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中医香疗文化研究范文

中医香疗文化研究范文

时间:2022-09-04 02:34:14

中医香疗文化研究

摘要:中医香疗文化历经千年风雨,在历史长河中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历史资料来看,中医香疗文化发展脉络主要沿着三条线索进行:一是宗教用香,二是民俗用香,三是文人品香.三条线索时有交叉并列,但又各自沿着独立的方向发展,体现了古老的东方智慧.

关键词:中医香疗;宗教;民俗;文学

中医香疗是我国优秀的文化资源.古人很早就认识到芳香药物在防病治病、养生保健等方面的作用.中国传统医学实践中对芳香疗法(简称中医香疗)有较深入的探索和应用,并形成了一种文化传统.具体来看,中医香疗传统将自然科学与人文艺术融合为一体,主要体现在宗教、民俗、文学等方面,起到祛秽致洁、安和身心、调和情志、防病治病等作用.

1中医香疗与宗教

香刺激人的嗅觉,给人带来精神上的愉悦,焚香会产生云雾缭绕的情景,犹如置身仙境,使人产生幻觉,幻想神灵下降兆身,致使与神沟通,营造出一种特殊的宗教气氛.古往今来,香在道教和佛教中被广泛运用,香所具有辟邪疗疾、修性养生等多种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1.1中医香疗与道教

在道教炼养术中,香被称为药,是修行的必要辅助品.道教所用香大概有十种,分别是返风香、七色香、逆风香、天宝香、九和香、返魂香、天香、降真香、百和香、信灵香,各种香都有不同的寓意,道教对不同场合使用何种香都有明确规定.道教认为天然香料吸收了天地之精华与自然之灵气,清净至要.在道教修炼方法中,香汤沐浴是重要方法之一.道教专门定了“沐浴吉日”,告诫信众按照黄道吉日去沐浴香汤,起到保健养生的作用.道教沐浴的香汤,通常以五种香料调配而成,俗称“五香”.据道教文献记载,“五香”不是专指五种香料,而是指从兰草、白檀、白芷、桃皮、柏叶、沉香、鸡舌香、零陵香、青木香等多种香料中选取五种进行调配.香汤沐浴可以达到洗涤身垢、外以净身、内以净心及预防疾病的目的.道教持香修道重在启发心智,具有一定的精神寓意,指引人的心灵达到超自然境界,从而使人的心灵得到解脱,获得“心”香.道教称香有太真天香八种:道香、德香、无为香、自然香、清净香、妙洞香、灵宝慧香、超三界香.这八种香不是普通的香料,而是人的“心”香.宁全真在«上清灵宝»言:“道香者,心香清香也.德香者,神也.无为者,意也.清净者,身也.兆以心神意神,一志不散,俯仰上存,必达上清也.洗身无尘,他虑澄清􀆺􀆺以火焚香者,诚发于心也.”[1]

1.2中医香疗与佛教

佛家认为“香为佛使”,“香为信心之使”,所以焚香上香几乎是所有佛事中必有的内容.从日常的诵经打坐,到盛大的浴佛法会、水陆法会、佛像开光、传戒、放生等佛事活动,都少不了香.佛教的香料种类非常丰富,几乎涉及到所有的常用芳香植物.早期的佛教经书中记载了很多品种,如檀香、沉香、龙脑香、乳香、安息香、丁香、桂皮、鸡舌香、白芷、苏合香、甘松、茅根、藿香、婆律香、苇香、香附子等.与道教不同,佛教非常推崇檀香,认为其不仅能治疗疾病,而且能给人带来愉悦.由于佛教所用绝大多数的香料本身就是药材,如沉香、檀香、丁香、木香、肉桂、菖蒲、龙脑香(冰片)、麝香、降香、安息香、甘松香等,所以佛家的香很早就用于治病.佛教用于治病的香料,称为“香药”.佛教香药不仅熏烧香药以除污去秽,预防瘟疫,还有口服香药,或做成香膏凃在身上,做成香水在浸泡洗浴时用,还有专门的药方对治特殊病证.«大唐西域记»中记载:“身涂诸香,所谓旃檀、郁金也.”[2]旃檀,即檀香,说明佛家弟子很早就用檀香、郁金制成涂香抹于身上,既能净身去味,又能消炎杀菌,防治皮肤病.另外,佛教中的浴佛节的重要仪式就是以香汤沐浴.«浴佛功德经»中提到以牛头旃檀、自檀、紫檀、沉水、熏陆、郁金香、龙脑香、零陵、霍香等香料制作浴佛水,也称“香汤”.香汤沐浴可以起到除身心污垢和保健防病的作用.佛教认为,香不仅能治疗疾病,而且能对人的情绪产生影响,能开启人的智慧,使人精进修行,领悟佛法.经书记载,佛于说法之时,周身毫毛孔窍会散出妙香,而且其香能普熏十方,震动三界.故在佛教的经文中,常用香来譬喻证道者的心德.佛教把香引为修持的法门,借香来讲述修心之法与佛理.佛教中的香严童子之名即“由悟香尘,严净心地”之意.菩萨在楞严法会上讲道,修持者若能专心忆念佛性,则能受到加持与接引“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3]所以说,佛教中的香不仅有净化空气、祛除污秽、治疗疾病等功效,而且可以庄严道场,超脱世俗,浸润修行者的身心,使人清心定意.佛法将香的境界从世间的用香升华到见香成佛的无量境界.

2中医香疗与民俗

从文献记载来看,古代社会民俗很早就与中医芳疗结合在一起,人们使用芳香药物防治疾病、辟秽消毒、清洁环境的风俗习惯已经逐渐形成.

2.1节庆用香祛疫

疫病是中国历史上对流行性传染病的统称.回顾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史,人们从来没有停止过同瘟疫的斗争.据史料记载,中国历史上经常是十年一大疫,三年一小疫.对于接二连三的瘟疫,人们普遍视为上天所降的“灾疫”,是一种警讯.民间常会利用各种节庆举行焚香驱疫仪式,并外用或内服各种芳香药,以除瘟消灾.«荆楚岁时记»中的端午节,主要以“败毒”为目的,人们熏燃菖蒲、蒿、艾等芳香植物来除秽驱邪,同时此日人们还“以五彩丝系臂”,“令人不病瘟”.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卷八记载:“端午节物:百索、艾花􀆺􀆺香糖果子、粽子、白团、紫苏、菖蒲、木瓜、并皆茸切,以香药相和,用梅红匣子盛裹.自五月一日及端午前一日,卖桃、柳、葵花、蒲叶、佛道艾;次日家家铺陈于门首,与粽子、五色水团、茶酒供养;又钉艾人于门上,士庶递相宴赏.”[4]由此可见宋朝端午节所用香药甚多,尤其重视艾草的使用,在古代先民的观念中,艾草疗疾驱邪的能力很强,其中所提“佛道艾”,产于河南汤阴之伏道,在宋朝被认为是艾中佳品.另外,其他民间传统节日都会用到香,如传统除夕、祭祀祖先、诸神,要焚香祭拜;中秋月圆则有赏月闻香、吃月饼、喝桂花酒(茶)、焚斗香等民俗;重阳节有佩香草、饮香酒等辟邪求吉的习俗,«西京杂记»中记载重阳节:“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令人长寿.”[5]

2.2日常佩香防疾

香囊以其轻便小巧、制作精美成为古代中国最普遍的香具,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物品.父母给自己的孩子佩戴香囊,主要用于祛寒湿、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增强身体抵抗力.古人佩戴香囊的习俗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礼记内则»中有:“男女未冠笄者,鸡初鸣,咸盥、漱,栉、縰、拂髦;总角,衿缨,皆佩容臭.”[6]配制香囊的草药大致有:薄荷、冰片、樟脑、茉莉、防风、丁香、木香、白芷、月桂、乳香、艾叶、苍术、槟榔等.人们根据不同病证进行香囊药物配制,可以治疗和预防各类疾病.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中有:“取雄黄如枣核,系左腋下,令人终身不魇魅.”[7]«备急千金要方»中有“上七味,末之,以蜜蜡和为丸,如弹子大,绛袋盛,系臂,男左女右,及悬屋四角,晦望夜空,中庭烧一丸.”[8]香囊还可以五彩丝线相系,概因青、白、赤、玄、黄五色合于五行学说,分别代表五行中的金木水火土,也代表五方神力,有驱邪之用.

2.3衣物熏香除湿

中医认为,梅雨季节湿邪较重,阳气不展,阴湿之邪易引起多种疾病,所以梅雨时节熏香以艾草、菖蒲、苍术为主体,可祛湿除邪.在中国历史上长期存在一种给衣物熏香传统,人们使用各种各样香草香花熏香衣物,可以防霉除湿,袖领留香,提升生活品质.唐朝药王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描述熏衣香方:“沉香、煎香(各五两)雀头香藿香丁子香(各一两)上五味,治下筛,纳麝香末半两,以粗罗之.临熏衣时,蜜和用.”[8]宋代«洪氏香谱»中记载蜀王熏御衣法:“丁香馢香沉香檀香麝香(以上各一两)甲香(三两),制如常法右件香捣为末,用白沙蜜轻炼过,不得热用,合和令匀,入用之.”[9]以上熏衣方中所用香料能达到香衣避秽燥湿防蛀防腐的功效.具体熏香方法要求:“凡熏衣,以沸汤一大瓯置熏笼下,以所熏衣服覆之,令润气通彻,贵香入衣难散也.然后于汤炉中烧香饼子一枚􀆺􀆺置香在上熏之,常令烟得所.熏讫,叠衣,隔宿衣之,数日不散.”[9]宋代陈敬«香谱»记载:“凡欲熏衣,置热汤于笼下,衣覆其上,使之沾润,取去,别以炉爇香,熏毕,迭衣入箧笥隔宿,衣之余香数日不歇.”[10]唐宋以后,熏香方法更加科学,不再是直接燃烧香料,而是隔火熏.可见在熏衣的过程中,古人非常重视热水先润衣,促进衣服表面充分吸收香料的芬芳.

3中医香疗与文学

3.1文人与香

中医养生学认为,精神内守是防病治病的根本,精神养生在于通过怡养性情、调摄情志等方法,促进人的身心健康,达到形神兼养、预防疾病的作用.中国文人与“香”素有不解之缘,他们以香怡情、以香养德、以香修性,对后世香疗养生文化影响深远.文人盛行用香,生活中处处有香,写诗填词焚香提神,抚琴赏花焚香添雅,宴客会友焚香增趣,独居默坐添香静心.品香与插花、挂画、斗茶一起被称为“君子四雅”,为上流社会优雅生活中的“四般闲事”.明清时期,文人士大夫用香风气不减,他们在宋人品香的基础上,再结合“静坐”去感悟生活的真谛.焚香品茗已成为他们日常起居、书斋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文人不仅视用香为雅事,更将香与香气视为颐养身心、陶冶性情之物.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黄庭坚就是一位香学大师,他喜香、用香、合香、咏香,曾言:“天资喜文事,如我有香痞.”并写下著名的«香十德»:“感格鬼神、清净心身、能除污秽,能觉睡眠、静中成友、尘里偷闲,多而不厌、寡而不足、久藏不朽,常用不障.”«香十德»寓意深刻,对香特殊的属性和内在特质进行了高度概括,通过香修性养德,可以让人去除杂念、安定心神.

3.2咏香诗文和小说

漫漫历史长河中,无数文人墨客被芳香花卉所倾倒,历代的文人雅士留下了无数咏香的诗歌辞赋,从«诗经»«离骚»到魏晋诗赋,从唐诗宋词到«西厢记»«红楼梦»,古代文人尽情描绘香的风雅,留有大量咏香诗文,可谓笔下博山常暖,心中香火绵延.例如先秦时期的咏香诗词就有“至治馨香,感于神明.粟稷非馨,明德惟馨.”(«尚书»)“取萧祭脂,取羝以軷.载燔载烈,以兴嗣岁.卯盛于豆,于豆于登.其香始升,上帝居歆.”(«诗经»)“椒兰芬芯,所以养鼻也.”(«荀子»)“扈将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离骚»)“浴兰汤兮沐芳,华采衣兮若英.”(«九歌»)“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周易»),这些典雅诗文展示了文人与香的不解之缘.除了诗歌咏香,中国文人还通过小说来描写香文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红楼梦».«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其中对香文化的描写非常丰富,«红楼梦»中记载的香有:麝香、梅花香、安魂香、百合香、迷迷香、檀香、沉香、木樨香、冰片、薄荷、白芷等.«红楼梦»中出现的第一剂药方是“冷香丸”.书中记载该药丸是治疗薛宝钗热毒之证,需白牡丹花蕊,白荷花蕊,白芙蓉花蕊,白梅花蕊研末,并用雨、露、霜、雪调和,制作成龙眼大丸药.发病时,用黄柏煎汤送服.古医籍并无记载这一香疗方,应为作者所撰,但处方遣药符合中医辨证施治思想,即“热者寒之,寒者热之”.据«本草纲目»记载:“天造地化而草木生焉􀆺􀆺五色焉,青、赤、黄、白、黑.五性焉,寒、热、湿、凉、平.”[11]五色中的白色所对药性属凉,入肺,同时所取雨、露、霜、雪四种天水也属寒凉.所以冷香丸所配四季花蕊均取白色,同时用适度寒凉去纠正宝钗体内的热毒症,利用药性之偏,调节人体阴阳之偏.冷香丸着眼点在一个“冷”字,还具有象征意义,巧妙地嵌入了宝钗的性格和命运,以药喻人,以花喻人,寓意深刻.

4结语

综上所述,中医香疗文化历经千年风雨,在历史长河中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宗教用香、民俗用香和文人品香的交叉融合,促进了中医香疗文化在中国传统社会的繁荣与昌盛.近代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受到强烈冲击,中医香疗也日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但是现代随着人们物质与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中医香疗的价值,而这一体现传统东方智慧的中医香疗文化必将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1]严小青.中国道教香文化[J].宗教学研究,2011(2):58.

[2]玄奘,辩机.大唐西域记[M].董志翘,译注.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16:55.

[3]傅京亮.中国香文化[M].济南:齐鲁出版社,2008:222.

[4]王莹.东京梦华录译注[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4:218.

[5]吕壮.西京杂记译注[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3:159.

[6]戴圣.礼记[M].邓启铜,王川,刘波,注释.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5:324.

[7]葛洪.肘后备急方[M].北京:开明出版社,2016:8.

[8]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M].魏启亮,郭瑞华,点校.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9:298,200.

[9]洪刍.香谱[M].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6:41,48.

[10]陈敬.新纂香谱[M].严小青,编著.北京:中华书局,2015:163.

[11]李时珍.金陵本«本草纲目»新校正[M].钱超尘,等校.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460.

作者:段鸣鸣 单位:江西中医药大学

被举报文档标题:中医香疗文化研究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fllw/zypkxlw/740692.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