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中医诊断培训范文

中医诊断培训范文

中医诊断培训

中医诊断培训范文第1篇

临床见习在医学生将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应用到中医临床实践过程中起到一定衔接作用,是从一名中医临床学生即将成长为具备一定高素质临床水平的医生最为关键的一步。一方面在于医学临床实践能进一步巩固学习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另一方面在于增加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培养临床独立工作和思考的能力,为日后独立从事临床医疗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在此过程中笔者根据《中医内科学》的特点,以“早期导入临床,后期强化技能”为主线,通过“早实践-多临床-零接轨”的实践教学新模式,培养学生的临床知识和实践技能,实现理论与临床实习的零接轨。中西医结合专业学生从二年级开始,《中医内科学》课堂学习期间,留出一点课时作为临床的见习时间。如脾胃系统疾病包括对胃痛、腹痛、泄泻、痢疾等中医内科常见消化疾病的就诊基本顺序、中医四诊合参的要点、辨证论治、理法方药运用过程等各方面内容。通过临床见习,有助于把临床运用的实践知识与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相结合,增加学生的学习中医内科学的浓厚兴趣。

2实训教学

面对当前进入临床实习的学生较多,而医院门诊典型患者少的现状,加大实训基地的建设,达到一定规模的量化,建立一批高水平,规范性,多样化的临床教学基地和临床教学模拟环境。注重不断完善临床实习基地的硬件建设,更要开发一些教学软件的建设,比如教学融入到临床中,通过安排具有经验丰富的教授进行课堂和临床的培训,中医院校临床教学与医院间应加强的临床交流,对于临床教学的督导,加强带教老师的团队建设,增强临床带教老师的授课能力,不断引进新的临床博士以提升临床教学能力,促使教学工作日趋示范性、健康化、年轻化。为学生搭建一个中医内科学的实训基地,也是一个中医内科理论学习到中医内科临床实践间的知识平台。学生在大学2年级系统学习完《中医内科学》的理论知识后,学校才启动此模式,学校实训中心是借助临床的一些模拟设备如电子把脉仪器、电子舌诊图等为临床实习的学生营造一种栩栩如生的中医内科学临床实践环境,基于实训教材以及大纲,带教老师指导学生,在强化实训基础上,定期组织学生参加临床技能比赛,参照国家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大纲要求,模仿其考核方式,也采用三站式的临床考核,即“病案的采集”、“病案的书写”和“技能操作”。而对于常用实用的临床知识及技能进行训练,如脾胃病,对胃痛疾病的八纲辨证、四诊等掌握,诊断的依据,与胸痹、腹痛、真心痛的鉴别诊断、如何区别其他症型等、以及所涉及的常用方剂如二陈汤、保和丸等,这样可以使学生既加深了之前背诵和理解过的中医内科学知识,增强对中医内科学的临床形象直观的认识,同时又锻炼了学生临床技能有效判断临床实际操作。

3实习教学

学生在结束短期内的临床实训考核后,将进入临床实习的阶段。按相关专业并把此阶段实习学生进行分组分配到临床各科轮转,面对面与对患者的交流,进一步在临床实践中把课堂知识和临床阶段所学知识相结合。带教老师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进行患者的病史采集和针对性的查体,从而使学生不仅注重对阳性症状,又能避免遗漏患者的阴性症状。再进行充分的分析病史特征和诊断的依据。此时,带教老师不能先给出诊断的结果,要主动引导学生讲述以何种依据为诊断要点做出诊断,借以提出相关的鉴别诊断。让学生自己揣测和分析并参与讨论,总结诊断的方法差异。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则有利于提高学生临床综合的分析能力,使其对可以掌握正确该系统疾病的知识。岗前实习培训的必要性在中医医院开展岗前实习培训是十分有必要的,它是集技能和理论培训、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培训、中医思维和四诊能力的培训为一体。开展岗前实习培训,分进实习点前培训和进实习点后两步走。第一步的进实习点前的培训一般是在主干课程结束后,通过1-2周的培训临床基本操作,强化学生的中医临床思维和一般操作技能;开展必要的职业素养培训,其中包括组织学生认真学习进入相关科室的基本规章制度,加强学生在临床学习过程中的职业素养。第二步在进实习点后,医院教学科应开展实习生规范学生医生的职业素养,了解每个临床科室诊疗范围,熟悉常见临床理化检查项目指标,在带教老师指导下完成病历书写,着重强化学生对病历书写的规范化,培养学生对疾病的辨证论治思维。进入临床科室后,实习生在所在科室必须要有清晰的认识,科室主任或教学秘书须重视实习生的培养,通过会议或座谈的形式,介绍科室的情况、学习科室规章制度,强调实习要求和考核要求(必要情况下,可以印发科室的实习生考核事项),使学生明确实习任务和职责。岗前的医患关系培训,是毕业实习生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法律的完善,患者维权意识的提升,以及社会媒体的对医患关系的过度关注,今年来我国的医患矛盾和纠纷发生率急剧攀升,导致在教学中医患关系的复杂性。因此,临床教学的培训中,培养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了解患者的医疗需求、及时有效进行患者及家属的疏导工作、让患者了解医疗过程中存在的疑惑,尽量避免在预防医疗中发生医患纠纷。在既发的医疗纠纷,培养的应对能力、自我保护能力、处理纠纷的能力等,都是毕业实习生培训的重中之重。

4结论

中医诊断培训范文第2篇

标准化病人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引入我国的一种新的教学及考核模式,可以最大程度地模拟真实的临床情景,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1.1标准化病人的概念标准化病人(standardizedpa-tient,SP)又称模拟病

人(SimulatedPatients)或者病人指导者,是指经过系统训练后,能恒定、逼真地复制临床真实情况的人[1],他们一般是从事非医疗工作的正常人或病人,经过培训后能扮演病人,可以根据自己感受在专门设计的表格上记录并评估医生操作技能,充当评估者和教师的角色。1968年美国的Barrow首先提出了标准化病人的概念,其在1960年初培养了第1例神经科标准化病人。1991年,Stillman把这项技术引入我国,并于1993年在华西医科大学、浙江大学医学院及九江医学专科学校培养了中国第一批标准化病人。

1.2标准化病人的优势

标准化病人应用于中医内科学教学有许多优点:一是缓解临床教学资源不足的情况,解决了学生人数较多,有典型临床症状的病人不足,以及病人注重隐私和自我保护意识导致的不合作现象等现存的临床医学教学难题;二是使学生可提前培养灵活的临床应变能力和科学的临床思维方法能够对学生临床实践中的细节给出相对客观的指导和评估;三是可以使学生熟悉临床资料采集的基本内容和技巧,将理论与临床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既巩固了理论知识又可以给学生提供运用临床基本技能的机会;四是可以帮助学生克服首次与病人接触的无措感;五是更符合学生个性化教学的要求。

1.3标准化病人的缺点

一是对SP的选拔有较高的要求,拔中,

SP的年龄、职业、学历以及健康等方面都要考虑到;二是对SP的培训需要消耗较大的精力,需要大量的经费支持和严格的培训制度;三是由于SP并不是专业的医疗工作者,在实际应用中会有误导学生诊断的情况出现;四是SP不是真正的病人,不能模拟患者全部的症状和体征。

2标准化病人在中医内科教学中的应用

2.1SP的选拔与培训

SP的选拔上,国外以向社会公开招募人员做为职业SP为主要来源,但是在我国,SP的来源以医学院校高年级的学生或教师为主。这与我国中医学院校的财力不足有关,也与培训的难度较大有关。SP的培训上,要求其掌握: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病史、典型阳性症状和体征、表演技巧、细微的观察能力和准确的评估能力等。具体要求如下:要熟悉所扮演的角色,恰如其分地演出该病人应有的表情、声音与动作,不能过度夸张。要具备良好的沟通技巧,表达意思清楚明白。能接受学生的碰触和检查,并能够正确回忆出学生的表现,并做出相应的评价。能掌握中医理论的基础知识,对中医常用诊法和辨证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并掌握正确的体格检查内容。在SP的基础知识培训结束后,根据每位SP的特点,编写相应的剧本。剧本以病证结合,突出中医特色为主,应包括中西医常用诊法和中医辨证的内容。

2.2SP的应用

在中医内科学的教学当中,可利用SP模拟患者就诊的全过程。先让学生对SP进行体格检查操作和中医四诊操作,以收集临床资料。在资料完善后,每位学生要独立完成一份门诊病历的书写,要涵盖主诉、病史、体格检查、中医诊断、治则治法、选方用药等方面的内容。通过这种教学方法,以煅练学生的动手能力、病历写作能力、临床资料采集能力、辨证能力、诊断能力和遣方用药能力等,提高学生的临床技能和综合素质,使之提前适应临床一线的工作,提高就业竞争力。

3结语

中医诊断培训范文第3篇

一、中医现代化的现状

1.中医药在世界上的影响:中医药历史悠久,资源丰富,理论独特,在世界上有广泛的影响,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和丰富的科学研究价值。它不仅是我国的优秀文化遗产,也是世界的优秀文化遗产。近10年来,国外来华学习中医的人数剧增,据统计先后有1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4700余名留学生、进修生来华学习中医药。我国建立的7个传统医学合作中心、3个国际针灸培训中心,培养了数以千计的国外各类中医药人才。特别是近几年,我国政府中医药主管部门在北京又成功地举办了两次国际中医药大会,为世界医药界所瞩目,影响广泛而深远。随着世界各国对中医和针灸的认同,许多国家陆续和我国高等中医院校签署合作办学协议,目前已有60多个国家或地区与我国签订了中医药领域的合作协议。甚至有很多的西方国家建立了中医专业高等医学院校,或是在本国的高等院校开设中医和针灸专业课程。

2.中医技术在中医现代化发展中的作用:中医学诊病的手段和方法经历了数千年的积累与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诊断方法"望、闻、问、切"。这种诊断方法,集中反映了中医理论的精髓。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四个部分虽各有其独特的作用和意义,但彼此又是互相联系,不能偏废。近年来,我国相关部门对中医学的发展极为重视,中医学领域的科技人员和中医药医务工作者开展了多方面的中医技术研究与开发工作,推动了我国中医药事业的繁荣与发展,使中医药制药和诊病的手段和技术方法实现了新的跨越。先后自主开发出了一批具有知识产权,领先于世界先进水平的中医药研究新技术和新成果,特别是利用中医防治艾滋病、肝炎、风湿性疾病、糖尿病等世界性的疑难杂症、不治之症等方面有了新的突破。

二、现存的问题

1.盲目崇拜西医,严重影响中医现代化的发展:我国的中药现代化发展前景虽然比较喜人,但社会上仍然存在着不相信中医,盲目崇拜西医的现象。这种势头严重影响着我国中医药的发展,特别是年轻一代,盲目崇拜西医,对中医传统治疗方法表现出极大的冷漠,这种思潮严重影响了中高等医学院校中中医专业学生的专业思想,导致专业思想不稳固的现象极为普遍,有的选报了中医专业也是不得已而为之,这种思潮严重影响着中医在临床中的应用和中医现代化的发展。

2.与中医理论相比,中医实践经验薄弱:中医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学科,我国中高等医学院校和高等院校中的中医专业虽然培养了大批具有扎实中医理论的人才,但就目前临床调查发现,由于接受中医诊疗的病人不多,已经走上中医诊疗岗位多年的中医专职医师大多都缺乏临床实践经验,特别是具有良好的中医理论素养和具有丰富经验的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奇缺。此外,中药新药病证选择的问题、中药新药处方和中药小复方制备工艺、剂量配比、方剂结构优化等关键技术问题亟待解决。

三、中医现代化今后的发展

1.加大中医医务人员的培训力度,加快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要加大中医专业教育的投入力度,积极改善办学条件,切实提高各级各类中医专业学生的中医基础知识的学习,提高增强实践能力。

2.吸纳现代先进技术,加强中医药研究的科研力度:在中医临床诊断的基础上,吸纳现代先进技术,加强中医药研究的科研力度,完善和发展中医理论,积极宣传中医研究的新成果和新技术,用事实提升大众对中医的认可度[2]。同时,要加强中西医结合人才的培养,吸收西医的先进技术丰富和发展中西医结合的理论研究与方法创新,使传统中医医学与现代医学融合互补;融合现代信息技术、传感技术、图像识别技术、生物技术推动中医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中医诊断培训范文第4篇

构建相对独立的临床技能实验教学体系

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强的学科,如何增加学生的理性和感性认识,提高其动手能力,是临床技能实验教学的重点。在逐步改革和建立新的实验教学体系这一战略思想指导下,为改变实验教学的附属地位,我校将原来分散在性质相近、互相联系的多门临床课程中的实验及临床技能训练内容集中在一起,组建单独的临床技能实训课程《中医临床技能实训课程》,课程分为3个部分:基本临床技能训练项目、专科临床技能训练项目和综合临床技能训练项目。时间分别安排在第2至第4学年。实验课教师仍属于原来的学科,即不设固定的实验课专任教师,实验课教师由学科选派。由教务处及实验中心组织整合实验教学内容后,再将任务分配到相关学科,委托相关学科派出教师队伍并组织实施,实验课教师同时也承担理论课教学任务。形成了以中医技能教学实验中心为平台、临床实习医院为支撑的立体式教学模式,促进了中医技能模拟教学-床旁教学-临床实习的有机结合。

同时,临床技能实验教学过程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实验教学中心的教学设备、场地分布、课表、教学人员等信息实现网络化管理;实验教学中心内部建立了局域网,并通过中心的服务器与校园网联通。将实验课程主要实验内容的教学课件、实验教学短片、相关知识挂在网上,供学生自学;校园局域网还可借助学校现有国家、省及校级精品课程优质网络教学资源,开展网上实验教学,拓宽教学课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强化医学基础知识,掌握更多的临床技能。中医技能教学实验中心和相对独立的临床技能实验教学体系,旨在倡导利用一切模拟手段创设出模拟患者、模拟场景、各学科技能训练考核模拟实验室、模拟病房、模拟手术室乃至模拟医院等软硬件条件,以尽可能贴近临床真实环境和更符合医学伦理学的方式进行临床实践教学,正成为我国医学教育改革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注重临床实验教学中学生的能力培养

中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特别是中医技能实践教学更重视基本技能、诊疗思维和综合处理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博涉知病、多诊识脉、屡用达药”就是强调了作为医者须直接面对患者进行诊治实践。“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核心内容之一。为了培养和启发学生的临床辨证思维能力,该校将医学研究中的新技术、新成果应用到实验教学当中,如自行研制开发的教学软件“WF文锋-III中医(辅助)诊疗系统”,将中医学理论联系实际,是临床诊疗活动的真实再现,可以对学生进行完全诊疗思维的能力培训,其所涉及的知识点覆盖《中医学基础》、《中医诊断学》、《中药学》、《中医方剂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等多门基础临床课程。通过模拟临床常见中医病证诊断练习,提高学生辨证思维能力。另外中心构建了模拟标准病房、模拟ICU实验室,引进了高端模拟人,通过模拟临床疾病及危重症演变的过程,拟在加强培养学生的临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同时,全面提高医学生的临床诊断能力和各项临床操作能力、培养敏捷、正确临床思维,可减少医疗事故和纠纷在临床实践中的发生。

不断摸索临床实验教学考评方法

对医学生临床能力的评价一直是该校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早在2000年,湖南中医药大学就组织了以“实践教学环节质量的评估与监控”为主题的教学研究课题,并制定了《湖南中医药大学临床基本技能操作考核项目与评价标准》、《湖南中医药大学护理技能操作考核项目与评分标准》及《针灸推拿技能操作考核项目与评价标准》等质量标准,用于考核评价临床实践技能教学效果。2008年推出了医类本科毕业生毕业考核改革方案,取消毕业论文答辩。借鉴职业医师临床技能考核方法,分别设置中医辨证思维、中医临床技能和西医基本技能、专科技能等多个考站,对医类本科毕业生进行毕业考核,客观评价学生的临床综合能力。通过客观地评价学生的临床综合能力,以了解学生掌握中医临床技能情况,并反馈到临床技能实验任教老师,做到相对应地强化训练。

中医技能教学实验中心教学效果

目前湖南中医药大学中医技能实验教学中心,面积达到9200平方米,仪器设备2700余台件,总价值达2600余万元。设立实验项目184项,涉及13个学科,实验总学时1619学时,综合、设计性实验占实验项目的80.4%。面向中医专业、中西结合专业,临床医学专业、五官专业、外科专业,骨伤专业、口腔专业、针灸推拿专业、康复治疗专业、护理专业,中医专业7年制、中西结合专业7年制、针灸推拿专业7年制13个本科及7年制专业开设医学临床技能实验课,参加实验的学生数每年达10776人。每年为社会开设“急救培训班”、“中医技能培训班”、“职业医师考试培训班”,参加培训人数每年约1500人。另外,本中心已成为全校中医技能实验课程教学中心、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OSCE)中心,国家医师资格实践技能考试基地和全国医师资格考试湖南省考区省直考点。

中医诊断培训范文第5篇

1.1不规范处方分析

1.1.1处方前后记缺项:处方前记是反映应诊者信息和所患疾病的重要部分,书写不详,药师在处方进行适宜性审核时将产生困惑,如调剂出现差错,无法追回患者,失去补救措施。处方后记是处方有效性的重要标识,书写缺失,无法判定处方的合理和合法性,如出现医疗纠纷,无从追究相关人员责任。主要表现在处方未填写门诊或住院号、年龄和临床诊断缺失、处方医师未签名和书写处方日期。

1.1.2药名不规范:常出现俗名、别名、谐音和错别字、药名混写或缩写或含糊不清等,给调剂工作带来困难,影响药物疗效。如三不跳或半下(半夏,不知是用法半夏或是姜制半夏)、卜荷(薄荷)、双花或二花(金银花)、牛夕(牛膝,不知是用川牛膝或怀牛膝)、赤白芍(赤芍、白芍)等。

1.1.3用法用量不清:处方用法用量紧随剂数后,包括每天剂量、采用剂型(水煎煮、酒泡、打粉、制丸、装胶囊等)、每剂分几次服用、用药方法(内服、外用等)、服用要求(温服、凉服、顿服、慢服、饭前服、饭后服、空腹服等)等内容,如每天1剂,水煎400ml,分早晚2次空腹温服。常见问题是未注明煎药溶媒和用量、煎服药量、服用次数、用药方法和要求。如煎服、水煎服、每天3次水煎服等。

1.1.4诊断不明:中医诊断,包括病名和证型(病名不明确的可不写病名)。证型是中医诊断中必不可少的内容,是药师审核处方适宜性的重要依据。“辨证论治”、“同病异治,异病同治”、“证同治亦同,证异治亦异”是中医治疗疾病的灵魂。常见的问题处方大多是只有病名而无证型,如上呼吸道感染未分风寒、风热、气虚、暑湿等证型)、咳嗽(未分风寒、风热、燥热、痰湿等证型)、眩晕(未分肝阳上亢、心脾两虚、痰湿中阻、肝肾不足等证型)等。

1.1.5药物排序有误:未体现君臣佐使是主要原因。如一处方中所有药品用量均为20g,无法辨别君臣佐使。又如外感风寒湿邪患者,方药顺序是细辛、川芎、防风、白芷、防风、羌活、苍术、生地、黄芩、甘草,显然未体现君、臣、佐、使的特点要求。

1.1.6未注明特殊要求:药名之前未注明产地和炮制要求:如一处方只写贝母10g,未标明是川贝母或是浙贝母,素不知川贝母滋阴润肺多用于虚证,浙贝母长于清热多用于实证;又如一处方中用大黄15g,却不知大黄的炮制品有生大黄、酒大黄、熟大黄、大黄炭、醋大黄、清宁片之分,生大黄泻下作用峻烈,酒大黄泻下稍缓,熟大黄泻下次之,大黄炭泻下极弱,醋大黄以消积化瘀为主,清宁片则缓泻不伤气、逐瘀不败正。药品右上方未标明调剂和煎煮的特殊要求:如炒枣仁、莱菔子、肉桂须打碎入药,旋复花、车前子、海金沙、枇杷叶等须包煎,砂仁、薄荷、白豆蔻须后下,制川乌、制草乌、牡蛎、珍珠母须先煎等,在处方中却未注明,若照方调剂,轻则影响药效,重则引发医疗事故。

1.1.7处方用量超常:药物剂量过大不但易出现不良反应,而且造成药材浪费。按《中国药典》2010版一部中药饮片用量规定:细辛标准用量为1~3g,附子3~15g,川乌1.5~3g,但处方中却出现了细辛9g、附子和川乌50g。此外,银花、黄芪、麻黄、党参、甘草、麦冬等均超过了药典标准用量。

1.1.8年龄不详:因人而治是中医治疗疾病的一大特色,患者的年龄不同,对中药的耐受力不同。老年人因各脏器的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退行性改变,因而影响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谢过程,一般应从最小剂量开始。婴幼儿机体正处于生长发育的过程之中,许多脏器和组织尚未发育成熟,新陈代谢旺盛,吸收、排泄均较快,对药物敏感性强,用药应及时,用量宜轻。处方中常见年龄项大多用成人代替,婴幼儿未注明实际月龄、日龄或体质量,致使药剂人员无法进行处方用量审核。

1.2不适宜处方分析

1.2.1重复给药:同一味药在一张处方中多次出现,常见的有甘草、黄芪、川芎、大枣、葛根、党参等药物。如药师照方调剂,不但浪费药材,而且可能影响药物临床疗效。

1.2.2适应证不适宜:主要表现在临床诊断与用药不符。如处方诊断外感风寒,处方用药为金银花、连翘、薄荷、荆芥、桔梗、甘草等辛凉解表药,不但达不到治疗效果,反而会加重病情。

1.3超常处方分析超常处方主要为无适应证用药。如临床诊断头痛待查,处方:羌活、独活、防风、防己、细辛、川芎、黄芩、黄连、苍术、白术、甘草。头痛的中医证型分为风寒外袭、风热上扰、肝阳上亢、痰湿中阻、瘀血内阻,此方诊断不明确,缺中医用药依据。

2小结

中医诊断培训范文第6篇

中医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要通过实践逐步深化知识和进一步巩固技能。中医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内容包括:各种病人的综合管理、保健预防和健康促进、病人及其家庭的持续性保健、与其他社区卫生人员协调合作及团队意识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第1年应该在综合性大医院进行全面培训,掌握常见病的诊断、治疗及对患者的生活上的指导,第2、3年主要在社区全科医疗机构中继续接受培训,这样才能将中医全科医学知识灵活运用于一线临床工作,对将在农村工作的中医全科医师还应该有侧重的增加一些内容,例如妇产科学、婴幼儿常见病的诊断及治疗。但中医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也存在不足,一些规范化培训基地教学设施不够完善,培训基地任用的授课教师虽然临床经验十分丰富,但大多缺少教学经验,不能把知识系统全面地展现出来。

2中医全科医学继续教育

继续医学教育是医学教育体系中较高层次的教育阶段,是对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员进行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的补充、更新、拓宽和提高,它对于促进医院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根据“缺什么补什么,需要什么学什么”的原则,各类学术组织应定期举办不同级别、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继续教育学习班,有针对性地选择授课内容,例如,可以针对某一学科领域,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做专题报告,提高临床医务工作者的上进意识[3]。其次,继续医学教育作为提高医疗质量的一种措施,是在职医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加大继续医学教育的力度,调动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以取得最佳学习效果。继续教育多渠道共同发展,不仅局限于学术会议的形式,同时也要充分利用继续教育的现代化手段,如现代远程教育,现在较多的医院都已经加入了远程教育系统,形成了一个交互的网络系统,利用网络的便捷,进行远程教学授课,使医务工作者足不出户就能学习最先进的技术方法,享用最前沿的科技成果,较之集中办班具有经济、方便、受益面更广等优势。同时,网络资源的可复制性,大大提高了学习时间的灵活性,较好地解决了工作与学习的矛盾。但是,继续教育本身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国家卫生部门要求各医院组织一定数量的继续教育学会,但继续教育会议的质量不能得到制度上的保证,参会学员的学习质量没有统一量化的考评标准,这样就难免出现敷衍地完成任务等情况,所以要保证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高质量,就要求继续医学教育教学内容必须是真正学科前沿的、有用的知识,才能保证学员有真正的收获。对于已取得执业资格的中医全科医师必须每年参加规定时间的较高层次的学术讨论和学术会议,每年保证规定的时间接受脱产培训。定期参加国家组织的继续医学教育的考核和评估,成绩合格者才能再次执业注册,继续行医。

3中医师承教育

师承教育是数千年来中医教育传承的主要模式,自从建国以来,随着高等院校教育的不断发展壮大,中医自古以来的师承教育备受冷落。鉴于师承教育在中医教育中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自20世纪90年代初,国家开始把中医教育工作重心转移向师承教育,开展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工作。通过师带徒,一些名医名家的学术经验和特殊技术得到很好的继承,通过形影不离的跟师学习,老师会源源不断地教授给学生宝贵的临床经验,学生通过临床实践,不断的积累知识,不断地发现自身的不足之处,然后将临证中的疑惑或者兴趣及时反馈给老师,老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也可以发现自身的不足以及学生的思想动态,这样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真正做到教学相长。在这样的循环反复过程中,老师和学生不断的交互反馈,螺旋式的前进上升,对医学本身以及整个医疗体系来讲都是十分有益的。但中医师承教育还未建立长效机制,整个管理体制也有待完善,总体规模不够大,影响力还不足,老师遴选和徒弟选拔条件规定不尽合理,对师承的学习过程缺乏规范管理与统一要求,考核方式过于单一,缺乏科学统一的评价标准,考核过程流于形式,这样使师承效果评价的真实性得不到保障。这些问题有待在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进程中不断加以改善解决。

中医诊断培训范文第7篇

1.1培训时间短费用少具备一定医学知识基础的学生充当SSP,容易理解病情,培训时间大大缩短。Harris等[3]报道了用高年级医学生模仿病人对低年级学生进行教学与考评,结果显示:医学生标准化病人不仅节约了开支,并且培训时间较职业SP短,从而节约了培训人员的时间和费用。

1.2效果可靠Brian等应用医学生充当标准化病人并对自己同学的临床沟通技巧进行评分,结果显示:在考核评分任务中,SSP可以对自己同伴的表现作出准确可靠的评价[4]。

1.3培训和表演的经历促进医学生的学习学生为了扮演病人,会认真学习有关知识,在培训时和教学中能够增长专业知识和提高技能水平,加深对疾病的认识,并有助于培养沟通能力。因此,有SSP经历的学生一般具有较熟练的临床技能,同时能让医学生在参与培训的全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2SSP的应用

2.1SSP的招募SSP志愿者均选择于我校中医系的学生,SSP志愿者要满足三大基本要求:①具有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②扎实的医学理论知识;③机智灵活,具有一定的表演及模仿能力。

2.2SSP培训剧本的撰写培训剧本以临床为基础,突出中医特色,包括中医四诊、体格检查、辨证论治等内容,强调中医病证结合的特色。剧本由我校中医内科学教研室教师和经验丰富的中医及西医临床医生根据《中医内科学》教材中的病种共同编写。剧本包括模拟场景(地点、道具),背景设计(包括患者年龄、职业、工作单位、住址、现病史、既往史等),体格检查(阳性体征及阴性体征),辅助检查,模拟要点,道具及化妆。其中模拟要点主要包括表情、体位,对检查者表现出的反应、需要模拟的阳性体征、患者的疑问等。可模拟患者恐惧、忧虑、愤怒、敌视、不合作等状况,以训练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SSP的语言应当口语化,避免医学术语,台词还应有一定的灵活度以训练SSP的随机应变能力。

2.3SSP的培训

2.3.1基础知识培训因为SSP本身为医学生,中医及西医的基础知识只需要简单归纳复习即可,节省了大量的时间。

2.3.2病情模拟培训培训内容包括问诊、体格检查、病例培训等。问诊的培训。培训教师首先介绍问诊的内容,如患者的一般情况、主诉、现病史、既往史、个人史、婚姻史、家族史等[5],重点讲解现病史,包括起病情况与患病时间,主要症状的特点,病因与诱因,病情的发展与演变,伴随症状,诊治经过及病程中的一般情况,配合观看问诊的录像,讲解问诊的技巧,并反复举例练习。查体的培训。首先组织SSP反复观看全身体格检查的教学录像,然后培训教师亲自示范,以心、肺、腹部检查为重点。教师一边示范一边讲解检查要点,然后让学生之间互相操作,教师从旁指导。病例的培训。首先让SSP熟悉剧本,在教师的讲解和指导下理解剧本,要求SSP能牢记剧本内容。随后,教师示范表演,让SSP反复模拟练习,使SSP熟练掌握其所要扮演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症状和体征的表演是培训中的重点和难点。为了能更逼真的演示,要求SSP能够加入真正病人所常见的一些症状特征,如气虚患者表现出神疲乏力、语声低微等特征,肺系疾病患者在就诊时常伴有咳嗽,胃痛患者常有弯腰,手按胃脘部等动作。还可以模拟出患者一些特殊情绪,如淡漠、痛苦、悲观、抑郁、敌视、愤怒或不合作的情绪、重复询问同一问题,答非所问的回答、不友好或不合作的态度等,以此训练学生的临床应变能力和沟通能力[6]。另外,也可以安排SSP到临床接触真正的病人,使他们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2.3.3SSP对学生评估的培训培训教师将所需评估的项目逐一讲解,让SSP了解各项内容的意义及评分标准,由教师模拟不同层次医学生的表现,让SSP评分,通过反复训练,直到其掌握评分的尺度,能做出正确的评估并完成评估表。

2.4SSP的考核由培训教师充当考生对SSP掌握情况进行考核,考核合格后,才能获得参与教学的资格。

2.5SSP在《中医内科学》教学中的应用教师简短的讲授新课后,学生分组,每组配备1名SSP,每组学生轮流作为主问者与SSP交流,模拟患者就诊的全过程,收集病情资料。训练结束后,SSP和指导教师对受训学生的表现进行详细的意见反馈,指出学生在交流中的遗漏和不当之处,使学生及时了解和纠正自己存在的不足。同时受训学生及教师对SSP的表演及教学效果进行分析、总结。每位学生独立完成一份门诊病历的书写,包括主诉、病史、体格检查、中医诊断、西医诊断、治法、方药等内容。通过这种教学方法,能较好地锻炼学生的临床资料采集能力、病历书写能力、动手能力、辨证能力、遣方用药能力等,提高学生的临床技能和综合素质。

3结语

中医诊断培训范文第8篇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7月我院新入职护士58名,均为女性。其中本科8名,大专37名,中专13名。为西医院校护理专业毕业护士,未接受过中医系统培训的人员。

1.2培训方法

1.2.1成立中医护理规范化培训小组授课老师由护士长、护理骨干、主任中医师、主任中药师等担任,考核老师由护理部主任、3~5名护士长组成。

1.2.2制订中医护理规范化培训方案由护理部培训组根据《中医医院中医护理工作指南》(试行)的要求,制定规范化培训方案,进行全面系统的培训,培训课程以院内培训与科室培训相结合。院内培训以定期理论讲座和操作技能培训、模拟情景演练为主,科室培训以一对一带教、护理查房、晨会提问、临床实践为主。

1.2.2.1院内培训(1)理论讲座。统一购买中医护理本科教材,每周1次组织授课,聘请资历较高的主任中医师、中药师或中医护理专业毕业的高年资护理人员担任授课老师,内容为中医基础理论、常用穴位的定位、辨证分型、中药学、专科(专病)中医护理常规、中医护理健康教育、中医护理临床路径、中医辩证施护、中医特色护理在临床中的运用等。(2)操作技能培训。选定了穴位按摩、中药熏洗、刮痧、耳穴压豆和艾条灸等共8项中医传统技术操作作为培训内容。每月组织2次集中操作授课,由专职操作培训老师演示护理操作过程,讲解操作要领,适应证、注意事项等内容,同时制作8项中医操作VCD作为学习教材。(3)定期模拟情景演练。每月取专业素质突出、操作流畅、沟通能力强的护理骨干任培训老师进行演练示范,再由新入职护士分组练习,并且让其轮流扮演“护士”及“患者”的角色,使新入职护士如实地感受到操作的整个过程。练习时循环播放该实训操作的VCD光碟。通过反复观看和操作,使其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和记忆效果。每次演练结束后由新入职护士进行自我分析,再由培训老师进行客观分析指导,特别强调评估的技巧和沟通指导的重要性,注重培养护士关爱患者,从患者角度移情思考问题的习惯,训练指导规范操作的能力。(4)中医护理病历书写讲座定期在院内、科内开展。教会新入职护士通过记录反映患者的临床表现和生理需要以及对患者实施有中医特色的整体护理过程的真实护理效果和动态记录。将规范护理文件进行示范,同时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对书写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帮助护士提高护理文件书写水平。

1.2.2.2科室培训(1)一对一带教。选择取得护师职称3年以上,热爱护理工作,要求上进,在知识、技能和观念方面均突出,有较好的沟通技巧和教学能力的临床护士作为临床带教老师,新入职护士在老师的指导下分管2~3例患者,学会运用中医四诊方法,采集病史,了解疾病发病原因,进行整理、分析对比、推理确定辩证分型,从而提出护理诊断,确立护理计划,进行辩证施护。(2)晨会提问。护士长利用每天晨会后5~10min对中医护理的重点内容及知识薄弱点进行提问。(3)中医护理查房。每月选择危重、疑难、大手术、中医单病种、优势病种等患者进行中医护理查房,由新入职护士负责采集病史,做好病历及相关知识的复习和预习及做好文献资料的查找工作。内容包括病例简介,中医四诊检查,分析病因病机,辨证分型,提出护理问题给予辩证施护。在辨证施护中,重点从情志护理,饮食护理,用药护理,中医护理操作的应用等方面进行介绍。

1.3评价指标

于2012年7月(培训前)及2013年6月(培训1年后)进行评价,包括理论操作考核、中医护理应用能力及中医临床综合能力等3个方面,评价指标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医院中医药特色评价细则(试行)》《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和《中医护理学基础》等要求自行设计评分表,(1)中医理论和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考核自行设计2个项目,每个项目为100分,取平均分比较。(2)中医护理应用能力评价自行设计10个项目,每个项目满分为10分,取平均分比较。(3)中医临床综合能力评价自行设计5个项目,每个项目满分为10分,取平均分比较。

2讨论

2.1中医护理规范化培训的必要性目前中医医院的大部分护理人员毕业于西医院校,基本上未经过系统的中医基础知识教育。而且她们在思想上接受了西医理论体系,形成一定的思维模式,相比之下中医理论抽象、模糊,使护理人员倍感晦涩难懂,从而使护士缺乏学习中医护理技术的主动性。据报道,中医院护士对中医的态度积极,但中医知识的正确率只有67.42%,因此医院管理部门应给护士提供学习中医知识的机会,加强中医继续教育再培训,通过规范化的培训有助于新入职护士掌握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及护理操作技术,避免了在中医医院工作产生的压力与反感,有利于中医护理的实施与开展。

2.2护士的中医临床应用能力明显提高规范化的培训以中医学整体观念为指导,着力培养护士运用中医理论进行临床护理、情志护理、饮食护理、技术操作等方面的能力,培训时强化了危重病、疑难病、新入院、大手术及特殊检查、特殊治疗患者的病情观察和辨证护理,加上培训老师的个体化指导,护士间互动式学习,使护士进一步了解了中医护理知识,使自身知识结构不断完善。培训后护士的中医护理理论、操作技能考核成绩均高于培训前,中医临床护理应用能力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3满足了护士的学习需求,有利于护士的综合素质提高在对新入职护士的规范化培训中,把院内讲座与科室培训相结合,加入情景模拟培训方法,通过指导老师的言传身教,便于新入职护士更好地领悟书本知识和指导老师所教的内容,在中医护理技能、观察交流能力提高的同时,加深对中医护理专业的认可度;一对一的临床带教采取言传身教的方式,负责对新入职护士在辩证施护、中医健康教育指导、中医护理操作的运用、护理服务及沟通技巧等方面进行传帮带,使新入职护士开阔了学习视角,规范了服务技能,更新了服务理念,提高了沟通能力;通过中医护理查房让新入职护士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根据患者的情况,制定个体化护理方案,运用情志护理、饮食调理、生活起居、四时养生等健康教育手段,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促进了中医特色护理工作的开展。提高了患者对中医护理服务的认可度,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