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中学体育教学的特点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体育课堂教学是学校体育教育的主要途径,是训练学生运动技能、增强体质、锻炼体能、促进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重要阵地。因此,提高体育课的课堂教学质量,是贯彻教学方针,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的具体体现。所以,提高体育课堂教学质量是教学工作者长期以来致力研究、探讨并努力解决的课题。通过体育课教学实践,我深刻体会到设计好体育课是上好体育课、提高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先决条件。
只有周密思考、精心设计,才会出现生动活泼的局面,才能有目的、有计划地完成各项教学任务,使学生更好地学习与掌握技术动作,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确定教材,制定任务
依据体育教学大纲精神和教材安排,结合教材内容,对教材内容进行先后排序,并对教材进行有针对性的编组,充分考虑到教材搭配科学合理,锻炼的部位兼顾上、下肢,达到均衡发展的目的。学习专项技术,使身体各项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在确定教材之前,先调查了解学生的思想和组织纪律情况等。例如:在高一第一学期体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对教学计划中安排的六个主要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组合,取得了预期的效果(铅球、支撑跳跃为一组,单杠、跳远为一组,长跑、篮球为一组)。制定课的任务是课堂设计的难点之一,要根据课的性质是属于新授课还是复习考核课提出明确具体的任务,所谓明确具体,就是提出的任务不笼统、不含糊,对完成每一个技术动作的情况有具体说明,实现“初步学会、初步掌握、改进、提高”等词语准确运用。如教学跳高的第二次课时教学任务确定为使学生基本掌握跨越式跳高助跑与起跳技术,因此,将指导学生助跑起跳贯穿于教学的始终,穿插多级蛙跳练习,目的在于发展腿部力量,提高跳跃能力。
二、采取多种方法
(一)单换跳是发展小腿、脚掌和踝关节力量的练习。
动作方法:上体正直,膝部伸直,两替向上跳起。主要以踝关节的力量起跳,用前脚掌快速蹬地跳起,离地时脚面绷直,脚尖向下。原地跳时,规定跳的时间(30秒~1分钟)或跳的次数(30~60次)。行进间跳时,规定跳的距离(20~30米)。以上练习重复2~3组。
(二)纵跳摸高是发展腿部肌肉和踝关节力量而经常采用的一种练习方法。
动作方法:两脚自然开立成半蹲预备姿势,一臂或两臂向上伸直,接着两腿用力蹬伸向上跳起,用单手或双手摸高。每次练习10次左右,重复3~4组。
(三)挺身展腹、收腹跳主要发展腰腹肌力量和腿部力量。
动作方法:原地屈膝向上跳,空中做直腿展腹、挺身动作,髋关节完全打开,双臂向后上方打开,在空中形成一个背弓动作,落地时有意识收腹、屈膝缓冲。连续进行,可以做20~30次,重复3~4组等。
在指导学生跳高时,我想办法解决关键问题:怎样使学生起跳充分,高摆腿。我使用皮筋代替横杆,使学生在练习中增强信心。为了解决摆动腿高摆,在教学过程中我采取了斜放皮筋(学生助跑一侧稍低)的方法,精讲多练,循序渐进,解决“放脚快、起跳充分”这一难点,在学生练习中,我注意发现学生存在的缺点,并着手指导。最后以游戏比赛的方式,激励学生争创好成绩,培养学生为集体争取荣誉的责任感,塑造团结、积极进取、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
三、合理安排运动强度、密度、场地与器材
体育教学任务,不仅包括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技术动作,更要使学生得到有效锻炼。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提高学生的练习密度,跳高分两块场地进行,这样一来,整个课堂的组织教学井井有条,大大减少了队伍调整的次数与距离,让学生有较多时间练习,充实了课堂内容,在一块35米长15米宽的场地上顺利完成这次课的教学任务。
总之,课前科学设计,课上认真落实,课后及时总结,体育课的教学质量将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李青梅,廖艳华.教学环境的转变在游泳教学中应用的研究[J].安徽体育科技,2005(06).
关键词:中学体育教学;教学策略
对于中学生来说,文化课的学习压力逐渐加大,长时间理论课的学习会导致学生身心疲惫,需要通过体育课等课程为学生紧张的学习生活做调节。体育教学必须结合中学生的个性特点,彰显体育课健康、轻松和活泼的学科特性,使学生能够真正通过体育课得到身体素质的提升以及身心的放松。下面,笔者主要对中学体育教学特点进行体育教学的策略研究。
1 树立正确的体育教学观
对于中学生而言,文化课的学习往往占据了学生大部分的时间,学生以及学校教师对于文化课的重视程度往往高过对体育课的重视程度,甚至在传统教学模式下,会出现文化课占据体育课时间进行文化课教学的状况,严重削弱了体育课的学科地位,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也产生了不利影响。为了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作为体育老师,应该首先明确体育课程对中学生健康成长发挥的重要意义,确立体育课的学科地位,将体育课看成与其他文化课一样不可或缺的教学课程,并落实到最终的教学实践中,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了解体育课的重要作用,并使学生以及其他学科教师端正看待体育课的态度,真正发挥体育课对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作用。正确的体育教学观的确立对于体育教师来说是不可缺少的教学态度,只有体育教师将自己所授课程重视起来,才能发挥教师在课堂的主导地位,学生才会真正认识到体育课对自己的意义所在。在正确体育教学观的指引下,体育课堂教学才能够实现对学生体育理论教学与体育实践学习的重要功能。
2 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
2.1 激发策略 对于当今的中学生来说,由于担负着学习压力的重负,且缺乏自主锻炼的习惯,使得大多数中学生对于锻炼的认识水平较低,无法真正了解进行体育锻炼的重要意义,自然也就不会主动进行体育锻炼,这对中学生的身体健康带来了较大的隐患。而且,如果学生无法真正懂得进行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就不会进行自主体育锻炼,那么,虽然学生在体育课堂会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相关锻炼,但是如果只是在有限的体育课堂时间进行锻炼是远远不够的,体育课教学不只是教会学生锻炼的方式,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建立终身锻炼的习惯。所以,需要体育老师对学生进行激发式教学,通过对学生锻炼积极性的激发,使学生建立起终身锻炼的意识。比如,为了让学生爱上体育锻炼,激发学生的锻炼兴趣,在体育课堂上教师可以为每位学生制定自己的锻炼指标,按照学生的身体素质制定科学的锻炼计划,然后约定一个时间对学生的锻炼情况进行核查,对那些完成锻炼指标的学生进行奖励。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有效激发起中学生的求胜心态,可以有效激发学生进行自主锻炼的积极性。
2.2 讲授策略 体育课堂的讲授环节影响着学生对于体育的基本认知水平与实际操作效果,因此,教师在讲授课程的过程中必须讲究讲课技巧,只有在理论讲述过程中能够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接下来的实践过程中才能够掌握要领,更好地进行体育实践。所以,教师应该避免讲授过多或者只实践不讲习的授课方式,依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确定理论讲述时长以及讲述方式,确保学生能够通过教师的讲授掌握练习要领。比如,教师在向学生讲述长跑的跑步要领和注意事项时,可以边讲课边进行实践,例如长跑时的呼吸节奏可以是两步一呼气两步一吸气,那么教师在讲完要领后,可以通过幅度较大的呼吸方式向学生展现正确的呼吸节奏,这样不仅可以通过夸张的教学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让学生尽快掌握正确的呼吸节奏。
2.3 引导探究的策略 体育课重在实践,而在实际实践过程中,学生由于不熟悉动作要领,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对于教师来说,应该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练习,不能害怕学生出现动作错误而在教学过程中反复告诉学生容易出现错误的地方,这种教学方式得到的教学效果往往不会理想。因为对于中学生来说,他们认为自己已经长大,因此对于教师的经验往往不会轻易接受,他们认为自己可以做到标准要求,所以很少会吸取教师的经验教训。而且即使学生将教师所讲的容易出错的地点都记住了,但是在真正练习过程中,学生既要注意正确的动作要领,又要注意不要犯教师叮嘱过的错误,难免会分散学生的精力,最终造成学生的练习效果不尽如人意。所以,教师应该做的只是将动作要领告知学生,然后让学生进行自主练习,只有学生真正实践其中,才会发现自身存在的动作缺陷,也才能真正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进行改正。因此,教师的任务在于对学生出现的错误正确引导,而不是害怕学生出错。
3 建立科学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体系是体育教学必不可少的教学组成,通过教学评价体系,教师可以准确知晓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存在哪些缺陷,方便教师及时改正,而且还方便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学生通过教学评价体系,可以将自己对于体育教学的建议反馈给教师,教师了解了学生的真正需求,才可以使教学更好地贴合学生,有利于通过课堂教学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于体育课的学习兴趣,也有利于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学评价体系不仅应该包含对教师教学内容的评定,还包括对教师教学方式以及教学态度的评测,通过全面多样的教学评价,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改进体育教学。
4 结语
中学体育教学应该以学生的需求为教学前提,并结合中学生的个性特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进行课堂教学,还要注重与学生的沟通交流,找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改正,使体育课堂教学能够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莉,朱亚明,田海燕,金学哲,张凯.体育课堂有效教学的几个策略[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4(02).
[2]陆新华.初中体育教学提升学生主动参与策略探讨[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5(11).
[3]邓文红.中学体育教师有效教学策略探究――以贵州省安顺市为例[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11).
[4]汪君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体育权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福建省实证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4.
【关键词】中学体育;教学评价;特点;方法
中学体育教学评价是对教学内容和结果进行客观的评价,大体可以分成三个层面进行解读。从教学目标看,主要看中学体育是否完成上课内容,是否合理安排课时,是否有效的完成了教学任务。从教学结果上看,是否通过“教”达到“学”有所成的目的,检测教师的师德和教学行为。从教学内容上看,教学手段是否得当,教学效果是否明显。这三项的有效实施,是衡量中学体育教学成果的重要因素。
一、中学体育教学评价的基本特点
(一)教学评价要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中学体育较之其他学科,有自身的特点,更多的强调身体协调力,身体素质、运动技巧和兴趣爱好等,对于先天的身体条件考察更为重视。显现在成绩上表现为通过自身的努力,存在不达标现象,而有些同学不锻炼,仍然可以取得优异成绩。从这个角度看,就给体育教师提出了新的课题,要鼓励并激发每一名同学对于体育的热情,并挖掘他们的性格特点,针对个性进行潜能开发,通过综合评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教学评价要有全局观
在中学体育教学评价过程中,体现全局性的特点,要对学生的技能和知识掌握进行综合评价,要将学生的品质纳入到考核范围之内。同时,在规定性的动作完成后,可以适当的给予学生选择权力,学生可以选择适合自身特点、较为擅长的项目进行体检,从而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参与热情。
(三)教学评价要有即时性
体育教学评价是根据学生的动作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并且对于每一次动作完成进行指导和评价,这就存在评价的即时性,外显突出。课堂教学中,对于体质差,体育掌握慢的学生可能存在畏惧心理,要舒缓学生这一情绪,就要对学生的即使评价进行调整,扬长避短。
(四)教学评价要可持续发展
结果是教学评价的终结,要关注过程性和评价结果的有机结合,观察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努力程度,如何处理教学中遇到的问题等。
二、中学体育教学评价的方法
(一)学生体育学习评价方法
学生体育学习评价是依据客观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结果进行综合性评价,以提升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教育的能力。
1.教师对学生体育课学习过程评价
教师通过对学生上课情况的了解,对学生进行教学指导,同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和修整,以期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教师可以对学生课堂态度、表现、习惯、控制力、努力程度、参与意识、动作和技能掌握等多维度进行评价,促进学生熟练掌握动作要领。
2.学生自我评价
在新课标体系中,要求学生对于体育学习的内容和态度等方面进行自省,结合自我暗示、自我激励和反馈等方法,唤醒学生学习意识,提高学习力。小组讨论,组员互评等方式较之教师评价更容易被学生接受。有效的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使学生能够针对自身生理和心理特点完成体育教学内容。
(二)中学体育教师教学评价的方法
1.即时性与阶段性评价相结合
评价是为了教学更好的开展,通过不断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手段,提升教学效果。体育教学存在即时性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记录学生日常训练的表现,将课堂表现作为期末考核的一部分。教师记录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纠正,即时评价直接、具体、及时,这种教学评价形式能够有效的与学生面对面交流,记录学生情况。即时性评价可以连续几次,结合期末总结性评价,给予学生整体指导,促进学生体育课堂知识的全面掌握。
2.定时性与定量性评价相结合
中学体育教学过程中,可以将定量和定性的教学评价有机结合起来,将课堂教学内容多元化。课堂讨论、师生点评、动作评述等定性评价,教师可以划定不同等级,对学生动作定级。教师也可以通过制定评价表的方式对教学进行评价,保持价值中立,客观的对学生完成课程情况进行分数判定,以衡量教学质量的好坏。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二者各有利弊。定性分析更倾向于主观判断,对量的评价不够完全,建设性意见存在。定量分析更倾向于数量标准的判断,对标准化更为侧重,通过数量分析后能够为教师提供整改方向。二者的有机结合恰恰起到了互补的作用,各持所长,优势互补,使体育教学评价更为科学、合理、全面、准确。
3.他人评价与自我评价相结合
一般情况下,体育教学评价往往以他人评价为主要方法。这个评价分别来自领导和同行两部分。在新课标体系下,对于体育教学也提出了发展性评价意见,更加侧重于评价教师的参与程度,评价教师教学的多元化体系,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表现,以领导、同行、学生、自我评价等多种因素共同考虑,有效完善评价体系,以促进体育教学的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三、总结
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健康成才为目标,通过不断更新和改进教学手段,评价方法,从全局考虑,综合评价,有效的将即时性评价与阶段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他人评价与自我评价相结合,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合理规划,精心设计,全面促进中学体育教学的教学评价和新发展。
参考文献: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