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智慧教学反思范文

智慧教学反思范文

智慧教学反思

智慧教学反思范文第1篇

教学反思教学智慧生成

让智慧回归教育,让智慧唤醒课堂,让智慧引领教师专业成长,是时代的呼唤,拥有教学智慧成为所有新时代教师渴求的理想与愿望。教师的教学智慧不完全是天生的,也不是轻易得来的,教学习惯、教学经验、教学思维方式以及教师个人知识不良或欠缺常常制约着教师教学智慧的生成,而教师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地促进教师教学智慧的形成。

一、教学反思和教学智慧的内涵与特征

(一)教学反思的内涵

从词义分析来看,对教学反思的理解是以对“反思”的理解为基础的。对反思或反省思维(reflective thinking)首先进行深入研究的当属著名的美国哲学家、教育家、心理学家约翰・杜威,他认为反思是思维的一种形式,是个体在头脑中对问题反复、严肃、执著的沉思,并进一步解释为“对于任何信念或假设,按其所依据的基础和进一步推导出的结论,对其进行的主动的、持久的和周密的思考”。

(二)教学反思的特征

(1)问题性。反思来自于自我意识的觉醒,而自我意识的觉醒产生于在旧有理念导向下的实践的困惑和迷茫,反思产生于“问题”或“无知境界”。

(2)自觉性。教学反思是一种自愿、自发、自觉的行为,需要教师具有一定“内驱力”来激发、维持、评价、调控行为的进行。

(3)实践性。教学反思的对象是教学实践中的事件,教学反思的过程是教学实践的一个环节,教学反思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实践的质量和教师进行教学实践的能力。

(4)发展性。教师个体的教学反思具有过程性,在反思过程中,不同教师可能经历或达到不同的发展阶段,教学反思的目的就是优化教学和提高教师教学能力。

(三)教学智慧的内涵

《辞海》把智慧解释为:①对事物能认识、辨析、判断处理和发明创造的能力;②犹言才智、智谋。教学智慧在《教育大辞典》中被定义为:“教师面临复杂教学情境所表现的一种敏感、迅速、准确的判断能力。”

国内学者徐继存(2001)认为:“教学智慧是一种关于教学饯行的知识,并以在具体教学实践活动中的饯行为自身的目的。”

(四)教学智慧的特征

(1)情境性。即教师的教学智慧需要特定情境的激发,需要教师与学生主体之间的互动合作,需要教师以经验与技巧为基础的创造。

(2)内隐性。教师的教学智慧是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的一种潜在思维活动,是一种典型的潜意识,隐含在教师的知识、经验及习惯性行为中。

(3)复杂性。教学智慧的复杂性不仅指教学智慧生成的情境对于教师的理解与把握来说是复杂的,而且还指养成教学智慧的过程和方法是复杂的。

(4)实践性。教学智慧是一种教学行动的形式,是教师与学生交往的方式。正是在教学的实践中产生了教学智慧,教学智慧又在教学实践中发挥着作用。

(5)独创性。教师的教学实践智慧具有鲜明的个体性,即每一个教师的教学智慧都与他人有明显的区别,它是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突发的灵感,是教师创造性思维的外显,是对教学实践的顿悟。

通过教学反思,提升教师的教学智慧可以促使教师个体能力的提高。

二、教学反思可以促进教师教学智慧的形成

教师智慧不是通过系统的学习或是长期的经验积累就可以自然而然生发出来的,而是要不断地反思个人的所学、所看、所知、所感而逐渐积累并在突然间迸发。没有反思的理论学习是学不到理论意义的,缺乏反思的实践经验是一种片面的认识,充其量是一种肤浅的见解。

(1)课前预测,前瞻性反思。教师在教学前要认真反思教学目标,教学流程,教学方法和手段。

(2)课中应变,监控性反思。课中反思的主要任务就是解决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意外问题和偶发事件。

(3)课后感悟,批判性反思。教师上完课后,通过分析重要教学细节,分析整个教学过程,分析预设与生成的变化,对自己的教学得失进行较深入的思考和总结。

教学智慧属于内在观念的范畴,更多地是要依靠个人的领悟才能获得。因此,对教学实践行为的反思是教师获得教学智慧的最可靠最直接的途径,反思是教师获得课堂教学智慧的关键。

三、加强教学反思,促进教学智慧生成的途径

(一)立足一线,在教学实践中获得知性教学智慧

知性教学智慧是对教学的直觉把握、整体感知,是教师对教学活动的一种直觉反映,是建立在直觉基础上的一种整体感知和反应能力。教师可以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和观摩录像获得。

观摩别人的教学录像,尤其是一些同一主题中优秀教师的教学录像,对于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进行教学反思,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是一条非常有效的途径。

(二)专业引领,学习理论文献提升理性教学智慧

理性教学智慧是在对教学问题的理性思考和规律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它是教学智慧的核心构成和高级表现形式。

专业引领,升华自我。这里的“专业引领”,是指请专业学者或教研人员促进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在教学中通过教育教学理论反思是教师经常用的也是非常有效的反思途径。它往往在教师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能够拨云见日、指点迷津。

(三)自我塑造,结合行动研究感悟实践性教学智慧

实践性教学智慧是在个体经验积累、实践感悟和自我反思基础上形成的教学智慧,它是教学智慧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智慧是动态生成的,是融于现实的教学实践行动之中的。实践智慧的形成和提升是一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循环往复的过程

(四)通过师爱,在协作和反馈中升华情感性教学智慧

情感性教学智慧是在教师的职业感、

智慧教学反思范文第2篇

教学反思教学智慧生成

让智慧回归教育,让智慧唤醒课堂,让智慧引领教师专业成长,是时代的呼唤,拥有教学智慧成为所有新时代教师渴求的理想与愿望。教师的教学智慧不完全是天生的,也不是轻易得来的,教学习惯、教学经验、教学思维方式以及教师个人知识不良或欠缺常常制约着教师教学智慧的生成,而教师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地促进教师教学智慧的形成。

一、教学反思和教学智慧的内涵与特征

(一)教学反思的内涵

从词义分析来看,对教学反思的理解是以对“反思”的理解为基础的。对反思或反省思维(reflective thinking)首先进行深入研究的当属著名的美国哲学家、教育家、心理学家约翰・杜威,他认为反思是思维的一种形式,是个体在头脑中对问题反复、严肃、执著的沉思,并进一步解释为“对于任何信念或假设,按其所依据的基础和进一步推导出的结论,对其进行的主动的、持久的和周密的思考”。

(二)教学反思的特征

(1)问题性。反思来自于自我意识的觉醒,而自我意识的觉醒产生于在旧有理念导向下的实践的困惑和迷茫,反思产生于“问题”或“无知境界”。

(2)自觉性。教学反思是一种自愿、自发、自觉的行为,需要教师具有一定“内驱力”来激发、维持、评价、调控行为的进行。

(3)实践性。教学反思的对象是教学实践中的事件,教学反思的过程是教学实践的一个环节,教学反思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实践的质量和教师进行教学实践的能力。

(4)发展性。教师个体的教学反思具有过程性,在反思过程中,不同教师可能经历或达到不同的发展阶段,教学反思的目的就是优化教学和提高教师教学能力。

(三)教学智慧的内涵

《辞海》把智慧解释为:①对事物能认识、辨析、判断处理和发明创造的能力;②犹言才智、智谋。教学智慧在《教育大辞典》中被定义为:“教师面临复杂教学情境所表现的一种敏感、迅速、准确的判断能力。”

国内学者徐继存(2001)认为:“教学智慧是一种关于教学饯行的知识,并以在具体教学实践活动中的饯行为自身的目的。”

(四)教学智慧的特征

(1)情境性。即教师的教学智慧需要特定情境的激发,需要教师与学生主体之间的互动合作,需要教师以经验与技巧为基础的创造。

(2)内隐性。教师的教学智慧是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的一种潜在思维活动,是一种典型的潜意识,隐含在教师的知识、经验及习惯中。

(3)复杂性。教学智慧的复杂性不仅指教学智慧生成的情境对于教师的理解与把握来说是复杂的,而且还指养成教学智慧的过程和方法是复杂的。

(4)实践性。教学智慧是一种教学行动的形式,是教师与学生交往的方式。正是在教学的实践中产生了教学智慧,教学智慧又在教学实践中发挥着作用。

(5)独创性。教师的教学实践智慧具有鲜明的个体性,即每一个教师的教学智慧都与他人有明显的区别,它是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突发的灵感,是教师创造性思维的外显,是对教学实践的顿悟。

通过教学反思,提升教师的教学智慧可以促使教师个体能力的提高。

二、教学反思可以促进教师教学智慧的形成

教师智慧不是通过系统的学习或是长期的经验积累就可以自然而然生发出来的,而是要不断地反思个人的所学、所看、所知、所感而逐渐积累并在突然间迸发。没有反思的理论学习是学不到理论意义的,缺乏反思的实践经验是一种片面的认识,充其量是一种肤浅的见解。

(1)课前预测,前瞻性反思。教师在教学前要认真反思教学目标,教学流程,教学方法和手段。

(2)课中应变,监控性反思。课中反思的主要任务就是解决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意外问题和偶发事件。

(3)课后感悟,批判性反思。教师上完课后,通过分析重要教学细节,分析整个教学过程,分析预设与生成的变化,对自己的教学得失进行较深入的思考和总结。

教学智慧属于内在观念的范畴,更多地是要依靠个人的领悟才能获得。因此,对教学实践行为的反思是教师获得教学智慧的最可靠最直接的途径,反思是教师获得课堂教学智慧的关键。

三、加强教学反思,促进教学智慧生成的途径

(一)立足一线,在教学实践中获得知性教学智慧

知性教学智慧是对教学的直觉把握、整体感知,是教师对教学活动的一种直觉反映,是建立在直觉基础上的一种整体感知和反应能力。教师可以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和观摩录像获得。

观摩别人的教学录像,尤其是一些同一主题中优秀教师的教学录像,对于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进行教学反思,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是一条非常有效的途径。

(二)专业引领,学习理论文献提升理性教学智慧

理性教学智慧是在对教学问题的理性思考和规律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它是教学智慧的核心构成和高级表现形式。

专业引领,升华自我。这里的“专业引领”,是指请专业学者或教研人员促进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在教学中通过教育教学理论反思是教师经常用的也是非常有效的反思途径。它往往在教师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能够拨云见日、指点迷津。

(三)自我塑造,结合行动研究感悟实践性教学智慧

实践性教学智慧是在个体经验积累、实践感悟和自我反思基础上形成的教学智慧,它是教学智慧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智慧是动态生成的,是融于现实的教学实践行动之中的。实践智慧的形成和提升是一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循环往复的过程

(四)通过师爱,在协作和反馈中升华情感性教学智慧

情感性教学智慧是在教师的职业感、

道德感、人际交往和师爱基础上形成的特殊教学智慧,师爱是教师情感教学智慧形成的重要基础,是构成教师情感性教学智慧最为核心的内容。

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波斯纳曾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公式:成长=经验+反思,笔者根据上面的论述,也不妨大胆地“山寨”一回,认为:教学智慧=教学经验+教学反思。

参考文献:

[1]John Dewey(1933).How we think, D・C・Heath and Company,3.

[2]熊川武.反思性教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辞海编辑委员会编.辞海[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3973.

智慧教学反思范文第3篇

关键词:教学;教学反思;教学智慧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35-0085-03

《教育大辞典》将“教学智慧”定义为:“教师面临复杂教学情境所表现的一种敏感、迅速、准确的判断能力。在诸多对“教学智慧”的界定中反映出其特点是实践性、动态性、独创性和缄默性。[1]教学智慧本身又具有整体性,仅仅靠理性的条分缕析是不能真正把握其内涵的,且这些“教学智慧”还以多种表现形式存在于每个教师的教学活动中。只有当教师自觉地以反思姿态追求个人实践的合理化、理性化时,在他身上才会生成个人理论或实践性知识。所以,教学智慧的生成最需要教师对教学实践的反思。教学反思是一种自身的审视与思考,是对自身教学成果和在教学中存在问题的积极回应,其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教师更好地解决教学问题,提高教学质量,升华教学品质,促进教学智慧的生长,获得专业发展。[2]教学反思最关键的是反思学生的“学”、教师的“教”及其行为背后的原因,通过对学生的领悟、对教师教学实践的领悟,进而实现对教育教学理论的领悟与创新,再反过来指导实践,提升教学智慧。

一、反思学生的“学”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对学习的有自己的需要和见解。深入反思学生的“学”,发现学生学习的困难,才能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提供学习的条件,促进有效教学。从而,再反观自己的教学,发现其中的问题,进行批判、探索以改进教学。

1.反思学生的迷思概念

“迷思概念”是指学生在接受正规的教育之前,对于自然界一些现象的已有认识,这是其自行所发展出来的概念,是不同于科学家的科学概念的。如学生学习“重力”概念时,会与生活中所讲的“重”的概念混淆,以为指的是“质量”。而教师往往很纳闷,看似简单的概念,学生怎么就理解不了,就算他们能背出相关的概念,问题情境一变,学生又不知道了。其实,很多情况下,由于学生头脑中存在迷思概念,当学习新概念时发生了认知冲突,但如果没有相关学习条件使其进行转化,学生就很难理解和接受新概念,结果导致死记硬背。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不断反思总结学生出现的或可能出现的迷思概念,如与科学家形象和科学方法的特质有关,与科学知识的本质有关,与科学、社会间的交互作用有关的迷思概念等。[3]在关注反思学生迷思概念情况下,尝试了解学生可能的困难及可能的另有概念,教师才能运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做出正确的思考与概念改变。

2.反思学生科学探究的困难

科学探究是科学的本质特征,让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而且对他们的长远发展有重要意义。但学生往往认为科学知识是已被证实的终极真理,因此,在进行科学探究时会出现困难。在有关儿童假设检验的研究中,人们发现,在把得到的实验结果作为支持或者拒绝假设(理论)的证据时,儿童的思维表现出某些方面的缺陷。即使在儿童进行有效的实验时,他们也常常得出与实验结果不一致、而与他们原有信念相一致的结论。[4]所以,教师要对学生科学探究的各个过程进行反思。如反思学生提出的科学问题,了解学生的关注点;对科学问题进行猜想、假设和设计实验的过程,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及所持的科学信念;在观察、实验及对实验数据的处理中,可以了解学生是否严谨和客观。若学生相信假设,就算实验结果与假设相反,还是会坚持自己原有的信念。所以,教师通过反思,分析学生科学探究的困难,才能更好地引导,培养敢于质疑的精神,提升科学探究的能力。

3.反思学生的科学世界观

关注学生对科学知识理解的同时,也要关注其所持的科学世界观及其发展。有时候学生会问:电子到底是以线性轨道还是云状轨域环绕原子核?磁力线到底存不存在?思考这些问题与平时科学范畴之内的描述、计算、实验不同。但反思学生所提的问题,其实则在问究竟“存不存在”、“科学究竟是什么”等世界观的问题。以建构主义的观点而言,逻辑思考并不等于理解。理解必须经由个体对所学的事物进行诠释,诠释的过程与文化背景(即世界观)有很大的关系。皮亚杰的理论强调,每一个体其所在的世界持有一套个人的知识及思考方式。因此对科学教育而言,不只是了解学生的直觉想法是什么,还要设法了解学生对其所在世界的直觉想法与科学对此世界的解释之间的交互关系,以更进一步了解学生的直觉想法如何介入学生的科学学习。[5]教师应反思学生已有的世界观,使其科学的学习与其已有的世界观产生关系,进入科学世界观。

二、反思自身的“教”

教师是学习的引导者,教和学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反思学生的“学”,可以为“怎么教”提供依据。而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动态、生成的过程,教师面对不断变化的情景所采取的适宜行动则是教学智慧的外在表现。反思再现已经发生的故事,根据学生反馈反思自身的“教”,有助于深刻理解教学事件的深层意义,感悟提升教学智慧。

1.反思自身的知识结构

新课改教学内容的选取凸显知识不是绝对真理,具有发展性这一特点,这就要求科学教师理解科学本质,具有综合思想,所掌握的学科知识呈现系统深入、组织良好的状态。而没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就不能理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并将其融会贯通,以至于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过于注重刻板的知识传授,而忽视学生的思维状态或抑制不确定性问题的出现,不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所以,教师要不断反思完善知识结构,对所要教的概念有深入的理解,总结自己经历过的“误解”,并推测学生理解概念的情形,这不是量上的填充,而是质的提升。当然,教师自身的良好知识系统对学生来说并不完全适用。所以,要结合对学生“迷思概念”的反思结果,理解知识产生的过程,帮助学生进行科学探究。为促进有效反思,知识结构应围绕各学科的核心概念,分析学生的已有知识基础,使新知识的学习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2.反思所持科学教学观

通过教学实践环节,把专业知识的学习完善与教学技能相结合,才能使知识和技能同步提高。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对教学工作深层的、理性的思考和把握中都充满了教师发挥和增长教学智慧的空间和契机,但如果理性认识是片面的、局限的,所持的教学观念是狭隘的,那么其教学智慧则很难得到提升。通过反思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否努力学会从不同方面丰富自己的经验世界,并逐渐完成对社会共有的科学知识及精神财富具有个性化和创生性的占有,来评判自己的教学观是否合理。教学观是否合理,也要看有没有正确的科学知识观和科学世界观作指导。如在反思分析学生对科学本质的误解、科学探究的困难时,也可反观自身。

很多情况下,教师将科学实验简单地理解为科学理论的试金石,说明教师内心也将科学知识信奉为绝对真理。不容质疑。教师在反思分析学生心理的同时,也有助于反思自己的教学观、知识观、世界观并进行改进。课堂中不仅关注教给学生的知识结论是否正确,更注重知识得出的过程是否符合科学,要时刻关注自己处理不确定性事件的思维方式,反思传递给学生的是否是科学的思维方式。

3.提升教学反思水平

教学智慧的真正提升关键在于教学反思的质量,而教学反思的质量涉及到行为人的反思能力、反思目的、反思结构等因素的影响。教师在成长中、在具体做事的过程中,形成的是教师内心真正信奉的理论,支配着教师的思想和行为,但通常不被教师自己所明确意识,更无法直接用语言表达出来。当教师结合相关教育教学理论来反思学生的“学”和自身的“教”及其行为背后的原因时,反思的水平才能得到了提高。结合教育教学理论进行反思,不单单是对“一个”而是对“一类”问题的反思研究,能够透过教学行为层面来分析行为背后的原因,它往往在教师百思不得其解时拨云见日、指点迷津。这不同于外在教学理论的灌输,而是教师自身实践甚至是批判的行动研究,通过实践反思将教育教学理论纳入自身的“使用理论”中,促进教学智慧的生长。更高层次的反思,是教师从广泛的社会、政治、经济的背景下来审视这些问题,这一水平的教育者对于课堂和学校行为能够做出防御性而非盲目的选择,以开放的眼光来看待问题,对教育实践进行“批判性解释”,对相关理论进行检验和创新,获得高层次的教学智慧。

教师通过反思学生的“学”和自身的“教”,先发现问题所在,找出问题的原因,并制定可能解决问题的措施、方案,然后再开展实践行动,最后通过反馈结果决定是否在以后的教学中继续应用这种策略。在这种教学实践――反思――实践循环过程中,教师或是验证某种理论假设的可行性,或是直接将自己的新观点转化为教学活动,他们在每天处理大量的实践问题过程中渐渐地形成了许多教学技能和策略,不断地改变着自己的认知图式;同时,尝试着从更大的教育背景下审视相关的教育教学问题,进而实现对教育教学理论的领悟与创新,而教学智慧就是在“试误”中建构、在“探索”中生成的。

参考文献:

[1]仇定荣.论教字实践智慧肋生成策略[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3,(7).

[2]汪冬梅.教学反思对教师教学智慧生成的影响[J].江西科技学院学报,2013,(1).

[3]林淑等.运用那个科学史传达科学本质之教学实务探讨――以简单机械单元为例[J].科学教育月刊,2008,(315).

智慧教学反思范文第4篇

关键词教学反思;改进教学;方法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0

教学反思是教师自觉地以自己的教学实践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决策及其结果进行反省、分析,探究教学中取得的经验,寻求解决教学中存在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具有研究性、探索性的一种研究范式,体现了教师通过教学研究教学,改进教学的特性。它的动力来源于教师对优质教学的追求和自我成长的需要。是实施教师终身教育、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教师自我进步与发展、做学者型教师的一个阶梯。

一、反思评价,意义重大

美国教育学者波斯顿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他认为: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叶澜教授曾指出:如果一个教师坚持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

1.自我评价,探究方向

教师利用先进的教学理念、高效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不仅完成了自己的教学任务,对学生成长做出了贡献,同时还能促进教师自身发展,实现自已的生命价值。教师要善于对课堂教学进行自我评价性的反思,找出教学中的亮点、成功的原因及启示、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2.同行评价,改进教学

同行评价是教师之间的相互评价与指导,评价者与评价对象都是同一专业领域内工作的教师,具有平等的人格意义。教师要积极借助同行对自己教学的评价进行反思,根据听课教师的意见,写出教学后记,改进教学,使自己的下一节课更优质高效。

3.学生评价,提高情趣。

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对任课教师的教学进行评价,是促进教师教学反思的一个重要举措。学生评价旨在发展教师的自我监控与反思能力。教师从学生在课堂中参与的广度和深度的调查了解中,从学生参与课堂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中,获得反思信息,促进自己不断改进优化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效度及趣味性,提升学生参与的情趣。

4、同类环比,完善教学

教师要通过听同科教师的课,或找一些同课题优秀教师的录相资料来观看剖析,并与自己的每一个教学环节进行比较,不断地切磋琢磨。从他们的同题异构中,找出自己的不足,不断完善优化自己的教学,递进反思,形成教师独特的教学个性,提升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悟通创新的教学能力。

二、写好教学反思,提高教育机智。

教学反思,是以老师的体会、感想、启示等形式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持续不断的批判性思索,再根据自己的体会写出的论文。它是在记录教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的思考和评判。

1.归类不同,形式多样

教育反思范围广泛,形式多样,归类各不相同,较为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形式主要有:

(1)专题反思,整体反思

专题反思是指教师围绕某一教学问题所做的小切口、小专题的深入研究。如在"三查六步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实践中,目标导学的反思、组织学生自主学习的反思、讨论交流的反思、点评总结的反思、训练建构的反思、达标拓展的反思等。整体反思是指教师把一堂课作为一个系统、整体所作的研究性反思。这种反思目标明确,针对性强,分析也较深入,对教学资源的创造性使用,意义重大,有利于改进优化以后的教学行为。

(2)即时反思,延迟反思

即时反思是教师在教学活动完成后立即对教学活动中的现象、问题或活动的成效等进行的反思。反思的过程与教学问题的发现、分析、解决过程一致,能优化教学结构、强化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延迟反思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结束以后,结合其他教学事件,对其进行的综合性、批判性分析。通过深入细致分析,对引领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思索,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欲望,解决问题的热情和责任感,有重要作用。

(3)课前反思,课后反思

课前反思,是为加强教学的预见性,在课前围绕教学精心预设的一系列课堂行为,主要包括教学计划制定、教材分析、学生情况分析、教学环境与社会因素等,教师备课时要对过去的教学进行反思课前反思能使教学更具前瞻性,避免经验主义。课中反思,侧重捕捉课堂中的亮点。教师要善于发现和积累自己教学中的"灵光突现",培养在教学"意外"情况下的应变能力,机智抓住课堂"生成",使课堂变得更精彩。课后反思,是一节课上完后,教师对该堂课中"成功之举""败笔之处""教学机智""学生新解""再教设计"等方面的感悟与体验,从"得"中提升经验,从"失"中分析原因。

2.以写促思,以思促教

老师要执着追求,一有所得,及时写下,以写促思,以思促教,长期积累,不断完善自己,优化教学,使自己逐渐成长为一名学者型、专家型教师。

(1)写教学成功之处

教学中成功的案例很多,达到预设目标,引发教学共振效应的做法;课堂中随机应变的措施;层次清晰,条理分明的板书;先进教学方法,优质高效教学模式渗透应用的过程;教育心理学中基本原理运用的感触;高效教学方法的创新等。反思所得,累积成功,善于总结自己过人之处,教学才能相得益彰。

(2)写遗憾不足之处

成功的高效教学,也总会有疏漏失误,对它们进行回顾,深刻反思,探究剖析,吸取经验教训,就能使自己增长教学智慧。如提出的某一个问题为什么未能引发学生的思考,呈现的问题是否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思考时空,学习活动的组织环节是否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效度如何等。善思不足,吸取教训,不断改进策略,优化教学过程,才能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写教学机智之处

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思维发展及情感的融洽交流,往往会产生瞬间灵感,学生精彩的问答等,及时反思捕捉这些"智慧的火花",深入探讨研究自己某节课或某个教学环节中随机应变得当的措施,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等,对教师教学经验的积累、新教学理念的建构,十分有益。

(4)写再教创新之处

教师教完一节课后,静心沉思,定能总结提炼一些教学规律,创新一些教学方法,知识点上有一些新发现,组织教学方面有一些新招,解题的一些误区有新突破,启迪有一些新的措施,训练有一些新设计。及时记下这些新收获,并进行必要的归类整理,考虑再教这一部分内容时如何教,构建"再教新设计"。

(5)写学生创新的火花

智慧教学反思范文第5篇

【关键词】教学反思;教师;学生;成长;财富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问题或困惑时,通过不同程度的思考,并采取一定的措施,不断加深对问题的认识与理解,进而改善教学实践的一系列活动,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它可以激活教师的教学智慧,探索教材内容的崭新表达方式,构建师生互动机制及学生学习的新方式。它是一个教育者进行自我认识、自我矫正、自我超越的过程。

反思成功之处。每一位教师在专题处理、教学方法、学法指导等方面都会有自己的独特设计,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出现闪光点。教学反思时要注意吸取这些经验,并不断推陈出新,发扬光大。反思失败之处,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存在疏漏失误之处。在教学过程中常会有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如教学内容处理不妥、教学起点过低等等,对于这些情况,教师课后要冷静思考,仔细分析,确定改进措施,以便在以后教学中不断提高、不断完善。

教师教学中要和学生平等对话。教师在与学生对话时,或会在潜意识中对话语的表达有着很强的先念,学生往往受其诱导,在不知不觉中失去了师生对话的平等性;或怕打乱了自己的课堂教学节奏,不敢放手让学生多元解读,不能接受学生的“误读”,而“委婉”地限制学生的主体性,压缩学生的话语权;或为了多元解读而“多元解读”,不能“纠正”学生的“误读”,过分放纵学生的主体性。

在教学之余,我们要对自己反思,如果能多与学生交流,师生感情会更融洽,对于提高课堂效率是一种很大的帮助。要全面了解学生的家庭、性格、学习成绩、兴趣爱好等。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谈话的要求。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要多问多观察学生。在生活上多关心学生,让学生体会到爱心,比如,当天气冷了,及时问问学生冷吗?加衣服了吗?这样学生会体会到教师的温暖,在学习上更努力。

教师在教学反思中会影响着学生,会解决问题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必经之路,经常进行教学反思的教师会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把解决问题后的反思应用到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形成解决题后进行反思的习惯,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对提高学生学习效果有积极的作用。通过学生反思所解问题的结构特征和解决过程,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创造性,进而提高学生学习效果,既有深度,又有广度。鼓励学生结合所解问题提出问题,并将其指定为反思内容之一,既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又能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情境,还能培养学生的不断探索的精神,从而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保护和培养。通过解题后对习题特征进行反思,用自己的语言或数学语言对习题进行重新概述,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促进知识的正向迁移,提高解题能力。

教学反思有利于教师观念的转变。通过进行教学反思,使教师成为研究者,教师不仅要成为教学的主体,而且要成为教学研究的主体,研究自己的教学理念和实践,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反思自己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以及教学效果。通过反思和研究,教师可以不断地更新教学理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

教学反思被视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要素,因而成为当前教育界比较流行的话题。从专业发展角度看,教师的成长离不开教师自己的教学实践,教师的专业发展只有在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在对自身活动的不断反思中才能完成。所以教学反思是教师成长的最好的方式,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在教学反思中,教师可以总结课堂得失,反思教学成败,梳理工作思路,在回顾一段段教育经历的同时,问问自己:“我做好了吗?我做错了吗?哪里出了问题?我该怎么办?”在反思中学会反思,养成勤于反思、善于反思、乐于反思的良好习惯;通过反思,树立鲜活的教育理念,改进教学行为,融洽师生关系,提升自己的教育智慧和生命境界,教师的每一节新课都会比上一节课安排得更合理。这样日积月累,教师的成长和进步才会更快,自己的教学会日趋完美。

写教学反思,可以真实地记下自己教学中一个个真实的例子,一点点真切的感受,就能保留下珍贵的材料。俗话说的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李镇西老师说:“一个教师,如果坚持写30年的教学笔记,那就会成为教育专家。”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经常写教学反思,这样日积月累下来,那可是一笔无价的财富啊,面对这宝贵的财富,谁都会涌现出一种无与伦比的幸福感受。

要迎接未来教育发展的需要,教师就要努力做研究型、学者型教师,教学反思的过程就是一个研究、提炼、升华的过程,它使我们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可以得出新的教学规律,并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教学理论,从而提高自身素质。教学反思中积累的心得体会,可为写教育教学论文提供最直接的灵感和素材。教师作为教育研究者,要有一个良好的积累资料的习惯,这样,长期积累,厚积薄发,就有“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收获,可以催生出教研成果。

新课程对教师的传统教学经验提出了全新的挑战,只有教师意识到自己的教学经验及其局限性并经过反思使之得到调整和重组,才能形成符合新课程理念要求的先进的教学观念和个人化教育哲学。

总之,教学反思对学生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对于改造和提升教师的教学经验和教学观念是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没有工作经验的教师更是极大的帮助,因此教师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学会写教学反思,勤于写教学反思,总结发扬教学的成功经验,改正弥补教学中的缺点与不足,不断进步,不断完善,使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参考文献】

[1]学英语(高中教师版)[M].2011(52).

[2]学习方法报·理化教研周刊[J].2011(8).

智慧教学反思范文第6篇

国际智慧教育中学教育教学教师技能当今时代,是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是信息多元化的时代;教育的含义已经不再停留在教学途径单一教育方法和技能匮乏的层面,而是以受教育者为中心,以社会正确价值向为导向的教育。也就是说,受教育者的教育范围不再停留在学校,而是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教育。只有把学校的教育和社会的高速发展的信息技术联合起来,那么我国的教育将会与社会就业链条相适应,培养的人才就能够更加适应社会的信息化需求。智慧教育理念的提出,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集体关注,智慧教育的普及必将推动各国学校教育高速发展。学生学习水平和学习技能不断提升,学生知识视野必将面向现代化、信息化。在中学教学中,施教者应该将现在的教育社会化,同时考虑学生现有情况,实现教学智慧化、最优化,最终达到教与学的真正统一。国际智慧教育在韩国、美国、新加坡已经在实施,并且也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智慧教育的理论提出,对中学教育教学有具体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一、国际智慧教育对中学的教育借鉴

新加坡在2006年提出旨在以Edvantage计划为主体的,以建立信息产业带动社会高速发展、提升国家的综合实力为目的的,开展以受教育者为中心,为受教育者提供广泛的数字教育资源的iN2015计划;同时通过PPP模式创建的未来学校项目得到了个人、企业、政府公共部门的大力支持,开创了校与企、个人、政府联合化,分析我国中学教育教学模式,数字资源在中学基本普及。但是,数字资源的开发需要企业的支持与认可。例如,电子教材的开发利用,学生电子作业系统的应用,多媒体网络教学视频的共享等一系列问题需要企业与学校相联合,这样的应用不仅促进了学校教育的最优化,同时学校也能够利用优质教学资源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且企业也可以将其产品充分优化与开发,将产品出售学校,这样也促进企业健康持续发展。因此,这种关系的合理发展能够达到双赢的目的。与此同时,中学的实践性教育活动需要个体部门的参与,学校的教育实践活动完全可以安排学生到社会个体部门中去,学校可以和社会个体部门建立合作关系,实现每次学校组织学生实践活动真实化,学生对社会更多了解与体验,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于此,这样的组织活动也能促进个体部门的发展。政府相关部门组织的爱国主义教育、防火安全教育、铭记历史教育也可以和学校的教育相联合,这样促进了政府部门的执行能力和态度,同时学校教育在政府部门的帮助下,学生的教育会更加深刻而有意义。

韩国教育科学技术部也在做有关智慧教育的相关工作,把培养人才作为国家发展的重点。韩国注重学生数字技术能力的培养,韩国的企业三星、LG、SKTelecomden等企业也积极致力于推动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最终为智慧教育战略的落实提供了有力的支持。这样的计划实施推动了中学教育向着信息化发展,同时有这样的企业作为范例,学校的教育和企业的影响这样的因果联系,最终真正地实现了智慧教育的真正含义。在这样良性循环作用下,信息技术必然突飞猛进向前发展,学校对待智慧教育的认识也必然更加深刻。反思我国中学教育,可能部分地区的学校接受教育信息技术的普及还存在一些问题。但是,这不是我们推动智慧教育的阻碍,而是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发展,个别地区的水平也在提升与提高,这就要求我们在保证全国智慧教育普及的情况下,积极进取,勇于将智慧教育与我国中学教学实际相结合。我想在信息科学的推动下,我国的中学教育教学水平一定会有所突破,同时中学教学对老师教学方面也会有更大提高,对中学生的学习也会有更多的帮助。

二、国际智慧教育对中学教师教学的思考

美国智慧教育的推进,是从企业和政府联合入手,采用学习、评价,教育设施等方式出发,关键注重教师技能的培养。在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的今天,中学教师的退休人数多于新教师的上岗人数的现有情况下,有很多高校师范毕业生选择了教师职业,从事教师这一职业就意味着能够把自己的经历体验以正能量的形式传递出去,同时收到预期的教育效果。可见,教师的经历体验对学生的影响尤为重要,单单经历体验已经不再是当代教师从教育人的唯一途径,得更多经历体验的教师就会影响教育学生的效果就会越好么,答案不是绝对的,重要一点还是如何能够把这种经历体验以一种发人深思、富有情感、易于接受的方式传递给学生,有的老师也是这样去做的,但是收效甚少。那是因为有些时候,我们忽略了自己的想法,还没有经过教育反思就已经把自己的经历和经验传递给了学生,最终可以说是误导了学生。导致了学生的思维方式进入了教师所规定的轨道,但是这条预定的轨道有些时候已经偏离了正常教育应该规定的范围,一旦重复教育,后果是学生按照教师的思维方式去思考,存在误区没有及时纠正,学生深受影响。作为年轻老师,在教育面前,来不得半点马虎与放松。

但是,随着教育的发展,教书育人的范围在不断扩大,有时这些还不够。智慧教育的层面是将教育与先进的信息技术相结合,因此教育技术和技能也提到了教师从教的日程上来。教师也应该加强自身的教育技术水平,同时也应该注重师德的培养。教师的师德应该是以正确的价值观念与导向影响学生,并能收到预设的教育效果的德行影响。对于当代年轻教师,缺乏对学生品行的实际指导,如我们是不是在就餐时自己肆意浪费,而教育学生时还夸夸其谈,或者说我们对于这样的行为淡然处之,认为粮食危机不会影响到当代人,或者我们教育孩子时,孩子是否认为我们的教育理念已经过时。现代的初中教育不仅需要我们教师去努力,同时也需要社会、个人、企业去关注与支持,在共同的努力与教育下,我们的教育才是最有智慧的教育。

纵观各国的教育方式,可能是各不相同的。但是,教育的最终的目的是相同的:即教育的学生应该是全面发展,同时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同时智慧教育也对学校和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应该和社会是友好的合作关系,教师也应该参与到智慧教育中来,不断提升自我教育教学技能,以适应不断发展的信息化社会的需要。这样的中学教育,必然会收到很好的预期效果。

参考文献:

[1]宋若云.新加坡教育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

[2]孟靖岳.新加坡教师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研究.福建师范大学,2013.

智慧教学反思范文第7篇

[关键词] 探究性学习;智慧引领;理性审视;重新定位;策略探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和深化,“以探究为核心”的理念虽然已深入人心,也正在初中数学学科教学中如火如荼地开展着,然而,由于教师对探究性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特征把握不准,在数学探究性学习活动的设计与开发上也存在着诸多问题,致使“探究热热闹闹,学习浮浮躁躁”,“探究”演变为“作秀”,“活动”嬗变为“噱头”的现象也随之日益突出. 那么,数学学习中应让学生探究什么?怎样使数学探究更为有效,最终形成良好的数学探究能力呢?笔者认为,有效的探究不能缺少教师的引领,有了教师适时、适度的智慧引领,才能让学生真正自主地经历探索和发现结论的过程,形成对结论本身和探索过程深刻的体验,从而提高自主探究的实效性,促进数学学习目标的高效率完成.

初中数学探究性学习中教师指

导行为的理性审视

探究性学习的实质是一种模拟性的科学探究活动,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独立自主地参与学习活动,在动态中探索求知,用研究性创新的方法进行主动学习的活动. 这里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以“学”为中心的探究性学习环境,二是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 然而在探究性学习的实施过程中,由于教师对探究性学习实质的理解错位,加上对探究性学习中学生自主与教师指导程度的把握不理想,有的教师表面上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给予学生积极参与探究的机会,让学生拥有较多的行为空间和较高的自由度,而实际上却对学生探究过程以及探究结果不闻不问,更没有抓住学生动态探究过程中的生成性内容引导学生进一步展开积极的、深层次的探究. 一节课下来,学生往往探究得很高兴,却没有得到明确的知识. 也有的教师往往过于注重学生最后知识的获得,或对学生自主探究缺乏信心,怕学生得不到结果,为此,就追求“高效”的教学,在学生探究活动还没有充分展开,还没有形成相应认知的时候就把结论告诉学生,使得探究失去了应有的意义. 更有甚者,把探究当作“展示”,教师和学生只是在那里表演探究的过程,师生完成的都是预设的内容,没有课堂生成的知识,学生探索的意识和方法培养、思维的挑战都大打折扣. 毫无疑问,这种将教师的主导作用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的行为,使得探究性学习只有表面的形式,而失去了其实质性的精神.

初中数学探究性学习中教师主

导作用的重新定位

“探究性学习”作为学生学习的一种方式,关注的是探究学习过程中学生获得的深刻的、充实的、探究的经历和体验. 这种新的学习方式和内涵必将冲击、变革着以知识授受为主的传统的学生“学”的方式,必然也要转变教师“教”的方式,从而使师生关系获得新的意义和新的内涵.

在探究性学习的实施和开展过程中,我们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索、主动建构,主要是反对教师凌驾于学生之上,以脱离学生实际的方式由外部僵死而冰冷地控制,但并不等于教师被动地迎合学生或冷漠地超然于学生之外,而应充分发挥教师的群体性指导与学生群体性探索的协作,在以学生的自主探究和自发创造为宗旨的前提下,教师参与到学生中间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体现“教”与“学”的融合性,使探究性学习成为一个具有实践性、应用性、体验性、综合性、多元性、自主性、协作性、动态性、开放性、过程性等特征的探究性学习系统. 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创造个性的充分自由发展,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积极性,更多地经历、感受、体验数学知识探究的过程,使学生的思维在思考与探索中得到促进和发展,并获得终身受用的知识和能力.

初中数学探究性学习中教师的

智慧引领策略

1. 深挖教材内涵,激发探究动机

数学教材是前人探索数学真理过程的积累,具有很强的示范性. 因此,立足教材,深挖内涵,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探究者,这才是探究性学习的核心所在. 为此教师应对教材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和深层次的挖掘,把教材上的知识点改编成需要学生探究的问题,使学生在接受前人经验的同时继续深入思考研究,开拓创新,使传统意义上的教学过程变成学生对数学问题进行探究、解决的过程,使学生在亲历数学知识的构建过程中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意愿.

如,在学习“同底数幂的乘法”时,我没有从感知教材出发,而是先给出一些具体的材料和以字母为底数的例子,让学生归纳出法则,而且把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重组教材. 先提出探究问题,即让学生思考如何计算2x2・3x3,学生中易出现两种答案:2x2・3x3=6x5,2x2・3x3=6x6,谁是谁非?学生的探究欲望被唤醒,产生了探究的冲动,激发了学生已有认知结构中有关观点与当前认知结构的“链接”,为学生的探究性活动进一步指明了方向,从而将探究活动引向深入.

2. 运用类比联想,引导构造发现

类比联想作为一种指导性策略,在引导学生探究、解决数学问题活动中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一些数学新概念、新规律、新理论的发现常常借助于类比推理的方法. 因此,在初中数学探究性学习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大胆类比和想象,对需要达到的问题终极目标进行适当转化,去构造一个能用已有知识解决的新的生成目标,从而开阔视野,发展思维,灵活地探究和获取新知,解决数学中的难题.

如,梯形的中位线与三角形的中位线有相似之处,都是连结两边中点所成的线段,位置形状也极为相似. 因此,在教学“梯形中位线”时,先让学生观察、对比、猜想二者之间是否有相似的性质,在学生得出结论之后,大胆提出以下几个问题让学生尝试探究:(1)已知三角形的中位线,如何证明此中位线等于底边的一半?(2)我们是否可以在梯形中类似地构造一个三角形把梯形的中位线转化为三角形的中位线呢?学生通过类比探究,不仅很容易得出梯形中位线性质,而且能揭示出梯形的面积公式与三角形面积公式的内在联系,以及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为什么只是底乘以高而不除以“2”.

3. 适时点拨诱导,拓展思维空间

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探究活动,从而使得探究性学习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生成性,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关注学生动态生成式的探究行为,要倾听学生的发现,敏锐地观察有价值的观点. 同时,在学生探究过程出现障碍时,教师应恰到好处地、巧妙灵活地予以点拨,交给学生继续思考与探索的钥匙,引发学生深入思考,激活学生内在的学习推动力量,拓展其思维空间.

如,在教学“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时,我先让学生回忆正比例函数的概念、图象、性质,以及反比例函数的概念之后,让学生尝试画出反比例函数y=的图象. 结果,有的学生把图象画成了折线,有的图象与x轴、y轴相交……这时我找准时机,顺势诱导学生得出不一样的图象,又让学生通过争论,自己从正、反不同的角度去探索发生错误的原因,让学生突破思维的临界状态,完成思维“质”的突破. 这样做既帮助了学生纠正错误,又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地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4. 引领自主反思,提高探究能力

在深入探究之后,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对探究过程、探究行为和探究结果进行必要的讨论、交流与反思;要引导学生鉴赏和学习别人的方法和思想,从而逐步完善自我认识、自我教育和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不断调节研究的方向与方法,从新的层次和角度去探究、发现规律,得出结论,提炼数学思想方法,发展探究能力.

智慧教学反思范文第8篇

[摘 要]如何合理且不越位地实现课堂教学目标是每个教师要着重思考的问题。通过对“认识小数”一课教学的探究,产生新的感悟和理解,实现在追问、反思中增长智慧。

[关键词]追问 智慧 反思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2-014

学生在三年级学习时第一次接触“认识小数”,其教学目标是结合现实背景和具体情境,引导学生初步体会小数的含义,在操作实践中理解一位小数的本质属性。那么,如何合理且不越位地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呢?我在一次次的追问中,对“认识小数”的教学有了新的理解和感悟。

追问一:“为什么”把小数的产生从课首移至课尾?

本节课的认知目标是“结合生活实际,初步认识小数,了解小数各部分的名称,能读、写一位小数,知道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但我们发现,教学之前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运用小数的基本经验,会简单认、读小数。如果继续这样的目标定位,只是把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进行一个简单的汇总,并没有让学生通过学习切身体会小数的含义,真正了解小数产生的现实需要。因此,在教学设计之初,我设计了“为什么学小数”这一环节。

第一次教学,将“为什么学小数”放在课首。

教学片断:

师(出示打靶图):如果打在靶线上,我们可以用整数来记录成绩,如果不在靶线上,那该怎样记录成绩呢?(生答略)

师:看来,用整数不能解决这个问题,那能不能用我们学过的分数来表示?(生答略)

师:不同的分法会给成绩统计带来麻烦,所以必须要有一个统一的标准。那究竟平分成几份好呢?

师:这个问题人们已经有了共识,但为什么要10等分呢?(生答略)

师:这个长方形被平均分成了10份,每份可以用哪个分数来表示?2份呢?3份呢……10份呢?(生答略)

师:几个1/10是1?

生:10个1/10是1,10个一是10。

师:这两句话是不是很像?有什么共同的地方?(生答略)

师:所以,人们在解决这个问题时就考虑等分成10份,正好也可以“满十进一”,这样就和整数“满十进一”的规则统一起来了。

师:十分之几的分数经常要用到,为了用起来更简洁和方便,数学家们把它写成了一个新的样子。(依次出现十分之几和对应的零点几)看看这些小数和对应的分数,你有什么发现?

生:十分之几就是零点几。

师:原来小数并不是一种新的数,而是某些分数写成的另一种样子,写成这样就和整数的计数方法统一起来了。有了小数,人们的表达就更加方便、简洁了。

……

反思:

原本想让学生在打靶的情境中,发现无法用整数来记录成绩,使学生萌发用分数记录的需要,进而比较不同的分法,将十进分数用另一种形式表达,自然产生小数。可教学后发现,学生对于打靶的情况并不十分了解,特别是对射击比赛中的记分规则知之甚少,导致学生没有因为这个例子而产生学习小数的强烈需要。

第二次教学,将“为什么学小数”放在课尾。

教学片断:

师:零点几就是十分之几。的确,小数和分数关系很紧密。我们已经学过了整数和分数,为什么还要学小数呢?

师(出示2/5,配合出示长方形图):你能用小数来表示吗?是0.2吗?能否转化成十分之几的分数,再写成小数呢?

师:学习后我们就会知道,任何一个分数都可以用小数来表示。

师:小数与分数关系紧密,那小数跟整数有没有相通的地方呢?

师:看看我们熟悉的几句话(多媒体出示: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百,10个百是千……),往上写数越来越大。那反过来,10个多少是1?下面一句,可能是什么呢?10个(?)是0.1。“?”究竟是什么数,我们今后会学习到。

师:黑板上的这几个式子,是不是很像?有什么共性?

师:数到10就怎样?

生:都是“满十进一”。

师:是呀,用小数表示,和整数一样,简洁而和谐。

……

反思:

这样设计教学,舍弃了具体情境,回归到数学本身,引导学生在认识小数、知道生活中的小数后,顺势上升到理性思考的高度。教学中提出“你能用小数来表示2/5吗”这一问题,既让学生初步感悟“任何一个分数都可以用小数表示”的辩证思想,又沟通了分数与小数之间的等价关系。同时,由“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百,10个百是千……”这句学生熟悉的话引出小数与整数的同构关系,既使学生理解了“满十进一”的计数规则,又扩充了数的认知范围,使学生理性地思考“为什么要学小数”这一问题。

追问二:神奇的长方形可以“是什么”?

从学生熟悉的人民币入手,利用长方形展示圆角之间的十进制关系,这样的导入效果较好,很多课例对于长方形的使用也仅限于此。那么,如何才能让这一有效的教学资源发挥更大的作用呢?本节课在两个环节中巧妙地运用长方形,使其成为贯穿全课的有效教学资源。

教学片断1:用长方形展示价格中的小数。

师(出示下图):如果将一张长方形纸当作1元,你能表示出0.1元吗?

生:

师:这几种分法虽然不同,但都能表示0.1元,为什么?(生答略)

师:除了0.1元,你还能表示出其他不同的价钱吗?

师:如果我们把长方形涂满,表示多少钱?

生:1元钱。

师:如果这个长方形表示“1”,那么平均分成10份,一份是多少?

生:1/10。

师:如果仍然用一个长方形表示1元,那么1.2元如何表示?(生答略)

师:如果还想用表示1元的长方形去表示3.8元,需要几个长方形?怎么涂色?

……

教学片断2:把长方形变形成米尺,再变形抽象成数轴。

师(出示下图):把这个长方形拉长、压扁,你们看,这像什么?

生:米尺。

师:如果将这个长方形看作1米,你能填出括号里的小数吗?(生答略)

师(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如下图):这是一根彩带,长度超过了1米,怎么测量?

师:如果两米不够,还可以再接一根米尺,再不够还可以再接……这个长方形真神奇!

师(出示下图):这个长方形又变窄了,当宽变成0的时候,它就变成了什么?

师:这条线段继续延伸,就成了一条带方向的直线。

……

反思:

用长方形贯穿整节课的教学,有两个好处:一是将抽象的小数可视化、图形化。因为有了数形结合的优势,再加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所以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就变得容易多了。二是将形象化的小数模型化、简约化。从价格中的小数,到米尺上的小数,再到数轴上的小数,一步步变形,一次次凝练,在除去具体的情境后,最终呈现小数的本质属性。同时,由于有了对价格中小数的理解,再学习米尺以及数轴上的小数时,学生就能很好地进行正迁移,将零散的、独立的知识点串联成清晰的知识网络,便于掌握和运用。

追问三:“怎么样”用小数?

学习小数,特别是刚认识小数,由于受到学生认知水平和知识内在要求的限制,其现实背景与具体情境无非是价格和长度这些较熟悉的东西。其实,小数在生活中的运用很广泛,只要给学生充足的素材,让他们充分感知,就能使其的认知结构更加全面、合理。

教学片断:

师:我们生活中使用的小数,都能在这条直线(数轴)上找到。老师从这条直线上选了几个小数,把它们填在下面的哪句话中合适呢?

0.6

3.5

1.8

37.5

502.9

(1)小明今天测量的体温正常,是(

)度。

(2)世界上最小的蜂鸟,体重只有(

)克。

(3)一本数学书的厚度约为(

)厘米。

(4)伦敦奥运会首金获得者是中国女子10米气步枪选手易思玲,她的成绩是(

)环。

(5)一块橡皮的长度约为(

)厘米。

问题A:为什么蜂鸟的体重不选择几个小数中最小的那个小数?

问题B:易思玲的夺冠成绩是多少?你会读吗?

……

师:上面的例子涵盖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看来,小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用得还真不少!不仅我们,在很早以前,我国古代的人们就开始使用小数了,那时的人们用低一格摆算筹的方法来表示小数,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小数表示方法。

……

反思:

小数的巩固和运用环节,本节课并未采取题组或题库的形式进行,而是采用综合运用的方式。这样既避免了“过习题”式的无层次练习,让学生主动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又加深了学生对小数意义的理解。而有关小数的产生及发展的相关内容,也在这一环节中自然地融合进去,不会让人产生突兀之感。

智慧教学反思范文第9篇

【关键词】“361” 生本课堂 反思 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30-0086-02

“361”生本课堂教学,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指导者和主持人的角色出现,使学生完全发挥自己的学习潜力去获得知识和解决问题。课堂上老师讲得少了,学生讲得多了;学生的思维活了,问的问题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多了,视野开阔了。这让笔者切实体会了:“给学生一个机会,学生还老师一个惊喜”这句话的含义。笔者对利用生本课堂教学以来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了反思,现将在反思中得到的体会总结出来供大家参考。

一 “361”生本课堂教学模式的优点

1.前置作业促进学生“先学”

生本理念中的“先学后教”已将学生的“先学”提到了重要的位置。以往的作业布置都是学生巩固知识、提高能力的重要环节,是教师检查教学效果、改进教学的重要依据。但在生本教育下,教师将下一节课要学习的内容以浅显纲要、要点的形式布置,它是预习作业,但又超越了预习作业,这就是生本课的前置作业。

2.“开放课堂”超越预设

学生的差异和教学的开放,使课堂呈现出多变性和复杂性。如果按部就班地执行预定的教学设计步骤,那样的课堂必将死板单调。活的课堂是教师、学生、文本在相互发生碰撞,生出灿烂火花的同时,师生得以共同发展,这样的课堂师生对话的空间巨大,学生的身心自由、思想自由、表达自由。

第一,随着学生课堂主体性、自主性的增强、学生质疑、反驳、争论的机会大大增多,这一切都需要教师学会倾听,成为学生的忠实“听众”,并在倾听过程中发现他们困惑的焦点、理解的偏差、观点的创意、批评的价值,这些“意外”或许打乱了教学的节奏,但许多不曾预约的精彩也会不期而至。

如在教学“神经冲动的传导”一课时,突然有一位学生大声说:“老师,你以前不是说离子进出细胞的方式是主动转运,而这里为何要说是被动运输?”这一问题显然出乎大家的意料,课堂的气氛和教学节奏显然被这“不和谐”的“音符”打乱了。就在全班学生为之瞠目的时候,我却立即对这位学生大加称赞,并投影相关图片让他们进行比较思考。试想,如果教学流程没有因此而“变奏”,课堂上怎能有如此意料之外的收获?

第二,探究的主题可以在课堂中适时“替换”。当教师事先预设的探究主题与学生的意愿、当时的环境相悖时,完全可以舍弃不用,适时生成新的问题。如在“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的联系”一课的教学中,我根据课本预设了一个案例。但在上课时,学生不满意,我只好放弃预设,根据课堂动态,将探究主题更换为:单从氧气含量角度分析出去散步的时间应该放在傍晚还是清晨?请你给大家解释一下。如此一改,学生马上积极起来,得到学生肯定,该主题既激发了学习兴趣,也培养了其创新思维。

第三,在教学预设时,教师的思维方式是分析性的,但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直面真实的教学,根据师生交往互动的具体进程来整合课前的各种预设。这时,教师的思维更多地表现为整合性。如“血糖的调节”一课的教学,我原本设计了几个环节逐层推进,但在讲到糖尿病的成因及检测时,就有学生问:“老师,尿糖了就是糖尿病吗?如果肾炎会不会尿糖?”显然,在这种情况下,我如果再按部就班地逐一抛出问题,肯定会挫伤他的探究欲望,于是我将这两个问题结合起来让学生探究。这样既便于学生的小组合作探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

二 “361”生本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用生本教育的理念进行教学,存在以下问题:

1.课改理念有待进一步更新

课堂展示活动中有时会有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虽然按照生本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课堂设计,但课堂上还是一讲到底,讲得太多,不敢“放”,未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自主学习、讨论交流,生本课堂主题不够突出。

2.课程资源有待进一步利用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是合作交流的主体,是生生互动的载体,而有时小组合作讨论流于形式,只安排了学生讨论交流,但对讨论的效果未作任何评价,也未给学生表达、汇报的机会,整个讨论探究只是走形式。

三 改进措施

智慧教学反思范文第10篇

关于教育智慧问题的思考缘自前发生过的一个真实故事。那时,某实验小学刚加入我主持的活动教学课题研究。为把课题前期的研讨引向深入,学校课题组设计了一道“数学题”,然后让一名数学特级教师对低、中、高三个年级段随机抽取的各20名学生进行测试。题目是这样的:一条船上载了25只羊、19头牛,还有1位船长,要求根据已知条件求出船长的年龄是多少?测试结果是大多数学生居然都算出了具体“结果”,只有少数学生对试题的合理性提出了质疑,且质疑者中低年级学生居多,中年级次之,高年级最少。

这一结果在学校教师中引起强烈震动,并进而引发了教师对这样一些问题的不断追问和反思:即以现有的教学方式,我们是否把学生越教越聪明了?当今的学校教育和课堂教学究竟还缺少什么?

答案是:教育智慧。什么是教育智慧?教育智慧是教育的一种品质、状态和境界。从大的方面讲,教育智慧是良好教育的一种内在品质,表现为教育的一种自由、和谐、开放和创造的状态,表现为在真正意义上尊重生命、关注个性、崇尚智慧、追求人生幸福的教育境界。作为教育的一种内在品质,教育智慧是应当渗透、内化于包括师生教育活动及教育目的、教育价值、教育过程、教育环境、教育管理在内的教育的一切方面中。由于教师是教育目的、意义、价值、任务的直接体现者、承载者和实践者,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主导者,因此在具体的教育情境中,教育智慧主要是通过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加以体现的。从这一角度来看,教育智慧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主要表现为教师对教育教学工作规律性的把握、创造性驾驭、深刻洞悉、敏锐反应以及灵活机智应对的综合能力。

对规律的把握,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做到的。它是教师对教学的一种深层的理性认识,要经过长期丰富的实践才能最终形成,因而是智慧的高度表现。对复杂多变的教学工作、教育情境,能不能创造性驾驭,是否具有深刻的洞察力和敏锐的反应,也是体现智慧的很重要的方面。真正检验一个教师有没有智慧,要在实践中来看。当教学出现一些新的变化和突发性的情况,当具体的任务、目标、场景随着情况发生改变时,教师能不能敏锐洞悉,能不能作出灵敏的反应、灵活机智的应对、恰当的现场策略调整,基本上能真实反映一个教师的实际智慧水平。

“智慧型教师”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内涵

智慧型教师就是具有较高教育智慧水平的教师。智慧型教师的教育智慧是教育科学与艺术高度融合的产物,是教师在探求教育教学规律基础上的长期实践、感悟、反思的结果,也是教师教育理念、知识学养、情感与价值观、教育机智、教学风格等多方面素质高度个性化的综合体现。智慧型教师与研究型教师有诸多共同之处,如都执著于教育规律的探索和现实问题的研究,对理论学习抱有很高的热情,将研究视为重要的成长基础等。但从二者的内涵和目标指向来看,智慧型教师具有更丰富的内涵和更高的目标指向,它对现代教师的成长提出了更全面的要求和更高的发展境界———即在实践与理论的紧密结合中全面提升自身的教育智慧水平。

需要指出的是,近年来我们一直提倡教师向研究型教师发展,总体上效果是好的,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一是在当前功利很强的改革背景下,研究型教师在很多情况下已被当成一个标签,研究是目的还是手段这一问题被颠倒了,出现了大量为研究而研究的情况。实际上研究恰恰是教师智慧生成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不能把研究作为目的,研究永远是一种手段,是教师成长的一种途径。一旦把研究本身作为目的,研究就变味了。另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一些教师特别是一些青年教师,在重视理论修养、往研究型方向发展的同时,又出现了另外一种倾向,那就是对实践的忽视。所以,我们试图以“智慧型教师”这样一个概念来对教师专业发展方向进行新的概括,更全面地理解教师专业成长的内涵。因为教育智慧是教师教育理念、知识学养、情感与价值观、教育机智、教学风格等多方面素质的综合体现,具有更广泛的含义。以智慧型教师作为对教师的整体境界、专业发展的总要求,将从客观上对教师的理论学养和综合实践素质提出更加全面的要求。提倡智慧型教师,一定程度上会使教师的专业发展更为协调、完整和全面。

在实践中,教师教育智慧的形成途径是多方面的,因而教育智慧的构成也是多类型、多层面的。它既包含了基于整体感知、直觉把握形成的知性智慧,基于理论思考、规律认识的理性智慧,基于职业感、道德感、人际交往、师爱的情感智慧,也包含了基于个体经验积累、实践感悟、教学反思形成的实践智慧。教育智慧是教师整体素质的核心构成,它内在地决定着教师教学工作的状态、质量和水平,进而深刻地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

知性智慧是对教育的直觉把握、整体感知,主要是人对外部世界的一种直觉反映,是建立在直觉基础上的一种整体感知和反应能力。理性智慧是在对教育问题的理性思考和规律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它是教育智慧的核心构成和高级表现形式。

智慧不仅属于认识范畴,同时也是情感范畴的体现。对教师而言,情感智慧是在教师的职业感、道德感、人际交往和师爱基础上形成的特殊智慧。特别是师爱,即对教育对象的热爱,是教师情感智慧形成的重要基础,是构成教师情感智慧最为核心的内容。

实践智慧主要建立在个体经验积累、实践感悟、教学反思的基础上。如果说理性智慧建立在对知识的把握和学习的基础上,那么实践智慧更多地是在经验的基础上,是在个体经验感悟、教学反思基础上形成的教学智慧。如果离开了长期的实践探索,离开了对实践的反思,那么教师的实践智慧水平是很难提高的。

在当前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当回过头来大力强调实践及实践智慧的重要性,让教师关注自身的实践智慧,再一次回归到实践中。

超越经典教学体系,学会自己走路

走出经典教学体系,重新认识教学的意义与价值。教师的教育智慧很多来自于对教学工作深层的、理性的思考和把握,如果理性认识是片面的,是有局限性的,教师的教育智慧很难得到提升,很难进入到一个较高境界。所谓有大智慧才会有大境界,这种大智慧很大程度上反映的是人们对问题把握的深刻性和全面性。经典教学体系理论上的诸多局限性,对教师教育智慧的提升已形成严重束缚。例如,教学是有双重性特征的,经典教学体系对教学的一些特征,比如教学的标准化、规范化、程序化以及可预设性、可控性等作了淋漓尽致的阐述,并且形成了一整套规范的操作要求。但是教学体系的另外一些特征,如多样性、复杂性、特异性、灵活性、开放性、生成性、选择性等,经典教学体系在理论认识上是严重不足的,而这种理论认识上的不足直接导致了实践中课堂教学长期呈现机械、僵化的局面。因此在当前反思传统教学弊端、推进课堂教学重建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重建课堂教学的操作体系,更重要的是要重建课堂教学的理论体系,重建它的哲学基础,重新认识教学的意义、价值与特点,要在理论认识上逐步走出经典教学体系的大框架。

切实关注教师的实践积累和实践反思。教师的实践是每一位教师成长的基石。任何教师的成长,都离不开实践的锤炼。智慧源自实践,“智慧和机智是我们通过教学的实践———不仅仅是教学本身所获得的。通过过去的经验,结合对这些经验的反思,我们得以体现机智”(马克斯·范梅南著《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真正的智慧来自于实践,真正高水平的理论成果也都来自实践。而真正的教育家、教育大师也只能是来自于实践。无论古代,还是近代、当代,真正称得上教育家的,没有哪一个是缺少教育实践的。日本人评价中国只有两个半教育家,一个是孔子,一个是朱熹,那半个是陶行知。这当然是他们比较苛刻的说法,但也反映了陶行知在其心目中的地位。陶行知先生是当代著名教育家,是留洋回来的博士,但他真正在教育中产生巨大影响的思想认识,则来自于他的生活教育实践。教师对教育的各种看法、各种主张,教师所接受的各种理论和学说,只有在与实践的结合中,特别是在实践的反思中才能转化为自己的思想。离开了与实践的结合,最多只能说我们掌握了教育学知识,而不能说它已经转化为我们的思想,上升成了一种智慧。

切实关注教师的个体经验,尊重教师的个人风格。智慧在本质上是高度个性化的,没有完全相同的智慧,每个人的智慧都是深深打上自己烙印的。要提高教师的教育智慧水平,关注教师教育智慧的状态,首先要关注教师的个体经验。教师的智慧可以通过学习获得,但这种学习首先必须立足于个体经验,外来的知识只有在和教师的个体经验结合的时候,才能被内化。现在教师有自己特色、有个性的东西越来越少,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现在有一种忽视教师个体经验、不尊重教师个人风格的倾向,再加之经过各种外在强加的“格式化”培训,教师像被洗脑一样,最后变得都一样,失去了个性和个人风格。如果一个人没有自己的特色和风格,其智慧水平不可能高。就教师个体而言,他最可宝贵的财富,就是他的个体经验,特别是那些值得总结、挖掘、提炼的优秀教学经验。在教学实践中应鼓励教师有个人风格,不要怕与众不同,而应该追求这样的东西。教师要学会独立思考,学会用自己的嘴巴说话,学会走自己的路,这是当前改革中应当倡导的。

淡化功利性科研,提高整体智慧水平

淡化改革及科研的功利性,还教育科研以本来面目。只有在这样一个背景下,科研、改革才会成为提升教师教育智慧的重要途径,并且会成为强大的动力,推动教师深入思考,不断发展自己的智慧。要强调科研是手段,不是目的。要在当前心态比较浮躁的背景下,创造条件使校园远离功利,归于宁静。古人所说的“宁静致远”,其实深刻揭示了智慧生成的内在道理。在浮躁的状态下,人的智慧是不可能得到发展的。要致远就一定要宁静,这才是智慧的生成之道。在校园里应该给教师提供一个宁静的、适合于思考的环境,要尽可能减少对教师的各种外在强迫,减轻来自各种功利性任务的压力,让教师在归于宁静的过程中自由生发自己的教育智慧,创造性地推进教学工作。同时也要认识到,当前需要淡化的是科研的功利性,不是要淡化科研自身,科研仍需不断加强。科研是教师智慧生成的重要途径,是教师发展、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这是二十多年来证明的一条成功经验。科研兴教、科研兴校,是大幅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成功之路,而且也是一大批优秀教师成长的成功之路。只要把握住科研的正确方向,用正常的心态来从事教育科研,对提升教师的教育智慧就会有极大裨益。

切实关注教师职业情感状态。提升教师的智慧水平,不仅仅要提升认识方面,更要关注教师的职业情感状态。作为一个职业工作者,教师对教师职业的内在的认同、情感上的接受,会直接影响到他的整体智慧水平。师爱是教师职业情感,是教师情感智慧中的核心组成部分。关心和爱护孩子是教育的一个前提条件,如果缺少这样一种情感,即使有再深的理性认识,教师的个体智慧也称不上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智慧。因为在一定程度上,“教育的智慧性是一种以儿童为指向的多方面的、复杂的关心品质”,“教育智慧与其说是一种知识,不如说是对孩子们的关心”(马克斯·范梅南著《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由此看来,对教育的责任感,对孩子的责任与关爱是构成教师教育智慧的核心内容,也是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基本条件。

不断提高教学机智水平。教学机智是教育智慧的重要组成部分。机智就是对意想不到的情境,进行崭新而出乎意料的塑造的能力。教学机智是教师在一定的理论修养基础上,在长期实践体验、感悟和实际经验基础上凝成的一种超乎寻常的、出类拔萃的临场发挥能力。它反映了对现场敏锐捕捉的能力、快速反应的能力和非常得体的、合理的应对能力。具有教学机智的教师,可以把教学现场中出现的偶然因素转化成一种有利的教学时机,可以恰如其分地把教学引向高潮,推向深入。教学机智表现为临场的天赋,但这个天赋不是与生俱来的,是长期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上磨合而成的。同时,教学机智又表现为对教育工作、教育对象的深刻的理解。如果没有深刻的理解,即使表现出来某种机智,也可能只是一种小聪明,不可能对教育工作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而真正的教学机智正是要起到这种作用。

激发学习热情,提高综合素养。学习是非常重要的,提高教育智慧水平,与教师终身学习、终身进取密切相关。教师的学习是多方面的,既包括书本的学习,如学科知识的学习、教育理论的学习等,知识的学习是智慧生成的重要基础。同时也包括实践中的学习,经验中的学习,以及向教育的对象——学生的学习等。教师个体智慧需要在不断的学习中积累,需要在综合素养全面提高的基础上来提升。另外,只有在学习的同时不断地进行反思,才能使教师的学习提高到新的水平,才能不断地生成新的智慧。(田慧生本文有删节)

阅读链接:

智慧教学反思范文第11篇

关键词:教学智慧;教学机智;教学反思

收稿日期:2006―09―06

作者简介:王颖(1975-),女,汉族,湖北省荆州市人,河南大学成人教育学专业研究生。

长期以来,教师一直是一门专业化程度不高的职业,自夸美纽斯提出班级授课制以来,教师始终是以“教书匠”的形象出现在人们面前的。作为“教书匠”,教师必然拥有一些专门的知识和技术,如应当了解学生的年龄特征,把握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应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等等。产生这些想法的原因在于人们普遍接受这样一种教学理念,即教学是充满规律的可预见过程,只要教师掌握一定的技能技巧,并遵循规律去教,则教学必然会获得成功。不同的时空,各异的师生,无序的“噪音”,使教学呈现出千差万别、丰富多彩的面貌。我们并不全然否认教学规律的存在,这也是集体教学得以存在的前提条件;但在一个个具体的教学情境中,那些普遍性规律显得格外的苍白无力。因此,教学的复杂性决定了它不是教师展现知识、演练技艺的场所,而是教师教学智慧的体现过程。

一、教育智慧与教学智慧

智慧是综合性的,包括天赋、知识、经验、阅历再加上痛苦和艰苦的思考总结,其间浸透了许多汗水、泪水甚至心血。人们一般不说青少年有智慧,而是说中老年人有智慧,这是因为,智慧需要时间的磨砺。我们知道,教育并不是知识的简单叠加,就其本意来说,教育应是一种综合影响,是文化的积淀,即人类文明的不断充实和扩大,如智慧、美、真、公正、自由、希望和爱以及与此有关的信仰。知识并不等于智慧,知识关乎事物,智慧关乎人生。知识是理念的外化,智慧是人生的反观。真正的教育应包含智慧之爱,它与人的灵魂有关,因为“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知的堆集”。

对于教育智慧,有人说是指一种态度,它来自教师对学生的善良感,来自教师对学生人格尊严的尊重。有人将之指向教师对学生的“宽容与等待",容许学习比较差的学生恢复到常态心理,来接受、构建新的知识,而并不是让一些所谓的好学生在课堂上表演。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在《新基础教育探究性研究》中提出了“教育智慧的教师”这一理念。其含义是:通过教师的实践探索,形成教师具有敏锐感受、具有敢于抓住时机、具有善于转化教育矛盾和冲突、具有吸引学生积极投入学校生活、热爱学习和创造,并愿意与教育者进行心灵对话的能力。在叶澜教授的文章《新世纪教师专业素养初探》中也提到“教师的教育智能”这一相似的概念。认为具有教育智能是未来教师专业素养达到成熟水平的标志。它既是诸方面专业要求在教师身上实现综合的结果,又是教师长期全身心地投入教育实践,不断反思、探索、创造所付出的心血之结晶。教育智慧应该是教师在其丰富学识基础上经过长期的教育实践形成的,是教师反思与感悟的结果。教育智慧是在实践过程中不断产生的,又是在经验积累中不断完善的,更是在教育发展中不断升华的,它并不是教育者随意能够获得的东西,它的形成常常依赖于教育者对于教育活动的切身体验和深入思考的程度。

那么什么是教学智慧呢?所谓教学智慧指的是作为教学主体的教师对教学所作的观念运筹、经验调度、操作设计等的种种努力及其体现于教学实践各环节的主体能动性。因此,教学智慧属于以教学为本体的主体实践范畴。所有涉及教学的知识对象、教学设施、学生、教学制度等都属教学智慧的媒介因素。这些媒介因素只有纳入教学智慧的操作流程才能发挥其必要的作用。所以在教学智慧中应该包含这样的内容:一种是与教学过程相伴的教学机智,另一种是在长期实践和反思后的实践智慧基础上形成的教学个性,还有一种是高效教育教学过程不可或缺的灵性与创造性。

二、教学智慧的基本特性

教学智慧是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生成的有关教学的机智性理解和行动能力,它不同于理性智慧,不同于实践知识,而是二者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的完美结合,其基本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内隐性:教学智慧是教师长期内省反思所得的隐性知识转化而成的高级思维形式,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是对教学情境瞬时的直觉反应,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教学活动。它是教师在教育实践过程中的一种潜在思维活动,是一种典型的潜意识,隐含在教师的知识、经验及习惯中,是教师难以驾驭的。

2.独创性: 教师的教学智慧是教师个性的独特表现,具有鲜明的个体性,即每一个教师的教学智慧都与他人有明显的区别,它是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突发的灵感,是教师创造性思维的外显。它表现为教育方法的灵活运用,体现教学风格,表现出与众不同的课堂教学行为表现和处理教学问题的独特方式。

3.动态生成性:教学智慧是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对复杂教学关系的顿悟,体现教师的具体课堂教学情境中的随机应变能力。教学智慧是教师无法预设的随机行为,它的发生具有一定的偶然性,与教学过程中发生的不可预知的教学事件有一定联系。变化的教学实践活动使得教师的教学智慧永远处于发展生成的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过程成为构建智慧过程。

4.行动实效性:教学智慧是教师的隐性知识被激活并显性化的过程,它关注教学实践活动对学生身心发展所产生的实际效果,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有意识地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并直接导致教学行为的创新。

三、教学智慧的主要体现

1.教学智慧体现于对教学开端的运筹能动性上

首先,教学智慧是相对于知识传输的“现实内容”而言的“形式”概念,它具有独立自主性;其次,教学的智慧形式是对教师主体智慧本质成分的一种概括。它与关于教学的其他本质成分(教学规律、教学方法、教学关系等)一起构成教学“本质成分的总和”。而体现于开端阶段的教学智慧则是主体从活动过程的“预设”和“选择”上来充分发挥自身潜能、才情和创造精神的一种自主自觉的“形式”。教学主体运筹的能动性乃是一种根源于主体对本质深层认识、体悟的落实于教学开端阶段的举措。俗话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虽然这种开端阶段的教学运筹有可能还需要在教学运行中不断加以丰富和完善,但若没有这种基础性的开端,运行过程的任何新发现、新修改都会变得混乱而无序。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我们把教学运筹视为教学智慧之首要而关键的构成环节。

2.教学机智是教学智慧的集中体现

教学机智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面对千变万化的教学情景,迅速、敏捷、灵活、准确地作出判断、处理,以保持课堂平衡的一种心理能力。它表现为教师对教学情境洞察的机智和敏锐,能够依据教学目标、学生的具体需要和教学情境,适时灵活地运用教学方法。首先,教学机智是一种行动能力。在这种意义上,教学机智是教学智慧的外在表现。其次,教学机智发生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教师的心血来潮不是教学机智,前者完全不顾时空背景的限制,任性而为,后者则对教学情境有独特的敏感,其行动必与当时当地的情境相契合。最后,教学机智是教师在教学中的即席创作。一方面,教学机智具有相当的灵活性,所以它不是单纯的教学技能或技巧,而是教师创造的表现。另一方面,教学机智具有一定的严肃性,所以这种创作不能随心所欲,其依据为特定的教学情境和教师对该情境的认识及把握。换而言之,教师既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力,又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解决,选择当时情境下最佳的行为方式。教师只有机智地处理好课堂上生成的各种问题,才能让课堂教学充满着教学智慧。否则,纵有高超的学识,也难以真正完成教学任务。

3.教学智慧体现在对教学的创造性上

教师教学的创造性是教师教学智慧发挥到极致的结果。教师在教学中的创造性与其教育智慧的水平成正相关的关系。教育现象非常复杂,教学也没有可以绝对照搬的模式。有时即便是一个成功的教学模式,也只是高度个人化和情境化的知识。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学是极富个性和创造性的。另外,教学过程独有的规律和特色也要求教师必须具有教学的创造性。因为,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每个教师获得的也许只是适合于他本人的知识或技能,别人不一定能学习或在其他领域内推广。“对我们教师来说,你自己就是你所发现的知识或规律的最大买家,也是最后的买家。我们自己就是最终的使用者、应用者。我们不是为别人而研究,我们就是在为自己研究,在研究自己。”因此,任何一名优秀的教师,其教学的独特性和教育的研究都有着别人不可取代的新颖之处。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的创造性既是教师能成为优秀教师的必要条件,也是优秀教师的标志性特点。

四、通过教学反思培养教学智慧

教学智慧并非由外烁,而只能由自身提高自身。如果认为有了教学实践经验便可以轻而易举地达到教学智慧的境界,这是一种简单化的理解。就教学实践来说,除非我们善于从经验中汲取教益,否则我们就不可能有什么改进;而如果因为教学实践经验不足就放弃对教学智慧的追求,则又是一种消极的态度,相对于教学实践活动的复杂程度而言,我们永远也不可能取得足够的教学实践经验。因此,可行的途径是把教学理论的学习与教学实践经验结合起来,统一于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学理论的学习在于确立正确的教学观念,并以此关照自身的教学实践活动,也即教学实践反思,而教学实践反思正是获取教学实践经验并从中汲取教益的基本方式。

由此可见,教学反思成为生成教学智慧的不竭源泉。反思使教师的专业生活富有思想和智慧,而反思性教学则以解决教学问题为基本点,以追求教学实践合理性为动力。所谓教学反思,具体说来,即是面对自己的教学实践现实,不但要看到其发展的合理性和必然性,更要看到其对于新的时代来说的不完善性和不合理性,看到其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进而立足时代的高度,通过对其不合理性的批判,达到一种新的教学价值理想的确立。人们之所以要反思教学实践,之所以要面对教学实践的现实提出间题,是因为教学实践除了对人的发展具有肯定性的价值外,还包含着对人的发展的否定性因素。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就要对教学实践自觉地投射一种反思和批判意识,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减少盲目性,增强自觉性,克服片面性,增加全面性。教学观念的改造与教学实践的反思统一于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即教学智慧的显现过程。就是说,只有将教学观念的改造与教学实践反思结合起来,才有可能不断趋向教学智慧的境界。正是这种不断显现的教学智慧,保证了教学实践活动不断趋向合理和完善。随着人类教学认识的不断深化和教学实践的不断发展,教学观念的改造和教学实践的反思就不是一蹴而就、一劳永逸的。沿循这一途径探索和摸索教学智慧的人们,就必须具有一种对自己、对学生、对社会和对人类的高度责任感,不应把教学实践活动仅仅视为一种职业行为、一种纯粹谋生的手段,而应将其视为一种事业、一种人性完满的实现活动,要通过教学反思来激活教师的教学智慧,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只有这样才能让教育充满思想,让思想充满智慧,让课堂教学充满智慧和创造力,我们才有可能不断趋向教学智慧的境界。

参考文献:

〔1〕马克斯•范梅南[加].李树英译.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赵建军.教学智慧内涵界说〔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4).

〔3〕黎琼锋.教师的教育智慧〔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5(7).

〔4〕徐继存.论教学智慧及其养成〔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

〔5〕石学斌、袁玲俊.论新课程实施背景下教师教学实践智慧及其培养〔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5(6).

〔6〕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工人出版社,1998.

〔7〕曲天立.教育科研:境界要提升〔N〕.中国教育报,2003(3).

智慧教学反思范文第12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教师;实践智慧;文献综述

[中图分类号]G45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24-0049-03

当今,新一轮教育改革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推动着教师由知识型向智慧型转变。做一名智慧型教师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生成并发展一种对自身教学行为进行反思的实践智慧,因此,教师实践智慧逐渐成为一个具有强大生命力和深远意义的课题,如何正确地看待和生成教师实践智慧也逐渐受到更多学者的关注。

一、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学术界对实践智慧的研究程度稍浅,时间稍晚。虽然早在20世纪末,郭金平、袁祖社就从哲学领域和社会学领域论述了实践智慧,但却并没有从教育领域论述实践智慧,也没有将实践智慧与教师教育教学实践结合起来。随着21世纪的到来,我国才逐渐积累了一些成果。

(一)研究背景

第一,学术期刊。2003年,吴德芳的《论教师的实践智慧》揭开了教师实践智慧的神秘面纱,这也是国内最早论述教师实践智慧的专门性学术论文。截至2015年6月,在中国学术期刊网上以教师实践智慧为搜索主题词的文章有92篇,其中,专门性论述思想政治课教师实践智慧的学术期刊文章2篇。这92篇文章大部分以一般性理论论述为主,结合具体学科的研究较少。

第二,著作或著作章节。关于教师实践智慧的专门性著作有范国睿的《诗意的追求――教师实践智慧案例引导》、邓友超的《教师实践智慧及其养成》以及舒尔曼著、王艳玲译的《实践智慧:论教学、学习与学会教学》。同时,姜勇等著的《教师自主发展及其内在机制》和王守恒等著的《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发展》都提到了教师实践智慧。但是这些著作年份都较早,知识更新不及时,一些新的观点并没有被采纳进长。

第三,学位论文。博士论文有以席梅红《教学实践智慧发展论》为代表的文章,共5篇;硕士论文有以郑苗苗《论教师的实践智慧》为代表的文章,共12篇。在17篇研究教师实践智慧的博士和硕士论文中,专门性论述思想政治课教师实践智慧文章的数量很少,仅为2篇。

虽然关于教师实践智慧的著作、文章不断增多,也近百余篇,但基本上是重复性的研究,真正有创意的研究寥寥无几。目前,就思想政治课来说,探究思想政治课教师实践智慧的文章只有3篇,分别是东北师范大学王荣华的硕士论文《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实践智慧研究》、东北师范大学李宏昌的博士论文《思想政治教师实践智慧问题及对策研究》和苗田的期刊论文《新时期培育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智慧的基本策略》。无论是对教师实践智慧还是对思想政治课教师实践智慧的研究,都主要涉及含义、特点和生成。

(二)关于含义的研究

国内学者对于教师实践智慧含义的研究,整理后分为以下三个观点:第一,知识能力说。李斌、赵瑞情和范国睿认为教师的实践智慧是一种知识的积累、能力的提升。第二,认识体验说。张兴峰和王素梅认为教师的实践智慧是教师对教学情境的认识和体验。第三,综合素质说。许占全认为教师的实践智慧是教师综合素质的生成和体现。由此可见,对教师实践智慧含义的理解众说纷纭。实践智慧最早是由亚里士多德的《尼各马可伦理学》翻译而来的,被汉译为“实践智慧”“实践理性”或“明智”。因此,这个命题必定会引出不同角度的讨论。但是,笔者更倾向于教师实践智慧是一种综合素质的提升,这很好地体现出了教师实践智慧是知识、能力、德性的统一,是认知与情感的统一。

(三)关于特点的研究

国内学者关于教师实践智慧特点的研究,整理后分为以下三个观点:第一,生成性。教师实践智慧产生于教师的实践活动,而实践活动又是一个动态的、变化的过程,整个过程都伴随着不确定的因素。因此,教师要在应对这些动态的突发事件中使实践智慧得到提升。第二,缄默性。实践智慧往往是一种瞬时间的直觉反应,是以隐蔽的形式存在的,具有明显的不可言传性。但席梅红却对此有着截然相反的观点,她认为“实践智慧是教师在教育情境中对个别的、特殊的教学现象的理解与处理,但它并非‘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而是可观察、可转述和可言传的”[1]。第三,个体独特性。教师的实践智慧是独一无二的,因为“不同的教师由于其年龄、成长经历、生活背景等的差异,对教学的感悟也会有种种不同,再与个人的思维方式、行为特征相结合,往往会形成极具个性化特点的实践智慧”[2]。其实,教师实践智慧的特点远不止这些,还有实践性、德育性等。虽然这些特点并未在学术界达成统一认识,但也是确实存在、不可忽视的。所以,纵观现有的相关文章可以发现,一些学者对教师实践智慧特点的研究还是有些片面的。

(四)关于生成的研究

国内学者关于教师实践智慧生成的研究,整理后分为以下四个观点:第一,通过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相互作用。“实践智慧的获得离不开理论与实践的交融和相互影响”[3],实践智慧的生成要以理论知识为基础,并在理论知识的升华中发展实践智慧,积极促使理论知识在实践中转化为实践智慧。第二,教师的个体自我反思。王恩惠认为“只有将实践性知识内化成自己的思想并在教师头脑中得以重新建构,这样才能在教学情境中发挥其教育学上的意义,完成知识向智慧的提升,而实现这一过程的基本策略就是教师的教学反思”[4]。第三,加强教师合作。 “一个教师的教育理念与行为是这个人所属共同体的教育理念与行为的一种表现,个人的智慧是该共同体文化的实践的产物”[5]。第四,通过课堂实践检验。教师生成和积累的实践智慧究竟是否科学、准确,这需要课堂实践来检验,因为“教学过程可以预设,但教学过程的展开却并非完全依照预定的教案”[6]。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会产生许多突发事件,这就需要教师运用实践智慧来及时感知和处理教学问题,以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综上分析,通过对国内教育领域对教师实践智慧文章的研究,笔者发现普遍存在如下四个问题:第一,对教师实践智慧含义的界定未达到统一认识;第二,对教师实践智慧的重复性、无用性研究文章太多;第三,缺乏对教师实践智慧和思想政治课之间的整合研究;第四,对教师实践智慧生成的理论论述较多,但对实践方法的论述较少。笔者认为,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是学者和教师要专注于实践而不是理论,只有回归到教育教学实践才能把握实践智慧的内涵和外延。

二、国外研究现状

笔者查阅到的国外关于教师实践智慧的资料大多是关于实践智慧的研究,并没有对教师实践智慧方面比较系统和完整的研究。国外的研究主要针对实践智慧的含义、内容和生成三个方面进行。

(一)关于含义的研究

西方实践哲学传统源自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认为实践智慧是一种反思性智慧。同时,其他学者对实践智慧的理解也有不同的观点:以奥迪为代表的学者认为实践智慧是“真实的、伴随着理的能力状态”,强调实践智慧的介理性;以里弗为代表的学者认为它就是对情景的感知、辨别与顿悟;以邓恩为代表的学者认为实践智慧是对人类有益的道德品性。综上分析,外国学者对实践智慧研究多倾向于一个伦理学和政治学的概念,虽然后来延伸至人类的实践智慧,但并未延伸至教育学领域,也没有专门地探讨教师的实践智慧,这也成为国外研究领域的一大憾事。

(二)关于内容的研究

对实践智慧内容的研究也为分三个观点:第一,亚里士多德认为“实践智慧考虑的乃是对人的整个生活有益的事;实践智慧不只是对普遍事物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对特殊事物的知识,并且经验在其中起了重要作用”[7]。所以,他主张生活实际就是实践智慧的内容,而且是生活实际中对人类有意义的事。第二,邓恩认为,实践智慧是使人走向真善美的行动倾向,这种倾向让人懂得如何更好地生活,是技术倾向所不具备的道德意识。第三,舒尔曼认为,实践智慧是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化。因为“教学在本质上是一种复杂性的智慧工作”[8],“教师教育必须转变,从知识论的培养观转向实践智慧的培养观”[9],这种观点更倾向于“慎思”的生成与发展。

(三)关于生成的研究

国外的学者认为实践智慧的生成途径主要有以下两种:第一,通过“教育叙事”,这种观点强调教师个体的反思。康内利和柯兰迪宁主张教师通过写日志、传记等方式进行单独的个体反思,或经过教师间会谈、参与观察等方式后再进行反思。第二,通过“合作的自传”,这种观点强调教师间的合作。巴特和雷蒙德主张一组教师先对工作的背景、使用的课程、教育理论等写出自我描述性的文字,然后进行组内批判性的评论,通过教师间的合作来生成实践智慧。可见,国外学者对于教师实践智慧的生成是各执己见的。但他们的共同点在于,都强调语言表达对于教师反思的重要作用,并以某种语言表达方式为媒介来设计教师活动。

综上分析,国外对实践智慧的含义、内容和生成都是未达成一致观点的,这给深入地研究实践智慧带来一定的困难。但没有矛盾就不会发展,在激烈的思想碰撞中会不断产生出更多、更新的观点,并最终会剖析出其本质。同时,这也正是我国学者需要深思之处。因为我国学者的观点大都相同,真正有建树的文章较少。教师实践智慧的发展不需要重复性研究,而需要实践性、创新性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席梅红.论教师实践智慧的可言传性[J].教育发展研究,2008(20):75.

[2] 吴德芳.论教师的实践智慧[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4):34.

[3] 杨燕燕.培养实践智慧的教师职前实践教学――以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为例[J].全球教育展望,2012(4):40.

[4] 王恩惠.蔡培菊.试论教师实践智慧的养成[J].教育科学论坛,2009(9):38.

[5] 许占权.提升教育实践智慧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J].教育导刊,2007(8):8-10.

[6] 朱丽.教师实践智慧的生成与提升[J].当代教育科学,2008(12):9.

[7] 转自洪汉鼎.诠释学――它的历史与当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314.

智慧教学反思范文第13篇

论文摘要:幼儿园新课程建构生成的教育新理念给教师提出了新要求,需要教师具有一种与以往的教学策略不同的智慧——教师的新教学智慧。从幼儿园课程改革下教师的角色变化、幼儿园新课程的实施需要教师的新教学智慧的角度可见幼儿园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新教学智慧的必要性。

幼儿园课程正在进行着一场根本性的变革。《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为幼儿园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使我们对幼儿园课程有了新的理解。随着幼儿园课程改革的不断深人,我们越来越感觉到课程正往综合化、研究化、人文化、多样化的趋势迈进,更注重教育的个性化,因此我们也越来越注重在幼儿园课程重新建构的过程中幼儿园教师的教学智慧。

一、幼儿园课程改革下教师的角色转化

传统教育理念,将教师定位于知识传授者,强调教师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权利,强调教师以知识传授为主。而随着幼儿教育的不断深化改革,一方面教师应成为儿童的支持者、引导者、倾听者、合作者;是问题的设置者;儿童疑惑的解答者及自我发展的咨询者。同时,教师要激发儿童主动学习的情感,努力形成儿童积极主动学习的态度。变“教师教”为“幼儿学”;变“重结果”为“重过程”;变“单项信息交流”为“综合信息交流”,充分挖掘儿童内在的泉源,这才是生命之水,才能永恒长流。另一方面从现代的教育特征以及人才需求的实际出发,树立新型教师角色整合新理念。变“知识传播性教师”为“知识助产性教师”;变“知识复制型教师”为“能力创造型”教师;变“知识单科型教师”为“知识通识型教师”。

新课程和新观念在带给幼儿园教师巨大冲击的同时,也给教师带来了极大的困惑,许多教师越来越不知道幼儿园的教学活动怎么开展,面对领域教学与主题教学时不知道怎么融合与联系,许多教师越来越感到自己在幼儿的面前显得那样无奈:当幼儿出现可能引爆他们思维火花的兴趣点时,教师不知道该如何把握;当幼儿的探索四处碰壁、走人“死胡同”时,不知道如何挖掘;当幼儿闪出烟花般灿烂而又短暂的智慧时,却未能及时捕捉……这就需要教师形成新的教学理念,改进以往的教学策略,形成自己新的教学智慧。

二、幼儿园课程改革下的教学活动呼唤教师的新教学智慈

(一)当前幼儿园教学活动的现状需要教师的新教学智慧

教师不仅是课程改革的主体,并且是新课程的实施者和开发者。新课程要求教师作为一个研究者的身份进人课堂教学实践。新课程要求教师不仅具有扎实的专业功底,丰富的教育教学理论,更重要的是要具有灵活地解决复杂教学问题的丰富的教学实践智慧。

我国的幼儿园教育经过了20多年持续性的教学改革,特别是经过了近年来新课改的冲击与洗礼,幼儿园教学活动整体面貌已有了较大的改观。反思现在幼儿园教学活动的现状,长期以来幼儿园热衷于将各种理论引人,移植到课堂,并要求教师接受,认知、照搬和实施这些新的东西时,忽视了教师基于自身体验,感悟、反思、实践而形成的教学智慧的作用,甚至压抑了这种作用的发挥。由于这些理论没有内化为教师自身的智慧,因而并没有真正形成对教育实践的内在变化。所以当下的幼儿园教学活动中最缺少的是教学智慧,教师的素质中函待加强的也是教育智慧。

(二)幼儿园课程改革下教师的新教学智慧的生成

幼儿园教师的新教学智慧是指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素质和教学水平的内在品质,也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灵活自如地驾驭教学活动进程的能力;或在教学活动过程中面对意外发生的事情,敏感地洞察幼儿的变化,采取新的措施,圆满完成教学活动,达到预期的目的。

幼儿园教师新教学智慧的生成需要通过反思旧教学活动,发现存在的问题,在幼儿园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在专家的点拨下,同伴互助和自我反思相结合的综合实践中长期历练,在具体的幼儿园新课程实施中去发现和研究问题,在研究过程中不断预设和生成,将幼儿园新课程理念真正转化为自己的新教学智慧,促进自身的专业化成长。

1.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反思是生成新教学智慧的源泉

反思是促进教师个体教育智慧的生成最基本的力量和最普遍的形式。

幼儿教师在进行教学反思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以人为本,在全方位保护幼儿的学习积极性上反思教师的教学智慧

首先,教学活动要面向全体幼儿。教师的提问要面向全体幼儿,不能由老师和个别优秀幼儿唱“双簧”,不能对幼儿表现出来的哪怕是一点点的学习欲望和热情视而不见、麻木不仁。其次,教师在集体教学活动中要寻找每个幼儿的闪光点。

(2)理论的引领

理性思维就是从日常教学情景中获取价值的第三只眼睛。而这种充满智慧的理性思维的养成,本身就与孜孜不倦的理论学习与勤勉不殆的实践思考密不可分。

(3)要具有问题意识

教学反思的功能之一就在于能够唤起教师对教育生活事件中最真实的问题的关注,是教师走向研究者、走向专业化发展的重要一步。

(4)设置情境,在课堂教学活动的师幼对话中反思教师的教学智慧

对话是课堂教学最基本的方式,也是生成和培养教师智慧最有效的途径,它包括了人与文本的对话、人与人的对话和自我反思对话。

(5)大胆创新,在教学活动后的反思和经验总结中反思教师的教学智慧

教学智慧来自大胆的创造。创造是以探索和求新为特征的,它是个人智慧的最高表现和最高层次,教师要以自身的敢想敢说敢为引领幼儿的创新意识,要善于反思,勇于否定自我,才能适应幼儿的变化,适合幼儿创造力发展的、闪烁着教师智慧的方法策略便会接踵而至。

(6)偶发事件的恰当处理呈现着教师的教育智慧

教学机智是教师巧妙应对变化了的教学活动场景或灵活机智处理教学活动偶发事件的能力。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形成教育机智:1)抓住不同个体的认识矛盾和思维碰撞;2)正视幼儿独特的观察视角和思维流向;3)捕捉幼儿平凡中的发现;;4)运用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在一反常态的问题处置中吸引幼儿视线;5)发掘与教学活动关联的教育因素,在碎不及防的教育情境中巧于化害为利;6)以发现的眼光看待幼儿,在吸收幼儿独具慧眼的教学建议中把教学活动目标渗透;7)关注幼儿的举手投足;a)确立正确的教材、教参观,在对教材的质疑批判中注重创造发现,强化教学艺术。

2.同伴互助,交流合作,激活教师群体的教学智慧

(1)交流对话。教师在自我反思的同时,开放自己,形成相互交流经验,相互切磋心得的研究团队。

(2)典型引路。对教师的各种反思记录幼儿园领导要及时进行审阅反馈,对在自我反思中生成的教学智慧进行及时推广。

(3)个案跟踪。幼儿园领导的重视是促使教师认真进行自我反思的重要因素,幼儿园领导可以通过不定期地对每一位教师进行教学活动跟踪,及时发现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途闪现的教学智慧,给予鼓励,同时也指出其不足之处。

3.专家引领,促进教师新教学智慧的可持续发展

(1)借用专家的“脑袋”,帮助教师生成新理念、新智慧,使每位教师从中受到启迪,得到锻炼,提高科研层次。

(2)专家把脉诊断。幼儿园可以不定期地邀请专家进幼儿园为幼儿园教师进行评课,借助专家的教学智慧反思教师教育行为及其背后的教育理念,提出问题的关键所在。专家的评课过程不仅向教师展示了具体的“教育智慧”,同时给教师提供了一种反思的示范。

智慧教学反思范文第14篇

[关键词]教育智慧 校本教研

教育是充满智慧的事业。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各种新的教育理论和思想纷至沓来,各种新的教学方法和技术不断涌入课堂。教师如何适应这个充满生机的课堂,如何面对复杂多变的教学情景,如何使学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中释放,等等,都需要教师用智慧将教育理论的普遍性与实践经验的特殊性有机结合,用智慧对具体的教学行为作出理性分析,用智慧实现对课堂的有效调控,即需要教师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地反思、探索、感悟,提升教育智慧。

教师的教育智慧是与教学过程相伴的教育机智,是在长期实践和反思后的实践智慧基础上形成的具有人格特征个性化的、主观化知识的综合体现,是教育科学与艺术高度融合的产物,它内化在教育的一切方面。“教育智慧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主要表现为教师对于教育教学工作的规律性把握、创造性驾驭和深刻洞悉、敏锐反应以及灵活机智应对的综合能力。”[1]教师教育智慧的形成过程是与其对教育教学实践探索研究相伴的。校本教研恰恰以教育反思、教育叙事、合作共享等形式,有效地促进教师的教学实践走向明晰、走向科学、走向精致、走向睿智,促进教师教育智慧的提升。

实践反思:萌生教育智慧

没有对实践的反思,就没有教育智慧的生成。实践反思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过程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分析和再认识,以发展自我职业水平,提高教学实践的合理性,对自己的专业及相关活动有更深入的理解。反思实践还使教师的活动具有较强的探究性成分,在反思批判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改善教育行为和教育效果,同时反思先进的知识、观念、经验和技能并评价自己的教育行为。它是一种通过提高教师的自我觉察水平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是教师改进教学行为,形成新的实践行为和实践智慧,获取教育智慧的有效手段。

反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而是思考、反省、探索和解决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发现、总结、概括和提炼教学过程中的精彩瞬间。反思需要回顾,但更需要思考,既要在回顾中思考,又要在思考中回顾,停留于回顾的反思是无价值的反思。教师对自己每一个教学行为,对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眼神引发反思,可以发现不足,捕捉“精彩瞬间”,会使教学实践日臻完善;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反思,能更好的了解学生,从学生个体差异出发,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方式,使师生沟通更有效,增强教学活动的针对性和互动性;对教育教学行为反思,能更理性地认识自我,从而更有效地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扬长避短。更为重要的是,由于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过程,存在诸多无法预知的因素,这就都要求教师具有对新动态的敏锐感受和迅速判别,适时把握教育时机,选取适当方式应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冲突。实践反思不仅可以获得宝贵经验,用于指导教学,而且反思过程又能有效地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反思是教师自己与自己“对话”,是教学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对话”,是真正沟通教师“倡导理论”与“运用理论”的桥梁。因此,在校本教研过程中,反思应贯穿教学活动的始终。

教育叙事:增长教育智慧

教育叙事主要是对事件展开描述、解释,让故事弥散出深层的教育意蕴。[2]即教师用具体的、描述的方式对自己教育生活整个过程作尽可能“客观”的具有一定故事情节及具体人和事的叙述。教育叙事能帮助教师对自身教学实践的情境和经验作多角度、多层面、多方向的理性反思,从而切实改善自己的教学生活。同时,它也是对教师的情感意识的最有效、最深度的唤醒,使教师树立起教育者的自信和自尊,使教育理论避免了面对教学实践的空泛和无奈,使教师更加敏感地面对每天发生在课堂上的行为,从而使教师的教学技艺、实践智慧走向睿智。

教育叙事不是单纯的叙事过程,它既是一种研究方式,更是教师动用并形成自已独特的叙事思维的过程。叙事的主要目的是以教师自我叙述的方式来反思个体的教育教学活动,并通过反思来改进自己的行动,从而提高教育质量[3]。因此,从教师这个视角来看,叙事不仅仅是教师讲述具体事件的过程,而且也是他们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自我反思、自我提高的过程。教师通过教育叙事,可以“更为清晰地看到自我成长的轨迹和内在专业结构的发展过程,进而为能够更好地实行专业发展的自控和调节奠定基础。”[4]教育叙事是对具体鲜活的事件进行直接的描述,涉及对事件的开端、进展和结束等诸多环节重组,借助具体的事件以及具体的叙事过程而实现思维活动的具体化。叙事并非简单地按照事件的进程而展开再现式的说明,还会受到情境的钳制,介入叙述者的主观意图、情感、立场,诱发叙事思维的情境性。它要求教师以合理有效的方式解释自己在教育活动中所发生的问题,然后将自己遇到、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叙述”出来,从中发展自己,塑造自己,完善自己。追述和反思自己的教育故事,在讲述中不断进行自我剖析与自我角色定位。在叙事的这一过程中,教师的思维结构得到不断改善,研究能力得到提高,有助于其教育智慧的增长。转贴于

合作共享:升华教育智慧

教师在动态的、生成的教育教学活动情境中,会不断地面对许多问题和困惑,他们希望寻找到解决这些问题和困惑的有效途径,希望在专家和同伴互助下,进行教学实践研究活动。通过合作发挥教师群体智慧,组成学习、研究共同体,取长补短,互帮互学,互惠互利,形成整体合力,以有效地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合作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教师与教师的合作,另一种是教师与研究机构专业人员合作。

合作共享的核心是教师之间的相互协作。教师之间通过多种形式的对话、交往与互动达成互助与合作,分享经验,促进共同的专业成长。在合作中教师将彼此的信息和经验进行交流和共享,从而扩大和丰富彼此的信息量和各种认识。在经验交流中原有的静态经验被激活、被分享,从而不断地扩展和升值。教师一起就教学中的典型问题进行专门的讨论,提出各种看法和观点,进行观点的交流和碰撞,甚至尖锐对立,在这种不同意见的申辩论争中,彼此之间才能启迪智慧、扩大理解,扩展和优化各自的认识水平和能力结构,丰富彼此的思想,促使个人的实践智慧不断得到变更、丰富和扩张。

合作共享的最基本形式是教育理论研究者与教育实践工作者的相互协作。教师需要专业研究人员提供理论和技术的支撑,专业研究人员需要与教师共同研究,形成研究共同体。通过双方智慧的交流、碰撞,升华各自的智慧境界,形成两者间的互促,共同获得发展。教师与专业研究人员在研究中进行坦诚合作、平等对话、教研相长,使研究成为一种民主开放的过程,促使教育理论研究者的理性智慧与教育实践工作者的实践智慧的融合。专业研究人员通过与教师的合作,与教学实践的结合,其理论和思维水平得到进一步深化;对教师而言则直接改变了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专业研究人员在合作中发现教师教育实践活动中的智慧之光和尚未系统化的闪光点,并经过其相应的理论滋养和系统整合完善,使那些转瞬即逝的教育智慧不断地得到强化,形成教师个人系统化的、常识性的教育行为。

在合作共享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互动也变成了一种研究方式,尊重、理解、沟通成了维系合作的重要纽带;无论是彼此,都需要“学会静下心来,抱着关切的心态聆听彼此”,“学会敞开心扉,向他人倾诉深埋的心结”,“学会把眼光投向他人,关怀那些平凡生命的脉动”;有的只是一群志同道合者为了一个共同目标而在一起开展的合作,以及由此而带来的成果分享:分享信息、分享知识、分享经验、分享思想、分享智慧。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对教师洞悉复杂局势、把握复杂局面、应对复杂挑战的智慧品质和智慧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高度重视和深刻认识校本教研的意义与价值,切实提高校本教研的水平,努力探索智慧型教师成长的机制和途径,让智慧回归教育,让智慧唤醒课堂,让智慧引领教师专业成长,是时代的呼唤,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是课堂教学焕发生机与活力的契机,是新时期教育教学改革的重大使命。

参考文献

[1]田慧生.时代呼唤教育智慧及智慧型教师[J].教育研究.2005.2.

[2]谢登斌.教育叙事的价值向度[J].教育导刊.2006.3.

智慧教学反思范文第15篇

【关键词】教学;智慧课堂;智慧型教师

智慧课堂是一个以整体性、复杂性、开放性为特征,运用非线性教学模式,以培养智慧型人才为目标的一种课堂形态。智慧课堂一反传统课堂的固化与呆板,转而追求课堂中的德行、能力、灵敏和创新,它不是狭义的智力课堂、智能课堂,而是一种激情与智慧相伴、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相随、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课堂。教师作为课堂教学中的灵魂人物,对有效实施智慧课堂的理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有效建构智慧课堂首先应着力提升教师素养,打造智慧型教师。

一、“智慧型教师”的内涵

“智慧型教师的教育智慧是教育科学与艺术高度融合的产物,是教师在探求教育教学规律基础上长期实践、感悟、反思的结果,也是教师的教育理念、知识学养、情感与价值观、教育机制、教学风格等多方面素质高度个性化的综合体现。” [1]智慧型教师就是具有较高教育智慧水平的教师。智慧型教师的内涵应包括四个智慧因素:以教育规律为导向的理性智慧;以感性经验为基础的知性智慧;以职业情操、情感价值观为灵魂的情感智慧;以教学感悟、教育经验为发展的实践智慧。只有同时具备理性智慧、知性智慧、情感智慧,并能在教学实践中转化为实践智慧的教师,才能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教育智慧,推动智慧课堂的发展。

二、自主发展,充实智慧型教师职业品质

(一)明确教育价值,提升理性智慧

21世纪是一个“学习化”的时代,教育工作的重心是塑造具有新型人格的学习者。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使学习者学会学习、学会工作、学会合作和学会生存。因此,智慧型教师首先应明确当前教育教学的价值诉求,通过转变教育观和学生观来提升理性智慧。

教育观。教育的真正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理解力和创造力得到唤醒和激发。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说:“在我看来,教育活动所关注的是人的潜力如何最大限度的调动起来并加以实现,以及人的内部灵性和可能性如何充分的生成。”因此智慧型教师对教育的本真意义应有深刻的理解、体验和洞察;学生观。新课程理念高度关注学生生命的差异性、整体性和生成性,把学生看作具有多方面发展需要和发展可能的人,是学习活动中不可替代的主体。教师应树立“一切为了生命,为了一切生命,为了生命一切”的理念,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与学生平等对话,助力学生生命成长。

(二)发掘感性经验,提升知性智慧

知性智慧是教师对教学活动的直觉灵感与感性经验,是教师基于丰盈的教育理论及教学实践经验而形成的一种超乎寻常的快速反应能力。具有知性智慧的教师,能把教学现场中出现的偶然因素转化为一种有利的教学时机,恰如其分地把教学引向高潮,推向深入。

提高教师的知性智慧包括三方面:提升敏锐捕捉的观察能力。通过情境直感,迅速判断、读懂学生的内心世界,理解学生内心情感的心理反应,做到目中有人;提高应随机决断的调控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对课堂上突发性事件做出准确、及时的反应,机智果断地给予恰当地处理,把可能成为病点的问题转化为教学的亮点;培养柔性设计的执行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循循善诱、因势利导,可以灵活果断、随机应变,也可以幽默风趣,利用多种形式提升自己对知性智慧的执行力。

(三)关注职业情操,激感智慧

在职业道德层面,师德是教师职业之魂。我国自古以来就把它作为教师的首要标准。在某种意义上,教师就是一个国家伦理的化身。教师所从事的工作是导人向善的活动,教师就是道德的践行者。在《世纪承诺――2001年教师节主题晚会》上,北大校长许智宏等代表了大中小学校、老中青三代教师庄严宣誓“我立志做一名人民教师,育人为本,敬业爱生;传承文明,启智求真;为人师表,弘扬正气;终身学习,勇于创新;为人民的教育事业努力奋斗。”这是新时期教师应恪守的职业道德规范和道德承诺,是智慧型教师的道德基础。

在人文修养层面,教师的人文修养是人文知识的积累、内化及对人文精神深刻体验的结果。教师人文修养的提升,不仅表现为教师人文知识量的积累,还体现在教师对人文知识的理解并内化为教师的人文精神上。人文精神是教师人文修养的核心内容,教师需要通过课堂教学实践这一富含教师生命意义的环节去不断锤炼,将价值追求注入课堂,将生命精神融于学生。这样,教师才能在人文修养上得到本质上的提高,得到真正的发展。

三、知行合一,发展智慧型教师实践智慧

(一)教学策略的艺术性。

1.创设情境,寻求智慧

合宜生动的教学情境可将学生的思维与情感迅速融入教学中,推动有效课堂实施。以“情”现“境”,以“境”促“情”,“情”、“境”相生,情和境共同构成情境教学的灵魂与载体。教师在课堂中创设情境,一方面将长期被淡化的学科教学内容中的情感、意志及学生的兴趣、态度和价值观等内在因素重新定位,另一方面拉近了学生现实生活和学科教学知识的距离,将死知识变为活生活,为学生的主动发展、智慧提升开辟了有效途径。因此,智慧型教师需在课堂教学中适时地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致、调动学生情感体验、融合课堂与现实生活,以生活、生命为教育的核心命题,共同促进智慧课堂建构。比如,语文教学名师韩军在讲授《登高》前,用一段充满诗意的语言声情并茂地呈现了一幅电影画面,讲述的是当年杜甫登高时的场景与心境,顿时将学生带入诗境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这也是此课例成功的关键所在。

2.“预设”与“生成”相协调

在课堂中,教学的预设和生成是对立统一的。一方面,教学活动是一种科学活动,即必须符合教学的必然规律,因而具有预设性;另一方面,教学活动又是一种基于教学实践的艺术,各种智慧因子大多是在动态中迸发的,因而也具有生成性。预设为生成创造了条件和基础,而生成又丰富和发展了预设。因此,智慧型教师不仅要在课前对教学内容进行精心准备,同时也能在教学过程中把握时机,左右逢源,及时获取智慧信号,这样才能为学生个性化的活动和发展创设更大的空间,不断提升自身的实践智慧。

3.教学形式与学生兴趣相融合

教师的教学实践智慧不仅表现为对教学过程中突发事件的应对,也同时包括对教学形式的组织。由于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当前我国采用的是班级授课制这一单一的课堂组织形式,但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的差别在班级内采用适宜的、符合学生兴趣点的个性化教学形式,比如以互动交流为主题的展示课、以审美鉴赏为核心的阅读课、以反思总结为内核的习题课,就需分别采用合作互助、教师讲授、自主探究的教学组织形式。因此,教师的实践智慧应善于将学生兴趣融于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唯有这样才能凸显教育的价值和意义,才能使教师在课堂上游刃有余地传播智慧、指点迷惑。

(二)教学实践反思性

教师的教育智慧是教师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不断反思、探究、创造的结果。教师反思主要体现在理念和行为两个方面:理念侧重于对教师持有的教育理论的反思;行为侧重于对教育实践的反思。因此教学反思不仅有助于加深教师的理论智慧,同时也是教师教育实践智慧生成的主要途径。教师可通过学习隐含在教育理论中的智慧;撰写反思日记;观摩教学以及教师之间、教师和学生之间、教师和专家之间的对话;对真实课堂教学情境的反思来提高教学反思能力,实现理念智慧向实践智慧的成功跨越。

总之,课堂教学要实现传播智慧和培养智慧型人才的价值诉求,就必须依靠教师。教师要想助力智慧课堂的有效建构,就必须以提升专业素养为己任,以发展教育智慧为目标。只有拥有理性智慧、情感智慧、知性智慧及实践智慧的复合型教育人才,才能在课堂上彰显智慧风采,传播智慧因子,实现培养智慧型学生的终极价值追求。

【参考文献】

[1]王,等.智慧型教师的诞生[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