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写作困境论文范文

写作困境论文范文

写作困境论文

写作困境论文范文第1篇

要走出写作教学的困境,就必须加强写作思维特性的研究,如果我们能拿出有力的对策来 ,那么作文教学就会获得大面积的丰收。这个研究过程虽然是漫长的,也绝不是不能解决的。我认为,目前我们所要做的最主要的任务是继承传统教学中有用的成分,尤其是模仿训练,并切实地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感悟能力、联想能力、对事物的分析能力和评判能力,惟有如此,我们的写作教学才会有新的突破。

1.悟文"析法",提倡学以致用的拿来主义

练武有套路,习字有字帖,书法要临摹,一个初学写作者自然也离不开模仿,这是传统教学中的精髓,也 是学习写作的一条基本规律。大量事实证明:让学生进行悟文析法的模仿,是使复杂的思维对象条理化、抽象 的写作思维过程具体化的一种很有效的方法。古人谓学文有三偷,浅者偷其字,中者偷其意,高者偷其气,这种"偷"就是模仿,其实就是苏轼所说的"隐括法":偷其意、偷其气就是模仿中的创新。让学生从范文中得到启示与借鉴,可以领悟到作者的 写作技巧,进而变成自己的写作本领,进入近代学者黄季刚所说的"妙得规摹变化之诀,自成化腐为新之功" 的境界。关于这一点,请见拙作《考场轻松作文步步高》一书(2009年本书获甘肃省第七届基础科研成果三等奖)。

2.自由练笔,张扬个性,不拘一格的创造主义

一学期,课内大作文一般只做七八篇,这对于一个中学生来说,是远远不够的。量变质才能变,没有一定量的保证,怎么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呢?让学生课外自由练笔,是加大学生写作量,促使学生多写作的一种 好方法。这种自由练笔由学生自己选材,自己命题,举凡人物速写、景物素描、音乐欣赏、书画评析、诗文鉴 赏、影评剧评、时事评论、旅游观感、读书笔记、知识小品、经验介绍、思考一得、科技信息、市场印象、街 谈巷议、社会调查、学校新风、家庭琐事,以及各种文体的习作,或虚或实,或长或短,即兴命笔,均可写入练习簿中,这种自由练笔能丰富和发展学生的个性思维,能使学生深入地感悟生活,使生活条理、清晰地贮藏 于大脑之中,并由这种自由练笔改创成正规的作文,往往会取得良好的效果。我班的十几位同学都在报刊上发 表过优秀作文,并多次获奖,这同他们平时的自由练笔是分不开的。

3.读、写、评、析系统思维相结合培养学生认知的度

学生认知水平低表现在缺乏辩证的观点以及抓不住事物的关键和实质上。比如为了强调信心的重要,就说 "只要有信心,任何困难都能克服",为了强调虚心的必要,就说"虚心的人在事业上一定成功",统而言之 ,谈不出个所以然来。

面对学生认知水平低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多读、多写分析评论文章是有益的。

写评论文章,一是与课文结合,如读《促织》就写《如何认识成名因促织而致富》,学《鸿门宴》就写《 从〈鸿门宴〉看项羽为什么失败》;二是结合课文认识社会现象,如读《包身工》就写《如何看待"打工仔" "打工妹"现象》;三是结合学生思想生活实际写思想评论,如《〈背影〉读后》、《对"早恋"的看法》等。

读分析评论文章,学生会与自己的认识作比较;写分析评论文章,学生会认真揣摩思考,这都会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并进一步培养他们对社会认识的深刻性。

写作困境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国 女性主义 文学批评 困境 对策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这一时期的欧美国家,并随着西方女权运动的发展而逐渐渗透到文化、文学等诸多领域。20世纪80年代我国引入了这一外来理论,经过30多年的发展,先后经历了萌芽期、发展期、兴盛期三个阶段[1]。然而在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中国日渐兴盛的同时,也逐步陷入到困境之中。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西方理论移植后的“水土不服”引起的。因此,面对“困境”我们要做的是怎样自救,在深入分析陷入困境的原因的基础上探讨解决对策。

一、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特点分析

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形成的特点主要有三个:一是批评价值取向上的变化。在20世纪90年代,女性文学创作与批评呈现出齐头并进的特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最初的立场是为了颠覆男权中心,与男权形成二元对立,而新世纪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则明确了“双性和谐”的价值取向。当前我国女性主义文学研究的目标是构建有中国特色的“性别诗学”。二是批评视野进一步开阔,批评对象除了传统的文学作品,还包括影视剧、网络、杂志、美术、广告,甚至还包括城市建筑。批评角度也更加多元化,不仅包括社会、文化、性别、阶级、哲学、美学等传统角度,还可以从符号学、语言学、叙事学、传播学等角度进行批评。从过去只关注表现社会“精英”人士的文本转向普通女性,体现出强烈的平民意识[2]。三是理论建设学科化。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最初是通过译介西方相关理论作品开始发展的,并在90年代后期成为学者研究的专门课题。在新世纪后国内高校开设了有关课程,并开始培养这方面的教学与科研人才[3]。同时,还成立了一些机构,创办了相关刊物。因此,这方面的学科建设非常明显。

二、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陷入的困境表现

虽然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我国已扎根30多年了,但是在理论引进之初没有注意这一西方理论在中国具体文化语境中的理论支撑点,从而导致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中国逐步陷入困境之地。

(一)女性写作“看”与“被看”

20世纪90年代国内经济发展较快,意识形态领域氛围也日益宽松自由。在此背景下,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从最初的犹抱琵琶半遮面到此时不再遮遮掩掩了。文化语境变得更加热闹喧哗,充斥着不同的声音。而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提倡“身体写作”。这一现象引起了众人的广泛关注。这一概念由法国女性主义批评家埃莱娜・西苏提出的[4]。她认为“女性必须参与写作,必须写自己,必须写妇女。就如同被驱离她们自己身体那样,女性一直被暴虐地驱逐出写作领域。这是由于相同的原因,依据同样的法律,处于相同的目的。女性必须将自己写进文本就如通^自己的奋斗嵌入世界与历史一样。”因此,“身体写作”真正目的并不是单纯强调女性生理上的感受,更注重从女性角度来发现、挖掘过去被隐藏在男权文化下的富有深层次内涵的文化。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思想受到了金钱主义、消费主义、商品观念的冲击,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所提倡的“身体写作”也陷入了向男权话语媚俗的困境。其中,卫慧、棉棉等部分女性“身体写作”作家所创作的作品过于突出“女性身体”以迎合人们对女性的猎奇心理,从而获得更多经济利益。这背离了“身体写作”的初衷,让女性又一次沦为话语主体的“他者”,从“看者”沦为“被看”的尴尬境地。

(二)“突围”与“陷落”之间的矛盾

在长达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逐步确立了男权话语的中心地位。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家在批判男权文化,唤醒女性意识方面做了很多努力。但正是男权话语过于强大,而给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带来了很大的困扰。尽管每个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家都反复强调自己是从女性的角度来审视女性的内外部世界。但是这个界限具体是怎么划分的却说不清楚,表现出偏执与狭隘的不足[5]。其实,从女性的角度来分析女性的内心与世界的初衷是为了以女性的立场与感受来客观看待女性世界,不带有任何有色眼镜,以期摆脱数千年来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压抑。但是很多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学者越是急于与男权话语撇清关系,划清界限,却越是不由自主地落入男权中心这张大网中。刻意划清界限的做法只能表明在这方面还缺少足够的理论依据支撑。正是如此,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家才会过度强调女性应该远离社会,远离人类,从而让自己陷入自说自话的境地中。

(三)批评理论与批评对象之间的矛盾

若将上述两个问题解决了,那么批评家所面对的下一个问题就是如何说的问题了。具体来讲就是要根据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来对文学作品进行价值评判。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以及市场经济的深化,“文学的消费”日渐盛行。诸如“身体写作”、“私人写作”等文学作品中充斥着大量的媚俗作品。而以卫慧与棉棉为代表的“身体写作”作家为了满足广大男性的猎奇心理,毫无顾忌地进行低俗创作。这给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带来了极大的困扰。她们并未从美学的视角来分析作品的价值,因此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也缺少相应的价值。卫慧与棉棉的“身体写作”是对传统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提出的“躯体写作”的误读,实际上是掌握着话语的男权社会献媚。学者杨r曾发表文章对这一现象进行了批评,他认为[6]:“那种过度强调私人化写作与私人性,以致让二者对立起来的个人化与私人化写作主张必将导致文学与社会脱节。”正是如此,越来越多的作家开始放弃了对社会的反思与批评,转而只关心自己。此外,关于“身体写作”作家的相关批评理论发展迟缓,形成了两套毫无关联的话语系统,从而让批评理论陷入困境中。

三、造成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

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复杂而深刻的。通过分析,笔者认为主要由两大原因引起的。

(一)相关理论具有多元性与复杂性的特点

造成任何一种批评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之一还是理论本身[7]。我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本身就是建立在西方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相关理论基础上的,因此,问题就更加复杂。首先,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流派非常多,形成的阶段性理论成果也多。我国很多学者都是选择性“译介”了一部分西方理论。这造成了中国批评家“译介”方面的不确定性以及中国女性主义理论上的差异性。从理论层面来讲,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不仅是一种纵向的历史过程,还是一种横向的理论过程。从纵向历史进程来看,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着重揭露了文学实践中存在的“厌女现象”;第二阶段是为了发现女性作家拥有一个属于她们自己的文学,挖掘那些淹没在父权价值观中的历史与主题的连贯性以及艺术价值。第三阶段不再单纯要求公众认可女性作品,而是倡导从本质上来研究文学研究的基本概念,重新修正完全基于男性文学经历的相关阅读与写作的现存理论假定。这三个阶段是一个批判“建构”修正的过程,各阶段的重点都明显不同[8]。从横向来分析,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存在多个派别,并各具特色。比如,英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与法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两大主力。尽管都打着相同的女性主义旗号,但都是各行其道。她们虽然都注重女性特点的张扬,但对女性主义的涵义理解却有着明显的差异。其次,理论自身的复杂性与矛盾性也是导致这一困境的主要原因。女性主义批评属于同时期的多种阐释模式之一,与其它理论存在很多联系。多样的身份给文学批评带来了更多需要关心的问题,也形成了多样化的批评视角[9]。同时,也导致了理论方面的自相矛盾。

(二)理论本土化构建还有待完善

理论本土化构建不足是让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陷入困境的根本原因与直接原因[10]。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是在矛盾中逐步形成的,通过不断提出理论方面的难题,不断陷入困境,并促使自身不断寻找走出困境的新理论。而我国在这方面却极少有这种理论上的追问。国内大多数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文章都是西方批评的回声,并无创新。这就是说,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缺少本土化的自我建构,属于一种“拿来理论”。由于缺少相对统一的标准,没有足够的理论支撑,导致全部批评都是从具体文本出发的。为了文本阐释的需要,不同的批评家对相同的命题会根据不同的文本斫行不同的界定。

四、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走出困境的建议

(一)增进“她们”与“他们”的对话

要想让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这一外来理论中国化,在中国得到更好的发展,就应该在发展进程中善于发现问题、并不断解决问题。通过文学批评理论的本土化,使其适应我国国情,从而发挥出相应作用。目前,该理论已引入国内很多年,大部分男性研究者对此抱着非常冷漠的态度。这从每年的学术研究成果数量就可窥见一斑。其实,与其他西方文论相比,这一西方文论并无太大的差别,无非是带着“女性”这个字眼[11]。不过也正是这个字眼让很多男性研究者躲之不及,担心自己一不小心就沦为其他女性主义批评家共同抨击的对象。不管这些男性研究者是为了避嫌,还是不屑,若长期这样下去势必会影响到西方女性文论在中国的发展。对此,笔者认为只有打破男女性别的对垒,让女性批评家与男性批评家实现良性沟通。在这一前提下共同构建开放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体系。这样才能让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得到新的发展动力。

(二)加强对相关理论资源的整合与构建

为了构建起本土化的相关理论体系,首先应做的是对现有的理论资源进行清理。西方女性批评文论是在女权运动中逐步发展起来的。中国与之不同,不仅没有女权运动,也缺少独立的女权理论。最初学者引入的相关理论是为了拓宽国人的视角。我们在学习西方文论的同时,更应关注本土思想与文论实际。只有将西方文论中国化,才能更好地指导本土创作与价值评判[12]。其次,要注重理论方面的自我构建。我们不能只奉行“拿来主义”,应花更多精力在理论的构建上,逐步构建起一套完整的、切实可行的本土化理论体系。

总之,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我国已走过了三十多年的历程了,并逐步在中国扎根生长。对于当前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陷入的困境,我们要深入分析原因并积极探索解决对策,尽快构建起有中国特色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体系,以促进这一文论的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谨旖.深入探讨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西方女性主

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化进程[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6(9):71-72.

[2] 李小江.文学、艺术与性别[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199-199.

[3] 姜波,闻铭.论中国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困境[J].理论观察,2010,31(3):25-27.

[4] (法)埃莱娜・西苏.“美杜莎的笑声”,[A]//张京媛.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194-194.

[5] (美)贝尔・胡克斯.女权主义理论:从边缘到中心[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243-247.

[6] 杨r.躯体写作的意义及局限性[J].文论报,2001,28(1):12-12.

[7] (英)弗吉尼亚.伍尔芙.妇女的职业,伍尔芙随笔全集:第3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96-108.

[8] 肖沃尔特.社会性别研究选译[M].北京三联书店,1998:132-142.

[9] 冯群英.对当前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反思[J].科教导刊,2011,26(20):199-200.

[10] C・雷吉斯特.美国女权主义批评书目导论[A]//约瑟芬・多诺凡.女权主义文学批评:理论探索[C].莱克斯顿:莱克斯顿出版社,1975.

写作困境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教育生态学;大学英语写作;困境;解决路径

1教育生态学概述

生态学概念在21世纪受到了广泛推崇,近年来,随着人们思想意识水平的提升,生态思维意识得到了空前发展。在此背景下,生态概念得到了充分拓展,除了在环境等方面有所涉及外,教育生态学也逐渐出现在了教育行业中。它是研究教育系统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及与其周围生态外部环境(包括个体心理环境、班级课堂环境、学校环境乃至社会环境)之间的能量、物质和信息交换,探究“人-教育-环境”构成的三位一体的社会生态系统的边缘学科[1]。它存在的意义就是对现有的教育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进行深入研究与分析,使其自身系统功能和作用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并在此基础上,剖析教育和教育所处的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从而找出教育事业发展规律,确保教育生态环境优化方法的可行性。教育生态学理论提出:教育具有多元化、多途径等特点,因此无论是进行何种教育,其教育环境必将是丰富的。因此教育过程不仅存在于学校场所中,而且在社会各类环境中都有它的存在,例如广播、电视、社会团体等。由此看来,在某些特定环境下,教育结构和社会环境是相互作用的。明确教育情境范围,降低教育情境的复杂性,摒弃传统的、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教育模式,以寻求新的改革方法和策略,促使教育质量的提高是教育生态学的关键所在。教育生态学除了具备生态系统所固有的观点外,还在此基础上对传统教育理论框架进行了划分,推动了新型教育理论框架的建立,目前已成为高校长久稳定发展的必然因素。它的出现,是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其本质决定了它的发展前景,因此,想要确保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教育生态化无疑是最有效的方式。

2大学英语写作过程中遇到的困境以及产生原因

2.1大学英语写作中的困境

在目前大学英语写作教学过程中,虽然教师在备课方面付出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但是教学效果却差强人意,学生对写作缺乏一定的积极性,写作作品质量较低,学生所学英语知识在英语写作中无法得到灵活应用,导致写作过程中错误频出,对其遇到的困境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首先,在写作过程中,文不对题现象出现频率较高,学生组织语言能力较差,堆砌单词现象严重,使得文章内容语法出现错误,文章句子想表达的意思不明确。部分学生虽然语法错误出现较少,但是其表达方式上偏于“中式英语”,与实际英语表达形式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其次,文章内容空洞。虽然在写作过程中,学生按照写作要求完成了写作,但是对其内容进行深入研究,可以发现文章内容较为单薄,甚至部分学生整篇文章并没有与题目相对应的实际内容;再次,相关词汇和语句运用缺乏新意。这类问题主要表现为在写作过程中,为了保证语法的正确性以及语句的通顺性,一般会采用较为常见的英语句子,使得文章缺乏新意。同时,整篇文章多处运用同类句式的现象在写作过程中也经常出现,导致整篇写作文章过于单调;最后,写作文章不注重运用修辞手法[2]。虽然学生能够完成相应写作任务,但是因其对修辞手法等运用较少,或基本不用,使得文章不具有美感,无法引起阅读者的共鸣。另外,上下句子之间缺乏一定的转折词,或段落之间衔接缺乏连贯性,使得整篇文章过于平淡,层次性较差。

2.2导致学生写作困境的出现原因

导致上述写作困境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学校方面来讲,挑选教材所涉及的相关内容较为烦琐,理论方面知识不够精简,导致学生在学习起来难度较大,无法保证其对所学知识的吸收。加之英语写作课程开设课时较少,因此想要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教师就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进行较多内容的讲述与教学,无法保证所讲述知识的细致性与精简性。同时,在写作内容布置时,写作内容与实际生活不够贴切,所涉及内容在未来并没有太强的实用性,导致学生逐渐失去对英语写作的兴趣。此外,学生进行的写作练习较为匮乏和教师的辅导程度不足等也是造成英语写作困境的关键因素。从教师教学方面来讲,教师在进行英语写作教学时采取的教学形式缺乏多样化。一般来讲,教师在英语写作教学时,都会给学生列举相关例子,在列举的句式中贯穿相关的写作方法和技巧。这种教学方式虽然可以对学生的句式应用有一定的帮助,但是整个过程都是以教师为主体的,在课堂上学生是一种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不利于学生发散思维和举一反三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写作方面的潜力无法得到有效激发。同时也会在某些方面使得学生写作过于形式化,这些都是阻碍学生英语写作水平提升的重要原因。通常在教师讲述英语写作相关技巧后,都会引导学生进行必要的练习和测验,以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但是在此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从学生方面来讲,由于现有的英语写作练习模式都是教师布置写作练习任务,然后教师在对学生提交的写作文章进行批阅,以了解学生对英语写作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但是在此过程中,学生为了完成教师所布置的作业和任务,一些抄袭现象时有发生,与教师所布置练习等初衷相违背,因此此种练习方式是否能达到提升学生写作能力的目标仍然是值得推敲的。

3教育生态化的英语写作教学观

3.1英语写作教学观的生态化

生态化的英语写作教学不仅停留在写作技巧和方法的传授方面,而是在此基础上,对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思维发散能力等进行训练[3],从而使学生灵活应用所学英语知识的能力得到提升,为未来写作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同时教师教学内容也不仅仅是以相关教材为参考制定的,课堂讲述方式也不局限于PPT演示,而是融入当下先进的、多元化的信息化技术,根据学生自身特点与个性差异,来建立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和课堂讲述方式。此外,在对学生写作能力评价时,要将学生日常写作成绩、课堂表现等纳入到教学评价中,确保其全面性。

3.2英语写作学习观的生态化

相关学者认为,学习环境的发生必然会有教育者、学习者、学习背景和学习信息的产生,而在这个环境中,教育者、学习者以及学习环境之间是具有一定的相互作用的。而教育生态学最具代表性的特点就是它的互动性,在英语写作学习观中主要表现为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以及学生、教师与学习环境的互动等三方面内容。例如在写作学习过程中,学生应针对学习内容加强与班级同学之间的交流,了解其他学生对写作主题的看法,互相修改指正,提高学习成果的质量。此外,学生在听取教师的写作指导后,要及时与教师沟通以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要让教师了解自己要表达什么?在表达过程中有没有发生错误?误解等?在教师的引导下找到更好的表达方式从而对自身的写作文章进行修改和完善。此外,学生还应积极参与到课外资源利用与学习的过程中,将课内学习到的知识与课外资源有效结合起来,从而有效提高英语写作水平。

4教育生态视角下提升大学英语写作能力的途径

教育生态学也可被认为是一种特殊的生态系统,那么教师和学生就是生态系统中的构成部分,两者之间是相互平等的。因此在教育生态视角下,大学英语写作教学除了要求学生具备相应的英语写作基础知识外,还要注重学生与教师自身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以及发散思维的培养,学生与教师共同学习和发展。4.1以学生的个性需求为指导进行教学教育生态学提倡平等,因此在英语写作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将学生置于与自身同等位置来进行[4]。教师在教学时,应对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兴趣爱好等有详细了解,例如大学生追求时尚,喜爱明星等,因此教师就可以以此为突破点,以此激发学生对英语写作的学习兴趣,从而促进其英语写作能力的提升。

4.2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自然生态环境中基本规律就是优胜劣汰、适者生存,而在教育生态学背景下,此种规律同样适用。学生是课堂生态系统中的重要参与者,因此在英语写作课堂中,最具其代表性的写作文章也必将会面临优胜劣汰的竞争局面。一些较好的英语写作文章就会在众多选项中凸显出来,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生态系统中的“胜者”。所以为了更好地体现上述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注重课堂氛围的营造,使得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体现,进而带动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4.2.1设立一定的竞赛机制

英语写作从本质来讲,是一门注重实践的课程,而教师设置一定的竞赛机制,例如在班级内举办英语辩论赛等,学生在辩论赛组稿的过程中不仅可以锻炼自身紧扣主题的能力以及洞察能力,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审题精准度和切题能力,而且在辩论过程中,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口语能力与表达能力,使得学生自身的英语理论知识得到了有效运用。这样在后期英语写作过程中,减少了当下文不对题等现象的出现,通过这样一个过程,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充分发挥,对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有着重要作用。

4.2.2通过建立合作机制提升学生的参与意识

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负责多个班级的教学工作,由于学生数量较多,通常来讲,教师很难顾及每位学生。在此情况下,教师可以改变现有的作业批阅方式,而是引导学生将其写作的文章上传到班级社交群内,鼓励学生针对班内其他写作文章发表自身看法与意见,并对班级内作业进行评论与修改,以此提高英语写作对学生的吸引力。这样一方面可以避免了学生羞于开口而不敢发表自身观点的情况,另一方面,还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拓展能力,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散。同时,学生在查看其他同学写的英语文章时,还能及时发现其他学生的写作优点,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良好的路径。此外,为了方便教师的管理,教师还可以对班级内学生进行分组,值得一提的是,在分组过程中,要注重小组成员英语写作水平的均衡性,既要有写作能力强的学生,也要有写作能力较低的学生,确保分组的科学性与合理性,避免出现全部小组成员写作能力过低或过高的出现。在分组完成后,小组内要将每位成员的文章进行阅读,鼓励小组成员对每位英语文章进行评价,随后,要在课堂中,展示每个小组组员写作过程中所使用的优美句子,同时还要总结出写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从而确保每位学生的参与,在参与过程中互相学习,互相进步。

写作困境论文范文第4篇

我得到的演讲题目是“全球化时代中国诗歌的处境和困境”,显然这里需要谈的是现象而不是理论。其实我本来认为诗歌不存在“困境”而只会时有低谷,这两个词的含义显然是不同的。抛开这些虚拟的字眼,首先应该承认,近些年,是中国新诗最为繁盛、风格最多样、成就最显著的时期。对于诗人来说,这几年艺术创作的空间开始增大,社会和人自身的生存状态和心态趋于平和,生存张力扩大。生活的多元促进了艺术的多元,更多诗人具有了相对独立的诗歌立场、自由的创作心态和个性化的创作风格,诗歌的创作氛围和姿态更自由、更松弛、更包容、更平民化,从整体上说,这种现状对于诗歌的繁盛是有益的。相比于小说、散文和戏剧来说,诗歌是孤独的,也是最没有功利性的,因此近二十年来,在中国文学里,诗歌是成就最大的文学形式之一。这一点,在中国文学批评界和研究界,应该能够达成共识。

虽然诗歌有着如此的辉煌,但它的困境和黯淡也是显而易见的。诗歌并不能为我们创造物质财富,诗歌已经变得越来越边缘化,诗人也成了这个社会的边缘人。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并没有生活在一种普遍的诗意中。而在诗歌边缘化的过程中,当下中国诗歌的困境,主要存在于诗人外部与内部两个方面。

第一、从历史渊源来看,中国是思想和诗歌大国,不但是创作上,那些历史沉积的观念对我们的生活、思维影响都很大。比如孔孟、老庄、诗经、屈原等等。我感觉,我们穷其一生悟出的道理,不过是他们思想和哲学的一点皮毛。不要说的很久,就是近代,一些大家的思想也让人受用一生。我一直记得林则徐在昆明为官时所题的几句话:“大其心容天下之物;虚其心受天下之善;平其心论天下之事;潜其心观天下之理;定其心应天下之变。”我以为这是最好的诗。最早读到这几句话,是挂在我岳父书房里的一幅书法作品,之后便一直在我的意识里装着。还有像《论语》里的“敏于事而慎于言”等等,一直左右着我的行为。我们受惠于这种传统,同时也被其所累,被其所缚。

在古代,诗歌曾经是文人之间进行交流的主要文体,诗歌一度成为中国人的宗教,而新文化运动提倡写白话诗,古典诗歌在国人心目中的地位因此受到了影响。相比于古典诗歌,中国现代新诗最早的师承与渊源应该是西方现代诗歌,受众群从一开始就要小得多。再加上新诗本身就具有隐喻、象征等诸多现代修辞特点,与古诗比较,新诗的那种个性化的精神气质,无形中给读者的理解增加了障碍,这也是中国现代新诗一直以来处于小众化的原因。另外,中国几千年来儒、释、道等各家对诗人思想的禁锢,使得他们缺乏现代意识,新诗在现代性问题上一直有着比较尴尬的处境,直到如今,诗人们的写作还纠缠传统与创新的争论中。

其次,中国现代新诗的发展历程不长,只有九十余年,而且中间还有几段时间处于停滞甚至倒退的阶段,比如“”十年。“边缘化”是对“狂热化”而言的,曾经在一个特定的时期,中国也曾经出现过全民写诗的热潮,那个时代诗歌也有过表面的辉煌,但那实际上是社会畸形的表现,是政治的力量而非艺术本身的力量。因此我以为,诗歌适度的“边缘化”是正常的。人们的审美情趣多元化,对什么是好诗的理解有了较大的差异;另一方面,随着其他传媒和艺术的发展,人们有了更多的审美选择和空间,这是艺术成熟、社会成熟的标志,是好事。其次,诗歌的内容和形式都发生了变化,80年代之前诗歌为政治所用,是一种泛抒情;而如今人们情感的表达越来越个人化,没有相同经历或感受的人可能就无法体会诗中的情感,交流起来有障碍,这种理念上的差异导致了审美受限。

另外,新诗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还没有形成像中国古典诗歌那样悠久的文化传统。中国现代诗歌曾经在很长的时间独立性受到制约,作为政治的附庸和意识形态简单的传声筒,受到各种思潮的束缚,诗歌本身的艺术发展一直是打了很大折扣的。当然,这些都是新诗的历史问题。新诗角色的改变,是最近三十年事情,从朦胧诗开始,诗人的主体地位得到了提升,诗歌创作的本质获得了体现,逐渐弱化了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影响,诗人们也刻意规避应时的、即兴的题材,让诗歌回到艺术本来的位置上。或许恰恰是因为对艺术性的过分强调,在最近三十年里,绝大多数诗人都沉浸于对诗歌纯艺术性的探索,而较少关注诗歌与政治和现实的关系,表达情绪日趋内倾,导致诗歌缺少了历史感和厚重感,一些诗人也欠缺了担当精神。

还有一个问题我也曾经表述过:与中国的古诗相比,新诗目前基本没有规范,这起码说明中国诗歌缺乏建设,既缺乏艺术建设,也缺乏理论建设。作为一门艺术,必要的艺术规范还是要有的。这种“规范”不是要限制这门艺术的发展,也不是要制造什么“诗歌写法”之类的东西,但是一门从语言、形式到内容完全没有规范的艺术形式能够有序的迅捷的发展,本身就会遇到障碍。没有规则,这可能是诗歌这门艺术的特质。当然审美越多元化越好,一旦有了可以制作的“规范”,这门艺术的生命力就开始枯竭了,比如中国的唐诗和宋词。但目前的现状说明新诗还不成熟。诗歌其实是一门“感知”、“感受”的艺术,写诗、读诗、对诗歌的理解,一般靠每个人的感受能力,而恰恰在感受能力这一点上,差异是相当大的。诗歌多元化是诗歌繁荣的标志和前提,也是诗歌艺术发展的趋势,但也因此形成了对作品判断上的多样性和“不可操作性”。当然我们的现代新诗教育也是一个严重的问题,一代一代孩子对新诗的接受就仅限于教材中很多直白、浅陋的作品。教育体系中对中国新诗的发展了解跟踪程度也不够,学生中除了个别人有自觉的诗歌创作意识之外,受应试教育的诸多影响,大多很少有写诗的冲动。现行的语文学习和教育体制,是当下诗歌所处困境一直得不到改善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五、从现实方面,受消费社会的影响,现代人的各种娱乐方式逐渐丰富,诗歌没有了八十年代那样的辉煌,诗人在减少,读者也在减少。诗人不再是时代的宠儿,各种诗歌刊物的发行量和订数骤减;纯文学刊物的诗歌栏目,要么就页码很少,要么就取消。在这样的一种诗歌环境下,很多诗人都弃诗歌而去,或者写作小说、散文和其它文体。而那些固守下来的,大都受日常生存的困扰,诗人们这种艰难的生存处境,也或多或少地影响了当下诗歌创作的活力现场。这似乎与美国的诗歌状态相似,我的美国朋友告诉我:“无论在公共对话、中学教室、书店,还是主流媒体上,当代诗歌已踪影难觅,诗已在大众心目中逐渐淡化。出售诗集的书店在这个国家屈指可数。100年前,我们的报纸刊登诗歌是很常见的事情;50年前,大型报纸定期发表诗集评论文章。今天,报上连一首诗也看不到。《纽约时报书评》每年仅有几期发表诗集评论。我们的诗歌“兴趣群体”去了哪里?10多年前,诗人达那乔亚已看到诗歌脱离大众生活的现状,他在颇具影响力的论文《诗还重要吗》中提出的问题至今仍然存在。诗人们只顾彼此唱和,忽略了更广义的读者群的存在。”我觉得这些话与中国诗歌的现状非常相似。中国这些年经济快速发展,但物质化物欲化的氛围越来越重,在这个人心越来越浮躁的时代,认真并用心踏实写诗的人越来越少,很多人讲求写作速度,而不注重语言的精致,他们的诗歌看起来随意,粗糙,没有一种汉语言所应该具有的优雅和生动,这一点从网络上铺天盖地的诗歌帖子和诗歌刊物上诸多“为了写诗而写诗”的分行文字中就可略知一二。所以,对诗歌技艺的真正重视,也是当下诗人应该自省和反思的问题。要培养诗人在诗歌写作上的耐性,真正使写作从容起来,具有面对文字的真诚感和幸福感,是当下诗人特别需要调整好的一种创作心态。我一直认为真正的诗人是具有诗性的那些人,而不一定单纯是写作分行文字的人。当然这是另外一个话题。

其实,中国目前诗歌所处的困境,除了以上所阐述的一些历史原因和现实原因之外,更多是诗歌内部以及诗人创作本身存在着一些困境,这些困境相对于外部环境和诗人们的现实境遇来说,其潜藏得更为隐蔽,属于质的困境。我要强调:诗歌困境主要是诗人自身内心的困境,是承继传统而又必须突围的困境。不要畏惧写作时的偏执,诗人有时就是要把自己的个性表达推向极致。而且我一直认为,诗歌、音乐、绘画艺术本身就是先锋艺术,一定要站在艺术的前沿。当然,每个人对“先锋”的理解不同,我理解的“先锋”就是写作中张扬的个性、独立的表达,就是内涵和冲撞力。当然,最好还要有意义,有相对的成熟。“成熟”未必就一定不“先锋”,“先锋”这个词原本极其珍贵,包容性也很大,但这些年被一些小圈子里的人搞得越来越狭隘和偏执,限制了“先锋”的内涵。说到内涵,当下的诗歌创作普遍缺乏让人感觉到差异的阅读的陌生感和新鲜感,使得诗歌缺少批判性与社会良知,没有质疑,没有这个时代的独有特征,最后流于空洞的抒情,缺少宏大也缺少浪漫。

当下的中国诗歌缺少思想性,这已经成为诗人们面临的越来越普遍和严重的问题。当然,这一问题的产生,是由于诗人们对现实题材不够重视而引起的,这是对过去政治干预的反弹,也与我们这个社会“学术突显、思想淡出”的大环境有关。对此,有诗人呼吁:诗人不应成为思想史上的失踪者。我觉得,这是对当下诗歌创作最根本的警醒。诗歌如果失去了思想性,沉溺于欲望和渺小的个人情怀,很难有灵魂的震撼;而诗人的创作如果失去了思想性,其诗歌必定显得轻浮,没有力度,没有共鸣和感动。任何一个伟大的民族,一定有用诗歌纪录的他的民族的苦难史、生存史和心灵史,我们近年来也有过一些这类题材的诗歌作品,但显得拼凑、表面、肤浅,大而无当,缺少感情和激情,缺少内在的震撼力,让人感觉煽情而不动情,与我们期待中的作品质量还有相当的距离。这一点很多诗人已经意识到了,并在逐渐调整。我们有理由对他们赋予更多的期待。先锋、多元、经典,更多的诗人逐渐接受了我们的这种主张。

现代诗歌具有跳跃性的美感,而且是想像的多解的语言艺术,其审美性很多人都无法做出有效的阐释,我说过诗歌只可感受而不可阐释。尤其是一些诗人要么将诗歌写得极为玄奥化和晦涩;要么写得极端口语化,话多诗少,缺乏诗性,这种偏执的状况,是当下新诗面临的困境中最让人感觉棘手的。由此看来,诗人在诗歌写作的技术层面上所出现的困境,是更为致命的,比如语言、结构、技艺等,也是写好一首好诗至关重要的因素。

以上这些困境或多或少都存在于当下中国诗坛,只不过诗人或研究者们对其重视程度不一样罢了。当然,近二十年来,诗歌的成就是巨大的,如果专门谈这个话题,那将是更为广阔的和令人兴奋的。比如,我们的70年代出生的诗人出现了朵渔、苏浅、梅依然、孙磊、胡续冬等等,他们有的理智、平静和纯美,有的感性和非凡的个性;80年代出生的诗人春树、阿斐、唐不遇、郑小琼等等,他们的作品更接近现代表达;90年代出生的诗人出现了蓝冰丫头、零落香、朱雀、张牧笛、小笋子等等,他们在很小的年龄已经写作出了相当成熟的作品。因此我们对中国诗歌完全没有悲观,今天给我的题目使我更多的谈到了诗歌存在的困境,但诗人们的执着、韧性和智慧会弱化这些困境,诗歌就是突破,就是突围,就是冲击力和冲撞力,这是使我们的诗歌道路更为通畅的唯一途径。而且我们都知道,其实诗歌并没有困境,诗歌是内在情感的表达,只要我们的情感没有困境,诗歌就没有困境。

如果这些观点成立,那么显然涉及到了一个诗歌的标准问题。这是任何一个国度的诗人都不能回避的问题:究竟什么是好诗?或者说,好诗有什么标准?我想,这里虽然有每个人阅读、审美倾向和趣味的不同差异,但诗歌还是有一些大致相同的标准,应该得到诗人们具有相对共识的回答。认真、严肃的回答这个问题,也是一个真正的诗人的责任!

我曾经在几年以前就明确表述过我认为的好诗的标准,并且申明:“这个标准或许还不完美,也不可能成为唯一的评判诗的标准,但它起码体现了我本人独立的审美尺度。这个标准或许仍然是不完善的,但我们需要一个尺度,一个占有某种高度的尺度,一个对我们的审美倾向有所约束的尺度。这也避免了由于我们的偏狭而给写作带来的偏执。”这些标准是:1、诗人的创造力、影响力。2、作品的价值和个性。3、持续的作品生命力与恒久感。4、诗中展示的诗人的境界、品位和尊严。5、作品的先锋精神和探索精神。6、语言魅力。如果用一句话回答,那就是:深邃的思考、松弛的表达。

请允许我着重指出这几个词:价值、个性、境界、品位和尊严。在这里,最关键的词是“价值”,就是说,没有价值和意义的“诗”绝对不会是好诗或者根本就不是诗;最重要的词是“尊严”:诗的尊严和人的尊严!

如果我们占有了这个高度并且在这个高度上持续的展示自己的表达,我们的诗歌将是曼妙和开阔的、灿烂的。

写作困境论文范文第5篇

论文关键词: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困境历史

在上个世纪80年代.随着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的传人,我国的女性主义文学创作与批评开始真正意义上“浮出历史地表”.到了90年代.两者共同创造出了空前繁盛的文学景象。然而作为21世纪中国女性文学批评的主流,西方女性主义批评在中国语境中逐渐显露出一些问题与局限,造成当代女性文学批评与研究的困境。

一、传统境遇下的历史困境

母系社会之后的历史,毋庸赘言是男性的历史,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妇女始终是一个受强制的、被统治的性别”…,她无处言说,也无人倾听,更无人评说,她是灿烂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缺席者,女性作为一个性别群体在封建社会中只是被抹杀与被掩盖的对象。她们“势必生于黑暗、隐秘、暗哑的世界.生存于古代历史的盲点。”在同样的历史境遇中.西方为反抗菲勒斯中心的压迫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女权主义运动浪潮,使女性主义发展和成熟起来,同时它也是西方人权运动的一个分支.它是在西方人文思潮的发展中所派生出来的,它完成了从人的自觉到女性的自觉,从人的解放到女性的解放,所以西方的女性主义是合乎历史发展规律的产物。而中国的女性解放总是同各时期的社会问题和革命目标相联系,妇女的求解放、求独立、求自由、求平等诸意识始终同被压迫的阶级意识、革命意识交融在一起。

民族解放和阶级斗争是女性解放和性别问题的大前提。中国从封建社会直接过渡到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又承受着落后就要挨打。受人侵略和民族兴亡的巨大压力。随后又处于反抗阶级压迫的动荡的社会变革之中.也就是说女性的自由与权力问题是男性也没有解决的,整个民族都没有独立的人权.又何谈女性呢?解放后,虽然民族独立的问题解决了.但中国一直倡导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阶级是超越性别的,“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阶级的解放又成为了妇女解放的必要前提.因此妇女问题还是被阶级的问题所覆盖。到了90年代,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的召开为中国的女性问题提供了新的契机,也掀起了女性文学创作与研究的浪潮.但这次女性热潮仍不以解放为目的,基本不触及体制。而是以文化的启蒙和研究为特征,主要表现为学术界对西方女性主义思潮的介绍。可以说在中国从来没有一个独立的妇女解放运动,它缺少像西方女权运动那样的一个历史契机,或者说是政治契机。它缺少一个把女性问题相对充分展开的时间和空间,它与中国的妇女生活实况是基本脱节的。刘思谦在《“娜拉言说”——中国现代女作家心路纪程》一书中就说:“我国有史以来从未发生过自发的、独立的妇女解放运动。妇女的解放从来都是从属于民族的、阶级的、文化的社会革命运动。”所以无论我们是否承认,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无论在过去还是今天。始终都游离于“主流批评”之外,套用西蒙·波伏娃的《第二性》,我们或许可以形容女性文学批评为 “第二批评”。因为它始终只是西方的舶来品。历史缺失的困境是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大背景。

二、西方霸权下的理论困境历史

由于西方的女性主义文学理论经过长时间的建构,系统性强。覆盖面广。发展的比较成熟,而中国的女性文学研究一直就缺少产生女性主义文学理论的背景和土壤,所以她从西方获得的女性主义文学的体系、概念,几乎是关于这门学科的全部内容。不止女性文学批评,20世纪的中国文学理论的发展都与西方的文学理论相联系。刘若愚在其著作《中国文学理论》中说:“除了那些纯粹由传统批评家所主张的理论之外,我将不涉及20世纪中国理论.因为20世纪的中国理论受西方影响的主宰,不是浪漫主义、象征主义.就是马克思主义。20世纪的中国理论与具有独立批评思想的传统中国理论没有相同的价值和兴趣。”随着中国社会向西方的全面开放与学习。西方理论进入中国也成为了一种文化的必然。到了20世纪末.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一些理论话语已经为中国女性文学研究者所运用到文学研究中,出现了大量的研究论文,在这些文章中充满了缄默、缺席、疏离、身体写作等女性主义的经典专用术语,用女性主义批评者陈晓兰的话来说:“对于今天从事妇女文学研究和教学的人来说,如果不懂得西方女性主义批评.或者不从西方女性主义批评的角度和立场来对待她(他)的研究、解说对象,那就意味着落后、缺乏新意、传统或者不够深刻。所以在论文或论著的前面,以西方某位女性主义批评家的观点、名言为开场白,或者概述西方女性主义批评理论的要义,似乎成了中国许多女性主义写作必不可免的一环。”

批评界出现这种现象是有一定的原因的,中国本土没有产生女性主义文学理论,只能全盘吸收西方女性主义现成的批评理论。但是中国的女性主义批评在短短的几年中便接受了西方几十年发展经历的成果,实际上是很难消化的。一方面,对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的译介至今仍缺乏完整性。除了《第二性》、《一间自己的房间》、《女性的奥秘》、《性政治》、《女太监》等几部经典之作有完整的译介,其它大多都是摘要,或文选,完整的译著较少,系统的介绍更为缺乏。所以我国对西方女性主义批评的完整理论尚未全面认识。就难以在此基础上有新的发展和建树。另一方面,我国对西方女性主义批评理论生搬硬套的现象也比较明显.无论它是否适合于我国的国情。对很多不很恰当的文学现象也加以分析套用,还有很多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基本上是用西方的理论在寻找中国文学中可以对应的文本例子,结果只是为西方的理论增加例证,对本土理论没有实质性的突破。我国在女性文学理论方面缺少建设性和创造性.完全没有形成自己的理论结构体系。

更为堪忧的是。中国女性主义文学理论的本土缺乏正好迎合了西方霸权话语的入侵。“李小江认为.西方女性主义自以为放之四海而皆准,实际上是一种霸权话语,中国的女性问题一旦被西方女性主义化就成为被西方文化整合的一部分。而中国女性主义的发展并不是为西方女性主义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操作经验的。因此我们必须觉悟到,当代中国文化困境。和其他第三世界国家和地区一样,在进入现代化、走向世界的过程中。种族的遭遇和女性的性别遭遇同西方世界巨大的经济和文化渗透的遭遇是一样的。” 她说:“就像我们女人要对过去男性中心社会所有的价值观念进行检验一样,对西方的东西我们也要检验。女权主义对男性的东西处处留心审查,总持批判和怀疑的态度,与我们对西方的态度相似。”因此,对西方的女性主义理论我们应该取其精华,谨慎的借鉴和使用,更要勇于质疑,得到启发,提出自己独特的本土化性别文化视阈.建立起从我国女性创作和女性生活实际出发的符合中国国情的女性主义批评理论体系与框架,摆脱在理论上的困境

三、女权意识下的社会困境

这个问题主要体现在中国社会中对于“女性主义者”的认同尴尬上。

女性主义理论虽为中国许多批评者及作家在批评创作上广泛使用.但很少有人对自己是否认同女性主义作出明确的表态,除了极个别的批评家,如戴锦华公然宣称自已是个女性主义者,大多数批评家虽然是进行着女性主义的研究,但却不肯承认自己是女性主义者。就连女性主义研究领域旗帜性的人物李小江,也不止一次的声明自己不是女性主义者,她在2000年出版的访谈集《女性?主义——文化冲突与身份认同》,设问的就是一个身份、立场的命题的取舍和认同问题。不愿承认自己是女性主义者,是全世界多数人的选择。也是不招致非议更安全的做法,可是作为中国女性主义批评的领军人物,李小江的声明却让很多人失望并无法理解。甚至大多数的女作家,也对女性主义不予认同.最为突出的是被女性主义批评者视为女性主义创作典型的陈染公然宣称自己的写作是“超性别写作”,明显地针对加于她的“性别写作”评价。林白也称,她的写作不是从女性性别出发的,她没有强烈的使命感。

历史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社会对于女性主义者认同的困境呢?美国理论家贝尔胡克斯曾在《女权主义理论:从边缘到中心》中谈到美国社会对“女权主义者”称号的反感,“说自己是一个女权主义者.通常被限制在事先预定好的身份、角色或者行动之中,而这种身份角色或行为在人们的常规判断中,往往等同于同性恋者,激进政治运动者、种族主义者等。”而在中国.女性主义者也给人一种仇视男人、强硬、激进、男性化的感觉,甚至有可能还会被误认为是同性恋者。大多数人都容易将女权主义看做一种对于性别的偏见.害怕遭到社会的非议和不理解,甚至歧视。其实,女性主义之所以让社会对其形成这样一种印象。也是有原因的.有些女性批评者对于性别近乎过敏的关切将女性主义理论完全归结为对性别歧视和男性压迫的批判和控诉.将与男性的对抗和斗争视为获得解放的唯一手段,认为女性的一切都是美好的,不懂得自省和自我批判。张抗抗在接受访谈时曾经说:“女作家为什么不愿承认自己是女权主义,其实深层原因是怀着一种恐惧感,对于矫枉过正的极端女权主义带给我们的伤害确实很害怕。”“女性主义将性别立场强调的太极端了,实际上是将我们封闭起来。一天到晚想女性意识。用女性主义标尺去鉴别一切的问题。”

当然这些只是小部分女性主义者的做法以致造成了社会和人们对于女性主义认识的一个误区。偏离了社会主流的中心。因此,中国女性主义批评者应该端正态度。走出误区,不断自省,发挥出女性主义的积极作用,将女性主义作为一种基本立场。将它视为在一切社会阶层与一切民族中存在的全球性的女性谋求进步、解放的意识和行动.从而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女性主义,消除社会的偏见。

四、性别视野下的创作困境

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最为普遍的女性文学主题是私人化写作与身体写作,它来源于法国女性主义批评家埃莱娜西苏创立的“女性写作”理论,她的“写你自己,必须让人们听到你的身体”,…成为那时期女性写作的至理名言。

女性主义批评者们十分认同这种充满女性意识的写作方式。认为“她们的作品中确确实实有和男人不一样的东西有一些不同于男人的话语方式,比如情感世界、心灵世界感受方式……”然而有些批评家却将性别写作泛化和绝对化了.她们强调每一种写作、阅读和批评都必须联想到性别,女作家必须自觉的运用女性意识,性别立场去写作,甚至要求作品必须写女性的独特经历与体验,女人一定要用女性的视角对传统价值观念保持警惕。对男性至上的东西进行批判。“把很多个体生命和那种日常生活的价值观念突现出来,对传统的宏大叙事产生颠覆作用,是更加深刻的。张抗抗对此提出了疑问:“那女人为什么要把自己定位在一种很细碎、很细微、很局部的一个写法上呢?”“没有谁去定位.因为她的生活就是这样。”女性主义批评家这样回答。

写作困境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词块理论 图式理论 初中 写作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3-0129-01

1 词块图式理论的内涵

图式是认知心理学中的术语,最早由德国哲学家康德在1781年提出,之后,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在研究时进一步完善了这个理论,他较为清晰地说明了图式理论的发生过程,丰富了图式理论的内涵,并将其应用于各种领域,他还提出:“图式是指动作的结构或组织,这些动作在同样或类似的环境中由于重复而引起迁移或概括。”现代图式理论则是代表了安德森、鲁姆哈特和加内尔等人的看法,按照他们的观点,每个人将所获得的知识都按照一定的单元储存在大脑中,这种单元就是图式,每一个图式都可能包含下一级图式,表述了大脑对过去经验的处理,以及当新信息被储存进来是与过去信息之间建立的关系,和将这些信息运用到现实问题中的结构化过程。事实上,写作过程中也会存在着应用已有图式和学习新图式的问题,因此理解图式理论对于英语写作教学有很大帮助。

词块理论同样由我国的语言学家从外国引入,可以帮助语言学习者像学习母语一样地掌握新语言中的语块。词块指语言使用者在使用语言时经常使用的,并且具有一定语义和结构的有利于提高语言理解能力的短语和固定搭配等,比如:As far as I am concerned;等。词块是在实际交流中真正使用的高频句式,它的出现频率要高于构成它的每一个单词,具有语义优势和固定的形式,所以对于词块的学习在语言学习中十分重要。事实上,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对词块的运用比语法还要多,高分者往往运用了更多的词块,可见词块理论与学生的写作成绩息息相关。

2 图式理论在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在初中英语的教学中,图式理论是提高学生语言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有效方法,教师应善于设置情境,将课文结构化,把课文内容按照一定层次传输给学生,在针对学困生时尤其要循循善诱,在他们脑中形成一个具有等级结构的符合学生认知心理的网络。

2.1教师图式法确定教学流程

教师在将一个题目拿给学生时,需要根据题目要求,结合图示法设计学生的学习任务。首先是将写作任务展示给学生,引导学生联想已有的作文结构和词汇,然后在讲解范文时整理整个文章的结构和思路,找出它的大体框架,向学生讲解文章中需要重点掌握的词块,再创造语境让学生联系学到的新知识,最后整理写作任务的思考思路和相关资料,并延伸相关知识,阅读学生中的优秀作文。

2.2学生利用图示法确定文章框架和内容

图示法有利于大脑储存、整理和使用信息,先回忆已学的文章中的图式,分析其中所用的结构、词汇和内容,确定写作任务的侧重点和写作内容的层次分类,并和已有的信息在脑中重建为新的结构流程示意图,从而确定文章的结构和大体内容,学困生脑中的已有图式和词汇都比较少,老师应适当降低要求,并引导其用较简单的框架和短语来代替复杂结构和句式,遵循稳中求变的原则,循序渐进,分阶段地提高写作水平。

2.3学生利用图式法形成写作思维

随着知识的不断摄入,学生也会在脑中建立很多种体系,比如词汇体系,语法体系等,从而帮助自己记忆和使用知识。这些体系都可以用图示法来表示,当学生确定了文章的大体框架之后,就可以结合内容,从脑中搜索可能会用到的词汇,或是从课文中获取并归纳相关的基本句型等,形成更为具体的写作框架和写作思维,这个框架及分框架中的词汇和语法都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可以大体构成一段文章。事实上,学生对于新图式和新信息的的理解和认识大多来自于大脑中已经形成的图式,比如同义图式和反义图式,前者可以让写作具有更为丰富的形式,令文章更为灵活;后者则是使文章更具有逻辑性和结构性,在介绍优劣势时尤其适用。这些图式都可以帮助学生尤其是学困生建立知识间的联系,自主建立知识结构,加深对已学知识的理解,熟悉词汇在写作中的运用,让写作教学事半功倍,教师应着重督促学困生对简单图式的理解和对短语的背诵练习。

3 词块理论在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词块组成句子,进而是连贯的文章,最近有研究表明,单词并非人们交流的最小单位,而是固定结构的词块,学习高频搭配词汇和半固定句式对学生的写作非常重要,比如在写作“提供食物”时,可以用的半固定句式有:sb serve sth或者there be sth;而表述“减轻重量”时则可以用lose weight或者make youself thin等,有了这些典型的词块之后,学生就可以在拿到一个写作题目时迅速想到相关短语,进而组成流畅的英语,做到有东西可想,有东西可写。

教师在教学中正应该利用这一点,通过填空、阅读等方面的教学,让学生尤其是学困生反复练习词块,强化对于词块的记忆和运用,引导学生区分词块中的固定部分和可变部分,真正掌握词块,并利用可变部分将其运用到写作中,提高学生的造句能力和写作能力,帮助学生写出地道的英文文章,同时提高英语水平和口语能力,对学困生则重点讲解同义词汇间的互换和简单词块的运用,令其在写作过程中遇到不会的词块可以替换为简单短语。

4 词块图式理论的应用效果

两者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自主创造适合自己的写作流程和思维方式,而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通过对两者方法的应用,可以帮助学生快速确定文章结构,提高写作能力和阅读能力,让学生明确和运用自己头脑中的体系,并进一步丰富这个体系,帮助学生谋篇布局和遣词造句,因此教师一定要加强对写作结构和关键词块的教学,引导学生背诵和使用它们,着重关心学困生的学习,鼓励其进行更多的阅读和写作练习,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写作水平。

5 结语

英语新课改和新教材的实施,为词块理论和图式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提出了新的挑战,为此,在日常的英语写作教学中,初中英语教师可以结合学困生的学习特点,在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帮助学生提高写作水平。

参考文献:

[1]刘列斌.英语词汇的“板块”性及其对词汇记忆的启示[J].成功(教育),2012(03).

写作困境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困境

在上个世纪80年代.随着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的传人,我国的女性主义文学创作与批评开始真正意义上“浮出历史地表”.到了90年代.两者共同创造出了空前繁盛的文学景象。然而作为21世纪中国女性文学批评的主流,西方女性主义批评在中国语境中逐渐显露出一些问题与局限,造成当代女性文学批评与研究的困境。

一、传统境遇下的历史困境

母系社会之后的历史,毋庸赘言是男性的历史,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妇女始终是一个受强制的、被统治的性别”…,她无处言说,也无人倾听,更无人评说,她是灿烂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缺席者,女性作为一个性别群体在封建社会中只是被抹杀与被掩盖的对象。她们“势必生于黑暗、隐秘、暗哑的世界.生存于古代历史的盲点。”在同样的历史境遇中.西方为反抗菲勒斯中心的压迫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女权主义运动浪潮,使女性主义发展和成熟起来,同时它也是西方人权运动的一个分支.它是在西方人文思潮的发展中所派生出来的,它完成了从人的自觉到女性的自觉,从人的解放到女性的解放,所以西方的女性主义是合乎历史发展规律的产物。而中国的女性解放总是同各时期的社会问题和革命目标相联系,妇女的求解放、求独立、求自由、求平等诸意识始终同被压迫的阶级意识、革命意识交融在一起。

民族解放和阶级斗争是女性解放和性别问题的大前提。中国从封建社会直接过渡到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又承受着落后就要挨打。受人侵略和民族兴亡的巨大压力。随后又处于反抗阶级压迫的动荡的社会变革之中.也就是说女性的自由与权力问题是男性也没有解决的,整个民族都没有独立的人权.又何谈女性呢?解放后,虽然民族独立的问题解决了.但中国一直倡导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阶级是超越性别的,“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阶级的解放又成为了妇女解放的必要前提.因此妇女问题还是被阶级的问题所覆盖。到了90年代,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的召开为中国的女性问题提供了新的契机,也掀起了女性文学创作与研究的浪潮.但这次女性热潮仍不以解放为目的,基本不触及体制。而是以文化的启蒙和研究为特征,主要表现为学术界对西方女性主义思潮的介绍。可以说在中国从来没有一个独立的妇女解放运动,它缺少像西方女权运动那样的一个历史契机,或者说是政治契机。它缺少一个把女性问题相对充分展开的时间和空间,它与中国的妇女生活实况是基本脱节的。刘思谦在《“娜拉言说”——中国现代女作家心路纪程》一书中就说:“我国有史以来从未发生过自发的、独立的妇女解放运动。妇女的解放从来都是从属于民族的、阶级的、文化的社会革命运动。”所以无论我们是否承认,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无论在过去还是今天。始终都游离于“主流批评”之外,套用西蒙·波伏娃的《第二性》,我们或许可以形容女性文学批评为“第二批评”。因为它始终只是西方的舶来品。历史缺失的困境是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大背景。

二、西方霸权下的理论困境

由于西方的女性主义文学理论经过长时间的建构,系统性强。覆盖面广。发展的比较成熟,而中国的女性文学研究一直就缺少产生女性主义文学理论的背景和土壤,所以她从西方获得的女性主义文学的体系、概念,几乎是关于这门学科的全部内容。不止女性文学批评,20世纪的中国文学理论的发展都与西方的文学理论相联系。刘若愚在其著作《中国文学理论》中说:“除了那些纯粹由传统批评家所主张的理论之外,我将不涉及20世纪中国理论.因为20世纪的中国理论受西方影响的主宰,不是浪漫主义、象征主义.就是马克思主义。20世纪的中国理论与具有独立批评思想的传统中国理论没有相同的价值和兴趣。”随着中国社会向西方的全面开放与学习。西方理论进入中国也成为了一种文化的必然。到了20世纪末.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一些理论话语已经为中国女性文学研究者所运用到文学研究中,出现了大量的研究,在这些文章中充满了缄默、缺席、疏离、身体写作等女性主义的经典专用术语,用女性主义批评者陈晓兰的话来说:“对于今天从事妇女文学研究和教学的人来说,如果不懂得西方女性主义批评.或者不从西方女性主义批评的角度和立场来对待她(他)的研究、解说对象,那就意味着落后、缺乏新意、传统或者不够深刻。所以在或论著的前面,以西方某位女性主义批评家的观点、名言为开场白,或者概述西方女性主义批评理论的要义,似乎成了中国许多女性主义写作必不可免的一环。”

批评界出现这种现象是有一定的原因的,中国本土没有产生女性主义文学理论,只能全盘吸收西方女性主义现成的批评理论。但是中国的女性主义批评在短短的几年中便接受了西方几十年发展经历的成果,实际上是很难消化的。一方面,对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的译介至今仍缺乏完整性。除了《第二性》、《一间自己的房间》、《女性的奥秘》、《性政治》、《女太监》等几部经典之作有完整的译介,其它大多都是摘要,或文选,完整的译著较少,系统的介绍更为缺乏。所以我国对西方女性主义批评的完整理论尚未全面认识。就难以在此基础上有新的发展和建树。另一方面,我国对西方女性主义批评理论生搬硬套的现象也比较明显.无论它是否适合于我国的国情。对很多不很恰当的文学现象也加以分析套用,还有很多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基本上是用西方的理论在寻找中国文学中可以对应的文本例子,结果只是为西方的理论增加例证,对本土理论没有实质性的突破。我国在女性文学理论方面缺少建设性和创造性.完全没有形成自己的理论结构体系。

更为堪忧的是。中国女性主义文学理论的本土缺乏正好迎合了西方霸权话语的入侵。“李小江认为.西方女性主义自以为放之四海而皆准,实际上是一种霸权话语,中国的女性问题一旦被西方女性主义化就成为被西方文化整合的一部分。而中国女性主义的发展并不是为西方女性主义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操作经验的。因此我们必须觉悟到,当代中国文化困境。和其他第三世界国家和地区一样,在进入现代化、走向世界的过程中。种族的遭遇和女性的性别遭遇同西方世界巨大的经济和文化渗透的遭遇是一样的。”她说:“就像我们女人要对过去男性中心社会所有的价值观念进行检验一样,对西方的东西我们也要检验。女权主义对男性的东西处处留心审查,总持批判和怀疑的态度,与我们对西方的态度相似。”因此,对西方的女性主义理论我们应该取其精华,谨慎的借鉴和使用,更要勇于质疑,得到启发,提出自己独特的本土化性别文化视阈.建立起从我国女性创作和女性生活实际出发的符合中国国情的女性主义批评理论体系与框架,摆脱在理论上的困境。

三、女权意识下的社会困境

这个问题主要体现在中国社会中对于“女性主义者”的认同尴尬上。

女性主义理论虽为中国许多批评者及作家在批评创作上广泛使用.但很少有人对自己是否认同女性主义作出明确的表态,除了极个别的批评家,如戴锦华公然宣称自已是个女性主义者,大多数批评家虽然是进行着女性主义的研究,但却不肯承认自己是女性主义者。就连女性主义研究领域旗帜性的人物李小江,也不止一次的声明自己不是女性主义者,她在2000年出版的访谈集《女性?主义——文化冲突与身份认同》,设问的就是一个身份、立场的命题的取舍和认同问题。不愿承认自己是女性主义者,是全世界多数人的选择。也是不招致非议更安全的做法,可是作为中国女性主义批评的领军人物,李小江的声明却让很多人失望并无法理解。甚至大多数的女作家,也对女性主义不予认同.最为突出的是被女性主义批评者视为女性主义创作典型的陈染公然宣称自己的写作是“超性别写作”,明显地针对加于她的“性别写作”评价。林白也称,她的写作不是从女性性别出发的,她没有强烈的使命感。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社会对于女性主义者认同的困境呢?美国理论家贝尔胡克斯曾在《女权主义理论:从边缘到中心》中谈到美国社会对“女权主义者”称号的反感,“说自己是一个女权主义者.通常被限制在事先预定好的身份、角色或者行动之中,而这种身份角色或行为在人们的常规判断中,往往等同于同性恋者,激进政治运动者、种族主义者等。”而在中国.女性主义者也给人一种仇视男人、强硬、激进、男性化的感觉,甚至有可能还会被误认为是同性恋者。大多数人都容易将女权主义看做一种对于性别的偏见.害怕遭到社会的非议和不理解,甚至歧视。其实,女性主义之所以让社会对其形成这样一种印象。也是有原因的.有些女性批评者对于性别近乎过敏的关切将女性主义理论完全归结为对性别歧视和男性压迫的批判和控诉.将与男性的对抗和斗争视为获得解放的唯一手段,认为女性的一切都是美好的,不懂得自省和自我批判。张抗抗在接受访谈时曾经说:“女作家为什么不愿承认自己是女权主义,其实深层原因是怀着一种恐惧感,对于矫枉过正的极端女权主义带给我们的伤害确实很害怕。”“女性主义将性别立场强调的太极端了,实际上是将我们封闭起来。一天到晚想女性意识。用女性主义标尺去鉴别一切的问题。”

当然这些只是小部分女性主义者的做法以致造成了社会和人们对于女性主义认识的一个误区。偏离了社会主流的中心。因此,中国女性主义批评者应该端正态度。走出误区,不断自省,发挥出女性主义的积极作用,将女性主义作为一种基本立场。将它视为在一切社会阶层与一切民族中存在的全球性的女性谋求进步、解放的意识和行动.从而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女性主义,消除社会的偏见。

四、性别视野下的创作困境

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最为普遍的女性文学主题是私人化写作与身体写作,它来源于法国女性主义批评家埃莱娜西苏创立的“女性写作”理论,她的“写你自己,必须让人们听到你的身体”,…成为那时期女性写作的至理名言。

女性主义批评者们十分认同这种充满女性意识的写作方式。认为“她们的作品中确确实实有和男人不一样的东西有一些不同于男人的话语方式,比如情感世界、心灵世界感受方式……”然而有些批评家却将性别写作泛化和绝对化了.她们强调每一种写作、阅读和批评都必须联想到性别,女作家必须自觉的运用女性意识,性别立场去写作,甚至要求作品必须写女性的独特经历与体验,女人一定要用女性的视角对传统价值观念保持警惕。对男性至上的东西进行批判。“把很多个体生命和那种日常生活的价值观念突现出来,对传统的宏大叙事产生颠覆作用,是更加深刻的。张抗抗对此提出了疑问:“那女人为什么要把自己定位在一种很细碎、很细微、很局部的一个写法上呢?”“没有谁去定位.因为她的生活就是这样。”女性主义批评家这样回答。

写作困境论文范文第8篇

第一、材料作文与话题作文命题作文的区别是什么?

话题作文讲究海阔天空任意驰骋。命题作文重在分析综合,化虚为实化大为小。以“诚信”为话题,就可以尽情地谈古今中外社会历史文学艺术中的诚信问题。以“回到诚信的原点”为题目,就要抓住“诚信”中包含的“言必信,行必果”这个原点讲它的意义和价值。可见这两种作文有相通性,但范围有宽有窄。而材料作文所写的范围则更窄,可以说是防不胜防,备不胜备。以2012年重庆高考作文题为例,一个工人困于冷库之内五个小时,情况万分危急,一个保安奇迹般地为他打开了门。因为这个工人每天都和保安打招呼,上班说“早上好”,下班说“明天见”,而今天这个保安只听到“早上好”,没有听到“明天见”,他估计这个工人可能出事了,于是他开始全厂寻找这个工人。依据这个材料写作文,最切题的立意是“关爱能救人于危难”。这里的“关爱”可以改成“友爱、礼让、平等、尊重、使别人感动”等有限的词语。“危难”可改成“困局、困境、危险”等词语。这里边有一种临时建立起来的理论关系。也许学生见过有关“关爱”或“礼让”等等相关主题的作文,也许学生见过有关“困境”“生活”等等主题的作文,但把二者硬拉到一起的文章应该很少见过,甚至从来没见进。这样看来,材料作文所写内容和范围具有明显的突发性,因而比其他种类作文要窄得多。

第二、材料作文的材料可分成几类?

“材料作文”是从既定材料出发,通过对材料进行分析、提炼,从而得出一定的看法和观点的一种作文形式。材料的来源一般是寓言故事、历史事实或近期发生的新闻事件,也有用诗歌、漫画、名言等作为材料的;材料形式有单则材料和多则材料。为方便审题我们暂且把材料作文所给的材料可分为三类:一为事件类,凡列举某个事情事件的,不论古今中外均属此类。二为道理类,只列出观点或至理名言的,均属此类。三为现象类,此类材料既无道理也无事件,只讲一些现象供考生思考,而材料本身又有确切的指向性。

第三、材料作文的本质是什么?

材料作文本质上就是“问题作文”。不管哪类材料,归根结底是提出了一个问题。比如2012年重庆高考作文,它讲了一个事件,而事件本身就提出了一个问题:这个陷入绝境的工人为什么得救了?或者说:是什么救了这个陷入绝境的工人?扩而大之就是:是什么救人于绝境?答案不能表面化,要深入保安所讲内容的核心,即精神本质。“关爱能救人于危难”即可以做题目,也是文章的中心论点。这样出题才真正考查出考生临场发挥随机应变的真水平。因此必须牢固树立“观察材料发现问题”的意识,而且要按照材料给出的答案方向确定中心论点。

第四、材料作文如何拟题?

材料作文最老实最贴切的拟题方法是把中心论点当题目。从拟题形式上看有论点型、范围型、感想型、联想型、关系型、问题型等。例如:时代的召唤、我的时代生活3.0(范围型);我愿意生活在现实中、要正确面对生活环境(论点型);被穿越的现实(感想型);我与李白的会面(联想型);过去、现实与未来(关系型);如此“穿越”恰当吗(问题型)

拟题原则――总的原则是紧扣中心论点及材料的特点来拟定。从应考的实际来说,最好拟成论点型题目,有利于突出文章的中心论点。在中心论点确定的情况下,只需把论点句照搬或缩简短一点即可。如果这样做有困难,那就拟成感想型,既简便又稳妥。

第五、材料作文基本框架是什么?

材料作文的问题和观点都来自材料,因而必须注重作文与材料的密切关系。材料作文与命题作文的写作在确定了立意和题目后基本相同,但材料作文有其自身的特点,那就是在开始引题方面一定要结合材料,忌对原材料进行随意改动,杜撰原材料的故事与情节,或者对原材料进行续写。

因此,材料作文基本的结构框架包括:点材料、提观点、联生活、深挖掘、结全篇等五部分。简称为:点、提、联、深、结。

点材料就是对材料进行选择裁剪。选裁就是不能将材料原文照搬,应抓住材料的核心内容简要叙述。引述时应注意:一要有针对性。即所引的材料一定要符合题旨的需要,能为中心论点服务;同时根据中心论点的需要,恰当地处理好所引材料的详略。二要概括。即对所引用的材料,根据中心论点的需要,以最为浓缩的精要语言对它进行高度概述,而省去不必要的过程和细节描写。

提观点就是树核心,然后纲举目张。就是对材料进行适当分析之后,顺势提出中心论点。中心论点是全文内容的“神”,材料组合的“纲”,起统帅作用。因此,论点的提炼,必须做到:扣材、准确、稳妥、鲜明、简洁。

联生活就是放开手脚结合生活实际对问题展开论述。材料作文忌就事论事,局限于材料。而要联想联系,论证论点。“点”“提”后,作文就完成了对材料的处理。“联”是运用材料提供的道理来类比社会生活,议论社会生活的过程。可以联想类似的道理(从道理上论),“考生可以选择贴近现实,贴近日常生活的兴奋点”,也可以联想相关的社会生活现象(从事实上论证)。这部分是作文的重点,既要放开思路,又要概括力强;既要重点突出,又要正反结合。

深挖掘就是进一步开掘材料的本质,力求入木三分地分析问题,以引起疗救的注意。这是学生真实的认识水平的体现。

结全篇就是重申材料,深化论点。结尾呼应开头,或进一步强调论点,或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或提出希望要求。可以用名言警句,可以联想想象,也可以使用手法和修辞,忌胡乱应付,麻痹大意。

第六、材料作文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材料作文的核心是“联生活”的部分。这是体现学生文采的关键内容。根据材料作文立论比较窄的特点,可以在平面化方面做点文章。可以在“正、反、类、广”四个字上下功夫。“正”就是从正面立论。以2012年重庆高考作文题为例,“关爱能助人走出困境”这个中心论点可以正面立论为:我给予别人关爱,别人也会关注我甚至关爱我。“反”就是从反面立论。“我给予别人关爱,别人不一定领情,甚至恩将仇报”或“我不给予别人关爱,别人也无视我的痛苦和困境”或“素不相识的人,也会关爱我”。只要是相反的角度对展开论述都有好处。“类”就是类比自然现象,如果社会问题从正反两方面都议论全面了,那就可以通过对自然现象的阐释或描写来增加文章的说服力,拓展写作范围,增添文采。“广”就是广泛联系相关的国际社会家庭等现象,宕开笔墨大胆去写。

写作困境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出国留学生 语言问题 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a)-0073-01

近些年以来,中国学生出国留学已经成为了教育热点,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去海外进行硕士与博士学位的攻读。我国留学研究生选择的留学区域大多数是欧美和澳洲,其地区生活与学习语言主要是英语。在留学时期,实际生活与学习都会遇到一定的语言问题。加强对留学生英语方面遇到问题进行研究与分析,可以更好的提高国内英语教学水平。

1 出国留学研究生语言问题

1.1 听力方面的问题

外国研究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很多听力方面的问题,例如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发音不清,语速较快,并且较长的句子与口语的使用都会使中国学生在学习上遇到困扰,难以跟上教师的教学进度。中国留学生听力困难的另一个表现是英语口音问题。很多中国留学生在日常听课与交流中,经常发现有多样化的口音,与国内教学中标准英式或美式的口音有很大区别,不标准的发音使得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困惑与失望。留学生授课教师口音与国内口音有所差异,是造成中国留学生语言环境困难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1.2 讨论发言中的问题

国外研究生教学课程与国内有所不同,国外课程中讨论交流的课程较多,占教学课程中的比例较高。讨论课程的形式有很多种,例如教师引导、学生小组交流等,讨论课程的进行还需要学生进行口头报告。在进行讨论课时,中国的留学生由于自身语言特点,不能积极的参与到讨论与交流当中。讨论课程中问答部分的进行,中国留学生缺乏良好的准备,就会产生较大的压力。中国留学生对于讨论课程参与程度的不足,会对其学业的发展造成很大的制约与影响。中国留学生对于课堂讨论参与度较低的原因有很多,主要的是由于文化差异,而口语表达能力不足和听力不足则是相对次要的问题。

1.3 写作方面的问题

出国留学生随着国外学习时间的增加,基本上很多留学生的口语能力与听力能力都能得到很好的提高。但是,良好的英语写作能力则需要长时间的培养。通过对中国留学生与外国本土学生的研究论文对比,可以明显的看出本族语作者论文的长度、准确性、有效性等方面都强于中国留学生。对于写作问题来说,第二语言的学习难度更加高。中国留学生写作能力不足主要表现在词汇量不足、词汇表达不当、表现能力差,并且句子表达能力较低。英语书面表达与写作能力不足,对于学生未来发展以及继续学习有着很大的制约作用。

2 留学生语言问题对于国内英语教育的启示

对于中国留学生在海外留学中所遇到的语言问题,国内对于研究生英语教学工作需要积极的应对。海外留学生英语语言面临的困境也折射了现有国内英语教学工作的不足,反映了语言学习在真实英语环境中所面临的难点。根据中国留学生在语言方面面临的问题进行研究,需要对我国英语教学的各方面进行改革与调整。

2.1 加强听力教学

对于出国留学生在国外环境面临的听力问题,国内研究生英语教学要针对其进行改进,尽量采用真实的听力材料进行教学。在国内英语教学中,教师大多数在英语教学上都会控制自身语速在一个较慢的水平,并且很多外聘教师也会放慢语速,以适应学生的听力水平,加深学生的理解程度。长久以往,学生在对于正常语速的听力会产生一定的困难。另外,国内研究生英语教学中的听力材料都经过编辑与处理,教学中没有背景杂音,较为清晰,学生在适应了这种听力材料之后,进入真实语境,面临有背景杂音的环境,就会出现难以适应的情况。因此,在加强对学生听力能力的培养上,加强对真实语言环境的模拟。在听力材料的选择上,要注重对语言口语多样化的关注。外国高校的教师队伍存在多样化的特点,很多教师的第一语言不是英语,口音存在着一定的不标准。如果学生没有受到针对不同口音的听力训练,在实际学习中就会出现问题。英语教学工作需要从实际出发,对于学生可能会面对的现实问题进行解决,为学生提供更真实、合理的听力训练。

2.2 加强讨论交流

国内对于研究生英语的教学,应该注重采用与国外教学相同的讨论模式,增加讨论与发言在课堂教学中的比重。我国留学生在国外学习课堂讨论中表现不好的重要原因就是留学生语言熟练度不足。我国现阶段研究生英语教学中对于讨论以及交流环节的安排有所不足,学生的发言机会不能得到有效的保证。另外,学生的文化差异和教学方式在国内外发生了很大转变。西方教学工作注重师生讨论,以教师讲授为辅助,并且在学生小时候,就注重对学生讨论习惯的培养。我国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强调对教师的尊重,并且教师教授方式较为单一,学生缺乏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与习惯。目前,国内英语教学中课堂讨论不够热烈,在研究生阶段应该注重对这种现象的克服,在课堂教学中积极的投入到课堂讨论当中,成为教学工作的主体。只有加强学生英语表达的能力,对于学生日后国外留学语言的运用有着重要的意义。

2.3 加强写作培养

目前国内研究生的教学工作中,缺乏英语写作练习的时间。国内研究生的学习过程中需要对自身学习任务进行完成,并且撰写相应研究的报告,,进行毕业设计等,这些内容都需要占用学生大量的学习时间。英语写作的联系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入手,例如,学术选修课以及借鉴国外的方式。学生在学习中可以根据自身需要进行选修课的选择,选择与英语论文有关联的选修课,在进行选修课的过程中提升自身英语写作能力。同时,在英语写作训练时,还要积极的借鉴国外做法,设立专业的写作辅导部门,为学生提供写作的辅导。

3 结语

中国留学生在国外进行学习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语言上的问题。英语语言能力不足,会对于学生的学习以及日后发展造成很大的限制。目前,留学生英语出现能力不足的方面主要由听力、交流与写作三个方面。国内对于研究生的英语教学工作,要借鉴其实际问题,对于现有教学方式进行改进。

写作困境论文范文第10篇

一、初中作文教学面临的困境

1.学生存在学习畏难心理。从小学阶段开始,许多学生对作文学习怀着一种极其强烈的畏难情绪,有学生编了句顺口溜:“作文难难于上青天。”可见这样的畏难心理程度有多高。作文学习的消极情绪让学生在作文训练中积极性不高,投入程度不足,久而久之,容易对作文学习产生畏惧感。

2.写作技巧水平低位徘徊。学生作文写作能力不足,一个重要的方面是他们缺乏写作技巧,许多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没有对学生进行“授人以渔”的引导,更多依靠学生努力感悟写作方面的技巧方法,这样的教学模式必定会对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产生制约。

3.作文写作素材严重匮乏。初中生虽然已经处于14至18岁的年龄段,但是大多数学生往返于家庭、学校两点一线,日常学习生活较封闭,在写作素材积累方面存在严重短缺,既缺乏具有真情实感的体验,对周围的人和事又缺乏深刻了解,导致自己在作文写作过程中难以下笔,无法取得厚积薄发的效果。

二、对当前困境成因的分析

深入分析当前初中作文教学面临的困境,可以发现造成当前教学困境的原因有两个:一是教师教育理念滞后导致作文教学枯燥乏味。某些教师在初中作文教学中还是沿用老一套的方式,甚至十几年不变,向学生简单地提出写作要求,然后由学生自主创作,学生在作前指导中既没有获得生动形象的技能技巧示范,又没有在课堂之中积极参与,陈旧滞后的理念让教师的作文教学工作陷入困境,无法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二是学生缺乏生活感知,影响写作素材的有效积累。初中生生活圈子比较封闭,加之学习压力大、生活节奏快,他们在作文写作中严重缺乏生动的信息素材,写作情节要么凭空捏造,要么生搬硬套案例,文章质量、层次可想而知。

三、有效突破当前初中作文教学困境的思考

初中语文教师应当将创新作为整个教学工作开展的有效抓手,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合力推进作文教学成效的提升。

1.转变教学理念,充分优化教学模式。对于初中作文教学而言,教师不能墨守成规,拘泥于传统的教育学的方式,而要注重理念创新,对教学模式进行优化。教师应立足范文赏析,引导学生了解把握其中的写作技巧与特色,并迁移到自己的创作活动中,通过撰写提纲进行积累的方式增强学习借鉴效果。教师可以通过自主评改的方式,让学生在与同学相互批改作文的过程中学习借鉴他人的写作技巧,对存在的各类问题引起足够的重视。通过这样的教学模式改革,学生的作文学习兴趣得到有效激发,同时增强技巧掌握的效果。

2.引导感悟生活,获取生动写作素材。导致初中生写作素材不足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他们缺乏对生活的全面感知,笔者在教学中从两个方面着手增强学生的生活感知,要求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带着一双明锐的眼睛观察大千世界,发掘和提炼其中具有深刻意义的素材,有效开展积累活动。有了笔者的指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变得格外有心,从身边生活条件的变化到各种思潮的流行,以及在涉及发展民生等方面的素材搜集时,都能积极进行分析研究,将其转变为自己写作活动顺利开展的重要基础。有了这样的指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中发掘出更多的写作素材,有助于提高作文的生动性、情感性和深刻性。

3.整合资源载体,构建立体教学模式。作文教学不应当仅仅局限课堂,还要拓展空间构建课内外相结合的立体教学体系。一方面,教师要充分发挥课内阅读指导的功能,在阅读教学中针对教材的写作特色、表达特点,进行认真的思考分析,探究思考题中包含有写作技巧感悟的内容,让学生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掌握教材所运用的写作技巧。另一方面,教师要发挥好课外活动的作用。课外活动应当具有一定的针对性,侧重带领学生走进社会、走进生活,了解身边发生的各种事情,以及参加上级部门和学校组织开展的各类集体性活动,如敬老院打扫卫生、清除城市牛皮癣等。笔者要求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充分感悟与思考,满足学生在作文写作训练方面的兴趣和需求,以立体化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4.调动积极情感,激发作文创作热情。情感在初中作文教学中具有积极的作用,教师应当着眼于青春期初中生的心理特点,有意识地创设良好的情境,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一方面,笔者在作文教学中坚持以正面评价为主,让学生在作文学习中充分感受到成功的快乐与兴奋,这对于提高学生语文学习投入程度帮助较大。另一方面,笔者侧重在班级开展与作文写作相关的各类竞赛活动,发挥以赛促学的重要功能。在作文相关竞赛活动的组织中,笔者进行了分层分类,让每个层级的学生在一起开展训练竞赛活动,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在与自己能力基本一致的对象竞争中提高写作水平。笔者还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进行专项研究,如怎样进行选题立意,以及进行表现手法的学习研究,让学生在作文写作学习中如鱼得水、破解难题,增强积极情感。

综上所述,在初中作文教学中,广大教师要正确面对困境,认真分析其成因,并有效突破这一教学困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余洪春.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文教学的思考[J].吉林教育,2009(22).

[2]黄进民.有效作文教学的框架与实践[J].新课程(综合版),2010(03).

[3]赵军科.初中作文教学中“授”的尝试[J].教育教学论坛,2011(07).

[4]李莹莹.新课标下的初中作文教学[J].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2011(03).

写作困境论文范文第11篇

一、初中作文教学面临的主要困境

作文难是普遍现象,关键要找到难在何处。每一位教师要对作文教学工作进行深入分析,特别是寻找到影响作文教学成效提升的不利因素。笔者认为初中生作文学习成效不高,主要和以下四个方面因素有关。

一是学生文学素养偏低。有些初中生阅读量少得可怜,不仅平时对文学名著阅读较少,就连一些适合青少年阅读的刊物阅读量也偏少,这就导致学生在作文写作中文笔干涩,词汇量较少,无法灵活自如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二是作文写作技巧不高。作文写作技巧是影响写作质量的最关键因素,过去有些教师对学生的作前指导侧重于范文模仿,学生甚至直接翻版范文,导致作文写作过程中缺少有效的技巧指导,这是学生写作能力停滞不前的重要因素。离开了生动的写作技巧,作文教学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

三是生活积累相对不足。生活中的感知对作文教学而言,就如同面包对于人一样重要,没有生活的感知就谈不上有感而发、情由心生。当前初中生学习生活节奏较快,两点一线的生活让学生无暇顾及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这也是导致初中生在写作过程中缺乏直观形象素材而抓耳挠腮、生搬硬套的重要原因。

四是作文学习兴趣匮乏。正因为学生在作文学习中感受到较大的难度,在写作时自然会产生畏难情绪,这就会让作文学习陷入恶性循环,越是写不出来越怕,越怕越是写不出来。

二、解决初中作文教学存在问题的方法路径

面对当前初中作文教学面临的困境,广大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提高教学措施的针对性效果以弥补短板,提高作文教学的有效性。重点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1、开展多读多写活动增加文学积累。文学积累对初中生作文写作帮助较大,而这些积累不是天生的,必须要通过后天的逐步学习感悟,才能达到厚积薄发。笔者在教学中倡导开展了多读多写专题活动,首先是多读,每一位学生每学期阅读量不少于60万字,阅读的内容涵盖名著以及适合青少年阅读的刊物报纸等等,通过这样的多读来提高学生的文学积累。多写活动则是加大读书笔记摘录、读后感撰写的频率,让学生在多读之后开展多写,将内心的感悟总结梳理和提炼出来,从而成为语文教学不可多得的重要基础。

2、广辟途径强化学生作文技巧指导。对学生进行作文技巧指导,不仅仅要着眼于作前指导,还要将其与语文教学各个方面融合起来。首先,教师要结合阅读分析渗透写作技巧训练,在教材分析的过程中有意识地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分析课文运用了什么样的结构、手法,怎样刻画人物表现中心的,以及在选材立意方面有何特点等等。既可以着眼于大的环节,也可以着眼于小的角度,从范文分析中增强学生写作的技巧感悟效果。其次,教师要重视教学指导方式的转变,可以通过带领学生实地观察、亲身感悟的方式,既增强了学生直观了解的效果,而且也让学生在这样的氛围环境中,提高了学习技巧,激发了写作兴趣。

3、引导仔细观察生活积累写作素材。教师要指导学生对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进行仔细观察,大到社会生活的翻天覆地变化,小到家庭生活的变迁,都可以从中搜集到有价值的素材。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观察形形的人物,无论是正面的人物还是负面的形象,都可以选准一定的角度着力点,写出视野独特的文章。所以生活中的观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教师要指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用心观察、用心积累,这样在具体写作过程中就会随手拈来。

4、增强积极情感提高作文学习兴趣。积极的情感是成功的满足、兴奋等能够让学生产生愉悦心情的因素。教师针对学生作文学习中普遍存在的畏难情绪,要重视发掘资源培养学生积极情感,例如多鼓励多表扬学生可以让学生提高对作文学习的兴趣。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竞赛活动,采取分层级分组竞赛的方式,进行比赛的学生都处于同一个层面,这种竞争氛围也是提高学生作文学习兴趣的重要方面。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课外兴趣组织以及专题研究活动等,为作文教学拓展空间,增强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这些方面都是有利于提高学生作文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

三、结束语

写作困境论文范文第12篇

成因分析

学生缺少真实的观察、体验 现在的孩子待在家里和学校里的时间较多,而在这些时间里,学生的精力都投入到上课、跑辅导班、看电视、玩电脑、摆弄手机上了,亲近自然、观察自然的精力却很少,对社会生活的体悟、感受也不够敏感了。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可见,习作乃是情之所至的一种行为,是认知、语言能力和情感相互作用的产物。当孩子们不能仔细观察自然,体验生活,自然难有情不自禁“我要说”的冲动与激情,写不出有内容、有真情、令人悦目悦心的文字也在情理之中。

接受信息碎片化,导致作文语言无规则化 由于学生可接受的语言影响太多,而不同内容的文字表述方式是不一样的,有些还会大相径庭,当这些语言范式挤进学生的大脑,有些学生的语言系统便崩溃了,当他们想用文字来表达思想感情和认知的时候,不是杂乱无章,便是不知所云。

教师不能专心致志地指导或不知如何指导学生写作 自课程和教学改革以来,学生要学习的课程增加了,语文课程的周课时量有所减少,教师们的非教学任务或兼课也有所增加。导致教师花在作文指导方面的精力与时间减少,有的教师甚至根本不对作文进行指导,甚至鼓励学生到电脑上搜索成文进行加工改编。于是,假大空作文便应运而生,学生写来写去,作文能力始终得不到有效培养。

破解作文教学之困的策略

真实地写,写真实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实践是语文能力形成的必由之路,必须让学生真实地去写作,写真实的内容,不能抄袭,不能改编,坚决杜绝生编硬造,无病。唯有如此,学生才能逐渐领悟方法,获得要领,练就能力,乐写会写。

材料获取活动化 要让学生真实地去写,且写出真实的内容,就要做好写前指导,丰富学生的认知,激活学生的思维,诱发学生的写作动机。写前准备活动化便是达成这些目标的有效策略。所谓“写前准备活动化”,就是通过创设情境或组织学生活动,引导学生观察、体验,阅读、搜集,让学生从中获取写作材料,生发写作的意愿。但并不是所有的场景都能让学生亲历,当学生不能到达现场的时候,可以利用技术支持学生到现场去。如借助多媒体让学生看图说话写话,借助视频,让学生进行观察、体验等等。

先说后写,依读学写 对于小学生而言,要让他们乐于表达且会表达,既要帮助学生主动获取写作材料,也要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训练有规则的表达的能力,先说后写,依读学写,便是较为有效的策略。如低年级的看图写话,通过指导看图说话,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准确地理解图画的内容,还可以在表达顺序、用词造句方面给学生以指导。当学生能够清晰地表达出所写内容,再动笔去写,学生不仅乐于去写,而且也知道怎么去写,乐写会写便不再只是口号。

读,不仅可以积累语言,还可以培养语感,让学生在潜意识中掌握语言规则,领悟表达技巧。比如借助表达技巧明显的语段,引导学生仿写,就很容易提高学生的表达技能。

写作困境论文范文第13篇

困境之二:源于教师。教师首先苦于手中无作文教材,仅凭单元之后的短小作文指导来进行教学是远远不够的。造成教师作文课难备、难教,故作文课堂教学弹性大,或多讲,或少讲,甚至不讲,只将作文题目和写作要求往黑板上写出,整堂课时间交给学生支配完成。这样随意、自流、无序的作文教学,知识含量低,往往收不到教学的预期目的。其次,绝大多数教师仍较重视阅读课而轻视作文课。每学期二十周左右。大多数教师只勤于讲课文。却又把读写分开,加之一个月两次作文训练占两三个课时,一学期包括两次统考的作文评讲,也只占二十个课时左右。作文教学严重失衡是学生作文能力不强的直接原因,也是学生作文难的原因之一。

困境之三:源于学生。大部分学生怕作文,究其原因:农村学生生活面相对较狭窄,又忽略生活的观察,因而素材少——没话写;没有掌握各种文体审题、立意和布局谋篇的基本写作知识及方法——不会写;认识能力低,语言词汇单薄,驾驶语言能力不高——写不好;这是农村学生作文“三大难”问题,其中自然有学生自身的因素,也有教师和教材原因。

总之,面对种种境况,农村中学作文教学确实陷于重重困境之中。那么,应如何走出困境呢?寻找出路是不可逃避的问题,这是语文教师务必面对和肩负反思的职责。要从反思中寻求出路,要勇于正视上述陷我们于困境的种种问题,针对问题,寻求对策。

作文教材就在课文里

教师仅依靠单元后的作文训练资料作讲课内容确是不够的。作文教材是存在缺陷,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教材永远存有缺陷。那么教材出此文转自斐.斐课件.园 FFKJ.Net路在哪里?教材出路就在课文里。这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对每个学期的作文训练的任务,达标要求等要心中有数,结合学生实际来对作文体裁、命题、内容、要求等制订一个详细作文计划。

提高作文指导课的实效

针对作文课存在随意、没有确定的教程、知识含量低的情况,丰富作文课堂内容,提高作文指导实效是其出路,从形式上谈,教师大可根据文体内容设计多种形式的课型,优美语段赏析课、片断练习课、写作素材料分析课等等。

帮助学生解决“三大难”问题。

“没话写”、“不会写”、“写不好”是学生作文三大难题。为了让学生有话写,作为语文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利用学校生活素材,例如开校会、文艺晚会、野外活动、课外阅读活动等进行作文教学。多鼓励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人和事,参与生活,多与亲人和友人交谈,多看书读报、看电视,从不同的角度去关心社会,。其二,“不会写”是存在学生中最突出的难题。写记叙文怎样才生动、形象;写议论文怎样讲道理;写说明文怎样说才明等等。这些都是学生心中不会写的疑团。因此教师有必要针对疑团逐步解疑,对学生,进行审题、立意、片断写作等各种不同方面的专项训练。有必要教给学生各种文体的基本写作知识的一些方法和一些技巧,使学生学会写。其三,为了解决学生“写不好”的难题,要求学生必须持之以恒的学习和积累词汇。教师好好利用大量阅读课文的教学来重视词句的学习,指导学生掌握词语的语体色彩、感情色彩和使用范围等,也对一些生动语句多作仿写。或给一组词语写一段话的练习,有意识的把要求学生把新学习的词汇灵活运用于写作之中。学习分类摘抄,做读书笔记,片断练习等。

写作困境论文范文第14篇

对于新媒体时代的界定,学者们可谓众说纷纭,至今没有定论。一些传播学期刊上设有“新媒体”专栏,但所刊载文章的研究对象也不尽相同,有数字电视、移动电视、手机媒体、IPTV等,还有一些刊物把博客、播客等也列入新媒体专栏。媒体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精英媒体、大众媒体和个人媒体。这三个阶段分别代表  着传播发展的农业时代、工业时代和信息时代。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以个人为中心的新媒体已经从边缘走向主流。其中以博客最为典型。新媒体时代已经到来。从媒体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新媒体是伴随着媒体发生和发展在不断变化的。广播相对报纸是新媒体,电视相对广播是新媒体,网络相对电视是新媒体。科学技术在发展,媒体形态也在发展,我们今天恐怕是需要去关注在数字媒体之后的新媒体形态。

对比新时期之前的文学,经过二十余年的不断发展,当代文学各方面都有了较大的提高,也屡屡有佳作问世。然而,对当代文学的质疑之声仍然不绝于耳。新时期以来,中国当代文学呈现出多元化格局。各种文学思潮流派层出不穷,仅仅小说一个文类就出现“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寻根文学”、“先锋文学”、“新写实文学”、“新历史文学”、“70后美女写作”、“80后青春写作”乃至近几年的“底层写作”。在这些异彩纷呈的流派写作中,现代主义与后现代手法得到借鉴,现实主义创作原则被再认识,个人性得到极大张扬,这些都使得小说本身的艺术表现力得以加强。而出版方式除了直接出书、报刊连载这些传统方式,还通过网络得以传播,这样就越过了编辑们的层层把关,直接“原生态”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因而能够更加全面体现作者的风格和才情。

二、新媒体时代下文学评论的困境

全球化就发生在我们身边,新媒体通过网络、电视、电影、数字杂志等手段,将全世界的经济和文化紧紧地联结在一起。传媒时代的特征,就是让人丢失传统。年轻一代的写作者深受西方网络流行文化的影响,在创作中往往缺乏民族文化的自觉意识。再加上近年来对国学教育的疏忽,对西方文化的重视,也使得他们在民族文化素养方面先天不足,从而导致他们丧失了精神依赖的血脉与根基。除此之外,图书出版商们也在用尽种种手段打造市场卖点,致使文学创作在对市场的迎合中不得不放弃对于人类精神家园的坚守。于是就出现了这种状况:过分张扬自然人性、肆意渲染感官刺激、充分暴露个人私欲、彻底消解传统价值的作品大行其道,所谓“身体写作”、“个人化写作”、“私语化写作”侵占了图书的大半市场,而对爱的表达、对理想的追寻、对真善美的探索、对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弘扬的作品,不再是作家创作的主要内容,这样的文学创作怎能让人乐观!别林斯基曾说:“我们时代的精神是如此:无论是怎样蓬勃的创作力,如果只把它自己局限于‘小鸟的歌唱’,只创作自己的、与当代历史的及思想界的现实毫无共同之处的世界;如果它认为地面上不值得它去施展本领,它的领域是在云端,而人世的痛苦和希望不应该搅扰它的神秘的预见和诗的瞑想的话———这样的创作力也只能炫耀一时而已。它无论怎样巨大,由它产生的作品绝不能伸入到生活里,也不可能在现代或后世人的心中引起热烈的激动和共鸣。”

事实正是如此,没有以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为支撑的作品是经不起阅读的,只有保持文学的民族特色和民族个性,使其成为一种难以复制的东西,它才可以不被遮蔽而成为世界性的,这才是文学生命的不竭动力。正如唐诗宋词、京剧、茶文化、园林艺术等,它们之所以长盛不衰,之所以在世界各国广受青睐,其根本就在于它们充满着鲜明的、不易被模仿的、无法被替代的民族特色。这些民族特色成就了这些艺术文化,是唐诗之所以为唐诗、京剧之所以为京剧的唯一缘由。

三、文学评论的的出路

经济、政治和文化之间之所以存在着强烈的冲突与矛盾,是由于所遵循的原则不同。丹尼尔·贝尔在《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中提到:“经济、政治和文化三个领域各自拥有矛盾的轴心原则:掌管经济的是效益原则,决定政治运转的是平等原则,而引导文化的是自我实现(或自我满足)原则。由此产生的机制断裂就形成了一百五十年来西方社会的紧张冲突。”新媒体时代文学创作的困境的出现,并不是要把批判的矛头指向新媒体技术,也不是要一味地责怪市场的作用。而新媒体时代技术的高效原则,再加上经济社会市场的运作逻辑,必然要求在最节省时间和空间的前提下为消费者提供最便捷的服务。结合到文学创作上说,经济的效  益原则要求作家必须去迎合市场,迎合大众的消费口味,必须在短时间内创作更多的作品,必须不断翻新花样以免引起审美疲劳,在这种情况下,粗制滥造之作实在是在所难免。这样,经济的刺激和新技术的支持导致作品的更新和代谢周期越来越短,以至于作家根本没有时间深入生活,更没有时间精心思索,闭门造车也就成了无奈的选择。但“技术无过错”,我们不能把创作所遭遇的困境嫁祸在无生命、无理性、无思想的“技术”身上,拨去文学创作困境的重重迷雾,我们发现,文学目前的创作困境,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人自身。这些难以调和的矛盾,造成了文学创作上的诸多困境。文学的困境在本质上其实表现为人性的困境。

【参考文献】

[1] 白烨;在适应中坚守——文坛现状的观察与思考[J].北京文学,2004,01.

[2] 丁国旗;;“全球化”语境中的“世界文学”探讨[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0,03.

写作困境论文范文第15篇

【摘要】随着社会主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但由于企业内外因素的影响,融资难、赍全短缺一直束缚着中小企业的发展,成为经济主体中的弱势群体;从经济体制、法律环境、金融环境入手,分析了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对策。

【关键词】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原因;对策

简述创新型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原因

一)巾小企业自身的原因。

(1) 中小企业仞创时期,由于投资规模较小、产量有限,还款的诚信小足,贷款风险犬。

(2) 信息不对称.道德风险高

(3) 竞争能力差,信用等级低。

(4) 从企业本身来看融资观念不够创新创新型中小企业在技术上不断创新

二)社会金融环境因素

(1)直接融资门槛高.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尚未形成

(2)中小企业贷款在商业银行新增贷款中的比重严霞不足

(3)金融机构和中小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

(4)金融机构限制件条款制约了中小企妲融资

(5)缺乏为中小企业服务的金融机构和政策

(6)安全性高的氽业.在资金和政策方面对中小企业支持力度不足

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现状的对策

一)从中小企业自身的角度看,应该不断完善中小企业制度,健全

治理结构

二)政府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支持

三)进一步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

(四)创新中小企业直接融资制度。

五)进一步健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