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科技论文总结范文

科技论文总结范文

科技论文总结

科技论文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期刊;文献计量学;相关分析;聚类分析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5)138-0139-03

为了研究国内骨科类核心期刊的各项计量指标的关联性,利用《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对骨科类核心期刊的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他引率、学科影响指标、基金论文比、地区分布数、机构分布数等利用统计学分析上述7项指标间的关系。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本研究以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编辑出版的2002~2011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1-10]中选取骨科类与以刊登骨科学为主要内容的期刊(共13种)作为研究对象,基本概况见表1。

1.2 方 法

以《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中的期刊引用计量指标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他引率、学科影响指标及来源期刊计量指标基金论文比、地区分布数、机构分布数作为统计指标,对各期刊的2001~2010年的指标,做以下几个方面对研究:1)为了论证影响因子越高的骨科期刊,其他引率和基金论文比是否也越高,对每一种期刊的影响因子与其他引率和基金论文比做相关统计分析。2)为了说明骨科类核心期刊7项研究指标整体间的关系,对于骨科类核心期刊各指标整体间的关系做相关分析。3)骨科类核心期刊7项指标的聚类结果。

表1 13种骨科类核心期刊情况一览表(以创刊年限排序)

1.3统计学处理

文中数据采用SPSS13.0进行处理与分析,对每种期刊的影响因子与他引率和基金论文比和7项研究指标整体间的关系均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非参数方法),P

2 结 果

2.1 各期刊影响因子与他引率和基金论文比的相关分析结果

分别对13种骨科类核心期刊的影响因子与他引率间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2)看出,只有《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和《中国骨伤》的影响因子与他引率有显著相关(P0.05)。在对13种骨科类核心期刊的影响因子与基金论文比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2)看出,只有《中华骨科杂志》的影响因子与基金论文比有显著相关(P=0.014),而其他12种期刊的影响因子与他引率则无显著相关(P>0.05)。

2.2 骨科类核心期刊7项指标的相关分析结果

通过对7项指标的相关分析结果(表3)看出,7项指标间总被引频次与影响因子、他引率、学科影响指标、基金论文比、地区分布数有显著相关,影响因子与他引率、学科影响指标、基金论文比有显著相关,他引率与学科影响指标、基金论文比有显著相关,学科影响指标与基金论文比有显著相关,地区分布数与机构分布数有显著相关。

2.3 骨科类核心期刊7项指标的聚类结果

通过对7项指标的聚类结果(图1)看出,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他引率、学科影响指标和基金论文比聚为一类,地区分布数和机构分布数聚为一类。进一步细分,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和他引率聚为一类,学科影响指标和基金论文比聚为一类。

注:X1:总被引频次,X2:影响因子,X3:他引率,

X4:学科影响指标,X5:基金论文比,

X6:地区分布数,X7:机构分布数

图1 7项指标的聚类结果

3 讨论

3.1 影响因子与他引率和基金论文比的相关分析

通过分别对13种骨科类核心期刊的影响因子与他引率和基金论文比做相关分析,发现只有《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r=-0.793,P=0.033)、《中国骨伤》(r=0.884,P=0.008)2种期刊的影响因子与他引率有显著相关,而其他11种期刊的影响因子与他引率则无显著相关(P>0.05);《中华骨科杂志》的影响因子与基金论文比有显著相关(r=0.855,P=0.014),而其他12种期刊的影响因子与他引率则无显著相关(P>0.05)。这与于挨福和马虎兆[11]得出的科学研究类期刊的基金论文比是影响因子最重要的影响要素的结论相反。

在做分析时出现了有些期刊的影响因子与他引率和基金论文比的相关系数是负值,但都无显著相关,说明可能会存在某些期刊的影响因子越高,他引率和基金论文比越低的情况,或者期刊的影响因子越低,他引率和基金论文比越高的情况。出现这种情况可能是由于人为因素在提高影响因子;或者可能是不同学科、不同期刊由于研究范围、研究方法的不同,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的不同,势必导致期刊间不同学科的影响因子及即年指标等期刊被引用计量指标存在差异[12]。我们认为可能是由于不同期刊有其各自的特性和规律,不能完全仅用一个学科期刊的研究结果定论该学科所有期刊的情况。综合以上我们认为对于骨科学期刊来说,不能认为影响因子越高,其基金论文比和他引率也越高,我们要理性的对待影响因子,尽量避免仅用影响因子一个指标去衡量一个期刊的方方面面。

3.2 7项指标间的相关分析

为了说明骨科类核心期刊的各项指标整体之间的关系,通过统计分析发现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他引率、学科影响指标、基金论文比这5项指标间呈显著相关,地区分布数与机构分布数呈显著相关。通过分析可以发现,所有的这些评价指标均是期刊之间的相互引用才产生的。而一种期刊其影响力最根本的是其总被引频次,所以总被引频次就是这些指标的基础,如果一种期刊的文献没有被其他任何期刊所引用,则其他的影响因子等指标则无从谈起;影响因子是近两年的被引情况的反映,涉及的是引用半衰期的情况,即引用的有效程度;而他引率、学科影响指标、基金论文比等同理,反映的是评价更深层次的探讨;地区分布数与机构分布数所反映的是引用被评价期刊的各种期刊的地域分布及作者的机构分布,经过这些统计,使编者更加了解和掌握期刊的优势与不足,从而采取最有效的措施推动期刊的不断发展。

通过对7项指标的聚类结果说明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他引率、学科影响指标和基金论文比聚为一类,地区分布数和机构分布数聚为一类。这是因为前5项指标属于与期刊质量关系最为密切的客观指标,很多核心数据库在收录期刊时也是将他们权重后对期刊的质量进行评价。而地区分布数和机构分布数则是文章内部特征的一个反映,与其他期刊对其引用没有关系,地区分布数和机构分布数不能客观说明期刊的质量好坏,例如《中华骨科杂志》虽然是骨科界的顶级质量期刊,但它的地区分布数和机构分布数并不是最多的。

进一步细分,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和他引率聚为一类,学科影响指标和基金论文比聚为一类。与上一段论述的关系相似,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和他引率纯粹受其他期刊的引用所影响,而学科影响指标和基金论文比除了受被引用情况影响外,还部分受其内在因素的影响,如期刊的办刊宗旨、定位、侧重点等等。例如《中华创伤骨科杂志》,其定位是国内一流的精品期刊,所以其吸收的相关基金资助的论文也较多;其定位是以临床研究为主的期刊,所以对于基金资助的基础研究方面的论文刊登则有所影响。所以内在因素的相互制约、相互促进也是影响期刊质量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2002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2.

[2]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2003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

[3]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2004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4.

[4]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2005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5.

[5]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2006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6.

[6]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2007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7.

[7]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2008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

[8]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2009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9]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2010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0.

[10]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2011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1.

科技论文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十一五 科技论文 统计分析

中图分类号:G3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7(b)-0238-02

科技论文是科研成果和学术研究的载体,是反映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的重要标志,它的发表情况是评估、衡量学术机构及个人学术水平、科研实力的重要尺度。该文对“十一五”期间(2006-2010年)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以下简称“我院”)本部各单位在各类期刊上发表的学术论文进行定量研究、统计分析,提供各项指标的统计学数据和测评结果,为系统地了解我院科研论文产出状况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1 数据来源

该文数据来源于院年终考核(2006-2010年)统计中的期刊论文数据,论文仅统计以本院为第一作者(或第一通讯作者)单位的论文,内容相近的论文仅取其高影响因子统计一次;简报和通讯类文章不做统计,综述类文章刊物影响因子大于或等于当年度公布的《江苏农业学报》影响因子的,则列入统计。

根据统计需求,所有期刊论文划分为。普通期刊论文、学报级期刊论文、科学引文或工程索引论文(简称SCI、EI收录论文)3个类别。

2 论文统计分析

“十一五”期间,我院在国内外期刊共发表研究论文2658篇(以我院为第一作者单位或第一通讯作者单位),下文将分别从年度论文总数、论文分布、学报级论文、SCI和EI论文等方面进行统计,并逐一进行分析评价。

2.1 论文总数

科技论文作为科研活动的一项产品,也是科研成果的表现形式之一。量的多少反映了科研成果的最基本情况,反应了科技活动的活跃度情况。表1为我院“十一五”期间逐年分布情况。可以看到,从2006年的547篇,到2010年的538篇,我院“十一五”期间每年总数基本保持稳定,年均发表530篇以上。

2.2 论文分布

将国药中心发表的文章统计在兽医所文章内,那么院部各单位“十一五”期间发文量统计见表2。可以看到,院部13个研究所中,经信所与原子能所发文较少,只占到院部总发文量的3%和2.7%。由于经信所多是软科学类研究,提供科技查新及图书馆服务,课题较少;而原子能所与企业结合,由于改革等各种原因,课题组变化多,故而影响了科技论文的发表。如果将院部总发文量绝对平均,每个研究所发文应占总发文量的7.7%,那么,畜牧、经作、生技、园艺所发表文章分别占院部总发文量的6.6%、7.1%、7.2%和7.5%,与平均数还略有差距。

2.3 学报级论文

近几十年来,我国一直把代表该学科现有水平和发展方向的“核心期刊”作为学术评价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指标。我院科技人员发表的论文,大都发表在核心期刊上,科技人员对论文是否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看得很轻,取而代之的是是否发表在学报级期刊上。因为核心期刊中的学报级期刊,代表了该领域期刊的更高水平、更高层次,具有更高的学术影响力。表3列出了我院“十一五”期间发表的学报级论文数量及占当年论文总数的比例。

可以看到,在每年总数基本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我院学报级数量逐年上升,在当年总数中的比例更是节节攀高,由2006年的31.3%上升到2010年的51.7%,占到发文总量的一半以上,说明我院科技论文在保证一定数量的前提下,质量得到很大提升,从一个侧面展示了我院的科技实力不断提升、科研成绩质量更优。

2.4 SCI、EI论文

SCI是美国《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的缩写,EI是美国《工程索引》(The Engineering Index)的缩写,它们既是文献检索工具,又是科研评价的依据。在SCI、EI期刊上,是展示研究成果与研究能力,与国际同行进行交流的重要途径。近年来,SCI、EI在中国科研状况评价中的地位变得愈来愈重要,在当前中国科研环境下,利用SCI、EI进行科研工作的成果评价,对于促进本单位的国际影响力具有很大的现实必要性。

如表4所示,列出了我院近五年来在SCI、EI收录期刊发表文章的情况。从“十一五”初期的不足10篇到“十一五”末的30篇以上,占当年文章总数的比例也从1.5%上升到近6%,取得的成绩是显而易见的。那么,我院SCI、EI论文的年发表量是否还有提升空间呢?

表5列出了这五年SCI、EI论文的单位分布情况,可以看到,食检所五年发表38篇,承担了全院SCI、EI论文的32.5%;其次,作为一个新成立的研究所,加工所也产出15篇,承担了全院的12.8%;另外,生技所尽管总数不多,但SCI、EI论文却有13篇,占全院总数的11.1%,说明该所重视论文质量的管理理念。仅是这三个研究所合计,就占了全院SCI、EI论文总数的一半还多(56.4%),未来其余各所加强这方面产出,相信我院SCI、EI论文的数量定会连创新高。

3 结论与启示

综合统计结果表明,“十一五”期间我院科技论文在保持发表总数较高的同时,论文质量层次有很大提高,学报级论文、SCI、EI论文的数量增长速度呈现快速上升趋势。这与我院近年来科研队伍及科研水平不断发展,科技竞争力及学术影响力在逐渐扩大,与我院科研政策导向是密不可分的。但同时也应看到,论文总数增长持续缓慢,各研究所之间发展不平衡,高质量论文数量还可进一步提高。因此,为了提高科研水平,扩大论文影响力,需要增加论文数量,提高论文质量,尤其要在科研课题的原创性、前沿性上下功夫,使研究成果引起国际学界同行的关注。

(1)论文数量稳定中上升。学科的发展、课题的不断增加,势必会带来论文数量的不断上升。但同时应看到,我院的科研定位是为本地农业服务、为江苏省地方经济服务,我们的主要目的在应用,不会投入过大精力在论文产出中,这使得我院的论文数量不会盲目增加,必然在稳定中上升。

(2)努力提高论文质量。在我国现行科研机制下,争取重大基础性课题的申报,必须要有一定数量的高水平论文,同时,高水平论文在重大成果的培育中也起着基础性作用,这些都促使我们必须要努力提高论文质量。

(3)各单位论文分类考核管理。我院各研究所规模、定位、学科类型、承担基础性课题情况等都存在较大差异,“一刀切”的论文考核管理模式与之不相适应,为了公平公正、更大程度的调动各单位科技人员的积极性,有必要对论文指标进行分类考核,进一步挖掘我院论文产出潜力。

参考文献

科技论文总结范文第3篇

Abstract: Based on the large number of literature research, the university technology transfer from 2002 to 2010 in China is analyzed from the time, the research method, and the research content respectively. Further more, some representative research papers are given under the present situation. Finally, our conclusion and suggestions are proposed.

关键词: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分类;研究方法;研究内容

Key words: university technology transfer;categories;research method;research content

中图分类号:G6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5-0005-02

0引言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一直不高,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校在科技成果转化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上存在相当大的差距,这使得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在我国成为一个热门话题,改革开放以来,国内众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这一复杂的系统问题进行了研究,研究科技成果转化的理论,分析影响科技成果转化的要素,创建科技成果转化的模型,探索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途径,这些研究成果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我国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

基于众多研究,郭晓川[1]曾对国内11种科学与科技管理专业期刊1989~1994年间发表的有关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198篇论文,进行了统计分析和论述;原长弘等[2]也对1994~2002年间发表的243篇相关研究论出了分类统计和分析,这些阶段性的总结回顾对于国内科技成果转化的研究具有一定的价值。

本文主要研究统计了2002~2010年度中,国内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的论文,分别从时间、研究方法以及研究内容这三个角度进行了分析。同时,根据研究的现状,给出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论文研究成果,并对国内有关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研究现状提出了一些看法和建议。

1国内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研究分类

2010年,笔者在“维普中文科技期刊”上,分别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高校科研成果转化”、“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对题名或关键字进行了检索,时间是从2002~2010年,得到377篇论文,这也正说明了国内学术界对此问题的关注。纵览这些论文,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汇总:

1.1 按研究时间进行汇总笔者将得到的377篇论文,按照研究时间进行了分布汇总,如图1。从图1可以看出,2002~2010年之间的数量的总体走势呈现类M型。两次峰值发生分别在2003年和2007年。由于2010年的数据收录不全,因而2010年的相关论文数量最低。除此之外,我们可以看到,第二个峰值的数据明显高于第一个峰值的数据。这就说明国内有关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学者对于这个课题的研究呈上升态势。

1.2 按研究方法进行分类按照以前学者的分类[1][2],我们将研究方法主要分为五种:理论分析,观点陈述,经验总结,调查研究,案例分析。笔者对377篇研究文章进行了分类统计。可以发现,各类研究方法的大致格局分布较明显,约占75%的研究文献均属于观点陈述型和经验总结型;约10%的研究文献集中于理论分析型,较之郭晓川和原长弘的调查数据有一定的提高;其余为调查研究和案例分析型的文章。

笔者还发现近两年来,在调研和实证研究基础上的论文数量在逐年增加;同时,不少学者将博弈论的研究理论应用于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的研究。例如汪侃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方式选择的信息不对称博弈分析》一文中,从经济分析的角度出发,建立了一个不对称信息博弈模型,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方式选择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分析结果进行讨论[3]。雷永等在《基于不完全信息博弈的产学研联盟形成机理研究》一文中,基于不完全信息博弈模型,分析了不完全信息下产学研联盟形成机理[4],通过分析企业、大学和科研院所在博弈中各自的期望收益,探讨了产学研联盟利益的形成机理和补贴策略,认为大学和科研院所的研发能力直接影响企业的行为选择,政府补贴收益政策也可能改变企业、大学和科研院所的行为选择,从而影响产学研联盟的形成。此外,还有学者基于模糊神经网络的理论基础,研究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评价体系。针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模糊性的特点,学者利用模糊神经网络的模糊化和良好泛化能力,建立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评价的模糊神经网络模型[5]。

1.3 按研究内容进行分类按照以前学者的分类,我们将论文的研究内容分为8种类型,对377篇论文进行分类统计,并与1989~1994年、1994~2002年两个时间段的论文分布情况进行了对比,可以发现图2。

在研究内容上,2002年~2010年之间,对策建议、现状与问题、运行机制的研究成为了国内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研究重点。按百分比从高到低排序依次为:对策建议、现状与问题、运行机制、制约因素、作用与优势、管理机制、转化模式、概念与理论。在百分比的高低排序上,较之郭晓川的调研结果的排序(由高到低:转化模式、对策建议、障碍因素、现状与问题、运行机制、概念与理论、作用与优势、管理体制)有很大的差异,研究内容更多的侧重于现状与问题、对策建议以及运行机制的层面。较之原长弘的调研结果的排序(由高到低:对策建议、现状与问题、运行机制、制约因素、管理机制、转化模式、作用与优势、概念与理论)高低顺序变化不大。虽然主要研究内容的排序不变,但是在各指标的百分比上变化较大。例如,原长弘的调研结果中有关作用与优势、转化模型、管理机制这几项指标的研究内容均超过总内容的10%,而2002~2010年之间,均不足10%。

究其原因,研究内容的变化,与国内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实际进展是分不开的。由于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蒸蒸日上,逐步的突显出问题,学者们根据现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制定相应的运行机制。研究内容上的变化,说明了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不确定性,以及科学研究的日益深入。

2一些有代表性的研究

2.1 新的理论分析工具与方法的应用例如前文提到的运用博弈论的方法,建立了科技成果转化中,高校与企业的博弈模型。又如,以实物期权的方法,分析了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中研发项目和市场化项目中所包含的实物期权的类型以及项目价格评估的框架[6]。梁燕在广东省高校专项课题的支持下,以广东省高校作为样本,检验了高校科技产业发展经营的状况与科技成果转化中技术转让实际收入的相关性,为发展高校科技产业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理论依据[7]。但总的看来,新的分析工具与方法的研究还太少。

2.2 问题与对策建议的相关研究由上文的调查数据可以看出,现状与问题研究以及对策建议研究已成为当前国内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研究的主流。学者们总结出的主要问题集中在科技成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缺乏激励机制、缺乏企业人才和资金、评价机制不完善等方面。对此提出的相应对策建议有:提高研究的可行性、完善激励机制、加强校企人才的交流、建立新型的联盟模式、完善科技成果的评价机制等。在一般研究的基础上,梅姝娥等从高校科技工作的特点与一般技术创新活动之间的差别、技术交易的特点和必备条件,以及我国企业技术吸纳能力的现状等几个方面,分析了阻碍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因素[8]。

2.3 制度创新持续深入李平在原国家教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九五”规划项目的支持下,从创新理论及公共管理理论出发,基于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研究和探索了地方政府的管理创新问题,侧重分析了国家创新体系中,高校、地方政府、企业三者之间关系的问题[9]。郭晓东等分析了在现行的管理体制中,高校和企业存在的阻碍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种种弊端,并从体制改革角度提出了应对措施[10]。

2.4 地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研究备受重视其中比较突出的是河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的成果之一,以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为中心的河北省发展高新技术的对策建议。作者在科技成果转化的基础上,论证了高校在高新技术研发和应用中的地位[11]。王铁军在借鉴国内外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新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现状的分析,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同时提出了几种适合新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模式[12]。

2.5 比较研究进一步开展近年来,国内部分学者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研究转移到了国外。通过对国外著名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经验借鉴,达到对我国高校的启示和比较作用。例如,胡冬云介绍了美国的大学技术经理人协会的运行模式和成功经验,以及其如何促进美国国家竞争力的提高和高等教育的发展。然后,作者结合中国的国情,提出了完善符合我国高校特点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的建议[13]。陈兰杰在分析国内外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模式和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建议[14]。

2.6 研究方法继续拓展通过调查的数据显示,在国内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研究中,多采用的是定性的分析方法,对于一些新的理论和方法的采用较少。特别是用于研究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运行层面的机制问题。目前,已有部分学者开始在这方面有所倾注,尝试运用新的定量的研究理论,例如博弈论,灰色系统理论等方法来研究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的激励机制、利益分配机制、风险预测机制等问题,形成了一个新兴的研究分支。鲍新中等从博弈论的观点,分析了产学研的组建和运行的过程,建立了合作收益最优分配系数的模型,考虑了学研方技术风险条件下的合作收益分配系数,并对合作各方在协议的收益分配方案下如何进行自己的最优行动选择进行了非合作博弈的分析[15]。

3总结

2002~2010年之间,学者们对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研究进一步深入,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在国家创新体系中,高校作为社会的科技型组织和教育中心,在科技创新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研究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问题,特别是针对制约科技成果转化的瓶颈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还将是今后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郭晓川.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研究现状评述[J].研究与发展管理,1996,(3):25-29.

[2]原长弘,杨鹏,惠龙等.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研究新进展:1994,-2002[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3,15(6):94-101.

[3]汪侃.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方式选择的信息不对称博弈分析[J].武警工程学报,2007,6:91-95.

[4]雷永,徐飞.基于不完全信息博弈的产学研联盟形成机理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8(26):28-31.

[5]王桂月,王树恩.基于模糊神经网络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评价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9,12:194-209.

[6]杨家伟等.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实物期权分析[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1):21.

[7] 梁燕.广东省高校科技产业发展和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关系的实证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10,9:278-280.

[8]梅姝娥,仲伟俊.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障碍因素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29(3):22-27.

[9]李平.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与地方政府管理创新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2(3):292-296.

[10]郭晓东,韩汝军,王德青.加强体制创新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2,(3):39-42.

[11]梁平等.河北省发展高新技术的对策~以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为中心[J].商场现代化,2008,25:269-270.

[12]王铁军.新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0,1:96-100.

[13]胡冬云.美国AUTM对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启示[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1(24):152-154.

科技论文总结范文第4篇

1标题

题名又叫题目、文题、标题,是科技论文的中心和总纲。应准确恰当、简明扼要、醒目规范、便于检索。

2署名

署名表示论文作者声明对论文拥有着作权、愿意文责自负,同时便于读者与作者联系。署名包括工作单位及联系方式。工作单位应写全称并包括所在城市名称及邮政编码

3引言

引言(前言、序言、概述)经常作为科技论文的开端,主要回答“为什么”(Why)这个问题。它简明介绍科技论文的背景、相关领域的前人研究历史与现状(有时亦称这部分为文献综述),以及着者的意图与分析依据,包括科技论文的追求目标、研究范围和理论、技术方案的选取等。引言应言简意赅,不要等同于文摘,或成为文摘的注释。

4摘要

摘要是对论文的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字数在200-400字之间,主要内容包括:1)该项研究工作的内容、目的及其重要性。2)所使用的实验方法。3)总结研究成果,突出作者的新见解。4)研究结论及其意义。

科技论文总结范文第5篇

   医学科学工作者,无论是临床医疗、科研、预防或教学工作,都需要不断地进取,不断地获取 知识与信息,也就需要不断地进行学术交流。学术交流最重要的形式就是科技论文。医学科学论文的质量,既反映了医疗科研水平,也反映了医学发展动态,同时也是后人发现和发明的基础。因此,它不同于一般的工作报告或工作总结,而是将科研与实践工作中所得到的资料进行科学的归纳、分析、推理,并形成能够反映客观规律的论点,这样的书面记录才是学术论文。

学术论文写作的目的:1:贮存科研信息 在科学研究完成之后,需对其研究结果立即加以总结,并以论文或报告的形式阐明其发现及发明。否则,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发明与发现逐渐消失,致使后人可能再次重复前人所做的工作,发生不必要的人力与物力的浪费。因此,学术论文的写作就是贮存这些科研信息 ,使它成为以后新的发明、发现的基础,以利于科学技术事业的延续和发展,不断的丰富人类科技宝库。人类文明的延续与发展,正是凭借着这种连续性不断地积累、创造、再积累、再创造的过程中实现的。因此学术论文是贮存科研信息的重要载体, 而写作论文则是总结科学发现的重要手段。

2:传播科研结果 早在19世纪,英国著名科学家法拉第就曾指出,对于科研工作,必须“开始它,完成它,发表它”(to begin,to end,to publish)。因为,任何一项科学技术的研究与发明,都是社会成员的个体劳动或局部承担的科研活动的结晶。对于全人类来说,很有必要将少数人的成果变成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这就需要相互交流、相互利用,才能使科学技术不断地发展进步。而相互交流的方式之一就是利用科技论文付诸实施的。这种传播方式可以不受时间与地域的限制,也可以传播到后代。如1997年2月27日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首次报道了利用克隆技术(无性繁殖)培育出的一只绵羊,它无疑是基因工程研究领域的一大突破,在世界引起了强烈的震动。因此学术论文也是传播科研信息的重要载体。而且按照公认惯例,科学成果的首创权,必须以学术论文的形式刊登在学术期刊上,方能得到承认,而新闻媒体传播,是得不到正式承认的。

3:交流实践经验 从事临床及医学科研工作一线的其他人员,通过不断地实践,积累出较多的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而这些经验与教训是十分宝贵的。将它们进行科学的分析和总结,并以论文形式发表交流,就能发挥巨大的指导与借鉴作用,造福于人。

4:启迪学术思想 在大量的科研成果和实践经验基础上,形成并发展起各种学术思想,这些学术思想通过论文的形式不断地探索与交流,并相互启迪,形成新的学术思想,以促进科学事业的发展。

5:提高研究水平 科技论文写作是一种创造性的脑力劳动,它凝聚着巨大的艰辛。在写作的过程中,随着思维的深化,可提高科技工作中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科研水平的提高。

科技论文总结范文第6篇

医学科学工作者,无论是临床医疗、科研、预防或教学工作,都需要不断地进取,不断地获取知识与信息,也就需要不断地进行学术交流。学术交流最重要的形式就是科技论文。医学科学论文的质量,既反映了医疗科研水平,也反映了医学发展动态,同时也是后人发现和发明的基础。因此,它不同于一般的工作报告或工作总结,而是将科研与实践工作中所得到的资料进行科学的归纳、分析、推理,并形成能够反映客观规律的论点,这样的书面记录才是学术论文。

学术论文写作的目的:1:贮存科研信息在科学研究完成之后,需对其研究结果立即加以总结,并以论文或报告的形式阐明其发现及发明。否则,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发明与发现逐渐消失,致使后人可能再次重复前人所做的工作,发生不必要的人力与物力的浪费。因此,学术论文的写作就是贮存这些科研信息,使它成为以后新的发明、发现的基础,以利于科学技术事业的延续和发展,不断的丰富人类科技宝库。人类文明的延续与发展,正是凭借着这种连续性不断地积累、创造、再积累、再创造的过程中实现的。因此学术论文是贮存科研信息的重要载体,而写作论文则是总结科学发现的重要手段。

2:传播科研结果早在19世纪,英国著名科学家法拉第就曾指出,对于科研工作,必须“开始它,完成它,发表它”(tobegin,toend,topublish)。因为,任何一项科学技术的研究与发明,都是社会成员的个体劳动或局部承担的科研活动的结晶。对于全人类来说,很有必要将少数人的成果变成全人类的共同财富,这就需要相互交流、相互利用,才能使科学技术不断地发展进步。而相互交流的方式之一就是利用科技论文付诸实施的。这种传播方式可以不受时间与地域的限制,也可以传播到后代。如1997年2月27日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首次报道了利用克隆技术(无性繁殖)培育出的一只绵羊,它无疑是基因工程研究领域的一大突破,在世界引起了强烈的震动。因此学术论文也是传播科研信息的重要载体。而且按照公认惯例,科学成果的首创权,必须以学术论文的形式刊登在学术期刊上,方能得到承认,而新闻媒体传播,是得不到正式承认的。

3:交流实践经验从事临床及医学科研工作一线的其他人员,通过不断地实践,积累出较多的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而这些经验与教训是十分宝贵的。将它们进行科学的分析和总结,并以论文形式发表交流,就能发挥巨大的指导与借鉴作用,造福于人。

4:启迪学术思想在大量的科研成果和实践经验基础上,形成并发展起各种学术思想,这些学术思想通过论文的形式不断地探索与交流,并相互启迪,形成新的学术思想,以促进科学事业的发展。

5:提高研究水平科技论文写作是一种创造性的脑力劳动,它凝聚着巨大的艰辛。在写作的过程中,随着思维的深化,可提高科技工作中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科研水平的提高。

科技论文总结范文第7篇

1?贮存科研信息

? 在科学研究完成之后,需对其研究结果立即加以总结,并以论文或报告的形式阐明其发现及 发明。否则,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发明与发现逐渐消失,致使后人可能再次重复前人所 做的工作,发生不必要的人力与物力的浪费。因此,学术论文的写作就是贮存这些科研信息 ,使它成为以后新的发明、发现的基础(即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以利于科学技术事业的延续 和发展,不断的丰富人类科技宝库。人类文明的延续与发展,正是凭借着这种连续性不断地 积累、创造、再积累、再创造的过程中实现的。因此学术论文是贮存科研信息的重要载体, 而写作论文则是总结科学发现的重要手段。?

2?传播科研结果

? 早在19世纪,英国著名科学家法拉第就曾指出,对于科研工作,必须"开始它,完成它,发 表它"(to beginto endto publish)。因为,任何一项科学技术的研究与发明,都是社会 成员的个体劳动或局部承担的科研活动的结晶。对于全人类来说,很有必要将少数人的成果 变成全人类的共同财富,这就需要相互交流、相互利用(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科学技术没有国 界),才能使科学技术不断地发展进步。而相互交流的方式之一就是利用科技论文付诸实施 的。这种传播方式可以不受时间与地域的限制,也可以传播到后代。如1997年2月27日出版 的英国《自然》杂志,首次报道了利用克隆技术(无性繁殖)培育出的一只绵羊,它无疑是基 因工程研究领域的一大突破,在世界引起了强烈的震动。因此学术论文也是传播科研信息的 重要载体。而且按照公认惯例,科学成果的首创权,必须以学术论文的形式刊登在学术期刊 上,方能得到承认,而新闻媒体传播,是得不到正式承认的。?

3?交流实践经验?

从事临床及医疗工作一线的其他人员,通过不断地实践,积累出较多的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 教训。而这些经验与教训是十分宝贵的。将它们进行科学的分析和总结,并以论文形式发表 交流,就能发挥巨大的指导与借鉴作用,造福于人民。?

4?启迪学术思想?

在大量的科研成果和实践经验基础上,形成并发展起各种学术思想,这些学术思想通过论文 的形式不断地探索与交流,并相互启迪,形成新的学术思想,以促进科学事业的发展。

5?提高研究水平?

科技论文写作是一种创造性的脑力劳动,它凝聚着巨大的艰辛。在写作的过程中,随着思维 的深化,可提高科技工作中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科研水平的提高。?

科技论文总结范文第8篇

10 年间中国大陆地区教育技术学领域研究人员的科研绩效进行了评价,评选得到了“1998 至 2007 年段中国大陆地区教育技术 学领域最具科研绩效的前 30 位研究人员”,并对 h 指数与其他评价指标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利用 h 指数来评价 研究人员的科研绩效,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总被引频次”、“论文数量”、“篇均被引频次”三项指标的评价结果,h 指数可以 说是一项更为综合的评价指标。

【关键字】h 指数;教育技术学;研究人员;科研绩效评价

【中图分类号】G40-051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09)01―0021―07

一 问题的提出

h 指数是美国加州大学圣迭哥分校的物理学家 J.E.Hirsch 教授在 2005 年提出的一项旨在评价科学家个人绩效的指标。h 指数的定义是:一个科学家的分值为 h,当且仅当在他(她) 发表的 Np 篇论文中有 h 篇论文每篇获得了不少于 h 次的引文 数,科学家剩下的(Np-h)篇论文中每篇论文的引文数都小于h 次。[1]根据 h 指数的定义,假如一个研究人员的 h 指数为 9,则意味着他发表了至少 9 篇论文,并且仅有 9 篇论文的被引次 数不少于 9 次。在计算某位研究人员的 h 指数时,可以将这位 研究人员的论文按照其引文数降序排列,然后从排序最高的论 文开始向下逐条计数,一直到某篇论文的排序号大于该篇论文 的引文数,则该篇论文的序号数减 1 就是该位研究人员的 h 指 数数值。Hirsch 讨论了 h 指数在评价研究人员个人绩效中的应 用,并且提出了他们晋升应达到的门槛。例如,他认为研究型 大学教师晋升为正教授的指数的典型值应约为 18。[2]

在 h 指数的基础上,中国科技大学的吴强提出一种新的科学家个人绩效的评价指标――w 指数。[3]w 指数与 h 指数类似, 但做了些巧妙的修改。举例来说,假如一个研究人员的 w 指数 为 9,意味着研究者发表了至少 9 篇论文,并且仅有 9 篇论文 的被引次数不少于 90 次。吴强指出,w 指数是对 h 指数的重要 改进,因为它“更准确的反映了一个科学家的高质量论文的影 响”,并且他也承认这一指数“可以被称为 10h 指数”。根据 吴强的研究,研究人员的 w 指数为 1-2 意味着他“已经具备了 某一领域的基础”。w 指数为 3-4 意味着这位研究人员已经掌 握了“科学活动的艺术”,而“杰出的研究者”属于那些 w 指数为 10 以上的人。吴强把“顶尖科学家”留给了通过 20 年工作 w 指数达到 15 或者通过 30 年工作达到 20 的科学家。

在 h 指数提出之前我们通常是采用信息计量学的方法来 评价研究人员,从信息计量的角度定量地对研究人员进行评 价,其结果比较客观、比较准确。在信息计量学中,研究人 员的学术成就和对学科贡献主要体现在发表的文献数量和文 献被引次数两个方面,其中文献数量说明作者生产的文献产 量或科研能力,而文献被引频次则更能说明作者生产的文献 的质量,交流程度和学术水平。因此,一般从论文数量和被 引频次两个方面考察作者的影响力。路秋丽、田雨等人(2008) 曾从论文数量、总被引频次、篇均被引频次三个方面考察中 国教育技术学领域研究人员的科研绩效,并评选出了 16 位教 育技术学领域的关键学者。[4]然而,正如 J.E.Hirsch 教授 所指出的,应用“论文数量”、“总被引频次”、“篇均被 引频次”等单项评价指标存在一定的缺陷。他认为“论文数 量”的缺点是不能测度论文的重要性和影响力;“总被引频 次”的缺点是作者的影响力会被少数重要的合作论文夸大; “篇均被引频次”缺点是数据不容易获得,容易造成奖少惩 多。[1]J.E.Hirsch 教授认为 h 指数能够测度科学家个人工作 的主要影响力,并能够避免上述指标的一系列缺点。 J.E.Hirsch教授进一步指出,即使两个科学家的论文数或 引文数量有很大差别,但假如他们具有相似 h 指数,那么仍 然可以认为他们的整体科学影响力是可比的。反之,科学生 涯相同的两个科学家,即使具有相近的论文或引文数量,假 如他们的 h 指数有很大差别,同样可以认为具有较高指数的科学家是一位更加“优秀”的科学家。因此,本研究将采用 h 指数作为主要指标来对中国大陆地区教育技术学领域的研究 人员进行科研绩效评价(这里“中国大陆地区”用于限定研 究人员的学术活动范围,而不是限定研究人员的所在研究机 构),并辅之以 w 指数的计算,同时与“论文数量”、“总被 引频次”、“篇均被引频次”等三项指标的评价结果进行比 较,以发现不同评价指标之间的差异。

二 研究方法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中国大陆地区教育技术学领域的研究 人员,我们可以从中国大陆地区教育技术学领域重要的学术期 刊中获得该领域研究人员的信息以及论文被引用的 信息,并以此为基础开展对研究人员科研绩效的评价。笔者参 考《CSSCI 来源期刊(2006-2007)》[6],选取该引文索引来源期 刊中属于教育技术学领域的学术期刊包括《电化教育研究》、《中国电化教育》、《中国远程教育(上)》、《开放教育研究》、《现代教育技术》、《现代远距离教育》等六个期刊(后文简称 为“六大学术期刊”),并获得这六大学术期 1998 年至 2007 年 所刊发的论文及其引文信息以作为分析数据(尽管在《CSSCI 来源期刊(2008-2009)》[5]中,《现代远距离教育》已经不在其中, 但这并不影响对该期刊 2007 年以前的论文的分析)。本研究所 选择的期刊范围较路秋丽、田雨等人(2008)选取的期刊范围 更广,可以对中国大陆地区教育技术学领域的研究人员科研绩 效做出一个更为客观的评价。研究的具体过程包括利用中国知 网(CNKI)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7]完成“六大学术期刊”论 文基本信息下载与整理、利用中国知网(CNKI)的中国引文数 据库 0完成“六大学术期刊”被引用信息下载与整理、研究人 员所的数量、总被引频次与平均被引频次计算、研究 人员的 h 指数和 w 指数计算、各项评价指标的综合比较等环节。

这里笔者没有采用 CSSCI 数据库,因为从 CSSCI 数据 库中下载相关数据效率较低。当然,CSSCI 的引文数据库更 具权威性,其引文来源仅限于 CSSCI 为数不多的来源期刊。 而中国知网(CNKI)的中国引文数据库的引文来源则更为广 泛,其来源包括中国知网(CNKI)的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知网(CNKI)的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 据库、中国知网(CNKI)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知网(CNKI)的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等,相比于 CSSCI 引文数据库,更能反映论文的影响范围。两个引文数据库各 具特色,在本研究中笔者选用中国知网(CNKI)的中国引文 数据。感兴趣的读者可以采用 CSSCI 的引文数据库来分析。

1期刊论文基本信息下载与整理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提供专业检索界面,可编写检索语句,于是笔者编写了如下检索语句,如图 1 所示。

经检索(检索时间为 2008 年 9 月 2 日),返回 14102 条 记录,其片段如图 2 所示。

在中国知网(CNKI)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的初级检索系统中不能进行每个作者所发论文数量的分类汇总计算,我们需要将这些结果逐页复制到 Microsoft Excel 软件的表格中, 并清除所有格式,可得到如图 3 所示的 Excel 表格。

在这个表格的基础上我们便可以进行分类汇总计算了。由于具有 10000 行以上记录的 Excel 表格操作起来非常缓慢, 于是笔者将 Excel 表格中的数据导入到 SQL SERVER 2000 数 据库中,得到“论文数据表”,其片段如表 1 所示。

通过 T-SQL 语言对论文数据表进行查询分析,可对“六大学术期刊”的所有作者及发表文章情况进行统计。经对“论 文数据表”以“第一作者”作为分类字段(这里忽略同名作者 的干扰),以论文计数作为汇总方式进行分类汇总,得到“作 者-论文分类汇总表”,共有 6462 名作者(这里指第一作者, 下同)以及每位作者的数量,其片段如表 2 所示。

然而,仅仅依据“论文数量”进行排名,大量来自“六 大学术期刊”的编辑将进入前列(如表 2,论文数量位居前 5 位的就有 4 位期刊编辑),这就会大大影响研究人员在“论文 数量”上的排名。这里,笔者将借助下文提到的“引文数据 表”(因为通讯稿或评论等文章的被引频次往往很低),先查 询“引文数据表”得到“总被引频次”居于前 100 位的作者 列表,再查询“论文数据表”得到“论文数量”排名居于前100 位的作者列表,然后取这两个列表的交集,发现“论文数 量”排名居于前 100 位的作者列表中有 34 位作者不在交集 中。通过查询这 34 位作者的单位信息,发现有 16 位是期刊编辑。这 16 位编辑的文章需要从“论文数据表”中剔除出去。 另外,笔者发现,编辑所撰写的文章在论文记录的“单位”信 息上均有“本刊记者”的字样,于是笔者先查询论文记录的 “单位”字段包含“本刊记者”的记录,并对这些记录中的作 者字段进行分类汇总,发现共有 40 位作者。将前后两次得到 的编辑名单加以合并,并将这些编辑发表的论文从“论文数据 表”中剔除。然后对“论文数据表”以“第一作者”作为分类 字段,以论文计数作为汇总方式再次进行分类汇总,并以“论 文数量”逆序排列,得到新的“作者-论文分类汇总表”,其 中数量居前 50 位的研究人员列表如表 3 所示。

2期刊被引用信息下载与整理

笔者通过中国知网(CNKI)的中国引文数据库的专业检 索界面,编写如图 4 所示检索语句。经检索(检索时间是 2008 年 9 月 2 日下午 3 时),共得到 7927 条记录,结果如图 5 所示。

同样,在中国知网(CNKI)的中国引文数据库中无法进 行每位研究者的被引频次求和计算,也需要将这些结果逐页 复制到 Excel 表格中,在去除标记并对一些列如“被引文献作 者”、“被引文献来源”进行分列操作后,如图 6 所示。

为方便计算,笔者将这个 Excel 表格导入到 SQL SERVER 2000 的数据库中,得到“引文数据表”,其片段如表 4 所示。

然后通过 T-SQL 语言对引文数据表进行查询分析。通过SQL SERVER 的查询分析器,可以对每位作者的“总被引频 次”、“平均被引频次”、“被引文献数”等三项指标进行 计算。经对“引文数据表”以“第一作者”作为分类字段, 以“被引频次”求和作为汇总方式进行分类汇总,接着再以 论文计数作为汇总方式进行分类汇总,并计算每位作者的“篇均被引频次”,最后以“总被引频次”逆序排列,得到“作者-引文分类汇总表”(这里忽略同名作者的干扰),该 表共有 4211 名作者(这里的作者指的是第一作者,下同)以 及每位作者的“被引文献数”、“总被引频次”和“篇均被 引频次”。其中,“总被引频次”居前 50 位的研究人员列表 如表 5 所示。

3研究人员的 h 指数和 w 指数计算

按照 h 指数和 w 指数的定义,笔者利用 SQL SERVER的查询分析器编写相关算法对“引文数据表”中所有作者进行两个指数的计算,并将计算结果按 h 指数逆序排列,得到“作者-h 指数-w 指数数据表”,其中 h 指数不小于 7 的作者 共有 36 位,如表 6 所示。

笔者认为,导致教育技术学领域研究人员 h 指数偏低的原因有两个:一是本研究选取的文献数据持续时间不长,只有 10 年,相对于一个研究人员的科研生涯还是比较短暂的;二是国 内论文的参考文献数量普遍偏低,根据张伟远(1999)的一项 比较研究[9],中国大陆地区有参考文献的文章中,60%的文章只有 1 到 4 份参考文献,在英美两国的期刊中,60%的论文有9 份以上的参考文献,45%的论文有 20 份以上的参考文献。

前文已经提到,w 指数为 3-4 意味着这个研究者已经掌握了“科学活动的艺术”。表 6 是依据 h 指数排名得来,可能会 将一些发文量较少、然而“篇均被引用频次”却很高的作者排除在外。下面笔者再以 w 指数为条件,选取 w 指数不小于 3 的作者名单,仍然按 h 指数逆序排列,得到如表 7 所示结果。

表 7 中灰色区域部分的作者是表 1 中未曾出现的作者, 这些作者虽然较少,但论文的被引频次却很高,如 李克东教授 1998 至 2007 年间在“六大学术期刊”以第一作者名义 8 篇,有 5 篇论文的被引频次在 50 次以上。

4各项评价指标的综合比较

为了比较研究人员科研绩效评价不同评价指标之间的差异,下面笔者把按照三项不同的评价指标即“论文数量”、 “总被引频次”、h指数分别得到的“作者-论文分类汇总 表”(取前 50 条记录,记为数据表 T1,其内容即文中的表 3)、 “作者-引文分类汇总表”(取前 50 条记录,记为数据表 T2, 其内容即文中的表 5)、“作者-h 指数-w 指数数据表”(取 h 指数不小于 7 的记录,记为数据表 T3,其内容即文中的表 6) 进行整合,把这三个表中所包含的所有作者的三项指标计算 出来,并对作者是否在 T1、T2、T3 等三个数据表出现加以标 识(1 表示出现,0 表示未出现),并按 h 指数为主关键字, “总被引频次”为次关键字,“论文数量”为第三关键字, 三个关键字均为逆序排列,得到“作者-三项指标综合数据 表”。笔者将在 T1、T2、T3 等三个数据表均出现的作者选择 出来,形成如表 8 所示的研究人员列表,共 30 位作者。笔者 将这 30 位作者界定为“1998 至 2007 年段中国大陆地区教育 技术学领域最具科研绩效的前 30 位研究人员”。

关于表 8,这里需要做一些说明:

(1) 列“T1”用于表示该作者是否在数据表 T1 出现,

1 表示出现,0 表示未出现;列“T2”用于表示该作者是否在 数据表 T2 出现,1 表示出现,0 表示未出现;列“T3”用于表 示该作者是否在数据表 T3 出现,1 表示出现,0 表示未出现。

(2)每位作者在“作者-论文分类汇总数据表”中的排 名在列“论文数量排名”中给出,在“作者-引文分类汇总数 据表”中的排名在列“被引总频次排名”中给出。读者可以 比较表 8 中的三个不同排名以了解不同评价指标的差异。

(3) “作者单位”根据每位作者最新发表的论文的署 名单位得来。

(4) 表 8 中,有两位作者是例外,即张倩苇和胡小勇, 这两位作者由于论文数量的关系未能在 T1 中出现,但是由于 这两位作者的 h 指数较高,因此笔者仍然将这两位作者纳入 到“1998 至 2007 年段中国大陆地区教育技术学领域最具科研 绩效的前 30 位研究人员”行列。

以表 8 为基础,笔者对不同评价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 以进一步了解不同评价指标之间的关系。笔者采用 SPSS 15.0 For Windows 的 Pearson Correlation 相关性计算方法对四项评 价指标即 h 指数、“总被引频次”、“论文数量”、“篇均 被引频次”两两之间的相关性进行计算,其结果如表 9 所示。

从表 9 中我们可以看出,h 指数与其他三项指标均呈显 著的正相关,且与“总被引频次”的相关性系数非常高,达 到了 0.906;论文数量与篇均被引频次的相关性系数为 0.038, 相关性不显著。以上相关性分析表明,利用 h 指数来评价研究人员的科研绩效,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总被引频次”、“论文数量”、“篇均被引频次”三项指标的评价结果,h 指 数可以说是一项更为综合的评价指标。当然,在使用 h 指数作 为评价指标时,仍然需要结合其他评价指标来对具有相同 h 指 数的作者进行内部排名。

为进一步了解大陆地区教育技术学领域科研机构的科研绩 效情况,笔者对表 8 以“作者单位”作为分类字段,以“第一 作者”计数作为汇总方式进行分类汇总,得到如表 10 所示结果:

如表 10 所示,上述 30 位作者中,有 7 位来自北京师范大学,4 位来自华南师范大学,占总人数的 36.7%,说明这两 所学校在教育技术学领域有着较强的学术实力。

三 研究结论

本研究采用 h 指数作为主要评价指标,并辅之以 w 指数,对中国大陆地区教育技术学领域 1998 年至 2007 年 10 年间研 究人员的科研绩效进行了评价,评价得出了“1998 至 2007 年 段中国大陆地区教育技术学领域最具科研绩效的前 30 位研究 人员”,这是对路秋丽、田雨等人(2008)评价得出的“中 国教育技术学领域的关键学者”的一次较大调整,有助于对 当前阶段中国教育技术学领域的研究人员状况有一个更为客 观的认识;并与其他评价指标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分析结果 表明利用 h 指数来评价研究人员的科研绩效,一定程度上可 以反映“总被引频次”、“论文数量”、“篇均被引频次” 三项指标的评价结果,可以说是一项更为综合的评价指标, 一定程度上改进了路秋丽、田雨等人(2008)采用的科研绩 效评价方法。当然,本研究所作出的科研绩效评价结果并不 能完全真实的反映当前中国大陆地区教育技术学领域研究人 员科研绩效,究竟此次得出的“1998 至 2007 年段中国大陆地 区教育技术学领域最具科研绩效的前 30 位研究人员”是否客 观还需交由教育技术学领域的广大研究人员一起来评议。

本研究所采用的论文和引文数据的持续时间只有 10 年, 这对于一个研究人员的科研生崖和研究人员 h 指数的计算都 显得过于短暂,这可以说是本研究的主要缺陷。由于国内的 期刊数据库起步较晚,许多期刊虽然创刊较早,但是期刊数 据库中的数据却只存储了近十几年的数据,而不是全部的数 据。以《中国电化教育》和《电化教育研究》为例,两个杂 志创刊于 20 世纪 80 年代初,中国知网(CNKI)期刊数据库 中所收录的这两个期刊的论文却是从 1994 年开始的。因此, 要利用 h 指数对中国教育技术学领域的某一代研究人员作出 更为全面的评价,还需等待 15 到 20 年时间。

参考文献

[1] J.E. Hirsch.衡量科学家个人成就的一个量化指标[J].科学观 察,2006,(1):2-7.

[2] Henk F. Moed,刘俊婉,金碧辉. h 指数构建有创意 用于评价 要慎重[J].科学观察,2006,(1):15.

[3] Qiang Wu. The w-index: A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of the h-index[DB/OL].省略/ftp/arxiv/papers/0805/0805.4650.pdf, 2008-9-3.>

[4]路秋丽,田雨,魏顺平.教育技术领域关键学者研究[J].电化教 育研究,2008,(8):26-31.

[5] 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CSSCI 来源期刊(2008-2009)学科分类[DB/OL]. [6] 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CSSCI 来源期刊(2006-2007)学科分类[DB/OL].

[7] 中 国知网 (CNKI). 中 国期刊 全文 数据库 [DB/OL].省略/login/autonavi.aspx?id=1, 2008-9-3.>

科技论文总结范文第9篇

Abstract: Through 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on four aspects of papers' published year, involving fields, research agencies and the first author which is related to study virtual prototype technology application included in Chinese sci-tech periodical database of VIP, this paper summarized the research condition of application of virtual prototype technology in nearly 10 years, and found that the research institutions of application of virtual prototype technology focus o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suggested enterprise should apply virtual prototype technology actively to improve their market competitiveness.

关键词: 虚拟样机技术;论文统计;计量分析

Key words: virtual prototyping technology;paper statistics;quantitative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C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9-0312-02

0 引言

虚拟样机技术是上世纪80年代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项计算机辅助工程技术。设计人员在计算机上建立能够反映产品特性的样机模型,用样机模型代替物理样机在各种工况下进行仿真试验和分析,测试和评估产品的整体性能,进而不断改进和优化样机模型的设计,直至获得最优设计方案后,再制造物理样机[1]。虚拟样机技术改变了传统的产品研发和设计思想,极大地降低了产品研发和设计的技术风险和开发成本,缩短了研发周期,提高了产品性能,加速了新技术向产品转化的开发、研制与使用过程。进入21世纪以来,虚拟样机技术及其应用在发达国家已经获得重大进展,被广泛地应用于各个不同领域。世界众多著名的制造公司在生产开发过程中都广泛采用虚拟样机技术,设计、装机、测试都在计算机中模拟完成,保证了产品一次试制成功[2]。虚拟样机技术的应用,使企业能够以最低的成本快速推出产品,迅速抢占国际市场,提高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为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本文依托“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这一平台,通过对2003~2012年10年期间与虚拟样机技术相关的期刊论文的检索,采用论文计量学方法,对虚拟样机技术的应用研究论文进行统计分析,概括和总结我国虚拟样机技术的应用研究状况,以期为虚拟样机技术今后在我国更广泛地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1 数据来源及分析方法

本文以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的期刊论文为统计分析源,以2003~2012年为时间条件,以“全部期刊”为期刊范围,以“虚拟样机”为题名或关键词进行全部专业论文的检索,经过整理汇总,删除重复论文后共计2508篇。通过EXCEL将整理后的论文数据套录成数据库,采用论文计量学方法对论文的发表年份、涉及领域、研究机构以及第一作者等四个方面进行统计分析,概括和总结近10年来我国虚拟样机技术的应用研究状况[3]。

2 统计分析结果

2.1 虚拟样机技术应用研究论文年份统计分析 从图1和表1可以看出我国虚拟样机技术应用研究论文数量的增长态势。2003年至2009年期间,论文数量逐年增加,2004年和2005年,论文数量增加的幅度最大,之后增加幅度在逐年减小,2009年论文数量达到顶峰。这表明,2003年至2009年,我国虚拟样机技术应用研究发展得比较快,并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但是,从2010年开始,论文数量较大幅度减少,特别是2012年,论文数量减少到152篇。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可能是近三年对虚拟样机技术相关的应用研究力度减小,也有可能是相关研究论文的产出以及中国学术期刊库的收录有一定时滞性[4]。

2.2 虚拟样机技术应用研究涉及领域统计分析 笔者对研究主题涉及到我国航空航天、国防军工、汽车与发动机、工程机械、矿产机械、农业机械、机器人与机械手、教育等领域的论文数量进行统计,结果显示,我国虚拟样机技术应用研究涉及各个领域,部分论文同时涉及多个领域,论文涉及领域分布情况见图2。论文产出居前三位的领域是汽车、工程机械、机器人,这表明,随着汽车、工程机械、机器人领域近十年来的迅猛发展,虚拟样机技术应用研究在这些领域中也取得了不斐的成果。

2.3 虚拟样机技术应用研究机构统计分析 在2508篇论文中,没有署名作者单位的共有23篇。笔者将论文作者的工作单位分为本科院校、科研院所、企业和大专院校四类研究机构,统计结果见表2。发文数量最多的机构是本科院校,为2145篇,科研院所、企业和大专院校发文数量分别为419篇、368篇、117篇,其中科研院所、企业、大专院校与本科院校作者合著的论文数量分别为280篇、244篇、46篇,本科院校的发文数量远远高于其他机构。这充分显示,本科院校是虚拟样机技术应用研究的主要机构。

2.4 虚拟样机技术应用研究论文作者统计分析 根据论文第一作者发文数量的统计结果可知,无作者数据的论文10篇,大部分作者1至2篇,发文数量排列前10位的作者见表3,其中,七位是本科院校的教授或讲师,二位是博士研究生,只有一位是科研院所的高级工程师,由此可见,本科院校的教授和教师是虚拟样机技术应用研究的中坚力量。

3 结论与建议

从“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检索及分析结果可以看出,2003~2012年10年期间,我国虚拟样机技术应用研究发展迅速,至2009年达到顶峰,近年又逐渐回落;应用研究涉及领域极为广泛,研究成果比较多的是汽车、工程机械、机器人领域;应用研究的主要机构是本科院校,应用研究的主要群体是本科院校的学者和教师。本文的检索分析结果不一定能够全面反映我国虚拟样机技术应用研究状况,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虚拟样机技术的应用研究机构和群体比较单一。

虚拟样机技术问世之后,得到许多发达国家制造商的高度重视,立即将这一先进制造技术引入企业的产品开发中,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我国是一个制造大国,虚拟样机技术的应用研究,不应仅在本科院校,不应仅有本科院校的学者和教师,更应广泛推广到企业和科研院所,让广大企业和科研院所的技术人员参与研究和应用。

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我国企业应积极主动充分利用虚拟样机技术,减小产品的技术风险,缩短产品的研发周期,降低产品研发的成本,提高产品的性能,从而增强企业的产品开发能力,提高我国企业在世界制造业中的地位和市场竞争力。此外,虚拟样机技术的研究专家也应加强向企业推广虚拟样机技术,推动这一先进制造技术在我国企业和科研院所的普及和应用。

参考文献:

[1]郭卫东.虚拟样机技术与ADAMS应用实例教程[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3.

[2]熊光楞,李伯虎,柴旭东.虚拟样机技术[J].系统仿真学报,2001,(1):114-117.

科技论文总结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工科研究生;科研能力;科研立项申请;科研实施

[中图分类号] G31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0717(2008)02-0136-04

一、引 言

科研能力是研究生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它是研究生所应具备的最基本的一种能力。具体而言,研究生的科研能力主要囊括了以下几个方面[1]:发现科学问题的能力;科学实践能力;研究论文的写作能力。

科研能力的高低是衡量研究生综合素质的一个很重要的指标。加强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培养既是时代提出的任务,也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内在逻辑和本质需要。

二、工科研究生开发类选题能力培养的主要环节

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最高阶段,反映了国家教育的精华。工科

研究生毕业后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高低直接影响我们国家整体的科研水平,因此高等学校在培养工科研究生的过程中要加强科研能力的培养[2]。结合长期的科研开发工作的经历和多年研究生培养的经验,笔者认为培养和提高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应从以下环节着手:科研立项申请(关键之一);科研实施(关键之二);知识产权申请(专利及软件著作权);发表科研论文;项目结题验收,技术移交;成果鉴定(包括成果查新,检测报告,研制报告,技术报告等);成果报奖;成果转化及产业化。

1-科研立项申请

科研立项申请包括可行性论证报告和填写标书。可行性论证报告是科研选题的基础和前提,要确保科研课题的创新性,科研选题可行性论证工作一定要充分具体[3]。

第一,要做好文献资料的调研论证工作,这是科研选题的基础。文献调研一方面可以向科技主管部门咨询,了解国家科技工作的方针和政策。科技主管部门定期公布的“研究计划纲要”、“项目指南”和“招标指南”,集中体现了国家对科研工作的具体要求,它是指导科研选题的重要依据,是选题的方向;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科技主管部门指定的信息部门进行开题查新检索,查新的结果具有权威性。另外,网络资源是一个巨大的信息资源库,它不仅方便快捷,更重要的是它具有时效性,每天都有数以万计的科研信息在网上。

第二,要组织好专家论证,这是科研选题的质量保证。各学科的专家不仅具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更具有宝贵的实践经验,他们绐终站在学科的前沿,是巨大而又不可多得的科研信息资源库。科研人员可以通过作开题报告、答辩等多种形式,广泛征询有关专家的意见,反复修改,严把科研选题的质量关。

第三,要撰写好标书,确保选题内容的准确表达。课题选好后,研究生的研究思路必须通过标书的形式表达出来。标书是评审专家及主管部门评审课题研究水平的唯一依据,其质量的高低是能否获得资助的关键。这就要求研究生在填写标书时,在形式上,填写要规范、手续要完备;在内容上,必须利用标书充分阐明科研选题的意义、学术思路、研究方案和技术关键。

科研可行性论证报告的内容,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项目名称(如果一个大的课题里包括几个小题,应加入小题名称;若本题属于某一大题中的子题,也应注明);立项的背景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项目实施主要内容、技术关键与创新点、预期目标;应用或产业化前景与市场需求;现有工作基础,条件和优势;项目的实施方案、组织方式与课题分解;进度安排与年度计划内容;承担单位和主要研究人员简况;经费预算来源、使用计划及还款能力分析;经济、社会效益分析;备注。

2-科研实施

对于工科研究生开发类选题,科研实施的内容包括:总体方案设计;硬件设计及实现;软件设计及实现;运行调试结果分析;技术资料归档(原理图、源代码、使用说明书)。

(1)总体方案设计。总体方案设计不好,可能出现致命的问题,造成的损失许多情况下是无法挽回的。产品性能的好坏特别是系统设计合理性、科学性、可靠性、稳定性都与总体方案设计密切相关。对于一个好产品,特别是大型复杂产品,总体方案的反复论证是不可缺少的。只有经过多次反复论证的方案,才能成为好方案。

总体设计方案内容主要有:开发的目的及主要功能;单板功能描述、单板逻辑框图及各功能模块说明;单板软件功能描述及功能模块划分、接口简单定义与相关板的关系;主要性能指标、功耗和采用标准。

在总体设计方案中,项目开发人员应勇于尝试新的先进技术;应坚持采用开放性的硬件架构,把握硬件技术的主流和未来发展,在设计中考虑将来的技术升级;应充分里利用现有的成熟技术,保持产品技术上的继承性;应在设计中考虑成本,控制产品的性能价格比达至最优。

(2)硬件设计及实现。首先要做的硬件设计工作就是进行硬件需求分析,硬件需求分析在整个产品开发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它可以明确硬件开发的任务。硬件需求分析主要有以下内容:项目系统工程组网及实用说明;基本配置及其互连方法;硬件整体系统的基本功能和主要性能指标;硬件分系统的基本功能和主要功能指标;功能模块的划分;关键技术的攻关;外购硬件的名称型号、生产单位、主要技术指标;主要仪器设备;可靠性,稳定性,电磁兼容讨论;电源、工艺结构设计;硬件测试方案等等。

硬件需求分析完成后进行硬件总体设计,并撰写总体方案书。硬件总体设计的主要任务就是从总体上进一步划分各单板的功能以及硬件的总体结构描述,规定各单板间的接口及有关的技术指标。硬件总体设计主要有下列内容:系统总体结构图及功能划分;单板命名;系统逻辑框图;系统各功能模块的电路结构图,电路结构图及单板组成;单板逻辑框图和电路结构图;关键技术讨论;关键器件。

硬件总体设计方案通过后就要着手购买关键器件,然后进行结构电源设计、单板总体设计。在以上任务都完成后,就要进行系统联调了。系统联调是整机性能的提高,稳定的重要环节,认真周到的系统联调可以发现各单板以及整体上设计的不足,也是验证设计目的是否达到的唯一方法。

如果联调通过,项目要进行文件归档,准备好应该归档的文件。

在硬件设计及实现中,项目开发人员必须具备如下基本技能:由需求分析至总体方案,详细设计的设计创造能力;熟练运用设计工具,设计原理图,PCB板以及调试程序的能力;运用仿真设备,示波器等分析仪器调试硬件的能力;常用标准电路的设计能力;故障定位,解决问题的能力;文档写作能力。

(3)软件设计及实现。软件的设计及实现主要包括确定软件功能框图,编写代码,进行调试。

对于软件编程过程中所用到的编程语言,编译器的调试环境都需要熟悉。目前软件开发语言主要采用C语言和汇编语言两种,个别情况有用PLM的。软件调试有两种方法,它们是硬件仿真器和软件仿真器。硬件仿真器主要用于开发初期目标板硬件系统尚未稳定器件的软、硬件调试。当目标板稳定后仍可用仿真器调试,查找软件疑难问题。软件调试器一般是通过PC串口与目标板串口相连,通过目标板上监控程序下载程序在目标中进行调试,重点调试软件的流程功能等,其前提条件是目标板硬件已经完全没有问题,至少是CPU程序、RAM、串口等部分可正常运行。

要特别强调的是:在软件设计开发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中断、主程序、子程序的功能、入口参数、出口参数、局部变量、函数调用的规范性和流程图。在相关的通信协议,应说明物理层,链路层通讯协议和高层通讯协议如何定义。

(4)运行结果调试及分析。在系统联调过程中,首先通过调试实现各模块功能,然后,各模块组合联调。调试过程中,总会发生一些问题,以及在硬件设计、软件设计时没有考虑到的问题。此时,就需要多方查阅资料,以及在网上寻求帮助。在系统功能达到满足后,还要对性能指标进行进一步论证。并详细记录调试过程中的实验数据,以待日后分析。在调试过程中,可以对硬件做必要的调整。下次改版时,就可以把修正做到硬件中。

(5)技术资料归档(原理图、源代码、使用说明书)。项目调试成功后,将开发过程中所撰写的文档归档是非常有必要的,对于日后二次开发,或者借鉴相关项目经验都是不无裨益的。对于该项目所取得的成果,可以进行专利申请。

3-科研结题

项目开发完成后,为了能让自己的成果得到众人的认可,为了能让后续的技术开发人员更好地接替自己的工作,项目开发人员必须进行知识产权的申请,提交科研论文,撰写好项目的结题报告,做好成果的报奖以及成果的转化及产业化。

(1)知识产权的申请。随着知识经济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知识产权的重要性得到了历史性的提升,国家的核心竞争能力日益体现为对智力资源和智慧成果的培育、拥有、配置和调控能力,所以申请知识产穿显的尤为重要。知识产权的申请包括实用新型专利的申请、发明专利的申请和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的申请[4]。

(2)科研论文的撰写。科研论文撰写必须做到以下几点:选题要小题大做;论文的五个模块要规范;题目要反映全文所作的工作,名称要简洁明确不宜过长,一看题目就知道做什么研究;摘要要反映四要素——目的、方法、结果、结论,摘要是全文的缩写;关键词:要符合词条要求,每年均有新的词条;英文:要注意英文题目、摘要、关键词的规范性。正文:正文分为引言,主要内容和结束语。引言要论述为什么要做,主要内容要说明怎么做的,结束语(结论)要说明做得怎样。参考文献:要注意参考文献中的格式、文中标注、参考作用、新、经典等。

(3)项目结题验收及技术移交。项目完成后,要上交结题报告,并要做好技术移交的工作。在结题报告中要认真撰写研究工作总结。技术移交所要做的工作有移交源代码、硬件原理图、Protel电路图、软硬件使用说明书等,这样可以让后续的技术开发人员更快地了解先前项目的设计思路,进一步进行修改。

(4)成果报奖,成果的转化及产业化。成果报奖的范围有国家、省部级奖励;三大奖:自然科学奖、科技发明奖、科技进步奖。科研成果的转化及产业化有利于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提高。胡锦涛总书记在视察中科院时强调加强与各创新单元,包括与大学、企业、行业的联合与共建,并努力加强产学研的结合,形成完整、有效的创新价值链。为此,加强科研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是大有裨益的。

三、结束语

高等学校的首要任务是培育人才,而培育人才的关键之一是科研[5]。做学问必须围绕科研,惟有通过科研工作才能培养科研能力。要尽量让研究生直接参与科研的各个环节或承担项目的子课题,提高他们的科研能力。

提高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是培养高层次研究生人才的重要环节,有助于研究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6],使学生不仅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而且还拥有细致而又准确的观察能力;精确而又娴熟的操作能力;独创而又敏捷的思维能力;新颖而又大胆的想象能力;深刻而又敏锐的评判能力;简洁而又流畅的表达能力;沉着而又果断的组织决策能力;友善而又谦和的团队结协作能力[7],为他们成为一名合格的高级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会朋.注重科研能力培养着力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院报,2007,(11):29-31.

[2]曾华锋,石海明,张茜.科研选题视角下研究生科研创新需培养的四种意识[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7,(30):30-32.

[3]戴瑜兴,郑善贤.工学类研究生科研选题问题的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6,(11):1500-1502.

[4]王景川.应高度重视培育和发展知识产权能力[J].中国经贸导刊,2007,(9):35.

[5]陈亚男,韩清凯.工科研究生教育探析[J].辽宁教育研究,2002,(9):35-36.

科技论文总结范文第11篇

关键词:财政科技支出;经济增长;协整分析;因果检验

中图分类号:F8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5-0107-03

引言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技术进步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政府财政支出成为促进技术进步的主要推动力之一。江苏经济飞速发展,经济总量不断增加,江苏省的国内生产总值由1985年的651.82亿元增长到2009年的34 061亿元。①政府投入科技活动的资金也在不断增长,江苏省财政科技支出由1985年的0.71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103.63亿元,②增幅近150倍。

江苏省财政科技支出与经济增长存在怎样的关系?是江苏省财政科技支出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还是经济增长对财政科技支出产生影响?研究江苏省财政科技支出与江苏省经济增长之间的相关关系对政府实际决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文献回顾

国外学者从20世纪90年代就开始关注和研究政府财政科技支出。Nelson,Porter等人比较了不同年份、不同国家在政府财政科技支出的方式、科技经费的来源、政府科技活动的配置等方面的区别。K.Hanson和D.F.Burton(1992)比较分析了美国和德国的政府财政科技支出状况。进入21世纪,国外理论界又开始关注政府财政科技支出的绩效问题,强调政府科技支出与产出目标的匹配。Gregory Tassey(2003)分析了政府科研投入对经济影响的相关评价方法。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学者在研究政府财政科技投入方面也有不少文献。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从国家和地方的层面研究财政科技支出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李志军(2001)提出要加强科技经费中的评价与监督工作;吴学梯(2003)在公共财政框架下讨论了国家财政科技支出的定位、投向及重点;王钟伟(2004)指出了我国科技支出虽然出现了大幅的增长,但是科技总支出份额偏低、与我国发展现状不适应等问题存在,因此,需要加强政府财政科技支出,加强科技支出的立法及其执行的制度。二是国内对构建财政科技支出评价模型的方法和研究。主要有:成邦文、何榕(2003)分析了影响我国R&D/GDP的关键因素,并提出预测模型;朱春奎(2004)对中国以及上海的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进行了协整分析,揭示了财政科技支出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稳定的动态均衡关系;张玉赋、张华(2006)选择江苏1995―2004年科技投入产出相关数据,用回归分析方法研究科技投入与产出之间的依存关系,建立模型并得出了相关结论。

从上述对科技支出方面的文献可以知道,大多数学者进行国家层面的科技支出方面的研究,但也有不少学者对各个省份的政府财政科技支出进行实证研究。虽然张玉赋、张华(2006)用江苏1995―2004年科技投入产出相关数据来研究江苏省的财政科技支出,但是对改革开放以来至1995年之间以及2004年以后的这段时间研究缺失了。

本文研究拟采用的协整理论是格兰杰和恩格尔于20世纪80年代末才正式提出的。它是从经济变量的数据中所显示的关系出发,确定模型包含的变量与变量之间的理论关系。通俗地说,协整意味着变量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关于协整检验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种:一是格兰杰和恩格尔提出的基于协整回归残差的ADF检验的EG两步法;二是杜宾瓦森利用的DW值检验的方法。利用格兰杰因果检验可以更准确地对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定量考察,避免伪回归。格兰杰曾指出,因果关系检验只有在两个变量协整的情况下才是有效的。

基于上述文献的分析,本文试图以协整检验和因果关系检验的方法对江苏省1985―2008年财政科技支出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研究,以期进一步研究江苏省财政科技支出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二、江苏省财政科技支出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

1.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选取1985―2008年的年度财政科技支出数据和经济增长数据。①建立一元线性回归模型,运用协整分析方法进行研究,并对财政科技支出变量与经济增长变量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定量考察江苏省科技投入与江苏省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关系。

财政科技支出变量(FSO)以年度财政科技三项支出或科技支出来表征。2006年之前选取的是科技三项支出的数据,2006年之后,江苏省统计年鉴不再统计科技三项支出,故选取科技支出作为财政科技支出变量。经济增长用江苏省国内生产总值(GDP)作为表征数据,详见表1。

2.单位根检验

为消除回归中出现的异方差,且取对数后的变量值不会影响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本文取对数值log,LogFSO、LogGDP分别表示财政科技支出的自然对数值和国内生产总值的自然对数值。对两序列采用扩展的迪克―费勒(ADF)单位根检验,结果如表2。

对序列LogFSO、LogGDP的平稳性检验表明,在5%的显著水平下,不能拒绝两个变量存在单位根的假设。序列LogFSO和LogGDP均为非平稳序列,而他们的一阶差分均为平稳序列。LogFSO、LogGDP均为一阶单整序列I(1),满足两变量的协整条件,故LogFSO、LogGDP两者可能存在协整关系。

3.协整检验

上述单位根检验表明LogFSO、LogGDP两者可能存在协整关系,为进一步确定两者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采用的格兰杰恩格尔法进行协整检验,检验方法如下。

首先LogFSO对LogGDP进行普通最小二乘回归。将LogFSO作为自变量,LogGDP作为因变量,建立一元线性回归模型,用OLS方法估计方程:

GDP=α+βFSO+ε

其中,α、β两个常数表示方程的回归参数,ε为随机项。

对回归残差做单位根检验。单位根检验的方法采用ADF检验法,ADF检验采用带有趋势项有常数项的形式,滞后阶数选择6 。检验结果如表3。

根据残差的ADF检验结果可知,残差不存在单位根,即残差是平稳序列。这说明LNFSO对LNGDP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协整方程为:

LogGDP=3.214564+0.732121LogFSO

(80.16681)(16.76995)

R2=0.927448 adj-R2=0.924150 F=281.2321 DW=0.326825

从协整方程看,LogFSO的系数为0.732121,表明江苏省财政科技支出和国内生产总值之间具有正向的长期均衡关系。LogFSO对LogGDP的弹性系数为0.732121,即LogFSO每增长1%,LogGDP将增长0.732121%。

4.因果关系检验

协整分析的结果表明,江苏省财政科技支出和国内生产总值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的相关关系。但是,这种长期的均衡关系是否也构成因果关系呢?本文采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法进行验证。因为江苏省财政科技支出和国内生产总值之间存在明显的协整关系,满足因果关系检验的条件,下文进一步对江苏省财政科技支出与江苏省国内生产总值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过程中,滞后阶数取2,检验结果见表4。

从表4的检验结果中可以看出,江苏省财政科技支出与国内生产总值存在单向因果关系,在5%的显著水平下,国内生产总值不是财政科技支出的格兰杰原因,财政科技支出是国内生产总值的格兰杰原因。

三、主要结论和政策建议

文章通过运用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检验来研究江苏省财政科技支出与江苏省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江苏省财政科技支出与江苏省国内生产总值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江苏省财政科技支出增加是江苏省国内生产总值增加的原因之一。

但是,江苏省财政科技支出的增加对GDP的影响不是很明显,这一结论的原因主要在于以下几个因素。第一,江苏省财政科技支出总量小,财政支出比例也较小,财政科技投入对各个产业的技术进步产生的影响则相对较小,不能很好地通过企业或者科研机构的研究成果转化成经济效益,间接促进经济增长的影响较小。第二,江苏省财政科技支出相对国内生产总值基数太小,由于财政科技支出的增加产生的经济效应相对国内生产总值太小。2003年之前江苏省国内生产总值是财政科技支出的1 000多倍,2004年之后这个比例才有所下降,降至2008年的300多倍,就算这样,江苏省财政科技支出相对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仍然太小,影响相对较小。第三,江苏省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吸引外资和基础设施建设对江苏省GDP的增加起到非常大的推动作用,其对江苏省国内生产总值的正向的影响非常大,财政科技投入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影响则相对不明显。

政府财政科技支出虽然对经济的增长影响不是特别明显,但是对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是必需的。因此,政府应该继续坚持加大政府财政科技支出力度不动摇,明确政府在科技活动中的作用,通过加大政府财政科技支出的力度,调整政府财政科技支出的结构,调整财政科技支出政策等方式,保证财政科技支出的有效性,从而进一步促进经济增长。

参考文献:

[1] 范娜.我国政府财政科技投入的绩效评价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09.

[2] 张志花.江苏省外商直接投资对进出口贸易影响的实证分析[J].华商,2008,(2).

[3] 孙敬水.计量经济学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Research on the co-integration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iscal expenditure

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theeconomic growth in Jiangsu province

ZHAO Min

(Commerce college,Yangzhou university,Yangzhou 225009,China)

科技论文总结范文第12篇

关键词:科技论文 写作一、一般概念

1 论文的概念及分类

(1) 论文的概念

科技论文是创造性科学技术研究工作成果的科学论述,是理论性、实验性或观察性新知识的科学记录,是已知原理应用于实际中取得新进展、新成功的科学总结。

科技论文是进行科学技术交流的主要载体,是获得科技信息、促进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途径。

(2) 论文的分类

科学——从理论上解释自然现象(规律)“是什幺”和“为什幺”,提供新的事实、理论和概念,为技术的发展开拓新的途径。

技术——在科学理论指导下,回答“做什幺”和“怎幺做”。

根据科学与技术的区别,以及论文表达的内容,科技论文分为学术(科学)论文和技术论文两大类:

①学术论文:理论性论文、实验性论文。

②技术论文:创新性技术(产品、设计)论文、新技术应用性论文、试验性论文。

2 论文的特点

科技论文是对创造性的科学技术研究成果进行理论分析和总结的科技写作文体。因此,科技论文既具有一般议论文的特点,论点、论证、结论构成,又具有与一般议论文不同的特点:

a) 科学性和准确性。

b) 学术性或理论性。

c) 创新性与独创性。

d) 规范性与人工语言符号(图表、照片、公式、化学等)的应用。

二、论文写作的意义

科技论文的写作是科技研究工作的组成部分

科技论文的写作有利于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是科技成果的重要标志)

科技论文的写作有利于提高科技人员的素质(是科学技术研究的一种重要手段)

科技论文的写作有利于进行学术交流和人才的发现

著名物理、化学家法拉第的名言“科学研究有三个阶段,首先是开拓,其次是完成,第三是发表”。科技论文写作是一切科技交流(研究成果、技术发明、科技信息)的基础,不论是对国家、单位还是个人来说,其意义都是现实而有益的。

三、论文的格式和要求

基本要求:学术性、真实性、逻辑性、规范性

格式:科技论文的组成部分和排列次序(格式)为:

标 题

作者姓名

(工作单位名称地址)

摘要

关键词

① 引言

② 正文论述正文部分

③ 结论

④ 致谢(必要时)

⑤ 参考文献

1 题名

即标题、题目、命题等,是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摘、索引或提录等情报资料的重要组成部分。

拟定题名的要求:简明、准确、恰当、完整。应注意:

(1) 准确性。恰如其分地反映研究的范围和深度。

常见的毛病有:

一是大题名,小内容。如:“……地区降水量特征研究”

二是不注意分寸,有意无意地拔高。如”……对……的作用机理(影响)”

三是标题一般化,没有特点。如:“……水文站水位~流量关系分析(探讨)”——“……河流水情特性分析”

(2) 简洁性。即在能够准确反映、清楚表达“最主要的特定内容”的前提下,题名字数越少越好,便以记忆与应用。 ——锚杆档墙的设计与施工

科技论文总结范文第13篇

“统计源期刊”全称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亦称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统计源期刊目录每年都会出现在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每年公布一次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中。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ISTIC)是受国家科技部委托,从1987年开始对我国科技人员在国内外数量和被引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并利用统计数据建立了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重视和广泛好评。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是CSTPCD的数据来源。通过中国科技期刊综合指标评价体系对期刊学术质量的考核,CSTPCD每年对收录期刊的范围进行调整。

二、统计源期刊遴选标准

统计源期刊的选刊标准有17项,它们是:(1)总被引频次;(2)影响因子;(3)年指标;(4)自引率;(5)他引率;(6)普赖斯指数;(7)引用半衰期;(8)被引半衰期;(9)老化系数;(10)来源文献量;(11)参考文献量;(12)平均引用率;(13)平均作者数;(14)地区分布数;(15)机构数;(16)国际论文比;(17)基金论文比.影响因子是指某一刊物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统计当年被引用的总次数与该刊前两年总数的比值.通常,期刊影响因子越大,说明它的学术影响力和作用也越大。

三、统计源期刊遴选原则

(1)科技“核心期刊”实行三年动态管理:三年评定一次,一次评定三年有效。这对所有科技期刊都是一个动态激励机制。也给科技“核心期刊”管理和评定办法的进一步改进留有一定空间。

(2)严格科技“核心期刊”学科领域总量指标限制:同一学科领域最多一两种“核心期刊”,宁缺勿滥,使评定出来的“核心期刊”真正起到该学科领域的风向标作用。

(3)确保学术专家对科技“核心期刊”评定的权威性:在期刊管理部门的组织下成立科技“核心期刊”评定动态专家委员会,某个学科领域的科技期刊的学术水平如何,一定要是科学学术专家说了算,不能由期刊管理部门独家评定。每次期刊评定,专家委员会人员应该有所调整,不能固定,以免走“后门”,以保证科技“核心期刊”的学术质量。

四、统计源期刊遴选办法

科技论文总结范文第14篇

【关键词】中医;骨伤科;特点

新一轮等级医院建设和评审工作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指导要求“以评促建”,作为中医院骨伤科的一名医生应当认真和积极思考中医骨科如何发展。如何正确认识、继承、创新、发展实现中医药现代化。为此作者就中医骨科的历史、文化、思想理念加以表述。

1中医骨伤科的历史

中医骨伤科有其历史存在的合理性、必要性、必然性和科学性[1]。中医骨科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骨科学的历史,是历代医家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结晶,是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总结、创新、发展的历史。在原始氏族人们在生活中逐渐认识自然界药物,外用敷治创伤疾病。出现砭镰、骨刀用于切割。在夏、商时代,青铜器、酒开始用于治疗。甲骨文记录人体各部名称和多种骨伤疾病。春秋战国-汉代形成骨伤科理论。《内经》阐述了人体解剖、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基本理论;通过体表测量人体骨骼的长短、大小、广狭,按头颅、躯干、四肢各部位折量出一定的标准尺寸。并阐发了:“肝主筋、肾主骨、脾主四肢肌肉”,“气伤痛,形伤肿”等理论。《伤寒杂病论》创立了理、法、方、药结合的辨证论治方法。外科手术的鼻祖华佗首创麻沸散、五禽戏。晋代伤科学在诊断和治疗有显著提高,并成为独立的学科。葛洪著书《肘后千金方》最早记载颞颌关节脱位的口内整复方法;并记载了骨折竹片夹板固定、开放性损伤早期处理及止血法。隋朝巢元方著《诸病源候论》记载了循环障碍、神经麻痹、运动障碍等,指出软组织裂伤、关节开放性骨折立即缝合和缝合技术。唐代孙思邈著《备急千金药要方》,记载了颞颌关节脱位整复后予热敷热疗以助关节恢复;热敷、热疗治疗损伤瘀肿。现存最早的骨伤科专书蔺道人著《仙授理伤续断秘方》阐述了骨折的治疗原则是复位、夹板固定、功能锻炼和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开放性骨折。宋代《夷坚志》记载了在颌部类似同种异体植骨术。元代危亦林著《世医得效方》整理了元代以前的伤科经验;并提出麻药用量按患者年龄、体质而定;首创悬吊复位法治疗脊柱骨折;指出髋关节是臼杵关节,并把踝关节骨折脱位分为内翻和外翻。明清时期,伤科专著涌现,名医辈出,多学派形成,《普济方折伤门》记录了15世纪以前的正骨技术,薛己著《正体类要》重视脾胃与补气养血,是按八纲辨证论治的代表著作。清代吴谦著《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该书系统地总结了清代以前的骨伤科经验,对人体各部位的骨度,内、外治法,方药记述最详,既有理论,尤重实践,图文并茂,把正骨手法归纳为八法:摸、接、端、提、推、拿、按、摩。整复胸腰椎骨折脱位,并改革固定器械。胡廷光《伤科汇篡》阐述了各种损伤的证治、记载骨折、脱位、筋骨的检查、复位。解放后,我国各地相继成立中医院和中医学院,成立了骨伤科研究所,系统整理了祖国医学的理伤手法,总结老中医的经验,改进固定方法和器械,以及加强对中草药研究,总结骨折治疗的理论――动静结合,筋骨并重,内外兼治,医患合作。现代,引进近代医学先进技术,中、西医结合治疗骨伤疾病,使诊断更精确。引进先进的麻醉技术、手术技术和器械,治疗了较多的疑难疾病,继续发扬了中医传统技术,中药的辨证论治、手法复位夹板固定等。

2中医骨伤科的文化

中医药学是特指在中国黄河、长江流域发源起来的具有鲜明中原汉族文化的医学体系。建立在虚数属性、象数逻辑之上的。中医骨伤科医学理论与传统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密不可分,是在我国古代哲学思想指导下形成和完善的,具有朴素的丰富的哲学文化,是从表象到理论的概括与升华,有着独特的理论体系,对生命、生理、病机有着独特的诠释。对患者疾病的中医综合治疗中随时都体现着中医朴素的哲学理念,阴阳平衡、辩证、运动与静止的对立和统一,整体和局部的关系。所以,中医骨伤科的辨证论治就是在古代哲学思想和中医学关于正常生命现象的理论知识对疾病发生、发展、变化、转归进行归纳和总结,从而指导骨伤科患者的复位、固定、功能锻炼、内科治疗、调养。达到筋强骨坚,天人合一,也就是健康人与自然相适应的最终目的[2]。

3中医骨伤科的思想理念

科技论文总结范文第15篇

提高科技论文写作水平的基本途径

刘万才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编辑部北京100026)

摘要:提高科技论文的基本途径是在系统收集、积累材料的基础上,进行总结、交流,培养兴趣,做到勤学苦练,持之以恒,通过深入研究,从实际工作中、从改革创新中和容易忽略的地方等方面寻找选题,通过写作实践,就可逐步提高写作能力,写出符合要求的科技论文。

关键词:科技论文;写作;基本途径;研究选题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381X(2007)04-

科技论文的写作不同于一般的文学创作,有其特殊性和规律性。提高科技论文的基本途径是在系统收集、积累材料的基础上,培养兴趣,树立自信,通过深入研究,勤学苦练,从实际工作和改革创新等方面寻找选题,通过写作实践,就可逐步提高写作能力,写出符合要求的科技论文。现根据本人从事撰稿和期刊编辑的体会,学习有关文献的收获,结合科技论文写作的一般规律,就提高科技论文写作水平的基本途径做一简要介绍。供参考。 1收集资料,积累写作素材

1.1资料收集的重要性详细地占有资料,是科技论文写作的前提条件。写作水平再高的作者,也要先收集积累足够的材料,才能写出有深度的高质量的文章,因为科学研究的本质是发现事物的内在规律,揭示其蕴含的真谛。“规律”总是存在于大量的现象之中,“真谛”总是蕴含在纷繁的资料之中。从写文章的角度看,资料是文章的血肉,是内容的组成部分,是论文论点的依托和支柱。如果只有论点,缺乏资料和论据,就不能有力地证明论点,论点会显得苍白无力。只有占有了相当数量的资料,才能搞清我们研究的题目有哪些问题前人还没有解决,有哪些问题前人未曾提出过。如果又围绕这些问题收集了更大数量的资料,就有可能弄清问题的关键,找到问题的正确答案。

1.2 收集资料的基本要求一是必要而充分。必要即必不可少,缺此不能表现主题。写作时应紧紧抓住这类材料,而与主题无关的材料,则一律不用。充分即量要足,若没有一定的数量,有时难以将问题论证清楚。有了足够的量,才能从中选出足够的必要材料。二是真实而准确。真实即不虚假,材料来自客观实际,即来自社会调查、生产实践和科学实验,而不是虚拟或编造的。准确即完全符合实际。科技论文十分强调科学性,任何一点不真实、不准确的材料,都会使观点失去可信度和可靠性。因此,研究方法、调查方式和实验方案的选取要合理,实验操作和数据的采集、记录及处理要正确,才能获得真实而准确的材料。写作时要尽量用直接材料;对间接材料要分析和核对,引用时要在全面理解的基础上合理取舍,避免断章取义,更不能歪曲原意。 三是典型而新颖。典型即材料能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这样的材料能使道理具体化,描述形象化,有较强的说服力。要获得典型的材料,调查和研究工作必须深入,否则难以捕获事物的本质;应善于从众多、繁杂的材料中取其具有代表性的,而将一般性的材料果断舍去。新颖即新鲜,不陈旧。要使材料新颖,关键是要做开拓性工作,不断获得创新性成果;同时,收集文献资料面要广,量要大,并多作分析、比较,从中选取能反映新进展、新成果的新材料,而摒弃过时的旧材料。

2增强自信,激发写作兴趣

2.1立足本岗,培养兴趣兴趣是事业的基石,每一位农技工作者都可结合本岗实际工作,发展、培养对某一方面知识和技术的兴趣,激发进一步探索研究的欲望,对写好科技论文大

有裨益。

2.2勤于思考,勇于实践对于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经常问一问自己:“有哪些工作该做而没有做?有哪些工作做得还不够好?怎样才能把这项工作做得更好?”针对特定问题学习相关的知识,借鉴别人的经验,分析自身特点,提出措施,大胆实践,就一定能够取得成效,同时也为撰写科技论文创造了条件。

2.3善于总结,广泛交流在全国农技推广与管理人员中,有很多人具备了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非常强的动手操作能力,也承担过较大的科研项目,但成果、论文甚少,这于私于公不能不说是一种莫大的浪费和损失。应该养成一种习惯:工作一段时间以后,静下心来,进行工作小结,反思存在的问题,与其他同行相互交流,相互促进。这样便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最快地提高科技论文的写作能力和水平。

3勤学苦练,提高写作水平

3.1撰写要勤常言道,熟能生巧,对论文的撰写来讲尤其如此。从实际效果看,多写论文有三大作用:一是写得多了,对所关心领域有了更深入的学习和思考,认识就更深刻了;二是写得多了,可总结实践经验进行理论升华,研究的层次可以得到相应的提高;三是写得多了,对立意选题、谋篇布局等写作技巧的运用可以灵活自如、得心应手。

3.2撰写要恒搞科研、写论文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可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论文写出来了,投到杂志社后,很可能不被采用,有时甚至连投数篇都石沉大海。这时,切不可灰心丧气,要对自己有信心,相信只要坚持下去,继续努力,终会有成功的一天。

3.3撰写要精“短而精”是信息社会的需要,我们对此必须有高度的认识。论文的撰写有两大忌:一忌结构松散,二忌贪大求全。主题扣得不紧,中心不突出,即使好的素材也达不到好的效果。要做到主题鲜明,中心突出,必须对收集的素材进行精心的加工和提炼。一般以3000字以内的文章为好,多写些小而新、小而实、小而活、小而巧的论文,发表的可能性就大。

3.4撰写要新论文要想能够在期刊上发表,总要有一定的创见,能够提炼出一点新意,切不可人云亦云,泛泛而谈。《中国农技推广》杂志经常收到的体系建设、工作探讨等方面的稿件,这方面的问题最突出,讲的都是一般的情况、问题,提的建议难以在实际工作中推广应用。没有新意,没什么可借鉴的经验和措施,就没有发表的价值。如果你所阐述的问题,确实是一个新结论、一个新发现或者是一种新方法,当然是新意盎然。如果你谈的是别人已经发表过的文章中的问题,那么就要选择一个新的角度,或者抓住某一个方面补充自己新的见解,甚至提出不同的观点或意见,这样有了新的立意,实现了推陈出新,才能受到编辑的重视和读者的喜爱。

4认真研究,确定选题方向

4.1深——从深入一步中选题如何确定合适的研究方向和选题,可以常做如下思考:目前工作还存在那些不足?那些地方有待进一步改进?别的同志、别的单位在哪些方面做得更好?自己的新想法和新做法可以在什么地方使用和推广?同时,选题还要深入一步。选题前要弄清本题目的研究历史和现状;前人重要的研究成果;已经解决的问题;存在争议的问题;争议的焦点、问题和症结;研究的薄弱环节及尚待开拓的领域;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等,总之要从大面上摸清本问题的基本情况。深入一步进行选题。这样的选题,既意味着继承,又意味着发展。

4.2新——从开拓创新中选题在科研工作中,要善于探索,敢于开拓新领域。选题本身就是一种创造。农业生产中,新的栽培技术、病虫防治新技术、新方法、新产品,以及老技术的创新改进都是选题的方面。要善于对我们所从事的工作进行创新,通过试验、示范、推广,提出新的技术方法,解决生产中的问题,促进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在生产中发挥了作用。总结写出来就是好文章。

4.3实——从实际工作中选题有人认为,搞科研和写论文是专业科研工作人员的事,这是极其片面的。其实,各行各业的技术人员、业务人员、管理人员等,都可以结合自己的工作开展科研工作,撰写科技论文。结合实际工作撰写的论文,题目可以不拘一格,多种多样。农技推广部门的人员可以围绕体系建设、重大推广项目、行业管理,以及新技术、新理论、新方法的推广、应用和深化,对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讨等等,都可以作为选题进行研究。

4.4改——从改革创新中选题我们有幸处于改革开放的年代,每时每刻都会感受到改革进步的触动。农业科技工作者在科技攻关、丰收计划、技术改进方面,在学习、消化推广和应用国内外先进技术方面,在作物栽培、肥料应用、品种选育、病虫防治等方面都有不少技术、方法上的改进,可从中选择自己最擅长、最突出的某一方面作为自己选题的内容,然后再从中选择最具代表性的某一项进行整理、浓缩,作为自己选题内容的基础材料。

4.5奇——从容易被忽略处选题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和改造永远处在一个过程之中,需要不断深入与发展。在许多被人们认为是平淡无奇的现象中,往往存在可供研究的新的境界。有许多司空见惯的现象往往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如果能认真与细心地观察各种事物,并提出为什么的问题,就很容易找到需要研究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