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医疗产业研究范文

医疗产业研究范文

医疗产业研究

医疗产业研究范文第1篇

关键词:河北省;体育休闲产业;医疗保障体系;结合;研究

当前我国的经济社会得到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也得到进一步的提高,更多人开始关注自身的身体健康。体育休闲产业以健身和休闲为主,成为人们的不二选择。与此同时,我国的医疗保障体系不断完善,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也为人们的身体健康提供了保障。所以构建体育休闲产业和医疗保障体系相结合的发展模式,不仅对广大人民群众有积极作用,而且还可以提供新的经济增长点。本文以河北省为例,河北省体育休闲产业与医疗保障体系相结合,形成一个以“人———健康———休闲———产业”为主线,体育休闲产业与医疗业之间优势互补,整体规划,共同发展的体育健身休闲市场,以达及满足民众的生物、心理、社会的多种需求,进一步推动河北省地域的经济和文化发展的目的。

1.体育休闲产业与医疗保障体系相关内容概述

1.1体育休闲产业概念阐释

体育休闲产业的发展需要使其中的三个要素都得到发展,即资金、技术和物质资料,三种要素中任何一个要素欠缺都无法使产业实现长远的发展[1]。第一,产业的产生必然需要一定的社会分工,也自然存在相应的投入;第二,产业想要在市场上进行竞争需要提供满足人们需要的服务和产品,对于体育休闲产业来说就需要提供满足人们休闲需求的服务。当前这种服务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所以体育休闲产业未来的发展前景必然十分良好。体育休闲产业自然不再是之前那种传统的自给自足生产发展模式,而是实现了生产化和产业化,这种转变最主要的表现就是一些体育休闲产品的大量出现。

1.2医疗保障体系概念阐释

我国医疗保障体系的整体构架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它们构成了我国医疗保障制度的基础部分,为受众提供基本的医疗保险。“底横”主要是指低收入或困难群体,对于这个群体的医疗需求主要是通过城乡医疗救助进行补充。“顶横”部分主要是针对更高医疗服务需求者,可通过各种形式的补充医疗保险来满足。目前,我国在制度层面上已经初步形成了以基本医疗保险为主,辅以各种形式的补充医疗保险,社会医疗救助为底线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的基本框架。基本医疗保险保障人群为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包括在校学生、儿童、没有收入的老年人、丧失劳动能力者);农村居民通过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享受基本医疗保险保障。基本医疗保险坚持“低水平、广覆盖”的原则。

2.当前体育休闲产业与医疗保障体系结合的研究现状

2.1体育休闲产业与医疗保障体系结合的国外发展现状

国外体育休闲产业的发展与其相关的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法律体系等密切相关,尤其是自由市场经济体制对国外的体育休闲产业组织特征表现产生重要影响,也正是由于这种自由市场竞争体制,使体育休闲产业在国外的门槛比较低,也就说相关的企业只需要持有一个从业执照就可以开办相关的体育休闲企业,政府的企业评估机构也没有对从业的人员数量、经营规模、注册资本等作出具体的要求,因此在国外,不少的体育休闲产业都是由中小企业来经营的[2]。中小企业数量的增加,使得相关市场的竞争压力不断增加,提高了市场的竞争力,最终对消费者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使他们的消费性价比大大提高。由于国外体育休闲发展水平较高,所以和医疗体系之间的结合模式也较为完善。

2.2体育休闲产业与医疗保障体系结合的国内发展现状

体育休闲产业是体育产业中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参与人群广泛,活动形式丰富多样,也具有明显的娱乐特征,也有不少相关的关联产业[3]。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体育休闲产业给国民经济带来的作用也逐渐加大,成为促进经济发展改善经济发展质量的现代新型服务业。美国经济学家曾经提出了著名的经济增长理论,得到了不少国家的认同,以该理论来评判我国的体育休闲产业,可以对其进行一个大体的把握,如图1所示:从图1中可以看出,我国的体育休闲产业发展水平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我国的体育休闲产业还处于起飞阶段,对于这样一个新兴产业而言,国民经济所起到的支撑力和拉动力都不够。因此体育休闲产业不管是在质量、结构还是规模、效益等方面都比较落后。根据相关研究发现,我国的国民经济进入成熟阶段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60-70年代体育休闲产业的发展和美国经济的发展相吻合。我国体育经济之所以在国民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状态下得到发展,最主要的原因是国民收入结构中“二八现象”的存在,也就是说有一部分的人已经率先进入到追求生活质量的阶段[4]。总体上而言,我国当前的体育休闲产业仍然处于起飞阶段,整体的发展水平仍然低于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水平,这也就意味着其在未来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但是就体育休闲产业和医疗保障体系之间的结合来看,我国虽然已经有相关文件下发,但是具体实施较少,需要在以后的实践中积累经验。

3.研究河北省体育休闲产业与医疗保障体系结合的必要性

3.1研究河北省体育休闲产业与医疗保障体系结合符合国家的发展需求

为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46号)精神,进一步加快体育产业发展,促进体育消费,结合河北省实际,河北省政府在2015年5月29日颁发了《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实施意见》(2015年5月29日)。在《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实施意见》中的第二条“主要任务”中的第五款“促进产业融合发展”的文案中指出:“促进康体结合。加强对群众运动健身的科学指导,发挥体育锻炼在慢性病防治及健康方面的积极作用。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为社区居民提供健康讲座和健身指导。大力发展运动医学和康复医学,引导有条件的医疗机构设立运动康复科。鼓励社会资本开办康体、体质测定等各类机构。发挥中医药在运动康复等方面的独特作用,鼓励在健身场所提供保健咨询和调理等服务。”这一“促进康体结合”的精神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了政策依据。2014年2月26日,在北京主持召开座谈会,将京津冀协同发展正式上升为国家重大战略,开启了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新篇章。这一战略也为京津冀的休闲体育产业发展带来新的契机。据此,河北省体育局面向全国特别是京津冀地区广大群众,着力打造和培养的户外体育健身休闲项目特色品牌。目前已命名扶持了73个极具品质和发展潜力的户外健身活动基地,带动了环京津地区户外健身运动和体育产业的发展。“环京津体育健身休闲圈”初具规模,为本研究奠定了环境基础。

3.2研究河北省体育休闲产业与医疗保障体系结合符合河北省的发展方向

本次研究是将河北省体育休闲产业与医疗保障体系相结合,形成一个以“人———健康———休闲———产业”为主线,体育休闲产业与医疗业之间优势互补,整体规划,共同发展的体育健身休闲市场,以达及满足民众的生物、心理、社会的多种需求,进一步推动河北省地域的经济和文化发展之目的。本研究具有以下意义:①疏通体育休闲产业与医疗保障体系发展脉络;优化产业,改善民生,提高民众幸福指数;②建立人与社会、社会与政府、政府与人的联动机制;③拓展系统科学前沿理论在休闲产业与医疗体系战略研究领域的运用;④为河北省乃至中国重大产业发展与医疗战略决策和制定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4.河北省体育休闲产业与医疗保障体系结合的路径探讨

4.1转变传统发展观念,创造合作发展机遇

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正式在我国得到确立,加之现代体育运动的发展,使一些在计划经济发展下形成的体育模式不能适应新经济环境提出的新要求,因此必须要正确处理好相互之间的关系。改革开放之后我国体育界对于体育事业就发生了两次不同的认识,一次是思想解放之后人们不再将体育运动看做是消费活动和福利事业,第二次则是体育产业观念的建立[5]。这也为体育产业赋予了新的价值,从而决定了体育休闲事业不仅需要最大限度的满足国民身体健康的需求还需要增强国民的身体素质,这就和近几年我国所倡导建立的医疗保障体系的目标相吻合。就河北省的体育休闲产业和医疗保障体系结合而言,必须要转变传统的体育休闲产业发展理念,对其核心理念框架进行重构,积极寻找和医疗保障体系之间的共同价值,进而实现有效整合。

4.2优处产业内部结构,构建两者发展体系

经济学上认为一个产业如果出现了问题是可以通过市场机制进行有效化解和解决的,但是对于一些比较特殊的领域则需要通过内部结构的优化来实现,建立相关的内部结构优化政策。通过内部优化政策的建立可以最大限度的增进国民的身心健康和福利水平,这就使体育休闲产业的公益性大大增加,和医疗保障体系所具有的公益性相互连接,为居民提供更加完善的健康保障体系,实现“人———健康———休闲———产业”协调发展,使医疗保障体系和体育休闲产业之间可以更好互补。在充分发挥内部产业结构政策的引导作用下,使体育休闲产业和医疗保障体系实现结构升级,进而变得更加合理化。

4.3制定产业扶持政策,加大支持优惠力度

不管是体育休闲产业还是医疗保障体系都是和国民身心健康相关的事业,两者之间的融合发展更需要相关政策作为保障。对于河北省体育休闲产业和医疗卫生保健体系的发展需要相关政府部门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和税收优惠力度。就河北省支持体育休闲产业发展的经费支出和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明显偏低,因此无法支撑体育休闲产业的发展,更无法促进体育休闲产业和医疗保障体系的融合发展。政府可以通过税收减免、返还国有资产占用费的形式使两者之间得到更好的融合发展,提高体育休闲产业的扩张能力。另外对于一些个人、企业或者团体为体育休闲和医疗保障体系融合所提供的设施方面的赞助要将其纳入公益性的捐助范围之内,比如用赞助额抵消个人或者公司应该交纳的所得税等。与此同时河北省的各级政府也要认识到经济结构变化对人们消费方式带来的影响,加大新闻宣传力度,推广体育休闲和医疗保障体系结合的相关项目,为整个社会营造一种良好的氛围。

5.总结

体育休闲产业和医疗保障体系的目的都是为了保障国民的身心健康,因为目标的一致性为两者之间的融合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针对河北省两者之间的融合发展,需要认清当前体育休闲产业和医疗保障体系结合的发展现状,转变传统的核心发展观念,优化产业内部结构,制定相关的扶植政策,促进两者之间的有效结合。

参考文献:

[1]汤龙斌.环桂林市旅游圈“农庄式”休闲体育的发展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14.

[2]张森.中美两国体育休闲产业比较分析研究[D].苏州大学,2013.

[3]张建华.我国休闲体育研究动态评析[D].上海体育学院,2013.

[4]肖端.创建新型社区体育模式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1.

医疗产业研究范文第2篇

Abstract: This paper aims at the problems of lean production in Chinese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and combin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edical equipment industry and the basic principle of lean production, designs a reference model of the lean production system including structural system, implementation system and evaluation system for medical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in China. At the same time, this paper also completes detailed design, including structural system, implementation of the system, evaluation system, in order that this model can be implemented in the medical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of China. Through the application of the model in M company, the validity and feasibility of the model are verified.

P键词:医疗设备制造;精益生产;参考模型

Key words: medical equipment manufacturing;lean production;reference model

中图分类号:F4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09-0230-04

0 引言

自上世纪80年代,第一汽车集团开始学习并导入丰田生产方式[1,2]开始,我国制造业企业学习精益生产已有30多年历史。从整体上看,我国的制造企业不论是在生产现场改善还是在精益思想普及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部分企业,尤其是汽车与电子制造产业已经具备较强的国际竞争力[3,4]。但是,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其他产业在推行精益生产方面存在的差距。医疗设备制造产业是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国家“十三五”重点发展产业,尽管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已经过多年的发展取得了喜人的成就,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医疗设备制造企业普遍存在基础薄弱,规模较小,产品价值较低,制造水平落后的问题。精益生产在医疗设备制造企业内部的推行往往局限在5S、目视化、布局优化等工具的应用[5,6],实施的范围与深度非常有限。事实上实施精益生产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包含了组织、人员、计划、物流、信息、设备、安全等多个方面[7]。为了全面的实施精益生产,需要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对精益生产进行系统的设计,包括精益生产体系结构设计、实施路径设计、评价技术设计[8,9]。

本文在总结国内外精益生产研究现状和我国典型医疗设备制造企业的基础上,结合作者的实际工作经验,将精益生产思想与我国医疗设备制造企业的特点相结合,为我国医疗设备制造企业设计出一套实施精益生产系统的参考模型(Medical Device Manufacturing Lean Production System,MDMLPS),包括结构体系模型、推行体系模型和评估体系模型。这套模型已经在中国最大的检验医疗设备制造商M公司应用三年以上,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1 医疗设备制造企业精益生产模型设计

1.1 医疗设备制造企业精益生产模型概述

MDMLPS的总体结构包括结构体系模型、推进体系模型和评估体系模型三项主要内容,见图1。

其中结构体系模型是指精益生产体系涵盖哪些推行的内容,用以界定精益生产实施的边界;推行体系模型是指精益生产推行的步骤,用以指导精益生产结构体系的落地;评估体系模型是指对实施精益生产的效果进行评估的模型,用以评估现状与反馈实施效果。

1.2 医疗设备制造企业精益生产结构体系模型设计

1.2.1 MDMLPS结构体系模型设计

设计MDMLPS结构体系模型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医疗设备制造企业更好地实施精益生产,减少生产过程的浪费,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提高产品品质,使企业能够快速相应市场的变化。为了实现这个目标,结合中国医疗设备制造企业的实际情况,从人、机、料、法、体系五个方面进行设计,见图2。

MDMLPS的结构体系模型将人、机、料、法、体系五个方面细化成15个模块,分别是:领导能力、人员培训、全员参与、全员生产维护、来料质量控制、同步化物流、制造工程、精益成本、价值工程、自动化、流程精简与信息化、生产现场管理、环境管理体系、安全管理体系、质量管理体系,见表1。

1.2.2 MDMLPS结构体系详细构成指标

①领导能力。

本模块包括:管理程序、领导意识的转变、领导的支持、领导的参与、沟通和持续改进等具体要素。

②人员培训。

本模块包括:管理程序、培训需求分析、培训计划制定及变更、实施培训、培训记录、培训效果评估和培训成本控制等要素。

③全员参与。

本模块包括:管理程序、工作小组的组织架构、工作小组的运作、工作小组的评估和激励和工作小组成本控制等要素。

④全员生产维护。

本模块包括:建立全员生产维护组织结构、制定维护工作计划、实施维护、自主维护、维护记录及维护管理系统等要素。

⑤来料质量控制。

本模块包括:物料检验模式、物料检验方法、供应商分级、供应商质量改善等要素。

⑥同步化物流。

本模块包括:物料的申购、物料的运输和管理、物料配送管理等要素。

⑦制造工程。

本模块包括:工程项目精益设计、工程项目立项管理、供应商/承包商选择、项目实施管理、试生产管理及项目验收、设备/设施可靠性和可维护性等要素。

⑧精益成本。

本模块包括:成本模式的构建、成本分析、浪费不必要的成本、成本管控机制等要素。

⑨价值工程。

本模块包括:价值工程对象选择、功能分析、改善构思和改善实施等要素。

⑩自动化。

本模块包括:自动化需求的识别、自动化设备导入流程、设备供应商管理等要素。

?流程精简与信息化。

本模块包括:流程分析、流程浪费的识别、流程简化措施的实施和电子流程的开发等要素。

?生产现场管理。

本模块包括:过程质量控制系统的建立和推行、工作现场组织管理、可视化工厂、防错措施和快速转换等要素。

?环境管理体系。

本模块包括:管理程序、交流与沟通、环境管理策划、管理体系的建立、运行及控制、环境管理评估、应急预案和环境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等要素。

?安全管理体系。

本模块包括:管理程序、管理机构和职责、安全预防体系的建立、宣鹘逃和培训、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危险源识别及重大危险源确定、安全控制和安全事故处理等要素。

质量管理体系。

本模块包括:质量标准、文件、作业指导书和记录,会议管理和变更减少等要素。

1.3 医疗设备制造企业精益生产推行体系模型设计

MDMLPS的推行体系模型参考软件成熟度模型[10](CMM)以及我国医疗设备企业普遍存在的基础差的现状,将企业推行精益生产分为五个阶段,见图3。

L1阶段,企业实施精益生产严重依赖于个人的能力,精益改善与项目都是临时的,企业不能提供精益生产运行的稳定环境。

L2阶段,企业精益生产意识提升,局部建立实施精益生产规程,新的精益生产活动可以参考以往类似的活动经验,精益生产活动在企业内可追踪,可控制。

L3阶段,企业精益生产实施已经规范化,有明确的制度,设立相应的管理与推动机构,所有的实施经验已经归档,精益生产活动在企业内部稳定,且可重复。

L4阶段,企业对精益生产活动的实施设置定量目标,以及各种详细评价标准,并对实施中的风险制定预防措施,精益生产活动在企业内部风险可控,可预测。

L5阶段,企业实施精益生产已经处于自我调整,自我完善的状态,精益活动可以贯穿于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精益生产活动在企业内部持续改进。

1.4 医疗设备制造企业精益生产评估体系模型设计

1.4.1 MDMLPS的评估体系模型

MDMLPS评估体系模型由效率(Productivity)、质量(Quality)、成本(Cost)、安全(Safety)、氛围(Environment)、快速响应(Response)、及时交付(Delivery)组成的七维全方位评价模型PQCSERD对实施成果进行全方位评价。

1.4.2 MDMLPS评估体系模型具体评价指标

①效率。

效率(Productivity)主要通过作业效率、管理效率、综合效率与其他因素四个子指标衡量。四个子指标再进一步细分为八个可以评估的指标,分别是:流程优化、动作优化、工时耗损、OEE、间接投入、标准工时、来料方式与车间布局,同时每一个指标给出具体的评分标准。

②质量。

质量(Quality)主要通过人员、活动、评价和其他因素四个子指标衡量。四个子指标又细分为九个可以评估的指标,分别是:绿带黑带、六西格玛、过程能力、过程控制、项目数量、来料质量、生产良率、标准作业、5S,同时每一个指标给出具体的评分标准。

③成本。

成本(Cost)主要通过物料成本、管理成本与生产成本三个子指标衡量。三个子指标细分为九个可以评价的指标,分别是:物料采购、物料配送、物料存放、库存管理、信息流、生产耗材、人工成本、设备折旧、能源,同时每一个指标给出具体的评分标准。

④安全。

安全(Safety)主要通过组织、活动与结果三个子指标衡量。三个指标细分为三个可以评价的指标,分别是:组织与人员、EHS活动、推行效果,同时每一个指标给出具体的评分标准。

⑤氛围。

氛围(Environment)主要通过人员、组织、制度、培养与活动五个子指标衡量。五个子指标细分为十个可以评价的指标,分别是:人才培养、人才引进、组织目标、组织纪律、组织氛围、保障制度、改善学习、员工激励、提案改善、精益改善,同时每一个指标给出具体的评分标准。

⑥快速响应。

快速响应(Response)主要通过异常响应与生产柔性两个子指标衡量。两个子指标细分为七个可以评价的指标,分别是:设备异常响应、配送异常响应、品质异常响应、目视化、多能工、TPM、自动化,同时每一个指标给出具体的评分标准。

⑦及时交付。

及时交付(Delivery)主要通过交付周期与生产周期两个子指标衡量。两个子指标细分为五个可以评价的指标,分别是:供应商分布、JIT、SMED、连续流、线平衡。

2 医疗设备制造企业精益生产模型在M公司应用

MDMLPS模型构建完成后,首先在M公司血液分析仪生产部进行应用,精益生产推进小组根据MDMLPS评估体系模型,首先对生产部门的现状进行了评估,得到如下的雷达图,见图6。

推进小组基于生产部门的实际情况,制定了部门推行路线图,如图7所示。

经过三年的实施,取得了显著地成效,使得生产部的交付周期、产品质量、人员效率都得到了显著地提升。

在一个部门推广成功后,MDMLPS模型开始在M公司11个生产部门进行全面推广。目前M公司制造系统已经成为医疗设备制造行业的样板,获得了用户的广泛赞誉。

3 结论

本文从中国医疗设备制造企业的制造系统的现状出发,构建了相对完整的对医疗设备制造企业的精益生产体系模型,涵盖结构体系模型、推进体系模型和评估体系模型。对医疗设备制造企业推行精益生产,评估实施效果提供了比较科学、客观、全面的指导体系。

参考文献:

[1]James P. Womack, Daniel T. Jones, Daniel Roos, The Machine That Changed The World [M]. Simon & Schuster Ltd., 1990:1-4.

[2]James P. Womack, Daniel T. Jones, Lean Thinking [M]. Simon & Schuster Ltd., 1996:2-7.

[3]曹珍.精益生产及其在我国制造型企业的应用研究[J].经济师,2014(4):21-22.

[4]张ィ张茂青.精益单元生产模式在电气制造行业中的应用[J].电工电气,2010(1):58-62.

[5]王一开.X射线医疗设备精益生产方式研究[J].价值工程,2015(30):228-229.

[6]李瑞香,吴中元,吕成功.精益生产在X制造企业的应用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7):51-56.

[7]魏鹏飞.精益生产实施关键因素及评价体系研究[J].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2013(4):4-8.

[8]张根宝,付兴林,朱瑜庆,任显林.汽车制造企业精益生产系统模型[J].机械工程学报,2010,46(2):93-98.

医疗产业研究范文第3篇

随着我国医疗体制逐步理顺,医院的医疗服务性收入将逐步成为主角,由此产生的对中高档医疗设备的需求将构成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的一个持续动力和竞争欲望。而迄今为止,医疗器械产品的不少关键技术仍被跨国巨头们所垄断,除了知名的老牌厂商,韩国企业也大举进入了中国市场。三星携手全中国的社区医院,全面打造“健康产业”;而器械商喜来健已经在中国发展了1200余家体验中心,覆盖了30个省、市。外国公司的进入为中国医疗器械市场的培育起了推波助澜作用。

我国医院大规模装备开始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迄今为止不过十年时间。就整体而言,我国医疗机构的整体医疗装备水平还很低,其设备中有15%左右还是20世纪70年代前后的产品,大量的设备需要更新换代。医疗领域的信息化和网络化是今后医疗管理的发展趋势,这个趋势会引发对影像化、数字化等高精尖医疗设备的需求增长。2007年国内市场容量达到800多亿元人民币。业内人士预测,未来5~7年内,中国将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医疗设备市场。

1 我国医疗器械产业发展情况分析

几年来,我国医疗器械新生产企业和新注册产品数量的增长很快,表明境内企业产品被国内医疗市场的接受度在不断增加。全国已形成了几个医疗器械产业聚集区和制造业发展带,其中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及京津环渤海湾三大区域成为本土三大医疗器械产业聚集区。据不完全统计,三大区域医疗器械总产值之和及其销售额之和均占全国总量的80%以上。因为本身所具有的条件不同,这三大产业聚集区又呈现出明显的地域特点。

以深圳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包括珠海、广州等地),主要产品有监护设备、超声诊断、MRI等医学影像设备和伽玛刀、X刀等大型立体定向放疗设备、肿瘤热疗设备等,直接反映着现代医疗器械的新技术。

中科院、清华大学等标志着中国顶尖科研水平的科研院所都在北京。在医疗器械行业中,最新技术和人才培养优势都在北京。以北京为中心的环勃海湾地区(含天津、辽宁、山东)医疗器械发展势头迅猛,一个包括DR、MRI、数字超声、加速器、计算机导航定位医用设备和呼吸麻醉机在内的数字诊断治疗设备生产企业群正在形成。

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含江、浙)成为我国医疗器械三大产业群之一。高质量、一次性的医疗器械用品及耗材畅销国内外,小而全是长三角地区医疗器械产业的一个特点。

随着世界医疗器械市场竞争加剧,医疗器械外包业务正和中国市场形成紧密联系。医疗器械制造的外包与汽车、机电设备、建筑工程的外包生产并无本质区别,可以预见的是,未来三五年内,医疗器械行业有望成为吸引外资的突破口。

2 福建省医疗器械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的医疗器械产业有了长足进展,经过20多年的努力奋斗,医疗器械产业占整个专业设备制造业的份额在不断上升。其中瑞声达听力技术(中国)有限公司产值达7亿元,年产各类助听器93万只,居全国第一,其中耳背机65万只,为全国第一;麦克奥迪实业集团有限公司的年产值达3亿元,居全国同类企业首位;福州梅生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产值达到1.5亿元,全国市场占有率达80%。

在看到福建省医疗器械产业发展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省各医疗器械企业原先存在的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并未全部解决,行业内部的发展也很不平衡。以厦门市医疗器械企业情况分析,全市共有54个医疗器械企业,约占全省的三分之二。据统计,2005年总产值约11亿元,这11亿产值主要是由“麦克奥迪(显微镜)”、“柯达(数码影像)”、“瑞声达(助听器)”三家外企贡献,其余51家企业的贡献甚微。54家持证生产企业,注册产品128个产品的种类,但能列为仪器设备的医疗器械生产企业,除少数几家的产品外,难称高档医疗器械。但我省诊断试剂目前起步较好,其中三大宗产品(生化、免疫发光、免疫组化)技术较成熟。同时,激光技术及激光器我省也有发展优势。我省的医疗器械产业发展必须善于将现代信息技术成果融入传统产品促进升级换代,要研发出拥有自主产权的高端医疗器械产品,从源头上提高竞争力。

3 加快我省医疗器械产业发展的策略研究

21世纪初是生物医学工程技术和医疗器械产业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发展高端医疗器械要把发展立足点放在政府的战略,要在全球医药产业的格局中进行策略研究:

3.1 借鉴国内医疗器械产业崛起和发展的经验

目前,全国已形成了几个医疗器械产业聚集区和制造业发展带,它们虽然具有的条件不同,但能因地制宜,产业聚集区呈现出明显的地域特点。它们的崛起和发展,对我省医疗器械产业的迅速崛起和快速发展有着许多借鉴作用。如:

以深圳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研发生产综合性高科技医疗器械产品是其强项。这一区域国际交流、贸易、合作活跃,产品立足于全球一体化市场,重视国际化生产经营管理模式。走国际化道路是该地区的重要特点。显然,这一区域形成与其特殊的政策环境、地理位置以及原有的经济气候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政策、机制、市场等因素的激励和培植,是使医疗器械产业在深圳得以蓬勃发展的原因。

环渤海湾地区诊断治疗技术引人注目,是由于几年来政府政策的调整以及人们观念的转变,企业借助政府的关注以及本身所具有的科技能力,势头强劲,潜力不可小觑。

长三角地区的特点是产业发展迅速,中小企业活跃,地区特色明显。快速发展的民营企业以及江苏发达的有机化工工业的带动下,成为我国医疗器械三大产业群之一。国际化的生产和销售,使其在海外具有良好的声望。

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给福建与台湾之间的联络带来了新的空间,同时福建炼化一体化项目的实施给福建的医疗器械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福建省医疗器械产业发展应立足于福建产业基础,挖掘福建民营经济发展的独特优势,从三大产业集聚区中吸取发展经验,从而创造出自己的特色,走出一条新的崛起之路。

3.2 加大医疗器械产业的政策支持

影响我省医疗器械产业发展的因素很多,但产业政策环境改进是最重要的因素,产业政策环境对于行业发展的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于省内企业,通过一系列政策的扶持,帮助它们发展;二是对于国内大企业、大科研机构,通过政策引导,吸引它们到福建投资办厂。对于产业政策的需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政策扶植、组织研发、管理接轨。

3.2.1 加大专项投入,搭建公共的技术平台

设立省、市两级政府医疗器械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建立战略性产业研发机构,强化前瞻性产业技术研发。一是用于搭建一个公共的技术平台。帮助协调我省医疗器械研发中的重大问题和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加强共性技术的研究开发。二是用于企业技改、医疗器械产业基地的建设、基础性研究、中上游技术创新。三是对于开发国家一、二类医疗器械产品和为新医疗器械开发服务的实验室及临床试验,给予一定的扶持。

3.2.2 建立医疗器械采购支持制度,激励自主创新

在欧洲和日本,国家对于医疗器械行业是作为福利行业来扶植的,通过税收、信贷和政府采购等一系列方式,帮助和促进产业发展。政府采购医疗器械时,同等技术水平的产品,本土的即使比进口的价格更贵,只要在10%以内,政府仍然会选择本土的产品,因为政府采购花的是纳税人的钱,当然应该用来扶植本地的企业。

要通过建立省内企业医院医药见面订货会等形式扶持省内企业,利用政府采购制度激励自主创新。对省内企业或科研机构生产或开发的、符合国民经济发展要求和先进技术发展方向、且具有较大市场潜力的医疗器械试制品和首次投向市场的产品,经认定,政府进行首购,由采购人直接购买或政府根据采购制度采购支持。

科技、财政部门要制定有关自主创新产品认定和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的管理办法。要优先使用地产产品,将地产产品优先列入政府采购范围。各地药监部门要严格把关,凡符合采购要求的地产医疗器械,必须优先购买。

3.2.3 管理职能接轨,促进医疗器械的发展

省医疗器械监管部门要坚持监、帮、促相结合的方针,进一步规范医疗器械市场秩序,营造公平合理的竞争环境,促进医疗器械的发展。在管理过程上对创新产品和重点企业拳头产品的系列开发的新品种上市审批应缩短时限、简化程序,重点扶持已具规模生产企业的新产品开发,促进龙头效应,加快其发展。

工商部门着力打击医疗器械流通环节的与市场经济体制不容的各种违法行为,维护合法厂商的市场地位。纪检监察部门则大力整肃有关医疗器械生产流通销售环节的腐败现象,维护医疗器械行业的发展环境。

要切实把政府管理产业的职能转变到规划引导、政策调控、综合协调、公共服务上来。逐步实现医疗器械产业由依靠政府推动向政府与市场机制作用相结合的转变。

3.2.4 加强与台湾地区的合作,构建区域产业链、价值链

当前,我省正努力实现“建立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构想,“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是充分利用我省的地域优势,通过与海峡对岸相关科技、产业的交流与合作,培育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等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强与台湾地区的合作,在“构建区域产业链、价值链”上要有作为。如与台湾企业建设“研发―生产”模式,在金融服务上,与台湾企业建立“融资―生产―出口”三角模式。

3.2.5 实施名牌梯度培育计划,推进品牌建设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促进社会资源向优势企业集聚,不断增强名牌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形成以医疗器械名牌企业为主体的大企业集团和以医疗器械产业集群为特征的区域强势品牌群,带动区域经济的跨跃式发展。

选择一批技术含量高、关联度大、带动力强的医疗器械产品重点培植,大力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竞争力强的医疗器械名牌产品生产企业群体,实施名牌梯度培育计划,争创更多的福建籍医疗器械“中国名牌”、“驰名商标”和“出口名牌”。

3.2.6 引进嫁接打造医疗器械行业航母

我国的医药工业较早就实行了改革开放,国际医药工业前25名跨国公司都在我国合资办厂,一些地区和企业通过与跨国公司合作整体提升了实力。各级政府应站在全省医疗器械产业战略布局调整的高度,对此给予高度重视,把握时机,主动出击,力争吸引一至两家跨国医疗器械行业巨头在我省进行大规模投资办厂。

3.2.7 引导培植医疗器械行业龙头

一是倡导强强联合,引导中小企业向大企业靠拢,培育有竞争力的企业集团。二是鼓励有实力、有发展前途的民营企业大胆收购、兼并那些解困无望的企业,利用他们的壳资源及医疗器械生产许可证,组建大的集团公司,促进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三是加强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和流通企业的联合。医疗器械行业界开展工商联合,可以使生产企业利用商业企业深层次、广覆盖的分销网络和市场作业反馈系统,进行产品结构调整,商业企业可以通过与生产企业合作,保证质优、价廉的货源,达到双赢的目的。

3.2.8 依托园区做大做强医疗器械行业企业

以园区为依托,广泛吸纳社会资金进园投资办厂,发挥园区的聚集效应。要给予孵化器园区企业享受高新技术企业享有的优惠政策,让落户企业生产的新药械优先进入省医保目录,力争使园区很好地体现出自主创新平台对工业集中区的服务和依托,对优势和特色产业的支持和促进,对新兴产业的引导和培育。

3.3 建设福、厦、莆、宁、泉五个产业基地

3.3.1 建设福州创新研发型医疗器械产业基地

要建设具有医疗器械创新能力的研发型产业基地,创造出具有福州特色的,具有创新研发、产业链完善和市场配套的医疗器械研发生产基地。发挥生化、免疫发光、免疫组化、激光技术及激光器、助听器、口腔治疗仪器等六大宗技术,研发出拥有自主产权的高端医疗器械产品,从源头上提高竞争力。到2009年,成为全国创新研发型医疗器械产业基地之一。全市医疗器械行业年产值达到12亿元。

3.3.2 建设厦门综合性高科技医疗器械产业基地

要建设综合性、高科技医疗器械产业基地,成为我省重要的医疗器械,尤其是与电子、光电技术融合的新型医疗器械生产基地,要抓住区域国际交流、贸易、合作活跃的契机,实现医疗器械产业的快速发展。到2009年,成为全国综合性高科技医疗器械产业基地之一,全市医疗器械行业年产值达到33亿元。

3.3.3 建设莆田全国民营医院医疗器械产业基地

要充分发挥莆田在全国民营医院网络优势,建成集医药器械药品研究、开发、销售、应用和服务相配套的医疗产业,成为全国民营医院的医疗器械产业基地。到2009年,成为全国唯一的民营医院的医疗器械产业基地,全市医疗器械行业年产值达到10亿元。

3.3.4 建设宁德保健医疗器械产业基地

宁德市要立足港口、区位、开放口岸和医疗保健按摩器械产业群体优越,整合资源,在原有的基础上和国际医疗保健产品接轨,开发建设保健器械产业园区,建成具有医疗保健特色的医疗器械产业基地。到2009年,全市医疗器械行业年产值达到10亿元

3.3.5 建设泉州传统提升型医疗器械产业基地

要充分利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给泉州与台湾之间的联络带来了新的空间的契机,依托福建炼化一体化项目和泉州工业产业基础。通过与港台相关科技、产业的交流与合作,把培育与发展医疗器械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创造出具有泉州特色的医疗器械产业基地。到2009年,全市医疗器械行业年产值达到5亿元,成为快速成长的医疗器械产业基地。

医疗产业研究范文第4篇

1 体育健身养生休闲产业与医疗保障体系联动必要性研究 

随着国民生存环境的恶化,医疗保障体系除了治病以外,还需要“防病”。体育健生养生休闲产业不仅能够满足“防病”要求,还能够促进医疗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两者之间建立联动机制很有必要。 

1.1 国民社会资源环境的不断恶化 

国民周边生存环境的不断惡化来自于两个方面:第一,空气质量的不断降低;第二,食品安全问题频发。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重工业发展迅速,工厂有害气体大批量进入大气,给我国空气质量造成极大影响,特别在秋冬季节,我国大部分城市被雾霾覆盖,给国民生命健康造成很大伤害。我国各地区由于空气质量问题导致的疾病临床案例也在增多,空气污染问题亟待治理;其次,自市场化经济模式引入我国以来,我国各企业竞争压力骤增,在权衡食品安全和企业效益两者之后,很多企业误入歧途,走上了违法犯罪的不归路。三鹿假奶粉事件、苏丹红事件、三氯氰胺事件、地沟油事件等大型食品安全犯罪案例出现频次激增。这些食品安全问题只是冰山一角,还有很多问题没有发现和揭露,我国国民生命健康受到严重威胁。 

1.2 健康意识逐渐加强人群的需求 

随着我国文化建设的进一步发展,我国国民的知识文化水平也取得了大幅度提升。再加上信息化时代各类媒体的信息实时传递,国民对周边环境愈加了解,继而对健身养生进一步关注。目前我国体育健身养生休闲项目很多,琳琅满目,目不暇接,有些可以起到养生效果,有些没有效果,有些甚至适得其反。如何规范我国养生产业从而去满足有强烈养生意识的国民需求,这是我们亟待解决的事情。我国医疗保障体系是国民生命健康的支撑体系,如果达成医疗保障体系与养生产业的联动,就能够科学合理的给予国民养生方案,从而规范目前养生产业存在的不正规、不卫生、不科学的问题。 

1.3 社会卫生服务创新的客观要求 

“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相信大多数人都听过这句话,而这句话也恰恰适合我国医疗保障体系。如何能够减少发病率和提高国民身体素质,是目前我国医疗保障体系面临的主要问题。针对这个问题,我们要放开思路,大胆创新。体育健身养生休闲产业的根本目的在于“预防”,这也符合我国医疗保障体系的需求,两者之间建立联动机制这也是卫生服务创新的客观要求。 

2 体育健身养生休闲产业与医疗保障体系联动实现的途径 

如何去实现两者联动机制的建立,笔者在此提供几点建设性的建议。第一,以医疗卫生站为中心,向四周进行辐射。宣传养生知识、置办体育器械、提供健身方案,使国民在增强身体素质方面有激情、有方法、有成效;第二,针对于目前社会上存在的养生产业进行大批量整改,剔除掉不符合科学标准的项目,继而对符合要求的项目进行全面的医疗卫生知识培训,从而促进两者联动机制的实现。 

3 体育健身养生休闲产业与医疗保障体系联动机制的架构 

两者联动机制架构的建立包括四个方面:第一,建立健全国民体检中心;第二,推广多样化的服务活动;第三,开展全方位的健身指导;第四培养复合型实践性人才。笔者针对这四点展开论述。 

3.1 建立健全国民体检中心 

国民体检中心旨在对国民身体状况进行检测、记录、整理、研究。建立健全国民体质监测中心,对于体育健身养生休闲产业与医疗保障体系联动机制的构建意义重大。建立健全国民体检中心,及时检测国民身体状况,针对于存在的健康隐患,及时制定科学合理的养生方案,从而保障国民生命健康。针对于国民体检中心的建设地点,可以选择城镇各社区以及农村医疗卫生所。建立健全国民体检中心,是体育健身养生休闲产业与医疗保障体系联动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国民体检中心的落实,直接决定了国民可以及时观测自身健康问题,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治疗养护,其意义深远。 

3.2 推广多样化的服务活动 

体育健身养生休闲产业与医疗保障体系联动机制需要外部展现。针对于外部展现这块,我们可以通过推广多样化服务活动来实现。针对于活动的推广人群,我们大致可以将其分为三种:第一种,身体健康的人群。这部分人群,由于身体素质较好,我们可以组织体能消耗较大的运动项目;第二种,亚健康人群。这部分人群我们需要将运动与治疗相结合,在安排适当的体育健身运动的前提下,针对于其存在的身体健康问题进行及时的治疗;第三种,病态人群。这部分人群我们不建议进行激烈运动,应该尽量静养和调理。其指导原则为“以医为主,兼顾运动”。 

3.3 开展全方位的健身指导 

众所周知,很多国民意识到了健身养生的重要性,于是开始非科学的进行健身。这时候就会导致其肌肉拉伤,更有甚者,导致骨折等严重身体问题出现。针对于健身,联动机制必须要开展全方位的健身指导。健身指导的开展可以通过三种途径,第一种就是言传身教,专业的指导医师对健身者进行教学和纠正指导。第二种可以通过印刷健身指导手册进行发放,大范围的对国民进行健身指导。第三种就是开设健身讲座,通过讲座详细说明健身时候的注意点,防止因为不合理运动导致拉伤。 

3.4 培养复合型实践性人才 

体育健身养生休闲产业与医疗保障体系联动机制的建立和实施,必须要依靠专业的从业人员进行推广。联动机制必须要培养复合型实践性人才,这部分人才不仅对医疗相关知识精通,而且对健身养生方面知识也很了解,这部分人才多功能发展,不仅具有强大的理论体系,而且在具体的实践中,能够很好地落实工作。培养复合型实践性人才是体育健身养生休闲产业与医疗保障体系联动机制实施和推广的关键所在。 

4 结语 

文章通过对体育健身养生休闲产业与医疗保障体系联动的必要性、实现两者联动的途径以及联动机制的架构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基本上可以使读者对两者联动机制有最基本的了解。我国在对健身养生休闲产业重视的同时,也加快了对目前存在的食品安全问题和空气污染问题的整治进度。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国民生存环境将会得到很大改善,体育健身养生休闲活动成为医疗保障体系的一部分,成为国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医疗产业研究范文第5篇

关键词:医疗企业;成本控制;优化措施

在国家不断加大对医疗事业的投入和加强对医疗行业的监管的大背景下,医疗器械行业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由此,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如何增加企业经济效益,降低企业成本显得尤为重要。

一、目前我国医疗器械生产企业成本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1.成本控制观念存在误区。一直以来,许多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始终将制造成本升降作为评价成本控制的唯一标准,从而盲目地追求降低生产成本。大多数生产企业都有这样一种观点:生产就是制造,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是不对的,而是要根据市场来决定生产的形式,根据市场来决定生产的形态,根据市场来决定生产的内容或方式,这才是首先需要考虑的的成本问题。如今成本已经不是简简单单的设备、技术、原材料、研发、管理等方面的生产成本,而是涵盖了企业经营过程的方方面面,包括社会成本、流通成本、能源成本、质量成本、税务成本、人力成本等这些可控和不可控成本。忽略了任何一方面的成本控制都可能给企业造成或多或少的打击,从而导致企业成本控制效果不明显甚至出现严重偏差。

2.管理流程出现漏洞。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的成本控制,很重要源于管理,完善的管理能够确保制造过程在预计成本范围内实现。同时,对整个企业成本来说,企业资金的有效运转是相当重要的,没有大的流通,就没有大的生产。所以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的另一个重要成本来自库存,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如果先接到订单,再进行生产,就不会产生库存的积压。但是,对于目前大多数企业,都是先生产,再推向市场,因此造成大量资金占用,增加了企业的财务风险。还有一些企业盲目扩张、疏于对日常成本和生产材料的控制,造成成本管理出现潜在的漏洞,慢慢侵蚀着企业的资产。

3.成本开支缺乏统筹规划。许多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在投资生产时,缺乏系统性的规划,这种情况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没有将成本支出花费在企业最需要的地方,例如没有根据企业实际购置资产和设备,有的只是片面追求高标准,没有结合企业生产的实际情况,导致企业资源的闲置浪费;二是在对一些新产品进行研发时,没有足够的市场调研做支撑,就进行盲目的投资,导致市场开发的成本过高、开发周期长、得不到市场的认可,让企业得不偿失。

4.成本控制制度体系不健全。一些生产企业只建立了一些诸如管理制度、奖惩制度、考勤制度等基本工作制度,而对企业成本控制,没有一套独立的、合理的考核激励机制。对于在成本控制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没有严格的制度作为保障;对于员工在成本控制工作中做出的业绩,也没有一个明确的奖励措施和标准。这种做法直接影响着企业员工对企业成本的态度,如果全体员工无法树立良好的成本控制观念,那么浪费将无所不在、在所难免。此外,员工薪资等对企业成本影响较大的问题上,有些企业还是采取比较传统的方法,没有运用先进的制度,不能跟上市场经济的步伐。

二、优化企业成本控制的可行性措施

1.改变传统观念的束缚。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国家对医疗卫生相当重视,使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的管理模式也不断创新,企业成本的概念也突破了仅仅是指生产成本的局限,它贯穿于整个器械产品的生命周期,包括产品概念的引入时发生的成本、产品的设计成本、生产成本、使用成本、维护保养成本、废弃成本,以及与产品有关的所有企业资源的耗费。当今的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在面临着机遇的时候,也面临着挑战,只重视产品的制造成本会造成企业投资、生产决策的失误。作为企业的经营者、财务人员,都应该站在整个企业的高度,全面梳理本企业会涉及到的所有成本要素。从成本动因的角度去考虑,企业的任何一种产品从引入到获利,其成本绝不能仅仅理解为制造成本,而是贯穿产品生命周期发生的全部成本。所以,转变传统的成本观念,对于企业研究和应用成本控制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2.加强管理成本的控制。在管理成本控制中,企业必须把握控制重点,抓住关键环节。特别是在新产品研发、投入和生产之前,做好前期的市场调查必不可少。要根据市场的需求度、饱和度等因素进行投资和生产,避免过度生产和盲目投资。

3.建立系统的成本规划。优化企业成本控制,就必须要建立系统的成本规划。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在制定规划时必须结合其行业特点以及发展趋势,成本控制也应该在保证产品的安全性、有效性的前提下进行。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可以从行业、市场、生产三个层面制定成本管理目标。第一,企业需要结合供应商、替代品、以及所处的发展阶段进行科学分析,建立一套系统成本控制目标。第二,在市场层面的目标设定上,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要在分析产品质量、成本、利润三者之间的关系和在质量得到充分保障的的基础之上,出台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成本控制目标。第三,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应在设定出适应行业状况以及市场战略的目标成本后,运用成本动因分析法对企业的生产价值链进行详细分析,制定出一套符合实际生产情况的最佳生产成本控制目标。

医疗产业研究范文第6篇

关键词:医疗器械;固定资产;折旧方案

一、固定资产折旧相关的几个基本概念

(一)固定资产折旧

固定资产折旧是指在固定资产使用寿命内,按照确定的方法对应计提折旧额进行系统分摊,它反映了固定资产在当期生产中的转移价值。应计提折旧额是指应当计提折旧的固定资产原价扣除其预计净残值后的金额

(二)固定资产原值

固定资产的原值是指固定资产的成本。外购固定资产的成本包括购买价款、相关税费、是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所发生的可归属于该项资产的运输费、装卸费、安装费和专业人员服务费等。自行建造固定资产的成本,由建造该项资产达到可使用状态前所发生的必要支出构成。

(三)固定资产净值

固定资产净值是指原值减去已累计折旧后的金额。各年净值根据原始价值减去前几年累计计提折旧总额。

(四)累计折旧

大型机器设备在使用过程中会发生磨损、消耗等情况,其价值会逐渐减少,对这种价值的减少需要进行计算来计提折旧,累计折旧就是已发生的计提折旧累计起来的总和。

(五)折旧残值

设备的折旧残值是指其在报废时拆除清理后残余的材料、零部件等价值,这些可以通过返回厂家或者变卖来实现价值。一般计算按可算作原始价值的3%-5%。

(六)折旧年限

折旧年限应该与设备的实际损耗基本符合,既反映设备的有形磨损,又反映设备的无形磨损。一般来说,折旧年限应根据医疗设备使用的时间、强度、使用环境及条件来确定。

二、医疗器械行业几种常用的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及解析

(一)年限平均法

1.概念

年限平均法又称直线法,它只有满足以下各项条件才是正确的:(1)利息因素可以忽略不计,或投资成本假定为零;(2)维修费用在整个设备使用年限内固定不变;(3)最后一年资产的效率与最初一年相同;(4)使用设备所取得的收入(或现金流量)在整个使用年限内是固定不变的;(5)各种必要的估计(包括预期使用年限)都是可以予以相当确定的预计。

2.计算公式

年折旧额=(设备原始价值-预计净残值)/预计使用寿命(年)

月折旧额=年折旧额/12

这种方法具体的计算操作简单,但是没有考虑到机器在使用过程中的磨损、损坏不一的这一实际情况,易形成前期效益大时未能更多地回收成本,而后期效益差时又回收比例太高,造成折旧收费困难,容易出现提前报废的现象,对医疗器械企业不利。

3.适用范围

在实际工作中,有哪些固定资产使用平均年限法比较合适呢?根据影响折旧方法的合理性因素。当一项固定资产在各期使用情况大致相同,其负荷程度也相同时,修理和维护费用在资产的使用期内没有显著的变化,资产的收入在整个年限内差不多时。满足或部分满足这些条件时,选择平均年限法比较合理。在实际工作中,平均年限法适用于房屋、建筑物等固定资产折旧的核算。

(二)工作量法

1.概念

工作量法是根据实际工作量计提折旧额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可以弥补平均年限法只重使用时间,不考虑使用强度的缺点。

2.计算公式

每一工作量折旧额=固定资产原价×(1-残值率)÷预计总工作量

某项固定资产月折旧额=该项固定资产当月工作量×每一工作量折旧额

3.适用范围

实际工作中,某些价值大而又不经常使用或季节性使用的大型机器设备中,可以用工作量法来计提折旧。

(三)年数总和法

1.概念

年数总和法是加速折旧法的一种,是将固定资产的原值减去净残值后的净额和以一个逐年递减的分数计算每年的折旧额,这个分数的分子代表固定资产尚可使用的年数,分母代表使用年数的逐年数字总和。

2.计算公式

年折旧额=尚可使用年限/预计使用年限折数总和

或:年折旧率=(预计使用年限-已使用年限)/{预计使用年限×(预计使用年限+1)}÷2×100%

月折旧率=年折旧率÷12

月折旧额=(固定资产原值―预计净残值)×月折旧额

3.适用范围

因资产的原始成本在早期获取收入过程中所耗用的要比后期大,因此早期折旧费应大于后期。因此,年数总和法在使用上是合理的,也是最趋于现金收支规律的一种方法。具有其科学性和合理性,根据其特点适用于技术进步快,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的企业。如电子生产企业,船舶工业企业,飞机制造企业,汽车制造企业,化工医药等。

(四)双倍余额递减法

1.概念

双倍余额递减法,同年限平均法相同,是加速折旧法的一种,即在不考虑医疗设备预计净残值的情况下,根据每年年初设备资产净值和双倍的直线法折旧率计算医疗设备折旧额的一种方法。应用这种方法计算折旧额时,由于每年年初医疗设备固定资产净值没有扣除预计净残值,所以在计算医疗设备折旧额时,应在其折旧年限到期前2年内(10年折旧年限的为折旧年限到期5年内,这个可以根据实际折旧年限和设备原始价值具体设定),将医疗设备的净值扣除预计净残值后的余额平均折旧。

2.计算公式

年折旧率=2/预计的使用年限

月折旧率=年折旧率/12

月折旧额=固定资产年初账面余额×月折旧率

3.适用范围

双倍余额递减法是加速折旧法的一种,具有其科学性和合理性,适用于技术进步快,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的企业。

三、折旧方案的比较和相对合理方案的选择

(一)比较

在医疗器械行业固定资产折旧管理实践中,我们发现平均折旧法存在很大缺陷,它没有根据设备的实际使用情况来回收成本,而是将成本平均到预计的折旧年限里,致使使用部门在前期收益好、设备状态好的时候没有更好地回收成本,而后期仪器处于老化报废期时还要提取相同的折旧,从而降低了使用部门的积极性,使其不能很好地使用、维护机器设备,从而加速了设备的报废,导致成本无法回收。

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和法都是加速折旧法的一种。主张采用加速折旧法的各项条件是:(1)在不考虑资本的利息或成本的情况下递减每年的服务贡献;(2)操作效率的降低会导致其他业务费用的增加;(3)资产价值早期降低很多,后期降低较少;(4)即使早期和后期耗用的服务价值相同,其折现价值也不同,因而早期服务价值成本要比后期大;(5)修理和维修费用的递增;(6)现金收入逐年降低;(7)由于存在着折旧的可能性所造成的以后年度收入的不确定性。

(二)改进固定资产折旧的建议

上述折旧方法均具有一定的武断性,而且其所依据的数据,如现金流量或净收入是相当难于计量的变数,因此,折旧方法还需要不断地更新、完善。可考虑使用的备选方案是:

(1)不需分配而以每期期末的市价来计量剩余资产的价值;

(2)以现金流转和资金流转表代替收益表,避免折旧分配;

(3)侧重于使用能够预测的统一折旧方法,而不管其逻辑性;

(4)尽量采用折中的分配方法。

从本质上讲,折旧也是一种费用,只不过这一费用没有在计提期间付出实在的货币资金,但这种费用是前期已经发生的支出,而这种支出的收益在资产投入使用后的有效使用期内实现,无论是从权责发生制的原则,还是从收入与费用的配比原则来讲,计提折旧都是必要的,企业要根据各类折旧方式所适用的条件,合理地选择折旧方法。

参考文献:

[1] 鲁亮生.成本会计[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

[2] 吴大军.管理会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 阎达五.高级会计[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医疗产业研究范文第7篇

根据2011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文章采用Heckman模型控制样本选择问题,研究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参加率对家庭创业资产规模的影响。结果显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加水平对家庭创业资产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文章还发现,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通过缓解健康状况和风险厌恶对家庭创业资产的制约作用,从而激励了家庭创业投资。

关键词:

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创业资产;Heckman模型

一、引言

创业研究作为一个新兴领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者的关注。激励创业是解决失业的有效途径。创业投资是一项风险比较大的投资。家庭在决策创业投资时会考虑家庭的背景风险。背景风险本指居民在金融资产配置过程中,居民投资者实际承受的除金融资产价格波动外的其他风险,包括健康风险、支出风险、收入风险、长寿风险、住房价格风险等。Cardak和Wilkins(2009)发现,居民的背景风险会影响他的风险态度,而风险态度会影响他对未来不确定性的判断。居民对未来不确定性的判断会影响当期的消费、投资决策。未来的不确定性越大,当期的风险投资的可能性更小。医疗保险能减小家庭的背景风险中的健康风险和支出风险,从而减小家庭未来的不确定性,对家庭创业投资起到激励的作用。本文根据2011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的数据,并运用赫克曼(Heckman)模型对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对家庭创业资产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

二、文献综述

国内外对医疗保险的研究主要方向是,医疗保险可以降低医疗支出的不确定性带来的经济上的冲击,从而影响家庭的储蓄和消费决策。医疗支出风险增加家庭支出的不确定性,风险厌恶者会以增加预防性储蓄的方式应对医疗支出风险。早在20世纪60年代,Arrow(1963)就指出,医疗保险能分担健康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医疗成本。Chou和Liu(2004)将未来医疗花费的不确定性引入居民预算约束,就得出居民最优的消费路径受医疗花费的不确定性的影响。Goldman和Maestas(2013)研究发现,居民如果参与了单位的职工医疗保险计划,则持有更高比例的风险资产。何兴强、史卫等(2009)研究也发现,中国居民享有社会医疗保险或者购买了商业健康保险的,进行有风险的金融资产投资的可能性更高。国内外研究医疗保险对创业资产的影响的文献比较少。美国主要的医疗保险是企业职工医疗保险,关于美国医疗保险与创业的关系的研究大部分显示,企业职工医疗保险增加了职工离职的成本,减小了职工放弃现在工作的意愿,从而导致劳动力流动性减弱,从这一方面来看,职工医疗保险减小了创业的可能性。美国在1986年实施了一项税收改革法案,法案减小了企业职工通过企业主购买的医疗保险和创业者自己购买医疗保险的税后价格的差距,法案使创业者在1986年少交25%的保险金,1999年减少60%,2002年减少70%,到2003年减少100%,大大降低了创业者的税后健康医疗保险价格。Heim和Lurie(2010)利用1999-2004年面板数据研究发现,这项政策使个人进入创业者队伍的可能性上升1.5%,并且使个人离开创业者队伍的可能性减少2.8%。国内的保险制度和国外有很大区别,特别是针对没有被正规用人单位雇佣的居民,国内有专门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为他们提供基本医疗保险。而这部分群体正是失业人口或者潜在的失业人口,研究社会保险政策对他们创业投资规模的影响非常有意义。

三、数据

本文拟利用2011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①的数据,获取家庭及个人的相关信息。Chfs数据中包含以下几种社会基本医疗保险的信息,即城镇职工基本社会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社会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等。本文主要考察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对家庭创业资产的影响。对于创业的数据,问卷中有关于家庭最主要的一个工商业生产经营项目的具体情况的系列问题,文章把家庭有工商业生产经营项目并且最主要的项目最初以创立形式开始的样本定义为创业,以该项目目前的总资产②的数据作为创业资产。考虑到家庭规模、家庭人均收入、家庭风险厌恶程度、户主年龄、政治身份、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家庭平均健康状况、行业、所在区域对家庭的投资决策都有影响,在研究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对家庭创业投资规模的影响的时候,本文控制这些变量(表1)。2011年,家庭金融调查数据总共有8438个样本家庭,删除样本缺失值,得到6565个样本家庭,再排除320个户主及其配偶都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样本家庭,得到6245个有效样本家庭。表2变量描述统计显示,在有效的6245个样本中,有10.9%的家庭有创业项目,即683个家庭有创业项目;有10.1%的家庭有成员参加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即有633个家庭有成员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

四、估计结果及分析

(一)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对创业资产的影响

本文首先估计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对家庭创业资产的影响,结果见表3。①由表3(1)列显示全样本的估计结果,由结果可知,从总体来看,家庭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的系数为正,并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意味着家庭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越高,家庭创业项目的资产越大。在表3(2)列显示农村子样本的估计结果,结果显示,农村家庭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的系数也为正,并且也在1%的水平上显著,意味着农村家庭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越高,家庭创业投入资产更大。表3(3)列显示城镇户口家庭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对家庭创业资产的影响,从结果看,城镇家庭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对家庭创业资产的影响并不显著。可见,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对农村家庭创业资产投入的边际激励作用比城镇家庭更显著。本文考察的对象是家庭创业资产的情况,但是研究的一个难题是有一部分家庭不存在创业资产,如果将没有创业项目的家庭忽略或剔除,将不可避免导致估计结果的偏误。这是因为只有当没有创业资产的发生是随机的时候,忽略或者剔除这些家庭才不会导致估计误差。而事实是,家庭是否创业与家庭的风险厌恶水平、健康状况、户主年龄、受教育情况、周边的创业环境等因素有关,所以,家庭是否创业的发生及其创业资产大小并非随机事件。人为地将那些没有创业资产的家庭排除在外,仅对有创业资产的家庭进行估计是采用了一个自我选择样本,而不是随机样本,这种非随机的数据筛选本身将导致有偏估计。赫克曼模型为解决样本选择问题提供了方法。基于前面的分析,文章在样本选择模型中,除加入影响家庭创业资产的自变量外,还加入户主受教育程度平方项、户主年龄平方项、社区创业率作为选择模型的自变量。从选择模型的估计结果来看(表4),lambda的系数显著异于0,意味着样本选择的偏差确实存在。社区创业比例系数为正,意味着社区创业比例越大,家庭创业的可能性更大;而年龄的平方项系数显著为负,意味着年龄对创业可能性的影响呈倒“U”型,即户主是中年人的家庭更有可能创业。在考虑样本选择问题后,rateurban的系数显著为正,意味着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对家庭创业资产仍有正向的影响,并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

(二)城居保参保率缓解健康水平和风险厌恶程度对家庭创业资产的制约作用

健康状况是医疗保险影响家庭创业资产投资的重要渠道。健康水平差的家庭医疗支出风险更大,家庭出于未来不确定性的考虑,会减小有风险投资。美国调查数据研究就发现,健康状况会负向影响居民对于风险资产的投资的可能性及其比例。Rosen和Wu(2004)用澳大利亚的数据研究也发现,健康状况不良的人因为风险暴露的提高,会更少持有风险资产。医疗保险能够减小家庭医疗支出风险,减小未来的不确定性。因此,本文预期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能够缓解健康水平对家庭创业投资的制约作用。为了验证这个推论,本文加入家庭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和户主健康水平的交叉项。结果见表5(1)列显示,健康水平的系数显著为负,意味着户主健康水平越差的家庭,创业资产投入越小;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和户主健康水平的交叉项的系数为正,意味着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确实缓解了健康水平对家庭创业资产投入的制约作用,激励了家庭创业投资。风险态度影响家庭创业投资,较高的风险厌恶程度制约了家庭创业投资,即在其他条件给定的情况下,风险厌恶程度更高的家庭,家庭进行有风险的创业投资更小。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能减小家庭医疗支出风险,减小家庭未来支出的不确定性,因此,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能减小风险厌恶程度对家庭创业投资的制约作用。为验证这个推论,文章加入家庭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和户主风险厌恶水平的交叉项,估计结果见表5第(2)列。结果显示,风险厌恶程度对家庭创业资产有负向的影响,而家庭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和风险厌恶程度的交叉项显著为正,意味着家庭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缓解了家庭的风险厌恶程度对家庭创业资产的负向影响,从而对家庭投入创业资产起到激励作用。

五、结论

本文通过2011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的数据,研究家庭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对家庭创业资产的影响,研究发现,家庭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对家庭创业资产投资都有正向的作用。从子样本估计结果显示,相对于城镇居民来说,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对农村家庭创业资产的激励作用更显著。通过加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和健康水平、风险厌恶程度的交叉项以及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账户余额与健康水平、风险厌恶程度的交叉项,文章发现,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通过缓解健康水平和风险厌恶程度对家庭创业投资的制约作用,从而达到激励家庭创业投资的效果。

参考文献:

医疗产业研究范文第8篇

(征求意见稿)

  为贯彻落实《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本市生物医药产业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沪府办发〔2017〕51号)和《上海市打造世界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行动方案(2021-2023)》,进一步推进闵行区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特制定《闵行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

一、 闵行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闵行区聚焦智能医疗、精准医疗、国际医疗高端服务,通过规划布局、政策引导和环境建设,着力加强研发创新资源和产业发展资源集聚,促进研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大力培育具有较高品牌度和较强竞争力的优势产品,鼓励重点企业发展,全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取得积极成效,为实现更高质量、更高效益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产业规模保持增长。闵行现有生物医药企业446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140家,相比三年前增长了96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9家,相比三年前增长了4家。规模以上商业和服务业企业27家。2020年112家规模以上企业营收312亿元,其中59家规上生物医药工业企业工业总产值为240亿元,相比三年前增长39亿元,年复合增长6.08%。规模以上商业21家和服务业企业32家,2020年营收72亿元。

创新能力稳步增强。近三年来闵行区生物医药产业的研发创新能力稳步增长,新增药品注册批件2件,新增药品临床批件24件,通过仿制药一致性评价批件7件,新增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14件,二类医疗器械注册证21件,新增生物医药产业领域创新研发中心8家达23家,新增上市企业1家,现为2家。

特色园区初具形态。近年来,闵行北部新虹桥国际医学园区“1+2+10+X”医疗体系搭建完成,建设了1家共享医技中心、2家综合医院、10家专科医院以及X个特色门诊,集聚了信达生物、威高研究院等研发龙头,立足大虹桥、辐射长三角、定位国际化的智慧医疗“产、学、研、医、用”一体的高端医疗服务区初具形态。闵行南部智能医疗示范基地引入了中科新生命、英基生物等一批精准医疗相关企业快速成长,建设医疗机器人产业研究院,正在加快形成上海智慧创新医疗高地。闵行东部承载着思路迪、之江生物、美敦力等国内外领先的高端医疗器械研发生产企业,产值加速增长。

    闵行区生物医药产业已具备了坚实的发展基础,在取得积极成效的同时也面临挑战,存在着产业集聚度偏低、产业结构需要进一步调整、产业创新服务平台缺乏、产业政策和服务环境需要进一步优化等问题。

二、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上海重要讲话精神和对上海重要批示指示精神,面向全球生物经济蓬勃繁荣的大方向、大趋势,抓住上海打造国内大循环中心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链接的重大机遇,聚焦重点领域,规划重点任务,提升产业链发展水平,推进闵行区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二)发展思路

按照上海南部科创中心建设总体部署,围绕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和市生物医药产业“1+5+X”特色园区规划,坚持“研发制造和高端服务”双轮驱动,按照“北服务、南研发、东转化”优化布局,规划闵行生物医药产业“4+3+X”园区格局,在深化现有莘庄工业区、闵行经济技术开发区、临港浦江园、紫竹高新区四大具有良好产业制造基础的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布局基础上,重点以北部新虹桥国际医学园区、南部智能医疗示范基地和医疗机器人产业园、东部国际健康生命城三个片区为依托,以华理科技园梅陇基地等其他“X”个特色转化基地为补充,注重创新链整合与产业集群培育,推动生物医药产业实现高端化、智能化、国际化发展,加快构建生物医药产业研发制造和转化服务高地。

(三)主要目标

未来三年,将持续聚焦创新药物、高端医疗器械研发生产,做强生物制药装备智造,培育医疗机器人、智慧医疗和国际医疗高端服务等特色产业,搭建生物医药产业公共服务平台,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到2023年,闵行将成为上海重要的生物医药产业制造基地和生物医药产业与健康医疗、人工智能融合发展的创新示范基地。

具体目标为:

经济总量目标。到2023年,力争实现产业经济营收总量达到500亿元,年均复合增长17%。其中生物医药商业和服务业营收200亿,新增128亿元;规上工业企业产值300亿元,新增60亿元,年均目标复合增长率7.8%。各基地产值目标分解如下:

莘庄工业区(含向阳工业区)现有生物医药工业总产值62.3亿,年均目标复合增长率11%,到2023年增长22.9亿元,达到85.2亿元。

闵行经济技术开发区现有生物医药工业总产值107.3亿元,年均目标复合增长率4.5%,到2023年增长15.1亿元,达到122.5亿元。

临港浦江园(含国际生命健康城)现有生物医药工业总产值31.9亿元,年均目标复合增长率14%,到2023年增长15.4亿元,达到47.4亿元。

紫竹高新区现有生物医药工业总产值5.6亿元,年均目标复合增长率8%,到2023年增长1.4亿元,达到7.0亿元。

智能医疗示范基地和医疗机器人产业园2023年产业营收规模超过15亿元。

新虹桥国际医学园区及华漕镇医健产业2023年营收规模超过50亿元。

其他街镇现有生物医药产业工业总产值32.7亿元,年均目标复合增长率5%,到2023年增长5.2亿元,达到37.8亿元。

企业发展目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超过69家,新增10家以上;新增上市企业2-3家。

三、重点领域

(一)生物制品。积极推动新型疫苗、多肽类生物药、抗体药物、生物合成等产品的开发,加快免疫细胞治疗、干细胞疗法、基因治疗等相关技术研究和转化。大力推动新型酶工程生物制品、抗肿瘤等基因重组药物的产业化。

(二)化学药物。围绕肿瘤、心脑血管、糖尿病、肝炎等领域,组织开展针对新靶点、新机制的创新药物研制,积极推进抗肿瘤等创新药物的产业化。鼓励企业发展大品种产品,加强绿色生产工艺、新药物剂型的应用开发,进一步提升产品的技术含量。加快开展一致性评价研究,进一步提高区内企业生产药品的质量水平。

(三)医疗器械。鼓励发展创新型医疗器械,重点支持智能医疗机器人、微创介入与植入医疗器材、高效诊断试剂、个性化定制器械、可穿戴医疗检测和康复器械、高端内窥镜等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推动生物医药产业与人工智能融合发展。结合应急疫情防控需要,支持高端影像设备、治疗设备和检测设备等疫情防控相关新产品开发。

(四)制药装备及原材料。大力支持生物医药产业链关键制药装备及原材料的研发创新,如细胞培养基等生物制药工艺重要原材料、层析系统等重要制药设备、一次性反应袋等关键耗材、医药保健食品等重要原材料等。以自主开发为目标,加强产业链技术革新,实现卡脖子关键制药装备及原材料产业化技术突破。

(五)技术合同服务与新技术应用。吸引、培育和做大做强涵盖从药物靶点发现到生产应用的研发、设计与生产制造技术服务平台,发展CRO/CDMO/CMO服务。推进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与产业融合,重点支持在医学影像、辅助诊疗、智能医护、精准医疗、药物研发生产等领域的研发与应用,推动产业创新赋能增值。推动干细胞、CartT、基因治疗等新兴医疗技术服务的开展。

四、主要任务

(一) 优化规划布局,促进产业集聚发展

1、通过规划布局、政策引导和环境建设,以生物医药产业 “4+3+X”产业园区为载体,加强研发创新资源和产业发展资源集聚,建设智慧医疗创新试验区,促进生物医药产业研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化。“4”指的是莘庄工业区(含向阳园)、闵行经济技术开发区、临港浦江园、紫竹高新区四大具有良好产业制造基础的生物医药产业基地,以提质增效为主;“3”指的是北部新虹桥国际医学园区,南部智能医疗创新示范基地和医疗机器人产业园,东部临港浦江生物医药承载区,建设生物医药产业特色园区;“X”指的是华理科技园梅陇基地等面向生物医药产业为主的成果转移转化基地,可根据需要动态扩展。

(推进部门:区科委、区发改委、区经委、区卫健委、区规资局、区环保局、各街镇和园区)

专栏1优化产业布局,建设特色片区

(1)北部新虹桥国际医学园区。规划面积1平方公里,该区域目标将打造面向长三角一体化的生物医药产业高端研发服务总部集聚区和国内外最新医疗服务及创新疗法先行试验区。

(2)南部智能医疗创新示范基地和医疗机器人产业园。将联动交大医疗机器人产业研究院、人工智能产业研究院和马桥人工智能试验区,重点打造健康医疗与智能产业紧密融合发展示范基地和高校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

(3)东部临港浦江生物医药承载区。以国际健康生命城为中心,新增2.83平方公里规划用地,以高端医疗器械的研发制造和高端生物药产业化为目标,与航天产业社区的生物医药制造产业承载区联片打造超过3平方公里的“临港浦江生物医药承载区”。

(4)华理科技园梅陇基地。由华东理工大学和闵行区合作共建,以分子诊断和基因治疗细分领域为主要研究方向,致力建设推动前沿科技成果转化基地。 

(5)智慧健康产业基地。由金效实业有限公司投资,用地77亩,建设18栋柔性化工业厂房,形成以智慧健康产业为核心,智能医疗、生物技术为主导产业的研发、办公、中试一体的智慧健康产业集聚中心。

(二) 引育重点企业,促进高效发展

2、聚焦龙头企业培育,加大重点产品支持力度,鼓励生物医药企业通过自主创新、收购并购、权益引入和转让等方式发展壮大,培育生物医药产业龙头企业。围绕核心产业重点瞄准国内外生物医药跨国巨头、国内龙头新产品、创新性企业,招大引强,着力招引一批重大产业项目。

(推进部门:区投促中心、区经委、区科委、区市场监管局、各街镇各园区)

专栏2围绕重点企业和产品,强化产业集聚

(1) 培育龙头企业。积极推动新药研发等创新研发成果的转化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产业化项目的落地。支持创新型高成长企业依靠风险融资加速成长,推动生物医药行业内骨干企业,通过上市、市场化并购等方式,兼并收购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培育行业龙头企业,打造闵行品牌。

(2) 引入优质企业。通过重点项目租金补贴、优质项目优先供地、固定资产投资补贴等优惠政策,吸引生物医药领域优质企业落户生物医药重点产业园区和基地。

(3) 支持重点产品。支持一批重点医药和医疗器械企业,实施大品种培育战略,加大对优势产品和重点产品的投入力度,积极拓展国内外市场,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优势产品。积极支持新型诊断试剂、生物疫苗、治疗性药物和相关影像诊断产品、医用生物材料等创新产品走向国际化。

 

(三) 培育新兴业态,发展智慧医疗

3、围绕智慧医疗的发展应用,以培育发展医疗机器人产业为特色,重点发展人工智能、精准医疗、智慧医疗高端产品及细胞免疫治疗、基因治疗等高端医疗技术。

 

专栏3围绕智慧医疗,培育新兴业态

(1) 发展医疗机器人特色产业。围绕交大医疗机器人研究院和产业园建设,开展面向微创手术、康复治疗、生活辅助等各类智慧医疗应用研究,推动我国医疗机器人技术转化和产业发展,集聚一批先进智能材料、手术机器人、康复与辅助机器人、影像导航介入、植入式器件及生物微电子、生物光学等医疗机器人上下游相关企业。(推进部门:区科委、南滨江公司、上海交大)

(2) 建设智慧医疗创新基地。启动建设国内首家面向医疗机器人产业且获得国家药监局认证的公共检测平台,深入开展人工智能共性技术研发,积极搭建医疗影像诊断特色应用数据中心,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医疗场景的尽快应用,探索应用5G技术开展远程手术。(推进部门:南滨江公司、上海交大)

(3) 推动产业园区融合发展。推进医疗健康服务集聚区与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的融合,形成以医药研发和医疗服务为核心,产业链延伸、示范效应显现的“产、学、研、医、用”高度融合一体的研发医疗服务示范中心。(推进部门:区卫健委、区科委)

(4) 支持先进疗法技术研究。鼓励以企业为主体与医院合作,紧跟国际前沿技术,开展干细胞、免疫治疗、基因治疗等先进疗法和先进技术的研究转化。(推进部门:区卫健委、区科委)

 

(四)完善创新平台,优化支撑体系

4、依托区内科创资源,提升创新能力,加强产业创新服务体系建设。支持各类主体建设专业孵化器和公共服务平台,优化产业发展环境,打造生物医药产业优质服务新生态。

 

专栏4提高创新能力,建设创新服务体系

(1) 建设生物医药专业孵化器。聚焦科技创业孵化,发展生物医药专业孵化器等科技创业载体,引导生物医药创业企业进入科技企业孵化器等载体进行孵化,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储备创新能力强、成长快的小微企业。(推进单位:区科委、各相关园区)

(2) 完善产业技术服务平台。扶持专业服务型企业,围绕产业链功能薄弱环节,积极招引专业化CRO、CDMO、CMO等配套服务企业,完善产业链。全力推广新生产模式应用,支持基于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医疗器械注册人制度下的产能建设与交易服务,积极对接区内创新资源,推进医疗器械注册人、合同研发生产等新模式发展。(推进单位:区科委、区投促中心、区市场监督管理局)

(3) 聚力建设重大创新平台。依托上海交通大学医疗机器人产业研究院,建设国家医疗机器人技术创新中心。重点发展医疗机器人前沿原创技术和共性关键技术,聚焦创新技术研发、临床研究应用、产业转化与服务等平台建设,加速医疗机器人特色产业相关领域内企业成果转移转化。筹建生物药创新研究院,为生物药的研发服务和原始创新提供策源力。推进交大“转化医学研究设施”国家大科学装置区内共享,支撑现代医学创新重大研究。(推进单位:区科委、南滨江公司)

(4) 筹建医学数据中心和共享平台。建设新虹桥国际医学园区医技共享信息平台,探索对社会办医机构的信息化管理服务和开放。(推进单位:区卫健委、新虹桥医学园区)

(5) 筹建国际医药贸易促进中心。依托特色保税展示和跨境交易服务,打造专业化、国际医药跨境交易服务中心,药械进口全产业链服务平台。(推进单位:南虹桥公司、区科委)

(6) 创设医疗器械创新服务站。构建全链条医疗器械产业服务体,提供医疗器械功能性、可靠性、合规性、易用性、批量性工程化服务,并通过建立一站式综合服务,提升医疗器械发展软环境。(推进单位: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区科委、南滨江公司)

五、保障措施

(一) 深化协调服务机制

完善生物医药产业领导小组日常联络和生物医药产业推进办公室工作机制,协调重点项目落地和重大项目推进,其中区发改委、区经委、区科委、区卫健委、区人社局、区财政局、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区投资促进中心按照职责分工牵头协调相关政策,各街镇、园区承担产业推进主体职责。

进一步加强市区联动,积极争取市级部门在闵行建设布局一批生物医药产业公共服务平台等创新资源,建设生物医药领域产业创新联盟和生物医药特色产业园区,承接市级生物医药产业重大项目的落地。

(二)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完善产业政策,加大企业引育扶持,鼓励企业科技创新,开展重大产业技术攻关,支持企业获得《药品注册批件》和《医疗器械注册证书》。鼓励龙头企业建设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和专业技术服务平台,推进开展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工作。支持药械创新产品走向国际化,鼓励药械上市许可持有人在本区开展委托生产。充分发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等专项资金的杠杆作用,鼓励本区生物医药企业申报上海市的生物医药产业化项目,对市级财政予以支持的重大产业化项目,区财政给予匹配。

(三) 加强过程跟踪保障

加快土地“腾笼换鸟”,加速园区升级改造,落实产业发展空间。加强金融支持,推动区域环评,集聚创新人才,保障方案实施。开展对重点任务跟踪和服务,建立定期评估机制,提高方案实施效果。持续关注生物医药前沿动态,适时调整工作实施重点,开展科技情报搜集、交流咨询等工作,为方案实施提供智力支撑。

医疗产业研究范文第9篇

医疗器械产品的质量和功能对医疗服务水平产生直接影响。可以说,如果没有医疗器械,很多疾病是无法被诊断和治愈的。所以,当下研究并生产先进的医疗器械已经成为提高医疗服务水平的重要手段。这就要求该行业技术研发人员将现实需求作为基础,了解人们的实际需要,用优质的医疗器械产品促进行业的健康发展。

从行业发展角度思考问题

笔者:张女士您好,非常荣幸能够与您面对面交流。我们都知道您在医疗器械技术研发领域有着非常丰富的经验,您最初是为何选择了医疗器械行业的呢?

张淑纯:您好。进入医疗器械行业并走上技术研发的道路并不是偶然,一方面是源于我对这个行业的热爱,另一方面是我对这个行业非常看好。

我认为,未来医疗事业的发展必须将医疗器械领域作为依托,产品越先进,可靠性越高,功能越全面,医疗服务能力就越强。这些年我非常关注行业动向,了解市场对医疗器械产品的需求,并将此作为依据确定技术研究方向,争取推出能够满足实际需要的产品。

当然,由于中国在医疗器械研究方面相对落后,很多理论尚不成熟,经验也不够丰富,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作为一名技术研发人员,我有责任站在行业发展的角度来思考问题,生产出最好的医疗器械产品,为医疗事业的进步提供助力。

笔者:您研发的微创手术给药方面的装置获得了国家专利,并被广泛应用于微创手术治疗中,对此您怎么看?

张淑纯:经我研发的技术能够获得国家专利,我感到非常高兴。一方面感觉自己多年的付出很值得;另一方面可以体会到中国专利管理部门对知识产权的尊重和对技术创新的重视。从业者应该树立信心,在技术研发的道路上坚持下去,将自身工作的价值充分发挥出来,推进行业的持续发展。

笔者:当初是如何想到研究有关微创手术方面的医疗器械设备的?

张淑纯:当然出于对医疗市场需求的考虑。随着医疗水平的进步,微创手术逐渐被人们接受和认可。这种手术方式风险低、效果好,对患者身体伤害较小,适用于骨外科、胸外科、胃肠科、肝胆胰腺外科、头颅乳腺外科等医疗领域。

通过对市场的研究以后,我发现微创手术不仅对医生的能力有较高要求,同时对相应医疗设备的要求也非常严苛。如果设备不可靠,或者是功能无法满足需求,一些疾病的诊疗就会遇到瓶颈,延误病情,甚至有可能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出于对以上现状的考虑,我开始研究这方面的技术和装置,最终获得了成功。

细节决定的不仅仅是成败

笔者:技术研究的过程中一定不是一帆风顺的,您都遇到了怎样的困难,最终又是怎样克服这些困难的呢?

张淑纯:研究有关微创手术给药方面的装置时,最大的困难就是缺乏参考资料。尽管之前也有一些企业生产过相关产品,但是无论是在可靠性上还是在功能上都无法满足实际需要。所以,我们研究了大量国外文献,对现有的技术水平进行综合分析,确定研究思路。任何一个细节我都会非常关注,不允许有一点马虎大意。研究完成以后,我和团队成员进行了大量的模拟试验,反复修改细节,最终才将其推广到医疗市场上。

笔者:您刚才强调了关注细节,能具体解析一下吗?

张淑纯: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对于技术研发工作来说,这是不变的定律。而对于医疗器械的研究,我会说,细节决定的不仅仅是成败,还决定着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无论是对我自己还是对团队成员,我一直在强调一定要重视细节,因为一旦出现问题,损失的不仅仅是经济利益。这是由这个行业的特殊性决定的,每一位技术研发人员必须具有一种责任意识,为人们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负责。设备投入使用以后,我们还会对使用效果进行跟踪调查,如果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马上分析原因,为产品的改进以及升级换代做充足的准备。

敢于投入才能有所收获

笔者:您研发的装置获得国家专利以后,带来了哪些影响呢?

张淑纯:没错,专利产品在市场推广方面的确具有一定的优势。长期以来,受到研发水平的影响,先进的医疗器械主要依靠进口,给人们形成这样一种印象:进口才是最好的。国产医疗器械在市场推广方面长期处于劣势地位,专利技术的出现则大大改变了这种现状。我们研发的有关微创手术给药方面的装置获得专利以后,似乎被贴上了“可靠”的标签,市场认可度明显提升,产品销量急剧上升,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笔者:获得经济效益可以说是市场对您的技术产品认可的最直观的体现。您是如何分配利用这部分收益呢?

张淑纯:企业的收益源于优质的产品,优质的产品则源于技术创新。敢于投入,才能有所收获,这是一种良性循环。如果满足于过去的成绩,进行重复性生产,竞争优势就会逐渐减弱,不利于企业的发展。所以,无论公司发展到什么程度,产品如何受欢迎,我们都不会停止在技术研发方面的投入。

笔者:您的专利产品被应用于临床实际中以后,获得了很高的评价,对此您有什么感想?

张淑纯:研发、生产高品质医疗器械产品,最终目标就是为医疗领域提供服务。产品能够得到大家的认可,说明其达到了理想的应用效果,对诊断或者治疗起到了较好的辅助作用。使用者的高度评价进一步提升了产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对公司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作为技术研发人员和企业的管理者,看到这种局面我感到非常欣慰,希望在我和团队成员的持续努力下,可以实现公司的健康发展。

笔者:对于个人未来的发展,您是如何规划的呢?

医疗产业研究范文第10篇

报告总体分为四个部分,分别从市场环境、产业格局、商业模式、机遇与挑战等方面对中国医疗人工智能产业进行分析。

无论是对中国还是对世界来说,人口老龄化加剧、慢性病患者群体增长、优质医疗资源紧缺、公共医疗费用攀升等都是必须要面对的问题。而随着技术的发展,人们逐渐开始寄希望于通过人工智能来解决医疗行业的痛点。此前,美国咨询公司弗罗斯特- 沙利文公司就曾提到,“人工智能可将医疗效果提高30% 到40%,减少多达50% 的医疗成本”。

在中国,医疗人工智能有着先天的发展优势。一方面,中国人口数量庞大,有充足的医疗数据,为医疗人工智能的发展提供了基石。另一方面,中国足够大的医疗市场也为人工智能企业创新提供了动力。

不负人们所期,近年来中国医疗人工智能市场正如火如荼地发展着。数据显示,自2013年到2017 年,中国医疗人工智能行业共获得241 笔融资。其中,2017 年国内医疗人工智能行业公布的融资事件近30 起,融资总额超过18 亿元。

2018 年,医疗人工智能市场火热依旧。一方面,资本热情不减,大额融资频发,医疗人工智能融资总额再创新高,仅2018 上半年就有18 家公司获投,总金额超过31 亿元。另一方面,已然成熟的互联网巨头,如BAT 等,以及传统医疗相关企业,如飞利浦等也早已重金布局医疗人工智能,大手笔向产业链扩展业务。

作为一种提高效率的工具,目前,医疗人工智能已经覆盖了医疗产业链条上的四大环节。其中,医疗环节以服务患者为主,针对患者提供一系列更精准、更高效的医疗服务。而医药、医保、医院环节则更多是为B 端的医疗机构、企业等服务。并且,医疗人工智能在经历过火热的发展后,迎来了商业化的关键期,目前绝大多数医疗人工智能的公司尚未实现盈利,且其产品多在医院进行试用,但他们已经通过不同的业务模式实现了付费收入。

医疗产业研究范文第11篇

关键词:医院 区域医疗中心 规模效应

中图分类号:F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10-124-02

十堰市太和医院、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医院,是鄂西北地区集医疗、教学、科研、急救、康复为一体的国家三级甲等医院。2011年12月,太和医院正式被国家纳入中西部地区地市级区域医疗中心规划,成为国家支持建设的中西部地区地市州级区域医疗中心。一个辐射鄂豫陕渝毗邻地区2600万人口的核心医疗圈正在形成并加速推进{1}。本文引入经济学的理论“规模效应”,从论证太和医院规模效应的角度研究区域医疗中心的发展,运用财务指标分析法、成本函数法等方法,对区域医疗中心的规模经济数据进行研究,找出其潜在价值和规律,充分挖掘区域医疗中心体系的技术优势和核心作用,提升医疗服务体系的整体服务能力和技术水平,促进医疗服务体系整体效益的提高。

一、研究背景

1.国内医疗服务市场规模的快速扩张。卫生部于2012年2月27日召开了专题新闻会,介绍新农合工作进展情况,卫生部农村卫生司司长杨青强调:2011年,全国参加新农合人数为8.32亿人,参合率超过97%,全年受益13.15亿人次{2}。随着国家医改的层层推进,医疗服务市场规模有望随之快速扩张,医疗服务业将迎来绝佳的扩张机会。在医疗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医院为自身生存和发展,医院兼顾自身短期利益和长期发展,形成区域医疗中心,发挥品牌和规模效应,降低医疗成本,增强综合竞争能力,拓展医疗市场,是我国医院管理者探索的方向。

2.国家医改深化区域医疗机构的规划。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的要求,设置区域医疗中心是深化区域医疗机构规划内涵,提高医疗服务可及性,落实卫生服务公平的重要举措,体现了卫生服务的公益性。卫生部《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指导原则》中,对区域医疗中心的功能定位是:为一定区域内居民提供代表该区域先进水平的医疗服务,承担一定的人才培养、医学科研、教学等任务的医院,区域医疗中心同时承担服务区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医疗救治和技术支持{3}。

二、规模经济效应理论概述

规模效应是一个经济学上研究的课题,即生产要达到或超过盈亏平衡点,即规模效益。根据西方经济学厂商理论,规模经济指在给定的技术水平下,投入的要素随着组合的磨合期缩减和效率的提高从而降低生产成本。从权威的研究和定义来看,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词典的解释是:考虑在既定的(不变的)技术条件下,生产一个单位单一的或复合产品的成本,如果在某一区间生产的平均成本递减(或递增),那么,就可以说这里有规模经济(或规模不经济){4}。

三、太和医院区域医疗中心规模效应分析

目前,对于规模经济效应研究已从最初的工业领域延伸到其它行业。将“规模效应”这一经济学理论引入到医疗行业,以太和医院区域医疗中心的发展实例,选取太和医院2006年—2011年统计数据和相关的财务指标进行探讨研究,引用相关数据,运用财务指标分析法、成本函数法等研究方法论证区域医疗中心的规模效应。

1.资产规模分析。经过六年的发展,太和医院的资产规模从2006年的5.5亿元增长到2011年的13.7亿元,平均年增长率达到20%。规模的增长,带来市场集中度的提高。从理论上说,市场集中度越高,大规模企业的市场支配力越强,从而行业利润率越高。医院在发展中应当具有与规模相当的经营效益,即存在一定的规模经济。

2.财务指标列表法分析。基于卫生行业医院财务管理指标的特殊性,以及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代表性,本文主要选择太和医院2006—2011年与规模经济相关的财务指标,进行列表式分析医院的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偿债能力和发展能力,实证医院规模化发展产生的规模经济效应。列表如下:

医疗产业研究范文第12篇

十三五卫生与健康科技创新专项规划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健康中国的关键时期。为贯彻落实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和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精神,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和《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等战略部署在卫生与健康领域进一步细化,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科技创新放在卫生与健康事业的核心位置,以科技创新为动力,进一步完善卫生与健康科技创新体系,提升我国卫生与健康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创新对提高公众健康水平和促进健康产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特制定《十三五卫生与健康科技创新专项规划》。

一、形势与需求

(一)工作基础

十二五时期以来,我国在卫生与健康科技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研究进展,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不断完善,科技研发能力和水平快速提升,科技成果不断涌现,科技创新保障健康作用不断增强。

在基础研究领域,我国在干细胞、基因组测序、疫苗设计、结构生物学、肿瘤免疫治疗等国际生物前沿科技领域占据一席之地,在疾病作用机制、新靶点发现等方面取得了一批原创性科技成果,为我国卫生与健康科技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在疾病防控领域,制定并推广了艾滋病、肝炎、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病等150余项疾病的诊疗指南、技术规范和防控策略;埃博拉出血热、中东呼吸综合征、寨卡病毒病、黄热病等重大疫情得到有效防控;完善了出生缺陷防控适宜技术体系;建立了覆盖全国的传染病病原检测和监测体系,对未知病原体的鉴定和确诊能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在入境人员中首次检测出输入性黄热病、裂谷热病例,并进行基因组测序。在新药创制领域,药物大品种改造研究成效显著,新药创制关键技术体系不断完善,药物临床前评价、新型疫苗和抗体制备等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小分子靶向治疗、新型抗体、肿瘤免疫治疗等214个前沿创新产品获批开展临床研究,埃克替尼、西达本胺、肠道病毒71型(EV71)灭活疫苗、戊肝疫苗等24个I类创新药物获批生产,伊马替尼、替加环素等50多个专利到期药物实现了国产化。在医疗器械领域,脑起搏器、骨科机器人、组织工程皮肤、128排CT、3.0T磁共振、PET-CT、彩色多普勒超声系统等一批关键生物医用材料和先进医疗设备开始打破国外产品的垄断。在预防康复领域,环境与健康、健康风险因素干预、健康科普等研究不断深入,养老服务信息技术初见成效,康复辅具研究和开发取得进展。在中医药现代化领域,对传统中医药理论内涵的科学认识不断深入,中医防治重大疾病水平不断提升,屠呦呦研究员因发现青蒿素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麝香、沉香、肉苁蓉等一批名贵中药材资源得到了有效保护,一批临床价值大、市场价值高的中药大品种得到二次开发,中药国际化进程加速推进。在平台建设方面,建立了11个疾病领域的32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一批国家临床重点专科、5个部级转化医学中心,初步构建了多个疾病领域的协同创新网络。

(二)战略需求

1.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迫切需要科技支撑

当前我国经济和社会正处于转型期,随着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疾病谱、生态环境、生活方式不断变化,我国面临多重疾病威胁并存、多种健康影响因素交织的复杂局面,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负担加重,艾滋病、病毒性肝炎和结核病等传染病威胁仍不容忽视,新发突发传染病和严重精神障碍等疾病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造成严重冲击,全面实施两孩政策对出生缺陷防控带来新压力,医疗资源瓶颈问题更加凸显。科技创新作为引领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的原动力,要为解决卫生与健康领域的重大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问题、应对重大疾病防控挑战、提高国民健康水平、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2.引领健康产业发展迫切需要加强科技创新

健康产业是保障卫生与健康的重要基础条件。健康产业涉及面广、产业链条长、增长空间大,是最具开发价值和增长潜力的朝阳产业,是新常态下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重要着力点。在技术驱动和需求拉动的双重影响下,健康产业发展前景广阔。要引导和支持健康产业加快发展,促进与养老、旅游、互联网、健身休闲、食品的五大融合,努力把健康产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面临新的历史机遇,以科技为引领,大力发展健康科技产业群和服务新业态,对于打造未来竞争优势,抢占新产业发展的战略高地、推动供给侧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健康中国至关重要。

3.推进科技强国建设迫切需要卫生与健康科技的创新突破

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科技创新成为各国打造国家竞争新优势的核心。众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新一轮战略布局中,继续将卫生与健康科技创新作为重点优先领域进行布局,不断强化卫生与健康科技的公共财政投入,并陆续推出脑科学、精准医学、抗癌登月等计划,医学科技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很多重大疾病、难治性疾病防控呈现革命性突破的端倪,系统化集成、多要素协同、规模化组织成为引领全球医学科技快速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我国卫生与健康科技发展仍然面临着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卫生与健康科技创新体系仍不完善,稳定、可持续性投入缺乏,医产学研协同创新不够,科研成果与疾病防治实践之间存在两张皮问题,科技创新质量和水平仍需提高,原创性科学发现和颠覆性技术缺乏,临床医学、公共卫生等学科领域研究薄弱,重大慢病及重大传染病的防控水平有待提高,妇女儿童、老年人等重点人群健康保障能力不强,由疾病诊疗向提升健康的战略转变亟待推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医疗器械等产品研发能力和市场竞争力薄弱,中医药标准体系建设和国际化发展推进不够,迫切需要创新驱动发展,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引领全民健康水平提高提供有力支撑。

二、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紧密团结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的发展理念,认真落实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精神,在健康领域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提高疗效、保障健康、惠及民生为目标,着力构建体现中国特色和领域特点的协同高效科技创新体系,显著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关键技术突破,促进成果转化应用,提高医疗服务和健康保障供给质量,为建设健康中国和科技强国,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发展健康产业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

(二)基本原则

创新引领。把握科技前沿领域的发展趋势,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动力,以生物、信息、材料、工程、纳米等前沿技术发展为先导,加强多学科的交叉融合,攻克一批前沿关键技术和重大产品,在若干领域取得原创性突破和自主创新优势,攻克重大疑难疾病防控难题。

需求导向。紧密围绕国家战略与民生保障需求,突出解决我国面临的主要健康问题和需要发展的关键技术,开发适合我国国情的简便、价廉、优效、安全的卫生与健康技术及产品,强化健康保障能力,缓解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引领全民健康水平提升。

开放整合。强化医研企各主体研究力量协同创新,加强创新网络建设,推动科研数据、科技资源、实验设施的开放共享和高效利用。坚持以全球视野谋划卫生与健康科技的开放创新,推动卫生与健康科技国际交流合作。

机制创新。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优化政策环境,建立健全的创新激励、成果转化、技术推广的导向机制,以新机制加强创新平台建设,构建创新活力更强、临床转化效率更高、产业化与普惠化更紧密衔接的创新体系。

三、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到2020年,建立更加协同、高效、开放的国家卫生与健康科技创新体系,部分重点领域的基础前沿研究取得重要进展,针对重点人群和重大疾病的防控技术获得重要突破,卫生与健康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医疗服务供给质量明显改善,健康保障模式转型发展,中医药特色优势进一步发挥,为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加快健康产业发展、助推健康中国建设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

(二)具体目标

1.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着力突破20-30项前沿、关键技术并转化应用,在精准医学、再生医学、协同医疗、智慧医疗、整合医学等若干领域取得原创性突破和自主创新优势,攻克一批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和保健新技术和新产品。

2.创新基地平台不断完善

在明确定位、分类整合的基础上,优化布局卫生与健康领域研发基地和平台建设,大力推进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建设,统筹布局国家医学大数据及样本资源库等平台基地,建成覆盖100万健康人群和10个重点疾病的大型人群队列,依托现有资源,建设一批医学科技辅助创新平台、中医药科技平台和国际科技合作平台,推动部门和地方卫生与健康科技创新平台和基地的建设。

3.科技成果有效转化

充分发挥医疗机构、科研机构及优势企业等转化主体的作用,针对重大疾病和重大健康问题形成100项左右诊疗规范、技术标准、临床路径和防控策略,构建系统化、机制化的普及推广网络,建设一批国家和区域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基地、适宜技术推广应用示范基地,实施一批适宜技术示范项目,面向基层推广应用100-150项新技术,开展医学成果转移转化培训30-50万人次。

4.支撑健康产业发展

突破新药发现、高端医疗器械、个性化健康干预等关键技术瓶颈问题,研制20-30种创新药物,开发一批新型医疗器械、康复辅具、可穿戴设备、生物医用材料等健康产品,形成20-30个有国际影响力的健康品牌企业集群,引领构建医养康护一体化、连续性的健康保障体系,推动新型健康产业快速发展。

四、重点任务

围绕健康中国建设需求,结合国家科技计划改革总体部署,通过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和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基地与人才专项等国家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的实施,加强基础研究和医学前沿技术研究,组织重大疾病防治、重点人群健康保障和健康风险控制技术研发,研制新型药物和医疗器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开展卫生与健康科技保障示范。

(一)加强应用基础研究

以解决人体健康和疾病防治的关键科学问题为目标,聚焦个体发育、衰老调控、免疫、代谢、脑科学、环境与健康、心理健康、人体微生态、干细胞和再生医学、中医药等方面的关键医学问题,加强部署基础研究,探索疾病发生与发展规律,为疾病防治和健康促进提供理论基础。

专栏1:应用基础研究

1.个体发育基础研究。围绕胚胎-胎儿-儿童个体发育分化的重要阶段,研究发育的时程性调控机制,个体发育和再生过程中细胞分裂、迁移、凋亡等生命现象的机制,以及常见出生缺陷疾病的遗传学病因和发病机制等。

2.衰老调控机制研究。研究衰老过程中的营养代谢异常和生物节律的关系,衰老与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退行性疾病等重大疾病发生发展的关系,寻找器官衰老的新靶标,开展生殖系统衰老与调控研究,提出延缓衰老过程的新策略。

3.医学免疫学研究。研究免疫细胞分化发育与功能调控机制,免疫识别、免疫记忆的分子机理和本质特征,恶性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传染病、心脑血管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病和糖尿病等重大疾病相关的急慢性炎症的免疫学基础。

4.人体代谢基础研究。研究人体代谢功能稳态维持及失调机制,重点关注疾病代谢模型建立、人体代谢组学研究、糖脂代谢异常调控、消化道内分泌功能调节、营养与代谢、微量元素的作用及稳态调节等研究。

5.脑认知与相关脑疾病研究。开展感知觉、学习和记忆、注意和抉择、意识和语言等脑认知功能研究,发现幼年期发育性脑疾病、中青年期精神类疾病、老年期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特异生物标记物和治疗靶点,开发神经活动检查、操控、基因调控以及功能成像等新技术。

6.环境与健康相关基础研究。研究自然环境中生物、化学和物理因素等有害因素对人类机体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明确大气污染、高寒缺氧等因素的早期生物效应及其与疾病发生发展的关系,研究环境相关疾病的生物标志物等。

7.心理健康相关基础研究。针对环境、基因、生活方式等危险因素、早期诊断生物标记物、临床诊疗改进、认知康复等方面的关键科学问题,开展基础研究,为高危人群筛查、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及个体化干预等提供理论依据。

8.人体微生态研究。结合现代生命组学和大数据技术,建立中华民族典型人群的健康与疾病微生物组标准数据库和菌种库,开展微生态菌群对免疫、代谢等系统的作用以及分子调控机制等方面的研究。

9.干细胞和再生医学研究。开展胚胎干细胞、诱导性多能干细胞和成体干细胞等干细胞定向诱导分化、规模化培养等基础与临床研究,以有效性、安全性和可控性为导向实现组织与器官再生,改善或恢复损伤组织和器官的功能。

10.中医药基础研究。以中医临床实践为基础,结合多学科高新技术,开展脏腑经络理论、证候与辨证论治、经穴特异性及针灸治疗机理、中药药性理论、方剂配伍理论、中药单方或复方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理、中医康复养生理论等研究,阐释中医药和民族医药核心理论的科学内涵,揭示其生物学基础,阐明其系统思维模式,丰富发展中医药理论体系。

11.运动与健康基础研究。开展运动对各器官结构、代谢、功能的影响以及相关疾病防治基础研究,探索力、声、光、电、磁等刺激对人体的作用机制,开展运动对中青年抑郁症的防治基础研究以及运动对神经退行性疾病认知障碍的干预作用研究。

(二)推动前沿技术创新

把握生物、信息、工程等科技前沿领域的发展趋势,加快引领性技术的创新突破和应用发展,攻克一批急需突破的先进临床诊治关键技术。重点部署生命组学、基因操作、精准医学、医学人工智能、疾病早期发现、新型检测与成像、生物治疗、微创治疗等前沿及共性技术研发,提升我国医学前沿领域原创水平,增强创新驱动源头供给,加快前沿技术创新及临床转化。

专栏2:前沿技术创新

1.生命组学技术。基于生命组学技术发展新型疾病诊治技术与产品,重点发展新一代测序技术和其他分子诊断技术,建立完善相关技术标准和数据库,发现可用于疾病诊断、预测、预警和疗效评价的标志物。

2.基因操作技术。开展基因编辑及合成生物学等技术研究,探索新技术在模拟人类疾病、异种器官移植、提高细胞对病毒的免疫力、赋予细胞抗癌能力、加速疫苗和药物的研发进程等方面的应用潜力。

3.精准医学技术。建立百万健康人群和重点疾病人群的前瞻队列,建立多层次精准医疗知识库体系和国家生物医学大数据共享平台,重点攻克新一代基因测序技术、组学研究和大数据融合分析技术等精准医疗核心关键技术,开发一批重大疾病早期筛查、分子分型、个体化靶向药物治疗、靶向外科手术、疗效预测及监控等精准化解决方案和支撑技术。

4.医学人工智能技术。开展医学大数据分析和机器学习等技术研究,开发集中式智能和分布式智能等多种技术方案,重点支持机器智能辅助个性化诊断、精准治疗辅助决策支持系统、辅助康复和照看等研究,支撑智慧医疗发展。

5.新型检测与成像技术。开展高分辨医学成像、功能与分子影像、无创生化指标检测等技术研究,发展生物标志物高灵敏检测、液体活检、即时检测、病理组织快速分析、全自动快速病原微生物鉴定、传染病溯源鉴定等技术,加快检测与成像技术突破。

6.疾病早期发现技术。加强慢病筛查预警技术及传染病溯源鉴定技术研究,加快发展高通量、快速、灵敏、特异、经济的疾病筛查与预测预警技术,提高重大疾病的早期发现能力。

7.生物治疗技术。加强干细胞和再生医学、免疫治疗、基因治疗、细胞治疗等关键技术研究,加快生物治疗前沿技术的临床应用,创新治疗技术,提高临床救治水平。

8.微创/无创治疗技术。运用影像技术与设备、机器人以及微创手术器械、分子靶向外科术中导航等创新成果,开展介入治疗、内窥镜辅助治疗、新型物理治疗、肿瘤切缘识别等研究,减轻患者痛苦、减小副作用并提高疗效。

9.康复辅助技术。研究功能障碍患者运动、行为、生理与心理特征,突破康复辅具普适与个性化适配技术、运动意图识别、感知增强与控制、神经-机器接口等关键技术,探索康复训练模式与效果评估方法,研发新型肢体康复机器人、虚拟康复训练系统等产品。

(三)提升疾病防控水平

聚焦威胁国民健康的疾病,加强疾病防控技术研发,开发一批急需突破的临床诊疗关键技术,大力推动医疗新技术转化应用于临床,在科学评价的基础上形成一批诊疗技术规范,提高诊疗技术水平,优化疾病防控策略,显著提升重大疾病防控能力。

专栏3:疾病防控研究

1.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研究。聚焦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糖尿病、神经精神疾病和肾脏疾病等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重大慢病,突出解决重大慢病防控中的瓶颈问题,研发30-50项先进诊疗技术和50-80项基层适宜技术,建立10-20个区域重大慢病临床大数据中心和流行病学监测大数据中心,建成包括至少300家市级医院和800家县级医院的覆盖全国、运行高效的研究协作网络,有效控制重大慢病发病率、死亡率和疾病负担。

2.重要传染病防控研究。继续实施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聚焦降低三病两率和提高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能力的科技瓶颈问题,以创新性的技术、方法、策略、产品为主要攻关方向,着力发展预防乙肝病毒感染者向肝癌转归的新技术和新策略,进一步发展适合我国人群的艾滋病综合治疗方案和新型预防与干预技术,着力开发肺结核的实验室诊断新产品和新技术,在敏感性、特异性方面实现突破。加强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综合技术网络体系建设,形成聚焦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的平台和基地,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全面提高我国传染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和控制水平。加强细菌耐药风险评估、新型抗生素及替代品、疫苗、临床耐药菌感染诊断、治疗与控制等相关技术和产品研究。

3.常见多发病防控研究。围绕消化系统疾病、血液和免疫系统疾病、眼耳鼻喉疾病、口腔疾病、皮肤病、地方病和职业病、妇儿疾病及老年退行性疾病等常见多发病,突破一批防控关键技术,研究筛选80-100项安全、有效、经济、适用的适宜技术,研究规范化诊疗方案,提高常见多发病防控水平。

4.生殖健康及出生缺陷防控研究。针对我国出生缺陷防控、不孕不育和避孕节育等方面的突出问题,建立覆盖全国的育龄人口和出生人口队列,建立覆盖全国的生物信息和样本资源库,研发4-5种避孕节育、防治不孕不育的适宜技术,7-8种新产品及标准规范,保障育龄人口生殖健康,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5.重点寄生虫病和地方病防控研究。研发包虫病疫苗、防治药品与检测试剂,开展药物疗效和不良反应系统评价。加速血吸虫病传染源控制、监测预警、快速诊断等技术和防治药品研究,研制消除血吸虫病技术规范。研究疟疾病例追踪溯源、检测筛查、媒介和药物抗性监测以及输入性传染源传播风险评估等技术。开展碘缺乏、水源性高碘危害、地方性氟(砷)中毒等地方病防治研究,形成一批适宜的防治技术,建立防治技术转化示范点并逐步推广应用。

6.重要疾病流行病学研究。针对严重危害国民健康的重大疾病和罕见病,开展规范的流行病学研究,结合自然人群国家大型健康队列以及重点疾病大型队列的建立,系统监测我国重点疾病的疾病谱变化情况,为发病机制、疾病防治等研究提供证据。

7.临床医学检验标准研究。开展我国各年龄段人群生理指标标准值研究,制定我国常见病、多发病相关检验医学实用准则,推动临床检验金标准的建立和标准物质的研制以及行业标准和技术规范的制订实施。

8.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研究。充分发挥中医药的优势特色,选择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慢性呼吸疾病、免疫性疾病、代谢性疾病、病毒性疾病、重大传染性疾病、老年性疾病、精神心理与心身疾病等疾病为研究对象,系统开展临床评价、疗效机制等研究,形成诊疗指南,切实提高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的临床疗效与服务能力。

(四)保障重点人群健康

围绕儿童、青少年、妇女和老年人等重点人群的健康保障,加强常见疾病的流行规律和危险因素、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和营养、儿童疾病预防技术和健康评价工具、妇女重点疾病防治技术和保健服务模式、老年健康评估、老年共病、伤害防治及综合防治技术、智能康复技术与产品等研究。

专栏4:重点人群健康保障

1.儿童和青少年健康。研究发育源性疾病、罕见病、生长发育不平衡对儿童青少年健康及其成年疾病早发风险的影响,加快研发营养缺乏与过剩的干预技术,开发儿童青少年体格、机能、素质、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多维度发育量表及共享应用的适宜技术。

2.妇女健康。围绕女性恶性肿瘤、生殖系统感染、生殖内分泌系统疾病、妊娠期高血压和糖尿病等妇女重点疾病开展早期预警及干预技术研究,建立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案,探索更年期等妇女特殊时期的新型保健服务模式。

3.老年健康。开展大型队列研究,判定与预测老年健康的指标、标准与方法,研发可穿戴老年健康支持技术和设备,探索老年综合征和共病的发病过程与规律,研发综合防治适宜技术、指南和规范,构建老年健康管理网络。

4.残障人群健康。重点开展机器人辅助、康复训练、认知康复、中医康复等技术研究,开发功能代偿、生活辅助、康复训练等康复辅具产品,实施互联网+科技助残行动。

(五)开发医药健康产品

加快临床急需药物研发,开发创新药物,强化药品质量安全保障;加强创新医疗器械研发,推动医疗器械的品质提升,减少进口依赖,降低医疗成本;开发健康监测产品,实现个体化健康干预和持续改进。

专栏5:医药健康产品

1.药物研发。继续实施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研制完成30个左右创新性强、防治重大疾病、市场前景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针对重大疾病防治或突发疫情等用药需求,研制完成20-30个临床急需和具有市场潜力的重大品种,并切实解决产业化技术瓶颈问题;推动自主创新药物和高端制剂在发达国家完成临床试验或药品注册;依托重大品种研制,突破制约新药研发和产业化的重大核心关键技术,抢占新药创制的科技制高点;提升已建核心平台的服务水平、辐射带动的能力和国际化水平,申请/授权专利1000项以上,持续推进专项品种和技术成果转化,提升产业化水平。

2.医疗器械研发。重点突破一批引领性前沿技术,重点发展医学影像设备、医用机器人、新型植入装置、新型生物医用材料、体外诊断技术与产品、家庭医疗监测和健康装备、可穿戴设备、中医医疗器械、基层适宜的诊疗设备、移动医疗等产品。推动适宜、高性价比通用医疗器械的品质提升,协同推进医疗器械技术及装备升级,完善设备标准体系,加强医疗器械在不同层级医疗机构的规范化应用。

3.康复辅具研发。重点发展老年人护理照料、残疾人生活、教育和就业辅助、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等领域的产品,加快人机智能交互、照护机器人、3D打印、脑机接口、虚拟现实等新技术在康复辅具中的集成应用。

4.健康监测产品研发。基于可穿戴设备和移动通信等获取的健康相关数据,构建以不同人群健康状况为基础的全生命周期健康状态评价指标体系,开发中国人群健康指标和常用检验指标、整体多维度健康测评、低负荷/动态连续人体参数测量及健康状态辨识与评估产品。

5.医药健康产品评价研究。开展健康产品应用、疾病防治技术设备的临床应用功能评价与性能测评方法研究,科学、安全、有效地引导相关产业的技术发展,逐步建立相关评价技术标准和技术法规,完善技术管理和市场管理;建立健康与疾病防治技术的质量保证技术平台,开展卫生与健康领域创新技术应用的质量保证技术研究。

(六)发展新型健康服务技术

加强整合医学研究,推动信息技术与医疗健康服务融合创新,重点发展个性化健康服务、协同医疗、智慧医疗、医学应急救援等新型健康服务技术,创新疾病诊疗和健康管理服务模式。

专栏6:新型健康服务技术

1.整合医学研究。整合临床各学科力量,打破学科壁垒,建立来自临床各科室、中医与西医等不同领域专家组成的诊疗团队,实现多学科协作、整体优化的诊疗模式;加强临床医学与公共卫生整合,推进慢病健康教育、风险评估、高危人群早诊早治,推动晚期疾病治疗模式转变为早期健康促进模式;利用大数据和生物信息学技术整合相关专业和相应学科的研究成果,绘制重大慢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图谱,明确影响慢病防控的关键环节,开发重大慢病防控的集成策略,实现对重大慢病的全因素、全过程、全人群的综合管理;开展关于个人健康状况的及时有效的评价和疾病预警研究,提供连续性疾病诊疗和健康管理服务,推动医疗健康一体化服务发展。

2.个性化健康服务技术研究。建立覆盖医院、社区、家庭、个体的连续性疾病管理模式,提供关于个人健康状况的及时有效的个性化健康评价、疾病预警以及主动式干预,强化健康促进。

3.协同医疗技术研究。研究互联网医疗、疾病管理、大数据分析等协同医疗相关技术,推进数字化医疗和移动医疗的发展,研究建立疾病评估及分级诊疗体系,推动以均等化为方向的协同医疗服务发展;加强不同地区间医疗信息管理网络和远程医疗网络的整合,开展区域化医疗信息管理网络和远程医疗网络研究,构建覆盖全国的慢病远程医疗服务体系。

4.智慧医疗技术研究。基于人工智能技术,推动医疗健康与大数据分析的紧密融合,推动健康风险和疾病预警、预测、诊断、治疗与康复等各环节的智能化发展,发展自动诊断、临床决策、手术规划、智能康复、个性化健康管理等新模式,推动以智慧化为方向的智慧医疗服务发展。

5.医学应急救援技术研究。开展新型重症监护和战创伤救治等技术研究,集成多学科急救技术,建立突发事件医学应急处置体系,优化医学应急救援链,提高我国应对地震、台风、洪涝等自然灾害和交通事故、公共安全事件、放射性污染、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和武装冲突等突发事件的医学应急处置能力和创伤救治水平,推动以高效救治为方向的医学应急救援服务发展。

(七)强化健康风险因素控制

以增进健康为导向,推动以疾病治疗为中心向以健康提升为中心转变,综合分析生物、环境、心理、社会、行为等多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加强健康危险因素、科学健身、环境与健康等研究,重点开发健康促进、职业病防治、食品安全保障、生物安全保障等技术,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制定和优化健康管理解决方案,提高健康水平。

专栏7:健康风险因素控制

1.生活方式等因素与健康研究。系统加强吸烟、饮酒、营养、睡眠、心理、微生态等因素对健康的影响研究,在科学评价的基础上制定和优化健康干预方案,使健康风险因素的预防控制窗口前移,有效降低疾病的患病风险和发生率。

2.环境与健康研究。研究自然环境中生物、化学和物理因素等对人类机体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探索气象环境与疾病发生发展的关系,明确相关因素的早期生物效应,研发毒性评价和安全性评价技术,发展环境相关疾病的预警体系。

3.职业病防治技术研究。推进严重危害劳动者健康的职业病防治技术研究,探索早期职业健康损害和新发职业病危害因素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开展尘肺病、职业肿瘤等重点职业病的致病机制、早期诊断、临床诊疗及健康监护关键技术研究,加强职业病危害识别、危害表征、暴露评价和职业病危险因素控制和消减关键技术研究,研发重点职业病的工程防治、防护用品及快速检测等技术装备,开展职业健康损害的疾病负担研究。

4.健康促进关键技术研究。以定量监测、精准干预为方向,围绕健康状态辨识、健康风险预警、健康自主干预等环节,重点攻克无创检测、穿戴式监测、生物传感、健康物联网、健康风险因素干预等关键技术和产品,加强国民体质监测网络建设,构建健康大数据云平台,研发数字化、个性化的行为/心理干预、能量/营养平衡、功能代偿/增进等健康管理解决方案,加快主动健康关键技术突破和健康管理服务研究。

5.食品药品安全保障研究。开展食源性致病菌耐药机制及传播规律、食品安全危害识别与毒性机制等基础研究,开展食品药品安全检验检测、监测评估、过程控制等技术研究,开展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和评估研究,加强食品药品标准研制,建设食品药品安全防控技术体系,通过转化、应用、集成研究,针对食品加工和药品生产过程安全控制、食品药品安全应急保障、网络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等重点领域,从产业发展和监管支撑两个维度研究提出食品药品安全解决方案,提升食品药品安全风险防控能力。

6.生物安全保障技术研究。开展生物威胁风险评估、监测预警、检测溯源、预防控制、应急处置等生物安全相关技术和产品开发研究,开展动物模型创制及动物实验新技术和新设备开发,建立生物安全相关的信息和实体资源库,构建高度整合的国家生物安全防御体系;推进互联网+卫生检疫,建立全球传染病疫情信息智能监测预警、精准检疫的口岸传染病预防控制体系,建立分布合理、地域覆盖全面的现场、区域和重点实验室,建设生物安全防护级别高的口岸智能监测平台,切实防止国际重大烈性传染病传入我国。

7.科学健身研究。开展全民健身技术规范研究,建立健身物联网并开展示范推广研究,开展公共体育服务系统支撑平台及相关技术研究,研制穿戴式等新型运动训练及大众健身器材,开展基于大数据的科学健身技术方法研究。

(八)推动科学技术普及

加强公众健康知识和防病技术的科学研究和系统筛选,从源头保证科普知识的前沿性、科学性和权威性,探索科技传播与创意文化融合发展的模式,促进新媒体技术在科技传播领域的应用,提高公众科学素养,掌握健康相关知识,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有效降低患病风险。

专栏8:科学技术普及

1.科普能力建设。加强健康科普基地建设,建立健康科普信息化平台,促进现代融媒体技术在健康普及传播领域的应用,探索科技传播与创意文化融合发展的模式。加强科普团队建设,形成权威专家领衔、凝聚专业技术骨干和广大志愿者的品牌科普团队。

2.科普资源开发。加快建立面向公众的健康知识和技术筛选评价体系,研究筛选一批适合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传播的科普资源,重点加强慢性疾病预防、传染病防控、医疗急救、食品药品安全、中医药养生保健等方面的科普,以及针对老年人、青少年等重点人群的健康科普资源开发。

3.科普宣传行动。进一步加强科普宣传机制建设,丰富和完善科普宣传载体,继续实施公众健康知识普及行动,在充分利用好影视、图书、报刊等传统媒体的同时,发挥现代化信息技术的作用,发展网站、微博、微信、APP等新媒体传播方式,办好科技大讲堂,拓展传播渠道,扩大影响力,科学权威地促进健康知识普及。

(九)推进中医药现代化

传承创新中医药理论,构建适合中医特点的研究模式和技术体系,健全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及中医治未病技术与服务体系,加速推进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发展,提升中医药疗效水平和中医药在健康中国建设中的贡献率。

专栏9:中医药现代化

1.中医药理论传承与创新。进一步加强中医药理论研究,多学科协同创新,解决制约中医药发展的关键科学问题。开展中医药理论传承创新、名老中医传承研究、古籍文献整理挖掘与数字化和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研究,建立传统知识数据平台等,加强对中青年名中医的培养,提高中医药继承与创新能力。

2.中医药健康服务。围绕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发展需求,开展中医治未病、中医康复、中医药仪器与装备研发等研究,突破关键技术,完善治未病理论,加强中医预防保健(治未病)方法、技术和产品的研发与成果转化应用,完善重大疾病风险状态识别和风险预警模型,提高中医诊疗服务能力,提升中医康复技术水平,加快中医药仪器与装备研发,加快技术标准制定,构建产业联盟,推动产业化发展。

3.中药资源保障与价值提升。针对中药产业发展的现实需求,突出基础研究、共性关键技术、产品创制及集成示范应用全产业链科技创新,开展中药资源普查及种质资源保护、中药材生态种植及养殖、中药炮制及配方颗粒质量保证、中药循环利用和中药材非药用部位的综合利用研究,形成以中药资源为核心的大品种、大产业的中药材产业发展新格局。

4.中药研发技术和产品开发。以中医传统理论为指导,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和医学研究方法,开展中药新药发现及评价技术研究、中药制剂临床标准化、中药治疗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中药新药创制及中药大健康产品开发、中药及中药材大品种深度开发研究、减少抗生素应用及中药替代研究、中药高端制剂研究和中药新药安全性评价技术研究。

5.中医药标准化。开展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实践指南、中医医疗服务与设备标准、中药标准、针灸标准以及中医临床技术标准应用评价研究等,建立系统完善、适应发展需求的中医药标准体系,提高中医临床技术水平与服务能力,保障中医医疗安全与质量,充分发挥中医标准的技术支撑和引领作用,把握中医药在国际传统医学标准制定中的主导权与话语权。

6.中医药国际化。开展中医临床研究实施规范、国际多中心临床疗效评价、临床研究证据循证评价等研究,结合国际医药合作重点需求并综合考虑科技合作总体布局,推动中医药国际大科学计划实施;推动中药的国际化注册,进入欧美医药市场,促进中医药服务和产品逐步进入国际医药和保健主流市场。

7.民族医药传承与创新。开展民族医药传承保护与理论研究、民族医医疗保健服务能力提升关键技术研究、民族药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民族药产业发展关键共性技术提升研究和民族药新药研究及健康产品开发,提高民族医药科技创新能力与临床服务能力,保障民族药资源与生态安全,提升民族药产业核心竞争力,支撑民族医药传承、创新与可持续发展。

(十)加强创新基地平台和能力建设

以国家目标和战略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的建设,统筹加强卫生与健康领域研发基地和平台建设,强化医学研究领军人才及专业人才培养,整体促进各类创新主体的协同互动、创新要素的顺畅流动和高效配置。

1.大力推进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建设

面向我国疾病防治需求,以临床应用为导向,以医疗机构为主体,以协同网络为支撑,大力推进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建设,系统组织开展临床研究、协同创新、学术交流、人才培养、成果转化、推广应用,打造高水平的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类国家科技创新基地。

专栏10: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1.加强建设,合理布局。结合我国疾病谱,在目前已经部署的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慢性肾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代谢性疾病、精神心理疾病、妇产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口腔疾病和老年疾病共11个疾病领域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的基础上,组织开展感染性疾病、儿童健康与疾病、出生缺陷与罕见病、骨科与运动康复、眼耳鼻喉疾病、免疫与皮肤疾病、血液系统疾病、职业病、地方病、影像医学、医学检验、医学营养、急危重症、麻醉医学、病理诊断、放射与治疗等疾病领域和临床专科的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建设,试点建设一批中医类的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根据疾病防控的实际需求,原则上各疾病领域和临床专科建设1-3家中心,重大疾病领域建设3-5家中心。在新建中心的布局上注重不同区域的平衡,探索推进省部共建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的建设。引导心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神经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代谢性疾病、精神心理疾病、感染性疾病、老年疾病等重大疾病领域的中心建立分中心。鼓励各地方建设省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2.整合资源,加强攻关。以医疗机构为主体,以应用为导向,有效整合我国临床医学研究的优势力量,集成临床数据和样本资源,打造覆盖主要疾病领域的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和覆盖全国的协同创新网络,重点开展大规模临床循证研究、创新性转化应用研究、规模化应用推广研究及持续性防控战略研究等四类研究。开展20-30项万人以上规模的疾病人群队列研究,开发50-80项疾病综合治疗方案,研究制定不少于15项国际水平的临床实践指南。

3.医研企协同,促进健康产业发展。依托协同创新网络,促进医研企协同创新,加快推进医药产品开发和临床评价研究,助力健康产业的高端化、品牌化发展,促进医药产品普及普惠,重点开展50-80项医药产品的开发和临床评价研究,助力摆脱高端药品和医疗设备依赖进口的现状。

4.普及推广,提升基层水平。依托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及其协同创新网络,紧密围绕广大基层和老少边穷地区的实际需求,通过开展技术培训和先进适宜技术推广,加强实时远程会诊和指导等网络服务,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

2.统筹加强创新基地平台建设

结合基础研究、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和科研条件保障不同需求,统筹推进卫生与健康领域大型综合性研究基地、技术创新中心、转化医学中心、大数据和临床样本资源库研究平台等创新基地平台的建设。

专栏11:创新基地平台建设

1.卫生与健康领域大型综合性研究基地。以建设医学科技强国为目标,聚焦医学科技发展最前沿,推进大型综合性研究基地建设,重点开展引领性原创研究、共性技术或核心技术研发和联合攻关,加强面向以基因技术、脑科学、人体微生态、医学人工智能、可穿戴设备、医疗大数据等为代表的健康前沿领域和引领产业变革技术的研究,催生具有原始创新和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科研成果,支撑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的需要。

2.技术创新中心。围绕重大疾病防控需求和健康产业发展需要,新建一批卫生与健康领域的技术创新中心,大力推进共性关键技术突破和高端产品研发,为整合优势资源、创新技术产品、培育健康产业提供坚实的支撑基础。

3.转化医学中心。推动并完成已建成国家转化医学中心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构建一批转化医学研究综合性平台,开展疾病发生发展、创新药物、先进诊疗技术等转化研究,显著提升转化医学研究质量和效益。

4.卫生与健康大数据和临床样本资源库研究平台。研发系列生物医学大数据挖掘技术和分析平台,解析疾病发生发展本质的分子特征;整合现有医疗信息资源,建立统一、协调的医疗信息系统,构建医疗健康大数据收集、存储、传输和共享平台,形成全国联通、信息共享的医疗信息管理网络,建立记录生命全程的国民电子健康档案,构建基于疾病临床大数据的临床决策支持系统,推动就医模式向智慧医疗的方向发展;通过健康数据采集、健康状态评价和疾病预警干预,建立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健康大数据平台,建设疾病模式分析及健康辨识系统,对健康大数据进行多层面整合分析,支撑疾病预防、临床诊治及健康管理策略优化。建立从疾病发生、发展、诊治、转归到预后的全国联动、开放共享的重大疾病防治大型临床样本资源库平台,推动临床样本资源库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实现医学研究资源整合,为疾病诊疗新技术和新方法研究、新药研发与评价提供支撑。

5.医学科技辅助创新平台。围绕制约我国卫生与健康发展的重大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瓶颈,依托现有资源,建设行业重点实验室、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人类遗传资源库、药物中试化基地、特色药用植物资源研究基地等重点协同创新科技平台,支持医疗卫生机构同科研院所、高校、企业深度合作,在基础学科、疾病防治、前沿技术或核心技术方面共同开展创新研究。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中西部等区域开展医学科技改革,推动形成若干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区域性改革创新平台。

6.健康产业科技创新基地平台。统筹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创新资源搭建健康产业科技创新平台和基础共性技术研发平台,鼓励生物医药领域科技实力雄厚的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加强产业科技创新平台基地建设,加快前沿关键技术突破和产业化,提高国际竞争力,促进健康产业集群发展。

7.科技政策与战略研究平台。依托具有一定研究基础的专业机构、高校和科研院所,构建卫生健康科技政策与战略研究平台,开展卫生健康领域的科技政策、科技管理和科技战略研究,强化战略论证、循证医学、卫生经济学评价研究,打造卫生健康高端智库,为卫生健康领域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8.加强医学科研院所能力建设。组织实施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与健康科技创新工程,创新管理体制机制,发挥各级各类科研机构在国家医学创新体系中的作用,加强基础性、前瞻性、集成转化应用研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3.着力强化卫生与健康领域人才培养

加强创新人才和团队的培养,通过多种方式打造层次分明、结构合理、可持续发展的创新人才队伍,重点培养领军人才和医学研究专业人才,在实践中培养一批国际一流水平的科研攻关创新主体。

专栏12:培养领军人才和团队

1.培养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加强对医学科技领军人才的培养,支持聘请高端人才、加强学术交流,开展国际合作,持续培养一批高素质的科研领军人才,培养世界水平的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

2.培养医学研究专业人才。加强科研设计、数据管理、统计分析、质量控制、病例随访等临床研究专业人才的规范化培训,建立集中培训、统一考核、资质评价的培养模式,提高临床医学研究人员专业化分工水平,促进学科交叉和协同作战,提升临床研究效率与质量。

(十一)促进成果转移转化

重点开展适宜技术推广、互联网+医疗健康、中医治未病、创新医疗器械、食品安全、科学健身等科技示范,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充分调动医研企等各方面对于科技成果转化推广的积极性,统筹衔接基础研究、应用开发、成果转化、产业发展等各环节,打造信息化、专业化的医学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与推广应用平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与产业化。

专栏13:成果转移转化

1.临床评价研究与卫生技术评估。依据循证医学理念,应用临床流行病学等方法,构建临床评价体系,系统加强对已有临床治疗方案、药品、医疗器械以及新产品、新技术和新疗法等进行方法学、疗效学、经济学、疾病预后等评价研究。支持研究建立卫生技术评估体系和机制,重点支持开展高质量卫生技术评估100项,研究建立卫生技术评估在卫生政策制定中的应用机制,促进卫生技术评估服务于卫生政策制定。

2.卫生健康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重点建设一批国家和区域示范基地,开展创新药物、新型疫苗、先进诊断试剂、高端医疗装备以及医疗健康大数据等技术与产品的临床试验、转移转化和推广应用等,建设一支专业化技术转移转化队伍,开展医学成果转移转化培训30-50万人次,直接受益人群超过5亿人。

3.卫生健康适宜技术推广应用示范。围绕常见病防治,以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和协同创新网络建设为支撑,充分发挥中医临床研究基地等平台的作用,建设若干个部级卫生健康适宜技术推广应用示范基地和转移转化机构,建立国家卫生健康适宜技术推广目录,遴选实施一批技术可靠、适宜性强、能够提高基层诊疗能力的推广示范项目,面向基层推广应用100-150项创新技术,有效解决临床实际问题和提升基层服务水平。

4.互联网+医疗健康科技示范。利用移动诊疗技术、健康物联网技术、大数据云计算技术和可穿戴信息采集终端,加快推进互联网+模式下的新型诊疗、医养结合、个性化健康保障、中医治未病等服务的新模式、新业态的发展,建立医患直接沟通、诊断、干预的网络创新平台并开展多元化医疗服务模式示范,促进不同层级医院的整合服务和区域协同,构建覆盖医院、社区、家庭、个体的闭环持续性疾病管理模式。

5.创新医疗器械应用示范。继续组织实施创新医疗器械产品应用示范工程,在国产医疗器械创新试点示范的基础上,以三甲医院的引领性示范和基层医院的规模化应用为引导,组织开展临床效果评价研究并进行试点示范应用,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推动创新医疗器械产品惠及千家万户。

6.食品安全科技示范。积极推进食品安全科技示范,通过转化、应用、集成研究,针对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食品加工过程安全控制、食品安全应急保障、网络食品安全监管等重点领域,从产业发展和监管支撑两个维度提出食品安全解决方案,同时开展区域和产业链综合示范,发挥科技成果在服务产业发展和支撑食品安全监管方面的重要作用。

7.科学健身示范。积极推进科学健身示范工程,紧密结合大众科学健身需求,通过转化应用先进技术和成果,从体质检测与评价、开具运动处方、进行健身指导、跟踪体质研究等各环节开展综合示范,发挥体育科技成果在科学健身和服务体育产业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8.健康科技扶贫行动。加大科技扶贫开发力度,引导医药卫生科技资源向贫困地区合理下沉,引进适合贫困地区的基层适宜技术,建立科技示范网络,组织开展科技推广和培训。针对地方病、特殊人群疾病等地区性重点疾病,在全国遴选100个县级行政区,推广一批基层适宜技术,建设3-5个健康科技扶贫示范区。

9.康复辅具应用示范。以促进康复辅具科技成果转化及共享应用为切入点,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一系列新兴技术的发展,构建互联网+康复辅具的服务模式,在家庭、社区、养老机构、福利机构开展示范应用,实现康复辅具服务模式创新和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的协同发展,使创新资源和要素得到有效汇聚和深度合作。

(十二)构建国际合作网络

充分利用医学科技公益性特点,针对重大疾病、公共卫生、人口发展等全球性重大科技问题,以开放共享的理念,结合我国科技发展的特点和优势,以联合研发、技术推广、人才培养等方式开展双边和多边科技合作,在中医药现代化等领域推动立足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大科学工程论证与实施,在拓展合作领域、创新合作方式和提高合作成效等方面取得突破。

专栏14:国际合作网络

1.与一带一路国家的合作。将医学科技合作和共同创新作为一带一路建设重要的联系纽带和驱动力,通过与沿线国家共建实验室或研究机构、联合举办国际会议、共同开展临床研究、强化传染病防控合作等方式,促进一带一路国家间的技术共享和共同创新。

2.国际多边合作。积极参与世界卫生组织、世界银行、联合国粮农组织、比尔及梅林达盖茨基金会等国际组织及全球基金会在卫生与健康领域的国际合作和重大科研项目,与全球共享医学科技发展的经验、信息、知识以及各种研究资源,提升我国医学科技创新能力,共享全球健康科技福祉。

3.与发达国家的合作。按照平等合作、互利共赢的原则,推进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等国际领先研究机构开展交流合作,在基础理论探索、前沿技术开发、重大疾病防控、新药、医疗器械创制及遏制抗生素耐药等领域,加速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推动我国卫生与健康科技的研究水平向国际领跑的方向发展。

4.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推动在非洲、东南亚等发展中国家建立合作研究机构,重点加强在传染病防控、资源可持续利用、中医药传播以及临床诊疗服务等方面开展务实合作,共同促进发展中国家人民健康。

五、保障措施

(一)强化部门协同机制建设

深化科卫协同机制落实,进一步加强卫生健康领域科技创新的顶层设计,推进医学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及各项科技创新工作。加强科技、卫生、产业、监管、人才、财政、税收等相关部门的政策协同,加强资源优化配置与整合,加强药品和医疗器械等监管政策研究,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技术标准战略和品牌战略,协同推进重大科技项目和工程,加强省部合作,深化军民融合,促进我国医学科技高质高效发展。建立与部门地方重大工程、新兴产业密切衔接的工作机制,联合部署创新示范试点。

(二)推进科技管理改革

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强化政府战略规划、政策制定、环境营造、公共服务、监督评估等职能,优化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建立符合医学科研规律、高效规范的管理制度,建立专业机构管理项目机制。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深化科技成果权益管理改革,加强专业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构和队伍建设,建立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和激励政策。发挥省市县等各级机构科学技术推广和普及的作用,探索科技惠民新思路,促进公益性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加快推进民生科技成果运用。

(三)构建多渠道科技投入体系

构建多元化的科技投入体系,充分发挥中央财政投入的引导作用,重点支持前沿性、公益性、共性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开发。进一步完善财政投入机制,支持卫生与健康科技创新研究,引导社会资本和金融资本进入卫生与健康科技领域创业投资。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方式,促进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加强卫生与健康创新基地和平台建设,推动竞争性支持和持续性投入相结合。

(四)加快创新人才队伍建设

积极探索卫生与健康领域人才队伍建设的新机制和新模式,依托国家科技计划和基地平台建设,大力培育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着力打造科技创新尖子人才和培育青年英才,注重加强对高级研究技术人才及交叉学科创新人才的培养,打造一支服务科技创新的专业化科技管理队伍。发挥医疗机构的创新主体作用,进一步激发医务人员从事科研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完善卫生与健康科技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对从事基础和前沿技术研究、临床应用技术研究、成果转化与推广等人员建立分类评价制度,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鼓励科研人员持续研究和长期积累。

(五)加强规划的组织实施

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协同推进卫生与健康科技创新;加强中央与地方的协同发展,引导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重视卫生与健康科技发展,做好与规划发展目标的衔接和重点任务的分解与落实。

医疗产业研究范文第13篇

关键词:基层医疗;医疗纠纷现状;研究

基层医院是我国数量最多、服务人口最广的医疗服务机构,基层医疗卫生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国医疗卫生服务的水平。近年来,患者对医疗质量要求的提高,医疗纠纷也逐年增多,这些都成为人们对医学的信任危机及社会的不安定因素。基层医疗机构的信息渠道,管理水平与诊疗技术水平相对滞后,更是造成各类医疗纠纷频发。如何有效缓解基层医疗矛盾,更好地防范和处理医疗纠纷,构建和谐的基层医疗环境,是我国基层医疗改革中应该加以重视的问题。

一、国内医疗纠纷研究

目前,国内对于医疗纠纷的研究不只局限于医疗卫生方面,已拓展到危机管理理论、社会冲突理论、心理学及卫生经济管理等多个领域。

冯俊敏等通过对418篇医疗纠纷文献进行回顾性分析,提出医疗机构通过建立预警机制,干预可控节点,现场高效处置,能有效防范医疗纠纷。唐娅佳等主要从医务人员的角度探讨医疗纠纷的规避,强调医务人员需转变观念,树立服务意识,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医疗机构需加强医德医风教育及专业技能的提高。王美玲综合分析我国医疗纠纷产生原因并提出防范措施,包括医院应提高综合管理能力,加强对患者知情同意权的保护和对医务人员的医德医风教育;政府应进一步建立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医疗纠纷调处过程中的第三方介入机制,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医务人员职业风险保险制度等。江增强对某二级医院十年间发生的86例医疗纠纷进行分析和研究,提出防范医疗纠纷的关键在于抓好医疗质量管理,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做好医院处理医疗纠纷的机制建设和队伍建设,并参照国外医疗纠纷处理经验,加强医疗风险管理。茹倩倩将视角放在新闻媒体对医疗纠纷的报道上,认为近年来媒体报道影响受众对事件真实性的认知,使患者对医院产生信任危机,而院方在媒体呈现中话语缺失,不利于医院和医务人员形象的建构。

二、国内基层医院医疗纠纷研究

在我国,基层医院主要是指县区、乡镇管辖范围的一级和二级医院。近年来,基层医院医疗纠纷出现明显的增长趋势,不同地区基层医院在医疗纠纷产生原因、特征及解决方式上各有异同。

李大平对东莞4家基层医院进行了医疗纠纷现状的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医疗纠纷中医方的原因仍然是主要原因;产生医疗纠纷的两大根本原因是医疗体制缺陷和医疗纠纷解决渠道不畅,传统的医患和解、卫生行政部门调解,以及诉讼渠道都存在着难以克服的缺点,并提出要构建医事仲裁制度。罗新伟对湖南省某县138例医疗纠纷发生原因及特征进行分析,结论表明,医方因素中服务态度不良是引发该县医疗纠纷的首要原因,其次是医疗技术不高;医疗纠纷发生后采取第三方调解方式是主要解决方式。张杰英调查分析广东省基层医院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从基层医院加强自身建设,加大政府和社会的投入,依法缓解医患关系的紧张局面,充分发挥医调委的作用四个方面提出了缓解医患关系,防止医疗纠纷的建议。黄国军分析浙江省嵊州市基层医院121例医疗纠纷的规律和特点,指出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关注重点科室,加强职业道德建设,重视告知和沟通,遵守规章制度,从失败中汲取教训,可以避免或减少医疗纠纷。

总之,及时有效地解决基层医疗机构医疗纠纷,不仅需要医务工作者、患者、群众共同参与,也需要法律工作者、政府不断完善医疗卫生保障体系,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从根本上缓解医患矛盾。

参考文献:

[1]张邦铺.论我国医疗纠纷多元化调节机制的构建[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0(9):610-612.

[2]冯俊敏,李玉明,韩晨光.418篇医疗纠纷文献回顾性分析[J].中国医院管理,2013(9):77-79.

[3]唐娅佳,马志平,陈华.临床医疗纠纷的规避与防范[J].重庆医学,2007(7):668-670.

[4]王美玲.医疗纠纷产生的原因及对策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09.

[5]江增强.某二级医院86例医疗纠纷分析及对策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3.

[6]茹倩倩.我国医疗事故纠纷报道中的医生媒介形象研究[D]. 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2.

[7]李大平.基层医疗机构医疗纠纷现状实证研究――对东莞市4家基层医院的调查[J].证据科学,2013(21):199-214.

[8]罗新伟.湖南省某县例医疗纠纷发生原因及特征分析[D].长沙:中南大学,2012.

医疗产业研究范文第14篇

根据工作安排,国家卫生计生委今年将研究制定和完善医疗卫生机构主动使用国产医疗设备的激励机制,包括综合利用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规划管理、国产医疗设备装备应用示范基地建设、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机制、优秀国产医疗设备产品目录制定等配套政策,推动国产医疗设备规模化应用。

《工作计划》主要内容

重点推进国产医疗设备示范基地建设,支持省部级高水平医疗机构和国内优秀企业联合建设部级应用示范基地。

利用专项资金,支持一批高端医疗设备、关键零部件和软件研发生产,支持医疗机构与重点企业联合进行项目申报。

建立质量和服务监测制度和网络体系,建立数据库和数据收集机制,促进企业可持续保障并提升产品质量。

推动首台(套)医疗设备保险政策落地,将医疗设备作为重要试点领域,组织医疗机构、研发企业与保险公司对接,降低医疗机构使用风险。

Strategy战略

梅奥医学中心成立中国转诊办公室

8月19日,美国梅奥医学中心在北京成立中国转诊办公室。中心将中国转诊办公室授权给其在华合资公司惠每医疗。办公室负责人屈伟介绍,惠每医疗将为客户提供远程医学会诊、直通梅奥的转诊服务,转诊服务全程设有专人陪同和中文翻译。客户可在最短时间内获取专家意见,并安排门诊和治疗。

上海医药携手瑞力 布局医疗投资领域

8月27日,上海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公告称,上海医药或其指定方预计出资人民币2.5亿元与瑞力创新基金发起设立上海健康医疗产业投资基金。新设立的上药健康医疗基金的投资方向为重点关注医药电商、新药研发、医疗器械,以及围绕医疗健康生态圈和不同场景的其他投资机会。

滴滴快的上线“基因专车”项目

近日,滴滴快的旗下的滴滴专车、一号专车正式上线“基因专车”项目,用户可以享受专业人士带着检测工具的上门基因检测服务。滴滴快的方面表示,该项目日前在5个城市试运营阶段,幸运用户可以体验免费基因检测。这也是滴滴快的首次涉足移动医疗领域。

Service服务

国内首个社区移动医生平台上线

8月30日,“社区580移动家庭医生平台”在广州天河前进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启动上线,将于9月起正式为居民提供服务。该平台是国内首个专门服务社区医院、家庭医生以及居民健康的综合平台。通过该平台,社区居民可以居家获得家庭医生的健康咨询服务,慢性病患者可得到长期的健康指导。

糖尿病患者移动健康管理研究项目启动

9月6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联合春雨医生在京启动“基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研究”项目,标志着移动健康管理的循证探索迈出了第一步。该项目旨在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探索糖尿病患者个体化管理新模式,希望通过有效管理改善糖尿病患者预后,减轻社会疾病负担。

Medicine药品

歌礼全口服丙肝新药Ⅱ期临床在台湾开展

8月31日,歌礼生物宣布,该公司自主研发的全口服免干扰素慢性丙肝治疗方案已在台湾获准直接从Ⅱ期临床试验开始。该药在中国内地也已向国家食药监总局提交了临床试验申请并获得受理。此前的临床研究证实,该药具有良好的耐受性和抗病毒活性。

中国新药技术首次出口美国

9月1日,江苏恒瑞医药公司在美国与Incyte公司达成协议,恒瑞医药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PD-1单克隆抗体(代号“SHR1210”,用于肿瘤免疫治疗)项目有偿许可转让给美国Incyte公司。此次许可转让将为恒瑞带来可达7.95亿美金的收益,并首次实现了中国企业从进口美国医药技术变成出口创新药技术的转变。

糖尿病新药谊生泰预计明年上市

近日,仁会生物总经理左亚军表示,公司研发的重磅创新药谊生泰预计今年底可拿到批文。据介绍,谊生泰为中国首个进入生产注册阶段的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类药物,且为全球首个全人源结构的GLP-1类药物,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有明显的治疗作用。

Devices器械

我国首个3D打印人体植入物获CFDA注册批准

近日,我国首个3D打印人体植入物――人工髋关节产品获得国家食药监总局注册批准。据悉,本次获得注册的人工髋关节产品属于三类骨科植入物,是我国监管等级最高的医疗器械产品。据悉,其由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医生张克、刘忠军、蔡宏以及北京爱康宜诚医疗器材股份有限公司合作研制。

中国自主产权埃博拉病毒检测试剂盒获验证

中科院武汉病毒所石正丽、严兵研究组联合开发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埃博拉病毒快速检测试纸条”和“埃博拉病毒抗体ELISA检测试剂盒”,并于近期在法国里昂生物安全等级4级(P4)实验室获得验证。实验证明,上述产品均可以快速有效地检测埃博拉病毒的抗原和抗体,其中快速检测试纸条可以实现在15分钟内快速检测。

预防婴儿猝死手套在阿根廷问世

近日,经过历时3年的研发,第二代可穿戴防婴儿猝死无线脉搏血氧仪获得阿根廷、新西兰和美国的专利许可。研究人员介绍,该产品为一种可穿戴手套装置,能够检测睡眠状态下婴儿的血氧含量、心率和血压状况,并通过适当刺激中断孩子的睡眠,从而避免婴儿在睡眠中猝死。

Technology技术

研究发现索拉菲尼治疗肝癌个体差异原因

中科院上海生科院营养科学研究所谢东研究组在最新研究中发现了索拉菲尼治疗肝癌疗效的个体差异原因及机制。研究发现,在部分肝癌患者中,索拉菲尼不但没有抑制效果,反而通过富集肝癌干细胞,加剧了肝癌的恶化。进一步研究表明,抑癌基因TSC2在索拉菲尼刺激下变成“促癌因子”,进而介导耐药信号的传递。专家认为,该研究为临床上索拉菲尼治疗肝癌的适宜人群提供了有力的试验依据。

世界首例换头手术或于2017年在中国进行

近日,意大利神经外科专家卡纳维洛在中国东北举行的“科学前沿”新闻会上表示,将与中国任晓平医生组成实施“换头”手术的医疗团队,完成世界首例人类头颅移植手术,乐观估计该手术将于2017年12月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进行。今年54岁的任晓平教授是哈尔滨医科大学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2013年,他的团队完成了首例小白鼠头部移植手术。

医疗产业研究范文第15篇

关键词:环境不确定性;医疗企业;财务柔性;回归分析

一、引言

在新的世界发展时期里,由于国际化进程速度的加快,全球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日益严峻的资本市场环境为企业的竞争带来了更大的难题。[1]目前,我国的企业环境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过渡,相比于国外市场,我国市场面临着更加多样化的环境变化,诸如企业变革、市场转型、消费升级等变化多端的环境使得我国企业所处于的市场环境更加复杂,增加了企业运营的不确定性。[2]在这样的市场环境背景下,医疗企业作为直接影响到我国民生基础的企业,也遭受到了越发突显的完全动态竞争模式所带来的环境高度不确定的市场冲击,如何确定一种明确的评估、改善措施来帮助医疗企业面对环境不确定性是影响企业发展的关键性手段。[3]

财务柔性的概念是由国外经济学家Hart等人提出,旨在研究企业财务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理论。[4,5]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财务柔性得到了更多企业的认识和重视,在目前研究现状下,财务柔性研究的是企业内部通过有效的资源调动、现金的合理储备、完善的举债能力,以抵御环境的不确定性,并利用不确定性带来的经济机遇。

国内外学者对财务柔性进行了研究。Ashby从静态的角度对财务柔性进行了研究,提出财务柔性是应对环境变化的优秀能力;Volberda提出影响财务柔性的因素是企业管理者对本企业财务状况的控制能力的体现;姜英冰在权衡理论的基础上,利用财务柔性的概念研究了企业的资本结构,研究财务柔性与突况应急的联系;赵华在财务柔性的基础上研究了企业合理调配资源的策略,提出企业应着重发展财务柔性以主动适应环境不确定性;[5]柳建华研究了会计的稳定性和企业财务柔性的联系,他提出会计的稳定性能有效的提高企业的财务柔性。

本文从财务柔性的角度出发,研究了环境不确定性对医疗企业财务柔性的影响。首先对本文所涉及到的企业环境、环境不确定性和财务柔性的概念作出了简要的阐述,通过提出财务柔性假设,建立了分析所需的指标体系,并依此建立了分析模型。在医疗企业历史数据的支撑下,通过实证分析验证了本文所提出的假设,最后对医疗企业如何提高本企业的财务柔性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本文所做的研究,一方面将财务柔性的概念引入到了医疗企业的范畴中,弥补了医疗企业财务柔性研究的缺失;另一方面通过研究强调了财务柔性在环境不确定突显的背景下对医疗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

二、本文涉及的基本概念

(一)财务环境

财务环境是影响企业财务管理的内部环境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的总和,它代表了企业在财务运作下面临的各种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按照以往的研究划分,可以讲企业的财务环境分为外部的宏观财务管理环境和内部的微观财务管理环境两大类型。

财务环境本身是一个影响因素众多、影响方式复杂、影响复杂多变的一个整体系统,它的特点是多层次、多方位的。企业的财务环境与自身的财务管理是具有密切关联的,因此,在研究企业的财务管理时应该突出认识到并深入考虑到企业财务环境对财务管理的影响,将企业财务环境与自身情况协调起来进行研究。

企业财务环境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影响到筹资、投资、资金运营、利润分配等多方面的财务管理活动。

(二)环境不确定性

企业财务环境是不确定的,经国外学者的研究,企业财务环境的不确定性主要体现在经济、法律、社会文化、自然资源等大环境下的不确定性,以及企业人员机构、财物结构、采购及生产等小环境下的不确定性。在企业运行过程中,这些不确定性长期影响着企业的财务决策。

对企业财务的影响可以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企业在作出财务决策时对企业所处的相关财务环境因素信息缺乏,二是在企业作出财务决策后无法得知该决策引起的后果影响,三是企业无法得知财务环境对决策结果的影响。对应于这三种不确定性,我们可以将环境不确定性分为三类:状态不确定性(State Uncertainty)、影响不确定性(EffectUncertainty)和反应不确定性(Response Uncertainty)。

其中,状态不确定性是指企业财务的客观环境状态不确定,人们不知道环境的组成要素将怎样变化;影响不确定性是指企业对环境无法做出预测因而不知道环境对企业财务决策的影响特征;反应不确定性是指企业没有预测财务决策可能后果的能力。

(三)财务柔性

财务柔性是企业应对环境不确定性的能力体现,它是企业在变化环境中受到环境影响的表征以及采取财务决策的指导。一般来说,财务柔性是通过较高的现金持有量和保守的财务决策来实现的。国内外学者通过研究对保持财务柔性的策略进行了整理,包括以较低融资成本进行资金筹集、超额持有现金、在财务环境不景气情况下减轻外部融资压力等方式。

财务柔性的研究能够使企业更易于应对复杂变化的财务环境,当企业所面临的外部环境不确定性较强时,企业可以利用事先储存的财务柔性,发挥财务资源的潜在能力,顺利地应对环境不确定性带来的诸多问题,环节环境不确定给企业带来的影响,提高企业财务运行和决策的稳定性和优良性。

目前,针对财务柔性的研究分为两大类型,一是理论研究,它是从财务柔性概念、度量等理论基础方面对财务柔性进行研究;二是实证研究,它是通过采集现实企业的运行数据来分析企业的财务柔性,主要涉及的企业特性包括投融资、企业价值、企业业绩等内容。本文采取的研究方式属于实证研究,利用医疗企业的历史数据研究环境不确定性对医疗企业财务柔性的影响对象和影响方式。

三、研究假设

医疗企业储存财务柔性的目的是为了应对环境的不确定性,并对不确定性中存在的有利机会进行把控。当医疗企业具备了较优秀的财务柔性时,它就具备了更加丰富的资金筹备能力和资金调度能力,当企业面对的环境不确定性越高时,医疗企业对财务柔性的需求就越高,但此时,对医疗企业财务柔性研究的必要性和所具备的价值也更强。

为了研究的方便和结论的提炼,在本文中将具有不同负债水平和现金持有水平的医疗企业进行了划分,将具备较低负债率的医疗企业定义为高负债柔性医疗企业,将具备较高负债率的企业定义为低负债柔性医疗企业;同时,将具备较高现金持有率的医疗企业定义为高现金柔性医疗企业,将具备较低现金持有率的医疗企业定义为低现金柔性医疗企业。

同时,为了有针对性的分析环境不确定性对医疗财务柔性的影响,我们做出了以下假设。

假设1:医疗企业的外源融资与其所具备的负债柔性呈正相关性

此假设是为了验证医疗企业通过合理配置负债,而在较高财务环境不确定性时是否能具备较优的融资能力,在环境不确定性高时,高负债性医疗企业不会因严重的负债而导致外源融资的困难。

假设2:医疗企业的外源融资与所具备的现金柔性呈负相关性

此假设是为了验证医疗企业的在财务环境劣势情况下是否能够通过较多地持有现金而减少成本进行外源融资,以便降低医疗企业在面对较高不确定性时所受到的财务风险。

假设3:医疗企业的新增负债与所具备的负债柔性呈正相关性

此假设是为了验证医疗企业能否通过保持较低杠杆率以使医疗企业能够拥有更好的负债融资能力,从而获得更多的资金。

四、研究设计

本章主要是对假设分析研究的内容和流程进行阐述,分为指标体系建立、分析模型建立和样本选取三个部分。

(一)指标体系建立

为了对假设进行有效的验证,本文对被解释变量、因变量、自变量三个层次进行建立。

1、被解释变量

被解释变量包括外源融资F、新增负债L定义。其中:

外源融资F反映的是医疗企业当前筹集外部资金的额度,其计算公式如下所示。

外源融资F=筹资活动的现金流量净值/医疗企业总资产

新增负债L反映的是医疗企业的新增负债,其计算公式如下所示。

新增负债L=期末时的负债总额/期末时的总资产-期初时的负债总额/期初时的总资产

2、因变量

因变量是描述一个医疗企业财务柔性的具体量度,本文采用百分位法对资产负债率和现金持有率两个描述性指标进行表示。定义了两个因变量指标:现金柔性C、负债柔性D,其中:

现金柔性C是表征一个医疗企业现金持有水平的量度,对于连续两年高现金柔性的医疗企业,C=1;否则,C=0。

负债柔性D表征一个医疗企业负债水平的量度,对于连续两年高负债柔性的医疗企业,C=1;否则,C=0。

3、自变量

自变量反映的是医疗企业所面临的环境不确定性的度量,根据企业内外部环境因素的划分,本文将自变量定义为企业规模S1、流动比率S2、现金流量S3、资产担保价值S4、盈利能力S5、资产负债率S6、投资支出S7、上期现金持有S8这八个自变量,其中:

企业规模S1表征的是医疗企业的规模大小,按照权衡理论可知,规模越大的医疗企业应更倾向于多元化发展,因此,它对环境不确定性的抵御能力较高。在本文中企业规模S1的计算取值取为期末总资产的自然对数。

(二)模型建立

为了验证上文所提出的假设,本文构建了两个模型:针对假设1和假设2,本文构建的模型1如下所示:

本文在进行验证分析时,将现金柔性C和负债柔性D引入到模型中,当回归分析的结果显示现金柔性C的变量系数为正值时,说明高财务柔性的医疗企业相比于低财务柔性的医疗企业更容易筹集到外部资金;当负债柔性D的变量系数为正值时,说明高负债柔性的医疗企业相比于低负债柔性的医疗企业更具备负债融资能力。

针对假设3,本文构建的模型2如下所示:

L=A0+A1* S1+A2* S2+A3* S3+A4* S4+A5* S5+A6* S6+A7* S7+A8* S8+O2

当负债柔性D的变量系数为正值时,说明高负债柔性的医疗企业相比于低负债柔性的医疗企业更具备负债融资能力。

(三)样本选取

本文采用的数据来源于2005年至2012年的上市医疗企业,并通过如下方式对企业进行了筛选:1、为保证分析的有效性,本文剔除了上市时间不足1年的医疗企业,以确保医疗企业实施财务政策的长期性和稳定性;2、剔除了资产负债率大于1的上市医疗公司。经过筛选,本文得到了102家上市医疗企业的相关财务数据,原始的财务数据均来自于的金融数据库,某些缺失数据采用了人工手算的方式得到。在以下的数据分析中本文应用了Stata10软件。

五、结果分析

经过回归分析,两个模型的结果显示如下:

(一)模型1

相关性表现为:

1、负债柔性D的回归系数都在1%到5%的区间内,表现出显著的正值,这表明了负债柔性与外源融资之间的显著正相关性。说明高负债柔性的医疗企业能够在面对环境不确定性严重情况时具备更多的资金筹集能力,因此假设1成立。

2、现金柔性C的回归系数均为负数,表明相比于低现金柔性的医疗企业,高现金柔性的医疗企业在面对环境不确定性时更不倾向于外源融资,而会使用自身的储存资金,外源融资会表现得更少,因此假设2成立。

(二)模型2

相关性表现为:

负债柔性D的回归系数表现出显著的正值,说明应对环境不确定性时医疗企业的新增负债与负债柔性呈现出显著正相关性,因此假设3成立。结果说明,具备高负债柔性的医疗企业在应对环境不确定性时能够筹集到更多的负债资金,表现出较好的环境适应能力。

六、总结

本文通过建立分析指标体系、分析模型,在多元回归分析的基础上,验证了所提出的不确定环境下医疗企业的财务柔性,得到了以下结论:1)医疗企业的外源融资与负债柔性呈正相关关系,与现金柔性呈负相关关系;2)医疗企业的新增负债与负债柔性呈正相关关系。财务柔性能够为医疗企业提供能加良好的财务配置和财务决策,对应对环境不确定性带来的冲击提供积极作用。各个医疗企业可以通过充分利用OPM战略、定期处置闲置资产、采取多元化融资等多种方式来提高自身的财务柔性,使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更高。(作者单位:青海省西宁市青海民族大学)

参考文献:

[1] 曾爱民.财务柔性与企业投融资行为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1.

[2] 张文.不确定性环境中组织柔性、管理能力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D].广东:广东工业大学,2010.

[3] 于凌峰.不确定环境下的财务管理:基于财务柔性的视角[D].湖南:湖南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