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资金核算论文范文

资金核算论文范文

资金核算论文

资金核算论文范文第1篇

随着经济的发展与市场竞争的激烈以及企业理财观念与资本运作能力的增强,对外投资对企业日益重要,从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颁布的新企业会计准则看,规范有关投资的确认、计量和披露的准则有《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的确认和计量》和《企业会计准则第37号——金融工具列报》,与2001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相比发生了较大变化,新准则有关投资的部分与原投资准则相比,在名称、内容、核算范围、计量等方面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一、新旧准则关于投资的划分类别存在差异

原准则将投资按可变现性和目的不同分为短期投资和长期投资。短期投资通常易于变现,且持有时间较短,不以控制被投资单位为目的。作为短期投资应当符合两个条件:一是能够在公开市场进行交易,并且有明确市价,例如各种上市的股票和债券;二是持有投资作为剩余资金的存放形式,并保持其流动性和获利性,这一条件取决于管理当局的意图。不符合上述条件的投资作为长期投资。长期投资分为长期债权投资和长期股权投资。

新准则将投资按照目的不同分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和长期股权投资,见表1。

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和直接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交易性金融资产类似于原来的短期投资,可以分为三类:一是为了近期内出售的金融资产,比如,企业以赚取差价为目的从二级市场购入的股票、债券、基金等;二是属于进行集中管理的可辨认金融工具组合的一部分,且有客观证据表明企业近期采用短期获利方式对该组合进行管理;三是属于衍生工具(注:被指定为有效套期工具的衍生工具、属于财务担保合同的衍生工具、与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且其公允价值不可能可靠计量的权益工具投资挂钩并须通过交付该权益工具结算的衍生工具除外)。直接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主要是企业基于风险管理、战略投资需要等所作的指定。比如,企业准备运用衍生工具对某持有至到期债券投资进行套期保值,但由于套期有效性未能达到套期保值准则规定的条件而无法运用套期会计方法。在这种情况下,将该持有至到期债券投资直接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类,可以更好地反映企业风险管理的实际,提供更相关的会计信息。

新会计准则下有关投资业务核算设置的一级会计科目主要有:“交易性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和“长期股权投资”。

二、原准则中的短期投资与新准则中交易性金融资产会计核算的比较分析

原准则中的短期投资在新准则中为交易性金融资产。交易性金融资产新旧准则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初始计量、后续计量和处置时。

(一)交易性金融资产初始计量的差异分析

原准则规定短期投资取得时的成本包括购买时支付的买价、税费、手续费等相关费用。实际价款中包含的已宣告但尚未领取的现金股利或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领取的债券利息作为企业的债权计入“应收股利”或“应收利息”。

新准则规定交易性金融资产应当按照取得时的公允价值作为初始确认金额(不含应收股利和应收利息),相关的交易费用在发生时计入“投资收益”。新《企业会计准则第38号——首次执行企业会计准则》十四条和十五条规定,在首次执行日,企业应将所有金融资产重新划分,划分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应在首次执行日按照公允价值计量,公允价值与原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调整留存收益。

因此,新准则执行时,按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价值波动体现在当期收益中,则不排除部分上市公司在新旧准则交替时将其潜亏显形化的可能,间接提高其未来收益水平。二)交易性金融资产后续计量的差异分析

原准则规定短期投资持有期间所获得的利息或现金股利,不应当确认投资收益,应在实际分得时作为投资的收回冲减投资成本;资产负债表日短期投资按成本与市价孰低法计价,市价低于成本的,计提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市价高于投资成本的,按投资成本的原账面价值作为期末账面价值。

新准则规定企业持有的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金融资产持有期间取得的利息或现金股利,应当确认为投资收益;资产负债表日,企业应将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当期损益,即计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

按照新会计准则的规定,企业在收到现金股利或利息时将其反映在企业的损益中,更能真实地反映企业每期通过投资获得的收益金额,但是也不排除有些上市公司利用这点调节利润。另外,新准则中短期投资的成本始终不变,而且能在期末反映企业短期投资的真实价值。而原准则原始投资的投资成本随着股利的发放在不断变化,不便于查看其原始投资额;资产负债表日当投资成本低于市价时不能如实反映投资的真正价值。此时,新准则的变化无疑使短期投资者当年的利润增加。

(三)交易性金融资产处置时的差异分析

原准则规定短期投资处置时,处置净收入与短期投资成本(短期投资账户余额)或账面价值(短期投资成本减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后的余额)之间的差额确认为投资收益。

新准则规定处置交易性金融资产时,该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与初始入账金额之间的差额应确认为投资收益,同时调整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执行原准则时处置产生的投资收益即为与原开始投资时相比是赔还是赚,没有考虑时间的因素,新准则中处置产生的投资收益考虑了该投资的公允价值变动产生的损益。如果该投资在持有期间增值,按原准则处置时产生的收益将大于按新准则时的收益,而新准则将这些收益实现在不同期间,不便于企业由此在某个期间因亏损而操纵利润。

以上在初始计量、后续计量和处置时的差异可用表2直观说明。

三、交易性金融资产会计核算对企业损益的影响分析

由于新旧投资准则在短期投资的初始计量、后续计量和处置时的规定不同,所以它们在会计处理上也会有许多差异。下面笔者通过具体例子说明其变动及其对企业损益的影响。

例1:甲公司于2007年12月20日购入乙公司流通股票10000股,每股市价10元,发生交易费用1000元,款项已用银行存款支付。12月31日,该股票每股市价是15元。2008年1月20日乙公司宣告发放现金股利,每股0.3元。2月10日,甲公司收到现金股利3000元,2008年2月28日将该项投资出售,售价为160000元。其会计处理见表3。

资金核算论文范文第2篇

一、目前自筹工程资金会计核算现状

(一)自筹工程资金没有归口核算。自筹工程建设资金是适用于基本建设和营房大修的资金,按照规定应归口在“基本建设费”科目统一核算,对于个别没有上报审批的营房维修项目也可在“营房管理费”科目核算。现在实际情况是建设单位按照经费性质的不同分别在相应事业经费科目核算,用于油料设施建设的在“油料管理费”中核算,用于道路建设的在“军事交通费”科目中核算,用于训练设施建设的则在“训练费”科目中核算等等,还有的单位直接在“家底”经费中开支或预算外科目中核算,未能根据年度预算或相关批件将事业经费转入“基本建设费”科目,没有统一归口核算,这样不能对工程建设经费进行统一管理和考评,不能反应一个单位年度工程建设的全貌。(二)竣工结算不够规范。有的建设对没有达到审批上报的自筹工程项目,就凭工程预算和施工单位发票或收据,无工程量记录和其它资料,没有经过工程结算审计,直接报帐;还有的单位只有发票或收据,再无其它资料;有的单位连质保金都不预留,工程结算算还不够规范。(三)使用科目较多,造成核算科目无法平衡。在这里要分建设单位和上级管理部门分别说明。一是建设单位自筹资金会计核算情况。第一种情况,建设单位在上交本年度自筹工程建设资金时,记入“暂付款”科目,在收到上级拨入自筹工程建设资金时,则在“拨入基本建设费”科目核算,在上级下达自筹工程建设资金预算或决算时,就不知道怎么去平衡“暂付款”科目了;在上级不下达自筹工程预算或决算时,则“暂付款”和“拨入工程建设费”两个科目不能直接平衡。第二种情况,建设单位上交资金时在“暂付款”科目核算,收到上级拨入的自筹工程建设资金时,冲平了“暂付款”科目,在上级下达工程预算或决算时,预算或决算记不了帐,因为记帐了,“拨入基本建设费”科目平衡不了,必须违背正常帐务处理办法,进行倒帐才能平衡。第三种情况,上交自筹工程资金时,根据年度预算将有关经费转入“基本建设费”科目,并通过此科目上交,上级拨入经费时,记入“拨入基本建设费”科目,但是会计处理没有统一规范,当上级不下达决算或预算时,不知怎么去平衡“拨入基本建设费”和“基本建设费”科目。二是上级管理部门会计核算情况。第一种情况,在收到所供单位交来、再向上级交纳、再收到上级的拨款及再向下级拨出自筹工程建设资金时都通过“暂收款”科目核算,此科目是平衡了,但在收到上级下达的预算或决算时,则本级无法以预算或决算记帐,也不能对《工业审计与会计》2014/1工程审计下核销,只能把决算文件当成一个暂收款的附件,不能启用“拨入基本建设费”和“基本建设费”、“拨出基本建设费”等科目对自筹工程建设资金进行会计核算;如果将此预算或决算记帐,则本级“拨入基本建设费”和“拨出基本建设费”科目又不能直接平衡,还会造成上下级拨入或拨出的科目帐目对不上。第二种情况,在下级交来自筹工程建设资金时,记入“暂收款”科目,对下拨款时记入“拨出基本建设费”科目,在对下达决算或预算时,就会造成“暂收款”和“基本建设费”科目不能直接平衡,要想平衡,只能将这两科目进行倒帐。这样,帐务处理又不符合要求,仅是平衡帐务而已,没有实际意义。第三种情况,收到和对下拨款都记入了“暂收款”科目,在上下级会计核算办法不一致时,下级要求上级下达预算或决算,则本级“拨出基本建设费”和“基本建设费”科目就不能直接平衡了,要想平衡,本级预算或决算只能不记帐。总之,自筹资金核算帐务处理方法不尽相同,而且不符合帐务处理的要求。

二、自筹工程建设资金会计核算办法

针对上述自筹工程资金会计核算帐务处理比较凌乱的状况,在处理自筹工程资金会计核算时,要严格按照军队会计核算的要求处理帐务,并对竣工工程结算文件要认真审查,做到资料齐全,按照施工队伍设立明细科目,按照工程预算预付工程款,并要求预留保质金。对已经上交的自筹工程项目,上级管理部门要下达预算或决算,利用“拨入基本建设费”、“拨出基本建设费”、“基本建设费”等科目组织会计核算,确保自筹工程建设费帐务处理进一步规范化。(一)建设单位自筹工程资金核算办法。建设单位根据当年预算或相关批件,将有关经费转入“基本建设费”科目,然后上交,利用“拨入基本建设费”、“拨出基本建设费”、“历年经费结余”等科目进行全程核算,其会计分录如下:1、根据当年预算或相关批件,将有关经费一次性转入“基本建设费”科目,并在预算执行情况的“弥补经费”栏反映。借:历年经费结余—明细科目在关事业经费科目贷:基本建设费2、根据要求,上报自筹工程特殊项目审批单、申报表及验资表,同时将自筹资金上交。借:基本建设费贷:银行存款3、工程开工后,向上级申请工程进度款,上级接到申请后下拨自筹工程资金。借:银行存款贷:拨入基本建设费4、工程开工后,根据预算预付施工单位工程款。借:拨出基本建设费—按施工单位设立明细贷:银行存款5、工程完工后,工程项目经上级结算审计后,与施工单位进行结算,并报销偿还,付完剩余工程款,按照规定预留保质金。借:基本建设费贷:拨出基本建设费—按施工单位设立明细银行存款暂收款—质保金6、年度终了,上级下达工程建设预算或决算借:拨入基本建设费贷:基本建设费7、由于项目变更,导致工程建设超支,由“家底”经费或其它事业经费进行弥补(如果节余,转入“家底”或事业经费,借:基本建设费,贷:历年经费结余或有关事业经费)。借:历年经费结余—明细科目有关事业经费贷:基本建设费(二)上级管理部门自筹资金核算办法。当下级通过银行交来自筹工程建设资金时,记入“基本建设费”科目,通过对下拨款和下核决算进行会计核算。1、收到上级交来的本年度自筹工程建设资金借:银行存款贷:基本建设费2、对下拨款借:拨出基本建设费—供应单位贷:银行存款3、年度终了,对下下达预算或决算借:基本建设费贷:拨出基本建设费—供应单位这里要说明的是,下级单位上交经费时之所以通过“基本建设费”科目核算,是为了上下级核算一致,因为上级管理部门要对下下达预算或决算,必须将在关经费记入或转入“基本建设费”的贷方,才能下达预算或决算。上述自筹工程资金会计核算办法,仅是本人的一点工作总结,可能还有其它好的核算方法,相信经过大家的不断摸索和探讨,会总结出一套自筹工程建设资金会计核算方法。

作者:张万斌张海钧单位:内蒙古军区后勤部财务处

资金核算论文范文第3篇

1.规范采购资金管理及会计核算有利于国库实行集中支付制度

规范采购资金管理及会计核算有利于国库实行集中支付制度,我国目前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主要是指政府在中国人民银行开设的国库单一账户中,按照预算级别的不同,为各级政府存储采购资金。采购资金是统一管理的,财政的收入不通过过度账户,直接打入国库和制定的商业银行中,财政的支出也都由国库进行集中支付,目前,采购资金占国库集中支付的比例增加,有利于国库实行集中支付的改革。

2.规范采购资金管理及会计核算有助于进行预算管理

政府的部门预算是一个综合性的财政计划,主要是由基层的预算单位进行起草的,预算需要经过上报、审批,最终提交相关的立法机关,只有批准之后方可实行,政府的部门预算所行使的职能需要依据一定的国家制度和法规。各部门需要在年初起草预算的草案,并上报财政部门,最终经过批准的预算计划,可以作为各个部门采购的计划依据,采购资金的管理与核算是部门预算的重要基础。3.规范采购资金管理及会计核算可以满足公众对信息的需求规范采购资金管理及会计核算可以满足公众对信息的需求,伴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公众对于财政的公开性与透明化的需求日益加深,我国在实行市场经济体系下,对于公共的财政体系进行了相应的改革,大大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完整性与透明性。我国各级政府日常管理工作下所产生的采购行为,采购行为下所产生的采购资金日益趋向透明化,这在一定程度上也维护了社会公众的知情权。

二、采购资金管理及会计核算所存在的问题

1.采购资金管理及会计核算的会计体系不统一

我国目前实行的预算会计是各部门独立进行核算的,主要包含三部分相对独立组织,即财政总预算会计、行政单位会计及事业单位会计。这三个组织的会计制度、会计分录及核算重点都是不同的,这种不统一的会计体系,使得会计核算缺乏一定的准确性及全面性,无法对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分析,同时也不乏真实的反应预算的执行状况。

2.采购资金管理及会计核算的预算编制不细化

预算会计信息的准确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编制部门预算的准确性,预算会计与编制部门预算有很大的联系,预算会计是编制部门预算的重要基础。目前,我国预算编制所采用的是零基法预算,国家财政部门通过分析各个部门所占用资源的因素来划分采购资金,预算会计信息能够清晰的反应部门占用资源的因素,因此,预算编制不细化严重影响着采购资金的核算。

3.采购资金管理及会计核算的核算过程不全面

目前,我国预算会计所反应的资金预算状况还不全面,对于采购资金的核算无法做到对会计要素的面面俱到,因此,财政预算无法真实的反应资产的实际状况,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我国会计核算无法对固定资产做全面的核算。由于会计核算的工作不到位,造成固定资产清算不全面,造成对资产核算的不全面,进而影响资金使用状况分析的全面性。

4.采购资金管理及会计核算的信息统计报表不完善

采购信息统计能够反映采购工作的实际状况,但是我国采购资金管理及会计核算的信息统计报表不完善,一方面,新方式的采购缺少报表,预算缺乏对固定资产的分析;另一方面,采购信息统计报表本身对报表的分析不足,对数据缺乏相应的再加工及利用,致使采购信息无法得到充分的利用。

5.采购资金管理及会计核算的资金给付不规范

目前,部门采购资金的给付还存在一些不规范的行为。首先,对采购资金是集中支付给中标商的,但是,一些中标商将工程转让,因此,部门无法实行集中支付,只能是将资金给付给非中标商。其次,对于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践行不到位,存在将采购资金肌肤给采购单位而非中标商的问题。最后,由于采购单位会增加或减少采购物品,致使采购金额和采购的需求不符合。

三、加强部门采购资金管理及会计核算的方式及方法

1.规范部门会计体系

加强我国部门采购资金管理及会计核算,首先要做到统一部门会计系统,要借鉴国外的经验和教训,发挥部门会计对预算执行的作用,完善部门会计体系。我国的财政部门一方面要整合现行的预算会计制度,有区别的对不同单位实行不同的预算管理,要明确部门会计核算的一般规则,侧重解决固定资产的确认和计量问题,全面反映政府的预算的执行状况,促进部门会计体系的不断完善。

2.完善部门采购预算的编制

各级行政部门首先要依据相应的法律程序起草采购预算计划,在经过相关部门的审批之后,确定部门采购预算编制的实施计划,各级部门需要严格按照审批的计划实行采购行为,采购目录要要按照相关规定,采购申报表要细化到具体的货物,对于没有纳入振幅采购预算的采购一律不支付采购资金。

3.循序渐进的实行权责发生制

目前,世界各国对于会计核算都采用循序渐进的权责发生制,部门会计由于涉及范围广,内容复杂,因此,改革不能一蹴而就,要循序渐进。我国在进行部门会计改革的过程中要吸取经验教训,现阶采取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相结合的方式,随着部门会计体系的不断完善,权责发生制将逐渐扩大,实现对部门资产负债信息全面准确的核算。

4.注重部门采购信息的统计工作

加强我国部门采购资金管理及会计核算,需要注重部门采购信息的统计工作。一方面,要加强部门财政部门信息化的建设,不断的完善政部门购报表的统计项目。另一方面,要重视采购信息报表的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对策。

5.完善部门采购资金的拨付程序

资金核算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会计;教学;内容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1-0-01

一、大学会计专业教学内容

1.预测财务的资金,决策过程,规划,控制及分析的财务管理工作的核心元素。正常使用情况下,筹集资金,流动资产,固定资产及无形资产,企业投资,营业收入,盈利,汇兑资金财政总收入和支出,金融分析,资产评估及企业清盘。

2.会计事务管理,成本预测,决策制定,规划,控制中心的内容。一般情况下,成本行为和可变成本。经济预测,短期内业务决策制定,长期的投资额的决策,全面预算,责任会计,成本控制。

3.成本会计制度费用,核算和分析为中心制含量。要求及程序,包括一般及成本会计辅助方法、分类、固定的生产费用归责的分析,产品的计算费用方法及产品成本核算法,及其他行业一样,成本费用报告及费用分析。

4.财务会计为制度,内容分析各种经济、和企业会计核算和财务报表。基于概念及其的系统的理论,资金,欠款,开支,盈利及所有者权益,财务报表和分析。大学资深会计专业人士,设置财务会计科目,专业从事各种复杂财务和会计问题,例如特别的经济型商务及财务申报。

二、教学内容中的问题

1.责任会计课程。目前,各大院校会计专业责任会计课程,专门成立了机身现代管理会计,决策制定和规划和实施,对核算责任会计可以分为两部分,即管理会计的责任会计的基础。请参阅预算编制从现有的博览会责任会计教材内容,分解责任单位,责任,经济责任,资金和责任会计的好处其中包括财务计划,控制,分析,考核和责任追究,报告和问责制制责任报表。分解是制会计研究,会计核算和会计从打开的就是个别机构的责任,以及相关课程的教学含量。会计研究的一根主线,成立了大学课程,辅以行核算的系统制指明确制课程,和其他标准的研究经费及研究费用,具有核算相制,同时也强调了管理的门综合性学科,责任的会计系统核算,似乎不太合适的。领先的双重标准,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就是难以界自制重叠教学。

2.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部署。成本会计及管理会计的之间的关系,就是对整个系统部件之间的关系,无论是研究的对象,还是刚刚学会的成本核算途径。分析的成本的会计系统,成本核算,成本预测管理会计的体系的研究,决策,策划与控制。成本核算是成本预测,决策制定,规划及工作的基础。所以成本占主要成本会计,管理会计的,成本会计,核算的研究提出了的关系在同一项研究。学习的课程,仅限于成本的合计,财务报表为基准教学内容,我认为在成本核算课程,但在的管理会计上的安排,如本量利的分析,其中包括尽可能多的管理的会计系统制标准费用,体现成本会计及管理会计的课程制递进关系,避免重复在同一时间制课程。

3.财务会计和财务管理部署。必须首先明确在会计及财务的关系。在这方面,会计理论辩论很长一段时间,包括财务会计的财务前景,认为金融核算,财务会计并行的概念。我更喜欢第一种观点。在实践中,我觉得金融及会计的工作,是不可分割的核算和财务分析报告是基于。应该被看作是财务及会计,一个核算管理活动,按大学课程设置划分为两个课程,在财务核算及财务管理内容,安排上考察资金之调度,学习会计对分化途径。

4.财务会计,金融管理及成本的核算管理会计。劳动分配的合理化,让财务工作人员对资金和相关费用有很进一步的掌握。多门课程的教学的内容主要入账的会计项目无限成本要素的交集,可以避免课程之间越过,减少重复劳动,但物与物之间制通用连接,通弄懂以免交叉课程设置,并多次的系统是不可能的。必要的体制相应的重叠,利于这类课程之间的转变及连接,以便形成一套完整的系统。为了解决此问题的,我认为可以谈成本,成本会计和的管理核算视角下的资金,以降低成本以下资格。财务会计及管理会计的角度从上述压缩基金。如财务会计,就像一个确认对会计要素费用,衡量说明的一般原理,投入在费用核算计算成本。成本预测,决策制定,以及日常的日常管理通过了管理会计论述,并不涉及基本的制金融管理成本。另一个例子是,库存控制,既省钱,又会影响成本的降低。实际的学习,前者在财务管理,这是于管理会计教导。

参考文献:

[1]牛彦秀,孔庆春.会计专业主干课程基本内容交叉问题的探讨[J].辽宁财税,2000(07):46-47.

[2]吕立伟.会计专业主干课程内容体系整合研究[J].财会通讯.2009(02):45-47.

[3]刘永泽,孙光国.我国会计教育及会计教育研究的现状与对策[J].会计研究,2004(02).

资金核算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计量基础;住房公积金;收付实现制;权责发生制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6-0-01

一、会计计量基础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特征

会计核算计量基础分为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两类,权责发生制,以业务收支发生时间为依据,凡是在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支出,不论款项是否已收付,都应作为当期的收入和支出核算;反之,则不能确认为当期的收入和支出。收付实现制,以资金实际收付时间为依据,凡是在本期内收到和支出的款项,不论是否属于本期,均应作为本期的收入和支出核算。前者以营利核算为基础,后者恰好相反。

在权责发生制下,由于收支确认与资金收付不同步,通常,增值收益会有部分“虚增”,有时也会有意压低收益,以丰补欠,因而存在人为调节收益的可能,易使会计信息失真。收付实现制是一种稳健、保守的核算原则,因收支确认与资金收付同步,所以增值收益真实可靠。

二、住房公积金会计核算现状及依据

由于政策未明确规定公积金的计量基础,理论争议不断,实际做法多样,主要存在三种不同观点和做法。

第一种观点认为,国务院《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以下称《条例》)规定“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以下称中心)是直属城市人民政府的不以营利为目的的独立的事业单位”,中心是事业单位且不具有营利性,因此应采用收付实现制核算。

第二种观点认为,这一规定实质上是对单位机构的定性,并不是对住房公积金本身的界定。不以营利为目的,旨在强调中心不以逐利为最终目标,并不否定资金的经营性。实践中,中心要按年付息,还要保值增值,必须要考虑资金效益,明显带有经营性。根据《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但经营性收支业务核算可采用权责发生制”,所以应采用权责发生制核算。

第三种观点认为,前两种做法互有利弊,在当前未有明确规定下,结合实际需要,综合使用两种计量基础,部分遵循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

三、采用收付实现制核算住房公积金的科学依据

笔者认为:采用收付实现制核算科学合理、简便易行;采用权责发生制核算,不符合公积金本质特点和管理规定内在要求;混同使用更不可取,除此两类,别无其他原则可循。

(一)采用收付实现制核算是公积金本质的必然要求

住房公积金归职工个人所有,其本质属性即工资性。单位为职工缴存公积金,实质是以公积金的形式给职工增加了一部分住房工资,从而达到促进住房分配机制转换的目的,是国家强制缴纳的住房储金。由于住房公积金实行低存低贷,职工缴存公积金不是为了追求资金效益,而是为了满足住房消费需求。朱基总理早就指出“如果公积金使用管理得不好,到处挪用,甚至把公积金都赔了,那么职工就不会缴公积金”。因此住房公积金安全是第一位的,营利是第二位的。资金安全首要性决定了公积金核算不能以营利为基础,必须根据资金实际收付情况据实核算,这完全符合收付实现制核算的特征。所以,采用收付实现制核算是公积金本质属性的必然要求。

(二)采用收付实现制核算是公积金制度的内在要求

当前政策规定虽未明确住房公积金计量基础,但立法者的本意已很明了,要透过表象看本质。《条例》规定,中心不以营利为目的,表明住房公积金核算不以营利为基础,须稳健核算,安全第一。同时规定,管理费用须列入预算并经财政核准,收支两条线,将管理费用与增值收益不直接联系,目的在于从制度上保障中心经费来源,切断利益链条,进一步保证资金安全。《条例》还规定,增值收益应专户存储,用于建立贷款风险准备金、管理费用和廉租房资金。《住房公积金财务管理办法》也规定,住房公积金、增值收益和管理费用应分立账户,单独核算。两项规定意在重申公积金不能被挤占和挪用,仍就是强调资金安全。所以,各项制度的核心即资金安全为本。

有同志认为,《住房公积金会计核算办法》设置了“应收利息”和“应付利息”,并明确了核算内容,由于该两科目不会在收付实现制中使用,所以应采用权责发生制核算。实际上,此款仅是对科目含义和核算内容的一般性介绍,并非是对计量基础的界定,据此结论不准确。因此,采用收付实现制核算是公积金制度的内在要求。

(三)采用收付实现制核算是当前形式的客观要求

2008年1月《国务院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正式实施,并规定“住房公积金增值收益在提取贷款风险准备金和管理费用之后全部用于廉租住房建设”,也就是说,两项分配后的剩余收益须全额上缴财政。此前,因政策未明确要求,中心大都留存了一部分作为自有资金。规定的出台,对住房公积金核算影响重大。

在权责发生制下,由于公积金资金巨大,利率小幅波动,将导致增值收益大幅变动,“虚增”收益很高,上缴廉租房资金也会高出实际很多。08年以前,因有分配结余和贷款风险准备金的双重保护,超额上缴廉租房资金对公积金本金威胁较小;今后,超额上缴资金将直接挤占贷款风险准备金,在其余额较小时,进而侵蚀公积金本金,这是《条例》明令禁止的。实际上,贷款风险准备金也是专项资金,同样不容挤占和挪用。因此,采用收付实现制核算是当前形势的客观要求。

住房公积金安全至上,是会计核算的宗旨和灵魂,也是资金管理的出发点和根本点。住房公积金,不同于企业资金、风险投资等资金,逐利是其第二特征,其保值增值和营利须以资金安全为前提,在国家规定的范围内投资,不能进入较高风险领域,追求收益最大化,更不能人为调节收益创造“虚假业绩”,必须采用收付实现制稳健核算,确保住房公积金安全、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1999-10-31日修订).

[2]《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1999-4-3国务院令第262号).

[3]《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释义》(中国物价出版社1999-8).

[4]《住房公积金会计核算办法》(财会字【1999】33号).

[5]《住房公积金财务管理办法》(财综字【1999】59号).

资金核算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事业单位;预算管理;预算申请;预算执行

1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概念

事业单位预算主要是指事业单位根据自身职能,为了事业的顺利开展,按时完成上级单位下派的年度工作任务为目的,来进行编制的年度财务收支预算。它是事业单位财务工作的基本依据,反映了事业单位一个会计年度财务收支状况。事业单位的非营利性,是采用国家的财政资金为改善民生和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服务,落实惠民政策,解决民生问题。事业单位的公益性,是将财政资金的有限性,发挥无限的作用,更好地发挥社会服务职能。现阶段我国事业单位的预算工作普遍纳入财政的预算管理系统,这为各级政府集中财力办实事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2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重要性

我国的财政体制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预算管理工作已经在整个政府履职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工作对开源节流,增强人民意识,提升资金管理,提高工作效率促进事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我国财政非常重视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体系的建设,这也使事业单位越来越健康地发展。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事业单位作为我国经济体制中的一员,预算管理工作的优劣直接影响着整个事业单位的运营和发展。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体系的构建,为事业单位的管理水平的提升,事业的稳步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由此可见,构建完善的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预算管理工作作为当下财政体制改革的重要成果,推动了财政资金的运用,也为事业单位的综合管理工作提供了相应的支持。预算管理的有效性将会推动事业单位管理工作实现创新性发展,进而倒逼事业单位每个项目的实施都要进行高效的管理机制。这也使事业单位利用财政资金为社会提供服务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和重要的影响。

3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3.1预算项目论证不足,影响资金的使用价值

现在每年开始预算制定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明年上级的任务是什么,明年要开展什么工作,然后苦思冥想,到处找依据,找材料,找上级的文件。而对于事业单位来说,应该把为社会提供服务放在首位,从上级找文件、材料上规划的预算,只是为了完成任务,没有对要开展的工作进行充分的论证,这将导致财政资金的使用不会精准地用于服务对象,只是泛泛而谈,这将直接影响资金的使用效果。预算编制是预算管理中的重要一环,是预算执行的基础。预算的前期论证充分与否,直接影响着预算的编制;预算编的精准与否,直接影响着项目的实施。在实际工作中,预算前期论证的准备应该注重平时工作中的资料收集、整理,同时需要对单位的各项资产数量、质量、使用状况、维修时间、维修保养等工作做到心中有数。然而,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各种原因造成对基础工作的准备不足,对资产状况、情况摸得不清、不准,从而导致预算编制与年度工作计划脱节、与年度重点工作脱节的情况屡见不鲜,对预算编制缺乏前瞻性的预计、资金的使用效果也会受到相应的影响。

3.2预算申请论据不充分,影响资金的审批力度

资金的申请需要对项目的执行提出有力的依据,并测算资金的金额,对项目的执行提出预期达到的效果,为项目完成进行绩效考核提供依据。我们对项目的申请往往考虑不够全面,申请资金时,对达到的效果预期的过于大、宽,测算的资金数目比较多。但是财政对资金的使用将遵循“谨慎性”原则,往往批复的资金数额与申请的资金数额有一定的差距,但是对于项目的考核还会按照申请资金时达到的效果去考核,这就使我们的工作处于被动状态,有限的资金难以完成过大、过宽的既定工作任务。项目结束后,绩效考核难以通过,这将直接影响下一年度该连续项目资金的申请。

3.3预算的执行不到位,影响预算绩效的考核程度

预算的执行进度,时时刻刻牵着每个单位负责人和财务人的心。预算的执行进度是检验预算制定合理与否的重要标志,为了让每一分钱都花到刀刃上,充分显示它的时效性和实用性,我们在制定预算的初期就要制定出预算的执行进度。然而事业单位至今仍存在的一种现象就是“年底突击花钱”,对于为了花钱而突击的进度,将会大大降低资金的使用价值,项目本身的预期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影响资金绩效的考核程度,造成资金的浪费与闲置,并且为腐败提供了滋生的土壤。奖惩和考核制度的推行与实施也是预算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一旦缺乏相应的预算考核制度,预算管理工作将难以正常开展,更是无法充分有效地发挥出预算工作的实际作用。然而就目前而言,事业单位内的预算绩效考评在实施力度上稍显不足,更多表现出对核心项目评审不够重视,没有发挥出预算考评的作用,导致预算的实效性较差。监管意识不强、监管力度不足、监管不到位不全面,导致预算考核实施缺乏应有的效力。预算的执行程度直接影响着绩效的考核结果。

4完善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对策

4.1事前做好调研,论证充分归口统筹管理

一个好的项目、一个得民心的项目、一个能够精准使用资金的项目,必须事前做好充分调研,找准、找足论据。在做好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提出项目的执行计划。每一个项目的计划都要做到合并报送,统筹管理。例如,事业单位的业务部室要举办的培训,在各自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培训计划和预算,然后报送到培训部门来进行统筹安排。事业单位在研究立项的时候将会和本单位下一年度工作的大盘子进行对接,安排资金和项目,进一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能。在项目执行的过程中,接受培训部门的监督。项目执行完毕后,财务部门负责整个项目的资金审核,培训部门负责整个项目的绩效考评。项目的事前调研和归口统筹管理大大提高了项目的可行性,也为项目今后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指导依据。

4.2预算金额贴近实际,确保项目审批

项目的资金申请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应慎重地测算出贴近实际的资金数额,在能达到项目预期目的前提下,将考核的目标制定的精准、详细,避免制定过于宽泛的目标,这样对项目的审批更具有积极的作用。项目资金的落地关系到整个项目的实施,也关系到惠民政策落实的效果,项目资金的测算会很大程度地推动项目进行。

4.3严把绩效考核关,确保预算执行到位

每一分钱都能精准的施策,这就是预算制定与执行的最好体现。把好项目的审核关,把项目的制定与绩效考核相结合,充分体现资金使用的价值,让资金的预算管理落到实处,起到应有的作用。(1)事业单位内控制度的完善,是从制度上规范和控制,从源头上杜绝,保证项目的实施。有了完善的内控制度,事业单位的预算、收支、项目实施、政府采购等业务都将按岗定责,有预算编制,有预算审核,有项目实施,有项目评价,互相监督,避免错漏。(2)对单位的重大事项,要加大内部控制力度,尤其对基建、修购等项目,要充分发挥内控的作用,从预算的制定、审核严把质量关,从项目的实施严把进度关,从资金使用严把审核关,从项目的验收严把考核关,从而提高项目在执行过程中大额资金的运转效能,杜绝腐败的滋生蔓延。(3)规范执行预算,有利于拒腐防变规范预算的管理,是每个事业单位都应该重视的工作。项目的论证,每个项目的调研结果和立项依据,将会支撑着整个项目的框架,也会为资金的审批提供强有力的推动作用。项目的执行,项目的归口管理是项目执行的前提,在项目执行的过程中先提交执行计划,然后再根据审批进行,使整个项目有了监督机制。项目考核,项目执行完毕进行资金拨付时,项目的绩效考核会进一步论证资金的使用效率和项目的可行性。经过这三部分无缝隙的对接制度,充分论证了项目的预算管理的重要性,也为下一年的预算制定提供有力的依据与支撑。预算管理作为事业整个经济活动中的重要一环,健全相互制约、相互协调、相互合作的机制将对勤俭节约、量力而行、讲求绩效和收支平衡的预算原则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健全、科学、规范、高效的预算管理制度可以提高有限资源的使用效率,有利于促进廉政建设。总的来说,预算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事业单位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

资金核算论文范文第7篇

论文关键词: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问题,改进方式

 

2006年2月14日财政部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随后又出台了《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企业会计准则解释》和《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08》等对新准则进行补充解释。新准则中《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的实施能够改善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质量,但其在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界定和核算的有关规定中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本文将对此进行探讨。

一、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含义及核算

(一)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含义

在投资分类上,新准则引进了金融工具的概念,改变了过去的按投资期限对金融资产进行分类的方法,采用了按金融工具的属性进行分类的方法。将金融资产分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以及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四类。此种分类方法使金融资产的分类更加精细化、管理更加明确化,其中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是指初始确认时即被指定为可供出售的非衍生金融资产,以及未被列入其他三类的金融资产。通常包括在活跃市场上有报价的股票投资、基金投资、债券投资等杂志网。同时,基于企业风险管理需要且有意图将其作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以及基于资本管理需要或特定风险管理金融论文,企业也可将某项金融资产直接指定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二)现行会计准则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处理

《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规定: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应当按照公允价值计量,相关的交易费用应当计入初始确认金额,取得的支付价款中包含的已宣告但尚未发放的债券利息或现金股利,应作为应收项目单独核算;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持有期间取得的利息与现金股利,计入投资收益,资产负债表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计入资本公积,并对持有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进行检查,有客观证据表明该金融资产发生减值的应确认减值损失,计提减值准备。

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会计核算存在的不足

(一)初始确认与计量方面

我国准则对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的认定比较明确,但对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划分认定标准比较模糊,没有明确划分标准,应用指南中也没有对此问题进行明确的补充说明且可操作性较差。而且现行准则的规定主观性很强:例如初始确认时,对某项金融资产企业管理当局可以按其持有该金融资产的目的,并结合自身业务特点、风险管理要求和投资策略,将其作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来处理,也可将该金融资产划分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

(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减值的会计处理与基本准则不一致,影响会计信息质量

《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1条明确了2006年准则颁布的目的。首次在准则中单独以一章规定了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彰显了本次准则颁布的核心精神—保证会计信息质量。而在《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中规定:资产负债表日金融论文,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计入资本公积,并对持有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进行检查。有客观证据表明,该金融资产发生减值的应确认减值损失,计提减值准备,借记“资产减值损失”,贷记“资本公积”、“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一公允价值变动”;当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发生减值转回时,根据该准则第47条和第48条规定,可分为两种情况处理: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是股票等权益工具时,原已确认的减值损失不得通过损益转回而通过权益转回,借记“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贷记“资本公积”;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是债券等债务工具,原确认的减值损失应当转回计入当期损益,借记“可供出售金资产一公允价值变动”,贷记“资产减值损失”。这与基本准则相关规定相悖,严重影响了会计信息质量。

(三)关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的核算,影响会计信息可靠性原则。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是以公允价值计量的,如果公允价值下降是非暂时的,则按减值损失处理;如果公允价值下降是暂时的,则按公允价值变动处理。这样的判断标准很难让人准确把握金融论文,给会计实务操作带来许多麻烦杂志网。此外,无论是公允价值变动还是发生减少,我们都很难从账面上区分相关数据;原因是会计分录的贷方都是“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同时提供的会计信息笼统、模糊。而且由于核算标准的不确定性和标准的操作性差,很容易造成人为操纵利润。导致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下降,严重影响会计信息质量。

三、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会计核算的改进建议:

(一)完善金融资产初始计量,使之更具操作性以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

从金融资产初始计量方面来看,一项金融资产,往往由于管理当局主管意愿的不同、划分归类的不同,而造成初始确认金额的差异和当期利润的不同。我们认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认定与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应更加具体明确的设定分类的条件,尽量减少其自身的不确定性,使之操作性较强,减小企业管理层利用金融资产归类调节利润的选择空间,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此外,发生的交易费用在初始确认时的处理应保持一致,建议初始确认的成本中计入交易性金融资产发生的交易费用,以保证资产计价的一致性,因为它也是为取得资产时实际发生的支出金融论文,应当与其他

资产支出一样计入成本,同时也与税法规定的计税基础保持了一致,避免不必要的纳税调整,简化了会计核算。

(二)完善相关准则体系,提高准则的可操作性

会计准则体系的建设是一项专业技术性强、社会影响面广泛、操作性复杂的系统工程。在会计准则、应用指南、讲解和会计准则解释制定、颁布过程中,相关准则当事人都应一起研究,协调一致,相互配合、相互支持,保证准则内容的一致性、严肃性和权威性,以有利于会计准则体系的有效贯彻实施。同时,《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08》中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会计核算方面的例子和账务处理,大都是有关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取得、公允价值变动、出售这些环节的业务处理。而22号准则和相应指南、解释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会计核算更多只停留在文字形式的说明、解释上,基本上没有具体实例和具体账务处理过程,而且涉及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减值会计的较少,对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减值损失转回的处理文字部分说明非常简单,缺乏详细说明和指导并且实例方面也非常欠缺。因此,建议对各个易混淆的、易误解的重点、难点问题,给出严格的划分标准,准则制定相关专家们应进一步检查并完善相关准则体系金融论文,并结合实例加强准则的可操作性、系统性杂志网。

(三) 以股票投资和债券投资为主线分别规定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会计核算标准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债权工具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权益工具减值转回的规定容易使人产生误解而且债券投资和股票投资会计核算有很大不同,特别是债券投资核算比较复杂。而现行22号准则将金融资产按照持有目的和管理当局的管理意图来划分。因此,建议可按照金融资产投资性质,将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以股票投资和债券投资为主线分别规定其会计核算,这样让学习者思路清晰,容易掌握。

(四) 为区分公允价值变动和减值损失应设置“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减值准备”科目。

按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进行计量是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核算最大的特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核算主要涉及的账户是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该账户按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品种和类别,分别设置“成本”、“应计利息”“利息调整”、“公允价值变动”等进行明细核算。在资产负债表日,当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减值损失和公允价值变动时,都是通过“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核算。因此,为把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和减值损失核算分开,建议在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会计核算时设置像“持有至到期投资”和“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长期股权投资”和“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那样也应设置“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减值准备”科目,以方便区分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是公允价值变动还是减值损失。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F].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2]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F].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3]王玲.浅谈民营企业集团的财务管理[J]. 科技经济市场,2006(10).

[4]财政部会计司编写组.企业会计准则讲解[M]. 人民出版社, 2008.

[5]徐晟.金融稳定性与公允价值会计准则的优化[J]. 会计研究, 2009(5).

[6]马力.民营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模式及其控制[J]. 企业导报,2009(3).

[7]柳晓秋.新会计准则下上市公司利润操纵空间分析[J].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10.

[8]李锦灿.个人投资者股市投资收益分析[J]. 财会通讯,2010.

[9]李晓敏.金融资产的分类与计量问题研究[D]. 东北财经大学硕士论文, 2010.

资金核算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 高等学校; 基建账务; 会计大账; 会计核算

中图分类号:F235.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4)13-0118-06

关于高校基本建设如何核算和反映?如何处理基建账务与会计大账、会计报表的关系?问题的讨论包括“基建独立核算,还是并入会计大账核算?基建独立核算,仅并入高校财务报表?基建取消单独核算,完全并入会计大账核算?基建既独立核算,又并入会计大账核算?”

2013年12月30日财政部颁布新修订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明确基建数据定期并入高校会计“大账”,具体包括:高等学校对基本建设投资的会计核算,在执行本制度的同时,还应当按照国家有关基本建设会计核算的规定单独建账、单独核算。本文以某高校两个基建项目为例,编制建设项目全过程的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和资金平衡表,分别对基建独立核算和并入会计大账核算与反映进行实务探索。

一、会计大账设置相应科目

二、有预算拨款的基建项目的核算和反映

(一)会计大账的核算和反映

有预算拨款的项目,包括预算拨款、其他拨款和学校自筹资金拨款进行基本建设的项目。案例学校该类项目资金,预算拨款和其他拨款通过学校零余额账户实行资金收付,学校自筹资金拨款通过学校预算外资金专用账户等实行资金收付。

对于涉及资金收付的经济业务,基建账务和会计大账应同时核算和反映;其余经济业务,根据基建账务按月汇总会计凭证和资金平衡表等会计资料,并入会计大账核算和反映。为简化起见,将所有基建账务零星资金支付业务,集中到1个月核算和反映。

学校A教学楼建设项目建设期1年,包括地方财政预算拨款1 000万元、中央财政国债拨款500万元和学校自筹资金拨款400万元。教学楼建设项目所有资金支付的有关票据和合同,由基建财务审核和管理。

某年12月学校收到财政拨入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授权支付基建项目预算拨款500万元、中央财政国债拨款300万元、财政专户拨入学校自筹资金拨款200万元。当月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支付预付备料款200万元、工程进度款120万元、土地征用及迁移补偿30万元;另工程进度款(抵扣备料款)30万元。12月,财政注销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

次年1月,财政拨回零余额账户已注销用款额度。11月,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支付工程进度款450万元,学校自筹资金账户支付勘察设计费、监理费、管理费、土地征用及迁移补偿费等200万元,工程进度款(抵扣备料款)170万元。12月,办理交付使用资产及竣工财务决算1 000万元。

三、有借款的基建项目的核算和反映

(一)会计大账的核算和反映

高校实际基建项目建设中,基建项目借款,主要包括国内借款、国外借款和会计大账借款等方式。各项国内外借款,由于基建账务无还款资金来源,以学校为债务主体,由学校偿还本息,通过学校专用账户实行借入资金的归集和管理。根据学校管理实际,基建账务和会计大账同时核算和反映资金收付的有关经济业务,其余经济业务由基建账务汇总会计凭证和编制资金平衡表,并入会计大账核算。为简化起见,反映某项目借款资金核算及反映的全过程,本文以1年期的流动资金、学校预算不足以安排资金的部分,由学校内部借款反映。

学校学生公寓建设项目总投资1 000万元,建设期1年,包括流动资金借款600万元、学校自筹资金200万元,项目资金不足部分由学校垫款支付。建设项目所有资金支付的有关票据和合同,由基建财务审核和管理。

某年1月2日学校流动资产贷款600万元,12月财政专户拨入学校自筹资金拨款200万元。1~12月支付工程进度款788万元、土地征用及迁移补偿、监理费等150万元;工程结算留质保金30万元;1~4季度每季支付贷款利息9万元、收到贷款资金银行存款利息1万元。项目资金不足部分由学校垫款支付。12月办理交付使用资产及竣工财务决算1 000万元。次年1月2日归还贷款本金,学校大账付息1.2万元。次年2月财政专户拨入学校自筹资金拨款800万元,归还学校财务垫支借款和归还基建借款。年末,支付质保金。

四、结论和建议

基建账务单独核算,又并入会计大账,具有明显的优势。两套账既各自独立完整全面地反映基建项目的资金收支余情况,又分别按照各自管理要求实现基建资金的核算和反映。

基建账务并入会计大账后,会计大账财务报表信息真实完整,财务状况反映学校的整体和全貌,反映学校所有资金包括债务资金的性质、使用及其结果,有助于学校加强资金效益分析和财务风险控制。基建账务单独反映,适应了基建投资管理的特点,反映资金的占用和来源,各项目的投资情况、项目的进展、完工项目的质保金等。存在的不足主要为带来一定的重复工作,对会计人员要求更高。因此,各高校应根据财政部和教育部制定的实施细则,结合学校的管理实际,探索和实现基建账务独立核算又并入会计大账核算。

资金核算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油藏经营管理;油田企业;资本预算

资本,实际上就是指长期资产或者固定资产;而资本预算,既是有关资本投资――固定资产投资所涉及现金流量及其风险程度分析的预算。按照现代财务理论的基本架构,资本预算应当属于财务理论体系中的核心部分,没有科学的资本预算,便没有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的最大化,也就没有企业价值的最大化。

一、油田企业资本预算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现状

油田企业传统的投资管理是由计划部门负责,资金由总公司直接划拨给分(子)公司的资金管理中心,再由资金管理中心根据各投资项目的需要进行资金分配,项目结束之后,账目转到财务管理部门,由财务管理部门直接转成固定资产。通常各投资项目的资金数额巨大,对于大笔资金计划部门没有一套完整的预算、核算、控制、考核体系,导致资金使用缺少监督,效益低下。

(二)存在问题

通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油气开采企业的资本预算管理从理论到方法都有了很大发展,但随着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也逐渐暴露出一些矛盾和问题,需要进行改进和完善。油田企业现行资本预算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预算管理中成本与投资不协调;在观念和认识上对预算管理不够重视、全面;预算内容与方法不够合理、科学;预算执行、控制及评价制度不完善;预算激励约束机制不完善等。

二、油田企业资本预算制度编制的原则和思路

(一)原则

1、投资成本一体化。油藏经营管理要求以管理区块为对象进行描述与评价,因此,过去将总投入简单划分为成本与投资的方式已不再适用于油藏经营管理,过去也经常发生投资与成本互相侵占的现象,大大降低了资金运行效率。采取油藏经营管理之后,应该打破这种限制,无论成本还是投资只是资金管理方式的不同,并不影响资金发挥作用,重要的是投资效果。因此,应将成本与投资作为一个整体编制预算,再按照油气成本的核算办法对资本化成本和费用化成本进行区分;然后根据各类油气成本支出与其相关驱动因素分别制定预算,再汇总编制资本预算。

2、制定科学的资本预算管理办法。油藏经营和资本预算都要求以项目为中心进行评价,因此,首先通过分析油气田企业生产特点对项目进行分类;其次坚持谁投资、谁受益、谁承担风险的原则对项目的投入和产生的现金流量进行归集;最后一定要建立一套科学的管理办法对项目方案的形成、数据的测算、评估与决策、实施与后评估进行管理。

3、建立科学的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资本项目的决策评价指标可分为考虑货币时间价值和不考虑货币时间价值两种方法,即非折现评价方法和折现评价方法。不考虑货币时间价值的评价指标有投资回收期指标、平均会计利润率等。考虑货币时间价值的方法主要有净现值指标、内部收益率指标和盈利能力指数等。

(二)思路

根据油田企业长期投资的功能,油田企业资本预算的对象主要包括勘探支出、稳产支出、地面设施与辅助设施4个方面。

1、勘探支出资本预算。勘探主要工作量是地震勘探工作量和钻井工作量,与地震勘探工作量有关的费用有物化探费用(主要是二维地震勘探和三维地震勘探),与钻井工作量有关的费用有探井钻井费用。其他费用主要是与固定资产有关(如设备购置)和与工程量有关(如探区建设费用)的费用。油藏经营管理要求以开发管理单元(区块)为对象编制资本预算,因此,勘探支出资本预算形式如表1所示。

2、稳产支出资本预算。稳产支出资本预算主要包括新区产能建设、老区改造预算。(1)新区产能建设资本预算。新区产能建设资本预算要求以区块为对象,具体项目包括钻井投资、新井投产、抽油机安装、集油管线、注水管线等,编制预算时依据各项目的预算工作量和相应的定额分别制定,然后再汇总编制。具体预算形式如表2所示。(2)老区改造资本预算。老区零散井资本预算也是以区块为对象编制,主要是针对老区块整体技术改造部分支出的预算,具体内容包括更新井项目、长停井项目等。编制预算时依据不同项目的预算工作量和相应的定额制定,每一个大项都具体包括若干小项目,每个项目都有明确的定额标准,关键是为了实现稳产相关工作量的预算。预算形式如表3所示。

3、地面设施资本预算。地面设施主要包括管网、泵站和电网,预算形式如表4所示。

4、辅助设施资本预算。辅助设施主要指为生产提供辅助服务的设备和设施,包括资产更新改造维护的一部分、安全消防设施、城市规划迁建等,预算形式如表5所示。

三、建立资本性支出的预算、核算、控制和考核一体化管理体系

(一)建立资本预算管理机构

保证资本预算管理的权威性,油气田企业还应建立专门的资本预算管理委员会,从组织体系上保证资本预算体系的完整建立,对资本性支出预算和成本费用预算的规划、执行、监督与管理负全面责任。

(二)建立与预算口径一致的数据、指标核算体系

首先,要细化成本费用核算。按照一定原则形成新的油藏经营管理单元后,对油藏单元进行资本预算就需要会计核算体系细化到成本核算单元。

其次,要充实成本核算内容。满足应用的灵活性,体现成本分类特征,细化成本核算对象,完善油藏经营管理单元成本报告系统。

再次,完善成本核算办法。在现有的油田成本核算办法基础上,制定油藏经营管理单元成本核算办法,详细地规定成本、费用归集和分析方法,从制度上规范油藏经营管理单元成本的核算范围、核算对象、核算方法和报告体系。

(三)完善预算考核机制,确保预算管理体系真正发挥效益

预算管理委员会对资本预算执行情况定期进行分析,对实际发生数与预算数之间存在的差异,不论是有利的还是不利的,都要认真分析其成因,找到管理中的强项和弱项,分析主观和客观原因,总结经验与教训,制定针对性的措施,进一步加强预算管理,确保预算管理体系真正发挥效益。

(四)加强资本预算管理的基础工作

应加强资本预算管理的制度建设,规范预算的编制、执行、监督以及分析考核工作业务流程;抓好预算编制人员队伍管理,加强预算业务知识培训;抓好预算编制和执行监督信息系统的建设工作,完善资本预算报表体系,提高工作效率;做好油气田企业生产成本定额、工作量标准的制定工作,建立标准成本费用体系,为资本性支出的预算、控制和考核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祝燕.对进一步完善油田企业预算管理体制的思考[J].经济师,2002(5).

2、赵业卫,崔士斌.现代油藏管理[M].石油工业出版社,2001.

3、陈桂云.浅谈油田企业如何搞好预算管理[J].经济师,2005(3).

资金核算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投资控制 全过程审计 方法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E271文献标识码: A

工程项目投资控制是项目管理实现资金高效使用的重要因素,有效的控制手段贯穿于项目建设的每个阶段并发生积极作用。此过程中,全过程审计投资控制的方式是加强投资监管,实现项目按预期资金建成的关键所在。

一、全过程审计投资控制现状

在工程建设领域,内部控制理论与实践逐渐加强,经验与方法逐步成熟。审计在工程设计、招标、实施、竣工验收等阶段进行投资风险控制、监督过程、对造价及建设各个管理环节进行监督并提供咨询服务,重点关注的投资控制方法日益完善,但在目前阶段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内部监督与专业审计脱节

目前全过程审计一般是建设单位选择具备资质的工程造价审计机构进行项目审计,内审部门对审计中介机构进行日常管理与工作协调。在此过程中,内部审计往往负责对中介审计的业务约定,监督中介审计履约过程中是否按约定要求提交审计成果,至于审计成果质量情况,则甚少关心。虽然中介审计对审计成果付法律责任,但发生问题后再追责罚款会使项目投资控制较为被动。

(二)项目概算控制与标段投资控制脱节

概算的作用是在施工立项前对工程的总体建设费用进行预算,以便更好的完成业主对项目投资风险的控制。但在部分项目中,有为“完成”而完成概算的现象存在。以某园林项目为例,设计概算为2300万,招投标后签订合同金额为997万,预计投资与实际投资偏差之大使得设计概算失去了实际性作用

二、全过程审计模式与投资控制的优化思路

根据上述情况,提出全过程审计模式优化如下:

全过程审计优化模式

主要审计模式 造价咨询单位专业审计,内部审计程序监督、复核成果

主要目标 做好项目总投资控制

做好项目具体施工合同投资控制

做好项目施工合同中过程支付款项控制

主要审计点 概算审计

招标控制价审计

施工变更及工程进度款审计

结算审计

管理的咨询与建议

依照上述模式,得出全过程审计投资控制的主要思路:

(一)开展内审与外审配合的全过程审计

在审计方式优化时可以考虑在委托中介机构进行跟踪审计时由内审部门确定专门的造价管理人员对项目进行跟踪管理。内审部门不仅对审计中介机构审计程序的合规性,公允性进行监督,还对造价的合理性进行复核。实施投资审计时,要使内部审计与中介机构活动流程流畅贯穿始终。同时考虑审计工作内容与部门职能的联系性,加强各方的良性互动,提高工作效率。一方面,业务部门为审计部门工作提供必要的支持,另一方面,及时与审计监管交流意见,提高控制体系运作效率。

(二)开展从“面”到“点”的全过程审计

工程项目全过程审计投资控制将项目建设周期为主线,风险预测作为导向,梳理各项经济活动流程,查找可能发生的风险点及评估影响程度,明确关键控制节点和控制要求。早期介入,以控制项目总体概算为内控目标,将项目预见建设规模、标段划分金额分配的监管时间前移,使全过程审计对将要发生的具体活动运作审核更加充分主动。项目招标时,以概算金额匡算招标项目控制价,进行合理调整,做到进出平衡、分配有序。工程实施时,严格审核进度款项支付是否超支及变更项目的合理性等,确保付出资金在实际完成建筑价值内。

三、优化全过程审计投资控制的实践讨论

(一)做好项目投资控制表

工程项目的投资控制表是一张统筹全局的整体性表格,设计表格可以将应用于一般项目实施时的“成本测算表”与项目前期匡算设计指标的概算内容相结合,表格内容应包括项目名称、采购方式、合同单位、概算金额、招标控制价金额(概算与控制价差值)、合同金额(概算与合同金额差值)、变更金额(变更金额与合同金额和值)、已支付进度款(支付进度款占合同金额与时间完成工程量的比例)、结算金额等。

投资控制表在实际运用中不仅是一张数据统计表格,更是可以使项目实施、监管人员掌握项目投资实时情况的“晴雨表”。表格由项目实施人员每月更新数据,内部审计部门及中介审计共同研讨可用资金是否充裕,并以此为根据发出资金紧张的预警或建议项目部门适当重新分配各标段间的可用资金。

(二)开展“背靠背”控制价审核

“背靠背”控制价审核模式是在目前招标清单及控制价审核模式上的优化。在操作过程中,由招标公司根据设计图纸编审工程量清单及计算控制价,社会中介审计单位同步进行此工作。招标完成后,中介审计对的工作成果进行复核,并共同讨论确定控制价,以此减少清单漏项,提高控制价精度。同时,也对招标的工作质量进行考评。内部审计则根据中介审计的编制初稿及最终控制价的差异程度考核中介审计工作质量。

以某机电安装施工项目为例,招标公司编制控制价初稿金额18353万元,全过程编制控制价初稿金额16073万元,最终核对金额16910万元,核对发现清单漏项金额1037万元,核对审减询价过高材料费用1728万元,有效地减少了控制价的误差。

(三)进行变更论证与分部分项结算

变更论证是指在项目发生重大设计变更时进行技术经济论证。由于工程设计变更而产生的资金变化在前期投资控制时是无法预料的,因此有必要对大额变更进行技术、经济论证,严格控制变更费用。在变更事由明确后,由设计院、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共同研讨若干个可行的备选技术方案,再由中介审计分析成本,使变更方案做到经济最优。实践中,考虑产生备选方案需要的时间对施工进度造成的影响,可将技术经济论证同步实施,即审计列席技术讨论,参与过程中完成各方案的成本测算。

另外,分部分项结算也是大型项目投资控制的重要方式。施工实施阶段,单项工程按形象进度划分阶段进行结算,阶段性工作内容完成验收后,由施工单位在原合同进度款支付基础上编制调整价格提交项目实施部门审核签认,以此作为造价结算的中间依据文件,提高结算效率。除此之外,过程结算资料还表达了工程不同阶段造价的确切投资,可以作为项目后续投资调整的重要依据。

参考文献:宋燕冰.工程项目内部控制设计评价及审计实务【J】.财会信报,2012(4);

徐彬.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内部控制探讨【J】.审计月刊,2008(5);

资金核算论文范文第11篇

一、现有政府会计核算方法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预算会计是核算、反映和监督政府及行政事业单位以预算执行为中心的各项财政资金收支活动的专业会计,其目标主要是为了满足国家宏观经济管理和预算管理的需要。我国政府部门目前执行的是1998年实施的包括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在内的预算会计制度体系。论文联盟这套预算会计制度对于反映每期财务收支活动、加强我国公共财政资金管理,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不可否认,这套会计制度不同于政府会计体系,从严格意义上讲,我国目前还没有能够全面反映政府经济资源,现时义务和业务活动全貌的政府会计体系。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公共财政框架的初步建立,管理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政府职能转变及民主化进程的明显加快,1998年颁布实施的预算会计制度已无法满足政府公共财务管理和外部有关各方的信息需求,存在许多缺陷:

1.不能全面反映政府的收支情况。由于政府的会计活动与企业的会计活动在会计主体、对象、内容上均有较大差异,因此,在政府部门的会计实践活动中必然存在很多与现行政府活动不相适应之处,政府部门很多活动没有进行会计核算、成本计量。

2.财政负债核算范围过窄,不利于政府进行有效管理,无法很好的防范政府负债风险。现行预算会计只核算当期实际收到现金的直接显性负债,未核算当期已经发生而尚未用现金偿付的直接隐性负债,以及可能引起财政支出增加的或有负债。大量的直接隐性负债和或有负债仍游离于预算会计的核算之外。由此带来的后果是预算会计披露的财政负债规模远远低于实际存在的财政负债规模,可以预计到的财政负债风险也远远低于实际存在的财政负债风险,政府偿付债务能力和承担负债风险的压力均被低估。

3.信息披露不完整,对外报告体系未建立,不利于外部监督,从而导致了我国政府成本居高不下,政府规模迅速膨胀和政府效率普遍低下。特别是我国的行政管理费增长到了惊人的地步,2002年财政支出22053亿元中,用于各方面的行政经费4101亿元,占到总支出的18.6%。同时由于会计体系的不健全,对政府财政资金监管的缺失,也导致了的发生。

由于存在上述缺陷,并且基于建立廉价政府、更好的履行受托责任以及加强政府绩效管理的要求,迫切需要对现行预算会计进行改革,建立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政府会计体系。从西方较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来看,公共财政体制的建设,一般都有政府会计准则和政府财务报告制度、政府财务管理法规等相配套,我国也不应例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其一份研究报告中指出,新兴经济国家正在改革它们的公共支出管理体系,但“这些国家已经面临着一个持续的压力,即需要更加完整的会计信息,这需要改革其会计体系”。虽然目前我国学术界还存在究竟是对预算会计制度进行改良,还是在厘清政府会计与预算会计之间关系的基础上,建立一套既立足于我国国情又符合国际惯例的政府会计体系进行争论,但大致的趋向认为建立政府会计制度,已经成为加强政府公共管理的重要内容。

二、政府运用成本会计核算的困难

早在20世纪30年代,国外会计界就已经开始讨论政府导入成本会计的问题。目前一些国家和地区,如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马来西亚以及我国台湾已经将成本会计用于政府财务管理,越来越

转贴于论文联盟

多的国家开始对成本会计产生兴趣。但在我国,由于政府会计体系尚未建立,对成本会计在政府部门的应用更是还没有提到议事日程。

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有:品种法、分批法、逐步结转分步法、平行结构分步法、作业成本法、标准成本法、定额论文联盟法、责任成本核算和联产品、副产品和等级品成本的计算等。现代成本会计发展出了很多新的核算方法,这些新的核算方法对于政府部门导入成本会计有着较强的借鉴意义。如:限制理论、适时制、基准管理和持续改进、质量成本会计、战略成本管理、作业成本法等。

企业成本会计方法的发展和完善为企业质量的提高、效益的增加、成本的下降提供了有用的信息。但是,作为政府部门来说,运用成本会计的计量方法还存在不少的困难。

1.政府会计制度还没有建立。政府会计这一概念目前只是学术界的一种提法,现行制度中官方的称谓是预算会计。

2.成本会计环境不理想。一是成本计量缺乏依据。由于政府会计制度的建立还在探讨之中,政府会计准则的制定还没有起步,这对于在政府部门引入成本会计方法带来了成本计量依据缺乏的难题。没有这一依据,成本会计的对象和内容就不能明确,导致成本核算混乱,重复核算、漏算、避重就轻等现象的发生。二是目前我国的预算会计体系属于纵向财政会计体系,它是按组织结构类型构造的。与我国的政府行政结构相适应,预算会计分为中央、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县、乡五级。这使得成本的核算也必然分为五级,这种分级计量的方法不仅使成本核算不能体现其对政府活动成本的控制,还容易导致各级政府为了各自的需要派生出成本计量和核算口径不同,使成本会计不能真实的反映政府活动的信息,从而流于形式。三是我国政府目前还是实行的现金收付制的会计体系,以现金的流动作为会计确认的基础,这与政府部门的责任性、服务性不相符合,使得成本即使核算出来也无法对政府活动做出准确评估。

3.绩效难以测量。要使成本会计信息更好地为以绩效为主的新公共管理模式服务,需要将成本与绩效直接配比。然而相对于成本计量来说,绩效测量要难得多,对于规模庞大的政府尤其如此。政府行为的可观测性不高,政府目标又具有多元性,政府活动更强调责任和社会性,因此,对其活动成本的测量难以确定使得成本控制大多存在于计划之中而无法真正实施。

4.成本核算和计量方法的缺失。政府和企业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会计主体,其目标是截然不同的。企业以赢利为主要目标,其成本核算是围绕利润最大化来进行的,追求以最少的投入来获取最大的产出。政府是一个经济主体,但他更是一个政治主体,政府的运作目标是在其可获取的资源限制下,尽可能地实现其在纠正市场失灵,收入再分配,宏观经济调控以及国有资产管理等方面的职能,服务于社会及社会成员,增加社会福利,并维持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因此,其成本核算不同于企业,尤其是其社会效益的不可衡量性给成本控制带来了相当大的难度。政府成本会计的内容和目标的不同使得成本核算的方法与企业不同。但是在目前,成本核算和计量方法的缺失还没有引起学者和政府会计实践者的足够重视,对政府成本的核算基本处于放任自流的姿态。

5.资产难以计量,成本会计的对象不容易确定。成本是指为达到特定的目的(如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所消耗的资源或承担的债务的货币价值。但是并非所有被消耗的资源都能被准确计量和确认,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自然资源的资产化问题。无形资产的成本计量、无形资产是否应该进入产品成本以及如何分配进入成本是一个成本会计理论和实务界面临的一大难题。同时,由于政府活动政治性较强,非经济因素对政府的影响有时更大。政府有义务向公众提供他们所需的公共产品。在决定是否提供某项公共产品时,政府有时更多的是从政治需要出发,成本因素不占主要地位。如国防,教育、公共卫生、社会安全等项目的投入,都是以保证人民和生存权和发展权,而不能以经济上是否合算作为前提。当政府在做出有关国计民生的重大决策时,政治考虑优于经济考虑。成本界定的困难和资产计量的困难为成本会计导入政府会计设置了一道技术上的障碍。

转贴于论文联盟

三、政策建议

目前我国政府的财务管理活动普遍存在着不计成本、不讲效益、不顾风险的现象,不但公共资源的浪费严重,也加大了财政论文联盟风险。导致政府部门效率低,成本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政府目标多元化和管理程序较为模糊,任务、权力和职责之间并非都是完美匹配,这导致政府的低效。总理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所做的工作报告中,将“整合行政资源,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和服务水平”作为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内容,将成本会计导入政府不仅有助于缓解我国长期存在的公共资源浪费现状,而且对建设服务型政府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1.尽快建立政府会计体系,《政府会计准则》尽快出台。应该充分认识到政府会计与企业会计的不同,建立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政府会计体系。政府会计应该包括预算会计、成本会计、收入会计、管理会计。把现行的预算会计作为政府会计的一个方面,与成本会计、收入会计、管理会计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独立的政府会计体系。与此相适应,《政府会计准则》则应该由权威性机构制定并由立法部门通过后颁布执行,使政府会计正式成为会计学的一个规范的分支,进入到政府领域和研究领域,以准则规范代替制度规范,形成政府会计行业准则,为成本核算和计量提供依据和保障。

2.引入权责发生制计量基础。强调绩效导向和企业化管理的新公共管理改革,特别是政府预算从传统的投入预算转向产出预算的改革,突出了对更完整、更可靠的成本与绩效信息的需求。新公共管理改革要求政府履行好受托责任,这就要求政府财政支出不仅应对现金支出负责,更应对与其所产生的产出相关联的全部成本负责,只有引入权责发生制基础才能完全适应这一要求。权责发生制会计将所消耗的资源的全部成本与所取得的绩效密切联系起来,对提供的产品、服务与成本、费用进行配比,使政府的业绩透明化,有利于广大纳税人及社会公众评价政府部门履行职能的状况以及他们的工作效率。但是在会计实务中,不论是企业会计还是政府会计,都没有绝对意义上采用一种核算或基础。例如,企业会计中早已采用了权责发生制基础,但是在企业会计报表中有一张很重要的“现金流量表”,提供各种现金流入、流出的会计信息。已在政府会计中引入权责发生制的西方国家也没有一个完全抛弃收付实现制的有关信息,均有一张很重要的“现金流量表”。实际上权责发生制能够全面反映政府的资产和负债,可以更好地帮助经济决策,而收付实现制则能反映现金的流入、流出以及存量,以便帮助政府做出合理的财政收入政策以及确定债务规模,只有两者结合才能反映全貌。

3.向基金会计转变。基金是指按照特定的法规、限制条件或期限,为从事某种活动或完成某种目的而设置的一组财务资源,它具有目的性、限制性和受托责任广泛性三个特征。政府各基金之间有明显的界限,任何一个基金都是一个与其他基金分开并相互独立的会计与财务报告主体,它们各自都有相应的资产、负责、收入、支出或费用以及基金余额或其他权益,并通过一套自求平衡的账户与报告体系记录和报告政府特定活动及其财务资源来源、运用情况和结果。我国的自然科学基金、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预算资金、社会保障基金、专用基金等就是实行基金管理的一些范例。在政府部门实行基金会计制度有利于分项目进行成本核算,不仅其反映的信息较为完整可靠,而且由于每个基金都具有独立性,进行成本会计比较单一,不易受外界的影响,能够较为准确地反映出运行成本,并进行成本效益分析。

4.适当借鉴企业成本会计的方法,建立政府成本会计方法。从把政府和企业都作为一个经济主体来看,政府会计体系可以适当借鉴企业会计的方法,对政府活动的成本进行预测、决策、计划、控制、核算、分析与考核。现代企业成本会计的方法,特别是质量成本会计、战略成本管理、作业成本法、以及限制理论、基准管理和持续改进、适时制等理论对政府建立成本会计方法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它们与公共管理改革所提倡的运用企业全面质量管理、企业战略管理相呼应。

5.推进政府预算改革。目前我国正在进行预算体制改革,主要是实行部门预算、国库单一账户制度、政府采购制度。这三项预算制度改革对成本会计的实施提供了良好的环境。部门预算、国库单一账户制度、政府采购制度是相辅相成的。这三项制度使得预算资金的流转、运动及资产存量透明,对预算的执行由事后监转贴于论文联盟

督改变为事前、事中和事后全过程监督,对财政资金实行有效的监督和控制。部门预算的实行,使得成本的核算可以直接针对政府部门和项目,国库单一账户和政府采购制度使得对政府成本的计量和核算统一了口径。但是目前我国的预算改论文联盟革还只在试行之中,在制度上还有待于完善,比如部门预算还不是真正的一个部门一本预算,预算资金还分为预算内和预算外;国库单一账户和政府采购制度已经实行了几年,但是所涉及的面还不广,国库单一账户目前大多还存在于发放工资领域,还没有起到预算资金的集中分配和拨付。

6.建立政府成本会计管理系统。政府成本管理系统包括以下内容:

(1)综合成本计算,寻找成本驱动因素按驱动率分配管理费用,并归集到相应职能、规划、项目和任务中,以便在资源成本和资源用途之间、以及成本和业绩之间建立联系,从而明确各自责任。

(2)活动分析和成本趋势分析,主要是运用价值工程对政府项目和流程进行分析,寻找较低成本的项目和能减少执行特定任务的成本途径。

(3)建立目标成本,即恰当的制定和公正地实施支出上限。

(4)将成本同绩效管理目标联系起来,实施绩效预算和业绩计量。

(5)政府应对各项业务活动都进行适当计划并准确预算,对经适当授权的交易情况进行记录、核算、和报告,并对政府债务、政府风险和政府财务状况进行管理和评估。

资金核算论文范文第12篇

摘要: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从总体上确立了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是“深化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和收支两条线管----以湖北省赤壁市为例理改革,健全公共财政体制”,但县(市)级推行财政四项改革目标还远未实现。本文通过对湖北省赤壁市(县级市)财政四项改革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提出了进一步完善的对策建议:一是深化部门预算编制改革,实行综合、零基预算;二是做好会计集中核算制向国库集中收付制过渡工作;三是进一步规范政府采购和收支两条线改革;四是强化财政监管,为财政四项改革保驾护航。

关键词:赤壁市;财政四项改革;问题;建议

前言

赤壁市位于湖北省南部,北倚省会武汉,南临湘北重镇岳阳,素有“湖北南大门”之称。1986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有着1700多年沿革的蒲圻撤县设市。1998年6月更名为赤壁市(县级市),现有人口52万,2004年财政收入3.1亿元。本文结合赤壁市近几年来财政改革与发展的实践,对县(市)财政四项改革工作进行一些粗浅的探索。

一、赤壁市财政四项改革现状

近几年来,根据转变政府职能和加强公共财政建设的要求,赤壁市推行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及收支两条线等财政四项改革,实现了预算内外资金一块进“笼子”,市直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一起进中心,各项收入和支出财政一起管的财政资金运行新格局。从运行的实践看,各项改革运行平稳,不仅达到了增收、节支和规范的目的,而且对缓解县(市)财政困难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改革财政预算编制方法,全面推行部门预算。

1994年,赤壁市开始酝酿综合财政预算改革,1996年编制和实施了第一个综合财政预算。2004年起,按照上级要求,开始部门预算改革。

1、改革部门收入预算编制。将部门所有收入全面、完整地在部门预算中反映,并按财政部门核定的支出数额和项目填报。具体包括:政府性基金收入、预算外收入、事业收入、事业单位经营收入、财政拨款、上级补助收入、附属单位上缴收入、其他收入等类收入。

2、改革部门支出预算编制。部门支出预算分为基本支出预算和项目支出预算等两大类。

(1)基本支出预算,具体包括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两部分。①人员经费:按编办核定的编制内实有人数和工资政策据实安排。②公用经费:实行单项定额办法,分明细开支科目,逐项确定开支标准和定额,按单位编制数计算安排。

(2)项目支出预算。根据事业发展需要,对单位人员、公用经费之外的资金需求,分项目进行申报,按轻重缓急排队。在优先保证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的前提下,结合项目建设实际,报市长办公会讨论审定安排。

(二)改革资金收付管理办法,全面推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

从2004年开始,赤壁市开始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工作。当年,在市直8家单位进行试点。2005年6月1日起,本着“边改边完善,过改边规范”的指导思想,分三批逐步将全市市直所有预算单位纳入范围。

1、重新调整股室间职能。一是重新调整了对口管理预算单位。按照“一个预算单位归口一个股室管理”的原则,重新调整了各业务股室对口管理预算单位,做到预算单位的预算内外所有资金全部交一个业务股室管理,既方便了预算单位,又有利于加强对财政资金监管。二是重新确定了财政资金拨付流程。按照改革要求,打破了原有财政资金拨付惯例,重新确定了新的财政资金拨付流程。

2、抓紧业务培训。从6月1日起,按照“每增加一批预算单位,就组织一期业务培训”的要求,先后举办了3期培训班,累计培训人员800多人次。

3、增强服务意识。赤壁市牢固树立服务意识,努力提高服务水平,加强与各部门的沟通协调,虚心听取多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帮助解决部门的实际困难,取信于单位。如在设计新的财政资金拨付流程时,坚持“减少中间环节,方便单位用款”的思路,将原来的多道环节,统一简化到两个环节,即单位使用财政资金只需要2道环节:一是每月月初向财政局对口业务股室上报分月用款计划;二是每月中旬向国库收付中心申请用款。

(三)改革采购管理方法,全面推行政府采购制度。

我市政府采购制度启动较早,从1994年开始,自发在汽车加油、维修、保险等领域,试行定点采购。2000年,大力阔斧地推行了规范的政府采购制度。2005年,随着部门预算改革,相应组织编制了政府采购预算。在此基础上,根据编办批复的政府采购机构管办分离方案,配备5名工作人员,组建了政府采购执行机构——政府采购中心,由市财政局暂时代管。同时,配备2名工作人员,将原来政府采购中心改为政府采购管理机构——政府采购管理股,实现了政府采购机构的管办分离。

(四)全面落实“收支两条线”规定,建立规范的管理框架。

根据上级要求,从2000年起,赤壁市严格按照“统一管理,捆绑使用,一个流向”的操作规程,在管理上采取“三个统一”、“两项监督”措施,引导预算外资金有序增长,合理流向,实现了所有权归国家、调控权归政府、管理权归财政的“三权”到位。

1、“三个统一”。一是统一专户储存。取消各单位收入过渡户,由财政部门统一在各专业银行设立财政专户,用于对预算外资金收支的统一核算和集中管理,收取的预算外资金直接缴存财政专户,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二是统一预决算制度。坚持“核定收支、量入为出、综合平衡、一年一定”的原则,除保证单位经常性支出和部分建设性支出外,其余资金由政府统筹用于经济建设和事业发展。三是统一票据管理。实行“凭证购票、限量发售、以旧换新、票款同行”的管理办法,建立收费票据各项管理制度,严格把好票据印制、发放、使用、核销、检查等五个关口。

2、“两项监督”。一是实行日常稽查制度。对单位预算外资金日常收支及落实“收支两条线”规定情况进行不定期检查和抽查,对预算外资金的收取、缴存、使用进行跟踪管理和监控,及时发现问题,堵塞管理漏洞。二是实行专项检查制度。1998年以来,每年都由监察局牵头,财政局、审计局、物价局配合,对单位落实“收支两条线”规定组织专项检查,对存在的问题及时处理,严肃了财经法纪,杜绝了私设小金库、滥支滥用资金等违纪问题的发生。

二、财政四项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改革和实践,赤壁市财政四项改革工作逐步规范,保证了机关正常运转,支持了社会经济发展,但是,当前在推进改革中,还存在一些需要认真研究并予以解决的问题。

(一)部门预算编制的弊端

1、预算编制缺乏前瞻性和完整性。目前,预算编制只是在既定的收支之间安排资金,缺乏科学的分析预测,没有很好地将预算编制与经济预测结合起来,并以经济预测为基础,通过对经济周期、产业结构的发展变化来确定预算收支总体水平的发展变化及收支结构的调整。

2、预算编制时间过短,削弱了预算的严肃性。一般在上年12月下达预算编制通知,次年3月就开始由人代会讨论预算草案,没有充分的时间准备和对项目的充分论证,很难保证预算编制的质量。加上预算编制留有硬缺口,在执行中只得频繁追加,频繁调整,出现了“一年预算,预算一年”的状况。

3、预算编制方法不尽科学。目前预算编制基本上采用“基数+增长”法,即在编制下年度支出预算时,以上年度实际支出为基础,并考虑下一年度财政收入状况和各种增支因素的影响,对不同的支出确定一个增长比例,从而确定预算。这种编制方法虽然较为简便,易于操作,但明显不太合理。

(二)预算单位账户清理难度大

目前,赤壁市单位尚有三种类型的账户游离于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管理之外。第一类是部分未与主管部门脱钩的二级单位账户。第二类是部分在业务上实行垂直管理单位的收入过渡户。这类账户单独设置,直接将其收入划转上级部门,支出由主管部门直接拨付到单位账,管理漏洞较大。第三类是有贷款单位的账户。按照银行有关规定,凡在银行申请贷款的,须开设独立账户。目前,部分单位依照这一规定,在银行开设有独立账户。由于体制、政策等多方面的原因,账户清理难度较大,特别是后二类账户,预算单位和银行阻力都较大。

(三)预算单位仍然不能完全适应、理解改革政策

有的预算单位所有收入并没有直达国库或财政专户管理,申报分月用款计划还比较混乱,不能严格按照直接支付和授权支付的范围操作;有的部门对财政资金,特别是专项资金,片面理解是自有资金,认为无须市政府审批;有的怕政府采购程序麻烦,将应纳入政府采购的资金,作为一般公用经费填报,自行组织采购,逃避财政监管;有的单位认为改革后资金拨付慢,程序多。这既有软件限制及政策规定程序的原因,也有单位自身未严格按照时间要求及流程操作等各原因,预算单位支持、理解还有一个过程。

三、深化财政四项改革的对策研究

推行财政四项改革,构建公共财政框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县(市)要尽快建立公共财政体制框架,必须按照公共财政支出理论的内在要求和改革的实践,继续深化财政四项改革。

(一)推行部门预算编制改革,实行综合零基预算

部门预算是部门在一个预算年度的全部预算收支计划,它是由主管单位本级预算和所属单位预算组成。从其资金来源看,既包括预算内资金,又包括预算外资金和单位自有资金;从其支出内容来分,既包括经常经费预算,又包括专项经费预算。部门综合预算应选择“零基预算”的方法进行编制。即在支出预算上,实行零基预算法。零基预算指在编制年度预算时,不考虑上年支出基数,一切从零开始即对原有的新年度增加的各项开支都要重新进行审核和论证,而不仅仅是修改上年部分。在审核和论证过程中,可以对上年的不合理安排做出修正,将资金重新分配给重要计划和项目,年度预算编制到具体项目。其具体做法是:

1、在预算编制中,实行因素法。对各类支出的人员经费、公用经费、专项经费以及跨年度的大型建设项目的年内各项支出做出科学的测算,从而编制完整、详细预算。

2、实行零基预算。对各项支出定额进行认真核定,不留缺口。预算确定后,必须严格按照预算执行,一般情况下,财政部门不接受预算追加报告,特殊情况确需追加的,先由财政部门对追加报告进行集体研究和审核,再送政府预算编制论证委员会研究决定。

3、加强预算论证,并成立政府预算论证委员会。预算论证委员会的成员组成,包括主要党政领导、人大财经委和宏观经济部门代表、财政部门有关负责人以及专家学者。财政部门拿出的预算草案,先由预算论证委员会分析、讨论和修改,预算论证委员会通过后,再提交人大常委会批准执行。

4、在编制预算时,公开预算的编制原则、程序、方法、定额标准等,增加透明度,接受社会监督和评价。

(二)规范政府采购和收支两条线改革

结合政府采购预算、国库集中支付的要求,将单位符合政府集中采购目录及限额标准的项目,严格按照人大批复的政府采购预算,全面纳入政府采购范围,其资金原则上实行国库集中支付,资金直接到位中标单位和个人,切实扩大政府采购规模。此外,进一步规范收支两条线改革,重点要落实“收缴分离、罚缴分离,收支分离,财政统管”的管理模式,打掉部门创收机制。

(三)做好会计集中核算制向国库集中收付制过渡工作

会计集中核算制虽然可以强化会计监督,从源头上防治腐败,但会计核算中心集核算、监督、服务为一体,不仅整天忙于报账、算账、记账、保管整理会计档案,向单位和管理部门提供会计信息等大量繁杂的日常事务,而且还有常常使自己陷入矛盾焦点的旋涡中,承担名誉、行政、法律等多种风险,存在许多弊端。因此,在条件成熟时,会计集中核算制应逐步向国库集中收付制过渡。具体做法为:

1、会计核算中心先由办理日常会计核算业务向会计审核和监督转轨。核算中心仅对单位的报销凭证进行审核,审核确认后,加盖中心审核专用章,并从统一账户中办理支付手续,报销单据退回单位,由单位自行进行会计核算。

2、会计核算中心可逐步转换为财政国库部门的支付执行机构。核算中心原有的统一账户可改为零余额账户,承担具体支付和与国库结算业务;核算中心原来为单位开设的内部账户,可以转换为单位零余额账户,承担单位的委托支付和与国库结算业务;单位的小额、零星费用仍然采用备用金制度。

3、核算中心原有的工作岗位可转换为国库支付执行机构的内设部门。核算中心原有的单位会计核算岗位可以转换为国库支付机构的支付审核部,承担管理单位预算指标,审核单位提出的用款计划和支付申请,审核单位的报销单据,登记单位的支出明细账等业务。原有的资金会计和出纳岗位可转换为国库支付机构的资金会计部,承担管理国库资金、支付机构零余额账户、单位的零余额账户和小额现金账户,签发国库支付令,账户与国库之间的结算工作等业务。原有的稽核岗位则转换为国库支付机构的稽审部,继续履行稽核职能。原有的信息系统只要稍加改进则可以直接转换为国库支付机构的信息系统。

(四)强化财政监管,为财政四项改革保驾护航

深入宣传,坚持贯彻落实《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严肃财经纪律,继续抓好财政监督检查工作。扩大财政监督范围,建立事前审核、事中监控、事后评价相结合的财政监督新机制。一是加强对重点领域、重点部门的监督检查,加大欠税的清缴力度;二是加强对非税收入的监督;三是开展对“收支两条线”政策执行情况检查、强化财政收费票据和单位银行账户的监督管理,严厉查处乱摊派、乱收费、乱罚款等行为;四是完善投资评审制度。对重大项目的预算执行情况,要实行全过程的监督,努力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将监督检查与深化财政四项改革、提高财政管理水平结合起来,着力推进依法理财,规范财经秩序。

参考文献

《湖北省财政厅2001-2004年财政年鉴》

《赤壁财政2005年1-8月收支月报表》

资金核算论文范文第13篇

关键词:行政单位会计;会计集中核算;国库集中收付

中图分类号:F23文献标识码:A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就是为了加强行政单位资金收支的管理和监督,规范财务管理和会计行为,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为构筑公共财政框架、实现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奠定基础,建立公开、高效、廉洁、务实的财政管理运行机制。因此,新时期在行政单位全面开展会计集中核算工作势在必行。

一、旧行政单位会计制度的弊端

长久以来,行政事业单位经费实行财政分配、单位包干、分散核算制度。这种制度在传统的计划体制下有其适应性,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其弊端是显而易见的。

(一)资金的监督部门和使用部门目标不一致是导致资金使用者会计舞弊的动因。目前,凡与本级预算收支相关,从财政取得资金的部门和单位,均要受到财政和审计的监督。作为监督部门其目标主要是监督资金使用者(如国家机关等)是否严格执行国家法律、法规,是否严格管理预算内外资金,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益。而资金的使用单位目标主要是想方设法多争取财政资金,以使本单位资金使用较宽裕,特别是垂直管理的单位,不仅从本级财政取得资金,还从上级财政争取资金,资金的来源渠道相对来说较多,这必然使财务收支的监督面加大,这种情况为资金的使用者进行非法操作、会计舞弊、提供了条件。

(二)资金的使用者内部监督作用有限。目前,一些地方和部门对应该相互制约的权力如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方面还没有分开。单位负责人为达到争取更多的资金或追求政绩的目的,往往不顾国家法律、法规规定,通过自己的“权威”强迫会计人员或与会计合谋通过实施会计舞弊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二、新行政单位会计制度的重要意义

在行政事业单位实行会计委派制,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委派会计人员到单位,另一种是会计集中核算,目前较多采用第二种方式。从一些地区和单位进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的试行情况来看,效果比较明显:一是从源头上控制了预算内资金乱支滥用、预算外收入体外循环和“小金库”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部分单位及其领导使用国家资金的随意性;二是减少了部分单位及其工作人员、挥霍浪费国家资金问题的发生,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益,增强了政府宏观调控能力;三是强化了财政监督,促进了廉政建设。通过实行统一的综合财政预算和奖金福利标准,平衡了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利益关系,严格了各项支出管理,各单位的每一项开支都必须经过核算中心及其会计人员的严格审核,不合理的开支不能报销,不合格的票据不能入账,有效地杜绝了乱支滥用的现象,遏制了违法乱纪行为的发生。实行会计集中核算方式强化了财政部门对单位财务收支的管理手段,变以前的突击财务检查为现在的日常管理,变事后监督为事前、事中监督,寓财政管理、监督于服务之中;四是节约了人力资源,促进了会计工作的规范和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相对于企业会计核算比较简单,每个行政事业单位核算必然会增加人员的编制,不利于机关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同时大部分单位会计核算并不饱和,这样造成了人员的浪费和机构的臃肿。通过会计集中核算,对业务量较大、二级机构多的单位委派会计人员,对业务量较小的单位集中多个单位,由核算中心会计统一核算,不仅节约了人力资源、资金,而且提高了会计核算水平,保证了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可靠性。

三、行政单位会计未来展望

展望未来,行政单位会计将在改革中进一步向前发展,具体将在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两个方面同时进一步向前发展。

(一)加强行政单位会计集中核算与国库集中收付的融合。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制和国库集中收付制是财政部门当前公共财政改革的两项重要内容。其目的是进一步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和加强会计监督,有利于财政资金统一调度,降低财政资金的运行成本。由此可见,两项制度的改革主体和目的是完全一致的,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制和国库集中收付制改革相结合是完全可行的。而且会计集中核算的顺利实施和稳健运行,为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打下了良好基础。会计集中核算制和国库集中收付制很有必要在机构设置上统一、规范,在职责功能上统一、健全,以简化办事程序,方便服务对象。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型财政国库集中收付制度之后,所有预算单位的资金全部集中在国库,减少了大量的库外资金的无效、低效运作,使政府在调控宏观经济方面更加得心应手、游刃有余。通过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型财政国库集中收付制度,解决了国库、会计中心以及专业银行之间人为的频繁的资金划拨、结算和对账等问题。

(二)构建行政单位会计基本理论新体系。具体将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已经确定的10个会计核算一般原则的内容将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例如,现行客观性原则强调客观反映收支情况及其结果,但行政单位的经济活动显然不仅局限于收支活动,还有各种往来款项结算活动等。再如,现行收付实现制原则使会计信息局限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显然其信息意义很小;另一方面除已经确定的会计核算的10个一般原则外的其他行政单位会计基本理论的内容也将进一步丰富和完善。

(三)完善行政单位会计基本方法。一方面行政单位会计将提供更加全面、系统、完整的单位预算执行情况的信息。行政单位的预算由收入预算和支出预算组成。其中,收入预算按照来源渠道可分为拨入经费、预算外资金收入和其他收入;按照是否属于应当用于基本支出或项目支出可分为基本支出收入和项目支出收入;按照取得财政资金的方式可分为财政直接支付收入、财政授权支付收入、财政实拨资金收入。支出预算按照部门预算的要求可分为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按照经济用途可分为工资福利支出、商品服务支出、基本建设支出等;按照是否属于财政经费支出可分为财政经费支出和其他经费支出。行政单位收入预算和支出预算的各种分类方法都有其信息含义。行政单位会计信息系统将对各种类收入和支出预算的执行情况做出全面、系统、完整地反映。为此,行政单位的预算会计将根据多种标准同时设置多种明细分类账进行各种类预算执行情况的核算。

(作者单位:营口市老边区城市建设投资发展有限公司)

资金核算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交通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预算管理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14-0111-02

1 交通运输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研究的必要性

交通运输事业是我国的基础性行业,也是服务性行业,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经济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财务管理是一个单位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核心内容,财务管理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单位其他工作的完成情况。交通运输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是我国基础性、服务性行业的核心内容,其财务管理的工作更不容忽视。对交通运输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研究将逐步提高交通运输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水平,促进交通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展开,为财务管理工作提供更多的理论支持。

2 国内学者对交通运输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研究

2.1 预算管理

黄长江指出我国交通运输事业单位在预算控制上存在基本支出与项目支出的界定标准不清晰、预算编制的数据处理缺乏标准、预算编制的目标责任不清、预算编制组织的临时性等问题,提出了确定事业单位预算编制目标,构建事业单位预算控制组织及选择好预算控制方式的对策。王晖认为我国交通运输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方面存在着预算编制管理不规范、预算单位未适应新的预算管理方式、编制预算模式陈旧、预算监管不到位等问题,并阐述了加强交通运输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作用,并提出加强预算编制管理,转变思想、更新观念、加强预算管理人员的培养,采用零基预算编制模式,加强预算监督的建议。

国内学者对预算管理的研究多数是从预算编制、执行、监管等方面进行的,较多的是理论研究,缺乏实证研究。我国交通运输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预算管理缺乏统一的标准,使得各地各部门在进行预算管理时具有很大的操作性,缺乏后续的监管,预算管理就显得不规范。

2.2 资产管理

李益华归纳了我国交通运输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资产产权不清晰,资产配置不科学,资产使用效率不高,资产处理不规范等。认为产生问题的原因是由管理体制不顺、管理制度不健全,基础管理工作薄弱,管理意识不强导致的。最后,提出了加强交通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对策。苏丽英认为我国交通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方面存在诸多弊端,针对当前交通运输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她认为应当依据国家财政部新颁布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财会[2012]22)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完善:实行固定资产折旧制度,真实地反映资产价值;运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对固定资产进行管理,提高固定资产管理效率,切实利用信息技术以达到固定资产财务管理与实物运营的一致;协调各部门的关系,保证固定资产的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完善固定资产的内部控制;规范固定资产的购置、建设和维修管理。

由于我国事业单位的特殊性质,享受国家拨付的财政资金,因此在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的各式各样的铺张浪费。固定资产作为交通事业单位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财务管理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领域。国内学者对交通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研究也颇多,主要是针对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研究成果较丰富,但缺乏将理论运用到实践当中的跟踪研究。

2.3 资金管理

冯岩指出我国交通事业单位资金管理制度不完善惩罚措施不明,管理等级多,网络通信系统不发达,并提出完善管理体制,简编和裁剪单位各部门及完善信息化系统的建议。王茜对我国交通事业单位专项资金管理的概况进行分析,指出当前专项资金管理意识不强,预算编制质量不高,专项资金使用范围不明确,结余处理不规范。她认为应当从加强专项资金管理、提高预算编制水平、充分发挥会计集中核算对专项资金支出的审核与监管作用、实施专项资金支出绩效评价、减少专项资金结余几个角度解决问题。叶晓玲对交通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模式进行了研究,对交通事业单位资金管理的现状进行分析,她认为在相对传统的管理模式下,交通事业单位资金管理存监管无效、资料信息的真实性无法保证、财务控制的无法落实、会计核算的不规范、财务反馈迟缓等问题。介绍了交通事业单位资金管理模式的总目标及原则,提出了交通事业单位资金管理模式的运行框架及业务处理流程。屈哲对交通系统事业单位经费支出管理进行研究,从支出的比重、支出的结构及支出的规范性方面对交通系统事业单位经费支出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从预算编制、内部控制、推行政府采购和集中支付、建立内部费用制度、建立完备的支出监督机制等方面控制经费支出。

资金作为一个单位各项活动的源泉,是任何一个单位财务管理都不容忽视的重要管理部分。国内学者对交通运输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资金管理的研究成果也很丰富,但缺乏实际论证,需要将研究理论运用到实践中予以验证。

2.4 会计核算

张志军、何凝凝等人介绍了交通运输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的特点及现状,对交通运输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规范及办法对策进行了分析,提出从财务制度的完善、财务基础工作的规范、财务管理主动性的提高、财务人员的培训教育以及财务治理水平的强化等方面加强交通运输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毛江英对交通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及会计核算体系的现状进行了分析,认为存在诸多问题,提出从全面预算管理的开展、会计法规制度的完善、财务人员专业素质的强化、会计集中核算的加强等方面对交通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及会计核算体制进行改善。葛秀结合事业单位及交通运输行业的特点,介绍了交通运输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及会计核算研究的必要性、意义和作用,指出交通事业单位的业务特点及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的要求,提出了研究交通运输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研究的基本思路。

国内学者从财务管理及会计核算角度对交通运输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进行研究,更加重视财务管理的基础工作,强调财务基础工作的重要性,结合行业特点进行研究,使得财务管理工作更加完善。对财务管理基础性工作的研究需要应用到实际的财务管理中以见成效。

2.5 财务管理模式

赵霞从内部监督、预算管理、会计基础工作、收支管理四个方面提出了改进交通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建议。苗巍指出当前我国交通运输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颇多问题,提出加强财务管理制度,控制成本与支出以及提高账务管理的信息化及网络化程度的建议和对策。霍亚平、车艳琴等认为要加强交通运输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水平,应从预算管理、应收账款、固定资产范围、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对外投资、接受投资的会计核算、成本核算与管理、预算外资金的管理、财务审批制度、财务分析制度以及财务人员的专业素质以上多方面着手处理。周先柏、张艳辉针对交通运输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从推动产权制度改革、加强各项资金监管、推行政府采购制度、健全人力资源开发机制、建立审批制度、狠抓会计基础工作等多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宋一新、张小雪指出了交通运输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不足,提出从预算编制、会计核算、监督检查几个方面来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针对这块内容,国内学者大都是对交通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整体情况进行分析,多数是指出当前交通运输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诸多问题,然后针对出现的各种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虽然国内学者论述的内容看似不一样,其实主要内容大同小异,主要是围绕预算管理、资金监管、财务制度、会计核算、财务审批制度等几个大方面展开的。研究是理论研究,缺乏实际论证。

3 结论与展望

我国学者对交通运输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研究有以下特点:第一,研究的学者多数为交通事业单位的工作者,高校学者研究较少。第二,研究的内容大同小异,缺乏深层次的探讨。第三,研究的内容基本为理论性研究,缺乏实际论证。

财务管理作为交通运输事业单位管理的重要内容,以后也将会是国内学者关注研究的重要领域。我们期待更多的高校学者参与到交通运输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研究,研究的内容层次更加深入,研究的层面放宽,加强实证研究,将理论运用于实践,跟踪研究,以期取得更为丰富的研究成果,形成以财务管理为主线,覆盖资金筹集、预算管理、审计监督等多方面在内的一体化财务制度框架体系。

参考文献

[1]霍亚平.迁移交通事业单位财务管理[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3,(3):60-61.

[2]冯岩.交通事业单位资金管理问题探讨[J].财会研究,2011,(8):216.

[3]苏丽英.交通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方面存在的弊端及解决办法[J].财经界,2011:52-54.

[4]周先柏.浅议交通事业单位财务管理[J].学术论坛,2007,(14):180.

[5]车艳琴.交通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模式[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1,11,33(3):193.

[6]张志军.交通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特点及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14,(3):136.

资金核算论文范文第15篇

关键词:宏观投资;借款费用;资本化

中图分类号:F83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176X(2012)03001108

金融增加值核算很特殊,但是,目前的研究大多数是从生产法或者收入法的角度来核算金融增加值,很少是从支出法角度来思考并应用金融增加值核算的原理。目前,涉及到支出法的特殊核算,多数为对应生产法的特殊核算,比如住户消费也需要分摊间接计算的金融中介服务产出(FISIM),基层单位当年消费的保险服务小于当年的支付的保险费,需要根据保险业产出重新核算调整。

以往的研究已经提出了金融生产理论与金融增加值核算的方法,涉及了投资基金、存款性机构和保险机构等部门的增加值核算。同样,这些都是从生产法或收入法的角度入手的,本文将从另一个角度――支出法来说明金融增加值核算存在的资本形成被高估的问题。投资形成(资本流量)是支出法核算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资本存量核算是资本投入核算(K),资本流量核算是资本形成核算的基础;资本存量核算也是后续很多研究的基础,比如经济增长分析和全要素生产率分析等等。资本流量是支出法GDP核算的一个重要部分。关于资本投入核算的研究,在国内外已经展开很多,不仅是资本投入的估算与相关研究很多,而且,资本投入文献综述的研究也很多。但是,很少有研究是从更基础的资本流量入手来重估资本存量的。

本文从微观财务会计入手,首先,引入了借款费用与待摊费用的基础概念。其次,指出了借款费用资本化与待摊费用资产科目对资本形成的高估影响。再次,根据目前的资本形成与资金流量表中利息流的数据,重新估算与解释了资本形成总量。最后,本文总结并展望了研究。

一、宏观金融生产理论

1明示活动与默示活动

宏观金融生产理论的基础是明示活动与默示活动理论。这对概念首先来源于SNA中的明示服务(Explicit Service)与默示服务(Implicit Service)的区分。明示服务与默示服务的翻译借鉴联合国《国民核算手册》中“国民账户:实用简介”的中文翻译,来自联合国网站。

SNA(2008)提出金融业务分为明示收费的金融服务(就是中间业务等辅助金融业务),默示收费的金融服务(纯粹的存贷服务),与金融工具的获取处置有关的服务。

明示服务没有特殊之处,就是与一般的产业核算相同,而默示服务是涉及了间接计算的金融中介服务产出(FISIM),一般来说,需要一个基准利率来分别核算存贷服务[1]。CEC,IMF,OECD,UN,WBSystem of National Accounts 2008[S]unstatsunorg/unsd/nationalaccount/sna2008asp根据先前笔者提出了以交换活动为基础的生产活动理论,一切生产获得都是交换活动,并且交换活动都可以简化为一项事物(实物、服务或雇佣劳动)与货币的交换本文作者 :以交换活动为基础的生产活动理论 ,待刊稿。明示服务的交换活动就是涉及一项资产与货币的交换,资产必须是非金融资产。而默示服务就是涉及金融资产与货币资产的交换,涉及了投融资的现金流,但是,默示服务中发生的辅助活动(融资管理、交易费用等)不是默示服务,而是明示服务(中间业务)。同样,明示服务中也可以伴随着默示服务,比如经营活动中一般的实物服务与货币的交换,往往伴随着形成应收账款等债权的活动,伴随着默示服务。这与经营活动伴随着投融资活动是一个道理。

所以,一个经济主体的所有的活动可以分为两类:明示活动与默示活动。借鉴明示服务的概念,提出明示活动的概念。明示活动就是包括了明示服务与经济主体的内部自己生产活动;从另一个角度说就是非默示活动。同样,默示活动就是接受默示服务或提供默示服务,是纯粹的金融资产与货币资产的流动,不包括作为明示服务的辅助活动。默示活动主要涉及了纯粹的投资活动与融资活动。

默示活动和明示活动也是经济主体的活动,也是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但是,默示活动和明示活动是从投入产出活动重新划分出来的活动分类方法,是满足两分法非此即彼的要求,其活动总和与投入产出活动有微妙的区别。

2利息收支活动对增加值核算的影响

默示活动包含了纯粹债权融资活动(债权融资,支付本息)与纯粹债权投资活动(投资债权,获取本息,转让债权)。在这两种活动中把利息收支活动单独提取出来,是一种需要特殊处理的金融默示活动。有的学者指出,一个企业的增加值不应该随着该企业的债权与股权融资的比例而变化,此被称为宏观上的“MM定理”。同样,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利息的收入与支出都不影响一个企业的增加值。目前中国的核算方法确实也是如此:对于单个企业来说,无论是利息收入,还是利息支出,都是不计入GDP核算的,但是,在产业层面上,银行贷款利息是要起作用的。现在以中国为例说明生产法核算。

一个产业的生产法增加值=总产出-中间投入

中间投入=中间消耗+某产业分摊的间接计算的金融中介服务产出-利息净支出。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有计入中间投入的部分。

某产业分摊的间接计算的金融中介服务产出=间接计算的金融中介服务产出×(某产业贷款余额+使用者存款余额)÷(金融机构贷款余额+金融机构存款余额)

利息净支出=某产业利息支出-某产业利息收入

这里的利息净支出不仅包括银行的本国贷款利息(下文简称为贷款利息),还包括了非金融企业与国外部门的非本国贷款利息(下文简称为非贷款利息)[2]。下面分开讨论这两种利息流对增加值核算的影响。

首先分析银行贷款利息流。由于银行业的贷款利息支出不直接减少增加值,整个非金融部门的增加值相当于增加了银行的贷款利息(住户贷款消费数额很小,可以忽略),但是,银行业的特殊性,需要把银行作为默示服务的存贷服务产出分摊到各个产业与住户消费,作为各个产业增加值的减项。存贷服务产出是间接计算的金融中介的服务产出(FISIM),目前中国采取了简化的处理:简单地说,就是以贷款利息总和减去存款利息总和。同样,由于住户贷款消费数额很小,可以忽略,这意味着把存贷服务产出作为整个非金融部门增加值的减项。

综合考虑银行业存贷服务对全体非金融部门(非金融企业部门与政府部门)正负两方向总影响,可以认为,由于银行业的存贷服务,全体非金融部门的总产出相当于增加了住户存款利息。这也是和先前的国家增加值核算方法相通的。2004年之前,非金融部门的增加值核算,直接把各个产业贷款利息支出与存款利息支出净额作为相应产业部门关于金融媒介服务的中间投入处理[3]。各个产业利息净支出大于金融机构的净收入,差额大致等于住户部门的存款利息。为了使国内生产总值不至于减少,在金融业下设了一个小行业,增加值为住户部门储蓄利息总和。

然后分析非金融企业与国外部门非贷款利息流。由于非金融企业与国外部门的非贷款利息收入,也就是全体非金融部门的非贷款利息支出不作为增加值核算的减项,并且,全体非金融部门的利息支出,不像银行业那样有返回分摊。

综合二者得出结论:加总的非金融部门贷款利息支出中的住户存款利息部分,不作为增加值核算的减项;加总的非金融部门的非贷款利息支出,不作为增加值核算的减项,加总的非金融部门的非贷款利息收入,不作为增加值核算的加项。这就是利息收支活动对增加值核算的影响。

二、借款费用资本化

本小节分析借款费用的概念,以目前中国最新会计准则中的规定为准;同时,简要回顾以前会计准则中借款费用情况。

下面直接引用重要的条文。

“借款费用,是指企业因借款而发生的利息及其他相关成本。借款费用包括借款利息、折价或者溢价的摊销、辅助费用以及因外币借款而发生的汇兑差额等。”

“企业发生的借款费用,可直接归属于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的购建或者生产的,应当予以资本化,计入相关资产成本;其他借款费用,应当在发生时根据其发生额确认为费用,计入当期损益。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是指需要经过相当长时间的购建或者生产活动才能达到预定可使用或者可销售状态的固定资产、投资性房地产和存货等资产。”

“借款费用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才能开始资本化:(一)资产支出已经发生,资产支出包括为购建或者生产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而以支付现金、转移非现金资产或者承担带息债务形式发生的支出;(二)借款费用已经发生;(三)为使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或者可销售状态所必要的购建或者生产活动已经开始。”

“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在购建或者生产过程中发生非正常中断、且中断时间连续超过3个月的,应当暂停借款费用的资本化。在中断期间发生的借款费用应当确认为费用,计入当期损益,直至资产的购建或者生产活动重新开始。”“购建或者生产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或者可销售状态时,借款费用应当停止资本化。”

另外,该准则也说明了借款利息的实际利率法,外币借款费用资本化,专门借款与一般借款的处理原则。专门借款费用符合前述资本化条件的话,直接资本化;一般借款确认与计算资本化比较复杂,一般借款利息费用资本化金额等于累计资产支出超过专门借款部分的资产支出加权平均数乘以所占用一般借款的资本化率。

回顾会计准则的历史,特别关注其中借款费用的处理。1993―1998年,其主要标志是“两则”和13个行业的会计制度的颁布和实施;1997―2000年,财政部陆续颁布了一系列具体的企业会计准则,一共出台了16个具体准则;2001―2006年,发展的主要标志是《企业会计制度》的颁布和实施,同时财政部还颁布实施了《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小企业会计制度》等。

二、宏观投资的重估与结构分析

1借款费用资本化对宏观资本核算的影响

2006年,财政部正式了我国会计准则体系,包括1个基本准则和38个具体准则,在企业会计准则第17号及其应用指南规定了借款费用。[4]

2001年以来的会计准则有专门的借款费用资本化,是包含了范围更小的借款费用资本化,只是把为购建固定资产而专门借入的款项纳入借款费用的范围[5];2001年以前的会计准则比较简单,没有专门规定借款费用。根据现有资料,本文简化处理,认定1992―2001年的借款费用处理原则类似2001年以后的处理原则。

宏观投资就是投资形成,目前国家投资形成核算是指投资形成的实物增加值,包括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和存货变动两大部分。其中,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又可以细分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新产品试制增加的固定资产、商品房销售增值、无形固定资产增加以及未经过正式立项的土地改良支出等[2]。存货变动是指常住单位存货实物量变动的市场价值,即期末价值减期初价值的差额,正值表示存货上升,负值表示存货下降。

固定资产投资是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在一定时期内全社会建造和购置固定资产的工作量以及与此有关的费用的总称。固定资产投资活动按其工作内容和实现方式分为建筑安装工程,设备、工具、器具购置,其他费用三个部分[6]。目前,只有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商品房销售增值等直接来自统计资料,其他多数为根据资料进行推算的结果。其中,商品房销售增值与存货销售对于生产者来说,是实现收入的过程,属于自建出售的性质,不存在借款费用的核算。

对于资本形成持有者来说,分为自建的资本形成与购建的资本形成两种情况。自建与购建都需要借款,都可能会发生利息支出。所以,无论是哪种情形,都有可能发生借款费用资本化的微观现象。就是说,在微观主体形成这些资本(固定资产形成、无形资产增加或存货变化等)的时候,有一部分利息支出被资本化,构成了这些资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或存货)的一部分。这时候,资本形成就会被高估,同时,增加值总和也会被高估。如果企业在形成资本过程中并没有把利息费用资本化,而是直接费用化的话,那么,企业的增加值核算并没有受到影响。

举个直观的案例来说明。比如,一个经济体1年的借款(包括一般借款与专门借款)发生了100亿元的非贷款利息,并且有60亿元符合资本化的条件。所以,该经济体形成的资产(包括自建与购建)中有60亿元是利息资本化的结果。在微观财务会计上,这60亿元计入资产与40亿元计入费用并没有错误,但是,宏观核算的时候,这100亿元本来不是作为增加值核算的减项,就是在增加值核算时不理会这100亿元利息支出,所以,40亿元的费用化利息对增加值核算没有影响;但是,60亿元的资本化利息,有相当一部分会导致资本形成增加,会高估增加值核算总量。假设1年中10亿元资本化利息作为存货或商品房被销售出去,那么1年中有50亿元的资本化利息净流量,作为资本形成与增加值的高估量。

类似的案例适用于贷款利息情形。比如,一个经济体发生了100亿元的贷款利息,并且有60亿元符合资本化的条件,假设1年中有10亿元资本化利息作为存货或商品房被销售出去,那么1年中有50亿元的资本化利息净流量。前文指出,加总的非金融部门的贷款利息支出中的住户存款利息部分,不作为增加值核算的减项。所以,贷款利息资本化净流量中,只有相当于存款利息占贷款利息的比重部分,会造成资本形成的高估。如果存款利息占贷款利息的比重为1/5,那么,50亿元贷款利息资本化净流量中有10亿元利息造成资本形成与增加值总量的高估。

2宏观投资的重新估算方法

在前文分析了借款费用资本化对宏观投资核算的影响后,,然后就是应该根据该理论,对历年的宏观投资核算进行调整。前文指出,需要分开讨论两种利息(贷款利息与非贷款利息)对宏观投资的影响。

我们需要的数据首先是历年的利息流量,而不是贷款流量与存量。贷款流量发生的多少,不会立刻影响利息流量,而是会在后面的时间显示出来。目前贷款一般分为中长期贷款(贷款期限在5年(不含)以上)、中期贷款(贷款期限在1―5年)和短期贷款(贷款期限在1年(含)以内)等。所以,贷款时间越长,利息影响越深远。宏观核算中,资金流量表能够为我们提供各个部门之间的利息流量。非金融企业部门与政府部门之间的利息流量很小,为简化分析,可以加总资金流量表中非金融部门(非金融企业部门与政府部门)的利息流量。

如果没有国外部门,那么非金融部门贷款利息支出=金融部门贷款利息收入-住户贷款利息支出。如果有国外部门,非金融部门贷款利息支出=金融部门贷款利息收入-住户贷款利息支出-常住者从非常住者收取的利息。因为,目前的核算法则明确指出,常住者与非常住者之间的利息流本来是应该在按照各个部门对外债权与债务的比例进行分摊。在资料缺乏时,可全部归入银行部门来源与运用[2]。

首先分析与估算非金融部门的贷款利息支出造成的资本形成高估。前面指出,加总的非金融部门的贷款利息支出中的住户存款利息部分,不作为增加值核算的减项,所以在贷款利息资本化净流量中,只有相当于存款利息占贷款利息的比重部分,会造成资本形成的高估。目前的数据统计有一些需要特别理解:住户存款利息等于资金流量表中住户部门利息获得减去分摊的FISIM[2]。另外,如何确定贷款利息资本化比重及其资本化净流量比重也是关键。

根据借款费用科目的特点,本文认为机构单位财务中比较容易出现借款费用资本化,但是,机构单位也是有规避借款费用资本化的冲动,因为借款费用资本化意味着多计当期的利润,意味着多交企业所得税。另外,资本形成中商品房销售与存货销售会导致借款费用资本化转出,就是减少了借款费用资本化,商品房销售与存货增加比重在资本形成中比重不小,但是,其中的商品房销售与存货销售常常是往年的资本存量。另外,直接使用目前的资金流量表数据会高估一部分存款利息。综合考虑,并且为求统一,本文把贷款借款费用资本化净流量比重设定为50%。如果将来发现有比重不合适的地方,也是便于统一修订的,估算理论与方法是最关键的。

综上,非金融部门的贷款利息支出造成的资本形成高估额=住户存款利息×50%,其中住户存款利息直接为资金流量表数据中的住户部门利息来源。

然后分析与估算非金融部门的非贷款利息支出造成的资本形成高估。非金融部门非贷款利息支出=非金融部门利息总支出-非金融部门贷款利息支出=非金融部门利息总支出-金融部门贷款利息收入+住户贷款利息支出+常住者从非常住者收取的利息。一方面,估算中也会有前面的考虑因素;另一方面,目前的数据统计有一些需要特别理解:理论上,金融部门利息收支中有一部分是证券业与保险业的利息流,证券业与保险业的利息流本来应该属于非金融部门的利息流,这是低估的因素;金融部门持有的各种债券会有很大的利息收入,这是导致金融部门贷款利息收入高估,总体上是低估的因素;债券年限一般大于贷款,存在一些未统计的长期借款,这是低估的因素。另外,非金融部门利息总支出为资金流量表中非金融企业利息获得减去分摊的FISIM[2],住户贷款利息支出为资金流量表中住户贷款利息支付减去分摊的FISIM[2],所以,直接使用目前的资金流量表数据,一个会高估非贷款利息支出,一个会低估非贷款利息支出。为求统一协调,本文把非贷款借款费用资本化净流量比重设定为50%,并且,考虑加上少算的金融部门持有债券的利息。

综上,非金融部门的非贷款利息支出造成的资本形成高估额=非金融部门利息总支出-金融部门贷款利息收入+住户贷款利息支出+常住者从非常住者收取的利息+金融债券利息估计,数据来自资金流量表,其中非金融部门利息总支出数据为非金融企业与政府的利息运用;金融部门贷款利息收入为金融部门的利息来源;住户贷款利息支出为住户部门的利息运用;常住者从非常住者收取的利息为国外部门利息运用。

非贷款利息支出造成的资本形成高估额=(非金融企业与政府的利息运用-金融部门的利息来源+住户部门的利息运用+国外部门利息运用+金融部门持有债券利息估计)×50%。估算的时候,首先计算非贷款的初估额=非金融企业与政府的利息运用-金融部门的利息来源+住户部门的利息运用+国外部门利息运用;其次计算金融部门持有的债券利息收入=(金融部门利息总收入-住户与国外的利息支出)×金融部门持有债券÷(金融部门贷款+金融部门持有债券);再次,得出非贷款的高估额=(非贷款的初估额+金融部门持有债券利息估计)×50%。

最后,可以得出资本形成的高估总和=非贷款的高估额+贷款的高估额。通过目前的资本形成减去高估总和,可以得到估算的资本形成,同时可以得到估算的资本形成占目前的资本形成的比重。

3宏观投资重新估算结果

三、宏观投资的重新解释

1资本形成估算的解释

宏观投资重新估算后的经常工作就是对宏观投资进行重新解释。首先比较非贷款高估额,贷款的高估额与高估总额(如图1所示)。虽然贷款活动已经在增加值核算中进行了分摊处理,但是由于中国是银行业型融资国家,利息收支主要发生在银行与非银行之间,所以贷款的高估额还是一直明显大于非贷款的高估额。非贷款高估额的年平均值为1 090亿元,贷款高估额的年平均值为1 934亿元,所以,贷款高估额年均值大约是非贷款高估额年均值的1倍,由此可见贷款高估额的影响力。所以,主要是银行贷款的借款费用资本化导致资本形成的高估。

图1非贷款高估额、贷款的高估额与估高总额

下面再分析高估总额与估算的资本形成与原来资本形成的关系(如图2所示)。很明显,估算后的宏观投资占原来宏观投资的比重(下文简称为估算比重)比较稳定;倒过来看,就是意味着有多少比重投资形成高估了,这也是比较稳定的。估算比重在1998年是908%,在1998年之前,估算比重均值为925%,在1998年以后,估算比重均值为944%,历年均值为935%。总体上,1998年之前的比重比较稳定。这可能是因为,估算1998年以前的会计准则,确实是没有强调借款费用的资本化,本文对1998年之前的估算有点多,所以导致1998年之前估算比重略大。事实上,可以调整回去,这样,各年的比重就是相当稳定了。所以,认为各年估算比重为94%―95%之间是最合理的,意味着资本形成的高估比重约为5%―6%左右,这也是最合理的估算。的研究指出调整了最近几年的消费总量,因为,估算年份有限,所以,把该研究成果直接导入本文。

总体上可以认为,由于借款费用资本化的影响,中国GDP每年都有大约25%的高估,从支出法的角度看,就是资本形成部分被高估了;从生产法的角度看,就是各个产业营业盈余被高估了,因为资产中含有借款费用,导致利润增加。本文下面讨论如何通过微观改进来克服这个缺陷。

2资本形成核算的调整

借款费用资本化导致资本形成部分高估的本质在于明示活动中混入了默示活动的现象。主要是在形成固定资产、无形资产与存货等资本存量的时候,把借款费用资本化后计入了资本存量的初始确认成本。本来,提供融资方的利息收入是不计入GDP的;接受融资方同样不能用利息融资费用冲减GDP,就算是银行贷款利息支出,也只是用存款利息总和冲减GDP。如果融资方把利息费用计入了存量资产,从收入法或产出法的角度,就是少计了当期的费用支出,虚增了当期的GDP总量,从支出法的角度就是增加了当期资本存量,同样也是虚增了当期GDP总量。

理想的状态是需要资本化的借款费用记录为待摊借款费用或直接全部费用化,属于默示活动的范畴。在生产法核算营业盈余的时候,不能把待摊借款费用计入营业盈余;在支出法核算资本形成的时候,不能把待摊借款费用计入资本形成。只有这样处理,一方面实现了借款费用资本化为待摊借款费用,另一方面也可以避免资本形成的高估。

3默示活动中混入了明示活动

宏观核算要求把明示活动与默示活动区分开来,默示活动一般不计入GDP。但是,在微观财务会计核算中,往往把明示活动与默示活动的核算混合在一起,具体地说,就是经常把金融资产负债的核算与非金融资产的核算混合在一起。借款费用资本化是明示活动中混入了默示活动,下面说明默示活动中混入了明示活动。

默示活动中混入了明示活动主要是在初始确认金融资产的时候发生的。目前金融资产分为货币资金、贷款及应收账款,交易性金融资产和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持有到期投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长期股权投资和外币项目中的金融资产。这里的金融资产大于《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中的金融资产,主要是增加了货币资金、长期股权投资和外币项目中的金融资产。

除了交易性金融资产与交易性金融负债是把交易费用直接计入投资收益。其他的金融资产是多以初始投资成本记录,包括了金融工具中的持有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金融负债,还包括了各种方式的长期股权投资。非同一控制下的合并与合并以外的股权投资都是把交易费用计入初始投资成本的。同一控制下的合并是把交易费用计入初始成本或是冲减资本公积,冲减资本公积就是没有计入当期损益,意味着没有作为费用支出[4]。

初始投资成本包括了初始交易费用,初始交易费用本来属于明示活动,但是却计入了默示活动。把明示交易费用计入初始确认成本,会造成金融资产的虚增,也就是导致GDP的虚增。因为对于提供辅助服务的一方,是有产出的;但是,作为接受辅助服务的另一方,没有直接计入费用,而是相当于形成待摊交易费用。所以,把交易费用计入金融资产的初始投资成本,会导致当期费用的减少,相当于增加了经营利润,虚增了GDP核算。

理想的状态是把较少的交易费用直接计入财务费用,较多的交易费用计入待摊交易费用,慢慢摊销。交易费用虽然不是默示活动,但是,在进行金融投资成本收益分析时,要考虑交易费用作为成本的影响。

新会计准则取消了待摊费用,保留了长期待摊费用。会计准则的发展趋势就是强化资产负债观,淡化收入费用观。资产负债观更符合信息有用性,将已不能给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即不符合资产定义的项目剔除资产负债表。就算是形成了长期待摊费用,这部分长期待摊费用不宜认为是资本形成,应该是借鉴前面提出待摊借款费用的处理方法:在生产法核算营业盈余的时候,不能把长期待摊费用计入营业盈余;在支出法核算资本形成的时候,不能把长期待摊费用计入资本形成。只有这样处理,才能一方面保留了长期待摊费用科目,另一方面避免资本形成高估。

四、总结

经济学家熊彼特曾说,科学的经济学家需要掌握三门基础学问:历史、统计和理论。其中,历史最重要,统计次之,理论再次之。本文在估算了宏观投资的高估额以后,主要采用典型事实法展开分析,强调了半定量的时间序列分析。由于中国经济正处于渐进式的转型过程中,计划与市场并存,宏观经济实际中有着许多自身的复杂特点,可能难以完全沿用传统的西方经济学经典模型来诠释。此外,鉴于中国统计数据的可得性、时间序列相对较短,可能使得实证计量检验的有效性也打了折扣[8]。

理想化的国民经济总量核算,是建立在基层单位增加值核算的基础上的;而基层单位的增加值核算是建立在基层单位财务报表的基础上的。本文最后提出的微观财务会计的一些改进建议,最终就是为达成微观会计与宏观核算的协调与统一。这方面的工作需要开展下去,以促进宏观核算的完善。

参考文献:

[1]陈少华主编:财务会计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

[2]陈月明:企业集团财务问题研究,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3]杜金富:货币与金融统计学,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

[4]杜金富:政府财政统计学,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

[5]高敏雪等著:国民经济核算原理与中国实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6]

[7]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司 编著:中国经济普查年度资金流量表编制方法,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

[20]肖虹主编:新旧企业会计准则比较与衔接(下册),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30]中国财政部制定: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31]中国财政部会计司编写组: 企业会计准则讲解,人民出版社,2008

[32]unstatsunorg/unsd/sna1993/issuesasp;联合国统计署SNA修订网站中AEG相关文章(包括各议题的讨论结果和专家评论等)

[33]unstatsunorg/unsd/nationalaccount/snarwlhtm;联合国统计署SNA修订网站中ISWGNA相关文章(包括各种会议议程安排、会议记录等):unstatsunorg/unsd/nationalaccount/iswgnahtm

[37]KishoriLalThe 1997 Historical Revision of the Canadian System of National Accounts: Remaining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1997 Canadian System of National Accounts and the 1993 International System of Naional Accounts [M]1998

[21]岳希明,光,许宪春中国经济增长速度:研究与争论[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5

CEC,IMF,OECD,UN,WBSystem of National Accounts 2008[S]unstatsunorg/unsd/nationalaccount/sna2008asp

[2]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司中国经济普查年度国内生产总值核算方法[S]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

[3]许宪春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4]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S]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5]肖虹新旧企业会计准则比较与衔接(上册)[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6]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S]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7]岳希明,光,许宪春中国经济增长速度:研究与争论[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5

[8]伍戈实际利率与宏观经济:中国的若干典型特征[J]国际经济评论,2010,(6)

[9]杰弗里・萨克斯,费利普・拉雷恩全球视角的宏观经济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7

[10]漆先望,温静,赵晓艳社会协作度研究[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

[11]乔为国中国高投资率低消费率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12]马永义新会计准则执行中热点难点问题解读[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

[13]邱东,蒋萍,杨仲山国民经济核算[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14]王洋,柳欣资金流量核算的新方法[J]统计与决策,2008,(3)

[15]李枫投资者类别对投资者关系管理与投资满意关系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09,(11)

[16]伍超明,韩学红宏观资金流量观测模型新资金流量矩阵[J]财经问题研究,2006,(2)

[17]吴优国民资产负债核算与会计资产负债核算的比较与转换[J]统计研究,2002,(4)

[18]王守清,柯永建特许经营项目融资[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19]熊楚熊试论国民账户体系与宏观会计的区别与联系[J]统计研究,1992,(3)

[20]许宪春正确理解中国经济统计[J]经济研究,2010,(5)

[21]徐玉玲资本结构与绩效的相关性研究――基于上市公司年报的实证分析[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10,(6)

[22]许宪春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建立、改革和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34

[23]花桥金融外包研究中心中国金融业服务外包报告[R]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

[24]张明中国的高储蓄――特征事实与部门分析[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

[25]张维宾BOT方式建设项目运营后的会计问题探讨[J]会计研究,2004,(10)

[26]张文贤人力资源会计制度设计[J]北京:立信会计出版社,2001

[27]张云我国会计学科体系重新构建研究[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5,(4)

[28]Colby,BTransaction Costs and Efficiency in Western Water Allocation[J]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1990,72(5):1184-1192

[29]Kishori,LThe 1997 Historical Revision of the Canadian System of National Accounts: Record of Changes in Classification of Sectors and Transactions[J]Concepts and Methodology,1998

Reestimation and Reexplanation of Investment Formation

――Influenced by Capitalization of Borrowing Costs

Abstract:

At first the paper introduces the theory of macrofinance production,including explicit service and implicit service,interest income and expenditures influence on value addedstatisticsAnd the paper introduces the concept of borrowing costs and its influence on investment formation statistics,reestimating the investment formation every yearThen the paper analy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vestment formation and overestimationFinally,the paper summarizes explicit service and implicit services influence on value added statistics and proposes some suggestion on improv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