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中学劳动教育范文

中学劳动教育范文

中学劳动教育

中学劳动教育范文第1篇

由于劳动技术课不是升学考试的科目,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对学习这门课程的兴趣不浓,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必须采取一系列的有效措施。一是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意识。掌握生存的本领是目前新课程理念引领下现代学生所必须具备的。让学生知道:要生存必须掌握本领,要掌握本领必须拥有技术,要拥有技术必须从基础学起,培养学生对掌握技术的意识观念,活跃学生的思维,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劳动技术知识的兴趣。二是充分利用好奇心积极进行诱导。中学生思维敏捷,对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有一种“好奇心”,教师要抓住这个特点,利用教学内容联系实际,因势利导,让所谓的“枯燥学科”变成“兴趣盎然的学科”。三是聘请在社会上有一定影响,利用技术闯出一条致富路的往届毕业生回学校给学生作报告,通过他们的言传身教,给在校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以加深学生对学习劳技的认识和兴趣。四是加强与其它学科的联系。劳技课中各单项技术门类繁多,与其它学科都有紧密的联系。如,《识图制图》课与数学知识相关;《种子实用技术》、《食用菌栽培》课与生物知识相关;《家用电器维修》、《摄影技术基础》、《实用电子技术》与物理知识相关等等,只不过各学科偏重于理论知识,而劳动技术课偏重于动手操作,授课中教师应抓住两者的交叉点,注重两者的联系进行点拨,这样学生既巩固了所学的各学科知识,能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用于实际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做到了理论指导实践,又产生了学习劳动技术的兴趣,并提高了学习质量。

二、优化教学结构,培养劳动技能

劳动技术教育与各学科的最大区别就是注重实际,注重劳动技能的培养。教师要把劳动技能的培养作为劳技课教学的核心,精心设计好教学内容,优化教学结构,在劳动技能的培养中让学生能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在教学中,一是要注重思想教育。劳技课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过程的组织,要有利于针对学生实际进行思想教育,并注重思想教育的渗透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二是要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劳动技术教育是受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制约的,教师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学生不同年龄、性别、认知水平和能力,选择学生力所能及的项目和内容,组织相关知识的教学,做到手脑并用,知识和技能并进。三是加强课堂练习,促进学生劳动技能的形成。劳技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课堂练习尤为重要。要多创造学生动手的机会,结合教学拟定一些制作题目,让学生在规定时间里独立或小组合作完成一定的劳动项目,这样,教师既能完成教学任务,又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培养了学生在社会劳动中的合作精神。四是要注重综合教育。要把有关学科的知识技能有机地渗透到劳技课教学中,把劳技课教学与参加社会和学校的公益劳动、参加校办厂、校外工农业生产的劳动以及自我脑力劳动、家务劳动有机地结合起来;把课内与课外的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劳动技能。

中学劳动教育范文第2篇

玉溪第四小学地处玉溪高新技术开发区,新建于1996年,占地25亩。现有34个教学班,有1755名在校学生,98名教职工。建校15年,玉溪第四小学已跻身云南省名牌学校的行列。学校被评为云南省一级示范小学,省优质甲等学校,省级文明学校,省德育先进学校,省体育传统项目后备人才培训学校,宋庆龄发明基金会示范学校,省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示范点、科技教育示范学校,省对口支援先进学校,省级、市级绿色学校,全国读队报、用队报金奖学校,全国劳技教育先进学校,尝试教学理论、目标教学理论研究全国先进学校,第七届宋庆龄少年儿童创造发明示范基地,全国100所部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

玉溪第四小学秉承“真心育真人”的办学理念, 发扬“负重创业、团结拼搏、知难而进、务实创新”的学校精神,以创一流学校为目标,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结合实际提出了“打造智慧名师,创建和谐名校”的发展思路。学校现已在师训教研、科技创新、体育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形成几大特色:

1.师训教研学校以组织学习教育科研理论、开展课题研究、课堂练武、校园教学能手赛、教师综合技能考核等活动为主线,建立健全科研制度,规范了教师的科研行为。教师整体素质得到不断提高,涌现出部级骨干教师1人,全国目标教学“十佳校长”1人,省特级教师1人,省十佳班主任1人,省十佳教师1人,省级骨干教师3人,市、区级骨干教师7人,区优秀教师5人,区级教学能手1人,区教科所兼职教研员4人,区学科带头人3人,校级骨干教师18人,校级教学能手43人。注重课题研究,其中《小学名师培养实验研究》课题被评为全国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

2.劳技创新劳技创新教育活动成绩突出,科技教育活动远近闻名。学生小制作、小发明、科幻作文、科幻绘画等作品屡屡获大奖,已有233人次获国际、全国、省、市、区表彰奖励,其中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合作项目负责人楚锐亲临我校为获第十届韩国锦山“笑脸”少儿绘画银奖的杨影淇、曹伊敏等同学颁奖;2010年7月被命名为宋庆龄发明基金会示范学校。

3.体育活动发挥田径训练网点的作用,使体育工作成为学校的又一亮点。在连续八次参加区田径运动会中,有七次团体总分第一名,荣获冠军 。已累计向上级体委、体校输送了60多名优秀运动员,一次次出色完成了比赛及输送的双重任务。

4.校园文化建设 学校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优化美好育人环境,营造校园和谐氛围。自2007年4月成功承办了以加强班级管理、班级文化建设、学生养成教育、校园文化建设为主要内容的红塔区德育工作现场会以来,先后接待红河州、景洪市、通海县、新平县、华宁县等外地州市及区内中小学60多次近2000人。学校的校园文化阵地建设已远近闻名,其辐射、示范作用已覆盖全市中小学。2008年在区“校园文化建设”评比中荣获一等奖。2010年1月21日成功迎接全国少工委五届六次全会领导参观指导少先队工作,受到各级领导高度赞扬。

二、劳动与技术教育工作

劳动课的第一特性就是实践性强,没有实践或实践得不够,都不能体现劳动课的最大特点。因此,在劳动课的教学过程中,如何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组织好劳动课的实践活动,是我校一直以来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之一。

1.认真落实课程标准,上好每一堂劳动课。

学校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标准,3―6年级每周一节劳动课。教师们都明确:劳动课是一门思想性、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只有让学生积极的投入实践劳动,才能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劳动技能的掌握、自理能力的提高、劳动习惯的养成都是在劳动实践中实现的。如:《学拌凉米线》、《快乐拨浪鼓》、《制作小风筝》等,不管是在课内,还是课外的实践操作,都要充分重视到学生的想象力、发散思维、合作意识、成功的,这些都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最基本的要素。实施素质教育,培养科技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关键在于课堂,也离不开课外的有益补充。我校在上好每一堂劳动课的同时,积极开展科技创新教育活动,将二者有机结合,使其相得益彰。

2.构建劳技创新教育网络,创新教育凸显特色。

(1)建阵地,为劳技创新活动创造条件。

为确保学校劳技创新教育的正常发展, 充分利用学校走廊、闲置教室和空地,先后建成了科教基地“四室一苑一长廊” 内容涵盖了工业、农业、气象、教育教学、生态环境等劳技知识,为学校开展日常劳技创新教育工作奠定了基础,也为培养学生走近科学、热爱科学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室

小发明活动室 小发明活动室面积66平方米,里面存放师生小发明科技作品,展示劳技成果及荣誉,营造科技氛围,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劳技活动。

科幻绘画室科幻绘画室,面积66平方米,供学生社团活动时科幻绘画爱好者使用,以此培养学生科幻绘画兴趣。同时,也展示科幻绘画大赛中获奖的优秀作品。

四驱车活动室面积80平方米,设有跑道赛场,供学生社团活动及比赛时使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机器人活动室面积66平方米。机器人设备:乐高核心套装3套,比赛套装一套;NST四小轮进攻机器人套装1套;NST子环轮防守机器人套装1套;NST接力机器人套装1套。每周的社团活动同学们都在这里活动。

一苑 校园劳技教育“科技苑”,占地100平方米。科技苑内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气象科技设施,主要是用于学生学习观测统计气象数据,让学生走近气象科学,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2005年3月成为玉溪中心城区气象观测点,为红塔区气象局监测中心城区气象提供数据参考。几年来,一直坚持不懈。另一部分属农业科技,种有鲜花、南抗葡萄、福星果、李子、桑树、雪莲果等试验品种,还种植过草乌、白芨、重楼等中药材,以及部分常见蔬菜。学生在科技苑里与农业科技有了亲密接触,同时,还亲历了劳动快乐的真实体验,改变了城市学生分不清韭菜麦子的状况。

一长廊

即建立科技长廊。玉溪四小在90米长的教学楼长廊墙壁上设立劳技科普知识宣传,渲染科技氛围,学生耳濡目染科技内容,启迪他们科幻意识。

(2)创新劳技教育模式,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中学劳动教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中生物;劳动教育;渗透;育人;成长;成才;核心素养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理念不断深入人心。在高中阶段的教育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文化成绩,还要致力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劳动教育能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热爱生活的优秀品质,因此在学科教育中渗透劳动教育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基于此,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对高中生物教学中劳动教育的渗透策略进行探究,以充分发挥学科的育人作用,为学生成长成才奠定基础。

一、高中生物课程核心素养基本内容

1.生命观念素养

生命是源于自然随机事件且能在与环境互作中保留下来的具有新陈代谢和自我复制特征的物质形态,生命是结构与功能的统一体,无贵贱之分。生命观念是指对观察到的生命现象及相互关系或特性进行解释后的抽象,是经过实证后的想法或观点,有助于理解或解释较大范围的相关事件和现象。生命观念具体包括哪些内容呢?新课标列出了几个重要的生命观念,如结构与功能观、进化与适应观、稳态与平衡观、物质与能量观。其向学生传递的是:生物处于一个持续适应新环境、不断发展的过程,隐含着物竞天择的原理,让学生了解大千世界的多样性、稳定性与统一性,培养学生探究的习惯,从而使学生对更多的生物规律进行感知。

2.理性思维素养

要使学生崇尚并形成科学思维的习惯,能够运用归纳与概括、演绎与推理、模型与建模、批判性思维等方法探讨生命现象及规律,审视或论证生物学社会议题。理性思维属于逻辑性思维,它集行为、认知、品质、动机、方式为一体。生物学科中的理性思维整体性强,灵活多变。要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教师就要尊重客观事实,不断引导学生探索新知。

3.科学探究素养

要使学生能够发现现实世界中的生物学问题,针对特定的生物学现象,进行观察、提问、实验设计、方案实施以及结果的交流与讨论。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素养,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存在的不足,通过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以弥补学生存在的不足。在探究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能够得到有效发展,这对培养学生生物核心素养意义重大。

4.社会责任素养

生物学科的社会责任是指基于生物学的认识参与个人与社会事务的讨论,作出理性解释和判断,尝试解决生产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的担当和能力。学生应能够关注涉及生物学的社会议题,参与讨论并作出理性解释,辨别迷信和伪科学;主动向他人宣传健康生活、关爱生命和保护环境等相关知识;结合本地资源开展科学实践,尝试解决现实生活中与生物学相关的问题。

二、劳动教育融入高中生物学科的意义

1.培养核心素养的重要方法

新课程改革以来,教育理念发生重要变化,教育重心转向立德树人。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精神品质,使学生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2.与学科教学目标相吻合

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应学会利用所学生物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高中生物教学渗透劳动教育与学科教学目标相吻合,符合新课改教学理念。因此,教师要积极渗透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优秀品质,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劳动技能,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3.处理现实问题所需

高中生物教学不能只是单一地记忆与理解知识,还要在实践与生活中应用知识,做到学以致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生物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例如,在教学“物质跨膜运输”的相关知识后,教师可引导学生解释制作果脯、科学施肥等问题。在教学“光合作用”的相关知识后,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光照角度解释光合午休、间作套种、科学密植等现象。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这是大势所趋,是处理现实问题所需。

4.推动学生个人发展的需要

在新时期的国民教育体系中,劳动教育属于重要内容,是学生发展的关键一环,有着育美、强体、树德、增智的综合效能。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能培养学生的品德,锻炼学生的品质和意志,发展学生思维,开阔学生视野,强健学生体魄,让学生感受到劳动的魅力。

三、核心素养视角下高中生物教学中劳动教育渗透的策略

1.基于教材内容,渗透劳动知识

课堂是开展劳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要以教材为依据。高中生物教材中有很多与农业生产有关的知识,这些知识是渗透劳动教育的重要载体。为此,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中与农业生产有关的生物知识,并进行归纳与整理,在生物教学中科学合理地加以运用。这有利于学生获取相关的农业知识,培养学生的劳动价值观,提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学生通过学习,能明确劳动的含义、价值和作用,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性。例如,在“光合作用原理与应用”这一章节的教学中,教师可将课堂教学与农业生产的有关知识相结合,开展劳动教育,引导学生对以下问题进行探究: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有哪些?光合作用速率和光照强度有何关联?越强的光照光合作用就越好吗?在种植农作物时,农民进行间作和套种的原因是什么?实施合理密植的意义是什么?施农家肥、正其行、通其风的根据是什么?教师从核心素养培养的角度出发,将与农业有关的问题融入课堂教学,能提升学生学科素养,让学生对农业生产知识有全新的认知,明确生物知识在农业生产中的意义。

2.借助实验教学,强化劳动技术培养

实验是生物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生物实验有助于学生对劳动技能的掌握。教师可将基本的实验技能传授给学生,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设计与开展实验活动,能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验过程,并将所学生物知识运用到具体的实践中,达到知识迁移的目的;能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探究态度,提升学生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实现劳动教育的有效渗透。例如,在“酵母细胞呼吸方式”的实验探究中,教师可让学生按照实验方案组装无氧呼吸与有氧呼吸的实验设备,强化学生劳动技能,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在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教师可提出问题:二氧化碳在空气中排出,对实验结果有哪些影响?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在学生讨论交流后,教师可让学生自主探究在将酵母菌放到空气中以前,先利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二氧化碳的现象。一些学生在探究中提出建议,对是否能把二氧化碳吸收干净进行检测。为此,在实验开展过程中,教师可让学生将一个盛有澄清石灰水的容器放在酵母菌与氢氧化钠溶液之间,将空气中二氧化碳带来的干扰排除掉,以取得更为精准的实验结果。

3.发挥榜样作用,使学生树立科学劳动价值观

科学史是珍贵的教育资源,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众多杰出的科学家名列其中,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帮助学生树立科学劳动价值观的有效素材。比如,“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就投身于杂交水稻的研究工作中,立志解决中国人的吃粮问题。一株杂交水稻的偶然发现,使他坚信水稻可以杂交。自此,他开始怀疑权威“水稻自花传粉不宜杂交,没有杂交优势”的理论。之后,袁隆平在栽培的水稻中检验了几十万株水稻,开展海量的野外勘察,最终一株不育的雄性水稻被他发现。教师有效利用这些历史事件,能引导学生感受袁隆平多年以来研究杂交水稻所付出的艰辛。袁隆平的付出来自于他强烈的使命感与责任感,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让学生感悟到劳动能创造美好生活、创造价值、创造财富的道理,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优秀品质。在我国生态学研究中,马世骏是重要的奠基人之一,为了解决蝗灾问题,他不畏艰辛,深入蝗虫灾害区,经过不懈努力,圆满完成任务。教师讲述科学家们的故事,能让学生深刻体会科学家们善于思索、勇敢勤奋、不畏艰辛的劳动品质,明确成功需要付出汗水和心血,需要勇敢探索和锲而不舍的精神。

4.实施科学的教学评价,肯定学生的劳动成果

新课标对学生主体性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则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兴趣点,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实施科学的评价,对学生的劳动成果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表扬。实施科学的教学评价,有利于教师及时改进和完善教学,使劳动教育与生物教学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比如,教师在教学中可组织学生开展各种类型的实验活动,且这些实验活动选取的都是生活中常见的内容。实验结束,教师要对学生的实验内容、实验方法和实验过程进行总结和点评。这样,不仅会使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还会让学生进行相应的改进。此外,教师还需要注意的是评价内容不能局限在学习上,而要向人文性延伸,对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劳动和付出给予肯定和表扬,以增强学生实验的积极性。

5.发挥实践基地作用,引领学生践行劳动精神

中学劳动教育范文第4篇

一、主要目标

1.通过劳动教育,提高全县广大中小学生的劳动素养,促进良好劳动习惯和积极劳动态度的形成,明白“生活靠劳动创造,人生也靠劳动创造”的道理,培养勤奋学习、自觉劳动、勇于创造的精神,为终身发展和人生幸福奠定基础。形成统筹资源,课程完善,模式多样,机制健全的劳动教育体系,形成普遍重视劳动教育的氛围,达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目标,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二、基本原则

2.坚持思想引领。中小学劳动教育既要让学生学习必要的劳动知识和技能,更要通过劳动帮助学生形成健全人格和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3.坚持系统整合。要有效发挥学科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劳动教育功能,让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形成劳动光荣、劳动伟大的正确观念。

4.坚持体验为先。要让学生直接参与劳动过程,增强劳动感受,体会劳动艰辛,分享劳动喜悦,掌握劳动技能,养成劳动习惯,提高动手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坚持适当适度。要根据学生年龄特征、性别差异、身体状况等特点,选择合适的劳动项目和内容,安排适度的劳动时间和强度,做好劳动保护,确保学生人身安全。

三、关键环节

6.落实相关课程。要根据国家规定,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通用技术课程作为实施劳动教育的重要渠道,开足开好。要明确并保证劳动教育课时,义务教育阶段三到九年级在开设的综合实践活动中安排劳动与技术教育课,高中阶段执行通用技术课程标准,课时可视情况相对集中。、两个实践基地要充分发挥学校劳动教育的示范引领作用。各校要以两个基地的劳动教育为依托,结合实际在地方和学校课程中加强劳动教育,开设家政、烹饪、手工、园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相关课程。在德育、语文、历史等学科教学中加大动手操作和劳动技能、职业技能的培养,在其他学科也应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

7.开展校内劳动。要在学校日常支行中渗透劳动教育,积极组织学生参与校园卫生保洁和绿化美化,普及校园种植。开辟专门区域种植花草树木或农作物,让班级、学生认领绿植或“责任田”,予以精心呵护,有条件的学校可适当开展养殖项目,幼儿园创建种植角和养殖角。大力开展与劳动有关的兴趣小组、社团活动,进行手工制作、电器维修、班务整理、室内装饰、勤工俭学等实践活动。广泛组织以劳动教育为主题的班团队会、劳模报告会、手工劳技展演,提高劳动意识。

8.组织校外劳动。要将校外劳动纳入学校的教育工作计划,学前、小学、初中、高中每个学段都要安排一定时间的农业生产、工业体验、商业和服务业实习等劳动实践。充分利用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综合实践基地和其他社会资源,结合研学旅行、环境保护、团队日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加强城乡学生交流,组织学生学工学农。城镇学校可结合实际情况组织学生参加公益劳动与志愿服务,农村学校可结合实际情况在农忙时节组织学生帮助家长进行适当的农业生产劳动。

9.鼓励家务劳动。教育学生自己事情自己做,家里事情帮着做,弘扬优良家风,参与孝亲、敬老、爱幼等方面的劳动。学校应安排适量的劳动家庭作业,针对学生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布置洗碗、洗衣、扫地、整理等力所能及的家务。要密切家校联系,转变家长对孩子参与劳动的观念,使他们懂得劳动在孩子学习、生活和未来长远发展中的积极意义和作用,让家长成为孩子家务劳动的指导者和协助者,形成劳动教育合力。

四、完善保障

10.加强统筹协调。校长是学校劳动教育的第一责任人,要统筹安排,确保劳动教育的时间、师资、经费、场地、设备等落实到位。学校要成立领导机构,加强校内统筹,既要发挥班主任、任课教师的积极性,也要发挥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的作用。要发挥家长学校加强校外协调,积极借助家庭、社会力量,共同关心支持劳动教育。

11.加强师资建设。学校要采取有效措施,在绩效考核、职称评聘、评优评先、骨干教师培养等方面,对劳动教育教师同等对待,要广开渠道、开门办学,聘请能工巧匠、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加强对劳动教育教师的专业培训,组织劳动教育教研活动,开展教学竞赛,促进劳动教育教师专业化,不断提高劳动教育教学质量。

中学劳动教育范文第5篇

[关键词]劳动教育;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

一、劳动教育的历史传统与意义

勤劳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在他的《手脑相长歌》里写道:人生两件宝,双手和大脑;伟大领袖曾提出“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论断;同志也曾强调有必要让学生适当参加一些生产劳动。我们从小就被灌输“劳动最光荣”的观念,社会主义荣辱观中也倡导“以辛勤劳动为荣”。人类从森林走向陆地,从原始走向现代,从愚昧走向文明,是因为劳动解放了人类双手,创造了人类语言,拓展了人类思维,改造了人类的生存空间。2010年国家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要加强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通过劳动教育,大学生能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劳动传统和劳动精神,这是当前大学教育,尤其是高职教育面对的重大任务。

(一)劳动教育是提升高职学生道德修养的重要途径

《辞海》中对劳动教育的解释为:“劳动教育是德育内容之一”。清朝思想家颜元主张“形性不二”,即品性的形成离不开人的各种活动,“践形”才能“尽性”。也就是说只有身体经过艰苦的实践磨炼,才能实现道德和性格的完善。因此,高职院校的劳动教育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理论说教,更不能只局限于课堂,而应更多地让学生行动起来,“劳其筋骨”。此外,参加劳动能使人生活充实,克服懈怠情绪,去除各种邪念。在劳动过程中,学生既检验了自己的书本知识,又锻炼了自己的品德意志,形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提升了自己的道德修养。

(二)劳动教育是高职院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内在需要

为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优秀的高技术劳动者,这是当前高职教育首要的人才培养目标,这其中就包含着对劳动技能方面的要求。由此可见,在高职院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方案中,劳动教育的地位不可或缺。当前职业教育市场竞争日趋激烈,2014年全国共有高职院校1300多所,仅江苏省就有80多所。随着近年来高考生源数量逐年减少,高职院校招生情况每况愈下,要想求发展,必须创特色,为社会培养优秀的劳动人才。通过企业走访调查,笔者发现企业对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人才需求越来越大。实践证明,劳动教育能让学生把书本理论知识和实践有效结合,在实践中获取更高的劳动技能。

(三)劳动教育是加强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过程

《中国百科大辞典》中对劳动教育的解释中讲到:“劳动教育是以劳动实践为主,结合进行思想教育。”这就说明劳动教育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有效途径。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也不是纯理论说教,而是在现实环境中结合实际开展的。因此,对大学生的劳动教育其实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过程,两者在教育的最终目的上是一致的。

二、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列宁曾经说过,如果不把青年一代的教育和生产劳动结合起来,未来社会的理想是不能想象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意即劳动教育问题。我们国家虽然一直遵循同志的“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办学理念,但在实际教学中,传统的劳动教育理论和实践依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劳动教育的作用和功能也没能得到充分实现。

(一)缺乏劳动意识,劳动观念薄弱

目前高职院校的学生已经从90后向95后过渡,应该说他们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时代赋予他们敢于尝试、勇于创新、易于接受新事物的鲜明特征。但缺点也很明显,一方面他们大多来自独生子女家庭,父母的娇生惯养使得他们考虑问题常常以自我为中心,劳动意识缺乏,普遍缺少生活自理能力;另一方面生源质量逐年下降,高职学生整体文化素质不高、道德素质参差不齐,这些都阻碍了高职学生的劳动意识培养,导致现在的高职学生劳动观念比较淡薄,实际动手能力较差,将不可避免地影响他们的就业和生活。

(二)重视专业培养,劳动教育缺失

高职院校的基本任务是为社会输送实用型技术人才,这就决定了它更重视对学生的专业培养。素质教育的推行确立了德育的核心地位,但是劳动教育作为德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却始终没能引起重视。劳动教育在目前的教育教学中仍然像一个摆设,还没有真正融入整个学校教育之中,致使学校在开展劳动教育时陷入误区:一是忽略劳动教育,认为劳动教育只是针对中小学生的,大学生开展劳动教育不仅没有必要,且会浪费专业知识教育的时间;二是以单纯的体力劳动代替劳动教育的系统教学活动。劳动教育的核心是要让学生继承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发扬吃苦耐劳的优良传统,充分挖掘和发挥劳动教育的教化价值及其对学生全面发展的作用。劳动教育的缺失使得当前相当一部分高职学生思想上没有劳动观念,怕脏怕苦怕累;攀比成风,花钱如流水,不珍惜父母的劳动成果;做事急于求成,浮躁;就业时拈轻怕重,不愿进工厂,不愿下农村,不愿到基层或艰苦的地方工作。

(三)缺少劳动投入,劳动形式单一

鉴于素质教育的要求,目前高职院校大都开展了一些劳动教育,校领导也已经开始注重对劳动教育的投入,如新建实训基地、增加学生实习和岗前培训的机会、加大对学生劳动实践场所等的投资,但其力度还是远远不够的。劳动教育形式单一,内容陈旧、缺乏时代性,高校扩招带来的人均实践场地严重不足,等等,这些都限制了劳动教育的发展。以无锡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通过劳动周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是学校的一贯传统,虽然劳动周是在正常教学安排之中的,但是形式显得过于单一,仅仅是安排学生打扫学校的主干道或打扫办公室,干完活就可以自由活动了。劳动周相比教学周,学生觉得轻松,有的甚至直接就视劳动周为放假周。

三、加强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途径

(一)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转变轻视劳

动教育的观念从古至今,劳动就有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之分。受“劳力者治于人”观点的影响,需要付出体力劳动的工作一直处于被蔑视的地位。很多家长关心的是他们的孩子能否顺利拿到大学文凭,对于是否能得到必要的劳动技能与锻炼坚强的劳动意志,则认为无关紧要。这样的错误观念导致现在大部分孩子眼高手低,拈轻怕重,甚至缺乏最基本的自理能力。一方面,大学生要转变“学而优则仕”的观念,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的理念,看到“劳动创造财富”的本质;另一方面,以高技术人才为培养目标的高职院校,要转变轻视劳动教育的思想,把劳动教育作为学生的必修课,纳入正常的教学计划。这就要求辅导员在平时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强化劳动意识,专业教师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要重视学生的劳动实践能力,不断灌输“劳动创造财富”的理念,坚持“劳动观念”和“劳动技能”两方面协调并抓。

(二)建立个人德育档案,健全对劳动教育的考核

当前,专业课成绩的优秀与否往往是考核学生的首要标准,这就导致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比较重视,而把不能量化考核的德育课视为“鸡肋”。劳动教育作为思想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不是被专业课占用,就是由学生自由支配。因此,要想改变这种现状,就必须把劳动教育真正纳入到学生的考评机制。以无锡高职院校为例,通过调查发现,大部分学校都开设了劳动课作为劳动教育的一个基础形式,但是劳动课成绩的好坏并不影响学生的综合评定,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也不大。笔者认为,劳动教育的成绩要记录到学生的德育档案,作为学生操行等第评定、团内评优、入党考察、班级评优评先以及各类奖助学金发放的重要考核指标,充分发挥劳动育人的功能。与个人德育档案挂钩,建立健全劳动教育的考核体系,提高劳动教育在学生品德优劣考核中的比重。这样一是学生可以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劳动教育,有利于提升劳动素养;二是教师可以获得更多的信息反馈,有利于他们及时调整教学行为,积累丰富的劳动教育理论和实践经验;三是企业能更好地筛选具有优秀劳动品质的毕业生,有利于高职学生的高质量就业。

(三)以工学结合为主体,开展形式多样的劳动教育

劳动教育是指学校或者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让受教育者通过参加生产(手脑并用)劳动,对其身心施加影响,以受教育者获得劳动知识和劳动技能为特征的教育。劳动教育旨在传承劳动的精神,而不仅仅局限于劳动形式。时代在发展,劳动的内容也发生了变化。农耕时代崇尚“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信息社会讲求速度与效率。单纯的体力劳动造成了学生的“磨洋工”现象。因此教学部门要突破“劳动就是干活”的固有观念,探索创新劳动教育的形式。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推行的“工学结合”和“顶岗实习”两种模式,是对劳动教育的一种创新,把劳动教育的课堂搬到企业,不仅让学生懂得了劳动的不易,同时还收获了劳动技能,可谓是“一举两得”。但目前这两种模式的应用还局限于某些重点专业,尚未全面铺开,笔者建议可以逐步扩大工学结合和顶岗实习的专业应用范围,缩短周期,更好地协调在校理论学习和在外劳动实践的时间分配。除此之外,勤工俭学、志愿服务、社区服务、社会调查实践等都可以作为劳动教育的载体,既可以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指导劳动实践,又可以在劳动实践中总结更多的经验,以强化大学生的劳动意识,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增强他们的劳动技能。

参考文献:

[1]李小苹.当前我国高校劳动教育问题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0:11-13.

[2]孙剑.高职院校学生劳动意识培养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9:19-23.

[3]姚博.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生劳动教育研究[D].重庆:重庆工商大学,2013:7-12.

中学劳动教育范文第6篇

一、集体劳动能使学生正确认识劳动的意义,热爱劳动人民,形成正确的劳动观

有的学生因为怕扫地而逃学,有的学生经常逃避班级的各种劳动(如搬桌椅、值日擦黑板等)。在他们眼里,这些“活儿”能逃脱是很“机灵”的,况且还有家长的支持。同时,也有教师把诸如扫地等劳动作为对学生犯错的惩罚手段。由于学生、家长、教师的这些行为,使学生对劳动的认识扭曲了,于是他们看到了脚底下的垃圾堆满了也不捡,随意扔馒头、倒饭,放学路上很随便地踩在庄稼地里……德谟克利特说:“如果儿童让自己任意地不论去做什么而不去劳动,他们就既学不会文学,也学不会音乐,也学不会体育,也学不会那保证道德达到最高峰的礼仪。”劳动之于少年儿童是最基础的,在集体劳动中,师生你追我赶,谁也不甘落后,这种竞争的状态可以充分调动师生的劳动热情,树立劳动光荣的信念,从而对劳动产生浓厚的兴趣,加深对劳动的正确认识。

二、集体劳动可以激发师生热爱学校的深厚情感

我们小时候上学时,像平整操场、修补教室之类的劳动,根本就不用请工人,教师带着学生就完成了。一场劳动下来,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和校园面貌变化,那种自豪感油然而生!现在很多学校出于安全考虑,一般不敢发动教师和学生劳动,只得花钱请人代劳,殊不知恰好使教师和学生爱校的情感慢慢淡化,因为他们不知道校园面貌变化的来之不易,所以肆意破坏花草和各类建筑,甚至连自己的课本和作业本也不知道珍惜。在集体劳动中,教师应和学生一起干活,不要随意损坏公物,让师生共同感受为学校添砖加瓦的艰辛和快乐,知道学校的变化需要很多人的创造,使师生热爱学校的感情不断升华。

三、集体劳动可以增进师生合作精神,使学生懂得许多深刻的为人处世的道理

当今教育提倡合作,生活、工作、学习都需要合作,劳动既是合作完成又培养合作能力。在学校组织的集体体力劳动中,没有严格的师生和领导界限,大家围绕完成任务而各司其职,各尽其能,有说有笑,其乐融融,同时又必须相互配合协作,互相尊重。比如,抬一张床需要四人同步协调,在转弯、上楼梯、进门等处还要相互转换等等,这应该是培养学生相互合作、尊重最好的形式,学生在这里学会了如何接受别人的指导帮助,教师也学会了如何尊重关爱他人。

四、集体劳动可以加强师生的安全意识

很多教师担心,在劳动过程中师生万一受伤怎么办?其实,从劳动一开始,除了教师监督外,学生也非常注意自己和他人的安全。所以,一次集体劳动就是一次安全演练。集体劳动使我们深切地感到:安全就在我们身边。不管平时怎么讲,如果学生不去体验,安全知识也无法深入到学生头脑中,只有在各种切身的活动中才能使之深入人心。

五、集体劳动可以为学校节约有限的资金

在中国,还有许多学校特别是农村基础教育学校的经费相对紧缺,也有许多学校实行精细化、节约化管理,适当地组织师生参加必要的集体劳动,既节省学校开支,把有限的资金用到刀刃上,又锻炼了师生的各种能力,培养自力更生的意识。

六、学校集体劳动可以培养学生关心公共事业的热情

中学劳动教育范文第7篇

关键词:课堂氛围;师资力量;教学评价

目前,高中劳动技术教育课程的开展深入到各个学校,对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有很大帮助,但是,在课程的开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阻碍了劳动技术课堂绩效的发挥。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笔者从实践出发,从课堂实施教学、师资力量建设等各方面出发,提出一些有益于课程建设的意见。

一、创设良好课堂氛围

目前素质教育理念深入人心,相关的教学实践也在全面铺展开来,但是很多地方还因为高考指挥棒的牵引作用,存在应试教育的导向,这就导致对劳动技术教育课程不够重视,导致课堂氛围不够好。不够好的原因在于,学校对课程投入的资源少,教学条件有限,师资力量的倾斜不够明显。因此,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劳动技术教育课程的重视,认识到虽然它不是主课,但是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有着不可替代的良好作用,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为创造良好的教学条件、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创造好的条件。

二、加强师资力量培养和培训工作

劳动技术教育师资力量不够强大是一个通病,往往是能力不强的教师或者专业不对口的教师在教授这门课程,或者专业对口的教师在多年的教授后整体素质和能力水平与显示需要不相符,导致师资力量跟不上。这个问题的解决,一方面要依靠高校多培养这方面的专业人才,让专业人才数量和质量跟得上高中课程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要对目前的教师队伍加强二次培训,少一些理论性知识,多一点实践教学知识的培训,让他们能够细化教学目标,优化教学资源,进一步开发课本资源,做好教学工作。

三、构建丰富的课程教学资源库

目前的教育理论是强调学生的创新性和实践性,这就对教学资源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不仅要求按照教材来还要去补充丰富的课外教学资源,这对劳动技术教育课程更是难点和教学焦点。学校和科任教师要充分发掘资源,积极开发校内外、课内外、网络内外的资源,因地制宜地开发、挖掘好的教学资源。同时,要鼓励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发挥主动性,参与到教育资源开发的实践中。除了理论性和书本上的教学资源之外,各方面要尤其注重实践资源的开发和挖掘工作,要多强调实践对学生能力的锻炼作用,对实践性尤其是生活中易采用、易贴合教学要求的资源尤其给予重视。

四、加强教学评价工作

一门课程教学好坏,评价和反馈是关键。只有考查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完成了教学任务,才能评判这门课的教师是否尽心尽力、课程开展得是否有效。因此,要加强对教学的评价工作。一是要抛弃以高考评价一切教学成果的唯一性标准,因为高考对劳动技术教育基本不考查,因此要把劳动技术教育的过程性和结果性、阶段性和日常性评价结合起来,考查这门课是否锻炼了学生各方面能力,培养了他们各种良好的素质,促进了其他课程的同步发展等。二是要加强对学生的评价工作。目前的评价是单向性的,主要针对教师,而忽视了教学另一个主体――学生。因此要做好教学评价配套工作,把对学生的全方面考查纳入课程评价的视野中来。比如可以考查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是否有意识地运用了各种技术方面的思想,是否使用了技术工具,还可以考查学生在物理学习中是否有意识地利用了网络资源开展自主学习等等。只有通过这些更加多元的评价,才能让评价体系更加科学有效。

总之,劳动技术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它的发展也存在很多问题,有待于各位同仁在教学中加以认真解决,这样才能教好学生,做好课程建设。

参考文献:

中学劳动教育范文第8篇

【关键词】劳动技术教育;素质教育;创新教育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之林。”创新教育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主旋律。这是教育战线的一项长期的战略性任务,也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教育是培养人的精神,发展人的创新能力的综合性工程。要把过去那种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育模式转变为素质教育和创新培养上来。实施素质教育和创新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把劳动技术教育纳入这一系统工程,对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培养创新世纪人才,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1 劳技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也就是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劳动、具备现代社会的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获得长效的基本品质结构,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身心素质、审美素质和劳动技能素质。

劳动技能素质是人的素质中最基本的重要素质,它包括劳动观念、劳动态度、劳动习惯、劳动知识和劳动技能等。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劳动是区别人和动物的根本标志,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它一切活动的基础。人类通过劳动获得生存创造文明,推动社会发展。所以劳动是人类社会一个永恒的主题,提高人类功能、技能素质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话题。

学生劳动技能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必须有计划的对学生进行劳动和技能的教育、教会学生干许多事,培养勤劳节俭的精神,使他们爱劳动、会劳动,提高他们 的生存动手能力,是一种学以致用的教育活动,也是终身受益的活动。

2 劳动技术教育是素质、创新教育的基本路径

同志明确指出,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些思想给我们一个重要启示:劳动技术教育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它是素质创新教育的基本路径。

首先,劳动技术教育能以劳积善,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实践证明,人们许多优秀品质是在劳动中形成的。只有在劳动实践中,才能培养青少年学生热爱人民,珍惜劳动果实,养成艰苦朴素的良好作风。劳动能锻炼青少年吃苦耐劳,坚忍不拔,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有助于培养青少年承受挫折的能力和良好的社会适应力,有利于形成对集体,对国家的义务感和责任心。劳动能培养青少年自立、自理、自强的独立生活能力和创新、进取的精神。

其次,学生劳动技能素质的培养和创新教育的提高,主要通过劳动技术教育来实现。劳动技术教育是有意识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和自主就业能力,为学生的成长做好思想上、知识上、技能上的必要准备,是学以致用的一种教育活动。

第三,劳动技术教育能以劳促智,提高青少年的文化科学素质。在劳动中,青少年双手的活动有益于左右脑的开发,充分挖掘大脑的潜力,有效调节脑功能,促进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发展,有助于提高创新能力。劳动能为青少年智能发展提供更为广阔,充实的知识基础,促使知识向智能、创新转化。激发青少年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还可以培养青少年观察分析、判断、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劳动是创造快乐人生的起点,是创造美好生活的源泉,是我们生活于世界的最为神圣的活动,有助于青少年学生的心灵美。故学会劳动,是中学生学会生活,形成健康人格和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保证,也是搞好创新教育的基础和条件。

3 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是提升学生创新素质的基础

在劳技课教学中,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创造这种适宜的环境和条件,使学生形成探索创新的心理愿望和性格特征,形成一种汲取知识,运用知识的心理趋向,只有提供给学生一个平等和谐的学习环境和氛围,使他们建立起信心,并产生浓厚兴趣,他们的主动性、创造性才能真正得到体现和发展。营造平等和谐的教学环境也不仅仅是把微笑带进课堂,而重要的是尊重、理解和宽容学生,让学生发挥个性,展现自我,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例如在上《水仙雕刻》这一课时,事先一个月左右,我先雕刻一些比较别致、优美的水仙造型:如一些小动物,象凤凰、孔雀、大象等。上课一开始,首先给学生三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先欣赏这些优美的造型,作为教师,这时你可以不说任何的话,就尽情让学生欣赏。学生欣赏完毕,他们自会向老师提出诸如此类的问题:“老师,孔雀的头是怎么雕出来的。”、“老师,大象的腿怎么这么像呀,是怎样雕出来的?”……学生敢于提出这些问题,说明他们内心有了探究学习的欲望。这是作为老师把雕刻的基本方法、要点教给他们,然后要求学生根据自己手中的水仙球,想象设计一个造型,而不是全班固定一个模式。在学生的想象设计中,教师要注意鼓励每个学生自信,敢于标新立异,敢于展示个性,敢于追求成功。只有这样,才能表现出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样学生学得主动、生动,自然会品尝到学习的乐趣,成功的喜悦,自然会有信心再去追求十次百次的成功,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也会随之得到培养和提高。试想:缝纫课上,同学们穿着自己设计的服装走在T形舞台展示自己优美的体态;木工课上,一件件作品正在进行着“慈善义拍”;工艺课上,同学们将自己的作品搬到了教室进行展出;技术课上,同学们正在对自己的设计品“慷慨陈词”…这样的劳技课应该是学生最愿意上的吧。劳技课,旨在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和技术素养,培养学生“会动手、能设计、爱劳动。”使他们成为21世纪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新人。为此,在教学中必须将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与“动手”、“设计”、“劳动”等劳技课教学内容结合起来,与“问题情景”、“探究设计”、“自主实践”、“及时评价”等教学模式的合理运用结合起来。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是学生自觉探索、不断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因此,教学必须紧密结合实际,加强教师点拨下学生主体性的实践过程性,重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兴趣,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取得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功体验。使他们人人都感到动手“做这个我行,我能,我是成功者”在我们提倡“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的时候,就意味着要学生能主动地参与学习,也即把学习的自由还给了学生。从而证明:古今中外许多先哲早说过“心灵手巧”、“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练”、“青少年的智慧出在他的手指尖上”等等。有一位美国科学家是这样说的“我听到了就忘了,我看到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生动形象说明了动手的重要价值。手脑并用可以使人脑两半球的功能协调发展,要实现脑结构的优化等方面起积极作用,有利于感性直观与理性思维的结合,有利于扩展视野,培养整体思维的能力。这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知识、技能、态度、方法、习惯的综合学习,通过动手动脑的操作,获得亲身体验,有所感悟,才能内化,从而提升认识,并激活潜在的创新意识。试想一下,如果我们把每件事情都手把手地教学生,或者要他按照教师的规定来按部就班,我们的学生怎么可能有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和发现、发展的机会,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又何从培养?

4 走创新教育之路,注重劳动技术教育与实践,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应试教育忽略了对人的生存能力和创新意识及技能的培养,形成了一代人一代人在“独木桥”上拥挤竞争,结果多数学生挤落“独木桥”下,泪洒“独木桥”边。美国心学理家罗杰斯指出“人的先天潜能是无比优秀的,后天的教育就是要创造这种适宜的环境和条件,使之得以实现”。创造源于实践。问题的提出需要实践,问题的探索解决需要实践,良好的思维品质的形成需要实践,实践是认识的源泉、能力的土壤,技术实践活动是劳技课的生命。劳动知识与劳动方法的讲授不能脱离实践。劳动方法的掌握及技能、能力的提高,则更离不开实践。学生通过对展示的实物、观察、分析,形成观察能力,教师要在学生观察活动中做必要的启发,激发他们的发散性思维和操作实践的渴望。教师口授几次不能掌握的方法,学生往往经实际操作训练很快就掌握了。而技能与技术情感的形成,就是在战胜了实践过程中的困难和挫折,经受了失败和考验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后才逐渐形成的。如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为每一个人放开手脚,施展才华(创新)提供了很好的机遇,而应试教育羁绊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走素质、创新教育之路,是市场经济对教育的必然要求。

首先,实施劳动技术教育,造就和培养一大批有文化、懂农业技术、有现代化农业创新意识的新型农民是时代的呼唤。如何使科技之水,通过教育之渠,灌入农业之田,是中学生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

中学劳动教育范文第9篇

现在的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在家里很少做清洁卫生,因此,做清洁就成了学生的一大问题。

学生做清洁的问题是缺少统筹安排,程序混乱。有的没扫地就拖地,发现地板有垃圾再去清扫时,垃圾由于水分的吸附作用紧贴地面,清扫十分费劲;有的已经把地板拖得干干净净,再来擦黑板、桌面等,灰尘洒落地面,留下脚印一串串,只好再拖一次。于是,我跟学生一起梳理做清洁的程序,总结出“五字诀”:“一擦、二扫、三拖、四洗、五关”。将清洁方法和步骤归纳为“五字诀”,体现做事的统筹意识,这种意识或许对学生产生终身影响。

第二招:为家务劳动订合同

为培养学生的独立生活能力,让分担家务落到实处,我采用孩子与家长签订家务劳动合同的办法。在活动进行之前要取得家长对活动的最大支持,通过发短信和召开家长会,与家长沟通,让他们充分理解活动的目的,明确怎样配合活动的开展,及早做好与孩子的交流准备。考虑到部分家长文化素质不高或对合同不熟悉等因素,我拟定了家务劳动合同范本供家长选用,合同条款涉及了一般家庭家务劳动的方方面面,将家务劳动的要求具体化,便于孩子掌握,便于指导其劳动实践。家长也可以根据自己家庭的实际情况,对合同条款进行修改。合同一式三份,学生、家长和班主任各执一份。班主任收集全班学生的合同,一方面可以督促家务劳动合同的落实,另一方面能够及时掌握全班学生家务劳动的内容,便于对学生进行指导。

签订家务劳动合同以后,我帮家长设计了一个执行合同情况的考核量化表,以分数的形式进行量化考核,满分为100分,同时附加考核意见,增强操作性,便于家长考核孩子的家务劳动情况,保证做家务的质量。家长到学期末将考核表交给班主任,班级根据家长考核的分数与考核意见,评选出“家务劳动明星”,利用班会课举行总结表彰会,形成热爱家务劳动,增强自理能力,替父母分忧的劳动观和价值取向。

第三招:为家政管理搞体验

家政管理是孩子们成年后建立家庭的必备能力,但不少学生不懂得家政管理,不会做家务,也不了解父母做当家的辛苦,认为一切的生活享受都是理所当然。我在班级中开展“我当一天家”的体验式活动,产生了不错的教育效果。

具体的活动方式有以下几种:一是“我的地盘我做主”,要求学生主动整理自己的书桌、床铺、洗衣物。二是“今天的家务我来做”,要求学生帮助父母打扫卫生、洗衣、刷碗等。三是“今天我当厨”,要求学生买菜和煮饭,为全家准备一日三餐。四是“‘小鬼’当家”,要求学生做好家庭生活一日安排,包括当天家庭生活支出的理财、宾朋到访的迎来送往等。

中学劳动教育范文第10篇

第一,科学地安排大小训练周期、负荷的变化,广泛地运用各种训练手段、训练条件、器材和场地。建立运动员正确的生活节奏和训练节奏,合理安排完整的生活制度,是消除疲劳的重要方法。

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在大脑皮层支配下进行的,养成每天正确的节奏会在大脑皮层中形成“运动定型”,使得机体的活动“自动化”和“节省化”,减轻机体生理负担,有利于运动训练成绩的提高,同时有利于疲劳的消除。生活中要养成好习惯,保持良好的生理机能,促进运动训练,防止运动疲劳的产生。

第二,每次训练课达到最佳效果,运动后并进行合理的整理活动,是消除疲劳的一种积极的手段。在运动训练和比赛之后,立即静坐、静卧效果并不好。实践证明:采用慢跑作整理活动,血乳酸消除的速度要比静止休息时快一倍,因此慢跑或有一定速度的步行,是整理活动的共同内容且不可缺少。特别是在整理活动中做些肌肉伸展性练习,有助于缓解肌肉纤维痉挛,改善肌肉血液循环,减轻肌肉酸痛和僵硬程度,加速乳酸的消除,达到疲劳的迅速消除。

第三,合理营养是消除疲劳或提高抗疲劳能力的重要手段。运动中产生疲劳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能量供应不足。疲劳时,注意补充能量和维生素,尤其是糖、维生素及B1,夏季或出汗较多时,应补充盐分与水。食品应富有营养和易于消化,并尽量多吃些新鲜蔬菜、水果等碱性食物,但不同性质的运动项目需要不同营养。速度性的项目应含较多易吸收的糖、维生素B1和维生素C较多的蛋白质和磷;耐力性的项目要多供给糖以增加糖元储备,同时还要增加维生素B1、维生素C和磷;力量性的项目需要增加蛋白质和维生素B2,因此在运动中适时地补充有关营养物质,既能提高身体的抗疲劳能力,又能帮助运动疲劳的消除。

第四,心理学恢复是消除疲劳的重要方法。心理恢复主要是意念活动,通过一定的套语暗示进行导引,使肌肉放松,心理平静。从而调节植物性神经系统的机能,然后再运用带有一定愿望的套语进行自我动员。如暗示性的睡眠休息、肌肉松弛、心理调节训练。实践证明,采用上述方法能促进身体疲劳的尽快消除,加快身体的恢复过程。另外,舒适幽雅的环境听音乐等可以减弱田径训练的枯燥单调刺激消除疲劳。

第五,睡眠是人体最好的休息,是消除疲劳最有效的途径。睡眠是人在二十四小时内发生的周期性需求,一定时间的睡眠对消除疲劳是必不可少的,而且必须考虑足够的睡眠时间和深度。运动员平时训练期间如每天达到八小时半的睡眠,在大运动量和比赛期间,睡眠时间适当延长到10小时,如果全天都安排训练,中午适当午睡约1~2小时,自我感觉最好。①就寝前尽量使精神状态趋于平静;②避免外界刺激;③室内空气保持新鲜;④就寝前应洗脚,使大脑得以休息,有助于尽快入睡。能使疲劳快速消除。

第六,物理疗法,特别是按摩,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加速疲劳消除及机能的恢复。按摩是有效的恢复手段。负担量最大的部位,应是按摩的重点,肌肉部位以揉捏为主,交替使用按压、抖动、扣打等手法,在肌肉发达的部位可用肘顶、脚踩。关节部位不仅是运动的着力点,也是运动的枢纽。应全面进行,以擦摩为主,穿插使用按压、搓和远拉。按摩应先全身后局部,全身性按摩一般取俯卧位。根据专项不同,如某部运动负担过重,需重点按摩,应在全身按摩之后再进行。在按摩肢体时,先按摩大肌肉群后按摩小肌肉群。如按摩下肢,先按摩大腿肌肉后按摩小腿肌肉,以提高肌肉韧带的工作能力,加速疲劳时的肌僵硬紧缩和酸胀痛的代谢产物的排除,改善血液循环和心脏收缩功能。温水浴也是理疗的一种方法,是最方便最快的消除疲劳的方法之一。有温度、水压的要求,水温以42℃加减40℃最适宜,时间一般为10~15分钟,最长不超过20分钟。每天不超过两次,入浴时间长次数过频,将会因消耗能量而更加疲劳。

中学劳动教育范文第11篇

关键词:教育管理教育成本活化劳动初中英语有效教学

一、教育成本、活化劳动、有效教学的定义

(一)教育成本:指培养每名学生所支付的全部费用,即是指各级各类学校的在校学生,在学期间所消耗的直接和间接活化劳动和物化劳动的总和。

(二)活化劳动:指以人为劳动对象所产生的劳动成果。或者更准确地说“人工劳动”仍可以基本沿用定义:“人类有目的地创造物质或精神财富的独有活动”。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劳动属于活化劳动。

(三)有效教学: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如果教师付出了很多,学生也学得很辛苦,但学生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因此,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

为了实现教育成本中活化劳动价值的最大化,就要求我们关注活化劳动的两个主体――教师和学生。有效教学,不但要研究教师如何教,还应该研究学生如何学。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学习规律来确定教师该如何更有效地教。

二、目前存在的典型无视活化劳动教育成本的误区

(一)只要分数能提高就是有效。在考试制度下,分数无疑是重要的。虽然当今社会已经不是只以分数论英雄,更注重学生的能力,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分数是学生迈进高一级学校的敲门砖,比如说中考和高考。不少教师认为:只要多给学生“灌”一点,“喂”烂一点,就可以帮助其减轻学习负担,就可提高其学习效果。其实不然,把学生当成了存储知识的容器做法,往往导致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没有了挑战性,无法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长期以往学习的热情也会日益退却,最后发现“灌”都灌不进了。也有教师“俯首甘为卢子牛”,加班加点,苦教苦学,在一定程度上也确实提高了学生的考分,但是算算教师和学生共同付出的时间与最后提高的那点分数,“成本”是过高的,“代价”是巨大的,牺牲的是师生的业余生活甚至是健康。因此,这些做法不可取。

(二)只要课堂热热闹闹就是有效。在当前教学改革中,有些教师反对应试教育,为追求师生互动,用“满堂问”来代替“满堂灌”;为追求课堂气氛,堆砌了大量目标针对性不强的学生活动、表演。一堂课下来,只是热热闹闹,但教学目标达成度却不高,也不能说就是有效。这种作秀式的课堂教学,实效性不强,特别是学生笔头的能力被长期忽视,将导致学生考分不高,到关键时刻才发现手里缺了那块“敲门砖”。

因此,有效的英语教学应该是注重学生英语学习全面素养的提高,听说读写综合技能的培养,考试的分数是其培养结果的必然产物之一。

三、英语教学中的有效教学策略

(一)教师要精心设计、认真备课。教师的工作“成”于课内,“劳”于课外。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条件。首先,教师要增强目标意识。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明确教学目标,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要紧密地围绕目标进行,要克服课堂教学中的随意性、盲目性。其次,教师需要注意学生原有的基础,如果忽视学生的原有基础、初始概念、观点,他们获得的理解与教师的期望会有很大的区别。教学的设计应该注意考虑学生的已有知识、兴趣爱好等,巧妙合理地安排由浅入深,由已知到未知的学习活动,活动的设计必须针对教学目标,在课堂上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知识,训练了技能,陶冶了情操,优秀的课堂设计一定是学生从不会到会的学习轨迹生成的过程。

(二)教师要打造健康课堂、高效课堂。高效课堂,一定首先是健康课堂。健康的课堂应该生动、活泼,具备一般意义上的生理和心理安康。营造健康课堂建立在两个重要的基础之上:师生间相互尊重与相互信任。教师积极地感染学生的效果有赖于如下几方面的程度:学生钦佩你、看重你的观点、相信你所说的是真诚的,并对你所说的有兴趣。如果学生认可、欣赏教师,他们参与课堂活动的程度也就高,所谓“亲其师,信其道”。

上课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活学生的思维,其中教师的提问艺术就至关重要。它不仅可以及时地检查学情、开拓学生思路、启迪思维,培养学生用英语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助于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调节教学进程、活跃课堂气氛,促进课堂教学健康和谐地发展。

(三)教师要给予学生积极、有效的反馈

1、有效表扬。表扬是广泛使用的一种奖赏方式,但是它不一定总是有效。在表扬学生时要以提供信息反馈、鼓励他们欣赏自身知识与发展技能的方式。

(1)表扬是有针对性的,而不是随机给出的。表扬要简单直接、语气自然,指出要表扬的具体成就,认可其有价值的努力、毅力等方面,避免模糊表述。

(2)基于学生以前的成就来描述其当前成就,而不只是引导学生与其他同学作比较。培养学生超越自我的意识,拥有了这种意识,学生的后续发展就有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3)将成功归因于能力和努力,意味着期待将来的成功,而不是将成功归因于外部因素。如运气或任务难度。这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品质,对学生的终身学习发展有益。

2、有效作业

(1)精选作业、分层布置。学生的课后作业布置也是体现教师学科把握能力的一种。怎么要才能让学生不反感作业,使作业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检测巩固手段,我认为首先作业量一定不能过多,作业的设计精选应该有针对性、趣味性、灵活性、挑战性。英语作业应该分口头、笔头两种。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还应考虑到学生间的差异,分层作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提高。

(2)认真批改,及时反馈。作业只要有布置就要有检查、有批改,否则学生对作业就不会一如既往的重视。因此,教师一定要坚持认真批改,并且要注意及时反馈,作业的订正有个时效性。当天的作业问题当天解决,不留后遗症,要做到日日清。对学生的订正批改,不能满足于表面答案的准确,还得要求学生“知其所以然”,这对于学生对每天所学内容的及时巩固积累很重要。

在长期的有效反馈下,学生的英语学习就能进入一种良性循环。学生会觉得英语学习轻松、有趣、富有成就感。我们就能把学生的学习状态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那么英语教学一定是愉快的、有效的。在通过教师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进步或发展就是教学“有效”的最好证明。

总之,英语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应当追求有效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英语教师应遵循教学规律,优化教学方法,赏识每位学生并进行激励性评价来实现教学的有效、高效的理想境界,从而培养学生真正地会学、会用。有效教学的达成和提高,是一个需要英语教师坚持不懈努力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美】Raymond M.Nakamura.健康课堂管理[M].王建平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2002.

[2]施良方.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中学劳动教育范文第12篇

观摩研讨活动方案(广州专场)

 

一、时间和地点

(一)时间:5月21日(星期五)8:30-16:30

(二)地点:广东番禺中学附属学校(地址: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福愉西路663号),会务联系人:文静,电话020-31106323。

二、活动议程

(一)参观广州市中小学劳动教育成果展

(二)广州市推进劳动教育经验交流

(三)观摩、研讨劳动教育活动课

三、其他事项

(一)请参加2021年广东省中小学劳动教育现场观摩研讨活动(广州专场)人员于5月19日前通过问卷星报名参会,填报相关信息。报名链接和二维码:survey.pyedu.cn/vj/eQDTgL2.aspx

 

 

 

 

 

(二)本次活动同步线上直播,请各地市广泛发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劳动教育管理人员、教研员、各学生综合实践基地管理人员、各中小学劳动教育教师观看。

直播二维码如下:

 

 

四、住宿及交通指引

(一)交通说明

 1.自驾车请导航定位: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福愉西路663号广东番禺中学附属学校(南大门),按指引进入地下停车场;

 2.公共交通指引:广州地铁3号线到番禺广场站,C出口到区政府东门。乘坐公交“番19路短线”到广东番禺中学附属学校站下车,从学校南大门步行到演艺中心门口签到。

(二)会议周边酒店

1.友和酒店式服务公寓

地址:番禺区桥南街逸祥横街19号(步行约490米)

电话:020-37753333,13226666056告经理

2.广州左岸商务酒店

地址:番禺区桥南街兴业大道西24号(步行约990米)

电话:020-39180080

3.维也纳酒店(桥南陈涌店)

地址:番禺区桥南街道陈涌村金业路东5号(步行约1.6公里)

电话:020-31130888,18998316935罗经理

4.广州悦途酒店公寓

地址:番禺区桥南街德信路奥园养生广场金睿二街46号(

步行约1.7公里)

电话:020-84888712

5.广州喜盈嘉立思酒店公寓

地址:番禺区市桥南城路239号(步行约1.8公里)

电话:020-34585999

 

 

 

 

中学劳动教育范文第13篇

最近,一些省、市来函询问,中小学特级教师退休、病休、离休和调动工作以后,其补贴费如何处理,要求作出统一的规定。经研究,现作如下规定:

一、特级教师退休、病休时,有补贴费的,其补贴费可以作为计算退休费和病假待遇的基数;离休时有补贴费的,补贴费照发。

二、特级教师调到教育学院、教师进修学院、教师进修学校、中等师范学校和为中小学服务的各级教学研究机构的,其补贴费照发;调到上述以外单位的,从调离中小学之月起不再发给补贴费。

以上规定从一九八二年十二月一日起执行。

中学劳动教育范文第14篇

关键词:劳动教育;融入;高中思政课;大学思政课;教学一体化

2020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印发的《关于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中强调“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1]。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提出,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推动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有效实施[2]。高中与大学时期是统筹推进学校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劳动品质形成和塑造的关键阶段。劳动教育不仅是学校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助推器和融合剂,更是学生成长成才的营养液。通过将劳动教育有机融入到高中与大学思政课教学一体化建设中,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1劳动教育融入高中与大学思政课教学一体化的意义

1.1是落实新时代学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有力举措。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新时代学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热点,如何更好地将新时代学校思政课改革创新部署落地落实,需要以推进一体化思政课教学内容建设为统领,以思政共性内容建设为融合点和着力点,有效搭建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平台,才能破解思政课教学一体化存在的难点。当下,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价值逐渐被广泛认同。然而,我们要看到,各大中小学普遍存在没有开设独立劳动教育课程及缺乏专业劳动教育教师等现象,这些滞后现象阻碍着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有效开展。因此,以劳动教育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联动主线,通过坚持将劳动教育和思政课改革创新有机结合,创新思政课堂教学形式和手段,推动劳动教育高效融入到高中与大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中,实现两学段思政课教学内容上的衔接,促进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1.2是增强学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有效渠道。长期以来,大学和高中思政课对实践性教学重视不够以及劳动教育逐渐被边缘化,导致两学段学生对思政课的认同感和参与度不高。同时,两学段思政课教师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对各自授课对象的身心特点和规律等并不熟悉,这些因素影响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成效。实践检验证明,劳动教育是增强学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环节的有效渠道,能促使学生将课堂所授的劳动实践理论转化为内在自我标准,提升自我劳动品质和素养,进而转变为外在自觉行为习惯。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开展劳动教育是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的有力举措,各级各类学校要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改进劳动实践教育形式,引导和帮助大中小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养成热爱劳动习惯,提升整体育人效果。通过劳动教育连接纽带,实现高中与大学思政课教学一体化建设的突破,打通两课程教学一体化建设的难点,切实增强学校思政课实践教学。1.3是构建新时代劳动教育体系的现实需要。新时代学校对学生培养要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教育方针,劳动教育在学校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不可或缺。按照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指导意见,大中小学校的劳动教育工作者基于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特点多措并举推进劳动教育工作,充分发挥思政课在学校劳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培育学生的正确劳动观念。当前,为加快推进新时代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建设,积极探索构建新时代劳动教育体系,在学科融合上下功夫,打通大中小学学校劳动教育的“任督二脉”,创新新时代劳动教育方法,赋予劳动教育更多内涵,推动劳动实践教育创新升级。只有让劳育筑牢学生思想之魂,逐步养成良好的劳动品质,才能追求其它方面素质发展。纵观学生接受劳动教育的过程,会经历一个从小学注重培养劳动意识、初中养成吃苦耐劳的劳动品质、高中理解劳动创造价值到大学强化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的螺旋式上升的学习过程[3]。不同学习阶段有各自不同的性质与要求,思政课教师要准确把握两学段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能力,重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帮助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理解掌握劳动教育知识。

2劳动教育融入高中与大学思政课教学一体化的现状

2.1劳动教育重视状况与两学段课程建设要求不统一。当下,劳动教育对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性已在全社会形成共识,但在高中与大学两个学段存在部分教师对劳动教育认知存有偏差、部分学生劳动意识淡薄等问题,这是由于两学段思政课教师欠缺劳动教育相关知识,进而在思想上没有充分认识到劳动教育的重要价值,长此以往,不利于思政课教学教学改革和学生整体素质提升。高中和大学是劳动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形成什么样的劳动价值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劳动价值取向。当前,高中思政课教师受到高考的压力,更注重思政课理论的灌输及学生成绩考核,忽视劳动教育对高中生健康身心塑造的作用,缺乏培养高中生树立正确劳动观念及基本劳动技能。大学思政课教师受到教学进度和教学任务的压力,更注重书本理论知识讲解,对劳动教育理论讲解及劳动意识引导。同时,高中与大学两个学段劳动教育衔接存在教育理论滞后和教学形式单一等问题,师生之间难以形成有效互动,难以满足两学段学生对劳动价值教育的期求。2.2劳动实践教育与两学段课程资源保障不协调。劳动实践教育是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的重要手段。当下,高中与大学劳动实践教育在资源保障方面存在很多现实问题。比如学校劳动教学基地匮乏、校外劳动实践场所缺失及家庭劳动实践观念错位等。从学校方面来看,没有固定的劳动教育基地,主要是组织一些校园文明志愿者活动及“三下乡”活动,学生劳动实践活动较为单一,参与人数较少。同时,两学段思政课教师更多的是对劳动历史观方面的教育,缺乏对劳动生活观方面的教育,脱离学生的实际需求,导致学生在思想上难以产生认同,参与劳动实践的欲望降低。从家庭方面来看,很多学生家长的劳动观念错位,一味强调学生考试成绩,忽视劳动技能培养,没形成良好的家庭劳动氛围,正确的家庭劳动育人导向有待进一步提升。2.3劳动教育激励评价与两学段课程教学评价不同步。当前,在我国大中小各级学校之中,存在部分学生主体能动性弱化、劳动教育目标、内容及评价体系不健全等问题[3]。开展高中与大学思政课的劳动教育评价,不仅有利于两学段思政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目标和拓展教学内容,而且有利于自身教学能力的提升。调查发现,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高中劳动教育融入思政课的形式单一,很难做出有效的教育评价。由于缺乏科学规范的教学评价,未能引导部分高中生明晰自身劳动主体地位。大学在实施劳动教育融入思政课过程中,也并没有充分考虑到教育评价激励的作用,仅通过一些零散的课堂评价和课外实践活动作为评价方式,没能形成科学、规范、具体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导致两学段劳动教育通常被边缘化,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因此,劳动教育评价体系是推动高中与大学思政课一体化的重要保障,发挥好教育评价的激励作用,能及时纠正教学实施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及难点。

3劳动教育融入高中与大学思政课教学一体化的路径

3.1推动劳动教育融入两学段劳动教育课程体系。要根据两学段学生不同的认知能力和身心发展特点,找准两学段思政课教学融合点,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要体现出高中与大学两学段劳动教育的衔接性和多样性。一方面,高中思政课要帮助高中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和价值观。思政课教学内容要适当融入先进模范人物事迹,注重校内劳动模范人物宣传,最好用身边劳动模范事例激发高中生认清劳动价值、增强劳动使命、勇担劳动任务。同时,劳动教育课堂要拓展至家庭和社会实践活动,鼓励高中生在家庭多承担家务劳动,参与校内外各项劳动实践活动,在实践锻炼中增强劳动本领。另一方面,大学思政课要帮助大学生厚植劳动情怀。大学思政劳动教育课,要坚持以马克思劳动价值观为基础,理清劳动教育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辩证关系,注重培养学生劳动创新思维,切实增强大学生的劳动创新意义和艰苦奋斗精神。本质上高中与大学两学段劳动教育具有一致性,共同致力于塑造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有助于劳动教育有效融入到高中与大学思政课一体化课程建设体系。3.2搭建高中与大学劳动教育实践平台。针对高中与大学劳动实践课衔接不充分,要搭建两学段劳动教育实践平台,发挥家庭学校社会联动教育作用,以学生实际劳动需求为本,营造良好劳动氛围,形成家校社联动的劳动教育新格局。一是,高中与大学要围绕校内劳动实践教育目标,统筹协调校内各方资源,建立完备的劳动实践基地,在广大师生中开展弘扬劳动模范和宣传劳动英雄活动,营造校内良好的劳动教育氛围。同时,要提升高中与大学劳动实践教育理论课教师培养质量。面对两课程思政课教师在劳动教育理论素养方面薄弱的现象,通过邀请相关专家授课,解读最新的劳动教育理论,助力其理论能力和劳动能力的提升。二是,要引导家庭认清劳动教育的主流价值,避免产生错误的劳动阶级思想,并积极配合学校各项劳动教育政策,发挥家庭在劳动教育的基础作用。家长要以身示范,鼓励孩子积极参与家庭各项劳动,帮助孩子掌握各项家庭劳动技能。三是,要积极联系社会组织,利用社会组织资源为学校劳动教育提供协助,打通家校社劳动教育的阻碍点,支持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机构组织的一系列志愿活动。通过家校社三方共同协育,拓宽高中与大学劳动教育实践平台,提升学生劳动实践技能。3.3建立健全劳动教育评价体系。根据高中生与大学生接受劳动教育的课堂表现及课外实践等情况,建立科学详细的劳动教育过程评价标准。一方面,构建劳动教育多元化评价主体。针对劳动教育评价,教师和学生都可以作为多元化评价的主体,不仅包括老师对学生课堂学习和课外实践的过程性评价,也包括学生对思政课教师教学效果的综合评价。要改变当前关于劳动教育的单一总结性评价方式,重视劳动教育的过程性考核,过程性考核较总结性考核更具科学性和针对性,有助于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目标。另一方面,构建科学的过程性评价标准。目前劳动教育评价以理论知识掌握和课外实践体验为评分标准,欠缺具体实施细则的评价。比如校内志愿活动加分数、班级搞卫生分数及参加社会劳动实践标准分多少,没有具体的明确分数,这种较为粗糙的评价方式很难激发学生长久投身劳动的积极性。因此,要根据学生在劳动贡献大小,精心核定劳动教育各环节分数,建立科学的劳动教育考核奖惩制度,每个月公布评价结果,充分发挥劳动教育评价体系的激励作用。3.4构建劳动教育教学一体化保障体系。当前,制约高中与大学劳动教育教学一体化的困境,根源在于各学段思政课教师各自为战。现阶段思政课出现的诸多问题,都与目前思政课的组织形式尚未能够做到大中小各学段的有机联动有关[4]。因此,要创新高中与大学思政课教学组织,打破两学段思政课堂传统教学模式,加强双方思政课教师交流与联系,融通两学段思政课教学平台。一方面,打破区域内高中与大学两学段教学隔阂,推动成立区域劳动教育教学一体化教学团队联盟,并下设两学段思政课集体备课领导工作小组。领导工作小组要发挥引领作用,推动建设高中与大学思政课教师教学科研共促的交流平台,实现两学段思政课教师劳动教育理论和实践水平的整体提升。另一方面,加强学校内部各部门之间的联动,构建高中与大学学校内部劳动教育教学共同体。通过定期召开劳动教育专题座谈会或论证会的形式,以着力解决学校劳动教育开展过程中遇到的难点问题为目标,形成学校各部门积极配合思政课教师开展劳动教育教学工作的新局面,以期实现劳动教育更高效地融入学校思政课教学。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的通知[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21.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N].人民日报,2020-03-27(001).

[3]李仙娥,刘跃强.劳动教育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重要性及其路径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16):66~68.

中学劳动教育范文第15篇

劳动教育;概念;定位

王毓,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科研处处长,研究员

迄今,教育理论界并没有就劳动教育的概念和定位达成共识。这种情形不仅影响人们对劳动教育的认识与理解,而且影响劳动教育的定位与实践。因此,明晰界定劳动教育的概念,明确劳动教育的定位,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一、劳动的本质是改变

劳动是人区别于其它动物的显著标志之一,也是人生存与发展的关键。难怪恩格斯指出:“在某种意义上不得不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1]然而,人们对劳动这一概念的认识却莫衷一是。

《现代汉语词典》对“劳动”一词的解读有三:一是“人类创造物质或精神财富的活动。”二是“专指体力劳动。”三是“进行体力劳动。”[2]可见,劳动在现代汉语中有时包括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两个含义,有时则单指体力劳动。无独有偶。在英语中,《牛津现代高级英汉双解词典》对“labour”的解读为:“bodily or mental work:(身或心之)劳作;劳动。”劳动也被赋予了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双重含义。马克思对“劳动”的解读为:“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的过程。”[3]201-202同时,马克思还指出:“为了能够有饭吃,就要劳动,不仅用脑劳动,而且也用手劳动。”[4]认可劳动是脑力和体力的支出。顾明远主编的《教育大辞典》基本沿用了这一定义:“劳动,劳动力的使用和消费。人以自身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5]930文新华的界定是:劳动,“它是指人有目的地用自己的体力和智力改变自然物,使之成为满足人类生活所需要的物品的活动。”[6]这一界定只将劳动对象指向了自然物,而忽略了社会物。

综上所述,劳动是指人有目的地支出自己的体力和智力改变自然物或社会物,使之成为满足人类生活需要的物质与精神财富的活动。可见,其一,劳动不仅包括脑力劳动,而且包括体力劳动。其二,劳动不仅创造物质财富,而且可以创造精神财富。其三,劳动是人有目的的活动。其四,劳动对象既可以是自然物,也可以是社会物。

二、劳动教育的要义是培养完整

意义上的劳动者

关于劳动教育的概念界定可谓是众说纷纭。其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一是把劳动教育作为德育内容之一加以界定。例如,《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认为:“劳动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和劳动态度,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养成劳动习惯的教育,是德育的内容之一。”这一界定把劳动教育置于德育之中,淹没了劳动教育的独立性。

二是把劳动教育作为劳动技术教育的一个下位概念加以界定。例如,《中国百科大辞典》界定:“劳动技术教育: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由劳动教育和技术教育两部分组成。劳动教育是以劳动实践为主,结合进行思想教育。技术教育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生产知识及技术和劳动技能。其实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劳动技能和劳动习惯,为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打下基础。”从这一角度理解,劳动技术教育=劳动教育+技术教育。劳动技术教育属于上位概念,劳动教育与技术教育属于其下并列的下位概念。

三是从广狭义两个角度加以界定。例如,马开剑认为劳动教育有广狭义之分:“劳动教育的广义理解是泛指一切与劳动、生产和技术有关的教育活动。……狭义理解,即劳动教育指在劳动教育活动中对学生(即劳动者)进行劳动态度、劳动观念、劳动习惯和劳动体验的教育。”[7]

四是把技术教育作为劳动教育的一个下位概念加以界定。例如,《教育大辞典》定义:“劳动教育,劳动、生产、技术和劳动素养方面的教育。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培养学生的正确的劳动态度。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劳动习惯、艰苦奋斗作风,遵守劳动纪律,爱护劳动工具,珍惜劳动果实,抵制不劳而获、奢侈浪费等不良思想倾向。使学生获得工农业生产基本知识和技能。”[5]934国内著名劳动教育专家徐长发的界定则更进了一步:“劳动教育是使青少年学生获得正确劳动观念、劳动习惯、劳动情感、劳动精神,了解和懂得生产技术知识,掌握生活和劳动技能,在劳动创造中追求幸福感的育人活动。它包括劳动思想观念的教育、劳动技术知识和劳动技能的教育。”[8]在他们看来,劳动教育是上位概念,技术教育是下位概念。劳动教育包括技术教育(选用的词汇为:劳动技术知识、劳动技能、生产技术知识、生产、技术等)。

我们认为:劳动教育是教育者在一定的时空中对受教育者的劳动意识、劳动精神、劳动知识、劳动态度、劳动情感、劳动意志、劳动技术、劳动技能、劳动习惯等施加影响的一种教育活动。

劳动教育根据其付出分为:体力劳动教育与脑力劳动教育。根据其过程分为:简单劳动教育与复杂劳动教育。根据其对象分为:生产性劳动教育(细分为:物质生产劳动教育与精神生产劳动教育)与服务性劳动教育。根据其报酬分为:有酬劳动教育与公益劳动教育。根据其范围分为:自我劳动教育、家庭劳动教育、学校劳动教育、社会劳动教育等。

三、劳动教育的定位

(一)劳动教育应否列入教育构成

“教育构成”这一概念源于陈桂生先生提出的教育的构成。在他看来:“所谓教育的构成,是指通常所谓‘教育的组成部分’。如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9]我们认为,删除教育的构成中之“的”,改为教育构成更为简约。

1.把劳动教育纳入教育构成的实然努力

劳动教育与劳动是相伴而生的。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没有劳动就没有劳动教育,甚至没有教育。然而,试图把劳动教育列入教育构成最早的当属16世纪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莫尔。他要求每位青年都要接受农业劳动和手工业劳动。此后,法国教育家卢梭认为,为了培养个性解放的自由人,必须注重手工劳动教育。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指出:“使人人长于劳作,并能胜任愉快,那么,他在世界上才能得到快乐,生活都有保障。”[10]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要求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并首次将工业劳动纳入劳动教育之中。马克思继承与发展了欧文等人的思想,结合大工业生产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提出:“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3]530此后,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克鲁普斯卡娅、苏霍姆林斯基、凯洛夫等更成了把劳动教育列入教育构成的主力军。例如,苏霍姆林斯基就在自己执掌的帕夫雷什中学中倡导并实践了包括德智体美劳五育的教育构成,并深有感触地指出:“一个人的和谐全面发展、富有教养、精神丰富、道德纯洁――所有这一切,只有当他不仅在智育、智育、美育和体育素养上,而且在劳动素养、劳动创造素养上达到较高阶段时,才能做到。”[11]

我国在新中国成立后一起重视劳动教育,力倡把劳动教育列入教育构成的也大有人在。颇有代表性的有:黄济先生指出:“劳动教育应列为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12]徐长发认为:“‘以劳动托起中国梦’,需要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基础教育一司司长王定华在答《人民教育》记者问“您曾多次提到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是新的提法吗?”时,回答:“在教育方针中,有‘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句子。因而,将五育并提,实际上是教育方针的简明表达。”[13]

从国家政策层面上看,1999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的这段话:“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学校教育不仅要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还要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是最接近把劳动教育纳入教育构成的表述之一。

2.把劳动教育列入教育构成的应然思考

全面发展教育构成不排斥劳动教育。《教育大辞典》对全面发展教育的界定为:“为促使人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而实施的教育。”[5]1254从这个定义分析,凡是能够促使人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的教育成分均可列入全面发展教育构成之中。劳动教育能够对学生的劳动意识、劳动精神、劳动知识、劳动态度、劳动情感、劳动意志、劳动技术、劳动技能、劳动纪律、劳动习惯等施加强有力的影响,自然可以列为全面发展教育构成之中。换言之,全面发展教育构成不排斥劳动教育。

劳动教育与其它诸育存在并列关系。当下,有的学者把劳动教育纳入德育之中,并将其作为德育内容之一。还有的学者则把劳动教育纳入智育之中。从形式逻辑的角度看,纳入的前提是二者必须属于包容关系。所谓包容关系就是一个概念的外延包含着另一个概念的全部外延。其实,劳动教育的外延极其宽泛,绝非德育或智育的外延所能包容的。也就是说,德育或智育无法全部包容劳动教育的内容,无法完成劳动教育的所有任务等。仔细审视,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逻辑关系应为并列关系,所谓并列关系,就是属于同一上位概念:教育构成的各个同层次的下位概念: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之间的逻辑关系。也就是说,在教育构成这一概念下存在着并列的几个下位概念: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

劳动教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具有独立存在的必要。这一是因为劳动教育有自己独立的内涵与外延。这是其他四育无法包纳的。二是因为劳动教育具有独立的作用与任务。全面发展的最终目的是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体脑结合的劳动者。而这一作用与任务的完成需要劳动教育。劳动教育在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实践精神与创造能力中有着特殊的地位与作用。三是因为劳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教育,是把一个自然的人逐渐转化为自然与社会统合的体脑结合的劳动者的过程。也就是说,依据其潜能,挖掘其潜力,张扬其个性,促成其发展,劳动教育具有独特的价值与使命。四是因为劳动教育有其独有的规律和内容。只有依据劳动教育的规律,遵循劳动教育的基本要求,采取劳动教育的方法,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绩效。

劳动教育与其它诸育既有独立性又有联系性。一方面,劳动教育具有独立性。这是因为劳动教育具有区别于其它诸育的显著特征。其一,知行合一性。做中学,学中做,边做边学,边学边做,学以致用,是其常态。其二,体脑并用性。事实上,世上绝对的体力劳动或绝对的脑力劳动是不存在的。任何一项劳动都兼具体脑并用的特征,只不过有的体力劳动占的比重大一些,有的脑力劳动占的比重大一些罢了。其三,人类本质性。劳动是人类的本质特征,是人类区别于其它动物的显著标志。教育就是伴随着劳动而产生、发展的。其四,劳动技术性。无论是简单劳动还是复杂劳动,都需要一定的技术加以支撑。“在现实社会中,离开技术的劳动教育和离开劳动的技术,都是不可行的,也是没有前途的。”[8]其五,劳动育人性。正如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所言:“生产劳动给每一个人提供全面发展和表现自己全部的即体力的和脑力的能力的机会,这样,生产劳动就不再是奴役人的手段,而成了解放人的手段,因此,生产劳动就从一种负担变成一种快乐。”[14]解放人就是教育人、发展人。此外,劳动教育还具有创造性、体验性等特征。

另一方面,劳动教育还具有联系性。即与其它四育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有的学者曾对劳动教育与诸育的关系有过十分精辟的论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健体、以劳益美。”[15]的确,实施劳动教育,在德育上,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习惯、劳动感情、劳动体验、劳动态度、劳动纪律等;在智育上,有利于学生“做到手脑并用,把理论与实践、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结合起来,”[16]学以致用,用以促学,活学活用,生成智慧;在体育上,有利于学生发展体力、增强体质、体脑结合、协调发展;在美育上,有利于学生感受美、鉴赏美、表达美、创造美,美产生于劳动,劳动创造了美。总之,劳动教育和其它四育互相渗透、相互补充。

劳动教育在教育构成中始终占有一定的位置。众所周知,教育分为:自然形态教育与学校形态教育。早期的原始的教育即属于自然形态教育。在自然形态教育中,劳动教育是与劳动相伴而生的。也就是说,自从有教育以来,劳动教育就是教育构成的重要教育成分之一。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分工只是从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分离的时候才开始成为真实的分工……从这时候起,意识才能摆脱世界而去构造‘纯粹的’理论。神学、哲学、道德等。”[17]伴随着这种真实的劳动分工的出现,即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分工的出现,学校教育的产生,尽管纯粹的理论已经出现,但是学校形态教育并没有完全脱离劳动教育,淡出人们的视野。例如,在西周时期学校中学习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中至少射、御、数仍与劳动教育相关。而《管子・弟子职》中的记载:“凡拼之道,实水于盘,攘臂袂及肘,堂上则播洒,室中握手。执箕膺揲,厥中有帚。入户而立,其仪不忒。执帚下箕,倚于户侧。凡拚之纪,必由奥始。俯仰磬折,拚毋有彻。拚前而退,聚于户内,坐板排之,以叶适己,实帚于箕。先生若作,乃兴而辞。坐执而立,遂出弃之。既拚反立,是协是稽。”就是对学校中洒扫之道的详细要求。

此后,劳动教育始终在自然形态教育和学校形态教育的教育构成中占有一定的位置。其实,换个角度思考,在某种程度上,学习也是一种以脑力劳动为主体力劳动为辅的劳动教育。

(二)劳动教育在教育构成中的定位

应特别指出的是,把教育构成划分为若干教育成分,或三育、或四育、或五育等,只是“研究者为了研究的方便与实施的便利而进行的人为的划分,事实上,它们共同属于全面发展教育系统。”[18]

至于在教育构成中各种教育成分的定位,我们认同蔡元培与桑新民的立体观,但不赞成两人对五育及关系的见解。蔡元培曾经形象地指出:“譬之人身:军国民主义者,筋骨也,用以自卫;实利主义者,胃肠也,用以营养;公民道德者,呼吸机循环机也,周贯全体;美育者,神经系也,所以传导;世界观者,心理作用也,附丽于神经系,而无迹象之可求。此即五者不可偏废之理也。”桑新民也提出:“五育不属于同一层次,而分别属于心理发展,身心发展和实践能力发展三个不同抽象层次。”[19]224

从立体的视角审视,教育构成的五个教育成分分别为: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与劳动教育。五者分属立体的三个层次:基础层次为体育,中间层次为德育、智育与美育,最高层次为劳动教育。

图1 教育构成层次图

由图1可见,首先,体育属于基础层次的教育。这是因为体育包含身心健康,而健康的身心既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又是学生服务社会的基本保障。其次,中间层次的德育、智育与美育属于精神教育层次。这三育共同组成了一个大写的人字。德育与智育分别代表人的左右腿,只有左右腿粗细相近、长短相同,才能组成健全的人。人字上的美育,是沟通德育与智育的津梁。德育、智育与美育三者是彼此影响、相互渗透、不可或缺的。最后,劳动教育属于最高层次的教育。桑新民认为:“劳技教育的实质是培养创造性实践能力。”[19]260我们认为,劳动教育的实质是培养体脑结合的、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劳动者。同时,这些劳动者必须具有相应的劳动意识、劳动精神、劳动知识、劳动态度、劳动情感、劳动意志、劳动技术、劳动技能、劳动习惯等。伴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界限的逐步消失,“目的在于达到个人的身体、情感、心理及道德观念和美学价值的平衡发展,以为了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20]的劳动教育在教育构成中所处的最高位置日益彰显、日益巩固。

当然,我们强调劳动教育的最高地位并不排斥其它四育的地位与作用。事实上,五育在教育构成中虽然起的作用各不相同,所属层次也有差异,但是都是不可或缺的。只有将各育有机地联系和统一起来,教育才能完成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重任。

参考文献:

[1]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马克思恩格斯论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326.

[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K].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755.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4]马克思.就若干问题给临时总委员会代表的指示[C]//瞿葆奎.教育学的探究.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69.

[5]顾明远.教育大辞典(增订全订本)[K].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

[6]文新华.论劳动、劳动素质与劳动教育[J].教育研究,1995(5):9-15.

[7]马开剑.国际视野中的高中技术教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84.

[8]徐长发.劳动教育是人生第一教育[N].中国教育报,2015-05-06(7).

[9]陈桂生.教育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243.

[10]张焕庭.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G].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4:173.

[11]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12.

[12]黄济.关于劳动教育的认识与建议[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4(5):17-22.

[13]余慧娟,李帆.2015关键词:改革 法治 落实[J].人民教育,2015(5):22-26.

[1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33.

[15]李建平.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益美以劳促创新[N].中国教育报,2001-10-17(2).

[16]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356.

[1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35-36.

[18]王毓.全面发展教育创新的理性思考[J].天津教育,2000(7/8):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