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智慧化教育范文

智慧化教育范文

前言:写作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探索。我们为你提供了8篇不同风格的智慧化教育参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给你带来宝贵的参考价值,敬请阅读。

智慧化教育

智慧化教育范文第1篇

[关键词]远程教育;程序设计;资源建设;评价机制;身份认证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推进,远程教育已经成为成人(继续)教育的主流教学模式[1]。传统远程教育专注理论型通识课程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和应用[2],对工程实践型平台研究较少。程序设计是计算机类专业的核心技能,具有很强的工程实践性[3]。本文剖析工程型远程教育教学特点,从智慧身份认证、教学资源重构和评价体系建设三个维度出发,探索智慧化程序设计实验实训平台的建设与应用,创新远程教育教学服务模式,对创建智慧学习环境,建设终身教育体系,促进学习型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4]。

一、工程型远程教育的特点

成人(继续)教育的对象是社会上各行各业的成人,其参与工程型远程教育旨在提升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5],完成不同发展阶段的晋升任务,具有很强的学习目的性。(1)突出实践性,专注技能提升。工程型远程教育不同于常规远程教育,实践性环境对配合理论学习、提升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具有重要意义,所有学习者都是为了增强岗位竞争力这一核心目标。(2)职业阶段不同,水平参差不齐。远程教育的参与者来自不同行业和不同岗位,其职业发展阶段各不相同,知识储备差距较大,专业技能提升目标也不尽相同,“同质化、普教化”教学模式及平台无法满足需求[6]。

二、平台的整体规划

(一)系统架构基于远程教育的智慧化程序设计实验实训平台立足工程型远程教育特点,围绕智慧身份认证、教学资源重构和评价机制建设三个核心问题,将人脸识别技术[7]引入远程教育过程监控,实现智慧身份认证,保证远程教育的真实性和有效性,重构远程教育程序类课程,以知识块为建设单元,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依托OJ系统,建设多元评价机制,促进多样化专业技能提升,切实改善远程教育智慧学习环境[8]。实验平台系统架构如图1所示。

(二)功能分析1.智慧身份认证。该模块包括人脸样本特征库管理、人脸图像自动采集和上传、人脸识别、预警控制等功能。系统接轨校园信息化建设,构建所有学生的人脸图像特征信息库,通过人脸自动采集和上传、特征提取和人脸识别等技术,根据系统配置在平台登录环节和其他实验环节中实时进行身份验证[9],防止中途离开、代替学习等不良情况发生,实现远程的过程监控,保证整个学习过程都是由学生本人进行,确保教学效果的真实有效。2.教学资源重构。该模块包括程序设计知识点库管理、课程实验项目库管理、课程考试题库管理、科研孵化项目库管理、企业实训项目库管理、程序测试数据库管理等功能。围绕专业技能提升目标,重构程序设计类课程,凝练基本语法、顺序结构、选择结构、队列、图等程序设计核心知识块,再以知识块为建设单元,融合行业主流应用,校企、校校合作成果,构建各类实验教学项目库。在开展实验实训教学时,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提升需求个性化选择知识块,重构个性化课程,满足个性化学习[10]。3.多元评价机制。该模块包括编译器智能选择、程序智能测评、分布式并发处理等功能。融合行业主流开发语言编译器,实现程序代码统一托管,引入OJ测评系统,融入代码抄袭检测[11]、代码等功能,针对编译、运行、数据测试等各个环节给出细致合理的评判标准,推行多元评价机制,帮助学生快速了解程序运行过程,并能根据不同的评判结果进行快速有效的修改,加深对程序语言设计的理解。同时,针对大规模远程教育特点,实现多服务器的分布式系统部署[12],确保测评服务的快速响应。4.系统管理。该模块包括系统日志管理、预警控制配置管理、数据库管理等功能。系统详细记录教师和学生的相关操作,形成系统操作日志,针对系统运行的关键节点和各类故障情况,形成系统运行日志,保证对系统的整体运行情况完全掌握。实现与智慧身份认证模块、多元评价模块的无缝连接,管理人脸识别参数、程序智能测评参数等配置信息。同时,实现对数据库的定点备份、指定还原等功能。5.用户管理。该模块包括学生信息管理和教师信息管理等功能。实现对教师信息和学生信息的批量添加、指定删除、定时备份等功能。6.统计分析。该模块包括成绩管理、图形统计分析、统计报表导出打印、综合查询等功能。针对教师和学生的整个教与学的相关信息,包括学生每次实验成绩、教师班级总体实验情况等,能够实现多条件的复杂数据查询,并针对各类对比性数据能形成直观的对比数据图表,同时还提供了相应数据的报表导出和打印功能。

三、平台的关键实现

(一)智慧身份认证智慧身份认证的核心是通过人脸识别技术确保参与远程教育的是本人,防止代替学习、中途离开等情况。智慧身份认证适用于远程教育的各类网络教学平台,将其开发成功能独立的模块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以.net作为开发平台,采用C++和HTML5等开发技术[13],接轨校园信息化建设,将学生注册时的电子照片作为人脸识别训练库,运用OpenCV构建平均人脸、特征脸和特征值(比率)等指标,创建学生人脸样本特征库,实现客户端自动人脸采集、上传和在线识别。同时,与平台学生信息进行共享,实时更新学生人脸识别训练图片库,保证人脸样本特征库的实时性和有效性。其核心流程如图2所示。学生登录平台进行学习或测试时,系统自动驱动客户端摄像头进行用户人脸图像获取,并自动上传到识别服务器,在识别服务器中通过特征脸(PCA)方法与样本特征库中的对应学生信息进行比对。如果比对值在允许范围内,则身份认证通过,继续学习或测试。否则,身份认证失败,给出提示信息。

(二)教学资源重构教学资源是指课程视频、实验项目库、考试试题库、实训项目库等。传统远程教育只注重单一理论课程资源建设,同时存在“同质化、普教化”等问题。本文从成人教育特点出发,区别全日制高等教育,遵循OBE教育理念[14],以行业专业技能提升为目标,重构程序设计课程群,凝练核心概念、经典算法和关键技术等,以知识块作为教学资源构建单元,形成树形知识点库,创建MOOC、微课、虚拟项目等多样化教学资源库[15],实现优质资源的开放共享。具体建设中,重构C语言程序设计、java程序设计、数据结构等课程,凝练出基础语法、顺序结构、选择结构、循环结构、队列、堆栈、图等一级知识点,再对选择结构构建if语句和switch语句,对循环结构构建for、while、dowhile等二级知识点,以此类推,构建完善的程序设计知识点库。同时,根据不同行业、不同职位对程序设计能力的不同要求建设相应的实验项目库、工程实训库和考试试题库等。技术实现上,本文采用B/S三层体系结构,以.NET+SQLServer2016作为开发平台,以Ajax方式进行数据请求,以JSON方式组织数据传输,既保证开发的高效性,又保证系统部署和维护的便利性,确保信息管理的高效性和使用操作的友好性。

(三)多元评价建设多元评价突出体现不同行业、不同职位对程序设计能力的不同要求,与重构后的教学资源实现匹配考核。通过分析项目经理、系统分析师、软件设计师、数据库工程师、软件测评师、程序员和测试员等职位的岗位履职能力要求,平台实现了完全拷贝、修改注释、重命名变量、重排代码块、常量替换、修改操作符或操作数顺序、修改数据类型、增加冗余语句或变量、拆分表达式、替换控制结构等代码抄袭或检测方法,创建了代码抄袭或、编译、链接、运行、测试数据验证、消耗时间和消耗内存等智能测评点,设计了CE(编译错误)、SE(系统错误)、RE(运行时错误)、PE(输出格式错误)、WA(答案错误)和AC(答案正确)、TLE(运行超时)和MLE(内存空间超出)等评价指标库。在进行远程教育时,根据学生的不同职位和提升目标,组合不同的方法、智能测评点及评价指标,形成个性化考核评价体系,开展达成式考核评价[16],切实提升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岗位专业技能。多元考核评价的核心是智能测评,面对多用户、高并发的程序测评请求,本平台采用多服务器分布式系统架构,测评服务请求通过WebService方式进行通信,模拟数据库连接池构建程序测评请求池,通过负载均衡服务器中的任务分发控制器进行负载平衡[17],将测评请求分发到相应的测评服务器上,实现快速高效的程序测评服务响应。

四、平台的应用及意义

智慧化程序设计实验实训平台于2017年4月开始投入使用,依托嘉兴学院成人教育学院开展远程教育。截至目前,已有“C/C++程序设计语言”“Java程序设计语言”“数据结构”“程序设计综合实训”等课程在平台上应用,共有注册学生2000余人,知识点库和各类项目库包含的项目总计500余个,日均访问使用量达500人次以上。该平台同时还在浙江省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嘉兴学院计算机实验中心推广使用,效果良好。平台的建设与应用有效地促进了程序设计类课程的远程教与学,教师能够更加紧密地围绕程序设计类课程群建设,以知识块为建设单元、以专业技能为建设目标,构建实验教学项目库,实现资源的开放共享。学生则通过智慧身份认证更加注重学习过程,杜绝了中途离开、代替学习等情况的发生。同时,多元化评价机制的执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能够根据自身提升需求完成达成式考核,有效促进了远程教育的开展。

参考文献:

[1]丛曙光,胡斌.网络教学模式在成人教育中的应用与反思[J].中国成人教育,2017,(21).

[2]李松.现代远程高等教育课程在线学习活动分析与设计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04).

[3]刘在英,杨平,张丽晓.程序设计课程实践教学模式的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10).

[4]王运涛.“互联网+”背景下远程教育学习支持服务模式创新[J].中国成人教育,2018,(22).

[5]路鹏,侯锡铭,张南.探究MOOC在成人继续教育中的应用[J].中国成人教育,2016,(17).

[6]李兴敏,罗唱.MOOC应用于成人高等教育的博弈———深圳大学督学案例[J].中国成人教育,2017,(06).

7]陈金西.基于PCA人脸识别系统设计与实现[J].厦门理工学院学报,2013,(09).

[8]沈进兵.“互联网+”视阈下远程教育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创新思考[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8,(06).

[9]韩增锟.基于人脸识别技术的考生身份验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与数字工程,2012,(01).

[10]刘志娟.远程开放教育中学习支持服务的现状及对策[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8,(09).

[11]钟美,张丽萍,刘东升.基于XML的C代码抄袭检测算法[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11,(08).

[12]王宇新,刘玮,郭禾.面向虚拟机的分布式系统测试分析框架[J].系统仿真学报,2013,(02).

[13]李军,袁艺标,吴晓燕等.基于网络的虚拟仿真平台在基础医学远程教育中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8,(12).

[14]雷静.OBE教育模式下成人转化学习路径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8,(02).

[15]张宁.MOOC对继续教育发展的启示[J].中国成人教育,2016,(13).

[16]廖诗艳.当代远程教育学习绩效评价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8,(16).

智慧化教育范文第2篇

1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数据来源

为了充分了解智慧校园发展情况,本研究选取中国知网(CNKI)2009-2019年近十年的期刊论文作为样本,期刊论文类别为SCI、EI来源、CSSCI、核心期刊,去掉了CSCD论文,以“智慧校园”为关键词进行检索,通过筛选,选出有代表性的191篇,进行分析。

1.2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CiteSpace工具对检索的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分析智慧校园建设情况,同时预测智慧校园发展趋势。CiteSpace是美国德雷赛尔大学陈超美教授研发的一款专门用于学术文献分析的信息可视化工具,适用于多元、分时、动态的复杂网络分析,可以探测出某一学科或领域的热点主题及其演进,目前已广泛应用于探测、分析学科研究前沿的变化趋势以及研究前沿与知识基础之间、不同研究前沿之间的相互关系[4]。

2利用CiteSpace定量分析

2.1文献年度分布

2009-2019年,发表有关智慧校园论文的数量总体上呈稳步增长趋势,如图1所示。从图上来看,大概分为三个阶段:初期增长期(2009-2012年)、稳步增长期(2013-2015年)、快速增长期(2016-2019年)。

2.2研究机构分布

通过对发文机构的统计分析,对发文量3篇及以上的研究机构进行部分统计,如表1所示。其中北京师范大学发文最早,起于2012年,发文5篇。江苏师范大学发文量最多,共计12篇。清华大学发文5篇,华南师范大学4篇,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中南民族大学等高校各发文3篇。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智慧校园研究上,国内知名学府都有参与,并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为了清楚地了解不同研究机构在不同时间节点对智慧校园的研究情况,利用CiteSpace生成了研究机构分布时序图,如图2所示。智慧校园一词是源于“智慧地球”提出的[5],自此之后,智慧校园成为一个热点。2012年北京师范大学对智慧校园的内涵和特征做出了阐述[3],并相继组织了中美智慧教育大会。2015年华东师范大学提出了“互联网+”智慧校园建设方案[6]。2016年江苏师范大学论述了智慧校园的内涵和智慧本质[7]。2016年清华大学和华中师范大学共同设计了高校智慧校园技术参考模型[8]。2018年,首都师范大学提出将大数据技术应用于智慧校园[9]。2019年华南师范大学论述了教育信息化2.0时代智慧校园的建设与发展[10]。纵观十年的智慧校园研究,从内涵、特征、模型、技术、实践等方面都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

2.3期刊分布

统计在各个核心期刊上有关智慧校园的发文情况,发文4篇以上的期刊统计如图3所示,其中《现代教育技术》共发文42篇,位居第一。《中国电化教育》发文23篇,《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发文9篇,《电化教育研究》发文7篇,《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发文6篇,《职业技术教育》发文4篇,《中国教育学刊》发文4篇。结果显示,智慧校园相关研究吸引了众多学者的关注,论文主要发表在教育类核心期刊上,其中包括了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核心期刊(现代教育技术、中国电化教育、电化教育研究)。

2.4研究热点分布

关键词的获取和分析,可以总结出智慧校园研究领域的相关研究热点。文中利用CiteSpace生成了智慧校园关键词共现图谱,如图4所示。共现图谱显示,与智慧校园相关的研究主要体现在数字校园、智慧教育、教育信息化、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互联网+、智慧学习环境、翻转课堂等。通过高频关键词的整理和分析,结合相关文献,总结智慧校园热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理论方面,智慧校园内涵、特征的研究。对智慧校园内涵和特征的深入研究,有利于充分认识智慧校园建设的重要意义,一直是研究的热点。北京师范大学黄荣怀教授阐述了智慧校园内涵和特征[3]。江苏师范大学陈琳教授论述了智慧校园四大智慧及内涵[2]。江苏师范大学王运武教授进行了数字校园向智慧校园转型的研究[11]。这些为智慧校园的建设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2)技术方面,大数据、云技术、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应用。智慧校园的建设和发展是以信息技术为环境基础的。大数据、云技术、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应用,必将促进智慧校园的功能不断创新,最大化地满足师生的需求。在大数据方面,教育大数据可以为学校管理、教学、科研提供决策支持[12]。将云技术应用于智慧校园平台,可在学校所在地区范围内,建立起教师、学生、家长、社会之间交流机制[13],便于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物联网技术为智慧校园提供了一个开放、互动、协作的智能化综合信息服务平台[14],为师生提供智能化服务。(3)应用方面,智慧学习环境建设与应用实施。智慧学习环境是一种能感知学习情景、识别学习者特征、提供合适的学习资源与便利的互动工具、自动记录学习过程和评测学习成果以促进学习者有效学习的学习场所或活动空间[15]。智慧校园为开展智慧教育和智慧学习提供智慧学习环境。智慧学习环境,可以根据学习的个性特征,推送学习资源和学习路径[16],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服务。

2.5研究趋势

为了分析对智慧校园未来一段时间内的研究趋势,利用CiteSpace生成了关键词突现可视化图谱,如图5所示。图谱显示,不同时间段内突现的关键词为数字校园、智慧教育、教学信息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会成为未来的研究方向。结合智慧校园相关热点方向和建设情况,我国智慧校园未来的研究更加会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以服务师生为目的,智慧校园的功能继续完善。智慧校园的建设归根结底是为学校师生在教学、学习、管理、科研、生活等方面提供便利服务,未来的智慧校园,将继续在大数据、物理网等技术的支持下,深入探索智慧教室、智慧图书馆、智慧交通、智慧评测、智慧医疗、智慧餐厅、智慧实验室等,最后构建完整的智慧校园功能体系[17]。(2)智慧校园研究更偏向于由面到点的细化。与智慧校园最为密切的关键词如智慧教育、智慧教室、智慧课堂、智慧学习,其相关研究越来越引起研究者的关注。智慧校园的研究开始由面到点的细化,不再是大而广的环境建设,而是更加关注教师的个性化教学辅助和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比如智慧课堂的模式、平台、策略、课程等研究。(3)人工智能技术在智慧校园建设和发展中的应用。人工智能技术被看作最热门的技术之一,第九届、第十届全国数字校园建设与创新发展高峰论坛多次以“人工智能与智慧校园”为题,目的是应用人工智能技术促进智慧校园的建设和发展,该技术必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成为广泛研究的热点和趋势。

3结论和建议

3.1研究结论

本文利用CiteSpace工具对检索的核心期刊论文从年度发文数量、研究机构分布、发文期刊分布、研究热点、研究趋势等方面进行可视化分析,研究结论如下。(1)智慧校园相关研究大概分三个阶段:初期增长期(2009-2012年)、稳步增长期(2013-2015年)、快速增长期(2016-2019年)。最多的期刊为《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成果最多的研究机构是江苏师范大学。但核心期刊总发文量目前还是不多。(2)智慧校园的研究热点主要为智慧校园内涵、模型、特征,大数据、云技术、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引入,智慧学习环境的应用研究等。(3)智慧校园的研究趋势主要为智慧校园功能体系、智慧课堂和智慧教育、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等方面。

智慧化教育范文第3篇

教育是一种智慧活动,是培养健康人格、智慧人生的活动,不仅仅是某一种技术的应用,更应当是智慧的教育。智慧教育是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核心价值取向,也是其薄弱环节。教育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的实质是,通过进一步扩大教育信息化的程度来为教育活动提供最好的智慧支撑,以促进教育发展,提升学生素质和智慧水平,让教育溯及其本质,让学生的发展更全面、更有智慧。

关键词

智慧教育;教育信息化;核心价值取向

“信息通信技术是21世纪社会发展的‘最强有力’的动力之一,其革命性的发展不仅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生活、学习和工作的方式”[1],也在重塑着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新格局。现代化的含义里面多了一个全新的内容,那就是“信息化”。面对信息化的强劲动力作用,世界各国开始普遍关注和积极探索教育信息化之路,以及教育信息化在教育现代化和提升国民素质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我国也把教育信息化作为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予以推进。《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中明确提出“加快教育科研信息化步伐”,“提升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信息化水平”[2]的战略部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超前部署教育信息网络。”[3]为此,教育部专门制定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进行具体实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在基础设施体系、数字教育资源、信息化教学应用、教育管理信息化等方面已经取得显著进展,对于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创新教育模式的作用初步显现,但是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还面临诸多的困难和挑战。[4]可以说,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已经进入到了一个从设施技术建设到内涵本质拓展的转折期。教育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必须解决其核心价值理念的问题,即关于其核心价值取向到底是什么的问题:我们为什么要推进教育信息化?为了学习信息技术、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创新教育模式,抑或帮助学生全面,形成智慧?正是通过这种追问,我们发现只有智慧教育才是教育信息化的真正核心价值取向,是教育信息化的真正意义,真正价值所在。

1何为智慧教育

什么是智慧?新华字典的解释是:智慧是人们“能迅速、灵活、正确地理解事物和解决问题的能力”[5]。智慧是一个与知识既联系密切又相互区别的概念。知识通常是指人们公认并且经过实践检验过的、正确的有关事物和现象,以及它们相互之间关系的信息,是一种静态的对世界的描述和总结。而智慧则是人们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或学习知识后形成的一种动态性的能力。这种能力形成于知识的学习和积累,有助于人们更好地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更加高效地学习知识和形成新知识。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是帮助受教育者了解知识,记住知识,提升修养,还是帮助他们完善人性,追求智慧,完美人生?这是知识教育与智慧教育的分界线。知识教育是教育的一种形式,目的是授人以知识,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教育的核心,所有的教育活动都是围绕着知识而展开,为知识而服务。教师的职责是生动活泼、完整无误地把更多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促使他们学习知识,而学生的使命则是通过作业练习、背诵等方式,认真地学习知识,尽可能地掌握更多的知识。而智慧教育基于对于人的本质、教育本质等问题的追问而形成的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智慧教育的目的是授人以智慧,智慧的养成和应用是教育的核心,教育在于教会人们学会质疑,教人走向生活。教师的职责是在知识传授过程中,帮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完善自我,弘扬个性,而学生的使命则是在知识的学习中,通过思考、质辩等方式,形成自己独特的生活生存智慧。[6]

2教育信息化何以关涉智慧教育

为什么我们要提倡智慧教育?教育信息化与智慧教育有何关系?这可以从人的本质说起。人的本质是什么?马克思主义认为:“一个种的全部特征,种的类特征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征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7]这种人的“自由的自觉的活动”就是人的本质,就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当然,对于人而言,认识世界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意义所在。而人的改造世界的活动既需要知识,更需要智慧。“除了哲学在一直追求智慧外,还有一门学科也在始终不渝地追求着智慧,那就是教育”。[8]对于教育活动而言,知识很重要,智慧更重要。知识只是形成智慧的基础,智慧才是教育的终极目的所在。教育的实质就是通过知识的传授和学习促进人的智慧发展,培育智慧品质,提升智慧力量,形成智慧人生,即将自然、社会和他人的知识经验转化为受教育个体的智慧。[9]知识向智慧的转化,需要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思想理念和教育方法手段。信息化时代的来临,对人类最大的改变和影响之一,便是对传统教育的颠覆。可以说,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的结合,已经,而且正在,并将继续改变人类的教育方式和学习方式。教育信息化正是信息化时代的一种全新的教育思想理念和教育方法手段。教育信息化既然是教育的一种全新发展,那么它必然与其他教育方式一样,首先必然要服务于教育的目的,追求智慧,其次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形式,它也应该更有利于教育目的的实现,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智慧人生。对此,教育部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明确指出:“教育信息化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注重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在促进教育公平和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广泛共享、提高教育质量和建设学习型社会、推动教育理念变革和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人才等方面具有独特的重要作用,是实现我国教育现代化宏伟目标不可或缺的动力与支撑。”[4]正如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所言,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一个灵魂。从教育部的规划我们可以看出,虽然教育信息化的价值追求中有教育公平、资源共享等诸多方面,但是最根本的核心价值还是促进教育的现代化,实现教育的真正目的,即智慧教育。

3教育信息化何以实现智慧教育

当前,“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破解制约我国教育发展的难题,促进教育的创新与变革,是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的重大战略抉择”。[4]如何破解这一难题,实现教育信息化的智慧教育核心价值取向呢?首先,教育信息化必须体现智慧教育的全新理念。这要求我们必须追本溯源,实现对教育信息化的教育本质的充分观照,把教育信息化作为教育战略,而不是作为信息化战略来对待。教育信息化的两个基本属性是教育性和技术性。两者是有机融合的,不能割裂开来。在十几年的教育信息化建设中,经常出现的一个问题是教育与信息化不能有效融合的问题,其根源在于我们对于教育信息化的核心价值取向认识得不够清晰,被酷炫的信息技术迷花了眼,只见技术不见教育,形成了一种错误的观念,忘记了教育的本质,忘记了智慧的培养。其实,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在于教育,而不是信息化。教育是本源,信息化是手段。信息化不是教育的目的,不是教学的目的,也不是学习的目的,而只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和认知工具。不能本末倒置,为了信息化而教育,恰好相反,应该是为了教育而信息化,为了更好地培养智慧而信息化。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是为了开发和丰富教育教学资源、教学方式方法,优化教育过程,以更好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和启迪学生的智慧,加速实现教育现代化,服务于教育。可见,教育信息化突出的是先进的教育理念与现代化的技术手段的有机融合。因此,只有更新观念,把教育信息化当作一种先进的教育思想理念,而不是单纯的技术手段,教育信息化才能真正地融合智慧教育,回复其本来面目。

其次,教育信息化必须着眼于智慧教育的图式建构。在教育教学中,智慧既是目的也是手段。为了达到“智慧目的”,必须使用“智慧手段”。教育信息化就是在教育活动中,通过利用信息化技术这一“现代智慧手段”来构建一个“智慧”的教育环境,使教与学产生“智慧的结晶”。在数字化信息时代,那种我们欲通过教育而达致的智慧被称之为“数字智慧”。它包括几层含义:一是通过信息技术(特别是数字信息技术)而获取的新认知力(超出使用传统技术手段所获取的认知力的那部分)中得到或产生智慧;二是理性反思信息技术而得以完善的数字化生活智慧。数字智慧只有通过人类思维与数字技术的不断交互才能达到。因此,教育信息化要实现智慧教育的核心价值取向,必然需要一个信息化“智慧教育”图式的建构。信息化“智慧教育”图式的建构的基本思路是:以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先进适宜的信息技术为基本的技术支撑,通过丰富的信息化学习资源库、高效的信息化教与学模式等教育信息化基础建设,打造出一种新型的、便利的、自主的、个性化的智慧学习、教学环境,把教师和学生从大量繁琐的、机械的、简单重复的学习、教学任务中解脱出来,以便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更为复杂、更有价值、更需智慧,也更能培养智慧的学习、教学任务中去。[10]这也就是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所确立的教育信息化的基本指导思想:“坚持育人为本,以教育理念创新为先导,以优质教育资源和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为基础,以学习方式和教育模式创新为核心”。[4]

总之,教育是一种智慧活动,是培养健康人格、智慧人生的活动,绝不仅仅是某一种技术,而应当是智慧教育。教育信息化,实际上是用信息技术助力教育发展,使教育活动插上信息技术的翅膀。智慧教育是教育信息化的核心价值取向,也是其薄弱环节。在进一步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秉持的核心理念是:如何尽可能地通过扩大教育信息化的程度来为教育活动提供最好的智慧支撑,促进教育的发展、提升学生素质和智慧水平,让教育回归其本质,让学生的发展更全面、更有智慧。

参考文献

[1]曾虎,王大军.八国首脑发表《全球信息社会冲绳宪章》[N].光明日报,2000-07-23.

[2]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EB/OL].新华社.

[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新华社.

[4]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EB/OL].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5]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新华字典(第11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652.

[6]朱胜爱,陈瑜姝.智慧教育:现代学校教育改革的新走向———关于智慧教育与教育智慧研究的综述[J].江苏教育研究,2010(6):12.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273.

[8]余华东.论智慧[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34.

[9]靖国平.知识与智慧———教育价值的演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1):15.

智慧化教育范文第4篇

搭载信息化技术,教育信息化成为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其中,智慧教育和智慧校园作为教育信息化研究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但在智慧校园建设过程中依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需要根据实际的需求,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为智慧校园发展提供技术支持,从而促进教育的发展。

1智慧校园建设

1.1智慧校园建设情况

(1)学校智慧校园建设的信息化程度不足,难以实现资源的高度共享,导致最终呈现出来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的情况;(2)当前的智慧校园建设标准没有得到统一,相互之间保持独立,导致信息互通方面存在障碍,各个部门之间的配合不够紧密,严重影响到工作效率的提升。

1.2建设智慧校园的作用

校园在进行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智慧校园建设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同时也是现代化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智慧校园中的智能设备可以让在教学评价阶段更加客观公正。同时还能充分利用各种数据信息,从而提升学生进行良好的职业规划。另一方面,对于教师而言,还能充分利用智能设备降低工作量,从而更好地提升工作效率。智慧校园的建设在本质上而言对于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改善管理质量以及学校的办学水平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发挥智慧校园在教育教学管理中作用的措施

2.1搭建智慧校园平台

要想充分发挥智慧校园在教育教学管理中的作用,需要对平台进行总体设计,并明确融合教育教学管理使用到的技术和设备,从而构建出综合性的系统平台,借助业务流程与模式,建立信息一体化标准。利用智慧管理平台还能推动校园的现代化建设,同时还能依照层次,做好相关的运行和维护工作,从而提升管理效率,降低办学的成本。

2.2明确智慧校园建设的中心智慧校园的中心应该包括四个方面

2.2.1用户中心智慧校园的用户是在校师生,因此智慧校园构件的教育教学平台系统应该通过设定程序及时输入师生信息,方便师生用户进行统一操作。师生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查询学生的课程、成绩以及教师的任教班级、授课情况以及授课课程等内容,在查询过程中为保证隐私,需要设定一定的实名认证程序,对师生教育教学情况进行高效管控。

2.2.2认证中心身份认证时智慧校园管理系统的重要功能,也是保护师生隐私的重要手段。当前由于智能技术的发展,人脸识别系统的出现,可以大大方便是谁的使用,师生利用自身的身份信息可以及时对相关信息进行查询。既能对职能部门进行管理,还能快捷更新教育教学方面的信息。

2.2.3资源中心智慧校园平台的另外一个作用就是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因此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将校内外的优秀资源上传到系统供师生进行学习交流。对于智慧校园的信息管理,应该分块进行,既要包含资源共享模块,同时还应该做好相关的保护措施。最后可以利用系统平台实现师生的畅通交流。

2.2.4数据中心智慧校园系统在使用时,会使用到相关的程序,每一次访问、每一次上传资源都会形成数据痕迹,通过对数据信息的管理,可以及时对相关的信息进行筛选审查,确保整个系统的信息更新情况以及资源共享情况都是积极向上的,通过对相关数据的研究可以提高师生教学教育管理水平。

2.3规范统一智慧校园管理系统

通常情况下,管理系统包括学校管理、教师管理和学生管理三个方面。(1)学校管理是基础,学校对于智慧校园系统的应用通常可以利用购买服务的方式,通过及时邀请第三方服务公司及时对智慧设备和系统进行更新,并及时对相关的师生工作人员进行更新,保证信息及时更新,促进无纸化办公的进程。另一方面,学校通过建设智慧校园系统,还能降低后勤部门的成本,同时提高行政效率。(2)对教师的管理。利用智慧校园系统可以对教师工作进行更加客观科学的评估。在传统的教育教学管理中,评价机制不够完善,评价方式的选择相对片面,导致对教师考核时难以做好绝对的公平、公正与公开。教师利用智慧管理系统可以做好课程管理和网上阅卷等工作,从而减少人工阅卷的时间和精力,还能提高工作效率,对试卷信息等长久保存。利用智慧校园系统可以有效避免出现教师上课冲突。同时智慧校园系统可以向学生家长开放,让家长及时掌握学生在校动态,包括作业的完成情况以及考试成绩情况,让智慧校园系统成为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媒介,改善教学效果。(3)学生管理。学生管理也是学校教学教育管理的重点工作,对于学生的管理包括学生信息的管理,通过及时更新学生的在校状态和在校学习情况,及时向相关的任课老师进行反馈,从而完善师生互评机制,充分利用智慧校园系统完成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互动。学生管理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学生的住宿情况、运动会成绩以及相关的奖学金内容都可以通过智慧校园管理系统进行管理,不仅能够节约工作时间,同时还能及时将学生的表现反馈给家长,利用系统见证学生的成长,同时还能推动学校的秩序化发展,充分展现校园的现代化特征。

3结语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智慧校园的发展,学校通过建设智慧校园系统,可以在教育教学管理方面、师生工作配合方面取得较大进展,推动现代化校园的进展。文中简单论述智慧校园建设与教育教学管理的问题,为类似研究提供借鉴,推动智慧校园建设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方鹏.大数据技术在智慧校园中的应用现状及前景探究[J].信息系统工程,2019(03):35.

[2]段忠祥.智慧校园网络环境中的数据安全问题及应对策略[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9(03):61+74.

智慧化教育范文第5篇

关键词:大数据;智慧教育;云平台

1大数据环境的智慧教育云平台

1.1教育云

大数据智慧教育云平台是由云储存、云APP、云主机等元素构成的。教育云在处理或者应用教育资源时,主要是利用先进的虚拟技术通过在教育领域中输出虚拟服务的模式,以达到简化教师开发和部署教学资源的目的,而广大师生的教学、科研以及学习提供便利,降低是师生使用教学资源的难度,促进了教学效率和质量的全面提升。另外,师生在教育云中不仅可以迅速的找到符合教学要求的资源,同时也获取了高质量的信息化服务,为家长监督和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提供了便利。

1.2智慧教育云平台

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应用智慧教育云平台,不仅有助于智慧教育云平台学习资源优势的充分发挥,同时也为学生通过教育云平台获取相关知识图谱,明确学习重点和难点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供了便利。就目前而言,以大数据技术为基础打造的智慧教育云平台,不仅广大师生利用智慧教育云平台完成教学和学习目标提供了便利,降低了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难度,促进了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质量的全面提升。广大的师生通过检索、共享智慧资源信息的方式,在教育云平台中寻找符合教学和学习要求的资源。如果教师想要详细的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的话,就可以根据学生在利用教育云平台时的反馈信息,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的分析和研究,并以此为基础及时的进行教学方案的完善和调整,才能最大限度的学生学习要求的同时,促进教学互动效果的提升,改善教育教学质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智慧教育云平台不仅实现了教学场景多样化的特点,而且对于教学互动体验感的提升也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2大数据环境下,智慧教育云平台构建

2.1整体构架

智慧教育云平台的核心结构主要有数据层产品、标准规范以及平台层产品等几方面。首先,数据层产品作为追回教育云平台的核心之一,其主要采取的是集成教育申诉案件信息的方式,打造出全新的教育产品,为广大的师生提供最优质的服务。比如,智慧教育云平台中的数据互操作中心,就是通过统计用户访问平台数量的方式,分析用户的需求,并以此为基础向用户提供相应的服务。另外,经过长期的实践应用,由于数据互操作平台与数据互操作中心两者之间是平行存在的关系。因此,利用智慧教育云平台在有效监控进出平台数据的同时,不仅降低了病毒入侵系统等问题的出现,同时对于系统运行稳定性的提升也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其次,平台层产品。所谓的平台层产品就是通过云APP商店、个体应用门户等向广大的用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在这种模式下不仅为学生推送并传递了相关的学习资源,确保学生学习的顺利进行。而且教师还可以根据教育云平台上搜集到的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利用平台资源整合同时引导学生解答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促进了学生学习效率的稳步提升。最后,智慧教育云平台的标准规范。就目前而言,智慧教育云平台的标准规范主要涉及到身份认证、应用接入、信息通知、基础数据以及数据交换等相关的内容。身份认证是行业服务认证的标准;基础数据则是教育数据分析的核心。数据交换则主要是在满足教育数据CIF标准框架的基础上,向用户提供相应的交换服务。信息通知,则指的是通过对第三方APP删除、推送的方式,建立信息接入的标准。

2.2设计平台

以云平台、智慧教学平台以及家校互动平台等为基础构建的智慧教育平台。家长与学校在学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的利用较小互动平台进行交流和沟通,不仅有助于教师与家长共同监督学生的学习情况,而且也确保家长和学生可以及时准确的掌握学生在校学习的情况。另外,由于智慧学习服务平台还发挥着统计、分析学生日常学习成与行为的作用,所以,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平台中评估分析的关于学生学习情况的数据信息,及时的进行教学策略的调整和完善。

2.3使用效果

智慧教育云平台中应用的先进的大数据技术、信息技术,不但确保了教师可以及时的进行教学方案的调整和完善,同时随着智慧教育云平台的应用,也在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的同时,帮助学生加深了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3大数据环境的智慧教育云平台构建要点

3.1构建合理性

智慧教育云平台与学校教务系统的紧密融合,不仅为广大师生通过智慧教育云平台获取有价值的数据信息提供了便利,而且随着教育数据信息向不同教育资源网或者社交媒体系统中的传送,教师可以充分发挥智慧教育云平台的优势,针对不同的学生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从而达到促进学生学习成绩不断提升的目的。比如,教师可以借助电脑、手机等智能工具,将微信、微博等社交形式运用于智慧教育云平台的构建中,以便于学生随时随地的进行相关信息的访问和查询。另外,各个学校在推出智慧教育云平台时,应该将其与高校云数据监控中心紧密的融合在一起,在确保云数据中心高效运转的前提下,认真的做好数据信息的存储和备份,同时严格的按照智慧教育云平台的要求落实相应的业务服务职能和责任,为广大师生利用智慧教育云平台学习提供便利。

3.2Web端框架代码优化

在构建智慧教育云平台系统时,(1)表示层的构建。应该在充分发挥JSP界面数据交互与接收回应功能的基础上,按照Struts配置文件的要求,科学合理的运用Action处理方式,进行相关数据信息的分析和处理。(2)业务层的构建。完成逻辑工作处理任务是业务层构建的最终目的,所以为了确保逻辑工作处理的顺利完成,可以利用Spring的IoC容器,将相关数据分别注入和分析,然后利用系统中的缓冲池与事物处置系统,实现优化和增强系统使用功能的目的。(3)持久层的设置。设计人员应该充分借助Hibernate中的数据库与对象化映射彼此交互的作用,科学合理的对DAO组件数据进行相应的处理,才能确保最终处理结果的准确性与可靠性。另外,由于智慧教育云平台系统中使用了数量众多的公共代码,所以,智慧教育云平台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应该借助Web端框架代码进行公共代码的独立抽取和优化处理,才能在有效降低代码复杂性的同时,促进系统设计效率的稳步提升,为后续优化工作的顺利进行做好充分的准备。

3.3科学设计系统服务层

(1)加强系统权限管控的力度。由于智慧教育云平台具有用户数量多且身份各异的特点。所以,在设计人员在进行系统服务层的设置时,必须确保不同人群均可以正常的访问和使用该系统,为广大师生的工作和学习提供便利。另外,为了确保系统访问的安全性,必须针对每一寸访问请求进行精准的分析、判断以及拦截。比如,如果访问系统的用户具备相关访问权限的话,那么其才可以正常的访问该系统,反之则应该及时的予以拦截,禁止任何没有访问权限的用户访问该系统。(2)数据库访问接口的设计。通过在系统中设置数据库访问接口功能模块的方式,利用不同的接口完成数据信息的传送服务,为广大师生随时随地查询数据信息提供支持。(3)科学掌控教学资源。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必须在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的基础上,按照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要求,围绕教师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为其提供相应的服务。比如,利用大数据技术对教师的教学进展以及学生的个性特征等相关数据进行深度的整合与分析,然后根据其中筛选出的有价值的数据信息,设计出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才能达到促进教学效果稳步提升的目的。结束语总之,随着大数据时代的迅速来临,学校在构建智慧教育云平台的过程中,应该积极的利用信息技术、云计算技术以及大数据技术,才能在最大限度的满足师生之间教学差异化学习需求的基础上,促进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质量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李燕.基于大数据环境的智慧教育云平台构建研究[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8,20:222-223.

[2]朱晓.大数据背景下智慧教育云平台的构建[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8,4:21-22.

[3]梁丽.大数据背景下智慧教育云平台的设计与实现[J].福建电脑,2018,3109:30-31,41.

[4]张帆.智慧教育的实现与意义[D].长春:长春师范大学,2016.

[5]彭歆北.智慧教育云要强调顶层设计[J].通信企业管理,2016(01):74-76.

智慧化教育范文第6篇

关键词:灵性;大学灵性教育;灵性智慧

“感性、理性、悟性、知性、诗性、哲性、神性、灵性是人的认识的八个层面,灵性是最高境界之‘性’”。灵性能够开启人对人及其生命意义与价值的思悟,使其具有人文关怀并具有对人的灵性关怀,对大学生进行灵性培育能使之更加明晰人之为人的意义与价值之所在。对大学生进行灵性培育的要义在于使其智慧更具有灵性,进而达致灵性智慧。大学生的灵性智慧包括灵性的教育智慧、灵性的知识智慧、灵性的成人智慧以及灵性的生命智慧等方面的内容。

一、相关概念界定

1.灵性

关于灵性概念的界说本人曾在2018年第4期的《铜仁学院学报》上撰写了“大学人文教育与人的灵性拓展”一文,专门对灵性、灵性教育、大学灵性教育进行了界定。因此,本研究对于灵性的定义采用该文的界定,即“灵性是根植于人的特性之中,是人所具有的聪明、智慧的特性,这种特性具有灵动的生命意识、灵动的自我意识和灵动的反思、生成意识,因灵动而开启灵明进而促成自我的成长与超越。”.

2.智慧

智慧一词最早是用来表达人的高阶能力的。最早见于《墨子•尚贤》中,其曰:“若此之使治国家,则此使不智慧者治国家也,国家之乱,既可得而知已。”《辞源》中对智慧的理解具有两种含义:“一是聪明、才智;二是破除迷惑,证实真理的识力。”张汝伦教授认为,“在日常用法中,智慧首先指与日常生活有关的那种明智,如对生死的理解、对生命目的的反思、对行为方式的斟酌、对实践事情的判断和洞察以及对价值取向的决断”。每个人对智慧的理解不一。笔者认为,所谓智慧,是指人类利用知识经验、技术、能力等来解决问题、化解矛盾、破解难题的智识和聪慧的能力,是集能力、智力、智识、智能、才智、德智、德性与美于一体的综合素养的表征,是人灵性的集中反映,也是理论智慧、实践智慧、理性智慧与价值智慧的统一。

3.灵性智慧

灵性智慧可以说是“让学生的智慧能够更加富有思想性,焕发出更多的生机与活力,促成大学生成为有灵魂、有精神气质的人”。本人认为,灵性智慧是一种超越技能智慧、知识智慧、智力智慧、智能智慧的一种智慧。灵性智慧与技能智慧、知识智慧、智力智慧、智能智慧相关,但是又超越于它们之上的。因此,灵性智慧是智慧的高阶状态,在于人的自我生成,这种自我生成意味着在人的交往过程中人的精神得以成长、灵魂得以陶冶、灵性得以拓展,由自我生成而促成人的灵性在沉睡状态中苏醒。从灵性的苏醒走向灵性的觉醒,使人具有灵性的生命精神,达到人的生命的活性、健全的自我、灵明的敞开、灵动的意识。

二、大学生乏于灵性智慧的表征

1.“转识成智”教育的缺失

“大学生的灵性智慧关乎着灵性创造力的生成,这就要求大学生不仅仅要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转识成智’。大学生灵性创造力的培育需要大学生灵性智慧的锻造,这种锻造则要求大学生能够‘转识成智’,进而成为灵性智慧之人。”智慧需要建立在知识基础之上,但智慧一定高于知识。如果大学生所学来的知识成为了“死”的知识,不能运用到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上;如果大学生所学来的知识成为了僵硬的知识,而不能化成智慧的行动,那这类知识便失却了其意义,也就没有价值。大学生学习知识的目的在于能将知识转化成智慧,用知识的智慧行动来化解学习、生活等方面的难题或困境。“转识成智”意味着人是在理论知识的基础之上,通过实践在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征程中,由不知逐渐走向知的丰富性与完满性,进而促成人的智慧生成。即由知识到智慧生成的辩证发展历程,达到体认世界并“认识自己”的目标。如果大学生秉承实用主义价值观来学习知识,那么其知识教育也就难以被转化成智慧。现代社会与市场越来越技术化、职业化与专业化,大学生在学校接受的教育必然会受到专业化、技术化、职业化影响。故而其所选择的专业必然受就业与工作挂钩的职业的影响,其势必会选择当下热门的有利于职业发展的专业,如土木工程、信息技术、生物工程等,导致大学的一些专业遭遇冷门的境地。如哲学、伦理学、教育学等相对弱势的学科。“目前对专业性的重视就意味着对职业性的重视,而这些重视对大学、专业和学生都是有害的。”如果大学生在专业学习方面具有功利主义倾向,必然会给他们的知识增长带来不利的影响。学生更多是选择实用知识的学习,掌握实用学术,这样所导致的是只会操作机器的人,而无法通达与健全。“大学的主旋律应是‘育人’,而非‘制器’,是培养高级人材,而非制造高档器材。”大学不但要进行专业教育,同时要进行通识教育,否则专业化的教育与职业化的教育所培养的学生不会是全面发展的人,只会是单向度的人。大学通识教育能给专业教育带来更广阔的天地,促进学生的知识素养与人文视界不至于那么狭隘。可能看起来大学的通识教育及其人文课程的学习不是实用知识和实用学术,但却是使人通达健全的自由知识和自由学术。其实是具备自由知识与自由学术品格的自由教育与通识教育的学习才是“无用之大用”的教育,更有利于学生将来专业与职业的学习与运用,增扩他们的心智与智识,以促使将来更好地用理智进行人生蓝图的规划、目标的准备。实用主义与功利价值取向的知识学习与获取,必然会使学生不会去考虑将知识转化成智慧,这就造成了其“转识成智”教育的匮乏。

2.灵动的意识被遏制

何谓灵动?灵动是机敏灵活,有灵性、灵气的动力状态。教育因凸显人生命的灵动而使教育更加具有生命力,大学教育的生命力也需要生命灵动的凸显。只有具有灵动的意识、灵动的意识生成,大学生的成长与成才方具有智慧,而这种成长成才的智慧会因为大学教育的灵动而有着灵性智慧,而大学生的成长成才的灵性智慧超越了技能智慧、知识智慧、智力智慧、智能智慧的层级,走向其心灵的攀登与精神的解放。人心灵的攀登与精神的解放是灵性智慧的诉求,也是我国大学教育的旨向。“教育是心灵与心灵的映照,如果有一方(师生双方,特别是教师一方)俨然以教育者自居,或者误以为自己仅仅是教育者,就不可能有这种映照”。教育就是要求教师不遏制学生的灵动意识,而是要激发学生的灵动意识,使学生从生命的自然灵动转向生命的灵性觉醒,进而达致其生命的自觉灵动。然而,我们的教育却存在遏制学生的灵动意识生成的现象,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所传授的是技能性、功利性知识的教育,而未能传授灵性知识的教育。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知识越来越成为获取资源的资本,特别是在高等教育机构,知识成为了大学教师获取学术资本的法宝。高等教育与市场紧密联系,高等教育市场化必然引起学术与市场的紧密结合,学术、知识与市场三者紧密与大学组织机构的耦合,使得掌握学术资本的教师越来越多地参与市场,运用他们的学术资本获取经济效益、经济利益与经济价值。大学教师学术科研的市场化行为也浸染着“学术资本主义”的气息,“学术资本主义”促使大学教师的教学科研的导向更加向市场倾斜,这势必会影响大学教育,也会促使大学教师注重对学生对技术性知识、实用性知识的教育,而忘却了对学生本该有的灵性的知识的教育。灵性知识的教育是涉及人的心灵的攀登与精神解放,而这方面的灵性知识的教育是一个长期的积淀过程,但是其长远价值在于学生的未来发展中是可以展现的,然而相当一部分教师不愿意从事灵性知识教育的教学与科研工作,而是选择产生当下实际功效的知识教育,势必会导致学生的灵动的萌芽与灵动的意识生成被遏制。

(2)灵性生命的觉醒力度欠缺。教育的主旨是为了优化、升华生命的品质,生命品质的优化与升华则需要灵性生命觉醒的唤醒。回归教育的本真就意味着需要打开教育觉醒与生命觉醒的窗户,而这两扇窗户的打开离不开大学生灵性生命的觉醒的开启。然而大学生生命的灵性觉醒力度还不够甚至是欠缺的,大学生有生命的觉醒意识与状态,但其生命力却是没有灵性力,其灵性生命力是式微的。我国当代大学生原本是一个活生生的生命个体,是一个个富有灵魂的生命个体,在中小学应试教育的影响之下,大学生能动性的发挥、创造力的施展被束缚,大学生生命的灵动难以涌现,致使大学生的个性、特长、情趣等具有的灵性的生命品质难以激发,势必会使其生命的个性、灵性、全面性、和谐性无法充分的发展。之所以大学生的灵性生命的觉醒难以在大学教育中被激发、被激扬,是因为大学教育未能很好的把大学生当作鲜活的生命个体,没有将大学生看成是有其个性的生命个体,更没有把大学生视成有灵魂的生命个体,而是把大学生当作物来对待,而物是没有灵动生命的意识的,更不会有灵动的生命的觉醒,这些必然会压制大学生生命的成长,弱化大学生生命的创造力。因为“高等教育最需要做的,是通过生命的转型去专注于每一个灵动的生命体,而不是冰冷的建筑和刻板的规训。”

3.大学人自由的束缚

自由可谓天然地与大学联系在一起,不管是中世纪时代的大学,还是现代的多元化的大学,自由与大学相伴相随,自由作为大学的核心要素是不可或缺的。因为大学是探究学问的场所,是进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以及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的主阵地,而这些工作都离不开大学自由的氛围与环境,让大学人与学校更好的生存与发展。“大学的自由与独立,固然是大学的需要,但首先是国家的需要。”大学只有拥有了相对的自由,才能更好地推动大学从事教学、科研、服务社会与文化传承与创新等,助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借此推动国家的发展与进步,这样自由与国家也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了,国家需要给予大学自由。大学失去自由,就不是有生命力的大学。在多元化综合性大学的今天,国家对大学管理的行政主导必然冲击着大学的学术自由与教育自由,由此造成了大学的学术自由的失落以及教育自由的失落。因为大学里的自由主要以教育自由与学术自由两大基本形式的存在,而一旦学术自由与教育自由在大学中缺失,则意味着大学的自由教育也会式微,学术自由、教育自由以及自由教育、自由学术在大学里是不可或缺的,它们与大学紧密相依。作为研究者的大学人的自由被教学特别是科研评价所牵绊,导致其自由被束缚,必然会影响其对学生的知识传授,也会囿于教学与科研评价体系来进行,使得学生无法享有自由的知识探究环境;无法享受教师灵性的教育教学与科学研究,导致学生因为囿于传统的知识学习而无法打开自己的生命思悟的阀门;无法开启自己的生命的觉醒之窗,更无法点燃自己灵动的生命智慧与激发自己的灵动的生命觉醒。

三、大学生灵性智慧的生成路径

1.以转识成智来敦促人的灵性知识智慧的生成

大学不是给学生提供零碎性知识的场所,也不是给学生提供专门职业训练的场所,大学除了给学生提供知识学习与职业训练之外,更为重要的是丰富学生的心灵,完善其灵性的需求,拓宽学生的见识与辨别事物的能力。人之所以高贵于动物,原因之一就在于人有知识、人掌握着知识。人通过知识的习得而能智慧的思考世界的方式与事物,并掌握或获得其思考世界与事物所获得的成果,使其知识更加圆满与丰富,进而促进人突破并超越自然界的界限,把控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通过知识的习得而不断超越自我、突破自我,由自在走向自为,成为更加完善、完美的自我。知识智慧,即将知识转化成智慧,能够通过知识而使人增长智慧,藉此来更好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转识成智”也是灵性的知识智慧。知识先于智慧。人只有具备了一定的知识,才能具有智慧的能力。智慧是建立在知识基础之上的,知识的目的在于探究真理,智慧的目的则在于追求良善。知识与智慧的紧密耦合才会达到真理与良善的统一,由知识走向智慧是与人的自我发展紧密联结的过程。智慧既高于知识又超越知识,由知识走向智慧是人的德性之知,更是人的灵性之知。因此,从知识走向智慧是人通向灵性智慧的路径。由“转识成智”抵达灵性的知识智慧需要对知识加以甄别。人通过努力勤勉学习可以掌握知识,有些知识或许因为过时而被淘汰;有些知识或许因为有其糟粕而无法应用到人类的生产与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有些知识如果没有人的智慧的把控是不利于人类的长远发展。只有运用智慧对知识加以甄别,才能发挥好“知识就是力量”的良性功用。由“转识成智”抵达的灵性的知识智慧需要灵性的教育智慧。灵性的教育智慧是超越知识教育、技能教育、智识教育、智慧教育的教育,是赋予知识、技能、智识、智慧以灵性的教育,使其具有生命力,即知识、技能、智识、智慧有着灵明的敞开、生命的活性、灵动的激扬的显明,直至自我性的生成、自我性的成长与自我性的超越。英国教育哲学家艾尔弗雷德•诺思•怀特海(AlfredNorthWhite-head)先生认为,“教育的全部目的就是使人具有活跃的智慧”。这种活跃的智慧就意味着是有着灵性的教育智慧。灵性的教育智慧是符合当代教育智慧化发展的趋势,也是当代教育智慧化发展的需求。大学生灵性智慧的“转智成识”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需要有教育智慧水平比较高的教师。正如印度学者克里希那穆提(Krishnamurti)所言:“教育者的智慧,远比教育的知识更重要。”灵性的教育智慧是一种自由、和谐、开放而富有创造性的教育状态,而这种状态又具有生命的活性、灵明的敞开、灵动的生成、灵性的拓展,并且在真正的此在与彼在的意义之中尊重生命的活性,尊崇人的个性,崇敬人的智慧禀赋,契合人的灵性需求。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与人才培养的活动过程中要有先进而丰富的教育理念、丰厚的知识学养、教真育爱的教育情感、对美好事物的欲求向上的教育价值观以及要有“转识成智”的教育意识。教师只有将这些融合在一起,才能更好的将学生培育成为具有灵性的人,从而使之成为具有灵性智慧之人。另一方面,需要有教育智慧水平比较高的学生。我国大学教育所培养的学生不是要成为理想家,也不是要成为具有着机械化心智的人,学校教育所要培养的学生是要成为具有灵性智慧且是自由而全面充分发展的、完整的“整全人”与“灵性人”。“如果我们受教育仅是为了出名,找到一份更好的工作,那么我们的生活将是肤浅而空洞的。如果我们受教育只是为了成为科学家,成为死守书本的学者,或成为沉迷于某种知识的专家,那么我们将助长世界上的毁灭与不幸。”5如果学生接受教育只是为了找工作、成为固守书本的学者等目的,这就说明我们的大学教育是失败的。因为我们的大学教育不仅仅是为用来训练人的心智,同时还要唤醒人的智慧、启迪人的智慧,最终提升与拓展人的灵性,促使大学生成为具有灵性智慧的人,这才是真正的大学教育智慧。要使学生具有这样的教育智慧,这就需要大学生具有灵性力,这种灵性力包括:大学生的灵性生命力、灵性教育力、灵性想象力、灵性思维力、灵性创新力以及灵性的创造力。

2.以灵性的生命精神来思考人的成长

众所周知,高等教育是一种培养人、发展人的社会活动,高等教育是以其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及文化传承与创新为使命与责任。大学的根本使命在于培养人、发展人,并且大学以此为根本,这就意味着高等教育培养人的活动必须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提升人的生命品质,彰显人的生命质量并凸显着人的生命价值与生存价值,这些自然也就成为了高等教育的根本出发点与归宿。因而高等教育所培养的人是需要具有完整人性的人,培养成崇真、向善、求美的人,培养成具有独立人格、具有灵性智慧的人,让人成为更加高大的自己、更富有的自己、更通达与健全的自己、更智慧的自己。因为高等教育本身就是一项使人能够得以成为“人”的真正的伟大事业,高等教育具有“成人”品格,只有这样的高等教育,才有可能是合乎人性的高等教育,也才有可能是整全的高等教育。正如怀特海先生所言:“一所大学的理想,不是知识,而是力量。大学的职能就是把一个孩子的知识转变成为一个成人的力量。”高等教育的成人性质与成人品格也就让人成为了智识上丰厚、德性上完满、知性上善良、智慧的人,促进人成为具有勇敢、智慧、节制、正义、善良、道德、审美、合作、友爱、求知、热情、向上、积极、创造等好的美德与德性的人。这恰好与大学人文教育的人性教育目标的归旨是一脉相承的。灵性的生命智慧意味着大学生需要有灵性的生命精神,促进其精神成人。“教育就是教育,教育就是人的教育,是特别关注人的生命的教育。作为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高等教育是特别关乎人的生命品质与生命素养的教育。”为了培育大学生的生命精神,我们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做起:

(1)加强经典教育以滋养生命。经典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也是人类记忆的矿藏,这就要求大学生要阅读经典,回归经典,不能总被“快餐文化”所侵蚀。经典意味着大学生要加强古典教育,通过古典教育来滋养我们的生命。古典教育的目的在于追溯、回顾人类原初的生命精神,藉此来寻获现当代人最为基本而又必需的生命滋养。《理想国》《形而上学》《纯粹理性批判》《大学》《论语》《中庸》《孟子》等古今中外的经典著作无不涵括着人类的生命智慧与生命精神的精髓。经典之所以为经典,那是因为它们是人类心智的典型代表。通过阅读经典,能够使我们的灵魂得以洗礼,内心得以丰富,自我得以敞开,帮助我们的心灵得到充分发展,生命智慧得到深层次提升,生命精神得到拓展,进而升华我们灵性的生命智慧,促进个体心灵的充分完满发展。

(2)超越自我以充盈生命精神。生命对于我们每一个人而言都是有限的,但我们可以在有限的生命中活出生命的自我精彩。通过超越有限的生命,实现无限的生命价值;通过超越有限的生命,追求无限的生命精神。生命教育的要义就在于唤醒并激发学生的超越意识,导引大学生树立远大的人生志向、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选择坚定的人生轨迹;生命教育也要点亮大学生的心灵航灯,为他们的心灵敞开更多的窗户,使其能够尽情的去超越自我,尽情地充盈他们的生命精神,走向他们生命幸福的福祉。

(3)提升灵性生命力以促成自我生命的无限展开。大学教育的根本在于更加强旺而富有生机地展开大学生个体的生命,彰显大学生个体的生命活力,增强大学生的生命活性,从而促成大学生具有灵动的生命活性、灵动的生命意识与灵明的心灵空间,进而促成自我性生命的无限展开,实现自我性的成长与超越。这也是大学生命教育所具有的独特的品格特性,所有这些的达成需要大学生不断提升其灵性的生命力。大学生灵性生命力的提升在于其对真、善、美以及对生命力的追求。生命的真在于合乎自然与社会的规律性,尊崇人类世界的科学精神;生命的善在于生命的良善,彰显人与社会的生命价值,崇尚人类世界的生命精神;生命的美在于生命的美学价值,体现着人类对生命的感受力与感受性,弘扬人类世界的审美精神;生命的力在于其生命向着美好,生命的价值取向向着美好,显现生命的价值性与良性发展,凸显人类的价值精神。因而大学生在提升其灵性生命力的过程中,要做到真、善、美的统一,才能够更好地拓展大学生的精神生命,实现完整人格的锻造,达成灵性生命力拓展的目的。

3.以人文教育来促成人的灵性拓展大

学生要成为灵性智慧的人,离不开大学的人文教育,通过人文教育可以使其成人,即“人文化人”。灵性的成人智慧意味着人的解放,而人的解放是一个过程,是人的自由度的不断跃升。人的解放意味着人的自由不断得到发展的过程,意味着人的自由不断得到维护,让人成为自由人,也就是促进人自由成人。人因为自由成人而不会被现实中过于物质与过于功利的东西所束缚与限制;人因为自由成人而能自由的思考、拥有自由的思想与思维,从而发展与维护人的自由;人更因为自由成人而让自己能更加积极主动的融入社会,更好的谋划职业与人生,让自己的人生更加富有生机,不但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与远方。人的解放也意味着人性的通达与健全,是人不断走向自由而成为充分富有个性的全面发展的人,能够超越功利与欲望,摆脱无知与无能,进而能够达到自我认知、自我认同、自我欣赏,让人学会审美、学会独立思考、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生活、学会生存,这也是人的解放的表征所在。西方先哲说过,教育不是把篮子装满,而真正的教育在于把灯点亮。也就是说教育在于点亮人的心灯,让人的心灵更加通达,人性能够走向整全、走向灵性智慧。让人不断向自由攀越而不被世俗与现实所奴役,即教育确实是能够达致人的解放与实现人的灵性智慧。这也恰恰与古希腊哲学家、教育家西塞罗(Cicero)先生的有关教育的至理名言“教育乃是摆脱现实的奴役,而非适应现实”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既然教育能达致人的解放,走向灵性的成人智慧,那么何种教育能够达致人的解放、走向灵性的成人智慧呢?也许有人会问,难道科学教育就不能使人达到解放、走向灵性的成人智慧吗?只有人文教育才能使人达到解放、走向灵性的成人智慧吗?诚然,人文教育并不是人的解放与走向灵性的成人智慧的唯一的路径,科学教育也能使人达到解放、走向灵性的成人智慧,这种解放与智慧生成是间接的,而人文教育对于人的解放与走向灵性的成人智慧则是更为直接的,人文教育是使人达致解放与走向灵性的成人智慧的最好的坦途。因为大学教育的最终目标在于培养人的自由而全面充分发展的人,走向灵性智慧的人,而不是畸形发展、片面发展的人。大学教育在于使人性不断得到解放,灵性智慧不断得以提升,进而达致人的自由与整全,而大学人文教育则为这一目标的达成提供了最好的坦途。人文教育是关乎人文价值、人文精神、人文素养与人文知识的教育,人文教育给人以精神,使人的精神特别是人文精神得以彰显和升华;人文教育给人以自由,使人的自由不断得到维护与发展,从而使人的自由度不断得到跃升;人的自由度的跃升能更好地促进人不断走向解放、走向灵性智慧,人的解放与人的灵性智慧的生成原本就是一个过程,是一个自由度与灵性度不断增加的过程,更是一个自由度与灵性度跃升的过程。人因自由度与灵性度的跃升而促进人更加达到思想的自由与人格的独立,进而不断走向解放,不断富有灵性智慧,使人更加像人,使人更加高大、更加智慧、更加通达与自由。人文教育的作用便是发展人的自由,促进人创新精神的达成,人文教育因发展人的自由而使人自由成人,使人自由自觉的走向哲学自觉,进而达致人的解放与灵性智慧生成的归途。因此,我们也可以说人文教育也是人的解放的教育,也是人的灵性拓展与提升的教育,同时也是人走向灵性智慧的教育。

参考文献:

[1]曾维华.大学人文教育与人的灵性拓展[J].铜仁学院学报,2018(1).

[2]墨子[M].方勇,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5:63.

[3]何九盈,王宁,董琨.辞源[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1443.

[4]张汝伦.重思智慧[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2.

[5]曾维华,汪芳.守护大学之本、之根、之魂———基于奥尔特加•加塞特《大学的使命》的思考[J].煤炭高等教育,2017(6):32.

[6]罗伯特•M•赫钦斯.美国高等教育[M].汪利兵,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32.

[7]杨叔子.是“育人”非“制器”———再谈人文教育的基础地位[J].高等教育研究,2001(2):7.

[8]张楚廷.张楚廷教育文集(第4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7:499.

[9]李海龙,王建华.作为生命生长的高等教育[J].现代大学教育,2016(1):15.

[10]张家.大学的自由与独立:首先是国家的需要———兼论对自由的误读[J].大学教育科学,2008(4):111.

[11]艾尔弗雷德•诺思•怀特海.教育的目的[M].徐汝舟,译.北京:三联书店,2002:66.

[12]克里希那穆提.一生的学习[M].张南星,译.深圳: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2010.

[13]艾尔弗雷德•诺思•怀特海.教育的目的[M].庄连平,王立中,译.上海:文汇出版社,2002:38.

智慧化教育范文第7篇

架设信息高速公路,实现四级联通互动

网络是教育信息化及智慧教育的基础,在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海淀区在北京市率先完成“校校通”工程,所有学校校园网和中心机房建设基本完成,100%的学校接入互联网,50%的学校不同程度进行了校园无线网络建设。虽然海淀区教育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从国际视野、长远发展来看,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和薄弱环节:基础网络建设的统筹和引领需要加强;区校基础网络信息系统在系统选型、数据交互等方面缺乏统一标准,难以实现统一同步管理;网络和信息安全存在现有条件下难以解决的诸多问题;此外,学校带宽普遍偏低、网络设备更新滞后、无线网络未能全面覆盖、网络认证未做区级统一管理,等等。以上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现代信息技术在海淀教育效率提升与教育改革中的作用。针对以上问题,海淀区教委对全区312家单位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调查勘测,提出建设架构为“一个核心四个汇聚二十三个接入”的海淀教育光缆专网,光缆专网万兆骨干千兆上联、普通校8芯接入、2400人以上学校和考务考点校16芯接入的容量设计得到专家评审委员会的一致肯定。光缆专网建设将分三期完成,一期建设为主干网络及81个单位接入,铺缆258公里;二期建设网络安全和190个单位接入,铺缆282公里;三期建设主要为辅助环网和41所他办、民办学校接入,铺缆108.8公里。建成后的光缆专网将形成分校本校、集团学区、区校通体的智慧教育互联互通体系构成,为教育管理、办学组成和机构工作模式等方面提供有力支撑。

架设区域无线网络,搭建泛在学习空间

在建设海淀区教育光缆专网的同时,海淀区教委加快推进无线网络班班通达标工程。2015年下半年,海淀区智慧教育工作办公室对全区248个校区174所中小学进行项目调研及设计筹备,对全区648栋楼房、4270间平房、14448间教育教学总房量及11421间普通教室做了覆盖结构和覆盖比率分析,对全区43204台台式机、21616台笔记本电脑、10634个教学平板电脑、约17500余部移动电话等抽样数据进行了组网模式和应用测评分析。海淀区智慧教育工作办公室根据测评分析结果,提出了无线网络班班通达标工程的项目建设方案。项目采取区校两级控制、两级认证、市区校三级管理的搭建方式,分三期完成,一期建设涉及57所学校3122间室,二期建设涉及75所学校5138间室,三期涉及57所学校5205间室,三期投资估算总计1.7亿元。项目建设方案经智慧教育专家评审委员会和区经信办专家评审一致通过,专家完全同意项目设定的三期建设目标,同意无线网络控制、认证和管理方式,对项目设定的科学性、合理性及暂不进行全区100%无缝覆盖的建设决策表示肯定。无线网络建设工作将突破教室、办公室和场馆的空间限制,为我区推行移动学习、师生上网行为管控、教育信息免费推送、教育传媒移动覆盖,城域网内免费电话、人员定位、移动监控等应用打好基础。

架设视讯服务平台,推进在线教改发展

视讯服务平台是海淀区面对不断扩大的跨校区网络化、可视化交流沟通需求采取的一大举措,是利用网络视频、移动通讯等新型技术,将海淀区教委所属学校的会议室、场馆、教师桌面终端及个人移动终端连接,构建覆盖全区的网络化视频业务支撑环境。继而,基于该支撑环境建立网络视频互动、移动个人终端业务交流、多媒体点播直播、综合管理等可视化教学综合应用,开展教研教学视频活动。为跨区观摩、全区协同、校间交流、校内沟通、对口援助提供统一平台,有效提高海淀区教育管理与服务水平。视讯服务平台通过建设网络视频会议、远程视频教学、网络电话、多媒体点播直播、综合管理平台等系统,实现以下两个目标。一是教学资源共享。视讯服务平台建设完成后,可以满足学校教学业务的多样性:(1)全校日常工作开展。当召开全校大会时,各分校参会人员无需到本校集会,通过视讯服务平台就可以实现日常教学会议内容汇报和工作安排。(2)教学资源的深入应用。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率是视讯服务平台的建设目的之一,将本校或协作校的名师教学课堂通过远程互动的方式与目标(学校)教室实现互动教学。(3)录课教室转播。通过录课教室转播后将图像视频源信号由管理员接入到视讯服务平台中,实现本校分校、本部分部,甚至全区范围内的师生观摩学习。二是协助完善教学业务。视讯服务平台建设完成后,可以支撑更多的应用场景:(1)快速灵活多样的快速响应方式。平台建设完成后,校领导在特殊紧急情况下,通过主控中心的视讯设备快速接入到视频互动教学系统,实现远程指挥与远程互动的功能;领导之间还可以召开小范围内的视频会议,方便工作交流和工作指导;教委各部门(科室)可以通过主控中心及桌面视讯终端系统召开中小学校领导的会议。(2)召开应急视频会议。平台支持以海淀教委总部为主控中心的调度视频互动教学系统,同时也支持中小学局点作为临时主控中心,支持召开教委总部、其他中小学局点参与高清会议;支持通过教委总部的授权可以任意一个中小学校作为主控中心,召开部分系统高清会议,整体系统能够稳步提高海淀教委总部与下属各中小学校的信息沟通效率,保证上传下达的速度。(3)远程应急指挥。通过视讯服务平台可以对前端中小学校的工作,进行远程遥控指挥,有效提高突发事件处理能力,突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性和实效性。海淀区智慧教育工作办公室从2015年5月开始,对全区在会议、培训、教学等工作进行了内容和形式等方面的梳理。对312家单位、区教委所属17568名教师、204227位学生和我区648公里教育交通路线进行了行政距离、业务距离和机动距离等多方面测算,设计设定了4个中心30个校级集会分中心的视讯平台建设框架。其中,30个校级集会分中心由14个学区集会会场、10所中学和6所幼儿园组成,成网状覆盖全区教育单位。就其经济性而言,由于三网一体的自建特性,全区每年教育系统内电话通讯将实现免费互通,教师个人和教育办公经费共节约资金至少600万元,其他相关的会务费、燃油费、餐饮费、课时费等累积节省至少1200万元。2014年海淀区教育系统各单位申报的软件开发项目资金总计为5.5亿元。就开发内容和结构而言,成本高、产出低、重复性和技术面窄等问题十分突出。有鉴于此,海淀区智慧教育工作办公室在指导学校使用生均经费以满足当前应用的同时,着手创建两大智慧平台,以之为枢纽激发我区教育智慧迸发。

构建智慧教育云中心,推动区域教育整体跃升

“智慧教育云中心”建设是带动一个地区教育信息化整体飞跃发展的关键,对突破教育信息化中普遍存在的“系统难整合”“应用难推进”“共享难实施”等瓶颈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智慧教育云中心”包括以下三项建设内容。一是云基础设施建设。利用云计算技术,聚集和整合基础硬件资源,实现动态调配和按需使用,解决硬件资源共享的有效性、灵活性和易管理性。以虚拟化技术为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灵活分配计算、存储、网络资源并统筹管理,形成区域信息化基础设施的有效支撑能力,有效提高资源利用率。二是云应用支撑平台和服务平台建设。定制和研发各种教育信息系统与开放的各种中间件平台,为统一数据管理与应用研发提供基础支撑。通过教育服务总线平台集成各平台的服务,并统一进行服务的调度、事件感知、服务感知、质量保证,统一数据集成、应用集成、内容聚合、在线分析挖掘等的标准和接口,为各类智慧教育应用提供支撑平台服务。围绕教育领域的公共性的业务需求,以推进有效应用为核心,在已有各类信息系统的基础上,以互联与整合为突破口,建设区域智慧教育云应用服务平台,为学校、社区提供公共性的教育信息与软件服务。三是教育内容库建设。高度重视智慧教育系统、平台中内容和数据建设的重要性,开展教育管理基础数据库、可进化的开放课程库和学习资源库等基础性的数据建设。采集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日常工作中的基本数据,按照相关标准进行结构化存储和管理,形成相对完备和稳定、面向管理的基本数据库;加大课程资源的收集和整理,以不同的教学维度建设优质在线课程库;采用购买与建设并重的方式,建设多种技术表现和教学形态的优质教学资源库。海淀区智慧教育工作办公室目前正在进行美丽园、健翔桥两地机房的利旧评估和相关建设论证工作。“智慧教育云中心”将为我区两委一室、直属单位和各中小学提供更优、更快、更稳的系统应用和计算应用,将全区的课堂教学、课业作业、测评考试、政务总务、电视电话等多种应用接入平台子系统,逐步在我区真正实现资源流通、资源均衡、资源共享,打好区域集约型教育公共环境建设基础。

构建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以大数据支撑评价改革

智慧化教育范文第8篇

先哲和学者们关于实践智慧的论述,从苏格拉底、柏拉图到亚里士多德,再到后来的奥迪、以里弗、邓恩等,还有我国学者关于实践智慧的探析,无论是哲学范畴的思辨,还是教育范畴的追问,实践智慧总的来说它是来源于人类实践,超越于人类实践、服务于人类实践的。具体指向于人类实践领域中主体人的能力品格,具有知识性、价值性、主体性、情境性和综合性等特性。

教师教育实践智慧概说。我国教育界关注和研究教师教育实践智慧起步比较晚,可查的资料应从1995年始,且以谈教师教学实践智慧的文章居多。如教学实践智慧是既不同于理性智慧,又不同于实践知识的二者有机结合;教学实践智慧是教师在现实的教育情境中,对教育的合理性追求,涵盖教师的智能素养和人文素养。综合近年来国内学者关于教师教学实践智慧与教育实践智慧的论述,本文所持有的关于教师教育实践智慧的观点是:在特定的教育情景中,教师个体在解决纷繁复杂的教育问题、处理各种教育关系和矛盾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独特的能力和职业品行,具有个体独特性。它来源于教师知识、经验的积累,蕴含、表现于教师的职业品行、教育能力、教育艺术中,在教育机智中彰显教师的教育魅力。特定的教育情景是教师教育实践智慧赖以生发的客观环境,教育情境中,教师知识的建构、经验的积累是教师生成教育实践智慧的基础,职业品行、教育能力、教育智慧、教育艺术、教育机智是教师教育实践智慧的表现。

因此,教师没有知识的建构、经验的积累,便没有教师教育实践智慧的生成。知识的建构、经验的积累,在教师实践智慧的生成过程中、在量上遵循递加的法则。而实践智慧一旦形成,在智慧运行的原理中、在量上知识又遵循递减的法则。实用主义教育家、哲学家杜威曾经指出:“教育上应区分两种人:一种是‘拥有许多信息的人’;另一种是‘睿智的人’。前者拥有一大堆二手知识,这些知识非但无助于其经验、智慧的生长,反而有可能阻滞其基本的冲动、钝化其天然的敏感性;后者则是机智的、消息灵通的,并善于处理他所遇到的各种问题。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睿智的人’,这就需要把信息与个体的积极的直接经验结合起来,并把信息应用于个体的直接活动”。杜威这里所说的“拥有许多信息的人”,就是拥有大量教育知识、经验的人,“睿智的人”就是具有教育实践智慧的人,二者是对立中的统一。知识不等于智慧,但智慧必然来源、生成于知识,超越于知识的另类表达方式和表征方式,是教师教育实践活动追求的现实理想和境界。

二、教师个体知识是教师教育实践智慧生成的基础

关于教师知识是什么,本文不作繁杂的概念界定。通常意义上讲,教师知识就是指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所应具备的全部知识,是教师职业专业化的基础,也是教师教育实践智慧生成的基础。虽然农民种田、工人做工也需要知识,但都没有教师教育实践活动对知识的依从度高,尽管科学家的科学研究工作也需要大量的知识,但教师拥有和使用的知识和科学家是不一样的。正如杜威所说的那样,教师教育实践活动中教师所拥有和使用的知识,目的是使其心理学化为学生可理解的东西。在这里,所运用的教师概念作特别逻辑上的说明,文章中所使用的教师概念,是“个”概念,不是“类”概念,因此教师知识是指教师个体知识,而不是指教师群体知识,其品质具有个体独特性。

(一)教师教育知识概说

人们在日常生活或社会活动中,谈起教师总是把教师与知识文化联系起来,冠以“学富五车”的美名,无论其气质、行为还是所从事的职业。气质:“你看那人,文质彬彬的像个老师”;行为:“你看人家到底是老师,举手投足多斯文,说话多有文化,看问题透彻到位”;职业:“要想教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就必须具备一桶水”;“我们某某老师真有文化,知识特别渊博,讲课旁征博引、幽默诙谐、游刃有余”。教师俨然成了知识、文化的载体和符号。

世界教师教育发展从20世纪50年代往后,由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带来的国家竞争,延伸到教育当中,教师素质要求开始由重视知识学历转向重专业化追求。教师专业化发展追求的境界是全面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培养有智慧的教师。教师教育不仅要培养有理性智慧的教师,更要培养在理性的光辉照耀下,具有实践智慧的教师。因为教师的劳动总是指向和服务于特定的实践领域的。回眸中国百余年师范教育的沧桑岁月,我们也曾经自豪地培养出了不少教育名家大师,如陈鹤琴、陶行知、蔡元培、斯霞、魏书生等。审视现实,我们也不难发现,教师队伍的整体状况,不容乐观,教师素养水平整体比较低下,专业化程度不高,教育缺少智慧或者干脆无智慧。以至于2007年7月,光明日报惊呼地发出“师范毕业生为何站不稳三尺讲台”呐喊声。推究根源,既有客观原因历史、也有价值选择因素,还有认识上的误区。

1.客观历史原因。教师职业的产生和现代教育制度的确立,教师尽管被冠以知识文化的载体和符号,但对教师道德标准的追求始终高于对知识的追寻。教师固然需要有较高的道德标准,立身垂范,“其身正,不令则从;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但对教师到底是一个有“什么样”知识、文化的人、应该具备“何种”知识结构追问的很少。对教师知识的追问和研究,西方仅始于20世纪70年代,我国只是近10多年的事。上过师范教育的人都知道,尽管教育学教材当中,明确规定了教师应该具备的知识,即文化知识、专业知识和教育理论知识,其实,深究起来,谈的太抽象、概括和类化,缺乏个体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在教师教育实践中,表现为行之无效或行之效少。

2.价值选择的因素。制度化教育发展进入20世纪后,由于受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盛行和影响,教师的培养和训练更多关注的是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操练,企图在复杂的教育情境中,寻找有效教学的普适性标准和教学技能。行为主义心理学对教师外在行为简单的“刺激———反应”强化,掩盖了教师内在知识对教学效果的影响,今天的学校教育、教学还留有深重的胎记。因此,当时光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随着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日渐没落和认知心理学的兴盛,人们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审视教师的教学过程,认为教学为作为人类特有的作一种认知过程,更多的是教师内部知识的认知活动过程,而不仅仅是简单的外显行为的模仿、学习。由此,教师教育的历史,终于掀开了对教师知识的关注与系统研究。

3.认识上的误区。人们在追问教师专业化程度不高,教育实践缺乏智慧的时候,总是善于、也习惯于把目光漂浮在内容和方法的适切性、教师教育措施不得力等问题上,很少关注教师实践智慧生成的知识基础问题.好像忘记了:知识是能力的基础,同样是智慧的基础,教师个人的技能、态度、意识、情感、意志等方面的发展都是以教师所拥有的知识为基础的。教师的教学行为受他所拥有的知识支配。

一个教师有什么样的知识基础,就会有什么样的教学行为,教师的知识是教学行为的基础。正如教育哲学家石中英所指出的“人们所有目的的实践行为,都是受知识支配的,或者说,是由知识建构的.一种有目的的实践行为的背后,就有一套系统知识基础的存在。不存在没有任何知识基础的有目的的实践行为”。“教师的知识对其教学有广泛的影响,教师的知识和认知,影响到教师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如教师对课堂的理解、对教科书作用的认识、对学生的看法、与学生的关系等”。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教师有‘什么样’的知识,以及‘怎么样’表达他们的知识,对学生的学习至关重要”。

(二)教师知识类型

1.教师知识名实不符。在我国,有关教师知识的问题,既被高度重视又被高度忽视。“高度重视,是因为千百年来一直强调教师所拥有知识的重要性,所谓‘学富五车’、‘学高为师’,是古代社会对教师的最主要要求,而‘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则是现代社会对教师的主要要求;高度忽视,是因为我们一直强调的是教师的学科文化知识,理所当然地以为学科文化知识就是教师知识的全部,甚至认为专业知识是教师业务水平的标志”。很少思考除了学科文化知识之外是否还应该有其他的什么知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出版的《教育学》、《教学论》等著作,几乎都把教师的专业知识,文化知识和教育科学知识作为教师知识结构的全部组成部分。这种对教师知识结构概括、抽象、机械、片面、空洞的认识和理解,不能完全解释和揭示教师应具备的知识类型,在教师教育实践中也难以操作把握。2.国内外部分知名学者关于教师知识分类及启示(1)国内外学者关于教师知识结构分类(见表1-表3)。(2)上述列表中得到的启示。第一,国外学者关于教师知识的研究观点具有多样性;第二,教师个体所具备的知识结构和类型应该是多元的、立体的;第三,学科知识、课程知识、教学法知识等这几类知识几乎受到学者们的一致关注。同时,教育管理知识、了解学生的知识、教育情景和环境知识等知识备受关照;第四,凸显教师个体知识,即关于教师隐性知识即缄默知识的获得,是教师教育实践智慧生成的重要知识基础,教师全部的教育能力、教育机制、教育艺术蕴含其中;第五,舒尔曼关于教师知识的分类,开创了教师教育对教师知识的研究和重视,注重学科教学法的知识范畴,带给我们研究教师知识问题以全新的研究领域和启示;第六,我国港台地区和大陆部分学者,关于教师知识的研究,起步较晚,大约是20世纪90年代末,而且研究成果还比较传统和落后,基本停留在“老三篇”的思路上,即文化知识、专业知识和教育理论知识。实践已经证明,这种思想指导下的教师教育,难以构建较为完整、全面、立体化的教师个体知识体系,教师教育实践智慧生成的关键知识缺项,必然影响到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和其实践智慧的生成。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