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03 10:25:22
医疗器材管理范文第1篇
〔关键词〕医疗器械;医疗耗材;经济管理;质量控制;实践
医疗器械和医疗耗材作为医院管理体系中的重要构成内容,管理质量的优劣不仅会对患者的治疗效果造成一定影响,还会影响医院的经济收益。目前,我国的医疗器械生产企业技术、质量管理仍比较落后,医疗器械引发的不良事件时有发生,不仅会导致医患纠纷,还会影响医院的形象和声誉。因此,为提高医疗器械与医疗耗材经济管理质量,减少医患矛盾,还要明确我国医疗器械与医疗耗材经济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以便采取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法。
1我国医疗器械与医疗耗材经济管理现状
一直以来,我国医疗机构都采取行政化管理模式,医疗的经济费用主要由财政支出,医院管理人员缺乏经营效益观念,且不注重成本控制,导致医院的医疗器械与医疗耗材管理浪费现象严重,部分医疗器械闲置,在临床治疗中无法发挥作用。另外,由于医院管理人员配置不足,出现管理缺位的现象,导致医疗器械与医疗耗材的管理、维护无明确的负责人,再加上医疗器械与医疗耗材的质量控制制度不完善,也会进一步影响医疗器械与医疗耗材的经济管理和医院的经济效益。而且,医疗器械在使用过程中,因操作人员操作不当,医疗器械与医疗耗材维护、保养效果不佳等,还会导致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发生,从而影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导致医患矛盾的产生,引发医疗纠纷[1]。因此,针对医疗器械与医疗耗材管理的现状,医院管理人员要加强对其的重视程度,加强对医疗器械与医疗耗材的质量控制。
2医疗设备及耗材的经济管理要求
为减少医疗器械与医疗耗材在使用过程中的浪费,提高资源利用率,以便更好地开展临床诊治工作,还应加强对医疗器械与医疗耗材的经济管理质量控制。2.1医疗器械与医疗耗材经济管理体系的安全性为了建立完善的医疗器械与医疗耗材经济管理体系,要保障医疗器械与医疗耗材的质量,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因此,在进行医疗器械与医疗耗材的经济管理时,要规范医疗器械与医疗耗材的采购流程,先经政府招标,再进行网上采购。同时,为了确保医院的安全运营和患者的个人利益,还要与资质良好的供货商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提高医疗器械与医疗耗材的质量,降低医疗不良事件的发生。另外,为节约医疗器械与医疗耗材的经济成本,还要完善医疗器械与医疗耗材的采购目录控制体系,明确采购人员的工作权责[2]。
2.2医疗器械与医疗耗材经济管理体系的合理性
为了构建完善的医疗器械与医疗耗材经济管理体系,应重视医疗器械与医疗耗材的采购情况。要根据医院临床、科研的实际情况进行采购,既要保证医疗器械与医疗耗材的质量,如选购一部分先进的医疗设备,也要考虑医疗设备及医疗耗材的实用性和在临床、科研方面的利用率。医疗器械与医疗耗材的选购也不能仅以高质量为目的,以免经济支出过高,利用率低,造成资源浪费。娄海芳等[3]研究表示,要加强建立质量指标,对医疗器械进行持续性质量管理改进,保障医疗器械质量,提高医疗器械使用的安全性。同时,还要对医疗器械与医疗耗材进行管理和维护,改善医院现有医疗器械的运维质量。另外,强化医疗耗材的统筹管理,避免医疗耗材在未经利用时出现变质的情况,尽早使用闲置的医疗器械与医疗耗材,提高医疗器械与医疗耗材的运营效率。
3医疗器械与医疗耗材经济管理系统的构建
医疗器械与医疗耗材管理质量是保障医疗机构安全运营的关键,而要提升医疗器械与医疗耗材的管理质量,还要在内控体系框架下构建完善的医疗器械及医疗耗材经济管理系统。
3.1医院整体经济预算控制
在进行医疗器械与医疗耗材经济管理时,还要将其纳入医院的整体经济预算范围内,具体的经济预算内容包括采购预算、经费安排等。为节省医院的经济支出,还要减少医疗器械与医疗耗材的采购成本。因此,要对医疗器械与医疗耗材的采购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合理安排,建立安全、规范的采购管理制度。张恩科等[4]认为完善的采购管理机制能确保医疗质量,降低医疗成本,减轻患者的经济压力,提高资源利用率。
3.2财务部门全程监督医疗器械与医疗耗材的经济管理
医疗器械与医疗耗材管理属于医院器械管理部门的工作内容,但因涉及医疗器械与医疗耗材的采购、运维等资金结算问题,因此,还需要财务部门对此进行监督管理,实现医疗器械与医疗耗材经济管理的相互制约。
3.3加强对医疗器械与医疗耗材管理人员职责的评估、审查
为提高医疗器械与医疗耗材经济管理质量,还要加强评估和审查相关人员的工作职责,明确医疗器械与医疗耗材管理中易出现的问题,改善相关人员的工作态度,约束相关人员的行为,提高相关人员的工作责任心,减少因医疗器械与医疗耗材引发的不良事件,保证医疗器械与医疗耗材使用的安全性[5]。
3.4建立完善的考核制度
为了构建完善的医疗器械与医疗耗材经济管理系统,需要提升相关人员的管理水平和工作积极性,应加强对相关人员的考核,完善奖惩制度,提高相关人员的责任感,从而提高医疗器械与医疗耗材的管理质量。
4医疗器械与医疗耗材经济管理实践
医院管理部门对医疗器械与医疗耗材进行经济管理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节省医疗器械与医疗耗材的管理成本,改善医疗器械与医疗耗材的管理效果,保证患者的治疗效果,提升医院的经济效益。
4.1运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医疗器械与医疗耗材管理
将计算机技术用于医疗器械与医疗耗材管理中,有利于及时查询医疗器械与医疗耗材的采购和库存情况,使采购部门可以根据使用情况,及时制定采购计划,提高医疗器械与医疗耗材的资源利用效果,便于对医疗器械与医疗耗材进行管理。
4.2对医院组织管理体系实施分层次改革
在完善医疗器械与医疗耗材管理体系的过程中,还要加强对此进行分层次改革;完善医疗耗材内部控制制度,以便为医疗耗材管理提供有效保障;规范医疗耗材的采购、验收、入库、维护等管理流程,确保医疗耗材最大化利用[6];明确医疗器械与医疗耗材管理人员的工作职责,如建立完善的医疗器械与医疗耗材使用、管理监督制度,增强管理人员的工作责任心,减少医疗器械与医疗耗材使用的风险性。
[参考文献]
[1]梅林,邬海娟.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发生原因分析[J].重庆医学,2017,46(31):4423-4425.
[2]王晓波.浅谈医院医疗耗材收费管理的问题及改进建议[J].卫生经济研究,2017(12):70-73.
[3]娄海芳,王湘杰,张鞠成,等.质量指标在医院医疗器械质量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医院,2018,22(9):51-52.
[4]张恩科,李帅帅,王凤,等.医用耗材采购管理体系建立的探究[J].中国医疗设备,2016,31(1):135-136.
[5]马娟.基于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探讨我院的医疗器械使用质量控制[J].中国医疗设备,2017,32(8):163-165.
医疗器材管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消毒供应中心;质量控制管理体系;规章制度;预防性维修
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医院消毒供应中心在控制医院感染、保障医疗质量等方面的作用愈来愈重要。医院消毒供应中心主要负责医疗器材的回收储存、清洗包装、消毒灭菌及供应发放工作,受供应器材的种类数量、人员队伍水平及制度体系等因素影响,消毒设备的质量控制管理存在一系列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临床诊疗工作的开展和全院性感染控制工作的落实[1-2]。如何科学有效地建立医院消毒设备质量控制管理体系,提高消毒灭菌质量,规范职业人员操作,保障消毒设备性能,加强专业化管理,引起了医院管理人员及相关部门的关注和重视。本研究结合医院实际,通过“四项保障体系”建设和分析医院消毒设备消毒质量、设备性能及人员管理等数据,探讨医院消毒设备质量控制管理体系的应用价值,为提高医院管理水平、优化制度体系提供借鉴。
1质量控制管理体系建设研究资料与方法
1.1研究资料
医院消毒供应中心建筑面积1080m2,现有清洗消毒机、等离子灭菌器、超声波清洗机、干燥柜及敷料柜等设备设施47种,负责全院精密器械、手术器械等共计1万余件器械的消毒工作,相关工作人员31名,其中管理负责人1名、护理人员22名、消毒员5名及设备管理员3名。将2016年1-12月的消毒质量、设备性能及人员管理等数据作为对照组,2017年1-12月的4项保障体系应用后数据为观察组,两组研究数据所对应设备种类、工作人员和评估主体均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1.2管理体系建设方法
根据医院消毒供应中心设备的使用、监督和保障的不同内容,面向消毒供应中心及护理部、感染控制科和医学工程科等相关部门,建立消毒设备的4项保障体系,规范医院消毒工作流程,提高设备的质量管理和临床服务水平。(1)消毒灭菌质量保障体系。为加强消毒质量监测,依据卫生部2009年颁布的《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第2部分:清洗消毒及灭菌技术操作规范》(WS310.2—2009)内容,消毒供应中心和感染控制科负责人制定医院“消毒技术规范”,明确消毒工作的技术标准及质量监控体系,落实感染控制管理人员日常监督检查工作流程及问题整改反馈机制[3-4]。(2)设备操作规范保障体系。操作人员的技术规范、工作态度及监督管理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消毒设备临床服务水平的提升。为规范消毒人员及物品收发人员的工作流程,消毒供应中心回顾性分析2016年医院消毒工作数据,统计分析出湿包现象、指示卡错放、设备故障频发及工作效率低等设备技术操作相关的突出问题23项,结合原有工作制度重新修订完善消毒器械清洗、消毒、灭菌、包装、无菌、污染物品管理、一次性物品检测及设备操作等8项工作制度。(3)设备性能安全保障体系。为提高消毒设备的性能稳定性,降低设备故障发生频率,根据医院消毒设备使用基本情况,建立预防性维修管理体系。由设备管理及操作人员、维修工程师和厂家技术工程师共同组建课题研究小组,分析2016年医院消毒设备的故障类型、故障原因及故障影响、故障维修和维护保养等工作数据,针对频发的主要故障和临床影响严重的高危故障建立预防性维修机制,包括日常维护、使用监测、定期检修及报废等工作内容,确保设备具备良好、安全且稳定的运行状态[5-6]。(4)管理科学高效保障体系。医院信息化系统的发展对医院消毒设备的质量管理起到了积极地促进作用,消毒供应中心于2017年初引入消毒供应管理平台,科学规范地进行消毒器械管理,优化和规范器械收发、消毒灭菌及包装的工作流程,提高了工作效率。在信息化管理平台应用的基础上,依据《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第1部分:管理规范》(WS310.1-2009)内容,在环境管理、人员管理等方面制定相应工作制度,建立环境评测机构和人员培训考核体系。
1.3质量控制管理体系应用评估
(1)通过对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相关工作数据分析,评估基于4项保障体系的质量控制管理体系应用效果。(2)由医院设备管理负责人1名、行业内消毒设备专家3名及消毒供应中心、感染控制科、医工科负责人3名组成评估小组,制定“消毒设备应用评估标准”,包括消毒质量、设备性能、人员队伍水平和临床满意率等4项一级指标,以及医疗器材清洗合格率、消毒灭菌合格率、包装合格率、设备故障率、设备管理成本、操作人员考核成绩及消毒物品供应满意度等7项二级指标。(3)评估小组分别对观察组和对照组设备应用情况进行评估。①医疗器材清洗合格率评估是通过每周随机抽检不同类器械50件获取研究数据;②消毒灭菌合格率、包装合格率评估分别从观察组和对照组随机选取300批次消毒器械获得;③设备故障率和管理成本是研究不同年度的清洗消毒机、超声波清洗机等17台大型器械使用情况获取研究数据[7];④操作人员考核是通过消毒供应中心31名工作人员年度考核成绩获取研究数据;⑤满意度是通过随机调研护理部和临床科室30名人员对消毒物品供应情况的满意程度获取研究数据[8-9]。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9.0软件分别对医疗器材清洗合格率、消毒灭菌合格率、包装合格率、设备故障率、设备管理成本、操作人员考核成绩及消毒物品供应满意度7项指标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以P<0.01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质量控制管理体系应用结果
2.1管理体系建设结果
基于4项保障体系的消毒设备质量管理体系共建设完善管理制度12项、操作规范8项、信息化平台1套以及人员队伍建设31名。通过2017年实施及应用情况分析,医院消毒供应中心消毒灭菌质量有了进一步提升,设备性能稳定,管理制度科学规范,同时提高了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质量控制管理体系建设情况如图1所示。
2.2管理体系应用结果
按照评估小组制定的“消毒设备应用评估标准”内容,评估小组对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数据进行评价,数据显示,4项保障体系应用对消毒设备使用的7项指标数据影响明显,消毒质量明显提高,设备的故障率和管理成本明显下降,人员队伍水平和临床满意度也有不同程度提高。应用SPSS19.0软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对照组与观察组7项指标统计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2.68,F=49.28,F=62.14,F=59.64,F=18.58,F=203.44,F=44.08;P<0.01),见表1。
3质量控制管理体系应用效果
医院消毒设备质量控制管理工作目的是通过规范消毒工作流程,消除不同阶段中存在的不合格或错误的操作内容,提高消毒设备的临床服务水平,实现相关科室及人员最大化的工作价值。质量控制管理工作涉及科室、器械种类和数量繁多,且工作失误将引起比较严重的不良后果,如全院性的感染或临床治疗效果的下降,因此建立并完善设备管理体系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10-13]。本研究结合医院工作实际,基于消毒质量、操作规范、设备性能和科学管理的4项保障体系,建立相应工作制度,开展人员队伍建设和信息化平台建设。通过对照组和观察组的评估数据分析,2017年医院消毒供应中心设备使用情况明显好于2016年,消毒物品合格率、设备故障率及管理成本、人员队伍水平和临床科室满意度等指标均存在显著性差异,表明2017年4项保障体系的应用效果显著好于2016年的消毒设备管理模式,适用于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的设备管理工作改革,对临床工作开展及相关管理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结语
医疗器材管理范文第3篇
摘要
目的了解基层医院消毒供应室管理现状,提出相应对策。方法通过现场调查和问卷调查方式,对温州市某区基层医疗单位的消毒供应中心管理现状进行调查。结果本次调查的13所医院中有独立消毒供应室的医院占23.1%,有消毒供应室专职工作人员的医院占15.3%。80%以上医院消毒供应室没有实行分区管理,没有洁污通道等必要的布局。该区基层医院消毒供应室清洗设备配备和器材的配置率均在15%~23%,基本设施配置不到位。基层医疗机构消毒供应室对有管腔和齿缝的医疗器械清洗质量合格率为15.39%~69.23%。结论该区基层医疗机构消毒供应室的建筑布局、硬件配置和制度管理到位率较低,清洗质量得不到保证,应依照行业标准加强消毒供应室基本建设和管理。
关键词
基层医院;消毒供应室;管理;清洗质量;调查
医院消毒供应中心(CSSD)担负着全院医疗器材的回收、清洗、消毒、检查、包装、灭菌及发送等工作,是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重要保障部门。根据2009年版《医院消毒供应中心》3个行业标准的精神,医院应当实行医疗器材集中管理,这在大型医院已经基本得到贯彻落实,但大量基层医疗机构尚未完全实行。为加强基层医疗机构CSSD的工作质量管理,确保再生医疗器械清洗、消毒与灭菌质量〔1,2〕,随机选择温州市某区部分医疗机构为对象进行基层医院消毒供应室建设和管理现状的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1方法
1.1调查对象调查对象为温州市瓯海区13家基层医院,调查内容包括消毒供应室建筑布局、清洗设备、医疗器械清洗流程、灭菌效果监测、质量管理和人员配备等。
1.2调查方法采用现场查看、询问和问卷调查方式,分别对抽取的13家医院CSSD展开调查。现场调查由调查人员分别到每个医院消毒供应室查看环境布局、硬件设施和管理制度。询问和访谈为随机抽取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针对相关问题进行询问,查阅工作记录和灭菌效果监测结果,并将调查结果详细填写专用登记表。问卷调查采取现场发放调查问卷,在讲解的基础上,要求当场填写并收回,由调查人员统一进行评判。
1.3调查结果判定依据2009年版《医院消毒供应中心》3部行业标准中相关规定,核实调查结果,判定各医疗机构CSSD建设和管理情况。
2结果
2.1基本情况调查结果调查结果表明,该区13所基层医院中有3所医院有独立的消毒供应室,只有2所医院消毒供应室为专职工作人员,70%以上的医院缺乏管理制度及操作流程,设备设施不齐全,质量管理和灭菌监测不到位,见表1。
2.2建筑布局情况所调查的13所基层医院中,多数医院消毒供应室布局不合理,80%以上消毒供应室没有实行分区管理,没有洁污通道等必要的布局(表2)。
2.3硬件设施配备情况本次调查该区基层医院消毒供应室清洗设备配备和器材的配置率在15%~23%,基本设施配置不到位(表3)。
2.4清洗流程和质量情况调查发现,该区医院消毒供应室清洗的器械多数不达标,清洗流程达标率和清洗质量合格率普遍较低,有管腔和齿缝的器械清洗合格率更低(表4)。
3讨论调查表明,温州市某区多数基层医院再生医疗器械未实行消毒供应室集中管理,专职人员少,人员流动更换频繁,部分消毒员无上岗证。兼职人员负责处理使用后医疗器械,清洗、消毒、灭菌相关知识缺乏,对操作流程不熟悉,加之硬件设施配置不到位,无法保证清洗质量。操作流程大多流于形式,缺乏有效执行,灭菌效果监测没有开展或不到位。压力蒸汽灭菌效果的监测包括物理、化学、生物3种方法〔3〕,本次调查的医院消毒供应室大多仅开展部分化学监测,仅有2所医院开展了生物监测。大部分建筑布局不合理,面积及位置均不符合要求。消毒供应室往往地处楼顶或地下室,面积狭小,基本无法按规范进行三区划分与合理布局。清洗、消毒和灭菌设备简陋,基本没有高压水枪、气枪、超声波清洗器和干燥设备等,手术器械、氧气湿化瓶和呼吸机螺纹管等诊疗器械、器具均由病区各科室自行清洗,因此清洗质量较差。压力蒸汽灭菌器湿包现象严重,包布不洁、器械有锈迹,清洗中不用酶洗剂,很少进行润滑处理。多数基层医院消毒供应室无工作手册及作业指导书,也无岗位工作职责、制度、操作规范及器械、物品处理流程等,以现有管理无法保证消毒灭菌质量。
根据现行行业标准规定,医院消毒供应室的规范化管理主题体现在合理的建筑布局、先进的设备材料、有效的消毒与灭菌技术实施、提高人员素质及科学管理等5个方面〔4〕。建议相关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和医院管理层应高度重视基层医院消毒供应室的建设和管理,把消毒供应室建设作为对基层医院验收标准之一。新建或改建医院消毒供应室应重点关注建筑和布局〔5〕,如处于合适的位置、实行区划、建立人流物流洁污通道,辟有回收间、洗涤间、检查包装间、灭菌间、无菌物品储存间、发放间、办公室、更衣间和卫生间等;硬件配置必须保证基本需求,如设有冷热水供应,手工清洗池、必要的清洗机、水(气)枪和灭菌装置等。按照行业标准规定的集中式管理要求,所有重复使用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应回收至消毒供应室集中处理,由经过专业培训的人员完成。任务指标是既能保障医院无菌物品供应的质量,又能满足临床需求。如果医院规模很小,可以依靠所在地区大型医院消毒供应室负责集中管理,既可以节约资源,又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6,7〕。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强制性卫生行业标准[S].2009.
〔2〕汤井利,赖紫娴,李丽娣.浅谈供应室管理在控制医院感染中的作用[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2,10(20):141142.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S].2012.
〔4〕梁翠娟.我国医院消毒供应室规范化管理的研究进展[J].中国消毒学杂志,2009,26(1):6668.
〔5〕胡瑛.从预防医院感染角度探讨供应室的建筑设计[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2,12(8):608609.
〔6〕王志棣,孟爱珍,华卓君,等.区域化消毒供应中心运行过程中的医院感染管理[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2,11(5):292293.
医疗器材管理范文第4篇
2.使用的消毒药械、一次性医疗器械和器具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一次性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不得重复使用。
3.根据物品的性能选用物理或化学方法进行消毒灭菌。选用化学方法消毒或灭菌,定期检测消毒剂的有效浓度,定时更换;更换灭菌剂时,必须对浸泡的容器进行灭菌处理。
4.凡规定可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材和物品,应先去污染,彻底清洗干净后再消毒或灭菌。
5.重复使用的氧气湿化瓶、雾化器、呼吸机与麻醉机的管道、早产儿暖箱的湿化器等器材必须定期消毒;未使用者,常规每周消毒一次,并干燥保存;湿化液应使用灭菌水。
6.医护人员诊疗前后必须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认真洗手或使用手消毒剂。
医疗器材管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护理管理;医院门诊;感染控制;影响效果
门诊是医院患者流量较多的一种科室,具有人流量大、护理风险大、情况复杂等特点,极易发生疾病传播情况,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自然环境日益污染恶化,促使多种感染病相继出现,且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严重危害到患者的身心健康,增加患者及家庭的负担,因此,需要针对这一情况,采取科学合理的护理管理手段,严格控制患者感染的可能性,提升门诊护理质量。这次实验选取50例于本院门诊就诊患者,研究护理管理对其感染控制的影响效果,详细实验报道如下。
1材料和方法
1.1实验资料随机挑选本院门诊于2017年5月—2018年4月收治的患者50例,根据护理管理方法分组,对照组和实验组均为25例,所有患者均知晓护理管理内容,且自愿参与实验研究;患者年龄最小值23岁,最大值69岁,平均年龄(41.26±4.51)岁;患者男女性比例2:3。50例患者在疾病种类、文化学历等基本资料方面不存在比较差异(P>0.05),能进行对比。
1.2方法对照组采取常规管理,实验组采取护理管理,具体内容:①组织成立医院门诊感染控制小组,确定感染控制关键点以及相关要求,构建护理质量监督管理部门,了解医院门诊以往感染实际情况,指导门诊医师严格按照标准填写“门诊感染病例报告卡”,每月定期或不定期检测门诊科室的消、灭菌品、环境、医护人员卫生情况和无菌用品等;②组织门诊医护人员开展感染预防、控制培训,强化医护人员预防和控制感染的能力,降低医院门诊感染性疾病、耐药菌珠等发生率,有效预防流行疾病出现肆意传播情况;③强化门诊废物管理:要求门诊医护人员严格按照医院制度和规定合理处理医疗废弃物,委派专业人员集中统一处理门诊医疗废物,将其分类回收,采用专门的防利器刺穿盒和防液体渗透盒来采集保存损伤性废物,根据相关标准,将危险警示标签合理贴在盒上,及时运送这些医疗废物到指定处;④强化物品管理和环境卫生:完善和构建医院物品管理和环境卫生体制,首先,全面及时消毒使用过的血压计、听诊器材和体温计等医疗物品;其次,氧化湿化瓶和吸痰器应排放在卫生清洁的环境中,使用后需全面消毒;再次,严格按照医院标准处理和消毒医疗物品,尤其是无菌医疗用品,需委派专业人员进行管理;最后,每天最少对病房进行消毒一次,保证病房通风顺畅,每天开窗通风两次;⑤强化对门诊消毒隔离制度的规范管理:严格执行医院门诊消毒隔离制度,首先,每星期对门诊医疗用品和各种容器进行消毒3—4次,消毒完成后的物品需进行密封保存;其次,需将无菌用品合理放置在专柜中,避免出现污染物品和无菌物品交叉、反复使用的情况;最后,溶酶物品开封抽吸后,仅能放置4小时,一旦超过4小时,则不能进行使用,观察和统计两组患者感染发生情况。
1.3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9.0软件录入和分析患者感染概率,百分率(%)显示定数资料,用χ2检验,描述定量资料用(-x±s),由t检验,将差异呈现统计学意义作为P<0.05的依据。
2结果
实验组患者感染发生率(4.00%)明显低于对照组(24.00%),两组患者感染率对比存在明显差异(P<0.05)。
3讨论
当前,社会经济和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自我保护意识逐渐增强,对医院护理服务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门诊护理,由于门诊科室在日常工作中具有护理工作量大、人流量大、护理难度高等特点[3],导致门诊就诊患者极易出现感染情况,比如多种流行病、细菌等感染,对患者身心健康造成极大不利影响,增加患者精神和经济负担,因此需要针对门诊护理工作的特点,实行护理管理,严格控制医院门诊感染情况的发生率,对门诊医疗器材和用具以及病房等进行全面的消毒、清洗,避免出现交叉感染事件。此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感染发生率4.00%明显比对照组的24.00%低(P<0.05),根据深入分析可知,出现门诊感染的原因与护理人员专业水平、消毒隔离制度不完善、医疗器材重复使用、医疗废弃物处理方法不恰当等有关,因此需针对医院门诊感染发生的原因,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进行护理管理,提升门诊护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护理质量,降低门诊感染发生率[4]。总而言之,护理管理对医院门诊感染控制的影响效果较显著,能有效减少门诊感染的发生,缩短患者临床治疗的时间,且有助于提升患者对门诊护理的满意程度,强化门诊护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护理质量,可规范门诊护理操作,提高门诊护理人员对医院感染情况的敏感度,及时采取预防和控制操作,保证患者身心健康,可在医院门诊护理中进行大量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刘峥,谢琼,潘红,等.血透室实施护理管理后在控制医院感染方面的效果研究[J].中国卫生产业,2016,13(26):71-73.
[2]王宛仪,陈丽云,陈晓玲,等.分层护理管理提高门诊输液室医院感染预防效果的研究[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7,21(10):152-154.
[3]章美华,谢小红.全方位护理管理对控制血液病区医院感染的效果及护理质量的影响研究[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7,21(12):157-159.
医疗器材管理范文第6篇
近期我省永城市与安徽省涡阳县的农村地区相继发生了丙肝聚集性疫情事件,给农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带来了严重影响。为规范我市村卫生室的诊疗行为,加强其医疗安全与院内感染管理,切实保障我市农民群众的就医安全,根据上级要求,决定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村卫生室医疗安全专项检查。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检查目的
加强村卫生室监督管理,掌握村卫生室规范执业和医疗安全制度落实情况,及时纠正其医疗服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对一次性医疗用品、卫生用品的使用管理及无害化毁型处理情况进行监督指导,有效防止农村医源性群体性疫情在我市发生。
二、检点
(一)规范执业情况
1.机构规范执业情况:有无村卫生室无有效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执业情况;取得有效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村卫生室有无超范围执业行为。
2.从业人员规范执业情况:有无从业人员无有效执业资格证情况。
(二)药品使用管理情况
是否存在使用假、伪、劣药和过期药品情况。
(三)消毒管理与控感情况
1.一次性医疗用品、卫生用品使用及无害化毁型处理情况。
2.医疗器材和用具消毒管理及消毒用品使用情况。
3.传染病疫情报告等制度落实情况。
4.有无违犯诊疗操作规范的行为等。
三、检查时间安排
专项检查自年12月6日开始,12月25日前结束。
四、有关要求
各县(市、区)卫生管理部门要按照市卫生局的统一安排部署,立即制定专项检查方案,组织卫生管理和专业技术人员对本县(市、区)的村卫生室进行全面检查。要从农民群众生命安全和对社会稳定负责的高度出发,切实把这次专项检查工作抓紧抓实,做到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不留“死角”和隐患。要强化责任落实,做到谁检查,谁签字,谁负责,确保检查工作不走过场,不流于形式。
将文档保存至本地,方便随时查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