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科技发展管治意见范文

科技发展管治意见范文

时间:2022-02-06 04:08:19

科技发展管治意见

一、科技发展成就

科技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保持财政科技投入的逐年增长,达到7000万元,年均增幅达129%。制定了《关于进一步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关于进一步推进人才队伍建设和科技创新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对引导企业自主创新起到了促进作用。

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区内企业共建成省级以上各类科技平台20个,其中: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个,省级以上公共服务平台5个,企业院士工作站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2个,博士后流动站1个。2009年,全社会研发投入(R&D)达41669.15万元,技术合同成交额3226万元。年专利申请量达394件,其中发明专利达128件,增幅位居全市前列;软件产品53个。有5个企业成为省(市)知识产权示范企业。

高新技术产业进一步发展。全区累计引进和培育各类科技型企业300多家,其中:经认定的部级高新技术企业14家,认定高新技术产品38个,涉软企业53家,经认定的省级软件企业22家。2009年实施科技发展项目63项,其中获得国家省市立项45个;组织开展产学研合作,促成企业与科研院所结对22个,企业自主研发水平明显提高,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得到优化,全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22.74亿元,年均增长38%;软件产业实现销售收入5.87亿元,年均增长70%。

科技创新人才进一步集聚。全区科技人才总量从底的不足2万人快速上升到目前的6.4万人,年均增长26.2%;高层次人才总量达9791人,年均增幅22%。落地的国家“”、省“双创”人才等部分特殊人才总量位居全市区县前列:累计引进国家“”、长江学者、自然科学基金等领军人才4名,省“双创”计划、“333工程”、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创新创业人才42名,经营管理、专业技术和高技能人才500余名。

科技惠农作用进一步体现。期间组织农业科技项目20项,获得扶持2100万元。先后引进200余新品种,累计培训农民10000余人次,培育科学种植示范户40余户,带动农民增收年均1500万元。农业结构进一步调优,已基本形成以葡萄采摘为主、农俗文化及餐饮相辅的生态农业产业结构。

科普服务民生进一步深化。全力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贯彻落实《科普法》,进一步完善区、街、社区三级科普网络,坚持科普服务民生。全区建成8所社区科普大学,培训社区居民5万余人次;建成科普画廊500余米,电子科普画廊2座,社区科普体验馆一个,有效拓展了科普宣传阵地。积极开展科普周、科普日、科技三下乡等重点活动,组织广场咨询、科技展览、科普讲座等宣传活动,有效提升了大众科学素质。

二、科技发展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按照“三个发展”的总体要求,坚持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科教兴区”战略和科技创新工程。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软件产业,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建设高新技术研发基地和成果转化基地,在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重点技术领域实现自主创新跨越发展,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整合集成科技资源,建设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实施自主创新战略,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新区提供技术和智力支撑。加快普及科学技术,不断提高公众科学文化素质,为建设“四个适宜”现代生态新城提供强大动力。

(二)主要目标

基本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政资介紧密结合、充满活力的区域科技创新创业体系,基本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现代服务业繁荣发展的产业集群。争取建成一流的技术创新中心、知识创新中心、高层次人才聚集中心,成为国内独具活力与特色的创新区域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继续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形成“政府推动、全民参与、提升素质、促进和谐”的科普工作的新局面,建设全国科普示范城区。

继续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全区财政科技投入占当年财政预算的6%,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5%,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

区内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00家,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超过135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50%。

科技园实施完成“533”工程:建设500万平方米的产业发展载体,引进300家科技企业和30位科技领军人才,切实增强建邺发展的内生动力和竞争优势。创建市级以上孵化器3家以上,孵化载体面积达10万平方米,创建部级创业中心1家以上。

年专利申请量达到1000件,授权量达到300件,其中发明专利占比达30%。争取建成知识产权示范园区2-3个,培育省市知识产权示范企业20家,新城科技园建成专利技术产业基地。

到“”末,建成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10个,建设科技创新创业载体1000万平方米。

全区每年引进10名海内外领军人才、100名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1000名经营管理、专业技术和高技能人才。

建成一座面积达2000平方米的区级科技馆;每个社区建成一处应急避难场所和一支训练有素的科普志愿者队伍。

三、重点任务

(一)促进企业自主创新。支持大中型企业建设研发中心。引导企业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成为创新主体。到末,大中型企业建立技术研发机构达100%,技术开发费用不低于当年销售收入的3%;高新技术企业和软件企业技术开发费用总体平均占销售额8%以上。有效实施知识产权推进与保护计划,引导企业开展自主创新活动。鼓励区内企事业单位制定或参与制定国际、国内标准。实施专利技术产业化发展战略,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著名品牌和核心技术的优势企业。有计划地引进一批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进驻我区,直接面向区内企业从事专利、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活动。

(二)推进产学研合作。鼓励企业通过联合开发、委托开发、代培人才、共建机构等形式,加强产品技术研发合作,加快技术成果的应用和集成,到末,高新技术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实施研发合作达100%。优先支持产学研联合体申报各级科技计划项目。

(三)加快产业载体建设。

推进科技孵化器建设。完善区创业中心功能,各街道建成一个3000平方米以上的科技创业孵化器(园),增强培育高新技术企业能力。

推进产业载体建设。一是以新城科技园为中心,加快科技创新综合体建设,建成500万平方米产业载体。二是以CBD南延为重点,建成300万平方米产业载体。

(四)打造科技综合体。立足新城科技园,重点打造岩纤维材料、移动互联网项目、IC设计等一批科技综合体,探索丰富科技综合体的功能和内涵。

(五)培育产业集群。重点培育信息技术、规划设计、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高技术服务业等产业集群,引导和促进各类要素向具备一定产业优势的领域流动,扩大重点产业规模,通过重点产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加快形成新兴优势产业集群。

信息技术。以新城科技园为主要载体,推进“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园”建设,打造软件研发中心。围绕“传感网”重点引进和发展嵌入式系统软件、数据库软件、应用软件,大力发展支持多功能的“传感网”系统集成技术与应用软件开发。软件企业达80家,年软件总收入超过30亿元。

规划设计。省建筑设计院为龙头,带动工业设计、城市设计等规划设计类企业迅速集聚。

生物医药。重点引进和培育生物工程、药品新产品研发、中药的综合开发利用、生物治疗技术为龙头的研发生物工程技术产业。医药企业达20家以上,生物医药产业规模达10亿元。

新材料。有序推进“高技术绿色纤维材料产业产学研联合创新重大项目”建设,开展稳定量产关键技术攻关,集聚上下游相关企业10家以上,产业规模达25亿元。

新能源。集聚新能源研发型企业8家以上,产业规模达10亿元。

高技术服务。以万得资讯、舜禹信息、佰腾发发等为重点,带动一批知识服务类企业快速集聚。

(六)建设技术创新平台。围绕重点产业需求,建设一批服务中小企业、研究开发产业共性与关键性技术、提高区域创新能力的高新技术平台、专业技术平台和数据信息平台。重点打造一批国家和省部级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依托雨润集团,建设肉品质量与安全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东南大学,建设岩纤维国家工程中心;依托康缘药业,建设中药创制国家工程中心;依托中电十四所,建设高端芯片研发设计中心;依托邮电大学,建设有机显示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中科院计算所和北纬通信,建设移动互联网开放实验室。

(七)强化国际科技合作。依托省、市技术转移平台,促进区内企业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新城科技园争创国家国际科技合作示范园(基地)。

(八)培育科技中介服务体系。支持高校和科研院所设立专门的技术转移机构,促进科技成果就地转化。支持社会力量创办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引导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入驻功能园区,为企业提供信息、技术、咨询、策划、培训、融资、法律等方面的服务。加强培训和交流,扩大技术经纪人队伍,繁荣技术市场。

(九)促进科技金融合作与创新。引导各类信用主体积极研究和创造条件,适度介入研发期、成长期科技企业信贷市场,扶助创业创新。同时引进一批担保机构入驻CBD和新城科技园,面向科技企业开展担保服务。研究出台有关扶持和引导政策措施,开辟多元化融资渠道,债券市场直接融资。

(十)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人才。通过实施人才队伍建设“十百千”计划,重点抓好科技创业型企业家、科技创新带头人、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人才队伍建设。

(十一)加强科普和防震减灾工作。围绕宣传科学发展观,开展科普宣传活动;围绕素质教育,加强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围绕民生科普,大幅度提高公众科学素养;围绕和谐社区建设,深化创建活动;围绕新农村建设,提高农民科学种植水平;完善科普组织网络,建设高素质科普工作者队伍;加强科普工作信息化建设,不断提高科普工作服务能力。以社区和学校为主要阵地,加强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工作,形成学校—学生—家庭—社会相互配合、有机联动的良好氛围;以技能培训和应急队伍建设为主要抓手,提高社会公众防震避震的基本技能,进一步探索与推广在社区组建有效的防震减灾志愿者队伍。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区人才队伍建设和科技创新工作领导小组,下设科技创新工作办公室。领导小组由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区有关分管领导担任副组长,成员单位包括组织、发改、教育、科技、财政、人事、劳动等部门和单位。全区科技创新工作,由区人才队伍建设和科技创新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具体组织实施,相关部门积极支持配合。

(二)健全工作机制。根据总体目标和重点任务,明确各级部门的工作职责,确定年度目标、具体任务、工作进度和责任主体,确保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强化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能,加强对重点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督促检查。将科技创新工作作为全区目标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严格考核奖惩,充分调动各部门、各街道的创新积极性,形成推动科技创新型城区工作的强大合力。

(三)强化政策支撑。研究制定更加灵活、更加开放、更加优惠的促进科技创新的政策措施,特别是有利于资源整合、成果转化、产业发展和资本、技术、人才引进的激励政策、产业政策、招商引资政策和人才政策,形成政策优势,充分激活社会各方面创新的活力。在全社会培育敢于冒险、勇于创新,宽容失败、追求成功,开放包容、崇尚竞争的创新文化。

(四)增加财政科技投入。把科技投入作为预算保障的重点,确保财政科技投入增幅要较大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改革和完善现有科技经费管理方法,建立严格规范的监管制度。逐步建立财政科技经费绩效评价体系,设立区科技计划和应用型科技项目的绩效目标,探索改变单一事前资助的方式,建立面向结果的追踪问效机制,提高科技投入的使用效率。

(五)营造创新环境。转变政府职能,改进服务方式,。推进和谐建邺建设,加快构建社会信用体系,加强城市建设与管理,不断完善城市功能,美化城市环境,努力营造有利于区域创新创业的综合环境。

(六)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和防震减灾意识。深入贯彻落实《科普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依法加强科普和地震工作。加强领导,健全科普和地震工作的组织管理;建立科普工作运行机制,增强科普工作活力;加强科普设施,提高科普阵地教育效果;继续开展科普宣传周、送科技下乡、科普进社区和科技拥军等大型科普活动,力求在注重实效的基础上创“品牌”、显特色。强化法律监督,使防震减灾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加强防震减灾知识宣传,努力提高全民的防震减灾意识和民众防震减灾知识水平。

被举报文档标题:科技发展管治意见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yijian/zfgzyj/589684.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