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资金流向问题范文

资金流向问题范文

资金流向问题

资金流向问题范文第1篇

>> 商业银行信贷资金流动性过剩机理与实证研究 银行信贷资金违规进入股票市场的问题及建议 银行信贷资金的分布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 银行如何管控信贷资金流向风险 浅析基层银行信贷资金监控思考 信贷资金流入股市对金融稳健运行影响的调查与思考 高校信贷资金形势分析与建议 银行承兑汇票资金流向审计的切入点与方法探究 农村金融政策与农村资金流向 外部再平衡:储蓄率与资金流向 关于银行信贷过度集中的资金风险问题研究 高校信贷资金专业化管理问题探讨 影子银行、银行信贷与房价 关于规范银行信贷资金间接进入股市的思考 基于线性回归对银行信贷资金发展趋势预测以及分析 民间借贷是怎样套取银行信贷资金的 商业银行信贷资金虚假“受托支付”的风险及应对 商业银行信贷资金配置效率改进的机理及路径研究 银行信贷资金被挪用的主要方式和对策 建筑企业银行融资问题与建议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0-2-20.

[3]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个人贷款管理暂行办法[EB/OL].中国银监会网站,

,2010-2-20.

[4]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固定资产贷款管理暂行办法[EB/OL].中国银监会网站,

,2009-7-27.

[5]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项目融资业务指引[EB/OL].中国银监会网站,

,2009-7-27.

The Status Quo, Problems of Monitoring the Flow of Banks’

Credit Funds and Suggestions

SHI Tao

(Wuhan Branch PBC, Wuhan Hubei 430071)

资金流向问题范文第2篇

关键词:银行储蓄;社会养老金;资本市场

文章编号:1003-4625(2006)08-0053-03中图分类号:F832.33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06-06

[作者简介]梅瑞江(1968-),男,讲师,经济学硕士,研究方向为社会养老金与资本市场发展。

我国目前的社会养老金并不能有效地分流银行储蓄,积累了大量的养老金,社会养老金本身也不适合进入资本市场。分析社会养老金存在的问题,为我国社会养老金分流巨额银行储蓄,并进入资本市场扫除障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一、我国金融市场存在的两大突出矛盾

第一,高速增长的居民储蓄转化成长期资本的效率很低。

近年来,我国居民储蓄出现快速增长势头(见表1)。目前我国居民储蓄已经达到了十万多亿元,并且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有加速增长的趋势。央行公布的2003年《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指出:中国巨额的储蓄和较高的储蓄增长速度已经成为拉动经济的负面因素。因此,如何刺激投资和消费,分流10多万亿元银行储蓄资金,已成了增加内需、保持中国经济持续稳健发展的关键。

表1 近年我国银行居民储蓄增长情况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1998-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及中国人民银行2006年1月15日公布的数据

我国储蓄转化为资本的效率很低,近年来资本形成率在25%以下。资本形成的速度和质量很低,从而对国家长期经济增长造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这种现象出现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速度很快且资金严重短缺的大国确实令人费解。造成投资不足的原因在于,资本市场的效率不高,缺乏长期资本投资工具。

第二,我国证券市场因缺乏有效的资金来源成为其走向成熟的“瓶颈”。

1.证券市场资金量少而且不稳定。投资主体的现状是机构投资者所占比率极小,绝大多数是散户,资金量少而且不稳定,投资短期行为普遍,入市的目的主要是投机,这自然会加剧整个市场的投机氛围和频繁动荡。证券市场目前开户数近8000户,其中,机构投资者户数不足1%,我国证券市场是一个由大量个人投资者直接参与市场活动的市场,与国外成熟市场相比反差较大。因此,发展我国具有资金实力的机构投资者,改善这种状况已是刻不容缓。

2.目前我国机构投资队伍面临的几个问题。

(1)资本金少,投资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差。据统计,到2003年底证券投资机构中,资产规模达100亿元以上的不到20家,大部分都是资金在亿元以下的小公司,这些公司的资本充足率低,抵御风险能力差。作为机构投资者中数量最多的投资基金到2005年底份额规模4714.86亿份,基金净值达到4691.16亿元,而深沪A、B股市价总值达4万亿元左右。而且,投资基金80%的资金来源于个人投资者,赎回率高,资金量少、不稳定,难以支撑基金的发展。由于资产规模小,投资机构多半无法进行有效的投资组合。

(2)投机心态较重,非理性经营普遍。占机构投资者数量最多的投资基金,个人投资购买者超过了八成,回购率高。在资本规模较小、资本充足率低的情况下,投机心态较普遍,机构投资者经营过程中,存在较多的非理性成分,其资本经营的质量和效果也受到了制约,给自己和证券市场都带来了诸多消极影响。

(3)缺乏合法、有效的融资渠道。自我国证券市场诞生至今,机构投资者的融资问题始终是焦点,这一领域也是各种违规现象的多发区。造成这种现象的制度原因在于,机构投资者的长期资本补充无渠道,短期资金融通无来源。这个问题不彻底解决,市场违规现象就难以禁绝,自然也谈不上市场的真正稳定。

二、从社会养老金的特点看其对银行储蓄分流和证券市场的作用

(一)社会养老金的特点

1.社会养老金能有效把储蓄资金转变为长期投资,促进资本市场稳定发展。基金制社会养老金的建立,使社会保险性储蓄迅速增加,带动总储蓄的增长,并大量分流银行储蓄,为资本市场提供大量资金来源,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增长。国际经验表明,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完善显然需要一个牢固的机构投资者基础。社会养老金凭借其规模优势进入股市,有助于把储蓄资金转变为长期投资,能够对资本市场的发展起到补充资本、甚至是支撑作用。这一点是其他机构投资者不能比的。

2.在证券市场稳定性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社会养老金作为一个长期的强制性资本化制度,具有长期性、稳定性、规模性,以及追求长期稳定投资回报的特点,不但稳定地增加证券市场资金量的总供给,而且养老基金的投资注重长期性,交易行为较为确定,能够成为市场中最稳健的力量,在促进资本市场稳定性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二)改革发展社会养老金是银行储蓄向证券市场分流的现实选择

居民收入的消费剩余转换成可以进入证券市场的长期有效的资金来源,一般有三个主要渠道,一是通过社会养老基金,二是保险基金,三是投资基金。但这些渠道目前都不是很畅通。

1.社会养老基金

社会养老基金是居民消费剩余的一个重要分流渠道,在国外社会养老基金是规模最大的资本市场资金来源,是居民消费剩余的首要的去向。例如:美国2002年社会养老基金规模达到10多万亿美元,而同期居民银行存款总额只有5万亿美元。养老基金60%的资金直接进入股市,20%通过共同基金进入股市。对证券市场提供了可靠的资金来源。

我国社会养老金分流银行储蓄的作用远远不足。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改革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部分,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的发展,社保基金(主要部分为社会养老金)规模迅速扩大。到2004年底,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累计结存2975亿元,总支出3502亿元,企业年金基金积累额约260亿元人民币。到2004年社保基金入市的资金总额约为380亿元左右,只占两市流通市值的1.6%,而且入市资金基本上是中央拨款部分。国外社会养老金规模是银行储蓄的两倍左右,一般占整个资本市场资金的25%-45%,在纽约和伦敦的证券交易所,养老金的持股比例都已超过30%。我国社会养老金无论总规模还是入市规模相对于资本市场的发展要求都是杯水车薪。

2.保险基金

保险基金到2004年全国保费收费4318亿元人民币,在业务总量中,人寿保险占近75%。财产保险业务保费收入达1089.9亿。若按平均10%的入市比例计算,保险公司可入市的资金达431亿元;2004年保险资金投资于证券投资基金的数额为134亿元。

保险基金对资本市场作用有限。一是因为保险基金规模小,入市资金更少,由于我国居民普遍缺乏保险意识,而且,保险产品缺乏吸引力,保险需求严重不足,发展缺乏后劲。保险基金积累总规模短期内发展有限。二是因为保险基金的大部分是寿险基金,人寿保险对利率的高度敏感性决定了寿险基金只能投资在债务工具,而较少投资在股权证券。我国的债券市场严重发展滞后,没有给寿险资金留下足够的用武之地。

3.投资基金

投资基金的发展存在的比较严重的问题有:一是居民需求不足。一方面因为百姓对基金的认识不够,另一方面,基金的投资风险和股票类似,满足不了百姓预防性投资偏好。二是基金的发行也是通过发行股份来获得资金,也和股票市场一样需要有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支撑。如上述美国的共同基金,仅社会养老基金投资就达2万亿美元,再加上保险基金等机构投资者的投资,才支撑起了基金业的健康发展。我国基金的资金来源和股票市场一样以个人投资者为主,资金量少,而且不稳定。例如近几年我国开放式基金在效益好的情况下,赎回率极高,有的达到60%,效益差的时候反而赎回率很低。原因是基金投资者以个人为主,象炒股票一样来炒基金

由以上分析可见,要使银行储蓄资金有效地向资本市场分流,最基本的渠道是通过社会养老基金和保险基金,证券投资基金也依赖此两者提供可靠的资金来源。

保险基金的积累扩展,是建立在广泛社会需求的基础上,这一点短期内很难培养起来全民的保险意识并形成风尚。

而社会养老金与保险在这一点上完全不同,社会需求很大,而且因为是社会保险百姓比较信赖。符合普通百姓预防为主的要求。

根据有关部门调查,近十多年来,我国居民银行储蓄的目的主要有三种:第一是养老,第二是子女教育,第三是住房,其中,用于养老目的连续多年排名第一,可见,我国居民对养老金存在巨大需求,不用宣传发动。而对投资基金等资本市场投资工具缺乏认识和需求,另外这些工具本身也存在不足,不适合居民投资风险要求。因此,发展社会养老金并转化为长期有效的投资,是目前向资本市场分流银行储蓄的明智选择。

三、我国社会养老金分流银行储蓄并进入证券市场主要体制障碍

制约因素有多种,其中我国社会养老保险体制问题是主要因素。

(一)基本养老金现收现付制既不能积累大量资金,又不适合进入证券市场

我国目前实行统一的“统账结合”式的基本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其初衷是想通过个人账户的资金积累功能使我国社会养老金逐步摆脱现收现付式的单一支柱,转向部分基金式的多支柱模式。但从统账结合式的养老金实际运行情况看,有助于筹资模式转轨的作用并没有体现出来。原因是我国绝大多数地区养老金个人账户都属“空账”运转,即个人账户只有账,没有钱。空账的根本原因有二:一是统筹基金与个人账户基金没有分离,而“统、账”分离是做实个人账户的基本前提;二是因为“统账结合”与现收现付模式没有转换。“统账结合”模式实施后,在基金模式上没有跳出原有的基金统一管理、统一调剂使用的思维方式,“统账结合”仍按现收现付或“以支定收,留有部分积累”运作,养老保险体系构架没有变,只是为了多渠道筹集资金,“统账结合”等于穿新鞋走老路,因而形成个人账户的“空账”。尽管国家采取措施想做实个人账户,却没有明显效果。

由于许多地区个人账户是“空账”运行(到2003年底全国养老保险的个人账户空账金额已达到6000亿元),所以我国目前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储备有限,到2004年全国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滚存节余目前只有2975亿元,而当年养老金计划的开支3502亿元,这笔结余还不足支付一年的养老金开支(见表2)。按世界银行的标准:养老基金节余只够支付2年以下养老金开支的养老金计划属于现收现付制。因此,我国的社会养老保险实质上仍属于现收现付制。国际社会养老金运作的经验表明,我国社会养老金既不能大量积累,也不适合进入资本市场。

表2 我国社会养老金历年支出节余情况(年,亿元)

资料来源:历年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二)企业补充养老保险(企业年金)发展不起来

企业补充养老保险也称企业年金,是基金式社会养老金,它作为社会养老保险体系的第二层次,是社会养老保险私有化改革发展的重点,是社会养老金进入资本市场的主要部分。 但是,我国企业补充养老保险一直发展不起来。

1995年12月,劳动部下发了《关于建立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制度的意见》。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统计,到1998年底,我国参加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的职工只有500万人,占我国职工总数的比重不到5%,远远低于1998年养老社会统筹9400万人的参保规模。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累计的资金也只有60多亿元。参保最高年份2000年,企业年金制度覆盖560.33万人,占国家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员的5.4%,参保企业16247户,企业年金积累基金总量为191.9亿元。2002年的数量可以忽略不计(见表3)。企业年金如此小的规模对发挥社会保障功能是杯水车薪,对资本市场的发展更难有所建树。

表3我国城镇和农村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和企业年金的人数和参保比例(单位:万人,%)

注:城镇参保比例是占城镇从业人员的比例;农村参保比例是占农村从业人员的比例;企业年金比例是占城镇参保人员的比例。代表数量少无统计资料

资料来源:历年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年度统计公报

(三)社会养老保险体制不统一、覆盖面缺损严重

社会养老保险体制应该统一,并覆盖全体劳动者,这样,一方面能充分体现社会公平的原则,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社会风险分散,同时,能积累雄厚的保险基金。但是,我国的社会养老保险覆盖面非常小,不统一。

1.覆盖面非常小

1997年底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城镇各类职工共计8671万人,只占当期总数14760万人的58.75%。此外,还有2669万城镇私营个体就业人员(1997年)基本上都没有参加社会养老保险。2002年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14731万人,只占当期总数的45%;2003年全国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5490万,只占当期总数的近50%。此外,我国劳动力分布量最大的农村的社会养老保险的覆盖面缺损更为严重(参见表3)。

2.社会养老保险体系不统一

农村养老保险、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管理机构不统一,执行的离退休待遇和标准与企业社会养老保险的资金来源、基数计算、计发方式和计发标准等方面均有一定不同。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之间的养老保险也有区别,但都是现收现付式养老金,管理机构分散。

因此,改革完善我国社会养老保险体制,以发挥其转化巨额居民银行储蓄为社会养老金并进入资本市场的作用,是解决我国金融市场两大问题的关键。

参考文献:

[1]1998――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国家统计局.

[2]1998――2003年度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R].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家统计局.

资金流向问题范文第3篇

(一)物流金融业务模式研究 Lacroix和Varangis 对世界各国物流金融业务进行调查,总结了其主流的发展模式。Poe分析了担保物在物流金融业务中的关键作用,指出了该融资模式适用的三个范围。Gertzof从银行业务创新角度,指出该业务对银行拓展业务范围,有减低贷款业务风险的作用。Rutberg通过对UPS的分析,总结了物流金融融资模式的基本特征。国内与物流金融业务基础研究相关的文献也有很多,任文超认为“物资银行”运作模式本质是提供智能化的服务,从而最终解决企业之间资金相互拖欠的问题,实现物资的良性流通。罗齐和朱道立提出了融通仓模式,通过建立第三方物流服务平台,来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同时为银行和3PL带来了收益,实现了多方共赢。陈祥峰、石代伦、朱道立等进一步讨论了融通仓的定义,给出了系统的运作模式。邓哲锋等在分析了仅有第三方物流参与的融通仓的局限性之后,分析了第四方物流参与融通仓业务的可行性,最后给出委托、统一授信及联盟三种基于第四方物流参与的融通仓运作模式。冯耕中界定了我国库存商品融资业务的两类基本模式,仓单质押融资和存货质押融资业务。李毅学、徐渝和冯耕中通过案例比较了国内外物流金融业务发展现状,分析了国内外存货质押融资业务的演化过程。李毅学、汪寿阳、冯耕中评述了国内外物流金融的发展现状,从物流金融的理论基础、企业与银行的关系及风险控制三方面,总结归纳了当前的发展特征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千辉、甄学平针对供应链节点企业,提出了“先票后货”模式下收益驱动型供应链金融模型,研究了生产商的订单能力和融资决策。万媛媛、张颖分析了当前我国物流金融发展现状及特征,从融资方式、融资平台、融资体系及机制等角度,提出了进一步的发展模式。

(二)物流金融业务风险监控研究 Wright认为物流金融的存货价值及监控是开展该项业务的重点环节,如何准确评估存货价值及实施严格监管面临很大的困难和很高的成本,从而提出引入有实力的3PL的建议。Barsky和Catanach从物流金融业务特点出发,区别于传统的信贷业务,提出建立基于过程控制的风险管理思想。Diercks基于风险控制角度,提出物流企业参与风险监控的必要性。李毅学、冯耕中、张媛媛基于存货质押融资成本结构及监管模式,研究银行与融资企业之间的存货质押率问题,指出银行面临的下侧风险随着企业性质、质押率的改变而变化,与企业违约风险及质押存货的销售债项有关。李毅学从金融系统论角度,提出识别物流金融风险的技术框架,从风险来源、风险控制出发,给出了详细的风险分类,对深入分析物流金融风险提供了帮助。

(三)供应链资金约束研究 Birge、Birge和Zhang从采购具有的延期选择权角度,基于参与者的风险中性假设,运用期权定价方法,研究经营决策中的融资问题。上述研究都是从企业内部需求出发研究融资问题,没有考虑实际的外部融资约束问题。Buzacott和Zhang基于贷款的外部融资约束,建立了资金约束条件下的生产和库存相关模型,指出融资约束是影响企业最优决策的关键因素。李毅学、汪寿阳、冯耕中针对物流金融的风险控制问题,分析了周期性存货质押融资面临的主要风险指标,依据报童模型研究质押率的确定,并从下侧风险控制出发角度,讨论了融资企业和物流企业的动态博弈过程,指出融资企业的初始质押率和再订购决策共同影响物流企业的最优决策。袁光从物流金融主体之间的合作角度,基于链条中三方参与主体之间的制约关系,构建了以各方利润为权重的总体目标函数,讨论了联合最优决策问题。但相关的定量研究还很少。

目前学术界还没有关于物流金融的统一准确定义,在实践中出现的一些与物流和企业融资相关的金融服务模式被宽泛的称为物流金融业务。本文中,物流金融是指金融服务和物流服务相互集成的创新综合服务。具体来讲,就是第三方物流企业与金融机构合作,为资金不足的供应链提供融资和物流集成式服务,解决供应链资金约束的问题。

二、物流金融参与主体分析

物流金融系统结构较为复杂,其参与主体包括供应链核心企业、融资企业、物流企业及金融机构等。

(一)金融机构 在物流金融系统中,商业银行等提供贷款融资的机构,为规避贷款风险,通常需要企业用不动产作为抵押或质押。但是,供应链中需要融资的中小企业由于自身规模较小、制度不完善等因素,缺乏不动产,信用评级不高,通过传统方式很难得到贷款。因此,银行要扩展中小企业的市场,就必须开拓创新性业务,为中小企业提供创新性金融服务。

(二)物流企业 参与物流金融的物流企业目前主要指第三方物流企业(3PL)。3PL企业主要提供质押物(指流动资产)的物流服务以及资产管理服务(包括监管、评估、拍卖等)。3PL企业作为物流金融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一方面,由于供应链中的内部物流逐渐成为物流企业业务当中越来越重要的部分,因此,物流企业客户与供应链中融资企业存在高度重叠。而银行与3PL企业之间的客户共享,实现多窗口客户的导入,则为物流金融业务的扩展提供了重要途径。另一方面,物流金融的运作模式涉及很多物流的控制环节,此时物流企业充当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人角色,负责质押物的监控,并就授信企业的经营活动情况向银行提供预警。

(三)融资企业 融资企业主要指的是供应链中资金周转困难,需要融资的中小企业。从传统的授信角度出发,因其融资少且以流动资产作为担保,同时由于中小企业信用评级较低,财务状况较差等因素,很难得到银行的信贷支持。但从供应链关系出发,供应链中成员企业的交易是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的集成,是相对封闭的,这为银行监控提供了可能性。中小企业可以通过银行提供的物流金融业务获得信贷支持。

(四)物流金融核心企业 物流金融核心企业是供应链体系中规模较大、实力较强的企业。在物流金融中,核心企业的信用往往作为银行对其上下游中小企业授信的基础。借助供应链核心企业的信用,供应链中融资企业才得以获得信贷支持,解决流动资金不足的问题。

三、钢铁企业物流金融运作模式分析

随着近年我国钢铁行业持续的高速发展,产能过剩成为行业面临的共性问题。为拓展市场,增加客户群体,钢铁企业经常采取定金方式的营销策略,以扩大市场份额。这种销售策略的本质是,钢铁企业自身对供应链中资金周转困难的企业进行授信,为其提供的除定金以外的货款垫付,从而实现产品的销售。但受金融危机的影响,钢铁行业的下游产业,以汽车、轮船、家电为代表的钢铁需求锐减,钢铁企业的风险库存迅速增加,企业的现金回流和资金周转出现困难。同时,由于钢材价格大幅跳水,之前以定金方式高价购入钢材的企业面对巨大的跌价损失,无力偿还钢铁企业货款,违约事件屡屡发生。面对供应链核心企业的钢铁企业乃至整个供应链面临着资金缺口、流动资金紧张的问题,采用何种融资方式解决供应链中物流和资金流的匹配问题,将影响到核心企业乃至整个供应链体系的运作效率和业绩水平。下面对三种新的物流融资模式进行分析。

(一)期货草约融资模式 如图1所示,首先,融资企业通过B2B电子商务平台选择需要的产品类型,形成贸易订单(如图中“1”,简称1,以下同),并根据自身资金状况选择融资方式付款,电子商务平台将融资贸易信息下传给贸易公司(如2)。贸易公司对企业的需求以及钢铁生产厂的排产计划进行评估,审核通过后,形成期货草约,并上传至融资平台(如3)。其次,融资企业通过融资平台向银行提出融资申请(如4)。银行对企业的融资申请进行在线评审并批准融资(如5)。融资批准后,融资企业向银行交纳一定的保证金(如6),银行向贸易公司支付全部货款(如7),贸易公司收到货款后,期货草约转成期货合同并反馈给融资平台。贸易公司向钢铁生产厂支付货款,并与其形成期货合同(如8)。然后,4PL根据贸易信息以及3PL的自身资源情况,提出优化的物流解决方案并选择最适合的3PL提供物流支持(如9),3PL将出厂的货物作为质押物运送至贸易公司的协议仓库存储(如10),协议仓库向贸易商提供具体的货物信息(如11)。贸易公司负责货物进行质押物监管,在对质押物进行评估后,贸易公司向融资平台上传质押清单等信息(如12)。最后,当需要提货向银行还款时,融资企业向融资平台提交赎单申请(如13)。银行确认还款后,通过融资平台发出解除质押的命令(如14)。贸易公司在接到银行指令后,向协议仓库发出放行通知(如15)。协议仓库解除质押,货物归还融资企业(如16)。

(二)定金入库融资模式 如图2所示,首先,融资企业通过B2B电子商务平台选择需要的产品类型,形成定金方式付款的贸易订单(如图中“1”,简称1,以下同),电子商务平台将贸易信息下传给贸易公司(如2)。融资企业向贸易公司支付定金,定金合同成立(如3)。贸易公司垫资,向钢铁生产厂支付货款,并与其形成期货合同(如4)。4PL根据贸易信息以及3PL的自身资源情况,提出优化的物流解决方案并选择最适合的3PL提供物流支持(如5),3PL将出厂的货物运送至贸易公司的协议仓库中存储(如6),协议仓库向贸易商提供具体的货物信息(如7)。其次,贸易公司通知企业清库提货,当企业资金周转困难时,向其提供融资方式,并将定金合同传至融资平台(如8)。在对质押物进行评估后,贸易公司向融资平台上传质押清单等信息(如9)。然后,融资企业通过融资平台向银行提出融资申请(如10)。银行对企业的融资申请进行在线评审并批准融资(如11)。融资批准后,融资企业向银行交纳一定的保证金(如12),银行向贸易公司支付全部货款(如13)。贸易公司收到货款后,向融资企业归还定金(如14)。最后,当需要提货向银行还款时,融资企业向融资平台提交赎单申请(如15)。银行确认还款后,通过融资平台发出解除质押的命令(如16)。贸易公司在接到银行指令后,向协议仓库发出放行通知(如17)。协议仓库解除质押,货物归还融资企业(如18)。

(三)现货融资模式 如图3所示,首先,协议仓库向贸易公司提供库存现货的具体货物信息(如图中“1”,简称1,以下同)。其次,融资企业通过B2B电子商务平台选择需要的现货产品,形成贸易订单(如2),并根据自身的资金状况选择融资方式付款。电子商务平台将融资贸易信息下传给贸易公司(如3),贸易公司确认订单,形成现货融资订单合同并上传至融资平台(如4)。在对质押物进行评估后,贸易公司向融资平台上传质押清单等信息(如5)。然后,融资企业通过融资平台向银行提出现货融资申请(如6)。银行对企业的融资申请进行在线评审并批准融资(如7)。融资批准后,融资企业向银行交纳一定的保证金(如8),银行向贸易公司支付全部货款(如9)。最后,当需要提货向银行还款时,融资企业向融资平台提交赎单申请(如10)。银行确认还款后,通过融资平台发出解除质押的命令(如11)。贸易公司在接到银行指令后,向协议仓库发出放行通知(如12)。4PL根据贸易信息以及3PL的自身资源情况,提出优化的物流解决方案并选择最适合的3PL提供物流支持(如13)。协议仓库解除质押,货物归还融资企业(如14)。

四、结论

本文基于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探讨了物流金融的运作模式。从目前我国物流金融的实践发展看,物流金融业务的开展多集中在供应链的下游阶段,即属于渠道融资的范畴。当前钢铁行业面临产能过剩,成本压力不断提高,行业竞争加剧的问题。由于国家新产业政策的出台,钢铁企业可获得的信贷规模受到制约,企业的利润空间受到挤压,再加上产业升级对资金的需求,钢铁企业资金链面临的压力不断加大,作为供应链核心企业的钢铁企业乃至整个供应链面临着资金缺口、流动资金紧张的问题,采用何种融资方式解决供应量中物流和资金流的匹配问题,将影响到核心企业乃至整个供应链体系的运作效率和业绩水平。作为供应链核心的大型钢铁企业可以利用物流金融的模式,借助4PL的配合,通过银行授信解决供应链中的资金缺口问题。

[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编号:71171042)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编号:71101024)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陈祥锋、石代伦、朱道立:《融通仓与物流金融创新》,《科技导报》2005年第8期。

[2]李毅学、冯耕中、张媛媛:《委托监管下存货质押融资的关键风险控制指标》,《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1年第4期。

[3]袁光:《物流金融参与主体间联合最优决策分析》,《财经问题研究》2011年第9期。

[4]Lacroix R,Varnangis P.Using warehouse receipts in developing and transition economies.Finance & Development,1996, (9).

资金流向问题范文第4篇

关键词:农村金融;农业经济;问题;对策

近年来,随着党和政府对农民、农村、农业问题的重视和支持,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三农”问题关系到我国的经济发展,是当前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发展农民、农村、农业已成为新时代农业工作的共识,我国出台了相关文件,颁布了支持“三农”发展的相关政策。

1农村金融发展的现状与优势

1.1有效降低金融风险

在传统经济环境下,农村金融发展规模不大,支持农业经济发展的力度不够。此外,存在着许多不健全、不公正的金融交易行为,例如人为占用农业发展资金,利用农业贷款进行违规操作等,造成农业金融的混乱和不稳定因素。强化对农业金融发展的制度约束,是农村金融健康发展的充分保障,也是农村金融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通过对农村金融发展进行制度约束,可以有效避免农业金融发展中的市场混乱,对人为操纵金融市场活动进行集中治理,保障金融市场主体的稳定和健康发展,避免农业金融资金的不当使用,造成不必要的金融农业风险。

1.2合理引导农村金融资金流向

我国农业金融在受到政策制度约束之前,存在着资金流向不合理、资金结构不科学等问题。其主要表现是:农业金融向国有农场以及农业合作社等经济实力较强的企业倾斜,而对农村微型农业企业和个体农户的支持不足,造成农业金融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不充分,由于缺乏政策资金的支持,许多农业经济中小企业和农户往往面临高息借贷的困境。而且许多由于非法集资,非法套取农业金融资金的人还存在着无法偿还金融贷款的可能性,他们或成为老赖,或继续高利借贷,给农业金融发展造成了许多不稳定因素。因此,政策制度约束对发展农业金融、规范发展方向和资金流向、提高农村经济发展质量具有特殊意义。

1.3加快农村金融资源流转

农业金融的发展逐渐适应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改变了传统的粗放型经营方式。一方面,我国农业金融也在逐步规范自己的业务发展方向,积极地根据农村经济的实际情况,逐步完善金融服务模式,改变金融经营方式,在金融资源的配置和配置比例上也趋于合理,促进了农业金融资金的快速流动。并且农业金融积极主动地调整业务工作方向,积极向农业农产品销售领域拓展,农业金融积极投资于农产品销售渠道,运用信息技术帮助农业经济走上网络销售模式,对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市场销售能力具有特殊的金融支持作用。

2农业经济增长与农村金融发展关系

2.1定向支持重点农业产业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新常态的发展阶段,提高农业金融发展潜力,利用农业金融服务支持农业经济发展,对我国农业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提高农业金融支持重点农业产业发展的能力,建立现代农业金融管理机制,保障农业金融具有较强的市场抗风险能力,强化农业金融的发展内涵。改变传统农业金融的发展方向,加大农业金融对农业农村产业孵化项目的支持和投入,支持农业金融业务的发展转型,促进农业金融拓展发展空间,改变业务结构,实现高质量发展。

2.2完善农村金融资金结构

就我国农业经济发展而言,农业金融的发展对农业经济发展质量的提升更为显著。通过金融支持,我国的农业经济得到了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帮助,提高了农业的科技含量,改进了农业机械技术,更新了农业发展的管理技术手段,先后形成了智慧农业等项目。因此说,农业金融对农业经济的发展有较好的促进作用。但是在农业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农业金融在为经济发展服务的过程中,也出现了金融资金结构失衡、资金向农业大行业流动、农业金融债务风险急剧上升等问题。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在于完善农村金融的资金结构,优化农村金融的资金业务比例,调整业务资金流向。农业金融可以根据国家政策调整资金供给方向,把资金投向微型农业企业、农村贫困人口、现代农村技术合作社等产业,利用国家的政策补贴,增加农业金融的收益点,还可以改善农业经济中资金不平衡的状况,使农业经济中的弱势群体获得资金流动,帮助这些企业和个人实现发展目标。

2.3保证农业金融资金合理流动

保障农业金融资金的合理流动,提高资金周转效率,对农业经济的发展有着特殊的作用。农业金融的发展一方面需要金融资金的支持,但由于资本具有趋利性,因此在农业金融的发展过程中,许多金融资本都被高收益的企业所占有,如国有农场等。在某些急需资金的农业经济领域,财政资金的流动性较差,导致许多农业企业资金链断裂。而且,许多农业金融资金长期被大型国有农业项目占用,这些项目建设周期长,资金周转时效长,造成了农业金融市场资金短缺。这一现象表明,我国农业金融资源合理配置的能力还比较薄弱,在许多领域都存在资金分配不均的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加强农业金融产业的资金管理能力,提高社会资金流动的效率,提高农业金融的资金流动的预见性,保证农业金融资金的周期性合理流动,使农业各领域的资金分配趋于平衡。

3结语

资金流向问题范文第5篇

【关键词】控制权;现金流;影响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从公司价值的创造过程中看,公司价值是由企业在过去投资所产生的现有资产价值与未来投资所产生的现金流的现值所构成的,因此投资是公司创造价值的源泉,但是控股股东的目标并不是企业价值最大化而是自身利益最大化。在我国,由于资本市场的不完善以及我国对投资者保护的法律制度环境薄弱,监管的缺失和法律的不完善使得终极控股股东更有机会根据自身利益操纵上市公司的投资决策,往往利用内部现金流过度投资来攫取控制权私利。这往往表现在公司较少发放现金股利而用于投资,盲目投资等等,所以我国上市公司会有很多过度投资现象,国有上市公司在响应国家政策的同时也出现投资效率低下的很多问题,因此终极控制权与内部现金流对公司投资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不同视角下有关企业投资的文献综述

(一)终极控制权文献综述

Berle和Means研究了美国公司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现象,提出股东与管理层的委托问题,到后来出现了由控股股东和中小股东之间的问题称为第二类问题,因此本文研究的是第二类问题。终极控股股东对中小股东利益的侵占的一个重要因素便是控制权与现金流权的分离。在国内,王鹏和周黎安(2006)发现控股股东的控制权与现金流权分离程度越大,企业的绩效越差。因此陆续有学者从控制权角度对上市公司投资行为进行研究。

(二)投资现金流敏感性下的公司投资文献综述

公司的投资、融资是公司的基本政策,通过这两方面来指导公司行为。著名的MM理论认为,在不存在任何摩擦的理想世界里,任何资本的边际利润应该是相等的,公司的总价值与公司的融资结构无关。也即不论如何筹集资金,都不会影响公司的价值,因此公司的投资行为与内部现金流无关。这一结论引起很多学者的怀疑,众多学者纷纷开始对公司投资与内部现金流关系进行研究。MM理论是建立在一系列严格的假设之上的,但是由于资本市场的不完善性导致信息不对称和委托问题,从而演化为基于信息不对称的融资约束假说和基于委托问题的自由现金流过度投资假说。

(三)融资约束视角下企业投资理论综述

由于管理者和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Myers和Majluf(1984)认为在CEO与现有股东之间利益一致的条件下,经理人往往总是倾向于在股票被高估时发行新股票。当投资者认识到这个问题,就会认为发行新股是因为资产估值过高,这样会对股价产生负面影响,从而增加股权融资成本。这就导致了股票未被高估的企业,往往不情愿发行股票。因此会产生逆向选择问题,最终造成投资不足,使得外部融资成本高于内部融资成本,企业偏好内部现金流,这会降低企业发放的现金股利,更有可能因为内部现金流的有限而错过有价值的投资项目,造成投资不足问题,由此Fazzar(1988)提出著名的融资约束假说,他利用美国制造业421家企业14年的数据,用股利支付水平衡量融资约束程度,发现融资约束程度与投资现金流敏感性之间是正相关的,此后大量学者从不同角度或者不同的衡量方法来研究二者的关系,Kaplan(1997)通过对公司进行分组,融资受约束组和不受约束组,对前述论文中的数据进行重新研究,结果却相反,认为融资约束程度与投资现金流敏感性之间是负相关的。

国内学者魏峰、刘星(2004)以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为样本,发现我国上市公司融资约束也普遍存在,并且融资约束与投资现金流敏感性成正相关关系。屈文洲等(2011)采用交易概率指标发现信息不对称与公司投资支出负相关,并且提出在这种情况下融资约束与投资现金流并非线性关系。

三、终极控制权、内部现金流与公司投资的关系分析

罗党论和唐清泉(2007)研究中认为在我国的经济改革进程中,中央与地方财政分权,使得地方政府成为一个独立的经济利益主体。国有控股可分为中央控股和地方政府控股,由于地方政府拥有的资源相对较少,对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依赖程度也越高,我国政府是以GDP为导向的,依靠投资来获取利益,地方政府为增加其业绩,则更倾向于上市公司投资,所以会出现过度投资现象,Li(2005)研究我国省级官员升迁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表明当地区经济表现较好时,所在地区省级官员升迁的概率更高,因此地方政府官员出于政治前途考虑会干预所控股的上市公司,利用内部现金流进行过度投资。所以当上市公司拥有充足的内部现金流时,地方控股的上市公司比中央控股的上市公司更有可能利用内部现金流进行过度投资。另外,控制权与现金流权的分离是导致控股股东侵占中小利益的重要因素,两权分离使控股股东有强烈的动机去从事有利于自身利益的事情,这样就有可能损害公司的整体利益,当控制权与现金流权越来越接近时,控股股东与中小股东的利益就越趋向于一致,此时二者之间的关系以协同效应为主,相反,当控制权与现金流权分离程度越来越大时,二者之间就会越来越背离,利益会不同,此时控股股东与中小股东间的关系以侵占效应为主导。由自由现金流量假说可知,公司内部现金流量越多时,控股股东便会为自身利益趋向于过度投资,因此,控制权与现金流权分离程度越高时,控股股东与中小股东利益越不一致,控股股东为获取自身利益而进行过度投资的行为越来越严重。

四、政策建议

根据以上论述,本文认为应该从以下方面改善上述问题:完善相关法律制度环境,由于我国的法律环境不完善,导致控股股东对中小股东利益侵占以及控股股东影响公司投资,因此应该完善上市公司所处的法律环境,并加大对违反规定的处罚力度,达到杀鸡儆猴的效果;减少政府干预,政府为终极控股的股东的公司,很多会呈现严重的过度投资行为,因此有必要减少政府对公司的行政干预,促进上市公司投资决策的市场化,形成以市场为主导,政府为辅导的结构,发挥市场的作用;促进上市公司多元股权结构的建设,很多研究认为上市公司利用内部现金流过度投资的行为越来越严重,因此有必要加强上市公司多元化股权结构的建设,引入不同性质的大股东,建设多元化相互制衡的股权结构,改变一股独大的结构,减少控股股东的过度投资行为。

参考文献:

[1]邓建平,曾勇,何佳.利益获取:股利共享还是资金独占?[J].经济研究,2007.

[2]钱旭,丁元耀.股权结构、内部现金流与企业投资行为[J].商场现代化,2012.

[3]李鑫.股利政策、自有现金流与企业过度投资[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7.

[4]刘昌国.公司治理机制、自由现金流量与上市公司过度投资行为研究[J].2006.

[5]罗党论,唐淸泉.中国民普上市公司制度环境与绩效问题研究[J].经济研究,2007.

资金流向问题范文第6篇

1.规范建设资金管理的需要。

铁路项目资金来源以财政性资金、铁路债券、企业自有资金、银行借款资金为主。加强资金流向监管是对建设资金进行全过程监管的体现,也是规范资金管理的需要。

2.保证项目顺利实施的需要。

十二五”期间,国家加大铁路等交通基础性建设投资;特别是近两年,为拉动内需,铁路每年基建投资规模保持在8000亿以上。依法合规使用建设资金是确保建设项目按照设计标准、规模顺利实施的关键。加强建设资金流向监管,是加快推进铁路建设,全面落实“质量、安全、工期、投资效益、环境保护、技术创新”六位一体的建设管理要求。

3.维护项目稳定的需要。

维护建设项目稳定,是保证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保证农民工工资按期足额发放,确保不发生群体性上访讨薪等事件发生,是建设单位一项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督促参建施工单位按规定做好农民工工资支付,是建设资金流向监管的重要内容。

二、铁路建设资金流向监管过程中存在问题及分析

1.监管意识不强。

部分建设单位对资金流向监管认识不到位,建设单位只要按合同约定、工程进度拨款就行;认为施工单位挤占、挪用、截留建设资金行为,是铁路建设管理中小问题,只要按期建成投产就行,资金如何使用完全是施工单位的事,甚至对资金流向监管持抵触情绪。

2.监管制度不完善。

《铁路建设资金管理办法》颁布于2005年,基本不涉及建设资金流向监管内容;尽管铁路总公司陆续出台建设资金流向监管的有关通知,但多年来一直没有制订系统的操作性强的监管制度;部分项目管理机构疏于建设资流向监管,三方监管协议流于形式。

3.监管深度、尺度不够。

对参建施工单位而言,建设资金使用更多体现在成本管理、物资管理、合同管理、征地拆迁等方面,违规截留、挪用建设资金现象时有发生,如果不结合施工单位的包价范围、施工程序、成本核算、合同管理、分包计价等内容,资金流向监管工作是肤浅的、片面的。

4.建设资金专款专用与参建单位资金统一归集管理的矛盾问题。

铁路建设资金管理一项要求,即确保专款专用;作为铁路参建施工企业,从集团公司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管理要求出发,实现资金集中管理、统一调度是提高企业资金效益最大化的有效途径;资金监管过程中,施工单位往往都有资金归集诉求,加大日常资金流向监管困难。

三、加强建设资金流向监管的应对措施

1.加强专业培训,提升监管意识,提高基建财务管理人员综合业务素质。

首先,建设单位要充分认识依法合规使用建设资金的重要性,树立强化建设资金流向监管意识。其次,加强资金监管人员业务培训,注重专业知识的积累,提高综合管理素质。最后,组织财会、计划、建设、审计、监察等部门,发挥各自专业优势,共同对建设资金流向进行监管检查,提升检查力度、深度。

2.加强合同管理,规范制订监管条款,确保资金流向监管依法合规。

2006年,原铁道部首次正式发文,明确铁路基建大中型项目必须将资金监管、拖欠工程款、农民工工资等事项纳入铁路建设合同管理;铁财〔2007〕237号、铁财〔2011〕24号也分别对建设资金流向监管提出具体要求。项目管理机构应在施工承包合同签订环节,以合同的形式明确资金使用范围,细化资金流向监管程序,明确双方权利义务,确保建设资金流向监管工作依法合规,这是保证实施资金监管的前提。

3.完善三方监管协议,明确各级监管职责,建立逐级负责的资金监管体系。

按照“分级负责、分级监督”的管理原则,严格执行建设、施工及监管银行的三方监管机制,明确各级资金监管责任主体及责任人,充分发挥各级监管职能,做到项目管理机构对参建施工单位资金实施监管向铁路局负责;参建施工单位对所属项目部资金实施监管向项目管理机构负责;监管银行对施工单位资金拨付实施监管向项目管理机构负责。

4.加大监管考核,建立责任追究制度。

建设单位应加大对施工单位建设资金监管检查力度,铁路局对建设资金流向监管定期检查抽查,对查出问题、问题整改、监管制度落实、三方监管协议的履行等纳入建设单位考核。严格责任追究制度,制订切实可行的奖惩考核办法,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考核机制,对参建施工单位建设资金违规使用的,纳入施工单位信用等级评价;对项目管理机构违规使用的,严格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四、结论

资金流向问题范文第7篇

关键词: 美联储;货币政策工具;金融危机

2007年次贷危机的爆发造成了美国金融市场震荡并慢慢通过各种途径威胁着实体经济。为缓解金融市场流动性危机,防止美国经济陷入衰退,美联储采取了必要措施并大幅降息,但受金融危机影响,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能有效运转,传统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失效。在此背景之下,美联储运用创新型货币政策工具,直接将流动性送至金融机构手中,成功缓解了这场流动性危机。研究美联储如何在危机期间针对不同市场状况进行货币政策工具创新,对我国央行进行货币政策工具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一、创新型货币政策工具概述

(一)面向存款机构的流动性救助工具

1.银行间借贷市场情况

2007年8月,法国巴黎银行宣布无法对旗下三支对冲基金发行的次贷产品进行定价,次贷产品问题进一步暴露,造成了银行间借贷市场资金紧张,原因有二:一是存款机构对交易对手违约风险的担心。危机期间,市场充满了不确定性。为降低因不确定性而产生的损失,存款机构贷款十分谨慎,有盈余资金的存款机构也选择少贷或不贷。二是存款机构与次贷产品发行机构之间的联系。次贷产品的发行机构通过在货币市场发行证券进行融资,将资金用来购买住房贷款,并将其证券化后出售给投资者。部分发行机构由商业银行设立,目的在于躲避监管。商业银行对其资金偿还进行担保或与其签订承诺贷款协议。危机爆发后,投资者纷纷从次贷产品发行机构中抽回资金,加之金融市场流动性差,机构融资困难。商业银行开始履行承诺贷款协议为发行机构提供资金,造成银行间借贷市场资金需求增加。同时,存款机构预期市场不断恶化将导致更多的贷款承诺需要履行,使其持有更多的现金以应对流动性需求,银行间市场资金供给减少。

资金需求的增加、供给的减少,加剧了银行间借贷市场利率波动。同时,市场资金借贷期限的不断缩短,增加了金融机构资金链断裂的可能性。

2.定期标售工具的创设及运用

为缓解银行间市场流动性压力,美联储于2007年8月17日下调贴现率50个基点,将贴现贷款期限延长至28天,并下调联邦基金利率。但出于对贴现窗口“污名问题”的担忧,存款机构运用贴现贷款解决流动行问题的意愿不高,银行间借贷市场流动性仍然吃紧。为弥补贴现窗口不足,缓解银行间借贷市场流动性压力,美联储创设了面向存款机构的定期标售工具(TAF)。TAF通过利率招标的方式向经营状况良好的存款机构发放贷款。TAF兼有公开市场操作及贴现窗口的特点,其特有的底价招标拍卖形式既有助于克服贴现窗口“污名问题”,又使美联储在向市场注入流动性方面把握了主动性。同时,贷款利率由存款机构竞标决定,保证了利率的市场化。通过TAF,美联储有效缓解了银行间借贷市场流动性压力。

(二)面向一级交易商的流动性支持工具

1.回购市场情况

一级交易商是美联储公开市场操作的交易对手,是货币政策传导的重要途径,其资金来源主要依赖于回购市场。因此,回购市场是否正常运行将影响一级交易商的流动性状况,进而影响美联储货币政策的顺利实施。近年来,一级交易商的资产负债变化呈现两大趋势:一是一级交易商体系负债总额中隔夜回购协议占比逐年增加,截止2008年3月,该比例高达70%;二是其在回购协议中使用的抵押资产中,国债及政府机构债券等高流动性资产比重不断降低而流动性较差的低投资级别公司债券及资产支持证券比重不断增加。资产负债这两大变化趋势为一级交易商出现的流动性危机埋下了隐患。金融危机期间,贷款人出于对交易对手风险及其提供的抵押资产质量的担忧,大幅降低抵押率,即使是面对诸如国债之类流动性较强的抵押资产也是如此,导致回购市场出现流动性紧张的局面。对一级交易商来说,以隔夜回购滚动融资为主的融资方式使其融资能力受到削弱,加之其抵押资产流动性差,资产变现难度大,融资难上加难。

2.新工具的创设及运用

为了“重启”回购市场,缓解一级交易商体系流动性危机,防止回购市场流动性问题向其他金融市场外溢,并确保货币政策顺利传导,美联储创设了面向一级交易商的流动性救助工具――一级交易商信用工具(PDCF)及定期证券借贷工具(TSLF)。两种工具分别从资金来源及抵押品流动性两方面解决一级交易商面临的流动性问题。PDCF主要解决资金流动性问题。该工具的使用,是美联储自1933年以来第一次向非存款金融机构开放贴现窗口。在PDCF框架下,一级交易商可在提供合格抵押资产后,以一级信贷利率向美联储申请贷款以解决暂时的流动性问题。TSLF主要解决抵押资产的流动性问题。在TSLF下,一级交易商可用其低流动性的资产做抵押,向美联储借入高流动性的国债,从而增加其在回购市场上的融资能力。这两种工具形成互补,共同作用,在缓解一级交易商流动性压力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货币市场流动性支持工具

1.货币市场情况

货币市场短期融资的重要场所,是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场中,筹资者包括企业及金融机构,主要通过发行商业票据等短期债务工具进行融资;主要投资者为货币市场基金,通过购买短期债务工具获取收益。2008年8月,由雷曼兄弟破产引发的“向安全资产逃离”对货币市场造成了巨大冲击,宏观经济也间接受到了影响。从微观市场层面看,资金的纷纷撤离增加了货币市场基金的赎回压力,迫使各大基金不得不出售资产以满足客户的赎回要求,从而陷入不良循环,导致商业票据等短期债务工具需求萎缩;同时,资金撤离导致的短期债务工具需求下降也使企业及金融机构的融资受到影响。从宏观层面看,货币市场的萎缩从两方面对宏观经济造成威胁:一是阻碍了企业融资,进而对其投资造成影响;二是减少了金融机构的重要资金来源,导致其放款能力受到约束,进而无法满足企业和居民的信贷需求,间接阻碍了投资及消费产。

2.新工具的创设及运用

针对以上状况,美联储创设了商业票据融资工具(CPFF)、货币市场投资者融资工具(MMIFF)以及资产支持商业票据货币市场共同基金流动性工具(ALMFF)。CPFF是一种面向货币市场融资方的流动性支持工具。在CPFF框架下,美联储通过设立特殊目的载体直接购买合格企业及金融机构发行的商业票据,向商业票据市场提供流动性支持。MMIFF是面向货币市场投资方的流动性支持工具,在这一工具下,美联储指定私人机构设立的SPV直接购买货币市场基金出售的资产,以增加二级市场的流动性。SPV的融资方式有两种,一是通过MMIFF向美联储借款,二是发行商业票据。AMLF也是面向货币市场投资方的流动性支持工具。符合规定的金融机构可运用这一工具,以其所有的资产支持票据为抵押从美联储获得贷款。

二、创新型工具可能引发的若干问题

不可否认,美联储在危机中进行的货币政策工具创新对缓解金融市场流动性压力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货币政策工具创新也可能引发新的问题。

第一,流动性救助工具的使用可能增加公开市场操作难度。美联储通过日常公开市场操作调控银行体系内存款准备金数量,以将联邦基金利率稳定在目标水平。危机管理中,美联储在运用创新型货币政策工具为市场注入流动性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准备金数量的波动,增加了公开市场操作难度。

第二,创新型货币政策工具可能成为市场参与者的融资依赖。美联储进行货币政策工具创新的意图在于为金融机构及市场提供暂时性的流动性救助,但创新型工具的使用大大降低了借款者在危机中的融资难度,当市场参与者习惯了这些工具的使用后,会对其产生依赖,进而削弱金融市场融资功能。

第三,创新型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可能增加美联储面临的风险。金融危机期间,伴随着创新型工具的运用,美联储也逐渐由“最终贷款人”转变为“第一贷款人和唯一贷款人”,在此过程中,美联储通过创新型工具发放的贷款余额随之迅速上升,加之金融市场存在较大不确定性,抵押资产价格波动剧烈,美联储面临的风险不断上升。

三、美联储的对策

美联储在创新型工具的机制安排中体现着针对以上问题的对策。

第一,控制工具操作频率。对创新型工具操作频率的控制,有助于降低其对银行体系内准备金数量的影响。例如,美联储规定TAF的使用频率为两周一次,且每次向市场提供的流动性数量提前确定,此举有利于公开市场操作室预测存款准备金变动并及时进行对冲操作,使TAF的运用能够更好地“融入”到日常公开市场操作中去。

第二,规定融资成本和融资上限。这是美联储约束参与者行为、防止工具被过度使用的有效手段。融资成本主要包括贷款利率及惩罚性费用两部分。创新型工具下的贷款利率均高于正常情况下金融市场融资成本。因此,当市场恢复正常时,市场融资成本将低于创新工具贷款利率,资本逐利的本性决定了参与者必将选择成本较低的融资渠道,从而放弃使用创新型货币政策工具,重新参与到金融市场活动当中。此外,对工具使用者惩罚性费用,旨在防止参与者过于频繁地使用工具。例如,美联储对连续45天使用PDCF的一级交易商收取逐日递增的惩罚性费用,迫使一级交易商在融资方式上回归传统。控制融资上限则可以防止企业及金融机构向美联储过度举债,借机扩张。在CPFF框架下,美联储规定,单家企业通过CPFF融资的额度为其在2008年1月1日-2008年8月31日期间商业票据发行量的最高水平,表明美联储启用CPFF只为将商业票据总量维持在危机前水平,防止企业借机扩张。

第三,设置工具使用门槛。美联储流动性救助的对象仅限于那些运作良好,但资金周转因金融市场失灵而暂时出现问题的企业及金融机构,那些财务状况较差、信用存在问题的企业及金融机构未被列入救助范围。如TAF的合格使用者为符合一级信贷标准的存款机构,CPFF的合格使用者为评级为A-1/P-1/F-1或更高的公司。此举一来有助于缓解企业受到资金来源问题的困扰,二来使得美联储贷款的收回得到了更好的保障。

第四,下调抵押率。金融危机期间,资产价格的急剧下跌导致了公司资产负债表恶化,同时,其在借款过程中提供的抵押资产价值的下降将减少抵押品对贷款者提供的保护,增加了贷款损失的可能性。因此,金融机构在放款过程中纷纷下调抵押率,以抵御抵押品价值下跌带来的损失。美联储也采用了类似的做法来减少贷款损失,但同时也使其面临一个两难问题:一方面,抵押率过低,削弱了工具使用者的融资能力,有碍金融市场的恢复;另一方面,抵押率过高,将增加美联储损失的风险。对此,美联储定期根据市场情况重新调整抵押率水平,以平衡两方面问题。

四、总结

“军事史由胜利者书写,经济史在很大程度上则由中央银行家来撰写。”尽管美联储在危机中采取的措施饱受争议,但有一点人们必须承认:在伯南克这群优秀中央银行家的带领下,美国经济避免了最可怕的情形――长期的通货紧缩。美联储危机之中的应对之策,为各国中央银行在危机状况下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提供了有力借鉴。

参考文献:

[1]刘胜全.金融危机中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工具创新及启示[J].国际金融研究,2009(8)

[2]彭兴韵.危机管理中的货币政策操作――美联储的若干工具创新及货币政策的国际协调[J].金融研究,2009(4)

[3]Ben S. Bernanke, Liquidity Provision by the Federal reserve, Federal Reserve Speech, 2008

资金流向问题范文第8篇

【关键词】企业财务管理;财务信息化建设;资金管理;使用效率

为了能够更好的促进企业经济的发展,更多的企业已经意识到了财务管理对于企业的重要性,所以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不断的加强对企业财务各方面的管理工作,不仅通过对财务管理人员自身的素质要求严格,并且加强了对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视,通过不断的增强财务管理在公司中的地位和工作效率,做到财务工作对整个企业发展的支持,使得企业的资金链条的使用效率方面能够得到更大程度的提高。

1 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性

在企业中,财务管理的良性发展,不仅能够为企业在大环境的市场竞争环境中能够在资金上取得有利的条件,还能够为企业提供除了资金以外的更多方面的支持,所以,越来越多的企业为了能够更好的保证自己的发展速度,都走上了加强企业财务管理这条良性的、正确的发展道路。只有在企业的财务管理得到优化,企业在资金的使用上才能得到最大成都的保障,把资金使用到最有用的地方,是需要企业财务管理部门的有效把控的,如果能够把企业的资金链条得到很好的维系,不仅能够为企业的资金周转提供良好的保障,还能为企业在有效的事件中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但是,现在大多数企业面临的问题是资金的管理没有很好的集中起来,并且使用的效率也非常低下,并且财务管理的专业水平比较薄弱,这样对于企业来说对于财务管理质量就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使得企业在整个大的市场经济环境中没有保存较强的竞争力。

2 目前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2.1资产管理薄弱,财务控制失灵

一方面,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对于银行的资金管理经验不足,企业闲置的资金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对于现在的中小企业来说,很多企业都会向银行进行借款,但是借款后的资金都没有用到实际的周转上而是闲置不用,这样没有做好资金的流向规划,对于企业来说就会对工作的开展带来一定的挑战,当企业需要应急资金的时候,没有过多的资金,这样的规划十分不合理;另一方面,企业的周转受一定方面的影响,回流比较缓慢。对于这样的企业,财务部门没有做好资金流向的管控和催收的措施,造成企业自身的财务利益没有保证,并且对于企业本身的一些固定资产的管理不是很到位,造成了企业的资源浪费和资金的短缺,并且有些企业并没有把财务的职责划分明确,这样造成的损失也就没有办法进行遏制和评估。

2.2企业财务管理模式僵化,观念陈旧

对于我国现在的经济体制来说,企业的转型也是随着改革的深入而进行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就会出现管理模式的改变。虽然公司性质有所变化,但是面临的问题是,很多的投资者同样也是企业的经营者,他们并没有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然后合理的规划,而是把重要的岗位都留给了亲戚来把守,这样的话就造成了家族企业的管理模式,这样的想象使得企业的实际管理职责划分不明确,并且没有很好的专业知识,只是一味的按照个人的利益进行工作,从而忽视了企业以后的发展方向和自身工作的正确性,有的甚至出现管理能力差、账务混乱、没有计划性等问题,对于企业来说都会影响企业的发展。另一方面,由于财务管理者大多都是家族管理模式,对于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方面和思想方面及专业素质方面都没有很好的考虑,这样来说他们的定位就是在于对公司资金的管理和统计,从而也就失去了财务管理在企业中的实际作用。

2.3企业财务管理基础薄弱,管理制度不规范

一方面,财务人员的管理制度虽然建立,但是很少有人按照制度办事,制度制定形同虚设,没有起到制度制定的最初目的。另一方面,财务管理的实际操作不规范。在财务记账过程中存在着很多的糊涂账、死账等,这样不规范的记账不仅对于企业以后的账目管理造成一定的麻烦,还会因为财务方面报销手续不全出现钱款报销方面的问题,对于财务报表的订立也出现了一定的影响;同时在财务账目管理上,不能按照规定的方式进行财务的账目的管理和保管,都是存在的问题。

2.4财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财务监督不力

一方面,现在企业对于财务部门的重视程度增强,但是对于财务部门安排的人大多都是家族内部比较信赖的人,这样的话就剥夺了其他人的监督作用。另一方面,企业出于专业话和方便考虑,对于企业内部的账目都交由社会上的财务公司进行打理,但是对于现在的财务公司来说,没有很好的针对企业做好一对一的服务,只是在账务上保证没有问题,而对于资金的掌管和流向没有很好的建议及管控,这样对于企业资金的管理和流动存在着一定的影响。

3 强化企业财务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措施

3.1推进财务信息化建设

根据财务管理比较成功的企业的实际经验来说,根据公司需要建立先进的财务技术软件,这对于企业的财务管理的良性建设是必不可少的。现在计算机技术已经开始应用到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企业也可以根据自身财务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软件开发,这样通过财务软件的应用及财务人员的管理,不仅可以利用软件的优势对财务风险进行有效的规避,还可以提高自己的使用效率,同时对于公司资金的周转速度也起到了一定的影响。对于财务软件的开发和使用方面,也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来进行研究,制定最符合企业财务管理发展的方案。

(1)在财务软件的选择上,不仅要根据企业自身的财务需要,还应该选择国家认可的财务关键,并且在财务软件的推广上,要在企业的整个财务部门进行推广,并且应用到最基础的工作中,对于工作起到引导和辅助的作用。

(2)财务系统的设立不能够独立存在,不仅要能够管理企业资金流向,同时还要实现企业流程预算、结算、监控的一体化,这样通过系统能够一目了然的完成整个资金的发生、流向、归集,在这样的监控之下,工作中出现问题可以及时解决,不仅能够保证了资金的动向明确,还能在一方面监控生产的情况。所以要在企业的内部把财务和生产活动有效的结合在一块,把各项资源得到良好的配置,实现整个企业的管理信息化。

3.2充分利用商业银行的资源

现在很多企业存在着这样的情况,除了自己的总部之外,在其他各个地方还设立了分公司、子公司,对于分公司、子公司的财务管控,可以通过银行现在开通的网上银行进行有效的管理。总公司的财务部门可以以公司的名义在银行建立户头,当分公司、子公司有现今流动需求的时候,需要提前进行申请,由总公司的财务部门进行核对后进行拨款到对方的银行账户上,在总公司打款完毕后,分公司可以根据打款的金额与对方进行联系,然后实施下一步的工作。如果有钱款要汇到公司的情况下,分公司的财务部门也要对欠款的数量、情况、打款时间等进行报备,然后将款项直接打到总公司的户头上,这样的话总公司的财务部门可以进行统一的资金汇集。网上银行系统的应用对于企业来说非常的方便,一、可以有效的规避了财务风险;二、资金的统一流动可以提高自己的使用效率;三、资金的集中也可以使得公司对资金的管理有一定的规划,最好资金的流动计划;四、把财务方面的问题由总公司的财务人员进行解决,分公司的人员能够有更多的时间去进行其他方面的工作。

3.3推行全面预算管理

企业的财务管理要抓住企业先进流向这一切入点进行严格的监控,同时做好资金的管理,在企业的内部建立起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做好企业的资金预算,在保证企业正常运营的情况下做好资金的良性流动,规避财务风险。然后,现在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在现在的管理上没有做好规划,资金管理效率低等困难。在这样的情况下,就要加强企业管理者对于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视,理清账务流向思路,转变财务管理观念,摆正财务管理的位置,把企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如何加强财务资金管理上来。

(1)在企业的财务管理中应该加强企业资金的集中统一管理,在资金结算过程中用统一账户进行统一结算,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对结算和资金流向最好管控,还能够规范资金的管理,使得资金能够得到高效的利用。

(2)做好企业资金流动的预算,把握资金流动的良性运作。大多数企业对于企业预算这一管理方面只是空喊口号但没有真正的把预算机制落到实处,这样的话对于企业的财务管理没有起到任何效果。对于想要改变财务管理现状的企业来说,要健全整个企业的预算机制,把这种机制的环节都制成严格的考核制度,对于企业的正常经营活动都有很好的依据,这样的话不仅能够改善企业现在不严谨的财务制度,还能够严格的对企业的资金流向进行管控。

(3)对企业每笔资金的流向最好监控和分析,并且最好现金流量的管理工作,确保每笔现金的流动都是有计划、提前做好预算的,对于那种无计划的流动一定要做好跟踪和追溯,确定其流向和实际需求紧急情况。在有大额的现金流向时,也要进行进一步的跟踪和监控。

3.4完善内部审计制度

企业必须强化财务部门的工作机制,确保财务部门的制度完整性和可实施性,对于财务信息必须真实、完整。

(1)企业财务部门的会计和其他负责人,应该严格按照国家已经出台实施的会计方面的法律法规进行工作,充分发挥自己的工作职责,在工作中也起到一定的监督作用,同时也要在不违背本身工作的前提下维护好企业的利益。

(2)同时在企业内部建立严格的审计制度,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实施定期或者是不定期的内部审计,这样能够让财务人员时刻都能够提高工作的准确性,并且还能在一方面提高财务工作人员的整体工作素质。在企业内部还要建立监督部门,在有重大决策时,监督部门不仅要对结果进行监督,在事情发生之前、事情发展的过程中都要进行有效的监督,这样的话不仅能够在最快的时间内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还能够在一定的情况下保证企业的经济利益不受损害。

总之,在企业的发展中,财务管理部门的重要性是不可小觑的,为了能够更好的建设企业中的财务管理机制,不仅要加强财务管理部门的自身素质,还要找到符合企业发展的管理方法,用最适合企业的科学方法来进行有效的管理,管控好资金的流动,从而减少了财务问题给公司带来的困扰,同时还能避免资源、资金浪费的情况,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刘丹.如何加强内部控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率[J].中国商界,2013,7(8):6-7

资金流向问题范文第9篇

[摘要]从流动性和流动性过剩概念入手,对我国流动性过剩问题进行辩证分析,提出应充分利用流动性过剩的积极方面,发展融资市场,既要考虑国际因素,逐步与国际金融接轨,支持中国实现在全球的经济资源与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支持“走出去”的经济战略,又要考虑国内因素,从整个宏观经济平衡的视角,疏导流动性,引导其向中西部、三农、中小企业、教育、卫生、公共设施、廉租房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流动,同时,还要考虑发展资本市场,寻找更直接更广泛的资金出口,最终解决流动性过剩问题。

[关键词]流动性过剩;融资市场;发展

一、流动性过剩问题的提出

经济学中,“流动性”是指某种资产转换为支付清偿手段或者说变现的难易程度。在宏观经济层面上,人们常把流动性直接理解为不同统计口径的货币信贷总量,即通常所说的流通中的现金(M0)、狭义货币供应量(M1)、广义货币供应量(M2)等。

关于流动性,学术界主要认为有以下4种含义:第一种含义是指整个宏观经济的流动性,指经济体系中货币投放量的多少。第二种含义是就整个股票市场而言,指参与交易资金相对于股票供给的多少,这里的资金包括场内资金(即已购买了股票的资金,也就是总流通市值)以及场外资金(就是还在股票账户里准备随时入场的资金)。第三种含义是指商业银行能够在不遭受损失的条件下,满足存款人提存及支付需要资产的变现能力,即所谓的资产流动性。学术界将其扩展为资产流动性和负债流动性,负债流动性主要是指银行迅速筹集资金以应付存款人提存和支付需要的能力。第四种含义是针对个股而言的,即流动性是指股票买卖活动的难易,也就是说买了这只股票后是否容易卖出。以上4种含义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第一种含义和第二种含义的流动性相关程度非常高,即经济出现流动性过剩通常会引发股票市场的流动性过剩,所以当国家开始收紧银根时,股票市场就会失去资金供给,表现不佳。第三种含义的流动性也与第一种和第二种含义的流动性关联度较大。第四种含义的流动性问题一般认为对国民经济的影响不太显著。

所谓“流动性过剩”,其全称是指“流动性资产过剩”,经济学解释是,储蓄和投资偏好大于消费偏好。欧洲中央银行(ECB)把流动性过剩定义为实际货币存量对预期均衡水平的偏离。通俗地说,流动性过剩(ExcessLiquidity)就是市场上流动的货币过多,超出了经济体系的实际需要,即通常所说的流通中的现金(M0)、狭义货币供应量(M1)、广义货币供应量(M2)等的过剩,也就是货币当局货币发行过多、货币量增长过快,银行机构资金来源充沛,居民储蓄增加迅速。在宏观经济上,它表现为货币增长率超过GDP增长率;就银行系统而言,则表现为存款增速大大快于贷款增速。由于现金可以直接用于支付或清偿,认为是流动性最强的资产,因而,有专家通俗地解释说,“流动性过剩”,就是“钱多了”。衡量流动性过剩的最佳指标可以用马歇尔k值(Marshalliank),即狭义或广义货币总计数与名义GDP的比值。如果存在流动性过剩问题,那么各主要经济体的货币供应量(即M2)将大大超过货币需求量(以名义GDP为衡量指标)。

我国目前的情况,2000-2006年M0、M1、M2年均增长分别为10.5%、15.3%、16.5%。2006年末,狭义货币供应量为12.6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7.5%,增幅比上年高出5.7个百分点,远远高于同年GDP的增长速度;金融机构超额存款准备金率为4.8%,比上年末高出0.6个百分点;金融机构存款总额高于贷款总额即存贷差为11万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7万亿元。除2004年外,2000-2006年广义货币M2增长率均高于同期GDP名义增长率,M2增长率平均比GDP名义增长率高3.6个百分点。货币供应量的快速增长使得M2与GDP的比值不断上升,到2006年末,中国的广义货币M2已达34.56万亿元人民币,按当年汇率折算,相当于4.3万亿美元,当年中国GDP总量为20.94万亿元人民币,折合2.6万亿美元,货币存量相当于GDP的1.65倍。而美国自2002年以来M2与GDP的比率一直稳定在0.8左右。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国出现了流动性过剩问题。

二、我国流动性过剩的辩证分析

虽然我国出现了流动性过剩问题,但是,流动性过剩无论是从表象、还是从成因或解决方法上来看,都是一个复杂的经济和金融理论问题,并不仅仅是通常所说的货币发行过多、存贷差过大等问题。针对当前我国流动性过剩现象,笔者认为,中国并不真正是钱多得没有地方花了,而是过剩与短缺同时并存的局面,对我国流动性过剩问题必须作辩证分析。

(一)从全球角度看,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世界经济发展的贸易、投资格局短期内不会改变,我国和全球流动性过剩的特征将长期存在,这是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当前,不仅仅是一个国家储蓄过多,全球储蓄都过多。同时,全球利率低的现状短期内也不会改变,美国9·11以后,美联储连续减息,长期维持1%的低利率,造成全球流动性价格非常低。美、日等发达国家长期实行扩张性的财政货币政策,通过贸易赤字输出资金,客观上造成套利交易量加大,形成流动性效应,其中很大一部分流入像我国这样的顺差国。

(二)从经济发展角度看,伴随着我国城乡二元矛盾的加大,流动性在我国经济金融相对成熟的市场中表现为过剩,在发展滞后的市场中则表现为短缺,呈现出全局性过剩和区域性、局部性短缺并存的特征。这一特征突出表现在城乡金融资源的配置上,城市占80%强,农村不足20%,农村实际上是流动性短缺。近几年,国家加大了“三农”投入,放宽和调整了农村地区的金融准入政策,但与城市比较,财政性、政策性资金投入仍然严重不足,农村金融发展严重滞后,各大金融机构不是积极地向农村输入资金,而且变相地从农村抽取资金。一些大型商业银行在商业化、市场化导向的改革和发展中,大量撤销农村地区的分支机构,上收信贷审批权;邮政储蓄资金回流农村的机制尚未有效建立,从农村抽走的多,流回的少;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历史包袱重,机制不完善,难挑支农重担;政策性银行如国家开发银行和进出口银行在县域地区无机构和网点,支农“鞭长莫及”,农业发展银行虽然在农村有网点,但业务范围和业务专长主要限于粮棉等农产品购销。农村实际上是流动性短缺。

(三)从资金供给和需求看,一方面是储蓄率高,银行流动性过剩,资金供给过剩,另一方面是中小企业和一些利润率低但社会效益好的项目领域表现为资金相对短缺。目前,我国的金融市场欠发达,基本是通过银行体系来配置信贷资源,而银行的风险评估有其局限性,无法做到以不同层次的金融市场来满足不同层次的投资和融资需要,所以储蓄不能有效地向投资转化,无法寻找出口。而且,投资也未呈现多元化,大量的资金涌向股市、房地产等高回报领域,资金出现绝对过剩,累积的风险也相当的大。这说明国内的资金配置存在结构性的扭曲、不对称,资金配置的效率不高、渠道不畅。需要资金的地方得不到钱,大量的资金需求是通过银行间接融资获得,直接融资所占比重很少。据统计,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资金,绝大部分来自于业主资本和内部留存收益,近年来一直保持在50-60%以上,而公司债券和外部股权融资等直接融资则不到1%。一些中小企业为了发展,大量寻求非正规金融融资。据中央财经大学地下金融调查课题组的调查表明,地下信贷的规模接近正规金融机构业务规模的30%。其中,全国中小企业融资超过三分之一的来自非正规金融,越是经济不发达地区对地下借贷的依赖性越强。从地区分布看,西部6省指数最高,为43.18%,中部为39.8%,东部最低为33.99%。三、流动性过剩背景下发展融资市场的对策

毫无疑问,如果不能有效地应对流动性过剩,国家宏观经济将受到严重影响,如流动性过剩会助长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增加贸易摩擦,加剧汇率升值,导致各类资产价格的波动,造成资源配置的低效和浪费,催生资产泡沫,导致商业银行过度竞争,放大信贷风险,最终影响宏观经济稳定。但是,如果有效利用流动性过剩,也会为加速金融发展、解决经济社会结构性、体制性问题提供前所未有的空间和机会。流动性过剩是一把双刃剑,既是挑战,更是机遇。目前资金过剩,也意味着资金比较充裕。我们应充分利用大家对中国经济、对中国金融市场和对人民币有信心的有利时机,利用流动性过剩的积极方面,加强疏导,大力发展我们的市场,特别是大力发展融资市场。

(一)利用流动性过剩,加快融资国际化步伐,推进金融对外发展和对外投资。积极向国外拓展融资市场,加快金融对外发展和对外投资,是当前疏导国内流动性过剩的一个有效途径。对于贸易顺差产生的流动性过剩问题,一方面,我们可以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改变当前对廉价要素资源的过度依赖的贸易政策,调整出口贸易的产品结构,提高自主技术和产品含量,“积极扩大进口”,使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由过去的投资——出口外循环为主,转向投资、消费和出口三力倚重的消费驱动型,从根本上缓解贸易顺差猛增。

另一方面,可以引导金融企业拓展海外市场。金融的国际化发展是一个大趋势,我们应该更加积极地创造条件把国内优秀的金融企业推向国际市场,用中国经济的发展来带动、影响周边友好国家的发展,在国际上形成对我们有利的发展局面。当前,国内一些大型金融企业在国外开展收购金融机构,就是一种很好的尝试。当然,国内金融机构也可以通过帮助国内大型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从全球范围掌握能源、矿产资源,保持长期稳定的供给价格,推动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二)利用流动性过剩,调整金融资源配置结构,统筹城乡、中西部、中小企业发展。我国流动性过剩的核心是资源配置不合理,结构扭曲,有的地方钱多得过剩,有的地方钱少得可怜。要解决这一问题,不是减少流动性过剩,而是要有效地利用流动性过剩,需要依靠市场手段,发挥政策合力,调整金融发展思路。主要是调整流动性过剩的流向,加强疏导,统筹发展,向有利于经济结构优化的方向调整。一是从战略高度,从建立和谐社会的角度,调整金融发展思路,改变信贷投向结构,解决农村金融管制过多的问题,鼓励、引导城市、东部的流动性过剩流向农村和中西部,大力开发中小企业和个人信贷市场,统筹城乡和中西部发展,解决资金流动性问题。二是建立依靠市场参数来有效配置资源的调节机制,促使更多的金融资源流向高成长企业,特别是高科技企业,同时,大力支持产业整合和自主创新,加速淘汰一些附加值低、污染严重、耗能较高的企业。过去企业重组只能靠行政手段,现在有了充足的资金,市场运作并购重整就成为一个新的活跃领域。三是下决心大力度调整房地产的发展政策,阻止过剩资金向房地产业的高度集中,抑制房地产过度增长。四是创新金融发展模式,鼓励、支持银行业的产品创新,调整金融产品结构,促使过剩资金流入急需的产业升级部门及社会事业发展部门,流入教育、卫生、公共设施、廉租房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

(三)利用流动性过剩,加快金融创新,完善资本市场。融资迅速多元化,是流动性过剩带来的一个非常显著的变化,储蓄率高,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因为资金没有找到投资出口,财富积累超过了生活、投资需要,产生出“闲钱”。所以,解决流动性过剩,发展资本市场已迫在眉睫。

首先,要鼓励、支持银行业的产品创新,使之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逐步改变银行业吸收存款、发放贷款或购买投资、交易类资产的单一经营模式。要拓展商业银行的运作空间。发展货币市场基金,发展包括资产证券化,以债券为基础的衍生工具以及多种组合的利率、汇率产品系列和债券品种系列等融资新产品,发展公司和私人理财增值服务,发展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外的理财托管产品,以逐渐改变商业银行的生存方式。

其次,要建立统一完善的全国债券市场,建立多元化的市场风险配置机制,有效配置金融资源,鼓励和扩大企业通过发债方式筹措资金,培养机构投资者,解决我国长期以来间接融资比重高,企业负债率过高,银行信贷手段过度运用的问题。如果没有完善的债券市场,老百姓的资金就是在储蓄和股票之间搬家;而没有债券市场,就像自然生态没有湿地一样,缺少缓冲地段。所以从这个角度讲,发展债市已经显得非常重要和迫切了。

第三,要大力发展风险投资市场,健全市场功能,构建创投基金的退出机制。能够大量吸收过剩货币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基于技术创新和开发的风险投资市场。科技创新和风险投资市场是一个智力密集、资本密集的产业和市场,它的有效发展能够吸附大量的过剩资金。而且,创投市场的发展还将有利于提高中国的技术竞争力和科研水平,有利于中国逐步摆脱技术依赖的被动局面。

四、结论

总之,当前我国流动性过剩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多种矛盾逐渐累积的结果,必须对其进行历史的、辩证的分析。解决流动性过剩问题,既是一项十分紧迫的现实任务,同时又带有长期性、艰巨性,需要采取综合性的措施,多管齐下,逐步缓解。发展融资市场,既要考虑国际因素,逐步与国际金融接轨,支持我国实现在全球的经济资源与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支持“走出去”的经济战略,又要考虑国内因素,从整个宏观经济平衡的视角,疏导流动性,引导其向中西部、三农、中小企业、教育、卫生、公共设施、廉租房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流动,同时,还要考虑发展资本市场,寻找更直接、更广泛的资金出口,最终解决流动性过剩问题。

参考文献:

[1]吴晓灵.流动性过剩与金融市场风险[J].中国金融,2007,(10).

[2]李扬,殷剑峰,刘煜辉.应归流动性过剩的两个基本战略[J].中国金融,2007,(3).

[3]陈元.建设中长期融资市场支持公共设施发展[J].中国金融,2007,(10).

[4]刘仁伍.流动性过剩的对策[J].银行家,2007,(2).

[5]唐双宁.关于解决流动性过剩问题的初步思考[J].经济研究,2007,(9).

[6]张仁寿.解决流动性过剩问题考验智慧[N].南方日报,2007-07-06.

资金流向问题范文第10篇

关键词:电力企业;资金管理与控制;重要性;问题;对策

电力企业的资金问题在整个企业发展过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企业资金属于密集型产业,正确、有效地管理和使用企业资金,对于企业的正常发展、不断壮大以及企业效益提高是非常关键的。在企业中开展精细化的资金管控工作,能更好地服务于企业自身。

1电力行业资金运营特点

目前,随着社会的发展,相对于居民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电网建设发展速度稍有滞后。为此,电力企业应适当加快电网的建设速度。供电公司的业务职能主要包括买电卖电以及电网建造维护。前者是一个显性的资金运营系统,类似于商业企业模式;后者可理解为生产运营环节,实际上也可认为是资金投资使其升值的资金管控过程。

2资金管理在电力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

2.1降低财务风险

任何企业运行都有其存在的风险,为降低资金运行的风险性,必须对财务风险加以评估,使其降至最低。随着国家对电力建设的不断重视,电力企业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很大的风险。企业的风险归根结底回归到资金财务的风险,为此,企业管理者应当足够重视财务问题,防止财务风险所造成的危险可能,为电力企业的稳定发展壮大提供可靠的保障。

2.2促进市场化改革

电力能源是国家的基础能源,是与所有人息息相关的生活必需品,而电力企业是其生产与营销的本体。目前,电力企业的生产与营销模式逐渐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随着国有化特点的逐渐减小,企业正迈向市场化的需求管理,结合企业自身的经营特点,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管理模式转变,资金的管控方式也得以改进和提高,有效地促进了电力企业的市场化进程,降低了财务风险,提高了企业的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2.3保障电力企业可持续发展

电力企业涉及的范围广泛,企业本身的基本资产庞大、数量多、流动性也很大。电能作为企业的主要经营对象,属于能源范畴,这决定了电力企业具有市场化和商业化的特点属性,相对于其他各行企业来说发生财务风险的概率更大,而且一旦出现问题,带来的后果也是不堪设想的。为此,必须保障电力企业的稳定及可持续发展。

3电力企业传统资金管理与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3.1资金监管问题

企业的运转靠资金的流动,在资金流动过程中应注意其监管问题。资金的使用和监管出现问题,必然会导致资金损失或流散,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转。目前,国内的电力企业出现资金流动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对资金的管理过于松散,监督机制不够健全,没有形成有效的制度起到约束作用。虽然有些电力企业意识到了这些问题,并提出了很多监督监管措施,但是在其执行过程中由于对财务信息掌握不足等原因,没有得到理想的效果。

3.2资金管理问题

受电力企业自身特点的限制,目前企业的资金管理模式粗放,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企业的生产、管理与决策。企业内部的账户类别较多,缺乏统一的、集中的资金管理体系,使得决策者不能获取准确的资金信息,导致决策者在制定企业发展规划时发生误判断。个别企业缺乏对企业的有效判断和对能力的评估,盲目进行投资,造成巨大的损失和不可逆转的影响。

4电力企业资金集中管理与控制的对策

4.1健全资金组织机构

为了完善财务组织机构,资金结算中心的机构设置是必要的。关闭电力企业在外的开户权,使结算中心能够清晰地划分整体和细化的财务情况,同时设置收入、支出的项目,保证资金流动的透明性以及做到有据可查,有效地对资金进行合理调度,防止闲散资金的丢失。此外,还应加强资金的循环使用,提高效益,形成高层决策者与相关管理层的资金管理系统,对资金进行及时监控,提高决策层对电力企业资金的把握、协调和监督能力。

4.2建立健全企业财务管理制度

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是资金运行的基本保障。为了提高电力企业的经营效益和发展水平,需要健全财务管理体系,规范经营管理,这样才能有效地保证财务平稳运行。财务管理体系涉及到企业的每个角落,甚至是每个人,严格的制度和规范是财务系统稳定运行的基础,可以使企业各个部门之间、管理活动之间保持融合、贯通,保证企业优良运作。

4.3加强资金的计划管理

为了加强电力企业资金的计划管理,需对资金的定额进行合理核定,编制资金定额流动计划。对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平衡的调度,对流动资产进行清查和盘点,明确企业的物资状况,对资金的报销制度设置支取的标准和报销制度,确保相关人员在进行资金使用时可以参照一定的制度进行,促进资金的有效循环。另外,对于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资金的流动情况也需做出相关的要求,确定资金的清算方法,对资金的使用情况做详细的记录,尤其是电费收入款项。通过实时划转和压缩存量资金的方式,促进企业资金的正常流转,促进资金使用的规模效益。

4.4提高管理人员水平

目前我国国有企业市场化已进入尾声,电力企业也是如此。市场化的企业管理给企业带来了新鲜活力,包括技术、人才等各个方面。传统的技术人员和管理者应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新一轮的提高和进步,这就要求财务相关人员和负责人对整个企业的资金问题有一个新的认识和提高。可以通过培训学习的方式强化专业人员的专业知识,对资金运转和流动进行深入分析研究,为企业的稳定运转提供良好的基础性保障。

4.5实现资金合理控制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电子支付手段的不断更新,线上资金管理应用得越来越多,给电力企业的资金管理带来了便捷。但是,对线上资金的使用应做好严格的管理,并通过网上银行实现资金的统一调度及在线监控,使资金的管理趋于透明化,做到网上结算有效提升资金的管理效率与管理质量,控制资金的实时流向,使电力企业的资金管理控制更具操作性与可控性,对资金侵占贪污和货币挪用等现象做到有效安全防范,杜绝部门个人直接接手资金的行为。

5结语

电力企业应当充分了解和掌握自身的资金动向,资金管理的负责人应清晰明了地掌握企业资金规划。在了解自身问题的基础上,制定符合自身特点的资金管理规范,科学地进行预算、控制风险,并在实际生产运行中不断改善,通过宏观和微观调控促进电力企业的资金管理系统更加进步。

作者:张家欣 王琳琳 单位:国家电网

参考文献:

[1]史晓坤.浅析电力企业资金管理与控制[J].会计之友(上旬刊),2008(11):18-19.

[2]祁伟菁.浅析电力企业资金管理的重要性及相关措施[J].科技与经济管理,2015(11):185-186.

[3]檀万玲,李雅婷.浅析电力企业资金集中管理与控制[J].能源电力,2016(6):45-46.

资金流向问题范文第11篇

(一)金融发展与融资约束

自RajanandZingales(1998)提出应深入探究金融发展促进经济增长的微观机理后,西方学者们开始研究金融发展对公司财务决策的影响,并将研究视角转为考察金融发展对外部融资约束的缓解效应。RajanandZingales(1998)认为,发达的金融市场和良好的制度能够帮助企业克服“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进而降低公司外部融资成本。Henry(2000),BekaertandHarvey(2000)认为,金融发展可以降低金融市场的不完善性,从而降低外部融资成本。Love(2001)通过实证研究发现金融发展能够减轻公司的外部融资约束程度,而且这种作用只在小企业里表现显著。Khurana(2006)以35个国家1994—2002年的数据为研究样本,检验结果表明,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融资约束企业的现金—现金流敏感性显著下降。这些都是来自金融市场较为发达的西方国家的经验证据。我国是发展中国家,正处于由计划走向市场的经济转轨时期,金融市场不成熟、欠发达,与西方国家存在很大的不同,所以相关研究必须立足于我国特殊的制度背景。唐建新、陈冬(2009)研究发现金融发展可以显著缓解民营中小企业面临的外部融资约束,这种缓解作用来自信贷资金分配的市场化和金融市场引入外资。潘克勤(2011)研究发现,金融市场发展指数越高,公司外部融资约束越小,其现金—现金流敏感性越低。王艳林,祁怀锦和邹燕(2012)研究结果表明,金融发展能有效缓解企业的融资约束问题,降低现金—现金流敏感性。基于上述理论分析,提出假设:假设1:金融发展可以有效缓解中小企业融资约束,即金融发展水平越高,中小企业的融资约束程度显著下降

(二)风险投资与融资约束

风险投资机构是证券市场的重要参与者,其资金实力雄厚,管理经验丰富,是连接资金来源和资金运用的金融中介,以追求高风险、高收益为特征。郑宇梅(2009)认为风险投资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中有着特殊的意义。蓝裕平(2010)结合我国目前的经济情况,通过对风险投资的特点和类型展开分析,研究表明伴随资本市场发展的中国风险投资将可以有效地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困难问题,从而推动中国经济进一步的健康稳定的发展。马蓓丽(2010)提出风险投资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风险投资机构除了向企业提供资金外,还可以向企业提供一系列增值服务,主要包括管理顾问服务、发展战略规划服务、市场营销指导服务、技术研发顾问服务、财务顾问服务、法律顾问服务、资本市场服务以及政策咨询服务等,从而使企业得以迅速发展和提升价值。所以有风险资本持股的中小企业往往向外传递质量较高的信号,而这种信号传递可以减轻外部投资者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缓解企业的融资约束。Gorman和Shalman(1989)认为,风险资本的参与能够减轻投资者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改善外部融资环境,缓解企业的融资约束问题。Barry(1990)和Hochberg(2007)认为风险投资机构与投资银行、商业银行及其他风险投资机构之间因为业务往来形成了广泛的关系网络,而关系网络具有信息交流传播功能(Ellison和Fudenberg(1995)),因此关于企业投资项目的信息在关系网络中传播可以减少信息不对称,为企业融资带来便利。Megginson和Weiss(1991)提出,风险投资机构除了自己为企业提供资金外,还经常需要帮助企业对外融资,他们知道不诚信会损失未来大量潜在的合作机会,所以他们比较重视自己的声誉。由于声誉机制效应,外部投资者因而比较信任风险资本所传递的关于公司质量的信息,降低了企业与外部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RajarishiNahata(2008)研究表明,风险投资机构会经常评估和监督企业对资金的需求和使用情况,这向资本市场传递了有利的信号,促使外部投资者更愿意向企业提供资金。根据前文的分析,金融发展和风险投资都可以通过减轻外部投资者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达到缓解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效果。但是笔者认为,在这里一加一小于二,甚至小于一,金融发展缓解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功能会在一定程度上被风险投资的缓解效应所替代,即风险资本持股会削弱金融发展对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缓解效应。因此假设:假设2:风险投资能有效降低中小企业的融资约束程度,即中小企业具有风险投资背景,其融资约束程度显著下降,而且金融发展对融资约束的缓解效应会因此而削弱

二、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本文以2004—2011年在深圳中小企业版上市的所有公司为初始样本,并按照如下标准进行筛选:由于模型中大多数变量的计算都需要用到前一年的年报财务数据,故剔除当年刚上市的公司;剔除金融行业和数据不完整的公司;为避免极端值的影响,对主要变量进行1%的winsorize处理。因为我国中小企业板是2004年开始正式启动的,所以样本期间为2005年至2011年,共得到观测值1581个。其中2005年36个、2006年48个、2007年118个、2008年214个、2009年265个、2010年350个、2011年553个。所有的财务数据来自于国泰安数据库。风险投资(VentureCapital)简称VC,在我国也被翻译成“创业投资”。所以,对于我国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是否存在风险资本,按如下标准界定:如果上市公司十大股东的名称中含有“风险投资”、“创业投资”、“创新投资”和“创新资本投资”字样的,则界定为具有风险投资背景;另外,对于十大股东名称中带有“科技投资”、“技术投资”、“高新投资”、“高新技术投资”、“高新技术产业投资”、“投资管理”、“投资发展”、“投资公司”、“投资有限公司”等字样的公司,可能存在风险投资背景,需要进一步确认:通过检索中国风险投资网、投资界、创业邦以及地区风险投资协会等公布的相关资料,查询该股东的经营范围,如果其中含有“风险投资”、“创业投资”,则其作为十大股东的上市公司也属于存在风险投资背景。按照上述标准,在2005年至2011年间中小企业板的上市公司中,存在风险投资背景的上市公司观测数为405,占总样本观测数的比例达到了25.62%。

(二)模型设定和变量选择

Altman(1968)Fazzari,HubbardandPetersen(1988)开创了以投资—现金流敏感性来度量企业融资约束的研究先河。他们认为,现实中的资本市场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如信息不对称、成本等问题),导致外部融资成本远高于内部资金成本。而企业在面临投资决策时,不仅要考虑投资项目的净现值,还要考虑所需投资资金的筹集问题。因此,受到外部融资约束的公司,在现金流增加的情况下,会增加当期的投资。反之,投资对现金流的变化并不敏感。然而FHP的实证研究结果的稳健性却遭到了KaplanandZingales(1997),Cleary(1999),EricksonandWhited(2000)的质疑。KaplanandZingales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一些融资约束较低的企业,反而具有较高的投资现金流敏感度,证伪了FHP的假说。KaplanandZingales认为以投资—现金流敏感性来衡量融资约束既缺乏充分的理论依据,也不被经验数据所支持。Almeida,CampelloandWeisbach(2004)首次提出以现金—现金流敏感性来度量融资约束,认为现金流中含有丰富的有关投资的信息,现金流的增加导致投资的增加,并不必然是由融资约束问题导致的,可能是因为投资机会好。而且现金不是一个实物的变量,而是金融的变量,可以有效避免投资—现金流敏感性分析中出现的问题。此模型也得到了国内学者的研究认证。李金、李仕明和严整(2006)通过实证研究我国A股上市公司的融资问题,发现存在融资约束的公司,现金—现金流敏感性正向敏感,不存在融资约束的公司,现金对现金流不敏感。章晓霞和吴冲锋(2006)从融资约束角度出发,采用现金—现金流敏感度作为检验指标,研究发现融资约束并没有影响我国上市公司现金持有政策这一假设。而连玉君、苏治和丁志国(2008)从模型设定、衡量偏误、内生性偏误等角度重新审视了上述李篇和章篇关于现金—现金流敏感性能否检验融资约束假说得出的不一致的结论这一问题。实证结果支持融资约束假说,认为现金—现金流敏感性可以作为检验融资约束假说的依据。综上所述,本文借鉴Almeida模型来检验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程度以及研究金融发展、风险投资与融资约束之间的关系。

三、实证检验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样本公司的Cash/A和CF/A的均值都接近0,表明中小企业的现金储备和现金流不是特别充裕。而且与其他变量相比,Cash/A相对差异较大,其标准差相对于均值达到8(0.2108/0.0263)。这表明我国中小企业的现金持有率相对波动较大。变量FD、FD1和FD2在样本公司中分布较宽,如FD最小值为5.10,最大值为12.84,FD1的最小值为4.72,最大值为12.10,FD2的最小值为4.17,最大值为14.65,它们的标准差都超过了1。变量VC的均值为0.2562,表明有近26%的中小企业具有风投背景。

(二)回归分析

需要特别指明的是,在所有的回归模型中,并没有引入单变量FD、FD1和FD2。原因主要有两点:其一,本文关注的是金融发展是否有助于缓解中小企业的融资约束问题,而不是研究金融发展对企业现金持有的影响,即主要观察系数即可;其二,如果引入上述单变量,会导致个别自变量的VIF值过高,多重共线严重。金融发展对中小企业融资约束影响的回归结果。现金流系数均为正,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即现金—现金敏感性显著为正,表明中小企业存在明显的融资约束。CF/A*FD的系数为-0.018,并在5%的水平上显著CF/A*FD1的系数为-0.024,同样在5%的水平上显著,中CF/A*FD2的系数为-0.013,显著水平为10%。这三次回归的β2系数显著为负,说明金融发展水平越高,即金融市场化程度越高、金融业竞争越激烈、信贷资金分配市场化程度越高,中小企业面临的融资约束显著降低,假设1得到证实。

四、结论与启示

资金流向问题范文第12篇

[关键词]第三方物流企业;融资;供应链

[中图分类号]F25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3)38-0022-02

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只有第三方物流企业占物流经济的比例达到50%,才能形成现代物流业。在我国物流企业从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转型的关键时期,融资对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希望通过对第三方物流企业融资方式、融资途径、国内外第三方物流企业成功经验的分析,综合、总结国内外关于该问题的研究文献,对其进行分析与评价,归纳出其研究趋势及存在的问题,唤起社会各方面对该问题的重视,从而实现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健康与快速发展。

1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与评价

1.1国外研究现状分析与评价

Shawnee K.Vickery,Jayanth Jayaram,Cornelia Droge,Roger Calantone(2003)分析并总结了存货质押融资和应收账款融资业务在欧美发达国家的发展过程中的相关法律规定、业务开展形式、仓储方式、监控方式和流程。

Gonzalo Guillen,Mariana Badell.Antonio Espuna,Luis Puianer(2006)等研究了生产型企业的融资管理,指出选择第三方物流企业参与的供应链管理一体化模式,可以增加企业的收益。

M.BadellE.FernandeZ,G.Guillen,L.Puiganer(2007)对供应链融资现状与发展前景做了相关研究,指出未来拥有资金来源的金融服务商和具备融资监管实力的物流企业会主导全球供应链。

Dan等(2004)从银行为客户创造价值的角度出发,以美国银行为例,提出需要在全面掌握供应链过程和特征的前提下,通过集成物流与资金流,借助电子支付手段来实现金融供应链管理。

Leora Klapper(2005)就供应链中的中小企业采用存货融资模式的激励及功能进行了分析,并指出了其优越性。

关于风险方面的分析和解决措施,Warren(2004)认为供应链资金流管理中存在着许多成本节约和价值创造的机会。企业在资金流管理中的无效率性通常需要维持过高的运营资本来应对供应链资金流的风险。

Miekael Comelli,Pierre Fenies,Nikohemev(2008)提出可以通过存货融资方式解决生产型企业的资金制约,以及在现有融资条件下,第三方物流企业融资模式分析与风险研究。

1.2国内研究现状分析与评价

自1979年到2013年共5000多万份的期刊、会议报告和150万份的研究生、博士论文的研究中,关于第三方物流企业融资问题的研究并不多,并且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是关于企业应如何利用第三方物流企业进行融资,很少有人将注意力放在第三方物流企业自身的融资问题上。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对于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融资方面文献的需求必将加大,并且基于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在市场中的重要地位,必须加强对其融资问题的探讨和研究。

1.2.1关于第三方物流企业融资存在问题的研究

在为数不多的研究中,施莉(2009)指出我国大部分中小物流企业缺乏有效、正常的融资渠道,银行信贷资金占民营物流企业融资比例远低于社会一般水平,而民间融资负债及成本在报表上则往往不能真实的表现出来,因而大多数企业还没有摆脱资金来源渠道单一的状况。刘凌(2009)认为没有改变传统观念也是阻碍我国物流融资的一个原因。王岩(2010)也指出我国物流企业融资的主要问题有资产信用不足,资本市场发育不完善以及社会信用危机的不良影响。

1.2.2关于第三方物流企业融资的解决方案研究

融资方式根据来源不同一般可分为外源融资和内源融资。

对于内源融资,针对我国大部分第三方物流企业自有资金不足,积累乏力,资本增长缓慢,自身发展资金长期不足的现状,需要企业内部自身去加强完善工作。尹林芳(2009)就指出,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由于短期行为比较严重,利润分配中真正用于企业自身扩大发展的只占据其中的一小部分,因而要加强资产管理,增加自身的积累,不断进行技术革新,产品创新,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从而达到巩固自身的资金实力的效果。

对于外源融资,目前,解决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融资难的建议性研究文献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与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相匹配的金融组织体系,建立多层次的现代金融市场体系,设立支持第三方物流企业的风险投资基金,拓宽自身融资渠道,联合发行债券,完善信用担保体制,充分利用资本市场。例如,谭峻(2012)表示,在目前的状况下,大连的中小物流企业应该增强相互间的紧密性,可申请联保体申请贷款,成员之间互相提供连带责任担保,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中小物流企业无质押、难融资的问题。王岩(2010)也指出第三方物流企业可以联手发行债券,当其中一个中小企业难以偿债时,协会中的其他企业就必须无限责任地承担伙伴的债务。在多样化的融资手段中,除了这种互助担保联盟,还有一些其他创新,包括无形资产抵质押、动产托管、生产设备按揭贷款以及银行的创新金融产品等等也纳入了研究范围。冯耕中等(2006)将“物资银行”这一概念引入国内,他们提出目前中小物流企业的融资主要来源于银行贷款,而银行也存在资金发贷不畅和规避风险的问题,他们正在积极探索具有变现快而风险低得产品。同时,冯耕中等人还主持参与编写制定国家标准的《物资银行业务服务标准》。陈德修等(2008)探讨了基于物流金融以第三方物流为中心的融资模式,指出我国物流企业融资起步比较晚,理论尚未成熟,在前人定性论证以第三方物流企业为中心开展融资物流的前提下,定量论证了其必要性,并且阐述了以第三方物流为中心融资模式的优点,对物流企业与金融企业的协调发展有深远意义。刘笑诵(2010)建议我国物流企业应当制定发展战略,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2国内外研究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

2.1国外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从国外研究历程来看,国际研究是以公司需求为导向,根据公司的要求,通过实地调研,科学分析给出具体的运作流程,操作方案和实施建议,具有很强的操作性。此外,国外一些研究者也指出了具体的如:存货质押融资等方式在实际应用中对第三方物流企业融资的重要性,并对其在融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做出了分析。但国外的相关研究对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融资问题的借鉴作用并不明显,因其主要针对当地的企业提出相关建议,其他国家与我国在金融市场现状、企业和行业特征上存在差异,其相关研究对解决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融资所存在的实际问题可借鉴性和指导性较弱。

国外相关文献对该问题的研究为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融资问题研究提供了起点、一定的理论基础和相应的实证证据,为我们指明了一定的方向,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2.2国内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从国内研究历程来看,国内对该问题的研究和参考文献在数量上逐年增加,以理论分析为主。重理论,轻实践。然而到目前为止,该问题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和关注,我国学术界对于第三方物流企业来说具有较强操作性的研究尚不多见。大多研究文献都指明了第三方物流企业融资的现状以及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而针对如何有效的解决这一难题涉及的并不是很多,理论研究没有形成系统性的成果。其研究是伴随现实的需求及业务的发展而来的,演绎方法比较单一,但是具有非常强的指导性意义,尤其是基于现实个别物流企业第三方融资问题的研究。总体来说,国内研究存在两个问题,即理论研究比较多,但是经过实践检验的比较少,且偏重思想论述,案例分析比较少。

现阶段,关于第三方物流企业融资还停留在技术层面并不断在实践中走向完善和规范化,而未来信息技术的运用将成为影响物流企业融资发展的重要决定性力量。第三方物流的主体将发生变化,大型物流企业将成为主要服务商,跨国公司将成为另外一个市场主力军,和我国物流企业以合资或独资形式开展物流服务。更多的学术界人士将继续着重研究如何解决第三方物流企业融资链单一的状况、如何使第三方物流企业走向资本市场并且合理有效的利用资本市场解决融资难的困境,以及如何利用创业板这个新的模式来为第三方物流企业融资,相信在可预见的将来,这种“阳光下照耀的黑土地”的局面将会被打破,第三方物流企业融资将会取得实质性的突破。

3结论

在经济日益全球化的背景下,物流企业的融资及发展将会都到更多的瞩目。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和总结,旨在引起国内对该问题的重视,指出:认真分析我国经济环境、第三方物流企业自身特点和借鉴国外第三方物流企业融资发展经验的重要性;对我国目前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发展状况,对亟待解决的融资难题,提出建设性意见的必要性。本文的实用性在于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分析,提出一种研究方向:为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在实际融资发展中寻找到能够经得住实践检验的方法,找到在社会大环境下真正适合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融资的有效途径。从而希望社会各界重视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融资难问题,共同提出真正适合解决其融资难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促进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健康与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Shawnee K.Vickery,Jayanth Jayaram,Cornelia Droge,et al.The effects of an integrative supply chain strategy on customer service and financial performance:an analysis of direct versus indirect relationships[J].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2003(21):523-539.

[2]Gonzalo Guillen,Mariana Badell,Antonio Espuna,et al.Simultaneous optimization of process operations and financial decisions to enhance the integrated planning/ scheduling of chemical supply chains[J].Computers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2006(30):421-436.

[3]李电生,员丽芬.基于物流金融模式的中小型企业融资风险评价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1):62-64.

资金流向问题范文第13篇

正如在2011年给CFO的一封信中曾经提到“2011年或将差钱”的观点,受到2011年国家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的影响,企业逐渐出现融资难、资金短缺等方面的问题,而在国家相关政策尚不明朗的情况下,2012年中国经济发展以及融资环境还存在诸多的不确定性,融资难及资金短缺的问题有可能进一步加剧。如何管理好现有资金,降低外部经济环境对于企业发展的风险及影响是我们需要考虑的核心问题。

回顾及展望

从近几年市场环境来看,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对于企业融资环境有着重要的影响,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2008年开始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助推中国经济在全球范围内率先反弹;2010年实行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资金流动性更强,企业资金相对充裕;而进入2011年国家逐渐出台紧缩性货币政策,外部融资环境的变化使得企业资金链也暴露出一系列的问题,企业融资难、资金短缺等方面的问题日益凸显。

近期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深入分析经济发展和运行趋势变化,准确把握宏观调控的力度、节奏、重点,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总体来讲,当前的货币政策是稳健偏紧的,而为了控制物价水平、防止通货膨胀,这一政策将在2012年得到延续,2012年将面临更加严峻的外部经济环境,企业融资环境存在诸多的不确定性因素。可以说,无论从国内外金融环境来看,还是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来看,2012年对于企业来说面临着诸多的挑战。

面对2012年并不明朗的经济发展环境,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苦练内功”,通过完善内部管理体系,提升企业抵抗外部风险的能力。其中最关键的是要提升企业资金管理的能力,因为资金是企业运营的“血脉”,在面临复杂的外部经济环境下,资金更显的尤为重要,只要保持资金顺畅的流通,有效的管控资金风险,企业经营就不会“卡壳”;而在经济形势相对较好的环境下,加强资金管理则有利于利用现有资金实现最佳投资回报,在有效管控资金风险的同时,提升资金使用效率,从而更有效地加强企业投融资管理。

解决之道

事实上每个企业在发展初期,资金链都会或多或少的存在问题,如果没有重视这一问题,当企业发展一定阶段就会面临诸如资金链断裂等一系列挑战,更严重的问题会集中暴露出来。资金链断裂的根本原因在于企业管理体系与资金流通需求不匹配,导致企业资金流通成本高、资金风险难以实时把控。解决企业资金链断裂的问题,要进一步完善企业内部的资金管理体系,通过把控资金流通风险、提升资金流通效率,增强企业资金资源的可持续竞争力。

对于企业CFO 来说,资金已经不仅仅是支撑企业运营的辅助要素,而是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必须通过对企业资金资源的合理配置、有效利用,提升资金流通效率,降低资金流通风险,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企业整体战略目标的实现。在当前愈加复杂的宏观经济背景下,要实现资金管理提升,必须改变以往的资金管理模式,利用信息化手段,引入资金管理软件对资金的收支、筹集、运用、监管等全过程进行系统化统筹协调,已经成为现代企业中CFO实施资金管理的一项重要手段。

要实现以“资金不落地”为目标的高效资金管理,必须依靠智能化的资金管理平台,这种智能资金平台能够与企业财务系统、ERP系统等实现无缝融合,并与商业银行的业务系统直联。根据预设的程序,软件系统能够自动、准确、实时地把控资金流向,并且为集团高层的资金运作提供决策支持。

从企业战略发展的角度考虑,不同规模的企业应用专业资金管理软件已是大势所趋,专业的资金管理软件的优势在于对企业资金管理和商业银行运作流程的了解,并且能够根据企业的资金管理需求提供定制化的产品和服务。应用资金管理软件,可以借助统一的资金平台实现对资金信息的实时监控,通盘掌握集团资金动向,并且对资金的风险、收益、流向等方面的信息进行实时动态的了解和查询,这对于企业决策层及CFO加强资金集中管理尤为重要。包括中粮集团、三峡集团、东风汽车等大型集团企业通过应用专业资金管理软件都实现了资金集中管理,并且为集团高层的资金运作提供了有价值的决策支持。

面临2012年更加复杂的经济环境,对于中国企业的国际化、资本化发展提出了更大的挑战,我们需要在管理体系、管理思路等方面更适应现代企业发展的要求,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想法。将资金作为企业发展的核心资源,并且从企业发展战略的高度看待资金管理问题,这样才能“化为危机”,在资金资源分配及利用方面占据主动,真正将企业资金Hold住,减少外部经济环境对于企业发展的影响。

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企业资金管理水平将进一步提高,并且在企业战略发展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预祝2012年企业发展及资金管理水平更上一层楼。

北京九恒星股份有限公司

资金流向问题范文第14篇

关键词:供应链;资金流协调;流速;流量;流向

中图分类号:F273.7 文献标识码:A

供应链管理作为一种跨越企业组织边界的新型生产组织模式,其效率取决于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协同效率,其中资金流的协调问题是供应链得以维系的关键。学术界在供应链物流、信息流领域的研究已取得了相对丰富的成果,但关于该供应链资金流的流转规律、影响因素、协调策略的研究尚待细化。研究供应链资金流协调问题,以取得在物流、信息流之外的竞争优势,成为该领域研究的一个热点方向。

1 供应链及其资金流管理

1.1 供应链管理的内涵

在市场全球化趋势,技术变革速度加快,经济环境变动加剧的经营环境中,企业要想生存,就必须满足人们对快速响应、高质量、个性化产品与服务的要求。市场需求环境的不确定性特征,要求供应链上的节点企业具有更大的经营灵活性,这种灵活性需求则需要每个企业管理者明晰供应链管理的内涵。

Lummus(1999)指出供应链管理不限于企业的内部管理,更重要的是对企业的供应商和客户实施关系管理,这种跨组织边界的管理特点有利于将供应链的目标纳入企业的战略计划中[1]。Mentzer(2001)认为供应链管理是对企业内部及供应链节点企业之间的传统业务职能进行系统的、战略性的协调,目的是提高整个供应链及各个节点企业的长期绩效[2]。马士华(2005)等认为供应链管理就是使供应链从采购到最终满足顾客需求的一切相关程序均能高效率的运作,从而实现供应链成本的最小化,同时又能及时准确地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上[3]。曹丽莉(2010)指出供应链管理是基于供应链节点企业的相对优势和价值链的业务流程重构,通过虚拟的战略联盟关系,充分依托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对特定公司内部跨职能部门边界的运作和在供应链成员中跨公司边界的运作进行战术性控制的过程[4]。李金龙(2011)等指出供应链管理是一种集成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它是指对从供应商到最终用户整个供应链系统进行计划、协调、操作、控制和优化的各种活动和过程[5]。基于上述观点,供应链管理是一种跨越企业组织边界的管理模式,它对整个供应链系统进行计划、控制、优化等活动,目的是协调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提高供应链整体的长期绩效。

1.2 供应链中的资金流管理

供应链中的信息流是供应链整个有机运行的驱动力,物流是生产过程保持延续的基础,而资金流是供应链得以维系的关键,是实现供应链物流与信息流协调运作的保障。20世纪末期,全球性外包活动导致的供应链整体融资成本问题,以及部分节点企业资金流瓶颈带来的“木桶短边”效应,使得管理者和研究人员认识到了资金流在供应链管理中的重要性[6]。资金流是企业的血液,不论是对企业的收益还是对供应链的整体收益,资金流都具有关键性的影响,从某种角度看,可以说资金流决定着企业和整个供应链的命运。

资金流通过企业或供应链的资金循环过程,实现资金的增值,进而增加企业和供应链的价值。一旦企业的资金流流转不畅,出现资金短缺或周转迟滞问题,就可能导致企业资金流的断裂,又进一步影响整个供应链的资金流转,带来供应链运转及效益问题。供应链上的企业存在着共生关系,节点企业各自的资金流运行状况不仅存在相互影响,更重要的是,它还影响了整个供应链资金流的运行状况。由此可见,要想充分发挥供应链这种管理模式的效率优势,就必须研究和协调供应链的资金流管理。

2 供应链资金流的协调

供应链资金流的协调,是指供应链各节点企业之间资金流的协调,它是以供应链各节点企业内部资金流的协调为基础的。协调的目标是促进资金流通顺畅,防止资金流发生断裂,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提高供应链的整体收益。供应链资金流协调影响因素可以从资金的流速、流量和流向这三个角度进行研究。供应链资金的流速是指资金的周转速度,供应链资金的流量是指采购资金和其他款项的支付金额,供应链资金的流向是指资金的转移方向和付款顺序。

2.1 资金流的流速

资金周转中涉及应收账款、应付账款和存货,其中,应收账款代表企业与其下游企业的资金联系,而应付账款代表了企业与其上游企业的联系,则资金周转关系揭示了供应链各节点企业之间的资金联系。资金周转速度越快,说明流动资金使用效率越高。在供应链范围内,资金周转速度是指一定时期内资金从最初购买原材料到最后将商品出售收回资金所使用的时间。从最初购买原材料到最后将商品出售这个过程需要由供应链上的各个节点企业共同完成,所以各个节点企业资金周转速度的快慢决定了供应链资金周转速度的快慢。

资金周转速度与存货周转速度和应收账款周转速度的变动方向相同,与应付账款周转速度变动方向相反。供应链中上游企业的应收账款对应下游企业的应付账款,只分析应收账款就可以反映资金周转状况。节点企业的应收账款周转速度加快,就会从某种程度上对供应链资金流的流速产生正向影响,反之亦反。单一节点企业的存货水平,对整个供应链的库存水平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显然存在这样的逻辑,节点企业的存货周转速度的加快,将对整个供应链产生某种程度上的正向影响。

2.2 资金流的流量

供应链资金流的流量,是供应链上节点企业之间因业务关系产生的往来款项的数额,可以使用节点企业的采购资金量作为研究资金流流量的替代指标。采购资金是由供应链节点企业之间的交易产生的,由交易商品的单价和数量决定。当供应链各节点企业均以自身的期望收益最大来参与供应链的运营时,供应链整体的收益状态就可能是一种博弈的结果。

基于上述博弈分析可知,采购金额的不同会对供应链整体的收益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供应链节点企业应该从供应链整体的角度决定采购金额,从而使得供应链整体的资金流在量上趋向最优,以提高供应链整体的收益。

2.3 资金流的流向

供应链资金流的流向是指资金的转移方向和付款顺序。通常供应链资金的流转是与供应链物流方向相逆的,供应链上企业之间的付款顺序能反应供应链资金流的流向,本文以付款顺序作为供应链资金流流向的替代指标。供应链中的上游企业比如供应商有多个时,其下游的制造商向上游付款就要考虑付款顺序。下游的付款顺序影响到上游企业收到货款的时间,影响它的应收账款周期。同时,下游的付款顺序也会影响到自己支付的金额。因为资金流动中的支付金额不完全取决于购买的货物,还取决于上游伙伴的支付条款,其中可能包括信用政策和滞纳金。下面通过一个资金流流向算例来具体说明。

一个制造商每天能从它的下游销售商那收到1 000元,同时它要向上游供应商A和B分别支付货款20 000元、10 000元。假设供应商A要求20 000元的货款在未来15天内支付,超过15天就要支付滞纳金,每天的滞纳金为货款的1.5%;供应商B要求10 000元的货款在未来10天内支付,超过10天也要支付滞纳金,每天的滞纳金为货款的1%。显然制造商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支付所有的货款,它需要决定付款顺序。此问题可以通过图1表示。

第一种情况:制造商的付款顺序为①②,可求得制造商将在第23天向供应商A支付22 400元;在第36天向供应商B支付12 600元。这种情况下制造商需要向供应商A和B分别支付滞纳金,制造商总的支付金额为35 000元。

第二种情况:制造商的付款顺序为②①,即制造商先支付给供应商B,再支付给供应商A。显然,制造商将在第10天向供应商B支付10 000元,不需要向供应商B支付滞纳金。而制造商将在第10天向供应商B支付10 000元;在第37天向供应商A支付26 600元。在这种情况下只涉及到制造商向供应商A支付滞纳金,制造商总的支付金额为36 600元。虽然第一种情况制造商要向两个供应商支付滞纳金,但制造商第一种情况比第二种情况要少支付1 600元。

通过这个简单的算例可以看出供应链上企业付款顺序的不同不仅影响企业自身资金的流出量,同时影响其上游企业收到货款的时间,这就影响上游企业资金的周转速度,影响整个供应链资金流的流速。

3 结 论

节点企业资金的周转速度,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供应链资金流的流速,流速影响供应链资金的使用效率;通过节点企业之间交易数量的博弈分析,可知资金流流量的大小会影响供应链的整体收益;通过节点企业付款顺序的算例分析,可知资金流的流向不仅影响企业自身的收益,还会影响供应链资金流的流速。供应链资金流的流速、流量和流向共同决定了供应链及各节点企业所面临的资金风险,影响供应链的整体收益,供应链资金流的协调机制是尚待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参考文献:

[1] Rhonda R. Lummus, Robert J. Vokurka. Defining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a historical perspective and practical guidelines[J]. Industrial Management & Data Systems, 1999(1):11-17.

[2] Mentzer. Defining supply chain management[J]. Journal of Business Logistics, 2001,22:18-19.

[3] 马士华,林勇,陈志祥. 供应链管理[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4] 曹丽莉. 供应链管理促进产业集群升级研究[J]. 管理评论,2010,22(9):105-112.

资金流向问题范文第15篇

关键词:价值创造 现金流 风险管理

在企业开展投资活动的过程中,现金流直接关系到企业的价值创造活动能否取得成功。所以对于投资管理人员来讲,现金流管理工作是至关重要的财务管理工作。而在这一过程中,能否认识到企业可能产生的现金流风险,将直接关系到企业能否做好投资现金流的管理。

一、价值创造与现金流的关系

在马克思相关论述中,货币资本、商品资本和生产资本其实就是一个资本循环过程,货币资本将在整个资本循环过程中得到贯穿。而所谓的货币资本,其实就是现金流的通俗说法。在企业发展壮大后,通常会开展投资活动将企业闲置现金集中,然后通过投入使用现金实现价值创造。所以对于企业来讲,现金是其创造价值的基本要素,现金流将起到决定企业投资活动的价值创造全过程的重要作用。在企业投资一个盈利较好的项目时,如果长期无现金利润可分,企业就无法实现投资价值的创造。此时,投资项目管理可能存在较大问题,其价值也值得怀疑。因此,企业在开展投资活动的过程中,想要实现价值创造,就要有正向的现金净流量。

二、基于价值创造的现金流风险管理问题

(一)现金流的流量的风险管理问题

在投资项目的现金流管理上,现金流流量将由流入量、流出量和净流量构成,可以将投资项目现金流管理所面临的财务风险反映出来。在投资活动中,如果现金流流入量比流出量要大,说明不仅投资现金支出能够得到满足,同还将产生一定的盈余现金,所以通常不会承担投资性现金流量风险。如果现金流净流量小于零,说明项目投资正处在赤子状态,无法从投资项目中获得投资性现金支出。之所以出现该种情况,可能是由于项目投资失败。而项目投资失败不仅将导致投资损失风险的产生,还将引发偿债风险,甚至会累及主业承担风险。而在筹资活动中,如果现金净流流量比零要大,说明企业融资能力较强,产生偿债风险的几率较小。但是,如果筹资活动中的现金流净流量小于零,企业就有可能产生偿债风险。

(二)现金流的流向风险管理问题

在投资或筹资活动中,现金流的流向将由流入和流出两部分组成。如果有现金流入,说明企业通过项目投资或筹资获得了更多资金。根据现金流的流向,则能够对企业的投融资能力进行判断,从而对企业未来创造价值的能力进行预测。如果有现金流流出,可能是由于企业进行了战略投资活动,也有可能是企业在筹资活动中进行了股息及利息的支付。根据现金流流出情况,则能够对企业未来发展方向和战略投资情况有所了解。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现金流的流入还是流出,都应该与企业投资战略保持一致。如果不一致,说明企业投融资活动的开展可能出现了方向性失误,从而导致企业承担致命性的风险。此外,现金流流入和流出应符合相关规定要求。如果现金流流入或流出不具有合法性,就将导致企业承担法规性风险。

(三)现金流的流速风险管理问题

在投资活动或筹资活动中,现金流的流速指的是投资或筹资资金从流出到收回需要的时间的长短,即资本从投入到回收的速度。所以研究现金流的流速,就可以了解企业的资金占用水平。对现金流流速大小进行观察,可以判断企业是否存在现金流流动性风险,并对风险的大小进行预测。通常的情况下,加快现金流流速能够使现金的利用效果得到提高,所以能够使投资项目的价值得到提升。但是,还应将现金流流速控制在合理范围内,避免现金流流速过快或过慢。现金流流速过快,说明项目投资收账期过短。在常常发生赊购赊销的行业,就会导致企业产生丢失客户的风险。如果现金流流速过慢,则会导致资金使用效率过低,从而导致投资项目价值遭到损害,进而造成企业产生投资收益过低的风险。

三、基于价值创造的现金流风险的应对

(一)树立现金流风险管理理念

在投资活动中,企业想要加强现金流风险管理,还要先树立相应的风险管理理念。具体来讲,就是在投资管理层加强宣传教育指导,以便使项目投资管理人们的现金流风险管理理念得到强化。当然,仅仅依靠管理人员不能实现对现金流风险的全面管理,还要确保参与项目投资的所有员工都能参与到现金流风险管理工作中,确保每个部门、流程和岗位员工都能树立风险无处不在的理念,从而形成人人防风险的投资管理局面。此外,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中,企业还应该主动进行现金流风险的管理,确保现金流风险能够得到合理分散,并在管理风险的同时掌握投融资机会,进而利用现金流更好的实现价值创造。而现金流风险并非是以单一形式存在的,往往具有联动性。所以企业不仅只从投资项目角度对现金流风险进行管理,还应该从企业经营、筹资和投资等各方面实现全面风险管理,以实现对现金流风险的有效管控。

(二)制定现金流风险管理战略

现金流风险管理工作的开展,应该由明确的方向,才能确保相关工作得以顺利开展。为此,企业在投资活动中应制定与投资发展战略相互支撑和制约的现金流风险管理战略,确保投资活动的开展能够为现金流风险管理提供支持和服务,并且企业在利用现金流进行价值创造时,也应对自身风险管理能力进行考虑。为此,企业应结合行业特点和投资项目生命周期以及市场情况进行明确的风险管理战略的制定,以确定企业的风险管理目标和投资偏好。在现金流风险管理中,企业则要有明确风险偏好,而该种偏好应该能够适应企业投资资本规模和整体风险状况。在投资活动开展的过程中,企业还应完成现金流风险偏好的及时修正。

(三)采取有针对性的管理策略

在实际开展现金流风险控制活动时,还应采取有针对性的管理策略,以便对现金流流量、流向和流速风险进行分别管理,以确保投资现金流的安全性,并加快现金流周转,进而使投资项目的价值创造能力得到增强。在流量风险控制方面,应确保价值创造各个环节拥有均衡匹配的现金流量。为此,企业还应对自身现金持有量进行确定,确保投资资金充足的同时,也避免出现现金冗余问题。在投资活动开展的过程中,企业还应采取各种方法开源节流,并通过各种途径进行筹资,以确保投资现金流流入量,并加强现金流出量的控制。其次,针对流速风险,还应严格进行投资数额和进度的控制,以确保投资现金流有序流入和流出。为达成这一目标,企业在开展投资活动之前,应完成现金流流速的提前规划,并加强合同及审批机制的利用。在筹资过程中,应避免现金流过快的集中,以免因现金大量剩余而导致企业成本增加。此外,也要避免筹资还款时间过短,以免企业因现金流流出速度过快而出现现金流吃紧问题。再者,针对流向风险,还应将现金来源重点方向转移至主要投资的项目上,以确保现金流流向与企业投资战略保持一致,进而有效实现流向风险的控制。

(四)使用不同的风险管理方法

面对投资活动中存在的各种现金流风险,企业还应该采取不同的风险管理方法实现现金流风险的科学管理。一方面,企业要加强投资活动的现金流预算管理,以便对投资过程中现金流流入、流出和是否盈余或不足等情况进行揭示。为此,企业应建立相应预算管理体系,以便对投资活动中将要出现的现金收支和结余等情况进行科学预测。通过高效开展现金流筹划工作,并对现金收支规模进行合理确定,则能够使企业在投资活动中的现金保障能力得到增强,进而使企业更好的开展价值创造活动。此外,还应加强现金流流入、流出过程预算控制,以便利用资金使用的时间差和空间差实现资金的高效利用。另一方面,可以采取现金流套期保值的手段降低现金流风险。在投资活动中,采取该种管理手段能够确保企业在投资时有足够的现金流,因此有助于企业价值的提升。在运用该手段时,企业需做好投资活动中的现金流风险识别,并采取期权、远期等相反方式进行风险规避。

四、结束语

通过研究可以发现,企业想要通过投资集中闲置资金以实现价值创造,还要加强现金流风险管理,才能确保企业价值的提升。为达成这一目标,企业还要加强投资活动中现金流风险的识别,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以便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王禹,刘玉峰.企业现金流运行风险的甄别机制与营控策略研究[J].商业会计,2015,09:36-38

[2]刘海芳.基于价值创造的现金流管理模式构建研究[J].金融经济,2016,16:85-87

[3]黄轶飞,姚丹靖.现金流风险管理:目标、测度与防范[J].商业会计,2014,21:13-15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