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中学信息技术教育范文

中学信息技术教育范文

中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学信息技术教育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中学生;信息技术;信息质量

随着人类文明的高速发展,世界已进入高度信息化时期。信息技术教育事业获得的成就是非凡的。纵观全球信息化教育,都是在教育国家所有的人,还有对人类的社会进步的发展做出了显著的贡献。但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的教育水平和一些发达国家仍有一定的差距。我们学校又位于西部欠发达地区,教育的现状与南方学校形成鲜明对比,较为落后,教育水平相对较低,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是不言自明的。

一、当前形势下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1.近年来,我们甘肃省的政治、教育、经济等领域得到了快速发展,与发达地区的差距明显缩小。但要让信息技术教育很好地发展起来,我们的教育方式方法等也有很多的缺点和问题。教育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即使我们的教师非常专业、师资质量标准也达标,但在信息化教育与发达地区还有很大差距。我们都知道,教育是一个整体活动,涉及软件和硬件。我们大部分教师信息知识、技能差,只会简单地使用多媒体课件。当然,也有做得好的,但只是一小部分,没有在真正的教育信息化中发挥作用。除了我们熟悉的几种常见的媒体工具,如电视、录音机、手机等之外,信息化设备高度集中的电脑不能让学生使用,甚至一些农村学生在现实中对电脑从未谋面,很少使用。

2.谈到了教师和学生的信息技术欠缺的问题,这与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是分不开的。提高信息技术教育最重要的是多媒体设备,每个城市学校还配置了至少一个多媒体教室,每个学生在一周有两三次的学习机会。但是其他学校配备的就很少,除了初中和九年制学校的一部分,以及中心小学,其他学校就基本没有任何信息技术教育设备了。实现信息化的信息平台,我们最大的互联网信息平台并不能完全满足我们的要求。总之,我们的教师和学生信息技术能力非常缺乏,对实现校园信息化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和阻力。这一切问题的发生是因为我们经济落后,没有足够的钱来改善信息服务平台。为了提高教师和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我们必须集思广益,多管齐下,健康、快速、全面、可持续发展,具体过程应该掌握规律和有创造力地遵循信息技术教育发展规律。

二、如何加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1.提高认识,了解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心理学认为我们的主观能动性是自发的,是任何领域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对任何教育的开展,如果没有足够的思考和理解,不能理解它的重要性,是不可能获得理想结果的。专业的信息技术教育教师是促进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可以使用班会,解释学生对信息技术思想上的不理解,让学生逐步提高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提高教师和学生信息教育是一个艰巨的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有足够的意识形态的理解,足够的心理准备,还有全面了解信息技术能力的重要性等等。

2.促进信息技术教育的理论基础,教育教师全面组织学习国家信息技术教育政策,及时了解国内外教育发展趋势,用新理论、理念武装大脑,来引导他们的业务发展方向。在日常教学中对学生的指导教育时,教师要注意让学生有一个全面把握教育政策、法规和其他有关规定的度量。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便帮助学生确立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学会使用他们需要的信息,帮助他们更好的学习,让信息技术成为信息生活的得力助手。3.增加投资,整合教育资源。近年来,国家教育事业的投资逐年增加。我们应该借此机会充分和合理利用有限的教育资金,结合事实分配资金购买设备,赶上设备使用地区的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的机会,取消、合并一些学校,最大限度地整合现有教育资源。这样购买信息技术相关设备并安装和使用,设备得到了充分发挥,学校教育信息化的硬件得到大力支持。在此基础上,调整信息技术教师,力求确保足够的人力来支持该地区的所有学校。

4.培训重点突出,全面辐射。全面促进教师和学生信息技术教育的同时,我们应该关注学生的信息教育素质,促进我们的教育工作,可以实现最终的教育效果。根据每个班学生的知识结构层次的不同,教师应设置合理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在学生之间建立起一对一的支持小组,力求促进最大的效果。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培养教师的信息技术知识面。现在有绝大多数的教师有一定的信息技术能力,而有些教师在信息技术方面的能力稍微差点。近年来,我们利用假日举行信息技术培训,并取得了良好的结果。但是离实现全面提升的机会有很大的差距。因此,进行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教育能力和相关的知识面。

三、提高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

中学信息技术教育范文第2篇

1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现状

1.1领导重视不够,课程没有充分开展

某些地区,领导重视不够,不太注意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更有甚者,不注重信息技术教育,只强调学科教学,或者是强调硬件建设,而忽视软件建设,由于软件更新速度快于硬件,当学校一次性投入建成以后,就再没有较多的投入搞软件建设。虽然投入较多,建起了漂亮的机房,但只是作为应付检查的摆设,学生很少有机会使用。学校领导缺乏现代教育意识,农村教育基本上还徘徊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许多学校领导还是将学生的考试成绩、中高考的升学率作为评价教师教学水平的唯一标准,不重视信息技术教育的建设,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阻碍了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也影响着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和体系结构。

1.2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学校教育设备落后,硬件设施差

教育信息化建设需要足够的资金作保证,信息技术教育可以说是一门高耗课程,它的开展是需要一定数量的资金投入作后盾。由于我县财政经济实力不强,是典型的“部级贫困县办大教育”。虽然国家、省、市、县对我县教育的总投入逐年增加,但是平均起来增长不多。资金的短缺造成了软硬件建设的滞后。要在农村中小学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就需要有成套设备,虽然大多数学校领导都已认识到建校园网、更新升级的重要性,然而计算机房的日常维护费和电费,使有限经费更加紧缺,致使学校的计算机无法及时修理和更新。可以说资金是困扰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一个大问题。

1.3信息技术教育教师不足或课量较重

有的学校没有计算机专业毕业的教师,让老师们在满工作量的情况下加信息技术课,造成了专业素质、业务能力达不到要求。有的则是把计算机专业的教师安排带其他课,信息技术课成了摆设。由于无纸化办公的要求,大部分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除了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兼有打字复印,负责学校机房、办公室计算机及教师计算机的维护,统计学生考试的各科成绩,统计汇总上级各个部门的数据,使信息技术教师忙于政务,而轻了专业。信息技术教师在学校工作中得不到学校领导和老师的理解,绝大部分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地位低、环境差、待遇低、工作重,而且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缺乏激励机制和评价机制,挫伤了大部分教师工作积极性。

1.4信息技术教育课程质量低

在我县农村较为贫困的地区,大多数学校还未普及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即使部分学校配备了相应的设备,也往往是教授学生简单的上机操作技能,还停留在将计算机知识作为信息技术课主要内容的阶段,未涉及信息能力和素养的培养。更谈不上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2解决农村初中信息技术教育现状的对策

2.1转变教育观念,纠正课程设置偏差

观念的转变是实施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一个重要条件。

首先要转变领导的观念。通过组织领导及相关人员学习、参观,充分认识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是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需要,信息素养应成为人们的一种基本能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是适应信息化社会教育方式根本转变的需要,让他们有紧迫感和压力,开齐课程,并按课程标准和计划认真安排好信息技术课,按专业排课,抽专人负责。

其次,加大资金投入,保证教育信息化建设需要。

最后,要转变教师的观念。教师是直接与学生打交道的,他们对学生的影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是国家提出的一项事关全局的战略任务,只有不断提高自身信息技术素养,才能适应新时代赋予教师的责任。

2.2加强业务培训,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新技术、新媒体的社会效益的体现关键在教师,没有较高信息素养的教师就不可能有很高的社会效益,为此,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加大教师培训的力度迫在眉睫。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数量足够,素质较高,适应教育信息化的师资队伍是推进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关键。在采取激励政策,吸纳具有高水平计算机知识的专业人员到农村学校去的同时,必须增强自身的造血功能,就地取材,充分发挥教师进修学校培训师资的优势,培养信息技术教育专职教师,并对在职中小学教师定期进行信息技术培训。针对农村教学点、农村小学、农村初中的不同需要,采用骨干培训与全员培训相结合,集中培训与日常实践相结合等培训方式,全面提高教师应用教育技术的能力。

2.3加强教育科研,促进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的整合

中学信息技术教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 信息技术 教育教学 信息安全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正悄悄地对人类社会进行一次技术改革,它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正在不断地发展与深入。而信息技术的推广与使用也极大程度地影响、改变我们的传统教育,因此教育工作者应当正确认识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功能特点,科学而有效地使现代信息技术与基础课程的教学相结合、相融合。信息技术,即利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利用现代电子通信技术从事信息采集、存储、加工、利用,以及相关产品制造、技术开发和信息服务。如何上好信息技术课?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在信息技术教学中,首先要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师在教学工程中应该高度重视信息技术对学生教学的重要性,信息技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信息技术教育在现阶段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着重探讨如何做好信息技术的教育教学工作,主要观点如下:

1.现阶段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状况

由于掌握信息技术是踏入社会参加工作必需的技能,因此,人们对信息技术的关注程度在逐渐的提高。但是由于该学科的学习受社会环境和家庭经济状况的制约,同龄学生中计算机相关知识及操作水平相差较大,且信息技术课的课时有限,课堂所能传授的知识较少,这是现阶段限制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重要因素。

2.加强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工作的建议

2.1提高全体师生对信息技术教学的认识程度。

计算机是信息的主要载体和传播工具,在教育中承担较重的作用,利用计算机能够完成相关工作文档、计算、统计分析等相关任务。要充分让学生认识到信息技术的缺乏将使自己成为可怕的“文盲”,不了解信息技术的人将在社会上寸步难行,与社会脱节,无法独立生存,因此应全面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学会让计算机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2.2培养学生对“信息素养”的敏感性。

培养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要求,主动地、有目的地去发现信息,并能通过有关途径,如:利用媒体、互联网、书籍、报纸等收集所需要的信息。然后将所收集到的信息进行筛选鉴别,对有用的信息进行分类整理。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开始阶段,通常怀着好奇、兴奋的心理,但随着学习内容的不断深入,部分内容需要反复的、大量地训练,极大程度地消减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在该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应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探索知识的热情。

2.3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当今社会是知识经济时代,二十一世纪需要的是有创新意识、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因此在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的创造潜力进行挖掘,鼓励学生勤于思考,突出创新意识的培养,强调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此,在教学过程中,要为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思考、创新环境和机会,给学生留有更多的思维空间。只有将学生放置在自主学习的环境里,学生才有可能发挥创造性,体验创新的乐趣。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该学科的教学内容应与其他学科内容相结合,使学生的学习目标处于一个具体的、现实的环境下。

3.加强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正确理解

由于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已成为人们生活和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互联网络资源。但是一些非法分子也利用网络传播的便利性,在互联网上散布暴力等不健康内容,给青少年成长造成了极大的干扰和不良影响。因此在完成信息技术的教育教学任务后,同时要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鼓励学生积极抵制不健康内容的传播。针对青少年喜爱玩网络游戏的特点,教师要采取不回避的态度,要对不同游戏区别对待,对健康、益智类游戏,允许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后进行游戏,而对于一些不健康游戏,则明确告知学生禁止的理由。同时为了加强对学生的约束力,营造良好的学习、交流环境,使学生养成积极向上的学习劲头。

中学信息技术教育范文第4篇

教学内容是指在不同的科目中具体的事实、观点、原理、问题和处理方法。教学目标的明确表达,在很大限度上给教学内容的设定指出了一个大概的方向。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中要考虑很多问题,如目标的相关性、内容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及其对学生和社会的影响,以及能不能被接受学生,是不是符合学校教育的基本任务等等。

二、教学内容的趋势

(一)明确培养目标,立足全体学生

信息技术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增强学生的信息技术科学素养。所以,信息技术教材的编写应该基于所有的学生,尽量避免生僻理论的出现。依据中学生的实际需要,让学生能够熟练应用必要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

(二)注重实践,加强实验

信息技术教学内容应注重实用性,没有实际操作,整个课程教学内容将不能够达到想要的目的和效果。所以,应加强软件和硬件的建设,为学生进行计算机操作创造条件。

(三)培养兴趣,重视应用

信息技术是个新兴的课程。当学生接触新的事物时都会有着很大的兴趣,但后期信息技术课程内容将不断深入,有些知识必须去不断被重复练习,不仅无聊,还增加了难度,这会造成他们的学习兴趣逐渐下降。这时教学内容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让学生自己了解信息技术的实用性,提高信息技术学习的积极性。

(四)注重学科渗透,反映发展动态

信息技术概论的教学内容在论述本科目知识时,也应该涉及与之有关的其他方面的知识。这种教学方法,不仅有利于学生的理解,也能够帮助学生扩大和深化知识结构。

(五)联系社会,开放办学

为了满足学生在未来的工作需求,信息技术教学应该尽量走出学校,以反映社会的需求。比如组织学生访问大的网络公司、更新速度较快的网络通信部门,邀请专家来校授课互动等,尽量把最新的国际信息技术展示给学生。

(六)编制多种内容,适应学生需要

关于信息技术教学的内容,不同的人不同层次的需求。一些人认为应该建立跨学科的课程内容,另一些人则提倡设置综合课程,还有些人认为除了必修课,也能够设立有地方特色的各种各样的选修课程,让学生自己选择。

三、信息技术教育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学生务必要有积极的学习兴趣,才能使自己的学习自主性等到应有的发挥。教育工作中,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可以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此,在中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创新能力和知识水平的发展逐步从量变到质变,从而培养出学生的创新能力。中学信息技术课程实用性强,因此在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应注意的相关工作,在结合教学内容、符合实际情况的条件下创新的设计,使用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二)给予学生足够的信任

在中学信息技术教育进行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时,教育工作者的态度是非常重要的。一般来说,教师在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中面对学生的态度不够好,总是缺乏信任,对学生的创造力并不能给予肯定。这些问题普遍存在于中学生学习信息技术新课程的过程中。因此,在中学信息技术教育实践进行时,当谈到的探索和复杂性的课题时主要是由教师来解决的。教师这样做的主要原因是避免教学活动与教学目的偏离,教学任务的延迟,学生创新效果不好等,导致其思维习惯受到影响。这种行为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大阻碍,是目前的教学中存在的严重错误。所以,在中学信息技术教育进行中,教师务必足够信任学生,鼓励学生自助完成教学任务,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潜能,以便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在实践中培养创新能力

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育实践发展的过程中,教师应充分注重它的实践性,在教室里给予学生某些表现的机会,这样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就会增加很多,可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喜悦,使他们对这门课有浓厚的兴趣。这既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创新思维,也能够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其中,在学习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教师的教学活动进行时,务必新旧知识相互穿插,以便于学生在自身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关于那些启发性的问题讨论,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独立处理,这样可是让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训练创新能力。此外,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假如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教师应该及时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及时搜索和收集相关信息,然后课堂上和学生交流探讨,在交流中启发学生去发现问题,并分析其处理方案。假如在这个环节中学生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就需要相关的教师来解释和指导了。这种教学方法在实际进行中,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够得到提高,增强实际操作能力,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力逐步强化。

四、结束语

中学信息技术教育范文第5篇

我们正是遵循了这个指导思想,在中学信息技术课程实际教学中也意识到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自学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努力实践。本文就论述了我们对中学信息技术课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必要性的认识;进而阐述了我们在中学信息技术课教学实践中的几种做法。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素质教育

在现阶段,我国教育正处于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全面转轨的时期,一些常规科目的性质、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等等,都在发生着革命性的变化。我们新兴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不必再重复传统学科的这些过程,而应当直接在信息技术课中实施素质教育。

教育部长陈至立在2000年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发达国家已经开始把注意力放在培养学生一系列新的能力上,特别要求学生具备迅速地筛选和获得信息、准确地鉴别信息的真伪、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并把学生处理信息的这三项技能作为与读、写、算一样重要的新的终生有用的基础能力"。同时指导性地指出:"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内容从传授计算机基本知识转到利用计算机和网络作为工具帮助学生更好地自主学习和探讨;教师利用计算机教学从传统的课件制作转到注意课程的整合;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也正在克服单纯学习技术的观点,正在更加注重对学生进行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的教育"。

以计算机应用技术为主要教学内容的信息技术课,我们要培养的目标:一是面对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就是要让学生感受到技术的更新,意识到需要不断地更新自己所拥有的知识,并逐步培养起有效地去更新自己知识的能力;二是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作为以应用技术为主的信息技术教育,如果只是纸上谈兵,是不可能掌握这些实用技术的,必须加强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才能切实掌握这些技术;三是学会应用,培养在应用中创新的能力。立足于实践,在应用中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尽可能地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并帮助学生光大这些火花,进而让学生在实践和成功中,养成创新的能力。

一、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信息技术的教材,在内容选取上只罗列了当前阶段的大多数人所应当掌握的信息技术应用,而没有考虑到信息技术更新发展的变化,更没有照顾到素质教育对培养学生能力的要求。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学习者带来了不断地去更新自己已有知识的需要,对于信息技术课尤为显著。层出不穷的计算机软件、日益通俗的计算机应用技术、日新月异的网络信息,这些都不是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所能够一时完全学到的。这一点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给学生特别指明,使其意识到知识更新的重要性。明确了更新知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学生自学时就有了主动性和积极性。当然上述仅仅强调了非智力因素,学生自学能力的高低和自学效果的好坏,还取决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这同样也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在教学中,我们尽量给学生提供自学机会。例如,将教材中符合学生知识水平的教学内容,象计算机基础知识,信息技术的发展及趋势和信息技术在社会中的应用等专题知识,可以先让学生自学,再由学生通过讨论(或辩论)发表自己的见解,最后由教师对学生的理解作出修正或对学生的问题作出解答;有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去学习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教材之外的知识,象各种简单动画制作软件,让学生各显神通,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或阅读书籍、或查资料、或通过多媒体学习软件、或在教师和同学的帮助之下掌握,在一段规定时间的自学之后,经过测评,让一些学有所成的学生走上讲台,向同学介绍自己的学习内容,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二、培养学生实践技能

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过程要素已经不同于传统学科,除了教师、学生、教材之外,还应该包含教学媒体――计算机。勿庸置疑,实践在信息技术课中的重要性。信息技术课教材中安排了许多实用的、可操作的内容,以加强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我们不但要"授之以鱼",而且还要"授之以渔"。

对于实践课教学,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的计算机配置情况和不同的教学内容,可采用不同的方式。例如基于资源的主题探究、基于网络的合作学习、基于学生作品的交流评价的教学方式。

例如,采用教师边讲解,学生边练习的教学模式,教师课前要认真分析教材,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过程并制作一些适合于本课的演示教学课件,考虑好什么时候该上课,什么时候该让学生练习;教师讲课时能统一控制学生用机,学生练习时能开放学生用机。这种模式具有很强的实效性,学生可以及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学过程是双向的。

当然仅仅依靠课堂有限的练习要想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是极其有限的。我们还可以通过选修课、活动课,甚至开放计算机实验室,增加学生上机实践机会。时间的积累只是提高学生实践操作技能的一方面,教师还应当注意对学生的实践加以监督和指导,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程度的要求,各尽其能:多数学生应达到教学目的的基本要求;少数基础较差的学生经过努力要有所提高;少数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深入学习课外知识。

三、培养在应用中创新的能力

素质教育,很大程度上包含着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鼓励学生不受固定模式的约束,大胆地对所学知识的内容、适用范围作出猜想和判断,并将其猜想作为创造新知识、探索新功能的基础,举一反三。

教学中我们尽量结合实际,以及计算机知识与其它学科的整合,更多地采用启发式,渗透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培养。

首先,教师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应注意知识的连续性和知识的迁移,为学生的创新能力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的实用性,例如,计算机的文字、数据、图象处理,网络应用等内容,为教学中概念的引入带来了极大方便,在问题讲述时,教师可以采用启发式试探学生的认知水平,探寻学生思维中的闪光点,适时给予光大,这对学生是莫大的精神激励。在教学内容顺序的编排时,可以让学生先掌握基本应用软件的使用,再回来学习操作系统的知识,这样可以使学生对操作系统的功能有实践性的认识。

教师还应当鼓励学生开发计算机应用,甚至计算机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例如学生学习了数据库应用后可以为班级处理考试结果,为教师提供考试质量分析报告;还有学生将数据库应用于地理学习,自己编写"世界各国信息小词典",推广给同学用于帮助地理复习;还有学生利用简单编程为数学抽象的函数分析提供具体的计算机模拟;还有学生能够帮助其他学科教师编制教学课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计算机多媒体进入教学中,通过声音、图象等多种表现形式,使学生能对知识掌握得更加透彻、更加形象,有利于调动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激发积极的思维,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有所发现,有所提高。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新兴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缺少现成的教学经验可供借鉴;而且信息技术本身又是一门飞速发展的技术,需要不断去探索。但是有一点是坚信的: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要切实地实施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

中学信息技术教育范文第6篇

一、结合课堂常规,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

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课堂教育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在信息技术课特别是上机实践教学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形:键盘、显示器下面藏着小食品袋、主机后面扔着塑料瓶、电脑桌的夹缝里塞着垃圾、桌子里面的内壁上粘着口香糖、运行的电脑显示屏被关闭……出现这样的问题,关键在于学生没有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

首先,要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要让学生明白,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会让一个人终生受益。

新生升入初中,在进入机房前,教师要对他们进行机房使用规章制度的教育。比如:上机前要穿好鞋套;不准把食品、饮料等带入机房;不许私自拆卸机器设备;未经允许不能私自使用U盘或外接设备;下课后要正确关机,摆好桌椅方可离开;值日生要定期打扫机房卫生。

其次,教师要本着“德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原则,影响带动学生。教师在课堂教学和指导示范中也要有良好的行为习惯,不仅要言传,更要身教,这样才能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

二、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素养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有很多的学习内容包含了德育。比如:通过信息和信息技术的学习,让同学们了解到我国的信息技术发展还比较薄弱,鼓励学生从小树立远大志向,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热情;通过信息技术发展历程的学习,在讲解到语言的产生、文字的创造这一部分学习内容时,让学生理解到作为文明古国的中国“四大发明”对世界的文化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让学生体会到中国的传统文化,悠久历史,自然而然让同学们产生一种民族的自豪感;在学习计算机安全和使用中,让同学们懂得保护知识产权,科学、正确、有道德地使用信息进行学习和交流。

三、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1.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良好、融洽的师生关系在教学中会起到很好的作用,有利于对学生的德能培养。

在教学中,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具有启发性教育的问题,和学生一起探讨交流。对学生的发言给予充分的肯定,多给一些赞扬和鼓励。对于表现好、发言积极的同学,我会说:你的表现很好;你的表现很棒,观点很有新意;你睿智的语言把教师也征服了;你独特的思维让老师看到了一个优秀的你等等,让学生感受到一种被尊重、被鼓励、被赞扬的感觉;对于回答时有困难或消极的同学,给予及时的鼓励和帮助。罗杰斯一贯主张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中心,要求教师秉持真诚、信任、接受和同感理解的态度与学生建立平等的教学关系。

中学信息技术教育范文第7篇

当今社会,无论是教育均等化还是教育现代化,都对教育信息化提出了必要的发展要求。但是在现实中,小学教育的信息化存在认识滞后、设施落后和师资不足等诸多问题,这些都需要将教育信息化作为一个系统工程,从全局的角度进行认识和构建。

关键词:

教育信息化;中小学;计算机;网络;师资;管理

教育信息化在我国从起步到发展,已经跨过了十多个年头。中小学的教育信息化也在不断地更新换代。那么,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到底效果如何呢?

一、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必要性

教育信息化就是通过在教育领域引入计算机和网络信息等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现代化。可以说,这是新时代对教育技术和理念的重要要求。

(一)教育均等化的要求

教育公平,首先要实现教育资源的公平配置。然而,在当下我国的教育资源分布很不均衡,尤其是中小学教育资源更加不均衡,其中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存在很大的差距和差异,这些都对教育的均等化造成了诸多障碍。通过教育信息化,有助于实现中小学教育资源的均等化。我国农村地区的教育基础设施和师资是比较落后的,但是借助教育信息化的资源共享技术,可以让广大农村和偏远地区的孩子享受到更加现代和优质的教育资源。

(二)教育现代化的要求

21世纪是现代化教育和素质化教育的时代。通过教育信息化,有助于推动和促进教育现代化的发展。2010年7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要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中小学教育如果不适应信息化的要求,就赶不上现代化发展的步伐。2010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其中专门提到要“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

二、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尽管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经过多年的发展也取得了很大进步,但其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需要进一步改进。

(一)理念滞后

很多中小学领导和教师把教育信息化片面地理解为教育的计算机化和网络化,认为发展教育信息化就是多配几台电脑,多设置几间多媒体教室。他们仅仅看到了信息化“技术”的一面,而忽视了信息化“理念”的一面。其实教育信息化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它的手段虽然是为了使用信息化技术,但是目的却在于利用这种新式的教育技术和方式来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用现代化的教育资源来丰富教育知识储备,用多样化的教育资源培养学生开放式和发散性的思维。因此,教育信息化绝不仅仅是建什么高档次的网络,多设置几节信息技术课程等硬件设施建设的问题,[1]它的根本目的在于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促进教育改革,促进师生互动,培养素质化和创新型人才。

(二)信息化设施落后

相比较西方发达国家,我国的教育信息化起步较晚,基础较弱,因此在信息化基础设施设备方面仍然存在诸多不足。尤其是在一些农村和偏远地区的中小学,计算机配备数量不足,多媒体教室少,而且开放时间有限。同时,安装的门户网站功能不完善,信息更新不及时,优质信息化教育资源匮乏。教育信息基础设施的落后,严重影响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同时也对教育资源的均衡构成了很大影响。一般而言,目前城镇地区的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设施相对完善一些,而农村和老少边穷地区则落后一些。

(三)信息化师资不足

大部分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师都是半路出家,由其他学科教师慢慢摸索和熟悉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发展而来,因此他们难免受制于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在对信息化教学的理解和认识以及技术的应用方面存在一些不够深刻、不够熟练等诸多问题。这就导致本来一堂生动的互动型信息化教育课,在他们那里可能也会演变成传统的单向灌输教育。信息化技术教师的缺乏,很大程度上与当地教育经费缺乏、对中小学教师的信息化技术培训不足有关。教育信息化是一个综合型工程,需要合理地配置各项资源。但是,目前大部分地区对教育信息化的投入都放在了电脑、多媒体教室等硬件网络设备方面,而对教育主体的教师培训则关注不足。这种重信息化硬件建设,而轻软件资源投入的模式,对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造成了很大障碍。[2]

三、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出路

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目前存在的问题,一些是发展基础落后导致的,一些是认识不到位影响的。只要认清问题,对症下药,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就能够事半功倍。

(一)加强信息化教育基础设施建设

教育信息化不仅仅是信息化技术设施设备的建设,但是这些信息化基础设施却是一个基础和载体,缺乏了这个基础和平台,教育信息化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因此,当务之急,仍是加大信息化教育基础建设投资,尤其是向农村和偏远地区中小学的投入倾斜。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需要适度超前,但是也不能盲目赶时髦。要根据现代化和信息化的发展实际要求,建立和完善覆盖城乡中小学教育的信息化教育基础设施网络。

(二)加大中小学信息化师资培训

无论是传统的教育,还是信息化的教育,都离不开教师。只有中小学教师的信息化技术成熟了,教育理念提高了,信息化教育才有了正确的向导。因此,要根据中小学教师的信息化实际能力,提供适合的信息化教育培训内容和培训模式。不仅要培养他们掌握信息化教育技术的能力,更要培养他们先进的教育理念,促进他们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的现代化转变。

(三)建立教育信息化管理机制

教育信息化是一个系统的现代化教育改革工程,需要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学校、教师和学生等各个环节的统筹和配合。因此,有必要建立一个综合的教育信息化管理机制,从全局做出统筹和规划指导,从技术、资源和理念等各个方面入手教育信息化改革。[3]

作者:崔利军 单位:内丘县实验小学

参考文献:

[1]金陵.2013年中小学信息化趋势探微[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3,(1):27.

中学信息技术教育范文第8篇

2005年9月12日到10月22日之间,我和其他9位同学来到佛山市官窑第二初级中学进行为期40天的教育实习。40天的实习生活是辛苦的,也是很有意义的。在二中校领导、老师及带队教师的支持和指导下,在计算机科组老师特别是指导老师吴老师和原班主任李老师的帮助辅导下。我的实习工作了得了比较圆满的成功。

一、教学工作

实习学校给我安排的教学科目是《初中信息技术》。由于每一个班级一星期只有一节课,所以我教授了三个班级的课。分别是:202、207和107班。共上了6节课。这是门操作性较强的课,要注意动手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在第一周见习的听课过程中,我基本上了解了课程进度和科组教师的教学方法。他们都是按一份份练习进行讲解。应试教育成分较多。在上课过程中课堂气氛比较闷,与学生互动少。在召开小组会议时,我们组员中有人提出了个方法。就是把题目改头换面。这就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在后来的教学活动中证明了这个方法是可行的。在最后的总结交流会上。科组老师也对我们这一改动加以表扬。如在教学生字体设置与插入艺术字时,原题目是给出一段文字,让学生进行设置。这样比较枯。而我们就把题目改为一份自我介绍。先让学生看一份自己做好的。吸引学生注意力,之后要他们照着做。把名字、性别等进行设置。而标题“自我介绍”则作为艺术字插入。这样,在学到知识点的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 总得来说,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很好的完成了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

二、班主任工作实习

中学信息技术教育范文第9篇

摘要:现代教育技术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学科,它是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在教学中有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正日益成为教育的先导。文章就如何将现代教育技术的先进理论应用于教学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现代教育技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戴尔的经验之塔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12-0034-01

一、现代教育技术的定义

首先,什么是教育技术?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学会(AECT)1994年的定义是:“教育(教学)技术是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估的理论与实践。”2004年6月,AECT对教育技术的定义又做了进一步的修订,即教育技术是通过创造、使用、管理适当的技术性过程和资源,以促进学习和提高绩效的研究与符合伦理道德的实践。也可以简单理解为教育技术是教学硬件、软件和教学方法组成的系统。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课堂应用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简单地说,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它强调学习者的主体性认知,又不轻视教师的主导性地位,强调学生是信息获得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界知识的被动灌输对象。

众所周知,传统的教育方式是以考试目标作为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基本以讲授法为主,以分数高低论学生优劣,以升学率作为衡量教师和学校水平的唯一评价标准,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室为中心,学生成为了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这种应试教育更多的是训练学生的记忆力,而不利于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当前教育改革正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推进,“教”与“学”的根本目的不再是单纯的知识灌输而是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的全面发展,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显而易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有利于我们改变我们过去狭隘的教育观,有助于推进素质教育改革,优化教学成果。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深入学习其理论先进性,但又要看到任何理论都不可能是完美的,我们要改进性、有目的性地使其为我们所用。下面是笔者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几点体会: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在讲解Powerpoint软件中的自定义动画时,笔者从网上下载了一个Powerpoint优秀案例《保卫钓鱼岛》,并配上了栗子演唱的同名歌曲,作为导课内容,将钓鱼岛的历史由来问题以Powerpoint动画的形式展示给学生,同学们群情激愤,既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又成功地调动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我们讲office系列办公软件中的Word、Powerpoint、Excel,虽然它们的用途差异很大,但作为同属微软的办公软件,它们之间仍有着大量的一致性内容,比如,工具栏、背景设置、页眉页脚设置,很多东西是重复的或稍加变通的,我们在讲课中将这种关联性引入,将使学生学起来更轻松。此外,以这三款软件为例,学生的初始能力相差悬殊,那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建立好新旧知识的联系,切入点的选择就尤为重要。我们不能使基础好的学生不屑于学,也不能让没有基础的学生跟不上,因此,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笔者就大胆尝试打乱章节顺序,不按部就班的从头讲起,而是抽取一些精髓、一些更吸引人、更实用的来讲,再逐步将知识点串联起来。实践证明,这样的安排更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也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3.为了实现有效的意义建构,笔者总是创造条件组织协作学习、开展讨论与交流,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不是讲满45分钟的课堂才是高效课堂,我们要学会将课堂让出些给学生,加强师生之间以及生生之间的交流与协作。有很多时候,笔者会将所讲的知识点以作品的形式呈现给学生,然后再用任务驱动的方式,一步步引导学生通过自己思考、同学间讨论,相互协作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

三、“经验之塔”中看视听媒体的桥梁作用

美国教育家爱德加·戴尔(Edger Dale)在1946年所著的《视听教学法》(Audio-Visual Methods in learning)一书中,提出了“经验之塔”(Cone of Experience)理论,见图1。

“经验之塔”理论把学习得到的经验按抽象程度的不同分为三大类十个层次,其中“塔”基的经验,是最直接、最具体的经验,越住上升则越趋于抽象。教育不能只满足于获得一些具体的经验,而必须向抽象化发展。位于经验之塔中层的视听教具,既能为学生提供具体的、易于理解的经验,又能打破时空限制,使学习者直观接受不能亲眼所见的知识,取代做的经验,进而理解抽象的语言符号,突破教学中的重点、难点,达到教学目的。

比如,我们讲信息技术的悠久历史和发展趋势,这里有着很大的时间跨度,我们每个人都不可能全程参与其中。笔者就将信息技术的五次革命利用视听媒体图文并茂地展示给学生,一边放映,一边启发引导,学生慢慢发现这段历史原来我们已有的知识体系里就有,我们是知道的,像放电影一样:从结绳记事、语言到活字印刷,到电报、电话、广播、电视,直至今天的计算机及其支撑的互联网络。通过展示,学生感到书上的文字不再枯燥而难于理解,并深刻地认识到了什么是信息技术。

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优化课堂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以获得优化的教学过程为目的,以系统理论、传播理论、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为基础,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修改方案的过程。教学设计过程既是系统化的过程,又是充满创造性的过程。

好的教学设计,从备课到评价与反思,每一个细节都是不容忽视的。因为信息技术课程课时较少,同时考虑到所讲授内容的整体性和逻辑结构,笔者通常采取学期备课的方式,这样对教材有个整体的规划和把握;学生的初始能力分析是影响学习的重要因素,要主动去了解他们的年龄特点、思维特征、初始能力、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态度,等等,去分析、去分门别类地记录,这样做课堂上就会明显轻松不少,大有“知己知彼百战百胜”的感觉;围绕教材,考虑学生的兴趣和能力,以学生为中心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关注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进行活动的方式以及如何使整个课堂得以有效地运作,实现高效课堂;教学反思以学生对所学内容是否理解和掌握为重点,关注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而不是学生的课堂行为和情绪反应等表面现象。同时,教师针对自己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做出实事求是的评价,并在以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和调整。

中学信息技术教育范文第10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创新教育中图分类号:G633.6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6-0187-01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越来越体现在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上,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创新人才。因此,实施创新教育已成为时代的要求。为了培养具有信息素养的21世纪创新型人才,中学信息技术教学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习的顺利开展;注意展现信息技术发展、信息技术创新和信息技术应用中蕴藏的人文精神,有意识地设计人文及社会的教育主题。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以课堂为阵地,以新课标为指导,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善于思考,学会独立思考,突出创新意识的培养,强调创新能力的提高。创新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主要目的,即通过学校各种教育途径和形式,培养学生发现新知识、新事物、新方法的探索精神,培养学生对原有知识(事物)的"有中生新"和准备"无中生有"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这样,以计算机与网络技术为主的信息技术课教学就成为实施创新教育的先头兵。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1.区别信息技术课与单纯的计算机课,明确教学目标,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信息技术课与单纯的计算机课,无论在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上,还是在教学模式上都有一定区别。

1.1在教学内容上,计算机课的教学只局限于理论知识,只注重引导学生熟悉了解相关软件的应用。而以计算机与网络技术为主的信息技术课,它既具有很强的理论性,更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充分利用和整合各种教育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必备的软硬件条件和积极健康的信息内容,为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营造良好的信息氛围。它要求学生不仅要很好地掌握其中的理论知识,而且还要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操作实践中去,并在操作中不断发现问题。因此,通过这门学科的学习,在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具有较好的作用。

1.2在教学目标上,计算机课侧重于键盘的操作和软件的应用。而信息技术课以"信息处理与交流"为主线,按照"信息的获取与评价-信息的加工与表达-信息的与交流信息的存储与管理"的逻辑线索呈现学习内容。要求通过学习,使学生具备获取信息、分析鉴别信息、传输处理及综合利用信息的能力,并逐步内化为创新意识。再次,在教学模式上,计算机课以教师为主,忽视学生创新意识。信息技术课则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适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营造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陶行知先生说:"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而且使最大多数人之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 创新就是要求异,不要雷同。信息技术课教学是一个双边活动的过程,教学首先要抓住学生对计算机好奇的心理,充分发挥他们的内在动力,让他们在教师的指导下,自觉有序地学习相关知识,给他们营造一个能够思考的学习氛围,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

2.1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对象和实际条件,确定不同的教学方法。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接受知识的限度,引导学生拓宽思路,使课堂气氛既热烈又严肃。如利用问题法让学生用计算机查一查自己出生那天是星期几?画图时能不能不用"橡皮"把画布擦干净?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学习,他们学到的不仅仅是新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亲自去体验这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让他们在这一过程中充分实践,从而引发了创造思维。实践证明,灵活的教学方法可以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也确实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得到了培养。

2.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中学生的思维是非常活跃的,而教师的主导作用决定着学生的兴趣浓淡,主动性和积极性的高低。教师要研究学生、了解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心理感受和需要,给学生创造学习的环境,提供各种运用计算机的机会,让学生充分接触计算机,运用计算机,力争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发挥才智的环境。

3.采取循循善诱施教,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学生在进入学习情境后,师生间要进行沟通,使学生了解学习的目标和自己要解决的问题,在任务的学习阶段中,教师只是一个帮助者和指导者,多给学生以鼓励,让学生都能自由地、大胆地去完成任务,教师要走进学生当中,及时为学生提供帮助,还要主动地全面观察了解学生、发现学生出现的问题,特别是共性问题,教师要及时提醒和指导。在学习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学生的首创精神,学生通过在计算机上进行操作,体验成功与失败,正确评价自己的认知活动,从中获取对知识的正确理解,探索问题的最终解决。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要告诉学生,应如何去解决这些问题。如向教师同学请教,翻书本、查资料,或在软件中的帮助,还有上网请教等,以培养学生获取信息,鉴别信息、处理信息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4.建立客观评价体系,巩固学生创新成果

教学是过程,考核是评价教学效果的一种手段。让学生在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应用的过程中,掌握利用信息技术解决的思想与方法,形成交流与评价的能力、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提升学生在信息技术方面的素养,为学生能终生学习和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正确的评价体系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创新的积极性。

总之,创新教育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情况下,提出的一种教育模式,信息技术教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交互友好,开放的实践环境,有利于组织和引导学生,让学生在上机实践中主动地探索,积极思考,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就可以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当前,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科技进步日新月异,身为信息技术学科教师,责无旁贷地承担着探索、改革、创新、为国家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重任。只要我们善于做教学研究的有心人,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自由的天地,鼓励各种思维方法自由发展并加以引导,在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勇于探索,实施创新教育,我们一定能够为实现中国梦培养出优秀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中学信息技术教育范文第11篇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德育教育渗透探析

一、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分析

(一)满足新课程教育改革的要求标准

在新课程教育不断改革的影响下,改变了以往传统教育模式和教育方式,并且学校和教师逐渐提高了对学生个性需求和人格发展的重视,充分意识到学生的行为习惯必须要以道德建设为基础进行培养和规范。所以,由此可以看出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学生有一个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满足社会主义道德教育体系的要求标准。随着《中小学信息技术新课程标》的提出和实施,其中明确提出教师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对有关理论知识和信息设备有一个充分的了解和熟练掌握,同时还要对与信息技术有关的社会和文化伦理等各方面问题有一个正确的理解和认识,并且在信息设备使用过程中,还要严格按照信息技术使用的相关要求标准,促进信息设备使用素养的提高,使其能够成为一名优秀的信息技术使用者。

(二)满足学生网络道德培养的需求

在现代信息技术不断进步和发展的影响下,使得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凸显的尤为明显。例如:网络黑客、网络病毒、网络诈骗以及不文明上网行为和网络信息等。而对于德育教育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渗透,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有效加强学生网络道德的培养和提高。处在初中学习阶段的初中生,其法律意识往往比较缺少。所以,在进行网络操作过程中很容易会遭到危害。因此,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必须要加强德育教育的渗透。作为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和引导学生对网络道德有一个正确认识,并将一些错误上网行为和计算机使用行为进行改进,进而加强学生网络自律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二、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策略方法分析

(一)将德育教育融入到教材和课程内容当中

要想使德育教育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有一个更好的渗透,那么首先要从教材和课程内容方面入手。就目前来看,虽然我国现阶段初中信息技术教材当中包含了有关网络道德规范知识内容,但是从整体来看缺少一定的全面性和系统性。教材作为教学中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学生学习的基础,又是教师教学的依据。而德育教育在信息技术教材中的融入,使学生能够对德育教育有一个更好的学习和接受。例如:在对学生教学有关应用文档和数据处理知识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将文档命名和文档分类融入到教学内容当中,然后帮助和引导学生学会合理命名和分类应用文档或数据,最后将相关内容总结并归纳到一个特定的文件夹中。这样做不仅可以促进学生有一个正确使用文档良好习惯的形成,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形成良好学习习惯和认真学习态度。

(二)提高教师综合能力和道德修养

教师作为学生的教育者和引导者,在教学中有着重要地位和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直接影响到德育教育质量和学生德育学习效果。所以,必须要加强信息技术教师道德修养的提高。作为初中院校可以多组织一些有关道德修养专业培训和学习活动的开展,使教师能够在学习和培训过程中不断地提高自身道德修养。与此同时,作为初中,信息技术教师还要加强自身综合能力和综合素养的提高,并且在德育教育过程中,能够注重信息技术教学手段的应用。例如:在学习有关视频、音频获取和加工知识内容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可以利用多媒体以视频形式,向学生播放有关网络道德规范或网络设备视频和音频正确使用方法的短片。不仅能够使学生对这一课堂知识内容有一个更好的学习和熟练操作,同时也加强了学生德育教育。

中学信息技术教育范文第12篇

【关键词】大学体育教学;信息技术;整合实践

在科技化、信息化、网络化快速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科技对教育领域的全面渗透和重要影响都成为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的挑战,无论我们赞同与否,信息技术与现代大学体育教学的结合的发展趋势都不会得到逆转。在新课改的大环境下,在大学体育教学中应用体育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将对传统体育教学的理念、目标、方式、内容、手段等产生深刻的影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学生学习方式,创建良好的教学环境,提高体育教学的有效性。因此,如何增强现代信息技术在大学体育教学中的整合运用能力,提升运用的有效性,实现体育教学改革的目标,促进高校体育教学向更深、更广层次的信息化、现代化方向发展,就成为广大高校体育工作者必须予以认真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信息技术在大学体育教学整合运用中应具备的条件

1、构建适宜、优质的信息技术环境

将信息技术引入大学体育教学中来,必须要有适宜的、优质的信息技术环境作为基础,才能为实现信息技术与大学体育教学的有效整合提供保障。这一方面要求高校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加大投入,引进一定数量和质量的软硬件设施,比如多媒体教室,为广大师生提供可以利用互联网教学资源和教学软件的机会,使教师能够在满足学生需求和愿望的基础上,突出体育教学的娱乐性、特殊性、知识性、实用性的特点,创造性的开展教学,学生能够更加自主的去获取相关知识,以便学生能够在丰富的教学资源的引导下掌握更多体育训练、管理、保健等方面的知识以及技术动作、注意事项、训练步骤等等,构建良好的信息技术的教学环境和氛围,让信息技术在体育教学的运用变为现实。

2、教师应当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

将信息技术与大学体育教学相整合并将其应用到体育教学中来,并不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情。它在创新体育教学模式及提高体育教学效果的同时,也自然而然会对大学体育教学的整个体系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其中一个很重要的要求就是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这直接关系着信息技术应用于大学体育教学中的可能性以及质量。因此,体育老师首先应当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在大学体育教学应用中的重要性,是当代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必然途径,对传统体育教学理念、模式、内容等都会产生深刻的影响。其次,体育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网络教学资源十分有限,必须要求体育老师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水平,比如互联网体育教学资源查询与下载、多媒体软件的制作与使用等。这就要求学校应当加强这方面的信息技术培训,支持、鼓励老师不断学习、探索对网络体育教学资源的使用、设计,具备一定的网络基础水平。

二、大学体育教学中体育信息技术的整合运用实践效果

现代信息技术与大学体育教学的有机结合,是体育教学改革中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教材选择多样化、教材内容多媒体化、教材资源网络化、教学方式多元化、学习方式自主化都是信息技术应用下的特点。在大学体育教学中,合理适当地运用信息技术,能够更好、更有效的实现教学目标,提高体育教学效果。

1、运用信息技术,突破体育教学难点、重点

信息技术不仅仅是一种辅助体育教学的工具,更是一种模式、方法和理念。在大学体育教学中,无论是体育理论知识还是体育技能教学,教师都应该时刻树立一种信息意识。我们知道,体育学科具有明显的特殊性,信息技术的运用也应当体现这一特殊性。最大的特殊性或者说重难点体育教学是通过各种身体锻炼来理解和掌握体育技能及原理的。现代信息技术有效的克服了传统“老师讲,学生听”教学模式的弊端,通过结合教学内容,利用信息技术文字、图画、声音、视频等于一体的特点,以多媒体课件的形式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比如,在讲解跨栏的技术要领时,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搜集和下载相关的资料和视频,比如可以慢镜头播放我国110米栏奥运冠军刘翔的夺冠视频,并进行动作的分解、分析,使他们了解到起跑到第一烂的技术、过栏技术、栏间跑技术,并就其中的摆动腿等技术难点通过对比视频播放,让学生明白摆动腿落地才算完成使命,摆动腿攻栏是否积极,落地是否快速都直接影响着栏间跑速度。通过视、听结合,变静态教学为动态感知,学生的动作感觉能力就会得到提升,技术中的重难点自然会得到有效克服。

2、整合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大学体育教学中,整合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他们主动积极获取知识的能力。通过现代信息技术与体育教学的整合,巧妙的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山羊分腿腾跃教学中,通过制作flash课件将助跑-双脚上板起跳-推手与分腿-屈膝缓冲落地这一连串动作进行直观、立体、全面的展现,在栩栩如生的动画效果、生动形象的教学画面、试听双重调动下,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急切的想要通过练习来掌握这些技术要领,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而言之,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大学体育教学,其实质在于将体育教学的内容、体育教学资源、体育教学方式与信息技术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体育教学在体育教学改革过程中,必须实现信息技术与大学体育教学的有效整合,提高信息技术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能力和潜力。

作者:查方圆 单位:黄冈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高宗贵.新课程背景下信息技术与体育教学的整合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04).

中学信息技术教育范文第13篇

关键词: 信息技术教学 德育教育 教育方法

“教之道,德为先”,思想道德教育是当前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在实行新课程改革与素质教育的今天,培养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把“德”摆在了首位,足以说明德育教育的重要性。《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通过信息技术课,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由此可见,信息技术教学不仅要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要使学生在其中受到思想、道德、情操等陶冶,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才能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因此,教学中我们不能只顾传授知识,还应该注意培养学生有良好的道德,如果能在传授学科知识的同时渗透德育教育,会有相得益彰的效果。

下面我就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实践及学生实际情况,谈谈信息技术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的德育教育。

一、因材施教,结合实际

信息技术教材具有广泛的思想性和丰富的教育因素,更有很多潜在德育因素。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首先要充分利用好教材,然后通过知识讲授和上机训练,挖掘本节课内容蕴含的思想教育意义,在教学中自然而然地渗透,让学生不感到是在接受灌输教育,而让学生有切身感受,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我国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遭受到特大地震灾害时,一上课我就结合教材内容为学生创设“心系玉树,奉献爱心”的情境,让学生利用学过的网络知识在互联网上搜索有关灾区的灾情情况及全国人民抗震救灾情况的图片及相关资料,让学生把搜索到的图片及资料分门别类地保存起来,温故知新地用到学过的文件及文件夹的建立和保存。之后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学生积极发言,各抒己见,表达自己对地震灾区人们的牵挂之情,对全国人民积极抗震救灾态度的激动心情,对政府在灾后积极做出一系列措施而使玉树灾区人民重建家园信心百倍的自豪之情。我让学生利用自己找到的大量相关图片及资料,分组制作了“永不分离”、“最可爱的人”、“我们是一家人”等一系列感人至深的电脑艺术设计作品,很多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甚至不止一次地失控痛哭,不仅极大地鼓舞了同学们抗震救灾、奉献爱心的热诚,而且对带动学校师生给灾区捐款捐物起到了积极作用。整堂课,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高,而且互相合作,绝大多数都能按要求完成作品。

本节课中,学生不仅复习了有关Internet的网络相关操作、利用Photoshop制作电脑艺术设计作品等知识,更有意义的是对学生进行了生动的、富有教育意义的、极有说服力的爱国主义教育。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在课堂实践中得到了更好的升华,生动直观的感受让学生的爱国主义情绪高涨。同时带动我校师生积极主动给灾区捐款捐物等。因此,结合教材内容为学生创设恰当教学情境,能让学生很好地掌握操作技能,加深对操作技巧的印象。同时更能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而且激起学生学习的进取精神。

二、身正为范,言传身教

信息技术教师首先要对德育有一个全面深刻的理解,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结合学科特点,不露痕迹地进行德育渗透,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让学生不感到是在接受思想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学到一些做人的道理,接受深刻的思想教育,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与世界观。教师对学生的影响绝不仅是知识传授,教师自身思想言行、气质性格和道德素养无时无刻不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信息技术学科不同于语文、数学等课,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更偏重对学生操作技巧的培养,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信息技术教师不能忽视学生一些基本习惯的养成,不良习惯不能被学生有意无意地仿效。如机房中,教师要对学生的行为习惯进行培养,在学生面前做一个很好的示范。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更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自身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

如课结束后,教师把自己座位的椅子先摆好,再下课。然后学生也各自将自己的座位摆好,让机房椅子始终处于整齐状态。久而久之,学生自然会学着教师自觉摆好椅子。还有在机房使用电脑时,教育学生爱护键盘、鼠标等电脑设备,不要随意更改有关信息内容。

教师要以自己高尚的人格魅力做“无声的老师”,为学生树立“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典范,同时教师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要端庄、实事求是,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对学生进行陶冶、教化。用自己的博爱之心、无私之情、容人之量,实现对学生思想、行动的实际教育,耳濡目染,让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受到思想品德熏陶。

三、评价作品,渗透德育

信息技术课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就是对学生作品进行评价。评价结果不是针对信息技术课程本身,而是针对学生个体的,是对学生学习和发展情况的主判断,经常用来衡量教师工作质量和学校教育教学水平。在这个过程中,既可以了解学生对新知的掌握程度,更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察能力与语言表达等基本能力。在作品评价中,教师可以看到每位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通过学生的观察表述,了解学生想法,看到学生的创新所在,体验成功的喜悦。对作品能够欣赏,对社会、自然和艺术的真善美和假恶丑能够辨别,逐步形成正确的审美观,使自己的思想得到升华,对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提高整个信息素养和推动社会进步,是极为有利的。由此可见,作品评价对审美教育不容忽视,也极其重要,为学生德育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平台。

如制作“心系玉树,奉献爱心”电脑艺术作品中,评价作品时,出示“评价标准”让学生走出自己的座位,以参观形式评出自己满意的作品。要求学生根据“评价标准”(包括参与度、作品艺术性、同学互评)说出自己的想法,对作者及作品进行评价。在这里,信息技术与作品创作进行激烈碰撞,学生的自我审美意识在一次次评价中激起,并通过观察不同作品,欣赏水平、制作水平渐渐得到提高,同时潜移默化地提高爱国之情。

在这个评价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自我认识、树立自信,而且有助于学习反思。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评价过程中,体验到对祖国、人民深厚的感情。发现学生的进步,鼓励学生自我反思、自我提高,侧重于理解和获取信息,通过评价,学生学会分析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明确努力方向。进一步培养学生关心同学、互相帮助的品质,通过与同伴的接触、交流,学会理解他人的个性特点,懂得尊重人。通过与人交往、合作,形成团结、合作精神。经常留意身边需要帮助的人,自觉又乐意地为他们服务,获得深刻体验、感受和满足。

信息技术学科中的德育教育与各种渠道的政教效果是一致的,只要我们能在学科中渗透德育教育,那学校“以德为首”的教育方针才算真正落到实处。信息技术教学中还有许多渗透学生德育的环节。我将不断努力,发掘出更多更好的学习机会,抓住时机,培养学生认真、严格、刻苦钻研的学习态度。通过有机对学生渗透德育教育,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树立学习信心,促进学生整体素质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李伯黍,等.道德发展与德育模式.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中学信息技术教育范文第14篇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开展德育教育,首先要从教材实际出发,深刻理解课程标准,结合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注意渗透的生动性,将德育内容附着于平时知识的讲授或上机的训练之中,在教学中自然而然的渗透,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让学生不感到是在接受思想教育,却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

一、结合课堂常规,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学生处于人生的起步阶段,养成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优良的道德品质,会有益于他的一生。多位诺贝尔奖得主同时坦言,成功是得益于幼时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机房是信息技术课堂教师的主阵地,不穿鞋套进机房、凳子乱摆、桌面上或隐蔽处留有杂物甚至瓜子壳的现象是再正常不过的了,这个时候除了教育他们外,还应要求他们同桌之间互相帮助、监督与鼓励。通过日常的教学常规和机房管理的规章制度,要求学生课后自觉整理好椅子、鼠标等机房设备,自觉维护机房环境卫生、从一点一滴做起,通过培养学生文明的行为习惯和互相帮助的精神,进而培养一种优良的道德品质。

另外,教师良好的信息素养,规范、娴熟的教学演示,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是知识渊博的智者,更是道德修养的榜样。不管是否出于自觉,教师本身都是学生的一本活的德育教材。例如,随意命名和存放用户自定义文件就是一种不好的习惯,如果教师在课堂演示的时候,特别是在保存或另存文件的时候,注意这个问题,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把用户文件分门别类地存放,为文件取个好名字(见名即知意)的好习惯;反之,学生则会照猫画虎地模仿,进而影响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所以,作为教师,应该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这样才能有助于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

二、结合教材内容,设置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知识经济时代是合作取胜、协作竞争的时代,对交际能力的要求更是有增无减,要想获得成功,不依靠集体的力量和智慧,运用联合效应,是不可想象的。积极与人协作,可以营造一种和谐亲密的人际关系环境,它对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大有裨益。因此,我们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一定要创造机会,让学生与他人一起为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奋斗,在与同学的交流协作、相帮互学中,感受伙伴间的友谊和真情,获得深层次的情感体验。课堂上教师可采用以小组为单位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布置较复杂的自学内容,让学生小组讨论解答问题,或在教学内容告一段落后,给学生布置有一定难度的任务,要求在一定的期限内完成,然后组织交流、讨论,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体会与人合作的快乐和意义。

三、培养学生自信心,激发爱国主义情感,激励学生立志成才

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教师要注意分析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激励学生立志成才。比如,在课堂上讲到《计算机的发展》时,可通过介绍我国在计算机事业上取得的巨大成就,增强民族自尊,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同时,也要使学生明白我国计算机发展还很薄弱,让学生看到差距,产生危机感,激励他们刻苦学习,立志为国争光,做一个对国家、社会有用的人。

四、结合计算机网络,强化学生的网络道德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已应用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浏览网页、收发电子邮件、聊天、视频等等,已经成为人们的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由此也产生了一些与传统伦理相悖的现象,因此,对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已经迫在眉睫。

网络信息包罗万象,精华与糟粕并存。在学生上网浏览、下载文件、收发邮件的过程中开展德育,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中,我们一方面通过培养学生的法制观念,教育学生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不进网吧、游戏机房,上网浏览时选择适合中学生看的内容,杜绝色情、暴力等垃圾信息,不设计、制造和传播计算机病毒,不恶意侵犯他人隐私、充当“黑客”……,并可以针对上网引发的各种道德问题开展讨论,设立网上咨询站;另一方面,通过适当投影一些精美的图片,播放一些优秀的音乐光盘,使学生能够通过正确的途径感受美,欣赏美,从而提高欣赏水准和鉴别能力,增强自身的文化素养,从内心深处自觉地抵御低级、庸俗、不健康信息的侵蚀。

总之,在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开展德育教育,要讲究自然而巧妙的引导,使德育渗透在教学过程中,让德育不再是生硬的说教,只是在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中,拓展了自己的视野,开阔了自己的胸怀而已。作为信息技术学科教师,要视德育为己任,充分发挥学科优势,深入挖掘教材的德育内涵和搜集德育素材,加强自身的修养,在教学过程中有机地进行德育渗透教育,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全面完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确立的各项目标,努力将学生培养成为新时期的“四有”新人。

参考文献

中学信息技术教育范文第15篇

在技能训练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首先,教育学生要正确、规范使用电脑设备。电脑是学生重要的学习工具,在使用的过程中,对学生多进行机房各项制度的灌输,教育学生爱护电脑,把电脑当作与自己一起学习的朋友,养成正确开机、关机的习惯,以保护电脑设备;其次,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要求学生在上课前、下课后要及时洗手,禁止在微机室内吃零食,因为键盘上有很多的细菌、尘土,并且与当前的流行性感冒等传染性疾病教育相联系,保持学习环境的清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要作出榜样,以身示范,对学生的行为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逐渐让学生在使用电脑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引导学生正确应用网络,培养良好的网络道德信息技术教材不仅是生学习信息技术知识的载体,也是思想教育的载体,信息技术教材资源丰富,形式多样,更容易让学习接受,所以要认真钻研教材,充分思考教材中隐含的德育内容,作为其中重要的学习目标,尽量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德育素材,渗透到信息知识的学习中,潜移默化地进行德育教育。在学习计算机发展时,用投影机示计算机各方面应用的视频资料及我国最新的计算机科技发展的巨大成就,激发学生热爱信息科技,热爱国家的热情。在学习网络信息交流的内容时,结合具体的学习内容,首先对学生进行网络道德行为教育,了解网络文明公约,约束自己的网络行为,争做一个有教养的网络文明好学生。另外,借用网络上真实案例,让学生从心里去感知网络不良的一面,结合网络上的病毒,让学生从自己身边感受,计算机病毒给电脑使用带来的危害,以及计算JOL~E罪现象,如网络诈骗、盗取别人的网络信息等,都是违法行为,过度进行网络游戏、网络聊天都是不良的行为,因为这会使学生消耗在电脑上的时间逐渐增加。引导学生上网查找学习资料、网络交流、收发邮件、网络论坛、智力游戏,教育学生遵守网络公约,讲文明,讲礼貌,尊重别人,遇到无聊、不健康的信息马上离开,学会自我保护,谨防受骗,养成文明的网络道德,彻底端正学生对网络应用的正确认识,消除学生的好奇心理,让学生形成健康的网络心理。

在小组合作中,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团结协作是目前衡量人才标准一个重要方面,不会协作就不能适应当前社会发展。教学中,先对学生进行科学分组,两人或j人一组;然后在教学时,把教学内容分成一个个的有趣和难度大小适宜的学习任务。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交流、讨论,互帮互学,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对小组的合作学习情况进行评价记录,考核小组,促进小组成员积极主动参与讨论,建立一种和谐亲密的伙伴关系,让学生从进步中体会团结协作的快乐和重要性,激发学生的竞争合作意识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结合本地的人文资料,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结合信息技术教学内容,挖掘本地的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料。临淄是齐国故都、世界足球起源地,学生知道齐国时期的天文、军事等方面的成就吗?让学生围绕“齐闰历史知多少”为主题,利用搜索引擎,搜集相关的资料,利用PowerPoint或Word软件,做成电子报刊的形式进行展示,领略齐国历史博物馆、古车博物馆、姜太祠等家乡历史的人文资源,同时提高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应用信息的能力,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

引导参加信息技术各种比赛活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