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企业经济效益审计论文范文

企业经济效益审计论文范文

企业经济效益审计论文

企业经济效益审计论文范文第1篇

1.会计审计工作影响企业会计信息的准确性

企业发展建设最重要的就是资金,资金管理决定着企业的发展情况。提高会计审计工作的精确性,有助于找到财务工作中的漏洞,避免信息失真现象,并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帮助企业实现正确决策。

2.会计审计工作影响企业资金的利用效率

审计工作是对企业资金管理状况实施的审核,通过有效的审计能够为企业提供准确的数据,帮助企业领导者明确企业建设实际,从而根据审计数据做出准确的决策,减少浪费,提升资金的利用效率。3.会计审计工作影响企业的整体实力会计审计工作是经济监管的重要环节,能够有效弥补企业财务工作存在的漏洞,完善管理措施。随着企业形式的不断丰富以及企业经济行为的多样化发展,其经济活动涉及的内容越来越多,加强审计效率能够从企业采购、生产、经营等各个环节入手,为企业决策提供科学数据,从而最大限度的降低经济损失,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力。

二、加强会计审计工作精确性的有效对策

在上述内容中,我们已经清晰直观的看到了企业的会计审计工作对经济效益的重要影响,它对企业经济管理以及资金有效利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下面我们就来简单阐述一下,如何通过切实可行的对策加强会计审计工作的有效性,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1.提高企业职工对会计审计工作的认识

想要从根本上提高会计审计工作的精确性,就要完善企业全体职工对审计工作的认识。具体而言,企业要加大宣传力度,帮助企业职工了解审计工作的重要意义及其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做好教育。企业领导者更是要积极了解审计工作的情况,做好上行下效的工作,让企业所有人员对审计行为和会计行为进行监督,发挥全体员工的功效。

2.拓宽会计审计工作的工作范围

由于企业工作内容的逐步增多以及管理事项的多样性,企业的财务管理和会计工作需要管理的项目愈加多样,以往的会计审计工作不够全面,审计内容不健全。对此,企业审计部门一定要不断扩宽审计工作的内容,完善监管环节,细化审计的各个方面,从而细化责任制,提高工作效率。3.加大资金投入,构建单独的审计部门众所周知,审计工作是企业经济管理最重要的环节之一,是约束企业经济行为的主要手段。为了切实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企业一定要加大资金投入数量,建立单独的会计审计部门,不能将审计工作与财务管理工作分开进行,形成严格的监管。与此同时,企业还要完善设备建设情况,加大资金投入,引进现代化的审计设施,发挥科学审计。

4.提升会计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会计审计职工是提高企业审计精确性,减少资金浪费的基础。企业一定要做好员工选拔工作,选取具有较好审计能力的职工进入企业,制定完善的审计工作体系,定期组织员工进行培训,加强他们的职业素养和技术能力,能够利用现代化手段实施监管。在此基础上,企业还要做好会计审计人员道德的培训,提高他们的职业道德素养和对岗位的热爱之情,为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作保障。

三、结束语

企业经济效益审计论文范文第2篇

经济效益审计是指由审计机构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收支或经济活动的效益性所进行的审计。其目的在于对经济活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以及对实现经济效益的程度和途径做出评价,借以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需要指出的是,经济效益审计与由统计、财会或其他管理部门所进行的分析与检查,在性质上是截然不同的,前者是一种具有独立性的经济监督、评价活动,而后者则是有关部门结合各自业务工作所进行的一种管理活动,二者存在着明显的区别。

二、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特征

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是一种新的相对独立的审计形式,它具有独特的外延和内涵,与真实性、合法性审计有着必然的联系,但也不等同于传统的财务审计和财经法纪审计。归纳起来,经济效益审计主要特征有以下七个方面:

一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主体具有独立性。必须具有法定资格的专业审计机构和人员,这些机构和人员在审计中必须保持独立的地位和身份,保持客观公正的工作态度。

二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客体具有广泛性。包括企业各种资金及使用资金的部门,甚至使用资金的计划、管理等各个环节。

三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依据具有规范性。包括国家有关政策、法规和制度、计算、预算、方案,业务规范、各种标准、技术经济指标及本单位和国内外同类行业历史水平。

四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程序具有独特性。主要表现为审计工作结束后只出具经济效益评价审计报告及审计建议书,一般不需作出审计决定。

五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方法具有多样性。除常规审计方法外,还包括一些现代经济管理技术。如经济活动分析、管理会计、统计分析、管理咨询、经济预测等领域内所使用的方法和技术。

六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作用具有建设性。主要是核实公共资金的效益,评价经济运行过程及其结果,明确其经济责任,提出审计建议。

七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目的具有宏观性。主要是通过对企业资金使用的经济、效率、效益性的评价,以促进企业资金支出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提高。

三、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基本程序

与其他审计程序一样,企业经济效益审计也包括准备、实施和结束三个阶段。但是,在这三个阶段中,经济效益审计所进行的具体活动,与财务审计和财经法纪审计是有所不同的。首先,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在准备阶段要搜集更为全面和内容比其他审计更多、更复杂。其次,企业经济效益审计需要编制更具体和细致的审计计划及其实施方案。因此经济效益审计工作实际操作难度更大。第三,企业经济效益审计不采取突击审计的方式,在实施审计工作前,要给被审计单位下达审计通知书。第四,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报告采取详式报告,审计报告所反映的内容与其他审计有较大的区别。审计报告中要对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效益状况进行系统分析,指出制约经济效益提高的因素,提出具体的建议和措施。

企业经济效益审计除了要运用财务审计和财经审计的方法外,还要运用其他方法。专门运用于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工作中的方法包括经济活动分析方法、经济预测方法、现代管理方法等等。经济活动分析方法是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定量分析和评价的一种方法,它运用运筹学的原理和方法,分析企业经济活动的数量和质量指标,并透过各项指标及其关系,分析经济活动的各个环节及各环节之间的内在联系,评价企业的经济管理状况,拟定挖掘企业内部潜力和改善经营管理的措施。经济预测方法是运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分析预测经济效益的状况。此外,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所运用的现代管理方法还有决策管理法、统筹法、价值工程等。

四、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主要内容

1、总体经济效益评价

总体经济效益评价主要是考察被审计单位是否取得了预期的经营成果、完成了计划任务等。总体评价主要审查内容:(1)确定已实现的经营成果水平。主要是确定所实现的营业收入、营业利润、利润总额、社会贡献总额、上缴利税总额、资金利润率等各项经济指标水平。(2)审查计划目标的完成情况。主要是将被审计单位实际数与计划数、目标数相比较,确定完成程度。(3)与相关指标进行比较,进而总结其成绩并揭示其存在的差距。通过与被审计单位不同历史时期经济指标的比较,或者与其它单位、同行业先进水平等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存在的差距与不足和取得的成绩,为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明确方向。

2、主要业务经营活动审计

业务经营活动直接影响经济效益。业务经营活动的审计主要是将有关指标的实际水平与计划、定额、先进水平等进行比较,作出评价。具体包括:常规经营活动的审计,即对采购、存储、生产和销售等业务的审查。(1)采购业务审计。主要审查采购计划制定的正确性,采购计划的完成情况,采购方式的合理性,采购批量确定的科学性,采购成本水平的变化以及采购费用水平的高低等。(2)存储业务审计。主要审查储备定额制定的科学性,储备计划的完成情况,储备场地的利用情况,仓库管理制度的健全与有效性,材料物资的保证程度等。(3)生产业务审计。主要审查生产计划制定的科学性及其完成情况,生产任务与生产能力的平衡状况,生产过程的组织与管理水平,产品质量水平,生产成本水平等。(4)销售业务审计。主要审查销售计划制定的科学性及其完成情况,销售方式的合理性,销售费用的高低,销售收入水平等。

3、专项经济活动的审计

专项经济活动的审计包括对外投资、固定资产购建与改造、新产品开发、市场开发等活动的审查。

4、主要经济资源利用的审计

企业经济效益是指投入与产出的比例关系。考察效益水平的高低,既要看产出的多少,也要看投入的高低,而经济活动中的投入主要是指企业所占用和耗用的经济资源。所以资源利用效益的高低也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重要内容。审查资源利用效益主要是分析各种经济活动中所消耗资源的大小,计算资源利用效益的指标并与相关标准进行对照,从中找出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利用资源及提高资源利用效益的措施。经济资源利用效益审查的内容主要有:原材料利用效益、劳动力利用效益、固定资产利用效益、资金利用效益、能源利用效益等。

五、企业经济效益评价

一是要选择适当的评价标准,确立评价指标体系。确定审计项目后,应结合对被审计单位的审前调查,了解主要业务的特征、生产工艺和技术特点、管理方式等,在遵循科学、有效、相关、可操作性原则基础上,确立审计评价的指标体系。评价指标的设置应该简略、清晰,便于操作和考核。指标内容和计算,均力求简单,易于使用。

二是针对不同的效益审计项目,灵活运用审计指标体系。在实施经济效益审计的评价活动时,可能采用某一项标准,如当期的经营计划;也可能在同一项目或对其中不同的审计事实采用几个不同的标准,如既采用当期的经营计划,又依据历史最好水平,并考虑国内外同行业的先进水平等,来评价企业经济活动体现的效益优劣,并由此找出差距,发掘潜力,提高效益。

由于各企业的具体情况不同,在考核企业经济效益时,所运用的考核指标也不同。就某一项具体的指标而言,其运用过程和要求也是有区别的。在考核企业经济效益时,应注意将上述指标作为一个完整的指标体系来运用,防止片面地、僵化地运用这些指标。否则,便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为了使评价标准更适合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和便于将来审计建议的落实,在确立审计评价标准时应与被审计单位沟通,听取被审计单位的意见,认真分析研究评价标准对被审计单位的适用程度。在指标的使用上要考虑所使用的指标是否与被审计单位的业务活动紧密相关,要选取那些确实能反映其经济效益水平的指标来进行评价。在数量水平的选择上要具有先进性,同时也要具有可行性。

评价标准的建立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需要审计人员作大量细致的工作。企业内部审计人员要注意经验的积累,积极收集有关经济活动资料,必要时要开展专项审计调查,努力把经济效益审计的基础资料搞扎实。有条件的内审机构可以指定专门人员负责评价标准的测算和建立工作。

三是做出恰当评价结论。根据审计项目所取得的审计证据进行归集、整理、综合分析之后,就需要对照选定的评价标准,做出各个审计重点或分项目乃至整个项目的评价结论。

审计评价中凡涉及审计结论的重大问题,都要具体说明相关的标准、结果及原因,对审计报告中的审计建议,也应详细列明理由,便于与被审单位交换意见和部门领导审阅。审计结果是对履行经济责任的证实或是涉及对事、对人的处理,必须保持职业谨慎,充分听取被审计单位意见,对不当之处进行修改。但是被审计单位提出的意见不合理、不符合事实的,审计人员应坚持原则,维持原有的审计结论。必要时可将被审计单位的意见与有关审计证据作为审计报告的附件,以供审核该报告和做出处理决定时参考。

六、企业效益审计成果的利用

企业经济效益审计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经济效益 效益审计 体系构建

不同的国家,对于经济效益审计有不同的提法,在英国经济效益审计被称为货币价值审计,在澳大利亚则被称为效果性审计,在美国,经济效益审计就是绩效审计,虽然不同国度提法不同,且称谓多种多样,但归纳来说,经济效益审计都表现了三方面内容,即经济性、效果、效益,通俗来说,少花钱是经济,花很少的钱把事办好是效果,事情办得又多又好是效益。我国审计界对于经济效益审计也有概念的界定,管理审计论的审计对象是经济管理行为,目的是对企业管理工作的质量进行检测,对企业人力、物力、财力的使用情况进行有效评价,针对其管理问题,提出改进措施,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效益审计论是由一个独立的审计人员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综合审查,是一种分析企业经济现状,提出改善经营管理,促进效益提高的一种经济活动。经济效益是评价一个企业优劣的重要方面,改善经营,促进效益提升是企业的目标之一,开展经济效益审计便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

一、经济效益审计理论体系

(一)经济效益审计的内容

企业所进行的任何经济活动都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范畴,现阶段,我国经济效益审计包含以下内容,真实合法审计、经营战略审计、管理效能审计经营业务审计,真实合法审计是建立在审计内容真实合法的基础之上的,是针对当前会计信息失真、诸多违法造假现象频发事件的一种有效审计方式,此种审计方式主要审计会计资料,评判会计资料是否合理合法。

经营战略审计的审计对象是企业的发展方向、发展规划与发展潜能等,避免出现决策失误,造成企业投资浪费。经营战略审计对企业现有人力物力财力进行有效评判,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最终实现企业经济效益,促进企业健康发展。此种审计方式的包括对企业的采购、生产、销售三方面业务进行审计,采购审计要保证企业采购的材料质量与数量都符合有关规定,且价格合理,销售审计即包括销售是否合理,收入是否能及时收回等内容,生产审计是审查生产过程是否科学合理,有无资源浪费现象,生产效率高低等。企业的管理与企业经济效益好坏密切相关,所以,管理效能审计自然而然成为经济效益审计的重要内容,管理审计对管理人员的素质与管理职能进行有效审计,找出管理之中的薄弱环节,不断提高现代化的管理水平。

(二)经济效益审计的特点

经济效益审计有以下特点,经济效益审计的审计对象是企业所有的经济活动,因此,具有复杂性、涉及范围广泛性的特点,经济效益审计对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的经济性、效果性、效益性进行综合评判,给出建议,其建议不带有强制性,目的是促进企业发展,改善企业经营。其次,经济效益审计的标准比较灵活,没有定性规定,效益审计方法也很多,运用大量价值分析法、技术经济分析法等。

二、经济效益指标体系的建立

(一)建立经济效益指标体系的原则

建立经济效益评价指标时应遵循一定的原则,这些原则包含的是对企业经济效益的评价,因为只有对企业经济效益评价准确,才能真实有效反映企业的经营现状,具体的评价指标体系建设应满足下列几个要求,评价的内容应全面而合理,包含各个方面的经济指标,这些经济指标能促成企业宏观效益与微观效益的统一,能实现企业当前效益与长远效益共同发展。这些效益指标体系能及时反映企业的经营现状以及效益增减状况,能及时发现影响经济效益的各种因素,从而能快速找到解决企业经济效益问题的方法,促使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其次,随着市场竞争的愈演愈烈,企业的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不仅局限于财务方面,像顾客满意度、市场占有率等非财务性指标也得到很多青睐。

(二)建立经济效益指标体系的具体方式

在经济快速发展,观念急剧变化的今天,单纯的以财务指标作为衡量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指标已不能对企业的经济效益做综合评判,经济效益指标体系不仅要考虑财务指标,更要考虑非财务指标。

财务指标涵盖的内容较为广阔,包括企业盈利能力分析指标、企业经营能力分析指标、企业债务风险分析指标和企业经营增长分析指标,对企业的盈利能力分析,要获取销售净利率、成本费用利润率、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经营净现金流量与净利润比率等相关数据,这些数据获取的方式必须科学有效,计算要精准,依据公式进行准确计算,才能得出有效结论,以计算总资产报酬率为例,必须依据公式总资产报酬率=(净利润+利息支出)/[(资产年初数与年末数之和)/2]×100%进行计算。企业经营能力分析指标建立在对总资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等数据了解的基础之上进行评定。企业债务风险分析指标则要考虑利息保障倍数、资产负债率和速动比率等。企业经营增长分析指标要对企业资本保值增值率、总资产增长率与销售增长率等相关要素进行分析评定。

非财务指标避开了传统的财务指标,考虑了一些看似与经济无关,其实关系密切的指标,这些指标包括顾客满意度、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公司潜在发展能力、创新能力等,顾客满意度是顾客对于企业提供的服务的满意程度,这种满意程度关乎企业的生存发展,进顾客满意度的评定,可将顾客的满意程度划分等级,每个等级设置相应分值,最终采用问卷、访谈等形式获取有效信息。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可用残次品率、顾客投诉率进行评判,如残次品率=残次品数/产成品数。公司潜在发展能力与员工的积极性密切相关,观察员工积极性了解企业潜在发展能力。

三、结语

企业经济效益与企业的生存发展密切联系,经济效益审计指标体系的建立也是企业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内容,本文从经济效益审计的内容出发,最终提出如何让建立有效的经济效益审计指标体系,希望对公司的经营、发展起到帮助作用。

参考文献

[1]徐臣涛.浅析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标准[J].财会通讯,2007(3):62-63.

[2]彭华彰,周铁锐,贺明明.国外效益审计的启示与开展中国特色效益审计的探索[J].审计研究,2005(1):25-29.

企业经济效益审计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创新企业管理理论;企业绩效审计;机制创新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创新企业管理理论下绩效审计的方式和方法

收录日期:2013年6月28日

随着企业管理理论的不断创新,绩效被广泛运用到国有企业管理之中,以全面反映和评价企业状况。国有企业审计已不能像过去那样仅仅通过财务收支及行政监督权的方式来满足日益变迁的企业审计环境。结合创新的企业管理理论,以期提高企业的反应与应变能力、自我更新和创新能力、承担责任和抗击风险能力以及多元利益的整合能力成为现代企业审计的新目标。

一、创新的企业管理理论与企业绩效审计的基本内容

(一)创新企业管理理论的基本内容。本文认为创新企业管理理论应当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企业管理的创新应借鉴国内外私营企业管理经验。将各阶层企业在实践中获得的最有效的技术融入国有企业管理中,以使市场的原则及其本身具有的效率深入到国有企业。

2、以市场为调节机制,优化资源配置。创新的管理理论认为,要从市场的标准来配置公共资源,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过程中的作用,凡是市场能发挥优势的地方,就充分让市场发挥作用,并且用市场标准评估国有企业的工作效率。

3、以目的为导向,建立有效的责任机制与绩效评估体系。创新企业管理模式非常重视企业活动的产出和结果,并实行严明的实效目标控制。通过指标数量衡量组织绩效,把最终输出结果作为考核标准,将国有企业变成以“绩效为本”的组织。

(二)企业绩效审计的内容

1、经济性审计。这是指对国有资源的占用和耗费是否节约和经济进行评价,考虑在哪些环节出现了浪费资源或不经济的现象。重点检查国企人力、财力、物力资源配置是否科学、合理,是否做到了量入为出、发挥资金可支配效率、少花钱多办事等。

2、效率性审计。这是指对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进行审查,其审查内容主要是判断企业的经济活动是否经济有效,查明低效率的原因。最终要评价企业管理部门结构的合理性和管理职能发挥的有效性,寻求有利于提高效率的办法和措施。

3、效果性审计。这是指对计划完成情况进行的审查,即审计产出是否达到了预期效果,是否获得了理想效益,评价企业经济活动是否符合预期要求,利用资源的具体方式和手段是否有效,是否实现了预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创新企业管理理论对企业绩效审计的借鉴

(一)在企业审计中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去补充企业效益。市场化改革强调运用市场来克服原有企业财务收支审计的弊端,以市场竞争的力量来实现有效的企业管理。首先,把所有可能由企业完成的活动和决策交给企业完成;其次,在企业内部充分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重建竞争结构和激励结构,在打破国有企业某些服务供给垄断局面的同时,充分调动国有企业市场竞争的积极性。

(二)重新界定企业绩效审计的范围。企业绩效审计要以揭示查处因决策失误、管理不善造成的重大损失浪费,促进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和经济运行质量,推动主管部门和企业深化改革和提高管理水平为主要目标。

三、基于创新企业管理理论的绩效审计模式构建

(一)确定合理有效的审计目标。首先,确定审计的整体目标;其次,将审计项目的总目标分解成若干个子目标,对子目标再逐个进行分解为若干个具体目标,审计人员可以直接针对具体分解的目标问题,收集信息和证据得出有效结论。通过对目标问题的有效审计,完成具体子目标的任务,最终整合为完整的总目标。通过总目标和子目标的确定,最终合理定位企业效益标准。

(二)职能侧重于审计成果的运用和监督。传统的企业审计从企业资金使用政策的执行、财务处理的合规合法等方面事无巨细地履行着审计监督的职能,致使审计运行缓慢、管理成本提高、审计成果不明显。各种非政府组织的介入,意味着政府企业审计监督的社会化,非政府的社会组织取代了大量传统政府审计承担的职能,政府企业审计可以从庞杂的具体事务中解脱出来,将重点放到绩效审计提出的审计成果转化、利用以及企业执行效果的监督上来。

(三)建立科学评价标准。绩效审计的评价是一个复杂的工程,在尚未建立科学规范的绩效审计评价体系的情况下,实现评价的科学性,依赖于诸多因素和条件。建立企业绩效审计评价标准应重点处理好四个方面的问题:

1、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要按照“内容全面、突出重点、客观公正、操作简便”的基本思路制定。以资本运营效益为核心,以资产运营效益为基础,以管理控制效益为保障,采用多层次指标体系和多因素逐项修正的方法,运用系统论、运筹学和数理统计的基本原理,实行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

2、评价标准的制定必须合法、科学、客观。制定评价标准的主要来源:一是依据国家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选择绩效审计的评价标准;二是结合被审计单位的计划目标和上级批复的文件定额设计绩效审计的评价标准;三是根据行业技术标准、行业其他标准、指标和数据设计绩效审计的评价标准;四是依据经济规律、经济理论设计绩效审计评价标准;五是依据社会和百姓普遍认同的社会公允或专家咨询设计绩效审计的评价标准;六是依据可比性原则纵横比较以及历史现实比较设计绩效审计的评价标准。

3、要用客观性、历史性、辩证性原则看待和评价绩效问题。效益的高低除了受管理者的思想、决策能力、管理水平等因素影响外,宏观环境、国家政策、历史遗留问题以及其他一些不可预测的外力的影响,都会对效益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要用客观性、历史性、辩证性原则观点,站在一定的高度看待和评价效益问题。

(四)明确审计人员个人的责任。引入目标管理理论和方法,使审计人员的工作以完成企业绩效审计服务目标任务为基础,受到所要完成的目标的控制和指挥,形成一个目标体系,并将目标完成情况作为部门和个人的考核依据。

要提升政府企业审计效能和服务品质的创新机制,达成企业绩效审计职能转变,它有赖于政府审计管理方法和理念的实质性变革。有效的绩效审计管理系统的建立需要有领导机制、总体框架、沟通渠道、结果评鉴方式等多方面因素的变革,审计成果质量,审计机关的各项工作,包括审计业务管理、审计人员素质、审计法制建设、审计技术建设和审计机关作风建设等都要有新的发展和提高。基于创新企业管理理论下的企业绩效审计研究,对政府企业绩效审计理念和方法的变革提出了可供参考的解决思路与途径。

主要参考文献:

[1]王英.企业发展理论.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企业经济效益审计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经济效益;内部审计;企业管理。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已基本建立。企业只有按照市场需求组织生产经营,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为目标,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取胜。

现代企业的一切经济活动,都必须讲求经济效益,实施内部经济效益审计,是当前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重点。经济效益审计是由审计机构或审计人员运用系统的专门方法对被审计单位或项目的经济效益状况和影响经济效益的诸因素进行审查、分析并评价经济效益优劣和有关方面的经济责任,提出意见建议,以促其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一种经济监督活动。

经济效益审计是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的审计。经济效益审计是审计发展的新阶段,是社会经济发展对审计工作提出的必然要求,是深化审计监督、提高为经济建设服务水平的重要标志。加强经济效益审计的探索和研究,大力推进经济效益审计已成为审计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企业开展内部经济效益审计的必要性。

现代企业的核心是经济效益,内部审计作为现代企业经济活动保驾护航的有力手段,必须围绕现代企业核心开展经济效益审计。企业内部经济效益审计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

(一)开展内部经济效益审计是时展的要求。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和90年代初,我国审计界对经济效益审计进行了一些探索,并取得一定经验,初步形成了我国经济效益审计理论体系。但随着企业体制改革的深化,传统企业内部经济效益审计理论与经验已难以适应当前形势发展需要。国际经济效益审计方兴未艾,在发达国家,经济效益审计无论在理论还是在实践上都达到了一个新高潮。如美国的绩效审计、加拿大的综合审计、德国经济性审计中横向审计方法的运用等,都是这些国家社会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审计为适应这种发展状况,在审计理论和实践上的新发展。这些审计方法也被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2005年6月初,原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在中国内部审计协会第五次会员代表大会上强调指出,内部审计的定位应该是四个字:“管理+效益”。2006年1月,在中国内部审计协会第五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上又进一步强调:“内部审计要以效益审计和管理审计为主”,对内部审计做出的与时俱进的定位,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推动我国内部审计事业的发展明确了目标、指明了方向。但是,国有经济、国有企业占主导地位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开展现代企业内部经济效益审计是时展的要求。

(二)开展内部经济效益审计是推动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需要。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企业性质、产权制度发生了变化,国家不再扮演投资者与管理者的双重角色,而完全成为投资者参与企业利润分配,而企业则完全成为经营者。在这种体制下,传统的财务审计只审查企业经济活动的合规性与合法性,已不能满足经营管理需要。内部经济效益审计是建立在财务收支审计基础上的审计延伸,以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合法性、合规性,数据的真实性和公允性为前提,从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诸方面展开有纵向、有横向并纵横结合的公正、客观、全方位审计,它的根本目的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因此,我国的内部审计监督应从本单位实际出发,把审计重点放在内控制度和经济效益上,以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和经济效益作出科学评价,提出建设性意见建议,为企业取得最佳经济效益出谋划策,促进国有资产保值与增值,维护国家利益,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三)内部经济效益审计能够促使现代企业查找漏洞、挖掘潜力,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在审计方法上,现代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变事后审计为事前、事中审计。随着企业经营活动的多元化和企业管理现代化,单纯的事后审计已不能对企业经营活动作出全面、科学、准确的评估。经济效益审计从评价各部门的内部控制制度入手,在企业采购、生产、销售、财务会计、人力资源管理等各个领域查找管理漏洞做出相应评价,为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提出积极性、建设性的建议。

(四)内部经济效益审计能够控制现代企业决策、计划的实施,及时防范控制风险、减少执行损失,达到预期效果。当今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每个企业都面临着成功的挑战和失败的风险,经济效益审计是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监督与评价企业决策、计划实施的主要力量,因而其在强化企业内部控制方面发挥着不可取代的作用。经济效益审计能有效分析风险因素,识别风险,帮助企业防范各类风险,实现经营目标。

(五)内部经济效益审计是现代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推行现代企业制度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而要达到这一目标,就必须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尤其是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很多,开展企业内部经济效益审计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内部经济效益审计在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作用。

经济效益是衡量一切经济活动的最终综合评价指标。企业经济效益就是企业的生产总值同生产成本之间的比例关系。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性主要表现为:(1)提高经济效益有利于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2)提高经济效益,才能充分利用有限资源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3)提高经济效益,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才能增强综合国力,巩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企业内部经济效益审计的作用具体体现在:

(一)内部经济效益审计在企业管理活动中的作用。

经济效益审计是建立在财务收支审计基础上的延伸审计,以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合法性、合规性,数据的真实性和公允性为前提,从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诸方面展开有纵向、有横向并纵横结合的公正、客观、全方位审计。

提高现代企业经济效益的途径有许多,开展经济效益审计便是其中之一。企业经济效益审计不仅仅关注企业财务收支真实合规等,更为关注的是评价企业各项管理制度是否健全、有效,同时评价企业资源配置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因此,开展经济效益审计,对于推进企业提高资源使用效益、制度建设、提高管理水平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审计监督、反馈与促进作用。经济效益审计是企业谋求生存和发展的需要,通过对企业的管理和经济效益作出评价,可规范企业的经营行为,从而实现自我约束,为企业有效经营、健康发展服务,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另外,经济效益审计的监督职能,主要是以法规和制度规定为评价依据,对企业经济活动及经营管理全过程进行监察控制,促进企业内部各管理层次行为的合法性、合规性,促进企业各项规章制度的完善并有效执行,对执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提示和查处并将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反馈,从而督促企业遵守法规,改进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2.审计评价与鉴证作用。经济效益审计通过审核检查,评价与鉴证企业的计划、预算、决策、实施方案等是否可行,经济活动是否按既定决策和目标进行,经济效益的好坏以及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有效等,从而提出意见和建议,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由此促进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3.审计控制与风险警示作用。对于一些较大规模的企业来说其投资主体多元化,经营方式多样化,管理层次多级化,跨行业、跨地区、跨国界,企业最高管理层不可能对经营管理状况进行经常性的直接检查监督。经济效益审计作为企业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的一种促进手段,及时关注企业经营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包括企业经营现状带来的风险和计划规划、发展战略所带来的潜在风险。经济效益审计同时将承担风险管理的作用,为企业规避风险服务,通过对企业内部生产经营活动各环节控制系统的审查和评价,发现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缺陷和漏洞,分析经营管理过程中的偏差和失误,解剖问题产生的各种主、客观原因。因此,经济效益审计一方面可对潜在的风险提出警示,另一方面更可促进企业实现有效控制管理,最终达致提高经济效益的目标。

4.审计咨询的作用。通过经济效益审计,审计人员对企业经营管理的程序、风险及发展战略有较全面的了解,接触面亦较广,具有提供咨询的优势。因此,通过审计工作发现问题,可以对企业各项经营活动的控制、制度、管理等方面情况有针对性地提供咨询服务,包括建议、协调、过程或流程设计等工作,给企业领导作为其在经营管理方面做决策的依据,防止出现较大的管理漏洞,促进企业资产增值并提高经济效益。

5.审计参谋与沟通的作用。通过开展经济效益审计,为企业的经营决策及发展战略提出意见和建议,为决策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支持。同时亦可发挥承上启下的作用,及时把有关部门和下属单位的困难、问题和意见公正地反映给企业领导,发挥上下之间信息沟通的作用。因此,经济效益审计人员也是企业管理层可靠的情报提供者,是参谋,也是助手。

6.教育的作用。从经济效益审计结论中吸取经验,在适当的范围内进行推广和通报,为各层次、各方面的经济活动提供借鉴。

(二)内部经济效益审计对企业经营目标实现的作用。

通过经济效益审计,可以了解被审计单位是否取得了预期经营成果及计划、任务完成情况等,确定已经实现的经营成果水平是否真实;与计划进行比较审查目标完成情况;与相关指标进行比较总结其成绩并揭示存在差距;从利润、收入、成本费用等多方面审查企业经济效益的实现程度。开展此类审计还必须与同行业生产规模、环境相当企业的有关指标进行比较,分析优劣,找出差距和影响因素,提出建议,为加强管理、提高效益提供信息。

(三)内部经济效益审计对企业经济活动控制的作用。

经营活动直接影响经济效益,经营活动审计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经营活动审计主要是将有关指标的实际水平与计划、定额、先进水平等进行比较,作出评价。具体包括:

常规经营活动的审计,即对采购、存储、生产和销售等业务的审查。(1)采购业务审计。主要审查采购计划制定的正确性、采购计划的完成情况、采购方式的合理性、采购批量确定的科学性、采购成本水平的变化以及采购费用水平的高低等。(2)存储业务审计。主要审查储备定额制定的科学性、储备计划的完成情况、储备场地的利用情况、仓库管理制度的健全与有效性、材料物资的保证程度等。(3)生产业务审计。主要审查生产计划制定的科学性及其完成情况、生产任务与生产能力的平衡状况、生产过程的组织与管理水平、产品质量水平、生产成本水平等。(4)销售业务审计。主要审查销售计划制定的科学性及其完成情况、销售方式的合理性、销售费用的高低、销售收入水平等。

(四)内部经济效益审计对企业经营效果实现的作用。

所谓经济效益实现的结果就是对投入与产出、所消耗和所得之间比值的实现结果。审查评价这一比值的优劣主要包括生产成果、销售成果、财务成果、技术改造和更新成果等几个方面。审查时要按照相关标准,使用科学合理的相关指标,做出对经济效益实现结果质和量的定性、定量评价。这一评价要求尽量明确,并尽可能准确,更不能出现方向性失误。

三、企业内部经济效益审计的关注方向。

内部经济效益审计作为一种更高层次的审计活动,是未来企业内部审计发展的必然方向。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应顺应这一发展要求,从实际出发,调整审计思路,积极推进审计工作由真实性、合法性审计向效益审计转变。在经济效益审计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逐步深化和发展。为增强企业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能力,提高企业经营效益出谋划策。现代企业内部经济效益审计应关注以下方向:

(一)在注重传统财务收支审计的基础上,履行经济业务合法、合规性审计程序。

(二)在确定经济业务合法、合规的前提下开展利润实现的评价分析。审计人员应在了解被审计单位工艺流程的基础上,分析利润实现的各项组成部分及影响利润实现的主要方面,在此基础上分析提高利润水平的成本费用控制的主要方面及增加收入的主要部分,提出企业经营管理的工作重点。

(三)在了解分析被审计单位生产经营活动的基础上,分析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可行性及生产经营中存在的主要风险。提出健全内部控制制度的主要措施及规避生产经营风险的主要办法。

(四)审计人员在熟悉国家政策、法规的基础上,帮助被审计单位在利用国家政策方面争取有利条件。

(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平台,广泛开展信息技术的审计应用工作,确保审计手段不断革新。

(六)变常规事后审计为事前、事中审计,逐步完善企业经营者任期中经济责任审计工作。

总之,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提高经济效益是企业工作的重心,企业要最大限度提高经济效益,必须建立完善行之有效、人性化的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而经济效益审计旨在对企业业务经营管理全过程进行审查,分析、评价其资源配置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在促进被审计单位改善管理、提高经济效益过程中发挥作用。因此,开展内部经济效益审计对于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具有客观必要性和紧迫性。

内部经济效益审计作为一种更高层次的审计活动,是未来企业内部审计发展的必然方向。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应顺应这一发展要求,从实际出发,调整审计工作思路,积极推进整个审计工作由真实性、合法性审计向经济效益审计转变。在经济效益审计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逐步深化发展,以增强企业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能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同时促进经济效益审计体系持续完善,为经济效益审计的全面、有效开展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秦晓。制度变迁中的实践与思考[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2.1.

[2]任红林。关于起我国审计机关效益审计实践的思考[J].审计研究,2007,(5)。

[3]龚传辉。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模式[J].中国内部审计,2006,(6)。

企业经济效益审计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企业;完善;经济效益;审计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0-0-01

经济效益审计是指审计工作人员通过相关法律法规的标准,利用审计方法及程序对工程项目或企业在经济活动的过程中取得的效果、效率、经济等各方面进行评价与监督,并对审计发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是一种把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作为重点的监督活动。审计的对象主要包括财政经营及生产经营过程中获得的经济效率及效果,根据对财政经营及生产经营过程中获得的经济效率及效果的审查报告,分析出企业经营情况及经济的效益是否达到企业的标准,并且提出改善企业经济效益的有效方法。在国家审计工作中经济效益审计作为一项重要目的,属于内部审计在日常工作的主要内容与目标。

一、经济效益审计工作对企业的重要性

企业的发展与经济效益的工作的目标是相同的,在企业发展的道路上经济效益审计工作是十分重要的[1]。多年来,一些企业以及事业单位的经济效益都存在着较低的情况,如果想要改善这种情况,不仅仅要将科学技术视为重点,还要提高企业经济水平,将企业的潜力发挥出来,促使经济效益的发展。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进行审计工作,通过对企业经营决策以及管理工作的审计,可以了解企业在经营管理中比较薄弱的方面,并加以完善,促使企业有着“事事讲效益,人人讲效益”的管理精神的发展,确保企业能够在经营活动中取得很好的经济效率。随着市场经济不断的变化,审计工作在企业经济效益的审批中也产生了一定的变化,审计主要工作从审批企业内部问题防止弊端逐渐转化到建设性及防护性等方向,要想企业经济效益不断的提高,企业就必须运用自身的资源,将经营风险控制到最低,在市场激烈的竞争中完善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工作是保护企业经济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手段,企业实行经济效益审计是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我国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工作存在的问题

我国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工作的实行与提出和正式的经济效益审计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其中主要有几个方面:(1)在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工作不断发展与进步的过程中,企业没有重视审计工作的必要性,体现在大多数的问题上,尤其是在认识上出现思想混乱的情况,造成了工作上存在误差。(2)企业的上级领导不够重视企业的经济效益的审计工作,经常随意的就把内部审计部门撤掉或者减少审计工作的人员,导致了企业审计部门的势单力薄,无法正常发挥审计作用。(3)企业审计部门与审计的工作人员独立性较差,没有明确的目标。因为企业内部审计部门以及工作人员都是直接从企业内部调取组成的,导致了内部审计工作受到本单位、本部门的限制,只是强调审计部门与其他本身的职能部门是互相独立对经济效益的审计工作完全没有帮助。(4)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工作的审批报告没有一定的标准,因为企业之间的情况有所不同,在对企业经济效益进行审计时,要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采用适当的审计指标,有比较大的弹性[2]。分析某一项具体的考核指标,其运用的要求及过程是有很大的差别的,由于企业具体情况有差别导致了经济效益审计在工作过程中有极大的发挥空间,在客观上容易导致审计标准出现不正确的情况。

三、完善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工作的具体方法

1.转变观念,以人为本

企业经济效益在进行审计工作时,审计的工作人员应该把传统审计工作中追究责任、寻找问题的监督模式变成找方法、提意见的服务模式上。首先,审计的主要负责人要将自身的传统审计观念进一步转化,深刻体会企业经济审计工作的主要方向是找到企业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应对策略,加快企业运行的速度及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其次,在理论探讨深入进行的过程中,要不断的整理与总结实际的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工作中新的方法与经验,通过审计工作中创新的方法和经验指导实践。

2.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

一般审计人员的培训都是依照着会计师的标准进行培训,造成了审计人员的时间都花费在会计的业务上。由于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工作人员属于高层管理人员,所以,企业的审计的工作人员不能将自己的工作受限于会计业务中,那样则达不到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需要。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工作需要专业的审计队伍,审计人员要精通审计工作具体的要求,在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确定的情况下,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结果与审计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有着极大的关系,因此,企业要重视专业人员的培养,要组织审计的工作人员进行相关的培训,加强审计人员计算机操作能力,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工作人员的审计意识与水平,确保企业经济效益审批结果的准确性。

3.提高经济效益审计的手段

在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具体工作中,因为企业部门的具体情况不同,因此,要保证审计结果的准确性,就要提高经济效益审计的手段。(1)制定与企业具体情况相适应的审计方法,注重效果、效率、经济等三方面互相结合,选择审计工作的切入点,根据切入点确定审计工作的重点及范围。(2)重视审计工作过程中的调查结果,只有掌握工程项目各方面具体资料,才可以综合的对审计结果进行综合评价。(3)充分利用审计综合数据来发现企业经营业务中存在的问题,找到原因,对问题提出解决的方法以及意见,并且及时将审计结果向上级部门反映,帮助相关部门及时纠正经营业务在进行中寻找的问题,提高企业经济效益[3]。(4)利用计算机技术对审计工作进行辅助,在企业经济效益的审计工作中常常会遇到数学分析、统计抽样、数据模型等数据,通过计算机辅助进行能够使审计工作质量与效率有效的提高,促使审计成果不断深化,达到效益审计的需求。

四、结语

随着市场经济不断的发展,经济效益审计工作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因此,要不断深入企业经济效益的调查与研究,创新审计的手段,促使企业经济效益工作能够快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朱黎明.初探经济效益审计在民营企业的开展[J].财经界(学术版),2009,22(10):28-29.

企业经济效益审计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经济效益;内部审计;企业管理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已基本建立。企业只有按照市场需求组织生产经营,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为目标,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取胜。

现代企业的一切经济活动,都必须讲求经济效益,实施内部经济效益审计,是当前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重点。经济效益审计是由审计机构或审计人员运用系统的专门方法对被审计单位或项目的经济效益状况和影响经济效益的诸因素进行审查、分析并评价经济效益优劣和有关方面的经济责任,提出意见建议,以促其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一种经济监督活动。

经济效益审计是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的审计。经济效益审计是审计发展的新阶段,是社会经济发展对审计工作提出的必然要求,是深化审计监督、提高为经济建设服务水平的重要标志。加强经济效益审计的探索和研究,大力推进经济效益审计已成为审计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企业开展内部经济效益审计的必要性。

现代企业的核心是经济效益,内部审计作为现代企业经济活动保驾护航的有力手段,必须围绕现代企业核心开展经济效益审计。企业内部经济效益审计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

(一)开展内部经济效益审计是时展的要求。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和90年代初,我国审计界对经济效益审计进行了一些探索,并取得一定经验,初步形成了我国经济效益审计理论体系。但随着企业体制改革的深化,传统企业内部经济效益审计理论与经验已难以适应当前形势发展需要。国际经济效益审计方兴未艾,在发达国家,经济效益审计无论在理论还是在实践上都达到了一个新高潮。如美国的绩效审计、加拿大的综合审计、德国经济性审计中横向审计方法的运用等,都是这些国家社会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审计为适应这种发展状况,在审计理论和实践上的新发展。这些审计方法也被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2005年6月初,原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在中国内部审计协会第五次会员代表大会上强调指出,内部审计的定位应该是四个字:“管理+效益”。2006年1月,在中国内部审计协会第五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上又进一步强调:“内部审计要以效益审计和管理审计为主”,对内部审计做出的与时俱进的定位,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推动我国内部审计事业的发展明确了目标、指明了方向。但是,国有经济、国有企业占主导地位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开展现代企业内部经济效益审计是时展的要求。

(二)开展内部经济效益审计是推动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需要。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企业性质、产权制度发生了变化,国家不再扮演投资者与管理者的双重角色,而完全成为投资者参与企业利润分配,而企业则完全成为经营者。在这种体制下,传统的财务审计只审查企业经济活动的合规性与合法性,已不能满足经营管理需要。内部经济效益审计是建立在财务收支审计基础上的审计延伸,以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合法性、合规性,数据的真实性和公允性为前提,从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诸方面展开有纵向、有横向并纵横结合的公正、客观、全方位审计,它的根本目的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因此,我国的内部审计监督应从本单位实际出发,把审计重点放在内控制度和经济效益上,以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和经济效益作出科学评价,提出建设性意见建议,为企业取得最佳经济效益出谋划策,促进国有资产保值与增值,维护国家利益,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三)内部经济效益审计能够促使现代企业查找漏洞、挖掘潜力,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在审计方法上,现代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变事后审计为事前、事中审计。随着企业经营活动的多元化和企业管理现代化,单纯的事后审计已不能对企业经营活动作出全面、科学、准确的评估。经济效益审计从评价各部门的内部控制制度入手,在企业采购、生产、销售、财务会计、人力资源管理等各个领域查找管理漏洞做出相应评价,为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提出积极性、建设性的建议。

(四)内部经济效益审计能够控制现代企业决策、计划的实施,及时防范控制风险、减少执行损失,达到预期效果。当今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每个企业都面临着成功的挑战和失败的风险,经济效益审计是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监督与评价企业决策、计划实施的主要力量,因而其在强化企业内部控制方面发挥着不可取代的作用。经济效益审计能有效分析风险因素,识别风险,帮助企业防范各类风险,实现经营目标。

(五)内部经济效益审计是现代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推行现代企业制度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而要达到这一目标,就必须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尤其是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很多,开展企业内部经济效益审计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内部经济效益审计在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作用。

经济效益是衡量一切经济活动的最终综合评价指标。企业经济效益就是企业的生产总值同生产成本之间的比例关系。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性主要表现为:(1)提高经济效益有利于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2)提高经济效益,才能充分利用有限资源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3)提高经济效益,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才能增强综合国力,巩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企业内部经济效益审计的作用具体体现在:

(一)内部经济效益审计在企业管理活动中的作用。

经济效益审计是建立在财务收支审计基础上的延伸审计,以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合法性、合规性,数据的真实性和公允性为前提,从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诸方面展开有纵向、有横向并纵横结合的公正、客观、全方位审计。

提高现代企业经济效益的途径有许多,开展经济效益审计便是其中之一。企业经济效益审计不仅仅关注企业财务收支真实合规等,更为关注的是评价企业各项管理制度是否健全、有效,同时评价企业资源配置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因此,开展经济效益审计,对于推进企业提高资源使用效益、制度建设、提高管理水平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审计监督、反馈与促进作用。经济效益审计是企业谋求生存和发展的需要,通过对企业的管理和经济效益作出评价,可规范企业的经营行为,从而实现自我约束,为企业有效经营、健康发展服务,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另外,经济效益审计的监督职能,主要是以法规和制度规定为评价依据,对企业经济活动及经营管理全过程进行监察控制,促进企业内部各管理层次行为的合法性、合规性,促进企业各项规章制度的完善并有效执行,对执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提示和查处并将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反馈,从而督促企业遵守法规,改进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2.审计评价与鉴证作用。经济效益审计通过审核检查,评价与鉴证企业的计划、预算、决策、实施方案等是否可行,经济活动是否按既定决策和目标进行,经济效益的好坏以及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有效等,从而提出意见和建议,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由此促进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3.审计控制与风险警示作用。对于一些较大规模的企业来说其投资主体多元化,经营方式多样化,管理层次多级化,跨行业、跨地区、跨国界,企业最高管理层不可能对经营管理状况进行经常性的直接检查监督。经济效益审计作为企业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的一种促进手段,及时关注企业经营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包括企业经营现状带来的风险和计划规划、发展战略所带来的潜在风险。经济效益审计同时将承担风险管理的作用,为企业规避风险服务,通过对企业内部生产经营活动各环节控制系统的审查和评价,发现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缺陷和漏洞,分析经营管理过程中的偏差和失误,解剖问题产生的各种主、客观原因。因此,经济效益审计一方面可对潜在的风险提出警示,另一方面更可促进企业实现有效控制管理,最终达致提高经济效益的目标。

4.审计咨询的作用。通过经济效益审计,审计人员对企业经营管理的程序、风险及发展战略有较全面的了解,接触面亦较广,具有提供咨询的优势。因此,通过审计工作发现问题,可以对企业各项经营活动的控制、制度、管理等方面情况有针对性地提供咨询服务,包括建议、协调、过程或流程设计等工作,给企业领导作为其在经营管理方面做决策的依据,防止出现较大的管理漏洞,促进企业资产增值并提高经济效益。

5.审计参谋与沟通的作用。通过开展经济效益审计,为企业的经营决策及发展战略提出意见和建议,为决策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支持。同时亦可发挥承上启下的作用,及时把有关部门和下属单位的困难、问题和意见公正地反映给企业领导,发挥上下之间信息沟通的作用。因此,经济效益审计人员也是企业管理层可靠的情报提供者,是参谋,也是助手。

6.教育的作用。从经济效益审计结论中吸取经验,在适当的范围内进行推广和通报,为各层次、各方面的经济活动提供借鉴。

(二)内部经济效益审计对企业经营目标实现的作用。

通过经济效益审计,可以了解被审计单位是否取得了预期经营成果及计划、任务完成情况等,确定已经实现的经营成果水平是否真实;与计划进行比较审查目标完成情况;与相关指标进行比较总结其成绩并揭示存在差距;从利润、收入、成本费用等多方面审查企业经济效益的实现程度。开展此类审计还必须与同行业生产规模、环境相当企业的有关指标进行比较,分析优劣,找出差距和影响因素,提出建议,为加强管理、提高效益提供信息。

(三)内部经济效益审计对企业经济活动控制的作用。

经营活动直接影响经济效益,经营活动审计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经营活动审计主要是将有关指标的实际水平与计划、定额、先进水平等进行比较,作出评价。具体包括:

常规经营活动的审计,即对采购、存储、生产和销售等业务的审查。(1)采购业务审计。主要审查采购计划制定的正确性、采购计划的完成情况、采购方式的合理性、采购批量确定的科学性、采购成本水平的变化以及采购费用水平的高低等。(2)存储业务审计。主要审查储备定额制定的科学性、储备计划的完成情况、储备场地的利用情况、仓库管理制度的健全与有效性、材料物资的保证程度等。(3)生产业务审计。主要审查生产计划制定的科学性及其完成情况、生产任务与生产能力的平衡状况、生产过程的组织与管理水平、产品质量水平、生产成本水平等。(4)销售业务审计。主要审查销售计划制定的科学性及其完成情况、销售方式的合理性、销售费用的高低、销售收入水平等。

(四)内部经济效益审计对企业经营效果实现的作用。

所谓经济效益实现的结果就是对投入与产出、所消耗和所得之间比值的实现结果。审查评价这一比值的优劣主要包括生产成果、销售成果、财务成果、技术改造和更新成果等几个方面。审查时要按照相关标准,使用科学合理的相关指标,做出对经济效益实现结果质和量的定性、定量评价。这一评价要求尽量明确,并尽可能准确,更不能出现方向性失误。

三、企业内部经济效益审计的关注方向。

内部经济效益审计作为一种更高层次的审计活动,是未来企业内部审计发展的必然方向。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应顺应这一发展要求,从实际出发,调整审计思路,积极推进审计工作由真实性、合法性审计向效益审计转变。在经济效益审计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逐步深化和发展。为增强企业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能力,提高企业经营效益出谋划策。现代企业内部经济效益审计应关注以下方向:

(一)在注重传统财务收支审计的基础上,履行经济业务合法、合规性审计程序。

(二)在确定经济业务合法、合规的前提下开展利润实现的评价分析。审计人员应在了解被审计单位工艺流程的基础上,分析利润实现的各项组成部分及影响利润实现的主要方面,在此基础上分析提高利润水平的成本费用控制的主要方面及增加收入的主要部分,提出企业经营管理的工作重点。

(三)在了解分析被审计单位生产经营活动的基础上,分析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可行性及生产经营中存在的主要风险。提出健全内部控制制度的主要措施及规避生产经营风险的主要办法。

(四)审计人员在熟悉国家政策、法规的基础上,帮助被审计单位在利用国家政策方面争取有利条件。

(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平台,广泛开展信息技术的审计应用工作,确保审计手段不断革新。

(六)变常规事后审计为事前、事中审计,逐步完善企业经营者任期中经济责任审计工作。

总之,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提高经济效益是企业工作的重心,企业要最大限度提高经济效益,必须建立完善行之有效、人性化的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而经济效益审计旨在对企业业务经营管理全过程进行审查,分析、评价其资源配置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在促进被审计单位改善管理、提高经济效益过程中发挥作用。因此,开展内部经济效益审计对于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具有客观必要性和紧迫性。

内部经济效益审计作为一种更高层次的审计活动,是未来企业内部审计发展的必然方向。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应顺应这一发展要求,从实际出发,调整审计工作思路,积极推进整个审计工作由真实性、合法性审计向经济效益审计转变。在经济效益审计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逐步深化发展,以增强企业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能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同时促进经济效益审计体系持续完善,为经济效益审计的全面、有效开展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秦晓。制度变迁中的实践与思考[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2.1.

[2]任红林。关于起我国审计机关效益审计实践的思考[J].审计研究,2007,(5)。

企业经济效益审计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管理效益审计 内容 方法 程序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5―179-02

“向管理要效益”――这是国内诸多企业喊得最响、大家耳熟能详的一句话。也就是说,企业能够通过不断加强管理,提高运作效率,实现“效益最大化”这个经济活动的中心目标。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在逐步扩大规模、开拓市场的同时,也导致了成本和风险的同步上升。这一现象促使企业增加了对各种经济活动加强管理的需要,同时也增强了对内部审计的依赖性,这就为管理效益审计的开展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和极大的业务拓展空间。由此而产生的管理效益审计,不仅是内部审计监督与企业现代管理理论相结合的产物,更是内部审计发展的必然方向和实现内部审计转型的需要。管理效益审计的产生标志着对传统财务审计传承之后的一次重大突破,它使内部审计理论与实务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并与传统审计构成了一个范围更广、内容更丰富的现代审计体系。

一、管理效益审计的概念

管理效益审计是现代审计的主要标志和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为直接目的的新型审计,它在审计的目的、职能、内容、方法等方面都突破了传统审计的范围。因此,如何准确把握管理效益审计的概念,是开展此类审计项目的基本条件。

管理效益审计是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采用特定的审计程序和方法,对企业管理活动、经济活动产生的效率性、效果性、效益性,以及管理能力和水平,进行综合、系统的审查、分析和报告,并对照一定的内容和标准来评定企业管理现状、效益实现程度以及存在的潜力,通过提出合理的意见和建议,以促进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一种独立的经济监督活动。

管理效益审计的执行主体是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它的客体,从具体对象上讲,包括各种经济资料、管理资料所反映的被审计单位的业务经营活动、管理活动及其结果。管理效益审计具有广泛的应用范围,它适用于包含企业计划、生产、销售、财务、投资等在内的一切经济活,动,以及被审计单位所有管理部门的管理过程及其结果。

二、管理效益审计的特点

1、审计内容的全面性。影响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的因素很多,包括生产、组织、财务、技术和管理等多个方面,也就是说,管理效益审计的内容应该涉及到上述所有方面和层次。但是,管理效益审计内容的全面性并不意味着在审计时必须面面俱到,而是要重点突出,综合运用审计知识,有所侧重的进行深入审计。

2、审计对象的广泛性。管理效益审计具有广泛的适用范围,凡是有经济活动的地方就有经济效益,就可以进行管理效益审计。管理效益审计的对象可以是一个企业、一个项目,也可以是一个行业、一个部门、一项业务等。

3、审计手段的多样性。由于管理效益审计的对象非常广泛、内容比较全面,因此,在审计手段上除了运用传统的审计方法外,还要综合运用其它方法。如:咨询、座谈、研究案例、数据分析、项目评估,以及内部控制测试、与被审计单位反复沟通等。

4、审计意见的建设性。管理效益审计的目的和作用是促进被审计单位加强经营管理,帮助其挖掘经济效益的潜力。管理效益审计从审前调查、现场查证、资料分析、审计报告等每一个阶段,都要始终突出一个中心,就是向被审计单位提出改进管理工作的建议,以及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和方法。

三、管理效益审计的方法

开展管理效益审计,如果缺乏有效可行的审计方法,就会缘木求鱼,既达不到预期审计效果,又加大了管理效益审计的风险。由于管理效益审计涵盖企业业务活动、管理活动、资源利用、信息系统等多方面的内容,因此针对不同内容所采用的方法和技术也不相同。本文将管理效益审计方法主要划分为传统审计方法、数据分析方法、图表审计方法以及其他审计方法,准确选择或交叉运用这几种方法开展管理效益审计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传统审计方法。开展管理效益审计,要借鉴和使用一些传统的审计方法,因为传统审计的程序和方法是管理效益审计的基础,凡是传统审计中所运用的各种方法,在管理效益审计中也同样可以运用,如审阅法、核对法、抽查法、盘查法、观察法、分析性复核等。对传统审计方法本文不再一一赘述。

2、数据分析方法。(1)指标分析方法。在管理效益审计中,审计人员应该经常运用指标分析方法,通过使用各种财务指标如销售利润率、总资产报酬率等指标,或利用统计指标以及其他相关指标,对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活动及经营成果进行数量上的计算和分析,进行严密的数学推断之后,对企业的效益实现程度和业务经营成果予以评价。(2)数据比较方法。数据比较方法是管理效益审计中广泛运用的一种事后审计方法。它以被审计单位生产经营的实际成果作为基础,运用各种现实的数据和资料,通过与前期水平、平均水平、计划水平等层次的比较,以检查分析企业计划的执行情况、实现效益情况。(3)金额计算方法。金额计算方法是将企业在管理活动、经济活动中存在的得与失予以数字化,用货币金额来表述的一种方法,俗称“算账”法。在管理效益审计中运用此方法,可使企业清晰认识到通过加强管理,得以提高经济效益的明显效果。

3、图表审计方法。(1)调查表法。调查表法是根据审计事项的相关要求,事先拟定需要了解的问题,设计出必要、科学、准确的调查表格,发给被审计单位有关部门和人员予以征求意见的一种方法。无论审前调查,还是现场查证,这是管理效益审计搜集审计证据的一种重要且经常运用的方法。(2)流程程图法。流程图法是指用图形来描述企业某项业务处理过程的一种方法,也就是说,将业务活动和相关记录的产生过程、数据或信息传递、检查和保存结果及其相互关系,用图解的形式直观地表达出来的一种图解方法。比如AIS审计查证信息系统中,可将某项业务的实施过程运用抓屏、截图的形式表达显示出来。(3)系统图法。系统图法是将被审计单位的各级组织机构、管理机构、业务部门以图表形式表现出来。以反映被审计单位组织机构运行情况的一种方法。

4、其它审计方法。(1)可行性分析法。可行性分析法是指对被审计单位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所涉及的重大经营决策,如引进设备、新建、扩建工程等进行技术上和经济上的分析。(2)计算评分法。评分法是将企业管理活动划分为若干部分,根据制定的各部分评分标准,分别评定分数并计算总分,据此对管理活动优劣程度作出审计评价。(3)审计调查法。审计

调查法是指根据管理效益审计内容和目的,针对某一特定问题向被审计单位相关部门和人员进行询问、调查、确认,并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出具评价结果的一种方法。

为了满足和达到管理效益审计的要求,在运用审计方法时,可以根据查证内容,灵活选择,既可以使用上述方法中的某一种,也可以多种方法并用;还可以在审计过程中的不同阶段使用不同的查证方法。

四、开展管理效益审计的程序

管理效益审计与传统审计的程序大致相同,不同之处是在传统审计程序的基础上,增加了初评试审和审后回访两个环节。开展企业管理效益审计的程序主要包含以下几个阶段:

1、初步调查阶段――精心准备、周密部署。初步调查是管理效益审计的第一步。其主要内容是了解被审计事项的基本情况,收集与被审计事项相关的管理文档、经济资料、财务数据等资料。在初步调查阶段,也可采取面谈、座谈等方式,通过与谈话对象的交流,收集、捕捉与审计项目相关的信息。之后,认真分析所收集资料。争取对被审计事项有较深了解。然后,根据分析结果,制定审计工作方案,主要包括审计目标、审计内容、审计重点、审计步骤、审计人员和审计时间等。

2、初评试审阶段――打好基础、确定重点。试审阶段是在初步调查的基础上,运用各种审计方法对被审单位的管理、效益状况进行审查,以初步确证其管理水平和效益高低,继而找出薄弱环节及其症结所在,为关键的实施审计步骤作好准备。在此阶段,审计人员应对被审计事项的内控情况进行审查,并与被审计单位管理人员、业务人员做深入而全面的交流和探讨,为下一步实施审计阶段明确方向和确定重点。

3、实施审计阶段――仔细查证、有的放矢。此阶段的主要工作是在完成上述任务后,按照审计工作方案规定的内容,进行认真、细致的核实查证,确保审实、审透、审准。之后,根据收集的有关审计证据,编制审计工作底稿,该阶段是管理效益审计的核心所在。需要强调的是,在此阶段,审计人员必须根据试审阶段发现的管理薄弱环节、效益失控点进行重点查证,对发现的重大疑难问题采取扩大测试范围、改变审计方法等措施,进一步收集审计证据,以形成有分量、有说服力、针对性强的审计工作底稿。

4、总结回访阶段――作出结论、督促整改。这一阶段是管理效益审计的一个关键环节,审计成果集中体现在该阶段。首先,在对审计工作底稿做认真核实的基础上,运用管理效益审计方法,选择审计标准,用审计人员丰富的职业判断,对管理效益审计事项的审计内容进行评判,并作出审计结论,出具管理效益审计报告。审计报告要客观公正地分析和评价被审计单位的管理效益情况,实事求是地指出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意见和措施。其次。要做好与被审计单位有关职能部门和人员的交流、座谈工作,针对查证问题,说明产生的原因,促使被审计单位接受审计意见,做好下一步的整改工作。最后,审计人员还要注意做好回访工作,积极帮助被审计单位建立健全合理有效的管理制度,运用恰当可行的管理方法,达到通过审计促管理、搞好管理促效益的目的。

开展管理效益审计,就是要发现企业的“疾患”之处,揭示企业经营管理中的薄弱环节,督促企业及时进行改进,促进企业创造最佳经济效益,真正实现“向管理要效益”的目标。因此,内部审计应顺应形势,准确把握内部审计发展方向,结合企业实际情况,调整审计工作思路,创新审计理念,积极开展管理效益审计,努力推进和实现内部审计转型,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免疫系统”的功能和作用。

参考文献:

企业经济效益审计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经济效益;内部审计;企业管理。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已基本建立。企业只有按照市场需求组织生产经营,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为目标,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取胜。

现代企业的一切经济活动,都必须讲求经济效益,实施内部经济效益审计,是当前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重点。经济效益审计是由审计机构或审计人员运用系统的专门方法对被审计单位或项目的经济效益状况和影响经济效益的诸因素进行审查、分析并评价经济效益优劣和有关方面的经济责任,提出意见建议,以促其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一种经济监督活动。

经济效益审计是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的审计。经济效益审计是审计发展的新阶段,是社会经济发展对审计工作提出的必然要求,是深化审计监督、提高为经济建设服务水平的重要标志。加强经济效益审计的探索和研究,大力推进经济效益审计已成为审计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企业开展内部经济效益审计的必要性。Www.133229.coM

现代企业的核心是经济效益,内部审计作为现代企业经济活动保驾护航的有力手段,必须围绕现代企业核心开展经济效益审计。企业内部经济效益审计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

(一)开展内部经济效益审计是时展的要求。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和90年代初,我国审计界对经济效益审计进行了一些探索,并取得一定经验,初步形成了我国经济效益审计理论体系。但随着企业体制改革的深化,传统企业内部经济效益审计理论与经验已难以适应当前形势发展需要。国际经济效益审计方兴未艾,在发达国家,经济效益审计无论在理论还是在实践上都达到了一个新高潮。如美国的绩效审计、加拿大的综合审计、德国经济性审计中横向审计方法的运用等,都是这些国家社会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审计为适应这种发展状况,在审计理论和实践上的新发展。这些审计方法也被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2005年6月初,原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在中国内部审计协会第五次会员代表大会上强调指出,内部审计的定位应该是四个字:“管理+效益”。2006年1月,在中国内部审计协会第五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上又进一步强调:“内部审计要以效益审计和管理审计为主”,对内部审计做出的与时俱进的定位,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推动我国内部审计事业的发展明确了目标、指明了方向。但是,国有经济、国有企业占主导地位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开展现代企业内部经济效益审计是时展的要求。

(二)开展内部经济效益审计是推动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需要。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企业性质、产权制度发生了变化,国家不再扮演投资者与管理者的双重角色,而完全成为投资者参与企业利润分配,而企业则完全成为经营者。在这种体制下,传统的财务审计只审查企业经济活动的合规性与合法性,已不能满足经营管理需要。内部经济效益审计是建立在财务收支审计基础上的审计延伸,以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合法性、合规性,数据的真实性和公允性为前提,从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诸方面展开有纵向、有横向并纵横结合的公正、客观、全方位审计,它的根本目的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因此,我国的内部审计监督应从本单位实际出发,把审计重点放在内控制度和经济效益上,以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和经济效益作出科学评价,提出建设性意见建议,为企业取得最佳经济效益出谋划策,促进国有资产保值与增值,维护国家利益,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三)内部经济效益审计能够促使现代企业查找漏洞、挖掘潜力,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在审计方法上,现代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变事后审计为事前、事中审计。随着企业经营活动的多元化和企业管理现代化,单纯的事后审计已不能对企业经营活动作出全面、科学、准确的评估。经济效益审计从评价各部门的内部控制制度入手,在企业采购、生产、销售、财务会计、人力资源管理等各个领域查找管理漏洞做出相应评价,为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提出积极性、建设性的建议。

(四)内部经济效益审计能够控制现代企业决策、计划的实施,及时防范控制风险、减少执行损失,达到预期效果。当今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每个企业都面临着成功的挑战和失败的风险,经济效益审计是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监督与评价企业决策、计划实施的主要力量,因而其在强化企业内部控制方面发挥着不可取代的作用。经济效益审计能有效分析风险因素,识别风险,帮助企业防范各类风险,实现经营目标。

(五)内部经济效益审计是现代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推行现代企业制度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而要达到这一目标,就必须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尤其是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很多,开展企业内部经济效益审计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内部经济效益审计在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作用。

经济效益是衡量一切经济活动的最终综合评价指标。企业经济效益就是企业的生产总值同生产成本之间的比例关系。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性主要表现为:(1)提高经济效益有利于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2)提高经济效益,才能充分利用有限资源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3)提高经济效益,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才能增强综合国力,巩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企业内部经济效益审计的作用具体体现在:

(一)内部经济效益审计在企业管理活动中的作用。

经济效益审计是建立在财务收支审计基础上的延伸审计,以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合法性、合规性,数据的真实性和公允性为前提,从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诸方面展开有纵向、有横向并纵横结合的公正、客观、全方位审计。

提高现代企业经济效益的途径有许多,开展经济效益审计便是其中之一。企业经济效益审计不仅仅关注企业财务收支真实合规等,更为关注的是评价企业各项管理制度是否健全、有效,同时评价企业资源配置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因此,开展经济效益审计,对于推进企业提高资源使用效益、制度建设、提高管理水平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审计监督、反馈与促进作用。经济效益审计是企业谋求生存和发展的需要,通过对企业的管理和经济效益作出评价,可规范企业的经营行为,从而实现自我约束,为企业有效经营、健康发展服务,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另外,经济效益审计的监督职能,主要是以法规和制度规定为评价依据,对企业经济活动及经营管理全过程进行监察控制,促进企业内部各管理层次行为的合法性、合规性,促进企业各项规章制度的完善并有效执行,对执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提示和查处并将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反馈,从而督促企业遵守法规,改进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2.审计评价与鉴证作用。经济效益审计通过审核检查,评价与鉴证企业的计划、预算、决策、实施方案等是否可行,经济活动是否按既定决策和目标进行,经济效益的好坏以及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有效等,从而提出意见和建议,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由此促进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3.审计控制与风险警示作用。对于一些较大规模的企业来说其投资主体多元化,经营方式多样化,管理层次多级化,跨行业、跨地区、跨国界,企业最高管理层不可能对经营管理状况进行经常性的直接检查监督。经济效益审计作为企业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的一种促进手段,及时关注企业经营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包括企业经营现状带来的风险和计划规划、发展战略所带来的潜在风险。经济效益审计同时将承担风险管理的作用,为企业规避风险服务,通过对企业内部生产经营活动各环节控制系统的审查和评价,发现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缺陷和漏洞,分析经营管理过程中的偏差和失误,解剖问题产生的各种主、客观原因。因此,经济效益审计一方面可对潜在的风险提出警示,另一方面更可促进企业实现有效控制管理,最终达致提高经济效益的目标。

4.审计咨询的作用。通过经济效益审计,审计人员对企业经营管理的程序、风险及发展战略有较全面的了解,接触面亦较广,具有提供咨询的优势。因此,通过审计工作发现问题,可以对企业各项经营活动的控制、制度、管理等方面情况有针对性地提供咨询服务,包括建议、协调、过程或流程设计等工作,给企业领导作为其在经营管理方面做决策的依据,防止出现较大的管理漏洞,促进企业资产增值并提高经济效益。

5.审计参谋与沟通的作用。通过开展经济效益审计,为企业的经营决策及发展战略提出意见和建议,为决策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支持。同时亦可发挥承上启下的作用,及时把有关部门和下属单位的困难、问题和意见公正地反映给企业领导,发挥上下之间信息沟通的作用。因此,经济效益审计人员也是企业管理层可靠的情报提供者,是参谋,也是助手。

6.教育的作用。从经济效益审计结论中吸取经验,在适当的范围内进行推广和通报,为各层次、各方面的经济活动提供借鉴。

(二)内部经济效益审计对企业经营目标实现的作用。

通过经济效益审计,可以了解被审计单位是否取得了预期经营成果及计划、任务完成情况等,确定已经实现的经营成果水平是否真实;与计划进行比较审查目标完成情况;与相关指标进行比较总结其成绩并揭示存在差距;从利润、收入、成本费用等多方面审查企业经济效益的实现程度。开展此类审计还必须与同行业生产规模、环境相当企业的有关指标进行比较,分析优劣,找出差距和影响因素,提出建议,为加强管理、提高效益提供信息。

(三)内部经济效益审计对企业经济活动控制的作用。

经营活动直接影响经济效益,经营活动审计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经营活动审计主要是将有关指标的实际水平与计划、定额、先进水平等进行比较,作出评价。具体包括:

常规经营活动的审计,即对采购、存储、生产和销售等业务的审查。(1)采购业务审计。主要审查采购计划制定的正确性、采购计划的完成情况、采购方式的合理性、采购批量确定的科学性、采购成本水平的变化以及采购费用水平的高低等。(2)存储业务审计。主要审查储备定额制定的科学性、储备计划的完成情况、储备场地的利用情况、仓库管理制度的健全与有效性、材料物资的保证程度等。(3)生产业务审计。主要审查生产计划制定的科学性及其完成情况、生产任务与生产能力的平衡状况、生产过程的组织与管理水平、产品质量水平、生产成本水平等。(4)销售业务审计。主要审查销售计划制定的科学性及其完成情况、销售方式的合理性、销售费用的高低、销售收入水平等。

(四)内部经济效益审计对企业经营效果实现的作用。

所谓经济效益实现的结果就是对投入与产出、所消耗和所得之间比值的实现结果。审查评价这一比值的优劣主要包括生产成果、销售成果、财务成果、技术改造和更新成果等几个方面。审查时要按照相关标准,使用科学合理的相关指标,做出对经济效益实现结果质和量的定性、定量评价。这一评价要求尽量明确,并尽可能准确,更不能出现方向性失误。

三、企业内部经济效益审计的关注方向。

内部经济效益审计作为一种更高层次的审计活动,是未来企业内部审计发展的必然方向。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应顺应这一发展要求,从实际出发,调整审计思路,积极推进审计工作由真实性、合法性审计向效益审计转变。在经济效益审计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逐步深化和发展。为增强企业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能力,提高企业经营效益出谋划策。现代企业内部经济效益审计应关注以下方向:

(一)在注重传统财务收支审计的基础上,履行经济业务合法、合规性审计程序。

(二)在确定经济业务合法、合规的前提下开展利润实现的评价分析。审计人员应在了解被审计单位工艺流程的基础上,分析利润实现的各项组成部分及影响利润实现的主要方面,在此基础上分析提高利润水平的成本费用控制的主要方面及增加收入的主要部分,提出企业经营管理的工作重点。

(三)在了解分析被审计单位生产经营活动的基础上,分析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可行性及生产经营中存在的主要风险。提出健全内部控制制度的主要措施及规避生产经营风险的主要办法。

(四)审计人员在熟悉国家政策、法规的基础上,帮助被审计单位在利用国家政策方面争取有利条件。

(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平台,广泛开展信息技术的审计应用工作,确保审计手段不断革新。

(六)变常规事后审计为事前、事中审计,逐步完善企业经营者任期中经济责任审计工作。

总之,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提高经济效益是企业工作的重心,企业要最大限度提高经济效益,必须建立完善行之有效、人性化的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而经济效益审计旨在对企业业务经营管理全过程进行审查,分析、评价其资源配置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在促进被审计单位改善管理、提高经济效益过程中发挥作用。因此,开展内部经济效益审计对于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具有客观必要性和紧迫性。

内部经济效益审计作为一种更高层次的审计活动,是未来企业内部审计发展的必然方向。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应顺应这一发展要求,从实际出发,调整审计工作思路,积极推进整个审计工作由真实性、合法性审计向经济效益审计转变。在经济效益审计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逐步深化发展,以增强企业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能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同时促进经济效益审计体系持续完善,为经济效益审计的全面、有效开展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秦晓。制度变迁中的实践与思考[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2.1.

[2]任红林。关于起我国审计机关效益审计实践的思考[j].审计研究,2007,(5)。

企业经济效益审计论文范文第10篇

[关健词] 施工企业 审计重点 内容 方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审计工作事业得到了较快的与进步,特别是经济效益审计,在我国化建设中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由于施工企业经营性质不同,经营管理的方法与手段也不一样,所以施工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有其特殊性,开展经济效益审计的重点与方法也不相同。

一、施工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概念

(一)施工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含义

施工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是指审计人员受财产所有者的委托,根据有关、法规和标准,对被审计单位或项目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性、管理制度的有效性以及经营战略的长远正确性进行综合系统的审查和,并评价其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以促进提高经济效益,加强宏观控制的一种经济监督活动。

(二)施工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特点

1.审计评价重心的长久性。施工企业经济活动具有投入量大,消耗多,周期长,时间跨度大,经营效果缓慢的特点。施工企业经济效益的核心是要保证工程产品的全部优良,也就是说,进行施工企业经济效益审计首先要衡量劳动成果是否达到预期和设计的质量目标,其次再考核生产经营活动的劳动耗费和资源投入及占用情况。

2.审计内容的复杂性。对于施工企业,凡是有工程项目的地方就有经济活动,就存在经济效益,各类工程项目的经济活动构成了经济效益审计审查和评价的内容。在管理方式相同的情况下,同一个地区同一类工程报价相同,投入的资源不同产生的效益不同;同一类工程不同一个地区报价相同,投入的资源相同产生的效益也不一定相同;同一个地区同一类工程,报价相同投入相同管理方式不同,产生的效益也不同。施工企业经济效益就是在这些多种环境和形态下产生的,是极其复杂的投入与产出的对比关系。因此审计人员在进行经济效益审计时必须要综合考虑,全面衡量,防止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

二、施工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原则

(一)系统性原则

施工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内容较为复杂,表现形态多种多样。所以在进行效益审计时,必须要考虑到纵向和横向的关系,纵向指工程项目的工期和阶段性效益,横向指企业已完工和在建项目效益的总和。既要注意各项目、各环节、各方面的微观效益,又要注意能综合反映企业经济运作的整体效益;既要重视能反映当前整体的效益,又可预见持续发展的长远效益。只有这样,施工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才能得出正确的审计结果,才能提出合理的审计建议。

(二)综合性原则

施工企业具有财务分散,不便统一管理的特点。只有核算方式方法达到统一,规范管理,才能便于监督。财务会计资料失真、资金管理不规范是企业和国有资产流失的根源,同时违纪违规现象也将会孳生和漫延。会计资料真实性是基础,合法性是重点。如果经济效益审计没有建立在真实合法基础上,那么将审计出来的效益结果向领导层报告,将会使决策者决策失误,给企业造成重大损失。因此,经济效益审计要把财务合法与合规性同时纳入其中,发现被审计单位财务收支不真实,不合法的问题,在审计报告中应披露反映,引起企业管理者的关注。

(三)重要性原则

搞好施工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必须要从实际出发,立足于实际,积极稳妥、扎实有效地进行。近年来,施工企业承建bot、boo、bt方式投资施工的项目逐渐增多,实践证明,这些项目工程变更随意性强,资金保障性差,效益潜能小,审计风险高,对企业的经济效益审计有一定。因此在经济效益审计过程中必须要抓重点,集中审计优势,确保审计结果的质量。

三、施工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重点和内容

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来源于工程项目,工程项目的经济活动是复杂的。企业要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其管理内容就要逾加过细,管理的手断就要逾加严谨,但不管是什么样的项目,什么样的经济活动,都存在以较少的资源消耗和占用,取得最大的经济效果,都存在提高经济效益问题。施工企业产生的经济效益是多种管理手段形成的,因此施工企业经济审计的内容也是繁杂的,除审计通常使用的考核评价指标外,我们还根据审计实践中的重点,制定了如下审计指标和内容:

(一)经营管理指标

1.工程中标率。该指标反映企业报告期内工程投标中标情况。主要考核评价工程投标发生的成本而影响的经济效益。

公式为:工程中标率=工程中标总数/参加投标总数×100%

或工程投标成本率=报告期内工程投标成本支出总额/报告期内工程中标总额×100%

2.职工上岗就业率。该指标反映企业内部职工上岗就业情况。

公式为:职工上岗就业率=上岗职工总人数/企业职工总人数×100%

3、息工待岗职工工资占有率。主要考核因职工息工待岗发生的工费成本而影响的效益。

公式为:息工待岗职工工资占有率=报告期息工待岗职工工资总额/报告期工程成本总额×100%

4.劳务分包收益率。该指标反映中标金额与内部队伍(或劳务队)工程分包金额的合理价差。在分包单价合理的情况下,降低率越高,收益越高,反之越低。主要评价工程分包的合理性和收益额。

公式为:劳务分包收益率=降低额∕中标总额×100%

降低额=中标价-对下分包价款

5.工程变更索赔收益率。该指标反映合同外的合理收入情况,如变更及索赔等。收益率百分点越高,说明收益越好;收益率百分点越低或越下,说明合同工程量和价款越减,收益越少,甚至出现亏损状况。

公式为:工程变更索赔收益率=报告期内收益额∕报告期内业主批准额×100%

报告期内收益额=报告期内业主批准额-报告期内该项工程发生的成本费用

6.物资采购招标收益率。指中标价与采购招标购入价价差节约收益。

公式为:物资采购招标收益率=物资采购招标的节约额∕工程预算所需物资总额×100%

物资采购节约额=(中标价-采购招标购入价)×用料数量

7.物资回收率。指对已摊销完毕且尚有使用价值的周转材料的回收值。主要考核因物资回收产生的收益。

公式为:物资回收率=报告期物资回收总额/报告期物资消耗总额×100%

报告期物资回收总额=报告期物资回收数量重估价值

8.方案优化收益率。指根据科学的依据而改变原施工组织方案所产生的收益。主要考核评价变更收益情况。

公式为:方案优化收益率=报告期内净收益额∕该项工程预算总额×100%

报告期内净收益额=原施工组织设计方案预算总额-优化施工方案实际发生的总成本费用

9.工程质量优质品牌率。主要考核工程创优为企业信誉等级带来的效益

公式为:工程质量优质品牌率=报告期评定的优质单位工程个数/报告期鉴定的优质单位工程个数×100%

10.设备利用率。主要考核启用设备停机状态下的固定成本对效益的影响

公式为:设备利用率=报告期设备实际投入使用台数/设备实有台数×100%

11.合同工期提前率。指在原设计施工工期不变的情况下,经过质量验收达到规定的标准而提前交付使用的时间。 主要考核评价工程项目因提前完工而按预算减少的不变费用和可变费用产生的收益。

公式为:合同工期提前率=实际提前完工天数∕合同工期天数×100%

实际提前完工天数=合同工期天数-实际完工天数

(二)财务指标

1.资金完成率。指计划货币资金回笼和上缴管理费总额与实际完成情况的比率,主要考核资金占用成本。

公式为:资金完成率=实际上缴总额/计划货币资金回笼和上缴管理费总额×100%

2.非生产性开支降低率。指年末降低额与年初计划支出总额的比率。主要考核非生产性开支节约收益。

公式为:非生产性开支降低率=年末降低额∕年初计划支出总额×100%

年末降低额=年初计划支出总额-年末实际支出总额

3.货币资金当年净增加额。指年末与年初相比增加的差额。主要考核资金的回笼、债权清理的速度和资金存款的收益。

4.工程成本降低率。成本费用的高低直接与效益水平好坏成反向变化。该指标主要考核工程成本降低产生的效益

公式为:工程成本降低率=报告期工程成本降低额/报告期工程预算成本×100%

报告期工程成本降低额=报告期工程预算成本-报告期实际发生工程成本

5.贷款净增加额。指年末与年初相比增加的差额。主要考核资金支付能力,减少工程投标及购置设备贷款利息成本的收益。

6.应收账款降低率。指与上年同期相比债权的催收比率。主要考核应收账款的变现速度为企业带来的收益。

公式为:应收账款降低率=应收账款降低额/上年同期应收账款总额×100%

应收账款降低额=报告期应收账款总额-上年同期应收账款总额

7.应付账款降低率。指与上年同期相比减少债务的比率。主要考核企业因经济效益良好而提高偿债能力水平,以此减少经济纠纷带来的讼诉成本的收益。

公式为:应付账款降低率=应付账款降额/上年同期应付账款总额×100%

应付账款降额=上年同期应付账款总额-报告期应付账款总额

四、施工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技术

经济效益审计是一个不断收集审计证据,并对证据进行、评价和得出审计结论的过程。施工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方法除沿用一些传统的审计方法外,还主要了如下方法。

(一)审计证据的收集技术

1.调查沟通。调查沟通是经济效益审计中证据收集的方法之一,这种方法可以运用到每一个审计阶段。审计组在进驻被审计单位(项目)后,首先要召开进点会,随即根据审计计划开展调查沟通,调查的内容要完整,沟通的方式要得当。调查的事项和内容要做好记录和归集,便于对事件过程分析和了解,便于审计底稿的编制工作。采用调查沟通不但能掌握审计事项的真实完整情况,搞清有关事项来龙去脉,还能为审计报告提供可靠分析资料。

2.召开座谈会。笔者认为,在审计过程中至少要组织被审计单位的主管及相关业务人员包括技术干部召开三次会议,一次是进点交底会,通报审计内容和实施方案;二次是审计过程中召开沟通会,披露和分析审计发现的;其次是审计终结时召开通报会,将实施审计期间所收集的数据、证据、基本评价进行通报,核准审计过程内容的真实和完整。这三个会议不但是审计程序之一,同时也是一种技术和方法。审计座谈会也是获取审计证据的形式。通过沟通讨论,听取不同意见,得到一些有价值的建议,对全理地安排下一步工作,得出正确审计结论,形成审计建议都有较大的帮助。

3.查阅资料。查阅资料是一种重要的获取证据的最直接的方法,同时也是分析的过程。查阅的主要内容应包括:中标文件;工程变更及索赔批复文件;施工组织设计变更文件;国家、地方减免税及政策优惠性文件;项目管理目标责任书;劳务分包合同书;物资、设备采购招标合同及文件;信誉、安全、质量等级评价文件;企业内部控制文件及有关会议记录;以及到经济效益的相关资料和文件。

(二)归纳整理分析,确定效益审计结果

施工企业经济效益审计通常采用对比分析法和因素分析法得出需要的结果,根据其复杂性也可增加其他适用于实际工作的分析方法,如层次分析等。这里笔者只介绍施工企业常用的分析方法。

1.对比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应采用多种形式,一是将项目的实际情况与企业核定的指标进行对比。企业核定的指标内容必须是经经营管理部门测算的,单位(项目)负责人以此为依据与企业法人签定的项目管理责任书内容。这种对比实际就是一个效益考核过程,是最有说服力的。二是将实际情况与同类项目或同行业综合指标进行比较。这种比效方法论是测定项目综合管理水平、评价相对指标的一种方法。三是应用数值进行对比分析,如比例、比率等。另外还可采用纵向和横向分析法,纵向对比分析法是指对同一主体在不同时期或不同条件下完成的经济活动情况进行比较。横向比较分析法是指对不同主体在同时一时期或同一条件下完成经济活动进行比较。总之,不管采用任何比较分析法,其目的就是找出效益的源头,进行正确的判断和评价。

2.因素分析法。因素分析法就是对项目的经济现象因素关系的各个因素及其影响程度进行测定的一种分析法。它的工作方法是:把影响施工企业经济指标变动的几个因素按照一定的顺序和罗辑关系形成公式,前面笔者在施工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内容中已经讲到了考核评价指标的公式,实际上,就是把各个因素标准列第一算式,然后根据所列的顺序,逐次用每项因素实际数替换标准数,并分别计算出因该因素增减变动影响所得出的结果,将每次替换的结果与上次替换的结果比较,两者的差额就是这次替换的因素变动影响的结果。最后计算各个因素增减变动影响的果,即是各项指标实际与标准的差异数额。这种方法主要是确定审计重点目标,和评价被审计单位工作提供有效的分析性数量证据。

五、搞好施工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应注意的问题

(一)审计法规依据的运用

今年6月1日起,我国实施了修定后的《审计法》,国资委先后颁布了《中央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管理暂行办法》、《中央企业内部审计管理暂行办法》,内审计协会也制定实施了《内部审计基本准则》,虽然这些法律法规对经济效益审计没有具体明确规则,还不够全面和完善,但提出的“经营审计”、“绩效审计”实质上就是经济效益审计,在审计过程中要充分掌握和利用这些依据。要熟悉和掌握法规和准则,注重掌握审计时限与法律法规实施时间的相关性和平行性。

(二)会计核算资料对审计效果的影响

审计过程中,要注意发现财务舞弊、虚设账目、违法违纪等现象。要对会计事项进行认真审查核实,突出对工程结算和会计核算的真实性、完整性、合法性的审查,否则将会对审计成果产生重大影响。

(三)实事求是,坚持审计谨慎性原则

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除受管理者自身素质影响外,同时还受会计核算办法、环境(如气候、地里条件、不可抗力的因素等影响)、国家政策的变化、市场经济的调节以及其他影响企业效益的因素等。因此,审计只有实事求是,坚持审计谨慎性原则,对审计过程认真加以分析和评价对比,才能作出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判断,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1]、赵保卿著:《企业内部审计》,中国方正出版社2001年7月出版,第268~303页。

[2]、刘明辉主编:《审计》,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10月出版,全书。

企业经济效益审计论文范文第11篇

[摘要]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是企业内部审计对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各种经济活动进行审查和评价的审计活动,目的是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本文从企业内部审计实务需要出发,重点对审计的模式和方法进行探讨,以推动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深入开展。

[关键词]企业经济效益审计

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完善,企业的经济效益状况已成为企业各方面利益相关者的关注重点,坐在受托责任位置上的企业经营管理者更是时时感到维持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巨大压力。面对这种形势,企业内部审计实现全面转型和发展,通过积极开展经济效益审计,促进完善公司治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水平,不仅成为企业内部审计的发展方向,而且也是企业经营管理的客观要求和企业内部审计责无旁贷的工作使命。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是企业内部审计在授权审计范围内,以促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为目的,对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各种经济活动进行检查评价的审计行为。国家审计署和中国内部审计协会高度重视经济效益审计工作,在审计工作发展规划、2006年审计工作安排及审计理论研讨等方面都把经济效益审计摆在了重要位置。本文从企业内部审计实务需要出发,重点对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模式和方法进行研究,以求获取开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大门的钥匙,推动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有效深入的开展。

一、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模式

研究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模式离不开对企业经济效益内涵及企业内部审计一般模式的认识。企业经济效益结果的直接表现形式是一系列财务数据,如利润额、投资回报率、资产回报率等等,但是财务结果是企业进行战略和投资决策,完成生产经营循环后产生的,因此企业经济效益的产生过程覆盖了企业运作管理的全过程,与企业的各个层级、各个部门均有直接和间接的关系。国外对经济效益审计的定义普遍表述为“检查被审计单位在履行其职责过程中,使用资源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即通常所说的3E审计。而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只是对使用资源的效益情况从不侧面的观察结果,三者即有区别又是相互联系的,其总体的本质与我们所说的经济效益并无区别。

企业经济效益审计不同于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经济效益审计所涉及的范围是广泛的,不同管理层次的经济活动都同经济效益有关;经济效益审计需要关注的信息是动态的是相互关联并具有传递性、循环性的,需要把事前、事中、事后审计有机结合起来;经济效益审计需要审核分析的数据不仅仅是财务数据,而且还需要综合业务数据、管理数据等非财务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才能洞察经济效益变化的内在原因;经济效益审计有时是直接的,突出经济效益的主题,有时又是间接的,通过完善公司治理,优化管理流程,最终达到促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目的。因此,只有深入了解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在以上诸多方面的特点,才能对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模式有全面的认识。

(一)不同管理层次的经济效益审计

现代企业公司治理结构建立在委托理论基础上,实现了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尽管不同的公司治理结构模式对权责、利益的划分、制衡存在差别,但从企业运作的全过程看,都可以划分为决策、管理、作业三个管理层次。不同的管理层次职能不同,在实现经济效益过程中的作用、贡献不同,经济效益审计把不同的管理层次作为审计对象,自然在审计内容和方法上有所区别。

1、决策层次

现代企业的决策包括企业战略发展方向、生产经营规模、公司管理体制、管理制度以及生产经营规划、计划、预算等等。重大战略决策权控制在股东、董事会及经营管理班子手中。实践证明,企业的经济效益好坏同企业的重大决策是否正确有着至关重要的深远联系,也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不应避开的领域。虽然理论上、法规上没有作出限制,但是在实际操作中,直接对决策层次进行审计的环境和条件还不够成熟。内部审计同企业决策过程还存在较大的距离,掌握的决策层次信息也是滞后和不对称的,这种状态自然成为开展决策层次经济效益审计的重要障碍。然而,也不是说决策层次的经济效益审计就无所作为了,事实上企业内部审计也可以在检查决策是否遵循既定的决策程序等方面发挥作用。而且在决策实施过程中,审计如果发现属于决策错误产生的不良后果,也可以提出建议引起决策层的重视,研究有关决策的适当调整。此外,在多层级的大型企业组织中,内部审计对下属企业是否存在违规决策事项及授权范围内的经营决策对经济效益产生的影响是完全可以审计的。

2、管理层次

管理层次是把企业战略决策和制度、计划变为现实的纽带和桥梁。在大型企业组织中,管理层次的经济活动主要包括总部各职能部门的经营管控和下属企业管理者的经营管理活动。企业经济活动中的人、财、物等资源系统和信息系统主要是由管理层次掌握的,企业经济效益的实现离不开各级管理层的智慧和艰辛、精细的日常管理。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在对管理层次的审计中会涉及检查公司规章制度是否有效执行;资源配置和经营决策是否体现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影响经济效益结果的经营风险、财务风险和管理风险是否存在和有效防范。

3、作业层次

企业经常性经济效益必须经过生产经营作业循环后才能产生。作业层次体现了广大劳动者创造经济效益的重要贡献。作业层次的活动同样具有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考量,并且会直接影响增加收入、降低成本的经济效益结果。企业通过实施精细化管理,优化业务管理流程达到增加效益的目标也主要是优化作业层次实现的。因此,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许多深入细致的检查都同作业层次相关。通过对作业层次的经济效益审计去发现存在的资源浪费、效率低下和内部控制的薄弱漏洞问题,促进完善企业的作业流程,降低作业的资源消耗,提高作业的质量和效率,经济效益状况就会得到明显改善。

(二)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的经济效益审计

既然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因素是多方面和全过程的,那么对它的审计也是必须涉及多方面和全过程的,仅有事后审计是不够的,还必须有事中审计和事前审计。

企业经济活动在事前、事中、事后表现的内容各不相同,对经济效益的影响也具有不同的形态。以企业的生产经营性基建投资项目为例:这种基建项目的立项,规模控制是否基于生产经营发展需要和市场需求的预测,基建项目的具体设计和投资计划是否具有经济性,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应当关注的重点。在基建项目实施过程中,经济效益审计应当检查基建项目招投标程序是否合规,是否有效降低控制了基建成本,尤其是在基建项目实施、结算过程中,对工程变更项目造成的基建投资增减变化更需要严格审查,帮助企业在基建结算中核减投资成本;在基建项目完工投产后,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应跟踪审计基建投资的经济效益,检查项目投产后实际的市场反映和具体产出效果,看看项目的投入产出是否和计划的预期一致,具体分析影响效益结果主要因素变化,提出改善经济效益的建议。

在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实践中,一些企业已经开始迈向全过程的审计。例如交通运输行业中,一些企业积极开展了修造船项目、仓储、房地产基建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审计,有效核减了工程造价、项目投资;有的直接开展了基建项目的营运效益审计,有的把基建项目完工后的效果审计称为“项目后评估,”作为制度性安排进行例行的基建项目事后审计。

当然,企业经济效益的全过程审计并不局限于基建项目,在日常生产经营过程更是具有普遍性,一项生产经营业务的计划、实施,一个业务流程的改造、调整,都会有一个资源是否合理配置,预期效果能否实现的问题。生产经营全过程中的某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传递影响到下一个环节的有效运作,最终会影响到经济效益结果。即使是事后的经济效益审计也同传统的事后审计有很大区别。事后的经济效益审计可以鉴定评价业绩效果,可以对经济效益变化的各相关因素进行深入分析,与历史水平、先进水平及本期计划进行比较,寻找挖掘进一步改进的关键环节,使下一轮作业循环时有针对性地改善薄弱环节,达到提高经济效益水平的目的。

(三)财务数据与非财务数据结合的经济效益审计

传统的财务审计主要以财务数据为审计证据,以规章制度为衡量准绳,即人们通常所说的合规性审计模式。企业经济效益审计不仅需要财务数据作为审计证据,而且也需要大量非财务数据作为审计证据。非财务数据来源于市场客户情况,产品质量情况,生产技术情况,人力资源情况及生产销售过程。这些非财务情况,会直接间接地影响财务数据的变化,影响经济效益的结果。经济效益审计不可忽视非财务数据的意义,而应该研究哪些非财务数据与财务数据具有密切关系及其影响趋势和影响程度。例如:企业要获得更多的经营收入,一般都需要扩大业务量,业务量的扩大同稳定、增长的客户群相关,而客户的增长又同企业的产品和服务质量分不开,产品服务质量又同员工的素质、生产技术关系密切等等,如此相关性的因果分析会发现许多非财务性因素。可以量化的非财务因素产生的非财务数据会提供更多的分析便利,方便经济效益审计研究非财务数据与财务数据之间的变量关系。充分重视和大量使用非财务数据进行企业经济效益分析评价,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模式的显著特征之一。审计应当不断探索不同行业、不同环境下如何选取非财务数据的规律,逐步建立企业经济效益审计中财务数据与非财务数据相结合的系统规范。

对于难以量化的非财务因素,只要能证明与经济效益有着重要的密切关系,也应在经济效益审计得到重视,因为这些因素的改善,最终能够帮助企业提高经济效益。

(四)直接与间接的经济效益审计

虽然说企业的所有经济活动都同经济效益有关,但毕竟还有重要、次要之分,有直接、间接之分。相应,企业经济效益审计也存在直接的经济效益审计和间接的经济效益审计。

在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实践中,我们通常把冠以“经济效益审计”名称的审计项目及通过审计可以直接量化促进经济效益改善的审计项目归类为直接的经济效益审计;其他同改善的经济效益有关,但不直接产生作用或难以量化影响经济效益结果的审计项目可以作为间接的经济效益审计。例如,我们对亏损企业或利润出现大幅下滑的企业可以直接进行分析,帮助企业寻找扭亏增盈的措施;投资项目在进入正常经营阶段后也应当进行营运经济效益的审计,评价新增投资的效益性;对基建项目成本的审计,对营运成本和管理成本的审计,对营销收入的审计等等可以有明确的量化评价,会直接对经济效益产生影响,也应当被看作是直接的经济效益审计。反之,我们对企业内部控制系统,对业务管理流程进行的审计,虽然最终会有利于经济效益,但直接的审计结果还是加强和完善内控管理,可以作为间接的经济效益审计。

开展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应当以直接的经济效益审计为主,达到主题突出,重点突出,对经济效益产生直接影响的效果,这对内部审计发挥增值作用具有重要意义。间接的经济效益审计也不容忽视,通过审计促进企业加强基础管理,对企业持续稳定保持良好经济效益水平也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以上几方面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特点的讨论,我们对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模式可以引出几点结论:

1、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模式是在公司治理结构框架下,根据内部审计授权范围对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各种经济活动进行检查评价。

2、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模式是对企业多层次、全方位、全过程的,高度关联性的审计。

3、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模式以直接经济效益审计为主,间接经济效益审计为辅,保持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全面关注。

二、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方法

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模式与传统的内部审计模式不同,其审计方法也必须与经济效益审计的内容、特点相适应。没有适应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方法,就象河上没有桥和船,光有过河的愿望也是无法成功到达彼岸的。在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方法研究中,我们认为企业经济效益审计项目如何立项,传统审计方法如何改革创新,一些现代管理工具如何运用等问题是值得重点研究关注的。

(一)企业经济效益审计项目的立项方法

开展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如何选择确定经济效益审计项目,是审计实务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在年度中实施的审计项目绝大部分是年度审计工作计划中安排的,是经企业权力机构或管理层批准后执行的。经济效益审计项目的安排也不能例外,也必须有计划有步骤地纳入到常规的审计工作计划中安排。

在年度审计计划中考虑安排经济效益审计项目需要综合平衡三方面因素:其一是现有企业中经济效益的突出问题是什么?尤其要抓住本企业核心业务发展过程中对经济效益影响大的薄弱环节;其二是企业年度重点工作中需要审计工作配合的内容;其三是可用于经济效益审计的资源,即能够胜任经济效益审计任务的审计人员力量。经济效益审计需要较高的专业素质,有时还需要相关的工程技术专业力量参与。因此量力而行,注重审计效果,结合企业迫切需要选择的经济效益审计项目才有利达到切实帮助企业改善经济效益的目的。

经济效益审计立项时还应注意突出重点。影响经济效益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一次审计不宜面面俱到,可以选择当前最重要的某一方面,某一环节,这样审计也会更加深入细致。经济效益审计具有一定基础的企业,可以逐步实现经济效益审计制度化,即对常规性经济效益审计作出制度安排,如基建决算审计、投资效益审计、利润异常状况审计等等。

(二)企业经济效益审计中创新审计方法的运用

经济效益审计是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中具有成长性的业务之一,目前,缺乏系统成熟的经验和方法是现实。但人们普遍认识到传统的财务数据审核审计方法已不能满足经济效益审计的需要,必须运用创新的审计方法才能完成经济效益审计的重任。围绕企业经济效益审计需要,运用创新审计方法是多方面的艰苦细致的工作,也需要长时间审计实践的摸索和积累,我们仅从大的方面强调以下几点:

1、注重风险导向审计方法的运用

由于经济效益审计涉及面宽,时时处于动态的复杂多变的环境下,有限的审计资源如按部就班,事无巨细地检查每一个细节,不仅难以操作而且事倍功半。现代审计倡导的风险审计方法正适用于经济效益审计的特点。首先,审计应在了解企业基本业务和管理状况的基础上,把企业管理薄弱环节和对经济效益产生重要影响的环节作为查找风险的重点范围;其次要善于捕捉市场变化,政策变化以及企业内部重大人事、管理体制、制度变化可能给经济效益带来的不利影响,使经济效益面临的风险及时受到重视和应对,经济效益审计也就更具有风险防范的预见性和预警性。例如,运输行业中由于燃油价格的大幅上涨,会大大增加运营成本,缩小原有的利润空间,如何节约燃油消耗,控制成本上升就成为突出的经营风险。审计不仅要掌握分析相关的财务数据,而且应了解业务经营策略、生产管理、降低油耗的技术手段等方面可能采取的措施,提出改进建议帮助企业控制油价上涨带来的经营风险。

2、广泛使用经济效益相关因素分析方法

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相关因素是纷繁复杂的,但是就像枝叶和树干的相关、鱼刺鱼骨的相关一样,也是有脉络可寻。

审计通常采用逆向检查分析的方法,先从经济效益的最终财务结果检查分析入手。影响经济效益结果的财务因素是从收入与成本两大类,收入中又有产品价格、产品结构、客户结构、营销方式等关键因素的影响,成本也可划分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每类成本又有许多明细项目。审计可以从财务因素的变化中找出主要矛盾,然后顺藤摸瓜去了解财务信息背后的业务和管理情况变化,找出影响经济效益的内在原因。

对于当前企业内部审计队伍的一般素质而言,相关因素分析中最具挑战的还是能否了解和熟悉企业业务运作的流程,商业模式的特点以及各方面管理的细节。只有充分了解认识企业经营管理状况,正确把握其内在的关系,真正成为“内行”,才能准确地把财务数据和非财务数据联系起来进行合理的分析评价。相对而言,内部审计又比一般外部审计更容易了解企业的经营管理情况,长期在企业中耳濡目染,内部审计与经营管理有天然的联系,而相关因素的分析是需要在一般了解的基础上更加精细化,达到可计量、可推算的程度。

3、探索现代企业管理工具的运用

近年来,在企业管理学术界和实务中引进了一些先进的现代管理工具,这些管理工具的运用对推动企业管理的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发挥了作用。内部审计也应积极探索适应企业经济效益审计需要的现代管理工具的运用。

平衡记分卡是一种绩效管理工具。它根据学习与成长,内部业务流程、客户关系、财务结果四方面因果关系,及为企业增值的贡献路径,制定各层面的工作目标和考核指标,推动企业各层级协同努力,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平衡记分卡的理念,尤其是其各关键因素的相互关系与经济效益审计的相关因素分析是相通的,如果企业实施了平衡记分卡管理系统,就会为经济效益审计提供更好的检查评价平台,针对既定的各关键因素指标,检查实际完成的效果,分析成功与失败的原因,并为制定新一轮的各层级工作目标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企业经济效益审计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企业管理;内部审计;职能作用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2-0-01

一、引言

在现代企业竞争激烈的当下,采用科学,合理的管理方式,是提高现代企业管理水平的主要因素。而内部审计在企业管理中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明显,越来越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内部审计通过评价,监督企业经济活动,来实现节省开支,填补漏洞,提高经济效益等目的。想要提高项目业绩,加强企业管理,进行合理有效的内部审计,势在必行。

二、内部审计在企业管理中的职能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以及企业规模的不断壮大,内部审计也得到了相应的完善与发展。内部审计在企业管理中的职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监督职能。内部审计的监督职能是指针对企业内部的经济收益,财务收支,漏洞填补等经济状况是否具有真实性,合法性,有效性,公正性以及是否履行经济责任进行监督。企业内部的决策层主要是由董事会及企业股东组成,企业内部审计机构代表他们对会计部门及其他职能部门的经济情况进行监督,并对其在是否严格履行公司决策方面进行检验与评定。

第二,服务职能。想要提高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就必须使各个部门严格履行其相应的职责。服务职能就是通过对那些在被审计部门中出现的问题提供帮助与建议,来实现提高工作质量与效益的最终目的。内部审计就是要服务于企业,为企业提供咨询服务,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负责任。

第三,管理控制。内部审计通过对企业各个部门的检查,监督,分析等审计活动,对存在问题的部门提出建议与改进措施并作出有效的工作总结。审计活动通过对企业内部经济情况的管理控制,来帮助领导层作出科学的决策,促使企业管理结构的优化,提高经济效益。管理控制职能在企业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对企业内部生产组织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第四,评价鉴定。内部审计要按照一定的标准对审计人员与审计部门进行监督与评定,以此来达到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效果,从而不断改进企业的管理方式与经营方式。评价鉴定的过程就是使企业保持优势,改进不足的过程,是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内容。

三、内部审计在企业经营中出现的问题及其处理措施

1.内部审计在企业管理中的不足之处。虽然内部审计给企业管理带来了很大的帮助,但是仍有很多问题有待解决。首先,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不完善,工作缺乏专业指导,办事效率低。其次,审计工作缺乏专业人才。一个专业的审计员需要具备多方面的知识,如会计学,法学,审计学等。然而在实际的审计工作中,部分工作人员科学素质过低,业务掌握不熟练。专业人才的缺失严重的阻碍了审计工作的进一步开展,使审计工作质量无法得到保障。除此之外,认识与实际的脱离,业务与理论的脱离等问题都普遍存在于内部审计工作领域中。

2.内部审计问题的处理措施。企业应该就内部审计中出现的问题,重新审视审计工作。在机构设置方面,要调整审计机构的结构部署。明确隶属关系,把任务分配到个人,充分发挥各级部门的作用,提高项目的业绩,保证工作质量。在工作内容方面,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用科学有效的工作理论,指导工作。另一方面,要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增强工作能力,并使其能够认真履行领导决策。除此之外,实行责任追究制,业绩评定制,做好二级审计,规范企业行为等也是促使企业效益最大化的重要途径。

四、对内部审计作用的分析

内部审计在企业经营中的作用主要包括监督,防护,评定,促进四个方面。

1.监督作用。内部审计按照国家相应规章制度的要求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监督,规范企业的经济行为,有利于企业健康快速的发展。此外,内部审计的监督作用还能够确保企业财政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确切反应出企业的经营状况。同时也有利于检查部门对违法乱纪的经济行为进行打击。

2.防护作用。为保证内部审计工作的高效运行,增强企业的管理能力,企业应建立健全审计控制制度,使审计工作更加规范,减少不足与失控点的存在。其次,内部审计可以准确反映出企业的经济状况,为国家财产安全提供保障。随时进行内部审计工作能够有效的保护国家和企业的财产安全,及时发现问题,处理问题,对企业的经营管理起到防护作用。同时,内部审计还能通过对企业财务收支情况的严格监督与控制,来促使企业降低成本,增加效益,规范财经纪律。

3.评定作用。进行联合审计与二级审计等审计活动能够对企业遇到的风险进行合理评估,采取定量,定向,定性的手段分析风险发生的几率,从而降低风险值,规避风险,切实维护企业的合法利益。此外,也可以通过对审计工作成果的分析,利用转嫁风险或与他人共同承担风险的方式,转移风险。另一方面,内部审计有利于协助领导作出合理的决策,内部审计能够通过审计结果反应出企业领导所做决策是否正确,有效,从而改进不足,完善管理。内部审计的评定作用是审计作用中的关键。

4.促进作用。首先,内部审计以其科学的审计方式,明确的审计任务,对企业的财务状况,经济收益,经营状况等产生了重大影响,促进了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以及经济效益的提高。其次,内部审计通过对审计结果的合理分析,对审计工作的认真研讨,来及时发现企业经营中的不足之处,完善企业的管理结构。此外,随时开展审计活动能够约束企业分公司,子公司的经济行为,使其正当竞争,合法经营,促进下属公司的平稳运行,提高工作积极性。

五、结语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渐完善,内部审计在企业经营中所占据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内部审计的工作成果关乎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因此,对内部审计工作的完善与发展不容忽视。一方面,内部审计人员应该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在审计工作中尽职尽责,并在工作中总结经验,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另一方面,内部审计要向企业随时反应准确有效的财务信息,便于企业的经营管理。只有这样,内部审计才能在完善自身的同时,帮助企业提高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张艳辉.加强内部审计工作的措施[J].经济计划与管理,2012(02):380-381.

[2]吴春彬.内部审计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J].企业经济理论和方法,2012(02):64-65.

企业经济效益审计论文范文第13篇

【关键词】生态文明 国企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 平衡计分卡

国企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作为整个审计的一部分,必将会随着审计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国企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在不同的时期侧重点或者说具体的关注的内容也是不同的。生态文明背景下,国企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不能再局限在企业负责人重大投资项目决策、财政财务收支、资产负债损益真实、合法性、效益性以及管理活动中的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等传统层面。受托责任理论在生态文明的时代背景下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决定了国企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也要发生相应的改变。国企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内容的深化是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同时也是满足社会公众对于对于国企新的监督要求的需求。

一、相关概念

(一)生态文明

三百年的工业文明以人类征服自然为主要特征,世界工业化的发展使征服自然的文化达到极致,一系列全球性的生态危机说明地球再也没有能力支持工业文明的继续发展,需要开创一个新的文明形态来延续人类的生存,这就是“生态文明”,如果说农业文明是“黄色文明”,工业文明是“黑色文明”,那生态文明就是“绿色文明”。生态文明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据,以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为着眼点。

(二)国企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

根据《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1999)和《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实施细则》的规定,国企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是指审计机关根据干部监督管理部门的委托和人民政府的指令而实施的,通过对企业资产、负债、损益的真实、合法、效益型以及有关经济活动的审计而评价企业领导人应该负有的经济责任的行为。

国企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中,一般意义上说,对国企负责人的界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讲,国企负责人是指在企业中担任领导职务的人员,一般情况下,国企负责人是多人而不是一人。但是在经济责任审计中,根据《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的规定,国企负责人仅指企业的法定代表人,这是对国企负责人的狭义理解。本文也是从狭义的角度对国企负责人进行界定。

(三)国企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

国企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指标实质是国企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内容的具体化。一般将国企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指标进行分层次处理,包括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对国企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体现在国企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进行审计,而对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的评价要具体到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的考核上,可见国企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是整个国企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的关键点,如果没有相应的指标,或者指标体系不科学、不全面,很可能导致国企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片面,缺乏科学性,短视等。

二、传统的国企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不足

(一)侧重财务指标

过分关注财务指标容易造成对国企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结果的片面,纵容对于短期效益的追求。

(二)侧重于反映企业年度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对于中长期战略目标完成情况以及企业可持续发展考虑不够全面,导致国有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只是追求短期效益,忽视长期效益,不利于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三)侧重企业的经济利益

忽视对于利益相关者利益的考量,比如客户、员工、社会。不能全面、完整、准确评价国有企业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

鉴于此,郝雪莲(2008)认为可以在设计策划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时,将平衡计分卡这一立体全面的工具引用进来,以克服传统的经济责任审计过分强调单一的财务指标的不足和局限,以使经济责任审计更加科学和完善,更好的发挥它的作用。

三、生态文明背景下基于平衡计分卡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不足

基于平衡计分卡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是以平衡计分卡的四个维度建立的指标体系,虽然这一评价指标体系已经相对全面和科学,但是受到了平衡计分卡四个维度的约束。它忽视了目前公众关注的环境问题、资源问题、生态问题,在这一评价指标体系的引导下,容易导致企业追求利润而忽略资源消耗、环境污染的短视行为。因此本文有意将基于平衡计分卡视角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优化,即增加生态维度。

四、在平衡计分卡中加入生态维度的理论依据

(一)平衡计分卡体现了利益相关者理论,正是基于企业各个利益相关者才建立的各个维度。传统的平衡计分卡虽然考虑了利益相关者,但却考虑的不全面,这直接导致了平衡计分维度的缺失。国有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不能仅仅考虑股东、顾客和员工,还有社会公众,而社会公众在现有的知识水平上,对于利益的认识已远远不止于经济利益,他们对于生态环境的关注度正日益提高。因此基于社会公众利益的考量,有必要在平衡计分卡的维度上增加生态维度。

(二)生态方面的指标表面看来似乎与其他四个传统方面的指标没有必然的内在联系,其实不然,如果企业继续追求单纯的财务指标,那将是竭泽而渔,吃子孙饭,并且也难以得到社会公众的认可,结果是其产品可能也会得不到认可,有资料显示大部分顾客愿意花更多的钱买印有绿色标识的产品,这表明生态方面的指标不仅影响产出,而且影响顾客的购买意愿,从而影响企业的财务业绩。可见生态方面的指标的引入并不会造成一个维度的孤立。

五、小结与展望

本文认为,基于平衡计分卡的国企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虽然相对完整和全面,但仍不符合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不能完整反应国企负责人的受托责任履行情况,因此提出优化平衡计分卡并以此建立指标体系的初步设想。但是鉴于篇幅的原因,并没有对于具体指标进行构建,因此基于优化的平衡计分卡构建国企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指标体系可以作为后续的一个研究方向。同时本文认为基于平衡计分卡这一战略工具,并根据受托责任的深化对其进行优化可以作为国企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一个动态方法。

参考文献

[1]郝雪莲.基于平衡计分卡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J].中国酿造,2008,08:74-76.

企业经济效益审计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内部审计;创新;必要性

一、研究背景

我国企业内部审计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建设的发展而逐步发展起来的。二十年来,各级内部审计机构在各级政府、主管单位的领导下,依法审计,在提高单位经济效益、加强管理、堵塞漏洞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我国企业整体管理较为落后的情况下,内部审计的作用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很微弱,还存在许多问题,有待于进一步解决。在内部审计存在的诸多问题中,以审计理论滞后问题表现得较为突出。在内部审计的基础理论方面,如内部审计的目标、职能、准则等尚未形成一套符合我国国情和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理论体系,而实务理论方面,如经济效益审计有关理论等落后于实践,缺乏现实的指导意义,以致许多企业设立了内部审计机构以后,却不知道如何开展工作。另外,频频爆发的大公司的造假丑闻(如美国的安然事件、世通造假案、施乐造假案,国内的琼民源事件、银广厦事件),使人们对注册会计师审计的诚信度大打折扣,人们转而把注意力转向内部审计。在这种情况下,对企业内部审计创新进行研究,以期找出促进企业内部审计发展的对策也当然地成为一个摆在理论界和实务界面前的一个很重大的课题。

二、内部审计的实质

企业内部审计的发展同管理和管理科学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因此,企业内部审计本身就是一种管理权的延伸。内部审计是对内部控制的独立评价,它并不担负日常业务控制的责任。作为一种管理权的延伸,内部审计不承担企业的经营责任。内部审计仅就内部控制的健全性、有效性作出客观评价,提出改进建议,以帮助管理者履行经济责任,而建议接受和采纳与否是管理部门的权力。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在第十二届国际审计会议《总声明》中指出了内部控制完整的财务和其他控制体系应包括组织结构、方法程序和内部审计。将内部审计作为内部控制的组成部分,也更说明了内部审计是一种管理权的延伸的实质。

企业内部审计不仅是一种管理权的延伸,它又可视为一种所有权的延伸。在所有者设计了较完善的激励约束机制作用下,管理者就是要最大限度地保障所有者权益,从这个意义上讲,所有权与管理权的目的是一致的。那么内部审计无论在谁的领导下,都是站在保护所有者权益的高度开展工作。如果所有者未设计或未实施一套完善的激励约束机制,这时出现管理者行为与所有者目标背离时,内部审计代表所有者监督评价反映管理者行为就成为保障所有者权益的重要手段。反之,则可能出现内部审计对于损害所有者权益的行为束手无策的情况。作为一种所有权的延伸,内部审计有充分的动力和权力在企业中开展工作。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内部审计的发展是随着管理的发展而不断向前发展的,企业内部审计实质上就是一种管理权的延伸。而另一方面,它又是一种所有权的延伸。无论是作为管理权的延伸还是作为所有权的延伸,其目的都是为了保护所有者权益,最终达到为企业增值的目标。

三、内部审计创新的必要性

企业内部审计若要实现其实质,达到为企业增值的目标,则需进行内部审计创新。企业内部审计创新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

(一)适应企业参与国际国内竞争的需要

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企业面临越来越激烈的竞争。这种竞争不仅来自国内,也来自国外。企业只有实行了严格的自我约束,才能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利润,从而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想在竞争中获胜的企业加强内部控制便成为必须。企业内部审计作为企业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再控制,是企业增强自我约束机制,改善经营管理,减少损失浪费,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有效的内部审计可以防止企业经营管理的失控,进而促进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但有效的内部审计必须以其具有相当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为前提。另外,企业若要在激烈的国际国内竞争中获胜,还必须保证投资决策和经营决策的正确性和有效性。这就要求企业内部审计不仅要开展财务审计,查找企业的错误和舞弊,而且要开展经济效益审计,综合、整理并反馈出大量的有用经济信息,从而为企业经营管理者进行正确决策提供有效依据。

(二)适应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

现代企业制度是一种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公司制度。有效的内部审计可以促进企业现代企业制度的完善,促进企业法人治理机制中所有权、决策权、执行权之间的相互制衡。企业内部审计若要达到上述效果,那么其必须要有较高的独立性和权威性,而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却普遍存在独立性缺乏问题。另外,在现代企业中,具有内向服务性的内部审计可以充分发挥其熟悉企业情况的优势,积极参与企业重大经营决策,从而保障企业的经济利益不受侵犯,正确处理企业与国家及有关方面的经济关系,促使现代企业制度更加完善。但是,这应以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在企业中具有较高地位并具有较高的业务素质为前提,而目前我国企业内部审计显然不具备这样的前提条件。

(三)内部审计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内部审计自身若要生存和发展,也须进行企业内部审计创新。分析如下:

1.与独立审计进行竞争的需要

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早在20世纪末就告诫内部审计工作者:“我们是改善公司管理水平的力量。我们的业务与其他管理组织相比,正逐日增加。如果能继续保持这种势头,我们将成为下一世纪的职业。如果我们未能或不能这样做,其他人就会拿走我们所熟悉的东西并取得优势,如果他们取得成功,下一世纪将没有我们的位置。”入世后,这种挑战更加严峻。就国际会计师事务所来看,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具有先进的管理经验,其从业人员具有较高的业务素质,因此,相比较而言,无论是从审计理念上来讲,还是从审计策略、审计方法、审计手段等方面来讲,我国企业内部审计都远远落后于国际会计师事务所。而即使是与国内会计师事务所相比,企业内部审计发展也远远滞后。因此,内部审计必须不断创新,不断开辟自己占有优势的新领域,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2.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

(1)知识经济已经到来

当今时代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是基于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应用的经济。知识传播、转让和扩散的技术路径是数字技术,运行依托是网络,从这个侧面来说,知识经济是“数字经济”、“网络经济”。传统经济形态是有形的“物质经济”。因此,企业内部审计所设计的审计程序和方法,也都是针对有形资产所设计,对于企业无形资产的审计不够重视。而在新经济中,知识成为第一生产要素,是知识支配劳动。因此,在以知识资本投入为主的经济形态下,无形资产对于企业更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企业内部审计如果仍以有形资产的审计为重心,显然不合时宜。知识成为生产力系统的决定性要素或第一要素决定了无形资产审计的重要性,内部审计必须适应形势需要,创新实施无形资产审计。

(2)可持续发展提上日程

环境保护是当今世界进入全球化和工业化时代所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伴随着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而造成的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已经对人类的生活、生存和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环境问题成为与人口问题、资源问题并列的关系全球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三大问题之一。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世界组织、各国政府和人民对环境保护的关注日益增强。我国政府也一直很重视环境问题。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起,我国陆续了《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土地法》、《森林法》、《渔业法》等法规。到80年代初期,我国已把保护环境确立为一项基本国策。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后,我国提出了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并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各地区、各部门根据国家的政策、法规采取了许多保护和治理环境的措施,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而现阶段,党中央提出的建立和谐社会并出台各项环境保护法规,也是我国逐步实施可持续发展策略的体现。无论从世界范围来看,还是从我国国内来看,环境问题都在受到关注。因此,企业内部审计应进行创新,对企业开展环境审计,帮助企业避免环境污染,预防资源浪费。

综上所述,无论是从适应国际国内竞争和建立现代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还是从内部审计自身生存和发展的角度来看,进行内部审计创新都具有必要性。因此,内部审计创新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赵丽芳.现代企业制度下内部审计的定位及相关问题研究[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1(6).

[2]王桂芳.内审要在监督和服务中求效益[J].中国审计,2000(10).

[3]陈汉文,李若山.内部审计独立性与审计过程五要素[J].审计理论与实践,1993(6).

[4]唐建兵.我国内部审计的独立性[J].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2).

[5]于玉林.试论面向新世纪的内部审计制度[J].审计研究,2000(6).

[6]刘实.企业内部审计协助管理当局有效履行其职能[J].审计研究资料,1999(6).

[7]傅元明.计算机信息系统环境下的几个审计问题[J].审计研究,1999(5).

[8]陈思维.环境审计(第1版)[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8.

[9]上海市审计学会课题组.环境审计研究[J].上海审计,2001(5).

企业经济效益审计论文范文第15篇

关键词:企业效益审计;财务审计;关系

中图分类号:F23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9-00-02

近些年,伴随我国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逐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成为各个行业的工作重心,特别是国有企业的工作重点。审计工作是管理与监督经济活动的一种形式,目前审计工作的重点正在向效益审计方面转移,因此,正确的认识与理解效益审计与财务审计的区别与联系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对企业中效益审计与财务审计的关系进行一定的分析,期望可以有效的推进企业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

一、效益审计与财务审计的含义

1.经济效益审计

效益审计具体是指独立的审计机构或审计人员,运用专门的审计方法,按照一定的审计标准,对审计单位的业务经营活动与管理活动进行审查,收集、整理相关审计证据,以判断经营管理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评价经济效益的开发和利用途径及其实现程度所实施的审计。

3.企业财务审计

企业财务审计具体指审计机关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及其实施条例和国家企业财务审计准则规定的程序与方法对国有企业(包括国有控股企业)资产、负债、损益的真实、合法、效益进行审计监督,对被审计企业会计报表反映的会计信息依法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形成审计报告,出具审计意见和决定。具体的财务收支审计流程图如图1所示。

图1 财务收支审计流程图

二、效益审计与财务审计的区别

1.效益审计与财务审计对审计人员的要求有不同之处

效益审计对审计人员的要求较高,不仅需要审计人员具备相应的财会专业的知识,而且同时还应掌握相应的法律、技术、经济管理方面的知识,还应具备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可以能够在比较繁琐的业务中分析生产经营的得失,能够提出不同的改进与修改的意见。财务审计对审计人员的要求就相对较低,仅仅需要审计人员具备相应的财务知识与财经法规就可以进行工作。

2.效益审计与财务审计对审计的方法、审计时间有不同之处

效益审计的方法除了需要财务审计的方法外,还需要同时运用价值工程、管理会计、数理统计、经济分析等多种方法。效益审计的时间上分为事前、事中、事后,而且特别强调事后审计,并且需要经常检查、监督被单位采纳审计建议后的进展情况与取得的效果。财务审计多数使用核对账簿的方法判断财务收支有无差错,而且财务审计主要是针对事后审计。

3.效益审计与财务审计两者的职能存在差异

效益审计的评价现在已经发展为主要是审查经济活动的有效性,侧重于提高效益与强化管理。财务审计主要是查错防弊,侧重于监督机制。

4.效益审计与财务审计两者的依据存在差异

效益审计的依据是经济效益原则,由效果与支出评价经济活动的合理性。审计人员进行效益审计,需要审查该项活动的必要性,判断效益目标实现与否与提高该项活动效益的方法等问题。财务审计的依据是有关财经法规与会计制度,而且是审计人员评价与检查财务收支、会计资料真实性、合法性的准则。因审计的依据存在差异,效益审计的结论与财务审计的结论就会有所不同。效益审计是以建设性原则为主,而财务审计是以保护性原则为主。

5.效益审计与财务审计两者的着眼点不同

效益审计的着眼点主要是强调未来经济活动的发展,促进未来经济效益的提高。经济效益审计主要包括经济活动的决策过程、方针与计划,而且多数情况在决策计划与方针实施之前就对其效益性与可行性进行了评价与分析,同时也可以对审计外发生的经济活动进行分析,用于优化未来的经济活动。财务审计主要是关注过去财务收支活动的合规性与真实性,其着眼点主要是检查、评价企业发生的财务收支活动。

6.效益审计与财务审计两者的审计范围不同

效益审计的范围比较广泛,可以涉及到经济领域的多个方面。效益审计的范围已经由过去主要是检查财务活动,扩展为检查被查单位的经济活动的有效性与效益。效益审计评价效益不仅包括近期效益,还包括远期效益、社会效益与宏观效益。财务审计的目的主要是评价财务收支与查错防弊,财务审计的范围相对比较狭窄,主要针对被审单位的会计资料及其反映的财务收支的经济活动。

7.效益审计与财务审计两者的目的不同

效益审计打破了过去的审计的范围,其主要目的是提高经济效益。经济效益审计首先是对被审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效果性、效率性与经济性检查与评价;其次,分析不合效果性、效率性与经济性要求的多种原因,找寻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与方法;第三,将审计的结果与提高经济效益的建议报告给决策部门;第四,进行后续的审计工作,对被审单位改善经营与管理、提高效益的具体措施进行二次的评价与检查。财务审计是比较传统的审计方法,其主要是检查被审单位的财务状况。财务审计的主要目的是保护财产安全完整、查错防弊,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是一种间接的作用与效果。

8.效益审计与财务审计两者审计的对象不同

效益审计以经济效益为对象,主要依据财务审计提供的数据情况对被查单位的经济效益进行评价、分析、检查,同时提出提高经济效益的建议。效益审计不仅对过去的经济活动进行评价与分析,同时需要对提高经济效益的可能因素进行分析与评价。财务审计主要是以财务会计为对象,按照被审单位的会计报表、账簿、凭证等会计资料进行审查分析,掌握企业财务状况与有无违纪、作弊情况,同时对会计数据的可靠性、真实性与正确性做出客观公正的鉴证。

三、效益审计与财务审计的联系

1.效益审计与财务审计两者有一定的兼容性

企业财务审计中包含有企业效益审计的内容与行为,例如在审查生产成本的合法性与真实性的时候,如果出现效益下降、成本超支的现象,就包含了企业效益设计的内容。而且大部分审计机关并没有把企业效益审计单独列出,而多数仍然是在进行财务审计的同时进行企业经营效益与管理方面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审计,只是按照财务审计的方法进行审计,没有单独列出。财务审计报告中只是简单提到相应的效益评价与管理的建议,企业效益审计与财务审计仍然是混在一起进行的,没有处理好两者的关系。

2.财务审计是基础,企业效益审计是最终目标

任何企业都是为了获得经济利益而存在的,企业的效益审计是企业的最终目标,而财务审计是企业中必须存在的,企业财务资料是否有序、正确,是企业效益审计的前提。企业的效益审计工作多数应从企业财务审计切入,而且当企业的财务收支审计不能满足评价经济责任的需要的时候,企业审计就会自行向企业效益审计发展。

四、结语

伴随我国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财务会计活动的不断规范,违规违法行为逐渐减少,企业中的审计工作除了财务审计外,企业的效益审计将成为未来审计工作的主要工作方向。现如今,审计工作的范围比较广泛,因此,应主要关注影响大、数量大、关系老百姓切身利益的项目,在保证审计工作的同时,抓住审计工作的重点,处理好企业效益审计与财务审计的关系,处理好效益性、合法性与真实性三者间的关系,寻找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效益设计的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郜志坚.企业效益审计同财务审计的关系研究[J].商品与质量:理论研究,2012(7):9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