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语文网络教学范文

语文网络教学范文

语文网络教学

语文网络教学范文第1篇

一、基于数字媒体技术的大学语文网络资源建设模式

大学语文课程涉及了我国众多优秀文学作品,综合了丰富、复杂的中华历史和社会文化因素。传统的“教案+粉笔+黑板”的教学方式存在信息量少、趣味性差、教学质量不佳等问题,如何借助网络上的海量数字媒体内容将语文专业知识更好地传授给学生,提升课程教学效果,成为了广大教育工作者高度重视的一个问题。为了在大学语文课堂中展现更为丰富的资讯内容,基于数字媒体技术建设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等教学资源是不可或缺的工作。通过这些教学资源,能进一步提高授课的直观性。例如,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经常涉及到大量的经典文学作品分析,如能穿插播放相关的插图、音乐、视频,而不只是对着教材泛泛而谈,则教学效果会大为改观,教学知识量也会有效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将更强,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将更为高涨。

基于数字媒体技术,能有效突破传统大学语文的单一教学模式,进而以全方位的教学模式来深化大学语文教学。数字媒体技术在网络教学资源中的应用,能够将枯燥而乏味的教学内容变得生动而充满趣味性,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平台与学生进行互动和交流,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创建一个活力、生动的学习环境。基于数字媒体技术的大学语文网络资源建设模式如图1所示。

二、大学语文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实践

作为一种崭新的课程表现形式,网络课程能将包括多媒体课件在内的各种教学资源通过网络进行表达,具有交互、共享、开放、协作和自主等特征。大学语文网络课程除了能够辅助教师课堂教学,还将为学生提供一个课后学习、交流和实践的平台,同时有助于支持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和实践。利用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较强的电子信息学科优势,我们积极开展大学语文网络课程探索实践,提出了一种高效、实用的网络课程建设方法。该网络课程的特点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完善的技术支撑。该网络课程主要利用了Flex、Fms、AdobeCaptivate、Maya、3Dmax等数字媒体技术软件对丰富的学习资源进行自主学习设计。

(二)创新的教学设计。将系统科学“新三论”运用到教学设计中,打破传统课堂教学中以章节为线索的线性知识结构,将每个知识点作为连接点,围绕其合理、有效地整合相关知识,有效实现网络课程的非线性、协同性、涨落性和开放性。

(三)多重的交互方式。该网络课程不但实现了人机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重交互,还实现了邮件、在线答疑、视频互动等离线或在线的多方式互动。

(四)多元的有效评价。该网络课程实现了每一章内容的形成性练习和自我评价模块,并提供了综合测试和作业系统,能及时对学习情况进行及时的在线评价及反馈。

(五)清晰简明的导航功能。该网络课程为使用者提供了整个专题学习网站的使用指南,网站导航清晰明确,提供了自主学习知识导航和附有相关链接的知识脉络图。

(六)方便快捷的辅助学习工具。该网络课程充分考虑学生需求,提供了多项扩展功能,包括:网站检索、网外检索、网络视频交流、电子日历、网络计算器等。通过该网络课程的建设,大学语文教学资源得到进一步整合并有效、及时地,更好地支持教师在课堂上利用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开展教学工作、通知、介绍学科前沿,同时有效添加各类课程资源,并实现学生在线答疑、在线测试、在线提交作业等一系列功能。

三、结束语

语文网络教学范文第2篇

形式多样,便于交流

网络教学是指利用计算机网络通过师生交流、生生交流、人机交流的形式实现合作学习的一个动态过程。第一,计算机是一个多向媒体,不仅能够承载教育教学信息,接收学生传入的信息,还能进行分析、判断,引领学生去深入思考和强化记忆、去寻找并发现错误所在,最后获得正确的结论;第二,就学生而言,可通过计算机显示的反馈知道结果,并得到鼓励和帮助。

这就是调动学生最广泛、最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的方法,与此同时,可有效地增强学生们在学习中的合作精神,因为,在极为丰富的网络资源中,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更多的资料,离开分工、合作就难以完成;其次,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如分组竞赛、交流讨论)也能促进学生在友好、和谐的气氛中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并将此延伸到课外。

充分运用语文网络资源

在语文教学中充分运用网络资源,对于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所以,我们要有效地运用网络资源服务于语文教学和学习,必须采取有利措施和可行方法。

1.营造网络资源环境

网络的快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学校校园网的建设。目前,我县许多小学相继建成了自己的校园网络,有些学校还通过网络建立了学习网站,这些无疑为学生学习语文创设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但为了更有效地利用资源,服务于小学语文学习和教学,学校还应当修建网络型多媒体教室以及建立语文教学资源库等,为教学提供有效的网上信息交流渠道,使教师和学生能十分方便地上网浏览资源。

2.提高教师运用网络资源的水平

网络资源十分丰富,但为了提高网络资源使用效率及效果,教师必须熟练掌握多媒体与网络应用技术,熟悉有关小学语文学习与教学等网站的基本情况,精心挑选可利用的网站,及时筛选最能适应学生兴趣和需求的网络资源。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积极参加与网络资源有关的各种培训,提高网络的使用技能与水平。为了丰富语文资源,应建立小学语文教学资源库或小学语文教学平台,重视校本资源的开发与建设,从网上搜集、下载、整理一些满足小学语文教学需求的资源存放在资源库中,供教学中调用。

语文网络教学范文第3篇

1、网络文学的认识性功能:对大学生最基础的思政教育内容之一便是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其主要目的在于引导大学生对社会有一个正确的认知,理清个人与社会之间索取与奉献、现实与理想、行为与心理等关系,此时网络文学作品便能通过打造现实的艺术形象,真实的还原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过程,使大学生能够最快的获取某一时代人们进行社会活动的方式以及各类社会习俗等方面的知识,拓展了大学生的文化事业,使大学生能够真正、深刻、全面地了解整个社会的发展和演变过程,换言之,网络文学依靠自身传播范围的极限性帮助大学生对社会有一个初步的、系统的了解和认识,进而丰富了他们的人生阅历,提高了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平,这也是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最为基础性的功能之一。

2、网络文学的情感教育功能:很多作家和学者喜欢以网络作为传播载体,将记录自己的人生感悟、思想情感以及对生活本质挖掘的作品展示给网络阅读人群,进而对阅读人权的政治倾向、价值取向、行为活动、道德观念、个性节操等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而大学生由于从事的网络活动最多,与网络接触最为频繁,因此所受影响也是最深的。列宁认为:革命的文学能教导人、鼓舞人、引导人,而笔者认为,网络文学作品能够对现代人们的道德观念和行为活动进行客观的表述,并与读者产生情感共鸣,对网络阅读人群起到一个很好的促进作用。

3、网络文学的心理辅导功能网络文学所具备的补偿功能和心理宣泄作用与大学生思政教育中心理教育是相互统一的,一个人心理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其人际关系是否良好、行为活动是否存在偏差、道德理念是否主流。叶舒宪曾说:“作家、艺术家、文学批评家等与精神医生之间的传统职业分野正在逐渐淡化,文学与医学保健之间富有成效的话题和互动正在方兴未艾地展开,身兼诗歌神和医药神的阿波罗神话重新闪现出生命的活力”。因此,教育工作者应当充分利用网络文学,对大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在充分展示网络文学文化魅力的同时,帮助他们形成过硬的心理素质,以便其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走的更稳、更远。

二、网络文学对大学生积极影响

1、强化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从事网络文学创作的人员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青年网络作家,他们具有超前的创新意识,在创作时经常会使用一些具有创新意识和鲜明个性色彩的网络词汇,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其网络作品的创造性,因此,大学生在阅读这些网络作品时就会受到作者创新意识的影响。另外,由于网络文学具有灵活性、多变性等特点,而且是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打造的文学形象,从这一角度讲,大学生通过心善和阅读这些网络作品,能够极大限度的拓展文学思路,扩大发散性思维和想象空间,并强化自身的突破意识和创新意识。

2、网络文学对大学生平等意识的培养和加强网络文学具有自由性、开放性等特点,在创作和传播过程中较多的使用不批判、不训导等平等性词汇和言语,充分显示出文学作品的亲和力和客观性,向网络读者展示了机会的均等性和公平性,大学生通过阅读这样的网络文学作品能够减轻自身所承担的社会压力,充分体会被尊重的感觉,形成初步的机会均等意识,在无形中就提高了自身的思想认识水平。

语文网络教学范文第4篇

视听霸权的出现,又使得文学的失语现象日益严重。20世纪正是哈特所谓的机器媒介时代,以广播、电视为代表的机器媒介,挟着大众消费文化的强大浪潮,凭借震撼性的视听感官冲击力,迅速剥夺着文学的话语权。可以说,在中国,上个世纪80年代以后,视听媒介、快餐文化、后现代解构思潮与文学的失语是同步进行的。这种同步似乎正好印证了传播学上的媒介决定论:媒介的转换极大地改变着文学的生存范式。

在这个时候,也许有人会问,如果说机器媒介真的加深了文学的焦虑和危机,那么,在世纪之交进入中国的网络媒介又会对文学产生怎样的影响?新世纪的文学焦虑会因此而愈演愈烈,还是会因此而得到纾解?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就要弄清产生文学焦虑的内在根源究竟是什么,然后再分析媒介力量是通过怎样的路径对文学焦虑发生作用的。最后,我们才能在学理上辨析网络媒介能否消解或纾缓产生文学焦虑的原因。

一、文学焦虑产生的根源是文学身份与文学角色期待的冲突

心理学认为,焦虑来源于“角色紧张”。也就是说,当一个人感觉到自己不能成功地扮演自己的角色或者感到自己的扮演与社会对其角色的期待有较大距离时,就会导致精神的焦虑。这提示我们引入文学身份和文学角色这两个概念,来分析文学焦虑产生的解构性因素:

1、所谓文学身份,是指文学在整个人类社会文化系统中所处的位置。一定的文学身份代表着它在社会文化系统中被赋予的地位,并由此代表着它应当履行的社会文化职能。

2、所谓文学角色,是指人们对文学在社会文化系统中应当履行的职能和行为的期待。

按照上述的定义,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基本的理论假定:文学身份和其角色期待的吻合程度与其焦虑程度成反比。事实上,文学的身份是通过其职能履行来体现的,而正如我们上面所说,职能履行的量度等同于话语权的大小,那么,上述的假定也可以表述为:文学话语权的大小和其角色期待的吻合程度与其焦虑程度成反比。我们可以通过对文学史的简单回顾,来验证一下这个假设。

文学话语权的大小,是通过两个维度来测量的。第一个维度是文学话语的接受广度,也就是说,一个时期的文学拥有越多的读者和关注者,它的话语权就越大,反之亦然。第二个维度是文学话语左右其他领域话语的强度,也就是说,一个时期文学话语对社会文化系统中其他领域的影响越大,它的话语权就越大。反之亦然。下面,我们就通过这两个维度,来考察一下历史上文学的话语权与其角色期待之间的关系。

在口头传唱时代,文学话语的接受几乎是“全民”。由于没有文字,文化的传承主要依赖便于记忆的韵文传唱来进行,这是人人都能听懂的语言,不会将某些接受群体排除在外。同时,这个时代文学实际上不是独立的,它是所有文化产品的承载者,它的话语也就几乎等同于全部的文化话语,而实际上,当时人们也是这么看待文学的,也期望着文学能够很好地履行文化传承的功能,因为别无选择。很显然,这个时期的文学话语权最大,人们对它的期望值也最大,这个时期的文学没有焦虑。

在书面文学出现后,文学依然拥有话语强权,它被寄予“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的角色期待。尽管在这个时代,文学已不再呈现为全民传唱的统一图式,精英文学的话语传播范围也相对缩小;但是,精英却通过自身地位垄断了主流文学(书面文学)的话语权。文学身份与其角色期待之间仍然相对吻合,文学的焦虑和失落感并不明显。

但是,也不能说这个时代完全没有焦虑。从两汉时期“类比俳优”的伤怀,到初唐“文章道弊五百年”的感叹,再到宋人“作文害道”的怀疑,直到清代对文学“真种子”失落的迷茫,文学焦虑的胚胎已然隐隐孕育。是什么力量孕育了这种胚胎呢?通过与口头传唱时代对比,我们自然会发现,这个焦虑孕育的时代,正是文学传播媒介发生重大变革的时代。那么,是媒介的变革埋下了文学焦虑的隐忧吗?媒介又是通过怎样的路径对文学施加作用的?

二、文学传播媒介的变革使文学身份产生裂变

首先,再现媒介的出现,使文学话语分裂成为两套系统:一是仍然流布民间的口语系统,另一则是文化精英垄断的书面语系统。修辞学的诞生使书面语日益精美,从而成为不识字的人群难以理解的话语系统。在再现媒介的前期,文学是分裂的:在民间,大量的民歌、戏剧等利用示现媒介进行传播的文学样式满足着平民大众追求娱乐和私情交流的欲望;在精英社会中,文学通过再现媒介强力地介入精英的政治生活和哲学思考。这两套话语系统各有自身对文学的期待:对民间话语系统,人们认为文学就是声色娱情的工具;而对精英话语系统,文学则是教化载道的工具。这样,在民间文学系统中,文学话语介入其他文化领域的力量衰弱了,其话语权相对也就弱化了,但是,民间对文学的角色期待也降低了。因此,这个时代的文学身份产生了裂变,社会文化系统中同时存在着两种文学身份和两种文学角色的期待。当这两套“身份-期待”系统各自为阵时,文学是安静的;但当这两套系统发生碰撞和冲突时,文学就开始了迷惑和浮躁。

在再现媒介时代的后期,尤其是纸媒的推广和印刷术的进步,使文学的焦虑开始凸现。在这个时代,文学的两套话语系统开始出现和融合的态势:一方面,文化普及成本的降低使更多的人可以掌握书面语,打破了精英对书面语的垄断;另一方面,商业化的力量是书面语逐渐迎合民间口语,形成了书面文学语言的俗化现象。两套话语系统的融合导致了两种不同的对文学角色期待的冲突:一方面,精英们希望文学继续承担济世安民的角色来维持其对文学话语的垄断权;另一方面,民间大众通过商业的力量极力把文学塑造成一个娱情荡志的角色。宋代以来尤其是明清之后关于文学功能的大争论,就反映了这种冲突。但是,这个冲突在20世纪前并没有导致文学的严重焦虑。

角色的紧张是在20世纪真正开始的。当文学被赋予“唤起民众”、“启迪民智”的重大责任时,实际上也超出了被“唤起”的民众对文学传统的角色期待。为了不断调适自己以适应新的角色期待,文学就对自己开始了革命:先是彻底改变了自己的语言系统,然后是改变自己的叙事风格,最后又开始改造自己的文化范式。当把自己改得面目全非之后,又突然发现,被“唤起”的民众并没有承认文学努力扮演的新角色,所有伟大的政治责任和哲学使命无非是精英们的虚拟,而民众期待着文学的娱情荡志!于是,文学的精神崩溃了,它又企图以解构的方式来安慰自己,一切的崇高、一切的责任、一切的严肃,都统统卸下,不承认自己在社会文化系统中具有强大的话语。文学解构了自己的身份,它的力量、功能,顿时变得模糊不清起来。

也正在这个时候,机器媒介开始出现了。本已开始融合的文学话语系统又开始分裂:一套是口语化了的书面话语系统,一套是更加感官化的机器话语系统:幻灯、电影、广播、电视。这种新的感官化话语系统似乎在向原始的读图时代回归:它更加倾向满足个人肉体快感的“充欲”的功能角色。民众发现了新文学:这种新文学通过机器的大量复制和感官满足是那样符合民众对文学的传统期待,他们很快不再指望再现媒介的文学做什么,而把满腔的热情和期望都奉献给了机器媒介的文学。于是,纸媒文学的话语接受范围大大缩小,越来越越与其对自身的身份认定不相称——它还沉浸在昔日左右文化浪潮的辉煌之中呢。在电媒文学日益受到追捧的同时,纸媒文学感受到了自己的失落,终于,它的话语权仅仅局限于象牙塔里极少数的“文学家”中间,对广大民众而言,它确实被边缘化了。

随着传统的纸质文学而形成的文学身份正在因人们对文学角色期望的多元化而不断分裂,而由传统精英文学时代形成的强大的文学话语权,也正在被机器不断地分类给不同公众人群。社会似乎不再有一个主导的文学观,各种文学的不断碰撞与冲突,就构成了20世纪文学的主基调。这个基调会随着20世纪的逝去而淡化吗?或者说,在新世纪里,被撕裂了的文学身份会重新得到建构,走向认同吗?其实,上个世纪末诞生的,在新世纪里注定要迅猛发展的网络文学,正在悄悄地改变着这一切。

三、网络媒介的功效在于使分裂的文学身份重归融合

网络媒介与机器媒介相比,有三点根本的不同,而这不同恰恰对未来文学身份的重新建构和认同有着决定性的意义。

首先,网络媒介弥补了机器媒介符号流逝性的不足,从而弥补了书面话语系统与机器话语系统的裂隙。相对于纸媒而言,机器媒介的最大优点在于其感官冲击力,同时,它的最大缺陷就是其传播符号的流逝性:电台里播放的一首歌和电视里的一组镜头,瞬间即逝,很难以凝固的方式出现在人们面前,供受众反复咀嚼。因此,机器媒介只能以最通俗化的方式来完成符号编码,通过感官的强烈刺激来弥补符号流逝的损失。然而,网络媒介却弥补了这种不足,但同时又保留着机器媒介的优点。通过强大的服务器支持和文字处理软件,网络媒介照样可以像纸媒那样将符号信息凝固在任意的时间长度中,保留了纸媒的优点。同时,多媒体的效应又能同样荷载听觉和视觉的传播功能,保留了机器媒介的优点。这样,通过多媒体技术,网络媒介将纸质媒介和机器媒介的各种功能完美地糅合起来,从而为消解书面话语系统与机器话语系统的分裂提供了基本技术保障。

其次,网络媒介以“点对点”的传播方式弥补了机器媒介“点对面”的传播方式的不足,从而弥补了由于“点对面”传播而形成的“传-受”关系的模糊性,使文学身份在微观上更容易与其角色期待相吻合。无论纸媒与机器传媒——也就是人们所常说的“大众传媒”,都是采用“点-面”的传播模式。这种模式固然有比较高的传播效率,但却模糊了“传-受”关系。“传-受”关系的模糊化会带来什么后果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简单讨论一下传播学中的话语适配性原则和话语协同性原则。

所谓话语的适配性原则,是指话语的内容、形式和风格必须与话语双方(即传播的传者和受者)的关系相适应,唯有这样,话语内容才能为话语对象所接受,而接受者的理解意义与说话人的意图才能般配。否则,传播意图就会被曲解,传播话语将会失效。

所谓话语的协同性原则,是指说话人和接受者之间应当共同努力,完成话语的传播。一次成功的传播,是传播双方相互适应、相互协调的结果。

以上两个原则对于文学创作和接受而言,有着重要的阐释意义。首先,文学作品的产生一定要符合适配性原则,也就是说,任何作者在写作的时候,都有他特定的或假想的倾诉对象,是针对这个人或者借描述某件事情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而进行的。创作主体这种对接受话语对象的分析和定位,使他们在创作中自然而然地确定了基本的话语内容、风格和形式。其次,文学作品的接受也必须符合协同性原则。一件文学作品可能并不是写给某位读者的,但读者在阅读的时候必须帮助作者完成作品意义的诠释和理解,使话语传播得以有效。

但是,“点-面”的“传-受”模式使上述两个原则的履行产生了困难。试想,“点-面”的“传-受”模式,就是一个传播主体对多个甚至无数个接受主体,这个传播主体与所有的接受主体不可能具备同等的关系,于是,其话语内容和表述方式的选择就出现了困难,它只能将这种关系模糊化处理,尽量采用适合最大多数人的选择。而按照马斯洛的需求理论,越高层次的需求越具有个性化,那么,“点-面”的“传-受”模式最好的选择就是尽量满足受众的最低层次需求,因此,大众传媒的庸俗化实际上就其“传-受”模式导致的必然产物。在庸俗化的趋势下,文学话语退出精英领域也就变得难以避免。

网络媒介既可以采用“点-面”传播模式,也可以采用“点-点”传播模式。所谓“点-点”传播模式,是指“传-受”双方是具体可知的一对人,二者的关系是明晰而确定的。比如新近流行的“博客”现象,就是利用了这种“点-点”传播模式的优点。说话人可以事先得知受话人具体是谁,由此也可以针对自己与受话人的关系选择最合适话语内容和表述方式。这样,就不必以庸俗化的代价来保证接受人群的稳定,从而使文学话语权保持最大限度的发挥。

语文网络教学范文第5篇

发挥网络资源的视听效果,挖掘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兴趣作为影响人行动的主观因素,是最具活力的。但是,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又具有自制力较差的特点,因此将网络资源应用于语文阅读教学环节中尤为重要。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充分发挥网络资源的图文声像并茂的优势,以其独特的视听效果挖掘小学生语文阅读兴趣,并促使语文阅读能够扎实顺利开展。网络语文阅读资源向小学生呈现全方位、全面的教学内容,刺激小学生多种感官,充实语文阅读教学内容,使语文阅读教学变得更具活力,进而开发小学生的阅读想象力和创造力,为小学生提供好的学习空间。因此,网络资源应用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环节中,可以帮助教师结合不同的阅读内容,设计不同的阅读课件,为小学生阅读学习创设阅读情境,强化小学生对阅读描写的感知,深化小学生对语文阅读内容的理解,最大限度挖掘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小学生开拓阅读视野,提升阅读效率,启迪语文学习思维,提升语文阅读能力。

利用网络信息资源,丰富小学生的阅读材料网络具有丰富的信息资源,可以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提供丰富的阅读材料。因此,在发挥网络资源的视听效果,挖掘小学生阅读兴趣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教学重点就不再是激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而是设计优化后的教学内容,充实教学阅读材料。笔者认为,在设计不同的阅读教学内容时,应充分发挥网络资源的信息资源优势,结合小学不同年级段的学生个性特点和认知特征,丰富小学生阅读内容的知识性和思想性等特点,结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际需要,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基于此,小学生语文阅读学习不仅可以感知语文阅读优秀语言,还能够深刻体会语文阅读文字中的美、妙、奇、实,开阔阅读学习视野,深刻理解阅读思想,形成语文阅读学习中“课内阅读中心辐射点+课外丰富阅读材料”的大格局。总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发挥其优势,为小学生设计多、细、优的阅读教学内容,提供丰富的阅读学习材料,积累小学生语文阅读学习知识,全面提升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

利用网络资源的互动功能,传授小学生有效阅读方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传授小学生有效的阅读方法,阅读方法对阅读质量有直接影响。因此,小学语文教师不仅要传授小学生传统的朗读、默读、速读、精读和背诵等语文阅读学习方法,还应指导小学生学会对优美、精彩的词句进行摘录,对阅读材料编写提纲,在阅读学习后写读后感等。笔者认为传授小学生阅读方法还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将搜集整理后的网络阅读材料、读书笔记、阅读批注、片段赏析和读后感等上传至网络平台,让小学生直观感知阅读材料,利用网络资源开展自我学习,开展阅读沟通互动。这样,小学生就可以利于网络平台直接获取阅读材料,真正掌握阅读学习方法,在互动沟通中深化阅读学习体验。教师只有传授小学生阅读方法,利用网络资源充实小学生的阅读学习,才能推动小学生的阅读学习,获得事半功倍的阅读教学效果。

凭借网络资源的交互功能,拓展小学生的阅读空间小学生语文阅读学习中,由于小学生在个性心理、知识技能以及生活规律等方面的差异,使得阅读学习存在较大的差别。网络资源的丰富信息资源等优势,可以轻松将优秀的阅读材料展现给小学生,为小学生提供直观可感知的大量阅读材料,让小学生在广阔的阅读平台下最大化地挖掘阅读资源,切实感受网络资源的教学优势。在传统教学中,小学生阅读教学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要阅读学习,必须携带阅读材料。但是,网络资源在小学语文阅读中的应用,使得小学生可以轻松便捷地实现随时随地的阅读学习。网络资源的阅读学习应用为小学生开展个性化的阅读探究学习奠定了良好基础。另外,凭借网络资源的交互功能,还可以促进小学生阅读学习的协作和对话。教师可以利于网络资源平台,针对不同层次的小学生不同内容的阅读材料,实现异地阅读辅导学习和分层次教学设计。小学生也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平台,利用网络发表阅读学习的心得体会,结合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发表自己的见解评价。另外,小学生还可以利于电子公告板、电子邮箱等途径开展网络互动学习,向其他学生展现自己的网络主页,推荐好的阅读材料,对于阅读问题进行交流学习,实现交互协作学习。

2结语

语文网络教学范文第6篇

根据实际需求出发,该课题针对多媒体环境下的网络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问题做了详细分析设计,以下设计了基于B/S模式网络英语教学系统的构架:整个系统构架被分成数据服务层、应用逻辑层、表示层。表示层(界面层):用户通过界面层与系统进行通讯工作,当用户在系统上输入信息时,通过功能层将信息送入到数据层中,数据库进行相应的操作将其结果反馈回用户介面。应用逻辑层:应用逻辑层是整个系统的核心部分。应用逻辑层主要任务是接收用户所发出的请求并做出处理。应用逻辑层处于Web服务器端,当接收到用户请求后,它会与数据库连接提出处理相应数据的申请,数据库处理后的数据传送给Web服务器,再反馈给用户。数据服务层:数据库用来存储各类信息,数据量庞大。该课题的数据库为SQLServer,该数据服务层主要负责完成与系统的数据交互工作,比如对数据进行更新、删除、查询等处理,将系统所有数据都存储在该层数据库中。

二、网络英语教学系统的设计

在学校内安置校园网,通过局域网将学校内部的计算机连接在一起,实现校内资源共享、信息交流,另外通过广域网实现网络资源的共享、信息交流。以上系统保证了网络的安全性,并方便于师生之间的数据传输工作,师生之间通过网络进行交互,最终高效地完成教学工作。

1、网络英语教学的功能模块划分该网络英语教学系统包括学生、老师两部分。把教师当为服务器端,学生作为客户机端。网络英语教学的功能模块划分如图2所示:(1)教学模块:教师可以通过服务器系统控制学生机向学生演示讲解英语课程,学生接收控制信号,在教师的控制下访问相应的服务器教学资源。该系统教师具有控制学生机的功能,便于教师控制学生学习进度工作。系统师生控制结构图如图3所示:(2)答疑模块:系统的疑难模块主要工作是完成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学生可以向英语教师提出疑问,教师及时的给出答案。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不再是学习的被动者。通过答疑教师可以更为合理的安排教学工作,让教师顺利的开展教学工作。(3)考试模块:英语教师在该系统中建立相应的试题库,数据库中储备大量的测试项目,教师将收集到的测试题目及相应的答案按照类别存储在不同的数据库中。根据需求,教师可以提取数据库中的测试题目对学生进行考核,该模块还可以安排学生进行在线考试,该系统的设计具有自动打分的功能,大大减轻了教师的评分工作量。测试模块可以进行网上考试、批阅试卷,教师还可以对数据库进行添加试卷、修改试卷等操作。这个模块用到的控件有Olecontainer、ADOquery、ADOconnection等。数据库试卷中的添加、删除等一系列操作都是由控件ADO实现的。用控件Olecontainer对试卷进行显示。用控件Timer对考试时间进行控制,Timer使考试时间只能设定在固定的时间段内,一旦超过设定时间系统将会自动关闭,并将考生的测试数据打包给老师。(4)交流模块:该系统的交流模块为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提供了一个交流平台,并且聊天内容可以被保存供以后查看复习。

2、系统具体设计(1)用户注册登录注册模块的设计保证了系统的安全性,针对学生、家长两个群体设置两个注册端口,双方的界面互不干扰。在用户登录教学平台前要进行电子注册,用户提交申请,填写个人信息,信息包括:用户名、用户姓名、登录密码、用户身份班级等信息。用户只有输入用户名和密码才能登录系统,将其输入的用户名、密码信息与后台数据库比对查询,信息吻合方可成功登录系统。(2)服务端服务端主要任务是负责教师的教学、屏幕监控和远程控制的工作。其主要程序代码如下:首先要设置UDP端口与教学音频地址:(3)客户端客户机端是受服务端控制的,当客户端从服务器端UDP接收到信号后,客户端根据信号指令做出相应的响应:(4)师生答疑学生向教师提出问题,要先将信号输入到服务器端:

三、总结

语文网络教学范文第7篇

由于高职大学生学期短、时间紧,往往将主要精力放在专业课和实践课的学习上。虽然有部分高职大学生对于“大学语文”课程有较大的兴趣,但是由于没有良好的校园氛围如文学社团、名家讲座、学生沙龙等,往往不能再深入学习文学方面的知识。在本科院校中,由于学科齐全,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旁听等方式扩展自己的知识面。就目前来看,一部分高职大学生对于“大学语文”的认识仅限于“高四语文”,而没有真正认识到“大学语文”课程对于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作用,更无法将该课程和自身将来的可持续发展联系起来。

高职教师在“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上的一些误区

由于高职院校对于“大学语文”课程不重视导致教师在教学中不能更好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并且,高职教师发现自己所教的一些优秀的经典中外文学作品往往不能引起当前大学生的兴趣。当然,很多专家和学者都归咎于教材的选用问题。然而,事实上,“大学语文”教材的选择余地非常大。目前,全国出现了“大学语文”教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馆藏各种版本的大学语文教材及有关教学图书有1402种,用于现在大学语文教学的教材在400种左右。虽然教材的可选余地这么大,但是还是不能适应大学生的需要。虽然教材的改革力度和投入都较大,比如一些教材在选择名著的同时还选入了网络小说的优秀作品如《第一次亲密接触》等,但是社会的飞速发展和网络的快捷通达使得这些作品在学生拿到教材时已经过时了。而传统的教学理念和固化的教学方式使得教师在教学中无法讲授最新最贴近学生的作品,如网络上流行的一些畅销小说等。

网络文学和大学生阅读

1网络文学的现状

网络文学指新近产生的,以互联网为展示平台和传播媒介的,借助超文本连接和多媒体演绎等手段来表现的文学作品、类文学文本及含有一部分文学成分的网络艺术品。目前最为普遍最为流行的就是充斥各大网站的网络小说。目前较有影响的文学网站有“文学城”、“榕树下”、“中文网络文学精萃”、“黄金书屋”、“碧海银沙”、“莽昆仑”等网站。1998年,电子公告栏(BBS)上出现了蔡智恒所著的第一部最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中文网络小说《第一次亲密接触》。从此网络小说在当今文坛上一直带给读者和文学评论者一个又一个的惊喜。首先是网络小说的平民化、年轻化创作。网络小说的创作者有年轻化倾向,比如现在非常流行的网络穿越小说创作者大多是年轻的白领或大学生(包括留学生)。而且网络小说的创作者大多是业余的,多数是为了自娱自乐获取小众欣赏。其次是网络小说的读者呈现年轻化趋势。网络小说的受众面由于传播媒介的原因注定主要是年轻人,而大学生无疑是网络小说最忠实的读者。最后是网络小说的影响越来越大。网络小说由出版社出版成了网络作家最为期盼的梦想。一些网络小说如《明朝的那些事儿》、《盗墓笔记》、《鬼吹灯》等由出版社相继出版,并且销量惊人。而网络小说还通过另一个传播媒介———电视扩展了受众范围,如由网络小说改编的电视连续剧《步步惊心》、《后宫甄嬛传》等一直高居收视率前茅。综上所述,网络文学对于现在的大学生影响很大。

2网络文学在大学生阅读中的比重

人们的阅读媒介已经从纸质印刷时代转向电子时代。电子产品的丰富和手机的多功能已经日益使得人们的阅读习惯发生改变。截至2008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2.53亿人,网民规模跃居世界第一位,网民的主体是30岁及以下的年轻群体,这一网民群体占到中国网民的68.6%。大学生作为阅读的主要人群,已经将电子阅读作为和纸质阅读列为同样普遍的载体。网络文学注重现实,就算是历史作品也只是在历史背景中叙述现代人的感情,如穿越小说其实就是借古代的舞台来演绎现代人的感情,因此深受年轻人的喜欢和热捧。而网络文学的互动如跟帖等方式让读者有了更大的能动性更能激起兴趣。正如一份调查指出,“在学生喜欢的阅读形式中,有59%的人首选是网上阅读,还有17%的人选择了手机阅读”。

3网络文学的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

如前所述,网络文学已经渗透到了当下我们普通的日常生活。网络文学作为一个人人都可以登上的舞台有着自己的鲜明特色。在印刷时代,我们的作品发表由于受到纸质媒介较高代价的影响,往往是在出版社或刊物报纸编辑的甄别和遴选后才得以传播,而在网络时代,由于传播成本的大幅下降使得网络作品在数量多的同时遭遇了良莠不齐的困境从而也带来了选择的难题。网络文学中有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确实能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修养。例如,小说《明朝那些事儿》用通俗的语言和现代人的思维去解读历史,让枯燥的历史在作者的阐述中变得生动有趣,不仅具有了解历史的功用而且还能拓展自己的思维方式从此引起自己对于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兴趣爱好。然而,网络小说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一些网络小说中充斥的玄幻、迷信、暴力、色情等应该加以排斥。如最近非常火暴的网络穿越小说,由于大学生的心智尚未完全成熟,有些描写往往能带来不少幻想和误解,从而使人沉溺其中不思进取。总而言之,网络小说是一把双刃剑,它带来了新鲜的血液也带来了一些不利的影响。

“大学语文”课程对网络文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1加强教师的自身修养

目前,不少专家和学者在审视“大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些痼疾时,往往会归咎于学校的不重视或教材的陈旧。诚然,在高职院校中“大学语文”课程的作用和地位是不言而喻的。然而,因为受各种因素的影响,目前在高职院校中要迅速提高“大学语文”课程地位的可能性较小。而“大学语文”教材的问题很难得以从根本上解决,因为许多最新的作品无法在教材上得以体现。这就需要老师在讲解经典的同时,深入了解大学生的阅读爱好,从而得以了解大学生的文学修养和文学品位。很难想象,大学生平时看的是网络小说,而老师在上面还是讲中学语文熟悉的一些经典名著,甚至对于网络小说了解甚少,这样的课堂交流无疑是隔岸看花、形同陌路。因此,“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不应该局限于经典的解读,而是要结合大学生关注的文学作品进行解析引导。这就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精力去阅读当下最受学生欢迎的文学作品,这样才能了解大学生对于文学、艺术甚至人生的看法和见解。而且通过阅读也能培养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兴趣点以便有更多的共同语言。

2加强对大学生的引导

大学生虽然已经是成人,但是其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形成。在大学里受到良好的人文素养教育往往能终身受益。文学作为陶冶高尚情操的载体能够使得大学生形成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首先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完全能够将教材上的经典作品和眼下网络文学结合起来。如在讲到《红楼梦》时,可以和非常出名的网络穿越小说《木槿花西月锦绣》结合起来,因为这部小说的前面几段几乎就是完全模仿了《红楼梦》的一些章节,甚至连小标题都是取自《红楼梦》,可见这部网络小说的作者对于《红楼梦》的喜爱和熟稔,也可激发学生对于经典在再次阅读。同时也可有意识的将两个文本进行对比,以指出原创和模仿的区别,优秀与拙劣的对比,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作品鉴赏能力。其次通过对网络小说的讲解,可以引导学生如何鉴别其中的精华和糟粕从而使学生在阅读中减少盲目性,提高阅读优秀作品的比率。最后是通过自己的阅读经验,推荐自己觉得对于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有用的优秀网络作品,使得学生的阅读更有针对性。

3“大学语文”教学网站中增加网络文学园地

语文网络教学范文第8篇

1.网络作文教学具有一定的及时性传统的作文教学中,教师一般只给学生一节课的时间来写作文,写完以后教师拿去批改,会经过3至5天的时间,再下发到学生手中,可能一周已经过去了,学生当时写作时存在的问题和具有的感受已经时过境迁,再看老师寥寥数字的批语,也已经没有太大的作用。但是网络作文教学不一样,学生可以随时提问、随时置疑、随时表达、随时修改,老师可以随时解惑、随时点拨、随时评价、随时鼓励,便于学生每次写完作文趁热打铁强化认识。

2.网络作文教学的交互性强,可以促进多方交互网络作文扩大了作文的受众面,使教师、同学、家长都可以成为学生的观众,可以毫无障碍地与学生进行沟通,互动,促进多方交互,增进师生、生生、学生与家长之间的感情,也可以使学生在知道自己作文存在的问题和优缺点的同时也能对其他同学的作文情况有所了解,更便于学生互相学习。

二、如何充分利用网络促进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

前面我们分析了网络对学生作文水平提升的优势,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充分利用网络促进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呢?下面说一说网络作文的具体实施方法。

1.建设作文教学专题网站利用网络进行作文教学时,很有必要建设一个专门的网站———作文教学专题网站。在这个网站中,我们应设计丰富的教学资源,网页的设置可按照写人、记事、写景、状物、应用文等五类作文分为“习作目标”、“素材仓库”、“绿色导航”、“发表园地”和“评改天地”等模块进行设计,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相应的模块进行资源的搜集、积累,可以查看其他同学的文章进行学习、评论、打分,也可以上传自己的作文给其他同学看,教师要多予以关注,多到网站进行管理、查看和维护,充分利用网站提高学生的写作积极性,促进写作教学效率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