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电视新闻评论论文范文

电视新闻评论论文范文

电视新闻评论论文

电视新闻评论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当今中国电视新闻,电视新闻评论举足轻重,必须发出时代的强音!本文认为:电视新闻评论要遵循电视传播规律,化整为零,走出误区,在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结合中传递意见性信息;同时通过大众话语,多元表达,在评论要素与视听元素相结合中充分发挥新闻舆论的引导作用;面对新媒体的挑战。中国电视要主动出击,在社会转型和媒体竞争中构建强大的电视新闻舆论场。

人们在批评电视新闻浅层化简单化的时候,无不对深度报道和新闻评论寄以厚望。然而,从平面媒体搬来的救兵——新闻评论却没有在电视上展示出足够的威力。迄今为止评论在电视新闻大家族中仍然是一个弱项,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界定仍然是一个扯不清楚的问题。评论是一个媒体的旗帜和灵魂,评论在引导新闻舆论中举足轻重,难道中国电视能够缺失或弱化自己的新闻评论吗?显然不能!电视新闻评论要在社会发展和新闻改革中发出时代的强音!如何才能发出这一强音?这是本文所要探讨的。

一、化整为零,走出误区

新闻报道以传播事实性信息为主,新闻评论以传播意见性信息为主,这在报纸上是泾渭分明,但在电视节目上却难以区分清楚。长期以来,我国的电视新闻评论基本上是《焦点访谈》式的,由于《焦点访谈》的舆论监督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力,人们早已习惯以这种节目形态来界定电视新闻评论,其实这是一个误区。从节目形态上来看,《焦点访谈》其实属于新闻专题,只是由于它的出生地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就此被贴上新闻评论性栏目的标签。然而,这种单一的述多评少的节目形态严重的制约了电视新闻评论的发展。

近年来,人们发现电视上有影响的新闻评论节目屈指可数,有时甚至淹没在网络舆论的喧闹之中。事实上单独设立的新闻评论性栏目收视率并不高,传播效果也不好。近年来,我们发现此类评论节目悄悄地“关停并转”,化整为零是电视新闻评论走出误区的开始。一些电视台果断地撤并和周密的策划让新闻评论重新焕发出青春。江苏电视台《江苏新时空》和深圳电视台《第一现场》都把原来单独设立的评论节目打包进栏目,实现新闻评论与新闻报道的无缝链接,大大提高了电视新闻评论的传播效果。正如孙玉胜所说:“评论应该是一种内容,而不应该是一种形态。”电视新闻评论不应拘泥于单一节目形态,从新闻栏目中的互动板块到现场直播中的时空连线,评论无处不在,而且从荧屏内延伸到荧屏外。广西电视台《新闻在线》在60分钟的直播过程中,辟出四个时段供观众发表见解,名曰“新闻即时评”,观众在收看节目的过程中,通过短信平台即时对播出的某则新闻发表看法,点评事件。最高峰时,一则新闻有800余人参与评论。直播时评最典型的特征就是新闻报道与新闻评论的共生状态,受众在同一时间内接受现场报道与新闻评论,达到感性形象与理性思维的综合调动,加深理解正在发生的新闻事件。

近年来,民生新闻中的电视新闻评论开始大展脚拳,新闻主播也敢于“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中央电视台《社会记录》的阿丘和广州电视台《新闻日日睇》的陈杨,都以他们的睿智与魅力在新闻报道中找到各自的评论天地,他们的点评言简意赅,幽默风趣,受到观众的喜爱。虽然,时下大多数电视新闻评论还是浅尝辄止,一时难以满足观众解读新闻评析事实的需求。但从长远来看,从敢于评论到善于评论是中国电视新闻评论发展的必然过程。

要加快这一进程,我们还要重新审视电视新闻评论的传播功能,由于《焦点访谈》强大的舆论监督及影响力,加上它贴上新闻评论节目的标签,所以长期以来人们误认为舆论监督就是电视新闻评论的主要功能,其实这也是一个误区。对社会弊端和不良现象进行的批评报道主要是传播事实性信息,应该说新闻舆论监督是电视新闻报道的主要传播功能。如果在事实性信息的基础上,再加上意见性信息的传播,对新闻事实加以评论亮出观点表明立场,就会强化舆论导向,加强舆论导向才是电视新闻评论的主要传播功能。或许有人会问,对新闻事实的选择和对批评报道的把握难道不是一种舆论导向吗?当然是。但在事实的基础上,意见性信息的传播对舆论导向的影响更大。因此,笔者认为舆论导向才是电视新闻评论的主要传播功能。

那么,如何发挥电视新闻评论的舆论导向作用呢?笔者认为:一要正确地把握舆论导向,二要遵循电视新闻评论的传播规律。电视新闻评论的传播机理是这样的:主持人与嘉宾、记者与采访对象之间的人际传播形成一个吸引受众注意力的“谈话场”,这个“谈话场”在观众中的传播便形成了大众传播。英国学者尼古拉斯·阿伯克龙比认为:“电视的一个重要特征似乎是它引起交谈、鼓励谈话的功能。实际上,电视似乎常常是关于谈话的。作为一种媒体,它确实是由可视的谈话构成的。”谈话节目其实是一种很好的评论节目形态,它以平等对话的双向交流代替宣传教化的单向传播。国外并没有电视新闻评论这一节目形态,但无论是CBS的《60分钟》还是半岛电视台的《针锋相对》,难道会有人说这里面没有评论吗?电视新闻评论的传播特点之一,就是在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相结合中传播意见性信息。

二、大众话语,多元表达

当今电视,新闻报道与新闻评论、新闻评论与电视评论的界线日趋模糊。在这个模糊中产生了两个显著的变化:一个是话语方式的改变,一个是表现手段的丰富。长期以来,我国电视新闻评论更多的是传递一种居高临下和国家话语和曲高和寡的精英话语。然而在今天,我们高兴地看到在2007年的“两会报道”期间,更具平民彩色的崔永元又来到了中央电视台《新闻会客厅》。《小崔会客》让政府官员和平民百姓相聚一堂,江西省委书记孟建柱与江西资溪面包经营户王信文一家共话全民创业,电视评论就在这一对话中实现了精英话语向大众话语的转换。

作为软新闻的评论,它在表现形式上更能推陈出新。山东齐鲁电视台的《拉呱》和广州电视台《时事查笃撑》就在这方面作了积极的探索。《拉呱》创造性地采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曲艺形式进行民生新闻的播报和评说,具有很强的贴近性和娱乐性。或许《拉呱》不是地道的新闻评论,主持人小么哥说的一些事新闻价值也不大,但在山东省的许多村子里是一个收视率很高的节目。广州电视台的《时事查笃撑》是一档以情景短剧形式播出的时评节目,在极具广州地方风味的“TV茶吧”中“嬉笑怒骂论时事”,节目中还加入了一些动画、漫画、MTV等特技。《时事查笃撑》选取的题材多为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社会热点,如《公交车乱改道,市民好难受》、《如何睇的士拒载》等,这些大众话题反映了市民的社会诉求。但由于节目表演大于评论,收视情况并不理想,这也说明了电视新闻评论还是有自己的边界的。

电视新闻评论的叙事方式也有不少创新。扬州电视台《时评新语》是一档以社会新闻评论为主的栏目。这个节目有两大特点,即叙述方式的改变和多媒体的应用。《时评新语》的叙述方式受到了扬州评话的启发,其评论语态的改变是从人称开始的。传统的新闻叙事一般多用第三人称,但在《时评新语》中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的使用频率很高。比如在《“圣诞”究竟是个啥?》中,主持人在描述了圣诞这一天的热闹之后说:“快乐归快乐,我倒想刨根问底地问一句,在咱们扬州人心目中,‘圣诞’究竟是个啥?要我说呀,圣诞就是‘贺卡节’。”“评论不仅要亮出矛盾双方的观点,更要旗帜鲜明地亮出媒体的观点,否则,就不能叫做评论,充其量只是深度报道。”或许有人担心,这种以我为主会不会带来主观和偏见。其实只要掌握分寸、不偏不倚,“我”的存在就不会影响新闻的客观公正。

如何让电视评论过程化?戏剧冲突和悬念设置是实现过程化的重要手段。辩论就是一种充满强烈冲突的话语方式。美国电视观念认为:“争论”是电视新闻的一种方式、一种语言。电视新闻的话语应该是多元的、形式应该是多样的,观点应该要相互不断地撞击。凤凰卫视的《一虎一席谈》便是切合了这样一种电视新闻传播观,以辩论的形式评论时事,以思辨的色彩引导观众,其创新之处就在于主持人和现场嘉宾之间那一场舌剑唇枪,火花四溅的争论。不少辩题多为时下的社会热点,如《全国高考分省录取到底公不公平?》、《孔子究竟是圣人还是丧家犬?》、《房价只能由行政手段调控吗?》、《现在进入股市是风险大还是收益大?》等。然而,评论尺度难以把握,辩论似乎风险更大,如何拿捏?这是许多电视人所担心并为此裹足不前的原因。前中央电视台台长杨伟光在接受《南方周末》采访时指出:“很多问题不在于能不能讲,而在于你怎么样讲。”怎样讲?这取决于电视新闻评论的准确表达。

电视新闻评论要在评论要素与视听元素相结合中发挥其政论性,寓思辨于形象之中是电视新闻评论的另一个传播特点。视觉化、过程化、多元化和碎片化是当今中国电视新闻评论呈现的基本走势。

三、迎接挑战,主导舆论

在急剧变革的转型社会和激烈竞争的媒介环境,电视新闻评论如何才能发挥其强大的舆论引导作用呢?零敲碎打是不行的,要打“组合拳”,要形成一个电视新闻舆论场。“场”是一个物理学的概念,是指物质运动相互作用的空间。在电视观众和电视媒体之间也同样存在着这样一个相互作用的空间:电视新闻评论是在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相结合中传递意见性信息,在评论要素与视听元素相结合中发挥其政论性,并在这两个结合点上构建起一个电视新闻舆论场。然而,电视新闻舆论场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在现实社会中还存在着人际传播的口头舆论场和网络传播的网络舆论场。

当今世界,中国已是手机拥有第一大国,网络用户第二大国。手机短信借助传统媒体的平台,点播变广播,个人媒体聚合成大众媒体;以新浪为首的门户网站,在没有新闻采编权的情况下创造了一种“新闻超市”。据2007年6月的统计,中国网民总人数已经达到1.62亿,仅次于美国,这为网络舆论的形成提供了庞大的参与者。中国互联网的舆论平台已经十分发达,几乎每个门户网站都设有BBS论坛,中国目前约拥有130万个BBS论坛,数量为全球第一。博客虽然是小众的网络媒介,但越来越多的博客已经从心绪记录转变为时事评论,经常阅读博客的活跃读者已经超过5000万。日益强大的网络新闻舆论场正冲击着电视新闻舆论场。

从“最牛钉子户”到“华南虎照”,形形的网络事件爆炒,传统媒体无不趋之若鹜,都想在这场视觉盛宴中分一杯羹。问题是电视新闻就甘心做报纸新闻和网络新闻的“二道贩子”吗?电视新闻如何由跟风变为引导,关键在于有无独家新闻和权威评论,只有让更多的资深记者坐在新闻主播台上,让更多的意见领袖走到镜头前面,电视新闻才能在传媒新闻大战中争得第一话语权。凤凰卫视的影响力就在于它拥有一支人数不多但素质很高的评论员队伍。其实,近年来中央电视台和地方电视台也出现一些名牌主播和资深记者,完全可以也应该组成一支有影响力的评论员队伍。当然,电视评论员还包括话语级别较高的社会精英。作为网络舆论的制造与传播者,一些资深网友充当了“意见领袖”的角色,在一些复杂的辩论中,他们的观点往往能够左右网民的判断并最终引导网络舆论的走向。电视媒体只有汇集、引导和影响众多意见领袖,才能加大主流新闻的传播力,才能保持对舆论导向的影响力。

在新媒介生态环境下,面对更多的传播渠道,面对更开放的受众参与,一个严峻形势和重大课题摆在电视人面前:电视新闻如何主导新闻舆论的话语权?电视新闻评论如何有效地掌控正确的舆论导向?从电视读报到电视读网,从网络链接到短信互动,电视新闻评论吸纳各方言论,搭建一个数字化多媒体视听传播平台。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电视新闻节目如果过分倚仗读报和读网,必然会造成独家新闻和评论内容的缺失,从而丧失电视媒体自身的传播优势及对新闻舆论的影响力。面对网络这一最大的民意表达平台,电视新闻评论是随波逐流?还是主动出击?

我们高兴地看到中央电视台在媒介融合中的步伐加快了。“两会”期间央视国际开创“名嘴两会博客”,囊括了央视主持人、记者和央视国际网络记者关于“两会”的博文。这一平台既充当了新闻传播渠道,又是影响广泛的意见互动空间,包括征集、评论、预告等,他们以网民留言为素材共推出十期特别策划,涵盖了网友对房价、教育、医疗等热点的建议和意见。王小丫在记者招待会结束后,将“网民建言册”递到总理手中。这一传递实现了新闻言论与公共事业的成功对接。

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和《焦点访谈》创始人孙玉胜在《十年》一书中写道:“还是在《焦点访谈》创办的初期,我就提出要‘多报道、少评论’,其实这就是一种选择中的平衡。我一直坚持一个观点:中国电视新闻还只是处于报道阶段。分析与评论的时代还没有完全到来。”时至今天,中国电视新闻的评论时代还是遥不可及吗?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我们的电视宣传工作如何做到“有效”和“主动”?在新旧媒体竞争与融合的今天,电视人要清醒地认识到传统电视新闻已进入转型期,中国电视必须走出认识的误区,充分发挥舆论导向的作用,必须构建一个强大的电视新闻舆论场,电视新闻评论不在媒介大融合之中涅磐,就在媒介大融合之中湮没!

[注释]

[1]孙玉胜:《十年--从改变电视的语态开始》,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490页;

[2](英)尼古拉斯•阿伯克龙比著,张永喜、鲍贵、陈光明译:《电视与社会》,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74页

[3]周明涛:《叙述方式的改变与多媒体的应用——〈时评新语〉对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全新》《视听界》2007、4,第59页;

[4]赵华:《前台长杨伟光解密央视幕后“新闻”》《南方周末》2007年11月1日

电视新闻评论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央视改;版新闻评论;动因;新风貌

2009年7月27日起,以新闻频道的《朝闻天下》为首。央视掀起了新一轮改版潮。就新闻频道而言,《东方时空》从央视一套移师新闻频道,停播了《新闻会客厅》。《每周质量报告》移至财经频道,增加了上下午档的《新闻直播间》,中午的《法制新闻报道》、晚问的《国际时讯》和《环球视线》、深夜档《24小时》。调整了《共同关注》的节目内容,把《小崔说事》调至央视一套。调整后的新闻频道节目层次更加清晰,布局更加合理,越来越像一个不停滚动更新资讯的纯新闻频道。细心的人会发现,在改版的过程中,电视新闻评论的空间和质量全面提升,作为一种节目类型,其或穿插、或全部,全面渗透到各档新闻节目中,成为其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内容。新闻评论成了新闻资讯节目的骨架、支撑和旗帜。

实际上从2008年起,央视新闻评论节目就出现了非常明显的变化。2008年3月24日,央视新闻频道开播直播式时政新闻评论栏目《新闻l+l》,2008年10月央视二套开播《今日观察》,加上央视4套原有的《今日关注》,央视时政新闻评论栏目出现了前所未有过的繁荣局面。今年改版后,新闻频道又增加了国际时政新闻评论节目《环球视线》,使得时政新闻评论节目更加多样化、系统化。

央视时政新闻评论的增加和改革不是偶然的,而是央视发展到现阶段,站在新的起点上必然出现的一个结果。本文拟针对今年,尤其是改版以后的央视时政新闻评论节目做个较为全面的观察与分析,以探讨央视新闻评论节目的新动向、新特点。

中央电视台现有15个频道对内播出,其中涉及时政新闻的频道主要是一套综合频道,二套财经频道,四套国际频道以及新闻频道。为了分析的集中,本论文的讨论范围主要以央视新闻频道为主,兼顾央视一套、二套、四套的时政新闻评论,娱乐、体育新闻等评论不在讨论范围内。

一、央视新闻评论节目形态现状描述

描述节目形态所依据的标准

描述央视新闻评论节目现状,首先要有一个电视新闻节目形态分类的标准和体系。电视新闻评论都有哪些形态?目前观点纷杂、标准模糊、没有定论。同平面媒体的新闻评论相比,不难发现电视新闻评论的形态、类别和表现方式是同其有大的不同的。严格意义上说,电视新闻评论没有原创的社论、评论员文章等等,它只能也必须借助电视传播的特色成立,即运用多种电视传播手段,“是电视传播媒介对当前重大新闻事件或重要社会问题发表意见、作出判断或述评的一种电视报道形式”。从其播发的方式上有播音员口播文字新闻评论、主持人评论、评论员(特约评论员)评论等。

比较多种观点和版本,本文选择依据张海潮所著《中国电视节目分类体系》一书中所建立的电视新闻节目体系,并结合央视具体的节目类型,以新闻评论为经,以呈现出来的节目形态为纬,对央视新闻评论节目形态现状作个描述。

(1)综合新闻消息节目中的评论

“综合新闻消息节目”一般都是比较重要的新闻消息的总汇,像央视的《新闻直播间》、《共同关注》、《新闻30分》、《新闻20分》、《新闻联播》、《东方时空》、《晚问新闻》、《24小时》、《中国新闻》、《国际时讯》、《午夜新闻》等都属此列。

在这类节目中出现的评论,一是播发报纸新闻评论。主要是《人民日报》的新闻评论;二是连线评论员直接对新闻事件进行评论;三是播发本台自己制作的“本台短评”;四是由主持人直接点评。例如,改版后的《东方时空》定位是“新闻热点全景式报道”,一个小时的节目,通常选择当天发生的8-9条重要新闻,呈现事实后,由主持人进行点评。有时还要连线评论员评论,对新闻报道的深度增加了。

在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台短评”的出现,这是类似于报纸社论级的评论,是央视发出“自己声音”的一种最重要的方式,从此央视有了自己常态性的评论。

(2)新闻专题节目中的评论

“新闻专题节目”主要是指就重要新闻事件或公众普遍关心的话题制作的深度报道的新闻栏目和节目。像《焦点访谈》、《新闻调查》、四套新开播的《深度国际》等都属此列。央视新闻频道改版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淡化专题,强化新闻”,因此,新闻专题类节目有所减少,最典型的就是把《东方时空》、《共同关注》这样的新闻专题节目,都改成了新闻综合节目。

在这类节目中出现的评论,主要是通过述评的方式,在展开事件的同时,对事件加以解读,对其所体现的本质和意义加以评说。让观众深入了解。

《焦点访谈》是开播于1994年,自开播以来就成了影响巨大的新闻述评栏目。“时事追踪报道,新闻背景分析,社会热点透视,大众话题评说”是其节目宗旨。近期的改版重点主要放在加强监督力度上。

《新闻调查》每周一期,每周五一套首播。是中央电视台唯一一档深度新闻评论类节目,时长45分钟,在百姓和高端都有着广泛的影响。这档栏目注重研究新问题,探索新表达,以记者调查采访的形式,探寻事实真相,追求理性,平衡和深入。在展现新闻调查的过程中体现出理性的认识,引导人们思考。

(3)新闻杂志节目中的评论

“新闻杂志节目”主要是指在一期节目中包含几个板块的新闻专题栏目或节目。央视现有的新闻杂志节目主要有《朝闻天下》、《新闻周刊》、《世界周刊》、《第一时间》等。

在这类节目中出现的评论,一是在播发资讯时进行短评。如《第一时间》中的“马宾读报”(现改为“读报”);二是连线评论员对新闻事件直接点评;三是主持人述评,另外。也有播报的“本台短评”。

(4)新闻谈话节目中的评论

“新闻谈话节目”主要是指通过主持人或记者就某一新闻热点问题同评论员、或新闻人物或重要嘉宾以访谈、讨论的形式制作的新闻节目。这类节目中的一部分话题类节目就是新闻评论。像新闻频道的《新闻1+1》、财经频道的《今日观察》、中文频道的《今日关注》、《环球视线》等。

这种方式是电视新闻评论中最常见最纯粹的方式,以提供意见性信息为主,是纯观点解析言论类的节目。在这类节目中主持人“除了提供大量的事实背景,主持人还是应该预设各种不同的观点对评论员的表述提出质疑,从而给谈话过程赋予某种辩论的色彩”。而且,这类节目一般是直播或“准直播”,对当日或近期的重要的新闻事件进行比较全面、深入的解读,时效性特别强,更具有新闻性,节目的“硬度非常高”。

另外,在“大型新闻节目”中一般都会邀请嘉宾对相关主题进行介绍和解说、评论。例如,2009年国庆阅兵直播中就邀请军事专家对阅兵中展示的武器进行解读。

二、央视加强新闻评论的动因分析

央视全面加强新闻评论,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有其深刻的现实原因和动力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应对纷繁复杂的国内国际形式的需要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同世界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越来越大,但我们的国际舆论影响力与国家的实力、地位极不相称,纷繁复杂的国际和国内形式要求我们、特别是部级媒体要以国际化的眼光和方式看待世界的变化,及时发出自己的声音。

2008年中国发生的一系列重大新闻事件,给中国新闻媒体提出了巨大挑战,这推动了中国新闻界,尤其是部级新闻媒体的改革,作为党和国家的重要喉舌的央视,更要责无旁贷的承担起这个责任。因此,2008年3月24日——奥运火炬点燃之日,央视新闻频道及时推出全新的时政评论节目《新闻1+1》,就是应和这一需要的先锋之举。今年央视的全面改版和新闻评论的全面渗入,也是让主流与民生汇合这一思路的发展和继续。

另外,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可能引起的“去中心化”引发了电视危机,央视只有拿出更过硬的新闻节目,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2.适应开创新闻宣传工作新局面的需要

宣传是媒体的重要功能之一,从宣传的角度看。在中国拥有12.05亿观众的电视无疑是塑造意识形态的权威及整合日趋碎片化的转型社会的有效工具。但宣传要从实际出发。要尊重新闻规律,即进行新闻化转换,才有说服力和影响力。

总书记在2008年6月20日视察《人民日报》社时指出:“必须加强主流媒体建设和新兴媒体建设,形成舆论引导新格局。”他强调:“要从社会舆论多层次的实际出发,把握媒体分众化、对象化的新趋势,以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为主,整合都市类媒体、网络媒体等多种宣传资源,努力构建定位明确、特色鲜明、功能互补、覆盖广泛的舆论引导新格局。”这个讲话可以说深谙新闻之道。抓住了问题的关键。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媒体要做出自己的特色,有效表达,只有更加尊重新闻传播规律,变直接宣传为有效传播,才能更好地实现新闻效益。

作为国家主流媒体,央视在中国电视机构中无疑是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和权威的,其承担的宣传职能是显而易见的,它的新闻评论的影响力也是不言而喻的。以往,央视的时政新闻评论在全部节目中所占的比例小,影响不大,给人的感觉是央视一直缺乏一个比较权威、自信、响亮的声音,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现在,央视顺应时展需要,尊重媒介传播规律,摒弃日渐落后的宣传方式,探索新的、更有效的传播方式,推进央视积极改革创新。是与时俱进的一种选择。

3.完善央视新闻评论节日体系的需要

在央视对内播出的15个频道中,有一半左右的频道要播出新闻节目。过去,不仅各个频道节目定位有些模糊、交叉,而且在新闻节目中,评论的种类稀少,份量明显不足。

改版前央视专题类的述评栏目开设较多,像《焦点访谈》、《东方时空》、《新闻调查》、《共同关注》等等,对事件的报道虽然比较深入,但媒体的报道信息的功能未被充分利用,而最能代表媒体的形象与权威的时政评论节目没用充分开办。

因此,建立相对完善渖}学的新闻评论系统就显得十分必要。

2009年7月以来的改版,对各个频道的定位更加准确、清晰,不同种类的评论使节目设置的比较均衡,使电视评论节目体系更加完备。

三、央视新闻评论呈现的新风貌

央视改版通过明确频道定位、改进节日编排和节日设定方式,使新闻评论呈现出一些充满活力和生机的新面貌、

1.运用多种电视传播手段增强可看性

改版后的央视新闻评论节目都比较重视对电视传播手段的运用,通过运用多种电视传播手段来打造具有可看性的评论节目。具体体现在:

(1)运用不同色彩的文字字幕突出评论主题和要点,

同改版后的新闻资讯节目一样,评论节目也用带背景颜色的大字标示出评论的标题和主要内容,便于观众及时了解节目内容。

(2)运用照片、动画、漫画、图表等方式再现新闻事实或事件核心内容。

(3)运用电话连线、视屏连线等引进专家或评论员即时评论

2.建立了相对完整的评论节目体系

任何形式和包装的改变都是流于表面的,真正树立央视新闻影响力的关键还是新闻本身以及对新闻的权威解读。正是针对这种现实,本着“淡化栏目,强化新闻”的改版宗旨,央视即注意让评论全面渗透到新闻节目中去,又注意增加新闻评论栏目,有意打造央视新闻评论的节目体系。

就新闻频道而言,在每天的早上的《朝闻天下》、上下午的《新闻直播间》、中午的《新闻30分》、晚上的《新闻联播》、《国际时讯》及午夜的《24小时》这类滚动播出的新闻综合节目中有本台短评、评论员评论;傍晚的《共同关注》、黄金时间的《东方时空》又通过主播点评及评论员评论,使当日重要新闻报道更加深入;晚问的《新闻1+1》、《环球视线》又是专门的时政的刚性评论。这种编排方式,既有对新闻的穿插式点评,又有集中的对重要新闻的评论;既有对国内新闻的评论,又有对国际新闻的评论,较以往的节目安排更加符合新闻传播的本性,也更加科学。

3.主动设置议题,注重话语置换

在我们这个具有泛政治化倾向的社会中,群众对新闻、政治有着极大的热情,电视作为取代传统媒介的传播渠道,将日趋分散的社会成员集聚到一个由影像等元素构成的“政治广场”,发挥着具有极大动员力量的整合功能。针对这一特性,主动设置议题,善于因势利导,注意选取既符合新闻标准又符合宣传标准的对象加以评说,并把传播指向核心受众,是央视新闻评论改版后的一个重要体现。

在表达观点的时候,注意把主流的话语意见自然而然地渗透进评析事件的叙事层,巧妙地同民间话语置换,让受众乐于接受。

四、央视新闻评论存在问题及改进建议

改版后央视的收视率大幅提高,这和新闻评论的全面渗入、改进有很大关系,但也应当看到央视新闻评论中依然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还是有改进的空间的。

1.节目模式的程式化形成可能带来遮蔽性

央视现有的评论节目已经逐渐形成趋于固定的模式,像《新闻l+l》、《今日观察》、《今日关注》都是先播放被评论的新闻短片,然后在主持人的控制下,由评论员评析。短片的长度都有一定时间的规定,显得比较死板,有时比较拖沓。而且评论形式单一,往往是主持人与评论员一问一答或评论员做权威状的解读,少了些灵气和感染力、说服力。

2.评论员队伍良莠不齐,亟待培养提高

改版后的央视除了使用本台像白岩松、水均益等资深新闻从业人员承担部分评论之责外,还引进了较多的相关行业的专家担任特约评论员。但由于电视评论员队伍属于建设初期,评论员的选择、确定不能做到一步到位。评论员经验不够丰富,技术上也缺乏训练,水平良莠不齐,缺乏权威人士,社会影响力还不够。

3.评论形式不丰富,节目类型雷同化

现在央视的评论形式主要有本台短评、主播点评、评论员评论,主持人加评论员的评论等。评论形式比较单一,几个主要的时政评论栏目,像《新闻1+1》、《今日关注》、《今日观察》、《环球视线》的播出方式基本是一样的,缺少变化,显得比较死板、僵化,不够敏锐、灵动。超级秘书网

4.选题冲突,影响了节目的总体效益

由于各个频道的评论栏目都是独立制作,各自为战的,就难免出现选题雷同,发生冲突的情况,没有突出各自的特点,对新闻资源造成浪费,影响了节目的总体效益。

针对以上问题,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1.注意避免节目模式僵化

节目的播出模式可以有基本稳定的形态,但也要根据节目的需要做灵活的调整。不要因形式设置内容,应该因内容调整形式,只要是有利于节目的播出效果的,都应该不排斥和尝试。

2.建立评论员的培养、选拨机制

新闻评论员是媒体的核心力量之一,直接影响着舆论的导向。因此要根据媒体需要,建立科学可行的评论员培养、选拔的机制,特别要注意对权威评论员的培养。

3.注意电视传媒的“家用媒体”特性

电视作为大众传媒,是平民化而非贵族化的,是大众的而非精英的。要根据电视的收视特点制作评论节目。增强节目的可看性。

电视新闻评论论文范文第3篇

1.主持人年轻化,知识结构单一“据调查,我国主持人中30岁以下的占了多数,40岁以下的更占到了90%以上。”①主持人形象青春靓丽容易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但年纪稍长的人通常会给人稳重、可靠的感觉,容易赢得人们的信任;而年轻人虽能给人一种朝气蓬勃的感觉,但不管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工作中,或多或少会让人觉得不够稳重和老练,不容易赢得人们的信任。正因为这样,我国很多新闻评论节目的年轻主持人才会给人一种“不压台”的感觉,他们的评论不仅缺乏权威性,而且可能缺乏科学性,说话没有分量,也难以让人信服。许多欧美著名节目主持人,特别是新闻类节目的主持人,大都是有多年记者的从业经历,积累了丰富的生活阅历,才走上主持人岗位的,像丹•拉瑟、迈克•华莱士等名嘴都是这样历练出来的。而国内新闻节目的主持人多是播音主持专业科班出身,有的缺乏新闻采编一线工作经验,知识结构比较单一,遇到突发状况容易慌乱,对事件的看法比较稚嫩,评论起来显得缺乏底气。而深厚的文化功底是成为优秀主持人的必备条件之一,只有新闻评论的主持人具备了深厚的文化功底、扎实的基本功,才能在新闻评论节目中运筹帷幄、旁征博引、侃侃而谈。

2.对主持人存在认知偏差在一些观众看来,主持人就是名人,他们把主持人跟演员甚至明星作等量观,把主持人主持节目看作是演员在表演。在一部分主持人看来,自己的工作就是出出镜、念念稿。一些新闻节目主持人活跃于各种综艺晚会,出席各种商业活动,不利于塑造理性、公正、客观的新闻主持人形象。某些媒体为提升栏目的知名度,对主持人进行“明星化”的包装,本也无可厚非,但一味夸大其优点,塑造“完美”形象,或是炒作主持人的私生活及绯闻并不值得提倡。这些都是对新闻节目主持人角色定位和认知存在偏差造成的。

二、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主持人素质提升策略

1.努力向复合型新闻评论主持人发展主持人要努力使自己成为“T”型人才,即既有广博的知识面,又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集“博”与“深”于一身。尤其是新闻评论节目的主持人,更需要每天关注不同国家、不同领域发生的新闻热点,如果自身没有丰富的知识底蕴作为基础,在参与评论时,主持人就只能流于问题表面,提出肤浅无味的见解,最终导致节目枯燥、无聊,更不用说发挥主持人的舆论引导功能了。主持人应该对整档新闻节目的采、编、播各个环节都一清二楚,要“走出来”,到“一线”去,把自己培养成为一个能采、能写、能播的记者型主持人。具备优秀记者灵敏的新闻嗅觉、缜密的逻辑思维、细致的观察能力,从而弥补从校园到主播台个人阅历不足这一缺陷。此外,主持人还要寻找和形成自己独特的主持风格。有些主持人虽然经常在电视上出现,但是观众对他(她)却没什么印象。有些主持人能够在一档节目中被人们所熟知,就好像当年《南京零距离》这档节目能够从众多的新闻节目中脱颖而出,与主持人孟非幽默的语言魅力、准确到位的评论分不开。值得注意的是,鲜明的主持风格并不意味着任何情况下都要与众不同、语出惊人,太过于标新立异的言行往往会适得其反,让观众厌烦,所以在培养主持风格的时候,尽量要做到合情合理、贴切自然。而这样的主持风格不是一蹴而就的,这是一个漫长且艰难的摸索过程,主持人只有在一次次的工作实践中,不断地总结、修正,才能最终形成适合自己、受众又喜欢的主持风格。

2.掌握新闻评论要领“述”好比画龙,那么“评”就好比点睛,评论更多地体现新闻的立场、观点、态度。那么主持人在点评时该注意哪些技巧呢?首先,主持人的话语一定要简洁精练。评论要把握问题的关键所在,切忌废话连篇、画蛇添足。例如,某则新闻说的是日本否认侵华历史,如果主持人再复述新闻事实,就显得多余和冗长,而主持人引用一句格言“真相可以被掩盖,但真相不会永远被掩盖”,就避免了单调重复,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其次,主持人的话语要尽可能准确。新闻用事实说话,评论也应该有事实的支撑。例如,在评论关于不法商家是怎么谋取暴利这一则新闻时,主持人在评论时可以引用一些调查数据,这些走访调查得到的数据,不仅能让受众更直观地感受到事实真相,而且还增强主持人评论的说服力和可信度,可谓一举两得。再者,主持人的话语要有锋芒。例如,“欧典地板”事件,主持人在节目中对其做出了这样的点评:“透过欧典这么多年的发展,我们却看到它发展的一路绿灯,那我们政府的市场监管机构为什么放过了这条大鱼?今天不是清朝,中国已融入到世界经济之中,那为什么没人知道它在德国没有总部?而消协又给了它十年的‘3•15’信得过产品的称号,这一点不该反思吗?”如此一针见血的点评以及一连串的设问、反问的铺垫,令主持人的点评愈加发人深省。

电视新闻评论论文范文第4篇

研究电视新闻评论,要遵循共性与个性相结合的原则。评论作为新闻报道的一个类别,其共性要求主要有:选题广泛、是受众所关心的,论据充分并具有典型性,作为评论主体的论证要科学准确。但要使电视新闻评论具有鲜明的电视特色,则应该在共性的基础上努力探寻电视新闻评论的个性。

长期以来,我国电视新闻节目中的评论采用广播或报纸的评论形式。

面对收视环境的变化和网络新闻评论迅猛发展的态势,电视新闻评论更应该发挥个性优势,强化“电视特征”,在激烈的媒介竞争中应对挑战,保持和强化自身的独特魅力。

一、选题的贴近性电视传播对象广泛的特性,决定了电视新闻评论的选题应该具有广泛的贴近性

电视观众是多层次的,直接面向老百姓的电视新闻评论不宜离开具体的新闻事实泛泛而谈;而是要紧密结合新闻事实,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选择大多数人关注、最能动人心弦、事关社会大局、迫切需要唤起人们注意的问题,从剖析具体事物着眼,层层递进,深入人心。

二、论据的形象性电视声像兼备的特点,决定了电视新闻评论中的论据应该具有形象性

电视新闻评论与报纸评论相比较,两者的目的都在于引导舆论、弘扬正气、针砭时弊,但由于表现方式不同,导致效果不同。具体来说,报纸上的评论以论证的深刻性见长,其思维方式是逻辑思维。文字符号和表达意见,使得报纸评论要有严密的逻辑性。正因为多是理性的概括叙述,较为抽象,因此报纸评论在提供论据上只有一个渠道——撰稿人的文字叙述。这在形象性、具体性、生动性上自然有所欠缺,因而也在感染力上打了折扣。

当然,电视新闻评论也必须遵循评论论据方面的共性要求——论据的典型性。如果说形象性是解决感染力和生动性的问题,那么,典型性则是解决说服力的有效方法。电视新闻评论中合格的论据必须是形象性与典型性兼备的。

三、电视新闻评论的群体性电视节目参与性强的特点,决定了电视新闻评论中的论证应具有群体性

组织各界人士参与评论新闻事实,充分展示电视的个性,在电视评论里实现主体和客体的融合,已经成为电视评论的特有优势与走向。

报纸上用文字传播的评论是评论员的主体意识传播,虽然引用受众的意见,但完全是主体转述,缺少形象性和感彩。而电视新闻评论恰恰是以它论证的群体性见长,有评论员的主体传播,也有各界人士的客体参与,充分显示评论论证方面的电视特性。

电视新闻评论成功的论证往往是由具体的人在镜头前讲述来完成的。论证的主体是评论员(记者),由他来把握论证的主题并加以论证,同时还有两个客体,一是群众(参与),二是专家(参与)。电视新闻评论的论证群体性这一特征,在实践中常常表现为主体与客体的互相转化。

受众的参与论证,主要是由记者通过现场采访来实现,受众从自己的角度就主题的某一方面来评说,作为对评论员评说的补充。有些时候也可以转化为主体,由受众主评,记者(评论员)来串连、补充、引伸。

专家参与论证在电视新闻评论中的地位十分重要。专家(参与)在评论的核心部分作精辟的论证,对保证评论的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

成功的电视评论应该是评论员、专家、受众三方面形成的合力共同完成论证任务。光有群众的逐个讲说,易失之过散;光有专家的讲说,易陷于专业性强或失之抽象;光有评论员的讲述,则成为记者的“独角戏”,显得单调。三方形成合力,才能相得益彰。

四、电视新闻评论员的核心作用电视能实现和观众面对面交流的特点,决定了电视新闻评论的主持人——电视新闻评论员具有核心作用

电视新闻评论的一大优势是评论员直接出面述评,而不是像报纸评论员那样靠文字来传播。他既是评论节目的主持人,又是现场采访的记者,同时又是论证主题的评论员。其核心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总体策划。在确定评论选题时,电视新闻评论员就要参与选题的总体策划,开拓题材资源,捕捉社会焦点,并根据电视特性,选择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选题。

2.即席评说。电视新闻评论员出镜讲评,是电视新闻评论中经常运用的一种电视语言形态。电视新闻评论员出镜讲说任务有三:

(1)参与提供论据,电视新闻评论中的论据相对讲是比较丰富的,有图像提供的论据,有现场采访提供的论据,也必然要有评论员提供的论据。

(2)组织、串连作用。电视新闻评论既然是多种电视语言的合力,那么在图像、群众参与、专家论证方面需要有评论员来组织、串连,作简洁的必要补充、引伸,通过必要的有声语言使图像与现场采访人,使论据与论证都和谐的结合

(3)对被评论事物的直接论证。

在镜头前真实地讲自己对事物的剖析意见,而这必须是评论员深入调查研究的结晶,只有深入调查研究,才能把握事物的主要矛盾,并加以具体分析。

3.现场采访。

电视新闻评论员经常在现场以记者身份进行采访。他既要懂得现场采访的一般要求,还要十分明确电视新闻评论中的现场采访的特殊要求,认真按照特殊要求来展开现场采访活动。

4.是否说到“点子上”。

这是电视新闻评论要遵循的共性原则,因此电视新闻评论员既要善于展开评述,深入剖析,又要能在最后提炼出精粹的思想来。

五、用多种电视语言贴近观众电视语言的多样性,决定了电视新闻评论必须使多种电视语言形成合力来完成评论任务

电视新闻评论论文范文第5篇

电视新闻评论在一定意义上可以代表一个电视台的实力,由此可见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重要性。由于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直接关系着电视台的长远发展,因此做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尤为必要。那么要充分彰显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制作效果,需要满足以下四点要求:

1.选题具备代表性与社会性在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制作中。选题不仅是节目制作的基础环节,同时也是节目制作的关键环节,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选题是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灵魂。一个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拥有新颖的选题,它就能够快速吸引受众眼球,博得良好收视率,因此在制作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时,所选的题目一定要具备代表性与社会性,电视新闻评论要能够产生社会反响与共鸣。在日常生活中,每天都会有诸多新矛盾新问题,当然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不可能一一诉说,因此这就需要相关工作人员对新闻内容进行有效筛选,选择一些典型的、有评论价值的、能够给人一定启发的新闻评论选题。然后将其通过多种形式表达出来,比如可以通过正面引导或者批评辩论的方式来影响受众,只有这样才能引起受众的关注,在众多新闻播报节目中脱颖而出。

2.以新闻事实为依据在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制作中最大的禁忌就是胡乱编造事实,这不仅侵犯了受众的知情权,同时还损坏了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声誉,对电视台的发展是十分不利的,所以在节目制作期间要以新闻事实为依据,通过电视新闻报道的形式来阐述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社会问题。新闻评论节目的内容要具有十分明确的态度及观点,能够为受众传达真实可靠的社会知识,让受众及时了解社会的整体动向及面貌。不论是主题、采访或者解说词写作在评论过程中都应该始终围绕新闻事实,做到用事实说话。

3.要重视文化品位及其所担负的社会责任电视可以说是一种文化传播的媒介,其具有承担社会行为的能力,担负着一定的社会责任。从一个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制作效果可以看出一个电视台的文化品位,因此相关工作人员在节目制作中要重视文化品位及社会责任两方面内容,只有包含了文化品位与社会责任的评论节目,才会散发出其本身独有的魅力,走进受众的心里。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与商业媒体存在很大的不同,在制作中不应将经济效益放在首位,应以传达正确的价值观与社会观为目标,深化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内涵。

4.对评论节目进行准确定位在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制作中要对节目自身的作用及目的进行准确定位。在编制之前要结合自身特点对整个电视台的发展趋势及目标等进行定位,充分展现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个性魅力,打造独有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品牌效应。另外在节目编制过程中要少喊口号,所编制的内容要真真切切地体现社会群众的心理诉求,贴近社会群众的实际生活,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为百姓解决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

二、总结

电视新闻评论论文范文第6篇

以凤凰卫视为例,我们总会想起几个举足轻重的新闻评论员及特别优秀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如窦文涛的《锵锵三人行》、吴小莉的《小莉看世界》、阮次山的《新闻今日谈》等等。事实上,经过十多年的打造,凤凰台已拥有了阮次山、吴小莉、窦文涛等一批有影响力的新闻节目评论员。这些早已不再年轻的评论员都是从新闻一线摸爬滚打而来,他们以其对新闻事件的准确解读、冷静客观的即时分析,为节目锦上添花。可以说凤凰卫视在打造频道品牌的过程中,以时事评论强化电视品牌新闻评论节目也是其成功的关键。

可以说即时性评论是电视新闻评论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新闻消息一样,新闻评论也有时效性的问题,且靠观点取胜,新闻评论员需在新闻事件发生之后或发生之时脱稿即兴发挥,讲清此条新闻的来龙去脉,对具有代表性的社会舆论进行归纳分析,预测新闻事件的发展走向。一件事情发生了,谁的解释快速准确,就可以注定他的解释的权威性。正如曹景行所说,争夺第一解释权,在第一时间发出评论是重要的,但同样重要的是观点的准确性和客观性,这样才能真正树立言论的权威影响力。在直播节目中,评论是即兴的,即兴就要评论员有积累,有快速的判断能力。如今,凤凰卫视已能在众多媒体对同一新闻事件的报道中,通过对新闻事件进行评论、解读,横向与纵向联系,使新闻报道因具备凤凰卫视的鲜明个性和特点而与其他媒体的报道区别开来。因此即时性的新闻解读,成为凤凰卫视新闻评论员树立媒体权威的重要依托。

凤凰卫视是一个成功的案例,他向世人展现了新闻评论员的专业,证明新闻评论员才是新闻的点睛者,但众多不成功的案例也大量的存在着,部分新闻评论员在节目中犹如泼妇骂街,令人不堪入目;还有少数新闻评论节目只追求所谓表达的,导致评论员不断地偷换概念,表面上热闹非凡,却缺乏基本的内涵。

概括起来,目前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选题庸俗化,语言低俗化

一些沽名钓誉之人为了出名,在互联网上故作惊人之举,少数商业机构为了达到商业目的,扮演幕后推手的角色。而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出现,为他们提供了巨大的商机。新闻评论节目把那些千奇百怪、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所谓网络名人邀请到演播厅,让他们当众出丑,以此来提高电视节目的收视率,夺人眼球。更有甚者,一些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为了强化节目的火爆程度,故意把评论员分为正方和反方,让他们在电视节目中强词夺理、互相攻击,语言低俗,粗暴。

第二,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几乎成了耍嘴皮子的游戏,缺少逻辑性

当前中国电视新闻评论界最大的问题就在于,活跃在电视媒体的评论员缺乏最起码的逻辑训练,他们不了解新闻评论的基本规则,既不尊重辩论的对手,同时也不遵守基本的假定,在辩论的过程中不断地偷换概念,转移公众的视线。一些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为了追求所谓的收视率,允许评论员从一个话题转移到另一个话题,从而使得评论话题变得飘忽不定,辩论的主题更是十分可疑。更有甚者,一些新闻评论节目的策划人员为了增加所谓的“卖点”,把一些毫不相干的问题生拉硬扯在一起,从而使得节目变成了新闻片断的简单堆砌。

第三,在新闻评论员的选择方面,过分倚重平面媒体的评论员,电视语言复杂繁冗

一些电视评论员在发表观点时无视国家法律的规定,随意地嘲弄司法机关的判决;还有一些电视评论员不懂装懂,利用现场直播的机会发表耸人听闻的言论。电视评论与传统平面媒体评论既有联系也有区别,电视评论要求评论员必须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在最短的时间里表达自己的观点。电视评论必须克服传统平面媒体的弊端,使观点更加理性和丰满,论证更加通俗和简短。

第四,在电视新闻评论节奏的把握上,强调冲突而不是对话,注重煽情而不是发掘理性

众所周知,新闻评论不可能像平面媒体评论那样层层深入,也不可能像撰写论文那样慢慢道来,但电视评论毕竟属于评论性节目,必须具有逻辑性,如果允许评论员把一些毫不相干的话题生拉硬扯在一起,从而削弱新闻评论的理性和建设性,那么,电视评论就会失去其应有的功能。电视评论必须强调对话而不是对抗,强调理性而不是情绪发泄。同时应当注意的是在电视直播现场,新闻评论员必须服从于主持人的召唤,牢牢把握评论的主题,不能信口开河。

第五,新闻评论的样式过于单一,评论内容枯燥

现在,电视新闻评论基本上变成了电视新闻片断加评论员现场解说的模式,许多新闻评论节目缺乏逻辑递进关系,新闻评论变成了电视台政治立场的表白,新闻片断成了电视评论员脱离新闻主题自娱自乐的开场白。这使新闻评论员成为了切实的摆设,为了显示高深的摆设。

电视新闻评论论文范文第7篇

研究电视新闻评论,要遵循共性与个性相结合的原则。评论作为新闻报道的一个类别,其共性要求主要有:选题广泛、是受众所关心的,论据充分并具有典型性,作为评论主体的论证要科学准确。但要使电视新闻评论具有鲜明的电视特色,则应该在共性的基础上努力探寻电视新闻评论的个性。

以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的“焦点时刻”和“焦点访谈”为代表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创造了一种独特的电视评论新模式。以丰富深刻的内容,生动形象的表现手法,吸引了众多的观众,并带动了各地方电视台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发展,使电视新闻评论成为评论领域一个相对独立的分支。

然而随着人们民主和法制意识的增强,各地政府对媒体舆论监督态度的日渐开明,电视传播制作手段的日益丰富,近年来有些评论节目反而从观众的视野中消失了。与此同时,具有广泛参与性、自由开放性、跨时空、超文本、大容量等显著特征和优势的网络新闻评论吸引了大量的电视新闻评论受众。特别是随着网络电视的兴起,网络积极吸纳电视的传播优势,进一步加速了电视观众的分流。

面对收视环境的变化和网络新闻评论迅猛发展的态势,电视新闻评论更应该发挥个性优势,强化“电视特征”,在激烈的媒介竞争中应对挑战,保持和强化自身的独特魅力。

一、选题的贴近性和电视传播对象广泛的特性,决定了电视新闻评论的选题应该具有广泛的贴近性。

电视观众是多层次的,直接面向老百姓的电视新闻评论不宜离开具体的新闻事实泛泛而谈;而是要紧密结合新闻事实,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选择大多数人关注、最能动人心弦、事关社会大局、迫切需要唤起人们注意的问题,从剖析具体事物着眼,层层递进,深入人心。“焦点访谈”以4句话表达选题的原则和定位思路,即时事追踪报道、新闻背景分析、社会热点透视、大众话题评说。该节目播出后,浓缩为一句话:“用事实说话”。体现了栏目重视受众,内容贴近受众,有效地提高了收视率。直至今天,它仍然是中国电视界最有影响的舆论监督品牌。

二、论据的形象性和电视声像兼备的特点,决定了电视新闻评论中的论据应该具有形象性。

电视新闻评论与报纸评论相比较,两者的目的都在于引导舆论、弘扬正气、针砭时弊,但由于表现方式不同,导致效果不同。具体来说,报纸上的评论以论证的深刻性见长,其思维方式是逻辑思维。文字符号和表达意见,使得报纸评论要有严密的逻辑性。正因为多是理性的概括叙述,较为抽象,因此报纸评论在提供论据上只有一个渠道――撰稿人的文字叙述。这在形象性、具体性、生动性上自然有所欠缺,因而也在感染力上打了折扣。

而电视声像兼备的优势使得它在提供论据方面显示了独特的优越性。它至少有三种方式可提供论据:屏幕形象;被采访当事人的同期声;记者、主持人的现场介绍。电视节目的优势贵在视听结合,它所提供的信息是极为丰富的,屏幕形象动态、具体、形象,其真实性和可视性使观众身临其境。再加上评论员的直接评述,构成了电视评论在展示论据方面的优势。

当然,电视新闻评论也必须遵循评论论据方面的共性要求――论据的典型性。如果说形象性是解决感染力和生动性的问题,那么,典型性则是解决说服力的有效方法。电视新闻评论中合格的论据必须是形象性与典型性兼备的。

三、电视新闻评论的群体性和电视节目参与性强的特点,决定了电视新闻评论中的论证应具有群体性。

组织各界人士参与评论新闻事实,充分展示电视的个性,在电视评论里实现主体和客体的融合,已经成为电视评论的特有优势与走向。

报纸上用文字传播的评论是评论员的主体意识传播,虽然引用受众的意见,但完全是主体转述,缺少形象性和感彩。而电视新闻评论恰恰是以它论证的群体性见长,有评论员的主体传播,也有各界人士的客体参与,充分显示评论论证方面的电视特性。

电视新闻评论成功的论证往往是由具体的人在镜头前讲述来完成的。论证的主体是评论员(记者),由他来把握论证的主题并加以论证,同时还有两个客体,一是群众(参与),二是专家(参与)。电视新闻评论的论证群体性这一特征,在实践中常常表现为主体与客体的互相转化。

受众的参与论证,主要是由记者通过现场采访来实现,受众从自己的角度就主题的某一方面来评说,作为对评论员评说的补充。有些时候也可以转化为主体,由受众主评,记者(评论员)来串连、补充、引伸。

专家参与论证在电视新闻评论中的地位十分重要。专家在评论的核心部分作精辟的论证,对保证评论的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

成功的电视评论应该是评论员、专家、受众三方面形成的合力共同完成论证任务。光有群众的逐个讲说,易失之过散;光有专家的讲说,易陷于专业性强或失之抽象;光有评论员的讲述,则成为记者的“独角戏”,显得单调。三方形成合力,才能相得益彰。

特别是随着新媒体的兴起,电视新闻评论不应拘泥于单一节目形态,从新闻栏目中的互动板块到现场直播中的时空连线,评论无处不在。可以从荧屏内延伸到荧屏外,通过设立短信平台等形式,使观众能在收看节目的过程中,即时对播出的某则新闻发表看法,点评事件。直播时评最典型的特征就是新闻报道与新闻评论的共时状态,受众在同一时间内接受现场报道与新闻评论,达到感性形象与理性思维的综合调动,加深理解正在发生的新闻事件。

四、电视新闻评论员的核心作用和电视能实现与观众面对面交流的特点,决定了电视新闻评论的主持人――电视新闻评论员具有核心作用。

电视新闻评论的一大优势是评论员直接出面述评,而不是像报纸评论员那样靠文字来传播。他既是评论节目的主持人,又是现场采访的记者,同时又是论证主题的评论员。其核心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总体策划。在确定评论选题时,电视新闻评论员就要参与选题的总体策划,开拓题材资源,捕捉社会焦点,并根据电视特性,选择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选题。

2.即席评说。电视新闻评论员出镜讲评,是电视新闻评论中经常运用的一种电视语言形态。电视新闻评论员出镜讲说任务有三:

(1)参与提供论据,电视新闻评论中的论据相对讲是比较丰富的,有图像提供的论据,有现场采访提供的论据,也必然要有评论员提供的论据。评论员出镜讲说提供的论据往往是图像所无法传达的抽象的内容,或者是个别被采访者不能掌握的背景材料。

(2)组织、串连作用。电视新闻评论既然是多种电视语言的合力,那么在图像、群众参与、专家论证方面需要有评论员来组织、串连,作简洁的必要补充、引伸,通过必要的有声语言使图像与现场采访人,使论据与论证都和谐的结合。

(3)对被评论事物的直接论证。

在镜头前真实地讲自己对事物的剖析意见,而这必须是评论员深入调查研究的结晶,只有深入调查研究,才能把握事物的主要矛盾,并加以具体分析。

3.现场采访。

电视新闻评论员经常在现场以记者身份进行采访。他既要懂得现场采访的一般要求,还要十分明确电视新闻评论中的现场采访的特殊要求,认真按照特殊要求来展开现场采访活动。现场采访都是为了获得能够作为新闻事实的那部分信息,这是共性;而电视新闻评论员的现场采访所要获取的又是两种特殊的新闻信息,一是获取论据,一是请观众和专家参与论证。电视新闻评论员要紧紧围绕这一目的进行采访和后期制作。

4.是否说到“点子上”。

这是电视新闻评论要遵循的共性原则,因此电视新闻评论员既要善于展开评述,深入剖析,又要能在最后提炼出精粹的思想来。

由于电视新闻评论员直接参与节目采访制作全过程,作为目击者和参与者,他们的采访和评论更贴近节目的内容和观众,因而也大大提高了声音的真实性和言论的权威性以及节目的感染力。

五、用多种电视语言贴近观众和电视语言的多样性,决定了电视新闻评论必须使多种电视语言形成合力来完成评论任务。

电视新闻评论论文范文第8篇

上个世纪80年代第一个电视评论节目《观察与思考》开播以后,中央、省、市、县各级电视台纷纷开办自己的评论栏目,1994年4月1日《焦点访谈》的开播与1996年《实话实说》的出现,更进一步推动了电视评论节目的发展。电视评论这种后来居上的发展态势与电视声、画、文一体的特征是分不开的。作为电视媒体与新闻评论相结合的产物,电视评论充分发挥了电视自身多符号传播的优势,一改产生之初作为报纸评论的“电视版”的状态,形成了自身的特点,并成为新闻舆论监督的利器。

电视评论舆论监督的特征

舆论监督的对象具有广泛性。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一切为了人民的利益,因此从总体上来说,一切违背人民根本利益的权力行为和社会行为都是新闻舆论监督的对象。具体来说,新闻舆论监督的对象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国家决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二是国家各级公务员的施政活动,三是一切违法违纪的人和事。

多年来,新闻评论大多是以国家政策的宣传者的面目出现的,以报纸评论、广播评论为“母版”的电视新闻评论,在出现的初期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这种问题,这样的评论所起的舆论监督作用微乎其微。随着我国新闻媒体舆论监督范围的不断扩大,电视评论的监督范围也向扩展。电视评论监督既有对政府施政活动的监督,比如四川阆中广播电视台的《安置房为何不能安居》,也有对不良社会行为、社会现象的监督,比如吉林电视台的《免费体检:馅饼还是陷阱?》等。

舆论监督的力度大。近年来我们一直强调要加大新闻舆论监督的力度,因为从媒体的角度来说,舆论监督的力度是衡量一个媒体舆论监督水平的重要尺度,从执政者的角度来说,舆论监督有利于揭露、促进解决社会问题,有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与经济的发展。新闻舆论监督的力度,主要通过报道和评论的量与质两个方面来体现。具体到电视新闻评论,新闻舆论监督力度大,一方面就体现在的电视评论中属舆论监督性质的作品数量居多。

舆论监督的时效性强。“新闻评论区别于其他文字评论的最大的特征,就在于新闻评论依赖新近发生的事件、现象和问题。”①通过评论进行的舆论监督,也因此具有了时效性特征。比如说,世纪之交,“”进行蛊惑人心的宣传,很多人为了“圆满”,做出了伤害自己及他人的举动。为了帮助人们认清“”的本质,2001年中央电视台制作播出了《本质 残害生命》一片,及时地帮人们廓清了事实。

电视评论舆论监督的作用

舆论监督不是唯监督而监督,监督的目的是要发现问题、揭露问题并促进问题的解决。报纸评论、广播评论、电视评论进行舆论监督的目的莫不如此。而电视评论凭借着电视自身具有的优势,在舆论监督方面发挥着更大的作用。

首先,鲜明的形象性使电视评论给观众留下了更为深刻的印象。“电视是声、画、文相统一的媒体,它既传递声音信息又传送运动的图像信息,必要时还可以配上字幕,传递文字信息,这三类信息分别作用于观众的视觉、听觉和思想,将形象的东西与抽象的东西融合起来,从而产生一种立体的接受效果。”② 这种立体感以可视性的形象与真实的同期声等,冲击着电视观众的心理与视觉,给电视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增强了新闻评论的现场感。

其次,更广大的受众群扩大了电视评论舆论监督的影响范围。在传统的三大媒体中,报纸靠文字传播,这对受众的文化水平提出了要求,而电视则不同,电视是一种通俗媒介,对受众使用媒体的能力要求低,只要你能看、能听就可以成为电视的观众。电视的这种特点为电视赢得了更多的受众。同时,电视在揭示、评论某个问题时不同于报纸、广播依靠编辑、记者、主持人依据某一新闻事实进行的“一言堂”式的评论,电视往往是让普通百姓出现在画面上发表自己的言论、让专家学者走进演播室发表意见,这在一定程度上拉近了观众同节目之间的距离,增强了电视观众的亲切感与参与感。

“新闻媒体作为新闻批评的工具,肩负着进行舆论监督的神圣使命。传媒的这一使命履行得如何,直接关系到经济兴衰和社会安危,关系到人民群众生活和心态的稳定。”③作为新闻舆论监督的有力武器,电视评论仍然需要不断地改进,以便更好地履行自己的神圣使命。

注释:

①赵振宇:《现代新闻评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2月版,第22页

②杨新敏:《新闻评论学》,苏州大学出版社,1998年10月版,第305页

电视新闻评论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电视新闻评论;特点;制作技巧

电视新闻评论,是综合运用声音、画面、文字等传播符号做出的新闻评论,是电视传播媒介对当前重大新闻事件或重要问题发表意见,做有背景介绍、有分析判断、有归纳预测的一种引导性新闻节目。常见的电视新闻评论栏目有三种类型:访谈式,如《焦点访谈》;群言式,如《铿锵三人行》,这种评论形式与访谈式的最大不同之处就是参与人数的增多,形式较为自由;调查式,如《新闻调查》。

一、电视新闻评论的特点

传播的手段和符号决定了媒体的传播特点,不同于报纸和广播,电视新闻评论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点:

(一)声画结合,双线互补

不同于广播只作用于受众的听觉,报纸只作用于观众的视觉,电视新闻评论把电视传播符号与新闻评论题材结合在一起,综合运用声音、画面和文字手段,既诉诸受众的视觉,也诉诸听觉。观众通过视觉和听觉两种途径接收信息,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新闻事实和评论观点。电视新闻评论充分发挥自己的图像优势,广泛使用各种传播符号,让人物的语言配合动作及文字真实地出现在观众面前,大大延长了视听感官,强化了观众对信息的感知能力。电视虽然和广播一样,用线性传播的方式进行传播,但是广播是单性传播,声音是唯一的传播方式,电视因为可以同时利用声音画面两种手段,能实现“双线互补”的传播效果。

(二)多元角色共同参与

纸媒、单篇是“一言堂”式的评论,表达的只是作者的看法。广播新闻评论是以主持人或评论员为核心,辅助多种声音,虽然代表的可能是一个媒体的看法,但中心人物只有一个,论点也只有一种。电视新闻评论的独到之处在于可以多人共同讨论,形成群体式、参与式评论。在此以《铿锵三人行》为例,关于它的节目形态,虽然迄今为止没有明确定论,但笔者认为,节目的形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所具有的思想和内涵。作为电视新闻评论,它兼具发散性和不确定性,没有固定的谈论角度,也没有明确条框的约束,思维能够得到最大化的散发。虽然它“将私人间的侃谈搬上电视,以百姓之心,看天下之事,轻松惹笑,真心流露,将娱乐元素注入时事节目”,但其谈论的内容具有时新性、时效性,都是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而节目的优势也正是不用严格遵守概念、判断、推理这样严谨的推断顺序,而是根据对方的观点随时碰撞产生新的思想。

(三)充分展示纪实信息,现场感强

如果说纸媒和广播新闻评论注重的是观点的阐述和论证,那么电视新闻评论更强调论据和事实的呈现。电视新闻评论是基于新闻的评论,在对新闻事件的展示过程中,往往采用长镜头加同期声的记录方式,在保证声画同步的基础上,尽可能完整地记录新闻事实。因此,电视新闻评论在展现论据和事实时,可以不断变化图像信息,配合解说词或者记者的介绍,把纪实信息展现得生动形象。

二、电视新闻评论的制作技巧

评论充分体现了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电视新闻评论应该充分利用自身的声画优势,掌握评论的制作技巧,让新闻评论做到有内容、有深度。

(一)评论的选题和角度

选题直接决定了观众对电视新闻评论的第一印象,因此它对一个节目来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电视新闻评论应选择具有社会意义、群众普遍关心、亟待解决或有争议的热点问题,并且要做到主题单一集中,一事一议,不要面面俱到。由于电视新闻评论是对新闻的评论,在选题过程中,就要选择新近或正在发生的新闻事件,注重新闻的时效性。在选择评论角度时,不能以大众导向为指引,要有自己的立场和见解,紧紧抓住主要矛盾,瞄准关键点,力求做到角度独特新颖。一个好的切入点是新闻评论成功的基础,评论时要开门见山,根据电视新闻视听结合的特点,适时插入画面,把论据和观点阐述得通俗易懂。

(二)评论语言的使用

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作为一种拥有自主意识的媒介,已经具有独立承担社会行为的能力,也就是说要承担起对社会的责任。虽然它以声音画面为传播手段,但评论的主要论点依旧体现在人物的话语中。因此,人物对新闻事件进行评论时,要把好语言关,把国家和社会利益放在首位,注重节目的宣传教育功能,不能发表不利于社会和谐发展的言论。电视新闻评论不同于具有娱乐性质或是商业性质的节目,不能为了收视率而无所不用其极,一定要向观众传达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就要求评论员和主持人在评论过程中,斟酌语句的使用,向社会传递正能量是新闻媒体的职责所在。

(三)深入挖掘,客观辩证

新闻评论与新闻报道的本质区别在于,新闻评论是意见性信息,新闻报道是事实性信息。电视新闻评论虽然表现手法多样,但这种多种符号融合的“形象化评论”很容易造成内容的浅显通俗,没有深度。深度要靠事实来支撑。充分全面的背景材料可以拓展新闻评论的深度,发散评论的思维。因此,电视新闻评论首先要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多角度、多层次地收集新闻事实的背景材料,有话可说、有据可考才能使评论具有加深主题的筹码。

总之,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在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保障人民生活质量和社会稳定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要明确了解电视新闻评论的特征,在此基础上掌握电视新闻评论的制作方法,才能让新闻评论节目在众多节目中成为“亮点”,成为对社会负责的媒体。

参考文献:

[1]吕正标,王嘉.电视新闻节目理念、形态与实务[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119-120.

电视新闻评论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央视改 版新闻评论 动因 新风貌

2009年7月27日起,以新闻频道的《朝闻天下》为首。央视掀起了新一轮改版潮。就新闻频道而言,《东方时空》从央视一套移师新闻频道,停播了《新闻会客厅》。《每周质量报告》移至财经频道,增加了上下午档的《新闻直播间》,中午的《法制新闻报道》、晚问的《国际时讯》和《环球视线》、深夜档《24小时》。调整了《共同关注》的节目内容,把《小崔说事》调至央视一套。调整后的新闻频道节目层次更加清晰,布局更加合理,越来越像一个不停滚动更新资讯的纯新闻频道。细心的人会发现,在改版的过程中,电视新闻评论的空间和质量全面提升,作为一种节目类型,其或穿插、或全部,全面渗透到各档新闻节目中,成为其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内容。新闻评论成了新闻资讯节目的骨架、支撑和旗帜。

实际上从2008年起,央视新闻评论节目就出现了非常明显的变化。2008年3月24日,央视新闻频道开播直播式时政新闻评论栏目《新闻l+l》,2008年10月央视二套开播《今日观察》,加上央视4套原有的《今日关注》,央视时政新闻评论栏目出现了前所未有过的繁荣局面。今年改版后,新闻频道又增加了国际时政新闻评论节目《环球视线》,使得时政新闻评论节目更加多样化、系统化。

央视时政新闻评论的增加和改革不是偶然的,而是央视 发展 到现阶段,站在新的起点上必然出现的一个结果。WwW.133229.CoM本文拟针对今年,尤其是改版以后的央视时政新闻评论节目做个较为全面的观察与分析,以探讨央视新闻评论节目的新动向、新特点。

中央电视台现有15个频道对内播出,其中涉及时政新闻的频道主要是一套综合频道,二套财经频道,四套国际频道以及新闻频道。为了分析的集中,本 论文 的讨论范围主要以央视新闻频道为主,兼顾央视一套、二套、四套的时政新闻评论,娱乐、 体育 新闻等评论不在讨论范围内。

一、央视新闻评论节目形态现状描述

1. 描述节目形态所依据的标准

描述央视新闻评论节目现状,首先要有一个电视新闻节目形态分类的标准和体系。电视新闻评论都有哪些形态?目前观点纷杂、标准模糊、没有定论。同平面媒体的新闻评论相比,不难发现电视新闻评论的形态、类别和表现方式是同其有大的不同的。严格意义上说,电视新闻评论没有原创的社论、评论员文章等等,它只能也必须借助电视传播的特色成立,即运用多种电视传播手段,“是电视传播媒介对当前重大新闻事件或重要社会问题发表意见、作出判断或述评的一种电视报道形式”。从其播发的方式上有播音员口播文字新闻评论、主持人评论、评论员(特约评论员)评论等。

比较多种观点和版本,本文选择依据张海潮所著《

央视全面加强新闻评论,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有其深刻的现实原因和动力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应对纷繁复杂的国内国际形式的需要

电视新闻评论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电视新闻评论;发展;表现特色

一、评论类电视新闻节目的主要特征

评论类电视新闻是评论者对当前具有普遍意义的事件、问题或社会现象表示意见和态度的电视新闻节目。评论类电视新闻节目与电视消息的不同任务在于电视消息重在报道事实、传播新闻信息,而新闻评论节目则主要是发议论、讲道理。电视新闻评论类节目有多种形式,包括评论员评论、电视论谈、电视述评、编后话等。评论类电视新闻节目的特征有以下几项:

(1)新闻性

新闻评论类节目针对新闻事件、事态进行论述、评议,表明电视机构的立场、观点,达到及时“提供给观众多元化的信息、合理有效地引导社会舆论、指导实际工作与生活”的目的。新闻性是新闻评论最基本的要求,但是评论性节目的新闻性、时效性又和消息类新闻有所不同。消息类新闻的优势在于消息的新、快,要求具有很强的时新性,评论性节目更侧重于挖掘新思想、新观念,在“新”的前提下讲求时宜性。

(2)社会性

社会性即是节目的群众性。评论论述群众关心的问题,大都是“热点”、“焦点”等问题,也常常是解决起来较麻烦的“难点”问题。惟其热,惟其难,观众才关心,才可能成为人们议论的中心,成为人们最热衷、最关注的话题。

(3)政论性

新闻评论性节目的好坏与新闻报道是否客观、公正,是否具有科学性有关,只有以事实为本,评论才能有的放矢。新闻是基石,评论是旗帜。新闻的力量在于摆出事实;评论的力量在于讲出道理,而且还要讲得精到,论点要鲜明,论据要有典型性,论证要强调科学性与准确性,要论述正反两方面的道理,论证的核心要善于具体分析,层层剖析,不能片面武断。

(4)指导性

电视台是社会舆论机关,肩负着反映和引导社会舆论的重任,它的这一功能主要是通过发表有见解的、旗帜鲜明的评论来实现的。评论通过自己鲜明的观点和透辟的分析帮助群众观察世界、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这也是舆论宣传的目的所在。

二、我国电视新闻评论的发展概述

电视新闻评论以电视这一媒介形式为基础,和广播评论一样经历了产生到发展一个漫长的过程。过去我们的电视新闻评论也曾经深深依赖于报刊评论,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内容主要以报刊评论为主,甚至在形势下几乎都原样照搬。近几年我国正在逐步摸索出一条符合电视新闻评论的新路子,并且在这一过程中不断补充完善。我国电视新闻起步时,评论只有“编者的话”、“编后语”等小言论,都是由播音员口播,缺乏电视特色,也缺乏评论的深度。长期以来,评论一直是电视新闻的薄弱环节。从50年代起步发展到现在,我国评论类电视新闻节目大致经过3个阶段的变化:第一阶段是电视短评、编后语为主的阶段,电视评论基本上沿袭报纸广播评论的模式由记者、编辑写稿,播音员播读;第二阶段是画面配短评为主要表现形式的阶段,评论语言多是报刊风格,在播音员播报的同时配合一些画面;第三阶段则是探索有电视特色的评论节目时期。近几年,电视屏幕涌现了一批有电视特色、有深度的评论,扭转了电视言论缺乏水平的局面。《焦点访谈》等新闻评论性节目的成功,解决了我国电视新闻报道缺乏深度的困惑,走出电视评论缺少形象特点的困惑,得到了新闻界与社会公众的认可。

概括来说我国电视新闻评论的发展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一)20世纪50年代末到结束。我国的电视发展以及整个新闻界在过程中遭受了重创,电视也未曾幸免。在当时,电视一方面受到技术的限制,另一方面社会上极左思潮的泛滥,有言论思想诸如“报纸言论可以代替广播电视言论”这样的观点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占据着统治地位,这就导致我国的电视新闻评论基本上就是报刊、新华社评论稿的翻版,即以口播形式重复上级的指示以及纲领,其思维模式仍停留在报纸上,而其形式则是以广播电视的播发方式为主,即形式上是以电视播音员的口播形式传播报纸上的内容,其强调的主要是“听”这一功能,与广播大同小异,忽略了电视本体上“看”这一功用,极大地削减了其内在价值。

(二)1980年7月央视的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电视评论节目《观察与思考》一直到90年代初。在这一历史阶段,我国电视行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电视新闻评论也发展到了“自己走路”,“大干快上”的重要发展时期。在《观察与思考》之后,各个地方台陆续开播了一系列形式多样,内容及视角更丰富的电视新闻评论栏目。如安徽电视台《社会之窗》、福建电视台《记者观察》、上海电视台《新闻透视》、广东电视台《社会聚焦》、北京电视台《BTV夜话》等等。这些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传播优势突出,声画视听功能齐备,吸引了大批的观众,也大大增强了新闻评论的效果。然而客观来看,这些节目主要以新闻述评为主,述是主体,评只是起到提纲挈领的点睛之笔的作用,对新闻事件的分析把握不够透彻,另外,在电视同期声、印象、屏幕文字以及解说词的运用上仍显得混乱,没有有效的突出其优势与功能,利用率不够。

(三)以1993年5月和1994年4月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焦点访谈》等栏目陆续开播为标志到现在。中国电视新闻评论进入全面发展的成熟时期。特别是1994年4月1日开播的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使电视评论以前所未有的规模效应“震动”与带动了电视新闻界。自此电视新闻评论这种栏目形式如雨后春笋一样在各个地方台层出不穷,展现了勃勃生机。

纵观我国电视新闻评论的三个发展阶段,可以看出,进入90年代以后,电视评论节目的制作理念发生了巨大变化,其核心就是追寻电视语言的本体。我国电视新闻评论的发展,实际上就是逐步摆脱报纸、广播评论的阴影,充分发挥电视立体信息传播优势,走电视自己的路,即逐步实现评论节目电视化的过程。加强评论性节目是加强电视新闻舆论导向的需要。办好电视评论节目,是体现电视导向的重要方面。评论性节目颂扬真、善、美,鞭挞假、丑、恶,注重对崇高思想的升华、提炼,进而起到教育人的作用。加强评论性节目对提高电视机构的社会影响有重要作用。作为传播媒介的电视机构要想成为舆论中心,产生社会影响,必须要有自己的言论。

三、我国电视新闻评论的表现特色

1、让过程说话,论证过程事件性、调查性

无论是《焦点访谈》还是《新闻观察》,都是以具体的新闻事件或社会现象为切入点,通过深入的采访、调查、取证、追踪,把即时的现场观感和理性的分析点评结合在一起,最终得出结论,并把论证的过程充分地展示给观众,从而将观点的静态阐述转化为“正在进行时”动态展示,在动态中开展采访和评论,边展示、调查、讲述事件过程,边进行分析和评论,也就是说将评论的过程巧妙地融入采访报道的过程之中。这种调查性新闻评论,强调记者的主动参与和介入,对新闻事件或现象进行深入挖掘,实录调查过程,让过程说话。它是发挥电视传媒优势的重要手段,也是电视新闻评论有别于报刊评论和广播评论的重要表现。

2、论据的形象性

与报纸评论、广播评论相比,在提供论据、展示论据并使之为说理服务的环节上,电视具有很大的优势。拥有现代电子采录设备和卫星同步传播的电视,能发挥现场采访报道、纪实拍摄和形声一体的独特优势,以真实可信的视觉形象和声音形象,再现事物原貌,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3、多种传播符号表达与理性思辨相结合

电视多种传播符号的立体化信息传播,赋予电视新闻评论论据与论证的多样化表现形态。传播者在评论节目的构思与制作过程中,应充分发挥这些传播符号的整体作用,重视对各种构成要素的优化组合、合理配置和综合运用,并使它们与理性思辨相结合,从而增强评论的立体感和纵深感,最大限度地发挥电视新闻评论的功效。

4、新闻述评的创新性

电视新闻述评是评论类电视新闻节目最主要的类型,它采用叙述新闻事件与发表议论相结合的评论形式。述评性电视评论节目既报道事实的真实情况,又对事实进行分析与评论;既可夹叙夹议,又可在展示记者对问题进行的调查的基础上以事实作为评论的基础集中议论。新闻述评从《观察与思考》开始探索到以《焦点访谈》为代表的述评融合的新闻评论性节目的创新,经过几代电视新闻工作者的努力,已摆脱了早期新闻评论的模式,下一步我们还要继续对这种新闻评论模式进行创新探索,不断提高电视新闻评论质量以及传播效果。

结语

我国电视新闻评论的发展,是我国电视从业者“电视意识”不断觉醒和加强,电视传播的特点和优势不断挖掘,即电视语言自然回归的过程。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成功,一方面它符合了电视传播的规律,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它适应了时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因此受到广泛的好评和认可。电视新闻评论要重新对内容以及架构做一些新的规划,电视新闻评论性节目内容构架建立在对新闻事实的分析、解释的基础之上,评论的主体是论证,评论成功与否取决于论点是否清晰准确,论据是否充分,关键取决于论证是否条理清晰。优秀的新闻评论性节目因该做到分析深入透彻,逻辑脉络清晰,记者的现场采访和评述要与主持人的评述珠联璧合,相得益彰。总之,要不断提高电视新闻评论质量,加强电视媒体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高薇华. 电视新闻评论发展的现实动因[J]. 现代传播, 2004, (01) .

[2] 唐建军. 我国电视新闻评论的发展及表现特色[J]. 新闻界, 2003, (01) .

[3] 肖枞. 对“电视新闻评论”的评论[J].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03, (10) .

电视新闻评论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 新媒体 电视新闻评论 融合

一、关于电视新闻评论

“新闻评论是各类大众传播媒介以传播意见性信息为主的载体,它针对新近发生的新闻事件、普遍存在地社会问题或公众关心的社会话题发表议论,做出分析,表明态度,是各类大众传播媒介评论类体裁或节目形态的总称。”①而电视新闻评论是新闻评论和电视传播媒介相结合的产物,充分发挥电视传媒声画合一的传播优势,以形象化的论证阐明抽象的道理和主张,是新闻评论的电视化。

与报纸评论相较,电视评论有着自身的特点与优势。首先,电视向观众呈现大量的现场背景资料,具有强烈的现场感,真实可信,更加富于吸引力和感染力;其次,电视评论能够挖掘出能展示事件中情感因素的细节,使观众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最后,电视新闻评论视听互补和声像兼备,通过图像将形象化叙述和报道词、同期声的抽象化评述紧密结合起来,将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紧密结合起来,是一种“形象化的评论”。

二、与新媒体融合的电视新闻评论

新媒体的加入为电视新闻评论增添了活力与动力,促进了电视新闻评论的发展。电视新闻评论与新媒体的融合体现在两大方面,一是内容上,二是呈现方式上。

在内容上,电视新闻节目评论对象的来源有两个渠道。第一是社会上的热点事件,在新媒体出现之前,电视新闻节目报道的往往是该节目人数有限的记者采访到的当地的数量有限的新闻事件,报道的范围十分有限,而随着新媒体的出现以及加入,各地的信息都可以在网络上寻找,实现了新闻信息的全国乃至全球共享。记者编辑们可以第一时间在网络上了解到此时此刻发生的事情,电视新闻节目报道的范围广泛了,与此同时,随着记者编辑们获取信息的宽度和广度的增加,看待问题的深度也有所提高,这不仅拓宽了新闻评论对象的范围,也提高了评论的质量。

电视评论对象的另一个来源,同时也是现在各大电视节目热衷于采用的,即网络热议话题,网络上信息的海量化既是其优势也是劣势,纷繁的信息让受众眼花缭乱,真真假假对于受众也极具迷惑性。电视媒体可以对这些信息进行筛选,根据“议程设置”理论和“把关人”的原则,选取具有新闻性、社会性、政论性或前瞻性等特征的选题进行评议,从而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同时,网络热议话题说明该话题受到了网民的广泛关注,问题的焦点比较集中,具有一定的社会性,拥有一定的受众群体,因而适合用来作为电视新闻评论的对象。然而,网民们在网络上的发言众口铄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这时就需要对网络热议话题进行引导与整合,而电视新闻评论的高妙之处就由此体现出来了。同时在互联网上网民“快餐式”的浏览与阅读,使得网民很难深入思考,加之评论的随意性,普通网民的评论也大多停留在表面,而不当不实的言论也经常出现。相较而言,电视新闻评论有较强的深度和力度,对新闻事件进行分析性解读,在网络选题的基础上进行精心的节目前期策划,“评”什么、怎么“评”,不仅仅是对是非的判断,更多的是综合审视,并透过现象看到更多的本质和更多的问题,从对某个事件的评论上升为对共性、制度层面的宏观思考。

与此同时,电视新闻节目在进行新闻评论时往往会从网友评论中选取有代表性或指向性的言论展现给观众,有时引用网友评论是作为支持其论点的论据,有时则是作为一种对比反凸显自身想表达的观点。而与网友的观点互动也是电视新闻评论与新媒体融合的一大特色,“网络热议话题——电视新闻报道——网友评论——电视整合——电视新闻评论”的模式应运而生。

在呈现方式上,电视新闻评论与新媒体的融合体现在技术平台、播出平台的嫁接以及接收终端多样化上。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当前很多电视节目与新媒体合作,我们不仅仅从电视上获取电视新闻评论,更能从网络上搜索到。在电视上我们必须要看完整档节目才能看到所有的新闻评论,然而,网络作为一个广受欢迎的播出平台,它根据受众的需要,会将一期节目根据一定的要求(如一条条新闻等)分成很多段较为简短的片段,有时甚至会单独将评论的片段截取整合出来配上该评论事件的标题,这样如此明确的指向性,既方便了受众的使用也突出了电视新闻评论的重要性。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不仅是通过电脑,我们还可以从手机、移动车载电视等接收终端收看到电视新闻节目以及评论,增添了其可接近性。有时,面对比较重大的、热点的话题或者是较为精彩的评论,互联网的网站编辑也会将电视新闻评论用文字加以整合并出去,这就为受到流量或宽带限制的受众们提供了低成本阅读评论的条件。

三、与新媒体融合的成功案例

下面,笔者以安徽卫视的《每日新闻报》节目为例,具体说明电视新闻评论与新媒体的融合与发展。《每日新闻报》是一档新闻杂志类直播节目,该节目中新闻评论穿插其中,几乎每一条新闻播出后都有主持人或郑重其事的评议或家常似的聊聊或漫不经心的一句话观点的提出,但字字珠玑、暗藏玄机。

这档节目分为这样几个板块:每日话题板块——节目根据热点事件(大部分为前夜或当天最具新闻价值的事件),提出一个话题,观众可编辑短信发表看法,随后在节目的进行中,电视下方显示观众发来的观点;第一评论板块——选取的话题多为舆论监督事件或者是较有争议的社会热点事件,这种具有冲突性的选题能让不同的思想观点进行碰撞,在节目中展示部分网友在网络上对此事件发表的看法,主持人在展示网友评论时总会提出一些观点,随后有特约评论员对这一热门事件进行现场评论;今日热点板块——快速盘点各地重大热点事件;万千视界——部分或有趣味或发人深省的新闻,各地让人意想不到的新鲜反常事件,穿插一些主持人的现场评论;随手拍图——网友随手拍图(大部分具有较为深刻的人文价值、或是社会性民生类的),在节目播出的前一天,新浪官方微博上会公布图片,网友会对其进行评论解读,在节目播出时会展示部分网友的评论,主持人进行整合梳理并发表看法,极大的提高了节目与观众的互动;微观天下——以新浪微博为媒介平台,选取当日趣味性较强的新闻或网络段子作为选题素材,再经编辑进行故事性的加工。

此外,《每日新闻报》新闻视频的资料来源主要有4种渠道,分别是新闻协作网、优酷腾讯等新媒体推送、安徽电视台内部栏目制作新闻(多采用安徽卫视《超级新闻场》栏目制作新闻)、地方市级台及消防等通讯员供稿。平均每天8—10条视频新闻中,新闻协作网与新媒体推送占据了80%的选取比例。②

在节目的播出中,也十分巧妙的融合了新媒体新技术,演播厅中主持人操控面前的小屏幕,身后的大屏幕将小屏幕的内容展现给观众,在节目中,主持人划出较为重要的内容或是网友评论等,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其电视新闻评论的侧重点。同时,该节目不仅在电视上定时播出,同时在安徽网络电视、移动车载电视均有播出,也可以在手机等接受终端接收到,受众的接受渠道十分广泛,与节目的互动也蒸蒸日上。

与新媒体的融合互动是《每日新闻报》的一大特色,而该节目极大的影响力和广泛的受众群也说明了其成功之处。

四、未来的思考

加强与新媒体的融合,扩大了电视新闻评论的接触面,选题范围不断延展,电视新闻评论从内容上进行了优化;同时能够综合运用多种传播符号,使得电视新闻评论更加生动形象,获得广泛的受众群。更重要的是,通过新媒体的平台,加强了与受众的互动,不同的思想观点之间的碰撞与整合,加之一定程度上的引导,使得受众从心理上更加接受与亲近电视新闻评论。对此,笔者认为电视新闻评论与新媒体的融合还有这么几个可供参考的发展方向。

第一,随着微博越来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了解信息的工具,电视新闻节目可以充分利用微博这一平台,将节目中的新闻事件及评论概括式的在微博上并采用视频链接的方式方便那些想要观看更多评论的受众,有时还可以将评论内容以文字、图片等方式整理出来。虽然在微博时代,也有不少新闻节目开通了微博,但是其关注量却难以相得益彰,因而网络影响力也是微弱的,所以如何提升微博的知名度、打造节目形象进而凸显其新闻评论是现在新闻节目面临的需要解决的问题。

第二,评论领域越来越宽广,是新媒体时代的一大特征,因而电视新闻评论要想在新时代有所发展,突破评论领域的限制显得十分重要。全方位多视角的观察世界并客观的评述共享,树立敢想敢做敢评的理念,同时对于评论的深度和广度也有所加强,成为高质量的话语权主导者,进行积极的舆论引导与舆论监督。

第三,随着技术手段的不断进步与发展,电视节目还可以采取直播互动的方式。比如《东方直播室》新闻专题节目中就采用了巨幅环绕LED屏幕展现场外50位网友互动意见的方式,让网友发出各种声音、提出尖锐问题。这种类型运用到电视新闻节目中,一来可以让广大网友发声、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进行讨论,二来通过互动可以增强受众对新闻节目的心理接近性,让电视新闻评论不再只是评论员或者专家的冷眼旁观,而是全社会的大讨论;当然,这种安排比较适合运用到比较大型的新闻专题或调查节目中去为评论增添活力,而对于小型的如杂志类新闻节目等中则碍于时长以及话题的多元化等因素的限制并不适用。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在当今新媒体不断发展壮大的环境,是电视新闻评论进一步发展的契机,应充分利用与融合新媒体使电视新闻评论的未来更美好。

参考文献

①涂光晋:《广播电视评论学》[M].新华出版社,2004

②谢梦娇,《电视社会新闻栏目的新闻生产——安徽卫视〈每日新闻报〉个案研究》[D].安徽大学,2013

电视新闻评论论文范文第13篇

关键词:网络媒体;电视新闻评论;影响

一、网络媒体发展下造成的电视新闻评论第一报道权的转移

在网络媒体的快速发展下,信息传播的方式已经开始由传统媒体将自己筛选整合处理后的信息推送到群众面前转变为由群众根据自己所喜好的新闻类型进行自我的选择获取。在网络媒体还没有大量出现及快速发展时,在电视新闻评论中要想找到一个符合大众观点的评论话题是非常困难的,在网络媒体大量出现和快速发展下,我国的新闻话题与新闻热点的产生已经不是传统媒体下的几档电视新闻评论栏目可以主导和控制的,而是已经转变成在网络媒体和网民的讨论评价下出现的。在信息时代下,新闻的发生出现已经不是传统媒体模式下,媒体寻找新闻焦点的方式,而是转变成为网络新闻焦点出现快速突然,在这样的背景下,电视新闻评论的发展所需要做的就是跟进新闻焦点进行整合处理的综合精致报道,只有做到这些,电视新闻评论才能够在网络信息时代持续的发展生存下去。也就是说,在网络信息时代中,在网络媒体的快速发展下,新闻的第一报道权已经毫无疑问的转移到网络媒体上去,电视媒体的新闻报道地位已经不复从前,电视新闻评论所要做的就是紧跟网络媒体的快节奏新闻报道步伐,实现自身的持续生存发展。例如近几年来关于新疆暴力冲突事件新闻的报道都是首先从网络媒体上进行报道宣传的,网络媒体起到了引导社会舆论和发现新闻事态的作用,新闻的第一报道权已经转移到了网络媒体上,电视新闻评论所要做的就是紧跟网络媒体新闻的发展步伐,进行更加深入、细致、全面的综合性新闻素材整合及观点评价。

对于普通大众来讲,网络新闻报道与电视新闻评论的本质都是相同,人们不管是通过网络还是电视来观看新闻报道还是评论,都是为了获取新闻资讯,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丰富自己的生活阅历和娱乐。新闻的娱乐性表现在新闻报道的传奇故事性上,电视新闻评论也要从这方面入手,将一个故事寓意蕴含在电视新闻评论中。所以,电视新闻评论和网络媒体新闻报道的发展方向要紧紧围绕着新闻的故事性、传奇性进行整合制作,更加吸引观众,并且能够给观众的身心带来一定的积极影响。当在网络媒体的发展下,对于电视新闻评论具有导向性的作用。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都具有特定性的发展方向。电视新闻评论报道也能在网络新闻的关注下不谋而合。就目前而言,电视新闻评论在网络媒体的冲击下,以前的平面媒体功能逐渐被弱化,但是网络媒体的及时性和敏锐性逐渐显示出来。

二、网络媒体发展下造成的电视新闻评论第一解释权的转移

随着我国第一新闻报道权的由电视新闻评论向网络媒体的转移,电视新闻评论在新闻界中的地位开始不断的受到影响。电视新闻评论的地位,取决与对新闻报道的第一解释权。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先入为主的思想影响力是非常大的,电视新闻的评论要想在网络信息发达的二十一世纪取得辉煌的成绩,就必须在新闻发生的第一时间牢牢抓住新闻的本质,并进行科学的、符合大众接受能力的有力解释,就这一方面,电视新闻评论在先天上就与网络媒体存在一定的差异,处于一种相当不利的局面。在网络信息内,新闻的传播、评论都与传统的方式存在很大的出入,不再受到方方面面的局限,而且由于在法律所规定的范围内,个人言论的发表很难受到监督和管理,这就使得在网络时代下,网络评论比电视新闻评论更具有自由性和参与性,能够将每一个人都带入其中。例如针对于当前我国新疆地区的暴力事件处理方法和事件后续,在网络上,人们可以更好的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观点,也能够更方便的了解事情的最新动态。这方方面面都使得当前我国的新闻第一解释权也逐渐向着网络媒体所倾斜。

为了更好的应对当前网络媒体的快速发展,电视新闻评论要同电视新闻报道结合的更加紧密,电视新闻评论是电视新闻报道的必要补充,同网络评论的不整合性相比,电视新闻评论所具有的整体性观点是非常可贵的,这也为网络媒体发展下电视新闻评论的生存和发展创造出一定的空间。电视新闻评价的从业人员需要具有较高的职业素质和独到的睿智观点,在网络评论的大军中起到独树一帜的引导作用,让人们看到富有见地和科学性的新闻评价。由于网络信息时代构建出一个巨大的虚拟社区,对我国的人际交往产生了重要影响,网络信息的关注方向直接影响着我国新闻报道的关注方向,当前我国对于新闻的关注方向已经不再是由媒体来决定的,而是由广大的群众所决定的,这就对我国的传统电视新闻造成了很大的冲击作用。尤其是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大量网络用户的涌入更加刺激了网络媒体的快速发展,造成了当前我国新闻第一解释权向网络媒体的转移,子啊这样的背景下,电视新闻评论的发展就必须要同网络媒体保持高度的一致,只有这样才能够最低按限度的减少网络媒体对于其发展的影响。

三、结语

在网络信息时代,人们对于新闻的需求也开始逐渐增加,已经不再满足于传统的电视新闻报道模式,对于新闻的关注方向也存在着不同的选择,网络媒体的发展对于我国传统的电视新闻评论产生了重要的不利影响,已经使得电视新闻评论丧失了新闻第一报道权及第一解释权,尽管如此,由于网络媒体中网络评论及网络观点的散乱不整合性,电视新闻评论仍然还有这一定的发展空间,只要保持电视新闻评论与网络媒体之间的紧密联系和报道方向的高度一致,电视新闻评论还是可以取得一定成绩的。

参考文献:

[1]赵芳.电视新闻评论的多元视角[J].新闻论坛.2013(05).

[2]郭磊.完善电视新闻评论个性特征的途径[J].传播与版权.2014(11).

电视新闻评论论文范文第14篇

2、论毛泽东的新闻思想

3、论邓小平的新闻论述

4、论江泽民的新闻论述

5、论新闻职业精神

6、必须遵守新闻职业道德

7、必须反对"有偿新闻"

8、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新闻的党性原则

9、论"客观报道"

10、论马克思主义的新闻自由观

11、批判资产阶级标榜的"新闻自由"

12、论"新闻手段"

13、必须坚持正确的新闻舆论导向

14、论"新闻价值"与"新闻政策"的关系

15、新闻必须及时

16、新闻与政治

17、论新闻规律

18、新闻宣传与"三贴近"

19、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20、评析近代外报对中国新闻事业的影响

21、评中国报业的政论传统

22、近代维新派办报思想

23、梁启超的报学启迪民智论

24、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报人"先知先觉论"再评

25、中国共产党人早期办报思想的转型过程

26、《解放日报》改版与中国的报业发展

27、从"文化大革命"看主流媒体的导向作用

28、党报传统的形成问题

29、评78年真理标准讨论对中国新闻事业的影响

30、评析西方新闻自由的实质(结合历史与现实实例)

31、分析《纽约时报》等严肃报纸造假现象的实质

32、评析路透社经久不衰之原因

33、评析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传播(相关内容)

34、分析媒介集团化的特点与发展趋势

35、新闻集团运营的特点与启示

36、维亚康姆集团成功运作经验探析

37、分析当今跨国传媒的特点

38、分析贝塔斯曼集团的经营策略

39、分析网络泡沫经济对时代------华纳迪斯民等跨国传媒公司的影响

40、威望迪公司衰落的原因探析

41、分析工业革命对全球新闻事业的影响

42、试论新闻敏感与新闻工作责任感的关系

43、增强新闻可读性的业务手段

44、正确认识采访准备与采访功效的关系

45、创造良好的访问条件是采访成功之保证

46、采访中强化视觉功能的意义

47、试析电话采访的优与劣

48、深入采访中如何抓特点

49、新闻就在留心中

50、创新------报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51、权威消息来源初探

52、网络新闻采写的原则及方法的宏观研究

53、名记者的采访技巧之研究

54、采访心理学研究的现实意义

55、新闻采访中的思维断想

56、记者采访要入乡随俗

57、谈新闻采访中的"折墙"艺术

58、新闻采访遭拒原因探析及对策研究

59、在经济全球化视野中发现新闻

60、如何确立新闻报道的平民视角

61、以经验到科学的飞跃------我国传媒学术界与实践界面临的共同命题

62、在采访中应强化对主题的思考

63、从与传统新闻的比较看网络新闻的优势

64、专业采访报道的特征研究

65、网络媒体的社会责任和经济利益的关系

66、在采访中应强化对主题的思考

67、科技新闻采访的特殊性

68、改进会议新闻报道

69、巧选角度生动形象地报道新闻

70、隐性采访的度的把握

71、深入调查与深度报道

72、新闻标题的制作艺术

73、新闻时评热现象透视

74、用社会化视角报道经济新闻

75、穆青人物通讯特色研究

76、新闻策划得失谈

77、实践"三贴近",深化新闻改革

78、社会新闻报道中的正负效应

79、新闻背景运用

80、人物访谈成功因素探析

81、经济报道的宏观思维

82、细节在新闻报道中的作用

83、记者要善于抓特点

84、经济报道的受众意识

85、社会新闻及其采写艺术

86、晚报新闻特色研究

87、专(副)刊研究

88、晚报、都市报的贴近性

89、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新闻伦理思想

90、论新闻职业道德的本质特征及其社会作用

91、论报道失实

92、论有偿新闻的有效遏制

93、论市场经济条件下新闻职业道德建设

94、论市场经济条件下新闻的品位(格调)

95、论新闻侵权

96、新闻侵权名誉权的防范

97、新闻侵范隐私权的防范

98、公众人物及其名誉权

99、公众人物及其隐私权

100、论新闻侵权著作权

101、论流言

102、大众媒介如何引导舆论

103、文学接受理论与媒介的舆论引导

104、议程设置与舆论引导

105、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提高大众的审美趣味和能力

106、市场经济条件的文化报道

107、论广告的舆论引导

108、河南受众的特征与正确的舆论引导

109、河南媒介的不足及其矫正

110、试论大众传播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

111、从采访对象心理谈采访技巧

112、由受众心理谈舆论引导的技巧

113、论大众传播过程中传授心理的互动

114、网民心理分析

115、论受众对信息的选择性因素

116、论非语言符号在传播中的作用

117、论当代大众传播媒体的社会功能

118、新时期报纸版面设计流行趋势

119、静态式版面解读

120、新闻编辑的思维特征

121、网络新闻编辑初探

122、网络新闻标题特色研究

123、试论新闻策划

124、新闻监督与媒介审判

125、新闻炒作与新闻策划

126、读图时代的图片编辑

127、新闻期刊研究

128、试论电视记者采访提问的艺术性

129、论电视新闻述评的特征

130、试论科学技术对电视新闻报道方式改革的促进

131、试论同期声在电视新闻报道中的运用

132、电视新闻记者的素质

133、论隐性采访

134、电视新闻专题的选题艺术

135、电视评论要发挥视听兼备、声画并茂的优势

136、调查性新闻节目的采访特征

137、电视谈话类节目成功的要素

138、电视新闻谈话类节目的要求

139、试论主持人在电视谈话节目的作用

140、电视直播报道的采访特点

141、电视新闻杂志节目的特征和编排艺术

142、试论电视新闻栏目的定位

143、镜头前的采访报道对电视记者之要求

144、电视新闻报道中非语言符号的运用

145、知识经济对新闻人才培养的思考

146、频道专业化和栏目定位

147、搞好栏目定位,提升电视的品牌经营

148、新闻照片在报刊上的角色

149、我国新闻摄影与世界新闻摄影水平的差距与对策

150、新闻照片与电视新闻的异同

151、新闻照片的新闻价值构成之我见

152、新闻摄影的社会功能之我见

153、新闻摄影的客观因素与主观因素

154、论新闻评论的政治属性

155、论新闻评论的引导功能

156、论信息时代新闻工作者的修养

157、试论新闻评论的变化与时展的关系

158、调查研究是写好新闻评论的前提

159、论新时期新闻评论的文风

160、浅论电视评论的深度

161、论新闻评论的大众性

162、论新闻评论的实践性

163、论新闻评论的品格

164、谈谈新闻评论与事件的真实性关系

165、论电视包装的个性化

166、全球化与中国当代电视的发展策略

167、记省级电视台的发展空间

168、传播学的批判学派和经验学派的分野

169、论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的素质

170、论新闻节目的议程设置

171、论新闻专业大学生的知识结构

172、论新闻专业大学生的能力培养

173、因特网与现代传媒格局

174、论因特网的传播特点

电视新闻评论论文范文第15篇

关键词:地方电视台;评论节目;意义;概述;措施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6-0164-02

一、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现实意义

电视是目前观众最多、传播信息速度最快、社会影响力最大的新闻媒体,它具有引导社会舆论导向,引领社会思想文化的重要作用。要想充分发挥电视的重要作用,就需要在电视节目中创办新闻评论节目,因为新闻评论节目永远与时俱进,具有旗帜鲜明的特征。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具有以下几个重要的现实意义:第一,评论节目能够通过专家学者大众对社会新闻话题的分析、评述,来让社会大众更加清楚地了解某一新闻事件的真相,从而帮助人们做出理性判断。这有利于引导舆论导向,提高社会大众明辨是非的能力。第二,通过专家学者对新闻话题的评论,能够使事件发生过程更加清晰明了,有助于大众对该新闻事件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使社会大众明白某一新闻事件或政策的现实意义。第三,社会大众通过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在看待新闻事件时就不仅仅停留在其表面现象,而会深入到现象背后,了解该新闻事件的本质特征,这有利于帮助社会大众明辨是非,抵制假丑恶,有利于社会稳定与和谐。

二、目前地方电视台评论节目概述

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是指电视台邀请知名学者专家及普通大众,对当前一些具有新闻价值的事件现象进行评价分析,以此来表述自己的观点,明确自己的态度立场。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具有新闻性、社会性、政论性和指导性这四个特征。我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根据意见性信息与叙述性信息所占的比例不同,主要分为主评型和述评结合型这两种类型。我国地方电视台在新闻评论节目创办发展过程中,在理论认知上一直存在一个误区,那就是把评论误认为是批评,在节目中对事件现象的批评较多而评论较少。在一些社会新闻价值较高的话题评论中,批评性的言论甚至占到了节目内容的一半以上。地方电视台以这种方式来提高收视率,但是这只能够维持较短的一段时间,且在观点立场上有失偏颇。地方电视台在评论节目举办过程中还容易受到地方保护主义的影响,这就容易使得评论节目虎头蛇尾、内容缺乏针对性,这就违背了新闻媒体舆论监督作用的发挥。另外,地方电视台在评论节目的选题选材过程中也过于大众化,没有体现出地方特色,节目缺乏深度,难以吸引当地社会大众的注意力。在新闻话题评论过程中,观点立场不明确,难以使大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难以发挥舆论导向的作用。这些问题的存在,都阻碍了地方电视台新闻评论节目的发展,使地方电视台办好评论节目难上加难。

三、提高地方电视台评论类节目综合水准的措施

1.注重百姓话题

地方电视台要想通过评论节目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就需要关注百姓关心的新闻话题,从百姓的立场出发,要说出百姓的心声。首先地方电视台新闻评价节目需要树立服务意识,要通过节目来为百姓提供服务,例如,将百姓的合理愿望期许通过节目传递给政府部门,例如,将政府颁发的惠民利民政策传达给百姓,评论节目将政策讲解得更加透彻,这有利于惠民利民政策的落实,有利于为社会提供服务。这就要求地方电视台在服务娱乐百姓的基础上,提高对评论节目的重视,可以通过新闻评论节目来对每天重点新闻进行详细阐述,还可以聚焦百姓的生活,将百姓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第一时间拿出来讨论,为百姓排忧解难。第二,地方电视台在举办评论节目时要突出本地特色,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百姓的兴趣,才能使评论节目与百姓的实际生活相贴近。目前许多地方电视台除了播放一些当地新闻之外,就基本没有提高收视率的时事评价节目,大部分电视台都将重点放在举办娱乐节目上,这只能短期内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但是随着百姓知识水平的提高,就会对节目内容提出更高要求。因此地方电视台要能够邀请专家学者,对本地区的一些新闻话题进行深入研究讨论,要时刻关心百姓的衣食住行及大小事件,要从百姓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这样就能让百姓对节目予以关注。地方电视台在举办评论节目时,一定要注意话题的选择与百姓的实际生活相贴近,要通过评论节目来为百姓提供服务,这主要体现在评论节目的话题选择上。

电视评论节目是电视媒体加强舆论监督的一种方式,这就要求评论节目在话题选择时要注重影响效果、注重评论方式,从百姓的实际生活出发,从长远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以促进热点难点问题的解决,只有这样才能为百姓排忧解难,才能加强政府与人民之间的联系。对于一些实际存在的、但是由于种种条件限制,解决起来较为困难的话题,要慎重选择,等到条件成熟时再进行讨论。因为百姓对电视评论节目中的话题往往较为关心,都希望通过节目得到希望的结果。如果电视台做到了,那么就会对评论节目产生浓厚的兴趣与信任,相反就极有可能丧失兴趣。地方电视台在评论节目选题的时候,除了要考虑贴近百姓的生活,还要突破传统思维的束缚,要拓宽眼界,着眼国际,突破地域限制,可以适当地对一些国际性新闻进行研究评论,这样可以拓宽百姓的视野,引起观众的兴趣,才能提高收视率。

2.注重评论深度

新闻评论节目的社会舆论价值就在于其研究之深。这就需要地方电视台在举办新闻评论节目时注重节目话题评论的深度。要通过新闻事件的表面现象,深入研究,找到事件的根本问题所在,揭露新闻事件的本质,让百姓了解事情发生的真实过程,让百姓了解真相,提高百姓透过表象看清内在的能力。评论节目要立足于新闻事件的真实客观报道的基础上,它的价值不仅仅是对新闻进行客观报道,而且还要在客观报道的基础上,对新闻事件进行深度剖析。首先,地方电视台需要转变观念,正确认识评论活动,不能将评论活动做成批评活动。很多电视新闻评论节目都热衷于揭露与批评生活中一些丑陋的现象,这虽然能够达到警醒社会的目的,但是如果长此以往,就会导致观众审丑疲劳,难以为社会树立一些具有时代意义的、积极进取的人物典型,难以达到引导社会舆论导向,促进社会进步的作用。因此电视台在举办这些节目时不能仅仅将目光放在一些社会反面教材上,而要能够把握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与实际生活接轨,要选择一些有积极意义的、群众广为关心的问题。电视台需要选择一些有深度意义的新闻事件作为评论的话题,在研究评论过程中达到一定的深度。例如电视台在揭露一个严重社会问题时,要让记者深入调查,找到当事人进行深入采访,在采访的基础上进行信息分析,找到问题的根本所在。要通过这一问题的解决来让观众以正确的观念来武装思想,弘扬主流价值观。通过记者采访,深入进行调查取证,最终专家学者用科学的思想来思考分析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使节目达到一定深度,才能充分发挥新闻评价节目引导社会舆论的作用。

3.注重观点公正

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主要任务是说理,就是通过节目来摆事实、讲道理。电视评论节目需要通过对新闻事件的分析与评论来得出正确的结论,节目的重点不仅是报道新闻事件的发展动态,还要对新闻事件进行深入理性分析,以此来揭示事件背后的真相。有些没有职业道德的新闻采编人员将电视评论节目当作自己谋求私利的渠道,受到贿赂之后就说好话,扭曲事实;又或者通过评论节目来发泄私愤。这种行为往往会对社会舆论造成负面影响,不利于电视评论节目的健康发展。因此,电视评论节目需要提高采编人员的综合素质,促使评论观点的公正客观。新闻评论人员需要提高素质,明确自身的观点,立场坚定,要对新闻事件表述出自己鲜明的观点态度,赞成什么、反对什么都需要表述清楚,切忌含糊其辞、观点不明。新闻评论人员在评论节目中要能够针砭时弊,对社会上一些丑陋现象要加以批判,例如,、、伪科学等不良社会现象,要弘扬正确的社会价值观,批判能够为评论节目的发展提供活力。此外,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在报道积极正面的新闻事件时也要能够考虑到社会影响,要能够从多角度进行分析,在肯定的基础上鼓励社会大众学习先进榜样,以此来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总之,电视新闻评论节目要能够对报道的新闻事件进行综合分析,端正观念,保证评论观点的公正公平,不失偏颇。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新闻评论节目的健康发展,才能有利于弘扬社会主流价值观,才能使地方电视台发挥为社会大众服务的作用,才能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才能吸引社会大众的注意力,才能提高地方电视台收视率,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评论节目的质量。

综上所述,地方电视台需要提高对新闻评论节目的重视,要能够提高新闻采编人员的综合素养,提高其新闻评论话题材料选择的能力,要能够在选题选材时贴近百姓的真实生活,要能够了解百姓关注的社会新闻热点问题是什么,要能够通过评论节目来为百姓排忧解难。评论节目还要凸显出当地特色,这样才能树立地方品牌。地方电视台评论节目要能拓宽节目内容的深度,发挥新闻媒体社会舆论价值的作用,要能保证评论节目观点明确、立场鲜明。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地方电视台新闻评论节目的高质量,才能提高评论节目的收视率,才能促进地方电视台的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朱非白,朱华清.县市级电视台如何办好访谈类节目[J].新闻爱好者,2010,(11).

[2]全煜.突破瓶颈、创新发展——浅论地方台如何办好新闻评论节目[J].新闻爱好者,20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