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数字化课堂范文

数字化课堂范文

数字化课堂

数字化课堂范文第1篇

关键词:美术课堂;数字化教学资源;信息技术

一、数字化教学资源在高中美术教学中的优势探析

1.突破以往美术教学方式的局限

数字化学习资源指以数字信号在互联网上传输并可以在教学活动中被应用的教育信息,它属于学习对象的一个子集,包括媒体素材、试题、试卷、课件、案例、文献资料、网络课程、常见问题解答、资源目录索引等类型[1]。数字化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方式开展教学,从而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个性化特点的学生。在美术课堂中融合数字化教学手段,对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有很大的帮助。首先,教师在高中美术鉴赏课中需要向学生展示大量艺术作品的图片,教材上的相关内容往往只能为学生提供简单的参考,而数字化技术的应用能够呈现更加灵活的教学方式。如,高精度图像数据的扫描、仿真技术、虚拟技术等技术手段的应用,弥补了教材上美术作品的色彩还原度不高的缺陷,对于学生理解作品有很大的帮助。其次,在以往的美术课堂教学中,部分教师的教学方法以讲授法为主。但是在鉴赏课上,教师如果一味讲解知识,容易导致美术课堂教学氛围枯燥乏味。固有的课堂教学强调教师、教材的权威性,教师的大量讲解对于学生来说往往是枯燥的,导致部分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教师应用动画演示等多种数字化手段可满足课程教学多元化形式的教学需要,通过数字化的方式,更立体、更灵活地在课堂中展现美术作品。

2.增强学生自主鉴赏美术作品的能力

鉴赏是高中美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可以在分析作品后引导学生分析类似的作品,开展自主探究式的学习。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独立思考,不仅对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升有很大的帮助,而且有利于推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促进素质教育理念落实。美术课程教学最终要把课堂交给学生。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形象性的知识往往比概念性的知识更具有说服力。教师要尽量将抽象化的内容形象化,构建有利于学生自主鉴赏美术作品的教学环境。如,在湘美版高中美术《礼仪与教化》这一节鉴赏课中,部分学生可能对于青铜器上纹样的理解存在困难。教师可以通过微视频,以动画的方式呈现纹样的演变过程。接着,教师对视频中的内容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应用任务驱动式的教学模式,实现对学生思维的进一步开发,让学生通过自主分析,探索青铜器蕴含的观念。视听结合的教学方式可为学生带来强烈的感官冲击,促使学生在美术课堂学习中发挥主观能动性、激发学习兴趣,从而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3.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信息化教学和以往的教学相比在教学效率上有了很大提高,通过网络教学资料的分享展示,优秀的教育资源得以被共享,从而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美术资源数据库建设为高中美术教育提供了很大的便利。美术资源库可以帮助美术教师快速地检索到所需的教学资源和材料,是促进高中美术教师提升自我的渠道。同时,其使学生接触到的美术知识不再仅局限于教材,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便捷的渠道。如今,在线教育成为部分人选择学习艺术的新形式,不仅可以打破区域的局限,而且可以促进师生充分交流。在线教育使师生的交流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增强了师生交流的互动性,也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更重要的是,信息技术的介入使教师可以实时监测、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一对一”美术学习方案计划,有助于解决线下教师与学生交流困难的问题。

二、数字化教学资源在高中美术教学中的现实困境

首先,以往的美术教学模式难以适应时展的要求,将数字化资源引入美术课堂教学具有很大的优势。但是,部分美术教师缺乏教育教学资源的共享意识,对于教育理念和精神理解不到位,导致优质教学资源整合存在一定的困难。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化教学资源是实现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目标的有效途径,构建科学合理的共享机制是解决数字化教学资源供应不足的必然选择。其次,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出现,容易导致部分教师在课程设计中过于追求多样的形式,看似一节课丰富有趣,但学生没有太多收获。数字化的教学为学生营造了宽松的学习环境,对于学习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越来越小,为学生提供了更大的自主权,但是也容易产生其他问题。部分学生的学习能力难以满足应用数字化教学资源的需要。当学生对于过程的参与大于对知识的思考,可能会导致教学目标发生偏离。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置游戏环节,让学生在触摸屏上操作,可以随意移动、缩放、展示图片,并进行相关的图案设计。这为教学提供了便利,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但是,教师如果没有良好的课堂氛围把控能力和问题设置能力,操作触摸屏的游戏过程对于学生来说可能更有吸引力,这可能会导致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缺乏一定的专业性。最后,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下,一些学生更关注教师所讲的内容,详细记录笔记。在用数字化技术开展教学时,部分学生可能会对呈现丰富内容的教学设备产生依赖性,这不利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掌握。面对大量的美术教育资源,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也可能会存在针对性不足的问题。学生如果不能很好地甄别教学资源,就容易影响学习效率。同时,如果教师的教学过程设计不完善,学生就难以从以往的教学模式有效过渡至数字化教学模式,从而导致数字化教学资源在美术课堂中的运用不够充分。

三、数字化教学资源在高中美术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1.关注教学过程的情境意识

如今,许多博物馆、艺术馆开发了虚拟美术资源,沉浸式的体验激发了观者的热情,使观者可融入作者创作的环境。沉浸式体验提供了一种情境浸入式的体验形式,将展品还原到其原有的使用与存在环境中,恢复其原真性。这可打破观众与展品之间的隔阂,提供多视角、全细节的参观效果,使观者通过多种感官形成综合印象[2]。在高中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同样可以利用虚拟美术资源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环境,构建一个专门为美术教学创设的数字化资源馆。如,在《礼仪与教化》这一节鉴赏课上,教师可以将学生带入数字化资源馆,还原武氏墓群石刻,让学生深入了解藏品的历史背景,系统地学习儒家文化,对所学知识印象深刻。美术作品呈现的直观性视觉体验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在教学中构建的生动情境调动了学生求知的欲望。教师利用丰富的情境资源,补充课本上没有的内容,更容易激发学生保护文物的热情。这种利用数字化资源创设的情境教学,相比单纯的知识点讲授可以起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当然,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需要学校的大力支持和美术教师的充分配合。教师需要充分发挥数字化技术的优势,构建生动新颖的美术课堂,提升美育效果。

2.优化课堂教学中的互动模式

课堂教学不应是教师单方面讲授、学生被动听课的模式。要想利用好数字化资源,教师必须抓住美术学科的本质,构建良好的课堂教学互动机制,才能大幅度提升美术课堂的教学效果。课堂上良好的教学效果与学生的配合程度密不可分,教师要引导学生找到切入点,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深度思考。美术教师可以设置具体的主题,让学生在课前、课后借助网络平台展开学习。课堂提问依托网络平台开展,教师通过有意或无意的引导,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到主动探索知识,运用新媒体等手段创建新型课堂互动模式。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可使教师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实施多种教学方式,形成新的思维方式。

3.实现优质资源的共建共享

学生艺术素养的提升不应该局限于学校中的艺术相关课程,针对高中学段学生可能产生的心理问题,学校可以利用数字化资源将美术综合课与心理辅导课相结合。首先,美术教师可在课上播放不同类型的音乐、视频或用让学生畅所欲言,综合调动学生的感觉系统。这种利用多种手段的美术课堂可打开学生的多感官系统,是走进学生心灵的重要通道。其次,意象和言语属于不同的认知系统,用逻辑思维中的言语改造原始认知中的消极意象(心理障碍)较为困难,以致某些谈话疗法效果不够理想。如,一些人发现他人心理有问题,常用劝告、疏导的方式,以为改变了他人的认识就能解决问题,却因为言语在解决心理问题中存在局限性而难以达到目的[3]。绘画对于情感的表达具有隐蔽性,学生创作的美术作品往往能在较大程度上反映学生的心理和情绪,教师通过设计与心理相关的作业命题,给学生充分的自我表达空间。学生在创作的过程中可表达对生活的感受,甚至宣泄自己的情绪。对于这些表现学生心理状态的美术作品,教师可以通过建立电子美术成长档案袋的方法开展系统分析。教师借助信息化技术的帮助,用美术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治疗,可以有效预防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帮助高中生自我诊断、自我调整,不仅体现了学校和教师对高中生身心健康的关注,而且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结语

将数字化教学手段应用于高中美术课堂是时展的必然趋势,数字化教学资源在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中的积极作用不可忽视。以美术核心素养为导向,未来的美术课堂教学应该更加充分地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教师应通过新媒体技术,以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为依托,不断构建新型高中美术课堂。

参考文献:

[1]余平,顾小清.数字化学习资源应用成效计算方法及其应用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20(2):117-125.

[2]王旖旎.关于博物馆体验学习若干问题的探讨[J].东南文化,2020(5):134-140.

数字化课堂范文第2篇

【关键词】数字化美术教学;应用;必要性;策略

一、数字化美术教学落实的必要性

在中学美术教育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一些学生对色彩方面的处理不是很得当,学生对色彩绘画基本技术掌握不是很理想,这就制约了学生美术作品绘制的效果,导致学生不能有效地完成作业任务,学生的美术素养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其实,多数中学生的色彩敏感度还是挺高的,能够有效地把握色彩的效果及色彩表现方式。但当学生进行色彩表现的时候,就很容易出现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必须要重视教育方法的创新,要能够借助于数字化手段提升学生美术基础训练效率,能够借助于数字化手段开展美术色彩教学,提升学生的色彩表现能力。通过数字化手段开展美术教学,色域调配更为丰富,同时这种方式也能够提升学生对色彩的认识,提升学生对色彩的整合能力,提升学生的图案创新的能力,数字化教学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色彩表现力和审美能力,是提升学生美术素养的重要方式。因此,在中学美术教育中,数字化美术教学的落实应用是非常必要的。

二、数字化美术落实的对策

1.转变教育观念和方式要保障数字化美术的落实,作为教师必须要实现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的转变。传统美术教育是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师是美术学习活动的主角,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美术知识技能的状态。这种方式制约了美术教育的发展,也制约了学生美术素养的提升。教师要认识到在数字化环境下,数字化美术教学实施的重要意义,要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采用数字化手段开展美术教育,实现教育方式的转变。教师要重视数字化教育手段,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应用,要能够积极引导学生借助于数字化手段,学习美术知识和技能,借助于数字化手段进行有效的美术表现和创造,进行美术作品的有效鉴赏。教师只有积极转变教育观念,改革教育方式,才能真正落实数字化美术策略,通过数字化美术教育激发学生美术学习的积极性,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以促进中学美术教育的创新发展。

2.丰富学生的色彩经验数字化美术中所涉及到的颜色种类非常多,并且具体的颜色名称没有标明,在应用相关色彩进行表达的时候,一些学生面对新的表达工具,面对新的对象,在颜色选择和工具对象使用中,会存在一定适应难的问题。在颜色应用中,学生习惯于通过自己的感性认识进行颜色的选择,学生忽视色彩的观察研究,把主要精力放在了绘图上面。而实施数字化美术后,传统美术教学中的调色盒没有了,具体颜色名称没有标准出来,这样,学生就很难有效地进行颜色的选择应用。要解决这种问题,保障数字化教学在美术教学中的有效应用,教师必须要重视提升学生对色彩的审美能力,能够多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颜色本身及颜色的应用,多进行实践操作,教师要多引导学生体验领悟颜色应用新理论,能够引导学生用一种新的眼光审视世界,审视自己的作品,并能够积极引导学生用新的表现工具和材料进行美术表现,能够积极引导学生拓展自己的色彩领域,多进行数字化美术操作与学习。

3.创新美术教育情境对于中学生而言,阅历不是很丰富,关于表象的储备不是很丰富。学生在绘画中,经常会出现一种感觉,不知道要画什么。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通过数字化手段进行美术教育创新,通过数字化手段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生动的情境,激发学生美术学习的积极性。通过生动教学情境的创设,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的美术素材,扩大学生美术视野,情境中有很多动态的美术内容,也有很多静态的美术内容,多种内容能够从多角度对学生进行刺激,拓展学生的美术视野,丰富学生的现象力,通过数字化手段的应用,能够使学生轻松掌握教育内容,提升美术教育的效率。

4.引导学生掌握数字化美术的相关学习工具数字化美术在教学中实施,全新的学习工具掌握是必须的。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用到Flash、Photoshop等相关软件,利用相关软件进行色彩调配,开展美术教学。新的学习工具的应用,使一些学生感到不适应,学生也很难应用相关学习工具实现发展。这必然制约美术教育的发展。要解决这种问题,教师要能够积极引导学生掌握数字化美术的相关学习工具,教师不仅要讲解美术的相关知识,讲解相关美术规律,还需要能够多讲解一些计算机应用方面的知识,教师要能够引导学生借助于计算机手段进行美术创造,要引导学生借助于计算机相关应用,改变图片设计的色彩,创新设计色彩的模式,要能够建立数字化美术应用的理念,不断实现教育创新。在美术教育中,教师可以借助于相关学习工具导入已有的图案,可以借助于计算机实现图案的直接设计,还可以借助于相关绘图程序,引导学生进行美术学习。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学习工具应用的机会,引导学生能够借助于相关软件进行色彩调色,进行美术创造。教师还需要能够引导学生掌握相关颜色混合方面的知识技巧,并能够引导学生借助于相关学习工具,认真仔细地感受到色彩的变化,使学生能够不断实践,借助于相关学习工具表达自己的色彩创造的思想,对待自己心中的形象进行有效的表达和展示。

5.丰富中学美术课堂活动数字化美术的应用,需要在美术课堂上积极融入数字化资源,积极应用数字化资源开展教育活动。教育者要能够借助于数字化资源的应用有效提升学生美术学习的积极性。数字化美术资源的类型是丰富的,可以以声音形式存在,也可以通过图像或者是视频方式展现,数字化资源呈现方式是极为丰富的。在美术教育中,教师可以借助的数字化资源开展教育活动,可以借助于数字化资源的利用提升课堂教育效果,实现美术教育内容的生动展示,以数字化资源的应用,对美术课堂进行有效丰富,对课堂容量进行有效拓展,这样,美术教育的效果就能得到显著的提升。

6.创新美术教育评价方式中学数字化美术教育落实,促进了传统美术教育模式的改革,在这种情况下,必须要对美术教育评价方式进行创新。传统的美术评价,学生在完成作品的时候,会把作品展示出来,学生之间相互学习评价,教师也会对学生的作品质量进行评价。而数字化美术的应用,能够有效拓展美术教育评价途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作品展示在相关平台上,接受更多人的评价。并且,也可以借助于数字化手段,引导学生相互评价,进行自我评价,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及时的点评。数字化手段的应用,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在这种情况下,创新美术教育评价方式是非常必要的,借助于数字化资源和手段,对美术教育评价方式进行创新,有效拓展评价内容和评价方式,这对于美术教育的创新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总之,在中学美术教学中,要能够积极借助于数字化手段实现教育的创新。要能够积极在传统美术教育中应用绘图软件,借助于计算机技术开展工作,要能够积极实现美术教育与数字化手段的融合,能够借助于数字化美术这一形式不断提升学生美术学习的积极性,借助于数字化美术提升学生美术表现与创造的能力,不断提升学生的美术素养。

参考文献:

[1]杜海涛,杨玉刚.信息技术使美术课堂焕发新活力[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1,(17).

数字化课堂范文第3篇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高中;信息技术;核心素养

在最新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学科核心素养”一词,要求教师在组织和开展课堂教学时,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问题,结合当前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课堂教学理念、教学手段进行优化和更新,确保学生在有效的学习中,实现信息技术学科素养的有效落实。

一、教育信息化2.0时代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现状分析

教育信息化2.0时代背景下,将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核心素养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但就当前的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现状来说,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致使核心素养在具体落实的过程中,依然存在诸多问题。

(一)学科地位低,重视程度不够

新课改理念下,信息技术课程得到了应有的重视,是提升学生信息素养、信息技术的关键途径。尤其是在教育信息化2.0时代背景下,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核心素养也被置于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是在调查中发现,新课程改革前后高中信息技术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这主要是因为当前高中学校依然受到应试教学理念的束缚,将教学的关注点集中在高考上,以文化科目作为主要教学科目,认为信息技术是一门“副科”,与高考之间并未有太大的关联。在这种情况下,信息技术课程并未受到教师的重视,学生也将其作为一门次要的课程,致使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科素养无法体现出来。

(二)教学内容难以满足学生学习需求

在教育信息化2.0时代背景下,虽然信息技术课程的教材出现了一定的变动,但依然存在多种问题。具体来说,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虽然教材内容得到了一定的优化和改进,但其中依然存在比较滞后的内容,时代性比较差,难以真正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制约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兴趣,难以落实学科素养下的教学要求。另一方面,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材通过改编,出现了较大的变动,学生的学习内容和学习任务有所增加。但就学校信息技术课时来说,并未出现显著的变化。由于学生的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存在显著的差异性,在相同的教学中,有的学生觉得知识比较简单,有的学生则比较吃力,难以真正满足所有学生的学习需求[1]。

(三)教学形式单一

教育信息化2.0时代背景下,要求教师在落实学科素养的过程中,应着眼于教学形式的探究,不断提升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艺术性。但是在调查中发现,信息技术教师在优化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时,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制约,依然沿用传统陈旧、落后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形式下,学生基本上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下,难以真正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也制约了学科素养的有效落实[2]。

二、教育信息化2.0时代下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地途径

(一)构建数字化学习环境

面对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在教育信息化2.0时代背景下,教师要想指导学生在学习中逐渐养成良好的信息化素养,使其能够在生活环境中对信息技术进行理解、运用,教师在开展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工程中,要给学生构建数字化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适应这一环境。针对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说,学生已经在日常学习中积累了大量的知识,而当前一周一节的信息技术课程难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在这一背景下,教师在优化课堂教学时,应在有效的教学时间内对教学内容进行拓展和延伸,使学生在有效的课堂学习中获得更多的信息技术知识,并逐渐形成良好的信息技术学科素养。而在教育信息化2.0时代背景下,教师要想促使学生在有效的时间内获得更多的知识,必须要顺应教育现代化的发展,充分扮演好引导者、组织者和促进者的角色,在日常教学中尽可能地构建数字化学习环境,让学生感受到数字化教学的优势,并促使学生在信息化教学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受到影响,逐渐适应数字化的学习环境。具体来说,教师在开展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时,就可结合教学内容,教师则从网络上下载相关的教学视频,或者对其进行剪辑,引领学生通过观看视频的方式,对所要学习的内容形成清晰的认识。同时,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会逐渐适应数字化的学习环境[3]。

(二)搜集数字化学习资源

教育信息化2.0时代背景下,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多种教学资源,并将其汇总起来。在以往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由于并未实现现代化教学手段,学生的主要学习资源都是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的内容,以及学生在课下通过阅读拓展实现的。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要想了解到更多的知识,必须要自己安排时间到课下开展阅读,这种学习资源的获得方式,存在严重的不方便性。但是针对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说,受高考的影响,面临着较大的学习压力,很少有学生能够在课下拥有时间去搜集学习资料、筛选学习资料等。在这种情况下,难以满足学生的发展,严重制约了信息技术学科素养的有效落实。而在教育信息化2.0时代背景下,教师在优化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促进学科核心素养落实的过程中,就可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借助网络这一载体,搜集学习资源、筛选学习资源;教师还可将自己搜集、筛选好的学习资源发送给学生,以便于学生更好地开展学习。如此一来,信息技术成为学生开展学习的工具,也是促进学生信息技术学科素养落地的关键点。

(三)创新数字化学习资源

在具体的现代信息技术学习中,当学生的信息技术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就会在量变的影响下,逐渐产生质变。如此,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中,就可依据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知识储备、生活经验等,对所学的内容进行创造性地改写、发展等,最终促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循序渐进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而在教育信息化2.0时代背景下,教师在组织和优化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时,可灵活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手段,对已有的学习资源进行创新和优化,最终促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激发自身的创新意识,并形成一定的创新思维,促使学生更好地发展。具体来说,在教育信息化2.0时代背景下,教师在开展信息技术教学时,可结合教学内容,有目的地设计学习任务、学习命题,引领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对其进行创新性的改造;还可引导学生依据信息技术教学内容,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通过合理的推理、想象等,对其进行加工和创造,并随之提出创造性的想法。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在信息技术的学习中,自身的创新素养也随之提升。

(四)构建数字化教学手段

在传统的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基本上都是围绕教学内容,依据传统的模式开展教学。但是这种教学手段比较陈旧、滞后,不仅难以激发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兴趣,也严重制约了信息技术学科素养的有效落实。面对这一现状,在教育信息化2.0时代背景下,高中计算机信息技术教育在优化课堂教学时,必须要紧紧围绕学科素养的内容,灵活借助数字化教学手段,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和优化。首先,利用大数据开展精准教学。基于高中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教师在优化课堂教学时,应利用大数据的优势,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学习行为、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跟踪和记录,并形成相应的数据分析报表,这样,学生通过大数据的结果就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需求和教学的不足,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有针对性地选择和优化教学方法,最终强化学生的学习效果,促使学生能够进行精准学习,落实核心素养下的教学目标。其次,借助网络学习空间开展教学。为了更好地落实信息技术学科素养的教学目标,在教育信息化2.0时代背景下,教师在对教学手段进行创新的过程中,应灵活借助网络学习空间,引导学生在网络中进行相关知识的自主学习、交流与探讨,通过网络学习空间来拓展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信息获取能力,促使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的过程中,落实核心素养下的教学目标。最后,借助电子书包优化课堂教学。在教育信息化2.0时代背景下,电子书包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形态,是开展智慧教学的重要工具。学生可根据自己的需要通过电子书包定制个性化的学习内容,更好地助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需要。

综上所述,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在组织和开展课堂教学时,要立足于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紧紧围绕信息技术学科素养的内容,灵活借助教育信息化2.0时代下的新型教学手段、教学资源,为学生构建数字化学习环境、搜集数字化学习资源、创新数字化学习资源、构建数字化的教学手段等,不断提升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果,更好地实现信息技术学科素养的有效落实。

参考文献:

[1]毛向红.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策略研究[J].考试周刊,2021(25):121.

[2]马鸣.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J].福建电脑,2021(3):152.

数字化课堂范文第4篇

关键字微格教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微格教学系统;教育信息化

1引言

“微格教学”(Micro-teaching)又常被译为“微型教学”、“微观教学”、“小型教学”,微格教学产生于美国,它是美国斯坦福大学把现代视听设备应用于教学,对师范生“角色扮演”课程进行改造而形成的。1963年微格教学的训练方法被人们肯定并成为一门课程,被列入师范院校的教学计划中[1]。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微格教学成为我国高师院校教师教育中教学技能培训的主要形式之一。微格教学理论经过50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在教师技能培训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微格教学在理论和实践方面有了新的突破和发展。

2教育信息化的背景

《教育部关于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指出:目前,我国以现有师范院校为主体的教师教育机构,存在着信息基础设施和资源建设薄弱,现代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尚未普及,在教师教育中还不能广泛应用现代远程教育和网络教育手段等方面的问题,难以适应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需要。教师教育必须加快信息化进程,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为全面提高中小学教师的信息素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课堂教学发生了很大改变。具有更强大教学功能的教育媒体进入课堂,教学环境从单一趋向复杂,以计算机网络、数字媒体为代表的现代化教学环境得到广泛的建立和使用,语言实验室、多功能教室、虚拟实验室等适应于不同教学需要的教学环境正在改变着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教师不再只是信息源和知识拥有者、传播者,而是更多地转变为学习的组织者、管理者、辅导者和学生的伙伴,教学的设计者,学习环境的创设者,信息资源的查询者,知识的追求者和学习者等。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是多种多样的,诸如探究学习模式、协作学习模式、研究性学习模式、远程学习模式、个别辅导模式等[2]。

教学环境的复杂化、教师角色的多元化以及教学模式的多样化,对教师教学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必然导致微格教学发生一系列的变化。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微格教学,要基于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全面整合的要求来确定微格教学的目标、内容、对象,设计教学策略与选择教学媒体。在微格教学的技能训练中,重点要培养教师的信息素养,提高教师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教学能力。

3教育信息化中的微格教学3.1教学环境的数字化

微格教学环境变化的核心是微格教学系统的数字化。将微格教学教室与多媒体教学设备相结合,配备视频采集仪、数字化大屏幕投影机以及多媒体计算机等,建构集计算机、网络、多媒体、音视频、存储、传输等多种技术于一体的数字化微格系统,为现代教学技能的训练创造物质条件。

与传统的微格教学系统相比,具有以下特点:①软件控制。数字化微格教学系统改变传统的机电控制的方式,采用软件管理,既增强了控制的精确性,同时简化了指导教师或专业人员的操作程序,体现了易学易用的特点;②数字传输。数字化微格教学系统采用数字传输的模式,改善了信息的传送质量;③资源共享。数字化微格教学系统将文件纳入网络文件服务器中,改善了传统微格教学系统主要在控制室和观摩室使用文件的局限性,使校园网中的特定用户随时可以调用文件,从而实现了资源共享。数字化微格教学系统的主要功能有呼叫可视对讲功能、远程遥控功能、多播功能、评课功能、示范功能、系统多媒体监控及扫描功能、远程传送功能等[3]。可具有以下用途[4]:

(1)优秀教师的重要课程实况录像,以利于其它教师观摩、学习;外聘特级教师的示范课。

(2)组织教学管理人员在主控室对青年教师进行听课,记录缺点、问题进行课后的对比、提高;专业教研组的实验课和教研组针对该课的讨论、修改。

(3)学院重点课程的资料留存;学院重大活动如外请专家、学者讲课,进行政治思想教育、爱国主义教育。

(4)和闭路电视系统结合把微格教室的活动和课程向全院实况转播。

(5)学院送审的优秀公开课的节目录制;精品课程视频的制作;学院留存档案和兄弟院校之间的资料交流。

3.2微格教学目标的多元化

基于现代教育理念,使学生掌握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多元化的教学技能目标体系。基于现代教育理念,就是要强调师范生在技能训练中,要注意学习如何营造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实施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主要目标的教学;学习如何适应现代教育要求去“导学”,而非“灌输”。多元化的教学技能目标体系,既包括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技能培训,也包括以导学为主的教学技能训练;既包括信息加工型教学模式的尝试,也包括社会型教学模式的体验;既包括教学问题情境的设计,也包括课堂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5]。

通过这样的多元化目标,帮助师范生掌握在教学过程中可能发生问题的处理方法;有关人际交流的主要沟通因素分析;训练在课堂上如何与学生交流的方法,促进反馈评价。

3.3微格教学培训技能的重点

(1)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教学设计能力。数字化环境下,注重课堂日常教学的信息化,要求教师能根据教学、学习和学生发展的需要,将数字化学习资源、数字化学习手段方法、数字化学习环境融合到课程教学系统中的诸要素中,开发设计数字化学习课程,掌握、运用数字化学习方法,构建数字化学习模式,构建“学教并重”或“主导——主体”型教学结构。

(2)构建数字化视频案例库。案例库中包括专家教师、一般教师等的不同教学案例,案例中包含“精选案例”、“名师授课”、“典型范例”、“实况录像”等,每个案例附有背景介绍、分析说明、教师解说和评论、专家点评、适用对象、参考资料等。学生可以看到每项教学技能的教师的课堂教学的视频示范片段,包括优秀教学范例、基本技能的示范及综合技能的示范、问题示范等,来增强对教学技能的感性认识,提供学习的样板(包括正例和反例),便于学生对教学技能的感知、理解和分析[6]。

(3)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教学实施能力。能实施教学设计方案,能运用有关信息技术工具和资源营造有利于学习和学生信息能力和创新精神发展的数字化学习环境(如基于资源的学习环境、基于实际问题解决的学习环境、基于任务的学习环境);能在不同教学模式和不同教学环节中熟练运用有关的信息技术工具和资源。

(4)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中的教学评价能力。数字化环境下的教学评价采用多元化评价理论,对学生的评价是包括过程性评价的综合评价。教师要能在教学设计中、教学前的准备阶段、具体教学过程中和教学活动结束后等不同环节,将教学评价与教学的全过程有机整合在一起,发挥评价对教学和学习的促进作用。

(5)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中辩证的价值观和德育教育。能结合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辩证地认识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日常生活的影响;能理解并遵守与信息活动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引导学生负责任地、安全地、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能利用技术资源使全体学生都能公平受益。

(6)教学媒体的选择、使用和整合技能。信息技术为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媒体。在教学媒体的选择上,要遵循施兰姆公式,即教学媒体选择几率(频度、次数)与教学功效成正比,与成本成反比。教师必须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来选择合适的媒体。教师不但要会选择媒体和使用媒体,还要能够在微格教学活动中适时地、合理地优化组合不同的媒体,将媒体有机地融入教学过程中,真正发挥媒体的作用,同时要使教学媒体和教师的口头讲述、板书、演示、学生的练习有机结合,实现教育的最优化。

3.4微格教学训练模式多样化[7]

基于方法导向的多元技能训练: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应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方法上倡导以学为主的方式,更加提倡师生相互作用和个别化的教学方法体系,如活动教学、发现教学、情境教学、问题教学、探究教学等等。教师技能方面强调教师“导学”的能力、设置问题情境的能力、认知工具选择的能力、组织有效活动的能力、设计探究学习任务的能力和良好的信息沟通能力等等。在微格训练的课堂上,除基本教学技能训练外,受训者们还应采用更加建构化的方法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技能训练,如学习怎样强调学生间的合作与互助、怎样以任务驱动的方式激励学生获取和处理信息、以何种方式鼓励学生交流和采取有效人际沟通、怎样发挥学生专家的作用、对活动和教学情境如何设计等等。

基于角色扮演的多元技能训练:由受训者分别进行“师”和“生”的角色扮演是微格训练中的常规做法。它的优点是使得复杂的课堂教学变得清晰、易于控制。但在实际教学中,任何一项教学技能都不可能单独存在,多项教学技能的运用需要一个整合过程。实际上,在训练中,让每一位受训者都完成多项教学技能从分解到整合的全部训练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可以采用教师角色扮演协作的方法,以训练小组的形式合作完成多项教学技能训练,并通过内容使之初步整合起来。在协作小组中,教学任务由小组成员共同分担,分工明确,任务量适中,根据任务决定每人训练的技能项目。由此既完成了一定量的个体训练,又针对某一完整教学内容完成了各项技能的综合训练,使课堂教学效果得以具体描述及评价,同时又不割裂训练的系统性和综合性。

基于合作学习的学导式训练:学导式训练,即在教师指导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导生”的作用。也就是说,学生训练小组的成员可以是多元化的,可以包括本科生、专科生,也可以包括研究生、进修教师,还可以包括其它不同专业的学生。使成员间信息的交流更加多元化,信息流量更大。这种学导式的合作学习利于发展受训者个体的思维能力,增强学生间的沟通能力和对个体间差异的包容能力,同时使受训者在合作学习中体会到合作学习的魅力,了解组织合作学习的技巧,而且不同学科间学生的合作可以使教学训练更具变化和趣味性,可以使受训者尝试如何协作组织设计多学科知识内容的以社会为中心的教学,而不是只局限于传统的学科中心课堂教学组织中。

基于教学设计的说课训练:“说课”是指教师在规定的时间内,对某一节课,按某种具体要求,向同行或专家进行全面讲解的一种备课方式。说课要求教师不仅能组织教学,而且能明确每一个教学环节组织的理论依据是什么。不是作简单的“应然”分析,而是客观、完整、基于理论支持的“实然”分析。通过说课能最大限度地展现出教师备课中的思维过程,对教学内容基本要求的理解程度,对现代教育理论、教学方法掌握情况,对学生实际情况的估价和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能力等方面的情况。因此,对于师范生而言,说课训练也是不可缺少。由受训者对课的内容进行分析,包括该部分内容在整体教学中的地位、要实现的教学目标、教学的重点难点、处理思路、可选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选用的方法和手段以及这样做的教学理论根据等等。说课时间同样可以控制在3~5分钟内,讨论分析,作为进一步改进的依据。

4结束语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微格教学将继续成为培养师范生和在职教师教学技能的一种有效方法,微格教学系统将呈现数字化发展趋势。数字化微格教学系统能够传播最新教育观念与教育信息,创造重视教育技术现代化的校园环境,是以校为本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和通过网络在校内和校际间进行教师合作专业发展途径的重要技术支撑;为教师对教学理念和教学过程的分析和反思提供的素材准确度高、真实性强、信息量大,并可重复反馈,便于自我分析评价和集体讨论评价;并且数字化微格教学系统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克服了传统教师专业化发展手段的缺陷,有效地把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过程作为真实的研究对象,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加速了教育的信息化[4]。

参考文献

[1]蒋文彬.数字化微格教学系统构建方案[J].高校理科研究,2007年,第6期:88

[2]陈婷.信息技术环境下微格教学的变化及其发展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07年,第6期:93-94

[3]李宗颖,江玲.智能微格教学系统的构建[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6年,第2期第20卷:12

[4]田国生.运用数字化微格教学系统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J].教育信息化,2006年,4月:60

[5]刘鹂,安玉洁.微格教学的多元化架构[J].电化教育研究,2005年,第493期:56

数字化课堂范文第5篇

目前,初中地理教师在国家相关法规的影响下,更加注重教材图像与知识点的结合,并对其分布特点做了详细的分析。而随着信息化的发展,数字化教学渐渐成为课堂主要的授课方式,对传统的教学方式造成冲击,但在实现数字化的过程中,仍有很多不足需要弥补,因此,制定完善的执行策略,是教师必做的一项工作。

关键词:

初中地理;教材图像分布;数字化;策略

教师在充分分析教材中图像的分布特点后,可以有效利用这些图像,让学生理解讲授的重点与难点。而数字化教学的实现,能够让教师顺利完成教学目标,用较短的时间达到或超出预期的教学效果,增加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实践,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初中地理教材图像分布的特点及研究

1、初中地图教材图像分布的特点

1)图像形式多样化初中地理教科书中,插入了很多图像,这些图像的类型包括地物、景观图、等,这些都是教材中常见的图片形式[1]。地图在整个图像系统中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可以通过观看图像了解到事物的大致分布情况,发现各个事物之间的联系等,它兼具直观性与抽象性。景观图在教材整体图像中占有的比例最大,有景观图和素描图。景观图可以让学生通过观看图片的方式了解某种地形的真实地貌,便于理解知识点,但因为图片上有很多景物,很容易让学生忽略地理特征。而素描图没有过多的色彩,只有黑色的线条,可以直观的表达某种地形或事物的特点。

2)注重图文的结合图文结合共有两种方式,其一是文字描述,图像展示。这种方式把文字作为知识主要的表现方式,而图像则是对文字的充分补充[2]。在新编的初中地理教材中,常常可以看到在几段文字描述后,下面插入一张体现表述内容的图片,展现当时人们的日常生活。另外一种方式是图像展示,文字说明。这种方式是指把图像作为主要呈现方式,展现不同地形的地貌特点,再配以文字说明,给以提示。

2、对初中地理教材图像分布特点的研究

目前,初中生使用的地理教材相较于以前有了很多变化,特别是图片的使用上,增加了图像的种类,在教材中的比例要多于文字。也就是说,国内教育人员在地理教材图像分布上加大了研究力度,吸取国外的教学经验,让我国各中学的教师及教材编写人员不断总结地理图像教学的特点,实现教材改革。其研究的方向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增加图像的用途,但这两方面都是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缺少教师教学策略的研究,其研究成果的论著多为期刊,学术论文只占一小部分,因此研究人员仍需调整重心,丰富图像的功能。

二、初中地理数字化教学策略及研究

1、初中地理数字化教学的策略

1)改变教学环境,创新教学方法很多地理教师虽然在课堂上加入了数字化教学,但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环境较差,导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降低,课堂教学收效甚微。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在初中各阶段的学习特点,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案,运用数字化教学,提高课堂的趣味性,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初中每个年级的学习都会有难有易,并且随着学生年级的上升,整体难度也会增加,可能会造成学生已经形成学习兴趣随着难度的上升而削减。所以,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运用探求法、观察法、复习法等,展开教学[3]。

2)强化学生的感性认知,让地理教学直观化在地理的教学中,学生对地理表象的认知有利于其形成知识体系,对地理有初步的概念,以此认识到地理事物和不同现象之间的关系。因为学生不会对教材内所讲的每个地理事物都有了解,因此,利用数字化的手段可以模拟出不同的地形、地貌,可以让学生感知到不同地区的地貌与生长的植被等,形成地理表象,轻松理解地理知识,加深印象。比如,当初中地理教师讲“大规模海水运动”时,即可用数字化技术模拟海水运动,包括洋流的流动方向以及分布等,让学生直观地看到洋流的动态变化,感受自然运动,让地理教学更具直观性。

3)运用一对一数字教学的方式教学在一些城市中,很多中学为了提高教学质量,采购了大量的计算机设备,并运用现代化技术,建立多媒体教室,这就为一对一数字教学提供了支持。一对一教学是指每位学生上课时,有一台可以与教师完成交互学习的电子设备,像是各类计算机,教师通过网络交流即可完成教学。比如,初中地理课本中《地球的自转》这节课,教师便可以采用一对一数字教学的方式教学,首先,教师要对学生的理解能力与学习能力有充分的了解,接着设置预期的目标,通过网络,给每位学生的电脑上发送几张与地球自转有关的图片,让学生自行预习,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预先给出的问题,在课程结束十分钟前,把讨论的答案反馈给教师,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2、初中地理数字化教学策略的研究

综上所述,各中学的地理教师开始逐渐认识到传统教学方式存在的诸多不足,通过客观分析当前的教学形式,渐渐转变策略,开始研究教师的教学策略,并以此为出发点,参考成功的教学案例。其研究的角度主要从教学环境、教学方式着手,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把“数字化”作为原则,打破时空的限制,把最新的研究成果加入到课堂教学中。同时,这也满足了学生多样化的需求,了解现代地理科学采用的相关技术,建立协作式教学模式。

三、总结

目前,初中地理教材应国家相关规定的要求,增加了图片的数量,这有利于学生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理解知识的重点与难点,形成独立的知识体系。同时,信息技术的运用也加快了数字化教学的实现,达到预设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调整整体研究的大方向。

参考文献:

[1]李红梅.中图版初中地理教材图像系统的特点[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4,21:21-23.

[2]王娜.初中地理教材图像分布特点及教学策略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4.

[3]耿铁军.数字化地理教室在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33:91.

数字化课堂范文第6篇

关键字 微格教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微格教学系统;教育信息化

1 引言

“微格教学”(Micro-teaching)又常被译为“微型教学”、“微观教学”、“小型教学”,微格教学产生于美国,它是美国斯坦福大学把现代视听设备应用于教学,对师范生“角色扮演”课程进行改造而形成的。1963年微格教学的训练方法被人们肯定并成为一门课程,被列入师范院校的教学计划中[1]。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微格教学成为我国高师院校教师教育中教学技能培训的主要形式之一。微格教学理论经过50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在教师技能培训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微格教学在理论和实践方面有了新的突破和发展。

2 教育信息化的背景

《教育部关于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指出:目前,我国以现有师范院校为主体的教师教育机构,存在着信息基础设施和资源建设薄弱,现代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尚未普及,在教师教育中还不能广泛应用现代远程教育和网络教育手段等方面的问题,难以适应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需要。教师教育必须加快信息化进程,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为全面提高中小学教师的信息素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课堂教学发生了很大改变。具有更强大教学功能的教育媒体进入课堂,教学环境从单一趋向复杂,以计算机网络、数字媒体为代表的现代化教学环境得到广泛的建立和使用,语言实验室、多功能教室、虚拟实验室等适应于不同教学需要的教学环境正在改变着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教师不再只是信息源和知识拥有者、传播者,而是更多地转变为学习的组织者、管理者、辅导者和学生的伙伴,教学的设计者,学习环境的创设者,信息资源的查询者,知识的追求者和学习者等。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是多种多样的,诸如探究学习模式、协作学习模式、研究性学习模式、远程学习模式、个别辅导模式等[2]。

教学环境的复杂化、教师角色的多元化以及教学模式的多样化,对教师教学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必然导致微格教学发生一系列的变化。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微格教学,要基于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全面整合的要求来确定微格教学的目标、内容、对象,设计教学策略与选择教学媒体。在微格教学的技能训练中,重点要培养教师的信息素养,提高教师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教学能力。

3 教育信息化中的微格教学

3.1 教学环境的数字化

微格教学环境变化的核心是微格教学系统的数字化。将微格教学教室与多媒体教学设备相结合,配备视频采集仪、数字化大屏幕投影机以及多媒体计算机等,建构集计算机、网络、多媒体、音视频、存储、传输等多种技术于一体的数字化微格系统,为现代教学技能的训练创造物质条件。

与传统的微格教学系统相比,具有以下特点:①软件控制。数字化微格教学系统改变传统的机电控制的方式,采用软件管理,既增强了控制的精确性,同时简化了指导教师或专业人员的操作程序,体现了易学易用的特点;②数字传输。数字化微格教学系统采用数字传输的模式,改善了信息的传送质量;③资源共享。数字化微格教学系统将文件纳入网络文件服务器中,改善了传统微格教学系统主要在控制室和观摩室使用文件的局限性,使校园网中的特定用户随时可以调用文件,从而实现了资源共享。数字化微格教学系统的主要功能有呼叫可视对讲功能、远程遥控功能、多播功能、评课功能、示范功能、系统多媒体监控及扫描功能、远程传送功能等[3]。可具有以下用途[4]:

(1)优秀教师的重要课程实况录像,以利于其它教师观摩、学习;外聘特级教师的示范课。

(2)组织教学管理人员在主控室对青年教师进行听课,记录缺点、问题进行课后的对比、提高;专业教研组的实验课和教研组针对该课的讨论、修改。

(3)学院重点课程的资料留存;学院重大活动如外请专家、学者讲课,进行政治思想教育、爱国主义教育。

(4)和闭路电视系统结合把微格教室的活动和课程向全院实况转播。

(5)学院送审的优秀公开课的节目录制;精品课程视频的制作;学院留存档案和兄弟院校之间的资料交流。

3.2 微格教学目标的多元化

基于现代教育理念,使学生掌握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多元化的教学技能目标体系。基于现代教育理念,就是要强调师范生在技能训练中,要注意学习如何营造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实施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主要目标的教学;学习如何适应现代教育要求去“导学”,而非“灌输”。多元化的教学技能目标体系,既包括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技能培训,也包括以导学为主的教学技能训练;既包括信息加工型教学模式的尝试,也包括社会型教学模式的体验;既包括教学问题情境的设计,也包括课堂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5]。

通过这样的多元化目标,帮助师范生掌握在教学过程中可能发生问题的处理方法;有关人际交流的主要沟通因素分析;训练在课堂上如何与学生交流的方法,促进反馈评价。

3.3 微格教学培训技能的重点

(1)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教学设计能力。数字化环境下,注重课堂日常教学的信息化,要求教师能根据教学、学习和学生发展的需要,将数字化学习资源、数字化学习手段方法、数字化学习环境融合到课程教学系统中的诸要素中,开发设计数字化学习课程,掌握、运用数字化学习方法,构建数字化学习模式,构建“学教并重”或“主导——主体”型教学结构。

(2)构建数字化视频案例库。案例库中包括专家教师、一般教师等的不同教学案例,案例中包含“精选案例”、“名师授课”、“典型范例”、“实况录像”等,每个案例附有背景介绍、分析说明、教师解说和评论、专家点评、适用对象、参考资料等。学生可以看到每项教学技能的教师的课堂教学的视频示范片段,包括优秀教学范例、基本技能的示范及综合技能的示范、问题示范等,来增强对教学技能的感性认识,提供学习的样板(包括正例和反例),便于学生对教学技能的感知、理解和分析[6]。

(3)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教学实施能力。能实施教学设计方案,能运用有关信息技术工具和资源营造有利于学习和学生信息能力和创新精神发展的数字化学习环境(如基于资源的学习环境、基于实际问题解决的学习环境、基于任务的学习环境);能在不同教学模式和不同教学环节中熟练运用有关的信息技术工具和资源。

(4)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中的教学评价能力。数字化环境下的教学评价采用多元化评价理论,对学生的评价是包括过程性评价的综合评价。教师要能在教学设计中、教学前的准备阶段、具体教学过程中和教学活动结束后等不同环节,将教学评价与教学的全过程有机整合在一起,发挥评价对教学和学习的促进作用。

(5)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中辩证的价值观和德育教育。能结合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辩证地认识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日常生活的影响;能理解并遵守与信息活动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引导学生负责任地、安全地、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能利用技术资源使全体学生都能公平受益。

(6)教学媒体的选择、使用和整合技能。信息技术为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媒体。在教学媒体的选择上,要遵循施兰姆公式,即教学媒体选择几率(频度、次数)与教学功效成正比,与成本成反比。教师必须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来选择合适的媒体。教师不但要会选择媒体和使用媒体,还要能够在微格教学活动中适时地、合理地优化组合不同的媒体,将媒体有机地融入教学过程中,真正发挥媒体的作用,同时要使教学媒体和教师的口头讲述、板书、演示、学生的练习有机结合,实现教育的最优化。

3.4 微格教学训练模式多样化[7]

基于方法导向的多元技能训练: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应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方法上倡导以学为主的方式,更加提倡师生相互作用和个别化的教学方法体系,如活动教学、发现教学、情境教学、问题教学、探究教学等等。教师技能方面强调教师“导学”的能力、设置问题情境的能力、认知工具选择的能力、组织有效活动的能力、设计探究学习任务的能力和良好的信息沟通能力等等。在微格训练的课堂上,除基本教学技能训练外,受训者们还应采用更加建构化的方法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技能训练,如学习怎样强调学生间的合作与互助、怎样以任务驱动的方式激励学生获取和处理信息、以何种方式鼓励学生交流和采取有效人际沟通、怎样发挥学生专家的作用、对活动和教学情境如何设计等等。

基于角色扮演的多元技能训练:由受训者分别进行“师”和“生”的角色扮演是微格训练中的常规做法。它的优点是使得复杂的课堂教学变得清晰、易于控制。但在实际教学中,任何一项教学技能都不可能单独存在,多项教学技能的运用需要一个整合过程。实际上,在训练中,让每一位受训者都完成多项教学技能从分解到整合的全部训练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可以采用教师角色扮演协作的方法,以训练小组的形式合作完成多项教学技能训练,并通过内容使之初步整合起来。在协作小组中,教学任务由小组成员共同分担,分工明确,任务量适中,根据任务决定每人训练的技能项目。由此既完成了一定量的个体训练,又针对某一完整教学内容完成了各项技能的综合训练,使课堂教学效果得以具体描述及评价,同时又不割裂训练的系统性和综合性。

基于合作学习的学导式训练:学导式训练,即在教师指导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导生”的作用。也就是说,学生训练小组的成员可以是多元化的,可以包括本科生、专科生,也可以包括研究生、进修教师,还可以包括其它不同专业的学生。使成员间信息的交流更加多元化,信息流量更大。这种学导式的合作学习利于发展受训者个体的思维能力,增强学生间的沟通能力和对个体间差异的包容能力,同时使受训者在合作学习中体会到合作学习的魅力,了解组织合作学习的技巧,而且不同学科间学生的合作可以使教学训练更具变化和趣味性,可以使受训者尝试如何协作组织设计多学科知识内容的以社会为中心的教学,而不是只局限于传统的学科中心课堂教学组织中。

基于教学设计的说课训练:“说课”是指教师在规定的时间内,对某一节课,按某种具体要求,向同行或专家进行全面讲解的一种备课方式。说课要求教师不仅能组织教学,而且能明确每一个教学环节组织的理论依据是什么。不是作简单的“应然”分析,而是客观、完整、基于理论支持的“实然”分析。通过说课能最大限度地展现出教师备课中的思维过程,对教学内容基本要求的理解程度,对现代教育理论、教学方法掌握情况,对学生实际情况的估价和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能力等方面的情况。因此,对于师范生而言,说课训练也是不可缺少。由受训者对课的内容进行分析,包括该部分内容在整体教学中的地位、要实现的教学目标、教学的重点难点、处理思路、可选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选用的方法和手段以及这样做的教学理论根据等等。说课时间同样可以控制在3~5分钟内,讨论分析,作为进一步改进的依据。

数字化课堂范文第7篇

数字媒体的信息传播提高了课程资源的多元性和规模性,为师生提供资源便利的同时,提升了资源搜索、筛选和应用的难度。面对海量、纷杂的电子课程资源,学校应结合数字媒体的优势,探索整合资源的策略,如建立数字化课程资源共享网络、提高教师对数字化课程资源的整合程度、完善数字化图书馆的建设等,促进数字化课程资源的整合和共享,从而充分发挥其教学价值。

关键词

数字媒体;课程资源;数字化;整合;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媒体逐渐成为学校记录、处理和传播课程资源信息的重要工具。但由于学校专业课程数量大、种类多,而且教师备课较为分散,导致数字化的课程资源整合度较低,师生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进行二次分类和整理,降低了课程资源的利用率。利用数字媒体技术整合和管理课程资源,不仅有利于学校课程资源的高效管理,还能为教师备课提供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有利于拓展课堂的教学范围和学生的知识视野。学校应加强对该领域研究的重视,为师生提供便利的数字化课程资源共享平台。

一、课程资源数字化整合的必要性

从支配权限和空间分布来看,课程资源可以分为以下两类:一是校外课程资源,包括校外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家庭等资源类型;二是校内课程资源,包括教材资源以及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教学方式、教学策略和教学经验等。而数字化课程资源则是以二进制代码的形式,将规模巨大、种类繁多的课程资源转化为可度量、可处理的数据资源,从而实现资源的优化整合。通过对课程资源的数字化整合,师生可以借助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存储自己积累的课程资源,并以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等形式实现大范围传播,同时师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搜索相关课程资源,从而实现课程资源的高度整合和广泛共享。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场所,积累了大量的课程资源,如教学材料、科研资源、教学经验、学习材料等。通过数字媒体实现课程资源的数字化整合,可以更好地满足学校的教学需求。师生通过校园网,在任意计算机上进入学校的课程资源库,随时随地搜索所需课程资源,了解学校课程安排、专业教学要求等。此外,通过资源共享,教师能快速学习和掌握相关课程的教学经验,有效扩大备课的知识面,而学生则能在课前利用课程资源进行深度预习,在课后及时回顾课堂教学知识,实现高效、自主的复习。然而目前我国大部分学校的课程资源数字化整合程度仍然较低。教育部于2003年便提出了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的意见,要求学校尽快完善相关系统和技术,推进课程资源的信息化建设。但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我国大部分学校的数字化课程资源整合工作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数字化课程资源的共享局限在校园网之内,忽视以校际网、互联网为基础的数字资源库建设,这不仅阻碍课程资源的校际传播和共享,而且导致师生只能通过校园网登录资源网站,当身处校外时便无法应用课程资源,形成了空间地域的局限。二是校园数据库建设不完善。部分学校的课程资源数据库存在技术落后、模块简单、更新速度慢等问题,其中,进行课程资源共享的平台在栏目设计上缺乏科学性,导致师生难以快速搜索到所需的课程资源[1]。三是部分教师缺乏对数字媒体的重视和认识,既没有将自身所积累的课程资源以数字化的形式储存到资源库中,也缺乏从资源库搜索课程资源的意识,这使得教师所应用的多媒体课程资源难以实现校园联网共享,降低了数据库的资源丰富性。此外,学校管理人员和学生也缺乏对数字媒体的应用能力,导致数字化课程资源的利用程度较低。面对这些问题,学校应从师生课程资源的应用需求出发,利用数字媒体技术推进课程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实现课程资源的高效整合。

二、数字媒体背景下的课程资源整合

1.建立数字化课程资源共享网络完善的课程资源共享网络有利于促进课程资源数字化建设,能够让师生打破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实现大范围的资源存储和共享。为此,学校在利用数字媒体整合课程资源时,应先对校园网、校际互联网、全球互联网等资源共享网络进行分析,构建覆盖面广、应用率高的课程资源共享模式。(1)校园网模式。校园网是师生在学校范围内使用最广的网络渠道,是实现数字化课程资源整合的重要基础。学校应依托校园网,对全校课程资源进行整合,进而根据不同用户的具体需求,在校园网登录中设定资源应用的权限,提高数字化资源整合的秩序性和条理性,为提高资源整合率和应用率奠定基础。(2)校际互联网模式。学校在完善自身课程资源建设的基础上,还应加强学校之间的交流共享程度,以校际互联网为基础扩大数字化资源整合的规模。通过校际互联网模式,师生可以便捷地获取不同学校的课程资源,从而提高校际用户数量,推动数字化课程资源的普及应用。但这一机制需要在学校之间建立合作机制和共享机制,有一定的实现难度。(3)全球互联网模式。学校还可以利用数字媒体信息传播的开放性,以全球化互联网为基础推进数字化课程资源的整合与共享。由于这一模式面向全球性用户,所覆盖的学校数量庞大,因而课程资源具有海量性和丰富性的优势,同时也存在重复性内容多、共享安全性低、资源质量下降等劣势[2]。学校应根据自身需求对这三种共享网络模式进行深入分析,并在适当取舍的基础上构建具有综合性的网络共享平台,以此整合学校课程资源信息,为广大师生提供便捷高效的数字化资源共享平台,使得数字化课程资源能够发挥其应有的优势。

2.提高教师对数字化课程资源的整合能力教师是学校开展课程教学的主体人员,其课程资源的整合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校整体的课程资源的整合度,并对后续的资源共享形成深刻的影响。为此,学校在深入分析和选择共享网络模式后,还应提高教师的数字化课程资源整合能力。(1)完善校园数字化课程资源平台。目前不少学校的数字化课程资源建设并不完善,存在多媒体课件数量少、网络课视频单一、课程资源更新慢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学校在整合数字化课程资源时不仅要强化硬件资源建设,还应加大对软件资源的重视。其中,完善校园课程资源平台是学校实现软件资源建设的重点工作之一。学校应建立经费投入制度,对外购买辅助性平台软件,对内激励教师研发相关平台软件和共享技术,为优化校园数字媒体和实现数字化课程资源的整合奠定软件基础。此外,学校还应组织专门的管理人员对数字化课程资源平台进行集中管理,以提高课程资源共享的便利性[3]。(2)提高教师对数字化课程资源的整合能力。随着信息化教育改革的推进,多媒体技术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工具之一。这提高了教师对多媒体教学课件的重视,同时也容易因网络教学视频等资源的应用频率较低,引起课程教学资源的单一化问题。学校应提高教师对数字化课程资源的整合能力,将多媒体教学课件和网络课视频等结合起来,提高课堂资源应用的多元性[4]。同时,教师也应自觉提高对数字媒体的应用能力,适当调整备课方式和课堂教学方法,深入分析课程资源的有效性,进而有选择地增删和补充数字化资源,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此外,学校也应进一步研究数字化教育改革模式,制定科学的资源政策和激励制度,鼓励教师整合自身所积累的纸质性课程资源,并以数据形式上传到课程资源平台上,提高数字化课程资源的整合度和利用率。(3)完善数字化资源整合的硬件配置。目前学校课程资源的数字化整合主要应用在课堂教学之中,师生在课室以外的其他地方难以登录到资源平台之中,导致数字化课程资源的整合和应用范围较窄。面对这些问题,学校应尽快完善数字化资源整合的相关硬件配置:一是完善校园计算机设备。除了在课室配备计算机以外,学校还应合理地在图书馆、师生宿舍等地点配备计算机设备,让学生在图书馆、宿舍等地点能够获取数字化课程资源,并能够将课余学习活动中所总结的学习经验、学习材料等整合上存到相关的数据库中,提高数字化课程资源的丰富性。二是提高网络互联互通的程度。学校应提高校园网的覆盖面,将课室、图书馆、办公室、科研机构、宿舍等地点的计算机设备纳入到校园网之中,提高课程资源利用的便捷性。此外,学校之间还应建立良好的合作机制,建立校际互联网,将不同学校、不同专业的课程资源整合起来,形成大范围、宽领域的网络共享平台,为数字化课程资源的整合和应用奠定硬件基础[5]。(4)增强数字化课程资源整合的激励政策。随着校园数字技术应用日益广泛,越来越多的教师提高对数字化课程资源的重视,希望能通过资源整合和共享实现经验心得交流,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但目前学校的数字化课程资源整合仍缺乏政策引导,教师缺乏行动积极性,不愿意花时间去整理课程资源。针对这些问题,学校应尽快制定明确的资源制度和激励政策,提高教师整合数字化课程资源的积极性。例如,学校可以在平台中建立优秀课程资源分享区,让师生以付费的形式下载稀缺优秀资源,所得的费用则转到资源拥有者的账号上,提高教师对整合、储存课程资源的积极性。此外,学校还应定期对该分享区的资源进行质量评估,形成精品资源清单,提高师生对优秀课程资源的认识和重视程度,进一步激励教师整理课程资源。

3.完善数字化图书馆的建设数字化图书馆是以数字媒体技术为基础而处理、存储各类电子文献的大型信息系统。学校应积极完善数字化图书馆的建设,通过收集和整理数字化馆藏,为师生查阅和检索数字化课程资源提供便利。(1)完善数字化图书馆的软硬件配置。图书馆的电子文献资源是教师整合数字化资源的重要信息来源。学校应将存储技术、数据库技术等数字媒体技术应用到虚拟图书馆的建设中,完善数字化图书馆的硬件配置。同时,学校还应提供相应的软件服务,如建立光盘数据库、外文数据库、书目数据库等,并完善相应的检索服务和咨询服务,为师生获取数字化课程资源提供服务便利[6]。此外,学校还应增强数字化图书馆的信息安全保护,通过配备相关技术管理人员、建立完善的资源管理系统等措施,积极应对来自社会的网络病毒攻击,提高数字化图书馆信息的安全性。(2)增强图书管理人员的数字媒体素质。图书管理人员不仅是图书文献资源的管理者,而且是师生获取图书文献资源的服务者,对图书馆资源的推广应用有着极大的影响。因此,学校在完善数字化图书馆建设的同时,不仅要提高图书管理人员的道德素质、业务素质和服务意识,而且还应结合数字化图书馆的建设需求,增强图书管理人员的数字媒体素质[7]。例如,学校可以根据数字化课程资源的服务管理需求和图书管理人员的能力基础,定期组织有针对性的数字媒体训练,提高他们管理数字化图书馆管理的能力。同时,学校还可以组织相关的座谈会、学术交流会等,引导图书管理人员进行业余自学或参与继续教育,强化综合素质,从而提高对数字化图书馆的管理能力,并为师生提供更为专业的检索、咨询服务。(3)增强读者对数字化课程资源的查阅能力。图书馆的数字化资源数量大且种类多,对师生的媒体操作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部分师生由于缺乏对数字化图书馆模块、栏目的了解,在信息搜索的过程中耗时较长,甚至找不到所需的课程资源。针对这些问题,图书管理人员应积极提供信息检索和咨询服务,并针对数字化课程资源的更新管理情况,定期开展信息检索培训、应用方式宣传等,强化师生查阅数字化课程资源的能力,提高数字化课程资源的应用率。课程资源的数字化整合能促进教材教辅、学习材料、教学经验等信息资源的互动和交流,促进师生的成长和发展。学校应结合数字媒体技术,建立数字化课程资源共享网络,并通过完善校园数字化课程资源平台、提高教师对数字化课程资源的整合能力、完善数字化资源整合的硬件配置、建立相关激励制度等策略,提高教师对数字化课程资源的整合程度。此外,学校还应积极完善数字化图书馆的建设,建立完善的管理系统,并提高图书管理人员的数字媒体素质和师生读者对数字化课程资源的查阅能力,全面提高数字化课程资源整合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张彦祥.课程整合自主排课:区域推动学校课程结构的真正变革[J].中小学管理,2014(2).

[2]袁小红.数字媒体信息资源在高校教学中有效性影响因素探析[J].电化教育研究,2011(5).

[3]孙宁.优质教学资源建设的整合要因与取向[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

[4]苏尚锋.学科课程资源开发的三个视角及其理性分析[J].课程•教材•教法,2011(6).

[5]张照松,韩高波.主题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J].当代教育科学,2012(6).

[6]孙晓峰,王似保.皖江城市带高职院校教学资源跨校整合优化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5(3).

数字化课堂范文第8篇

[关键词]贸易便利化;数字技术;课程改革;实务;必要性

自美国提出数字贸易概念以来,许多国家陆续开展数字贸易的研究,我国亦参与其中。随着数字经济贸易迈入快车道,国际贸易方式更加多元,围绕国际贸易实务的优化也在进一步加快。在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深刻影响下,传统贸易方式发生了巨大改变,贸易便利化程度日渐提高[1]。为了适应社会发展,我国高职院校国际贸易数字化课程改革也在逐步开展。但目前,高职院校数字化课程改革进程较慢,许多技术、课程资源库还未建立,部分国际贸易实务方面的数字课程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在此情势下,高职院校有关跨境电商、跨境物流方面的人才培养进度较慢,国际贸易实务教学课程体系还未完善。有鉴于此,基于贸易便利化视角,探讨高职国际贸易实务数字化课程改革面临的困境,提出针对性的优化路径,对推动高职院校国际贸易数字化人才培养具有积极效应。

一、贸易便利化背景下国际贸易实务数字化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一)增强课程教学内容的实用性,满足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

传统国际贸易实务教学过程存在模式固态化的问题,很难为社会、企业提供更专业的人才。而在贸易便利化发展趋势下,高职院校不断开展数字化课程改革并推广数字化教学,以提高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授课质量[2]。在此背景下,高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以“必需、够用”为原则,强调教学内容的“实际、实用、实践”。为此,高职院校需通过增加教学实践次数,以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新时期下国际贸易实务教学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培养适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各类专业人才,数字化课程改革无疑满足了这种需求。因此,以就业为长远目标,以业务工作过程为发展导向,高职院校探索的新型国际贸易实务数字化课程改革之路,可以满足社会对专业人才的现实需求。

(二)提升课程讲授与学习的效率性,实现资源最大化利用

传统教学模式下,高职院校开展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方法、工具手段陈旧且单一,无法满足现实情境下社会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需求。而执行新型数字化技术的教学方案,可以有效提高国际贸易实务的教师讲授与学生学习效率,这也是新时期下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3]。在国际贸易实务数字化课程改革过程中,高职院校通过引入新技术,打造即时在线授课模式,在提升教与学效率的同时,也能满足某一职业就业岗位具体需求。同时,新型的数字化课程改革以解决实操性问题为着力点,改变传统单一授课方式,能够全面整合新型教学方法并充分利用好资源,从中节省大量时间成本,提高教学效率。此外,高职教师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实现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视听并用,并通过整合教学资源,增加课堂内容的生动性,进一步提升学习效率。

(三)增加课程教学实践的综合性,提升社会实践效用

增加教学过程的职业性、实践性并提升课堂的开放性,有利于培养适应国际贸易需要的人才。在实验、实训、实习三个关键环节加强培养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对提升其竞争力至关重要。在数字化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下,国际贸易实务教与学的数字化,是匹配新时期企业现实生产与发展需求的全新做法[4]。在这一情形下,国际贸易实务的数字化课程改革,能够有效弥补传统教学阶段实践性的不足,可以通过不同技术方案增加课程教学实践的综合性。如国际商务贸易磋商的全流程模拟实训平台,涉及客源寻找、资料调研、商议沟通、合同签署与履约等多个环节。在此过程中,高职教师可从软件后台执行批准、监督等操作,实时指导并解决每个学生遇到的业务问题,让学生能够更清晰国际贸易流程及业务操作技巧,进一步掌握线上管理的操作技能。综合来看,在模拟环境下,学生仿真实践参与国际贸易课程的多重业务流程,能够充分理解对外谈判、成本核算、业务审核等内容,也能获得专业能力的训练,从而提升实际问题处理能力,继而提高社会实践效用。

二、贸易便利化背景下高职国际贸易实务数字化课程改革困境

(一)教学定位及目标不明确

时下,多数高职院校在逐步引入新媒体平台,开始国际贸易课程的数字化改革。这些改革虽有一定成效,但问题也比较突出,如定位不明确、教学目标含糊就是其一[5]。具言之,高职院校在进行数字化课程改革过程中,还未考虑到与后续专业课程及未来不同方向专业人才衔接方案,这导致改革教学理念与教学行为出现诸多问题。例如,部分高职院校教师仅从自身专业(如国际经济学)对课程数字化改革,并未将其与贸易类、经济类专业融合,在实践过程中过分强调技术教学,忽视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贸易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生片面地将课程理解为专业学习,学生学习动力严重不足[6]。另外,贸易便利化形势下,部分教师将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改革简单地等同于传统教学方式的升级,一味强调数字化课程改革的掌握程度,忽略了时代对人才需求的变化,使学

(二)教学模式及方法较单一

目前,针对国际贸易学科,部分高职院校虽然通过新技术、新方式开展数字化课程改革,但依然沿用传统讲授法、演示法,缺乏时代性[7]。高职院校教师依然在固定的教室进行国际贸易实务数字化课程,其讲授的国际贸易实务的基础理论、未来战略、跨境电商面临的问题等诸多内容,多是通过PPT、Word或视音频等形式完成。这一过程中,教师也仅按照知识点顺序进行讲解,并通过简单技术手段处理之后引导学生进行专项训练。同时,在一定时间范围内,教师安排了过多的任务及教学目标,这导致其无法采取“一对一”辅导方式指导学生。在这种情况下,教学模式单一、授课方式陈旧,以及课堂结构的僵尸化,严重打击了教师授课热情及学生学习积极性,更无法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在这种情形下,教师授课过程可能存在疲累情况,学生学习便会索然无味[8]。进一步来说,随着高职院校的扩张,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很难实现“一对一”教学,更无法顾及其他学生学习情况。在这种情形下,国际贸易数字化课程沿用传统单一模式及方法很难提升教学效率。

(三)优质数字化资源不足

当下,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改革进程缓慢的重要原因在于缺乏足够优质的数字资源。一方面,资源表现形式单一。贸易便利化态势下,许多高职院校在采用数字化方式开展国际贸易实务课程过程中,仍采用纸质化文本表现形式的资源,这种单一方式的资源很难激发师生之间的沟通兴趣。而在数字化课堂教学过程中,除了纸质化文本教学资源,图形图像、视音频、虚拟实验环境、动画等丰富的表现形式资源必不可少。但目前来看,高职院校并未将这些形式的资源引入到数字化教学过程中。这种情形下,许多学生失去了对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学习兴趣,同样教师也无法提高自身教学的积极性,这使得课程改革进程被减速。另一方面,资源来源渠道狭窄。现实情况而言,许多高职院校并未有专业人才从多个渠道获取关于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优质资源,目前仅仅依靠上级派发的教学资源,或通过同级院校资源共享的方式进行教学。在这种情形下,高职院校还未设置专项人才,让其通过多渠道获取优质教学资源,导致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特色难显,无法满足师生多元化教与学的个性化需求。

(四)数字化资源共享率较低

推动国际贸易实务数字化课程改革,应尽快实现数字资源共享并提高数字化资源的利用率。但就目前而言,高职院校在这两方面还未完全实现,不利于加快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数字化改革进程。贸易便利化形势下,共享性是数字化资源充分利用的前提,而网络平台是高职国际贸易实务数字化资源的重要载体。根据网络资料调查数据,截至2019年末,我国高职院校使用的网络教学平台的比例较低,多个院校之间还未形成有效的网络连接,可用于共享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资源缺乏。同时,课程数字化资源共同使用率也是评判高职院校开展数字化课程改革的一个要素。现阶段,高职院校建成的国际贸易实务精品资源课程也有一定规模,但就实际情况来看,这些数字化教学资源使用率极低。单以“进出口贸易实务”课程为例,课程组教师使用的数字化资源比例分别如下:电子教案(70%)、网络课程(20%)、案例库(35%),虚拟实训系统(15%)。另外,课程组教师在教学中经常使用的新媒体课件资源仅为32%,很少使用的新媒体课件资源比例为42%,仅在公开课中使用的新媒体课件资源比例为12%,从未使用过的比例为9%。因此,从这些数据可以知悉,目前课程组教师所使用的数字化教学资源的比例依然较低。综合看出,当前高职院校课程数字化资源共享率低,不利于推进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数字化改革。

三、贸易便利化背景下高职国际贸易实务数字化课程改革新路径

(一)明晰数字化教学课改目标,适应时代之需

数字化时代,社会对国际贸易便利化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对高职院校开展国际贸易数字化课程改革提出了更高要求。为应对这种变化,高职院校需要明晰国际贸易实务数字化课程改革方向及目标。贸易便利化背景下,要明确国际贸易实务数字化课程设置与教学环节的差异,认清国际贸易实务教学服务于企业发展形势,明晰新时代贸易便利化环境下数字化课程建设的定位。国际贸易实务数字化课程要依据专业特性来设计,根据不同专业方向开展针对性训练;教学内容要注重与其他专业后续的关联性的设计;教学目标不能仅局限于不同专业方向贸易问题方面,还需要重点强化大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实践操作水平,以及关键贸易核心问题优化方面。另外,在数字化信息时代,贸易便利化成为国际发展的一种新形势。高职院校应在这一趋势基础上,实时调整国际贸易实务数字化的教学进程,要始终以目标为导向进行优化。指导国际贸易数字化课程的教师要与时俱进,改变过去重技能,轻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模式,始终坚持二者的深度融合,从而有针对性地培养时代之需的国际贸易人才。

(二)丰富现代化教学方法,紧跟课改步伐

贸易便利化时代,数字化课程教学已然成为一种新趋势。在此形势下,在利用新技术、新模式进行讲授的基础上,可以结合启发式、讨论式、问题导入式等灵活的教学方法,不断优化升级教学方式,紧跟时代课改步伐。例如,高职教师可通过多媒体课件教学实施讲授法,并在国际贸易实务教学基础上,将部分国外优秀内容引入课堂中,扩大学生学习视野,拓展其学习思维能力;对于国际贸易实务的经济方面的教学,可以在现场示范基础上引入相关影像学习资料,并通过视频回放的方式,为学生提供反复学习的条件。除了国际贸易实务的基础知识外,高职教师可将前沿热议核心问题引入课程并以数字化方式列示出来,吸引学生讨论与共同学习。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以“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调动并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另外,为提升教师授课积极性,吸引学生学习兴趣,高职教师需要依据国际贸易实务的教学内容,设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多重方案,以不同展示方式,让学生积极讨论并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另外,还需要培养学生通过独立搜索互联网资源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丰富教学方法。

(三)拓展优质教学资源,与数字化时代接轨

数字化时代,职业教育领域数字化教学资源呈现方式更加多元化。就目前而言,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数字化资源库在国际贸易实务数字化课程中的应用效果较好。通过综合比对三者的优劣势发现,与多媒体课件配套光盘相比,网络课程与数字化资源库在资源结构方面更加完整,不仅可以提供对应教学内容,也可以提供与授课相关的其他内容,具有更为广泛的关联性。同时,网络课程与数字化资源库可以实时更新且容量较大,可以突破传统课件不可补充、容量低的缺陷,有助于远程学习及写作学习。为此,高职教师应辅以多媒体网络平台,从扩充网络课程资源、打造优质数字资源库方面,提升国际贸易实务数字化水平,与时代接轨。具言之,一方面,丰富并实时更新网络课程资源。国际贸易实务的相关网络资源较多,来源渠道较为广泛,因此,高职教师要积极将从多个渠道获取的教学资源上传到学校平台,并通过更新计划实时完善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更多国际贸易实务的教学资源。另一方面,打造国际贸易实务的优质数字资源库。高职院校牵头,教师辅以帮助,共同优化设计本校关于国际贸易实务的数字资源库,并通过学生的帮忙,不断补充最新教学资源及内容。

(四)提升课程资源共享率,提高数字化教学水平

一方面,有效提升课程资源的共享度。从学校角度来看,高职院校打造积极共享的激励机制,通过设备补助、重点培养等方式鼓励教师、学生共享国际贸易数字资源,营造一种乐于共享、参与共享的良好学习氛围。从教师层面来看,高职教师可将自己心得、总结、教案或其他最新有关国际贸易实务资源,通过新媒体公众号、网络云盘及其他实体媒介,推广到学生群体,让其能更好地学习掌握最新的国际贸易课程。另一方面,提高课程资源的使用频率。一般而言,课程信息资源库的使用,有助于提升国际贸易实务数字化水平,可以改善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提升学习效率。但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高职院校使用课程资源库的比例较低。为此,高职院校应积极鼓励教师推广并应用当前的教学资源库,并着重培养他们的使用习惯;通过正向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开展数字化课程资源的利用与推广。在贸易便利化背景下,可以加快国际贸易实务数字化课程改革。

参考文献:

[1]潘家栋.扩大进口应对中美贸易摩擦的机制与路径[J].中国流通经济,2019(5):51-58.

[2]沈玉良,李海英,李墨丝,等.数字贸易发展趋势与中国的策略选择[J].全球化,2018(7):28-40.

[3]胡璇.数字贸易背景下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验区数字网围与数字化大平台建设研究[J].商业经济,2019(10):112-113.

[4]金良君.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验区背景下义乌数字贸易发展路径与对策研究[J].大众投资指南,2019(9):216-216.

[5]刘惟蓝,金世斌.以口岸信息化推进贸易便利化———张家港电子口岸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江苏商论,2012(10):110-112.

[6]白宇航.贸易便利化对我国跨境电商出口贸易影响研究[J].知识经济,2015(16):62.

[7]刘春雨.“支撑贸易便利化的轨道交通关键设备认证认可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课题阶段研讨会在北京召开[J].铁道技术监督,2019(6):67.