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数字经济工程范文

数字经济工程范文

数字经济工程

数字经济工程范文第1篇

关键词: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全面发展;途径

一、为何电子信息工程技术需要发展

当前我国的电子信息工程技术虽然已经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电子信息工程技术还处于不完善的发展阶段,如果相关工作人员不再对电子信息工程技术进行进一步的研究,那么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在各行各业当中的应用就会受到一定的制约,没了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对各行各业的参与,很容易造成行业的没落,由此可见,我国各行业已经离不开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协助了,有了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在工作中的帮助,我国现代化进程的脚步才不会被强制停止,所以发展电子信息工程技术是十分有必要的。

二、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广泛运用

第一,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在道路运输相关行业中被广泛运用。在道路运输方面,可以利用先进的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将路面情况、天气情况,前方是否畅通等一系列路况信息进行科学的分析,并且将分析结果直接显示在道路上的大屏幕上,让每一个驾驶员都可以直观地看到前方路况,这样做可以有效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为每一名驾驶员提供了安全保障,也为交巡警减轻了工作负担以及压力,成为维护交通秩序的一道夯实的屏障。第二,航空航天方面对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具有一定的依赖性。航空航天技术相关行业对数据的精确度要求非常高,就算是一丝丝的错误都会造成不可逆转的后果,所以航空航天技术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是离不开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将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合理地利用在航空航天方面,可以有效推动我国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例如在我国新型武器洲际导弹的研究过程中,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就发挥了它的重大作用,在其中参与了数据处理和分析的工作,为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提供了便利,也为整个研发过程规避了许多错误。

三、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如何做到全面发展

上文讲到了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当前主要被那些行业所运用,当然这也只是冰山一角,其实除了文中提到的两个方面以外,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应用还覆盖了很多行业,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我们可以得出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得到全面发展迫在眉睫,如何发展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呢?具体途径如下:第一,政府应该加大对发展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支持力度,增加发展资金,还可以出台一些有利于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发展的政策,推动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发展。另外,在增加资金投入方面,政府可以设置相关基金会,帮助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发展,相关企业还可以拓宽融资渠道,让资金来源不再单一,有了充足的资金,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发展进程会相对顺利很多。第二,国家要重视培养电子信息工程相关技术人才。当前我国的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发展还不够完善,有很多细节方面还是要对国外的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照搬照抄,造成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就是缺乏专业的技术人才。所以培养技术人才也成为促进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发展的途径。第三,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在发展的过程中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性。在发展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要具备高度的敏感性,要不断在发展创新中寻找适合融入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行业,让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应用行业变得越来越多,电子信息工程技术覆盖行业越多,就会激起更多人对这项技术的关注度,大家会在不同行业的应用中发展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不同的功能,最终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会在不断发展中走向成熟。第四,要提高发展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相关工作人员的维权意识。当相关工作人员维权意识比较薄弱的时候,所属版权很容易遭到用心不良的人的剽窃,降低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长此以往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发展肯定不会特别顺利。但是如果相关工作人员的维权意识非常强烈,就很容易得到领导或是同行的欣赏,这样一来会增加工作人员的成就感,对技术的发展也会更加在意,推动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全面发展。

四、结语

总而言之,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对我国各行各业的帮助都非常大,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所以发展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就相当于是在发展我国各行各业的工作水平,由此可见,让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得到全面发展已经成为了我国的一项重要奋斗目标,所以相关工作人员一定要在各种有利因素条件下大力发展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为我国的现代化进程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王沿.试论全面发展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有效途径[J].科技资讯,2019,17(01):8-9.

[2]张斌.浅谈全面发展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有效途径[J].电脑迷,2017(12):69.

[3]王鑫.全面发展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有效途径[J].民营科技,2014(02):76.

数字经济工程范文第2篇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工程教育改革;培养方案

湖北省教育厅从2016年开始设立“荆楚卓越计划”项目,以适应国家战略需求和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导向,围绕人才培养规格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紧密对接的目标,旨在推动高校与行业企业、科研院所、实务部门建立和形成科教结合、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简称机自专业)是国家重点学科,也是武汉华夏理工学院的优势专业,实践工程性强,专业领域覆盖面广。国内很多高校的机械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不足表现在:重课堂、轻课外,重精深、轻综合,重灌输、轻自学,培养的人才与企业行业的需求不适应。本文以机自专业为试点,探索具有本校特色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规律和有效途径,从培养理念、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研究和探索。

1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

1.1培养理念和培养目标[1]“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确立“厚基础、重实践、强能力、多方向、求个性”的教学理念,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知识传授为基础,以能力培育为重点,以道养德为根本,以工程技术为主线,注重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注重为学生搭建发展平台,培养具有较强的实践、创新能力、职业技能和可持续发展的高级机械工程应用型人才。我校属于应用型本科大学,工程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要突出应用型,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为主,培养从事工程和管理的工程师。

1.2培养课程设置对于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教师的思想需要从教什么出发转换到从学生学什么出发,从学生毕业后需要掌握什么知识、技能,拥有什么能力出发来确定学生需要学什么,再来组织教学。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是校企联合培养[2],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大部分课程在校内完成,但仍有一小部分课程需要由企业工程师授课,或者学生直接到企业去上课。在校内的理论课程教学应紧跟技术进步,及时调整已经过时的内容,把过去的复杂机构,变成现在的简单机构,或由多个动力源提供动力的机构。此外,企业中软件的应用是非常重要的,校内授课时对卓越工程师的培养应适度加强软件类课程的力度。校内的实践教学环节,应与现在主流企业行业工程实际紧密结合:一是实验课,包括基础课程实验和专业课程实验,通过调整实验大纲和教学内容,将基础性、验证性的实验比例降低,将综合性、设计性的实验比例提高;二是课程设计,包括基础课程设计和专业课程设计,通过课程设计,巩固和加深学生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完成一个工程技术人员所必须具备的基础工程技能训练;三是实习,包括课程实习和毕业实习,通过生产一线的工程训练,学生可以接触和学习生产一线技术工人们有价值的生产经验,了解技术革新和科研成果;四是毕业设计,通过结合工程实际,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本专业一般工程技术问题的独立工作能力,拓宽和深化学生的专业知识;五是课外实践活动,通过产学研合作、参与教学科研项目及校园各种科技活动和国家及省级竞赛,营造浓厚的工程实践氛围[3]。

2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

优秀的工程师需要企业行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首先,认真听取和研究联合办学企业的毕业生带队师傅对毕业生知识水平、能力、素质的评价意见,及毕业生的反馈意见,客观分析前一轮《荆楚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方案》的优点与不足,重新制定更贴合机自专业卓越工程师的专业教学标准,与联合办学企业负责人一起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有效促使人才培养方案与企业人力资源知识水平、能力、素质高度吻合,保证人才培养方案与市场需求的有效对接。其次,认真实施过程质量监控。学校可聘请企业经验丰富的专家为兼职教师进入校园为学生授课,学院教师也可带学生进入企业实训基地带班教学,以保证专业教学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课堂与学生实习地点一体化,从而保证专业教学质量。

3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

对学生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最有效的方式是切切实实的融入实践,对此,武汉华夏理工学院机电工程学院采取了有效的措施。首先,学院计划创建能够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实验室,实验室中将购买简易的小车床、小铣床、小钻床等,以木材、塑料等容易加工的材料开始,让学生自己设计、自己编程、自己制作喜欢的模型,这种学习与兴趣相结合的教育方式,其效率将会事半功倍。其次,学院实验室有许多现有的机械设备,学院将安排专人负责,在规定的时间带学生参观,并讲这些设备的工作原理,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还可以操作这些设备加工较简单的零件,学生将会受益良多。提高现有教师实践能力,打造应用型师资队伍。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是否取得成功,关键在于能够建设一支满足工程技术人才培养要求的高水平教师队伍。对此,学校对学科带头人、专业骨干教师[4]、团队的领军人物,必须要求做到双师双能型,对于其他的教师要强调以人为本,充分发挥每一个人的特色和优势,让教师们在团队中起到应有的作用,这样会构成教师的多样化。对于学校来说,要采取得力的措施,包括学校的聘任措施、考核措施、以及评价方法,逐步使得广大教师,既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同时又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这是学校每一位专职教师的最终的目标要求。学校每一个教师的业务构成,也就是他的能力构成,也应该是多样化的,既有学术型的,也有技术、技能型的。这里强调对于每一个个体教师,他的能力是单一的,但是对于教师团队必须是多元化的。此外,可以聘请企业有一定业界经验的工程师,这样更容易使教师的来源多元化。

学校对现有年轻教师,也可以采取多种措施,来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例如教师下企业,参与企业的技术开发,同时将在企业参与的一些项目,回校以后再带到学校,由学校的团队教师把它作为项目进行研究,来共同提高,这些都是提高现有教师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作为专业课教师除了研究专业知识外,平时还需要多与学生交流、沟通,关注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最大限度的为学生提供能够让他们发挥所长的机会。在教风建设上要求教师:善于学习、刻苦钻研、实践创新、乐于奉献”,当然,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当将此华夏精神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时时不忘作为一名教师的职责和担当。专业课老师还要学会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在上好专业课的同时不忘对学生的通识教育,同时还要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对学生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信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优良品质,把德育教育渗透于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坚持以学生能力为重,培养学生面向未来、能够持续获得幸福生活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林建.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保障[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

[2]崔红.高职校企合作开发课程的探讨与研究[J].长三角,2010(03).

[3]李德才,邵一江.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的理论与实践探索[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3.

数字经济工程范文第3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中职院校;电工电子;整合;途径

部分中职院校的电工电子专业出现学生被动学习、毕业等于失业等问题,专业的教学现状不甚理想、发展前景不太乐观,究其原因是因为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的理论性较强,而老师普遍采用传统的说教方式进行授课,学生无法很好地理解课堂内容,进而导致考试考核屡屡受挫、学习兴趣大大降低。近年来科技信息化不断发展和优化,中职院校教师可以将信息技术引进课堂,这不仅对传统的教学手段是良好的补充和改进,也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将信息技术与中职电工电子课程教学进行整合会使教育改革迸发出巨大的能量,既能够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也能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综合能力,因此二者的整合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亦是天作之合。

1信息技术与中职电工电子课程教学整合的价值

1.1助力教学开展

作为一种关键的教学辅助手段,信息技术能够增加学生对课程的兴趣程度和学习的动力,让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求知,同时简化教师的工作内容以帮助教师获得更多的可利用时间来规划和调整教学大纲、梳理知识脉络、收集学生课堂课后反馈信息、学习和改良授课技能等,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巩固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能动手实践和总结反思,老师教导有方、学生好学好问能极大促进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和培养尊师重道的校园良好风气。合理有效利用信息技术并整合电工电子课程开展教学工作不仅能降低传统教学手段带来的消极影响,还能解决中职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的沉疴痼疾,助力教学开展,从而实现现代化、电子化教育背景下的中职电工电子专业教学事业的突破和发展。

1.2丰富中职院校课堂内容

对于中职教学而言信息技术在课堂上的引进和运用是一种新式的教学方式,而信息技术和电工电子课程的整合教学更是新颖待开发的教学区域,鼓励教师根据自身的教学水平并借鉴优秀先进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在整合教学相关领域进行摸索和学习,将助力中职院校课堂从传统的教学观念、单调的教学内容、陈旧的教学手段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实现课堂教学的多样性、灵活性和层次性。为实现教学课程的多元化发展做出很大的推动作用。

1.3培养学生综合素养

中职学校电工电子专业的学生同步理解和运用信息技术主要可以培养以下三个方面的综合素养:一是知识的收集和处理能力,以往学生都是被动接收知识,而通过信息技术的教学手段可以锻炼学生通过科学的方法收集和处理信息与知识,例如多媒体和互联网的应用使学习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课间和校外也能处于知识的积累过程中;二是对知识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使学生能够通过合理的方式归纳和整理所学的知识,并对课外采集到的知识进行判断和筛选,用科学的目光和思维准确地判断信息的价值,剔除无用和错误的信息而将有意义的知识纳为己用;三是知识的转化能力,一味地获取知识而不知如何使用或只会生搬硬套不能算真才实学,一个全面高水平的人才应当能够积极地参与社会活动、知晓知识点在生活中的用武之处并灵活准转化为实践技能,在实践的过程中学生可以结合经验和教训对信息提炼和升华,做到温故知新、举一反三。综上所述,对于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来说,将信息技术整合其中能够极大地推动学生的学业技能创新和就业竞争力,通过二者“1+1>2”的融合方式,学生可以了解更多的前沿技术和复合型人才,在网络教学模式中学生可以掌握更多电子技术的应用场景和有效策略,进而为学生未来创新创业和上岗就业创造更多有利条件。

2当前电工电子专业学生学习现状

2.1学生对学习兴趣不足

中职电工电子专业是技术性比较强、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齐头并进的就业指向性学科,而目前很多学生对本专业的学习缺乏兴趣和动力,进入本专业可能是父母的选择,也可能受学习能力所限,所以在学习中浑浑噩噩、得过且过。外在的大环境是教师的授课水平也有限或者观念陈旧、方法老套,导致学生没能和老师建立尊重和信任的关系,课程开展08屡屡受挫,学生的专业水平无法得到提升,更遑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动手能力,导致电工电子行业的发展受阻。

2.2学校软硬件设施落后

教师是学生前进路上的楷模和引导者,也是学校重要的软实力。而部分中职电工电子老师教学理念落后、教学手段落后、课堂内容落后,教学的开展都以课本知识点为唯一导向、以学生成绩为唯一标准,不重视学生学习兴趣和专业素养的培养,课堂进度曲折且艰涩。学校在优秀教师、育人理念、特色课程等软件设施的建设方面大幅落后。电工电子课程的教学需要通过实际操作来加深学生的印象,因此紧跟科技发展的实操平台必不可少,另外信息技术的应用也要依托多媒体、互联网等硬件设施来充分发挥作用,而由于学校对电工电子专业的投资力度不足,导致信息技术和电工电子方面的教学设备比较落后、相应的教学资源缺乏。软硬件设施的落后都对电工电子课程的教学十分不利。

3信息技术与中职电工电子课程教学的整合途径

3.1更新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是教师选择教学方法、设置教学目标的指导性方针,也是学生学习的进步方向。首先老师应当重视电工电子课程的专业性和严肃性,电气和机械既是人类的帮手,使用不当也是非常大的隐患,所以在校内就要让学生对本行业产生尊重和敬畏的心理,切不可滥竽充数。学生对课程的兴趣要逐步培养,摒弃传统教学模式中的灌输思想,为学生创建轻松的教学氛围,结合生活实例进行知识点的引入和传授,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学生和电工电子科技的零距离接触,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老师还要主动拥抱和锻炼自己的信息技术并将其应用于课程讲授,对这些新兴的教育理念要保持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开发学生思维、开阔学生眼界。学校也要注重教学理念的转变,既要关注学生的考试通过率和就业率,也要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全方位提升。

3.2建设资源库

校方要主动排查学校的软硬件设施建设程度,对不足的地方及时更新和扩充以保持教学资源的丰富性,对相关的教学资源进行整合来整体提高教学质量。教学资源包括但不限于教具教材、信息技术器材、电工电子设备、优秀校友和当地相关企业平台等。整合的关键在于将这些资源进行信息化和数字化转变,利用大数据和云存储等网络热门的方式来建立相应的教学数据库,保证数据库的实时更新和永不失联。在建立资源库以后需要有人专门管理,可以对教学资源公平合理分配,还能用共享的方式实现有教无类。例如一些只有在实际应用中才能体现的电工电子技术,经公司同意后可以由校友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进行演示并直播或录播教学,还有一些较难的知识点可以安排学生到合作企业的车间里近距离观摩练习。校友、企业等资源都可以转变为数字化信息后录入学校资源库,通过互通的在线平台进行沟通和接洽,实现信息的及时性和高效性。

3.3科学设置课程

信息技术与电工电子课程教学的整合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通过科学合理地设置课程突出知识点的重要性和实用性,让学生能充分吸收课堂上的知识而不会觉得晦涩难懂,最终实现整合教学的目标。在课程的设置方面一是要循序渐进,先梳理知识点并归类、整理,将知识点由浅入深教给学生,实现将书本从薄读到厚的过程,然后通过构建全面的知识网络联通各个不同的知识点,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实现将书本化繁为简的过程;另外课程的安排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在构建教学大纲、填充教学内容时要参考学生的意见和建议,调查研究学生喜欢哪些知识、喜欢怎样的教学方式,在设置课程时就往这方面靠拢,以因材施教的思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索的科学素养;第三是课程设置要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通过电子教案、网上实验平台等方式最大限度还原真实场景,通过参加实训课程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3.4优化整合方法

在进行整合的过程中也要注意方式方法,仅仅是将信息技术生硬穿插在电工电子的课程教学中将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甚至还会导致学生的反感。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探究性的学习方式作为整合教学的方法,引导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进行自主探究,例如通过图书馆翻阅相关书籍、通过互联网查找资料,然后对收集到的文本、图片、视频信息进行整理和归纳,从而充分感知信息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这对于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和探究能力培养有很大帮助。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多使用多媒体教具教材,可以鼓励学生自主制作多媒体教案,在教案的制作过程中逐一尝试信息的采集整理、教案的编写、信息技术的应用等实践内容,老师修改学生的教案并用于实际教学或让学生进行授课,老师从旁协助和补充,制作的教案还可以在学生间进行比赛,通过这些实践操作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信息技术与电工电子课程整合的魅力与价值。

4结语

信息技术与中职电工电子课程教学的整合是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提高中职学生课程参与度的重要方式,二者整合的价值将有助于改变学生学习兴趣不足、学校软硬件设施落后等诸多亟须整顿的现状,教学整合的途径需要学校、老师和学生共同努力并时刻践行,在教师自我反省和自我提升的过程中推动教学课堂信息化建设并实现学生综合素养的养成,为新时代的中职电工电子专业教学注入新思想,促进社会电工电子行业的改革创新。

参考文献:

[1]梁勇.信息技术与中职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的整合策略.电子世界,2017.

[2]陈珠英.信息技术与中职电工电子课程教学的整合.电子测试,2015:110-111.

[3]官晓婷.信息技术与中职电工电子课程教学的整合探讨.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7.

数字经济工程范文第4篇

关键词:数字林业技术;退耕还林工程;应用研究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程度不断加深,人们的生活水平以及生活质量均得到了极大的提升[1]。但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人们面临着水土流失面积增大、土地荒漠化速度加快、森林覆盖率低等问题。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在实现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在逐渐追求建设生态友好型以及环境友好型社会。近年来,退耕还林是一个被广泛讨论的话题,并在我国已经取得了极为显著的成就。实践证明,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是极为必要的,将现代化技术应用于退耕还林工程可为其有效实施奠定坚实的基础。退耕还林工程作用范围广、内容繁多、数据庞杂,而日益兴起的数字林业技术可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将数字林业技术应用于退耕还林工程[2],可极大提高退耕还林工程效率,同时能够极大节约经济成本,但是,现阶段关于数字林业技术在退耕还林工程的应用仍旧处于探索的阶段,有必要对其进行持续而深入的研究。

1退耕还林工程概况

退耕还林工程被认为是以保护与改善生态环境作为出发点,将容易出现水土流失的坡耕地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停止耕种,依照因地制宜原则进行植树造林,并将森林植被恢复的工程[3]。我国所面临的较为尖锐的环境问题有森林资源日益匮乏、土地盐碱化加重等。针对这一现象,退耕还林工程应运而生。我国首次提出退耕还林工程这一概念是在1999年。退耕还林主要通过两种形式得以实现,其一是在适宜造林的荒地和荒山展开造林计划;其二是对于坡耕地进行退耕还林计划。进入二十一世纪后,退耕还林实现了更加全面的发展,该计划已经成为了群众参与度最高、投资最多、设计范围最广、政府重视程度极高的一项工程。退耕还林工程被认为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实施退耕还林最终所期待达到的目的是实现经济、社会以及生态三方面的和谐统一[4]。在推进退耕还林进程时,既要保证扩大森林资源的合理利用,又要对当地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增长进行重视。应当注意的是在进行退耕还林过程中应当严格遵循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原则。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够主次分清,对当地人民的实际需求进行满足,保障人民的利益,减少损害群众利益现象出现的情况。

2数字林业技术概述

2.1数字林业技术的概念及内涵

随着数字林业技术在退耕还林工程中应用的日益广泛,关于这一技术的认知程度也在不断加深,但仍旧有部分人对数字林业技术不甚了解。数字林业技术被认为是将信息化技术作为主导的林业工程,进而实现全国范围内林业数据共享的目的[5]。数字林业技术最主要的作用是将林业的特征依托数字化的形式进行表现,同时该技术还能够将大数据所得数字信息进行整合,实现综合性信息应用。在进行数字林业技术建设的过程中应当从我国国情出发,建立起以林业信息为基础,以智能信息为依托的数字化系统,进而实现对退耕还林工程的有效推进。我国数字林业技术内涵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运用新兴技术收集林业资源信息,并将所收集到的信息运用图像表现出来,而后在定位系统的帮助下进行数字化分析;其二是将动态与静态信息相结合,实现对数字信息的实际应用,为用户提供准确的林业数据。

2.2数字林业技术的关键

存储管理、挖掘与共享技术。数字林业技术所需要处理的数据普遍具有类型繁多、涉及范围广的特点[6]。现阶段数字林业技术应用的存储方式是分布式数据存储,该存储方式的划分节点是区域或者部门,进行统一管理的是中心数据库服务器。运用该存储方式可以对中心服务器负载量进行减轻,同时也能够实现对林业数据的更新、分流与维护。数字林业化技术借助存储局域网对数据进行管理与传输,进而实现对大量数据的存取。该传输方式突破了容量和距离的限制,使数据共享得以实现。虚拟现实技术与可视化技术。绘制地图一直以来被认为是传统调查地球资源的方法,随着科技水平的日益进步,该方式的弊端愈发显现,即可保存性与扩展性缺乏。将虚拟现实技术与可视化技术应用到数字林业技术中是极为正确的,将二维与三维技术融合使用可以实现对资源的进一步把控,推进退耕还林工程的进程。

3数字林业技术在退耕还林工程中的应用

3.1数字林业技术应用于战略规划

我国现阶段面临着森林资源日益减少、荒漠化持续加剧的问题,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不仅具有社会效益,还具有极大的经济效益,对于维护社会和谐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退耕还林工程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相适应,故而应当将退耕还林工程作为长远战略规划进行实施。因而在这一过程中进行合理正确的布局是尤为必要的。数字林业技术将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该项技术可以为退耕还林工程提供必要的信息支持,进而保证退耕还林工程可以有效实施。在实施退耕还林的区域,每一不同区域都具有自身特异性。故而在制定退耕还林计划时,相关工作人员需要充分考虑该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这一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就可以借助数字林业技术的帮助,将当地的气候环境数据进行收集和分析,运用虚拟现实技术进行建模,实现还林计划的制定,对树木的存活率进行保证,使退耕还林可以发挥最大作用,促进可持续发展进程。

3.2数字林业技术应用于自然灾害防控

退耕还林工程被认为是长期性战略工程,且该工程涉及的范围较广。为了对林业管理效率进行提升,就需要在退耕还林过程中充分利用数字林业技术。影响退耕还林顺利进行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自然灾害,其中以森林火灾影响程度最大。一旦发生森林火灾,将会对森林资源产生损毁,进而阻碍退耕还林工程的进程。在这种情况下,数字林业技术中的3S技术将发挥着极大的作用,技术人员可以在3S技术的帮助下实现对火灾的确定,而后及时采取措施,将森林火灾的危害性降到最低。3S技术构成极为丰富,既包含全球定位系统,又包含地理信息系统等,各个系统之间可以相互配合,对火势大小以及火灾区域周边环境的特点进行反映,以便相关人员可以迅速采取措施,减少经济损失。

4结论

退耕还林工程是一项长远的战略计划,且近些年该工程在我国取得了极为明显的成效,生态环境也实现了一定的改善。数字林业技术在我国退耕还林过程中发挥着极大的作用,在日后退耕还林推进的进程中应当加强对数字林业技术的完善与应用,推动退耕还林工程的进行,实现对生态环境的改善。

参考文献:

[1]郭巧霞,田伏红,邢志军.数字林业技术在退耕还林工程中的应用研究[J].种子科技,2020(15):115,117.

[2]刘媛媛.退耕还林工程中数字林业技术的应用[J].现代农业,2019(9):78-79.

[3]杨猛.数字林业技术在退耕还林工程中的应用[J].农家科技(下旬刊),2016(14):251.

[4]陈征宇.数字林业技术在退耕还林工程中的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6(18):270.

[5]谈多多.数字化技术在退耕还林工程中的应用分析[J].农家科技(下旬刊),2020(11):142.

数字经济工程范文第5篇

【关键词】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电子信息工程;通信系统结构

目前,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在社会与生活中电子信息技术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应用,要想从根本上保证电子信息工程的健康长远发展,相关的工作人员就要合理的利用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对图像及视频利用不同的处理手段表现处理。要想达成这一目标,就要对电子信息工程的现状进行分析,并结合相应的数学信号技术,使电子信息工程的使用更加普遍化,在提高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基础上,将电子信息工程应用到实践中,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电子信息工程的健康长远发展。

1电子信息工程的现状

由于电子信息工程在实际的生活中具有较大的意义,能够对电子信息设备进行处理,但是就实际情况进行分析,还存在以下两种问题:(1)我国的电子信息工程起步较晚,在电子技术中与发达国家存在一定差距,在引进先进科技技术产品的过程中,给国家造成一定的经济压力,并且我国引进的技术并不是最先进的技术。(2)我国目前还缺乏电子信息技术专业人才,电子企业没有认识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在实际的工作中缺乏创新精神,不利于电子信息工程的长远发展。

2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在电子信息工程中的应用路径

2.1普及数字信号处理技术

在典型信息工程推进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的过程中,电子企业的管理人员要进一步加大对于员工的培训,保证相关的工作人员能够对数字信号有基本的了解,从根本上避免人为失误造成的损失。例如,电子企业可以从外部聘请专门的电子信息工程专家,对员工进行合理的讲解与培训工作。在实际的培训过程中,要将数字信号传达给员工,并进行适当的处理,使员工能够明确模拟信号与数字信号技术之间存在的不同,利用多媒体讲解的方式,保证员工能够明确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的优势。另外,在实际的培训结束后,还要进一步强化对于员工的测试,使员工能够在实际的工作中,加强对于各个研发环节的管控,为我国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打下稳固基础。在电子信息工程中,合理的利用数字信号技术,能够将其中有用的信息进行分离与转化,务必要保证信号模拟器的灵敏度,企业需要结合员工的实际情况,创新管控方式,在电力信息工程的实际发展过程中,企业要制定明确的员工管理方式,建立责任制,保证员工能够明确自身的基本职责,为电子信息工程的而建设打下良好基础。

2.2在短波通信中的应用

数字信号处理及时能够应用在短波通信中,能够对音频信号进行处理,还可以进行信道扫描等多方面的工作,不仅如此,数字信号处理技术还可以利用在静态图像传真与传输过程中。由于数字信号处理技术是当前最先进的技术,在短波通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数字信号的模拟处理主要就是针对于模拟的前段进行射频信号处理,根据中频信号开展数字化的处理。

2.3对运动控制卡进行优化

要想从根本上在电子信息工程中使用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相关的工作人员就要针对于运动控制卡进行管理,逐步完善机器人的设计,可以利用有步进电机对运用控制卡进行控制,使机器人能够创建起步分布式探测环境,能够完美的躲避面前的障碍物。要想从根本上提高机器人的能力,相关的工作人员就要对于数字信号处理器进行管控。在机器人的运动过程中,数字信号处理器会发出相关的信号,并传递到步进电动机。在此过程中,数字信号处理器发挥着重大的作用,要想从根本上提高机器人的运动能力,就需要对数字信号处理器进行优化。可以通过做实验的方式,利用两个不同的机器人,一个安装数字信号处理器,一个则不安装,并对于外部环境进行采集,将相关的信息传入到机器人上位计算机中。相关的工作人员再将数据抓换为相应的脉冲信号,对两个机器人不同的反应进行观察,实验人员观察到没有安装数字信号处理器的机器人没有反应,而安装了数字信号处理器的机器人会产生运用。经过实验可以证明,在机器人的运动过程中,数字信号处理器是核心内容,能够将数字信号转换为脉冲信号,进而使机器人进行运动。

2.4对通信系统结构进行转变

目前,我国的科技技术飞速发展,相关的科研人员逐渐研发出了软件无线电,而数字信号处理器就是这种通信系统结构中的重点部分,利用这种方式能够对通信系统结构进行优化,进而保证无线通信任务能够顺利的完成。相关的工作人员利用数字信号处理技术,能够完成复杂的无线电通讯功能。在这其中主要使用两种技术:(1)在无线电的实际运行中,可以使用AD变换器,对于重要的信息进行处理,逐步抓变为款到中频信号。(2)利用数字变频的方式,主要就是指在完成了数字转换之后,再进行信息的变频转化。通过这两种方式,能够保证无线通信任务的顺利进行。因此,利用数字信号处理技术,能够为信息传输的效率提供重要的保障。

3结束语

综上所述,由于我国的社会经济体制不断的完善,要想进一步促进电子信息工程的长远发展,相关的工作人员就要合理的利用数字信号技术,逐步完善电子信息工程的硬件设备。针对于数字信号在电子信息工程中的应用越发广泛,相关的工作人员可以逐步研发出绿色节能产品,将数字信号的优势发挥到最大化,为电子企业的健康长远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逐步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推动信息化进程。

参考文献

[1]许佳洁.电子信息工程信号处理系统在实践中的应用[J].电子测试,2019(02):97-98.

[2]王少杰.关于发展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探讨应用研究[J].电子制作,2018(14):55-56+58.

数字经济工程范文第6篇

为了改善我国的环境质量,国家开展了退耕还林工程,并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这项工程的顺利实施,不仅关系着当前的生态环境效益,也对可持续发展的实施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为了更好地体现出数字林业技术的实际价值,相关的工作人员应该对这种先进的林业技术和退耕还林工程有着正确的认识,为我国生态环境建设水平的提高提供可靠地保障。本文将对数字林业技术在退耕还林工程中的应用进行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

环境质量;退耕还林工程;数字林业技术;经济效益;生态效益

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为人们生活环境质量的改善提供了可靠地保障,促使生态环保理念的影响范围正在不断地扩大。结合目前我国生态环境的实际发展现状,可知其中依然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客观地决定了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的必要性。这项工程的有序开展,不仅关系着当前我国环境建设的实际作用效果,也对未来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有着深远的影响。

1退耕还林工程的相关内容

我国的人口基数大,对于各种能源的依赖程度非常高,为生态环境质量的增强埋下了一定的安全隐患。结合目前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发展现状,可知其中依然存在着许多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资源短缺、水土流失现象严重、土地荒漠化影响范围越来越大、绿化面积少、森林资源匮乏等。这些方面的不同内容,客观地体现了目前我国环境质量改善过程中面临的巨大挑战。为了从根本上改变这种不利的发展现状,国家制定和实施了退耕还林工程,并取得了良好的作用效果。相对而言,退耕还林在减少水土流失、提高森林覆盖率、增加林业资源等方面的实际作用效果显著。在退耕还林工程实施的过程中,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因地制宜,选择合理的草木树种。这项工程的政策性非常强、持续的时间久、影响范围大、群众参与度高,为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无论是耕地方面的退耕还林,或是荒山造林,都给生态环境质量的提高带来了重要的保障作用。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实现了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建设同步发展的战略目标。由于其中的林业资源众多,经济价值和生态效益巨大,客观地决定了采取有效的措施维护好这项工程相关成果的必要性。截止到2015年,中央对新一轮的退耕还林还草专项资金49.64亿元,工作经费一次补助0.36亿元,明显高于2014年。

2数字林业技术的主要内容

作为林业资源管理方面信息化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字林业技术在实际的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作用效果。它的本质是指对人类赖以生存环境的有关数字领域方面的科学认识,其中包含着众多的数据信息,是一项研究林业资源方面的重要科学技术。数字林业技术的内涵主要体现在:a.高度智能化的3S技术作用下的林业信息数字化。这种技术最大的优势是具有空间遥感的功能,可以完成实时的图像采集,并对相关的林业信息进行准确的空间定位;b.在可靠的系统平台支撑下,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对信息的存储、分析和处理。目前常用的数字化林业方面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a.数据的实时共享、快速的存储、数据挖掘;b.具有遥感功能的3S技术;c.系统功能完善的虚拟现实及可视化技术。退耕还林工程实施过程中涉及的范围非常大,客观地加大了林业资源方面的数据信息量,为相关的管理部门带来了一定的工作压力。而采用数字林业技术,可以运用可靠的信息化技术进行有效地分析、管理。在其中的中心数据服务器的作用下,大量的林业资源数据通过高速的传输方式实现了数据的存储、共享。通过对海量数据的转换、模型化处理等,可以完成数据的挖掘,。而虚拟现实及可视化技术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实时存储效率高,在退耕还林工程中的应用较多。相对而言,为了获得可靠的数据信息,增强森林防火的实际作用效果,需要依赖具有遥感功能和全球定位系统的3S技术。

3数字林业技术在退耕还林工程中的应用

3.1在退耕还林工程中预防自然灾害方面的应用退耕还林工程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性工程,在建设和推广的过程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可持续发展战略影响范围的扩大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步伐的加快带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由于其中的林业资源非常丰富,工程涉及的面积非常大,客观地决定了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进行数据处理和管理的必要性。而数字林业技术的出现,为这些发展目标的实现带来了重要的保障作用,尤其是在预防自然灾害方面。比如,运用数字林业技术中的3S技术可以对火灾事故的有效预防和处理提供必要地指导。当退耕还林工程中某些重要的林业带发生火灾时,消防安全中心的工作人员可以与林业技术中心的工作人员及时取得联系,利用3S技术中的遥感技术和全球定位系统,可以及时地了解到火灾事故发生的具体地点、火势的大小、事故发生地的环境特点、火灾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等,从而对事故所带来的经济损失做出全面科学地评估,并制定出详细的救援事故,最大限度地缩短救援时间,减少不必要的经济损失。这些方面的具体内容,客观地反映了数字林业技术在退耕还林工程中预防自然灾害方面应用的重要性。

3.2退耕还林工程长远规划布局方面的应用退耕还林工程的顺利实施,不仅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也逐渐地产生了巨大的生态效益,为社会的和谐稳定带来了重要的保障作用。为了使退耕还林工程长远的规划布局更加合理,推动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需要相关的林业管理部分充分地发挥数字林业技术,为相关规划工作的有序开展提供科学的指导。比如,在工程实施中不同区域对于草木树种的生长特性可能影响不同,需要技术人员对这些区域的土壤特性、气候环境等有着充分地里了解。此时,相关的工程人员便可以充分地发挥数字林业技术,利用这种技术中的数据挖掘功能,可以对不同区域有关气候条件的数据信息进行有效地分析、处理,并在虚拟现实技术的作用下构建可靠的参考模型,为当地草木树种的栽植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这样的举措,不仅有利于提高树木的成活率,也会有效地控制工程的投入成本,实现退耕还林工程效益最大化的发展目标。结束语随着数字林业技术的不断发展,退耕还林工程在管理方面有了更多的参考依据。这种技术在实际的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作用效果,为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带来了一定的推动作用。采取可靠的技术增强林业资源的管理能力,为退耕还林工程经济成本的降低提供必要地保障。文中通过对退耕还林工程相关知识的阐述,客观地说明了数字林业技术对于退耕还林工程顺利实施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郭鑫.浅谈“3S”技术在退耕还林工程中的应用[J].安徽农学通报,2015(11).

[2]汪明华.浅析数字林业技术在退耕还林工程中的应用[J].经营管理者,2015(20).

[3]桑娟萍,廖永峰.退耕还林工程中遥感技术应用研究现状[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2(4).

[4]喻永红.退耕还林可持续性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4(5).

数字经济工程范文第7篇

关键词:高速公路;数字化技术;勘察设计

高速公路勘察设计与一般二级及二级以下公路建设项目的勘察设计有着本质区别,许多新技术的应用都亟待探索和研究,先进的勘察设计技术是保证工程项目获得成功的前提条件,控制着工程的整体质量和工程建设周期。

1我国公路勘察设计中的部分新技术

1.1高分辨率卫星遥感技术(Google地球的应用)

高速公路建设主要有改建和新建,目前我省以新建项目为主,这就需要大范围的走廊带选择,需要了解项目控制点附近的地形、地貌、路网分布、土地利用及沿线自然与环境因素等。卫星遥感技术以其丰富的地表信息和直观图像就在路线走廊带以及路线方案优化、比选方面提供了一种非常好的选择。下面就以Google地球在勘察设计中的应用作一些分析:

Google地球是美国Google公司向公众提供的一种三位数字地形图,利用它可以直接生成路线走廊带选择时需要的大范围、大比例尺的地形图,且根据工作阶段的不同,可以转化成相应比例尺的数字地形图。Google地球解译出了区域路网、地表附属物、自然地理地貌等各种最新的自然、经济现象,在路线走廊带优化、比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技术优势:

(1)卫星不受空域和地面障碍物的限制,能迅速获取全球任何地区最新的立体影像;(2)可直接生成1:10000数字地形图,仅用少量野外控制点且不必严格控制点位分布即可生成1:5000~1:2000数字地形图,这对困难地区获取地面数据具有极大的价值;而且由于视点高,其摄影死角比航摄更少,可获取更隐蔽地区的资料;(3)它提供范围大、面积广,因此更有利于路线走廊带的优化选择,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在前期工作中大大减少了人力、物力的投入。

1.2数字摄影测量

数字摄影测量是近年来广泛应用于高速公路及二级公路勘察设计过程中的一种新技术,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自动测图和数字测图。数字摄影测量与传统摄影测量的区别在于它是利用相关技术自动处理数字化影像,是完全数字形式的。这种全数字化、全自动化的测绘方式为公路勘察设计的数字化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支持。

(1)采用航摄像片减少了大量的外业测图工作,外业测量工作简化为像控点布设、控制点布设及新增地物的调绘,这样就可以为公路勘测设计提供大比例尺地的形图,供纸上定线和方案比选使用。(2)通过立体观察,充分利用航片丰富的影像信息进行规划、选线、经济调查、工程地质遥感分析等。(3)借助于数字摄影测量,直接产生设计所需的地表三维坐标数据,建立工程数字地面模型,为公路测设自动化系统提供原始地形数据。

1.3GPS-RTK测量

GPS-RTK三维测量技术是近年发展起来的测量方法,广泛用于各种测量中,克服了常规测量种的许多不足(如常规测量通常是平面测量和高程测量分别实施,这样就存在着视线不畅、水准高程测量困难、工作强度大、工作效率低等),对常规测量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了一套很好的解决方案,加快了工程勘察设计进度、解决了勘察工期短的问题,提高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使得工程建设能够如期、顺利、保质保量完成。

(1)大量节约了人员的投入,从而减少物力的投入,提高经济效益。(2)测量不受视线的限制,提高了测量速度,保证了勘察设计工期,从而保证了工程建设工期,提高了项目的社会效益。(3)克服了传统测量方法因转站过多而引起累积误差的缺点,有效控制了测量精度,保证了工程建设质量。

1.4三维数字地面模型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不断提高和深入发展,数字地面模型广泛应用于各类工程活动中,是计算机辅助技术的核心之一。目前公路勘察设计软件行业中,都把数字地面模型作为自身的亮点和特点来抢占市场份额,也得到了同行业工作者的认可和重视,这也是数字地面模型在公路行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目前主要有纬地道路设计软件、海地道路设计软件、Bid-Land道路设计软件以及AutoCAD2008以上版本中镶嵌的Civil3D等均可建立三维数字地面模型。

 数字地面模型可以用来进行公路平面、纵面、横断面进行设计,计算其相应工程数量,从而进行路线方案的取舍。由于不需要大量的外业工作,投入少,故可大范围、多角度的进行比选研究。

2应用实例

贵州省普定至惠水高速公路普定至安顺段暨安顺西绕城高速公路工程位于黔中腹地安顺市境内,是《贵州省高速公路网规划》“678”网及4个环线中安顺环线的主要组成部分,项目全长48.47公里,主要特点有:

(1)地处黔中腹地的安顺市,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形地貌,岩溶比较发育。(2)所经过地形平坦,多数地段均属于基本农田保护区。(3)是安顺市的环线,规划区范围大,且安顺市是我省的主要军工企业集居地,沿线工业、厂矿、水库分布较多。(4)区域内路网发达,沿线区域内铁路有轿子山煤矿专用铁路、贵昆铁路及规划的贵昆高速铁路;公路有清镇至镇宁高速公路、G320、S102、S209、县道以及沿线的通乡、通村公路。

本项目的特点决定了在本项目勘察设计过程中的难点和重点,通过对项目的认真研究和分析,在本项目的勘察设计中需要坚持的重点和克服的难点主要有:

(1)需要大范围的研究路线方案,尽量避开基本农田、规划区、水库及岩溶路段。(2)路网发达,路线走廊带及路线方案比选范围宽,困难大,路线方案控制点多,需要绕避的结构工程多。(3)如采用传统的勘察方法,工作量大,需要调绘的结构物多,周期长,效益低。

基于以上分析,在本项目勘察设计中,充分应用现代测量技术和现有成果,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现介绍如下:

2.1Google地球的应用

在本项目中,Google地球的应用贯穿了整个过程,从走廊带研究到方案选择,再到设计汇报等均多次用到了Google地球。在走廊带选择及方案比选阶段,由于Google地球提供了比较详尽、清晰的地表建筑物,使得所有可能的走廊带均变得真实可见,克服了在地形图上选择时遇到的路线走廊带在地形、地貌上可行,而结合沿线地表附属物时就不可行的问题。减少了不必要的内业工作和现场踏勘工作,节约了项目勘察设计成本,缩短了勘察设计周期。在项目后期阶段,主要是将设计成果还原到三位图片上进行项目汇报,这样设计成果直观、清晰、易懂,汇报得到了主管部门和专家的好评,为单位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2.2数字摄影测量和三维数字地面模型

v在本项目的勘察设计中各个阶段均用到数字摄影测量和三维数字地面模型,是本项目主要数据来源的基础。生成全线1:5000正射影像地形图,用于初步设计方案研究;生成1:2000三维数字地形图用于纸上定线和建立数字地面模型,这一技术应用比较成熟,在此不再赘述。

2.3GPS-RTK测量技术

在本项目外业测量期间,全测量过程均运用了GPS-RTK测量技术,使得测量人员和测量成本节约了约1/3,改善了测量工人的工作环境,节约了开支。解决了采用传统测量方法工人劳动强度大、测量视距、沟谷的影响。缩短了测量工期10余天,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结语

通过对现有数字技术的分析并结合贵州省普定至安顺高速公路暨安顺西绕城高速公路项目中数字化勘察设计新技术的应用介绍,探讨了数字技术在高速公路勘察设计中的必要性和经济性,为高速公路项目勘察设计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

参考文献

数字经济工程范文第8篇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数字化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焦点。自从美国副总统戈尔提出“数字地球”以来,关于数字的一系列概念已经在我国广泛的应用。“数字林业”也正是在这种的背景下产生和发展的。本文主要就数字林业技术的相关理论、数字林业技术的现状、数字林业技术的应用、数字林业技术的应用问题和它的发展前景展开论述。

关键词:

退耕还林;数字林业技术;理论现状问题前景

引言

林业资源是我国的一项重要的资源。它与我国的林业生产和人民的日常生活都有着重要的关系。在我国的林业管理当中,管理信息和地理信息技术的双重运用给我国的林业技术的运用和管理带来了重复。这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还造成了信息的无法共享和结构上的重复。所以采用数字林业技术既可以让人类社会和林业资源达到协调和统一,又可以建立起高效客观的林业管理模式。

一、数字林业技术的相关理论及退耕还林工程

1概念

数字林业简单地说就是信息化林业。它使得林业的管理呈现出数字性、网络性、智能性、可视性。它可以运用遥感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化技术、智能化、可视化的技术进行林业信息的标准化、统一化收集和整理,建立一个更广泛、更形象的处理系统,推动林业信息生产的信息化和服务化。

2结构

数字林业主要包括技术层的GIS、RS、GPS等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数据层的各个空间数据技术,应用层的各个技术体系和服务体系。

3基本功能

数字林业主要具有历史的档案功能、现实的展示功能、前景的预测功能、分析的决策功能、林业的精细功能。数字林业可以就每一株树木建立一个历史的档案,如:生长的时间、长势等,便于林业管理进行有效的查询和监督。而在现实中,我们通过数字林业也可以知道我国的林业信息和森林资源情况,如:森林的面积、质量、长势等,以便于研究者进行科学的研究和分析。同时,森林的变迁、采伐、有无火灾和病虫害的情况我们同样可以通过数字林业的运用进行认真的管理和预测。我们通过数字林业中的GPS及GIS的运用,就可以制定出详细的管理规划。如:对树木进行科学的喷水、撒药、施肥,减少树木的病虫害,进行科学精细的管理[1]。

4退耕还林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经济得到迅速的发展。但是森林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破坏越来越严重。为此我国提出了退耕还林政策。其目的是遏制住水土流失和土地的荒漠化,改善我国的森林植被和水草保持,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资源基础。

二、数字林业技术的研究和发展现状

1美国的数字化林业研究自从美国副总统戈尔在1998年第一次提出“数字地球”概念以来,数字化已经在各个邻域广泛的应用起来。美国已经运用卫星中的一些数据和机载红外摄影、航空录像、多光谱扫描仪进行森林植被的病虫害监测,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2我国的数字化林业研究自从美国首先出现数字化这个概念之后,就马上引起了我国的领导层和科学家的高度关注。讨论会和探索性的文章接连发表。我国媒体也对数字化进行了极大的关注与报道。而随着科技的进步,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大力发展,与数字化有关的数字电视和电子商务日新月异。这时我们也意识到我国森林资源开发和管理同样的可以采用数字化。随后我国各省市的数字化林业开始建设。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哪一个省市的森林管理完成了数字化[2]。

三、我国数字林业技术的应用问题

1基础薄弱

我国的大部分林区都经济发展落后、交通闭塞、森林生产和管理的设施落后、资金匮乏。这样必然导致森林数据的收集和存储困难,得需要大量的人力投入,不但工作量大,还会造成靠人工收集的森林数据不精确。最为重要的是资金的缺乏,造成了许多先进的森林管理设备无法购买,即便是购买了,由于没有专业的人才导致先进的设备无人会用。这更加剧了森林管理的难度。

2标准不一

现在我国的数字林业的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这就造成了各个省市的运用的方法、标准、概念、数据收集和存储的方式、格式都不统一。这也增加了我国数字林业生产和管理中的难度。

3手段单一

现在我国的数字林业管理中,仅仅是使用简单的图表,缺乏对森林植被更加动态、精细、直观的管理。比如:缺乏仿真和模拟、缺乏网络的交流、缺乏信息和资源的共享机制,更缺乏与其他部门的合作模式[3]。

四、数字林业技术在退耕还林中的作用及发展前景

1预防自然灾害

建立退耕还林工程是我国的一项长期化战略化的目标。在这项工程中运用高效的数字林业技术,会更加的有利于我国资源的保护和合理的开发。退耕还林工程因为具有面积大、时间长、工程量大的特点,仅仅依靠传统的技术手段和人工管理,显然会造成工作的许多疏漏。比如:遇到自然灾害时传统的管理手段不仅无法提前预知,在自然灾害发生时,也仅仅是依靠简单的防护工具和办法,保护森林植被,这起不到科学有效的管理。而运用数字林业技术后,不仅可以提前的预知,更可以和其他部门提前的沟通,调动最先进的设备进行安全科学的防护。

2提供规划和参考

我们进行退耕还林工程的数字林业应用,可以收集和分析到大量的森林信息,这可以为我国的整个退耕还林工程的规划和发展提供重要的参考[4]。

五、结论

数字林业技术在退耕还林工程中的大量运用,不仅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可以更加安全、准确、高效的监督和管理我国的森林资源,并且为我国的退耕还林工程的长期化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刘剑平.数字林业技术在退耕还林工程中的应用研究[D].中南林学院,2004.

[2]陈征宇.数字林业技术在退耕还林工程中的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6,18:270.

[3]汪明华.浅析数字林业技术在退耕还林工程中的应用[J].经营管理者,2015,2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