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医疗产品行业发展范文

医疗产品行业发展范文

医疗产品行业发展

医疗产品行业发展范文第1篇

【关键词】医疗器械产业 发展现状

一、中国医疗器械产业结构分析

尽管医疗器械行业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知识密集、资金密集型的高技术产业,进入门槛较高,但进入医疗器械的企业却有增无减。按经济类型分析,2005年外商及港澳台投资医疗器械企业总产值为246.8亿元,占总产值的47.7%;股份制企业总产值为126.2亿元,占总产值的24.4%;国有企业总产值为16.8亿元,占总产值的3.2%;集体企业总产值为8.1亿元,出现了多种所有制成分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同时,发达国家的医疗器械企业为了降低制造、研发和临床试验等费用,纷纷在发展中国家寻找加工成本低,又无需转让核心技术的外包业务“车间”。中国目前成为国际医疗器械产业转移的主要承接区,这也给中国医疗器械企业提供了学习借鉴的机会。中国的医疗器械外包业务可以粗略分为4个部分,即金属配件、塑料配件、电子配件和增值服务,其中,利润最高的金属配件制造和增值服务提供业务增长机会最大。

从地域分布来看,我国医疗器械行业集中在东南部沿海地区。市场占有率居前六位的省份占全国市场80%的份额,显示了医疗器械行业较高的地域集中度。

在产品布局上,我国病人监护系列产品市场需求量大,机电一体化技术复杂性和加工难度相对而言不大,生产厂家较多。中档产品在国内外市场已创建较好声誉,2006年出口数量超过5万台。医学影像设备品种多,生产队伍也大。五大医学影像设备品种中除核医学成像设备PET、SPECT外,都有境内产品上市,多限于中档产品,其中B型超声成像仪器和X射线诊断系统的出口数量接近2.5万台,但B型超声成像仪绝大部分是C、D档次的。临床实验室设备不断出现新产品,有两分类和三分类血球计数仪、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半自动生化分析仪、血凝分析仪、酶免疫分析仪、尿液分析仪等。

二、中国医疗器械产业发展特点分析

由于我国具有庞大的消费群体和政府的积极支持,我国医疗器械市场发展空间广阔,产业发展呈现如下发展特点。

1、经济发展带动医疗服务需求升级,导致健康服务需求显著增加。医疗服务市场的逐步开放,使国内外资本投资中国医疗服务产业的速度加快,从而直接导致医械市场需求的增加。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医疗器械的选用会越来越先进,其产品结构会不断调整,功能更加多样化,市场容量会不断扩大。医疗器械产业作为促进经济增长、提高国民福利的重要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以人为本发展理念的不断增强,中国的医疗器械产业将会获得更快发展。

2、医院信息化趋势引发医疗器械需求增长。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医疗领域的信息化和网络化是今后医疗管理的发展趋势,这个趋势会引发对影像化、数字化等高精尖医疗设备的需求增长。随着IT技术的发展及其与医疗技术的结合,造就出许多新的医疗方法。近年来,随着B超、CT、核磁共振装置、直线加速器、超声定位体外震波碎石机、神经电位诊断系统、正电子断层扫描机、伽玛照相机等一批尖端精密医疗仪器设备的广泛应用,医疗器械市场销售额增幅十分惊人。医疗领域的信息化和网络化给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带来巨大的市场空间,医疗领域的信息化和网络化是今后医疗管理的发展趋势,这个趋势会引发对影像化、数字化等高、精、尖医疗设备的需求增长。医院信息系统的普遍建立又使得医院有了进一步建立以医学影像存档与通信系统为核心的临床信息系统的要求,占全部医疗信息90%以上的医疗影像信息的处理更是今后医院信息化的核心所在。医院信息化趋势给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市场空间。据推算,全国医学影像存档与通信系统市场的总需求达2l1.7亿元,如果考虑到由其衍生出的高档影像设备以及其他一些附属设备市场,PACS的市场容量将达到300亿元以上。

3、医疗器械产业向创造高附加值发展。产业的高风险性和高投入性必然需要高回报率来支撑,所以医疗器械产业研发费用的高额投入必然导致医疗器械新产品的高附加值,只有如此,医疗器械企业才能发展壮大,医疗器械产业才能承担更大的社会责任。

4、医疗器械产业向相对垄断性发展。医疗器械产品需求的世界性和生产集中性,使医疗器械产品成为世界贸易最广泛的产品之一。由于医疗器械产业高技术、高风险等特征及市场竞争激烈程度,使得医疗器械制造业为少数大医药企业所垄断,使少数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医药市场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尤其自80年代以来世界医疗器械企业并购重组浪潮愈演愈烈,跨国企业兼并收购进一步加大了市场集中度。

三、中国医疗器械产业面临的问题

医疗器械制造业成为世界高技术产业中发展最为迅速的产业之一,它在我国的发展十分迅猛。但由于过度注重持续总量增长,而产生大量结构性矛盾,市场分散、集中度不高且管理不规范等问题使我国医药制造业总体水平比较低,国际竞争力弱。当前,中国医疗器械产业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以下诸多问题。

1、医疗器械产业规模结构分散。我国医疗器械企业规模过小,产业组织结构分散,使产业竞争力水平处于较低水平。我国医疗器械制造业长期实行一种追求数量增长的外延式粗放型扩张战略,虽然近年来通过兼并重组,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生产集中度的问题,但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2007年我国共有医疗器械企业近6000家,在如此多的医疗器械企业中,中小企业占80%以上,而大型企业所占的比例不足5%。产业集中度的严重偏低导致我国医疗器械制造业的规模效应和潜在生产力难以发挥,使医疗器械制造业的生产管理水平和生产利用率低,市场占有率低,抵御风险能力也偏弱。目前我国在研究、生产、销售等各环节已大力推行相应的ISO等各项质量管理规范,但由于我国医疗器械制造业整个行业的规模偏小,使企业质量管理体系难以推广,医疗器械产品的质量可靠性得不到国际承认,很难打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

2、医疗器械制造业产品结构重复。我国医疗器械制造业企业不仅规模普遍较小,而且长期存在严重的低水平重复建设,由于企业多、品种少,大量企业生产相同的产品,造成恶性竞争。例如河北霸州一带的民营医疗器械企业就有七八家,但生产的产品同样是技术含量不高的病床及周边产品。多个医疗器械企业重复研制生产同一产品品种会造成医疗器械制造业劳动生产率低下,能源消耗和物资消耗较高,并且污染严重,同时造成各企业分工不足,成本增加,低水平的过度竞争而造成许多效率低下的医疗器械企业出现亏损,最终导致整个医疗器械制造产业的严重亏损而无法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和悲哀的产业内耗局面。

3、医疗器械制造业技术结构落后。我国医疗器械制造业的技术结构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还有较大的差距,生产技术还十分落后,显著地反映在我国医疗器械商品进出口贸易中产品档次不高,专业化程度较低。失衡的进出口产品结构也造成了我国医疗器械制造业出口利润低效益差。

4、医疗器械制造业生产结构失衡。创新能力是医疗器械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其中技术创新的问题最为突出。国际医疗器械市场上产品的竞争主要表现在依靠创新研究成果来抢占市场垄断地位。我国医疗器械制造业是在50年代十分薄弱的基础上建立的,而国际上50年代和60年代却是医疗器械发展的黄金时期。我国医疗器械制造业这些年来的发展一直走的是以仿制为主的道路,医疗器械的研发与创新能力处于低水平重复状态。同时由于我国政府对于我国医疗器械制造业的政策导向不够,对于医疗器械研发的资金支持严重不足,及风险投资机制和信息市场建设尚不健全等原因,致使我国医疗器械制造业的新产品研究缺少鼓励创新机制和宏观环境,因此,众多的医疗器械企业不愿或不能研究和开发新产品,于是把焦点投到了开发时间短、见效快的仿制品种上,使得我国医疗器械制造业新品研发一直处在较低水平上。

四、影响我国医疗器械产业发展的原因

1、经济因素。经济因素制约了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的速度和方向。社会医疗卫生总费用的水平取决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以占国民生产总值(GNP)的比例来估计。我国在20世纪末社会卫生费用约占GNP的5%左右,远低于美国(早在1993年美国已经达到了19%)。现阶段,一方面由于人民消费水平有限、医院经济实力较差,大多数中、下层医院买不起也用不起昂贵的现代化医疗设备;另一方面受国家和企业财力的限制,资金投入相对较少,医疗器械开发能力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医疗器械产业的发展。

2、技术因素。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技术水平相对较低,这是影响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的又一重要因素。资料显示,我国医疗器械产品的总体水平比发达国家落后15年,主要医疗器械产品达到当代世界先进水平的不到5%,产品可靠性差、性能落后,市场竞争力弱。即使是中低档医疗器械产品,我们也不能与发达国家相比。以呼吸机为例,产品平均无故障时间仅200小时左右,而国外产品高达3000小时。另外,当今医疗器械产品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产品被仿制的可能性大为减小,竞争壁垒大大提高。相对低下的技术水平,削弱了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竞争力,极大影响着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

3、社会因素。社会因素涵盖诸多方面的内容,比较复杂。诸如企业所有制结构的转换、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医疗保健体制的变革、国家政策的扶持等等,这些都影响我国医疗器械产业的发展。随着改革的深入,制约我国医疗器械产业发展的各种社会因素将逐步得到解决。

【参考文献】

[1] 常健:透视我国医疗器械市场[J].上海生物医学工程,2003(4).

[2] 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2007年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年鉴[Z].2008.

医疗产品行业发展范文第2篇

【关键词】医疗器械;现状;发展对策

1 我国医疗器械产业现状

我国的医疗器械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到2015年底,全国医疗器械行业产值已突破1000亿元,医疗器械工业企业近1万多家,生产品种达8 000多个,已能够生产部分高科技产品如CT、核磁共振、彩超、γ刀等。但是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医疗器械技术含量不高,不少核心技术仍被发达国家大公司垄断,而且所占国际市场份额不足2%。

由于庞大的消费群体和政府的积极支持,我国医疗器械市场发展空间极为广阔,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①经济发展加速,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口逐步老龄化,医疗服务需求升级,促进了医疗消费的增长和医疗器械的需求; ②医院信息化引发了医疗器械需求增长。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医疗领域的信息化和网络化引发了对影像化、数字化等高精尖医疗设备的需求增长,给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带来巨大的市场空间;③国家政策变化带动医疗器械需求增长。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制度逐步降低了医院对药品收入的依赖程度,提高医疗服务收入是医院减少对药品收入依赖程度的重要途径,由此产生的对中高档医疗设备的需求将构成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的一个持续动力;④加入WTO 后,我国医疗器械出口的外向度加大,加入国际市场的空间更为广阔;⑤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将促进医疗器械消费的增加,我国现有医疗机构总数达20万家,其中县级以上的医院只有2万家,医疗仪器设备的水平较差,亟待提高,这给我国医疗器械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虽然国内医疗器械市场在不断扩大,但我国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在很大程度上还保留着传统的生产模式,技术水平仅处于中、低档,低水平重复生产现象严重,竞争能力较差。在我国医疗器械行业销售收入排名前10位的企业中,外资、合资企业就有7家;前50名企业中,合资、外资企业的销售收入和利润总额都在50%以上,外资和合资企业成为国内医疗器械市场的主力军。我国除了超声聚焦等少数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外,技术总体水平和国外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而这种状况在短时间内很难改变。

2 影响我国医疗器械产业发展的因素

2.1 经济因素

经济因素制约了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的速度和方向。社会医疗卫生总费用的水平取决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以占国民生产总值(GNP)的比例来估计。我国在20世纪末社会卫生费用约占GNP的5%左右,远低于美国(早在1993年美国已经达到了19%)。现阶段,一方面由于人民消费水平有限,医院经济实力较差,大多数中、下层医院买不起也用不起昂贵的现代化医疗设备;另一方面受国家和企业财力的限制,资金投入相对较少,医疗器械开发能力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医疗器械产业的发展。

2.2 技术因素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技术水平相对较低,这是影响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的又一重要因素。资料显示,我国医疗器械产品的总体水平比发达国家落后15年,主要医疗器械产品达到当代世界先进水平的不到5%,产品可靠性差、性能落后,市场竞争力弱。即使是中低档医疗器械产品,我们也不能与发达国家相比。以呼吸机为例,产品平均无故障时间仅200h左右,而国外产品高达3 000h。另外,当今医疗器械产品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产品被仿制的可能性大为减小,竞争壁垒大大提高。总之,相对低下的技术水平,削弱了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竞争力,极大影响着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

2.3 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涵盖诸多方面的内容,比较复杂。诸如:企业所有制结构的转换;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医疗保健体制的变革;国家政策的扶持等等,这些都影响我国医疗器械产业的发展。随着改革的深入,制约我国医疗器械产业发展的各种社会因素将逐步得到解决。

3 提高我国医疗器械产业竞争力的对策和建议

3.1 国家政策扶持和保护

产业的快速发展,有赖于产业政策的助推器作用,而我国医疗器械产业政策中还存在着制约因素,需要进一步进行改革:①国家制定一些税收、信贷等优惠政策。欧洲和日本的医疗器械行业是作为福利行业进行扶持的,我国可以借鉴参考;②要在政府采购政策上给予相应的扶持。在同等条件下应优先采购国内医疗器械产品;③建立和健全医疗器械方面的标准认证体系,加强认证力度,争取早日与国际标准接轨;④加大宏观调控力度,把面广量大的医疗器械作为发展重点,通过调整医疗器械产业、产品和企业组织结构,鼓励企业联合兼并,实现规模经济,以提高生产集中度和市场占有率;⑤医疗器械行业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知识密集、资金密集的高技术产业,目前状况下,单个企业无论是资金上还是技术上都难以完成大规模的研发,政府需要在科研基金上倾斜。

3.2 企业自身竞争实力的提高

企业要在强化研发能力、提高营销水平、调整产品结构、重视质量管理以及加强交流合作等方面多作努力,增强自身实力。这是提高我国医疗器械产业竞争力的关键。

(1)强化研发能力。医疗器械产业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知识密集、资金密集的高技术产业,涉及到医药、机械、电子、塑料等多个行业,科技含量相对较高。目前,我国医疗器械制造企业数量多、规模小,严重缺乏研发和规模生产实力。因此,强化研发能力,加速产品的升级换代,提高产品科技含量是当前我国医疗器械企业的当务之急。

(2)提高营销水平。在与国际龙头企业的竞争中,本土化的直销将成为国内企业的优势,而诚信度低、网络脆弱的模式则是进口产品市场营销的软肋。因此,发挥直销优势,重视名牌效应,提高营销水平,是国内企业赢得竞争的有力武器。

(3)调整产品结构。优先发展经济实用的、高质量的中低档产品,不能片面强调高、精、尖产品,而应综合考虑疗效好、质量可靠、成本低的产品。要开展市场分析和需求预测,生产适销对路产品,以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重视质量管理。我国的医疗设备较国外产品在质量和售后服务上存在着较大的差距。重视产品质量管理,加强售后服务,是我国医疗器械企业赢得市场竞争的长远大计。

医疗产品行业发展范文第3篇

【关键词】医疗器械产业发展现状

一、中国医疗器械产业结构分析

尽管医疗器械行业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知识密集、资金密集型的高技术产业,进入门槛较高,但进入医疗器械的企业却有增无减。按经济类型分析,2005年外商及港澳台投资医疗器械企业总产值为246.8亿元,占总产值的47.7%;股份制企业总产值为126.2亿元,占总产值的24.4%;国有企业总产值为16.8亿元,占总产值的3.2%;集体企业总产值为8.1亿元,出现了多种所有制成分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同时,发达国家的医疗器械企业为了降低制造、研发和临床试验等费用,纷纷在发展中国家寻找加工成本低,又无需转让核心技术的外包业务“车间”。中国目前成为国际医疗器械产业转移的主要承接区,这也给中国医疗器械企业提供了学习借鉴的机会。中国的医疗器械外包业务可以粗略分为4个部分,即金属配件、塑料配件、电子配件和增值服务,其中,利润最高的金属配件制造和增值服务提供业务增长机会最大。

从地域分布来看,我国医疗器械行业集中在东南部沿海地区。市场占有率居前六位的省份占全国市场80%的份额,显示了医疗器械行业较高的地域集中度。

在产品布局上,我国病人监护系列产品市场需求量大,机电一体化技术复杂性和加工难度相对而言不大,生产厂家较多。中档产品在国内外市场已创建较好声誉,2006年出口数量超过5万台。医学影像设备品种多,生产队伍也大。五大医学影像设备品种中除核医学成像设备PET、SPECT外,都有境内产品上市,多限于中档产品,其中B型超声成像仪器和X射线诊断系统的出口数量接近2.5万台,但B型超声成像仪绝大部分是C、D档次的。临床实验室设备不断出现新产品,有两分类和三分类血球计数仪、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半自动生化分析仪、血凝分析仪、酶免疫分析仪、尿液分析仪等。

二、中国医疗器械产业发展特点分析

由于我国具有庞大的消费群体和政府的积极支持,我国医疗器械市场发展空间广阔,产业发展呈现如下发展特点。

1、经济发展带动医疗服务需求升级,导致健康服务需求显著增加。医疗服务市场的逐步开放,使国内外资本投资中国医疗服务产业的速度加快,从而直接导致医械市场需求的增加。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医疗器械的选用会越来越先进,其产品结构会不断调整,功能更加多样化,市场容量会不断扩大。医疗器械产业作为促进经济增长、提高国民福利的重要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以人为本发展理念的不断增强,中国的医疗器械产业将会获得更快发展。

2、医院信息化趋势引发医疗器械需求增长。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医疗领域的信息化和网络化是今后医疗管理的发展趋势,这个趋势会引发对影像化、数字化等高精尖医疗设备的需求增长。随着IT技术的发展及其与医疗技术的结合,造就出许多新的医疗方法。近年来,随着B超、CT、核磁共振装置、直线加速器、超声定位体外震波碎石机、神经电位诊断系统、正电子断层扫描机、伽玛照相机等一批尖端精密医疗仪器设备的广泛应用,医疗器械市场销售额增幅十分惊人。医疗领域的信息化和网络化给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带来巨大的市场空间,医疗领域的信息化和网络化是今后医疗管理的发展趋势,这个趋势会引发对影像化、数字化等高、精、尖医疗设备的需求增长。医院信息系统的普遍建立又使得医院有了进一步建立以医学影像存档与通信系统为核心的临床信息系统的要求,占全部医疗信息90%以上的医疗影像信息的处理更是今后医院信息化的核心所在。医院信息化趋势给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市场空间。据推算,全国医学影像存档与通信系统市场的总需求达2l1.7亿元,如果考虑到由其衍生出的高档影像设备以及其他一些附属设备市场,PACS的市场容量将达到300亿元以上。

3、医疗器械产业向创造高附加值发展。产业的高风险性和高投入性必然需要高回报率来支撑,所以医疗器械产业研发费用的高额投入必然导致医疗器械新产品的高附加值,只有如此,医疗器械企业才能发展壮大,医疗器械产业才能承担更大的社会责任。

4、医疗器械产业向相对垄断性发展。医疗器械产品需求的世界性和生产集中性,使医疗器械产品成为世界贸易最广泛的产品之一。由于医疗器械产业高技术、高风险等特征及市场竞争激烈程度,使得医疗器械制造业为少数大医药企业所垄断,使少数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医药市场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尤其自80年代以来世界医疗器械企业并购重组浪潮愈演愈烈,跨国企业兼并收购进一步加大了市场集中度。

三、中国医疗器械产业面临的问题

医疗器械制造业成为世界高技术产业中发展最为迅速的产业之一,它在我国的发展十分迅猛。但由于过度注重持续总量增长,而产生大量结构性矛盾,市场分散、集中度不高且管理不规范等问题使我国医药制造业总体水平比较低,国际竞争力弱。当前,中国医疗器械产业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以下诸多问题。

1、医疗器械产业规模结构分散。我国医疗器械企业规模过小,产业组织结构分散,使产业竞争力水平处于较低水平。我国医疗器械制造业长期实行一种追求数量增长的外延式粗放型扩张战略,虽然近年来通过兼并重组,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生产集中度的问题,但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2007年我国共有医疗器械企业近6000家,在如此多的医疗器械企业中,中小企业占80%以上,而大型企业所占的比例不足5%。产业集中度的严重偏低导致我国医疗器械制造业的规模效应和潜在生产力难以发挥,使医疗器械制造业的生产管理水平和生产利用率低,市场占有率低,抵御风险能力也偏弱。目前我国在研究、生产、销售等各环节已大力推行相应的ISO等各项质量管理规范,但由于我国医疗器械制造业整个行业的规模偏小,使企业质量管理体系难以推广,医疗器械产品的质量可靠性得不到国际承认,很难打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

2、医疗器械制造业产品结构重复。我国医疗器械制造业企业不仅规模普遍较小,而且长期存在严重的低水平重复建设,由于企业多、品种少,大量企业生产相同的产品,造成恶性竞争。例如河北霸州一带的民营医疗器械企业就有七八家,但生产的产品同样是技术含量不高的病床及周边产品。多个医疗器械企业重复研制生产同一产品品种会造成医疗器械制造业劳动生产率低下,能源消耗和物资消耗较高,并且污染严重,同时造成各企业分工不足,成本增加,低水平的过度竞争而造成许多效率低下的医疗器械企业出现亏损,最终导致整个医疗器械制造产业的严重亏损而无法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和悲哀的产业内耗局面。

3、医疗器械制造业技术结构落后。我国医疗器械制造业的技术结构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还有较大的差距,生产技术还十分落后,显著地反映在我国医疗器械商品进出口贸易中产品档次不高,专业化程度较低。失衡的进出口产品结构也造成了我国医疗器械制造业出口利润低效益差。4、医疗器械制造业生产结构失衡。创新能力是医疗器械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其中技术创新的问题最为突出。国际医疗器械市场上产品的竞争主要表现在依靠创新研究成果来抢占市场垄断地位。我国医疗器械制造业是在50年代十分薄弱的基础上建立的,而国际上50年代和60年代却是医疗器械发展的黄金时期。我国医疗器械制造业这些年来的发展一直走的是以仿制为主的道路,医疗器械的研发与创新能力处于低水平重复状态。同时由于我国政府对于我国医疗器械制造业的政策导向不够,对于医疗器械研发的资金支持严重不足,及风险投资机制和信息市场建设尚不健全等原因,致使我国医疗器械制造业的新产品研究缺少鼓励创新机制和宏观环境,因此,众多的医疗器械企业不愿或不能研究和开发新产品,于是把焦点投到了开发时间短、见效快的仿制品种上,使得我国医疗器械制造业新品研发一直处在较低水平上。

四、影响我国医疗器械产业发展的原因

1、经济因素。经济因素制约了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的速度和方向。社会医疗卫生总费用的水平取决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以占国民生产总值(GNP)的比例来估计。我国在20世纪末社会卫生费用约占GNP的5%左右,远低于美国(早在1993年美国已经达到了19%)。现阶段,一方面由于人民消费水平有限、医院经济实力较差,大多数中、下层医院买不起也用不起昂贵的现代化医疗设备;另一方面受国家和企业财力的限制,资金投入相对较少,医疗器械开发能力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医疗器械产业的发展。

2、技术因素。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技术水平相对较低,这是影响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的又一重要因素。资料显示,我国医疗器械产品的总体水平比发达国家落后15年,主要医疗器械产品达到当代世界先进水平的不到5%,产品可靠性差、性能落后,市场竞争力弱。即使是中低档医疗器械产品,我们也不能与发达国家相比。以呼吸机为例,产品平均无故障时间仅200小时左右,而国外产品高达3000小时。另外,当今医疗器械产品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产品被仿制的可能性大为减小,竞争壁垒大大提高。相对低下的技术水平,削弱了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竞争力,极大影响着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

3、社会因素。社会因素涵盖诸多方面的内容,比较复杂。诸如企业所有制结构的转换、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医疗保健体制的变革、国家政策的扶持等等,这些都影响我国医疗器械产业的发展。随着改革的深入,制约我国医疗器械产业发展的各种社会因素将逐步得到解决。

【参考文献】

[1]常健:透视我国医疗器械市场[J].上海生物医学工程,2003(4).

[2]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2007年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年鉴[Z].2008.

医疗产品行业发展范文第4篇

一、指导思想

按照新型工业化的要求,把握医疗器械产业发展趋势和规律,围绕我市医疗器械产业发展的实际,进一步进行科学规划、实现合理布局,推动资源整合、促进集聚发展,加强科技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强化政府服务、打造良好环境,推动我市医疗器械产业持续又好又快发展,着力打造全省一流、全国知名的医疗器械产业基地。

二、发展目标

打造一个高水平的医疗器械产业园区,形成拥有比较优势的医疗器械产业集群,发展3-5个具有较强实力和竞争力的骨干企业和企业集团,培育一批知名医疗器械企业品牌和注册商标,形成地域特色鲜明、产业优势明显、发展重点突出、实力不断增强的医疗器械产业发展新局面。力争“十二五”期间产业年均增速25%以上,建成省级服务业集聚区、特色产业基地和全国知名的医疗器械集散地,力争“十三五”期末医疗器械产业在全市的贡献份额达到3%。

三、主要任务

1.高标准打造发展平台。以下原镇医疗器械产业园为基础,规划建设市下原医疗器械产业园区,明确为市级专业园区,作为统一承载全市医疗器械产业发展的平台。为加强行业监督、管理和自律,推动医疗器械产业集聚集约发展,今后新发展的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原则上集中在下原医疗器械产业园区注册。充分放大特色优势,筹建下原医疗器械集团公司,注册“下原医疗器械”商标。

2.加大项目、人才招引力度。举全市之力加强医疗器械产业的招商引资工作,瞄准国际一流企业、国内一线品牌企业,加强推介我市的投资环境和产业基础,努力招引一批规模大、产出高、品牌好、带动力强的企业落户,力争到“十二五”期末,企业总数达到200家。其他镇(区、园)引荐项目落户于下原医疗器械产业园区的,按《关于镇(区、园)相互引荐项目的奖励办法》(皋办〔2012〕66号文件)予以奖励。切实加大人才引进力度,不断完善园区环境,让人才引得进、留得住。

3.加快产品研发、市场拓展步伐。引导医疗器械产业加大科技创新、产品研发力度,不断开发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搭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有针对性地解决医疗器械研发中遇到的问题,为医疗器械产业提供技术支撑。充分发挥下原镇科技服务中心(市级孵化器)的作用,更好地为科技型中小医疗器械企业提供优质的创业服务。鼓励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参加国内外展销活动,不断提高市场份额,努力提高高端产品的出口比例。

4.持续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引导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企业放大优势、错位发展、做大做强,促进医疗器械生产型企业向III类产品、高端产品、出口产品生产拓展,医疗器械经营型企业向国内知名品牌、上市公司、国外品牌的总商、一级商、二级商提升。市医疗器械同业商会要不断加强行业自律,组织培训企业人员,提高行业素质,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拓展行业发展空间,促进医疗器械产业的健康发展。

5.加强行业发展的服务监管。食品药品监督局等业务主管部门在加强行业监管、规范行业秩序的同时,要积极培育医疗器械产业集群,促进医疗器械企业又好又快发展。对医疗器械生产企业,重点监管《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实施、原材料供应资质审核、按批准工艺组织生产以及产品出厂的检验等;对医疗器械经营企业,重点监管经营方、供应方和销售方资格审核以及相关台账资料的建立;按照产业发展规划引导企业落户,及时提业发展信息,帮助和指导企业做大做强。

四、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保障。成立市医疗器械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由市政府分管工业经济的副市长任组长,市政府办公室、发改委、财政局、监察局、检察院(反渎局)、科技局、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国税局、工商局、国土局、住建局等部门和下原镇负责人任成员。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责是:贯彻落实市政府有关加快医疗器械产业集聚发展的政策意见,研究制定医疗器械产业园区发展规划、发展目标及发展措施,负责处理医疗器械产业园区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完成市政府交办的其他任务。

医疗产品行业发展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医疗器械 现状 发展对策

1 我国医疗器械产业现状

我国的医疗器械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到2000年底,全国医疗器械行业产值已突破500亿元,医疗器械 工业 企业 5 700多家,生产品种达5 000多个,已能够生产部分高 科技 产品如CT、核磁共振、彩超、γ刀等。但是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医疗器械技术含量不高,不少核心技术仍被发达国家大公司垄断,而且所占国际市场份额不足2%。

由于庞大的消费群体和政府的积极支持,我国医疗器械市场发展空间极为广阔,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① 经济 发展加速,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口逐步老龄化,医疗服务需求升级,促进了医疗消费的增长和医疗器械的需求; ② 医院 信息化引发了医疗器械需求增长。随着 计算 机和 网络 技术的发展,医疗领域的信息化和网络化引发了对影像化、数字化等高精尖医疗设备的需求增长,给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带来巨大的市场空间;③国家政策变化带动医疗器械需求增长。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制度逐步降低了医院对药品收入的依赖程度,提高医疗服务收入是医院减少对药品收入依赖程度的重要途径,由此产生的对中高档医疗设备的需求将构成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的一个持续动力;④加入WTO 后,我国医疗器械出口的外向度加大,加入国际市场的空间更为广阔;⑤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将促进医疗器械消费的增加,我国现有医疗机构总数达17.5万家,其中县级以上的医院只有1.3万家,医疗仪器设备的水平较差,亟待提高,这给我国医疗器械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虽然国内医疗器械市场在不断扩大,但我国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在很大程度上还保留着传统的生产模式,技术水平仅处于中、低档,低水平重复生产现象严重,竞争能力较差。在我国医疗器械行业销售收入排名前10位的企业中,外资、合资企业就有7家;前50名企业中,合资、外资企业的销售收入和利润总额都在50%以上,外资和合资企业成为国内医疗器械市场的主力军。我国除了超声聚焦等少数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外,技术总体水平和国外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而这种状况在短时间内很难改变。

2 影响我国医疗器械产业发展的因素

2.1 经济因素

经济因素制约了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的速度和方向。 社会 医疗卫生总费用的水平取决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以占国民生产总值(GNP)的比例来估计。我国在20世纪末社会卫生费用约占GNP的5%左右,远低于美国(早在1993年美国已经达到了19%)。现阶段,一方面由于人民消费水平有限,医院经济实力较差,大多数中、下层医院买不起也用不起昂贵的 现代 化医疗设备;另一方面受国家和企业财力的限制,资金投入相对较少,医疗器械开发能力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医疗器械产业的发展。

2.2 技术因素

2.3 社会 因素

社会因素涵盖诸多方面的 内容 ,比较复杂。诸如: 企业 所有制结构的转换;市场 经济 体制的完善; 现代 企业制度的建立;医疗保健体制的变革;国家政策的扶持等等,这些都 影响 我国医疗器械产业的 发展 。随着改革的深入,制约我国医疗器械产业发展的各种社会因素将逐步得到解决。

3 提高我国医疗器械产业竞争力的对策和建议

3.1 国家政策扶持和保护

产业的快速发展,有赖于产业政策的助推器作用,而我国医疗器械产业政策中还存在着制约因素,需要进一步进行改革:①国家制定一些税收、信贷等优惠政策。欧洲和日本的医疗器械行业是作为福利行业进行扶持的,我国可以借鉴 参考 ;②要在政府采购政策上给予相应的扶持。在同等条件下应优先采购国内医疗器械产品;③建立和健全医疗器械方面的标准认证体系,加强认证力度,争取早日与国际标准接轨;④加大宏观调控力度,把面广量大的医疗器械作为发展重点,通过调整医疗器械产业、产品和企业组织结构,鼓励企业联合兼并,实现规模经济,以提高生产集中度和市场占有率;⑤医疗器械行业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知识密集、资金密集的高技术产业, 目前 状况下,单个企业无论是资金上还是技术上都难以完成大规模的研发,政府需要在科研基金上倾斜。

3.2 企业自身竞争实力的提高

企业要在强化研发能力、提高营销水平、调整产品结构、重视质量管理以及加强交流合作等方面多作努力,增强自身实力。这是提高我国医疗器械产业竞争力的关键。

(1)强化研发能力。医疗器械产业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知识密集、资金密集的高技术产业,涉及到医药、机械、 电子 、塑料等多个行业, 科技 含量相对较高。目前,我国医疗器械制造企业数量多、规模小,严重缺乏研发和规模生产实力。因此,强化研发能力,加速产品的升级换代,提高产品科技含量是当前我国医疗器械企业的当务之急。

(2)提高营销水平。在与国际龙头企业的竞争中,本土化的直销将成为国内企业的优势,而诚信度低、 网络 脆弱的模式则是进口产品市场营销的软肋。因此,发挥直销优势,重视名牌效应,提高营销水平,是国内企业赢得竞争的有力武器。

(3)调整产品结构。优先发展经济实用的、高质量的中低档产品,不能片面强调高、精、尖产品,而应综合考虑疗效好、质量可靠、成本低的产品。要开展市场 分析 和需求预测,生产适销对路产品,以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重视质量管理。我国的医疗设备较国外产品在质量和售后服务上存在着较大的差距。重视产品质量管理,加强售后服务,是我国医疗器械企业赢得市场竞争的长远大计。

医疗产品行业发展范文第6篇

关键词:医疗器械;服务贸易;研究

中图分类号:R197.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4-0-01

进入21世纪以来,生物医学步入了高速发展期。生命科学的发展不仅仅提高了人们的健康水平,以带来了医疗服务水平以及医疗装备的提升,医疗器械在疾病的诊断,治疗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医疗器械行业作为高科技领域的生力军,成为新的国民经济增长点[1]。医疗器械行业甚至成为了国家制造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改革开放的30多年间,我国医疗器械制造业实现惊人的发展[2],但我国但要想成为医疗器械行业强国,我国医疗器械行业还需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向产业链高端高端延伸。伴随着产品的技术升级以及市场需求的多样化延伸,医疗器械行业的服务贸易将对我国医疗器械产业结构优化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医疗器械服务贸易的发展趋势

我国学者曾提出了服务型制造的概念[3],它是制造与服务相融合的新型产业形态,是一种新的商业模式和生产组织方式。高新技术产业中将服务与制造相互融合,一方面企业通过相互提供工艺流程级的制造过程服务,合作完成产品的制造;另一方面企业通过为制造企业和客户提供覆盖产品全生命周期的业务流程级服务,从而为客户提供全面的产品服务。服务贸易正是从贸易分工中分离出来的区别货物贸易的一种非实物交换。

目前,全球产业结构正在由“工业型经济”逐渐转向“服务型经济”;同时生产业开始迅猛发展,并在促进制造业发展和提升区域竞争力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生产业的迅速增长是全球分工和制造厂商内部服务活动外部化的结果。目前,全球GDP的58%来自于服务业,尤其发达国际服务产业比重更高,一般占到其GDP的60%-80%,中等发达国家为50%~60%,服务贸易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达到了25%[4],并且增长势头迅猛。医疗器械行业服务贸易的将在以下方面上有所发展:

1.在服务范式上,从传统的标准化服务向定制化服务转变。随着医疗服务的深入发展,医疗器械产品的多样化和个性化也越来越受到重视,这就对医疗器械行业的服务贸易产生了更高的要求,面向顾客而言,为了争夺市场,企业必然推出其个性化的服务;为了改进产品的质量与适用性,医疗器械企业也必然会引进基于产品全周期的定制化服务,有针对性的提高企业自生竞争力。

2.在交易方式上,也由一次易变为长期的基于关系的交易。由于医疗器械产品的特殊性,所以产品不同于其他的商品,仅仅只需一次易即可,医疗器械的交易涉及到产品的使用、调试、维护、以及反馈等等,是基于长期的交易,服务贸易的发展,将为企业更好的实现这种长期合作,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3.企业产品从单纯的实物产品变为“产品+服务”。现如今医疗器械已经成为了医疗服务的重要支撑,先进的医疗服务对医疗设备的依赖度越来越高,所以这就要求医疗器械企业的产品不仅仅是实物产品,还应该围绕着医疗服务为主题,提升产品的综合质量。

4.企业从注重成本和效率变为关注客户的满意度。在当今国际市场,成本效率固然重要,但是医疗服务往往更加关注顾客的满意程度,医疗器械行业内服务贸易的推广有助于推动企业转变理念,争取顾客。

二、我国医疗器械服务贸易对产业的影响

对于医疗器械制造企业来说,服务转型对整个行业的竞争格局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下面分别从消费者、供应商和行业内现有竞争者三个方面,分析医疗器械行业服务贸易对于产业的影响。

1.消费者。在服务型制造模式下,医疗器械制造企业从传统的为顾客提品模式,向为顾客提品服务系统的进行转变。在这种模式下,顾客将更加接受这种基于顾客关系和产品周期的服务贸易,形成企业的比较优势,有助于企业获得顾客忠诚度,而且顾客会在潜意识认可这种服务的扩展,逐渐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

2.供应商。医疗器械制造企业向知识密集型的创新型企业转变是企业发展的关键,然而企业的有限资源却难以支撑其在各个环节各个阶段都具有竞争力,基于提升管理效率和发展核心竞争力的考虑,企业对于生产产生了极大的需求。 以制造业的需求为驱动,外部生产市场逐步形成,企业开始将非核心业务外包给专业的生产供应商,以提高核心竞争力。分工的细化,将对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结构优化起到重要作用。

3.竞争者。利用服务贸易中的优势资源,医疗器械生产企业主体能够改善管理效率,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寻找具有比较优势的制造和服务资源,降低制造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控制生产投资风险,加强企业应变灵活性[5]。同时服务型制造企业能够更好地在制造环节进行业务流程协作,实现企业创新水平的提高,生产出技术复杂度更高、创新性更强的产品,从而在行业市场中获得竞争优势。

三、总结

我国医疗器械产业正处在国际医药市场空前繁荣的大环境下高速发展,也处在产业结构升级的关键时期,现有的高污染、高能耗等生产方式将难以支撑医疗器械制造业的持续快速发展,由此我们开始关注如何通过发展服务型制造迅速提升制造企业的竞争力,实现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这已经成为服务贸易经济背景下,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通过制造与服务的融合,为我国医疗器械行业转型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制造企业的服务转型改变了传统的行业竞争格局: 医疗器械行业中现有竞争者的价值链不仅仅围绕着产品,而是向服务领域延伸;消费者参与产品的开发设计等生命周期的全过程,并希望得到个性化和专业化的产品和服务;行业分工的更加细化催生了供应商专业化程度,提高整体协作能力;产品差异化和顾客参与提高了顾客忠诚度,使得替代品的直接威胁减少;潜在进入者可以通过整合市场资源,迅速获取竞争优势。医疗器械行业内服务贸易的继续深入开展将对行业内技术和产品结构优化提供了另一种角度的解决办法。

参考文献:

[1]李小敏,陈德棉.医疗器械行业核心竞争力分析 [J].现代管理科学,2009(02):61-63.

[2]卜绮成.振兴有望-我国医疗器械30年回顾[J].中国医疗设备,2008(09):97.

[3]孙林岩,李刚,江志斌等.21世纪的先进制造模式——服务型制造[J].中国机械工程,2007(19):2307-2312.

[4]刘旭 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J].国际商务财会,2012 (01):12-15.

医疗产品行业发展范文第7篇

关键词:新医改;医疗行业;现状;问题;建议

国家发改委于2008年10月在“新医改”中明确提出政府应该加大管控力度并且不断增加政府投入。通过政府投入的增加来促进全民医保的实现,促进国内医疗行业更好更快的发展。就目前而言,我国医疗行存在资源配置不合理和产生过剩的情况。因此,随着医疗改革的深入,研究国内医疗行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找出当前医疗行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对于促进我国医疗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当前我国医疗行业的发展现状分析

1.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

由于种种历史原因的影响及国内地区区域医疗行业投入的总量的不同,从而形成了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的情况,甚至存在收费不透明、不合理、服务水平低下等现象。当前,全国范围内占据总人口不足百分之二十的大城市拥有百分之八十的医疗机构、人才和经费,而拥有总人口百分之八十的广大农村则缺医少药。

2.市场规模逐渐扩大

根据我国相关部门统计,从我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后,人们用于医疗卫生事业的消费比重逐年上升,特别是新千年滞后,弹性系数高达1.3。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国民生产总值每增加百分之一,医疗为事业就会增长1.3%。当前我国一年的医疗卫生总支出大约5000亿元,超过国民生产总值的5%。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快速提升,对于医疗卫生事业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这一数字将会以更快的速度增长,使得我国整体医疗市场规模将持续高速增长。

3.医疗行业进入全新发展时代

随着我国新医改的实施,医疗行业的改革也在不断的深入,医院为了适应新医改的要求,更好的满足市场需求,必须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环境。医院已经进入了全新的品牌管理阶段,提供特色服务,实现软件和硬件优化升级,满足市场和病人的需求,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才能建立起长久、良好的医疗供需合作关系。

二、我国医疗行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1.医疗行业政策逐渐开放

从中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后,加上中国加入wto,我国逐步实施开放的医疗行业政策,以便于促进促进医疗行业更好的吸引外资。中国医疗行业面临的现实情况是,一方面融资渠道单一,从而导致基础医疗建设缺乏必要的资金,另一方面,庞大的医疗消费市场正在快速形成,发展潜力巨大。

2.新医改逐渐深入为医疗产业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

根据2000年2月正式出台的《关于城镇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已经正在大刀阔斧的改革。尽管在改革的实施过程中必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我们可以肯定的说新医改的实施是必然要求,必将促进医疗行业更好的发展。

3.“追求健康”成为人们关注热点

随着新医改的实施深入,我国医疗行业必将迎来“春天”,加上新时期人民追求高质量、高标准的生活方式,医疗行业的前景是非常乐观的。人们能够真正的实现健康生活,不仅是新时期广大人民的需求,更是国家对于医疗行业的要求。随着健康费用支出不断增加,加上中国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医疗行业需求逐渐由治病型向保健型转变,更好的为广大人们群众服务。

三、医疗行业应对“新医改”的措施建议

1.积极引导医疗企业合并和重组,优化现有资源

我国大多数医疗行业中的企业或其他机构规模较小难以真正的形成规模效益。国内范围内的医疗企业大多以中小型企业为主,即便是百强医药企业哈尔滨医疗集团同国外先进医药企业相比也存在较大的差距。国内医疗企业营业收入及净利润距离国外先进医疗企业的还有不小的差距。通过引导医疗企业重组,优化现有资源,可以推动产业链优化,实现产品优化升级,提升经济效益。

2.促进医疗行业加快技术创新,实现产品升级

首先,转变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实现产业优化升级,由单纯的追求产量的提

升转变为质量和技术双重提升,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其次,促进技术不断优化升级,走自主创新之路,实现产品的技术输出,转变经济增长模式;加快产品升级速度,加大制成品和半成品的输出,减少低附加值和低级产品或原材料的出口,更多地向欧美等先进国家出口高附加值的原料与制剂。

3.优化传统人事管理制度,实施人才战略

优化薪酬福利管理机制,改变和优化传统的人事管理制度,建立适合医疗行业发展的监督机制去杜绝拉关系、走后门等不文明现象。首先,做好岗前分析,明确规定医疗行业从业人员的工作职责和具体目标,按照“人岗匹配”的原则,选择更加适合的岗位工作,建立退出机制,淘汰不适合的医疗从业人员,净化用人环境。其次,通过业务技能及文化知识的考试、竞赛和培训,促使从业人员不断提升自主学习能力,不断夯实医疗行业人员储备,提升人员素质水平。再次,在现有的基础上提高素质人才的待遇,留住和吸引高层次人才。

4.医疗企业探索更为科学的发展模式

我国现有医疗企业大体上可以划分为四个主要类型分别为:市场导向性、广告导向性、战略导向性和品牌导向性。我国医疗行业大体运作模式大体较为单一,不利于更好的推动医疗企业发展。“新医改”的大环境下,国家对药品销售作了严格的规定,坚决杜绝医疗企业的违法推销。因此,医疗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的优势,生产出更多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填补市场的空缺,抓住利基市场,采取多样化、复合的运作模式。

结束语

通过上述分析,医疗行业已经进入新医改的范畴,这次对于医疗行业的改革是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作出的科学决策。新医改明确了今后我国医疗行业发展的及改革的基本方向,随着国家医疗行业相关措施及政策的出台与实施,将会推动医疗行业更快更好的发展,改变传统的医疗产业利益链及医疗市场格局,促进医疗企业市场行为发生根本的转变,对未来我国医疗产业的发展与整合将产生更为深远影响。(作者单位:中央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易镜明,张一甫,郑磊,李珊珊,徐列海,廖星昊,贺平鸽,丁丹,周思立.医药行业:创新与整合[j].资本市场.2011(01)

[2]贾品,张璐莹,王峦.基本药物制度对医药行业的影响[j].医学与社会.2011(03)

[3]李新洁,徐怀伏.医药行业多元化经营的动因和风险分析[j].中国药业.2011(04)

[4]黄敏,干荣富.新医改政策对医药行业影响分析[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11(05)

医疗产品行业发展范文第8篇

关键词:新医改;医疗行业;现状;问题;建议

国家发改委于2008年10月在“新医改”中明确提出政府应该加大管控力度并且不断增加政府投入。通过政府投入的增加来促进全民医保的实现,促进国内医疗行业更好更快的发展。就目前而言,我国医疗行存在资源配置不合理和产生过剩的情况。因此,随着医疗改革的深入,研究国内医疗行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找出当前医疗行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对于促进我国医疗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当前我国医疗行业的发展现状分析

1.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

由于种种历史原因的影响及国内地区区域医疗行业投入的总量的不同,从而形成了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的情况,甚至存在收费不透明、不合理、服务水平低下等现象。当前,全国范围内占据总人口不足百分之二十的大城市拥有百分之八十的医疗机构、人才和经费,而拥有总人口百分之八十的广大农村则缺医少药。

2.市场规模逐渐扩大

根据我国相关部门统计,从我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后,人们用于医疗卫生事业的消费比重逐年上升,特别是新千年滞后,弹性系数高达1.3。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国民生产总值每增加百分之一,医疗为事业就会增长1.3%。当前我国一年的医疗卫生总支出大约5000亿元,超过国民生产总值的5%。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快速提升,对于医疗卫生事业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这一数字将会以更快的速度增长,使得我国整体医疗市场规模将持续高速增长。

3.医疗行业进入全新发展时代

随着我国新医改的实施,医疗行业的改革也在不断的深入,医院为了适应新医改的要求,更好的满足市场需求,必须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环境。医院已经进入了全新的品牌管理阶段,提供特色服务,实现软件和硬件优化升级,满足市场和病人的需求,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才能建立起长久、良好的医疗供需合作关系。

二、我国医疗行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1.医疗行业政策逐渐开放

从中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后,加上中国加入WTO,我国逐步实施开放的医疗行业政策,以便于促进促进医疗行业更好的吸引外资。中国医疗行业面临的现实情况是,一方面融资渠道单一,从而导致基础医疗建设缺乏必要的资金,另一方面,庞大的医疗消费市场正在快速形成,发展潜力巨大。

2.新医改逐渐深入为医疗产业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

根据2000年2月正式出台的《关于城镇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已经正在大刀阔斧的改革。尽管在改革的实施过程中必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我们可以肯定的说新医改的实施是必然要求,必将促进医疗行业更好的发展。

3.“追求健康”成为人们关注热点

随着新医改的实施深入,我国医疗行业必将迎来“春天”,加上新时期人民追求高质量、高标准的生活方式,医疗行业的前景是非常乐观的。人们能够真正的实现健康生活,不仅是新时期广大人民的需求,更是国家对于医疗行业的要求。随着健康费用支出不断增加,加上中国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医疗行业需求逐渐由治病型向保健型转变,更好的为广大人们群众服务。

三、医疗行业应对“新医改”的措施建议

1.积极引导医疗企业合并和重组,优化现有资源

我国大多数医疗行业中的企业或其他机构规模较小难以真正的形成规模效益。国内范围内的医疗企业大多以中小型企业为主,即便是百强医药企业哈尔滨医疗集团同国外先进医药企业相比也存在较大的差距。国内医疗企业营业收入及净利润距离国外先进医疗企业的还有不小的差距。通过引导医疗企业重组,优化现有资源,可以推动产业链优化,实现产品优化升级,提升经济效益。

2.促进医疗行业加快技术创新,实现产品升级

首先,转变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实现产业优化升级,由单纯的追求产量的提升转变为质量和技术双重提升,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其次,促进技术不断优化升级,走自主创新之路,实现产品的技术输出,转变经济增长模式;加快产品升级速度,加大制成品和半成品的输出,减少低附加值和低级产品或原材料的出口,更多地向欧美等先进国家出口高附加值的原料与制剂。

3.优化传统人事管理制度,实施人才战略

优化薪酬福利管理机制,改变和优化传统的人事管理制度,建立适合医疗行业发展的监督机制去杜绝拉关系、走后门等不文明现象。首先,做好岗前分析,明确规定医疗行业从业人员的工作职责和具体目标,按照“人岗匹配”的原则,选择更加适合的岗位工作,建立退出机制,淘汰不适合的医疗从业人员,净化用人环境。其次,通过业务技能及文化知识的考试、竞赛和培训,促使从业人员不断提升自主学习能力,不断夯实医疗行业人员储备,提升人员素质水平。再次,在现有的基础上提高素质人才的待遇,留住和吸引高层次人才。

4.医疗企业探索更为科学的发展模式

我国现有医疗企业大体上可以划分为四个主要类型分别为:市场导向性、广告导向性、战略导向性和品牌导向性。我国医疗行业大体运作模式大体较为单一,不利于更好的推动医疗企业发展。“新医改”的大环境下,国家对药品销售作了严格的规定,坚决杜绝医疗企业的违法推销。因此,医疗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的优势,生产出更多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填补市场的空缺,抓住利基市场,采取多样化、复合的运作模式。

结束语

通过上述分析,医疗行业已经进入新医改的范畴,这次对于医疗行业的改革是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作出的科学决策。新医改明确了今后我国医疗行业发展的及改革的基本方向,随着国家医疗行业相关措施及政策的出台与实施,将会推动医疗行业更快更好的发展,改变传统的医疗产业利益链及医疗市场格局,促进医疗企业市场行为发生根本的转变,对未来我国医疗产业的发展与整合将产生更为深远影响。(作者单位:中央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易镜明,张一甫,郑磊,李珊珊,徐列海,廖星昊,贺平鸽,丁丹,周思立.医药行业:创新与整合[J].资本市场.2011(01)

[2]贾品,张璐莹,王峦.基本药物制度对医药行业的影响[J].医学与社会.2011(03)

[3]李新洁,徐怀伏.医药行业多元化经营的动因和风险分析[J].中国药业.2011(04)

[4]黄敏,干荣富.新医改政策对医药行业影响分析[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11(05)

医疗产品行业发展范文第9篇

关键词:医疗;器械;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TH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7-0073-01

1我国医疗器械产业发展前景

现代医学对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先进的医疗设备的诊断,在发达国家,医疗设备与器械产业和制药业的产值大体相当。而在我国,前者产值只是后者的1/5,这种比例的严重失调预示着医疗设备与器械产业在我国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医疗器械已经成为医药保健品类商品中第二大进出口商品。数据显示,2005年中国医疗器械出口继续快速增长,出口额高达36.79亿美元,同比增长32.48%;进口额为37.86亿美元,同比增长15.32%。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社区医院的发展需要购置新的仪器和设备,中国医疗器械市场潜力巨大。

2我国医疗器械产业发展内在动力

由于庞大的消费群体和政府的积极支持,我国医疗器械市场发展空间极为广阔,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①经济发展加速,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口逐步老龄化,医疗服务需求升级,促进了医疗消费的增长和医疗器械的需求;②医院信息化引发了医疗器械需求增长;③国家政策变化带动医疗器械需求增长;④加入WTO后,我国医疗器械出口的外向度加大,加入国际市场的空间更为广阔;⑤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将促进医疗器械消费的增加,我国现有医疗机构总数达17.5万家,其中县级以上的医院只有1.3万家,医疗仪器设备的水平较差,亟待提高,这给我国医疗器械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3与国外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据统计,我国现有医疗器械生产企业2900多家,可生产47个大门类、3500多个品种、12000余种规格的医疗器械产品。但是,在令人欣喜的数字背后,中国的医疗器械产业却也存在着不小的隐忧。例如在发达国家,药品与医疗器械的产值大体相等,而我国后者仅为前者的20%,甚至更低。不仅行业规模相对偏小,本土医疗器械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竞争能力更令人担忧。技术水平的落后表现在终端,医院除了一些简单的消耗性材料外,大量的设备都采用进口的产品。

4建议

(1)增强政策扶持力度,提高行业竞争实力。①政府主管部门要从具体项目入手,扶持一批市场需求量大、发展前景好、带动辐射作用强、具有创新技术、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发展民族工业,实现产业化,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②建立国家医疗器械发展基金,建立工程与医学临床密切结合的新体制,加强医疗器械工业共性技术和研究开发,鼓励已具有名牌效应的大型机电企业从品牌、资金实力入手,快速培育成为医疗器械名牌企业。③引导和加强行业之间的专业化协作国际OEM配套,充分发挥各行业的优势,把握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发展和应用,提高技术开发能力和产品性能质量。④对量大面广的医疗器械,特别是一次性消耗产品,以规模经营为目标,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鼓励兼并联合,淘汰一批小规模、低素质的生产企业。

医疗产品行业发展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宁波市;医疗器械产业

一、引言

(一)关于发展医疗器械产业发展的背景

医疗器械产业具有高度的战略性、带动性和成长性,是当今发展较快、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高、市场需求稳定增长的高新技术产业之一,也是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高产出的产业,其战略地位受到了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据统计,全球医疗器械市场销售额从2002年2100亿美元增长到2011年4325亿美元,复合增长率为7.49%;而我国医疗器械产业在这10年间的复合增长率达到了20.66%,预计到2050年我国在医疗器械市场所占份额将达25%。但总体而言,我国医疗器械产业与发达国家相比,研发水平、创新能力、市场监管等差距还比较大,产业竞争力不强。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老龄化时代的到来,医疗器械作为朝阳产业,已引起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宁波市制定了《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若干意见》,已把生命健康产业作为战略新兴产业之一,医疗器械产业作为生命健康产业的支柱产业,将在宁波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宁波市医疗器械产业发展现状

目前,宁波市医疗器械生产企业305家,年产值亿元以上企业7家,5000万元以上企业14家。出现了诸如以海尔施、美康为代表的体外诊断试剂骨干龙头企业,以鑫高益磁共振成像系统为代表的民族医疗设备规模企业,以蓝野为代表的口腔治疗设备及医用灭菌设备生产企业,以宁波天益为代表的浙江名牌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器械生产企业以及上市的戴维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等。但是,宁波市医疗器械生产企业数量众多,普遍规模不大,存在着多、小、散现象;产品同质化、低水平重复和市场竞争水平提高不快、产业技术和人才集聚度偏低等问题。与国内和周边医疗器械产业发展迅猛的深圳、江苏、上海等省市相比,呈现差距逐渐拉大趋势。

二、宁波市发展医疗器械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管理体制欠合理

我国科技部门在划分学科领域时,把医疗器械分别归入了机械、电子技术、新材料、仪器、医药生物等其他学科,造成医疗器械新技术、新产品归类不明确,在申报政府有关部门支持项目时处于不利地位。

(二)政策支持力度不够

宁波市医疗器械企业大都处于初创期和微小企业,急需政府给予政策扶持,可现有一些扶持和奖励政策往往与初创期和微小企业无缘,且目前一些扶持政策(财政经费)都散落于多个部门,类似于撒胡椒面的做法不能使医疗器械产业得到很好的开展。表现在:一是“平均主义”虽然使大部分企业都享受到了政策支持,但也意味着每一家企业真正享受到的政策红利还是很有限,因此宁波市当前的政策导向象征意义明显大于实际意义,对于扶持规模企业没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二是“平均主义”不能体现政策导向,没有从根本上发现一些潜力比较大、成长性比较好的医疗器械企业,因此也就使这些企业不能迅速脱颖而出,形成示范效应,带动整个产业的发展。

(三)中高端人才缺乏,研发体制欠缺

宁波市医疗器械绝大部分是中小企业,在初创期面临资金困难以及医疗器械专业人才培育主要在高校和科研院所等难题,导致企业普遍存在中高端研发管理人才缺乏的现象。中小企业因为自身研发实力不足,因此医疗器械研发主要依赖于大学和科研机构,而宁波市恰恰是医疗器械人才洼地,本地高校在医疗器械等及相关领域的科研能力不足,本地医疗器械生源也不能满足企业目前对于人才的需求。同时,为医疗器械产业服务的咨询、中介、金融、市场推广等专业机构缺乏,研究机构的优势与科技企业的需求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现象,很难形成一个比较完善的研发体制,普遍出现成果转化率低、产业发展后劲缺乏等问题。

(四)行业布局分散

国内外医疗器械产业发展的经验均证明,形成有效的产业集群是做好该行业快速发展的必由之路。我国己形成三大医疗器械产业集聚区(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及京津环渤海湾三大区域。据不完全统计,这三大区域医疗器械总产值之和及销售额之和均占全国总量的80%以上,它们中有的己具备与国际大公司竞争的实力),比如,以北京为中心的环渤海湾地区(含天津、辽宁、山东),形成了骨科器材和心血管器材、计算机导航定位医用设备、呼吸麻醉机、数字超声、加速器、DR、 MRI的产业集聚区。借助政府政策和高校的科研力量,在集聚区中的企业迅速发展,一批小企业在几年时间中,产值己超过亿元。相比之下,宁波虽然地处长三角,拥有独特的区位优势,但宁波市医疗器械主要产品分布比较分散,全市各县(市)区都有医疗器械企业,不能形成区域特色优势,已经严重制约了宁波市医疗器械产业发展。

(五)产品质量不稳定,市场监管力度不强

医疗器械是涉及到人类生命健康的特殊产品,产品的质量是整个行业的生命。然而,目前国内部分企业追求自身利润而忽视产品的质量和性能,挫伤了用户使用国产器械的积极性,转而使用进口产品。如国内各类手术中需要的钢板、螺丝钉很多是从国外进口的,其主要原因是因为国产的钢板、螺丝钉容易断,存在质量风险。同时,因医疗器械质量导致的不良事件时有发生,虽然我国出台了《医疗器械质量体系管理规范》、《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等一系列政策法规,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医疗器械监管政策法规仍需不断完善与提升,市场监管力度需不断加大。

三、加快宁波市医疗器械产业发展的对策

医疗器械产业关乎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发展医疗器械产业已经成为一些地方的战略选择。为有效推动宁波市医疗器械产业发展,迅速做大做强、形成产业集群,从而占领未来该领域的制高点。本文提出以下五方面对策。

(一)理顺医疗器械产业发展管理体制和监管体制

一是理顺管理体制。建议政府积极向上级反映,并在宁波市把医疗器械产业像生物医药技术一样单独划分归类,以便引起政府有关部门对医疗器械产业的足够重视,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二是健全监管体制,促进产业创新发展。宁波市应致力于建立完善的医疗器械安全监管制度,提高本市产品使用安全性,打造一流医疗器械安全监管体系。完善医疗器械监管法规,健全规章制度,理顺行政部门的管辖关系,实现主管部门的独立,建立促进创新的政策环境;加强医疗器械使用环节的监管,建立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平台及不良反应上报体系,确保用械安全;完善医疗器械产品标准体系及检测制度,建立和健全标准认证体系,加强认证力度,争取早日与国际标准接轨。

(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培育规模型企业

政府集中财力,针对一些惠及民生的急需项目出台有力度的扶持政策,结合宁波医疗器械产业的研发和生产能力,提出一些科研或研发资助项目,融合产、学、研、医、用五方面,开展相关课题研究,进行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应用。相关部们应当从多方面出发,构建自主创新产业集群,培育规模型企业。调动地方政府及开发区的积极性,促进产业聚集和上下游配套单位的完善,以具体政策支持中小企业与龙头优势企业的分工协作;促进企业自有品牌与集群品牌结合,鼓励区域产业群内企业自主创新,形成区域突出,辐射全国乃至全球的产、学、研、用一体化医疗器械产业体系;鼓励企业联合兼并,提高集中度,遴选和促进具有持续创新能力的企业做精做强,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国际化医疗器械企业。从而使宁波市基层医疗服务中心的设施和力量得到加强,又使医疗器械产业快速发展。

(三)拓展医疗器械专业人才引进培养渠道

建议政府部门借鉴上海、江苏等地经验出台人才政策,吸引国内外医疗器械领域高层次人才到宁波创业就业;建立起与省内外高等院校合作平台,拓展企业引进一流和领军人才的渠道;从国际和医疗器械行业前沿视角建立海内外行业顶级人才专家库,为企业招聘提供帮助,为宁波市医疗器械产业规划发展与创新提供支持。

(四)巩固拓展医疗器械产业园

根据宁波市医疗器械主要产品搭建公共服务平台,巩固拓展现有医疗器械产业园,大力新增发展特色医疗器械“小微园”;以实施“区域品牌”为战略,加强产业布局和产业带发展规划,引导企业向专业性产业区域集中,形成具有宁波特色的医疗器械产业块状集聚优势,尽快使宁波市医疗器械行业步入快车道。

(五)加强整体规划和宏观调控度

产业的快速发展,有赖于产业政策的助推器作用,宁波市医疗器械产业的健康发展需要宁波市长远的规划和整体调控。首先,需要市政府层面制订医疗器械科技与产业发展规划,当务之急是,组织制订“十三五”宁波医疗器械行业发展规划,政府有关部门把宁波市医疗器械产业发展作为编制宁波市经济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重要课题,组织考察调研。由政府主管部门牵头,相关部门参加,发挥市医疗器械行业协会作用,开展对国内医疗器械发展先进省市的考察和对全市医疗器械行业调研,提出宁波市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的建议意见,为编宁波市医疗器械行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奠定基础;其次,统筹协调相关部门对医疗器械产业的支持力度,实现相关部门工作紧密衔接,集中优势资源,促进行业资源的集成优化;再次,应该加大政策扶持与保护力度、欧洲和日本的医疗器械产业是作为福利事业进行扶持的,我们可以借鉴参考。此外,政府在采购政策上要给予相应的扶持,在同等条件下应优先采购国内、宁波市本地医疗器械产品。

参考文献

医疗产品行业发展范文第11篇

中国的医疗是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信息化改革的。2011年,随着移动技术的快速发展,智能终端普及。2012年至2013年大型互联网厂商对移动互联的催化,引发移动技术继续发展,移动医疗应用开始大规模出现,资本热捧移动医疗项目,市场仍属小范围市场。由于政策、技术等种种壁垒及发展时间尚短等原因,我国的移动医疗仍处于初级阶段,很难在短期内快速规模化。但从市场前景来看,2014年、2015年由于前期资本的介入,部分企业开始有余力仔细设计可持续的商业模式框架,这也为后来者提供了发展范式。此阶段属于产业盘整阶段,主流厂商集团形成,如前期被投的5U、春雨、好大夫等移动医疗机构开始逐渐累积用户。预计2021年,市场将得到高速发展,整个产业趋向成熟。

移动医疗需求前景可观

新兴行业的快速发展基于市场需求,中国拥有全球最大增长最迅猛的移动用户群,其消费模式多样化,为移动医疗发展提供了众多可选择的细分市场。中国正在进行医疗政策改革,政府作为移动医疗的付费方,在医疗服务的可及性、质量和效率上进行大规模投入,不断提升医疗服务水平。两种力量的共同作用下,中国移动医疗服务市场前景可观。

另一方面,中国已于2010年进入深度老龄化阶段,即65岁以上人口超过总人口14%,预计2035年后,中国将和英国等欧洲国家一起进入超级老龄化社会,即65岁以上人口超过总人口的20%。医疗需求在这种情况下会激增。中国社会一直面临医疗资源分布不平衡和短缺的问题,医疗需求增长与供给不足的矛盾冲突,也为移动医疗深度发展创造了空间。

从美国移动医疗发展经验看,移动医疗的患者方需求包括慢性病管理、健康管理,医生方需求则包括医院内部沟通、患者沟通。双方面目前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包括:实体医疗资源长期匮乏,医疗支付面临压力和医改,互联网内生的渗透力量及电子、医疗技术的发展;医疗行业本身复杂的特性,缺乏成熟的商务模式及对传统就诊医疗模式的偏好等。

商业模式探索

移动互联行业的发展需技术与商业模式的共同成熟。适宜的技术研发推动了移动医疗发展,但并非主导因素。医疗行业的进入壁垒很厚,市场与政府之间的博弈严重,其中产业链条专业壁垒和传统医疗观念的强大粘性、法律法规是最重要的行政监管因素。

中国医药产业链从上游的原料药、中药材到终端的零售店医疗机构,相应政府部门都会进行相应管制。从药品价格管理、药品招投标政策、医疗保障制度到药品审批也存在相应限制。这些限制,使得中国的医药行业永远充斥着政府与市场、市场与市场间的博弈。

移动医疗行业的利益链条主要受三方面影响:付费方政府,产品决策者医院、医生,产品供应方药品、器械生产商。产品决策者、产品供应方都要受政府管制,产品供应方的产品还要触及医生。以医生患者等用户为核心,提供数据及信息服务。

中国人口基数大,患者存在看病难,费用高,看病不透明等实际问题。根据调查显示,几乎所有受访用户都表示可以接受移动医疗,特别是当移动医疗可以节约他们的看病时间,提高看病效率等实际问题时。截至2014年1月,中国的移动互联用户目前已经达到8.38亿人,占全球人口数的28%。这样的用户土壤,成为移动医疗发展的巨大潜能,为移动医疗的细分用户群分类提供了基础。同时中国移动医疗市场的成长也会成为未来世界各国争相效仿的对象。

中国移动医疗的商业模式

使用者付费:如好大夫和春雨医生采用了向用户收费的模式

转移支付:即付费者与使用者是两个群体。在产业链条上通常具有感情相关性或利益相关性。如杏树林就由向医生收费转而探索向药企收费之路。很多患者社区的收费模式也转向医药研产业链上的机构和厂商转移。

医疗产品行业发展范文第12篇

医卫用纺织品的产业发展问题一直是业内争论的焦点,医卫用纺织品发展的春天在哪里?据预计,2016年全球一次性医疗用纺织品需求量将达1980亿美元,或许这个数字可以直观表达医卫用纺织品的发展规模。

“应重点研究开发医用组织器官材料,同时发展高效医用防护产品,推广新型轻量、超薄、无刺激、可降解卫生用品。”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会长李陵申这样总结医用纺织品的发展方向。

极具发展潜力

有报道指出,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提高,医疗卫生用纺织品的市场渗透率和消费量逐步提高。随着技术进步,医疗用纺织品在技术水平、防护功能上都有了极大提高,我国企业生产的高性能、高品质的医疗用纺织品大多出口到美国、日本、欧洲、大洋洲等地。据统计,我国每年进口的医疗用纺织品达60亿美元,而进出口的价格差达3.19倍,可见该领域的发展空间巨大。

为此,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与国家有关部门建立了“医疗用纺织品联合推进机制”,旨在推进我国技术水平高、产品性能好、防护能力强的医疗用纺织品在国内的推广应用,促进我国医用纺织品行业的发展。

目前医卫用纺织品最发达的五个市场依次为美国、欧洲(以欧盟国家为主)、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这五大市场医用纺织品的销量约占世界医用纺织品市场总销量的90%。

我国医卫用纺织品行业的发展从2000年之后才真正进入快速增长期。据公开数据显示,2008-2012年中国医疗与卫生用纺织品年均增长16%,2012年达11.5%,同年产量达到90.6万吨。产品涉及一次性医用服装、医用敷料、卫生巾、纸尿裤等。国内产品主要集中在医用防护纺织品和保健卫生用品方面,而生物医用材料则由于技术和行业壁垒等原因,一直处于基础研究阶段。

李陵申谈到,随着新材料、新技术的不断出现,医用纺织品产业规模迅速提升。但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医用纺织品在我国市场的认知度和消费量不高。医院更容易接受国外权威产品,从而造成国产生物医用纺织材料应用受限。

我国现有6万多家医院、11.5万家诊所、450多万张病床,为一次性医疗用纺织品提供巨大的发展空间。李陵申强调,内需是拉动一次性卫生用纺织品市场的主要动力。行业内的骨干企业具有规模、技术和市场优势,经营状况良好,部分企业有计划投资新的生产线。医用纺织品需要获得更多的关注,需要生产商和医疗部门之间合作更密切,尤其是在新产品设计和开发的初始阶段。

多重因素制约

在产业用纺织品的细分领域中,医疗卫生用纺织品一直是发展的重中之重,尤其是技术含量较高的生物医用材料。尽管发展潜力巨大,但医疗用纺织品存在着一些问题,如产品同质化、质量参差不齐、缺乏品牌战略意识;政策法规引导和保障机制缺失;标准制定滞后;资质认证空白。

据介绍,目前我国医疗卫生用纺织品主要分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技术含量较低的医疗卫生用基础材料,如手术洞单、手术服以及纸尿裤、卫生巾等产品纺织品,我国发展很快,但应用率不高,大部分都是出口;另一方面是生物医用材料,如手术缝合线、人造血管、人工透析导管、人造皮肤等,目前我国还处于基础研究阶段,产品基本靠进口。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医疗卫生用纺织材料领域,生物医用材料领域与发达国家比较,差距更大。发达国家已经进入应用研究阶段,我国仅处于基础研究阶段。究其原因,一是技术研究水平较弱,生物医用材料研究人才缺乏;二是体制方面的问题,一旦出现医疗事故引发医疗纠纷,企业为了解决成本问题,更倾向于进口相关产品;三是标准制度方面的因素,例如临床试验,因为审批制度的原因,国内一些生产企业宁愿先到国外进行认证,然后再销售到国内,也不愿意在国内进行认证。此外,标准体系也不健全,还有一次性手术用纺织品的环保问题等。

因此,李陵申建议国家加大两方面工作,一是加大高技术含量的生物医用纺织材料的基础研究力度,争取早日向应用研究过渡;二是加大低技术含量的医疗卫生用纺织材料的推广应用力度,提高基础医疗卫生用品的使用率。他指出,医学的不断发展促进了医疗卫生用材料的快速发展,反之,医疗卫生用纺织品尤其是生物医用材料的发展,也可促进医疗水平的有效提升,进而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因此,对这一领域,急需加大研发的力度。

李陵申还强调,要开展国内与国际技术合作,加快我国产业用纺织品在医疗用纺织材料方面的基础研究、整理加工技术研究、整理加工的试剂材料和设备研制和创新开发力度。

新材料 新驱动

医用纺织品是用于医疗、防护、保健及卫生用途的纺织品,它是纺织学科与生物医学学科相互交叉的领域,是产业用纺织品中科技含量高、创新要求迫切的一类产品,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目前,新型医用纺织品产业正以10%以上的年增长率快速发展。天然抑菌纤维、水溶性纱布等新材料的出现,使医用纺织品的质量和功能不断提升。它们以抗水、抗血、抗酒精、抗菌、可降解等特点,正逐步替代传统医用纺织品原料。”李陵申表示。

在长春宣贯会上,与会专家反映热烈,如原来的洞单、手术服等掉毛绒,容易形成伤口感染等问题,现在用熔喷或纺粘法长丝非织造布做成的医护用品则能有效降低该污染源,从而提高了手术的成功率,大家真切感受到新型医用纺织品的好处。

在去年结束的中国国际产业用纺织品及非织造布展览会上,以壳聚糖为原料生产的天然抑菌纤维、以植物纤维素为原料生产的水溶性纱布、采用新型干法纸技术生产的各种无尘纸,以及采用各种新材料、新技术生产的口罩、防护服、手术巾、手术包、灭菌包布等创新产品吸引了众多专业观众。

医疗产品行业发展范文第13篇

【关键词】医疗机构 政策 市场分析 临床治疗

过去12年来,中国医疗器械市场销售规模由2001年的172亿元增长到2013年的2120亿元,剔除物价因素影响,13年间增长了近12.3倍。目前,中国已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医疗设备市场。其中2013年全年销售规模达到2120亿元,首次突破2000亿大关,比上一年度增长21.19%。而医药市场总规模为10372亿元,医疗器械市场规模仅占到医药总市场的20%,随着新医改政策的实施,可见我国医疗器械行业仍有巨大的发展前景。另外,医疗领域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对影像化、数字化等高、精、尖医疗设备的需求在不断增加。

生产企业14928家;第二是企业规模小,2012年医疗器械产业市场总产值为1800亿元,从地域分布来看,我国医疗器械行业集中在东南部沿海地区。市场占有率居前六位的省份占全国市场80%的份额,显示出医疗器械行业较高的地域集中度。中国医械产业呈现“多、小、高、弱”的特点:第一是生产企业多,截至2012年底,全国共有医疗器械平均每个企业产值约1200万元;第三是产品集中度高,医疗器械产品种类3500多种,平均每种产品十多个注册证。

从企业效益来看,国内的医疗器械市场不管在生产还是在销售领域,集中度都比较低。2013年上半年22家医疗器械上市企业的收入仅为100亿元,仅占到行业总规模的5%左右。而在医疗器械零售市场上,目前还没有一家上市企业,在国内销售医疗器械的主要渠道是药店及专业的医疗器械公司。

国家的政策法规

2013年7月17日,四部委出台“医疗器械专项扶持”政策,提出医疗器械类专项是今年新实施的扶持重点,其中明确提出促进医疗器械领域新产品产业化和新技术应用,重点支持对象包括掌握核心部件和关键技术的医疗设备等。其中,2013年高性能医学诊疗设备发展专项将聚焦医学影像设备等领域,以实现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而我公司的产品应用纤维算法模拟脑白质,其所成影像的分辨率较传统模型有显著提升,模型边缘自然完整。

医疗产品行业发展范文第14篇

关键词:医改 医疗器械创新 国际合作

一、中国医改

2008年10月14日,国务院公布《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征求意见稿)》,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2009年1月21日,国务院通过了医改方案,从而正式拉开了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大幕。

2009年4月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正式,正式拉开了新一轮医改的大幕。新医改方案明确了建立覆盖全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并重点建设四大“支柱”,包括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制度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医疗机构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

医改政策正向纵深发展。政府持续加大投入以确保全民享有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同时也鼓励社会资本投资以提升服务质量满足民众多层次多元化的需求。随着政府医改投入的大量增加,医疗器械、普通药物和医药商业等领域将会有较大的增量,其中医疗器械行业将率先受惠于新医改,医疗器械市场将会有较大的扩容。

二、中国医疗器械产业

《2015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蓝皮书》 显示,中国医疗设备行业市场潜力巨大。2015年全国医疗器械销售规模约3080亿元,15年间增长约18倍。但2015年的药械消费比为1:0.33,远低于1:0.7的世界平均水平,更低于发达国家的1.02:1的水平。

在新医改的政策推动下,医疗器械市场需求得到进一步释放。但从产业发展来说,中国医疗器械产业目前规模较小、技术较为落后,在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下急需雄厚的技术支持,并按照医疗机构的临床需求进行大量的自主创新研发。对于医疗器械企业来说,企业要从培育并构建自身核心竞争力的角度出发,调整业务范围,打造新的增长点,制定明晰的发展战略,积极开展技术创新活动,形成竞争对手无法摹仿的持续竞争优势,增强国际竞争力。

中国医疗器械企业应通过国际合作,引进国外先进医疗技术,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开发,根据中国医疗机构的临床实际提出研发思路,开发适宜的技术,既能保持新产品的技术含量,又可以降低价格,研发真正适合中国消费者和市场需求的产品。企业应该大力开展产学研合作,发展具有中国特色医疗器械产业。充分发挥大学、科研院所的技术开发优势,主动吸收临床医生丰富的实践经验,及时了解临床的需求,加快研发适应市场的新产品,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三、国际合作的机遇

新医改政策为中国医疗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同时也提供了众多的国际合作的机会。

(一)医疗保健领域的市场机会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医疗保健市场。2010年12月,中国政府公布了旨在鼓励私营医疗机构发展的一系列措施,积极鼓励私人资本投资医疗机构,对外国资本的限制也已经放宽。2011年1月,更是允许外资100%投资开办医疗机构。医疗保健行业是中国经济中的最后向外国投资开放的领域,其发展机会是独一无二的。

中国也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人口老化趋势非常明显,中国50岁以上的人口到2020年将达到40.2%,老年人护理市场前景巨大。护士的培训和私人护士的需求十分巨大。另外在牙科服务、康复和产前护理等领域,中国市场潜力巨大。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医疗保健意识的增强,中国已出现一大批充满活力的中产阶层,他们更加注重个人隐私和尊严,需要更好的医疗保健服务。而目前中国医疗保健市场并不成熟,在这一领域拥有技术和品牌的国际企业将会有良好的机会。

(二)国际医疗企业进军中国市场的机会

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也是全球增长最快的医疗器械市场,中国因素成为国际企业不可忽视的发展动力。很多医疗器械跨国更是积极考虑如何参与到快速成长的中国市场中来并从中获利,并积极拓展在中国建设核心的业务能力。

对于国外的医疗器械创业者、投资者,怎样参与到中国的医疗行业中来,有着多种合作方式。比如国际企业可以通过与国内企业的合作来拓展其在中国的发展,包括获得政策和市场信息、中国药监局的注册和市场准入、管理商、制定市场战略等。国外投资者可以在中国投资建厂,利用中国的人才、技术和生产制造能力,将产品在国际市场,特别是在新兴市场销售。如果跨国企业能在中国获得成功,那么便可以拇俗呦蛉世界。

对于进军中国市场的国际企业而言,必须面对很多的挑战。在欧美等高端市场运营良好的商业模式,有时很难在中国这样的新兴市场得到复制。必须专门制定针对中国市场的发展战略,其中有三大关键点: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增加服务覆盖面。尤其在新医改政策下,如何将产品服务扩展惠及至广大的城乡人口至关重要。因此产品的设计、制造、采购、营销,都应该立足于中国。只有这样,才能根据不断发展的中国市场,及时调整策略,立于不败之地。

(三)中国企业走向国际的机会

在中国医疗产业的快速发展过程中,中国本土的企业在国际化的道路上,也有很多学习的功课和成长的机会。除了要找准自身的产业方向外,找到合适的发展途径也至关重要。

中国企业具有较强的加工制造优势,众多的工程技术人才,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可以采取委托生产(OEM)或委托设计(ODM)的合作方式,与国际同行合作,同时引进学习国际水准的生产质量控制体系,提升企业的产品质量。在与国际企业合作的过程中,还可以学习国际通行的规则,获得国际的产品技术和市场网络,将产品销售到世界各地,开拓海外市场。

在全球的市场营销和品牌打造方面,也存在着中外合作的机会。目前中国的品牌国际化工作相对较弱,特别在品牌国际化的过程中如何针对目标市场的特点进行定制或改动,中国还有许多要学习的地方。

(四)人才的交流与培养

人才是发展的关键。国外企业来到中国,面临诸多挑战,比如政策缺乏透明度、分销问题、人力资源问题、文化冲突、法规挑战等。而随着医疗器械集中采购成为趋势,政府公共关系管理将在企业发展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国外企业要满足并符合中国政府在医疗行业改革中一些优先的需要,形成与政府的良好沟通。因此对于国外企业来说,人才本土化非常重要。本土化人才更了解下游渠道、产品分销和竞争对手的情况,也更善于管理与中国政府的公共关系。因此,国外公司雇佣当地员工,不仅有利于建立与本土化匹配的管理团队,也有利于实现较低的管理成本。

中国医疗器械行业缺乏复合型的医工一体化的高级人才,需要引进国外尖端人才。中国医疗器械产业的国际化也需要引进具有国际化背景的高层人才,通过企业团队成员的国际化能力来影响带动全体员工的国际化能力,进而带动整个企业经营管理的国际化。此外,中国还需要通过“走出国门,请进来”的方式,包括与国内外大学、企业、科研单位合作,培养人才,提高创新人才的能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医疗器械行业人才。

(五)联合研发适宜中国市场的产品

洞察客户需求,让客户需求转化为产品,这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目前GE、BD等大型跨国公司都在中国设有研发中心,很多外资企业也开始把研发中心放在中国,尤其在上海。与跨国公司相比,中国本土机构拥有更多资源和优势能深入临床和基层。国外企业可通过与国内企业、大学、研究中心、科研院所合作,通过资源的协作,研发适宜中国市场的产品。

目前中国农村大部分医疗机构还缺乏最基本的医疗器械装备,需要建设的乡镇卫生院达70%以上。而中低端医疗器械产品主要还是依靠国家财政集中采购,产品的性价比十分重要,因此,把握适宜性是农村配备医疗器械的关键。目前,中国农村和社区医疗市场需要的是体积小、价格低、移动灵活、操作简便、功能稳定的诊断治疗设备。只有提供适应中国市场的产品,才能在竞争中获胜。

(六)对接国际产业转移,大力发展医疗器械服务业

生产业是围绕生产过程进行的,它主要服务于生产制造商。在医疗器械的生产制造过程中同样需要众多的专业企业,包括咨询规划、研发设计、计量检测、教育培训、专业认证、注册和技术支持等。在欧美医疗器械产业中,众多的中小服务企业在产业结构及产业进步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正是这些专业化的服务连接成社会化的体系,形成医疗器械产业整体的规模和竞争力。

随着医疗器械产业在全球范围的转移,中国医疗器械产业也蕴含着承接OEM的巨大商机,为广泛的国际合作提供了众多的机会。中国医疗器械产业的配套环境不够完善,产业结构没有形成体系,整机生产企业还不成熟,因此大力发展关键零部件的研发与OEM就显得尤其重要。中国企业可以通过为整机厂家提供技术与产品,在专业领域形成自己的技术和品牌,并逐渐由零部件供应商发展成为解决方案的提供商,在全球医疗器械产业链条中占有一席之地。

四、结语

指望一次改革就能解Q所有的问题是不现实的,中国医改还在艰难的探索中前行,中国社会还在不断震颤中变革,只有通过不懈的努力和不断的磨合才能找到一条共赢之路。我们也期望着在这条道路上能留下你的足迹,与开拓者一起开拓,也许这条道路会指向一个光辉的未来。

参考文献

[1] 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2009-3-17.

[2]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2009-3-18.

[3] 2011年中国医疗器械市场中外两重天.2011-1-14,慧典市场研究报告网,http://.

医疗产品行业发展范文第15篇

This article introduces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edical and hygiene textiles industry briefly, brings forth the restraining factors of this industry, including deficiency of standards and regulations, weak public innovation service platform and system construction, as well as lack of policies guiding and guarantee mechanism. However, the development space of this industry is quite considerable, especially for differential and functional medical materials, biomedical fiber and textiles. In the end,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several countermeasures to promot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is industry.

1我国医疗与卫生用纺织品行业发展简况

医疗与卫生用纺织品主要指医疗、防护、保健及卫生用途的纺织品,有 200 多类产品,其中高性能医用纺织品占10%。近年来,我国医疗和卫生领域对纺织材料的需求潜力巨大,行业规模持续增长,但也逐步暴露了诸多限制行业健康快速发展的现实问题。

2000年之后,我国医疗与卫生用纺织品行业进入快速增长期,2009年产量达到 59.5 万t,2010年产量预计超过 70 万t。目前已在国内得到广泛应用的主要是医疗防护用和卫生用纺织品,而具有较高技术含量的外科用植入性和非植入性纺织品及体外过滤用纺织品则大部分依赖进口,每年进口额已经超过 60 亿美元。

2我国医疗与卫生用纺织品行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据调研反馈,目前国内使用的医疗与卫生用纺织品大多质量参差不齐,品种和型号单一,价高质低,功能性和舒适性俱差。在医疗用纺织品方面,医疗系统仅对产品供应商有一定的认证,缺乏统一的材料和产品采购标准、认证办法和配送管理体系,并缺乏质量监管机构。我国医院以采购非一次性用品为主,一次性用品也仅限于口罩、帽子之类的常规产品,一次性隔离衣和手术衣、一次性防护服的使用率低。大部分科室、区域还是使用普通棉布防护衣,只有在传染病区和重症监护病房(ICU)才会使用一次性防护服、防护镜及医疗橡胶手套,且使用率不高。由于缺乏品牌战略意识,我国卫生用纺织品的大部分高端市场已经被欧美等发达地区的品牌占领,装备水平先进的国内企业为这些品牌供应原料,较差的企业则在狭窄的中低端市场内打恶性价格战。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问题。

2.1标准和规范制订工作严重滞后

标准工作滞后直接导致了产品质量的参差不齐。据统计,目前和医疗与卫生用纺织品相关的现行标准共计 32 个,其中仅有 3 个是在2003年非典时紧急制定的国标,其他均为医疗系统制定的行业标准,且多为产品标准或术语,直接有关纺织品的标准不超过 12 个。另外,还有正在制定的两项医疗用纺织品国家标准。国际上采用的医疗卫生用纺织品标准超过 60 项,且主要为材料测试方法,以及对产品通用要求的标准规范。因此,如何根据当前行业发展的需求来制定详细的标准工作规划,是一项紧迫而重要的任务。

到目前为止,我国医疗与卫生用纺织品的相关标准基本上以卫生系统为主导制定。由于医疗系统制定的标准术语和纺织系统的习惯多有不同,在标准的使用和术语的统一上存在较多的不衔接之处。因此,纺织系统应加强材料和测试方法的行业标准制订,并推动医疗系统制定终端产品的通用要求和应用测试标准,做好材料和产品的标准对接。对一些普及性较广的大类产品和关键的重点产品,应主动配合医疗系统推出成套部级推荐性标准,甚至是强制性国标。

缺少材料采购指南和使用规范,产品质量无法保证。医疗系统对于不同危险环境没有对防护级别要求进行成套的标准评估,医院采购和使用防护用纺织品多凭经验执行。目前我国医院的采购工作通常由医政科或设备科来执行,由于产品标准和材料认证要求的缺失,采购时只能通过查验“三证”(生产执业许可证、卫生许可证、医疗器械注册证),产品质量难以保证。

2.2认证工作阻碍行业健康前行

由于缺少标准和使用规范的技术支撑,我国医疗与卫生用纺织品行业的认证相对空白,特别是医疗用防护产品审批认证机制混乱。普通棉布防护衣和普通非织造布防护衣为一类医疗器械,可由市级医疗器械管理部门审批;一次性和多次性医疗防护服属二类医疗器械,由省级医疗器械管理部门审批,但是对于材料和产品的相应技术标准和生产规范并未认证和规定。目前国内医疗用纺织品的流通渠道复杂,优异产品使用成本昂贵,更多的产品存在优质不优价现象。另外,医疗用纺织品的产品信息跟踪管理和售后服务水平低,也给交叉感染医疗事故埋下了隐患。

我国生产的大量高档医用手术衣、口罩等产品出口经国外权威检测机构认定和包装之后,高价返销回国内,流通环节的延长大大增加了最终用户的成本,给行业健康发展带来了严重阻滞和隐患,更抑制了高性能产品在国内医院的推广。例如,我国作为世界一次性手术衣的生产大国,很多从国外进口的手术衣其实是由我国制造而成,而医院采购价格远高于出厂价格。

2.3公共创新服务平台和体系建设薄弱

和发达国家企业相比,我国大多数产业用纺织品企业受规模实力和发展背景所限,科研投入比例相对较小,大部分企业存在产品单一、创新能力不足和低水平重复建设等现象。受标准、使用规范和市场采购体系等现实问题的影响,多数创新实力强的大企业被迫远离国内市场,这也是国内医疗与卫生用纺织品行业综合竞争力相对薄弱的重要原因之一。依托科研院所、检测中心、认证机构、信息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调整医疗用纺织品或卫生用纺织品的产品结构,提高产品档次及其综合经济效益,摆脱高档产品依赖进口和中低端产品恶性竞争严重的局面,已成为当务之急。

医疗防护用纺织品储备和配送机制不健全。国内医疗防护用纺织品基本是企业自产自销,缺少能与多家企业具有稳定联系的物资检测和配送机构,产品调度不畅,出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生产供应易出现混乱局面。此外,国内各部门间缺少有效的沟通机制,对重大疫情的监测预警与信息交流不畅,使得储备品种与数量难以满足应急需要。

2.4政策法规引导和保障机制缺失

有关医疗职业防护法律法规制定的不明确和个人防护保障机制的缺失对我国医疗防护用纺织品的需求影响很大。卫生部了《职业病防治法》、《传染病防治法》、《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试行)、《突发公共卫生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对医护人员在诊疗和相关工作中的个人防护作了规定,但是除《禽流感职业暴露人员防护指导原则》规定了防护用品的质量性能要求、穿脱顺序和戴用有效时间外,其它法规没有对医护人员个人防护设备的性能和使用要求提出具体规定,更没有对医疗防护用纺织品的标准化要求。

3我国医疗与卫生用纺织品的发展空间和趋势

3.1市场发展空间

据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统计,2002 ― 2010年我国医疗与卫生用纺织品行业的发展速度超过了 20%,出口增速超过 29%。但我国医疗用纺织品的综合技术性能尚不能充分满足需求,尤其在外科用植入性纺织品和体外过滤用纺织品方面,目前主要依靠进口。另外,国内医院、卫生机构的应用尚未真正打开,医疗与卫生用纺织品的应用都有待大力拓展。

生物医用纺织材料近年来发展迅速,已经广泛应用在组织再生、骨骼填补再生、创伤治疗、生物粘合剂、放射治疗、透析和过滤、美容外科等具发展潜力的领域。全球矫形外科修复材料和制品市场的增长率达 26%,用于心血管系统疾病诊断和治疗的材料、血液净化材料、药物缓释材料也呈高速增长的趋势。由于起步较晚,我国生物医用材料的市场份额约占全球市场的 2%,据预测,今后 15 ~ 20 年间,该产业将以 15% 以上的速度增长。

一次性医疗防护用纺织品将是重要的应用趋势。重复使用型手术服经消毒处理后,其阻隔过滤病菌的能力会下降,同时,在洗涤过程中也存在交叉感染的可能性。在美国,90% 以上的医院选择一次性医疗用品,主要是为了防止交叉感染。医疗防护用纺织品将更多地采用非织造材料,手术室用非织造布产品等高档次、开发领域巨大的医疗非织造布产品因其科技含量高、利润可观而成为其中的发展重点。目前,世界各国对医用非织造布产品的开发正在提速,欧洲、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不惜花费巨资加大在该领域的研发。据悉,仅德国目前就有 17 家纺织研究机构在进行医用产品的研发。未来医疗防护用纺织品的研发将更多地关注材料的防渗漏技术、吸附臭味技术,抗菌、防血液渗透、抗静电、舒适性等功能。

我国一次性卫生用品的市场基本上属于自给型,净出口量呈迅速上升趋势,少量的进出口产品以前主要是跨国公司/港台企业为调剂境内外销售品种而产生的。主要出口产品是纸尿裤、护理垫等,大多是为国外公司做贴牌加工(OEM)。

3.2产品及技术发展趋势

我国医用纺织品中,医用防护、保健、卫生用纺织品类和外科用非植入性纺织品类,量大面广,已基本实现国产化并可大量出口,产品开发的重点在于专门用途的功能性产品,提高产品的差别化和性能指标水平。外科植入性纺织品和体外过滤用纺织品大部分依赖进口,产品开发的重点在于特殊的生物医用纤维及其产品开发,目标是建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替代进口。

3.2.1高档医用防护材料

全面提升材料的均匀性和产品稳定性,不断降低成本,将是该类材料的发展趋势。如可对SMS非织造复合材料进行“三抗”(抗酒精、抗血、抗油)和抗静电、抗菌、抗老化等处理,提高耐静水压、抗酒精等级和纵横向断裂强力。

3.2.2新型医用敷料

材料高效性、产品高效能、护理高效率代表了新型医用敷料总的发展方向,同时将更注重产品的生物活性和智能性。新型医用敷料的可开发种类包括含银抗菌敷料、生物活性敷料等。产品要求可塑性强、粘附性好、透气透湿性好、抑菌促愈,并有止血、镇痛的功能。此外,还具有能促进上皮细胞、成纤细胞,以及内皮细胞等多种细胞分裂和胞外基质生长的功效,有效吸收伤口渗出液,干燥后可形成阻挡外来细菌侵袭的物理屏障,为上皮生长创造良好环境。下游应用产品包括创面用敷料、止血海绵、医用脱脂棉、医用脱脂纱布、纱布绷带、弹力绷带、石膏绷带、创口贴等。

新型卫生材料:将更多地采用生物可降解型、抗菌型、超吸水型等功能性纤维原料,从而提升一次性婴儿和老年尿布、卫生巾、功能湿巾等产品的技术性能指标。在一次性卫生材料中,重点开发面层材料和导流层材料,研究开发材料的可降解性能,提高面层材料的柔软性和功能性,以及导流层的蓬松性和复合化,增强可持续的差动导流性能。

生物医用纺织材料:支架材料的降解速率可智能化控制和标准化制备是组织工程产品实现产业化的关键因素之一。支架材料的结构成型工艺与降解特性、与细胞的吸附性能是研究热点之一。研究解决特殊纺丝、织物成型工艺以及组织器官成型和热定形、生物相容性、功能涂覆技术,开发人造皮肤、心脏瓣膜、人造血管、疝修补片、人工肾、可吸收缝合线、卫生用线等高技术生物医用纺织材料,重点突破产品的临床应用技术和生物实验。

4促进行业健康有序发展的对策建议

4.1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

医疗与卫生用纺织品行业跨纺织和医疗卫生领域,医疗用纺织品的生产与市场许可需得到国家药品食品监督局(SFDA)许可,生产企业还需要满足多项国家和行业标准如GMP、ISO等。在产品标准、使用规范、研发与生产应用等方面的衔接上,需要建立多部门协调机制,加强沟通,解决依赖医疗与卫生用纺织品行业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在科研课题立项、投资引导上,重点向医用防护用品相关单位倾斜,给予资金支持,致力于对已有医疗与卫生用纺织品技术改造及新产品的自主研发。

4.2建立质量保障体系

结合我国国情,建立产品标准体系,对于主要产品的性能,制定不同的分级指标,并对使用范围提出建议,指导临床医护人员正确使用符合标准要求的防护产品。引导企业按照相应标准要求进行科技开发、组织生产及采购,促进研、产、销、用的良性循环。

搭建公共服务平台,促进医疗防护用纺织品企业、原材料供应企业、科研单位与医疗使用单位的紧密结合,严格规范医疗防护用纺织品的市场准入条件。加强流通经销环节的资格认证和质量监督,凡二类以上医疗防护用纺织品,只有经过严格认证的专门流通机构才具有采购和经销资格。医院应从有资质的流通机构中购买医疗防护用纺织品,流通机构要具有对产品进行必要的检测和生产监督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