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数字能力量学范文

数字能力量学范文

数字能力量学

数字能力量学范文第1篇

关键词:数字经济;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

数字经济正在成为驱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根据2019年5月国家网信办公布的《数字中国建设发展报告(2018年)》,2018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已经达到31.3万亿元,占GDP比重为34.8%。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优化资源配置,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也是网络强国和数字强国战略的重要内容。

一、数字人才与数字经济发展

数字经济包含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是一种融合性经济,以大数据和信息化等新技术对传统经济进行融合,进而提升实体经济的发展。数字经济的发展对人才培养也提出了新的需求,我国当前数字经济发展的瓶颈之一就是数字人才的缺乏,特别是缺乏既懂数字技术,又懂行业技术的高级复合型人才。不仅高级人才缺乏,就连数字技术产业工人都存在很大的缺口。针对数字人才缺乏的现状,2018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等联合印发了《关于发展数字经济稳定并扩大就业的指导意见》,对数字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明确的方针政策要求。其中要求强化数字人才教育,提升劳动者数字技能,逐步建立健全多层次、多类型数字人才培养体系。加强数字技能培训,做好有关人才资格认证工作。建设数字化平台体系以支撑终身学习。创新人才培养培训方式,积极采用数字化教学培训手段。吸引社会力量参与数字人才培养培训,探索校企联合培养新模式。指导意见对数字人才培养提出了具体要求和指导方针,是各高校开展数字人才培养的指南。

二、云南数字经济发展的现状

云南作为资源大省,存在两头在外,中间在内的特征,资源依赖性比较强,信息产业发展薄弱,要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必须抓住数字经济发展的机遇,将数字经济融入传统的八大产业,打好三张绿色牌。云南的数字经济在全国来看总体属于中等水平,但近年来发展速度明显加快。2019年阿里巴巴集团的《2018年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报告》显示,2018年,云南省数字经济销售总额增速居全国第二,同比增长49.6%。2019年云南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把抢抓数字经济的机遇、打造“数字云南”作为2019年的一项重点工作。在明确发展云南数字经济战略后,还将有很强的潜力和后劲。

三、数字经济下的云南经济管理学院

现代学徒制云南经济管理学院作为云南应用型本科院校,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己任,通过现代学徒制为云南输送本地人才。云南经济管理学院的现代学徒制以云南翰文会计服务公司为平台,以财会金融学院会计和财务管理专业为载体,积极推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人。数字经济给现代学徒制注入了新的内容,也带来了新的挑战。

(一)数字经济对会计行业带来的挑战一是会计工作模式发生转变。传统会计需要处理大量原始纸质票据,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大数据技术得到广泛的应用,会计工作内容由静态核算向动态管理发生了转变,会计工作的重心将由原先的业务核算转为通过分析与决策为企业创造价值的增值,会计人员也由业务人员向管理人员转变。同时数字经济的发展也将会计工作从之前的处理纸质票据转变为处理电子票据,数字经济时代的会计信息化已经从设想逐步转变为现实。二是信息化导致会计核算效率提高,核算型会计人才过剩。数字经济的发展对会计行业带来的直接影响是财务共享中心和财务机器人的出现,这两者的出现一方面使得之前传统的分散式的财务处理变成集约化处理,而手工操作也被机器操作所取代,会计操作在自动化和集约化的基础上变得高效化。目前财务机器人和财务共享中心已经在多个企业得到应用,随着大数据和云财务的发展,已经出现了会计核算人才过剩的局面。三是管理会计已成为会计职业能力的主要需求。一方面核算型会计人才逐步被机器所取代,而另一方面是管理会计变得供不应求。管理会计是会计职能能力的发展方向,由于大数据和智能化的普及,核算变成了会计的基础要求,更高的要求是要有业财融合的思维,同时强化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以及强化企业管理能力,会计人员不仅仅是对财务数据的简单处理,而是运用综合分析能力为项目进行预算分析、风险管控和绩效提升提供有效的支持,成为企业运营管理的关键人员,因此在管理会计下,会计人员已不再是简单的核算人员,而是参与企业决策的重要管理人员。四是国际国内的行业发展形势也不断提升会计行业的要求。2014年财政部的《会计改革与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和《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从战略层面上对我国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进行指导。同时职业管理会计师如CCMA或CMA在中国企业和高校越来越受欢迎,管理会计已成为会计行业发展的共同趋势。

(二)传统现代学徒制存在的问题一是以财务核算能力为主,不适应数字经济发展的需要。传统的现代学徒制以会计基本理论为重心,强化会计基础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时与企业的结合不够紧密,学生缺乏实践能力培养。二是管理会计的教学与财政部的《管理会计基本指引》框架体系存在差距,特别是教学实践较少,教学方法和手段偏陈旧,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存在脱节的现象。在现代学徒制下,教师虽然关注教学内容与工作岗位的挂钩,但是仍局限于传统会计知识的教学,对于新兴的数字经济所带来的行业变化自身缺乏理解,更加无法有效向学生讲授。因此对于前沿的信息技术的应用,从老师到学生仍然是缺乏的,老师缺少自我驱动能力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和教学效果不理想。三是缺乏跨专业学习能力的培养。一方面硬件方面,信息化设备投入较少,会计实训模拟或实践操作缺乏信息技术手段,另一方面软件方面,信息技术、互联网金融等知识很少被引入课堂,学校的专业与就业岗位缺乏真正的无缝对接,企业所需要的多元化复合性管理型财务工作人员的需求无法有效落实到学校的教学中。

(三)基于数字经济传统现代学徒制的改革措施在数字化经济中,产业直接通过数据或信息化手段进行融合已经成为常态,因此会计专业的学生不仅需要掌握好本专业的知识,还需要扩展到对金融、营销、贸易、管理、信息技术等各方面的知识,而这样培养出来的复合型人才也是企业所需要的人才。现代学徒制搭建高校与企业之间的桥梁,数字经济作为驱动器直接通过对人才的需要推动现代学徒制的改革。总体而言,现代学徒制是让学生在具备扎实的专业会计能力的基础上,掌握信息分析技术,了解企业管理流程,有效实现业财融合,通过财务数据的分析和使用为企业增加更大的价值。一是注重学生可持续能力的培养。数字经济的发展推动着社会的巨大变革,数字经济下信息更新非常快,会计人才也需要根据时代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学习更多的知识,掌握更多的技术,因此学生要在毕业后实现自身价值的不断提升,必须要掌握可持续学习的能力。知识是无法穷尽的,因此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让学生掌握大数据相关软件的使用能力,培养学生对相关软件的兴趣,形成自我学习的驱动力,对任何事物持开放和包容的态度,增强对新事物和新环境的适应能力,这样才能以真正的不变应万变。同时不管时代如何变化,作为会计人才的职业道德准则是不变的,相反数字经济的发展更需要遵纪守法和客观公正的职业人。因此在强化技能学习的同时,不能忽略职业道德的教育,会计精神和职业精神的教育将与会计技能和数字技能的教育相辅相成,真正培养企业和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二是注重学生“专业+信息+管理+X”融合知识的培养。数字经济的发展需要多样化的人才,因此学生技能培养的时候没有固定的模式,而是基于复合型人才的目标培养多元化的人才。既有会计的专业能力,又有数据分析能力,还有一定的企业管理能力,在此基础上,可以基于自我的兴趣发展一项自己感兴趣的技能。任何技能只要能学到精通,都能造就学生独一无二的能力。如EXCEL每个大学生都学过,但是真正学到精通的没有几人,如果能把EXCEL这个办公软件学到精通,则掌握了职场一项非常有用的技能。总体而言,会计人才要向管理会计转变,强化数据分析和项目决策的能力,在给企业增加价值的基础上不断提升自我的价值。但是在此过程中要注重学生多元化的发展,数字经济强调综合运用能力,但是每个学生可以基于自身的能力与兴趣选择不同的领域进去强化。三是强化校企合作,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现代学徒制离不开校企合作,校企合作可以降低企业的用人成本,有助于学校及时了解现代企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可以建立“1+1+N”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第一个1为专业,即学校的人才培养,第二个1为学院的翰文会计服务公司,作为1个平台,N即通过这个平台可以跟无数的企业合作,一方面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另一方面对人才进行多样化培养。

四、结语

数字经济不仅是中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也是云南实现产业振兴的重要途径。数字经济的发展已经是大势所趋,高校作为数字人才培养的基地,要积极参与数字人才的培养。云南经济管理学院的现代学徒制将以数字经济为导向,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出发点,以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改革为着力点,深化现代学徒制的改革。

【参考文献】

[1]胡淑红,刘海利,汤百智.数字经济视域下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探究[J].中国商论,2018(33):124-125.

[2]徐鹏远,苑博,冯晓琳.我国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研究[J].财经界(学术版),2019(8):10-11.

[3]万新颖.数字经济下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探索[J].新西部,2019(8):149+154.

数字能力量学范文第2篇

一、数字化校园建设存在的问题

结合国内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的建设情况,我们意识到学校在面对这项巨大的项目工程中存在如下一些现实问题。

(一)数字化校园建设资金紧缺,无法满足项目的实施高职院校的大部分资金主要都用于教学和实训的建设,政府支持资金不多,很多高校应用在信息资源建设方面的资金是自筹的。数字化校园建设是一项巨大的工程,政府和学校对其资金投入是重要的保证。

(二)缺乏专门的应用平台,轻视软件开发高职院校数字化建设离不开软件环境的支持。学校应用于各个方面的数据信息来源不同,数据类型也不同,如果没有配套的软件对这些数据进行管理和规划,数据被重复录入,造成信息资源浪费。

(三)没有严格统一信息标准,阻碍信息资源建设可持续发展高职院校信息标注建设不够完善。国家相关部门制定的信息标准对数字化校园建设有宏观指导作用,学校应该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信息标准。如果信息标准建设无法完善,务必严重影响数字化校园的可持续发展。

(四)专业技术力量不强,业务水平有待提高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需要强大技术力量队伍的支撑。学校领导应该重视技术骨干的进修、培训,引进专业技术人才,建立一支技术能力强、业务水平高的团队确保数字校园建设的顺利进行。

二、数字化校园建设对策

面对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认识到该工程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建设对策。

(一)领导层面应该高度重视学校领导必须高度重视数字化校园建设,思想上认知工程是“一把手”工程,在建设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组织全校教职工积极参与到建设中来。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的成功建设取决于学校领导层面对工程的支持和直接参与。数字化校园的建设绝对不只是技术方面的问题,更多的是学校管理问题、制度问题。

数字能力量学范文第3篇

一、定位明确

档案馆作为我国科学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档案用户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的基地。档案用户广泛分布在社会的方方面面,形成一个主体部分各自独立、边缘部分相互交叉的特定用户群。这些不同的用户群,构成需求多元化、多层次、多变量的用户市场。面对这样的市场,档案馆应该明确自己的定位。定位是一种限制,是一种特色的体现。特色来于限制,体现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本质。为此,档案馆数字化资源建设定位的思路应包括:

第一,个性多元、交流便捷、平易包容、丰富而不同于别家的内容。独特性与交互性是互联网的最大特色之所在。我们提倡柔性沟通,讲究品位与格调,形成独立的风格。

第二,不张扬,不显赫。因为它的建设成果主要是在于它的真实性,而不是艺术性与技巧性。

第三,受众面广还是受众准确——分众化,成为新世纪最值得注意的传媒发展趋势,我认为受众面准确更易讨好用户。

第四,注重休闲文化,淡化学术性,注重地方档案特色。

二、选题原则

以档案用户需求为原则,为档案用户服务,是档案馆工作的根本宗旨。为此,档案馆数字化资源建设应做到:

(一)以满足用户需求为原则

要认真了解、研究档案用户的需要、兴趣和接受能力,以便有针对性、有目的地考虑选题和进行选题策划,满足用户在学习、工作、研究和精神生活等方面的利用需要。档案用户是复杂的社会群体,有年龄、职业和地域等方面的区别。年龄、职业、地域相同的用户,因思想文化素质不同,又分为不同的层次。这些档案用户的工作需要、学术兴趣是各不相同的,设计选题、进行选题策划时,要根据具体的档案用户的实际情况,研究、决定所选档案的内容、层次级别、载体形态、文献类型、数字化成品的类型等。

现代档案馆馆藏建设与传统档案馆馆藏建设的最大区别在于:传统是“从头做起”,是从浩瀚的档案中撷取符合本馆需要的档案,经加工编写给予档案用户参考利用;现代是“从尾做起”,掉过来操作,“整合”是其要义。换一种说法:前者是以计划为特征;后者则是以市场需求和吸引利用者为特征,靠注意力经济吸引档案用户。

(二)注重发挥档案的特殊功能

与其他网站不同,档案网站不仅要传播档案信息,还要积累档案信息。各个民族、各个时代的档案信息载入网络后,便能成为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可以超越时代、民族、地域的界限,长期流传,造福后代,这是档案的特殊功能。档案数字化的选题,要注意发挥档案的这种特殊功能,多安排一些具有重大文化、学术价值和长远生命力的选题,即使这类档案在经济建设上暂时绩效不明显,也要从社会文化建设的长远需要出发,在财力允许的条件下尽量保证。数字档案馆能及时、准确、系统提供科技知识,它比一般数据库系统提供的检索服务方式更方便自然,也就更贴近用户。例如,数字档案馆的网上专题展览可以使档案馆这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网上活跃起来。

(三)品牌原则

档案馆的品牌原则更多地体现在重要档案主题的专藏上。重要特色档案代表档案馆的馆藏质量和工作成就,反映档案馆的馆藏宗旨和风格特色,对于提高档案馆的声誉和地位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设计重点档案的数字化选题是选题策划工作的首要任务。对于小馆而言,应把力量集中在强势项目上,实施优势定位,依据档案馆优势资源,全力形成自身的优势形象。一个好的品牌,除了固定用户接受、认可外,经过长时间的推广和延续,更易在市场上形成好的口碑,更能吸引广大用户,提高点击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个性化、系列化原则

个性化就是选题的独创性和开拓性。独创性是指在数字化档案的内容、形式、编撰体例等方面的创新。开拓性指开发新的选题领域或者在原有的选题领域中拾遗补阙。每一个选题都应该有新的构思,形成鲜明的个性特色,避免和已经成型的网站重复雷同。一个档案馆的数字化选题策划也应该有自己的个性,有自己的编辑思路、数字化文献的风格,不能一味模仿别人。系列化也是选题工作的重要要求。由许多单个选题构成的选题计划应该向系列化的方向发展,使原来零散的选题逐步配套,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五)市场原则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的竞争机制、供求规律、价值规律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地起作用,档案文献数字化工作与网站建设必然受到市场的制约。因此,选题要充分重视市场作用。设计选题要考虑市场需要和档案信息的供需情况,没有市场需要,一般不宜采用,如果采用,就要使选题有比同类信息更高的质量和鲜明的特色,并要预先策划推销的策略和手段。所谓市场原则,就是让网站建设驶入个性化服务的轨道。对于网络,不仅要把它当作一种新媒体来看,要时刻周密考虑市场的需求,在每一个环节上谨小慎微,从小处着眼,从质量着眼。市场是复杂的,利用需求也是千差万别的,不考虑数字化产品的利用定位,不对市场信息做具体的分析,盲目的追求市场潮流进行数字化,就可能被市场所“误导”,导致产品背离利用者的需求。我们在认识与实践中不能陷入一个误区:把市场潮流等同于利用者需求,因而盲目随大流,忽视了利用者的真正需求。

(六)稳定、可行性原则

选题策划要有相对的稳定性和可行性。列人数字化计划的选题要力争能够成功并上网,否则就会造成工作的被动局面和人力、物力的浪费。为了达到上述目的,需要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研究分析完成数字化工作应该具备的主观条件,如网站编辑力量、数字化与元数据力量、数字化工作及上传的设备条件和启动及后续资金等,都是完成策划方案应该具备的条件;二是充分估计客观情况可能发生的变化,如利用者兴趣转移、市场供求关系发生变化,都会影响计划的稳定性和可行性,在策划时应该对未来情况的变化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在策划指标、完成时间等方面注意留有余地,同时保留一部分机动力量,以便根据新的情况提出新的选题,完成新的任务。

任何战略目标的制定,都要考虑它的可行性。就是必须维持最低生存线。如经济学上所说的“短边效应”所言。应以我们最薄弱的环节来制定我们的计划,这就是为什么必须强调对大多数档案馆来说,讲特色比讲规模更重要。

数字能力量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数字化;供应链;人才需求

一、引言

近年来,“黑天鹅事件”频发,其中一个典型的影响就是供应中断现象。仅仅在2020年期间,就连续发生多起“黑天鹅”事件导致企业经营受损,以及供应链中断。其中典型的如华为“5•16事件”。2019年5月16日,美国商务部以国家安全为由,将华为纳入“实体清单”,华为一时间陷入风口浪尖,面临巨大的供应中断危机。“5•16事件”出现以来,华为积极应对,尤其是在供应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主要采取了三个应对措施:一是储备,主要是针对5G、手机等重要产品的关键的元器件做了大量的储备;二是备份(或者叫“备胎”),这里面起到“定海神针”作用的是海思半导体,目前海思在芯片设计领域已经属于世界第一梯队,成为国内各大整机厂商的芯片首选;三是实施国产化替代,在华为的带动下,电子元器件、服务器、EDA、数据库、办公软件、核心应用软件等软硬件细分领域,在某些场景中开始具备与国际厂商相抗衡的实力。一大批的与手机相关的供应链企业纷纷崛起,成为手机产业链的中坚力量。华为近年来推行ISC+(集成供应链变革的升级版),即通过数字化和智能制造,实现供应链升级换代。华为供应链已经形成比较完善的供应连续管理体系,同时内部涌现出一大批既懂供应链业务,又懂数字化的人才梯队,基本形成长效机制。当突遇外部危机时,数字化供应链就开始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尤其是一支经过业务检验,又拥有数字化思维的供应链队伍。那么,数字供应链与传统供应链有什么区别?如图1所示,左边是传统的供应链,它是一个链式结构;而右边是数字供应链,它已经变成网状结构。传统供应链存在三个问题。一是链式问题,从开发到最后的产品交付给客户,环环相扣。以手机的交付周期为例,包括运营商网络产品的交付周期,覆盖供应链全链条,周期较长,目前平均周期是20到30天。二是时延问题,当供应链过程中发生了各种生产异常、质量问题时,为了解决问题,就需要从链头开始重新“走”一遍,等待和重复造成时延问题。三是效率问题,由于传统供应链缺乏新型工具,导致效率提升方式是渐进式的,无法实现快速突破。相比而言,数字供应链具有一系列的优点:首先是网状结构,数字供应链可以实现互联互通,整个路径相对比较简单。其次是实时,数字供应链运用物联网技术,实时抓取数据,即能快速反馈生产现场的问题,创造了快速解决问题的条件。最后是智能,数字供应链以智能手段管理供应链全过程,包括生产现场的智能调度、制造工序的数字化结构、以及生产异常的看板管理等。所以未来的供应链一定是可视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的数字供应链。

二、华为校园招聘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趋势

中国物流信息中心统计数据显示,到2019年年末,我国物流岗位从业人员数(既包括物流相关行业法人单位和从事物流活动的个体工商户从业人员,也包括工业、批发和零售业等行业法人单位的物流岗位从业人员)达5191万人,较2016年增长3.6%,年均增长0.9%。如此巨大的物流从业人数背后其实隐含了一系列问题:新增从业人员中间有多少的人才比例?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以往那些只是会下单,只是拉叉车,或者只会追料的供应链从业人员还能适应吗?回顾华为校园招聘的数据,可以清晰地看到人才需求的变化轨迹:招聘形式上,从最初的只是在深圳报纸上打广告招聘,到现在网络、微信和高校主题招聘活动;招聘口号上,从原来的无口号,到近年来主题鲜明地提出来的“打开边界,看见世界”口号;招聘数量上,从原来的数十名,到近年来的接近万名;招聘要求上,从原来的只是简单描述岗位职责,到如今的数字化和智能化元素全面体现在各个招聘岗位中。数字化人才成为华为供应链无可争议的必然选择。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华为逐渐加大对校招生的招聘数量和比例,近十年来几乎每年都在一万人左右。经过多年发展,校招生成长迅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华为管理层,已经成为各级管理团队的主力军。从供应链角度来看,华为校园招聘可以简要分为三个阶段(如图2所示)。

第一阶段是2012年以前。自华为引进IBM变革、推行集成供应链(ISC)变革以来,供应链流程体系实施重构,组织架构进行重组,具有标志性的事件就是生产总部正式改为供应链管理部。从当时的招聘广告可以清晰看到,华为的招聘岗位已经明确提出供应链管理和制造管理两类岗位。这个时期,华为供应链的组织重心是推行ISC变革,建立ISC流程,并根据业务场景不断优化;海外供应中心建设,建设海外区域节点HUB,同时推进EMS外包。组织定位决定人才需求的方向。2012年以前,供应链的校园招聘还是站在销售和研发后面,采取跟随策略,没有表现出来太多特色。

第二阶段是2013—2018年。2013年以来,华为开始推行智能制造和智慧供应链,内部称之为ISC+变革。变革需要大量的新型人才,“ISC+”的变革力度非常大,人才需求量也跟着水涨船高。供应链的人才要满足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方面要继续保持业务增长,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需要换脑,更换和招纳更多具备数字化和变革基因的人才,来充实当前的供应链队伍。华为供应链开始不再简单地跟随销售和研发等用人大户,而是采取比较独立的招聘策略,体现出数字化、智能化在供应链中独有的元素。供应链的校园招聘广告旗帜鲜明地提出制造技术工程师的岗位。制造技术的定位非常有意义,因为制造技术在于连接研发和生产,并且在内部承担智能制造的落地。

第三阶段是2019年至今。2019年,华为供应链的“ISC+”已经基本完成,进入全面实施阶段,供应链的数字化和智能化开始进入新阶段。一个重要表现就是,供应链各个岗位开始出现数字化的前缀,数字IT应用工程师、智能制造工程师、精密制造工程师、智能计划、智能调度、智慧物流规划工程师……岗位名称的变化,其实反映出了供应链职责和定位的变化。在此之前,华为供应链管理部的职责明确,供应链是华为“物”的管理者,升级之后的定位是负责供应链管理的核心战略组织,通过构建敏捷、数字化的网状供应链,保障产品高质量交付。供应链定位很快反映到校园招聘上。校园招聘的岗位不仅增加了智能计划、智慧物流,同时在制造领域增加智能制造与精密制造技术工程师。“勇敢新世界”华为校园招聘广告已经明确将数字化、网状等词添加到供应链管理部的职责中,反映一个新趋势:华为供应链管理部的定位已经从最初的基本职能管理,全面转型为数字化管理,并且取得长足进展。同时华为供应链的人才需求已经全面刷新,进入数字时代。

三、数字化时代的特征及其对人才的需求

著名管理专家陈春花教授对数字经济有一个经典概括,总结出数字化的三个重要特征:非连续性、不可预测性、非线性增长。尤其是第三点非线性增长,最关键的是新兴技术力量所起到的作用。比较典型的例子是华为手机的崛起。华为手机在2012年开始从功能机向智能机转型,同步启动“ISC+”变革,到2019年则已经占据华为销售收入一半以上,年营收超过5000亿人民币。可见,新技术力量使得这些企业组织的成长呈现一种非线性且高增长的状态。数字化时代对供应链人才的培养和建设提出新要求。换而言之,数字化供应链的人才需求跟以往相比呈现非常明显的差异性。供应链数字化路上面临的第一个难题就是:如何培养和引进掌握数字化技术的供应链人才?本文总结了数字供应链人才需求的三个基本要点。第一是稳固基本功,对供应链(订单、计划、采购、物流、制造)比较重要典型的业务领域仍然要掌握基本功,如果没有基本功那就是无本之木。第二是学习数字化技术,仅仅拥有基本功显然还是传统人才,所以数字时代的人才还要修炼数字化的新兴技术,如云计算和存储技术、库存与网络优化、机器人和自动化、传感器和自动识别等。第三是引进复合型人才,当前面临的商业场景越来越复杂,线上和线下各不相同,就必须线上线下问题同步解决。显然,数字供应链时代需要有大量的骨干人才,甚至是领军的人才来实施落地。那么,如何培养更多的数字化供应链人才,就成为一个重要课题。从行业角度来说,在供应链这个领域,人工操作岗位需求会逐渐减少,甚至消失。数字化和智能制造技术,首先要解决的就是重复性劳动效率低下的问题。未来不再需要大量人工参与,将企业从劳动密集型的生态里逐渐解脱出来。现在的企业招聘对人工操作的岗位需求越来越少,掌握数字化、智能制造等新技术的人才会越来越多。

四、数字化时代的供应链人才建设

从企业角度来看,要建设供应链数字化的变革项目以及组织,通过项目变革来培养更多数字化人才。以华为为例,近年来成立的“ISC+”变革项目群组织,其中包含智能计划项目、智能制造项目、智慧物流项目……这些项目卷入大量的业务骨干,使得他们在变革中成长起来,成为华为供应链建设的中流砥柱。同时供应链的数字化变革项目也使越来越多产业链上下游的企业和组织能够参与进来,推动数字化转型和管理水平的提升。从人才的特质本身来看,数字化时代对人才有新的要求。对供应链基础知识的掌握要更加扎实,同时理解供应链的新业务场景,要能从原来的物流场景扩展为整个大供应链的场景,包含物流、采购、订单、计划、制造等。数字化的复合人才掌握了新的数字化技术,作为骨干人才或领军人物,则更应该是数字化变革的推动者以及新工作方式的专家,不仅是能处理线下的工作,还能带领线上的工作,带领员工提高效率。在数字化转型的新旧交替时期,人才问题尤为明显。如何助推人才建设,适应数字化的发展,本文从以下四个方面提出实施建议。一是高校专业培养。企业的校园招聘,就是人才培养的一盏指示灯。企业招聘要求在不断变化,其实也在启迪或者在助推高校的专业设置、培养方式发生相应地变化。鼓励支持高校在专业设置、师资培养、招生规模等方面向数字人才倾斜,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新生力量。供应链领域除了原本的教学方式,应该增加信息工程、人工智能和数据科学等方面的课程。现在部分高校正在做一些改变。二是企业的实践锻炼。高层推动,自上而下组织开展企业数字化发展培训和赋能,企业有计划地通过供应链和数字化专业知识培训、专业技能训练和轮岗锻炼,打造数字化变革项目和团队,发展数字化供应链技术,以及安排数字化变革项目实践来提升供应链人才的能力。外引和内培,建设复合型数字人才队伍。在企业里面除了基础的供应链人才,更希望有数字化和供应链结合的领军人才出现,他们能参与甚至领导数字化的变革,打造数字化供应链的团队,为企业的变革和发展赋能。所以对企业而言,既希望是内部培养,也需要外部引进,希望数字化的人才有序流动。三是产学研相结合。在此,高校、企业和政府加大创新合作,共建生态平台,共享创新资源,合力推动数字经济建设,强化校企合作,探索构建数字化论坛+基地模式。同时深入推动产教融合,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柔性引进企业中的高级数字人才任教。通过合作项目、高峰论坛以及开展数字经济前沿技术攻关,助力各行各业在供应链数字化道路上不断前行。比如供应链管理专业协会(CSCMP)组织的2020全球供应链上合峰会暨第八次CSCMP中国大会,就在践行产学研合作方式,供应链领域相当多的专家、教授和企业的高管,共聚盛会,在论坛上碰撞出新的火花。四是生态链融合。需要政府、企业和高校共同合作,形成数字化转型的生态链。一方面是建立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和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数字化标准体系和应用场景白皮书,推动人才结构转型。利用生态链融合的优势,打造数字经济创新策源地为目标,实施“卡脖子”技术攻坚,深入实施产业链协同创新,实施数字产业化能级提升工程,组织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工程。

五、结论

数字能力量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数字资源整合;包头市

随着计算机移动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公共文化网络环境已经形成。2011年到 2015年,国家相关部门相继出台14份关于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的文件[1],从汇聚民间艺术院团、非遗等数字资源,到建立数字资源库群、数据标准化研发等都有涉及。国家各项政策都在形成一种文化政策导向,即鼓励公共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服务机构致力于建设数字资源,为公众提供数字文化服务,从而形成跨地区、跨机构、跨系统的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库群,通过建立统筹协调机制,推进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在智能社区中的应用,实现“一站式”整合服务。目前,包头地区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已建成各类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库,并在不断充实和发展数字资源的同时,加大对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数字资源的整合力度,更新资源整合理念,增进共建共享,从而建立公共数字文化资源统一服务平台。

1包头市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现状

公共数字文 化资源是公共文化在网络环境下的产物,以 数 字 形 式 存 在,以 数 字 手 段 传 播 利 用。公共文化机构负责 收集整理、提 供服务,并在其运行、管理和服务过程中收集或挖掘数字资源。其涉及公共图书馆、档 案馆、博物馆、美术馆、文化馆等服务机构。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是指将分散在不同地区、不同公共文化机构的数字文化资源进行有机聚合、分类、重组,并集成整合到一个统一的平台上,形成方便快捷的新数字 资 源体系,以满足公众“一站式”的信息和文化服务需求。

1.1包头市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分布现状

包头市公共数字 文化体系建 设 是在国家公共数字文化体系建设的指 导下逐步 发展起来的。目前,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 本建成,公 共数字文化服务网络初具规模。市内各个 文化服务机构均已建立独立的网上资源平台,另外,包头市下辖的大部分旗县区文化服务 单 位也纷纷建立或正在筹建网上服务平台。

1.2包头市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情况

1.2.1以包头市文化信息中心为纽带实施数字文化资源整合基于文化资源分布区域广、艺术院团数字资源积累经验不足、基层单位缺乏专业的加工队伍等现实情况,参照国内外先进经验,吸纳社会力量,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的模式,在包头市文化信息中心建立了专业的数字资源加工制作团队,负责包头市各类文化演出、讲 座、培训视频的采 选、加工,文化纪录片、宣传片的组织、策划、制作以及各类音视频文化资源的剪辑、编目、加工与 整合、典藏,按需求灵活调配资源,开展数字资源 生产。组织图书馆、博物馆等具有数字文化工作经验丰富的公共文化机构相关人员,参照《国家图书馆数字资源对象管理规范》等相关文件,结合包头市各级各类数字文化资源加工单位的设备、人员情况,制定包头市数字资源加工标准,实施了以包头市文化信息中心为纽带的数字文化资源整合。

1.2.2“数字文化人人通”工程初见成效“数字文化 人 人 通”,即 “3465”工 程,在 包 头 市建设3个软件平台,其中包括:文广政务平台、文广服务平台、文广综合信息平台;覆盖4个网络,包括国家数字图书馆虚 拟网、包头 图 书馆联盟专 网、包头数字文化专网、包头教育城域网;设计适应6类终端服务设备应用,包 括移动终 端设备、计 算机终端设备、电视终端设备、公共场所服务终端设备、乡村文化站数字文化服务专用设备、村民数字文化服务移动终端设备;推行5项服务保障,其中包括:运行维护保障服务、平台建设服务、数字资源建设服务、平台 市 场 化 运 营 服 务、公 共 数 字 文 化 普 及 培 训服务[2]。“数字文化人人通”工程连接 了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终端,有 效 缓 解 了 边 疆 地 区 服 务 难 度 大 的 现状,极大 丰 富 了 群 众 使 用 公 共 数 字 文 化 资 源 的 途径,提供了适宜的终端服务设 备,满足了 数字文化资源“菜单式”的服务要求,通过终端可以实现与群众的双向互动,从而提升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反馈能力,为数字文化资源实现精准服务和按需供给建立了有效渠道。

1.2.3重点文化惠民工程稳步推进近年来,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和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等国家文化惠民工程,对于资源整合工作非常重视,相继建立了全国统一的资源平台和服务体系。包头市共 享工程 分中心和包 头市数字图书馆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整合基层和旗县区资源。在数字资源联合建设工作方面,创建了“网络书香、德润鹿城”的推广服务品牌,提高对旗县区单位技术和资源支持,定期 深入基层嘎查、学校、部队服务网点开展服务,及时收集基层的反馈意见,以改善数字文化资源建设工作。

2包头市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面临的问题和对策

由于包头市数字文化资源发展时间较短、起点较低,包头市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工作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根据发展情况逐步解决。

2.1包头市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存在的问题

2.1.1数字文化资源整合范围有限目前内蒙古 自治区及所属各盟市的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工作基本均处于起步阶段,大部分盟市完全依靠“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共享的 140TB数字资源,缺乏自购及自建 资源,旗县区的数字资源也缺乏有效的整合。在创 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过程中,包头市在自治区率先开展了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工作,整合主要包括市博物馆、市图书馆、市美术馆原有的数字文化资源,包头市图书馆联盟所属各联盟成员高校、公共图书馆的数字文化资源,以及一部分二人台、漫瀚剧等地方戏曲资 源。 从 整 合 的 广 度 来 看,对 于 基 层 服 务 机构、社会团体、个人在互联网的优质数字文化资源尚未 建 立 完 善 的 收 纳 渠 道;从 整 合 的 深 度 来看,目前主要进行的是入口整合,市民可以通过统一平台通过统一身份认证分别访问数字资源,而没有实现统一检索,没有在元数据、互操作等层面进行深入的数字资源内容整合。

2.1.2数字文化资源整合版权问题突出由于包头市 目前数字文化资源的加工和制作多基于原有文化资源的二次开发和利用,在原有文化资源生产过程中并没有与演出者、作者等著作人明确数字版权归属问题。由此造成了数字版权的分散、不明确,管理难度大等问 题。而各级各类资源版权信息千差万别,公开范围各不相同,外购 的数字文化资源版权主要由数据商提供,版权范围和时效主要取决于购买时的协议等,造成了数字文化资源整合时版权问题比较突出。

2.1.3数字文化资源利用率和普及率不高虽然数字文化资 源整合后大 大 提升了使用便利性,但资源利用率和普及率相对于大众化的网络媒体仍处于较低水平。整体来讲,通过包头市文化在线、包头市图书馆等微信公众号使用数字文化资源的人群较多,而文化资源网站的访问量较少。集中反映在以下方面:青年人认知和利用公共数字文化资源的主动性较低,更趋向于访问网络文学或视频网站;中 老 年 人 缺 乏 使 用 在 线 服 务 的 工 具 和 能力,许多数字文化资源如数字期刊都存在一定的使用门槛,需要具备一定的电脑操作能力。

2.2包头市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的具体策略

由于公共数字文化仍属新生事物,相关的硬件设施建设以及配套管理制度设计仍处于摸索阶段,而缺乏一套完善、科学的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管理体系,进而导致整合范畴有限、权限界定模糊、服务对象定位不准、服务流程优 化 不足等问题 凸显。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解决:

2.2.1提升数字文化资源整合能力(1)进行科学规划。在整合公共数字文化资源的过程中,政府机构是主导,其引 导和支撑作用不可取代。政府应对数 字文化资 源整合相 关工作进行科学规划,合理配置。以包头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基础,从宏观上统筹协调各方面资源,并制定出台相关总体规划、政策法规、技术标准、实施意见等,完善数字文化版权管理模式,促进数字文化资源整合标准化、有序化发展。(2)提升服务能力。在建立数字文化资源供给整合平台的基础上,对资源的整合应深入到服务层面,并延伸到整个数字文 化资源生命 周 期的末端。建立层次化、梯度式的服务体系,保障多 种类型的服务需求得到充分满足,同时解决基层数字服务力量薄弱的问题,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如社区文化室、电子阅览室中的各种资源和服务终端纳入线上平台,居民就近接受各项数 字 服务,降 低参与难度,形成稳定的参 与 群体,实现社 会、文化、居民的共赢。(3)建立服务平台。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的目的在于建立一个大平台,为群众提供一站式的文化信息服务,即对图 书馆、博物馆、美术馆、文化馆等文化服务机构的数字资源进行统一标识、统一。无论是已构建的数字文化资源,还是即将数字化的文化资源,均需在前进行统一的标识和描述,这样便于数字文化资源的整合。

2.2.2提高法律意识,减少版权纠纷(1)完善版权、个人信息安全保护等相关规定。按照《伯尔尼公约》《世界版权公约》的具体要求,将国家相关规章制度与包头市实际情况相结合,形成一套符合包头市实情的版权保护体系。并以此为模板进一步规范与公共数字文化相关的其他制度建设,以实现包头市公共数字文化自由体系的有序运行。(2)建立个人信息保密制度。在当前“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本身已成为一种 重要的稀缺资源,因此个人信息安全必须加以重视。为此,包头市要建立严格的个人信息数据保密机制,在方便个人使用公共数字文化资源的同时,防止其个人隐私信息由此出现泄露。(3)规范公共数字平台系统使用机制。加强移动存储器的规范使用,互联网络安全访问的技术要求,专属用户名和密码等方面的规范要求,切断 一切可能对公共数字平台安全产生隐患的外界因素。

2.2.3 明确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服务对象,提升利用率(1)以用户需求为基础,把握资源整合整体方向。据2015年包头市统计年鉴数据显示,包头市常住人口279.92万人,其中城镇人口为230.48万人,乡村 人 口 为 49.44 万 人,分 别 占 比 82.34%、17.66%[3]。包头市城镇化率虽然很高,但农村人口的文化权益也不容忽视。因此,在制定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策略时,要以群众的需求层次为基础,不仅要做到突出重点,更要 兼顾 少数。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及不同需求层次的群众对于数字文化信息的需求也有差别,在提供基础性服务的同时,要兼顾特色服务的供给。(2)多终端、多途径,覆盖特殊人群。在服务终端建设方面,包头市数字文化服务资源在达茂旗、白云矿区、土右旗的部分嘎 查、村基层文化站进行试点部署,为农牧民一站式提供数字资源阅读、视听互动、无线热点、讲座培训等数字文化服务,有效解决了互联网服务盲区数字文化资源供给的问题。

3包头市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长效发展建议

3.1加强公共文化服务单位跨领域合作

公共数字文化资 源作为重要 的 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应避免孤岛化服务[4],造成资源的重复建设和浪费。因此应从政府层面完善制度设计,建立有效的信息传递和共享机制。

3.2建立数字资源专项管理服务人才队伍

公共数 字 文 化 资 源 整 合 不 仅 要 依 靠 制 度、组织、技术的强力支持,更要依靠一支懂技术、懂服务的专项管理服务人才队伍,在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的各个环节,都缺少不了服务人员的参与。要坚持“请进来、送出去”的人才培养原 则,一 方面鼓励引进高水平、高技能的专项人才加入到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的服务 工作中,发 挥 带头榜样 作 用,开办专项服务工作学习班,引导 和 带领团队工 作;另一方面,把具备良好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优秀服务人员派送到公共数字文化资源 整 合水平较为先进的地区,学习先进技术理念,为 包 头市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注入新鲜的血液。

3.3 积 极 引 导 社 会 力 量 参 与 公 共 数 字 文 化 资 源建设

公共数字文化资 源的整合必 然 少不了群众的参与。除了主动推送服务外,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的平台及终端设计都应设置群 众上传文化资源的模块和窗口。从长远来看,群众的参与可以激发当地整体文化水平的提高,通过不断学习、创新,把散落在各 旗 县 区、群 众 间 的 文 化 信 息 搜 集 保 存 起来,起到保护和发掘本市文化 资源的重要 作 用;群众主动上传文化信息,如自创 短 剧、二人 台等表演艺术作品,不仅可以为群众提供一个分享文化资源的平台,还可以通过学习和交 流,打造属 于地区的精品文化品牌。

3.4充分运用“互联网+”提高整合能力充分利用

基于大数据平台的设计模式,汲取国内外资源整合先进经验和技术,搭建先进软硬件基础平台。深挖整合层次,以满足未来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建设的发展需求。作为西部 地区较大规模的工业城市,包 头 市 互 联 网 发 展 基 础 较 好,“智 慧 包头”建设稳步推进,群众对于信息 化 的需求和认识逐年提高。构建开放、共享的数字文化资源发展生态,形成在线公开课、公 众微视频等多样化的数字文化资源产品。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促进数字文化资源平台转型升级,实现数字文化资源服务可视化、精准化。

参考文献

[1]肖希明,卢世晴.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政策体系探讨[J].图书馆,2015(9):1-5.

[2]包头文化资源网.数字文化“人人通”工程———包头市数字文化 建 设 基 本 情 况[EB/OL].[2017-10-26]

[3]《包头统计年鉴》编辑委员会.包头统计年鉴[J].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5.

数字能力量学范文第6篇

关键词:互联网;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引言:

数字媒体技术是一项较为特殊的艺术性专业,在我国市场经济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有效提升我国市场经济水平。现阶段,我国处于知识经济时代中,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对数字化艺术人才需求较高,并对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人才要求更高。传统的数字教学理念难以满足现代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因此,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培养全面发展型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人才是教育重点之一。本文基于此进行分析,首先表明现阶段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其次说明互联网环境下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人才培养背景,最终阐述互联网环境下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策略,以此提升数字媒体艺术人才培养水平,促进我国数字媒体艺术进行快速发展。

一、现阶段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现阶段,我国大部分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一定问题。其中主要包括三方面。第一方面缺少专业化的指导思想,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人才的培养应建立专业的指导思想体系,以此保证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人才的培养能够满足现代社会发展要求标准。但目前大部分学校培养专业人才时,过于重视培养学生实践技术,忽略对其进行艺术培养。同时,在教学过程中难以满足学生对专业知识的需求。第二方面缺少专业的教学设备,目前,大部分学校数字媒体艺术人才教育过程中缺乏现代化教学设备,限制数字媒体艺术人才的发展,从而影响教学质量的提升。第三方面缺少专业的教师资源,在数字媒体艺术教育中,教师缺乏专业素质,难以对学生进行专业的数字媒体艺术教育,影响人才质量,最终影响数字媒体艺术行业的发展。

二、互联网环境下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人才培养背景

(一)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人才培养背景目前,我国信息技术不断提升发展速度,我国全面进入互联网时代,在此种发展背景下,促进我国数字媒体艺术发展。在互联网环境下,各种新技术不断涌现,促进数字媒体艺术教育发展。因此,在互联网发展背景下,数字媒体艺术教育能够利用先进的现代信息技术对学生进行教育,以此提升数字媒体艺术人才的创新能力。现阶段,我国重视精神文化的建设,对数字媒体艺术教育尤为关注,在此种发展背景下,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教学能够顺应时代的发展,积极转变教学理念,改革教育方式,以此培养出优秀人才。同时,数字媒体艺术人才培养方案的确立,能够以现代数字媒体艺术行业发展方向为主,以互联网技术为主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从而培养出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人才。

(二)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人才培养内涵在互联网环境下,数字媒体艺术人才培养能够与互联网理念进行结合,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改革培养形式、内容以及方式,以此发挥网络技术优势,培养出适应于现代数字媒体艺术行业发展的优秀人才。在培养过程中,能够将学生作为主体,利用网络技术创新多样化的培养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提升数字媒体艺术人才的专业水平。同时,能够盘活人力资源,促进我国数字媒体艺术文化行业快速发展。并且,在数字媒体艺术人才培养中融入互联网理念,能够提升人才的综合素质,使其在未来工作证发挥自身最大价值,以此提升我国文化实力,使我国在国际中占有重要地位。

(三)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特征互联网环境背景下,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人才培养主要有两点特征。第一点能够体现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人才个性特征,通过互联网技术有效培养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人才的学习主动性以及创新主动性,在培养过程中,教师鼓励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人才进行大胆设计,并在遇见问题时,教师在旁进行指导,以此提升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人才解决问题能力。第二点,要使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人才在就业竞争中获得优势,应提升其核心竞争力。因此,在互联网环境下,大部分数字媒体艺术教育中,能够以培养人才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以此提升其核心竞争力,促进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人才进步。

三、互联网环境下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策略

(一)优化培养理念在互联网环境背景下,我国重视建设精神文化。因此,我国现阶段重视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求人才培养模式既能够体现传统的教育模式,又能够结合时展丰富培养内容,提升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人才综合素质。针对此种教育要求,相关教育学校能够在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优化培养理念。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要求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人才能够拥有专业技能。同时,要求人才能够拥有良好的艺术素养,以此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水平。所以,在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将互联网中教育资源与培养方式结合,以此提升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人才综合能力,使其进行全面发展,满足我国数字媒体艺术行业发展对人才需求标准。

(二)健全培养目标为培养出适应于现代社会发展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人才,应在培养人才过程中健全培养目标,锻炼人才的技术能力。我国互联网技术不断提升,随之而来的是全新的教育方式以及技术。因此,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人才培养应紧跟时代的脚步,在培养人才时,应运用网络上先进的教育资源,提升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人才能力。同时,还应注意利用网络教育对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人才进行社会学、心理学等多方面教育,并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从而激发其创新能力,有效提升我国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水平。

(三)丰富培养形式传统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人才培养,主要是以教师为主体,在课堂中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灌输教育,导致人才逐渐对数字媒体艺术的学习失去兴趣,不利于其未来发展。因此,在互联网环境下,教师应丰富培养形式,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创新教育方式。使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人才能够掌握最新的媒体技术,有利于其未来发展。教师能够运用案例教学法、合作小组教学法等方式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性,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丰富多样化培养方式,不仅能够提升教学水平,还能够为数字媒体艺术行业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

(四)完善培养内容目前,社会不断进步,对人才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求人才拥有良好的专业技术,还要求其综合素质较高。因此,在互联网环境背景下,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人才培养中应完善培养内容,在培养过程中应注意培养人才的实践能力以及艺术素养,从而能够满足现代社会发展要求。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能够利用计算机对学生进行教育,从而提升其实践能力。并利用网络技术对其进行媒体艺术教育,提升其艺术素养,以此建立完整的课程教育体系,从而提升数字媒体艺术人才专业水平,促进其全面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不仅对人们的交流方式产生影响,对人们的思维习惯也产生影响。从而对我国数字媒体艺术人才提出全新要求,不仅要掌握专业技能知识,还应顺应时代的发展,将互联网与数字媒体艺术结合。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以此促进数字媒体艺术行业的发展。同时,应丰富培养人才形式,健全培养目标,优化培养理念,以此提升数字媒体艺术人才培养水平,满足我国社会发展对数字媒体艺术人才需求标准,全面提升我国数字媒体艺术行业发展水平,从而提升我国市场经济水平。

参考文献:

[1]李何明.媒体融合背景下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探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7,13(36):106-107+117.

[2]张姮.“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数字媒体艺术人才培养实践——以浙江理工大学为例[J].创意设计源,2017(06):67-72.

数字能力量学范文第7篇

关键词:数字化时代;市场营销;教学模式改革

引言

按照美国市场营销协会(AmericanMarketingAssociation)的定义,市场营销是创造、传播、传递和交换对顾客、客户、合作者和整个社会有价值的市场供应物的一种活动、制度和过程[1]。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完善,企业对营销人才的需求数量不断提高。更为重要的是,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也对营销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体现在营销知识体系上,也体现在营销研究方法上。因此,市场营销教学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以契合时展的需求。

1、数字化时代背景下的市场营销教学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1.1响应国家“互联网+”行动计划

菲利普科特勒在《营销管理》第十五版书中提出了改变营销新现实的三大市场力量,分别为科技、全球化和社会责任[1]。其中,电子商务、移动网络和新兴市场网络的兴起和渗透重塑着价值的创造方式、传递方式和交换方式。这实际上表明,市场营销作为一门交叉性和实践性强的学科,很大程度上受到技术环境的影响。在中国市场上,全球知名信息技术咨询公司IDC在网易云创大会上了《2018中国企业数字化发展报告》,报告显示数字经济占GDP比重自2011年以来稳步提升,至2017年已达32.9%,规模高达27.2万亿。此外,数字经济不断向产业价值链渗透,推动产品服务创新、用户体验创新和盈利模式创新等[2]。与此对应,“互联网+”曾多次出现在中央的报告中。2015年3月5日,总理于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明确提出了“互联网+”行动计划,并要求借助这一计划推动国内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中国企业走向全球。2015年12月16日,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明确提出了构建数字中国的目标,要求打造网上文化交流共享平台,推动网络经济创新发展,促进共同繁荣。在这种新的实践现实下,市场营销教学必须考虑数字化时代背景,融入体现时代价值的课程内容。

1.2提升学生数字化营销能力

数字化时代也对营销人员的营销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意义上,在生产观念、产品观念和推销观念下,营销人员需要强化人际沟通能力、推销能力和营销推广能力等。但在全方位营销观念下,营销人员不仅需要掌握上述传统的营销技能,更需提高数字化营销能力,如建立品牌社区能力、实时追踪消费者的线上消费行为能力、构建多维度用户画像能力和利用数字化工具开展市场调研能力等。但事实上,在传统的市场营销课程内容中,与数字化营销相关的内容并不多见,更多是作为背景知识进行介绍,而非以数字化营销作为主要框架,重塑营销知识体系[3]。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更多是以传统的营销知识体系框架为主,数字化营销则作为传统框架的补充。此外,在教学方式上,传统的填鸭式授课方式更是屡见不鲜。一方面,这种教学方式限制了学生的知识面,特别是限制了学生对数字化营销现实的敏感性。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这种教学方式限制了学生的创新精神,而创新精神正是开展数字化营销所需的关键特质之一。

1.3提升我国企业数字化竞争力

在《2018中国企业数字化发展报告》中,数字化创新通过技术赋能、生态赋能、市场赋能和人才赋能推动企业变革,进而提升企业数字化竞争力[2]。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企业的总体竞争力不强,市场营销能力相对薄弱,品牌建设能力也相对缺乏。因此,考虑如何借助数字化转型提升企业竞争力,实现弯道超车成为实践界追求的重要目标。然而,在传统市场营销教学中,诸多教师以理论教学为主,缺乏对社会实践的洞察。比如,尽管市场营销调研是市场营销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少有教师亲自实践过。因此,所讲授的市场营销调研知识更多是建立在空中楼阁之上,只适合象牙塔研究,而非实践操作。在环境动荡的数字化时代,这种脱离实践的教学方式难以为数字化创新提供人才赋能。如果不进行教学改革,那么这必将成为制约我国企业数字化竞争力的主要因素之一。

2、数字化时代背景下的市场营销教学模式改革策略

基于上述考虑,本文接下来从教学理念、知识体系和教学方式上对市场营销教学模式改革提出建议。

2.1市场营销教学理念的更新

建立“师生价值共创”的市场营销教学理念。从教学理念的历史演进脉络上看,已逐步由最初的“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到“师生学习共同体”[4]。其中,“以教师为中心”强调教师的权威,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以学生为中心”则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学习过程,忽略学习结果;“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则需要合理处理“教”与“学”的关系,这对教师的专业知识和人际交往提出非常高的要求;“师生学习共同体”则会导致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角色模糊,缺乏教学权威性。基于以上考虑,本文结合数字化营销中关于价值共创(ValueCo-Creation)的相关研究[5],提出“师生价值共创”教学理念,即在确立教师与学生角色边界的基础上,通过双向交流,共同创造市场营销课程的教学成果。一方面,在知识传授过程中,学生不仅是知识的接受者,同时也会根据教师的启发,成为知识的创造者。另一方面,通过知识传授的双向交流,教师不断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以更高效率传播知识。因此,“师生价值共创”是一个强调不断迭代的教学理念。

2.2市场营销知识体系的更新

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已有研究针对营销知识体系提出了两种逻辑:扩展的逻辑(ExpandedLogic)和颠覆的逻辑(DisruptiveLogic)[1]。其中,扩展的逻辑是指在保持市场营销知识体系不变的情况下,把新的数字化营销知识纳入已有框架中。比如,把社交媒体传播纳入到整合营销传播内容板块中,把价值共创纳入到创建品牌资产内容板块中,把付费媒体(PaidMedia)、自有媒体(OwnedMedia)、免费媒体(EarnedMedia)、印象(Impression)与融入(Engagement)纳入到营销的核心概念中等。颠覆的逻辑是指数字化环境改变、甚至重新颠覆已有的营销基础知识。例如,在长期品牌管理中,以往更多是强调通过品牌延伸来最大化品牌价值,而现在更多是通过构建品牌生态圈和品牌跨界来构建共享品牌价值。又如,以往的营销知识体系更多把消费者与企业作为交易主体,而现在则强调把利益相关者作为交易主体,包括消费者、企业、社区、媒体和社会大众等。可见,不管是扩展的逻辑,亦或是颠覆的逻辑,均是强调数字化变革对现有营销知识体系所提出的新挑战。在这种背景下,教师需要不断更新、甚至是颠覆之前所建立的营销知识体系,不断纳入新的营销知识,以适应时代需求。

2.3市场营销教学方式的更新

数字化环境推动营销知识体系的变化,这反过来必然推动市场营销教学方式的变革。为适应这些变化,有三种市场营销教学方式值得参考。第一种是以文献和案例为主的教学方式。市场营销学科一方面强调实践性,因而,利用实践性案例进行教学,可以把学生引入到具体的案例情境中进行思考。这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市场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市场营销学科又强调时代性,新的知识点和概念不断涌现。比如,品牌公众(BrandPublic)[6]、平台品牌(Platform)[7]和品牌价值观(BrandValues)[8]等。这就需要教师不断跟踪最新的营销期刊,以及时吸纳新的营销知识。第二种为营销仿真模拟教学方式,在WEB2.0技术框架下构建互动性强大的体验式课程。有资源的高校可以提高营销课程的技术投入,包括硬件设施建设和软件设施建设。通过实施营销仿真模拟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在复杂的营销环境中检验所学的理论知识,包括在线市场调研、消费者分析、企业竞争对手分析、营销战略优化等。第三种为团队实践教学,即教师根据具体的营销主题,设定若干研究问题,并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开展实践营销活动来解决拟定的营销问题,包括与现实企业合作或加入现实企业中实习等。

3、结论

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市场营销教学模式改革势在必行。在教学过程中,不管是老师、学生还是课堂,都应转为一个开放的生态合作平台。对于老师而言,把自身转变为一个合作平台,有助于借助外部的力量加快构建新的营销知识体系(包括同行和培训机构等),以应对日新月异的数字化环境。对于学生而言,把自身转变为一个合作平台,有助于加快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知识共享,共同构建教学价值。对于课堂而言,教师和学生均应把课堂视为一个没有边界的开放生态圈。在这个生态圈里,教师可考虑引入一切合理的教学方式,包括在线教育、视频教学与企业导师合作教学等。

参考文献:

[3]樊建峰.网络营销:创业导向[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

数字能力量学范文第8篇

关键词:美学;数字化;新媒体;赛博空间

当前,我们正处于一个数字革命的时代,在数字变革中,我们进入了一个新的世界。在这里,建立了很久的商业模式变得毫无用处,旧的沟通和生活节奏将被代替,传统的艺术本体观念被强烈冲击,人们会感到不安,就好像所有我们认为想当然的事情都变得不那么可靠了。尼格罗庞蒂(Negroponte.N.)在他的《数字化生存》一书中,曾经描述了数字化对人类生存的翻天覆地的影响,并且认为“数字技术可以成为带领人们走向伟人的世界共荣与和谐的自然力量”。从来来学的视城看,当代数字技术和“伊托邦”(E-topia)的生成,其重要性不亚于人类历史上任何一次意义深远的革命。我们需要认真思考被解构的传统美学,思考新媒体的艺术生产、消费以及美感经验具有怎样的特性?

一、数字文化时代下的媒介变革

在这个经济一体化、文化全球化、社会后现代化的时代,数字技术已经成为新的艺术创作手段,许多具有绘图、三维动画、虚拟现实等功能的计算机软件在不断涌现,数字信息技术使文化传媒正从一种控制工具发展成为一种传播、咨询与合作的媒介,信息与传播技术在图像文化增殖方面扮演了个至关重要的角色,传统的文化传媒模式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数字技术新媒介——新媒体

对于新媒体的界定,学者们可谓众说纷纭,至今没有定论。一些传播学期刊上设有“新媒体”专栏,但所刊载文章的研究对象也不尽相同,有数字电视、移动电视、手机媒体、IPTV等。到底什么是新媒体?美国《连线》杂志对新媒体的定义:“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这不能算是定义,更像是一句口号,WeMedia的口号,我们可以把这句口号理解为新媒体就是能对大众同时提供个性化的内容的媒体,是传播者和接受者融会成对等的交流者,而无数的交流者相互间可以同时进行个性化交流的媒体。清华大学的熊澄宇教授认为,新媒体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概念,“在今天网络基础上又有延伸,无线移动的问题,还有出现其他新的媒体形态,跟计算机相关的。这都可以说是新媒体”,还有学者把新媒体定义为以电子信息与传播技术为核心的“互动式数字化复合媒体”,可以视为一种集体智慧。如果没有数字化技术,新媒体完全不可能。因此,我们在这里把后现代性的数字技术媒体称作新媒体,它是广义的,几乎涵盖了影响当代生活的所有新技术。

(二)数字化时空新观念—一赛博空间

赛博空间(Cyberspace),意译是“(电子计算机创造的)通讯、信息空间:网络空间”,指数字技术和全球化网络所创造的虚拟时空、虚拟社会,是在数字文化时代下,一个不同于传统意义上时空世界的数字化时空新观念,在这里,已不仅仅是一个的技术概念,赛博空间同样具有美感特质,迥异于传统美学的美感特质。以后现代性为基本特征的赛搏空间,已经使我们步入了数字文化时代、新媒体时代。新媒体使我们这个时代充满了复制与拟真,艺术与技术的奇妙糅合使数字艺术的理论意义凸显。

二、数字文化时代新媒体的美感特征

(一)新媒体的数字化复制

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艺术品很难复制,复制手段也较为繁琐。因此传统艺术品具有独一无二性。而当技术复制出现后,这一情况发生了变化。本雅明在其著名的《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品》(1936)中描述了传统文艺观中,艺术作品的魅力在于其所具有的“此时此地”和“独一无二”的特质,而机械复制的艺术品如何失却了“灵韵”,看过《蒙娜丽莎》或《泛舟午宴》的印刷画的人也会熟悉这种效果——不管印刷画如何忠于原作,仍不可避免地失去了原作的感染力。

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新媒体的不断涌现,在技术上对艺术品或者其中的某些信息进行筛选、复制和传递已经非常容易,在数字文化时代,全都现实都处于丧失其“光韵”以利于无休止的复制品循环的危险之中。从传统摄影向数字图像处理的转型中可以看到这种情况。一张数码“照片”除了“通过镜头和光线定影对一种事物或者事件的记录”这一照片的传统意义外,它也可以轻而易举地用现存多种图像复制、拼贴而成,甚至是一种完全合成的图像生产。

新媒体生产制造的这些“摹本”不仅仅是从前某个原作的复制品,而且也是一种独一无二的创造,在这种意义上,任何“摹本”都是一种“原作”。同时,数字技术的复制创新力量将美学思想带入生活的方方面面。正是这种广泛的普及性作用,将美学的影响引到传统媒介不能深入的地方:不仅仅是地理的空间,更包括审美水平的空间,受众审美能力的快速提升。换言之,开放的整体、技术的造神不仅没有使“灵韵”消失,相反,数字复制技术恰恰是艺术重构“灵韵”的巨大能力,正是善于利用数字技术手段的各种新媒体,巧妙地使经典“灵韵”再生,在形象和受众的互动交流中呈现于当下时刻,并且变得世俗化或非神秘化,创造出的是一种新型的“灵韵”。

(二)新媒体的数字仿真与虚拟技术

虚拟世界是对一个世界的仿真,在物理学的意义上它不是真实的,但是它给受众以真实而深刻的审美体验。新媒体艺术大量借助计算机虚拟技术或者说数字仿真技术,能够创生与现实世界极其相似甚至一模一样的虚拟景象。如利用“3Dmax”等一些3D软件制作出的仿真效果图,及通过一些具有“Flash格式虚拟漫游”、“全屏展示场景和地图”,“支持导入多地图”、“支持多种音频格式”、“视频漫游”等功能的“Flash三维全景虚拟漫游制作软件”,可以使房产楼盘、旅游景点、宾馆酒店、校园风光等场景轻松的在网上展示效果,让观看者无需亲临现场即可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

如果说过往的平面设计、工业设计、建筑设计、广告招贴等是源于现实的物像仿拟的话,互联网上的“界面影像”、花样翻新的网络游戏以及数字技术的料幻影视作品等,则将“真实的虚拟”发展为“虚拟的真实”。2008年上映的美国科幻历险电影《地心游记3D》(JourneytotheCenteroftheEarth3D)-影片全部运用最新的3D立体影像技术,将儒勒·凡尔纳1864年创作的科幻小说《地心游记》从纸上的文字“活生生”的再现在银幕上,化为逼真的视听场面,观众带上特制眼镜后即可身临其境的体验地心旅程。在这里,数字虚拟技术创造出一种异质的虚构的现实,彻底突破了传统艺术真实观中虚拟与写实、真与假的二元对立关系,体现了数字艺术,电子传媒和现实体验三元合一。可以预见的是,虚拟现实技术将成为人们获取某些真实体验的新手段。我们甚至可以在这种“虚拟真实”中享受到鲍得里亚所说的“超真实”的审美体验。

(三)新媒体艺术的交互性与动态性

从岩画和巫会的模拟传播,到诗歌和戏剧的口语传播,到造纸术和印刷术发明之后的文字传播,到无线电发明之后的电子传播,回顾人类的大众传播史我们可以发现,传播的媒介形态日趋丰富,而传播行为日趋自由。由于传播方式的限制,传统艺术活动中各要素间尤其是传播者与接受者之间的互动交流不能得到很好的实现,数字变革使“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艺术表现方式得以更生动和更具参与性的新时代,我们将有机会以截然不同的方式,来传播和体验丰高的感官信号。”我们会发现,新媒体不同于现代媒体单向性的传播,它实现了数字化集成与整合,实现了艺术元素间的有机互动,现在的数字照片不能等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洗印照片,通过PEOTOSHOP等图片处理软件,数字照片可以被任意开合、修补、嫁接、变型等。另一方面,新媒体美学的交互式活性审美基于数字化背景,数字化必然带来的网络化,以及网络化必然导致的交互性,使传播者和接收者的身份转换极其容易。就如人们可以把互联网上的数字照片根据个人美感体验进行修改或剪接等操作,新媒体把美的生产者和消费者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大大增强了受众的积极参与程度,使其共同参与美感体验。新媒体艺术产生出与传统艺术迥然不同的新审美特征,这样的审美不是静观和沉思,而是多元的和动态的交互性的交流。

超现实主义画家马塞尔·杜(MarcelDuchamp)1919年摘了若干幅“带胡须的蒙娜丽莎”。在《蒙娜丽莎》的彩色复制品上,用铅笔为蒙娜丽莎画上了小胡子,其中最有名的一幅就是《L.H.O.O.Q》,成为杜尚的艺术名作,而现在给蒙娜丽莎脸上画两撇胡子不再是艺术大师的专利,互联网创造了大众参与、交互共享的动态美学,如尼葛罗庞帝描绘的那样,进入数字文化时代一那些“已经完成、不可更改的艺术作品”的说法将成为过去时。我们能看到许多人在互联网络上将据说已经完成的各种艺术作品进行各种随心所欲地复制、涂抹与扭曲。“数字化使我们得以传达艺术形成的过程,而不只是展现最后的成品。这一过程可能是单一心灵的迷狂幻想、许多人的集体想象或是革命团体的共同梦想。”新晨

(四)新媒体的公共性与大众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