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儿童音乐教学范文

儿童音乐教学范文

前言:写作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探索。我们为你提供了8篇不同风格的儿童音乐教学参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给你带来宝贵的参考价值,敬请阅读。

儿童音乐教学

儿童音乐教学范文第1篇

关键词:儿童音乐教育业余儿童音乐教师教学活动

近年来,业余学习音乐的儿童越来越多,随之增长的“业余儿童音乐教师”现象值得关注。当前,业余儿童音乐教师这一领域“专业”化(专业音乐教师的业余教学)和“低水平”化(非专业音乐教师的业余教学)的两极现象普遍;而儿童身心的成长和培养儿童艺术修养这一本质目的并没有得到教师及家长的充分重视。因此,业余儿童音乐教育的发展有了这样一些问题:业余儿童音乐教师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肩负什么责任?怎么理解“业余”?笔者试图通过对“业余儿童音乐教师”的层层梳理,探寻问题的答案。

1.教师的共性

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组成的教育体系中,教师居于主导地位。业余儿童音乐教师首先是“教师”。无论是从教育学还是人类文化传承角度看,教师都应具有教学能力和责任,这是毋庸置疑的。然而,在具备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教师如何通过科学性、艺术性的教学活动来实现明确的教育目的,的确具有一定的难度和复杂性。

首先,教学活动的“教”与“学”的互动性质,决定了它的某种不稳定性,特别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意志、行为的形成往往会给予某种决定性的影响。所以,教师必须有责任感,对教学活动有较强的控制能力。有关人类心理、行为及教学等研究表明,教学有可控制规律性,即具有科学性可遵循。因而,应用教育学、学习心理学乃至教学论等已经成为教师必备的理论基础。它们也是各种师范类教育中的必修课程。可见,教师不仅要传授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懂得如何“传道”。

其次,教学活动丰富而复杂,除了教育内容各有千秋,受教育者个体的复杂性也是主要原因。教学过程的本质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认识世界的,而人类认识世界的每种形式都具共同性和特殊性。因此,了解教学过程,既要了解人类认识世界的一般特点,又要了解学生在教学中认识活动的具体特点。考虑到诸如学生个体差异、情感、价值观等非科学问题,教学活动中也存在一定的自由特征。教学的灵活性有利于解决受教育者个体不同所带来的问题,例如因材施教。

可见,教学有其复杂性,但却是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将有规律可循的科学性与自由灵活的艺术性完美地结合起来,完成知识的传授和人格的培养,是教师应具备的素质结构。无论从事何种类型的教学工作,相应的教学能力、知识结构和责任感共同支撑着教师这一独特的社会角色,教师之间的相似和差异,往往在于他们对这些因素的整合情况不同。

2.儿童教师的责任

作为一种社会角色,教师有不同阶段的分工。儿童教师的教育对象被限定在“儿童”这一群体范围。毫不夸张地说,教师应具备更加丰富的知识结构和驾驭教学的能力。目前对人类自身及诸多文化的研究分析已经表明,儿童阶段所受到的教育和影响,对他的行为、品格甚至是人格、个性的形成非常关键。但是很多人,甚至一些正在从事着儿童教育的教师都没有这种意识,认为儿童阶段只是以接受知识、认识世界为主,而忽略了它更是个性和人格的重要塑造时期。

儿童阶段的教育虽然是基础性的,但也因儿童这一受教育群体的特殊性和复杂性而彰显了重要性。如上文所述,在“教”与“学”活动中会碰到各种问题,既然教学具有科学性与艺术性的本质特征,儿童教学就更需要研究其科学性规律,挖掘适宜于儿童学习的方式方法。如果只是为达到某种教育目的而不考虑儿童心理、生理等特点,采取粗暴方式往往会导致不当或相反的后果。对正在成长和逐渐形成个性的儿童而言,教师的一句话,一种态度,其正面或负面的影响难以估量,有时甚至会影响他们的一生。因此,面对儿童这一受教群体的特殊性,对儿童教学科学性与艺术性的要求更强,机械性、单一化地教学,难以完成真正的教学目的。

3.儿童音乐教师的特殊性

教师和儿童教师在广义上有共同的职业要求,只是儿童教师具有某种特殊性和重要性。当教师→儿童教师→儿童音乐教师,加入了“音乐”这个限定词后,提出了一种具体而特殊的教育——音乐教育,而儿童音乐教师也成为特殊的教育者。

在所有的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中,音乐无疑是最抽象、复杂的,尽管它的本质是以满足人们的感性需要为目的,但它同时又有很强的技术性操作特点。在儿童音乐教育中,特别是乐器演奏方面,不仅需要作为一种技能传授给儿童,更要在教学互动过程中提高孩子的感知、感性能力,使孩子在掌握音乐技能技巧的时候,在本质上获得一种来自音乐的美的享受。但现实情况是,一些儿童音乐教师往往忽视儿童的接受特点(没有抽象思维、缺乏概括能力等),机械传授技术,不懂得如何通过科学性与艺术性的教学,使孩子掌握音乐技术和学会欣赏音乐美感,因此,出现儿童美感体悟和掌握技术相脱节的现象。即使在专业儿童音乐教育中,学习了音乐而不明白驾驭音乐技术技巧之关键所在,以及不能真正理解音乐的孩子也很多。更有许多例子表明,孩子们没有在学习音乐过程中得到丰富的美感享受,而受到枯燥的音乐技术和来自于多方面压力的“折磨”。所以,儿童音乐教师应该明确儿童音乐的教育目的,有责任并勤于钻研音乐艺术的教学。

音乐教育在审美教育中承担的是其他人文、科学学科所无法承担的角色,但儿童音乐教育与其他学科的儿童教育亦有相似的地方,即儿童这一受教群体具有共性教育特点。与此同时,音乐的特殊性本质决定了儿童音乐教育的难度和复杂性,而儿童的个体特点与音乐能力之先天差异又很大,如果简单地认为儿童学习音乐“只要努力就成功”,往往就忽视了问题实质所在。所以,儿童音乐教师不仅要具备教师应有的素质和能力,真正了解儿童这样的受教群体特点,而且要深谙音乐的艺术特性。也就是说,儿童音乐教师首先不仅要以儿童心理学、教育学理论为儿童教育的共性知识基础,掌握并有能力驾驭必需的音乐专业知识、技能技巧,重要的是能够整合这些知识理论于教学实践之中,这正是探索和总结儿童音乐教学科学性、艺术性的目的所在。

4.业余儿童音乐教师的职业要求

业余儿童音乐教师的最后定语“业余”一词,限定了业余儿童音乐教师的教育对象——“业余”学音乐的儿童。与儿童音乐教师的广义性特征或是专业性所指有所区别,这一受教群体的特点对业余儿童音乐教师提出了特殊要求。“业余”儿童音乐教师进行的是非专业性的、普及性的儿童音乐教育。事实上,许多业余儿童音乐教师要么经过音乐专业的训练(只知道“要”教“专业技术”),要么根本没经过正规训练要么在专业技术上“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教得“一塌糊涂”)。面对长势“正旺”的业余学习音乐的儿童群体,业余儿童音乐教师队伍日益膨胀,有必要从业余儿童音乐教育的健康发展角度,就业余儿童音乐教师的素质和责任方面,提出职业性要求。

业余儿童音乐教师应明确其教育目的,以及如何在教学中贯彻这一目的。

首先,业余(儿童)音乐教育与专业(儿童)音乐教育具有本质区别:即教育目的不同和教学过程有一定差异,所以必须分析、探索适合业余(儿童)音乐教育的方式方法;同时,二者在音乐教育内容、技巧上又有必然的相似之处,能够把握和驾驭这种相似与差别,无疑对业余儿童音乐教师提出了客观的高要求。业余儿童音乐教育的真正目的在于,培养和提高儿童的艺术修养和认知能力。由于儿童的业余学习音乐和存在个体音乐能力差异等条件的限制,业余儿童音乐教学大多不可能达到“专业”的高度。除了强调教学科学性与艺术性外,打破业余音乐教学高度专业化(特别是只强调技能方面的所谓的“专业”)也是一种必要途径。一些教师和家长出于功利性目的,让孩子参加音乐考级,教师往往盲目推进学习进度,实际上造成拔苗助长的恶果,孩子距离能够广泛了解和感悟音乐文化的目标越来越远。所以,必须明确教学目的,选择适合孩子们业余学习音乐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如何贯彻教育目的,在于探索业余儿童音乐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如上文所述,由于教学的复杂性、儿童个体的多样性,以及音乐教学的特殊性,业余儿童音乐教师要特别重视因材施教,而不是培养水平参差不齐的同类“技工”。对极个别音乐能力强的儿童,适度增强专业性,而大多数只具有一般音乐能力的儿童,要探索更适合他们的教学内容与方法。而这一切应以拓展孩子对音乐的感悟和了解为基本原则,因为音乐不该只被当作技能性艺术而存在,它同时是一种审美体验,更是一种广博的文化。业余音乐教师担当着音乐的普及性教育,所以更有责任“还原”音乐本身赋予的深刻内涵。同时,由于儿童时期受到的教育与影响非常关键,对于教学过程中影响儿童学习和成长的因素,业余儿童音乐教师应该引起充分重视。一些教学多采用单独授课形式,特别是乐器学习,往往有经年累月的持续性特点。教师有很多时间面对每个孩子,只有增强其责任感,才会有明确的教育目的,从而积极寻求科学与艺术的教学过程。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明确,对业余儿童音乐教师的职业要求非常高,教授专业性强、教学弹性大。尽管其教学活动以业余性质的普及为主,由于受教育群体的日益膨胀,“业余”教学现已面临着“专业”教学的转换。换言之,业余儿童音乐教师终归是以教学为载体,担负重要的教育责任,其综合素质和教学能力方面的内在要求很高。与其他学科的教学研究相比较,我国音乐教育要有所滞后,业余儿童音乐教学领域还是一片荒漠。业余儿童音乐教育的客观发展已经使得业余儿童音乐教学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研究日趋必要,亟待“先行者”的分析和归纳。业余儿童音乐教育是一种业余性质的“专业性”教育,但业余儿童音乐教师绝不该是“业余”水平的儿童音乐教师。

参考文献:

[1]潘菽.教育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儿童音乐教学范文第2篇

1.使儿童获得深刻的音乐体验

特殊儿童与正常孩子相比,其听辨声音、使用乐器、记忆等享受音乐乐趣所必须的技能是受限制的,他们不能正确理解声音所传达的意义,几乎体验不到音乐的乐趣。对许多特殊儿童来说,音乐是一种最好的交流、沟通与学习的手段,因此帮助他们参加音乐活动,借由参与音乐活动获得的充实体验丰富他们的成长过程是很重要的。在特殊儿童音乐教育中,有些孩子难以参与到音乐活动中来,特殊音乐教师应能帮助孩子察觉并感知声音,慢慢为特殊儿童与音乐交流,为其构建音乐世界并走进儿童的音乐世界,看到他们沉醉于音乐的精彩瞬间。如注意力困难的儿童意识到手中的鼓,开始用小锤持续地敲击。教师或演唱或用钢琴即兴演奏,用美妙的音乐支持儿童的音乐反应,这种融洽的音乐互动场面是特殊儿童开启心灵、交流互动、发展自身能力的起点。但遗憾的是,体验充实的精彩瞬间只存在于音乐课堂上,平淡的日常生活中即便是儿童有感知音乐的短暂行为,因为缺乏专业音乐教育的催化,并不能让这种短暂的体验使特殊儿童更加充实与快乐的生活。

2.转化至对日常生活的改善

精彩的瞬间固然令人动容,但特殊音乐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将孩子在音乐课堂上习得的技能转化为社会行为,在没有音乐的环境中,也能与人愉快的沟通、顺利地表达自己的意愿。特殊儿童在音乐中体验到的音乐本身带来的快乐以及与他人交流与合作的乐趣,借由音乐学习的机会,学会集体的生活方式、声音语言的沟通行为以及眼神、肢体等非语言的沟通行为,并移植到具体的日常生活中,改善社会行为和掌握享受生活的技能。在特殊音乐教育中,不同性格的儿童需要有不同的音乐节拍相配合。在音乐活动中,教师应微妙的调整、变化音乐的节拍,需要始终仔细观察儿童的状态、行为及表情的变化,随机应变地激化音乐互为行为。在音乐互动中,教师的表情、眼神、姿态,与儿童的距离,采用什么样的乐曲,用多大的音量这些要素都非常的重要,对诱发儿童的音乐行为及社会行为有很大的影响。

二、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特殊儿童音乐教育模式

1.与音乐治疗相结合的特殊儿童学校音乐教育

专业化的学校教育将音乐教育与音乐治疗相结合,是消除残疾对特殊儿童身心发展带来的阻碍,发展其情绪、运动、认知、心理、社会行为等,逐渐将在音乐活动中学习到的技能转化为“对日常生活的改善”的关键因素。适合特殊儿童学习的歌曲应旋律简单、歌词浅显易懂,如以发展特殊儿童社会交往能力和认知能力为目的的节日歌、游戏歌等;音乐游戏与舞蹈以促进肢体活动,提高其身体的活动能力,培养他们的音乐表现为主要目的,在游戏与舞蹈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循序渐进,合理掌握学习时间与状态;音乐欣赏以安抚特殊儿童的情绪、增强他们辨别声音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音乐耳朵为主要目的,因此日常生活中的音响如鸟叫、虫鸣、各种物体发出的声音都可以作为教材来源;乐器教学主要是各类鼓、沙锤、碰铃、三角铃等小巧、简单易学的乐器,以锻炼特殊儿童的注意力、自信心,发展其音乐创造力和与他人的合作能力为主要目的。特殊儿童的音乐教学主要以他们的亲身参与和体验为主,在轻松、愉悦、充满情感交流的氛围中感受音乐的魅力,发展其体能与智能。特殊儿童音乐教育与音乐治疗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也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要从加强音乐教师关于音乐治疗的理论与技术的学习、配备音乐治疗相关的硬件设置、制定具有治疗意义的教学方案与音乐曲目、建立完善的教学评价制度四个方面去努力,积极观察与研究音乐教学与治疗相结合的特殊儿童学校音乐教育对特殊儿童行为缺陷的补偿效果。

2.作为学校音乐教育补充的特殊儿童家庭音乐教育

早期的家庭音乐教育处于特殊儿童身体发育的最佳时期,通过音乐欣赏、唱歌和音乐游戏,不仅能矫正儿童身体与动作的不协调,发展儿童的记忆与思维能力,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还能潜在地培养特殊儿童的音乐感受力与表现力。在与学校音乐教育的配合中,家庭教育能有针对性地根据孩子的需要重点训练和强化其某一方面的能力,而且极具亲和力的家庭氛围对于特殊儿童的性格、意志、情操的形成具有积极的影响。家庭音乐教育的重点在与培养特殊儿童的音乐兴趣,在巩固其音乐行为的基础上不断促进其社会行为的转化。特殊儿童往往戒备心理较强,家庭是其感觉最为宽松、自然与安全的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儿童更加容易全身心地投入到家长与儿童共同参与的一对一的音乐活动中,这也是家庭音乐教育的最大优势。家庭音乐教育对于持续地激发与保持儿童的音乐学习兴趣,体验音乐来带来的快乐,并用音乐充实儿童的闲暇生活,锻炼其享受生活的技能是学校音乐教育所达不到的。这也要求家长能持续地跟踪学校音乐教育,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与艺术素养,学会启发、引导,能抓住诱导孩子的每一个时机,并且要有健康积极的心态,只有足够地尊重和关爱孩子,才能影响和感染孩子。

3.连接特殊儿童与社会的社会音乐教育

特殊儿童普遍存在着获得正确的社会能力方面的困难,再加上特殊儿童本能的孤独自闭与家长的自卑心理,使得这些儿童极少与社会接触,锻炼其社会行为也异常的困难。社会音乐教育就为特殊儿童提供了这个途径,同时社会音乐教育作为一种终身性的教育也特殊儿童不间断的学习提供了场所。社会音乐教育的形式是多样的,可以是特殊儿童音乐学习班,可以是社区组织的音乐活动,还可以是社会性的音乐会。社会音乐教育要教给特殊儿童的不是系统而复杂的音乐知识,而是促进他们掌握通过音乐丰富生活和享受生活的技能,以达到身心健康、适应社会变化的目的。

三、结语:回归特殊音乐教育的功能本位

儿童音乐教学范文第3篇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中最具灵魂、最为核心的原则就是即兴参与原则。奥尔夫曾指出:“从音乐教学范畴来讲,教学应当以即兴参与为基础,并以应用节奏形式为支柱,而后才能进行记谱和音准的教授。”“以人为本是演奏音乐的出发点,而人对音乐最本初的表达方式就是即兴参与演奏及演唱。”“从即兴参与出发,开放、自由的音乐教学模式永远是音乐教育领域优秀的范本。”基于奥尔夫的这一思想,课堂中的每个学生都能够积极地将肢体和思维跟随音乐运转起来,并根据自身的理解用各种简单乐器或嗓音表达情感和思维,达到了能动的即兴参与和创造目的,使学生能够全身心地表现音乐、表达自己。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奥尔夫教学法的即兴参与原则有别于以往任何一种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可以彻底投入地说、唱、演、奏,进而最大限度的发挥自身的能动性和创造思维。

二、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对幼儿音乐教育的启示

(一)基于奥尔夫教学法有机综合原则的启示第一,顺应课程综合化发展的时代潮流,加强学科间的交流,突出音乐教学活动的综合性。奥尔夫教学法强调学科间的有机综合性,致力于让处于个体身心发展初期的儿童获得综合、全面的艺术审美体验。从各类艺术形式的本源上看,音乐与语言、舞蹈、戏剧本来就存在着不可分割的有机联系。

奥尔夫体系的有机综合性原则启示我们,儿童音乐教学应当将欣赏、表演、诵读、歌唱、舞蹈、演奏等多种艺术表达方式综合到一起,让儿童在音乐综合教学模式中调动多方位思维,全面发展他们的身心。奥尔夫这种将音乐知识同动作、语言紧密结合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加深儿童对音乐知识的理解和体验,增进其对音乐的情感,达到“将音乐移植到躯体中”的素质教学目的。这种艺术学科间的有机综合、情感与知识间的体验整合给单调、枯燥的中国学前儿童音乐教学提供了实践和理论的参考和借鉴。音乐与舞蹈、文学、美术存在着许多共通的审美要素,音乐教师需要将这四种形式通过情感、直觉、通感等方法进行渗透、迁移,实现学科门类间的综合。从完善儿童人格的高度出发,在音乐教学活动中融入知识性、趣味性、活动性,使儿童在音乐中获得更加广泛的文艺熏陶,潜移默化地影响儿童的审美素质,最终构建起健全的审美心理。第二,从儿童特质出发,选择最符合其天性的民歌、童谣、谚语等多元化教学素材。

奥尔夫音乐教学体系针对的是全部儿童,而不是特定的、有音乐天分的儿童。因而,在教材的选择上要尽量多元化,这既是奥尔夫教学法有机综合原则的具体要求,也是儿童天性与特点的需要。具体来讲,在教学材料和课堂内容的选择上,尽量以生活与自然中常听到的声源为切入点。例如,选择杜鹃叫声下行三度作为旋律与音准学习的起点,以儿童熟悉的童谣、儿歌、地名或者花草树木的名字作为歌词学习的起点,这样儿童就能根据自己常见的事物进行音乐模仿,不但能使学生快速掌握音乐知识,更能实现多学科的综合学习。以奥尔夫本人撰写的《儿童音乐教材》为例,这本教材融合了民歌、谚语、儿童游戏、戏剧等多种形式,自然而富有综合性。

总之,将学前儿童音乐课程的教材进行综合性编排能够更多地培养儿童的综合素质,有利于儿童综合审美意识的提高。但在进行综合性音乐教材编排时,教学工作者还要注意儿童的适应性等问题,在保证符合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水平,贴近儿童生活的基础上编制多艺术、多学科的综合音乐教材,努力融入社会生活、艺术和科技发展等富有时代气息的内容。

(二)基于奥尔夫教学法即兴参与原则的启示第一,以练习实践为主线,注重培养儿童的自主意识和创造力。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以学生为主导,强调学生主动亲身参与到音乐活动中。这种课堂模式将课堂时间留给学生,教师只充当引导者,为他们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诱发其创造兴趣,最终提高他们的自主参与意识和音乐创造能力。音乐是一门强调实践的艺术,在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体系逐渐替代以乐理知识为本位的传统教学观念的今天,音乐教学的实践性越发重要。奥尔夫用他的实践教学经验告诉我们:尝试和参与是一切音乐灵感的源泉,人的切身体会是理解音乐的关键。当前,我国的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尚处于转型时期,音乐教育工作者要以奥尔夫教学法的即兴参与原则为指导,加强教学实践性,鼓励学生用朗诵实践、动作实践、演奏实践、演唱实践等方式参与音乐活动。例如,在唱、奏实践中,学生可以通过亲身的视听体验感受声音和乐谱的魅力,由浅入深、由粗及细、由表及里地获取音乐知识。这种以实践为主线,培养儿童自主意识与创造力的音乐教学模式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到音乐强大的生命力和艺术感染力,进而产生探究音乐的学习欲望,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具有深远的意义。

儿童音乐教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学前教育;古琴;交互设计;认知心理学

引言

随着网络和新技术的发展,各类产品的交互方式越来越多,人们也越来越重视对交互的体验,交互设计开始被应用到各个领域,为各行业的发展起到强劲的推动作用。古琴作为中国著名传统乐器,蕴含深刻的审美思想与教育意义,对于培养学前儿童身心健康成长具有很大帮助。然而,目前针对学前儿童的古琴教育仍有许多不足,例如传统古琴教育较为严谨,较难适应儿童活泼好动的天性;古琴的乐曲大多中正平和,不太容易引起小孩子的兴趣等。这里将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分析学前儿童认知心理特征,并以此对学前儿童古琴教育的交互设计应用提出创新的观点与实践。

一、学前儿童古琴教育中的认知心理学研究

认知心理学为交互设计提供基础的设计原则,它研究人的认知或认知过程,如知觉、注意力、记忆、思维和语言等。根据Piaget的认知发展阶段论可知,学前儿童处于前运算阶段,其认知特征如下:语言表达能力增强,并开始将各种感知信息以符号的形式储存下来,但是书面语言的掌握能力尚不成熟,难以理解较复杂的语法环境;思维具有相对具体性,且抽象性较弱,他们能凭借具体事物,或从具体事物中获得的表象进行简单逻辑思维的运算;注意力缺乏,在日常生活中以无意注意为主,有意注意还处于萌芽发展阶段,较容易集中注意一些具体的、动态的、鲜明的事物,而对于抽象的、复杂的、单调刻板的事物就容易注意力分散;记忆的无意性占有主导地位,总是记得那些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或者自己喜欢的东西。此外,学前儿童的生理特征对认知发展也有着直接影响,其主要特征如下:由于学前儿童的视觉系统发展还不够完善,他们对色彩越鲜亮的事物识别度越高,记忆性也越强,且视觉是学前儿童感知事物的最直观方式;听觉是学前儿童感知声音、学习语言的最重要方式,且听觉记忆是他们学习语言和音乐的重要能力;学前儿童的指、腕小关节活动的发展不完善,在进行精度较高、持续时间较长的动作任务时有较大困难。认知心理特征是学前儿童古琴教育的交互设计的核心要素,在进行交互设计时要仔细考虑每一个特征与设计之间的联系,把儿童与教学信息的交流和互动方式做到最优化,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儿童的认知需求,对学前儿童古琴教育做出有效改善。

二、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交互设计发展趋势

随着数字技术的高度发展,音乐教育的方式不断趋于数字化,推进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数字化也变得日益重要。线上数字化教学,例如教育类APP,其交互方式多样、传播范围广大,目前在学前儿童教育领域中被广泛应用。同时,学前儿童教育的游戏化也是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这点在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类APP中的表现尤为明显。这种游戏化的教学模式融合了各类感官元素和新媒体技术,具有很强的交互性,有助于加强儿童主动性,激发儿童学习兴趣,降低儿童的认知负担,使儿童在无意识中进行音乐的学习与创作。例如一款叫BANDIMAL的儿童音乐创作APP,它将九种乐器变成了动物的形象,当孩子们用手指在动物间滑动时,即可完成选择乐器、组成旋律、改变循环节奏等操作,且这款软件界面简洁、色彩鲜明、动态丰富,非常符合学前儿童的认知心理特点。此外,目前学前儿童的音乐教育更加注重对儿童的音乐感受与音乐表达的培养。由于学前儿童身心发育尚浅,难以理解理性抽象的事物,所以音乐感受的培养比乐理、乐谱等理性知识的教育对学前儿童会有更大帮助。在对学前儿童进行古琴教育时,应创造有助于审美体验的视听环境,简化乐理和乐谱的学习,注重儿童对古琴音乐的感受与表达,从而培养出良好的音乐素养。这些趋势都表明了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交互设计需要建立在学前儿童认知心理特点上,这也为后面的交互设计实践提供了现实指导。

三、学前儿童古琴教育APP交互设计实践

根据学前儿童认知心理特征,结合现有优秀案例中的设计,以下将通过APP的形式对学前儿童古琴教育中的交互设计进行实践探索。

(一)信息架构与功能简介:该APP主要分为四个功能模块,即课程、创作、古琴收藏、家长互动,如图1所示。课程功能主要以游戏的形式对儿童进行古琴音乐的教学;创作功能使儿童通过界面中的虚拟古琴进行演奏,并对创作乐曲进行保存与分享;古琴收藏功能与游戏任务相关,每通过一个大任务,系统会解锁一个古代名琴,儿童可以根据收藏跟换虚拟古琴的视觉样式;家长互动功能可以将多个APP账号相互关联,为家长推送孩子的学习进度及成果,并能通过APP进行鼓励与交流。APP的信息架构较为简单,以避免儿童在功能切换中迷失。界面左边显示菜单栏,菜单栏包涵课程、创作、个人中心三个功能的按键图标,如图2所示。在使用具体功能之前,菜单栏始终存在,在执行具体功能时,左上角始终显示暂停或返回按键,右上角放置帮助按键,给儿童带来操作上的安全感。

(二)学前儿童古琴教育APP的交互设计1.视听交互设计。在视觉方面,由于学前儿童更喜欢鲜艳丰富的色彩,因此该APP的主要教学内容采用鲜明丰富的色系,而对背景等次要元素的设计则采用饱和度较低的色系,以突出视觉重点,使学前儿童的注意力集中在主要内容当中。根据学前儿童认知特点分析可知,学前儿童容易被动态的、鲜明的事物吸引,因此APP通过具有引导性的、简明的图形设计来吸引儿童做出正确有效的操作。例如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弹拨四弦时,在四弦的右边显示圆形点击图标,需要向右滑动一弦时,在左边显示向右箭头,且乐谱上显示进程提示,如图3所示。同时,对儿童的各类操作做出相应的视觉反馈,比如色彩变化或动态效果,让儿童直观地感受自己的操作所带来的结果,例如图3中的数字颜色的变化。界面图形采用扁平化的设计,简单易懂,减少认知负担。学前儿童的思维具有相对具体性的特点,对于抽象的音乐较难理解,因此APP将教学内容具体化,尤其对抽象的古琴音乐进行具体化设计,以辅助儿童理解抽象元素。如在课程功能中,借鉴于儿童音乐创作APP《BANDIMAL》,古琴教育APP也将具体的动物形象与相应音乐结合:在琴乐欣赏中,仙鹤代表较清丽的琴声,乌龟代表较低沉的琴声,动物与山水背景都会随着音乐的节奏做出相应变化,如图4所示。在听觉方面,由于学前儿童对于文字的识别能力较弱,因此APP少量运用书面语言,多以具象图形或简单语言进行教学沟通。在课程功能中,简单的语言沟通贯穿教学内容始终。同时,儿童在各项功能中进行操作时,APP会作出丰富的声音反馈,包括音乐、操作音效等,儿童只有在丰富的声音环境中才能更好地被音乐吸引,且多样的声音交互也能使儿童乐于进行更多操作。学前儿童的记忆具有无意性的特征,容易记忆喜爱的事物,而这种丰富的视听感受也顺应了儿童的喜好,增强了对教学内容的记忆。2.手势交互方式设计。学前儿童较难进行复杂的界面操作,因此在手势交互方式的设计上,选择学前儿童熟悉的,没有操作困难的手势。该APP将提取古琴的基本弹奏技法,并将其转化为学前儿童熟悉的、没有操作困难的交互手势:古琴的演奏以左手按弦取音,以右手弹弦出音,左手的界面操作方式有单击、长按、左滑、右滑,分别代表左手技法中的吟、猱、绰、注;右手的界面操作方式有单击、上滑、下滑,分别代表右手技法中的托、拂、滚。在这种丰富的交互环境下,儿童能够较好地发挥自己的主动性,提高学习兴趣。3.沉浸式交互设计。由于学前儿童注意力不集中等特点,沉浸式的交互设计能在学前儿童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根据学前儿童的认知心理特征,沉浸式的游戏教学是最有效的学习方式,儿童能够在游戏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学到相应的知识,且游戏能够激起儿童的好奇心与探索欲,加强儿童主动性。参考一款针对儿童吉他辅助学习的APP“怪物和弦”,该学前儿童古琴教育APP把教学内容设计成游戏闯关的形式,如图2中的界面所示,整个游戏分成几个大任务,大任务被分成多个小任务,任务难度由浅入深,乐理知识与琴乐欣赏都以音画结合的形式表现。在一小段琴乐动画欣赏之后,会进入弹奏练习界面,界面展示虚拟琴弦以及简化乐谱。在完成弹奏练习之后,进行没有提示的简单乐曲弹奏即游戏闯关,在达到一定准确率的标准后,进阶下一任务,如果错误较多,则会开启视觉提示,保证儿童在沉浸式体验中不被打断,避免儿童出现畏难心理。4.情感交互设计。情感交互设计的目的是提升用户的情感体验。用户只有在进行符合自身认知特点的活动时,才能获得好的情感体验。从学前儿童的认知心理特征中可以得知,儿童喜欢具体的、动态的、鲜活的事物,且儿童在学习过程中需要获得一定的鼓励,以调动儿童的积极性。因此除了将教学内容具体化、动效化之外,APP中还加入了奖励机制。儿童在每通过一个大任务时,将获得卡通形象的古代名琴,图2中的一级界面所示。同时,儿童能在古琴收藏功能中更换演奏时的虚拟古琴的样式,增加学习趣味性,使儿童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看得见的收获。此外,在儿童学习过程中,需提高操作的容错率,或以温和的方式提醒儿童的错误操作,避免儿童畏难情绪的产生,如图3界面所示,儿童弹奏错误时,进程不停止,在错误地方以温暖的橙色提示,儿童可在弹奏结束后选择进行重复练习。学前儿童的自制力还很欠缺,非常倚赖家长的陪同与监督,因此他们使用APP学习过程中需要有家长的参与。在APP中设置了“家长互动”功能,鼓励家长参与陪同与监督儿童使用APP学习,家长专区中包含对于学习时间的限制和儿童作息时间的设计,同时还能通过APP查看孩子的学习进度,并进行鼓励与交流,这不仅督促了孩子的学习,还能增进亲子间的情感关系,提升用户体验。

结论

在这个数字化的时代,交互设计为学前儿童教育注入了更多的活力与动力。古琴文化作为优秀的传统文化需要被传承,也需要被创新。学前儿童的教育是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阶段,因此我们更需要对学前儿童古琴教育进行创新,通过运用认知心理学的知识,提出有效的交互设计方案,使学前儿童古琴教育符合学前儿童身心特点,使古琴文化的传承更有效、更普及。本文将现有的相关研究及案例进行分析,总结出学前儿童的认知心理特点,并以此为依据提出交互设计在学前儿童古琴教育APP中的应用,将学前儿童的古琴教育与交互设计结合形成新的教育方式,让交互设计更好地为儿童教育服务。

参考文献

[1]黄琦,毕志卫,交互设计[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

[2]方浩,张言林,周婷婷,向梦飘.学龄前儿童教育类APP交互设计研究[J],包装工程,2016,20:113-117.

[3]陈志.学前儿童教育类APP界面设计研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17.

[4]于慧.从学前儿童心理特征谈学前儿童音乐审美教育[J].教育教学论坛,2014,7:274-275.

[5]孙辛欣,靳文奎.移动应用中的情感交互设计研究[J].包装工程,2014,14:51-54.

[6]程冉,聂睿,蒋雯,桂元龙.基于认知发展的儿童交互设计研究[J].设计,2016,29(5):132-133.

[7]黄永杰,胡伟峰.基于用户无意识行为的交互设计研究与实践[J].设计,2016,29(8):132-133.

[8]陈晨.基于认知心理学的学龄前儿童交互式教育产品设计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5.

儿童音乐教学范文第5篇

1.柯达伊音乐教育观的理念的内容柯达伊他认为民间音乐代表活的艺术,最适合作儿童音乐教材,并主张儿童应该先学习本国的、本民族的音乐然后再学习外国音乐。当柯达伊四十岁的时候,他开始潜心研究学校的音乐教育,他在广泛深入地采集,研究了真正的匈牙利民族的基础上,运用民族调式、五声音阶编写了大量的声乐教材,并创作了许多体裁的声乐作品。我们分析,他的音乐教育观主要包括:⑴音乐教育应从幼儿园开始幼儿园能为儿童提供一个集体创作音乐的环境,使儿童获得音乐体验,发展儿童音乐听觉。从现代心理学的研究,3岁到7岁的年龄段是最重要的受教育阶段。这个阶段被忽略的话,将来难以弥补。同样,幼儿园的集体活动,特别是在音乐能力发展的最初阶段,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在匈牙利的布达佩斯国立幼儿园的研究表明,两岁以下的幼儿,凡天天听唱歌的孩子在学习说话和学习音乐方面的成就,同没有音乐环境熏陶的孩子有着显著的差异。⑵歌唱教学为主要教学内容人声是最好的教学工具,在学校的音乐教育中,好的方法对孩子而言是一种享受而不是折磨,给他们最好的音乐,这也会影响孩子们的一生。柯达伊认为儿童唱歌应和说话一样自然,通过唱歌这个人人都会的活动形式,让孩子们的歌喉逐渐完美。而歌唱教学的展开可以不受儿童发展水平和客观物质条件的限制。这一理念已经成为柯达伊音乐教学体系中的重要内容。⑶严格选择教材,重视教师的选择儿童的音乐教材必须是真正的民间音乐,儿歌,儿童游戏曲和著名作曲家的优秀作品。那些真正具有内在价值的艺术才适合于儿童。柯达伊指出,如果需要什么新的创作作品,应该让有足够资格的作曲家去写作。另外,柯达伊曾说:“一个歌唱教师比一个歌剧指挥重要的多。因为,一个差的指挥只会令观众失望,但是一个差的教师会在他几十年的教师生涯里讲所有的学生对音乐的热爱统统扼杀掉。”

2.柯达伊音乐教育观的特点⑴全民音乐的教育观柯达伊认为“音乐应该属于每一个人”,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民族的音乐教育水平。他认为匈牙利的音乐教育不能只培养少数的专业人才,而是希望通过音乐教育提高全民族的素质。⑵民间音乐在教学中占有最重要的地位柯达伊认为,民族本质最完美的表现就是民间音乐文化,因此让儿童从小就应该热爱和了解自己民族的音乐,这样可以积累民族语言、增强民族意识、促进民族情感的培养。从音乐理论上来看,柯达伊突出抓住了五声音阶音乐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这也是儿童音乐教育最适当的起点。⑶合唱——作为音乐教育的主要手段在柯达伊教学法中,合唱教学起着重要的作用。儿童从幼儿园开始就进行二声部的视唱训练,并逐步过渡到正规的合唱训练中。他认为,合唱具有影响和促进群众音乐文化发展的功能,参加合唱可以影响最多的人们去接触真正有价值的音乐,才能实现“音乐应该属于每一个人”的最高理想。⑷音乐教学中科学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上,柯达伊所使用的方法并不是他本人创造,而是他借鉴了外国优秀的教学经验,再结合本国的国情,使其成为具有匈牙利民族特色的一种教学模式。他的这种教学模式得到了很好的运用。

3.柯达伊音乐教育观的手段与内容⑴采用首调唱名法首调唱名法最早是有英国女教师格洛弗首创,约翰•科尔文使其完善。他曾运用这种简便易学的方法对英国的合唱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因为在合唱训练中,是那些复杂的调性关系变得简单明了,合唱人员能够很快的掌握读谱视唱。那么柯达伊认为,首调唱名法也能让儿童很快地学会读谱,比固定唱名会更容易接受。⑵节奏读法对于节奏的训练柯达伊也是运用法国人约瑟夫•契夫的节奏名称体系,柯达伊认为应该尽早进行对节奏的训练,如果能在幼儿阶段进行过节奏的训练,到小学的时候读起谱来也自然简而易行了。⑶字母谱字母谱的标记类似数字简谱,使用唱名的辅音字头:drmfslt,字母只标记音高唱名,不表示节奏。表示高八度的音是在右上角加一撇,如d′r′m′,表示低八度是在右下角加一撇,如s′l′t′等。这样一些方式对于儿童读谱起到辅助的作用,对培养儿童的理解和掌握首调唱名法中音级之间的关系和简历调式音阶概念等,字母谱也有一定的作用。⑷手势在教学法中,柯达伊运用了约翰•科尔文的手势,来帮助儿童理解首调唱名法之间的高低关系,掌握准确的歌唱。这些手势简单科学,对儿童的理解和记忆有很大的帮助。此外,这也是学生跟教师之间进行音准、音高的调整和交流的一种形式。

二、柯达伊音乐教育观对我国当前音乐教育的启示

最近几年我国的音乐教育取得明显的进步,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应该看到与其他国家相比还是有很大的差距,因为早在20世纪60年代,柯达伊教学法就引起了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关注。很多学者到匈牙利专门学习柯达伊教学法,知道20世纪80年代中期,柯达伊教学法才传入中国,我国很多老一辈的音乐教育家花了大量心血来关注这套教学法,认为它也适合中国国情。根据柯达伊的音乐教育观,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我们要把民族音乐放在学校音乐教育的首位,这也是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必经之路。那么从幼儿开始就进行这样的熏陶,随着年龄的长大,对自己的民族才会有更深的认识。其次,我国的音乐教育就是长期以来学校对音乐课不重视,甚至音乐课经常被语、数、英给代替,长此以往学生学习音乐的热情也不高。但是柯达伊的教学法重视的是音乐学习的过程,强调在游戏中学习音乐,感知音乐,以此来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才能达到让音乐真正属于每一个人。最后,在教学方法上要不断创新,要改变传统的应试教育的观念,要注重实践和符合儿童身心特点,科学的教学方法。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借鉴国外优秀的教学经验,来制定符合我们自己实际情况的具有独立的民族特色的音乐教育体系。

三、结语

儿童音乐教学范文第6篇

音乐治疗也是国内外研究的重点课题,结合音乐治疗的理论,重点编写了适用于学前特殊儿童的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训练,比如声音传递练习、节奏接龙练习、声势练习等,研究表明这种以节奏为主的“元素性音乐教育”体系,对于智力落后、具有听觉障碍的儿童非常适用,这也是进行音乐治疗中所采用的主要手段之一。其中的律动练习,是目前为止国内所有特殊教育学校所采用的音乐教育手段,如听音乐走步和跳跃活动、敲鼓活动等。聋哑学校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是伴随音乐做各种节奏动作,用身体动作表现音乐的情绪和内容,还可以做哑剧练习等。

1在音乐教学方法中加强对学生特殊音乐教育能力的培养

按音乐学科不同内容,有重点地分环节模拟施教。其中包括音乐教学内容设计与教案编写、音乐教学技能检验、教学评价等内容。在音乐教学内容设计与教案编写中,重点融入特殊儿童的不同特点及教育方法,有针对性的设计教学、编写教案。比如针对视力障碍儿童设计的音乐教学内容,主要以听觉训练为主,利用各种音乐教学手段训练儿童对声音的分辨,触觉的准确性。针对孤独症儿童设计的教学内容以节奏感知,简单节奏训练为主,培养他们对周围声音的一种感知能力。通过对学前特殊教育专业与普通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音乐技能对比显示,特殊教育专业学生所具有的音乐技能差,这样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特殊音乐教育的整体水平。对特殊儿童的教育评估理论和实践是特殊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在学前特殊教育专业音乐教育课程中要注入音乐教育评估的理论,使音乐课教学质量从定性的评语,转化为定量化的数据,为学生提供一个研究特殊音乐教育的平台,从特殊音乐教育规律出发,逐步建立学前特殊音乐教育的评价体系,培养学生的音乐教育的研究能力。

2教育实践

2.1联系本院的音乐教育现状和实际,加深对理论学习的理解如何在自己所具有的音乐基本技能前提下,结合特殊教育理念进行音乐教学活动是每个学生要思考的问题,并加以实施。

2.2在见习、实习中调查、研究、发现问题,提出研究课题,形成实习论文

2.3实习中设立最佳音乐课,要具有一定研究性的教学,培养学生教学策略研究意识和激发学生音乐教学艺术的创造能力

2.4利用学生试讲中的评估环节,培养评价、考核特殊音乐教学能力,做到能评、会评、会设计有关问卷等学生既会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课堂教学,又能根据反馈信息,修改和完善评价指标。

2.5切实抓好实习环节在实习前的课堂教学中要建立实习模拟实践课程,以便更好开展教学实践工作。

3结语

这种以目标模式理论为依据的学前特殊音乐教育课程改革,以培养学生掌握特殊音乐教育教学规律的特点,具有从事特殊学校音乐课堂教学能力为目标。切实提高了学生的音乐理论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结合见习和实习,加强了实践环节,落实音乐教学技能训练的要求,强化提高了音乐教学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3.1教学系统的整体性学前特殊音乐教育课程中既有音乐学科中不同的知识板块和相对完整的训练,又相互关联,缺一不可,发挥其整体功效。

3.2教学运行的动态性从第一章节开始到结束,整个教学运行呈动态发展变化。学生从理论学习到实践,再到理论分析,再上升到实际应用,其知识能力不断更新与提高。

儿童音乐教学范文第7篇

1.1从教材改革入手,目前研究学前特殊教育的音乐教育尚属空白,使用的教材都是普通师范音乐教育融入学前特殊教育理念,结合特殊儿童的特点,编写音乐教育教材,教材内容紧密与特殊教育、特殊教育心理学研究成果相结合,构建理论联系实际、既有理论又有操作性和实践性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不仅有清晰的音乐教育知识与概念结构,更重要的是要有正确的观念和善于创新的思路。要增加学生的音乐教学能力与测评、音乐教学评估与学绩测验、特殊儿童音乐教学与实践方面的能力。在学前特殊教育中游戏治疗是目前世界上较为先进的特殊教育手段之一,这种以游戏为媒介对特殊儿童进行咨询和辅助的游戏治疗方式越来越受到各国学者的重视。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也是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在编写教材时,笔者结合特殊儿童的特点设计了一些音乐游戏,象:声音识别游戏、声音模仿游戏等,听觉游戏主要针对视觉障碍的儿童,目的提高视觉障碍儿童的听觉敏感度和对声音的分辨能力,具有视觉缺陷补偿作用。象做伴随手指歌曲练习手指灵活度的游戏,有助于训练孤独症儿童非语言能力的表达,目前这也是美国特殊教育专家正在研究的课题,同时也可以训练有残余听力儿童的手指语的表达。音乐治疗也是国内外研究的重点课题,结合音乐治疗的理论,重点编写了适用于学前特殊儿童的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训练,比如声音传递练习、节奏接龙练习、声势练习等,研究表明这种以节奏为主的“元素性音乐教育”体系,对于智力落后、具有听觉障碍的儿童非常适用,这也是进行音乐治疗中所采用的主要手段之一。其中的律动练习,是目前为止国内所有特殊教育学校所采用的音乐教育手段,如听音乐走步和跳跃活动、敲鼓活动等。聋哑学校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是伴随音乐做各种节奏动作,用身体动作表现音乐的情绪和内容,还可以做哑剧练习等。

1.2在音乐教学方法中加强对学生特殊音乐教育能力的培养按音乐学科不同内容,有重点地分环节模拟施教。其中包括音乐教学内容设计与教案编写、音乐教学技能检验、教学评价等内容。在音乐教学内容设计与教案编写中,重点融入特殊儿童的不同特点及教育方法,有针对性的设计教学、编写教案。比如针对视力障碍儿童设计的音乐教学内容,主要以听觉训练为主,利用各种音乐教学手段训练儿童对声音的分辨,触觉的准确性。针对孤独症儿童设计的教学内容以节奏感知,简单节奏训练为主,培养他们对周围声音的一种感知能力。通过对学前特殊教育专业与普通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音乐技能对比显示,特殊教育专业学生所具有的音乐技能差,这样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特殊音乐教育的整体水平。对特殊儿童的教育评估理论和实践是特殊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在学前特殊教育专业音乐教育课程中要注入音乐教育评估的理论,使音乐课教学质量从定性的评语,转化为定量化的数据,为学生提供一个研究特殊音乐教育的平台,从特殊音乐教育规律出发,逐步建立学前特殊音乐教育的评价体系,培养学生的音乐教育的研究能力。

2教育实践

2.1联系本院的音乐教育现状和实际,加深对理论学习的理解如何在自己所具有的音乐基本技能前提下,结合特殊教育理念进行音乐教学活动是每个学生要思考的问题,并加以实施。

2.2在见习、实习中调查、研究、发现问题,提出研究课题,形成实习论文

2.3实习中设立最佳音乐课,要具有一定研究性的教学,培养学生教学策略研究意识和激发学生音乐教学艺术的创造能力

2.4利用学生试讲中的评估环节,培养评价、考核特殊音乐教学能力,做到能评、会评、会设计有关问卷等学生既会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课堂教学,又能根据反馈信息,修改和完善评价指标。

2.5切实抓好实习环节在实习前的课堂教学中要建立实习模拟实践课程,以便更好开展教学实践工作。

3结语

这种以目标模式理论为依据的学前特殊音乐教育课程改革,以培养学生掌握特殊音乐教育教学规律的特点,具有从事特殊学校音乐课堂教学能力为目标。切实提高了学生的音乐理论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结合见习和实习,加强了实践环节,落实音乐教学技能训练的要求,强化提高了音乐教学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3.1教学系统的整体性学前特殊音乐教育课程中既有音乐学科中不同的知识板块和相对完整的训练,又相互关联,缺一不可,发挥其整体功效。

3.2教学运行的动态性从第一章节开始到结束,整个教学运行呈动态发展变化。学生从理论学习到实践,再到理论分析,再上升到实际应用,其知识能力不断更新与提高。

儿童音乐教学范文第8篇

(一)心性本净:童心世界与艺术世界相通按照著名佛学大师吕澂先生的观点,心性本净源自以《大乘起信论》为基础的中国佛学心性说。丰子恺受弘一法师指点教育,虽未剃度出家,但佛学修为极高,把心性本净和儿童的纯真、纯净结合起来,形成了自己的佛性童心理论与实践体系。为什么能把二者融合呢?他说:“童心的世界’与‘艺术的世界’相交通,与‘宗教的世界’相毗连”。我们从丰子恺一生所创作的音乐作品和从事的音乐教育中,也可以明显地感受到这种佛性童心。佛性,是他自己的性格和修为;童心,是他自己对待儿童音乐教育的态度和方法;二者结合起来,就是作为一个音乐家和音乐教育家的丰子恺最重要的理论修养和艺术实践。与其说丰子恺的佛性童心直接源于李贽,还不如说丰子恺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况且他还具有非凡的艺术领悟能力和创造能力。比如,他也曾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在他的文章《告母性》中他首先阐述了他的童心观:孟子说:“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鉴于丰子恺吸收传统文化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本文在此初步分类认为:佛性,更多是指向佛教学说,慈悲、包容、大爱;童心,更多指向道家学说,纯真、自然、任性。具体到音乐教育上,丰子恺认为:“艺术教育……就是教人学做小孩子。学做小孩子,就是培养小孩子的这点‘童心’,使长大以后永不泯灭”。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不仅儿童要保有其童心,成年人也要学习儿童的童心。因为童心里的自由创造、个性自由与艺术创作的自由和个人都是共通的,其内在精神是一致的。对丰子恺运用佛性和美育相结合的做法,朱光潜曾赞叹过丰子恺“真正能了解佛家精神”。这是对他极大的肯定与褒扬。

(二)参禅悟真心:用童心去追求个性解放相同的是,李贽也用《大乘起信论》等所讲的真心来解说他的童心。所不同的是,李贽是一个追求自由反抗程朱理学的斗士,他用波若的真空来否定传统儒家伦理的神圣,最终放弃儒学,皈依佛门。李贽晚年弃儒学和道学,专攻佛学,融会禅宗的净土思想是这一时期的特色,在贬斥儒家经典和黑暗现实的同时,追求他的纯真和童心。同时,他并不停留于此,而进一步倡导唯心净土、自性弥陀。修佛的目的是什么呢?通常认为,禅宗的观点是见心见佛、即心即佛。他也认为:“夫念佛者,欲见西方阿弥陀佛也……见性者,见自性阿陀佛也,见自性弥陀了,即是成佛了,亦无别有佛可成也。”。也就是说,修佛参禅的目的,就是醒悟真心。他理解的童心,就是真心、赤子之心。那么,真心到底是什么?李贽对童心说的一段经典表述可以回答此问题。他说:“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夫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入。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就是说,童心即真心,真心即赤子之心。这点和丰子恺也是一致的。但是李贽认为接受教育、进入社会乃至入职官场后,这种真心被腐蚀或消磨掉了。封建礼教、儒家的纲常伦理,就是扼杀和消磨童心的罪魁祸首,这也是为什么士人门饱读圣贤书后却没有童心的原因。所以,他到了晚年“参禅悟真心”,就是为了保持童心,以对抗六经、《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否则童心就散失了,人就成了“假人”,文也成了“假文”。要做一个有真心、真情和真趣的赤子,就必然要摒弃封建伦理道德,甚至与阿谀奉迎、溜须拍马的假道学者门对抗,所以李贽的追求,实际是追求个性的解放。这点,除了他的《童心说》外,在《读律肤说》一文里也说得很清楚:“故自然发于情性,则自然止于礼仪,非情性之外复有礼仪可止也……莫不有情,莫不有性,而可一律求之哉!”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也能看出,在童心理论的核心来源和最终区别上,除了二人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外,无论是道家、儒家多一点,还是佛家多一点,李贽和丰子恺一样,都是受到儒释道三教的综合性影响,只是他们都不约而同地最终选择站在佛家的立场看待问题,佛心和童心的相接、相融,不仅符合各自的文化修养和理想诉求,而且极大地扩大了童心说的内涵,启蒙和美育的对象也就不再单单指向儿童,而是指向芸芸众生。李贽要在明朝末年这个程朱理学和王氏心学占统治的年代,追求个性自由和思想解放,以童心说做某种程度上的思想启蒙。丰子恺要在清末民初和民国军阀混战、烽火连天的这一段岁月里普及音乐知识,传递美育精神,开启国民智慧。

二、丰子恺的童心说实践:社会和家庭音乐教育

(一)实践缘起:有感于现实社会里音乐教育的严重缺席丰子恺的青壮年岁月,正直军阀混战、抗日战争的艰难时光。国家满目疮痍,民不聊生,何谈音乐教育?但也正因如此,更显其音乐教育之必要:培养具有高尚情操、独立个性、纯真心灵的高素质国民,才能结束国家分崩离析的状态。但在现实中,虽有少数音乐教育,但教育状况是:“学校中,除了课表上的‘图画’、‘音乐’几个字以外,别无艺术的香气了。似乎,这一个小时的图画与一小时的音乐,已能充分达到艺术科的教育目的了。”[13]227因此,他提出:“故艺术教育,就是美的教育,就是情的教育”。这种观点,直接导致童心说音乐教育理论逐渐在教学实践中形成,走向社会走向普及。其实,联想到我们今天的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莫不是如此嘛?各种语文、数学、外语等课程占有了本该积极锻炼身体的体育课和触摸真性情的音乐课,孩子们的童心逐渐被腐蚀和扼杀,真情、真趣亦不复存在。

(二)编写社会普及教材:《音乐十课》《音乐初阶》丰子恺不仅在理论上有所建树,而且也将“童心说”付诸音乐教育实践。他的音乐教育实践终其一生都在进行,在儿童音乐普及读物方面,他撰写的《音乐十课》、《音乐初阶》在当时和对后世都影响巨大,可算是其在在《音乐初阶》里,他分为七节课和一个附图:第一课音乐序说,第二课音的高低记录法,第三课音的长短强弱记录法,第四课唱歌序说,第五课弹琴序说,第六课提亲序说,第七课管弦乐序说。在具体的内容上,他在文中都是介绍性的话语和常识性的论述。比如,论述大家都熟悉的贝多芬时,他写道:“《命运》描写裴德芬自己的生涯的不幸和奋斗的精神,曲调悲痛。因为裴德芬抱着伟大的天才,但是他的耳朵聋了,这可悲的运命使他的运命不易自由发挥,然而他的精神非常力悍而伟大,拼命和这可悲的运命奋斗,终于克服了这运命,成功了他的杰作。《田园的交响乐》是描写田园中的山水花鸟的风景的,曲调非常愉快。裴德芬平日爱好自然风景,他把小田的景色,雷雨的光景和田园生活的样子,用音乐描写而成这曲子,使人听了好比看见田园的风景画。”从这些内容可见,丰子恺是写给儿童和初学者的,作为入门教材或读物。以贴近儿童之认知规律,符合童心之发展实际。从这些普及性音乐教育教材可以看出丰子恺音乐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那就是以音乐教育及其包含的佛学精神来涵养童心,不过分注重音乐技法,而是通过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和了解,塑造国民的纯真的童心人格。

(三)家庭音乐教育丰子恺不仅在社会上普及童心式的音乐教育,而且在家里也是尊重孩子们的天性和儿童成长规律,进行音乐教育启蒙的。在其他的文章中,他也讲述过自己在音乐教学实践中是如何运用“童心说”去教育的。比如,在《儿童与音乐》一文中他谈到《春游歌》时说:“云谈风轻、微雨初晴,假期恰遇良辰⋯⋯现在我重唱这旧曲时,只要把眼睛一闭,当时和我一同唱歌的许多小伴侣的姿态便会一起显现出来……我无论何等寂寞,何等烦恼,何等忧惧,何等消沉的时候,只要一唱儿时的歌,便有儿时的心出来抚慰我,鼓励我,解除我的寂寞、烦恼、忧惧和消沉,使我回复儿时的健全。”丰子恺对待自己的儿女,就是用这样温馨、甜蜜的音乐教育方式去唤醒他们的童心。哪怕是在抗日战争最艰难的时间里,他带着四个孩子(九岁的阿宝、七岁的软软、五岁的瞻瞻、三岁的阿韦)东奔西逃,也会选有空的时候到小院里的槐荫下,坐在地上吃西瓜,百感畅快的时候,激发孩子们的童心:最初是三岁孩子的音乐表现,他满足之余,笑嘻嘻摇摆着身子,口中一面嚼着西瓜,一面发出一种像花猫偷食时候的“ngamngam”的声音来。这音乐的表现立刻唤醒了五岁的瞻瞻的共鸣,他接着发表他的诗:“瞻瞻吃西瓜,软软吃西瓜,阿韦吃西瓜。”[1]30丰子恺就是用这样温和、细腻的,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去保护孩子们的天性,去涵养孩子们的童心。如前文所述,这种童心,就包含儿童的真心、真情、真趣。他用音乐来保住孩子们的童心,看似简单随意,其实对儿童影响巨大。多年后,女儿丰一吟女士还能记起当年父亲丰子恺把日常生活里的一些小事谱了曲来唱。

三、丰子恺与李贽:童心即真心

丰子恺一直倡导的童心的真,其实是哲学上的本真状态,而不是科学上的实证精神。丰子恺的心性本净是真正的做到了的静,他在俗世里,待人谦恭,谦谦君子的作风;在艺术里,则是真挚、纯净而热烈的;在佛学里,则是虔诚平和的。他不像李贽那样激烈地否定传统儒家文化,而是吸收了儒家仁的内涵,他的童心其实也包括仁爱之心。但以在最终目的上,他们又殊途同归,都是为了塑造真人,为了培养和造就具有健全人格、完美人性的国民,而不至被脏脏社会腐蚀了真趣,被纲常伦理压制真情,散失了真心。李贽提倡童心说,源于他对种种现实的不满,尤其是对儒家伦理道德的不满,最终走向佛学。成人即成佛,童心即真心。他轻薄圣人之激烈言论,其实是让青年学子保有童心,而不要被圣人所言扼杀本性,压制创造力。丰子恺从佛学里找到与儿童心理特征相对应的童心,以即心即佛之佛学思维方式设身处地去为儿童着想,并推及所有人的纯净之心,恢复或找到其自性。虽然同为信佛之人,但丰子恺毕竟是一个艺术家,他直接从事音乐教育实践,尤其关注儿童音乐美感的培养,认为儿童的本质是艺术的,且音乐能永久保住人的童心。所以,童心说虽从儿童而引发,但不仅针对儿童,是针对所有接受音乐教育的国民。

四、结语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