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中学信息教育范文

中学信息教育范文

中学信息教育

中学信息教育范文第1篇

一、要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学科的兴趣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学习兴趣的重要性。学生如果提不起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就谈不上信息素养的培养。作为教师应把严肃的“讲电脑”和烦闷的“学电脑”变为活泼的“玩电脑”和轻松的“用电脑”,使得课堂气氛轻松而有趣;也可以借助学生对电脑游戏的兴趣,训练和培养学生操作计算机的技能技巧和学习方法。比如,我们可以用纸牌、五子棋游戏教学鼠标的用法;用“打地鼠”和“摘苹果”游戏训练指法。

二、营造良好的校园信息环境

一个良好的信息环境,对信息素养的培养和提高非常重要。目前,许多高校已有完善的校园局域网,并与G0438034连接,学生在宿舍就可以上网。图书馆有丰富的馆藏,图书馆馆员负责选择、收集、加工、存储信息,并提供某学科或某主题的相关信息等服务;对在校教师、学生进行信息检索、网络资源的培训,对新的网络检索知识开展不定期的讲座,用网络进行信息、信息导航、信息交流,用不同形式的读书社或社团开展信息活动,促进信息交流,使整个校园形成了一个浓浓的信息氛围,为信息素养培养奠定了良好的支撑环境。

三、教师的教育观念和自身信息驾驭能力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前提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要求教师自身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能把信息教育整合到各科教学中去。课堂教学作为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在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方面具有“主渠道”和“主阵地”的作用,把信息素养的精神、意图整合到课程和教学的要求中去,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教师的能力就成了决定教育教学效能的基本因素。教师为了提高自身信息素养应主动在校内外参加培训、观摩教学、讲公开课等活动,听取其他老师、专家的评议和指导,拓展、丰富自己的教学方法;主动争取参加校内外同行之间的教学方案的交流,通过这种交流提高自己的信息能力。

四、在信息技术教育中教会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

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身处信息时代,通讯能力不仅仅包括阅读、写作和口头表达能力,这只是人们生活的基本技能。在这个分秒必争的网络时代,如果不会使用电子邮件、传真机等先进的通讯设备,那么他将被新的世纪所抛弃,培养学生在信息时代生存的基本技能,信息技术教师还应促使学生掌握搜寻自己所需的信息并能对已有信息进行有效地组织、整理、利用和传播的方法。如:教会学生能熟练使用各种信息的采集工具、编译工具、发送工具、存储工具。能熟练使用阅读、访问、参观、实验、资料检索、电子视听等获取信息的方法。善于运用创造性思维、灵感思维与发散思维方法,通过比较分析、相关分析,寻找信息生长点,发现与创造新的信息。善于运用外界信息改进学习方法,调整学习计划,善于扩充自己的知识信息库与学习方法库,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所发现和占有信息的教育效益和社会效益。信息素养的培养应特别重视学生以信息技术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信息的理解、对信息的判断和评价比具体机器的操作、具体软件的使用更为重要。在具有通讯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基础上,学习者不断发展自己对信息的敏感度,是有效完成学习任务,学会学习及掌握思考技能的前提条件。

五、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培养学生思考的技能

中学信息教育范文第2篇

关键词:信息素养;现状分析;策略与整合

一、引言

自2000年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教基[2000]33号)。通知要求,“从2001年起开始用5-10年的时间,在中小学(包括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经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努力实现我国基础教育跨越式的发展”。目前,我省大部分地区的中学及部分小学都开设了信息技术教育,但在实施的过程中,情况却不容乐观,很多学校虽然都积极地响应号召,但由于信息技术教育在中学起步较晚,目前尚未形成较为成熟的教学体系。因此,往往在实践的过程中却偏离了开设这门课程的宗旨──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目标,同时强调其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倡导有利于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信息素养就是以“熟练运用信息技术,通过对信息的收集、加工、处理、表达与交流来解决实际问题”为核心的素养。即在信息社会中获得信息、利用信息、开发信息方面的修养和能力。而信息技术教育又是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全面、迅速、系统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主渠道。

二、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现状分析

在中学开设信息技术课程是教育信息化的必然要求,它旨在从小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未来公民的适应社会、为社会服务的能力。在实践的初期,难免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基于上述对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现状的讨论,我们不难看出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

2.1学校领导重视不够

过去在中学开计算机课的时候,受传统观念影响,很多学校的领导对这门课认识不够,加上自身对计算机接触不多,所以很少去关心,致使一些学校软硬件的配置不能保证教学的需求。现在,虽然把计算机课改为信息技术课,培养目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很多学校领导仍然没有真正认识到开设这门课的目的和意义,对课时安排、课程质量等问题关注较少,对信息技术教师的定位也很模糊,所以导致很多信息技术教师在学校中身兼数职,不受人重视,把大多数时间耗在教学以外的杂事上,而对信息技术课程的设计投入的精力相对较少。

2.2教材编排问题

信息技术课程没有统编的教材,采用“一纲多本”的形式,教材编写的指导原则是以培养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主线。以教材内容的基本知识、基本操作和应用为主体。在实际应用当中,由于对课程宗旨领会不够,很多学校在选择教材时比较盲目,造成所选教材不符合自己学校的学生现状,加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灵活把握教材,以“照本宣科”的方式讲授教材,不能立足于学生现状和生活实际,导致课程的目标不明确、重点不突出,学生的积极性调动不起来。

2.3信息技术教师素质

1.专业技能不高:针对这一情况,教育部已经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加强了在职培训,对信息技术学科教师进行了专业知识和教学业务等方面的培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要想彻底解决这一问题,还需长期的努力。

2.没有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必须时刻关注IT行业的动态,教学内容在不断更新,还要学习与教学内容有关或无关的其他知识,硬件和软件都不能缺。所以信息技术教师必须紧跟时代潮流,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立足于不断地提高自身的能力和信息素养,并致力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他们走入未来社会作好充分的准备。

3.教学设计不良:笔者在与信息技术教师接触的过程中发现,他们很少精心去设计一节课。

信息技术课往往是分为两个部分:理论课与上机课。很多教师在理论课上照本宣科,在上机课上留了作业,辅导一下就行,很少花时间去设计课时、设计内容、合理安排与利用上机时间,也不能立足实际应用让学生在学技术、学软件的过程中学到更多的知识。

三、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的解决策略

针对当前信息技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我认为解决策略如下:

3.1“两课”有机整合,提高学习效率

研究性学习是国家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新课程标准》中综合实践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倡导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然后主动地去查阅资料,获取相关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最后用板报、网页、多媒体报告等形式展示成果。可见,研究性学习过程的各个阶段都需要运用信息技术,笔者认为,可以考虑将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进行有机地整合,统一安排学习进度和学习内容。这样一方面可以根据研究性学习的需要取舍信息技术的教学内容,解决信息技术课时不足的矛盾;另一方面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又会为信息技术提供大量活生生的具体实例,使学生们能带着问题进行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3.2教学内容应系列化,各学习阶段应衔接,教学内容应能促进学生智力发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反对“唯实用论”和“纯工具论”

中学信息技术教育首先要通过现实生活中的例证,引导学生对信息进行研究分析,产生兴趣,认识到信息技术是自己走向现代信息社会必须掌握的工具。在教学内容上,第一步,要让学生学会根据具体研究问题寻找信息源;第二步,要学会如何综合处理大量数据,剔除“假”信息;第三步,要给学生讲解常见的信息模型及其参数的实际意义,利用模型参数正确认识信息;最后,还要让学生掌握传递、信息的方法与技巧,参与到信息社会的活动中。在教学中,可以采用“任务驱动”方式,但应特别注意的是,本课程的任务是传授信息技术,而不是讲解某一个软件的使用。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必然要使用计算机收集信息,编制文稿、图表,但这不是教学的主要目的,而是学会使用计算机这种智能工具来解决一些智能问题,使学生手脑并用,心智相长。为了让学生能够事先掌握必要的工具,是否可以考虑在小学依旧开设计算机基础课,进行计算机入门教育,掌握诸如熟悉计算机的基本操作、访问因特网、打字和绘图等基本技能;在初中阶段,开设计算机应用课程,讲授常见的办公(字、表处理)、多媒体、网络(网页制作)软件、计算机病毒防治等方面的知识;到高中开设信息技术课时,学生就已经具备了比较全面的基础知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讲授程序设计基础、数据库、硬件结构及软件系统、信息技术基础及信息处理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发展与应用等方面的知识。这样,就实现了从计算机教育到信息技术教育,使信息技术必修课变成“小学→初中→高中”一体化的教育。

3.3引入竞争机制,完善考核制度

中学信息技术教育应当作为基础学科,列入高考“3+x”的内容中。即使是目前,信息技术教育也应当列入学校的正式考试科目,实行“等级制”,并逐步过度到“一票否决制”,即:将信息技术的等级合格,作为学生参加高考的“通行证”,并制定出行之有效的考核标准和较为健全的考核制度,以“考”促“学”,以“考”带“学”,还可以定期举办一些电脑制作比赛,为学生们的学习搭建舞台,营造环境,对学生中的优秀作品应及时反馈、讲评、展示,使学生们学有方向,赶有目标,形成一种你追我赶、互相竞争的学习气氛。合理的考试评价将是改变中学信息技术教育尴尬局面的最重要举措。

随着这两年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和“校校通”工程的开展,许多中学参加信息技术高考的条件已经成熟,而且信息技术的高考也可以采用“笔试+上机”的形式,可以有效地节约设备资源。其次,考试并不等于应试教育,没有考试的教育也不等于就是素质教育。按照我国的国情,高中信息技术学科参加高考,有利于扎扎实实普及信息技术学科教育,有利于国家选拔信息技术方面有潜力的人才,有利于培养信息技术领域创造性人才,有利于我国跨越与发达国家的信息鸿沟,成为信息强国。

3.4加强教学研究,创新教学模式

中学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学科相比较,有着自身鲜明的特点:实践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创造性。这就要求信息技术教师要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根据“认知理论”的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构建在老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全新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核心在于,如何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器和知识灌输的对象;老师则应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和课堂的主宰者。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灌输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教学媒体不再是充当灌输的工具,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讨论交流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的工具。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主要有任务驱动式、主题式、研究学习式、探索式、分组协作式等多种形式,其中任务驱动式是正在蓬勃兴起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我们信息技术课教材应该基于这种教学模式而编写。

3.5加强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

信息技术教育可以与各学科教学相结合,在实践过程中解决其他学科的教学任务,在培养学生熟练使用技术的同时,强化与加深他们对学科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新晨

总之,本文仅阐述自己的一些想法,这些想法可能还很不成熟,只求抛砖引玉。我们只要本着事实求是的观点,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矛盾观来分析中学信息技术学科教育中所出现的问题,同时又能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这些问题,敢于正视这些问题,采用科学的态度,不断改革,锐意进取,就一定能够把这门学科建设好、组织好和管理好。只有这样,信息技术的明天才会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1]《信息素养论》王吉庆编著上海教育出版社

[2]《中学计算机教育学》张晓如张再跃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

中学信息教育范文第3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对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能变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不同的学科中,不同的教学内容中也是不尽相同的。例如,在学习WORD文字处理软件的应用时,为了使学生产生学习的欲望,我并没有按照课本按部就班地向学生一步步讲解如何打字、如何修改、如何插图、如何图文混排等,而是给学生出示了几副精美的作品,有音乐贺卡,有醒目的班级课程表、有精彩的班刊等等,学生看到这些作品都惊叹太漂亮了,表现出非常想要学的欲望。接下来通过几节课的学习,我顺利地把要掌握的知识传授给了学生,最后用一节课的时间把学到的知识综合起来,让学生制作自己喜欢的作品,并利用计算机教室的网络共享向同学们展示了各自的作品,让大家进行观摩、交流。既让学生学会文字处理的各个知识点,又提高了学生了创造性。

二、教师要因材施教

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要承认学生之间是有差异的,教学不能一刀切。比如有些学生喜欢信息技术,也经常实践操作,而有些学生却对信息技术课不太感兴趣,这就造成了学生水平高低不同,接受能力也有所不同。中学生是个独特的群体,有着不同于成年人的心理,敏感而脆弱,很容易失去兴趣和信心,教师一定要注意聆听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并根据情况做出不同的解答。有些问题需要演示操作过程,有些问题需要简短的讨论,有些问题需要直接了当地回答,有些问题则需要用另一个问题将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整个辅导过程中,教师要站在与他们平等的角度,切忌不耐烦,也不要因为问题简单而嘲笑、训斥学生。

三、教师要拓宽学生视野

信息技术课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教师应当在原有知识基础上,充分利用现有工具软件,进行拓宽知识面教学,信息技术课本中的知识毕竟有限,而实际应用却上无限发展,软件的开发应用日新月异,能否利用工具软件进行加工处理所需信息,是培养学生素质的重要体现。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从各个方面拓宽学生知识面,如认识各类软件的作用、图形图象的制作、声音文件的处理、简单动画制作、网页制作、防毒杀毒等,拓宽这些知识面对学生的发展能起促进作用,当然,各类软件是数不胜数的,教学中教师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让学生对各种对象处理有一个了解也就足够了,这些工具软件的学习不仅不会给教学效果带来不利,而且能巩固所学知识,促进各种基本操作及应用能力的发展。

中学信息教育范文第4篇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德育教育;渗透;探析

一、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分析

(一)满足新课程教育改革的要求标准在新课程教育不断改革的影响下,改变了以往传统教育模式和教育方式,并且学校和教师逐渐提高了对学生个性需求和人格发展的重视,充分意识到学生的行为习惯必须要以道德建设为基础进行培养和规范。所以,由此可以看出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学生有一个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满足社会主义道德教育体系的要求标准。随着《中小学信息技术新课程标》的提出和实施,其中明确提出教师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对有关理论知识和信息设备有一个充分的了解和熟练掌握,同时还要对与信息技术有关的社会和文化伦理等各方面问题有一个正确的理解和认识,并且在信息设备使用过程中,还要严格按照信息技术使用的相关要求标准,促进信息设备使用素养的提高,使其能够成为一名优秀的信息技术使用者。

(二)满足学生网络道德培养的需求在现代信息技术不断进步和发展的影响下,使得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凸显的尤为明显。例如:网络黑客、网络病毒、网络诈骗以及不文明上网行为和网络信息等。而对于德育教育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渗透,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有效加强学生网络道德的培养和提高。处在初中学习阶段的初中生,其法律意识往往比较缺少。所以,在进行网络操作过程中很容易会遭到危害。因此,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必须要加强德育教育的渗透。作为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和引导学生对网络道德有一个正确认识,并将一些错误上网行为和计算机使用行为进行改进,进而加强学生网络自律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二、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策略方法分析

(一)将德育教育融入到教材和课程内容当中要想使德育教育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有一个更好的渗透,那么首先要从教材和课程内容方面入手。就目前来看,虽然我国现阶段初中信息技术教材当中包含了有关网络道德规范知识内容,但是从整体来看缺少一定的全面性和系统性。教材作为教学中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学生学习的基础,又是教师教学的依据。而德育教育在信息技术教材中的融入,使学生能够对德育教育有一个更好的学习和接受。例如:在对学生教学有关应用文档和数据处理知识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将文档命名和文档分类融入到教学内容当中,然后帮助和引导学生学会合理命名和分类应用文档或数据,最后将相关内容总结并归纳到一个特定的文件夹中。这样做不仅可以促进学生有一个正确使用文档良好习惯的形成,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形成良好学习习惯和认真学习态度。

(二)提高教师综合能力和道德修养教师作为学生的教育者和引导者,在教学中有着重要地位和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直接影响到德育教育质量和学生德育学习效果。所以,必须要加强信息技术教师道德修养的提高。作为初中院校可以多组织一些有关道德修养专业培训和学习活动的开展,使教师能够在学习和培训过程中不断地提高自身道德修养。与此同时,作为初中,信息技术教师还要加强自身综合能力和综合素养的提高,并且在德育教育过程中,能够注重信息技术教学手段的应用。例如:在学习有关视频、音频获取和加工知识内容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可以利用多媒体以视频形式,向学生播放有关网络道德规范或网络设备视频和音频正确使用方法的短片。不仅能够使学生对这一课堂知识内容有一个更好的学习和熟练操作,同时也加强了学生德育教育。结束语:综上所述,由此可见德育教育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渗透,不仅能够达到新课程教育改革的要求,同时还可以满足学生网络道德培养的需求。所以,这就要求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必须要加强自身综合能力和道德修养的提高,将德育教育融入到教材和课程内容当中,提高德育教育质量和水平。

参考文献:

中学信息教育范文第5篇

伴随《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颁布,针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实现创新已经成为了教育研究领域中的主要问题,初中教学也同样如此。将通过针对初中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革新和发展,进而为初中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最终为学生后期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一、以人为本管理思想创新教育基础

1.营造良好环境激发教师积极性在初中教育教学管理当中,相关教育管理人员应当秉承着“诚实待人”的原则,并且还需要在创新制度的基础上,考虑教师自身的权益,确保每一个制度的实施都能获取到教师的大力支持。与此同时,在进行创新制度和措施时,还要充分体现针对教师的关心和爱护,以此来加大领导人员和教师之间的情感,通过“以情动人”的方式,激发教师参与工作的积极性,促使教师全身心的都投入到工作中,进而确保教育教学管理工作能够顺利开展。

2.重视民主管理激发群体智慧当学校进行创设相关措施时,需要通过集思广益的方式进行决定,全面考虑每名教师的想法和权益,以此来获取到相关领导的支持,进而激发群体智慧。假设学校的新制度和新策略都是由校长自己一人进行决定,不仅会导致制订的制度和策略片面化发展,根本就没有顾及到所有在校教师的自身利益,不团结、制度无法实施等问题频繁发生。所以,这就需要初中学校能够在创新制度和策略时,组织所有成员一起进行探讨与交流,使各个层次人员的想法能够在心理方面得到认可,以此来全方面实现新制度和新策略。

3.创新教育管理确保教学质量现如今学校教育应当跟随当前社会时展做到与时俱进,不断整改和创新原有教学策略和方法,以此来适应于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方面的变化。初中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人员要是想有效实现教育管理的创新,那么这就需要针对教育以及教学业务方面的所有内容进行全方面掌握,主要体现在校长做决策时。在当前国家教育方针和教育规律的影响之下,需要对目前学校中存有的教学问题,进行开展解决对策分析,逐渐带领教师投入到教学实践中,只有学校校长在组织上和舆论上都做好准备,才能创设出全新的决策内容,进一步促进初中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确保教学质量。

二、充分体现人文关怀彰显学生主体地位

在当前新课改教学创新背景下,初中教学管理人员应当根据当前发展趋势,不断创新原有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教学管理人员应当在教学实践当中给学生细致入微的关怀,把学生作为整个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中的主体,全方面掌握和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日常生活中的表现,以此为依据,有效开展个性化教学管理,和学生之间开展丰富的有效交流。教师将通过和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了解到学生的心理动向,为创设教学管理提供有效依据,使学生能够和教师之间敞开心扉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进一步促进学生和教师之间的距离,最终为教学管理工作的有效实施奠定良好基础。

三、完善教学评价体系为创新提供保障

在初中教育教学管理当中,没有评价的教育就是属于盲目教育。一所学校在教育教学管理中,若只是凭借升学率和录取率等数字信息,进行评价教育教学活动是否成功,是不科学的表现。所以,这就需要初中教育教学管理的相关人员能够创设出含有量化数据,还含有业务能力、学生评价等多种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首先,需要把评价逐渐渗透在教学活动中,并且评价活动还需要以公平、公正的方式进行,促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最终实现师生共同进步和创新;其次,在评价体系当中还需要把学生作为评价主体,充分发挥评价的重要作用,不断提升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最后,还需要高度重视教育评价体系的多元化,将以培养学生人格特点,进而开展有目的地教学评价体系,可以在评价方法上运用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如观察法、调查问卷法等。在实际操作当中还可以实现领导之间的互评、教师评价领导、教师评价学生等,促使教师能够针对学生有全方面的认识,开展针对性引导。综上所述,初中教育教学管理应当和现代社会发展做到与时俱进,全方面意识到创新教育教学管理的对学校未来发展的重要性,无论是学校还是教师,都需要在实施教育教学管理时秉承着“以人为本”的核心教学管理思想,做到教育创新、优化教育结构等,以此来有效提升整体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进一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全方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巩加林,魏衍俊.浅谈初中班主任如何做好新时期的教学管理工作[J].中国教师,2018(S2):177.

中学信息教育范文第6篇

信息技术,是主要用于管理和处理信息所采用的各种技术的总称,现代信息技术以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和通信技术为特征。对于初中课堂教学来说,新课程背景下的多媒体技术占据着主要地位。在信息技术与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整合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利用网络平台和信息技术,实现教育教学资源的优化和共享,共同探究信息的教学方法,并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信息技术的大力推广与应用,必将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关键词:

信息技术;化学;课堂;整合

0引言

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之间的整合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使课堂教学多样化和现代化,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他们创造更加轻松愉悦的环境,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比如,信息技术中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多媒体是一种现代正在蓬勃发展的新型的教学手段,它集声音、图像、动画、视频等于一体,能够带给学生最直观最形象也是最直接的感受,生动形象的教学动画或者是视频,图文并茂、色彩丰富的教学课件都能够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新课程背景下,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到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可以向学生们展示化学世界的无限魅力和无尽的精彩。

1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现状

1.1教学方式单一,教师与学生缺少互动:课堂采取教师灌输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的“填鸭式”教学方式。教师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只是单纯地告诉学生,而不去引导他们自己组织问题的答案、自己思考,使学生在课堂上一直处于松懈状态,大脑不活跃,思维迟钝,从而导致学生接受知识难度大,课堂效率低下。教师侃侃而谈,学生沉默寡言,课堂氛围不活跃,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的状态,导致“教”“学”的严重失调,这种课堂学习的常态对学生来说百害而无一利,对于数学这门需要理性思维的学科来说,教师要促使学生大脑处于活跃的状态,引导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来掌握数学知识。

1.2学生害怕教师,不敢提问:初中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可能会有一些叛逆的行为,教师为了树立自己的威信,往往不苟言笑,令学生产生畏惧心理。因此,学生有问题不敢问,甚至在课堂上教师问学生们还有什么问题不理解的时候,也不敢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教师一板一眼的教学方法,在给学生带来威慑力的同时也造成了他们的自卑。在课堂上,学生如果能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恰恰说明他已经深入数学学习,或者说他对这个方面感兴趣,这时候就要求教师抓住契机,生动地解答学生疑问,一问一答,更能加深知识学习的印象。

1.3教学方式落后,对新的教学理念认识不足:虽然我国的教育体制已经改革多年,但在实际教学中,仍然存在许多不如意的地方,数学教学方式仍然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在初中教学过程中,多数教学理念停留在“一个讲台,一位教师,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模式中,致使数学教学枯燥无味,难以吸引学生注意力。

2信息技术与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整合的意义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在化学教学中的地位显得越来越重要,传统的教学模式侧重于静态的展示,使化学失去原有的生命力,造成化学教学中那些微观细小的知识难以理解,抽象的知识灌输,让学生失去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在新课程背景下,多媒体技术在初中化学课堂中的广泛应用能够让课堂充满活力和生机,提高学生化学学习的兴趣,寓教于乐,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学习,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采用多媒体教学,创设情境,渲染氛围,借助多媒体设备使课堂更加丰富多彩,利用图片、动画、音乐等形式加深学生对相关地理现象的理解。总之,将信息技术尤其是多媒体技术引入初中化学教学,利于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单一的现状以及学生在课堂上容易疲倦、积极性不高的情况。

3促进信息技术与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整合

3.1创设情景,提高学生兴趣:新课程背景下,化学课堂中的情景设计变得越来越重要,一个轻松和谐的课堂学习环境,能够减轻学生学习压力,有利于在轻松的课堂氛围中掌握化学知识。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它将直观的形象、生动有趣的画面、短小精悍的视频等在短时间呈现出来,并且保证在第一时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进入课堂化学学习的正轨,使学生成为化学课堂的主体,收到意料之外的效果。因此教学情境的设计十分重要,需要教师灵活应用多媒体教学。

3.2形象演示,变抽象为具体:在初中化学学习过程中,很多知识非常抽象,学生们很难理解和掌握,即使课本上有一些彩色图片或者例子,但这也仅仅是静态的演示而已,难以带给学生们感官的刺激,使学生们对于问题的理解和掌握不彻底、一知半解。在课堂中使用多媒体,能够使知识点形象起来,带给学生们感官的刺激,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知识的掌握。

3.3模拟化学实验,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中,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入课堂教学过程,利用多媒体技术手段为学生模拟现实中不易操作的化学实验,从而使初中课堂由教师单一授课变为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例如,在一氧化碳还原性知识讲解过程中,可以采用Flash技术来进行虚拟实验,学习了反应原理后,引导学生从试管、玻璃管、酒精灯等仪器中选则仪器进行模拟,然后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存在的问题并对实验装置进行改造。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在生动形象中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应该广泛推广和使用。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教师组织安排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共同学习,共同探究的过程中解决问题,提高小组合作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4结束语

现代教育技术在推动教育信息化与实现教育信息化教学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和优势,将信息技术与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相结合,大力提倡多媒体技术,运用多媒体教学使知识更加生动形象,加深学生们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因此,初中化学课堂推进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毋庸置疑,这也要求教师更应该走在时代的前沿,不断地发展自己,不断探索新的有效的教学方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生一起抓住课堂这个学习的主阵地,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环境中学习。

参考文献:

[1]祝智庭.现代教育技术-走向教育信息化[M].1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中学信息教育范文第7篇

“创新”不仅是民族发展与进步的动力,对于教育行业而言,更是一切学科发展与变革的重要需求。鉴于此,本文以“初中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主要研究对象,针对农村初中语文教学,分别从教师个体的创新能力、自主创新、教学情境拓展以及教学方法创新四个角度来对这一问题进行阐释。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创新能力培养;教学策略

传统语文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为主要内容,随着社会发展的日益增速,以及信息科技时代的到来,语文教学需要不断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使之更加符合时展所需。而农村地区鉴于留守学生较多、教学设施较为有限,以及学生本身在思想上和心态上所彰显出的特点,“创新”能够让拘泥于固定教学方式的初中语文课堂呈现出多样化的元素,提升学生的课堂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质量。

1教师依托个人的创新能力引导学生创新思维

教师作为课堂的重要“指挥者”,其个人所具备的能力、授课习惯以及思考问题的方式,都会对学生产生非常直接的影响。由于受到传统应试思维的影响,很多教师对初中语文课堂的教学内容的选择以及教学步骤的设计,都具有模式化、僵硬化的特征,不仅师生之间的互动少,而且极具人文特色的这门学科,在固化的教学方式下,变得越来越僵化,难以激起学生的参与感和积极心理。鉴于此,教师亟需改变传统思维方式,在课堂上进行有效创新,包括不拘泥于课本,结合时展主题和当下社会热点博引案例,采用独特有趣的阅读背诵方法丰富课堂形式等。当教师能够主观性地改变传统课堂形式,对固有教学方式进行创新时,学生也会随着教师的这种状态和心理不断发挥创新思维、提升创造力。

2引导学生展开自主探索与创新实践

要想在传统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还要注重对学生自主探索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在传统的听、说、读、写能力培养的过程中,贯穿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全面提升学生的参与意识,并通过创设情境、趣味提问和课堂有效拓展等方式,提升学生的探索精神、合作精神以及表达欲望。例如在进行古诗词教学的过程中,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由朗读、背诵、释义以及情感分析等几个方面构成,久而久之学生会逐渐对诗词学习产生固定的“应对心理”,难以再对文字当中的内容以及含义进行更为丰富的理解和想象拓展。鉴于此,笔者在此类教学过程中,会采取一种“还原现场”的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词。让学生通过自我感知和阅读理解,以课堂表演的方式表达出自己所理解的作者在创作诗词时所面临的际遇、环境等。这样的教学设计是要求每名学生既要担当“导演”的职务,也要扮演“演员”的角色,而所有“剧本”的设计和编辑,归根到底都是依托学生自我理解和想象来完成的。当学生能够投入到教师所布置的教学要求中时,其必须尽可能地去理解、揣测、丰富、想象,众所周知,中国古典诗词文化是颇为典型的“言有尽而意无穷”,紧靠字面意思来完成表演是极不现实的,学生只有自己摸透诗词当中的关键点和情感指向,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师所布置的任务。另外,在采取此种教学策略的过程中,笔者认为教师还需要注重把握不同学生的心理特征,关注其个体的差异性,要充分照顾到不同层次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和参与度。同时,针对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新奇有趣的想法,与传统教学观点相区别的新内容,教师不能扼杀学生的积极性,影响其表达观点的情绪,而是要给予适当的引导和支持,鼓励和启发学生不断探索问题,激发求知欲。

3拓展教学空间,丰富教学情境

初中语文教材当中涉及很多小说类型的课文,小说类课文教学的重点如果仅仅局限在段落大意、生难字词等细微之处,那便失去了对其展开阅读的重要意义和价值。而笔者认为小说学习的关键就在于让学生感知作者行文脉络中的冲突、语言构思以及心理描写等段落,而理解这部分内容最为理想的方式,就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触,比如在学习《范进中举》这篇节选自《儒林外史》的经典段落时,笔者就将全班同学划分为几个小组,以抽签的方式表演小说中的段落,既可以原本按照课文当中的表意来进行演绎,也可以将自己所理解的潜台词进行现实的表演,这样的方式不仅让学生更加真实、全面地关注到小说当中的精华,同时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很多平时课堂上并不擅长言辞、不积极发言的学生也能积极参与到表演中,让传统书本化的课堂变得更加立体、更加丰富。这样一来,学生便能身临其境地去感受隐含在小说当中而难以靠阅读就能够吸收和理解的内容。学生在动手、互动交流、开动脑筋丰富“剧本”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拓展了个人的创新能力,其想象思维也得到了极大的开发。

4引入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近年来,随着现代科技的兴起,越来越多的教学设备进入到初中课堂,对于丰富教学形式、创新教学方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比如多媒体课件、影视教学资源等,都为丰富课堂形式,增加语文知识和教学内容的直观性都具有非常明显的效果和作用。尤其是对教学资源较为落后的农村地区来说,富含科技性的教学方法进入课堂,不仅会带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受,更会极大程度地开阔其眼界。笔者在作文教学和语文复习时,就会尝试采用多媒体技术来辅助课堂教学,目的就在于能够让学生直观地接收到复杂而立体的知识系统。比如在进行文言文复习时,可以将不同课文当中同一字的用法进行归纳,让学生在极短的时间内将所有学习到的文言文能够实现快速浏览和记忆;再比如进行作文教学时,可以利用多媒体对作文要求进行解构,利用网络广泛搜集不同的文章开头和论点阐述方法,拓展学生的阅历,同时针对学生课堂注意力不够集中、思维容易分散等问题,还能以较为轻松的方式予以解决。而学生在为多样化教学方法所感知和吸引的过程中,其个体思维的创造力也会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而不再闭塞于个人局限的思维空间当中,会不断迸发思维的灵感与火花。

5结语

总而言之,在创新教育已然变为当今教育发展主题的今天,初中语文作为初中生知识学习的重要组成课程,更应立足于学生的发展实际,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其创新能力,同时通过有效的教学实践和策略技巧,不断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其在感受语文学习魅力的同时,实现自身能力的不断提升,进而为其他学科的学习,乃至日后不同人生阶段的学习夯实基础。

参考文献:

[1]田敏.新课程理念下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旬刊,2014(S3):99.

中学信息教育范文第8篇

信息技术,是主要用于管理和处理信息所采用的各种技术的总称,现代信息技术以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和通信技术为特征。对于初中课堂教学来说,新课程背景下的多媒体技术占据着主要地位。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创新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将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相结合,对教学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在信息技术与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整合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利用网络平台和信息技术,实现教育教学资源的优化和共享,共同探究信息的教学方法,并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信息技术的大力推广与应用,必将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关键词:

信息技术;化学;课堂;整合

0引言

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之间的整合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使课堂教学多样化和现代化,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他们创造更加轻松愉悦的环境,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比如,信息技术中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多媒体是一种现代正在蓬勃发展的新型的教学手段,它集声音、图像、动画、视频等于一体,能够带给学生最直观最形象也是最直接的感受,生动形象的教学动画或者是视频,图文并茂、色彩丰富的教学课件都能够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新课程背景下,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到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可以向学生们展示化学世界的无限魅力和无尽的精彩。

1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现状

1.1教学方式单一,教师与学生缺少互动:课堂采取教师灌输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的“填鸭式”教学方式。教师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只是单纯地告诉学生,而不去引导他们自己组织问题的答案、自己思考,使学生在课堂上一直处于松懈状态,大脑不活跃,思维迟钝,从而导致学生接受知识难度大,课堂效率低下。教师侃侃而谈,学生沉默寡言,课堂氛围不活跃,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的状态,导致“教”“学”的严重失调,这种课堂学习的常态对学生来说百害而无一利,对于数学这门需要理性思维的学科来说,教师要促使学生大脑处于活跃的状态,引导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来掌握数学知识。

1.2学生害怕教师,不敢提问:初中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可能会有一些叛逆的行为,教师为了树立自己的威信,往往不苟言笑,令学生产生畏惧心理。因此,学生有问题不敢问,甚至在课堂上教师问学生们还有什么问题不理解的时候,也不敢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教师一板一眼的教学方法,在给学生带来威慑力的同时也造成了他们的自卑。在课堂上,学生如果能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恰恰说明他已经深入数学学习,或者说他对这个方面感兴趣,这时候就要求教师抓住契机,生动地解答学生疑问,一问一答,更能加深知识学习的印象。

1.3教学方式落后,对新的教学理念认识不足:虽然我国的教育体制已经改革多年,但在实际教学中,仍然存在许多不如意的地方,数学教学方式仍然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在初中教学过程中,多数教学理念停留在“一个讲台,一位教师,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模式中,致使数学教学枯燥无味,难以吸引学生注意力。

2信息技术与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整合的意义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在化学教学中的地位显得越来越重要,传统的教学模式侧重于静态的展示,使化学失去原有的生命力,造成化学教学中那些微观细小的知识难以理解,抽象的知识灌输,让学生失去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在新课程背景下,多媒体技术在初中化学课堂中的广泛应用能够让课堂充满活力和生机,提高学生化学学习的兴趣,寓教于乐,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学习,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采用多媒体教学,创设情境,渲染氛围,借助多媒体设备使课堂更加丰富多彩,利用图片、动画、音乐等形式加深学生对相关地理现象的理解。总之,将信息技术尤其是多媒体技术引入初中化学教学,利于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单一的现状以及学生在课堂上容易疲倦、积极性不高的情况。

3促进信息技术与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整合

3.1创设情景,提高学生兴趣:新课程背景下,化学课堂中的情景设计变得越来越重要,一个轻松和谐的课堂学习环境,能够减轻学生学习压力,有利于在轻松的课堂氛围中掌握化学知识。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它将直观的形象、生动有趣的画面、短小精悍的视频等在短时间呈现出来,并且保证在第一时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进入课堂化学学习的正轨,使学生成为化学课堂的主体,收到意料之外的效果。因此教学情境的设计十分重要,需要教师灵活应用多媒体教学。

3.2形象演示,变抽象为具体:在初中化学学习过程中,很多知识非常抽象,学生们很难理解和掌握,即使课本上有一些彩色图片或者例子,但这也仅仅是静态的演示而已,难以带给学生们感官的刺激,使学生们对于问题的理解和掌握不彻底、一知半解。在课堂中使用多媒体,能够使知识点形象起来,带给学生们感官的刺激,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知识的掌握。

3.3模拟化学实验,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中,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入课堂教学过程,利用多媒体技术手段为学生模拟现实中不易操作的化学实验,从而使初中课堂由教师单一授课变为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例如,在一氧化碳还原性知识讲解过程中,可以采用Flash技术来进行虚拟实验,学习了反应原理后,引导学生从试管、玻璃管、酒精灯等仪器中选则仪器进行模拟,然后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存在的问题并对实验装置进行改造。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在生动形象中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应该广泛推广和使用。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教师组织安排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共同学习,共同探究的过程中解决问题,提高小组合作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4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