,且相对孤立。综合性实验仍然存在“照方抓药”的操作程序,缺乏对学生科学性思考的有效训练、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以及创造性思维的激发。此外,学生对“量”的概念认识不清、把握不准,尤其在滴定终点对终点判断不准确,常常出现滴定终点滴过的情况。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我们对分析化学实验在内容上进行了深化改革,对在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思考,提出了分析化学实验应该从实践的内容安排上、方法多样性上、难度维度方面进行调整,其目的就是提高学生对分析化学实验的认知从而提高应用化学专业学生的实操能力,为应用化学专业的学生在未来从事煤化工、医药、新能源领域的工作提供良好的平台[3]。

2分析化学实验方案探索

2.1实验内容环节

我校应用化学专业主要是为内蒙古煤化工、新能源行业培养分析测试方面的人才,为了符合应用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分析化学实验实践内容上紧密联系行业的实际需求,更加注重传统实践内容和行业发展现状相结合,加强了交叉学科间知识的相互结合与渗透[4]。实验内容主要是由简到难层层递进的方式进行展开,设置了分析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验证型实验以及提高创新型设计实验,具体实验安排见表1。2.1.1基本操作实验部分在基本操作实验部分首先开设了天平的使用,了解了天平的结构原理,练习了三种称量方法以及天平使用的规则。其次,巩固了滴定分析仪器滴定管的使用,滴定管在使用前需要做的准备,标准溶液装入滴定管操作步骤以及如何正确的读数。此外,为了进一步加强基本操作能力增加了容量瓶、移液管、吸量管的使用,通过上述练习的设置更加注重实验操作规范化的训练。2.1.2验证型实验部分验证型实验开设了5个实验主要涉及到四大滴定方法,在实验的设置上由简单的酸碱滴定有机酸摩尔质量的测定逐渐增加难度,有机酸摩尔质量的测定主要考察的是学生对酸碱滴定相关知识的掌握,在学生实际做实验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在滴定操作不规范,在滴定终点“一滴”和“半滴”操作掌握不好,从而造成终点滴定过量最终误差增大。针对在实验过程出现的上述的情况,在新的内容中进行了优化和改进,首先是设置了有机酸摩尔质量的测定实验,让学生对滴定规范操作进行基本训练,让学生对终点判断有所初步认知。其次,为了提高操作技能安排了双指示剂法测定混合碱的实验,第一步用酚酞作为指示剂,在滴定终点溶液颜色由紫红色变为微红色作为第一个等当点,整个滴定过程中要求学生按操作规范进行滴定,滴定终点的判断要准确无误,然后在上述的同一份溶液中加入甲基橙作为第二种指示剂,由于第一个等当点的颜色为微红色,再加入甲基橙后溶液颜色的叠加会使溶液颜色呈现不完全是甲基橙的颜色,要求学生注意观察此时溶液颜色并做好记录,双指示剂实验的开设非常有助于学生对滴定终点的判断,而且加强了滴定操作规范化。在上述酸碱滴定实验中,学生的操作技能可以得到充分锻炼的基础上,通过自来水水硬度检测的实验让学生掌握钙指示剂的应用条件同时进一步练习容量瓶、移液管的使用。水硬度的测定其本质是Ca2+、Mg2+离子与EDTA发生了一个络合反应。通过这个实验加强认知分析化学理论知识,深化分析化学理论知识的掌握,学生学习掌握知识的能力可以得到充分培养[5]。在间接碘量法测定硫酸铜溶液中铜含量的实验中,由于体系发生一系列的氧化还原反应存在多种颜色物质的混合,造成溶液颜色叠加致使学生在观察溶液颜色变化存在很大的偏差,基于这一实际情况在实验过程中要提前做实验演示,让学生对颜色叠加产生的变化可以直观的观察到,以标准样品颜色作为基准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实验成功率。2.1.3设计型实验部分团队合作设计型实验主要是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通过已经学习到的分析化学理论知识,并结合文献资料进行归纳总结,最后通过对所学到的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以及查阅相关资料来解决实际中遇到的问题[6-7]。在完成上述基本实验操作试验的训练后,以HCl-NH4Cl混合液中各组分浓度的测定实验作为设计型实验,设计这个实验的方案首先需要了解HCl和NH4Cl的性质,盐酸是一个一元强酸而NH4Cl是一元弱酸,基于上述的性质当它们作为混合物时可以进行分步骤滴定。在了解上述的内容后还要通过查阅相关资料确定NH4Cl能不能直接用氢氧化钠直接滴定,针对这一问题需要学生具体确定一元弱酸的滴定方法。通过整个设计实验学生的研究探索精神的激发,知识的连贯性和相关性也得以加强,有益于独立思考的能力的培养以及创新性的思维模式和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

2.2改进实验实施方法,提高实验操作质量

传统分析化学实验实施方法主要以板书讲授的形式,学生根据老师讲授的内容进行实际操作和演练,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对实验过程“量”的概念不够直观,对反应终点的判断不够准确,同时机械性的操作、单调的流程也不能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和创新意识,在一定程度上不能提高学生想象力,从而使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学习的状态[8-9]。分析化学实验实践环节的核心是把握量的概念,减少人为误差,提高测定结果的准确度,为了做到上述这点需要改进传统的实验模式,譬如:在实验的预习阶段引入虚拟仿真环节,学生预习实验阶段可采用可视化的计算机模拟技术———用各种分析实验的滴定仪器模拟实际操作中的实验仪器设备,再按照实验步骤在虚拟实验平台上组装成一套完整的与实操实验相符的虚拟实验装置,并在此虚拟平台上按照步骤完成具体的实验操作[10]。学生在此虚拟的分析化学实验环境中体会到真实做实验的感觉,并操作虚拟的分析仪器设备来完成整个分析实验,可以非常直观的感受实验过程、观察实验发生的现象,对滴定终点的颜色判断更加直观从而建立学生定量的概念。

2.3制定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

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非常有利于了解学生学习的真实情况,真实反映出的情况有助于分析化学实验实施环节的进步并不断提高实验的成功率。在传统环节中分析化学实验更加注重实验操作的环节,实验预习和实验结束对实验反思的环节有时候会忽略。因此,常常会出现实验课程结束后学生对所做实验印象不深,甚至对实验现象记错的情况。针对这一问题在实验考核部分在重视实验操作的前提下也应该加强实验预习和实验报告的部分。每个实验开课前学生都要按照要求书写实验预习报告,实验预习报告中要写明反应原理,实验步骤部分要做流程图,分步骤的流程图(框架图)可以帮助学生对机理的理解。在实验操作环节要细化打分细则,对于关键操作步骤要设置打分点,譬如:指示剂滴加的量,滴定速度,滴定手法,读数是否正确,终点“半滴”操作是否正确等方面,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对滴定关键操作步骤的重视度。此外,对每一组学生数据记录要进行规范要求,养成良好科学的记录实验数据的习惯。实验结束后要求学生撰写实验报告,对实验的数据要进行处理,还要对实验进行总结,并让学生对实验失败进行反思找出导致实验出现差错的原因,并进行分析如何可以规避。通过上述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验热情、督促学生对分析化学实验的热爱,同时也可以能及时了解到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

2.4实施效果分析

分析化学实验探索与研究方案对实验内容,实验预习用虚拟仿真平台和预习报告相结合方式,实验考核,实验报告加强反思和数据处理等几个方面对学生做了调研统计,对学生知识度掌握的情况以及满意度都做了回访(表2),同时调研了此次研究方案对学生参与到科研工作、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的帮助。从表2中可以看出,分析化学实验新方案实施后,学生在知识点构建满意度、实验动手能力,参与科研工作以及参与创新项目较之前都明显提高。

3结语

通过分析化学实验方案在实验内容、方法上的探索与研究,对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可以得到很好的锻炼,同时有助于学生对分析化学实验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对分析化学中量的概念的建立很有帮助。通过分析化学实验方案实施更是锻炼了学生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特别易于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敏锐力的提高、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以及科技的创新意识的建立,从而进一步提高应用化学专业在煤化工行业中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陶慧林,谢襄漓,金文英,等.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J].广州化工,2014,42(4):196-197.

[2]张莉,何春萍,向德轩.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J].广州化工,2018,46(16):170-171.

[3]李岭领,赵瑞明.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仪器分析课程教学改革[J].山东化工,2021,50(15):214-215.

[4]张楠.分析化学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创新[J].教育教学论坛,2020(49):194-195.

[5]周晓霞.转型发展背景下《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J].当代化工研究,2018(2):95-96.

[6]曹尔新.改革分析化学实验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J].科技教育,2019,17(33):153+155.

[7]陈海春,王宏.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J].大学教育,2018(4):84-86.

[8]苏丽鳗,冯起国.应用技术大学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动力与出路[J].武夷学院学报,2017,36(12):97-101.

[9]韦庆敏,罗志辉,陈渊,等.《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探索[J].大众科技,2017,19(4):9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