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中医文化教育范文

中医文化教育范文

前言:写作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探索。我们为你提供了8篇不同风格的中医文化教育参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给你带来宝贵的参考价值,敬请阅读。

中医文化教育

中医文化教育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中医;人文精神;传承教育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经济环境在发生变化,人们的文化观念和价值观念在发生变化,医学教育本身的系统构成也在发生变化,新时期迫切需要构建当代中医人文精神的传承体系,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的医德医风建设。如何汲取中医人文精神的精华,重新认识中医人文精神的现代价值,赋予中医人文精神以新的内涵和具体的教育模式,是现代医学职业精神建设必须思考的问题[1]。

1中国传统医药文化的国际影响

近30年来,我国通过海外合作办学、医疗、科研、文化交流等途径,已使中医药及中医学的思维方法、中医的人文理念对国际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在中国文化国际化、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方面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2]。1988年在巴黎召开的第一届诺贝尔获得者国际大会上,75位诺贝尔得主围绕“21世纪的挑战和希望”的议题展开讨论。会议提出要建立和谐世界,必须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以中国传统文化引领世界文化[3]。中医药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和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涉及到医疗卫生领域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医德文化建设,就是要用先进的医德文化引导和规范医德建设[4]。在我国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已经成为教育界的共识,但在实践上却缺乏有效的行动,传统文化教育与专业课教育相比,在时间的延续性和空间的覆盖面上都远远落后。如今在多元文化、多种知识的深度交流的状态下,传统中医人文理念中的合理成分、中医特色技术被世界重新认识,并逐渐为西方世界所接受,中医药的人文价值也渐渐走向世界[5]。例如,在中医学中处于核心地位的“和”的理念,不仅仅是人体内部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更重要的是人的精、神、气的和谐,要求人的心身及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在中国传统医德人文理念里医德和医术是融为一体的,在医疗实践中强调“仁”的人文关怀理念,“医者仁心”是中国传统医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医德对人的关爱有利于突破现代医学纯技术主义的框架,构建起新的人文医疗理念。

2弘扬中医人文精神的时代意义

在现代科技文明下,西医的医疗模式似乎更适应社会的发展,医学教育多以西方的思维方式、概念及科学模式进行教学。医学专业往往过于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忽视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提升综合素质、促进全面发展。医学教育工作者必须承担起中医人文精神的传承使命,将现代医学教育与中医人文精神的传承相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华,医德文化的建设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引领医德文化建设。传统中医的人文理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和精华,促进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有效发展。中医历来推崇“医者仁术”“普同一等,皆如至亲”的道德思想。文化传承是高等教育的重要职能之一,传承中医人文精神就是传承古圣先贤的高尚品质。教师在对医学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传承中医的人文理念,使医学生熟悉中医的文化渊源、中医的理论体系、中医的道德精神,进而有效地引导医学生发扬“大医精诚”的中医人文精神,使其通过对传统中医医德的继承,在现代医学教育模式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突出中医人文精神的时代内涵,通过专业知识教学与中医人文理念教育的融合、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中医人文精神教育的融合、校园文化建设与中医人文精神教育的融合,形成尊重学生个性培养,以技育人、以德养人、以文化人的新时期特色应用型院校的人才培养理念。立足传统,着眼未来,打造“杏林”文化特色,推动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范围的影响力。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把“立德树人”确立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十八大报告还提出要“坚持中西医并重”“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的理念,使医学生能够适应新常态下的国情、社情和生存发展状况,有效解决当代医学生因缺乏传统文化教育而出现人格养成方面的问题,加强对现代医学生人格精神的重塑,为社会培养出意志品质坚定、人文素质优秀、人格健全完善,并能在医疗工作中发挥传统中医人文精神的新型人才。

3传承中医人文精神的教育方案

“大医精诚”的中医理念中有两层含义值得人们关注:“精”者,专注专业;“诚”者,品德高尚。中医中“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的忧国忧民情怀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是中医人文精神的核心体现。中医文化中“仁爱之心、生命至上”的伦理思想和现代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爱护生命的医学理念完全吻合[6]。由于现代医学曾过度追求科技化、商业化,一度造成医学技术因素与人文精神的分裂,在功利心理的影响下,有些医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积极性不高,对医生的职业价值观模糊,更缺乏中医人文精神的社会秉承。对传统中医文化本源和精华思想的复归、守护及传承是医德教育的根基和核心内容之一,要加强中医人文精神核心价值体系及其现代转型的理论研究,担负起为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培育品德高尚的优秀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的重任。在教育新常态下,医学教育工作者以现代医学人才培养目标为指导,以中医人文精神的传承为切入点,以医学生在校学习期自觉养成传统中医人文价值观为目的,将中医人文精神传承的文化复古理念及创新思维贯穿于医学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实现中国传统医德教育的引、导、养、成递进式培养过程。

3.1引引领大一新生进入中国传统医德文化领域,通过营造校园的中医人文传承氛围及课堂教学的中国传统医德影响,达到引领大一新生对中国传统医德理念了解,并对自己未来的职业精神有初步认识的效果。

3.2导指导大二以上学生对中国传统医德进行文化传承。同时,实现老生对新生在中国传统医德认识、领悟方面做到传、帮、带,把中国传统医德加以深化和传承,并以自身行动营造校园中医人文精神的传承氛围。

3.3养培养大三学生通过见习和实践把中国传统医德的理念与专业知识相结合,实现以中医人文价值观来指导学生的生活、学习实践,让学生具有把自己带入医生角色中的传统医德自我培养意识,为将来成为有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感,具有“仁心仁术”的医生,做好角色转换的准备。

3.4成毕业前实习阶段,把在校期间对中国传统医德的道德养成与专业知识技能融合于自己的学习、工作的实践中,做好职前准备,实现对中国传统医德传承的社会价值,把中医“天人合一”理念与现代医学的知识技术相结合,形成明确、稳定的从医思想道德的标准体系,并能将中医文化核心价值观在工作实践中进行传承,成为不仅专业知识深厚,还能在临床实践工作中能满足患者“病理-生理-心理”需求的具有人本主义中华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传承中医人文精神的内涵是仁爱的传递、引导和教育,这既是对传统美德的传承,又是对冷漠现状的有力回应[7]。中医学在长期理论发展和实践中所体现的“医乃仁术”的道德观,“悬壶济世”的使命观,与现代人对自然和生命缺少尊重和敬畏的冲突,使得中医人文精神还需要通过深刻的阐释和传承才能重新被社会认同。中医内涵博大精深,继承和发扬传统中医人文精神,是医学教育工作者人文传承的教育目标。应在教育过程中有效地提高医学生的文化修养和人文素质,通过对医学生进行中医人文精神的养成教育,把中医人文精神核心价值观投入社会,推向世界。

参考文献

[1]李贞玉,孔祥金.中国传统医德的现代反思与借鉴[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5(6):43-47.

[2]郑晓红.回归民间走向世界———中医文化发展传播的当代使命[J].中医杂志,2016,57(1):2-5.

[3]张家诚.东方的智慧:75位诺贝尔得主共识的启示[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5:1.

[4]屈庆平.公民教育视域下的医学生医德培养[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3,30(3):168-170.

[5]申俊龙,马洪瑶,魏鲁霞.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传承与创新的互动和演化逻辑[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3(10):90-94.

[6]李明.简析高校立德树人的基本要求及实现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2):14-15.

中医文化教育范文第2篇

1.1中医文化理解障碍,专业知识基础薄弱

由于文化背景的巨大差异,留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到陌生,对中医文化难以理解。根据从事留学生教学工作的授课教师反映,来自东南亚如新加坡的留学生对中医文化的理解情况尚可,而来自非洲、欧美的留学生则完全是不知所云。同时,相关问卷调查显示,85%的留学生在通过汉语语言关后,面临中医药专业知识的学习,仍然苦不堪言,对中医药理论知识的学习只能死记硬背,难以领悟精髓。究其原因,中医药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深受中国古代哲学的影响。例如,给留学生授课时如果未讲清一些理论来源的历史背景,留学生就会感到很迷惑。如气的概念,留学生对气究竟是什么东西总感到不理解,若讲清气的概念源于古人对自然界的一些现象的归纳总结,他们的理解状况就能好一些。因此,对于中医药学理论知识的学习离不开对中医文化的理解。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理解中医文化内涵,是留学生解读中医药学的有效途径,是留学生学习中医药知识的必要前提。要学好中医药就必须夯实文化基础。

1.2留学生中医思维缺失,临床实践技能不扎实

中医和西医是在不同的文化土壤和社会环境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两种完全不同的医学模式。西医理论大多基于大量的临床实践结果,强调精密的数据,而中医理论更注重宏观整体的把握,具有重神轻形、重合轻分、重悟轻测等特征,集中表现为直观观察、司外揣内、取象比类、直觉体悟。留学生长期处于重视分析还原思维的文化环境中,习惯逻辑思维模式,擅长精确描绘和严密推理,对于事物之间的密切联系和整体把握缺乏想象的空间。因此,知识结构的反差和思维模式的冲突在留学生中医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操作中难免发生碰撞,导致留学生中医理解上的偏差,临床实践技能功底不扎实。

1.3中医文化底蕴匮乏,留学生职业认同感下降

国外对中医的接受程度不同,受多元价值体系的冲击,以及中医药社会职位供需短缺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2008至2011届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留学生中,有37%的留学生毕业归国后放弃从医。另外,少数留学生在中国学习期间就由于兴趣丧失、学业困扰、职业定位转变、中医认同感下降、环境不适应等多方面因素而主动退学。导致以上情况出现的原因复杂,但不排除留学生中医文化底蕴的因素。中医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的天文、地理、哲学等人文、自然、社会科学的优秀成果共同孕育了中医文化,它是集中体现中医药本质与特色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但对于留学生来讲,面对古老而陌生的语言、知识、文化、思维模式等,他们常常陷入迷茫。面对同一事物或病症,中医理论和他们常识性的西医认识相互碰撞,不免令留学生质疑中医的科学性,而怀疑的心理会使留学生失去对中医的兴趣,思想的不稳固又使其对未来职业的认同感下降。

二、中医文化教育是中医药留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基石

中医文化教育涵盖了整个中医学学科体系及与之密切相关的各种文化形式,以其博大精深的内涵孕育着一代代传承型和创新型中医药人才。中医文化教育是中医药留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土壤,是中医药对外教育不可或缺的环节。

2.1通过熟读经典理解中医文化,夯实专业理论基础

自古至今,历代中医名家无不熟读经典。所谓中医经典,是指在长期的医疗实践过程中,被历代中医学家所公认的、对中医学术发展和临床实践都具有重大指导意义的古典医著。《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作为中医四大经典著作,被认为是学好中医学的必读书目。经典理论是中医之本,是中医传统文化之根。因此开展中医经典的诵读对留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至关重要。确立“以文化解读中医,用中医诠释文化”的教学理念,培养留学生“中医经典—中医文化—中医药理论—中医思维”循序渐进的渗透理解学习能力,在原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增设中医经典课程的学习是十分必要的。要改变以往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互动型教学,以学生小组为单位开展中医经典文献资料的查阅整理、每天定时诵读经典并结合自身学习体会座谈交流、配合日常临床实践诊治,让留学生不仅逐渐熟读掌握经典,更懂得在实践中灵活运用。

2.2通过解读文化领悟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结合留学生导师制培养中医思维

中医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沉淀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和道德修养,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理念和思维方式。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以仁术作为儒家道德规范的最高理想和价值准则,提倡“以人文本,以人为贵,将人类生命的价值视为至高无上”的基本准则。“医乃仁术”是中医在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浸润下,集浓厚的伦理特征和道德标准为一体的出发点和终极目标。中医文化集古代中国百家之长,将阴阳五行、天文地理、音律星象、人文情理等巧妙地融会贯通。因此,通过开设中医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百家讲坛,可以拓宽留学生文化视野,通过领悟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历史人文环境,更能理解中医的概念范畴,达到感悟中医精髓的目的。与此同时,实施留学生导师制,切合学生特点定期进行辅导座谈,针对中医基础理论、中医临床思维、医德医术、中医文化解读、身心健康等方面进行一对一辅导,以提升留学生对中医药的感性认识,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培养高尚的职业道德,增进留学生的归属感。

2.3通过校园文化加深中医人文底蕴,巩固留学生专业思想和职业认同感

良好的校园环境是学生学习的必要条件,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更是医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北京中医药大学作为我国最早成立的高等中医药院校之一,以“勤求博采,厚德济生”为校训,代表学校历史和文化的沉淀,是学校精神和灵魂的象征,更是办学理念的集中体现。“勤求博采”语出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原序》,表示学校师生要做到勤奋研求,广博采搜,汇通中西,学贯古今,集中体现了学校的治学态度和治学方法;“厚德济生”语出《易·坤卦》,体现了全校师生要宽厚仁爱,品德高尚,以仁术普济苍生,全面服务社会。可见,中医药院校的校园文化核心正是源自中医文化,源远流长的中医药文化构建了不朽的校园文化精神,这是历史的必然。蕴涵人文、艺术、科学精神的校园建筑、校内雕塑、人文景点正是学校传统和精神的示范和延续,亦是中医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与此同时,依托中医文化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如文化节、创意作品大赛、中医气功、养生操、旅游文化、社会实践、人文素质培养等,在国际化教育中推进了中医文化建设,增进了留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通过浓厚的中医文化渲染,有利于培养和强化留学生的专业兴趣和爱好,形成一种潜移默化的学术氛围;有利于巩固留学生的专业思想,丰富其中医人文底蕴;有利于促进留学生专业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有利于树立“因材施教、以人为本”的特色办学理念,提升高校对外教育的知名度。

三、结语

中医文化教育范文第3篇

摘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国家之间的跨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也成为高职院校旅游英语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在高职旅游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是帮助学生在从事旅游业的过程中正确处理中西文化差异、科学掌握语言形式的重要教学策略。基于此,本文以高职旅游英语教学为讨论对象,对高职旅游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策略进行了简单分析,希望对相关的高职旅游英语教学工作者有所启示。

关键词:

高职;旅游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

根据可靠数据,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跻身世界四大旅游客源国的行列,并成为世界最大的旅游目的地。目前,中国旅游产业发展迅速,大批旅游专业毕业人员在旅游业中从事相关工作,有效推动了旅游业的繁荣和发展。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外友人来到中国进行旅游,国内旅游业对于旅游专业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多,对于旅游专业人才的英语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在这样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必须以培养旅游专业高端英语人才为目标,重视旅游英语教学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承担旅游专业英语人才培养的艰巨责任,为中国旅游业的全球化发展提供强大的助力。

1高职旅游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现状

在高职院校,旅游英语是旅游管理专业非常重要的一门必修课程,其教学目标在于,通过旅游英语教学及课外实践,培养学生在旅游业从业过程中的英语交际能力,帮助学生掌握利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经过多年的发展,高职院校旅游英语教学已经形成了相对成熟的教学模式,培养了大批的旅游专业人才。但仔细分析不难发现,现阶段高职院校旅游英语教学仍然暴露出一些明显的问题。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点:

1.1英语语言教育和英语文化教育相脱离

在旅游英语教学中,英语语言教育和英语文化教育是不可分割的,英语语言教育是基础,而英语文化教育是关键,没有英语语言教育,英语文化教育将成为空中楼阁,而脱离了英语文化教育的英语语言教育,将是旅游英语教育徒有其表却失去其内核精神,导致旅游英语的形式化。目前,高职旅游英语教学普遍存在英语语言教育和英语文化教育相脱节的情况,很多高职旅游英语教师只重视英语语言应试教育,忽略了与之相配套的英语文化教育,使得学生仅仅掌握了英语语言的组织方式和表达方式,却并没有理解英语背后真正的文化内涵。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将无法通过对比真正认识到中国和西方国家的语言文化差异,因而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显露出明显的力不从心,这对于学生旅游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形成和提升来说,非常不利。

1.2英语教师自身英语专业能力不足

对于高职院校旅游英语专业来说,英语教师必须掌握充分的英语专业能力,即既掌握英语语言表述能力,也要掌握充分的英语背景文化,最好再具有一些英语跨文化交际的工作经验。但反观当前的高职旅游英语教学,在其中从事教学工作的英语教师,多数都存在“名不副实”的情况,仅仅掌握了基础性的英语语言组织、语言表述能力,在英语背景文化方面以及英语文化和国内文化的对比方面,明显缺乏建树。在这样的情况下,英语教师所能向学生传授的旅游英语跨文化交际方面的知识将会非常有限,即使进行了部分知识的传授,所传授的英语跨文化交际的相关内容也是形式化的、死板化的,多数来自于教师的书本知识而不是教师的亲身实践。从教学理论的角度分析,英语教师自身英语专业能力不足的情况,对于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来说,是非常不利的。

1.3教材设置未能体现针对性与先进性

在经济全球化、旅游全球化的背景下,高职院校旅游英语教学所使用的教材,应当紧密结合当前英语发展的客观趋势,突出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塑造,体现旅游英语教学的专业性、针对性和先进性。然而调查发现,当前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旅游英语教学中所选用的教材,并未能做到这些。一方面,当前旅游英语教材内容陈旧、排版老套,很多内容和多年前相比一字未变,并未能体现英语的时代感,也未能表现出英语的发展性,学习这样的英语教材,学生仅仅能掌握基本的英语知识,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只有基本的英语知识显然是不够的;另一方面,旅游英语教学所使用的教材和其他专业的教材没有明显的区分度,缺乏教学的专业性和针对性,并未能体现出旅游英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并且教材中缺乏对于英语背景文化、英语表述特征的具体介绍,容易使学生掌握的英语变成“中国式英语”,这样的英语自然是无法真正应对跨文化交际的。

2高职旅游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策略

所谓跨文化交际能力,就是指在和其他民族的人进行交流时,切换传统的语言思维、语言表述能力,采用更加符合英语文化背景的表述方式,使对方可以顺利理解所表达的意思的能力。高职旅游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重在向学生逐渐渗透英语背景文化,关键在于让学生掌握英语文化思维模式的切换能力。在此,提供几点高职旅游英语教学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策略,以期对相关人士产生一些有益的启示。

2.1重视文化的双向对比

跨文化交际的关键在于,英语语言的跨文化组织、表述能力,“跨文化”是其真正的核心。如何让学生掌握英语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关键就在于让学生真正明白英语背景文化和汉语传统文化的差异所在,并在明确二者差异的基础上,在语言表述中灵活进行不同文化背景下语言表述思维模式的切换。因此,在高职旅游英语教学中,必须重视汉语和英语背景文化的双向对比,以此真正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具体来说,汉语和英语背景文化的双向对比应当做到:一是充分了解西方文化,尤其是英语国家的文化,例如通过英语电影、英语故事、英语节日的学习,潜移默化地在学生头脑中塑造英语背景文化的轮廓,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逐渐形成英语语言表达的思维模式,让学生的英语表达更加具有“英语范儿”,而不是机械化的“中国式英语”;二是进行汉语和英语背景文化的全面对比,没有对比就发现不了差异,通过对比和总结,在明确汉语和英语背景文化差异的基础上,学生将更能够顺畅地实现英语和汉语的思维模式的切换。例如,狗在国外是忠诚的代名词,从Luckydog、Lovemelovemydog等短语中都可以看出,而在中国文化中狗则更多的是低贱的代名词,如走狗、落水狗等;又例如,“Itiscleanasawhistle”,很多学生不理解,但如果知道在英语文化中人们认为哨子越干净发出的声音越纯,就可以理解这句话的比喻了。

2.2培养跨文化交际观念

在旅游业从业人员中,很多人在和国外游客进行交际的过程中并没有意识到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基本是采用机械性的“中国式英语”进行表述,在很多时候都会导致国外友人一头雾水,甚至会在某些情况下由于表述不当使国外友人理解错误甚至引发矛盾,这就是英语交流中跨文化交际观念缺失的表现。在高职旅游英语教学中,必须着力塑造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观念,帮助学生有意识地从跨文化的角度进行语言组织、语言思考,真正有效对实现和国外友人的交流。因此,应当聘请优秀的、实践经验丰富的旅游英语专业教师开展英语教学工作,通过教师丰富的时间经验,向学生生动、形象地传达跨文化交际的要领和在实际英语表述中的应用策略,逐步帮助学生培养出惯性的跨文化交际观念,将其应用到英语交流中,让英语交流真正“活起来”。例如,按照英语的表达习惯,教师夸赞学生“Youarealuckydog”,很多学生第一反应是贬低自己,但在教师的讲解下了解英语中Luckydog是褒义词的时候,就能顺利理解这句话。

2.3开展跨文化禁忌教育

使用不同语言的民族,在文化领域会存在不同的禁忌,触犯其禁忌必然会导致其愤怒,引发交际矛盾甚至交际冲突。为维持中英语言交流过程中良好的交流氛围,必须在旅游英语教学中强调跨文化禁忌教育,帮助学生切实掌握英语文化中的禁区,进而在和国外友人进行英语交流时避免走入禁区,以免引发双方的冲突,导致英语跨文化交际的失败。因此,必须准确地向学生传达英语文化中的禁忌领域,了解不同英语国家在英语表述中的禁区,以免由于跨文化交际中误入禁区对外国人产生侮辱,导致跨文化交际的失败,例如,英语单词“cock”的基本意思为公鸡,但在英语俚语中“cock”的意思多指的是男性生殖器,如果表达“我有两只公鸡”,最好用“Ihavetworoosters”,而尽量别说“Ihavetwococks”,这样可以避免外国人产生误解;又例如,在美国俚语中“ball”的意思指的是男性的睾丸,如果要表达“我要去玩球”,用“Iamgoingtoplaywithmyball”,则非常容易让外国人产生尴尬,误以为是要去玩自己的睾丸,此时最好把球的种类说出来,如“basketball”、“football”,以避免外国人产生误解。

2.4实行跨文化实践教学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掌握,必然要经历实践环节,并且实践环节越充分,学生所掌握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就越强。对于从事旅游业涉外岗位的人员来说,所要求的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是非常高的。因此在高职旅游英语教学中,应当以较高的跨文化交流能力为培养目标,开展充分的跨文化交流实践教学,帮助学生在实践中真正形成跨文化语言思维,掌握跨文化交际能力。具体来说,实行跨文化实践教学应当做到:一是高职院校和旅游企业建立良好的联系,通过旅游企业为学生寻找实习岗位,让学生在真正的和外国友人的跨文化交流中,积累英语跨文化交流实践经验,发现自身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弱点,针对性地提升自身的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二是由专业的教师对学生的跨文化交际实践进行引导、指导、评价和帮助,帮助学生在实践环节中更好地把握关键点、寻找弱势点,帮助学生通过英语跨文化交流实践,更好地达到提升自身英语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培养出在将来胜任旅游行业跨文化交际工作的职业素质。

3结束语

从当前高职院校旅游英语教学的现状来看,虽然仍然存在一些明显的弊端,但同样具备强大的教学能力和发展潜力。在此基础上,高职旅游英语教学应当以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为重要的课程培养目标,重塑教学模式、重视教学实践、储备教学人才、发挥教学优势,真正将学生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重视起来,真正将学生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贯彻起来,为社会旅游业输送合格的、现代化的旅游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杨静.上海高职高专公共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和研究[A].中国跨文化交际学会、国际跨文化交际学会、美国中华传播研究学会.第十届中国跨文化交际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中国跨文化交际学会、国际跨文化交际学会、美国中华传播研究学会,2013:6.

[2]刘晖.高职院校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4.

[3]宗晓慧.高职旅游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民营科技,2014(12):298.

[4]薛健.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在高职旅游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J].亚太教育,2015(19):146.

作者:刘杨 单位:浙江舟山群岛新区旅游与健康职业学院

第二篇:跨文化交际下的高职英语教学

摘要:

在日益全球化发展的今天,人们逐渐意识到了英语学习的重要性,但在国际化的发展中,学生只掌握单词和语法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培养学生跨文化的交际能力,才能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高职英语教学,由于学生的水平限制,在教学过程中,一直都让教师心力不足,本文结合跨文化教育对于高职英语教学的重要作用进行始阐述,从高职英语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对高职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进行了以下探究。

关键词:

跨文化交际高职英语战略措施前言跨文化交际能力,是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的双重结合,不是传统模式单一的英语教学,也不是单纯的英语对话,而是将英语融入到实战之中,众所周知,中西方的文化存在巨大的差异,这就对学生英语的交际能力产生了影响,因此在高职英语的教学过程中,不但要传授学生英语知识,语言能力、还要挖掘西方的文化精髓,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让学生能够快速的适应社会的变更与发展,将自己置身于国际化发展的趋势中来。

一、跨文化教育对于高职教学的重要性

首先,外语能力的掌握并不代表着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掌握,人类对于母语的依赖,会影响学生学习其他语言的方式,这就像我们有时听外国人说中文一样,虽然可以明确表达语言的意思,但是听起来却总是会觉得有些奇怪。因此即使是掌握第二语言的人,在和国外友人进行交际的过程中,也会发现存在语言和文化上的障碍。因此在高职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如果不重视跨文化教育,就会影响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其次是跨文化教育是对国外文化的学习,国外的文化并不只是英语语言,而是风俗习惯、文学艺术、地理人情等多方面知识的学习,在走入国际化发展的中国,经济建设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因此中国需要与世界民族文化接轨,才能在全球化的经济中稳固发展,对于中国学生而言,掌握跨文化交际能力,可以让自身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因此跨文化教育对于高职学校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二、我国高职英语教学的现状分析

近几年我国的高职院校也在蓬勃发展,为国家输送了一批技术生产类职业人才,高职院校对学生英语的教育目标就是能够掌握日常生活和商业活动的基本交流能力,能在就业过程中学以致用,但在如今的高职英语教学过程中,去很难实现这一目标。首先是教学观念陈旧,高职学校依然还只重视对于专业技术的学习,而没有把英语教学放在重要的教学地位,忽视了国家人才的发展需要,其次是英语课堂结构单一,只注重英语语法和词汇上的知识学习,忽视了英语交际能力的学习,最后是高职学生的英语基础知识薄弱,并且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强烈的上进意识,自我控制力也比较差。综上,如今我国高职英语教学还存在很多问题,没有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

三、在高职英语教学中融入跨文化交际的战略措施

1.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在传统的高职英语教学过程中,并没有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在传授英语知识的过程中,只注重教材中语法、语句、词汇的学习,而忽视了对于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引入,这样的教学观念,会使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出现很多低级的错误。例如英语中有这样的一个笑话,一个中国人去参加舞会,遇见了一个外国人,这个外国人就夸赞这个中国人说:“你今天看起来很美”,于是这个中国人就谦虚的说:“wherewhere”(哪里哪里),于是这个外国人就想这个人怎么这样,夸你漂亮,怎么还问我哪里漂亮,于是就尴尬的说:“衣服很美”,中国人依旧说:“wherewhere”(哪里哪里),于是外国人就很生气,认为中国人实在是太不谦虚了。这虽然是一个笑话,可是却表明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对于国外文化的教学,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2.英语教学课堂的多元化。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英语教学,在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前提下,渗透国外文化,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可以采取的方式有很多,例如英语表演、朗诵比赛、英语歌唱联欢、英语电影鉴赏等,这些活动不但可以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还可以在活动的过程中,渗透国外文化常识,为学生展示更多的交际礼仪,勾勒出国外的风土人情,和历史进程,从多元化的课堂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3.营造良好的英语校园氛围。人生中有很多知识都是课堂中无法学到的,高职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可以充分的利用校园文化的熏陶,让学生在生活中感知英语。校园可以为学生组建英语社团、英语沙龙、和口语大赛等,同时也可以在校园建立英语贴吧,不只是本校的学生可以加入贴吧,其他高校或者国外留学生都可以加入,大家可以在帖子中发起活动,也可以交流意见,让更多的学生得到锻炼,共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因此营造良好的英语校园氛围不可或缺。

四、结语

综上所述,渗透国外文化知识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应该把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相结合,同时完善教学改革,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吸收更多的跨文化交际理论概念,培养出更多的优秀学生,为国家输送更多的国际化人才,为国家的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谢俊.中国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养成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13.

[2]张珊.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意识培养的现状调查与分析[D].重庆师范大学,2015.

[3]陈俊森,樊葳葳.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学[J].华中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版),2013(03).

作者:杨林 单位:武汉城市职业学院外事外语学院

第三篇: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摘要:

为了满足我国中医药国际化战略对跨文化交际人才的客观需求,加强中医药院校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就显得非常必要。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可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语言交际能力、非语言交际能力、增加课外实践机会等多角度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键词:

跨文化交际;中医药院校;大学英语;建议

一、引言

跨文化交际指的是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活动,互相交流的过程[1]。随着全球化趋势的日益明显,国际间的交流和合作日渐增多,各行各业都急需既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背景又具备较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以满足本行业发展的客观需求。

二、培养中医药院校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随着我国“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中医药国际化战略也提上了议事日程。2015年11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马建中在“中国中医科学院建院60周年国际学术发展大会”上表示,随着屠呦呦荣获2015年诺贝尔奖,以及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布局的推动,“一个与现代医学相互借鉴、共同补充发展的中医药国际化时代已经到来。”毫无疑问,中医药国际化战略是一个难得的契机,它不仅有利于弘扬我国优秀的中医文化,推动中医药的进一步发展和壮大,而且为中医药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搭建了更好的平台。与此同时,中医药国际化战略又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因为它对中医药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需要的是既具备扎实的中医药专业知识,又具备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能够胜任中医药国际化发展需求的全面型复合型人才。早在2007年,国家教育部在其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以下简称《要求》)中就曾提出“大学英语是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跨文化交际和学习策略为主要内容,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2]“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2]从该《要求》不难看出,一直以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就是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培养学生对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是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由于受到教学观念、教学资源、师资水平、评价体系及学时等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大学英语仍然以词汇和语法教学为主,重在提高学生的阅读和翻译能力,这显然并不符合《要求》的相关内容,这个问题在中医药院校尤其突出。因此,很多从事中医药专业教学的教师认为中国是中医学的发源地,学生不需要出国深造,学生更应该把精力放在专业学习上而不是在学习英语上浪费时间,有的教师甚至提出中医药院校应该取消大学英语课程。综上所述,培养中医药院校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它不仅关乎到国家中医药国际化战略能否顺利实施,而且关乎到大学英语课程的健康持续发展,因此必须引起大学英语教师的高度重视和深入思考。

三、培养中医药院校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具体措施

1.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不同

文化背景的人在交际过程中最大的误区在于意识不到对方和自己不一样。一旦在交际中对方的反应和自己预期的有所不同就会感到无所适从,从而产生误会甚至冲突。在电影《刮痧》中,对中国人而言刮痧是行之有效的传统治疗手段。在美国人眼里刮痧没有医学依据,形同家庭暴力。由于对刮痧的认知截然不同而引发的文化冲突就是很好的例证。因此,要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首先需要培养其跨文化交际的意识。一方面,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结合课文有意识的为学生补充英语国家相关的社会、文化、价值观及风俗习惯等背景资料;另一方面,开设与跨文化交际相关的选修课程,让学生全面系统地学习中国与英语国家的异同,深入理解英语国家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医疗体系和医疗制度,从而能够更加理性和包容的对待在跨文化交际中可能出现的种种差异,并且能够冷静面对,妥善处理。

2.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语言交际是人类进行交际的主要渠道之一。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语言交际遵循语法规则,具有严谨的结构;其次,语言交际使用特定的符号;第三,语言交际在讲话的时候进行,在停止讲话的时候中断,是非连续性的;最后,语言是后天习得的,而不是与生俱来的。基于语言交际的上述特点,大学英语教学首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它是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时,应将英语教学与医学相结合:实时增加学生的医学词汇量,引导学生阅读原版医学杂志,讨论跟医学相关的话题等,为将来学生顺利进行跨文化交际活动打好语言基础。另外,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必须重视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写照,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学生语言习得本身,更应该加强其对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的习得。例如在词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把具备一定文化特征和内涵的词汇拿出来进行专门的讲解,帮助学生加深对这些词汇的认识,从而避免使用不当。以“dragon”一词为例。“dragon”的中文意思是“龙”。《新视野大学英语》教材中对于“dragon”一词的内涵解释为“身上长有翅膀并且会喷火的怪兽。”[3]在《怪物史莱克》、《训龙高手》等好莱坞电影中,“龙”更是被刻画成邪恶势力的帮凶。可见,“dragon”一词在英语中是一个包含贬义内涵的词汇。与之相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龙”没有翅膀却能够自由翱翔。在古代,人们崇拜龙,将龙视为掌管江河湖海的神兽;在封建社会,龙被看作是帝王的象征;直到今天,中国人仍然骄傲地称呼自己是龙的传人。由此可见,“龙”一词在中文中是一个包含褒义内涵的词汇,跟英语中的“dragon”意义完全不对等。又例如中医中的“阴阳五行”在英语中翻译为“thetheoryoffiveelements:wood,fire,earth,metalandwater.”学中医的都知道在这个理论里,所谓“五行”代表或作用于人体器官,而并非指具体的实物[4]。对“五行”的英文翻译与其内涵完全不对等,因此需要进一步详细的解释说明,否则对于没有任何中医文化背景的外国人来说,完全无法理解。再例如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关注中式思维模式和美式思维模式的差异。美国人比较直接,习惯于先开门见山地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再围绕自己的观点展开详细的论述;中国人比较婉转,习惯于先列举出很多的材料最终水到渠成的提出自己的观点。让学生意识到中美思维模式的差异,加以模拟训练,对于学生将来在国际性刊物上或者参加国际学术交流都不无益处。

3.培养学生的非语言交际能力

非语言交际是指一切不使用语言进行的交际活动。非语言交际和语言交际相互配合,互为补充,共同完成交际活动。与语言交际相比较,非语言交际没有正式的规则和模式,没有固定的结构;没有明确的意义符号;但它是连续不断的,是人类的本能。从功能而言,非语言交际对语言交际传递出来的信息可以起到重复、补充、强调、替代、否定、调控等一系列作用[5]。因此,很多专家认为,在面对面的交往中,信息的社交内容只有35%左右是语言行为,其他都是非语言行为传递的[5]。由此可见,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必须重视学生非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根据Samovar的研究,可以把非语言行为分为两大类:由身体传递的非语言信息(身势语、面部表情、眼神、体触、气味及副语言)和与环境相关的非语言行为(时间、空间和沉默)[1]。值得注意的是,跟语言交际一样,非语言交际与文化的关系同样密不可分。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即使做出同样的非语言行为其背后的文化内涵有可能是完全不一样的,因此,外语教师在培养学生非语言交际能力的过程中,务必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非语言行为进行比较分析,从而尽可能的减少文化误解,帮助学生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际。以中美间的几个非语言行为比较为例。研究表明,美国人比中国人目光接触的时间更长而且更加频繁。美国人认为在与人交谈过程中,直视彼此的眼睛是真诚、坦率的标志。反之,如果一个人眼神闪躲,不敢直视对方,则被看作是不诚实和心虚的表现,也可能被解读为冷漠甚至蔑视对方。在中国文化中,为了表示尊重和礼貌,一般则会避免直视对方。在时间观上,中美之间的差异也是明显的。美国人时间观念较强,认为“时间就是金钱”。美国人会根据自己的计划提前安排好未来一周甚至数周的活动,因此,美国人养成凡事提前预约的习惯。比如需要去看医生,美国人会通过电话或邮件的方式跟医生提前约好具体的时间,然后按照这个时间前往就医。而中国人一般不会提前跟医生预约,而是看病当天到医院排队取号。这是因为考虑到很多不确定因素,中国人更加习惯于安排未来一天或两天的活动,而且中国人还会按照事情的轻重缓急调整活动的安排。在空间观念上,美国人比中国人更加注重保护个人空间不受侵犯。美国人在公共场合尽量避免身体间任何部位的接触,即使在拥挤的电梯里,相互间的身体接触也是不允许的;而中国人对于拥挤和由于拥挤造成的身体接触会宽容的多。上述比较对学生将来从事跨文化交际活动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比如,当学生将来从事医护工作时,如果遇到一个来自美国的患者,他会知道出于对患者隐私的保护,在征求患者同意后,带上门;在和患者交流时,需要直视患者,这是礼貌和专业的表现;为患者诊断时如果需要碰触患者的身体,需要事先征得患者的同意;患者如果需要来复诊,提出预约时间时,告知患者不需要预约,或者如果可以预约,告知患者复诊的具体时间等等。这些做法体现了对患者的尊重和理解,有助于跨文化交际的顺利开展。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开设专门的视听说课,组织学生观摩原版影视作品让学生直观的感受非语言行为的差异[6]。在观摩过程中,教师可以对相关非语言现象加以解释、分析,在观摩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4.增加课外实践机会

实践是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一环,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环。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增加与外教的交流互动;模拟不同的情景,进行角色扮演,有意识地将所学的跨文化交际技能运用其中,并开展自评和互评活动,不断总结交际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及时吸取经验教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校或社会组织的涉外医疗活动或国际学术会议,充当志愿者、服务生,充分利用机会累积跨文化交际的实战经验。

四、结语

中医药国际化战略的提出使我国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从过去的“请进来”变成了更加主动的“走出去”。对从业者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要求势必会越来越高。中医药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学应该与时具进,不断改革创新,以适应中医药对外传播的实际需求。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3]周洁.新视野大学英语[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

[4]赵晓霞,孙耕梅.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中医文化走向世界的桥梁[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8):64-66.

[5]陈宝文.跨文化交际中非语言交际的御用功能及外语教学[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8(6):35-37.

中医文化教育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药学;传统文化;教育

中医药文化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背景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效载体,是文化软实力的体现。但是现在在以现代医学为主流的潮流冲击下,中医药事业发展面临着机遇和挑战,民众对中医中药的信心和认识比较欠缺。强调指出,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中药学》作为药学专业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药鉴定学》作为中药学专业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药西化”、“废医存药”、“废除中医”等思潮抬头的情况下,做好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传统文化的渗透,对于拓展学生传统文化知识面,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豪感,强化传统文化意识,增强其民族自信心,具有重要的意义。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谈自己的拙见,与广大杏林同仁共同探讨。

一、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有助于拓宽知识视野,形成健全的人格。任何一名大学生,尤其是中医药学专业大学生,认识世界需要有两双眼睛,一双是科学的眼睛,一双是文学的眼睛。中医药学专业学生的就业岗位有药品生产、销售流通、管理、服务等领域。用人单位最希望毕业生具备的素质,专业技能是一方面,可以通过培训培养起来,但是学生素养中的诚信、负责、协作、包容、耐挫等素质并非是一朝一夕能培养起来的。[1]

二、课程教学过程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一)从中药学发展史上进行渗透中药发展历史悠久,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药食同源”,人们在寻找食物的同时,已经开始在寻找药物。比如山药的历史故事:相传很久以前,有两个国家发生了战争。弱国军队人马所剩无几,只好逃进了一座大山。强国部队攻到山下将这座山团团包围,坐等弱国投降。弱国人马被困山中近一年,内无粮草,外无救兵,非但没有饿死,反而兵强马壮,为什么呢?原来山中处处生长着一种草,夏天开白花或淡绿色花,地下的根茎似圆柱状或棒状。士兵们以它充饥,而马则吃树叶和这种草的藤与叶子。弱国人马在山中休整了近一年时间,重整旗鼓,趁强国不备时,黑夜杀下山去,大获全胜。为了感谢并能记住这种草,人们给它起一个名字叫“山遇”,即在山里正缺粮的时候遇到了它。“山遇”就这样逐渐被人们作为食物而用。后来人们发现,它不仅能充饥,而且还有健脾胃、补肺肾的药用功效,吃了它还可以治疗脾虚消渴等病,于是就将“山遇”更名为山药了。这样的故事对于中药而言,生动,又能让学生很容易掌握其主要功能及作用。

(二)从重要历史人物身上挖掘历史发展过程中有许多有传奇色彩的重要人物,并且在中医药领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可以从中列举一些人物,如孙思邈、徐大椿、扁鹊、张仲景、李时珍等人物的事迹,从这些人物自身的医者仁心、医者仁术的优良品德,汲取传统文化的智慧,将他们的精神内化为自我发展的动力。李时珍身背药囊、手持药锄、踏遍山野、嚼得草根的清瘦老神医的形象。历时三十年,多次修改完成药学巨著《本草纲目》是为了什么?为了名?当时他已是名医;为了利,行医过程中没收或者少收很多穷苦老百姓的医药钱。他心系苍生,造福一方百姓。真正体会著名医学家、科学院资深院士裘法祖“德不近佛者不可以为医,才不近仙者不可以为医”的内涵。[2]孙思邈少时体弱多病,为看病几乎耗尽家产。于是他就立志学医,要为百姓救死扶伤,使百姓摆脱病魔的折磨。他不仅吸取和运用了张仲景、华佗等几十位名医的名方,还搜集、整理了来自民间、名士、各族、各宗教界及外国传人的药方,最终著成了《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两部巨著,共记载了6500多个药方,具有新的系统性,在医学上有较大贡献,得到广泛赞许,取得成功。医药专业的最终目的是救死扶伤、治病救人、解除病人的痛苦,因此,古人言“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本专业的学生在毕业走向工作岗位后需要随时随地贯彻孙思邈先生《大医精诚》的准则,同时也要思考我们从事医药行业的目的是什么,当物质利益达到某种程度之后,我们就会产生更高层次的需求,最终指向他人,归于奉献。

(三)从中医基础理论上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中医基础理论中的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是古代哲学一部分,比较抽象,不好理解,如果举例子,引发思维,自然切入到中医理论的讲解,则会有所裨益。比如阴阳理论:阴阳分为两个方面,原始意义上的阴阳是指太阳能照射到的地方为阳,照不到的地方为阴。进一步衍生出的意义:太阳照到的地方明亮、温暖,照不到的地方黑暗、阴凉。有太阳时为昼,无太阳时为夜,昼时人们多在外、活泼、运动,夜时人们多在内、安静、静处。就人体而言,男性多好动为阳,女性多安静为阴。对于人体而言,在上的,在外的、前面的为阳,在下的、在内的、后面的为阴。就五脏六腑而言,腑为空心的、通畅的、对外开放的所以为阳,脏为实心的,不通畅的,封闭的,所以为阴。如此相关的阴阳概念不断的拓展开来,进而形成了中医药的阴阳理论。如此引导学生的兴趣去理解阴阳五行理论,进而对中医药传统理论有更深入的理解。将“天人合一”的整体观、“阴阳平和”的健康观、“天人相应”、“治病先治人”的治疗观,一如既往的贯穿落实在教学过程中,从而培养学生科学的价值取向和强烈的社会担当。[3]

(四)将中华传统文化课程融入到专业课程体系中,注重挖掘传统文化中的内涵各医药类院校在药学和中药学专业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有各自特色的人文教育体系,包括医学伦理学、医古文,但整体看来药学专业的人文课程体系还不太健全,建议可以增设一些比如《中华传统文化概论》、《中华医古文》等以限选课或公开课的方式,将传统文化的精神融入到医药学教育过程中,提升药学学生的人文素质。

(五)开展中华传统文化与中医药学相结合的实践活动[4]任何教育只有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才能发挥一定的作用。而实践是以学生为主体,并让学生在反复体验中加深理解,增强教育效果的重要途径。学院可以通过设计传统文化与中医药学相结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比如邀请一些著名学者为学生做一些关于中华传统文化方面的讲座,报告,或举办与之有关的文化月、诵读活动、辩论赛、论坛、征文等形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在不知不觉中即可受到传统文化的教育与熏陶。总而言之,传统文化是中医药理论形成的沃土,对于药学专业和中药专业学生而言,掌握中医药理论、以历代名人为自己的励志榜样,用传统文化的精髓来筑造自己的思想具有重要意义。只有重视、强调传统文化的教育和学习,并在教学过程中,将中医药知识与传统文化相结合,让传统文化不断渗透在课堂上,才能让学生更全面理解和掌握中医药学经久不衰的思想内含与精髓,提高学生对中医药文化的民族自信心。

参考文献:

[1]王颖.传统文化进课堂对药学专业学生人文素养提升的意义[J].课程教育研究,2016,(7):234-235.

[2]刘晓明.结合课程教学进行传统文化教育[J].江苏高教,2005,(4):71-75.

[3]辛海量,李同明,苏永华,等.浅谈中药学课程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9(15):58-59.

中医文化教育范文第5篇

在调查对象中,4.83%的学生认为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十分了解,62.97%的学生认为自己还算了解,27.91%的学生认为自己不是很了解,4.29%的学生认为非常不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了解传统文化的是否受高中文理分科影响方面,12.69%的学生认为文科生受到的传统文化教育相对较多,24.63%的学生认为文科生对传统文化比理科生更感兴趣,而27.61%的学生认为理科教学中也渗透着传统文化,35.07%的学生认为对传统文化的知晓与个人喜好有关,受文理分科影响较小。对于谈到传统文化首先联想到的内容,传统节日、传统文学作品和儒家思想居前三名,分别为27.61%、23.36%和21.10%,而传统美食和传统建筑仅占8.83%和19.10%。21.92%的学生对手工艺类型的传统文化较感兴趣,38.32%的学生对传统饮食文化较感兴趣,25.54%的学生对传统文学的戏剧、诗歌、小说等较感兴趣,14.22%的学生对传统文化中科学技术的天文、地理等各方面的知识较感兴趣。对于学习传统文化的渠道,11.43%的学生通过教材,34.64%的学生通过电视、网络、报刊杂志等,19.82%的学生通过老师,21.34%的学生通过父母长辈,11.70%的学生通过朋友,还有1.07%学生通过展览等。被调查者中,有12.12%的学生完整地读过四大名著中的一部,37.61%的学生完整读过两部,10.16%的学生完整读过三部,9.62%的学生完整读过四部,还有30.49%的学生没有完整读过一部,仅有所涉猎。此外,25.27%的学生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36.22%的学生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32.57%的学生认为中华传统文化既有精华又有糟粕,5.94%的学生认为中华传统文化体现了中国的落后和封建。

2我国社会传统文化发展现状

当问及当前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缺失的主要原因时,39.00%的学生认为在义务教育及中学教育中已经缺失,过度重视升学考试;28.35%学生认为是学生本身对传统文化缺乏兴趣;9.10%的学生认为义务教育教材编排不合理;8.39%的学生认为传统文化不符合现代生活方式,难以发展;还有15.16%的学生认为整个社会没有形成学习传统文化的氛围。当问及中国传统文化与其他文化相比时,14.36%的学生认为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其他文化无法与其相媲美;76.41%的学生认为各国文化均有优势,可相互借鉴;4.79%的学生认为外国文化更加优秀。17.10%的学生认为麦当劳和肯德基文化对传统文化产生了很大影响,24.53%的学生认为没有影响,47.00%的学生认为影响不大,9.10%学生认为日常生活离不开。对于当今孔子的儒家思想已经冲出国门,在国外掀起了一股“儒家热”,但是在国内却倍受冷落的现象,10.38%的学生认为这是一种正常的文化现象;35.30%的学生认为这是一种文化的畸形发展,我们应积极纠正;29.29%的学生认为这反映出中国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不力;25.03%的学生认为这说明中国人对本土文化了解很浅薄。对于高考降低英语考试比例的说法,20.50%的学生表示十分赞成,43.88%的学生表示反对,29.73%的学生无所谓,5.89%的学生表示愿意服从政策安排。对于一些高校将英语四六级与学位挂钩的现象,19.54%的学生表示赞成,36.81%的学生表示反对,29.79%的学生表示无所谓,13.86%的学生表示服从学习安排。当问及可以选择语言考试种类,27.72%的学生选择了英语作为研究生入学考试科目,21.23%的学生选择了日语,32.46%的学生选择了医古文,18.59%的学生表示无所谓。

3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当问到更乐于参加春节、清明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活动还是圣诞、情人节等西方节日活动时,65.68%的学生倾向于传统节日,34.32%更倾向于西方节日。当问及对“当代大学生热衷于西方节日而冷落了中国传统文化”这一说法的看法时,4.26%的被调查者认为现在很多年轻人崇洋媚外,中国传统文化已被西方文化所取代;5.85%的被调查者认为现在大学生更热衷中国传统文化,西方节日才受冷落;19.15%的学生认为西方节日可以带来新鲜感,大学生喜欢尝试新事物,只是一时流行;70.74%的学生认为“洋节流行”只是表面现象,因为传统节日的庆祝形式严肃内敛,大学生才通过庆祝西方的节日进行娱乐、宣泄情绪,其实中国传统节日的核心地位并没有动摇。

4高校传统文化普及和推广情况

52.11%的学生知道北京中医药大学已经开展了四届传统文化节;40.71%的学生知道有传统文化节,但不知道已经开展了几届;还有7.18%的学生不知道北京中医药大学有传统文化节。被调查的学生中,29.27%的学生参加了传统文化节中的经典诵读活动,24.39%的学生参加了汉字听写大赛,17.69%的学生参加了相关社团体验感悟活动,10.37%的学生参加了誊写大赛,13.57%的学生参加了传统文化状元榜知识竞赛活动,还有4.71%的学生未参加任何活动。当问及本校传统文化的教育成效时,15.99%的学生认为效果显著,58.92%的学生认为效果一般,19.52%的学生感到收效甚微,5.57%的学生认为没有效果。8.00%的学生认为平时的课堂教学,教师经常讲解涉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常识,74.09%的学生表示只有个别科目教师讲解,12.23%的学生表示教师很少讲解,5.68%的学生认为教师完全没有涉及传统文化相关知识的讲解。当问及所在的大学进行的有关传统文化的教育形式时,17.46%的学生表示接受所在大学传统文化的课堂教学,31.26%的学生参加了学校组织开展的传统文化各类活动,39.93%的学生参加相关社团活动,还有11.35%的学生认为所在大学传统文化教育方式严重不足,无法满足学生需求。对于是否希望所在高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时,7.31%的学生表示不希望,理由是担心增加课业负担;20.91%的学生希望开展一些校内外的关于传统文化的宣传活动;67.07%的学生希望所在大学能开展一些有关传统文化的课程,如书法选修课、国画选修课等;还有4.71%的学生希望学校开展不同的体验活动以丰富传统文化教育形式。当问及中医药院校是否应该有传统文化相关课程时,57.45%的学生认为非常必要,19.22%的学生认为没有必要,13.92%的学生无所谓,还有8.35%的学生表示服从学校安排。在对30名相关课程和辅导员教师的访谈中,有90%的教师认为十分必要,10%的教师认为服从学校整体教学安排。对于所在的学校是否专门开设涉及“中国传统文化”的课程,49.1%的学生肯定开设了相关课程,而50.9%的学生否认学校开设了相关课程。对于现行教材中涉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份量方面,5%的学生认为过多,不能完全接受;28.35%的学生认为尚可,基本能够理解;32.85%的学生认为很少,不能满足需求;还有33.8%的学生表示无法判断。当问及哪些课程包含“中国传统文化”内容时,21.16%的学生认为是语文科目,26.67%的学生认为是哲学科目,7.2%的学生认为是外语科目,20.85%的学生认为是音乐、美术、书法等艺术课程,24.12%的学生认为是历史科目。8.29%的学生认为课堂教学类型的“中国传统文化”的课程教育效果最佳,29.34%学生认为实践课程效果较佳,28.42%的学生认为理论课和实践课相结合效果较佳,22.27%的学生认为第二课堂活动效果较佳,11.68%的学生认为相关竞赛活动效果较佳。对于何时应该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17.71%的学生认为应当从幼儿园开始,25.28%的学生认为应当从小学开始,7.93%的学生认为从初中开始,5.54%的学生认为应大学开始,23.24%的学生认为应当从研究生开始,10.2%的学生认为应当贯穿教育全过程,还有10.10%的学生认为应凭个人兴趣爱好自学,无需纳入教育体系。当问及中国是否应该加强外国人士申请在中国求学或工作,对其中文语言等级考试要求,类似中国人出国考托福、GRE和雅思考试,53.1%的学生赞成,24.9%反对,22%的学生表示无所谓。

5教师对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和推广方面的建议

中医文化教育范文第6篇

1经济因素宋朝是中国古代唯一长期不实行“抑商”政策的王朝。北宋时期,城市商业活动频繁,规模与种类也更多更细,社会上各种职业之间原本难以逾越的界限有所打破,士、农、工、商四民之间的职业转变成为可能。在此背景下,一些医官主动开设自家药店招揽生意,一些平民文士也凭借知医这一技之长赚取些许收入,医学市场相当繁荣。在时人张择端的反映宋代经济文化状况的画作《清明上河图》中,作者描绘了至少三家中医药店铺,分别是“赵太丞家”“刘家药店”“杨家诊所”。在拥挤的街道中出现密度如此之高的药铺和诊所,正是当时医学事业蓬勃发展的真实写照。宋代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医学教育的普及和繁荣创造了物质条件。文人们根据自身的条件,通过世医、师传、自学、上官方医学校等不同的方式接受医学教育,以此加入商品经济的浪潮中,这样,不仅可以进一步赚取满足和提高生活质量的资本,还可以借此实现他们“格物致知”的治学目的和“济世救人”的人生理想,更为重要的是,这一行为还得到了社会的充分认可。因此,文人对医学的关注越来越多,医学教育也日益兴盛起来,宋代的知识分子群体呈现出一专多能的整体特征。

2科技因素宋代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高峰时期,大量的科学发明和运用,科技知识的辉煌呈现都集中于此。李约瑟在其著作中指出:“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考任何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就在宋代。不管在运用的科学方面还是在纯粹的科学方面都是如此”[2]。政府对科学技术的发明和创造进行奖励和积极推广,在众多的科技发明和运用中,天文学、数学、化学中的某些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医学教育的发展,铜器制造业和活字印刷业等手工业的繁荣为中医教学辅助手段的制作提供了物质基础。炼铜工艺水平的提高,为铜的冶炼提供了高效方法,而铜器的加工又为针灸的发展提供了精良的针具和针灸铜人,使得针灸传承的工具和方法得以改善,对中医针灸学的兴盛发展和学习交流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为文化传播包括医学知识的普及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各个门类的书籍大量出现,如个人专著、医药方剂、笔记杂谈等内容无所不包,并且价格低廉。这样,普通百姓和贫困的读书人也有机会买到书籍。宋代的造纸业、印刷业、制墨业的繁荣发展不仅为书籍出版业奠定了物质基础,还使得校订、梳理、注释、整理古医籍的工作蓬勃展开,大量的医籍得以印刷发行,为中医教育的发展扫除了技术障碍。医书被广泛传播于民间,扩大了民众接触和学习医学的机会,有利于医学教育的普及。

3文化因素理学兴起于北宋初期,它是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北宋时期,随着佛教理论的日趋衰落,产生了日益广泛的新儒学运动,在新儒学运动中又融合了佛教的某些思想,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思潮,即理学。南宋的朱熹成为理学的集大成者,将儒、道、佛三家的思想融为一体,统一了当时的文化思想。理学也被统治阶级奉为官方哲学,长达数百年,支配着宋代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的发展。理学家们在传播理学思想的同时,也传授自然科学知识,为文化教育创造了健康的氛围,带来了有益的实践活动。宋学家重视自然科学,关心生活实践,提出许多救治社会的方法和学说,其中就涉及到医学。理学家认为,人体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盖血气周流亡所鬲阂,虽一发肤之末,无不切诸心,关节脉理一不通焉,四支之大且若无与于我者也”。他们认同了“医家以不认痛痒,谓之不仁”的说法,认为这个观点与“人以不知觉、不认义理,为不仁”的儒家观点相近。因此“医家言四体不仁最能体仁之名也”。这无疑是对医学的高度赞扬。医学的社会功能在宋代的凸显,使得很多文人主动接触和传播医学,如刘彝“著《正俗方》,以训斥淫巫三千七百家,使以巫易业,俗通变”;罗适“尉桐城,民俗惑巫,不信药,因以药施,人多愈。遂以方书召医参校方书,刻石以救迷俗。”朱熹也曾带病与王汉、方士繇一起细致观摩医书,纠正其中存在的问题,吩咐王、方二人雠正刊补,并为书题跋并推介。这些理学家的言论和行为深刻影响着宋代文人的思想,他们主动接触医学,通过编著医书来推广医学知识,发展医药事业。

4继承创新因素两宋时期的医学教育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期。宋代继承了隋唐的太医署医学教育制度,并且更完善了医学教育机构和医学考试制度,创设了不同职能的医政机构,广授医官,提高医生的社会地位;还专门设立了翰林医官局管理医政,逐渐使太医局的医学教育职能明确化;同时,宋代不断改革医学教育,在宋朝的几次“兴学”过程中,医学教育不断得到提高和改善,教育的形式与内容也与兴学有着密切的联系;此外,北宋嘉佑二年,政府设立了校正医书局,这一机构通过儒臣和医者系统地整理校正了一批医学典籍刊印并颁行于天下,普及了医书文本,扩大了医书的流传范围和影响。一般的文人和医者都能研习经典医籍,使他们在临床实践中有所依据。可以说,金元时期的医学门派的出现就是受到宋代医学教育形式变化发展的影响。综上所述,宋代医学的发展和辉煌成就,离不开医学教育所起的重要作用。而宋代医学教育的兴盛,又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密切相关。可以说,宋代医学教育在发展的过程中具备了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各方面的优越条件。伴随着医学的发展,宋代的医学教育进入到封建社会的高峰阶段。特别是政府对医学及医学教育事业的重视,整个社会对医学的关注都与前代大不相同,这对后世的医学发展和医学教育制度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作者:周蓉薛芳芸李俊连杨继红冯丽梅单位:山西中医学院基础部

中医文化教育范文第7篇

1.加强哲学社会科学与人文医学教育是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医学教育会议提出“应指望把医生培养成为一个专心的倾听者,仔细的观察者,敏锐的交谈者和有效的临床医师,而不再满足于仅仅治疗某些疾病。”我国教育部在《中医学本科教育标准》中明确指出:“学校要得到人文、社会科学及其他自然学科的学术支持,重视并制定专门政策,鼓励其他学科支持中医学科的发展”。并要求中医药院校在其教学计划中要保证开设“与中医学相关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其比例应当适合中医学科的发展、文化背景以及社会卫生保健需求。”善待、关爱、敬畏生命是现代医学人文精神的核心价值,具体而言则是为对个体命运的关切、对个体尊严的维护、对个体价值的追求。“人本医疗”应该成为医务工作者技术实践、职业活动时所遵循的基本准则,因其不仅能提升医务工作者的人文素养及与患者的沟通能力,同时也促使他们更关心、尊重患者,使得患者就诊的安全感与信任感增强,并使医患关系得到改善,从而为提高医疗效果奠定基础。所以,加强人文医学和哲学社会科学教育,提高中医药院校学生的人文精神必须成为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2.加强人文医学和哲学社会学科的教育是现代中医药院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要求“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提到的七种核心能力中,四项皆与人文素质相关,足见哲学人文素质的培养在医学教育中是非常重要的。医学生救死扶伤只是基本,患者的生存质量、患者拥有的权利、患者对死亡采取的态度及患者活着的尊严等问题更为重要,这也是现代医学教育模式,即“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要求。所以中医药院校的学生不仅要掌握医学疾病知识、诊疗技术,还须要有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与素养,以此能更多地关注患者的思想、情感等。医学教育中,培养专业知识技能和科学精神是基础,培养人文素质与健全人格是升华,通过这两个“培养”才能促进人格健全、知识广博的高素质医学人才的成长。

3.加强人文医学和哲学社会学科教育是适应社会医学模式转变的需要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俨然成为21世纪的主流医学模式,传统的生物学模式一去不返。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提出了现代医学发展的基本方向,即要求医生诊断与治疗应建立在新的医学科学技术发展基础上,从生物-心理-社会各方面综合观察分析健康人群、病人和疾病,从而进一步促进医学社会化发展。以“疾病”为中心的传统生物学模式,将“病”和“人”割裂开来,更侧重于人的生物属性,轻视患者的客观感受,“以人为本”的理念和人文精神及关怀都没有体现出来。医学科学融入更多人文科学与心理学,使得其内涵和外延有了新的补充,是医学社会化的体现。教导、培养未来的医生不仅要重视消除患者的痛苦,而且还要重视危害人类健康的社会因素、心理因素;不仅要重视患者个体,还要重视人类健康和社会利益,应把对社会负责作为医师道德的重要标准,这是现代医学必须遵循的发展趋势。

二、实现中医药院校人文医学与哲学社会科学教育的发展途径

中医药院校人文医学教育和哲学社会科学教育与普通的专业医学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不同,重点是习惯性与持续性教育,学生自己感悟和领会将是教育的重点,以此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所以不能简单地把哲学社会科学与人文医学教育理解为只是在医学课程表里增加几门人文课程。因此学校可以把传授实践技能和科学知识与传递人类伦理道德规范和文化价值观念有机结合起来,培养既具有明确生活目标、高尚审美情趣又掌握医学知识的医护人员,从而达到提升医学生人文精神,培养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使人文精神完善的目的。

1.加强医学课程与人文教育课程的融合在国外,一部分高等医学院校在实践中,将人文社会科学渗透在医学教育中,其基本医学课程包括社会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和医学等三部分,其中心理学、社会医学、社会学理论、伦理学、医学法律学、行为医学等被列为学校医学学科课程体系的必修课,取得了很好的教育效果。我国中医药院校可以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改变原有课程的结构,对原有课程内容进行调整,在教材中体现人文精神,并且加强医学史、心理学、医学与哲学、社会学、管理学、美学等学科的交叉融合,面向未来,培养新型的复合型的医学人才。

2.促进人文素质教育与德育教学的融合德育作为社会主义教育方向的重要保证,而“两课”教学则是开展政治思想教育的主干道。在人文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世界中,德育“两课”无法涵盖古今中外所有的优秀文化遗产,所以中医药院校加强医学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势在必行。中医药院校可以通过提供读书目录、课程选修、举办人文讲座、电视和网络等形式,加大学生的知性训练,以此潜移默化地提升其人文素质。因此,促进文化素质教育与德育“两课”教学的融合,是实现中医药院校人文社科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3.加强人文精神实践环节的形成在中医药院校素质教育中,人文社科文化教育不能只拘泥于课堂教学,还应拓宽至实践活动。在学习过程中,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将会深化课堂教学,拓展人文教育的空间,把感性教育和理性教育当做一个有机的整体,使学生接触自然,了解社会,既奉献了爱心,又锻炼了能力,这能让医学生逐渐养成“以人为本”的医疗意识,社会担当意识,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最终实现医学科学与人文精神的有机结合。

4.加强培养医学生医疗人文情怀目前的医患关系比较复杂。医疗行业如以患者为本,在医患行为中体现出对患者的人文关怀,则可极大程度地缓和医患紧张关系。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现代医学教育模式领导下,医生在临床教学以身作则,成为学生们行动和思想之楷模,使之人文情怀得以逐渐塑造。

中医文化教育范文第8篇

1.1职业素质的降低

中医药文化是一种以中国古代哲学为基础的人文社会科学,有别于以解剖学和实验验证为基础的现代医学。学习中医药就必须要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功底,包括古典哲学、训诂文献、典章制度、书法功法等等。俗话说“秀才学医,笼中捉鸡”,也就是说要学好中医,必须有古代秀才那样的基本功。然而,目前的中医药高等教育往往不够重视这方面的培养,有些中医药类的大学生对繁体字的辨识能力不高、古典文献基础也不扎实,对书法艺术和传统功法也没有很好掌握,导致对中医典籍的阅读能力不强,对中医药文化的理解不深。这势必会影响大学生们对中医药行业的认同感,进而影响中医药人才的培养。

1.2价值观的偏离

价值观是主体对事物的总体判断和评价。在多元化社会背景下,价值观多元是无可厚非的发展趋势,但价值的多元必须有一定的底线,否则就会出现偏离和混乱。在社会多元化的影响下和西方势力的渗透下,作为最容易接受新兴事物的青年大学生开始出现观念的迷茫、价值的混乱。在集体与个人、名利与荣誉、实利与理想、安逸与奋斗等选择中变得无所适从,在一些是非真假、美丑善恶等基本的价值判断中偏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中医药类大学生中,同样存在功利主义的意识形态,不少学生因为不甘学中医的寂寞和相对低廉的经济效益而否定中医、放弃中医;对优良的传统美德和古代医家的高尚风格没有很好地体会与继承,长此以往必定贻误终身。

1.3职业道德的滑坡

职业道德是指人们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守的道德准则、道德品质和道德情操。近年来,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不够完善的医疗体制加剧了医患关系的紧张态势,各种医疗纠纷层出不穷。这其中不乏一些医务人员利令智昏,放弃职业操守,放松职业操练,做出了有损医德医风,甚至违法乱纪的事。医德医风的滑坡,既有体制的原因,也与医务人员“救死扶伤”人道主义价值观发生扭曲以及人文修养不足有关。比如2013年7月富平县妇幼保健院的贩婴案、复旦大学医学研究生投毒案,这些令人发指的案件,无不在提醒我们对医学生加强以“仁爱”为核心的传统道德观教育已刻不容缓。

2传统文化融入中医药高等学校共青团工作的可行性和现实性

2.1中医药类大学生容易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强烈的专业认同感

中医药文化本身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它既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下形成的,其理论体系的建立也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拓宽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外延。从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建立来看,中医学深受中国古代哲学的精气学说和阴阳五行学说的影响,形成了“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以及辨证论治的诊疗特点。从价值取向上看,受儒家“修齐治平”思想的影响,中医有积极的入世精神和强烈的道德完善意识,所谓“不为良相,便为良医”,把悬壶济世当作实现人生价值的高尚途径。另外,中医学理论还受到古代天文、地理、文学、历法、气象、物候、兵法等的影响。如气象学知识促进了六淫病因学说的产生,物候学知识促成了“天人相应”思想的建立,兵法知识奠定了中医学治则法则的确定,伦理制度影响了方剂配伍中“君臣佐使”思想的形成。总之,中医药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是“子体”与“母体”,有着密不可分的“血缘”关系。所以,中医药高等院校共青团组织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形成较强的专业认同感。

2.2中国传统文化为共青团思想引领工作提供了宝贵资源

共青团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塑造青年品行,引导青年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主导价值观的理论体系,其中包含了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和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三个方面都贯穿着中国文化传统,如十大传统美德:仁爱孝悌、谦和好礼、见利思义、诚信知报、勤俭廉政、精忠爱国、克己奉公、修身慎独、笃实宽厚、勇毅力行等精神。这些美德通过改造融入中华民族时代精神之中,逐渐形成了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知耻”文化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源泉。中国古代思想家所提出来的“行已有耻,使于四方”“、仁则荣,不仁则辱”“、无羞恶之心,非人也”“、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等荣辱思想的精华,已被改造成为易懂易记、朗朗上口的“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可以说,中国优秀的传统道德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同源异构”的关系。共青团充分利用传统文化资源开展思想引领工作,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践行和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

3中医药高等院校共青团工作运用传统文化的方式和手段

3.1以团组织生活为基础,运用传统文化加强思想引领

共青团基层组织是高校开展思想引领工作最有效、最直接的载体。中医药高等院校基层团组织应当有计划地把优秀传统文化锲入团建工作,开展以中国传统美德和精神为主题的团组织生活会。通过这一途径在团组织内部传播优秀传统道德文化。在以主题团日为内容的团组织生活中,基层团组织要认真策划和组织,尽量将教育主题与优秀传统文化联系起来。正如前文所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传统美德是一脉相承的关系,所以基层团组织要善于从传统美德入手,从身边最常见最容易理解的现象进行启发,达到弘扬和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效果,尽量避免直接、简单、片面地进行说教,以免使青年学生产生逆反心态。比如对于医患关系紧张的当下如何建立良好的职业价值观这一主题,我们可以列举古代良医的优秀事迹,让青年学生感同身受“仁爱”、“精勤”“诚信”、“慎独”等精神品质,而这些恰恰与当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公正、友善、诚信、敬业的内容相一致。此外,中医药高等院校各级团组织还可以举办讨论研习传统文化的沙龙、论坛。让青年学子们主动地钻研和学习传统文化,切身体会学习传统文化的意义和乐趣。如湖北中医药大学校团委每年举办“国学论坛”,邀请一些知名学者给大学生们传道授业,各学院团总支也定期开展了由学生自己主讲的论坛,如“本草论坛”“、百花齐放知识论坛”等。举办论坛必然会带动团员青年去阅读经典、去体会如何研究传统文化,让他们在传统文化领域有了日常的习染和熏陶。

3.2以校园活动为载体,大力营造浓郁的传统文化氛围

校园活动是营造良好校园文化氛围的有效载体,中医药高等院校共青团要积极思考,开展各种富有浓郁传统文化因素的活动,使青年学生们在寓教于乐的环境中感受传统文化内涵、体会传统文化的魅力,从潜意识中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塑造与灌溉,从而成为具有良好精神品格与高尚情操的社会人。首先,共青团基层组织应该充分利用校园的宣传橱窗、文化角、校园广场,乃至花草树木等对传统文化进行宣传。湖北中医药大学校园内四处悬挂精心节选的古代名人名言和经典段落,在校园中的显著位置都有刻着“大医精诚”、“精气神”等富含中医元素的文化石,使校园中弥漫着浓郁的传统文化氛围。中医药高等院校共青团组织还可以通过新媒体,比如网站、微博、微信等传播优秀传统文化,使传统文化从现实世界到虚拟世界无处不在地感染和熏陶青年学子。其次,可以通过举办传统服装秀、传统礼仪展示、传统手工制作展演、古典舞蹈大赛等活动,让青年学生接触优秀的传统艺术。湖北中医药大学校团委每年都举行“传统礼仪风采”大赛,让学生们切身感受传统礼仪的魅力,中医临床学院团总支还与中医美容康复教研室合作举办了“中国传统服饰展演”、“古代妆容比赛”等既有传统特色,又结合中医专业特点的活动,在强烈的视觉冲击中,增进了中医学子们对民族、民俗、文化的了解,也增强了同学们参与保护传统文化的积极性。另外,举办传统保健体育运动会也不失为一种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湖北中医药大学校团委每年都举办太极拳比赛,针灸骨伤学院团总支依托推拿教研室,举办传统功法比赛,在全校掀起学太极拳、易筋经、八段锦、太极剑、五禽戏等传统功法热潮。传统民族体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它的意义不仅仅是保健,还可以增进民族团结和凝聚民族向心力、增强民族忧患意识。同时,“中国功夫”这一概念本身所衍生出来的进取、乐观、坚持、担当和爱国等品质与精神都可以在活动开展中让学生深刻领会。

3.3以学生社团为阵地,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大学生社团是高等院校开展第二课堂教学的主要组织者和实施者。据共青团中央和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进行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有80%以上的大学生参加过校内社团、跨校社团或网络社团,平均每人参加社团数为1.5个以上。学生社团具有很强的自主性,其活动的策划、组织、开展都是在团委的领导下由学生独立完成,抓好了学生社团建设就抢抓到了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制高点。中医药高等院校共青团应该倡导建立与传承传统文化相关的各种社团组织,比如国学社、书画社、诗词学会、曲艺社、推拿协会等等,并加强指导和管理,鼓励和支持这类社团大力发展社员,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这类具有传统文化性质的社团,一般都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从社团成员本身来说,参与其中的青年学生大都具有一定相关特长,或者具有浓厚兴趣,他们的切身参与可以让其精神得到升华,思想得到启迪,情操得到陶冶。从校园文化的整体建设而言,百花齐放的社团传统文化活动,可以在校园中营造出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即使没有参与这些社团的青年学生也可以耳濡目染。在这些社团的带领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思想观念、行为规范、处世哲学、道德判断、审美价值等等都可以形成无形的力量来塑造青年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并进一步激发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兴趣,开发创造性思维,发展特长,为培养优秀的中医药人才做好基础性工作。

3.4以社会实践为平台,扩大传统文化的社会影响

社会实践是青年大学生开拓视野、增长才干、磨练意志、提升境界的有效途径。中医药高等院校团组织应该具有学术的敏锐性,结合专业特点,利用社会实践平台,实现传统文化“内化”和“服务”两大功能。所谓“内化”,就是通过社会调查、走访等形式,主动发掘整合地方传统文化资源,深刻了解地方传统文化的脉络和特征,从而使青年学生将所见所感内化于心,达到完善人格和形成高尚品质的效果。举例而言,湖北中医药大学的基层团组织在社会实践中,带领青年学生赴武当山调研道教文化与中医文化的渊源;赴襄阳古隆中考察三国文化,感受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爱国情怀;赴庐山考察中药文化等等。这些活动让学生们学习到了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也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精神力量,更提升了青年学生们的精神境界。所谓“服务”,就是青年学生们将内化于心的传统文化知识服务于大众,服务于社会,将传统文化外化为一种改造社会的力量。当代青年学生要有担当意识,要有社会责任感,在践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过程中要有舍我其谁的气魄和勇气。对于中医药大学生来说,实现“中国梦”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传播、弘扬中医药文化。中医药高等院校团委可以利用暑期社会实践组织医疗小分队、文化宣讲团开赴社区、乡村,特别是到边远山区送医送药送文化,一则向基层人民群众推介中医保健知识,让人民群众免费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二则也让参加实践的青年学生在服务群众的过程中获得职业的荣誉感,从而更坚定从事中医药行业的决心。

4结语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