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数字与信息教案范文

数字与信息教案范文

数字与信息教案

数字与信息教案范文第1篇

一、教学管理现代化

教学管理现代化是通过使用网络教学管理平台来实现的。如我校使用的是window2000 server系统为服务平台,以SQL Server为后台数据库,采用(Browse/Server)新型的软件架构,来构成教学系统管理平台。通过使用教学管理平台,高校的传统教学管理模式向网络化、现代化教学管理模式转变。以教与学为核心,教师、学生、教学管理工作人员通过这个平台实现真正的资源共享。

高校教学管理系统是由各个资源模块和管理模块所构成。主要有教学资源模块,教师或教学管理工作者可以方便及时地查看和利用教学资源,如专业信息、分校信息、教室信息、课程信息、教师信息、班级信息等,更好地通知,管理、组织教学。学籍成绩管理模块,详细地记录在校期间或部分毕业学生基本信息、注册信息、异动信息、课程成绩、毕业信息等。开课管理和教学计划模块,是整个系统运转的基本依据,计划审定、计划审核、生成任务书、教学安排表、开课通知单等。教材管理模块,实现网络环境下的教材选用、教材计划管理等。选课和排课模块,学生可以人性化、灵活性地进行课程选修,根据教学资源合理地进行教师上课安排等。考务管理模块,以开课数据为基础,利用教学资源,完成课程、班级、地点、监考教师的安排等。以上不同模块的有机结合和运行,构成了现代化的教学管理模式。

教学管理系统中的各种数据和信息都是教学档案最基本的数据、信息和资料。由此可见现代化教学管理中各类电子文件和数据有着与教学档案不可分割的关系,教学管理现代化带动着教学档案数化的发展,教学档案就要以新的思维和理念来管理,构建新的档案管理观。

二、教学档案的数字化

(一)教学档案数字化的环境

教学档案是档案的一个分支,他归属于档案但他又有别于其他类别的档案。教学档案是反映学校职能活动的真实记录,是评估一个学校的教学成果和教学水平的历史凭证。现代化教学管理为我们教学档案的数字化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软件平台和管理平台。教务管理系统参照了国家对档案管理的有关法律法规进行设计,对教学流程中产生的各种文档进行归档管理,对内部和各种资料档案进行管理,提供各种方便的查询功能,并对档案借阅进行严格审核。

(二)数字化教学档案的特征

(1)形式的虚拟化、电子化 传统的教学档案都是以纸质为介质来进行档案的存档。在网络化、数字化的环境下,档案的信息、内容、结构都是以电子化、虚拟实在的形式存于人们可以感触不同的物理空间中。文档以虚拟化的形式存在和运转流程中,呈现出有如树状的集散性特征。

(2)档案信息化管理 教学管理现代化为教学档案提供了数字化的软件环境和平台,大大促进了档案管理工作。一次性输入,多样化输出,多角度检索与查询,使基于网络的档案可以从内部子系统中直接采集大量数据,并可通过公共接口,外部有关系统相链接,学生可以用来查找资料、成绩、选课、查课表、评教等,各教学单位可以通知,教师可以布置作业、实施测验、在线答疑等等。

(3)信息利用空间的多元化 网络技术的出现,一方面以网络化方式,把分散于不同教学单位内的数字化档案信息加以相连接,及时为教学提供必不可少的依据。另一方面,通过交流式人机互动对话,报道性快速浏览和搜索,分布式齐头并用,每位教师和教务人员可以互不干扰,在各自终端上同时查找并利用同一份教学档案,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共享,及时地为教学管理提供更远更准确的教学数据依据。

(三)数字化教学档案的作用

数字与信息教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数字档案馆;档案信息化;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4-006-02

高校档案馆作为社会信息资源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集合了教学、科研、党政、宣传、管理、外事、基本建设等各种门类的信息,是高校信息资源的聚集地。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深入进行,高校档案在学校越来越多的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技术发展的新形势下,建设数字化档案馆是当前高校档案工作的迫切任务和必由之路。高校要充分运用计算机技术实现档案管理自动化,对馆藏档案进行普遍、全面的数字化处理,建立各类数据库,在文档一体化建设的前提下进行档案收集,在网络化背景的基础上提供档案的开放和利用。

一、数字档案馆的含义

数字档案馆是利用电子网络远程获取档案文件信息的一种方式,是存储和利用档案信息资源的信息空间,是一个由众多档案资源库群、档案信息资源处理中心、档案用户构成的数字档案馆群体。其主要功能包括数字档案的接收、采集、管理、利用和系统维护。

二、高校数字档案馆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数据不规范、标准不统一

标准的制定在数字档案馆的建设过程中至关重要。从整体来看,大部分高校仍未能解决数据标准化问题,档案馆系统基本上都没有遵循国际标准,功能单一,标准化水平低,数据不规范,致使大多数档案馆无主题标引,难以实现资源共享。

2、技术条件受限

从技术条件来看,数字档案馆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项关键技术支撑,这是一项涉及超大规模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数字化技术、数字档案标引技术、多媒体信息处理技术、基于内容的检索技术、数据库与分析处理技术、自然语言理解技术等内容的系统工程。然而,目前大多数高校数字档案馆建设的投入与产出不成比例。建设数字档案馆所需的硬件设备、软件投入巨大,数字档案馆的建设与利用对于建设者还有很重的经济负担,所以很多高校并不具备建设数字档案馆的条件。

3、电子文档的归档难问题突出

随着计算机无纸化办公的发展,学校各部门大都采用计算机进行业务管理,在工作过程中形成了大量的电子文件,根据不同的任务目标、不同的业务,使用不同的管理软件,输出各种类型的文件格式,造成归档不便。

4、档案信息数字化的对象问题

档案馆保存的档案历史悠久,不同档案的价值不同、保管年限不同、开放利用时限不同、保密程度不同,档案馆必须按照统一标准划分哪些档案信息可以数字化、哪些档案信息目前不需要或暂缓数字化。

5、档案管理人才培养问题

目前很多高校的教师学历水平呈逐年上升趋势,但是在档案管理岗位出现“偏科”,档案、信息处理复合型人才相对缺乏,影响了档案信息数字化进程。任何一个数字档案馆工作的正常运行都离不开一支知识结构、储备合理完善的队伍,为了这支队伍的建设需要,应着手培养和引进一批人才,培养和提高他们的技术知识、设备使用情况已经人员自身政治素质,促使这支队伍成为具备灵活运用现代化技术技能,能够开发档案信息化项目和产品的队伍。

三、高校数字档案馆建设思路

如今高校校园网覆盖校园各个区域,整个校园基本实现信息传输网络化。同时在教学、科研、管理等活动当中形成了各个门类的档案实体凭证,建立了与档案实体相关联的各类信息资源库,这些给数字化档案馆的建设提供了契机。

1、加强档案数字化基础建设

拥有先进的基础设施是建设数字档案馆先决条件。目前高校应根据数字档案馆的功能需求建设完善基础设施,主要包括:计算机网络设备、数字化设备、档案系统管理软件、存储设备、服务器、摄像机、扫描仪、光盘记录设备等。其次,综合管理系统平台也是数字档案馆为了适应时展而应具备的基本功能。

2、数字档案馆资源库建设

传统档案资源数字化主要使用计算机及相关技术管理档案资源,建成各类专题全文数据库,即档案资源库。一般包括目录数据库,元数据库,内容数据库。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种专业数据库:(1)教学档案数据库。主要包括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检查及评估,教学改革,专业发展规划,教材选择与建设,教学管理条例等教学方面的数据资源,学生学籍管理,学生学位管理,学生成绩管理,学生教学评价管理,学生专业证书考试管理等与学生在校学习有关的数据资源。(2)文书档案数据库。文书档案是在行政管理事务活动中产生的,通常是由办理完毕且具有保存价值的文书转化而成。文书档案既是一个单位过去发展历程的缩影, 又是现在管理建设状况的记录,因此在整个行政管理工作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3)科研档案数据库。主要包括科研成果管理、科研项目管理、科研基地管理和科研人才管理四个方面的资源。

3、制定标准规范和安全管理体制

数字档案馆标准规范的制定是数字档案馆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包括档案管理制度、档案保密制度、数据标准化、电子文件标准化。数字档案信息的安全管理维护,主要是指维护数字档案馆的资源安全、网络运行安全、物理安全、信息安全保密等。网络的正常运行是基本前提,重点是做好计算机病毒的防御,确保网络环境安全绿色。实行严格的权限管理和管理员制度,以保证系统有较高的安全性与可靠性。对于非公开的档案信息要做到局域网访问,断绝与外网的连接。采用防火墙、身份认证、数据备份等安全防护措施,确保档案信息和系统的安全。应当高度重视数字化加工、电子文件接收等过程中的安全保密管理工作。

4、档案管理人员队伍建设

高校应提高对培养档案优秀管理人才的重视,数字档案馆是集网络技术、操作系统、管理系统、多媒体技术等于一体的现代高科技项目,需要信息采集、处理并数字化的人才;计算机操作、网络维护、系统开发的科技人才;档案信息分析、研究与咨询的专业人才。所以高校在对档案管理人员的培养要有针对性,既有专业人员,又有复合型人才。

数字档案馆是高校档案馆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按原则、分步骤,有理有序、循序渐进的进行。高校要在建设数字档案馆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从而更好地为师生服务。

参考文献:

数字与信息教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档案信息化策略

21世纪是全球信息化的时代,互联网的普及和各类信息技术的推广给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便捷。信息资源共享让我们用最小的投入获得资讯利益的最大化,各种科学技术信息资源的传递已由传统纸质方式逐步向数字化信息转换,多年来在公众眼里较为神秘的档案信息资源也不例外,互联网上纷纷出现大量的公共档案数字信息资源。

受大环境的影响,高校传统的档案管理也在悄然发生着可喜的变化,与其它信息资源相比,档案信息具保密性、政治性,这就使得高校档案数字化信息的开发受到一定的限制,院系级档案的数字化信息建设也受到一定的影响。

一、高校艺术系院数字档案建设的必要性

近几年,随着高校艺术专业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艺术院系的各类档案数量迅速增加,有限的存储空间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需要,把现有的档案信息资源转化为数字信息即可解决这个日渐突出的矛盾。

院系级的档案信息除了文书档案信息外,还有教学档案信息。院系级的档案管理能直接反映出院系的教学管理、教学活动等情况。由于艺术专业的独特性,大量的档案信息是在师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直接产生形成的,用传统的存储方式会丢掉许多有价值的教学信息,而数字档案信息的开发改变了这个窘况,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可采用摄像、录音等技术手段对原始材料进行及时有效的存储。

与艺术专业院系相比,其它学科专业院系的教学档案管理相对容易,艺术院系的特殊性决定了艺术院系教学档案载体的多样性,我们有时必须用不同的储存介质(图片、磁带、CD、VCD)来保存同一个教学档案,因为这样教学档案信息才会更加详实、可靠,同时档案保存的时间较过去也有所延长。

以美术系为例,各个专业方向的教学效果完全可以通过学生平时作业和考试试卷来衡量,用传统方式来保存这些极具价值的教学档案除了需要大量的人力对此进行整理外,还需要大量的存放空间,纸张的吸湿特性更增加了档案管理的难度,因此数字档案建设势在必行。

以音乐系为例,《声乐》这门课程的教学档案,如用传统的方式,我们只能通过教学目标要求、考试评分标准及成绩册上面的分数来衡量教学效果。如此一来,该门课程的教学档案信息显得过于简单。但是如果通过采用录音、录像等科技手段真实记录考试过程,就能让我们把“声音”这一看不见、摸不着却又确实存在的原始教学档案有效的保存起来。当学生对教师是否严格按评分标准做出相应的成绩评定产生质疑时,声像档案的详实性、可靠性就会有效发挥重要作用。

二、高校艺术系院教学档案数字化的开发与建设

凡是利用价值较大的教学纸质档案都应尽早转化为数字档案。对于办学规模较早的高校艺术系院来说,专业方向越多,教学档案的数量就越大,学生试卷、学生名册、学生各项过级率统计、学生成绩册、学生的专业实践等,都是纸质档案居多,保管成本较高、易磨损、检索和利用效率较低,这给档案资源共享造成了相对的障碍。通过教学档案的数字化建设,可将学生名册、学生成绩甚至教师的教学课件都挂上网,既能提高教学档案的有效利用率,同时又能为校园档案的数字化建设提供最为基础、详实的数字信息数据。

如若原始的纸质教学档案数量较大,便可通过图文软件,对纸质教学档案进行扫描,实现数字信息的转换。这样做除了准确率高,便于管理之外,还比人工录入要快了许多,更重要的就是档案信息的利用者还可以看到档案最为原始的特征,比如美术系的专业课试卷,试卷原始的纸张颜色、教师批改的成绩等,这些都能更加有效的说明教学数字档案的原始性、真实性和可靠性。

三、高校艺术系院教学档案数字化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高校艺术系院教学档案数字化档案建设离不开计算机软、硬件和网络技术支持。它的重点是整个数字化系统,该系统的各个环节都应保持一定水平,通过局域网络进行各环节的联系,这样才能发挥整体优势,提高数字系统的综合能力。某个环节出现问题,将可能导致整个系统无法正常使用。

在档案进行数字化转换工作之前,相关部门应该进行精心地组织准备工作。首先对教学档案管理工作人员进行必要的技术培训,数字化转换工作不仅技术要求高、操作有一定难度,并且还需要资金、时间投入,通过对教学档案管理人员的技术培训可提高档案数字化转换的工作效率;其次,对要进行数字化转换的非数字化档案,进行数字化之前的认定,并提出明确的转换意见,经部门领导和学校主管部门领导同意后,方可进行数字转换工作,这样才能保证教学档案数字化转换工作能够取得预期的效果。

高校艺术系院传统的教学档案数字化转换成功后,档案查询者通过互网络就可利用这些档案信息,这就对档案信息网络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提供远程服务时,档案管理软件方面要做到有入侵预警机制,采取防火墙、身份鉴定一系列的措施确保教学数字档案的安全,同时采用现在流行的Fair fox网页浏览器,提供远程利用,有效防止病毒软件入侵。

教学课件是教学档案中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此一来,知识产权的保护也就成为高校艺术系院教学档案数字化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笔者认为,在教学档案数字化的过程中,我们可通过技术加密,建立内、外网两个管理系统,通过网页访问权限等设置,对一些重要的教学档案进行知识产权保护。

高校艺术院系的教学档案数字化建设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工程,它需要技术、资金支撑,我们只有从档案的利用率出发,合理分出轻重缓急,才能完全做好教学档案数字化的转换工作。

参考文献:

[1]周振朝.高校系级教学档案管理工作初探[J].山西大学学报,1999.1.

数字与信息教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数字工程;空间信息;教学

0 引 言

数字工程的原理与方法(简称数字工程)是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的主干课程,使用《数字工程的原理与方法》为教材进行授课[1],课程具有以空间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通信科学、软件工程等为基础的交叉特色,且以基于案例库的案例教学法为实践教学依托[2],以省级精品课程为网络教学平台,结合大量的实践案例支撑,实现了教学资源与实践案例资源的相互转化与促进。

1 课程的专业定位

从模拟时代进入数字时代,科技的发展促进了各行业信息化建设的进程。在此背景下,信息应用也从传统的模拟及相对孤立的状态,实现“载体是数字的,信息是共享的,网络是连通的,传递是实时的,应用是可视的,决策是智能的”更高层次状态转变。空间信息技术主要解决具有地理定位特征的数据采集、传输、分析与应用。在信息化建设初期,3S(即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RS及全球定位系统GPS)及其共享集成技术在很多领域得到应用,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例如,在一些国土、规划、防灾减灾等与空间信息应用关系密切的企事业单位,建设了大量部门级应用工程。但是,由于建设过程中一些标准、规范都不太完善,技术方法、基础平台软件也千差万别,导致这些应用工程存在孤立性。在目前信息化应用需求背景下,这些工程已不能符合应用需求,需要对已有的空间信息应用相关的软件平台、数据平台、网络平台等进行整合、集成。为解决这些问题,应借助软件工程技术,结合空间信息应用领域的特殊性,对其加以理论化、系统化、规范化,形成数字工程技术的核心内容,见图1。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需要培养基础牢固、知识面广、有动手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数字工程的原理与方法作为专业主干课程,在理论、技术、方法、工程管理等方面讲述了数字工程建设的指导策略和方法,是专业培养的纲领性课程,为后续课程的深入教学提供了索引[3]。该课程从数字工程产生的背景入手,以实现数字地球为目标框架,全面介绍数字工程技术中的基本概念、总体框架、支撑技术和实施方法,重点教授数字工程建设中信息的数字化存储、实时化传输、可视化表达与智能化应用,充分反映出本专业多学科交叉的特色。但该课程教学的一个主要问题是内容面广且部分概念抽象,如果教学设计及教学配套设施不到位,会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2 教学内容

数字工程原理与方法教学内容的安排包括核心内容和扩展内容两方面,其中核心内容以教材为基础,是完成课程学习的基本目标;扩展内容从现有技术发展的要求出发,教师可结合空间信息技术发展的最新动态,讲授与课程内容密切相关的最新前沿技术。

在核心内容的教学上,需要讲解清楚数字工程的基本概念,从数字工程产生的背景入手,让学生掌握数字工程的总体框架,并结合软件工程技术,理解数字工程技术支撑体系中3类技术方法(计算机、网络通讯及空间信息处理)的集成应用;从“建立平台、搭建应用”的基本原理出发,讲解数字工程基础平台的概念与内容;从数字工程领域应用角度,学习数字工程可视化方法、智能化方法的原理及其在数字工程中的作用;熟悉数字工程建设的组织过程,学习其实施过程,了解数字工程的应用领域;通过实践项目训练,形成数字工程应用软件项目的设计、实施、控制等实践能力。为此,在教学内容组织上,应密切结合专业的培养方案,体现交叉学科的特色,把分散在多学科中与数字工程技术相关的共同知识点提炼出来,作系统化分析与处理,使其转换为教学内容,见表1。在完善知识体系的基础上,还要突出课程的专业特点,在课程与相关专业知识之间实现统一的学习平台,使学生的知识体系结构有牢固的基础。

然而,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在讲授核心教学内容基础上,课程教学也应紧跟相关技术发展,保证课程内容与时俱进。为了实现课程内容的新颖性、现势性,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将新技术、新应用补充进来,将最新的数字工程应用项目的技术细节、实施过程更新到教学内容及实践教学内容中,作为教学上的扩展内容。例如,最近几年来,云平台和大数据技术是解决时空信息存储、管理、分析与应用的基础设施和技术手段,在核心教学内容中,这些方面均未涉及,而随着信息获取手段、硬件存储和网络传输能力的快速发展,这些新设施、新技术的应用,已经进入数字工程的项目实施中。因此,在新的教学内容上,引入大数据(大数据应用背景、大数据应用目标、大数应用特点、大数据应用原则、大数据应用途径)、云计算(云计算互操作和集成标准、云计算服务目录管理、云计算安全和隐私、MapReduce计算框架)内容作为扩展层次的教学知识点,既满足了n程教学的需求,也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保证了教学内容的现势性。

3 配套教学条件

配套的教学条件是数字工程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该内容主要体现在教材建设(包括实践教材)、特色(专业)实验室、网络教学平台及实践案例库建设4个方面。

3.1 教材建设

作为教育部特色专业,学校对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建设非常重视,而数字工程的原理与方法是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的主干课程,因此我们课程的教材建设走在了全国前列。2006年,课程组就主持编著了《数字工程原理与方法》,并成为“十一五”规划教材及教育部精品教材;2011年我们对该教材进行了改版(第二版),突出了新技术的发展,为顺利完成课程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此外,配套的实验讲义《数字工程原理与方法实验指导》也已成型,为理论教学的实践指导提供了关键的素材,目前,实践教学教材也纳入国家规划教材。总体上,通过课程的理论、实践教材建设,保证了学生使用该教材时更容易理解和掌握数字工程的实施技术与手段,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2 课程实践基地与特色(专业)实验室

通^多年的课程建设,结合不断的科学研究活动,我们为课程开展创造了良好的硬件环境,先进的实验仪器设备直接向课程教学与实践开放。在课程教学中,国家地理信息局数字工程研究中心为本课程的实践学习提供了良好的设施基础。此外,武汉大学智能可视化和空间信息移动服务等特色实验室,也专门针对教学中的智能化和可视化技术、数字工程平台建设等主要教学主题,提供了现实的项目应用蓝本,在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使学生通过课程实践,亲身体会到利用先进教学设备展示的数字工程应用效果。此外,数字考古研究室的最新成果也为数字工程应用(数字考古)提供了直观的范例,很好地促进了课程教学效果。

3.3 网络平台

网络平台为快速、高效地实现师生互动、展示教学内容提供了良好的途径。为促进课程教学,学校建立了开放式的课程网站(湖北省精品课程),为学生提供教学资源和交流平台。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利用即时通讯工具为学生在线答疑,例如每届学生都建立了师生课程学习群(QQ群),教师可以通过文字、语音与学生实时进行信息交流和互动。除了针对每个年级的通用交流平台以外,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精品课程网站,针对学生提问较多的知识点,设置了专门的讨论空间作为答疑、学习以及其他交流通道,充分利用了互联网资源,提高了问题解答的效率。

3.4 教学案例库

案例库对于促进理论教学具有重要的作用。为提高教学效果[4],本课程教学中建立了教学案例库,并给学生提供实际项目的全套需求、设计文档及源代码。在10多年数字工程项目开发实践基础上,我们针对“数字工程”理论教学需求,在教学过程中开发配套的案例库系统,选取的应用领域均来自多年来项目建设的实例,主要包括数字城市、数字电力、数字水利、数字环保、数字国土、数字农业等重点数字行业应用,从行业应用的背景介绍、支撑技术(如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软件服务架构等)、应用需求、设计、维护等各个方面,对案例的内容进行系统的阐述;对于部分大型工程项目,甚至包括招、投标信息,也进行了针对性的编辑和精简处理,提取与理论教学知识点相对应的案例库,较真实地还原数字工程项目建设涉及的理论知识、关键技术、流程和内容,为学生提供全面的知识点深入学习和实践项目建设参考[2]。

案例教学效果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课程的实践内容都来源于历年来的实际工程项目,实践内容对学生非常具有吸引力,通过参观项目的演示,学生了解了项目的大致内容及实际作用,激发了学生探索技术细节方面的热情,教师在教学中作适当引导,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其次,对于某些优秀的成果,可以应用在实际项目中,或参与国内技能大赛,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强其动手能力,不少学生的课程实践作品多次获得业内顶级公司或教育部组织的顶级行业技能大赛奖,该方式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优秀实践成果也可以转化为生产力,促进了案例建设。

4 教学方法

本课程在教学中采用课堂教学与实验、实习等实践性环节相结合的方式,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利用本专业校级精品课程网站的丰富资源,教师在主讲的单模式中,逐渐渗入讨论式、启发式、参与式等多种教学方法;组织学生利用各种工具重构知识,将视听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结合、数字化学习与传统学习结合、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结合[5-6];采用案例教学、基于问题学习、任务驱动式教学、情景模拟教学、合作式学习等多种形式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1)个性化培养教学法。在教学中采用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学教并重、个体差异化的教学模式,重视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实现教师主导地位和学生主体地位的和谐统一。转变教学观念,变以教师为主体的“满堂灌”教学方式为“互动”式教学,以提示、引导、启发、讨论的方式激发个体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及时支持和肯定,帮助学生参与讨论,活跃课堂气氛。

(2)融合实践与案例教学。在掌握课堂教学理论知识的前提下,充分利用特色实验室和课程实践基地的功能,加深学生对教学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在教学中采用知识体系概论(总体)―知识点强化训练―分组项目实践集成(总体)的“总分总”教学设计,兼顾理论讲解和实践过程的系统化。将案例教学法应用于理论教学环节中,在案例教学中,通过对教学过程的详细分析,采用“案例导入、理论讲授、案例分析、案例讨论和理论归纳”五步教学流程,用实际案例辅助纯理论教学的不足,进行案例实证刺激,使教学内容易于理解,便于学生掌握。

(3)突出教学重点、难点,采用由浅入深、由基础到应用的渐进式教学思路。教学过程中,针对重、难点知识点,设计了“教师预讲―学生课外查阅资料―学生课堂发言―教师点评与总结”的探索式教学理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课程教学内容中的数字工程“可视化技术”和“智能化技术”是两个教学难点,在教学时除理论教学外,还要组织学生参观相关项目成果,鼓励学生搜集相关领域项目信息,对可视化技术和智能化技术在实际工程应用中反映的设计思路、功能表达以及面向的业务领域进行讨论分析。

(4)多种形式考核,综合评判学生能力。除平时布置思考题外,教师鼓励学生主动提问,并在实践中寻找解决方法。例如,作为教学环节,项目工程投标就是一项锻炼学生总体把握综合实效的策略。常规的教学和实践活动往往从知识、技能角度考虑学生的培养,很难从整个项目的宏观角度考虑整个项目的技术思路、成本等问题。为了锻炼学生这方面的能力,采取教师提出工程项目,从技术、成本、环境、规模等方面提出一些具体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模拟投标竞争、答辩,最后进行评比。此方式既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协作,也提高了教师对数字工程项目建设的总体把握能力。

5 结 语

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的主干课程数字工程的原理与方法,精炼了信息化社会背景下数字工程建设过程中相关的理论方法,是软件工程技术在空间信息应用领域的具体应用。在教学内容中合理引入现势进展资料,完善教学配套条件,改革教学方法,是提高该课程教学效果的关键。下一步,本团队将在网络教学平台、教学案例库建设上,基于理论教学的具体内容(教学知识点),从改进网络教学平台的师生互动效果、案例系统的环境模拟简易化方面,进一步加快进度,促进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的联系和相互补充,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本课程理论基础的学习。

参考文献:

[1] 边馥苓. 数字工程的原理与方法[M]. 2版. 北京: 测绘出版社, 2011: 91-95.

[2] 沙宗尧.“数字工程”理论授课中的案例教学法及案例库建设[J]. 计算机教育, 2016(16): 109-114.

[3] 袁小华, 王令群, 张书台.“数字工程的原理与方法”课程的教学探索[J]. 工业和信息化教育, 2015(5): 27-30.

[4] 王华荣. 以案例教学推动大学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 中国大学教学, 2011(4): 62-64.

数字与信息教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 高校数字档案馆建设 现状 存在问题 提升策略

高校数字档案馆是指各级各类档案馆为适应信息社会日益增长的对档案信息资源管理、利用需求,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数字档案信息进行采集、加工、存储、管理,并通过各种网络平台提供公共档案信息服务和共享利用的档案信息集成管理系统。

一、高校档案数字化是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必然趋势

数字档案馆是顺应计算机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和多媒体等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新型档案馆,代表着档案馆未来的发展趋势,也是信息时代档案服务创新、拓展社会服务功能的必由之路。建设数字档案馆,有利于提高档案馆的工作效率和现代化水平,有利于确保数字档案永久存储与安全保管,有利于促进公共档案服务能力拓展和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社会共享。

数字档案馆与传统档案馆相比,有着丰富的数字化资源、海量的存储、便捷的检索、快速的传输、高度的开放、信息的共享等优点,这些优势是传统档案馆望尘莫及的。高校数字档案馆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维系“学校记忆”,传承大学精神。高校档案馆可以利用馆藏资源通过建设校史馆、开办各种陈列展览、举办专题报告会、编写各种出版物来再现学校历史记忆、展现学校历史底蕴与人文精神。(2)服务教学科研。高校档案馆馆藏中的学生成绩、学生论文、教师课件、科研项目等档案都从不同方面为学校教学科研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历史材料。(3)利用档案原件,提供凭证依据。社会公众对高校档案原件凭证性价值的追求集中表现为对学校毕业生相关信息的真实性核准。在高校档案馆对外服务中,利用档案原件为毕业生本人补办有关证件、为用人单位核实有关毕业生信息的准确性成为其中的主要部分。

二、高校数字档案馆建设的现状

早在20世纪90年代,南京大学档案馆就开始进行档案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和开发,并且进行了合理的规划,在以后的建设中围绕建设目标,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发展,至今,已完成了“‘南大之星’多媒体档案网络管理系统(6.0版)”、“南京大学教授成果管理系统”、“南京大学研究生论文电子版上传与管理系统”、“南京大学毕业生电子和学位电子照片管理系统”等的开发和运行,搭建起了数字档案馆档案信息管理平台,实现了档案信息资源的网上收集、开发和利用。上海交通大学数字档案馆系统运用多种先进技术,整合各类档案信息资源,建立了集成式的数字档案业务工作平台,通过档案门户网站和校史博物馆网站向校外用户提供了全方位、一门式的数字档案信息服务。浙江大学近年来努力推进数字档案馆建设,建立和开放档案网上查询系统,在全校范围内全面实施电子文件远程归档。重庆大学数字档案馆从2006年3月开始建设,历时三年半,至2009年9月建成。该数字档案馆将档案管理系统与校园网业务系统紧密结合,有效地实现了馆室一体化、文档一体化、馆库管理智能化的数字档案馆整体建设模式,建立了档案信息资源服务体系,实现了全校范围内档案信息资源的互联互通、数据共享。复旦大学档案管理系统与办公自动化系统链接,在全校各部门之间实现了资源共享,各立卷单位的发文在办公自动化系统上登记后,可在档案管理信息系统发文管理数据库中自动生成,不必再重复录入,同时他们还使用了条形码技术进行库房盘点和档案的查借阅登记。复旦大学档案馆配合百年校庆工作将珍贵档案、历史照片摘选出来,完成了数字化的工作。综合来看,到目前为止,高校数字档案馆主要发挥了三个方面的作用:一是介绍、宣传档案馆的基本状况和利用方法;二是介绍各个学校的基本状况;三是提供数字查询。

三、高校数字档案馆建设存在的问题

目前,很多高校虽然设有专门的档案机构,也制定了各种档案规章制度,但贯彻不力。一些领导对本部门档案工作的重要性缺乏认识,对本部门的档案疏于管理。经费的短缺成为高校数字档案馆建设的瓶颈。没有强大的经济支持,数字档案馆建设必须的硬件设施没有保障,该工作只能是纸上谈兵。高校档案馆网站信息内容更新周期长,时效性差。一些文件形成者对档案移交归档认识不足。很多有价值的档案不能及时归档,在个人手中积压、滞留。档案信息安全问题也应该给予高度重视。网络信息安全最主要的敌人就是计算机病毒,数字档案馆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很难抵御计算机病毒的侵袭。黑客的侵袭也是数字档案馆的最大威胁。档案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水平不够。目前高等学校档案机构中广泛存在的待遇低、工作累等原因所造成的档案工作人员学历层次低、男女工作人员比例失调、工作积极性差等,不利于高校档案工作发展。高校档案种类较多,但利用类目比较单一;档案利用主体为校内部门、教职工及学生,社会人员较少;档案利用手段以传统方式为主,利用现代技术手段获取远程档案信息服务较少。

四、高校数字档案馆建设提升的策略

充分认识档案工作在高等学校中的地位和作用。高校数字档案馆建设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时展的必然选择,是高校持续发展的基础。各高校要把高校档案馆(室)建设作为学校基本建设的一件大事切实抓好。档案工作是高校全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改革与发展不能缺少的重要管理工作,在高校人才培养、知识贡献和传承文明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的完备是进行数字档案馆建设的前提条件。根据数字档案馆的功能需要,基础硬件主要包括:计算机网络设备、档案系统管理软件、服务器、档案加丁设备、存储设备、数字化设备、摄像机、扫捕仪、光盘记录设备等。另外,还要建立一个满足档案信息化功能需求、适应时展需要的综合管理系统平台和网络构架。高校档案数字化工程是需要耗费一定人力、物力、财力的。2008年8月20日教育部以第27号令的公文形式了新修改的《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指出:“高校档案工作是高等学校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学校应当加强管理,将之纳入学校整体发展规划。”在第三十八条中强调:“高等学校应当设立专项经费,为档案机构配置档案管理现代化、档案信息化所需的设备设施,加快数字档案馆(室)建设,保障档案信息化建设与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同步进行。”

档案信息资源建设是数字档案馆的生命,也是立馆之本、强馆之基,更是活馆之源。高校具有十分丰富的信息资源,各部门都有自己的信息系统和网站,每年都产生大量的数字文档。这些文档涉及教学、科研、行政等方面,需要进行整合后才能统一管理。首先,整合校内信息资源。整合学校各部门产生的信息资源,通过对校内机关、院系、党群、后勤等部门的信息系统进行调查分析,确定具有归档价值的信息。通过前端控制和全程管理,对其产生、使用、失效等过程进行有效管理,发挥工作上的主动性和前瞻性。对于各部门使用的办公软件、媒体编辑工具产生的非结构化文件,也应该要求各部门定期通过网络或者光盘载体的方式移交到档案馆。其次,要优化馆藏目录,馆藏档案数字化成功的关键在于数字化后档案的社会价值与经济效益的体现。对于传统的纸质档案、磁带等数据,要有选择、分步骤地实行数字化。

档案贵在于活,重在于用。高校档案利用工作是指高校档案工作者以档案信息为服务前提,以档案利用者为服务对象,以满足高校教学、科研、党政管理和社会各方面需求为目的,通过多种途径、形式、渠道和方法传递档案信息,实现档案信息价值的过程。高校档案馆作为高校育人资源的重要组成部份,应该通过开展多种适合高校学生和青少年特点的宣传教育活动,增强高校档案馆的开放度和公益性,充分发挥其文化功能和教育功能。

人员素质的提升。在技术方面,档案人员要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应用,在加强档案馆学、情报学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还必须加强对计算机、网络知识的学习,并不断提高英语水平,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高校既要把好档案人员选拔任用关,面向校内外招聘录用相关信息人才,又要建立完善的培训制度,采取在职培训进修、攻读学位、脱产进修、学术研讨及参观考察等方式,对现有档案人员进行培养和提高水平,使他们的知识结构及业务水平适应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和发展需要。

要建立和完善档案信息安全管理体制,各高校档案馆(室)人员就要提高信息安全意识,防止失密、泄密的发生,要严格遵守相关的安全保密制度,确保档案数据库安全。非公开档案信息一律不得上外网,档案馆(室)内部局域网要切实与一切外网实行物理隔离。要认真采用身份证、防火墙、数据备份等安全防护措施,确保档案信息和系统的安全。

参考文献:

[1]朱金风.对高校数字档案馆建设的思考[J].兰台世界,2006,(3).

[2]苏梅.论高校数字档案馆建设现状与发展趋势及对策研究[J].文教资料,2009,(15).

数字与信息教案范文第6篇

数字档案馆建设目标

数字校园建设对高校档案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为档案管理工作提供更广阔的平台和视野的同时也对档案工作和档案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高校档案馆在管理内容、管理模式、服务功能、人员技能要求等方面做出调整,以担负更多的任务。笔者认为高校数字档案馆的建设不应仅仅停留在传统档案数字化的层面上,应根据数字化校园建设构架,从资源、管理,应用和服务4层面为数字化校园学习环境提供全面支撑。

1实现校内信息资源共建、共享

为了最大程度地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在校内外的共建和共享,发挥档案信息的增值作用是数字档案管理的核心功能之一。其特点是数据“一次录入,共享使用”,即数据仓库中的所有数字化档案信息数据来源唯一,由档案部门输入后,各教学管理部门可以通过统一的学校信息访问平台获取所需的信息,避免信息重复和混乱等现象。

2.实现文件、档案一体化管理

数字校园背景下的数字档案馆克服了以往工作环节、程序的重复,将文件和档案作为统一的系统工程,对文件管理进行超前控制,保证了档案的质量。开展文件材料网上立卷归档,将公文处理与档案管理相结合,充分利用文书处理过程中形成的数据信息,避免档案部门的重复劳动。

3.实现多种应用集成

在数字校园网络环境下建立一个面向对象、分布式的、能兼容多种操作系统、可在不同数据库平台环境下运行、能够支持系统从分散的应用管理系统中收集所需各类电子档案信息的档案管理系统平台,实现教学、科研和管理等数字化信息资源规范化存档管理,构建其管理应用目标。

4.实现信息服务的多元化、网络化

在数字化校园环境下建立统一的档案信息访问平台,解决异构平台的信息资源检索,数字化校园用户可以通过访问档案馆的网站,以最快速度查找存放在不同型号服务器以及不同操作系统和数据库平台下的、实时归档或网上逻辑归档的数据库或数据仓库中的档案信息。

数字档案馆建设路径

1.建立完善的数字化档案工作规范

要构建适合数字校园环境下的数字档案馆,必须制定数字化工作规章制度并建立符合数字化特点的档案工作流程。首先,要根据国家规定制定本校的相关标准与制度,如文档一体化工作制度、数字文件归档制度、数字档案鉴定制度以及数字档案备份制度等,保障数字档案馆建设、安全有序地开展。其次,在档案收集环节,建立数字化文件档案一体化管理归档收集模式,由各单位文书处理人员在产生电子文件时转发一份到档案馆,完成文件归档。再次,在管理环节,建立数字档案设备与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注意逻辑与物理存储管理问题,建立数字档案对设备的依赖,防止信息丢失或被非法更改,保证数字档案的可读性和可用性。最后在利用环节,通过数字校园平台建立数字档案信息体系并建立跨网联机用户使用情况文档等。

2.加强档案信息数据库建设

高校档案部门应加强数字化档案信息资源库建设,积极推进馆藏档案数字化进程,为数字档案馆建设提供信息储备。有了数字化的信息资源还不够,还必须建立与之匹配的档案信息数据库。档案信息数据库是一个系统化的数字信息集合,当前高校建设档案信息数据库主要x~--T两种途径:一方面来源于现有的馆藏档案,另一方面通过对电子文件的收集。通过数字校园应用系统进行归档、整理转化为数字化档案,建立相应的数字化档案数据库。

5.实现数字档案馆管理系统与办公自动化各应用系统的无缝衔接

在数字化校园建设的过程中,学校的各职能部门相继建成了各种应用系统,如教务管理系统、资产管理系统等,这些系统中蕴藏着大量的信息资源。最终这些系统产生的有价值的信息资源应通过一个数据接口自动转入档案管理系统中,实现文档一体化管理。可以说,各应用系统与档案管理系统相统一是文档一体化管理的前提,也是档案管理自动化、信息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的基础。档案系统通过对各应用系统的数据进行采集、处理、分类、加工,形成指导性、有长久保存价值的信息,为校领导和有关部门决策服务学校的不同职能部门所产生的电子文件归档要采取不同的策略。对于党群、行政等部门所产生的电子文件,档案管理系统直接与各归档部门的收发管理对接,紧紧抓住归档的源头,所有的收发文材料都在网上进行登记,而后再按归档类目进行文件的预立卷工作,保证归档的完整率。对于像教务、科研、设备等专业化门类,通过标准化信息采集平成网上归档和信息采集。因此学校要加大投资,尽快建立档案管理系统与各应用系统的无缝衔接,建立完整的信息体系。

4.建立数字化环境下档案利用服务中心

利用服务中心不是档案实体存放机构,而是存在于数字化校园网络上的有序的信息空间,是面向数字化校园用户提供档案信息的在线利用。主要表现形式是学校档案网站作为档案信息服务平台接人数字化校园。建设内容有档案信息的主页设计和更新维护,组织档案信息的上网浏览,档案数据库的更新维护,利用者对档案信息的远程调用,对远程用户的身份认证,对利用部分档案原文的用户进行在线收费,对整个网站的安全维护,对用户利用信息的反馈分析以及提供与其他档案馆的链接点等内容。

数字与信息教案范文第7篇

(一)高职院校领导应加强对教学档案数字化管理的重视。要充分认识到,数字化管理不同于传统的管理,在管理的手段、方式以及技巧上都有一个全新的改变,要制定相关数字化管理的制度和政策,提高全体教职员工的数字化意识,这样才能保证数字化管理的有效实施。

(二)确立教学档案数字化管理的“全过程”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将数字化管理理念融入其中。高职院校教学档案数字化管理的实施,并不是某一个部门或某部分教师就能开展起来的,它需要全院教职员工的配合和支持。尤其是教学一线教师,要树立数字化管理意识,从源头上下手,对教案、教学计划制订固定的统一格式,对自己的教学资源按照数字化管理要求进行标准化整理,对学生的毕业作品、社会调查报告、社会实践报告也按数字化管理要求进行整理。

二、完善教学档案数字化管理的硬软件条件

加大经费投入,搭建并完善教学档案数字化管理的硬软件平台,是高职院校教学档案数字化管理的重要基础。做好这项工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加大经费投入。数字化管理对硬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计算机、打印机、扫描仪、照相机等设备都是实现数字化管理的基本保障。除了这些基本的设备外,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市场的变化,还要适时进行设备更新和系统升级。电子档案的管理不同于纸质档案,它从形成到利用都离不开技术设备。要实现数字化管理的目标,计算机等硬件设备的质量和性能是一个重要因素。

(二)进一步完善信息服务平台。一个良好的信息服务平台可以大大提高档案利用率。信息服务平台要保证广大教职员工、学生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最准确、最有效的相关教学资源,这不仅要有一个畅通的网络环境,更要有一个科学合理的信息服务系统。

(三)搭建教学档案数字化管理信息共享与交流平台。教学档案管理工作的技能方面,包括网络基础和文字处理、数据处理等。为进一步提高档案职业队伍的信息化素养,需要加强构建信息化研讨和交流的平台,加大专题会议、现场观摩、网络讨论、联合进行课题研究等,并通过继续教育等多种手段提高从业人员的工作技能。[1]

三、推进教学档案管理的机制创新

推进教学档案数字化管理,不仅是理念和技术的问题,同时也是机制的问题。机制不活、机制不顺,教学档案数字化管理就落不到实处。档案工作规范化、标准化是实现档案管理现代化的重要环节。

(一)建立标准化工作流程。推进数字化档案管理机制创新,就应当变革现有的教学档案管理机制,诊断其中存在的问题,建立新的适合数字化教学档案管理的工作机制,建立上下衔接、灵活有效的工作流程,为数字化教学档案管理提供条件。

(二)建立健全数字化教学档案管理的领导机制。建立由学校分管领导、教务处主管部门以及下属学院组成的数字化教学档案管理的领导机构,作为推进数字化教学档案管理的决策部门,及时发现并解决其中的问题。

(三)以人为本,建立教学档案人性化服务机制。高职院校教学档案服务机制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将利用者的需求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广大师生员工对档案信息的需要,开展个性化服务、主动化服务。个性化服务,就是要满足不同档案利用群体的不同需求,针对不同的利用者采取不同的服务方式,扩展档案利用服务的范畴。开展个性化服务,必须分析高职院校教学档案用户类型、需求,这是档案服务的出发点和依据。主动服务实际上可理解成为档案找利用者,它需要通过档案工作者的主观努力,发挥创造精神,以各种形式为高职院校各项工作提供服务。[2]

四、提升教学档案管理人员的基本素质

目前,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也是影响教学档案数字化管理的一个重要因素。传统意义上的档案管理人员,通常由教师家属担任,对于文化水平和相关业务水平没有太多要求,从事着简单的整理、装订和编号、入库工作。在推进数字化档案管理的要求下,这些工作人员的素质亟待提升。一般来说,数字化管理下的档案管理人员应该既有一定的专业水平,还有较强的专业知识,是集知识与技能于一身的综合型人才。概况起来,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的要求:

(一)具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3]现代科技的发展,为教学档案数字化管理提供了条件。同时这也要求从事数字化教学档案管理的工作人员应该具备相应的技术素质,能够操作教学档案数字化管理系统,能够提供相应的录入、管理、更新等服务。否则,教学档案数字化管理就难以实施。

(二)具备一定的网络查找能力及外语能力。作为一名高职院校档案管理人员,不仅要了解国内相关信息,更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全面、快速、准确的特点,查找国外重要档案信息

资源。当然,这也要求高职院校档案管理人员需具备一定的外语能力。

(三)具备操作现代办公设备的能力。档案管理工作需要涉及的办公设备很多,如打印机、复印机、装订机、扫描仪等。只有在熟练掌握这些设备的性能和功能的基础上,才能有效完成档案管理工作。同时,电子电器类设备更新换代频繁,高职院校档案管理人员除掌握已有的设备外,还要不断探索和学习,以适应新产品的功能。

(四)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要想档案管理工作有更大更好的发展,除了完成日常的工作外,高职院校档案管理人员还需要有对档案管理工作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并进行理论提升。

五、创设教学档案快速服务和高效使用平台

档案工作除了要重收集,更要重利用。目前,各高职院校的教学档案都还只是做到了整理、收集、存档,而对这些库存档案的利用少之又少,甚至是无人问津。由于档案没有得到利用,没有发挥它本来的价值,档案工作甚至是档案管理人员不受重视,久而久之,档案便成了一潭死水。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可以说为沉睡的档案燃起了希望之光,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计算机等设备使档案利用率更高,更好地服务于广大教职员工。

(一)针对广大师生员工开放教学档案网络服务平台。目前各高职院校都有自己的网站,只要在网站上设置一个档案查询专栏,教师和学生都可以通过自己的用户名和密码轻松在网上找到自己需要的档案信息,既不需要专程去档案室查询,也不需要翻阅大量的档案材料,只需在网上搜索相关主题,就能看到与此相关的信息,真正实现在网络平台上与校内档案网站有效衔接,大量节省了人力、物力和财力。

数字与信息教案范文第8篇

关键词:安全;可靠;管理制度;防护体系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被广泛应用。档案管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档案部门或档案工作者不但要管理纸质档案,还要管理数字档案。数字档案的特殊性档案部门或档案管理现不但要做好管理质量与进程的管理,还要做好数字档案安全工作。

一、数字档案面临的安全问题

(一)数字档案管理不规范,档案管理制度不健全

高校注重教学工作、学生工作方面,而对档案管理制度方面没有投入大量的精力。对档案的管理工作却没有提出明确的要求,不及时制定档案管理制度,不规范档案制度,没有明确规定档案的管理部门、管理人员、档案的保留范围、保留时间。由于学院对档案管理的方方面面没有进行统一的规定,导致档案管理工作出现了很多的缺陷,各系部之间没有统一的管理,使得学校的教学档案分类以及档案编制没有清楚的条理,资料残缺不全。

(二)档案真实性、可靠性与可用性

数字档案以光盘、硬盘为载体进行保存和传输,光盘与硬盘需几年更换新的载体,前者易受干扰,易消磁;硬盘操作不当或系统更新易造物理损坏。数字档案易导致档案内容被更改且更改以后不留痕迹;电子档案易复制性,并且复制后不容易分辨原件与复制件。

(三)档案工作人员对档案信息的安全不重视

档案人员对档案安全意识的缺乏,传统档案员保管纸质档案,只要防虫柱、防水、防潮等即可,而面对档案信息化管理安全意识的缺乏会导致不法分子利用木马非法侵入档案网站篡改以及获取档案信息,甚至销毁数据资源;黑客入侵网站,获取管理权限,造成档案信息流失。

二、数字档案安全解决方案

(一)加强档案管理制度建设,促进数字档案管理管理规范化、科学化

高校应当重视建立数字档案管理制度。首先,学校领导应该起到带头重视作用,在学校的教学工作者加大宣传,让全本职工了解教学档案的重要性,促例院领导重视档案管理。其次,高校要建立一些完善档案管理方法,明确数字档案管理程序。根据分级管理的原则,制定科学、规范、合理的教学档案管理流程,定时检查教学档案管理工作高效、平稳的M行。

(二)提高档案工作人员的档案意识

在档案管理工作中,档案工作者与其他部门的加强交流与合作,充分发挥优势,提高档案现代化的管理的工作水平,同时让其他人认识倒档案的意义,提高档案部门的社会地位,引起更多领导的重视。加大档案工作的资金投入,随着现代化的进程要逐渐改善档案室存储环境、存储设施等。

(三)使用有效的技术手段,建立安全的防护体系

采用防火墙技术,在档案部门内网与学校的外网之间设置一道保护屏障,以此来保证内部的相关信息不被泄漏,并且外部的一些工作不可以通过非法手段获取内部的信息。除些之外还采用安全保密技术,内校人员可随时进行查看,需要下载等操作就需要数字证书以及数字签名等手段,来保证数字档案的安全。

三、结语

实现现代信息资源的共享,使高校教育工作、管理者、档案工作者从繁琐、低效的工作中解脱出来,进一步提高工作效和教学质量势在必行。在不精心策划满足自行开发符合学校的档案管理系统的需求情况下,针对数字档案的安全现状,结合学校自身办学特色开发出形式多校、灵活多变等特点,研制出一套适合本学校的数字档案管理系统。

参考文献:

[1]关友谊.信息时代民办高校教学档案管理的思考[J],现代企业管理,2014年1下期:P46-47.

[2]方满银.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安全性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

[3]席杰.档案管理信息化探究[J],档案管理,2014年第4期总第197期:P83.

数字与信息教案范文第9篇

论文关键词:档案信息化 信息人文管理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信息与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高校教育中,基本实现了信息化管理,因此,档案管理工作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机遇和挑战,档案工作必须更新观念,重新定位,把计算机信息化技术及现代化先进设备引人其中,深人进行信息开发,提高工作人员素质,努力使档案管理工作适应信息化时代下的高校教育要求。

档案管理信息化是学校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成为学校工作的关键程序和环节。档案管理学是一门社会管理科学,社会功能和社会使命是档案存在与发展的依据,高校教育环境中的档案是机关工作者查考的依据,是生产建设的丰富资料,是科学研究的基础和条件,是宣传教育的生动素材,对高等教育的发展起着多种积极的甚至不可缺少的作用。

档案信息化,在档案工作的历史上,我们以前强调较多的是档案内容与载体的统一,似乎二者是不可分离的,重在强调档案的原始凭证性。档案信息管理的提出大大深化了人们对档案作用的认识,档案载体与档案信息在一定时空下是可以分离的。所谓档案信息化狭义理解是使有现实开发价值的档案内容数字化、传递网络化,不仅要发挥档案的凭证作用,更要注重发挥档案信息的功能。如今,信息技术给档案工作带来了革命性变化,在高校信息化改革中,依据《全国档案信息化建设实施纲要》中明确提出的全国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和主要任务是本着统筹规划,统一标准,分级建设,安全保密的原则,加强档案信息化基础设施,加强电子文件归档和电子档案的规范化管理,推动档案管理的数字和数据库建设。

档案信息化建设具有广泛的内容,它包括了档案信息资源的有序整理、档案信息数据库的建设、档案信息网络的建设、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档案信息化人才队伍的建设以及促进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政策。因此,不能简单地把各类档案的数字化、档案信息网络的建设等同于档案信息化建设,而应从多方面入手促进信息化建设。由于缺乏资金以及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人力资源的缺乏,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也存在许多问题。要加快高校教育中档案管理的现代化、档案信息化,必须涅意以下几点:

1档案管理者的现代化

否则档案管理现代化、信息化就是一句空话。同时,为适应现代化、信息化管理的需要,在高校教育环境下更需要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现代化素质,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各行各业都处干数字化信息社会的环境中,作为社会信息系统的档案部门也必然向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迈进,数字档案馆建设、档案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都迫切需要现代信息技术含量高的档案专业人才,档案部门的在职人员普遍都需要接受现代信良技术教育。只有努力把档案信息化建设作为高校教育中行政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才能提高档案管理者工作水平和工作效率、提高服务质量。

2投入财力,配置与档案管理现代化相适应的软、硬件,从而使档案信息化建设加快发展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开展,档案管理专门软件的开发、利用和升级,档案管理的现代化与信息化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大趋势。档案管理现代化可以拓展高校档案工作的服务领域。现代化管理手段储存的各种信息,更便于利用和开发。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缩微技术、扫描技术、光盘技术的广泛利用,可以大大增加档案信息的存储量,存储密度比纸质档案高出许多倍。纸质载体的文件一般只能记录文字、图形、图表等信息,但电子文件却可以在一份文档里同时记录文图形、图表、声音、动画等各种媒体信息。这样利用很小的空间就可以保存大量的信息,而且开发利用的速度快。具有直观性、选择性、易操作性。档案信息存储和处理的数字化、收集与传递的网络化已势在必行,档案中蕴藏的丰富信息将在新世纪发展的高校教育工作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必须加快档案的现代化管理进程,逐步实现高校教育中档案的信息化建设。

3高校档案部门要不失时机地抓住机遇,积极主动、自觉地服务于高校的教学、科研工作,主动适应、不断从创新中求发展

档案信息化,就是一个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有机结合的新型教育、学习和研究的校园档案平台。它以计算机网络为核心技术支撑,以信息和知识资源的充分共享为手段,以培养与发展善干获取、加工、处理和利用信息与知识的教师、学生为主要目标,以校园成为整个社会知识、信息的创新与传播中枢为主要社会效应。信息化档案的预期效果表现为:校园各群体之间可以方便、快捷地相互交流。学校的各面信息可以得到有效的利用,大大促进学校的科学管理,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学校领导可以全面及时地了解全校的各方面的信息;各部门可以便捷交流,更协调地为教学科研服务;利用互联网发掘社会智能潜力,形成社会资源与学校资源互补与整合。能更好地利用学校的多种教学设备,实现软硬件共享。可以减少学校在硬件上的开支,更好地发挥各种教学设备的效益;学校教育教学资源和图书资料信息可以得到最充分的利用。例如开放相关文件、各种电子图书可以直接在网上浏览,随意下载,不用归还等。

数字与信息教案范文第10篇

关键词:高校档案;档案教学;教学改革

信息化时代档案教学改革和课程资源整合是一个系统工程,其目的是培养能适应档案事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改革的关键是要遵照学科自身发展的规律和档案工作创新发展的需要,把握不同板块的知识结构和逻辑顺序设计,不断调整档案课程资源与档案工作实践需要的度。培养能适应信息化时代档案事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一、整合和调整档案课程资源

传统的档案管理,是以档案实体为对象进行管理的。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在档案领域内广泛应用,档案工作的内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档案信息的数字化和管理手段的现代化,使档案工作从以纸质档案管理为主逐步向以电子文件管理为主的方向转变。档案数字化是档案信息化建设发展的必然趋势,档案工作的发展必将走上信息化、数字化的道路。

档案信息数字化有助于档案信息资源的加工和整理,以及档案信息的及时获取和有效利用,提高档案信息的利用率。档案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是要加强档案信息数字化建设,最大限度地开发和利用档案信息资源,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电子文件的鉴定、归档、整理、利用问题,电子文件的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问题,电子文件的安全问题,电子文件长期保存等问题,将直接影响到电子文件的管理。需要我们学习有关管理电子文件的知识,尽快掌握电子文件管理的规律。数字档案馆是通过馆藏档案数字化和电子文件的接收,整合各种档案信息资源,建立各级各类档案数据库,建立一个多层次、分布式、规范化的档案数据库,并通过档案信息网络平台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

在数字化条件下,电子文件和档案信息,它们具有非人工识读性、信息与载体之间的可分离性、信息存储的高密度性以及多种媒体信息的集成性等特征。这就使得电子文件和档案信息的安全性难以得到保障,档案工作者将面临许多尴尬和种种困难。为此,当务之急就应加强对电子文件信息的保护,保障电子文件信息的内容安全,防止电子文件信息被非法变更与破坏,确保电子文件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和长期可存取性。

二、整合和调整档案课程资源是档案学科和人才培养的需要

(一)档案学课程整合和调整的思路

信息化时代的档案学科面临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频繁渗透,促使档案学要不断地拓宽自己的研究领域,不断地吸收和学习其他学科的知识。档案学要走一条理论与技术相结合、传统与现代相融合、国内与国外相借鉴的道路,围绕着档案管理的基本理论、以电子文件的管理以及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为中心,构建自己的学科体系。

档案学教育不能再像传统的档案学教育那样囿于基础知识范围内,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与信息技术在档案领域内的应用,对档案工作、档案馆和档案人员产生了重大影响,要求档案工作者应用信息管理的新技术,解决档案工作中出现的实际问题。信息化时代的档案学理论是在传统档案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我们要在档案学研究中取得进展,就必须从传统的档案研究中汲取营养,为档案学的发展提供有参考价值的经验。

(二)遵循档案教学的有关规律和规定

档案教学计划的制订是有其自身的规律。基于不同的发展目标和专业定位,各校都制定了有关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设置的规定。课程体系充分体现档案学的知识性、实践性和应用性。课程设置必须符合档案教育和档案事业发展的需要。当前的档案教学,口径越来越宽,专业的界限逐渐淡化,基础不断加厚,更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三)优化档案专业课程体系

原有档案学专业划分过细,培养的人才专业口径较窄,综合能力较弱,已不能适应学科专业结构的变化。为此,应按照“宽口径、新内涵”的思路,对原有的专业课程结构进行系统优化。优化专业课程结构必然引起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在调整课程时应注意淘汰那些脱离实际和内容陈旧的课程,增添一些适应社会需要,能反映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新型课程,逐步拓宽专业知识,增强学生的适应性和应变能力,其重点应放在优化专业课程教学上。

三、档案课程资源的整合

信息化时代档案学科的发展,使档案学专业由文科式的教学模式向应用型、管理学科模式转变,加强档案应用型人才的信息素养和信息化技能的培养是档案事业发展的需要。高等学校的教育要为每个学生展示自我创造机会,即尽最大可能把每一个学生培养成具有“个性”的复合型人才。为此,教师要把握时代的脉搏,重新审视时展的态势,重新规划学校的发展和改革,不再满足于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现象,不再满足于简单地为提高学生读书成绩而制定某些措施,要对当代教育发展趋势有全面的认识,体现教育理念的提升。

实践教学是大学本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传授知识,开发智力的有效途径。通过实践教学活动,可以使学生把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相结合,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着重要的作用。由于我们的档案学科的教学资源不够丰富,教学内容从概念到理论,所以,课程通融性也比较差,与基础课之间,缺少有机的内在联系。档案学课程资源,可以拓展的空间有限。我们应打破旧的实践教学框框,坚决改革那种徒有虚名的无效的实践,使学生得到有效的基本技能训练,发挥他们每个人的创新潜能。让创新意识的火花成为日后创新的成果。

四、结束语

档案管理的传统方法逐渐被现代信息技术所替代,数字化、网络化使档案工作的重心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电子载体的应用使某些传统的基础理论产生动摇,信息一体化发展的趋势更加明显,图、情、档之间的界限趋于模糊,我们原来的课程设置已经不能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需求。档案教育必须顺应潮流,及时整合和调整教学内容。

参考文献:

[1]丁光勋.数字时代的档案教学改革与课程资源整合[J].档案管理,2008,(4).

[2]蔡爱娣.档案教学"三实法"[J].职教论坛,2004,(2).

数字与信息教案范文第11篇

1学校档案与文献管理的特点

1.1学生信息档案数量巨大

学校的档案大多数都是以纸质形式进行保存,而且即使有电子档案也依旧以纸质为准。规模较大的中高等院校的档案管理工作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学生、教职员工的人事档案,另外则是各类资料、图书。中等学校每三年就毕业一批学生,而高等院校与较大的中高职校动辄就是数千人的在校生规模。因此,学校需要保存的学生档案的数量巨大。综合类的高校以及较大规模的高中等学校,基础教育与专业教育对教育资源的需求量也十分巨大。

1.2档案及文献的重要程度高

规模较大的学校,比如一些高等院校保存的档案的重要程度都很高,尤其涉及学历档案与科研资料。当前虽然教育部也有电子数据可以查询学历信息,但是一旦学历学位证书遗失,最终回到学校补办时,还是要以学校存底的档案信息为依据。而高等院校中还保存有大量重要的科研信息,包括硕博士的论文原本、科研项目资料、科研成果等,因此更是不容有失。

1.3重要文献资料使用频繁易破损

学校的文献资料主要集中在图书馆,尤其是高等院校,其图书馆的藏书规模往往很大,老牌院校还保存着一部分数十年甚至上百年历史的珍贵文献和图书。当前中学以下的学校图书馆基本是完全开架,学生们能够随意借阅,不过多数都是较为常见的普通书籍。高等院校图书馆则采取开闭架并行与研究层次权限分级的方式。不过,纸质的重要文献还是直接借阅,因此依旧容易使之破损。

1.4档案与文献查阅不便

由于档案与文献的数量巨大,为了有序保存与整理,往往需要一套复杂的分类与存放管理制度。因此在查阅时,往往需要耗费较多的时间进行查找。而直接借阅纸质档案与文献,当归还时需要重新入库,又需要逐册进行归类,一去一回十分繁琐,不仅查阅者不便,还需要档案管理人员大量的精力。

2档案与文献信息化管理系统概述

国家在1997年召开了全国第一次的信息化工作会议,并于2006年以后开始全面大力推广,其信息化管理体系主要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2.1档案及档案信息数字化

将借阅频率高、信息量大、重要程度高的纸质档案进行数字化保存与借阅。主要还分为两个方面,即人事方面的档案信息和教育科研方面的文献资料。人事档案如教职工履历信息、职称信息、毕业学生的学历、学位信息等;教育科研方面的文献资料包括利用率极高的通识基础教育书籍、专业书籍、科研资料、科研成果、论文等。数字化的形式有多种,常利用扫描技术、计算机图形文字处理技术等将纸质档案转化为电子档案存储。档案资料进行数字化后,还必须将档案资料的信息进行数字化,即建立目录与索引,才能将体系完善。

2.2档案文献管理的自动化

主要的方式是建立档案数据库,方便人事档案信息的查询、传输、存储。现在已经建立较完善信息化档案管理系统的学校,一般是利用数字图书馆与档案数据库的形式进行自动化管理实现查询、借阅的自助化。数字图书馆一般只在校内可用,为了防范社会上的破坏与恶意利用,一般配合权限、账户与登录线路的限制。利用计算机搜索技术,实现快速查询,利用VPN通道等实现安全下载与上传,配置专门的服务器进行数据的存储。

3当前学校档案文献信息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1管理制度落后

当前,有不少学校,即使已经引入了信息化管理系统,仍然采用陈旧的管理系统,多数情况下还采取传统模式与信息化体系并存的方式,尤其是借阅登记等管理,纸质登记与电子记录并存,常常发生两者不符的现象。因此,应该在管理制度上,将能够信息化的手续实现信息化的管理。

3.2管理人员计算机技术水平较低

利用信息化系统进行档案的管理,要求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技能,比如熟悉电脑数据库软件的操作,维护人员更要有信息安全与计算系统维护方面的专业技能。同时,他们还应该具有较高的职业操守,对待档案管理的工作能够认真细致、耐心谨慎。不过,当前多数学校数字化图书馆与档案数据库依旧是原来管理传统档案的人员进行管理,计算机数据库技能上普遍偏低,难以发挥信息化系统管理上的优势,而且在信息安全上存在一些漏洞。

3.3缺少通用性较强的数据库系统软件

数字与信息教案范文第12篇

【关键词】数字教育资源,长期可用性,元数据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3)06—0024—05

建设数字教育资源、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己成为教育改革、教育质量提升的重要基础和不可缺少的要素。经过长期的建设,国内己建设了大量数字教育资源,包括精品课程、学术会议资料、数字图书资源、数字化学术期刊、视听资源等。仅以精品课程为例,2003-2010年期间,已经建成各类部级精品课程3693门,此外还有数量众多的省级、市级、校级精品课程。“十二五”期间,教育部还将继续建设1000门部级精品视频公开课和5000门部级精品资源共享课。保持数字教育资源长期可使用,对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传承优秀教师的教学思想、理念、经验、方法和手段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将对数字教育资源的长期可用性进行研究。

一 数字教育资源的长期可用性内涵

关于可用性的描述非常多,国际化标准组织在ISO9241-11中给出的可用性描述被广为接受并被认为是较为通用的可用性定义,即指产品在特定使用环境下为特定用户用于特定用途时所具有的有效性(effectiveness)、效率(efficiency)和用户主观满意度(satisfaction)。其中,有效性指用户完成特定任务和达到特定目标所具有的正确和完整程度:效率指用户完成任务的正确和完整程度与所使用资源(如时间)之比;满意度指用户在使用产品过程中所感受到的主观满意和接受程度。文献在上述可用性定义的基础上,分别对移动型学习资源的可用性、网络课程的可用性、精品课程网络资源的可用性、网络信息资源的可用性和网络教学平台的可用性进行了专题研究,将可用性的一般定义与网络环境下数字教育资源的基本特性和使用特性相结合,重点分析了影响数字教育资源有效性、使用效率和用户主观满意度的因素,并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增强数字教育资源可用性的方法。但这些方法均未明确考虑时间因素对数字教育资源可用性的影响。

摩尔定律揭示了计算机硬件发展的“18个月”周期规律,即每18个月,硬件处理能力(如CPU处理能力、总线带宽等)就会翻一番。软/硬件互动发展的历史也揭示了计算机技术发展的下列规律:硬件技术的发展推动软件技术的发展,而软件技术的发展,又反过来产生硬件技术发展的推动力。软/硬件技术的互动发展不断推动着文件格式、软件环境(如括系统软件、应用软件和软件开发工具等)、硬件环境(如CPU、存储系统)等信息环境的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当信息环境的变化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出现使用数字资源的信息环境与资源创建时的信息环境不兼容的情况,由此对数字资源的可用性产生影响。以微软公司的操作系统为例,从DOS1.0到Win 8的几十年间先后经历了十几个不同的版本,显然在DOS1.0环境下建立的数字资源已基本不可能在Windows 8环境下直接使用。

信息生命周期理论与实践揭示了信息从产生到被使用、维护、存档(或被删除)的全过程,不同信息因其价值不同或法规遵从的要求不同而具有不同长短的生命周期,短的可能只有几个月,而部分具有一定价值的信息,其生命周期可持续数年至数百年,极具价值的信息可能还需永久保存和使用。信息生命周期理论揭示出应站在信息生命全周期考虑数字资源的可用性。数字教育资源是特定信息环境下产生的,在其信息生命周期内,信息环境将持续发生变化,对于部分生命周期较长的数字资源,将面临资源后续使用信息环境与资源产生时信息环境的不兼容,由此,影响原有教育资源在新信息环境下的可用性。因此,必须考虑数字教育资源在其信息生命周期内的可用性,即长期可用性。本文提出的数字教育资源的长期可用性,就是在ISO9241—11可用性定义的基础上,去掉“特定使用环境”这个约束条件,增加信息生命周期这个时间因素后得到的,即指数字教育资源在其信息生命周期内所具有的有效性、效率和用户主观满意度。二长期可用性定量评价指标

为便于分析信息环境变化对数字教育资源长期可用性的影响,引入基于平均无故障时间MTTF(Mean Time To Failure)和平均修复时间MTTR(Mean Time to Repair)的长期可用性量化评价方法。其中,MTTF指对象自投入使用以来到首次出故障之间时间间隔的期望值,MTTR指故障修复时间的期望值。基于MTTF和MTTR的长期可用性A可表示为:

A即为长期可用性的量化指标,A取值越大(最大值为1),表示对象的长期可用性越高;反之,A的取值越小(最小值为O),则表示对象的长期可用性越低。从公式(1)可以看出,增加MTTF或降低MTIR均可提高对象的可用性。

迁移是数字档案领域广泛采取的应对信息环境变化对档案可用性影响的方法,通过迁移将数据从旧的格式转换成能兼容新信息环境的新格式。数字教育资源与数字档案具有相同的数字资源属性,因此,迁移同样适用于数字教育资源的信息环境适应性保护。对数字教育资源而言,MTTF指资源对信息环境适应时间,即数字教育资源产生至其需要进行迁移的时间间隔;而MTTR则表示对数字教育资源进行格式迁移所消耗的时间。

极端情况下,若某数字教育资源不能被迁移到新的信息环境,即表示原有的数字教育资源在新的信息环境下完全不能被使用,则对应于该数字资源的MTTR=∞,代入公式(11可计算得出A0。根据数字资源的长期可用性定义,可用性A0表明该数字教育资源在新的信息环境下无效、效率为0(因为实现格式迁移需要无限长的时间)、用户满意度为0(因为用户完全无法使用该教育资源)。

正常情况下,如果能对数字教育资源进行及时、有效的迁移,则仍可保持其具有比较高的长期可用性。假定某数字教育资源的MTTF=35040小时(表示该资源能与信息环境兼容四年),则对应于MTTR为24小时和720小时(分别表示迁移时间为1天和30天)的数字资源长期可用性分别为99.9%和97.9%。为进一步说明长期可用性与用户主观满意度之间的关系,表1给出了可用性与一年内不能使用资源的平均时间对应关系。

从表1不难判断,可用性为99.999%的数字教育资源比可用性仅为97%的数字资源具有更好的用户主观满意度。

三 提高数字教育资源长期可用性的方法

对数字教育资源而言,延长其与信息环境的适应性,可以延长其有效使用时间,减少数据迁移的次数,从而有效延长数字教育资源的平均无故障时间MTTF而完善数字教育资源的元数据信息、采用更为先进的元数据收集和管理方法,可以提高数据迁移的效率、大大缩短迁移时间,从而有效降低数字教育资源的MTTR。

1 选择适合长久保存的文件格式

为增加数字教育资源与不断变化的信息环境的适应时间,减少由于信息环境变化带来的环境适应性迁移,在选择数字教育资源文件格式时应选择对软、硬件系统依赖程度低的文件格式;选择通用、标准化和被业界广泛支持的文件格式;选择具有良好开放性和扩展性的文件格式。ISO-23ISO/TR 18492:2005《基于电子文件信息的长久保存》、ISO-06ISO/NP 26102《信息与文件一电子文件长期保存需求》、ISO19005-1:2005《文件管理一电子文件长久保存文档格式一第1部分(PDF/A-1)》、GB/T18894-2002等标准对适合长期保存的文件格式进行了研究。表2列出了数字档案中常见资源类型、目前常用的文件格式类型及推荐的格式类型。

选择适合长期保存的文件格式,可以减少由于信息环境变化引起的数据迁移次数以及由于迁移不及时或迁移不成功而导致的数据丢失或不可用风险。数字教育资源建设过程中,在根据标准和规范选择各类数字资源的文件格式时,还需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文件格式的通用与标准是相对的,都具有一定的时效性和局限性。按照目前的规范或标准建设的各类数字资源,当规范或标准发生变化时,应及时根据新的规范或标准进行数据迁移,防止在新的信息环境下资源不可用:

(2)不同规范或标准之间可能存在不一致。不同标准组织制定的关于文件格式的标准种类较多,即便是ISO与IEC联合制定的信息领域标准也存在一些不一致甚至相互冲突的地方。因此,在建设数字教育资源的过程中,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组织数字教育资源规范或标准的讨论,避免由于标准选择的差异而影响数字教育资源的长期可用性;

(3)在建设数字教育资源的过程中,新资源应采用标准推荐的格式,原有的使用非推荐格式建设的资源需按推荐格式及时进行迁移,以保持数字教育资源的整体可用性。

2完善长期保存元数据,规范数字教育资源信息环境的描述

数据迁移过程中,需要文件产生与使用的环境信息、存储文件的载体信息以及文件属性等元数据,包括操作系统、应用程序、存储类型、处理器型号以及文件大小、文件类型等信息,上述信息对迁移的准备、实施和完成都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完善数字教育资源的元数据信息,尤其是信息环境描述元数据,对提高迁移决策的准确性、有效性和即时性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国内、外许多组织致力于数字资源长期保存元数据标准的研究,并制定和了相关的元数据标准,如ISO 14721:2003《OAIS》(Open Archival InformationSystem)、中国国家挡案局DA/T46-2009:《文书电子文件元数据方案》以及DA/T47-2009;《版式电子文件长期保存格式需求》、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的CELTS-42-2001:《基础教育教育资源元数据应用规范》等。另外,数字资源的其他元数据标准,如DC(都柏林核心元素集Dublin Core Element Set)、EAD(编码档案描述EncodedArchival Description)、IS023081-1信息与文献一文件管理流程一文件元数据一总则、ISO11179《信息技术——元数据元素的规范与标准化》也涉及部分关于数字资源长期保存的元数据。上述标准中关于数字资源长期保存的元数据模型尚未统一,不同标准对同一对象的元数据定义及表述方式上还存在诸多不一致,另外,大多数标准对数字资源信息环境描述的元数据还很不完善。以DA/T46-2009:《文书电子文件元数据方案》为例,尽管该元数据方案是国家档案局于2010年才实施的档案行业元数据新标准,但其关于信息环境描述的元数据依然很简单,只有编号为M5l的元数据项涉及“信息系统描述”和“软件信息环境相关”两项与信息环境相关的元数据。再看《基础教育教育资源元数据应用规范》,该规范共定义了23项用于描述基础教育资源的元数据(11项为必选,12项为可选),除只有一项包含文件格式的元数据外,再没有任何其他关于“软件信息环境”和“硬件信息环境”的元数据。

显然,仅依靠上述不完备、不具体的元数据方案,既不能对数字教育资源的迁移提供准确的判断,也难以支持完整、高效的数字教育资源迁移。从保持长期可用性的角度看,有必要对现有数字教育资源的元数据方案进行扩展、完善信息环境描述元数据,建立数字教育资源长期保存的元数据标准。

3 开发基于OAIS模型的数字教育资源存储管理系统

数字资源的长期保存已引起国际档案学术界和工业界的广泛关注,经过研究人员经过长期、大量的研究工作,己提出多种数字资源长期保存的框架模型,如OAIS、InternetArchive等。其中,OAIS是目前国际档案界首推的数字资源长期保存参考模型和基本概念框架,已成为当今数字档案系统设计与开发普遍遵从的基础标准。OAIS主要由六大功能模块组成,其中四个功能模块与数资源长期保存密切相关,详细功能如表3所示。

鉴于数字教育资源与数字档案资源在资源类型、信息环境依赖、长期可用性要求等方面的相似性,可以借鉴在数字档案领域已经取得的成功经验,基于OAIS框架开发数字教育资源管理系统。同时,积极引入内容感知技术和智能存储技术,提高基于OAIS模型数字教育资源管理系统的智能化和效率。

(1)全面引入内容感知技术,实现元数据收集的智能化

OAIS模型中,需要获取有关数字资源的参考信息、环境信息(包括硬件环境信息和软件环境信息)等用于数字资源长期保存和迁移的保存描述信息。研究表明,数字资源迁移的精确度和迁移的性能要求越高,对元数据的完备性、准确性和粒度的要求也随之升高。目前,主要的数字资源元数据标准对元数据著录方式没有统一的规定,有的元数据项为手工录入,有的元数据项虽然标注为自动产生,但未指明自动产生的方式。一方面,手工方式录入元数据不可避免地存在错误或遗漏;另一方面,部分元数据可能与操作系统内核或应用系统内部工作状态关联(如操作系统内核信息和进程信息等),而这些元数据信息对一般用户透明,他们无法获取这些信息。因此,基于手工录入元数据的方式,既难以满足迁移对元数据准确性、完备性方面的要求,又难以满足元数据收集粒度的要求。

内容感知技术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通过在OAIS模型的信息摄入层采用内容感知技术,可对数字教育资源的文件属性、产生和处理数字教育资源的软/硬件环境、语言使用环境等保存描述元数据,进行自动、高效、全面、准确、规范的感知并获取。通过在OAIS模型的资源存储层嵌入内容感知技术,一方面感知并获取存储系统的软/硬件环境元数据;另一方面,还能自动处理存储介质退化与更新及其产生的存储系统软/硬件环境元数据的更新。

(2)注重发挥存储新技术在数字教育资源长期保存中的作用

随着网络存储系统性能与智能化程度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过去在应用层完成的功能开始下移到存储系统中实现,如数据校验、数据备份、数据恢复、数据整合等功能可直接在存储系统中完成。近几年来,国外数字保存领域的研究人员、数字档案及存储业界己开始注重发挥存储系统和存储新技术在数字保存领域中的应用研究。如美国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存储系统研究中心长期致力于归档存储的研究,哈佛大学主持研究了保存感知的存储系统PASS和来源感知的存储系统PAS;在IT界,IBM公司也参与到数字资源长期保存的研究中,开发了数字保存原型系统CASPAR。

文献采用XAM(eXtensible Access Method)规范,实现了基于OAIS的保存感知存储系统原型,将数字资源长期保存中计算密集的数字保存以及与存储相关的功能,如不变性计算、数据迁移等功能从应用系统下移到存储系统,从而减少数据传输量并简化应用系统,提升了数字保存系统的稳定性和性能。文献在文献的基础上,基于OAIS模型开发了支持内容感知的数字资源长期保存原型系统,不仅实现了信息摄入层和资源存储层的元数据自动收集与获取,还实现了在资源存储层的元数据融合。

数字与信息教案范文第13篇

Abstract: The health level of the digital archives ecosystem determines the level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digital archives. Based on the basic model of health management, this article improves the health status of the digital archives ecosystem from health risk assessment, health intervention and health prevention to ensure the healthy operation of digital archives ecosystem.

Key Words: Digital archives ecosystem Health assessment Health management

数字档案馆作为一种新型的数字档案资源管理组织,是由数字档案馆空间范围内的人与其生存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信息生态系统,谋求该信息生态系统的平衡健康发展是我国数字档案馆建设事业的核心目标。因此,分析、研究当前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运用健康学理论改善管理方式对推动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的平衡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1 当前我国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

1.1数字档案馆生态主体信息能力的缺失。一方面,由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档案教育难以跟上技术潮流,导致部分数字档案馆工作人员信息素养总体偏低、信息处理能力和互联网应用能力不足,无法有序高效地管理数字档案馆;另一方面,某些档案形成者难以正确认识到数字档案信息资源在国家信息资源中的重要地位,归档意识差,造成大量重要数字档案信息资源的丢失。同时,我国档案利用者的档案意识普遍偏低,未能充分认识到数字档案信息资源的多元价值,数字档案信息资源无法被广大用户所使用。档案形成者、档案管理者与档案利用者占据着不同的主体生态位,三者各自所承担的生态功能也无法有效匹配与整合,必然导致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运转效率低下。

1.2数字档案馆核心生态因子分布不均。档案信息资源作为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最重要的生态因子,其分布的均衡程度决定着生态系统的均衡与稳定。首先,我国数字档案信息资源分布有着明显的区域性特征,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的发达地区,中部地区及中小城市档案馆所拥有的数字档案信息资源相对较少,且因技术不成熟等问题导致数字档案质量不高,不利于区域内部的档案资源整合[1]。其次,数字档案信息资源结构不均衡。一方面,由于我国民生档案建设事业起步较晚,馆藏民生档案资源有限,所以目前我国数字档案馆中档案信息资源仍以党政机关的公务档案为主,馆藏档案资源内容较单一;另一方面,随着社会信息化的深入,多媒体档案资源因其技术优势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但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6)》显示,截止到2015年我国综合档案馆馆藏档案共计58641.7万卷,其中照片档案仅有2102.4万张,占比相当之低。可见,我国数字档案资源仍以文本为主,类型不够丰富,不利于数字时代下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公共服务能力的实现。

1.3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的成长缺乏肥沃的“信息环境土壤”。数字档案馆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客观环境尤其是信息环境的支撑,但当前我国的档案信息环境难以为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的成长提供肥沃的“土壤”。第一,由于我国数字档案馆建设起步较晚,东西部地区数字档案馆数量差异大,同时数字档案馆建设缺乏整体协调,导致各数字档案馆中的信息资源无法得到有效的整合,各数字档案馆信息服务平台相对分散和狭小,难以形成国家层面统一的档案信息服务平台,影响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全面发挥。第二,数字档案馆信息安全问题非常严峻。信息时代下受限于技术的不成熟,完美无缺的信息系统尚未形成。目前各数字档案馆必然存在一些安全漏洞和缺陷,这就为馆藏机密档案埋下了安全隐患[2]。

2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健康管理原则

2.1多样性原则。生态系统结构的复杂性和生物多样性决定生态系统的面貌,它是生态系统适应环境变化的基础,也是生态系统稳定和功能优化的基础。维护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发展与演进过程中必不可缺的准则。在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中,保证信息资源的多样性就是保证物种的多样性,这是系统健康成长的必要前提。

2.2动态性原则。生态系统总是随着时间而变化,并与周围环境及生态过程相联系。生态系统动态,在自然条件下,总是自动向物种多样性、结构复杂化和功能完善化的方向演替。因此,要用发展的眼光分析、研究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不仅要针对当前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更应该运用前瞻性、战略性的举措指导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的成长与成熟,做到未病先防、已病早治[3]。

2.3人类是生态系统的组分原则。管理作为一种社会行为,是靠人去推动和执行的,其原理和过程各个环节的主体是人,人与人的行为是管理过程的核心。人的悟性和素质是决定管理质量的关键。档案形成者、档案管理者与档案利用者三者共同构成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的主体,直接影响数字档案馆的发展方向。所以,在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健康管理的过程中,要高度重视生态主体的地位与作用,积极培养、增强生态主体的悟性与素质,提高他们的健康意识[4]。

3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健康管理规划

3.1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评估。构建评价体系首先要确定评价指标。笔者在对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各生态因子以及反映系统健康的因素进行分析之后,将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分为系统结构、系统环境以及系统服务力三部分,并建立以“结构―环境―服务力”为准则层的评价指标体系,其中系统结构主要通过人员结构和馆藏结构来衡量,系统环境主要分为直接环境和间接环境,系统服务力则用服务和管理两个指标来衡量[5]。其次,通过对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分析,在6个一级指标之下设置12个二级评价指标,并依据各评价指标在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赋予相应的量化分值,所有指标分值累计相加为100分。然后具体说明各项二级指标的评价内容,如,档案管理者指标,主要分析管理者的知识结构、管理能力、服务水平、信息素养、研究能力等;信息资源指标,重点考察数字档案资源的广度、深度、比重以及档案数字化程度;基础设施方面,全方位评价数字档案馆网络安全系统、计算机和服务器、数字化设备、电子文件管理系统以及多媒体设备等的齐全程度、安全等级和运行状态;服务方式及质量评价,具体是从数字档案资源利用技术手段、新技术的推广、数字档案馆网站应用情况以及利用数字档案资源所产生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等方面出发,综合反映数字档案馆服务的方式、便捷程度与整体效益[6]。最后,根据综合评价的分数从高到低依次明确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的健康等级:90

3.2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健康干预。

3.2.1优化生态主体因子。管理问题的症结在于人的悟性、人的素质,既包括所有社会成员,更重要的是领导层、决策层成员[7]。所以对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来说,优化生态主体因子是生态系统健康管理的关键手段。

档案管理者作为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中极其重要的生态主体,加强档案管理者的综合素养是优化生态主体因子的重中之重。首先,应对在职档案管理者进行专业知识、信息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的再教育,鼓励工作人员运用新型信息技术有针对性地解决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运行和发展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提高档案管理者的创新能力。其次,档案专业高等教育进行升级换代。档案学专业教育者应结合时代背景和技术发展状况,实时更新教学内容,逐步完善课程体系,积极推动档案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以便为数字档案馆建设储蓄优秀、充足的后备力量。最后,管理数字档案馆是一项技术含量高、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必须通过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数字化技术等才能实现数字档案信息资源的组织、加工和开发,所以数字档案馆领导层应改变人员需求,集聚多方面人才,尤其是管理人才、技术人才,丰富管理层的人员构成,从而加强档案管理者的专业技能和信息素养[8]。

档案形成者是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档案利用者则是数字档案馆存在和发展的基石,两者的受教育水平、职业道德、文化素养等决定着他们对数字档案馆及其地位、作用的认知程度,直接影响整个数字档案馆的建设与发展。因此,培育社会档案意识、增强数字档案地位是优化数字档案馆生态主体的重要举措。一方面,档案部门设立专门机构负责组织、协调档案形成机构的归档工作,增强档案形成者的责任意识,减少有价值的电子文件、影像、资料等的流失。另一方面,档案部门应利用多媒体渠道及时向社会公布档案信息、宣传档案汇编成果、举办数字档案专题展览,加深档案事业在社会各领域的渗透,提高社会各界对档案信息资源价值的认知,逐步增强档案及档案事业的社会存在感,为数字档案馆服务功能的发挥提供相对良好的社会环境[9]。

3.2.2培育核心生态因子。数字档案资源类型、内容的多样化决定着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的整体面貌,培育数字档案资源、维护档案的多样性是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发展与演进的必然要求。第一,加强数字档案资源建设。按照“存量数字化、增量电子化”的建设路线,各数字档案馆有计划、有目的地加快传统档案数字化工作,规范外包流程,保证数字化档案的数量与质量;建立电子文件管理中心,积极与政府网站、各专业数据库等进行合作,实时捕获网络信息资源,丰富数字档案内容,并及时对本单位内的电子文件进行归档、移交。第二,丰富多媒体档案资源。长期以来,我国档案馆馆藏的主要成分是文字单媒体档案,多媒体档案所占比例相对较少。各数字档案馆应制定多媒体档案收集计划,加强对多媒体、互联网信息的采集与捕获,并建立区域多媒体档案数据库,集中整合区域内的照片档案、音像档案等数字档案,进行专门整理、保管与利用。第三,全面开展民生档案资源建设。各地档案馆应依循“三个体系”的建设要求,积极开展前端控制管理,指导、监督公共服务机构以及企事业单位重点部门民生档案资源的归档。同时,改良民生档案收集范围,加大?c公民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保障、房屋产权、婚姻状况等方面档案资源的收集力度,并不断丰富民生档案的内容,优化馆藏资源结构[10]。

数字与信息教案范文第14篇

【论文摘要】文章分析了教学档案数字数字化建设的涵义,教学档案数字化管理的优点以及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提出解决对策。 

教学工作是高校的中心工作,教学档案是教学工作成果的重要载体,教学档案的收集、整理、保存和利用也是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高校传统的教学档案工作以纸质文件材料为主要工作对象,纸质档案的管理工作已有一套比较完善的完整工作流程、管理方法和规章制度。 

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和网络信息化的快速推进,传统档案管理工作的手工管理方式已不能满足信息化时代的要求,越来越多的教学档案将以电子文件出现,但却没有对应的系统的管理制度,教学档案的数字化、网络化、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迫在眉睫。 

一、教学档案数字化建设的涵义 

档案数字化是随着计算机技术、扫描技术、ocr技术、数字摄影技术(录音、录像)、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存储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档案信息形态,它把各种载体的教学档案资源转化为数字化的档案信息,以数字化的形式存储,网络化的形式互相连接,利用计算机系统进行管理,形成一个有序结构的档案信息库,通过互联网进行联机检索和阅读,实现资源共享。档案数字化是数字档案建设最基础的工作。 

二、教学档案数字化管理的优点 

1.便捷实现多种媒体信息存储和传递 

电子档案可同时将文字、声音、影像等内容集成保存, 并可借助计算机实现任意组合编辑,极大增加了档案的编辑性、可读性、可视性,丰富了档案的内容。 

2.信息存储容量大 

电子档案体积小但存储容量大。一张cd-rom光盘可存储650 mb,相当于30万汉字的图书1000册、35万张a4打印纸上的文字信息或10万张图形信息。 

3.便捷实现检索浏览 

电子文献由于具有全文数据库的结构和相应的按自身逻辑关系组织成相互联系的网状结构,通过数据库、检索软件等技术,借助某些关键词,能够便捷的查找所需要的资料, 大大方便了用户检索,提高了检索效率,免除了翻阅、查找实体档案的繁琐。在教学档案管理网络平台上,档案管理人员还可通过网络完成档案的收集、整理、归档和提供利用;利用者亦可以足不出户地远程访问档案材料,网上下载档案信息, 或远距离、高速度的传输,真正实现了信息资源的共享。 

4.提高了教学档案的利用率 

在网络环境下电子档案可被多人在不同地域同时访问、浏览、下载,同一份电子档案可同时为不同的用户服务,大大提高了档案的利用率。 

三、教学档案数字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缺乏信息化环境下教学档案工作的复合型人才 

信息化背景下档案信息化建设需要既懂档案业务管理,又掌握自动化、网络化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受高校现行人事制度的影响,目前档案队伍整体素质仍普遍较低,年龄偏大,计算机操作能力一般,习惯于传统的纸质档案编研模式。而在信息社会,档案的载体形态和记录方式已呈多元化发展,一些必备的技能如数据存储和压缩技术、档案信息组织技术、检索技术等还不为多数人熟练应用,更不用说网络环境下教学档案的安全性问题了。 

2.缺少工作标准、工作制度和工作规范 

档案材料的标准化、制度化和规范化是教学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前提和必要条件。信息化背景下计算机处理数据的“机械性”对教学档案电子化建设的标准和规范提出了更高要求。但目前高校的教务工作更多受制于购买的教学管理软件,加上很多高校有自己的特殊的实际管理情况,因此个性化修改之后软件在通用性、实用性等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再加上计算机软件及其有关设备硬件差异,这些不足和差异都影响着电子数据的规范性和共享性,制约着信息交流的范围和程度,直接影响着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步伐。 

四、加强档案数字化建设水平的对策 

1.加强人员的技能培训 

教学档案管理人员是档案工作的主体,人员的专业素质直接影响教学档案信息化的进程。因此,学校要加强教学档案管理队伍建设,培养一批有丰富档案专业知识,有熟练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的人来从事教学档案管理。 

2.开发教务档案管理平台系统,实施教学档案管理的标准化建设工程 

加强归档的标准化建设是目前高校教学档案管理最有效的方法。近年来各高校都建立了完善的校园网络,并实现了教学管理软件辅助管理,这为高校档案信息网络建设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支撑平台;教学软件和数据库的应用提供了大量的“标准化”电子数据和材料,这为教学档案的标准化建设打下良好的数字基础,便于实现密集存储和快速检索;以网络技术为主体的信息技术的应用又为教学档案的网内和网际共享、传递打下了良好的交流基础,这些都为教学档案的维护、网内共享、公开和查询,特别是数据进一步发掘提供了最大的便利条件。 

3. 尽快完善规章制度和工作标准,加强档案安全管理 

在数字化背景下,教学档案管理工作的规范和标准尤为重要。校档案馆和教务处等职能部门,要结合《档案法》、《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规定,尽快出台数字化背景下教学档案管理的各项工作标准和规章,特别是网站建设和管理标准、档案管理软件设计标准、数据库录入规范、纸质档案的数字化标准等,使档案工作有章可循,有规可依,从而实现对教学档案工作各个环节的有效管理。 

数字化档案给教学档案的安全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除了要补充相关的安全保密制度、建立严格的监控机制、强化从业人员的安全保密意识外,还要加大设备和技术投入,结合存贮介质使用物理隔离和逻辑隔离等多种安全防范手段,积极对“病毒”和“黑客”等行为,确保档案的保密和安全。实现信息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机密性、可控性,以及网络、数据库和应用系统的安全性、稳定性、可靠性 

4.加强数字化档案的工作质量检查 

《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的第十四条规定:“高等学校应当建立、健全档案工作的检查、考核与评估制度。”网络平台和工作规范建立起来以后,高校应根据积极实施管理纠偏。 并且基于网络进行的检查更为便捷,各个部门根据管理权限只要检查自己管理的模块数据库中的档案就可,这样可有效减少收储遗漏,更便捷的考核二级学院的工作质量。 

五、结语 

教学档案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高校投入更大的人力、物力和技术力量,数字化教学档案建立起来以后,可以通过对立档单位工作流程在线监督进一步提高原始数据归档质量,便捷实现档案资源在网上的、传递、检索和信息资源共享,从而更好的服务和保障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数字与信息教案范文第15篇

【关键词】云计算技术 档案管理

教学档案作为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学校教学改革的质量。在网络信息时代背景下,中职院校档案管理也需要借助信息技术的辅助提高管理效率。云计算具有强大的功能,将云计算应用到中职学校档案管理中对提高教学水平具有积极意义。

1 云计算技术

1.1 云计算的概念

云计算指的是将传统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结合所形成的新产物。通过云计算技术,用户可以便捷地获取各项服务,对云中的各种资源都可以实现共享,并随时扩展,按照实际的使用情况支付相应的资费。云计算的目的在于通过网络技术将各种计算资源整合为一个整体,统一化管理,形成一个大规模的计算资源池,为不同用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这对于信息资源的高效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1.2 云计算技术的特点

云计算技术融合了软硬件多类资源,并以分布式分享的形式存在,可以快速地进行动态扩展与配置,拥有强大的功能。云计算拥有着大规模数量的服务器,计算能力很强,同时虚拟化的云计算也可以看作是虚拟的资源库,能够满足用户的不同需求,只要网络存在就可以快速地获取所需的服务。云计算技术还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分布式数据中心能够及时地收集相关信息数据,并储存备份到地理位置相隔离的数据库主机中,这样一来,即便是用户自己也无法准确了解数据信息的存储备份地点,网络黑客与病毒就难以侵入系统,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数据信息的安全性。云计算还可以自主进行调节控制,系统的软硬件及存储都可以自动配置,按需使用云资源,有效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

2 云计算技术在学校档案管理中应用的可行性

近几年,随着中职院校教育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教学活动也更加的智能化、网络化,很多教学管理活动都是依托于网络服务,因此,在教学管理活动中也产生了大量信息化的教学档案信息。海量的教学信息对存储空间与存储模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云计算技术能够有效解决数据信息的大量存储于管理问题,促使数据信息更加的智能化,这对于教学档案信息的信息化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3 云计算在学校档案管理中的应用

3.1 为数字档案提供存储空间

云计算拥有着超大的存储空间与数据处理能力。近几年,中职院校的教学档案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产生了大量的数字档案,包括声音、文字、视频等多种媒体类型,数据信息存储量日益增长,这对数字档案的存储空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云计算技术为数字档案提供了云存储的空间,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云存储快速高效地获取各类教学资源,为学校的教学资源共享提供了辅助。此外,云计算技术能够智能优化分配档案信息,正确处理数据,统筹整合,教师和学生可以更加便捷地检索利用所需的档案资源提高了档案字的利用效率,对实现教学档案信息共享具有重要的辅助作用。

3.2 实现数据的快速共享

云计算技术能够有效促进数据信息的共享。云计算技术借助网络能对海量信息进行快速处理,促进数据资源的快速共享,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档案的利用效率,同时避免了不同档案部门对同一方案信息的重复建设。当前,我国中职院校数字档案建设发展非常快,有着大量的档案资源,但在资源共享上却仍存在一定的不足,很多档案资源都未能得到充分利用,造成了档案资源的浪费。为了更为高效地利用档案资源,实现档案资源的快速共享,学校可以利用云计算技术对数据信息进行分类,将开放的数据信息存储于公有云平台中,这样一来,不同用户便可以通过公有云快速获取相关资源,实现档案信息的共享。对于具有安全保密需求的档案资源可以存储于私有云平台中,为特定用户提供档案查询服务,切实保护档案资源的安全。

3.3 提高数据的可靠性

就我国当前大部分的中职院校档案管理情况来看,其教学档案信息基本都存储于教务管理系统服务器上。然而很多院校都未能安排专业的计算机维护人员对服务器进行维护,这样一来,一旦出现计算机故障,就需要重新安装操作系统,照成无法及时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正常服务,甚至在计算机维护期间发生档案信息丢失、损坏的情况,这对于档案信息的利用造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云计算技术利用多台计算机或服务器,即使其中的一台计算机或服务器出现故障,其他计算机或服务器也可以快速地完成数据备份存储,利用新的服务器实现不间断服务。

3.4 为档案信息用户提供便捷服务

云计算技术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在云计算技术的辅助下,不同用户都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需求利用云平台进行数据查询与利用。云计算强大的计算能力与通用扩展性为档案信息用户提供了更为便捷的服务,为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提供了良好的信息交互平台,使档案信息管理部门可以快速地对档案信息进行统计分析与管理。此外,云计算技术整合了多种服务技术,进一步提升了档案信息的个性化服务能力,能够满足不同用户的个性化需求。用户可以利用云计算技术将教学资源存储于云端档案,构建统一的教学档案信息平台,这样一来,不同用户都可以随时通过网络连接到云端,随时随地地获取所需资源,利用相关的数据信息,不必受到地点与固定的档案资源限制,便可以实现档案资源的远程查询与利用。

3.5 降低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投入

中职院校的不同教学单位与部门可以通过云计算技术,实现资源共享,利用云计算平台的基础软硬件资源,获取相关的资源信息,这样可以有效促进档案信息化,实现档案信息的资源共享,同时降低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投入,避免发生重复建设的情况,克服了各单位间服务器的访问限制,并有效降低了在硬件设备与软件设备上的投入与\行维护费用,在降低档案信息化建设投入的同时,有效提高了档案管理的效率,促进了档案信息的共享与利用。

4 结语

随着国家加大对各中职院校数字化校园的投入,中职院校需要充分利用云计算技术,针对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设计完善的管理系统数据加密方案,建立完善的教学档案管理系统,全面提高教学档案的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李敏,张永进.云计算在高校教学档案管理中的应用初探[J].山东档案,2016(01):43-44.

[2]严瑛,王卓平.云计算技术在教学档案管理中的应用探索[J].兰台世界,2015(23):9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