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中国文化概论论文范文

中国文化概论论文范文

中国文化概论论文

中国文化概论论文范文第1篇

一、设置专题,力求深入

本科阶段,一些教师讲授《中国文化概论》,往往受到学时、教材以及学生接受能力的限制,在教学过程中容易走马观花,难以深入。就教材而言,大多依据张岱年主编的《中国文化概论》、冯天瑜等所著的《中国文化史》以及阴法鲁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化史》等教材。这些教材各有千秋,大多从中国文化发展的渊源、经济基础、发展历程等入手,再分章节讨论中国文化之分流如宗法制度、文学艺术、宗教文化、历代官制、天文历法、建筑风格等,内容涉及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有些教材侧重于分章讨论,但内容显得驳杂浩瀚、难以精专;有些教材则注重对中国古代文化史发展历程的揭示,分各个时段进行论述,脉络虽清晰,但宏观阐释不足。这些教材有助于学生对中国文化基本知识点的学习,但也易流于表面,讲授深度往往受到牵制。研究生阶段,如果再将这些教材的知识点复述一遍,将有悖于研究性教学的总体特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会大大降低。

有鉴于此,笔者结合研究生教学要求,设置若干专题,不求面面俱到,但求深入细微,旨在提升学生的独立思考及科研创新能力。笔者给硕士研究生讲授《中国文化概论》课程共计36课时,大约每6个课时讨论一个专题,分“中国文化发展历程”、“先秦文化典籍精读”、“中国学术思想概论”、“中国史学概论”、“中国历代制度史”、“中国美学通论”这六大专题对中国文化进行较为深入的讨论。其中“中国文化发展历程”在于宏观把握中国文化发展脉络,揭示其内在起承转合规律,探讨各阶段文化之总体特点。“先秦文化典籍精读”通过经典阅读,引导学生掌握先秦文化原典的思想精髓。具体选择《论语》、《老子》、《庄子》、《周易》、《礼记》、《诗经》等原典,采用现代比较规范的注本进行精读,追寻经典之本意,思考其中的现实参照意义。学术是中国文化的命脉,“中国学术思想概论”侧重于探寻中国古代学术思想、文化传承、士人道德操守及其中国文化之影响,分先秦诸子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清代考据学等进行集中探讨。“中国史学概论”在讲述中国史学史的基础上,通过精读《史记》文本,初步了解中国史学思想及文化影响。中国历代制度演变与文化发展紧密结合,因此“中国历代制度史”主要探讨某一时段政治、经济及文化制度之兴衰演变,以求通过制度反思而关照当下。“中国美学通论”则讨论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宗教等审美特质,揭示中国美学的独有内蕴。之所以如此划分专题,既考虑到中国古代文化经史子集的四分法,又涉及古代文化的经济、政治、学术、思想、艺术等诸多方面,将宏观和微观结合,力求深入浅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反响较好,大多觉得上课收获颇多。通过学习这些文化史专题,他们既能宏观把握中国文化发展进程,又能对一些文化史话题进行深入讨论。

二、讲论结合,互动交流

研究性教学重在引导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转变其固有思维方式并提升其科研能力。因此,在授课方式上,不能采取传统填鸭式教学方法,更要将授课、研读、讨论、互动相结合。笔者采取的讲授方式为:讲论结合,精读原典,分组讨论,课程作业。所谓讲论结合,是指每个专题先由教师讲解两个课时,或是总体论述该专题,或是论析某本典籍,或是对某个具体话题深入探讨,内容不拘,形式自由,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精读原典,主要让学生课后对中国文化史上主要典籍及经典学术著作进行阅读。具体六个专题各列出书目,如“中国文化发展历程”阅读柳诒徵《中国文化史》,“先秦文化典籍精读”阅读《论语》、《老子》、《庄子》、《周易》等书,“中国学术思想概论”阅读钱穆《国学概论》、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等书,“中国史学概论”阅读王伯祥《史记选》,“中国历代制度史”阅读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国美学通论”阅读李泽厚《美的历程》。每个专题大约要精读一到两本书,在精读原典的基础上,再让学生讨论则有话可谈,言之有物。

“学而不思则罔”,阅读经典之余,更要乐于思考、敏于答问。本课程在教师讲授以及课后阅读之后,也颇重视课堂讨论,对中国文化史诸多专题进行较为深入地探讨。先秦思想文化中儒家与道家思想存在异同,在课堂讨论时,笔者将学生分为儒家、道家两方,分别阅读儒家和道家原典之后讨论儒家及道家关于“道”的理论,有学生认为儒家思想不太关注个体而重视群体性道统,当时就有学生反驳说儒家也重视个体的尊严、道德修养等。在激烈讨论之后,笔者对双方论点进行评析,指出先秦思想的复杂性,不可仅以儒家或道家笼统论之,即使儒家内部不同学者之间也有差异性。通过大胆质疑、相互切磋,学生的视野得以开阔,研究视角日趋新颖,为日后科研及学习打下了扎实的理论基础。

课堂讨论之后,笔者要求学生将各个专题以课件的形式展现给在座同学,这不仅锻炼了学生独立收集材料、开展研究的能力,也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得学生自身讲课水平得到提高。如在“中国文化发展历程”这一练习过程中,有学生做出“情迷唐代”的精美课件,讲述唐代历史文化,并解读其热衷于唐代文化的原因,受到在座学生的好评。又如阅读《史记》时,一些同学详细分析《史记》中诸多不大出名的历史人物,通过分析历史人物的命运,解读中国历史的诸多特点,令人耳目一新。再如讲到“中国美学通论”时,有同学对汉服极为感兴趣,作出“儒雅的汉服”的学术报告,整个报告图文并茂、内涵丰富,让在座的同学皆感受到传统服饰之美。通过以上诸多授课方式,使得原本单调的课堂丰富多彩,对于学生课后准备、课堂反应、积极思考等方面也作出了较高的要求,使学生得到极好的训练。

三、实地考察,经世致用

古语有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典籍记载的传统文化往往不够形象可感,学习中国文化史也要重视实地考察,充分借助博物馆、历史遗迹等资源,通过实地探访,去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借助课余时间,笔者组织学生参观了扬州的寺庙、博物馆等历史遗迹。通过实地考察,学生了解到佛寺的基本布局、佛像的宗教内涵、民间的特点等,使得原本颇有距离的宗教文化变得切实可感。在博物馆参观时,笔者侧重讲解“广陵潮”、“雕版印刷馆”等几个颇有特色的馆藏。学生进一步了解到清代扬州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成就,历代扬州文化的发展等知识,对于中国古代典籍的刻板及印刷也有了深刻认识。这些不仅使得书本知识落实到实处,也增加了学生的兴趣,为日后进一步研究打下了基础。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中国文化强调经世致用,学习中国文化课程也当如此。在课堂上,笔者较为重视文化的传承及人文情怀的培养,呼吁学生将传统文化学以致用。张载有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贤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在平时的课堂讲授中,笔者有意识地让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载道”等话题进行讨论,试图让学生建立起文化自尊感和历史责任感。通过阅读经典,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文化反思能力。与此同时,笔者还提醒学生要熟悉民族文化精髓,从而在跨文化交流中充满底气。注重提升自身涵养及人生境界,不断自我完善与心态调整。通过学习文化经典,形成健全的价值观及家庭观,实现社会价值及人生价值。诸如此类,皆是从传统文化的现实关照出发,培养研究生独立思考、反思社会、传承文化、自我实现的能力,这些也是《中国文化概论》这门课程的最终目标。

总之,笔者通过对教学内容的设置、课堂形式的改革、课外教学的拓展等诸多方面的探索,对《中国文化概论》这门课程进行改革创新。通过诸多尝试,使本课程既能符合研究性教学的要求,又能增进学生学养,树立起良好的价值观念,为日后的工作及生活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

参考文献:

[1]柳诒徵.中国文化史[M].湖南:岳麓书社,2003.

[2]钱穆.国史大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3]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M].北京:三联书店,2005.

[4]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

中国文化概论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国文化概论 自考 教学 方法

《中国文化概论》是秘书专业、新闻专业的必修课,而且对一些其它专业也据情加试,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由于本课程头绪多、内容广,所以许多自考学员反映学习难度较大,且实际通过率也的_较低。如何提高教学效果,使学员能够学通考好这门课呢?辅导教师对学员提出如下要求并加以落实是其教学方法要则:

一.通读全书很有必要,使用复习资料可作为巩固知识、迎接考试的重要一环。通读课文是为了获得整体印象,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导致知识、理论掌握得不深不透,从而失去学习兴趣和信心。通读时可在某些不懂、模糊的地方作出标记而不予纠缠,全书读完后可能有的部分自然获解,仍有疑问的可再细读或查阅有关资料,或集中向助学老师咨询,这样既提高了阅读速度,又提高了阅读质量。

1.宏观了解全书构架。《中国文化概论》(王宁主编)全书共有“绪论”与七章内容构成,绪论部分重点在于对于“文化”概念予以阐述以及与文化相关的概念分辨,第一章介绍中国文化的背景,第二章总述中国文化的发展脉络,目的在于增强立体感,与后面几章有一些重复,可相互参看,后面几章是分述部分,最后一章最后一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列入,是本书编者对于“传统文化”理解的体现――“传统文化……强调的是文化的本源和沿着这个本源传承下来的全部文化遗产。”

2.总体了解考纲要求。仔细阅读教材“附录”中《中国文化概论自学考试大纲》“II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附录II中将知识点分为识记、领会、应用三个方面,比较系统、全面。通读教材后可以反过来以大纲带动知识点的回顾,将毫无印象、记得不全、记得较好的分别作出不同的标记,然后再去阅读理解相关章节,这样反复几遍,不清楚的地方会越来越少,而且印象非常深刻。在“III有关说明与实施要求”中,进一步阐明了II中有关要求的内涵,并对命题要求作了说明,予以了解对于考试具有直接作用。

3.借用一些复习资料,也可自己编写复习资料,有利于巩固所学知识,集中记忆,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要特别注意与通读全书配合起来,如果仅仅依赖复习资料,则往往欲速则不达,尤其是遇到一些原因分析题、论述题等可能会茫然不知所措。在这方面是有不少复习、考试失败的例子的。

二.把握中国文化脉络,学通《中国文化概论》

1.中国文化脉胳在第二章中有总述,可作为一把钥匙,再用后面几章分述部分进行充实,可望了解全貌。关键在于学习时,要有意识地问些问题,这些问题可概括――“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几大类。其中“是什么”包括概念是什么,内容是什么,特点是什么等等,以宗法制为例,应掌握什么是宗法制,其内容是什么等。“为什么”主要用于对文化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解释,如为什么宗法关系会长期存在于中国古代社会结构中?而“怎么样”则是主要指事情的结果等,如宗法制对中国古代国家政治产生了什么影响?联系史实谈谈宗法观念对国家政治结构的渗透等。

2.注意把握教材中标题与内容的关系。教材中的章节一般都是题文一致的,但学习者往往将标题一看而过,导致学习不得要领,不深不透。如看过第二章第一节、第三节标题,就要理解为什么把春秋战国时期称作“文化观念的原创时期”?为什么说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文化在曲折中演进的时期?通过总结归纳,进一步了解知识点。

三.细嚼一些不易理解的难点问题,避免生吞活剥

《中国文化概论》中有一些看似明白而实际并未真正理解的问题,需要细嚼慢咽,方能食之有味,消化顺畅。如对“传统中国的主导思想是儒家思想”或“儒家文化在中国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理解便是一个普遍性问题。教材中有一些说明,如“从政治文化的角度上讲”等,即上述命题是从“政治”角度上看的,而非宗教、心理、皇帝喜好等角度,所谓的儒家治国,道教治身,佛教治心,各有其用。这样就可避免一些疑惑:为什么有些皇帝信道教,有些皇帝信佛教,却不说道教或佛教占统治地位?再如教材开头部分谈了不少有关地理、历史方面的知识,有人认为不过是中学历史与中学地理的汇总,是个“大杂烩”。其实,教材的真正用意在于通过相关历史与地理知识的介绍,说明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的演进过程及中国传统文化的类型是大陆型文化,不是海洋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伦理型文化,而不是法制文化等。

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可以提高这门课的学习效率和考试通过率、优秀率。

中国文化概论论文范文第3篇

在很多人看来,体现“中国概念”的服装设计是最能突出作为一个中国服装设计师的显著之处,然而什么是“中国概念”、这一概念传递出的文化内涵又是什么?本文从“中国概念”服装设计的定义出发,论述了当下国内服装设计界在“国际化”和“民族性”之间的矛盾和困境,通过具体的服装设计个案研究,分析了服装设计定型化的危险,将服装设计中的“中国概念”看作一种传统文化价值和理念在当代设计艺术语言之中的重建、关照与建构。

关键词:

中国概念 服装设计 权力建构

中图分类号:J5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 (2015) 02-0046-03

“中国概念”作为国内服装设计领域一个炙手可热的话题与设计元素,体现了这一概念的理论与现实意义。然而,对于“中国概念”的具体含义、表现手法、文化内涵及其与权力建构的关系,无论是学术界还是设计界却都始终没有定论。基于此,本文将从“中国概念”服装设计的定义出发,通过具体的个案研究,来探讨服饰文化中的权力建构及其与“中国概念”服装设计的内在相关性。

1 “中国概念”服装设计的定义与现状

有学者认为,“‘中国概念’,既有中国也含世界,既有历史也有现代,其内涵可以总结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是指以中国的‘神’为中心。两个基本点则包括中国的历史、现代与国际时尚流行趋势两个方面。”“‘中国概念’符号则可分为三个部分:特有地域的‘自然符号’如领土领海、气候、人种、黄河、泰山等;偏于精神性的‘文化符号’如汉字、儒学的表征曲阜孔庙、孔府、孔林等;特殊状态的‘无形文化符号’如古琴、昆曲、年节、语言思维等。”

那么服饰设计中的“中国概念”到底应该包含哪些内容呢?本文认为,首先应该是具有中国民族特色、体现中国民族文化的服装设计。在中国这样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中国民族文化既是中华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同时也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特质和风貌的文化,是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现。此外,“中国概念”应该是一种传统文化价值和理念在当代设计艺术语言之中的重建、关照与建构。体现“中国概念”的服装设计符号也不能“停留在器物层面,而是定位在中国文化(传统与现代)环境外在有形和内在无形的物质载体上。”

2 服饰文化中的权力建构

在众多文化研究所关注的基本问题之中,文化与权力是其核心主题。“在文化研究看来,权力和权威分布与社会之中,形成了特有的社会形构与权力形构,而解释这些权力结构便是文化研究的核心主题。”谈到权力与政治,服装设计似乎与其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从宏观的角度看,在全球化浪潮下的“民族”与“传统”意味着什么,是怎样塑成的又为何如此7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其实就是对服装设计和秀场文化中权力建构的追踪与透视。

“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过去的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马克思所预见的正是由于资本主义经济一体化带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全球一体化进程。因而,在整体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对话包含着复杂的多重的含义:既表现为对话、沟通和交流,也表现为竞争、对抗和征服。“在新历史条件下的文化对话、文化交流和文化贸易实际上是各民族之间,特别是强势民族和弱势民族之间的一场基于综合国力、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的角逐而来的不同的思想体系和价值观念的较量。”较量必分高下,那么谁能够被代表?谁在言说?如何言说?谁是沉默无声的?尼克,库迪( Nick Couldry)在《走近文化》 (Inside Culture)中发出了这样的疑问,并认为文化研究即是在与权力的关系中思考文化。

回到对服饰文化的思考中,回答尼克,库迪的几个问题,得出的答案是不言自明的。在现代化进程中快速前行的中国,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间发生了严重不对等,整个民族在文化对话中丧失了话语权,其中包括在断层中迷失徘徊的服饰文化。袁仄教授在一次讲座中曾说“传统是农耕文明的产物”,有千年农耕文明和众多少数民族的中国有着无与伦比的丰富服饰文化,而这也一度成为制约当代服装设计师的弊端。余英时在《中国知识分子的边缘化》 一文中指出“中国知识分子接触西方文化的时间短促,而且是以急迫的功利心理去‘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中国知识分子一方面自动撤退到中国文化的边缘,另―方面又始终徘徊在西方文化的边缘,好像大海上迷失了的一叶孤舟,两边都靠不上岸。”余英时对中国知识分子的描述与中国服装设计师的情况不无相似,在西方服装体系中匍匐前行的中国服装设计一方面在寻找与“国际化”的无限靠拢,一方面又难以舍弃“中国概念”这张王牌,将自己置于一个边缘化的境地。

以祁刚为例,他的设计语言关键词是“结构”、“华丽”、“艺术”,体现在他的作品上,一方面是工艺多用提花印染、喷绘、手绘、刺绣、盘绣、珠绣、再造肌理等;材质方面坚持以丝绸、蕾丝、高支棉、丝羊绒、丝麻纱线、皮草、水晶、珠饰、金属、羽毛等材质进行多样组合;结构上除“X”形、“T”形、“S”形外,多以里外层透的多层次、层叠和褶皱来强化对廓形的追求。另―方面,“诗情画意”也是祁刚会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具体体现在服装往往是水墨画印制的面料、晕染的中国画色彩等,而舞台布景和秀场中的表演也每每出自祁刚本人的编排。故此,通过“中国概念”的艺术载体将结构的高级定制礼服呈现出来的这种表征方式,也成为了祁刚设计的理念和标签。在这样“交织”的情感下,祁刚的作品展现出犹如万花筒般的纷杂。在他的秀场中可以看到类似唐朝世时妆的夸张妆容、庞大的龙形配饰、宏大的罗马战场场景、唯美的花前月下古装表演,显示出“文化混搭”的边缘化特征。(图1-图4]

将中国民族与传统文化边缘化的一句“经典台词”想必是前些年流行的一个口号――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一口号一度成为引领各行业走向国际的制胜法宝,在服装设计领域亦是如此,然而却多少带有些自我催眠的蒙蔽性。

首先,这带有明显的定型化特征。“民族”显然成为了中国服装设计师的标签,以及源源不断的设计灵感。这里的“民族”是指中华民族的整体文化话语,即包含民族文化也包含传统文化。民族情结令很多设计师囿于这种束缚,认为不继承传统就无法创新,从而不能冲破定型化的思维模式。两届“金顶奖”获得者,中国FDI指数最高的服装设计师张肇达擅从风格主题、造型结构、纹样色彩等方面展现本人对华夏文化及自然风光的热衷。张肇达重视民族文化和旅行,他认为做设计一定要走出去,被旅途中所见到的与生活环境不尽相同的异域景观所触动,从而有感而发的进行设计。他曾说过自己设计的三要素是“裁剪、肌理、色彩”,从他“不受滞碍的画笔泼洒”和叠加的三要素中,不难得出“张肇达作品”的特有形式。融合东方灵感与立体廓形,使他的服装设计作品更像是时装画的衍生品。(图5)

霍尔认为,“定型化是一种本质主义的思考方式,一,定型化是对差异加以简化、提炼并使差异本质化和固定化的结果;二,定型化应用一种‘分裂’的策略,通过排他的实践,把自己封闭起来,从而维持―种既定的秩序;三,定型化倾向于在权力明显不平衡处出现”。将设计“固定”于民族的设计师张肇达,寄灵感于旅行,在异域民族的独特风景和人文情怀激发下做了将近10年的“民族”系列,以繁复的肌理和浓郁的色彩表达心中被广袤中华大地激发所带来的设计激情,并且在每一季的秀场中展示的作品数量颇丰。然而,自2009年以后,张肇达逐渐不再单独自己的设计作品,转而与其他设计师合作,开始着手于一些商业品牌的运作或是索性开始画油画、办展览,虽然成绩斐然,然而他在个人品牌服装设计上的表现不禁令人感到一丝对于民族情怀“固定化”的担忧。

其次,“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还带有一定的边缘化特征,即“在权力不平衡处出现”(霍尔语)的边缘化。这一口号带有积极性,试图颠覆“中华民族这一文明古国”在人们心中的定型化特征,然而却暴露出没有摆脱定见的自相矛盾的二元对立结构。这―观点的基础是承认和赞美我们的民族存在,强调积极却没有取消对立,民族一世界的二元结构仍然存在。用更激进的方法说,民族就等于世界的话,那么世界等于民族吗?世界又等于全部国家吗?世界究竟是谁在言说的世界,是不是仍是西方言说的世界?话语权掌握在谁的手中?换句话讲,“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一观点甚至可以看作是我们对于“世界”的一味追求以至于对民族的一种否定。改变这一自我边缘化的心理首先应当做的就是打破这种二元对立结构,放弃对民族符号的刻意追求和对国际认可的一味向往,因为每一个受中华文化影响,在当代教育中成长的中国设计师做出的就是中国设计。

3 “中国概念”该走向哪里

中国文化概论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影视资料 中国文化概论 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是高等学校人文素质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而在不少高校的新闻传播学专业中,都把这门课程列为专业必修课或指定选修课。事实证明,中国文化概论课程对于丰富新闻传播类学生的文化知识、提高人文素养、扩大知识面起到了积极有效的作用。影视资料在中国文化概论教学中成为课堂内容不可或缺的部分,因为课程内容本身的丰富性,为采用可视可听的影视资料提供了可能;而影视资料的采用,又为增强课程的直观感、生动感,增添文化气息,起到了有效作用。在课程的各部分教学中,影视资料运用都能产生积极效果。

1 “规定动作”注重规范性

综观国内主要的中国文化概论教材,其主要构成部分都包含三方面内容:一是中国文化的发生条件,包括中国文化赖以生发的历史地理环境、经济基础、社会政治结构;二是中国文化发展的主要脉络,主要包括从远古直到近代,中国文化发展的历程;三是中国文化的主要成就,包括在文史哲、艺术、科技等各个领域的所取得的辉煌成就。

在这三个方面的教学中,影视资料都可以直观、生动地帮助教材和教案,来展现教学内容。如在介绍中国文化赖以生发的历史地理环境时,纪录片《中国佛教名山》、《再说长江》、《新丝绸之路》、《美丽中国》都成为教学的辅助材料,这些纪录片生动展现了中国名山大川的真实风貌,将中国的山水文化表现得淋漓尽致,让学生对于这些景致产生非常深刻的印象,一些曾经到过这些地方游览的学生更是结合纪录片,和自己的游览经历,讲述这些景观给自己带来的“文化冲击”。而在讲授中国古代的戏剧时,青春版《牡丹亭》、电影《梅兰芳》片断,或者让学生原汁原味地体会到戏剧艺术的精粹,或者让学生感受到戏剧艺术表演大师的不凡魅力。真实的艺术感受配合条理化的课堂教学,常常使学生产生共鸣。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与教材相观照,可以找到很多的影视资源与之配合。正是中国文化概论内容的丰富性,决定了可以在教学中发掘大量的影视资源。这些资源能够较好地诠释教材的内容,同时又能给学生直观的感受,这种资源与教材的匹配度,在其他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是较难做到的。

值得注意的是,在选取这类资源作为教学补充时,应当紧扣教材内容,讲究所选取资源与教材的高度匹配。注重规范性,是选取这类资源的前提条件,只有与教材高度匹配,才能合理展现教学内容。应当始终注意影视资料所起的辅助作用,而不是冲淡系统的常规教学。

2 实践教学注重针对性

很多开设中国文化概论的学校,都赋予了这门课程一定的实践教学内容,而这样的教学内容大多能受到学生欢迎。一般来讲,中国文化概论的实践教学,通常是把学生带到学校附近,一般是同一个城市中的历史文化遗迹、博物馆等地点,在这些地方开展实地讲课,使课程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同时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

以北京联合大学的精品课中国文化概论为例,实地讲课的课堂,就延伸到颐和园、美术馆、博物馆等地,并将这样的教学称为“多感官教学”。而笔者教学所在的岳阳地区,岳阳楼、君山、岳阳博物馆等历史文化景点,也成为实践教学的依托。

影视资料在实践教学中的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开展教学的地点,本身就有大量介绍与该地历史文化知识有关的影像资料,通常,对于较大规模的访问群体,这些场所都愿意播出这些资料。另一方面,是在现有的影视作品中,本身就有大量与这些历史文化遗迹有关的内容。如纪录片《颐和园》、《故宫》、《千古名楼——岳阳楼》等,而在开展实践教学之前或过程中,向学生播放这些内容,可以增强对历史遗迹的文化诠释,使学生在“实景”之中更能感受到景观所代表的文化纵深。

实践教学材料的选取有很强的针对性。就这门课程开展实践教学的高校而言,通常的做法就是“就地取材”。即到一个方便到达、而且具有典型的地域文化特征和代表意义的地点。实质上,很多城市都具有这样的地点,而这样的地点也能够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参与感,并真切地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现实影响。影视资料在实践教学中的地位要弱于实际场景所起到的教学作用,但影视资料在展现历史文化纵深感方面却不可或缺,它是使“可触摸”的文化,变得“可追溯”、“可思考”的重要促成因素之一。因此,在实践教学中注重影视资料的运用,是在针对性基础之上的深度拓展。

3 “自选动作”注重开放性

除了教师讲授之外,少量的学生作业和学生参与成为课堂的有益补充。让学生选取中国文化当中一个感兴趣的小单元,来进行适时的讲授,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积极性。而在学生讲授过程中,最能吸引注意力的,往往也是其精心选取的影视资料。

在某班学生以“鼓”为题材,讲授中国传统文化中“鼓”所扮演的角色时,分别向其他学生展示了安塞腰鼓、凤阳花鼓、京韵大鼓的表演片断,这些片断都来自网络视频,或者是电视片。而在展示与“鼓”有关的舞蹈环节,采用了电影《十面埋伏》中,盲闻声击鼓的片断。之后,主讲学生还展示了湖南花鼓戏《刘海砍樵》的高潮——刘海哥下山打柴遇到胡秀英的片断。而“鼓”都在这些影视片断当中,或者扮演突出的视觉形象,或者成为伴奏的主要背景声音。

学生参与是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的“自选动作”。在完成这一“自选动作”时,影视资料的选取,具有较强的开放性。这样的开放性表现在三方面,一是话题的开放性决定选材的开放性。因为学生参与的主旨是希望其能自己动手,成为中国文化某领域中知识较为丰富的“小专家”,所以对于话题没有较多设定。二是文化的包容性决定选材的开放性,正是中国文化的浩如烟海,使得选定的主题多种多样,每届每班的学生都不相同。三是影视的表现力决定选材的开放性。影视作品较文字、图片更有生动的表现力,而在一个希望较好的表现自我的场域,对于影视作品的重视就自然会更加提高。

值得注意的是,很多学生的选题,其灵感都最早来自于影视作品。如有学生观看《叶问》后,决定讲述中华武术的发展,之后又在其他影视片断中找寻到叶问咏春拳的真实表演。有学生在观看BTV生活频道的MV《南锣鼓巷》后,把北京胡同文化作为讲授题材。而之后,这些作品又都成为讲授的组成部分。对影视作品的接触在帮助学生确立关注点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对于影视资料的运用是中国文化概论教学过程中可以积极开展的工作。对于这一工作的探索,能够使课堂更生动,学生记忆更深刻,教学更有效。

参考文献

[1] 李洪亮.对《中国文化概论》教学的几点思考[J].现代语文,2011(4).

[2] 俞娟.刍议《中国文化概论》的课程建设与教学实践[J].黑河学刊,2011(5).

[3] 黄明智.浅析影视艺术特点及其教育价值[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

中国文化概论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大片;中国式大片;高概念电影;差距

2009年末好莱坞以其“泛世界性”叙事策略推出了灾难大片《2012》。据称该片首映10天全球票房累计已近4.5亿美元。随着《2012》的诺亚方舟一路乘风破浪高歌猛进的同时选择临近档期上映的一些国产电影却不幸沦为“炮灰”票房数字难如人意。看中国人如潮走进电影院观看美国大片给好莱坞买单实在很令人反思什么时候中国的大片也能这么具有世界性让全世界人民为我们中国电影买单呢?我们国产大片是否应该反思差距究竟在哪里。

一、中国式大片不等于大片

“大片”是国内的一种俗称美国电影产业中也有几个相对于“大片”意义的概念例如集团化(Conglomeration)、“巨型炸弹”(BlockBlaster)、“事件电影”(EventMovie)、高概念(HighConcept)等。“高概念电影”即以美国好莱坞为典型代表的一种大投入、大制作、大营销、大市场的“四大”商业电影模式。

大片“博弈”正是当代世界电影产业较量的核心命题。中国大片的应运而生2004年夏季《英雄》连续两周稳夺北美地区电影票房之冠在海外的总票房收益折合人民币14.5亿元刷新了中国电(600795股吧)影百年难期的市场纪录。中国的大导演们被纷纷加入“亿元俱乐部”。陈凯歌以3.4亿的投资拍摄《无极》张艺谋耗资3.6亿的《满城尽带黄金甲》。吴宇森的《赤壁》6亿元投资把张、陈二导远远甩到身后。张之亮的《墨攻》、徐克的《七剑》、冯小刚的《集结号》、陈可辛的《投名状》投资都过亿。因此中国式大片也应运而生:网民给中国式大片这样定义:中国式大片=名导演+上亿投资+古装+武打。实际上“古装+武打”的中国大片套路在北美票房已呈现审美疲劳。根据饶曙光提供的数据《无极》的北美票房只有67万美元《满城尽带黄金甲》在美国上映25天总票房也只有435万美元。与好来坞相比我国电影票房的不值一提在全球200多亿美圆的票房总值中好来坞就拿了近七成的票房而美国本土90多亿美圆的总票房就超过了世界总值的三分之一。美国一部大片在本土市场就可以拿下2、3亿美圆的票房相当于我国的票房总值。

票房就是差距《2012》的成功票房所引发的思考超越了灾难片本身。好莱坞大片的制作确实有一手它总能恰逢其时地瞄准市场变幻类型元素向全球推出既叫座又叫好的片子。相对而言中国大片无疑略逊一筹大片做大资本这一块确实应该需要再大投资再就是我们市场化国产大片、主流大片仅仅在我们中国国内在做还应该在国外做如果在国内我们是大片在国外也是大片那我们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大片真正的大片在两个市场上都可以称为大片才是叫大片。

二、中国式大片不缺乏技术资金但缺乏创意空间

《2012》已经在中国创下了近4亿票房。同样没有人会想到该影片的特技制作也是在中国完成的。电影特效在以前是好莱坞的专利我们对特效常常是望洋兴叹。但现在科技的进步尤其是设备的进步已经让中国的专业团队也可以跻身世界一流的水准了。电影特效今天已经被拉下了神坛那么让我们和先进的电影特效依然隔膜的原因是什么?

原因是电影观念的落后。创意空间的缺乏由于软件方面的差距我们甚至看不到自己已有的硬件。在美国当代灾难片的制作观念中追求“毁灭当量”的成倍增加追求最大限度的制造出逼真的场景追求强烈的特效轮番冲击挑战观众的视觉极限。很明显我们的大片没有这种迫切的激情的意识。我们的“毁灭当量”明显不足挑战观众视觉极限的欲望明显不强场景方面更是能省尽量省。

我们现在有做大片的技术条件了也有世界一流的团队了。不要让这些硬实力软实力光给美国人所用中国人如今既然“不差钱”那就好好补补观念上的差距。文化创意在这方面大有可为我们主张使用特效并不是主张一味拍大场面、玩大制作事实上小成本一样可以玩特效的特效技术的进步正可以降低制片的门槛特效需与艺术结合起来这就是创意发挥的空间。:

三、中国式大片不缺乏文化内涵但缺乏人文内涵

文”以载“电”“文”以载“影”这就是“电影”。电影是一种文化现象更是一种文化意识的体现《2012》的题材是灾难片更确切地说是科幻题材的灾难片对于中国的名导们来说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总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可供参考正因为如此国产的所谓大片几乎无一例外都是以历史背景为题材的。然而差距并不在这里虽然中国大片不缺乏文化背景。但缺乏的是人文内涵缺乏人性的光辉因为人性是最能更打动人心的地方是影片的灵魂唯美的制作、炫目的特技大肆的宣传只不过是观众眼中的过眼云烟唯有人性的光辉才能震撼人心才是电影的精髓。美国大片无不体现人性的光辉:《泰坦尼克号》中生死爱情的考验;《勇敢的心》中对自由执着的追求;《哈利波特》中爱是打败一切邪恶力量的源泉;以及在《2012》中人类生命的拯救过程中不分金钱、种族、国别是人间大爱的体现再看看我国大片的主题《夜宴》除了和奸杀没有一丝人性光亮;表现兄弟残酷无情的《投名状》、夫妻同床异梦的《满城尽带黄金甲》、朋友背信弃义的《十面埋伏》、救人反遭陷害的《墨攻》、英雄背弃信义的《英雄》等应当表现的人性光辉都在扭曲阴暗精神的掩盖下悄然沦丧。难道这就是咱们五千历史浓缩出来的中国文化这就是中国大导演向全世界人民展示的中国人的历史和文化。难道中国上下五千年没有感动世人的历史和人文吗?呜呼!我为中国的大片而悲为中国制作这些大片的导演而愤!

当今之世中国大片到底怎样才能在全球主流市场建立自己的产业基础和优势?关键的理念是:在文化上我们与好莱坞应采取“和而不同”的立场人无我有人有我特;关键的条件是:发挥人文精神的挖掘的要靠对本土传统文化资源的开掘和调用要靠大片制作在人文自觉上的提升将大片锻铸为更具东方神韵和风骨、更具多元风格和样式特色的民族电影品牌。舍此断无捷径。

参考文献

中国文化概论论文范文第6篇

【论文摘要】中国文化是中国人的思想、言论、行为的一种物化形态。《中国文化概论》课程,作为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必修课,在激发他们报效祖国的主体精神、培养他们自强不息的优秀品格、引导学生克己奉公的价值取向方面,起到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的历史文化,并且形成了伟大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的理性升华,是推动民族延续和发展的内在动力和精神支柱。高等院校开设的《中国文化概论》是一门研究中国文化现象、体系及其规律的综合性课程,有助于大学生奠定深厚而坚实的文化基础,对他们进行民族精神教育。

一、 有助于激发大学生报效祖国的主体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最为鲜明的特征是对国家、民众的深厚情感,以及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报效祖国的精神。它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的核心内容。

1.激发大学生的忧患意识。国学大师徐复观先生对 “忧患意识”在整个中国文化中的地位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他认为,中国的学术思想起源于“忧患意识”,中国社会 的发展立足于“忧患意识”,中国文化精神的核心也是 “忧患意识”,中国与西方文化之不同、文化精神之差异都可以由此找到答案。“忧患”一词较早见于《孟子》一书:“是故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也。” 陇患意识的实质,是对现实的忧思和对人生的关注。当代大学生成长的环境优越,物质条件非前人可比,他们对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思考得不够充分。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恰恰可以利用传统文比中“忧患意识”的积淀对他们进行精神上的补足。纵观中国文化历程中的伟人,无一不在关注着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与未来。从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屈原到 “杖汉节牧羊”的苏武,从“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顾宪成到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他们 的灵魂深处都打上了忧患意识的烙印,成为一种支配其行为的清醒的自觉理念。通过《中国文化概论》 课程逐步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不仅可以使他们很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精神,更可以引发他们对自身肩负的历史责任的深度思考,激发他们忧国忧民的意识。

2.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精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爱民族、爱祖国历来被视为 “大节”,是爱亲人、爱家族的情感的升华,捍卫民族尊严、维护国家利益是一种崇高的品德。“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杀身成仁” “舍生取义”以及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民族气节贯穿于中华传统文化道德的始终。虽然在封建社会“精忠报国”往往与忠君联系在一起,具有时代的局限性,但实质上它是将 “君”作为国家的代表,“精忠”的背后有一种深层的国家意识。南宋末代宰相文天祥被敌俘获长达四年之久,其间受尽折磨,吃尽苦头,但仍坚定信念,保持民族气节,最后挥毫写下 《过零丁洋》,留下 “人生 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爱国诗句,表达了崇高 的爱国主义思想情操和民族气节。《中国文化概论》课教学不仅要充分利用辉煌的文化成果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民族自信力和民族 自豪感,更要使学生懂得对国家的忠诚与热爱。大学生要保持民族气节,维护中华民族尊严,以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祖国利益、尊严为最大耻辱,树立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观念,自觉将个人的荣辱得失与民族盛衰紧密结合在一起。

二、有助于培养大学生 自强不息的优秀品格

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优秀品格是维系中华民族生存,推动中华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中华民族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优秀品格是通过历史沉淀和文化传承得以强化、巩固和发扬光大的。

1.提升正义感,培养刚健有为的优秀品格。

刚健有为是中国文化中人们积极的人生态度的最集中的理论概括和价值提炼。《周易 ·乾》说:“刚健中正,纯粹精也。”把刚健当作一种最重要的品质。这种品质首先是担当道义、不屈不挠的社会责任。孔子十分重视 “刚”的品德。他说:“刚毅木讷近仁”, 刚毅指坚定性。在孔子心目中,刚毅和有为是不可分割的。有志有德之人,既要刚毅,又要有历史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 “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孔子的弟子曾参提倡知识分子要 “弘毅”。他说: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无穷,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这强调了知识分子要有担当道义、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 。刚健有为还是一种正直充盈的独立人格。孟子说:“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他把 “养浩然之气”作为培养人生追求的一种方法,并把 “大丈夫精神”即刚健有为、正直充盈的独立人格确立为人的行为准则。苟子提出 “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伟大思想,充分肯定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是对刚健有为思想的一大拓展。王夫之说:“圣人尽道而合天得。合天得者,健以存生之理;尽人道者,动以顺生之几。”他又说: “惟君子积刚以固其德,而不懈于动。”他的创新在于赋予刚健有为思想以主动性、能动性,把 “刚健”与能动有机统一起来。因此,立志持志,自我磨炼,这是奋发刚健的应有之义。《中国文化概论》课的教学要激励学生有自我磨炼的砥砺意志及吃劳耐苦精神。刚健有为的品格使人奋发向上,充实着生命本真的力量,这种品格正是中华民族的一种特色性格和气派,应当在大学生的身上得以传承和发扬。

2.树立积极态度,培养自强不息的优秀品格

“自强不息”出自 《易经 ·乾》,原文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意思是: 君子应当以 “天为法,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努力进取,决不懈怠。这一思想两千多年来激励着正直的中华儿女拼搏向上,努力前进,不屈服于内部的恶势力,坚持与外来的压迫作斗争。历史上,坚持反对不法权贵的忠贞之士,尽力抵抗外来侵略的民族英雄,孜孜不倦探索真理的思想家、科学家,致力于移风易俗的文学家、艺术家都体现了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代表中国传统文化主流的儒家哲学思想,极力主张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生活态度,主张人活着就要勤奋学习。孔子提倡并努力实践为崇高理想而下懈奋斗,鄙视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人生态度,他“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从而实现“立德、立功、立言”,主张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当代的大学生正处于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伟大的事业需要用这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来引导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大潮中去,培养他们刚健有为的优秀品格,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奉献自己的青春和智慧。《中国文化概论》课的教学应该充分利用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的精神熏陶和影响当代大学生积极向上的奋斗精神。

三、有助于引导大学生克 己奉公的价值取向

在全球化和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青年学生的价值取向严重倾斜于物欲和私利,存在重个人轻社会、重功利轻道义、重索取轻奉献的现象,这对于民族和国家的共同价值目标构成了挑战。因此,引导青年学生树立见利思义、克己奉公的价值取向已成为 《中国文化概论》课教学的重要内容。

1.明确义利关系,引导见利思义的价值取向

对义利关系的处理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其中先利后义、以义制利是传统义利观的基本内容和合理内核。孔子说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孔子并没有拒斥利,也没有把义与利对立起来。他在义利关系上的基本主张是义利统一, “见利思义”、反对见利忘义。孟子要求 “先义而后利”,培养 “配义与道”的浩然正气。可以说,整个传统价值观的基调和主流是先利后义,但同时以义为人的根本特点和价值取向也是中华传统文化道德精神的精髓。苟子认为:“义与利者,人之所两有也。虽尧舜不能去民之欲利,……亦不能去民之好义。”_9 孟子要求人们 “去利怀义”,主张谋求个人利益应合乎道义,“非其义也,非其道也,禄之以天下,弗顾也;系马千骊,弗视也。” “弗顾”、“弗视”只是因其不合道义,不难推论,若合道义,顾视便是合理的。传统文化的义利之辩是立足于当时社会现实生活基础上的,是直接从社会生活中提出的一个实际问题。尤其是以儒家为代表所提出的处理利义关系的见利思义原则,始终为世人所信奉、恪守和弘扬。即使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其所倡导的 “见利思义”原则在处理道德与利益、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关系中仍具有借鉴意义。《中国文化概论》课的教学所要做的,是对具有复杂内容的传统文化义利观进行清晰人理的讲解,带领学生弄清它所应用的范围和层次,并在具体的范围和层次上去分析评判并决定其扬弃取舍,从而帮助学生建立见利思义的基本价值取向。

2.明辨公私关系,引导克 己奉公的价值取向。

中华民族在家族本位的社会结构和礼教文化的传统中逐步形成了克己奉公的美德,要求把维护整体利益作为首要的价值取向。中国伦理道德历来强调公私之辨,把 “公义胜私欲”作为道德的根本要求。克己奉公的精神,本质上是先公后私,个人私利服从社会公利的精神。在中国传统文化的长期影响下,中国人历来以 “廓然大公”,“天下为公”作为价值理想。中国文化中的大同境界,其基本精神就是一个 “公”字。可以说克己奉公作为处理公私关系上的要求具有普遍的适用本性。它与集体义原则有一定的共振点,但这种以公为重、个人利益服从社会公利与集体主义原则又有着本质区别封建私有制社会里,公与私从本质上说是根本对立的。它的重公轻私正是建立在这种对立基础上的故它往往需要无条件地牺牲个人利益。而集体主义是建立在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基础上的,从本质上说,个人利益与社会公利是统一的。因此,它虽然也要求重公利,但并不轻私利,更不排斥个人利益;相反,由于社会公利是所有的人的普遍而长远的根本利益,它总是以关心、服务和发展个人利益为其最终目标的。《中国文化概论》课的教学既要使学生了解传统文化中克己奉公的美德,又要使学生真正理解现实条件下 “奉公”精神的培养,从而引导学生自主选择克己奉公的价值取向。

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强调:“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项充满艰辛、充满创造的壮丽事业需要崇高精神的支撑和推动,培育新世纪中华民族精神需要认真研究和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站在这个基点上,充分发掘《中国文化概论》课程内容,找准课程与民族精神教育的结合点,必将使 《中国文化概论》课的教学在民族精神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徐复观.中国人文精神之阐扬[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6.

[2][6][10]万丽华.孟子[M].北京:中华书局,2006.

[3]郭或.周易[M].北京:中华书局,2006.

[4][5][8]张燕婴.论语[M].北京:中华书局,20o6.

中国文化概论论文范文第7篇

论文摘要:中国文化概论课程作为素质教育必修课程,如何能在有限的学时内激发学生最大的学习兴趣,这对教师传统教学方法形成挑战,本论述试以思想文化中的道家思想为例,结合笔者教学实践,来阐述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普遍适用的教学方法。

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文明历史,拥有源远流长、丰富灿烂的文化创造和积累。这些历史性的文化遗存,既真实记录了我们这个伟大民族生存、成长所走过的漫长历程,也为我们今天乃至将来创建新的文明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因此,从文化学的角度考察、阐释和研究我们民族在历史上创造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过程,对于我们总结历史的经验和教训,探索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规律,以及提高全体人民的人文素质,都将是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中国文化概论作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一门基础课程,旨在帮助青年学生了解祖国的传统文化,提高人文素质。1999年,教育部将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确定为高等院校的主干必修课。中国文化概论是一门研究中国文化现象、体系和规律的综合性学科。它是“高校所有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性、综合性的人文类核心课程”,具有其他专业性课程不可替代的基础地位。

在教学实践中,体现文化概论课程的基础性,将传统与现实结合,开拓学术视野,延伸思维触角,一直是文化概论课程努力的方向。其中,中国思想文化作为教学的难点和重点,如何让学生把握先哲思想的精华,领会其在现实中的应用,并能融汇到自己的人生思维中,是我们在教学中值得思考的。笔者试以道家哲学中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作为个案,结合教学实践,浅谈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课堂教学方法,以供参考。

道家思想以老子为初创,《道德经》言简意赅,博大精深。老子以深邃的智慧,探讨了宇宙的形成与自然的规律,国家的治理与人类身心的修养等一系列重要问题,提出了“道”、“自然”、“无为”等著名的哲学概念,给人们以无穷的思想启迪。两千多年来,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化学、科学家乃至普通平民,纷纷从《道德经》中汲取智慧。如果学生文史功底薄弱,在理解上容易出现似是而非的状况,所以在教学中我们首先明确“无为而治”的思想内涵。

无为而治最早的出处源自《论语·卫灵公》:“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无为:无所作为;治:治理。自己无所作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原指舜当政的时候,沿袭尧的主张,不做丝毫改变。后泛指以德化民。“无为”作为一种政治原则,在春秋末期已经出现。使“无为而治”系统化而成为理论的是《老子》。他们认为统治者的一切作为都会破坏自然秩序,扰乱天下,祸害百姓。要求统治者无所作为,效法自然,让百姓自由发展。“无为而治”的理论根据是“道”,现实依据是变“乱”为“治”,“无为而治”的主要内容是“为无为”和“无为而无不为”,“无为”,常被误解为消极避世,无所作为。其实,所谓“道常无为而无不无”,表面上守弱处静,无所作为,实际上遵循万物的本性而不违逆,顺应自然之道而知足知止,就已经是有所作为,也能无所不为。老子说的“治大国若烹小鲜”最生动的说明了“无为”与“无不为”的关系:治理国家犹如煎小鱼,煎小鱼乱搅就会搅烂,不乱搅,就是无为。用这种“无为”的办法煎好了鱼,治好了国家,就叫水到渠成,瓜熟蒂落,这样也就达到了“无不为”的目的。

在解释清楚“无为而治”的基本内涵后,我们可以进一步引申,其中,都江堰水利工程就是对“无为而治”的最好实际应用。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例如图片与科教片结合以此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的学习兴趣,之后进行相关的总结。这里我们进行简单的说明。

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灿明珠。李冰创建都江堰,2260余年来,川西10余州县“水旱从人,不知饥懂”,成为天府沃土。故史称之为“川西第一奇功”。而今,都江堰也是正使用着的大型水利工程,灌溉川西平原、川中丘陵地区1010万亩良田和提供7市36县的城市、乡镇的工业用水、城市用水,养殖业用水,旅游业用水。如此通古贯今,造福于人类的大型农田灌溉水利工程,全世界唯此一处。中国文化讲究天人合一,坚持以和谐为本。表现出来就是“无为而治”、“因势利导”。都江堰无坝,是“天人合一”思想的结晶。都江堰主要功能是灌溉农田。李冰修建都江堰时是为“避沫水之害”、行舟、溉田。防洪排涝,是那时保全川西居民性命,改造川西湿地,发展农业的当务之急。都江堰建成后,创造出了川西平原“江村事事幽”的优美人居环境。

通过介绍都江堰的文化意义,学生在无形中对“无为而治”的抽象思想就有了形象的把握。但是如何与自身、和现代生活相结合,让自己能够智慧生存,我们可以适当的举例,引领学生举一反三。

用现代管理学的事例来让学生感受“无为而治”的奥妙。老子的思想是管理哲学,是一种智慧,这种智慧却是将管理引人新的境界的“大道”。老子的无为思想,具有直接的现实意义—“治大国如烹小鲜”,直至无为而治,是管理的至高境界。将老子的无为思想运用到现代管理艺术中,结合现代科技的发展,办公自动化与信息化的迅速发展,虚拟空间的存在也日益渗透到管理实践中。美国管理专家毕可斯描绘了这样一幅画面:由于信息技术的日益进步,未来企业的办公室工作,有人在外面拜访客户,所有的工作都可以通过网络进行。这种趋势,恰恰也为管理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它打破了传统的权威管理和严格管理,意味着组织的分权,把权利从领导者手中分散到组织成员中,成员获得了独立处理问题的机会。领导支持、指导、协调成员的工作,激发成员的智慧。这时领导就是集体智慧的网络,大家通过网络分享信息,形成一种“无为管理”的管理理念。所谓“无为管理”并不是取消管理,而是管理进人更高层次和更高境界,人人都是管理者,都是重大决策的参与者,也是决策的执行者。管理达到如此境界,才能使领导者摆脱日常事务,面对未来,纵观世界,审时度势,筹谋大计。貌似无为,事实是更加有为,更加有效率。老子的自然无为之道,是一种高度的政治智慧,是一种高明的管理方式,反复体味这一思想,从终汲取政治智慧和管理智慧,可以使我们减少失误,少走弯路。

在具体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图标与动画结合的方式来说明无为而治的现代管理学应用,形象生动,便于说明。

在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教学中,我们发现,初接触中国文化理论的学生,大都会因其茫如烟海和博大精深而产生畏J嗅心理,故而教师必须始终做到把自己真正消化的知识和体悟用最简单明了的形式表达出来,必要时辅助采用多媒体教学软件。打消了学生在认知上的困难和顾虑以后,就可以在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目的性上倾注心力。我们认为,文化情怀的熏陶和文化生活的创造,是该门课程的最终目的之所在。通过研修课程,希望学生都能过“一种有文化气质、有文生情调、有生命意义的生活方式。在这种文化生活里,华贵而不可有铜钱臭,简朴清素而不可遨遏无礼数。”。所以在教学方法上,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

(1)师生课堂讨论(按各重点、难点章节安排):在上课时事先提出讨论任务,学生听完课后,专门安排一节课进行课程讨论。事先指定个别同学带头,其他人自然跟上。教师和学生坐在一起,听完一位发言后,先让其他学生提问,然后作出点评。随后下一位学生发言,照此进行下去。每学期可以安排2次一3次课堂讨论,旨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演说辩论能力。

(2)多媒体演示、参阅网络:尽量结合学生自己的专业,思考文化现象,在作业中体现出来,提升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中国文化概论论文范文第8篇

中国文化概论试题

课程代码:00321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 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秦汉时期,为防止匈奴进犯,在一些边塞处广种

A.杨树 B.柳树

C.榆树 D.松树

2.敬顺昊天的宗教的现实功用是

A.尧舜禅让 B.和合五教

C.绝地天通 D.敬授民时

3.311年,刘渊的军队攻陷洛阳,俘虏晋朝皇帝,史称

A.八王之乱 B.董卓之乱

C.永嘉之乱 D.安史之乱

4.《神灭论》的作者是

A.萧子显 B.陶弘景

C.慧琳 D.范缜

5.1291年到达泉州的意大利方济各会士名为

A.利玛窦 B.鄂多立克

C.马可波罗 D.孟德高维诺

6.元朝称汉族读书人为

A.书生 B.学士

C.儒士 D.儒生

7.徐光启的名作是

A.《本草纲目》 B.《天工开物》

C.《农政全书》 D.《授时通考》

8.清朝的税制改革为

A.募役法 B.初税亩

C.租庸调法 D.摊丁人亩

9.乾嘉学派的创始人是

A.黄宗羲 B.顾炎武

C.王夫之 D.雎景臣

lO.不属于行旅文化的三个组成部分的是

A.交通设施的习俗传承 B.运输工具的习俗传承

C.交通行旅行业的习俗传承 D.迁徙定居的习俗传承

11.不属于家族共同体的地缘合作的是

A.生产互助 B.生活互助

C.民主自治 D.进香朝拜

l2.“闰月”的概念源自

A.回历 B.泰历

C.藏历 D.阴阳合历

13.造纸术在公元8世纪传到

A.东南亚国家 B.中东阿拉伯国家

C.欧洲 D.美洲

14.不属于传统社会礼与俗关系的是

A.礼从宜,使从俗 B.因俗制礼

C.齐之以礼 D.化民成俗

15.不属于《周礼》列入吉礼祭祀的是

A.天神祭祀 B.皇族祭祀

C.地祗祭祀 D.人鬼祭祀

16.冠礼的年龄一般在

A.16岁 B.17岁

C.18岁 D.19岁

17.孔子研究的“六经”变成“五经”是因为《乐》的失传.表明失去文化特征中文化的

A.事象 B.事类

C.产物 D.载体

18.中国能归属的语系之一是

A.阿尔泰语系 B.高加索语系

C.乌拉尔语系 D.德拉维达语系

19.我国多民族的语言文字政策的基本点是

A.保障权利 B.语文平等

C.改革文字 D.双语教学

20.属于汉字的造字方法的是

A.词根 B.指事

C.前缀 D.后缀

21.未被称为汉语“域外方言”的是

A.泰国语 B.越南语

C.朝鲜语 D.日本语

22.将前一语言片断末尾的词语作为后一语言片段开头的词语所形成的一种修辞格是

A.对偶 B.顶真

C.回文 D.析字

23.哪一种不是因汉语汉字形成的中国文学在形式上的特点

A.形式整齐 B.平仄抑扬

C.节奏调配 D.重音分明

24.哪一项不是对联常用的手法

A.顶真 B.双关

C.谐音 D.拆字

25.哪一种是中国受佛教影响产生的文学样式

A.唱导 B.转读

C.宝卷 D.梵呗

26.日本出版的拥有23900多卷的佛学巨典是

A.《大藏经》 B.《大正经》

C.《大正藏》 D.《大藏正》

27.两汉的文官制度是

A.世卿世禄制 B.军功爵制

C.察举征辟制 D.九品中正制

28.“孔子的门徒,是天地间最纯正的自然神论的学徒”。这句话作者是

A.伏尔泰 B.莱布尼兹

C.沃尔夫 D.休谟

29.不属于二十世纪中国文化三大主要思潮的是

A.中体西用论 B.全盘西化论

C.东方文化论 D.儒学复兴论

30.第一个提出全盘西化的是

A.梁启超 B.胡适

C.吴稚晖 D.陈序经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lO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 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少涂或未涂均无分。

31.以下几个方面,属于文化现象的是

A.观察捕鱼 B.月晕与风

C.建安风骨 D.元曲

E.巫术

32.中国古代的“九州”包括以下的

A.冀州 B.兖州

C.徐州 D.沧州

E.雍州

33.“五帝”的谱系包括

A.皇帝 B.炎帝

C.尧 D.舜

E.禹

34.百家争鸣中刑名家的代表人物有

A.邓析 B.邹衍

C.惠施 D.老聃

E.公孙龙

35.汉朝官员选拔的最重要三科是

A.孝廉 B.茂才

C.明经 D.治剧

E.贤良方正

36.魏晋南北朝佛家教义包含

A.玄学 B.禅学

C.般若学 D.涅槃学

E.明学

37.中国生产经济的文化特征包括

A.“禹、稷躬稼而有天下”的农业起源

B.天时、地利、人勤的重农经验

C.以工补农、以商求富的农人心理

D.精打细算、知足节用的务农传统

E.“养备动时,则天不能使之病”的农业规律

38.中国传统市商贸易活动的模式主要有

A.市 B.商

C.墟 D.集

E.会

39.居住建筑的文化含义主要表现在

A.居住地点 B.居住时间

C.居住方式 D.居住建筑格局

E.居住建筑仪式

40.服饰的人文文化标志包括

A.信仰标志 B.阶层标志

C.仪礼标志 D.政治标志

E.职业标志

非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41.简述君主专制制度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影响。

42.如何看待中国古代的原始宗教。

43.简述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44.简述古人对学与思关系的看法。

45.简要分析中国古代建筑的人文性。

46.简述对中国古代文字崇拜的认识。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O分,共20分)

中国文化概论论文范文第9篇

论文关键词:《中国文化概况》;中国文化;对外汉语教学

笔者从2007年开始担任中国石油大学对外汉语教学部《中国文化概况》主讲教师,所教的留学生来自巴基斯坦、哈萨克斯坦、尼泊尔、肯尼亚、索马里、加纳等国家。他们不仅肤色、民族、宗教信仰、文化素养不同,甚至连生活习惯也不同。但有一条相同,那就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对曾经陌生的中国文化产生了越来越深的喜爱之情。

一、教学形式生动活泼,启发留学生对中国文化产生浓厚兴趣

在国内著名高校的国际教育学院.留学生教育大都是循着汉字(文字学)一汉语(语言学)一汉文(文化学)由低到高循序开展的。文字和语言本身也是文化.文字和语言又是文化传播的工具,只有对文字和语言有所研究,才能进入文化的核心部分。中国石油大学汉语国际教育起步较晚,留学生呈现出一种“复式班”教育特点:有的已能认识和书写不少汉字、能用简单的汉语进行日常会话,有的却依然是不会写、不会读的“零起点”。在这种基础上讲授《中国文化概况》,尽管是全英文授课,面临的难题还是显而易见的。

为了避免在课堂上出现“鸡同鸭讲”的尴尬局面.也为了让来自友好国家的外国留学生真正掌握和喜欢这门课,我坚持把“功夫下到课前,功夫下到课外”:其一。给每一位留学生建立个人档案,尽可能细致地了解留学生的国家、民族、家庭和宗教信仰等情况;对留学生所涉及的每一个国家建立基本情况档案。尽可能细致地了解这个国家的民族、历史、政治、经济(特别是石油)、文化等资料。其二,为每一堂课制作精美直观的课件,有的课件甚至采用音响动漫效果,虽然加大了自己的备课工作量,但这些课件却让留学生们喜闻乐见。其三,向每一位留学生开放教学博客,时常在博客上为留学生释难解疑:通过电子邮件向每一位到课学生发送预习复习资料。其四,坚持做到对一名合格的对外汉语教师所应该掌握的文字学、语言学、文化学等知识进行系统“充电”。对每一堂课所讲内容的来龙去脉自己首先要搞清楚。

实践证明.不同文字、语言.不同文化之间的跨文化交流,绝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即便中国的文字(汉字)是世界上起源最早的文字之一,中国的语言(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中国文化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化之一,而且是世界上惟一绵延不绝并一直持续发展的文化。可是如果你面对一些“零起点”的留学生.简单笼统而过多地强调上述内容.也许就会像两条河流迎面相撞溅起不和谐的浪花。

在讲授《汉语的魅力》时可举一些例子,如中国人思考速度比美国人思考速度快,因为汉语音节种类比英语多。英语有20个元音、20个辅音没有声调,所以,英语的音节种类不会超过20x20=400个:而普通话有21个声母、39个韵母和4个声调,连乘的结果大约是3000个音节,能被利用的是2500个音节.普通话中真正用到的是l20o个音节:普通话的一个汉字是一个音节,英文的一个单词是若干个音节。曾有人比较过。用英语和汉语背诵乘法口诀.汉语用30秒.英语用了45秒。再如英语单词的数量已经超过百万。普通人花一辈子也记不完,而这些单词都可以用4000个汉字来表示。这是由于汉字能够灵活组词,而英语里的多重名词和它的分解词没有丝毫关联:在英语里,猪肉(pork)与猪(pig)和肉(meat)没有丝毫关系,猪肉(pork)、羊肉(mutton)、牛肉(beef)之间也没有丝毫联系。美国人不掌握3万个单词就无法将《时代周刊》读下来,大学毕业工作十年的专业人士要懂8万个单词。中国人小学毕业就能读书看报,理工科大学生一般掌握三四千汉字搞科研就没问题了。实话。我认为这样讲应该能启发起留学生学汉语的积极性,可是没想到一些留学生把头摇的像拨浪鼓:no,no!madam.chineseistood蕊cult!(不,不!老师,汉语太难了!)这件事使我认识到,尽管讲授的内容是正确的,但不同的文化间存在极大的差异.除文明差异、观念差异、习俗差异、礼仪差异外.还有留学生语言习惯和接受能力差异等,直接影响着师生交流和教学质量。尽管古代圣人强调“有教无类”。但仍需注意根据教育对象的个体差异而进行因材施教,作为一名对外汉语教师必须自始至终保持宽容的姿态。在后来的《中国文字》课中,我尽量少用那种简单对比的教学方式,从仓颉造字的神话传说起,历数新石器时代的岩画和陶器刻画符号,进而讲到商代的甲骨文,周代的钟鼎文(金文),秦代的篆文,汉代的隶书,汉唐以来的草书、楷书、行书,并简单介绍了东汉许慎的文字学巨著《说文解字》和汉字“造字六法(六书)”,以及与之紧密相关的造纸术和印刷术。虽然课程内容并不轻松,却引起了众多留学生学习汉语的浓厚兴趣。

二、教学内容与时俱进。尽量让留学生了解和掌握鲜活有用的中国文化

笔者认为,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的沧桑巨变,应该是《中国文化概况》课推陈出新、古为今用的华彩乐章。全英语授课的《中国文化概况》并无一套能够全面、精要地介绍灿烂中国文化的合适教材。特别是缺少一种带有全新时代气息的教材,所以我只能在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等一些最新汉语版的《文化中国》、《中国概况》的基础上,重新分专题撰写《中国文化概况》英文版教材。

心仪中国文化的留学生来到中国.当然希望尽量了解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因此,我在制作《中国文化概况》课件时,尽量以满足留学生的需要为目标,按学科分门别类制作各种大小专题课件。主要有中国历史、民族、哲学、宗教、伦理道德、诗歌、小说、散文、美术、戏曲、音乐舞蹈、文字语言、科学技术、大众传媒、教育、体育、中医药、建筑、民俗、姓氏、婚姻家庭、风味饮食、风景名胜等。在制作这些课件时.注意突出历史性、动态性和直观性.既交代起源又兼述发展。既简明扼要又图文并茂,故而深受各国留学生的欢迎。

2008年9月,新一批留学生入学,我在撰写《中国文化概况》导论部分时,就以《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看中国文化》为题目,并针对留学生汉语起点的不同,分别辅之以nbc版和央视版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录像和解说词,把中华五千年文明中最基本、最精华的部分,声情并茂、美轮美奂地介绍给了各国留学生。

要撰写一个全新视角的《中国文化概况》专题课件,就必须突出文字学、语言学、文化学特点。比如讲解“和谐社会”时,我就采用了北京大学教授孟昭容的解释:“和谐”二字的“和”是由“禾”和“口”组成,就是人人都要吃饭,不吃饭不行,也就是说,要建立和谐社会先要解决温饱问题。再向小康迈进,不能再饿死人,这就是“科学”;“谐”字是由“皆”和“言”组成,就是大家要说话.要让大家说话,大家要敢于说真话,而且要畅所欲言,这就是“民主”。和谐本身就包含着科学和民主,要想达到“小康和谐社会”,就是依靠民主和科学,舍此没有第二条道路可走。精彩的解释再辅之以精美的图片,对于热心研究中国文化的留学生更有吸引力。

三、教学理念“仁者爱人”。用中国文化的智慧去促进不同文明的融合

佛教有云:“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可见大到大干世界小到一个团体,无不充满了碰撞、矛盾和冲突。进入21世纪的人类,随着纽约华尔街世贸“双子星座”的灰飞烟灭。小布什和他的幕僚们掀起了“新十字军东征”。迄今有人把美国对伊拉克和阿富汗的战争看做两大文明(基督教文明和伊斯兰文明)之间的冲突,尽管起因实际是为了波斯湾和里海沿岸的石油。随着奥巴马上台.倡导“和谐世界”的中国四周也出现了点点烽烟。

中国石油大学的留学生来自不同国家.三大宗教文明——伊斯兰文明、佛教文明和基督教文明却一应俱全,文明的冲突自然不可避免。来自“世界屋脊之国”尼泊尔的留学生全都是虔诚的佛教徒,来自中亚友好邻国巴基斯坦和哈萨克斯坦的留学生大都是虔诚的伊斯兰教徒。来自非洲的加纳和肯尼亚的留学生大多数都信仰基督教(天主教)。乍一看所有的留学生似乎很平静地在一起学习生活,仔细观察就能发现平静的水面下有一股暗流在涌动。因此,应该重视各种文化的差异,在留学生心目中树立一个优秀的对外汉语教师的良好形象。

面对来自不同信仰、不同国家、不同社会制度的外国留学生。作为他们的老师,这种“三热爱”的内涵和外延都应该进一步扩大。首先要了解和“进入”他们的文化。通过阅读《圣经》、《古兰经》、《真境花园》和一些佛教经典.当我给留学生讲到“中国宗教文化”专题时就和他们有了共同的语言,并对代表不同文明的宗教信仰都表示了足够的尊重。时间长了。留学生们开始和我无话不谈.有的甚至邀请我加入他们的教派。婉言谢绝后我告诉他们,我只是一个不同文明类型的观察者和研究者,在中国历史上,也有与穆罕默德、释迦摩尼和耶稣一样伟大的人物,他就是2500多年以前的孔子,但孔子创立的不是教派而是文化,只是浩瀚博大的中国文化中的一个流派。于是我陆续给他们翻译了《论语》中的一些名言:

to have friends come from a far.is山atnotafteralldelightfu1.(有朋白远方来,不亦乐乎)

acquire new kowledge while thinkingovertheold.(温故而知新)

hewho learnsbutdoesnotthink islost;hewho thinksbutdoesnotlearn stillremainspuzzled.(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w hei1three of usare walking together,i am suretohaveateacher.(三人行必有我师)

every day irepeatedly examinemyselfonthreepoin~.(吾日三省吾身)

never do to ohterswhatyou would notliketodotoyousrelf.(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harmonyisthemostvaluable.(和为贵)

harmoniousyetdiferent.(和而不同)

thebenevolentlovemel1.(仁者爱人)

我告诉留学生,《论语》的名言中不仅有治学的格言,也有人生处世的格言,同时也是当今社会、当今世界的一剂济世良药;我告诉留学生,在世界的不同地方.对人类文明产生了重大影响的三个伟人却有大致相同的经历:流传下来的《论语》是由孔子的学生在他去世后撰写的,记录古希腊苏格拉底思想的《辩白》是由他的学生柏拉图在他被处死以后撰写的。描述耶稣言行的《福音书》也是由他的门徒在他被钉上十字架后几十年里完成的;我告诉留学生,当罗马传教士来到中国。看到孔子的名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时震惊了,因为耶稣也曾说过:“你们想让别人怎么对待自己,就应该怎么对待别人。”但是,耶稣比孔子要晚整整5个世纪。这两句名言在西方也都被称为“黄金律”。我们今天要秉承大教育家孔子在2500年前就倡导的学思结合、知行合一的学习方式,在求学中“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成为具有道德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栋梁之才。

我告诉留学生,为什么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画卷上出现了一个演进的“和”字。那是因为今天的世界依然不够太平。因为世界上有的人总想掠夺和称霸——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说:如果你控制了石油.你就控制住了所有国家;如果你控制了粮食,你就控制住了所有的人;如果你控制了货币,你就控制住了整个世界。这样的思维势必加剧民族、国家和文明之间的对抗,而对抗的结果将会导致整个世界的毁灭。和——和谐——和谐世界,仁——仁爱——仁者爱人,沿着中国文化的智慧所指明的道路。世界就会走向光明……

我和你/心连心/同住地球村/为梦想/千里行/相会在北京/来吧朋友/伸出你的手/我和你/心连心/永远一家人……

中国文化概论论文范文第10篇

1、在中国境内,地形呈阶梯状分布,总体来看,地势的走向是()

A.北

B.高

C.南

D.低

2、语言是什么的媒介?()

A.信息传播

B.文化传播

C.经验传播

D.文字传播

3、明代大医学家李时珍所著的药学百科全书是()

A.《神农本草经》

B.《伤寒杂病论》

C.《素问》

D.《本草纲目》

4、中国北方传统民居形式比较普遍的是()

A.四合院

B.天井院

C.石室

D.坞壁院

5、把古代中国整体系统的思维推向前所未有的高度,注重 从直观体验、心性、精神去接近天理的时期是()

A.唐代

B.宋代

C.明代

D.清代

6、在清代南方学术普遍兴盛的局面下,浙东一带重史学,其中影响的典范人物是()

A.王夫之

B.黄宗羲

C.章学诚

D.龚自珍

7、南方一般把定期贸易的场所称为()

A.墟

B.集

C.市

D.会

8、中国的云岗、敦煌、大足、麦积山等石窟艺术的题材来自()

A.儒教

B.道教

C.佛教

D.基督教

9、我国发明的火药用于军事是在时期。()

A.唐代

B.北宋

C.南宋

D.元代

10、我国古代法律制度立法的指导思想是()

A.儒家伦理思想

B.法家思想

C.道家思想

D.墨家思想

11、 ——是维系家庭文化的经典,被称为民间的“二十五史”。()

A.字辈谱

B.家谱

C.家风

D.家族

12、 狭义的文化产品专指()

A.物质产品

B.精神产品

C.可见产品

D.日常用品

13、 “一分为二”之说的提出者是()

A.韩愈

B.程颐

C.张载

D.朱熹

14、 道教全真派的创立者是()

A.丘处机

B.寇谦之

C.王重阳

D.陆修静

15、 在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都属于()

A.民族政策

B.宗教政策

C.文化政策

D.文艺政策

16、 人类文化行为的发生大都建立在的基础之上。 ()

A.语言

B.书籍

C.文字

D.计算机

17、 按照传统分类,我国分为大菜系。()

A.六

B.七

C.八

D.九

18、 邓小平的“三个面向”思想提出于20世纪()

A.60年代

B.70年代

C.80年代

D.90年代

19、 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汇,第一次从汉到唐这段时间是佛教的传入,它是由哪个国家传入的?()

A.印度

B.阿富汗

C.泰国

D.尼泊尔

20、 我国火药的发明大约在()

A.明朝

B.隋朝

C.唐朝

D.宋朝

21、 佛教的基本教义是()

A.“二谛”法

B.“四谛”法

C.轮回法

D.十二因缘

22、 提出“创造一兼东西文明特质、欧亚民族天才之世界的新文明”之预言的是()

A.孙中山

B.蔡元培

C.李大钊

D.章太炎

23、 颜真卿《元结墓碑》把“张维瑾”写作“张瑾”,是为了避父讳“维贞”。这种避讳属于()

A.缺笔避讳

B.拆字避讳

C.删字避讳

D.改字避讳

24、 中国历最早出现重农抑商政策的时期是()

A.西周

B.东周

C.秦朝

D.西汉

25、 我国古人观测天象的目的是()

A.预测天气

B.研究天体运行

C.研究太阳

D.用天象的变化预卜人阅的祸福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26、 后期法家的主张有()

A.以杀去杀

B.以乐去乐

C.以仁去仁

D.以刑去刑

E.以礼去礼

27、 下列属于文化事象的有

A.原始的巫术

B.生产领域中的行业禁忌

C.宫廷服饰以颜色和样式代表等级

D.文学上所说的建安风骨

E.中国戏曲的程式化动作

28、 下列有关西周宗法制的说法,正确的有()

A.宗法制是中国古代维护贵族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

B.与宗法制密切相关的是分封制

C.在宗教制度之下,政治关系与血缘关系合一

D.西周的土地名义上属于诸侯

E.宗法制使社会成员按照宗法的原则组织起来

29、 汉语的特点有()

A.通过词的形态变化表示语法关系

B.借助于虚词和词序来表示词与词的语法关系

C.汉语是有声调的语言,而声调又是汉语构词的一种手段

D.一个音节对应于多个词(语素)

E.汉语的词在句子里没有表示语法关系的词形变化

30、 下列关于文化分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上层文化指宫廷文化与上层文人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B.底层文化指不依赖于统治阶级的广大人民及其精英人物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C.上层文化是以文字典籍为媒体的,而底层文化主要靠口头传承

D.上层文化中更多的是精华,底层文化中更多的是糟粕

E.上层文化是维护统治阶级地位的文化,在现代社会里应该遭到批判和抛弃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31、 知行合一

32、 汉字的基础构件

33、敬授民时

34、 法律制度

35、 文字狱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6、 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文化与众不同的特点是什么?

37、火药技术是如何发展和传播的?

38、 董仲舒的“三纲五常”,指的是什么?

39、 简述中国古代中农主义的基本国策。

40、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最集中的表现是什么?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中国文化概论论文范文第11篇

外國之并力以圖中國,固由于彼教之尚同,而我國之獨異﹔亦有一名一實有以招之。實者,中國之地產富饒,棄而未用,西人所亟垂涎。名者,華夷之界限,中國擁其尊名,而事或廢弛,民多流徙,宜為外夷所不服。春秋最嚴夷夏,而自來注解皆失其旨。此解一差,漢以后夷禍相尋,至于今日。經言夷夏之辨,以禮義為限,不以地界而分。傳言降于夷則夷之,進乎中國則中國之。倘如舊說分以地域,則降于夷者必徙而之夷,既無是事﹔進乎中國者,必進而據地,進而據地,滅人之國,方討之不暇,反視同中國,又無是理。……法國議和條約一款云﹕以后凡中國自行一切公牘,自不得以夷相稱,約雖施行,而其義終疑忌。此即各國與中國隔閡之情。可見人之好善,誰不如我,爭名之習,人情大同。但彼知夷為踐稱,而不知所以賤,中國知夏為大稱,而不知所以大。徒擁虛名,以招攻射,其几甚微﹔始于經訓不明,而貽害至于中外交亂。今于修訂公法書中講明此理,俾知聖人之書,一無偏倚,夷夏之名,非可力爭。聽命于道,自察于己。既釋猜嫌,漸慕名教,則中國實為名教宗國,未有不推服欽崇。[1]

毋庸置疑,把“中外交亂”歸于“經訓不明”,顯然過于簡單,失之偏頗﹔因為這不屬于本文議題,故而無需贅言。就夷夏觀念的歷史淵源、時代情狀及其認識論基礎而言,宋氏論說至少涵蓋了以下重要方面﹕首先是開始禁止對外稱夷的歷史時間。一八五八年《中英天津條約》〔宋氏云“法國議和條約”屬《天津條約》〕第五十一款規定﹕“嗣后各式公文,無論京外,內敘大英國官民,自不得提書夷字。”鑒于中國傳統社會文化中根深蒂固的夷夏之大防,似乎只有條約才能〔至少在名義上〕禁止“夷狄”稱呼。確實,繼《天津條約》之后《北京條約》〔1860〕簽訂前后,在涉外用詞上出現了由“夷”到“洋”的明顯變化。[2] 第二,如果說禁用“夷”稱或多或少是西方炮艦政策亦即外 在脅迫的結果,那么,許多知識分子在認識上的發展則是觀念變化之極為重要的內在因素﹔宋氏論說很能表明這一點。其實,一八九0年代之前已有一些類似的見解,洪仁玕早在一八五九年的《資政新篇》中就指出,“夷狄戎蠻鬼子”,只是“口角取勝之事,不是經綸實際”。[3] 時至十九世紀末,這種觀點已 經很常見。然而,宋育仁九十年代中期還在辨夷夏,這說明還有闡釋的必要,說明“約雖施行,而其義終疑忌”。第三,宋氏用意,明顯是為了正“夷”“夏”之名﹔至于宋育仁這樣一個開明知識分子和外交家,最終未能擺脫傳統思維模式,視“中國實為名教宗國”,與其說出于思想和道德觀念,毋寧說由于論者的社會地位及其政治對手的壓力,是一種論述策略。

本文開篇便引証宋育仁的觀點,意在說明“人情大同”﹕為了把自己的作為和成就區別于自然存在和發展,人總是喜歡將自我或民族的發展變化視為特殊事物﹔廣義而言,這就是文化概念所涵蓋的東西。〔西方近現代意義上的 civilization 和 culture 概念之中文譯詞,一開始在雙語辭書和實際運用中基本上沒有明確區分,直到二十年代,“文明”“文化”還常常出現互換的現象。因此,本文所提“文化”概念,一般也指“文明”概念,反之,“文明”亦不排斥“文化”〕從概念史的角度出發,中國的夷夏之分,與西方文化概念的發展有極為相似之處﹕非希臘人即蠻族也。文化觀念是價值觀念。隨著時代的發展,這種文野划分所固有的價值尺度越來越明顯,并逐漸成了一種特定的文化界定模式﹔歐洲歷史進入近代以后,希臘詞  babapos 〔蠻夷〕 總是被用來作為 “文明”的對立概念。同樣,中國之夷夏思維框架,無疑也是文明與野蠻的區分,几乎是一種人類學常數與文化代號。夷夏觀念使人堅信中國政治文化的優越性和獨特性,并很容易導致中國文化中心主義和排外情緒。

十九世紀,文化和文明成了歐洲人惟我獨尊的價值標准,歐洲霸權世界本屬理所當然。而在中國,五口通商以后,一個古老的、也是理所當然的“神話”徹底破滅了﹕天子不再是天下主宰,中國不再是天朝上國,只是“世界之中國”[4] 而已。繼這一 “地理大發現”[5] 之后,還有不少新的“發現”﹕西洋技朮以及管理理論與實踐,法律與文化直至政治體系。可是,所有這些并未拯救貧病交加的中國﹔相反,面對西方列強,民族危機日甚一日,中國之所以還能保持名義上的獨立,是因為西方列強不能就“如何瓜分這具龐大的尸體達成統一”。[6] 民族主義的現代化運動無一例外都失敗了,然而,它們并不是無影無 蹤地消失了。正是在這變化無常的亂世,尤其是外在脅迫、強加于人的中西接觸中,中國發生了前所未有的、首先涉及“文明”觀念的文化價值大轉換,最后在五四運動時期達到高峰。

在這之前從未受到真正嚴峻挑戰的東方文明觀念,在近現代逐漸陷入被取代的困境﹔其發展軌跡為﹕從試探性的懷疑到毫不留情的批判,從維新之士到越來越多的城市社會階層對傳統文化的反思。用以取而代之的,則是一個新的觀念,這就是“文明”,亦即西方近現代站在時代高度的“文明”。文明意味著運動、變化和進步,而自己的傳統不僅變得一無是處,而且成了進步和發展的障礙,是一個必須要推翻的墮落退化社會的余孽。不錯,這是一個讓人丟臉的社會!一九0七年,魯迅在《文化偏至論》中不無諷刺地記下了這一思想發展趨勢﹕“中國既以自尊大昭聞天下,善詆諆者,或謂之頑固﹔且將抱守殘闕,以底于滅亡。近世人士,稍稍耳新學之語,則亦引以為愧,翻然思變,言非同西方之理弗道,事非合西方之朮弗行,掊擊舊物,惟恐不力,曰將以革前繆而圖富強也。……顧若而人者,當其號召張皇,蓋蔑弗托近世文明為后盾,有佛戾其說者起,輒謚之曰野人,謂為辱國害群,罪當甚于流放。第不知彼所謂文明者,將已立准則,慎施去取,指善美而可行諸中國之文明乎,抑成事舊章,咸棄捐不顧,獨指西方文化而為言乎?”[7] 魯迅在此討論的,正是 一個新舊更迭之轉型時代的精神狀態。鴉片戰爭之后,中國在外交和軍事上的失敗以及它們給內政所帶來的影響,大大動搖了千百年來確立儒家“精英”統治地位以及反映中國在東亞統治地位的那種文化自我意識。

魯迅上述言論之前將近五十年,馮桂芬在其著名的《校邠廬抗議》中說夷論狄的時候,“夷”字基本上已經失去了原有的內涵和外延,指的不再是野蠻未開化之人,而更多的是讓人嘆服稱羨的歐洲和北美。他只是“約定俗成”稱其為“夷”,無非為了更好地張揚他的觀點﹕“人無棄材不如夷,地無遺利不如夷,君民不隔不如夷,名實必符不如夷。”[8] “四不如夷”對自我文化及社 會關系的非難,實屬驚世駭俗之言。誠然,馮氏對“夷”的評估略嫌夸張,但是,綜觀中國開放以后現代化運動的整個發展過程,我們不難發現,正是這類情緒性十足的立論亦即對時政的失望和強烈的危機感,成為求變求新的根本動力,也是各種變法思想之產生的重要前提。譚嗣同一八九五年之發難,實與“四不如夷”之說如出一轍﹕“今中國之人心風俗政治法度,無一可比數于夷狄,何嘗有一毫所謂夏者!”[9]

動搖中國人的那種理所當然的文化優越感和“天朝榮耀”的原動力首先來自外部。一八四0年至一九00年中國思想史的發展很清楚地表明,面對洶涌而來的西方文化的沖擊,中國的主動或被動反應、并從各方面調整步伐以適應外來文化,是整個發展的推動力量。在這個中國稱之為“不平等條約”、而西方史學界常常稱之為“條約體系”〔treaty system〕的時代,几乎所有新思想及 潮流都建立在危機意識以及知識分子之覺醒的基礎上。對新形勢的認識迫使中國人適應出乎意料的發展,這是覺醒的知識分子各種反思與討論的先決因素。鴉片戰爭后的六十年是一個獨特的歷史過渡時期,也是西方影響下的中國“近代”思想之醞釀時期。[10] 到了這個偉大的發現時代,維新之士才真正認識到了 西方得風氣之先。許多晚清知識分子的先鋒作用是顯而易見的,他們在接受“西學”的時候,除了介紹新的自然科學知識之外,還努力將諸如“民主”、“自由”、“平等”、“人權”、“議會制度”和“社會主義”等概念引入中國,并根據新認識的國際法,責難不平等的“治外法權”,一再要求中國主權。晚清進步人士的主要貢獻在于,他們的努力一方面為接受新思想、另一方面為知識分子的求知欲和創造欲奠定了堅實而廣泛的基礎。這一切之所以能夠實現,或多或少是由于思想上的“門戶開放”,沒有這一點,以后的五四運動至少不會達到那樣的規模和程度。[11] 晚清知識分子的覺醒具有“指點方向”的意義 ,并可以對之作出如下歸納﹕對擴大視野及思想認識的渴念和沖動,打破了傳統桎梏并顯示出極大的“放射”作用,這在客觀上給中國的文化自大感打上了“廢品”的標記。

十九世紀中國與西方的關系顯現出很大的對抗性,而且愈演愈烈。連連失敗和心靈創傷,至少先使一部分清醒之士、然后是越來越多的平民百姓,開始用另一種眼光來看待中國及其所謂“優越”的文化。傳統勢力和意識形態并未在晚清退出歷史舞台,非但如此,是傳統的力量構成了適應新局面的基礎。然而,一種新的趨勢也在這時萌生,這就是漸進“西化”的傾向﹕從仿效西洋技藝,到提倡取法西方、實行立憲,直至新文化運動。史料告訴我們,中西接觸逐漸引起多樣而複雜的文化反響,其主要表現形式是﹕愈加頑固的對外防備心理以及對自我“文化”[12] 精神勝利法式的矜夸﹔或者試圖在技朮和軍事上趕超 西方,而不放棄自我文化認同﹔或者痴迷于對外開放、對外來文化〔不僅是科學技朮,而且是一切“現代”文化〕無保留的接受。[13] 所有這些,最終導致激 進的新 文化運動與保守的國故運動的對峙。

十九世紀末的主流文化概念,無疑還是保守文化意識亦即傳統的綱常名教占統治地位。保守之士依然宣稱決定等級觀念、國家管理以及家庭生活的儒家思想之優越性﹔[14] 他們承認并希望克服中國在一些方面不如西洋文明,例如在 技朮和自然科學方面的劣勢﹔但在道德觀念上還不愿讓步。因此,在中國現代化問題討論中,維新之士不僅把西化傾向與國家富強連在一起,而且還經常〔有時出于論戰策略〕將其與“道統”亦即儒家正統觀念相協調。在王韜看來,“當今之世,非行西法則無以強兵富國。……誠使孔子生于今日,其于西國舟車、槍炮、機器之制,亦必有所取焉。”[15] 郭嵩燾則說﹕“雖使堯舜 生于今日,必急取泰西之法推而行之,不能一日緩也。”[16] 主張變衣冠、變中 國之人倫制度、變中國之學朮的譚嗣同也發出了同樣的呼聲﹕“嗟乎!不變今之法,雖周、孔複起,必不能以今之法治今之天下,斷斷然矣。”[17] 洋務運動 或自強運動的一位重要人物薛福成,一八七九年寫成《籌洋芻議》,一八八五年發表。《芻議》的精髓亦即最重要的文章,無疑是《變法論》。薛福成聲稱﹕“今誠取西人器數之學,以衛吾堯、舜、禹、湯、文、武、周、孔之道,俾西人不敢蔑視中華。吾知堯、舜、禹、湯、文、武、周、孔複生,未始不有事乎此,而其道亦必漸被乎八荒。”[18] 薛氏是洋務人士中最先打出改革旗號的人 。鑒于西方領先的世界局面,他極力鼓吹技朮、管理及軍事上的變革﹕“若夫西洋諸國恃智力以相競,我中國于之并峙﹕商政礦務宜籌也,不變則彼富而我貧﹔考工制器宜精也,不變則彼巧而我拙﹔火輪、舟車、電報宜興也,不變則彼捷而我遲﹔約章之利病,使才之優絀,兵制、陣法之變化宜講也,不變則彼協而我孤,彼堅而我脆。”[19] 可以說,這就是起始于馮桂芬、[20] 并在以后不斷談論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21] 思想的思考背景。盡管甲午戰爭已經宣告了 “實用”與“衛道”之擇中方案的破產,但它依然盛行于世紀之交。對于這種文化保守主義,早就有人認識到了它的荒唐之處﹕“中學有中學之體用,西學有西學之體用,分之則并立,合之則兩亡。”[22] 這正是維新派有識之士康有為 、梁起超等力倡維新、鼓吹“新學”[23] 的時候。也在這個時候,嚴複翻譯斯賓 塞的《群學肄言》、赫胥黎的《天演論》、亞當.斯密的《原富》、穆勒的《群己權界論》和《名學》以及孟德斯鳩的《法意》等西方重要哲學和社會科學著作。中國早期啟蒙主義者的努力以及整個現代化運動的最終目的在于擺脫陳舊的制度結構,并在歐洲自由、平等思想的基礎上引入一種新的道德觀念和新的精神。從本質上說,這是文化認同問題,是認同中國文化還是西方文化的問題,是傳統與反傳統的斗爭。

十九世紀中葉以后的整個現代化運動中,求變求新思想几乎是所有維新之士的共識。然而,自馮桂芬起,變革論說無一例外都是局部的、片面的。康有為縱有《新學偽經考》、《孔子改制考》等石破天驚之論,他的迭次上書亦即變法思想雖已涉及政治、經濟、軍事及教育等方面的改革,然而其著眼點主要在具體政策和 僧i﹔也就是說,他所追求的只是在現有政治秩序中進行改革。中國現代思想史上第一個鼓吹全方位“大變革”的,則是“言論界的驕子”[24] 梁啟超。這種徹底變革的思想無疑基于梁氏對西方近現代文明的認識,這種文明使西方列強已經盡變舊法,“無器不變,亦無智不新,至今遂成一新世界焉。”[25] 鑒于全球新發展,大勢相迫,變革已成不由自主之趨﹕“變亦變,不變 亦變。”[26] 基于同樣的認識,梁氏于一九0二年在《釋革》一文中指出﹕“今 日之中國,必非補苴掇拾一二小節,模擬歐美、日本現時所謂改革者,而遂可以善其后也,彼等皆曾經一度之大變革。”作為“大變革”的中心內容和目的,梁氏提出了雄心勃勃的“國民變革”[27] 思想。為了變革、進步,人們“別求 新聲于異邦”[28] ,且多半視西方近世文明為“坐標系”。 转贴于 二

歐洲歷史剛進入近代的時候,“文化”和“文明”主要表示教育和知識結構的發展程度﹔它所強調的,更多的在于提高人的能力和素質。現代意義上的、擴展了的“文化”和“文明”概念則產生于十八世紀下半葉﹕德語中傳統的“文化”〔kultur〕概念與法語、英語中的新造詞“文明”〔civilization〕的內涵和外延几乎相同。當然,人們并不是直到概念真正確立的時候才意識到“文化”或“文明”的存在﹔在這之前,歐洲各種語言中早有許多不同的思考和表達。[29] 與之相比,漢語中的“文明”和“文化”都不屬于新造詞,早已見之于 《周易》和《書經》等古典文集。[30] 然而,作為舊詞新用并成為現代意義上的 新概念,它們的產生和確立要在歐美一百年之后,也就是在十九世紀下半葉。尤其在十九、二十世紀之交,“文明”二字開始時興﹔而“文化”二字則在進入二十世紀之后才逐漸普及。

一九九五年在法國舉行的題為“二十世紀早期中國知識界之歐洲思想”的國際研討會上,日本學者石川禎浩作了一個與本文議題相近的報告﹕《近代中國的“文明”與“文化”》。石川主要以梁啟超的著述活動為經線,分析了“文明”“文化”概念在中國的傳播。他指出﹕“‘文明’一語及其所包含的價值觀在中國得以傳播的成功,當歸功于梁啟超。在他的著述里,作為 civilization 意義的‘文明’一語的最初登場──管見所及,此乃中國最早用例之一──出現于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的《論中國宜講求法律之學》一文。”[31] 如果我們只是探討用什么字或詞來翻譯 civilization,或曰把什么視為 civilization 的對應詞,那么,直接用“文明”移譯 civilization ,以筆者之見 至 少還得前推六十年〔見《東西洋考每月統記傳》,后將詳述〕。而當我們把 civilization 看作一個概念,再去探討 civilization 概念究竟何時進入中國,或曰中國人對此西方概念的認識和接受,這時我們就會發現,石川的結論也不夠周全。毫無疑問,對一個外來概念用什么譯詞是極為重要的,但更為重要的是對概念本身的把握。石川還指出,“‘文明’與‘文化’二語,并非國產,乃是舶來品”,是“日本制漢語”。[32] 〔據筆者所知,不少學者持此種觀點。〕他還竭力証明福澤諭吉的《文明論之概略》〔1875〕對梁啟超的影響,并說梁氏文明論〔如《自由論》、《國民十大元氣論》等〕“完全是一種梁啟超版的《文明論之概略》”。[33] 這就更加充 實了“不得不......從日本引進”[34] 的根據。眾所周知,現代漢語中的不少外來概念為“日本制漢語”,有直接的,也有間接的,還有一些一時還弄不清的。筆者以為,最終以“文明”“文化”作為 civilization 和 culture 的譯詞,或多或少的受到了日本的影響。然而,其 影響程度如何,尤其是對概念本身的認識和發展起了多大作用,甚至連近現代文明概念最早“從何舶來”等問題,也許比想象的要複雜一些,或者複雜得多。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它來自“東洋”,更來自“西洋”。而且,從某種意義上說,來自本土的因素對西方文明概念在中國的傳播其了很大的作用。

在第一部分中,筆者主要論述了中西接觸所引起的價值轉換及其歷史背景和思想基礎,意在表明文化概念發展的內外因素和歷史必然性。假如說“文明”“文化”概念正是歐洲人十九世紀之文化認同與自我標榜的標記,那么,這一概念在中國逐漸走紅,則是中國人之文化認同危機與自我反省的結果。下面,我們將從各種辭書入手〔第二部分〕,然后討論各家論說〔第三部分〕,著意勾勒文化概念在中國傳播和流變的大概輪廓,尤其是“文明”這個概念的具體運用。外來影響是“文明”概念之推陳出新的決定性因素之一,因此,探索西方文化概念的發展脈絡從而進行中外對比則是下文的重要論証方法。

馬禮遜的三卷本大字典《五車韻府》[35] 〔1815──1822〕第三卷英華字典 中還沒有 civilization 和 culture 的詞條,我們只能見到 civil, civility 或 cultivate, cultivated,前者只表示“有禮貌”和“禮尚往來”,[36] 后者僅局限于“耕地種 田”。[37] 在華英部分第二卷,我們可以見到兩處 civilization,但對當時的中國 讀者來說,并不能了解其具體含義。[38] 對十九世紀下半葉及二十世紀初雙語字 典中的“文明”、“文化”概念產生較大影響的,是羅存德編撰的《英華字典》〔一八六六年──一八六九年〕,現將羅氏 culture 和 civilization 及相關條目 抄錄如下﹕

civility, good breeding 禮貌,禮體﹔to treat one with civility 待人以禮,等﹔ to exchange civilities 以禮交接﹔rules of civility 禮儀,禮法,等 。

civilization, the act of civilizing 教化者,開化者﹔the state of being civilized 禮文者,通物理者,管物者。

civilize, to reclaim from a savage state 教化,教以禮儀,化以禮儀﹔civilize him 教化渠〔他〕,化之。

civilized, reclaimed from savage life and manners 教化過,熟﹔ instructed in arts, learning &c. 曉禮儀,禮的,通物理的,識禮的,通管物的﹔ civilized manners 合禮的行為,文雅的,行為合 禮。

civilizer, one who civilizes 教化者,開化者,啟化者,教禮儀者,化人者。

cultivate, to till 耕,耕種,易,易治,等﹔to cultivate virtue 修德,畜德,修善,修陰德,修陰功﹔to cultivate excellent principles 修道﹔to cultivate the heart 修心,修心田,耕心田﹔to cultivate personal virtue 修身﹔to cultivate moral conduct 修行﹔to cultivate one’s memory 修知﹔to cultivate acquaintance 習交,交友﹔to cultivate a savage 教化 野人﹔等。

culture, cultivation 種植之事,耕種之事﹔the culture of rice 種禾 者﹔the culture of virtue 修德者﹔the culture of right principles 修理者﹔the culture of letters 修文者。[39]

羅氏字典無疑建立在西洋對“文化”、“文明”的認識及其概念體系的基礎上。中世紀以后,culture 〔或其古老形式 couture 、cultivement 等詞〕才在法語中慢慢常見,但只用于農業、間或亦用于宗教。十七世紀的有些字典條目僅限于此,十八世紀下半葉的許多字典還未顧及這一詞匯,個別字典只是引用前說。這種現象直到十九世紀亦不罕見,而且農業意義几乎總在第一位。這個詞在英語和德語中的發展狀況几乎相仿,《大英百科全書》開始也未收此條目。直到十九世紀中葉,德語 kultur 概念中又增加了“教育”和“修養”的含義 。一般說來,歐洲近代早期“文化”概念所具有的農業上的含義及“培養”方面的意思延續了很長時間,而且,culture 起初指的只是人類對自然的改造活動 而不包含改造成果。作為新詞,civilization

于一七二一年出現在法語中,意為 “刑事案件轉為民事案件”﹔〔后來英語、德語開始運用此詞也是同樣的意思。〕在這之前,法語中的 civilite 和 civiliser 只限于“禮儀”、“禮貌”、“行 為規矩”等范圍,英語中的 civility 基本上亦同此意。在辭書中,英語近代意義 上的 civilization,首見于約翰.阿施編撰的《英語新大辭典》〔1775〕,意為﹕a) the state of being civilized, b) the act of civilizing。[40] 《英華字典》顯然參照 了阿氏條目,然而,似乎完全照搬的東西,卻存在很大的區別﹕阿氏詮釋在西方“文明”概念史上的重要貢獻是,其〔a, b〕先后順序明確表明﹕civilization 首先表示發展“狀態”和“程度”,其次表示發展“行為”亦即“過程”。將近一百年后的《英華字典》,顛倒了歐洲經過很長歷史時期才真正確立的“文明”、“文化”概念中“狀態”同“過程”的主次關系。可是,羅氏《英華字典》中這兩個概念的定義似乎起了“定調”的作用,甚至到二十世紀初,中國雙語辭書有關這兩個西方概念的條目,基本上還沒能超出羅氏的認識。顏惠慶等編輯的《英華大辭典》第三版〔1910年,第一版為1908年〕依然采用了羅氏字典“文明”概念中的主次順序,英語釋義亦相同,但在譯詞中已有“文明”二字。culture 以及相關條目基本上與羅氏條目大同小異,首先是“耕作之事” ,其次才是“文化”、“教養”等義﹔但不可忽視的是,顏氏辭典例句中已經涉及“文明”、“文化”最重要的對立詞──“野蠻”﹕“from barbarism to civility, 自野蠻進至 文明”,“the cultivation of savages, 教化野蠻人之事”。[41]

總而言之,在法、英、德、意等西方重要語言中,culture 和 civilization 一 開始几乎同義,可以替代,只表示發展“過程”而不包括發展“成就”﹔經歷了很長的歷史時期,兩個概念中出現了“過程”和“成就”并存的含義,不僅如此,“過程”漸漸被“狀態”所淡化甚至取代。十八世紀末、最遲至十九世紀初,現代意義上的、表示進步和發展水平的 culture 和 civilization 概念完全確 立。兩個概念在十八世紀下半葉以后的真正新意、也就是它們越來越普及的原因在于,歷史哲學的思維角度使它們容量大增,几乎完全擺脫了農事或禮儀的拘囿,而與民族及人類歷史的發展聯在一起。換言之,這兩個新概念從歷史哲學的視角來描述群體的、區別于自然的發展狀態,而且,它們几乎包容了人類生活的所有方面﹕國家,社會,經濟,技朮,科學,藝朮,法律,宗教和道德等等﹔也就是說,它們不僅用于個體,更多的用于團體,族群和國家。[42] 顯而 易見,羅氏《英華字典》中對這兩個概念的詮釋明顯落后于時代。這里指的不僅是概念的詮釋,更主要的是,我們几乎看不到這兩個概念已經發展了的綜合性意義,羅氏詮釋的含義依然更多的涉及個體而不是群體。

就總體而言,中國人在十九世紀末之前似乎還沒有充分認識到近現代西方 culture 和 civilization  概念的深度和廣度,甚至連有些西洋人士編撰的較為著名的中外文字典中都見不到這兩個概念。[43] 盧公明編著的《英華萃林韻府》中未收 civilization﹔culture 釋義為﹕literary 文﹔act of self  修理之功。[44] 進入二十 世紀以后,不少雙語詞典依然只局限于詞匯和概念的翻譯而沒有注釋,而且,譯詞還不通一。[45] 汪榮寶、葉瀾合編的《新爾雅》〔上海明權社一九0三年版 〕,頗多新詞新概念,但不見“文明”、“文化”概念﹔黃摩西編撰的十二集綜合性《普通百科新大詞典》〔上海國學扶輪社一九一一年版〕同樣收入不少西方科學與人文概念,亦無“文化”、“文明”條目。參考日本《哲學大辭書》編寫而成的中國第一本英漢“哲學字匯”〔一九一三年〕沒有釋義和例句,只有翻譯﹕“civilization, 文明〔教化〕”﹔“culture, 教化,修養”。[46] 甚至 到一九三一年,王云五主編的英漢對照《百科名匯》也沒有單列 culture 詞條 ,civilization 譯作“文化”。[47] 日本井上哲次郎等人編撰的《哲學字匯》第一版〔一八八一年〕中已經收入 civilization,但只作了翻譯〔開化〕而沒有解釋和例句﹔culture 亦被收入,除了譯詞〔修練〕外,還附帶上 philosophical culture〔哲學修練〕和 scientific culture〔科學修練〕作為例子﹔[48] 第二版〔一八八四年〕又加上了 culture of conscience〔良心修練〕。[49] 一九一二年出版的、由井上哲次郎等人編撰的英 德法和《哲學字匯》中,culture 的譯詞為﹕“修練、文化、人文、禮文、禮 修、修養”﹔例子依然是一八八四年版中的三種修練。[50] civilization 已不再局 限于“開化”一種譯詞,并加有按語以釋義﹕ civilization,開化〔按、西域記卷三、轉妙法輪、開化含識、〕 文明〔按、易乾、見龍在田、天下文明〕文化 [51]

直到邁達氏著《法漢專門詞典》,西方 civilization 和 culture 概念才在雙 語辭書中達到了質的飛躍。在這本詞典中,歷史性、區域性和群體性才真正展示了這兩個概念的深度和廣度。很明顯,這本詞典受到法語中基本上視兩者為同義詞的影響,civilisation 譯作“文明、文化”,culture (civilisation) 譯作“ 文化 、文明、開化”,并對法語中的組合概念〔按字母順序〕作如下譯釋﹕

文明史、古代文明、巴比倫之文明、埃及之文明、歐洲文明、希臘之文 明、拉丁之文明、大洋文明、物質文明、地中海文明、西方文明、東亞文明、精神文明﹔ 文化價值、歐化〔指“歐洲文化”〕、希臘拉丁的文化、近世文化、原 始文化。[52] 三

其實,早在《東西洋考每月統記傳》〔1833──1838〕中已經出現了直接用“文明”移譯 civilization 的地方,如《法蘭西國志略》一文所 云﹕“其創國立邦,貽后世以福祗﹔化昭文明之治,以留其教澤。”[53] 在整個《東西洋考》 中,“文明”二字出現不上十處,卻總是和“教澤”連在一起,前后至少出現過五次几乎同樣的句子﹕“化昭文明而流教澤矣。”[54] 鑒于此, 我們基本上 可以確定,文中“文明”概念之西洋對應詞便是 civilization 。根據是﹕早在“ 文化”、“文明”還未在歐洲成為流行概念之前,基督教已在觀念上將西方文明〔civilization〕歸結為基督教文明,并視之為西方文明的核心。時至十九世紀初,當現代文明概念最終確立的時候,對進步和文明的懷疑也在增長。換言之,人們開始注意到科學技朮所帶來的負作用,而且,這些負作用還見之于社會和政治領域。[55] 無疑,對文明的批判主要來自對“真正”文明的探索與思考 ,天主教亦不例外﹕自十九世紀初,從教皇到一般神父,都一再重申“基督教文明”才是真正的文明。“基督教文明”的說法几乎成了一種固定概念,反過來又為傳播和鞏固這種觀念起了很大作用。當然,對教會來說,文明只是宗教所帶來的成就,并不是宗旨﹔而對世俗來說,文明是一種獨立的價值尺度,常常是最終目的。[56] 從這一歷史背景考察,我們不僅能看到主要由外國傳教士領 銜和編撰的《東西洋考》[57] 把文明與教義相聯是很自然的現象,而且,鑒于當 時教會在談論人類發展以及自己的功德與“文明”之關系的時候所采用的正是 civilization,因此,《東西洋考》中的“文明”基本上可以視為 civilization 的移 譯。毋庸置疑,《東西洋考》實際上所傳播的是“基督教文明”觀念,而十九世紀的西方,盡管“文明”也涵蓋宗教層面,但早已擺脫了用神學解釋歷史進程的束縛,而更多地從歷史哲學的視角,試圖用文明和文化概念來歸納人類〔尤其是歐美〕所特有的成就。雖然《東西洋考》所介紹的是一種狹隘的“文明”觀念,但它畢竟介紹了大量西方文明知識,而對 civilization 概念的譯介〔并 用“文明”與其對應〕本來就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也許正是由于《東西洋考》“文明”概念的狹隘性,中國讀者似乎沒有或者無法認識這一翻譯的意義〔甚至并不視之為譯詞〕,更無法了解這一概念超出宗教以外的深刻的歷史與時代意義﹔也就是說,我們還無法斷定它和十九世紀中國人運用“文明”二字究竟有多大關系。

對一種現象或一些事物的認識與概念的產生和發展并不是同步的,或者說,事物存在并不完全取決于概念﹔然而,概念可以狀寫和歸納事物一般的、本質的特征。“文化”、“文明”便是狀寫人類生活的大概念。就象“文明”或“文化”概念在歐洲最終確立之前一樣,在中國,人們只是用傳統中不同的表達來闡明這兩個概念所涵蓋的思想、或曰思想中的一部分內涵和一個側面。一般說來,在“文明”、“文化”概念流行之前,十九世紀的中國多半還用“聲明文物”[58] 、“政教修明”[59] 以及“向化”[60] 、“文藝”[61] 、“文教”[62] 、“教化”[63] 、“開化”[64] 、“風化”[65] 之類的詞來表達與歐洲近現代文明概念相應或相近的思想。也就是說,中國人很晚才有意識地接受西方 culture 和 civilization 之概念。然而,與〔如前所述〕落后于時代的辭書字典相比,個別 維新之士在其論說中早已注意到西方文明概念的深度和廣度。

較早對歐洲“文明”概念作出反應的,當推郭嵩燾。他在《倫敦與巴黎日記》光緒四年二月初二〔1878年3月5日〕寫道﹕

蓋西洋言政教修明之國曰色維來意斯得,歐洲諸國皆名之。其餘 中國及土耳其及波斯,曰哈甫色維來意斯得。哈甫者,譯言得半也﹔意謂一半有教化,一半無之。其名阿非利加諸回國曰巴爾比里安,猶中國夷狄之稱也,西洋謂之無教化。三代以前,獨中國有教化耳,故有要服、荒服之名,一皆遠之于中國而名曰夷狄。自漢以來,中國教化日益微滅﹔而政教風俗,歐洲各國乃獨擅其勝。其視中國,亦猶三代盛時之視夷狄也。中國士大夫知此義者尚無其人,傷哉![66]

郭氏議論至少可以歸結為以下三點﹕首先,他在解釋西方現代“文明”概念的時候已經視之為綜合概念,并明確指出這一概念從來就有的對立面﹕野蠻。在歐洲,法國從來自視為世界文明先鋒,[67] 然而,法語中對 peuples civilises 〔文明 人〕 和 peuples barbares 〔野蠻人〕的嚴格區分,不僅只是法國現象,也是源于歐洲中心主義的歐洲現象,几乎成了一種固定思維模式。因此,郭氏有意無意地涉及了十八世紀下半葉就極為盛行的“文化〔文明〕程度”和“文化〔文明〕等級”之觀念,這是德國大思想家赫爾德〔1744-1803〕早已有之的中心觀點。[68] 其次,郭氏展示的正是“文明”概念的所謂時代意義﹕與“文化”、“文明”聯系最為緊密的觀念便是歷史的“進步”﹔這兩個概念在十九世紀的歐洲首先要表明的是自我文化意識,是一種站在世界史發展與進步最前列的感受。文化、文明似乎只是歐洲〔至多還包括北美〕的特色和“專利”。最后,郭嵩燾似乎并沒有感到歐洲中心主義的討厭,恰恰相反,他對歐洲文明表示出極為贊賞的態度,并用傳統的夷夏對比進行反省。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也反映了當時一些開明知識分子的心態。[69] 至于郭嵩燾不采用中國固有表達而 推出“色維來意斯得”,除音譯思考之外,明顯為了標新,也為了表示此概念不同凡響。石川禎浩也引用了郭氏日記中的這段論說,但他的意圖在于說明使用音譯的“原委”,說明郭嵩燾“當時尚未掌握與之相應的明確的漢譯語”。[70] 不錯,當時確實沒有明確的、被公認的漢語譯詞,因為西方近現代意義上的 civilization 概念本身還沒有在中國得到應有的介紹,而中國首任駐外公使郭嵩燾在日記中一再說到不通外語的煩惱,他顯然是為了用“色維來意斯得”來顯示英語“原形”。〔郭氏日記中對西洋概念用音譯并加注的地方比比皆是。〕在一個外來概念的漢譯詞還未定型或曰真正確立之前,當然無法掌握后來才“明確的漢譯語”﹔郭氏上述議論的關鍵意義在于對概念本身的把握。關于郭嵩燾之文明論及郭氏根據其出使時從上海到倫敦五十天的日記而撰寫的《使西紀程》的命運,梁啟超曾記載如下﹕“光緒二年,有位出使英國大臣郭嵩燾,做了一部游記。里頭有一段,大概說﹕現在的夷狄和從前不同,他們也有二千年的文明。噯喲!可了不得。這部書傳到北京,把滿朝士大夫的公憤都激動起來了,人人唾罵,……鬧到奉旨毀版,才算完事。”[71]

綜觀維新之士有關文化問題的各家論說,我們可以發現,價值觀念的轉變或多或少的也在概念的選擇上留下了痕跡。本文第二部分中羅列的字典條目表明,“文明”與“文化”〔包括一些傳統表達〕雖然略帶差別,但是基本同義。[72] 盡管如此,在實際運用中,選擇是明顯的。五口通商之后,表示文化發展 的多數傳統概念既可論述西方,亦可談論中國〔后者常常與傳統的、以儒家學說為框架的中國文化相關聯〕。而在有關價值取向的論說中,尤其在世紀之交前后,維新之士在情緒和思想上逐漸偏向于一種帶上了新時代色彩的概念,這就是“文明”概念。

美國民族學家、原始社會史學家劉易斯.亨利.摩爾根曾在其著名的《古代社會》中,以進化論觀點划分人類從蒙昧時代經過野蠻時代到文明時代的發展過程。[73] 如果說人類歷史本來就是一部文明史,那么,其痕跡不但應該見之 于歷史的開始,也應見之于歷史過程。然而,中國近現代知識分子在論述文明的時候,常常有意無疑地視文明為歷史的一個片斷〔即便是一個很長的“片斷”〕﹔換句話說,時人常常把一個歷史時期看作文明的開始或中斷。“文明”二字除了用以表達西方的、尤其是近現代之文明以外,多半只出現在描述久遠的中國“黃金時代”的上下文中,如薛福成所論﹕“天道數百年小變,數千年大變。上古狉榛之世,人與萬物無異耳。自燧人氏、有巢氏、包羲氏、神農氏、黃帝氏相繼御世,……積群聖人之經營,以啟唐、虞,無慮數千年。于是鴻荒之天下,一變為文明之天下。自唐、虞訖夏、商、周,最稱治平。洎乎秦始皇帝吞滅六國,廢諸侯,壞井田,大泯先王之法。”[74] 鄭觀應亦有同 樣的說法﹕“考諸上古,歷數千年以降,積群聖人之經營締造,而文明以啟,封建以成。自唐、虞訖夏、商、周,閱二千年莫之或易。”[75] 或曰﹕“禮之興 也,其在中古乎?當黃帝與蚩尤戰于版泉、涿鹿之間,方耀武功,未遑文教。及堯、舜繼統,垂衣裳而天下治,于是乎禮文具備中天之世,號為文明。”[76] 很明顯,這里所用的“文明”二字,只是約定俗成的說法,取自于傳統,而非現代意義上的“文明”。而當歷史進入十九世紀九十年代之后,人們在論說先進的歐美文化時所采用的“文明”二字,顯然受到了西歐“文明”概念的影響,也就是說,它已經與現代歐洲文明概念相對應。換言之,“文明”這個中國早已有之的詞,已經有了新的含義和新的視角。正象人們用傳統的“文明”概念狀寫近世發展而必然使古詞增添新意一樣,當“文明”開始獲得新的生命力的時候,當然不會馬上失去其古漢語痕跡,新舊承接關系是不可否認的。因此,我們也不一定能夠一直准確無誤地斷定“文明”二字的新與舊。

既然“文明”體現了一種價值觀,可以表現為對“三代”之戀舊,也可以表現為對近現代西方的憧憬,那么,中國似乎不配受用“文明”二字,“無道”亦無“文明”可言﹕

三代以前,皆以中國之有道制夷狄之無道。秦漢而后,專以強弱相制。中國強則兼并夷狄,夷狄強則侵陵中國,相與為無道而已。自西洋通商三十餘年,乃以其有道攻中國之無道,故可危矣。[77]

中國之失教化者二千餘年矣。[78]

或曰﹕

……二千年由三代之文化降而今日之土番野蠻者,再二千年,將由今日之土番野蠻降而猿狖,而犬豕,而蛙蚌,而生理殄絕,惟餘荒荒大陸,若未始生人生物之沙漠而已。[79]

中國動輒援古制,死亡之在眉睫,猶棲心于榛狉未化之世,若于今熟視無睹也者。[80]

我們也許可以提出一種假設﹕從詞源上比較,“文”與“明”的組合與歐洲思想史中的重要概念 enlightenment 〔英語﹕啟蒙〕、aufklaerung 〔德語﹕啟蒙〕的相通之處,也許是維新之士青睞“文明”的一個重要原因。[81] clarte〔法語﹕明晰,明了 〕和 enlightenment 作為西方新的精神狀態和思維形態之典范,可以用來區別文化保守主義,用來反照與中國過時的世界觀連在一起的蒙昧與迷信,并成為一種信仰和斗爭武器。這種時興的、在西方文化沖擊下不斷得勢的“文明”概念,指的正是西方“先進的”精神和物質文化,以區別于傳統的、過時的老中國文化。關于這一點,我們可以在梁啟超那里找到足夠的明証﹕“西人百年以來,民氣大伸,遂爾勃興。中國苟自昌明斯義,則數十年其強亦與西國同,在此百年內進于文明耳。”“地球既入文明之運,則蒸蒸相逼,不得不變。”[82] 或 曰﹕“今所稱識事務之俊杰,孰不曰泰西者文明之國也。欲進吾國,使與泰西各國相等,必先求進吾國之文明,使與泰西文明相等。”[83]

眾所周知,如何翻譯外語概念,或者把什么視為某一外語概念的漢語對應詞,有時恰到好處,有時卻是牽強之譯。“文明”與 civilization 的對應,也許正由于它們既表示進步和發展,又是“野蠻”的對立詞。當某一譯詞真正確立或成為“標准”譯法以后,人們往往不再追問其原委﹔但是,它的“標准化”及其流傳,時常也有機遇性、甚至偶然性。這是因為同義詞常常給人以選擇的余地,“開明”[84] 便是一例。用它移譯 civilization 也未嘗不可﹕

日本一島國耳,自通使隋唐,禮儀文物居然大備。因有禮儀君子之名,近世賢豪志高意廣,競事外交,駸駸乎進開明之域,與諸大爭衡。嚮使閉關謝絕,至今乃一洪荒草昧未開之國耳。[85]

或者﹕

于五洲殊種,由狉榛蠻夷,以至著號開明之國,揮斥旁推,什九罄盡。[86]

十九世紀進入尾聲的時候,“文明”二字日趨時髦。梁啟超為“文明”概念的傳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照石川禎浩的說法,梁氏“正面地打出作為 civilization 的‘文明’旗號,乃是在一八九八年戊戌政變以后亡命日本之時。……‘文明’這一新詞匯,經梁啟超的宣傳鼓動,終于在中國這塊土地里扎下了根”,[87] 筆者以為這種說法未免有些過甚其詞,因為那畢竟是許多 人的功勞。且以黃遵憲、汪康年、梁啟超創辦的、當時影響最大的維新派報紙《時務報》的几段文字為例〔都在一八九八年之前〕﹕

余之觀倫敦,亦不過枝上林禽而已,蓋此地為近今文明之都府,然其歷世之久,二千余年矣。且倫敦之勝境甚伙,或于一方,設地下鐵路,夸文明之奇觀。[88]

俄以農為生業,約一萬萬人,以漁為生業,五十萬人﹔要之俄人不知文明為何物者,亦甚伙也。[89]

外國文明,技藝興盛,實為未開陋邦所不能夢見。[90]

君主專制,黔首無力﹔國家以愚其民為能,不複使知政治為何物。當是之時,安有政黨興起哉,及文明大進,世運方轉 ……[91]

野蠻之地,無社會者焉。及文明漸開,微露萌葉,久之遂成一社會。[92]

中國大員,若欲知歐洲文明精髓所在,則……日人嘗汲汲采文明之利器,實使歐美驚嘆﹔而變革之疾速,亦使歐美生畏懼之念矣。于是乎今也自船艦炮槍,至法律制度,精通其神理者,蓋亦不鮮。而其二十年來所施設,或簡派俊才,同往歐洲,入其學堂,或學其言語,譯其書籍,或聘外人為師,或編制法典,惟恐文明之難及,故致有今日之盛矣。[93]

財幣流通,未免遲緩﹔當是之時,欲仿文明之地,所行成法。[94]

中堂自揚言云,敝國應筑鐵路,又采列國各種文明之利器,以更新中國,是蓋直抒胸臆之語。[95]

很明顯,“文明”概念在上文中指的是整個文化層面。鄭觀應一九00年對歐洲近世文明的贊譽亦告訴我們,時人對“文明”的理解全然不是“純物質”的﹕“一千一百四十四年,當宋高宗紹興十四年,意大利新立議會。一千二百六十五年,當宋度宗咸醇元年,英國始定議院章程,垂諸后世。嗣茲而降,議院大興,文明日啟,遂為千百年有國不易之宏綱。”[96] 而在梁啟超那里,我 們可以明顯發現精神與民氣在“文明”概念 中的優先地位﹕

文明者,有形質焉,有精神j﹔求形質之文明易,求精神之文明難。精神既具,則形質自生﹔精神不存,則形質無附。然則真文明者,只有精神而已。……陸有石室,川有鐵橋,海有輪舟,竭國力以購軍艦,朘民財以效洋操,如此者可謂之文明乎,決不可。何也,皆其形質也,非其精神也。求文明而從形質入,如行死港,處處遇窒礙,而更無他路可以別通,其勢必不能達其目的,至盡棄其前功而后已。求文明而從精神入,如導大川,一清其源,則千里直瀉,沛然莫之能御也。[97]

至少在維新之士眼里,西方近現代文明所造就的新式文化,已將與其對立的、過時的、阻礙進步的老中國文化排除在外。魯迅在《文化偏至論》中也明確指出﹕“由是觀之,歐洲十九世紀之文明,其度越前古,凌駕亞東,誠不俟明察而見矣。”[98] 人們在那個求新求變時代喜用的“文明”概念,指的是一種 帶普遍意義的文明現象﹕既是精神的,又是物質的,既是技朮的,又是社會的文明程度,而并不象德國的一些對文明持悲觀態度的思想家所慣用的那種精英式的“精神文化”與“純物質文明”的划分。[99]

果我們不是機械地將文化影響視為單向的、甲對乙〔西方社會文化對中國社會文化〕的影響,而是以相互影響的模式為前提,那么,我們至少可以肯定地說,文化交流之主體強弱不一,以及文明概念同價值判斷之緊密聯系所造成的文化等級觀念,必然使交流主體的“價值刻度”[100] 大不相同。近現代中外 交流是在孱弱的中國處于劣勢的歷史階段發生的。在這種情況下,向“文明”、“進步”看齊,基本上意味著門戶大開﹔許多“堅定分子”所追求的,并不是平等的文化交流和有選擇的接受外來影響,而是“大開閘門”,全盤西化。就在這個時候,我們可以發現,西方對文明價值與價值尺度的壟斷早已走出歐美,“深入人心”。對陳獨秀來說,近世文明之主要標記便是﹕一,人權,二,進化論,三,社會主義。而且,只有歐洲文明才稱得上近現代文明。[101] 當時持這種觀點的并非他一個人。在這一點上,陳獨秀完全應和了西方文化觀的主流論調。

歷史與進步是談論文明文化的兩大基本要素,并使其獲得了勾勒和設想人類歷史發展的功能。近現代中國在開始接受西方文明觀的時候,已經具備了整體概念,已經看到了它的認識作用。然而,整體概念似乎常常給人以籠統之感。就總的傾向而言,時人還不明白〔或者說根本不了解〕,“文明”高調在歐美盛行的時候,已經有人指出“文明”本身的內在區別,他們中最有名的便是馬克思和恩格斯。恩格斯于一八四四年在《德法年鑒》上指責統治者說﹕“你們已經把地球邊陲都文明化了,為的是贏得新的領地,以施展你們低廉的貪欲。”[102] 馬克思則于一八六七年譏刺地談論“這種資本主義文明的優越性,以其貧困降低大眾人格,走向野蠻”。[103] 當然,在馬克思恩格斯看來,“文明”從根本上說來是值得稱道的東西,只是被資本主義扭曲異化了﹔文明准則只是統治者說了算的東西。然而,中國在很長一段時期內,看到和了解文明“另一面”的人并不多,人們更多的只是“自愧不如”,或多或少地懷有“恨鐵不成鋼”、“活該”之感﹕怪自己,怪民族,怪祖宗。這是一種沉重的負罪感。“一國之民精神上物質上如此墮落,即人不伐我,亦有何顏面有何權利生存于世界。”[104] 很自然,人們想到了“從頭懺悔,改過自新”﹕“蓋吾人自有史以訖一九一五年,于政治,于社會,于道德,于學朮,所造之罪孽,所蒙之羞辱,雖傾江、漢不可浣也。當此除舊布新之際,理應從頭懺悔,改過自新。……吾人首當一新其心血,以新人格﹔以新國家﹔以新社會﹔以新家庭﹔以新民族﹔必迨民族更新,吾人之愿始償……”[105]

文化認同危機是歐洲現代“文明”觀念在中國時興的重要根源之一﹔到了 “五四”時期,知識分子的認同危機愈加深重。[106] 在自我否定的時候,為了不至于一下子掉入真空狀態或失去行動方向,反傳統主義者的目光首先是向著西方,向著別樣的文化模式,向著“文明”。換言之,為了拋棄舊觀念亦即與儒家思想相等同的價值體系,人們需要一個強大的對立體系,尋找新的價值尺度。鴉片戰爭以后中國人心靈上的巨大創傷以及現實給人的失望,使人感到西方所發現的價值規范以及諸如民主、自由、平等、科學等觀念,正是摧毀中國傳統價值、克服所謂“中世紀”的有力武器。胡適回憶“五四”知識界“對于舊有學朮思想的一種不滿意,和對于西方的精神文明的一種新覺悟”,[107] 很能說明精神坐標的改變和價值的轉換。在這“重新估定一切價值”[108] 的時代,北京大學 《新潮》干將羅家倫對西方文化和文明的認識是很有代表性的﹕

世界總是進化的。前一個時代中國人雖然覺得西洋的物質文明以及政治法律的組織比中國高﹔但是所謂精神文明以及各種社會倫理的組織總是不及中國的。到這個時代大家才恍然大悟,覺得西洋人不但有文明,而且有文化﹔不但有政治,而且有社會﹔不但有法律,而且有倫理。這些東西不但不比中國的壞而且比中國的好,比中國的合理,比中國的近人情。[109]

對這種一邊倒的贊頌西方文明的傾向,章炳麟早有反感,并認為“世俗所謂文明野蠻者又非吊當之論也。”[110] 他甚至不無極端地提出取消時髦的“文明”概念。[111] 章炳麟此番言論,正是魯迅《文化偏至論》所說“言非同西方之理弗道”的時候,頗顯得不合時宜﹔確實,這在當時只是少數人的觀點。而當羅家倫亦即陳獨秀、胡適那代人大發“文明”感慨的時候,這兩個近現代概念的發源地歐洲,已經陷入深刻的危機。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給這兩個概念染上了濃烈的政治性與民族性色彩,使之變成了所謂破壞或維護文明文化的戰爭。最遲至一九一八年,整個十九世紀歐洲人自我意識、自我炫耀的這兩個概念受到了真正的打擊。“進步”之危機導致文明的危機,對經濟技朮和物質發展之優越性的懷疑與日俱增,兩個概念更多的體現了一個時代的自我懷疑而不是以往的那種得意之情,不少人以尼采精神批判現代“客觀性”和“物質性”。也就在這個時候,本來基本同義的“文明”和“文化”開始分裂,德語中原有的對“kultur 文化”的青睞越發明顯并慢慢在歐洲普及,成了“zivilisation 文明 ”的反命題。“文化”似乎更具有精神和道德,因此誰都想成為文化的擁有者。也就是說,“文化”和“文明”有了高低之分。

梁啟超于一九一八年底至二0年三月在歐洲游歷,那正是頹廢情緒彌漫歐洲的時候,施本格勒《西方的沒落》〔1918-1922〕之書名成了流行用語。這時,梁氏已對西方文明另眼看待,視之為“一種不自然之狀態”亦即“病的狀態”,[112] 并認為“中國人對于世界文明之大責任”,首先在于“人人存一個尊重愛護本國文化的誠意”。[113] culture 意義的“文化”二字已零星見之于十九世紀末﹔魯迅亦在本世紀初就針砭十九世紀之“文明流弊”并倡導“幽深”的、富有精神性的文化。[114] 但是,真正注重“文化”與“文明”的區別并有選擇地使用“文化”從而使之成為一個流行的概念,則是在進入二十年代之后。其影響依然來自西方﹕一方面是中國知識界認識到了西方對“文明”與“文化”所采取的新的視角和區分,認識到了諸如施本格勒之輩所闡揚的多種文化形態的獨立性。另一方面是歐洲人對自身歷史發展的失望,尤其是一次大戰的災難,使西方知識界出現了一股告別過去、轉向東方的思潮,比如對所謂中國式的精神和道德的向往﹔這種“東方熱”反過來又促進了中國人的自我文化認同,尋找“自己的”文化〔或曰“國粹”〕,以使之成為“世界文化博覽會之出品”。[115]

最后,我們以二十年代兩位名人對文明文化的討論結束本文。胡適于一九二六年發表了《我們對于西洋近代文明的態度》一文,開篇便提出三個“基本觀念來作討論的標准”﹕

第一,文明〔civilization〕是一個民族應付他的環境的總成績。

第二,文化〔culture〕是一種文明所形成的生活的方式。

第三,凡一種文明的造成,必有兩個因子﹕一是物質的〔material〕,包括種種自然界的勢力與質料﹔一是精神的〔spiritual〕,包括一個民族的聰明才智感情和理想。凡文明都是人的心思智力運用自然界的質與力的作品﹔沒有一種文明是精神的,也沒有一種文明單是物質的。[116|

無疑,胡適的三個“基本觀念”是他對文明文化概念的界定和詮釋,而且,他以為“這三個觀念是不須詳細說明的,是研究這個問題的人都可以承認的”。[117] 但是,張申府卻不以為然,隨即發表《文明或文化》一文,責難胡適論說,認為胡適的三個基本觀念“條條,個個,都不能無疑”,“適之先生這個文明界說,實覺確難承認。”[118] 張文的重點在于概念的廓清﹔他視胡適的第三條定義為“強為之辭,……因為精神的,物質的,根本原來無分別”。[119] 張文著重否定了胡適的前兩個界說,理由是﹕“基本之下,還有基本。”[120] 胡適認為“文明”與“文化”不是同物,是二物﹔張申府則旁征博引,以說明“文明”與“文化”分別之不當﹕

本來,英法是以“文明”自驕,而德是以“文化”自異的。但現在,在兩方研究這個問題的,彼此所謂,外舉大體已經一致。[121]

鑒于此,張申府提出﹕

所以我意“文明”與“文化”,在中國文字語言中,只可看成差不多與“算學”與“數學”一樣,只是一物事之二名,或一學名一俗名。不必強為之區異。或則頂多說,文化是活的,文明是結果﹕也不過一事之兩看法。[122]

每個時代都有其特定的視野,本文不想從今天的立場和認識程度來評判孰是孰非,只想指出胡適對“文明”與“文化”之區分,或多或少的來自〔上文已經論及的〕德國觀點,而張申府的見解,更傾向于英法之見。另外,我們從這兩篇文章也能大概了解,二十年代中國知識界對西方“文明”“文化”概念的接受和認識程度。 [1] 宋育仁《泰西各國采風記》〔一八九五年〕,《小方壺齋輿地叢鈔》再補編,第十一帙,第四十頁。

[2] 參見陳旭麓《近代史思辨錄.辨“夷”、“洋”》,廣東人民出版社一九八四年版,第二十五──二十六頁。

[3] 轉引自陳旭麓,注二,第二十七頁。

[4] 梁啟超﹕《中國史敘論》〔1901〕,《飲冰室文集》之六,第十二頁。

[5] 關于鴉片戰爭以前中國人對世界地理和外國狀況的認識,王爾敏〔注十,第八頁〕曾有如下概述﹕“中國固有史志,記載歐洲事物甚少。尤其是當世歐洲列強,記錄更缺。較早的世界地理知識,多出于耶酥會士之手,亦僅有三種圖說。而一八四0年代以前,中國人自著較為可靠的參考書,僅有陳倫炯的海國見聞錄〔一七三0年成書〕,王大海的海島逸志〔一八0六年成書〕和謝清高的海錄〔一八二0年成書〕。”面臨鴉片戰爭時期嚴重的民族危機,一些有識之士越來越感到認識外部世界的必要性,即所謂“籌夷事必知夷情,知夷情必知夷形 ”亦即“師夷之長技以制夷”。在這種或者類似的“經世致用”動機之催化下,出現了不少介紹外國概況的書,最著名的當推林則徐的《四洲志》〔1841〕,魏源的《海國圖志》〔1843〕,梁廷楠的《海國四說》〔1846〕,姚瑩的《康輶紀行》〔1846〕,徐繼畬的《瀛寰志略》〔1848〕等。多元歷史觀委實顯示出中國傳統一元世界圖象的可笑之處。盡管上述著說或多或少以“引論”的形式介紹了世界地理以及外國歷史政治概況,并在十九世紀下半葉知識階層中產生了極為深刻的影響,但是,從某種意義上說,“地理大發現”在很長一段時期內似乎并不怎么令人信服,至少大部分人不以為然。否則,一八七六年到美國費城參加為紀念美國建國百年而舉辦的世界博覽會的李圭,不會在他的《環游地球新錄》中留下這樣一段文字﹕“地形如球,環日而行,日不動而地動。──我中華明此理者固不乏人,而不信此說者十常八九,圭初亦頗疑之。今奉差出洋,得環球而游焉,乃信。”〔李圭﹕《環游地球新錄》,走向世界叢書,鐘叔河主編,岳麓書社一九八四年版,下稱《叢書》,第三百十二頁〕

[6] 參見霍布斯鮑姆﹕《帝國主義時代,一八七五──一九一四》,法蘭克福、紐約一九八九年版,第三百五十三頁。(eric j. hobsbawm, das imperiale zeitalter, frankfurt/new york 1989)

[7] 魯迅﹕《文化偏至論》,《魯迅全集》,人民文學出版社,北京一九八二年版,卷一,第四十四頁、第四十六頁。

[8] 馮桂芬﹕《校邠廬抗議.制洋器議》,中州古籍出版社,鄭州一九九八年版,第一百九十八頁。

[9] 譚嗣同﹕《報貝元征》,《譚嗣同全集》,蔡尚思、方行編,中華書局,北京一九八一年版,下稱《全集》,上冊,第二百二十五頁。

[10] 關于十九世紀下半葉中國思想史、尤其是外來影響對新思想之產生的作用,參見王爾敏﹕《十九世紀中國士大夫對中西關系之理解及衍生之新觀念》〔1974〕,《中國近代思想史論》,台灣商務印書館一九九五年版,第一頁──第九十四頁。熊月之﹕《中國近代民主思想史》,上海一九八六年版。

[11] 后毛澤東時代之前,因為過于注重五四運動的歷史轉折意義及其中國現代史之開端作用,中國史學很少研究一八四0年以后的早期發展以及思想准備。其實,五四斗士的許多觀點、價值觀和目標在許多方面都得感謝他們的前輩﹔而且,許多思想──不管是直接取之于西方的理念還是基于自我思考的改革設想──都已在十九世紀初建端倪,甚至已經獲得划時代意義的突破。我們在此一方面指出五四運動不是“無源之水”,另一方面也必須明白,十九世紀的發展只是不可或缺的准備,不多也不少。當然,我們不會忘記康有為著名的上書和“百日維新”,也不會忘記一些團體活動和報刊舉措﹔然而,我們也經常可以見到一些“單干者 ”或者對時局的個人感受,也就是“有感而發”,比如馮桂芬的《校邠廬抗議》,鄭觀應的《盛世危言》等等,又如十九世紀下半葉的大量西行游記和日記。五四繼承了晚清的進步傳統和批判精神并最終將其發展為一個偉大的運動。

[12] 這里的“文化”概念與埃里亞斯所指出的德語中的概念有某些相通之處﹕“在德語用法中,文明意味著極為實用的東西,但其價值只是二流的,只涵蓋人類生活的表層。說德語的人用以詮釋自我、以為最能表達對自己的成就和自我本質之自豪感的概念,是文化。”──諾勃特.埃里亞斯﹕《論文明進程──社會遺傳與心理遺傳研究》卷一﹕《西方世俗高層的行為變化》〔1939〕,法蘭克福一九八九年第六版,第二頁。(norbert elias, ueber den prozess der zivilisation. soziogenetische und psychogenetische untersuchungen, erster band: wandlungen des verhaltens in den weltlichen oberschichten des abendlandes)

[13] 有關晚清政治及思想潮流,參見王爾敏﹕《晚清政治思潮之動向》〔1972〕,《中國近代思想史論》,台灣商務印書館一九九五年版,第一百六十五頁──第二百0八頁﹔王爾敏﹕《晚清政治思想及其演化的原質》,《晚清政治思想史論》,台灣商務印書館一九九五年版,第一頁 ─ ─三十頁。

[14] 可參見《翼教叢編》,蘇輿輯,一八九八年版。

[15] 見鄭觀應﹕二十篇本《易言》,王韜﹕《跋》,夏東元編《鄭觀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二年版 ,下稱《鄭觀應集》,上冊,第一百六十七頁。

[16] 郭嵩燾﹕《養知書屋文集》,卷二八,第十二頁。

[17] 譚嗣同﹕《興算學議.上歐陽中鵠書》,《全集》,上冊,第一百六十一頁。

[18] 載鄭觀應﹕《盛世危言.交涉下》,【附錄】薛叔耘星使《變法論》,《鄭觀應集》,上冊,第四百三十四頁。

[19] 同上,第四百三十四頁。

[20] 馮桂芬《校邠廬抗議.采西學議》〔中州古籍出版社,鄭州一九九八年版,第二百一十一頁〕所云“以中國之倫常名教為原本,輔以諸國富強之朮” ,一般被視為“中體西用”思想之最初框架。

[21] 關于“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思想,參見孫廣德《晚清傳統與西化的爭論》,台灣商務印書館一九八二年版﹔﹔陳旭麓《近代史思辨錄.論中體西用》,廣東人民出版社一九八四年版﹔王爾敏《晚清政治思想史論﹐季知識分子的中體西用論》,台灣商務印書館一九九五年版﹔丁偉志、陳崧《中西體用之間──晚清中西文化觀述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一九九五年版﹔熊月之《西學東漸與晚清社會》,上海人民出版社一九九四年版。第七百二十四頁 ── 七百二十七頁。

[22] 嚴複﹕《與外交報主人論教育書》,《嚴複集》,第三冊,第五百五十九頁。──魯迅亦對“中體西用”評說如下﹕“舉國猶孱,授之巨兵,奚能勝任,仍有僵死而已矣。”〔注七,第四十五頁〕

[23] 一般說來,西洋知識在鴉片戰爭時期還被輕蔑地視為“夷學”,“西學”則在十九世紀下半葉慢慢成了一個很普遍的褒義概念。為了與視“西學”為眼中釘的保守勢力抗衡,世紀交的時候,也就是使用“西學”概念的同時,又出現了一個帶綱領性的概念﹕新學。梁啟超一八九六年編《西學書目表》〔上海時務報館〕﹔之后,與之相同的、以變革及現代化為中心內容的一些書目便得名如《新學書目提要》等。書名的變更,在很大程度上出于一種思考,即學問既無窮盡,亦無方體,不必以中西別之。〔參見熊月之,注二十一,第七百二十九頁 ──七百三十一頁〕其實,“新學”內容與“西學”相差無几,都是“中學”的對應物,介紹的主要是西方的科學文化知識。“中”與“西”、“舊”與“新”的比照,必然以文化差別以及人們對異質文化的態度和價值取向為前提。同時,它還包含了人們對“西學”的分析、詮解和估價。特別值得一提的“新學”書目有﹕《中西新學大全》,求志齋主人,上海鴻文書局一八九七年版﹔李提摩太《七國新學備要》,廣學會一八九八年版﹔林樂知、李提摩太《新學匯編》,蔡爾康編,廣學會一八九八年版﹔徐維則《東西學書錄》,一八九八年版﹔《新學大叢書》,上海積山喬記書局一九0三、一九0四年版﹔沈兆禕《新學書目提要》,通雅書局一九0四年版。

[24] 李劍農﹕《中國近百年政治史》上冊,台灣商務印書館一九六八年版,第二百十七頁。

[25] 梁啟超﹕《經世文新編序》〔1897〕,《飲冰室文集》之二,第四十七頁。

[26] 梁啟超﹕《論不變法之害》〔1896〕,《飲冰室文集》之一,第八頁。

[27] 梁啟超﹕《釋革》,《飲冰室文集》之九,第四十四、四十三頁。

[28] 魯迅﹕《摩羅詩力說》,《魯迅全集》,人民文學出版社,北京一九八二年版,卷一,第

六十五頁

[29] 參見耶爾格.菲施﹕《文明,文化》,《歷史基本概念》,德國政治社會用語歷史辭典,賴因哈特.科塞雷克等編撰,斯圖加特一九九七年版,卷七,第六百八十頁。(joerg fisch, "zivilisation, kultur", in: geschichtliche grundbegriffe, historisches lexikon zur politisch-sozialen sprache in deutschland, hrsg. von otto brunner, werner conze, reinhart koselleck, stuttgart 1997)

[30] 參見《漢語大詞典》有關條目,漢語大詞典出版社,上海一九九0年版。

[31] 石川禎浩〔ishikawa yoshihiro〕﹕《近代中國的“文明”與“文化”》(discussions about "culture" and "zivilization" in modern china) 發言稿,第三頁。(conference on european thought in chinese literati culture in the early 20th century, garchy, 12 sept.-16.sept. 1995)

[32] 同上,第二頁。

[33] 同上,第六頁。

[34] 同上,第二頁。

[35] 馬禮遜﹕《五車韻府》,澳門一八一五年──一八二二年版。(robert morrison, a dictionary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in three parts, part first, containing chinese and english, arranged according to the radicals, part second, chinese and english arranged alphabetically, part the third, english and chinese, honorable east india company’s press, macao 1815-1822)

[36] 見第三卷〔一八二二年〕,第七十一頁﹕civil﹔civility。

[37] 同上,第一百0一頁﹕cultivate﹔cultivated。

[38] 見第二卷〔一八一九年〕,3374條,第二百三十四頁﹕

遐﹕......邇──體﹕far and near, the same is applied to the universal diffusion  of civilization.

同上,9019條,第七百十八頁﹕

宣﹕......化﹕to diffuse the principles of order and of civilization.

[39] 《英華字典》,羅存德編撰,香港一八六六年版,第一部分,第三百九十二頁、五百四十一頁。 (english and chinese dictionary, with the punti and mandarin pronunciation, by the rev. w. lobscheid, hongkong, 1866 part i )

[40] john ash, the new and complete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1775): civilization.

[41] 《英華大辭典》,顏惠慶等編輯,上海商務印書館一九一0年第三版,卷一,第三百七十九頁、第五百二十九頁。(an english and chinese standard dictionary, in two volumes, by yan huiqing etc., third edition, shanghai, the commercial press, ltd. 1910)

[42] 以上有關西洋語言中“文化”和“文明”概念的發展亦即兩個概念在法、英、德等國的演變,參見耶爾格.菲施,注二十九,第七百0五頁──第七百四十五頁。

[43] 例如﹕《英華韻府歷階》,衛三畏鑒定,香山書院梓行,澳門一八四四年版。(an english and chinese vocabulary, in the court dialect, by s. wells williams, macao 1844)

《西語譯漢入門》,童文獻著,巴黎一八六九年版。(dictionnaire francais-latin-chinois, de la langue mandarine parlee, par paul perny, paris 1869)

[44] 見《英華萃林韻府》,盧公明編著,福州一八七二年版,卷一。(a vocabulary and hand-book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in two volumes comprised in three parts, by justus doolittle, foochow 1872: part first, english and chinese with the letter romanised)

[45] 如 technical terms. english and chinese, prepared by the committee of the educational association of china 〔中國教育會籌備,狄考文〔calvin w. mateer〕主編,上海一九0四年版〕﹕civilization 和 culture 均譯為 “教化”。

赫美玲編 《官話》(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 of the standard chinese spoken language and handbook for translators, by karl ernst georg hemeling),上海一九一六年版﹕civilization﹕文明程度。 樊炳清編《哲學辭典》,上海一九二六年版﹕civilization﹕文物﹔culture﹕教化。

[46] 《哲學字匯》,a dictionary of philosophical terms, chiefly from the japanese, by dr. richard and dr. macgillivray, published by christian literature society for china, shanghai 1913。

[47] 見英漢對照《百科名匯》,encyclopedic terminology,王云五主編,商務印書館一九三一年版。

[48] 見《哲學字匯》,編者﹕井上哲次郎等,東京大學三學部印行,明治十四年。

[49] 見改訂增補《哲學字匯》,井上哲次郎等增補,東京大學三學部御原版,明治十七年再版。

[50] 見英獨佛和《哲學字匯》,井上哲次郎等著,東京丸善株式會社,一九一二年版。

(dictionary of english, german, and french philosophical terms with japanese equivalents, by tetsujiro inouye, yujiro motora, rikizo nakashima, tokyo maruzen company, ltd 1912)

[51] 同上。

[52] 邁達氏著《法漢專門詞典》,天津一九二七年版,第二百二十七頁、第三百五十六頁。 (vocabulaire francais-chinois des sciences morales et politiques, par j. medard, editeurs: societe francaise de librairie et d’edition, tientsin 1927)

[53] 《東西洋考每月統記傳》eastern western monthly magazine,〔1833──1838〕,愛漢 者 〔郭實獵 karl guetzlaff〕等編,黃時鑒整理,中華書局北京一九九七年版,下稱《東西洋考》,第二百九十 二頁。

[54] 同上,第二百九十七頁,第三百十五頁,第三百十八頁,第三百三十四頁,第三百五十三頁。

[55] 基于對盧梭自然觀的思考,康德所探討的文化、文明觀點主要是作為“自然”之反命題而提出的﹕人非純本能動物、而是理性動物,故而不可能保持其自然狀態﹔文明使之走出自然。這一過程帶來無數罪孽和苦難。只有道德之完善才能消除罪孽。〔參見康德﹕《歷史之世俗觀點》之 七,〔1784〕,idee zu einer allgemeinen geschichte in weltbuegerlicher absicht, 7. satz〕自康德之后,道德操行便成了許多“文明”探討的中心議題之一。然而,十九世紀所出現的一些對“文明”的懷疑甚至拒絕態度,主要以“自然”的名義,認為“文明”使人走出美好的自然狀態,這種觀點或多或少受到盧梭“返歸自然”口號的影響。

[56] 參見耶爾格.菲施,注二十九。

[57] 參見黃時鑒﹕“《東西洋考每月統記傳》影印本導言”,注五十三。

[58] 瑪吉士《地理備考》〔引自《增廣海國圖志》,台北珪庭出版社一九七八年版,下稱《海國圖志》,卷三十三,頁三〕﹕“......興工作,教技能,遂一變伊揖〔埃及〕為聲名文物之國。以額力 西 〔 古希臘〕之技藝,先原得自伊揖也”。

見徐繼畬《瀛寰志略》〔台灣商務印書館一九八六年版,下稱《瀛寰志略》,卷六,頁十七〕﹕希臘國“首部曰雅典,都城在海灣,曰亞德納斯,自昔為聲名文物之地。”

見李圭﹕《環游地球新錄》,《叢書》,第二百十二頁﹕“古時羅馬為歐洲文物之邦。”

見鄭觀應﹕《盛世危言.教養》,【附錄】李提摩太《轉移積患養民說略》,《鄭觀應集》,上冊,第四百八十二頁﹕“如以中國之聲明文物為原本,輔以諸國富強之朮,不更善之又善者哉!”

[59] 見郭嵩燾﹕《使西紀程》,載《倫敦與巴黎日記》,《叢書》,第六十六頁﹕“西洋立國二千年,政教修明,具有本末。”《倫敦與巴黎日記》第八百三十六頁﹕“中國五千年政教,其遺留必有可觀,正須與泰西相與比較,以考之其得失。”

[60] 見《東西洋考》,第二百九十二頁﹕“羅馬總督主治調理野人,是以漸漸向化也。”第三百五十三頁﹕“英國未向化 時,萬民愚魯昏暗,故如野外人行。”

見馬禮遜《外國史略》〔引自《海國圖志》,卷四十九,頁二〕﹕希臘國“島民頗向化”。見《瀛寰志略》,卷六,頁十六﹕“當上古時,歐羅巴人草衣木食,昏濛未啟。有夏中葉,東方列國已向化 。”

[61] 見《東西洋考》,第一百七十一頁﹕“土耳其族搶奪政服數國,項嗣文藝日盛。”第二百五十三頁﹕“歐羅巴權文藝布于四海,自五印度國之婆羅門,達于亞非利加之土人,一齊順之。”

[62] 見《瀛寰志略》,卷三,頁三十一﹕“西土文教之邦,壤地雖狹,四國皆欽重之。”

見郭嵩燾﹕注五十九,第七十頁﹕“漢唐以前,西洋通中國者極羅馬而止。而安息、條支自西漢初已通中土,文教開辟最先。聲息之所及,其機先動,而文物隨之以啟。”《日記》原文〔同頁〕為﹕“......安息,今波斯。條支,今阿拉伯也。......自西漢時安息、條支已通中國。文教之興于西土,造端在此。殆有得于中土文物之遺歟?”第八百五十頁﹕“以公法始于羅馬,而拉丁文字實 為羅馬文教之始。”

[63] 見《東西洋考》,第二百十七頁﹕在北亞非利加,“佛蘭西總督,開教化之道。”

見《海國圖志》,卷五十五,頁二〕﹕“南俄羅斯,平衍宜麥﹔土番西底唵最獷野﹔至俄羅斯北,......加底尼里王時,漸歸教化。”。

見鄭觀應﹕《盛世危言》自序,《鄭觀應集》,上冊,第二百三十四頁﹕善夫張靖達公云﹕ “西人立國具有本末,雖禮樂教化遠遜中華,然其馴致富強亦具有體用。”

[64] 見鄭觀應﹕《盛世危言.自強論》,【節錄】《國民報.公義第二篇》,《鄭觀應集》,上冊,第三百四十二頁﹕“是以開化之民,急公如私,視國如家,誠以利害之切身也。”

[65] 見譚嗣同﹕《仁學》二十二,《全集》,下冊,第三百二十六頁﹕“上古之時,以有易無,無所謂幣也。風化漸開,始有用貝代幣者。今美洲土番,猶有螺殼錢,即中國古時之貝,可為風化初開之証。久之,民智愈啟,始易以銅﹔又久之,易以銀﹔今西國又進而用金。使風化更開,必將舍金而益進于上。 ”

[66] 郭嵩燾﹕《倫敦與巴黎日記》,《叢書》,第四百九十一頁。〔色維來意斯得﹕civilized﹔哈甫色維來意斯得﹕half-civilized﹔巴爾比里安﹕barbarian〕

[67] 持這種觀點的不僅只是法國人,海涅曾稱巴黎為“文明世界之都”〔《法國狀況》,《海涅全集》,漢堡一九八0年版,卷十二,第一百0三頁〕。

[68] 可參見赫爾德﹕《論人類史哲學》〔1784-1791〕,三卷本。(j. g. herder, ideen zur philosophie der geschichte der menschheit )

[69] 進入二十世紀以后,與郭嵩燾頗有同感者亦大有人在。參見鄭觀應﹕《盛世危言后編.國會說呈諮議局長鄧小赤官保》〔一九二一年初版〕,《鄭觀應集》,下冊,第二百八十九頁﹕“西人譏中國為半教化之國,政多非刑,情同野蠻。不得謂之無因也。”

[70] 注三十一,第二頁。

[71] 梁啟超﹕《五十年中國進化概論》〔1922〕,《飲冰室文集》之三十九,第四十三頁。

[72] 在各種論說中,“文明”“文化”亦時常不分,如黃遵憲《日本國志》〔1890〕所云:“.....曰日本法律仍禁耶穌教,背宗教自由之義,實為文化半開之國。”〔台北文海出版社一九六八年版,第二百二十九頁〕

[73] 參見摩爾根﹕《古代社會》,一八七八年版。(lewis h. morgan, ancient society, or researches in the lines of human progress from savagery through barbarism to civilization, new york 1878)

[74] 薛福成,注十五,第四百三十三頁。

[75] 鄭觀應﹕三十六篇本《易言.論公法》,《鄭觀應集》,上冊,第六十六頁。

[76] 鄭觀應﹕《盛世危言.典禮上》,《鄭觀應集》,上冊,第三百七十四頁。

[77] 郭嵩燾﹕注六十六,第六百二十七頁。

[78] 同上,第九百0六頁。

[79] 譚嗣同﹕《仁學》三十五,《全集》,下冊,第三百四十四頁。

[80] 同上,第三百十九頁。

[81] 歐洲“啟蒙”一詞,源于神學中的光之比喻﹕“給黑暗以光明”、“恍然大悟”﹔或來自氣象描寫中的感官體驗﹕“陽光通明”。漢語“文明”,本有光照之意,如光明、有文采。《易.乾》﹕“見龍在田,天下文明。”孔穎達疏曰﹕“天下文明者,陽氣在田,始生萬物,故天下有文章而光明也。”又如文德輝耀。《書.舜典》﹕“浚哲文明,溫恭充塞。”孔穎達疏曰﹕“經天緯地曰文,照臨四方曰明。”

[82] 梁啟超﹕《與嚴幼陵先生書》〔1896〕,《飲冰室文集》之一,第一0九頁。

[83] 梁啟超﹕《國民十大元氣論》〔1899〕,《飲冰室文集》之三,第六十一頁。

[84] 參見《漢語大詞典》﹕漢揚雄《法言.問道》﹕“吾焉開明哉?惟聖人為可以開明,它則苓。”汪榮寶義疏﹕“‘開明’即發矇之意,言開矇以為明也。”

[85] 黃遵憲﹕《日本國志》〔1890年〕,台北文海出版社一九六八年版,第一百三十四頁。

[86] 嚴複﹕《原強》修定稿(1896),《嚴複集》第十七頁。

[87] 石川禎浩,注三十一,第三頁。

[88] 《時務報》,第11冊〔1896年11月15日〕﹕《倫敦論》,譯國民新報,台北京華書局一九六七年版,第七百二十九頁。

[89] 《時務報》,第16冊〔1897年1月3日〕﹕《論俄人性情狡詐》,譯國民新報,同上,第一千0八十三頁。

[90] 《時務報》,第16冊〔1897年1月3日〕﹕《朝鮮大臣游歐美有感》,譯時事報,同上,第一千0九十頁。

[91] 《時務報》,第17冊〔1897年1月13日〕﹕《政黨論》,譯大日本雜志,同上,第一千一百四十五頁。

[92] 《時務報》,第17冊〔1897年1月13日〕﹕《論社會》,譯大阪朝日報,同上,第一千一百四十八頁。

[93] 《時務報》,第17冊〔1897年1月13日〕﹕《中國論》,譯文明日本報,同上,第一千一百五十一頁、第一千一百五十二頁。

[94] 《時務報》,第22冊〔1897年4月2日〕﹕《論黑龍江省將來大局》,譯東邦學會錄,同上,第一千四百九十九頁。

[95] 《時務報》,第29冊〔1897年6月10日〕﹕《論東亞客歲情形》,譯東邦學會錄,同上,第一千九百七十一頁。

[96] 鄭觀應﹕《盛世危言.原君》,《鄭觀應集》,上冊,第三百三十七頁。

[97] 梁啟超﹕《國民十大元氣論》〔1899〕,《飲冰室文集》之三,第六十一──六十二頁。

[98] 魯迅,注七,第五十五頁。

[99] 西方思想界有一種假設〔參見注十二〕,即認為“文化”是德國精神,“文明”則為法國特色〔亦包括英美〕。確實,德國人對“文明”與“文化”的內在區別早有思考,尤其在十九世紀﹔但是,直至一八八0年代,zivilisation 在實際運用中基本上作為 kultur 的同義詞。 到十九世紀末,德語中對兩個概念的區分越來越明顯﹕“文明”多半指物質的、外在的、實用的方面,“文化”則指精神的、內在的、道德的方面。《藝朮看守人》雜志〔kunstwart,第十四期,1901年,第十五冊,第八十一頁〕中的一種解釋是很有代表性的﹕“維持和方便人類生活是文明的最終意圖﹔而使人類生活得以美化和完善的,則是文化。”按照這種說法,“文化”顯然高于“文明”。

[100] 也就是尼采所說的“價值標牌”〔werttafeln〕或卡爾.雅斯貝斯所說的“價值等級” 〔rangordnungen der werte; werthierarchien〕。

[101] 參見陳獨秀﹕《法蘭西人與近世文明》,《陳獨秀文章選編》,北京一九八四年版,下稱《文選》,第一冊,第七十九頁。

[102] 恩格斯﹕《政治經濟批判大綱》,《馬恩著作》,柏林一九七0年版,卷一,第五百0四頁。(engels, umrisse zu einer kritik der nationaloekonomie (1844), mew bd. 1, 1970, 504)

[103] 馬克思﹕《資本論.政治經濟學批判》,卷一〔1867〕,《馬恩著作》,柏林一九七五年版,卷二十三,第六百七十七頁。(marx, das kapital. kritik der politischen oekonomie, bd. 1 (1867), mew, bd. 23 (1975), 677)

[104] 陳獨秀﹕《我之愛國主義》,《文選》,第一百三十二頁。

[105] 陳獨秀﹕《一九一六年》,《文選》,第一百0二頁。

[106] 關于“五四”中國知識分子的意識危機,參見林毓生﹕《中國意識危機──五四時代的極端反傳統主義》,一九七九年版。(lin yu-sheng, the crisis of chinese consciousness, radical antitraditionalism in the may fourth era, 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1979)﹔另可參見汪暉﹕《預言與危機──中國現代歷史中的“五四”啟蒙運動》,《文學評論》,北京一九八九年,第三、第四期。

[107] 胡適﹕《新思潮的意義》,《胡適文存》,一九二八年版,一集,卷四,第五百三十頁。

[108] 同上,第五百二十八頁。

[109] 羅家倫﹕《近代中國文學思想的變遷》,《新潮》第二卷,第五號〔一九二0年〕,上海書店一九八六年合訂本,第二冊,第八百七十三頁。

[110] 太炎﹕《駁神我憲政說》,《民報》第21號,一九0八年六月,一九六九年台北影印初版,第七冊,第三千三百三十四頁。

[111] 見太炎﹕《定複仇之是非》,《民報》第16號,一九0七年九月,一九六九年台北影印初版,第五冊,第二千五百七十三頁﹕“今之言文明者,非以道義為准,而以虛榮為准,持斯名以挾制人心。然人亦靡然從之者。蓋文明即時尚之異名,崇拜文明即趣時之別語。......誠欲辨別是非者,當取文明野蠻之名詞而廢絕之。按﹕文明本此邦舊語,多以法度文物為言,己虛偽不貞矣。今所謂文明者,較此彌下。至于野蠻二字本出鄙言,尤不足論。”

[112] 《梁任公在中國公學之演說》,《東方雜志》第十七卷第六號,1920年3月,轉引石川禎浩,注三十一,第十頁。

[113] 梁啟超﹕《歐游心影錄節錄》〔1921〕,《飲冰室專集》之二三,第三十七頁。

[114] 見魯迅,注七,第五十五頁﹕“意者文化常進于幽深,人心不安于固定,二十世紀之文明,當必沉邃莊嚴,至與十九世紀之文明異趣。”

[115] 梁啟超﹕《先秦政治思想史》〔1922〕,《飲冰室專集》之五0,第一頁。

[116] 胡適﹕《我們對于西洋近代文明的態度》,《胡適文存》,一九二八年版,三集,卷一,第一──二頁。

[117]  同上,第二頁。

[118]  張申府﹕《文明或文化》,《北京大學百年國學文粹.哲學卷》〔原載《所思》,1926年9月9日〕,北京大學出版社,北京一九九八年版,第二百0八、二百一十頁。

[119]  同上,第二百一十一頁。

[120]  同上,第二百0八頁。

中国文化概论论文范文第12篇

    外國之并力以圖中國,固由于彼教之尚同,而我國之獨異﹔亦有一名一實有以招之。實者,中國之地產富饒,棄而未用,西人所亟垂涎。名者,華夷之界限,中國擁其尊名,而事或廢弛,民多流徙,宜為外夷所不服。春秋最嚴夷夏,而自來注解皆失其旨。此解一差,漢以后夷禍相尋,至于今日。經言夷夏之辨,以禮義為限,不以地界而分。傳言降于夷則夷之,進乎中國則中國之。倘如舊說分以地域,則降于夷者必徙而之夷,既無是事﹔進乎中國者,必進而據地,進而據地,滅人之國,方討之不暇,反視同中國,又無是理。……法國議和條約一款云﹕以后凡中國自行一切公牘,自不得以夷相稱,約雖施行,而其義終疑忌。此即各國與中國隔閡之情。可見人之好善,誰不如我,爭名之習,人情大同。但彼知夷為踐稱,而不知所以賤,中國知夏為大稱,而不知所以大。徒擁虛名,以招攻射,其几甚微﹔始于經訓不明,而貽害至于中外交亂。今于修訂公法書中講明此理,俾知聖人之書,一無偏倚,夷夏之名,非可力爭。聽命于道,自察于己。既釋猜嫌,漸慕名教,則中國實為名教宗國,未有不推服欽崇。[1]  

    毋庸置疑,把“中外交亂”歸于“經訓不明”,顯然過于簡單,失之偏頗﹔因為這不屬于本文議題,故而無需贅言。就夷夏觀念的歷史淵源、時代情狀及其認識論基礎而言,宋氏論說至少涵蓋了以下重要方面﹕首先是開始禁止對外稱夷的歷史時間。一八五八年《中英天津條約》〔宋氏云“法國議和條約”屬《天津條約》〕第五十一款規定﹕“嗣后各式公文,無論京外,內敘大英國官民,自不得提書夷字。”鑒于中國傳統社會文化中根深蒂固的夷夏之大防,似乎只有條約才能〔至少在名義上〕禁止“夷狄”稱呼。確實,繼《天津條約》之后《北京條約》〔1860〕簽訂前后,在涉外用詞上出現了由“夷”到“洋”的明顯變化。[2] 第二,如果說禁用“夷”稱或多或少是西方炮艦政策亦即外 在脅迫的結果,那么,許多知識分子在認識上的發展則是觀念變化之極為重要的內在因素﹔宋氏論說很能表明這一點。其實,一八九0年代之前已有一些類似的見解,洪仁玕早在一八五九年的《資政新篇》中就指出,“夷狄戎蠻鬼子”,只是“口角取勝之事,不是經綸實際”。[3] 時至十九世紀末,這種觀點已 經很常見。然而,宋育仁九十年代中期還在辨夷夏,這說明還有闡釋的必要,說明“約雖施行,而其義終疑忌”。第三,宋氏用意,明顯是為了正“夷”“夏”之名﹔至于宋育仁這樣一個開明知識分子和外交家,最終未能擺脫傳統思維模式,視“中國實為名教宗國”,與其說出于思想和道德觀念,毋寧說由于論者的社會地位及其政治對手的壓力,是一種論述策略。  

    本文開篇便引証宋育仁的觀點,意在說明“人情大同”﹕為了把自己的作為和成就區別于自然存在和發展,人總是喜歡將自我或民族的發展變化視為特殊事物﹔廣義而言,這就是文化概念所涵蓋的東西。〔西方近現代意義上的 civilization 和 culture 概念之中文譯詞,一開始在雙語辭書和實際運用中基本上沒有明確區分,直到二十年代,“文明”“文化”還常常出現互換的現象。因此,本文所提“文化”概念,一般也指“文明”概念,反之,“文明”亦不排斥“文化”〕從概念史的角度出發,中國的夷夏之分,與西方文化概念的發展有極為相似之處﹕非希臘人即蠻族也。文化觀念是價值觀念。隨著時代的發展,這種文野划分所固有的價值尺度越來越明顯,并逐漸成了一種特定的文化界定模式﹔歐洲歷史進入近代以后,希臘詞  babapos 〔蠻夷〕 總是被用來作為 “文明”的對立概念。同樣,中國之夷夏思維框架,無疑也是文明與野蠻的區分,几乎是一種人類學常數與文化代號。夷夏觀念使人堅信中國政治文化的優越性和獨特性,并很容易導致中國文化中心主義和排外情緒。  

    十九世紀,文化和文明成了歐洲人惟我獨尊的價值標准,歐洲霸權世界本屬理所當然。而在中國,五口通商以后,一個古老的、也是理所當然的“神話”徹底破滅了﹕天子不再是天下主宰,中國不再是天朝上國,只是“世界之中國”[4] 而已。繼這一 “地理大發現”[5] 之后,還有不少新的“發現”﹕西洋技朮以及管理理論與實踐,法律與文化直至政治體系。可是,所有這些并未拯救貧病交加的中國﹔相反,面對西方列強,民族危機日甚一日,中國之所以還能保持名義上的獨立,是因為西方列強不能就“如何瓜分這具龐大的尸體達成統一”。[6] 民族主義的現代化運動無一例外都失敗了,然而,它們并不是無影無 蹤地消失了。正是在這變化無常的亂世,尤其是外在脅迫、強加于人的中西接觸中,中國發生了前所未有的、首先涉及“文明”觀念的文化價值大轉換,最后在五四運動時期達到高峰。  

    在這之前從未受到真正嚴峻挑戰的東方文明觀念,在近現代逐漸陷入被取代的困境﹔其發展軌跡為﹕從試探性的懷疑到毫不留情的批判,從維新之士到越來越多的城市社會階層對傳統文化的反思。用以取而代之的,則是一個新的觀念,這就是“文明”,亦即西方近現代站在時代高度的“文明”。文明意味著運動、變化和進步,而自己的傳統不僅變得一無是處,而且成了進步和發展的障礙,是一個必須要推翻的墮落退化社會的余孽。不錯,這是一個讓人丟臉的社會!一九0七年,魯迅在《文化偏至論》中不無諷刺地記下了這一思想發展趨勢﹕“中國既以自尊大昭聞天下,善詆諆者,或謂之頑固﹔且將抱守殘闕,以底于滅亡。近世人士,稍稍耳新學之語,則亦引以為愧,翻然思變,言非同西方之理弗道,事非合西方之朮弗行,掊擊舊物,惟恐不力,曰將以革前繆而圖富強也。……顧若而人者,當其號召張皇,蓋蔑弗托近世文明為后盾,有佛戾其說者起,輒謚之曰野人,謂為辱國害群,罪當甚于流放。第不知彼所謂文明者,將已立准則,慎施去取,指善美而可行諸中國之文明乎,抑成事舊章,咸棄捐不顧,獨指西方文化而為言乎?”[7] 魯迅在此討論的,正是 一個新舊更迭之轉型時代的精神狀態。鴉片戰爭之后,中國在外交和軍事上的失敗以及它們給內政所帶來的影響,大大動搖了千百年來確立儒家“精英”統治地位以及反映中國在東亞統治地位的那種文化自我意識。  

    魯迅上述言論之前將近五十年,馮桂芬在其著名的《校邠廬抗議》中說夷論狄的時候,“夷”字基本上已經失去了原有的內涵和外延,指的不再是野蠻未開化之人,而更多的是讓人嘆服稱羨的歐洲和北美。他只是“約定俗成”稱其為“夷”,無非為了更好地張揚他的觀點﹕“人無棄材不如夷,地無遺利不如夷,君民不隔不如夷,名實必符不如夷。”[8] “四不如夷”對自我文化及社 會關系的非難,實屬驚世駭俗之言。誠然,馮氏對“夷”的評估略嫌夸張,但是,綜觀中國開放以后現代化運動的整個發展過程,我們不難發現,正是這類情緒性十足的立論亦即對時政的失望和強烈的危機感,成為求變求新的根本動力,也是各種變法思想之產生的重要前提。譚嗣同一八九五年之發難,實與“四不如夷”之說如出一轍﹕“今中國之人心風俗政治法度,無一可比數于夷狄,何嘗有一毫所謂夏者!”[9]  

    動搖中國人的那種理所當然的文化優越感和“天朝榮耀”的原動力首先來自外部。一八四0年至一九00年中國思想史的發展很清楚地表明,面對洶涌而來的西方文化的沖擊,中國的主動或被動反應、并從各方面調整步伐以適應外來文化,是整個發展的推動力量。在這個中國稱之為“不平等條約”、而西方史學界常常稱之為“條約體系”〔treaty system〕的時代,几乎所有新思想及 潮流都建立在危機意識以及知識分子之覺醒的基礎上。對新形勢的認識迫使中國人適應出乎意料的發展,這是覺醒的知識分子各種反思與討論的先決因素。鴉片戰爭后的六十年是一個獨特的歷史過渡時期,也是西方影響下的中國“近代”思想之醞釀時期。[10] 到了這個偉大的發現時代,維新之士才真正認識到了 西方得風氣之先。許多晚清知識分子的先鋒作用是顯而易見的,他們在接受“西學”的時候,除了介紹新的自然科學知識之外,還努力將諸如“民主”、“自由”、“平等”、“人權”、“議會制度”和“社會主義”等概念引入中國,并根據新認識的國際法,責難不平等的“治外法權”,一再要求中國主權。晚清進步人士的主要貢獻在于,他們的努力一方面為接受新思想、另一方面為知識分子的求知欲和創造欲奠定了堅實而廣泛的基礎。這一切之所以能夠實現,或多或少是由于思想上的“門戶開放”,沒有這一點,以后的五四運動至少不會達到那樣的規模和程度。[11] 晚清知識分子的覺醒具有“指點方向”的意義 ,并可以對之作出如下歸納﹕對擴大視野及思想認識的渴念和沖動,打破了傳統桎梏并顯示出極大的“放射”作用,這在客觀上給中國的文化自大感打上了“廢品”的標記。  

    十九世紀中國與西方的關系顯現出很大的對抗性,而且愈演愈烈。連連失敗和心靈創傷,至少先使一部分清醒之士、然后是越來越多的平民百姓,開始用另一種眼光來看待中國及其所謂“優越”的文化。傳統勢力和意識形態并未在晚清退出歷史舞台,非但如此,是傳統的力量構成了適應新局面的基礎。然而,一種新的趨勢也在這時萌生,這就是漸進“西化”的傾向﹕從仿效西洋技藝,到提倡取法西方、實行立憲,直至新文化運動。史料告訴我們,中西接觸逐漸引起多樣而複雜的文化反響,其主要表現形式是﹕愈加頑固的對外防備心理以及對自我“文化”[12] 精神勝利法式的矜夸﹔或者試圖在技朮和軍事上趕超 西方,而不放棄自我文化認同﹔或者痴迷于對外開放、對外來文化〔不僅是科學技朮,而且是一切“現代”文化〕無保留的接受。[13] 所有這些,最終導致激 進的新 文化運動與保守的國故運動的對峙。  

    十九世紀末的主流文化概念,無疑還是保守文化意識亦即傳統的綱常名教占統治地位。保守之士依然宣稱決定等級觀念、國家管理以及家庭生活的儒家思想之優越性﹔[14] 他們承認并希望克服中國在一些方面不如西洋文明,例如在 技朮和自然科學方面的劣勢﹔但在道德觀念上還不愿讓步。因此,在中國現代化問題討論中,維新之士不僅把西化傾向與國家富強連在一起,而且還經常〔有時出于論戰策略〕將其與“道統”亦即儒家正統觀念相協調。在王韜看來,“當今之世,非行西法則無以強兵富國。……誠使孔子生于今日,其于西國舟車、槍炮、機器之制,亦必有所取焉。”[15] 郭嵩燾則說﹕“雖使堯舜 生于今日,必急取泰西之法推而行之,不能一日緩也。”[16] 主張變衣冠、變中 國之人倫制度、變中國之學朮的譚嗣同也發出了同樣的呼聲﹕“嗟乎!不變今之法,雖周、孔複起,必不能以今之法治今之天下,斷斷然矣。”[17] 洋務運動 或自強運動的一位重要人物薛福成,一八七九年寫成《籌洋芻議》,一八八五年發表。《芻議》的精髓亦即最重要的文章,無疑是《變法論》。薛福成聲稱﹕“今誠取西人器數之學,以衛吾堯、舜、禹、湯、文、武、周、孔之道,俾西人不敢蔑視中華。吾知堯、舜、禹、湯、文、武、周、孔複生,未始不有事乎此,而其道亦必漸被乎八荒。”[18] 薛氏是洋務人士中最先打出改革旗號的人 。鑒于西方領先的世界局面,他極力鼓吹技朮、管理及軍事上的變革﹕“若夫西洋諸國恃智力以相競,我中國于之并峙﹕商政礦務宜籌也,不變則彼富而我貧﹔考工制器宜精也,不變則彼巧而我拙﹔火輪、舟車、電報宜興也,不變則彼捷而我遲﹔約章之利病,使才之優絀,兵制、陣法之變化宜講也,不變則彼協而我孤,彼堅而我脆。”[19] 可以說,這就是起始于馮桂芬、[20] 并在以后不斷談論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21] 思想的思考背景。盡管甲午戰爭已經宣告了 “實用”與“衛道”之擇中方案的破產,但它依然盛行于世紀之交。對于這種文化保守主義,早就有人認識到了它的荒唐之處﹕“中學有中學之體用,西學有西學之體用,分之則并立,合之則兩亡。”[22] 這正是維新派有識之士康有為 、梁起超等力倡維新、鼓吹“新學”[23] 的時候。也在這個時候,嚴複翻譯斯賓 塞的《群學肄言》、赫胥黎的《天演論》、亞當.斯密的《原富》、穆勒的《群己權界論》和《名學》以及孟德斯鳩的《法意》等西方重要哲學和社會科學著作。中國早期啟蒙主義者的努力以及整個現代化運動的最終目的在于擺脫陳舊的制度結構,并在歐洲自由、平等思想的基礎上引入一種新的道德觀念和新的精神。從本質上說,這是文化認同問題,是認同中國文化還是西方文化的問題,是傳統與反傳統的斗爭。 

  十九世紀中葉以后的整個現代化運動中,求變求新思想几乎是所有維新之士的共識。然而,自馮桂芬起,變革論說無一例外都是局部的、片面的。康有為縱有《新學偽經考》、《孔子改制考》等石破天驚之論,他的迭次上書亦即變法思想雖已涉及政治、經濟、軍事及教育等方面的改革,然而其著眼點主要在具體政策和 僧i﹔也就是說,他所追求的只是在現有政治秩序中進行改革。中國現代思想史上第一個鼓吹全方位“大變革”的,則是“言論界的驕子”[24] 梁啟超。這種徹底變革的思想無疑基于梁氏對西方近現代文明的認識,這種文明使西方列強已經盡變舊法,“無器不變,亦無智不新,至今遂成一新世界焉。”[25] 鑒于全球新發展,大勢相迫,變革已成不由自主之趨﹕“變亦變,不變 亦變。”[26] 基于同樣的認識,梁氏于一九0二年在《釋革》一文中指出﹕“今 日之中國,必非補苴掇拾一二小節,模擬歐美、日本現時所謂改革者,而遂可以善其后也,彼等皆曾經一度之大變革。”作為“大變革”的中心內容和目的,梁氏提出了雄心勃勃的“國民變革”[27] 思想。為了變革、進步,人們“別求 新聲于異邦”[28] ,且多半視西方近世文明為“坐標系”。 

    歐洲歷史剛進入近代的時候,“文化”和“文明”主要表示教育和知識結構的發展程度﹔它所強調的,更多的在于提高人的能力和素質。現代意義上的、擴展了的“文化”和“文明”概念則產生于十八世紀下半葉﹕德語中傳統的“文化”〔kultur〕概念與法語、英語中的新造詞“文明”〔civilization〕的內涵和外延几乎相同。當然,人們并不是直到概念真正確立的時候才意識到“文化”或“文明”的存在﹔在這之前,歐洲各種語言中早有許多不同的思考和表達。[29] 與之相比,漢語中的“文明”和“文化”都不屬于新造詞,早已見之于 《周易》和《書經》等古典文集。[30] 然而,作為舊詞新用并成為現代意義上的 新概念,它們的產生和確立要在歐美一百年之后,也就是在十九世紀下半葉。尤其在十九、二十世紀之交,“文明”二字開始時興﹔而“文化”二字則在進入二十世紀之后才逐漸普及。 

    一九九五年在法國舉行的題為“二十世紀早期中國知識界之歐洲思想”的國際研討會上,日本學者石川禎浩作了一個與本文議題相近的報告﹕《近代中國的“文明”與“文化”》。石川主要以梁啟超的著述活動為經線,分析了“文明”“文化”概念在中國的傳播。他指出﹕“‘文明’一語及其所包含的價值觀在中國得以傳播的成功,當歸功于梁啟超。在他的著述里,作為 civilization 意義的‘文明’一語的最初登場──管見所及,此乃中國最早用例之一──出現于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的《論中國宜講求法律之學》一文。”[31] 如果我們只是探討用什么字或詞來翻譯 civilization,或曰把什么視為 civilization 的對應詞,那么,直接用“文明”移譯 civilization ,以筆者之見 至 少還得前推六十年〔見《東西洋考每月統記傳》,后將詳述〕。而當我們把 civilization 看作一個概念,再去探討 civilization 概念究竟何時進入中國,或曰中國人對此西方概念的認識和接受,這時我們就會發現,石川的結論也不夠周全。毫無疑問,對一個外來概念用什么譯詞是極為重要的,但更為重要的是對概念本身的把握。石川還指出,“‘文明’與‘文化’二語,并非國產,乃是舶來品”,是“日本制漢語”。[32] 〔據筆者所知,不少學者持此種觀點。〕他還竭力証明福澤諭吉的《文明論之概略》〔1875〕對梁啟超的影響,并說梁氏文明論〔如《自由論》、《國民十大元氣論》等〕“完全是一種梁啟超版的《文明論之概略》”。[33] 這就更加充 實了“不得不......從日本引進”[34] 的根據。眾所周知,現代漢語中的不少外來概念為“日本制漢語”,有直接的,也有間接的,還有一些一時還弄不清的。筆者以為,最終以“文明”“文化”作為 civilization 和 culture 的譯詞,或多或少的受到了日本的影響。然而,其 影響程度如何,尤其是對概念本身的認識和發展起了多大作用,甚至連近現代文明概念最早“從何舶來”等問題,也許比想象的要複雜一些,或者複雜得多。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它來自“東洋”,更來自“西洋”。而且,從某種意義上說,來自本土的因素對西方文明概念在中國的傳播其了很大的作用。 

    在第一部分中,筆者主要論述了中西接觸所引起的價值轉換及其歷史背景和思想基礎,意在表明文化概念發展的內外因素和歷史必然性。假如說“文明”“文化”概念正是歐洲人十九世紀之文化認同與自我標榜的標記,那么,這一概念在中國逐漸走紅,則是中國人之文化認同危機與自我反省的結果。下面,我們將從各種辭書入手〔第二部分〕,然后討論各家論說〔第三部分〕,著意勾勒文化概念在中國傳播和流變的大概輪廓,尤其是“文明”這個概念的具體運用。外來影響是“文明”概念之推陳出新的決定性因素之一,因此,探索西方文化概念的發展脈絡從而進行中外對比則是下文的重要論証方法。 

    馬禮遜的三卷本大字典《五車韻府》[35] 〔1815──1822〕第三卷英華字典 中還沒有 civilization 和 culture 的詞條,我們只能見到 civil, civility 或 cultivate, cultivated,前者只表示“有禮貌”和“禮尚往來”,[36] 后者僅局限于“耕地種 田”。[37] 在華英部分第二卷,我們可以見到兩處 civilization,但對當時的中國 讀者來說,并不能了解其具體含義。[38] 對十九世紀下半葉及二十世紀初雙語字 典中的“文明”、“文化”概念產生較大影響的,是羅存德編撰的《英華字典》〔一八六六年──一八六九年〕,現將羅氏 culture 和 civilization 及相關條目 抄錄如下﹕ 

    civility, good breeding 禮貌,禮體﹔to treat one with civility 待人以禮,等﹔ to exchange civilities 以禮交接﹔rules of civility 禮儀,禮法,等 。 

civilization, the act of civilizing 教化者,開化者﹔the state of being civilized 禮文者,通物理者,管物者。 

    civilize, to reclaim from a savage state 教化,教以禮儀,化以禮儀﹔civilize him 教化渠〔他〕,化之。 

civilized, reclaimed from savage life and manners 教化過,熟﹔ instructed in arts, learning &c. 曉禮儀,禮的,通物理的,識禮的,通管物的﹔ civilized manners 合禮的行為,文雅的,行為合 禮。 

    civilizer, one who civilizes 教化者,開化者,啟化者,教禮儀者,化人者。 

    cultivate, to till 耕,耕種,易,易治,等﹔to cultivate virtue 修德,畜德,修善,修陰德,修陰功﹔to cultivate excellent principles 修道﹔to cultivate the heart 修心,修心田,耕心田﹔to cultivate personal virtue 修身﹔to cultivate moral conduct 修行﹔to cultivate one’s memory 修知﹔to cultivate acquaintance 習交,交友﹔to cultivate a savage 教化 野人﹔等。 

    culture, cultivation 種植之事,耕種之事﹔the culture of rice 種禾 者﹔the culture of virtue 修德者﹔the culture of right principles 修理者﹔the culture of letters 修文者。[39]

    羅氏字典無疑建立在西洋對“文化”、“文明”的認識及其概念體系的基礎上。中世紀以后,culture 〔或其古老形式 couture 、cultivement 等詞〕才在法語中慢慢常見,但只用于農業、間或亦用于宗教。十七世紀的有些字典條目僅限于此,十八世紀下半葉的許多字典還未顧及這一詞匯,個別字典只是引用前說。這種現象直到十九世紀亦不罕見,而且農業意義几乎總在第一位。這個詞在英語和德語中的發展狀況几乎相仿,《大英百科全書》開始也未收此條目。直到十九世紀中葉,德語 kultur 概念中又增加了“教育”和“修養”的含義 。一般說來,歐洲近代早期“文化”概念所具有的農業上的含義及“培養”方面的意思延續了很長時間,而且,culture 起初指的只是人類對自然的改造活動 而不包含改造成果。作為新詞,civilization

于一七二一年出現在法語中,意為 “刑事案件轉為民事案件”﹔〔后來英語、德語開始運用此詞也是同樣的意思。〕在這之前,法語中的 civilite 和 civiliser 只限于“禮儀”、“禮貌”、“行 為規矩”等范圍,英語中的 civility 基本上亦同此意。在辭書中,英語近代意義 上的 civilization,首見于約翰.阿施編撰的《英語新大辭典》〔1775〕,意為﹕a) the state of being civilized, b) the act of civilizing。[40] 《英華字典》顯然參照 了阿氏條目,然而,似乎完全照搬的東西,卻存在很大的區別﹕阿氏詮釋在西方“文明”概念史上的重要貢獻是,其〔a, b〕先后順序明確表明﹕civilization 首先表示發展“狀態”和“程度”,其次表示發展“行為”亦即“過程”。將近一百年后的《英華字典》,顛倒了歐洲經過很長歷史時期才真正確立的“文明”、“文化”概念中“狀態”同“過程”的主次關系。可是,羅氏《英華字典》中這兩個概念的定義似乎起了“定調”的作用,甚至到二十世紀初,中國雙語辭書有關這兩個西方概念的條目,基本上還沒能超出羅氏的認識。顏惠慶等編輯的《英華大辭典》第三版〔1910年,第一版為1908年〕依然采用了羅氏字典“文明”概念中的主次順序,英語釋義亦相同,但在譯詞中已有“文明”二字。culture 以及相關條目基本上與羅氏條目大同小異,首先是“耕作之事” ,其次才是“文化”、“教養”等義﹔但不可忽視的是,顏氏辭典例句中已經涉及“文明”、“文化”最重要的對立詞──“野蠻”﹕“from barbarism to civility, 自野蠻進至 文明”,“the cultivation of savages, 教化野蠻人之事”。[41] 

    總而言之,在法、英、德、意等西方重要語言中,culture 和 civilization 一 開始几乎同義,可以替代,只表示發展“過程”而不包括發展“成就”﹔經歷了很長的歷史時期,兩個概念中出現了“過程”和“成就”并存的含義,不僅如此,“過程”漸漸被“狀態”所淡化甚至取代。十八世紀末、最遲至十九世紀初,現代意義上的、表示進步和發展水平的 culture 和 civilization 概念完全確 立。兩個概念在十八世紀下半葉以后的真正新意、也就是它們越來越普及的原因在于,歷史哲學的思維角度使它們容量大增,几乎完全擺脫了農事或禮儀的拘囿,而與民族及人類歷史的發展聯在一起。換言之,這兩個新概念從歷史哲學的視角來描述群體的、區別于自然的發展狀態,而且,它們几乎包容了人類生活的所有方面﹕國家,社會,經濟,技朮,科學,藝朮,法律,宗教和道德等等﹔也就是說,它們不僅用于個體,更多的用于團體,族群和國家。[42] 顯而 易見,羅氏《英華字典》中對這兩個概念的詮釋明顯落后于時代。這里指的不僅是概念的詮釋,更主要的是,我們几乎看不到這兩個概念已經發展了的綜合性意義,羅氏詮釋的含義依然更多的涉及個體而不是群體。 

    就總體而言,中國人在十九世紀末之前似乎還沒有充分認識到近現代西方 culture 和 civilization  概念的深度和廣度,甚至連有些西洋人士編撰的較為著名的中外文字典中都見不到這兩個概念。[43] 盧公明編著的《英華萃林韻府》中未收 civilization﹔culture 釋義為﹕literary 文﹔act of self  修理之功。[44] 進入二十 世紀以后,不少雙語詞典依然只局限于詞匯和概念的翻譯而沒有注釋,而且,譯詞還不通一。[45] 汪榮寶、葉瀾合編的《新爾雅》〔上海明權社一九0三年版 〕,頗多新詞新概念,但不見“文明”、“文化”概念﹔黃摩西編撰的十二集綜合性《普通百科新大詞典》〔上海國學扶輪社一九一一年版〕同樣收入不少西方科學與人文概念,亦無“文化”、“文明”條目。參考日本《哲學大辭書》編寫而成的中國第一本英漢“哲學字匯”〔一九一三年〕沒有釋義和例句,只有翻譯﹕“civilization, 文明〔教化〕”﹔“culture, 教化,修養”。[46] 甚至 到一九三一年,王云五主編的英漢對照《百科名匯》也沒有單列 culture 詞條 ,civilization 譯作“文化”。[47] 日本井上哲次郎等人編撰的《哲學字匯》第一版〔一八八一年〕中已經收入 civilization,但只作了翻譯〔開化〕而沒有解釋和例句﹔culture 亦被收入,除了譯詞〔修練〕外,還附帶上 philosophical culture〔哲學修練〕和 scientific culture〔科學修練〕作為例子﹔[48] 第二版〔一八八四年〕又加上了 culture of conscience〔良心修練〕。[49] 一九一二年出版的、由井上哲次郎等人編撰的英 德法和《哲學字匯》中,culture 的譯詞為﹕“修練、文化、人文、禮文、禮 修、修養”﹔例子依然是一八八四年版中的三種修練。[50] civilization 已不再局 限于“開化”一種譯詞,并加有按語以釋義﹕ civilization,開化〔按、西域記卷三、轉妙法輪、開化含識、〕 文明〔按、易乾、見龍在田、天下文明〕文化 [51] 

    直到邁達氏著《法漢專門詞典》,西方 civilization 和 culture 概念才在雙 語辭書中達到了質的飛躍。在這本詞典中,歷史性、區域性和群體性才真正展示了這兩個概念的深度和廣度。很明顯,這本詞典受到法語中基本上視兩者為同義詞的影響,civilisation 譯作“文明、文化”,culture (civilisation) 譯作“ 文化 、文明、開化”,并對法語中的組合概念〔按字母順序〕作如下譯釋﹕ 

    文明史、古代文明、巴比倫之文明、埃及之文明、歐洲文明、希臘之文 明、拉丁之文明、大洋文明、物質文明、地中海文明、西方文明、東亞文明、精神文明﹔ 文化價值、歐化〔指“歐洲文化”〕、希臘拉丁的文化、近世文化、原 始文化。[52] 

    其實,早在《東西洋考每月統記傳》〔1833──1838〕中已經出現了直接用“文明”移譯 civilization 的地方,如《法蘭西國志略》一文所 云﹕“其創國立邦,貽后世以福祗﹔化昭文明之治,以留其教澤。”[53] 在整個《東西洋考》 中,“文明”二字出現不上十處,卻總是和“教澤”連在一起,前后至少出現過五次几乎同樣的句子﹕“化昭文明而流教澤矣。”[54] 鑒于此, 我們基本上 可以確定,文中“文明”概念之西洋對應詞便是 civilization 。根據是﹕早在“ 文化”、“文明”還未在歐洲成為流行概念之前,基督教已在觀念上將西方文明〔civilization〕歸結為基督教文明,并視之為西方文明的核心。時至十九世紀初,當現代文明概念最終確立的時候,對進步和文明的懷疑也在增長。換言之,人們開始注意到科學技朮所帶來的負作用,而且,這些負作用還見之于社會和政治領域。[55] 無疑,對文明的批判主要來自對“真正”文明的探索與思考 ,天主教亦不例外﹕自十九世紀初,從教皇到一般神父,都一再重申“基督教文明”才是真正的文明。“基督教文明”的說法几乎成了一種固定概念,反過來又為傳播和鞏固這種觀念起了很大作用。當然,對教會來說,文明只是宗教所帶來的成就,并不是宗旨﹔而對世俗來說,文明是一種獨立的價值尺度,常常是最終目的。[56] 從這一歷史背景考察,我們不僅能看到主要由外國傳教士領 銜和編撰的《東西洋考》[57] 把文明與教義相聯是很自然的現象,而且,鑒于當 時教會在談論人類發展以及自己的功德與“文明”之關系的時候所采用的正是 civilization,因此,《東西洋考》中的“文明”基本上可以視為 civilization 的移 譯。毋庸置疑,《東西洋考》實際上所傳播的是“基督教文明”觀念,而十九世紀的西方,盡管“文明”也涵蓋宗教層面,但早已擺脫了用神學解釋歷史進程的束縛,而更多地從歷史哲學的視角,試圖用文明和文化概念來歸納人類〔尤其是歐美〕所特有的成就。雖然《東西洋考》所介紹的是一種狹隘的“文明”觀念,但它畢竟介紹了大量西方文明知識,而對 civilization 概念的譯介〔并 用“文明”與其對應〕本來就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也許正是由于《東西洋考》“文明”概念的狹隘性,中國讀者似乎沒有或者無法認識這一翻譯的意義〔甚至并不視之為譯詞〕,更無法了解這一概念超出宗教以外的深刻的歷史與時代意義﹔也就是說,我們還無法斷定它和十九世紀中國人運用“文明”二字究竟有多大關系。 

    對一種現象或一些事物的認識與概念的產生和發展并不是同步的,或者說,事物存在并不完全取決于概念﹔然而,概念可以狀寫和歸納事物一般的、本質的特征。“文化”、“文明”便是狀寫人類生活的大概念。就象“文明”或“文化”概念在歐洲最終確立之前一樣,在中國,人們只是用傳統中不同的表達來闡明這兩個概念所涵蓋的思想、或曰思想中的一部分內涵和一個側面。一般說來,在“文明”、“文化”概念流行之前,十九世紀的中國多半還用“聲明文物”[58] 、“政教修明”[59] 以及“向化”[60] 、“文藝”[61] 、“文教”[62] 、“教化”[63] 、“開化”[64] 、“風化”[65] 之類的詞來表達與歐洲近現代文明概念相應或相近的思想。也就是說,中國人很晚才有意識地接受西方 culture 和 civilization 之概念。然而,與〔如前所述〕落后于時代的辭書字典相比,個別 維新之士在其論說中早已注意到西方文明概念的深度和廣度。 

    較早對歐洲“文明”概念作出反應的,當推郭嵩燾。他在《倫敦與巴黎日記》光緒四年二月初二〔1878年3月5日〕寫道﹕ 

    蓋西洋言政教修明之國曰色維來意斯得,歐洲諸國皆名之。其餘 中國及土耳其及波斯,曰哈甫色維來意斯得。哈甫者,譯言得半也﹔意謂一半有教化,一半無之。其名阿非利加諸回國曰巴爾比里安,猶中國夷狄之稱也,西洋謂之無教化。三代以前,獨中國有教化耳,故有要服、荒服之名,一皆遠之于中國而名曰夷狄。自漢以來,中國教化日益微滅﹔而政教風俗,歐洲各國乃獨擅其勝。其視中國,亦猶三代盛時之視夷狄也。中國士大夫知此義者尚無其人,傷哉![66]

    郭氏議論至少可以歸結為以下三點﹕首先,他在解釋西方現代“文明”概念的時候已經視之為綜合概念,并明確指出這一概念從來就有的對立面﹕野蠻。在歐洲,法國從來自視為世界文明先鋒,[67] 然而,法語中對 peuples civilises 〔文明 人〕 和 peuples barbares 〔野蠻人〕的嚴格區分,不僅只是法國現象,也是源于歐洲中心主義的歐洲現象,几乎成了一種固定思維模式。因此,郭氏有意無意地涉及了十八世紀下半葉就極為盛行的“文化〔文明〕程度”和“文化〔文明〕等級”之觀念,這是德國大思想家赫爾德〔1744-1803〕早已有之的中心觀點。[68] 其次,郭氏展示的正是“文明”概念的所謂時代意義﹕與“文化”、“文明”聯系最為緊密的觀念便是歷史的“進步”﹔這兩個概念在十九世紀的歐洲首先要表明的是自我文化意識,是一種站在世界史發展與進步最前列的感受。文化、文明似乎只是歐洲〔至多還包括北美〕的特色和“專利”。最后,郭嵩燾似乎并沒有感到歐洲中心主義的討厭,恰恰相反,他對歐洲文明表示出極為贊賞的態度,并用傳統的夷夏對比進行反省。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也反映了當時一些開明知識分子的心態。[69] 至于郭嵩燾不采用中國固有表達而 推出“色維來意斯得”,除音譯思考之外,明顯為了標新,也為了表示此概念不同凡響。石川禎浩也引用了郭氏日記中的這段論說,但他的意圖在于說明使用音譯的“原委”,說明郭嵩燾“當時尚未掌握與之相應的明確的漢譯語”。[70] 不錯,當時確實沒有明確的、被公認的漢語譯詞,因為西方近現代意義上的 civilization 概念本身還沒有在中國得到應有的介紹,而中國首任駐外公使郭嵩燾在日記中一再說到不通外語的煩惱,他顯然是為了用“色維來意斯得”來顯示英語“原形”。〔郭氏日記中對西洋概念用音譯并加注的地方比比皆是。〕在一個外來概念的漢譯詞還未定型或曰真正確立之前,當然無法掌握后來才“明確的漢譯語”﹔郭氏上述議論的關鍵意義在于對概念本身的把握。關于郭嵩燾之文明論及郭氏根據其出使時從上海到倫敦五十天的日記而撰寫的《使西紀程》的命運,梁啟超曾記載如下﹕“光緒二年,有位出使英國大臣郭嵩燾,做了一部游記。里頭有一段,大概說﹕現在的夷狄和從前不同,他們也有二千年的文明。噯喲!可了不得。這部書傳到北京,把滿朝士大夫的公憤都激動起來了,人人唾罵,……鬧到奉旨毀版,才算完事。”[71] 

    綜觀維新之士有關文化問題的各家論說,我們可以發現,價值觀念的轉變或多或少的也在概念的選擇上留下了痕跡。本文第二部分中羅列的字典條目表明,“文明”與“文化”〔包括一些傳統表達〕雖然略帶差別,但是基本同義。[72] 盡管如此,在實際運用中,選擇是明顯的。五口通商之后,表示文化發展 的多數傳統概念既可論述西方,亦可談論中國〔后者常常與傳統的、以儒家學說為框架的中國文化相關聯〕。而在有關價值取向的論說中,尤其在世紀之交前后,維新之士在情緒和思想上逐漸偏向于一種帶上了新時代色彩的概念,這就是“文明”概念。 

    美國民族學家、原始社會史學家劉易斯.亨利.摩爾根曾在其著名的《古代社會》中,以進化論觀點划分人類從蒙昧時代經過野蠻時代到文明時代的發展過程。[73] 如果說人類歷史本來就是一部文明史,那么,其痕跡不但應該見之 于歷史的開始,也應見之于歷史過程。然而,中國近現代知識分子在論述文明的時候,常常有意無疑地視文明為歷史的一個片斷〔即便是一個很長的“片斷”〕﹔換句話說,時人常常把一個歷史時期看作文明的開始或中斷。“文明”二字除了用以表達西方的、尤其是近現代之文明以外,多半只出現在描述久遠的中國“黃金時代”的上下文中,如薛福成所論﹕“天道數百年小變,數千年大變。上古狉榛之世,人與萬物無異耳。自燧人氏、有巢氏、包羲氏、神農氏、黃帝氏相繼御世,……積群聖人之經營,以啟唐、虞,無慮數千年。于是鴻荒之天下,一變為文明之天下。自唐、虞訖夏、商、周,最稱治平。洎乎秦始皇帝吞滅六國,廢諸侯,壞井田,大泯先王之法。”[74] 鄭觀應亦有同 樣的說法﹕“考諸上古,歷數千年以降,積群聖人之經營締造,而文明以啟,封建以成。自唐、虞訖夏、商、周,閱二千年莫之或易。”[75] 或曰﹕“禮之興 也,其在中古乎?當黃帝與蚩尤戰于版泉、涿鹿之間,方耀武功,未遑文教。及堯、舜繼統,垂衣裳而天下治,于是乎禮文具備中天之世,號為文明。”[76] 很明顯,這里所用的“文明”二字,只是約定俗成的說法,取自于傳統,而非現代意義上的“文明”。而當歷史進入十九世紀九十年代之后,人們在論說先進的歐美文化時所采用的“文明”二字,顯然受到了西歐“文明”概念的影響,也就是說,它已經與現代歐洲文明概念相對應。換言之,“文明”這個中國早已有之的詞,已經有了新的含義和新的視角。正象人們用傳統的“文明”概念狀寫近世發展而必然使古詞增添新意一樣,當“文明”開始獲得新的生命力的時候,當然不會馬上失去其古漢語痕跡,新舊承接關系是不可否認的。因此,我們也不一定能夠一直准確無誤地斷定“文明”二字的新與舊。 

    既然“文明”體現了一種價值觀,可以表現為對“三代”之戀舊,也可以表現為對近現代西方的憧憬,那么,中國似乎不配受用“文明”二字,“無道”亦無“文明”可言﹕ 

    三代以前,皆以中國之有道制夷狄之無道。秦漢而后,專以強弱相制。中國強則兼并夷狄,夷狄強則侵陵中國,相與為無道而已。自西洋通商三十餘年,乃以其有道攻中國之無道,故可危矣。[77] 

中國之失教化者二千餘年矣。[78] 

或曰﹕ 

    ……二千年由三代之文化降而今日之土番野蠻者,再二千年,將由今日之土番野蠻降而猿狖,而犬豕,而蛙蚌,而生理殄絕,惟餘荒荒大陸,若未始生人生物之沙漠而已。[79] 

    中國動輒援古制,死亡之在眉睫,猶棲心于榛狉未化之世,若于今熟視無睹也者。[80] 

    我們也許可以提出一種假設﹕從詞源上比較,“文”與“明”的組合與歐洲思想史中的重要概念 enlightenment 〔英語﹕啟蒙〕、aufklaerung 〔德語﹕啟蒙〕的相通之處,也許是維新之士青睞“文明”的一個重要原因。[81] clarte〔法語﹕明晰,明了 〕和 enlightenment 作為西方新的精神狀態和思維形態之典范,可以用來區別文化保守主義,用來反照與中國過時的世界觀連在一起的蒙昧與迷信,并成為一種信仰和斗爭武器。這種時興的、在西方文化沖擊下不斷得勢的“文明”概念,指的正是西方“先進的”精神和物質文化,以區別于傳統的、過時的老中國文化。關于這一點,我們可以在梁啟超那里找到足夠的明証﹕“西人百年以來,民氣大伸,遂爾勃興。中國苟自昌明斯義,則數十年其強亦與西國同,在此百年內進于文明耳。”“地球既入文明之運,則蒸蒸相逼,不得不變。”[82] 或 曰﹕“今所稱識事務之俊杰,孰不曰泰西者文明之國也。欲進吾國,使與泰西各國相等,必先求進吾國之文明,使與泰西文明相等。”[83] 

    眾所周知,如何翻譯外語概念,或者把什么視為某一外語概念的漢語對應詞,有時恰到好處,有時卻是牽強之譯。“文明”與 civilization 的對應,也許正由于它們既表示進步和發展,又是“野蠻”的對立詞。當某一譯詞真正確立或成為“標准”譯法以后,人們往往不再追問其原委﹔但是,它的“標准化”及其流傳,時常也有機遇性、甚至偶然性。這是因為同義詞常常給人以選擇的余地,“開明”[84] 便是一例。用它移譯 civilization 也未嘗不可﹕ 

    日本一島國耳,自通使隋唐,禮儀文物居然大備。因有禮儀君子之名,近世賢豪志高意廣,競事外交,駸駸乎進開明之域,與諸大爭衡。嚮使閉關謝絕,至今乃一洪荒草昧未開之國耳。[85]

或者﹕ 

    于五洲殊種,由狉榛蠻夷,以至著號開明之國,揮斥旁推,什九罄盡。[86]

    十九世紀進入尾聲的時候,“文明”二字日趨時髦。梁啟超為“文明”概念的傳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照石川禎浩的說法,梁氏“正面地打出作為 civilization 的‘文明’旗號,乃是在一八九八年戊戌政變以后亡命日本之時。……‘文明’這一新詞匯,經梁啟超的宣傳鼓動,終于在中國這塊土地里扎下了根”,[87] 筆者以為這種說法未免有些過甚其詞,因為那畢竟是許多 人的功勞。且以黃遵憲、汪康年、梁啟超創辦的、當時影響最大的維新派報紙《時務報》的几段文字為例〔都在一八九八年之前〕﹕ 

    余之觀倫敦,亦不過枝上林禽而已,蓋此地為近今文明之都府,然其歷世之久,二千余年矣。且倫敦之勝境甚伙,或于一方,設地下鐵路,夸文明之奇觀。[88] 

    俄以農為生業,約一萬萬人,以漁為生業,五十萬人﹔要之俄人不知文明為何物者,亦甚伙也。[89] 

    外國文明,技藝興盛,實為未開陋邦所不能夢見。[90] 

    君主專制,黔首無力﹔國家以愚其民為能,不複使知政治為何物。當是之時,安有政黨興起哉,及文明大進,世運方轉 ……[91] 

    野蠻之地,無社會者焉。及文明漸開,微露萌葉,久之遂成一社會。[92] 

    中國大員,若欲知歐洲文明精髓所在,則……日人嘗汲汲采文明之利器,實使歐美驚嘆﹔而變革之疾速,亦使歐美生畏懼之念矣。于是乎今也自船艦炮槍,至法律制度,精通其神理者,蓋亦不鮮。而其二十年來所施設,或簡派俊才,同往歐洲,入其學堂,或學其言語,譯其書籍,或聘外人為師,或編制法典,惟恐文明之難及,故致有今日之盛矣。[93] 

    財幣流通,未免遲緩﹔當是之時,欲仿文明之地,所行成法。[94] 

    中堂自揚言云,敝國應筑鐵路,又采列國各種文明之利器,以更新中國,是蓋直抒胸臆之語。[95] 

    很明顯,“文明”概念在上文中指的是整個文化層面。鄭觀應一九00年對歐洲近世文明的贊譽亦告訴我們,時人對“文明”的理解全然不是“純物質”的﹕“一千一百四十四年,當宋高宗紹興十四年,意大利新立議會。一千二百六十五年,當宋度宗咸醇元年,英國始定議院章程,垂諸后世。嗣茲而降,議院大興,文明日啟,遂為千百年有國不易之宏綱。”[96] 而在梁啟超那里,我 們可以明顯發現精神與民氣在“文明”概念 中的優先地位﹕ 

    文明者,有形質焉,有精神j﹔求形質之文明易,求精神之文明難。精神既具,則形質自生﹔精神不存,則形質無附。然則真文明者,只有精神而已。……陸有石室,川有鐵橋,海有輪舟,竭國力以購軍艦,朘民財以效洋操,如此者可謂之文明乎,決不可。何也,皆其形質也,非其精神也。求文明而從形質入,如行死港,處處遇窒礙,而更無他路可以別通,其勢必不能達其目的,至盡棄其前功而后已。求文明而從精神入,如導大川,一清其源,則千里直瀉,沛然莫之能御也。[97]

    至少在維新之士眼里,西方近現代文明所造就的新式文化,已將與其對立的、過時的、阻礙進步的老中國文化排除在外。魯迅在《文化偏至論》中也明確指出﹕“由是觀之,歐洲十九世紀之文明,其度越前古,凌駕亞東,誠不俟明察而見矣。”[98] 人們在那個求新求變時代喜用的“文明”概念,指的是一種 帶普遍意義的文明現象﹕既是精神的,又是物質的,既是技朮的,又是社會的文明程度,而并不象德國的一些對文明持悲觀態度的思想家所慣用的那種精英式的“精神文化”與“純物質文明”的划分。[99] 

    果我們不是機械地將文化影響視為單向的、甲對乙〔西方社會文化對中國社會文化〕的影響,而是以相互影響的模式為前提,那么,我們至少可以肯定地說,文化交流之主體強弱不一,以及文明概念同價值判斷之緊密聯系所造成的文化等級觀念,必然使交流主體的“價值刻度”[100] 大不相同。近現代中外 交流是在孱弱的中國處于劣勢的歷史階段發生的。在這種情況下,向“文明”、“進步”看齊,基本上意味著門戶大開﹔許多“堅定分子”所追求的,并不是平等的文化交流和有選擇的接受外來影響,而是“大開閘門”,全盤西化。就在這個時候,我們可以發現,西方對文明價值與價值尺度的壟斷早已走出歐美,“深入人心”。對陳獨秀來說,近世文明之主要標記便是﹕一,人權,二,進化論,三,社會主義。而且,只有歐洲文明才稱得上近現代文明。[101] 當時持這種觀點的并非他一個人。在這一點上,陳獨秀完全應和了西方文化觀的主流論調。 

    歷史與進步是談論文明文化的兩大基本要素,并使其獲得了勾勒和設想人類歷史發展的功能。近現代中國在開始接受西方文明觀的時候,已經具備了整體概念,已經看到了它的認識作用。然而,整體概念似乎常常給人以籠統之感。就總的傾向而言,時人還不明白〔或者說根本不了解〕,“文明”高調在歐美盛行的時候,已經有人指出“文明”本身的內在區別,他們中最有名的便是馬克思和恩格斯。恩格斯于一八四四年在《德法年鑒》上指責統治者說﹕“你們已經把地球邊陲都文明化了,為的是贏得新的領地,以施展你們低廉的貪欲。”[102] 馬克思則于一八六七年譏刺地談論“這種資本主義文明的優越性,以其貧困降低大眾人格,走向野蠻”。[103] 當然,在馬克思恩格斯看來,“文明”從根本上說來是值得稱道的東西,只是被資本主義扭曲異化了﹔文明准則只是統治者說了算的東西。然而,中國在很長一段時期內,看到和了解文明“另一面”的人并不多,人們更多的只是“自愧不如”,或多或少地懷有“恨鐵不成鋼”、“活該”之感﹕怪自己,怪民族,怪祖宗。這是一種沉重的負罪感。“一國之民精神上物質上如此墮落,即人不伐我,亦有何顏面有何權利生存于世界。”[104] 很自然,人們想到了“從頭懺悔,改過自新”﹕“蓋吾人自有史以訖一九一五年,于政治,于社會,于道德,于學朮,所造之罪孽,所蒙之羞辱,雖傾江、漢不可浣也。當此除舊布新之際,理應從頭懺悔,改過自新。……吾人首當一新其心血,以新人格﹔以新國家﹔以新社會﹔以新家庭﹔以新民族﹔必迨民族更新,吾人之愿始償……”[105] 

    文化認同危機是歐洲現代“文明”觀念在中國時興的重要根源之一﹔到了 “五四”時期,知識分子的認同危機愈加深重。[106] 在自我否定的時候,為了不至于一下子掉入真空狀態或失去行動方向,反傳統主義者的目光首先是向著西方,向著別樣的文化模式,向著“文明”。換言之,為了拋棄舊觀念亦即與儒家思想相等同的價值體系,人們需要一個強大的對立體系,尋找新的價值尺度。鴉片戰爭以后中國人心靈上的巨大創傷以及現實給人的失望,使人感到西方所發現的價值規范以及諸如民主、自由、平等、科學等觀念,正是摧毀中國傳統價值、克服所謂“中世紀”的有力武器。胡適回憶“五四”知識界“對于舊有學朮思想的一種不滿意,和對于西方的精神文明的一種新覺悟”,[107] 很能說明精神坐標的改變和價值的轉換。在這“重新估定一切價值”[108] 的時代,北京大學 《新潮》干將羅家倫對西方文化和文明的認識是很有代表性的﹕ 

    世界總是進化的。前一個時代中國人雖然覺得西洋的物質文明以及政治法律的組織比中國高﹔但是所謂精神文明以及各種社會倫理的組織總是不及中國的。到這個時代大家才恍然大悟,覺得西洋人不但有文明,而且有文化﹔不但有政治,而且有社會﹔不但有法律,而且有倫理。這些東西不但不比中國的壞而且比中國的好,比中國的合理,比中國的近人情。[109]

    對這種一邊倒的贊頌西方文明的傾向,章炳麟早有反感,并認為“世俗所謂文明野蠻者又非吊當之論也。”[110] 他甚至不無極端地提出取消時髦的“文明”概念。[111] 章炳麟此番言論,正是魯迅《文化偏至論》所說“言非同西方之理弗道”的時候,頗顯得不合時宜﹔確實,這在當時只是少數人的觀點。而當羅家倫亦即陳獨秀、胡適那代人大發“文明”感慨的時候,這兩個近現代概念的發源地歐洲,已經陷入深刻的危機。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給這兩個概念染上了濃烈的政治性與民族性色彩,使之變成了所謂破壞或維護文明文化的戰爭。最遲至一九一八年,整個十九世紀歐洲人自我意識、自我炫耀的這兩個概念受到了真正的打擊。“進步”之危機導致文明的危機,對經濟技朮和物質發展之優越性的懷疑與日俱增,兩個概念更多的體現了一個時代的自我懷疑而不是以往的那種得意之情,不少人以尼采精神批判現代“客觀性”和“物質性”。也就在這個時候,本來基本同義的“文明”和“文化”開始分裂,德語中原有的對“kultur 文化”的青睞越發明顯并慢慢在歐洲普及,成了“zivilisation 文明 ”的反命題。“文化”似乎更具有精神和道德,因此誰都想成為文化的擁有者。也就是說,“文化”和“文明”有了高低之分。 

    梁啟超于一九一八年底至二0年三月在歐洲游歷,那正是頹廢情緒彌漫歐洲的時候,施本格勒《西方的沒落》〔1918-1922〕之書名成了流行用語。這時,梁氏已對西方文明另眼看待,視之為“一種不自然之狀態”亦即“病的狀態”,[112] 并認為“中國人對于世界文明之大責任”,首先在于“人人存一個尊重愛護本國文化的誠意”。[113] culture 意義的“文化”二字已零星見之于十九世紀末﹔魯迅亦在本世紀初就針砭十九世紀之“文明流弊”并倡導“幽深”的、富有精神性的文化。[114] 但是,真正注重“文化”與“文明”的區別并有選擇地使用“文化”從而使之成為一個流行的概念,則是在進入二十年代之后。其影響依然來自西方﹕一方面是中國知識界認識到了西方對“文明”與“文化”所采取的新的視角和區分,認識到了諸如施本格勒之輩所闡揚的多種文化形態的獨立性。另一方面是歐洲人對自身歷史發展的失望,尤其是一次大戰的災難,使西方知識界出現了一股告別過去、轉向東方的思潮,比如對所謂中國式的精神和道德的向往﹔這種“東方熱”反過來又促進了中國人的自我文化認同,尋找“自己的”文化〔或曰“國粹”〕,以使之成為“世界文化博覽會之出品”。[115] 

    最后,我們以二十年代兩位名人對文明文化的討論結束本文。胡適于一九二六年發表了《我們對于西洋近代文明的態度》一文,開篇便提出三個“基本觀念來作討論的標准”﹕ 

    第一,文明〔civilization〕是一個民族應付他的環境的總成績。 

    第二,文化〔culture〕是一種文明所形成的生活的方式。 

    第三,凡一種文明的造成,必有兩個因子﹕一是物質的〔material〕,包括種種自然界的勢力與質料﹔一是精神的〔spiritual〕,包括一個民族的聰明才智感情和理想。凡文明都是人的心思智力運用自然界的質與力的作品﹔沒有一種文明是精神的,也沒有一種文明單是物質的。[116|

    無疑,胡適的三個“基本觀念”是他對文明文化概念的界定和詮釋,而且,他以為“這三個觀念是不須詳細說明的,是研究這個問題的人都可以承認的”。[117] 但是,張申府卻不以為然,隨即發表《文明或文化》一文,責難胡適論說,認為胡適的三個基本觀念“條條,個個,都不能無疑”,“適之先生這個文明界說,實覺確難承認。”[118] 張文的重點在于概念的廓清﹔他視胡適的第三條定義為“強為之辭,……因為精神的,物質的,根本原來無分別”。[119] 張文著重否定了胡適的前兩個界說,理由是﹕“基本之下,還有基本。”[120] 胡適認為“文明”與“文化”不是同物,是二物﹔張申府則旁征博引,以說明“文明”與“文化”分別之不當﹕ 

    本來,英法是以“文明”自驕,而德是以“文化”自異的。但現在,在兩方研究這個問題的,彼此所謂,外舉大體已經一致。[121]

    鑒于此,張申府提出﹕ 

    所以我意“文明”與“文化”,在中國文字語言中,只可看成差不多與“算學”與“數學”一樣,只是一物事之二名,或一學名一俗名。不必強為之區異。或則頂多說,文化是活的,文明是結果﹕也不過一事之兩看法。[122] 

每個時代都有其特定的視野,本文不想從今天的立場和認識程度來評判孰是孰非,只想指出胡適對“文明”與“文化”之區分,或多或少的來自〔上文已經論及的〕德國觀點,而張申府的見解,更傾向于英法之見。另外,我們從這兩篇文章也能大概了解,二十年代中國知識界對西方“文明”“文化”概念的接受和認識程度。 

[1] 宋育仁《泰西各國采風記》〔一八九五年〕,《小方壺齋輿地叢鈔》再補編,第十一帙,第四十頁。 

[2] 參見陳旭麓《近代史思辨錄.辨“夷”、“洋”》,廣東人民出版社一九八四年版,第二十五──二十六頁。 

[3] 轉引自陳旭麓,注二,第二十七頁。 

[4] 梁啟超﹕《中國史敘論》〔1901〕,《飲冰室文集》之六,第十二頁。 

[5] 關于鴉片戰爭以前中國人對世界地理和外國狀況的認識,王爾敏〔注十,第八頁〕曾有如下概述﹕“中國固有史志,記載歐洲事物甚少。尤其是當世歐洲列強,記錄更缺。較早的世界地理知識,多出于耶酥會士之手,亦僅有三種圖說。而一八四0年代以前,中國人自著較為可靠的參考書,僅有陳倫炯的海國見聞錄〔一七三0年成書〕,王大海的海島逸志〔一八0六年成書〕和謝清高的海錄〔一八二0年成書〕。”面臨鴉片戰爭時期嚴重的民族危機,一些有識之士越來越感到認識外部世界的必要性,即所謂“籌夷事必知夷情,知夷情必知夷形 ”亦即“師夷之長技以制夷”。在這種或者類似的“經世致用”動機之催化下,出現了不少介紹外國概況的書,最著名的當推林則徐的《四洲志》〔1841〕,魏源的《海國圖志》〔1843〕,梁廷楠的《海國四說》〔1846〕,姚瑩的《康輶紀行》〔1846〕,徐繼畬的《瀛寰志略》〔1848〕等。多元歷史觀委實顯示出中國傳統一元世界圖象的可笑之處。盡管上述著說或多或少以“引論”的形式介紹了世界地理以及外國歷史政治概況,并在十九世紀下半葉知識階層中產生了極為深刻的影響,但是,從某種意義上說,“地理大發現”在很長一段時期內似乎并不怎么令人信服,至少大部分人不以為然。否則,一八七六年到美國費城參加為紀念美國建國百年而舉辦的世界博覽會的李圭,不會在他的《環游地球新錄》中留下這樣一段文字﹕“地形如球,環日而行,日不動而地動。──我中華明此理者固不乏人,而不信此說者十常八九,圭初亦頗疑之。今奉差出洋,得環球而游焉,乃信。”〔李圭﹕《環游地球新錄》,走向世界叢書,鐘叔河主編,岳麓書社一九八四年版,下稱《叢書》,第三百十二頁〕 

[6] 參見霍布斯鮑姆﹕《帝國主義時代,一八七五──一九一四》,法蘭克福、紐約一九八九年版,第三百五十三頁。(eric j. hobsbawm, das imperiale zeitalter, frankfurt/new york 1989) 

[7] 魯迅﹕《文化偏至論》,《魯迅全集》,人民文學出版社,北京一九八二年版,卷一,第四十四頁、第四十六頁。 

[8] 馮桂芬﹕《校邠廬抗議.制洋器議》,中州古籍出版社,鄭州一九九八年版,第一百九十八頁。 

[9] 譚嗣同﹕《報貝元征》,《譚嗣同全集》,蔡尚思、方行編,中華書局,北京一九八一年版,下稱《全集》,上冊,第二百二十五頁。 

[10] 關于十九世紀下半葉中國思想史、尤其是外來影響對新思想之產生的作用,參見王爾敏﹕《十九世紀中國士大夫對中西關系之理解及衍生之新觀念》〔1974〕,《中國近代思想史論》,台灣商務印書館一九九五年版,第一頁──第九十四頁。熊月之﹕《中國近代民主思想史》,上海一九八六年版。 

[11] 后毛澤東時代之前,因為過于注重五四運動的歷史轉折意義及其中國現代史之開端作用,中國史學很少研究一八四0年以后的早期發展以及思想准備。其實,五四斗士的許多觀點、價值觀和目標在許多方面都得感謝他們的前輩﹔而且,許多思想──不管是直接取之于西方的理念還是基于自我思考的改革設想──都已在十九世紀初建端倪,甚至已經獲得划時代意義的突破。我們在此一方面指出五四運動不是“無源之水”,另一方面也必須明白,十九世紀的發展只是不可或缺的准備,不多也不少。當然,我們不會忘記康有為著名的上書和“百日維新”,也不會忘記一些團體活動和報刊舉措﹔然而,我們也經常可以見到一些“單干者 ”或者對時局的個人感受,也就是“有感而發”,比如馮桂芬的《校邠廬抗議》,鄭觀應的《盛世危言》等等,又如十九世紀下半葉的大量西行游記和日記。五四繼承了晚清的進步傳統和批判精神并最終將其發展為一個偉大的運動。 

[12] 這里的“文化”概念與埃里亞斯所指出的德語中的概念有某些相通之處﹕“在德語用法中,文明意味著極為實用的東西,但其價值只是二流的,只涵蓋人類生活的表層。說德語的人用以詮釋自我、以為最能表達對自己的成就和自我本質之自豪感的概念,是文化。”──諾勃特.埃里亞斯﹕《論文明進程──社會遺傳與心理遺傳研究》卷一﹕《西方世俗高層的行為變化》〔1939〕,法蘭克福一九八九年第六版,第二頁。(norbert elias, ueber den prozess der zivilisation. soziogenetische und psychogenetische untersuchungen, erster band: wandlungen des verhaltens in den weltlichen oberschichten des abendlandes) 

[13] 有關晚清政治及思想潮流,參見王爾敏﹕《晚清政治思潮之動向》〔1972〕,《中國近代思想史論》,台灣商務印書館一九九五年版,第一百六十五頁──第二百0八頁﹔王爾敏﹕《晚清政治思想及其演化的原質》,《晚清政治思想史論》,台灣商務印書館一九九五年版,第一頁 ─ ─三十頁。 

[14] 可參見《翼教叢編》,蘇輿輯,一八九八年版。 

[15] 見鄭觀應﹕二十篇本《易言》,王韜﹕《跋》,夏東元編《鄭觀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二年版 ,下稱《鄭觀應集》,上冊,第一百六十七頁。 

[16] 郭嵩燾﹕《養知書屋文集》,卷二八,第十二頁。 

[17] 譚嗣同﹕《興算學議.上歐陽中鵠書》,《全集》,上冊,第一百六十一頁。 

[18] 載鄭觀應﹕《盛世危言.交涉下》,【附錄】薛叔耘星使《變法論》,《鄭觀應集》,上冊,第四百三十四頁。 

[19] 同上,第四百三十四頁。 

[20] 馮桂芬《校邠廬抗議.采西學議》〔中州古籍出版社,鄭州一九九八年版,第二百一十一頁〕所云“以中國之倫常名教為原本,輔以諸國富強之朮” ,一般被視為“中體西用”思想之最初框架。  

[21] 關于“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思想,參見孫廣德《晚清傳統與西化的爭論》,台灣商務印書館一九八二年版﹔﹔陳旭麓《近代史思辨錄.論中體西用》,廣東人民出版社一九八四年版﹔王爾敏《晚清政治思想史論﹐季知識分子的中體西用論》,台灣商務印書館一九九五年版﹔丁偉志、陳崧《中西體用之間──晚清中西文化觀述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一九九五年版﹔熊月之《西學東漸與晚清社會》,上海人民出版社一九九四年版。第七百二十四頁 ── 七百二十七頁。 

[22] 嚴複﹕《與外交報主人論教育書》,《嚴複集》,第三冊,第五百五十九頁。──魯迅亦對“中體西用”評說如下﹕“舉國猶孱,授之巨兵,奚能勝任,仍有僵死而已矣。”〔注七,第四十五頁〕 

[23] 一般說來,西洋知識在鴉片戰爭時期還被輕蔑地視為“夷學”,“西學”則在十九世紀下半葉慢慢成了一個很普遍的褒義概念。為了與視“西學”為眼中釘的保守勢力抗衡,世紀交的時候,也就是使用“西學”概念的同時,又出現了一個帶綱領性的概念﹕新學。梁啟超一八九六年編《西學書目表》〔上海時務報館〕﹔之后,與之相同的、以變革及現代化為中心內容的一些書目便得名如《新學書目提要》等。書名的變更,在很大程度上出于一種思考,即學問既無窮盡,亦無方體,不必以中西別之。〔參見熊月之,注二十一,第七百二十九頁 ──七百三十一頁〕其實,“新學”內容與“西學”相差無几,都是“中學”的對應物,介紹的主要是西方的科學文化知識。“中”與“西”、“舊”與“新”的比照,必然以文化差別以及人們對異質文化的態度和價值取向為前提。同時,它還包含了人們對“西學”的分析、詮解和估價。特別值得一提的“新學”書目有﹕《中西新學大全》,求志齋主人,上海鴻文書局一八九七年版﹔李提摩太《七國新學備要》,廣學會一八九八年版﹔林樂知、李提摩太《新學匯編》,蔡爾康編,廣學會一八九八年版﹔徐維則《東西學書錄》,一八九八年版﹔《新學大叢書》,上海積山喬記書局一九0三、一九0四年版﹔沈兆禕《新學書目提要》,通雅書局一九0四年版。 

[24] 李劍農﹕《中國近百年政治史》上冊,台灣商務印書館一九六八年版,第二百十七頁。 

[25] 梁啟超﹕《經世文新編序》〔1897〕,《飲冰室文集》之二,第四十七頁。 

[26] 梁啟超﹕《論不變法之害》〔1896〕,《飲冰室文集》之一,第八頁。 

[27] 梁啟超﹕《釋革》,《飲冰室文集》之九,第四十四、四十三頁。 

[28] 魯迅﹕《摩羅詩力說》,《魯迅全集》,人民文學出版社,北京一九八二年版,卷一,第 

六十五頁 

[29] 參見耶爾格.菲施﹕《文明,文化》,《歷史基本概念》,德國政治社會用語歷史辭典,賴因哈特.科塞雷克等編撰,斯圖加特一九九七年版,卷七,第六百八十頁。(joerg fisch, "zivilisation, kultur", in: geschichtliche grundbegriffe, historisches lexikon zur politisch-sozialen sprache in deutschland, hrsg. von otto brunner, werner conze, reinhart koselleck, stuttgart 1997) 

[30] 參見《漢語大詞典》有關條目,漢語大詞典出版社,上海一九九0年版。 

[31] 石川禎浩〔ishikawa yoshihiro〕﹕《近代中國的“文明”與“文化”》(discussions about "culture" and "zivilization" in modern china) 發言稿,第三頁。(conference on european thought in chinese literati culture in the early 20th century, garchy, 12 sept.-16.sept. 1995) 

[32] 同上,第二頁。 

[33] 同上,第六頁。 

[34] 同上,第二頁。 

[35] 馬禮遜﹕《五車韻府》,澳門一八一五年──一八二二年版。(robert morrison, a dictionary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in three parts, part first, containing chinese and english, arranged according to the radicals, part second, chinese and english arranged alphabetically, part the third, english and chinese, honorable east india company’s press, macao 1815-1822) 

[36] 見第三卷〔一八二二年〕,第七十一頁﹕civil﹔civility。 

[37] 同上,第一百0一頁﹕cultivate﹔cultivated。 

[38] 見第二卷〔一八一九年〕,3374條,第二百三十四頁﹕ 

遐﹕......邇──體﹕far and near, the same is applied to the universal diffusion  of civilization. 

 同上,9019條,第七百十八頁﹕ 

宣﹕......化﹕to diffuse the principles of order and of civilization. 

[39] 《英華字典》,羅存德編撰,香港一八六六年版,第一部分,第三百九十二頁、五百四十一頁。 (english and chinese dictionary, with the punti and mandarin pronunciation, by the rev. w. lobscheid, hongkong, 1866 part i ) 

[40] john ash, the new and complete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1775): civilization. 

[41] 《英華大辭典》,顏惠慶等編輯,上海商務印書館一九一0年第三版,卷一,第三百七十九頁、第五百二十九頁。(an english and chinese standard dictionary, in two volumes, by yan huiqing etc., third edition, shanghai, the commercial press, ltd. 1910) 

[42] 以上有關西洋語言中“文化”和“文明”概念的發展亦即兩個概念在法、英、德等國的演變,參見耶爾格.菲施,注二十九,第七百0五頁──第七百四十五頁。 

[43] 例如﹕《英華韻府歷階》,衛三畏鑒定,香山書院梓行,澳門一八四四年版。(an english and chinese vocabulary, in the court dialect, by s. wells williams, macao 1844) 

《西語譯漢入門》,童文獻著,巴黎一八六九年版。(dictionnaire francais-latin-chinois, de la langue mandarine parlee, par paul perny, paris 1869) 

[44] 見《英華萃林韻府》,盧公明編著,福州一八七二年版,卷一。(a vocabulary and hand-book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in two volumes comprised in three parts, by justus doolittle, foochow 1872: part first, english and chinese with the letter romanised) 

[45] 如 technical terms. english and chinese, prepared by the committee of the educational association of china 〔中國教育會籌備,狄考文〔calvin w. mateer〕主編,上海一九0四年版〕﹕civilization 和 culture 均譯為 “教化”。 

赫美玲編 《官話》(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 of the standard chinese spoken language and handbook for translators, by karl ernst georg hemeling),上海一九一六年版﹕civilization﹕文明程度。 樊炳清編《哲學辭典》,上海一九二六年版﹕civilization﹕文物﹔culture﹕教化。 

[46] 《哲學字匯》,a dictionary of philosophical terms, chiefly from the japanese, by dr. richard and dr. macgillivray, published by christian literature society for china, shanghai 1913。 

[47] 見英漢對照《百科名匯》,encyclopedic terminology,王云五主編,商務印書館一九三一年版。 

[48] 見《哲學字匯》,編者﹕井上哲次郎等,東京大學三學部印行,明治十四年。 

[49] 見改訂增補《哲學字匯》,井上哲次郎等增補,東京大學三學部御原版,明治十七年再版。 

[50] 見英獨佛和《哲學字匯》,井上哲次郎等著,東京丸善株式會社,一九一二年版。 

(dictionary of english, german, and french philosophical terms with japanese equivalents, by tetsujiro inouye, yujiro motora, rikizo nakashima, tokyo maruzen company, ltd 1912) 

[51] 同上。 

[52] 邁達氏著《法漢專門詞典》,天津一九二七年版,第二百二十七頁、第三百五十六頁。 (vocabulaire francais-chinois des sciences morales et politiques, par j. medard, editeurs: societe francaise de librairie et d’edition, tientsin 1927) 

[53] 《東西洋考每月統記傳》eastern western monthly magazine,〔1833──1838〕,愛漢 者 〔郭實獵 karl guetzlaff〕等編,黃時鑒整理,中華書局北京一九九七年版,下稱《東西洋考》,第二百九十 二頁。 

[54] 同上,第二百九十七頁,第三百十五頁,第三百十八頁,第三百三十四頁,第三百五十三頁。 

[55] 基于對盧梭自然觀的思考,康德所探討的文化、文明觀點主要是作為“自然”之反命題而提出的﹕人非純本能動物、而是理性動物,故而不可能保持其自然狀態﹔文明使之走出自然。這一過程帶來無數罪孽和苦難。只有道德之完善才能消除罪孽。〔參見康德﹕《歷史之世俗觀點》之 七,〔1784〕,idee zu einer allgemeinen geschichte in weltbuegerlicher absicht, 7. satz〕自康德之后,道德操行便成了許多“文明”探討的中心議題之一。然而,十九世紀所出現的一些對“文明”的懷疑甚至拒絕態度,主要以“自然”的名義,認為“文明”使人走出美好的自然狀態,這種觀點或多或少受到盧梭“返歸自然”口號的影響。 

[56] 參見耶爾格.菲施,注二十九。 

[57] 參見黃時鑒﹕“《東西洋考每月統記傳》影印本導言”,注五十三。 

[58] 瑪吉士《地理備考》〔引自《增廣海國圖志》,台北珪庭出版社一九七八年版,下稱《海國圖志》,卷三十三,頁三〕﹕“......興工作,教技能,遂一變伊揖〔埃及〕為聲名文物之國。以額力 西 〔 古希臘〕之技藝,先原得自伊揖也”。 

見徐繼畬《瀛寰志略》〔台灣商務印書館一九八六年版,下稱《瀛寰志略》,卷六,頁十七〕﹕希臘國“首部曰雅典,都城在海灣,曰亞德納斯,自昔為聲名文物之地。” 

見李圭﹕《環游地球新錄》,《叢書》,第二百十二頁﹕“古時羅馬為歐洲文物之邦。” 

見鄭觀應﹕《盛世危言.教養》,【附錄】李提摩太《轉移積患養民說略》,《鄭觀應集》,上冊,第四百八十二頁﹕“如以中國之聲明文物為原本,輔以諸國富強之朮,不更善之又善者哉!” 

[59] 見郭嵩燾﹕《使西紀程》,載《倫敦與巴黎日記》,《叢書》,第六十六頁﹕“西洋立國二千年,政教修明,具有本末。”《倫敦與巴黎日記》第八百三十六頁﹕“中國五千年政教,其遺留必有可觀,正須與泰西相與比較,以考之其得失。” 

[60] 見《東西洋考》,第二百九十二頁﹕“羅馬總督主治調理野人,是以漸漸向化也。”第三百五十三頁﹕“英國未向化 時,萬民愚魯昏暗,故如野外人行。” 

見馬禮遜《外國史略》〔引自《海國圖志》,卷四十九,頁二〕﹕希臘國“島民頗向化”。見《瀛寰志略》,卷六,頁十六﹕“當上古時,歐羅巴人草衣木食,昏濛未啟。有夏中葉,東方列國已向化 。” 

[61] 見《東西洋考》,第一百七十一頁﹕“土耳其族搶奪政服數國,項嗣文藝日盛。”第二百五十三頁﹕“歐羅巴權文藝布于四海,自五印度國之婆羅門,達于亞非利加之土人,一齊順之。” 

[62] 見《瀛寰志略》,卷三,頁三十一﹕“西土文教之邦,壤地雖狹,四國皆欽重之。” 

見郭嵩燾﹕注五十九,第七十頁﹕“漢唐以前,西洋通中國者極羅馬而止。而安息、條支自西漢初已通中土,文教開辟最先。聲息之所及,其機先動,而文物隨之以啟。”《日記》原文〔同頁〕為﹕“......安息,今波斯。條支,今阿拉伯也。......自西漢時安息、條支已通中國。文教之興于西土,造端在此。殆有得于中土文物之遺歟?”第八百五十頁﹕“以公法始于羅馬,而拉丁文字實 為羅馬文教之始。” 

[63] 見《東西洋考》,第二百十七頁﹕在北亞非利加,“佛蘭西總督,開教化之道。” 

見《海國圖志》,卷五十五,頁二〕﹕“南俄羅斯,平衍宜麥﹔土番西底唵最獷野﹔至俄羅斯北,......加底尼里王時,漸歸教化。”。 

見鄭觀應﹕《盛世危言》自序,《鄭觀應集》,上冊,第二百三十四頁﹕善夫張靖達公云﹕ “西人立國具有本末,雖禮樂教化遠遜中華,然其馴致富強亦具有體用。” 

[64] 見鄭觀應﹕《盛世危言.自強論》,【節錄】《國民報.公義第二篇》,《鄭觀應集》,上冊,第三百四十二頁﹕“是以開化之民,急公如私,視國如家,誠以利害之切身也。” 

[65] 見譚嗣同﹕《仁學》二十二,《全集》,下冊,第三百二十六頁﹕“上古之時,以有易無,無所謂幣也。風化漸開,始有用貝代幣者。今美洲土番,猶有螺殼錢,即中國古時之貝,可為風化初開之証。久之,民智愈啟,始易以銅﹔又久之,易以銀﹔今西國又進而用金。使風化更開,必將舍金而益進于上。 ” 

[66] 郭嵩燾﹕《倫敦與巴黎日記》,《叢書》,第四百九十一頁。〔色維來意斯得﹕civilized﹔哈甫色維來意斯得﹕half-civilized﹔巴爾比里安﹕barbarian〕 

[67] 持這種觀點的不僅只是法國人,海涅曾稱巴黎為“文明世界之都”〔《法國狀況》,《海涅全集》,漢堡一九八0年版,卷十二,第一百0三頁〕。 

[68] 可參見赫爾德﹕《論人類史哲學》〔1784-1791〕,三卷本。(j. g. herder, ideen zur philosophie der geschichte der menschheit ) 

[69] 進入二十世紀以后,與郭嵩燾頗有同感者亦大有人在。參見鄭觀應﹕《盛世危言后編.國會說呈諮議局長鄧小赤官保》〔一九二一年初版〕,《鄭觀應集》,下冊,第二百八十九頁﹕“西人譏中國為半教化之國,政多非刑,情同野蠻。不得謂之無因也。” 

[70] 注三十一,第二頁。 

[71] 梁啟超﹕《五十年中國進化概論》〔1922〕,《飲冰室文集》之三十九,第四十三頁。 

[72] 在各種論說中,“文明”“文化”亦時常不分,如黃遵憲《日本國志》〔1890〕所云:“.....曰日本法律仍禁耶穌教,背宗教自由之義,實為文化半開之國。”〔台北文海出版社一九六八年版,第二百二十九頁〕 

[73] 參見摩爾根﹕《古代社會》,一八七八年版。(lewis h. morgan, ancient society, or researches in the lines of human progress from savagery through barbarism to civilization, new york 1878) 

[74] 薛福成,注十五,第四百三十三頁。 

[75] 鄭觀應﹕三十六篇本《易言.論公法》,《鄭觀應集》,上冊,第六十六頁。 

[76] 鄭觀應﹕《盛世危言.典禮上》,《鄭觀應集》,上冊,第三百七十四頁。 

[77] 郭嵩燾﹕注六十六,第六百二十七頁。 

[78] 同上,第九百0六頁。 

[79] 譚嗣同﹕《仁學》三十五,《全集》,下冊,第三百四十四頁。 

[80] 同上,第三百十九頁。 

[81] 歐洲“啟蒙”一詞,源于神學中的光之比喻﹕“給黑暗以光明”、“恍然大悟”﹔或來自氣象描寫中的感官體驗﹕“陽光通明”。漢語“文明”,本有光照之意,如光明、有文采。《易.乾》﹕“見龍在田,天下文明。”孔穎達疏曰﹕“天下文明者,陽氣在田,始生萬物,故天下有文章而光明也。”又如文德輝耀。《書.舜典》﹕“浚哲文明,溫恭充塞。”孔穎達疏曰﹕“經天緯地曰文,照臨四方曰明。” 

[82] 梁啟超﹕《與嚴幼陵先生書》〔1896〕,《飲冰室文集》之一,第一0九頁。 

[83] 梁啟超﹕《國民十大元氣論》〔1899〕,《飲冰室文集》之三,第六十一頁。 

[84] 參見《漢語大詞典》﹕漢揚雄《法言.問道》﹕“吾焉開明哉?惟聖人為可以開明,它則苓。”汪榮寶義疏﹕“‘開明’即發矇之意,言開矇以為明也。” 

[85] 黃遵憲﹕《日本國志》〔1890年〕,台北文海出版社一九六八年版,第一百三十四頁。 

[86] 嚴複﹕《原強》修定稿(1896),《嚴複集》第十七頁。 

[87] 石川禎浩,注三十一,第三頁。 

[88] 《時務報》,第11冊〔1896年11月15日〕﹕《倫敦論》,譯國民新報,台北京華書局一九六七年版,第七百二十九頁。 

[89] 《時務報》,第16冊〔1897年1月3日〕﹕《論俄人性情狡詐》,譯國民新報,同上,第一千0八十三頁。 

[90] 《時務報》,第16冊〔1897年1月3日〕﹕《朝鮮大臣游歐美有感》,譯時事報,同上,第一千0九十頁。 

[91] 《時務報》,第17冊〔1897年1月13日〕﹕《政黨論》,譯大日本雜志,同上,第一千一百四十五頁。 

[92] 《時務報》,第17冊〔1897年1月13日〕﹕《論社會》,譯大阪朝日報,同上,第一千一百四十八頁。 

[93] 《時務報》,第17冊〔1897年1月13日〕﹕《中國論》,譯文明日本報,同上,第一千一百五十一頁、第一千一百五十二頁。 

[94] 《時務報》,第22冊〔1897年4月2日〕﹕《論黑龍江省將來大局》,譯東邦學會錄,同上,第一千四百九十九頁。 

[95] 《時務報》,第29冊〔1897年6月10日〕﹕《論東亞客歲情形》,譯東邦學會錄,同上,第一千九百七十一頁。 

[96] 鄭觀應﹕《盛世危言.原君》,《鄭觀應集》,上冊,第三百三十七頁。 

[97] 梁啟超﹕《國民十大元氣論》〔1899〕,《飲冰室文集》之三,第六十一──六十二頁。 

[98] 魯迅,注七,第五十五頁。 

[99] 西方思想界有一種假設〔參見注十二〕,即認為“文化”是德國精神,“文明”則為法國特色〔亦包括英美〕。確實,德國人對“文明”與“文化”的內在區別早有思考,尤其在十九世紀﹔但是,直至一八八0年代,zivilisation 在實際運用中基本上作為 kultur 的同義詞。 到十九世紀末,德語中對兩個概念的區分越來越明顯﹕“文明”多半指物質的、外在的、實用的方面,“文化”則指精神的、內在的、道德的方面。《藝朮看守人》雜志〔kunstwart,第十四期,1901年,第十五冊,第八十一頁〕中的一種解釋是很有代表性的﹕“維持和方便人類生活是文明的最終意圖﹔而使人類生活得以美化和完善的,則是文化。”按照這種說法,“文化”顯然高于“文明”。 

[100] 也就是尼采所說的“價值標牌”〔werttafeln〕或卡爾.雅斯貝斯所說的“價值等級” 〔rangordnungen der werte; werthierarchien〕。 

[101] 參見陳獨秀﹕《法蘭西人與近世文明》,《陳獨秀文章選編》,北京一九八四年版,下稱《文選》,第一冊,第七十九頁。 

[102] 恩格斯﹕《政治經濟批判大綱》,《馬恩著作》,柏林一九七0年版,卷一,第五百0四頁。(engels, umrisse zu einer kritik der nationaloekonomie (1844), mew bd. 1, 1970, 504) 

[103] 馬克思﹕《資本論.政治經濟學批判》,卷一〔1867〕,《馬恩著作》,柏林一九七五年版,卷二十三,第六百七十七頁。(marx, das kapital. kritik der politischen oekonomie, bd. 1 (1867), mew, bd. 23 (1975), 677) 

[104] 陳獨秀﹕《我之愛國主義》,《文選》,第一百三十二頁。 

[105] 陳獨秀﹕《一九一六年》,《文選》,第一百0二頁。 

[106] 關于“五四”中國知識分子的意識危機,參見林毓生﹕《中國意識危機──五四時代的極端反傳統主義》,一九七九年版。(lin yu-sheng, the crisis of chinese consciousness, radical antitraditionalism in the may fourth era, 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1979)﹔另可參見汪暉﹕《預言與危機──中國現代歷史中的“五四”啟蒙運動》,《文學評論》,北京一九八九年,第三、第四期。 

[107] 胡適﹕《新思潮的意義》,《胡適文存》,一九二八年版,一集,卷四,第五百三十頁。 

[108] 同上,第五百二十八頁。 

[109] 羅家倫﹕《近代中國文學思想的變遷》,《新潮》第二卷,第五號〔一九二0年〕,上海書店一九八六年合訂本,第二冊,第八百七十三頁。 

[110] 太炎﹕《駁神我憲政說》,《民報》第21號,一九0八年六月,一九六九年台北影印初版,第七冊,第三千三百三十四頁。 

[111] 見太炎﹕《定複仇之是非》,《民報》第16號,一九0七年九月,一九六九年台北影印初版,第五冊,第二千五百七十三頁﹕“今之言文明者,非以道義為准,而以虛榮為准,持斯名以挾制人心。然人亦靡然從之者。蓋文明即時尚之異名,崇拜文明即趣時之別語。......誠欲辨別是非者,當取文明野蠻之名詞而廢絕之。按﹕文明本此邦舊語,多以法度文物為言,己虛偽不貞矣。今所謂文明者,較此彌下。至于野蠻二字本出鄙言,尤不足論。” 

[112] 《梁任公在中國公學之演說》,《東方雜志》第十七卷第六號,1920年3月,轉引石川禎浩,注三十一,第十頁。 

[113] 梁啟超﹕《歐游心影錄節錄》〔1921〕,《飲冰室專集》之二三,第三十七頁。 

[114] 見魯迅,注七,第五十五頁﹕“意者文化常進于幽深,人心不安于固定,二十世紀之文明,當必沉邃莊嚴,至與十九世紀之文明異趣。” 

[115] 梁啟超﹕《先秦政治思想史》〔1922〕,《飲冰室專集》之五0,第一頁。 

[116] 胡適﹕《我們對于西洋近代文明的態度》,《胡適文存》,一九二八年版,三集,卷一,第一──二頁。 

[117]  同上,第二頁。 

[118]  張申府﹕《文明或文化》,《北京大學百年國學文粹.哲學卷》〔原載《所思》,1926年9月9日〕,北京大學出版社,北京一九九八年版,第二百0八、二百一十頁。 

[119]  同上,第二百一十一頁。 

[120]  同上,第二百0八頁。 

中国文化概论论文范文第13篇

2015年10月内蒙古自考科目安排

专业代码及名称 10月17日上午 10月17日下午 10月18日上午 10月18日下午 不考外语加试课 000000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概论 07673 中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学 05828 自然科学基础(二) 00822 计算机文化基础 05829 金融(本) 020106 保险学原理 0007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3709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 04183 国际金融 00076 金融市场学 00077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8线性代数(经管类) 04184 英语(二) 00015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00051 经济管理(本) 020125 西方经济学 0013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3709 电子商务基础及实务 03491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8生产运作与管理 08920 英语(二) 00015经济法概论(财经类) 00043财务管理 00803 工商企业管理(本) 02020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3709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 04183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00149 质量管理(一) 0015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8线性代数(经管类) 04184 英语(二) 00015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00051 会计(本) 020204 会计制度设计 0016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3709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 04183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00149 高级财务会计 00159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8线性代数(经管类) 04184 英语(二) 00015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00051财务报表分析(一) 00161 市场营销(本) 020208 国际商务谈判 00186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3709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 04183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00149 市场营销策划 00184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8线性代数(经管类) 04184 英语(二) 00015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00051国际市场营销学 00098 旅游管理(本) 020210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3709导游学概论 06123 客源国概况 00200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8旅游景区管理 06153 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00051旅游企业投资与管理 00198 人力资源管理(本) 020218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3709工作分析 06092 劳动关系学 03325 基础会计学 00041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8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06093 英语(二) 00015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00051管理思想史 06088 物流管理(本) 020229 政治经济学(财经类) 000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3709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 04183物流企业财务管理 05374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8线性代数(经管类) 04184 英语(二) 00015经济法概论(财经类) 00043 公共事业管理(本) 020230 人力资源管理(一) 00147公共政策 00318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3709 公共事业管理 03331 公共管理学 03335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8 英语(二) 00015管理信息系统 02382 劳动与社会保障(本) 020232 人力资源管理(一) 00147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3709 劳动关系学 03325 劳动和社会保障法 03322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8 英语(二) 00015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00051 采购与供应管理(本) 02028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3709物流企业财务管理 05374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8 英语(二) 00015 销售管理(本) 020314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3709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00149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8 英语(二) 00015经济法概论(财经类) 00043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00051 法律(本) 030106 中国法律思想史 00264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3709 公司法 00227票据法 00257西方法律思想史 00265 劳动法 00167保险法 0025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8婚姻家庭法 05680 英语(二) 00015 社会工作与管理(本) 030203 个案社会工作 0028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3709 社区社会工作 00281心理卫生与心理咨询 00284 人口社会学 00302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8 英语(二) 00015中国福利思想 00285 行政管理学(本) 030302 公共政策 00318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3709 行政组织理论 00319 西方政治制度 00316中国文化概论 00321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8 英语(二) 00015中国行政史 00322 公安管理(本) 030401 计算机应用基础 00018警察伦理学 0036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3709 犯罪学(一) 00235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8大学语文 04729 英语(二) 00015公安决策学 00371涉外警务概论 00373 教育学(本) 040108 中外教育简史 00464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3709 教育学原理 00469 比较教育 00472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8 英语(二) 00015课程与教学论 00467 小学教育(本) 040112 中外教育简史 00464小学语文教学研究 0332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3709 小学数学教学研究 03330小学艺术教育 06230 比较教育 00472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8 英语(二) 00015课程与教学论 00467 汉语言文学(本) 050105 外国作家作品专题研究 0081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3709外国文学史 00540 语言课综合考试 05577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 00539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8中国文化概论 00321 语言学概论 00541英语(二) 00015 蒙古语言文学(本) 050106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3709美学(蒙) 05571 中国古代文学史(三) 00553民俗学与蒙古民俗(蒙) 05570 蒙古族方言学概论 00552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8 外国文学(蒙本科段) 04276 英语(本) 050201 高级英语 00600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3709 现代语言学 00830英语科技文选 00836 语言与文化 0083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8 英语写作 00603 新闻学(本) 050305 传播学概论 0064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3709 新闻摄影 00659 中国文化概论 00321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8 英语(二) 00015经济法概论 00244外国新闻事业史 00660 公共关系(本) 050309 公共政策 00318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3709 现代媒体总论 03300 中国文化概论 00321国际公共关系 03295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8 英语(二) 00015 环境艺术设计(本) 05041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3709 装饰材料与构造 007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8 艺术概论 00504 视觉传达设计(本) 05043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3709 广告策划 00634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8 生物科学(本) 070406 计算机应用基础 00018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3709生物技术概论 06250 分子生物学 02087免疫学 05135 生物教育学 0208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8 英语(二) 00015进化生物学 02081 机电一体化工程(本) 080307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二) 02197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 02245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3709 计算机软件基础(一) 02243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8 英语(二) 00015 电厂热能动力工程(本) 080502 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 0219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3709 热力发电厂 02266 锅炉燃烧设备 02264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8 英语(二) 00015工程热力学(二) 02258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本) 080605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二) 02197计算机软件基础(二) 02365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3709 高等数学(工本) 00023自动控制理论(二) 02306 电力系统分析 02310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8 英语(二) 00015发电厂动力部分 02311 计算机及应用(本) 080702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二) 02197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3709Java语言程序设计(一) 04747 高等数学(工本) 00023数据库系统原理 04735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8C++程序设计 04737 英语(二) 00015 计算机网络(本) 080709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3709Java语言程序设计(一) 04747 高等数学(工本) 00023数据库系统原理 04735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8 英语(二) 00015通信概论 04742 计算机应用软件(本) 080762 计算机设备原理 0135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3709 算法设计与分析 01345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8 英语(二) 00015 建筑工程(本) 080806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二) 02197混凝土结构设计 02440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3709 流体力学 03347 计算机基础与程序设计 02275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8 英语(二) 00015建筑经济与企业管理 02447 道路与桥梁工程(本) 080807 道路勘测设计 02405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3709 交通工程 00365 测量学 0011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8 英语(二) 00015道路建筑材料 06280 建筑学(本) 080810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3709建筑设计基本知识 06554 住宅建筑设计原理 06555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8中外建筑史 06216 英语(二) 00015建筑构造 06563 营养、食品与健康(本) 08131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3709营养学(一) 05760 中医营养学 05763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8流行病学 05757新型食品概论 05766 英语(二) 00015实用卫生统计学 05755 食品加工与检验(本) 081313 乳品加工工艺 0327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3709 食品卫生与安全 09005 食品工程 03262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8 英语(二) 00015肉类食品生产工艺 03270 交通(铁路)运输(本) 081711 路基路面工程 02407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3709 交通运输经济法规 07111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8隧道工程 06081 英语(二) 00015桥梁工程 02409 铁路运输(本) 081720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3709铁路运输能力计算 07115 交通运输经济法规 07111 线性代数 0219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8 英语(二) 00015 汽车服务工程(本) 08223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3709汽车节能技术 06895 汽车运用工程 06898汽车智能化检测技术 06899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8汽车鉴定与评估 04444 英语(二) 00015汽车维修工程 04447 农学(本) 090102 计算机应用基础 00018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3709 农业推广学 02678 田间试验与统计方法 02677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8 英语(二) 00015作物栽培学(一) 00130 园林(本) 0901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3709园林景观设计 07902 园林测量 07897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8 英语(二) 00015园林植物遗传育种 07894 畜牧兽医(本) 090403 计算机应用基础 00018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3709经济动物生产学 06775 农业推广学 02678 动物遗传育种学 02794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8 英语(二) 00015家畜饲养管理学 02797 护理学(本) 100702 计算机应用基础 00018护理管理学 03006外科护理学(二) 0320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3709 精神障碍护理学 03009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8老年护理学 04435 英语(二) 00015社区护理学(一) 03004妇产科护理学(二) 03010 药学(本) 100805 计算机应用基础 00018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3709有机化学(五) 05522 分子生物学 02087 物理化学(二) 02051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8 英语(二) 00015 会计(专) 020203 政治经济学(财经类) 00009计算机应用基础 00018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3706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 00065 基础会计学 00041中级财务会计 00155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12656大学语文 04729 经济法概论(财经类) 00043企业管理概论 00144 旅游管理(专) 020209 政治经济学(财经类) 00009计算机应用基础 00018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3706 饭店餐饮管理 00201 饭店前厅与客房管理 00202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12656大学语文 04729 英语(一) 00012内蒙古民俗 05587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 020231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3706就业与培训 03314 公文写作与处理 00341 工伤保险 03319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12656 医疗与生育保险 03318 法律(专) 030112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3706宪法学 05679 刑法学 00245 刑事诉讼法学 00260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12656大学语文 04729 经济法概论 00244 行政管理(专) 030301 计算机应用基础 00018人力资源管理(一) 00147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3706 现代管理学 00107公文写作与处理 00341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12656大学语文 04729 英语(一) 00012经济法概论(财经类) 00043工商行政管理学概论 00108企业管理概论 00144 公安管理(专) 030403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3706宪法学 05679 刑法学 00245 刑事诉讼法学 00260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12656 刑事侦查学 00358 学前教育(专) 040101 计算机应用基础 00018幼儿园课程 00394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3706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 00388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 00396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12656大学语文 04729 英语(一) 00012学前儿童科学教育 00390 小学教育(专) 040103 计算机应用基础 00018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3706 小学教育心理学 00407 小学数学教学论 00411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12656大学语文 04729 英语(一) 00012数论初步 00418 汉语言文学(专) 050114 计算机应用基础 00018现代汉语 00535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3706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 00530 外国文学作品选 00534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12656 英语(一) 00012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二) 00533 蒙古语言文学(专) 050115 蒙语写作 00548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3706 文学概论(二) 00542汉语文 00549 蒙古族古代文学 00545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12656 语言学概论(蒙) 05572 英语(专) 050207 英语阅读(二) 0059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3706 综合英语(二) 00795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12656大学语文 04729 综合英语(一) 00794 公共关系(专) 050303 计算机应用基础 00018传播学概论 00642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3706 现代管理学 00107 公共关系策划 00645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12656大学语文 04729 英语(一) 00012经济法概论(财经类) 00043 新闻学(专) 050308 计算机应用基础 00018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3706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 00530新闻心理学 00657 中国新闻事业史 00653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12656大学语文 04729 英语(一) 00012 视觉传达设计(专) 050406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3706 设计概论 00688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12656大学语文 04729 机电一体化工程(专) 080306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3706 高等数学(工专) 00022 机械设计基础 02185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12656大学语文 04729 英语(一) 00012电工技术基础 02232 房屋建筑工程(专) 080801 计算机应用基础 00018工程力学(二) 0239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3706 高等数学(工专) 00022 土木工程制图 02386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12656大学语文 04729 建筑工程定额与预算 00170 交通运输(专) 081701 计算机应用基础 00018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3706 高等数学(工专) 00022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12656大学语文 04729运输市场营销 07269 英语(一) 00012运行组织 02570 铁道工程(专) 081705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3706铁路桥梁 05592 高等数学(工专) 00022新技术混凝土结构 06937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12656运输市场营销 07269 铁路现代企业制度基础 07141 机车车辆(专) 081706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3706铁道机械设计基础 06354 高等数学(工专) 00022计算机在机车车辆中的应用 07142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12656机车构造原理 06357运输市场营销 07269 铁路现代企业制度基础 07141 畜牧兽医(专) 090414 兽医学 01714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3706 家畜解剖及组织胚胎学 02765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12656牧场设计与管理 08771 兽医药理学 02787 护理学(专) 100701 病理学 0290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3706 药理学(一) 02903护理伦理学 02996 医学心理学 02113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12656大学语文 04729 英语(一) 00012外科护理学(一) 03001妇产科护理学(一) 03002说明:

本表第一栏“不考公共外语顶替课程”为各本科专业的考生可从中选三门课程顶替所报专业中的“英语(二)”及英语本科中的“第二外语”,各专科专业的考生可从中选两门课程顶替所报专业中的“英语(一)”。

垂询电话0471-3261107。

专业 课程及代码 使用教材 不考公共外语顶替课程使用教材 05830 公民道德与修养 新伦理学教程(第二版) 05828 中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学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02126 应用文写作 应用文写作 0767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概论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概论(第二版) 00822 自然科学基础(二) 自然科学基础 05827 内蒙古民俗与文化 内蒙古民俗概要 05829 计算机文化基础 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第一至五章)

中国文化概论论文范文第14篇

时间 10月25日 10月26日 主考院校

科目及代码

上午 8:30-11:00 下午 14:00-16:30 上午 8:30-11:00 下午 14:00-16:30

020103 财税 专科 0064纳税检查 0065国民经济统计概论 0055企业会计学0066货币银行学3707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4729大学语文 0043经济法概论(财) 山东经济学院

020105 金融 专科 0075证券投资与管理 0065国民经济统计概论 0055企业会计学0066货币银行学3707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4729大学语文 0043经济法概论(财) 山东经济学院

020109 国际贸易 专科 0088基础英语 0076国际金融 0090国际贸易实务(一)370 7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4729大学语文 0092中国对外贸易 烟台大学

020201 工商企业管理 专科 0147人力资源管理(一) 0065国民经济统计概论0148 国际企业管理 0055企业会计学3707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4729大学语文 0043经济法概论(财) 山东省广播电视大学中国海洋大学

020203 会计 专科 0067财务管理学 0065国民经济统计概论 0070政府与事业单位会计01 56成本会计3707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概论4729大学语文 0043经济法概论(财) 山东经济学院

020206 房地产经营与管理 专科 0172房地产经营管理0173房地产金融 0122房地产评估0170建筑工程定额与预算 3707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4729大学语文 0169房地产法 聊城大学

020207 市场营销 专科   0065国民经济统计概论 0182公共关系学0853广告学(二)3707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4729大学语文 0043经济法概论(财) 山东大学

020211 饭店管理 专科 0199中外民俗0201饭店餐饮管理 0189旅游与饭店会计 0182公共关系学3707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4729大学语文 0202饭店前厅与客房管理 山东大学

020228 物流管理 专科     3707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5362物流英语 5372国际物流导论 青岛大学

020231 劳动和社会保障 专科 3312劳动和社会保障概论 0341公文写作与处理 3320劳动和社会保险统计与计算机应用3707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3321劳动和社会保险业务案例分析 山东轻工业学院

020258 企业管理 专科   0065国民经济统计概论 0055企业会计学3707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4729大学语文 7522运营管理 山东经济学院山东轻工业学院

020265 采购与供应管理 专科 0147人力资源管理(一)   3707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5362物流英语   山东财政学院

030202 社会工作与管理 专科 0275社会问题 0273社会工作实务0274社会政策与法规 0182公共关系学3350社会研究方法3707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4729大学语文 0071社会保障概论 聊城大学

030301 行政管理 专科 0012英语(一)0147人力资源管理(一)0163管理心理学 0341公文写作与处理3349政府经济管理概论 3350社会研究方法3707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4729大学语文 0312政治学概论 山东师范大学

040101 学前教育 专科 0012英语(一)0386幼儿文学0389学前教育科学研究 0388学前儿童数学教育 0393学前儿童语言教育3707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47 29大学语文 0390学前儿童科学教育0395 科学? 技术? 社会 山东师范大学

040103 小学教育 专科 0409美育基础 0407小学教育心理学0410小学语文教学论 0408小学科学教育0411小学数学教学论3707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概论4729大学语文 0395科学? 技术 社会0412小学班主任 山东师范大学

040106 教育管理 专科 0012英语(一)0448学校管理学 0429教育学(一)0444教育政策学 3707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4729大学语文 0031心理学0446现代教育管理技术 山东教育学院

050102 秘书 专科 0163管理心理学0345秘书学概论 0341公文写作与处理 0182公共关系学0346办公自动化原理及应用3707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4729大学语文 0509机关管理0514外国秘书工作概况 山东师范大学曲阜师范大学

050214 外贸英语 专科 0596英语阅读(二)   0597英语写作基础3707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4729大学语文 0794综合英语(一) 聊城大学

050303 公共关系 专科 0643公关心理学 0644公关礼仪0646公共关系写作 0182公共关系学0321中国文化概论0853广告学(二)37 07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4729大学语文 0043经济法概论(财)0647公关语言 鲁东大学

050402 服装艺术设计 专科   0672中外服装史 3707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4729大学语文   山东轻工业学院

050405 室内设计 专科   0170建筑工程定额与预算 3707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4729大学语文   山东轻工业学院

050406 视觉传达设计 专科     3707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4729大学语文 0720广告摄影初步 山东轻工业学院

080306 机电一体化工程 专科 0012英语(一)2230机械制造 2159工程力学(一)2195数控技术及应用 2236可编程控制器原理与应用 3707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4729大学语文 2232电工技术基础2237自动控制系统及应用 山东大学

080701 计算机及应用 专科 0012英语(一)2142数据结构导论2198线性代数 0342高级语言程序设计(一) 3707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4729大学语文4732微型计算机及接口技术 2120数据库及其应用 山东大学

080704 电子技术 专科 0012英语(一)2198线性代数2269电工原理2342非线性电子电路 2346电视技术2348电子测量 3707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4729大学语文 2277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应用 曲阜师范大学

080801 房屋建筑工程 专科 2400建筑施工(一) 0170建筑工程定额与预算23 87工程测量 2396混凝土及砌体结构3707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47 29大学语文 2398土力学与地基基础 山东建筑大学

081310 营养、食品与健康 专科 5745人体营养5747临床医学总论(选) 5743基础营养学5748疾病的营养防治(选) 3707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4729大学语文5744食品加工与保藏(专) 5741微生物与食品微生物57 50食品卫生法规与监督(选) 山东大学

082207 计算机信息管理 专科 0012英语(一)4754电子商务与电子政务 0342高级语言程序设计(一) 3707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4729大学语文 2120数据库及其应用 山东大学

100701 护理学 专科 2901病理学 2903药理学(一)2996护理伦理学 2113医学心理学2998内科护理学(一)3707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4729大学语文 3001外科护理学(一)3002妇产科护理学(一) 山东大学潍坊医学院限卫生系统在职人员报考

100703 中医护理学 专科 3014中医护理基础3016中医外科护理学 3015中医内科护理学3019中医骨伤科护理学 2113医学心理学3707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4729大学语文 3017中医妇科护理学3018中医儿科护理学 山东大学限卫生系统在职人员报考

100801 药学 专科 2535有机化学(三)3033生物药剂及药物动力学 3023药物化学3024生物化学及生物化学技术 3707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4729大学语文 3026药理学(二)3031药物分析 山东大学潍坊医学院限医药系统在职人员报考

100901 卫生事业管理 专科 0308临床医学概论3055卫生事业管理(一) 2867卫生统计学2910医学伦理学 0182公共关系学3707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4729大学语文 2881预防医学(一)(含流行病学) 山东大学潍坊医学院限从事卫生管理在职人员报考

030111 律师 基础科段 0922经济法原理与实务 0262法律文书写作0918民事诉讼原理与实务(一) 0921商法原理与实务3707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0917民法原理与实务 烟台大学

030112 法律 基础科段 0242民法学 0223中国法制史0261行政法学 0243民事诉讼法学3707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4729大学语文 0244经济法概论 山东大学

030403 公安管理 基础科段 0359保卫学 0354公安学基础理论0361公安法规 0356公安管理学3707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0358刑事侦查学 山东警察学院限公安武警在职人员报考

050114 汉语言文学 基础科段 0529文学概论(一) 0429教育学(一)0536古代汉语 0531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05 34外国文学作品选3707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0031心理学0533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二) 山东师范大学

050207 英语 基础科段 0596英语阅读(二)   0597英语写作基础3707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4729大学语文 0794综合英语(一) 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

050208 日语 基础科段 0606基础日语(二) 0844日语阅读(二)9037日语写作基础 3707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4729大学语文 0608日本国概况 山东师范大学鲁东大学

050211 朝鲜语 基础科段 0849朝鲜语阅读 0627朝鲜语基础(一) 3707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4729大学语文 0631朝鲜语语法 山东师范大学青岛大学

050308 新闻学 基础科段 0012英语(一)0655报纸编辑 0654新闻采访写作0657新闻心理学 0853广告学(二)3707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4729大学语文 0656广播新闻与电视新闻 山东大学

100803 中药学 基础科段 2535有机化学(三) 3037药用植物学3038中药化学 3044中药药剂学3707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2932方剂学(二)3046中药药理学 山东中医药大学限医药系统在职人员

020104 财税 独立本科 0067财务管理学4183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 0068外国财政 0070政府与事业单位会计41 84线性代数(经管类) 0051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0071社会保障概论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山东经济学院山东财政学院

020106 金融 独立本科 0067财务管理学4183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 0076国际金融 0077金融市场学4184线性代数(经管类) 0051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山东经济学院山东大学

020110 国际贸易 独立本科 0100国际运输与保险4183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 0101外经贸经营与管理 0055企业会计学0102世界市场行情4184线性代数(经管类) 0051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0098国际市场营销学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山东经济学院青岛大学

020121 调查与分析 独立本科 4183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 0142计量经济学 4184线性代数(经管类) 0051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山东经济学院

020155 文化产业 独立本科 4123外国文化导论4129人类文明史* 4127文化市场与营销4130中国文化资源概论*4137民俗文化* 0853广告学(二)4122文化产业与管理 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4135会展产业概论* 山东师范大学

020202 工商企业管理 独立本科 0067财务管理学4183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 0149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0154企业管理咨询4184线性代数(经管类) 0051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

020204 会计 独立本科 0162会计制度设计4183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 0149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0159高级财务会计4184线性代数(经管类) 0051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0161财务报表分析(一)370 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山东经济学院烟台大学

020208 市场营销 独立本科 0186国际商务谈判 0149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0055企业会计学 0098国际市场营销学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山东大学山东经济学院

020210 旅游管理 独立本科 0199中外民俗6124旅游文化学 0200客源国概况6011旅游学概论 0197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 0051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山东师范大学青岛大学

020216 电子商务 独立本科 0798商务交流7031物流管理概论 0896电子商务概论9087网络金融学 0090国际贸易实务(一) 3142互联网及其应用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青岛大学山东理工大学

020218 人力资源管理 独立本科 6091薪酬管理6093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6089劳动关系与劳动法6090 人员素质测评理论与方法 0182公共关系学 0051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青岛大学山东轻工业学院

020222 物业管理 独立本科 5398住宅建筑与居住区规划设计9077物业管理会计 0122房地产评估5565物业管理法规 9074土地资源管理 0051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山东经济学院青岛大学

020229 物流管理 独立本科 4183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5374物流企业财务管理   4184线性代数(经管类) 0043经济法概论(财)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青岛大学

020232 劳动和社会保障 独立本科 0147人力资源管理(一)332 3劳动经济学 3325劳动关系学 3322劳动和社会保障法 0051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3326社会保障国际比较3709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山东轻工业学院

020259 企业管理 独立本科 4183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 5126技术创新 4184线性代数(经管类) 0051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山东经济学院山东轻工业学院

020282 采购与供应管理 独立本科 5374物流企业财务管理     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山东财政学院

030107 经济法学 独立本科 0865证券法5678金融法 0863企业法 0254海商法 0228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37 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青岛大学山东经济学院

030203 社会工作与管理 独立本科 0278社会统计学0286福利经济学 0279团体社会工作0300社会福利服务 0281社区社会工作0285中国福利思想 0287发展社会学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山东师范大学

030302 行政管理学 独立本科 0067财务管理学0320领导科学 0319行政组织理论 0182公共关系学0321中国文化概论0323西方行政学说史 0316西方政治制度0322中国行政史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大学

040102 学前教育 独立本科 0401学前比较教育 0400幼儿园课程论5939教育科学方法论(一) 0399学前游戏论 0403家庭教育学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山东师范大学临沂师范学院

040107 教育管理 独立本科 0454教育预测与规划 0451教育经济学 0449教育管理原理 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山东教育学院鲁东大学

040110 心理健康教育 独立本科 0643公关心理学6058学校心理学 2047社会心理学(二)6056 心理学史 6057生理心理学 2108实验心理学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山东师范大学聊城大学

050104 秘书学 独立本科 0320领导科学 0261行政法学 0321中国文化概论 0526秘书参谋职能概论3709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山东师范大学曲阜师范大学

050218 商务英语 独立本科 0600高级英语 0796商务英语0896电子商务概论 0947国际商务管理学 0603英语写作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山东财政学院曲阜师范大学

050302 广告学 独立本科 0639广播电视广告0662新闻事业管理 0640平面广告设计0641中外广告史 0321中国文化概论 0244经济法概论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山东理工大学山东轻工业学院

050432 室内设计 独立本科 5424现代设计史 9070人体工学   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山东轻工业学院

050433 视觉传达设计 独立本科 5424现代设计史     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山东轻工业学院

050450 电脑艺术设计 独立本科 5424现代设计史     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山东轻工业学院

080307 机电一体化工程 独立本科 2194工程经济 2240机械工程控制基础 2202传感器与检测技术 0420物理(工)2241工业用微型计算机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山东大学山东科技大学

080702 计算机及应用 独立本科 2331数据结构4747Java语言程序设计(一) 0023高等数学(工本)4735数据库系统原理 4737C++程序设计 2333软件工程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山东大学山东理工大学

080705 电子工程 独立本科 2194工程经济 0023高等数学(工本)2356数字信号处理 2306自动控制理论(二) 0420物理(工)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曲阜师范大学

080708 计算机通信工程 独立本科 2331数据结构 0023高等数学(工本)2373计算机通信网4735数据库系统原理 2338光纤通信原理 0420物理(工)2369计算机通信接口技术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北京邮电大学:山东师范大学

080709 计算机网络 独立本科 2194工程经济2331数据结构 4747Java语言程序设计(一) 0023高等数学(工本)3141局域网技术与组网工程4735数据库系统原理 2379计算机网络管理 3142互联网及其应用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山东大学山东财政学院

080806 建筑工程 独立本科 2198线性代数2440混凝土结构设计 3347流体力学6087工程项目管理 2404工程地质及土力学2448 建筑结构试验 0420物理(工)2447建筑经济与企业管理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青岛理工大学山东科技大学

082208 计算机信息管理 独立本科 0910网络经济与企业管理21 42数据结构导论 4735数据库系统原理 3173软件开发工具4737C++ 程序设计 2376信息系统开发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山东大学山东经济学院

90403 畜牧兽医 独立本科 2795动物营养与代谢病防治 2796畜牧业经济管理 2799兽医临床医学 2797家畜饲养管理学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青岛农业大学

100702 护理学 独立本科 3203外科护理学(二) 3008护理学研究3009精神障碍护理学 3005护理教育导论3006护理管理学 3010妇产科护理学(二)301 1儿科护理学(二)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潍坊医学院青岛大学限卫生系统在职人员报考

100705 社区护理学 独立本科 3627社区卫生服务管理 3626社区康复护理3699护理学研究(二) 0182公共关系学3005护理教育导论 3628社区精神卫生护理3709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山东大学限卫生系统在职人员报考

030106 法律 本科 0230合同法5678金融法 0227公司法0257票据法02 62法律文书写作 0263外国法制史5680婚姻家庭法 0169房地产法0228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山东大学青岛大学

030108 律师 本科 0230合同法5678金融法 0227公司法0993法院与检察院组织制度 0229证据法学0924婚姻家庭法原理与实务 0228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09 25公证与基层法律服务实务 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山东师范大学山东财政学院

030401 公安管理 本科 0372公安信息学 0235犯罪学(一) 0860公安行政诉讼4729大学语文 0373涉外警务概论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限 公安系统在职人员报考

050105 汉语言文学 本科 0540外国文学史 0813外国作家作品专题研究 0814中国古代文论选读 0321中国文化概论0539中国古代文学史(二) 0541语言学概论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山东师范大学济南大学

050201 英语 本科 0600高级英语 0830现代语言学   0603英语写作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烟台大学山东大学

050202 日语 本科 0012英语(一)0610高级日语(二) 0611日语句法篇章法 0601日语翻译 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青岛大学鲁东大学

050305 新闻学 本科 0529文学概论(一)0662新闻事业管理 0659新闻摄影 0182公共关系学0321中国文化概论 0244经济法概论0312政治学概论0660外国新闻事业史3 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大学

020118 餐饮管理 专科   0977餐饮业法规 0982餐饮服务3707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概论4729大学语文 0978烹饪工艺学(二)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限济南、青岛、东营、威海报考

050407 音乐教育 专科 0721基本乐理 0429教育学(一) 3707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4729大学语文 0031心理学 山东师范大学限济南报考

080301 机械制造及自动化 专科     3707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9904机械基础 青岛科技大学限试点学校在校生报考

080602 工业电气自动化技术 专科     3707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9912电工原理 青岛科技大学限试点学校在校生报考

020119 餐饮管理 本科 0989国外饮食文化 0986中国饮食文化 0987餐饮美学 0051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烟台大学限济南、青岛、东营、威海报考

中国文化概论论文范文第15篇

专业层次:全部 考试类型:全部 备注:代表新增,代表已删除   2012年1月自考科目安排

周六(1月7日) 周日(1月8日) 上午(09:00--11:30) 下午(02:30--05:00) 上午(09:00--11:30) 下午(02:30--05:00) 公共课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03706) n 政治经济学(财经类)(00009)       统计(A020101) 财务管理学(00067) n 计算机应用基础(00018) 高等数学(一)(00020) n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03707) 财政与金融(00048) n 大学语文(04729) 经济法概论(财经类)(00043) 财税(A020103) 计算机应用基础(00018) 高等数学(一)(00020) n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00065) n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03707) 大学语文(04729) n 货币银行学(00066) n 企业会计学(00055) 经济法概论(财经类)(00043) 金融(A020105) 计算机应用基础(00018) n 证券投资与管理(00075) 高等数学(一)(00020) n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00065) n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03707) 大学语文(04729) n 货币银行学(00066) n 企业会计学(00055) 经济法概论(财经类)(00043) 保险(A020107) 计算机应用基础(00018) 高等数学(一)(00020) n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00065) n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03707) 大学语文(04729) n 货币银行学(00066) 经济法概论(财经类)(00043) 国际贸易(A020109) 国际财务管理(00208) n 基础英语(00088) n 计算机应用基础(00018) 高等数学(一)(00020) n 国际金融(00076) n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03707) 大学语文(04729) n 国际贸易实务(一)(00090) 中国对外贸易(00092) 证券投资与管理(A020111) 财务管理学(00067) n 计算机应用基础(00018) 高等数学(一)(00020) n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00065) n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03707) 大学语文(04729) n 货币银行学(00066) 经济法概论(财经类)(00043) 工商行政管理(A020112) 计算机应用基础(00018) 高等数学(一)(00020) n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00065) n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03707) 财政与金融(00048) n 大学语文(04729) 经济法概论(财经类)(00043) 餐饮管理(A020118) 计算机应用基础(00018) 餐饮业法规(00977) n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03707) 大学语文(04729) 烹饪工艺学(二)(00978) 调查与分析(A020163) 计算机应用基础(00018)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03707)     工商企业管理(A020201) 计算机应用基础(00018) n 人力资源管理(一)(00147) 高等数学(一)(00020) n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00149) n 国际企业管理(00148) n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00065) n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03707) 大学语文(04729) n 公共关系学(00182) n 广告学(一)(00181) n 企业会计学(00055) 国际市场营销学(00098) n 经济法概论(财经类)(00043) n 英语(一)(00012) 会计(A020203) 财务管理学(00067) n 计算机应用基础(00018) 高等数学(一)(00020) n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00065) n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03707) 成本会计(00156) n 大学语文(04729) n 政府与事业单位会计(00070) 经济法概论(财经类)(00043) 房地产经营与管理(A020206) 房地产经营管理(00172) n 计算机应用基础(00018) 高等数学(一)(00020) n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03707) 大学语文(04729) 房地产法(00169) 市场营销(A020207) 计算机应用基础(00018) n 企业定价(00180) 高等数学(一)(00020) n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00065) n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03707) 大学语文(04729) n 公共关系学(00182) n 广告学(一)(00181) 经济法概论(财经类)(00043) 企业财务管理(A020212) 财务管理学(00067) n 计算机应用基础(00018) 高等数学(一)(00020) n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00065) n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03707) 大学语文(04729) 财务报表分析(一)(00161) n 经济法概论(财经类)(00043) 电子商务(A020215) 国际贸易实务(三)(00891) n 市场营销(三)(00890) 电子商务英语(00888) n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03707) 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基础(00894) 电子商务概论(00896) 电力市场营销(A020219) 计算机应用基础(00018) 电力企业管理概论(06137) n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03707) 公共关系学(00182) n 广告学(一)(00181)   物流管理(A020228) 计算机应用基础(00018) 高等数学(一)(00020) n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03707) 大学语文(04729) n 物流英语(05362) 国际物流导论(05372) n 经济法概论(财经类)(00043) 劳动和社会保障(A020231) 劳动和社会保障概论(03312) 公文写作与处理(00341) n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03707) 劳动和社会保险统计与计算机应用(03320)   采购与供应管理(A020265) 计算机应用基础(00018) n 人力资源管理(一)(00147)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03707) 物流英语(05362)   销售管理(A020313) 计算机应用基础(00018)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03707)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04183) 中小企业经营管理(A020319) 人力资源管理(一)(00147) 高等数学(一)(00020) n 国际企业管理(00148) n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03707) 公共关系学(00182)   监所管理(A030103)   监狱学基础理论(00236) n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03707) 大学语文(04729) 民法原理与实务(00917) 行政管理(A030301) 财务管理学(00067) n 管理心理学(00163) n 计算机应用基础(00018) n 人力资源管理(一)(00147) 高等数学(一)(00020) n 公文写作与处理(00341) n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03707) n 政府经济管理概论(03349) 大学语文(04729) n 公共关系学(00182) n 社会研究方法(03350) 电子商务概论(00896) n 机关管理(00509) n 经济法概论(财经类)(00043) n 英语(一)(00012) n 政治学概论(00312) 市政管理(A030304) 计算机应用基础(00018) 公文写作与处理(00341) n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03707) 大学语文(04729) n 公共关系学(00182) n 社会研究方法(03350) 英语(一)(00012) 乡镇管理(A030305) 财务管理学(00067) n 领导科学(00320) 公文写作与处理(00341) n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03707) 大学语文(04729) n 公共关系学(00182) n 社会研究方法(03350) 英语(一)(00012 专业层次:全部 考试类型:全部 备注:代表新增,代表已删除   2012年1月自考科目安排

周六(1月7日) 周日(1月8日) 上午(09:00--11:30) 下午(02:30--05:00) 上午(09:00--11:30) 下午(02:30--05:00) 机关管理及办公自动化(A030307) 管理心理学(00163) n 计算机应用基础(00018) n 秘书学概论(00345) n 人力资源管理(一)(00147) 高级语言程序设计(一)(00342) n 公文写作与处理(00341) n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03707) 办公自动化原理及应用(00346) n 大学语文(04729) n 公共关系学(00182) 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00051) n 数据库及其应用(02120) n 英语(一)(00012) 学前教育(A040101) 计算机应用基础(00018) n 学前教育科学研究(00389) n 幼儿文学(00386)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03707) n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00388) 大学语文(04729) n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00393) 科学.技术.社会(00395) n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00390) n 英语(一)(00012) 小学教育(A040103) 计算机应用基础(00018) n 美育基础(00409)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03707) n 小学教育心理学(00407) n 小学语文教学论(00410) 大学语文(04729) n 小学科学教育(00408) n 小学数学教学论(00411) 科学.技术.社会(00395) n 小学班主任(00412) n 英语(一)(00012) 心理健康教育(A040109)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03707) 大学语文(04729) n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00466) 心理学(00031) 特殊教育(A040111) 计算机应用基础(00018) 教育学(一)(00429) n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03707) 大学语文(04729) 心理学(00031) n 英语(一)(00012) 义务教育(A040124)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09278) 教育学(一)(00429) n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03707) n 小学教育心理学(00407) 小学科学教育(00408) 小学班主任(00412) 秘书(A050102) 财务管理学(00067) n 管理心理学(00163) n 秘书学概论(00345) 公文写作与处理(00341) n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03707) 办公自动化原理及应用(00346) n 大学语文(04729) n 公共关系学(00182) 机关管理(00509) n 外国秘书工作概况(00514) n 英语(一)(00012) 涉外秘书(A050103) 财务管理学(00067) 公文写作与处理(00341) n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03707) 办公自动化原理及应用(00346) n 大学语文(04729) n 公共关系学(00182) n 国际贸易实务(一)(00090) n 中国文化概论(00321) 英语(一)(00012) 广告(A050301) 计算机应用基础(00018)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03707) 大学语文(04729) n 公共关系学(00182) n 广告学(二)(00853) 英语(一)(00012) 公共关系(A050303) 公关心理学(00643) n 计算机应用基础(00018) 公共关系写作(00646) n 公关礼仪(00644) n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03707) 大学语文(04729) n 公共关系学(00182) n 广告学(二)(00853) n 中国文化概论(00321) 公关语言(00647) n 经济法概论(财经类)(00043) n 英语(一)(00012) 广播电视编导(A050316) 计算机应用基础(00018)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03707) 大学语文(04729)   摄影(A050446) 计算机应用基础(00018)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03707) 大学语文(04729)   档案管理(A060201) 计算机应用基础(00018) n 秘书学概论(00345)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03707) 大学语文(04729) n 公共关系学(00182) 英语(一)(00012) 信息管理与服务(A071601) 计算机应用基础(00018) 高级语言程序设计(一)(00342) n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03707) 办公自动化原理及应用(00346) n 大学语文(04729) 管理信息系统(02382) n 数据库及其应用(02120) n 英语(一)(00012) 机械制造及自动化(A080301) 工程经济(02194) n 计算机应用基础(00018) 高等数学(工专)(00022) n 工程力学(一)(02159) n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03707) n 数控技术及应用(02195) 大学语文(04729) 英语(一)(00012) 机电一体化工程(A080306) 机械制造(02230) 高等数学(工专)(00022) n 工程力学(一)(02159) n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03707) n 数控技术及应用(02195) 大学语文(04729) n 可编程控制器原理与应用(02236) 电工技术基础(02232) n 英语(一)(00012) n 自动控制系统及应用(02237) 电厂热能动力工程(A080501)   高等数学(工专)(00022) n 工程力学(一)(02159) n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03707) 大学语文(04729) 英语(一)(00012) 供用电技术(A080601) 电工原理(02269) 高等数学(工专)(00022) n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03707) 大学语文(04729) n 线性代数(02198) 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应用(02277) n 英语(一)(00012) 工业电气自动化技术(A080602) 电工原理(02269) 高等数学(工专)(00022) n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03707) 大学语文(04729) n 线性代数(02198) 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应用(02277) n 英语(一)(00012)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A080604) 电工原理(02269) 发电厂电气主系统(02301) n 高等数学(工专)(00022) n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03707) 大学语文(04729) n 线性代数(02198) 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应用(02277) n 英语(一)(00012) 计算机及应用(A080701) 数据结构导论(02142) 高等数学(工专)(00022) n 高级语言程序设计(一)(00342) n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03707) 大学语文(04729) n 线性代数(02198) 数据库及其应用(02120) n 微型计算机及接口技术(04732) n 英语(一)(00012) 电子技术(A080704) 电工原理(02269) n 非线性电子电路(02342) n 计算机应用基础(00018) 高等数学(工专)(00022) n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03707) 大学语文(04729) n 线性代数(02198) 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应用(02277) n 英语(一)(00012) 通信技术(A080706) 电工原理(02269) n 非线性电子电路(02342) 高等数学(工专)(00022) n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03707) 大学语文(04729) n 数字通信原理(02360) n 线性代数(02198) 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应用(02277) n 英语(一)(00012) 移动商务(A080786),移动商务技术(A080786)   高等数学(工专)(00022) n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03707) 广告学(一)(00181) 国际市场营销学(00098) n 英语(一)(00012) 嵌入式技术(A080788)   高等数学(工专)(00022) n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03707) 可编程控制器原理与应用(02236) 英语(一)(00012) 房屋建筑工程(A080801) 计算机应用基础(00018) n 建筑施工(一)(02400) 高等数学(工专)(00022) n 工程测量(02387) n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03707) 大学语文(04729) n 混凝土及砌体结构(02396) 土力学及地基基础(02398) 食品科学与工程(A081307) 计算机应用基础(00018) 高等数学(工专)(00022) n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03707) 大学语文(04729) 烹饪工艺学(二)(00978) n 英语(一)(00012) 营养、食品与健康(A081310) 计算机应用基础(00018) n 临床医学总论(05747) n 人体营养(05745) 基础营养学(05743) n 疾病的营养防治(05748) n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03707) 大学语文(04729) 食品卫生法规与监督(05750) 计算机信息管理(A082207) 电子商务与电子政务(04754) 高等数学(工专)(00022) n 高级语言程序设计(一)(00342) n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03707) 大学语文(04729) n 计算机原理(02384) 管理信息系统(02382) n 数据库及其应用(02120) n 英语(一)(00012) 建筑经济管理(A082209)   高等数学(工专)(00022) n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03707) 大学语文(04729) 经济法概论(财经类)(00043) 电子政务(A082217)   公文写作与处理(00341) n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03707) n 行政法学(00261) 办公自动化原理及应用(00346) 管理信息系统(02382) n 机关管理(00509) n 数据库及其应用(02120) n 英语(一)(00012) n 政治学概论(00312) 农学(A090101)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03707) n 农业经济与管理(00135) n 植物学(二)(02660) 大学语文(04729)   种子(A090103)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03707) n 植物学(二)(02660) 大学语文(04729)   园艺(A090104)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03707) n 农业经济与管理(00135) n 植物学(二)(02660) 大学语文(04729)   果树(A090105)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03707) n 农业经济与管理(00135) n 植物学(二)(02660) 大学语文(04729)   畜牧(A090401)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03707) 大学语文(04729)   农业经济管理(A090601) 计算机应用基础(00018)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00065) n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03707) n 农业经济与管理(00135) 大学语文(04729) 经济法概论(财经类)(00043) 林业生态环境管理(A090608)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03707) 大学语文(04729) 环境科学概论(03164) 农业推广(A090701)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03707) n 农业经济与管理(00135)     临床医学(A100301) 病理学(02901) n 计算机应用基础(00018)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03707) n 药理学(一)(02903) 医学心理学(02113) 英语(一)(00012) 农村中医医疗(中西医结合)(A100501)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03707)   英语(一)(00012) 护理学(A100701) 病理学(02901) 护理伦理学(02996) n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03707) n 药理学(一)(02903) 大学语文(04729) n 内科护理学(一)(02998) n 医学心理学(02113) 妇产科护理学(一)(03002) n 外科护理学(一)(03001) n 英语(一)(00012) 社区护理学(A100704) 病理学(02901) n 计算机应用基础(00018)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03707) n 药理学(一)(02903) 大学语文(04729) 英语(一)(00012) 统计(B020102)     企业会计学(00055) n 线性代数(经管类)(04184) n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04183) n 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00051) n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n 英语(二)(00015) 财税(B020104) 财务管理学(00067)   线性代数(经管类)(04184) n 政府与事业单位会计(00070) n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04183) n 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00051) n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n 社会保障概论(00071) n 英语(二)(00015) 金融(B020106) 财务管理学(00067) 国际金融(00076) 货币银行学(00066) n 金融市场学(00077) n 线性代数(经管类)(04184) n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04183) n 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00051) n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00228) n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n 英语(二)(00015) 保险(B020108) 财务管理学(00067)   线性代数(经管类)(04184) n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04183) n 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00051) n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n 社会保障概论(00071) n 英语(二)(00015) 国际贸易(B020110) 国际运输与保险(00100) n 基础英语(00088) 国际金融(00076) n 外经贸经营与管理(00101) 国际贸易实务(一)(00090) n 企业会计学(00055) n 世界市场行情(00102) n 线性代数(经管类)(04184) n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04183) n 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00051) n 国际市场营销学(00098) n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农业经济管理(B020114)     线性代数(经管类)(04184) n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04183) n 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00051) n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n 英语(二)(00015) 经济学(B020115) 经济思想史(00143) 计量经济学(00142) 财政与金融(00048) n 线性代数(经管类)(04184) n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00138) n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04183) n 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00051) n 经济法概论(财经类)(00043) n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n 英语(二)(00015) 餐饮管理(B020119) 国外饮食文化(00989) 中国饮食文化(00986) 餐饮美学(00987) n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00051) n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n 英语(二)(00015) 调查与分析(B020121)   计量经济学(00142) 线性代数(经管类)(04184) n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04183) n 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00051) n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n 英语(二)(00015) 文化产业(B020155) 外国文化导论(04123) n 文学概论(一)(00529)   广告学(二)(00853) n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n 英语(二)(00015专业层次:全部考试类型:全部 备注:代表新增,代表已删除 2012年1月自考科目安排

周六(1月7日)周日(1月8日)上午(09:00--11:30)下午(02:30--05:00)上午(09:00--11:30)下午(02:30--05:00)工商企业管理(B020202)财务管理学(00067) 高等数学(工本)(00023) n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00149) 大学语文(04729) n 企业管理咨询(00154) n 企业会计学(00055) n 线性代数(经管类)(04184) n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04183) n 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00051) n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00228) n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n 英语(二)(00015) 会计(B020204)财务管理学(00067) n 会计制度设计(00162)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00149) 成本会计(00156) n 高级财务会计(00159) n 金融市场学(00077) n 线性代数(经管类)(04184) n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财务报表分析(一)(00161) n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04183) n 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00051) n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00228) n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n 英语(二)(00015) 市场营销(B020208)国际商务谈判(00186)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00149) 企业会计学(00055) n 线性代数(经管类)(04184) n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04183) n 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00051) n 国际市场营销学(00098) n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n 英语(二)(00015) 企业财务管理(B020213)国际财务管理(00208)  金融市场学(00077) n 线性代数(经管类)(04184) n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04183) n 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00051) n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n 英语(二)(00015) 电子商务(B020216)网络经济与企业管理(00910) 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00915) n 商法(二)(00995) 电子商务网站设计原理(00906) n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电子商务安全导论(00997) n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n 英语(二)(00015) 物流管理(B020229)财务管理学(00067) n 物流企业财务管理(05374)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00149) 线性代数(经管类)(04184) n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04183) n 经济法概论(财经类)(00043) n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n 英语(二)(00015) 公共事业管理(B020230)管理心理学(00163) n 劳动和社会保障概论(03312) n 人力资源管理(一)(00147) 行政法学(00261) 公共关系学(00182) n 教育管理原理(00449) n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管理信息系统(02382) n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n 英语(二)(00015) 劳动和社会保障(B020232)劳动经济学(03323) n 人力资源管理(一)(00147) 劳动关系学(03325) 劳动和社会保障法(03322) n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00051) n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n 社会保障国际比较(03326) n 英语(二)(00015) 采购与供应管理(B020282)物流企业财务管理(05374)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n 英语(二)(00015) 销售管理(B020314)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00149) 广告学(一)(00181) n 企业会计学(00055) n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00051) n 经济法概论(财经类)(00043) n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n 英语(二)(00015) 中小企业经营管理(B020320)  企业管理咨询(00154) n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n 英语(二)(00015) 监所管理(B030109) 监狱学基础理论(00236) n 民事诉讼原理与实务(一)(00918) 婚姻家庭法原理与实务(00924) n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n 英语(二)(00015) 法律(B030117)合同法(00230) n 金融法(05678) n 民法学(00242) 法律文书写作(00262) n 公司法(00227) n 票据法(00257) n 行政法学(00261) n 中国法制史(00223) 婚姻家庭法(05680) n 民事诉讼法学(00243) n 外国法制史(00263) n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房地产法(00169) n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00228) n 经济法概论(00244) n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n 英语(二)(00015) 行政管理学(B030302)财务管理学(00067) n 领导科学(00320) 公文写作与处理(00341) n 行政组织理论(00319) 西方政治制度(00316) n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n 中国文化概论(00321) 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00051) n 管理信息系统(02382) n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n 西方行政学说史(00323) n 英语(二)(00015) n 政治学概论(00312) n 中国行政史(00322) 政治学(B030308)领导科学(00320)  西方政治制度(00316) n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n 英语(二)(00015) 学前教育(B040102)美育基础(00409) n 学前比较教育(00401)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00883)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n 英语(二)(00015) 教育管理(B040107)教育预测与规划(00454) 教育经济学(00451) n 学前教育管理(00457) n 中小学教育管理(00458) 教育管理原理(00449) n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二)(00456) n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n 英语(二)(00015) 教育学(B040108)中外教育简史(00464) 教育学原理(00469)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00466) n 教育管理原理(00449) n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n 英语(二)(00015) 心理健康教育(B040110)心理治疗(一)(05624)  团体咨询(05628) n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n 英语(二)(00015) 小学教育(B040112)文学概论(一)(00529) n 中外教育简史(00464) 小学教育心理学(00407) n 中小学教育管理(00458)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00466) n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n 中国文化概论(0032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n 英语(二)(00015) 义务教育(B040125)初中数学课程与教学(09294) n 初中英语课程与教学(09297) n 初中语文课程与教学(09291) n 中外教育简史(00464) 中小学教育管理(0045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二)(00456) n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n 英语(二)(00015) 秘书学(B050104)领导科学(00320) n 秘书学概论(00345) 公关礼仪(00644) n 公文写作与处理(00341) n 行政法学(00261) 办公自动化原理及应用(00346) n 公共关系学(00182) n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n 中国文化概论(00321) 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00051) n 机关管理(00509) n 经济法概论(财经类)(00043) n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n 秘书参谋职能概论(00526) n 英语(二)(00015) n 政治学概论(00312) 广告学(B050302)新闻事业管理(00662)  广告学(二)(00853) n 广告学(一)(00181) n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n 中国文化概论(00321) 经济法概论(00244) n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n 英语(二)(00015) 公共关系(B050309)公关心理学(00643) n 领导科学(00320) n 人际关系学(03291) n 人力资源管理(一)(00147) 公共关系写作(00646) n 现代媒体总论(03300) 公共关系学(00182) n 国际公共关系(03295) n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n 中国文化概论(00321) 广告运作策略(03299) n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n 英语(二)(00015) 广播电视编导(B050311)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n 外国新闻事业史(00660) n 英语(二)(00015) 摄影(B050417)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n 英语(二)(00015) 档案学(B060202)  办公自动化原理及应用(00346) n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00051) n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n 英语(二)(00015) n 中国行政史(00322) 应用心理学(B071502)公关心理学(00643) n 管理心理学(00163) 新闻心理学(00657)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00466) n 医学心理学(02113) n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n 心理学(00031) n 英语(二)(00015) 机械制造及自动化(B080302)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02202) n 线性代数(02198) n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工业用微型计算机(02241) n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00228) n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n 微型计算机及接口技术(04732) n 物理(工)(00420) n 英语(二)(00015) 机电一体化工程(B080307)工程经济(02194) 机械工程控制基础(02240)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02202) n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工业用微型计算机(02241) n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n 物理(工)(00420) n 英语(二)(00015) 机电系统智能控制(B080309)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工业用微型计算机(02241) n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n 物理(工)(00420) n 英语(二)(00015) 电厂热能动力工程(B080502)  线性代数(02198) n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n 物理(工)(00420) n 英语(二)(00015) 工业自动化(B080603)电工原理(02269) 高等数学(工本)(00023)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n 自动控制理论(二)(02306)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n 物理(工)(00420) n 英语(二)(00015)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B080605)电工原理(02269) 高等数学(工本)(00023)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n 自动控制理论(二)(02306) 发电厂动力部分(02311) n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n 英语(二)(00015) 计算机及应用(B080702)Java语言程序设计(一)(04747) n 数据结构(02331) 高等数学(工本)(00023) n 高级语言程序设计(一)(00342) n 数据库系统原理(04735) C++程序设计(04737) n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n 软件工程(02333) n 英语(二)(00015) 电子工程(B080705)非线性电子电路(02342) n 工程经济(02194) 高等数学(工本)(00023)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n 自动控制理论(二)(02306)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n 物理(工)(00420) n 英语(二)(00015) 通信工程(B080707)非线性电子电路(02342) n 工程经济(02194) 高等数学(工本)(00023) n 计算机通信网(02373)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n 物理(工)(00420) n 英语(二)(00015) 计算机通信工程(B080708)非线性电子电路(02342) n 数据结构(02331) 高等数学(工本)(00023) n 计算机通信网(02373) n 数据库系统原理(04735) 数字通信原理(02360) n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计算机通信接口技术(02369) n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n 物理(工)(00420) n 英语(二)(00015) 计算机网络(B080709)Java语言程序设计(一)(04747) n 数据结构(02331) 高等数学(工本)(00023) n 高级语言程序设计(一)(00342) n 数据库系统原理(04735) n 网络工程(04749) 计算机网络管理(02379) n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互联网及其应用(03142) n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n 物理(工)(00420) n 英语(二)(00015) 数控技术(B080741) 机械工程控制基础(02240)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02202) n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n 英语(二)(00015) 移动商务技术(B080787),移动商务(B080787) 高等数学(工本)(00023) n 外经贸经营与管理(00101)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n 英语(二)(00015) 嵌入式技术(B080789) 高等数学(工本)(00023)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02202) n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n 英语(二)(00015) 建筑工程(B080806)混凝土结构设计(02440) 流体力学(03347) 工程地质及土力学(02404) n 建筑结构试验(02448) n 线性代数(02198) n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建筑经济与企业管理(02447) n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n 物理(工)(00420) n 英语(二)(00015) 食品科学与工程(B081308) 高等数学(工本)(00023)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n 中国文化概论(0032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n 数据库及其应用(02120) n 物理(工)(00420) n 英语(二)(00015) 营养、食品与健康(B081311)社区营养学(05769) n 营养学(一)(05760)  临床营养学(05762) n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n 实用卫生统计学(05755) n 英语(二)(00015) 工业工程(B082205)工程经济(02194) 设施规划与设计(02648) 运筹学与系统分析(02627) n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计算机辅助管理(02631) n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n 物理(工)(00420) n 英语(二)(00015) 计算机信息管理(B082208)数据结构导论(02142) n 网络经济与企业管理(00910) 数据库系统原理(04735) C++程序设计(04737) n 计算机原理(02384) n 软件开发工具(03173) n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管理信息系统(02382) n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n 信息系统开发与管理(04757) n 英语(二)(00015) 邮电管理工程(B082211)财务管理学(00067) n 人力资源管理(一)(00147)  线性代数(经管类)(04184) n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04183) n 经济法概论(财经类)(00043) n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n 数据库及其应用(02120) n 英语(二)(00015) 电子政务(B082218)财务管理学(00067) 行政法学(00261)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电子商务概论(00896) n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n 英语(二)(00015) 农学(B090102)计算机应用基础(00018)  田间试验与统计方法(02677) n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n 英语(二)(00015) 畜牧兽医(B090403)计算机应用基础(0001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n 英语(二)(00015) 林业生态环境工程与管理(B090609)计算机应用基础(0001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n 英语(二)(00015) 护理学(B100702)护理管理学(03006) n 计算机应用基础(00018) n 外科护理学(二)(03203) 护理学研究(03008) n 精神障碍护理学(03009) 公共关系学(00182) n 护理教育导论(03005) n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儿科护理学(二)(03011) n 妇产科护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